克斋先生文集/卷十
序
[编辑]敬斋箴集说序
[编辑]心者。一身之主宰。敬者。又一心之主宰也。欲知治心之要。固不可舍是敬而他求。欲知持敬之法。又不可舍此箴而他求也。故愚于此箴。窃尝敬之如神明。尊之如父母。今依临川吴氏之语。分为十章。因摭夫子论敬说及诸儒说合于各章之义者。疏诸其下。间有可议论处。不免略赘僭说。名以集说。用备私览。庶几持敬治心之一助云尔。癸酉仲秋初吉。平山申益愰。谨序。
若木县社仓契约束序
[编辑]古者圣王之治天下也。都鄙皆有廪庾。以实委积。乡国皆有学校。以明教化。委积实。故虽遇凶荒。民不阙食。教化明。故虽甚愚贱。罔不耻犯。此三代盛时。所以富庶治平。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世降道晦。政荒教弛。饥馑荐至。而饿莩不可救。奸憝滋兴。而法令不可行矣。惟社仓之制。始于隋唐。乡约之法。昉于赵宋。而得古委积教化之遗意。诚后世之所可举而行之者也。我国家自近岁以来。灾异叠臻。物不遂生。野绝鼓腹之谣。户罕可封之俗。是岂天不爱民。民无秉彝而然哉。诚以富之教之之术。有所未至耳。向者。朝廷颁设乡约修社仓之令。此实救民之急务。而郡国莫或承行。甚可叹也。若木。即仁州之属县也。人物之盛。风俗之美。素号乐土。而地滨大江。无防堤之利。而水旱之害。实先被焉。又自先父老零落之后。睦邻遗范。无复存者。比年以来。人无恒产。家无善习。将无以自存而相保矣。故县中达尊诸公。患是然也。遂相与会议。为社仓之契。仍欲兼行乡约。则或有以扰民为忧者。或有以正名为难者。纷然不定。座间。有作而晓之者曰。日用不知之民。非牖不启。不好犯上之俗。非振不作。且虑始乐成。各异其时。何忧于扰。尊卑贵贱。自有其分。何难于正乎。吾谷既积。而严其掌守。杜其奸弊。有贷必偿。有歉必发。则虽无公家龠合之费。而乐岁可以终身饱。凶年可以免死亡矣。吾约既成。而守望相助。疾患相救。有善必奖。有恶必惩。则不待官长教令之烦。而君子可以爱人。小人可以易使矣。其为利不亦广。而其为规不亦美乎。皆曰。诺。又有作而警之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夫自治自修。以率其下者。契长之职也。明是明非。以守其正者。有司之责也。契长职其职。有司责其责。然后犹有不率者。则不率者之过也。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若夫面从心违。始勤终倦。文与实歧。法因人废。则岂不为吾党之耻而邻境之所笑乎。皆曰。诺。又有作而贺之者曰。饱食不教。近于禽兽。自今吾县有教有食。厚俗厚生。庶几两济其美。呜呼。此先辈之志而吾党成之也。安知无贤宰视之嘉赞。远方闻而慕效。以致风行而草偃。则其为圣化之裨。又岂少哉。皆曰。诺。于是议则定。诸公因属益愰为条约而序之。益愰不敢辞。契约则仿吕氏。仓法则祖朱子。参以近世诸先生所定。务取简要。俾久而无弊。又书卷端。以为序如此云。丙子七月二十七日。县人申益愰。谨序。
家塾杂训序
[编辑]古人教子弟以义方。如颜之推,柳玭家训。余虽未见全书。然其一二条节。散出于诸书者类多。明白切至。自后世观之。犹有所感叹而兴起者。况其子孙乎。虽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争。虽子孙之于祖父。亦然。故孟子曰。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吾未知颜氏,柳氏之所以为教者。以身乎。以言乎。其子孙果能从之而无争之者乎。且夫人之气禀。固有昏明强弱之异。而为善为恶。在乎有志与无志而已。苟有其志。则虽昏且弱者。又不待祖父之教。而自能为善。无其志。则其明强之资。只足以果于为恶。虽贤祖严父日日在座。耳提而面命之。犹莫能化而入焉。况亲既没矣远矣。于其遗言馀训。有忽忘而初不视之者矣。有视之而不知其说者矣。有知之而不肻留意者矣。有留意而不能遵守服行者矣。如此则残编断简。能为其所传而免于覆瓿酱难矣。尚何能回其为恶之心。而使之向善哉。吾未知二氏之子孙。其能为善乎。为恶乎。为善者。果皆有赖于祖父之训。而为恶者。其视祖父之训。果以为何物耶。余尝慕二氏之为。而薄于德也。既不能以身为教。则其于言也。固亦末矣。子孙之贤否与其有志无志。皆不可知。则其于为善为恶。亦可以任之尔。然则家训。有亦可也。无亦可也。如是而今犹有此训者。何也。夫人性本善。虽其昏愚之甚。而天理之未泯者。皆在也。故人之于亲也。自孩提而无不知爱。及其殁也。睹杯棬则奉之而泣。以其所尝御也。见桑梓则竦然而敬。以其所尝息也。况文字者。出于心思。而形诸言语。留其手迹。而著之简策。其劝乎善则懃懃矣。戒乎恶则恳恳矣。幸而有视之知之者。则其不有感发而留意。遵守而服行者乎。其教之以身与否。盖有所不暇计者矣。夫如是则训亦不为无助。此吾之所以为言而不能已者也。嗟尔子孙。尚亦念吾之意。而不使此训。只为覆瓿之归则幸矣。庚寅闰七月哉生明。书。
记
[编辑]记从先祖大护军公墓事
[编辑]余九代祖议政公之仲兄讳自敬之墓。在忠清道木川县北十五里梧南里中间。香火之绝。不知几年。盖失之也。墓东南十馀里。有葛田里。今有庶人申明厚等数十家居之。自称公后。明厚之婿吴一万者。稍知文字。丁卯年间。偶见墓前碣文。始知为公墓。其后庚午。我堂叔父为清州营将。首克加封致祭。癸酉冬。伯兄又为本道兵使。明年夏。操文往祭。余亦从焉。见其碣。书折冲将军行大护军〈族谱云。知中枢。〉申自敬之墓,永嘉府恭人权氏之墓。景泰五年甲戌二月二十三日合墓三十六字。石麤刻深。所以永久而能全也。墓甚高大。坐丑向未。四方山势。周遭拱抱。盖吉地也。去墓数百步。有斋室遗基。俗呼权义庵。洞中。多其时祭田云。是日。以祭馀。馈墓下居民。因命看护。无得樵牧。又勉明厚等。不替修岁事。噫。父而祖。祖而曾。曾而高。如是推之。九代其远欤。兄于吾祖者。视吾祖直一间。如有后吾辈而来者。踵吾辈今日之举则幸矣。明厚之为后。或言非也。近闻槐山居都事申命尹实公后。而得墓后时。来展省云。甲戌秋。益愰。谨识于兵营之书室。
节妇郑氏旌闾记
[编辑]郑氏之先。海州人。至曾祖进士大荣。自京城徙居晋州。遂为州人。父桓。母姜氏。今上庚辰。归顺天朴君寿远。年十九岁。明年。姑金氏没。寿远诸弟妹皆幼。郑氏事舅谨。祭姑以礼。抚诸幼如己子。舅圣胄。每向人称道不已。甲申。寿远病亡。郑氏绝而复苏。仍有自杀下从意。舅亟譬之曰。尔幸有二子。尔死则二子。皆不可保。而尔夫之祀绝矣而可乎。郑氏感悟。自是强引水饮。日不过龠合。寒暑不易衣。夜卧不设枕席。不栉发。发皆堕落。朝夕惟盥手。具馈食。即几筵。哀呼烦冤。声不忍闻。如是者三年。既阕服。归宁父母。时郑氏犹不饭不肉。父母见其毁瘠滨死。持饭肉劝之甚哀。郑氏不忍违。乃食饭。至肉则不可强也。丁亥。父桓卒。又二子遘疫。数日皆死。郑氏益大戚决死。戊子正月二十九日之晨。窃入寝室。自鸩而绝。家觉之。惊遑往视。已无救矣。即寿远亡日也。前数日。亲具祭馔。送于家。临绝。有诀母书。得之尸傍。寿远居星州。二州人士皆曰。是节妇也。具其事于牧伯于御史。事闻。命旌表其闾。甲午十一月日。记。
涵玉亭记
[编辑]外舅尹公。还自海上。为余言。昆阳之北。有浣纱溪。溪之上游。有亭曰涵玉。真绝境也。后负金城。前临莼池。水清而不滓。深可行舟。金沙玉砾。清莹绀寒。时至则莼生覆池。可作羹。而佐以鲈鲙。有剡中风味。其望则玉莲峯也。五龙峯也。虚白台也。七松亭之址也。龙舟不来。劫灰欲飞者。昆明池也。亭亭迥立。插花临水者。玉女峯也。月明之夕。疑有越溪仙鬟。来坐石上。洴澼匹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溪之名浣纱以此。此亭之大槩者也。主人慎氏。愿得君一言为记。其无辞焉。余跪而曰。使余而得为亭上之人。则凡其景物可诗者。诗之而记。亦可也。如不见何。公曰。昔韩子之于滕王阁。欧公之于有美堂。皆未尝目焉。而不能无言者。有以也。夫亭之所有者。余既道其略矣。惟其命名之义。子当发焉。余曰。诺。夫所谓涵玉者。将非指水而谓之涵乎。然玉之出。山而不水。且使水而涵之。君子取之。或琢之以为器。或缀之以为佩。使不去身。可也。以之颜亭则吾未见其当也。然则主人之意。我知之矣。想夫溪山夜静。水流无声。湛乎其止也。黝乎其渊也。及其海天月出。纤翳不留。而倒影于波心。波之静也。则其团团而浸者。如蟾娥之玉镜也。波之激也。则其霏霏而屑者。如鸿门之玉斗也。偃卧千顷。彩彻鹊河者。如玉桥也。层立万丈。势压龙宫者。如玉浮图也。然则虽不曰涵月。而曰涵玉。可也。况上下一碧。流光万里。使天地。为玉界。轩窗栋宇。为玉室。使人襟胸之间。虚明洒落。如冰壶贮玉。无一点尘累。则举亭中朝暮四时之景。无得以侈乎此者。盖亭之名。是之取尔。虽然。水之止者。可以喩心。而月之明。可以喩心之德也。水有清浊。而月随而有明暗者。气禀之别。性有不同也。风波之荡。物欲之汩也。澄之清之。明德之功也。风止波恬。而月光依旧者。复初之效也。易曰。远取诸物。反身之谓也。如其不然。但见其涵月者水。涵于水者月。莹然如玉而已。则特一外物之玩耳。于我何与焉。吾未知主人果亦有见乎此欤。噫。余好游者也。异日者一至亭上。则斯义也。复当为主人讲之。甲申九月既望。记。
跋
[编辑]书李实之非非理气互发辨后
[编辑]右。亡友李君实之。以李栗谷非退溪先生四端七情理气互发之说。为非而辨之者也。时实之年二十七矣。可谓不易见得至此。然退溪之旨。未易阐明也。栗谷之论。未易攻破也。恐发之太早也。呜呼。实之作泉下人。今已八岁矣。使天假年。则其所就岂止于此而已耶。抚卷一涕。丙子季春日。明仲。题。
书拙修斋墓志后
[编辑]近观三渊金氏所撰拙修斋赵圣期墓志曰。公尝读栗谷四七辨。勘究三年。始知其差处。仍言论理。须以四种立说。一曰。本然命物。一曰。乘气流行。一曰。浑融合一。一曰。分开各主张。应作如是观。而栗谷见处。偏于流行浑沦耳。余谓本然命物者。指理之不杂乎气者而言。即太极图之第一圈。而说之无极而太极者也。乘气流行者。指理之不离乎气者而言。即太极图之第二圈。而说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也。本然命物。故分开各主张。乘气流行。故浑融合一。此见最分晓。此说最亲切。使栗谷见之。亦未必不以为然。可见公论之不泯也。丙申二月初吉。识。
书观善斋学规后
[编辑]呜呼。天地之所以与我。圣贤之所以教我之意。其可忘乎。天地之生物也。有草木焉。有禽兽焉。有人类焉。人类之中。又有华夷贵贱之别。男女轻重之分焉。天地之生我也。不为草木禽兽而为人焉。则已厚矣。为人焉。而又不为夷狄而生此礼义之邦。不为妇女而为此男子之身。其所以为形之气。则阴阳五行之秀也。其所以为性之理。则无极太极之全也。其厚于我也。又如何哉。天地之所以与我者。既如是矣。而我乃自㬥自弃。不能有以尽其为人之责。而反与草木禽兽夷狄。同归于泯灭而已。则其为忘天地也。可谓甚矣。虽然。吾人之性。固无智愚贤不肖之异。而其气质不能无清浊粹驳之殊。故其清者粹者。则能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其浊者驳者。则不能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古之圣贤。既能自全其性矣。视我众人之同有是性而不能自全者。方且为气质所拘。物欲所蔽。甘心没溺于卑污苟贱之中而不自觉也。恻然思有以救之。此五帝,三王之所以为教于前。孔,孟,程,朱之所以为教于后。而其教之明于天下也。如大明当天。有目者皆可睹。坦路在前。有足者皆可遵。其所以懃懃恳恳。竭精殚思而为此者。莫非欲使我众人。格而知之。体而行之。庶几其不为草木禽兽夷狄。而同归于圣贤也。而为众人者。乃不思所以遵其教而副其意焉。则其为忘圣贤也。不亦甚乎。呜呼。吾与诸君。忘天地与圣贤久矣。然恻怛良心。亦必不昧于其中。则其不有翻然而悟。惕然而悔。衋然而自伤者乎。自今而欲无忘焉。则盍求诸圣贤之所教。而全夫天地之所与乎。圣贤之所教者。即经传是已。天地之所与者。即本性是已。竆此经传。则可以明此性矣。性者何。仁义礼智信是也。此性之发而为情者。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此端之推而为道者。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能扩此端于发见之际。而不敢肆其欲焉。能惇此伦于应接之间。而不敢违其则焉。则可以全此性矣。圣贤之教。教此而已。学者之学。学此而已。是果高远而终不可勉者乎。勉与不勉。皆在我而已。不勉则不免为草木禽兽夷狄矣。勉之则可以为善人吉士矣。又勉之则可以为贤为圣矣。圣贤虽不可遽及。独不可为善人吉士乎。善人吉士之犹不欲为。则其所欲为者。果何事欤。岂不曰科第也。爵禄也。然而人臣之取科第。非只欲利其身也。国家之设爵禄。非只欲荣其人也。则其求之亦必有道矣。读圣贤之书者。未必不取科第。学圣贤之道者。未必不得爵禄。何必废圣贤之书而不读。然后可以取科第。弃圣贤之道而不学。然后可以得爵禄也哉。且夫科第也。爵禄也。外物也。其得失。皆有命焉。虽求之。而不必可得。虽不求之。而不必不可得也。与其苟用其心于不可必之地。而终无所损益也。曷若姑以其得失。付之于命。而俛首尽心于吾之所当为者。以听夫外物之自至也哉。呜呼。科第爵禄之与读书学道。本非两事。而父兄之所教诲。朋辈之所劝勉。自家之所期望者。必于此而不于彼。于是乎得之则欣欣焉益以纵肆。不得则戚戚焉恒自悲愁。纵肆者。众怒群猜。而反至于辱身。悲愁者。㤪天尤人。而不救其无成。然而彼犹不知其自悔。而人之视乎彼者。亦不知其为可耻。无怪乎人心之日偸。而世道之日卑也。呜呼。吾人之生。既如彼。其不偶然也。其生世也。不过百年。可不及此百年之内。而汲汲然自励。以求塞夫为人之责乎。今与诸君。设为学规者。为此也。诚能遵此学规。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道。而馀力。又不废科业。利其器而待其时。达则兼善。竆则独善。如此而为善人吉士。又进而为贤为圣。则始为无负乎天地圣贤之意矣。愿相与勉之。己丑三月朔朝。明仲。书。
书初学字训后
[编辑]初学。不可不先知字义。朱夫子与吕东莱论仁说书。可见也。家有尚书李公植所辑初学字训。其训字义详矣。然苏斋有字训小说。旅轩有学部名目会通旨诀。合而观之。为尤好。故手写二编。附于李公所辑之下。将以教子孙。嗟尔子孙。敬之念之。克循其名。深惟其义。审问明辨。精思笃行。实如苏斋先生之所警者。亦吾今日期望之意也。甲午十二月四日。书。
谨书云谷陶山徽音后
[编辑]云谷徽音者。龟岩李公所编。而退陶李先生所谓辞旨理趣俱同。每一讽咏。令人有遁世栖云。抱道长终之意者是也。余尝读李先生与龟岩往复订正书。知当时有此帖。亦已刊行于世。而恨不得见者久矣。顷从载宁李来卿。求得所写一本而读之。其中感兴櫂歌二诗俱载。蔡觉轩,陈惧斋注疏。则尤以得见所不见者为幸。遂亟取而传录焉。但其云谷二十六咏之末宿休庵一律及武夷杂咏之末洞天一绝。据李先生书。知当时特以塡刻板本之空处耳。本非可以赘入于此。故绌之。因取武夷七咏。增录于杂咏之前。又取李先生所次九曲诗。附著于櫂歌之后。此则僭易之罪。恐无所逃矣。既又窃思之。李先生一生言行。全学朱子。至于诗文。亦无不是法。其栖息讲道之地。如退溪,陶山,清凉等处。奇胜幽绝。可与武夷,云谷相埒。而其随处赋咏之作。辞旨理趣。亦俱同焉。则是宜拈出编录。与彼帖对待而讽诵之矣。于是辄取和饮酒二十首。和秋怀十一首。为编首。以为感兴拟古之对。次之以独游孤山十一节。次之以七台三曲诗,月澜庵七绝,游山书事十一首,陶山杂咏,山居四时吟十六绝。合而名之曰陶山徽音。亦所以仿彼帖也。呜呼。朱子之世远矣。其地且绝矣。然读其书。诵其诗。而想像其流风遗躅。则恍然百世而朝暮。万里而跬步。况如李先生。今其声光之接人耳目者犹近。而彼溪山一区。亦可以岁月而累至之矣。固将抽身决去。徘徊歌咏于天渊玩乐之间。庶几溯洛川而达九曲。以求得夫天下之至乐。而忘吾好古生晩之忧。则其所以感发兴起者。必自此二帖而发端矣。乙酉端阳后二日。谨识。
晦庵,退溪两先生栖息讲道帖后识。
[编辑]余尝编录陶山徽音。以附于李龟岩所编云谷徽音之后。时自披玩。讽诵而乐之。及观退溪先生为金景严。书朱文公栖息讲道处帖后跋。则可知其规模类例。比诸徽音。为尤广且备矣。于是窃复慕焉。然其所书之帖。今不可得而见之矣。家有一部大全集。敢就其中。依跋文所叙。而拈出次录为一帖。又就李先生文集。掇其栖息讲道处诗文事迹之类。别为一帖。其对待之义。亦如徽音焉。呜呼。生于朱夫子数百年之后。万里之远。而寤寐羹墙。尊慕服膺。不啻如面承耳受。卒能得其心而传其道。如李先生者。吾未知复有何人。而其平生栖迟游历之地。随处标识赋咏之作。亦无不与之仿佛焉。今且历举而指言之。则退溪其犹潭溪欤。清凉其犹芦峯欤。丰邑之小白白云。其犹南康之庐阜白鹿欤。陶山犹武夷。而皆为晩年之菟裘矣。若沧洲考亭。乃朱夫子终老之所。然其怀潭溪旧居诗。有谁教失计东迁缪之句。温溪芝山。亦李先生始居之地。然其题芝山蜗舍诗。有北临墟落心非适之语。则皆无甚奇胜之可纪。而非其所乐者。盖可见矣。故今其诗文。亦无所收录焉。虽然。当时李先生之于此。岂尝一一有意于模象依拟而为之者邪。盖二先生既各自有如许山川景物。则亦当各自有如许文字言语而不能自已耳。然则今余之所以必相对为帖者。亦岂敢容私智于其间而巧相比拟也哉。噫。人必得其地而后业益专。地亦必得其人而后名益著。故虽历百岁。而其数难会者。亦天也。李先生尝跋武夷九曲图而曰。天生我朱子。不得有为于天下。卒至卷怀栖遁于大隐屏下。使夫灵仙窟宅之地。变而为邹鲁道义之乡。天意固有所不可知也。而彼一时天下之不幸。岂不为玆山之幸也邪。又岂不为百世斯文之大幸也邪。余于先生之溪山等地亦云。
东国胜境卧游录跋
[编辑]余性爱佳山水。弱冠始往观四方名胜。南极于海。西至𬇙江。北抵咸关。其间名山大川。通都钜邑。人物之盛衰。风俗之美恶。英雄豪杰贤人君子之迹。靡不领略。尔时国家升平日久。方数千里。人烟相望。所在楼观台榭。视古增餙。以收揽风景。皆可乐也。虽然。域中山水之奇者。北有长白,豆满。西有妙香,鸭绿。而关东为最。必观于此而后。为游之尽焉。十馀年来。贫病无力。不能复遂其志。则未尝不慨然太息也。顾尝窃观前人之于山水。为诗为文。以记其胜者多矣。或栖息优游。以寓平生之乐。或游历探讨。以发一时之趣。而其所谓乐也趣也者。随其人而有大小高下之异。故其言亦不能无精粗浅深之不同。然其所以发悭秘述奇胜。使人起卧游之兴则一也。于是辄随所得而录之。必以记文为主。或补以地志。而诗亦存其一二。若一处而记者非一人。则或幷存之。或取其尤者。遂分八路。以从其类。编成凡若干卷。目之曰东国胜境卧游录。每于览经看史之馀。取以读之。则余所已游者。皆历历在目。其未游者。亦可想像其仿佛。恍然不知此身之在户牖间也。则其所以自娱者。未必不如吹竹弹丝敲金击石而已。噫。人性不同。所好亦异。苟有与我同好者。必将有味于斯云。壬辰仲春上澣。二乐居士。书。
愚潭丁先生遗卷跋
[编辑]右。愚潭丁先生遗集二卷,附录二卷合四卷。先生之孙善山使君所寄示。且命为跋者也。先生之书。计不止此。而其平生为学本末及出处大致。于此已可槩见矣。盖先生始事亲至孝。居家恭厚庄重。而于宗戚乡党。俱尽其懽。既而。朝廷用荐者。累拜官。辄辞不出。性又恬澹。不喜随俗俯仰。尤好为山水之游。域中名胜。无远不届。而蝉蜕物表。泊然若无意于世。则又或疑其为遁世洁身之士。然先生自早岁。已知为学。而病世之学者务外而遗内。处下而窥高。轻自大而卒无得也。故其为学也。厌浮华而乐本实。贱名誉而贵韬晦。独处一室。日诵四子,心经,近思录诸书。得之于心。体之于身。见之于行。而知者鲜矣。及其年益尊而德益充。著于外者。容䫉端而庄。辞气厉而和。化成于家。而肃若公朝。德袭于人。而蔼然春融。发为文章者。又皆典雅精粹。足以扶正而抑邪。牖今而诏后。于是学者翕然师尊之。既又九重侧席。旌招荐至。而先生之志则确然。不复可回。然自以家世食禄。诚切献芹。乃于己巳甲戌以后。疏陈数本。言过万馀。而敢言人之所不敢言。犯上怒触时讳。而不能自已。又常以科举为坏士之痼弊。朋党为亡国之惨祸。丁宁戒其子孙。言于知旧。则尤可见其伤时忧国恳恳之至意。以此观之。先生非果于忘世者也。亦非不知不仕之为无义者也。然而贫贱。终不能动其所守。富贵。终不能易其所乐。没世林泉。无悯无悔者。岂不以相时度义。顾有所大不可者乎。然则其高蹈之节。直与雉岳同其高。龟潭同其清。流风所及。足以廉顽而立懦。虽谓之百世之师。亦可也。是其资禀之异。学行之笃。事业之美。出处之正。固已卓然非世儒之所能及。方且谦虚卑逊。若无所有。说理论事。未尝质言。而乐问于人。余读之至此。意其规模气像。若有所从来者。观其门人所记。则曰先生尝爱读退陶文集。又曰。先生之尊信退陶。犹退陶之尊信考亭。于是乎知先生谦德。盖亦从退陶法门中来。夫有见乎道。而知其不可自足。然后谦生焉。谦生焉。然后君子亨而有终。此退陶之所以为大。而先生之所以为善学者也。后之学先生者。亦以是为法。则其至于道也不远矣。噫。余虽不及登先生之门。然早尝闻其风而窃有慕焉。今乃读其书而考其德。实为平生之幸。故于使君公之命。不敢以不文辞。遂道其区区所蠡测者如此。若其文辞之美。义理之精。必待夫知言君子有以发之。玆不敢复赘云尔。
书权汝行锦阳记善录后
[编辑]葛庵李先生之责晞阳也。旁郡来学者众。惟永嘉权君汝行最久而专。于是窃记先生平日言行及其函丈间问答之辞。自加修润。藏之巾衍。去岁冬。携以示余。盖效李艮斋溪山记善录而为也。所记仅百有馀条。而微自性命道德。著至学问之要。事为之宜。不亶可为汝行一人教者。甚可贵重也。虽然。此事非智足以知前贤而善言德行者。鲜不失其真。且徒事记述而不能遵其教学。其道无益也。汝行勉乎哉。呜呼。余亦尝及先生之门。而有就正之篇矣。念往事之如昨。抚残篇而多疚。今见是录。弥增感慨。既质其所疑于逐条之上。又书所感于后以归之。此亦汝行意也。先生归自晞阳。卜居于永嘉之锦阳里。汝行亦尝往来请益。故目曰锦阳记善录云。己亥七月上浣。敬庵申益愰明仲。书。
箴○字辞
[编辑]主一箴
[编辑]辛卯三月二十二日。在书室。忽念余自志学以来。读书存心。无非欲速助长之事。盖实未尝读书存心也。噫。今年四十。若不改图自新。则亦终焉而已。此箴所以识也。
书不熟。主一可熟。心不存。主一可存。噫惟主一。学之根。八珍在前。不可幷呑一口。一口一脔。饱乃吾有。行年四十。知非今日。从今更始。必主一。
姜伯阳字辞
[编辑]维日之吉。礼仪既备。尔服咸加。宜尔髦士。皇父锡名。我告尔字。尔字孔嘉。盍思斯义。天地之心。于复见之。翕终辟始。万物是资。阳反日亨。泰庆驯至。在我为仁。全体奚二。维气是拘。维欲是蔽。硕果不食。孰识其理。一线绵绵。有恻其端。于以充之。四海可安。尔质虽秀。久矣童心。是为阳剥。大地竆阴。昏迷有开。致曲由此。是为阳复。攸往有利。揜身闭关。是戒是则。尔维无倦。顺尔成德。维德之报。天降百祥。永受保之。寿耇不忘。
祭文
[编辑]祭葛庵先生文
[编辑]呜呼先生。胡遽至斯。国亡蓍龟。士失宗师。朝纲日颓。孰扶其危。世道日丧。孰振其衰。若我愚蒙。孰觉孰知。为公而恸。亦哭吾私。恭惟道东。粤自箕畴。八条变夷。俗跻鲁邹。圣朝右文。远迈罗丽。文忠嫡统。寒暄是推。群贤继起。茜赤蓝青。猗欤陶山。允集大成。继往开来。昏衢日星。一时门弟。衣钵有传。斯文衰盛。运实关天。一𧖴将绝。公乃作兴。生禀间气。纯粹聪明。渊源敬堂。诗礼鲤庭。金昆玉季。夙播华声。埙篪唱和。尔迈我征。不烦师友。琢磨专精。赤帜一竖。卓然主盟。器非瑚琏。才具经纶。含章乐志。若将终身。九重侧席。旌招沓臻。不仕无义。改图幡然。九苞凤凰。瑞世蹁跹。司马德望。贾傅超迁。霜台豸冠。人避骢马。吏部典选。士增声价。疏辞启沃。经幄论思。非尧不陈。庶几有为。时危道竆。宦海涛惊。雨露方洽。忽变䨓霆。风霜北塞。瘴疠南荒。恋君危泪。处患刚肠。舍去如斯。祸福宁论。天日孔昭。回照覆盆。归来故山。岁月迟迟。涪陵学力。胜昔发髭。婆娑初服。脱略艰危。有来抠衣。两端是竭。好学者鲜。孰造阃域。山颓此日。坠緖茫茫。呜呼哀哉。余生也后。晩窥门墙。便令坐春。不用立雪。一言奖励。授以真诀。望俨即温。察容知德。秉彝是好。服膺无斁。退陈尺牍。爰质旧疑。三往四复。异序同归。微公启发。曷窍蓬心。非教不知。义重恩深。去岁升堂。笑语绸缪。山斋讲会。更期凉秋。人事喜违。慕德徒偏。何意此别。而诀终天。年来书候。每承衰病。我心之忧。寤言怲怲。天不慗遗。哲人遽萎。我怀之悲。痛哭曷追。箧里遗训。旧墨未干。只今展读。有泪潺湲。仪刑虽隔。神鉴不昧。缄辞荐诚。庶歆一酹。
祭侄十二郞文
[编辑]呜呼痛哉。汝何为遽至于斯耶。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良而不克蒙其福乎。汝生而病多痰。常不劳而喘。体甚肥。窃尝为汝忧之。然亦不谓不满三十而遽至于斯也。岂人谋不臧。而医药失其方欤。抑天命已讫。而智力无所施欤。寐惊寤惕。我心如割。呜呼痛哉。人固有性良者矣。未有如汝之纯者也。性然故䫉然。而言行亦然。知汝者曰。恨其易圆而难方也。然非有所矫餙而为也。斯人而不寿且福。天道非矣。若我之望。则汝之性行。既足以无忝先人矣。汝之才虽未能大有所为。然自幼学词章作赋策。士友已许其能决科第取爵禄。以光我门户也。吾常以此勉汝。汝亦以此自勉。今其已矣。尚复何望。呜呼痛哉。吾兄之盛德而不得其寿。汝又短折矣。为吾兄后者。在子惟汝兄。在孙惟汝子。两世二身。形影相吊。是果所谓天道者耶。非也耶。其别有弄造化之权者。有所与夺于性命之外。而天亦不能宰也耶。或曰是天也。天有古今。如人少明而老昏。故善恶之报。爽已久矣。天乎天乎。吾不能无怨。故不敢以斯言为必非。然则吾将与汝子。相率而不必为善乎。反而思之。不然也。天者理气而已。以气则禀是而生者。固有善恶。而报亦不同。以理则善必福恶必祸而已矣。气之违理。可暂而不可久。故曰仁者必有后。使汝子幸而至于省事。吾必勉之以为善。安知其虽祸于前。而不福于后乎。虽然。祸福不足言也。古人有言。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死而不朽。孰谓其夭。汝之事业名声。虽无可以不朽于永久者。然生既无怨。其死也。亲戚乡党。莫不悼之切而惜之深。以为善人亡矣。其视不淑而生者。则已寿矣。汝可无憾。而吾所以慰汝者。亦在是耳。呜呼痛哉。今葬汝于家南之山。其北则我祖考妣若诸亲之藏也。庶几体魄安。而樵牧者不至。汝其知也耶。今将与汝诀矣。此生何处。更接音容。一言以告。长痛欲绝。呜呼痛哉。呜呼痛哉。
哀辞
[编辑]李敬仲之燔哀辞
[编辑]余友李敬仲。质纯而䫉洁。言逊而行饬。有志士也。不幸短命而死。始敬仲娶于丹。往来多由弊居。故余以此识敬仲。时年才破瓜。已有老成仪度。何其早也。盖葛庵先生为其祖。而其家大人密庵公。文学行懿。又克世其家。则为其孙其子者。虽𫘤而迷者。犹当有以异于庸众人。况敬仲乎。余尝谒先生于锦阳之别墅。入门而望之。先生俨然端坐堂上。诸子孙具衣冠。列侍左右。进退拜跪。应对唯诺。皆济济有仪。如朝廷然。使人肃然起敬。余既升堂请益。退而与敬仲群从兄弟游。率能诵经史说理义。上下讨论。莫之或相让焉。凡他人之居于其家。积十有馀年之工。自谓稍有所得者。至此。皆为辽豕。惘然而自失。此犹生于农匠之家者。自学语。无不知议耒耜操绳墨。盖其习惯然也。古人曰。人乐有贤父兄。其敬仲之谓乎。去岁之冬。敬仲又过余与之语。至夜深不倦。余于是益知敬仲之不易得也。恨不得旬月共居。益闻其所闻于家庭者以自补。今其已矣。余何以为怀也。呜呼。自先生弃后学未数岁。而为其后者三四夭折。皆可痛惜。而敬仲又至于此。天将何以劝为善者乎。敬仲无子。其从兄来卿有书曰。敬仲平日不忘足下。足下亦当不忘敬仲。敢以葬期告。病且远。竟失一临。作诔辞以泄余哀。辞曰。
生于诗礼之家。长于诗礼之家。未老而死于诗礼之家。嗟哉敬仲。幸于其始。而不幸于其终也者何。以贤者之后而夭其身。又不得有其后也者何。为是者。其天也耶。其非天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