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初庵集/卷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 初庵先生全集
卷七
作者:金宪基
1881年
卷八

[编辑]

自靖录序壬子○旧稿[编辑]

仆赋性褊拙慵懦。生平反省。自知无似不能为大人也明矣。然窃伏念天地之所覆载。父母之所生育。此身亦云重且大矣。则身可以自暴弃。亦安敢暴弃天地父母之所赋与者哉。仆于是恐惧悚仄。不能解者有日月矣。既又念负罪之人。徒能知罪畏服。而不知所以自新者。则将终身难免。而与不知罪者同归矣。仆于是敢发愤自进。欲立志于自修之道者。又有年所矣。顾懵然旧状。无一二实践者。盖慵与懦也。而褊与拙交相祟矣。且仆之所自知。有此四大病。则其所不知。当不能数矣。而优游到今日。身歘已坐新年矣。盖当天地一番更始之初。吾身之所得乎天地者。亦有以与天地俱新者矣。清明自省。一理暂明。惧本志之日渝。图将来之自进。因心之想像。或近于道者。胪列为若干条。以成一通录。取书箕子所云自靖人自献于先王者命之。盖生心学伪异丧真之世。庶有以得其本然之万一。以报答我天地父母之所赋与者。亦自靖以献之义也。若其言语纰缪。终不合于道者。则固自知如盲人之说丹碧诸色。聋者之品丝竹众技。不能仿佛于浅深高下之实矣。然而竆乡晩进。不能得大儒先生以为师。则当师其心而已矣。凡吾日用事物之将行者。当思于吾心安乎。安则为之。如有一毫不能安者则不敢为之。盖义理至明。全体洞然。存而勿失。庶无大过。彼小人之为不善。其初岂能无不安者哉。久欺而不反。心不与为主矣。如仆此录。固皆为吾心之所安而发也。苟仆徒言而身不行。则是仆匪徒欺此录也。则并欺其心也。匪徒欺其心也。则并欺其天地与父母者也。欺天地与父母则其为小人而不能为大人也明矣。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复性警序己未[编辑]

某被命受生二十六年。暗昧胶固。不能持守。形气私吝。以梏于内。俗习颓鄙。以渐于外。椓丧其天性。陷溺其良心。日深一日。以至于此。以今之所存所行。究厥天之所以命我之初。而并而比之。则不啻如水火芳臭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入也。呜呼。为天之民。而堕坏其所赋与。其将何以为民而立乎天地之间哉。一夕痛省惕然。警惧自奋。愿有以悉力而复反之也。夫德性之广大纯粹本如彼。非夫大勇大志。卒不足以充之也。而盘水易奉而志难持。白刃可蹈也而中庸不可能。盖懔然乎其恐失之。况竆乡寡闻。无明师良傅以教廸之也。叔世晩出。无声律舞蹈以渐养之也。其道愈难由矣。于是乎辄敢摭取圣贤格言要训。著为是录。以为朝夕省览警策之资。敬以服之。若古圣之面命。讽以兴之。若宫商之迭御也。赖天之灵。幸而有进。补既往之洪愆。图方来之新德。勉勉以终身。以不至于遂负厥生。则先哲之赐也。诗不云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呜呼。其敢不夙夜战兢。以新天之明命哉。

来去泉序庚午[编辑]

岁庚午秋。吾叔父新宅于子男之阔洞。宅内有小井。常盈而不竭。凡居是洞者。以处地高燥。病于远汲。独是宅也无是患。既而至翼年正月。家人将晨汲而告竭焉。盖夕而盈者。朝而然矣。无积渐也怪之。积月馀日。虽无资于井。而亦无时不往观焉。已而家人复晨往而告盈焉。盖夕而竭者。朝而然矣。无积渐也。其可怪也已。访于宅之旧主。曰是井之异也。古已然矣。然而或逐岁而然焉。或间一岁而然焉。无恒也。其变而复于常也。或满月焉。或逾月焉。无定也。惟必于冬春之交则常然而不爽也。叔父奇之。以其一竭一盈。俱无积渐也。命之曰来去泉。使宪基发其义焉。宪基窃惟水之于地也。犹精血之于人也。今夫人之四肢百骸。血无不行焉。以气而已也。然而人身之经纬脉络有数焉。气之呼吸运行有度焉。故其气之健而调者。尽其度而经纬脉络。无不贯焉。其弱而未调者。则其于度有盈缩而不能尽周其经纬脉络之数焉。气之进退。血每随焉。则其气行之不调。适会于是度。而经纬脉络之应是度者。血固不得而独至也。夫精血之于人然矣。何独至于水而疑之也。然则其一竭而一盈也。皆无渐而若是之遽也奈何。曰水之满于地也。犹血之充于体也。然而有不行焉。岂以其耗竭而然耶。气窒而不通也。故气之乍窒而竭焉。气之乍通而盈焉。其势固当尔也。若其竭之也以渐。则固无望其复反于盈矣。犹夫人血之渐枯而之尽者。亦终焉而已。是则非此之类也。然则其必于冬春之交者奈何。曰是固天地更始之初也。亦犹人气之弱而未调也。其机括有更张焉。其运行有未周焉。既而满月或逾月焉则盖渐调而进于健也。斯其所以为复常之候。而益不可诬也欤。

是忧扁序壬申[编辑]

人人可以如舜。天与也而不能自弃也。天与而不为自弃之是归。岂不可忧乎。此孟子之旨也。千载之下。闻其风而兴者曰上党韩君景和父。扁其居曰是忧。噫是可谓知所忧者也。天下之事。小大本末而已矣。得其本而立其大则万事皆是。反是则非若忧之一字自圣贤以至乡人所不能无者也。等一忧耳。或以之为圣贤。或以之为乡人。小大本末之异耳。然则君子可不审所忧乎。夫知天命之为可畏而恐恐乎或失其付畀之重者。本而大者也。徇一己之欲而营营乎得丧荣辱之际者。末而小者也。得于此则失于彼。失于此则得于彼。二者不容两立也。故惟君子为能务其本而不恤其末。志其大而不事其小。是忧云者。所谓畏天命而恐己之不若圣人也。夫是之为忧。外乎是者。天下岂有一物可动其中者哉。此景和父之扁所以为深得孟子之旨。而知所择于小大本末之分者也。虽然孟子亚圣也。其于道。宜无可忧者。而犹有是说。且非独孟子也。古之进于孟子者。莫不皆然。如曰望道如未之见。仰而思之。坐以待朝。又曰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又曰发愤以忘食。彼皆以上圣大知之资。其忧之深且切有如是。岂非以人心易昏而大道难至与。今景和父不敢自弃而与圣贤同忧。则是不可以一息而自逸也。吾知景和父之忧。自此其大矣。虽然其所谓忧者。亦岂恐惧怵迫之谓也哉。忧之亦有道而已。孟子所谓如舜是也。景和父岂不闻舜之所以为舜与。今求所以如舜之道。则当忧之曰鸡鸣而起。吾之所以为善有不勤与。人伦有未察而庶物有未明与。闻善言见善行。决之有不勇与。苟未之知也。忧所以知之。苟未之行也。忧所以行之。其已知也已行也。又忧其知之或有所未精也。行之或有所未熟也。以是数者。俛焉日有孶孶。毙而后已。是亦舜而已矣。若然者。其为忧愈大愈切。而心愈广而道愈泰。荡荡然无所忧于天下。得丧不足忧也。荣辱不足忧也。凡人之所以长戚戚以终其身者。举无足以动其心。然则其所谓忧者而亦何所忧之有也哉。故吾夫子尝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既而曰君子不忧不惧。夫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己忧。而亦何忧何惧之有也哉。景和父苟能笃于是忧。则当为天下无忧之人而止耳。异日吾望见景和父粹盎之容而后。知其为是忧之生色于面背而不可掩也。

唐律序戊寅[编辑]

律诗非古也。然风气代降而诗道亦随而日变。盖自三百篇。已不能无正变之别。而况乎其下者哉。沈宋以来。始有律体。至唐而大盛。盖其辞约而意广。虽寂寥短章。舂容乎有长篇钜作之气。此岂可小之哉。读书之暇。漫取学子所抄唐诗品汇中点批其七言律尤佳者凡三百三十首。俾为游艺陶性之一助云。

乡射礼笏记序庚辰[编辑]

笏记以备遗忘而已。然推古而通于今。要详则俚而不古。要简则昧而不白。此又为书之所以难也。正宗丙辰。颁乡礼合编于邦内。命所在以时肄焉。本府旧有乡射笏记数本。而详略不一。人以病之。岁戊辰冬。先师萝山先生。与二三学者。讲道于寒泉书社。视业之暇。辄按本经草定此编。噫先生时已老且病矣。犹惓惓于古礼之兴行。不倦于其勤。而凡于节文度数之际。敷析简明而已。不辄移易本文一字。以苟便于时用。其示人以尊经重古之意。又谨而严矣。后之览者。其无以例录而忽之哉。

白氏追远录序[编辑]

生人之有资给。必以事死为先。此其理实然。其情恻然由于中而不能已者也。然常人之情。溺于近而忽于远。蔽于欲而昧于理。则能保是心而不坠焉者或寡矣。白君时中父家世贫约而笃于事先。自其祖考学生公。率诸从出名钱若干。以为传世香火之需。而列其名于册。自是世守其资而世录名焉。盖及时中之身而其资益丰而其世益蕃。观于此卷。可以见之矣。诗不云乎。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使后之继时中者。一遵此而每加谨焉。则吾见白氏之世。将日以益昌。而此卷之大。遂至于充栋盈宇而不止矣。是庸书以卜之。

密阳孙氏派谱重修序丁亥[编辑]

水之本一也。而其派则不能不别。既其别而益远也。水道之有䟽阏断续。则自派而溯其本。不达者有焉。然以其本之一也。故虽据其派而分言之。一自在其中。如娄江东江。皆名为江。太史马颊同因于河是也。人之于谱系亦然。今之为谱。有原谱焉有派谱焉者。义盖如是也。密阳之孙。祖于高丽政堂文学密城君讳赟。而为族甚盛。殆遍于国中。既皆会之而为一大谱矣。独居松一族。文献未具。自其纪世祖讳实明。溯求于密城君。间逸其数世。不能以自达焉。其前后考索。甚勤且久。而尚未有得。用是不辄求合于大谱而别为派谱。自其纪世祖为始。凡录十世为一编者旧矣。盖谨传其所及知。而姑阙其所疑。以俟后人于无竆尔。呜呼。其可谓深得古传疑阙文之法。而视世之苟且牵补。以达其所未达者。得失之相去。亦已远矣。旧谱作于英庙甲午。迄今五十有馀年。应添录者甚众。迺者其诸宗。议所以重修者。乃曰吾系不幸中缺。而密城君固吾祖也。旧谱虽未及。而今不敢不载。密城君之前。有讳顺。罗朝月城君。虽世级不详。而固密城君之祖也。又不可以不书。遂别为甲乙二编。其甲编者。书二君而不著其世数。以乙编者。书纪世祖以下凡十世共为一册。盖其载录。比旧有增。而其义则无所改也。既又欲寿其传。以活字印若干本而均诸诸宗。事垂成。其宗长武兼公使其从子得宪甫来。征序于余。具告以故。余于孙氏戚属也。不可以不文辞。且得读其旧序而善其引孔子之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实派谱之义也。夫以不知为不知。则由是而求之。固有可知之理。吾于是乎知其不终于不知而已也。是为之叙。

一室两烈录序戊子[编辑]

妇从夫者也。然而至于决死生以殉之。则其从也大而难矣。以其难也。故一州而有一人焉。一乡而有一人焉。斯已多矣。而况于一家之内。娣姒之间而并之哉。若忠州金公兄弟之妻李氏梁氏者。其可谓旷世而一有者也。余考其事。二氏之从夫于细大终始。率皆同然。而若二公之行则又皆有可从之实焉。于是乎又见其夫妇兄弟之际。交相匹美而举相似也。呜呼懿哉。盖其兄弟。仲曰履相。叔曰履瑞。而李其姒梁其娣也。二公平日善事父母。而二氏从以同孝焉。又善兄弟。居不分异。而二氏从以同友焉。既二公遭外忧而皆以哀毁致疾。则二氏救疾祷命。积月累时而不懈。又无不同焉。二公之疾之革也。则二氏以药一缄而中分之。誓以同死。仲公先没。李氏以家人防护之密。不能早决。而一卧不动。肤穿虫出。卒乃不飮食者积十二日以终。叔公继没。梁氏以寡姑之重遭戚也。不忍遽违。日𩜾粥数匙。延至于祥毕之日。仰所藏药以终。其死虽先后异。而就之从容。又如是之同焉。盖二公死于孝。二氏死于烈。二公之死。固不免乎有过。而不害其为贤矣。若二氏则为从夫之大而纲常赖焉。然而使二氏死而从于孝于亲之夫。视他烈妇又有光焉。则二公之贤。为有以致之也。是岂不尤可尚者哉。李氏死时年二十九。一子未周岁。梁氏二十八而未有子。正宗甲寅。命㫌李氏。今上壬午。命㫌梁氏。其启单有曰其夫兄弟过哀伤性。而娣姒从死。一室两烈云云。此可以征于永世矣。呜呼。兄弟同气也。宜其贤之相似也。娣姒则异姓之聚也。酸醎愿奸不齐。长短之争。爱藏之偏。往往至于坏人家室者有矣。今二氏者。自入门以来。孝敬友悌。以至就死立节。吻然一致。如芝兰之相薰。如符契之相合。虽曰两人而谓之一人亦可也。是独何为而能然也。以不失其本心之同而已也。然以一州一乡之所罕有。而萃之一家。同耀并峙。永永为为人妇者之标准。何其盛也。先君子与仲公少相善。公治经业举。东堂试朝暮决科而遽没。先君子悼其有文行而无年。又悲其烈妇之弃乳孤也。使女奴时往抱来而抚视之。既余与其孤。又相善焉。则每相见辄道先好而泫然不能已也。今其孤以是录征余为叙。余谊不辞。略举其大槩。而窃识其所感者如此。其孤名载九。为叔公后者名某云。

牧庵集序壬辰○续稿[编辑]

理气之说。夫其谁发之。其发之吾夫子乎。夫子尝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谓理之生气也。夫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二者固非有先后也。然即是气而原其所以有是气。理而已矣。使其本无是理。则何自而有是气哉。故以理先之于气而明夫气之生于理也。此以理气分本末而统明其大軆也。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非道也。而所以一阴而一阳之者即道也。夫无是道。固无以为阴阳。而无阴阳。道又无所于立。阴阳生生。道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此就理之本位而与气相离合说也。又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夫二气五行。皆形而器也。而道则无形焉。而上者无形之谓也。而下者有形之谓也。据有形而原之其无形者。即是器之道也。原无形而沿之其有形者。即是道之器也。非无形固无以为有形。而舍有形又无以见无形。故即是形而上下之。以见夫道之不离乎器。而亦不杂乎器也。此与前二说者。实相融贯。而其剖析剔发。尤所谓深切而著明者也。羲文之易。皆只以阴阳奇耦。而夫子始发挥其所以然者如此。之三说也。天下万世说理气之原也。夫气也者。有形而实者也。理也者。无形而虚者也。天地万物。皆实而皆有。则气之为而已矣。又奚假夫虚而无者。强名为理而赘之。以主乎此气也。曰不然也。天地之间。莫实于理。亦莫有于理。气之实而有也。乃理之所使而然也。故气有动静而所以动静者非气也。乃理之动静也。气有造化而所以造化者非气也。乃理之造化也。气有升降往来反复。而所以升降往来反复者非气也。乃理之升降往来而反复也。夫何故也。无是理则无是气故也。如使有气而无理则一息将不能运动。一毫将无所作为。若然者。非理之为主乎气而何也哉。然此犹就天地万物而统言理气自然之体者也。至于人也则尤有所不得不以理为主者焉。盖理之与气。其初一原而已。纯粹湛一。无相隔碍。理之当然。气以之然。然理则无形。故本然之体一定而不易。气则有形。故散殊之状。万变而不齐。惟人也得其气之秀而最灵。有知有觉而能有以主宰运用乎理气之妙。虽其所禀。或有不齐。而理之乘是气者。亦随而如之。然其本然之体则固自若矣。而至于气之原初。亦即其不齐而未尝离绝而不在。苟能于日用之间。以理为主而求复乎本初。则即事即物。大本卓然。不惟理之得其本然。而气亦随而复其原初矣。苟或不然。而为气所使。逐逐于沿流之末而不知反焉。则彼散殊万变之物。将谁使之齐之而得其正乎。人欲以之而日肆。天理以之而日灭。三纲既沦而九法亦斁矣。然则其于人也。尤不得不以理为主也明矣。古之圣贤。惟明乎此也。故前乎夫子而曰人道危微精一执中者。尧舜禹之相授受也。而汤文武周公莫不同条而共贯。后乎夫子者。若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性善云者。又皆专言理而不言气。则其以理为主也尤章章如矣。是以行之当年而万物咸若。垂之来世而斯道大明。此吾儒之宗旨也。至于异端邪说若老佛庄列之虚无寂灭。则见气而昧于理者也。百家众流之支离褊碎。则皆粗得乎气之一曲之把持作弄者也。凡夫庸人之出没于人欲之中。醉生而梦死。则又皆徇流逐末而一出于攻取之气者也。秦汉以来。人道之所以不明。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凡以此也。千四百年之后。天不丧斯文而群贤继作。则若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程子所谓冲漠无眹而万象已具。朱子所谓非有以离乎阴阳。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者。乃始发明理气之分而直接乎吾夫子之遗緖者也。程朱既没。而大义又乖。则金谿之所谓心即理。姚江之所谓致良知者。又皆认气为理而堕于禅佛之门。馀波横流于天下。至于今未已。可胜痛哉。独吾东方李文成公之言曰理气无离合无先后。又曰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者理也。有形有为而为无形无为之器者气也。此其所以超然独得乎周程朱之旨。而非俗学之所能几及者也。至于近世之儒。有谓人物之性有不同。则是引性而离于理。使本然沦于末流。谓圣凡之心有不同。则是推人而纳诸物。使湛一蒙其污杂。是皆不明乎理气之本。而侵过乎气质之末故耳。夫道之在天下。一显而一晦。固有其时。而统而言之。主乎理则气得其正而为圣为贤。主乎气则理不与存而为异端为邪说。千载一辙。莫之能违。然则学者于二者之分。其可不深究而明辨之哉。善乎吾故友牧庵金公之说理气也。其诸异乎后儒之论。而合乎古圣贤之意者与。盖公天姿高明。而深沉善思。凡于理气之奥。思有未得则积月累旬而不置。必至于透悟明解而后已。如是十馀年。乃取程朱之说而读之。犂然暗合于心。则益有以自信者。然平生鞱晦。不自表见。人盖鲜知之者。惟一二同志与闻其说而深叹息之。以为的确而精密。因勖以笔之于书。即此性理气二编者是已。而其书牍则与为表里焉。緫之原于理气而辨明近儒心性不同之说者也。今且参取而历举其一二。其论理气。有曰据气而观理。曰气实而虚。理虚而实。虚实相承而变化无竆。曰太极动而生阳而动因为阳之性。静而生阴而静因为阴之性。气由理生。理乘气行。故不相离。理无形气有迹。自是二物。故不相杂。其论理先气。理不可以有无气论。而恐人之悬空观理。断之曰生是气之理。在于是气之母。又曰阴阳五行。同出乎一气者也。阴阳之进退。如擂鼓之升降。阳进之自穉至壮之时。即阴退之自壮至衰之时。阴亦然。故阴阳不得不并存。曰五气者。二气穉盛冲和之分。一阴而一阳则已自备五行矣。故天地间无一物不备有阴阳五行者。自天地之一阖一辟。以至一时之一初一末。自一物之一生一死。以至一事之一始一终。皆为一阴阳五行。而其为阴阳五行也。又各自有阴阳五行。又自其阴阳无端而有圆环之说焉。自其太极生阳而有截环之说焉。继之曰一气之屈伸。为阴与阳。而屈伸莫非生气中事。故阳常统阴而兼阴。是其于理气之妙。见之明而说之精如此。其于论心性也何有。今撮其意而言之。其论性。有谓万物之生也。于五行之理气。阙一不得。又谓五行之生也。自天一生水至地十成土。皆参天地足五行之数。然后生成一行。是则一行皆有五行之气矣。知一行皆有五行则一物之不得不具五性可知。又谓性是生是气之理。而因乘是气者也。如谓气偏理偏而其气偏之偏字。就两在中言其多寡分数耳。非一边有一边无之谓也。若无是气则是理固无以乘载矣。既有是气则生是气之理。岂以是气之偏少而不乘载乎。气有形故有多寡分数。理无形则无多寡。无多寡则其乘载者莫非全体。但以其所乘之气有偏全。而理之发见亦随而不同耳。又谓万物一本。乃所谓本然之性也。不可于异軆上又说别项一本然也。如犬牛人性之不同。乃所谓气质。而非本然也。彼以本然之性。为在天之理。而既堕在气质则在正通者为依旧本然。而在偏塞者不得为依旧本然。随其偏塞而各为本然。故说出二层本然。然此果古人所谓本然者耶。性即理也。单指其理则在天在物。同一理也。人与物岂有二本耶。其论心。有曰心是气之湛一之灵。又曰如火之光。虽有大小之不齐。而若单指其明者而言则固无分数矣。明之有微著。由火体之有大小。而其为明则一也。其意盖谓得五行之秀。然后乃得为人。故虽愚不肖。犹是清中之浊。而与物不同。湛一之体。通圣凡而无乎不在。虽其气质有蔽。而本体之明则一而无异也决矣。盖其论性则已详矣。而论心则略见于书牍之间。有未及究言之者。然其大意则固了然而如指诸掌矣。盖公之所论著。根据切实而脉络分明。简而易知。确而不可移易。实见之言。固宜如此。是其于古圣贤之旨。果有不合者乎。其于近儒之说。辨之果有未明者乎。此编一出。人得而读之。破群疑于既迷。开正路于方来。知心性皆有本然。圣人可学而至。则公之功也。然必潜心积虑。优游厌饫。如公之为。然后庶几可以得之。是又可易言哉。其孤悌五将以此编者。附以诗文杂著若干。印活字以广其传。要余有言。余遂粗叙先圣贤相传之渊源。而及乎后世之失。以见夫公言之有补于斯文。为不浅浅。然岂余之寡陋为足以与于此哉。亦习公之馀论而窃取之以为说者尔。又记昔与公同榻之日。公尝从容问余曰使进而有为于世者则将何以哉。余应曰大心众生。公默然。余反问之。公曰顺理而已。余叹其为言之约而甚大。又非率尔取办于口者。呜呼。公今不可以复见矣。因并识之。以俟后之知言者。

止庵遗稿序癸巳[编辑]

止庵金公。天分超迈。有才气筋骨。其于孝友。一直至到。无些私系绊。既亲戚俱没。傥然无意于世。则又一直归依于圣人。慷慨激昂。无所迟疑。善意汪洋。有受言迁善之勇。操守刚介。不可以势利威武屈。礼貌肃恭。言论明快。尤善于歆动人。其所居贞芝洞名。乐聚会者殆倾一都之选。飮射讲诵。郁然有兴。萝山先生亦尝造而观焉。周览山川。历参尊宿。晩而师事萝山。经传所疑。虽微细必以就质。归于正而后已。亦他弟子之所未能也。学的径正。识解超爽。看义理略绰。见得便说成片段。其圆说后乃觉其非而改之。理气说虽未及周尽。而其于心属气。理为气主之义则确矣。居敬致知先后之说亦当。而至于祭祀鬼神之说则已精矣。公年止四十五。此皆三四十岁左右文字。而其学已至于此。使天假之年。其所造又岂可量哉。在洪范五福。一曰寿。夫人有寿然后其所志所为乃克有成。夫其谁不然。而在贤人君子则尤当以寿为福。自古及今有志有才。而无年而不克底于有成者何限。此苗秀之说。圣人所以叹之也。今于公讵尤不可痛而可惜也哉。凡于公与我而同志者。皆卷中诸公耳。念昔相聚于寂寞之滨。或横经座右。或游观山水。率必讲磨义理。评论古今。吐露肝腑。无言之不到。亦足乐矣。今逝者过半。槩皆早世。而其所树立。皆足以穪述于后。惟余后死。今年六十。而郁郁乎竆庐之中。韩子所谓聦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者。真余之谓矣。于余与则寿。又何益哉。是可慨也已。公之甥金生东岦。与公门人。集公遗稿。谋于余而存删之。又要余以弁卷之文。噫公雅不事华藻。凡所著述。皆矢口而成。明白平直。使人易晓。其诸发明义理。览者当开卷而了然矣。然其胸中无吝。飘洒乎声利世臼之外。吟风弄月。直有与点之意。使人可亲而可尚者。亦将有得于言意之表者欤。否则糟粕而已。影响而已。古人所谓贵乎亲炙之者。其知言也夫。呜呼悕矣。

[编辑]

追慕轩记丙子○旧稿[编辑]

爱亲也敬祖也。人之大伦也。然未有不爱其亲而能敬其祖者也。盖祖之敬。爱亲之推也。然则爱亲又敬祖之本也欤。吾党有梁君祐镇。笃于爱亲者也。墓其三世于府南之马陵洞。一日从墓所抵余而言曰祜镇之先墓。旧有斋所。以备斋宿弆笾豆。而馆人以守墓者也。某年月日。先人重加修葺而扁之以追慕。不肖等间以其屋旧而将坏也。易以新之。惟先人之扁则不敢改也。谨玆刻而揭之。窃惟先人之扁是轩也。王父母固俱存矣。则追慕之云。乃为其祖而发也。夫先人之慕及于其祖矣。而不幸无年。未终孝于王父母也。今不肖等思所以继先人者。岂有他哉。即先人之敬其祖是已。而幼孤无似。大惧不克也。则是扁之为训于不肖等也滋大。且令来者知先人之志而世相守也。愿为记之。余谓君之先人。既慕及于其祖矣。则是必能爱其亲者也。又君不敢改父之旧。而顾其名以思继其志。则是能爱其亲者也。是又必能敬其祖矣。夫祖也亲也。皆往而不可返者也。非后人之慕而追之。将日远而日忘矣。故孝子慈孙之所以存其亲于既亡之后者。靡不用其极焉。夫杯棬器用之细也而不能飮焉。桑梓树木之微也而必恭敬焉。凡物且然。而况乎其体魄所藏之地。履霜濡露。惕然而如见者乎。君与君之先人。宜有不能自已于此者矣。且君之先人。既爱其亲以及于其祖。而君能继之。则后之为君之子若孙者。独不能继君之志也哉。吾将见君之世。皆能推爱亲之心。以及于祖。使百世之远。犹一人之身而无间也。然其源则必自君之不改父之志发之也。是为之记。

永思斋记己卯[编辑]

思孰为大。思亲为大。思而终吾身为永乎。未也。思而及吾之子孙。使之如吾之思而勿替焉可也。恶能尔。自吾之思之笃而发之也。志意也笑语也所乐也所嗜也。皆吾之所逮见乎吾亲者。而得以自思焉。如吾之子孙之未及也则奈何。其必有以象之。象之也奈何。庙貌以宗之。封域以识之焉耳。然而庙貌有时乎迁。封域则未之或改也。君子之贻其思于子孙万世而惟永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洪君君叙墓其考以上六世于府南泥畓洞之枕子原。颜其斋曰永思。是盖得其义者。日以其记属余。余用是说以覆之。且曰凡玆邱之封植备物。皆君先君子之所自致也。则其为孝思也顾不永乎。今君之居是斋也。其必亦有思矣。望坟墓则思其慕爱。荫林木则思其手泽。碑碣之磊落也。思其扬先之勤。室宇之轮奂也。思其创始之艰。是皆所以象之之资也。夫君之思之也。既笃于其身矣。则凡后之继君而居是斋者。岂有不感发兴起而思有以如君之思也哉。由是而卜之。自今以往。至于无竆。堂斧当以永固。志刻当以永完。松槚当以永茂。而是斋亦当以永修而无废矣。是又思之效而悉本诸君者也。君其可不勖哉。君方阐大科。筮仕于朝。以显其先。盖洪氏百年之德积而始发于君矣。诗曰永言孝思。又曰自求多福。君其庶几乎此者。是为之记。

追远斋记庚辰[编辑]

往而不可返者亲也。不可返则日远而日忘矣。孝子慈孙其忍于是耶。故必有道以追之。庙貌以存其神。兆茔以识其魄。时节享祀。以致如在。庶乎其远之迩而可及也。然而庙制则有数焉。或三世而止焉。或四世而止焉。苟止焉矣则虽欲自尽。有不可得者焉。若夫引而伸之。至于千百世之远而无替者。则惟兆茔为然。然以其远之至也。故又惧其忽而易忘。君子于其所易忽者。必加勉焉。然则追远之为训也。其于兆茔乎。讵不尤深且切者哉。贞州金君圣仲。葬其曾大父通德公以下于松京治南钵山之原。从昆弟九人竭力营度。凡有所得。尽输以备墓。仪既完矣。乃构一室以为岁时斋宿之所。颜曰追远。间造余而言曰某等之于玆役也。既粗以自效矣。而其所以致望于吾后也无竆。夫通德公之于某等匪远也。而某等惟惧其不能自尽。况吾后乎。愿子之为说。既以勖某等而又诏吾后于无竆也。余辞不获。乃曰子之取名得矣。而其为说又皆可复也。夫祖考也子孙也。一人之身而先后异耳。以其一也。故即子孙之身而祖考在焉。以其有先后之异也。故存亡去留之相嬗而于是乎不能不相远耳。然其所谓远者。固未始离乎一矣。故即子孙一念之追。而祖考千百世之远。已昭昭乎目前矣。夫何远之有哉。且曾子为是言而继之曰民德归厚矣。则是谓夫在上之人耳。在上之人。既以是自为。其下之民。亦同归于厚矣。则苟子之自为。凡为子之后者。岂有不化而同归也哉。由是而言。虽去今千百世后。其墓仪之修完室宇之肯构。皆当如今日而无忧矣。子又何忧哉。圣仲家世孝睦。少文而多质。其植本固而发源深矣。派流之长枝叶之茂。从可以卜。是为之记。庚辰长至越二日识。

[编辑]

祭田立约跋戊寅[编辑]

呜呼。祖先远矣。可追以及者惟祀也。而祀非需不能也。然则祭田之于子孙。其为物岂不重欤。一畒之田。守而勿失。则能守其祭祀者也。能守其祭祀。斯不忘乎祖先者也。不能守者反是。所以为此卷者。要与吾后人。共不忘乎吾祖先而已也。家世自七世祖通政公以来。累葬于府东冰库洞之原。自后子孙之置田者辄于墓下。如旧券有承旨公讳字可见。然家贫不能多得。又旋为人所取。盖往返移易者数矣。而家庙古未有田矣。我祖考足窝公思为永图。赎还其田于人。将建置为祭田。而宗无物不能即遂。权寄于诸宗。以为后计。岁壬申我叔父一斋公鸠钱诸宗。合入其田而置之。水田四十八斗落只。旱田一日耕。于是乎累世香火。永有所需。而足窝公平生之志。得以遂成矣。一斋公念其志之之如此其久也。成之之如此其艰也。图惟久远。乃遵朱文公家礼遗法。将焚其券。立约闻官而未克果。疾革犹谆谆命子弟以述之。今而后一斋公之遗志又成矣。呜呼。是其为田与为券。夫岂一朝一夕而致也哉。感念古昔。不觉泫然。用是具其颠末。尾之卷下。而士友之乐成美者。为文以弁之。惟我后生。念祀事之惟重。感先人之至意。必敬必戒。世相守而勿坠。则区区今日之望也。其诸事宜。具见立约。此不复著云。

族谱跋续稿[编辑]

人之有生。必有其始。有其始矣。而不知其所由始。如木之支也而不知其根焉。水之流也而不知其源焉。怀先慕祖。蔼然乎其中者。荡荡乎其无所系依。后裔之为戚也其有甚于此者哉。凡若此者。由乎谱系之阙逸也。谱之阙逸也。由乎族之孤孑也时之祸难也。我熊神之金。惟居松京一派。他未有闻。而先系则自我十世祖考修义公以上。阙而不传。此其势然尔。盖我七世祖考通政公以茕孑之身。经壬丙之二乱。帐籍之见存。固已多矣。其奚望于谱乎。我曾王考同知公为是之痛。实始搜辑修义公以下之诸宗支。为谱一卷。命我王考足窝公蕫其事而序其卷。即乙亥谱也。乙亥之后。我先考云圃公又增修之而跋其尾。是为乙卯谱也。两谱皆写本。而乙卯谱则为八本。以均诸诸宗。噫自我同知公曁我足窝公若云圃公三世之于是役。其所以承先而启后也者为已至矣。顾惟乙卯之于今。又已多年所。增修之役。不可以缓。迺谋诸宗而踵成是谱。其诸载录。悉遵旧规。而又为之凡例以著明之。原序跋载之卷首。而猥为此文续之卷末。无财力以付剞劂。姑缮写一本以俟之。若夫因是卷而世复添修。使是谱者更千百世而无复有阙逸之遗恨。则后人之责耳。其为今之属望于方来也。岂复有竆已乎。至于修义公以上之系。则先辈求之勤矣。而宜有而无得焉。此固我金氏未遑之事也。在昔足窝公时。一尝得之矣。而其事颠末。具见于云圃公所记。谨玆附注于原跋之左。其后又一得之则云圃公时也。两谱皆驾洛国王后金海金氏。而有封熊神伯。因以别贯者也。修义公以上累世具在而两皆大同。然以其非板本。而又推究不详来由。故不敢遽从。盖以为与其轻信而失误。孰若仍旧而寡过。此其义甚明且确。不可移易。后生之所宜谨守而勿坠焉者也。至若熊神之金。实金海之金。则此固有说焉。盖地志熊川之姓氏图。金下注金州。而金州即金海旧号。则此其所据者然也。然我金之贯以熊神。其来已久。故仍而不改。推此义也。就使异日真得可征之系。的知其所以为金海之金。亦当仍熊神之贯而无改。盖凡今之姓氏。本同而贯异者甚多。同者犹古之姓之同也。异者犹古之氏之分也。氏虽分而其姓之同者则故在矣。今必欲舍分氏而追本贯以为华也。则此末俗之蔽耳。其志甚惑而其事甚陋。吾实耻之。不愿我宗之效之。此义尤当深体也。又熊神之县。今为熊川。而谱必以熊神为穪者。亦存旧之义云。呜呼。孝友睦姻此四字。吾家世守之旧物也。当其盛也。行之身而有馀。推可以为法于后矣。今也或是之衰矣。余甚惧焉。序不云乎。观吾谱者。敦宗睦族之心。油然而生。此为谱之大本也。不此之务而苟徒曰谱而已矣。则夫岂为谱之意也哉。后生其勉之戒之。

[编辑]

会友铭旧稿[编辑]

洪惟民生。受天地中。为万物灵。于万斯年。中国有道。周孔之传。帝降我衷。圣畀我训。符契合同。有千载后。心道罔忒。方册具有。明之于此。鉴之于彼。如月照水。肆我同志。有来济济。职讲此事。圣言攸存。明命斯显。厥光赫然。惟恭于躬。式一于中。合听于公。同明并照。众善齐举。厥有軆要。焕乎其明。确乎其诚。寔全厥生。玆惟友职。玆乃民道。率由先觉。艰哉大哉。式念克敬。无敢懈也。肆于文会。矢此箴言。以儆在位。

[编辑]

梅花赞己未[编辑]

独觉乎元阳之道。挺立乎群英之首。华而不艳。香而不泽。飘洒乎其江湖岩穴之姿。贞孤乎其烈风寒雪之格。卓乎其离绝伦流。有似乎孤竹子之居首阳。其道虽隘。温兮能接引后进。若可以朝诸侯而有天下。信乎清者之德。放之哀壑寒谷之表。所以励其操。引之深轩煖阁之中。所以长其仁。凡物殊性。尽之在人。君子赏物。玆焉有取。诗曰惟其似之。是以有之。

字辞[编辑]

白一显字辞壬午[编辑]

书有五福。曰寿其一。其寿伊何。惟德必得。善积而凝。气纯而全。博厚悠久。寿也宜然。无德之寿。彼得曷因。借曰得之。是名陈人。所以叙福。其四攸好。固天所佑。实躬自造。达尊兼二。众福交济。肥于厥家。瑞于其世。惟汝一也。幼从余塾。质敏貌雅。同队攸伏。今汝既冠。成人之始。善修茂膺。载玆初履。肆顾汝名。字而祝之。德期古昔。寿期耄颐。爰字曰德寿父。

朴璜字辞丙戌[编辑]

惟师尚父。敬义为德。胜怠胜欲。万善自积。临渭举钓。天锡以璜。其璜伊何。有刻煌煌。圣贤之遇。有命不偶。猎车风云。旷古一有。我慕其人。惟德之师。曰敬曰义。庶几交持。遇与不遇。匪伊所想。有可告语。持此以往。朴氏子璜。德门之馀。迺祖孝友。廼父诗书。胚胎擩染。秀出其等。玆用将冠。古礼是订。我从宾阶。字而祝之。惟是璜也。厥名孔宜。因物象人。溯厥德义。丹书之训。协坤六二。无曰小子。为之则是。允吉且从。百世匹美。我顾汝名。敷绎其意。爰锡汝字。以地以器。曰渭玉父。

金廷圭字辞己丑○续稿[编辑]

玉琢成器。士学成材。于记云然。实不我欺。惟尔廷也。幼年美质。端重而悫。如玉在璞。成之有道。琢磨裁治。方而不诎。惟直之为。扬于王庭。挺然大圭。天子所搢。以正四方。允矣其成。物莫与京。何以致此。惟学之力。汝懋乃志。自始元服。肆缀旧闻。字汝曰珽汝父。

秦弼奎字辞[编辑]

秦氏子弼奎。冠而字启文。余从宾阶而祝焉曰。天与人文。上下相贯。运之所会。一体并焕。奎主文昌。其分惟鲁。文其在玆。以启万古。爰及有宋。五星聚奎。群贤迺作。破昏烛迷。或弼于时。或立以言。要以斯文。佑启我人。盖自阙里。以下无有。盛于此者。夫士何为。斯文是学。炳如日星。其敢他适。惟尔奎也。家传孝友。立是为本。学而富有。扩之充之。文忽在斯。维古启我。我启来玆。是乃穪夫表德。可不勖乎。钦哉。莫曰余幼。其始在今。

梁柱亨字辞[编辑]

文言释干四德。而其释亨曰亨者嘉之会。又曰嘉会足以合礼。盖亨于时为夏。于人为礼。春之生物。至于夏而畅茂长盛。仁之慈爱。至于礼而发挥宣著。亨也者天之礼也。故大小高下。秩然皆美。礼也者人之亨也。故三千三百。粲然中节。观于亨与礼也。天人岂有二哉。梁氏子柱亨。生于文行之家。幼而质美。长当懋学。加服弥尊。谕志宜大。肆取易义。字汝曰礼卿甫。

婚书[编辑]

时锡婚书甲申○旧稿[编辑]

婚姻贵乎世修。古盖有秦晋。配匹宜其德合。易以著乾坤。既休戚之素同。固贤否之易审。今者蒙幸许以令爱贶室于仆之第三息时锡。愧庭训之无素。书计尚迷其方。猗姆教之不烦。婉娩已著厥德。猥以依附之旧族。重结頖合之新欢。无非无仪。知无忝于古范。有伦有谊。尚永赖于先休。玆举直信之辞。用修皮币之礼。

羲锡婚书庚寅○续稿[编辑]

窃以乡邻同井。岂云无谊分之亲。寅缘通媒。遂尔成婚姻之好。是惟分定。实非偶然。玆以仆之第四男。幼年庸材。学未习于舞勺。窃闻宅中令所爱。婉姿淑质。德已成于及笄。猥有愿室之求。特蒙宜家之许。闺门整治。伫见提瓮之贤。巾栉雍容。永谐友瑟之乐。岂惟二姓之合。实廼万世之源。玆陈币仪。用告直信。

祝文[编辑]

祭尧泉土神文戊子[编辑]

惟昔始居。拟终不迁。文字告神。厥有成言。十有九年。曲荷鸿庇。子姓以毓。庙宇是秘。顾学弗勉。荒坠素志。整家匪克。分户遂多。迁就调剂。遂移之他。初言之愧。栗栗汗背。惟此仲子。夙治田畒。留视旧业。以图未久。属玆季秋。岁功将成。烹蔬剥果。荐此微诚。惟神洋洋。如地之水。佑我小大。于彼于此。

复一堂金公履道。追配男山祠。礼成祭祝。戊戌[编辑]

伏以抑邪扶正。天地大义。公与有功。敢不崇事。道丧俗败。邪乃干正。崧岳有严。淫祀是盛。上自内御。下至氓庶。奔走如狂。混淆男女。子不听父。妇不从夫。彝伦大坏。悉入昏愚。公是勃兴。谓此可惩。邪风退熄。正道是升。焚之毁之。荡涤无馀。山川净洒。迺复厥初。牢狱是甘。鼎镬无难。天怒既霁。群贤相叹。想像其时。上清下明。公功之大。莫斯与京。俎豆先贤。粤有旧例。矧此腏享。于兄于弟。其祠之东。有特淮阳。邦人耸瞻。大补纲常。于以报事。孰敢不诚。菁莪率育。迄用有成。

男山祠。配享告由祝。[编辑]

维复一堂。式克钦承。于以配享。廼袭光明。

洞中岁祭松岳山神文[编辑]

伏以维崧之下。万室依庇。矧此洞民。居在尺咫。吉㐫灾祥。惟神是赖。敢荐泂酌。以修岁事。

足窝公再甲日祭告文[编辑]

伏以今岁阉茂。显祖考周甲再浃。感时慨然。追若可及。门祚方衰。休运复始。悲无其极。又如有喜。敢献酒馔。敬伸微悃。

亡儿忠锡移安告辞[编辑]

今以汝主及妻若子妇。偕入于吾第之南偏室。玆使汝兄告汝。遂以之而来。汝其知之。

辞免分教官时告庙文己亥[编辑]

玆以留守李公奎铉。拟宪基以本府分教官。今月初七日。已付政目。窃惟宪基既于亲在之日。告废举业。今以孤露衰退之身。岂堪更入仕涂。玆已呈官请免。即蒙许褫。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

亡儿移安告辞庚子[编辑]

汝之生时异居。已非余志。没后怀集。又此分散。诀汝之言。终归于虚。力不从心。所愧为父。玆买小屋于东部胭井洞之北。使汝妻与子若妇。奉汝主往居其第。汝其知之。

慰安告辞[编辑]

汝主已来于此。汝妻与子若妇。固在汝左右。若吾与汝母若汝兄弟。亦皆匪远伊迩。汝其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