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初庵集/年谱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初庵集
年谱
作者:金宪基
1881年
附录补

尧泉金先生。讳宪基字穉度。自号初庵。熊川人。

英祖大王五十年甲午冬十二月十九日戊戌酉时。先生生于开城府子男山第。时先生父佐郞公在太学。梦黑龙降于金淑人室。

正祖宣皇帝二年戊戌。先生五岁。已屹如成人。大父生员公试授之书。一遍辄诵。

五年辛丑。先生八岁。受小学于生员公。至乐正子春下堂伤足之语。呜咽不能成声。生员公问曰汝有何见。对曰人子当如是。生员公异之。见人有失仪者。必举九容以责之。诸姊妹或聚同堂笑语。辄相戒曰止止。御史君且至。盖惮其严而目之也。○先生幼时有膂气。能飞石数百步。里儿皆畏伏。一日家园梨树上。有儿偸摘。先生往驱之。大母金孺人虑其驱之急而坠伤也。则窃视之。及抵树下。但徐谕曰下。既下痛责遣之。

八年甲辰。先生十一岁。始就塾师。日诵经史数千言。间习程文。属对警绝。

九年乙巳。先生十二岁。夏五月。丧生员公。公讳弘海号足窝。卓迈严峻。性少许可。于先生知爱特深。动称大器。与之言。必曰虽举天下事。于汝无可疑者。

十年丙午。先生十三岁。春三月聘夫人朴氏。朴氏淳昌人进士彭耇之女也。

十二年戊申。先生十五岁。夏读书于府北龙兴洞。每上书于佐郞公。必再拜送之。其承书也亦如之。

十六年壬子。先生十九岁。时先生既博览百家。为文章骎骎有作者风。元朝忽大感悟曰道不止是矣。手录进学要领若干条。命之曰自靖录。以自矢。其序以为盖当天地一番更始之初。吾身所得乎天地者。亦有以与天地俱新。因是而得其本然之万一。以报答我天地父母之所赋与者。亦自靖以献之义云。录今不传。

十八年甲寅。先生二十一岁。患便血甚苦。因成痞证。遂为终身沉痼。然先生能自治有方。故亦不至大患。冬十月。子中锡生。

二十一年丁巳。先生二十四岁。先是先生虽志于古学。而以亲故犹赴举矣。至是告于佐郞公。请废科举。公亦慨然许之。于是益自磨励。大书于壁曰下孔子一等。便不是人。又书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八字以自观焉。方其刻苦也。尝彻夜危坐。梦朱子临戒曰子存心何至如此刻苦。只要把定而已。

二十二年戊午。先生二十五岁。春与故人金牧庵敬初,韩是忧景和。就内兄金止庵可圆所居贞洞草堂。设讲社名曰乐聚会。月再会讲。间行飮射礼。每讲论。先生必虚心逊志。使诸人各尽其说。然后徐为分㫼而折其衷。

二十四年庚申。先生二十七岁。秋九月。丧祖母金孺人。孺人花开人学生丽兑之女也。佐郞公以痹病不能执丧。先生摄行三年。克尽其礼。初先生事孺人甚谨。孺人常称之曰此儿于我。真未嫁之孝女也。

纯祖肃皇帝二年壬戌。先生二十九岁。春二月。子忠锡生。三月丧母金淑人。淑人清风人副护军郁兑之女也。先生临丧。三日不绝哭。勺水不入口。既葬素床瓦器疏食。

三年癸亥。先生三十岁。夏四月。丧佐郞公。始公之病痹也。讷不成语。手不能匙。体肤丰硕。转动须人。而且无他御者。先生以身为其喉舌手脚。每进食。左抱而右匙之。遇风日暄妍。或负或扶以畅适之。一日之膳。再三易味。不给则卖田地器皿以继之。如是九年之中。疾病丧威。前后叠仍。凡诸忧苦。丛于一身。而扶护之诚。未尝少懈。至是公竟以是疾终。先生顿仆几绝。庐居三年。不脱绖带。朝哭必见星。朔望必拜墓。读书复以小学为始。以致孤露警惕之思。柴削骨立如朝暮人。亲旧至有留宿而宽譬者。公讳就行号云圃。长厚有古人风。中明经第。官至礼曹佐郞。○先生平居。日必晨兴拜庙。朔望率家众行焚香礼。礼毕往拜宗祠。值忌祭。率七日齐戒。将事哀如新丧。门人至有感泣者。既祭必省于墓。以尽其馀思。

五年乙丑先生三十三岁。答金止庵书论人物之性。大旨以为性无多寡偏全。先是李陶庵,韩南塘二公论人物性同异。韩主异李主同。谓之湖洛讲说。先生所言。盖从洛也。是秋制阕。携书入五冠山中。著有论语说。

七年丁卯。先生三十四岁。秋八月。与金牧庵诸友游枫岳。至高城海上而还。先生雅好山水。游必陟高而止。性又能飮。至十数杯不乱。既酣风流坦荡。诗词奔涌。○冬十月。执贽于赵萝山先生有善。赵先生。金文敬公元行之高弟也。先生从讲者有年。至是始与金牧庵,金止庵诸人往师之。执礼甚恭。至如厕之顷。亦必侍而拱立。赵先生每临讲有疑。必待先生以决。称许不已。

八年戊辰。先生三十五岁。秋八月。访李南平二子乐渊,翼渊于京城。讲先谊。是行也。至道峰书院一宿。有诗志感。

九年己巳。先生三十六岁。夏五月。赵先生没。前一日为书付先生曰善为我付授诸人。盖传嫡之意也。是冬朴夫人生子曾喆。以产病卒。初朴之归也。持资颇丰。及舅病九年。尽卖以用。而略无难色。先生甚宜之。后四年曾喆夭。

十年庚午。先生三十七岁。秋讲学于尧泉。尧泉在府东五里。有园圃林塘之胜。先生爱其静而移居之。既而负笈者坌至。先生遂以成就后进为己任。日授经史数万言。虽在病中。有讨问者。欣然便起。如是者二十五年。故学者称尧泉先生。○尧泉有路翁久仲者。贤而鳏窭。先生邻居二十馀年。每夕粥熟。遗以一盂。未尝一日或阙。○冬十二月。再聘夫人李氏。李氏全州人学生元务女。

十二年壬申。先生三十九岁。有友人马戊伯者穷居笃学。是岁全家疠死。而戊伯亦且死。先生即其卧内。执手与诀。既死为之手殓。募力朋友以葬之。盖先生之于朋友。推忠尽义。皆此类也。

十四年甲戌。先生四十一岁。▣▣月。子时锡生。

十七年丁丑。先生四十四岁。丧季父。季父讳就德。先生事之甚谨。既孤露。日必再省。力止之然后乃一省。

十八年戊寅。先生四十五岁。时有所亲当言路者。请代作疏。先生乃为之属草。论列时政之失殆四千言。其人惮其峻直不果上。

十九年己卯。先生四十六岁。秋九月。子羲锡生。

二十年庚辰。先生四十七岁。夏四月。与诸友东游登北汉山白云台下。汎汉江至南汉山城。慷慨怀古。有载酒直招三烈士。狂歌乱舞杀胡林之句。○先生居恒慕郑圃隐之大节。或月夜携门生至善竹桥。酒数行。抚碑彷徨。泣下如雨。

二十一年辛巳。先生四十八岁。答许允衡问目。其第四条。有驳王守仁致良知说凡四千言。

二十八年戊子。先生五十五岁。夏四月。门人收葺文稿为若干卷。先生命为男山旧稿。亲序之。略曰书名冠以男山者。以余生长皆在于是。取乐乐生礼反本之义。而又言旧稿者。以俟夫未死之前。或有所继作云尔。

三十年庚寅。先生五十七岁。夏五月。文祖翼皇帝以纯庙世子薨。先生东望痛哭曰今主上久在违豫。世孙宪宗大王又甚幼冲。天乎天乎。胡至于此。力疾诣馆门哭班。

三十三年癸巳。先生六十岁。冬十月。京畿御史李公是远。以全道学行一人。荐先生于朝曰。松都幼学金宪基。学贯坟典。老而不倦。居家尽事亲之节。当路无识面之人。如此之人。不可空弃。乞亟收用。事寝不报。初李公大父椒园处士忠翊。博学工文。尝寓居开城。先生时尚小少。然椒园重其才学。动以大儒目之。李公盖有闻于其家庭也。

三十四年甲午。先生六十一岁。移居于府北仓洞。在满台东冬十一月。纯祖崩。先生望哭于家园三日。客至泣而相吊。

宪宗大王元年乙未。先生六十二岁。夏六月。哭子忠锡。忠锡性纯孝。尝侍先生。见背肉减。潸然出涕。

四年戊戌。先生六十五岁。哭叔妹韩进士在濂妻。先生姊妹四人。叔妹最温慧。通书能诗。

五年己亥。先生六十六岁。开城留守李公奎铉辟本府分教官不就。

六年庚子。先生六十七岁。著忠恕说。先生于诸经。尤用力于论语。尝语门人曰吾于是书。得一厚字。是圣人心法。

八年壬寅。先生六十九岁。春正月十八日丁卯。先生卒于家。先是先生患泄痢少差。既而因寒感复剧。望日命子弟负诣家庙焚香。还于正寝。正枕席整冠襟以卧。将绝门人请遗戒。曰敬而已。数引手若将正冠者。恬然而逝。门人加麻者五十馀人。初葬高山先茔。秋九月。移葬于金沙洞。先生体不甚颀而颜貌魁严。声如洪锺。读书声闻数里。○先生卒之日。其友白翁崇俭梦。先生携至海上。指海谓曰此吾宅也。与君俱游可乎。翁既觉心怪之。已而得讣。后闻先生生日龙梦之事。益叹其异验云。

哲宗大王元年庚戌。府儒就男山旧第址建祠。祠以冬十月成。𬯀享之。后壬戌。诸道乡贤祠之撤也。与之俱撤。

十年己未。赠承政院左承旨。始庚戌之建祠也。府儒请褒先生学行于留守。留守重其格例。第以孝子上闻。至是诰下。

皇上十八年辛巳。初先生没后。婿白膺镇,门人金悌五,白一显等。复辑遗稿。为男山续稿。既又合旧续二稿。为初庵集藏之。是春金泽荣,朴载铉,崔中建等。就校为十四卷。募力一府。印八十五本行之。是役也。韩时赫,朴天凤,先生族孙滢乐及张时淳亦与焉。

二十年癸未春。京畿御史李承旨建昌按行至开城。府儒状列先生学行请改褒。夏五月。李公复命。启言臣祖故判书臣癸巳绣行时。道内学行人以松都幼学金宪基单举登闻。其后宪基辟分教官不就。没后以孝赠左承旨。盖其早年废科。穷居讲道。性理之微奥。得于言外。文章之醇雅。发为馀事。真豪杰之士君子之儒也。而孝行一节。犹未足以尽其贤也。宪基少日师事赠吏判赵有善。有善每以畏友称之。究其造诣之成就。实为蓝水之青冰。近于有善。貤赠之后。一乡人士以宪基学行当改褒。同声赍郁。事系干恩。不敢擅请。乞令守臣采探金宪基学行一款登闻后。仍令该曹禀处。事下政府。问于守臣留守。闵公台镐循乡议具报吏曹。而寝不行焉。李公是远之孙也。

光武五年夏四月。改褒赠内部协办。上年冬十二月。议政尹公容善以太祖高皇帝御真权奉事至开城。府儒又状请改褒。尹公复命日。建请褒故右相申公应朝,参判李公恒老,参判奇公正镇,大司宪任公宪晦,赠吏判李公象靖。而尾及先生。历举御史守臣前后奏报之可为征信者。请特改赠二品相当之职。以惇儒化。以疏舆郁。上可其奏。遂有是命。始诸儒褒议之起也。学部协办李公载崑以先生事诵于尹公曰某西儒之杰。不可遗也。尹公然之。李公遂风府人使之状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