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春秋/卷111
← | 卷一百一十‧十国世系表 | 十国春秋 卷一百一十一‧十国地理表上 作者:吴任臣 清 |
卷一百一十二‧十国地理表下 |
仁和吴任臣志伊氏撰
秀水宋瑾豫巷氏阅
昭文周昂少霞〈重校〉刊
十国地理表上
[编辑]五代时,舆图剖裂,诸国各霸偏方,务相雄长。自江淮以南诸州为吴,而南唐因之。领浙东西十三州一军为吴越。誁东西两川及山南西道为前后蜀。越湖以南数州为楚。逾岭南连东西为南汉。跨太原以北诸州为北汉。割江陵府洎归峡二州为荆南,据七闽以抗衡列国为闽。地偪则虎视鸱张,国多则蝉联蚕食,其大较然也。中间郡邑纷更,时多建置要,非尽属唐季之旧。是用征其沿革、得失,作十国地理表。
府州名〈军监附〉 |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
---|---|---|---|---|---|
江都府〈本扬州。吴改府建都,南唐建东都。〉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金陵府〈本昇州。吴为府,南唐改江宁府,建西都。〉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雄远军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
南昌府〈本洪州。南唐为南昌府,建南都。〉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雄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
建武军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
楚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泗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滁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和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光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黄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舒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蕲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庐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寿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海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泰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濠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润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常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江阴军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宜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歙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鄂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池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饶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信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江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抚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建武军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
袁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吉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虔 |
中朝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筠 |
南唐
|
||||
成都府〈本益州,蜀为府。〉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汉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彭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
灌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蜀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绵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眉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嘉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剑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梓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遂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果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阆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普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陵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资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荣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简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卭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黎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雅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维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五代时,舆图剖裂,诸国各霸偏方,务相雄长。自江淮以南诸州为吴,而南唐因之。领浙东西十三州一军为吴越。誁东西两川及山南西道为前后蜀。越湖以南数州为楚。逾岭南连东西为南汉。跨太原以北诸州为北汉。割江陵府洎归峡二州为荆南,据七闽以抗衡列国为闽。地偪则虎视鸱张,国多则蝉联蚕食,其大较然也。中间郡邑纷更,时多建置要,非尽属唐季之旧。是用征其沿革、得失,作十国地理表。
府州名军监附 |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
---|---|---|---|---|---|
江都府〈本扬州。吴改府建都,南唐建东都。〉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金陵府〈本昇州。吴为府,南唐改江宁府,建西都。〉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雄远军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
南昌府〈本洪州。南唐为南昌府,建南都。〉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雄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
建武军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
楚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泗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滁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和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光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黄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舒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蕲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庐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寿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海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泰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濠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中朝 |
润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常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江阴军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宜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歙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鄂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池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饶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信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江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抚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建武军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
袁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吉 | 吴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虔 | 中朝 | 吴 | 南唐 | 南唐 | 南唐 |
筠 | 南唐 | ||||
成都府〈本益州,蜀为府。〉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蜀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绵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眉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嘉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剑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梓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遂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果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阆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普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陵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资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荣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简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黎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雅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维 | 前蜀 | 〈中朝〉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后蜀 |
吴 南唐
[编辑]东都江都府。扬州,吴改大都督府,为江都府,建都。南唐昇元元年建东都,领县四。江都。旧县。广陵。旧为江阳县,吴因之,南唐改。永贞。旧为扬子县,吴因之,南唐改今名。吴顺义四年,以本县白沙镇为迎銮镇。高邮。旧县。吴江都府有海陵、兴化、天长为属,南唐以海陵、兴化属泰州,以天长置军。
西都江宁府。昇州大都督府,吴武义二年七月改为金陵府,南唐改江宁府,建西都,领县十。凤凰台记事云:六朝旧城近覆舟山,去秦淮五里,至杨吴时改筑,跨秦淮南北,周回二十五里。上元。旧属润州,唐光启三年属昇州。江宁。旧县。欧阳忞又曰:唐既改江宁为上元,南唐复析上元置江宁,分治郭下。句容。旧属润州,唐光启三年隶昇州。溧水。旧属宣州,唐光启三年改隶昇州。溧阳。旧属宣州,唐光启三年隶昇州。广德。旧属宣州,南唐时来属。芜湖。本汉县,后废,南唐析当涂县置。铜陵。南唐置,初隶池州,已而来属。繁昌。本晋县,隋省,入当涂,南唐析当涂复置。青阳。旧属池州,南唐初以宣之当涂属江宁府,及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之青阳来属。
雄远军。旧为当涂县,南唐置新和州,后改雄远军。
南都南昌府。洪州,南唐交泰二年十一月改州为南昌府,建南都,领县七。
南昌。旧县。丰城。旧为丰城,杨氏初改为吴皋,后复为丰城。郡县释名曰:丰城县,朱梁曰吴皋。建昌。旧县。奉新。旧为新吴,南唐改今名。郡县释名曰:李昪以国号唐,讳杨吴所称,更新吴为奉新也。分宁。旧县。武宁。旧县。靖安。本晋建昌县地,唐置靖安镇,吴改为场,南唐割建昌、奉新、武宁三县地,升为县。
清江。南唐昇元二年八月戊寅陞洪州潇滩镇为清江县,不隶州。
雄州。南唐割扬之六合、天长,置雄州,俄罢,以六合隶江都府。按欧史职方考云:南唐以天长为军,六合为雄州。陆游南唐元宗纪云:雄州,天长县也。今从南唐州军总音释。
建武军。南唐以扬州天长县置军,曰建武。又马令南唐书作天长军,文献通考复谓南唐置建武军,又改雄州,周改天长军,未详是非。
楚州。领县四。
山阳。旧县。盱眙。旧县。淮阴。旧县。宝应。旧县。
泗州。领县六。
临淮。旧县。宿迁。旧县。下邳。旧县。涟水。旧县。虹。旧县。徐城。旧县。
滁州。领县三。
清流。旧县。全椒。旧县。来安。旧为永阳县,吴因之,南唐改曰来安。后有八石山、来安水。
和州。领县三。
历阳。旧县。乌江。旧县。含山。旧县。
光州。领县五。
定城。旧县。固始。旧县。光山。旧县。仙居。旧县。殷城。旧县。
黄州。领县三。黄冈。旧县。黄陂。旧县。麻城。旧县。
舒州。领县五。
怀宁。旧县。宿松。旧县。望江。旧县。太湖。旧县。桐城。旧县。
蕲州。领县四。
蕲春。旧县。黄梅。旧县。蕲水。旧县。广济。旧县。
庐州。领县五。
合肥。旧县。慎。旧县。巢。旧县。庐江。旧县。舒城。旧县。
寿州。领县五。按南唐寿州即此地。周显德四年移州于颍州下蔡县,仍以下蔡县为倚郭,以旧寿州为寿春县。
寿春。旧县。安丰。旧县。霍邱。旧县。来化。旧为盛唐县,梁开平二年八月改为灊山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盛唐,晋天福七年改曰来化。按寿州为吴与南唐所有之地,梁、唐、晋所改者疑亦遥改其名耳,吴与南唐未必遵之也。今姑从其说,以俟博考。霍山。旧县。
海州。领县四。
朐山。旧县。东海。旧县。沭阳。旧县。怀仁。旧县。
泰州。吴置海陵制置院,南唐昇元元年升为泰州,领县五。
海陵。旧县。海陵东境南唐置静海制置院;又有东洲镇,周置海门县。兴化。吴置,旧属江都府,南唐时来属。盐城。旧县,吴属楚州,南唐时来属。泰兴。南唐置。如皋。本晋县,隋时省,唐析海陵地置如皋镇,南唐升为县。
濠州。领县三。
锺离。旧县。招义。旧县。定远。旧县。
润州。领县四。南唐置丹阳宫,寻罢。
丹徒。旧县。丹阳。旧县。延陵。旧县。金坛。旧县。
常州。领县四。
武进。旧县。义兴。旧县。无锡。旧县。晋陵。旧县。
江阴军。唐武德三年以晋陵郡之江阴县置,暨以九年废,吴复以其地置江阴军。
宣州。吴仍唐旧,南唐分当涂、广德入江宁府。领县七。
宣城。旧县。泾。旧县。太平。旧县。旌德。旧县。南陵。旧县。绥安。旧县。宁国。旧县。
歙州。领县六。
歙。旧县。休宁。旧县。绩溪。旧县。黟。旧县。祈门。旧县。婺源。旧县。
鄂州。吴领县七,南唐益置嘉鱼、永安、通山、大冶四县。领县十一。
江夏。旧县。永兴。旧县。吴太祖治冶于羊山镇,征其赋。唐年。唐旧为唐年县,吴改崇阳县,以邑有崇阳河也。梁改临夏县,晋天福七年改临江县,南唐复改曰唐年。汉阳。旧县。武昌。旧县。蒲圻。旧县。汊川。旧县。嘉鱼。南唐置。按湖广志曰:吴改唐鲇渎镇为场,昇元初改为县,保大中改鲇渎县为嘉鱼县,以地有鱼岳山,取诗“南有嘉鱼”之义。永安。江夏南,境有永安镇。杨吴改为永安场,南唐保大十三年割江夏南境三乡之地升为县。通山。唐永兴县地之新丰乡,吴越铁冶置羊山镇,南唐置通山县。宋史地理志云太平兴国二年,升羊头镇为通山县者,误。湖广志曰:盖于青山、通华二镇中摘二字义建通山县。大冶。唐置永兴地,为大冶青山场院,南唐升为大冶县。按湖广志,保大十三年分阳新、武昌三乡置大冶县。文献通考谓宋乾德五年置大冶县,疑非是。
池州。旧有青阳、铜陵二县,后改隶江宁府。领县三。
贵池。本隋秋浦县,五代时吴改为贵池。石埭。旧县。建德。旧为至德,杨吴改建德。
饶州。领县五。
番易。旧县。乐平。旧县。德兴。本乐平县地,唐置德兴场,南唐升为县。馀干。旧县。浮梁。旧县。
信州。领县五。
上饶。旧县。贵溪。旧县。弋阳。旧县。玉山。旧县。铅山。本唐抚、建二州之地,南唐始置县。山产铜铅,故名。县西南七里有铅山,旧名桂阳山,又名杨梅山,南唐常置铅场于此。
江州。领县六。
德化。唐浔阳县,吴因之,南唐改曰德化。境内有落星石,杨吴置星子镇。德安。本隋湓城县南境,唐为蒲塘场,吴升为德安县。文献通考又云南唐县。瑞昌。孙吴程普驻兵于此,有赤乌来鸣,谶曰翼日必有祥。既得赤壁之报,遂名其地曰赤乌镇,又曰瑞昌镇。唐立为赤乌场,南唐升为瑞昌县。湖口。旧湖口镇,南唐升为县。彭泽。旧县。东流。唐为东流场,南唐置县。又陆游南唐书云:东流寻属池。按文献通考,宋太平兴国三年以东流属池州,陆氏说非是。
抚州。领县四。
临州。旧县。唐时县有上幕镇,南唐于镇立金谿场,又有宜黄场。南城。旧县。崇仁。旧县。南丰。旧县。
建武军。南唐以抚州南城县置建武军。宋太平兴国四年改建昌军。或于五代作建昌军,非。
袁州。领县三。
宜春。旧县。萍乡。旧县,有萍实桥,在县西,杨吴时建。新喻。旧县。
吉州。领县六。
庐陵。旧县。郡县释名又云:南唐割庐陵县置吉水。按文献通考,吉水乃宋雍熙元年置,故不从。解大绅云:南唐保大八年置吉水县,旋废,后宋雍熙年间仍置。新淦。旧县。寰宇记云:有紫淦山,淦水经其下。天祐七年吴于新淦置制置院。太和。旧县。南唐徐锴有白鹤观碑记云:隋时邑产嘉禾,以为和气所生,故名。安福。旧县。龙泉。旧遂兴县,杨吴析置龙泉场,南唐置县。县有万安镇,南唐始立镇时,辟地得石符一帙,有汉八分书云“地界两川,神秀所蟠,更为都邑,万民以安”,故名。永新。旧县。
虔州。领县十一。
赣。旧县。虔化。旧县。南康。旧县。雩都。旧县。瑞金。本雩都县地,杨吴以县之象湖镇置瑞金监,南唐升为县,以掘地得金名。信丰。旧县。龙南。唐为信丰县地置百丈镇,寻改曰虔南,杨吴改为虔南场,南唐升为县。石城。本虔化县之石城场,南唐置县。上犹。本南康县地,杨吴析置上犹场,以地有犹水故名。南唐升为县。大庾。旧县。安远。旧县。
筠州。唐武德七年置靖州,改为米州,又改筠州。八年,州废,属洪州。南唐保大十年正月复置筠州于高安县,领县四。
高安。杨吴属洪州,南唐保大时来属。境内有废宜丰县,南唐于其地立盐步镇。上高。唐僖宗时锺传以故望蔡县在高安上游,置上高镇,南唐保大中置县。万载。本汉建城县地,孙吴析置阳乐县,南唐置万载县。一云,杨吴置万载县,属袁州,南唐时来属。舆地广记又作万岁县。清江。本高安县萧滩镇,南唐昇元三年八月戊寅升镇为清江县,不隶州。保大十年来属。欧阳忞作清口,误。
马令南唐书云:南唐州三十有五:昇、润、常、歙、宣、江、洪、抚、袁、吉、虔、筠、扬、鄂、池、饶、信、楚、泗、滁、和、光、黄、舒、蕲、庐、寿、海、泰、濠、建、汀、剑、漳、泉。自鄂至濠十七州,皆显德五年入周。取之而复失者十一州:福州,保大三年取羁縻而已,四年入吴越;潭、衡、澧、朗、岳、道、永、邵、全、辰皆保大九年取,十年失。陆游南唐书云:南唐州军凡三十八:昇、扬、雄、楚、泗、滁、和、光、黄、舒、蕲、庐、寿、海、泰、濠、通、润、常、宣、歙、池、饶、信、江、洪、鄂、筠、抚、袁、吉、虔、建、汀、剑、南、泉、雄远军。任臣按:通州后周所置,载于南唐,非是,今去通州,而建、汀五州则系之于闽云。
前蜀 后蜀
[编辑]成都府。益州,领县十。
成都。旧县。华阳。旧县。郫。旧县。犀浦。旧县。新都。旧县。温江。旧县。新繁。旧县。双流。旧县。灵池。旧县。广都。旧县。
汉州。领县五。
雒。旧县。德阳。旧县。通计。旧为什邡县,前蜀永平元年改曰通计,以县民郭迥献铜牌故也。绵竹。旧县。金堂。旧县。按册府元龟,晋天福七年改汉州金堂为汉城,要亦遥改之云。
彭州。领县四。
九陇。旧县。导江。旧县。濛阳。旧县。唐昌。五代会要云:梁开平八年改唐昌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唐昌。册府元龟云:晋天福七年改彭州唐化为彭山。按此时蜀已不奉梁、晋约束,其更改邑名不过遥改以美观耳。又彭州无唐化县,而眉州则有彭山县,中间有误;或又易名,未可知也。
灌州。按郡县释名:孟蜀置灌州于导江灌口镇。然前蜀武成元年灌州奏武部郎中张道古卒,则灌州为名已久,当不自后蜀始矣。又宋史地理志云:导江县灌口镇,唐置镇静军。
蜀州。领县五。
晋原。旧县。青城。旧县。永康。文献通考云:前蜀析青城置永康军。舆地广记云:永康县本青城县之横渠镇,孟蜀广政中置永康县,属蜀州。合二书断之,当是王氏时为军,孟氏时为县矣。唐兴。舆地广记曰:唐光天元年名唐安,后又曰唐兴。五代会要云:梁开平二年八月改唐兴为陶胡县,盖前蜀武成元年也。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唐兴县,晋天福七年避庙讳改唐兴为乡城,是为后蜀广政五年。此时晋遥改之耳,孟氏未必遵也。新津。旧县。按唐书地理志已有此县,宋史地理志谓新津为唐唐安县,开宝四年改者非是。
绵州。领县八。
巴西。旧县。彰明。旧为昌明,前蜀因之,后唐同光时改曰彰明,避庙讳也。后蜀从今名。魏城。旧县。罗江。旧县。神泉。旧县。龙安。旧县。盐泉。旧县。西昌。旧县。
眉州。领县五。
通义。旧县。彭山。旧县。青神。旧县。丹棱。旧县。洪雅。旧县。
嘉州。领县七。
龙游。旧县。犍为。旧县。玉津。旧县。夹江。旧县。平羡。旧县。罗目。旧县。绥山。旧县。
剑州。领县九。
普安。旧县。武连。旧县。阴平。旧县。梓潼。旧县。黄安。旧县。剑门。旧县。临津。旧县。永归。旧县。普成。旧县。
梓州。领县八。
郪。旧县。射洪。旧县。通泉。旧县。盐亭。旧县。按舆地广记:蜀置招葺院于盐亭。文献通考作招葺县,疑误。又有谓蜀明德初析盐亭置东关县者,按宋乾德四年改静戍军置东关县,非孟蜀所置也。飞乌。旧县。元武。旧县。铜山。旧县。永泰。旧县。
遂州。领县五。
方义。旧县。青石。旧县。长江。旧县。蓬溪。旧县。遂宁。旧县。
果州。领县五。
南充。旧县。相如。旧县。岳池。旧县。流溪。旧县。西充。旧县。
阆州。领县九。
阆中。旧县。苍溪。旧县。晋安。旧县。西水。旧县。奉国。旧县。南部。旧县。新井。旧县。新政。旧县。岐平。旧县。
普州。领县六。
安岳。旧县。安居。旧县。普康。旧县。乐至。旧县。崇龛。旧县。普慈。旧县。
陵州。领县五。
仁寿。旧县。贵平。旧县。井研。旧县。始建。旧县。籍。旧县。
资州。领县八。
盘石。旧县。资阳。旧县。内江。旧县。内江志云:唐初县治内江,后移盘石。王蜀时又移内江县,孟蜀徙盘石。银山。旧县。丹山。旧县。龙水。旧县。月山。旧县。隋溪。旧县。
荣州。领县六。
旭川。旧县。威远。旧县。公井。旧县。应灵。旧县。咨官。旧县。和义。旧县。
简州。领县三。
阳安。旧县。金水。旧县。平泉。旧县。
卭州。领县七。
临卭。旧县。火井。旧县。蒲江。旧县。依政。旧县。安仁。旧县。临溪。旧县。大邑。旧县。
黎州。有木瓜关,前蜀高祖所筑。领县二。
汉源。旧县。旧有飞越县,五代时省入汉源。通望。旧县。
雅州。领县五。
严道。旧县。卢山。旧县。名山。旧县。百丈。旧县。荣经。旧县。
维州。领县二。
保宁。旧为薛城县,孟蜀改今名。小封。旧县。
茂州。领县四。
汶山。旧县。石泉。旧县。汶川。旧县。通化。旧县。
文州。领县一。
曲水。旧县。
龙州。领县二。
江油。旧县。清州。旧县。
黔州。领县六。
彭水。旧县。黔江。旧县。杜洪。旧县。洋水。旧县。信宁。旧县。都儒。旧县。
施州。领县二。
清江。旧县。建始。旧县。
夔州。领县三。
奉节。旧县。巫山。旧县。大昌。旧县。
安州。旧为云安县,后置云安监,属夔州。前蜀永平时升安州。
忠州。领县五。
临江。旧县。丰都。旧县。垫江。旧县。南宾。旧县。桂溪。旧县。
万州。领县二。
南浦。旧县。梁山。旧县。县有务,曰石氏屯田务。
兴州。领县二。
顺政。旧县。长举。旧县。
利州。领县五。
绵谷。旧县。葭萌。旧县。益昌。旧县。嘉川。旧县。胤山。旧县。
开州。领县三。
开江。旧县。万岁。旧县。新浦。旧县。
通州。领县九。宋史地理志作达州。按宋乾德三年始改达州。
通川。旧县。县有通明院,蜀置之以催科税赋。永穆。旧县。三冈。旧县。石鼓。旧县。东乡。旧县。宣溪。旧县。新宁。旧县。巴渠。旧县。阆英。旧县。
涪州。领县五。
涪陵。旧县。宾化。旧县。武龙。旧县。乐温。旧县。温山。旧县。
渝州。领县五。
巴。旧县。万寿。旧县。南平。旧县。江津。旧县。壁山。旧县。
泸州。领县五。
泸州。旧县。富义。旧县。江安。旧县。线水。旧县。合江。旧县。
合川。领县六。
石镜。旧县。晋天福七年改合州石镜为仙览,疑亦晋遥改其名,孟氏未必遵也。汉初。旧县。赤水。旧县。巴川。旧县。铜梁。旧县。新明。旧县。
昌州。领县三。
大足。旧县。昌元。旧县。永川。旧县。
巴州。领县九。
化成。旧县。盘道。旧县。清化。旧县。曾口。旧县。归仁。旧县。始宁。旧县。其章。旧县。恩阳。旧县。七盘。旧县。
蓬州。领县七。
大寅。旧县。仪陇。旧县。伏虞。旧县。咸安。旧县。大竹。旧县。良山。旧县。宕渠。旧县。
集州。领县四。
难江。旧县。道平。旧县。大牟。旧县。嘉川。旧县。
壁州。领县五。
渃水。旧县。广纳。旧县。通江。旧县。白石。旧县。东巴。旧县。
渠州。领县五。
流江。旧县。潾水。旧县。潾山。旧县。亦为潾州,注见下。大竹。旧县。渠江。旧县。
潾州。通鉴:魏王继岌至兴州,山南节度使王宗威以梁、开、通、渠、麟五州降。胡三省注云:渠州潾山县,唐武德元年置潾州,八年州废,以潾山县属渠州,当是蜀复置潾州也。麟当作潾。
戎州。领县五。
南溪。旧县。义宾。旧县。僰道。旧县。开边。旧县。归顺。旧县。
兴元府。梁州,亦曰褒州。领县五。
南郑。旧县。褒城。旧县。西。旧县。三泉。旧县。城固。旧县。
洋州。领县四。
兴道。旧县。西乡。旧县。黄金。旧县。真符。旧县。
源州。本州建置之由无考,按通鉴,蜀源州都押牙文景琛据城叛。又薛氏旧五代史,后蜀潘仁嗣授武定节度使、源壁等州观察营田处置等使。周师攻秦凤,孟贻业驻军平利,为褒源之援,则蜀置源州属武定军无疑。胡三省曰源州盖蜀所置,而寻废,此其所以无传。同光之克蜀也,得州六十四,见于欧阳氏职方考者五十三州而已,如源州等盖皆六十四州之数。
金州。领县五。前蜀得金州,已而入于唐;后蜀复得金州,未几入于晋。
商城。旧县。石泉。旧县。安康。旧县。洵康。旧县。淯阳。旧县。平利。旧县。
秦州。领县五。秦、凤、阶、成四州先为岐所有,前蜀高祖攻岐得之,后唐破蜀,已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四州。汉初四州又入于蜀,后为周世宗所取。
成纪。旧县。天水。旧县。陇城。旧县。长道。旧县。清水。旧属凤翔府,后唐时来属。
凤州。领县四。
梁泉。旧县。两当。旧县。河池。旧县。黄花。旧县。
阶州。领县二。
福津。旧县。将利。旧县。
成州。梁时改汶州,后唐时复故。领县二。
同谷。旧县。栗亭。后唐天成时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