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國春秋/卷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一十‧十國世系表 十國春秋
卷一百一十一‧十國地理表上
作者:吳任臣 
卷一百一十二‧十國地理表下

仁和吳任臣志伊氏撰

秀水宋瑾豫巷氏閱

昭文周昂少霞

十國地理表上
[編輯]

五代時,輿圖剖裂,諸國各霸偏方,務相雄長。自江淮以南諸州為吳,而南唐因之。領浙東西十三州一軍為吳越。誁東西兩川及山南西道為前後蜀。越湖以南數州為楚。逾嶺南連東西為南漢。跨太原以北諸州為北漢。割江陵府洎歸峽二州為荊南,據七閩以抗衡列國為閩。地偪則虎眡鴟張,國多則蟬聯蠶食,其大較然也。中間郡邑紛更,時多建置要,非盡屬唐季之舊。是用徵其沿革、得失,作十國地理表。

府州名軍監
江都府本揚州。吳改府建都,南唐建東都。
南唐
南唐
中朝
金陵府本昇州。吳爲府,南唐改江寧府,建西都。
南唐
南唐
南唐
雄遠軍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昌府本洪州。南唐爲南昌府,建南都。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中朝
建武軍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江陰軍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建武軍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成都府本益州,蜀爲府。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綿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五代時,輿圖剖裂,諸國各霸偏方,務相雄長。自江淮以南諸州為吳,而南唐因之。領浙東西十三州一軍為吳越。誁東西兩川及山南西道為前後蜀。越湖以南數州為楚。逾嶺南連東西為南漢。跨太原以北諸州為北漢。割江陵府洎歸峽二州為荊南,據七閩以抗衡列國為閩。地偪則虎眡鴟張,國多則蟬聯蠶食,其大較然也。中間郡邑紛更,時多建置要,非盡屬唐季之舊。是用徵其沿革、得失,作十國地理表。

府州名軍監附
江都府本揚州。吳改府建都,南唐建東都。 南唐 南唐 中朝
金陵府本昇州。吳爲府,南唐改江寧府,建西都。 南唐 南唐 南唐
雄遠軍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昌府本洪州。南唐爲南昌府,建南都。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中朝
建武軍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江陰軍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建武軍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中朝 南唐 南唐 南唐
南唐
成都府本益州,蜀爲府。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綿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前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後蜀

吳 南唐

[編輯]

東都江都府。揚州,吳改大都督府,爲江都府,建都。南唐昇元元年建東都,領縣四。江都。舊縣。廣陵。舊爲江陽縣,吳因之,南唐改。永貞。舊爲揚子縣,吳因之,南唐改今名。吳順義四年,以本縣白沙鎮爲迎鑾鎮。高郵。舊縣。吳江都府有海陵、興化、天長爲屬,南唐以海陵、興化屬泰州,以天長置軍。


西都江寧府。昇州大都督府,吳武義二年七月改爲金陵府,南唐改江寧府,建西都,領縣十。鳳凰臺記事云:六朝舊城近覆舟山,去秦淮五里,至楊吳時改築,跨秦淮南北,周迴二十五里。上元。舊屬潤州,唐光啓三年屬昇州。江寧。舊縣。歐陽忞又曰:唐既改江寧爲上元,南唐復析上元置江寧,分治郭下。句容。舊屬潤州,唐光啓三年隸昇州。溧水。舊屬宣州,唐光啓三年改隸昇州。溧陽。舊屬宣州,唐光啓三年隸昇州。廣德。舊屬宣州,南唐時來屬。蕪湖。本漢縣,後廢,南唐析當塗縣置。銅陵。南唐置,初隸池州,已而來屬。繁昌。本晉縣,隋省,入當塗,南唐析當塗復置。青陽。舊屬池州,南唐初以宣之當塗屬江寧府,及當塗爲雄遠軍,復以池之青陽來屬。


雄遠軍。舊爲當塗縣,南唐置新和州,後改雄遠軍。


南都南昌府。洪州,南唐交泰二年十一月改州爲南昌府,建南都,領縣七。


南昌。舊縣。豐城。舊爲豐城,楊氏初改爲吳臯,後復爲豐城。郡縣釋名曰:豐城縣,朱梁曰吳臯。建昌。舊縣。奉新。舊爲新吳,南唐改今名。郡縣釋名曰:李昪以國號唐,諱楊吳所稱,更新吳爲奉新也。分寧。舊縣。武寧。舊縣。靖安。本晉建昌縣地,唐置靖安鎮,吳改爲場,南唐割建昌、奉新、武寧三縣地,升爲縣。


清江。南唐昇元二年八月戊寅陞洪州瀟灘鎮爲清江縣,不隸州。


雄州。南唐割揚之六合、天長,置雄州,俄罷,以六合隸江都府。按歐史職方考云:南唐以天長爲軍,六合爲雄州。陸游南唐元宗紀云:雄州,天長縣也。今從南唐州軍總音釋。


建武軍。南唐以揚州天長縣置軍,曰建武。又馬令南唐書作天長軍,文獻通考復謂南唐置建武軍,又改雄州,周改天長軍,未詳是非。


楚州。領縣四。


山陽。舊縣。盱眙。舊縣。淮陰。舊縣。寶應。舊縣。


泗州。領縣六。


臨淮。舊縣。宿遷。舊縣。下邳。舊縣。漣水。舊縣。虹。舊縣。徐城。舊縣。


滁州。領縣三。


清流。舊縣。全椒。舊縣。來安。舊爲永陽縣,吳因之,南唐改曰來安。後有八石山、來安水。


和州。領縣三。


歷陽。舊縣。烏江。舊縣。含山。舊縣。


光州。領縣五。


定城。舊縣。固始。舊縣。光山。舊縣。仙居。舊縣。殷城。舊縣。


黃州。領縣三。黃岡。舊縣。黃陂。舊縣。麻城。舊縣。


舒州。領縣五。


懷寧。舊縣。宿松。舊縣。望江。舊縣。太湖。舊縣。桐城。舊縣。


蘄州。領縣四。


蘄春。舊縣。黃梅。舊縣。蘄水。舊縣。廣濟。舊縣。


廬州。領縣五。


合肥。舊縣。慎。舊縣。巢。舊縣。廬江。舊縣。舒城。舊縣。


壽州。領縣五。按南唐壽州卽此地。周顯德四年移州於潁州下蔡縣,仍以下蔡縣爲倚郭,以舊壽州爲壽春縣。


壽春。舊縣。安豐。舊縣。霍邱。舊縣。來化。舊爲盛唐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爲灊山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爲盛唐,晉天福七年改曰來化。按壽州爲吳與南唐所有之地,梁、唐、晉所改者疑亦遙改其名耳,吳與南唐未必遵之也。今姑從其説,以竢博考。霍山。舊縣。


海州。領縣四。


朐山。舊縣。東海。舊縣。沭陽。舊縣。懷仁。舊縣。


泰州。吳置海陵制置院,南唐昇元元年升爲泰州,領縣五。


海陵。舊縣。海陵東境南唐置靜海制置院;又有東洲鎮,周置海門縣。興化。吳置,舊屬江都府,南唐時來屬。鹽城。舊縣,吳屬楚州,南唐時來屬。泰興。南唐置。如臯。本晉縣,隋時省,唐析海陵地置如臯鎮,南唐升爲縣。


濠州。領縣三。


鍾離。舊縣。招義。舊縣。定遠。舊縣。


潤州。領縣四。南唐置丹陽宮,尋罷。


丹徒。舊縣。丹陽。舊縣。延陵。舊縣。金壇。舊縣。


常州。領縣四。


武進。舊縣。義興。舊縣。無錫。舊縣。晉陵。舊縣。


江陰軍。唐武德三年以晉陵郡之江陰縣置,暨以九年廢,吳復以其地置江陰軍。


宣州。吳仍唐舊,南唐分當塗、廣德入江寧府。領縣七。


宣城。舊縣。涇。舊縣。太平。舊縣。旌德。舊縣。南陵。舊縣。綏安。舊縣。寧國。舊縣。


歙州。領縣六。


歙。舊縣。休寧。舊縣。績溪。舊縣。黟。舊縣。祈門。舊縣。婺源。舊縣。


鄂州。吳領縣七,南唐益置嘉魚、永安、通山、大冶四縣。領縣十一。


江夏。舊縣。永興。舊縣。吳太祖治冶於羊山鎮,征其賦。唐年。唐舊爲唐年縣,吳改崇陽縣,以邑有崇陽河也。梁改臨夏縣,晉天福七年改臨江縣,南唐復改曰唐年。漢陽。舊縣。武昌。舊縣。蒲圻。舊縣。汊川。舊縣。嘉魚。南唐置。按湖廣志曰:吳改唐鮎瀆鎮爲場,昇元初改爲縣,保大中改鮎瀆縣爲嘉魚縣,以地有魚嶽山,取詩「南有嘉魚」之義。永安。江夏南,境有永安鎮。楊吳改爲永安場,南唐保大十三年割江夏南境三鄉之地升爲縣。通山。唐永興縣地之新豐鄉,吳越鐵冶置羊山鎮,南唐置通山縣。宋史地理志雲太平興國二年,升羊頭鎮爲通山縣者,誤。湖廣志曰:蓋於青山、通華二鎮中摘二字義建通山縣。大冶。唐置永興地,爲大冶青山場院,南唐升爲大冶縣。按湖廣志,保大十三年分陽新、武昌三鄉置大冶縣。文獻通考謂宋乾德五年置大冶縣,疑非是。


池州。舊有青陽、銅陵二縣,後改隸江寧府。領縣三。


貴池。本隋秋浦縣,五代時吳改爲貴池。石埭。舊縣。建德。舊爲至德,楊吳改建德。


饒州。領縣五。


番易。舊縣。樂平。舊縣。德興。本樂平縣地,唐置德興場,南唐升爲縣。餘干。舊縣。浮梁。舊縣。


信州。領縣五。


上饒。舊縣。貴溪。舊縣。弋陽。舊縣。玉山。舊縣。鉛山。本唐撫、建二州之地,南唐始置縣。山産銅鉛,故名。縣西南七里有鉛山,舊名桂陽山,又名楊梅山,南唐常置鉛場於此。


江州。領縣六。


德化。唐潯陽縣,吳因之,南唐改曰德化。境內有落星石,楊吳置星子鎮。德安。本隋湓城縣南境,唐爲蒲塘場,吳升爲德安縣。文獻通考又雲南唐縣。瑞昌。孫吳程普駐兵於此,有赤烏來鳴,讖曰翼日必有祥。既得赤壁之報,遂名其地曰赤烏鎮,又曰瑞昌鎮。唐立爲赤烏場,南唐升爲瑞昌縣。湖口。舊湖口鎮,南唐升爲縣。彭澤。舊縣。東流。唐爲東流場,南唐置縣。又陸游南唐書云:東流尋屬池。按文獻通考,宋太平興國三年以東流屬池州,陸氏説非是。


撫州。領縣四。


臨州。舊縣。唐時縣有上幕鎮,南唐於鎮立金谿場,又有宜黃場。南城。舊縣。崇仁。舊縣。南豐。舊縣。


建武軍。南唐以撫州南城縣置建武軍。宋太平興國四年改建昌軍。或於五代作建昌軍,非。


袁州。領縣三。


宜春。舊縣。萍鄉。舊縣,有萍實橋,在縣西,楊吳時建。新喻。舊縣。


吉州。領縣六。


廬陵。舊縣。郡縣釋名又云:南唐割廬陵縣置吉水。按文獻通考,吉水乃宋雍熙元年置,故不從。解大紳云:南唐保大八年置吉水縣,旋廢,後宋雍熙年間仍置。新淦。舊縣。寰宇記云:有紫淦山,淦水經其下。天祐七年吳於新淦置制置院。太和。舊縣。南唐徐鍇有白鶴觀碑記云:隋時邑産嘉禾,以爲和氣所生,故名。安福。舊縣。龍泉。舊遂興縣,楊吳析置龍泉場,南唐置縣。縣有萬安鎮,南唐始立鎮時,闢地得石符一帙,有漢八分書雲「地界兩川,神秀所蟠,更爲都邑,萬民以安」,故名。永新。舊縣。


虔州。領縣十一。


贛。舊縣。虔化。舊縣。南康。舊縣。雩都。舊縣。瑞金。本雩都縣地,楊吳以縣之象湖鎮置瑞金監,南唐升爲縣,以掘地得金名。信豐。舊縣。龍南。唐爲信豐縣地置百丈鎮,尋改曰虔南,楊吳改爲虔南場,南唐升爲縣。石城。本虔化縣之石城場,南唐置縣。上猶。本南康縣地,楊吳析置上猶場,以地有猶水故名。南唐升爲縣。大庾。舊縣。安遠。舊縣。


筠州。唐武德七年置靖州,改爲米州,又改筠州。八年,州廢,屬洪州。南唐保大十年正月復置筠州於高安縣,領縣四。


高安。楊吳屬洪州,南唐保大時來屬。境內有廢宜豐縣,南唐於其地立鹽步鎮。上高。唐僖宗時鍾傳以故望蔡縣在高安上游,置上高鎮,南唐保大中置縣。萬載。本漢建城縣地,孫吳析置陽樂縣,南唐置萬載縣。一雲,楊吳置萬載縣,屬袁州,南唐時來屬。輿地廣記又作萬歲縣。清江。本高安縣蕭灘鎮,南唐昇元三年八月戊寅升鎮爲清江縣,不隸州。保大十年來屬。歐陽忞作清口,誤。


馬令南唐書云:南唐州三十有五:昇、潤、常、歙、宣、江、洪、撫、袁、吉、虔、筠、揚、鄂、池、饒、信、楚、泗、滁、和、光、黃、舒、蘄、廬、壽、海、泰、濠、建、汀、劍、漳、泉。自鄂至濠十七州,皆顯德五年入周。取之而復失者十一州:福州,保大三年取羈縻而已,四年入吳越;潭、衡、澧、朗、岳、道、永、邵、全、辰皆保大九年取,十年失。陸游南唐書云:南唐州軍凡三十八:昇、揚、雄、楚、泗、滁、和、光、黃、舒、蘄、廬、壽、海、泰、濠、通、潤、常、宣、歙、池、饒、信、江、洪、鄂、筠、撫、袁、吉、虔、建、汀、劍、南、泉、雄遠軍。任臣按:通州後周所置,載於南唐,非是,今去通州,而建、汀五州則繫之於閩雲。

前蜀 後蜀

[編輯]

成都府。益州,領縣十。


成都。舊縣。華陽。舊縣。郫。舊縣。犀浦。舊縣。新都。舊縣。溫江。舊縣。新繁。舊縣。雙流。舊縣。靈池。舊縣。廣都。舊縣。


漢州。領縣五。


雒。舊縣。德陽。舊縣。通計。舊爲什邡縣,前蜀永平元年改曰通計,以縣民郭逈獻銅牌故也。綿竹。舊縣。金堂。舊縣。按冊府元龜,晉天福七年改漢州金堂爲漢城,要亦遙改之雲。


彭州。領縣四。


九隴。舊縣。導江。舊縣。濛陽。舊縣。唐昌。五代會要云:梁開平八年改唐昌爲歸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爲唐昌。冊府元龜云:晉天福七年改彭州唐化爲彭山。按此時蜀已不奉梁、晉約束,其更改邑名不過遙改以美觀耳。又彭州無唐化縣,而眉州則有彭山縣,中間有誤;或又易名,未可知也。


灌州。按郡縣釋名:孟蜀置灌州於導江灌口鎮。然前蜀武成元年灌州奏武部郎中張道古卒,則灌州爲名已久,當不自後蜀始矣。又宋史地理志云:導江縣灌口鎮,唐置鎮靜軍。


蜀州。領縣五。


晉原。舊縣。青城。舊縣。永康。文獻通考云:前蜀析青城置永康軍。輿地廣記云:永康縣本青城縣之橫渠鎮,孟蜀廣政中置永康縣,屬蜀州。合二書斷之,當是王氏時爲軍,孟氏時爲縣矣。唐興。輿地廣記曰:唐光天元年名唐安,後又曰唐興。五代會要云:梁開平二年八月改唐興爲陶胡縣,蓋前蜀武成元年也。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爲唐興縣,晉天福七年避廟諱改唐興爲鄉城,是爲後蜀廣政五年。此時晉遙改之耳,孟氏未必遵也。新津。舊縣。按唐書地理志已有此縣,宋史地理志謂新津爲唐唐安縣,開寶四年改者非是。


綿州。領縣八。


巴西。舊縣。彰明。舊爲昌明,前蜀因之,後唐同光時改曰彰明,避廟諱也。後蜀從今名。魏城。舊縣。羅江。舊縣。神泉。舊縣。龍安。舊縣。鹽泉。舊縣。西昌。舊縣。


眉州。領縣五。


通義。舊縣。彭山。舊縣。青神。舊縣。丹稜。舊縣。洪雅。舊縣。


嘉州。領縣七。


龍游。舊縣。犍爲。舊縣。玉津。舊縣。夾江。舊縣。平羨。舊縣。羅目。舊縣。綏山。舊縣。


劍州。領縣九。


普安。舊縣。武連。舊縣。陰平。舊縣。梓潼。舊縣。黃安。舊縣。劍門。舊縣。臨津。舊縣。永歸。舊縣。普成。舊縣。


梓州。領縣八。


郪。舊縣。射洪。舊縣。通泉。舊縣。鹽亭。舊縣。按輿地廣記:蜀置招葺院於鹽亭。文獻通考作招葺縣,疑誤。又有謂蜀明德初析鹽亭置東關縣者,按宋乾德四年改靜戍軍置東關縣,非孟蜀所置也。飛烏。舊縣。元武。舊縣。銅山。舊縣。永泰。舊縣。


遂州。領縣五。


方義。舊縣。青石。舊縣。長江。舊縣。蓬溪。舊縣。遂寧。舊縣。


果州。領縣五。


南充。舊縣。相如。舊縣。岳池。舊縣。流溪。舊縣。西充。舊縣。


閬州。領縣九。


閬中。舊縣。蒼溪。舊縣。晉安。舊縣。西水。舊縣。奉國。舊縣。南部。舊縣。新井。舊縣。新政。舊縣。岐平。舊縣。


普州。領縣六。


安岳。舊縣。安居。舊縣。普康。舊縣。樂至。舊縣。崇龕。舊縣。普慈。舊縣。


陵州。領縣五。


仁壽。舊縣。貴平。舊縣。井研。舊縣。始建。舊縣。籍。舊縣。


資州。領縣八。


盤石。舊縣。資陽。舊縣。內江。舊縣。內江志云:唐初縣治內江,後移盤石。王蜀時又移內江縣,孟蜀徙盤石。銀山。舊縣。丹山。舊縣。龍水。舊縣。月山。舊縣。隋溪。舊縣。


榮州。領縣六。


旭川。舊縣。威遠。舊縣。公井。舊縣。應靈。舊縣。咨官。舊縣。和義。舊縣。


簡州。領縣三。


陽安。舊縣。金水。舊縣。平泉。舊縣。


卭州。領縣七。


臨卭。舊縣。火井。舊縣。蒲江。舊縣。依政。舊縣。安仁。舊縣。臨溪。舊縣。大邑。舊縣。


黎州。有木瓜關,前蜀高祖所築。領縣二。


漢源。舊縣。舊有飛越縣,五代時省入漢源。通望。舊縣。


雅州。領縣五。


嚴道。舊縣。盧山。舊縣。名山。舊縣。百丈。舊縣。榮經。舊縣。


維州。領縣二。


保寧。舊爲薛城縣,孟蜀改今名。小封。舊縣。


茂州。領縣四。


汶山。舊縣。石泉。舊縣。汶川。舊縣。通化。舊縣。


文州。領縣一。


曲水。舊縣。


龍州。領縣二。


江油。舊縣。清州。舊縣。


黔州。領縣六。


彭水。舊縣。黔江。舊縣。杜洪。舊縣。洋水。舊縣。信寧。舊縣。都儒。舊縣。


施州。領縣二。


清江。舊縣。建始。舊縣。


夔州。領縣三。


奉節。舊縣。巫山。舊縣。大昌。舊縣。


安州。舊爲雲安縣,後置雲安監,屬夔州。前蜀永平時升安州。


忠州。領縣五。


臨江。舊縣。豐都。舊縣。墊江。舊縣。南賓。舊縣。桂溪。舊縣。


萬州。領縣二。


南浦。舊縣。梁山。舊縣。縣有務,曰石氏屯田務。


興州。領縣二。


順政。舊縣。長舉。舊縣。


利州。領縣五。


綿谷。舊縣。葭萌。舊縣。益昌。舊縣。嘉川。舊縣。胤山。舊縣。


開州。領縣三。


開江。舊縣。萬歲。舊縣。新浦。舊縣。


通州。領縣九。宋史地理志作達州。按宋乾德三年始改達州。


通川。舊縣。縣有通明院,蜀置之以催科稅賦。永穆。舊縣。三岡。舊縣。石鼓。舊縣。東鄉。舊縣。宣溪。舊縣。新寧。舊縣。巴渠。舊縣。閬英。舊縣。


涪州。領縣五。


涪陵。舊縣。賓化。舊縣。武龍。舊縣。樂溫。舊縣。溫山。舊縣。


渝州。領縣五。


巴。舊縣。萬壽。舊縣。南平。舊縣。江津。舊縣。壁山。舊縣。


瀘州。領縣五。


瀘州。舊縣。富義。舊縣。江安。舊縣。線水。舊縣。合江。舊縣。


合川。領縣六。


石鏡。舊縣。晉天福七年改合州石鏡爲仙覽,疑亦晉遙改其名,孟氏未必遵也。漢初。舊縣。赤水。舊縣。巴川。舊縣。銅梁。舊縣。新明。舊縣。


昌州。領縣三。


大足。舊縣。昌元。舊縣。永川。舊縣。


巴州。領縣九。


化成。舊縣。盤道。舊縣。清化。舊縣。曾口。舊縣。歸仁。舊縣。始寧。舊縣。其章。舊縣。恩陽。舊縣。七盤。舊縣。


蓬州。領縣七。


大寅。舊縣。儀隴。舊縣。伏虞。舊縣。咸安。舊縣。大竹。舊縣。良山。舊縣。宕渠。舊縣。


集州。領縣四。


難江。舊縣。道平。舊縣。大牟。舊縣。嘉川。舊縣。


壁州。領縣五。


渃水。舊縣。廣納。舊縣。通江。舊縣。白石。舊縣。東巴。舊縣。


渠州。領縣五。


流江。舊縣。潾水。舊縣。潾山。舊縣。亦爲潾州,註見下。大竹。舊縣。渠江。舊縣。


潾州。通鑑:魏王繼岌至興州,山南節度使王宗威以梁、開、通、渠、麟五州降。胡三省註云:渠州潾山縣,唐武德元年置潾州,八年州廢,以潾山縣屬渠州,當是蜀復置潾州也。麟當作潾。


戎州。領縣五。


南溪。舊縣。義賓。舊縣。僰道。舊縣。開邊。舊縣。歸順。舊縣。


興元府。梁州,亦曰褒州。領縣五。


南鄭。舊縣。褒城。舊縣。西。舊縣。三泉。舊縣。城固。舊縣。


洋州。領縣四。


興道。舊縣。西鄉。舊縣。黃金。舊縣。真符。舊縣。


源州。本州建置之由無考,按通鑑,蜀源州都押牙文景琛據城叛。又薛氏舊五代史,後蜀潘仁嗣授武定節度使、源壁等州觀察營田處置等使。周師攻秦鳳,孟貽業駐軍平利,爲褒源之援,則蜀置源州屬武定軍無疑。胡三省曰源州蓋蜀所置,而尋廢,此其所以無傳。同光之克蜀也,得州六十四,見於歐陽氏職方考者五十三州而已,如源州等蓋皆六十四州之數。


金州。領縣五。前蜀得金州,已而入於唐;後蜀復得金州,未幾入於晉。


商城。舊縣。石泉。舊縣。安康。舊縣。洵康。舊縣。淯陽。舊縣。平利。舊縣。


秦州。領縣五。秦、鳳、階、成四州先爲岐所有,前蜀高祖攻岐得之,後唐破蜀,已而復失,惟得秦、鳳、階、成四州。漢初四州又入於蜀,後爲周世宗所取。


成紀。舊縣。天水。舊縣。隴城。舊縣。長道。舊縣。清水。舊屬鳳翔府,後唐時來屬。


鳳州。領縣四。


梁泉。舊縣。兩當。舊縣。河池。舊縣。黃花。舊縣。


階州。領縣二。


福津。舊縣。將利。舊縣。


成州。梁時改汶州,後唐時復故。領縣二。


同谷。舊縣。栗亭。後唐天成時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