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四
书问答论事
[编辑]与慎仲任别纸庚午十一月十九日
[编辑]书牍交际。亦难的知。第愚尝加审察于此矣。凡面签右书先生左书堂号或职名。未称门人或门生者。挟册登门之人所通称于其师者也。右书先生。左书职名或堂号。未称侍教生或门下生或姓名者。士大夫及儒生能知慕道之人所通称于一世所尊先生长者也。右书大监令监。左书职名。未称侍生或姓名者。世俗之人自相通称于先辈有爵秩者也。虽其隆杀去取不能一同。而自平时以来有识士大夫所行大抵如此。不料近者儒士屡败师生之变。又作世之人侧目酸齿。誓不从师门问学。此路遂绝。其或先已往来者。辄思更易其称。巧作名目。愈出愈奇。其意惟恐以师生之称。贻患于他日如怀,尼已事。噫噫。此诚斯文之厚耻也。然儒士之败。师生之变。直是一时之不幸耳。若其圣贤之学师友之称。乃万世不易之常道。虽未皆得大贤而师之。优劣大小。要各自尽其心于所事之人而已。岂宜预忧古今绝无之患。而仍废平日应行之典。以自陷于无知妄作之归乎。此又世人不思大义。而只拘目前末俗之弊习。惑之甚者也。顷者令孙秀才来质小学。渠言意欲废举业专治此学。而未蒙王父肯许。愚曰自古贤者由科举而进者甚多。此不须言。惟其必诚必敬。务下实地上工夫。如小学文义。亦不必尽究。但加体验力行之为宜。唯唯而去矣。其回书名称。乃以世俗有爵秩者相加。而左书玄石先生。此亦似中俗习而然也。今欲略告其义。一则嫌于好为人师。一则恐致谤议。然不直则道不见。敢以私于下执事。未知高意以为如何。玄石云云。自有来历。愚于少时不免为京洛气习所祟。又未尝有从人问学之事。故如向来尤,春诸公。岂非所谓一时所尊。而乃以右书再拜状上。左书某斋先生。末书姓名行之。即渊源录胡文定诸公称杨龟山以中立先生之例而益加敬焉。乃以师友间待之之别法也。厥后学士大夫有或不审其义。而妄以转加于不肖之身。略如令孙之为。至于近日儒士亦有如是者。又作一例。但其后生之挟册登门者。除向来一二名官外。姑有所不敢。而今乃有之。诚以其事虽微。其义关系甚重。如其新学后生。转相慕效。遂成一时之风习。则是将师友之道由我而紊矣。区区固陋之学。既无所补于世。而又反害之。使人竦然不知所裁。幸执事有以謦欬之。是所望也。但念老兄平日门户意思。太似宽绰。且必不闻今日之极弊。苟或于此。视为薄物细故不足辨而强辨者。亦冀有以回教之。使鄙人少祛蔽吝也。
答金元会
[编辑]示意谨悉。因此又有所感。用敢呈览。仆尝谓东西之党。其间彼此曲直。虽似少有差别。然其大头脑处。不公已甚。此辈安有贤邪相反。若泾渭之分白黑之辨。得使古人论之。宁有异于邹鲁之哄。而不被五伯之问罪者几希焉尔。向于友人家。得见癸未年间诸奸驳去朴,成,李三先生章疏数道。令人骨竦神惊。始知谗人罔极。一至于此。如李景涵,金肃夫号为稍识事理。而终始异同。判然二人。信乎百炼之化为绕指矣。又尝论赵重峯抗疏辨斥。有乖明哲之义。以此观之。可谓古之遗直。吾东之吕大愚也。盖论人不可以一例拘。重峯之事虽未洽于中庸。忠义激烈。足破奸胆。千载之下。益觉饮泣。国朝宝鉴送去。它人之物。看过即掷。
答李原州晸○乙卯
[编辑]采病废之踪。本非有干于世涂。偶因中间妄论人家变礼。展转诖误。至获重谴于朝廷。只自杜门悚息而已。伏蒙尊慈眷馈食物若干。拜荷以还。罔知攸处。岂缘亲旧或怜奉老艰窘之状。有以䊮粜一事。转溷崇听故耶。且念京洛时节。不无邂逅承颜之便。而神精昏忘。不敢以雅素契谊自处。则诚难遽然奉领。益乖前此与人辞谢之意。兹用还纳。酒雉两物。谨留以承盛惠。想垂恕察。第不任踧踖之私也。馀俟近后委送迷豚。躬候起居。
前头计不免请粜。极欲留此。预充其数。第未必便蒙肯诺。而曾亦有持戒之端。不敢自遂。想且大笑于拘儒之宿习矣。
与尹泰升癸丑
[编辑]国事至此。又以远蛰。莫闻𣪁议之末流。使人愈增郁闷耳。鄙家大计。只仰任友处分。而一向泄泄。正所谓俟河之清者。恐终不成而死矣。幸令相见。为弟一诵既醉之第五章如何。辄恃旧眷。敢发此言。亦乞垂恕之也。悚仄悚仄。
答金起之别纸乙丑五月二十九日
[编辑]垂喩栗谷先生立后之议。颠末甚详。不任感戢。区区于此。何敢少忽。特以外则长者存焉。内则朝廷诸公靡不尽心。兹以恭俟大事之出场而已。第闻其间不无闹端变节。颇有迳庭于鄙虑。昨不获已再度寓书于豆浦李尚书许。以谂其可否也。今蒙台教。敢不悉对。当初李继子行有十一岁七岁两人。可备立后之说。非惟阁下所不闻。虽以鄙之往返海西。略认事情者。亦不得闻。其在前日陈请必为先贤立后者。止于如此。理势固然。盖所谓立岩诸宗。〈即上舍绅之父兄厚栽厚根年俱八十矣。〉久知先生家道灭裂。心怀忧悯。及见继妻欲取三岁儿为子。以承先生之祀。尤多惊虑。思以年长解事之人直承厚莳后。以救目前之急。以绝日后之弊。而乃独不为深思。于十一岁七岁者。犹在历举商论之地。不为并言。卒被某人乘间巧中之谗。诚亦可骇矣。然于其间已果得命。立𫄧为厚莳后。以承先祀。则伦序的当。事理明允。其于先生后事。殆无遗憾者。不意继妻又欲于此时旋罢三岁儿。更立十一岁儿。以挠其议。一宗两岐。事体殊异。斯实尤丈所以有后书处置欲为两全之说也。然则长者于重君命重嫡嗣之大义。可谓十分明白矣。第恐所居相远。事情曲折尚多不及照勘者。何则。既曰兄亡弟及之礼。则是似未闻于𫄧年长继五岁。本非其弟矣。既曰归其宗祀。则是似未察于继之所后承祀。先生神版。便当以五世祧迁。无所谓宗祀矣。既曰渠仍为厚莳次子。则是似不审于前日以𫄧为先生后。正因君命。今日以𫄧为厚莳次子。亦当具白。无安坐自成之道矣。倘或如此则于其所谓立岩诸宗心怀忧闷者。想尤隔绝。未能详闻。〈祀事则虽十数年无长成可主者。犹或可矣。家道则虽神版祧迁之后。若使文献坏灭。遗教荡然者。岂非后学之所共深忧耶。〉其欲不但以君命嫡嗣互重。而姑为此说。安可得乎。以愚虑之。长者若闻𫄧非继弟之实状。似当依问解所录胡文定之例以处之。继妻虽欲更取十一岁者以为其夫之后。自无所妨。然则阁下所教难处者。真成两便矣。如或又以厚莳继父子既为先生之嫡嗣。无论祧迁家道之如何。必当专立继后者。亦须申请。还收立𫄧之君命。改授十一岁者。得失是非间。方始一主君命。一主嫡嗣。截然方方正正底道理。终难混合而为一。不审台意以为如何。闻李台深以诸宗之不言两儿归咎。此则固有罪矣。然诸宗之不言。恐有所掣于先生后事也。某人之诬以同谋夺嫡。恐其妹之遂失依归也。虽皆本于俗情之乖谬者。其公私轻重亦甚相悬。何可执此一节。定为断案乎。更乞台察。亟加商量。转报于尤丈门下。得其裁教。庶几无误于大事也。千万切仰。
答闵大受鼎重
[编辑]垂示先谱。感幸良多。况其所录体例。井井有法。足为士夫家模范者乎。独有一事。不敢不尽其愚。以渎台座。骊兴苔泉之子龙岩公死难于丙子。一家从死者十三人。其树义甚烈也。往年赵掌令世焕请于尤翁。为传颇详密。仍欲刊行于世。而介人属世采以跋文。其本末亦可谓备矣。厥后赵尚书复阳白于筵席。命赠持平云。今观谱中如清白孝行等处。例多表出。至此旷世义烈。岂或未详事迹而然耶。兹以二作仰呈。想蒙关听。外曾考牛川公尝有手校谱本。而伯父汾西公识其尾。藏在从侄许。未知其亦备览否。
答闵大受别纸癸丑二月二十一日
[编辑]似闻院儒某自春丈葬会。仍欲历拜于座下。想已得其梗槩矣。盖院儒之意。专在熊潭。而曰书院本不系于先生墓山。当以士子藏修为主。自外闻之。殊似正论也。然此院异于他院。设立之初。月沙,北渚诸公之意固以守护墓山为言。而移院之后。贻患至此。盖如书院库直。本以先生墓直为之。今随院舍而移出。故墓下时无一奴云。此尤李门所共切迫处也。况今四方书院林立。终不闻一有藏修讲学之实者。毋宁谨守前规。庶不至于贻患墓山。而又得永久相依之道也。幸乞千万加念。前既以州牧误事之故。其害至今未已。今又重误则后悔莫及。敢用烦告。
答闵大受戊午十月二十九日
[编辑]坡碑事。曾蒙俯询。鄙人于此。有难轻举者。次且未皇。今为阁下略陈之。往岁壬子冬。尤丈才撰碑文。旋以一书使采详订其疵颣。兹不获已窃敢仰效其愚。几至五十馀条。未更总禀双碑之当否而已。及得复书。云有追思其碑宜立于花石紫云之间。采又不免奉赞其议。第以墓下为主者。与尤丈本意少异耳。及后闻之。士林诸论以为新碑立院之说出于鄙人。使尤丈发挥道理之文。关而不树于神道。攻之甚力。而尤以移院墓下为非。辞语重复。往往出于当初情迹之外。则令人悚然殆不知所以措躬也。由此之故。中间六七岁。不敢复闻于其议。今年夏因赵复亨书。略知文谷相公自朗州往复篷山。申论院碑之说。将始刻役。又使采禀议碑文头辞。盖欲立院则不无所当点化者故也。因念鄙人虽困前谤。院碑既出于尤丈。申定又在于文相。而犹必不与碑文之末议。有非私心之所安者。谨将此意。奉慁棘中。早晩似烦回教也。至于所询移院事。记采当时既复尤丈。且尝周审墓院形沚。仍以小幅转告阁下。到今安有异见。但恐此事终必不成。所谓先建碑后移院之举。尤涉苟且。何者。天下之事虽如毫毛之细。必顺人情审事几。然后乃成。不然必败。况此儒林祠墓之重者乎。似闻近日坡乡士论不协。一则以为移院泉岘之后。先生墓域再被回禄。必当还立于旧所。或以为若返此院。则休庵祠宇将成孤立。最不可率易处之。两说固皆有理。而其势撕捱。就中不愿移建者甚多。虽使京外士林同心尽力如曩日之为者。终无奈于本乡人情鼓作不起。其于今日涣散单弱无所适主而能之乎。以此知阁下方长紫院。重以尤丈文相之勤恳。而计其终将不成。苟先建碑而后无其实。则尤岂不为远近之所訾笑耶。鄙见如此。不敢循常唯诺。略贡所蕴。惟乞千万详思而审处之。
答闵大受
[编辑]蒙辱垂示栗碑改本。兹已详阅。盖于旧呈瞽说二十二条。所不从者堇堇数条而已。况其所点化者中。间多有关系甚重处。又有不请而更加修润者。总而读之。文意两涂俱似简正。不啻有胜于前本。则非如壬子所改。只是文字之小疵。诚为斯文之大幸。但春初所改。今始得见。不免有顷书枉对之患。使人愧叹无以为言。然于新本中揆以瞽见。犹有不得不再禀以处者。谨具别幅。伏乞下领。此则厥数不多。虽一边始写。可以往复得正耳。
别纸
[编辑]因厌弃不复就。此段前者不甚觉察。今更详之。如沙溪所撰行状,李景临年谱。皆只曰小技不足有而已。顿无此语。至月沙行状及临瀛刊谱。始有不屑等语矣。今乃因此而曰厌弃不复就。转成实事。未知如何。先生十六岁丁母忧。若果明知其前后一无赴举之时则如此可矣。不然恐终未安。
遂作化俗仪〈止〉中外。五十馀条。虽其实状。恐非尽载于此文者。若曰数十条。恐稍近雅。中外二字。亦与下文中外翕。然其间不甚远。涉于重叠。亦当点化矣。将统会论议〈止〉所沮。窃念打破东西之党。乃先生大段事业。而此文上下。于金,沈之出实封之疏等处。皆不提掇。似当于此而略发之。犹不分晓。虽如下文所谓捃摭细故时辈观我等说话。将无所本者。非小缺矣。鄙意恐当曰时士类多聚于朝。而论议不协。先生将统会彼此。一矫弊习。以图国事。而终为横议俗论所沮云云。方是得其实状。未知如何。
忌者益众。忌下初本有疾字。故于下文复捃摭等语有力矣。今乃删之。恐不如仍存。抑或落书之致耶。无以察其紏纷〈止〉纷紏之时。此段既曰紏纷微奥。又曰不为事物所夺。又曰事物纷紏之时。文意似叠。虽曰大文字不嫌重复。然恐必在窜改之例。如何如何。
与李季周端夏○戊午
[编辑]采奉老姑保。移家之计。竟以迫冻艰运。不遂初意。未知前头吃得几许辛苦也。言之奈何。前教小纸。亦已谨领。此事每窃疑之。以为不近人情。及得其论。果似有可据之端。然则后来诸家说虽多云云。或是从稗说流出。非可胶守者。而又有以为沈贞等闻知其说。阴嗾台谏之语。与此颇相符。故已于师友录中略订其致。未知毕竟无甚差缪否耳。似闻比来讲行温公家仪。不胜倾服。况如鄙人虽亦有意。而疾病流徒。莫之能及者。宁不为之愧谢耶。顷年所论敬字之义。常以未究其蕴为叹。今夏适成一部册子。本末纲条。不至甚紊。盖为自勉与同志后生而作。兹敢仰备崇览。抑有少补于盘盂自治之地耶。诚以台兄平日眷眷于斯。不复避铺摊向说之嫌。亦乞曲恕而加秘之。勿与一眼看。不知者以为求多乎先辈儒贤也。
与李幼能丁未
[编辑]偕丧礼制颇异。此有闵教官嶪丈学礼于沙溪。所见颇精。故昨为质问。皆与鄙意相符。而虞祔一节。彼则专主集说似亦以问解所引为重。然恐未允。幸兄详示可否。以为准行之地也。盖陈氏硬看不虞祔三字。故其说如此。弟则窃谓经文并举祔祭者。非必待父虞祔毕后。始行母之虞祔。乃恐其不待后事。而先毕母之虞祔。故并言以明其不可。未知如何。此非特鄙说。经解通解疏说固已出此。而况参之情理。行母初虞于几旬之后。殊非安神本意。尤为未安。兹欲舍集说而从通解。第葬日行父虞。明日行母虞。又明日行父再虞。次第仿此。则并失家礼遇刚遇柔之义。未知将何以为处也。更须参商以教。
答李养而丙辰七月十九日
[编辑]首夏丑九。奉两丧登船于交河界上。不知自何许传致兄札。穷峡替问。不违远日。益见垂眷之厚。亡以为谢也。积雨到秋转苦。仰惟静中德履对膺超相。采自经迁窆。今且数月矣。不但精神筋力陡觉有澌尽之意。情事痛怛。如醉如痴。久而不能自抑。盖以二地旧圹。俱不免伤虑。而仓皇慎重。终不敢有所改易。至于山冈形势。诸论参差。殆亦归于临丧苟了之举。无非不孝平生获罪神明之致。每一念之。心肝摧裂。此际乃承为之深喜之教。令人增愧。只恨相距之远。不克面奉清诲。吐尽悲悃也。前书所喩。在兄不辍进修之业。夫岂近是。如我昏愦卤莽之状。重以迁次离索之会。自渡其立心用功。犹且未及于向来盛壮时。而况望有分寸之积效。以收乘楡之馀景乎。抑此无亦左右怜我伥伥。摘埴于迷涂。思有以晓譬而振发故耶。何其亲切而有味也。第所谓不合者。虽未知果指某事而发。然以愚虑度之。年来悔吝。多从应接然可上出来。诚以自家眼目不明。而欲涉斯世之末流。其及于患亦宜矣。想兄倍切此意。恐亦不可作第二义看。如何如何。尼友一宿。无甚说话。篱中顷尝寄书。大抵皆是平日主见所谓太阳之证。殊非区区反复所能得力也。此间老人尚滞东领。欲俟近后出往新山。转作省觐奉归计。未卜其期之迟速。兹用申谢。千万更祈以时加爱。
答李养而戊午十月十九日
[编辑]不意耑奚来致手札。就审始寒。静履动息珍卫。区区尉释。不啻更承一诲矣。况此先王父墓下评正文字。其在世采子姓私义。所当连伻仰请于门墙者。而顾以僻远深冗。未尝一遂其愿。恒切愧惧。今者反蒙吾兄委人申示定本。眷顾既厚。辞指愈明。庶几王父百年未白之心事。因此有所晓然开晢于斯世。不惟鄙家一族感戢无比。抑其证正归趣。足为后来评论人物之模范。披玩以还。诚不知所以为谢也。古证一疑。从当考阅思量。如有所得则亟以相报伏计。
与尹子仁别纸庚子
[编辑]世采顷为家中未决之礼。奉嘱大丈与尤斋商量以报。今闻教意。开月间欲拼一会。当于其时面论云。尽所拱俟者。窃意诸长者或未谐此会。而想左右必复往来怀山。从容函丈之间。其以大丈意一一问辨。俾无馀蕴而后早赐回示。亦似便好。未知如何。
尝观牛溪年谱录壬辰陞秩事。只云善人天地之纪。殊欠太略。后得王父所为壬辰日记。记尹相启语颇详。闻尊丈亦拟以此代彼之阙文。然尚恨其与宗室诸公同辞。为无所间。今适收得梧阴集。其中所谓龙湾启辞凡六首。而其论荐先生陞秩者居其第四。其论宗室两人。又自为别启。愚意当以此为正。盖王父在数十年后所追记。固不得尽举本文。而且欲便于叙事。合两条而一之也。厥启录于幅末。
郑文肃公所纂近思释疑。前春为海牧所恳。徐欲考误。而更烦就正之意。曾已面及。属此贱疾日痼。无以卒业。不免反恳罗牧。属诸高明之手。想今赍到案侧有日也。第世采所考一二。颠倒散漫。使人有卒难晓解者。不得不略具条例。以道其意。如或并往。幸兄勿轻浼长者之眼。而亟赐裁砭甚望。
答尹子仁乙巳
[编辑]所谕复雠之说。又蒙商禀师门。逐条裁示。直上直下。严截正当。要以无憾于孝子之至情。而不背于先儒之定论。采已敬受命矣。然其曲折。亦非有古今明文的据。特以其所已言者。逆其所未言者。知其如是焉耳矣。采于言下。反复省绎。且不能如离娄之察见毫厘。了然可验者。然古人云不敢信己而信其师。以此自靖。庶几行之。寡所悔吝也欤。如是而异日或有新见。亦不妨更禀。不识尊兄以为如何。崔君承教伫待盖久之。竟乖识面。想以归程有期。不遑遂初志耳。似闻大丈体中颇患惫悴。而兄亦喜说病字。岂枫岳一行为之祟否。殊用仰虑。此间抛废如昨。幸养而为来卜邻。早晩讨论。多所开发。秪以俱被二竖所困。不免半寐半觉。旋得旋失。是可恨也。馀不尽意。千万时惠德音。以警昏惰。
答尹子仁
[编辑]采今年病状。自觉与前有异。且与养而相从周岁。宜或可以交辅共勉。有少进步。而只是自来无着实根基紧切工夫。间以疾恙抛废。反复怠荒。亦已久矣。虽有明师强辅。无奈于自身之主张不起。兹故有时相对。不无一二闻所未闻。亦不无警省昏懦处。而终不能因此十分用力以为己物。而况往往徒多纷争之患。则每承兄书丽泽相资辅仁责善之语。未尝不为之愧汗浃背也。岭事虽绿圣明洞烛。今姑少定。而北查甚重。两相流配。自上屈辱之举。又过寻常万万。前头国事。诚有不胜虑者。令人痛心流涕。非可诿以草莾。为间于朝绅也。前去诸说。极知僭妄。以其切于求正。不能自外。幸乞一一砭射。俾采得以反顾其愆。如何如何。其中有当添补者。别幅录呈。追思此外亦多可经窜改者。要为未成底文字。亦乞勿畀一眼。虽尤丈许姑俟异日更定可也。骊江论著云云。尚不得见原本。当时只闻金友元会传说。槩以天子诸侯之服皆斩无期为据。而以纲目冯太后书弑及宋史鲁宗道三从等说为辅。此皆不足办也。圣时说前所得见。而自子文许誊致兄边者。乃草稿云。向者因渠略窥其所谓它本。视前果似较密。昨日为兄耑书以借。便回非但不送。而力攻适适相承之说。盖渠未及致思者。故疑之也。兹负盛教。歉叹无已。牛栗年谱。仅得一览。固意其不无讹舛。欲加一番校过。而病愦精力。有难从心者。尤以为恨。然当俟隙更详也。尤丈闻已入葩串山中。为久住计。向风驰神。真所谓壤虫之与黄鹄。第道涂甚修。其距高栖又远。虽欲往从。势似有碍。未知此丈于秋夕。果到怀川。能留几何时耶。幸于便中速示切望。
答尹子仁
[编辑]礼议本非有意立说。为两造赤帜。盖因吾兄俯索旧本。说来说去。似益较密。不免形诸文字。以为讲劘归正之端矣。今蒙示喩。悉系鄙劣当初自生疑惑而久始定。叠著为此说者。最是适适相承之义。守之已馀七年。断乎无疑。只以传疏已外。无它考据。或致错误。故谨以后说求教于高明。其意不可谓不至也。及得圣时书问。尚尽底里。濯去私见。其于与此略似𭷚牾者。如通解五宗篇正体在上父适祖适等处。虚心详味。反复上下几至四五。毕竟鄙意亦谓诸义自为一说。俱不相关于此。而正义明证似已完具于本文。不待它据。既以报诸圣时。又敢浼呈左右。幸乞细加硏究。明示谬舛。使采不至终迷。克遂始愿千万。区区于此。煞用血战。艰难经历已多。必须理到之言。可以取服。若只平平如前教。则此疑将不解矣。想博一粲也。其馀数段。亦见别幅。幷祈斤正。所谓腔子之说。曾在十年以前知其可疑。为下一说。第未知自今观之。能免乱说否也。及得退陶以此答黄仲举者。虽似已见大意。而其于鄙意。亦未知十分快活。老先生尚如此。吾辈何敢轻易言之耶。当时所对。亦未有考。当俟后日商量请教。湖疏出处等说。有非世采所专复者。不敢辄云。师友录稿凡例目录。未知无大悖否。急于写役。为托子文替告亟还之意。其果登闻否。申乞一一批示。
别纸
[编辑]适子之止有适名及得称适子等义。固知其太涉烦琐。而亦恐观者因适子长殇之文。又生许多疑惑。故预为条析。使不至于转成纷纷矣。若以为义理太烦则固当更详。不然因此免费后段议论。亦一事也。未知如何。
第一子上下文之异义。恐是高明看得不同二字太重。鄙意疏之本意。以为亦召长子。既兼二事。而不称适子。或被人疑。故又发此论。以明不言适子之义。盖此第一虽本于上文。而其分相绝。何则。上文直以行第加于子字之上。实为适子长子未成之称号。而又立第二长者。是殇死者也。此段先以适子唯据四字加于第一之上。其义不过直指适子之本位。而又不通立嫡云则是成人者也。立文之上下虽同。而主意之偏全自别。不然则第一子殇死之义。将不得以明。而苟以文同则皆名适子与若言适子之两适子。亦当无所分别耶。
适适相承之义及范宣问答中祖不为期云者。顷为申友圣时反复。兹以仰浼。故不别论。
它故条既曰罪废之类。又曰罪重则不在此例。其说果不明莹。然鄙意盖曰罪废者。或是太子以轻罪降封诸侯王者也。是犹不绝本服。所谓罪重者。如叛逆淫乱。得罪伦纪之类。是则当绝属籍。而第二子必得称长子。具二义故也。此义恐无可疑。须更教之。
大抵正义欲务详尽。不屑繁蔓。盖谓为此说者。必须包罗周密。曲畅旁通。无所窒碍。而后可以服彼之心而信吾之理。故不免如此。然每一读之。濡毫欲加删改者数矣。而亦不能辄伸其意。今蒙吾兄镌喩。当俟反复归趣。知其义理之无悖。然后更加点检计也。
适妇疏与养他子者并称之庶子。采则兼以适子第二以下看。而高明则欲只以妾子看。恐亦不然。盖无适子三字。泛看则似云元无适妻所生。而第本文既通言将传重者非适之义。而不举第二之庶。只称妾出之庶。已无其义。间亦细考语类朱子说。所谓若无适子则亦立庶子。图式封爵令所谓无适子及有废疾云者。正与此文义并同。以此益知其无适子者。兼为适子死而言。非如君母之父母疏所谓无适者。其下更言妾子之类也。且近得崔参奉宣所谓丧服辨解。其言正与鄙见合。而圣时说亦然。幸乞高明以此意商略见教如何。又有一疑。自天子至大夫士。以妾子承重者。其于妾子之身。固当以四种率之。不服长子之服。而至于其子孙世世相承。则亦当每以此义裁之耶。于此而不得正制。似必为希仲所笑。亦惟明教父有废疾孙为祖后一段。其义无间于上下。家礼之不载。岂亦未及宁宗之世故耶。天疾之说。无它参证。然系先儒所论。不可遽非。若其子则仿旁支入承大统例。恐无不可。第在士大夫有难准用耳。虽恶疾者。德如伯牛。有国者犹将百世祀之。况其子孙乎。亦不可一槩论也。如何如何。
答尹子仁
[编辑]夏间遭惨流徙。不堪读他书。更绎家礼一番。其中似有小小疑难。录在暗纸。俟后奉禀。比日偶得林同人委来。留讲大学。反复之际。益觉。前时用功卤莾。盖有守之十年。而不免遽改者。秪于文义句读已是如此。况其大者耶。林乡院议。殊荷累教。鄙意梗槩。已烦子文替告。虽于承拜之日。得尽其说。固无所异矣。盖平生看得此事太重。不敢苟焉而已。亦欲早晩究论归趣而未能也。栗谱顷蒙尊先生勤谕。第以当初妄冒。既竭愚见。则今不可仍为代斲之计。兹有一书尤斋函丈。幸兄附递讨答以惠也。
与尹子仁戊申正月二日
[编辑]世采前岁十月间。始克收敛心神。温理书册。似有旧时意思。方用自幸。或冀因此少进。以开异日讲论之端。而不意门祸愈烈。佥知从伯父两世三丧。又出一月之内。惊痛惨割。久而不能自定也。前后积伤。复感风寒。观此头势。要非时月可瘳。不特疾病伶仃。已无生世之悰。如此反复。殆将无闻而止。岂天使局之。不得遂吾愿耶。适逢新年。感怀尤增。然此有非吾兄眷顾之厚者。未易为人人道也。顷因人闻厦乡以弟为无弘毅底气象。此语不是顶门上一针。所谓只好隔壁听者。然自闻此。实深悚怍。朋友相与之际。固当如是。何可一向假借因循而已乎。更乞左右自此痛加镌责。使采少革其愚也。尤丈时亦未奉覆示。比闻不作汉中书。持戒益严。岂或有所以耶。此间儿子为缘服重。未遂冠婚。势趁今夏并行其礼。欲得怀川新定二礼节目。一以此从事。盖审尤丈近意专用家礼。则必已折衷其间。有所准式故也。冠服馔品。须乞细示。此外丧祭可疑者。已具别纸。每念直禀于长者。所答或涉太略。不究奉质之意。或至迟留有后事之叹。敢以私于吾兄。幸惟垂察而论示焉。不识冬来。其能往参讲席。有甚议论否。抑有远近朋友将来可大望者否。亦愿闻之。
与尹子仁别纸庚戌正月十八日
[编辑]此家中见行祭馔也。一从家礼备要本品。而其饭床中脯佐饭同器及添鲊醋菜为异。然亦出于两书之意。鲊则见于墓祭附注。醋菜见于问解答黄宗海。不然无以充脯醢蔬菜各三品之文。而亦难废俗祭脯醢之义故也。然犹有疑者。油果不免随俗。恐为君子所非。鱼肉汤只用一器。似歉于人情。醋与清酱幷用。亦涉滚同。今欲更加去就。幸乞裁示。
盖醋则家礼用之犹今之酱。酱则要诀用之犹古之醋。备要两存。似无其义。兹拟存酱去醋。酱是国俗生人之所通用。且面食蔬菜等物。亦未必与中朝食品相同。则酱尤不可去也。旧尝欲去酱存醋。以问尤斋。云依士昏礼用醋和酱为一器。此说未知如何。
鱼肉以记鼎俎奇而俎豆偶之文观之。当用各三品。以酌礼俗。而此则家礼已有定器。至与米面食同称各四味。恐尤不可增减也。
油果五礼仪文昭山陵祭四器。而不用于士大夫时享。然亦亡禁制则或可通用耶。
脯醢尤丈答书云用脯二器醢一器。或脯一器醢二器。若用脯一器佐饭一器。以应所谓二器者则似宜。第鲊非但古馔。亦俗之所重。而佐饭只是俗味故也。使鲊专品而隶佐饭于脯。亦未知如何。且脯佐饭同器。虽涉不严。如饼醢之类。久已先祀。恐不太嫌也。
答尹子仁
[编辑]蒙示师友录目。诚豁蔀见。又蒙欲于其问有所添删者。曾闻函丈之教矣。始既与慎老议定。而终俟商确于尤,春。则以采昏陋诚不敢僭易。第惟哀教必有所处。亦以向来编摩之故。不无所识其一二根据。兹谨别录冒呈。惟在从容领察而进退之。栗谱改修。已讫于去夏。秪为求见溪院遗书。迁就至今也。顷得成君所报云另加搜讨。卒无一言可以追相谱役者。兹不得已并此仰呈。每念此事本被先庭累烦敦勉。自速于血指之域。今虽卒业。而无所裁禀。奈何不使后死者引领灵筵悲涕汪然也。又其修定之际。颇知辞意出于师门手勘。而不免辄以己见随例刊落。盖须如是然后方成次第故也。区区于此。尤用悚仄。幸乞早晩深为导达尤丈。庶不至得罪于斯文也。师服议中所谓带绖通用亦有据者。实以为缌绖带之带。虽指腰绖。而已包布带在里。然亦未能自信矣。今承盛谕。正相符合。无任荷幸。大抵当世遵用仁山之制者。固非无谓。而鄙意隆师之道。与君父并。既有所考。审知其是。而犹不克从。恐贻后人之憾也。祭馔蜜果。亦以更思删去。略具后说。而适苦未及誊写。以俟端阳上墓面禀计计。毕竟若得转禀师门。有所定论。则又大幸也。河上祠宇。事势似与尼乡少异。岂不欲奉诲方便缓颊。而绝无相识之人。且未值旁询节拍。莫由如意。想子文必能备传。昨闻宁越士人并作此举。远近同风。可见士心之所在。虽以哀兄孝谨至思。恐亦无致力之地也。奈何。
答尹子仁庚戌十二月
[编辑]曾所奉质于青川者。亦有一二未究。兹敢申禀。幸须商教。盖为养父母之服。其本只是齐衰三年有杖明矣。如例以降服。必为之杖期。而今所持难者。大典本文既未分晓。备要又录于不杖期条故耳。所谓期而除三字。果涉疑贰。当初仰慁。亦由于此。第如尤丈所论。反恐未允也。经传文字。固有断章取意者。然必推其来历比类。可以详知。图式祖父在为祖母条曰。祖在为祖母虽期除。仍心丧三年。又出妻之子为母杖期条曰。虽周除仍心丧三年。以此观之。殊非直除之意也。若备要所谓父母虽没云云。恐人误以父母不在。终遂本服。故为先防范无疑矣。大抵此皆难于决定。姑遵旧制。而贱妇之服亦已有受。不可轻改。惟书式深所未喩。鄙意以为服制虽与本生同。而此则称以养母。实非本生之直称伯叔者也。家礼疏式曰父母亡及承重者同。状式曰祖父母亡及伯叔父母同。是诚疏状之大分。而况初丧称疏称丧人。期后称状称心丧人。次第情礼有不得不然。今必舍称父母而从期服。则非但一书之中上下自相矛盾。将过期之后便同平常耶。且尤丈初教定以父子之名齐衰之服。可谓致隆。而终无一事有以自异于伯叔。益不知所措矣。第其所答段既用疑辞。而似亦与本生并论。然则据此行之。亦无妨否。更乞酌示。
答尹子仁别纸辛亥六月十日
[编辑]订示栗谷先生年谱。久苦哀愦。未暇消详。昨因李养而为谢新命来访信宿。为与参商校定。具见纸未。幸赐领察。窃覵盛教实在于致详多爱。而揆以鄙见曾所改本。亦涉太烦。每到连累重复处。尚恨其坐于今日事体。不能逐一刊落。以就简明。而乃仄欲因旧乎。大抵此事结局。只在尤丈勘裁。而想兄必得与闻。望无如前日之不复询示。遽付剞劂也。今将次第下手改编文集。盖采适到辇下。其于改写等节。决非异时乡曲所可办。故拟及近日以尤丈之命。与闵判相议处之。而方值赈政。恐其木深留意于稽古礼乐之事也。早晩草成目录。当更仰禀。所论祭馔数条。幷已依教添删。益荷勤厚。不知攸谢。亦恐展转参差。遂至中已。切冀申思损益。庶得服行。勿使后人疑于无勇也。
答尹子仁壬子五月十四日
[编辑]采顽忍不死。又迫再期。情事罔极。日夕号慕。谅非左右。何以悉此蕴结耶。流徙展转。今泊白川地。前头如遂卜葬大计。毕竟不免为西土之人。相望益远。倍用怅然。松都士习。比岁成一讼场。在彼时例不敢拨哀应接矣。及到此间。近邑章甫或有远来请业者。相聚月馀。才已散去。非无一二开发处。但不能保其终始。是为惧也。先状本欲春间略掇大要。以俟日后修补送呈。适被扰冗。未遂其意。今当雨潦静寂。似不至再误矣。栗集改编。亦方裒辑。其在海乡。草本所收几馀数十百篇。极以为幸。因此颇得溪院手简。至如论历聘一书。附载草本中。从当早晩奉彻。以补续集之未备也。年谱上章月日。亦皆可以据录。第其前所校送者。未知尤丈意何以处之。菀菀。垂示昏礼不言父母一段。曾以彼此互足之义仰效。而再烦勤谕。岂有所打不过故耶。盖士冠受脯之文。朱夫子非不知之。顾必以父母勘定。则似难比引。至于李继善问答。前后往复甚多。然而终不过曰本领不是。百事俱碍。恐非可以取证也。假令如此。所谓醮戒贽馈之节。皆为虚套而不可行。尤无是理。故愚尝谓昏礼不言父母而言主昏。只是在其中之义。未知如何。前与尤庵函丈商量。亦仿此意。到今或有别见否。幸须示之。闵家礼不特高见为然。鄙亦例以代服而已。不无可疑。春间偶读大全答胡伯量书。见其有将来小孙之说。因以请教于尤丈。倘蒙推览。宜不待采言而疑端自释矣。第养而又变前见。执之甚坚。不免复为之论辨。望赐折衷甚妙。豚儿泰殷兹以王父墓表等事。委禀怀川。使先历候。未知其所更定去就。卒无得罪于公议也耶。想留盛念。兹不缕及耳。同志沦逝之叹。诚如来教。况今朝野乖争。势难两立。未稍之忧。有不胜量者。奈何。
答尹子仁八月十日
[编辑]垂示栗谱。岂有无可更评之理。恐尤丈自困于酬应。猥加相推耳。切冀早晩从容对勘。以究商证之意。文集所拟补入正集者二册及外集二册。并已缮写。方思有以仰质去就。而被养而荐书相督。槩谓曾经牛溪先生之手。不可翻动正集。启后人之流弊。以采昏懦无所勇决。或欲别为考异。仍目补入者以续集。时未定矣。盖采所执则文定改程本文字五峯易通书次序。而晦庵皆为是正。此事似难以溪上一时编定之故。终误栗谷万世之大业。其所准据。非不明白。而养见一向矛盾。盛称晦庵改文定。今日改牛溪之不同。其说甚长。使人忧怖不知所裁。幸乞详禀师门。亟赐回示千万。
答尹子仁八月十四日
[编辑]石潭文字。垂示谨悉。计采踪迹。虽难得与长者勘讨于山间。而切欲以无俟相会。必须详览一番。旋赐投示之意。更告函丈也。语录拾遗。极荷留意。深所翘幸。然亦以程集本例例之。恐不可并附于年谱审矣。紫云院议。愚妄之见尚不知变。记曾以此几得罪于先先生门下。兄岂忘之耶。首夏滞坡。迤到院斋。搜见旧籍。则双庙之议。实始于尤丈。才将一书以谢前言之过。兼献其所疑。盖此鄙意苟非并享休庵于坡山。必须商量裁处。如所谓南康东祠之类。方始正当。未知于此竟何以为教也。喩及先先生状本。自念年来昏瞀抛废。笔路芜拙又已甚。虽以向往属托之久。不得不有所仰承。而欲俟高明从头指摭病痛。究竟意义。粗能合作也。今乃不然。益用悚叹。幸兄勿太宽假。更为砭示其可否。以重终事千万。所已改者略具别幅。山陵缅礼。远外闻之。悲虑罔涯。此乡本无士夫闻见。重以疾病丛挫。殊未讲求其所当处。大抵揆以古义。恐无必为趋会之端。至于野哭涂泣。要各自伸其追慕者。又难以例局也。交茔之计。区区素虑。实与尤丈无异。且以坡山两世论之。听松能以高遁清节。自全于平世。而逮至牛溪先生。乃以正学精义。颠沛于末流。几成己卯之遗辙者。迹其一出一处。固有以自致。而盖亦无非密迩辇毂然也。此世采所以不敢为高明愿之。而亦自有意于湖峡一带者。第被事力所掣。今姑首向坡路。留过冬寒。诚未卜其何所底止耳。
与尹子仁十二月二十八日
[编辑]昨蒙垂顾于席稿之中。使我遂一宵联枕之乐。此何幸也。兄发之翌日。家奴赍到月初尤丈书。其间正论状稿得失辞义甚可惧也。盖吾辈始谋。不审致有此说。未知兄将何以为计。岁初必有华阳去便。而其答书所关颇重。兹以草本呈似。幸于览后随宜改送如何。山寺一段。既非前闻。又无文字之可考者。草草为此更乞略掇其大义。使先庭处义较明。而于兄后日之辞。无所参差尤妙。本纸专归于鄙人身上。乃操觚家以客形主意。而亦近于孟子对货色手段。若欲专论尊先生事则极难下语故也。无伻可达。托之汝中坡行。望岁后即赐回示千万。到此地头。无人商量。益思子文。几落一涕矣。
答尹子仁别纸甲寅四月八日
[编辑]立宗一事。兄虽谓安知为后者必皆非有父母者。然其未必皆有。父母一路固自在也。终非不可以为据者。况考礼部誊录。其无父母而为后者。颇亦不鲜。第此多是累世大宗及继祖称之家。彼亦执此为难。而以采虑之。国法立后。又不专为宗子。则其说窒矣。盖观典礼淆乱。朝家不曾一为之厘正。故京乡无闻之人。幸识其官司则假令纰缪无所据者得为而无不为。独采家稍异于众。而又有名流倡议于其间。故议者哗然。馀波益肆。莫非穷命所致。奈何。所谓灵岩无父母则同年齿益大。想兄未能加察矣。
答尹子仁九月十一日
[编辑]罪踪狼狈。已无可言。拟过山陵。方谋退归上游新栖。而有谓公除制后不无一倂处分之几。然亦不敢自必耳。厦卿蒙谤。亦窃以为朋友之不幸。岂意中间浮议出自何所。京外哗然。彼此俱伤。使人不胜其眩挠。其于斯文世道之叹。又不独为先先生状碣一事也。当初浅虑妄作。方深自讼。而抑又思之。议论出处之同异参差。已自平日而犹然。亦未尝闻以此替其讲磨之谊。加以忿悁之私。则其在后人。第当默体遗意。永惟公议。庶几交勉。以俟乎从容和平之福。方始恰好。愚见如是。不审高明以为如何。早晩脱去樊笼。势须一扣函丈。从头极论而罢。未知其果有此日否也。今年在厄随处不无应接。只得裒次家礼标题。订正鲁史零言。俱未致精。而日间开卷。疑悔固多。神思益昏。既无以究竟十分底道理。至于心志工夫。往往尤不能自强。晦翁所谓兀然一庸人者。真是为今日准备也。国丧卒哭前行祀。敝家只依己丑旧例。忌日一献。俗节朔望亦皆减品以设。〈惟墓祭用退说行于家庙〉但其主意欲仿退栗二先生之说。略以有官无官为限。而尤丈力论其不然。未知竟谁正当也。书院事迹在海西时所编。去冬被尤翁流闻印可。添入十许条。似稍完备。兹以浼呈。五冈祭文。虑有僭冒偏重之嫌。已辞于院中诸儒。鄙意士友中惟养而可以当之。如何。
答尹子仁十月三日
[编辑]常谓山陵之日。兄必西赴。重以召旨。似尤不能免也。今承教意。犹未快决。则未知别有所据而然耶。吾辈平生无一自遂臣子之义者。而乃于君父送终大事。又且迟回流落。是将何地而见此心也。所关非细。望入深思而处之。先先生碣文。前书已以从容商量之道奉禀矣。虽未承见。槩闻其结辞。只得归重于鄙陋。馀可类推也。然念同志之评亡友。后学之尊先辈。自是不同。盖如文定之志龟山。晦庵之赞东莱。以今观之。殊甚不满人意。况于当时之门人子姓致隆父师者乎。是故当时虽或略有讼端。而终不至于大段乖戾者。诚以前哲志业。不必求备于一文。而苟欲其间务加卞争。却于大体为妨故也。函丈不意为郭疏所逐。径归华阳。想兄早晩躬申订禀。必得其立言大意。而函丈亦将略加修改。窃恐此事如是勘定。更无纷纭之患。最为的当。过此以往。未之或知。兄若不信采言。曷不思先庭之主用沧浪文字乎。相知既浅。议论又激。则今日事体虽似少异于彼。而其理固不相远。望与季氏更加留心焉。垂喩鄙事。若非高明爱我之至。何能及此。第以贱汉待罪先朝。幸逭刑章。留都两载。重遭巨戚。方寸痛裂。默自财度。不敢先复土一日而径归也。似闻比者自上命下旧滞公案于政院。使与大臣分别入启。想必不久明有所处分。势当观此更为之去就耳。老人一行。切欲于寒前先往上游。凡百艰窘。不知所济。奈何奈何。
别纸
[编辑]国恤祭祀。鄙家所行。曾已奉报矣。士夫葬礼。据礼无所不可。正与高见相符。但虞卒哭。非忌祀略伸情礼之类。恐当用杂记说退行于大葬后也。盖尝为尤丈诵之。便蒙印可。又闻草庐家首先准用。京中亦有行之者。以此观之。古礼或亦可复也。呵呵。二祥事虽曰祭不为除丧。而除丧必于祭。未见有贰之者。鄙意窃谓不设殷祭。而先除丧服。于情义俱未安。近引通典小祥后出继者更申三年之说以答人问矣。盖今二祥之追设。不在于曾子问除君丧然后行殷祭之义。在于五礼仪卒哭前停大小祀之文。其义则然也。第揆以鄙意。国制云云。似以吉祭为主。则二祥丧祭未见其必不可行。亦与尤丈商确而终不相报。且以此论出于栗龟诸贤。兹不敢自遂矣。书院服色。所谓入学校黑头巾者。盖指文庙而言。如今国朝儒先所享诸院事体自别。诚不敢轻变其常服也。受胙亦然。鄙见如此。幸乞回赐订教。
向来浮议。至今未息。都下士夫之泛听者。多以尤丈为非。而其于从游之徒。往往请问事辞之始末。或亦致疑于先庭。彼此互争。其流必大。此诚斯文之一厄也。槩闻函丈之意。以为平日于先庭道学造诣。未敢深有相信。而遽见某甫所为状文。称道甚至。故不得不归重于彼仆。则终难强其所不知而为说云。此又难处也。且闻语次多引令季及子敬。太相谤伤云。抑有所失而然耶。区区切欲以一书申说此事。而往复传说。恐致纷纭。若于国葬时追宿半涂。从容开禀。则不无所望。若兄躬订碣文之行不欲待此。又恐有所不及者。亦冀商量为仰。
答尹子仁乙卯七月七日
[编辑]采经营大计亦已久矣。适以时势事力。若非了当于今年。决无再成之理。故乃敢生意。始事之后。不但山家议论不齐。又于旧圹。皆遭罔极之端。毕竟不免扶护而行礼。其间忧闷窘迫之状。胡可以笔札既耶。此盖无非世采平生不孝之致。只自号陨痛怛而已。先先生碣文。兹依盛教略加签标。本状亦为修删以呈。望垂详察而转纳函丈座下也。非不欲一一加签。而自用鄙文以下。实难下手指摘。不得已通论其大义。以俟长者之裁择。计必先示改本。其时似有再论之举。姑得如是耳。未知老兄以为如何。第末段所论太直。恐或害事。然则去之亦可。师友理学等书。屡烦勤索。前时不敢仰效者。盖以艰虞难测也。今始裹内。朱文拾遗,渊源续录亦同。其诸指趣。具见本跋。幸兄特赐细览。随事见教。或订其非。或补其阙。是所大望也。千万勿泛。近修心经标题。苦不得李公咸亨质疑初本。如储案上者。幸乞惠投。闻尤丈以为编书虽或补于后人。而无益于自家工夫。此言甚可警惧。第如鄙拙只患志力之不强。无以进步于实地耳。非编书所可轻重。且与尤丈日事碑志序记许多闲酬酢。未知孰为亲切也。使人足发一笑。
别纸
[编辑]养而亦以碣疑数条送示。适在乱纸间。觅之不得。不克同呈深叹。盖难已有志两段。与鄙见相同。此外无甚紧关处耳。状文之条。不但尤丈有过重之评。城中贵戚家论。至有欲归道统于某公之说。似亦以末稍渊源一段而言也。世人不察事理轻重。举博约则曰是欲等之颜子也。举泰山岩岩则曰是欲等之孟子也。其说难尽从。亦不可不因此略改。第未知尤丈更以为如何也。幸加细察。
师友录牛栗以上。今几成緖。其不得事迹者。已表各卷初面。唯退溪,牛溪,一斋诸门甚难。并以别纸书上。幸乞随闻追补。唯牛门则望兄以为己任。闻见编录勿限早晩。有以终示之也。但观者每有太烦之叹。亦欲撮作一书。或加以青玑理学录之目。凡于各人名号上加圈点者。乃其选也。亦乞商量回教。且念其人学行甚优。而见漏此录者。并以事迹垂示尤妙。
诸书中唯朱文拾遗初不意其遗落至此。除训蒙诸作以外。亦几一册矣。其末一纸。乃在癸丑秋间欲呈尤丈者也。第观其酬应不赀。精力向衰。恐难一如鄙意之所望。故兹敢更慁于老兄。切乞留意。非细事也。栗老续外集以及语录日记之类。皆已修正无馀矣。独所谓四书小学近思录口诀及四书圈点者。不可不更为别录。以传后人。而京中只有庸学。无论孟二本加圈点者。未知高案有之否。此一事甚紧。更乞详思回教。且未知所谓四书释义者。果改何等处耶。
海俗椎甚。书院事迹。尚不整顿成本。殊可歉叹。未知新院中已得净写留藏耶。欲考其式例行度。果不悖鄙人本意与否。幸为投示。考后当即奉完也。
答尹子仁丁巳十月十九日
[编辑]垂喩先先生墓文。盖用旧幅复加添修入递。及偶读朱门书牍。致疑吴伯丰一段。不免请质反复。意颇明备。仍附禀以鹤寺铁瓮前后所处之义。冀其因此有所财察矣。两条答语。皆在别录。惟乞视至。详其改下稳语之旨。恐或不能更望于窜改。一如吾兄承教于棘中时节。最后赫蹄。更有云云。及细闻其所为纷纭者。则反当于鄙人身上。到此诚无再容仰质之地。兹不获已姑以数语回敬而已。未知此后更因何等节次。更用何等义理。而有所申告归趣也。时事寝歇。殊非始望所及。属闻又以科场题目起闹。人言其论必当再逞。况乃发自吾家辅侄之误着。咄咄奈何。前书奉规之意。后与显道从容。始克详闻雅旨所存。相对闷然久之。第如此处置。虽曰出于怨艾自靖之端。而其致谤囮不啻倍蓰。今日亡论在我之道。所以处于平日父师之间者。未必能得其衷。而抑将何以当此激浪耶。岁月如流。相望益远。重以书札忌讳。所怀千万。无时可泄。临纸黯然。惟祝以时自重。少副鄙诚。
答尹子仁十二月十二日
[编辑]阳月一书。寄在显道所。其能早彻座下否。年来索居。洊以病昏。虽目前些子义理。犹且主张不起。况兄所遭父师交互之义。求之古今。未有可以拟议准程者。曾所奉规。亦姑就时势事体上说得大槩。未知高意果复何如也。厥后思之不敢少置。所谓父师轻重云者。固谓其道本不同。显相攻击。势不容于两立。则当有去取之分耳。今日则不然。平生情义。未见其有乖。所执者只是后事一疑而已。其所撰次。虽非一出于作者意匠。订正完好。无复可评。而铭词之别叙。摠论之再窜。其亦可谓推之重大。听之委曲。自当垂诸斯文而鲜所恨矣。独其因状行之道。而有鹤寺之说以晓之。因申覆之切而有泰山之语以质之。是皆矛盾臲卼。不但无以安其子弟门生之心。远近士友之闻者。亦莫知其必当而无疑。此所以致数岁纷纷而未已者也。然以执事所处之义言之。鹤寺之说。假令无爽。而不过为当初议论之未定。则恐难以此追废先生讲磨亲厚之谊。泰山之语。虽涉不情。而不过为自家辞义之少差。则恐难以此终隳尊兄依归隆仰之诚。以有自异于平日。而贻无穷之弊者。盖尝以谓师友交际。虽由人合义大情至。实有未易言者。其于从违之道。惟当权其遭事之轻重。而要亦不失忠厚之意如右所论。乃为得宜。正类龟山论孟子君臣之义者。况其彼此得失。关于士林公议。百世在下。非可私诬。尤当安静慎密。以俟其异日之大定焉耳。其间或有说话之往来层激者。亦当只以此义处之而已。如何如何。第所谓受奠云云。在高明情事。益觉踧踖。然此亦无它奇术。惟当强学守正。壁立万仞。以增其先德之光。似非引咎屏迹所能赎者。大抵因一后事。生出无限节拍。至今未艾。是固高明自靖之义所由起。岂不为孝子之一道。而苟欲循此而行之。其于生死师友之间。义理之难安。情势之不便。必有甚于今日。不止前所谓谤囮者。则虽欲悔之而不可得矣。此采所以闵嘿迟回。深思既久。不敢不进以瞽言。惟执事裁之。
答尹子仁戊午二月十日
[编辑]前所奉恳。未知后来见得如何。此事关系伦理事体诚为不细。千万痛加思量。无致后悔也。因记函丈向来书中有云惟其文字称停得失。是乃道理。若自彼复有以示。则此本无适莫之意。又闻与人语及此事。多仿其旨。然则无乃吾辈徒见改本之无甚变动。不思所以从容申禀之理。而先自贻阻于长者耶。盖在我者必当十分中正无失。然后可以感得它人。苟有一毫未尽底意义。惟当自讼之不暇。最是纤微芥滞。未必由已。而或出于旁人者。语言传播。害事益大。亦乞从此以往。特加慎戒之也。僭谓吾东儒先能有功于圣经者。唯退陶之经书释义。栗谷之四书标记为然。切拟及此未有兵燹时。收拾表出。庶几不至于遗亡。兹有前书之请矣。昨得怀川所报。宋君为言庸学固出于先生。而孟子本阙。论语又系沙溪传受之暇所自为者。未知此说兄亦曾有所闻于师友否。坡山成汝中许闻有论语一本。而又称出于牛溪手定。并乞商示本末。以幸孤陋。鄙储近思录口诀。虽亦自遁岩转来。而犹有未分晓处。况其先先生所辑朱门文语规模。切愿一获奉阅。又非寻常之比。望与景能所谓四书谚解。蚤赐惠掷。盖近思则蔡氏续录金书不传于海外。今自群书出者。汇类虽精。而格言多漏。奏疏更甚。尝窃不量。有意于增辑之役而不敢率易。以此尤思承惠者深矣。采年来神气日耗。其于日用亲切工夫。愈觉不能得力。使人澟然。且念前时些少文字。犹未整顿。乃自至月间始手。今到大学俟其稍可著眼。当一仰呈。以听裁教也。
答尹子仁壬戌九月一日
[编辑]区区曲折。想必略具前幅。盖于下谕时。窃有入城之计。而及奉除命。继得大病。加以鞫狱等节。势将不遂。此外似无他事矣。但其初计。若果有出谢仍留之意。则何敢轻自指拟。人亦忧其牵引窘迫。不能抽身。而采则决知其无此也。如何。至如老兄家计。虽与鄙人少异。其系分义辞谢之大致。未见其必不同。试思刘屏翁若遭今日境界。只得一向安坐如老兄之为否耶。竿木随身。自是平坦正当底道理。与此申义云者。殊未相衬。盖当古所未有之事。则又必对勘商量。以为随时之义。然后方能不失吾家本体。而如弟辈见识力量。无以办得一番。只成屏蛰流落而已。自古安有如此道理。思之益可愧惧。不识兄意以为何如也。职名云云。曾蒙教示。既用新授二字为准。到今似难改易。只不免前后矛盾之患矣。院中祝词。未知谬在何处。当时固谓其仓卒难用。亦冀有以申示之。凶歉之象。比因远近闻问。实有倍簁于庚辛者。况公私赤立。无以救得一二。是将不待境外之忧。而民类自尽也。奈何奈何。
答尹子仁癸亥正月十日
[编辑]罗友便果致十七日书。得审尔时德履万福。益以倾慰。唯其所谓一纸仰复云者。别无明白指喩。岂偶忙未及耶。令人驰菀不已。广津之日。亦未从容。草庐事则略为提起。而意思落落。至于老兄家事。初不敢开端。盖念作状传书。未必不为误事之本。而诚亦不知更有何等说话。结局极难故也。迨切愧叹。上下论议之说。尤觉一笑。初以潘南义烈乔木世家两段。颇加劝勉。而鄙终对以不敢偾事。则长者亦许之矣。盖前番一场。幸已善过。但闻近日又将来应朝命。而时事转激一层。未知末梢更无撕捱之端也。示及别集疑处。兹以仰复。第此无副本。不能精校以呈叹叹。四书谚解。想已卒业。此则切乞与林友面勘数次后投惠也。诚以鄙人不识谚字。从人借读。随听随忘。有难照管得力耳。海西之计。必欲趁岁前成行。而竟坐力绵势掣。不免蹉跌。今拟单行至彼。有所审察。而召命方降。以此为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