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词叙录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北杂剧有《点鬼簿》[1],院本有《乐府杂录》[2],曲选有《太平乐府》,记载详矣。惟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客闽多病,咄咄无可与语,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岂曰成书,聊以消永日,忘歊蒸而已。嘉靖己未夏六月望,天池道人志。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3]遂绝[一],而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语多鄙下[4],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之被谤[5],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6],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鞋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

今南九宫不知出于何人,意亦国初教坊人所为,最为无稽可笑。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如“渭城朝雨”演为三叠是也。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如李太白《忆秦娥》、《清平乐》,白乐天《长相思》,已开其端矣;五代转繁,考之《尊前》[二]、《花间》诸集可见;逮宋,则又引而伸之,至一腔数十百字,而古意颇微。徽宗朝,周、柳诸子,以此贯彼,号曰“侧犯”、“二犯”、“三犯”、“四犯”,转辗波荡,非复唐人之旧。晚宋,而时文、叫吼,尽入宫调,益为可厌。“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间有一二叶音律,终不可以例其馀,乌有所谓九宫?必欲穷其宫调,则当自唐、宋词中别出十二律、二十一调,方合古意。是九宫者,亦乌足以尽之?多见其无知妄作也。

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很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弦管,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然其间九宫、二十一调,犹唐、宋之遗也,特其止于三声,而四声亡灭耳。至南曲,又出北曲下一等,彼以宫调限之,吾不知其何取也。或以则诚“也不寻宫数调”之句为不知律,非也,此正见高公之识。夫南曲本市里之谈,即如今吴下《山歌》、北方《山坡羊》,何处求取宫调?必欲宫调,则当取宋之《绝妙词选》,逐一按出宫商,乃是高见。彼既不能,盍亦姑安于浅近。大家胡说可也,奚必南九宫为?

南曲回无宫调,然曲之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其间亦自有类辈,不可乱也,如《黄莺儿》则继之以《簇御林》,《画眉序》则继之以《滴溜子》之类,自有一定之序,作者观于旧曲而遵之可也。

南之不如北有宫调,固也;然南有高处,四声是也。北虽合律,而止于三声,非复中原先代之正,周德清区区详订,不过胡人传谱,乃曰“中原音韵”,夏虫、井蛙之见耳!

胡部自来高于汉音。在唐,龟兹乐谱已出开元梨园之上。今日北曲,宜其高于南曲。

有人酷信北曲,至以伎女南歌为犯禁,愚哉是子!北曲岂诚唐、宋名家之遗?不过出于边鄙裔夷之伪造耳。夷、狄之音可唱,中国村坊之音独不可唱?原其意,欲强与知音之列,而不探其本,故大言以欺人也。

中原自金、元二虏猾乱之后,胡曲盛行,今惟琴谱仅存古曲。馀若琵琶、筝、笛、阮咸、响之属,其曲但有《迎仙客》、《朝天子》之类,无一器能存其旧者。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乐之不讲至是哉!

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或者非之,以为妄作,请问《点绛唇》、《新水令》,是何圣人著作?

今唱家称“弋阳腔”[三],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馀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妓女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旧声而加以泛艳者也[四]。今宿倡曰“嘌”,宜用此字。隋、唐正雅乐,诏取吴人充弟子习之,则知吴之善讴,其来久矣。

词调两半篇乃合一阙,今南曲健便,多用前半篇,故曰一只,犹物之双者,止其一半,不全举也。如《梁州序》,四字起乃上篇也,第三只七字起是后半篇,虽曰四只,实为两阙。如《八声甘州》亦然,故头只四字,次只七字起也。南九宫全不解此意,两只不同处,便下“过篇”二字,或妄加一“么”字,可鄙。“么”字,非“么”字也。大抵古人作事不苟,唱前篇了,恐人不知,联牵唱去,故加一“空”字别之。“么”乃“空”字之省文,如今点书,“{匚内加一}”乃“非”字之省,“又”乃更书一字之省。《汉书》“元二之民”,本“元元”也,后世不知,□作“元二之民”[7],亦是此类。

南易制,罕妙曲;北难制,乃有佳者。何也?宋时,名家未肯留心;入元又尚北,如马、贯、王、白、虞、宋诸公,皆北词手;国朝虽尚南,而学者方陋,是以南不逮北。然南戏要是国初得体。南曲固是末技,然作者未易臻其妙。《琵琶》尚矣,其次则《翫江楼》、《江流儿》、《莺燕争春》、《荆钗》、《拜月》数种,稍有可观,其馀皆俚俗语也;然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

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香囊》乃宜兴老生员邵文明作,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二书语句匀入曲中,宾白亦是文语,又好用故事作对子,最为害事。夫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经、子之谈,以之为诗且不可,况此等耶?直以才情欠少,未免辏补成篇。吾意: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

《香囊》如教坊雷大使舞,终非本色,然有一二套可取者,以其人博记,又得钱西清、杭道卿诸子帮贴,未至澜倒。至于效颦《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无复毛发宋、元之旧[五]。三吴俗子,以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南戏之厄,莫甚于今。

填词如作唐诗,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8],要在人领解妙悟,未可言传。名士中有作者,为予诵之,予曰:“齐、梁长短句诗[六],非曲子何也?”其词丽而晦。

或言:“《琵琶记》高处在《庆寿》、《成婚》、《弹琴》、《赏月》诸大套。”此犹有规模可寻。惟《食糠》、《尝药》、《筑坟》、《写真》诸作,从人心流出,严沧浪言“水中之月,空中之影”,最不可到。如《十八答》,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

本朝北曲,推周宪王、谷子敬、刘东生,近有王检讨、康状元,馀如史痴翁、陈大声辈,皆可观。惟南曲绝少名家。枝山先生颇留意于此,其《新机锦》亦冠绝一时,流丽处不如则诚,而森整过之,殆劲敌也。

最喜用事当家,最忌用事重沓及不著题。枝山《燕曲》云:“苏小道:‘伊不管流年,把春色衔将去了,却飞入昭阳姓赵。’”两事相联,殊不觉其重复,此岂寻常所及?末“赵”字,非灵丹在握,未易镕液。予窃爱而效之,《宫词》云:“罗浮少个人儿赵”,恨不及也。

晚唐、五代,填词最高,宋人不及。何也?词须浅近。晚唐诗文最浅,邻于词调,故臻上品;宋人开口便学杜诗,格高气粗,出语便自生硬,终是不合格,其间若淮海、耆卿、叔原辈,一二语入唐者有之,通篇则无有。元人学唐诗,亦浅近婉媚,去词不甚远,故曲子绝妙。《四朝元》、《祝英台》之在《琵琶》者,唐人语也;使杜子撰一句曲,不可用,况用其语乎?

散套中佳者尤少,如“燕翅南飞”此一套相传为铁布政作、“为人莫作”、“弓弓凤鞋”之类,俗而可厌。惟“窥青眼”、“箫声唤起”、“群芳绽锦”四五套可观,然大歇占尾,用事重沓,亦太滞。

凡唱,最忌乡音。吴人不辨清、亲、侵三韵,松江支、朱、知,金陵街、该,生、僧,扬州百、卜,常州卓、作,中、宗,皆先正之而后唱可也。

曲有本平韵者亦可作入韵,《高阳台》、《黄莺儿》、《画眉序》、《虾蟆序》之类是也,有本入韵不可作平者,《四边静》是也;其他平韵不可作入者甚多。

今曲用宋调者,《尾犯序》、《满庭芳》、《满江红》、《鹧鸪天》、《谒金门》、《风入松》、《卜算子》、《一剪梅》、《驾新郎》、《高阳台》、《忆秦娥》,馀皆与古人异矣。

凡曲引子,皆自有腔,今世失其传授,往往作一腔直唱,非也。若《昼锦堂》与《好事近》,引子同,何以为清、浊,高、下?然不复可考,惜哉!

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谓“其声噍杀以立怨”是已;南曲则纡徐锦,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已。夫二音鄙俚之极,尚足感人如此,不知正音之感[9]何如也。

即男子之称。史有董生、鲁生,乐府有刘生之属。 旦

宋伎上场,皆以乐器之类置篮中,担之以出,号曰“花担”;今陕西犹然。后省文为“旦”。或曰:“小兽能杀虎,如伎以小物害人也。”未必然。 外

生之外又一生也,或谓之小生。外旦、小外,后人益之。 贴

旦之外贴一旦也。 丑

以墨粉涂面,其形甚丑。今省文作“丑”。 净

此字不可解。或曰:“其面不净,故反言之。”予意:即古“参军”二字,合而讹之耳。优中最尊。其手皮帽,有两手形,因明皇奉黄旛绰首而起。 末

优中之少者为之,故居其末。手执搕爪。起于后唐庄宗。古谓之苍鹘,言能击物也[七]。北剧不然:生曰末泥,亦曰正末;外曰孛老;末曰外;净曰俫,律蛇切,小儿也。亦曰净,亦曰邦老;老旦曰卜儿;外儿也,省文作卜。其他或直称名。 传奇

裴铏乃吕用之之客。用之以道术愚弄高骈,铏作传奇,多言仙鬼事謟之,词多对偶。借以为戏文之号,非唐之旧矣。 题目

开场下白诗四句,以总一故意之大纲。今人内房念诵以应副末,非也。 宾白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科

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今人不知,以诨为科,非也。 介

今戏文于科处皆作“介”,盖书坊省文,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诨

于唱白之际,出一可笑之语以诱坐客,如水之浑浑也。切忌乡音。 打箱

以别技求赏也。 开场

宋人凡句栏未出,一老者先出,夸说大意,以求赏,谓之“开呵”。今戏文首一出,谓之“开场”,亦遗意也[八]。 曲中常用方言字义,今解于此,庶作者不误用。

员外

宋富翁皆买郎外散官,如朝散、朝议、将仕之类。 谢娘

本谓文女,如谢道蕴是也。今以指妓。 勤儿

言其勤于悦色,不惮烦也。亦曰“刷子”,言其乱也。 行首

妓之贵称。居班行之首也。 小玉

霍小玉,妓女也。今以指女妓。 薄暮

母也。“薄”音“博”,磨上声。薄民绵母,以切脚言[10]。 九百

风魔也。宋人云:“九百尚在,六十犹痴”。 相公

唐、宋谓执政曰“相公”。最古。今人改曰“大人”,已俗矣。 下官

六朝以来,仕者见上,皆称“下官”,或曰“小官”。最古。 奴家

妇人自称。今闽人犹然。 使长

金、元谓主曰“使长”,今世已呼公侯子、王姬。 包弹

包拯为中丞,善弹劾,故世谓物有可议者曰“包弹”。 虚脾

虚情也。五脏为脾最虚。 挜摆

把持也。今人云“挜摆不下”,即此二字。 动使

什物器皿也。见《东京梦华录》。 𪡏嗻

能而大也。或作“”“”,皆俗字。 傻角

上温假切,下急了切。痴人也,吴谓“呆子”。 评跋

以言论人曰“评”,以文论人曰“跋”。 波查

犹言口舌。北音凡语毕必以“波查”助词,故云。 入跋

入门也。倡家谓门曰“跋限”。 妆么

犹做模样也。古云“作态”。 妆局

宋有吉庆事,则聚人治之,谓之“结局”。诓人者,亦曰“骗局”。 忐忑

上卯□切[11],下吞勒切。心不定貌。俗字也。 遮莫

尽教也。亦曰“折莫”。杜诗:“遮莫邻鸡下五更。” 行径

门墙也。犹言家风也。 搂罗

矫绝也。唐人语曰:“欺客打客当搂罗。”今以目绿林之从卒。 魐魀

难进难退也。一作“间架”。 端相

细看也。唐人曰:“端相良之。”作“端详”者,非。 若为

怎么也。李太白:“桃李今若为。” 打脊

古人鞭背,故詈人曰“打脊”。唐之遗言也。 恁的

犹言“如此”也。吴人曰“更个”。 交加

纷乱也。唐人云:“交交加加,进能得会?” 饆饠

唐人以面为汤饼之名,今谓之整治酒肴。 胡柴

乱说也。今人云:“被我柴倒”,即此字。 毕竟

到底也。唐人云:“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争得

怎得也。唐无“怎”字,借“争”为“怎”。 支吾

一作“枝梧”,犹言遮栏也。或云:“鼯鼠五枝,技之浅也。” 恁

“你每”二字,合呼为恁。 掌事

今之主管。 顶老

伎之诨名。 俌俏

美俊也。 辣浪

风流爽快也。 入马

进步也。倡家语。 僝僽

忧怀也。 世不

誓不也。 喒

“咱们”二字,合呼为喒。 解库

今之典铺。 庞儿

貌也。 乔才

狙诈也,狡狯也。 奚落

遺棄也。當作遺[12][九]。

唧溜

精细也[十]。 技

本事也。 筹儿

根株也。 宋元旧篇:

《赵贞女蔡二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 《王魁负桂英》王魁名俊民,以状元及第。亦里俗妄作也,周密《齐东野语》辨之甚详。 《陈巡检梅岭失妻》 《鬼元宵》 《王祥卧冰》 《王十朋荆钗记》 《杀狗劝夫》 《朱买臣休妻记》 《莺莺西厢记》 《司马相如题桥记》 《陈光蕋江流和尚》 《孟姜女送寒衣》 《裴少俊墙头马上》 《柳耆卿花柳翫江楼》 《刘锡沈香太子》 《贺怜怜烟花怨》 《史弘肇故乡宴》 《苏小卿月下贩茶船》 《陈叔万三负心》 《京娘怨燕子传书》 《欢喜冤家》 《乐昌公主破镜重圆》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周处风云记》 《王月英月下留鞋》 《刘知远白兔记》 《赵氏孤儿》 《苏秦衣锦还乡》 《赵普进梅谏》 《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宋子京鹧鸪天》 《诈妮子莺燕争春》 《蒋世隆拜月亭》 《崔君瑞江天暮雪》 《王公绰》 《柳文直正旦贺升平》 《秋夜銮城驿》 《秦桧东窗事犯》 《王孝子寻母》 《冯京三元记》 《朱文太平钱》 《薛云卿鬼做媒》 《吕洞宾黄粱梦》 《贾似道木棉庵记》 《何推官错勘尸》 《柳毅洞庭龙女》 《吕蒙正破窑记》 《苏武牧羊记》 《孟月梅锦香亭》 《张孜鸳鸯灯》 《林招得三负心》 《唐伯亨八不知音》 《百花亭》 《冤家债主》 《刘文龙菱花镜》 《刘盼盼》 《生死夫妻》 《宝妆亭》 《教子寻亲》 《刘孝女金钗记》 《借烛寻珠》 《多月亭》 《闵子骞单衣记》高则诚作 《蔡伯喈琵琶记》 《王俊民休书记》 本朝:

《崔莺莺西厢记》李景云编 《王十朋荆钗记》李景云编[十一] 《天赐温凉》教坊本 《贾云华还魂记》溧阳人作 《兰蕙联芳楼记》教坊本 《琼奴传》教坊本 《陈可中剔目记》 《玉箫两世姻缘》 《岳飞东窗事犯》用礼重编[13] 《商辂三元记》 《冯京三元记》多市井语 《邹知县湘湖记》多实事 《冯国珍衣锦还乡》 《高汉卿罗囊记》 《裴度还带记》 《韩信筑坛拜将》[十二] 《张良圯桥进履》 《八不知犀合记》 《桂英诬王魁》 《姜诗得鲤》 《张许双忠记》 《孟宗泣竹》 《绣鞋记》 《芙蓉屏记》 《花园记》 《银瓶记》 《邓攸弃子抱侄》 《金钱记》 《罗带记》 《高文举》 《罗帕记》 《五伦全备》邱文庄作 《鸳鸯记》[14] 《香囊记》邵文明作 《龙泉记》 《三益记》 《洪皓使虏记》 《李白宫锦袍记》 《娇红记》 《破镜重圆》 《文林四景》 《丽情四景》 《忠孝节义》方谕生作 《百行传》 《玉玦记》郑若庸作,故事太多。 《王阳明平逆记》 《中山狼白猿》 《唐僧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