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今名医方论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名医方论
作者:罗美 

刻方论小序

自昔彼美云遐,良遘难再,士生其间,动成慨往,无扣角短骭之谣,有带月归锄之兴。是以陆沉之志,思似长沮;麋鹿之情,实甘丰草。微吟午夜,耿怀人至曙星;齁梦北窗,享羲皇于肱半。虽或果哉,终斯已矣,无如大壑,沦漂蓬茨。渊浸三时,或馁九稔,恒饥则又去而𨔠死。县壶给食,于是始为医学,搜时传之秘简,阅指掌之授书,见其类证,为编括方, 以口 五脏 医, 痛心 绍,始自 经论证治 日用常行 耳前之嚆 固然,而 时康熙乙卯巧月既望 新安罗美书于虞山麓之古怀堂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1533&by_title=%E5%90%8D%E9%86%AB&page=4


凡例

一、古之方书,得人乃传,非人勿言,诚重之也。故扁鹊仓公辈,皆称禁方,不轻授人。 后 人 寒 心知其故。则见为古方难用,竟营肤浅,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鸣也。兹编本欲以仲景方为 首简,恐人犹重视而畏远之,姑以日用诸方表表耳目者为先导。诸方义明,而后入仲景之门 ,亦行远登高之自尔。 一、汉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宋元丰以后,《局方》猥赜。蔓延今时,何有根柢,漫无 指归 《外台》诸书,及洁古、东垣、太无、丹溪方之佳者,咸择而录焉。仲景有云:学人能寻余 所集,思过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论,自成无己始也。明代赵以德有《金匮衍义》, 于方颇有论,吴氏鹤皋着《医方考》。近时医林复有张景岳、赵养葵、喻嘉言、李士材、程 郊倩、张路玉、程扶生诸公,各有发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间或择焉而未精,语焉而未 详,亦间有不惬于心者。因与素交诸同人,往来探索古作者之意,时时析疑欣赏。得见一斑 ,即各与分方补论,因而附列增入,少开后学。本非啖名,实未辞续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仲景分六经而司治之,使百病咸归六经,是扼要法也。 后人不知六经为杂病辨证设,竟认为伤寒设,由是仲景辨证之权衡废。夫不知证,便不知方 矣。 金》,是后来《局方》之祖。然论虽多,方虽广,而不得治之要,实千载迷途矣。后此继起 者,莫不贵叙证之繁,治法之备,集方之盛,求胜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后学愈昏;方治愈 繁,用者愈无把柄。一遇盘根错节,遍试诸方,眇无所措。岂如得仲景法,不于诸病搜索, 但于六经讲求,一剂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韵伯,于仲景书探讨有年,所着《伤寒论翼》,多 所发明。故是编于伤寒方中,录其论最多,亦欲学人因之略见仲景一斑耳。 一、吴氏作《医方考》,其意未尝不欲以立方本源,开后学之蒙也。究乃拘证论方,譬 多疏 与方 用, 方之 命名 之。 人 一、僭评方论,非取文章。故所批阅,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质证同志。人有 共目 一、兹选不本以数年心目,遍搜古今名医经论,删纂其要,定为《古今名医汇粹》八 卷, 以为



卷一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 于言 黄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 桂、 而生 垣知 有余 温之品 汗;元 三味除 且以散诸 其本位, 品而气益 损其肺者 下者不宜 木香, 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 降, 凡 方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 或者 宜于 周慎斋曰:下体痿弱,虚弱者不可用补中,必当以八味丸治之。凡内伤作泻,藏附子于 白术


卷一

黄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 黄胶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所莫制者,调以 甘药 复其 贵立 令人 令建 之热 善为 又曰:伤寒有小建中一法,治二三日心悸而烦,以其人中气馁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 饴糖 表虚 胸中 阴也 汤, 之后 惠先 《金


卷一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若气血虚而变见诸症,勿论其病其 脉,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陈皮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桂心远志 上十二味,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柯韵伯曰:古人治气虚以四君,治血虚以四物,气血俱虚者以八珍,更加黄、肉桂, 名十 无 故加陈 治者, 之主而 温之品 流于四


卷一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卧,少食,月经 不调 人参黄甘草白术茯苓木香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远志 姜三片,水煎服。 罗东逸曰:方中龙眼、枣仁、当归,所以补心也;参、、术、苓、草,所以补脾也。 立斋 神, 意虑 见于 交。 以必 甚,故 耳!张路玉曰:补中益气与归脾,同出保元,并加归、术,而有升举胃气,滋补脾阴之不同。 此 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


卷一

保元汤

治气虚血弱之总方也。小儿惊痘家虚者最宜。 黄(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气一而已,主肾,为先天真元之气;主胃,为 后天 外为 协 肺 元 治 如 以 气 从 平 用 如宜燥则加苓、术,宜润加归,宜收加芍,当散加芎。又表实去,里实去参,中满忌甘, 内热除桂,斯又当理会矣。(推明加减,其法灿然。) 又云:人知火能克金,而不知气能胜火;人知金能生水,而不知气即是水。此义惟东垣 知之 知气


卷一

四君子汤

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乃属虚火, 须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二钱) 水煎,加姜、枣。 加陈皮,为五味异功散。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 张路玉曰: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 故为 受荫 子随 何


卷一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 钱) 砂仁(八分)木 上生姜二钱,水煎服。 柯韵伯曰: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 生气总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 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症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 之总 然 利 肾 者


卷一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诸症。 当归熟地(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二钱,酒炒) 上四味,水煎服。 张路玉曰: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非调补真阴之的方。方书咸谓四物补阴,遂以治阴 虚发 纷 之 汤 必先调其气。又云,四物汤不得补气药,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诚哉言也!然余尝谓此汤, 伤寒火邪解后,余热留于血分,至夜微热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应手辄效,不可 没其功也。


卷一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 四物汤加人参、黄。一方去芍药。 上水煎服。 柯韵伯曰: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 阴 柏,久服便能绝孕,谓其嫌于无阳耳!此方取参、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 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 所以睡卧不宁,而气亦脱。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 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 扩充者乎!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 不利脾肾;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 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卷一

当归补血汤

治男妇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当归(二钱)黄(一两) 水煎服。 吴鹤皋曰: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诸症生 焉。 为 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云阳生阴长,是之谓耳!


卷一

酸枣仁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枣仁得六升,纳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罗东逸曰:经曰:“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曰: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故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 得卧 肝血, 所谓以 极,则 而魂自


卷一

养心汤

治心神不足,梦寐不宁,惊悸,健忘等症。 白芍当归人参远志麦门冬黄芩山药芡实莲须酸枣仁茯神石莲子 上十二味,水煎服。 吴于宣曰:《难经》云:心不足者,调其营卫。营卫者,血脉之所在,而心主之。故养 心者 相; 所 以 明


卷一

独参汤

治元气虚而不支,脉微欲绝,及妇人血崩,产后血晕。 人参(分量随人随症) 须上拣者厚煎顿服,待元气渐回,随症加减。 柯韵伯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则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 重其 华天宝 息之间 其权 如古 疑耶 加黄 以


卷一

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外台》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四两,炙)生地黄(一斤)麦冬(半斤)人参(一两)桂枝(三两)生 姜 (二两)大枣(十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入胶溶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 脉汤 喻嘉言曰:按此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千 金 生 似 尤 柯韵伯曰: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 麦 麦冬 得人 之猛 不峻


卷一

逍遥散

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 小 当归芍药(酒炒)白术(炒)茯苓甘草(炙)柴胡(各一钱) 加味逍遥散,即此方加丹皮、山栀(炒,各五分。) 赵羽皇曰:五脏苦欲补泻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 下 胁 此 不能 九地 土升 丹皮 则达


卷一

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半夏(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三钱,去白)甘草(一钱)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李士材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 之辛 半 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 吴鹤皋曰:渴而喜饮者易之,不能饮水,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 而兼 砂二 痰之


卷一

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水煎服。 柯韵伯曰:肺为娇脏而朝百脉,主一身元气者也。形寒饮冷则伤肺,故伤寒有脉结代与 脉微 故虽 前,则 司;人 而合 仲景治伤寒,有通脉、复脉二法。少阴病里寒外热,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制通脉四 逆汤 寒, 外无 大枣 资始 待于


卷一

理中汤

治中气不运,腹中不实,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脏腑不调,与伤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 寒 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加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汤。 程郊倩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 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 釜薪 干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附子之加而命门益,土 母温矣。


卷一

《三因》附、术附、参附三汤

治阳虚自汗,寒湿沉痼,阳虚阴盛。 黄(一两)附子(五钱)名附汤。 白术(一两)附子(五钱)名术附汤。 人参(一两)附子(五钱)名参附汤。 水煎,分三服。 喻嘉言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附;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肾中之 阳浮 虚风 足贵 阴盛 以治 急中


卷一

清暑益气汤

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 此方 人参黄甘草白术苍术(一钱五分)神曲青皮升麻干葛麦冬五味 当归黄柏泽泻 吴鹤皋曰: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 中气 麦 津液亡则口渴,故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理;苍 术之用,为兼长夏湿也。 程郊倩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而为 津为


卷一\清暑益气汤

附暑门诸方论

喻嘉言曰:元丰朝立和剂局,萃集医家经验之方,于中暑一门独详。以夏月暑证,五方 历试 名 黄 浸 则 为 则 间, 生津液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甘草、葛根 去浊;或用十味香薷饮,于《局方》五味中,增人参、黄、 湿热。乃至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人参黄汤,又补中实卫以去 中暑与否,所宜频服者也。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 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 又如益元散之去湿,而加辰砂则并去其热;五苓散之去湿,而 去热; 风一症 愚见从 入血分 解深入 火散,


卷一

竹叶黄汤

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生地黄(各二钱)黄麦冬当归川芎黄芩甘草芍药人参半 夏石膏(各 一钱) 上水煎服。 柯韵伯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致亡阳,温之而不至于助 火, 只用 泻心 胃火 路也 阳之


卷一

清燥救肺汤

(喻氏制。论一条) 主治诸气愤郁,诸痿喘呕。 桑叶(经霜者,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 仁(一 钱,炒研) (去 毛蜜炙,用一片)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 枯加生地。热甚加 喻嘉言曰:按诸气愤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 绝无 以 肺 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以苦寒而不用,至如苦寒降 火 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症,庶克有济耳。 柯韵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淳知之,故用 甘凉 无 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 矣,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虚,则东实矣, 木实金平之,二叶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 非肺家之肝药乎?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气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气 ,气降火亦降,而治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要知诸气愤郁,则肺气必大虚 。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必郁不开而火愈炽,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 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反从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 此方而深赞之。


卷一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 当归生地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 水煎服。 季楚重曰:汗本心之液,其出入关乎肝、肺。营分开合,肝司之;卫分开合,肺司之。 顾营 外, 不生 六黄 之动 也; 阴虚 用芩


卷一

苓桂术甘汤

(《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赵以德曰:《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 是。 以为 除胀 益土 夫 用 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呼吸二义,发明极精。)


卷二\小半夏汤三方

小半夏汤

呕家本渴,渴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卷二\小半夏汤三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闷,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煎服如前。


卷二\小半夏汤三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痰饮宿水,自吐出水,复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进之。 赵以德曰:呕为痰饮动中,涌而出之。呕尽本当渴,渴则可征支饮之全去。今反不渴, 是其 半 伐肾邪安心神也。后方加人参、枳实、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 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 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调诸气为 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凡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


卷二

泻白散

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 壅 白 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土母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 桑皮而行诸气之愤郁,鲜不达矣,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也。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 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 ;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卷二

地骨皮饮

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者;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四物汤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热。仲景曰:阴弱则发热。阳气下陷入阴中,必发热。 然 入 凉补 补其 与四 其性


卷二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湿热,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不 调, 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白芍半夏黄连泽泻 陈皮 水煎服。 吴鹤皋曰: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故体重节痛;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 传 方 陈 古


卷二

清脾饮

治痰积成疟。 青皮厚朴草果半夏柴胡白术甘草茯苓黄芩 水煎服。 柯韵伯曰:疟为少阳病,治分六经。邪留于募原,有远近之殊,其发有虚实先后之异。 而此 成疟 凡 之 实 本 也 法


卷二

温胆汤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竹茹枳实半夏甘草陈皮生姜茯苓 上七味,水煎服。 罗东逸曰: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 德, 气, 谧也 竹茹 以 家 与


卷二

导赤散

治心热,小便黄赤,茎中痛,热急不通。 生地黄木通甘草梢 上三味,水煎服。 季楚重曰: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神也者,待心中之真液,肾中之真气以养者也, 故心 邪火 直 盗 即 清 之


卷二

芍药汤

治滞下赤白,便脓血,后重诸证。 芍药(二两)当归黄连(各五钱)槟榔木香甘草(各二钱)桂(一钱半)黄 芩 (五钱) 每服半两,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 罗东逸曰:本方注云,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 除, 暑湿 收令 赤为 即于 气逆 恐芩 以荡


卷二

犀角地黄汤

主治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 生犀角生地黄白芍药牡丹皮 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热服。 柯韵伯曰:气为阳,血为阴。阳密乃固,阳盛则伤阴矣;阴平阳秘,阴虚者阳必凑之矣。 故 便 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为藏血之室,肝火旺则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药辛酸微寒 之品,以平相火。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之剂。盖血失则阴虚,阴虚则无气,故阴不足者 ,当补之以味,勿得反伤其气也。若用芩、连、胆草、栀、柏以泻其气,则阳之剧者,苦从 火化,阳已衰者,气从苦发,燎原而飞越矣。(此义不可不知。)


卷二

人参清肺汤

(《准绳》。三方合论) 治肺胃虚寒,咳嗽喘急,坐卧不安。并治久年劳嗽,吐血腥臭。 人参阿胶骨皮知母乌梅粟壳炙草杏仁桑皮(等分)枣子 水煎服。


卷二\人参清肺汤

人参定喘汤

(《准绳》) 治肺气上逆喘嗽,喉中有声,胸膈紧痛,及感寒邪,咳嗽声重。 人参麻黄阿胶五味粟壳甘草半夏曲(各一钱)桑皮(二钱)生姜(三片) 水煎服。


卷二\人参清肺汤

人参泻肺汤(《金匮》)

治肺经积热上喘,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黄芩栀子枳壳薄荷甘草连翘杏仁桑皮大黄桔梗 水煎服。 王又原曰: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肺为娇脏。其不堪破耗也明矣。自肺热伤肺 之 皆 司 之 余 知母、阿胶滋之,或乌梅、五味、罂粟壳敛之,或半夏曲、生姜降之,或杏仁、桑皮、枳壳 、桔梗利之,或栀子、黄芩、连翘凉之,或麻黄、薄荷发之,大黄下之,总恃人参之大力握 枢而运,已入之邪易出,而将来之邪无从入也。肺邪得诸药以俱出,而肺气不随诸药以俱出 也。然则人参亦何尝伤肺,乃畏而不敢用耶?


卷二

温脾汤

(《本事方》) 主治锢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厚朴干姜甘草桂心附子(各二两)大黄(四钱) 上咀,取一两,水二钟,煎六分,顿服。 喻嘉言曰:许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其大黄只用四钱,更为有见。夫 痼冷 于仲 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观之,肠胃痼冷之泄泻,而可恣用大 黄耶?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势或至 转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方妙矣,议更妙。)


卷二

秦艽升麻汤

治风寒客胃,口眼斜,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 升麻葛根秦艽(上)白芷(上)防风(上)甘草芍药人参桂枝葱白 上十味,水煎服。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为五脏之主。木胜风淫,则仓廪之官承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 口 桂枝固其卫气,芍药、秦艽和其营血,防风卑贱之卒,随令而行,葱根发汗之需,无微不达 ,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卷二

二黄汤

治上焦火盛,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黄连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后服。 柯韵伯曰:诸肿痞痛,皆属心火,必用芩、连以泻心。然伤寒热结于内,而心下痞者, 是为 此热 渍之 清而火 芩、连


卷二

四磨汤

(《济生》) 治七情感伤,上气喘急,烦闷不食。 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 上四味,各厚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尤妙。 王又原曰:经云: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七情随所感,皆能 为病 宜泻 阴, 必盛 从而 气 急


卷二

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方而两 擅其 起, 是阳 葛 汗 承 下 法 根 甘草缓急和里,则下利自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药者,以表实下利,而非里实故也。痘疹自里 达表,出于少阴而发于太阳,初起则内外皆热,故亦宜于凉散耳。


卷二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黄芩石膏桔 梗(各一 两)滑石 每服三钱。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 上药 由后 石 归、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 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 芥、川芎;解里用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 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妙耳。


卷二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泄,或作疟疾。 藿香桔梗紫苏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茯苓陈皮甘草 上十味,加姜、枣,水煎,热服。 吴鹤皋曰:四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 气之 甘平 之人 出远 之芬


卷二

防风黄汤

治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弱者。 防风黄(等分) 水煎服。 柯韵伯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 逐表 相 居 修 惟 补


卷二

稀涎千缗汤

治风痰不下,喉中声如牵锯,或中湿肿满。 半夏(大者,十四枚)猪牙皂角(一挺,炙)甘草(一钱)白矾(二钱) 上四味研末,用生姜自然汁少许,冲温水一盏,调末一钱,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柯韵伯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于吐剂立栀豉、瓜蒂二方,所以导热邪之外出, 逐 气 也 之 进 吐


卷二

麦门冬汤

(《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 (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二斗,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 用寒 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谓肺藉其清 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藉其豁痰,豁痰为肺之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 气,咽喉不利之症,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 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助润肺,岂特用其 利咽下气哉?顾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


卷二

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

(合论)


卷二\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一名冲和汤)四时发散之通剂(合论一条) 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细辛苍术黄芩甘草生地 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卷二\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

活人败毒散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白茯苓桔梗人参(各一两)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或沸汤点服。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 疼。 赵羽皇曰: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伤于中,寒者 寒邪 深藏 元气不 阳,其 罔顾 温, 至亡 法。 胡天锡曰:非其时而有其气,惟气血两虚之人受之。寒客营而风客卫,不可用竣剂,故 稍从 而入 毒散 连肺 之,


卷二

神术汤

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而发热及脾泄肠风。 白术(三钱)防风(二钱)甘草(一钱) 上三味,无汗用苍术,加葱白、生姜;有汗用白术、生姜。 柯韵伯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义,而制为轻剂也。然此是太阴之 剂, 《内 温者 为稳 火往 用方


卷二

三生饮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南星(一两,生用)川乌(去皮生用,五钱)附子(去皮生用,五钱)木香(二 钱) 上每服五钱,姜、水煎。加人参一两。 柯韵伯曰: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 宜发 制, 虚, 斋先生真 此谨熟阴 五钱,必 焉能挽 本方去乌、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气厥足矣。


卷二

仙方活命饮

(附薛立斋治疡通方) 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穿山甲白芷防风皂角刺乳香没药当归尾赤芍花粉贝母陈皮甘草 金银花 上十三味,用酒一碗,煎数沸服。 罗东逸曰: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之发,未 有不 佐之以 而疏其 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 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 之立斋先生所论,此千古不易之治也。因谨附先生治疡用方之法于后,使 薛立斋曰:治疡之法,若肿高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 痛者 阳 寒 虚 益 理 怯 岂有不宜补者哉?或疑参、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补不偿所损,又或以有疾 不服补剂,因而致误,伤哉!


卷二\仙方活命饮

附托里消毒散

人参黄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芍药金银花白芷甘草连翘 水煎服。 参、、术、苓、草以益气分;归、芎、芍以滋血分;银花、白芷、连翘以解毒。 托里散,即前方加熟地,去芎、甘、银花、白芷、连翘。


卷二\麻黄加术、桂枝加附汤

麻黄加术汤

治湿家自烦疼。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白术(四两,炒)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 取微 程扶生曰:此汤为湿家表散法也。身疼为湿,身烦为热,加白术于麻黄汤中,一以助其 去湿


卷二\麻黄加术、桂枝加附汤

桂枝加附汤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程扶生曰:湿与风相搏,流入关节,身疼极重,而无头痛、呕、渴等症。脉浮虚者风也, 涩 行


卷二\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木防己汤

木防己(三两)石膏(用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卷二\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木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两)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后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卷二\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葶苈大枣泻肺汤

本方治肺痈,喘不得卧,并治支饮不得息。 葶苈(熬令黄色,捣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滓,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卷二\木防己汤四方(合论)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门有水气。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喻嘉言曰:四方皆治支饮上入膈中,而有浅深次第之分。首二方先治其肺,中一方专治 其肺 心 实 为 部 留 补心肺不足;桂枝辛热,通血脉,开结气,宣导诸药。在气分,服之即愈;若饮在血分,深 连下焦,必愈而复发,故去石膏气分之药,加芒硝入阴分,开痰结,消血癖,合之茯苓去心 下坚,且伐肾邪也。葶苈大枣汤大泻其肺气,亦以气停,故液聚耳!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症,乃肺气愤郁于上,以致水饮不行于下,而燥热之甚 。用此丸急通水道,以救金气之愤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剂也。 罗东逸曰:此三方,《金匮衍义》赵以德注之已详,而喻嘉言合而注之,青出于蓝,故 弃赵


卷二

大黄附子汤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附子(二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 里 喻嘉言曰: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症,用附子泻心汤之法矣。其杂 症胁 后世 者, 讵知 张路玉曰: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热下之刚剂;附子泻心汤、大 黄附 之热 结, 芩、 胁下


卷二

续命汤

(《金匮》)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石膏干姜杏仁(四十枚)川芎当归人参甘草(各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 更服 赵以德曰:痱病者,营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症 有虚 实者 其营 风痹 (


卷二

栝蒌桂枝汤

治太阳症备,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汤主之。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 (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须啜热粥发之。 喻嘉言曰:伤寒方中,治项背KTKT,用桂枝加葛根汤矣。彼之汗出恶风,其邪在 表, 而此之太阳症,罔不具备,其邪之亦在于表可知也。但以脉之沉迟,知其在表之邪,为内湿 所持而不解,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 蒌之味苦入阴,擅生津彻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和营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 法也。


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

治咳而上气,此为肺张,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 (半 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药,取三升,分温三服。


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麻黄桂枝细辛芍药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斤)干姜(三两)半夏(半 斤)石 膏(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纳诸药,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 小儿 喻嘉言曰:前一方,麻黄汤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枣,则发散之力微而且缓;后一 方中 过汗 半夏 中, 裁后学


卷二

桂枝汤

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杂症自汗、盗汗、 虚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 一升 柯韵伯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 风、 具矣 故麻 义尽 得用 与心 能到 桂 安 助 要知此方专治表虚,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而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 是麻黄症,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此明不用桂枝之故。)然初起无汗,当 用麻黄发汗,如汗解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更与麻黄而用桂枝。如下后脉仍浮,气上冲 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 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 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汤以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 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后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无下手处,岂不陋哉!


卷二

麻黄汤

太阳风寒在表,头项强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胸满而喘,其 脉浮 寒湿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 柯韵伯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能驱骨节 之风 化液 气, 胃,行 喘平 之汛 然此 可一 枝二


卷二

葛根汤

主治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KTKT然,脉浮,无汗,恶风;并治风寒在表,而自 下 利。 葛根(二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一 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同煎,分温三服。 柯韵伯曰:此症身不疼,腰不痛,骨节不疼,不恶寒,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 于背 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二症较轻,然KTKT更甚于项强, 而 无汗不失为表实,但脉浮不紧,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故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小变 麻、桂之法也。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作汗,开腠理而解表,故以为君;寒热俱轻,桂、 芍俱减;麻黄助桂、姜以开表;大枣助甘、芍以调内。故用以治表实,而表邪自解;不必治 里虚,而下利自瘳,与大青龙治表里俱实者径庭矣。盖葛根禀气轻清,而赋体厚重,轻以去 实,重以镇动,厚以固里,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胃家实者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阳明经中不用 葛根,东垣定为阳明经药,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老未读仲景书乎?要知葛根、 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耳。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喻嘉言曰:伤寒项背KTKT,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此症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 阳、 阳明两经之界,两经之热并于胸中,必伤肺金清肃之气,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 无汗;阳明之筋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热并阳明,斯筋脉牵引,口噤不得语。 然刚痉无汗,必从汗解,况湿邪内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汤合解两经之湿热,与风 寒之


卷二

大青龙汤

治头项强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症者,用此发汗。若 脉浮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 (十 枚)石膏(如鸡子 上七味,水煎服,如麻黄汤法。 柯韵伯曰:此麻黄症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加味以治之也。诸症全是麻黄,而喘与烦躁有 别。 津不 中, 双解 汗、 桂枝 故 表 兆 躁 用 之


卷二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满,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细辛干姜(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 两。 加 柯韵伯曰:寒热不解而咳,知内有水气射肺;干呕,知水气未入于胃,而在心下也。心 下为 或 泥 去 之 解 治 也 表 赵以德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营卫尽 为之 必


卷二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下痞硬者, 桂枝


卷二\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

桂枝人参汤

桂枝甘草(各四两)人参白术干姜(各三两)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三升,日再服,夜一服。


卷二\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黄连黄芩(各三两)甘草(炙,二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二升,分温再服。 柯韵伯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则同。一以微弱之脉,而心痞 硬, 而辨 解表 本缓 注下 除喘 者殊 上条脉证是阳虚,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下条脉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 实。 之上 中亦能


卷三

葛根黄芩黄连汤

治太阳误下,邪热入里,脉促,喘而下利。 葛根(半斤)甘草黄芩(各二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喻嘉言曰:太阳病原无里症,但当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入阳 明之 用葛 太阳


卷三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 桂加 桂枝汤去桂,加白术、茯苓各三两,减芍药一两。 柯韵伯曰:汗出不彻,而遽下之,表证仍在,而反无汗,更见心下满痛,此谓有表里证 矣。 若 之 芍 可 本 由 便


卷三

黄芩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若呕者,加半夏、生姜。 黄芩甘草芍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呕者加半夏半斤, 生姜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头痛,胸满,口苦,咽干,目眩,或往来寒热,脉或大而弦。 半表 虚, 柯韵伯曰: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胆火上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 与黄 非胃


卷三

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甘草干姜(各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半夏(半斤)大枣(十 二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程郊倩曰:热在胸中,有烦躁郁闷之症,可知胃中反有邪气,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 证寒 腹中痛 上下相 气,升 干姜, 成无己曰:湿家下后,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 寒也


卷三

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表解后里气不和,下利,呕逆,心中至胁痞满硬痛,汗出,短气,头痛, 不恶 大枣(十枚,掰)甘遂大戟芫花(熬,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末药。强人 一钱 柯韵伯曰:仲景利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 噎,或吐,或利,或无汗,病在一处而止;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 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于外者,浩浩莫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满而硬痛,是水 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阻隔而难通矣。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邪充斥,又非 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利水之所至峻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束手待毙耳。甘遂、芫花、大 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合,相济相须,故可交相去邪之巢穴, 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凑,其元气已虚,而毒药攻邪,必脾胃反弱 ,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为主宰,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 培脾土之虚,一以制水气之横,一以解诸药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备,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 ,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 制之理乎?张子和窃此意而制浚川、禹功、神等方,以治水肿、痰饮之病,而不知君补剂 以培本,但知任毒药以攻邪,所以善其后者鲜矣!


卷三

小陷胸汤

治心下痞,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实,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程扶生曰:此热结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结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为轻; 脉之 黄连 上 程郊倩曰: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合之以开结气。亦名曰陷胸者,攻虽不峻, 而


卷三

大陷胸汤

主治伤寒发热,不发汗而反下之,表热乘虚入于胸中,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令 心下 肠 大黄(六两)芒硝葶苈子杏仁(去皮,各半升)甘遂(一钱,为末) 上五味,以水先煮大黄、杏、苈,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得快利, 止 柯韵伯曰:胸中者,宗气之所出,故名气海。气为阳,故属太阳之部。气为水母,气清 则水 下输 淫于 任 行 胸 解 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视其人壮实,可以一战成功。如平素虚弱者,病久而任攻伐者,当 念虚虚之戒矣。


卷三\五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半夏泻心 汤。 半夏(半斤)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 (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温三服。 (此小柴胡去柴胡,而加干姜、黄连。)


卷三\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 攻痞 泻心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服之。


卷三\五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别煮取汁。) 以麻沸汤二升,渍三味,须臾,去滓,纳附子汁。


卷三\五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 姜泻 生姜(四两)甘草人参(各三两)干姜(一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半 夏 (半升)大枣(十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温三服。


卷三\五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 逆 甘草(四两)黄芩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温三服。 王又原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后而痞者,亦有下后复汗而痞 者, 辛以 而同 五六 以和表里,此以彻上下。而必推半夏为君者,痞从呕得来,半夏之 汗出解之后,已无伤寒矣。胃藏津液,发汗则津液亡,故胃中不 发胃家升腾之气,乃治杂证之标的也。一属少阳,一属汗解,人 正在太阳,无用人参之例。虽下而复下,为胃中虚,不可用也。 和其客气之上逆,温其中气之不调,补其心烦之不安焉耳。心下 痞之诊也。按之濡,关上浮,为痞尚未成,故无用虏荆之六十 此渍以麻沸汤,须臾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用其有形之味 之症,明系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复恶寒者,为续见之证,明系 见者,以两汤治之;续见者,以一汤救之。其附子则煮汁者, 重也。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 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


卷三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同,不须啜粥。 柯韵伯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入, 故复 不得 则漏 肢自 急 附 有


卷三

桂枝甘草汤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柯韵伯曰:汗出多则心液虚,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根据。如此 不堪 得 以 自


卷三

芍药甘草附子汤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柯韵伯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 太阳 从汗 以扶 使肾


卷三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水饮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 辛 (二两)附子(一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 皮中 柯韵伯曰:水饮者,少阴所主。心下者,太阳之部。心下有水气,至于坚大如盘,是五 脏之 则气 之; 草、 一汗而 为阴, 人凡遇 胜道哉! 故用硝、 故于桂枝 下之而


卷三

小建中汤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涩阴弦者。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 (一 升) 上六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分三服。 柯韵伯曰:桂枝汤为治表而设,佐以芍药者,以自汗故耳。自汗本表证,而所以自汗者, 因 发 不补不泻,惟甘以缓之,微酸以收之,故名曰建耳。所谓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烦,烦则为 热,悸则为虚,是方辛甘以散太阳之热,酸苦以滋少阴之虚,是建膻中之宫城也;一腹中急 痛,急则为热,痛则为虚,是方辛以散厥阴之邪,甘以缓肝家之急,苦以泻少阳之火,酸以 致太阴之液,是建中州之都会也。若夫中气不足,劳倦所伤,非风寒外袭者,《金匮》加黄 ,以固腠理而护皮毛,则亡血失精之症自宁。此阳密乃固之理也。


卷三

五苓散

(附茵陈五苓散) 治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 而烦 茯苓(十八铢)猪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桂枝(五钱)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郊倩曰:标邪传入膀胱,是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伤寒 五苓 水,致 取其 液, 止而 为脉 赵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主;客水者,即 食饮 降, 水饮 也。 怠, 泛流 培土 能化 。先哲有曰:水之 无火则水不行。 罗东逸曰: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 枝者,所以宣邪而 以君之,而虚寒之 积黄瘅。盖土虚则 旺中州,利膀胱


卷三

越婢汤(《金匮》)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 其脉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喻嘉言曰:越婢汤者,示微发表于不发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调营卫。麻黄、石膏二物, 一甘 阳, 以实 而 萌 赵以德曰:五脏各一其阴阳,独脾胃居中而两属之,故土不独成四气,土亦从四维而后 成, 热, 以 热 达 走 益胃中之气。恶风者阳虚,故加附子以益阳。风水者,则加术以散皮肤间水气,发谷精以宣 荣卫,与麻黄、石膏为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喻论明析,赵说能细剖其理,开便后学,故两录之。


卷三

茵陈蒿汤

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腹 微满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 状; 柯韵伯曰: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 下泄 故用麻黄连翘赤豆汤,为凉散法;心胸是太阳阳明之里,当寒以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 火法;肠胃是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禀北方之色,经冬不凋, 傲霜 瘀热 景治 虎加 茵 通 便 汤 者 承 小


卷三

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 心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 安者 干姜 柯韵伯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寒、 目疼 卧、 制 明 暮 吐 表 色 这 心 之 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 ,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 若以丸药下之,心微烦而不懊恼,是知寒气留中,而上焦留热,故任栀子以除烦,倍干姜以 逐内寒,而表热自解,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 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 ,此皆用栀豉于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 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此 义 豉 陈


卷三

猪苓汤

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溶,温服七合,日三服。 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以益阴,不专利水。(二 语 津 竭 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 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 肾以行水之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 形,以行有形也。(妙义环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卷三

白虎汤

治阳明症,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一斤碎绵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邪入阳明,故反恶热,热越故汗出,因邪热烁其精液,故渴欲饮水,邪盛而 实, 又 脾 知母气寒主 之缓其寒, 佐,阴寒之 白虎为西方 甘草、粳米


卷三

白虎加人参汤

治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是也。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如前煮服法。 赵以德曰: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而渴者,中也。其症 相似 人参汤 恶寒 也。 之源


卷三\大小二承气汤合论

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手足然汗出,谵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腹 满痛 心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枳实(五枚,炙)芒硝(三钱)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上火微 煮三


卷三\大小二承气汤合论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再服,以利 为度 柯韵伯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 因 是 其 滓 芒 大 喻嘉言曰:《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 汤,乃死里求生之法也。《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腰折,螈,齿也。兹所云卧不着席, 即腰折之变文;脚挛急,即螈之变文;且齿加以胸满、口噤,上中下三焦热邪充斥,死 不旋踵矣。在伤寒症,腹满可下,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须知所谓胸满,谓其邪尚在 表,故不可下。(存此条,为下能存阴之一证。)此证入里之热,极深极重,匪可比伦。况阳 热至极,阴血立至消亡。即小小下之,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故取此汤以承领其一线之 阴气,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与二字甚活,临症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既有下之重伤其


卷三

桃仁承气汤

治血结胸中,手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热,胸满,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如狂者。 此 桃仁(半两)大黄(一两)硝(三钱)桂(三钱)甘草(三钱) 上每服一两,姜、水煎服。


卷三

抵当汤并丸

治伤寒蓄血,并治症瘕,追虫、攻毒甚佳。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枚)桃仁(二十枚)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即以四味捣粉为丸,分四丸, 以 柯韵伯曰:膀胱为水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然太阳为诸阳主气,是气之最多者,而其 经 热结 必其 急 沉 便 非至峻之剂,不足以抵其巢穴而当此重任,故立抵当汤。蛭,虫之善饮血者,而利于水;虻 ,虫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陆。并举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 陈致新,大黄苦寒,荡涤邪热,此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小腹满而未硬,宜小其制, 为丸以缓治之。若外症已解,小腹急结,其人如狂,是转属阳明,用调胃承气加桃仁、桂枝 之行血者于其中,以微利之,胃和则愈矣。此桃仁承气,又为治之缓也。


卷三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耳聋,脉数。此是 少阳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 而不 根四 便不 咳者, 程郊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而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 通, 入里 故 故 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 据症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 症。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 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 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渴者, 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蒌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 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软 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 ,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 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于畏也。总之,邪 在


卷三

大柴胡汤

治热结在内,往来寒热者。 柴胡(半斤)半夏(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生姜(五 两)大枣(十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此热结在气分,不属有形,故十余日复能往来寒热也。若热结在胃,则蒸蒸 发热 加 心 不用大 大柴 大柴


卷三

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太阳、少阳并病也,柴胡 桂枝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生姜芍药桂枝(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 (二合半)大枣(六枚) 上九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柴、桂二汤,皆是调和之剂。桂枝汤重解表,而微兼清里;柴胡汤重调里, 而微 以调 之任重 注释; 柴胡亦 本渴而 之时 微,则 表证虽 少阳微 仍用人


卷三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二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 枝加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即桂枝汤倍芍药三两;大实痛者,即原方加大黄二两。煎法如前。 柯韵伯曰:腹满为太阴、阳明俱有之证,然位同而职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腐秽之出 不利 不 于太阴 加大黄以 转属太阴 则腹大实而 燥屎之征,故加


卷三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无里证者。 麻黄(一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药,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 柯韵伯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内热。今始受寒邪,即便发热,而里 无热,似乎太阳,而属之少阴者,以头不痛而但欲寐也。盖少阴为太阳之雌,大言阴与阳, 小言 便露 里雌雄 肾气独沉,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 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豫固 阴邪始得以内侵,孤阳因之以外越耳! (且开且固,本方妙义如此。)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 枢又不 阳之微阳 病及表, 甘草易细


卷三

干姜附子、茯苓四逆二方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者,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顿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去 皮,生用)上五味,以水五升,煮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柯韵伯曰:二条皆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也。凡太阳病而妄汗、妄下者,其变证或仍在 太阳 属少 阳 少阴则 少阴 属 表证之解不解,为之详辨,则阴阳之差多差少,不致混淆,而用方命剂,无纤毫之失也。夫 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 阳;先下后汗,于治为逆,而表证反解,内不呕渴,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 虚阳扰于阳分,昼则烦躁不得安,阳虚不得入于阴,故脉沉微而夜静,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 用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方议妙极!)同一烦躁,所用之方不同如此。姜、附者,阳中阳 气化,不假根苗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能回元气于无 何有之乡,通血脉于细微欲绝之际,故以为佐。是方以人参佐茯苓,补下焦之元气;以干姜 而缓急自别,用方之神乎!(急缓二议,开后学心胸。)


卷三

旋复代赭汤

治汗吐下解表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旋复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甘草(炙,三两)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 上七味,以水一斗,煎减半,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日三服。 罗东逸曰:仲景此方,治正虚不归元,而承领上下之圣方也。盖发汗吐下解表后,邪虽 去, 以浊邪 养胃, 于下; 使噫气 利在下 胸中转


卷三

赤石脂禹余粮汤

主治久痢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俱捣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柯韵伯曰: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此利在下 焦者 责在 者 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余粮色黄入戊,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 之本也。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故不宜于姜、附。仲景曰: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可知与桃花汤别成一局矣。


卷三

真武汤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 下利 白术(二两)茯苓白芍(各三两)大附子(一枚,炮)生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赵羽皇曰:人之一身,阴阳是也。上焦属阳而主心肺,下焦属阴而主肝肾。肝藏阴血, 肾兼 酸能 也。 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 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 和胃也。盖五苓散行有余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两者天渊。总之 泛溢妄行者,非大补坎中之阳,大健中宫之气,即日用车前、木通 柯韵伯曰:坎宫火用不宣,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 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汤。方后立加减法,是真武加减证,不是主症,虽皆水 气为患,而不属少阴。其云若咳者,是水气射肺所致,加五味子之酸温,佐芍药以收肾中水 气;细辛之辛温,佐生姜以散肺中水气。小便自利而下利,是胃中无阳,则腹痛不属相火, 四肢困于脾湿,故去芍药之酸寒,加干姜之辛热,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为温中之剂, 而非利水之剂矣。若呕者,是水气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病不涉少阴,由于太阴湿 化不宣也,不须附子之温肾,倍加生姜以散邪,此为和中之剂,而非下焦之剂矣。附子、芍 药、茯苓、白术四味,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味,便不是真武。仲景论证治,多触类旁通,并 不画地为界。 喻嘉言曰:亡阳而用真武以救之者,盖真武北方司水之神。方中四味,是行水收阴,崇 土回 越,


卷三

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药,取二升,去滓,纳胶溶,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 柯韵伯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藉连、芩,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 中不 者, 神明 非得 不归 和,取 急趋下 精神乃


卷三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萸、生姜。 当归桂枝芍药(各三两)细辛甘草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寒,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两阴 之交 相火 脉细 也; 通 草 气血 手足 发散之 细辛, 阴内外 程郊倩曰:少阴所主者气,厥则为寒,当纳气归肾;厥阴所主者血,厥则为虚,当温经 复营


卷三

吴茱萸汤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 者。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罗东逸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加干姜分两,其 附子 断鳌 茱萸 一阳 具, 生矣 升之 之燥 四末 之间 气。学人 王又原曰:少阴、厥阴,俱有躁烦。少阴之躁在水,由龙火不归,故姜、附得而阳回; 厥阴 (两


卷三

白头翁汤

治厥阴热利,下重,脉沉弦,渴欲饮水者。 白头翁(三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二两)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是脏有寒也;自利渴者属少阴,以下 焦虚 撞心 脉沉为在里,弦为肝脉,是木郁之征也;渴欲饮水,厥阴病则消渴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 于驱风,用为君者,以厥阴风木,风动则木摇而火旺,欲平走窍之火,必宁摇动之风;秦皮 木小岑高,得清阳上升之象为臣,是木郁达之,所以遂其发陈之性也;黄连泻君火,可除上 焦之渴,是苦以发之,黄柏泻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坚之也。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 用此方,以升阳散火,是谓下者举之,寒因热用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 ,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卷三\四逆、通脉四逆汤

四逆汤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服。


卷三\四逆、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 或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服。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 痛者 王又原曰:仲景真武汤一方,于水中补火;四逆与通脉四逆二方,是于水中温土。二方 用药 阳未 内阳微 姜,树 气已离 等分者 四逆; 内,面 出,而 外热,


卷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温热内发,表里俱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反恶热,无汗而喘,大烦,大渴,脉阴阳俱 浮者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甘草(炙,二两)石膏(半斤) 上四味,煎服同麻黄汤法。 柯韵伯曰: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招祸,故 青龙 但热 语、 桂枝 出, 程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尽。若身无大热,则 是热 散除


卷三

附子汤

治少阴病,身痛,手足寒,骨节痛,口中和,恶寒,脉沉者。 附子(二枚,生)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此仲景温补之第一方,乃正治伤寒之法,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夫伤则宜 补, 中之阴,又为寒水之脏,故伤寒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方中用生附二 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益少火之阳,鼓肾间之动气以御外侵之阴翳,则守邪之 神 脏 阳无 水。 以散 子汤 于经 脉 表 与 尚 学人


卷三

参胡三白汤

治汗下后,虚微少气,发热,口燥。去柴胡,名人参三白汤。 人参柴胡白术白芍白苓姜枣 柯韵伯曰:汗下后里气既虚,当求之于三阴:而表热复发,又当责之三阳。三阳以少阳 为枢 不得 达少 太阴 为大 冬、 表热


卷四

济生肾气丸

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痰盛,已成鼓症,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白茯苓(三两)牡丹皮干山药泽泻车前子山茱萸牛膝肉 桂 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张景岳曰:水肿乃脾、肺、肾三脏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 在肺 无所 关, 即为 必先 失其 之真 故用 牛膝 即所 减。 大伤 桂、 盖 如 散 以 自 斗 胜


卷四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 夜多 熟地黄(八两,用真生怀庆,洗,浸一宿,柳木甑砂锅上蒸半日,晒干,如式九次为度, 临用 桂附子(各一两) 上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赵养葵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阳气易举者,阴虚火动 也; 药、泽 中补火 喻嘉言曰:《金匮》用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脚气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 之渐 少腹 阻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 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 气不上升之渴,非用此以蛰护 药,得其旨矣。 柯韵伯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 非指 肾家 命门 气矣 则 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甚寒者宜之也。《千金方》 于八 附加 苓以 味外


卷四

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痿软,骨热酸疼,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 水 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白茯苓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三两)泽 泻(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 柯韵伯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春生之令,上绝肺金之化 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 水之 静之 肾之 故 固封 借以 奉生


卷四

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人参酸枣仁当归生地黄柏子仁麦冬天冬远志五味子白茯苓丹 参玄参桔梗 上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柯韵伯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二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 补心 耳 之 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 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 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


卷四

朱砂安神丸(东垣方)

治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寤寐不安。 朱砂(另研)黄连(各半两)生地黄(三钱)当归甘草(各二钱) 上为细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卧时津液下。 叶仲坚曰:经曰:神气舍心,精神毕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为君主 之官 痴妄 以养 之; 安;


卷四

枳术丸

(东垣) 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 白术(二两,土蒸)枳实(一两,麸炒) 上为细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东垣曰:白术苦甘温,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多于枳实一倍;枳 实味 先补 营气 矣。


卷四

附录《金匮》枳术汤

治心下硬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散。 赵以德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消其痞。 白


卷四

磁朱丸

(《千金方》) 治神水宽大渐散,皆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睹物成二体,及内障,神水淡绿色、 淡 磁石(二两,)辰砂(一两)神曲(生,三两,更以一两水和作饼煮浮,搜入 前药,炼蜜 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米汤下。 王又原曰:经曰: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则目之能视者气也,目之所以能视者精 也。 则不 神 藏 四 收 制 柯韵伯曰:此丸治癫痫之圣剂。盖狂痴是心、肾、脾三脏之病。心藏神,脾藏意与智, 肾藏 也。 所谓 之重 北方 滋阴, 于阴, 旨乎!


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四神丸

治脾肾双虚,子后作泻,不思食,不化食。 肉果(二两)破故纸(四两,炒)五味子(三两)吴茱萸(五钱,盐汤泡过) 上为末,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水煮枣熟,去姜,取枣肉,捣和药丸桐子大,空 心盐


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二神丸

去茱萸、五味。


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五味子散

去肉豆蔻、破故纸。 程郊倩曰: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藏寒在肾,谁复司其闭藏?故木气才萌, 不疏 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涩之性,吴茱萸散邪补土,肉豆蔻涩滑益 使气壮,补肾仍是补脾矣。 李士材曰:肾水受时于子,弱土不能禁制,故子后每泻也。 柯韵伯曰:泻利为腹疾,而腹为三阴之都会,一脏不调,便能泻利。故三阴下利,仲景 各为 肤、 为一 阴,阴 脾虚不 辛温者 虚无 萸之辛 症则同 可互用 曰四神


卷四

滋肾丸

治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 黄柏(二两,酒炒)知母(二两,酒浸,炒)肉桂(一钱) 上为细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下。 罗东逸曰:此丸为肾家水竭火炎而设。夫水竭则肾涸,肾涸则下泉不钟,而阳盛于上, 斯喉 焦 苦 燥 龙归海,于是坎盈而流渐长矣。此滋肾之旨也。 柯韵伯曰: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肾中有火,始能 制水 所主


卷四

虎潜丸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龟板黄柏(各四两)知母熟地(各二两)牛膝(三两五钱)芍药(一两五 钱)锁阳虎骨当归(各一两)陈皮(七钱五分) 上为末,煮羯羊肉,捣为丸桐子大,淡盐汤下。 王又原曰:肾为作强之官,有精血以为之强也。若肾虚精枯,而血必随之,精血交败, 湿热 搏, 君; 母愈 北方 又有 焉。 叶仲坚曰:痿原虽分五脏,然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内经》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 为痿 视为 为肺 潜之 夫潜之 必用二者为君, 知母清太阴之 骨正筋柔矣 以温之。羊


卷四

越鞠丸

治脏腑一切痰、食、气、血诸郁,为痛,为呕,为胀,为利者。 香附苍术抚芎山栀仁神曲 水发丸,每服百丸。 季楚重曰:《内经》论木郁达之五句,前圣治郁之法最详。所谓郁者,清气不升,浊气 不降 交而 由胃 焦失 栀子清郁导火,于以达肺腾胃而清三焦,尤妙抚芎之辛,直入肝胆以助妙用,则少阳之生气 上朝而营卫和,太阴之收气下肃而精气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 、木尤甚。前人用逍遥散调肝之郁,兼清火滋阴;泻白散清肺之郁,兼润燥降逆。要以木 上冲即为火,金郁敛涩即为燥也。如阴虚不知滋水,气虚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卷四

封髓丹

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 黄柏砂仁甘草 上蜜糊为丸,每服三钱。 赵羽皇曰: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 之处 外溢 黄柏 至于 且能 而润之者唯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纳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肾家之气内,肾中之髓 自


卷四

左金丸

治肝脏火实,左胁作痛。 黄连(六两,炒)吴茱萸(一两,汤泡) 上为末,作丸。 胡天锡曰:此泻肝火之正剂。肝之治有数种:水衰而木无以生,地黄丸癸乙同源是也; 土衰 归脾 从 其捍


卷四

资生丸

治妇人妊娠三月,脾虚呕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调中养胃,饥能使饱,饱能使饥,神 妙难 人参(三两)云术(三两)茯苓(二两)山药(二两)薏苡仁(两半)莲肉 (二两)芡实( 白豆蔻(八钱)桔梗(一两)藿香(一两)川黄连(四钱)砂仁(一两半)扁 豆 (一两半)山楂(一两半) 上十八味,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米饮下。 罗东逸曰:此方始于缪仲醇,以治妊娠脾虚及滑胎。盖胎资始于足少阴,资生于足阳明。 故 之 芎 以补 之。 堕。


卷四

脾约丸

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麻仁(二升)杏仁(一斤)枳实厚朴芍药(各八两)大黄(一斤) 上为末,蜜丸,白汤下。 成无己曰: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 得四 缓, 结者 约, 理 虽


卷四

更衣丸

治津液不足,大便不通。 朱砂(五钱,研如飞面)芦荟(七钱,研细) 滴好酒少许,和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下。 柯韵伯曰:胃为后天之本,不及痼病,太过亦病。然太过复有阳盛、阴虚之别焉。两阳 合明 必更 土, 色通 剂矣 夷所


卷四

备急丸

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痛,大便不通者。 大黄干姜(各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纳巴豆合捣千杵,和蜜丸如豆大,藏密器中勿泄气,候用。每服 三四 头起 折齿 柯韵伯曰: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之方。 《金 立, 仲景 故用大 议及寒


卷四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作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服之。 当归龙胆草黄连黄芩栀子仁(各一两)大黄芦荟青黛(各五钱)木 香(二钱 上为末,炒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柯韵伯曰:肝为相火,有泻无补。青黛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大寒之性,所以泻其实 火也 泻火 必克 旺则 此火 剂中 须也


卷四

四生丸

治阳盛阴虚,血热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黄生柏叶生荷叶生艾叶(等分) 上四味,捣烂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滚汤化服。 柯韵伯曰:心肾不交,则五脏齐损;阴虚而阳无所附,则火炎上焦;阳盛则阳络伤,故 血上 尽 而 震 暂 血 耳


卷四

石斛夜光丸

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空中有黑花,及睹物成二,神水淡绿、淡白色者。 天门冬(焙)人参茯苓(各二两)麦冬熟地生地(各一两)枸杞子菟丝 子甘菊 连防风 草决明(八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盐汤下。 罗东逸曰:此方为阳衰阴弱,不能生精于目而设,故目科与《千金》磁朱丸并重,治证 亦同 故夫 肺虚 其主 是方 阴、 培补 解结 明之


卷四

礞石滚痰丸

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 黄芩大黄(酒蒸,各八两)沉香(五钱,忌火)礞石(一两,焰硝过,陈 久者佳,新 上四味为细末,水丸川椒大,量人大小用之。用温水一口送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 下, 间稠 附应 柯韵伯曰: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 旁, 当曰 独受 则 知 肾 有形之质 得缘涯而 故选金石 秽浊不得腻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仍得为老 方之色,能内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 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及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


卷四

指迷茯苓丸

治中焦停痰,伏饮。 半夏(制,二两)茯苓(一两)风化硝(二钱半)枳壳(五钱) 上四味,姜汁糊为丸。 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 散精 行, 于降 则 涤 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亦平胃之剂耳!


卷四

大黄虫丸

治五劳七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大黄(十两,酒蒸)黄芩(二两,炒)甘草(三两)桃仁(去皮尖,炒)杏 仁(去皮尖, 两五钱,去翅足,炒)水 足,炒)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李士材曰:劳伤之症,未有无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则发为热;热涸其液,则干粘于经 络之 则无 之不 统血 苦 血


卷四

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黄连(一斤)细辛附子(炮)人参桂枝黄柏(各六 两)干姜(十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 和药 禁 柯韵伯曰:六经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 所因 厥 即阳 渴;气 中空虚 之品; 入肝。 肾者肝之 以散之 苦酒渍 蛔,昆 因热用 收之,


卷四

平胃散

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苍术(五斤,泔浸七日)陈皮(去白)厚朴(各三斤,姜汁炙)甘草(三十两, 炙) 上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日三服。又水煎,每服七钱。 柯韵伯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 景制 削平 以平 之义 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 补 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调 脾 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昧者以术为补,为当久服,不思枳实为峻而不宜多,特未之思 耳。


卷四

瓜蒂散

邪结胸中,胸中痞硬,寸脉微浮,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手足 厥冷 皆 瓜蒂赤小豆(熬黄,各一合)香豉(一合) 上二味,别捣为散,取一钱,用香豉一合,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 服之 柯韵伯曰:胸中者,清虚之府。寒邪凝结,内热不得外达,以至痞硬。其气上冲,心下 烦, 喉不得息 降,胃阳 得达,肺 升生发 象心, 胸中之 以三法


卷四

天水散

(一名益元散,一名六一散) 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饮,肠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 积 桂府滑石(六两,水飞)甘草(一两)辰砂(三钱) 上为细末,新汲水一碗,调服三钱。 柯韵伯曰:元气虚而不支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斯时用 参、 虚者 秉秋 上清 止渴 安, 通行 催生下乳,积聚、蓄水等症,同乎此义,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气而不助邪, 伤气,不负益元之名矣。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可也。


卷四

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咳而哽气者。 真阿胶(一两半)牛蒡子(二钱半,炒)马兜铃(五钱,焙炙)甘草(五钱) 杏仁(七 上为细末,每服两许,水煎服。 程郊倩曰:痰带红线,嗽有血点,日渐成痿。缘肺处脏之最高,叶间布有细窍,气从此 出入 久则 力子


卷四

玉屏风散

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 防风黄白术(等分) 上为细末,酒调服。 柯韵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 不去 以驱之 清头目 然卫 关键 子 以 风 毛


卷四

五淋散

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涩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热怫便血。 赤茯苓(一钱五分)赤芍药山栀仁(各一钱)当归细甘草(各一钱二分) 上五味,加灯心,水煎服。 柯韵伯曰:经曰肾合膀胱,故肾为水脏,而膀胱为水腑。肾主癸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 藏 能出 之溺 之根 邪 气,而气即为水,水精四布,下输膀胱,源清则流洁矣。如 淋涩,膏淋豆汁,砂石脓血,而水道为之不利矣。总由化源 八正、舟车、禹功、浚川等剂治之,五脏之阴虚,太阳之气 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归、芍滋肾肝,以安下焦之气 而阴阳厘清,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水洁矣。此治本之


卷四

失笑散

治产后心腹绞痛欲死,或血迷心窍,不省人事。 五灵脂蒲黄(等分) 每服三钱,酒煎服。


卷四

独圣散(附)

山楂肉(二两) 水煎,用童便、砂糖和服。 吴于宣曰:经云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产后瘀血停滞,三经皆受其病,以致心腹 疼痛 小腹结 生用 陈致新 一味厚 疼,更 得宜,


卷四

清胃散

治胃经湿热,牙齿牙根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发热。 生地黄当归川黄连升麻牡丹皮 水煎服。 罗东逸曰: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苔、 烦 腑 而 本 矣。


卷四

龟鹿二仙胶

大补精髓,益气养神。 鹿角(血者,十斤)龟板(自败者,五斤)枸杞子(甘州者,二十两)人参(十 五两) 上用铅坛如法熬胶。初服酒化一钱五分,渐加至三钱,空心下。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 足者 阴气 情, 无 曰


卷四

琼玉膏

治虚劳干咳。 生地黄(四斤)白茯苓(十二两)白蜜(二斤)人参(六两) 上以地黄汁同蜜熬沸,用绢滤过,将参、茯为细末,入前汁和匀,以瓷瓶用棉纸十数层, 加 悬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白汤点服。 李士材曰:干咳者,有声无痰,火来乘金,金极而鸣也。此本元之病,非悠游渐渍,难 责成 肺者 精, 沉瘵


卷四

附补方药杂论十七条

张景岳曰:沽古枳术丸,以白术为君,脾得燥而能健,佐以枳实,其味苦峻,有推墙倒 壁之 之药 东垣平胃散,欲治其不平也。本为胃强邪实者设,故性味从辛燥从苦,而能消散,唯有 滞有 补中益气一汤,允为东垣独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术、归、助阳气, 此 散 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因升而 散之,若无邪大虚者,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补阳之剂,无不能 升,正以阳主升也。寇宗极言五劳七伤,大忌柴胡,而李时珍以为不然。要之能散者,断 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性味苦寒者,断无扶阳之物。故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 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 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旺,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 四肢厥,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人但知补 神曲、麦芽,虽助戊土以腐熟水谷,然麦芽一味,治妇人丧子,乳房胀痛欲成痈者,用 一 多, 喻嘉言曰:连、芩、柴、芍、知母,皆苦寒之剂,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 元气 以乘 热内 之火 热之 之剂发 今人见烦热、枯燥等症,不敢用附子者,恶其以热助热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肾中阳气 不鼓 加 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同桂、附 虞天民曰:血不归原,责之胃,寒凉屡用不效,唯炙甘草、炮姜辈,引血归原妙。 失血后大热大渴,症似白虎,惟脉虚大不长实为异,误服寒凉必死,当归补血汤主之。 赵羽皇曰:参者参也,与元气为参赞者也。不特气虚宜用,即血虚亦宜用;内伤宜用, 外感 至食 大力 满, 二经 风寒 如胃 人岂识 豉、瓜蒂之方 滑可去着,胆 是也;重可镇 翘赤小豆汤是 看仲景加减法,当细审其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阳加芍药,少阴加附子,太阴加人参。 若心 于加 舍之 仲景立方,精而不杂。其中以六方为主,诸方皆从而加减焉。凡汗剂皆本桂枝,吐剂皆 本栀 一十 小柴胡方,为半表而设,而其证皆属于里。盖表证既去其半,则病机偏于向里矣。惟往 来寒 虚, 故于 桂枝本为太阳风寒设,可以散六经初感之邪;柴胡本为少阳半表设,更可以调三阳半表 之证 理, 脾为至阴,居中宫而抚四肢,最畏寒邪为患,故仲景制理中、四逆二方。理中者,理中 焦, 有 通 生 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少阴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阴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阴之表,于麻 黄、 反汗


补遗

参苏饮

(《局方》) 治感冒风寒,咳嗽吐痰,涕唾稠粘,胸膈满闷,寒热往来,或头痛恶寒,脉弱无汗。 人参苏叶干葛前胡陈皮枳壳茯苓半夏(各八分)桔梗木香甘草(各 五分)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上水煎,热服取汗。 叶仲坚曰:此少阳中风,而寒湿内着之证也。仲景于表剂不用人参,惟少阳寒热往来, 虽有 液无 不发 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 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 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 芎、柴胡,即芎苏散,则治头痛、


补遗

香薷饮

(《局方》) 治暑月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痛,吐泻者。 香薷厚朴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叶仲坚曰:饮与汤稍有别,服有定数者名汤,时时不拘者名饮。饮因渴而设,用之于温 暑, 腹 温 中 加黄 加减 是重 人不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