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今名醫方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名醫方論
作者:羅美 

刻方論小序

自昔彼美雲遐,良遘難再,士生其間,動成慨往,無扣角短骭之謠,有帶月歸鋤之興。是以陸沉之志,思似長沮;麋鹿之情,實甘豐草。微吟午夜,耿懷人至曙星;齁夢北窗,享羲皇於肱半。雖或果哉,終斯已矣,無如大壑,淪漂蓬茨。淵浸三時,或餒九稔,恆饑則又去而𨔠死。縣壺給食,於是始爲醫學,搜時傳之祕簡,閱指掌之授書,見其類證,爲編括方, 以口 五臟 醫, 痛心 紹,始自 經論證治 日用常行 耳前之嚆 固然,而 時康熙乙卯巧月既望 新安羅美書於虞山麓之古懷堂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1533&by_title=%E5%90%8D%E9%86%AB&page=4


凡例

一、古之方書,得人乃傳,非人勿言,誠重之也。故扁鵲倉公輩,皆稱禁方,不輕授人。 後 人 寒 心知其故。則見爲古方難用,竟營膚淺,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鳴也。茲編本欲以仲景方爲 首簡,恐人猶重視而畏遠之,姑以日用諸方表表耳目者爲先導。諸方義明,而後入仲景之門 ,亦行遠登高之自爾。 一、漢建安以前,苦於無方;宋元豐以後,《局方》猥賾。蔓延今時,何有根柢,漫無 指歸 《外台》諸書,及潔古、東垣、太無、丹溪方之佳者,咸擇而錄焉。仲景有云:學人能尋余 所集,思過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論,自成無己始也。明代趙以德有《金匱衍義》, 於方頗有論,吳氏鶴皋着《醫方考》。近時醫林復有張景岳、趙養葵、喻嘉言、李士材、程 郊倩、張路玉、程扶生諸公,各有發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間或擇焉而未精,語焉而未 詳,亦間有不愜於心者。因與素交諸同人,往來探索古作者之意,時時析疑欣賞。得見一斑 ,即各與分方補論,因而附列增入,少開後學。本非啖名,實未辭續貂之愧雲。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數計,故仲景分六經而司治之,使百病咸歸六經,是扼要法也。 後人不知六經爲雜病辨證設,竟認爲傷寒設,由是仲景辨證之權衡廢。夫不知證,便不知方 矣。 金》,是後來《局方》之祖。然論雖多,方雖廣,而不得治之要,實千載迷途矣。後此繼起 者,莫不貴敘證之繁,治法之備,集方之盛,求勝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後學愈昏;方治癒 繁,用者愈無把柄。一遇盤根錯節,遍試諸方,眇無所措。豈如得仲景法,不於諸病搜索, 但於六經講求,一劑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韻伯,於仲景書探討有年,所着《傷寒論翼》,多 所發明。故是編於傷寒方中,錄其論最多,亦欲學人因之略見仲景一斑耳。 一、吳氏作《醫方考》,其意未嘗不欲以立方本源,開後學之蒙也。究乃拘證論方,譬 多疏 與方 用, 方之 命名 之。 人 一、僭評方論,非取文章。故所批閱,必於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質證同志。人有 共目 一、茲選不本以數年心目,遍搜古今名醫經論,刪纂其要,定爲《古今名醫匯粹》八 卷, 以爲



卷一

補中益氣湯

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睏倦,懶 於言 黃人參雲術炙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御風,姜、 桂、 而生 垣知 有餘 溫之品 汗;元 三味除 且以散諸 其本位, 品而氣益 損其肺者 下者不宜 木香,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 降, 凡 方 陸麗京曰:此爲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爲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 或者 宜於 周慎齋曰:下體痿弱,虛弱者不可用補中,必當以八味丸治之。凡內傷作瀉,藏附子於 白朮


卷一

黃建中湯

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諸不足。 黃膠飴白芍甘草桂枝生薑大棗 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虛勞而至於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爲力矣。《內經》於針藥所莫制者,調以 甘藥 復其 貴立 令人 令建 之熱 善爲 又曰:傷寒有小建中一法,治二三日心悸而煩,以其人中氣餒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 飴糖 表虛 胸中 陰也 湯, 之後 惠先 《金


卷一

人參養榮湯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若氣血虛而變見諸症,勿論其病其 脈,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陳皮當歸熟地白芍五味子桂心遠志 上十二味,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柯韻伯曰:古人治氣虛以四君,治血虛以四物,氣血俱虛者以八珍,更加黃、肉桂, 名十 無 故加陳 治者, 之主而 溫之品 流於四


卷一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月經 不調 人參黃甘草白朮茯苓木香龍眼肉酸棗仁當歸遠志 姜三片,水煎服。 羅東逸曰: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術、苓、草,所以補脾也。 立齋 神, 意慮 見於 交。 以必 甚,故 耳!張路玉曰: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術,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 此 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


卷一

保元湯

治氣虛血弱之總方也。小兒驚痘家虛者最宜。 黃(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氣一而已,主腎,爲先天真元之氣;主胃,爲 後天 外爲 協 肺 元 治 如 以 氣 從 平 用 如宜燥則加苓、術,宜潤加歸,宜收加芍,當散加芎。又表實去,里實去參,中滿忌甘, 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推明加減,其法燦然。) 又云:人知火能克金,而不知氣能勝火;人知金能生水,而不知氣即是水。此義惟東垣 知之 知氣


卷一

四君子湯

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熱,或飲食難化作酸,乃屬虛火, 須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二錢) 水煎,加姜、棗。 加陳皮,爲五味異功散。加陳皮、半夏,爲六君子湯。 張路玉曰:氣虛者補之以甘,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 故爲 受蔭 子隨 何


卷一

香砂六君子湯

治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變生諸症者。 人參(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七分)陳皮(八分)半夏(一 錢) 砂仁(八分)木 上生薑二錢,水煎服。 柯韻伯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着而爲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 生氣總以胃氣爲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 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症蜂起,而神機化絕矣。四君子氣分 之總 然 利 腎 者


卷一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血熱、血燥諸症。 當歸熟地(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白芍(二錢,酒炒) 上四味,水煎服。 張路玉曰:四物爲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方書咸謂四物補陰,遂以治陰 虛發 紛 之 湯 必先調其氣。又雲,四物湯不得補氣藥,不能成陽生陰長之功。誠哉言也!然余嘗謂此湯, 傷寒火邪解後,余熱留於血分,至夜微熱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應手輒效,不可 沒其功也。


卷一

聖愈湯

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症。 四物湯加人參、黃。一方去芍藥。 上水煎服。 柯韻伯曰:經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故陽中無陰,謂之孤陽; 陰 柏,久服便能絕孕,謂其嫌於無陽耳!此方取參、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症。蓋陰陽 互爲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而陽亦亡;氣血相爲表里,血脫則氣無所歸, 所以睡臥不寧,而氣亦脫。然陰虛無驟補之法,計在存陽;血脫有生血之機,必先補氣。此 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故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參之義而 擴充者乎!前輩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下焦;白朮之燥, 不利脾腎;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 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於聖度矣。


卷一

當歸補血湯

治男婦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當歸(二錢)黃(一兩) 水煎服。 吳鶴皋曰: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飢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諸症生 焉。 爲 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內經》雲陽生陰長,是之謂耳!


卷一

酸棗仁湯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棗仁得六升,納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羅東逸曰:經曰:「肝藏魂」,「人臥則血歸於肝」。又曰:「肝者,罷極之本。」又曰: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故罷極必傷肝,煩勞則精絕,肝傷、精絕則虛勞虛煩不 得臥 肝血, 所謂以 極,則 而魂自


卷一

養心湯

治心神不足,夢寐不寧,驚悸,健忘等症。 白芍當歸人參遠志麥門冬黃芩山藥芡實蓮須酸棗仁茯神石蓮子 上十二味,水煎服。 吳於宣曰:《難經》云:心不足者,調其營衛。營衛者,血脈之所在,而心主之。故養 心者 相; 所 以 明


卷一

獨參湯

治元氣虛而不支,脈微欲絕,及婦人血崩,產後血暈。 人參(分量隨人隨症) 須上揀者厚煎頓服,待元氣漸回,隨症加減。 柯韻伯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權而專任之;則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當 重其 華天寶 息之間 其權 如古 疑耶 加黃 以


卷一

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外台》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甘草(四兩,炙)生地黃(一斤)麥冬(半斤)人參(一兩)桂枝(三兩)生 姜 (二兩)大棗(十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入膠溶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 脈湯 喻嘉言曰:按此湯仲景傷寒門治邪少虛多,脈結代,心動悸之聖方也。一名復脈湯。《千 金 生 似 尤 柯韻伯曰:仲景於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地黃、 麥 麥冬 得人 之猛 不峻


卷一

逍遙散

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熱, 小 當歸芍藥(酒炒)白朮(炒)茯苓甘草(炙)柴胡(各一錢) 加味逍遙散,即此方加丹皮、山梔(炒,各五分。) 趙羽皇曰:五臟苦欲補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 下 脅 此 不能 九地 土升 丹皮 則達


卷一

二陳湯

治肥盛之人,濕痰爲患,喘嗽,脹滿。 半夏(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三錢,去白)甘草(一錢)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李士材曰:肥人多濕,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 之辛 半 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貝母。 吳鶴皋曰:渴而喜飲者易之,不能飲水,雖渴宜半夏也。此濕爲本,熱爲標,所謂濕極 而兼 砂二 痰之


卷一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乾,出汗。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 水煎服。 柯韻伯曰:肺爲嬌髒而朝百脈,主一身元氣者也。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傷寒有脈結代與 脈微 故雖 前,則 司;人 而合 仲景治傷寒,有通脈、復脈二法。少陰病里寒外熱,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制通脈四 逆湯 寒, 外無 大棗 資始 待於


卷一

理中湯

治中氣不運,腹中不實,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臟腑不調,與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 寒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加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湯。 程郊倩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 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即中氣失宰,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 釜薪 干 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附子之加而命門益,土 母溫矣。


卷一

《三因》附、術附、參附三湯

治陽虛自汗,寒濕沉痼,陽虛陰盛。 黃(一兩)附子(五錢)名附湯。 白朮(一兩)附子(五錢)名術附湯。 人參(一兩)附子(五錢)名參附湯。 水煎,分三服。 喻嘉言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附;脾中之陽遏郁而自汗,則用術附;腎中之 陽浮 虛風 足貴 陰盛 以治 急中


卷一

清暑益氣湯

長夏濕熱蒸炎,四肢睏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 此方 人參黃甘草白朮蒼朮(一錢五分)神曲青皮升麻干葛麥冬五味 當歸黃柏澤瀉 吳鶴皋曰: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 中氣 麥 津液亡則口渴,故以當歸、干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 術之用,爲兼長夏濕也。 程郊倩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氣,以暑傷氣也。益氣不獨金能敵火,凡氣之上騰,而爲 津爲


卷一\清暑益氣湯

附暑門諸方論

喻嘉言曰:元豐朝立和劑局,萃集醫家經驗之方,於中暑一門獨詳。以夏月暑證,五方 歷試 名 黃 浸 則 爲 則 間, 生津液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甘草、葛根 去濁;或用十味香薷飲,於《局方》五味中,增人參、黃、 濕熱。乃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人參黃湯,又補中實衛以去 中暑與否,所宜頻服者也。中暑必顯躁煩熱悶,東垣仿仲景竹 仍以去濕爲首務。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除濕,非 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並去其熱;五苓散之去濕,而 去熱; 風一症 愚見從 入血分 解深入 火散,


卷一

竹葉黃湯

治消渴,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生地黃(各二錢)黃麥冬當歸川芎黃芩甘草芍藥人參半 夏石膏(各 一錢) 上水煎服。 柯韻伯曰:氣血皆虛,胃火獨盛,善治者補瀉兼施,寒之而不致亡陽,溫之而不至於助 火, 只用 瀉心 胃火 路也 陽之


卷一

清燥救肺湯

(喻氏制。論一條) 主治諸氣憤郁,諸痿喘嘔。 桑葉(經霜者,三錢)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人參(七分)胡麻 仁(一 錢,炒研) (去 毛蜜炙,用一片)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 枯加生地。熱甚加 喻嘉言曰:按諸氣憤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氣郁之方,用辛香行氣, 絕無 以 肺 大約以胃爲主,胃土爲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以苦寒而不用,至如苦寒降 火 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症,庶克有濟耳。 柯韻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淳知之,故用 甘涼 無 子病則母虛,用甘草調補中宮生氣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則水無以食氣而相生,母令子虛 矣,取阿膠、胡麻黑色通腎者,滋其陰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虛,則東實矣, 木實金平之,二葉稟東方之色,入通於肝,枇杷葉外應毫毛,固肝家之肺藥,而經霜之桑葉, 非肺家之肝藥乎?損其肺者益其氣,人參之甘以補氣;氣有餘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氣 ,氣降火亦降,而治節有權,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要知諸氣憤郁,則肺氣必大虛 。若泥於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必郁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 肺,涼而能補之謂也。若謂實火可瀉,而久服芩、連,反從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 此方而深贊之。


卷一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 當歸生地熟地黃黃芩黃連黃柏 水煎服。 季楚重曰:汗本心之液,其出入關乎肝、肺。營分開合,肝司之;衛分開合,肺司之。 顧營 外, 不生 六黃 之動 也; 陰虛 用芩


卷一

苓桂術甘湯

(《金匱》)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腎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趙以德曰:《靈樞》謂心胞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胞,其病則必若 是。 以爲 除脹 益土 夫 用 腎氣通則關門自利矣。(呼吸二義,發明極精。)


卷二\小半夏湯三方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爲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卷二\小半夏湯三方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悶,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 煎服如前。


卷二\小半夏湯三方

外台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痰飲宿水,自吐出水,復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進之。 趙以德曰:嘔爲痰飲動中,涌而出之。嘔盡本當渴,渴則可征支飲之全去。今反不渴, 是其 半 伐腎邪安心神也。後方加人參、枳實、橘皮,此由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 於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爲痰,爲宿水,吐之則下氣因 當補益中氣,以人參、白朮爲君;茯苓逐宿水,枳實調諸氣爲 凝滯,則陳皮、生薑爲使也。凡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


卷二

瀉白散

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喘,面腫,身熱。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水煎服。 季楚重曰:經云:肺苦氣上逆。上逆則上焦郁熱,氣郁生涎,火郁生熱,因而治節不行, 壅 白 滋腎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瀉火,補土母以食子,瀉補交致,金元自正,於以佐 桑皮而行諸氣之憤郁,鮮不達矣,較之黃芩、知母苦寒傷胃者遠也。夫火熱傷氣,救肺之治 有三:傷寒邪熱侮肺,用白虎湯除煩,此治其標;內症虛火爍陰,用生脈散益陰,此治其本 ;若夫正氣不傷,鬱火又甚,則瀉白散之清肺調中,標本兼治,又補二方之不及也。


卷二

地骨皮飲

治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日靜夜劇者;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熱者。 四物湯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錢) 水煎服。 柯韻伯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熱。仲景曰:陰弱則發熱。陽氣下陷入陰中,必發熱。 然 入 涼補 補其 與四 其性


卷二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濕熱,體重節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 調,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白芍半夏黃連澤瀉 陳皮 水煎服。 吳鶴皋曰:脾土虛弱,不能制濕,故體重節痛;不能運化精微,故口乾無味;中氣既弱, 傳 方 陳 古


卷二

清脾飲

治痰積成瘧。 青皮厚朴草果半夏柴胡白朮甘草茯苓黃芩 水煎服。 柯韻伯曰:瘧爲少陽病,治分六經。邪留於募原,有遠近之殊,其發有虛實先後之異。 而此 成瘧 凡 之 實 本 也 法


卷二

溫膽湯

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 竹茹枳實半夏甘草陳皮生薑茯苓 上七味,水煎服。 羅東逸曰:膽爲中正之官,清淨之腑,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郁。蓋東方木 德, 氣, 謐也 竹茹 以 家 與


卷二

導赤散

治心熱,小便黃赤,莖中痛,熱急不通。 生地黃木通甘草梢 上三味,水煎服。 季楚重曰:經云:兩精相搏謂之神。是神也者,待心中之真液,腎中之真氣以養者也, 故心 邪火 直 盜 即 清 之


卷二

芍藥湯

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後重諸證。 芍藥(二兩)當歸黃連(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各二錢)桂(一錢半)黃 芩 (五錢) 每服半兩,水煎服。痢不減,加大黃。 羅東逸曰:本方注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 除, 暑濕 收令 赤爲 即於 氣逆 恐芩 以蕩


卷二

犀角地黃湯

主治吐衄便血,婦人血崩,赤淋。 生犀角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 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熱服。 柯韻伯曰:氣爲陽,血爲陰。陽密乃固,陽盛則傷陰矣;陰平陽秘,陰虛者陽必湊之矣。 故 便 生地酸咸甘寒之味,以清君火;肝爲藏血之室,肝火旺則血不守,故用丹皮、芍藥辛酸微寒 之品,以平相火。此方雖曰清火,而實滋陰之劑。蓋血失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陰不足者 ,當補之以味,勿得反傷其氣也。若用芩、連、膽草、梔、柏以瀉其氣,則陽之劇者,苦從 火化,陽已衰者,氣從苦發,燎原而飛越矣。(此義不可不知。)


卷二

人參清肺湯

(《準繩》。三方合論)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坐臥不安。並治久年勞嗽,吐血腥臭。 人參阿膠骨皮知母烏梅粟殼炙草杏仁桑皮(等分)棗子 水煎服。


卷二\人參清肺湯

人參定喘湯

(《準繩》) 治肺氣上逆喘嗽,喉中有聲,胸膈緊痛,及感寒邪,咳嗽聲重。 人參麻黃阿膠五味粟殼甘草半夏曲(各一錢)桑皮(二錢)生薑(三片) 水煎服。


卷二\人參清肺湯

人參瀉肺湯(《金匱》)

治肺經積熱上喘,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黃芩梔子枳殼薄荷甘草連翹杏仁桑皮大黃桔梗 水煎服。 王又原曰: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肺爲嬌髒。其不堪破耗也明矣。自肺熱傷肺 之 皆 司 之 余 知母、阿膠滋之,或烏梅、五味、罌粟殼斂之,或半夏曲、生薑降之,或杏仁、桑皮、枳殼 、桔梗利之,或梔子、黃芩、連翹涼之,或麻黃、薄荷發之,大黃下之,總恃人參之大力握 樞而運,已入之邪易出,而將來之邪無從入也。肺邪得諸藥以俱出,而肺氣不隨諸藥以俱出 也。然則人參亦何嘗傷肺,乃畏而不敢用耶?


卷二

溫脾湯

(《本事方》) 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大黃(四錢) 上咀,取一兩,水二鍾,煎六分,頓服。 喻嘉言曰:許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其大黃只用四錢,更爲有見。夫 痼冷 於仲 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即是觀之,腸胃痼冷之泄瀉,而可恣用大 黃耶?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 轉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方妙矣,議更妙。)


卷二

秦艽升麻湯

治風寒客胃,口眼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葛根秦艽(上)白芷(上)防風(上)甘草芍藥人參桂枝蔥白 上十味,水煎服。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爲五臟之主。木勝風淫,則倉廩之官承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 口 桂枝固其衛氣,芍藥、秦艽和其營血,防風卑賤之卒,隨令而行,蔥根發汗之需,無微不達 ,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卷二

二黃湯

治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 黃芩黃連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後服。 柯韻伯曰:諸腫痞痛,皆屬心火,必用芩、連以瀉心。然傷寒熱結於內,而心下痞者, 是爲 此熱 漬之 清而火 芩、連


卷二

四磨湯

(《濟生》) 治七情感傷,上氣喘急,煩悶不食。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厚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溫,空心服,或下養正丹尤妙。 王又原曰:經云: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此七情隨所感,皆能 爲病 宜瀉 陰, 必盛 從而 氣 急


卷二

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炙)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此爲陽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劑,可用以散表熱,亦可用以治里虛,一方而兩 擅其 起, 是陽 葛 汗 承 下 法 根 甘草緩急和里,則下利自止可知。治里仍用表藥者,以表實下利,而非里實故也。痘疹自里 達表,出於少陰而發於太陽,初起則內外皆熱,故亦宜於涼散耳。


卷二

防風通聖散

風熱壅盛,表里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黃芩石膏桔 梗(各一 兩)滑石 每服三錢。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 上藥 由後 石 歸、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 哉。亦治失下發斑,三焦火實。全方除硝、黃,名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 芥、川芎;解里用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 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里俱暢,故曰雙解。本方名曰通聖,極言其用之妙耳。


卷二

藿香正氣散

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泄,或作瘧疾。 藿香桔梗紫蘇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上十味,加姜、棗,水煎,熱服。 吳鶴皋曰: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 氣之 甘平 之人 出遠 之芬


卷二

防風黃湯

治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弱者。 防風黃(等分) 水煎服。 柯韻伯曰:夫風者,百病之長也。邪風之至,急如風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風以驅 逐表 相 居 修 惟 補


卷二

稀涎千緡湯

治風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半夏(大者,十四枚)豬牙皂角(一挺,炙)甘草(一錢)白礬(二錢) 上四味研末,用生薑自然汁少許,沖溫水一盞,調末一錢,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柯韻伯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於吐劑立梔豉、瓜蒂二方,所以導熱邪之外出, 逐 氣 也 之 進 吐


卷二

麥門冬湯

(《金匱》)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主之。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 (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二斗,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 用寒 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 涼,知清涼爲肺之母也。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豁痰爲肺之母也。然屢施於火逆上 氣,咽喉不利之症,而屢不應,名不稱矣。孰知仲景妙法,於麥冬、人參、甘草、大棗、粳 米,大補中氣以生津液,津液隊中,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以開胃行津而助潤肺,豈特用其 利咽下氣哉?顧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


卷二

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

(合論)


卷二\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一名沖和湯)四時發散之通劑(合論一條)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細辛蒼朮黃芩甘草生地 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


卷二\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

活人敗毒散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爲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或沸湯點服。 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 疼。 趙羽皇曰:東南地土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於中,寒者 寒邪 深藏 元氣不 陽,其 罔顧 溫, 至亡 法。 胡天錫曰:非其時而有其氣,惟氣血兩虛之人受之。寒客營而風客衛,不可用竣劑,故 稍從 而入 毒散 連肺 之,


卷二

神術湯

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泄腸風。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上三味,無汗用蒼朮,加蔥白、生薑;有汗用白朮、生薑。 柯韻伯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義,而制爲輕劑也。然此是太陰之 劑, 《內 溫者 爲穩 火往 用方


卷二

三生飲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川烏(去皮生用,五錢)附子(去皮生用,五錢)木香(二 錢)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加人參一兩。 柯韻伯曰:風爲陽邪。風中無寒,不甚傷人;惟風中挾寒,害始劇矣。寒輕而在表者, 宜發 制, 虛, 齋先生真 此謹熟陰 五錢,必 焉能挽 本方去烏、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氣厥足矣。


卷二

仙方活命飲

(附薛立齋治瘍通方) 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穿山甲白芷防風皂角刺乳香沒藥當歸尾赤芍花粉貝母陳皮甘草 金銀花 上十三味,用酒一碗,煎數沸服。 羅東逸曰:此瘍門開手攻毒之第一方也。經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故癰疽之發,未 有不 佐之以 而疏其 母、花粉、金銀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爲潰堅止痛 衛尚強,中氣不虧者設,若脾胃素弱,營衛不調,則有托里消毒散之法, 之立齋先生所論,此千古不易之治也。因謹附先生治瘍用方之法於後,使 薛立齋曰:治瘍之法,若腫高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後用托里消毒散;漫腫微 痛者 陽 寒 虛 益 理 怯 豈有不宜補者哉?或疑參、滿中,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所補不償所損,又或以有疾 不服補劑,因而致誤,傷哉!


卷二\仙方活命飲

附托里消毒散

人參黃白術茯苓當歸川芎芍藥金銀花白芷甘草連翹 水煎服。 參、、術、苓、草以益氣分;歸、芎、芍以滋血分;銀花、白芷、連翹以解毒。 托里散,即前方加熟地,去芎、甘、銀花、白芷、連翹。


卷二\麻黃加術、桂枝加附湯

麻黃加術湯

治濕家自煩疼。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七十個)白朮(四兩,炒)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 取微 程扶生曰:此湯爲濕家表散法也。身疼爲濕,身煩爲熱,加白朮於麻黃湯中,一以助其 去濕


卷二\麻黃加術、桂枝加附湯

桂枝加附湯

主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六升水,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程扶生曰:濕與風相搏,流入關節,身疼極重,而無頭痛、嘔、渴等症。脈浮虛者風也, 澀 行


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石膏(用雞子大十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木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兩)茯苓(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後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葶藶大棗瀉肺湯

本方治肺癰,喘不得臥,並治支飲不得息。 葶藶(熬令黃色,搗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滓,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卷二\木防己湯四方(合論)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門有水氣。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爲末,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喻嘉言曰:四方皆治支飲上入膈中,而有淺深次第之分。首二方先治其肺,中一方專治 其肺 心 實 爲 部 留 補心肺不足;桂枝辛熱,通血脈,開結氣,宣導諸藥。在氣分,服之即愈;若飲在血分,深 連下焦,必愈而復發,故去石膏氣分之藥,加芒硝入陰分,開痰結,消血癖,合之茯苓去心 下堅,且伐腎邪也。葶藶大棗湯大瀉其肺氣,亦以氣停,故液聚耳!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之症,乃肺氣憤郁於上,以致水飲不行於下,而燥熱之甚 。用此丸急通水道,以救金氣之憤郁,不治上而治其下,故用丸劑也。 羅東逸曰:此三方,《金匱衍義》趙以德注之已詳,而喻嘉言合而注之,青出於藍,故 棄趙


卷二

大黃附子湯

主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二兩)附子(二枚,炮)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 里 喻嘉言曰:仲景治傷寒熱邪痞聚心下,而挾陽虛陰盛之症,用附子瀉心湯之法矣。其雜 症脅 後世 者, 詎知 張路玉曰:三承氣湯,爲寒下之柔劑;白散、備急丸,爲熱下之剛劑;附子瀉心湯、大 黃附 之熱 結, 芩、 脅下


卷二

續命湯

(《金匱》)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桂枝石膏乾薑杏仁(四十枚)川芎當歸人參甘草(各三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 更服 趙以德曰:痱病者,營衛氣血不養於內外,故身體不用,機關不利,精神不治。然是症 有虛 實者 其營 風痹 (


卷二

栝蔞桂枝湯

治太陽症備,身體強KTKT,然脈反沉遲,此爲痙。此湯主之。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 (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須啜熱粥發之。 喻嘉言曰:傷寒方中,治項背KTKT,用桂枝加葛根湯矣。彼之汗出惡風,其邪在 表, 而此之太陽症,罔不具備,其邪之亦在於表可知也。但以脈之沉遲,知其在表之邪,爲內濕 所持而不解,即系濕熱二邪交合,不當從風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之發汗解肌,改用栝 蔞之味苦入陰,擅生津徹熱之長者爲君,合之桂枝和營衛養筋脈,而治其痙,乃變表法爲和 法也。


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龍加石膏湯

越婢加半夏湯

治咳而上氣,此爲肺張,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 (半 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沫,納藥,取三升,分溫三服。


卷二\越婢加半夏、小青龍加石膏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麻黃桂枝細辛芍藥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斤)乾薑(三兩)半夏(半 斤)石 膏(三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納諸藥,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 小兒 喻嘉言曰:前一方,麻黃湯中以杏仁易石膏,而加姜、棗,則發散之力微而且緩;後一 方中 過汗 半夏 中, 裁後學


卷二

桂枝湯

治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等症。雜症自汗、盜汗、 虛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 一升 柯韻伯曰:此方爲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 風、 具矣 故麻 義盡 得用 與心 能到 桂 安 助 要知此方專治表虛,能解肌以發營中之汗,而不能開皮毛之竅,以出衛分之邪,故汗不出者 是麻黃症,脈浮緊者是麻黃脈,即不得與桂枝湯矣。(此明不用桂枝之故。)然初起無汗,當 用麻黃髮汗,如汗解後復煩,即脈浮數者,不得更與麻黃而用桂枝。如下後脈仍浮,氣上沖 與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蓋此時表雖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 在肌肉,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屬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 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湯以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因知 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後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無下手處,豈不陋哉!


卷二

麻黃湯

太陽風寒在表,頭項強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痛,惡風寒,無汗,胸滿而喘,其 脈浮 寒濕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 合, 柯韻伯曰:此爲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能驅骨節 之風 化液 氣, 胃,行 喘平 之汛 然此 可一 枝二


卷二

葛根湯

主治頭項強痛,背亦強,牽引KTKT然,脈浮,無汗,惡風;並治風寒在表,而自 下 利。 葛根(二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一 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同煎,分溫三服。 柯韻伯曰:此症身不疼,腰不痛,骨節不疼,不惡寒,是骨不受寒矣;頭項強痛,下連 於背 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實里虛矣。比麻黃、青龍二症較輕,然KTKT更甚於項強, 而 無汗不失爲表實,但脈浮不緊,是中於鼓動之陽風,故於桂枝方加麻黃倍葛根以去實,小變 麻、桂之法也。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作汗,開腠理而解表,故以爲君;寒熱俱輕,桂、 芍俱減;麻黃助桂、姜以開表;大棗助甘、芍以調內。故用以治表實,而表邪自解;不必治 里虛,而下利自瘳,與大青龍治表里俱實者徑庭矣。蓋葛根稟氣輕清,而賦體厚重,輕以去 實,重以鎮動,厚以固里,惟表實里虛者宜之,胃家實者非所宜也。故仲景於陽明經中不用 葛根,東垣定爲陽明經藥,易老雲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老未讀仲景書乎?要知葛根、 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劑,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與麻黃之專於發表者不同耳。 《金匱》治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喻嘉言曰:傷寒項背KTKT,無汗惡風者,用葛根湯。此症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 陽、 陽明兩經之界,兩經之熱並於胸中,必傷肺金清肅之氣,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 無汗;陽明之筋內結胃口,外行胸中,過人迎,環口,熱並陽明,斯筋脈牽引,口噤不得語。 然剛痙無汗,必從汗解,況濕邪內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湯合解兩經之濕熱,與風 寒之


卷二

大青龍湯

治頭項強痛,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無少陰症者,用此發汗。若 脈浮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 (十 枚)石膏(如雞子 上七味,水煎服,如麻黃湯法。 柯韻伯曰:此麻黃症之劇者,故於麻黃湯加味以治之也。諸症全是麻黃,而喘與煩躁有 別。 津不 中, 雙解 汗、 桂枝 故 表 兆 躁 用 之


卷二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滿,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細辛乾薑(各三兩)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 兩。 加 柯韻伯曰:寒熱不解而咳,知內有水氣射肺;乾嘔,知水氣未入於胃,而在心下也。心 下爲 或 泥 去 之 解 治 也 表 趙以德曰:溢飲之證,《金匱》雲當發其汗,小青龍湯治之。蓋水飲溢出於表,營衛盡 爲之 必


卷二

桂枝人參、葛根黃芩黃連湯

太陽外證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脈微弱,心下痞硬者, 桂枝


卷二\桂枝人參、葛根黃芩黃連湯

桂枝人參湯

桂枝甘草(各四兩)人參白朮乾薑(各三兩)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三升,日再服,夜一服。


卷二\桂枝人參、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黃連黃芩(各三兩)甘草(炙,二兩) 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二升,分溫再服。 柯韻伯曰:外熱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則同。一以微弱之脈,而心痞 硬, 而辨 解表 本緩 注下 除喘 者殊 上條脈證是陽虛,雖協熱於外,而里則虛寒;下條脈證是陽盛,雖下利不止,而表里俱 實。 之上 中亦能


卷三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誤下,邪熱入里,脈促,喘而下利。 葛根(半斤)甘草黃芩(各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喻嘉言曰:太陽病原無里症,但當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入陽 明之 用葛 太陽


卷三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 桂加 桂枝湯去桂,加白朮、茯苓各三兩,減芍藥一兩。 柯韻伯曰:汗出不徹,而遽下之,表證仍在,而反無汗,更見心下滿痛,此謂有表里證 矣。 若 之 芍 可 本 由 便


卷三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若嘔者,加半夏、生薑。 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嘔者加半夏半斤, 生薑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干,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 半表 虛, 柯韻伯曰: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已入少陽之里,膽火上逆,移熱於脾,故自下利。 與黃 非胃


卷三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甘草乾薑(各三兩)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半夏(半斤)大棗(十 二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程郊倩曰:熱在胸中,有煩躁鬱悶之症,可知胃中反有邪氣,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 證寒 腹中痛 上下相 氣,升 乾薑, 成無己曰:濕家下後,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爲下熱上 寒也


卷三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表解后里氣不和,下利,嘔逆,心中至脅痞滿硬痛,汗出,短氣,頭痛, 不惡 大棗(十枚,掰)甘遂大戟芫花(熬,各等分) 上三味,各別搗爲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末藥。強人 一錢 柯韻伯曰:仲景利水之方,種種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氣爲患,或喘,或咳,或悸,或 噎,或吐,或利,或無汗,病在一處而止;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嘔逆,下走腸 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溢於外者,浩浩莫御矣。且頭痛,短氣,心腹脅下皆痞滿而硬痛,是水 邪尚留結於中,三焦升降之氣阻隔而難通矣。表邪已罷,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邪充斥,又非 淡滲之品所能勝。非選利水之所至峻者以直折之,中氣不支,束手待斃耳。甘遂、芫花、大 戟三味,皆辛苦氣寒而稟性最毒,並舉而用之,氣味合,相濟相須,故可交相去邪之巢穴, 決其瀆而大下之,一舉而水患可平也。然水利所湊,其元氣已虛,而毒藥攻邪,必脾胃反弱 ,使無健脾調胃之品爲主宰,邪氣盡,而大命亦隨之矣。故選十棗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 培脾土之虛,一以制水氣之橫,一以解諸藥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備,既不使邪氣之盛而不制 ,又不使元氣之虛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昧者惑於甘能中滿之說而不敢用,豈知承 制之理乎?張子和竊此意而制浚川、禹功、神等方,以治水腫、痰飲之病,而不知君補劑 以培本,但知任毒藥以攻邪,所以善其後者鮮矣!


卷三

小陷胸湯

治心下痞,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實,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程扶生曰:此熱結未深者在心下,不若大結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比手不可近爲輕; 脈之 黃連 上 程郊倩曰:黃連滌熱,半夏導飲,栝蔞潤燥,合之以開結氣。亦名曰陷胸者,攻雖不峻, 而


卷三

大陷胸湯

主治傷寒發熱,不發汗而反下之,表熱乘虛入於胸中,與不得爲汗之水氣結而不散,令 心下 腸 大黃(六兩)芒硝葶藶子杏仁(去皮,各半升)甘遂(一錢,爲末) 上五味,以水先煮大黃、杏、藶,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溫服,得快利, 止 柯韻伯曰:胸中者,宗氣之所出,故名氣海。氣爲陽,故屬太陽之部。氣爲水母,氣清 則水 下輸 淫於 任 行 胸 解 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視其人壯實,可以一戰成功。如平素虛弱者,病久而任攻伐者,當 念虛虛之戒矣。


卷三\五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此爲痞,宜半夏瀉心 湯。 半夏(半斤)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 (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溫三服。 (此小柴胡去柴胡,而加乾薑、黃連。)


卷三\五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 攻痞 瀉心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服之。


卷三\五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別煮取汁。) 以麻沸湯二升,漬三味,須臾,去滓,納附子汁。


卷三\五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 姜瀉 生薑(四兩)甘草人參(各三兩)乾薑(一兩)黃連(一兩)黃芩(三兩)半 夏 (半升)大棗(十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溫三服。


卷三\五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 心 逆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溫三服。 王又原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後而痞者,亦有下後復汗而痞 者, 辛以 而同 五六 以和表里,此以徹上下。而必推半夏爲君者,痞從嘔得來,半夏之 汗出解之後,已無傷寒矣。胃藏津液,發汗則津液亡,故胃中不 發胃家升騰之氣,乃治雜證之標的也。一屬少陽,一屬汗解,人 正在太陽,無用人參之例。雖下而復下,爲胃中虛,不可用也。 和其客氣之上逆,溫其中氣之不調,補其心煩之不安焉耳。心下 痞之診也。按之濡,關上浮,爲痞尚未成,故無用虜荊之六十 此漬以麻沸湯,須臾去滓,僅得其無形之氣,不用其有形之味 之症,明系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復惡寒者,爲續見之證,明系 見者,以兩湯治之;續見者,以一湯救之。其附子則煮汁者, 重也。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瀉胃,而曰瀉心 誤爲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


卷三

桂枝加附子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桂枝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同,不須啜粥。 柯韻伯曰:發汗太過,陽無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陽,玄府不閉,風乘虛入, 故復 不得 則漏 肢自 急 附 有


卷三

桂枝甘草湯

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柯韻伯曰:汗出多則心液虛,氣餒故悸。叉手自冒則外有所衛,得按則內有所根據。如此 不堪 得 以 自


卷三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發汗病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方主之。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柯韻伯曰:發汗病解而反惡寒,比未汗時更甚,其陽虛可知矣。夫太陽、少陰爲表里, 太陽 從汗 以扶 使腎


卷三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水飲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 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細 辛 (二兩)附子(一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 皮中 柯韻伯曰:水飲者,少陰所主。心下者,太陽之部。心下有水氣,至于堅大如盤,是五 髒之 則氣 之; 草、 一汗而 爲陰, 人凡遇 勝道哉! 故用硝、 故於桂枝 下之而


卷三

小建中湯

治傷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煩,或腹中急痛,而脈陽澀陰弦者。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膠飴 (一 升) 上六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分三服。 柯韻伯曰:桂枝湯爲治表而設,佐以芍藥者,以自汗故耳。自汗本表證,而所以自汗者, 因 發 不補不瀉,惟甘以緩之,微酸以收之,故名曰建耳。所謂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煩,煩則爲 熱,悸則爲虛,是方辛甘以散太陽之熱,酸苦以滋少陰之虛,是建膻中之宮城也;一腹中急 痛,急則爲熱,痛則爲虛,是方辛以散厥陰之邪,甘以緩肝家之急,苦以瀉少陽之火,酸以 致太陰之液,是建中州之都會也。若夫中氣不足,勞倦所傷,非風寒外襲者,《金匱》加黃 ,以固腠理而護皮毛,則亡血失精之症自寧。此陽密乃固之理也。


卷三

五苓散

(附茵陳五苓散) 治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 而煩 茯苓(十八銖)豬苓(十八銖)白朮(十八銖)澤瀉(一兩)桂枝(五錢) 上五味爲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郊倩曰:標邪傳入膀胱,是爲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傷寒 五苓 水,致 取其 液, 止而 爲脈 趙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爲真水,一爲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主;客水者,即 食飲 降, 水飲 也。 怠, 泛流 培土 能化 。先哲有曰:水之 無火則水不行。 羅東逸曰:傷寒之用五苓,允爲太陽寒邪犯本,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然用桂 枝者,所以宣邪而 以君之,而虛寒之 積黃癉。蓋土虛則 旺中州,利膀胱


卷三

越婢湯(《金匱》)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喻嘉言曰:越婢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麻黃、石膏二物, 一甘 陽, 以實 而 萌 趙以德曰:五臟各一其陰陽,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故土不獨成四氣,土亦從四維而後 成, 熱, 以 熱 達 走 益胃中之氣。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益陽。風水者,則加術以散皮膚間水氣,發谷精以宣 榮衛,與麻黃、石膏爲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喻論明析,趙說能細剖其理,開便後學,故兩錄之。


卷三

茵陳蒿湯

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爲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腹 微滿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 狀; 柯韻伯曰:太陽、陽明俱有發黃證。但頭汗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 下泄 故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爲涼散法;心胸是太陽陽明之里,當寒以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 火法;腸胃是陽明之里,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稟北方之色,經冬不凋, 傲霜 瘀熱 景治 虎加 茵 通 便 湯 者 承 小


卷三

梔子豉湯

(附加減諸湯) 治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煩躁, 心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 安者 乾薑 柯韻伯曰:太陽以心腹爲里,陽明以心腹爲表。蓋陽明之里是胃實,不特發熱、惡寒、 目疼 臥、 制 明 暮 吐 表 色 這 心 之 加生薑以散邪。若下後而心腹滿,起臥不安,是熱已入胃,便不當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 ,不宜復下,故只用梔子以除煩,佐枳、朴以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氣之輕劑也。 若以丸藥下之,心微煩而不懊惱,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故任梔子以除煩,倍乾薑以 逐內寒,而表熱自解,此又寒熱並用,爲和中解表之劑矣。內外熱熾,肌肉發黃,必須苦甘 之劑以調之,柏皮、甘草色黃而潤,助梔子以除內煩而解外熱,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 ,此皆用梔豉於加減,以御陽明表證之變幻也。夫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劑, 惟豉之腐氣,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梔也。(此 義 豉 陳


卷三

豬苓湯

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溶,溫服七合,日三服。 趙羽皇曰:仲景制豬苓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以益陰,不專利水。(二 語 津 竭 亦於胃家養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 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 腎以行水之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 形,以行有形也。(妙義環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


卷三

白虎湯

治陽明症,汗出,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 石膏(一斤碎綿裹)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邪入陽明,故反惡熱,熱越故汗出,因邪熱爍其精液,故渴欲飲水,邪盛而 實, 又 脾 知母氣寒主 之緩其寒, 佐,陰寒之 白虎爲西方 甘草、粳米


卷三

白虎加人參湯

治太陽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是也。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如前煮服法。 趙以德曰: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而渴者,中也。其症 相似 人參湯 惡寒 也。 之源


卷三\大小二承氣湯合論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手足然汗出,譫語,汗出多,胃燥,獨語如見鬼狀,喘冒不能臥,腹 滿痛 心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枳實(五枚,炙)芒硝(三錢)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上火微 煮三


卷三\大小二承氣湯合論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湯當大便,不爾再服,以利 爲度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 因 是 其 滓 芒 大 喻嘉言曰:《金匱》治痙,爲病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腳攣急,必齒,可與大承氣 湯,乃死裡求生之法也。《靈樞》謂熱而痙者死,腰折,螈,齒也。茲所云臥不着席, 即腰折之變文;腳攣急,即螈之變文;且齒加以胸滿、口噤,上中下三焦熱邪充斥,死 不旋踵矣。在傷寒症,腹滿可下,胸滿則不可下。然投是湯者,須知所謂胸滿,謂其邪尚在 表,故不可下。(存此條,爲下能存陰之一證。)此證入里之熱,極深極重,匪可比倫。況陽 熱至極,陰血立至消亡。即小小下之,尚不足以勝其陽,救其陰。故取此湯以承領其一線之 陰氣,陰氣不盡爲陽熱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與二字甚活,臨症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既有下之重傷其


卷三

桃仁承氣湯

治血結胸中,手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熱,胸滿,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如狂者。 此 桃仁(半兩)大黃(一兩)硝(三錢)桂(三錢)甘草(三錢) 上每服一兩,姜、水煎服。


卷三

抵當湯並丸

治傷寒蓄血,並治症瘕,追蟲、攻毒甚佳。 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枚)桃仁(二十枚)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即以四味搗粉爲丸,分四丸, 以 柯韻伯曰:膀胱爲水府,血本無所容蓄者也。然太陽爲諸陽主氣,是氣之最多者,而其 經 熱結 必其 急 沉 便 非至峻之劑,不足以抵其巢穴而當此重任,故立抵當湯。蛭,蟲之善飲血者,而利於水;虻 ,蟲之善吮血者,而猛於陸。並舉水陸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氣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 陳致新,大黃苦寒,蕩滌邪熱,此名抵當也。若熱雖盛而未狂,小腹滿而未硬,宜小其制, 爲丸以緩治之。若外症已解,小腹急結,其人如狂,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加桃仁、桂枝 之行血者於其中,以微利之,胃和則愈矣。此桃仁承氣,又爲治之緩也。


卷三

小柴胡湯

治傷寒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耳聾,脈數。此是 少陽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 而不 根四 便不 咳者, 程郊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陽而取義。至於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所云上焦得 通, 入里 故 故 其餘或之雲者,以少陽在人身爲游部,凡表里經絡之罅,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 據症皆是太陽經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 症。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半夏能開結 痰,豁濁氣以還清;人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發之 氣,使邪無內向也。至若煩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實。渴者, 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蔞根。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 安土,加芍藥以戢木。脅下痞硬者,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緩,加牡蠣之咸而軟 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則木氣逆,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 ,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於肌,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湊入於肺, 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薑爲乾薑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木寡於畏也。總之,邪 在


卷三

大柴胡湯

治熱結在內,往來寒熱者。 柴胡(半斤)半夏(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枳實(四枚)生薑(五 兩)大棗(十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此熱結在氣分,不屬有形,故十餘日復能往來寒熱也。若熱結在胃,則蒸蒸 發熱 加 心 不用大 大柴 大柴


卷三

柴胡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此太陽、少陽並病也,柴胡 桂枝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芍藥桂枝(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 (二合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柴、桂二湯,皆是調和之劑。桂枝湯重解表,而微兼清里;柴胡湯重調里, 而微 以調 之任重 注釋; 柴胡亦 本渴而 之時 微,則 表證雖 少陽微 仍用人


卷三

桂枝加芍藥加大黃二湯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 枝加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即桂枝湯倍芍藥三兩;大實痛者,即原方加大黃二兩。煎法如前。 柯韻伯曰:腹滿爲太陰、陽明俱有之證,然位同而職異。太陰主出,太陰病則腐穢之出 不利 不 於太陰 加大黃以 轉屬太陰 則腹大實而 燥屎之徵,故加


卷三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脈沉,無里證者。 麻黃(一兩)附子(一枚,炮)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服。 熱微者,以甘草易細辛,微發汗。 柯韻伯曰:少陰主里,應無表證。病發於陰,應有內熱。今始受寒邪,即便發熱,而里 無熱,似乎太陽,而屬之少陰者,以頭不痛而但欲寐也。蓋少陰爲太陽之雌,大言陰與陽, 小言 便露 里雌雄 腎氣獨沉,故身雖熱而脈則沉也。所 表反熱,便於表劑中加附子,以豫固 陰邪始得以內侵,孤陽因之以外越耳! (且開且固,本方妙義如此。)夫發熱、無汗,太陽之表不得不開;沉爲在里,少陰之 樞又不 陽之微陽 病及表, 甘草易細


卷三

乾薑附子、茯苓四逆二方

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 者,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頓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去 皮,生用)上五味,以水五升,煮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柯韻伯曰:二條皆太陽壞病,轉屬少陰者也。凡太陽病而妄汗、妄下者,其變證或仍在 太陽 屬少 陽 少陰則 少陰 屬 表證之解不解,爲之詳辨,則陰陽之差多差少,不致混淆,而用方命劑,無纖毫之失也。夫 先汗後下,於法爲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制茯苓四逆固陰以收 陽;先下後汗,於治爲逆,而表證反解,內不嘔渴,似乎陰陽自和,而實妄汗亡陽,所以 虛陽擾於陽分,晝則煩躁不得安,陽虛不得入於陰,故脈沉微而夜靜,是真陽將脫而煩躁也, 用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方議妙極!)同一煩躁,所用之方不同如此。姜、附者,陽中陽 氣化,不假根苗而成,能補先天無形之氣,安虛陽外脫之煩,故以爲君;人參能回元氣於無 何有之鄉,通血脈於細微欲絕之際,故以爲佐。是方以人參佐茯苓,補下焦之元氣;以乾薑 而緩急自別,用方之神乎!(急緩二議,開後學心胸。)


卷三

旋復代赭湯

治汗吐下解表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甘草(炙,三兩)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 上七味,以水一斗,煎減半,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日三服。 羅東逸曰:仲景此方,治正虛不歸元,而承領上下之聖方也。蓋發汗吐下解表後,邪雖 去, 以濁邪 養胃, 於下; 使噫氣 利在下 胸中轉


卷三

赤石脂禹餘糧湯

主治久痢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俱搗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柯韻伯曰:甘、姜、參、術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 焦者 責在 者 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餘糧色黃入戊,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 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於姜、附。仲景曰: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可知與桃花湯別成一局矣。


卷三

真武湯

治少陰水氣爲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嘔,或小便利而 下利 白朮(二兩)茯苓白芍(各三兩)大附子(一枚,炮)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趙羽皇曰:人之一身,陰陽是也。上焦屬陽而主心肺,下焦屬陰而主肝腎。肝藏陰血, 腎兼 酸能 也。 孰爲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 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薑者 和胃也。蓋五苓散行有餘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兩者天淵。總之 泛溢妄行者,非大補坎中之陽,大健中宮之氣,即日用車前、木通 柯韻伯曰:坎宮火用不宣,故腎家水體失職,是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當壯元陽 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湯。方後立加減法,是真武加減證,不是主症,雖皆水 氣爲患,而不屬少陰。其雲若咳者,是水氣射肺所致,加五味子之酸溫,佐芍藥以收腎中水 氣;細辛之辛溫,佐生薑以散肺中水氣。小便自利而下利,是胃中無陽,則腹痛不屬相火, 四肢困於脾濕,故去芍藥之酸寒,加乾薑之辛熱,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爲溫中之劑, 而非利水之劑矣。若嘔者,是水氣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病不涉少陰,由於太陰濕 化不宣也,不須附子之溫腎,倍加生薑以散邪,此爲和中之劑,而非下焦之劑矣。附子、芍 藥、茯苓、白朮四味,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味,便不是真武。仲景論證治,多觸類旁通,並 不畫地爲界。 喻嘉言曰:亡陽而用真武以救之者,蓋真武北方司水之神。方中四味,是行水收陰,崇 土回 越,


卷三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藥,取二升,去滓,納膠溶,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 溫服 柯韻伯曰:此少陰之瀉心湯也。凡瀉心必藉連、芩,而導引有陰陽之別。病在三陽,胃 中不 者, 神明 非得 不歸 和,取 急趨下 精神乃


卷三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加吳萸、生薑。 當歸桂枝芍藥(各三兩)細辛甘草通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此厥陰初傷於寒,發散表寒之劑。凡厥陰傷寒,則脈微而厥。以厥陰爲兩陰 之交 相火 脈細 也; 通 草 氣血 手足 發散之 細辛, 陰內外 程郊倩曰:少陰所主者氣,厥則爲寒,當納氣歸腎;厥陰所主者血,厥則爲虛,當溫經 復營


卷三

吳茱萸湯

治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少陰症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陽明食谷欲嘔 者。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羅東逸曰:仲景救陽諸法,於少陰四逆湯,必用姜、附;通脈四逆湯,加乾薑分兩,其 附子 斷鰲 茱萸 一陽 具, 生矣 升之 之燥 四末 之間 氣。學人 王又原曰:少陰、厥陰,俱有躁煩。少陰之躁在水,由龍火不歸,故姜、附得而陽回; 厥陰 (兩


卷三

白頭翁湯

治厥陰熱利,下重,脈沉弦,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三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二兩)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韻伯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髒有寒也;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 焦虛 撞心 脈沉爲在里,弦爲肝脈,是木郁之徵也;渴欲飲水,厥陰病則消渴也。白頭翁臨風偏靜,長 於驅風,用爲君者,以厥陰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火,必寧搖動之風;秦皮 木小岑高,得清陽上升之象爲臣,是木郁達之,所以遂其發陳之性也;黃連瀉君火,可除上 焦之渴,是苦以發之,黃柏瀉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堅之也。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 用此方,以升陽散火,是謂下者舉之,寒因熱用法;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 ,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卷三\四逆、通脈四逆湯

四逆湯

治脈沉、厥逆等證。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溫服。


卷三\四逆、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治少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 或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溫服。 加減法:面赤色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 痛者 王又原曰:仲景真武湯一方,於水中補火;四逆與通脈四逆二方,是於水中溫土。二方 用藥 陽未 內陽微 姜,樹 氣已離 等分者 四逆; 內,面 出,而 外熱,


卷三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溫熱內發,表里俱熱,頭痛,身疼,不惡寒反惡熱,無汗而喘,大煩,大渴,脈陰陽俱 浮者 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膏(半斤) 上四味,煎服同麻黃湯法。 柯韻伯曰:石膏爲清火之重劑,青龍、白虎皆賴以建功。然用之不當,適足以招禍,故 青龍 但熱 語、 桂枝 出, 程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發爲喘熱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盡。若身無大熱,則 是熱 散除


卷三

附子湯

治少陰病,身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 附子(二枚,生)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一升,日三服。 柯韻伯曰:此仲景溫補之第一方,乃正治傷寒之法,爲少陰固本御邪之劑也。夫傷則宜 補, 中之陰,又爲寒水之髒,故傷寒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證。方中用生附二 枚者,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益少火之陽,鼓腎間之動氣以御外侵之陰翳,則守邪之 神 髒 陽無 水。 以散 子湯 於經 脈 表 與 尚 學人


卷三

參胡三白湯

治汗下後,虛微少氣,發熱,口燥。去柴胡,名人參三白湯。 人參柴胡白朮白芍白苓姜棗 柯韻伯曰:汗下后里氣既虛,當求之於三陰:而表熱復發,又當責之三陽。三陽以少陽 爲樞 不得 達少 太陰 爲大 冬、 表熱


卷四

濟生腎氣丸

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腹脹,喘急,痰盛,已成鼓症,其效如神。 熟地黃(四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干山藥澤瀉車前子山茱萸牛膝肉 桂 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張景岳曰:水腫乃脾、肺、腎三髒之病。蓋水爲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 在肺 無所 關, 即爲 必先 失其 之真 故用 牛膝 即所 減。 大傷 桂、 蓋 如 散 以 自 斗 勝


卷四

八味地黃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衰憊,臍腹疼痛, 夜多 熟地黃(八兩,用真生懷慶,洗,浸一宿,柳木甑砂鍋上蒸半日,曬乾,如式九次爲度, 臨用 桂附子(各一兩) 上八味爲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趙養葵曰:君子觀象於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陽氣易舉者,陰虛火動 也; 藥、澤 中補火 喻嘉言曰:《金匱》用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腳氣即陰氣,少腹不仁,即攻心 之漸 少腹 阻其胸中之陽,自致短氣,故用 此腎氣不能攝水,小便恣出, 氣不上升之渴,非用此以蟄護 藥,得其旨矣。 柯韻伯曰: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夫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 非指 腎家 命門 氣矣 則 崔氏加減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熱,腎虛而不甚寒者宜之也。《千金方》 於八 附加 苓以 味外


卷四

六味地黃丸

主治腎精不足,虛火炎上,腰膝痿軟,骨熱酸疼,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 水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白茯苓干山藥(各四兩)牡丹皮(三兩)澤 瀉(二兩) 上爲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 柯韻伯曰: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下無以奉春生之令,上絕肺金之化 源。地黃稟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 水之 靜之 腎之 故 固封 藉以 奉生


卷四

天王補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症。 人參酸棗仁當歸生地黃柏子仁麥冬天冬遠志五味子白茯苓丹 參玄參桔梗 上爲末,煉蜜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柯韻伯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二者神也。神衰則火爲患,故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 補心 耳 之 以生心血,玄參之咸以補心血, 楫,遠志爲嚮導,和諸藥入心而 生瘡、大便不利之虞哉?


卷四

硃砂安神丸(東垣方)

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寤寐不安。 硃砂(另研)黃連(各半兩)生地黃(三錢)當歸甘草(各二錢) 上爲細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硃砂爲衣,每服三十丸,臥時津液下。 葉仲堅曰:經曰:神氣舍心,精神畢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爲君主 之官 痴妄 以養 之; 安;


卷四

枳術丸

(東垣) 治胃虛,濕熱飲食壅滯,心下痞悶。 白朮(二兩,土蒸)枳實(一兩,麩炒) 上爲細末,荷葉煨陳米飯爲丸如椒目大,白湯下。 東垣曰:白朮苦甘溫,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其甘溫補脾家之元氣,多於枳實一倍;枳 實味 先補 營氣 矣。


卷四

附錄《金匱》枳術湯

治心下硬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趙以德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消其痞。 白


卷四

磁朱丸

(《千金方》) 治神水寬大漸散,皆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睹物成二體,及內障,神水淡綠色、 淡 磁石(二兩,)辰砂(一兩)神曲(生,三兩,更以一兩水和作餅煮浮,搜入 前藥,煉蜜 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王又原曰:經曰: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則目之能視者氣也,目之所以能視者精 也。 則不 神 藏 四 收 制 柯韻伯曰:此丸治癲癇之聖劑。蓋狂痴是心、腎、脾三髒之病。心藏神,脾藏意與智, 腎藏 也。 所謂 之重 北方 滋陰, 於陰, 旨乎!


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四神丸

治脾腎雙虛,子後作瀉,不思食,不化食。 肉果(二兩)破故紙(四兩,炒)五味子(三兩)吳茱萸(五錢,鹽湯泡過) 上爲末,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水煮棗熟,去姜,取棗肉,搗和藥丸桐子大,空 心鹽


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二神丸

去茱萸、五味。


卷四\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五味子散

去肉豆蔻、破故紙。 程郊倩曰:命門無火,不能爲中宮腐熟水谷,藏寒在腎,誰復司其閉藏?故木氣才萌, 不疏 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澀之性,吳茱萸散邪補土,肉豆蔻澀滑益 使氣壯,補腎仍是補脾矣。 李士材曰:腎水受時於子,弱土不能禁制,故子後每瀉也。 柯韻伯曰:瀉利爲腹疾,而腹爲三陰之都會,一髒不調,便能瀉利。故三陰下利,仲景 各爲 膚、 爲一 陰,陰 脾虛不 辛溫者 虛無 萸之辛 症則同 可互用 曰四神


卷四

滋腎丸

治肺痿聲嘶,喉痹,咳血,煩躁。 黃柏(二兩,酒炒)知母(二兩,酒浸,炒)肉桂(一錢) 上爲細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下。 羅東逸曰:此丸爲腎家水竭火炎而設。夫水竭則腎涸,腎涸則下泉不鍾,而陽盛於上, 斯喉 焦 苦 燥 龍歸海,於是坎盈而流漸長矣。此滋腎之旨也。 柯韻伯曰:水爲腎之體,火爲腎之用。人知腎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腎中有火,始能 制水 所主


卷四

虎潛丸

治腎陰不足,筋骨痿軟,不能步履。 龜板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牛膝(三兩五錢)芍藥(一兩五 錢)鎖陽虎骨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五分) 上爲末,煮羯羊肉,搗爲丸桐子大,淡鹽湯下。 王又原曰:腎爲作強之官,有精血以爲之強也。若腎虛精枯,而血必隨之,精血交敗, 濕熱 搏, 君; 母愈 北方 又有 焉。 葉仲堅曰:痿原雖分五臟,然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內經》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 爲痿 視爲 爲肺 潛之 夫潛之 必用二者爲君, 知母清太陰之 骨正筋柔矣 以溫之。羊


卷四

越鞠丸

治臟腑一切痰、食、氣、血諸郁,爲痛,爲嘔,爲脹,爲利者。 香附蒼朮撫芎山梔仁神曲 水發丸,每服百丸。 季楚重曰:《內經》論木郁達之五句,前聖治郁之法最詳。所謂郁者,清氣不升,濁氣 不降 交而 由胃 焦失 梔子清郁導火,於以達肺騰胃而清三焦,尤妙撫芎之辛,直入肝膽以助妙用,則少陽之生氣 上朝而營衛和,太陰之收氣下肅而精氣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變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 、木尤甚。前人用逍遙散調肝之郁,兼清火滋陰;瀉白散清肺之郁,兼潤燥降逆。要以木 上沖即爲火,金郁斂澀即爲燥也。如陰虛不知滋水,氣虛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卷四

封髓丹

治夢遺失精,及與鬼交。 黃柏砂仁甘草 上蜜糊爲丸,每服三錢。 趙羽皇曰: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 之處 外溢 黃柏 至於 且能 而潤之者唯辛,縮砂通三焦、達津液,能納五臟六腑之精而歸於腎,腎家之氣內,腎中之髓 自


卷四

左金丸

治肝臟火實,左脅作痛。 黃連(六兩,炒)吳茱萸(一兩,湯泡) 上爲末,作丸。 胡天錫曰:此瀉肝火之正劑。肝之治有數種:水衰而木無以生,地黃丸癸乙同源是也; 土衰 歸脾 從 其捍


卷四

資生丸

治婦人妊娠三月,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調中養胃,飢能使飽,飽能使飢,神 妙難 人參(三兩)雲術(三兩)茯苓(二兩)山藥(二兩)薏苡仁(兩半)蓮肉 (二兩)芡實( 白豆蔻(八錢)桔梗(一兩)藿香(一兩)川黃連(四錢)砂仁(一兩半)扁 豆 (一兩半)山楂(一兩半) 上十八味,爲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米飲下。 羅東逸曰:此方始於繆仲醇,以治妊娠脾虛及滑胎。蓋胎資始於足少陰,資生於足陽明。 故 之 芎 以補 之。 墮。


卷四

脾約丸

治腸胃燥熱,大便秘結。 麻仁(二升)杏仁(一斤)枳實厚朴芍藥(各八兩)大黃(一斤) 上爲末,蜜丸,白湯下。 成無己曰: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 散精 得四 緩, 結者 約, 理 雖


卷四

更衣丸

治津液不足,大便不通。 硃砂(五錢,研如飛面)蘆薈(七錢,研細) 滴好酒少許,和丸。每服一錢二分,好酒下。 柯韻伯曰:胃爲後天之本,不及痼病,太過亦病。然太過復有陽盛、陰虛之別焉。兩陽 合明 必更 土, 色通 劑矣 夷所


卷四

備急丸

治寒氣、冷食稽留胃中,心腹痛,大便不通者。 大黃乾薑(各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先搗大黃、乾薑爲末,納巴豆合搗千杵,和蜜丸如豆大,藏密器中勿泄氣,候用。每服 三四 頭起 折齒 柯韻伯曰:大便不通,當分陽結、陰結。陽結有承氣、更衣之劑,陰結又製備急之方。 《金 立, 仲景 故用大 議及寒


卷四

當歸龍薈丸

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服之。 當歸龍膽草黃連黃芩梔子仁(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 香(二錢 上爲末,炒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柯韻伯曰:肝爲相火,有瀉無補。青黛稟東方之色,入通於肝,大寒之性,所以瀉其實 火也 瀉火 必克 旺則 此火 劑中 須也


卷四

四生丸

治陽盛陰虛,血熱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黃生柏葉生荷葉生艾葉(等分) 上四味,搗爛爲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滾湯化服。 柯韻伯曰:心腎不交,則五臟齊損;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 血上 盡 而 震 暫 血 耳


卷四

石斛夜光丸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空中有黑花,及睹物成二,神水淡綠、淡白色者。 天門冬(焙)人參茯苓(各二兩)麥冬熟地生地(各一兩)枸杞子菟絲 子甘菊 連防風 草決明(八錢) 上爲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羅東逸曰:此方爲陽衰陰弱,不能生精於目而設,故目科與《千金》磁朱丸並重,治證 亦同 故夫 肺虛 其主 是方 陰、 培補 解結 明之


卷四

礞石滾痰丸

治實熱老痰之峻劑,虛寒者不宜用。 黃芩大黃(酒蒸,各八兩)沉香(五錢,忌火)礞石(一兩,焰硝過,陳 久者佳,新 上四味爲細末,水丸川椒大,量人大小用之。用溫水一口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徐徐而 下, 間稠 附應 柯韻伯曰:脾爲生痰之原,肺爲貯痰之器,此無稽之談也。夫脾爲胃行其津液,以灌四 旁, 當曰 獨受 則 知 腎 有形之質 得緣涯而 故選金石 穢濁不得膩滯而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乎!又慮夫關門不開,仍得爲老 方之色,能內氣歸腎,又能疏通腸胃之滯,腎氣流通,則水垢不留,而 不粘着於腸,二黃不傷及於胃,一舉而三善備,所以功效若神也。


卷四

指迷茯苓丸

治中焦停痰,伏飲。 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半)枳殼(五錢) 上四味,薑汁糊爲丸。 柯韻伯曰:痰飲之本,皆水也。水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此自陽入陰也;脾氣 散精 行, 於降 則 滌 茯苓滲濕,風硝軟堅,枳殼利氣,別於二陳之甘緩,遠於礞石之峻悍,亦平胃之劑耳!


卷四

大黃蟲丸

治五勞七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大黃(十兩,酒蒸)黃芩(二兩,炒)甘草(三兩)桃仁(去皮尖,炒)杏 仁(去皮尖, 兩五錢,去翅足,炒)水 足,炒) 上十二味,爲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李士材曰:勞傷之症,未有無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則發爲熱;熱涸其液,則干粘於經 絡之 則無 之不 統血 苦 血


卷四

烏梅丸

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利。 烏梅(三百枚)黃連(一斤)細辛附子(炮)人參桂枝黃柏(各六 兩)乾薑(十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 和藥 禁 柯韻伯曰:六經惟厥陰爲難治。其本陰,其標熱,其體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 所因 厥 即陽 渴;氣 中空虛 之品; 入肝。 腎者肝之 以散之 苦酒漬 蛔,昆 因熱用 收之,


卷四

平胃散

治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克制,有積飲痞膈中滿者。 蒼朮(五斤,泔浸七日)陳皮(去白)厚朴(各三斤,薑汁炙)甘草(三十兩, 炙) 上爲末,每服三錢,姜湯下,日三服。又水煎,每服七錢。 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張仲 景制 削平 以平 之義 第二術白者柔而緩,蒼者猛而悍,此取其長於發汗,迅於除濕,故以蒼朮爲君耳。不得以白 補 氣行則愈,故更以陳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補而健運,故以炙甘草爲使。名曰平胃,實調 脾 雖倍白朮,而消伐過於此方。昧者以術爲補,爲當久服,不思枳實爲峻而不宜多,特未之思 耳。


卷四

瓜蒂散

邪結胸中,胸中痞硬,寸脈微浮,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手足 厥冷 皆 瓜蒂赤小豆(熬黃,各一合)香豉(一合) 上二味,別搗爲散,取一錢,用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 服之 柯韻伯曰:胸中者,清虛之府。寒邪凝結,內熱不得外達,以至痞硬。其氣上沖,心下 煩, 喉不得息 降,胃陽 得達,肺 升生發 象心, 胸中之 以三法


卷四

天水散

(一名益元散,一名六一散) 治夏時中暑,熱傷元氣,內外俱熱,無氣以動,煩渴欲飲,腸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 積 桂府滑石(六兩,水飛)甘草(一兩)辰砂(三錢) 上爲細末,新汲水一碗,調服三錢。 柯韻伯曰:元氣虛而不支者死,邪氣盛而無制者亦死。今熱傷元氣,無氣以動,斯時用 參、 虛者 秉秋 上清 止渴 安, 通行 催生下乳,積聚、蓄水等症,同乎此義,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氣而不助邪, 傷氣,不負益元之名矣。宜與白虎、生脈三方鼎足可也。


卷四

阿膠散

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咳而哽氣者。 真阿膠(一兩半)牛蒡子(二錢半,炒)馬兜鈴(五錢,焙炙)甘草(五錢) 杏仁(七 上爲細末,每服兩許,水煎服。 程郊倩曰:痰帶紅線,嗽有血點,日漸成痿。緣肺處髒之最高,葉間布有細竅,氣從此 出入 久則 力子


卷四

玉屏風散

治風邪久留而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 防風黃白術(等分) 上爲細末,酒調服。 柯韻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 不去 以驅之 清頭目 然衛 關鍵 子 以 風 毛


卷四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一錢五分)赤芍藥山梔仁(各一錢)當歸細甘草(各一錢二分) 上五味,加燈心,水煎服。 柯韻伯曰:經曰腎合膀胱,故腎爲水髒,而膀胱爲水腑。腎主癸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 藏 能出 之溺 之根 邪 氣,而氣即爲水,水精四布,下輸膀胱,源清則流潔矣。如 淋澀,膏淋豆汁,砂石膿血,而水道爲之不利矣。總由化源 八正、舟車、禹功、浚川等劑治之,五臟之陰虛,太陽之氣 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腎肝,以安下焦之氣 而陰陽釐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水潔矣。此治本之


卷四

失笑散

治產後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省人事。 五靈脂蒲黃(等分) 每服三錢,酒煎服。


卷四

獨聖散(附)

山楂肉(二兩) 水煎,用童便、砂糖和服。 吳於宣曰:經雲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產後瘀血停滯,三經皆受其病,以致心腹 疼痛 小腹結 生用 陳致新 一味厚 疼,更 得宜,


卷四

清胃散

治胃經濕熱,牙齒牙根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 生地黃當歸川黃連升麻牡丹皮 水煎服。 羅東逸曰:陽明胃多氣多血,又兩陽合明爲熱盛,是以邪入而爲病常實。若大渴、舌苔、 煩 腑 而 本 矣。


卷四

龜鹿二仙膠

大補精髓,益氣養神。 鹿角(血者,十斤)龜板(自敗者,五斤)枸杞子(甘州者,二十兩)人參(十 五兩) 上用鉛壇如法熬膠。初服酒化一錢五分,漸加至三錢,空心下。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精不 足者 陰氣 情, 無 曰


卷四

瓊玉膏

治虛勞乾咳。 生地黃(四斤)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人參(六兩) 上以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參、茯爲細末,入前汁和勻,以瓷瓶用棉紙十數層, 加 懸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白湯點服。 李士材曰:乾咳者,有聲無痰,火來乘金,金極而鳴也。此本元之病,非悠遊漸漬,難 責成 肺者 精, 沉瘵


卷四

附補方藥雜論十七條

張景岳曰:沽古枳術丸,以白朮爲君,脾得燥而能健,佐以枳實,其味苦峻,有推牆倒 壁之 之藥 東垣平胃散,欲治其不平也。本爲胃強邪實者設,故性味從辛燥從苦,而能消散,唯有 滯有 補中益氣一湯,允爲東垣獨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氣,以參、術、歸、助陽氣, 此 散 虧甚者,則升、柴大非所宜。蓋升、柴之味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因升而 散之,若無邪大虛者,即純用培補,猶恐不及,再兼疏散,安望成功?凡補陽之劑,無不能 升,正以陽主升也。寇宗極言五勞七傷,大忌柴胡,而李時珍以爲不然。要之能散者,斷 不能聚;能泄者,斷不能補;性味苦寒者,斷無扶陽之物。故表不固而汗不斂者,不可用; 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者,不可用;陽氣無根,而格陽戴陽者,不可用;脾肺虛甚,而氣促 似喘者,不可用;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不可用;水虧火旺,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 四肢厥,而陽虛欲脫者,不可用。總之,元氣虛極者不可泄,陰陽下竭者不可升。人但知補 神曲、麥芽,雖助戊土以腐熟水谷,然麥芽一味,治婦人喪子,乳房脹痛欲成癰者,用 一 多, 喻嘉言曰:連、芩、柴、芍、知母,皆苦寒之劑,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 元氣 以乘 熱內 之火 熱之 之劑發 今人見煩熱、枯燥等症,不敢用附子者,惡其以熱助熱也。孰知不藏精之人,腎中陽氣 不鼓 加 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症,同桂、附 虞天民曰:血不歸原,責之胃,寒涼屢用不效,唯炙甘草、炮姜輩,引血歸原妙。 失血後大熱大渴,症似白虎,惟脈虛大不長實爲異,誤服寒涼必死,當歸補血湯主之。 趙羽皇曰:參者參也,與元氣爲參贊者也。不特氣虛宜用,即血虛亦宜用;內傷宜用, 外感 至食 大力 滿, 二經 風寒 如胃 人豈識 豉、瓜蒂之方 滑可去着,膽 是也;重可鎮 翹赤小豆湯是 看仲景加減法,當細審其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陽加芍藥,少陰加附子,太陰加人參。 若心 於加 舍之 仲景立方,精而不雜。其中以六方爲主,諸方皆從而加減焉。凡汗劑皆本桂枝,吐劑皆 本梔 一十 小柴胡方,爲半表而設,而其證皆屬於里。蓋表證既去其半,則病機偏於向里矣。惟往 來寒 虛, 故於 桂枝本爲太陽風寒設,可以散六經初感之邪;柴胡本爲少陽半表設,更可以調三陽半表 之證 理, 脾爲至陰,居中宮而撫四肢,最畏寒邪爲患,故仲景制理中、四逆二方。理中者,理中 焦, 有 通 生 腎主五液,入心爲汗,少陰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陰不得有汗。仲景治少陰之表,於麻 黃、 反汗


補遺

參蘇飲

(《局方》) 治感冒風寒,咳嗽吐痰,涕唾稠粘,胸膈滿悶,寒熱往來,或頭痛惡寒,脈弱無汗。 人參蘇葉干葛前胡陳皮枳殼茯苓半夏(各八分)桔梗木香甘草(各 五分)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上水煎,熱服取汗。 葉仲堅曰:此少陽中風,而寒濕內着之證也。仲景於表劑不用人參,惟少陽寒熱往來, 雖有 液無 不發 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於 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 中宮,此姜、棗、甘草之所必須也 芎、柴胡,即芎蘇散,則治頭痛、


補遺

香薷飲

(《局方》) 治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爲陰邪所遏,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痛,吐瀉者。 香薷厚朴白扁豆(炒) 水煎,浸冷服。 葉仲堅曰: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者名湯,時時不拘者名飲。飲因渴而設,用之於溫 暑, 腹 溫 中 加黃 加減 是重 人不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