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三十三至一百三十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三十至一百三十二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三十三至一百三十四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三十五至一百三十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45.djvu/9

 大清一统志

  六安直隶州在安岳省治西北四百四十里东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

   庐州府合肥县界五十里西至河南光州固始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安庆府潜山县界一百八十

    里北至凤阳府夀州界四十里东南至庐州府舒城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湖北黄州府蕲水县界四

    百里东北至合肥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颍州府霍邱县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二十里

    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合肥县界五十里西至霍邱县界七十里南至霍山县界六十里北至寿州界

    四十里东南至舒城县界七十里西南至霍山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合肥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霍邱

    县界七十里自州治至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之域夏禹封皋陶之后于六春

   秋时地入于楚秦置六县汉初为淮南国治文帝

   十六年分置衡山国汉书地理志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 按表

   时衡山王吴芮都邾九江王英布都六四年布为淮南王仍都六盖至文帝时移衡山国于此而汉

   初之衡山不在六也武帝元狩元年国除为衡山郡二年改

   置六安国后汉建武十三年以六安国属庐江郡

   三国属魏为庐江郡治晋复曰六县为郡治见水经注

   晋志作郡治阳泉宋省入𤅬县隋为霍山开化二县地唐

   开元二十七年改霍山置盛唐县属夀州五代梁

   改曰潜山后唐同光初复故晋天福中又改曰来

   化㝷复曰盛唐案五代史职方考舒蕲庐夀四州始属吴继属南唐非梁唐晋汉所

   有惟续文献通考载盛唐县经四代改名复故如是宋开宝四年改曰六安

   政和八年于县置六安军属淮南西路绍兴十三

   年废为县嘉定五年复为军端平元年又为县后

   复为军元至元二十八年仍降为县属庐州路后

   复升为州明洪武初以州治六安县省入属凤阳

   府十五年还属庐州府

  本朝雍正二年直隶安徽布政使司领县二

   英山县在州西南三百六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安庆府太湖县界

   三十五里西至湖北黄州府罗田县界十五里南至黄州府蕲水县界四十里北至霍山县界一百

   二十里东南至太湖县界五十里西南至蕲水县界四十里东北至霍山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

   罗田县界一百里春秋时英氏地汉江夏郡蕲春县地唐蕲水县地宋蕲州罗田县地咸淳初分置

   英山县属六安军寻废德祐二年复置元属六安州明洪武初改属凤阳府十四年还属六安州

   本朝初属庐州府雍正二年改属六安州霍山县在州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

   北距一百七十五里东至本州界三十五里西至英山县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安庆府潜山县界

   一百五十里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庐州府舒城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安庆府太湖县

   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河南光州商城县界一百七十里春秋潜国汉置𤅬

   县属庐江郡后汉及晋因之宋为庐江郡治南齐建元二年仍为属县梁天监六年于县置霍州又

   分置岳安郡岳安县后魏因之北齐州废隋开皇初郡废改岳安县曰霍山属庐江郡唐武德初复

   于县置霍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夀州神功初改曰武昌神龙初改曰霍山开元二十七年废入盛

   唐县天宝元年复置霍山县属夀州五代因之宋开宝四年省为镇入六安明宏治二年复置县属

  六安州 本朝初属庐州雍正二年改属六安州

 ︹形势︺东有龙池西有武陟霍岳镇其南沙河萦其北

  

 ︹风俗︺民醇朴安于稼穑无积贮而恒贫

 ︹城池︺六安州城周五里二百二十步门五池广七尺有奇明正德中增筑 本朝顺治雍

  正间修乾隆十三年重修英山县城周三里门五东南因河为池明宏治中重筑 本朝

  乾隆十四年重修霍山县城周五里四百步门五水门二明宏治中筑 本朝雍正五

  年修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重修

 ︹学校︺六安州学在州治东北明洪武三年因元故址建 本朝顺治中增修乾隆十三年

  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又存旧隶庐州府学额三名于州及所属拨入英山县学

    县治西元至元十五年建明时迁徙不常 本朝康熙四十年改建于北门鸡鸣山麓入学额数十

    霍山县学在县治东明宏治中建 本朝顺治雍正间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飏书院在州城内 本乾隆八年

   ︹户口︺原额人丁四万六千六百六十 二今滋生男妇一百四十三万三千三百五 十七名口

   ︹田赋︺田地一万六千六百三十五顷七十二亩九分有奇额徴地丁银五万七千八十九两七钱二

    分杂项银六百六十三两三钱九分九厘未一万四百四石四斗九升五合七勺麦七百六十二石

     二斗八升四合九勺

   ︹山川︺龙穴山在州东五十里与庐州府合肥县接 界方舆胜览龙穴山在合肥县西百三 十

    里州志山脊有龙池方五十尺味甘美亦名龙池山洪家山在州东南七十里有寨四围石

    崖险峻宋绍兴中有洪氏率里民保聚此山小霍山在州南五十里远接霍山之脉因名

   一名青山有豹子崖大同山 小同山皆在州南五十里山势峻削仅通樵径两

   山相似故云有蝙蝠岩内深不测昔人避兵于此团山在州南七十里下临渒河苍翠孤

   董靖原山在州南百二十里有寨山原平敞相传宋绍兴间里民董靖避兵处九公

   山在州西南七十里隋书地理志开化有九公山寰宇记九公山有九石柱似人形故名州志山

   右一峯曰大寨元末乡人保聚于此齐云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亦名齐头山高一千八百丈

   层峯叠嶂顶方四平有泉出焉上有云峯又有雷公洞产茶极佳祖家山在州西南形势

   高耸又西南十里曰文家山高九百丈帽顶山在州西南与河南商城县金刚台南北对

   峙下有仙人洞汪家山在州西南高千馀丈山势峭拔中有石岩甚深广武陟山

   在州西三十里山有峯如五指为州之面山相传汉武帝南巡尝登陟于此因名 按汉纪元封五

   年南巡狩至于盛唐寰宇记盛唐县西二十五里有盛唐山当即此独山在州西七十里冈阜

   乎旷一峯独峙相传唐末淮南将王景仁攻庐夀曾战于此响山在州西九十里下有响山

   谷其中空洞人行有声故名寨基山在州西上有峡门元末曽置寨于此莲花山

   在州西有二山东西对峙山产石莲花故名石屋山在州西石穴似屋故名刘五

   郎山在州西高一千八十文峯峦竦翠联络诸山九龙山在英山县东八里旧志云

   山半有雨淋崖祷雨立注又县东二十里有广福山英山在英山县东五十里周二十里县因

   此名名胜志英山峯峦峭拔秀出诸山山巓一井深绝隐见不常云气所萃土人占其彩色以卜丰

   马鞍山在英山县东南五里北涧水出焉密峯尖山在英山县东南三十

   里山峯错列以形似名三吴山在英山县南三十里上有仙人台宋末乡人段朝立设堡

   于此又县南二十里有崇山极高峻得胜山在英山县西门外明宏治中群贼攻城知县陆

   玘于此擒𫉬得胜故名呇山在英山县西五十里据河而立有仙人台隔岸对峙多云

    山在英山县西北一百里接湖北黄州府罗田县界上有九井常多云气故名山之西曰岐岭鸟

    道三日可出豫境西北一窦曰瓮门束躯入内广三百里通罗田迤北则为虎头木陵大城诸关通

    河南光山固始两县鸡鸣山在英山县北五里为县镇山宋淳佑中制置使吴渊立寨

    人山在英山县北三十里峯峦峻险上有寨又县北四十里有羊角山 林 关山

    山县东北七十里周四十 里相近有石人山有石丈馀如人立下 有数石洞楼 子山

    山县东北七十里上有寨又县东北八里有天路山与霍山县接界复览山在霍山县东二

    十里名胜志汉武帝既登封复陟此顾瞻因名山顶有天成石臼南宋时戍守在其旁东石

    门山在霍山县东二十里与西石门相对中有狭径如门指封山在霍山县东三十里

    县志相传汉武见此山峻拔指示群臣拟封为霍岳之副故名仙女台山在霍山县东南

    五十里有大石突出如台人莫能登白石山在霍山县南五 十里山尽白石故 名四  望

    山在霍山县南六十里高一千八百丈登其顶宜远眺 甄 家山在霍 山县 南七十 里相 传

    元甄氏女入此山得道立石飞升 铁 𬬻山在霍山 县南九十里俗传仙人 铸丹处鼎𬬻之

    址犹 存今居 民多于其下 为铁冶 铸农器多  智山在霍山县南 与安庆府桐城潜山 二县接

    界隋书地理 志开化有 多智山寰宇记 淠水源出 此三  回山在霍山县西 南二十里一名 三

    曲山 中有小港达县治水随山 势萦迥凡三湾因名四 十八盘山在霍山县西南一百

    二十里山径 崎岖登陟甚艰行者凡四十八 盘其险始尽因名霍 山在霍山县 西又名天柱 山

    尔雅霍山为南 岳注即天柱 山𤅬水所出 也史 记封禅书元封五 年登礼𤅬之 天柱山号曰 南岳 应

    劭曰𤅬县属庐江南岳霍山 也文颕曰天柱山 在𤅬县南其上有祠水经泚水 出霍山东北开山 图

    潜山围绕大山为霍山唐 六典 江南道名山 之一曰霍山洞天记黄帝封五 岳南 岳山最远以 𤅬岳

    副之寰宇记霍山一名衡山明统志在 今县西北五里高七千七百三十丈顶有天池北 有龙湫南

   有风洞旁有试心崖 按霍山与潜山县之潜山相去百馀里本非一山后人以潜有天柱峯遂谓

   潜即霍山又谓潜即南岳误潜台山在霍山西五里石山如台当河中流崖下镌小赤壁

   三字又二里曰双山两山并峙水中与潜台相望六安山在霍山县西三十里四围险峻

   如城有寨四门古多避兵于此挂龙尖山在霍山县西五十里上有龙泉瀑布遥望如白

   龙悬挂故名又有陶成忠山在县西八十里乌梅尖山在霍山县西北三十里山有两

   峯多产梅北峯下有雷公洞作雾即雨通光山在霍山县东北十里山有石窍漏光如月

   故名又有月魄山在县东二里与通光相似圣人山在霍山县东北十里石壁奇峭势如

   欲压壁间有巨人掌迹轩辕岭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古路岭在州西五十里

   盘回三十馀里始至其岭又遮日岭在州西一百六十里山高径深亭午始见日影清风岭

   在州西接河南商城县界分界岭在英山县北一百二十里与霍山县交界亦名分水岭

   梅子岭在霍山县东五十里多产梅其上可容数十万人碁盘岭在霍山县西南

   八十里道通英山上有碁盘石七里冈在州西二十五里明正德中流贼赵风子自河南光

   山走六安官兵追败之于此松林岩在州南八十里亦曰松嶚岩松柏苍翠中有佛子宫

   酷暑不𤍠严冬不寒香𬬻崖在英山县西五里旧志云有仙迹亦有龙井祈雨辄应

   翎崖在霍山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临河壁立元龟峡在霍山县西三十里世传大禹

   雷鸣洞在州南一百二十里中虚能应雷鸣土人以此候雨千人洞在州西南

   百麻埠之东洞口不甚阔其中孔窦不一可容二千馀人又有泉流自上而下可资汲饮桃源

   洞在霍山县西北五十里有瀑布泉数百丈阔如河又有龙井三祷雨取水辄应淠水

   水一名白沙河源出霍山县南境北流经县西绕城而东又东北流经州城西又北入颍州府霍邱

   县界注淮水汉书地理志泚山泚水所出北至夀春入芍陂水经注泚水出庐江𤅬县西南霍山东

   北或作淠水又东北迳博安县泄水出焉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又西北迳马亨城西又西北迳

   六安县故城西又西北分为二水又西北流迳安丰县故城西寰宇记淠水枕六安县西门外三十

   步源出多智山旧志水有二源一出霍山一出苏口至九公山麓合流霍山县志县北门外化龙河

   即淠水也溶水在州西七十里源出齐云山又西北流入河南光州固始县界合史河

   涧水在英山县南源出马鞍山西流绕县治入英山河马栅河在州东南八十里迳

   庐州府舒城县之桃城镇又东入巢湖青石河在州西南七十里又三元撞河在州西一

   百二十里青龙河在州西一百三十里皆流入于淠水 按舆图州西南有壁河东流至两河口入

   淠河又其南有桃园河亦自西南山中东流注淠河疑即青石河与青龙河也英山河

   山县西源有二东曰东矼西曰西矼皆南流至县西南二里合为一其并流者有添楼河俱北出分

   水岭西南流入湖北罗田县界为浠水上源双河在霍山县南六十里又中埠河在县南四

  十里合双河同入淠水又有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河三湾河源出潜山县界陡山河漫水河源出英山县界梅河源

  出罗田县界下流俱入淠水虎头潭在州西八十里潭上有石如虎头因名又乌龙潭在

  州西一百三十里旱祷辄应逃蛟涧在州西南二百里相传淠河有蛟为人害楚公子牟

  乙射之蛟去邑人德之立庙以祀㝷骡涧在州西四十里又独龙涧在州西五十里

  溪涧在霍山县南二十里汤泉有二一在英山县东南三里许曰东汤泉平地石中涌出

  一在县西南三里曰西汤泉居民俱引以溉田玉虹泉在英山县西北三十里石壁镌三大

  字并有石刻题咏

 ︹古迹︺盛唐故城今州治汉县也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旧唐书志

  开元二十七年改霍山为盛唐仍移治于驺虞城寰宇记六安县本春秋时楚之潜县地在汉为盛

  唐县属庐江郡隋改为霍山县唐开元二十七年改为盛唐从旧名也宋开宝初废盛唐为六安

   六县故城在州北皋陶之后封此春秋文公五年楚人灭六左传六人叛楚楚成大心仲

   归帅师灭六楚子变灭蓼臧文仲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注六与蓼皆皋陶后也史记楚昭王五年

   吴代楚取六秦置六县汉元年项羽立黥布为九江王都六武帝元狩二年封胶东王寄子庆为六

   安国王后汉建安十回年庐江人陈兰等据𤅬六以叛曹操遣张辽击平之东晋末县废水经注泚

   水东北流过六县城东括地志故六县城在夀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寰宇记今县北十三里有

   古城名六合城盖即六安之讹也 按寰宇记又云六城在舒城县东南六十里恐误或侨置非故

   𤅬县故城在霍山县东北春秋时楚潜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使公子掩馀公子

   烛庸帅师围潜又三十一年吴人侵潜六楚沈尹戍帅师救潜吴师还楚迁潜于南冈汉置𤅬县属

   庐江郡后汉及晋宋因之梁天监六年于县置霍州隋改置霍山县而故县废括地志𤅬县故城在

   霍山县东二百步旧志汉𤅬县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岳安故城今霍山县治魏书地

   形志霍州有岳安郡梁武置领安城义兴二县隋书志梁置岳安郡及岳安县间皇初郡废县改名

   霍山唐废为故埠镇元设巡司县志州南迤百里地名故埠镇有土城为旧时霍山县治明宏治中

   因分州西南开化兴贤二乡于镇置县即今治边城废郡在州西宋书州郡志南豫州边

   城左郡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大明八年省为县属弋阳郡后复置齐省入安丰郡后

   又复置魏书地形志霍州边城郡治麻步山寰宇记废边城郡在六安县西一百九十八里州志麻

   埠镇在州西南九十里即故麻步山也开化废县在霍山县北刘宋置属边城左郡齐

   属安丰郡魏属西边城郡隋属庐江郡唐贞观中省入盛唐县寰宇记废开化县在六安县西四十

   里明初为开化乡宏治中分属今县淠水废县在霍山县东梁侨置新蔡县并置北沛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新蔡置淠水县以淠水为名属庐江郡唐初废广王城在州南百里突

   起高岑周遭如郭石址尚存白沙城在州北十三里与六合城相去数里路史六之东北

   有二城一名白沙一名六合州志有东故城在州东南三十里西古城在州西十五里又有新城在

   州东北十五里马亨城在州北水经注淠水西北迳马亨城通典有马头城在盛唐县北今

   州有马头集疑即马亨城 按原本作马享城与水经注不合今改从亨古英氏城

   山县东北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人为徐伐英氏史记封皋陶之后于蓼六一本作英六索隐曰英后

   改号曰蓼也旧志六安州西有英氏城盖境相接也英山故寨今英山县治宋淳祐间立

   鹰山寨咸淳初更名英山因立为县属六安军㝷德祐二年三吴乡人段朝立请以罗田县东界

   直河乡重立为县明崇祯十二年移治县西北章山十六年又移治县北添楼乡 本朝顺治初始

   还旧弩台在州西南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试弩于台下钓鱼台在霍山县西三

   十里石生水滨若台然传为左慈钓鱼处焦家庄在州西二十五里七里冈家焦炳焦焕故

   居旧有武陟书院又有万卷堂在霍山县霍山上相传焕读书处英布故宅在英山尖

   段秀实故宅在州西响山今为响山寺 按秀实汧阳人笏击朱泚遇害所赐庄第及

   帝亲铭墓皆在汧阳其宅不应在此考唐书传秀实孙珂僖宗时居颍州颍志云珂居颍黄巢围城

   珂募少年拒战贼溃拜州司马后家于颍颍六相邻或其家又尝居六故误以为秀实故宅也

   立信故居在州东龙穴山旧有龙山书院辇街即霍山县南十字街相𫝊为汉武辇

   道又有拜郊台在县南内亦汉武登封祭告之所老子鹤迹在英山县羊角山顶石上

   指爪宛然唐高祖时老子降此凌霄树在霍山上相传为汉武帝手植

  ︹关隘︺石门关在英山县西北九十里与湖北黄州府罗田县接界柳林关在英山县

   东北七十里梅子关在霍山县东二十里梅子岭上金鸡关在霍山县西五十里

   南北两关对峙路出英山又县西一百五十里有木门关和尚滩巡司在州西北七十

   里明置后以西山地界河南移驻新店马头汛巡司在州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五

   十四年置七引店巡司在英山县北七十里道通霍山县上土市巡司

   在霍山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志于故埠镇后改镇为县因移治于此隘口在英山县东南

   三十五里与安庆府太湖县接界极为险要麻埠镇在州西南九十里九域志六安县有

   六安霍山桐林山南麻步郭界埠故县船埠丁级故步十镇州志麻步镇明初有巡司万历二年改

   设把总以防矿今裁𪷟潼湾镇在霍山县南三十里相近有管家渡镇又中埠河镇在县

   南四十里项家桥镇在霍山县西十里又黒石渡镇在县西二十里戴花埠镇在县西北

   二十里下符桥镇在县东北二十里千罗畈镇在霍山县西北八十里旧有巡司 本朝

   乾隆五十四年裁移设六安州马头汛章山寨在英山县西北明崇祯十二年知县高在

   仑以旧县焚毁立寨作新城于此

  ︹津梁︺双龙桥在州东四十里广济桥在州西南五十里通济桥在州西门

  安定桥在州北门外木场桥在州北四十里花桥在英山县北添楼乡

  会龙桥在霍山县西黒石渡西北撞山桥在霍山县北三里淮西第一

  桥在霍山县北二十里洛阳桥在霍山县北二十里

 ︹堤堰︺润州塘在英山县北居民引以溉田名胜志英山县北有塘延袤数丈相传与润州通

  气江水涨则塘水满而不流江水消则塘水浅而不竭

 ︹陵墓︺古皋陶墓在州东十馀里水经注六安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

  也楚人谓冢为琴矣寰宇记六安县北白沙城上有皋陶庙东五里有皋陶冢︹汉︺衡山王

  墓在霍山县西南一百里九江王墓在英山县东英山尖下碑茔尚存︹晋︺习

  凿齿墓在州南雷峯岩 按晋书习凿齿寰阳人晚年以疾归里朝廷欲徴使典国史会卒

  不果其墓不应在六︹唐︺沈佺期墓在英山县北四十里︹宋︺焦焕墓在州西焦

  家山程端中墓在霍山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撞山下

 ︹祠庙︺史公祠在州治东英山故无城郭明相国史可法开府𤾂江筑城于章山寨故立祠以

  汪学士祠在州西九十里祀宋汪立信皋陶祠在州北门外旧祠在州治

  东明嘉靖间移建于此 本朝顺治七年重建程知军祠在州北门外祀宋程端中

  苏祠在霍山县南名胜志辇街下有三苏祠祀老泉父子南岳祠在霍山县霍山顶上

 ︹寺观︺万夀寺有二一在州城东门内一在州南三十馀里马栅寺在州东八十里

  相传河水泛二石马于寺栅而止故名双塔寺在州东南九十里华岩寺

  南响河口与八仙岩相望唐开宝间建有碑龙王寺在英山县西北多云山下有九龙井

  复览寺在霍山县东二十里有圣泉三清香异常潜台寺在霍山县西潜台山四面

  皆水双山居其上流为霍邑胜境

  ︹名宦︺︹汉︺刘顺光武族兄建武八年使击破六安贼因拜为六安太守数年帝欲徴之吏人上

   书请︹晋︺华谭广陵人再迁庐江内史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诸敦讨

   ︹南北朝︺︹周︺柳遐河东解人保定中霍州刺史导人务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

   微加贬抑示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宋︺杜杲

   人知六安县民有嬖其妾者命身后遗产与二子均分二子谓妾无分法杲书其牍云父令子违不

   可以训然妾守志则可或去或终当归二子程端中洛阳人伊川长子靖康末知六安军

   时金兵攻城端中殚力守御不克死之︹元︺王大有澶渊人至正间知州事课农桑兴学

   校治续称最秦天祐舒城人元末知州事四方兵起天祐悉力保障一境𫉬安︹明︺康

   琚项城人洪武三年授州同知时庶务草创民多弗率琚躬行徳化助守所不逮以循卓擢永平

   府同隋赟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捕𫉬叛贼潘友文余羊保等械送京师擢知本县

   复有异政除虎患陆愉泗州人永乐二年知六安州劝学兴礼盗息民安秩满州人诣阙恳

   留复刘镒罗山人宏治二年知六安州蠲宿负苛敛产亡而税存者悉除之流民复业

   者甚众州治屯卫相错处之以公军民咸服欧阳德泰和人嘉靖三年知六安州为治宽

   和不任刑罚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徐缟丰城人嘉靖间霍山典史海寇突至缟督乡勇

   力战走之蛟水暴涨民多漂溺缟捐赀𢉉藏流离者复出粟赈给存活数百家民祀于东岳庙之北

   李懋桧安溪人万历中知六安州力行社仓法择民之富而良者主之视丰歉为出纳岁得

   谷二千石又置义田三区岁得谷四百三十石以供水旱之用民不饥苦李联芳北直人崇

   祯时知六安州闻寇起陜西即修城浚隍如寇将至役者迂之及去后二年寇薄城下州人据城固

   守始服其远虑龚元祥长洲人崇祯中为霍山教谕励廉隅以名教自任与训导姚允恭友

   善八年贼陷凤阳元祥急偕县令为守御备贼掩至元祥督士民固守贼陷城元祥整衣冠危坐骂

   不绝口遂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姚 允恭崇祯中霍山训导贼陷城

   教谕龚元祥遇害允恭敛其尸即自缢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高在仑

   成都人崇祯十二年知英山县时值变乱筑城聚守十四年五月流贼贺一龙等陷其城抗贼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本朝︺史良植河南人顺治间知英山县吏治精敏楚贼突至𬒳执不屈遂遇害门毓

   英沈阳人顺治五年知霍山县土寇作乱毓英悉力捍御身先士卒转战深入渠魁授首霍城𫉬

   张抡金乡人乾隆十七年摄霍山篆新学宫立书院甃城北石堤建康济桥人蒙其利

   德海满洲人六安营参将敝衣蔬食训练有方日勉兵弁以忠君亲上孳孳不倦嘉庆初教匪

   犯境徳海严为防守营伍肃然

  ︹人物︺︹汉︺英布禹封皋陶后于英六子孙以英为氏布其裔也始从项羽封九江王后归汉封

   淮南︹晋︺杜夷𤅬人世以儒学称为郡著姓夷操尚贞素博览经籍算数图纬靡不毕究

   永嘉初屡辟不起后除国子祭酒国有大政恒就谘访明帝即位夷自表请退卒赠大鸿胪谥贞子

   所著幽求子二十篇行于世兄崧亦有志节惠帝时俗多浮伪著任子春秋以刺之何琦𤅬

   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飬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历补泾

   县令母亡飬志衡门不交人事以琴书自娱著三国评论何充琦弟风韵淹雅文义见称王敦

   辟为主簿成帝时除建威将军丹阳尹王导𢈔亮并称其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加吏部尚书穆帝

   初加侍中充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卒谥文穆何准充弟高尚寡欲弱冠知名州府交辟并不就充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准散

   滞衡门不及人事徴拜散骑郎不起卒少子澄清正有器望孝武帝深爱之以为冠军将军吴国内

   史安帝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又领本州大中正桓元执政以疾奏免杜不愆庐江人少就外

   祖郭璞学易卜屡有验郗超尝叹息曰虽管郭之奇何以尚此后为桓嗣建威参军︹南北朝︺

   ︹宋︺何叔度准孙恭谨有行业姨适沛郡刘璩与叔度母情爱甚笃叔度母早卒奉姨若所

   生后为金紫光禄大夫吴郡太守太保王宏每称其清身洁己何尚之叔度子以操立见称

   武帝领征西将军补主簿以劳赐爵都乡侯尚之雅好文义从容赏会甚为文帝所知元嘉中造元

   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諌乃止大明中以本官领中书令薨谥简穆于

   偃孝武时为吏部尚书尚之去选未五载偃复袭其迹世以为荣何求偃弟子历丹阳郡丞

   清退无嗜欲泰始中还吴隐居波若寺足不逾户明帝崩出奔国哀除永嘉太守求时寄住南涧寺

   不肯诣台乞于野外拜受见许一夜忽乘小船逃归吴隐虎邱山齐永明四年拜大中大夫不就卒

   ︹齐︺何佟之尚之弟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为固子助教都下称其高儒后为骠骑

   司马有至性父母亡后尝设一屋朔望拜伏流涕如此者二十馀年当世服其孝行何昌㝢

  佟之于少而清靖独立不群所交者必当世清名风流藉甚历郡皆以清白称后卒于侍中

  宪𤅬人博学谈通群籍任昉刘沨共执秘阁四部书试问其所知自甲至丁每说一事并叙述作

  之体连日累夜莫见所遗位本州别驾国子博士何伯玙庐江人与弟幼玙俱厉节操养

  孤子及长为婚推家业尽与之安贫枯槁诲人不倦乡里号为何展禽点求弟年十一居

  父母忧几至灭性及长博通群书善谈论世论以点为孝隐雅有人伦鉴多所甄拔知吴兴邱迟于

  幼童称济阳江淹于寒素悉如其言梁武帝点有旧及践阼徴为侍中辞病不起卒何子

  季点弟师事沛国刘𤩽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历黄门侍郎子季

  虽贵显常怀止足建武初拜表解职不待报辄去梁武帝践阼诏为特进光禄大夫不就给白衣尚

  书禄及库钱并不受卒年八十六子撰亦不仕有高风︹梁︺何炯子季从弟解褐扬州主簿

  举秀才累迁梁仁威南康王限内记室书侍御史以父疾陈解炯侍𢇻逾句衣不斛带头不栉沐信

   宿之间形貌顿改及父丧遂以毁卒何敬容昌㝢子天监中为建安内史清公有美绩累迁

   守吏部尚书铨序明审号为称职出为吴郡太守政为天下第一改尚书令敬容久居台阁详悉晋

   魏以来旧事且聪明识达勤于簿领后迁太子詹事卒︹陈︺何之元灊人幼好学有才思

   居丧过禯著梁典三十卷︹宋︺焦焕六安人素履贞介建炎二年赴试京师其仆拾得旅舍主

   妇金镮行数日焕方觉曰失物者必鞭笞其左右赴水投缳皆势所必有吾不赴试当急返还之以

   全人命会场屋灾展期重试焕遂首举汪立信六安人理宗时为荆湖制置襄阳被围危

   急立信遗书贾似道陈二䇿似道怒斥之元兵大举建康守兵悉溃立信手为表起居三宫扼吭而

   卒表闻赠光禄大夫加太傅︹明︺朱亮祖六安人元末授义兵元帅归太祖授枢密院判

   从征陈友谅下江西诸郡讨陈友定取浦城克崇安建阳等处张士诚寇新城击降其平章潘元明

   讨方国珍克其城徇下诸县方氏父子降洪武元年与廖永忠征南取广东进取广西封永嘉侯四

   年助傅友徳平蜀还镇广东后以事鞭死仍以侯礼葬叶旺六安人从徐达等北征积功为

   指挥佥事洪武四年与马云同镇辽东大破纳克楚于连云岛论功进都督佥事在辽十七年修城

   隍立官府垦田万馀顷嘉靖初命有司立祠辽东祀之 纳克楚呚见庐州人物门濮英注

   子贞英山人洪武间由国子生授车驾司主事言事谪戍岭海复起迁山东佥事以切直忤时

   谪隶苑马寺太祖见其题龙江卫诗诏再复其官敭历中外几四十年清心苦节宠辱不惊尚书蹇

   义尝叹曰居官不必远法古人近效张子贞可矣潘岳六安人永乐丁酉乡荐授郑州训导

   擢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忤旨发充后军都督府掾府帅待以SKchar礼岳曰非朝廷意也执役无异

   群吏复职按浙闽单骑问民疾苦暑日手自持盖家居置田给族人以承庸调潘贞岳之子天

   顺进士累迁福建副使核银课加耗重息以补他课之逋进四川按察使出滞狱锄豪僧陞布政司

   贵州苗乱征兵粮于蜀开府罔知所措贞请以苗攻苗发近疆播州龙州之卒应之徐瑾

   人正统中为鄞县丞处州盗起瑾率丁壮邀击数有斩𫉬援兵不至死之刘会英山人正统进

   士授户部主事扈驾北征土木之变捐躯死难景泰初敕褎其忠优恤之黄用贤六安人幼

   孤事母孝及殁庐于墓有泉涌虎驯之异成化中被旌复以明经官临清州判张时厚

   诸生母丧庐墓遇雷雨绕墓呼曰儿在斯有兔鹊驯扰之异宏治中旌表潘锐六安人正德进

   士授行人伏阙諌止巡幸廷杖谪南京国子监学录嘉靖初复职复讦当事大臣罪寻又以言事下

   诏狱后放归卒于家张澡袭职六安卫指挥积功至参将先后驻浙江十年御倭大小数十战

   皆捷镇海之功尤伟总兵吴淞上沿海沿江诸图议移镇滇南授征蛮将军印镇粤西叛苗未靖设

   方略抚剿兼施㝷以南京都督致仕王良鉴霍山人由贡生任嘉鱼知县张献忠来寇城陷

   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彭 之年霍山人崇祯中岁贡流寇攻城

   倡义固守捐家资以赡军城陷死之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刘世芳

  拔贡生历任庐陵宛平丞陞新河令超擢济南佥事未至任甲申三月流贼陷京城得报仰天恸𡘜

  以头触柱呕血数升卒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黄今度六安人崇祯壬

  午流贼攻城今度破产偕绅士固守城陷被执谕以归顺今度大骂贼怒以发系马曳之而走力脱

  跃城濠中四面射之皆不中溺死直立水中面目如生发指皆裂其弟今文亦殉难死妻徐氏𡘜累

  年亦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张 国正六安人世袭千户陞指挥崇祯

  壬午流贼袭城国正督众巷战中流矢死子斯美奔救亦死时镇抚姚赓明指挥刘良佐文学田呈

  芳梅国秀霍山黄中理刘炫吴时道张大翼李怀信胡玮江源洞宋贞及时际顺等均不屈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本朝︺邱从先六安人父民逵明李守城骂贼死贼退从先于积尸中刺臂血⿰氵历 -- 𤁋之验得骸骨

  归葬奉母避难流离困苦不缺昔旨黄九锡六安人顺治乙未武进士父𬭎明季守备昌平

   殁于王事九锡犯重围㝷骸骨归葬李父鼎奉檄剿山贼九锡参谋议平之居乡修州学建桥梁

   骆士愤六安人顺治中领郷荐教谕虞山擢郧阳推官平反多隐徳郧人尸祝之性至孝于

   郭西先茔构祠三楹号呼上食如生前问视状其孺慕诚信盖得于天性然马晋锡

   人有学行康熙癸卯乡试第一事母至孝远近称之杨友敬六安贡生绩学敦行乾隆元年

      恩诏保举孝廉方正任太和教谕又同州生员黄大本以孝行于乾隆年间 旌金光

   悌英山人乾隆戊子会试取内阁中书庚子成进士洊升刑部郎中嘉庆六年擢光禄寺少卿㝷

   迁内阁侍读学士出为山东按察使升布政使擢刑部侍郎授江西巡抚再擢刑部尚书光悌练习

   律法屡奉   命出差谳狱平反得实抚江西清釐积案奏请借项修理建昌等处圩堤以卫民

   田十七年卒于官奉   旨给予恤典鲍友信六安人以武进士官云南昭通营守备奉

   调出师维西连战俱捷遇伏中流矢阵亡奉   旨入祀昭忠祠

 ︹流寓︺︹晋︺王祥琅琊人汉末遭乱扶母携弟避地于庐江隐居三十馀年不应州郡之命︹明︺

  史洪谟原籍广寕侨家于六崇祯辛未进士知宜阳县罢归乙亥春流寇突至州守以公事

  出人心皇迫洪谟慷慨登陴奋勇御敌城赖以完

 ︹列女︺︹明︺赵轨妻周氏六安人正德间为贼所掠绐曰家有金珠请归取之至家携子

  女投水死又一女佚其姓贼至被执欲污之不从被以锦衣辄禠碎强拥上马投地大骂贼杀之

  邱民法妻张氏六安人崇祯十四年冬避难西山值大雪贼掠欲污坚不可夺遂遇

  害后于积雪中得其尸刀痕遍体两手坚握中衣至殓力拨其手不能开同时谢天爵妻陈氏亦不

  从贼

 ︹本朝︺黄珮妻聂氏六安人夫亡守节同州汪毓英妻张氏亦夫亡守节俱康熙年间

  邵维章妻汪氏六安人夫亡守节同州祝无虞妻方氏陈企平妻成氏陈嘉谟

   妻李氏李景绥妻潘氏徐于汇妻金氏潘韶一妻李氏黄延年妻张氏郝养蒙妻王氏李种玉妻张

   氏朱开儒妻张氏王思静妻江氏张瑜妻叶氏均夫亡守节烈妇邵型妻刘氏夫亡殉节俱雍正年

    胡 之陈妻吴氏霍山人夫亡守节雍正年间 旌周辅廷妻

   薛氏六安人夫亡守节同州李谞妻沈氏徐岂畅妻汪氏陈璞妻胡氏汪生标妻余氏张暹妻

   李氏夏正翔妻张氏陈巨川妻赵氏任正初妻胡氏卢倬妻李氏黄元礼妻胡氏黄元复妻汪氏刘

   上达妻王氏刘玢妻王氏杨珍元妻陈氏妾汤氏杨光烈妻尤氏包如松妻田氏陈泂妻包氏胡尚

   志妻黄氏胡加品妻侯氏黄珂妻方氏黄元甲妻汪氏关士佩妻汤氏汪其礼妻杨氏汤厚明妻李

   氏宋铠妻夏氏马绳元妻江氏马廷枢妻徐氏崔文锐妻李氏章必达妻王氏马讷妻邵氏汪浦生

   妻刘氏周宏祖妻乔氏刘宗瑜妻李氏凃献璧妻朱氏沈功崇妻卢氏汪逸妻叶氏梁守贤妻叶氏

   梁溱洧妻何氏盛宗足妻林氏张国枢妻汪氏张煊妻汪氏黄维新妻王氏沈珩妻杨氏余丕谟妻

   谢氏张廷秀妻崔氏朱德普妻张氏刘宏诰妻陈氏晁尚义妻徐氏徐长元妻汪氏陶世谷妻孔氏

   吴宰衡妻王氏祝铠妻高氏汤之旭妻杨氏均夫亡守节烈妇姜誉髦妻祝氏何其昌妻李氏罗兴

   智妻杨氏杨鉴妻包氏金绳武妻余氏张堂妻桂氏均夫亡殉节黄成章妻陈氏孔朝魁妻梅氏均

   守正捐躯烈女晁尚礼未婚妻周氏汪春煦未婚妻卢氏熊金扬未婚妻李氏均夫亡殉烈俱乾隆

   年间 旌童明诗妻姜氏英山人夫亡守节同县刘兴仁妻余氏沈诗群妻郑氏余

   良临妻傅氏程大灼妻周氏均夫亡守节烈妇裴万骥妻胡氏段长春妻王氏胡国良妻吴氏均夫

   亡殉节俱干隆年间 旌刘一厨妻程氏霍山人夫亡守节同县刘兆禧妻金氏罗

   浩妻周氏宋琦妻孙氏张启曾妻汪氏余一城妻张氏查世荣妻杨氏朱克仁妻余氏张绣妻宋氏

   金翼国妻郎氏谌襄妻姜氏徐志铭妻朱氏袁天相妻修氏张日昶妻张氏童玮妻祁氏高登荣妻

   汪氏程恺妻刘氏高光玺妻黄氏项标妻俞氏彭高龄妻潘氏祁念曽妻李氏丁应芳妻杨氏张日

   昻妻金氏均夫亡守节烈妇赵硕妻胡氏赵如镜妻吴氏均夫亡殉节贞女项济未婚妻杨氏秦华

   文未婚妻余氏均夫亡守贞烈女李贞哲未婚妻汪氏程钜骊未婚妻李氏余某未婚妻文氏均夫

   亡殉烈俱干隆年间 旌杨名选妻金氏六安人夫亡守节同州汪树桂妻郝氏左

   枢继妻陶氏匡珠妻冯氏杨包妻王氏马崇焃妻葛氏鲍功妻吴氏鲍文谊妻吴氏鲍冀翕妻吴氏

   李枞妻彭氏张大楫妻胡氏曹文达妻刘氏张珧妻黄氏黄绳祖妻王氏孙纯一妻叶氏姜锡琦妻

   魏氏方仰瞻妻张氏胡观雨妻张氏何其骏妻王氏方光璧妻陈氏范葱妻杨氏范立志妻林氏汪

   浩妻周氏王振钧妻杨氏周连圣妻臧氏鲍惠畴妻李氏关元恺妻喻氏邓器华妻王氏周必涟妻

   方氏余宗淹妻郑氏李模妻张氏陈士杰妻陆氏陆之聪妻丁氏胡永昌妻陈氏王鋂妻李氏马兆

   骝妻郁氏孙荣祖妻倪氏黄维懃妻魏氏王澧继妻赵氏孙珏妻王氏叶𬭎妻俞氏叶鉴妻王氏马

   学先妻吴氏马国用妻吴氏陆士英妻沈氏管国桢妻李氏王大鲲妻程氏何先达妻汤氏徐步墀

   妻杨氏王永图妻翁氏陈庄继妻曹氏鲍初妻吴氏汪垲妻王氏钱绍复妻杨氏叶鸣銮妻程氏潘

   正洤妻晁氏𫝊连妻穆氏田鹏妻陶氏均夫亡守节烈妇黄裳裔继妻杨氏江文珍妻陈氏汪兆丰

   妻曾氏高荣妻朱氏余东山妻许氏周式凤妻苏氏仇凤章妻鲍氏王永禄妻项氏刘之初妻曽氏

   均夫亡殉节童玉凤妻林氏闻在祥妻王氏鲁代宗妻魏氏卢言妻余氏均守正捐躯贞女江煦未

   婚妻邓氏宋昻未婚妻张氏高必睿未婚妻李氏均夫亡守贞烈女夏思谧妻潘氏夫亡殉烈俱嘉

   庆年间 旌萧方煋妻傅氏英山人夫亡守节同县叶荣浓妻邓氏金光恺妻郑

   氏程义路妻金氏马道海妻施氏余善佑妻郑氏段祚蔚妻彭氏均夫亡守节烈女彭中桧未婚妻

   金氏夫亡殉节俱嘉庆年间 旌萧士举继妻黄氏霍山人夫亡守节同县沈

   通妻梁氏姚士先妻孙氏戴孟焯妻吴氏俞宏题妻王氏项承宜妻俞氏汪士煌妻杨氏谢大烈妻

   陈氏陈大桂妻刘氏周鸣璜妻高氏余友忠妻江氏妾彭氏刘经邦妻张氏汪显扬妻王氏张文绅

   妻罗氏汪开源妻孙氏宋𥙿椿妻余氏均夫亡守节烈妇俞世泰继妻朱氏夫亡殉节何添桂妻包

   氏守正捐躯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元︺明本钱塘人自天目山行道至齐头山水晶庵所著有中峯语录青山白云吟山居

   十咏寂后文宗赐谥智觉塔曰法云

  ︹土产︺茶  纸  药约有百种实竹  锦鸡  竹鸡  翡翠

    玉面狸  麝 山绸  蜡黄白皆出



                       前纂修官潘锡恩恭  纂

                       提调官前总纂许应藻恭覆辑

                       前校对官胡培翚恭 校

大清一统志

泗州直隶州在安徽省治东北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江苏

  淮安府山阳县界二百五十里西至凤阳府灵壁县界四十里南至滁州来安县界一百四十里北

  至江苏徐州府睢寕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江苏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府江都县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凤阳府凤阳

  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江苏徐州府桃源县界一百里西北至灵壁县界七十里本州境东西距

  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江苏淮安府清河县界一百七十里西至灵壁县界四十里南至

  五河县界三十里北至睢寕县界六十里东南至盱眙县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凤阳县界七十里

  东北至桃源县界一百里西北至灵壁县界七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二千里

︹分野︺天文奎娄分野降娄之次案明史天文志泗州之盱眙天长二县皆

  斗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徐州之域周为徐国秦属泗水郡汉

  置夏邱县属沛郡又置徐县元狩六年兼置临淮

  郡后汉永平中改临淮郡为下邳国县属焉晋太

  康元年又分置临淮郡治盱眙以徐县属焉永嘉

  后临淮郡徐县俱废刘宋省夏邱县梁置高平郡

  东魏武定六年复置夏邱县属临潼郡兼置高平

  县北齐置夏邱郡寻置潼州周改潼州为宋州改

  夏邱县曰晋陵隋开皇初夏邱郡高平郡俱废十

  八年宋州废复夏邱县改高平县曰徐城属下邳

  郡唐武徳四年置泗州时州治宿预徐城属焉于夏邱

  县置仁州又析夏邱地置虹县六年省夏邱贞观

  八年仁州废以虹县属泗州长安四年割徐城置

  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自宿预移州治于临淮天

  宝初改临淮郡乾元初复曰泗州属河南道元和

  四年割虹县属宿州五代因之宋亦曰泗州属淮

  南东路建隆二年省徐城县入临淮县干徳元年

  以楚州之盱眙来属后升盱眙为招信军按九域志州治

  盱眙县盖自景德中临淮县移治后州亦移治宋志但云治临淮误绍兴九年虹县

  自宿州来属金仍曰泗州属山东西路大定六年

  属南京路元属淮安路明洪武四年属凤阳府后

  以州治临淮县省入州

 本朝康熙中州城圯于水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泗

  州直隶安徽布政使司乾隆四十二年裁凤阳府

  属之虹县以其地入州为州治领县三

  盱眙县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七十一里东至天长县界九十里

  西至凤阳府凤阳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滁州来安县界七十里北至本州界一里东南至江苏江

  寕府六合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凤阳府定远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江苏淮安府山阳县界七十

  五里西北至五河县界一百二十里秦置盱眙县汉属临淮郡为都尉治后汉属下邳国晋太康元

  年于县置临淮郡永嘉后郡县俱废义熙七年置盱眙郡属南兖州宋元嘉二十八年尝徙南兖

  州治此三十年州罢齐亦曰盱眙郡仍置盱眙县建元四年移北兖州治此后魏亦曰盱眙郡属淮

  州陈置北谯州寻废隋开皇初郡废属江都郡唐武徳四年于县置西楚州兼置总管府八年州废

  属楚州光宅初改县曰建中后复故建中二年属泗州五代时属楚州宋干徳元年仍属泗州后

  为州治建炎三年升为招信军四年复为盱眙县改属濠州绍兴二年还属泗州十一年属天长军

  十二年复升为招信军属淮南东路元至元十四年立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临淮府二十七年

  罢府复为盱眙县属泗州明因之 本朝初属凤阳府雍正二年改属泗州天长县

  东南三百三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江苏扬州府江都县界四十五里西至盱眙

  县界四十五里南至江苏江寕府六合县界四十五里北至扬州府宝应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州府仪徴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滁州来安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扬州府高邮州界五十里西北至盱

  眙县界六十里秦置东阳县汉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国后改属广陵郡晋仍属临淮郡东晋省刘

  宋侨置南沛郡及沛县萧齐因之梁改置泾城东阳二郡兼置泾州陈废州并二郡为沛郡周改郡

  县俱曰石梁隋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永福属江都郡唐初县废武德七年重置石梁县贞观初省

  入六合县天宝初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七载改曰天长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五代南唐昇元六年

  于县置建武军周显徳四年改置雄州宋初州废改天长军至道二年军废以县属扬州建炎初仍

  为天长军绍兴初复为县十一年复升军十三年仍复为县改属招信军元属泗州明因之 本朝

  初属凤阳府雍正二年改属泗州五河县在州南三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十

  里东至本州界三十里西至凤阳府灵壁县界七十里南至凤阳府凤阳县界七十里北至本州界

  四十里东南至凤阳县界十里西南至凤阳县界九十里东北至本州界二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

  十里汉置𧈬县属沛郡晋因之刘宋省唐武德四年复置𧈬县属仁州贞观八年州废属泗州移县

  治夏邱故城宋初为泗州地咸淳七年置淮安军兼置五河县为治元初军废属招信军至元十五

  年属临淮府十七年改属泗州明属凤阳府 本雍正二年改属泗州 按宋置五河县而虹县

  并存据宋史地理志云五河本泗州时州治临淮则五河非虹地矣旧志详引汉唐虹县似非其实

  今仍存其文而附辨于此

 ︹形势︺四达之州宋欧阳修先春亭记水陆都会之地晋伏滔北征记

  淮险厄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

 ︹风俗︺其人好学尚礼义重廉耻寰宇土俗古远民生

  淳厚力农者多逐末者少乡里无争斗之习彬彬

  有古之遗风临淮

 ︹城池︺泗州城周五里十三步门五旧有土城明万历二十三年甃砖池广三丈原系凤阳府

  虹县城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将虹县裁并泗州即改虹县城为泗州直隶州城盱眙县

  城旧有城明永乐中圮今北门尚存天长县城周五里二百九十二步有奇门四环

  城有池广二丈明万历间违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重修五河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三

  丈六尺 本朝顺治康熙间屡修乾隆十九年重修

 ︹学校︺泗州学旧在州治西元至治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州城湮移建盱胎县龟山之

  麓入学额数二十名又分拨凤阳府学旧额二名归于本州及所属取进虹乡学乾隆四十

  二年裁虹县入州考试时仍立虹乡学于泗州考案内另编字様取入额数照旧十二名盱眙

  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中重修入学额数十六名天长县学

  治南明初改建入学额数十六名五河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三年因故址建 本

  康熙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敬一书院在盱眙县内 本乾隆九年

  人书院在天长县东四十里朱孝子祠堂之东 本朝顺治初建

 ︹户口︺原额人丁六万八千六百四十五今滋生男妇一百五十六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名口

 ︹田赋︺田地六千三百一十一顷六十五亩四分有奇额徴地丁银八万八百五十一两二钱七分杂

  项银一千八百五十一两一分七厘米七千八百五十九石五升六合三勺麦二千九百八十石三

  斗六升四合

 ︹山川︺重冈山在州东南三十里隋重冈城以此得名州志相近有碧山以土碧故名

  山在州东南五十里上多古柳巉石山在州东南七十里与五河县接界南对盱眙县

  之浮山水经注淮水又东至巉石山五河县志有铁锁岭在县东三十里横跨淮口盖即古巉石山

  车门山在州东南八十里山下有路通车相近有峯山上多峯峦又有赤山以土色多

  赤故九山在州东南一百里寰宇记九山在废徐城县西北七十里州志俗呼为九冈十

  甓山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山形如甓故名又有粉山在州城西州志以山出土粉故名

  鹿鸣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屏山在州北二十里列翠环抱如屏幛然一名平山下有

  屏山盘龙山在州北二十里亦名秦桥山有石蟠伏如龙鳞甲皆具尝有云气凝聚山

  东有双泉同源分派左清右浊朱山在州东北寰宇记朱山在虹县东北三十里即朱买臣故

  地县志朱买臣梁元帝时人傍有高堆呼为买臣墓上有圣水井稍西为峯山下有峯山湖北为马

  四山在州东北五十里下有四山湖山之西有四山仓今废又赤山在州东北七十里山

  面皆第一山在盱眙县治东为县治主山旧名慈氏山上有未芾书第一山三字因名

  台子山在盱眙县东一里寰宇记宋元嘉中臧质守盱眙拒魏师魏人造弩台于此以射城

  中故盱眙山在盱眙县东四十里其山形若马鞍旧名马鞍山唐天宝中改名

  山在盱眙县东南三里宋元嘉二十八年魏主攻盱眙筑长围运东山土石以填堑县志山有石

  洞左曰灵关右曰剑壁皆曲折相通都梁山在盱眙县东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盱眙有都

  梁山伏滔北征记都梁山有都梁香草因以为名寰宇记山在县南六十里东阳山

  眙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东阳山有池冬夏水深五丈县志一名云山上有龙潭清风山

  在盱眙县治南又南为望州山去县五里自南而登可望见州城九头山在盱眙县南三

  十五里上有九邱故名或谓之塘山冈阜重叠溪涧萦纡凡四十里接天长县界上龟山

  在盱眙县西南一里上有招隐洞其北麓有归云洞宝积山在盱眙县西南三里与都梁山

  相接山足有石刻道徳二大字又西南为鲁山末山清平山在盱眙县西南八十五里亦名

  青山宋绍兴间刘泽保聚于此金人不敢近其城垒故址犹存三台山在盱眙县西南一百

  五十里县志三台山有三峯东西南鼎立上可屯十万众宋建炎中刘纲保聚于此元末定远豪王

  弼亦结寨其上玉环山在盱眙县西八十里寰宇记在招信县西二十五里又名女山状如

  玉环形势𮞉旋县志玉环山下有女山湖紫阳山在盱眙县西一百里一名九山其阴多

  赤土相𫝊昔人铸剑于此上有㦄剑石浮山在盱眙县西一百二十里五河县东三十里两

   县分界处上有浮山洞水经注浮山北对巉石山梁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间元和志浮山堰在招

   义县西北六十里与荆山堰同筑寰宇记临淮山在濠州东九十五里俯临长淮山下有水穴去水

   一丈淮水泛滥其穴即高水减其穴还低有似山浮亦号浮山斗山在盱眙县东北五里寰宇

   记斗山与都梁山相连枕淮水县志一名陡山下瞰淮流其势陡峻故名君山在盱眙县东北

   六里亦名军山宋元嘉中魏主围盱眙作浮桥于军山绝水陆道县志相传邓艾尝屯军于此筑堰

   长围山在盱眙县东北七里魏书太武还攻盱眙筑长围一夕而合下龟山

   在盱眙县东北三十里寰宇记禹治水三至桐柏山𫉬淮涡水神曰无吏祁锁之龟山之足淮水乃

   安流注海道人山在天长县东南三十五里通志山上有泉大旱不竭横山在天长县

   东南五十里宋建炎中刘纲保聚此其南有踟蹰山相传陈荀朗破郭元建于此或云左传楚子伐

   吴观兵于坻箕之山即此盖以音相近故也冶山在天长县南四十五里县志相𫝊汉吴王

  濞冶铸此上有天井白龙池珍珠泉铁牛仙人二洞覆釡山在天长县西五十里县志覆釡

  山产石黒而砺相𫝊周世宗征淮南尝驻跸于此红山在天长县旧城西北有高阜日光掩

  映赤色殷然县志包孝肃名曰红山今俗呼曰胭脂山金冈山在五河县南二里县志土

  色纯黄形势尖耸故名翠柏山在五河县西南六里铜城冈在天长县西北四十

  五里旧名大铜山卧龙冈在五河县南七里下有龙潭故名陡冈在五河县北二

  里县志横冈纡𮞉峻崖壁立沱河汛滥不能南徙者实此冈为之障也瑞岩在盱眙县西北

  其下有玻瓈泉淮水自凤阳府凤阳县流入经五河县东南又东经州南与盱眙县分界又东

  北入淮安府清河县界水经注淮水东迳夏邱县南涣水注之又东至巉石山潼水注之又东迳浮

  山又东迳徐县南历涧水注之又东池水注之又东蕲水注之又东历客山迳盱眙故城西又东迳

  广陵历淮阳城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五河县志在县东南二里乃淮浍沱漴潼五河会处曰五

   河口州志淮河迳州南一里又东北迳草嘴刘沟洪泽湖至清河县会黄河其支流则由大涧口施

   家沟周家桥高良涧武家墪等处散入射阳白马诸湖明隆庆六年淮黄俱溢清口淤塞万历二年

   淮水又溢河臣潘季驯始筑高家堰其后于大小涧口等凡入湖旧道尽筑堤防自是淮水益壅而

   泗州大病二十一年按臣牛应元始议开金家湾芒稻河泄湖水入江继议开高堰南五十里周家

   桥泄淮水入湖又开高堰北五十里武家墪以杀其势此开三闸之始也其后乃建武家墪闸由永

   济河达泾河下射阳湖建高良涧闸由岔河入迳河建周家桥闸由草子湖宝应湖入子婴沟下广

   阳湖 本朝康熙三年淮溢武家墪高良涧闸堤颓卸周家桥亦启闭失时清口沙日渐淤塞高宝

   之人议筑周家桥南三十里翟家坝遣官蹋勘称为天然减水坝止令填平决口不许加土增高以

   塞水路十九年淮水泛溢湮没州城舟楫往来多乾隆四十二年移徙州治与淮较远盱眙县志

   淮水在县北二里漫连万岁湖东流环绕市岸通宝积桥及陡山新河诸水又东北一百五十里入

  清河口会于黄河涣水自凤阳府灵壁县流入五河县南一名浍河水经注涣水自穀阳东

  南迳白石戍南又迳虹城南合洨水又东南入淮五河县志旧在县南一里两岸陡峻明嘉靖二十

  年水涨沙淤徙于北浒潼水在州西俗曰南潼河水经注水首受潼县西南潼陂南迳夏邱

  县绝蕲水迳夏邱县故城西又东南流迳临潼戍西又东南至巉石西南入淮寰宇记潼水在县西

  三百步自万安湖南流隋大业元年开汴河断潼水县志南潼河源出羊城湖环县西门东南流经

  五河县入淮有响水潭潼汴合流于此波涛相击声如雷吼北潼水在州北水经注潼水

  上承潼陂东北流迳潼县故城北又东北迳睢陵县下会睢水县志北潼河源出县北小曲里东流

  出白洋河入骆马湖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县龚起翚尝议开濬又有凄河在县东北北流入北潼

  河新河在县东东北流入凄河红蓝河在州东南寰宇记徐城县东十里有红蓝河南流入

  淮其河上流有村隋时宫人种红蓝于此故名一字河在州东南隋时所开通直河口入淮

   以河形直如一字故名直河在州东南宋崇寕三年开此以通汴州西北有黄冈口东至直

   河口约五十馀里淮水泛滥辄由二口溢入诸河唐书地理志盱眙县有直河太极元年刺史魏景

   清引淮水至黄土冈以通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寰宇记在县北六十步县郭内汴河自本州流经旧城北绕明

   祖陵东北至旧州城南入淮即宋通济渠故道今上流堙塞惟夏月水涨舟楫仅通州境溧河

   在州东北即古历涧水导源徐陂南流绝蕲水经历涧戍西通塔影湖注于淮池河在盱眙县

   西自凤阳府定远县流入水经注池水出东城县东北流迳东城县故城南又东北流历二山涧东

   北入于淮谓之池口啄戈河在盱眙县西寰宇记啄戈河在招信县东二百步其河阔四十

   文旧志有津里河木场河在县西南源皆出嘉山北流入淮运河在盱眙县东北一名新河

   宋史河渠志元丰六年开归山运河初发运使许元自淮阴开新河属之洪泽避长淮之险凡四十

   九里至是发运使蒋之奇建言自龟山蛇浦下属洪泽凿左肋为腹河取淮为源亘五十七里有奇

  续文献通考新河在盱眙县彭城乡秦兰河在天长县东四十里源出横山北流入高邮界

  白杨河在天长县西二十五里源出浮山流经城濠一名城防河下入石梁河又得胜河在

  县北七里涧谷诸水汇流相传汉高祖破英市于此东北入石梁汊涧河在天长县西四

  十五里源出覆釡山西南三汊合流北入石梁河又铜城河在县西北受铜城冈诸水东入石梁

  石梁河一名官河在天长县西北三千里自滁州来安县界流入又东北流入高邮州界宋

  书符瑞志元嘉十九年广陵肥如石梁涧中出石钟九口寰宇记石梁溪出滁州界山涧中县志石

  梁河汇天长以西之水东北流汇为丁溪湖五湖入高邮界漴河在五河县南二里源出南

  湖东流入淮沱河自凤阳府灵壁县流入至五河县西北合浍水入淮又有澡龙滩在沱河

  甓山湖在州东南甓山下长十馀里下流入淮峯山湖在州东南峯山下通

  淮水又柳山湖在州西北九十五里柳山下塔影湖在州东南湖东有龟山寺塔日照塔

  影入湖故名长六十里阔五十里北通溧河东连洪泽永泰湖在州东南元和志在徐城

  县南二里周三百六十三里中多鱼尤出朱衣鲋寰宇记在临淮县北五十里隋大业三年开通济

  渠塞断⿰氵历 -- 𤁋水自尔城湖因乡为名龟山湖在州东南与盱眙县下龟山对岸又东北七十

  里许有雁门关湖高平湖在州东南即古高平县地今沦为湖又北为创泊湖其西为严

  家湖相连入于湖万安湖在州西少北即潼陂也水经注潼县西南有潼陂元和志潼陂

  一名万安湖周回四十里在虹县北五里宋史河渠志熙寕九年刘瑾言万安湖小河可兴置从之

  金史河渠志元光元年开长直沟由万安湖舟运入汴至泗以贮粟县志疑即今之羊城湖

  岁湖有二一在盱眙县西二里方圆四十里周世宗攻泗州驻跸于此民皆呼万岁因名又名

  西湖一在天长县西五里相𫝊秦始皇东游至此寰宇记天长县有万岁湖在城西二里方圆三十

  马过湖在盱眙县西三十里县志明靖难兵起留疑兵过盱眙潜自渡淮乘马过湖既

  渡水深不可测洪泽湖在盱眙县东北三十里旧名破釜塘三国时邓艾立白水塘与破釜

  相连其水浅曲不通舟楫开水门八以溉田隋炀帝幸江都道经此久旱遇雨因改今名丁溪

  湖在天长县东北三十里五湖在天长县东北四十五里五水合一而名东接高邮之毘

  沙河又县北四十里有创冈湖东接五湖舟通高邮藏珠湖在天长县东北县志宋嘉祐间

  泽陂有一大珠天晦时见南湖在五河县南七里水流为漴河白马塘在天长县东三

  十五里宋史河渠志熙寕九年刘瑾言天长县白马塘可兴置赤栏浦寰宇记在盱眙县南

  二里上有赤栏桥因名雾涧在盱眙县东县志雾涧绕山而出下流入淮又有香花涧亦在

  县东世传明太祖生时取水澡沐涧水皆香玻瓈泉在盱眙县东第一山下有石龙虎口

  中喷水注石池中宋张耒有诗蒲阳陂在州东南宋观记蒲阳陂广二十里迳百里在道西

  其东有田可万顷支祈井在盱眙县东北下龟山寺后即大禹锁水神处有亭覆其上县

  志一名圣母井琉璃井在天长县东真胜寺中井中甃缝融为一片莹腻如琉璃状

 ︹古迹︺泗州故城在今州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有东西二城明初始合为一周九里有奇门

  五 本朝康熙十九年圯于水虹县故城即今州城也 本朝干隆四十二年徙州治此

  夏邱故城今州治本汉夏邱县旧唐书贞观八年虹县自故虹城移治夏邱寰宇记在宿

  州东南百五十六里尧封禹为夏伯国于此故名夏邱县志故城在县东一里临淮故城

  在今州治东南本隋徐城县旧唐书地理志长安四年割徐城南界两乡于沙熟淮口置临淮县开

  元二十三年移治郭下宋景德二年移治徐城驿为泗州属县九域志临淮县在州北六十里元初

  复还旧治仍为泗州治所州治宋临淮在州北六十里今名临淮旧镇僮县故城

  州治东北秦县汉书灌婴攻下相以南僮取虑是也属临淮郡后汉永平元年封沛献王子嘉为侯

  国属下邳郡晋宋至魏皆因之梁武帝普通五年徐州刺史成景隽克魏僮城齐周时废寰宇记僮

  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又潼都城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汉取虑县徐县故城在旧州城

  西北周时徐子国尚书费誓淮夷徐戎并兴春秋昭公十三年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汉置徐县为

  临淮郡治后汉属下邳国东晋后省梁武侨置高平郡及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郡东魏并四郡置

  高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平县曰徐城括地志大徐城在徐城县北三十里元和志徐城县东至

  泗州五十里旧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于今理唐开元二十五年移治临淮县宋建隆二年省为镇

  入临淮寰宇记大徐城周一十二里徐偃王权造一名薄薄城又名故故城州志隋徐城县在州城

  北五十里今为徐城庙故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淮平故城在旧州城西二十里宋绍兴二

  十一年泗水地入于金因析临淮县地置淮平县后亦入于金侨名盱眙县为泗州治明昌六年

  曰淮平元废州志在州西二十里高平故城在旧州城北汉河平二年封王逢时为高

  平侯国属临淮郡后汉省寰宇记吴城亦名高平郡城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通济渠陈大建六

   年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郡废金史地理志临淮县有吴城镇县志有城儿头集在州

   北一百十里即故吴城也朱沛故城在旧州城西北梁置朱沛修仪安丰三郡魏武定七

   年改置朱沛县属高平郡后周并入高平县志在故徐城西北六十里其地有朱沛水故名 按魏

   书作修仪隋书作循仪修循二字古通鲁县故城在盱眙县南魏书地形志淮阴郡有

   鲁县北齐废寰宇记废鲁城在盱眙县南三十里考城故城在盱眙县西南晋义熙七

   年改盱眙县为郡分置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属焉宋齐魏因之隋初废考城入盱眙县志有古城在

   县西南六十里接滁州来安县界睢陵故城在盱眙县西汉置睢陵县晋元帝于县侨

   置济阴郡刘宋泰始中没于魏因于淮南侨置宋志盱眙郡有睢陵县宋末立是也寻复置济阴郡

   后魏改县曰睢阳改郡曰济阳属楚州寻复故北齐改县曰池南陈复曰睢陵后周人改曰招义隋

   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又改县曰化明属锺离郡大业末县民马簿据县自号化州后杨益徳杀簿自

  称刺史又分置济阴县唐武徳七年改县曰招义贞观元年州废省济阴以招义县属濠州寰宇记

  县在州西五十一里古济阴城在县东二里北带长淮宋泰始二年筑置济阴郡北齐河清三年

  溢淹废因于城西二里筑城移郡理之即今县城唐初复于故济阴城置济阴县寻废宋建隆四年

  割属泗州太平兴国元年避讳改曰招信建炎四年属濠州绍兴四年还属泗州十一年改属天长

  军十二年属招信军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盱眙县志睢陵城在县西五十里尝置旧县巡司今废

  淮陵故城在盱眙县西北汉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定为淮陵侯后为县属临淮郡后

  汉属下邳国晋初仍属临淮郡永嘉后废寰宇记古淮陵城在招信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志在县西

  北八十五里盱眙故城在今县东北春秋时吴善道邑左传襄公五年会吴于善道秦

  置盱眙县二世二年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都盱眙许慎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

  以眺远故名晋义熙中置盱眙郡刘宋以后因之寰宇记县在淮河南元学士曹元用重修县治碑

  记盱眙县旧寓慈氏山麓延祐庚申迁筑东岳行祠之右泰定四年县尹李克中以县治卑隘又迁

  临淮府旧基即今治也县志盱眙故城在县东北盱眙山之麓淮水之滨又有汉王城在县东北三

  十里相近又有霸王城小儿城相传皆项氏立义帝时屯兵处或有以为汉县治此富陵故

  城在盱眙县东北汉置县属临淮郡后汉废魏复置富陵县属淮阴郡齐废史记高帝十一年淮

  南王黥布反东击荆王贾贾走富陵括地志故城在盱眙县东北六十里千秋故城

  长县冶唐天宝元年析江都六合高邮置以时当明皇诞日故名旋更名天长县志旧有砖城明初

  移其砖甓改建扬州城而县惟存土城今东城外市三面皆有遗址横山故城在天长县

  东南三十里梁置县后周废东阳故城在天长县西北秦置二世时陈婴为东阳令史

  东阳少年杀其令立婴为长汉高帝六年以故东阳郡属荆国元狩末以县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

  国晋仍属临淮郡陈废括地志东阳故城在盱眙县东七十里新志在天长县西北七十里故址尚

  存俗谓之屈城石梁故城在天长县西北东晋置戍宋泰始中萧道成破薛安都兵进屯

  石梁涧北议筑垒其地是也隋志梁置泾城东阳二郡陈并二郡为沛郡后周改郡为石梁郡改沛

  县为石梁县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永福唐初省九域志天长县有石梁镇即故县也县志石梁城在

  县西三十里俗名古城遗址尚存又有土城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新城盖齐时泾州治此或曰齐

  泾州在城门乡五河故城在今县南宋端平二年于五河口置隘使屯田淳祐四年吕文

  德败元兵于五河复其城咸淳七年始置县以淮漴浍沱潼五河合流而名旧有土城在县南浍河

  南岸明永乐元年水圯徙治西北界嘉靖二十五年始迁浍河北即今治又宋淮安军城在县北二

  里沱河北岸俗谓之故军城遗址尚存古虹城在五河县西元和志虹县汉书作𧈬字梁

  武帝于此置贡城戍后魏复置虹县周大象中省以地属晋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晋陵为夏邱县

  武德四年于县南故虹城置虹县旧唐志虹汉县隋曰夏邱县唐武德四年属仁州其年分置虹县

   于古虹城六年废夏邱县贞观八年废仁州虹县移治夏邱故城舆地广记虹县本𧈬夏邱二县地

   汉皆属沛郡东汉虹属沛郡夏邱属下邳国晋因之后皆废焉北齐复置夏邱县后周改为晋陵隋

   复曰夏邱唐武德四年置仁州又析夏邱置虹县六年省夏邱据此则唐以后之虹县兼有汉𧈬夏

   邱二县地自移治夏邱故城而古虹城遂废古屯城在旧州城西寰宇记在徐城县西南

   八十五里陈大建五年吴明彻于此置堰断淮水以灌濠州縁此筑城置兵防守淮南招义县界又

   有一城临水南北相对亦同时筑名为屯城⿰氵历 -- 𤁋桥城在旧州城西寰宇记在徐城县西南

   二十五里梁天监二年筑置戍南临⿰氵历 -- 𤁋水桥因以为名高冢城在旧州城西北寰宇记魏

   义兴郡城也在徐城县西北七十里平地梁以为兴安郡领高冢城属东徐州高齐初废李千

   城在旧州城西北寰宇记在徐城县西北三十里后魏熙平元年李千于此筑城置戍因名

   重冈城在旧州城西北寰宇记在旧徐城县西北九十里通济渠南一里平地隋大业八年

  移置重冈县于此縁重冈山为名十年筑城隋末废羊城在州西北四十里相𫝊有古城址后

  陷为湖南有高阜如城石城在旧州城西北州志梁天监时筑遗址尚存拖城

  在旧州城北三十里久废又半城在州北九十里南北朝时置有遗址存奔精城在盱眙县

  西南寰宇记在招信县南六十里平地相传是蛮奔精王所筑唐武德二年置睢陵县四年废

  城在盱眙县西梁天监二年魏元澄南寇将军王变保焦城魏党法宗攻拔之即此公路

  城在盱眙县西北寰宇记在招信县北六十里平地北带淮水汉建安中袁术所筑又淮阴城西

  二里有公路浦九山城在盱眙县西北梁天监二年魏元澄入寇分命诸将犯淮陵九山即

  此魏书志锺离郡朝歌县有九山城通鉴注九山店在淮北南直淮陵九山店之东则陷冈湖南则

  马城淮流至此谓之九山湾土人亦呼为狮子渡北兵渡淮之津要其东则凤凰洲在淮水中约长

  边军城在五河县东赵宋末夏贵所筑遗址尚存大屯城在五河县南七里俗

  名大城坪又小屯城在县西南六里俗名小城坪皆宋末屯军以御元处霸王城在玉河县

  西二十里相传项羽屯兵于此遗址尚存乐安乡在州东北汉书匡衡传封僮之乐安郷侯

  南以闽陌为界初元元年郡国误以闽陌为平陵陌多田四百顷苏林曰平陵陌在闽陌南也

  信坛明统志在州南七里坛基犹存李制使栅在五河县东二里横跨河口宋咸淳

  二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所立石基尚存隋离宫在旧州城北青阳镇西二十里俗名花园

  炀帝所建遗址尚存都梁宫在盱眙县东南寰宇记都梁宫在县南十六里都梁山上周回

  二里隋大业元年炀帝立十年贼孟让于此置营宫遂废挂剑台在旧州城北一百二十里

  安湖西岸寰宇记在大徐城北三十里东北临朱沛水相传为延陵季子挂剑处旧志有土阜类台

  即徐君墓也毎水涨周围浩𣺌惟此地不没其里名挂剑乡八仙台在盱眙县东三里明

  统志上有八仙坐石下有神仙洗肠池淮山楼与地纪胜在临淮郡治翠屏堂

  在盱眙县东玻瓈泉上前望龟山下临长淮宋陆游有记古娄亭在州城东北左传僖公十

  四年楚人败徐于娄林注僮县东南有娄亭即此先春亭在旧州城东北隅州志宋张守

  建欧阳修有记起秀亭在盱眙县东玻璃泉上旧名会景亭浮空亭在盱眙县西舆

  地纪胜在浮山顶上宋建苏轼有诗绣谷亭在盱眙县旧崇福寺凡五亭曰托根曰竹庄曰

  香雪曰杏村因地有梅竹荼蘼红杏故名朱寿昌故里在天长县东南四十五里秦栏

  

 ︹关隘︺雁门关在旧州城东北一百里旧设巡司明永乐时废今没于水城门乡巡

  司在天长县东北四十五里旧尝置县明洪武中置巡司 本朝因之下阿村在天长县

  东北下阿溪上接高邮州界寰宇记唐开元二十九年于下阿村置千秋县天宝七载改为天长县

  双沟镇在州东南州同驻此青阳镇九域志临淮有青阳徐城安河十八里河翟家

   湾五镇州志青阳在州北一百三十里安河在州东北六十里翟家湾在州东北七十里新兴

   镇在州北二十里九域志虹县有新兴通海二镇县志通海店新兴庄俱在县东界又顺河集在

   县东平山镇在州北金史地理志虹县镇二平山通海半城镇在州东北一百

   十里商贾辐辏居民稠密附近河潮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添设州判驻此巡私缉匪兼管水利

   木场镇在盱眙县西南九域志招信县有木场镇龟山镇在盱眙县东北九域志盱

   眙县有盱眙平源龟山三镇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龟山下平源镇在县东六十里大仪镇

   在天长县东南六十里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府江都县界宋韩世忠尝屯兵于此铜城镇九域志天长县

   有铜城石梁二镇县志铜城镇在天长县西北四十五里龙冈镇在天长县东北五十里接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府高邮州界泗水驿在旧州城南门外淮河渡口又龙窝驿在州西五十里为凤阳

   滁州通道临泗驿在州北十五里路出宿迁今裁都梁驿在盱眙县东南十五里寰宇记

  向东一百一十里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高邮界隋炀帝在都梁山避暑𮞉向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因此路置淮源驿

  眙县西南三十里为凤庐二府之通道今裁安淮驿在五河县北一里洪武十四年

  于县左嘉靖末裁

 ︹津梁︺阛阓桥在今州城南门外跨古汴河渭桥在州西北五十里北通小河至白羊

  湖南通长直沟草沟至五河入淮漕运之间道也胭脂桥在旧州城南门外桥下有池水

  红紫名胭脂河浮桥在旧州城南淮河口为南北要道汴泗桥在旧州城西跨汴河

  一名通会桥古泗州临淮二城分界处宋时漕舟由此入淮洪泽桥在盱眙县东二十里

  宝积桥在盱眙县西南新河桥在天长县东城市之外渭水桥在天长县

  东十芦龙桥在天长县东二十三里香沟桥在天长县东五十里三骢

  桥在天长县西三十里即古石梁桥也明末重建更名鸦口桥在天长县北十八里宋韩

  世忠败金人于大仪别将败金人于鸦口桥即此古铁桥在五河县东南二里淮河中流

  水涸方见两旁有铁柱因名相𫝊为古时镇蛟处熙登桥在五河县南一里跨古浍河

  横金桥在五河县南二里跃龙桥在五河县西南二十五里赤龙涧南沱

  桥在五河县北二里又北沱桥在县北三里大历桥在五河县北

 ︹堤堰︺黄金堤在旧州城东门外隋大业中筑䕶城堤有二一在旧州城南宋时以障

  淮水明万历四年巡按邵陞改筑石堤长二千八百四十五丈一在盱眙县西北淮河南岸长七百

  二十丈亦邵陞所筑又天长县西门外亦有堤知县邵时敏所筑归仁堤在旧州城西北

  宿迁县东南界长五十七里以遏白洋河上河堤在天长县东明永乐时筑以捍诸胡之水

  相近又有丁河堤以通漕渠曲溪堰在盱眙县西南十里五代周张永德败唐泗州兵于

  曲溪堰即此又名新河堰涧沟坝在盱眙县东雾涧中右坝长数丈云头坝

  河县南门外明嘉靖中筑

 ︹陵墓︺明祖陵在旧州城东北十二里︹周︺徐君墓在旧州城北九十里安湖北岸

  元和志在徐城县北三十二里即吴季扎挂剑处︹汉︺张邵墓在盱眙县舆地纪胜在城

  东二里范张村邵即范式之友也︹南北朝︺︹宋︺王彭父墓寰宇记在盱眙县北

  七十︹五代︺︹晋︺桑维翰墓在盱眙县西招隐洞北︹宋︺寇准墓

  州城西四十里俗呼为青坏朱寿昌墓在天长县东四十五里︹明︺杨王墓

  在盱眙县西南牧羊山西明洪武十六年墓傍立庙王姓陈氏明太祖马后所自出邓愈

  墓在州南二十里龙宿沟之原费聚墓在五河县南六十里李绍贤墓

  眙县东北下龟山冯应京墓在盱眙县西南双贞墓在盱眙县东北庆仙门外

  何氏二烈女所葬孙烈女墓在五河县西南十五里

 ︹祠庙︺朱买臣祠在州境朱山上续文献通考宋嘉定中虹县令舒焕奏朱买臣灵应之迹

  敕赐额曰灵佑县志灵佑祠世传为汉朱买臣祠非也萧梁时有朱买臣山为买臣故里有墓在山

  吕东莱祠在盱眙县城内明建义帝祠在盱眙县东台子山上双贞

  祠在盱眙县东北陡山下明隆庆二年建祀何氏二烈女二贤祠在天长县治东祀包

  孝肃拯朱孝子寿昌包孝肃祠在天长县东门县志故东林寺也后废崇祯五年复创

  朱孝子祠在天长县东四十五里秦栏镇县志旧为胜因寺嘉靖中寺圯改祀朱孝子

  孙烈女祠在五河县治东南天保宫后烈女名老姊大忠祠在五河县北县志祀

  明耿再成嘉靖三十六年建徐偃王庙在旧州城北寰宇记在大徐城内淮神

  庙在盱眙县东北县志下龟山寺西南有石刻淮渎二大字

 ︹寺观︺大圣寺在旧州城西旧名普光寺一名普照寺有灵瑞塔元赵孟𫖯有记鐡佛

  寺在旧州城西四十里有古铁佛相传唐时建上龟山寺在盱眙县西南宋天禧二

  年建又丁龟山寺在县东三十里宋天禧中建盱眙山寺在盱眙县东盱眙山宋林逋有

  玉皇宫在盱眙县东三十里陡山下一名太平宫

 ︹名宦︺︹汉︺孔安国鲁人为临淮太守其治官民有廉节称路温舒钜鹿东里人迁

  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薛宣郯人成帝初为临淮太守政教大行侯霸密人王莽

  时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莽败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更始元年遣使徴霸百姓老弱相携号哭

  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皆曰愿乞侯君复留期年民至乃戒乳妇勿得举子侯君当去必不能全使

  者不敢授玺书朱晖宛人永平间迁临淮太守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

  犯率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其不义之囚即时僵仆吏人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

  其威人怀其惠张禹襄国人元和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陂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

  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

  之千馀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馀顷民用温给功曹令戴闰故太尉椽也权倾郡内有

  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吏以下莫不震肃孟尝上虞人拜徐令州郡表其能

  ︹三国︺︹魏︺陈登除东阳长养耆孤视民如伤︹唐︺崔珙博陵人有威重精吏治擢

  泗州刺史杜慆万年人咸通中为泗州刺史会厐勋反围城处士卒谠来见劝出家属独以身

  守慆曰吾出百口求生众心摇矣不如与将士生死共之眔闻皆泣下慆完濬城隍阅器械无不具

  贼将李圆驰勇士百人欲入封府库慆伏甲士皆殱焉圆怒傅城战援绝粮尽为薄𫗴以给勋遣圆

  入城约降慆怒杀之勋累攻不得志会招讨使马举率兵至遂解围去︹五代︺江梦孙

  浔阳人杨吴时为天长令县署有怪厉不可居梦孙焚香曰受命为今治事于此吾行不欺暗室奚

  畏君等怪遂绝为诸生释经至疑处辄敛衽曰此科先儒犹多异同安敢轻议诸君自择所长可也

  葬之日远方至者千馀人服哀者百许︹宋︺朱昻南阳人开宝中知泗州尝聚淮水流尸三

  千为冢瘗之有戍卒谋乱昻诛其首恶凡支党之诖误者悉贳之刘仁𬤝永春人淳化中

  为泗州长史有清节官散俸薄虽藜藿不充未尝妄千人高觌蕲人通判泗州诏定淮南场茶

  法觌陈说利害不报包拯合肥人知天长县有告盗割人牛舌者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

  告私杀牛者极日汝何为割人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赵抃西安人通判泗州濠守给士卒

  廪赐不如法卒扬言欲为变守惧日未入即闭门不出转运使檄抃摄治非至从容如平时州以无

  傅球考城人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䕶筑绝淮取土道远度用工六十馀万

  球得土汴堤旁高阜载以漕运回舟省费殆半傅楫仙游人摄天长令发摘隐伏奸猾屏迹

  张述遂州人知泗州有政绩吕大防汲郡人熙寕元年知泗州韩世忠

  人充淮南东西路宣抚使置司泗州徐端益金华人虹县尉靖康中邦昌伪诏至县令以

  下迎拜宣读如常仪独端益不赴事定漕使向子𬤇言于朝为易文资孙晖为泗州招信县

  建炎三年金人陷泗州由招信将渡淮晖将射士民兵御之沈其数舟会大雾蔽日金人以疑兵

  縻晖自上流渡共晖又战且却城破死于敕书楼田智润理宗时为泗州先锋军统制潮

  河坝之战父子俱死于兵诏赠智润修武郎子承节即︹元︺余阙庐州人元统元年授同知

  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畏惮之︹明︺乐徽洪武初授虹县知县时百事草创徽尽心规画

  政教毕举以循吏称方素易乐平人洪武中知盱𣅿县廉方勇敢无所畏避吏民戴之太祖

  赐玺书劳以上尊丁母忧民伏阙乞留任从之郑仁宪会稽人成化间知天长县兴学校置

  馆舍修坛𫮃立义冢建市肆凡政教之大者次第毕举许弼东安人宏治二年知州事莅事

  二年谷积至二万石年饥民不乏食葛浩上虞人宏治十年知五河县政平赋均民安讼息尤

  加意学校岁旱祷雨徒步数十里躬亲捕蝗卒不为害民筑𥙷蝗台于税止之所江应轸

  山阴人正德末知州事劝农植桑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织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多驿骚应

  轸率壮夫百馀人立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遂不得逞车驾驻南京命进歌妇应轸言州地荒陋无

  以应敕臣向募有蚕妇傥纳之宫中有禆治化事遂寝王寅钱塘人崇祯中由龙江都司调

  泗州䕶祖陵贼来犯卷甲疾趋斩其先锋一人战自午迄申贼来益众与守备陈正亨等陷阵死

  蒋佳征灌阳人崇祯中为盱眙知县治甚有声县故无城佳徴知贼必至训民为兵十年秋

  贼果来犯佳徴设伏要害而亲率兵往诱贼殱其众贼怒环攻之力战而死其母闻之亦投缳死赠

  尚宝少卿建表忠祠并母奉祀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胡渊永年人崇祯中

  为盱眙县主簿十五年贼再至士民悉遁或言君非正官盍避之渊正色曰吾亦守土吏可偷生𫆀

  力战被执奋骂而死

 ︹本朝︺李毓秀沔池人顺治二年知天长县时经兵燹民多流亡毓秀加意招徕劝课耕稼贫

  者给以牛种听讼明决境无𡨚民王辛直隶人顺治七年授天长知县大著政绩值海寇陷

  城抱印自经死傅应荐奉天人顺治十二年知泗州晓练吏治巳亥夏淮涨灌城左右趋登

  舟应荐叱曰吾他适如民何乃于堤前拜水疾呼祷毕水势骤减城得不没江映鲲

  康熙元年知天长县邑苦里甲当差映鲲痛为革除民困以甦袁象乾良乡人康熙五

  年知泗州下车即请蠲水沈抛荒田粮一万五百有奇州人赖之朱宏祚济南人康熙七

  年知盱眙县革诸杂派定徴输昼一之法俗好讼轻生为揭律通衢讼以衰息岁旱急请蠲账邻封

  就食者盈万时蝻生遍野倏有群蝗过之蝻皆附翼飞去岁以大丰举卓异第一李允升

  西安人乾隆二十二年知泗州时濉水奔溢虹泗当其下游允升筑堤濬渠由渭桥而南至黄犂沟

  数十里悉成沃壤林梦鲤掖县人乾隆三十二年知天长县亲历田间劝课农民并于四

  门九镇种树数万株至今戒勿翦伐人比甘棠之遗爱焉曹九成辽州人乾隆四十六年知

  五河县精明慈惠案无留牍尤尽心荒政多方绥辑年虽凶不饥去之日人思其德祀名宦祠

 ︹人物︺︹汉︺周䊸徐县人建初中为渤海太守免归后廉洁无资常筑堑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

  复以为郎迁将作大匠卒于官︹三国︺︹魏︺陈矫广陵东阳人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郡

  为孙权所围登令矫求救于太祖太祖奇矫寻辟为司空椽属累迁尚书文帝曰陈李弼临大节明

  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封高陵亭侯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曰陛下

  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帝惭回车其亮直如此薨谥贞侯子

  本有统制才迁镇北将军 按矫字季弼︹吴︺臧均临淮人诸葛恪诛均上书于是亮峻听恪

  故吏敛葬︹晋︺陈骞矫之子沈厚有智谋起家尚书郎封郯侯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动进车骑

  将军高平郡公骞累处方任为士庶所怀既位极人臣年逾致仕思欲退身咸寕二年因乞骸骨赐

  衮冕之服以高平公还第薨︹南北朝︺︹宋︺王彭盱眙直渎人少丧母元嘉初父人丧

  亡家贫力弱无以营葬兄弟二人昼则佣力夜则号感乡里并哀之乃各出夫力助作塼塼须水而

  天早穿井数十文泉不出荷担远汲因而不周彭号天自诉一旦大雾雾歇塼灶前忽生泉水葬竟

  水便自竭元嘉九年太守刘伯龙依事表言改其里为通灵里蠲租布三世赵伦之

  人㓜孤事母以孝闻武帝起兵以军功封𨸄中县五等侯武帝北伐伦之遣顺阳太守𫝊宏之扶风

  太守沈田子出墝柳大破姚宏于蓝田后以佐命功更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少帝即位征拜䕶军

  㝷迁光禄大夫卒子伯符嗣︹梁︺任孝恭临淮人㓜孤事母以孝闻精力勤学家贫无书

  尝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武帝闻其有才学召入西省撰史朱买臣夏邱人元

  帝即位江陵三平西魏入寇兵至城下胡僧祐出战皆败走买臣按剑进曰惟斩宗懔黄罗汉可以

  谢天下以二人劝梁帝都荆门而不都建康也没后州人立祠祀之︹唐︺武诣盱眙人咸通中

  州从事著自古忠臣传二十卷︹宋︺朱寿昌天长人以父巽荫守将作监主簿富弼韩琦为

  相遣使四出宽恤民力择寿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采金者者诏兴作寿昌言金冶若大发边

  境恐多事且非敦本抑末之道诏亟罢之寿昌母刘氏巽妾也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

  子不相闻五十年宦游四方求之不置熙寕初与家人诀弃官入秦不见母誓不生还行至同州得

  焉迎归数岁母卒居丧哀毁几丧明既葬有白乌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笃后官司农少卿迁中散

  大夫许遵泗州人登进士又中明法擢大理寺详断官审刑院详议官知宿州登州遵累

  典刑狱强敏明恕熙寕问提举崇福宫寻致仕累官中散大夫李植临淮人幻明敏尤笃于学

  两举于乡靖康初群盗四起饷道厄绝植招募忠义二万馀众自淮入徐趋济时高宗驻师钜野闻

  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植占对详敏高宗大悦授承直郎历除户部员外郎时

  秦桧当国植即丐祠奉亲寓居长沙之醴陵十有九年杜门不仕桧死召入见除知桂阳军丁母忧

  归葬哀毁庐墓有白鹭朱草之祥乾道中上防江十䇿以中奉大夫宝文间学士致仕卒谥忠襄

  ︹明︺李文忠盱眙人太祖姊子也以舍人将亲军从骁勇为诸军冠拜浙东行省左丞总制

  严衢信处诸军吴人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驰救敌以精骑围文忠数重文忠手所格杀甚众纵

  横驰突所向皆靡洪武三年与大将军分道北讨功最封曹国公命参赞军国事兼领国子监文忠

  器量沈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通晓经义诗歌雄骏功名大显家居恂恂若儒

  者尝劝帝少诛僇又谏征日本又言宦者过盛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祠父贞

  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耿再成五河人从太祖于濠授镇抚从渡江擢元帅与胡大海破

  舒噜穆宜孙于处州克其城守之再成持军严士卒出入民问蔬果无所损金华苗帅蒋英等叛处

  州苗帅李祐之贺仁得等亦作乱再成闻变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堕马大骂不绝口死追

  封高阳郡公洪武三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子天璧闻父死纠部曲杀贼李文忠以天璧守处州张

  士诚窥东阳讨败之擢指挥副使克浦城摇建寕走陈友定征襄阳进至西安招谕河州临洮皆下

  改杭州指挥同知后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舒噜穆宜孙旧作石抹宜孙今改正邓愈

  虹人太祖起滁阳愈来归为江西行省参政陈友谅众六十万来攻围数百重城坏三百馀丈愈且

  筑且战昼夜不解甲者三月徇江西诸路悉下常过春克襄阳以愈为湖广行省平章往镇其地威

  惠甚著吴元年召为御史大夫洪武初以左副将军大破番寇出塞数千里封卫国公卒赠王爵谥

  武顺配享太庙列祀功臣庙位皆第四胡大海虹人长身铁靣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

  走谒于滁阳命为先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下太平集庆寕国徽州及严州婺州历迁佥枢密院事

  再克处州信州迁江南行省参政镇金华降将蒋英等作乱𬒳杀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

  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之又所至辄访求豪隽刘

  基宋濓叶琛章溢之见聘大海实荐之后皆为名臣卒这封越国公谥武庄配享太庙列祀功臣庙

  韩成虹人以功官左副指挥从太祖征陈友谅战鄱阳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成与程国胜陈

  兆先驾舸左右奋撃大祖舟得脱成等绕出敌舰后援绝力战死太祖还建康褎赠死事诸臣成为

  首追封高阳郡侯建忠臣祠于康郎山成位第一福王时追谥忠壮唐铎虹人太祖起兵即居

  幕下初置谏院用为諌议大夫历刑兵二部尚书铎厚重廉慎太祖尝谓侍臣曰铎始友终臣事朕

  三十四年交不知变色口不出恶声德有馀才稍不足耳故终身不𬒳谴责费聚五河人从

  太祖克泗和滁州累功进指挥使以舟师从汤和讨方国珍复由海道取福州归破海寇于兰秀山

  洪武二年封平凉侯从傅友德平云南后蛮叛为副总兵讨之蛮地悉定十八年为总兵官征广南

  擒火立达尽俘其众金纯泗州人洪武中国子监生以荐授吏部文选司郎中累迁刑部侍郎

  与宋礼同治会通河又同徐亨蒋廷瓒濬鱼王口黄河故道为永通广运二闸还进礼部尚书仁宗

  即位改刑部兼太子宾客后致仕纯在刑部务宽大毎诫属吏不得妄椎击人故当纯时狱无瘐死

  者卒赠山阳伯韩观成之子以父功授桂林卫指挥佥事积功至都督同知永乐中佩征南将

  军印镇守广西节制两广官军屡讨平叛蛮抚绥降附威名甚著李绍贤盱眙人正德进

  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死杖下嘉靖初赠御史冯应京盱眙人万历进士为户部主事擢湖

  广佥事风采大著税监陈奉恣横应京勘其九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凌敕使被逮父老相率诣

  阙诉𡨚帝不省会星变𫉬释应京志操卓荦学求有用不事空言为淮西士人之冠天启初赠太常

  少卿谥恭节王养正泗州人崇桢进士知海盐县历南昌知府计殱巨寇邓毛溪熊高一

  方赖之后进副使分巡建昌南都破养正起兵拒守被执不屈死之妻张氏亦绝粒死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本朝︺孙振先泗州人顺治初署知武进县时知府宗灏贪暴多籍富民家且将请兵屠城振

  先以死争之城得以全周永绪盱眙人顺治六年进士历官广西副使时粤西新定永绪

  悉心拊循民赖以安后遇寇殉难于平乐赠光禄卿钱世熹五河人明末选贡不就选益自

  刻厉读书康熙庚戍进士所为文纸贵一时性端严不苟合于俗未仕而卒卒时其家仅茅屋三间

  孙文标盱眙人从兄毓秀明末为九江总兵南都陷覆以身殉难康熙十三年耿逆叛文标

  投笔从戎伪将马九玉犯浙文标一战败之累功迁广东副将卒于官王者辅天长SKchar

  生知海丰县地濒山海盗贼跳梁辅至即率众捕之盗少止又裁海船陋规以前任亏项被诬民争

  代输得免乾隆元年效力军前𥙷嘉应州后三十馀年其族人有过嘉应者父老引之入拜名宦祠

  临行各有所赠云

 列女汉陈婴母东阳少年杀其令请婴为长欲立婴为王母谓婴曰暴得大名不祥不如

  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亊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以兵属项梁张晏曰陈婴母潘旌人墓在

  潘旌索隐曰潘旌是邑聚之名后为县属临淮︹宋︺张同朱妻陈氏临淮人岁饥就

  食青阳同朱鬻陈于虹县李简陈寸缝其里衣至简家以翦刀自刺死︹明︺张氏女

  正德中流宼入城女年十五匿园中度不得脱密纫其衣自缢于匿所何雄二养女

  盱眙人长名春景少名进喜雄逼为娼二女连臂投淮数日逆流而上双浮水靣颜色如生郷人为

  潘明妻周氏天长人许字未婚而明天周愿奔丧父母沮之伺母炊自经死

  一元妻锺氏天长人许字一元一元死锺遂自缢因合葬焉王汉妻徐氏

  天长人汉贫他出徐于田间采撷豪恶葛爽欲私之强裂其裙遂自缢死爽亦暴卒孙氏女

  五河人母朱氏死父銮再娶李氏李𢹂前夫子郑州儿来州儿欲私之孙杀之遂自刎桑某

  妻郁氏五河人许字桑氏子桑家贫有疾父尚礼议改适女闻投缳死王序礼妻

  丁氏五河人序礼弟序爵妻曰郭氏序爵为贼所杀郭以怀孕故未即殉及生子越月投缳死

  时丁氏适生女泣谓序礼曰婶殉节叔止一孤孤亡则斩叔嗣且负婶矣遂弃女乳侄未几序礼死

  无子丁方少年抚侄长绝无怨悔石守仁女五河人年十七质美而性庄崇祯十年

  寇突至女被执将污之女抱槐树厉声骂贼数贼牵之不解断其手复断其足仆地骂不绝口贼褫

  其衣女啮贼指断其三贼拥薪焚之所焚地血痕点点遇雨则燥旸则湿又天长苗百寿妻张氏流

  寇至牵其臂氏骂曰辱我手速断去贼怒脔磔其躯

 ︹本朝︺时超仲妻顾氏泗人夫亡殉节同州烈女杨三极未婚妻胡氏夫亡殉烈

  臣赓妻齐氏盱眙人年十九夫亡殉节邓绍𫄧妻吴氏泗人夫亡守节

  同州吕国檙妻张氏亦夫亡守节烈妇王天祥妻赵氏倪景妻王氏均夫亡殉节贞女金长发未婚

  妻张氏夫亡守贞俱康熙年间 旌姚心妻李氏盱眙人夫亡殉节同县苗凤妻任氏

  赵焕妻徐氏某妻吴氏均夫亡殉节杨三魁妻冯氏某妻石氏均守正捐躯贞女苗澄未婚妻马氏

  夫亡守贞俱康熙年间 旌某妻蔡氏天长人守正捐躯康熙年间 旌胡成

  佩妻丁氏五河人夫亡守节同县凌思圣妻黄氏亦夫亡守节烈妇刘文谨妻陈氏夫亡

  殉节烈女丁某未婚妻方氏夫亡殉烈俱康熙年间 旌⿱氶巴 -- 卺妻赵氏泗人夫亡守节

  同州烈妇许守学妻于氏魏天臣妻谷氏李文进妻柏氏均夫亡殉节俱雍正年间 旌丁缵

  绪妻李氏盱眙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叶觐光妻周氏夫亡殉节俱雍正年间 旌

  政临妻朱氏天长人夫亡守节同县陈锡祜妻冯氏亦夫亡守节俱雍正年间 旌

  陈元烈妻孙氏五河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白三妻谢氏夫亡殉节俱雍正年间

  朱志琚妻宋氏泗人夫亡守节同州欧时圣妻苏氏程俊升妻汪氏向连芳妻

  潘氏曹守縠妻徐氏黄致润妻吴氏刘宏泰妻李氏张孚哲妻刘氏林三矢妻王氏林四知妻张氏

  朱成周妻刘氏王召瓒妻尹氏李徳尊妻韩氏邓献怀妻魏氏杨国佐妻皮氏韩振芬妻曹氏陶元

  成妻乔氏邓明善妻张氏乔可栋妻何氏乔士良妻郭氏欧某妻黎氏刘之翰妻邹氏纪之学妻徐

  氏徐世勷妻许氏曾子林妻周氏惠时润妻孙氏媳王氏吴与捡妻孙氏尤士龙妻赵氏杨允禧妻

  高氏李国臣妻崔氏李开默妻刘氏王松妻刘氏周文进妻吴氏张继能妻陈氏陈学澄妻杨氏均

  夫亡守节烈妇孙汝谐妻杨氏张林妻杨氏赵良贵妻施氏均夫亡殉节姚士秀妻宋氏守正捐躯

  贞女刘复绶未婚妻张氏宋冲未婚妻秦氏潘俊未婚妻李氏王锐未婚妻张氏均夫亡守贞烈女

  翟廷筠未婚妻黄氏张元长未婚妻魏氏杨玖未婚妻宋氏王道成未婚妻程氏邹氏女均夫亡殉

  烈俱乾隆年间 旌孙珮妻陈氏妾贺氏盱眙人夫亡守节同县姚之仁妻胡

  氏姚之恭妻胡氏越梗妻王氏宋绅妻纪氏郭廷槐王氏丁遐昌妻蒋氏蒋雩妻陈氏张洪妻姚氏

  吴士槐妻张氏王三省妻叶氏朱楷妻卢氏李开珍妻陈氏笛锡车妻朱氏宋𬭎妻李氏张中纶妻

  乔氏潘嘉熏妻路氏傅以霖妻张氏苗瀛妻卢氏冯霦妻周氏林世卜妻汪氏史尧臣妻江氏李德

  征妻杨氏冯应世妻刘氏越榛妻李氏李炳妻潘氏洪尔菜妻曹氏洪尔豫妻谢氏姚尔华妻陈氏

  姚尔皋妻陈氏王林妻刘氏高第妻龚氏均夫亡守节烈妇纪文太妻李氏守正捐躯贞女李开宪

  未婚妻韩氏吴鲁崇未婚妻李氏李煊未婚妻韩氏刘廷栋未婚妻卢氏均夫亡守贞俱乾隆年间

  杨叙臣妻郑氏天长人夫亡守节同县魏又苏妻戴氏胡修武妻郑氏李高标

  妻曹氏陈文炳妻沈氏王俨妻戴氏蔡承恩妻张氏陈锡类妻薛氏李时藇妻石氏林中梓妻李氏

  吴𨱅妻胡氏朱兰妻周氏陈煜妻王氏李公瀚妻於氏陈国珍妻李氏刘钧妻刘氏何曽妻方氏赵

  淮妻周氏周静轩妻金氏欧阳谦妻董氏丁庆妻彭氏赵洵妻林氏赵为钧妻茆氏丁昭妻赵氏田

  基妻王氏林李氏陈邹氏冯沈氏杨郑氏林许氏唐石氏陈曹氏陈金氏吴杨氏费方氏何常氏均

  夫亡守节烈妇周智百妻朱氏王家进妻黄氏花自富妻王氏罗某妻江氏均守正捐躯烈女罗维

  藩未婚妻姜氏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间 旌沈家椿妻方氏五河人夫亡守节同

  县邓献瑾妻邵氏郑朝簪妻王氏欧䮙妻王氏凌三寿妻沈氏丁咸进妻聂氏邹正传妻张氏盛文

  烛妻陈氏雷信行妻陈氏丁亮举妻方氏张士选妻查氏陈宏嗣妻王氏均夫亡守节烈妇丁亮畴

  妻谢氏夫亡殉节烈女谢廷琴未婚妻丁氏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间 旌邓献訚妻刘

  氏泗人夫亡守节同州孙守徳妻王氏王经邦贺氏周培儒妻李氏周秉仁妻朱氏杨承奇妻

  陈氏杨万清妻王氏邓懋僎妻刘氏陈明备妻刘氏夏之瑚妻胡氏王朝选妻高氏李宗璧妻雍氏

  邵尚宝妻姜氏许谨范妻张氏侯邦安妻王氏孙嘉愓妻许氏周瑞生妻杨氏朱志高妻王氏朱辅

  礼妻杨氏许宝元妻陈氏张中恒妻王氏陈宗普妻邓氏万承林妻陈氏叶正举妻马氏王绂妻惠

  氏柏景光妻惠氏邓崇儒妻陈氏均夫亡守节烈妇魏玉𤇍妻袁氏张建旟妻刘氏均夫亡殉节魏

  明仓妻孙氏郭泳年妻邱氏均守正捐躯贞女许巍未婚妻苏氏夫亡守贞烈女张汝英未婚妻柏

  氏夫亡殉烈俱嘉庆年间 旌高步蟾妻唐氏盱眙人夫亡守节同县杨龙光妻张

  氏王寅斌妻赵氏桑履忠妻詹氏朱长发妻宋氏吴士鉴妻张氏李世铨妻戴氏均夫亡守节烈妇

  辛在田妻江氏詹炳妻陈氏韩兆春妻臧氏均夫亡殉节刘从义妻胡氏守正捐躯贞女夏濬未婚

  妻徐氏夫亡守贞烈女陶麟绂未婚妻孙氏江城未婚妻黄氏辛球未婚妻叶氏方上林未婚妻洪

  氏均夫亡殉烈俱嘉庆年间 旌业志妻吴氏天长人夫亡守节同县陈治妻金氏

  杜国绍妻王氏邱于荣妻李氏陈宣妻袁氏董成铨妻高氏胡四敦妻魏氏胡杰妻王氏胡五临妻

  蔚氏姚楚王妻郭氏朱如山妻钱氏马清灏妻侯氏马永年继妻马氏赵清妻钱氏周近庵妻张氏

  夏王妻马氏贺景福妻万氏陈伦妻王氏均夫亡守节贞女罗文华未婚妻陈氏冯世琛未婚妻曹

  氏刘祝祖未婚妻王氏朱占魁未婚妻崇氏均夫亡守贞烈女陈以瑚未婚妻邹氏张亨嘉未婚妻

  瞿氏均夫亡殉烈孝女姚氏俱嘉庆年间 旌凌大理妻张氏五河人夫亡守节同

  县张涵𤩽妻刘氏郑钊妻赵氏杨龙寿妻王氏均夫亡守节烈妇陈嘉珏妻王氏王华秀妻凌氏均

  夫亡殉节王作砺妻萧氏刘天喜妻邹氏陈俊妻刘氏均守正捐躯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唐︺僧伽本西域人龙朔中南游江淮于泗州建寺中宗亲书其额为普光寺赐之

  ︹土产︺绢州出唐书地理志九域志皆云泗州贡州 岀元和志泗州开元 贡麻布细赀布开

    元赋州 产唐 书地理 志虹 有铜鱼  寰宇记天长军土产石梁溪鱼为上物旧贡









                        前纂修官潘锡恩恭  纂

                        提调官前总纂许应藻恭覆辑

                        前校对官胡培翚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