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三十三至一百三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三十至一百三十二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三十三至一百三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三十五至一百三十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5.djvu/9

 大清一統志

  六安直隸州在安嶽省治西北四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

   廬州府合肥縣界五十里西至河南光州固始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安慶府潛山縣界一百八十

    里北至鳳陽府夀州界四十里東南至廬州府舒城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湖北黃州府蘄水縣界四

    百里東北至合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潁州府霍邱縣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

    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合肥縣界五十里西至霍邱縣界七十里南至霍山縣界六十里北至壽州界

    四十里東南至舒城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霍山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合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霍邱

    縣界七十里自州治至京師二千九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之域夏禹封臯陶之後於六春

   秋時地入於楚秦置六縣漢初爲淮南國治文帝

   十六年分置衡山國漢書地理志髙帝元年別爲衡山國五年屬淮南 按表

   時衡山王吳芮都邾九江王英布都六四年布爲淮南王仍都六蓋至文帝時移衡山國於此而漢

   初之衡山不在六也武帝元狩元年國除爲衡山郡二年改

   置六安國後漢建武十三年以六安國屬廬江郡

   三國屬魏爲廬江郡治晉復曰六縣爲郡治見水經注

   晉志作郡治陽泉宋省入𤅬縣隋爲霍山開化二縣地唐

   開元二十七年改霍山置盛唐縣屬夀州五代梁

   改曰潛山後唐同光初復故晉天福中又改曰來

   化㝷復曰盛唐案五代史職方考舒蘄廬夀四州始屬吳繼屬南唐非梁唐晉漢所

   有惟續文獻通考載盛唐縣經四代改名復故如是宋開寳四年改曰六安

   政和八年於縣置六安軍屬淮南西路紹興十三

   年廢為縣嘉定五年復為軍端平元年又為縣後

   復為軍元至元二十八年仍降為縣屬廬州路後

   復升為州明洪武初以州治六安縣省入屬鳳陽

   府十五年還屬廬州府

  本朝雍正二年直隸安徽布政使司領縣二

   英山縣在州西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安慶府太湖縣界

   三十五里西至湖北黃州府羅田縣界十五里南至黃州府蘄水縣界四十里北至霍山縣界一百

   二十里東南至太湖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蘄水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霍山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

   羅田縣界一百里春秋時英氏地漢江夏郡蘄春縣地唐蘄水縣地宋蘄州羅田縣地咸淳初分置

   英山縣屬六安軍尋廢德祐二年復置元屬六安州明洪武初改屬鳳陽府十四年還屬六安州

   本朝初屬廬州府雍正二年改屬六安州霍山縣在州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

   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本州界三十五里西至英山縣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安慶府潛山縣界

   一百五十里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廬州府舒城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安慶府太湖縣

   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西北至河南光州商城縣界一百七十里春秋潛國漢置𤅬

   縣屬廬江郡後漢及晉因之宋為廬江郡治南齊建元二年仍為屬縣梁天監六年於縣置霍州又

   分置岳安郡岳安縣後魏因之北齊州廢隋開皇初郡廢改岳安縣曰霍山屬廬江郡唐武德初復

   於縣置霍州貞觀初州廢以縣屬夀州神功初改曰武昌神龍初改曰霍山開元二十七年廢入盛

   唐縣天寳元年復置霍山縣屬夀州五代因之宋開寳四年省為鎮入六安明宏治二年復置縣屬

  六安州 本朝初屬廬州雍正二年改屬六安州

 ︹形勢︺東有龍池西有武陟霍嶽鎮其南沙河縈其北

  

 ︹風俗︺民醇樸安於稼穡無積貯而恆貧

 ︹城池︺六安州城周五里二百二十步門五池廣七尺有奇明正德中增築 本朝順治雍

  正間修乾隆十三年重修英山縣城周三里門五東南因河為池明宏治中重築 本朝

  乾隆十四年重修霍山縣城周五里四百步門五水門二明宏治中築 本朝雍正五

  年修乾隆十二年二十八年重修

 ︹學校︺六安州學在州治東北明洪武三年因元故址建 本朝順治中增修乾隆十三年

  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又存舊隸廬州府學額三名於州及所屬撥入英山縣學

    縣治西元至元十五年建明時遷徙不常 本朝康熙四十年改建於北門雞鳴山麓入學額數十

    霍山縣學在縣治東明宏治中建 本朝順治雍正間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颺書院在州城內 本乾隆八年

   ︹戶口︺原額人丁四萬六千六百六十 二今滋生男婦一百四十三萬三千三百五 十七名口

   ︹田賦︺田地一萬六千六百三十五頃七十二畝九分有奇額徴地丁銀五萬七千八十九兩七錢二

    分雜項銀六百六十三兩三錢九分九𨤲未一萬四百四石四斗九升五合七勺麥七百六十二石

     二斗八升四合九勺

   ︹山川︺龍穴山在州東五十里與廬州府合肥縣接 界方輿勝覽龍穴山在合肥縣西百三 十

    里州志山脊有龍池方五十尺味甘美亦名龍池山洪家山在州東南七十里有寨四圍石

    崖險峻宋紹興中有洪氏率里民保聚此山小霍山在州南五十里遠接霍山之脈因名

   一名青山有豹子崖大同山 小同山皆在州南五十里山勢峻削僅通樵徑兩

   山相似故云有蝙蝠巖內深不測昔人避兵於此團山在州南七十里下臨渒河蒼翠孤

   董靖原山在州南百二十里有寨山原平敞相傳宋紹興間里民董靖避兵處九公

   山在州西南七十里隋書地理志開化有九公山寰宇記九公山有九石柱似人形故名州志山

   右一峯曰大寨元末鄉人保聚於此齊雲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亦名齊頭山高一千八百丈

   層峯疊嶂頂方四平有泉出焉上有雲峯又有雷公洞産茶極佳祖家山在州西南形勢

   高聳又西南十里曰文家山高九百丈帽頂山在州西南與河南商城縣金剛臺南北對

   峙下有仙人洞汪家山在州西南高千餘丈山勢峭拔中有石巖甚深廣武陟山

   在州西三十里山有峯如五指爲州之面山相傳漢武帝南巡嘗登陟於此因名 按漢紀元封五

   年南巡狩至於盛唐寰宇記盛唐縣西二十五里有盛唐山當即此獨山在州西七十里岡阜

   乎曠一峯獨峙相傳唐末淮南將王景仁攻廬夀曾戰於此響山在州西九十里下有響山

   谷其中空洞人行有聲故名寨基山在州西上有峽門元末曽置寨於此蓮花山

   在州西有二山東西對峙山産石蓮花故名石屋山在州西石穴似屋故名劉五

   郎山在州西高一千八十文峯巒竦翠聯絡諸山九龍山在英山縣東八里舊志雲

   山半有雨淋崖禱雨立注又縣東二十里有廣福山英山在英山縣東五十里周二十里縣因

   此名名勝志英山峯巒峭拔秀出諸山山巓一井深絶隱見不常雲氣所萃土人占其彩色以卜豐

   馬鞍山在英山縣東南五里北澗水出焉密峯尖山在英山縣東南三十

   里山峯錯列以形似名三吳山在英山縣南三十里上有仙人臺宋末鄉人段朝立設堡

   於此又縣南二十里有崇山極高峻得勝山在英山縣西門外明宏治中羣賊攻城知縣陸

   玘於此擒𫉬得勝故名呇山在英山縣西五十里據河而立有仙人臺隔岸對峙多雲

    山在英山縣西北一百里接湖北黃州府羅田縣界上有九井常多雲氣故名山之西曰岐嶺鳥

    道三日可出豫境西北一竇曰甕門束軀入內廣三百里通羅田迤北則為虎頭木陵大城諸關通

    河南光山固始兩縣雞鳴山在英山縣北五里為縣鎮山宋淳佑中制置使吳淵立寨

    人山在英山縣北三十里峯巒峻險上有寨又縣北四十里有羊角山 林 關山

    山縣東北七十里周四十 里相近有石人山有石丈餘如人立下 有數石洞樓 子山

    山縣東北七十里上有寨又縣東北八里有天路山與霍山縣接界復覽山在霍山縣東二

    十里名勝志漢武帝既登封復陟此顧瞻因名山頂有天成石臼南宋時戍守在其旁東石

    門山在霍山縣東二十里與西石門相對中有狹徑如門指封山在霍山縣東三十里

    縣志相傳漢武見此山峻拔指示羣臣擬封為霍嶽之副故名仙女臺山在霍山縣東南

    五十里有大石突出如臺人莫能登白石山在霍山縣南五 十里山盡白石故 名四  望

    山在霍山縣南六十里高一千八百丈登其頂宜遠眺 甄 家山在霍 山縣 南七十 里相 傳

    元甄氏女入此山得道立石飛昇 鐵 鑪山在霍山 縣南九十里俗傳仙人 鑄丹處鼎鑪之

    址猶 存今居 民多於其下 為鐵冶 鑄農器多  智山在霍山縣南 與安慶府桐城潛山 二縣接

    界隋書地理 志開化有 多智山寰宇記 淠水源出 此三  迴山在霍山縣西 南二十里一名 三

    曲山 中有小港達縣治水隨山 勢縈迥凡三灣因名四 十八盤山在霍山縣西南一百

    二十里山徑 崎嶇登陟甚艱行者凡四十八 盤其險始盡因名霍 山在霍山縣 西又名天柱 山

    爾雅霍山為南 嶽註即天柱 山𤅬水所出 也史 記封禪書元封五 年登禮𤅬之 天柱山號曰 南嶽 應

    劭曰𤅬縣屬廬江南嶽霍山 也文頴曰天柱山 在𤅬縣南其上有祠水經泚水 出霍山東北開山 圖

    潛山圍繞大山為霍山唐 六典 江南道名山 之一曰霍山洞天記黃帝封五 嶽南 嶽山最逺以 𤅬岳

    副之寰宇記霍山一名衡山明統志在 今縣西北五里高七千七百三十丈頂有天池北 有龍湫南

   有風洞旁有試心崖 按霍山與潛山縣之潛山相去百餘里本非一山後人以潛有天柱峯遂謂

   潛即霍山又謂潛即南嶽誤潛臺山在霍山西五里石山如臺當河中流崖下鐫小赤壁

   三字又二里曰雙山兩山並峙水中與潛臺相望六安山在霍山縣西三十里四圍險峻

   如城有寨四門古多避兵於此掛龍尖山在霍山縣西五十里上有龍泉瀑布遙望如白

   龍懸掛故名又有陶成忠山在縣西八十里烏梅尖山在霍山縣西北三十里山有兩

   峯多産梅北峯下有雷公洞作霧即雨通光山在霍山縣東北十里山有石竅漏光如月

   故名又有月魄山在縣東二里與通光相似聖人山在霍山縣東北十里石壁奇峭勢如

   欲壓壁間有巨人掌蹟軒轅嶺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古路嶺在州西五十里

   盤迴三十餘里始至其嶺又遮日嶺在州西一百六十里山高徑深亭午始見日影清風嶺

   在州西接河南商城縣界分界嶺在英山縣北一百二十里與霍山縣交界亦名分水嶺

   梅子嶺在霍山縣東五十里多産梅其上可容數十萬人碁盤嶺在霍山縣西南

   八十里道通英山上有碁盤石七里岡在州西二十五里明正德中流賊趙風子自河南光

   山走六安官兵追敗之於此松林巖在州南八十里亦曰松嶚巖松柏蒼翠中有佛子宮

   酷暑不𤍠嚴冬不寒香鑪崖在英山縣西五里舊志雲有仙蹟亦有龍井祈雨輒應

   翎崖在霍山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臨河壁立元龜峽在霍山縣西三十里世傳大禹

   雷鳴洞在州南一百二十里中虛能應雷鳴土人以此候雨千人洞在州西南

   百麻埠之東洞口不甚闊其中孔竇不一可容二千餘人又有泉流自上而下可資汲飲桃源

   洞在霍山縣西北五十里有瀑布泉數百丈濶如河又有龍井三禱雨取水輒應淠水

   水一名白沙河源出霍山縣南境北流經縣西繞城而東又東北流經州城西又北入潁州府霍邱

   縣界注淮水漢書地理志泚山泚水所出北至夀春入芍陂水經注泚水出廬江𤅬縣西南霍山東

   北或作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泄水出焉淠水東北右會蹹皷川水又西北逕馬亨城西又西北逕

   六安縣故城西又西北分為二水又西北流逕安豐縣故城西寰宇記淠水枕六安縣西門外三十

   步源出多智山舊志水有二源一出霍山一出蘇口至九公山麓合流霍山縣志縣北門外化龍河

   即淠水也溶水在州西七十里源出齊雲山又西北流入河南光州固始縣界合史河

   澗水在英山縣南源出馬鞍山西流繞縣治入英山河馬柵河在州東南八十里逕

   廬州府舒城縣之桃城鎮又東入巢湖青石河在州西南七十里又三元撞河在州西一

   百二十里青龍河在州西一百三十里皆流入於淠水 按輿圖州西南有壁河東流至兩河口入

   淠河又其南有桃園河亦自西南山中東流注淠河疑即青石河與青龍河也英山河

   山縣西源有二東曰東矼西曰西矼皆南流至縣西南二里合為一其並流者有添樓河俱北出分

   水嶺西南流入湖北羅田縣界為浠水上源雙河在霍山縣南六十里又中埠河在縣南四

  十里合雙河同入淠水又有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河三灣河源出潛山縣界陡山河漫水河源出英山縣界梅河源

  出羅田縣界下流俱入淠水虎頭潭在州西八十里潭上有石如虎頭因名又烏龍潭在

  州西一百三十里旱禱輒應逃蛟澗在州西南二百里相傳淠河有蛟為人害楚公子牟

  乙射之蛟去邑人德之立廟以祀㝷騾澗在州西四十里又獨龍澗在州西五十里

  溪澗在霍山縣南二十里湯泉有二一在英山縣東南三里許曰東湯泉平地石中湧出

  一在縣西南三里曰西湯泉居民俱引以溉田玉虹泉在英山縣西北三十里石壁鐫三大

  字並有石刻題詠

 ︹古蹟︺盛唐故城今州治漢縣也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舊唐書志

  開元二十七年改霍山為盛唐仍移治於騶虞城寰宇記六安縣本春秋時楚之潛縣地在漢為盛

  唐縣屬廬江郡隋改為霍山縣唐開元二十七年改為盛唐從舊名也宋開寳初廢盛唐為六安

   六縣故城在州北臯陶之後封此春秋文公五年楚人滅六左傳六人叛楚楚成大心仲

   歸帥師滅六楚子變滅蓼臧文仲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註六與蓼皆臯陶後也史記楚昭王五年

   吳代楚取六秦置六縣漢元年項羽立黥布為九江王都六武帝元狩二年封膠東王寄子慶為六

   安國王後漢建安十囬年廬江人陳蘭等據𤅬六以叛曹操遣張遼擊平之東晉末縣廢水經注泚

   水東北流過六縣城東括地誌故六縣城在夀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里寰宇記今縣北十三里有

   古城名六合城蓋即六安之訛也 按寰宇記又雲六城在舒城縣東南六十里恐誤或僑置非故

   𤅬縣故城在霍山縣東北春秋時楚潛邑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使公子掩餘公子

   燭庸帥師圍潛又三十一年吳人侵潛六楚沈尹戍帥師救潛吳師還楚遷潛於南岡漢置𤅬縣屬

   廬江郡後漢及晉宋因之梁天監六年於縣置霍州隋改置霍山縣而故縣廢括地誌𤅬縣故城在

   霍山縣東二百步舊志漢𤅬縣城在今縣東北三十里岳安故城今霍山縣治魏書地

   形志霍州有岳安郡梁武置領安城義興二縣隋書志梁置岳安郡及岳安縣間皇初郡廢縣改名

   霍山唐廢為故埠鎮元設巡司縣志州南迤百里地名故埠鎮有土城為舊時霍山縣治明宏治中

   因分州西南開化興賢二鄉於鎮置縣即今治邊城廢郡在州西宋書州郡志南豫州邊

   城左郡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大明八年省為縣屬弋陽郡後復置齊省入安豐郡後

   又復置魏書地形志霍州邊城郡治麻步山寰宇記廢邊城郡在六安縣西一百九十八里州志麻

   埠鎮在州西南九十里即故麻步山也開化廢縣在霍山縣北劉宋置屬邊城左郡齊

   屬安豐郡魏屬西邊城郡隋屬廬江郡唐貞觀中省入盛唐縣寰宇記廢開化縣在六安縣西四十

   里明初為開化鄉宏治中分屬今縣淠水廢縣在霍山縣東梁僑置新蔡縣並置北沛郡

   隋開皇初郡廢改新蔡置淠水縣以淠水為名屬廬江郡唐初廢廣王城在州南百里突

   起高岑周遭如郭石址尚存白沙城在州北十三里與六合城相去數里路史六之東北

   有二城一名白沙一名六合州志有東故城在州東南三十里西古城在州西十五里又有新城在

   州東北十五里馬亨城在州北水經注淠水西北逕馬亨城通典有馬頭城在盛唐縣北今

   州有馬頭集疑即馬亨城 按原本作馬享城與水經注不合今改從亨古英氏城

   山縣東北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人為徐伐英氏史記封臯陶之後於蓼六一本作英六索隱曰英後

   改號曰蓼也舊志六安州西有英氏城蓋境相接也英山故寨今英山縣治宋淳祐間立

   鷹山寨咸淳初更名英山因立為縣屬六安軍㝷德祐二年三吳鄉人段朝立請以羅田縣東界

   直河鄉重立為縣明崇禎十二年移治縣西北章山十六年又移治縣北添樓鄉 本朝順治初始

   還舊弩臺在州西南四十里相傳漢武帝試弩於臺下釣魚臺在霍山縣西三

   十里石生水濱若臺然傳為左慈釣魚處焦家莊在州西二十五里七里岡家焦炳焦煥故

   居舊有武陟書院又有萬卷堂在霍山縣霍山上相傳煥讀書處英布故宅在英山尖

   段秀實故宅在州西響山今為響山寺 按秀實汧陽人笏擊朱泚遇害所賜莊第及

   帝親銘墓皆在汧陽其宅不應在此考唐書傳秀實孫珂僖宗時居潁州潁志雲珂居潁黃巢圍城

   珂募少年拒戰賊潰拜州司馬後家於潁潁六相鄰或其家又嘗居六故誤以為秀實故宅也

   立信故居在州東龍穴山舊有龍山書院輦街即霍山縣南十字街相𫝊為漢武輦

   道又有拜郊臺在縣南內亦漢武登封祭告之所老子鶴跡在英山縣羊角山頂石上

   指爪宛然唐高祖時老子降此淩霄樹在霍山上相傳為漢武帝手植

  ︹關隘︺石門關在英山縣西北九十里與湖北黃州府羅田縣接界栁林關在英山縣

   東北七十里梅子關在霍山縣東二十里梅子嶺上金雞關在霍山縣西五十里

   南北兩關對峙路出英山又縣西一百五十里有木門關和尚灘巡司在州西北七十

   里明置後以西山地界河南移駐新店馬頭汛巡司在州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五

   十四年置七引店巡司在英山縣北七十里道通霍山縣上土市巡司

   在霍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舊志於故埠鎮後改鎮為縣因移治於此隘口在英山縣東南

   三十五里與安慶府太湖縣接界極為險要麻埠鎮在州西南九十里九域志六安縣有

   六安霍山桐林山南麻步郭界埠故縣船埠丁級故步十鎮州志麻步鎮明初有巡司萬厯二年改

   設把總以防礦今裁𪷟潼灣鎮在霍山縣南三十里相近有管家渡鎮又中埠河鎮在縣

   南四十里項家橋鎮在霍山縣西十里又黒石渡鎮在縣西二十里戴花埠鎮在縣西北

   二十里下符橋鎮在縣東北二十里千羅畈鎮在霍山縣西北八十里舊有巡司 本朝

   乾隆五十四年裁移設六安州馬頭汛章山寨在英山縣西北明崇禎十二年知縣高在

   崙以舊縣焚燬立寨作新城於此

  ︹津梁︺雙龍橋在州東四十里廣濟橋在州西南五十里通濟橋在州西門

  安定橋在州北門外木場橋在州北四十里花橋在英山縣北添樓鄉

  㑹龍橋在霍山縣西黒石渡西北撞山橋在霍山縣北三里淮西第一

  橋在霍山縣北二十里洛陽橋在霍山縣北二十里

 ︹隄堰︺潤州塘在英山縣北居民引以溉田名勝志英山縣北有塘延袤數丈相傳與潤州通

  氣江水漲則塘水滿而不流江水消則塘水淺而不竭

 ︹陵墓︺古臯陶墓在州東十餘里水經注六安縣都陂中有大冢民傳曰公琴者即臯陶冢

  也楚人謂冢爲琴矣寰宇記六安縣北白沙城上有臯陶廟東五里有臯陶冢︹漢︺衡山王

  墓在霍山縣西南一百里九江王墓在英山縣東英山尖下碑塋尚存︹晉︺習

  鑿齒墓在州南雷峯巖 按晉書習鑿齒寰陽人晚年以疾歸里朝廷欲徴使典國史㑹卒

  不果其墓不應在六︹唐︺沈佺期墓在英山縣北四十里︹宋︺焦煥墓在州西焦

  家山程端中墓在霍山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撞山下

 ︹祠廟︺史公祠在州治東英山故無城郭明相國史可法開府𤾂江築城於章山寨故立祠以

  汪學士祠在州西九十里祀宋汪立信臯陶祠在州北門外舊祠在州治

  東明嘉靖間移建於此 本朝順治七年重建程知軍祠在州北門外祀宋程端中

  蘇祠在霍山縣南名勝志輦街下有三蘇祠祀老泉父子南嶽祠在霍山縣霍山頂上

 ︹寺觀︺萬夀寺有二一在州城東門內一在州南三十餘里馬柵寺在州東八十里

  相傳河水泛二石馬於寺柵而止故名雙塔寺在州東南九十里華巖寺

  南響河口與八仙巖相望唐開寳間建有碑龍王寺在英山縣西北多雲山下有九龍井

  復覽寺在霍山縣東二十里有聖泉三清香異常潛臺寺在霍山縣西潛臺山四面

  皆水雙山居其上流為霍邑勝境

  ︹名宦︺︹漢︺劉順光武族兄建武八年使擊破六安賊因拜為六安太守數年帝欲徴之吏人上

   書請︹晉︺華譚廣陵人再遷廬江內史時石冰之黨陸珪等屯據諸縣譚遣司馬諸敦討

   ︹南北朝︺︹周︺栁遐河東解人保定中霍州刺史導人務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

   微加貶抑示恥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復為過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宋︺杜杲

   人知六安縣民有嬖其妾者命身後遺産與二子均分二子謂妾無分法杲書其牘雲父令子違不

   可以訓然妾守志則可或去或終當歸二子程端中洛陽人伊川長子靖康末知六安軍

   時金兵攻城端中殫力守禦不克死之︹元︺王大有澶淵人至正間知州事課農桑興學

   校治續稱最秦天祐舒城人元末知州事四方兵起天祐悉力保障一境𫉬安︹明︺康

   琚項城人洪武三年授州同知時庶務草創民多弗率琚躬行徳化助守所不逮以循卓擢永平

   府同隋贇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捕𫉬叛賊潘友文余羊保等械送京師擢知本縣

   復有異政除虎患陸愉泗州人永樂二年知六安州勸學興禮盜息民安秩滿州人詣闕懇

   留復劉鎰羅山人宏治二年知六安州蠲宿負苛斂産亡而稅存者悉除之流民復業

   者甚衆州治屯衛相錯處之以公軍民咸服歐陽德泰和人嘉靖三年知六安州為治寛

   和不任刑罰建龍津書院聚生徒論學徐縞豐城人嘉靖間霍山典史海寇突至縞督鄉勇

   力戰走之蛟水暴漲民多漂溺縞捐貲𢉉藏流離者復出粟賑給存活數百家民祀於東嶽廟之北

   李懋檜安溪人萬厯中知六安州力行社倉法擇民之富而良者主之視豐歉為出納嵗得

   穀二千石又置義田三區嵗得穀四百三十石以供水旱之用民不飢苦李聯芳北直人崇

   禎時知六安州聞寇起陜西即修城浚隍如寇將至役者迂之及去後二年寇薄城下州人據城固

   守始服其遠慮龔元祥長洲人崇禎中為霍山教諭勵廉隅以名教自任與訓導姚允恭友

   善八年賊陷鳳陽元祥急偕縣令為守禦備賊掩至元祥督士民固守賊陷城元祥整衣冠危坐罵

   不絶口遂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姚 允恭崇禎中霍山訓導賊陷城

   教諭龔元祥遇害允恭歛其屍即自縊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高在崙

   成都人崇禎十二年知英山縣時值變亂築城聚守十四年五月流賊賀一龍等陷其城抗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烈愍

  ︹本朝︺史良植河南人順治間知英山縣吏治精敏楚賊突至𬒳執不屈遂遇害門毓

   英瀋陽人順治五年知霍山縣土寇作亂毓英悉力捍禦身先士卒轉戰深入渠魁授首霍城𫉬

   張掄金鄉人乾隆十七年攝霍山篆新學宮立書院甃城北石隄建康濟橋人蒙其利

   德海滿洲人六安營參將敝衣蔬食訓練有方日勉兵弁以忠君親上孳孳不倦嘉慶初敎匪

   犯境徳海嚴為防守營伍肅然

  ︹人物︺︹漢︺英布禹封臯陶後於英六子孫以英為氏布其裔也始從項羽封九江王後歸漢封

   淮南︹晉︺杜夷𤅬人世以儒學稱為郡著姓夷操尚貞素博覽經籍算數圖緯靡不畢究

   永嘉初屢辟不起後除國子祭酒國有大政恆就諮訪明帝即位夷自表請退卒贈大鴻臚諡貞子

   所著幽求子二十篇行於世兄崧亦有志節惠帝時俗多浮偽著任子春秋以刺之何琦𤅬

   年十四喪父哀毀過禮居於宣城陽穀縣事母孜孜朝夕色飬常患甘鮮不贍乃為郡主簿厯補涇

   縣令母亡飬志衡門不交人事以琴書自娯著三國評論何充琦弟風韻淹雅文義見稱王敦

   辟為主簿成帝時除建威將軍丹陽尹王導𢈔亮並稱其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加吏部尚書穆帝

   初加侍中充臨朝正色以社稷為己任凡所選用皆以功臣為先不以私恩樹親戚談者以此重之

   卒諡文穆何準充弟高尚寡慾弱冠知名州府交辟並不就充居宰輔之重權傾一時而準散

   滯衡門不及人事徴拜散騎郎不起卒少子澄清正有器望孝武帝深愛之以為冠軍將軍吳國內

   史安帝即位遷尚書左僕射又領本州大中正桓元執政以疾奏免杜不愆廬江人少就外

   祖郭璞學易卜屢有驗郗超嘗歎息曰雖管郭之奇何以尚此後為桓嗣建威參軍︹南北朝︺

   ︹宋︺何叔度準孫恭謹有行業姨適沛郡劉璩與叔度母情愛甚篤叔度母早卒奉姨若所

   生後為金紫光祿大夫吳郡太守太保王宏每稱其清身潔己何尚之叔度子以操立見稱

   武帝領征西將軍補主簿以勞賜爵都鄉侯尚之雅好文義從容賞會甚為文帝所知元嘉中造元

   武湖上欲於湖中立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諌乃止大明中以本官領中書令薨諡簡穆於

   偃孝武時為吏部尚書尚之去選未五載偃復襲其跡世以為榮何求偃弟子厯丹陽郡丞

   清退無嗜欲泰始中還吳隱居波若寺足不踰戶明帝崩出奔國哀除永嘉太守求時寄住南澗寺

   不肯詣臺乞於野外拜受見許一夜忽乘小船逃歸吳隱虎邱山齊永明四年拜大中大夫不就卒

   ︹齊︺何佟之尚之弟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強力專精為固子助教都下稱其高儒後為驃騎

   司馬有至性父母亡後嘗設一屋朔望拜伏流涕如此者二十餘年當世服其孝行何昌㝢

  佟之於少而清靖獨立不羣所交者必當世淸名風流藉甚厯郡皆以清白稱後卒於侍中

  憲𤅬人博學談通羣籍任昉劉渢共執秘閣四部書試問其所知自甲至丁每説一事並敘述作

  之體連日累夜莫見所遺位本州別駕國子博士何伯璵廬江人與弟幼璵俱厲節操養

  孤子及長為婚推家業盡與之安貧枯槁誨人不倦鄉里號為何展禽㸃求弟年十一居

  父母憂幾至滅性及長博通羣書善談論世論以㸃為孝隱雅有人倫鑒多所甄拔知吳興邱遲於

  幼童稱濟陽江淹於寒素悉如其言梁武帝㸃有舊及踐阼徴為侍中辭病不起卒何子

  季㸃弟師事沛國劉瓛受易及禮記毛詩又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厯黃門侍郎子季

  雖貴顯常懷止足建武初拜表解職不待報輒去梁武帝踐阼詔為特進光祿大夫不就給白衣尚

  書祿及庫錢並不受卒年八十六子撰亦不仕有高風︹梁︺何炯子季從弟解褐揚州主簿

  舉秀才累遷梁仁威南康王限內記室書侍御史以父疾陳解炯侍𢇻踰句衣不斛帶頭不櫛沐信

   宿之間形貌頓改及父喪遂以毀卒何敬容昌㝢子天監中為建安內史清公有美績累遷

   守吏部尚書銓序明審號為稱職出為吳郡太守政為天下第一改尚書令敬容久居臺閣詳悉晉

   魏以來舊事且聰明識達勤於簿領後遷太子詹事卒︹陳︺何之元灊人幼好學有才思

   居喪過禯著梁典三十卷︹宋︺焦煥六安人素履貞介建炎二年赴試京師其僕拾得旅舍主

   婦金鐶行數日煥方覺曰失物者必鞭笞其左右赴水投繯皆勢所必有吾不赴試當急返還之以

   全人命會場屋災展期重試煥遂首舉汪立信六安人理宗時為荊湖制置襄陽被圍危

   急立信遺書賈似道陳二䇿似道怒斥之元兵大舉建康守兵悉潰立信手為表起居三宮扼吭而

   卒表聞贈光祿大夫加太傅︹明︺朱亮祖六安人元末授義兵元帥歸太祖授樞密院判

   從征陳友諒下江西諸郡討陳友定取浦城克崇安建陽等處張士誠寇新城擊降其平章潘元明

   討方國珍克其城徇下諸縣方氏父子降洪武元年與廖永忠征南取廣東進取廣西封永嘉侯四

   年助傅友徳平蜀還鎮廣東後以事鞭死仍以侯禮葬葉旺六安人從徐達等北征積功爲

   指揮僉事洪武四年與馬雲同鎮遼東大破納克楚於連雲島論功進都督僉事在遼十七年修城

   隍立官府墾田萬餘頃嘉靖初命有司立祠遼東祀之 納克楚呚見廬州人物門濮英註

   子貞英山人洪武間由國子生授車駕司主事言事謫戍嶺海復起遷山東僉事以切直忤時

   謫隸苑馬寺太祖見其題龍江衛詩詔再復其官敭厯中外幾四十年清心苦節寵辱不驚尚書蹇

   義嘗歎曰居官不必遠法古人近效張子貞可矣潘岳六安人永樂丁酉鄉薦授鄭州訓導

   擢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忤旨發充後軍都督府掾府帥待以SKchar禮岳曰非朝廷意也執役無異

   羣吏復職按浙閩單騎問民疾苦暑日手自持葢家居置田給族人以承庸調潘貞岳之子天

   順進士累遷福建副使覈銀課加耗重息以補他課之逋進四川按察使出滯獄鋤豪僧陞布政司

   貴州苗亂徵兵糧於蜀開府罔知所措貞請以苗攻苗發近疆播州龍州之卒應之徐瑾

   人正統中為鄞縣丞處州盜起瑾率丁壯邀擊數有斬𫉬援兵不至死之劉會英山人正統進

   士授戶部主事扈駕北征土木之變捐軀死難景泰初敕褎其忠優卹之黃用賢六安人幼

   孤事母孝及歿廬於墓有泉湧虎馴之異成化中被旌復以明經官臨清州判張時厚

   諸生母喪廬墓遇雷雨繞墓呼曰兒在斯有兔鵲馴擾之異宏治中旌表潘鋭六安人正德進

   士授行人伏闕諌止巡幸廷杖謫南京國子監學録嘉靖初復職復訐當事大臣罪尋又以言事下

   詔獄後放歸卒於家張澡襲職六安衛指揮積功至參將先後駐浙江十年禦倭大小數十戰

   皆㨗鎮海之功尤偉總兵吳淞上沿海沿江諸圖議移鎮滇南授征蠻將軍印鎮粵西叛苗未靖設

   方畧撫勦兼施㝷以南京都督致仕王良鑒霍山人由貢生任嘉魚知縣張獻忠來寇城陷

   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彭 之年霍山人崇禎中嵗貢流寇攻城

   倡義固守捐家資以贍軍城陷死之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劉世芳

  拔貢生厯任廬陵宛平丞陞新河令超擢濟南僉事未至任甲申三月流賊陷京城得報仰天慟𡘜

  以頭觸柱嘔血數升卒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黃今度六安人崇禎壬

  午流賊攻城今度破産偕紳士固守城陷被執諭以歸順今度大罵賊怒以髮繫馬曳之而走力脫

  躍城濠中四面射之皆不中溺死直立水中面目如生髮指皆裂其弟今文亦殉難死妻徐氏𡘜累

  年亦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張 國正六安人世襲千戶陞指揮崇禎

  壬午流賊襲城國正督衆巷戰中流矢死子斯美奔救亦死時鎮撫姚賡明指揮劉良佐文學田呈

  芳梅國秀霍山黃中理劉炫吳時道張大翼李懷信胡瑋江源洞宋貞及時際順等均不屈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邱從先六安人父民逵明李守城罵賊死賊退從先於積屍中刺臂血⿰氵厯 -- 𤁋之驗得骸骨

  歸葬奉母避難流離困苦不缺昔旨黃九錫六安人順治乙未武進士父鋐明季守備昌平

   歿於王事九錫犯重圍㝷骸骨歸葬李父鼎奉檄勦山賊九錫參謀議平之居鄉修州學建橋梁

   駱士憤六安人順治中領郷薦教諭虞山擢鄖陽推官平反多隱徳鄖人尸祝之性至孝於

   郭西先塋搆祠三楹號呼上食如生前問視狀其孺慕誠信蓋得於天性然馬晉錫

   人有學行康𤋮癸卯鄉試第一事母至孝逺近稱之楊友敬六安貢生績學敦行乾隆元年

      恩詔保舉孝廉方正任太和教諭又同州生員黃大本以孝行於乾隆年間 旌金光

   悌英山人乾隆戊子會試取內閣中書庚子成進士洊升刑部郎中嘉慶六年擢光祿寺少卿㝷

   遷內閣侍讀學士出為山東按察使升布政使擢刑部侍郎授江西巡撫再擢刑部尚書光悌練習

   律法屢奉   命出差讞獄平反得實撫江西清釐積案奏請借項修理建昌等處圩隄以衛民

   田十七年卒於官奉   㫖給予卹典鮑友信六安人以武進士官雲南昭通營守備奉

   調出師維西連戰俱捷遇伏中流矢陣亡奉   㫖入祀昭忠祠

 ︹流寓︺︹晉︺王祥瑯琊人漢末遭亂扶母攜弟避地於廬江隱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明︺

  史洪謨原籍廣寕僑家於六崇禎辛未進士知宜陽縣罷歸乙亥春流寇突至州守以公事

  出人心皇迫洪謨慷慨登陴奮勇禦敵城賴以完

 ︹列女︺︹明︺趙軌妻周氏六安人正德間為賊所掠紿曰家有金珠請歸取之至家攜子

  女投水死又一女佚其姓賊至被執欲汚之不從被以錦衣輒禠碎強擁上馬投地大罵賊殺之

  邱民法妻張氏六安人崇禎十四年冬避難西山值大雪賊掠欲汚堅不可奪遂遇

  害後於積雪中得其屍刀痕遍體兩手堅握中衣至殮力撥其手不能開同時謝天爵妻陳氏亦不

  從賊

 ︹本朝︺黃珮妻聶氏六安人夫亡守節同州汪毓英妻張氏亦夫亡守節俱康熙年間

  邵維章妻汪氏六安人夫亡守節同州祝無虞妻方氏陳企平妻成氏陳嘉謨

   妻李氏李景綏妻潘氏徐於匯妻金氏潘韶一妻李氏黃延年妻張氏郝養䝉妻王氏李種玉妻張

   氏朱開儒妻張氏王思靜妻江氏張瑜妻葉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邵型妻劉氏夫亡殉節俱雍正年

    胡 之陳妻吳氏霍山人夫亡守節雍正年間 旌周輔廷妻

   薛氏六安人夫亡守節同州李諝妻沈氏徐豈暢妻汪氏陳璞妻胡氏汪生標妻余氏張暹妻

   李氏夏正翔妻張氏陳巨川妻趙氏任正初妻胡氏盧倬妻李氏黃元禮妻胡氏黃元復妻汪氏劉

   上達妻王氏劉玢妻王氏楊珍元妻陳氏妾湯氏楊光烈妻尤氏包如松妻田氏陳泂妻包氏胡尚

   志妻黃氏胡加品妻侯氏黃珂妻方氏黃元甲妻汪氏關士佩妻湯氏汪其禮妻楊氏湯厚明妻李

   氏宋鎧妻夏氏馬繩元妻江氏馬廷樞妻徐氏崔文鋭妻李氏章必達妻王氏馬訥妻邵氏汪浦生

   妻劉氏周宏祖妻喬氏劉宗瑜妻李氏凃獻璧妻朱氏沈功崇妻盧氏汪逸妻葉氏梁守賢妻葉氏

   梁溱洧妻何氏盛宗足妻林氏張國樞妻汪氏張煊妻汪氏黃維新妻王氏沈珩妻楊氏余丕謨妻

   謝氏張廷秀妻崔氏朱德普妻張氏劉宏誥妻陳氏晁尚義妻徐氏徐長元妻汪氏陶世穀妻孔氏

   吳宰衡妻王氏祝鎧妻高氏湯之旭妻楊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姜譽髦妻祝氏何其昌妻李氏羅興

   智妻楊氏楊鑑妻包氏金繩武妻余氏張堂妻桂氏均夫亡殉節黃成章妻陳氏孔朝魁妻梅氏均

   守正捐軀烈女晁尚禮未婚妻周氏汪春煦未婚妻盧氏熊金揚未婚妻李氏均夫亡殉烈俱乾隆

   年間 旌童明詩妻姜氏英山人夫亡守節同縣劉興仁妻余氏沈詩羣妻鄭氏余

   良臨妻傅氏程大灼妻周氏均夫亡守節烈婦裴萬驥妻胡氏段長春妻王氏胡國良妻呉氏均夫

   亡殉節俱乾隆年間 旌劉一廚妻程氏霍山人夫亡守節同縣劉兆禧妻金氏羅

   浩妻周氏宋琦妻孫氏張啟曾妻汪氏餘一城妻張氏查世榮妻楊氏朱克仁妻余氏張繡妻宋氏

   金翼國妻郎氏諶襄妻姜氏徐志銘妻朱氏袁天相妻修氏張日昶妻張氏童瑋妻祁氏高登榮妻

   汪氏程愷妻劉氏高光璽妻黃氏項標妻俞氏彭高齡妻潘氏祁念曽妻李氏丁應芳妻楊氏張日

   昻妻金氏均夫亡守節烈婦趙碩妻胡氏趙如鏡妻吳氏均夫亡殉節貞女項濟未婚妻楊氏秦華

   文未婚妻余氏均夫亡守貞烈女李貞哲未婚妻汪氏程鉅驪未婚妻李氏余某未婚妻文氏均夫

   亡殉烈俱乾隆年間 旌楊名選妻金氏六安人夫亡守節同州汪樹桂妻郝氏左

   樞繼妻陶氏匡珠妻馮氏楊包妻王氏馬崇焃妻葛氏鮑功妻呉氏鮑文誼妻吳氏鮑冀翕妻吳氏

   李樅妻彭氏張大楫妻胡氏曹文達妻劉氏張珧妻黃氏黃繩祖妻王氏孫純一妻葉氏姜錫琦妻

   魏氏方仰瞻妻張氏胡觀雨妻張氏何其駿妻王氏方光璧妻陳氏范蔥妻楊氏范立志妻林氏汪

   浩妻周氏王振鈞妻楊氏周連聖妻臧氏鮑惠疇妻李氏關元愷妻喻氏鄧器華妻王氏周必漣妻

   方氏余宗淹妻鄭氏李模妻張氏陳士傑妻陸氏陸之聰妻丁氏胡永昌妻陳氏王鋂妻李氏馬兆

   騮妻郁氏孫榮祖妻倪氏黃維懃妻魏氏王澧繼妻趙氏孫珏妻王氏葉鋐妻俞氏葉鑑妻王氏馬

   學先妻吳氏馬國用妻呉氏陸士英妻沈氏管國楨妻李氏王大鯤妻程氏何先達妻湯氏徐步墀

   妻楊氏王永圖妻翁氏陳莊繼妻曹氏鮑初妻吳氏汪塏妻王氏錢紹復妻楊氏葉鳴鑾妻程氏潘

   正洤妻晁氏𫝊連妻穆氏田鵬妻陶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黃裳裔繼妻楊氏江文珍妻陳氏汪兆豐

   妻曾氏高榮妻朱氏余東山妻許氏周式鳳妻蘇氏仇鳳章妻鮑氏王永祿妻項氏劉之初妻曽氏

   均夫亡殉節童玉鳳妻林氏聞在祥妻王氏魯代宗妻魏氏盧言妻余氏均守正捐軀貞女江煦未

   婚妻鄧氏宋昻未婚妻張氏高必睿未婚妻李氏均夫亡守貞烈女夏思謐妻潘氏夫亡殉烈俱嘉

   慶年間 旌蕭方煋妻傅氏英山人夫亡守節同縣葉榮濃妻鄧氏金光愷妻鄭

   氏程義路妻金氏馬道海妻施氏余善佑妻鄭氏段祚蔚妻彭氏均夫亡守節烈女彭中檜未婚妻

   金氏夫亡殉節俱嘉慶年間 旌蕭士舉繼妻黃氏霍山人夫亡守節同縣沈

   通妻梁氏姚士先妻孫氏戴孟焯妻吳氏俞宏題妻王氏項承宜妻俞氏汪士煌妻楊氏謝大烈妻

   陳氏陳大桂妻劉氏周鳴璜妻高氏余友忠妻江氏妾彭氏劉經邦妻張氏汪顯揚妻王氏張文紳

   妻羅氏汪開源妻孫氏宋𥙿椿妻余氏均夫亡守節烈婦俞世泰繼妻朱氏夫亡殉節何添桂妻包

   氏守正捐軀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元︺明本錢塘人自天目山行道至齊頭山水晶庵所著有中峯語録青山白雲吟山居

   十詠寂後文宗賜諡智覺塔曰法雲

  ︹土産︺茶  紙  藥約有百種實竹  錦雞  竹雞  翡翠

    玉面貍  麝 山綢  蠟黃白皆出



                       前纂修官潘錫恩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許應藻恭覆輯

                       前校對官胡培翬恭 校

大清一統志

泗州直隸州在安徽省治東北七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江蘇

  淮安府山陽縣界二百五十里西至鳳陽府靈壁縣界四十里南至滁州來安縣界一百四十里北

  至江蘇徐州府睢寕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江蘇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江都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鳳陽府鳳陽

  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江蘇徐州府桃源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靈壁縣界七十里本州境東西距

  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江蘇淮安府清河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靈壁縣界四十里南至

  五河縣界三十里北至睢寕縣界六十里東南至盱眙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鳳陽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桃源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靈壁縣界七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里

︹分野︺天文奎婁分野降婁之次案明史天文志泗州之盱眙天長二縣皆

  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徐州之域周爲徐國秦屬泗水郡漢

  置夏邱縣屬沛郡又置徐縣元狩六年兼置臨淮

  郡後漢永平中改臨淮郡爲下邳國縣屬焉晉太

  康元年又分置臨淮郡治盱眙以徐縣屬焉永嘉

  後臨淮郡徐縣俱廢劉宋省夏邱縣梁置高平郡

  東魏武定六年復置夏邱縣屬臨潼郡兼置高平

  縣北齊置夏邱郡尋置潼州周改潼州爲宋州改

  夏邱縣曰晉陵隋開皇初夏邱郡高平郡俱廢十

  八年宋州廢復夏邱縣改高平縣曰徐城屬下邳

  郡唐武徳四年置泗州時州治宿預徐城屬焉於夏邱

  縣置仁州又析夏邱地置虹縣六年省夏邱貞觀

  八年仁州廢以虹縣屬泗州長安四年割徐城置

  臨淮縣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預移州治於臨淮天

  寶初改臨淮郡乾元初復曰泗州屬河南道元和

  四年割虹縣屬宿州五代因之宋亦曰泗州屬淮

  南東路建隆二年省徐城縣入臨淮縣乾徳元年

  以楚州之盱眙來屬後升盱眙爲招信軍按九域志州治

  盱眙縣蓋自景德中臨淮縣移治後州亦移治宋志但云治臨淮誤紹興九年虹縣

  自宿州來屬金仍曰泗州屬山東西路大定六年

  屬南京路元屬淮安路明洪武四年屬鳳陽府後

  以州治臨淮縣省入州

 本朝康熙中州城圯於水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泗

  州直隸安徽布政使司乾隆四十二年裁鳳陽府

  屬之虹縣以其地入州為州治領縣三

  盱眙縣在州東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七十一里東至天長縣界九十里

  西至鳳陽府鳳陽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滁州來安縣界七十里北至本州界一里東南至江蘇江

  寕府六合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鳳陽府定逺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江蘇淮安府山陽縣界七十

  五里西北至五河縣界一百二十里秦置盱眙縣漢屬臨淮郡為都尉治後漢屬下邳國晉太康元

  年於縣置臨淮郡永嘉後郡縣俱廢義熙七年置盱眙郡屬南兗州宋元嘉二十八年嘗徙南兗

  州治此三十年州罷齊亦曰盱眙郡仍置盱眙縣建元四年移北兗州治此後魏亦曰盱眙郡屬淮

  州陳置北譙州尋廢隋開皇初郡廢屬江都郡唐武徳四年於縣置西楚州兼置總管府八年州廢

  屬楚州光宅初改縣曰建中後復故建中二年屬泗州五代時屬楚州宋乾徳元年仍屬泗州後

  為州治建炎三年升為招信軍四年復為盱眙縣改屬濠州紹興二年還屬泗州十一年屬天長軍

  十二年復升為招信軍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立招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臨淮府二十七年

  罷府復為盱眙縣屬泗州明因之 本朝初屬鳳陽府雍正二年改屬泗州天長縣

  東南三百三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江蘇揚州府江都縣界四十五里西至盱眙

  縣界四十五里南至江蘇江寕府六合縣界四十五里北至揚州府寶應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州府儀徴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滁州來安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揚州府高郵州界五十里西北至盱

  眙縣界六十里秦置東陽縣漢屬臨淮郡後漢屬下邳國後改屬廣陵郡晉仍屬臨淮郡東晉省劉

  宋僑置南沛郡及沛縣蕭齊因之梁改置涇城東陽二郡兼置涇州陳廢州並二郡為沛郡周改郡

  縣俱曰石樑隋初郡廢大業初改縣曰永福屬江都郡唐初縣廢武德七年重置石樑縣貞觀初省

  入六合縣天寶初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七載改曰天長屬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五代南唐昇元六年

  於縣置建武軍周顯徳四年改置雄州宋初州廢改天長軍至道二年軍廢以縣屬揚州建炎初仍

  為天長軍紹興初復為縣十一年復升軍十三年仍復為縣改屬招信軍元屬泗州明因之 本朝

  初屬鳳陽府雍正二年改屬泗州五河縣在州南三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十

  里東至本州界三十里西至鳳陽府靈壁縣界七十里南至鳳陽府鳳陽縣界七十里北至本州界

  四十里東南至鳳陽縣界十里西南至鳳陽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本州界二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

  十里漢置𧈬縣屬沛郡晉因之劉宋省唐武德四年復置𧈬縣屬仁州貞觀八年州廢屬泗州移縣

  治夏邱故城宋初為泗州地咸淳七年置淮安軍兼置五河縣為治元初軍廢屬招信軍至元十五

  年屬臨淮府十七年改屬泗州明屬鳳陽府 本雍正二年改屬泗州 按宋置五河縣而虹縣

  並存據宋史地理志雲五河本泗州時州治臨淮則五河非虹地矣舊志詳引漢唐虹縣似非其實

  今仍存其文而附辨於此

 ︹形勢︺四達之州宋歐陽修先春亭記水陸都㑹之地晉伏滔北征記

  淮險阨徐邳要衝東南之戶樞中原之要㑹

 ︹風俗︺其人好學尚禮義重廉恥寰宇土俗古逺民生

  淳厚力農者多逐末者少鄉里無爭鬭之習彬彬

  有古之遺風臨淮

 ︹城池︺泗州城周五里十三步門五舊有土城明萬厯二十三年甃甎池廣三丈原係鳳陽府

  虹縣城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將虹縣裁併泗州即改虹縣城爲泗州直隸州城盱眙縣

  城舊有城明永樂中圮今北門尚存天長縣城周五里二百九十二步有奇門四環

  城有池廣二丈明萬厯間違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重修五河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三

  丈六尺 本朝順治康熙間屢修乾隆十九年重修

 ︹學校︺泗州學舊在州治西元至治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州城湮移建盱胎縣龜山之

  麓入學額數二十名又分撥鳳陽府學舊額二名歸於本州及所屬取進虹鄉學乾隆四十

  二年裁虹縣入州考試時仍立虹鄉學於泗州考案內另編字様取入額數照舊十二名盱眙

  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中重修入學額數十六名天長縣學

  治南明初改建入學額數十六名五河縣學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三年因故址建 本

  康熙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敬一書院在盱眙縣內 本乾隆九年

  人書院在天長縣東四十里朱孝子祠堂之東 本朝順治初建

 ︹戶口︺原額人丁六萬八千六百四十五今滋生男婦一百五十六萬八千八百六十七名口

 ︹田賦︺田地六千三百一十一頃六十五畝四分有奇額徴地丁銀八萬八百五十一兩二錢七分雜

  項銀一千八百五十一兩一分七𨤲米七千八百五十九石五升六合三勺麥二千九百八十石三

  斗六升四合

 ︹山川︺重岡山在州東南三十里隋重岡城以此得名州志相近有碧山以土碧故名

  山在州東南五十里上多古柳巉石山在州東南七十里與五河縣接界南對盱眙縣

  之浮山水經注淮水又東至巉石山五河縣志有鐵鎖嶺在縣東三十里橫跨淮口蓋即古巉石山

  車門山在州東南八十里山下有路通車相近有峯山上多峯巒又有赤山以土色多

  赤故九山在州東南一百里寰宇記九山在廢徐城縣西北七十里州志俗呼為九岡十

  甓山在州東南一百三十里山形如甓故名又有粉山在州城西州志以山出土粉故名

  鹿鳴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屏山在州北二十里列翠環抱如屏幛然一名平山下有

  屏山盤龍山在州北二十里亦名秦橋山有石蟠伏如龍鱗甲皆具嘗有雲氣凝聚山

  東有雙泉同源分派左清右濁朱山在州東北寰宇記朱山在虹縣東北三十里即朱買臣故

  地縣志朱買臣梁元帝時人傍有高堆呼為買臣墓上有聖水井稍西為峯山下有峯山湖北為馬

  四山在州東北五十里下有四山湖山之西有四山倉今廢又赤山在州東北七十里山

  面皆第一山在盱眙縣治東為縣治主山舊名慈氏山上有未芾書第一山三字因名

  臺子山在盱眙縣東一里寰宇記宋元嘉中臧質守盱眙拒魏師魏人造弩臺於此以射城

  中故盱眙山在盱眙縣東四十里其山形若馬鞍舊名馬鞍山唐天寶中改名

  山在盱眙縣東南三里宋元嘉二十八年魏主攻盱眙築長圍運東山土石以填塹縣志山有石

  洞左曰靈關右曰劍壁皆曲折相通都梁山在盱眙縣東南五十里隋書地理志盱眙有都

  梁山伏滔北征記都梁山有都梁香草因以為名寰宇記山在縣南六十里東陽山

  眙縣東南七十里寰宇記東陽山有池冬夏水深五丈縣志一名雲山上有龍潭清風山

  在盱眙縣治南又南為望州山去縣五里自南而登可望見州城九頭山在盱眙縣南三

  十五里上有九邱故名或謂之塘山岡阜重疊溪澗縈紆凡四十里接天長縣界上龜山

  在盱眙縣西南一里上有招隱洞其北麓有歸雲洞寶積山在盱眙縣西南三里與都梁山

  相接山足有石刻道徳二大字又西南為魯山末山清平山在盱眙縣西南八十五里亦名

  青山宋紹興間劉澤保聚於此金人不敢近其城壘故址猶存三臺山在盱眙縣西南一百

  五十里縣志三臺山有三峯東西南鼎立上可屯十萬衆宋建炎中劉綱保聚於此元末定逺豪王

  弼亦結寨其上玉環山在盱眙縣西八十里寰宇記在招信縣西二十五里又名女山狀如

  玉環形勢𮞉旋縣志玉環山下有女山湖紫陽山在盱眙縣西一百里一名九山其陰多

  赤土相𫝊昔人鑄劍於此上有㦄劍石浮山在盱眙縣西一百二十里五河縣東三十里兩

   縣分界處上有浮山洞水經注浮山北對巉石山梁天監中立堰於二山之間元和志浮山堰在招

   義縣西北六十里與荊山堰同築寰宇記臨淮山在濠州東九十五里俯臨長淮山下有水穴去水

   一丈淮水泛濫其穴即高水減其穴還低有似山浮亦號浮山斗山在盱眙縣東北五里寰宇

   記斗山與都梁山相連枕淮水縣志一名陡山下瞰淮流其勢陡峻故名君山在盱眙縣東北

   六里亦名軍山宋元嘉中魏主圍盱眙作浮橋於軍山絶水陸道縣志相傳鄧艾嘗屯軍於此築堰

   長圍山在盱眙縣東北七里魏書太武還攻盱眙築長圍一夕而合下龜山

   在盱眙縣東北三十里寰宇記禹治水三至桐柏山𫉬淮渦水神曰無吏祁鎖之龜山之足淮水乃

   安流注海道人山在天長縣東南三十五里通志山上有泉大旱不竭橫山在天長縣

   東南五十里宋建炎中劉綱保聚此其南有踟躕山相傳陳荀朗破郭元建於此或雲左傳楚子伐

   呉觀兵於坻箕之山即此蓋以音相近故也冶山在天長縣南四十五里縣志相𫝊漢呉王

  濞冶鑄此上有天井白龍池珍珠泉鐵牛仙人二洞覆釡山在天長縣西五十里縣志覆釡

  山産石黒而礪相𫝊周世宗征淮南嘗駐蹕於此紅山在天長縣舊城西北有高阜日光掩

  映赤色殷然縣志包孝肅名曰紅山今俗呼曰胭脂山金岡山在五河縣南二里縣志土

  色純黃形勢尖聳故名翠柏山在五河縣西南六里銅城岡在天長縣西北四十

  五里舊名大銅山臥龍岡在五河縣南七里下有龍潭故名陡岡在五河縣北二

  里縣志橫岡紆𮞉峻崖壁立沱河汛濫不能南徙者實此岡爲之障也瑞巖在盱眙縣西北

  其下有玻瓈泉淮水自鳳陽府鳳陽縣流入經五河縣東南又東經州南與盱眙縣分界又東

  北入淮安府清河縣界水經注淮水東逕夏邱縣南渙水注之又東至巉石山潼水注之又東逕浮

  山又東逕徐縣南厯澗水注之又東池水注之又東蘄水注之又東厯客山逕盱眙故城西又東逕

  廣陵厯淮陽城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五河縣志在縣東南二里乃淮澮沱漴潼五河㑹處曰五

   河口州志淮河逕州南一里又東北逕草嘴劉溝洪澤湖至清河縣㑹黃河其支流則由大澗口施

   家溝周家橋高良澗武家墪等處散入射陽白馬諸湖明隆慶六年淮黃俱溢清口淤塞萬厯二年

   淮水又溢河臣潘季馴始築高家堰其後於大小澗口等凡入湖舊道盡築隄防自是淮水益壅而

   泗州大病二十一年按臣牛應元始議開金家灣芒稻河洩湖水入江繼議開高堰南五十里周家

   橋洩淮水入湖又開高堰北五十里武家墪以殺其勢此開三閘之始也其後乃建武家墪閘由永

   濟河達涇河下射陽湖建高良澗閘由岔河入逕河建周家橋閘由草子湖寶應湖入子嬰溝下廣

   陽湖 本朝康熙三年淮溢武家墪高良澗閘堤穨卸周家橋亦啟閉失時清口沙日漸淤塞高寶

   之人議築周家橋南三十里翟家壩遣官蹋勘稱為天然減水壩止令填平決口不許加土增高以

   塞水路十九年淮水泛溢湮沒州城舟楫往來多乾隆四十二年移徙州治與淮較逺盱眙縣志

   淮水在縣北二里漫連萬嵗湖東流環繞市岸通寳積橋及陡山新河諸水又東北一百五十里入

  清河口會於黃河渙水自鳳陽府靈壁縣流入五河縣南一名澮河水經注渙水自穀陽東

  南逕白石戍南又逕虹城南合洨水又東南入淮五河縣志舊在縣南一里兩岸陡峻明嘉靖二十

  年水漲沙淤徙於北滸潼水在州西俗曰南潼河水經注水首受潼縣西南潼陂南逕夏邱

  縣絶蘄水逕夏邱縣故城西又東南流逕臨潼戍西又東南至巉石西南入淮寰宇記潼水在縣西

  三百步自萬安湖南流隋大業元年開汴河斷潼水縣志南潼河源出羊城湖環縣西門東南流經

  五河縣入淮有響水潭潼汴合流於此波濤相擊聲如雷吼北潼水在州北水經注潼水

  上承潼陂東北流逕潼縣故城北又東北逕睢陵縣下會睢水縣志北潼河源出縣北小曲里東流

  出白洋河入駱馬湖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龔起翬嘗議開濬又有淒河在縣東北北流入北潼

  河新河在縣東東北流入淒河紅藍河在州東南寰宇記徐城縣東十里有紅藍河南流入

  淮其河上流有村隋時宮人種紅藍於此故名一字河在州東南隋時所開通直河口入淮

   以河形直如一字故名直河在州東南宋崇寕三年開此以通汴州西北有黃岡口東至直

   河口約五十餘里淮水泛濫輒由二口溢入諸河唐書地理志盱眙縣有直河太極元年刺史魏景

   清引淮水至黃土岡以通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寰宇記在縣北六十步縣郭內汴河自本州流經舊城北繞明

   祖陵東北至舊州城南入淮即宋通濟渠故道今上流堙塞惟夏月水漲舟楫僅通州境溧河

   在州東北即古厯澗水導源徐陂南流絶蘄水經厯澗戍西通塔影湖注於淮池河在盱眙縣

   西自鳳陽府定逺縣流入水經注池水出東城縣東北流逕東城縣故城南又東北流厯二山澗東

   北入於淮謂之池口啄戈河在盱眙縣西寰宇記啄戈河在招信縣東二百步其河闊四十

   文舊志有津里河木場河在縣西南源皆出嘉山北流入淮運河在盱眙縣東北一名新河

   宋史河渠志元豐六年開歸山運河初發運使許元自淮陰開新河屬之洪澤避長淮之險凡四十

   九里至是發運使蔣之奇建言自龜山蛇浦下屬洪澤鑿左肋爲腹河取淮爲源亙五十七里有奇

  續文獻通考新河在盱眙縣彭城鄉秦蘭河在天長縣東四十里源出橫山北流入高郵界

  白楊河在天長縣西二十五里源出浮山流經城濠一名城防河下入石樑河又得勝河在

  縣北七里澗谷諸水匯流相傳漢高祖破英市於此東北入石樑汊澗河在天長縣西四

  十五里源出覆釡山西南三汊合流北入石樑河又銅城河在縣西北受銅城岡諸水東入石樑

  石樑河一名官河在天長縣西北三千里自滁州來安縣界流入又東北流入高郵州界宋

  書符瑞志元嘉十九年廣陵肥如石樑澗中出石鐘九口寰宇記石樑溪出滁州界山澗中縣志石

  梁河匯天長以西之水東北流匯為丁溪湖五湖入高郵界漴河在五河縣南二里源出南

  湖東流入淮沱河自鳳陽府靈壁縣流入至五河縣西北合澮水入淮又有澡龍灘在沱河

  甓山湖在州東南甓山下長十餘里下流入淮峯山湖在州東南峯山下通

  淮水又柳山湖在州西北九十五里柳山下塔影湖在州東南湖東有龜山寺塔日照塔

  影入湖故名長六十里闊五十里北通溧河東連洪澤永泰湖在州東南元和志在徐城

  縣南二里周三百六十三里中多魚尤出朱衣鮒寰宇記在臨淮縣北五十里隋大業三年開通濟

  渠塞斷⿰氵厯 -- 𤁋水自爾城湖因鄉為名龜山湖在州東南與盱眙縣下龜山對岸又東北七十

  里許有雁門關湖高平湖在州東南即古高平縣地今淪為湖又北為剙泊湖其西為嚴

  家湖相連入於湖萬安湖在州西少北即潼陂也水經注潼縣西南有潼陂元和志潼陂

  一名萬安湖周迴四十里在虹縣北五里宋史河渠志𤋮寕九年劉瑾言萬安湖小河可興置從之

  金史河渠志元光元年開長直溝由萬安湖舟運入汴至泗以貯粟縣志疑即今之羊城湖

  嵗湖有二一在盱眙縣西二里方圓四十里周世宗攻泗州駐蹕於此民皆呼萬嵗因名又名

  西湖一在天長縣西五里相𫝊秦始皇東游至此寰宇記天長縣有萬嵗湖在城西二里方圓三十

  馬過湖在盱眙縣西三十里縣志明靖難兵起留疑兵過盱眙潛自渡淮乘馬過湖既

  渡水深不可測洪澤湖在盱眙縣東北三十里舊名破釜塘三國時鄧艾立白水塘與破釜

  相連其水淺曲不通舟楫開水門八以溉田隋煬帝幸江都道經此久旱遇雨因改今名丁溪

  湖在天長縣東北三十里五湖在天長縣東北四十五里五水合一而名東接高郵之毘

  沙河又縣北四十里有剙岡湖東接五湖舟通高郵藏珠湖在天長縣東北縣志宋嘉祐間

  澤陂有一大珠天晦時見南湖在五河縣南七里水流為漴河白馬塘在天長縣東三

  十五里宋史河渠志熙寕九年劉瑾言天長縣白馬塘可興置赤欄浦寰宇記在盱眙縣南

  二里上有赤欄橋因名霧澗在盱眙縣東縣志霧澗遶山而出下流入淮又有香花澗亦在

  縣東世傳明太祖生時取水澡沐澗水皆香玻瓈泉在盱眙縣東第一山下有石龍虎口

  中噴水注石池中宋張耒有詩蒲陽陂在州東南宋觀記蒲陽陂廣二十里逕百里在道西

  其東有田可萬頃支祈井在盱眙縣東北下龜山寺後即大禹鎖水神處有亭覆其上縣

  志一名聖母井琉璃井在天長縣東真勝寺中井中甃縫融為一片瑩膩如琉璃狀

 ︹古蹟︺泗州故城在今州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有東西二城明初始合為一周九里有奇門

  五 本朝康熙十九年圯於水虹縣故城即今州城也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徙州治此

  夏邱故城今州治本漢夏邱縣舊唐書貞觀八年虹縣自故虹城移治夏邱寰宇記在宿

  州東南百五十六里堯封禹為夏伯國於此故名夏邱縣志故城在縣東一里臨淮故城

  在今州治東南本隋徐城縣舊唐書地理志長安四年割徐城南界兩鄉於沙熟淮口置臨淮縣開

  元二十三年移治郭下宋景德二年移治徐城驛為泗州屬縣九域志臨淮縣在州北六十里元初

  復還舊治仍為泗州治所州治宋臨淮在州北六十里今名臨淮舊鎮僮縣故城

  州治東北秦縣漢書灌嬰攻下相以南僮取慮是也屬臨淮郡後漢永平元年封沛獻王子嘉為侯

  國屬下邳郡晉宋至魏皆因之梁武帝普通五年徐州刺史成景雋克魏僮城齊周時廢寰宇記僮

  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又潼都城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即漢取慮縣徐縣故城在舊州城

  西北周時徐子國尚書費誓淮夷徐戎並興春秋昭公十三年呉滅徐徐子章禹奔楚漢置徐縣為

  臨淮郡治後漢屬下邳國東晉後省梁武僑置高平郡及東平陽平清河歸義四郡東魏併四郡置

  高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高平縣曰徐城括地誌大徐城在徐城縣北三十里元和志徐城縣東至

  泗州五十里舊理大徐城大業四年移於今理唐開元二十五年移治臨淮縣宋建隆二年省為鎮

  入臨淮寰宇記大徐城周一十二里徐偃王權造一名薄薄城又名故故城州志隋徐城縣在州城

  北五十里今為徐城廟故城在州東北八十里淮平故城在舊州城西二十里宋紹興二

  十一年泗水地入於金因析臨淮縣地置淮平縣後亦入於金僑名盱眙縣為泗州治明昌六年

  曰淮平元廢州志在州西二十里高平故城在舊州城北漢河平二年封王逢時為高

  平侯國屬臨淮郡後漢省寰宇記呉城亦名高平郡城在舊徐城北三十里東臨通濟渠陳大建六

   年呉明徹於此置高平郡隋開皇四年郡廢金史地理志臨淮縣有呉城鎮縣志有城兒頭集在州

   北一百十里即故呉城也朱沛故城在舊州城西北梁置朱沛修儀安豐三郡魏武定七

   年改置朱沛縣屬高平郡後周併入高平縣志在故徐城西北六十里其地有朱沛水故名 按魏

   書作修儀隋書作循儀修循二字古通魯縣故城在盱眙縣南魏書地形志淮陰郡有

   魯縣北齊廢寰宇記廢魯城在盱眙縣南三十里考城故城在盱眙縣西南晉義熙七

   年改盱眙縣為郡分置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屬焉宋齊魏因之隋初廢考城入盱眙縣志有古城在

   縣西南六十里接滁州來安縣界睢陵故城在盱眙縣西漢置睢陵縣晉元帝於縣僑

   置濟陰郡劉宋泰始中沒於魏因於淮南僑置宋志盱眙郡有睢陵縣宋末立是也尋復置濟陰郡

   後魏改縣曰睢陽改郡曰濟陽屬楚州尋復故北齊改縣曰池南陳復曰睢陵後周人改曰招義隋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又改縣曰化明屬鍾離郡大業末縣民馬簿據縣自號化州後楊益徳殺簿自

  稱刺史又分置濟陰縣唐武徳七年改縣曰招義貞觀元年州廢省濟陰以招義縣屬濠州寰宇記

  縣在州西五十一里古濟陰城在縣東二里北帶長淮宋泰始二年築置濟陰郡北齊河清三年

  溢淹廢因於城西二里築城移郡理之即今縣城唐初復於故濟陰城置濟陰縣尋廢宋建隆四年

  割屬泗州太平興國元年避諱改曰招信建炎四年屬濠州紹興四年還屬泗州十一年改屬天長

  軍十二年屬招信軍元至元二十年併入盱眙縣志睢陵城在縣西五十里嘗置舊縣巡司今廢

  淮陵故城在盱眙縣西北漢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定為淮陵侯後為縣屬臨淮郡後

  漢屬下邳國晉初仍屬臨淮郡永嘉後廢寰宇記古淮陵城在招信縣西北二十五里縣志在縣西

  北八十五里盱眙故城在今縣東北春秋時呉善道邑左傳襄公五年㑹呉於善道秦

  置盱眙縣二世二年項梁立楚懷王孫心為義帝都盱眙許慎曰張目為盱舉目為眙城居山上可

  以眺逺故名晉義熙中置盱眙郡劉宋以後因之寰宇記縣在淮河南元學士曹元用重修縣治碑

  記盱眙縣舊寓慈氏山麓延祐庚申遷築東嶽行祠之右泰定四年縣尹李克中以縣治卑隘又遷

  臨淮府舊基即今治也縣志盱眙故城在縣東北盱眙山之麓淮水之濱又有漢王城在縣東北三

  十里相近又有霸王城小兒城相傳皆項氏立義帝時屯兵處或有以為漢縣治此富陵故

  城在盱眙縣東北漢置縣屬臨淮郡後漢廢魏復置富陵縣屬淮陰郡齊廢史記高帝十一年淮

  南王黥布反東擊荊王賈賈走富陵括地誌故城在盱眙縣東北六十里千秋故城

  長縣冶唐天寶元年析江都六合高郵置以時當明皇誕日故名旋更名天長縣志舊有甎城明初

  移其甎甓改建揚州城而縣惟存土城今東城外市三面皆有遺址橫山故城在天長縣

  東南三十里梁置縣後周廢東陽故城在天長縣西北秦置二世時陳嬰為東陽令史

  東陽少年殺其令立嬰為長漢高帝六年以故東陽郡屬荊國元狩末以縣屬臨淮郡後漢屬下邳

  國晉仍屬臨淮郡陳廢括地誌東陽故城在盱眙縣東七十里新志在天長縣西北七十里故址尚

  存俗謂之屈城石樑故城在天長縣西北東晉置戍宋泰始中蕭道成破薛安都兵進屯

  石樑澗北議築壘其地是也隋志梁置涇城東陽二郡陳併二郡為沛郡後周改郡為石樑郡改沛

  縣為石樑縣開皇初郡廢改縣曰永福唐初省九域志天長縣有石樑鎮即故縣也縣志石樑城在

  縣西三十里俗名古城遺址尚存又有土城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新城蓋齊時涇州治此或曰齊

  涇州在城門鄉五河故城在今縣南宋端平二年於五河口置隘使屯田淳祐四年呂文

  德敗元兵於五河復其城咸淳七年始置縣以淮漴澮沱潼五河合流而名舊有土城在縣南澮河

  南岸明永樂元年水圯徙治西北界嘉靖二十五年始遷澮河北即今治又宋淮安軍城在縣北二

  里沱河北岸俗謂之故軍城遺址尚存古虹城在五河縣西元和志虹縣漢書作𧈬字梁

  武帝於此置貢城戍後魏復置虹縣周大象中省以地屬晉陵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晉陵為夏邱縣

  武德四年於縣南故虹城置虹縣舊唐志虹漢縣隋曰夏邱縣唐武德四年屬仁州其年分置虹縣

   於古虹城六年廢夏邱縣貞觀八年廢仁州虹縣移治夏邱故城輿地廣記虹縣本𧈬夏邱二縣地

   漢皆屬沛郡東漢虹屬沛郡夏邱屬下邳國晉因之後皆廢焉北齊復置夏邱縣後周改爲晉陵隋

   復曰夏邱唐武德四年置仁州又析夏邱置虹縣六年省夏邱據此則唐以後之虹縣兼有漢𧈬夏

   邱二縣地自移治夏邱故城而古虹城遂廢古屯城在舊州城西寰宇記在徐城縣西南

   八十五里陳大建五年呉明徹於此置堰斷淮水以灌濠州縁此築城置兵防守淮南招義縣界又

   有一城臨水南北相對亦同時築名爲屯城⿰氵厯 -- 𤁋橋城在舊州城西寰宇記在徐城縣西南

   二十五里梁天監二年築置戍南臨⿰氵厯 -- 𤁋水橋因以爲名高冢城在舊州城西北寰宇記魏

   義興郡城也在徐城縣西北七十里平地梁以爲興安郡領高冢城屬東徐州高齊初廢李千

   城在舊州城西北寰宇記在徐城縣西北三十里後魏熙平元年李千於此築城置戍因名

   重岡城在舊州城西北寰宇記在舊徐城縣西北九十里通濟渠南一里平地隋大業八年

  移置重岡縣於此縁重岡山為名十年築城隋末廢羊城在州西北四十里相𫝊有古城址後

  陷為湖南有高阜如城石城在舊州城西北州志梁天監時築遺址尚存拖城

  在舊州城北三十里久廢又半城在州北九十里南北朝時置有遺址存奔精城在盱眙縣

  西南寰宇記在招信縣南六十里平地相傳是蠻奔精王所築唐武德二年置睢陵縣四年廢

  城在盱眙縣西梁天監二年魏元澄南寇將軍王變保焦城魏黨法宗攻拔之即此公路

  城在盱眙縣西北寰宇記在招信縣北六十里平地北帶淮水漢建安中袁術所築又淮陰城西

  二里有公路浦九山城在盱眙縣西北梁天監二年魏元澄入寇分命諸將犯淮陵九山即

  此魏書志鍾離郡朝歌縣有九山城通鑑注九山店在淮北南直淮陵九山店之東則陷岡湖南則

  馬城淮流至此謂之九山灣土人亦呼為獅子渡北兵渡淮之津要其東則鳳凰洲在淮水中約長

  邊軍城在五河縣東趙宋末夏貴所築遺址尚存大屯城在五河縣南七里俗

  名大城坪又小屯城在縣西南六里俗名小城坪皆宋末屯軍以禦元處霸王城在玉河縣

  西二十里相傳項羽屯兵於此遺址尚存樂安鄉在州東北漢書匡衡傳封僮之樂安郷侯

  南以閩陌為界初元元年郡國誤以閩陌為平陵陌多田四百頃蘇林曰平陵陌在閩陌南也

  信壇明統志在州南七里壇基猶存李制使柵在五河縣東二里橫跨河口宋咸淳

  二年兩淮制置使李庭芝所立石基尚存隋離宮在舊州城北青陽鎮西二十里俗名花園

  煬帝所建遺址尚存都梁宮在盱眙縣東南寰宇記都梁宮在縣南十六里都梁山上周廻

  二里隋大業元年煬帝立十年賊孟讓於此置營宮遂廢掛劒臺在舊州城北一百二十里

  安湖西岸寰宇記在大徐城北三十里東北臨朱沛水相傳為延陵季子掛劒處舊志有土阜𩔖臺

  即徐君墓也毎水漲周圍浩𣺌惟此地不沒其里名掛劒鄉八仙臺在盱眙縣東三里明

  統志上有八仙坐石下有神仙洗腸池淮山樓與地紀勝在臨淮郡治翠屏堂

  在盱眙縣東玻瓈泉上前望龜山下臨長淮宋陸游有記古婁亭在州城東北左傳僖公十

  四年楚人敗徐於婁林注僮縣東南有婁亭即此先春亭在舊州城東北隅州志宋張守

  建歐陽修有記起秀亭在盱眙縣東玻璃泉上舊名㑹景亭浮空亭在盱眙縣西輿

  地紀勝在浮山頂上宋建蘇軾有詩繡谷亭在盱眙縣舊崇福寺凡五亭曰托根曰竹莊曰

  香雪曰杏村因地有梅竹荼蘼紅杏故名朱壽昌故里在天長縣東南四十五里秦欄

  

 ︹關隘︺雁門關在舊州城東北一百里舊設巡司明永樂時廢今沒於水城門鄉巡

  司在天長縣東北四十五里舊嘗置縣明洪武中置巡司 本朝因之下阿村在天長縣

  東北下阿溪上接高郵州界寰宇記唐開元二十九年於下阿村置千秋縣天寶七載改為天長縣

  雙溝鎮在州東南州同駐此青陽鎮九域志臨淮有青陽徐城安河十八里河翟家

   灣五鎮州志青陽在州北一百三十里安河在州東北六十里翟家灣在州東北七十里新興

   鎮在州北二十里九域志虹縣有新興通海二鎮縣志通海店新興莊俱在縣東界又順河集在

   縣東平山鎮在州北金史地理志虹縣鎮二平山通海半城鎮在州東北一百

   十里商賈輻輳居民稠密附近河潮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添設州判駐此巡私緝匪兼管水利

   木場鎮在盱眙縣西南九域志招信縣有木場鎮龜山鎮在盱眙縣東北九域志盱

   眙縣有盱眙平源龜山三鎮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龜山下平源鎮在縣東六十里大儀鎮

   在天長縣東南六十里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江都縣界宋韓世忠嘗屯兵於此銅城鎮九域志天長縣

   有銅城石樑二鎮縣志銅城鎮在天長縣西北四十五里龍岡鎮在天長縣東北五十里接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高郵州界泗水驛在舊州城南門外淮河渡口又龍窩驛在州西五十里為鳳陽

   滁州通道臨泗驛在州北十五里路出宿遷今裁都梁驛在盱眙縣東南十五里寰宇記

  向東一百一十里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高郵界隋煬帝在都梁山避暑𮞉向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因此路置淮源驛

  眙縣西南三十里為鳳廬二府之通道今裁安淮驛在五河縣北一里洪武十四年

  於縣左嘉靖末裁

 ︹津梁︺闤闠橋在今州城南門外跨古汴河渭橋在州西北五十里北通小河至白羊

  湖南通長直溝草溝至五河入淮漕運之間道也胭脂橋在舊州城南門外橋下有池水

  紅紫名胭脂河浮橋在舊州城南淮河口為南北要道汴泗橋在舊州城西跨汴河

  一名通㑹橋古泗州臨淮二城分界處宋時漕舟由此入淮洪澤橋在盱眙縣東二十里

  寶積橋在盱眙縣西南新河橋在天長縣東城市之外渭水橋在天長縣

  東十蘆龍橋在天長縣東二十三里香溝橋在天長縣東五十里三驄

  橋在天長縣西三十里即古石樑橋也明末重建更名鵶口橋在天長縣北十八里宋韓

  世忠敗金人於大儀別將敗金人於鵶口橋即此古鐵橋在五河縣東南二里淮河中流

  水涸方見兩旁有鐵柱因名相𫝊為古時鎮蛟處熙登橋在五河縣南一里跨古澮河

  橫金橋在五河縣南二里躍龍橋在五河縣西南二十五里赤龍澗南沱

  橋在五河縣北二里又北沱橋在縣北三里大厯橋在五河縣北

 ︹隄堰︺黃金隄在舊州城東門外隋大業中築䕶城隄有二一在舊州城南宋時以障

  淮水明萬厯四年巡按邵陞改築石隄長二千八百四十五丈一在盱眙縣西北淮河南岸長七百

  二十丈亦邵陞所築又天長縣西門外亦有隄知縣邵時敏所築歸仁隄在舊州城西北

  宿遷縣東南界長五十七里以遏白洋河上河隄在天長縣東明永樂時築以捍諸胡之水

  相近又有丁河隄以通漕渠曲溪堰在盱眙縣西南十里五代周張永德敗唐泗州兵於

  曲溪堰即此又名新河堰澗溝壩在盱眙縣東霧澗中右壩長數丈雲頭壩

  河縣南門外明嘉靖中築

 ︹陵墓︺明祖陵在舊州城東北十二里︹周︺徐君墓在舊州城北九十里安湖北岸

  元和志在徐城縣北三十二里即呉季扎掛劒處︹漢︺張邵墓在盱眙縣輿地紀勝在城

  東二里范張村邵即範式之友也︹南北朝︺︹宋︺王彭父墓寰宇記在盱眙縣北

  七十︹五代︺︹晉︺桑維翰墓在盱眙縣西招隱洞北︹宋︺寇準墓

  州城西四十里俗呼為青壞朱壽昌墓在天長縣東四十五里︹明︺楊王墓

  在盱眙縣西南牧羊山西明洪武十六年墓傍立廟王姓陳氏明太祖馬後所自出鄧愈

  墓在州南二十里龍宿溝之原費聚墓在五河縣南六十里李紹賢墓

  眙縣東北下龜山馮應京墓在盱眙縣西南雙貞墓在盱眙縣東北慶仙門外

  何氏二烈女所塟孫烈女墓在五河縣西南十五里

 ︹祠廟︺朱買臣祠在州境朱山上續文獻通考宋嘉定中虹縣令舒煥奏朱買臣靈應之跡

  勅賜額曰靈佑縣志靈佑祠世傳為漢朱買臣祠非也蕭梁時有朱買臣山為買臣故里有墓在山

  呂東萊祠在盱眙縣城內明建義帝祠在盱眙縣東臺子山上雙貞

  祠在盱眙縣東北陡山下明隆慶二年建祀何氏二烈女二賢祠在天長縣治東祀包

  孝肅拯朱孝子壽昌包孝肅祠在天長縣東門縣志故東林寺也後廢崇禎五年復創

  朱孝子祠在天長縣東四十五里秦欄鎮縣志舊為勝因寺嘉靖中寺圯改祀朱孝子

  孫烈女祠在五河縣治東南天保宮後烈女名老姊大忠祠在五河縣北縣志祀

  明耿再成嘉靖三十六年建徐偃王廟在舊州城北寰宇記在大徐城內淮神

  廟在盱眙縣東北縣志下龜山寺西南有石刻淮瀆二大字

 ︹寺觀︺大聖寺在舊州城西舊名普光寺一名普照寺有靈瑞塔元趙孟頫有記鐡佛

  寺在舊州城西四十里有古鐵佛相傳唐時建上龜山寺在盱眙縣西南宋天禧二

  年建又丁龜山寺在縣東三十里宋天禧中建盱眙山寺在盱眙縣東盱眙山宋林逋有

  玉皇宮在盱眙縣東三十里陡山下一名太平宮

 ︹名宦︺︹漢︺孔安國魯人為臨淮太守其治官民有亷節稱路溫舒鉅鹿東里人遷

  臨淮太守治有異跡卒於官薛宣郯人成帝初為臨淮太守政教大行侯霸密人王莽

  時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莽敗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更始元年遣使徴霸百姓老弱相攜號哭

  遮使者車或當道而臥皆曰願乞侯君復留期年民至乃戒乳婦勿得舉子侯君當去必不能全使

  者不敢授璽書朱暉宛人永平間遷臨淮太守暉好節概有所拔用皆厲行士其諸報怨以義

  犯率皆為求其理多得生濟其不義之囚即時僵僕吏人畏愛為之歌曰強直自遂南陽朱季吏畏

  其威人懷其惠張禹襄國人元和三年遷下邳相徐縣北界有蒲陽陂傍多良田而堙廢莫修

  禹為開水門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數百頃勸率吏民假與種糧親自勉勞遂大收穀實鄰郡貧者歸

  之千餘戶室廬相屬其下成市後嵗至墾千餘頃民用溫給功曹令戴閏故太尉椽也權傾郡內有

  小譴禹令自致徐獄然後正其法自長吏以下莫不震肅孟嘗上虞人拜徐令州郡表其能

  ︹三國︺︹魏︺陳登除東陽長養耆孤視民如傷︹唐︺崔珙博陵人有威重精吏治擢

  泗州刺史杜慆萬年人咸通中為泗州刺史㑹龎勛反圍城處士卒讜來見勸出家屬獨以身

  守慆曰吾出百口求生衆心搖矣不如與將士生死共之眔聞皆泣下慆完濬城隍閲器械無不具

  賊將李圓馳勇士百人慾入封府庫慆伏甲士皆殱焉圓怒傅城戰援絶糧盡為薄饘以給勛遣圓

  入城約降慆怒殺之勛累攻不得志會招討使馬舉率兵至遂解圍去︹五代︺江夢孫

  潯陽人楊呉時為天長令縣署有怪厲不可居夢孫焚香曰受命為今治事於此吾行不欺暗室奚

  畏君等怪遂絶為諸生釋經至疑處輒歛袵曰此科先儒猶多異同安敢輕議諸君自擇所長可也

  塟之日逺方至者千餘人服哀者百許︹宋︺朱昻南陽人開寶中知泗州嘗聚淮水流屍三

  千為冢瘞之有戍卒謀亂昻誅其首惡凡支黨之詿誤者悉貰之劉仁譓永春人淳化中

  為泗州長史有清節官散俸薄雖藜藿不充未嘗妄千人高覿蘄人通判泗州詔定淮南場茶

  法覿陳説利害不報包拯合肥人知天長縣有告盜割人牛舌者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

  告私殺牛者極日汝何為割人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趙抃西安人通判泗州濠守給士卒

  廩賜不如法卒揚言欲為變守懼日未入即閉門不出轉運使檄抃攝治非至從容如平時州以無

  傅球考城人通判泗州淮水溢毀城朝廷遣中使䕶築絶淮取土道逺度用工六十餘萬

  球得土汴隄旁高阜載以漕運回舟省費殆半傅楫仙遊人攝天長令發摘隱伏奸猾屏跡

  張述遂州人知泗州有政績呂大防汲郡人熙寕元年知泗州韓世忠

  人充淮南東西路宣撫使置司泗州徐端益金華人虹縣尉靖康中邦昌偽詔至縣令以

  下迎拜宣讀如常儀獨端益不赴事定漕使向子諲言於朝為易文資孫暉為泗州招信縣

  建炎三年金人陷泗州由招信將渡淮暉將射士民兵禦之沈其數舟㑹大霧蔽日金人以疑兵

  縻暉自上流渡共暉又戰且卻城破死於勅書樓田智潤理宗時為泗州先鋒軍統制潮

  河壩之戰父子俱死於兵詔贈智潤修武郎子承節即︹元︺余闕廬州人元統元年授同知

  泗州事為政嚴明宿吏皆畏憚之︹明︺樂徽洪武初授虹縣知縣時百事草創徽盡心規畫

  政教畢舉以循吏稱方素易樂平人洪武中知盱𣅿縣亷方勇敢無所畏避吏民戴之太祖

  賜璽書勞以上尊丁母憂民伏闕乞留任從之鄭仁憲會稽人成化間知天長縣興學校置

  館舍修壇墠立義冢建市肆凡政教之大者次第畢舉許弼東安人宏治二年知州事蒞事

  二年穀積至二萬石年饑民不乏食葛浩上虞人宏治十年知五河縣政平賦均民安訟息尤

  加意學校嵗旱禱雨徒步數十里躬親捕蝗卒不為害民築𥙷蝗臺於稅止之所江應軫

  山隂人正德末知州事勸農植桑募江南女工教以蠶織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多驛騷應

  軫率壯夫百餘人立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遂不得逞車駕駐南京命進歌婦應軫言州地荒陋無

  以應勅臣向募有蠶婦儻納之宮中有禆治化事遂寢王寅錢塘人崇禎中由龍江都司調

  泗州䕶祖陵賊來犯捲甲疾趨斬其先鋒一人戰自午迄申賊來益衆與守備陳正亨等陷陣死

  蔣佳徵灌陽人崇禎中為盱眙知縣治甚有聲縣故無城佳徴知賊必至訓民為兵十年秋

  賊果來犯佳徴設伏要害而親率兵往誘賊殱其衆賊怒環攻之力戰而死其母聞之亦投繯死贈

  尚寶少卿建表忠祠並母奉祀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胡淵永年人崇禎中

  為盱眙縣主簿十五年賊再至士民悉遁或言君非正官盍避之淵正色曰吾亦守土吏可偷生𫆀

  力戰被執奮罵而死

 ︹本朝︺李毓秀沔池人順治二年知天長縣時經兵燹民多流亡毓秀加意招徠勸課耕稼貧

  者給以牛種聽訟明決境無𡨚民王辛直𨽻人順治七年授天長知縣大著政績值海寇陷

  城抱印自經死傅應薦奉天人順治十二年知泗州曉練吏治巳亥夏淮漲灌城左右趨登

  舟應薦叱曰吾他適如民何乃於隄前拜水疾呼禱畢水勢驟減城得不沒江映鯤

  康熙元年知天長縣邑苦裡甲當差映鯤痛為革除民困以甦袁象乾良鄉人康熙五

  年知泗州下車即請蠲水沈拋荒田糧一萬五百有奇州人賴之朱宏祚濟南人康熙七

  年知盱眙縣革諸雜派定徴輸晝一之法俗好訟輕生為揭律通衢訟以衰息𡻕旱急請蠲賬鄰封

  就食者盈萬時蝻生徧野倐有羣蝗過之蝻皆附翼飛去𡻕以大豐舉卓異第一李允升

  西安人乾隆二十二年知泗州時濉水奔溢虹泗當其下游允升築隄濬渠由渭橋而南至黃犂溝

  數十里悉成沃壤林夢鯉掖縣人乾隆三十二年知天長縣親厯田間勸課農民並於四

  門九鎮種樹數萬株至今戒勿翦伐人比甘棠之遺愛焉曹九成遼州人乾隆四十六年知

  五河縣精明慈惠案無留牘尤盡心荒政多方綏輯年雖凶不饑去之日人思其德祀名宦祠

 ︹人物︺︹漢︺周䊸徐縣人建初中為渤海太守免歸後廉潔無資常築塹以自給肅宗聞而憐之

  復以為郎遷將作大匠卒於官︹三國︺︹魏︺陳矯廣陵東陽人本郡太守陳登請為功曹郡

  為孫權所圍登令矯求救於太祖太祖奇矯尋辟為司空椽屬累遷尚書文帝曰陳李弼臨大節明

  畧過人信一時之俊傑也封高陵亭侯明帝即位進爵東鄉侯車駕嘗卒至尚書門矯跪問曰陛下

  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書耳矯曰此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臨也帝慚回車其亮直如此薨諡貞侯子

  本有統制才遷鎮北將軍 按矯字季弼︹呉︺臧均臨淮人諸葛恪誅均上書於是亮峻聽恪

  故吏斂葬︹晉︺陳騫矯之子沈厚有智謀起家尚書郎封郯侯武帝受禪以佐命之動進車騎

  將軍高平郡公騫累處方任為士庶所懷既位極人臣年踰致仕思欲退身咸寕二年因乞骸骨賜

  袞冕之服以高平公還第薨︹南北朝︺︹宋︺王彭盱眙直瀆人少喪母元嘉初父人喪

  亡家貧力弱無以營葬兄弟二人晝則傭力夜則號感鄉里並哀之乃各出夫力助作塼塼須水而

  天早穿井數十文泉不出荷擔逺汲因而不周彭號天自訴一旦大霧霧歇塼竈前忽生泉水葬竟

  水便自竭元嘉九年太守劉伯龍依事表言改其里爲通靈里蠲租布三世趙倫之

  人㓜孤事母以孝聞武帝起兵以軍功封䦘中縣五等侯武帝北伐倫之遣順陽太守𫝊宏之扶風

  太守沈田子出墝柳大破姚宏於藍田後以佐命功更封霄城縣侯安北將軍少帝即位徵拜䕶軍

  㝷遷光祿大夫卒子伯符嗣︹梁︺任孝恭臨淮人㓜孤事母以孝聞精力勤學家貧無書

  嘗從人假借每讀一遍諷誦畧無所遺武帝聞其有才學召入西省撰史朱買臣夏邱人元

  帝即位江陵三平西魏入寇兵至城下胡僧祐出戰皆敗走買臣按劍進曰惟斬宗懍黃羅漢可以

  謝天下以二人勸梁帝都荊門而不都建康也沒後州人立祠祀之︹唐︺武詣盱眙人咸通中

  州從事著自古忠臣傳二十卷︹宋︺朱壽昌天長人以父巽蔭守將作監主簿富弼韓琦爲

  相遣使四出寛恤民力擇壽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採金者者詔興作壽昌言金冶若大發邊

  境恐多事且非敦本抑末之道詔亟罷之壽昌母劉氏巽妾也方娠而出壽昌生數嵗始歸父家母

  子不相聞五十年宦遊四方求之不置熙寕初與家人訣棄官入秦不見母誓不生還行至同州得

  焉迎歸數嵗母卒居喪哀毀幾喪明既葬有白烏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篤後官司農少卿遷中散

  大夫許遵泗州人登進士又中明法擢大理寺詳斷官審刑院詳議官知宿州登州遵累

  典刑獄強敏明恕熙寕問提舉崇福宮尋致仕累官中散大夫李植臨淮人幻明敏尤篤於學

  兩舉於鄉靖康初羣盜四起餉道阨絶植招募忠義二萬餘衆自淮入徐趨濟時高宗駐師鉅野聞

  東南一布衣統衆而至士氣十倍首加勞問植占對詳敏高宗大悅授承直郎厯除戶部員外郎時

  秦檜當國植即丐祠奉親寓居長沙之醴陵十有九年杜門不仕檜死召入見除知桂陽軍丁母憂

  歸葬哀毀廬墓有白鷺朱草之祥乾道中上防江十䇿以中奉大夫寶文間學士致仕卒諡忠襄

  ︹明︺李文忠盱眙人太祖姊子也以舍人將親軍從驍勇為諸軍冠拜浙東行省左丞總制

  嚴衢信處諸軍呉人以二十萬衆攻新城文忠馳救敵以精騎圍文忠數重文忠手所格殺甚衆縱

  橫馳突所向皆靡洪武三年與大將軍分道北討功最封曹國公命參贊軍國事兼領國子監文忠

  器量沈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風發遇大敵益壯通曉經義詩歌雄駿功名大顯家居恂恂若儒

  者嘗勸帝少誅僇又諫征日本又言宦者過盛卒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祠父貞

  前卒贈隴西王諡恭獻耿再成五河人從太祖於濠授鎮撫從渡江擢元帥與胡大海破

  舒嚕穆宜孫於處州克其城守之再成持軍嚴士卒出入民問蔬果無所損金華苗帥蔣英等叛處

  州苗帥李祐之賀仁得等亦作亂再成聞變上馬收戰卒不滿二十人迎賊墮馬大罵不絶口死追

  封高陽郡公洪武三年加贈泗國公諡武壯子天璧聞父死糾部曲殺賊李文忠以天璧守處州張

  士誠窺東陽討敗之擢指揮副使克浦城搖建寕走陳友定征襄陽進至西安招諭河州臨洮皆下

  改杭州指揮同知後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舒嚕穆宜孫舊作石抹宜孫今改正鄧愈

  虹人太祖起滁陽愈來歸為江西行省參政陳友諒衆六十萬來攻圍數百重城壞三百餘丈愈且

  築且戰晝夜不解甲者三月徇江西諸路悉下常過春克襄陽以愈為湖廣行省平章往鎮其地威

  惠甚著呉元年召為御史大夫洪武初以左副將軍大破番寇出塞數千里封衞國公卒贈王爵諡

  武順配享太廟列祀功臣廟位皆第四胡大海虹人長身鐵靣智力過人太祖初起大海

  走謁於滁陽命為先鋒從渡江與諸將畧地下太平集慶寕國徽州及嚴州婺州厯遷僉樞密院事

  再克處州信州遷江南行省參政鎮金華降將蔣英等作亂𬒳殺大海善用兵每自誦曰吾武人不

  知書惟知三事而已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毀廬舍以是軍行逺近爭附之又所至輒訪求豪雋劉

  基宋濓葉琛章溢之見聘大海實薦之後皆為名臣卒這封越國公諡武莊配享太廟列祀功臣廟

  韓成虹人以功官左副指揮從太祖征陳友諒戰鄱陽張定邊直前犯太祖舟成與程國勝陳

  兆先駕舸左右奮撃大祖舟得脫成等繞出敵艦後援絶力戰死太祖還建康褎贈死事諸臣成爲

  首追封高陽郡侯建忠臣祠於康郎山成位第一福王時追諡忠壯唐鐸虹人太祖起兵即居

  幕下初置諫院用爲諌議大夫厯刑兵二部尚書鐸厚重廉慎太祖嘗謂侍臣曰鐸始友終臣事朕

  三十四年交不知變色口不出惡聲德有餘才稍不足耳故終身不𬒳譴責費聚五河人從

  太祖克泗和滁州累功進指揮使以舟師從湯和討方國珍復由海道取福州歸破海寇於蘭秀山

  洪武二年封平涼侯從傅友德平雲南後蠻叛爲副總兵討之蠻地悉定十八年爲總兵官征廣南

  擒火立達盡俘其衆金純泗州人洪武中國子監生以薦授吏部文選司郎中累遷刑部侍郎

  與宋禮同治㑹通河又同徐亨蔣廷瓚濬魚王口黃河故道爲永通廣運二閘還進禮部尚書仁宗

  即位改刑部兼太子賓客後致仕純在刑部務寛大毎誡屬吏不得妄椎擊人故當純時獄無瘐死

  者卒贈山陽伯韓觀成之子以父功授桂林衛指揮僉事積功至都督同知永樂中佩征南將

  軍印鎮守廣西節制兩廣官軍屢討平叛蠻撫綏降附威名甚著李紹賢盱眙人正德進

  士授行人諫武宗南巡死杖下嘉靖初贈御史馮應京盱眙人萬厯進士為戶部主事擢湖

  廣僉事風采大著稅監陳奉恣橫應京勘其九大罪奉亦誣奏應京撓命凌勅使被逮父老相率詣

  闕訴𡨚帝不省會星變𫉬釋應京志操卓犖學求有用不事空言為淮西士人之冠天啟初贈太常

  少卿諡恭節王養正泗州人崇楨進士知海鹽縣厯南昌知府計殱巨寇鄧毛溪熊高一

  方賴之後進副使分廵建昌南都破養正起兵拒守被執不屈死之妻張氏亦絶粒死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本朝︺孫振先泗州人順治初署知武進縣時知府宗灝貪暴多籍富民家且將請兵屠城振

  先以死爭之城得以全周永緒盱眙人順治六年進士厯官廣西副使時粵西新定永緒

  悉心拊循民賴以安後遇寇殉難於平樂贈光祿卿錢世熹五河人明末選貢不就選益自

  刻厲讀書康熙庚戍進士所為文紙貴一時性端嚴不苟合於俗未仕而卒卒時其家僅茅屋三間

  孫文標盱眙人從兄毓秀明末為九江總兵南都陷覆以身殉難康熙十三年耿逆叛文標

  投筆從戎偽將馬九玉犯浙文標一戰敗之累功遷廣東副將卒於官王者輔天長SKchar

  生知海豐縣地瀕山海盜賊跳梁輔至即率衆捕之盜少止又裁海船陋規以前任虧項被誣民爭

  代輸得免乾隆元年効力軍前𥙷嘉應州後三十餘年其族人有過嘉應者父老引之入拜名宦祠

  臨行各有所贈雲

 列女漢陳嬰母東陽少年殺其令請嬰為長欲立嬰為王母謂嬰曰暴得大名不祥不如

  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亊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以兵屬項梁張晏曰陳嬰母潘旌人墓在

  潘旌索隱曰潘旌是邑聚之名後為縣屬臨淮︹宋︺張同朱妻陳氏臨淮人𡻕饑就

  食青陽同朱鬻陳於虹縣李簡陳寸縫其裏衣至簡家以翦刀自刺死︹明︺張氏女

  正德中流宼入城女年十五匿園中度不得脫密紉其衣自縊於匿所何雄二養女

  盱眙人長名春景少名進喜雄逼為娼二女連臂投淮數日逆流而上雙浮水靣顏色如生郷人為

  潘明妻周氏天長人許字未婚而明天周願奔喪父母沮之伺母炊自經死

  一元妻鍾氏天長人許字一元一元死鍾遂自縊因合葬焉王漢妻徐氏

  天長人漢貧他出徐於田間採擷豪惡葛爽欲私之強裂其裙遂自縊死爽亦暴卒孫氏女

  五河人母朱氏死父鑾再娶李氏李𢹂前夫子鄭州兒來州兒欲私之孫殺之遂自刎桑某

  妻郁氏五河人許字桑氏子桑家貧有疾父尚禮議改適女聞投繯死王序禮妻

  丁氏五河人序禮弟序爵妻曰郭氏序爵為賊所殺郭以懷孕故未即殉及生子越月投繯死

  時丁氏適生女泣謂序禮曰嬸殉節叔止一孤孤亡則斬叔嗣且負嬸矣遂棄女乳姪未幾序禮死

  無子丁方少年撫姪長絶無怨悔石守仁女五河人年十七質美而性莊崇禎十年

  寇突至女被執將汚之女抱槐樹厲聲罵賊數賊牽之不解斷其手復斷其足仆地罵不絶口賊褫

  其衣女齧賊指斷其三賊擁薪焚之所焚地血痕㸃㸃遇雨則燥暘則濕又天長苗百壽妻張氏流

  寇至牽其臂氏罵曰辱我手速斷去賊怒臠磔其軀

 ︹本朝︺時超仲妻顧氏泗人夫亡殉節同州烈女楊三極未婚妻胡氏夫亡殉烈

  臣賡妻齊氏盱眙人年十九夫亡殉節鄧紹綖妻呉氏泗人夫亡守節

  同州呂國檙妻張氏亦夫亡守節烈婦王天祥妻趙氏倪景妻王氏均夫亡殉節貞女金長發未婚

  妻張氏夫亡守貞俱康熙年間 旌姚心妻李氏盱眙人夫亡殉節同縣苗鳳妻任氏

  趙煥妻徐氏某妻呉氏均夫亡殉節楊三魁妻馮氏某妻石氏均守正捐軀貞女苗澄未婚妻馬氏

  夫亡守貞俱康熙年間 旌某妻蔡氏天長人守正捐軀康熙年間 旌胡成

  佩妻丁氏五河人夫亡守節同縣淩思聖妻黃氏亦夫亡守節烈婦劉文謹妻陳氏夫亡

  殉節烈女丁某未婚妻方氏夫亡殉烈俱康熙年間 旌⿱氶巴 -- 卺妻趙氏泗人夫亡守節

  同州烈婦許守學妻于氏魏天臣妻谷氏李文進妻柏氏均夫亡殉節俱雍正年間 旌丁纘

  緒妻李氏盱眙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葉覲光妻周氏夫亡殉節俱雍正年間 旌

  政臨妻朱氏天長人夫亡守節同縣陳錫祜妻馮氏亦夫亡守節俱雍正年間 旌

  陳元烈妻孫氏五河人夫亡守節同縣烈婦白三妻謝氏夫亡殉節俱雍正年間

  朱志琚妻宋氏泗人夫亡守節同州歐時聖妻蘇氏程俊升妻汪氏向連芳妻

  潘氏曹守縠妻徐氏黃致潤妻呉氏劉宏泰妻李氏張孚哲妻劉氏林三矢妻王氏林四知妻張氏

  朱成周妻劉氏王召瓚妻尹氏李徳尊妻韓氏鄧獻懷妻魏氏楊國佐妻皮氏韓振芬妻曹氏陶元

  成妻喬氏鄧明善妻張氏喬可棟妻何氏喬士良妻郭氏歐某妻黎氏劉之翰妻鄒氏紀之學妻徐

  氏徐世勷妻許氏曾子林妻周氏惠時潤妻孫氏媳王氏呉與撿妻孫氏尤士龍妻趙氏楊允禧妻

  高氏李國臣妻崔氏李開黙妻劉氏王松妻劉氏周文進妻呉氏張繼能妻陳氏陳學澄妻楊氏均

  夫亡守節烈婦孫汝諧妻楊氏張林妻楊氏趙良貴妻施氏均夫亡殉節姚士秀妻宋氏守正捐軀

  貞女劉復綬未婚妻張氏宋沖未婚妻秦氏潘俊未婚妻李氏王鋭未婚妻張氏均夫亡守貞烈女

  翟廷筠未婚妻黃氏張元長未婚妻魏氏楊玖未婚妻宋氏王道成未婚妻程氏鄒氏女均夫亡殉

  烈俱乾隆年間 旌孫珮妻陳氏妾賀氏盱眙人夫亡守節同縣姚之仁妻胡

  氏姚之恭妻胡氏越梗妻王氏宋紳妻紀氏郭廷槐王氏丁遐昌妻蔣氏蔣雩妻陳氏張洪妻姚氏

  呉士槐妻張氏王三省妻葉氏朱楷妻盧氏李開珍妻陳氏笛錫車妻朱氏宋鋐妻李氏張中綸妻

  喬氏潘嘉熏妻路氏傅以霖妻張氏苗瀛妻盧氏馮霦妻周氏林世卜妻汪氏史堯臣妻江氏李德

  徵妻楊氏馮應世妻劉氏越榛妻李氏李炳妻潘氏洪爾菜妻曹氏洪爾豫妻謝氏姚爾華妻陳氏

  姚爾皋妻陳氏王林妻劉氏高第妻龔氏均夫亡守節烈婦紀文太妻李氏守正捐軀貞女李開憲

  未婚妻韓氏呉魯崇未婚妻李氏李煊未婚妻韓氏劉廷棟未婚妻盧氏均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楊敘臣妻鄭氏天長人夫亡守節同縣魏又蘇妻戴氏胡修武妻鄭氏李高標

  妻曹氏陳文炳妻沈氏王儼妻戴氏蔡承恩妻張氏陳錫𩔖妻薛氏李時藇妻石氏林中梓妻李氏

  呉鉁妻胡氏朱蘭妻周氏陳煜妻王氏李公瀚妻於氏陳國珍妻李氏劉鈞妻劉氏何曽妻方氏趙

  淮妻周氏周靜軒妻金氏歐陽謙妻董氏丁慶妻彭氏趙洵妻林氏趙為鈞妻茆氏丁昭妻趙氏田

  基妻王氏林李氏陳鄒氏馮沈氏楊鄭氏林許氏唐石氏陳曹氏陳金氏呉楊氏費方氏何常氏均

  夫亡守節烈婦周智百妻朱氏王家進妻黃氏花自富妻王氏羅某妻江氏均守正捐軀烈女羅維

  藩未婚妻姜氏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間 旌沈家椿妻方氏五河人夫亡守節同

  縣鄧獻瑾妻邵氏鄭朝簪妻王氏歐䮙妻王氏凌三壽妻沈氏丁咸進妻聶氏鄒正傳妻張氏盛文

  燭妻陳氏雷信行妻陳氏丁亮舉妻方氏張士選妻查氏陳宏嗣妻王氏均夫亡守節烈婦丁亮疇

  妻謝氏夫亡殉節烈女謝廷琴未婚妻丁氏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間 旌鄧獻誾妻劉

  氏泗人夫亡守節同州孫守徳妻王氏王經邦賀氏周培儒妻李氏周秉仁妻朱氏楊承奇妻

  陳氏楊萬清妻王氏鄧懋僎妻劉氏陳明備妻劉氏夏之瑚妻胡氏王朝選妻高氏李宗璧妻雍氏

  邵尚寶妻姜氏許謹範妻張氏侯邦安妻王氏孫嘉愓妻許氏周瑞生妻楊氏朱志高妻王氏朱輔

  禮妻楊氏許寶元妻陳氏張中恆妻王氏陳宗普妻鄧氏萬承林妻陳氏葉正舉妻馬氏王紱妻惠

  氏柏景光妻惠氏鄧崇儒妻陳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魏玉𤇍妻袁氏張建旟妻劉氏均夫亡殉節魏

  明倉妻孫氏郭泳年妻邱氏均守正捐軀貞女許巍未婚妻蘇氏夫亡守貞烈女張汝英未婚妻柏

  氏夫亡殉烈俱嘉慶年間 旌高步蟾妻唐氏盱眙人夫亡守節同縣楊龍光妻張

  氏王寅斌妻趙氏桑履忠妻詹氏朱長發妻宋氏呉士鑑妻張氏李世銓妻戴氏均夫亡守節烈婦

  辛在田妻江氏詹炳妻陳氏韓兆春妻臧氏均夫亡殉節劉從義妻胡氏守正捐軀貞女夏濬未婚

  妻徐氏夫亡守貞烈女陶麟紱未婚妻孫氏江城未婚妻黃氏辛球未婚妻葉氏方上林未婚妻洪

  氏均夫亡殉烈俱嘉慶年間 旌業志妻呉氏天長人夫亡守節同縣陳治妻金氏

  杜國紹妻王氏邱於榮妻李氏陳宣妻袁氏董成銓妻高氏胡四敦妻魏氏胡傑妻王氏胡五臨妻

  蔚氏姚楚王妻郭氏朱如山妻錢氏馬清灝妻侯氏馬永年繼妻馬氏趙清妻錢氏周近菴妻張氏

  夏王妻馬氏賀景福妻萬氏陳倫妻王氏均夫亡守節貞女羅文華未婚妻陳氏馮世琛未婚妻曹

  氏劉祝祖未婚妻王氏朱占魁未婚妻崇氏均夫亡守貞烈女陳以瑚未婚妻鄒氏張亨嘉未婚妻

  瞿氏均夫亡殉烈孝女姚氏俱嘉慶年間 旌淩大理妻張氏五河人夫亡守節同

  縣張涵瓛妻劉氏鄭釗妻趙氏楊龍壽妻王氏均夫亡守節烈婦陳嘉珏妻王氏王華秀妻淩氏均

  夫亡殉節王作礪妻蕭氏劉天喜妻鄒氏陳俊妻劉氏均守正捐軀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僧伽本西域人龍朔中南遊江淮於泗州建寺中宗親書其額爲普光寺賜之

  ︹土產︺絹州出唐書地理志九域志皆云泗州貢州 岀元和志泗州開元 貢麻布細貲布開

    元賦州 産唐 書地理 志虹 有銅魚  寰宇記天長軍土產石梁溪魚為上物舊貢









                        前纂修官潘錫恩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許應藻恭覆輯

                        前校對官胡培翬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