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至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至四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2.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2.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2.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0-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2.djvu/5
大清一统志
京师〈一〉
京师形胜甲天下民俗朴淳土地深厚沧海环其东
太行拥其西喜峯古北诸关卫其北兖豫荆襟
带南服都会雄固无过于此在周为燕召公封国
汉初为燕国都昭帝元凤元年置广阳郡唐为幽
州范阳郡辽会同初升为南京始建都焉金为中
都元为大都明初为燕王封国永乐元年建北京
称行在十九年称京师洪熙初复称行在正统中
始定为京师
本朝
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区抚有九域声教广被靡远弗届幅
员所曁东包朝鲜南越瀛海北抵大漠西逾流沙
而定都
京师宫邑维旧德化聿新怀柔外藩亭育中夏
列祖
列宗丕昭神武继继承承平定朔漠青海台湾两金川曁
准夷回部拓新疆二万馀里日渊月竁络绎尊王
皇上缵承
列圣之志居中驭外远肃迩安如海朝宗如星拱极以道
里远近计之在古伊洛为九州之中今
京师宅万国之中重译同文八维奉朔自虞夏以来
未有斯之盛者也卜世卜年斯万斯亿猗欤盛
矣
︹城池︺
京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门九南曰正阳南之东曰崇文南之西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北〉
〈之西曰徳胜东之北曰东直东之南曰朝阳西之北曰西直西之南曰阜成 按辽史地理志南京〉
〈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普北曰通天拱辰金史地〉
〈理志燕城门十三东曰施仁宣曜阳春西曰丽泽颢华彰义南曰景风丰宜端礼北曰会城通元崇〉
〈智光泰宇文懋昭大金国志都城四围七十五里陶宗仪辍耕录元至元四年于中都东北置京城〉
〈方六十里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
〈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明洪武九年〉
〈徐达经理元都缩其城之北五里废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倛仍旧寻改安贞曰安定健德曰德胜〉
〈崇仁曰东直和义曰西直永乐元年为北京城十九年营建宫殿成乃拓其城周围四十里正统二〉
〈年修城楼四年工成乃改丽正曰正阳文明曰崇文顺承曰宣武齐化曰朝阳平则曰阜成 本朝〉
〈鼎建以来修整壮丽其九门之名则仍旧焉 世祖章皇帝于 京师分列八旗拱卫 皇居〉
〈于是正黄旗居德胜门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并在北方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
〈并在东方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
〈门内并在南方各有定居分为左右二翼又按城濠之水源出昌平州白浮村之神山泉通榆河会〉
〈一亩马眼诸泉汇为七里泺东流环绕都城曰玉河又西山之玉泉从水关经银锭桥流入 西苑〉
〈绕 宫禁自玉河桥入城濠合流至大通桥入漕河明嘉靖中工部尚书雷礼以外城濠池浅狭请〉
〈悉深濬水乃自城西北隅环城东注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入大通桥〉
皇城〈在 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缭墙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八尺正南曰 大清门〉
〈少北曰 长安左门曰 长安右门东曰 东安门西曰 西安门正北曰 地安门旧为北安门〉
〈顺治九年改今名 大清门之内曰 天安门旧为承天门顺治八年改今名 天安门之内曰〉
〈端门 端门之内左曰阙左门右曰 阙右门〉
紫禁城〈在 皇城中周六里南北长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长三百有二丈九尺五寸高三丈〉
〈南曰 午门左曰 左掖门右曰 右掖门 午门内为 太和门左曰 昭德门右曰 贞度门〉
〈其东曰 协和门西曰 熙和门 太和门内为 太和殿六朝正殿也 太和殿前东为 体仁〉
〈阁西为 宏义阁 体仁阁之北曰 左翼门宏义阁之北曰 右翼门由 太和殿入为 中〉
〈和殿 保和殿左有 中左门 后左门右有中右门 后右门 保和殿之后为 乾清门左〉
〈曰 内左门右曰 内右门其东曰 景运门西曰 隆宗门 景运门之东为 寕寿宫干〉
〈隆三十七年 敕葺四十一年落成其正殿曰 皇极殿 隆宗门之西为 慈寕〉
〈宫又西为 夀康宫后为 夀安宫 皇太后万寿圣节及长至元旦 皇上率〉
〈王公大臣于此行朝贺礼自 协和门出为 东华门自 熙和门出为 西华门城之正北曰〉
〈神武门 文华殿在 东华门内箭亭之南 殿后为 文渊阁以庋四库全书设官掌之东北有〉
〈石桥三过桥为三座门正北有殿宇三所覆以绿瓦为 皇子所居 武英殿在 西华门内 南〉
〈薰殿在 武英殿南自 乾清门以内殿廷之制度 中禁严密不敢详载 按辽史地理志皇城〉
〈在南京析津府西南隅大内门曰宣教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西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又〉
〈圣宗本纪统和二十四年八月改南京宣教门为元和外三门为南端左掖门为万春右掖门为千〉
〈秋大金国志宫城周围凡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桥之北曰宣阳门过门有两楼曰文曰武文之转东〉
〈曰来安馆武之转西曰会同馆正北曰千步廊东西对焉廊之半各有偏门向东曰太庙向西曰尚〉
〈书省宫城之正南门曰应天楼高八丈朱门五东西相去一里馀又各设一门左曰左掖右曰右掖〉
〈城之正东曰宣 华正西曰玉华北曰拱辰辍耕录元宫城周围九 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
〈六百十五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角楼〉
〈四据宫城之四隅自大明门由日精月华二门以内皆元之宫阙诸门也明初燕王府建于元之皇〉
〈城旧址即今 西苑门四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至永乐十五年乃改建皇城于〉
〈东去旧宫一里许时以东华门之外逼近民居喧嚣之声至达禁籞宣德七年乃加恢廓移东华门〉
〈于河之东迁民居于灰厂西之隙地正阳门内曰棋盘街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孙承泽春明梦馀录〉
〈紫禁城门凡八曰承天门曰端门曰午门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再东曰东华门再西曰西华门〉
〈向北曰元武门盖皇城自辽金以来递经改徙至元明二代而制度乃备 本朝顺治康熙闲重建〉
〈诸宫殿各门规模益宏整云〉外城〈包 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计长二十八里高二丈亦〉
〈曰外罗城门七南曰永定曰左安曰右安东曰广渠西曰广安在东西隅而北向者东曰东便西曰〉
〈西便 按外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先是成化十二年定西侯蒋琬言宜仿南京旧制筑土城嘉〉
〈靖二十一年都御史毛伯温等言成祖迁都金台当时内城足居所以外城未立今城外之民殆倍〉
〈城中宜修筑外城时以给事中刘养直言而止至是给事中朱伯辰复言四郊咸有土城故址环绕〉
〈如规周可百二十馀里宜仍旧贯修筑因命都督陆炳平江伯陈珪等相度京城四面计当筑外城〉
〈约七十馀里因条上其规制已允行寻又以工费重大止筑南面四十一年添筑永定等七门瓮城〉
〈至四十三年六月城始成〉
︹坛庙︺
天坛〈在正阳门外南郊 按春明梦馀录明嘉靖九年定分祀天地之制遂于大祀殿之南建圜丘后屡有修〉
〈葺 本朝因之重加缮治乾隆十六年又修每年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奉 大〉
〈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
〈高宗纯皇帝 仁宗睿皇帝以配 日 月 星辰 云雨风雷分四从坛其制〉
〈三成南向第一成宽径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径九丈三成径一十二丈皆高八尺一寸其墁石皆〉
〈按九九阳数周围石栏四出陛各九级白石为之内壝圆墙墙瓦旧皆用黄色琉璃乾隆十六年改〉
〈天青色琉璃 棂星石门四面各三外壝方墙棂星门制同坛之东为 神库 神厨祭器库宰〉
〈牲亭坛之西为 神乐署牺牲所 銮驾库坛之北为 皇穹宇藏 神版翼以两庑藏〉
〈从祀 神牌其前建三门又其外绕墙为方墙门四东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广利北曰成贞其〉
〈西为 斋宫祀之前一日 皇上亲诣 皇穹宇拈香斋宿以致昭祀之诚〉
地坛〈在安定门外北郊 按春明梦馀录明嘉靖九年建方泽坛 本朝因之重加缮治乾隆十六年又修每〉
〈年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奉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
〈皇帝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 高宗纯皇帝 仁宗睿皇帝以配〉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分四从坛以 启运山 天柱山 隆业山 昌瑞〉
〈山 永寕山从祀 五镇之次其制二成北向第一成方六丈高六尺第二成方十丈六尺高〉
〈六尺其墁石皆按六六阴数四出陛各八级周坛为水渠内壝方墙墙瓦皆用黄色琉璃 棂星门〉
〈六正北三东西南各一外壝方墙亦如之坛之南为 皇祇室藏 神版外为方墙坛之〉
〈西南有 神库 神厨乐器库宰牲亭西北为斋宫又西北为 銮驾库又外围方墙惟西南三〉
〈门其西石坊曰广厚街〉
祈谷坛〈在 天坛内明永乐中合祀天地建此殿曰大祀殿嘉靖九年分为北郊遂于其南建天坛而〉
〈此殿专以祈谷改名大享 本朝因之每年正月上辛恭祀 上帝以祈年谷奉 太祖〉
〈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
〈高宗纯皇帝 仁宗睿皇帝以配乾隆十六年重修改名 祈年殿殿制圆象天周十有〉
〈二柱中柱四圆顶三檐用天青琉璃瓦殿陛三级台三成周以石栏前后三出陛东西一出陛上中〉
〈二成九级下一成十级前庑九楹后庑七楹左右庑各五楹周以方墙南为 祈年门北为〉
〈 皇干殿藏 神版墙外东为 神库 神𢊍宰牲亭〉
朝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其制一成西向每年春分卯时祭遇甲丙戊庚壬年 皇上亲祭馀年〉
〈 遣大臣摄祭〉
夕月坛〈在阜成门外西郊其制一成东向每年秋分酉时祭遇丑辰未戌年 皇上亲祭馀年〉
〈遣大臣摄祭 按金史礼志朝日坛曰大明在施仁门外东南夕月坛曰夜明在彰义门外西北明〉
〈洪武中以日月星辰从祀天地罢朝日夕月禜星之祭嘉靖九年既建南北郊始于东郊祭日西郊〉
〈祭月 本朝顺治元年罢八年复建 朝日坛制方广五丈高五尺九寸四出陛九级圆壝内〉
〈棂星门六乾隆二十一年重修 夕月坛制方广四大高四尺六寸四出陛六级方壝内 棂星〉
〈门亦六乾隆二十二年重修 神库 神𢊍宰牲亭祭器库俱在坛右 斋宫在坛左坛门外甬道〉
〈旧俱曰礼神街雍正二年名 朝日坛之街曰景升 夕月坛之街曰光恒坛内墙瓦皆绿琉〉
〈璃〉
太岁坛〈在正阳门外之西故山川坛之内明嘉靖八年建 本朝因之乾隆十九年重修每年于正月〉
〈上旬吉日十二月杪恭祀 太庙日致祭 太岁 月将之神恭遇 皇上行耕耤礼致〉
〈祭 先农礼成诣 太岁坛拈香坛内正殿七楹南向东西两庑各十一楹又南为 拜殿东〉
〈为 斋宫西为 神库 神𢊍祭器库宰牲亭〉
先农坛〈在 太岁坛西南明嘉靖中建 本朝因之乾隆十九年重修制一成方广四丈七尺高四〉
〈尺五寸四出陛东为 斋宫乾隆二十年改为成宫东为 銮驾库东北为 神仓东南为〉
〈具服殿殿前为 观耕台台之南即 耤田也 世祖章皇帝顺治十一年 圣祖仁皇〉
〈帝康熙十一年俱 亲享先农行 耕耤礼 世宗宪皇帝雍正二年 亲祀〉
〈先农举行 躬耕礼三推毕又加一推遂为常例每岁以季春吉亥 皇上躬行祀礼〉
〈亲御耒耜若遇 巡省之年则 遣官致祭顺天府尹率属代耕 按明嘉靖十年改耕耤坛〉
〈后之神仓为天神地祇坛隆庆元年礼官议罢之 本朝顺治初复于 先农坛之南立 天〉
〈神坛南向设 云师 雨师 风伯雷神位于 大神坛之西立 地祇坛北向〉
〈设 五岳 五镇 启运山 天柱山 隆业山 昌瑞山 永寕山 四海〉
〈 四渎神位凡祈雨于此分祭雨应则报祭而明建山川坛在正阳门南之右者省焉〉
先蚕坛〈在 西苑东北隅乾隆七年 敕建其制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四出陛坛东南为 先〉
〈蚕神殿坛之东为 观桑台台之前为桑园每岁以季春吉巳 皇后亲祀行 躬桑礼或遣〉
〈 妃代行礼〉
社稷坛〈在 皇城内 午门之右北向明永乐八年建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因旧制重修每年春秋二仲〉
〈月上戊日致祭异坛同壝 社以句龙氏配 稷以后稷配坛制二成上广五丈下广五〉
〈丈三尺俱高四尺四出陛筑以五色上色如其方壝垣四面各有 棂星门饰垣亦各如其方之色〉
〈坛北为 祭殿乂有 拜殿俱南向其西为 神库 神𢊍宰牲亭〉
太庙〈在 皇城内 午门之左南向每岁四孟月时享岁暮祫祭庙制 前殿十一楹 中殿九楹〉
〈同堂异室奉 列圣 列后神龛 后殿九楹奉 祧庙神龛 前殿两〉
〈庑各十五楹东庑配享功王位西庑配享功臣位 中殿 后殿两庑各五楹藏祭器南〉
〈为 庙门东为 神库西为 神𢊍东南为宰牲亭〉
奉先殿〈在 景运门东 前后殿各七楹中设暖阁 宝床内安 祌龛顺治十三年〉
〈 世祖章皇帝以 太庙时享逾时稍远思得朝夕奠献以展孝思因建此殿自后每逢〉
〈万寿圣诞及 国家大典礼 乘舆出入则有告岁时节序每月朔望则有荐忌辰则有祭供〉
〈献礼仪内务府掌仪司掌之〉
夀皇殿〈在 北上门内 景山后中峯正午砖城㦸门明堂九室一仿 太庙之制而约之康熙中〉
〈 圣祖仁皇帝视射校士于此乾隆十四年重建敬奉 列圣 列后御容每遇〉
〈 圣诞忌辰 皇上亲诣行礼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碑文〉
雍和宫〈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东 世宗宪皇帝潜邸也雍正三年 命今名十三年九月为〉
〈 暂安奉殿乾隆十年重修缭垣四周南北袤一百二十一丈东西广四十九丈南向前有石坊门〉
〈曰昭泰中为 雍和门门内为天王殿正中为 雍和宫宫后为永佑殿殿后为法轮殿东为〉
〈药师坛西为戒坛法轮殿后为万福阁东为永康阁后为绥成殿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碑文〉
传心殿〈在 文华殿东崇祀 皇师㐲羲神农黄帝 帝师尧舜 王师禹汤文武皆南〉
〈向 先师周公西向 先师孔子东向每年春秋 经筵前一日 遣官告祭乾隆六年仲〉
〈春六十年仲春 高宗纯皇帝御经筵 特行亲祭礼嘉庆元年 仁宗睿皇帝初〉
〈御经筵 亲诣行礼〉
堂子〈在 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每年元旦 皇上亲祭凡 国家有征讨大事必 亲祭告〉
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市街之西崇祀 历代帝王每年春秋二仲月祭庙制殿九楹曰〉
〈景德崇圣之殿东西两庑各七楹南为景德门又南为庙门街曰景德街旧止祀三皇五帝三王及〉
〈汉唐宋辽金元明创业诸帝以历代开国勲臣配享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 诏历代享国之〉
〈君及名臣辅佐太平者俱宜增配上自㐲羲下迄明代凡一百六十四帝名臣自风后力牧以下七〉
〈十九人 世宗宪皇帝常 亲诣致祭乾隆二十八年 特命重修覆屋改用黄瓦〉
〈 高宗纯皇帝亲诣行礼并 御书报功劝德扁额四十九年大学士九卿等遵〉
〈旨议定 帝王庙祀典增入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创业守成诸帝自晋元帝至周世宗共二十三〉
〈帝又增入唐宪宗金哀宗撤去汉桓帝灵帝得 旨允行并 命增饰庙貌五十年又〉
〈 亲诣致祭嘉庆九年十四年十五年 仁宗睿皇帝亲诣致祭〉
文庙〈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之东崇祀 先师孔子每年春秋二仲上丁日致祭以先贤先儒配享两庑〉
〈庙制正殿七楹题曰 先师庙中掲 圣祖仁皇帝御书万世师表 世宗宪皇帝御〉
〈书生民未有 高宗纯皇帝御书与天地参 仁宗睿皇帝御书圣集大成各扁额东掖〉
〈为祭器库西掖为乐器库东西两庑各十九楹前为庙门 大成门内左右列石鼓各五门外左右〉
〈列 高宗纯皇帝御制重排石鼓各五其历代进士题名碑元三明七十六 本朝每科一碑〉
〈并列庙门外又康熙四十三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五〉
〈月 世宗宪皇帝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十四年四月 高宗纯皇帝御制平〉
〈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二十一年五月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二十四年十一月〉
〈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四十一年四月 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俱建立碑亭〉
〈于庙内门旁为持敬门殿后 崇圣祠初名 启圣祠雍正元年加 封 先师五代王爵〉
〈改题今名 谨按顺治九年秋十七年春世祖章皇帝两诣 文庙行释奠礼康熙八年〉
〈夏 圣祖仁皇帝亲行释奠雍正二年春 世宗宪皇帝亲行释莫改幸学为诣学增祀〉
〈先贤先儒四年秋六年春十一年春皆 亲诣行礼 御制诗勒碑建亭乾隆三年春〉
〈 高宗纯皇帝亲诣释奠先期 饬新庙貌 大成殿及门 特命改覆黄瓦 崇圣〉
〈祠覆缘瓦 御书碑文三十二年复命重修又五年秋九年春十八年秋二十一年春〉
〈三十四年春四十八年春五十年春六十年春皆 亲诣行礼嘉庆元年春 仁宗睿皇〉
〈帝亲诣丁礼三年春七年春十六年春二十二年春二十三年春二十五年春皆 亲诣行礼〉
〈规制并详见官署门国子监注 按㦸门内石鼓世传周宣王猎碣凡十辞类风雅字画盖籕文高〉
〈二尺广径一尺有奇自甲至癸其形如鼓而顶微圆初在陈仓野中唐郑馀庆取置凤县学而亡其〉
〈一宋皇祐四年向传师得之民闲十数乃足大观二年自京兆移汴梁初置大学后移保和殿字涂〉
〈以金靖康二年金辇至燕置王宣抚家复移大兴府学元大德末虞集为大都教授得之泥草中始〉
〈移今所鼓文多剥落宋治平中存字四百六十有五元至元中存字三百八十有六今所存者仅三〉
〈百二十五字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御制集石鼓文十章〉
︹山陵︺
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在遵化州西七十里 世祖章皇帝孝陵之南先是 圣祖仁〉
〈皇帝遵奉 孝庄文皇后遗命以 昭陵奉安年久未便合葬建造兆域必近 孝〉
〈陵乃择地建 暂安奉殿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以 暂安奉殿安奉三十馀年〉
〈 圣祖享国永久子孙蕃衍海宇升平兆庶康阜爰恪遵 文皇后慈旨即 暂安〉
〈奉殿为 昭西陵 宝城前为享殿曰 隆恩殿门曰 隆恩门外为红〉
〈门〉
世祖章皇帝孝陵〈在遵化州西七十里凤台山麓孝康章皇后 端敬皇后同安地〉
〈宫 宝城前为 享殿曰 隆恩殿门曰 隆恩门 神道南为 圣〉
〈德神功碑亭外为大红门康熙二年 封凤台山为 昌瑞山从祀 地坛自分水岭〉
〈起左山麓以南至鲇鱼池口了马台以北河西岸山麓以西右山麓以南至宽佃谷以北河东岸山〉
〈麓以东俱属 陵寝重地〉
孝惠章皇后孝东陵〈在 孝陵东殿宇制度仿 昭西陵〉
圣祖仁皇帝景陵〈在 昌瑞山之东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
〈皇后 孝恭仁皇后同安地宫 敬敏皇贵妃祔焉殿宇制度悉准 孝陵 世宗〉
〈宪皇帝御制 圣德神功碑序述 圣祖六十一年 鸿猷盛烈昭示万世凡数千〉
〈馀言碑扁皆 御笔亲书〉
妃园寝〈在景陵之东〉
世宗宪皇帝泰陵〈在易州西三十里太平峪 孝敬宪皇后同安地宫 敦肃皇贵妃祔焉〉
〈 宝城前为 享殿曰 隆恩殿门曰 隆恩门 神道南为碑亭〉
〈高宗纯皇帝御制 圣德神功碑序述 世宗十有三年 建中立极更化砥俗以〉
〈成继述之大凡数千言碑扁皆 御笔亲书亭之南为 龙凤门外为红门缭垣长四千三〉
〈百九十九丈界周一百五十二里乾隆元年 封太平峪为 永寕山从祀 地坛〉
〈谨按 永寕山势来自太行巍峩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山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闲前则〉
〈白㵎河旋绕而清滱沙滋诸水会之后则巨马河潆流而胡良琉璃大峪诸水会之信天设之吉地〉
〈也〉
孝圣宪皇后泰东陵〈在 泰陵东殿宇制度仿 孝东陵〉
妃园寝〈在 泰陵之东北〉
高宗纯皇帝裕陵〈在 昌瑞山右麓之胜水峪孝贤纯皇后 孝仪纯皇后同安〉
〈地宫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祔焉殿宇制度悉准 泰陵 神道〉
〈南为碑亭 仁宗睿皇帝御制碑文序述 高宗六十年 圣德神功十全巍焕为〉
〈文数千言碑扁皆 御笔亲书〉
妃园寝〈在裕陵之西〉
仁宗睿皇帝昌陵〈在 永寕山太平峪 孝淑睿皇后同安地宫殿宇制度悉准〉
〈裕陵 神道南为碑亭 皇上御制碑文序述 仁宗二十五年 圣德神功忧〉
〈勤恭俭为文数千言碑扁皆 御笔亲书〉
妃园寝〈在 昌陵之西南以上 陵寝各设总管一员副总管二员礼部工部内务府〉
〈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及云骑尉世职八旗防御等员 东西两陵设马兰泰寕二镇总兵〉
〈以下等官兵守䕶并 特遣贝勒贝子公一人承办事务三年更换〉
总纂官〈臣〉邵 灿恭 纂 辑
总纂官〈臣〉邱建猷恭 覆 辑
校对官〈臣〉黄树勲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京师〈二〉
︹山川︺
景山〈一名万岁山在 神武门北为 大内屏扆高十四丈七尺山有五峯上各有亭中峯亭曰万〉
〈春左曰观妙又左曰周赏右曰辑芳又右曰富览俱乾隆十六年建〉白塔山〈在 西苑内为〉
〈 西苑镇山即金琼华岛元名万寿山亦曰万岁山明时则互称之或又谓之大山子 本朝顺治〉
〈八年建白塔于山巅更名白塔山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白塔山总记及塔山四面记勒石〉
万夀山〈在 圆明园西三里许本名瓮山 本朝干隆十六年恭逢 孝圣宪皇后六旬大〉
〈庆 高宗纯皇帝于山麓建寺祝 釐并 赐山名曰万夀因山为园曰清漪旧志〉
〈土色黒而兼赤童无草木山下有圆静寺寺后石壁百尺步磴而上皛庵在焉亦名雪洞俯视湖曲〉
〈平田远村延互无际山西北越横岭有白石如幢曰白鹿岩相传辽时有仙人骑白鹿于此〉玉
泉山〈在 万寿山西五里许 静明园在焉王衡缑山集穿青龙桥得玉泉山土纹隐起作苍〉
〈龙鳞其下为池池上有亭曰望湖明宣宗驻跸处其南为上下华严寺有华严七真洞又西为补陀〉
〈寺有吕公洞又北为金山寺有七宝洞上有芙蓉殿旧传为金章宗避暑行宫区怀瑞游业玉泉山〉
〈麓有寺所谓玉泉寺也〉西山〈在 京西三十里太行山支阜也巍峩秀拔为 京师右臂众〉
〈山连接山名甚多总名曰西山金图经西山亦名小凊凉张鸣凤西山记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
〈磅礴数千里林麓苍谿㵎镂错神皋奥区也明统志每大雪初霁千峯万壑积素凝华图画然〉
〈为燕京八景之一曰西山积雪 按燕京八景为金明昌遗事曰琼岛春阴太液秋风玉泉垂虹西〉
〈山积雪蓟门飞雨卢沟晓月居庸叠翠金台夕照明永乐中改蓟门飞雨为蓟门烟树 本朝〉
〈 高宗纯皇帝有燕京八景诗改玉泉垂虹为玉泉趵突西山积雪为西山晴雪并各有 御〉
〈书八景碑亭详志中各卷及后顺天府志〉香山〈在 京西北三十里今为 静宜园礀掩壑重〉
〈松萝荟蔚琳宫梵宇隐现诸天实胜揽之奥区修真之秘府刘侗帝京景物略香山多名迹有葛稚〉
〈川丹井金章宗祭星台䕶驾松感梦泉又有棋盘蟾蜍香𬬻诸石〉泡子河〈在崇文门内孙〉
〈国敉燕都游览志河前有长溪后有广淀两岸多高槐垂柳最为清旷〉玉河〈源出玉泉山汇〉
〈为昆明湖分流而东南入德胜门西水关为积水潭入 皇城为 太液池环绕 紫禁城经金水〉
〈桥出玉河桥达正阳门东水关东流少北至东便门东水关下注大通河亦名御河元曰金水河以〉
〈其自西门入故名〉前湖〈在 圆明园之南乾隆二十八年 高宗纯皇帝以园之南岸〉
〈地势洼狭多积水 命濬湖以便遵陆之车马工竣 赐名前湖有 御制前湖诗〉
昆明湖〈在 万寿山下乾隆十六年导西山玉泉之水即旧所谓西湖者广为疏濬周三十〉
〈馀里 赐今名有 御制昆明湖记闲置桥闸以时节宣其西为蓄水湖水势稍高即昆〉
〈明湖之上流也夹岸开稻田百顷资以灌漑弥望青畴宛然水乡风景中有战舰设水师营统之其〉
〈经流自绣绮桥入长河引流入 京城绕 紫禁城而出归大通河通济漕渠灌漑田亩万世永赖〉
〈之利也郦道元水经注西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渌水澄澹川亭望远为游瞩之胜〉
〈所旧志玉泉之水出石罅闲潴而为池广三丈许东流汇为西湖周十馀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称〉
〈为佳胜明季南人兴水田之利尽决诸洼堤塍菑畬宛似江南湖之浒有佛寺十俗名西湖十寺又〉
〈太湖在 京城西南四十五里广袤十数亩傍有泉涌出经冬不冻〉裂帛湖〈在玉泉山望湖〉
〈亭下泉从石根出溢为湖渟浤方广数丈泉涌湖底状如裂帛其水澄鲜𣻌沙金色乾隆年闲时加〉
〈疏濬屡有 御制诗〉一亩泉〈发源 南苑西北隅大亩许虽旱不竭东流过德寿寺后〉
〈凉水河自西北来入之水流渐壮至东红门又南过半边桥出苑墙折而东北主马驹桥又东至大〉
〈石桥达张家湾入北运河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重加疏濬并添建闸座以资蓄泄〉玉泉〈在玉〉
〈泉山泉出石罅潴而成池渟浤净莹旧名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题八景诗以其歕出水面类济南之趵突因改为玉泉趵突勒碑泉上又以泉味清洌品其轻重〉
〈定为天下第一泉 御制有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蒋一葵长安客话玉泉山以泉名泉出石〉
〈罅潴而为池广三丈许水凊而碧细石流沙绿藻紫荇一一可辨池东跨小石桥水经桥下东流入〉
〈西湖燕都游览志玉泉山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山阳有巨穴泉歕而上淙淙有声或名之曰喷雪泉〉
〈戴洵司成集京城西三十里有石洞泉自洞中出洞门刻玉泉二字泉味甘洌其在山之阳者浤澄〉
〈百顷合流而入都城逶迤曲折宛若流虹〉鱼藻池〈在崇文门外西南俗呼金鱼池帝京景物〉
〈略金故有鱼藻池旧志池上有瑶池殿今遗址不可考居人界池为塘植柳覆之岁种金鱼以为业〉
〈每端午日走马于此〉飞放泊〈即永定门外 南苑亦名南海子元史兵志冬春之交天子亲〉
〈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明统志南海子旧为下马飞放泊又北城店黄埃店〉
〈俱有飞放泊广三十顷〉满井〈在安定门外东五里井径五尺馀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
〈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古迹︺蓟邱〈在德胜门外战国䇿乐毅报燕王书曰蓟邱之植植于汶篁水经注蓟城内西北隅〉
〈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长安客话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古蓟〉
〈门遗址亦曰蓟邱旧有楼馆并废但门存二土阜旁多林木蓊翳苍翠燕京八景有蓟门烟树即此〉
琼华岛〈在 西苑太液池上金史地理志西园有瑶光台琼华岛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金章〉
〈宗为李宸妃建梳糚台于都城东北隅今琼华岛即其故迹目为辽后梳糚台误辍耕录万岁山在〉
〈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时名琼华岛元中统三年修至元八年赐今名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峯〉
〈峦隐映松桂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运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至仁智殿后从石〉
〈龙头喷出入太液池左右皆有登山之径萦纡万石中洞府出入宛转相迷至一殿一亭各擅一景〉
〈之妙故老言朔漠有山形势雄伟金时发卒凿掘运至幽州城北积累成山因构宫殿以为游幸之〉
〈所明宣宗广寒殿记万岁山石宋之艮岳也金徙于此司成集自山麓至巅百三十馀步周二百馀〉
〈丈皆叠石而成顶有广寒殿四隅各有亭左曰玉虹曰方虹右曰金露曰瀛洲山半有三殿中曰仁〉
〈智东曰介福西曰延和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采变化翕匆莫测其妙为燕京八景之一曰琼〉
〈岛春阴〉元故宫〈在 皇城内即明西苑也元世祖至元十年建王士禁扁大明门殿正〉
〈门也旁有掖门绕为长庑左右为文武楼与庑相连门之左为日精门右为月华门大明殿乃朝会〉
〈正殿也殿十一闲殿后有寝宫宫后连抱长庑庑后横互道以入延春宫宝云殿在寝殿后东庑为〉
〈凤仪门西庑为麟瑞门后庑东曰嘉庆门西曰景福门延福门在宝云殿后左为懿范门右为嘉则〉
〈门内为延春阁阁九闲后有寝殿香阁文思殿在大明寝殿东紫檀殿在大明寝殿西又有慈福殿〉
〈曰东煖殿明仁殿曰西煖殿左为景辉门右为清灏门玉德殿在清灏门外东为东香殿西为西香〉
〈殿宸庆殿在其后又有隆福宫皇太后所居在大内之西兴圣之前光天门乃光天殿之正门也左〉
〈为崇华门右为膺福门殿七闲左庑为青阳门右庑为明晖门翥凤楼在青阳之南骖龙楼在明晖〉
〈之南又有夀昌殿曰东暖殿嘉禧殿曰西暖殿鍼线殿在寝殿后又有枏木殿一名文德殿鹿顶殿〉
〈在光天殿西北兴圣宫在大内之西北宫内建小直殿后有礼天台高跨殿上兴圣门乃兴圣殿之〉
〈北门也左为明华门右为肃章门殿七闲东庑为宏庆门西庑为宣则门凝晖楼在宏庆之南延灏〉
〈楼在宣则之南又有嘉德殿宝慈殿山字门在兴圣宫后乃延华阁之正门也阁五闲圆亭在延华〉
〈阁后芳碧亭在圆亭东徽清亭在圆亭西东鹿顶殿在延华阁之东西鹿顶殿在延华阁之西此宫〉
〈阙制度之大略也明燕王府仍元宫遗址永乐十五年始建造焉〉万夀宫〈沈德符野𫉬编〉
〈万夀宫在太液池西明成祖旧宫也嘉靖初名永寿宫自壬寅从大内移跸此中至四十年灾凡乘〉
〈舆一切服御及先朝异宝尽烬复以三殿大工之馀木重建名曰万夀宫后寝曰夀源宫〉玉熙
宫〈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玉熙宫在西安门内街北金鳌玉𬟽桥之西明神宗始建庄烈每宴于〉
〈此作过锦水嬉之𭟼〉辽故宫〈在 京城南辽太宗会同元年建王士禁扁宫名曰永兴曰〉
〈积庆曰延昌曰 章敏曰长安曰 崇德曰 兴圣曰敦睦曰永昌曰延 庆曰长春曰太 和曰延 和殿名曰〉
〈清凉曰元和曰嘉安堂名曰天善楼名曰五花曰五凤曰迎月阁名曰乾文〉长春宫〈在辽〉
〈故宫内辽史圣宗统和七年二月幸长春宫十三年正月如长春宫十五年二月如长春宫皆此地〉
〈 按朱彝尊日下旧闻引北平古今记云辽有二长春宫一在南京一在长春州统和五年三月〉
〈幸长春宫十二年三月如长春宫十七年正月如长春宫则非南京之长春宫也又日下旧闻考按〉
〈云统和十三年正月壬子幸延芳淀庚午如长春宫十五年正月庚午幸延芳淀二月丙申朔如长〉
〈春宫延芳定在东京其地与上京之长春宫较近此二条似指上京之长春宫而言今按辽史圣宗〉
〈本纪统和十二年十二月丁未幸南京十三年正月壬子幸延芳定庚午如长春宫十四年十二月〉
〈甲子幸南京十五年正月庚午幸延芳淀二月丙申朔如长春宫丁未至壬子仅六日甲子至庚午〉
〈仅七日不应即至东京考延芳淀在南京漷阴县为辽国君臣弋猎之所详载辽史地理志班班可〉
〈考又辽史考证引北平古今记云统和四年命皇族庐帐驻东京延芳淀是东京亦有延芳淀但以〉
〈月日计之此延芳淀自应指南京而言则此二条自应仍指南京之长春宫而言也〉金故宫
〈在 京城西南金贞元元年建大金国志应天门内殿凡九重殿三十有六楼阁倍之正中曰皇帝〉
〈正位后曰皇后正位位之东曰内省西曰十六位乃妃嫔居之金史地理志应天门内有左右翔龙〉
〈门及日华月华门前殿曰大安殿之东北为东宫正北列三门中曰粹英为寿康宫母后所居也西〉
〈曰会通门门北曰承明门又北曰昭庆门东曰集禧门尚书省在其外其东西门左右嘉会门也门〉
〈有二楼大安殿后门之后也其北曰宣明门则常朝后殿门也北曰仁政门后有仁政殿常朝之所〉
〈也又大定二十五年宰相入见于香阁其后承安泰和闲遂为转对召见之所外有乾元泰和庆安〉
〈紫宸庆和广仁神龙太和厚德埀拱崇政清晖庆春天香瑶光睿思蓬莱长生浮玉长乐皆殿名也〉
〈启庆圣寿翠微庆安景明坤安光春磐安仁寿隆庆长春建春兴德庆元光兴集庆坤仪会圣皆宫〉
〈名也明统志府西南有旧燕城盖即其遗址〉奎章阁〈在元故宫兴圣殿西辍耕录元文宗〉
〈天历二年建置大学士等官以侍燕闲左右藏秘书书画等物设官掌之至正初改为宣文阁〉崇
文阁〈在东直门内元延祐六年建吴澄撰碑即今国子监彝伦堂址也〉晾鹰台〈在永〉
〈定门外南海子内台高丈馀元之旧也有圣祖仁皇帝御制晾鹰台诗恭值 大阅之典例〉
〈于晾鹰台举行〉天主堂〈在宣武门内东城隅大西洋奉天主教者明万历中利玛窦自欧逻〉
〈巴国航入中国神宗命建第于此其左建天主堂祀耶苏 本朝以来西洋人之来 京师者授为〉
〈钦天监监正监副等官居此又西安门内光明殿后亦有天主堂〉漱芳亭〈在朝阳门外元〉
〈道士吴全节建辍耕录初燕地未有梅花吴全节从江南移至䕶以穹庐扁曰漱芳亭道士张伯雨〉
〈造其所不觉熟寝于中梦𮗜赋诗有风沙不惮五千里将身跳入仙人壶之句〉婆娑亭〈在广〉
〈安门内元马文友别墅又有饮山亭亦文友所筑〉鰕菜亭〈在德胜门水关西明戴大圆建〉
杏花园〈在东直门外元董宇定建植杏千馀株至顺二年王用亨与华阴杨廷镇高安张质〉
〈夫莆阳陈众仲䜩集于此虞集为之记〉鹿园〈在东便门外大通桥东方广十馀里地平如掌〉
〈古树偃仰传是金章宗时故址今曰蓝靛厂〉韦园〈在左安门外二里明正德中太监韦霦建〉
〈水木清幽为当时胜地〉同乐园〈在金故宫西大金国志西出玉华门曰同乐园瑶池蓬瀛〉
〈柳庄杏林尽在于是师拓赵秉文皆有同乐园诗 按金史又有蓬莱院熙春园广乐园芳苑环秀〉
〈亭建春宫南苑东园西苑北苑后园之名俱载本纪诸传中今无考〉奇太保园〈在德胜门〉
〈外元延祐四年诏作林园于健德门外赐太保奇齐耶赵孟𫖯名其堂曰贤乐亭曰燕喜 奇齐耶〉
〈旧名曲出且今改正〉东苑〈在 皇史宬之西明观心殿址稍南即南城也明雷礼大政记成祖〉
〈时率太孙洎群臣观击球射柳于此吴伯与内南城纪略自东华门进至丽春门凡里馀经宏庆殿〉
〈历皇史宬门至龙德殿隙地皆种瓜蔬注水瓮宛村舍过此则飞虹桥石刻罴虎禽鸟传为〉
〈西洋僧载而来桥之南北柱石题曰戴鳌曰飞虹有洞嵌石壁壁上刻秀岩二字石磴数十级有方〉
〈邱焉最上为干运殿古松大柏覆之 按明英宗所居南内亦曰南宫谓之小南城以其近东苑之〉
〈南城也其地在禁垣内之东隅〉御苑〈辍耕录御苑在元隆福宫西厚载门北有香殿在石假山〉
〈上有圆殿在山前圆顶上后有流杯池歇山殿在圆殿前东西水心亭在歇山殿池中池引金水注〉
〈焉棕毛殿在假山东偏苑西有翠殿又有花亭球阁金殿苑外重绕长庑庑后出内墙东连海子以〉
〈接厚载门元掖庭记元建内殿制度精巧极一时之丽有光天玉德七宝瑶光通云凝翠广寒等殿〉
〈不能一一数也大内有德夀宫翠华宫择胜宫连天楼红鸾殿入霄殿五华殿又有迎凉之所曰清〉
〈林阁又有温室曰春熙台曰九引台者七夕乞巧之所也曰刺绣亭缉衮堂者冬至候曰之所也九〉
〈龙墀延香亭春时宫女传杯于此拱璧亭又名夜光亭探芳径旁有逍遥市又有集贤台集宝台眺〉
〈远阁留连馆万年宫并在禁苑〉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高可隐一人〉
〈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因名本朝乾隆年间 高宗纯皇帝经临其地有〉
〈 御制神木谣〉
︹津梁︺东安桥〈在 东安门内桥北又有骑河桥桥上有亭曰涵碧今遗石础二〉玉𬟽
桥〈在 西华门西一名御河桥又名金海桥明人题咏俱称玉𬟽桥跨 太液池上广约二㝷修〉
〈数百步下列九门两崖阑楯皆白石镌镂为 禁苑往来大道〉玉河桥〈在正阳门内御河上〉
〈凡三一跨长安东街一跨文德坊一近城垣〉银锭桥〈在 地安门西北一名玉河桥为城〉
〈中水际看西山最胜处桥东西皆水多芰荷菰蒲南望 宫阙北有琳宫西眺城外诸峯远近毕露〉
德胜桥〈在德胜门内积水潭东水注桥下东行〉正阳桥〈在正阳门外又崇文门宣〉
〈武门外均有桥跨护城河上〉普济桥〈在广安门外 本朝康熙年闲建又各门外皆有桥〉
〈今举其最著者载之〉高梁桥〈在西直门外半里跨高梁河桥上坊楔文东曰长源曰永泽西〉
〈曰广润曰资安旁有 倚虹堂 高宗纯皇帝圣驾经行传膳于此〉麦庄桥〈在昆明湖〉
〈之南与长春桥相接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麦庄桥记〉
︹堤堰︺高梁闸〈在西直门外迤北一里元至元二十九年建一名西城闸 本朝时加修筑〉
广源闸〈在西直门外七里元至元二十六年建 本朝时加修筑〉
惠山园闸〈在 惠山园东北本朝乾隆十八年建〉昆明湖闸〈在 清漪园湖堤〉
〈本朝乾隆十五年建〉玉泉新闸〈在玉泉山下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
︹祠庙︺奖忠祠〈在 地安门内东嘉庆二年建祀 赠郡王衔贝子大学士谥文襄福康安〉
〈 御书额曰北猷壮弼每春秋二仲月致祭〉双忠祠〈在崇文门内乾隆十六年建合祀都〉
〈统一等伯谥襄烈传清左都御史一等伯谥壮果拉布敦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勇烈𩀱垂〉
昭忠祠〈在玉河桥东南雍正二年 敕建祀 本朝王公大臣官员之全忠尽节者〉
〈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表奖忠勲〉旌勇祠〈在 地安门外之西乾隆三十三年建祀〉
〈一等承恩毅勇公将军明瑞都统扎拉丰阿护军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王玉廷德福有 御〉
〈制碑记〉褒忠祠〈在 地安门外西嘉庆十年建祀 御前大臣三等公额勒登保〉
〈 仁宗睿皇帝御书额曰武抒忠并 御制碑文〉贤良祠〈在 地安门外之西〉
〈雍正八年 世宗宪皇帝敕建 御书额曰崇忠念旧祀王公大臣之有功 国家者王〉
〈二人怡贤亲王和硕超勇里亲王䇿凌公八人爱星阿哈世屯图海福善费扬古赖塔尹德兆惠侯〉
〈三人李国翰张勇施琅大学士四十二人范文程达海额色黑甯完我魏裔介王熙阿兰泰李之芳〉
〈张玉书张英吴琠李光地张鹏翮富凝安朱轼田从典高其位马齐伊桑阿福敏黄廷桂蒋溥史贻〉
〈直梁诗正来保傅恒尹继善陈宏谋刘纶刘统勋舒赫德高晋英廉徐本高斌福康安阿桂刘墉朱〉
〈珪王杰戴衢亨董诰尚书十八人米思翰姚文然魏象枢汤斌顾八代徐潮马尔汉赵申乔励杜讷〉
〈徐元梦杨名时汪由敦李元亮阿里衮钱陈群董达觉罗奉宽彭元瑞左都御史一人拉布敦都〉
〈统三人根特冯国相傅清将军九人佛尼勒莽依图王进宝孙思克阿尔纳伊勒图奎林傅宏烈和〉
〈起总督十九人孟乔芳李国英靳辅于成龙赵良栋傅腊塔齐苏勒杨宗仁李卫那苏图陈大受鹤〉
〈年喀尔吉善鄂弼吴达善何煟袁守桐方观承萨载巡抚四人陈瑸徐士林潘思榘李湖提督一人〉
〈许世亨副都统一人褚库凡一百十一人〉惠济祠〈在 绮春园内嘉庆二十二年建祀 天〉
〈后 仁宗睿皇帝御书宅神天沼德施功溥二殿额〉宣仁庙〈在 东华门外雍正六年〉
〈建祀 风神嘉庆九年修恭悬 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协和昭泰 仁宗睿皇帝御〉
〈书额曰布气含和〉凝和庙〈在 东华门外雍正十年建祀 云师嘉庆二十三年修恭〉
〈悬 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兴泽昭彩 仁宗睿皇帝御书额曰占象书丰〉昭 显
庙〈在 西华门外雍正十年建祀 雷神 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导和宣豫〉先 医
庙〈在太医院内门曰咸济殿曰景惠明嘉靖二十七年建祀 三皇隆庆中罢 本朝仍举行〉
〈 圣祖仁皇帝御书殿额曰永济群生毎岁春冬仲月上甲日致祭〉都城隍庙〈在〉
〈京城之西南隅明永乐中建 本朝雍正四年增修 世宗宪皇帝御制碑文又 御书〉
〈额曰永佑畿甸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高宗纯皇帝亲临拈香 御书前殿额曰神依民〉
〈社后殿额曰福䕃黄圆又 御制文并诗勒碑又 紫禁城城隍庙在 神武门内之西俱每〉
〈年秋 遣官致祭又有永佑庙雍正九年建在 西安门内亦祀 城隍 世宗宪皇帝御〉
〈书额曰顺承协德〉关帝庙〈在地安门外旧名白马关帝庙本朝雍正五年修〉
〈御书额曰忠贯天人岁以春秋二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又有庙在正阳门月城之右有明焦竑〉
〈撰董其昌书庙碑 本朝康熙十六年 御书额曰忠义 按 神庙食千载至 本朝而〉
〈益显顺治九年 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 封 神曾祖为光昭公祖裕〉
〈昌公父成忠公崇祀后殿 敕直省府州县有司并春秋致祭是年以 神后裔在洛阳者〉
〈授为五经博士世袭罔赞四年以 神原籍解州后裔照洛阳后裔世袭之例授为五经博士十〉
〈年于湖北当阳县增置世袭博士一人奉祀神墓乾隆二十五年改 神原谥为神勇三十〉
〈三年加 封灵佑嘉庆十九年加 封仁勇因题定 神牌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
〈圣大帝〉文昌庙〈在 地安门外东明成化闲建 本朝嘉庆六年奉 敕重修落成〉
〈 仁宗睿皇帝亲临荐香行九叩礼御书额曰赞天佑顺并 御制诗恭悬殿内〉
〈每春秋二仲月致祭〉火神庙〈在 地安门外日中坊桥西元至正六年建明万历中增饰碧〉
〈瓦重阁 本朝康熙二年列于祀典岁以六月二十三日 遣官致祭 高宗纯皇帝御书〉
〈额曰司南利用〉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二里元延祐中建有赵孟𫖯书道教碑及虞集隶书仁〉
〈圣宫碑赵世延书昭德殿碑列墀下神像系元昭文馆大学士刘元手塑明正统中重修有英宗御〉
〈制碑记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重修有 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又 御书额曰灵昭发〉
〈育雍正十年乾隆二十六年重修 高宗纯皇帝御书岳宗昭贶苍灵赞化诸额并 御〉
〈制碑文及诗又乾隆二十一年于 静明园内山西建东岳天齐庙名仁育宫 御书殿内额〉
〈曰苍灵赐禧有 御制玉泉山东岳庙碑文〉安佑庙〈在 南苑中王公台雍正中建〉
〈祀 司土之神 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薰风布泽〉河神庙〈在 绮春园内嘉庆二十〉
〈二年建 仁宗睿皇帝御书朝宗广运镜清寰宇二殿额〉龙王庙〈在 静明园内山东〉
〈乾隆十六年因旧址重修 御书正殿额曰灵源昭应殿前洎岸上有 御制碑二座其〉
〈在 畅春园南者曰泉宗庙在昆明湖者曰广润祠又黒龙潭龙王庙详后直隶志山川门〉真
武庙〈在 静明园山东乾隆十六年修建 御书殿外额曰辰居资佑〉时 应宫
〈在御河桥西 紫光阁后雍正二年建祀 龙神 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瑞泽霑和嘉庆二〉
〈十二年 仁宗睿皇帝御书额曰灵昭泽物〉显佑宫〈在 地安门外日中坊桥东祀〉
〈 北极佑圣真君明永乐十三年建 本朝雍正九年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高宗纯皇帝〉
〈御书额曰拱辰锡福并 御制碑文及诗〉广仁宫〈在西直门外旧名护国洪慈宫祀〉
〈碧霞元君康熙五十一年 敕定今名有 御制碑文并 御书额曰金阙宣慈为〉
〈 孝惠章皇后祝 釐于此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坤元广毓宫门外坊楔一左〉
〈右坊楔各一坊额皆 圣祖仁皇帝御书〉大高殿〈在 神武门北明嘉靖中建 本朝〉
〈雍正八年修乾隆十一年嘉庆二十三年重修恭悬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元宰无为每岁〉
〈元旦 皇上亲诣瞻礼〉
︹寺观︺永安寺〈在 西苑太液池东北踞水中即金琼华岛址详见古迹 本朝顺治八年立〉
〈塔建寺名白塔寺乾隆八年重修改今名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碑记寺门内为法轮殿额曰〉
〈慈云觉海又曰人天调御皆 高宗纯皇帝御书寺西由山路而上为 悦心殿西北为 阅〉
〈古楼楼壁嵌 三希堂石刻山之西麓有古井辘轳绠汲可致山巅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古〉
〈井记山之北麓有 漪澜堂略仿金山规制为之东北岸为 春雨林塘引 太液池水注为池池〉
〈北相对为 画舫斋 按永安寺左右地博境幽注中略见梗槪至朱彝尊日下旧闻所载广寒仁〉
〈智之殿玉虹金露之亭 禁苑森严不敢详载〉西天梵境〈在 太液池东北岸 五龙亭〉
〈东北旧所谓大西天经厂者也乾隆二十四年修 御书殿内额曰恒河演乘其东北有 镜〉
〈清斋斋临河沼如在镜中〉阐福寺〈在 太液池西北有亭五翼然临于水际曰 五龙亭亭〉
〈北缀以间馆爽垲轩豁 圣祖仁皇帝常奉 孝庄文皇后避暑于此乾隆十年发内帑〉
〈葺之改建佛宇 赐名阐福有 御制碑文及诗殿制仿正定府隆兴寺重宇三层上层〉
〈恭悬 御书额曰大雄宝殿中曰极乐世界下曰福田花雨嘉庆二十三年修其东为 澄观〉
〈堂〉宏仁寺〈在 太液池西南岸本明清馥殿 本朝康熙五年改建迎供旃檀佛像有〉
〈 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又六十年 御制旃檀佛西来历代传祀记勒石乾隆二十五年〉
〈修有 御制碑文并 御书额曰祇林妙相嘉庆二十三年重修有 御制碑文〉
仁夀寺〈在宏仁寺东乾隆二十五年建为孝圣宪皇后祝 釐于此 御〉
〈书额曰总持寿世内田宇殿嘉庆十五年修〉福佑寺〈在 西华门北街东雍正元年建正〉
〈殿恭奉 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东案陈设 御制文集西设 宝座殿额曰〉
〈 慈容俨在前殿额曰慧灯朗照皆 世宗宪皇帝御书〉柏林寺〈在国子监东元〉
〈至正中建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恭逢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 世宗宪皇帝就藩邸〉
〈近寺施檀重修以为祝 釐之地 圣祖仁皇帝赐额曰万古柏林乾隆二十二年重修〉
〈有 御制碑文及诗 御书殿额曰觉行俱圆〉回 寺〈在 长安右门外西南乾隆二〉
〈十八年建回部各城平定后其伯克霍集斯霍什克等入 觐并授封王公 赐居邸舎〉
〈馀众愿居 京师者编设佐领于 长安右门西建营房以居之并因其土俗 敕建回寺以〉
〈为会聚拜礼之所有 御制碑记〉德夀寺〈在 南苑旧衙门东顺治十五年建规制〉
〈崇丽 圣祖仁皇帝行蒐南苑时常临幸瞻礼有 御制德寿寺诗后毁乾隆二〉
〈十年重加修葺 高宗纯皇帝御题额曰慧灯圆照有 御制碑文及诗寺内金鼎笵冶〉
〈精致 高宗纯皇帝御制古鼎歌方之周彝虞敦云〉
永慕寺〈在 南苑旧衙门西康熙三十年建为 孝庄文皇后祝 厘之所 圣祖仁皇帝〉
〈御书额曰香云法雨乾隆二十九年修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海会寺〈在左安门〉
〈外明嘉靖间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十四年 世祖章皇帝幸寺与寺僧憨璞论佛法大意〉
〈乾隆二十二年复加缮葺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觉海津梁又有 御制诗〉天 安
寺〈在广安门外元魏光林旧刹隋为宏业唐为天王金为大万安明宣德中更今名 本朝乾隆〉
〈二十一年修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碑文并 御书殿额曰常清净法曰觉路慈缘寺中〉
〈浮图高十馀丈隋开皇时建今尚存〉大慈观音寺〈在广安门外西南一名海会禅林寺〉
〈创于金明成化中重建 本朝雍正十一年修有 御制碑文寺楼恭悬 圣祖仁皇帝〉
〈御书额曰寄兴高远殿额曰慈云甘露为 世宗宪皇帝御书〉广通寺〈在西直门外本〉
〈元法王寺门额为 本朝 圣祖仁皇帝御书又 御书殿额二曰息心净行曰慈灯普〉
〈照雍正十一年修有 世宗宪皇帝御制碑文并 御书额曰福佑升恒乾隆七年有〉
〈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门外临流西挹山翠郊关胜迹也〉万夀寺〈在西直门外燕都游〉
〈览志万寿寺丹楼绀宇与大内等明万历五年建 本朝乾隆十六年修二十六年重修俱有〉
〈 御制碑文为 孝圣宪皇后祝 釐于此殿内恭悬 世宗宪星帝御书额曰慧〉
〈日长辉寺右为 行殿寺内假山松柏皆数百年物有明永乐时所铸大钟一内外勒华严经全部〉
〈今移置觉生寺〉正觉寺〈在西直门外亦名真𮗜寺俗名五塔寺燕都游览志寺乃蒙古人所〉
〈建夹道垂杨绿阴如幕缑山集真觉寺浮图高五六丈许上为塔五陟其顶山林城市之胜收焉明〉
〈永乐初年建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修有御制碑文为 孝圣宪皇后祝 釐于〉
〈此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心珠朗莹殿后为塔院院东为 行殿〉觉生寺〈在西直门〉
〈外雍正十一年建 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慈照澄心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妙明正〉
〈觉殿前有 世宗宪皇帝御制碑文碑阴恭勒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乾隆八年〉
〈命移万夀寺大钟于此钟楼前恭立 御制大钟歌碑〉
恩佑寺〈在 畅春园东垣雍正元年建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以时展谒乾隆八年移奉 安〉
〈佑宫此寺遂专为佛地殿内恭悬 世宗宪皇帝御书额曰心源统贯又内外门额皆〉
〈御书龛额曰宝地昙飞为 高宗纯皇帝御书〉
恩慕寺〈在 畅春园东垣乾隆四十二年建为 孝圣宪皇后广资 慈福兼 恩佑〉
〈 永慕二寺名以志绍承之意 御书殿额曰福应天人门额皆 御书有 御制〉
〈恩慕寺瞻礼诗〉圣化寺〈在 畅春园西 圣祖仁皇帝御书殿额曰香界连云观音阁〉
〈额曰海潮月印 高宗纯皇帝御书檐额曰能仁妙觉〉大报恩延夀寺〈在〉
〈清漪园万夀山北前临昆明湖明时旧有圆静寺 本朝乾隆十六年恭逢 孝圣宪皇后六〉
〈旬万寿特建兹寺于其地祝 釐颂嘏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碑文寺内额曰度〉
〈世慈缘曰作大吉祥曰华海慈云曰真如曰妙觉皆 高宗纯皇帝御书寺西为罗汉堂塑五〉
〈百罗汉像有 御制记勒石堂后为宝云阁笵铜为宇 御题额曰大光明藏山阴有多〉
〈宝塔塔下有石恭勒 御制多宝佛塔颂塔东西为善现云会二寺〉圣缘寺〈在静明〉
〈园函云关之北康熙中 敕建〉香严寺〈在 静明园内山上干隆二十三年修建寺后〉
〈有八方塔一座高七层有 御书玉峯塔影初地殊标二力胜果三摩慈䕃四智无遮五蕴皆〉
〈空六度圆成七宝庄严遍法界观同参最上诸额〉妙喜寺〈在 静明园西门外乾隆二十〉
〈三年修建 御书殿内额曰香海同源〉功德寺〈在玉泉山东麓本元大承天护圣寺〉
〈规制宏丽明宣德时改今名嘉靖时废 本朝干隆三十五年重修为 孝圣宪皇后祝〉
〈釐殿内 御书额曰智珠心印殿前恭立 御制重修功德寺碑亭碑阴恭勒〉
〈御制诗寺前有古台三相传为元时看花钓鱼台今废 按帝京景物略谓寺僧板庵能役木球使〉
〈者出外募金说本荒唐今寺内木球尚存 御制碑文内为辨正之洵足祛万世之惑矣〉香
山寺〈在香山 静宜园内依岩架壑为殿五层金碧辉映徐善泠然志寺址为辽中丞阿勒弥〉
〈所舍又云寺即金章宗之会景楼也金史大定二十六年香山寺成赐名大永安寺都穆南濠集香〉
〈山永安寺亦名甘露帝京景物略寺始金大定正统中太监范宏拓之 本朝康熙十六年修乾隆〉
〈八年重修 高宗纯皇帝御书殿额曰圆灵应现寺门内娑罗树一有 圣祖仁皇帝御〉
〈制娑罗树歌乾隆十一年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娑罗树恭依 皇祖元韵诗寺北为观〉
〈音阁后为海棠院院东为 来青轩远眺绝旷尽挹山川之秀轩内恭悬 圣祖仁皇帝御书〉
〈额曰普照乾坤山之巅为静室即 香雾窟后为 竹𬬻精舍北岩闲 高宗纯皇帝御书西〉
〈山晴雪石刻在焉〉洪光寺〈在 静宜园内燕都游览志穿洪光寺柏径而上即香山藏经〉
〈殿游业洪光寺古刹巨珰郑同重修寺内圆殿千佛各座宝莲制极精巧南濠集寺据山顶短垣绕〉
〈门地悉甃以石宽平可坐山之胜一览而尽帝京景物略洪光寺径上指玉华寺再上指玉皇阁下〉
〈指碧云寺再下指宏法寺十有八盘而径尽至寺门香山乃在其下 本朝康熙中重加修葺〉
〈 圣祖仁皇帝御书圆殿额曰光明三昩正殿额曰慈云常䕃乾隆十年修建 静宜园并葺此寺〉
〈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香嵒净域又寺东有碧云寺壮丽与香山相埒乾隆十三年修有〉
〈 高宗纯皇帝御制碑文及诗 按洪光寺东有玉华寺碧云寺北有玉皇阁宏法寺今无考〉
宗镜大昭庙〈在 静宜园外垣北亦名昭庙前后凡五殿肖卫地古式为之乾隆四十〉
〈五年后藏班禅额尔德尼远来祝 釐因即 静宜园外垣建庙以居之为柔远也 高〉
〈宗纯皇帝御书前殿额曰清净法智后四殿额皆 御书并有 御制昭庙六韵诗〉实
胜寺〈在 静宜园西旧名表忠寺乾隆十四年修先是设石碉于西山之麓𥳑佽飞之士以习〉
〈之为征金川计至是奏绩因葺新之名曰实胜又立健锐云梯营并于寺之左右建屋居之〉
〈高宗纯皇帝御书殿额曰显大雄力有 御制碑文及诗二十六年平定回部有 御制〉
〈实胜寺后记及诗寺南梵香宝谛诸寺皆有 高宗纯皇帝宸章又乾隆二十七年 巡〉
〈幸五台还 御写殊像寺文殊像而系以赞于宝谛寺旁建宝相寺肖像其中 御书殿〉
〈额曰旭华之阁并有 御制碑文〉香界寺〈在香山迤南旧名平坡寺不知其所由始〉
〈盖古刹也 本朝康熙十七年修 圣祖仁皇帝赐名圣感有 御制碑文及 赐〉
〈僧海岫诗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敕定今名 御书前殿额曰现清净身正殿额曰〉
〈智镜周圆有 御制碑文及诗寺上一里为宝珠洞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碑山右为〉
〈龙王堂其东为大悲寺有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又 御制大悲寺诗及 赐僧古〉
〈梅诗〉十方普觉寺〈在香山东北之寿安山本唐兜率寺元名昭孝以窣堵波为门泉石〉
〈清幽层岩夹峙殿前有二娑罗树相传来自西域元至治元年重建更名夀安有卧佛二一旃檀像〉
〈唐贞观中造一铜像明宪宗时造俗名卧佛寺门前有明胡濙碑 本朝雍正十二年重建〉
〈世宗宪皇帝赐今名有 御制碑文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得大自在寺东为五华阁〉
〈普福庵今并废 按卧佛铜像虽传成化时造而碑记未详考元史英宗纪至治元年十二月冶铜〉
〈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据此则铜像为元时所造今尚存寺内其旃檀像已无存又按朱彝尊〉
〈日下旧闻以夀安山为即五华山考陈循寰宇通志五华山即香山之分支也〉白云观〈在广〉
〈安门外天安寺西北金太极宫故址元改建祀长春真人邱处机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殿内〉
〈恭悬 圣祖仁皇帝御书额曰驻景长生又七真殿玉皇阁俱有 圣祖仁皇帝〉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观东偏为斗姥阁 圣祖仁皇帝御书额曰大智宝光邱真人殿内有木〉
〈钵一乃刳木瘿为之可容五斗内涂以金恭镌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其中都人正月十九日〉
〈致酹祠下谓之燕九节观西土阜相传为真人弟子潘冲和琴台 按朱彝尊日下旧闻载王恽清〉
〈明日游长春宫诗朱昆田云元之长春宫在太液池上非今之白云观也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元〉
〈世祖命处机居琼华岛赐名万安宫其赐名长春者乃天长观即金之太极宫在今白云观西非太〉
〈液池也又考仙源录长春宗师既逝嗣其道者尹公乃易其宫之东甲第为观号曰白云据此则可〉
〈知改宫为观之所由始而长春宫之为金太极宫遗址无疑矣〉
总纂官〈臣〉邵 灿恭 纂 辑
总纂官〈臣〉邱建猷恭 覆 辑
校对官〈臣〉黄树勲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京师〈三〉
︹职官︺
宗人府宗令一员 宗正二员〈左右〉宗人二员〈左右 以〉
〈上并宗室王公为之〉府丞一员〈汉〉堂主事四员〈宗室二员汉二员〉
经历二员〈宗室〉理事官四员〈左右二司各二员〉副理事官
四员〈左右二司各二员〉主事四员〈左右二司各二员〉委署主事
四员〈左右二司各二员以上并宗室为之〉 笔 帖式二十四员〈宗室〉
效力笔帖式二十四员〈宗室〉
内阁大学士四员〈满汉各二员〉协办大学士二员〈满汉各一〉
〈员〉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十员〈满洲六员汉四员〉侍读学
士八员〈满洲四员蒙古汉各二员〉侍读十六员〈满洲十员蒙古汉军汉各〉
〈二员〉典籍六员〈满洲汉军汉各二员〉中书一百二十四员〈满洲〉
〈七十员𫎇古十六员汉军八员汉三十员〉
中书科稽察科事内阁学士二员〈满汉各一员〉中书六
员〈满二员汉四员〉笔帖式十员〈满洲〉
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员〈满汉各一员于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内 特简〉
侍读学士五员〈满洲二员汉三员旧设满洲三员乾隆五十年裁一员〉侍
讲学士五员〈满洲二员汉三员旧设满洲三员乾隆五十年裁一员〉侍读
五员〈满洲二员汉三员旧设满洲三员乾隆五十年裁一员〉侍讲五员〈满洲〉
〈二员汉三员旧设满洲三员乾隆五十年裁一员〉修撰 编修 检讨
庶吉士〈均无定员〉典簿二员〈满汉各一员〉孔目二员〈满汉〉
〈各一员〉待诏四员〈满汉各二员〉笔帖式四十四员〈满洲四十〉
〈员汉军四员〉
詹事府詹事二员〈满汉各一员〉少詹事二员〈满汉各一员〉庶
子四员〈左右春坊满汉各一员〉洗马二员〈司经局满汉各一员〉中允
四员〈左右春坊满汉各一员〉赞善四员〈左右春坊满汉各一员〉主簿
二员〈满汉各一员〉笔帖式六员〈满〉
起居注馆主事三员〈满洲二员汉一员〉笔帖式十六员〈满洲十四〉
〈员汉军二员〉
吏部尚书二员〈满汉各一员〉侍郎四员〈左右满汉各一员〉堂主
事五员〈满洲四员汉军一员〉司务二员〈满汉各一员〉缮本笔帖
式十二员〈满洲〉郎中十三员〈文选司满洲三员蒙古一员汉一员考功〉
〈司满洲三员汉一员稽勲验封二司均满汉各一员〉员外郎十四员〈文选司满〉
〈汉各二员考功司满洲二员𫎇古汉各一员稽勲司宗室满汉各一员验封司满洲二员汉一〉
〈员 按稽司旧设满洲二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一员〉主事十一员〈文选考功〉
〈二司均满洲一员汉二员稽勋司宗室汉各一员验封司满洲蒙古汉各一员 按稽勲司旧〉
〈设满洲一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一员〉笔帖式七十三员〈满州五十七员〉
〈𫎇古四员汉军十二员〉
戸部尚书二员〈满汉各一员〉侍郎四员〈左右满汉各一员〉总督
仓戸部右侍郎二员〈满汉各一员〉堂主事六员〈满洲〉
〈四员汉军二员〉司务二员〈满汉各一员〉缮本笔帖式二十员
〈满洲〉郎中三十七员〈江南浙江二司均满汉各一员江西司宗室汉各一员福〉
〈建司满洲二员蒙古汉各一员湖广山东二司均满洲二员汉一员山西河南二司均满汉各〉
〈一员陜西司满洲蒙古汉各一员四川广东广西三司均满汉各一员云南司满洲二员汉一〉
〈员贵州司满汉各一员银库缎疋库颜料库满洲各一员 按江西司旧设满洲一员嘉庆四〉
〈年改设宗室〉员外郎五十九员〈江南司满洲三员汉一员浙江江西二司〉
〈均满洲二员汉一员福建司满洲五员汉一员湖广司满洲二员汉一员山东司满洲三员汉〉
〈一员山西司满洲𫎇古汉各一员河南司满洲二员汉一员陜西司满洲三员汉一员四川司〉
〈满洲二员汉一员广东司满洲二员宗室汉各一员广西司满洲三员宗室汉各一员云南贵〉
〈州二司均满洲三员汉一员银库缎疋库颜料库满洲各二员 按广东司旧设满洲三员广〉
〈西司旧设满洲四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各一员〉主事二十九员〈江南浙江〉
〈江西福建湖广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四司均满汉各一员三库档〉
〈房满洲一员〉司库五员〈银库满洲一员缎疋库颜料库满洲各二员〉大使
九员〈银库满洲二员缎疋库颜料库满洲各一员宝泉局满洲五员〉崇文门税
大使一员〈汉〉库使二十六员〈满洲银库六员缎疋库九员颜料库〉
〈十一员〉三库笔帖式十五员〈满洲银库六员缎疋库三员颜料库四员〉
〈三库档房二员〉笔帖式一百二十员〈满洲一百员𫎇古四员汉军十六员〉
仓笔帖式六员〈满洲〉
礼部尚书二员〈满汉各一员〉侍郎四员〈左右满汉各一员〉堂主
事四员〈满洲三员汉军一员〉司务二员〈满汉各一员〉郎中十一
员〈仪制祠祭二司均满洲二员汉一员主客司满洲𫎇古汉各一员精膳司满汉各一员〉
员外郎十四员〈仪制司满洲三员汉一员祠祭司满洲三员𫎇古汉各一员主〉
〈客司宗室满洲各一员精膳司满洲二员铸印局汉一员 按主客司旧设满洲二员嘉庆四〉
〈年改设宗室一员〉主事九员〈仪制祠祭主客三司均满汉各一员精膳司宗室𫎇〉
〈古汉各一员 按精膳司旧设满洲一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大使二员〈会同四译〉
〈馆铸印局汉各一员〉正教序班二员〈汉〉朝鲜通事八员〈满洲〉
笔帖式四十员〈满洲三十四员𫎇古二员汉军四员〉
兵部尚书二员〈满汉各一员〉侍郎四员〈左右满汉各一员〉堂主
事五员〈满洲四员汉军一员〉司务二员〈满汉各一员〉缮本笔帖
式十五员〈满洲〉郎中十八员〈武选司满洲三员𫎇古汉各一员车驾司〉
〈宗室满洲汉各一员职方司满洲五员汉二员武库司满洲二员汉一员 按车驾司旧设满〉
〈洲二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一员〉员外郎十六员〈武选司满洲四员汉二员〉
〈车驾司满洲二员宗室蒙古各一员职方司满洲二员蒙古汉各一员武库司满洲𫎇古各一〉
〈员 按车驾司旧设满洲三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一员〉主事十员〈武选车驾二司〉
〈均满汉各一员职方司满洲𫎇古各一员汉二员武库司满汉各一员〉笔帖式七
十八员〈满洲六十二员蒙古八员汉军八员〉
刑部尚书二员〈满汉各一员〉侍郎四员〈左右满汉各一员〉堂主
事六员〈满洲五员汉军一员〉司务二员〈满汉各一员〉缮本笔帖
式四十员〈满洲〉郎中三十八员〈直隶司满汉各一员奉天司𫎇古汉〉
〈各一员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五司均满汉各一员湖广司宗室一员汉二员河南山东山〉
〈西三司均满汉各一员陜西司满洲一员汉二员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捕六司均满汉〉
〈各一员 按湖广司旧设满洲一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员外郎四十四员
〈直隶司满洲𫎇古各一员汉二员奉天司满汉各一员江苏司满洲二员汉一员安徽江西福〉
〈建三司均满汉各一员浙江司满洲一员汉二员湖广河南山东三司均满洲二员汉一员山〉
〈西司满汉各一员陜西司满洲二员汉一员四川司满汉各一员广东司满洲二员汉一员广〉
〈西司宗室汉各一员云南贵州二司均满汉各一员督捕司满洲一员 按广西司旧设满洲〉
〈一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主事三十六员〈直隶奉天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
〈湖广河南山东十司均满汉各一员山西司𫎇古汉各一员陜西四川广东三司均满汉各一〉
〈员广西司宗室汉各一员云南贵州督捕三司均满汉各一员 按广西司旧设满洲一员嘉〉
〈庆四年改设宗室〉提牢厅主事二员〈满汉各一员〉司库一员
〈赃罚库满洲〉库使二员〈赃罚库满洲〉司狱八员〈满洲四员汉军二员〉
〈汉二员〉笔帖式一百二十四员〈满洲一百五员𫎇古四员汉军十五〉
〈员〉
工部尚书二员〈满汉各一员〉侍郎四员〈左右满汉各一员〉堂主
事四员〈满洲三员汉军一员〉司务二员〈满汉各一员〉缮本笔帖
式十员〈满洲〉郎中二十五员〈营缮司满洲四员𫎇古汉各一员虞衡司〉
〈满洲四员汉一员都水司满洲五员汉一员屯田司满洲四员汉一员制造库满洲二员汉一〉
〈员〉员外郎二十五员〈营缮司满洲五员汉一员虞衡司满洲三员宗室𫎇〉
〈古汉各一员都水屯田二司均满洲五员汉一员节慎库满洲一员 按虞衡司旧设满洲四〉
〈员嘉庆四年改设宗室一员〉主事二十一员〈营缮司满汉各二员𫎇古一员〉
〈虞衡司满洲三员汉二员都水司满洲四员汉二员屯田司宗室一员满汉各二员 按屯田〉
〈司旧设满洲三员嘉四年改设宗室一员〉司库四员〈制造节慎二库均满洲二〉
〈员〉司匠二员〈制造库满洲〉库使三十四员〈制造库满洲二十二〉
〈员节慎库满洲十二员〉笔帖式九十七员〈满洲八十五员𫎇古二员汉军〉
〈十员〉
理藩院尚书一员〈满洲〉侍郎三员〈满洲左右各一员额外𫎇古一员〉
堂主事六员〈满洲二员蒙古三员汉军一员〉司务二员〈满蒙各一员〉
郎中十二员〈旗籍司满洲一员蒙古一员王会司满洲一员𫎇古二员柔远司宗〉
〈室一员典属司满𫎇各一员理刑司蒙古二员徕远司𫎇古一员 按旧设满洲六员𫎇古五〉
〈员乾隆四十二年增设𫎇古一员四十九年裁满洲二员改设蒙古二员嘉庆四年裁满洲一〉
〈员改设宗室〉员外郎三十六员〈旗籍司宗室满洲各一员𫎇古二员王会〉
〈司满洲二员𫎇古三员柔远司满洲二员𫎇古五员典属司满洲二员𫎇古六员理刑司满洲〉
〈二员蒙古四员徕远司满洲二员蒙古三员𫎇古房蒙古一员 按旧设二十七员又蒙古房〉
〈一员康熙二十年増设八员〉主事十员〈旗籍司满洲一员王会司蒙古二员柔远〉
〈司蒙古一员典属司满蒙各一员理刑司𫎇古一员徕远司蒙古二员𫎇古房𫎇古一员 按〉
〈旧设满洲四员蒙古五员又𫎇古房一员干隆四十九年裁满洲二员増设蒙古二员〉司
库一员〈满洲〉库使二员〈满洲〉笔帖式九十九员〈满洲三十〉
〈八员蒙古五十五员汉军六员〉
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员〈满汉各一员〉左副都御史四员
〈满汉各二员〉监察御史五十六员〈京畿道满汉各二员江南道满汉各〉
〈四员山东道满汉各三员浙江山西河南陜西湖广江西福建七道均满汉各二员四川广东〉
〈广西云南贵州五道均满汉各一员〉经历二员〈满汉各一员〉都事二员
〈满汉各一员〉堂笔帖式十员〈满洲〉笔帖式三十二员〈京畿〉
〈江南二道各三员馀十三道各二员〉正指挥五员〈中东西南北五城各一员俱汉〉
〈缺副指挥吏目同〉副指挥五员 吏目五员
六科给事中二十四员〈吏戸礼兵刑工六科均满汉各二员〉笔帖式
八十员〈吏戸兵刑四科各十五员礼工二科各十员〉
通政使司通政使二员〈满汉各一员〉副使二员〈满汉各一员〉
参议二员〈满汉各一员〉经历二员〈满汉各一员〉知事二员
〈满汉各一员〉笔帖式十员〈满洲七员汉军三员〉
大理寺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少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堂评事
一员〈满洲〉司务二员〈满汉各一员〉寺丞六员〈左右满洲汉军汉各〉
〈一员〉评事二员〈左右汉各一员〉笔帖式六员〈满洲四员汉军二员〉
太常寺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少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寺丞三
员〈满洲一员汉二员〉赞礼郎二十四员〈满洲旧设二十二员嘉庆四年〉
〈增二员〉读祝官九员〈满洲旧设八员嘉庆四年增一员〉博士三员
〈满洲汉军汉各一员〉典簿二员〈满汉各一员〉署正一员〈汉〉署丞
二员〈汉〉协律官五员〈汉〉司乐二十五员〈汉〉司库
一员〈满洲〉库使二员〈满洲〉笔帖式十员〈满洲九员汉军一员〉
坛
庙四品官二员〈太庙〉五品官十一员〈 天坛地坛 社〉
〈稷坛均各一员 太庙八员〉六品官十八员 〈天坛地坛〉
〈各七员 社稷坛四员以上俱满洲〉奉祀五员 〈 天坛地坛〉
〈日坛 月坛 先农坛各一员俱汉缺祀丞同〉祀丞五员
光禄寺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少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典簿二
员〈满汉各一员〉署正八员〈大官珍馐良醖掌四署均满汉各一员〉署丞
八员〈满洲〉司库二员〈满洲〉笔帖式十八员〈满洲〉
太仆寺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少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员外郎
四员〈左右二司均满洲蒙古各一员〉主事四员〈左右二司均满洲蒙古各一员〉
主簿一员〈满洲〉笔帖式十六员〈满洲八员蒙古八员〉
鸿胪寺卿二员〈满汉各一员〉少卿二员〈满汉各一员〉鸣赞十
六员〈满洲十四员汉二员〉主簿二员〈满汉各一员〉序班四员〈汉〉
笔帖式四员〈满洲〉
顺天府府尹一员 府丞一员 治中一员 通
判一员〈以上皆汉缺〉府学教授二员〈满汉各一员〉训导二
员〈满汉各一员〉经历一员 照磨一员 司狱一员
〈以上皆汉缺〉京知县二员〈大兴宛平各一员〉京县丞二员〈大兴〉
〈宛平各一员〉管河县丞二员〈宛平〉巡检七员〈大兴三员宛平四员〉
典史二员〈大兴宛平各一员〉闸官二员〈大兴宛平各一员其所属四路〉
〈厅五州十七县各员均详直隶志〉
国子监祭酒二员〈满汉各一员〉司业三员〈满洲蒙古汉各一员〉监
丞二员〈满汉各一员〉博士二员〈满汉各一员〉典簿二员〈满汉〉
〈各一员〉典籍一员〈汉〉助教三十员〈八旗满洲各二员𫎇古各一员〉
〈率性修道诚心正谊崇志广业六堂汉各一员〉学正四员〈率性修道诚心正谊四堂〉
〈汉各一员〉学录二员〈崇志广业二堂汉各一员〉笔帖式八员〈满洲四员〉
〈蒙古二员汉军二员〉
钦天监监正二员〈满汉各一员〉监副四员〈左右满汉各一员〉主
簿二员〈满汉各一员〉五官正十员〈时宪科满洲蒙古各二员春夏中冬〉
〈四官正各汉一员秋官正汉军一员汉一员〉博士三十二员〈满洲四员𫎇古〉
〈汉军各二员汉二十四员〉灵台郎八员〈满洲二员蒙古汉军各一员汉四员〉挈
壶正四员〈满洲蒙古各一员汉二员〉监候一员〈汉〉司书一员
〈汉〉司晨一员〈汉军〉笔帖式十七员〈满洲十一员蒙古四员汉军二〉
〈员〉
太医院院使一员〈汉〉院判二员〈左右汉各一员〉御医十五
员 吏目三十员 医士三十员
内务府总管大臣〈无定员于满洲大臣内 特𥳑〉堂郎中一员
堂主事二员 委署主事二员 堂笔帖式
六十四员 郎中二十七员〈广储司四员内二员由各部保送兼〉
〈摄银缎二库各二员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庆丰司慎刑司 寕夀宫均各二员〉
〈三旗庄头处 雍和宫各一员 养心殿造办处三员〉员外郎六十八
员〈银皮磁缎衣茶六库均三员内各库一员由六部保送兼摄都虞司五员掌仪司营造司〉
〈庆丰司各八员会计司三旗庄头处各六员慎刑司四员 雍和宫一员 寕寿宫〉
〈 养心殿造办处均各二员〉主事九员〈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庆〉
〈丰司慎刑司 寕夀宫 养心殿造办处均各一员〉委署主事十一员
〈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三旗庄头处营造司慎刑司 寕夀宫 养心殿造办处〉
〈均各一员庆丰司二员〉司库二十五员〈银皮磁缎衣茶六库均各四员织染〉
〈局一员〉委署司库一员〈织染局〉副司库十二员〈银皮磁缎〉
〈衣茶六库各二员〉库使九十六员〈银库十六员衣库二十三员皮磁缎茶四〉
〈库各十三员织染局五员〉库掌二十六员〈营造司木铁房器薪炭六库各二员〉
〈炮作一员 圆明园薪炭库二员官房租库一员 养心殿造办处十员〉副库掌十
五员〈营造司木铁房器薪炭六库各二员炮作一员 圆明园薪炭库二员〉库守
五十九员〈营造司木库房库各十一员铁库四员薪库七员器库炭库各八员炮作〉
〈三员 圆明园薪炭库七员〉司匠一员〈营造司铁作〉委署司匠二
员〈营造司铁漆二作各一员〉掌仪司赞礼郎十七员 司俎
官五员 掌果二员 副掌果二员 司果执
事十二员 笔帖式二百一十三员〈广储司都虞司会计〉
〈司营造司各二十五员掌仪司二十一员三旗庄头处十一员庆丰司十四员慎刑司十九员〉
〈织染局三员番役处四员掌关防处八员恩丰仓二员 寕寿宫三员 慈寕宫花〉
〈围二员 雍和宫三员 养心殿造办处十五员官房租库七员 咸安宫一员〉
御茶膳房主事一员 委署主事一员 笔帖式十
一员
御药房主事一员 委署主事一员 库掌二员
笔帖式十四员
中正殿员外郎二员 笔帖式四员〈满洲二员𫎇古二员〉苏拉
笔帖式二十二员 𫎇古苏拉笔帖式十二员
武英殿修书处正监造员外郎一员 副监造内管
领一员 委署主事一员 库掌四员 委署
库掌六员 笔帖式四员
御书处正监造司库一员 副监造库掌一员 库掌
二员 委署库掌六员 笔帖式二员
御鸟枪处蓝翎总承一员 副总承二员 鸟枪长
五员 内火药库库掌二员
上驷院卿二员 堂主事二员 委署主事一员
郎中一员〈左司〉员外郎四员〈左右司各二员〉主事二员
〈左右司各一员〉委署主事二员〈左右司各一员〉阿敦侍卫二十
一员 司鞍长三员 副司鞍长二员 医师
长三员〈蒙古〉副医师长二员〈𫎇古〉笔帖式二十二员
武备院卿二员 郎中一员 员外郎八员〈北鞍南鞍〉
〈甲毡四库各二员〉主事二员 委署主事一员 库掌
八员〈北鞍南鞍甲毡四库各二员〉委署库掌四员〈北鞍南鞍甲毡四库〉
〈各一员〉无品级库掌八员〈北鞍南鞍甲毡四库各二员〉库守五
十六员〈北鞍南鞍甲毡四库各十四员〉笔帖式二十二员
奉宸苑卿二员 郎中二员 员外郎四员 主
事一员 委署主事一员 苑丞十员 苑副
十九员 委署苑副十员 库掌一员〈稻田厂〉笔
帖式十五员
天坛
斋宫苑丞二员 苑副二员
南苑郎中一员 员外郎二员 主事一员 委署
主事一员 苑丞七员 苑副十三员 委署
苑副六员 笔帖式五员
圆明园郎中一员 员外郎一员 主事一员 委
署主事一员 苑丞九员 苑副二十一员
委署苑副十一员 库掌二员 库守十八员
笔帖式十四员
畅春园郎中一员 苑丞三员 苑副五员 委署
苑副八员 笔帖式三员
清漪 静明 静宜三园郎中一员 员外郎三员
〈三园各一员〉苑丞十八员〈 清漪园 静明园各五员 静宜园八员〉苑
副二十六员〈 清漪园十员 静明园 静宜园各八员〉委署苑副
二十一员〈 清漪园六员 静明园五员 静宜园十员〉笔帖式十四
员〈 清漪园八员 静明园 静宜园各三员〉
御船处兼管司员一员〈以内务府官兼充〉笔帖式二员
侍卫处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六员〈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员〉
内大臣〈无定员〉散秩大臣〈无定员〉协理事务侍卫班
领十二员〈三旗各四员〉主事一员〈满洲〉署主事三员〈满洲〉
笔帖式十二员 署笔帖式十五员 侍卫班领
十二员〈三旗各四员〉署侍卫班领二十四员〈三旗各八员〉
侍卫什长六十员〈三旗各二十员〉宗室侍卫什长九员
〈三旗各三员〉头等侍卫六十员〈三旗各二十员〉二等侍卫一
百五十员〈三旗各五十员〉三等侍卫二百七十员〈三旗各九〉
〈十员〉蓝翎侍卫九十员〈三旗各三十员〉宗室头等侍卫九
员〈三旗各三员〉二等侍卫十八员〈三旗各六员〉三等侍卫
六十三员〈三旗各二十一员〉四等侍卫〈无定员〉汉侍卫〈头等〉
〈二等三等蓝翎均无定员〉亲军校七十七员 署亲军校七
十七员
銮仪卫銮仪使三员〈满洲二员汉军一员〉堂主事一员〈满洲〉经
历一员〈汉〉笔帖式十员〈满洲七员汉军三员〉冠军使十员
〈满洲七员汉军三员〉云麾使二十八员〈满洲二十员汉军八员〉治仪
正四十二员〈满洲二十员汉军二十二员〉整仪尉二十九员
〈满洲十六员汉军十三员〉鸣赞六员〈满洲〉蓝翎侍卫十四员〈六所〉
〈一卫各二员〉
骁骑营八旗都统二十四员〈满洲𫎇古汉军各八员〉副都统
四十八员〈满洲𫎇古汉军各十六员〉协理事务参领四十员
〈满洲汉军各十六员𫎇古八员〉协理事务章京一百四十四员
〈满洲六十四员蒙古三十二员汉军四十八员〉笔帖式一百四十四员
〈满洲六十四员蒙古三十二员汉军四十八员〉参领九十六员〈满洲汉军各四〉
〈十员蒙古十六员〉副参领九十六员〈满洲汉军各四十员𫎇古十六员〉
佐领千一百五十一员〈满洲六百八十一员𫎇古二百四员汉军二百〉
〈六十六员〉骁骑校千一百五十一员〈满洲六百八十一员𫎇古二百〉
〈四员汉军二百六十六员〉
前锋营〈选满洲𫎇古锐兵为之〉统领二员〈左右翼各一员〉协理事务
前锋参领二员 前锋侍卫二员 前锋校四
员 笔帖式四员 前锋参领十六员 前锋
侍卫十六员 委署前锋侍卫八员 前锋校
九十六员
䕶军营统领八员〈八旗各一员〉协理事务䕶军参领八
员〈八旗各一员〉副䕶军参领八员〈八旗各一员〉䕶军校十
六员〈八旗各二员〉笔帖式十六员 䕶军参领一百
十二员〈满洲八十员蒙古三十二员〉副䕶军参领一百十二
员〈满洲八十员𫎇古三十三员〉委署䕶军参领五十六员〈八旗〉
〈各七员〉䕶军校八百八十五员〈满洲六百八十一员蒙古二百四员〉
景运门值班大臣一员〈以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十人轮值〉印务章京
一员〈以前锋营䕶军营印务参领十人轮值〉司钥章京二员〈上三旗一〉
〈员下五旗一员〉主事一员〈上三旗每旗设主事一员委署主事一员以一人轮值〉
门笔帖式五员〈上三旗每旗十员以五人轮值〉前锋䕶军参领
五十七员〈上三旗二十九员下五旗二十八员〉巴克什䕶军三十
四员 前锋䕶军校一百二员〈上三旗六十五员下五旗三十〉
〈七员〉
步军营统领一员 总兵二员〈左右翼〉郎中一员
员外郎二员 主事二员 司务一员 笔帖
式十二员 翼尉二员 帮办翼尉二员 协
尉二十四员〈满洲𫎇古汉军各八员〉副尉二十四员〈满洲𫎇古〉
〈汉军各八员〉步军校三百三十六员〈满洲百九十二员𫎇古汉军各〉
〈七十二员〉委署步军校七十二员〈满洲四十员𫎇古汉军各十六员〉
捕盗步军校四十员〈满洲二十四员𫎇古汉军各八员〉城门领
二十五员〈满洲十八员汉军七员〉城门吏二十五员〈满洲十八〉
〈员汉军七员〉门千总三十二员〈汉军分守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徳胜朝阳〉
〈阜成东直西直永定左安右安广渠广安东便西便等门汛〉副将一员〈中营旧为〉
〈参将乾隆四十六年改设〉参将四员〈南北左右四营〉游击五员 都
司五员〈中营防 圆明园汛南营防西珠市口汛北营防德胜门汛左营防左安门汛〉
〈右营防永定门汛〉守备十八员〈中营四员分防 畅春园树村 静宜园 乐〉
〈善园等汛南营五员分防东珠市东河沿西河沿花儿市菜市口等汛北营三员分防安定东〉
〈直朝阳等门汛左营三员分防河阳东便广渠等汛右营三员分防阜成西便广安等门汛〉
千总四十六员〈中营十员南营十二员北左右三营各八员〉把总九
十二员〈中营二十员南营二十四员北左右三营各十六员〉外委二百五
员〈经制外委中营三十员南营三十六员北左右三营各二十四员额外外姜中营十五员〉
〈南营十六员北左右三营各十二员〉
火器营管理大臣〈无定员〉协理事务翼长一员 署
翼长营总一员 营总三员 鸟枪䕶军参领
四员 笔帖式八员 翼长二员〈内外营各一员〉署翼
长营总二员〈内外营各一员〉营总六员〈内外营各三员〉鸟枪䕶
军参领八员〈内外营各四员〉副鸟枪䕶军参领十六员
〈内外营各八员〉署鸟枪䕶军参领三十二员〈内外营各十六员〉
鸟枪䕶军校二百二十四员〈内外营各一百十二员内各营五品〉
〈虚职花翎委署参领十员〉笔帖式八员〈内外营各四员〉
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䕶军营管理大臣〈无定员〉协
理事务营总二员 䕶军参领二员 䕶军校
四员 笔帖式八员 八旗营总八员〈旗各一员〉䕶
军参领八员〈旗各一员〉副䕶军参领十六员〈旗各二员〉委
署䕶军参领三十二员〈旗各四员〉䕶军校一百二十
八员〈旗各十六员〉副䕶军校一百二十八员〈旗各十六员〉
笔帖式三十二员 包衣营总一员 䕶军参
领三员〈旗各一员〉副䕶军参领三员〈旗各一员〉委署䕶军
参领三员〈旗各一员〉䕶军校九员〈旗各三员〉副䕶军校三
员〈旗各一员〉笔帖式四员
健锐营管理大臣〈无定员〉协理事务章京〈无定员〉笔帖
式八员 翼长二员 委署翼长前锋参领二
员 前锋参领八员 副前锋参领十六员
委署前锋参领三十二员 前锋校一百员
副前锋校四十员 蓝翎长一百员 番子佐
领一员〈乾隆四十一年设〉防御一员〈乾隆五十三年设〉骁骑校
二员〈乾隆四十一年设一员五十三年设一员〉水师委署千总四员
委署把总四员
虎枪营管理大臣〈无定员〉总领六员〈上三旗各二员〉虎枪校
二十一员〈三旗各七员〉委署虎枪校二十一员〈三旗各七〉
〈员〉笔帖式六员
向导处管理大臣〈无定员〉协理事务章京二员 笔
帖式二员 向导章京三十二员〈八旗各四员〉蓝翎
长四员
白塔信炮总管一员〈满洲〉监守官八员〈满洲四员汉军四员〉
南苑总尉一员 防御八员 骁骑校二员 步军
校四员
内务府三旗骁骑营骁骑参领十五员〈镶黄正黄正白三旗〉
〈各五员〉副参领十五员〈三旗各五员〉佐领十八员〈镶黄旗满〉
〈洲五员正黄旗满洲五员朝鲜二员正白旗满洲五员回子一员〉旗鼓佐领十
八员〈三旗汉军各六员〉骁骑校三十六员〈三旗满洲各五员汉军各〉
〈六员正黄旗朝鲜二员正白旗回子一员〉内管领三十员〈三旗各十员〉副
内管领三十员〈三旗各十员〉䕶军营䕶军统领三员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一员〉䕶军参领十五员〈三旗各五员〉副䕶
军参领十五员〈三旗各五员〉委署䕶军参领十五员
〈三旗各五员〉䕶军校九十九员〈三旗各三十三员〉䕶军蓝翎
长十五员〈三旗各五员〉委署笔帖式三十员〈三旗各十员〉
䕶军前锋营委署前锋参领六员〈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二〉
〈员〉前锋校六员〈三旗二员〉各委署前锋校六员〈三旗各二〉
〈员〉前锋蓝翎长十二员〈三旗各四员〉
尚虞备用处〈亦曰黏杆处〉管理大臣〈无定员〉协理事务头
等侍卫一员 笔帖式二员 黏杆长头等侍
卫一员〈于本处二等侍卫内拣补〉二等侍卫三员〈于三等侍卫内拣补〉
三等侍卫二十一员〈于蓝翎侍卫内拣补〉蓝翎侍卫十五
员〈于拜唐阿内拣补〉库掌一员
管理养鹰狗处大臣〈无定员〉统领四员〈由管理大臣于侍卫内拣〉
〈选引 见补授或由 特旨派管〉蓝 翎侍卫头领十员 副
头领十五员 笔帖式六员
善扑营管理大臣〈无定员〉协理事务翼长二员 笔
帖式六员 翼长六员〈左右翼各三员由管理大臣于本营侍卫教习〉
〈及外营侍卫章京拣选引 见𥙷授〉
︹税课︺〈崇文门额徴正税银九万四千四百八十三两铜斤水脚银七千六百九十二两三钱一分二〉
〈釐左翼额征正税银一万两右翼额徴正税银一万两盈馀税银无定额坐粮厅额徴正税银六千〉
〈三百三十九两 二钱六分盈馀银六 千两〉
总纂官〈臣〉邵 灿恭纂 辑
总纂官〈臣〉邱建猷恭 覆 辑
校对官〈臣〉黄树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京师〈四〉
︹苑囿︺
太液池〈在 西华门之西为 西苑入苑门即 太液池池南北互四里东西二百馀步其上源〉
〈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至 地安门水门流入汇为大池元时亦名西华潭其上为琼华岛夹岸多〉
〈槐柳池中蒲藻纷敷禽鱼翔泳望之如仙洲胜地池上跨长桥坊楔对峙东曰玉𬟽西曰金鳌桥东〉
〈为 承光殿圆城周数百步即元时仪天殿之旧也俗名团殿旧有古栝三株传为金时所植今存〉
〈其一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承光殿古栝行殿南石亭中有玉瓮黑质白章大可盛酒三十馀〉
〈石为金元旧物镌 高宗纯皇帝御制玉瓮歌于上殿北圆城之外临大石梁南北有坊楔曰〉
〈积翠曰堆云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 瀛台以南称南海其中海之东岸为 蕉园稍南为 万〉
〈善殿殿之西有亭出水中 高宗纯皇帝御书石碣曰太液秋风即燕京八景之一盛夏芰荷〉
〈如锦冬月水泽腹坚八旗官兵演冰嬉于此所以肄武习劳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冰嬉赋纪〉
〈其事〉
瀛台〈旧有南台一名趯台在 太液池中由 西苑门入度板桥有门曰徳昌中建殿五楹〉
〈圣祖仁皇帝御书额曰勤政殿之南石堤数十步过堤历级而登为 翔鸾阁 涵元殿 香扆殿〉
〈 迎薰亭而统名之曰 瀛台台三面临水奇石森列花树芬郁有天然林壑之致 圣祖仁〉
〈皇帝时常为夏月听政之所 锡宴赋诗聿垂盛典乾隆年闲重加修葺珠榜璇题 亲〉
〈挥宸翰每于此 裁决几务引 见庶官十一年秋 召宗室王公及公卿庶僚载〉
〈 赐曲宴 御制诗以纪其事并有仿柏梁体联句用唐臣李峤侍宴甘露殿诗分韵赋〉
〈诗台之南对岸为 宝月楼乾隆二十三年建 御制文记之楼南临 皇城俯视可见长安〉
〈西街朝骑台东南为 同豫轩西南为 茂对斋并下临 太液池〉
淑清院〈在 瀛台之东院建池中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水流云在院东北为 葆光室〉
〈院左为 韵古堂旧名蓬瀛在望乾隆二十四年江右大吏以临江所𫉬古钟十一枚上于 朝〉
〈 高宗纯皇帝亲加辨订为周镈钟更补其一以成律吕之数因易堂名以贮之 御制有〉
〈记 韵古堂左侧有垣门门东为流杯亭亭北为 素尚斋斋西有廊曰响雪东南室曰千尺雪〉
丰泽园〈在 瀛台西北门外一水横带前有稻畦数亩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
〈 高宗纯皇帝 仁宗睿皇帝劝课农桑 亲御耒耜之地有 高宗纯皇帝〉
〈御制丰泽园记每岁 耕耤皆先期演耕于此园内殿旧名崇雅乾隆十一年宴王公宗室百有〉
〈三人于此殿联句赋诗因易名 惇叙殿后曰澄怀堂榜为 圣祖御笔康熙初年词臣常〉
〈于此进讲其西为 春耦斋取重农宝穑之意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春耦斋记〉
紫光阁〈在 太液池西岸 丰泽园之北康熙闲 圣祖仁皇帝尝以仲秋 校射于〉
〈此复于阁前 阅试武进士至今循以为例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伊犂回部大功告成凯旋〉
〈京师 高宗纯皇帝锡宴阁中策饮至 命图画功臣像于阁上其勲绩尤赫〉
〈上亲制赞者五十人为忠勇公傅恒武毅谋勇公兆惠诚勇公班第义烈公纳木扎尔超勇郡王策〉
〈布登扎布靖远成勇侯富德超勇伯萨拉尔忠勤伯黄廷桂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贝子扎拉丰阿〉
〈多罗郡王罗卜藏多尔济额敏和卓尚书舒赫德果毅公阿里衮襄勤伯鄂容安承恩毅勇公明瑞〉
〈侍郎阿桂三泰参赞鄂实领队大臣博尔奔察豆斌高天喜端济布爱隆阿玛瑺巴图济尔噶尔散〉
〈秩大臣齐凌扎布噶布舒副都统额尔登额郡王霍集斯贝子鄂对内大臣鄂齐尔散秩大臣阿玉〉
〈锡达什䇿凌副都统鄂博什温布由屯三格侍卫奇彻布老格达克塔纳萨穆坦𫞩绰尔图塔玛鼐〉
〈富锡尔海兰察富绍扎奇图阿尔丹察五十保其次 命儒臣制赞者五十人为诚勇公巴禄〉
〈将军福禄和起参赞桑斋多尔济车木楚克扎布领队大臣满福闫相师玉素富副都统扎拉丰阿〉
〈领队大臣瑚尔起阿敏道总管诺尔本副都统观音保领队大臣五福回部公阿什默特噶岱默特〉
〈参领艮音泰巴岱协领布尔哈总管纳兰图领队大臣巴凝阿总管阿尔哈尔沁萨垒扎尔善佐领〉
〈诺𫞩察侍卫德尔森保占颇图伊萨穆伍克什尔图沙津察扎敦察莽喀察齐里克齐额纳慎茂汉〉
〈凝古礼奎玛岱特通额莫凝察那木查尔塔尼布玛格达尔汉恩特伊达木扎布占音保西尔库尔〉
〈拜达尔喀拉哈木图库并藏得胜灵纛及俘𫉬军器以志武成迨四十一年两金川大功告成复图〉
〈功臣像于阁上 上亲制赞者五十人为定西将军诚谋英勇公阿桂副将军果毅继勇公丰〉
〈昇额襄勇伯明亮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尚书福隆安 赠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超勇侯海兰察〉
〈娴勇男额森特参赞舒常承恩武勇公奎林果勇侯和隆武嘉勇男福康安奋勇男普尔普辅国公〉
〈兴兆提督哈国兴马彪马全书麟副都统三保乌什哈达瑚尼尔图珠尔格徳阿尔都阿尔萨朗舒〉
〈亮科玛伊兰保佛伦泰信勇公富兴副都统德赫布莽喀察总兵海禄敖成官达色成德图钦保曹〉
〈顺保凝特成额乌尔纳敦柱侍卫额尔特托尔托保泰斐音阿柏凌达兰泰萨尔吉岱佐领特尔惇〉
〈澈副将兴奎其次儒臣制赞者五十人为奉恩将军都尔嘉舒景安副都统五岱噶塔布札尔桑玛〉
〈尔占阿尔素讷博灵阿提督常青牛天𢌿侍卫明仁总兵五福刘国梁巴克坦布斐慎马虎常禄保〉
〈梁朝桂灵山嵩安三徳刘辉祖侍卫彰霭那木札进财保伊立布岱森保穆哈纳乌尔图纳逊富凝〉
〈明山伊史巴达玛库尔德阿兰保阿满泰参领新达苏富尔赛额尔伯克副参领爱星阿佐领巴西〉
〈萨副将许世亨参将国兴木坪土司坚木参那木喀绰斯甲布土司雍中旺尔结鄂克什土舍雅满〉
〈塔尔绰斯甲布土舍绰尔嘉木灿土都司阿忠保侍卫穆塔尔布拉克底头人雍中尔结五十三年〉
〈平台湾图功臣像 上亲制赞者二十人为大学士阿桂和珅王杰嘉勇公福康安超勇公海〉
〈兰察尚书福长安董诰总督李侍尧孙士毅巡抚徐嗣曾将军鄂辉䕶军统领舒亮普尔普提督蔡〉
〈攀龙梁朝桂许世亨总兵穆克登阿张芝元普吉保金川土副将穆塔尔其次儒臣制赞者三十人〉
〈为副都统乌什哈达岱森保总兵袁国璜张朝龙总管特尔登彻侍卫博宾副将官福侍卫额尔登〉
〈保春凝阿穆尔塔参领赛崇阿硕允保万廷参将吴宗茂副参领锡津泰彦津保佐领五德侍卫三〉
〈音库屯保哲克萨凝阿克陞额萨克丹布博绰诺克特勒登额巴彦泰定锡鼐阿哈保丹拜锡拉布〉
〈守傋阿忠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图功臣像 上亲制赞者十五人为忠锐嘉勇公福康安大〉
〈学士阿桂和珅王杰孙士毅超勇公海兰察尚书福长安董诰庆桂和琳总督惠龄䕶军统领台斐〉
〈英阿额勒登保阿满泰驻藏大臣成德其次儒臣制赞者十五人提督彭承尧副都统岱森保乌什〉
〈哈达德楞泰珠尔杭阿翁果尔海副都统衔哲森保阿穆尔塔四川土守备木塔尔总兵袁国璜穆〉
〈克登阿张芝元四川土都司木泰尔侍卫莫尔根保副将建音泰阁中恭刻 太宗文皇帝〉
〈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饬武备惩宴安诸宝训于石壁闲张 高宗纯皇帝御〉
〈制平定准噶尔及平定回部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十全记并绘平定伊犂回部二图及两金〉
〈川全图阁后为 武成殿壁闲张 高宗纯皇帝御制西师诗开惑论两庑石刻 高宗〉
〈纯皇帝御制自乙亥军兴讫己卯成功诸诗〉
乐善园〈在西直门外旧为康亲王别业乾隆十二年重加修葺园门北向内有含清斋约花栏〉
〈蕴真堂鸾举轩兰秘室诗画间古欢精舎诸胜园内诸额皆 高宗纯皇帝御书园东为 倚〉
〈虹堂乾隆十六年 孝圣宪皇后六旬万夀自长河至高梁桥易辇进宫因建是堂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
畅春园〈在西直门外十三里地名海淀 圣祖仁皇帝万几之暇 驻跸于此酌泉而〉
〈甘因明武清侯李伟故园址少加规度筑宫设籞 赐名畅春园时奉 孝庄文皇后〉
〈 孝惠章皇后宴憩于此政事几务即奏决其中且以遍览田畴周咨稼穑 御制畅春园〉
〈记以志其胜雍正元年于园之东北隅敬建 恩佑寺安奉 圣祖御容乾隆初年葺新〉
〈园亭敬奉 孝圣宪皇后宴憩以适温凊每三日 躬诣请 安四十二年敬建〉
〈 恩慕寺于 恩佑寺侧规制如之园西南为 西花园 高宗纯皇帝问 安〉
〈之便每 诣是园听政正殿为 讨源书屋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记又西为西厂乾隆〉
〈二十八年爱乌罕部遣使入 觐曾于此设幄次 赐宴并 校阅军容俾得与观〉
〈又西为 阅武楼 高宗纯皇帝御书额曰诘戎扬烈乾隆四十二 年有 高宗纯皇帝〉
〈御制阅武楼诗〉
圆明园〈在 畅春园北 世宗宪皇帝濳邸时 赐园也 御极后稍加修葺具〉
〈朝署之规门曰出入贤良中曰 正大光明殿东曰 勤政殿为常时听政之所有 御制记〉
〈文 高宗纯皇帝御极后每岁初春即 驻跸于此咨度几务引对臣工日以为常有〉
〈 御制圆明园后记为景四十曰 正大光明勤政亲贤 九州清宴 镂月开云 天然图〉
〈画 碧桐书院 慈云普䕶 上下天光 杏花春馆 坦坦荡荡 茹古涵今 长春仙馆 万〉
〈方安和 武陵春色 山高水长 月地云居鸿慈永祜 汇芳书院 日天琳宇 澹泊寕静〉
〈 映水兰香 水木明瑟 濂溪乐处 多稼如云 鱼跃鸢飞 北远山村 西峯秀色 四宜〉
〈书屋 方壶胜境 澡身浴德 平湖秋月 蓬岛瑶台 接秀山房 别有洞天 夹镜鸣琴〉
〈涵虚朗鉴 廓然大公 坐石临流 麹院风荷 洞天深处并有 御制诗乾隆五年于〉
〈月地云居之后建 安佑宫敬奉 列圣御容岁时朔望于兹瞻礼有 御制安佑〉
〈宫碑文三十九年园中建 文源阁以庋四库全书有 御制文源阁记又 长春园在 圆〉
〈明园东垣之外乾隆三十五年添建殿宇 赐名曰长春园〉
绮春园〈在 圆明 长春二园东南先名交辉为怡贤亲王 赐邸又改 赐大学士〉
〈傅恒及进呈后 高宗纯皇帝定名绮春 御书扁额嘉庆六年后每岁修理于正觉寺〉
〈东建园门殿额勤政东偏为 心镜轩北为 敷春堂西为 清夏斋后湖东偏为 涵秋馆西偏〉
〈为 四宜书屋园北平湖百顷殿宇五楹额曰凤麟洲有 仁宗睿皇帝御制绮春园记〉
清漪园〈在 圆明园西 万夀山之麓乾隆十六年开濬西湖 赐名昆明临湖建园名曰〉
〈清漪桥亭轩阁云布绣错正殿曰勤政乾隆二十五年宴安集延拔达克山入 觐陪臣于此〉
〈园之北为 惠山园内有景凡八曰 载时堂墨妙轩 就云楼 澹碧斋 水乐亭 知鱼桥〉
〈 寻诗迳 涵光洞并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又 墨妙轩中恭嵌 三希堂续摹法帖〉
静明园〈在 圆明园西玉泉山下康熙十九年建初名澄心三十一年改名静明 圣祖仁〉
〈皇帝 世宗宪皇帝尝 阅武于此干隆十八年重加修葺为景十六曰 廓然大公〉
〈芙蓉晴照 玉泉趵突 竹𬬻山房 圣因综绘 绣壁诗态 溪田课耕 清凉禅窟 采香云〉
〈径 峡雪琴音 玉峯塔影 风篁清听 镜影涵虚 裂帛湖光 云外钟声 翠云嘉䕃并有〉
〈御制诗〉
静宜园〈在香山去 圆明园十馀里即 香山寺故址 圣祖仁皇帝于此置 行宫乾隆〉
〈十年秋重加修葺既成 赐名静宜有 御制静宜园记为景二十有八曰 勤政殿〉
〈丽瞩楼 绿云舫 虚朗斋 璎珞岩 翠微亭 青未了 驯鹿坡 蟾蜍峯○栖云楼 知乐〉
〈濠 香山寺 听法松 来青轩 唳霜𦤎 香嵓室 霞标磴 王乳泉 绚秋林 雨香馆〉
〈晞阳阿 芙蓉坪 香雾窟 栖月崖重翠崦 玉华岫 森玉笏 隔云钟并有 御制〉
〈诗〉
南苑〈在永定门外二十里方一百二十里元为下马飞放泊明永乐中増广亦名南海子 本朝设〉
〈总尉防御等官守之内有 新衙门○旧衙门南红门三处行宫周围缭以垣墙九门环列麋鹿〉
〈雉蕃育其中时 命禁旅行围以肄武事乾隆四年十一月 高宗纯皇帝大阅于此〉
〈二十三年十一月右部哈萨克及塔什罕众归诚入 觐亦于此 大阅俾得与观〉
〈 仁宗睿皇帝有 御制南苑记 按苑中有一亩泉经苑之东红门由张家湾入北运河又〉
〈有团河源出团泊在黄村门内六里许乾隆四十二年重加疏濬出 南苑墙为团河又入凤河又〉
〈东南流与永定河合〉
︹官署︺内阁〈在 午门内东南门西向 按春明梦馀录明初阁制甚隘入门一小坊过坊即阁〉
〈嘉靖十六年始以文渊阁中一闲奉孔子四配像旁四闲互为闲隔开戸于南为阁臣办事之所阁〉
〈东诰敕房构小楼以贮书籍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构房三闲以处官吏而阁制始备其右石台宣〉
〈德中种澹红芍药后为玉堂赏花之地 本朝初改为秘书国史宏文三院后大学士俱集 昭德〉
〈门内东南隅直房办事惟新授时内阁一设公案康熙二十八年复旧制今阁中堂三楹为大学士〉
〈内阁学士治事之所乾隆九年 御书调和元气额嘉庆二十年 御制内阁箴〉
〈赐悬堂内其南为本房专译章奏东为满汉票签房又有典籍库藏秘书图籍阁后门东为红本库〉
〈又东为尊藏 实录库又 皇史宬在 东华门外东南 实录 玉牒 起居〉
〈注藏焉皆内阁掌管 仁宗睿皇帝有重修皇史宬记阁后门之北为 国史馆外如 四库〉
〈 文颖诸馆书成即撤不备载〉稽察钦奉
上谕处〈在 太和门外东庑之北南为内阁 诰敕房西庑北为翻书房南为 起居注馆为日讲〉
〈官恭缮记注之所〉 内 务府〈在 武英殿后司七广储会计掌仪都虞慎刑营造庆丰〉
〈库六曰银皮磁缎衣茶院三曰奉宸武备上驷及织染局药房皆各有分署 世宗宪皇帝御〉
〈书额曰职司综理〉
咸安宫官学〈在 西华门内雍正七年建以教八旗及内务府三旗子弟之俊秀者〉六
科〈在 午门外东西相向吏戸礼在东兵刑工在西 按明初六科直房在掖门之西与内阁相〉
〈对谓之六科廊后迁今处又旧制六科无所统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命隶都察院〉中
书科〈在 午门外之西 按明初遇大朝会中书舍人与翰林宫坊六科官冋为侍从之臣上〉
〈殿东西班对立东宫朝贺文华殿导驾侍班今制统于内阁止掌书写 诰敕其直房则仍旧焉〉
〈又有尚宝司亦在 午门外西兵科之上今裁〉光禄寺〈在 东安门内南向署四大官珍馐〉
〈良醖掌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敬慎有节 按光禄寺明初为宣徽院尚食尚醴二局〉
〈后改光禄寺〉
景山官学〈在 景山北上门两旁康熙二十五年设以教三旗子弟〉翰林院〈在长安〉
〈左门外王河西岸北向 圣祖仁皇帝御书堂额曰道德仁艺乾隆九年重修落成 御〉
〈书稽古论思集贤清秘二额颜其堂 临幸赐宴分韵赋诗用唐臣张说东壁图书府诗全首〉
〈为韵复 命赋柏梁体诗一篇 上首倡诸臣依次分韵又 御制诗四章勒石堂〉
〈壁嘉庆九年重修落成 临幸赐宴命赋柏梁体联句群臣分韵赋诗复用张说东壁〉
〈图书府诗为韵又 御书额二曰天禄储材清华励品 两朝临幸谕旨并制额恭悬焉〉
〈二十年 御制翰林院箴悬堂内 按翰林院明洪武时学士而下晩朝即宿于署额曰词林〉
〈永乐中在禁内供奉不立公署正统七年诏建院于玉河之西即元故鸿胪寺也正堂三闲中设大〉
〈学士侍读侍讲学士公座左为史官堂右为讲读堂嘉靖中建五箴碑于敬一亭并刻宋范浚心箴〉
〈程颐视听言动四箴于右左则刘井明学士刘定之所浚右则柯亭明学士柯潜建亭之前为土山〉
〈后堂有二柏亦潜所植号柯学士柏有清风亭亦潜所建也后堂之右有池曰瀛洲旧引刘井水入〉
〈其中池中有亭曰瀛洲亭又有尊道堂修吉堂宝善亭原心亭成乐轩皆院中宴休之所今改史官〉
〈堂为讲读厅讲读堂为编检厅后堂之西为孔圣祠正堂西为状元读书堂今为修撰厅东为〉
〈土神祠祀唐韩愈其馀存者敬一瀛洲宝善原心四亭及刘井而已又教习庶常馆在正阳门之东〉
〈雍正十一年 世宗宪皇帝特建以为新科庶吉士读书之所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高〉
〈宗纯皇帝御书额曰芸馆培英〉詹事府〈在 皇城东玉河东岸西向 圣祖仁皇帝御〉
〈书堂额曰德业仁义 仁宗睿皇帝御书额曰立诚居业堂左为左右春坊堂右为司经局堂〉
〈后为 先师祠有碑恭镌 圣祖御书存诚二字祠前有古松二株署中旧有一枝轩乾隆〉
〈中葺府得明王穉登石刻 按明初詹事以勲旧大臣兼领不另置官后设詹事院更名府隆庆后〉
〈始以翰林官序𥙷又明时坊局最重春坊之长闲设大学士虽列署詹事而官不隶 本朝以翰林〉
〈升补附于詹事焉〉宗人府〈在 皇城东西向左为经历司迤南为左司迤北为右司其后〉
〈为黄档库 玉牒库银库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敦崇孝弟 仁宗睿皇帝御〉
〈制宗人府箴悬堂内〉吏部〈在 皇城东宗人府之南西向司四文选考功验封稽勲司务厅一〉
〈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公正持衡仁宗睿皇帝御制吏部箴悬堂内堂后有明侍〉
〈郎吴宽手植紫藤今名藤花厅其南火房为水镜堂又署中许公祠祀 赐谥忠愍明考功员〉
〈外郎许直 按吏户兵工四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门明永乐时皆仍旧官舍为之散处无〉
〈序正统七年始以次营建 本朝因之〉戸部〈在吏部南西向司十四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
〈广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而顺天直隶及奉天所属州县则以福建山东二〉
〈司分理之司务厅一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九式经 仁宗睿皇帝御制戸部箴〉
〈悬堂内大库在署东北缎疋库在 东安门内颜料库在 西安门内为三库又甲乙二库火仓在〉
〈署西旧设宝泉局在城东四牌楼街北今为公署别设四厂建𬬻鼔铸又总督仓场公署在城东〉
〈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慎储九榖通州亦有仓场公署京城通州各设有仓其在京者海运〉
〈旧太南新禄米北新兴平富新太平万安在通州者大通中大通西旧有南仓今裁并又有本裕仓〉
〈在会清河〉礼部〈在戸部南西向司四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司务厅一铸印局会同四译馆附焉〉
〈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寅清赞化高宗纯皇帝谕旨一道 仁宗睿皇帝御〉
〈制礼部箴俱悬堂内 按礼部公署明宣德五年建时诸署未立以礼部所典皆国家大礼故先之〉
〈既成赐什器百六十二刻礼部公用字于上分南礼部藏书百二十部实之嘉靖中御书视日仪刻〉
〈石于署内寅清堂前〉兵部〈在 皇城东宗人府后西向司四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司务厅一〉
〈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整肃中枢仁宗睿皇帝御制兵部箴悬堂内 按兵部旧有〉
〈督捕公署本旧行人司署在 长安右门外 本朝顺治十一年特设康熙三十八年裁〉工部
〈在 皇城东吏部后西向司四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司务厅一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敬〉
〈饬百工 仁宗睿皇帝御制工部箴悬堂内节慎库在署之东旧传厅前有铁砖库中有玳瑁〉
〈帘席今佚制造库在 长安右门外丙丁戊三库在 西安门内皆属焉宝源局在朝阳门内西南〉
〈新増一厂在崇文门内泡子河又琉璃厂在宣武门外皇木厂在通州张家湾惜薪厂在广安门大〉
〈街〉鸿胪寺〈在工部南西向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肃赞朝仪〉钦天监
〈在鸿胪寺南西向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奉时敬授 按监所司观象台在城东南隅一〉
〈名瞻象台元至元十六年建司天台于人都先是仪象之器犹用金旧而规环不协至是太史郭守〉
〈敬出所制𥳑仪仰仪及诸仪表皆臻精妙明洪武中取至南京正统中复造仪器置台上有浑天仪〉
〈𥳑仪铜球量天尺诸器 本朝康熙十一年以旧仪年久多不可用 御制新仪凡六一天体〉
〈仪一赤道仪一黄道仪一地平经仪一地平纬仪一纪限仪陈于台上至今遵用其旧仪移藏台下〉
〈又时宪书局在宣武门内天主堂东即明天启二年都御史邹元标副都御史冯从吾所建首善书〉
〈院后尚书徐光启借院修历名曰历局 本朝令西洋人居此治理时宪书〉太医院〈在钦〉
〈天监南西向 按院内有明堂针灸铜人金时安抚王檝使宋时所进岁久阙坏元至元二年尼博〉
〈啰国人阿尔尼格修之关鬲脉络皆备又针炙经石刻其题篆乃宋仁宗御书至元间自汴移此〉
会同四译馆〈在玉河桥西明永乐五年建名四夷馆 本朝改设会同馆 按旧制设〉
〈会同馆以待外国贡使设四译馆以习各国文字乾隆十三年以四译馆归并礼部会同馆更今名〉
〈又以原设译字八馆酌量裁并因合回回高昌西番西天为一馆曰西域馆合暹罗缅甸百夷八百〉
〈并苏禄南掌为一馆曰百夷馆原设译字生九十六人酌留八人以备体制又宣武门内瞻云坊正〉
〈阳门外南横街向有官房两所为安南琉球等国馆舍嘉庆五年奏交内务府收管〉理藩院
〈在玉河桥之东长安街之北南向 本朝特设司六典属王会旗籍柔远徕远理刑司务厅一银库〉
〈附焉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宣化遐方 仁宗睿皇帝御制理藩院箴悬堂内 按〉
〈院署旧在刑部北后移今所〉太仆寺〈在正阳门内东中心台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
〈额曰勤字天育〉贡院〈在 京城东南隅观象台之北元礼部旧址也明永乐时改为贡院万历〉
〈初因故址拓地重建 本朝屡加増葺乾隆元年增广号舍二千馀闲九年十月 高宗纯皇〉
〈帝临幸阅视 御制诗四章刻石至公堂并 御书扁额曰旁求俊乂〉大 理寺
〈在刑部南东向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执法持平 仁宗睿皇帝御制大理寺箴悬〉
〈堂内〉刑部〈在 皇城西东向司十八直隶奉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山东山西河南〉
〈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捕司务厅一司狱司附焉外有赃罚库律例馆 世宗宪皇〉
〈帝御书堂额曰明刑弼教 仁宗睿皇帝御制慎刑论慎刑续论刑部箴悬堂内 按明刑部〉
〈在长安街西内有白云楼甘露轩今无考又按今刑部及銮仪卫署即明锦衣卫故址也垣东大榆〉
〈树相𫝊为明员外郎杨继盛手植〉都察院〈在刑部北东向道十五京畿河南江南浙江山〉
〈西山东陜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都事经历司附焉掌河南道别有公署在其〉
〈西本京畿道署也 圣祖仁皇帝御书堂额曰都俞吁咈并 御制台省箴勒石〉
〈仁宗睿皇帝御制都察院箴悬堂内署中旧有明徐阶题名记 本朝谢济世题名记又巡视五城〉
〈御史公署俱在正阳门内迤西〉太常寺〈在都察院北东向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
〈祗肃明禋外有神乐署牺牲所署中有仙蝶一色黄大如茶碗有 高宗纯皇帝御制太常仙〉
〈蝶诗恭悬堂内〉銮仪卫〈在太常寺北东向所五左右中前后旗手卫一司十四銮舆驯马擎〉
〈盖弓矢旌节旛幢扇手斧钺班剑戈㦸东西左右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恪恭舆卫 銮〉
〈驾库在 长安左门外驯象所在宣武门内 按明初以銮仪司改设锦衣卫职掌銮仪其后专理〉
〈诏狱任寄日重掌卫官率皆五府都督 本朝改名銮仪始专典仪卫〉通政司〈在西长安〉
〈街南北向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慎司喉舌 仁宗睿皇帝御制通政司箴悬堂内〉
〈又旧设登闻鼓厅在 长安右门外每日满汉科道轮流监直康熙六十年停差科道并于通政司〉
宗学〈左右翼各一雍正三年建以教宗室子弟左学旧在大市街之东今在灯市口右学旧在〉
〈瞻云坊之北今在绒线胡同〉步军统领衙门〈在 地安门外帽儿胡同本礼部会〉
〈同馆乾隆二十一年改建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风清辇毂 仁宗睿皇帝御制步〉
〈军统领衙门箴悬堂内 按步军旧制止设三营乾隆四十六年 诏于京师设南北左右四〉
〈营 圆明园旧为南营是年改为中营共五营各有分署〉顺天府〈在 地安门外鼓楼东即〉
〈元大都路总治旧署堂左有元刘赓碑明为顺天府 本朝因之 世宗宪皇帝御书堂额曰〉
〈肃清畿甸 仁宗睿皇帝御制顺天府尹箴悬堂内所属大兴宛平二京县亦各有署〉国
子监〈在安定门内 文庙西南向堂曰彝伦 圣祖仁皇帝御书赐额又有 世〉
〈宗宪皇帝御书文行忠信额堂后为敬一亭恭勒 圣祖训饬士子文并 御书四碑又〉
〈刻宋儒程颐视听言动四箴范浚心箴明敬一箴最后为 御书楼尊藏 列圣御制集〉
〈版十三经二十二史版皆贮焉堂左右为绳愆博士二厅率性修道诚心正谊崇志广业六堂门曰〉
〈集贤门街曰成贤街 按监地本金之枢密院元至元六年始立国子学八年命集贤大学士国子〉
〈祭酒许衡教蒙古生二十四年设国子监今彝伦堂古槐相傅衡手值也明洪武初改北平府学永〉
〈乐初改国子监宣德四年以金吾卫草场二所为诸生构房舍正统九年太学成幸学行释奠礼御〉
〈彝伦堂自后累朝有幸学礼 本朝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幸学 御彜伦堂讲书〉
〈 赐赉有加四氏子孙随班观礼者俱送监读书广监生乡试额十五名康熙八年 圣祖〉
〈仁皇帝幸学亦准顺治九年例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诣学 御彝沦堂讲书广监生〉
〈乡试额十八名郡县学量增入学名数薄海内外闻风向化琉球国自康熙二十七年遣子弟入监〉
〈读书后至是复遣就学而俄罗斯亦遣子弟入监读书乃另设助教于会同馆以训课之寻以六堂〉
〈助教兼摄其事后以四方抜贡入监者多于国于监南构房舍数百闲谓之南学岁发帑银六千两〉
〈给诸生膏火干隆三年正月 高宗纯皇帝亲诣释奠 御彝伦堂讲书 赐赉有〉
〈加 特广中额五年 御制碑文赐南学四十八年二月奉 特旨创建辟雍于彝〉
〈伦堂之前酌古准今规制皆由 御定正殿穹崇飞檐四出汲井引泉环以圜河建石桥四栏〉
〈楯周列前建琉璃坊一碑亭二钟亭鼔亭各一正殿悬 御书辟雍扁额牌坊镌 御书〉
〈学海节观圜桥教泽二扁额东北亭内镌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园水工成碑记西北亭内刻〉
〈 御制三老五更说并于彝伦堂悬御书福畴攸叙扁额五十年二月仲丁 御〉
〈新建辟雍讲学行礼自衍圣公王公大臣以下暨诸绅士观礼听讲者三千馀人各以次 恩〉
〈赉有差嘉庆三年二月上丁 仁宗睿皇帝临雍讲书广是年监生乡试中额八年 颁〉
〈敕谕一道又乾隆三年以来释奠皆有 御制诗又有 御制国子监瑞槐诗绘图勒石〉
〈辟雍左右恭刊 高宗纯皇帝钦定石经碑一百九十通彝伦堂左右恭刊 御制说经〉
〈文碑十六通又置定武兰亭序石版于壁恭勒嘉庆三年 御制兰亭石本诗〉八旗都
统衙门〈 国朝定鼎之𥘉满洲𫎇古汉军八旗禁旅分驻京城分左右翼各设都统副都统〉
〈参领佐领等官领之其治事之地未设专署雍正元年始建镶黄旗满洲都统署在安定门交道口〉
〈𫎇古都统署在北新桥南汉军都统署在安定门大街正黄旗满洲都统署在德胜门桥南蒙古都〉
〈统署在徳胜门石虎胡同汉军都统署在西直门丁家井正白旗满洲都统署在朝阳门老君堂胡〉
〈同𫎇古汉军都统署俱在东四牌楼南报房胡同正红旗满洲都统署在阜城门锦石坊街蒙古都〉
〈统署在水车胡同汉军都统署在宣武门内鹫峯寺街镶白旗满洲都统署在灯市口𫎇古都统署〉
〈在王府大街甘雨胡同汉军都统署在灯草胡同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署俱在石驸马大街〉
〈正蓝旗满洲𫎇古汉军都统署俱在崇文门内本司胡同镶蓝旗满洲都统署在华嘉寺胡同蒙古〉
〈都统署在宣武门内太仆寺街汉军都统署在堂子胡同宽街各署中恭悬 世宗宪皇帝御〉
〈书堂额曰公忠勤慎 仁宗睿皇帝御制八旗箴八旗都统箴 训谕八旗简明语俱恭〉
〈缮悬各署堂内又䕶军统领前锋统领及内外火器营香山健锐营皆有公署〉觉罗学〈八旗〉
〈各一镶黄旗在安定门大街正黄旗在西直门内正白旗在朝阳门南小街镶白旗在东四牌楼正〉
〈红旗在阜成门内镶红旗在宣武门内正蓝旗在 东安门内镶蓝旗在阜成门内均雍正十年建〉
〈以教觉罗子弟〉八旗官学〈在八旗分地雍正五年以就学者众即各旗官房容百人诵讲〉
〈者建为官学隶国子监又有义学亦在八旗分地雍正三年别建课幼学属礼部〉侍卫教
埸〈镶黄旗在 东安门内之北正黄旗在 西安门内之北正白旗在 东安门内之南为上三〉
〈旗侍卫习艺之所其八旗分列所居各门外亦各有教埸以为官兵操练之所〉崇文门监
督署〈在崇文门外街东又左右翼监督各有公署俱在城内〉五城兵马司〈并在〉
〈外城乾隆三十一年以五城所辖道里辽阔改副指挥驻札外城各门之外〉教场〈在徳胜门〉
〈外顺治十三年置为八旗官兵会操之所每科兵部会试武举顺天府武乡试俱于此分围校试〉
算学〈在 畅春园𫎇飬斋康熙二十五年建雍正初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设教习以〉
〈教八旗世家之资质明敏者〉
总纂官〈臣〉邵 灿恭 纂 辑
总纂官〈臣〉邱建猷恭 覆 辑
校对官〈臣〉黄树勲恭校恭覆校
- 前80年 (提及)
- 1376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006年 (提及)
- 1417年 (提及)
- 1432年 (提及)
- 1553年 (提及)
- 1530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529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531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410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96年 (提及)
- 1722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804年 (提及)
- 1704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052年 (提及)
- 1127年 (提及)
- 1790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271年 (提及)
- 989年 (提及)
- 987年 (提及)
- 995年 (提及)
- 994年 (提及)
- 986年 (提及)
- 1185年 (提及)
- 1319年 (提及)
- 1317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797年 (提及)
- 1768年 (提及)
- 1805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818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677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814年 (提及)
- 1801年 (提及)
- 1346年 (提及)
- 1700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1415年 (提及)
- 1712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810年 (提及)
- 1713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691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777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785年 (提及)
- 1799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758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770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537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815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442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279年 (提及)
- 1407年 (提及)
- 1800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781年 (提及)
- 1429年 (提及)
- 1444年 (提及)
- 1688年 (提及)
- 1798年 (提及)
- 1766年 (提及)
- 1686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