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三百八十八至三百九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百八十六至三百八十七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百八十八至三百九十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百九十一至三百九十三

大清一统志

重庆府

︹古迹︺江州故城在巴县西本巴国都汉置县为巴郡治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

  楚请与邓为好杜预注江州故巴国都也华阳国志秦惠文王遣张仪灭巴城江州汉世郡治江州

  巴水北有柑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后乃还南城刘先主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

  李严更城大城周𮞉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在孤洲上诸葛亮召严故穿山

  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后汉书注江州故城在巴县西北元和志巴县在岷江之

  西汉水之南即李严所修古巴城也南齐改为垫江县周武成三年改为巴县寰宇记南齐永明五

  年江州自郡城移理僰溪口又移垫江县就江州所理枳县故城在涪州西古巴邑汉

  置县晋永和中为涪陵郡治周废入巴县隋于此置涪陵县唐宋为涪州治元省战国䇿苏代约燕

    王 曰楚得枳而国亡华阳国志枳县在巴郡东四百 里治浩陵水会土地确瘠水经注江水历鸡鸣

    峡江南岸有枳县治元 和志涪州西至渝州水路二百四十里华阳国志 曰涪陵巴之南鄙从枳县

    入溯涪 水枳县即今州理是也与荆楚界相接蜀先主以 为涪陵郡武德元年立为涪州在蜀江之

    南涪江之西故名寰宇记四夷县道记云自涪陵西溯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

    也李雄据蜀后县废桓温平蜀别立枳县于今 郡东北十里邻溪口又置枳城郡寻废周保定四 年

    涪陵 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立涪陵镇隋开皇三 年移汉平县于镇城仍改汉平为涪陵县因

    镇为名大业三年又罢为镇舆地 纪胜故枳城在巴县东北一百十五 里废 昌州在荣昌县

    北元和志昌州正南至泸州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合州二百九十里

    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县之北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剖

    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寻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历十年复置其城南凭赤水

    北 倚长岩极 为 险固 静南县 郭下 干 元元 年 与州同 置寰宇记 废 静南 县在永 川县 西 北五 十 里地

    名静南 坝 因 为县 名宋 初以 地 荒民 少井入 大 足等三县 旧 志 今名 旧州 坝在 大 足县 东南  按 新

    唐书地理 志 寰宇记皆云州 初 治昌 元独元 和 志云治静南 盖 先治静南继治 昌 元又 移治大 足 也

    府 志 今名 旧州 坝在 大 足县 东南废    溱州在綦江 县 南接贵州 遵义府桐 梓 县界元和 志

    溱州 正 南 微 东至 珍 州二 百 里 东北 至南州 二 百七十 里 东 与 宾州 接 界山 险 不 通西 接合江 县 界

    本巴郡 南境 贞 观十 六年有渝州万寿县人 牟 智才上封 事请 于 西南 夷窦渝之界招慰不庭 建 立

    州县 至十 七 年置以南 有溱溪 水 为 名管县 二 荣懿县 郭下 扶 观县东至 州五十 里 以 县东扶 观 山

    为名 皆 与 州 同置 旧唐书地理 志贞 观十六年并置乐 来 县 咸 亨元 年废天宝元 年改 为溱溪郡干

    元元 年复 为 溱州 宋史地理志 溱溪砦本羁縻 溱州熙 寕七 年 招纳 置荣懿等砦 隶恭州后隶南 平

    军大 观二 年 别置溱 州及 溱 溪 县 宣和 二年州 县俱废 以溱 溪 砦隶南 平军 舆 地 纪 胜荣 懿市本 唐

  溱州故荣懿县绍兴七年移土门镇巡检于此兼砦事后移巡检于曲崖隘今空有砦名止为一市

  又扶观市本溱州属县熙寕四年置砦后移砦官于归正今止为一市江阳故县

  津县西南西魏置隋改名江津宋移今治元和志江津县东北至渝州一百二十里寰宇记南齐永

  明五年江州县自郡城移理僰溪口即今理是也周闵帝元年于县理置七门郡领江州一县寻改

  江州为江阳县隋开皇三年罢郡移县入废郡理属渝州十八年改江阳为江津县以斯地在江之

  津为名宋史地理志乾德五年移治马鬃镇旧志江阳故城在今县西南僰溪口即南江口也

  川故县即今永川县治元和志县西至昌州九十里大历十一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

  水南面接延陵英山唐书地理志本壁山县地寰宇记在昌州东南一百五十里以山川阔远因名

  南川故县在綦江县南唐志元和志南州北至江津县二百三十里汉为巴郡江州之境

  武德二年割渝州置南川县郭下武徳二年改曰隆阳旧唐书地理志先天元年复为南川宋史地

   理志皇祐五年以南州置南川县熙寕七年以南川县隶南平军九域志南平军熙寕七年招收西

   南蕃部以南川县铜佛坝地置仍省南川县为镇入焉元丰元年复置南川县为军治舆地纪胜今

   之南川在唐之南川县北四百六十里其铜佛坝在故南平城西门外地有金铜佛像二相传唐明

   皇所铸明统志废面平军在綦江县南九十里铜梁故县在今铜梁县北元和志县东至

   合州一百五十里长安四年刺史陈靖意以大足川侨户辐辏置县取小铜梁山为名寰宇记本汉

   垫江县地旧理在今县北四十里奴仑山北列宿坝上开元三年移就涪州南岸权立十六年遂东

   南移于东流溪坝上即今理也明统志县在合州西南九十里元移今治 按今县乃故巴川县地

   盖元时既并巴川入县遂南移于巴川旧县侧近也壁山故县即今壁山县治元和志县

   东北至渝州一百八十里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四面高山中央平田周𮞉约二百里天宝中诸州

   逃户多投此营种至德二载置县因山为名县东陆路至江津县一百三十里定远故县

   在今定远县北元史地理志合州定远县本宋地名女箐平至元四年创为武胜军后改为定远州

   二十四年降为县明统志在合州北一百五十里旧志县治本在江北其后江水涨溢城坏明嘉靖

   十三年知县胡濂移治江南岸十里去州九十里地名庙儿坝印今治也南平废县

   县东南唐贞观四年分巴县南界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水七县八年改曰

   霸州十三年州废省清谷等六县以南平属渝州宋雍熙中省入巴县元和志县西至渝州一百三

   十里本汉江州县地寰宇记唐贞观四年置南平州仍于州理置南平县今县南三十五里古霸州

   城也十三年州废移南平县于西北即永淳以前旧理所也永淳二年又东南移六十里于平乡顿

   坝权置行县即今县理万寿废县在江津县西南元和志县东北至渝州二百八十里

   本汉江州县地武德三年分江津置万春县属渝州五年改为万夀县宋史地理志恭州旧领万寿

   县乾德五年废永安废县在长寿县西南寰宇记唐武德元年析涪陵巴二县地于涪州

   西 南一百五十 里置县以县北永安山为名开元二 年民以为非 便遂废 按唐书地理志作开元

   二十二年省入乐温乐城废县在长寿县西华阳国志巴 郡领乐城县蜀延熙十七年 省

   旧志今长寿县西一百里有乐碛镇即其地也乐温废县在长寿县西北唐置元和志县

   东南至涪州一百十里寰宇记乐温 县秦枳县地后周省枳县又为巴县地唐武德二 年又析巴县

   地置以县南乐温山为名旧志元省乐温入涪州置涪陵巡司明玉珍改置长寿县西北去故县五

   昌元废县在荣昌县西北元和志县东至昌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

   接濑波西临耶水舆地纪胜周显德初为寇 所焚移治罗市镇天禧中又移今治旧志故昌元 县今

   为昌元里 按宋史地理志作咸平四年移治罗市与纪胜不同又明统志元改置昌安县明改荣

   昌而元史地理志不载丹溪废县在綦江县东南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置南州领

   隆阳扶化隆 巫丹溪灵水南川六县贞观七年置当山岚山 归徳汶溪四县八年废当山等四县

   十一年又废扶化隆巫灵水三县寰宇记丹溪县在南川县东南三十里于丹溪水曲置因名贞观

   十七年废三溪废县在綦江县东南唐置属南州元和志县西北至南州二百四十里贞

   观五年置以县内有僰溪东溪葛溪三溪合流为名其县城甚高险寰宇记县理城俗名石城宋初

   瀛山废县在綦江县西北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四年南州领瀛山县十三年省旧志

   在县西北瀛山下隆化废县今南川县治 元和志县东北至涪州三百 里本汉枳县地

   贞观十一 年分巴县置隆化县因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二 年以避讳改为宾化宋史地理志南平

   军领隆化县熙寕八年自涪州来隶九域志县在军东一百四十五里旧志按元统志云嘉熙三年

   移军治此元至元二十二年并县入南川于此置理自后遂为南川县治是则今之南川唐之宾化

   也唐之南川今之綦江也明统志不经详别致山川古迹混杂不明今据元志改正石照废

   县今合州治汉置垫江县属巴郡西魏改 曰石 镜为合州治宋初改曰石照明初省县入 州元 和

   志合州西至 遂州二百六十里北至果州三百里治石镜县本 汉垫江县也寰宇记宋于此置东宕

   渠 郡魏恭帝三年改东 宕渠 为垫江郡改县 为石镜 以涪水北有圆石似 镜因 名仍于郡治合 州盖

   取涪汉二水合于此故为州称城临峡江之上 实控束之地旧志宋淳祐三年余玠知重庆府徙 州

   城治钓鱼山县亦随徙焉元至元二十二年州县始复还故治汉平废县在涪州东南三

   国汉置晋 因 之宋省齐复 置隋又 废华阳国志涪陵郡汉平 县 蜀延熙十三 年置水 经注江水自涪

   州东经汉平 二百馀里寰宇记汉 平县在今 涪 州东一百二十 里罗浮山北岷江之 南白水入 江 处

   开元三 年移入涪 陵武 隆废县在涪州东 南唐置曰武龙属涪州明初 改名元和志武龙

   县西北至涪州二百五十里本汉涪陵县地武德元年分置寰宇记本涪陵枳二县地以界内武龙

   山为名宋 史地理志宣和元年改武龙为枳县绍兴元年复 故旧志明洪武初改为武隆 本朝康

   熙七 年归并涪州设巡司有城周二里 有奇在州南一百七十里赤 水废县在 合州 西

  开皇八年置属涪陵郡唐属合州宋熙寕四年省入铜梁七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石照元

  和志县东至合州一百里本汉垫江县地隋分石镜县于今县西二里置县因水为名寰宇记唐武

  德元年移于今理旧志按九域志在合州西北一百三十里盖宋时又徙而北也温山废

  县在涪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唐书地理志涪州有温山县本属南潾州亦武德初所置九域志熙

  寕三年省为镇入涪陵县巴川废县在铜梁县西南唐置属合州宋因之元初并八铜梁

  元和志县北至州二百里开元二年刺史孙希庄奏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置寰宇记本汉垫江县

  地以地在巴川故名九域志在合州西南一百十里舆地纪胜在州南七十五里安居废

  县在铜梁县西北七十里隋唐有安居县在今遂寕县界明成化十七年复折铜梁遂寕二县别

  置属重庆府盖即宋铜梁县之安居镇也县治波罗川东里许有城周一里有奇 本朝康熙元年

  省入合州六十年以其地分属铜梁县古滩城舆地纪胜在巴县东七十九里岷江岸周

  一百步阔五尺相傅巴子于此置津立城因名古乐城舆地纪胜在巴县西南旧志又有多

  功城在县西四十里宋淳祐中筑以御蒙古东阳城舆地纪胜在巴县西一百里旧志云

  建武元年割巴县置东阳郡旧志周时废今为东阳镇宋王城在合州舆地纪胜在合州

  南二巴子城在合州南华阳国志巴子或治垫江在巴郡西北中水四百里括地志巴

  子故都在石镜县南五里九域志旧𫝊楚襄王灭巴子封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即此

  市今綦江县治舆地纪胜宋绍兴二十六年移南川镇税务于大綦市明统志綦江镇即古綦市

  洪武初改置为县范镇村在江津县西楼台山之麓宋范镇尝寓于此人慕之因以名村

  铸钱监在綦江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西南一里许渡溪而上于归正坝松岭等处取

  铁岁铸钱四万贯自元丰二年吴淇申请复増铸至六万贯名广惠监绍兴末郡守张鼎以耿炭远

  鼓铸不充遂废荔枝园在巴县华阳国志江州有荔枝园至熟二千石常设厨宴命士大夫

   会树下食之 按明统志谓在江津县厅西北误塞乐园在綦江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

   军西郊去城一里初太守封固以边方安静营治为游宴之地细石屈曲鳞砌锦纹作小径嘉木名

   卉最为可人有二亭曰风月曰赏心轩曰绿猗士大夫留咏甚多绍兴末溪水泛浸稍坏今为荒圃

   独荔枝一株在耳妃子园在涪州西十里舆地纪胜其地多荔枝昔杨妃所嗜当时以马

   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香草楼在江津县西南寰宇记李膺记云江州县西南有仙池昔

   有仙人居此池侧置楼多植香草忽一夕天降紫云飘然而去后人指其地为香草楼明统志在江

   津县西南三十里飞云楼在南川县普泽寺江楼在合州治前舆地纪胜下临汉

   水杜甫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诗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清华楼

   州治舆地纪胜晁公武有记三仙楼在涪州北岩东谓尔朱先生兰真人王帽仙

   贤楼在涪州北岩西四贤宋程颐黄庭坚尹焞谯定也望仙楼在铜梁县治西唐合

  州刺史赵延之仙去后人建此楼朝宗阁在合州签判厅舆地纪胜瞻视之远略如江楼

  朝爽堂在綦江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倅厅又有亭曰晚静曰横壁曰枕流曰溪堂俯临

  江皋观览胜地沈厚堂在合州治唐姚崇荐合州守张东之沈厚具相才因名后名景厚堂

  吴公堂在涪州南州有溪水泛溢宋太守吴光辅疏之民怀其恵故号吴公溪其县信仲继

  守是邦临溪建堂因名香霏堂在大足县故昌州治舆地纪胜在郡圃取东坡诗香雾霏

  霏月转廊之句为名海棠患无香独昌南者有香故昌号海棠香国香霏堂一老树重趺叠萼每花

  或二十馀瓣花气浓郁馀不能及吏隐亭在巴县西洪崖洞又有轻红亭万山亭

  在綦江县南舆地纪胜在南平军治西南其峯最高过溪而上约五里乃至其顶旧有亭曰万翠后

  改今养心亭在合州治东宋张宗范所居濂溪周子题曰养心有记碧云亭

  在涪州舆地纪胜在涪州对江北岸上每岁人日太守率郡僚游宴于此金碧台在府治后

  明统志宋制置使余玠筑怀清台在长寿县南史记货殖传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

  数世家不赀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怙地志清台山俗名

  贞女峡在永安县东北七十里风月台在长寿县西北舆地纪胜乐温县北白虎山下有石

  龛名风月台招贤馆在府治左明统志宋余玠建

 ︹关隘︺阳关在巴县东水经注江水东迳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

  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寰宇记州东北二十里有石洞峡即刘先主置关之所旧

  志今亦名石洞关铜锣关在巴县东三十里铜锣峡又南平关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图关在巴县西十里即李严欲凿通汶涪二江处为重庆要津上有石佛像故名又二𭅺关在

  县西北六十里清水关在县北六十里崖门关在江津县南三百里接贵州遵义府界为

  总路元未明玉珍筑一名雁门关关北属县界南属遵义朝阳关在荣昌县东一里

  舍溪关在綦江县南一百里近古县赶水关在綦江县南一百五十里元置东溪

  巡司明嘉靖十一年移此今裁马颈关在南川县南又冷水关在南川县北一百里接涪州

  清溪关在涪州东南唐开成三年牂牁蛮寇涪州之清溪镇即此又白云关在州西南

  七十米粮关在大足县东二十五里即宋米粮镇也又有化龙关在县北三十里接潼

  川府遂寕县界木洞镇巡司在巴县东九十里明置水驿于此 本朝雍正七年置巡

  武隆镇巡司在涪州东南旧武隆治 本朝康熙初置安居镇巡司

  在铜梁县西北七十里即旧安居县 本朝雍正七年大洪江镇在巴县东百里亦曰

  大红江镇明置巡司今裁来苏镇在永川县西南六十里九域志永川县有牛尾来苏侯溪

  龙归罗市铁山等十一镇云门镇在合州东北九域志石照县有云门龙会安坝来滩来苏

  扶山铜期董市茆域九镇旧志云门在州东北渠口屯营在江津县南二十五里四围峻绝中

  如砥平明正徳中都御史林俊破贼曹甫屯兵于此石砦在江津县东南龙登山后四围石壁

  皆百丈仅通一路又茅草砦在县西南石门驿西一里高砦在县忍善乡平地突起一峯插天悬岩

  仅通一线昔人避兵于此天台砦在长寿县北四十里旧有天台寺地极陡峻明木乡人多

  避兵于此永昌砦在荣昌县北废昌州北三里唐干寕二年昌州守韦君靖建安稳

  砦在綦江县南九域志南川县有荣懿开边通安安稳归正五砦旧志安稳砦在县西南百二十

  大庵汛在江北厅北二百六十里华蓥山冈峦延亘接合州岳池邻水界 本朝乾隆

  十七年移重庆右营守备驻此四十四年栽改营为汛鹤游坪在涪州北一百里磐石为

  坪周二百馀里 本朝嘉庆十七年设州同驻此因旧砦为城名保和城白锦堡在綦江县

  南八十里宋史地理志端平三年以白绵堡置播州舆地纪胜南平军有白绵堡去播州三百里系

  纳土官杨光荣子孙世袭守之按白绵白锦字相似而误耳蔺市在涪州西六十里宋开庆

  元年元兵攻合州其将耨埒造浮桥于涪州蔺市以杜援兵即此 耨埓旧作钮璘今改正

  马盐场在涪州南九域志涪陵县有白马一盐场舆地纪胜白马津在武隆县北三十五里

  有盐官州志宋置白马寨今曰白马镇朝天驿在巴县东又节马驿在县东南九十里温

  汤驿在县西百里旧有鱼洞水驿在县西南六十里铜罐溪水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白市

  驿在巴县西五十里明置马驿本朝雍正七年移县丞驻此 茅 坝驿在江津县北石

  羊驿在县西南六十里白渡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汉东驿在县西南百八十里石门驿在县西南

  二百二十里皆明时所置水驿今裁东皋马驿在水川县东十里峯高马驿

  在荣昌县城内东溪驿在綦江县南六十里又安稳驿在县西南百二十五里皆马驿今裁

  刘家场驿在合州西北百八十里又温汤驿在州北路通顺庆府皆 本朝康熙中置今

  设站旧有合阳水驿在州东今裁涪陵驿在涪州治东滨江又东青驿在州东六十里蔺

  市驿在州西六十里并水驿也今皆裁来凤马驿在壁山县东南五十里去巴县五十

  里旧属巴县明成化后改属永川

 ︹津梁︺善会桥在府城内北隅大中桥在江津县西旧名南木桥又太平桥在县城内

  西海棠桥在长夀县北八十里迎恩桥在永川县东五里又惠民桥在县东南一

  殷家桥在永川县西二里双石桥在永川县西北二十里跨单石溪

  济桥在荣昌县西南二里鱼梁桥在綦江县南三十五里鱼梁河上山溪多派合流迅

  疾明崇祯中重修凡六洞万寿桥在綦江县南四十里亦跨鱼梁河黔蜀通道孝感

  桥在綦江县南六十里东溪小市舆地纪胜宋绍兴甲戌有里妇从其姑过溪姑堕水即随入拯

  之漂至滩下忽若有人扶之而岀两人俱活故名僰水桥在南川县东又镇江桥在县南

  十五里水东桥在县北四十里铁索桥在南川龙岩江第二十八渡 本朝嘉庆十五年

  联济桥在合川东五里 本嘉庆十四年石鼓桥在合州东南三里水出南

  峯东北流六十六里至此入江通仙桥在涪州治西又飞泉桥明都给事中刘𦶜女钱节妇

  建文珂诗父忠女烈傲严霜人迹平桥客路长问是何年成砥柱溪头流出柏舟香临清桥

  在铜梁县城内乌木桥在铜梁县北废安居县治西其水出龙透山田沟北流二十里至县

  穿城经桥下出城入涪人文桥在大足县南五十里龙水镇 本朝乾隆五十年

  珠桥在大足县南六十里三溪镇渡 本朝嘉庆九年德通桥在大足县西门外即

  西门石桥 本嘉庆二年东郭长桥在大足县西四里长桥河以此名又化龙桥在

  县东二十五里其水源出巫林山流十里至此又二十五里至东郭长桥合流接凤桥

  山县东南五十里本朝嘉庆十七年文风桥在壁山县南半里本朝嘉庆十六年

  马坊桥在壁山县南三十里又来凤桥在县东南五十里武胜桥在定远县西北

  十三里其水出蓬溪县自乍石滩入县界三十里出桥下又三里入江永定桥在江北厅

  东明宏治十五年建

 ︹堤堰︺东乡坝在南川县西南七十里去綦江县八十里明万历中杨应龙据播州以此为界

  五弟坝在南川县西北舆地纪胜在隆化临西北五十里熙寕创邑初有任氏昆弟五人自

  蜀中来相其地可以耕种同力垦辟因家焉故名马援坝在涪州南四里

 ︹陵墓︺︹周︺巴蔓子墓在巴县西通远门内巴子冢在巴县西北五里︹唐︺柳

  玭墓在铜梁县安居乡太平里︹宋︺冯时行墓在巴县东铜锣峡杜莘老

  墓在江津县南杜村虞允文题为刚直御史墓度正墓在铜梁县城东︹明︺刘世

  曾墓在巴县柳市里刘春墓在巴县西刘家厂蹇义墓在巴县北五十里

  江渊墓在江津县石桥里聂贤墓在长奇县西二十里牛心山刘时俊

  墓在荣昌县东三十里鱼池坝曾异撰墓在荣昌县北关外邹智墓

  州云门镇北二里刘𦶜墓在涪州神凤山张佳荫墓在铜梁县西凤凰山

  子昭墓在大足县南七十里棠山

 ︹本朝︺刘汉墓在巴县西蜀桥周煌墓在涪州七贤沟

 ︹祠庙︺禹王祠在巴县南涂山上华阳国志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张桓侯祠

  在长寿县治西宋大观间于祠前得三印及佩钩刁斗上镌侯名又涪州亦有庙张公祠

  在合州治西祀唐张东之李德辉祠在合州治西德辉仕元为总管有惠爱民为立祠

  邹公祠在合州治北祀明邹智伏波祠在涪州东五里忠节祠在大足县

  治前祀明胡子昭及其弟子义壁山庙在永川县壁山祀唐安抚赵延之

 ︹寺观︺治平寺在巴县治西宋治平中建 本朝康熙五年崇因寺在巴县北一里

  宋熙寕初建 本康熙四年永福寺在江津县东元建双峯寺在江津县

  南一百二十里明建 本朝康熙初修定慧寺在长寿县东宋绍兴中建普照寺

  在永川县治南宋宝庆中建罗汉寺在荣昌县南有唐明皇御制石刻胜果寺

  在綦江县治南元建明洪武中修报恩寺在南川县东七里嘉福寺在合州东

  元至元中建 本顺治十八年崇兴寺在涪州治西元建寿隆寺在铜梁县

  西宋报恩寺在大足县治东宋元祐中建宝鼎寺在大足县南三十里宝鼎

  山唐建石壁俱镌佛像本朝康熙二十五年 东 林寺在壁山县西五里有宋理宗御

  书莲社二字碑大通寺在定远县南十里右临大江宋元祐中建塔坪寺在江北厅

  北古藏山宋绍兴中建有塔七层高十丈有奇东华观在巴县治南元至元中建𮗚后有十

  八洞皆相通永福观在江津县东元建紫微观在永川县南明洪武中建

  云观在綦江县东老瀛山明嘉靖中建

 ︹名宦︺︹汉︺杜安颍川人徴拜巴郡太守卒身正下以礼化俗政甚有声 按旧志作杜根三国

  时人并误安根之久也王堂郪人永初中西羌寇巴郡诏遣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克三

  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太守堂驰兵赴贼斩虏千馀级巴庸清静吏民为立生祠刺史张乔表其治能

  迁右扶风吴资泰山人永建中为巴郡守屡获丰年民歌之曰习习晨风动澍雨润乎苗我后

  恤时务我民以优饶及资迁去民人思慕又曰望远忽不见惆怅尝低徊恩泽实难忘悠悠心永怀

  赵温成都人桓帝时为巴郡大守时板楯蛮数反温以恩信降服之但望泰山人桓帝时

  为巴郡太守勤恤民隐因郡文学⿰扌⿱彐𧰨 -- 掾赵芬等请云郡境广远吏民于役维艰遂陈分郡之议

  谦光和中为巴郡太守时板楯蛮叛灵帝因益州上计程包对请选贤能牧守遣谦宣诏赦之即

  皆降︹三国︺︹汉︺李严南阳人先主时为中都护屯江州筑江州城周回十六里

  观𫑡人先主时为巴郡太守陈寿季汉辅臣赞曰杨威才干欷歔文武当官理任衎衎辩举图殖

  财施有义有叙厐宏襄阳人统之子涪陵太守有德政︹晋︺费缉南安人涪陵大守凊

  检有治干 按旧志作寿缉成都人误︹南北朝︺︹周︺周揺洛阳人闵帝时楚州刺史

  吏民安之︹唐︺张东之襄阳人永昌初以贤良召对圣历间为合州刺史奏移新明县于汉

  水上以避水害赵延之大历中巴川令时资泸夷寇掠县境延之率民兵袭破之即擢合州

  ︹宋︺李惟清下邑人开宝中为涪陵尉民尚淫祀病不医疗听命巫觋惟清捦大巫棰

  之教以医药稍变风俗时遣宦官督输造船木纵恣不法惟清奏杀之葛宫江阴人真宗时

  知昌州以惠政闻周敦颐营道人治平间为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民不肯从部

  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后通判䖍州抃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

  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胡交修晋陵人高宗时知合州却私请免上供以万计

  煦平原人知昌州时诏城蜀治煦以蜀负山带江一旦毁篱垣而兴版筑其费巨万非民力所堪

  请但筑子城转运使即移檄诸郡如其请迁知合州合居涪汉间夏秋患于淫潦煦筑东堤以御之

  赤水县盐井涸奏蠲其赋姚涣普州人徙知涪州时宾化夷多犯境涣施恩信拊纳酋豪争罗

  拜庭下迄涣去无警曹𡺳瑞安人嘉泰二年进士调重庆府司法参军郡守度正欲荐之辞曰

  章司录母老请先之正敬叹焉后召为司谏负直声刘舜卿开封人历昌州驻泊都监谕降

  泸水蛮八百人诛其桀骜者王坚咸淳中知合州元兵来攻婴城固守百战弥厉节义为蜀

  列城之冠诏赏典加厚时凤州人张珏与坚协力战守攻之九月不能下坚入朝珏治合州士卒必

  练器械必精有功虽奴隶必赏有过虽至亲必罚人人用命赛音谔德齐提兵入坏重庆夹道珏碇

  舟断江中为水城北兵数万攻之不克遂引去 赛音谔徳齐旧作赛典赤今改正杨泰之

  青神人理宗时知重庆府俗用大变曹琦飞乌人宝祐进士知南平军元兵来攻被执既得脱

   南归时制置使辟为主管机宜文字闻都统赵安以城降遂于所守地自经死王仙德祐间守

   涪州元兵攻围无虚日势孤援绝宋亡之二年城始破仙自刎死︹明︺高斗南陜西徽州

   人洪武初为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袁旭乐安人永乐间知江津县民困宿逋出巳资代

   偿冨民闻之争捐助积逋以清居官廉明公慎秩满当代父老恳留于朝诏许复任何聪

   人宣徳中为长寿县典史有能声以艰去越十年长寿缺知县民诣阙乞用聪诏许之专务惠民民

   益爱刘绘光州人嘉靖中以给事中再劾夏言岀知重庆府为治平易近民土官争地相

   雠檄谕之即定尤爱士作人一时人文之盛甲于三川上官交荐而夏言再入政府罢之程学

   博李感人嘉靖中知重庆府才识敏果摘发神明然罪疑从轻又爱士如子弟蔡伯贯作乱陷七

   州县贼党多伏城中惮其威名不敢发学博随以计擒之州县俱复傅光宅聊城人万历中

   以御史左迁历工部𭅺知重庆府时播贼猖獗总制李化龙莅郡光宅督理戎马军饷皆有方略播

  平吊忠义瘗遗骨辑流亡抚疮痍修学宫捐俸率作一本于诚恳适遵义守缺当事者委仕之遂星

  驰去安抚夷汉大著功绩寻擢遵义兵巡道副使高折枝固始人任重庆府推官惩奸除

  猾不避权贵播州杨应龙将反愤然以剿除为已任綦江破时折枝在成都日夜驰千里至郡兵复

  变不移时谈笑定之巳监军攻南川诸路军未八先斩关击贼播平汉夷畏服总制李化龙欲题以

  兵宪弹压遵义会以忌中遂拂衣去叶联芳吴县人万历中知长寿县慈和恺悌视民如子

  厚庠士置学田革排保躬采大木播酋破綦江声言东下联芳谕其民曰吾亦有老母㓜子在此尔

  母恐也民咸倚之段高𨕖剑川人知巴县以宽厚得民天启元年樊龙等反大骂死之父

  汝元母刘侧室徐及一子一女皆自尽赠光禄卿谥恭节立祠祀之张志誉大足主簿天启

  时奢崇明之乱志誉与典史宗应皋集兵奋战力屈死章文炳长泰人知重庆府治行廉

  天启元年樊龙等反死之贼知其贤厚敛之丧岀江上夹岸者皆失声赠太常卿王行俭

  宜兴人崇祯中由刑部员外𭅺出知重庆府蜀地多寇重庆尝宿重兵行俭抚御有方民获安业十

  七年献贼陷城死之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王锡新建人崇祯中知巴县流寇围

  城急蒙板穴城锡灌以𤍠油多死及城陷被执大骂抉其齿骂不巳捶膝使跪终不屈贼缚树上射

  之又脔而烙之既死复毁其骨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杨一忠河西人巴县教

  谕流寇攻城分门拒守城陷不屈骂贼被害其子名嗣亦被杀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

  覃文应柳城人巴县县丞献贼陷城与其子懋德俱投井死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

  顾旦上虞人铜梁知县献贼陷城不屈死又江津主簿方应时衢州人献贼陷城死之干

  隆四十一年俱  赐谥节愍 曾 英福建人官游击献忠死英复重庆最有功升副将孙

  可望等兵至英战死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按明史王应熊传作曾英省志府县志同

  惟樊一蘅传作曹英实一人也

 ︹本朝︺陈丹赤侯官人顺治初为重庆推官有惠政于成龙永寕人康熙七年知合州

  赋性狷介兴学重农士民蒙业张采蒲城人康熙十二年知綦江县时吴三桂窃据采厉志不

  屈愤惋成疾死王无荒孟津人康熙十九年知綦江县值吴三桂馀寇围城下无荒百计拒

  守粮尽援绝死之陈士矿秀水人康熙四十九年知重庆府廉正刚介执法严明诛锄豪

  横一郡肃然任举大同人乾隆十二年官重庆镇总兵督兵剿金川逆酋冰雪崚嶒舍马徒

  步身先士卒克昔岭夺诸卡及碉楼二百馀座进兵色儿力山贼惧退守石城十三年六月薄卡踊

  登手刃数贼因火枪伤坠崖死   诏赠提督谥勇烈又守备李成邦亳州人亦以是年随征金

  川力战殁于阵恤荫如例单思迈高密人乾隆十五年知永川县精明果断民不敢为奸修

  筑塘堰数百处水利以兴至今赖之曾受一东安人乾隆三十年江津县始教民树桑饲

  蚕倡修水利加意学校民为祠祀之吴一嵩新建人乾隆三十七年知重庆府金川军兴委

   赴西路佐建昌道总理粮饷西师溃一嵩曰他人可出走吾有军粮之责宜死守遂死之事

   闻赠太仆寺少卿祭葬恤荫如例又合州吏目罗载堂亦赴西路军营掌书记木果木之变随军夜

   出遇贼被害   诏赠府知事恤荫如例叶书绅广丰人乾隆田十三年官江北厅同

   知明决廉慎缉宄安良劝农课士民被其惠左修绪清泉人乾隆四十五年知合州廉明

   静慎折狱准情民以不冤蔡必昌顺天人乾隆五十五年知重庆府严毅精明吏不能为奸

   民惮犯法郡政大治石阵图博野人官重庆守备嘉庆元年随剿邪匪王三槐等在达州击

   贼阵亡又守备山阴人夏继先二年御贼于长夀县力战阵亡守备江南龙魁追剿邪匪在东乡县

   击贼阵亡守备东湖欧恺七年从征邪匪在太平厅力战阵亡恤荫均如例章潮天津人嘉

   庆二年为长寿县典史王三槐攻围县治潮同守备夏继先激励士卒奋力决战被执不屈剖腹死

   事   闻恤荫从优

大清一统志

 重庆府

 ︹人物︺︹周︺巴蔓子巴国人仕巴为将军周末国乱蔓子请师于楚许三城楚已救巴遣使请

  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三城可持吾头往谢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曰使

  吾得臣如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首巴亦葬其尸以卿礼︹汉︺严永巴郡人诏旌孝

  子元初时王堂为太守拨乱致治进贤达士贡孝子严永及隐士黄错名儒陈髦俊士张𫞩皆至大

  李德卬垫江人辟太尉掾熹平五年益州诸夷叛执太守雍陟御史中丞朱龟讨之不

  能克拜德印益州太守与刺史厐芝击破平之又巴郡沈椎黎彪为益州太守皆著名绩杜孝

  巴县人事母以孝闻母喜食生鱼孝役成都买鱼置竹筒以草塞之投于中流祝曰愿吾母得此食

  妇汲于江见筒横来触岸异而取视有二鱼曰必我婿所寄熟以进姑闻者叹其孝感谒涣

   江州人仕为汝南太守有公直之称︹三国︺︹汉︺董和其先巴郡江州人徙于南郡枝江汉

   末率族西迁依刘璋任成都令益州太守清约持躬务推诚信南土爱信之先主定蜀征为中𭅺将

   与诸葛亮并署大司马府事外牧殊域内斡机政二十馀年卒之日家无担石之储亮追思称叹不

   董允和之子初为太子洗马后主立迁黄门侍郎丞相亮北征疏允先帝简拔必能禆补

   阙漏有所广益寻迁为侍中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甚尽匡救之理后主爱宦人黄皓允上则正色匡

   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后终尚书令允孙宏晋巴西太守︹晋︺毛楚枳人与同

   郡杨宗皆有美德楚至牂牁太守宗武陵太守︹唐︺李阳冰合州人开元中为当涂令有政

   绩宗人李白常往依之善篆书推古今独步︹宋︺郝仲连昌州人为河东军马使建炎元

   年金将洛索犯河中以重兵压城仲连力战度不能支先自杀其家人城陷不屈及其子皆遇害后

   赠观察使 洛索旧作娄宿今改正谯定涪陵人初学易于郭曩氏一日至汴闻伊川程颐讲

  学于洛弃其学而学焉靖康初召为崇政殿说书以论弗合辞不就高宗即位定犹在汴诏遣诣行

  在将用之会金兵至定复归蜀隐青城山蜀人敬之称曰谯夫子冯时行壁山人绍与进

  士知丹棱县有惠政以左朝奉𭅺争和议出知万州部使者附秦桧意遂坐罪废桧死起守蓬黎终

  成都路提点刑狱雅人思其徳祠祀之著有缙云集朱子称其所论人主正心亲贤即所谓建极者

  足明禹箕之传破诸儒之陋度正合州人绍熙进士历官国子监丞疏言李全必反且献毙

  全之䇿其言鲠亮激切迁军器少监为帝言陛下推行圣学当自正家始进太常少卿适太庙灾为

  二说以献其一则用朱子之议其一因宋朝庙制而参以朱子之议累迁礼部侍郎致仕所著有性

  善堂文集胡天启重庆人吴曦叛负母而逃兵欲杀其母天启妻张氏哀号愿以身代不听

  卒杀之天启与其妻呼天大骂于是夫妇同死事闻褒恤之赵卯发昌化人淳祐进士素

  以节行称咸淳十年权通判池州元兵渡江守遁因摄州事为守御计明年有讽以降者或问禔身

  之道曰忠义所以禔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既知不可守置酒诀亲友谓其妻雍令岀走雍曰吾

  请先死卯发笑止之兵薄城晨起书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妇同死节义成双与妻同缢从

  容堂死巴延入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墓而去 巴延改见前赵立重庆人以上书忤贾

  似道被谪德祐初起为太社令湖北提刑使蜀趣诸将入卫至重庆则咎万寿已降元张珏方城守

  为后图立无以复命还至涪沈水死赵孟垒合州人为金华尉临安降与从子由鉴怀太皇

  太后帛书诣益王擢宗正寺簿监军复明州战败见获不屈磔死刘霖永川人德祐元年泸

  州守梅应春以城降于元霖献计于郡守张珏复泸州珏以霖为知军既而元兵陷重庆被执死之

  ︹元︺张孝子江津人逸其名元末兵乱孝子负其母糊口四方十有二年明兵平蜀始负

  南归至笋溪时值水涨母曰吾以老惫累吾子至此今隔一衣带水天将不使吾见家乡乎仰天长

  叹自跃赴江孝子仓皇从之觉足下有石载之得渡与母俱无恙及顾江中乃一石牛也今指渡处

   为卧牛滩︹明︺陈宪铜梁人洪武中知监利县有司造官批民病之宪奏减大半知华容奏免

   浮税三万馀石宪一作献蹇义巴县人洪武进士授中书舍人建文即位超擢吏部右侍郎文

   皇立迁左侍郎进尚书永乐七年帝北巡命辅皇子监固军国事倚办奉命巡应天诸府黜陟文武

   长吏止斥太甚者数人馀多宽假仁宗即位累进少师奉命修太宗实录宣徳中赐第大明门内英

   宗即位遣问欲言以敬守成宪始终不渝为对卒赠太师谥忠定王原铜梁人永乐中知咸

   寕县劳心抚字不事表暴江渊江津人宣徳进士授编修郕王监国徐有贞倡议南迁渊极陈

   固守之䇿由侍讲擢刑部右侍郎景泰元年入阁预机务明年以天变条时务三事诏悉从之京师

   久雨雪渊上 言民怨郁结之由帝令法司申冤滥免税如诏五 年山东河南江北饥渊往抚条上军

   民便宜十数事悉议行调工部尚书尹竑巴县人正 统进士擢御史从英宗北 狩死土木之难

   杨庆长寿人正统间知通城 县九载奏绩民请留于朝复任九载秩满又 请前后二十三年

  陈价铜梁人正统中知临湘县岁歉疏乞宽租诏蠲免之有舟丁六百戍江淮役重率多逃亡

  价又奏免百人政绩称最累官至都御史 价或作介误李翔大足人天顺进士为给事中以

  疏论宦官忤旨谪寕州判官蒋云汉巴县人天顺进士成化间知大理府操守廉约听讼

  以善言感动至泣下引罪然后剖决民相语曰不畏公棰但畏公唾去之日行色萧然官至福建布

  使牟俸巴县人景泰进士授御史巡按云南南安伯毛胜镇金齿俸列其违纵罪将吏皆耸

  成化时迁江西按察使政尚严厉巡按山东五年尽心荒政活饥民不可胜数石敏中

  人成化中知松滋县岁饥发赈江涨増筑堤防会郧襄盗起军供旁午敏中措置有方民不告病

  刘春巴县人成化进士及第授编修正德时历礼部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事时觐官各言

  镇守内臣入贡之害春列上累朝停革贡献诏旨乞一切停罢掌礼三年宗藩请封请婚及文武大

  臣祭葬赠谥多所裁正卒赠太子太保谥文𥳑姚学礼巴县人家京师宏治进士擢南京御

  正德元年偕同官谏驰骋骑射不纳既与葛浩等乞留刘健谢迁罪刘瑾马永成等下诏狱廷杖

  削籍后起云南佥事终参议邹智合州人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上疏言时事不报孝宗嗣位复因星变上书极诋万安刘吉尹直而荐王恕

  王竑彭韶等吉憾智甚适汤鼐刘㮣狱起使其党入智名遂下诏狱谪广东石城吏目闻陈献章讲

  道新会往受业学益粹未几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刘𦶜涪州人宏治进士正德初

  户科给事中时刘瑾擅权首抗疏极言其奸被杖落职瑾败起金华知府举治行卓异终江西副使

  陈伯刚合州诸生父母丧负土成坟庐墓六年有白鹤来巢乡人以为孝感事闻旌表

  俊民合州人正德进士历给事中謇谔有声嘉靖初张璁方尊显俊民前后持大礼诸疏劾之

  不少假忤旨杖毙隆庆初赠太常少卿任辙巴县人嘉靖进士知许州岁旱多方赈恤擢守

  黄州采木之役曲苏民困知大理府时檄货大青甚急吏欲择尤者以献辙虑以难继病民拒之历

   贵州巡抚计缚叛苗许吾等边陲奠安李文进巴县人嘉靖进士迁给事中陈边计十二

   事多见省纳京师僧聚众说法于天安寺文进上言乞捕外护为首者按治之诸郡邑有似此者通

   行禁饬帝善之洊擢大同巡抚大同右卫北地曰丰州叛民邱富赵全等居之筑城堡开良田数千

   顷号曰板升板升者华言城也以妖术诱众数入寇文进曰此中国隐患也乃与刘汉俞大猷谋乘

   闲取之擒斩多人焚其宫室进宣大总督刘起宗春之孙嘉靖进士为户科给事中延绥洊

   饥请帑金赈救寻以疏忤严嵩父子廷杖谪荔浦典史终辽东苑马寺卿刘世曾巴县人嘉

   靖进士以御史巡按江南不携苏松一物历云南巡抚削平缅寇性醇孝平生清苦无所蓄积

   贤长夀人由进士为御史有清操嘉靖时历右都御史会御史马录奏妖贼李福达狱并劾武定

   侯郭勋贤等覆如录奏力言勋党逆罪勋激怒帝反前狱夺贤官后用荐起工部尚书终刑部谥荣

   张佳荫铜梁人嘉靖进士授滑县令有异政擢户部主事岀榷闽广无毫发私改兵部

  职方司主事累迁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为政务持大体后抚宣府入为兵部侍郎浙江兵变令抚浙

  许以便宜行事甫入浙境市民之变复起遂勒兵讨擒之而斩兵之倡乱者二人二乱悉定以功迁

  兵部尚书段威武铜梁人举孝廉为渭源令事父母以孝闻既葬庐于墓朝夕哀奠有鹿驯

  乌集梨橘再实之异李仕亨铜梁举人万历中知善化县时遭旱疫斥俸钱给𫗴粥药饵又

  力请蠲租赈恤得报可置义冢以掩胔骼尤惓惓兴学造士内擢主事贫不能置装后出知思州府

  置田赡士赈恤孤惠爱为多历副使田大益定远人万历进士历戸兵二科给事中累

  陈贡税之害言皆剀切时两京缺大僚方面凡百十馀人大益疏请简补又劾内官擅兵采煤极陈

  君德缺失言虽不纳时论壮之卞孔时江津人万历举人补武昌同知监军征桥州有功大

  奄以矿税来楚纵役恣暴孔时面斥奄列其状于朝奄诬富民孔时又直之奄遂劾以阻挠税法逮

  下诏狱凡十九年叶向高为言乃放还熹宗立起南京刑部员外郎忤魏忠贤意出知汉阳府越二

   董尽伦合州人万历举人官安定知县秩满氏诣阙乞留诏加巩昌府同知仍视县事

   久之以同知理甘州军饷解职归天启𥘉奢崇明来攻与知州翁登彦拒守城获全援铜梁复有功

   寻被檄援重庆战死赠光禄少卿夏衍虞江津人天启举人知临漳县有惠政擢曲靖府

   推官署道事丁亥孙可望陷滇衍虞贻巡按罗国𤩽书约共举义事觉与国𤩽俱阖门遇害乾隆四

   十一年 赐谥节愍窦成川西小卒隶安庆抚标守桐城随弁将廖应登出侦贼为贼所

   获并挟至城下使谕降廖未及言成大声告以贼虚实使城中坚守贼寸磔之桐人专祠以祀乾隆

   四十一年   予入忠义祠 按巴县志云邑人事在崇祯十五年三月陈新第

   人崇祯末知定番州礼士爱民共戴之丁亥春孙可望寇定番新第誓众坚守并扼要害逆战先后

   杀贼数百城陷自缢于署内驯鹿堂又忠国公王祥綦江人守遵义孙可望遣贼将白文选攻之兵

   败被杀乾隆四十五年俱   赐谥节愍程源江津人崇祯进士释褐后以闯贼窥潼关

  上书陈剿寇十䇿不报甲申后拥立永明王历晋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经理滇黔楚蜀督战克捷

  偏桥之役为王祥所执七日不食终以大义服祥解诸镇争哄之害明祚既终悲愤卒梁士

  麒永川人崇祯举人献贼陷城遇贼不屈大骂受刃同县蒋世铉献贼至倡集义旅二百馀人婴

  城守御与赋战于东门为贼所执招之降瞋目呼之不屈贼寸磔之临死骂不绝口又合州诸生董

  克治献贼分掠合州克治倾赀募义勇杀贼甚多后于长安坪与贼战力不支乃率三千馀人据洞

  中相持月馀贼凿山积火其上众感克治风义无变志俱被熏死乾隆四十一年俱   予入忠

  曾异撰荣昌人崇祯举人为永寕州知州张献忠部寇孙可望将寇云南异撰与其客

  江津进士程玉成贡士龚茂勲谋曰州据盘江天险控扼滇黔弃之不守事不可为矣遂集众登陴

  未几城陷自焚死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张奏凯綦江人天启初征蔺有功授川

  北副总兵拒闯贼升天柱总兵献贼攻成都奏凯守东门城陷死难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

  罗大爵合州人崇祯十七年以总兵镇戍都贼至死之同时川北副总兵李文阴壁山

  人与献贼战于白水𬒳执骂贼死乾隆四十一年俱   赐谥节愍 按大爵一作官黎雅参将

  文阴壁山县志作文荫萧颂圣定远人明末麻城教谕署县事城陷献贼胁授伪官自缢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简上巴县人性至孝为儿时常负米百里外以养亲顺治辛卯举于乡知直隶钜鹿县以

  廉能擢吏部文选司𭅺中视学江南再转广西右江道所人俸钱多分赡族党之贫者著有四书彚

  刘如汉巴县人顺治进士由翰林院检讨转兵科给事中所陈奏多报可累迁副都御

  史巡抚江西未抵任丁父忧哀毁骨立寻卒李如碧合州人慷慨有勇略顺治间以随平

  云南功授云南前营骠骑将军康熙三年复平水西罗甸升黔西总兵晋贵州提督屡立战功卒于

  官 赠公安伯祀乡贤祠覃铨巴县人岁贡生吴三桂迫以伪职铨百计逃免教授生徒多所

  李成芳巴县人由拔贡任云南寕州州同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之乱把总李忠投贼劫

  州库成芳统丁壮生擒李忠以功加议叙同知十四年贼复攻城力战死之 赠布政司参议

  汝友巴县人官提标随征总兵康熙十九年出师永寕与提督王之鼎泊费雅逹等被贼执不

  屈死赠都督同知龙为霖巴县人康熙进士知太和县邑号难治为霖不尚刑威民无冤

  抑值西藏军兴供亿得宜初太和丁粮分纳有田已迭卖而丁名不除者为霖力为详请获免擢石

  屏知州修城増戍州有土目立勲父子以狡𭶑雄夷中尝随军得千总札为霖密请斥革以防未然

  勲旋有阴诱鲁魁之变他邑残破石屏以有备得全历潮州知府剔弊厘奸复葺韩山书院人文

  蔚起以母老乞养归著有松荫堂诗集本韵一得李馥巴县人康熙武举任成都城守千总

  署守备从征青海战殁刘鍹江津人康熙进士官桐乡知县历署海盐石门徳清勤于课士

  多惠政卒祀名宦王恕铜梁人康熙进士由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历湖北及江安督粮道尽

  除漕政之弊乾隆元年迁广东按察使治狱多平反有归善劫盗数人狱巳具恕察其枉悉纵之未

  几果得真盗累升福建巡抚请豁崇安浮赋贮榖南台以济漳泉荒旱檄修闽县官浦兴化木兰陂

  水利闽人咸颂其德著有楼山诗集李芳述合州人康熙十九年略将军赵良栋从白水

  江入川芳述率先纳款随师进剿吴三桂馀寇收复滇黔累官西寕总兵贵州提督苗蛮慑服晋太

  子少保卒赠太子太傅苟金徽合州人康熙举人性孝友濳心理学知广东曲江县以卓

  异升广西新寕州丁继母忧抵家三日恸卒韩成合州人康熙中任重庆镇总兵法令严明

  诸蛮畏服遇亢旱祷雨辄应郡城偶不戒于火成具衣冠肃拜忽反风灭火人神之韩良辅

  成子康熙武进士授二等侍卫随征厄鲁特历迁宜君参将宜君多盗良辅严坐窝主盗以息又以

  多虎患造虎枪教兵习杀虎校获百馀虎提督广西剿猺獞有功改巡抚卒弟良卿康熙武进士由

  侍卫历官甘肃提督岳锺琪征准夷良卿总统军务机宜悉协卒谥勤毅韩勲良辅子康熙武

  举随父出兵口外授侍卫洊升古州总兵以征逆苗屡立战功迁贵州提督卒 赠右都督谥果壮

  周俨涪州人谭宏之乱俨负父潜逃为贼所执两臂受创父疾笃躬尝便溺以占顺逆父死号

  泣呕血七日发尽白抚弟孤如已子周儒俨弟事亲并以孝闻俨被执儒急父兄之难与贼力

  战受重创死李文仲巴县人任贵州安笼镇标守备雍正六年剿八违寨逆㺜战殁 赠

  都司佥书彭国泰巴县人官把总乾隆十二年从征金川随守备李成邦攻巴纳山同战殁

  恤如例嘉庆七年补给恩骑尉世职同县把总任友外委马化龙把总瞿良佐俱乾隆十三年金川

  阵亡把总王信三十二年缅甸阵亡恤荫均如例谭世俊巴县人漳腊营守备乾隆三十

  八年从征金川木果木阵亡同县把总张其中亦以是年登春阵亡千总张魁三十九年博罗瓦阵

  亡外委谭虎马世奉俱六十年黔楚阵亡恤荫均如例周煌涪州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屡典

  试事尝以侍讲充册封琉球副使开洋至姑米山飓风大作舟且坏从人请易舟煌谨护   诏

  敕弗听寻达琉球成礼而还入直 上书房升侍郎提督江西浙江学政晋尚书改左都御史卒赠

  太子太傅谥文恭所辑有琉球国志及诗文集若干卷王汝璧恕少子甫晬孤恕虽历

  官显要而不为家人生产计汝璧惟仰母女红自乾隆丙戌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洊擢𭅺中居铨

  曹十馀年性孤介寡交游出守顺德等府嘉庆四年授山东按察使历晋安徽巡抚入为内阁学士

  旋复抚安徽所至皆有廉声十年迁刑部右侍𭅺奉使河南触暑得目疾乞休逾年卒诗宗韩孟有

  铜梁山人诗集行世又撰汉书考证夏小正传考及星象勾股数十卷脂玉词莲果词二卷

  兴岱煌次子乾隆进士授编修洊擢礼部右侍𭅺入直 南书房嘉庆四年调吏部再调户部

  奉使祭告川陜岳渎时三省教匪未靖   上命兴岱于所过川陜地方察视宣谕凡胁从者许

  其自新归正者善为安抚七年以事降编修十年升侍读累晋左都御史卒余文谟

  人乾隆举人初任湖南知县再选陜西韩城时剿邪匪文谟随营承办军务甚著劳绩以病殁照阵

  亡例议恤 赠同知衔荫一子入监董杰合州人七岁丧母事继母孝析产时以弟多子田四

  百馀亩尽推与之奴婢器皿取其羸敝者州人高其谊万启贵巴县人官外嘉庆元年

  与同县外委高怀随剿教匪阵亡恤荫各如例同县把总卿定国外委保廷栋田应龙廖怀瑛于三

  年阵亡千总魏忠才把总牟耀先外委马朝余占鳌于八年阵亡均恤荫如例车能胜寿

  人官把总嘉庆元年剿教匪阵亡恤荫如例傅昌黎长寿人嘉庆二年御教匪王三槐于

  傅河场被𢦤其子庠生傅暄性孝友以身翼父贼并杀之同县黄受牒王吉士周泽广张兰轩廖庆

  廷胡经鬯李能拔韩华清韩健飞韩鹏仁李汝中苏蔚陶能才孙鳞祖向以陞游士道李家馀医学

  车汉弼黄廷融朱子玉朱子常朱文刚朱学朱寿李汝中李汝才李墩蒋俸何金忠范麻麻文盛荣

  高文耀余必荣余安国余兴贵邹仕堂范九相江小甲刘代富黄玉贤祝茂节徐纲徐文林陈文才

  陈铭张二李升蔡乐潮蔡以容周国经周以林周美玉周育涛邵国潮邵代民周正卿周正昭周文

  亮周正喜周文钦石绍唐谢攀龙邹代能聂春兰聂建业洪章江九信江龙安黄玉碧黄近虞江采

  芹邹代祥陶万贵向英华张志修张群蔡金召贾云灿丁尚才叶光明王儒世胡文煜李序武韩若

  周韩廷辅汪洪才伏以敬苏邦苏国选苏兰秀苏兰森苏兰芳苏兰育苏兰玉苏怀芳苏大双苏二

  双范洪儒范洪才范洪高范奕彩苏怀保王登璧熊如岱熊如震李复盛李光绪熊端邓文广张金

  召张金龙张金声邹开书但绍林但维龙张举聂精明刘志带吕大元彭学山彭卯生袁文明袁文

  朋袁文圣向志忠程博士程明清刘宗泰刘成相刘得生陈目其陈学檏陈栋才蹇文耀罗世钦罗

  永玉罗文新杨文显杨文建李文恕胡品功程子文殷道举高明高荣尚仁王登科但光海但三王

  学诗余大全余大经余长生叶第贤叶大典叶大章邱正纲樊泰殷绍宗余载璧余龙余光宇但光

  但俸但沛然但四品吕世禄杨洪升杨兴富杨廷桂吕维格杨大贤杨卓贤邱正钦但维钦杨光玉

  但渔但维新但和但世珍王登俊但遵先但耀祖𥠖栋高尚德陈之清刘正刚刘天寿吕大福吕维

  聪但新贤高有光吕大田彭万里陈朝举李如璋李学良陈志远陈诗黄代书罗士高陈谟王思文

  陈朝升李清任夏声洪夏声杨夏潮选夏潮万夏景道夏景齐夏景元夏景思夏德夏继容夏继善

  夏继远夏继周夏继武夏继光夏继舜夏寅铭夏井保夏天寿曾朝芳曾汝坚曽汝昻袁永遵袁芳

  恒袁三袁登张如易余光举余正扬余石佑余礼袁家耀袁大顺周受一周受传陈永定邹正刚雷

  三泽杨麻三戴木工聂四周宗源周武山周文榜周泗太周寅保周鸣音周文祖周华山周宋颖周

  尼山周学贡周长生周学耀周芳周学海周仓贵余宗顺余继富孔学超周同朱大田永清胡胜忠

  胡心泰叶在实刘维诗高得祚戴成俊汪学胜高华英徐文明但从万正邦范伸陈诰杨凤左贵陈

  正鲜明光郑元杨成张俸廖贵颜国正朱林张大忠张芝翠陈长仲李贵刘贵罗学张明周林韩安

  汪光伦锺仁发向汝盛余廷贵李爵位何美学余海吴国相熊升丁兰张大文车云从李能芬刘万

  恺刘永义刘永发刘永清刘世召刘三刘二申胜显韩槐程从宽袁文耀袁文远游长生袁文往韩

  绍祖韩绍干韩绍莲韩簧韩栋黄星陈中义黄万端陈世贵俱御贼死难嘉庆年间均入祀昭忠祠

  刘汉章永川人官把总嘉庆三年随剿教匪阵亡恤荫如例吴纯俊南川人宦守备

  嘉庆五年随剿教匪阵亡恤荫如例刘锺煌合州人嘉庆三年御贼首张子聪徐添德手刃

  五六人被执遇害锺煌侄良璞良琦与同州王大造苟文爚陈彦佐任舒扬刘杨誉周光渭俱御贼

  死难嘉庆年间均入祀义烈祠陈彦韬合州人邪匪倡乱集义勇以卫乡里身经数十战嘉

  庆三年御贼被害恤赠如例谭景东涪州人嘉庆四年御邪匪王三槐等于鹤游坪其母

  遇害景东奋力击贼身受七十馀创而死同州赵𪟝操文昇袁芳徐昶盛万春倪岳周肇基吴廷魁

  姚永安罗仲坤冉仕元彭自澄黄国龙彭允清彭于彬杨光泰彭绍猷戴成龙李富香张正禄李建

  远彭作模李乾健徐正常邹世俸陈绍广陈绍虞鞠志仁朱山杨肫如贺文元曽贵张志元李纯修

  冯昇谭朝举李保魏世金魏碧何玉林张正银王正顺李俸李荣李正华李作楫李作富鞠志连刘

  仕学鞠保黄伯川熊五凤姚允正李廷俸彭学波李芳李培刘文照张应全张德贵李廷杰熊五龙

  蔡金瑶蔡金虎蔡金梅蔡金仁蔡金禄蔡金明蔡金朝蔡金安周汝明古文恒古文德张荣富蔡金

  贵蔡金顺王文秀瞿文芳郭俸先郭长生石大章石彩文吴金秀吴金文周文奇廖奇荣朱明占朱

  明章汪鸣冈汪昭兰杨仕贵陈富勾唐千发陈富干李本万唐万发李一万陈国安陈秀谟唐荣邦

  唐荣先李秀春李明贵陈金柱唐三才蒋成富蒋成荣蒲禄蒲仕玉冯上干冯上春王荣从孙长生

  孙国林周克顺周一梅周一位周成年刘纯先王朝树黄顺年黄显吴国荣吴国顺魏国顺魏国举

  张本海曽通学曽果正王天文王天才尹仕科刘钊陶大遂蒲汉元蒲汉鼎蒲汉高蒲汉仲蒲正法

  蒲在邦蒲在朗蒲在相蒲学胜蒲长生蒲在年蒲在汤蒲大山萧富三萧玉廷萧星十萧星万周明

  海唐世兴𡩋贵徐廷芳徐举荣徐举榜徐举道徐举文陈大珍袁衷唐代聘唐之成胡文宗唐文贵

  陶文刘长生刘登方李文科王玉春王贵罗广贤罗方廷黄学孝黄学礼吴国松刘二盛登荣盛文

   富高国才余金王何学常何学刚余文连余文郁朱仕礼魏金良周之荣高文锦高长林万洪玉卓

   相赞朱金锺徐元刘允才魏世卓黄宗孔魏世倧杨昌法张本洪陈国恒陈国奇蒋从太戴荣魏世

   登周廷杨刘仲贤张和南黎应龙李贵李廷青赵斗弼趟洪元赵于宽赵尤才马俸傅信学赵应付

   夏建成夏奇敏夏廷玉冯丙受张廷碧陈长生黄丙黄朝林何曾安刘四海熊桂林陈朝余墨斋余

   文祥余文浩余文学唐之相张朋张万孙廷芳严生于陈文纲席文龙席光美何元朱茂德刘湛祥

   冷友冷贵马朝爵王珍王珍儒刘健行刘谨华刘敬荣刘辉朝刘启昆刘启书刘维邦刘光彩刘天

   成刘姜安刘明刘均刘启铸刘汉玉刘四铭孙国用刘太明王国明王国林王朝相王鉴王成黎朝

   富刘文全董多能高明贤高明贵高明华高明成冯海山冯朗山冯南山冯秀清冯启汉冯昆元冯

   所如白允扬周声杨周之聪周殿扬周南扬周汝明周之秀周之道周于濳周于奇周之业周之硕

   周于稿周连升周之珍周长元周之明周毓周荣举周之举周之弼周之伍周孔杨周之寅周朝阳

  周朝举周廷举周廷辅周朝仲周龙安周汝龙周二炳王世德李朝相李万元刘林祖李美章李昌

  乐李文同吴国清吴正兴胡德远王维进王维龙王维仲王维富王硕文廷彩文钜文洪儒徐于高

  谷相况荣操文元王天忠王天眷张汉申胡怀书高怀蔡金柱赵天福熊占明夏尧先刘国辅王良

  才蒲在升刘玉梅白汉钦夏元吉魏国玉刘应先魏廷祥魏廷秀余文亮刘铎夏登魁夏学衡张子

  贞张子洪张正春张子修张正诗谭世泰谭世吉余文逵余文举张显元罗开远何世凤何世举陶

  学宽韩正文余学龙夏天文何汤黎正干王如碧夏希文夏登芳夏宗才许君泽许登玉王秀荣夏

  登国夏学校程本周王秉忠沈元泰夏文衡赵渧濬刘廷献夏宗濬朱仕北徐章白登龙赵子真王

  岐山刘美东王天伦马应贵王朝相白伦升邬国举邬国昻汪濳安赵洪滔王仕昌冯海山马祥爵

  冯于全李安常黎升张正体夏学陶正海刘在朝余学伦夏福保余文浚夏一载夏一绪胡正富杨

  正泰王官保舒正连幸文元锺文陈正纲夏渧宗冯宗𫝊朱以焕孙容江余文伦冯占元夏见闻余

  文进胡国贵胡登元余文明余文学夏文英刘映先刘启万周于书孔继智俱御贼死难均入祀昭

  李继昌定远人嘉庆元年集团勇御教匪王三槐等贼闻李秀才兵至辄夜遁去三年

  贼首张潮犯境继昌率乡夫二百人捍卫里党贼众围之数重越日粮尽矢绝遂过害祀忠义祠同

  县邱棠文显扬彭廷泰刘正坤罗征杰刘清标俱遇贼不屈死均入祀昭忠祠黄瑭江北人官

  守备嘉庆元年随剿教匪阵亡同县把总袁邠于七年阵亡恤荫各如例李万青江北人嘉

  庆三年御贼于偏岩场遇害同厅李尧弼谭大有何学来资荣卫资正禄何大龙李一风李仁义蓝

  尚坤僧海伦刘贵王良碧刘明举胡天祥胡天柱严占仕胡天锡刘德相高胡辅林毛二包贵陈有

  胜黄应龙潘玉楚黄朝荣谢有雄王玉池石顺朝童绍华宋来三黄杨龙萧登贵萧登榜宋玉祥涂

  国玉萧登联萧金玉杨忠胜吴世贵张升姜荣蔡国良张华贤张华珠俱御贼死难均入祀昭忠祠

  袁文安江北人母丧与昆弟守墓三年赡族人以义田敦行不怠年百岁五世同堂嘉庆十

  四年 旌

 ︹流寓︺︹宋︺程颐河南人绍圣间削籍窜涪州颐至寓居北岩山著易传薰其徳者皆为名士涪

  人崇祀之尹焞洛人靖康中刘豫以礼聘焞不从自商州奔阆得程颐易传拜而受之绍兴田

  年止于涪颐读易处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

 ︹列女︺︹秦︺寡妇清巴郡人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颜

  师古曰以其行洁故号清也︹宋︺胡天启妻张氏元兵至重庆天负母而逃兵

  欲杀其母张哀号愿身代不听卒杀之天启与妻呼天大骂遂同死赵卯发妻雍氏

  昌元人卯发通判池州元兵渡江卯发谓雍先出走雍曰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卯发笑

  曰此岂妇人女子之所能也雍曰吾请先君死卯发笑止之兵薄池遂同缢死赠顺义夫人︹明︺

  曾子迁妻胡氏江津人年二十二守节抚孤同里江渊诗云巳抱终天恨惟存两岁

  儿于今能色养天道岂无知年九十六终天顺中旌又同县邹璇妻胡氏亦以节夀旌宣谟

  妻夏氏巴县人谟病笃刲股以进不起夏年二十誓志不二事舅姑以孝抚孤成立八十五

  岁终成化中旌又同县张启宗妻王氏年二十守节养姑王徽妻李氏亦刲股愈夫疾徽死李欲殉

  之家人防救得免俱旌江厚妻秦氏江津人年二十四厚溺死于龟停山秦至溺所

  号泣投水者数众持之不果龟停山水急凡溺死无获者秦哭水次九昼夜竟获尸苦节以终又巴

  县侯烈妇夫戍松潘归途溺死告者至再以翦刀自刺死张衮妻毛氏巴县人年十八

  衮没毛触棺头破气绝而死又荣昌徐际明妻卢氏年十七夫卒越月子亦殇中夜自缢死铜梁舒

  九龄妻陶氏夫卒无子殓毕自缢于柩前袁玺女定远人幼许宇胡宗教及笄宗教殁女依

  父兄独居四十馀年家人罕窥其面又长寿刘任甫女许字周文恒未筓文恒没遂奉亲不字以终

  王文琼女永川人许嫁李秉善少寄育于史初家负商人赀约以女偿之女闻之曰我

  王家女吾父已许李彼何人敢以我为货乎遂自刎又壁山卢文标女不污强暴自刺死刘大

  节妻许氏涪州人年十九守节遗腹子六月抚之成立营葬舅姑今称其居为节孝里同

  州钱某妻刘氏张孔时妻冯氏张德煜妻王氏吴鼎妻范氏张诩妻夏氏任学妻萧氏文可宗妻厐

  氏张亲仁妻朱氏沈掞妻张氏文武妻王氏陈一廉妻赵氏均以节旌帅勲妻胡氏

  永川人事姑孝遇暴不屈投帅家滩死御史巡按至境梦女子衣湿诉于前明日阅案牍得氏死节

  状檄邑今营葬亲为文祭之时久旱其夜大雨喻应鹤妻谢氏荣昌人年二十二夫

  亡有二女刻意坚守蔡贼入城氏携二女避山中百鸟环鸣树上遂免同县喻应梦妻朱氏年二十

  守志抚六月孤思钦成立事两世舅姑以孝谨著思钦妻陈氏亦十九岁守志事姑八十三岁卒崇

  祯初张寅启女永川人幼许字成国玉将笄国玉殁父吊之女随父奔丧受姑金(⿰钅义)-- 钗

  以归翦发割耳不食死又巴县马魁女许字罗姓未婚守节南川李正荣女许字聂胜芳未婚胜芳

  亡女闻讣自缢合州诸生王开宿聘妻某氏亦未婚自刎殉节魏尚元女江津人年十七

  正德中流贼将至女与母嫂约曰甘死不辱既而荣昌兵过众惊走女至石梁头投水死嫂知非贼

  追无及矣同县周宏智女年十七丧母纺绩养父不岀戸限流贼劫县与父俱被虏不屈皆死

  凤瑞妻杨氏长寿人正徳中流贼入县杨被执大骂不屈贼折其足而死同时永川张

  仁魁妻王氏铜梁傅万辉妻杨氏安居郭嘉禾妻王氏均过寇不屈死王仲玉女

  秀荣昌人正徳中贼入境仲玉遇害松秀骂曰汝杀吾父恨不得食汝肉遂投深堰贼𢦤其首而死

  同时永川查柏女妙莲铜梁冯大本女桂秀大足李实女金秀岳仲秀女士真均遇寇不屈死

  颂妻李氏合州人颂卒无子李年二十一抚夫兄子字鹭为子登乡科子亡又继侄孙贼

  过其里不入其家九十岁卒卒之岁颂墓发连理枝同州何溥祐妻陈氏程凤仪妻黄氏陈本初妻

  魏氏王肱妻童氏张仲懽妾汤氏俱以节旌庶吉士邹智之妻刘氏归邹未久智贬死石城刘杼轴

  自给立操峻厉以寿终万历间建祠与夫智并祀何嘉会妻吴氏永川人年二十

  五夫卒遗孤一岁白莲贼起负姑匿山中采藿养姑姑殁典衣治圹里人呼其冢后溪曰孝节溪同

  县何清山妻刘氏年十八夫殁有强夺其志者刘往拜夫墓刺面自誓闻于令严斥邑豪而旌其节

  后岁饥刘捃拾养姑以稗秕自活抚二子成立七十岁而终胡万成女壁山人年十五

  未字父母俱殁弟先德幼女遂矢志守贞年八十岁卒万历十四年旌又合州周孝女举人世亨之

  姑也抚世亨以延周嗣遂终不字家甚贫日衣治丝枲以哺世亨稍长授之句读勉以大义世亨得

  成名涪州夏子霄女性孝父无子遂誓不字以供子职好书史屏华饰年四十卒人称曰老姑碑存

  马正添妻梁氏大足人名孝凤夫病危伯兄私受财贿俟正添死即逼嫁之梁

  知之遂自缢同县夏良弼妻龙氏夫早亡抚子景娶妇王氏子又殁姑妇共厉节鄢鹤妻秦氏刲股

  杀夫守节不二俱于万历间旌罗尚价妻刘氏綦江人夫早死播贼乱避弟刘天善

  家贼至胁之行刘曰我守节三十馀年岂从汝骂不绝口而死同县陶鸣镐妻牟氏播贼破城杀鸣

  镐牟伏哭夫尸亦被害刘熠勲妻罗氏夫妇被虏罗自缢死欧仕达妻王氏播贼至被执过高滩悬

  崖数十丈王尽力挽贼同坠崖下王死贼尸亦碎张启中妻罗氏孀居被执过高滩携二子投水死

  郑烈妇巴县人避乱江津蒙溪乱兵至妇负子投深涧死按通志载江津庠生郑裔昌妻况

  氏二事相同疑即一人吴舜妻段氏巴县人夫殁守节同县王汉武妻彭氏刘某妻

  沈氏铜梁张叔理妻向氏均天启中旌长寿古某妻陈氏綦江罗倜妻杨氏王邦珍妻罗氏陈怀礼

  妻李氏张奏凯妻曹氏翁秀妻王氏王英妻田氏南川萧子元妻王氏定远李纯心妻石氏均崇祯

  沈艾姑芷姑巴县庠生仍炜之二女奢酋据渝城二女同投井死事闻建双烈坊

  李翘曾妻张氏长寿人崇祯甲申贼逼长寿翘曽挈张避于武隆行至蒲溪箐

  贼骑追之张知不免谓夫曰君急逃避此吾毕命之所也乃以头触石血淋漓顷之贼至张巳濒死

  犹极口大骂遂遇害同县李庚齐妾孙氏甘俸爵妻萧氏媳刘氏幼女某陈吾琳妻金氏荣昌敖干

  恒妻陈氏綦江翁台妻康氏杨霏璧妻郭氏杨霏玉妻李氏江津胡女月蟾永川蛊士荣女綦江罗

  大道女四姑陈明禄妹满姑涪州文晓女大足蒋永贞女淑姑曹自强女贞姑均遇寇不屈死

  昌徴妻陈氏合州人崇祯末昌徴死于贼遗孤一岁陈携之避地黔中豪强多谋娶

  之者陈毁容以死自誓历兵乱三十年抚子成立节操凛然

 ︹本朝︺张国缙妻夏氏巴县人夫亡夏投江以殉人救之得不死越一载卒自缢

  玉锡妻张氏巴县人有佣工乘玉锡岀夜以刀掘窦人室逼之张不从被害同县刘公

  昇妻吴氏夫远岀吴病邻人祝永将犯之吴力疾大呼比舍执永赴官吴遂自刎王咸宜

  女巴县人幼许字曾壬及筓壬卒女恸哭欲殉父母劝止之遂归曽为夫服丧事舅姑以孝闻

  张仁妻孙氏巴县人夫亡遗一子甫五月夫弟甫六月孙抚育之贫不能自给勤女红

  营甘旨养姑姑病刲股以救同县齐天文妻宋氏年二十而寡谭宏之变弃女负姑而窜养葬尽礼

  苦节五十馀年彭长春妻杨氏涪州人年十九而寡哀毁几绝姑病刲股以疗事继

  姑亦尽礼抚遗腹子迄于成立陈璋妻瞿氏长寿人璋病两刲股以救不愈终身素服

  不与筵宴遗三子抚之俱成名孙登贤书者五守节六十一年年八十八终邦楫妻

  杨氏合州人夫亡守节康熙年间 旌杨芳林妻吴氏涪州人夫亡守节康

  熙年间 旌张素蕴妻蔡氏合州人夫亡守节雍正年间 旌杨奇妻

  何氏涪州人夫亡守节雍正年间 旌秦师圣妻徐氏巴县人夫病刲股疗

  之不愈投缳以殉遇救免孝养孀姑教育稚子同县节妇龚瑜妻高氏张琼妻余氏孙秦来妻熊氏

  杨廷玑妻李氏刘广寅妻陈氏牟陈常妻王氏芮茂芳妻黄氏齐治妻陈氏李荣妻黄氏李国靖妻

  罗氏颜正色妻杨氏董经妻周氏潘滋兰妻雷氏易天作妻李氏陈洪妻童氏徐元长妻盛氏张太

  安妻周氏金振道妻张氏韩蒂卿妻黄氏江咸安妻程氏萧复仁妻金氏戴澍妻樊氏张瑶妻李氏

  陈敬修妻周氏杨丛发妻曽氏田大受妻李氏黄贵麟妻焦氏向依仁妻张氏杨春先妻牟氏杨梅

  妻余氏王宗远妻高氏王登榜妻覃氏任本仁妻邓氏杨之瑢妻徐氏刘大辉妻周氏邓文⿰岁羽 -- 翙妻宋

  氏烈妇张绍儒妻朱氏贞女刘泽裕聘妻徐氏烈女孙兆麟聘妻韩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启

  甲妻陈氏江津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龚孙祺妻李氏龚荣妻杨氏杨均世妻龚氏程晐

  妻夏氏陈雝斯妻吴氏杨凤鸣妻袁氏王存谦妻陈氏白凤廷妻胡氏白尚文妻曹氏锺盛文妻张

  氏周吕颉妻李氏周基永妻刘氏烈妇周正明妻王氏王治泽妻刘氏王友良妻涂氏王赓尧妻刘

  氏均乾隆年间 旌李忠亮妻彭氏长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沈明祖妻张氏吕

  国品妻彭氏尹崇沦妻杨氏戴源祖妻侯氏余腾飞妻邓氏刘仁洪妻徐氏贞女周文衡聘妻刘氏

  余屏翰聘妻李氏均乾隆年间 旌李世昌妻张氏永川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

  荣贵妻黄氏周国元妻袁氏王理妻张氏张天臣妻卢氏𡋕乾隆年间 旌孙继祖妻

  汤氏荣昌人夫亡守节孝事翁姑邻家火舍子负姑以避焰及其屋自熄同县节妇敖毓珚妻

  杨氏李景著妻吴氏均乾隆年间 旌罗凤翥妻刘氏綦江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杜广生妻罗氏罗鹏翼妻刘氏赵天聪妻陈氏孝妇罗振伦妻金氏均乾隆年间 旌杨天

  申妻鲜氏南川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辉元妻许氏王光辉妻杨氏烈妇陈先魁妻何

  氏均乾隆年间 旌范天祐妻冉氏合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唐国祚妻王氏丁

  国正妻锺氏张瑞麟妻杨氏刘汉杰妻苟氏陈三立妻胡氏王嘉会妻张氏陈时妻董氏郭师伋妻

  冯氏石璞妻张氏覃士宏妻吴氏李春先妻徐氏郭师偁妻任氏曹永智妻郑氏姚安义妻刘氏左

  秀元妻李氏徐珏妻陈氏翁联科妻刘氏烈妇文宗彦妻李氏贞女李正时聘妻刘氏张心载聘妻

  黄氏杨一珍聘妻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周儒妻张氏涪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周

  鉴妻罗氏夏𡸞妻高氏石若汉妻陈氏周镐妻黄氏陈子扆妻文氏文步武妻周氏陈于瑞妻夏氏

  谭绍尧妻张氏杜绳祖妻李氏徐玉阶妻冯氏烈妇冉仲道妻王氏李文惠妻姚氏张相臣妻文氏

  曹文奇妻王氏贞女田伦聘妻夏蔡姑均乾隆年间 旌张瑛妻卢氏铜梁人夫亡守

  节同县节妇周勋妻王氏烈妇张献章妻鄢氏烈女蒋三耀聘妻董二姑徐应后女金姑均乾隆年

   申 国位妻贺氏大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黎伯东妻杨氏谭声鼎妻康

  氏烈妇朱龙章妻宋氏贞女甄朝聘妻曹氏均乾隆年间 旌何其仪妻白氏

  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魏朝杰妻刘氏张文琳妻陈氏陈爵信妻李氏烈妇田大朋妻任氏均乾隆

  年间 旌郭钊妻蒲氏定远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汤介妻陈氏田士杰妻陈氏冯祖

  述妻邓氏何大山妻苟氏张良臣妻徐氏烈妇唐氏均乾隆年间 旌聂舞南妻李

  氏江北人夫亡守节乾隆年间 旌王志鹏妻晏氏巴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李某妻陈氏金璧妻冉氏金天爵妻任氏陈安国妻李氏辛玉璧妻黄氏田世英妻姚氏田世龙

  妻朱氏郑纪妻黄氏孔毓清妻舒氏陈真妻胡氏吴锦元妻黄氏张孔杏妻周氏牟尚礼妻周氏刘

  大川妻陈氏唐诒远妻樊氏许文浩妻刘氏程廷珍妻徐氏邹毓贤妻熊氏洪天坦妻罗氏李绍成

  妻敖氏王徳冶妻朱氏烈妇刘遇春妻何氏陈某妻王氏李某妻杜氏烈女刘文浩女长姑王某女

  癸姑贞女聂氏均嘉庆年间 旌刘宏烋妻刁氏江津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刁

  邦趾妻漆氏陈汝翼妻袁氏龚子然妻潘氏戴元妻廖氏刁遐福妻龚氏鄢毓垕妻左氏杨钦龙妻

  蹇氏王钦妻杨氏高椿妻程氏龚德照妻袁氏鄢毓曽妻凃氏烈妇罗某妻陈氏谭某妻段氏袁某

  妻张氏程某妻段氏烈女卞巴姑均嘉庆年间 旌余盟易妻韩氏长夀人守正捐

  躯同县节妇王邦藻妻李氏陈大川妻潘氏陈于升妻李氏李文偕妻韩氏周应城妻傅氏叶之锡

  妻曹氏汪如纶妻杨氏陈训妻韩氏韩登俊妻谢氏韩嗣志妻胡氏烈妇杨文榜妻黄氏均嘉庆年

   傅 昌黎妻罗氏长寿人嘉庆初教匪犯境不屈死节同县李能震母聂氏

  陈旦妻戴氏胡澜母程氏程志诗祖母张氏母黄氏韩绍祖妻杨氏韩绍干妻张氏韩某妻杨氏韩

  绍莲妻周氏韩笙妻王氏韩籍妻蔡氏韩簧妻张氏韩栋妻罗氏韩明妻程氏袁余氏张氏谢氏刘

  世元母戴氏刘世显母黄氏刘添福母宋氏刘叶氏万刘氏宋刘氏刘周氏张刘氏万刘氏郑氏女

  大姑小姑袁文耀女三姑四姑俱遇寇不屈死均嘉庆年间 旌张肆灏妻毛氏

  永川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李春茂妻文氏李立馨妻石氏均嘉庆年间 旌黄安英妻

  秦氏荣昌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雷亮妻王氏伍某妻谢氏烈女万国泰女均嘉庆年间 旌

  娄联允妻韦氏南川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金廷藩妻杨氏韦仕馨妻唐氏周文让

  妻唐氏烈妇杨某妻周氏均妻庆年间 旌刁启泰妻熊氏合州人夫亡守节同

  州节妇陈文礼妻姚氏徐贤良妻颜氏苟标妻喻氏戈鉴妻谢氏冯忠宣妻张氏刘仕彦妻范氏蔡

  方昇妻朱氏汪永祐妻陈氏刘中幅妻杨氏刘中慎妻苟氏何代茂妻杨氏刘忠贵妻潘氏杜如玙

  妻苟氏冯彩学妻刘氏烈妇王廷仁妻袁氏杨廷光妻高氏朱⿺辶士魁妻周氏均嘉庆年间 旌

  徳彰妻高氏合州人嘉庆初教匪犯境不屈死节同州夏文弼妻杨氏廖兴华妻秦氏

  李星登母廖氏林汉杨妻杨氏蒋国升妻胡氏龚华妻吴氏王世相妻余氏王世儒妻周氏胡邦

  母冯氏杨徳闵妻梁氏夏恩通母严氏杨正礼妻李氏周家儒母段氏文天祯妻胡氏杨朝佐妻刘

  氏蒋国楹二女长姑银姑张国权女长姑文胜章女幺姑俱遇寇不屈死均嘉庆年间 旌

  良妻张氏涪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夏渊妻赵氏张一载妻陈氏熊犹麟妻陈氏熊璐

  妻何氏陈鹏遥妻周氏张秉钜妻周氏谭灿妻王氏陈国龙妻王氏夏涵妻郭氏毛师尧妻何氏何

  宗溶妻徐氏王文炳妻熊氏陈惇五妻王氏孔传圣妻何氏谭鍢妻贺氏张琨妻余氏孔传贤妻吴

  氏龙标妻胡氏吴璜妻周氏郎成名妻周氏烈妇官有本妻张氏贞女张栩聘妻何氏烈女官有庆

  聘妻杨氏均嘉庆年间 旌萧秦氏涪州人嘉庆初教匪犯境不屈死节同州周高氏钱

  冯氏刘萧氏罗袁氏萧夏氏戴魏氏杨张氏夏韩氏徐杨氏谭何氏谭余氏蒋王氏余陶氏汪熊氏

  朱王氏瞿陈氏张孙氏包郭氏游李氏余邹氏吴柴氏薛谢氏徐薛氏陈梁氏鞠黄氏彭何氏况李

  氏烈女胡长姑唐二姑赵小姑黎大姑程三姑夏姑谭姑马长姑浙幺姑蒲姑冯小姑袁大姑尹大

  姑白小姑文小姑尹长姑孔小姑熊大姑柴小姑黄二姑郑姑况姑彭姑俱遇寇不屈死均嘉庆年

   周 国望妻王氏铜梁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罗仕逹妻任氏罗珠妻朱氏

  张馨妻车氏均嘉庆年间 旌王𬭎妻黎氏大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万朝宣妻罗

  氏万朝宗妻张氏陈在禄妻韦氏均嘉庆年间 旌殷元璧妻李氏壁山人夫亡守

  节同县烈妇易蒋氏均嘉庆年间 旌何廷乐妻李氏定远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张良臣妻徐氏蒋庆云妻安氏均嘉庆年间 旌袁子适妻毛氏江北厅人夫疾

  剧氏四割股以疗卒不起年二十而寡孝事继姑姑病复割股和药者三年八十有四终杨谢

  氏江北人嘉庆初教匪犯境不屈死节同厅杨颜氏周杨氏徐张氏吴林氏唐裴氏徐幺姑徐孝

  姑黄三姑江二姑江三姑郭姑董细姑唐姑俱遇寇不屈死均嘉庆年间 旌

 ︹仙释︺古赤斧巴县人能炼丹砂与消石服之身体毛发尽赤蜀都赋所云丹砂赩炽赤斧服

  而不朽者也︹唐︺兰冲虚涪州人居于精思观神龙乙巳秋一夕乘云而昇王帽

  仙出入阛阓为人修敝冠号王帽子暮则卧于涪州天庆观一夕解尸而去道士为葬之月馀自

  果山贻书谢︹宋︺宗连石照人姓董嗣潭州大沩山善果有僧过其家以灯示之曰灯照汝

  汝照灯耶答曰灯亦不照我我亦不照灯扁其室曰穷谷刘琦镇荆南问穷谷何义连曰心尽曰穷

  性凝曰谷随响应声不疾而速徐神翁尝居乐温之北真观相传神翁于此飞升去今观之

  右有飞仙台仙人迹尚存

 ︹本朝︺嵇古灵住綦江中峯寺年一百一十有五清健不畏寒暑从游者惟教以敦伦行善他

  无所语示寂之日呼众说偈而逝

 ︹土产︺金唐书地理志昌州合州贡麸金元和志涪州贡麸金寰宇记渝州产金唐书地理

  志合州石镜巳川有鐡䌷绢寰宇记昌州贡绢九域志南平军涪州贡绢唐书地理

  志溱州贡斑布涪州贡獠布元和志昌州贡筒布南州贡斑布溱州贡楮皮布苎布涪州贡布寰宇

  记昌州贡斑布九域志渝州贡葛布唐书地理志合州贡葛元和志渝州贡葛唐书地理

  志巴县壁山县有盐寰宇记南平狼峱山岀甘橘华阳国志江州有甘橘官荔枝

  华阳国志江州有荔枝园寰宇记乐温县产荔枝其味犹胜诸岭海棠花谱海棠无香独靖

  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元和志渝州合州贡牡丹皮涪州贡连头麝香唐书地理

  志昌州贡唐书地理志溱州产文龟明统志涪州岀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久世号灵义

  丹砂唐书地理志溱州贡石胆寰宇记渝州合州贡华阳国志涪州岀蜜蜡唐书地

  理志涪州贡蜡元和志溱州贡黄蜡涪州贡白蜜华阳国志江州产粉谓之堕林粉

  酱元和志涪州贡茄子元和志溱州贡文铁刀唐书地理志涪州贡文刀桃竹

  箸元和志合州贡寰宇记渝州产桃竹寰宇记涪州产席渝州产竹簟书筒唐书地理

  志合州贡寰宇记涪州岀扇为时所贵

大清一统志

 保寕府在四川省治东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七百十里南北距六万里东至太平厅界五百六

  十里西至绵州梓潼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顺庆府西充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陜西汉中府寕羌

  州界四百六十里东南至顺废府蓬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潼川府盐亭县界二百里东北至陜

  西汉中府南郑县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龙安府平武县界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五千三

  百九十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鹑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春秋巴国别都秦为巴郡

  阆中县汉为巴郡广汉二郡地西境汉水以西为广汉郡地

  汉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置巴西郡晋因之宋曰

  北巴西郡寰宇记晋李雄之乱巴西荒芜太守理无定处宋元嘉八年始复立北巴西郡

  齐因之梁天监八年于郡置南梁州按魏书獠传孝昌中魏昌

  建启以巴州隆城镇立南梁州地形志南梁州阙盖其地㝷复入梁也西魏废帝三

  年改曰隆州盘龙郡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初

  复改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元年复曰隆州先天二

  年改曰阆州天宝初改曰阆中郡乾元初复曰阆

  州属山南道按元和志唐书地理志俱属山南道旧唐志寰宇记则属剑南道寰宇记

  引十道录云果阆二州贞观中属剑南道开元十属山南道天宝中属剑南道乾元中又属山南道

  若据地势言之嘉陵江既在剑门之外流历阆果合三州而合涪江且三州同是汉巴郡之地以山

  川论定合属山南道五代后唐天成四年置保寕军长兴中

  入蜀宋亦曰阆州干徳四年改安德军属利州路

  绍兴十四年属利州东路元初立东川路至元十

  三年升为保寕府二十年改保寕路后复为府隶

  广元路明曰保寕府属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四川省领州二县七

  阆中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顺庆府仪陇县界六十里西至潼川

  府盐亭县界六十里南至南部县界三十里北至苍溪县界三十里东南至仪陇县界六十里西南

  至盐亭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巴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苍溪县界三十里古巴国别都秦置阆中

  县属巴郡汉因之后汉建安中分为巴西郡治晋因之刘宋为北巴西郡治萧齐因之梁为南梁州

  治西魏为隆州治隋改曰阆内仍为巴西郡治唐复曰阆中为阆州治五代宋因之元明俱为保寕

    府 治 本朝 因之苍 溪县在府 西北四十里东 西距一百九十 里南北距九十 里东至巴

    州界一百十里西至剑州界八十里南至阆中县界十里北至广元县界八十里东南至阆中县界

    十里西 南至南部县界四十里 东北至巴州 界二百二十 里西北至剑州界八十 里汉阆中县 地晋

    分置 苍溪县属巴西郡刘宋省入汉昌县 隋开 皇十八 年改汉昌曰苍溪属巴西郡唐属阆 州宋 因

    之元明俱属保寕府 本朝因之南部县在府南少东七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

    距一百十里东至顺庆府仪 陇县 界九十里西至潼川府盐亭县界一百六十 里南 至顺庆府西充

    县界七十里北 至阆中县界四十 里东南至顺庆府蓬州界一百 里西南至盐亭县 界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仪陇县界一百里西北至 阆中县界五十里汉置充国县属巴郡后汉因之 初平四年分置

    南充国县晋省充国以南充 国属巳西郡刘宋曰南国县属北巴西郡萧齐因 之梁改曰南部县西

    魏 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属巴西郡唐属阆州 宋因 之元属保寕府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十四 年

    复置仍 属保 寕府 本 朝因 之广  元县在 府 北二百 八十里 东 西距 二 百二十 里南北 距 二

    百四 十 里东 至南江县界二 百 里 西至 昭化 县界二十 里 南至 苍溪县界一百 二 十 里北 至陜 西汉

    中府 寕 羌州 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 至巴州界一百五十 里 西南 至昭化县界三 十里 东北至寕羌州

    界一百七十 里西 北至 龙 安府 平武县界九 十 里汉葭萌县地 三国 汉为 汉 寿县 地晋初为晋 寿 县

    地太元中 分置兴安 县 属晋 寿 郡刘宋因 之萧齐分为东晋 寿郡魏侨 置 益州 亦 曰西益州 梁大同

    中改曰 黎州 西 魏复曰 西益 州㝷 改利州 置 总 管府隋开 皇初 郡 废十八 年改 州治 兴安县 曰 绵 谷

    大业 初府废 寻改州为 义城 郡唐 武德元 年复曰利州 二年置 总管府贞 观二 年府 罢天宝 初改曰

    益昌 郡 乾元 初复曰利 州 属山 南西 道干寕 四 年置昭 武 军五 代后唐改 郡 曰益 川宋 𥘉属西 川 路

    咸平四 年分 置利 州路景祐四 年改 平武 军端 平三年废 元宪 宗三 年置利州都 元帅 府至 元十 四

    年罢 府改曰 广 元 路属曰川 行 省明 洪武七 年 曰广元 府寻改 府 为 州以州治 绵 答县 省入十 四 年

   又降州为县属保寕府 本朝因之昭化县在府北少西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

   距一百八十里东至广元县界二十 里西至剑州界六十里南至苍溪县界一百六十 里北至广元

   县界二十里东南至苍溪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剑州界六十里东北至广元县界二十里西北

   至陜西汉中府寕羌州界一百二十里汉置葭萌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三国汉改曰汉寿分属梓

   潼郡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寿太元十五年于县置晋寿郡刘宋分置益昌县属白水郡萧齐因之魏

   改益昌曰京兆属南白水郡周省晋寿复改京兆曰益昌隋属义城郡唐属利州五代后唐同光三

   年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开宝五年改曰昭化元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改属保寕府 本朝

   巴州在府东北三百五十里东西距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十里东至陜西汉中府

   西乡县界四百里西至苍溪县界八十五里南至顺庆府渠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南江县界六十

   里东南至绥定府东乡县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顺庆府仪陇县界七十里东北至通江县界六十

    里西北至 广 元县界七 十 里古巴 国 地汉巴 郡宕渠县地后 汉 永元十分 置 汉昌县 属 巴郡三 国汉

    分 属巴 西 郡晋因 之刘 宋 初 属巴西 郡寻废 后改置 归化 郡 萧齐因 之梁 初 亦 曰归化 郡置梁 广县

    为 郡治 魏正 始元 年改 置 大谷 郡延昌 三 年置 巴州 周大 象二 年改 县曰 化 成隋 开皇初 郡 废大 业

    初复改 州 为 清化 郡唐 武德 元 年复曰 巴 州 天宝初复曰 清 化 郡干 元初 复曰 巴 州属山 南 西 道五

    代 属蜀 宋亦 曰巴州 清化 郡属利 州 路无曰 巴 州属 广元 路明 洪武九 年以 州治化 成 县省入 仍 降

    州为巴 县 属保宁府正德 九年复升 为 州 本朝因之 通    江县在府 东北 五百五 十里 东

    西 距四 百四 十八 里南北 距四 百八 十 里东至陜西 汉中 府西 乡县 界四百 里西 至巴 州 界四十八

    里南 至 巴 州界五十 里北 至 汉 中府南 郑县 界四百三 十 里 东南至绥 定府 达 县 界二百 里西 南至

    巴州 界 王十 里东北至 西 乡 县 界四 百 里西北 至南江 县 界八 十里汉巴 郡 宕 渠 县地 后 汉为宣 汉

    县地梁 为 始 平县地 西 魏分 置诺水 县属遂寕 郡隋开皇 三 年 仍省入 始 平唐 武德八 年复置诺 水

     县 仍  于县 置 壁 州天 宝 元年 改 县 曰 通 江改 州 曰始 寕  郡干 元 元 年复 曰 壁州 属 山 南 西 道宋 初 因

     之熙 宁 五 年废  壁州以县 属巴州 宋 末 分 为 上 通江下 通 江 县元  至元二十 年皆并 入 曾 口 县 至 正

     四年复 置 通江 县属 巴 州明因之   本朝 属保 寕 府 南       江 县在 府 东北 四百七 十 里东 西距

     一百二 十 里南 北距 二 百 六 十 里东 至  通江县界九十里 西 至广 元县 界 三 十 里 南至 巴  州界八十

     里北 至 陜西汉 中府 寕 羌州 界一 百 八 十 里东南至通 江 县界一 百二 十 里西 南至 苍 溪 县 界一百

     四十 里 东 北 至 陜 西 汉 中  府南 郑 县 界 二 百 一 十里西 北 至 广 元 县 界 七 十  里汉 巴 郡 宕 渠 县 地 后

     汉 汉 昌 县 地 梁 为 难 江县 地西 魏 为 盘 道 县 地周天 和 五 年 复 分 置 难 江县 于县 置 集 州 及 平 桑郡

     隋开 皇 初 郡 废大 业 初 州 废 属 汉 川  郡唐 武 德 元年复 于 县 置 集州 天 宝 初 改 口 符 阳  郡干 元 初 复

     曰 集 州 属 山 南 西 道 宋 初 因 之 熙 寕 五 年 废 集 州以 县 属 巴 州 元 至 元 二 十 年 并 县 入 化 成 明 正 德

     十一 年 复 置 改 曰 南 江 仍属巴 州   本 朝 属 保 寕 府 剑          州在  府西 北 二 百 二十  里东 西 距 二 百

  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东至苍溪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绵州梓潼县界八十里南至潼川府盐亭

  县界二百里北至龙安府平武县界八十里东南至苍溪县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盐亭县界二百

  九十里东北至昭化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平武县界八十里汉广汉郡梓潼县地刘宋分置南安郡

  萧齐因之梁置南梁州后改安州西魏改曰始州改郡县俱曰普安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州

  曰普安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始州先天二年改曰剑州天宝初复曰普安郡乾元初复曰剑州属剑

  南道五代属蜀宋亦曰剑州普安郡隆兴二年普安军绍熙元年升为隆庆府属利州东路元至

  元二十年复曰剑州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改属保寕府 本朝因之

 ︹形势︺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东接巴郡西接梓潼

  当梁洋梓益之冲土地平衍而沃山川秀丽

  忠恕设厅记在劔南巴峡群山硗确之中宋董丕思政堂记

  接关表后据剑北据川陆之会实为要地宋武平志

 ︹风俗︺瑰伟俶傥冠冕三巴华阳国志地暖气清民淳事简

  宋李献 卿南楼诗 序恭 俭而文冯忠恕记

 ︹城池︺保寕府城周九里三分门四南临江三面环池洪武四年建 本朝乾隆三十四

  年修六十年嘉庆三年重修 阆中县(⿰阝企)苍溪县城周三里五分门四明成化中土

  筑正德中甃石 本朝康熙六十年修乾隆三十六年重修 南 部县城周二里七分门

  四明万历中建 本朝顺治四 年修乾隆四十九年嘉庆十六年重 修广 元县城

  里门五明洪武三十一年因旧址建本朝乾隆二十九年嘉庆元年重修昭化县城

  周二里七分门三明正德中因旧址建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巴州城周二里五分门

  五明成化中建 本朝康熙𥘉修乾隆三十九年嘉庆十三年重修通江县城周四里门

    三明成 化中 土筑正 徳 六年甃石  本朝 康熙元 年 修南    江 县城 周二 里 三分池 广 二

    文明 正 德间建本朝 康 熙初修  剑    州城周二 里门 五明成化 中土筑 正德 中甃石  本

    朝干 隆 二十八 年 修

  ︹学校︺保寕府学在 府治 西 南宋 大观四 年建 明 洪 武中 修  本 朝顺 治中重 修入 学 额 数

    二十 阆 中县学在县 东门 外 旧在府 治北 明崇 祯间迁 建今 所  本朝 康熙 三年 修

    嘉庆十 四 年重 修入学额 数 十五 名苍   溪县学在 县治 西 北明 正徳七 年建   本朝 康熙

    五十 九 年 修乾隆四 十 八年重 修 入 学额数八 名南     部县学在 县治西明洪 武中建

    本朝康 熙 初修入学额数 十 五名广  元 县学在 县 治 东南明 天启二 年 建  本朝 康熙

    五年 重 建三十 三年修入 学 额数十 二名 昭    化 县学在 县 城北门 外 旧在 县 治西  本 朝

    乾隆 十 九 年迁建 今所入 学 额 数八名巴     州学在州 东巴 江 北旧在城西  本 朝 康熙二

   十九年迁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二名通江县学在县治西北宋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雍正元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南江县学在县东一里旧在县南明正德中建 本

   顺治十七年迁建今所入学额数八名剑州学在州城东门外宋建 本朝顺治十六年

   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四年乾隆五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锦屏书院在府治西

   南 本朝乾隆 二十五年建于府城外嘉庆六 年迁建今所云 屏书院在府治锦屏山

    本朝嘉庆十七年建鹤山书院在苍溪县治北旧名大翁书院 本朝嘉庆十八年

   修改今名鳌峯书院在南部县治西 本乾隆四十四年嘉陵书院广

   元县治前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利州卫建乾隆四十三年迁建今所临江书院

   化县治西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宕渠书院在巴州治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皋书院在通江县  本朝乾隆四十四 年建龙 门书院在南江县本朝乾隆十

  七年兼山书院在剑州治东北明正德中建 本朝雍正五年重建巴州义

  学在州治东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建 按旧志载丹柹书院在巴州南书案山文贞书院在剑

  州西南元建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万五千二百三十二今滋生男妇共九十六万二千七百二名口计二十八万七

  千五百五十二户

 ︹田赋︺田地二万五千一百四十七顷一十三亩七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二万七千七百九十一

  两六钱一分八釐七毫

 ︹山川︺灵山在阆中县东寰宇记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周地图云灵山多杂树昔蜀王鳖

  灵帝登此因名唐天宝六年改为仙穴山盘龙山在阆中县东隋志阆中县有盘龙山寰宇

  记阆州盘龙山南有一石长四十丈高五足当中有戸及扇若人之掩闭古老以为玉女房舆地纪

  胜蟠龙山在县东北三里以形得名唐贞观中望气者言西南千里外有王𰚾太宗令人入蜀求之

  次阆中果见山中气色郁葱因凿破山脉唐咸亨中尝移县治于山侧文城山在阆中县

  东三十里峯峦耸列林木葱蒨一峯拔出上有元都坛为汉张道陵授符箓之所相近有琅琊山山

  有九井泉流溅石若振珮然重锦山在阆中县东一百三十里接仪陇县界两峯对峙秀

  丽若锦九域志奉国县有重锦镇因名青崖山在阆中县东南十里嘉陵江东岸宋淳熙

  间有僧凿佛像于崖问一名千佛崖赐绯山在阆中县东南四十里山势环拱草木蓊郁为

  县之胜又东南三十里为思恭山极高峻唐初思恭县盖置于此马头山在阆中县东南

  六十阆中山在阆中县南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多仙圣游集焉舆地纪胜

  在县南三里一名锦丹山又名宝案山上有四院曰玛瑙罗汉尽锦西桥至和初又筑阆风亭以眺

  望焉旧志在江南岸两峯连互壁立如屏四时花木错杂如锦与郡治对峙故名眉山

  中县南十里其形如眉又南五里为钟山居群山中其钟声四境皆闻故名玉立山

  中县南三十里山势屹立伞子山在阆中县北六里中高四下旧志今名伞盖山为县之主

  山一名北岩又名頣神岩玉台山在阆中县北七里有玉台观杜甫诗阆中城北玉台碧又

  曰中天积翠玉台遥即此天目山在阆中县东北寰宇记在奉国县东十五里又名天溪洞

  葛仙翁修道之山舆地纪胜上有玉女池大方山在阆中县东北一百里山顶四方如枰对

  峙者曰小方山顶亦方干又有凤栖山与小方山并峙白鹤山在苍溪县东五里山腰有

  来仙洞 按旧志以此为离堆山疑误紫阳山在苍溪县东三十五里一峯峙立高入青

  云唐志苍溪县有紫阳山马鞍山在苍溪县东一百五十里以形似名大𫉬山

  溪县东南三十里石城四周天生奇险宋江环绕其下宋淳祐中尝徙阆州治此山有大小二峯小

  峯上有石井出泉不竭大峯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亦曰仙莲池又有凭虚洞云台山

  在苍溪县东南三十五里接阆中县界唐志苍溪县有云台山寰宇记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

  百里有鱼池宜五榖无恶毒可度灾周地图云汉末张道陵在此学道与地纪胜一名凤凰山明统

  志山峯峻峭插天有洞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曰玉丹玉鱼岩曰松根盘桃有九转亭丹灶尚存

  其东又有书岩乃葛稚川读书之所小锦屏山在苍溪县南一里与府城南锦屏山相似

  九龙山在苍溪县西北与𩀱剑天马皆群山中最秀者又有亭子山接昭化县界

  女山在苍溪县北十里曲肘川源出于此阳门山在苍溪县北寰宇记在歧坪县西三

  十里又有岳阳山在歧坪县东十五里旧志苍溪县有避尘石笋三星连珠等山皆为幽胜

  山在苍溪县东北寰宇记在奉国县西北三十五里明统志在苍溪县东八十里远望如几案古

  方州城也离堆山在南部县东南颜真卿磨崖记此山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丈形胜缩矗

  上峥嵘而下𭰁洑不与众山相连属是谓之离堆与地纪胜离堆岩在新政县东凿腹为岩唐鲜于

  仲通与弟叔明潜修于此明统志在南部县东五十里蜀有三离堆此其一也龙奔山

  部县东南寰宇记在新政县东二十六里又总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峯如女𭅺之总角

  盘龙山在南部县东南三十里山势盘旋似阆中之盘龙而差小禹迹山在南部县

  东南三十里俗传禹治水尝经此山顶平衍有小石泉南山在南部县南一里县之主山也

  蜿蜓苍翠环绕县城一名跨鳌山宋宝祐中尝移县治于此龙灵山在南部县南一十里

  背西江与小盘龙山相近山势如龙九子山在南部县南七十里一名九龙山龙盘

  山在南部县西南五十里峯顶峭拔众山拱揖有洴溪环绕其下兰登山在南部县西八

  十里三面峻绝俯临西江与地纪胜在新井县宋二十里相传严君平隐居于此有君平洞

  依山在南部县西一百四十里舆地纪胜在普安北二十里相传汉罗冲霄张道陵隐居于此

  有东西二观凤凰山在广元县东盘旋起伏(⿱艹石)翺翔其巅曰宝峯雪山在广元县

  东十里峯峦叠出称为秀丽龙福山在广元县东南寰宇记在通平县东一里二𭅺

  山在广元县南十里山高路陡行人怦之乌奴山在广元县西方舆胜览在绵谷县西

  六七里以李乌奴得名峭壁如削有洞高不可上旧志一名乌龙山天台山在广元县西三

  里峭崖苍郁盘道萦纡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巅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其北为九陇山环拱九

  十九峯如剑㦸之排列鲜于侊益吕八景诗九陇穿天外即此亦谓之九峯山山有汉王寨相传汉

  高祖尝驻跸于此石燕山在广元县西北八十里一名玉女山山极高峻梯格乃能上獠

  人恃此为险金山在广元县北三里孟蜀置金山寨宋乾德初伐蜀别将史进德等自嘉川

  进击金川砦一名金城山涤溪环其右潭毒山在广元县北与地纪胜在绵谷县北九十

  里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涉颇艰其下深潭有一铁索见则兵动木寨山在广元县北一

  百三十里潜水岀此龙门山在广元县东北元和志龙门山在绵谷县东北八十二里岀好

   锺乳寰宇记 龙门山亦 名葱岭 山梁州记葱岭有石穴高数十 大其状如 门俗号 为龙门舆地纪胜

   龙门洞在绵谷县北凡有三洞自朝天程入谷 十五里有石洞及第二第三洞有水自第三洞发 源

   贯通二洞下 合嘉陵江 按明统志谓龙门山在昭 化县西一百四十里误凤 岭山

   化 县东与广元县 二郎山接岭五 峯山在 昭化县西南与白卫岭相 峙路接剑阁连峯插天

   圆秀如𥪡掌俗名五颗山长平山在昭化县西 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 池清澈不竭宋

   王智于此筑城后王 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 障牛 头山在昭化县西二十五里以形似

   名舆地纪胜昭化县有朱雀山与牛头山相连人头山 在昭化县西四十里山巅突岀宛若

   人头后唐长兴初伐蜀王宏䞇从白卫岭人头山后出剑门南即此九曲山在昭化县西九

   十里山势盘 回九曲与剑门对 峙木 马山在昭化县西北隋志 景谷县有木马山元和 志

   在 景谷县 南二十五里诸 葛亮岀祁 山于此造木牛流马以供 运因名九  里山在昭化县

    北 二十 里盘曲嵯 峨约 高九里大  高山在 昭化 县北一 百二 十里山 势高 耸为众 山之 冠路

    狭难东龛山在巴 州东十 里巴 江 东 岸又巾子 山下有 古洞 数 层 甚深其     章山

    在巴 州东寰 宇 记在 其章县东 八里一 名 隆城 山始    平山 在巴州 东隋 志始寕县 有始 平

    山寰宇记 在 旧始寕县东北 七 里崑  山在已 州东 四十里岀璞 石相近 有老 君山山趾三 溪

    汇为一潭石城山 在巴 州东南三十 里 突 立于清水 江心巴江亦 绕 其 下 金     榜山

    在巴州南一 里 上 有奇石名印斗又 名 书 案山南   龛山在巴州南二里化城山 

    州南三里 寰 宇记化城县以 山 名 玉   山在 巴州南 六十 里 多玉 石然深 险不 可 取西    龛

    山在 巴州 西 二里为郡主山 又五 里为 凤 嘴山又有卧牛 山平    梁山在巴 州 西二十 五 里

    四围石 壁如 城其 上平坦 有地数 十亩居氏数 户古 寺龙 泉二水 四时不 竭义     阳岳山

    在巴州西 北 寰宇 记在恩 阳县南一里 梁 义阳 县以此 名登    科山在巴 州 西北舆地 纪 胜在

    恩阳县 东 北一里乡人谢周 乡谢耕王绍谢 震皆读书 于 此登科因名旧志 在州西北三十 里

    彊山在 巴州西北隋 志清 化县有 伏彊山寰 宇 记木 彊山在清化 县北 一百步  按木彊 即 伏

    北龛山 在巴州北 八里 舆地 纪胜 大北龛在郡北三里俯 瞰巴 江小 北龛 在郡北五里

    风帽 山下其岩 如屋 王  望山 在巴州北十里与地纪胜在 巴州江之北岸白州城绝江而 登

    山高一 里岩 径绝 险占 一州之 胜 相传有王 真人蒙得道 于此 名王 蒙山 唐明皇 尝 至此山曰 此去

    京师不 远 故 名王 望岩腹间 有龙洄即 古 黄 牛山 亦名北山鼓      楼山在巴 州 北舆地 纪 胜

    在巴州北 三十里其傍为珍珑山 山 顶有泉 出小石如樱 桃有窍可以穿缕儿女 以 为璎珞

    腹山在 巴 州北 隋志盘道县 有龙 腹山 寰 宇记 在废盘道县 西九 里 大      钟山在通江县

    东六十 里突 起 万山 中如覆钟然有石 池龙 湫 亦名 龙池山 歌     籁山在通江 县东七十 里

    寰宇记 上有 城甚险峻明 统志 山上 旧有石鼓 击之 声闻数里连 击之 即雨得     汉山

     江 县 东 百 二十里 明统 志 其上 石 壁 如城 中 平可容 数 百 人 旧志在 万山 中 崛起 崖 堑 削绝 千 仞独

     西 南 一 径 陵 险 转 折 而上有 一 夫 当关之 势 顶平数 里 可 以 耕 艺 出 泉 冬夏不 竭 有 石刻云 宋 淳祐

     中 余圿 临 视 形 势 命 统 制 张 实因 险筑 垒储 粮 建 邑 为 恢 复 旧 疆 之规 秋            锦山在通江县

     南隔江山 脉 与 壁 山相 连 霜 降后山多红叶 望 之 如 锦一 名 翠 屏山包       台山 在 通江县 南百

     五十 里 高 出群 岭 𡘜 兀 一方登之 可 以 远眺 上 有 石 洞壁       山 在 通 江 县 西 寰宇 记 壁 州 以 县

     西 一 里壁山 为 名 旧志 其 山峭绝 如 壁金     童山 在 通 江 县 西 百 里四山 环 抱 徙 然 独 出上

     有 平地 数 百 亩巴 江水 绕 其 下铁    船山在 通 江 县西 北 界石 岭嵌空 长 夏 雪不 消 天欲 雨则

     山下 必 有 飞 泉 四 射相传山半有 池 常 有 铁 船 浮岀因名 思        公 山 在 通 江县寰宇 记 在符阳

     县 北 二 百 里 其 山 最 峻 思公 水 源 岀 此 又 有 思 公 城龙         山在 通 江县 东 北与地 纪 胜在 县 东北

     十 馀 里 龙 滩 溪 出 此 旧 志 今 有大 龙 山在 县 北 一 里 延 亘 数 里 为 县 镇山 即 此三             门山

  江县东北舆地纪胜由金洋而南大山深泽稍涉人境有石门山绝高石路荦确五里入土门又有

  六峯山在县东北八十里龙来山在南江县东三里下有太虚洞空旷幽深可藏千人

  元山在南江县东六十里玉女山在南江县东南三十里公山在南江县南舆

  地纪胜在县南二里不与群山相连四面状如公字旧志又名白鹿山游仙山在南江县

  南二里孤峯特立思远山在南江县西寰宇记在废大牟县西北三十里有曽溪水出此

  山东北流注与峻水合龙耳山在南江县西二百里孤峯𦊅出石壁峭拔上有甘泉

  啄山在南江县北二十里蜡烛山在南江县北六十里峯峦耸拔云表米仓山

  在南江县北方舆胜览巴之北境即米仓山绍兴以来岀兵之孔道旧志山在县北八十里米仓之

  南地名三会乃剑阆巴蓬渠达六郡之冲宋开禧二年金兵入凤州兴元帅程松亟趋未仓山由中

  巴遁入阆州即此孤云山在南江县北舆地纪胜两角山在难江县北九十里与孤云山

   相连唐贾眈曰兴元之南路通巴州中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王子韶所谓孤云两角去

   天一握也旧志亦名韩山在米仓之西茶坡山在南江县北百五十里大巴山

   在南江县北二百里接陜西汉中府南郑县界一名巴岭山高耸千寻岩径极险与汉中诸山相连

   为巴汉巨镇船山在南江县东北二十里四山环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荡𣻌而此山宛如

   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小巴山在南江县东北寰宇记小巴岭在难江县东北

   一百三十里周地图云此山之南即古巴国其岭上多云雾盛夏犹有积雪北水源出此明统志小

   巴山在巴州东北二百九十馀里旧志其险次于大巴 高峻过之卧龙山在剑州东二里

   盘园周布高一百文鹤鸣山在剑州东二里特耸千仞环饶州治一名东山金鼻山

   在剑州东五十里掌天山在剑州东南接南部县界元和志在临晋县西南六十里晋太

   安元年遣都䕶卫博讨李特特遣李荡自掌天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山出名柘堪为弓材虽

   檿桑燕角不能胜也寰宇记在西水县西北三十五里兼山在剑州东南百二十里宋学士

   黄裳居此 宅址遗基俱在 山下驾 鹤山在剑州南舆地纪胜在普城县南一里相传张道陵

   驾鹤往来 于此又名驾空山旧置柳 溪驿于此旧 志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滴  翠山

   州南舆地纪胜在普成县郭外一里 按明疏志在川治盖误以普成为普安也凌云山

   在剑州西南舆地纪 胜在武连县北三里一垅直下如龙横西 峯如屏下瞰小潼水龙 祠山

   在剑 州西南寰宇记在武连县东三里高三百丈旧名 九龙山唐贞观中尝于山上置九龙祠天宝

   六年敕改为龙祠山舆地纪胜 九龙山腹有洞洞前石壁如屋中有九井 求雨辄应五 郡山

   在 剑州 西南寰宇记 周地图云 武连县南有治 山县 人张 逸背梁附魏 与梁将杨 干运战于此山 下

   大 破干运死 者十人恭帝元年收骸骨并为一 墓死者凡 五郡人因改治山为五郡山氏  陌

   山在剑 州西南寰宇记在普成县西三十五 里旧图经 云晋太康中武都氏人流移入蜀耕 凿此

    山遂以成陌因名龙须山在剑州西旧志梁普通六 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将樊文 炽等

    围魏小 剑置 栅龙须山上以防 归路即此州志有龙 飞山 在州 一里即龙 须之讹山五   子

    山在剑州西北寰宇记在武连县北七十二里西自龙州界迤逦斜连马阁山顶其山至此特起

    五峯雁行相次高五百丈因名 旧志在州西北五十里一名五华山又名京兆山 峯峦奇秀清溪潆

    浮沧山在剑州 西北唐志阴 平县有淫沧山舆地纪胜 在县东十五 里相传尧时洪水

    此山独存因名龙血山在剑州西北元和志龙血山亦名龙象岩在阴平县北五十里绝壁

    高岩万有馀 丈有四石龙在石 壁间昔有群龙共斗四龙疲衄 呕血死因化为石 血变成黳堪充器

    物延布四五里今龙像犹存寰宇记在阴平县东北五十里宋齐于此置龙血戍亦名龙穴山东有

    龙象岩 岩东北有洞穴莫 测深 浅泉出其 下舆地纪胜一名 赤水 山汉   阳山在剑州北二里

    峯峦 高耸为州之主山旧志按 寰宇记有故垒山在州 北有姜维拒锺会故垒因 名其山峭壁下临

   绝涧 后唐长兴初孟知祥将厐福城败官 军于剑州北山疑即汉阳山也大 剑山在 剑州 北

   又有 小剑山与大剑山相属 山海经高梁之 山西接岷 峨东引荆衡蜀志景耀 六年美维自沓 中还

   住阴平闻 关口已下与张翼董厥合还保 剑阁以拒锺会会 不能克晋书张载至蜀省父道 经剑阁

   著铭曰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 嶓南通卭僰北连裦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 之

   门作固作镇是曰剑 阁壁立千 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 斯顺益州 刺史张敏表上其

   文武帝 遣使 镌之于剑阁焉华阳国志 德阳县有剑阁道 三十 里至险有阁尉水经注小 剑戍西去

   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 之剑阁也元和志大剑山亦曰梁山在普安县北 四十九里

   又石新妇东北 一里千人岩之南岸绝壁高 数千仞即剑山之危 峯见数百里外旁视众岭犹 平地

   也岩下 高百丈许有石壁红色方如坐 席即张载勒铭之 处寰宇记大剑山西北三十里 又有小剑

   山崔鸿十六国春秋 云符坚使 杨安伐蜀徐成破二剑是也其山东接 莎鼻西接 绵州凡二百三十

    一里 方 舆 胜 览 舆 地 广 记 云 山 有 小石 门穿 山通道六 丈 有 馀 即 秦 时 所 开 石 牛 道 也汉 永平 中司

    隶杨厥 又 凿 而 广 之 即 锺 会 伐 蜀 之 路大 剑 虽号天险有 厄 塞 可 守 崇 墉 之 间 径 路 颇 夷小 剑 凿石

    架阁有 不 容 越 者 明统 志 大 剑山 在 剑 州北 二十五里其 山 峭 壁 中 断两 崖 相 嵌如 门 之 辟如 剑之

    植故又 名剑门山 巾  子山 在剑 州北 七 十 里 山 亦 高峻顶有 积石 特 起 如 巾 帻 然

    天岭在 广元 县 北 舆 地 纪 胜 在 利 州北 五 十里 路经 绝险 其 后 即 朝 天 程 旧 路 在朝 天 峡栈 阁

    后开此道行人便之七 盘岭在 广 元 县 北 百 七 十 里 一 名 五盘 岭 与 陜 西 寕 羌 州 接 界 自 昔

    为 秦 蜀 分 界 处 石 磴 七 盘 而 上 因名杜 甫 诗 五盘虽 云 险 山 色 佳 有 馀 仰 陵 栈 道 细俯映 江 木 疏

    漫天岭在 广 元 县 东 北 三十 五 里有 大漫 天  小漫大 二 山 皆 极 高 耸唐 罗 隐有 诗一 名  稿本

    山旧 志小 漫 天 在 大 漫 天 北 二 岭 相 连 为 蜀 道 之险后 唐清 泰 初 孟 知 祥 置 大 小 漫 天 二 寨 宋 干 德

    中伐 蜀 别将 史进 德 夺其小 漫天寨 蜀 人退 保大 漫 天寨即 此梅      树岭在 昭 化 县东 南 四 十

   里丛林深箐中多猛兽有关避风岭在昭化 县南百五十 里白 卫岭在昭化县

   西南 五十里与剑 门相接有白 卫铺唐诗纪 事明皇 幸蜀登白卫 岭眺览良久 歌李峤诗即 此

   贤岭在 南江县北 舆地纪胜 在难江县北百馀 里以 韩信得名 旧志与孤 云两角俱有栈道

   大仓岭在剑州北大 剑溪经此入江雪 峯在巴州东南舆 地纪胜去曽口县十 里众

   山 中𦊅 岀一峯明 统志在 巴州 东三十五 里十   二峯在 南江县东 北舆地 纪胜在艰 江县

   北四十里巉岩耸秀大 小十二峯最为奇观有客题诗曰插立翠峯分十 二为君唤作小巫山旧志

   山巫山在 县东北 五十 里即巴山 之群峯也下有龙洞相近 又有莲 花峯 有石洞曰 莲花洞高空百

   馀 丈外临深渊内容千人邑人尝避 兵于 此一名红红洞相传溪中有红鲤 云东  岩在阆中县

   方舆纪胜在县东五 里一名大象 山宋 太平兴国中陈尧叟凡弟读书 于此亦名台 星岩 俗谓之读

   书 岩相连者曰 漱玉岩 停  云岩在 南部县北 二里 宋李焘有 诗千  佛岩在广元县

  北十里江东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门先是悬度架木作栈而行唐时韦杭凿石为佛遂成通衢

  岩在剑州北舆地纪胜在普安县后有池贮众龙岩在剑州舆地纪胜在剑州剑门县西

  一里洞穴可坐百许人明统志在州北七十里蜿蜒如龙盘之状又州治西亦有龙岩可坐百人

  千人岩在剑州东北大剑山上元和志在石新妇东北有石室可容千人因名又石新妇神

  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大剑东北三十里夫远征妇极望忘归因化为石明月峡在广元县

  北八十里一名朝天峡江流所经龙门峡在南江县北二十里中有龙门潭灵云

  洞在南部县东北外邃十广冬暖夏凉八三丈许踏之有声如钟扣之亦然阳模洞广

  元县北舆地纪胜在绵谷县北六十里有山万仞峭壁如削中闻洞门高不可上一名羊模谷在县

  北陇洞之西去朝天驿八里富水洞在昭化县西北二十里燃烛而入过马鞍桥路极狭

  有石床石笋又大潭深十丈天旱取其水祷两辄应有汉王洞在县北二十里又明水洞去县六十

   里水 从半岭流出居民 赖以溉田仙 人洞在通江县西一百 里洞前平沙数丈成三 径常

   有仙人足迹长短不同其西则皆牛马鸡犬迹拂去次日如故洞前有泉水有硫磺气巴蛇

   洞在 通江县北四百 里其地有南坝寺每岁端阳 前有蛇自柱础 间出累累不一然不为害 骈

   池洞在剑州南二里一名龙洞横侧而入深不可测祷雨辄应群仙洞在剑州西南舆

   地纪胜在武连县界中无他物惟石室数间如堂宇然相传有仙人奏乐于此有水自西而东不知

   汉源坡在剑州东旧置驿于坡上曰汉源驿后唐长兴初讨孟知祥前锋将王贽自白

   卫岭从小剑路出汉源驿还攻剑门破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至清缰店出剑关南二十

   里蜀将王昭远引兵陈汉源坡以拒清缰之兵皆即此旧志汉源坡在州东三十里仙人磏

   在通江县东 三百里有石窦可容百人又有牛角磏在县西百 里金溪上石笋数十自崖顶下缀望

   之棱棱如牛角然有石室可容十人石门在巴州北三十 里左右皆峭壁围环三 里许

    穴在 广 元县 北二十五 里汉水 之 南出 鱼肥美故 名嘉    陵江在 阆中县 西南 自陜西 汉

    中府寕 羌州 流 入迳 广元县 西 昭化 县 东 过剑州东界又 南迳 苍 溪阆 中二县 南 又东 南 迳 南部县

    北又 东 南 入 顺 庆 府 蓬州 界 即 西 汉 水也 亦曰 阆水又 名 渝 水 华 阳 国 志阆 中 有 渝 水 賨民 多居 水

    左 右锐 气 喜舞今 所谓巴 渝 舞 也水 经 注 汉 水 迳通 谷又 西 南寒水 注之又 西 迳 石亭 戍 又 迳 晋 寿

    城 西而南 合 汉 寿水 又 东 南至 葭 萌 县 东北 白 水注 之又东 南 迳 津渠 戍 东 又南 迳 阆 中 县东 阆 水

    东 注 之又 东南 得东 游 水 口又 东 与 𮑮 溪 合又 东南 迳 宕渠 县东 元和 志 西 汉水 一 名 嘉 陵 水迳 绵

    谷县 西一 里又 迳 葭 萌 县 城 南 寰 宇 记 嘉 陵江 自利州 流入 剑门 县 界 迳 县 东 二 十 里 过 废 始州 又

    迳苍溪 县东 一 里东 南流至 阆中 县 又 名 阆 中水亦名渝 水又 迳 南部 县东一 里又 东 流 迳 新 政县

    东 十里 旧 志 自 寕 羌 州入广 元县 境流 一 百 二 十里 至县 西 南 又 三 十 里达昭 化县 界二 十 里 至 县

    城 东北 合 白 水又 南 过 剑 州 东 七 十 里 历 一 百十里 达苍 溪 县 界又 六 十 里 过 县 城 西 曲 东 南 统城

    南下三 十 里 达 阆中 县 界 又 二 十 里至 郡城 西转东十里 合 宋 江 又南 八 十 里 达 南 部县 界又 二十

    五里 转 东 迳 县 东 北 二 里 又 东 南 七 十 里入 蓬 州界  原 按 汉 书 地 理 志 出 陇 西 郡 西 县 嶓冢 山 南

    入广 汉 白 水 东 南至 江 州 入 江 者   汉水也郦 道元云 汉 水 南 入 嘉陵 道 而 为 嘉 陵 水 后世嘉陵 江

    之 名 盖 出于 此 自 此 以下 至 葭 萌 为 白水 潜 水 至阆 中 为 渝水 阆 水 至 垫江 为 涪 内 水 随地 异 名 要

    之皆 嘉 陵 江 即 皆 西 汉 水 也 其 以 此 为 漾 水 者 自水经 始 汉 志 陇 西 氏 道 县 下 云 禹 贡 养 水 所 出 至

    武 都为汉 武都郡武 都 县 下 云 东 汉 水受氏 道 水一 名沔过 江夏谓之 夏 水 入 江 养 与 漾瀁古 字 通

    也 今 氏 道不 知所  在其水亦 无 可 考 然 班 固 本 以此 为 东 汉之 源与  西汉绝无 交 涉 至 水 经 则 云 漾

    水 出 陇西 氏道 县嶓 冢 山东 至武 都沮县 为汉 水乍 读 之似 为东 汉及 观 下文 云东 南迳白 水至 葭

    萌 与 羌 水 合 又 东 南 过 阆 中 入 江 则 竟 是西汉水与 汉 志 氐 道 武 都 注 抵 牾 而 嘉 陵 江 遂 兼漾水之

    名 其 实 禹 贡 所 导 之 漾 在 今 陜 西 汉 十 府 寕羌 州 境 与 西 汉 水 源 流 𮞉 别 详 见 汉 十 府 志白                 水

     江在 昭 化 县 西 北 自 陜 西阶 州 文 县流 入 又 东 南合 嘉 陵 江 水 经 注 白 水迳 建 阳 郡东 又 东 南 迳

     白水 县 故 城东 又 东 南 与西 谷 水 相 得 又 南 迳兴武城 东 又 东南 清 水 左 注之 又 东 南 于 吐 费 城南

     注 汉水 元 和志 白 水 一 名 羌 水 迳 景 答 县 西 一 里县 志白 水 江在 县 北 二 十 里 自 平 武 入 县 境 合 牛

     头 河又 东 南一 百 十 里 合 清 水 河  又东 南十 里 至县 东 北 三 里 合 嘉 陵  江清            水 江在 昭化 县

     西 北自 龙 安 府 平 武县流 迳 剑州 北 界 又 东 流 至县 西北 合 水 江 水 经注清 水 自平 洛 郡 东 南 屈 而

     南 迳 南 阳 侨 郡 东 北 又 东 南迳 新巴 县 东 北入 东南 迳 始 平 侨 郡 南 又 东 南 迳小 剑戍 北 又 东南 注

     白 水明 统 志清 水江 源 出 清川 县 至  安昌坝合 白水 旧志 清 水江 在剑 州 北 一百 五 十  里自龙安 清

     川所 流入  迳 黄 沙 坝亦 名黄沙 江 东 迳 昭 化县西 北二  十 里 又 东入 白水水 深 十 馀 丈 巴              江

     在 南 江 县 东 源 出 大 巴 山 西 南 流 迳 县 东 又 西 南迳 巴 州 东 又 东 南 入 绥 定 府 达 县 界 即 古 宕 渠 水

     也汉 书 地 理 志 宕 渠 县 潜 水 西 南 入 江水 经 注宕渠水 即 潜 水 也 出 南 郑 县 巴 岭 南 流 谓之 北 水又

     东南 流 与 难 水 合 水 出东 北 巴 山 西 南 注 之 又 东南至 宕 渠 县 谓 之 宕 渠水 寰 宇 记 北 水 一 名 巴 岭

     水一 名 渝 川 水 一 名 宕 渠 水 源 出 小 巴 岭 东 南 流至盘 道 县 界 合 难 江 水 难 江 水 亦 出 小 巴 岭 南 流

     迳 南 江 县 东 二十 里 至 盘 道 县 北 入 北 水 流 入 化成 县 又 东 南 流经 曽 口 县 理 西 又 东 南 经 县 理 南

     又 东 南 经 废  归仁 县 南 一 里 又 东 南 入 永 穆 县  界文 献 通 考 巴  州巴 江 自 古 集 州 来 派 于 郡 治 之  右

     状 如 巴 字 又 曰 字 江 舆 地 纪 胜 北 江 至 巴 州 城 东南 分 为 三 流 其 中 有 小 流 横 贯 成 巴 字 故 以 为 名

     明 统 志 巴  江 源 出 大 巴 山 至 巴 县 合 清 水 江 至 合州 与 嘉 陵  江 合 旧 志 水 出 南 江 县 大 巴 山 俗 名 县

     河西 南 流 一 百 里 至 县  城 东 合 菖 蒲 涧 又 四  十里合米 仓 山 水 又 七 十 里  入 巴 州 境 六 十 里 至  州城

     北 绕  城 东 南 一 百 五  十 里 合 泥 滩 河 入 达  州    按自 古  言 巴 江 者 不 一  三 巴 记 阆 白 二 水 南  流 曲  折

     三  面如 巴 字 则 指 嘉 𨹧 江 寰 宇 记 所  谓巴 江 则 在通  江县 界 皆 不 以 巴 州 之 水 为 巴 江  也九 域 志 始

     言 化 成 县 有 江 自 后 遂 独 以 南 江 派 水 当 之 与 古说 巽 又 南 江 县 志 有 几 水 源 岀 巴 汉 间 自 东 北 迅

    激 而东 循公山之 麓纡洄 而下𣾀 为巴水又 有南江 源出 米仓山南 流至县 治前南 与巴江合 又有

    南屯河在 县东二十王 里源出 巴山 南流经 两 河口入巴江 接南屯河即 寰宇记 之难 江几水 南 江

    即古宕 渠水寰宇记 所谓 北水也或 以几水为难 江误东   河在 广元 县东二百 里自 陜西寕

    羌州流入 县 界又南迳苍汉县至阆中县东 南入嘉陵江即 古 东游水也又名宋江水经注东 水出

    巴岭南 历獠 中谓之东 游水西 南迳宋熙郡 东南迳平城 东又 东南迳巴 西郡东 又东入汉水 寰宇

    记东流水 一名宋熙水自陜 西三原 县界西 南流合西游水 又屈而东南流经 嘉川县 东一百 十步

    又西南 流入 平 蜀县 界又南 经歧坪县界又南 迳苍溪县 东四 十 里又 东南入 阆中县界九城志 嘉

    川县有 宋 江舆地纪 胜东游 水源出 兴元廉水 县旧志东 河 又名宋江 源出盐 井河南 流百馀里 经

    广元县 东一百 三十里又 西南 百馀里 至白沙 坝入苍溪 县界又 二百里至 青田 滩入阆 中县界 又

    南流五十 里经县东十 里入 江 按 舆 图此水 发源在寕羌 州东名七眼 泉南 江县志 有 七眼洞 河

    源 出 大 坝关 西 南九 十里 入 广 元界 县 界即 此 西       水河在 南 部 县南 即小潼 水 之 下流 也自

    剑 州东 南 流入县界又迳 阆 中 仍 入 县 界又 东 南至 顺庆 府 蓬州界入江寰 宇 记 小 潼 津 发源 武 连

    县北 七十 里 京兆山 分水 岭 南 名 京 兆水 又 西 水上源 由京 兆 水自剑 州东 南 流 经 西 水县 又 东 南

    入 昏 安 县 界 又东南 经 新井 县东 又 东 南经南 江县 西 南 十 八 里而东 南 流舆 地纪 胜 小 潼水流 经

    武 城 县 西 又 经普 成 县入 阆 州 界 又 有 扬 帆水 在阴 平 县 西 四 十里 与 潼水 合 流 泛 涨 奔 注 望如 扬

    帆旧志 小潼 水 源 出剑州 五 子山 沟 合 杨 帆 水 下流八十 里入 南 部 县界为 西 水河 东 南 流 七 十 里

    入 阆中 县 界经 县 西 南五 十五 里 流 十 五里仍入南 部界 又 东南 五 十 里经 县西 南 去 县 二十里又

    九 十 里 至 蓬 州 界 又 有 溲 水 河在 南 部 县 南 五 十 里 流 入 西 水阆           水 在 阆 中 县 西水 经 注 阆 水

    出 阆 阳 县 东经其 县 南 又 东 注 汉 水 旧 志今 有 北溪 自 南 部 县流入 阆 中 县 凡 十 里 至 府 城西 南 隅

    流入 江 亦 谓 之 老 溪 声 相 近 而 误 也  按 阆水即 嘉 陵 江 此 水 源 流 甚 微 旧 志 似 属附 会𮑮              溪

     水 在 苍 溪 阆 中 二 县 界水 经 注 𮑮 溪 水 出 獠 中 世亦 谓 之 清 水 东 南 流注 汉 水 寰 宇 记 奉 国 县 有

     和 溪 水 一  名𮑮 溪  水自 利 州 义 清 县 界 流 入 经 县东 又 南 入  阆中 县  界  按 舆 图 今 有 塘 溪 河 自 苍

     溪 县东 界 发 源 西 南 流 至 阆 中 县 东 南 入 嘉 陵 江其 下流 亦 曰 苟 溪 河 入 江 处 在 东 河 之 下 疑 即 𮑮

     溪水曲 水 有 二一 在  南部县 北二 十  里清    水 在  广 元 县 东 南  源出  土 溪 麻 石 垭  前

     东南 迳 巴 州 西 南 入 巴  江隋 书 地 理 志 清 化 县  有清水 寰 宇 记 清 水 北 自  难江 县 界 流 入 废 通 平  县

     经 高 城 戍 又 南 入 清 化 县 界 经 木 门 城 东 又 南 经清 化 县 理 至 恩 阳 县 西 北 又 屈 而 东 流 经 县 北 八

     十 步 又 东 入 化 城 县 界 明 统 志 清 江 源 出 广 元县 通 平 镇 历 旧 恩 阳 县 至 巴 州 南 与 巴 江 合

     夀水 在 广 元 县 南 水 经 注 汉 寿 水  源出 东 山 西 流迳 东 晋 寿 故 城 南 而 西 南 入  汉水 旧 志 今 有

     南 河 在 县 南 二 百  步 源出 紫 金 堡 汇 流 西 入  江按 舆 地 纪 胜 又 有  柘 溪在 县 东 三 十 里 县 志  今有

     稻 坝河 在 县 东 西 流 入  江居民 藉以 溉 田 皆 即 此 水  也  濳            水 在 广 元 县 北 尔雅 水 自 汉 出 为

     潜 郭 璞 音 义 有 水  从 汉 中 沔 阳 南 流 至 梓 潼 汉  寿入 大 穴 中 通 峒 山  下 西 南 潜 出 一 名 沔 水 旧 俗  云

     即 禹 贡 之 潜 也 河 图 括 地 志 潜水 一 名 复 水  今 名龙 门 水 源 出 绵 谷 县 东 龙 门 山大 石 穴 下 元  和 志

     源 出 县 北 龙 门 山 书 曰 沱 潜 既 道 是 也 县 志 潜 水源 出 县 北 一 百 三 十 里 木 寨 山 流 经 神 宣 驿 又 南

     二 十 里 经  龙洞口 至 朝 天 驿 北 穿 穴 而 出 入 嘉  陵江 旧 省 志  按水继 注 引 郑 康 成 之 言 曰 汉 别 为  潜

     流 入  汉  合大 禹 自 导 汉 疏 通 即 为 西 汉 水 是 康 成明 以  西  汉水 为 潜 水 也 后 人 信 史 疑 经 知 有 西 汉

     而 不 知 其 为 潜 水 也 久 矣 括 地 志 元 和 志 皆 言 出龙 门 山 而 广 元 旧 志 则 云 出 木 寨 山 意 者 木 寨 山

     乃 水 自 沔 阳 来 之 所 经 而 人 误 以  为 岀 与 元 和 志龙 门 山 在 县 东 北 八 十 二 里 今 以  旧 志 所 言 考 之

     木 寨山 南 十 馀 里 为神 宣  驿 又  南二 十 里 为 龙 洞口 又南 二 十 里 为 朝天 驿  去 县  八十 里 恰 与 龙 门

     之里 数 相 符 盖 朝 天 驿 之 穴 即 龙 门  山之 穴  也至其所 谓 经 龙 洞 口 至 驿 北 穿 穴 而 出  者又 与  与地

     纪 胜 吻  合纪 胜 云 自 朝 天 程  入 谷  十 五 里 有 石 洞三 水 自  第三 洞 发 源 贯 通 两  洞 下  合 嘉 陵 江 此 即

     所 谓 入 大穴 中 通 峒 山 下 西 南 潜 出 者 也 自 此 以下 嘉 陵 江通 谓 之 潜 水 湖 潜 逾 龙 门 而 北 即 可 由

     沔 阳 县 西南之水 以 达 于沔矣宕    水 在 通 江 县 东 又 南 流 迳 巴 州界 入 巴 江 寰 宇 记 符 阳 县 有

     思 公 水 源 出 县 北思公山 南 迳 县 理 西 又 南 入 通江 县 界 又 有 乎 州水北自 通 江 县 界 流 经 废 广 纳

     县理 西 与 广 纳 溪 水 合又 南 流 经 废 归 仁  县 东 五里又 南 合 北 水 旧 志 今名 宕 水 又 曰 东 河  源 出 汉

     中 府 西  乡 县 界 自  大巴 江 入  县境 南 流 二 百 三十里 与 竹  浴 关 水 合  流十 里 至  峭口 又 分 二 派 过毛

     浴 镇 复 合 又 西 南 流 五 十 里  合 诺水 又 东 南  流 三十 里 入 巴 州 界 为 泥 滩 河 又  四 十五 里 入 巴  江 即

     平 州水 也诺  水 在 通 江 县 西  寰 宇  记后魏 诺 水 县 因 县南 诺 水 为 名  旧 志  诺水源 出 南 郑 县 之

     青石 关经 众 山 中 水 流 所 激 声 若呼 诺 故 名 旧 志俗名 西河 自 羊 圈 关 入 县 界 南 流四 百 里 过 县 城

     西又 南 流 三十里 入 宕 水  符     水在 通 江 县 北 寰 宇 记 源 出 符 阳县 东 南 三 百 步 西 流 经 县 南 九

     十 步 又 西入 思 公 水 白     石 水在通 江 县 北 寰 宇 记 白 石 县 有清水 一 名 白 石 水 东 北 自 洋 源

    县界 流入 又 西南流 与 诺水 合  按旧 志 宕水 别源源 出西 乡 县自竹 浴 关入 县境 西南 流 二百 七

    十 里至水 口 与大 巴 山 水合俗 名洪口 河 即白 石 水 也平      桑水在南江县 西寰宇记源 出

    难 江县 西三 十里  按 舆图今 县 西有 罗 溪河源出 县西 北三 角山西 南 流又折 东 南至 罗 坪铺入

    巴 江疑即 平 桑水 其南 又有 沙河亦 东 南入 巴江 明      水在南 江县 北舆地纪胜 在难 江县北

    五十 里水 间 出 石 砚屏 林木山 川之 形 隐 于 石间 都       竹水在 剑州 南寰 宇记 在临 津县 西

    五十 里 源 从 武 安 县流 入 普 安 县 界又南至 当 县掌天 山 下 入 西 水 又柘 溪 在 普 成 县东三十 里 源

    发柘 谷 山 益州 记 云五 妇山 东百里 有柘溪水 是 也 旧志 柘 溪一 名水 溪亦入 西水 曲          肘 川

    在 苍溪 县 北 寰 宇 记隋 移 县理曲 肘 川名 胜 志 川去 县一 里 源 出 玉 女山 东 南流经 县 东入 江 曲 折

    如肘故名 海 棠溪在 府 城南与 地纪 胜在 州 城对 江地多 海 棠旧志 在锦 屏山 与 阆江 相对

    状 元溪在 南 部县 西 半里 流 迳 县南 至县 东 入 江以 宋 马涓 登 第而 名 又 有安 溪在 县 东 三

    里水深 多鱼二 溪皆嘉陵 之溢流 也㵅  溪在巴州 东寰 宇记 源出 其章县东 北三 十五 里平 地

    东 南流经 始 寕故 县 东南又 东南 流 经 县 北 三里又 东南经 始 平山 东 南与思 赖水 合   按 舆 图今

    巴州 东 界 通 化 县 西 有 杨 柏河东 南 流 入 宕 水 盖 即 此 也鹿         溪在 巴 州西 五十里 相 对者 为处

    溪又 深 度 溪在 州 西百里 皆 东 流入 巴 江清     浴溪在 通江 县 西九 十里 下流 入 于巴 江

    溪在剑 州 东 源出 五 子 把 寨二 山 合流东入嘉 陵江又 石 臼 溪在 州 西 十 五里 东 流至漩口入 江

    剑溪在 剑州 北水 经 注 小剑 水 西 南出 剑谷 东 北流 经小 剑戍 下 入 清水 元 和 志大 剑水 出 普

    安县西 北四 十 九 里 空 冢山 下 州 志大 剑 溪 出 大剑山由 剑门 关 流 出 北 折为 鱼 子 溪又 北 至 大 仓

    岭而入清 水 又 小 剑溪 在 大剑溪 北源出 小 剑 山东过凉水 沟 瀑 布 崖至 两 溪口合 于大剑 溪 又 水

    会渡亦 曰水 田渡在 州 北八十 里即二剑水 回合 处杜甫 有 水会渡 诗 彭      道将池 

    中 县南汉 书 地理 志阆 中 县 彭 道将 池在 南彭 道将 鱼池在 西 南寰 宇记 四 夷 述 云州 东南 有南 池

   东西二里南北约五里州西南十里有郭池周约五十亩二池与汉志相符方舆胜览彭道将池即

   今南池鱼池即今郭池也旧志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水溉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坏渐成平陆

   鞭池在通江县西十里壁山上龙池在通江县北三里怪石峥嵘水自石𨻶出漫溢成池

   老池潭在苍溪县西以沙为岸产鱼黒龙潭在广元县南三十里三山屹立

   林木郁秀宋时利州久旱郡守于潭酌水祷之大雨三日龙潭在通江县东二十里相传有龙

   出此化马腾跃汉王潭在剑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其侧有汉王庙因名龙爪滩

   中县南嘉陵江中舆地纪胜雍熙中阆中光圣院山下江中有龙爪滩出马未几陈氏二元继出元

   丰中大像山东北江中又有滩生里人亦以龙爪名之无祐六年马涓果擢第一九井滩

   在广元县北一百八十里一名空舲滩江流所经也旧有巨石为行舟患宋转运使陈鹏凿平之有

   菖蒲涧在南江县东二里旁有石崖下有龙潭下流入巴江醴泉在南部县治西

    水甘如醴因名玉女泉在昭化 县东 舆地 纪胜在县 桔柏江一里 许山 下大 旱不竭自 泉而

    上二里许有玉女房 凉 水泉在 昭化县东 桔柏 渡大 路旁冬温 夏凉君   子泉

    州东南 四十 里废 曽口 县西朝阳岩其泉白 岩石中流出 清洌 无比 又有 二潮众在州北三十 五里








                        前提调官郑绍谦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前校对官沈 苐恭  校

                        校对官沈维钰恭 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