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三百四十三至三百四十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百四十一至三百四十二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百四十三至三百四十四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百四十五至三百四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27.djvu/13

大清一统志

 德安府在湖北省治西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东至汉阳府孝

  感县界八十里西至襄阳府枣阳县界三百里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二百里北至河南汝寕府信

  阳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汉阳府孝感县治一百里西南至安陆府京山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北

  至河南信阳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襄阳府𬃷阳县治三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四百八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郧国后属楚秦属

  南郡汉分置江夏郡属荆州后汉魏晋因之刘宋

  孝建元年分江夏置安陆郡属郢州齐因之梁天

   监七年又分置南司州寻罢西魏大统十六年

   安州总管府周改曰涢州陈复置南司州寻废隋

   开皇初废安陆郡以安州领县大业初改曰安陆

   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安州天宝初曰安陆郡乾元

   元年复曰安州属淮南道五代因之宋仍曰安州

   安陆郡置安远军节度使属荆湖北路宣和元年

   升为德安府建炎四年为安陆汉阳镇抚使绍兴

   三年仍属荆湖北路元仍曰德安府属荆湖北路

   明洪武初降为州属黄州府十三年复为德安府

   隶湖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属湖北省领州一县四

   安陆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东至云梦县界六十里西至随州界

   一百三十里南至应城县界八十里北至应山县界九十里东南至汉阳府孝感县治一百里西南

   至安陆府京山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应山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随州界五十里汉置安陆县属

   江夏郡后汉因之晋为江夏郡治宋为安陆郡治齐梁因之西魏为安州治隋仍为郡治唐为安州

   治五代因之宋为德安府治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入徳安州三年复置安陆县为德安府治 本朝

   云梦县在府东南六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九十三里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三

   十里西至应城县界二十里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五十三里北至安陆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汉川

   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应城县界十里东北至孝感县界二十里西北至安陆县界四十里汉安陆县

   地西魏大统十六年置云梦县属城阳郡隋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熙寕二年省为镇入安陆县元

   祐初复置属德安府绍兴七年移治仵落市十八年复旧治元明属德安府 本朝因之应城

   县在府南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里东至云梦县界三十里西至安陆府京山县

   界六十里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六十里北至安陆县界四十三里东南至汉川县治一百十里西

   南至安陆府天门县治一百三十里东北至云梦县治四十里西北至京山县治六十里汉安陆县

   地南北朝宋置应城县属安陆郡齐因之西魏兼置城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应阳仍

   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应城属安州元和二年省入云梦太和二年复置五代梁开平元年

   改曰应阳唐同光元年复故宋属德安府元因之洪武十年并入云梦县十三年复置 本朝因

   随州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东至安陆县界一

   百三十里西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二百里南至安陆府京山县界九十里北至河南南阳府唐县界

   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钟祥县治三百里东北至河南汝寕府信阳州

   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襄阳府𬃷阳县治一百八十里春秋时随国汉置随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

   晋初属义阳郡太康九年置随国属荆州宋孝建元年属郢州永光元年属雍州泰始五年改曰随

   阳郡元徽四年属司州齐梁曰随郡西魏大统十六年置并州废帝三年改曰随州隋开皇初废随

   郡大业初改随州曰汉东郡唐武德三年后为随州天宝初曰汉东郡乾元初复曰随州属山南东

   道宋曰随州汉东郡乾德五年置崇义军太平兴国元年改曰崇信军属京西南路元仍曰随州属

   德安府明初改州为县后复置州以州治随县省入 本朝因之应山县在府北九十里

   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七十里西至随州界六十里南至

   安陆县界四十里北至河南汝寕府信阳州界九十里东南至孝感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应城

   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汝寕府罗山县治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襄阳府𬃷阳县治二百八十里汉

   随县地梁大同二年分置永阳县兼置应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应山大业初州废县属安陆郡

  武德四年复置应州七年州废县属安州五代因之宋属德安府嘉定中改蜀随州元因之明洪

  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隶德安府 本朝因之

 ︹形势︺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襄之远势唐李白代答孟少府移文

  接随唐东黄南鄂西接荆郢亦江汉闲一都会也

  地理通释岩石狭隘道路交错文献通考

 ︹风俗︺陂池沃衍魏志王基传士民纯秀几同邹鲁之风

  元发土风淳厚士多秀杰宋周必大茇堂记俗喜儒学名

  胜之流相望宋李元衡学田记

 ︹城池︺德安府城周六里有奇高二丈馀门四有濠明洪武二年建嘉靖中筑北门月城左

  右为门 本朝康熙中建城楼 安陆县附郭云 梦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有濠明成化

  中筑隆庆中増筑万历中甃甓 本朝顺治中重修应城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六有濠明

  成化中筑嘉靖三十六年甓 本朝康熙雍正中屡修随州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五尺

  门四有濠明洪武初建成化中濬池宏治中筑䕶城堤嘉靖中又筑郭外土城增西北二门濬濠

  本朝雍正三年修濬应山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有濠明嘉靖中建 本朝顺治初修

 ︹学校︺德安府学在府治东宋淳熙初建于三皇台前明嘉靖中徙今所 本朝顺治中修

  入学额数二十名安陆县学在县治东府学西明洪武中建于清风街嘉靖中徙今所

   本朝康熙中修入学额数十五名云梦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中重

  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应城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雍正中修入学额数十五

  随州学在州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顺治中重建入学额数十五名应山县

  学在县治北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汉东书院在府城内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梦泽书院在云梦县城内本朝乾隆中建 蒲 阳书

  院在应城县 本朝乾隆初年建摛珠书院在随州 本朝乾隆初年建永阳

  书院在应山县西门内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按旧志安陆县有江汉书院在县南文笔

  峯下元赵复讲学之所又碧霞书院在县北石柱山下明万历间葛寅亮建今俱废

 ︹户口︺原额人丁五万二千九百九十一今滋生男妇共一百九十八万七千五百五十三名口计三

  十八万四千九百一十四户又德安卫男妇共二十五万四千五百九名口计五万一千三十九户

 ︹田赋︺田地山塘三万三千三百四十一顷一十八亩四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七万六千七百六

   一两七钱五分三釐南粮七千一百一十二石五斗四升七合漕粮六千九十九石有奇芦课银

  三十两五分三釐又德安卫屯田二千四百七十六顷一十五亩六分有奇额征丁粮银二千五百

  七十五两三钱二分五釐

  ︹山川︺紫金山在府治前峭壁陡绝石色皆紫故名明统志载在城西二十里今从新志改

   章山在安陆县东三十里舆地纪胜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图

   经云即今之章山也石岩山在安陆县南十里荆州记安陆南十五里有石岩山北临涢水

   晋书张昌传大安三年昌于安陆县石岩山屯聚去郡八十里水经注涢水又南迳石岩山北

   山在安陆县南状如凤凰展翼白兆山在安陆县西三十里上有仙人洞唐书地理志

   吉阳有白兆山县志一名碧山西去随州大洪山百里高二百丈许上有桃花岩李白读书堂其相

   属者为太白峯钵盂山长老山弥望烟云缥缈天半元李仲章建长庚书院于白兆山下大安

   山在安陆县西六十里府志四面陡削其顶平衍可数里许周遭有泉唐许绍家此石照

   山在安陆县西六十里石门山在安陆县西八十里一名石佛山层岩高峙上有怪石耸

   围山在安陆县西八十五里孤峯特峙陡绝如削其中坳坦若盂亦曰盂山太平

   山在安陆县西九十里道由石门山马鬃岭而上甚险崚为郡名胜有飞泉迎阳水(⿱𥫗廉)-- 帘罗汉金庭

   石梁山在安陆县西北三十里其势如梁连接白兆夀山在安陆县西北六十

   里北接随州界东北接应山县界昔山民有夀百岁者故名宋郑昂记夀山即太白所谓攒吸霞露

   隐居灵仙者也燕子山在安陆县西北一百里山如燕窝鐡城山在安陆县北五

   里又应山县北四十五里亦有铁城山石色如铁上有古鐡城其北有古砦蔽山在安陆县

   北四十里接应山县界一名障山横尾山在安陆县北六十里汉书地理志江夏郡安陆

   注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元和志陪尾山一名横山石柱山在安陆县北郡北濒

   水惟此山突起郡治依焉上有石柱高三丈科斗山在安陆县东北三十里一名小鹤山

   又大鹤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槎山在安陆县东北五十里脉自应山县四望山来蔚然特起

   上多怪石望之青翠可爱吉阳山在安陆县东北六十里接应山县界山有两峯形如角髻

   故又名合髻山相近有鸡笼山货𭅺港水出焉垒笔山在云梦县东二十里形如笔架

   山在云梦县东北四十里唐书地理志霎梦有神山县志云覆其上则雨俗呼𮗚音罔其西有葛

   藤山今名张陂冈圑在应城县西北二十五里形如弹丸崎山在应城县西北二十

   五里山脉来自京山县界高楼山在应城县东北二十五里以峯峦属叠而名东临涢水

   五茄山在应城县东北三十里一名伍家山寰宇记在县东三十里五茄村舆地纪胜王得

   臣尘史云伍氏所居之地县志山上有龙泉旱祷多应龙斗山在随州东三十里

   尖山在随州东四十里刘季山在随州东四十里四望山在随州东山最

   高四望皆见石鉴山在随州东南七十里一名现光山有水一曲可以照影名曰石鉴

   仙城山在随州东南八十里随城山在随州南七里水经注涢水迳随县南随城山

   三爪山在随州南十里有三阜如爪形卓剑山在随州南三十里以形似名

   君子山在随州南七十里旧志山下居民多忠厚故名青林山在随州南一百里一

   名青山山林远望蔚然而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汝颍兵起随人结屯于此推明玊珍为屯长县志

   山北有古寨相近有聚石山相传昔人聚石为寨故名石臼山在随州南一百二十里山

   上有砦其长十九里故又名十九里山倒卷山在随州南一百三十里独宗山

   在随州西南十里山⿱㓁大 -- 𥤮起旁无附丽龙居山在随州西南七十里相传隋文帝为随州

   刺史时所居宅基今为智门寺有雪窦井大猿山在随州西南一百里一名大狐山

   洪山在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接安陆府京山县界一名郧山宋书沈庆之传元嘉十九年

   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郧山蛮最强盛庆之剪定之水经注大洪山盘基所跨广圆百馀里峯

   曰悬钩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岩高皆数百仞许入石门又得锺乳穴穴中多锺乳滴⿰氵历 -- 𤁋不断时

   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为涢山舆地纪胜山四面陡绝项有大湖神龙所居后龙斗开崖湖水南

   落名龙斗崖西有仙女洞又有奇峯鹳子峯佛儿岭断足岩明圣泉硫黄池皆山之胜天桥

   山在随州西南一百六十里山下有娥皇洞洞中有泉为滚河之源汉东山在随州西

   六十药山在随州西八十里回龙山在随州西一百六十里山头旋辅如回龙

   横岭山在随州西北七十里溠水东岸峯峦横亘数里魏横山县以此名相近有大浪山山

   项出泉一名龙泉山松盖山在随州西北九十里山多大松远望如盖栲栳山

   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黄山溠水出焉接河南南阳府唐县界仙人山在随州西北一

   百七十里远望山顶其平如掌唐城山在随州西北元和志在唐城县北三十二里

   山在随州北二十里山石可凿为磙赤石山在随州北三十里山石皆赤唐天宝六年

   更名赭石山山下有随侯台雷公山在随州北四十里顶有二泉左曰白龙池右曰黒龙

   厉山在随州北四十里一名烈山亦名重山人名丽山礼记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

   荆州记随县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处又有周回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两重堑中有

   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地为神农社年常祠之水经注赐水南有重

   山即烈山也寰宇记厉山高一里下有一穴穴口方一步容数人立历山在随州北六十里相

   近有犁山驴泉山在随州北九十里荆州记驴泉山石⿰氵閠 -- 润牛马经过贪其甘不肯去土人

   云牛马解逸即此山寻之寰宇记上有池虽旱不涸碁盘山在随州北一百二十里

   音山在随州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观音崖山腰有石洞东西北皆石壁田砦山

   州北一百五十里一名田王山有砦石垣尚存其前有月儿崖一孔如月高百丈人迹罕到

   山在随州北一百八十里一名旷山大义山在随州东北五十里水经注漻水出大义

   山方舆胜览在州东北㡬环百里民居其间贫富自相取足有义风故名三锺山在随州东

   北五十里后汉书王常传注随州随县东北有三锺山寰宇记山有三堆状如覆锺石女山

   在随州东北八十里有石如女子状鹦鹉山在随州东北一百十五里隋书地理志上明有

   鹦鹉山寰宇记石状如鹦鹉安居山在随州东北一百十五里接应山县界隋书地理志

   应山有安居山大紫山在随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水经注赐水源出大紫山风山

   州东北一百六十里上有风声辄雨田上山在随州东北一百七十里其东有田下山

   水山在随州东北一百八十里接河南汝寕府信阳州界孔山在应山县东三十里明统

   志一名洞山山有洞穴每大风将起穴先有声下有孔山城正德中都御史彭泽杀贼赵𬭼于此

   谢舞山在应山县东六十里有石高数仞上有五涧分山而下牢城山在应山县

   东七十里接汉阳府孝感县界上有砦礼山在应山县东八十里舆地纪胜梁置应州于此

   大城山在应山县东一百里上有古城应山在应山县东南三里一名应䑓山又名印

   山左有挂钟峯旧唐书地理志永阳县隋改为应山以县北山为名冻山在应山县东南四十

   里本名峯儿山旧志宋元丰间太守滕甫自大梁赴官途经此山时无风雨而寒甚因名吉山

   在应山县东南五十里接安陆县界有南吉北吉二山古吉阳县在山之南横山在应山县

   南二里横亘县治前石井山石应山县西三十里洞庭山在应山县西四十里县志

   洞庭山旁为峯子山在马坪港北上有古砦山下有泉旁一穴其深不测香炉山在应山县

   西北六十里又十五里有牛心山石庵山在应山县北八里上有圆石望之如庵

   城山在应山县北四十里其旁有兜鍪山具阴有兴安寨旁有葫芦山花山在应山县

   北百里接河南汝寕府信阳州界山侧旷衍百顷宜棉石龙山在应山县东北二十里荆

   州记永阳县北石龙山出石斛如金(⿰钅义)-- 钗水经注随水出随郡永阳县东石龙山元和志有石盘𮞉屈

   曲若龙形燕巢山应山县东北四十里又东北一里为大梁山黄茅山在应山县

   东北四十里嵚崟连亘为县之镇大龟山在应山县东北六十里一名高贵山山北有泉

  流入河南汝寕府信阳州太平河发源于此其巅为平靖关荆州记义阳郡南一百三十里有石自

  然若龟形舆地纪胜上有灵济祠堂前有圣水井云有白龙松子山在应山县东北八十

  里接汉阳府孝感县界地名新店鸡头山在应山县东北九十里魏书地形志乐寕有鸡

  头山寰宇记有二山远相向如鸡头欲斗之状环山在应山县东北一百里相近有跳石山又

  杨山在县东北一百十里秀岭在安陆县西一里俗名廖家山以廖明尝居此故名月落

  岭在安陆县西七十里其下一岩出瀑布如帘列石自成大士像以百数名曰观音岩金线

  岭在随州南七十里有小径迢递直通顶上土色皆黄远望如金关子岭在随州北接河

  南南阳府桐柏县界土地岭在应山县东北六十里亦曰龙SKchar岭上有古砦太平顶

  在随州北一百八十里㟏岈峻绝高数十里南有香炉山摩云山桃花洞七尖峯在随州北

  一百七十里七尖并耸下有黄龙潭大旱不竭凤凰冈在安陆县东三里一名塔儿冈又名

   凤鸣冈荆州记安陆县东有凤凰冈晋永和四年凤产其上望城冈在应山县东五里明

   嘉靖中知县王朝璲议云城外四山环绕塔儿冈杨通冈应台山等处尤高平近县登之可窥城中

   虎子岩在安陆县南十里俗传虎乳子文处青石岩在安陆县西五十里有泉出其

   白水崖在随州北二百里绝高险崖上有飞瀑如悬练真珠坡在云梦县东舆

   地纪胜每雨过有圆砂光莹如珠仰山洼在应山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仰山窝崱屴奇

   怪高可十里许中有平田二百馀亩仙人洞在随州西南大洪山西北十里中有石枕石床

   石臼其深莫测又穿洞在洪山北二十里前有河流后有竹木中通一窍可以相望上有斧凿痕

   涢水源出随州西南大洪山东南入应山县界又东南入安陆县界又东南入云梦县北界又

   南入应城县界又东南仍入云梦县南界又东南入汉阳府汉川县界水经注涢水出蔡阳县东南

   大洪山阴东北流合石水又东均水注之又屈而东南流溠水流注于涢右会支水又迳随县南随

   城山北而东南注又南迳石岩山北又东南流右会富水又迳新城南又会温水又右得潼水元和

   志涢水故清发水也自随州流入注于沔春秋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发是也府志涢水源出

   大洪山黒龙池北流暖水注之又北石鱼河水注之径观音潭圣水河水注之东流至梅邱镇温泉

   水注之折而东南径安贵镇溠水注之又东南流武河樊老湖之水注之南流径两河口㵐水注之

   绕州治东南流径望城冈溧水合诸马港水注之径庙潭渡及药山均水注之径光化镇浪水注之

   历云潭龟潭而径应山会漻水径苍头渡自平里市流入安陆县界径夀山东白竹港水流会焉折

   而东南流至石牛潭会县西四十里之青龙潭水又径埠石潭又南会洑水折而东流会七里港水

   又折绕城西北合城东诸溪之水注滚锺潭萦𮞉城西径樱桃渡会蒿桥港水汇为骆驼潭又径石

   滩会石河水历云梦境会瀖水紫石桥水及女港水历应城境会杨家河至黄港河安陆县志涢水

   旧流至骆驼滩即迤逦而东径虎子岩之南又南为史家河由云梦县利塘注黄港口明景泰中藩

   封就国以溯流迟滞于河之西岸高家渡冯家滩别开小河以便出入水性趋直遂成巨浸故道渐

   湮云梦县志涢水旧自安陆西南流为史河口径利塘镇至新庙俗谓之新庙河又南径白河口分

   流为县河其正流东南为黄港口又东南至县南三十里汇为隔蒲潭又东南入汉川县界其支流

   自史河下合杨家河为两河口南流名官渡河亦东南至黄港口合正流自宏治以后支流盛而正

   流淤嘉靖五年知县潘渊筑塞新河疏通正道未几为土人盗决嗣后旋濬旋塞 本朝顺治中复

   章水源出随州界东南入安陆县南界又东南入应城县界入涢水今名杨家河水经注

   土山水世谓之章水出土山南迳随郡平林县故城西又南流右入富水应城县志杨家河又名义

   河东入涢水曰两河口接云梦县界 按章水本合富水始入涢自明宏治中涢水直决而南遂与

   章水合流自此章水不复入富富水亦不复入涢而迳逹于汉洑水在安陆县西十五里源出

   溠山西流会夀山之于莬港水而入涢水瀖水在安陆县西源出白兆山下有万珠泉白云泉

   东流为瀖水径县西五里蒿桥亦名蒿桥港又东南入涢潼水应城县南水经注潼水出江

   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东南流迳其县南东入安陆注于涢水隋书地理志安陆郡应阳有潼水

   富水在应城县西自安陆府京山县流入又东南流入汉阳府汉川县界今名西河水经注富

   水东南流于安陆界左合土山水又东入于涢县志西河自三汊河七里坂东南流入县界径车埠

   头又东南径走马滩浮城坂又径燕子岩观音滩同车滩三里滩又径城北折而西南流有净港水

   汇焉是名西河又南历铁牛坝会渔子港水及省港之水又南径栎林市之黄家滩会龙港之水又

   南历张长港赤岸挂口至县南四十五里名梅家港又东南至八埠口逶迤湖泽之闲达汉川县入

   汉 按水经注富水合章水东入于涢今惟杨家河入涢而富水则南流径达于汉与章水不复相

   通详见章水浪水在随州南四十五里源出大狐山东流迳三爪山至狮子潭入涢水

   水在随州西水经注支水源出大洪山而东流注于涢 按今以此水为均水考水经注均水入

   涢在溠水之上此水入涢在溠水之下均水已湮不可考而遂误以支水为均水也暖水

   州西出大洪山下流入涢溠水在随州西北今名扶恭河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浸

   波溠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伐随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注溠水在义阳厥西县西东南入

   涢水水经注随县有溠水出县西北黄山南迳㵐西县西又东南迳随县故城西又南与义井水合

   又南流注于涢元和志溠水在随县西四十里明统志西魏改㵐西曰下溠取此府志溠水源出栲

   栳山东南流合鲁城河又径唐县镇引骕骦陂之水又东流过安贵镇西又东南入涢水㵐水

   在随州西北一名鲁城河水经注㵐水出桐柏山之阳东南迳㵐西县西又东南注于溠隋书地理

   志唐城有㵐水旧志㵐水源出太平顶南流合扶恭河径州西为浮缨河南入涢水漻水

   州东北水经注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又南迳随县注安陆也溧水

   州东北一名锡水一名赐水一名厉水水经注赐水源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西南

   流入于漻即厉水也一水迳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隋书地理志平林有溧水寰宇记锡水出光化

   县西北源出随县大浩山府志溧水源出随州东北五十里螺蛳山南迳厉山店又南迳龙斗山亦

   名五陂河过淅河渡至望城冈南入涢水仵水在随州东北流入河南汝寕府信阳州界

   水在应山县西水经注随水出随郡永阳县东石龙山西北流南𮞉迳永阳县西历横尾山又西

   南至安陆县故城西入于涢随一作辽或作漻寰宇记吉阳县有东漻水西漻水盖漻声近而讹县

   志漻水在县西源出兜鍪山西南流迳夀山南马坪港注之又南入涢 按随水旧志引水经注作

   辽水今从 文渊阁本改正考史记春申君传随水右壤索隐曰盖在随之西今邓州之西是也或

   据此疑随水即在随州相近与辽水出永阳县东者非一水但永阳本随县地亦属随郡则所云在

   随之西者不必专指今一州之地今随水已徙无可考又水经注漻水篇所云入随又注漻旧志引

   之正作随不作辽是殆因随亦注漻遂混随于漻而又以同音讹漻为辽如寰宇记之说也

   水在应山县北九十里流入河南汝寕府信阳州界郑家河在云梦县东自县北发源

   东流迳县东北无量桥又东南迳楚王城北汇流成湖稍东相接者为曲水湖其水合流而南径谢

   家桥入县河县河在云梦县南涢水自白河口南数百步分流而东环绕县城为县河至县

   南稍东汇为碧潭又东至县东南五里名洛阳河又东迳青石桥入汉阳府孝感县界通环河又小

   龙河在县东南由隔蒲潭合流入环石子河在应城县西南三十五里一名李家河源出京

   山县马耳山东南流入县界迳县西四十里高家桥合义河迳黑龙庙又南流为易家河又南流为

   石子河经廖家砦入龙骨湖五龙河在应城县西南一名三龙河源出京山县林泉山东

   南入县界为二龙港四龙港又南迳县西南五十五里响水潭又南流五里为五龙湖会阳池港之

   水由白洋港入三台湖通汉川县之金带河龙石河在应城县西一名毛家河源出京山

   县马耳山东南流入县界迳县西北四十里铁佛寺历县西三十里宋家冲名赵家河又南迳县西

   二十里凌水桥又东南五里为龙石河由廖家砦注龙骨湖石鱼河在随州西南即石水

   水经注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圣水河在随州西北第三都源出观音

   山东南流至州西八十里入涢黄沙河在应山县东南流入汉阳府孝感县界一名环水寰

   宇记环水源出应山县鸡头山初流一百步绕山环流因名南流迳吉阳城东入孝感界县志黄沙

   水东南流广港月港水注之至七里罔会东河东河在应山县东源出县西北二里曰汶水东

   南流环城东为濠径应台山潴为池东流注于方家河亦曰东湖折而东南流又井涧簸箕港水注

   之又折而东北白泉河中界河水注之又东南迳太平镇二吉水注之又迳七里冈入黄沙河

   泉河在应山县东亦名白沙河东南流合于东河太平河在应山县东太平镇源出

   大龟山又有中界河在县东三十五里南流入东河云梦泽在安陆县南五十里东南接云

   梦县界周礼𥋏方氏荆州其泽薮曰云梦尔雅九薮楚有云梦左传宣公四年斗伯比生子文焉䢵

   夫人使弃诸梦中注江南安陆县东南有云梦城元和志史记司马相如传云楚有七泽其小者名

   云梦方九百里左传云䢵子之女弃子于梦中无云字楚子济江入云中复无梦字以此推之则云

   梦二泽本自别矣而禹贡及尔雅皆曰云梦者盖双举二泽而言之故后代以来通名一事寰宇记

   云梦泽在安陆县东南阔数十里南接荆湘通鉴五代晋天福五年安审晖败唐兵于云梦泽 按

   左传楚昭王涉睢济江入于云中杜预注谓睢至枝江入江汉书北理志谓南郡华容有云梦泽故

   先儒蔡沈注禹贡以为云梦方八九百里华容枝江江夏安陆皆其地也今考古之华容杜佑以为

   监利胡三省以为今石首曺操赤壁之败行云梦泽中失道当在监利石首间而令尹子文初生

   弃于梦中石晋安审晖破南唐兵于云梦则当在安陆也要之安陆以南华容以北枝江以东皆古

   之云梦泽后世悉为邑居聚落紫云湖在云梦县东二十五里石羊湖在云梦县

   东三十里百丈湖在云梦县东四十里王汉湖在云梦县东四十五里其南为龙阳

  湖又南为龙湖去县六十里俱互相委输南达涢水龙须湖在云梦县东南五十里

  陂湖在云梦县东南清水湖在应城县东南西接三台湖三台湖在应城县

  南三十里一名三台河上接五龙湖龙骨湖在应城县西南四十里上接三台湖南接汉川

  女港在安陆县东源出县东北六十里之土桥南流迳普安桥金龙桥又南流迳新安桥

  货郎港在安陆县东南二十里一名紫石桥水源出县东北鸡笼山南流入涢

  竹港在安陆县西源出夀山东南流至县西三十里南入涢水东港在应城县东南源出

  县东十里白家港东流径双桥又东南流十里注于清水湖汤池港在应城县西古名温

  水亦名温泉亦名玉女泉隋书地理志应阳有温水寰宇记温泉在应城县西南人静则泉清人闹

  则泉沸县志温泉俗称汤池周圑二十馀丈状如釡水有硫气翻沸不息是为上池可资灌溉池南

  数丈复有沸泉出土中热稍减为下池二池皆能愈疾居人因于下池之南甃石为二坎引水浴焉

   其南出之水流为汤池港至响水潭入五龙潭河省港应城县北源出安陆府京山县自

   县北三十里入境东南流径高桥又南流至县东北五里为䔥家港又西南径县北三里古城港又

   南径县南三里太平桥又西流为渔子港至县西南二里窑湾会菱湖水入西河簸箕港

   在应山县东南三十里一名高桥港源出县西南山中折而东北流入东河马坪港

   山县西六十里源出县西北界径峯子山又南合界河其水源出峯子山北马鞍山南流合马坪港

   又南径夀山南入随水鼋潭在随州东六十里又有云潭在州东南五十里温泉

   州西梅邱一名汤泉在大洪山下流入涢水圣泉在随州西北𮗚音山顶旱祷即雨

   岩泉在应山县东北石龙山内岩高数丈泉流飞泻而下一名滴水泉鹊陂在云梦县

   东二十里骕骦陂在随州北唐城镇白云乡左传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

   欲之按唐城为古唐国地陂以此为名夜光池在随州城西北隅名胜志即随侯得珠处

   白龙井在应城县东北二十里伍家山麓旱可祷雨义井在随州南水经洼义井水

   出随城东南井泉常涌溢而津注冬夏不异相传谓之义井下流合溠水州志舜子井在州治东南

   一里亦名义井

  ︹古迹︺安陆故城在今安陆县北汉置县历代因之水经注安陆县故城因罔为墉峻不假

   筑梁书韦叡传叡至安陆増筑城二丈馀更开大堑起高楼元和志安陆县本汉旧县属江夏郡隋

   改属安州其城三里西枕涢水元史地理志宋淳熙间徙治汉阳元至正十三年还旧治县志故城

   在县西北晋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筑 按汉晋旧城不知何年徙于今治旧志俱不详曲陵

   故城在应城县东南三国吴置县南北朝宋省入安陆而此城废宋书州郡志曲陵县本名石

   阳吴立晋太康元年改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安陆水经注曲陵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

   江夏故城在云梦县东南元和志云梦县东南涢水之北有江夏故城周数里据山川言

   之此城南近夏水馀阯宽大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寰宇记江夏故城汉为郡城今云梦县东南

   随县故城今随州治春秋随国汉置县南北朝宋改曰随阳西魏置随州历代因之左传

   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注随国今义阳随县宋书州郡志随阳太守晋武帝大康年分义阳为随国

   明帝泰始五年改为随阳领县随阳汉随县后与郡俱改隋书地理志汉东郡西魏置并州后改曰

   随州大业初置汉东郡元和志随郡自宋以还多以封建子弟为王后魏大统十六年改随州后遂

   因之旧唐书地理志随汉东郡武德三年改隋州胡三省通鉴注杨坚受周襌遂以隋为国号又以

   周齐不遑安处去辵作隋以辵训走故也元史地理志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兵乱迁

   徙无常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治州志元即黄仙洞为州治在大洪山寻徙今

   州治 按周书文帝本纪魏废帝三年改并州曰随州元和志作大统十六年似误平林故

   城在随州东北汉平林地晋置县唐初省后汉书刘圣公传地皇三年平林人陈收廖湛等聚众

   千馀人号平林兵隋书地理志汉东郡平林梁置上明郡开皇初郡废唐书地理志随州随武徳五

   年省平林县入焉元和志平林故城在随县东北八十里寰宇记随县东北有平林乡厥西

   故城在随州西北晋置县南北朝宋改阙西魏改㵐西西魏改下溠隋改唐城寻废唐复置曰

   唐城宋省入随县而此城废晋书地理志义阳郡厥西宋书州郡志随阳太守领县阙西隋书地理

   志汉东郡唐城后魏曰㵐西置义阳郡西魏改㵐西为下溠又立肆州寻曰唐州后周省均款涢归

   四州入之改曰唐州开皇十六年改下溠曰唐城大业初州及诸县并废入焉元和志唐城县梁于

   此置下溠戍后没魏改为下溠镇隋开皇三年镇为唐城县大业二年开元二十四年采访使

   宋鼎奏置寰宇记唐城县在随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梁乾化三年改曰汉东后唐同光元年复故晋

   天福元年又改曰汉东汉乾祐元年复故宋会要绍兴五年省唐城县为镇属随县州志唐县镇在

   溠水之东北岸镇司村 按唐书地理志随州唐开元二十六年析𬃷阳县置当即此县或大业

   二年以后并入𬃷阳而开元复析置欤光化故城在随州东南齐置安化县西魏改新

   化北周改光化隋唐因之宋省入随县而此县废元和志光化县西北至随州三十四里本汉随县

   地南齐分其地立安化县后魏文帝改为新化废帝改为光化王存九域志熙寕元年废为镇入随

   县旧志今仍为光化镇顺义故城在随州北八十里南北朝梁置唐初省入随县隋书

   地理志汉东郡顺义梁置北随郡西魏改为南阳析置淮南郡厉城顺义二县立冀州寻改为顺州

   又置安化县开皇初郡并废十八年改安化曰寕化大业初州废改厉城为顺义其旧顺义及寕化

   并废入唐书地理志随州随武德五年省顺义县入焉土山故城在随州东北五十里

   南北朝梁置县唐初省隋书地理志汉东郡土山梁曰龙巢后周改曰左阳开皇十八年改为真阳

   大业初又改为土山州礼山故城在应山县东南北朝宋立东随郡南齐为东随安左

   郡魏为东随县隋改为礼山唐初省入应山县隋书地理志义阳郡礼山旧曰东随开皇九年改焉

   唐书地理志安州应山武德四年析置礼山八年省 按魏书地形志宋安郡乐寕有武阳关鸡头

   山疑乐寕亦礼山地而隋志不言隋已有礼山而唐后析置盖隋末省入应山诸书失载平靖

   故城在应山县北五十里隋书地理志安陆郡应山有平靖郡西魏又置平靖县开皇初郡废

   大业初又省平靖县入焉舆地纪胜在应山县北麻场市今为平靖村吉阳废县

   山县北隋书地里志安陆郡安陆有旧永阳县西魏改曰吉阳大业初废入元和志吉阳故城在应

   山县北五十里清腾废县在随州西南隋书地理志竟陵郡清腾梁置曰梁安开皇七年

   改名安贵废县在随州西北隋书地理志汉东郡安贵梁置曰定阳西魏改曰安贵

   唐书地理志随州随武德四年省安贵县入焉横山废县在随州西北隋书地理志汉东

   郡安贵西魏置㦸城郡及㦸城县后废㦸城郡改㦸城县曰横山大业初废横山县入焉上明

   废县在随州东北晋书毛宝传庾亮西镇请为辅国将军江夏相督随义阳二郡镇上明隋书

   地理志汉东郡上明西魏置曰洛平县开皇十八年改名州志州东北有上明乡环水废

   县在应山县东南北朝宋置县梁省宋书州郡志义阳太守领县环水郧城在安陆县境括

   地志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时郧国城元和志安州春秋时郧国通鉴晋太元八年符坚大举入寇

   慕容垂拔郧城 按汉书地理志郧乡在竟陵左传杜预注郧国在云杜今考郧川云梦及蒲骚皆

   在德安府界疑括地志元和志之说为长上昶城在安陆县西北三国魏志王基传基表城

   上昶徙江夏郡治之以偪夏口元和志今安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楚王城

   梦县东北舆地纪胜在云梦县东一里楚昭王奔郧时筑新城在云梦县东南水经注涢水迳

   新城南永和五年晋大司马桓温筑县志新府城在县东南四十里城垣尚存即新城也蒲騒

   城在应城县西北元和志故浮城县在应城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古蒲骚城也左传莫敖狃于蒲

   骚之役郧人军于蒲騒是也后魏于此置浮城县隋废县志今城西北三十里有浮城坂俗又称故

   古唐城在随州西北九十里左传注唐属楚之小国义阳安昌县东南有上唐乡汉书

   地理志舂陵上唐乡故唐国后汉书王常传常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水经注石水东北

   迳上阳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楚子城在随州东寰宇记楚子城在光化县北十八里

   左传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楚子伐随因筑此城以逼之故曰楚子城州志又有

   鲁城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溠水之西云公城在应山县东七里舆地纪胜东临环水高

   厉乡在随州北今名厉山店左传僖公十有五年齐师曹师伐厉注义阳县有厉乡汉书

   地理志南阳郡随厉郷故厉国也注厉读曰赖帝王世纪神农氏起烈山为烈山氏今随厉乡是也

   水经注漻水南至厉乡西赐水西迳厉郷南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通鉴唐兴元元年曹王皋击李

   希烈将于厉乡走之㫁蛇邱在随州西水经注溠水侧有断蛇邱随侯出而见大蛇中断因

   举而药之故谓之㫁蛇邱后蛇衔明珠报德元和志断蛇邱在随县西北二十五里於菟村

   在云梦县西十里寰宇记于莬村即楚斗伯比外家处生斗谷於菟为楚令尹十文是也宰相

   林在安陆县东十八里舆地纪胜在紫石村唐许氏松柳所在名胜志唐许绍尝与高祖同学封

   谯国公卒葬此林李氏东园在随州南宋欧阳修有李秀才东园记七相堂

   在府治东舆地纪胜郡守陆世良建七相者唐郝处俊宋张齐贤寇准宋庠吕大防范纯仁蔡确

   五桂堂在府治西舆地纪胜元丰中方城范公为掌书记官舍西偏有桂甚茂后范公之子

   致君致明致虚致祥致厚相继登第因构五桂堂周必大为之记跨鳌堂在安陆县北二

   十里宋郑昂记平沙回岸萦带城郭商帆渔舟出没烟波楚国山水之观未有以易此者四贤

   堂在应山县治西南舆地纪胜连舜宾二子庶庠从学二宋相继登第世谓人才二宋盛德二连

   张来有记郝处俊钓台在安陆县西三十里九域志安州有郝侍郎钓鱼台云郝处俊

   也舆地纪胜在安陆县石漴村越王䑓在云梦县北十四里地名仵落市宋时曾置县于此

  明统志相传越王所筑随侯台在随州北八里文献通考随县有随侯台浮云楼

  在府治内唐杜牧有安州浮云楼寄怀张𭅺中诗汉东楼在随州治南即今南门楼唐李

  白登此有请范公亭在府治中舆地纪胜旧名吕公亭吕丞相大防贬安陆时寓此后范

  致尧亦寓此读书因改名焉车盖亭在安陆县治西北尹公亭在随州治东名

  胜志宋龙图阁尹洙庆历中贬随州寓居城东金灯院后人立尹出亭曾巩为记涢阴亭

  在随州治西宋张商英建废马监在应城县东十五里宋乾道五年置故址尚存王世

  则宅在应山县西四十里郑獬宅在应山县西九十里

 ︹关隘︺顺义关在随州北八十里仵水关在随州北一百二十里平林关

  在随州东北上明乡即古平林县地当楚豫之交最为阸要黄土关在应山县西北九十

  平靖关应山县东北七十里接河南汝寕府信阳州界古名冥阮一名黾塞亦名𫑡

   阸与黄岘武阳号义阳三关俗名恨这关左传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谓子常曰塞大隧直辕𡨋阸战

   园䇿庄辛曰穰侯受命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于黾塞之外史记苏秦传苏代里秦欲攻魏重

   楚则以南阳重楚残均陵塞𫑡阸张守节正义申州有平靖关盖古𫑡县之阸塞元和志平靖关因

   古平靖县为名后魏大统十六年置隋大业二年废齐志云义阳有三关此则其一在安州北一百

   七十里在应山县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百雁关一百六十里地理通释此关因山为

   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关有大小石门皆凿山为道以通往来荆楚守隘之地也吕氏春秋九塞冥

   阸其一焉乃平靖也百雁关在应山县东北一名白雁关元和志昔有雁息其上故名在安

   州东北二百里在应山县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东至礼山关一百里礼山关应

   山县东北接河南汝寕府信阳州界一名武阳关今名武胜关魏书地形志乐寕有武阳关元和志

   礼山关因古礼山县为名武德八年县废即齐志所谓武阳关也在安州东北二百四十里在应山

   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舆地纪胜武阳关今名大塞岭地理通释左传大隧乃

   武阳也后魏元英至义阳将取三关先䇿之曰三关相须如左右手若克一关两关不待攻而破宜

   先攻东关又恐其并力于东使李华向西关分其兵𫝑自攻东关六日而拔进攻黄岘及西关梁将

   凤现关在应山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俗传有凤凰现于山下因名长江埠巡

   司在应城县东四十里合河店巡司在随州南七十里梅邱镇巡司

   在随州西北九十里舆地纪胜有东而二梅邱唐县镇巡司在随州西北九十里即古

   高城总巡司在随州东八十里三里店巡司应山县西北黄土

   高窍镇在安陆县南三十里旧有巡司今移合河店漴头镇在安陆县西北

   二十里石漴村亦曰潼头周书文帝纪西魏大统十六年柳仲礼率众乱杨忠逆击于漴头大破之

   兴安镇在云梦县东十五里隔蒲潭镇在云梦县南临涢水利塘镇

   梦县北二十里崎山镇在应城县北四十里旧有巡司今移长江埠出山镇

   州东北一百八十里旧有巡司今移高城⿰纟⿱丿恩 -- 总太平镇在应山县东四十里广水镇

   在应山县东五十里平里市镇在应山县西南九十里旧有巡司 本朝雍正十年移三

   井子头在应山县西五十五里接随州界四十里冲在随州北一百六十

   里南北相距四十里四面皆山因名关儿口在随州北接河南南阳府桐柏县界界牌

   口在随州北接河南南阳府桐柏县界路甚险隘石门在随州南七十里段家冈旧有石坊

   今存遗址土门在随州西一百七十里夹山中通一路今有门楼苍台营在随州东

   南七十里段家河东诸葛砦在安陆县东舆地纪胜在安陆县罗陂村旧传诸万武侯所立

   高台砦在云梦县南田王砦在随州北一百八十里古避兵处石垣尚存

   陵岩在应山县东二十五里又牢城砦在县东五十里大城砦在县东八十里大城山之阳有

  古城孤在应山县东北四十里何家山铁城砦在应山县西北四十里又

  兴安砦在县北四十里牛心砦在应山县东北四十里东接武胜关又狄将军砦在县东

  北八十里下有古洞椵树垭在随州东南长冈店西五十里陡峻为州南要地胡金

  店在云梦县西北近新庙河 本朝顺治中始立淅河店在随州东南十五里长冈

  店在随州东南均川店在随州西四十里官潭店在随州西七十五里

  家店在随州西北栲栳山下其相近又有道人林诸处皆有径路可达河南南阳府唐县

  赶店在随州西北栲栳山西栎林市在应城县南八里

 ︹津梁︺紫石桥有五一在安陆县东十八里名下紫石桥一在安陆县东二十里名中紫石桥

  一在安陆县东北四十里名上紫石桥一在随州南五十里一在应山县西北七十里好石

  桥在安陆县南二十五里接云梦县界通济桥在安陆县西半里横亘十有二寻广寻有

  无量桥在云梦县东北太平桥在应城县南二里一名旅利桥元至正中建

  青龙桥在应城县南五里西河省港合流处乐善桥在随州东南十五里光化

  桥在随州东南三十五里云潭桥在随州东南五十五里阜民桥在随州南

  汉东桥有二一在随州南八十五里一在应山县东五十里岁丰桥在随州西

  一里又名李公桥回龙桥在随州北二十五里渡蚁桥在应山县南一里为南北

  通衢彭大翼山堂肆考宋郊兄弟尝随父官应山后人因郊渡蚁事遂以名桥井子桥

  山县西五十里马坪桥在应山县西六十里马坪港接随州界汶水桥在应山县

  北三十馀步西河渡在应城县西一里淅河口渡在随州东南十五里

  河口渡在随州西南三里木瓜园渡在随州西二里

 ︹堤堰︺涢河堤在云梦县南涢河北岸马家湾萧里埠一带岁罹水患而隔蒲潭尤甚明正德

  中知县涂瓘始筑堤捍之历久渐溃 本朝康熙五年重筑韩信堤在云梦县东北十五

  里长数百丈上有庙俗称韩王冈凤皇堤在随州北六十里历山东府志似凤形有两翅

  高低为堤

 ︹陵墓︺古随侯墓在随州北九十里地名石门高二文相传为随侯冢寰宇记在随州北二

  ︹汉︺黄香墓在德安府同知署后黄琼墓在安陆县西白兆山下︹唐︺许

  绍墓在安陆县东十八里紫石村即宰相林︹宋︺张君房墓在安陆县南二十里

  董店俗呼为张金紫坟欧阳华墓在应城县西太平郷华欧阳修之叔修为铭其墓

  连舜宾墓应县南连庠墓在应山县西五里郑獬墓在安陆县

  南八十里杨家河畔︹元︺赵孝妇墓在应城县南十里龙港口︹明︺何宗彦墓

  在随州城内杨涟墓在应山县东天井涧陈烈妇墓在应山县北里许

 ︹祠庙︺神农庙在随州北厉山寰宇记厉山穴口石上有神农庙舜祠在随州北厉山

  隋文帝祠在随州东南寰宇记在随县东南一里唐天宝七年置蒲骚庙

  城县西南舆地纪胜庙中神乃楚武王像县南有三冢相传为楚武王冢季梁庙在随州南

  元和志庙在随县南门外道西三十二步令尹子文庙在云梦县东北舆地纪胜在县

  西十里於菟村后迁县之艮隅宋元祐中赐额忠应伍子胥庙在云梦县东十五里女儿

  港旁有龙穴龙起毁庙宇巨础围丈馀今尚存楚襄王庙在云梦县东寰宇记在县东子

  四忠祠在应山县治东初名东张公祠祀唐张巡明万历初増宋岳飞李庭芝后又配

  祀杨谢公祠在应城县治东祀宋儒谢良佐朱子作记马都司祠在应山县

  东北树林口明正德中霸州寇掠楚豫河南都指挥马震率十馀骑追捕至此力不敌死因建祠祀

  杨忠烈祠在应山县治西祀明都御史杨涟

 ︹寺观︺报恩寺有三一在安陆县治西梁天监中建一在随州城内一在应山县城内

  西寺在安陆县西四里一名救苦寺今名胜业院石佛寺在安陆县西八十里唐元

  和七年建百法寺在云梦县城内西南隅唐太宗时敕建赐额明正统十年重建泗州

  寺在云梦县南五十里上方寺在应城县西圣寺在应城县西南明永乐闲僧了

  訾居妙高寺在应城县北半里俗呼古城寺内有鸠雪堂金灯寺在随州东

  上明洪山寺在随州西南大洪山万夀寺在随州西南大洪山龙兴寺

  在应山县东二十里天井涧幽窅纡折自涧口入凡九曲五里许至山门石梁正殿后毘卢殿平揖

  经台寺在应山县东南五十里吉山下宝林寺在应山县北二十里前临大河

  基周数里后有松栗二坪木皆参天宋元皆有碑碣明洪武闲赐名正觉寺乾明寺

  山县东北六十里大龟山上唐建元真观在安陆县北紫星观在云梦县东

   青龙观在应城县西二十五里神农观在随州北一百八十里

  ︹名宦︺︹汉︺萧由东海兰陵人平帝时江夏太守平江贼成重等有功侯霸河南密人王莽

   初随宰县界旷远滨带江湖亡命者多为寇盗霸按诛豪猾分捕山贼县中清静董宣

   圉人江夏剧贼夏喜等寇乱宣为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

   檄到幸思自安之计喜等闻惧即时降散︹三国︺︹魏︺桓禺谯郡人嘉平中江夏太守清俭

   有威︹晋︺陶侃鄱阳人为江夏太守陈恢寇武昌侃出兵御之以运船为战舰或言不可

   侃曰用官物讨官贼但须列上有本末耳于是击恢所向必破凡有虏𫉬皆分士卒身无私焉︹南

   北朝︺︹宋︺宗悫𣵀阳人文帝时随郡太守雍州蛮屡寇悫败之又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

   部曲叛屯据白杨山柳元景攻之未下悫帅其所领先登众军随之群蛮由是畏服︹齐︺萧敷

   南兰陵人随郡内史招怀远近士庶安之︹梁︺夏侯亶谯郡人天监八年司州刺史领安陆

   太守甚有威恵边人悦服︹西魏︺权景宣天水显亲人大统末安州刺史梁定州刺史李

   洪远初款后叛景宣恶其怀贰密袭破之自是酋帅慑服无敢叛者又别破梁陆法和羊亮于涢水

   又遣别帅攻拔鲁山多造舟舰益张旗帜临江欲渡以惧梁人梁将王琳在湘州景宣遗书谕以祸

   福琳遂举州款附︹周︺梁睿安定乌氏人武帝时安州总管有惠政于翼洛阳人武

   帝时安州总管时大旱涢水绝流翼遣主簿祷白兆山即日澍雨岁遂有年百姓感颂之皇甫

   璠安定三水人武帝时随州刺史政存简惠百姓安之︹隋︺元景山洛阳人周末安州总

   管时桐柏山蛮为乱景山击平之高祖受禅以景山为行军元帅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

   击走之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遁大著威名李衍辽东襄平人开皇中安州总管有恵

   辛彦之陇西狄道人高祖时随州刺史于时州牧多贡珍玩惟彦之贡祭物高祖善之

   谓朝臣曰人安得无学彦之所贡稽古之力也︹唐︺韦思谦郑州阳城人高宗时应城令负

   殿不得进官吏部尚书高季辅曰余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弃大德耶擢御史后为名臣刘长

   卿河间人大历间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伊慎兖州人德宗时李希烈反慎率兵围安州希烈

   之甥刘戒虚以兵来援慎逆击于应山擒之示城下州开门降以功为安州刺史攻随州战厉乡斩

   首五十级喻降李恵登拜安黄州节度使李惠登营州柳城人李希烈反属以兵二千使屯

   随州恵登挈州以归即拜刺史州数被乱惠登视人所谓利者行之害者去之政清静居二十年田

   亩辟户口日増人歌舞之于是节度使于𬱖状其绩诏加御史大夫升随为上州令狐绪

   宣州华原人宣宗时随州刺史有德政李去惑僖宗时随县令王仙芝攻城去惑坚守待

   援不至城陷死之 按旧志作李去感今依府志改正︹五代︺︹梁︺刘玘雍邱人贞明中

   守安州以城中阛阓栉比冬月井多涸乃于城西北隅依石壁造水楼悬绠而汲以备不虞明年吴

   人围安陆汲道绝大得水楼之利︹汉︺王祚随州刺史汉法辇牛革送京师制铠遇暑雨多

   腐坏祚请颁铠甲之式于诸州令裁之以输民甚便之︹周︺李琼幽州人世宗时安州防御

   使治郡宽简民请立碑颂德诏中书舍人窦仪撰文赐之︹宋︺张齐贤冤句人太宗时知安

   州真宗即位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师颃内黄人太宗时知安州所至以简静

   欧阳华庐陵人真宗时随州推官大洪山奇峯寺有僧数百转运使疑其有奸状令往

   按华审其无他僧赂以金不受即令僧转赈饥民多所全活李孝基赵郡人仁宗时知随

   州所治虽剧然事来亟㫁甫日中庭已空矣或问其术曰无他省事耳司马旦夏县人知

   安州治郡有大体所施设取于适理便事范纯仁吴县人英宗时通判安州力求人间利病

   随时兴革期月政化大行风俗改易至哲宗时为相复忤章惇落职知随州滕元发

   人神宗时言新法之害黜知安州多善政谢良佐上蔡人徽宗时应城令时胡安国以典书

   使者行部过之不敢闲以他事因介绍请以弟子礼见入见吏卒植立庭中如土木偶人肃然起敬

   遂禀学焉陈规安邱人靖康末安陆令盗祝进等攻德安府守弃城遁父老请规摄守事规遣

   兵讨进连战败之建炎元年除知德安府李孝义张世以步骑数万薄城阳称受诏招规规登城视

   其营垒曰此诈也亟为备夜半孝义兵围城遂大败之与群盗杨进相持十八日进技穷以百人自

   卫抵濠上求和规出城与交臂语进感之折箭为誓而去董平引众窥城遣其党李居正黄进入城

   求犒规斩进授居正兵为前锋大破之吴柔胜宣州人嘉定中知随州时再议和好戒开

   边隙旁塞之民事与北界相涉不问法轻重皆杀之郡民梁皋有马为北人所盗追之急北人以矢

   拒皋皋与其徒亦发二矢北界以为言郡下七人于狱柔胜至立破械纵之具始末报北界而已收

   土豪孟宗政扈再兴隶帐下后宗政再兴皆为名将筑随州及枣阳城招四方亡命得千人立军曰

   忠勇营栅器械悉备赵方衡山人嘉定中知随州时南北初讲和旱蝗相仍方亲走四郊以祷

   一夕大雨蝗尽死岁大熟︹元︺德格苏高昌人至元中德安府达鲁噶齐土人蔡知府者以

   众叛德格苏率众平之主将怒将屠其城德格苏请曰叛者蔡知府数人而已城中人何预焉盍诛

   其党与而止毋令滥及非辜主将嘉其诚恳城遂得全 德格苏旧作铁哥术达鲁噶齐旧作达鲁

   花赤今改正︹明︺张宽福建人洪武中知德安府兵燹之后署廨学校残毁宽修葺之下令

   州县招徕耕种子弟可教者督以诵习在任七年去汪灌休寕人洪武初知云梦县创学劝农

   民久而慕之杜智芜湖人洪武中知随州以催科考殿例当遣廷臣奏其治状诏乘传复任

   诸葛平阳朔人洪武闲知应山县廉能爱民均徭简⿰贝⿹戈止 -- 贼吏服其威民安其惠孙士良

   永乐初知应山县政事𥳑惠赋役以均未三考人户増三千馀口开垦荒田五十馀顷朱干

   永乐初知应城县律已公正政勤而廉民怀吏戢秩满升知随州陈家庆颕上人永乐闲

   知安陆县精敏有才节缩甲里赋均徭简乃酌量其法名曰便民政略遍谕闾阎俾民不为吏胥所

   陈莘广西人永乐闲知随州咨访利病循行阡陌或微服与野老谈使尽言布政悉协人

   情辟田四百馀顷民受其利范理天台人正统时知德安府随州民田为楚王䕶卫所占犹

   令输赋理奏悉还民岁再巡属邑省耕牧廉疾苦部内大治饶政望江人正统中德安府学

   教授荘重谨饬教有成规虽祁寒盛暑不辍吕禴昆明人成化中知随州严明廉慎值岁旱

   民饥禴素衣跣足祷雨发仓赈贫初夏民纳祇候钱禴曰五谷未登钱必假贷于人者令还主候秋

   胡世安仁和人宏治中德安府推官时𡵨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安裁之他日复请湖田

   坚侍不可黄巩莆田人宏治时德安府推官诸所修举以正风俗作人材为先饬学宫表董孝

   周冲宜兴人正德时知应城县实心任事以道化民立谢上蔡祠建常平仓李逢

   丰城人嘉靖间知德安府明敏刚毅务先教化𭶑吏莠民悉置之法徐元贞繁昌人嘉靖时

   知德安府严毅仁恕下车辄令曰农民力不能耕者吿守为备耕具迁立学宫岁荒即募流民筑河

   堤民得活而水无患吴哲贵州人嘉靖中知应城县有机略邑土城数圯哲延富民集䜩邑庭

   议陶甓甃之皆欣然各任力所优注多寡丈尺于籍中已乃分地书姓名标识之民乐事劝功匝月

   而城潘渊天台人嘉靖时知云梦县濬史河口利塘及杨家河筑堤捍水云梦既享其利

   应城安陆俱无水患唐可大秦州人嘉靖中以德安府通判摄云梦县事邑有天井湖宽四

   百馀亩居民据为利可大廉得其实清核还官请置为学田以给学宫赡贫士罗黄裳

   人嘉靖中知云梦县逐积猾恤贫困当景藩就国及丧还经杨家河黄裳威望素著又饶干用故奄

   䜿慑服而民不扰朱之臣成都人万历中知德安府下车之日为文以誓神曰瞿塘滟滪

   臣之归路妄𢹂一文浪翻舟覆为如水堂以延问字者名士多出其门厐应宾泸州人万

   历中同知德安府事凡地方利害闾阎苦乐悉周知之人皆熟识见即问疾苦若家人郡人咸以大

   父称郑二阳开封人天启中德安府推官治狱多所平反岁大祲煮粥活人公馀集郡

   子弟讲学择知名士为塾师应山杨琏死珰祸悬赃巨万为作募疏醵金词义悲壮观者泣下争输

   张绍登馀干人崇祯间知应城县清廉耿介不畏强御流寇陷城绍登冠带端坐堂上

   贼将手擒之绍登奋拳殴贼贼众拥上遂被害赠太仆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

   李之经永兴人应城教谕贼破城率民拒战死之子应泰亦以身殉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祀忠义祠张国勲黄陂人崇祯间应城训导流寇䧟城骂贼死赠国子监学

   蔡宗虞四川人崇祯间知云梦县闻寇警凿濠増堞圑练编户激奖义勇九年冬寇围

   城攻七昼夜宗虞悉力堵御数擒贼将援至围遂解谌吉臣新建人崇祯间知云梦县闯贼

   陷城吉臣𬒳执不屈遂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王焘昆山人崇祯间

   知随州歼灭土寇李良乔又御流贼击斩三百馀人贼攻益力相持二十馀日焘知必败整冠带自

   经死贼焚其署焘尸直立不仆贼骇走已觅州印得之焘所立尺土下赠太常少卿谥烈愍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𢚓濮有容分水人崇祯中知安陆县流贼陷城阖门十九

  人死难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徐 世淳嘉兴人崇祯间知随州流贼围

  城募士死守躬自登陴拒战城陷率乡兵巷战中数十创死其子肇梁及两妾臧𫉬等死者二十馀

  人事闻赠太仆少卿谕祭葬立庙州城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佘 塙

  人随州州判崇祯十四年三月贼至知州徐世淳殉节七月贼再至塙署州印城陷骂贼死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𢚓 沈 元鉴金坛人随州吏目献贼犯随防守两月援不至

  被执胁降不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

 ︹本朝︺吴宗孟宝丰人顺治进士知云梦县留心抚辑民困以甦县多盗设法弭捕殆尽楚俗

  鬼宗孟察县境内淫祠悉毁之白彦良武进人康熙进士知云梦县轸民疾苦时里长

  最为民累彦良首除之刘景龄字鹤年汉军人乾隆武进士任德安营参将廉明公恕得

  军民心嘉庆元年教匪据孝感胡家寨景龄令城中严守自幸所部攻贼马䧟淖中遇害事

  闻   予云骑尉世职军民建祠祀之

 ︹人物︺︹周︺季梁随大夫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随人使少师董成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

  归请追楚师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

  而修政楚不敢伐斗谷於菟字子文生于䢵楚成王时代子元为令尹未明而立于朝

  日晦而归食自毁其家以纾难三仕不喜三已不愠举子玉为令尹悉告以旧令尹之政孔子尝称

  之曰鬭克黄令尹子文孙楚箴尹也楚灭 -- 濊 ?若敖氏克黄使于齐还闻乱其人曰不可以

  入矣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王思子文之治楚国

  也曰子丈无后何以劝善使后其所改命曰生︹汉︺黄香字文彊安陆人年九岁失母思慕憔

  悴年十二太守刘䕶召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博学能文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

  中肃宗诏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累迁尚书令遂管枢

   机甚见亲重香祗勤物务忧公如家东平清河奏妖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科别据奏全活

   甚众每郡国疑罪务求轻科人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在位多所荐达周章字次叔随

   人为郡功曹时窦宪封冠军侯就国章从太守行春冠军至太守欲谒之章进谏不听前拔佩刀绝

   马鞅乃止及宪被诛公卿以下多以交关得罪太守幸免以此重章举孝廉六迁为五官中郎将永

   初元年代尹勒为司空家无馀财诸子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黄琼字世英香子永建中征拜

   议郞迁尚书仆射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居职练连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迁尚书令元

   嘉元年为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胡广等咸称冀之勲德制度赏

   赉宜比周公琼独建议比霍光邓禹朝廷从之冀以为恨为太尉翼所托辟召一无所用举奏州郡

   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馀人海内翕然望之寻五侯擅权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疾笃复上疏

   諌卒赠车骑将军谥忠侯汉滨老父不知何许人桓帝幸竟陵过云梦百姓莫不观者老

   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张温使问之笑而不答温下道百步与之言老父曰我野人了不达所语昔圣

   王宰世茅茨土阶而万人以安今子之君劳人自逸纵游无忌子何忍欲人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

   名不答而去黄琬琼孙少辩慧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日食太后诏问琼所食多少琼思

   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馀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后拜童子

   郎辞不就知名京师稍迁五官中郎将陈蕃深相敬待数与议事为权富郎所中伤䧟以朋党禁锢

   几二十年光和末太尉杨赐荐拜议郎累迁豫州牧董卓秉政徴为司徒迁太尉封阳泉乡侯卓议

   迁都长安琬駮之坐免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傕郭汜破长安收琬下

   ︹晋︺王伛江夏人官江安令张昌构乱江夏士庶莫不从之惟伛与秀才吕㽔不从昌以

   三公位征之伛㽔密将宗室北奔汝南投豫州刺史刘乔郷人期思令李权常安令吴凤孝廉吴畅

   紏合善士得五百馀家追随伛等不豫妖逆李充字宏度江夏人善楷书辟丞相王导掾转

   记室参军尝著学箴深抑虚无之士为大著作郎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

   甚有条贯累迁中书侍郎卒官子禺亦有文义多所述作郡举孝廉从兄式以平隐著称善楷隶中

   兴初仕至侍中︹南北朝︺︹陈︺徐度字孝节安陆人初从梁始兴内史萧介征诸山洞以

   骁勇闻侯景之乱陈武帝克广州平蔡路飬破李迁仕计画多出于度景平封广德县侯梁敬帝时

   徐嗣徽等引齐寇济江度破之陈天嘉元年以平王琳功封湘东郡公终官司空赠太尉谥忠肃

   徐敬成度子㓜聪慧好读书机警善占对以识鉴知名光大元年随吴明彻平华皎五年复

   随明彻北讨齐人皆城守弗敢岀克淮阴山阳盬城三郡仍进克郁州进号壮武将军卒官安州刺

   史谥曰忠︹唐︺樊兴安州人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功多封营国公贞观

   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又从李靖撃吐谷浑改封襄城郡公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乔留守京师

   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许绍字嗣宗安陆人元皇帝为安州总管绍儿时与高祖同学

   相爱大业末任夷陵通守后王世充⿱𫂁么 -- 篡立以黔安武陵澧阳归国封安陆郡公击走萧铣将杨道生

   擒铣将陈普环取铣荆门城制书褒美进谯国公卒于军贞𮗚中赠荆州都督子圉师有器干研涉

   艺文擢进士第龙朔中为左相坐子罪免官久之为䖍州刺史迁相州以宽治州人刻石颂美进户

   部尚书卒赠幽州都督谥曰𥳑许钦寂绍曾县嗣封谯国公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入寇诏为

   陇山军讨击副使战崇州败为敌所擒方围安东胁令说属城未下者钦寂呼安东都䕶裴元珪曰

   贼朝夕当灭 -- 濊 ?幸谨守遂被害赠蕲州刺史谥曰忠弟钦明以军功累迁凉州都督尝轻骑按部会突

   厥默啜兵奄至被执见害兄弟死王事世称其忠郝处俊安陆人父相贵甑山县公处俊

   十岁而孤故吏归赗辞不受及长好学贞观中第进士袭父爵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处俊副李

   𪟝讨之入敌境贼遽至处俊据胡床不顾密遣精锐撃之贼郤入拜东台侍郎转中书侍郞监修国

   史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伎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

   处俊曰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分朋造党使相夸争胜负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帝多

   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諌沮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武后虽忌之以其操履无玷不能害卒赠开府仪

   同三司荆州大都督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后素衔处俊因事诛之临刑极骂乃死︹五

    ︹周︺郑建中安陆人家饶赀好施舍遇亲故必周之毎大雨过辄载瓦代人补屋漏隆

   冬月蠲僦舍钱无算︹宋︺连舜宾字辅之应山人少举毛诗不中遂归飬其父正不复仕家

   多赀悉散以周乡里教其二子庶庠以学曰此吾赀也岁饥出谷万斛减价以粜及卒远近往哭欧

   阳修曰连处士以一布衣终于家应山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子弟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

   宋庠字公序安陆人本名郊登第后改名举进士试礼部皆第一郭皇后废庠与御史伏

   阁争论坐罚金密州豪王澥杀人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死宝元中以右諌议大夫参知政

   事儒雅练习故事后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封莒国公英宗即位改封郑国公以司空致

   仕卒赠太尉谥元献帝为篆墓碑曰忠规德范之碑庠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天资忠厚尝

   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弗为也宋祁字子京与兄庠同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章献

   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寘祁第十累迁太常博士李照定新乐胡瑗铸钟磬祁皆典之

   改龙圆学士史馆修撰修唐书景祐中诏求直言祁上奏主于强君威别邪正急先务皆切中时病

   唐书成迁左丞进工部尚书卒遗奏请择宗室贤材进爵为王为匕鬯之主又自为志铭及治戒以

   授其子祁兄弟皆以文学显而祁尤能文善议论后谥景文连庶字君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舜宾子举进士调

   商水尉夀春今县大冶以母老乞监陈州税求归久之欧阳修祖无择言庶文学行义宜在䑓阁起

   知昆山县辞迁职方员外郎卒连庠字元恺庶弟登科为都官郎中敏于政事号良吏庠始与

   庶在乡里时宋郊兄弟欧阳修皆依之及二宋贵达不阿其志退居二十年守道好修非其人不交

   非其义秋毫不可沔郑獬字毅夫建中孙少负俊材登进士第一知制诰英宗即位獬言

   陛下初临御宜诏内外许令尽言臣下进见乞虚心访以得失帝嘉纳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以不

   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方散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䧟宪网引

   疾祈闲提举鸿庆宫卒家贫子弱其柩稿殡僧屋十馀年滕甫为安州乃克葬刘逵字公路随

   州人进士高第累迁中书侍郎首劝徽宗碎元祐党碑㝟上书邪籍之禁凡蔡京所行悖礼虐民事

   稍稍澄正未满岁御史余深石公弼论逵专恣反复罢知毫州连万夫应山人𥙷将仕郎建

   炎四年群贼犯应山万夫率邑人保山砦贼不能犯寇浪子者以兵至围之三日卒破砦贼知万夫

   勇敢有谋欲留为用万夫怒厉声骂贼为所害赠右承务郎王登字景宋德安淳熙四年

   进士调兴山主簿边事亟制置使吴渊具书币招登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竟立奇功于沮

   河赵葵为制置使握登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威

   声日李庭芝字祥甫应山人后徙随州复徙德安嘉熙末荆帅孟珙以庭芝权建始县

   期年民皆知战守淳祐初举进士第辟洪幕中珙卒弃官归后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守扬州破李璮

   兵咸淳末元兵围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遣使招降庭芝悉诛之既而益王遣使招庭芝庭芝至泰州禆将以城降庭芝

   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遇害边居谊随州人初事李庭芝积战功至都统制咸淳十

   年以京湖制置帐前都统守新城居谊善御下得士心凡战守之其治之皆有法元兵至沙阳居谊

   率舟师拒之吕文焕居谊故主将也已降元招居谊不从又射榜檄入壁中居谊曰吾欲与参政语

   耳文焕闻之以为居谊降己也驰马至伏弩乱发中文焕及马马仆几钩得之众挟文焕以他马奔

   越二日总制黄顺降其部曲欲缒城出居谊悉驱入当门斩之文焕乃麾兵攻城居谊取家金尽散

   将士往来督战城破火发居谊拔剑自杀不殊赴火死丞相巴延壮其勇购得其尸烬中观之事闻

   赠利州观察使立庙死所 巴延旧作伯颜今改正︹元︺赵复字仁甫德安人元兵䧟德安姚

   枢𫯠诏即军中求儒得复以归世祖在潜邸召问曰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对曰宋吾父母国未有

   引他人以伐父母者世祖悦不强之仕杨惟中与姚枢义建太拯书院请复讲授其中复作传道图

   师友图著伊洛发挥及希贤录由是许衡郝经刘因皆得其书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

   始复为人乐易而耿介虽居燕不忘故土以江汉自号学者称之曰江汉先生︹明︺王兴福

   随州人元至元中守徽州迁知杭州俱有善洪武二年召还父老遮留擢吏部尚书程本

   云梦人洪武初以人材授本学训导升代府奉祀王多失政本直諌为王所杖几毙既失德上闻府

   僚皆𫉬罪独宥本升汝寕府同知樊士信应城人洪武进士兵部主事燕兵起士信往督

   淮饷简精锐饬部伍谨斥堠军声大振北兵知淮不可渡乃取道于徐士信闻之疾驰至徐与程济

   等协力邀击大败北兵后北兵悉众南下诸路兵俱溃乘胜破徐士信死焉万历初诏褒死事诸臣

   立祠祀之陈夀随州人洪武举人户部主事永乐时累迁工部侍郎时太子监国夀陈兵民困

   状又乘间言左石干恩泽者多恐累明德太子深纳之后坐累系狱死仁宗立赠工部尚书谥敬肃

   童寅字以敬随州人永乐进士官至江西按察使廉介勤恪卒官家无馀赀程春震

   字时举云梦人成化进士授建昌知县以通敏强干闻擢御史巡按大同广西皆有声以忤汪直左

   迁安岳知县邑大旱赈恤安集全活甚众徐珪字必信应城人宏治初为刑部吏时李广用事

   其党杨鹏监东厂颇专恣珪手疏千言乞革东厂下诏狱逾年广败陈凤梧以为言授桐郷丞加知

   州服陈金字汝砺应城人成化进士知婺源县有异政历官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孟养

   与孟密构兵金遣官抚之其酋罢兵修贡正德初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平马坪洛容獞乱江

   西盗起以金总制南畿浙江福建广东湖广军务累破剧贼加少保入掌都察院事致仕金虚心好

   善刚果有为志在立功不问家事陈才杰应山人性孝友正德七年刘六等寇应山才杰

   领民赴战死之安大峞云梦人冲澹不乐仕进博学好古兼精纬候正德末年夜占异之曰

   帝星明于江汉其应在安陆州逾年世宗果从兴邸入继年九十四卧疾犹倚床披览不辍子孙劝

   止之曰吾以书药疾也学者称为曲湖先生颜木字惟乔应山人正德进士居都下与黄冈

   王廷陈称楚两杰知许州改知毫州坐中伤免性嗜书善研究文思精劲归益淬厉名节居马坪二

   十馀年吟诵不辍学者翕然宗之凤字德辉应山人嘉靖进士知上蔡县拜御史按

   江西浙江卓有风采累官兵部石侍𭅺以通敏称高翀字允升安陆人嘉靖进士累官右副

   都御史巡抚贵州平乱诛叛卒李昂刘鹏字南夫安陆人嘉靖间夀藩军尉横扰市民郡

   守抑之王疏劾守诏廷尉讯鹏佐守对簿守事白左迁就见其庐鹏不见守叹服久之吴一

   魁安陆人父道东以诬论辟一魁年十二徒跣赴京师值肃宗郊祀伏道旁陈冤状帝嘉其孝宥

   其父赐帛驰驿归里周珫字润夫应城人嘉靖进士知永嘉县入为吏科给事中刚正不挠世

   宗南巡䟽击权贵廷杖谪典史起知婺源县累迁兵部右侍郎病免李㓜滋字元树应城人

   嘉靖进士授行人改礼科给事中以拂权贵意谪邵武县丞移安庆推官累官工部尚书以治河功

   加火子少保性端严不轻假人嚬笑莅官持法居乡以秉礼称杨芷字次泉安陆人嘉靖进士

   知吴江县平毛葫芦之乱擢工部主事累𨗇江西布政使吿归尝谓其诸子曰我观子弟之不肖者

   只是未尝读书学力既到俗气自消人以为名言陈德润字玉甫应城人温雅端方勤学

   励行为诸生邑令卢湘延以训子久之湘子归贵阳而湘以事被繋郡狱潜以二箧寄德润所人无

   知者湘暴卒越二年其子自贵阳来迎柩德润呼至家持箧付之曰令君寄也封识如故其子请剖

   物以谢不受刘伯燮字元甫安陆人隆处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工科给事中遇事敢言弹

   劾不避权要督学滇南操执清慎累官广东按察使以母老不赴陈榘字应虹应城人隆庆

   进士性严正明治体莅官廉能以户部尚书卒官赠少保李谘字荩伯应山人以贡入太学知

   平武县多善政奔䘮归邑人立石颂之居鄊循礼乡人称为和节先生邹𮗚光字孚如云

   梦人万历进士为吏部𭅺公平廉正门无私谒性孝友丁父忧庐墓三年藏书数千卷于学宫勒石

   记之俾士就读建尚行书院讲学学者多从之与吉安邹元标齐名时称二郎先生官至太仆卿

   何宗彦字君美随州人万历进士累官詹事迁礼部侍郎屡疏请东宫讲学皇孙就傅宗彦

   清修有执遇事侃侃时望甚隆旋乞假去光宗立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还朝屡加少师

   兼吏部侍𭅺卒赠太傅谥文毅杨绍中字长源云梦人万历进士知馀干县累迁为贵州监

   军副使以计擒叛苗擢云南布政使致仕归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万历进士知常熟县擢兵

   科给事中光宗不豫郑贵妃据乾清宫帝趣礼部封贵妃为皇太后涟与左光斗昌言于朝共诘责

   郑飬性令贵妃移居后宫涟遂劾崔文昇用药无状请推问且言贵妃封号尤乖典常请亟寝前命

   疏上逐文昇停封太后命光宗晏驾诸大臣虑皇长子𫝑孤欲共托之李选侍涟曰天子岂可托妇

   人且选侍岂可托㓜主者遂𧼈诸大臣趋乾清宫奉驾至文华殿中官欲夺还涟诃之奉驾入慈庆

   宫是时李选侍居乾清涟抗䟽论之选侍遂移宫天启二年擢太常少卿进左副都御史魏忠贤用

   事涟劾忠贤二十四大罪遂削籍寻逮下诏狱酷法拷讯于夜中毙之产入官不及千金母妻止宿

   谯楼二子至乞食以飬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其节义感人如此崇祯

   初赠太子太保谥忠烈兄清诸生时同涟读书山中慕里中二宋二连人亦以宋连目之清以贡生

   历官金华同知涟被珰祸罢官家居事雪复同知衢州府致仕王瑊字崑璧应城人万历进士

   历官甘肃巡抚入为兵部侍郎时魏忠贤专横瑊遂不为礼拂衣归流寇陷城瑊率家人捍御力不

   𬒳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饶 可久字甄安应城人事母徐氏以孝

   闻崇祯初知大兴县以疏改三朝要典谪光禄寺典薄阉党除累还知府守制归流贼薄城可之率

   众坚守及城䧟命妻程氏曰臣宜忠妇宜节吾已分死汝軰各早为计其妻及女遂缢死可久被执

   贼强使拜骂曰头可断膝不可屈贼怒刃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袁启

   𮗚字君白云梦诸生流贼至启𮗚立寨自守贼执之去不屈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喻于义随州贡生流贼陷城于义以母老不能出城遇贼跪求母命遂𬒳

   母守尸痛哭贼感动遂释其母刘申锡随州举人崇祯中豫养死士百人及贼陷城倡义图

   复兵败为贼将白旺所杀百人皆战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廖应元

   字干初安陆诸生流寇至乡民皆结寨自保贼将白旺连陷数寨应元益坚守为奸执送骂贼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黄在中字畅美云梦诸生少嗜学事母以孝

   闻祟祯末授徒应城时母年八十馀丧明寇至在负母逃为贼所得贼刃其母在中抱母尸且哭

   且骂贼怒亦杀之赵士选随州人崇祯时流寇至士选同父避难峯峩寨父病行迟未至

   寨被执士选愿以身代贼遂释其父而执士选至黄州适其家耕牛亦被掠在营牛见士选垂泪士

   选亦泣贼怜而并释之李储元字敏真云梦人笃于孝友母疾尝药饵浣厕牏晨夕不懈

   母卒哀毁骨立流贼炽储元聚族立砦贼诱砦长尽携男妇入城储元坚守拒之竟免于难

   可教字图云应城人累官工部郎中李自成陷京师骂贼死同县徐晤可官锦衣百户亦殉其

   难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范 纯元字建侯应城人流贼陷城父被执纯

   元号泣曰吾愿就戮无伤吾父贼并杀之柳宗旦字鼎极云梦诸生教授里塾以资给诸弟

   岁饥设粥赈流民流贼陷城欲官之宗旦大骂贼怒斧其首死妻刘氏亦以节终同县朱善昌左璞

   皆不屈于贼死宗旦与善昌璞俱于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李联元

   云梦人居曲水湖离城三里许流寇夜袭城过其地联元恐城中不知率族众大呼声闻城内贼怒

   擒杀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施 尔奇字简之云梦诸生流寇犯其里

   伏梃拒之被害其妻刘氏与女同往救俱死同县柳列奎亦以拒贼见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张用晦云梦诸生流寇陷白云寨义兵恢复用晦起兵应之战败不屈

   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

 ︹本朝︺洪起元字瑞芝应城人明末从父避乱遇贼欲杀其父起元夺刀杀贼 本朝顺治二

  年应募授千总金声桓叛于南昌起元时署寕都游击率兵从巡抚刘武元御贼斩戮无算广东叛

  镇李成栋犯赣州起元与参将鲍虎撃破之康熙十三年闽藩耿精忠叛招诱起元起元发其书击

  贼于白米堰黄瑞山等处屡斩贼将十五年平常山淳安诸贼恢复云和松阳诸城累官至左都督

  杨之易字元仲涟子方涟𬒳逮欲赴阙上书请以身代涟力止之 本朝累官知松江府兼

  海防同知贼匪据南汇之易讨平之提督吴胜兆叛之易骂贼遇害事   间赠江南按察副使

  赐祭葬周宗成随州人性孝友重节义明季流寇肆掠宗成避乱鄂城城陷负老母

  孤侄奔还随州结义砦练乡卒合郡难民争依之贼不敢犯连年饥馑多方赈济全活无算至

  本朝以讲学为事乡里共钦之康熙五年祀乡贤洪一栋起元子以军功授台湾海防同

  知稽查水口商船验到放行不受私馈台湾民鲜盖藏旱涝无备一栋请平粜民得无饥秩满当代

   士民请留在任九年卒于官从祀名宦祠黄苏字奎临云梦人顺治已亥进士为掖县令甫下

   车雪七姓冤狱邑濒海民苦逃盗株连苏严缉捕除渠魁民赖以安治行为山左最徐则敏

   应城人康熙间知萧山县操守廉介礼士恤民值大造丈量则敏清其弊由是贫弱免赔粮之累

   许治字均宇云梦人乾隆已未进士知华亭县秋雨伤稼松江六县民纷纷持死禾塞府署提

   督黄某方勒兵防变治急趋军门止之至府署婉转开导逾时始散复力请于守报灾赈恤调元和

   令檄办越江堤工凡碍庐墓处治白大吏稍纡曲以保全之程大中字拳时应城人乾隆

   丁丑进士授青溪知县绩学能文著四书偶见五卷又著别录十种内四书识遗一种博洽精慎盛

   行于陈方顺安陆人少孤事母以孝闻母殁庐墓七年乾隆年闲 旌周文瑞

   监生应城县人事亲能致色养亲殁庐墓哀慕感动乡邻与邑民陈建勲俱于嘉庆元年以孝行

   许兆椿云梦人乾隆壬辰进士由编修改御史洊升巡抚历吏刑工仓场侍郎及漕运

  ⿰纟⿱丿恩 -- 总督守松江时所属七邑灾歉兆椿禀请报灾缓征上海令挠其事兆椿复请曰灾重民困今之持

  异说者非注意钱漕之利即全不关心民瘼之员愿勿听大吏查勘得实卒从其请游击杨天相报

  𫉬洋盗张茅等十七名⿰纟⿱丿恩 -- 总督檄兆椿讯状始知茅等皆闽民渡洋贸易者有踪迹可凭立子平反谳

  定游击寘重典巡抚贵州擒黎平苗匪欧桃等二百馀名旬日蒇事苗境无惊任仓场侍𭅺五十日

  查办蠧吏高天凤积弊仓储肃清嘉庆二十一年   予祀江苏名宦祠

 ︹流寓︺︹汉︺马武南阳湖阳人少时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未竟陵西阳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从

  之后从世祖击贼拜捕虏将军封扬虚侯戴良汝南慎阳人再辟司空府弥年不到州郡迫之

  乃将妻子逃入江夏山SKchar游不任以夀终岑晊南阳𣗥阳人罹党锢之祸李固杜乔诛晊

  窜终于江夏山中︹唐︺李白蜀人游安州娶许氏女读书白兆山之麓题其石曰桃花岩

  ︹宋︺欧阳修庐陵人从父华为随州推官修少孤因寓于随

 ︹列女︺︹元︺赵孝妇应城人早寡事姑孝家贫佣织于人得美食必持归奉姑尝念姑老一旦

  不讳仓卒无棺乃鬻子买杉成槥置于家邻家火孝妇亟扶姑出避棺重不可移乃抚膺大哭曰吾

  卖儿得棺今将毁于火可若何风忽返得不焚人以为孝感所致宋孝女应城人母刘氏

  因产得废疾女十岁始知曰母为我𦤺疾我当报之及笄翦发誓不⿺辶商人养母四十馀年志操无玷

  母死未逾月而殒︹明︺叶贞明妻陈氏随州人正德中流贼刘六等掠随陈挈二

  子以避遇贼欲污之不从杀其二子以胁之又不从乃刳其孕而死同时华贞妻陈氏刘本根妻席

  氏俱应山人亦骂贼不辱而死吴金妻周氏应山人流贼入境欲污之不从乃缚几上

  剖腹而死朱比妻张氏安陆人未嫁比卒父母为议婚女曰吾身已许朱矣岂得复有

  二言是夜自经死巡抚汪道昆奏表其墓刘自义妻李氏安陆人夫卒殓毕绝粒死

  陈大佑妻周氏安陆人年二十四夫亡家甚贫父母欲夺其志不从居城南三十里

   鲤鱼滩一夕山水暴至周身伏夫柩誓与俱没水忽退丈许比闾漂没周氏独存徐某妻

   张氏应城人名廉姊幼字徐年十七婿夭父母将改聘女登楼自刎端坐不僵事闻建坊墓后

   张宏初妻周氏应城人夫亡自刎死关坤妻安氏云梦人年十九夫殁

   欲殉之不得越月闻其母疾乃𫯠夫主往母所母微讽欲夺其志安号泣不应登楼缢死严一

   敬妻姜氏安陆人夫卒子㓜抚子成立𥙷诸生乃谓子曰吾以汝故不早殉地下未尽之

   事汝自勉之遂绝粒死周治岐妻王氏安陆人夫卒有欲夺其志者引斧欲自断

   其臂乃止黄应泰妻佘氏应城人夫卒事姑尽孝族中有欲夺其志者火其旁舍将

   及室忽大雨灭火人异之教子师宪𭙶乡荐曰吾可以见汝父地下矣不食死熊云斐妻

   吕氏随州人云斐随父任旱死吕年十九欲自尽姑劝之吕勉扶夫榇归葬毕尽散其所有闭

   户七日不食死杨涟妻詹氏应山人事继姑以孝闻姑病刳股者三涟罹珰祸庶子之

   环甫生抚之如己出彭濛妻陈氏应山人年十五适濠濛贫陈脱𬖂珥奉舅姑膳濠死

   抱尸痛哭断左手中指翦发为三一付姑一付母一裹断指纳濛棺中绝粒七日而亡贫不能殓县

   令姫文华捐俸殡之王国俊妻黄氏应山人未婚而国俊卒女请父母往吊即留殡

   㱩毕遂留餋姑明年营葬事毕乃拜诀母与姑不食九日死王芳妻杨氏应山人芳

   坠于水杨亟赴救之芳溺益深遂俱死何志崇妻饶氏应城人知府饶可久女流

   寇薄城女谓其夫曰父死忠母死节女合死孝夫子前程远当速行乃抱母同缢死徐尧封

   妻吴氏云梦人流寇至𬒳执命制衣吴夺刀自刺贼怒磔之万之益妻沈氏

   安陆人为流寇所执欲污之沈詈拒之贼连刃三女以慑之终不屈延颈就死梁凝禧妻

   冯氏随州人崇祯中夫妇避寇至西河𫝑急欲同死冯曰君无子又老母在幸速逃眀早可于

   此地㝷我凝禧遂逃次早果得尸于分手处其妹适谢继尊亦骂贼剖腹死沈之选妻

  荣氏安陆人事舅姑以孝闻流寇至家人俱避匿荣祖姑老不能行荣独依破堡中不忍去为

  贼所执坚抱屋柱以死拒贼遂遇害何昌应妾刘氏安陆人流宼白旺据郡城昌应

  官指挥间道走鄂请兵旺因执刘以招之刘曰吾夫世受国恩岂为儿女故降贼乎大骂跃入水死

  黄都妻何氏安陆人崇祯中避贼于山砦砦破被执贼先杀都曵何前往何坚抱都尸

  溅血染面骂曰死则俱死肯独生乎贼怒磔之关陈諌妻吕氏云梦人流寇䧟城妇

  取鱼网结其体甚固俄贼至命缝衣吕投翦大骂贼怒磔之韩玉冈妻徐氏

  人夫被流贼迫溺水徐骂贼跃入中流次日相携浮出万长祚妻左氏云梦人流

  寇俘之马上左奋身投地大骂贼磔死之李烈女云梦人年十六流寇南下随母兄避难及

  寇至湖滨女属兄善事母赴水死乐某妻李氏云梦人避乱乌泥河潜水中贼𫉬之

  不屈骂贼死何宗圣妻徐氏随州人流寇至骂贼死同州熊本厚妻梁氏帅以正

  妻贺昏靳龙颜妻王氏俱骂贼不污死瞿楚文妻李氏应山人流贼将杀其夫李

  自城坠下伏夫身贼并杀之余孚尹妻李氏安陆人为流寇所执不屈死

  枢妻万氏安陆人流寇将至投渊死时同县文景隆妻宣氏亦以冦乱投渊死杨熙

  远妻何氏云梦人流寇至骂贼死时同县左维新妻周氏左䦨妻熊氏彭文运妻张氏田

  玺妻徐氏汤某妻徐氏左献臣子妇曹氏俱遇贼殉节死饶孚哲妻曹氏应山人孚

  哲官州判张献忠䧟城其姑程氏先白缢曹遂同夫之妾刘氏赴水死闵则哲妻程

  氏应山人流寇破青堆山骂贼死时同县杨之赋妻傅氏沈岐英妻杨氏俱殉节死

 ︹本朝︺张桂芳妻罗氏应城人夫亡姑病刲股疗之后子及子妇俱夭孙复殇守节四

  十五年康熙中 旌又郭柄妻严氏周兴妻张氏周廷佐妻陈氏俱于康熙年间 旌荣希

  皋妻乔氏安陆人夫亡子幼家业为兄所占困苦流离抚二子可久天相俱为诸生孙纶

   领乡荐康熙中 旌郝公填妻陈氏应山人家贫事姑极孝夫亡水浆不入口者数

   日守节三十馀年康熙中 旌又同县郝之营妻陈氏青年苦节康熙五十七年 旌张铭

   妻李氏安陆人铭卒子自龄五岁李纺绩𫯠舅姑姑疾邻火将延室李泣跪祷反风灭 -- 濊 ?火后

   自龄为诸生娶冯氏而复夭冯氏亦节李李患𣻉下冯躬浣厕牏之而不懈及卒哀澧兼尽雍正中

    汪 偀妻马氏安陆人以节孝受 旌又同县江大年妻金氏李崇谦妻䔥氏

   金峯妻锺氏金祖清妻罗氏李丗植妻王氏烈妇尹氏吴氏沈氏贞女李姑贡生黄光阙妻洗氏万

   善修妻康氏贞女吴三姑杜蕡妻卢氏章偀妻彭氏李应世妻江氏俱乾隆年间 旌生员徐觐妻

   冯氏李仍纲妻郑氏李嗣白妻李氏孙天序妻胡氏孙大德妻龚氏彭世泰妻孙氏孙莹聘妻陈氏

   俱嘉庆年闻 旌许达妻蔡氏云梦人夫亡守节又同县柳兆祉妻鲁氏戴催妻柳

   氏戴士瑗妻张氏龚士远妻易氏陈之儒妻阮氏陈偀妻杨氏徐焯妻左氏郝文楫妻杨氏郝世道

   妻张氏万诠妻吴氏戴扬休妻柳氏戴绥宇妻刘氏王廷献妻徐氏戴赐綋妻张氏王斌妻郭氏李

   蔚妻栾氏江朝海妻涂氏王昌祚妻熊氏陈陵碧妻汪氏曾毓发妻熊氏柳庚元妻鲁氏彭世思妻

   谢氏刘明雄妻陶氏俱乾隆年间 旌戴正华妻张氏安汝焕妻饶氏聂五齐妻吴氏左源妻许氏

   左高抡妻程氏禇声远妻任氏左中椿妻张氏左鹏越妻李氏溤光时妻李氏程心璋妻安氏王麟

   妻尹氏袁民瞻妻陈氏烈妇钱映奎妻严氏李宗伊妻黄氏俱嘉庆年间 旌闵介清妻

   张氏应城人夫亡守节又同县陈良达妻周氏陈良进妻廖氏鲁旦妻徐氏黄鹤吟妻胡氏张

   于易妻徐氏万次述妻刘氏王必隆妻高氏涂尧夫妻朱氏周道兴妻李氏石栋妻李氏烈妇沈焕

   彩妻田氏贞女丁氏陈氏烈妇张某妻冯氏贞女刘小姑俱乾隆年间 旌余执中妻汪氏徐遴可

   妻陈氏李正英母宋氏妻宋氏陈仪妻张氏张峯妻卢氏杨道美妻彭氏陈正襄妻黄氏杨方州妻

   陈氏吴慎言妻陈氏杨本妻戴氏李大模妻鲁氏李斯勲妻毛氏贞女艾权姑丁二姑陈才姑吴二

   姑俱嘉庆年间 旌张之振妻赵氏随州人夫亡守节又同州戴履䘭妻张氏王之

   翰妻冯氏黄良璧妻梁氏陈大华妻张氏余奎妻丁氏黄佳琳妻沈氏魏体枢妻陈氏刘士毅妻李

   氏吴宗伦妻刘氏烈妇王宏文妻杜氏王云伯妻严氏黄某妻谢氏罗世棻聘妻任大姑辛正万妻

   沈氏李谷成妻刘氏刘廷德妻马氏俱乾隆年间 旌匡玥妻张氏王良德妻匡氏万瑛妻李氏蒋

   玉轮妻刘氏俱嘉庆年间 旌毛世达妻江氏应山人夫亡守节又同县天赐妻吴

   氏杨三捷妻聂氏程调妻高氏刘珩妻孙氏王曰义妻李氏陈载锡妻袁氏吴国鼎妻程氏吴珊妻

   涂氏刘全仁妻郝氏何维才妻熊氏秦宗鳌妻张氏秦志观妻刘氏湛明妻李氏姚灼妻朱氏周赞

   曾妻卢氏张起光妻湛氏卢毓秀妻龙氏刘全道妻徐氏烈妇李广文妻萧氏陈某妻罗氏涂国珍

   聘妻黄氏周方大妻张氏周乃大妻杨氏俱乾隆年间 旌黄荣妻程氏刘必达妻彭氏吴商连妻

   杨氏李成信妻汪氏邓光林妻杨氏邓培妻潘氏潘儁妻胡氏柯学孔妻刘氏魏国柄妻刘氏魏自

  恭妻姜氏毛成德妻杨氏卢甡麟妻严氏烈女郭名德女陈士奇女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唐︺大用不知何许人元和七年行脚至安州石佛山遂建寺居示寂后建塔山之阳祷

  雨塔前辄应明万历中知县高一迪启视容色如生发垂肩爪盘于膝善信豫章人从马祖

  游五台山归随州大洪山宝历二年随州旱州人将祷于湖神善信以杀生止之曰吾为尔曹雩独

  坐三日果大雨︹宋︺守澄随州人杖头挂葫芦数十往来均房间豫道吉凶多奇中或立积雪

  或卧道傍人称之为风仙智缘随州人熙寕中王韶谋取青唐言番俗重僧僧节斡察克拉主

  部帐甚众请智缘与俱至边神宗遣乘传而西称经略大师入番中说节斡察克拉归化他族俞龙

  珂等皆输款召还为右街首 节斡察克拉旧作结吴叱腊今改正︹元︺鲁大宥号洞云应

   山人幼入武当山学道至元中住紫霄南岩年八十馀点墨片纸能疗异疾︹明︺赵童

  人洪武初乞食县中莫详其年悬药杖头治病立愈邑中九十馀老人言幼见童貌至今未改寒时

  坐雪中去坐丈许无雪溽暑坐卧赤日中无汗垢日居应城不他岀而人多于襄郧荆岳闲见之

  张三丰辽东人一食尽数斗或数月辟谷安陆县太平山一童子尝从之游语人曰张出游

  必偕我但令我闭目一日窃视乃空中也三丰闻之遂遣去乃邀父老登山为别揖众使坐旋下山

  取食物往返二百馀里顷刻而至后不知所终灵山安陆人祝发跣足居草庵中流寇至不避

  贼问曰如何成佛曰不杀人不放火便是活佛贼弃弓矢罗拜去

 ︹土产︺青纻布唐书地理志安州贡宋史地理志德安府贡寰宇记安州土产明统志各

  县俱白蜡明统志各县俱岀根子菜明统志根似蔓菁而大惟安陆有之

  桔梗苍术各县俱岀苍耳景天安陆县岀石膏应城县岀三棱丹参沙参旋覆花随州出茴香赤小

  豆应山县岀枸子一名木蜜一名拐𬃷能解酒毒云梦县岀银鱼应城县出










                         前纂修官罗家彦恭 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王思义恭 校

荆州府表                 

                     

大清一统志

 荆州府在湖北省治西八百王东西距五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东至汉阳府沔阳州界二

  百里西至宜昌府东湖县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湖南澧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荆门川界二十里东

  南至湖南岳川府华容县界二百八十九里西南至宜昌府长阳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安陆府

  濳江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荆门州当阳县治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千二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荆州之域周为楚地春秋时为郢都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拔郢置南郡汉高祖元年为

  临江国五年仍为南郡景帝二年为临江国中二

  年仍为南郡武帝时置荆州刺史南郡隶焉后汉

   因之三国初属蜀后属吴晋乎吴因之晋书地理志武帝平

   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又怀帝时割南郡之华容江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

   王颖国居华容县愍帝建兴中并还南郡元帝渡江又侨立新兴南河东二郡宋书州郡志南郡晋

   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寻复故 按吴之南郡治公安晋初盖因之故以此为新郡㝷改公安曰南平

   故复以此为南郡也为荆州刺史治所宋齐因之梁元帝平

   建康定都江陵地理通释梁元帝兴复即位于江陵以建康凋残江陵全盛从胡僧

   祐等议诏王僧辩镇建康寻入西魏以封后梁主萧𧦴为附庸

   置江陵总管府隋开皇初废七年并梁复置江陵

   总管寰宇记隋初改江陵为镇以隶襄州至七年改为荆州二十年改为荆

   州总管大业初复曰南郡唐武德四年改为荆州

   五年置大总管府天宝初曰江陵郡乾元元年

   为荆州大都督府至德二载置荆南节度使上元

   元年升为江陵府旧唐书地理志上元元年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长史为尹

   属山南东道观察制置一准两京唐书地理志上元元年号南都为府三年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

   五代时为南平国五代史职方考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宋曰江陵

   府江陵郡荆南节度使宋史地理志旧领荆湖北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本路

   及施夔州兵马巡检事建炎二年升帅府四年置荆南府归峡州荆门公安军镇抚使绍兴五年

   始置安抚使兼营田使六年为经略安抚使七年罢经略止除安抚使淳熙元年还为荆南府未几

   复为江陵府制置使景元元年移治于鄂咸淳十年荆湖四川宣抚使兼江陵府事属荆湖

   北路元至正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天历二年改

   为中兴路元史地理志以文宗潜邸改为中兴路隶河南行省曰荆

   湖北道明洪武初改曰荆州府属湖广布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属湖北省领县七

   江陵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安陆府潜江县界七十五里西至枝

   江县界四十里南至公安县界五十里北至荆门州界二十里东南至石首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

   至松滋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安陆府潜江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荆门州当阳县治一百五十里

   春秋楚郢都汉置江陵县为南郡治后汉因之晋兼为荆州治宋齐以后因之隋为南郡治唐为江

   陵府治五代宋元因之明为荆州府治 本朝因之公安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

   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东至澧洲安乡县界七十里西至松滋县界五十里南至澧州界

   六十五里北至江陵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华容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澧州治一百四十

   里东北至石首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松滋县治一百五十里汉置孱陵县属武陵郡后汉因之

   三国蜀汉析置公安县吴为南郡治晋太康元年改县曰江安郡曰南平孱陵仍属焉南北朝宋因

   之南齐移郡治孱陵江安为属县陈复为公安光大二年以江陵属后梁乃于公安置荆州隋开皇

   九年省孱陵入公安仍属荆州唐属江陵府五代及宋因之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本朝因之

   石首县在府东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东至监利县界一百

   二十里西至公安县界七十里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监利县界八十里东南至

   岳州府巴陵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澧州安乡县界六十里东北至监利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江

   陵县界八十里汉华容县地晋析置石首县南北朝宋省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江陵府天宝元年

   荆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本朝因之监利县在府东二百四十里

   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东至汉阳府沔阳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江陵县界八

   十里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汉阳府沔阳州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岳州府临湘县

   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华容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沔阳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江陵县治一

   百四十里春秋楚容城汉置华容县属南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析置监利县寻省晋太康五年复立

   属南郡永嘉中属成都国建兴中仍还南郡南北朝宋孝建元年改属巴陵齐因之梁以后废华容

   入监利属荆州隋属沔阳郡唐属复州五代梁属江陵府宋因之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本朝

   松滋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东至公安

   县界八十五里西至枝江县界四十里南至澧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枝江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公

   安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宜都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江陵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枝江县治六十里

   汉置高成县属南郡后汉省为孱陵县地属武陵郡魏复立属安丰郡晋侨置松滋县属南郡咸康

   四年置南河东郡南北朝宋因之齐曰河东郡陈天嘉二年置南荆州寻废隋平陈废河东郡县属

   南郡唐属江陵府五代及宋因之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本朝因之枝江县在府西一

   百八十里东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江陵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宜都县界三十里南

   至松滋县界六十里北至宜都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松滋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宜昌府长阳县界一

   百五十里东北至荆门州当阳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宜昌府东湖县治一百二十里古罗国汉

   置枝江县属南郡三国属宜都郡晋仍属南郡宋齐至隋因之唐上元二年省入长寕县大历六年

   复置属江陵府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入松滋元祐初复置元属中兴路眀属荆州府 本朝因

   宜都县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枝江县界五

   十里西至宜昌府长阳县界五十里南至澧州界八十里北至宜昌府东湖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枝

   江县治三十里西南至长阳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荆门州当阳县界八十里西北至东湖县治

   九十里汉置夷道县属南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曹操置临江郡十五年先主改曰宜都郡晋宋

  齐因之陈析置宜都县隋开皇七年郡废九年置松州十一年州废改宜都曰宜昌属南郡唐武德

  二年复改宜昌为宜都置江州六年改江州为东松州贞观八年州废属硖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属

  硖州路明属夷陵州隶荆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夷陵州为宜昌府宜都县仍属荆州府

 ︹形𫝑︺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西通巴巫东有云

  梦之饶史记货殖传北据汉沔利盍南海东连吴会西

  通巴蜀蜀志诸葛亮传含带蛮蜑土地辽落称为殷旷

  书洲郡志为上流重镇有西陜之号元和左顾川陜右

  控湖湘而下瞰京洛宋史赵鼎传

 ︹风俗︺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史记货殖传四方

  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隋书地理志

  流佣浮食者众五方杂居寰宇

 ︹城池︺荆州府城周十八里有奇门六有濠旧传为汉关忠义所筑晋桓温増建明初修万

  历十年拓修 本朝顺治三年重建中有界城东为满洲将军驻防地西为官署氏居雍正六年

  乾隆二十一年五十三年嘉庆八年重修 江陵县附郭公安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旧

  滨江数为江水冲激明崇祯十二年徙于祝家罔东北去旧城五十五里 本朝顺治康熙间屡修

  乾隆三十二年重修石首县城周七里有奇门五有濠明宏治中因旧址建 本朝顺治

  初修康熙七年重修监利县城周五里有奇门五有濠明正德十年筑万历元年改拓甃

  甓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十元年四十一年重修松滋县城周五里门四有濠明正德

  中筑崇祯时甃甓 本朝康熙六年修二十三年重修枝江县城周五里有奇门五有

  濠明洪武二十二年成化四年甃甓 本康熙三年雍正六年乾隆五年重修宜都

  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五有濠明成化六年因旧址建 本朝顺治四年侨治白洋渡康熙元年

  修复旧址三十六年又修

 ︹学校︺荆州府学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中因元旧址建明末毁 本朝顺治中重建康熙中

  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又荆州府驻防旗童于嘉庆四年奏准五六名取进一名

  十二年又奏准照小学之额设立廪(“㐭”换为“面”)増各二名五年一贡江陵县学在县治南旧在城东

  南沙市明洪武中迁今县冶北明末毁 本朝康熙六十年重建今址乾隆九年重修入学额数二

  公安县学在县治南旧滨江明崇祯中迁新县 本朝顺治九年重建雍正元年

  乾隆中屡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石首县学在县西门内明洪武初因元故址建 本朝雍

  正三年修嵌隆中屡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监利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顺治

  七年重建康熙雍正间屡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松滋县学在县治东宋建胡瑗张栻有记

  明洪武初因故址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枝江县学在县治西福传山明

  崇祯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修四十年迁建城东南五十二年五十八年凡再修雍正元年

  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宜都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中屡修入学额数八

  荆南书院在府城内南纪门之西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府邱天英建并置田以

  供课龙山书院旧在府城东明察院前射圃也本朝乾隆十八年移建学宫旁四

  十九年移建城西隅公安书院在公安旧县寇公祠旁一名竹林书院宋孟珙因蜀士聚

  于公安建为书院以没入田庐赡之元廉希宪重修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复葺绣林书

  院在石首县干隆十七年建丹阳书院在枝江县城内县署乾隆四十四年

  江书院在宜都县治东北元时建于白洋驿后明正德中改名北山书院嘉靖间移此改今

  名 按旧志载石首县有崇正书院枝江县有白水书院今并废

  ︹户 口︺原 额人 丁 三万五 千 七 百 一 十四 今滋 生 男妇共 三百 二 万八百 七 十 四 名 口计 五十 一 万一

    千 四 百四 十 四 户又 荆州 卫男 妇共 五十 三 万 一千 六 百四 十 六 名口 计四 万三 千九 百二 十 三 户

    荆州 左 卫男 妇 共 二十八万五 千 八百 五十 七名口计 四 万八 千 一 户荆州右卫 男 妇共 三十 一万

    七 千 八百 二十 十名口 计三 万 六千 八百 四十四 户

  ︹田贼︺田地 山 塘 八万九百六十 顷四十二 亩九分 有奇额 徴 地 丁正雑银一十 五万七千 一百三 十

    两 五钱 六 分 三釐南粮七 千 一百一 十 二 石 五 斗四 升七 合 漕 粮一万九千 一 百八十 五 石 七 斗 芦

    课银三 十 八十 六 两 二 钱七 分 七 釐又荆州卫屯田一千 九 百八 十 顷 八 十二 亩 六 分额徴丁粮银

    三千四 百 五 十 两三 钱一 分 四 釐荆州左 卫屯 田二千二 百 二 十 一顷 七分 有 奇 额徴丁粮 银四 千

    八 百四 十 九 两 九 钱 四釐荆 州 右卫屯田 二 千二百 三十 四 顷 一 亩 有 奇额徴 丁 粮银四千 四 百八

    十 一两 五 钱九 分四 釐

 ︹山川︺东山有二一在江陵县东舆地纪胜在县东临北海上一在石首县东南七十里一名白

  鹤山相近有七子峯鹿角峯暨宋建寕县旧址又江陵县东十里有蛇如山一名蛇入山缷甲

  山在江陵县治西南旧志云是吕蒙弃甲处又掷甲山在县西一里许相传关忠义军士缷甲于

  西山在江陵县西二里沮漳水由此入江龙山在江陵县西北十五里晋书孟嘉传

  九月九日桓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随落嘉不之𮗜温命孙㦯作文嘲嘉嘉即答之其

  文甚太晖山在江陵县西北十五里马房山在江陵县西北二十里

  岭山在江陵县西北四十里上有八岭蜿蜒如龙纪山在江陵县北十里府境山之最

  著名稽功山在江陵县北相传五代时高季昌筑荆南外城稽课土功于此豉母

  山在江陵县境唐余知古渚宫故事江陵徐母赀产巨万刘表为荆州母以家财迎表日素以卖

  䜴为业老无儿息愿死得一冢不见毁废表许之死葬江陵西江冈墓西有小山因呼为䜴母山

   太岁山在公安县东六十里山高六十丈延亘里许其中峯最高名曰太岁碑黄山

   在公安县东南七十里山上土石皆黄一名谢山又名金华山又名金峯山寰宇记黄山或作皇昔

   呼为睢山今或称王山云新志旁有云井王井二井相贯旱祈辄应香积山在公安县西一

   百五十七里又十三里为麝香山龙盖山在石首县东二里一名南岳山名胜志上有石

   湫水经注云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是也山麓有李卫公祠堂公下江陆曾驻师于此小埏山

   在石首县东二十里列货山在石首县东三十里一名猎货山下有彭田港通洞庭湖每水

   潦湖船辄舣山下贸易故名石首山在石首县东元和志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

   名旧唐书地理志石首县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按水经注大江东过龙穴而后迳石首山今龙穴

   已在县东则石首应在极东界府县志俱云在县西北殆误以阳岐小当之耳石龙山

   首县东南寰宇记在建寕县东南六十五里下有石龙淙石壁上有龙形石门山在石首县

  繍林山在石首县西南二里明统志旧名𡵨阳山汉昭烈娶孙夫人于此锦障如林因

  名旧有绣林亭麓湖山在石首县西南四十里山下有湖其麓为高陵冈相传梁孝宣公主

  阳岐山在石首县四百步一名东岳山晋书隐逸传刘𬴊之居于阳岐在官道之侧水

  经注江水又东右迳阳岐山北山枕大江旧唐书地理志石首县显庆元年移治阳岐山下

  望山在石首县西二里一名望夫山昭烈入蜀孙夫人凿石为台于此望之名全石台今台形

  问市山在石首县西二十里狮子山监利县东南一百十里上有轩辕井相

  传黄帝张乐洞庭即此又东南二十里曰杨林山高不百丈临江岸与临湘县之临湘山对峙

  螺山监利县东南一百四十里细石磷磷突起平地下俯小沙洪湖皆在襟带间与华容县

  之鸭栏山相对其旁有白螺矶白螺洲水经注江水又左迳白螺山南寰宇记在玉沙县西南一百

  四十五里竺园山在松滋县东三十里名胜志隋𨳩皇间有僧过此谓人曰此山似吾舎卫

   国竺园因名其下为鹿颈坡形如鹿颈旁有微径仅通入行龟山在松滋县东三十里山下

   有洞曰灵龟洞虎头山在松滋县南十五里相近者曰金羊山昔人于山下掘得石色如金

   形如羊故名或讹为青羊山文公山在松滋县南九十里相传朱子尝讲学于此

   峯山有二一在松滋县南一百里一名高山上有二池一在宜都县西南九十里横亘三十馀

   里接宜昌府长阳县湖南澧州石门县界程子山在松滋县南一百二十里相传程伯子尝

   云台山在松滋县南一百三十里俗名抬山高数百丈山腰百四穴如瓮将雨即云气

   巴山在松滋县西南十五里一名麻山晋书杜预传太康元年牙门管定等夜袭乐乡起

   火巴山宋书符瑞志宋元嘉十三年二月丁卯甘露降巴山寰宇记荆南志云春秋时巴人伐楚后

   遁而归有巴复村在山北因曰巴山起龙山在松滋县西南八十里古名洈山山腰有轿儿

   岩山有田宜稻旁有池曰黒龙资以灌漑汉书地理志南郡高成洈山洈水所出鸡斗山

  在松滋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月岭山在松滋县西四十里又二十里曰石瓦山山形鳞次

  似瓦又十里曰明月山山岭亭亭如月又西二十五里曰九冈山寰宇记谓之九包山昔人题诗山

  带九罔青是也福传山在枝江县治西形如覆船旧名覆船山又治北大通寺后有金鸡山

  石鼔山在枝江县东南十里峙立江滨其形如鼔紫山在枝江县南五里杜甫诗云随

  白水落风振紫山悲即此一名著紫山山前有文笔峯明统志汉昭烈入蜀尝于此息马更衣因名

  昭烈爱其山水秀丽建景帝祠祠前有井曰神井募旗山在枝江县南二十里相传关忠

  义树旗此山以慕军士官木山花枝江县西南三十五里初设县治取木于此金紫

  山在枝江县西五里切日映山色如金紫又五里曰挂榜山又十里曰石龙口山以形似名向南

  有石龙洞水可溉田龙巩山在宜都县南十五里羊肠山在宜都县南七十里荆州

  记夷道县东南有羊肠山登之望见南平沮漳自巴陵左右数百里皆见此山寰宇记山高一千三

   百丈曲屈如羊肠状奇峯山在宜都县南七十里接松滋县界鼎足山在宜都县

   西南四十里俗名架锅山三峯如鼎鲤鱼山在宜都县西南六十里山崖有石如鲤鱼雾腾

   大梁山在宜都县西南八十里县境诸山无高于此者又二十里有通灵山尖秀如削

   相近有天堰山绝顶三池潴水不竭三台山在宜都县西十五里宋山在宜都县西北

   三十里宋姓者世居其下因名勾将山在宜都县西北四十里丹山在宜都县西北

   山间时有赤气笼盖林间岭如丹色因名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荆

   州记荆门江南虎牙江北荆门上合下开水经注荆门虎牙二山楚之西塞水𫝑急峻故郭景纯江

   赋曰虎牙桀竖以屹崪荆门阙竦而磐礴州志荆门山绝顶有石横跨两壁如桥谓之仙人桥舟行

   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为大江绝险处女观山在宜都县西北水经注夷道县

   北有女观山昔有思妇夫官于蜀登此山绝忧感而死乡人哀之因名山顶孤坟尚存石羊

  山在宜都县东北三十里山多白石如羊又有鸡头山在县北清江之间画扇峯

  陵县东一峯迥出远望如扇故名秀峯在松滋县东南三里四时䓤郁双剑峯

  滋县南七十五里上有炼丹台高峯在宜都县西南九十里横亘二十馀里峭拔如城接宜昌

  府长阳县界城壕岭在石首县东三十里宋岳飞讨杨么驻兵于此一夕垒土成之

  和岭在枝江县南紫山西北宋元学宫基也相传耕者曾获铜笾于此走马岭

  滋县东南三十里马鬃岭在宜都县南七十里通澧州慈利石门大路上有仙女洞

  岭在宜都县东北六十里接荆门州当阳县宜昌府东湖县界诸倪冈在江陵县东三

  十里五代时高季兴将倪可福有功分赐土田子孙世居之故名又县东五十里有斑竹冈见唐韩

  翃送人之江陵诗又县东一百二十里有火战冈相传关忠义战处又祭祀冈在县故郢城东门外

  楚东郊也岁时尝祭祀于此豫章冈在江陵县东南水经注豫章口西北有豫章冈

  坂冈在江陵县西水经注纪南城西南有赤坂冈走马冈在监利县北七十里相传

  高季兴跃马于此三十里冈在宜都县东五十里接枝江县界射垛岩

  滋县西南十五里滨江穿孔岩在宜都县西南十五里横亘平衍可通车马燕子

  岩在宜都县西半里清江右岸绝壁突出江𣸣镇流砥在江陵县东南十五里沙市东

  一名象鼻嘴突出大江数十丈捍激江水声如万雷石簰在枝江县东南三里江边有石如簰

  水涸乃见马鬃碛在宜都县东北三里大江中夏没冬见行舟畏之八仙洞

  首县西二里与楚望山连传有仙迹星辰洞在松滋县南四十里一名新胜洞中有极深龙

  仙女洞在松滋县南九十里高山怪石洞出其下洞门可达者四五重每转愈曲

  崖子洞在松滋县南一百里山𫝑嶻𡺼绝壁有洞门门有流水入数里复有重门内有石室

  二层可容数百人深四十里许梅平洞在松滋县西八十里石壁峻峭以三尺梯登中容数

   百人有石床石磨罗老洞在枝江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二丈许昔有罗姓隐此故名中有

   潭清冽明成化四年大旱居民祷雨于此其年有秋双壑洞在宜都县南六十里分左右二

   门中有水曲折可以流觞紫溪源于此又县西南六十里有风鼓洞潮音洞在宜都县境旧

   名涌泉洞深里许石柱大数十围潭深莫测大江自宜昌府东湖县流入宜都县界又东南

   入枝江县界又东至松滋县界又东至江陵县界又东南至公安县界又东南至石首县界又东入

   监利县界南岸与岳州府华容巴陵临湘三县分界又东入汉阳府沔阳州界水经注江水又东迳

   上明城北又东会沮口又东迳燕尾洲东得马牧口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又东迳郢城南东得豫

   章口又东涌水注之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又东右合油口又东迳公安县北江水左会

   高口又东得故市口又右迳阳岐山北又东左合子夏口又东左得侯台水口右得龙穴水口江水

   自龙巢而东得俞口又东得清阳土坞二口右迳石首山北又东迳赭要左得饭筐上口又东迳竹

   町南又东左得二夏浦又左迳白螺山南府志大江自虎牙滩入宜都县界至清江嘴过县城北六

   十五里至白水港入枝江县界过清夹洲迳枝江城历浰洲㴜洲羊角洲过松滋县北又东为上下

   百里州自枝江县界至此凡一百六十里中分三派下流复合为一入江陵县界迳鸭子口龙洲新

   淤洲新泥洲凡二百里抵二圣洲入公安县界又四十里入石首县界过天生洲万石湾至阳岐山

   迳县城北迳团河洲刘发洲蔡家洲赭要洲凡一百九十里抵塔市口入监利县界过金牛洲殷家

   兔儿洲凡一百三十里至荆河口会洞庭湖水流至白螺矶入汉阳府沔阳州界 按禹贡岷山

   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而今澧水北去江二百馀里说者遂以禹贡之文为不可解考水经注

   云江水又东迳上明城北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又江陵县西有洲号曰枚

   回洲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寰宇记云百里洲首派别南为外江北为内江王晦叔云枝江县

   百里洲夹江沱二水之间其与江分处谓之上沱与江合处谓之下沱盖南江在古时为岷江之正

  流江陵县西南二十里有虎渡口南江从此东南流注于澧水而北江则沱水也其后北江渐盛南

  江渐微世反以南为沱北为江矣夏水在江陵县东南东流入监利县界又东流入汉阳府

  沔阳州界一名长夏港又名鲁洑江又名大马长川汉书地理志华容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

  馀里水经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注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

  江之汜也夏水自华容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又东迳监利县南又东夏杨水注之寰宇记盛宏

  之云夏首又东二十馀里有滑口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郭仲产云此水冬塞夏通因名

  夏水也旧志夏水在监利县东南三十里一名鲁洑江其上流曰大马长川涌水在江陵县

  东南自监利县流入夏水枝流也俗名干港河左传庄公十八年阎敖游涌而逸杜预注涌水在南

  郡华容县水经注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沮水在江陵县西自

  襄阳府南漳县流入荆门州远安县界又南入当阳县界合漳水南至府城西入江水经注沮水东

   南迳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南迳临沮县西又屈迳其县南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又南迳麦城西

   与漳水合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府志沮水入远安县南流会福河溪水西

   会通天楼河绕县南流会老龙洞溪水至当阳县合溶市合漳水至江陵入大江其入江处谓之两

   河口即沮口也 按沮水旧分二支一支自江陵入江一支自枝江入江枝江之流明万历二十五

   年因沮水泛溢甃垱塞之沮水遂迳从江陵入江其塞处谓之瓦剅河灵谿水有二一在

   江陵县西荆州记大城西九里有灵谿水水经注江水北合灵谿水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合成大谿

   南流注江江谿之会有灵谿戍一在公安县南隋书地理志公安有灵谿水 按旧志监利县西北

   有灵港水引水经注华容县有灵港水西通赤湖今据 文渊阁本亦作灵谿似监利之灵谿水与

   江陵公安为三矣但观江水迳江陵下即至华容下文扬水本在江陵而入华容灵谿水注之则灵

   谿乃在江陵为上流至监利其下流耳实非二水旧志别出灵港水误也公安之灵谿府志亦云今

   扬水在江陵县北水经注江陵纪南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溃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

   胥渎又东北出城西南注于龙陂陂水又迳郢城南东北流谓之扬水又东北路白湖水注之又东

   历大井北又东北流东得赤湖水口又东入华容县有灵谿水北流注于扬水杨水又东北与柞溪

   水合柞溪东注船官湖又东北入女观湖又东入于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沦水在公安县东水经注油水东有

   景口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念又南通澧水及诸陂湖旧志城东河江水自江陵县虎渡口

   分流入公安县东北境为东西港又东南流八十里至四水口又四十里至三汊河分为二一南出

   安乡县景港河一西流通县南百里牛浪湖入松滋县界溪河油水在公安县西自松滋县流

   入油古作繇一名白石水今名油河汉书地理志南郡高成繇水南至华容入江过郡二行五百里

   水经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又东北入于江注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岀东迳其县西与洈水合迳

   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洈水在松滋县南源出县西南起龙山南河出山南北河出山

   北合而东流入王家湖至公安县界入油河今名梅溪河水经注洈水出高成县洈山东迳其县下

   东至孱陵县入油水白水在枝江县西源出宜昌府鹤峯州自宜都县流入入于江丹水

   在宜都县西南东北流入清江水经注丹水出望州山山根东有涌泉成溪即丹水所发也天阴欲

   雨辄有赤色故名又东北注于夷水夷水在宜都县北自宜昌府长阳县界流入今名清江水

   经夷水又东过夷道县北东入于江注夷水又东迳釡濑又东北丹水注之又东北迳夷道县北而

   东注又迳宜都县北东入大江亦谓之佷山北谿府志清江至白岩铺入宜都县界过蕲塘湾市至

   清江口入江丫角庙河在江陵县东七十里自汉江分流入安陆府潜江县界夜又口

   生丫角庙入境分二派一流入瓦子长湖一南流汇水诸湖入监利县界又东五里为浩子口河

   虎渡河在江陵县西南二十里龙洲南岸大江迳此分流南至公安县界东西港口会孙黄

   河便河之水东过焦圻一箭河至港口入洞庭即禹贡所云东至于澧是也舆地纪胜有虎渡堤在

  大江南岸后汉时郡境猛兽为害郡守法雄令毁去陷阱害遂息宋乾道四年寸金堤决江水啮城

  帅方滋使人决虎渡堤以杀水𫝑七年漕臣李夀复修筑之漕河在江陵县北自荆门州流

  入至城东北名草市河至城东南沙市名沙市河亦名龙门河方舆胜览江陵府城下漕河乃晋元

  帝时所凿自罗堰口入大漕河由里社穴沌口沔水口直达汉江 按江陵先有大漕河在县北晋

  书杜预传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预乃开杨只起夏水达巴陵内泻长江之险

  外督零桂之漕是为大漕河今荆门州之建阳河是也其上流亦淤不能通汉而下流汇为瓦子湖

  至宋元嘉中所开乃东城下漕河又入于大漕河者也宋端拱元年阎文逊奏开东漕渠自狮子口

  入汉达于襄阳天禧末尚书郎李夷庚濬古渠达夏口以通赋输后诸口多淤塞今漕河上流仅自

  纪小通草市名太晖港与大漕河不相通矣宋志又云高季兴于城西柳门及子城置仓开漕高从

  诲以龙山门迎城开白剀河水入城北向东漕河此又县西别开之漕河也今湮没无考焦山

  河在石首县东一名焦山港大江攴流自调弦分流迳焦山下入岳州府华容县境注洞庭湖

  便河在石首县西二里通县南二十五里列口达洞庭湖久塞明正统十一年开濬嘉靖间复

  濬置官仓于河干民便输漕分盐河在监利县北𠤎十里又有胭脂河伪汉陈友谅以此

  河渔利充侍妾脂粉费下二里又有横河北通分盐三河皆入十里外龙潭河入汉阳府沔阳州界

  林长河在监利县东北三十里石牌河在松滋县南上流数百步有龙潭又数里

  有龙洞下流合洈水又有裴家河在县南流入油水又县南有吴仁河自赤岸潭绕剑峯山麓而东

  汉阳河在宜都县西南自归州长阳县流入合清江鹤泽在江陵县西名胜志

  羊祜镇荆州尝于泽中取鹤教之翔舞以娱宾客云梦泽在监利县南汉书地理志南郡

  华容云梦泽在南水经注监利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

  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

   县东南巴邱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亘湿兼包𫝑广矣五叶湖

   陵县城内古渚宫地昔湖侧有张被五叶同居故名东湖在江陵县东门外五里宋张商英种

   莲建佛华寺与名贤泛赏其间广袤数里三湖在江陵县城东荆州记江陵城东三里馀石三

   湖广数十里倚北湖倚南湖廖台湖皆其一隅水经注龙陂水又东北流路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

   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昏官湖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春夏水盛则南通大江否则南迄江堤

   王湖在江陵县东五十里人瓦子湖亦在县东五十里一名长潮上通大漕河水面空阔无风

   亦澜会三湖之水以逹沔相近有𧰼湖䜴湖红马湖在江陵县东一百里上承三湖下入

   白螺春夏水涨浩淼无涯近南即白鹭湖上承长夏港水东流南曲襟带民居唐大历中王栖霞𨼆

   此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夹湖南湖在江陵县南三里唐郑审谪江陵构亭其上杜甫寄审诗

   云南湖日叩舷即此又炮䑓湖虾蟆湖在县南三十里百子湖小塘湖在县南四十里大金

   湖在江陵县西南五十里西湖有二一在江陵县西十里一在松滋县东南广十里中多

   赤湖在江陵县东北与瓦子湖相连一名太白湖李白曾泊舟于此故名东出梅家嘴与

   三湖合流水经注赤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多来会同重白湖在公安县东四十里又县

   南三十五里有蒲家湖又县南六十里有乌泥湖牛浪湖在公安县南又县西南三十里

   有斗堤湖其形如斗邑之巨障又七十里有军湖白水湖在公安县西北十里相近有贵

   神油湖在公安县北二十馀里茅穂乡又白莲湖在县东北四十里又二十里有陆逊

   王茂二湖又有柳浪湖在旧县西南湖中高阜数十亩皆种柳鹤巢湖在石首县东三里龙

   盖山东北又平湖在县东十里溉田甚广多莲藕又十里有万乘湖又二十里有披甲湖又十里有

   冷水上津湖在石首县东南三十五里曹屯湖在石首县西南四十五里相传

   魏武屯兵处又县西四十里有张屯湖云是张飞屯兵处蒋师湖监利县东十五里

   江湖监利县西又西北三十里有莲头湖又县北六十里有化邱湖洲平如砥水绕如玦又

   县东北三十里有白艳湖大抵皆江夏之溢流天井湖监利县北六十里南齐书祥瑞志

   建元元年郢州监利县天井湖水色忽澄清出棉百姓采以为纩邱家湖在松滋县东三

   十里中有罗公洲又二十里有马溪湖西有莲花垱延亘数里又东十里为豆花湖东接张柏南通

   沙河西通马溪北近大堤又二十里有张柏湖阔二十馀里接江陵县界三冈湖在松滋县

   东南流入公安县界水环四十馀里中有铁嘴冈湖中冈王家冈相近又有黄家湖唐林湖虾子湖

   大口湖大耳湖并水涨则合水落则分孙家湖在枝江县东北七十里潘家溪

   在松滋县西五里又五十五里有羊子溪流入唐林湖沧茫溪有二一在枝江县东十五

   里东流与渃溪合一在宜都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玛瑙溪舆地纪胜沧茫溪生五色石细纹红如玛

   瑙青如玻瑀旧志源出宜都县东北三十里冈即东林陂曲折成溪下流入大江渃溪

  江县东三十里水通大江江行多避风于此三郎溪在枝江县东南三里石簰之左

  溪在枝江县南接松滋县界东北入江紫溪在宜都县南源岀双壑洞西流入汉阳河

  金溪在宜都县西三十里产竹木柴炭杌木溪在宜都县西北三十里逆流溪北绕

  杌木洲入江又十里有白岩溪两岸险峻竹木丛生栀子溪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水可灌

  田又十里有横溪泥港在江陵县东北六十里周广二十里支流曲浦缠络町墟洋港

  在公安县东北四十里白莲湖左又莲花港黄土港俱在东北板桥东港里林港在鲁陂竹林

  港在石首县西北六十里地多竹元大德中江水决于此为堤防要口曹鞭港在监利县

  东三十里刘郎浦在石首县西北一名刘郎洑通鉴后天成三年高季兴水军至刘郎洑

  胡三省注江陵府石首县沙步有刘郎浦蜀先主纳吴女处燕尾洲在江陵县西南十五

  里水经注江水又东迳燕尾洲枚回洲在江陆县西南十十里水经注江陵县有洲号曰枚

   回洲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北江有故乡洲洲下有龙洲洲东有宠洲二洲之间世擅多鱼其

   下谓之邴里洲洲有高沙湖湖东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只寰宇记荆州志云州大洲有三首曰枚

   回盛宏之以为村名旧云是梅提合生成树故谓之梅槐中名景里下名燕尾荆南志云此洲北江

   呼为蔷薇江 按梅槐合生之说与邴里别作景理奉城别作蚌城俱是声相近而讹也九十

   九洲在江陵县西六十里分属枝江松滋二县界水经注盛宏之曰自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

   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南史梁元帝纪江陵先有九十九洲桓元为荆州刺史凿破一洲以应百数

   随而崩散太清未枝江杨訚浦复生一洲明年而帝即位承圣末其洲与大岸和通惟九十九云

   采石洲在公安县东北十里涌出江心上多五色石邑人游者恒以得石多寡角胜焉

   要洲在石首县东水经注大江又东迳赭要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下浰洲

   江县东五里大江中浰洲之下曰漷洲漷洲之下曰关洲关洲之尾又有王家堰㴜洲

   江县东六十里㴜洲之尾曰灞洲灞洲之东南曰南渚洲去县七十里一名羊角洲又南为响龙潭

   北为江岔口又十里为芦洲其下为桦洲百里洲在枝江县东接江陵县界水经注盛宏之

   曰枝江县左右有数十洲槃布江中百里洲最大其中桑田甘果映江依洲寰宇记荆州图云其上

   宽广土沃人丰陂潭所产足穰俭岁又时宜五谷荆南志云县界内洲大小凡三十七其十九人居

   十八无人居县志明嘉靖中为江水冲㫁分为上百里洲下百里洲澌湟洲在枝江县东南

   八十里旧为澌湟二洲后并为一约宽五十馀里有石闸宋史地理志云嘉巸元年枝江曾移治澌

   迤洲在枝江县东北一名延洲水经注枝江县东北十里土䑓北岸有迤洲长十馀里

   富城洲在枝江县东北豫章口在江陵县东南晋书刘毅传王宏等率军至豫章口

   于江津蟠舟而进水经注江水又东得䂊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吴或言

   因楚王豫章台名鹤穴口在江陵县东南九十里一名郝穴口大江经此分流东北入红

   马湖宋书五行志桓元在荆诣刺史殷仲堪行至鸖穴逢一老公驱青牛形也瓌异元即以所乘牛

   易之乘至零陵泾溪骏驶非常因息驾饮牛牛迳入江水不出 按郝穴与虎渡为大江南北岸分

   泄要口明嘉靖初筑塞郝穴大江遂溢隆庆中复濬又县志云獐捕穴在鹤穴上九穴之一也元大

   德间重开六穴口江陵则鹤穴监利则赤剥穴石首则宋穴杨林调弦小岳而獐捕不与焉松滋有

   采穴潜江有里社穴合诸穴而九江津口在江陵县南水经注洲上有奉城亦曰江津戍

   戍南对马头岸北对大江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家语云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

   风不可涉也郭景纯云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荆州方舆书江水又迳御路口东播于沙市津

   巷口即古江津口龙穴口在石首县东水经注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对虎

   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昔为济江黄龙夹舟故水地取名矣 按路史以龙巢及水口皆在江陵

   荆州舆图书谓江水过子夏口而得龙山故名龙穴当从舆图断冈口在石首县东二十五

   里相传为杨么所断以通舟楫宋穴口在石首县东三十里弦穴口在石首县

   东六十里岸上有调弦亭水溢则泄入监利界又东十里有朱家套杨林穴口在石首县

   西三十里相近有白沙套又三十里有西湖口水通澧州安郷县入洞庭湖小岳穴口

   在石首县西北十五里大江北岸水滋时通柳子口柳子口在县北六十里水泛时通汉沔

   八口监利县东南九十里上通大江下通夏水西江口在监利县东南水经注江

   水又东左得二夏浦俗谓之西江口锦水口监利县西北四十五里毛家口监

   利县东北二十二里夏水经流处落马湾在石首县东十五里又四十五里有潭子湾相

   近有李金湾万石湾在石首县西楚望山麓与刘郎浦相近车水湾监利县

   东四十里宋时江涨于此堆乌滩在枝江县东五里响声如雷入蜀第一滩也白马

   渊在江陵县东十里汉水入郡交汇处荷叶渊在江陵县东南十五里又二里为张老渊

  俱在高王古堤下又有巢伯渊去大江五里相传昔有巢翁居此蒲家渊在监利县西二

  十里又三十里有水头渊湖里渊在宜都县西北水经注夷道县北有湖里渊渊上橘柚蔽

  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峯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黄潭在江陵县

  东三十里宋史河渠志绍兴二十八年监察御史都民望言江陵县东沿江北岸古堤一处地名黄

  潭建炎间邑官开决故入江水设险御盗既而潦涨因民诉塞之宜于农𨻶修补勿致损坏从之县

  志在大江北逼近江堤内外皆水捍筑最难为力五色潭在江陵县西龙山门外水气上

  浮时成五色或亦谓之龙潭相传下有九牛三镬以镇水灾又白龙潭在县北四十里纪山寺后潭

  石黯黒相传有伏龙祷雨辄应白杨潭在石首县南五里水通洞庭湖商贾所集东抵黄金

  堤两岸多白杨潭以此名龙潭在松滋县东十里相传有龙潜此余家潭在松滋县

  东二十里堤防要口石泉在松滋县治东水出石潭中四时不竭六眼泉在松滋县

   西南八十里分六眼涌出复合为一石笋泉在枝江县东南六十里其石如笋傍有众

   鱼泉在宜都县西二十里时有赤鱼游泳其中又五里有五眼泉上有龙祠五窍流泉时有龙

   龙陂在江陵县纪南城西南晋书武帝纪咸熙四年冬十月吴将万郁冦襄阳遣太尉义

   阳王望屯龙陂水经注龙陂古天井水也广圆二百馀步在灵溪东江堤内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

   中故曰龙陂清风池在江陵县治东北隅方数百步又有明月池皆在分省街南五代时

   高氏所凿又天鹅池在县西四十里藕池在石首县西五里滨大江嘉靖四十五年江决于

   此亦堤防要口白水池在监利县治旁又县治学宫后有瑞莲池明永乐中尝产并蒂莲故

   名又县治后有小山池又孟家池在县东一里产千叶莲大城池在监利县东南一百里通

   尺八口相近有许家池其广如湖民渔其中饮马池在枝江县南五里又有莲花池产白

   莲则兆丰年天井在江陵县东二十里水经注杨水又东历天井北井在方城此里馀广圆

  二里其深不测井有濳室见辄兵西岸有天井台临际水湄游憩之佳处也八角井

  陵县东下有泉窦通江以水浅深识江流消长后人作石塔镇之浇花井在江陵县东南

  荆州志章台寺内有沉香井楚灵王所甃也亦名浇花井廉泉井在石首县治前其水莹洁

  大旱不涸麻山井在松滋县西南十五里大通井在枝江县治西水可疗病相近

  有铁索井盬井在宜都县南三里明星岭东三窟涌出味稍咸远近汲之仙井在宜都县

  西北三十里宋山上一名仙女井相传宋时有女羽化于此旱祷辄应无尽井在宜都县

  东北十里张商英墓前商英别号无尽居士井因以名云池在宜都县北大江中水浅乃见

  中富鱼虾民藉其利龙窝在宜都县东南十五里大江右岸相传龙潜于此

 ︹古迹︺江陵故城今府治本春秋楚渚宫地汉置江陵县历氏因之旧唐书地理志江陵县

  今治所晋桓温所筑城也舆地纪县后唐同光四年高氏尝分置碧泉县与江陵分理江陵故城在

   东南谷胜志县有东西二城萧詧称藩于魏魏以𧦴为梁王居西城置总管以辅之居东城是也县

   志江陵子城高氏内城也倪可福所筑明初湘献王居之号湘城天启丁卯惠藩至国又号惠城崇

   祯十四年毁 按唐僖宗乾符五年五仙芝至荆遂䧟罗城将佐共治子城守之是则罗城者大城

   而子城在内非自高氏始有内城也郢县故城在江陵县东南楚平王所都汉置县属南

   郡后汉省汉书地理志南郡郢楚别邑故郢水经注江水又东迳郢城南子嚢遗言所筑城也地理

   通释屈原哀郢曰顾龙门而不见孰两东门之可燕注云楚都南关二门一名龙门一名修门两东

   门郢都东关有二门也安兴故城在江陵县东三十里晋置新兴郡领广牧县宋齐因

   之后废郡隋改县曰安兴唐省晋书地理志元帝渡江侨立新兴郡宋书州郡志新兴太守领县定

   襄广牧新丰隋书地理志南郡安兴旧置广牧县开皇十一年为安兴入仁夀初改曰安兴唐书地

   理志江陵贞𮗚十七年省安兴县入焉孱陵故城在公安县南汉置县属武陵郡晋改

   属南平郡隋省宋书州郡志南平内史领县孱陵二汉旧县属武陵晋太康地志属南平水经注孱

   陵县治故城刘备孙夫人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泽隋书地理志公安开皇九年省孱陵县入

   安故城在今公安县东北三国汉置县晋改名江安属南平郡陈复曰公安移荆州治此隋

   属南郡唐宋俱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末始迁今治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

   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宋书州郡志南平内史领县江安晋武帝太康元年立陈书陆子

   隆传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旧志公安县旧治油江口明崇祯元年始迁

   建寕故城在石首县东南七十里宋置县寻省寰宇记建寕县在江陵郡东二百三

   十里唐元和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于白臼置徴科巡院乾德二年升为建寕县舆地纪胜建寕

   元祐元年复置崇寕五年复省以其地入石首监利华容三县县志今县东七十里有建寕庙即

   县故址在东山华容故城在监利县西北本春秋许容城地汉置县属南郡南齐后废汉

   书地理志南郡华容注应劭曰春秋许迁于容城是宋书州郡志南郡太守领县华容汉旧县晋武

   帝太康初省后复立水经注华容县北临中夏水杜佑通典监利县汉华容县监利故城

   在今监利县北晋属南郡宋齐俱属巴陵郡隋属沔阳郡唐属复州宋属江陵府南渡后移于今治

   而此城废宋书州郡志巴陵太守领县监利按晋起居注太康四年复立南郡之监利县寻复省之

   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吴所立又是吴所省孝孝建元年割南郡之监利县度属巴陵水经注

   监利县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监利县尉治也寰宇记监利县梁开平三年以高氏割据遂属荆州

   旧志宋端平间孟珙帅荆湖以旧城圮于水迁今治故城在县北上坊东村今曰旧县成都

   故城在监利县西北晋置为成都王颖国寻并晋书地理志怀帝时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

   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建兴中并还南郡高成故城在松滋县

   南汉置县属南郡后汉省汉书地理志南郡高成通典松滋县汉高成县地松滋故城

   在今松滋县西晋置县属南郡宋齐属河东侨郡隋仍属南郡唐宋属江陵府南渡后移治宋书州

   郡志南河东太守领县松滋前汉属庐江后汉无晋属安丰疑是有流民寓荆土故立隋书地理志

   南郡松滋江左旧置河东郡平陈郡废旧唐书地理志荆州松滋汉高成县地属南郡松滋亦汉县

   名属庐江郡晋时松滋人避乱至此乃侨立松滋县因而不改旧志宋绍兴间尝迁治县东南二里

   之瀼口即今治枝江故城在今枝江县东汉置枝江县属南郡唐宋俱属江陵府南渡后

   始移治荆州记县旧治沮中又移出百里洲西去郡一百里水经注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

   故以枝江为称其地故罗国盖罗徙也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之于长沙舆地纪胜旧县在

   百里洲西首曰岑头县居其上后汉岑彭曾憩此因名宋史地理志江陵府枝江建炎四年江陵寄

   绍兴五年还旧嘉熙元年移澌湟咸淳六年移江南白水埠下沱市夷道故城

   都县西北汉置县属南郡后汉因之晋宋齐俱属宜都郡隋属夷陵郡唐省入宜都宋书州郡志宜

   都太守领县夷道汉旧县水经注夷道县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桓温父名彝改曰

   西道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曰宜都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旧唐书地理

   志贞𮗚七年省夷道入宜都通典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宜都县西紫陵废县在江陵县

   东隋置县唐初废隋书地理志南郡紫陵西魏置华陵县后周改名焉其城南面梁置鄀州又置云

   泽县大业初州县俱废入焉长寕废县在江陵县西唐书地理上元元年析江陵置

   长寕县二年省枝江入长寕大历六年复置枝江省长寕中兴废县在江陵县东南沙市

   地名赤岸元至元中置县明𥘉省旌阳废县在枝江县北晋书地理志南郡旌阳宋书

   州郡志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枝江二汉无旌阳见晋太康地理志疑是吴所立纪南城

   在江陵县北楚文王以后所都一名郢城水经注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班固言

   楚之郢都也括地志纪南故城在荆州江陵县北五十里通鉴晋义熙元年南阳太守鲁宗之击破

   桓振将温楷于柞溪进屯纪南名胜志纪南城以在纪山之南而名冶父城在江陵县东南

   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荆州记荒谷北有小城名曰冶父水经注

   三湖东通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津乡城在江陵县东荆州记江陵县东三里有津乡

   城在江陵县东一名万城宋赵葵避父讳改水经注杨水北迳方城西方城即南蛮府也盛宏之

   曰南蛮府东有三湖江津城在江陵县南亦称奉城水经注奉城故江津长治所旧主度州

   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通鉴晋义熙元年刘毅等诸军至马头桓振挟帝出屯江津注江津戍在

   江陵南临江浒 按寰宇记有蚌城即奉城之讹马牧城在江陵县南水经注江陵城南

   有马牧城西侧马径府志城旁即马牧口赤湖城在江陵县东北舆地纪胜赤湖城在江陵

   县赤孙夫人城在公安县西元和志在孱陵县城东五里汉先主孙夫人所筑

   蒙城在公安县东北入蜀记光孝寺后有废城髣髴尚存图经谓之吕蒙城马头城

  在公安县东北一称马头戍荆州记灌羊湖西三十里有马头戍水经注江津戍南对马头岸昔陆

  抗屯此与羊祜相对通典马头故城在公安县西北仓储城在公安县东北水经注沦水相

  接悉是南蛮府屯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名胜志今县北仓堤一带俱是城迹但为

  水淹微见遗址龙城在公安县西永安乡一名龙墙上曰上龙墙下曰下龙墙中有城曰鸡鸣

  城遗址甚具郧城在松滋县东南五十里一名楚城楚眧王时郧公所筑诸葛城

  在松滋县东五十里相传诸葛亮所筑乐乡城在松滋县东水经注江水又迳南平郡孱

  陵县之乐乡城北吴陆抗所筑后王濬攻之获吴水军都督陆景于此上明城在松滋县

  西水经注江水又东迳上明城北晋太元中苻坚寇荆州刺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

  此其地夷敞北据大江丹阳城在枝江县西后汉书郡国志南郡枝江有丹阳聚通典枝

  江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息壤在江陵县南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

   洪水帝怒令祝融杀之羽山舆地纪胜溟洪录云江陵府南门有息壤元和中裴宇牧荆州掘之得

   石城与江陵城同中径六尺八寸徙弃之是年霖雨不止遂埋之刘𬴊之故里

   首县西阳𡵨山下世说桓车骑在荆州张元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岐村俄见一人持半小笼生

   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鲙张乃维舟而纳之问其姓氏称是刘遗民张素闻其名大相欣待刘

   了无停意既进鲙便去张乃追至刘家为设酒殊不清旨方共对饮刘便先起云今正伐荻不宜久

   废张亦无以留之青杨巷在江陵县东南沙市北史何妥传兰陵萧眘有隽才住青杨巷

   妥住白杨头时人为之语曰世有两隽白杨何妥青杨萧眘垂车坊在江陵县东方舆胜

   览朱昂太宗朝为翰林学士引年请老上以荆南故苑赐之力辞乃赐城东一坊是时知制诰陈尧

   咨为尹为题其坊曰垂车津乡在枝江县西左传庄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十九年楚子御之大

   败于津水经注枝江县西三里有津乡郭仲产云㝷楚御巴人枝江是其途便此津乡即其地也

   渚宫在江陵县城内西北隅左传文公十年子西沿汉溯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水经注

   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名胜志渚宫楚之别宫梁元帝于渚宫故地修造台榭湘东苑

   在江陵县城内今废渚宫故事湘东王绎于子城中造湘东苑穿池构山长数百丈植莲浦中缘岸

   杂以奇木其上有通陂阁跨水为之南有芙蓉亭东有禊饮堂堂后有隐士亭亭北有真武堂堂有

   射堋马埒其西有乡射堂堂置行堋可得移动东南有连理堂堂前柰生连理当时以为湘东践祚

   之瑞北有映月亭修竹堂县水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潜行委宛二百馀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

   峻远近皆见北有临风亭明月楼又有竹林堂一柱观在松滋县东邱家湖中渚宫故事宋

   𰯲川王义庆在镇于罗公洲立观甚大而惟一柱故名府志宋绍兴二十年松滋县令吕令问移观

   之名于大桥五花馆在江陵县城内钱易南部新书荆南城中旧有五花馆待宾客之上

   万卷阁在江陵县治东明统志宋咸平初朱昂与弟协致仕于所居建此阁藏其手抄

   书万卷故名钓台在江陵县东水经注龙陂北有楚庄王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

   渐台在江陵县东六十里刘向列女传贞姜齐侯六昭王夫人昭王出游留之渐䑓之上

   綘帐台在江陵县西南方舆胜览汉马融为南郡太守坐高堂施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今子城鼓角楼之西绛帐台是其处也落帽台在江陵县西北龙山以晋孟嘉事筑

   暑台在江陵县束北水经注赤湖东北有大暑台高六丈馀纵横八尺一名清署堂秀字层明

   通望周博游者登之以畅远情舆地纪胜宋临川王义庆在郡筑清署台 按寰字记作大楚台

   读书台在江陵县东南北朝梁文范先生刘蚪读书处名胜志江陵城东法相院五代时高

   从诲建有读书堂盖本之南梁文范先生也濯缨台有二一在江陵县西唐相段文昌尝

   于江陵街西见有大宅门枕流渠醉后濯缨而言曰我为江陵节度必买此宅众皆笑之后果镇荆

   遂买此宅时人呼为濯缨䑓一在监利县北舆地纪胜楚屈原濯缨处董王台在石首县

   北五十里相传董允与诸葛亮驻兵处系马台在石首县南八十里相传岳飞讨杨么时

   在此繋马章华台在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杜须注台今在华容城

   内水经注离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左邱明曰楚筑䑓于章华之上章昭以为章华

   亦地名也括地志章华台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华容世传有章台非也古

   章台在今监利县离湖上荆䑓在监利县此渚宫故事昭王欲游荆䑓司马子期进曰荆台之

   游左江右湖前望猎山下临方望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愿大王无游焉明统志家语楚王游荆台

   庾台在枝江县东百里洲北舆地纪胜相传庾子山宅吴相䑓在宜都县南三

   里明统志吴相陆逊引兵屯此因建将军台在宜都县北五里沙湾村周十馀丈相传亦陆

   逊所楼霞楼在江陵县西水经注江陵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县志刘宋

   临川王义庆建清德楼在江陵县治前王应麟玊海后周长孙俭为荆州刺史吏民请为俭

   立清德楼建碑颂德诏许之雄楚楼在江陵县北城上唐杜甫有西北城楼雄楚都句高

   氏因以名城楼或作楚雄楼非江汉楼在江陵县城内高氏建刘恕十国春秋元贞元年

   楼于内城东门上曰江汉楼望沙楼在江陵县城东南南平高季兴建楼以望沙津名曰

   望沙陈尧咨更名仲宣楼曲江楼在江陵县东南旧名南楼唐长史张九龄尝登楼⿰贝⿹戈止 -- 贼诗宋

   张拭重建易名朱子有记竹林堂在江陵县城内寰宇记竹林堂宋临川王义庆所作梁元

   帝因而修之堂前有竹名桂竹其西有篠冬月抽笋似桂而辛博古堂在江陵县东舆地纪

   胜在新东门外燕人田伟归朝授江陵尉因家于此藏书至五万七千卷黄鲁直过之曰吾校禁中

   秘书游江南文士家图书之富未有过田氏者望堂在宜都县西北水经注夷道城东北有望

   堂地特峻下临清江游瞩之名胜也百花亭在江陵县东四十里名胜志江陵县东梁家台

   上旧有百花亭唐李颀诗云百花亭漫漫一柱观登苍幽栖亭在江陵县城内宋朱昂致

  仕时所建陈尧咨为题其额曰幽栖江亭有二一在江陵县城南大江北岸宋黄庭坚得吴城

  龙女词处一在松滋县治后唐杜甫孟浩然俱有诗杜息亭在公安县西南斗堤一名公安

  山馆一名少陵草堂因唐杜甫憩息于此后人建亭杜甫集大历三年戊申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

  江陵秋移居公安名胜志中堤口有少陵草堂有亭曰杜息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馆诗云鸡鸣问前

  馆盖山馆者古邮也繍林亭在石首县西南二里黄庭坚题扁止渴亭在宜都县

  南十五里山谷间有泉味甚佳行者于岩畔凿窍得水止渴因以名亭合江亭在宜都县

  北滨江唐建后圯元大德四年重建明嘉靖中重修孙光宪北梦琐言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

  渚宫祖帐今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首至今传播猇亭

  在宜都县北三十里大江北岸一名兴善坊今名虎脑背市三国蜀志先主传章武二年陆逊大破

  先主军于猇亭孟抚庄在公安县南门外宋孟珙开间荆襄曾置庄于此白莲庄

  在公安县北明户部尚书邹文武故居有荷池数十顷为一县之胜王氏义门在石首县

  东明初义民王堡之后累世同居禇都督义门在松滋县境名胜志松滋有禇都督

  义门相传是禇遂良子孙宋郑獬有诗宋玉宅在江陵县城西三里北周庾信居之庾信

  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罗含宅在江陵县西北晋书罗含传含转荆州别驾以𪠘舍喧扰

  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织苇为席而居名胜志今承天寺是其故址郭仲产宅

  陵县东渚宫故事郭仲产为南郡从事宅在江陵城东十五里枇杷寺南其村亦名枇杷村

  镇恶宅在江陵县东五里今为灵曜寺宗少文宅在江陵县东南史宗少文传少

  文于江陵三湖立宅梁震宅在江陵县东六十里江陵县有多宝陂江汉志云昔荆䑓处士

  梁震所居名梁家䑓胡安国宅在江陵县北地名新店安国有宅于此子孙遂居焉元时

  曾复其家伍员宅在监利县西北相传宅中有倒插槐员奔吴时所植刘蚪宅

   滋县境渚宫故事松滋县陟屺寺即刘虬宅故址刘凝之宅在枝江县东水经注枝江

   县东二里有县人刘凝之故宅陆法和宅在枝江县东范侪精庐在枝江县

   东北水经注富城洲上有道士范侪精庐自言巴东人少游荆土而多盘桓县界恶衣麤食萧散自

   得言来事多验而辞不可详人心欲见歘然而对貌言㝷求终弗遇也虽迳跨诸洲而舟人未尝见

   其济涉后东游广陵卒于彼土侪本无定止处宿憩一小庵而已弟子慕之于其昔游共立精舍以

   存其韦宙别业在江陵县东北梦琐言唐相国韦公宙善治生江陵府东有别业良

   四美产最号膏腴而积稻如坻皆为𣻉穂鼍穴在公安县西南廖解村卢溥江表传公安有𤫊

   鼍鸣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及诸葛恪被诛弟融果刮金印龟

   服之而死名胜志三国时有灵鼍鸣此其穴也   前   纂修官罗家彦恭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裴鉴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