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四十三至三百四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四十一至三百四十二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四十三至三百四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四十五至三百四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2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27.djvu/13

大清一統志

 德安府在湖北省治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漢陽府孝

  感縣界八十里西至襄陽府棗陽縣界三百里南至漢陽府漢川縣界二百里北至河南汝寕府信

  陽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漢陽府孝感縣治一百里西南至安陸府京山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

  至河南信陽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襄陽府𬃷陽縣治三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四百八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鄖國後屬楚秦屬

  南郡漢分置江夏郡屬荊州後漢魏晉因之劉宋

  孝建元年分江夏置安陸郡屬郢州齊因之梁天

   監七年又分置南司州尋罷西魏大統十六年

   安州總管府周改曰溳州陳復置南司州尋廢隋

   開皇初廢安陸郡以安州領縣大業初改曰安陸

   郡唐武德四年復曰安州天寶初曰安陸郡乾元

   元年復曰安州屬淮南道五代因之宋仍曰安州

   安陸郡置安遠軍節度使屬荊湖北路宣和元年

   升為德安府建炎四年為安陸漢陽鎮撫使紹興

   三年仍屬荊湖北路元仍曰德安府屬荊湖北路

   明洪武初降為州屬黃州府十三年復為德安府

   隸湖廣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北省領州一縣四

   安陸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雲夢縣界六十里西至隨州界

   一百三十里南至應城縣界八十里北至應山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漢陽府孝感縣治一百里西南

   至安陸府京山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應山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隨州界五十里漢置安陸縣屬

   江夏郡後漢因之晉爲江夏郡治宋爲安陸郡治齊梁因之西魏爲安州治隋仍爲郡治唐爲安州

   治五代因之宋爲德安府治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入徳安州三年復置安陸縣爲德安府治 本朝

   雲夢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九十三里東至漢陽府孝感縣界三

   十里西至應城縣界二十里南至漢陽府漢川縣界五十三里北至安陸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漢川

   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應城縣界十里東北至孝感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安陸縣界四十里漢安陸縣

   地西魏大統十六年置雲夢縣屬城陽郡隋屬安陸郡唐屬安州宋熙寕二年省爲鎮入安陸縣元

   祐初復置屬德安府紹興七年移治仵落市十八年復舊治元明屬德安府 本朝因之應城

   縣在府南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里東至雲夢縣界三十里西至安陸府京山縣

   界六十里南至漢陽府漢川縣界六十里北至安陸縣界四十三里東南至漢川縣治一百十里西

   南至安陸府天門縣治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雲夢縣治四十里西北至京山縣治六十里漢安陸縣

   地南北朝宋置應城縣屬安陸郡齊因之西魏兼置城陽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縣曰應陽仍

   屬安陸郡唐武德四年復曰應城屬安州元和二年省入雲夢太和二年復置五代梁開平元年

   改曰應陽唐同光元年復故宋屬德安府元因之洪武十年併入雲夢縣十三年復置 本朝因

   隨州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安陸縣界一

   百三十里西至安陸府鍾祥縣界二百里南至安陸府京山縣界九十里北至河南南陽府唐縣界

   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安陸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鍾祥縣治三百里東北至河南汝寕府信陽州

   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襄陽府𬃷陽縣治一百八十里春秋時隨國漢置隨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

   晉初屬義陽郡太康九年置隨國屬荊州宋孝建元年屬郢州永光元年屬雍州泰始五年改曰隨

   陽郡元徽四年屬司州齊梁曰隨郡西魏大統十六年置并州廢帝三年改曰隨州隋開皇初廢隨

   郡大業初改隨州曰漢東郡唐武德三年後為隨州天寶初曰漢東郡乾元初復曰隨州屬山南東

   道宋曰隨州漢東郡乾德五年置崇義軍太平興國元年改曰崇信軍屬京西南路元仍曰隨州屬

   德安府明初改州為縣後復置州以州治隨縣省入 本朝因之應山縣在府北九十里

   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漢陽府孝感縣界七十里西至隨州界六十里南至

   安陸縣界四十里北至河南汝寕府信陽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孝感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應城

   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汝寕府羅山縣治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襄陽府𬃷陽縣治二百八十里漢

   隨縣地梁大同二年分置永陽縣兼置應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應山大業初州廢縣屬安陸郡

  武德四年復置應州七年州廢縣屬安州五代因之宋屬德安府嘉定中改蜀隨州元因之明洪

  武九年省入隨縣十三年復置隸德安府 本朝因之

 ︹形勢︺連翼軫之分野控荊襄之遠勢唐李白代答孟少府移文

  接隨唐東黃南鄂西接荊郢亦江漢閒一都會也

  地理通釋巖石狹隘道路交錯文獻通考

 ︹風俗︺陂池沃衍魏志王基傳士民純秀幾同鄒魯之風

  元發土風淳厚士多秀傑宋周必大茇堂記俗喜儒學名

  勝之流相望宋李元衡學田記

 ︹城池︺德安府城周六里有奇高二丈餘門四有濠明洪武二年建嘉靖中築北門月城左

  右為門 本朝康熙中建城樓 安陸縣附郭雲 夢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有濠明成化

  中築隆慶中増築萬厯中甃甓 本朝順治中重修應城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六有濠明

  成化中築嘉靖三十六年甓 本朝康熙雍正中屢修隨州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五尺

  門四有濠明洪武初建成化中濬池宏治中築䕶城隄嘉靖中又築郭外土城增西北二門濬濠

  本朝雍正三年修濬應山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有濠明嘉靖中建 本朝順治初修

 ︹學校︺德安府學在府治東宋淳𤋮初建於三皇臺前明嘉靖中徙今所 本朝順治中修

  入學額數二十名安陸縣學在縣治東府學西明洪武中建於清風街嘉靖中徙今所

   本朝康熙中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雲夢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中重

  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應城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雍正中修入學額數十五

  隨州學在州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順治中重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應山縣

  學在縣治北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漢東書院在府城內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夢澤書院在雲夢縣城內本朝乾隆中建 蒲 陽書

  院在應城縣 本朝乾隆初年建摛珠書院在隨州 本朝乾隆初年建永陽

  書院在應山縣西門內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按舊志安陸縣有江漢書院在縣南文筆

  峯下元趙復講學之所又碧霞書院在縣北石柱山下明萬厯間葛寅亮建今俱廢

 ︹戶口︺原額人丁五萬二千九百九十一今滋生男婦共一百九十八萬七千五百五十三名口計三

  十八萬四千九百一十四戶又德安衛男婦共二十五萬四千五百九名口計五萬一千三十九戶

 ︹田賦︺田地山塘三萬三千三百四十一頃一十八畝四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七萬六千七百六

   一兩七錢五分三釐南糧七千一百一十二石五斗四升七合漕糧六千九十九石有奇蘆課銀

  三十兩五分三釐又德安衛屯田二千四百七十六頃一十五畝六分有奇額徵丁糧銀二千五百

  七十五兩三錢二分五釐

  ︹山川︺紫金山在府治前峭壁陡絶石色皆紫故名明統志載在城西二十里今從新志改

   章山在安陸縣東三十里輿地紀勝左傳定公四年呉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圖

   經雲即今之章山也石巖山在安陸縣南十里荊州記安陸南十五里有石巖山北臨溳水

   晉書張昌傳大安三年昌於安陸縣石巖山屯聚去郡八十里水經注溳水又南逕石巖山北

   山在安陸縣南狀如鳳凰展翼白兆山在安陸縣西三十里上有仙人洞唐書地理志

   吉陽有白兆山縣志一名碧山西去隨州大洪山百里高二百丈許上有桃花巖李白讀書堂其相

   屬者為太白峯鉢盂山長老山彌望煙雲縹緲天半元李仲章建長庚書院於白兆山下大安

   山在安陸縣西六十里府志四面陡削其頂平衍可數里許周遭有泉唐許紹家此石照

   山在安陸縣西六十里石門山在安陸縣西八十里一名石佛山層巖高峙上有怪石聳

   圍山在安陸縣西八十五里孤峯特峙陡絶如削其中坳坦若盂亦曰盂山太平

   山在安陸縣西九十里道由石門山馬鬉嶺而上甚險崚為郡名勝有飛泉迎陽水(⿱𥫗亷)-- 簾羅漢金庭

   石樑山在安陸縣西北三十里其勢如梁連接白兆夀山在安陸縣西北六十

   里北接隨州界東北接應山縣界昔山民有夀百歲者故名宋鄭昂記夀山即太白所謂攢吸霞露

   隠居靈仙者也燕子山在安陸縣西北一百里山如燕窩鐡城山在安陸縣北五

   里又應山縣北四十五里亦有鐵城山石色如鐵上有古鐡城其北有古砦蔽山在安陸縣

   北四十里接應山縣界一名障山橫尾山在安陸縣北六十里漢書地理志江夏郡安陸

   注橫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元和志陪尾山一名橫山石柱山在安陸縣北郡北瀕

   水惟此山突起郡治依焉上有石柱高三丈科斗山在安陸縣東北三十里一名小鶴山

   又大鶴山在縣東北四十里槎山在安陸縣東北五十里脈自應山縣四望山來蔚然特起

   上多怪石望之青翠可愛吉陽山在安陸縣東北六十里接應山縣界山有兩峯形如角髻

   故又名合髻山相近有雞籠山貨𭅺港水出焉壘筆山在雲夢縣東二十里形如筆架

   山在雲夢縣東北四十里唐書地理志霎夢有神山縣志雲覆其上則雨俗呼𮗚音㒺其西有葛

   藤山今名張陂岡圑在應城縣西北二十五里形如彈丸崎山在應城縣西北二十

   五里山脈來自京山縣界髙樓山在應城縣東北二十五里以峯巒屬疊而名東臨溳水

   五茄山在應城縣東北三十里一名伍家山寰宇記在縣東三十里五茄村輿地紀勝王得

   臣塵史雲伍氏所居之地縣志山上有龍泉旱禱多應龍鬬山在隨州東三十里

   尖山在隨州東四十里劉季山在隨州東四十里四望山在隨州東山最

   高四望皆見石鑑山在隨州東南七十里一名現光山有水一曲可以照影名曰石鑑

   仙城山在隨州東南八十里隨城山在隨州南七里水經注溳水逕隨縣南隨城山

   三爪山在隨州南十里有三阜如爪形卓劍山在隨州南三十里以形似名

   君子山在隨州南七十里舊志山下居民多忠厚故名青林山在隨州南一百里一

   名青山山林遠望蔚然而青元順帝至正十一年汝潁兵起隨人結屯於此推明玊珍為屯長縣志

   山北有古寨相近有聚石山相傳昔人聚石為寨故名石臼山在隨州南一百二十里山

   上有砦其長十九里故又名十九里山倒捲山在隨州南一百三十里獨宗山

   在隨州西南十里山⿱㓁大 -- 𥤮起旁無附麗龍居山在隨州西南七十里相傳隋文帝為隨州

   刺史時所居宅基今為智門寺有雪竇井大猿山在隨州西南一百里一名大狐山

   洪山在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接安陸府京山縣界一名鄖山宋書沈慶之傳元嘉十九年

   州刺史劉道産卒羣蠻大動鄖山蠻最強盛慶之剪定之水經注大洪山盤基所跨廣圓百餘里峯

   曰懸鈎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巖高皆數百仞許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中多鍾乳滴⿰氵厯 -- 𤁋不斷時

   人以溳水所導故亦謂之為溳山輿地紀勝山四面陡絶項有大湖神龍所居後龍鬬開崖湖水南

   落名龍鬬崖西有仙女洞又有奇峯鸛子峯佛兒嶺斷足巖明聖泉硫黃池皆山之勝天橋

   山在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山下有娥皇洞洞中有泉為滾河之源漢東山在隨州西

   六十藥山在隨州西八十里迴龍山在隨州西一百六十里山頭旋輔如迴龍

   橫嶺山在隨州西北七十里溠水東岸峯巒橫亙數里魏橫山縣以此名相近有大浪山山

   項出泉一名龍泉山松蓋山在隨州西北九十里山多大松遠望如蓋栲栳山

   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黃山溠水出焉接河南南陽府唐縣界仙人山在隨州西北一

   百七十里逺望山頂其平如掌唐城山在隨州西北元和志在唐城縣北三十二里

   山在隨州北二十里山石可鑿為磙赤石山在隨州北三十里山石皆赤唐天寶六年

   更名赭石山山下有隨侯臺雷公山在隨州北四十里頂有二泉左曰白龍池右曰黒龍

   厲山在隨州北四十里一名烈山亦名重山人名麗山禮記注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

   荊州記隨縣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雲是神農所生處又有周迴一頃二十畝地外有兩重塹中有

   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衆井動即此地為神農社年常祠之水經注賜水南有重

   山即烈山也寰宇記厲山高一里下有一穴穴口方一步容數人立厯山在隨州北六十里相

   近有犁山驢泉山在隨州北九十里荊州記驢泉山石⿰氵閠 -- 潤牛馬經過貪其甘不肯去土人

   雲牛馬解逸即此山尋之寰宇記上有池雖旱不涸碁盤山在隨州北一百二十里

   音山在隨州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觀音崖山腰有石洞東西北皆石壁田砦山

   州北一百五十里一名田王山有砦石垣尚存其前有月兒崖一孔如月高百丈人跡罕到

   山在隨州北一百八十里一名曠山大義山在隨州東北五十里水經注漻水出大義

   山方輿勝覧在州東北㡬環百里民居其間貧富自相取足有義風故名三鍾山在隨州東

   北五十里後漢書王常傳注隨州隨縣東北有三鍾山寰宇記山有三堆狀如覆鍾石女山

   在隨州東北八十里有石如女子狀鸚鵡山在隨州東北一百十五里隋書地理志上明有

   鸚鵡山寰宇記石狀如鸚鵡安居山在隨州東北一百十五里接應山縣界隋書地理志

   應山有安居山大紫山在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水經注賜水源出大紫山風山

   州東北一百六十里上有風聲輒雨田上山在隨州東北一百七十里其東有田下山

   水山在隨州東北一百八十里接河南汝寕府信陽州界孔山在應山縣東三十里明統

   志一名洞山山有洞穴每大風將起穴先有聲下有孔山城正德中都御史彭澤殺賊趙鐩於此

   謝舞山在應山縣東六十里有石高數仞上有五澗分山而下牢城山在應山縣

   東七十里接漢陽府孝感縣界上有砦禮山在應山縣東八十里輿地紀勝梁置應州於此

   大城山在應山縣東一百里上有古城應山在應山縣東南三里一名應䑓山又名印

   山左有掛鐘峯舊唐書地理志永陽縣隋改為應山以縣北山為名凍山在應山縣東南四十

   里本名峯兒山舊志宋元豐間太守滕甫自大梁赴官途經此山時無風雨而寒甚因名吉山

   在應山縣東南五十里接安陸縣界有南吉北吉二山古吉陽縣在山之南橫山在應山縣

   南二里橫亘縣治前石井山石應山縣西三十里洞庭山在應山縣西四十里縣志

   洞庭山旁爲峯子山在馬坪港北上有古砦山下有泉旁一穴其深不測香爐山在應山縣

   西北六十里又十五里有牛心山石庵山在應山縣北八里上有圓石望之如庵

   城山在應山縣北四十里其旁有兜鍪山具陰有興安寨旁有葫蘆山花山在應山縣

   北百里接河南汝寕府信陽州界山側曠衍百頃宜棉石龍山在應山縣東北二十里荊

   州記永陽縣北石龍山出石斛如金(⿰釒義)-- 釵水經注隨水出隨郡永陽縣東石龍山元和志有石盤𮞉屈

   曲若龍形燕巢山應山縣東北四十里又東北一里爲大梁山黃茅山在應山縣

   東北四十里嶔崟連亘爲縣之鎮大龜山在應山縣東北六十里一名高貴山山北有泉

  流入河南汝寕府信陽州太平河發源於此其巔為平靖關荊州記義陽郡南一百三十里有石自

  然若龜形輿地紀勝上有靈濟祠堂前有聖水井雲有白龍松子山在應山縣東北八十

  里接漢陽府孝感縣界地名新店雞頭山在應山縣東北九十里魏書地形志樂寕有雞

  頭山寰宇記有二山遠相向如雞頭欲鬬之狀環山在應山縣東北一百里相近有跳石山又

  楊山在縣東北一百十里秀嶺在安陸縣西一里俗名廖家山以廖明嘗居此故名月落

  嶺在安陸縣西七十里其下一巖出瀑布如簾列石自成大士像以百數名曰觀音巖金線

  嶺在隨州南七十里有小徑迢遞直通頂上土色皆黃遠望如金關子嶺在隨州北接河

  南南陽府桐柏縣界土地嶺在應山縣東北六十里亦曰龍爬嶺上有古砦太平頂

  在隨州北一百八十里㟏岈峻絶高數十里南有香爐山摩雲山桃花洞七尖峯在隨州北

  一百七十里七尖並聳下有黃龍潭大旱不竭鳳凰岡在安陸縣東三里一名塔兒岡又名

   鳳鳴岡荊州記安陸縣東有鳳凰岡晉永和四年鳳産其上望城岡在應山縣東五里明

   嘉靖中知縣王朝璲議雲城外四山環繞塔兒岡楊通岡應臺山等處尤高平近縣登之可窺城中

   虎子巖在安陸縣南十里俗傳虎乳子文處青石巖在安陸縣西五十里有泉出其

   白水崖在隨州北二百里絶高險崖上有飛瀑如懸練真珠坡在雲夢縣東輿

   地紀勝每雨過有圓砂光瑩如珠仰山窪在應山縣北一百二十里一名仰山窩崱屴奇

   怪高可十里許中有平田二百餘畝仙人洞在隨州西南大洪山西北十里中有石枕石牀

   石臼其深莫測又穿洞在洪山北二十里前有河流後有竹木中通一竅可以相望上有斧鑿痕

   溳水源出隨州西南大洪山東南入應山縣界又東南入安陸縣界又東南入雲夢縣北界又

   南入應城縣界又東南仍入雲夢縣南界又東南入漢陽府漢川縣界水經注溳水出蔡陽縣東南

   大洪山隂東北流合石水又東均水注之又屈而東南流溠水流注於溳右會支水又逕隨縣南隨

   城山北而東南注又南逕石巖山北又東南流右會富水又逕新城南又會溫水又右得潼水元和

   志溳水故清發水也自隨州流入注於沔春秋呉敗楚於柏舉從之及於清發是也府志溳水源出

   大洪山黒龍池北流暖水注之又北石魚河水注之徑觀音潭聖水河水注之東流至梅邱鎮溫泉

   水注之折而東南徑安貴鎮溠水注之又東南流武河樊老湖之水注之南流徑兩河口㵐水注之

   繞州治東南流徑望城岡溧水合諸馬港水注之徑廟潭渡及藥山均水注之徑光化鎮浪水注之

   厯雲潭龜潭而徑應山會漻水徑蒼頭渡自平里市流入安陸縣界徑夀山東白竹港水流會焉折

   而東南流至石牛潭會縣西四十里之青龍潭水又徑埠石潭又南會洑水折而東流會七里港水

   又折繞城西北合城東諸溪之水注滾鍾潭縈𮞉城西徑櫻桃渡會蒿橋港水匯為駱駝潭又徑石

   灘會石河水厯雲夢境會瀖水紫石橋水及女港水厯應城境會楊家河至黃港河安陸縣志溳水

   舊流至駱駝灘即迤邐而東徑虎子巖之南又南為史家河由雲夢縣利塘注黃港口明景泰中藩

   封就國以溯流遲滯於河之西岸高家渡馮家灘別開小河以便出入水性趨直遂成巨浸故道漸

   湮雲夢縣志溳水舊自安陸西南流為史河口徑利塘鎮至新廟俗謂之新廟河又南徑白河口分

   流為縣河其正流東南為黃港口又東南至縣南三十里匯為隔蒲潭又東南入漢川縣界其支流

   自史河下合楊家河為兩河口南流名官渡河亦東南至黃港口合正流自宏治以後支流盛而正

   流淤嘉靖五年知縣潘淵築塞新河疏通正道未幾為土人盜決嗣後旋濬旋塞 本朝順治中復

   章水源出隨州界東南入安陸縣南界又東南入應城縣界入溳水今名楊家河水經注

   土山水世謂之章水出土山南逕隨郡平林縣故城西又南流右入富水應城縣志楊家河又名義

   河東入溳水曰兩河口接雲夢縣界 按章水本合富水始入溳自明宏治中溳水直決而南遂與

   章水合流自此章水不復入富富水亦不復入溳而逕逹於漢洑水在安陸縣西十五里源出

   溠山西流會夀山之於莬港水而入溳水瀖水在安陸縣西源出白兆山下有萬珠泉白雲泉

   東流為瀖水徑縣西五里蒿橋亦名蒿橋港又東南入溳潼水應城縣南水經注潼水出江

   夏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東入安陸注於溳水隋書地理志安陸郡應陽有潼水

   富水在應城縣西自安陸府京山縣流入又東南流入漢陽府漢川縣界今名西河水經注富

   水東南流於安陸界左合土山水又東入於溳縣志西河自三汊河七里坂東南流入縣界徑車埠

   頭又東南徑走馬灘浮城坂又徑燕子巖觀音灘同車灘三里灘又徑城北折而西南流有淨港水

   匯焉是名西河又南厯鐵牛壩會漁子港水及省港之水又南徑櫟林市之黃家灘會龍港之水又

   南厯張長港赤岸掛口至縣南四十五里名梅家港又東南至八埠口逶迤湖澤之閒達漢川縣入

   漢 按水經注富水合章水東入於溳今惟楊家河入溳而富水則南流徑達於漢與章水不復相

   通詳見章水浪水在隨州南四十五里源出大狐山東流逕三爪山至獅子潭入溳水

   水在隨州西水經注支水源出大洪山而東流注於溳 按今以此水為均水考水經注均水入

   溳在溠水之上此水入溳在溠水之下均水已湮不可考而遂誤以支水為均水也暖水

   州西出大洪山下流入溳溠水在隨州西北今名扶恭河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浸

   波溠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隨令尹鬬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注溠水在義陽厥西縣西東南入

   溳水水經注隨縣有溠水出縣西北黃山南逕㵐西縣西又東南逕隨縣故城西又南與義井水合

   又南流注於溳元和志溠水在隨縣西四十里明統志西魏改㵐西曰下溠取此府志溠水源出栲

   栳山東南流合魯城河又徑唐縣鎮引驌驦陂之水又東流過安貴鎮西又東南入溳水㵐水

   在隨州西北一名魯城河水經注㵐水出桐柏山之陽東南逕㵐西縣西又東南注於溠隋書地理

   志唐城有㵐水舊志㵐水源出太平頂南流合扶恭河徑州西為浮纓河南入溳水漻水

   州東北水經注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又南逕隨縣注安陸也溧水

   州東北一名錫水一名賜水一名厲水水經注賜水源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逕厲鄉南西南

   流入於漻即厲水也一水逕義鄉西南入隨又注漻隋書地理志平林有溧水寰宇記錫水出光化

   縣西北源出隨縣大浩山府志溧水源出隨州東北五十里螺螄山南逕厲山店又南逕龍鬬山亦

   名五陂河過淅河渡至望城岡南入溳水仵水在隨州東北流入河南汝寕府信陽州界

   水在應山縣西水經注隨水出隨郡永陽縣東石龍山西北流南𮞉逕永陽縣西厯橫尾山又西

   南至安陸縣故城西入於溳隨一作遼或作漻寰宇記吉陽縣有東漻水西漻水蓋漻聲近而訛縣

   志漻水在縣西源出兜鍪山西南流逕夀山南馬坪港注之又南入溳 按隨水舊志引水經注作

   遼水今從 文淵閣本改正考史記春申君傳隨水右壤索隱曰蓋在隨之西今鄧州之西是也或

   據此疑隨水即在隨州相近與遼水出永陽縣東者非一水但永陽本隨縣地亦屬隨郡則所云在

   隨之西者不必專指今一州之地今隨水已徙無可考又水經注漻水篇所云入隨又注漻舊志引

   之正作隨不作遼是殆因隨亦注漻遂混隨於漻而又以同音訛漻為遼如寰宇記之説也

   水在應山縣北九十里流入河南汝寕府信陽州界鄭家河在雲夢縣東自縣北發源

   東流逕縣東北無量橋又東南逕楚王城北匯流成湖稍東相接者為曲水湖其水合流而南徑謝

   家橋入縣河縣河在雲夢縣南溳水自白河口南數百步分流而東環繞縣城為縣河至縣

   南稍東匯為碧潭又東至縣東南五里名洛陽河又東逕青石橋入漢陽府孝感縣界通環河又小

   龍河在縣東南由隔蒲潭合流入環石子河在應城縣西南三十五里一名李家河源出京

   山縣馬耳山東南流入縣界逕縣西四十里高家橋合義河逕黑龍廟又南流為易家河又南流為

   石子河經廖家砦入龍骨湖五龍河在應城縣西南一名三龍河源出京山縣林泉山東

   南入縣界為二龍港四龍港又南逕縣西南五十五里響水潭又南流五里為五龍湖會陽池港之

   水由白洋港入三台湖通漢川縣之金帶河龍石河在應城縣西一名毛家河源出京山

   縣馬耳山東南流入縣界逕縣西北四十里鐵佛寺厯縣西三十里宋家沖名趙家河又南逕縣西

   二十里淩水橋又東南五里爲龍石河由廖家砦注龍骨湖石魚河在隨州西南即石水

   水經注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於溳謂之小溳水聖水河在隨州西北第三都源出觀音

   山東南流至州西八十里入溳黃沙河在應山縣東南流入漢陽府孝感縣界一名環水寰

   宇記環水源出應山縣雞頭山初流一百歩遶山環流因名南流逕吉陽城東入孝感界縣志黃沙

   水東南流廣港月港水注之至七里罔會東河東河在應山縣東源出縣西北二里曰汶水東

   南流環城東爲濠徑應臺山瀦爲池東流注於方家河亦曰東湖折而東南流又井澗簸箕港水注

   之又折而東北白泉河中界河水注之又東南逕太平鎮二吉水注之又逕七里岡入黃沙河

   泉河在應山縣東亦名白沙河東南流合於東河太平河在應山縣東太平鎮源出

   大龜山又有中界河在縣東三十五里南流入東河雲夢澤在安陸縣南五十里東南接雲

   夢縣界周禮𥋏方氏荊州其澤藪曰雲夢爾雅九藪楚有雲夢左傳宣公四年鬬伯比生子文焉䢵

   夫人使棄諸夢中注江南安陸縣東南有雲夢城元和志史記司馬相如傳雲楚有七澤其小者名

   雲夢方九百里左傳雲䢵子之女棄子於夢中無雲字楚子濟江入雲中復無夢字以此推之則雲

   夢二澤本自別矣而禹貢及爾雅皆曰雲夢者蓋雙舉二澤而言之故後代以來通名一事寰宇記

   雲夢澤在安陸縣東南闊數十里南接荊湘通鑑五代晉天福五年安審暉敗唐兵於雲夢澤 按

   左傳楚昭王涉睢濟江入於雲中杜預注謂睢至枝江入江漢書北理志謂南郡華容有雲夢澤故

   先儒蔡沈注禹貢以為雲夢方八九百里華容枝江江夏安陸皆其地也今考古之華容杜佑以為

   監利胡三省以為今石首曺操赤壁之敗行雲夢澤中失道當在監利石首間而令尹子文初生

   棄於夢中石晉安審暉破南唐兵於雲夢則當在安陸也要之安陸以南華容以北枝江以東皆古

   之雲夢澤後世悉為邑居聚落紫雲湖在雲夢縣東二十五里石羊湖在雲夢縣

   東三十里百丈湖在雲夢縣東四十里王漢湖在雲夢縣東四十五里其南為龍陽

  湖又南為龍湖去縣六十里俱互相委輸南達溳水龍鬚湖在雲夢縣東南五十里

  陂湖在雲夢縣東南清水湖在應城縣東南西接三台湖三台湖在應城縣

  南三十里一名三台河上接五龍湖龍骨湖在應城縣西南四十里上接三台湖南接漢川

  女港在安陸縣東源出縣東北六十里之土橋南流逕普安橋金龍橋又南流逕新安橋

  貨郎港在安陸縣東南二十里一名紫石橋水源出縣東北雞籠山南流入溳

  竹港在安陸縣西源出夀山東南流至縣西三十里南入溳水東港在應城縣東南源出

  縣東十裏白家港東流徑雙橋又東南流十里注於清水湖湯池港在應城縣西古名溫

  水亦名溫泉亦名玉女泉隋書地理志應陽有溫水寰宇記溫泉在應城縣西南人靜則泉清人鬧

  則泉沸縣志溫泉俗稱湯池周圑二十餘丈狀如釡水有硫氣翻沸不息是為上池可資灌溉池南

  數丈復有沸泉出土中熱稍減為下池二池皆能愈疾居人因於下池之南甃石為二坎引水浴焉

   其南出之水流為湯池港至響水潭入五龍潭河省港應城縣北源出安陸府京山縣自

   縣北三十里入境東南流徑高橋又南流至縣東北五里為䔥家港又西南徑縣北三里古城港又

   南徑縣南三里太平橋又西流為漁子港至縣西南二里窰灣會菱湖水入西河簸箕港

   在應山縣東南三十里一名高橋港源出縣西南山中折而東北流入東河馬坪港

   山縣西六十里源出縣西北界徑峯子山又南合界河其水源出峯子山北馬鞍山南流合馬坪港

   又南徑夀山南入隨水黿潭在隨州東六十里又有雲潭在州東南五十里溫泉

   州西梅邱一名湯泉在大洪山下流入溳水聖泉在隨州西北𮗚音山頂旱禱即雨

   巖泉在應山縣東北石龍山內巖高數丈泉流飛瀉而下一名滴水泉鵲陂在雲夢縣

   東二十里驌驦陂在隨州北唐城鎮白雲鄉左傳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

   欲之按唐城為古唐國地陂以此為名夜光池在隨州城西北隅名勝志即隨侯得珠處

   白龍井在應城縣東北二十里伍家山麓旱可禱雨義井在隨州南水經窪義井水

   出隨城東南井泉常湧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傳謂之義井下流合溠水州志舜子井在州治東南

   一里亦名義井

  ︹古蹟︺安陸故城在今安陸縣北漢置縣厯代因之水經注安陸縣故城因㒺為墉峻不假

   築梁書韋叡傳叡至安陸増築城二丈餘更開大塹起高樓元和志安陸縣本漢舊縣屬江夏郡隋

   改屬安州其城三里西枕溳水元史地理志宋淳熙間徙治漢陽元至正十三年還舊治縣志故城

   在縣西北晉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築 按漢晉舊城不知何年徙於今治舊志俱不詳曲陵

   故城在應城縣東南三國吳置縣南北朝宋省入安陸而此城廢宋書州郡志曲陵縣本名石

   陽吳立晉太康元年改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安陸水經注曲陵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不方

   江夏故城在雲夢縣東南元和志雲夢縣東南溳水之北有江夏故城周數里據山川言

   之此城南近夏水餘阯寛大則前漢江夏郡所理也寰宇記江夏故城漢為郡城今雲夢縣東南

   隨縣故城今隨州治春秋隨國漢置縣南北朝宋改曰隨陽西魏置隨州厯代因之左傳

   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隨注隨國今義陽隨縣宋書州郡志隨陽太守晉武帝大康年分義陽為隨國

   明帝泰始五年改為隨陽領縣隨陽漢隨縣後與郡俱改隋書地理志漢東郡西魏置并州後改曰

   隨州大業初置漢東郡元和志隨郡自宋以還多以封建子弟為王後魏大統十六年改隨州後遂

   因之舊唐書地理志隨漢東郡武德三年改隋州胡三省通鑑注楊堅受周襌遂以隋為國號又以

   周齊不遑安處去辵作隋以辵訓走故也元史地理志隨州宋為崇信軍又為棗陽軍後因兵亂遷

   徙無常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即黃仙洞為州治州志元即黃仙洞為州治在大洪山尋徙今

   州治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廢帝三年改并州曰隨州元和志作大統十六年似誤平林故

   城在隨州東北漢平林地晉置縣唐初省後漢書劉聖公傳地皇三年平林人陳收廖湛等聚衆

   千餘人號平林兵隋書地理志漢東郡平林梁置上明郡開皇初郡廢唐書地理志隨州隨武徳五

   年省平林縣入焉元和志平林故城在隨縣東北八十里寰宇記隨縣東北有平林鄉厥西

   故城在隨州西北晉置縣南北朝宋改闕西魏改㵐西西魏改下溠隋改唐城尋廢唐復置曰

   唐城宋省入隨縣而此城廢晉書地理志義陽郡厥西宋書州郡志隨陽太守領縣闕西隋書地理

   志漢東郡唐城後魏曰㵐西置義陽郡西魏改㵐西為下溠又立肆州尋曰唐州後周省均款溳歸

   四州入之改曰唐州開皇十六年改下溠曰唐城大業初州及諸縣並廢入焉元和志唐城縣梁於

   此置下溠戍後沒魏改為下溠鎮隋開皇三年鎮為唐城縣大業二年開元二十四年採訪使

   宋鼎奏置寰宇記唐城縣在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梁乾化三年改曰漢東後唐同光元年復故晉

   天福元年又改曰漢東漢乾祐元年復故宋會要紹興五年省唐城縣為鎮屬隨縣州志唐縣鎮在

   溠水之東北岸鎮司村 按唐書地理志隨州唐開元二十六年析𬃷陽縣置當即此縣或大業

   二年以後併入𬃷陽而開元復析置歟光化故城在隨州東南齊置安化縣西魏改新

   化北周改光化隋唐因之宋省入隨縣而此縣廢元和志光化縣西北至隨州三十四里本漢隨縣

   地南齊分其地立安化縣後魏文帝改為新化廢帝改為光化王存九域志熙寕元年廢為鎮入隨

   縣舊志今仍為光化鎮順義故城在隨州北八十里南北朝梁置唐初省入隨縣隋書

   地理志漢東郡順義梁置北隨郡西魏改為南陽析置淮南郡厲城順義二縣立冀州尋改為順州

   又置安化縣開皇初郡並廢十八年改安化曰寕化大業初州廢改厲城為順義其舊順義及寕化

   並廢入唐書地理志隨州隨武德五年省順義縣入焉土山故城在隨州東北五十里

   南北朝梁置縣唐初省隋書地理志漢東郡土山梁曰龍巢後周改曰左陽開皇十八年改為真陽

   大業初又改為土山州禮山故城在應山縣東南北朝宋立東隨郡南齊為東隨安左

   郡魏為東隨縣隋改為禮山唐初省入應山縣隋書地理志義陽郡禮山舊曰東隨開皇九年改焉

   唐書地理志安州應山武德四年析置禮山八年省 按魏書地形志宋安郡樂寕有武陽關雞頭

   山疑樂寕亦禮山地而隋志不言隋已有禮山而唐後析置蓋隋末省入應山諸書失載平靖

   故城在應山縣北五十里隋書地理志安陸郡應山有平靖郡西魏又置平靖縣開皇初郡廢

   大業初又省平靖縣入焉輿地紀勝在應山縣北麻場市今為平靖村吉陽廢縣

   山縣北隋書地里志安陸郡安陸有舊永陽縣西魏改曰吉陽大業初廢入元和志吉陽故城在應

   山縣北五十里清騰廢縣在隨州西南隋書地理志竟陵郡清騰梁置曰梁安開皇七年

   改名安貴廢縣在隨州西北隋書地理志漢東郡安貴梁置曰定陽西魏改曰安貴

   唐書地理志隨州隨武德四年省安貴縣入焉橫山廢縣在隨州西北隋書地理志漢東

   郡安貴西魏置㦸城郡及㦸城縣後廢㦸城郡改㦸城縣曰橫山大業初廢橫山縣入焉上明

   廢縣在隨州東北晉書毛寶傳庾亮西鎮請為輔國將軍江夏相督隨義陽二郡鎮上明隋書

   地理志漢東郡上明西魏置曰洛平縣開皇十八年改名州志州東北有上明鄉環水廢

   縣在應山縣東南北朝宋置縣梁省宋書州郡志義陽太守領縣環水鄖城在安陸縣境括

   地誌安州安陸縣城本春秋時鄖國城元和志安州春秋時鄖國通鑑晉太元八年符堅大舉入寇

   慕容垂拔鄖城 按漢書地理志鄖鄉在竟陵左傳杜預注鄖國在雲杜今考鄖川雲夢及蒲騷皆

   在德安府界疑括地志元和志之説為長上昶城在安陸縣西北三國魏志王基傳基表城

   上昶徙江夏郡治之以偪夏口元和志今安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楚王城

   夢縣東北輿地紀勝在雲夢縣東一里楚昭王奔鄖時築新城在雲夢縣東南水經注溳水逕

   新城南永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溫築縣志新府城在縣東南四十里城垣尚存即新城也蒲騒

   城在應城縣西北元和志故浮城縣在應城縣西北三十五里即古蒲騷城也左傳莫敖狃於蒲

   騷之役鄖人軍於蒲騒是也後魏於此置浮城縣隋廢縣志今城西北三十里有浮城坂俗又稱故

   古唐城在隨州西北九十里左傳注唐屬楚之小國義陽安昌縣東南有上唐鄉漢書

   地理志舂陵上唐鄉故唐國後漢書王常傳常引軍與荊州牧戰於上唐大破之水經注石水東北

   逕上陽縣故城南本蔡陽之上唐鄉楚子城在隨州東寰宇記楚子城在光化縣北十八里

   左傳桓公八年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會楚子伐隨因築此城以逼之故曰楚子城州志又有

   魯城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溠水之西雲公城在應山縣東七里輿地紀勝東臨環水髙

   厲鄉在隨州北今名厲山店左傳僖公十有五年齊師曹師伐厲注義陽縣有厲鄉漢書

   地理志南陽郡隨厲郷故厲國也注厲讀曰頼帝王世紀神農氏起烈山為烈山氏今隨厲鄉是也

   水經注漻水南至厲鄉西賜水西逕厲郷南鄉故頼國也有神農社通鑑唐興元元年曹王臯擊李

   希烈將於厲鄉走之㫁蛇邱在隨州西水經注溠水側有斷蛇邱隨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

   舉而藥之故謂之㫁蛇邱後蛇啣明珠報德元和志斷蛇邱在隨縣西北二十五里於菟村

   在雲夢縣西十里寰宇記於莬村即楚鬬伯比外家處生鬬穀於菟為楚令尹十文是也宰相

   林在安陸縣東十八里輿地紀勝在紫石村唐許氏松柳所在名勝志唐許紹嘗與高祖同學封

   譙國公卒葬此林李氏東園在隨州南宋歐陽修有李秀才東園記七相堂

   在府治東輿地紀勝郡守陸世良建七相者唐郝處俊宋張齊賢寇準宋庠呂大防範純仁蔡確

   五桂堂在府治西輿地紀勝元豐中方城范公為掌書記官舍西偏有桂甚茂後范公之子

   致君致明致虛致祥致厚相繼登第因搆五桂堂周必大為之記跨鼇堂在安陸縣北二

   十里宋鄭昂記平沙回岸縈帶城郭商帆漁舟出沒煙波楚國山水之觀未有以易此者四賢

   堂在應山縣治西南輿地紀勝連舜賓二子庶庠從學二宋相繼登第世謂人才二宋盛德二連

   張來有記郝處俊釣臺在安陸縣西三十里九域志安州有郝侍郎釣魚臺雲郝處俊

   也輿地紀勝在安陸縣石漴村越王䑓在雲夢縣北十四里地名仵落市宋時曾置縣於此

  明統志相傳越王所築隨侯臺在隨州北八里文獻通考隨縣有隨侯臺浮雲樓

  在府治內唐杜牧有安州浮雲樓寄懷張𭅺中詩漢東樓在隨州治南即今南門樓唐李

  白登此有請范公亭在府治中輿地紀勝舊名呂公亭呂丞相大防貶安陸時寓此後范

  致堯亦寓此讀書因改名焉車蓋亭在安陸縣治西北尹公亭在隨州治東名

  勝志宋龍圖閣尹洙慶厯中貶隨州寓居城東金燈院後人立尹出亭曾鞏為記溳隂亭

  在隨州治西宋張商英建廢馬監在應城縣東十五里宋乾道五年置故址尚存王世

  則宅在應山縣西四十里鄭獬宅在應山縣西九十里

 ︹關隘︺順義關在隨州北八十里仵水關在隨州北一百二十里平林關

  在隨州東北上明鄉即古平林縣地當楚豫之交最為阸要黃土關在應山縣西北九十

  平靖關應山縣東北七十里接河南汝寕府信陽州界古名㝠阮一名黽塞亦名鄳

   阸與黃峴武陽號義陽三關俗名恨這關左傳定公四年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塞大隧直轅𡨋阸戰

   園䇿莊辛曰穰侯受命於秦王填黽塞之內而投已於黽塞之外史記蘇秦傳蘇代里秦欲攻魏重

   楚則以南陽重楚殘均陵塞鄳阸張守節正義申州有平靖關蓋古鄳縣之阸塞元和志平靖關因

   古平靖縣為名後魏大統十六年置隋大業二年廢齊志雲義陽有三關此則其一在安州北一百

   七十里在應山縣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百雁關一百六十里地理通釋此關因山為

   障不營濠隍故名平靖關有大小石門皆鑿山為道以通往來荊楚守隘之地也呂氏春秋九塞㝠

   阸其一焉乃平靖也百雁關在應山縣東北一名白雁關元和志昔有雁息其上故名在安

   州東北二百里在應山縣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禮山關一百里禮山關應

   山縣東北接河南汝寕府信陽州界一名武陽關今名武勝關魏書地形志樂寕有武陽關元和志

   禮山關因古禮山縣爲名武德八年縣廢即齊志所謂武陽關也在安州東北二百四十里在應山

   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輿地紀勝武陽闗今名大塞嶺地理通釋左傳大隧乃

   武陽也後魏元英至義陽將取三闗先䇿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克一關兩關不待攻而破宜

   先攻東關又恐其併力於東使李華向西關分其兵𫝑自攻東關六日而拔進攻黃峴及西關梁將

   鳳現關在應山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俗傳有鳳凰現於山下因名長江埠巡

   司在應城縣東四十里合河店巡司在隨州南七十里梅邱鎮巡司

   在隨州西北九十里輿地紀勝有東而二梅邱唐縣鎮巡司在隨州西北九十里即古

   高城總巡司在隨州東八十里三里店巡司應山縣西北黃土

   高竅鎮在安陸縣南三十里舊有巡司今移合河店漴頭鎮在安陸縣西北

   二十里石漴村亦曰潼頭周書文帝紀西魏大統十六年柳仲禮率衆亂楊忠逆擊於漴頭大破之

   興安鎮在雲夢縣東十五里隔蒲潭鎮在雲夢縣南臨溳水利塘鎮

   夢縣北二十里崎山鎮在應城縣北四十里舊有巡司今移長江埠出山鎮

   州東北一百八十里舊有巡司今移高城⿰糹⿱丿㤙 -- 總太平鎮在應山縣東四十里廣水鎮

   在應山縣東五十里平里市鎮在應山縣西南九十里舊有巡司 本朝雍正十年移三

   井子頭在應山縣西五十五里接隨州界四十里衝在隨州北一百六十

   里南北相距四十里四面皆山因名關兒口在隨州北接河南南陽府桐柏縣界界牌

   口在隨州北接河南南陽府桐柏縣界路甚險隘石門在隨州南七十里段家岡舊有石坊

   今存遺址土門在隨州西一百七十里夾山中通一路今有門樓蒼臺營在隨州東

   南七十里段家河東諸葛砦在安陸縣東輿地紀勝在安陸縣羅陂村舊傳諸萬武侯所立

   高臺砦在雲夢縣南田王砦在隨州北一百八十里古避兵處石垣尚存

   陵岩在應山縣東二十五里又牢城砦在縣東五十里大城砦在縣東八十里大城山之陽有

  古城孤在應山縣東北四十里何家山鐵城砦在應山縣西北四十里又

  興安砦在縣北四十里牛心砦在應山縣東北四十里東接武勝闗又狄將軍砦在縣東

  北八十里下有古洞椵樹埡在隨州東南長岡店西五十里陡峻為州南要地胡金

  店在雲夢縣西北近新廟河 本朝順治中始立淅河店在隨州東南十五里長岡

  店在隨州東南均川店在隨州西四十里官潭店在隨州西七十五里

  家店在隨州西北栲栳山下其相近又有道人林諸處皆有徑路可達河南南陽府唐縣

  趕店在隨州西北栲栳山西櫟林市在應城縣南八里

 ︹津梁︺紫石橋有五一在安陸縣東十八里名下紫石橋一在安陸縣東二十里名中紫石橋

  一在安陸縣東北四十里名上紫石橋一在隨州南五十里一在應山縣西北七十里好石

  橋在安陸縣南二十五里接雲夢縣界通濟橋在安陸縣西半里橫亘十有二尋廣尋有

  無量橋在雲夢縣東北太平橋在應城縣南二里一名旅利橋元至正中建

  青龍橋在應城縣南五里西河省港合流處樂善橋在隨州東南十五里光化

  橋在隨州東南三十五里雲潭橋在隨州東南五十五里阜民橋在隨州南

  漢東橋有二一在隨州南八十五里一在應山縣東五十里歲豐橋在隨州西

  一里又名李公橋回龍橋在隨州北二十五里渡蟻橋在應山縣南一里為南北

  通衢彭大翼山堂肆考宋郊兄弟嘗隨父官應山後人因郊渡蟻事遂以名橋井子橋

  山縣西五十里馬坪橋在應山縣西六十里馬坪港接隨州界汶水橋在應山縣

  北三十餘歩西河渡在應城縣西一里淅河口渡在隨州東南十五里

  河口渡在隨州西南三里木瓜園渡在隨州西二里

 ︹隄堰︺溳河隄在雲夢縣南溳河北岸馬家灣蕭里埠一帶歲罹水患而隔蒲潭尤甚明正德

  中知縣塗瓘始築隄捍之厯久漸潰 本朝康熙五年重築韓信隄在雲夢縣東北十五

  里長數百丈上有廟俗稱韓王岡鳳皇隄在隨州北六十里厯山東府志似鳳形有兩翅

  高低為隄

 ︹陵墓︺古隨侯墓在隨州北九十里地名石門高二文相傳為隨侯冢寰宇記在隨州北二

  ︹漢︺黃香墓在德安府同知署後黃瓊墓在安陸縣西白兆山下︹唐︺許

  紹墓在安陸縣東十八里紫石村即宰相林︹宋︺張君房墓在安陸縣南二十里

  董店俗呼為張金紫墳歐陽華墓在應城縣西太平郷華歐陽修之叔修為銘其墓

  連舜賓墓應縣南連庠墓在應山縣西五里鄭獬墓在安陸縣

  南八十里楊家河畔︹元︺趙孝婦墓在應城縣南十里龍港口︹明︺何宗彥墓

  在隨州城內楊漣墓在應山縣東天井澗陳烈婦墓在應山縣北里許

 ︹祠廟︺神農廟在隨州北厲山寰宇記厲山穴口石上有神農廟舜祠在隨州北厲山

  隋文帝祠在隨州東南寰宇記在隨縣東南一里唐天寳七年置蒲騷廟

  城縣西南輿地紀勝廟中神乃楚武王像縣南有三冢相傳為楚武王冢季梁廟在隨州南

  元和志廟在隨縣南門外道西三十二歩令尹子文廟在雲夢縣東北輿地紀勝在縣

  西十里於菟村後遷縣之艮隅宋元祐中賜額忠應伍子胥廟在雲夢縣東十五里女兒

  港旁有龍穴龍起毀廟宇巨礎圍丈餘今尚存楚襄王廟在雲夢縣東寰宇記在縣東子

  四忠祠在應山縣治東初名東張公祠祀唐張巡明萬厯初増宋岳飛李庭芝後又配

  祀楊謝公祠在應城縣治東祀宋儒謝良佐朱子作記馬都司祠在應山縣

  東北樹林口明正德中霸州寇掠楚豫河南都指揮馬震率十餘騎追捕至此力不敵死因建祠祀

  楊忠烈祠在應山縣治西祀明都御史楊漣

 ︹寺觀︺報恩寺有三一在安陸縣治西梁天監中建一在隨州城內一在應山縣城內

  西寺在安陸縣西四里一名救苦寺今名勝業院石佛寺在安陸縣西八十里唐元

  和七年建百法寺在雲夢縣城內西南隅唐太宗時勅建賜額明正統十年重建泗州

  寺在雲夢縣南五十里上方寺在應城縣西聖寺在應城縣西南明永樂閒僧了

  訾居妙高寺在應城縣北半里俗呼古城寺內有鳩雪堂金燈寺在隨州東

  上明洪山寺在隨州西南大洪山萬夀寺在隨州西南大洪山龍興寺

  在應山縣東二十里天井澗幽窅紆折自澗口入凡九曲五里許至山門石樑正殿後毘盧殿平揖

  經臺寺在應山縣東南五十里吉山下寳林寺在應山縣北二十里前臨大河

  基周數里後有松栗二坪木皆參天宋元皆有碑碣明洪武閒賜名正覺寺乾明寺

  山縣東北六十里大龜山上唐建元真觀在安陸縣北紫星觀在雲夢縣東

   青龍觀在應城縣西二十五里神農觀在隨州北一百八十里

  ︹名宦︺︹漢︺蕭由東海蘭陵人平帝時江夏太守平江賊成重等有功侯霸河南密人王莽

   初隨宰縣界曠遠濱帶江湖亡命者多為寇盜霸按誅豪猾分捕山賊縣中清靜董宣

   圉人江夏劇賊夏喜等寇亂宣為太守到界移書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姦賊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

   檄到幸思自安之計喜等聞懼即時降散︹三國︺︹魏︺桓禺譙郡人嘉平中江夏太守清儉

   有威︹晉︺陶侃鄱陽人為江夏太守陳恢寇武昌侃出兵禦之以運船為戰艦或言不可

   侃曰用官物討官賊但須列上有本末耳於是擊恢所向必破凡有虜𫉬皆分士卒身無私焉︹南

   北朝︺︹宋︺宗慤𣵀陽人文帝時隨郡太守雍州蠻屢寇慤敗之又南新郡蠻帥田彥生率

   部曲叛屯據白楊山柳元景攻之未下慤帥其所領先登衆軍隨之羣蠻由是畏服︹齊︺蕭敷

   南蘭陵人隨郡內史招懐遠近士庶安之︹梁︺夏侯亶譙郡人天監八年司州刺史領安陸

   太守甚有威恵邊人悅服︹西魏︺權景宣天水顯親人大統末安州刺史梁定州刺史李

   洪遠初款後叛景宣惡其懷貳密襲破之自是酋帥懾服無敢叛者又別破梁陸法和羊亮於溳水

   又遣別帥攻拔魯山多造舟艦益張旗幟臨江欲渡以懼梁人梁將王琳在湘州景宣遺書諭以禍

   福琳遂舉州款附︹周︺梁睿安定烏氏人武帝時安州總管有惠政於翼洛陽人武

   帝時安州總管時大旱溳水絶流翼遣主簿禱白兆山即日澍雨歲遂有年百姓感頌之皇甫

   璠安定三水人武帝時隨州刺史政存簡惠百姓安之︹隋︺元景山洛陽人周末安州總

   管時桐柏山蠻為亂景山擊平之高祖受禪以景山為行軍元帥陳將魯達陳紀以兵守溳口景山

   擊走之甑山沌陽二鎮守將皆棄城遁大著威名李衍遼東襄平人開皇中安州總管有恵

   辛彥之隴西狄道人高祖時隨州刺史於時州牧多貢珍玩惟彥之貢祭物高祖善之

   謂朝臣曰人安得無學彥之所貢稽古之力也︹唐︺韋思謙鄭州陽城人高宗時應城令負

   殿不得進官吏部尚書高季輔曰余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棄大德耶擢御史後爲名臣劉長

   卿河間人大厯間隨州刺史以詩馳聲伊慎兗州人德宗時李希烈反慎率兵圍安州希烈

   之甥劉戒虛以兵來援慎逆擊於應山擒之示城下州開門降以功爲安州刺史攻隨州戰厲鄉斬

   首五十級喻降李恵登拜安黃州節度使李惠登營州柳城人李希烈反屬以兵二千使屯

   隨州恵登挈州以歸即拜刺史州數被亂惠登視人所謂利者行之害者去之政清靜居二十年田

   畝闢戶口日増人歌舞之於是節度使於頔狀其績詔加御史大夫升隨爲上州令狐緒

   宣州華原人宣宗時隨州刺史有德政李去惑僖宗時隨縣令王仙芝攻城去惑堅守待

   援不至城陷死之 按舊志作李去感今依府志改正︹五代︺︹梁︺劉玘雍邱人貞明中

   守安州以城中闤闠櫛比冬月井多涸乃於城西北隅依石壁造水樓懸綆而汲以備不虞明年吳

   人圍安陸汲道絶大得水樓之利︹漢︺王祚隨州刺史漢法輦牛革送京師製鎧遇暑雨多

   腐壞祚請頒鎧甲之式於諸州令裁之以輸民甚便之︹周︺李瓊幽州人世宗時安州防禦

   使治郡寛簡民請立碑頌德詔中書舍人竇儀撰文賜之︹宋︺張齊賢寃句人太宗時知安

   州真宗即位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師頏內黃人太宗時知安州所至以簡靜

   歐陽華廬陵人真宗時隨州推官大洪山奇峯寺有僧數百轉運使疑其有姦狀令往

   按華審其無他僧賂以金不受即令僧轉賑饑民多所全活李孝基趙郡人仁宗時知隨

   州所治雖劇然事來亟㫁甫日中庭已空矣或問其術曰無他省事耳司馬旦夏縣人知

   安州治郡有大體所施設取於適理便事范純仁吳縣人英宗時通判安州力求人間利病

   隨時興革朞月政化大行風俗改易至哲宗時爲相復忤章惇落職知隨州滕元發

   人神宗時言新法之害黜知安州多善政謝良佐上蔡人徽宗時應城令時胡安國以典書

   使者行部過之不敢閒以他事因介紹請以弟子禮見入見吏卒植立庭中如土木偶人肅然起敬

   遂稟學焉陳規安邱人靖康末安陸令盜祝進等攻德安府守棄城遁父老請規攝守事規遣

   兵討進連戰敗之建炎元年除知德安府李孝義張世以歩騎數萬薄城陽稱受詔招規規登城視

   其營壘曰此詐也亟為備夜半孝義兵圍城遂大敗之與羣盜楊進相持十八日進技窮以百人自

   衛抵濠上求和規出城與交臂語進感之折箭為誓而去董平引衆窺城遣其黨李居正黃進入城

   求犒規斬進授居正兵為前鋒大破之吳柔勝宣州人嘉定中知隨州時再議和好戒開

   邊隙旁塞之民事與北界相涉不問法輕重皆殺之郡民梁臯有馬為北人所盜追之急北人以矢

   拒臯臯與其徒亦發二矢北界以為言郡下七人於獄柔勝至立破械縱之具始末報北界而已收

   土豪孟宗政扈再興隸帳下後宗政再興皆為名將築隨州及棗陽城招四方亡命得千人立軍曰

   忠勇營柵器械悉備趙方衡山人嘉定中知隨州時南北初講和旱蝗相仍方親走四郊以禱

   一夕大雨蝗盡死歲大熟︹元︺德格蘇高昌人至元中德安府達魯噶齊土人蔡知府者以

   衆叛德格蘇率衆平之主將怒將屠其城德格蘇請曰叛者蔡知府數人而已城中人何預焉盍誅

   其黨與而止毋令濫及非辜主將嘉其誠懇城遂得全 德格蘇舊作鐵哥術達魯噶齊舊作達魯

   花赤今改正︹明︺張寛福建人洪武中知德安府兵燹之後署廨學校殘燬寛修葺之下令

   州縣招徠耕種子弟可教者督以誦習在任七年去汪灌休寕人洪武初知雲夢縣創學勸農

   民久而慕之杜智蕪湖人洪武中知隨州以催科考殿例當遣廷臣奏其治狀詔乘傳復任

   諸葛平陽朔人洪武閒知應山縣廉能愛民均徭簡⿰貝⿹戈止 -- 賊吏服其威民安其惠孫士良

   永樂初知應山縣政事𥳑惠賦役以均未三考人戶増三千餘口開墾荒田五十餘頃朱幹

   永樂初知應城縣律已公正政勤而廉民懐吏戢秩滿升知隨州陳家慶頴上人永樂閒

   知安陸縣精敏有才節縮甲里賦均徭簡乃酌量其法名曰便民政畧徧諭閭閻俾民不為吏胥所

   陳莘廣西人永樂閒知隨州咨訪利病循行阡陌或微服與野老談使盡言布政悉協人

   情闢田四百餘頃民受其利范理天台人正統時知德安府隨州民田為楚王䕶衞所占猶

   令輸賦理奏悉還民歲再巡屬邑省耕牧廉疾苦部內大治饒政望江人正統中德安府學

   教授荘重謹飭教有成規雖祁寒盛暑不輟呂禴昆明人成化中知隨州嚴明廉慎值歲旱

   民饑禴素衣跣足禱雨發倉賑貧初夏民納祇候錢禴曰五穀未登錢必假貸於人者令還主候秋

   胡世安仁和人宏治中德安府推官時𡵨王初就藩從官驕世安裁之他日復請湖田

   堅侍不可黃鞏莆田人宏治時德安府推官諸所修舉以正風俗作人材為先飭學宮表董孝

   周衝宜興人正德時知應城縣實心任事以道化民立謝上蔡祠建常平倉李逢

   豐城人嘉靖間知德安府明敏剛毅務先教化𭶑吏莠民悉置之法徐元貞繁昌人嘉靖時

   知德安府嚴毅仁恕下車輒令曰農民力不能耕者吿守為備耕具遷立學宮歲荒即募流民築河

   隄民得活而水無患吳哲貴州人嘉靖中知應城縣有機畧邑土城數圯哲延富民集讌邑庭

   議陶甓甃之皆欣然各任力所優注多寡丈尺於籍中已乃分地書姓名標識之民樂事勸功匝月

   而城潘淵天台人嘉靖時知雲夢縣濬史河口利塘及楊家河築隄捍水雲夢既享其利

   應城安陸俱無水患唐可大秦州人嘉靖中以德安府通判攝雲夢縣事邑有天井湖寛四

   百餘畝居民據爲利可大廉得其實清覈還官請置爲學田以給學宮贍貧士羅黃裳

   人嘉靖中知雲夢縣逐積猾恤貧困當景藩就國及喪還經楊家河黃裳威望素著又饒幹用故奄

   䜿慴服而民不擾朱之臣成都人萬厯中知德安府下車之日爲文以誓神曰瞿塘灧澦

   臣之歸路妄𢹂一文浪翻舟覆爲如水堂以延問字者名士多出其門龎應賓瀘州人萬

   厯中同知德安府事凡地方利害閭閻苦樂悉周知之人皆熟識見即問疾苦若家人郡人咸以大

   父稱鄭二陽開封人天啟中德安府推官治獄多所平反歲大祲煑粥活人公餘集郡

   子弟講學擇知名士爲塾師應山楊璉死璫禍懸贓巨萬爲作募疏醵金詞義悲壯觀者泣下爭輸

   張紹登餘干人崇禎間知應城縣清廉耿介不畏強禦流寇陷城紹登冠帶端坐堂上

   賊將手擒之紹登奮拳毆賊賊衆擁上遂被害贈太僕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

   李之經永興人應城教諭賊破城率民拒戰死之子應泰亦以身殉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祀忠義祠張國勲黃陂人崇禎間應城訓導流寇䧟城罵賊死贈國子監學

   蔡宗虞四川人崇禎間知雲夢縣聞寇警鑿濠増堞圑練編戶激奬義勇九年冬寇圍

   城攻七晝夜宗虞悉力堵禦數擒賊將援至圍遂解諶吉臣新建人崇禎間知雲夢縣闖賊

   陷城吉臣𬒳執不屈遂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王燾崑山人崇禎間

   知隨州殲滅土寇李良喬又禦流賊擊斬三百餘人賊攻益力相持二十餘日燾知必敗整冠帶自

   經死賊焚其署燾屍直立不仆賊駭走已覓州印得之燾所立尺土下贈太常少卿謚烈愍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𢚓濮有容分水人崇禎中知安陸縣流賊陷城闔門十九

  人死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徐 世淳嘉興人崇禎間知隨州流賊圍

  城募士死守躬自登陴拒戰城陷率鄉兵巷戰中數十創死其子肇梁及兩妾臧𫉬等死者二十餘

  人事聞贈太僕少卿諭祭葬立廟州城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烈愍 佘 塙

  人隨州州判崇禎十四年三月賊至知州徐世淳殉節七月賊再至塙署州印城陷罵賊死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𢚓 沈 元鑑金壇人隨州吏目獻賊犯隨防守兩月援不至

  被執脅降不從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本朝︺吳宗孟寳豐人順治進士知雲夢縣留心撫輯民困以甦縣多盜設法弭捕殆盡楚俗

  鬼宗孟察縣境內淫祠悉毀之白彥良武進人康熙進士知雲夢縣軫民疾苦時里長

  最為民累彥良首除之劉景齡字鶴年漢軍人乾隆武進士任德安營㕘將亷明公恕得

  軍民心嘉慶元年教匪據孝感胡家寨景齡令城中嚴守自幸所部攻賊馬䧟淖中遇害事

  聞   予雲騎尉世職軍民建祠祀之

 ︹人物︺︹周︺季梁隨大夫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隨人使少師董成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

  歸請追楚師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隨侯懼

  而修政楚不敢伐鬬穀於菟字子文生於䢵楚成王時代子元為令尹未明而立於朝

  日晦而歸食自毀其家以紓難三仕不喜三已不慍舉子玉為令尹悉告以舊令尹之政孔子甞稱

  之曰鬭克黃令尹子文孫楚箴尹也楚滅 -- 濊 ?若敖氏克黃使於齊還聞亂其人曰不可以

  入矣箴尹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歸復命而自拘於司敗王思子文之治楚國

  也曰子丈無後何以勸善使後其所改命曰生︹漢︺黃香字文彊安陸人年九歲失母思慕憔

  悴年十二太守劉䕶召署門下孝子甚見愛敬香博學能文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初除郎

  中肅宗詔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後召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書郎數陳得失累遷尚書令遂管樞

   機甚見親重香祗勤物務憂公如家東平清河奏妖言卿仲遼等所連及且千人香科別據奏全活

   甚衆每郡國疑罪務求輕科人曉習邊事均量軍政皆得事宜在位多所薦達周章字次叔隨

   人為郡功曹時竇憲封冠軍侯就國章從太守行春冠軍至太守欲謁之章進諫不聽前拔佩刀絶

   馬鞅乃止及憲被誅公卿以下多以交關得罪太守倖免以此重章舉孝廉六遷為五官中郎將永

   初元年代尹勒為司空家無餘財諸子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黃瓊字世英香子永建中徵拜

   議郞遷尚書僕射初瓊隨父在臺閣習見故事及居職練連官曹爭議朝堂莫能抗奪遷尚書令元

   嘉元年為司空桓帝欲褒崇大將軍梁冀使二千石以上㑹議其禮胡廣等咸稱冀之勲德制度賞

   賚宜比周公瓊獨建議比霍光鄧禹朝廷從之冀以為恨為太尉翼所託辟召一無所用舉奏州郡

   素行貪汙至死徙者十餘人海內翕然望之尋五侯擅權自度力不能匡乃稱疾不起疾篤復上疏

   諌卒贈車騎將軍諡忠侯漢濱老父不知何許人桓帝幸竟陵過雲夢百姓莫不觀者老

   父獨耕不輟尚書郎張溫使問之笑而不答溫下道百歩與之言老父曰我野人了不達所語昔聖

   王宰世茅茨土階而萬人以安今子之君勞人自逸縱游無忌子何忍欲人觀之乎溫大慙問其姓

   名不答而去黃琬瓊孫少辯慧瓊爲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日食太后詔問瓊所食多少瓊思

   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後拜童子

   郎辭不就知名京師稍遷五官中郎將陳蕃深相敬待數與議事爲權富郎所中傷䧟以朋黨禁錮

   幾二十年光和末太尉楊賜薦拜議郎累遷豫州牧董卓秉政徴爲司徒遷太尉封陽泉鄉侯卓議

   遷都長安琬駮之坐免及徙西都轉司隸校尉與王允同謀誅卓及卓將李傕郭汜破長安收琬下

   ︹晉︺王傴江夏人官江安令張昌搆亂江夏士庶莫不從之惟傴與秀才呂㽔不從昌以

   三公位徵之傴㽔密將宗室北奔汝南投豫州刺史劉喬郷人期思令李權常安令呉鳳孝廉呉暢

   紏合善士得五百餘家追隨傴等不豫妖逆李充字宏度江夏人善楷書辟丞相王導掾轉

   記室叅軍甞著學箴深抑虛無之士爲大著作郎於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𩔖相從分作四部

   甚有條貫累遷中書侍郎卒官子禺亦有文義多所述作郡舉孝廉從兄式以平隠著稱善楷隷中

   興初仕至侍中︹南北朝︺︹陳︺徐度字孝節安陸人初從梁始興內史蕭介征諸山洞以

   驍勇聞侯景之亂陳武帝克廣州平蔡路飬破李遷仕計畫多出於度景平封廣德縣侯梁敬帝時

   徐嗣徽等引齊寇濟江度破之陳天嘉元年以平王琳功封湘東郡公終官司空贈太尉諡忠肅

   徐敬成度子㓜聰慧好讀書機警善占對以識鑒知名光大元年隨呉明徹平華皎五年復

   隨明徹北討齊人皆城守弗敢岀克淮陰山陽盬城三郡仍進克鬱州進號壯武將軍卒官安州刺

   史諡曰忠︹唐︺樊興安州人從唐公平長安授左監門將軍從秦王積戰功多封營國公貞觀

   六年陵州獠反命討之又從李靖撃吐谷渾改封襄城郡公太宗征遼以興忠謹副房喬留守京師

   卒贈左武侯大將軍洪州都督許紹字嗣宗安陸人元皇帝爲安州總管紹兒時與高祖同學

   相愛大業末任夷陵通守後王世充⿱𫂁麼 -- 簒立以黔安武陵澧陽歸國封安陸郡公擊走蕭銑將楊道生

   擒銑將陳普環取銑荊門城制書褒美進譙國公卒於軍貞𮗚中贈荊州都督子圉師有器幹研涉

   藝文擢進士第龍朔中為左相坐子罪免官久之為䖍州刺史遷相州以寛治州人刻石頌美進戶

   部尚書卒贈幽州都督諡曰𥳑許欽寂紹曾縣嗣封譙國公萬歲通天元年契丹入寇詔為

   隴山軍討擊副使戰崇州敗為敵所擒方圍安東脅令説屬城未下者欽寂呼安東都䕶裴元珪曰

   賊朝夕當滅 -- 濊 ?幸謹守遂被害贈蘄州刺史謚曰忠弟欽明以軍功累遷涼州都督嘗輕騎按部㑹突

   厥黙啜兵奄至被執見害兄弟死王事世稱其忠郝處俊安陸人父相貴甑山縣公處俊

   十歲而孤故吏歸賵辭不受及長好學貞觀中第進士襲父爵累遷吏部侍郎高麗叛詔處俊副李

   勣討之入敵境賊遽至處俊據胡牀不顧密遣精鋭撃之賊郤入拜東臺侍郎轉中書侍郞監修國

   史上元初帝觀酺翔鸞閣時赤縣與太常音伎分東西朋帝詔雍王賢主東周王顯主西因以角勝

   處俊曰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分朋造黨使相誇爭勝負非所以導仁義示雍和也帝遽止帝多

   疾欲遜位武后處俊諌沮拜侍中罷爲太子少保武后雖忌之以其操履無玷不能害卒贈開府儀

   同三司荊州大都督孫象賢垂拱中爲太子通事舍人後素銜處俊因事誅之臨刑極罵乃死︹五

    ︹周︺鄭建中安陸人家饒貲好施捨遇親故必周之毎大雨過輒載瓦代人補屋漏隆

   冬月蠲僦舍錢無算︹宋︺連舜賓字輔之應山人少舉毛詩不中遂歸飬其父正不復仕家

   多貲悉散以周鄉里教其二子庶庠以學曰此吾貲也歲饑出穀萬斛減價以糶及卒遠近往哭歐

   陽修曰連處士以一布衣終於家應山人至今思之其長老教子弟必以處士爲法曰爲人如連公

   宋庠字公序安陸人本名郊登第後改名舉進士試禮部皆第一郭皇后廢庠與御史伏

   閤爭論坐罰金密州豪王澥殺人宰相陳堯佐右澥庠力爭卒抵死寶元中以右諌議大夫參知政

   事儒雅練習故事後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封莒國公英宗即位改封鄭國公以司空致

   仕卒贈太尉諡元獻帝爲篆墓碑曰忠規德範之碑庠儉約不好聲色讀書至老不倦天資忠厚嘗

   曰逆詐恃明殘人矜才吾終身弗爲也宋祁字子京與兄庠同舉進士禮部奏祁第一章獻

   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寘祁第十累遷太常博士李照定新樂胡瑗鑄鐘磬祁皆典之

   改龍圓學士史館修撰修唐書景祐中詔求直言祁上奏主於強君威別邪正急先務皆切中時病

   唐書成遷左丞進工部尚書卒遺奏請擇宗室賢材進爵爲王爲匕鬯之主又自爲誌銘及治戒以

   授其子祁兄弟皆以文學顯而祁尤能文善議論後諡景文連庶字君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舜賓子舉進士調

   商水尉夀春今縣大冶以母老乞監陳州稅求歸久之歐陽修祖無擇言庶文學行義宜在䑓閣起

   知崑山縣辭遷職方員外郎卒連庠字元愷庶弟登科爲都官郎中敏於政事號良吏庠始與

   庶在鄉里時宋郊兄弟歐陽修皆依之及二宋貴達不阿其志退居二十年守道好修非其人不交

   非其義秋毫不可沔鄭獬字毅夫建中孫少負俊材登進士第一知制誥英宗即位獬言

   陛下初臨御宜詔內外許令盡言臣下進見乞虛心訪以得失帝嘉納之神宗初拜翰林學士以不

   肯用新法為王安石所惡出知杭州徙青州方散青苗錢獬言但見其害不忍民無罪而䧟憲網引

   疾祈閑提舉鴻慶宮卒家貧子弱其柩藁殯僧屋十餘年滕甫為安州乃克葬劉逵字公路隨

   州人進士高第累遷中書侍郎首勸徽宗碎元祐黨碑㝟上書邪籍之禁凡蔡京所行悖禮虐民事

   稍稍澄正未滿歲御史余深石公弼論逵專恣反覆罷知毫州連萬夫應山人𥙷將仕郎建

   炎四年羣賊犯應山萬夫率邑人保山砦賊不能犯寇浪子者以兵至圍之三日卒破砦賊知萬夫

   勇敢有謀欲留為用萬夫怒厲聲罵賊為所害贈右承務郎王登字景宋德安淳熙四年

   進士調興山主簿邊事亟制置使吳淵具書幣招登登至沙市椎牛釃酒得七千人竟立奇功於沮

   河趙葵為制置使握登手曰景宋一身膽惜相見晚也俾參宣撫司遷軍器少監京西提㸃刑獄威

   聲日李庭芝字祥甫應山人後徙隨州復徙德安嘉熙末荊帥孟珙以庭芝權建始縣

   期年民皆知戰守淳祐初舉進士第辟洪幕中珙卒棄官歸後主管兩淮制置司事守揚州破李璮

   兵咸淳末元兵圍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遣使招降庭芝悉誅之既而益王遣使招庭芝庭芝至泰州禆將以城降庭芝

   赴蓮池水淺不得死被執至揚遇害邊居誼隨州人初事李庭芝積戰功至都統制咸淳十

   年以京湖制置帳前都統守新城居誼善御下得士心凡戰守之其治之皆有法元兵至沙陽居誼

   率舟師拒之呂文煥居誼故主將也已降元招居誼不從又射榜檄入壁中居誼曰吾欲與㕘政語

   耳文煥聞之以為居誼降己也馳馬至伏弩亂發中文煥及馬馬仆幾鈎得之衆挾文煥以他馬奔

   越二日總制黃順降其部曲欲縋城出居誼悉驅入當門斬之文煥乃麾兵攻城居誼取家金盡散

   將士往來督戰城破火發居誼拔劍自殺不殊赴火死丞相巴延壯其勇購得其屍燼中觀之事聞

   贈利州觀察使立廟死所 巴延舊作伯顔今改正︹元︺趙復字仁甫德安人元兵䧟德安姚

   樞𫯠詔即軍中求儒得復以歸世祖在潛邸召問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吾父母國未有

   引他人以伐父母者世祖悅不強之仕楊惟中與姚樞義建太拯書院請復講授其中復作傳道圖

   師友圖著伊洛發揮及希賢錄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

   始復為人樂易而耿介雖居燕不忘故土以江漢自號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明︺王興福

   隨州人元至元中守徽州遷知杭州俱有善洪武二年召還父老遮留擢吏部尚書程本

   雲夢人洪武初以人材授本學訓導升代府奉祀王多失政本直諌為王所杖幾斃既失德上聞府

   僚皆𫉬罪獨宥本升汝寕府同知樊士信應城人洪武進士兵部主事燕兵起士信往督

   淮餉簡精銳飭部伍謹斥堠軍聲大振北兵知淮不可渡乃取道於徐士信聞之疾馳至徐與程濟

   等協力邀擊大敗北兵後北兵悉衆南下諸路兵俱潰乘勝破徐士信死焉萬厯初詔褒死事諸臣

   立祠祀之陳夀隨州人洪武舉人戶部主事永樂時累遷工部侍郎時太子監國夀陳兵民困

   狀又乘間言左石干恩澤者多恐累明德太子深納之後坐累繫獄死仁宗立贈工部尚書諡敬肅

   童寅字以敬隨州人永樂進士官至江西按察使廉介勤恪卒官家無餘貲程春震

   字時舉雲夢人成化進士授建昌知縣以通敏強幹聞擢御史巡按大同廣西皆有聲以忤汪直左

   遷安岳知縣邑大旱賑恤安集全活甚衆徐珪字必信應城人宏治初為刑部吏時李廣用事

   其黨楊鵬監東廠頗專恣珪手疏千言乞革東廠下詔獄踰年廣敗陳鳳梧以為言授桐郷丞加知

   州服陳金字汝礪應城人成化進士知婺源縣有異政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雲南孟養

   與孟密搆兵金遣官撫之其酋罷兵修貢正德初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平馬坪洛容獞亂江

   西盜起以金總制南畿浙江福建廣東湖廣軍務累破劇賊加少保入掌都察院事致仕金虛心好

   善剛果有為志在立功不問家事陳才傑應山人性孝友正德七年劉六等寇應山才傑

   領民赴戰死之安大峞雲夢人沖澹不樂仕進博學好古兼精緯候正德末年夜占異之曰

   帝星明於江漢其應在安陸州踰年世宗果從興邸入繼年九十四臥疾猶倚牀披覧不輟子孫勸

   止之曰吾以書藥疾也學者稱為曲湖先生顔木字惟喬應山人正德進士居都下與黃岡

   王廷陳稱楚兩傑知許州改知毫州坐中傷免性嗜書善研究文思精勁歸益淬厲名節居馬坪二

   十餘年吟誦不輟學者翕然宗之鳳字德輝應山人嘉靖進士知上蔡縣拜御史按

   江西浙江卓有風采累官兵部石侍𭅺以通敏稱高翀字允升安陸人嘉靖進士累官右副

   都御史巡撫貴州平亂誅叛卒李昂劉鵬字南夫安陸人嘉靖間夀藩軍尉橫擾市民郡

   守抑之王疏劾守詔廷尉訊鵬佐守對簿守事白左遷就見其廬鵬不見守歎服久之呉一

   魁安陸人父道東以誣論辟一魁年十二徒跣赴京師值肅宗郊祀伏道旁陳寃狀帝嘉其孝宥

   其父賜帛馳驛歸里周珫字潤夫應城人嘉靖進士知永嘉縣入為吏科給事中剛正不撓世

   宗南巡䟽擊權貴廷杖謫典史起知婺源縣累遷兵部右侍郎病免李㓜滋字元𣗳應城人

   嘉靖進士授行人改禮科給事中以拂權貴意謫邵武縣丞移安慶推官累官工部尚書以治河功

   加火子少保性端嚴不輕假人嚬笑蒞官持法居鄉以秉禮稱楊芷字次泉安陸人嘉靖進士

   知呉江縣平毛葫蘆之亂擢工部主事累𨗇江西布政使吿歸嘗謂其諸子曰我觀子弟之不肖者

   只是未甞讀書學力既到俗氣自消人以為名言陳德潤字玉甫應城人溫雅端方勤學

   勵行為諸生邑令盧湘延以訓子久之湘子歸貴陽而湘以事被繋郡獄潛以二篋寄德潤所人無

   知者湘暴卒越二年其子自貴陽來迎柩德潤呼至家持篋付之曰令君寄也封識如故其子請剖

   物以謝不受劉伯燮字元甫安陸人隆處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工科給事中遇事敢言彈

   劾不避權要督學滇南操執清慎累官廣東按察使以母老不赴陳榘字應虹應城人隆慶

   進士性嚴正明治體蒞官廉能以戶部尚書卒官贈少保李諮字藎伯應山人以貢入太學知

   平武縣多善政奔䘮歸邑人立石頌之居鄊循禮鄉人稱為和節先生鄒𮗚光字孚如雲

   夢人萬厯進士為吏部𭅺公平廉正門無私謁性孝友丁父憂廬墓三年藏書數千卷於學宮勒石

   記之俾士就讀建尚行書院講學學者多從之與吉安鄒元標齊名時稱二郎先生官至太僕卿

   何宗彥字君美隨州人萬厯進士累官詹事遷禮部侍郎屢疏請東宮講學皇孫就傅宗彥

   清修有執遇事侃侃時望甚隆旋乞假去光宗立即家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還朝屢加少師

   兼吏部侍𭅺卒贈太傅諡文毅楊紹中字長源雲夢人萬厯進士知餘干縣累遷為貴州監

   軍副使以計擒叛苗擢雲南布政使致仕歸楊漣字文孺應山人萬厯進士知常熟縣擢兵

   科給事中光宗不豫鄭貴妃據乾清宮帝趣禮部封貴妃為皇太后漣與左光斗昌言於朝共詰責

   鄭飬性令貴妃移居後宮漣遂劾崔文昇用藥無狀請推問且言貴妃封號尤乖典常請亟寢前命

   疏上逐文昇停封太后命光宗晏駕諸大臣慮皇長子𫝑孤欲共託之李選侍漣曰天子豈可託婦

   人且選侍豈可託㓜主者遂𧼈諸大臣趨乾清宮奉駕至文華殿中官欲奪還漣訶之奉駕入慈慶

   宮是時李選侍居乾清漣抗䟽論之選侍遂移宮天啟二年擢太常少卿進左副都御史魏忠賢用

   事漣劾忠賢二十四大罪遂削籍尋逮下詔獄酷法拷訊於夜中斃之産入官不及千金母妻止宿

   譙樓二子至乞食以飬徵贓令急鄉人競出貲助之下至賣菜傭亦為輸助其節義感人如此崇禎

   初贈太子太保諡忠烈兄清諸生時同漣讀書山中慕里中二宋二連人亦以宋連目之清以貢生

   厯官金華同知漣被璫禍罷官家居事雪復同知衢州府致仕王瑊字崑璧應城人萬厯進士

   厯官甘肅巡撫入為兵部侍郎時魏忠賢專橫瑊遂不為禮拂衣歸流寇陷城瑊率家人捍禦力不

   𬒳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節愍饒 可久字甄安應城人事母徐氏以孝

   聞崇禎初知大興縣以疏改三朝要典謫光祿寺典薄閹黨除累還知府守制歸流賊薄城可之率

   衆堅守及城䧟命妻程氏曰臣宜忠婦宜節吾已分死汝軰各早為計其妻及女遂縊死可久被執

   賊強使拜罵曰頭可斷膝不可屈賊怒刃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節愍袁啟

   𮗚字君白雲夢諸生流賊至啟𮗚立寨自守賊執之去不屈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喻於義隨州貢生流賊陷城於義以母老不能出城遇賊跪求母命遂𬒳

   母守屍痛哭賊感動遂釋其母劉申錫隨州舉人崇禎中豫養死士百人及賊陷城倡義圖

   復兵敗為賊將白旺所殺百人皆戰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廖應元

   字乾初安陸諸生流寇至鄉民皆結寨自保賊將白旺連陷數寨應元益堅守為奸執送罵賊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黃在中字暢美雲夢諸生少嗜學事母以孝

   聞祟禎末授徒應城時母年八十餘喪明寇至在負母逃為賊所得賊刃其母在中抱母屍且哭

   且罵賊怒亦殺之趙士選隨州人崇禎時流寇至士選同父避難峯峩寨父病行遲未至

   寨被執士選願以身代賊遂釋其父而執士選至黃州適其家耕牛亦被掠在營牛見士選垂淚士

   選亦泣賊憐而並釋之李儲元字敏真雲夢人篤於孝友母疾嘗藥餌浣厠牏晨夕不懈

   母卒哀毀骨立流賊熾儲元聚族立砦賊誘砦長盡攜男婦入城儲元堅守拒之竟免於難

   可教字圖雲應城人累官工部郎中李自成陷京師罵賊死同縣徐晤可官錦衣百戶亦殉其

   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范 純元字建侯應城人流賊陷城父被執純

   元號泣曰吾願就戮無傷吾父賊並殺之柳宗旦字鼎極雲夢諸生教授里塾以資給諸弟

   歲饑設粥賑流民流賊陷城欲官之宗旦大罵賊怒斧其首死妻劉氏亦以節終同縣朱善昌左璞

   皆不屈於賊死宗旦與善昌璞俱於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李聯元

   雲夢人居曲水湖離城三里許流寇夜襲城過其地聯元恐城中不知率族衆大呼聲聞城內賊怒

   擒殺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施 爾奇字簡之雲夢諸生流寇犯其里

   伏梃拒之被害其妻劉氏與女同往救俱死同縣柳列奎亦以拒賊見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張用晦雲夢諸生流寇陷白雲寨義兵恢復用晦起兵應之戰敗不屈

   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本朝︺洪起元字瑞芝應城人明末從父避亂遇賊欲殺其父起元奪刀殺賊 本朝順治二

  年應募授千總金聲桓叛於南昌起元時署寕都遊擊率兵從巡撫劉武元禦賊斬戮無算廣東叛

  鎮李成棟犯贑州起元與叅將鮑虎撃破之康熙十三年閩藩耿精忠叛招誘起元起元發其書擊

  賊於白米堰黃瑞山等處屢斬賊將十五年平常山淳安諸賊恢復雲和松陽諸城累官至左都督

  楊之易字元仲漣子方漣𬒳逮欲赴闕上書請以身代漣力止之 本朝累官知松江府兼

  海防同知賊匪據南匯之易討平之提督呉勝兆叛之易罵賊遇害事   間贈江南按察副使

  賜祭葬周宗成隨州人性孝友重節義明季流寇肆掠宗成避亂鄂城城陷負老母

  孤姪奔還隨州結義砦練鄉卒合郡難民爭依之賊不敢犯連年饑饉多方賑濟全活無算至

  本朝以講學為事鄉里共欽之康熙五年祀鄉賢洪一棟起元子以軍功授臺灣海防同

  知稽查水口商船驗到放行不受私餽臺灣民鮮葢藏旱澇無備一棟請平糶民得無飢秩滿當代

   士民請留在任九年卒於官從祀名宦祠黃蘇字奎臨雲夢人順治已亥進士為掖縣令甫下

   車雪七姓寃獄邑瀕海民苦逃盜株連蘇嚴緝捕除渠魁民賴以安治行為山左最徐則敏

   應城人康熙間知蕭山縣操守廉介禮士恤民值大造丈量則敏清其𡚁由是貧弱免賠糧之累

   許治字均宇雲夢人乾隆已未進士知華亭縣秋雨傷稼松江六縣民紛紛持死禾塞府署提

   督黃某方勒兵防變治急趨軍門止之至府署婉轉開導踰時始散復力請於守報災賑卹調元和

   令檄辦越江隄工凡礙廬墓處治白大吏稍紆曲以保全之程大中字拳時應城人乾隆

   丁丑進士授青溪知縣績學能文著四書偶見五卷又著別錄十種內四書識遺一種博洽精慎盛

   行於陳方順安陸人少孤事母以孝聞母歿廬墓七年乾隆年閒 旌周文瑞

   監生應城縣人事親能致色養親歿廬墓哀慕感動鄉鄰與邑民陳建勲俱於嘉慶元年以孝行

   許兆椿雲夢人乾隆壬辰進士由編修改御史洊升巡撫厯吏刑工倉場侍郎及漕運

  ⿰糹⿱丿㤙 -- 總督守松江時所屬七邑災歉兆椿稟請報災緩征上海令撓其事兆椿復請曰災重民困今之持

  異説者非注意錢漕之利即全不關心民瘼之員願勿聴大吏查勘得實卒從其請遊擊楊天相報

  𫉬洋盜張茅等十七名⿰糹⿱丿㤙 -- 總督檄兆椿訊狀始知茅等皆閩民渡洋貿易者有蹤跡可憑立子平反讞

  定遊擊寘重典巡撫貴州擒黎平苗匪歐桃等二百餘名旬日蕆事苗境無驚任倉場侍𭅺五十日

  查辦蠧吏高天鳳積𡚁倉儲肅清嘉慶二十一年   予祀江蘇名宦祠

 ︹流寓︺︹漢︺馬武南陽湖陽人少時避讎客居江夏王莽未竟陵西陽三老起兵於郡界武往從

  之後從世祖擊賊拜捕虜將軍封揚虛侯戴良汝南慎陽人再辟司空府彌年不到州郡迫之

  乃將妻子逃入江夏山SKchar游不任以夀終岑晊南陽𣗥陽人罹黨錮之禍李固杜喬誅晊

  竄終於江夏山中︹唐︺李白蜀人遊安州娶許氏女讀書白兆山之麓題其石曰桃花巖

  ︹宋︺歐陽修廬陵人從父華為隨州推官修少孤因寓於隨

 ︹列女︺︹元︺趙孝婦應城人早寡事姑孝家貧傭織於人得美食必持歸奉姑嘗念姑老一旦

  不諱倉卒無棺乃鬻子買杉成槥置於家鄰家火孝婦亟扶姑出避棺重不可移乃撫膺大哭曰吾

  賣兒得棺今將燬於火可若何風忽返得不焚人以為孝感所致宋孝女應城人母劉氏

  因産得廢疾女十歲始知曰母為我𦤺疾我當報之及笄翦髪誓不⿺辶商人養母四十餘年志操無玷

  母死未踰月而殞︹明︺葉貞明妻陳氏隨州人正德中流賊劉六等掠隨陳挈二

  子以避遇賊欲汚之不從殺其二子以脅之又不從乃刳其孕而死同時華貞妻陳氏劉本根妻席

  氏俱應山人亦罵賊不辱而死呉金妻周氏應山人流賊入境欲污之不從乃縛几上

  剖腹而死朱比妻張氏安陸人未嫁比卒父母為議婚女曰吾身已許朱矣豈得復有

  二言是夜自經死巡撫汪道昆奏表其墓劉自義妻李氏安陸人夫卒殮畢絶粒死

  陳大佑妻周氏安陸人年二十四夫亡家甚貧父母欲奪其志不從居城南三十里

   鯉魚灘一夕山水暴至周身伏夫柩誓與俱沒水忽退丈許比閭漂沒周氏獨存徐某妻

   張氏應城人名廉姊幼字徐年十七婿夭父母將改聘女登樓自刎端坐不僵事聞建坊墓後

   張宏初妻周氏應城人夫亡自刎死關坤妻安氏雲夢人年十九夫歿

   欲殉之不得越月聞其母疾乃𫯠夫主往母所母微諷欲奪其志安號泣不應登樓縊死嚴一

   敬妻姜氏安陸人夫卒子㓜撫子成立𥙷諸生乃謂子曰吾以汝故不早殉地下未盡之

   事汝自勉之遂絶粒死周治岐妻王氏安陸人夫卒有欲奪其志者引斧欲自斷

   其臂乃止黃應泰妻佘氏應城人夫卒事姑盡孝族中有欲奪其志者火其旁舍將

   及室忽大雨滅火人異之教子師憲𭙶鄉薦曰吾可以見汝父地下矣不食死熊雲斐妻

   呂氏隨州人雲斐隨父任旱死呂年十九欲自盡姑勸之呂勉扶夫櫬歸葬畢盡散其所有閉

   戶七日不食死楊漣妻詹氏應山人事繼姑以孝聞姑病刳股者三漣罹璫禍庶子之

   環甫生撫之如己出彭濛妻陳氏應山人年十五適濠濛貧陳脫𬖂珥奉舅姑膳濠死

   抱屍痛哭斷左手中指翦髮為三一付姑一付母一裹斷指納濛棺中絶粒七日而亡貧不能殮縣

   令姫文華捐俸殯之王國俊妻黃氏應山人未婚而國俊卒女請父母徃弔即留殯

   殰畢遂留餋姑明年營葬事畢乃拜訣母與姑不食九日死王芳妻楊氏應山人芳

   墜於水楊亟赴救之芳溺益深遂俱死何志崇妻饒氏應城人知府饒可久女流

   寇薄城女謂其夫曰父死忠母死節女合死孝夫子前程遠當速行乃抱母同縊死徐堯封

   妻呉氏雲夢人流寇至𬒳執命製衣呉奪刀自刺賊怒磔之萬之益妻沈氏

   安陸人為流寇所執欲污之沈詈拒之賊連刃三女以懾之終不屈延頸就死梁凝禧妻

   馮氏隨州人崇禎中夫婦避寇至西河𫝑急欲同死馮曰君無子又老母在幸速逃眀早可於

   此地㝷我凝禧遂逃次早果得屍於分手處其妹適謝繼尊亦罵賊剖腹死沈之選妻

  榮氏安陸人事舅姑以孝聞流寇至家人俱避匿榮祖姑老不能行榮獨依破堡中不忍去為

  賊所執堅抱屋柱以死拒賊遂遇害何昌應妾劉氏安陸人流宼白旺據郡城昌應

  官指揮間道走鄂請兵旺因執劉以招之劉曰吾夫世受國恩豈為兒女故降賊乎大罵躍入水死

  黃都妻何氏安陸人崇禎中避賊於山砦砦破被執賊先殺都曵何前往何堅抱都屍

  濺血染面罵曰死則俱死肯獨生乎賊怒磔之關陳諌妻呂氏雲夢人流寇䧟城婦

  取魚網結其體甚固俄賊至命縫衣呂投翦大罵賊怒磔之韓玉岡妻徐氏

  人夫被流賊迫溺水徐罵賊躍入中流次日相攜浮出萬長祚妻左氏雲夢人流

  寇俘之馬上左奮身投地大罵賊磔死之李烈女雲夢人年十六流寇南下隨母兄避難及

  寇至湖濱女屬兄善事母赴水死樂某妻李氏雲夢人避亂烏泥河潛水中賊𫉬之

  不屈罵賊死何宗聖妻徐氏隨州人流寇至罵賊死同州熊本厚妻梁氏帥以正

  妻賀昏靳龍顔妻王氏俱罵賊不污死瞿楚文妻李氏應山人流賊將殺其夫李

  自城墜下伏夫身賊並殺之余孚尹妻李氏安陸人為流寇所執不屈死

  樞妻萬氏安陸人流寇將至投淵死時同縣文景隆妻宣氏亦以冦亂投淵死楊熙

  遠妻何氏雲夢人流寇至罵賊死時同縣左維新妻周氏左䦨妻熊氏彭文運妻張氏田

  璽妻徐氏湯某妻徐氏左獻臣子婦曹氏俱遇賊殉節死饒孚哲妻曹氏應山人孚

  哲官州判張獻忠䧟城其姑程氏先白縊曹遂同夫之妾劉氏赴水死閔則哲妻程

  氏應山人流寇破青堆山罵賊死時同縣楊之賦妻傅氏沈岐英妻楊氏俱殉節死

 ︹本朝︺張桂芳妻羅氏應城人夫亡姑病刲股療之後子及子婦俱夭孫復殤守節四

  十五年康熙中 旌又郭柄妻嚴氏周興妻張氏周廷佐妻陳氏俱於康熙年間 旌榮希

  臯妻喬氏安陸人夫亡子幼家業為兄所占困苦流離撫二子可久天相俱為諸生孫綸

   領鄉薦康熙中 旌郝公填妻陳氏應山人家貧事姑極孝夫亡水漿不入口者數

   日守節三十餘年康𤋮中 旌又同縣郝之營妻陳氏青年苦節康熙五十七年 旌張銘

   妻李氏安陸人銘卒子自齡五歲李紡績𫯠舅姑姑疾鄰火將延室李泣跪禱反風滅 -- 濊 ?火後

   自齡為諸生娶馮氏而復夭馮氏亦節李李患𣻉下馮躬浣厠牏之而不懈及卒哀澧兼盡雍正中

    汪 偀妻馬氏安陸人以節孝受 旌又同縣江大年妻金氏李崇謙妻䔥氏

   金峯妻鍾氏金祖清妻羅氏李丗植妻王氏烈婦尹氏呉氏沈氏貞女李姑貢生黃光闕妻洗氏萬

   善修妻康氏貞女吳三姑杜蕡妻盧氏章偀妻彭氏李應世妻江氏俱乾隆年間 旌生員徐覲妻

   馮氏李仍綱妻鄭氏李嗣白妻李氏孫天序妻胡氏孫大德妻龔氏彭世泰妻孫氏孫瑩聘妻陳氏

   俱嘉慶年聞 旌許達妻蔡氏雲夢人夫亡守節又同縣柳兆祉妻魯氏戴催妻柳

   氏戴士瑗妻張氏龔士遠妻易氏陳之儒妻阮氏陳偀妻楊氏徐焯妻左氏郝文楫妻楊氏郝世道

   妻張氏萬詮妻吳氏戴揚休妻柳氏戴綏宇妻劉氏王廷獻妻徐氏戴賜綋妻張氏王斌妻郭氏李

   蔚妻欒氏江朝海妻塗氏王昌祚妻熊氏陳陵碧妻汪氏曾毓發妻熊氏柳庚元妻魯氏彭世思妻

   謝氏劉明雄妻陶氏俱乾隆年間 旌戴正華妻張氏安汝煥妻饒氏聶五齊妻吳氏左源妻許氏

   左髙掄妻程氏禇聲遠妻任氏左中椿妻張氏左鵬越妻李氏溤光時妻李氏程心璋妻安氏王麟

   妻尹氏袁民瞻妻陳氏烈婦錢映奎妻嚴氏李宗伊妻黃氏俱嘉慶年間 旌閔介清妻

   張氏應城人夫亡守節又同縣陳良達妻周氏陳良進妻廖氏魯旦妻徐氏黃鶴吟妻胡氏張

   於易妻徐氏萬次述妻劉氏王必隆妻高氏塗堯夫妻朱氏周道興妻李氏石棟妻李氏烈婦沈煥

   彩妻田氏貞女丁氏陳氏烈婦張某妻馮氏貞女劉小姑俱乾隆年間 旌余執中妻汪氏徐遴可

   妻陳氏李正英母宋氏妻宋氏陳儀妻張氏張峯妻盧氏楊道美妻彭氏陳正襄妻黃氏楊方州妻

   陳氏呉慎言妻陳氏楊本妻戴氏李大模妻魯氏李斯勲妻毛氏貞女艾權姑丁二姑陳才姑呉二

   姑俱嘉慶年間 旌張之振妻趙氏隨州人夫亡守節又同州戴履䘭妻張氏王之

   翰妻馮氏黃良璧妻梁氏陳大華妻張氏余奎妻丁氏黃佳琳妻沈氏魏體樞妻陳氏劉士毅妻李

   氏呉宗倫妻劉氏烈婦王宏文妻杜氏王雲伯妻嚴氏黃某妻謝氏羅世棻聘妻任大姑辛正萬妻

   沈氏李谷成妻劉氏劉廷德妻馬氏俱乾隆年間 旌匡玥妻張氏王良德妻匡氏萬瑛妻李氏蔣

   玉輪妻劉氏俱嘉慶年間 旌毛世達妻江氏應山人夫亡守節又同縣天賜妻吳

   氏楊三捷妻聶氏程調妻高氏劉珩妻孫氏王曰義妻李氏陳載錫妻袁氏呉國鼎妻程氏吳珊妻

   塗氏劉全仁妻郝氏何維才妻熊氏秦宗鼇妻張氏秦志觀妻劉氏湛明妻李氏姚灼妻朱氏周贊

   曾妻盧氏張起光妻湛氏盧毓秀妻龍氏劉全道妻徐氏烈婦李廣文妻蕭氏陳某妻羅氏塗國珍

   聘妻黃氏周方大妻張氏周乃大妻楊氏俱乾隆年間 旌黃榮妻程氏劉必達妻彭氏呉商連妻

   楊氏李成信妻汪氏鄧光林妻楊氏鄧培妻潘氏潘儁妻胡氏柯學孔妻劉氏魏國柄妻劉氏魏自

  恭妻姜氏毛成德妻楊氏盧甡麟妻嚴氏烈女郭名德女陳士奇女俱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大用不知何許人元和七年行腳至安州石佛山遂建寺居示寂後建塔山之陽禱

  雨塔前輒應明萬厯中知縣高一迪啟視容色如生髮垂肩爪盤於膝善信豫章人從馬祖

  遊五臺山歸隨州大洪山寳厯二年隨州旱州人將禱於湖神善信以殺生止之曰吾為爾曹雩獨

  坐三日果大雨︹宋︺守澄隨州人杖頭掛葫蘆數十往來均房間豫道吉凶多奇中或立積雪

  或臥道傍人稱之為風仙智緣隨州人熙寕中王韶謀取青唐言番俗重僧僧節斡察克拉主

  部帳甚衆請智緣與俱至邊神宗遣乘傳而西稱經畧大師入番中説節斡察克拉歸化他族俞龍

  珂等皆輸款召還為右街首 節斡察克拉舊作結呉叱臘今改正︹元︺魯大宥號洞雲應

   山人幼入武當山學道至元中住紫霄南巖年八十餘㸃墨片紙能療異疾︹明︺趙童

  人洪武初乞食縣中莫詳其年懸藥杖頭治病立愈邑中九十餘老人言幼見童貌至今未改寒時

  坐雪中去坐丈許無雪溽暑坐臥赤日中無汗垢日居應城不他岀而人多於襄鄖荊岳閒見之

  張三丰遼東人一食盡數斗或數月辟穀安陸縣太平山一童子嘗從之遊語人曰張出遊

  必偕我但令我閉目一日竊視乃空中也三豐聞之遂遣去乃邀父老登山為別揖衆使坐旋下山

  取食物往返二百餘里頃刻而至後不知所終靈山安陸人祝髪跣足居草庵中流寇至不避

  賊問曰如何成佛曰不殺人不放火便是活佛賊棄弓矢羅拜去

 ︹土産︺青紵布唐書地理志安州貢宋史地理志德安府貢寰宇記安州土産明統志各

  縣俱白蠟明統志各縣俱岀根子菜明統志根似蔓菁而大惟安陸有之

  桔梗蒼術各縣俱岀蒼耳景天安陸縣岀石膏應城縣岀三稜丹參沙參旋覆花隨州出茴香赤小

  豆應山縣岀枸子一名木蜜一名拐𬃷能解酒毒雲夢縣岀銀魚應城縣出










                         前纂修官羅家彥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王思義恭 校

荊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荊州府在湖北省治西八百王東西距五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漢陽府沔陽州界二

  百里西至宜昌府東湖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湖南澧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荊門川界二十里東

  南至湖南嶽川府華容縣界二百八十九里西南至宜昌府長陽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安陸府

  濳江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荊門州當陽縣治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二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荊州之域周為楚地春秋時為郢都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拔郢置南郡漢高祖元年為

  臨江國五年仍為南郡景帝二年為臨江國中二

  年仍為南郡武帝時置荊州刺史南郡隸焉後漢

   因之三國初屬蜀後屬吳晉乎吳因之晉書地理志武帝平

   吳分南郡爲南平郡又懷帝時割南郡之華容江陵監利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爲成都

   王穎國居華容縣愍帝建興中併還南郡元帝渡江又僑立新興南河東二郡宋書州郡志南郡晉

   太康元年改曰新郡尋復故 按吳之南郡治公安晉初蓋因之故以此爲新郡㝷改公安曰南平

   故復以此爲南郡也爲荊州刺史治所宋齊因之梁元帝平

   建康定都江陵地理通釋梁元帝興復即位於江陵以建康凋殘江陵全盛從胡僧

   祐等議詔王僧辯鎮建康尋入西魏以封後梁主蕭𧦴爲附庸

   置江陵總管府隋開皇初廢七年併梁復置江陵

   總管寰宇記隋初改江陵爲鎮以隸襄州至七年改爲荊州二十年改爲荊

   州總管大業初復曰南郡唐武德四年改爲荊州

   五年置大總管府天寳初曰江陵郡乾元元年

   為荊州大都督府至德二載置荊南節度使上元

   元年升為江陵府舊唐書地理志上元元年置南都以荊州為江陵府長史為尹

   屬山南東道觀察制置一準兩京唐書地理志上元元年號南都為府三年罷都是年又號南都尋

   五代時為南平國五代史職方考荊歸峽三州為南平宋曰江陵

   府江陵郡荊南節度使宋史地理志舊領荊湖北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本路

   及施夔州兵馬巡檢事建炎二年升帥府四年置荊南府歸峽州荊門公安軍鎮撫使紹興五年

   始置安撫使兼營田使六年為經畧安撫使七年罷經畧止除安撫使淳熙元年還為荊南府未幾

   復為江陵府制置使景元元年移治於鄂咸淳十年荊湖四川宣撫使兼江陵府事屬荊湖

   北路元至正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天厯二年改

   為中興路元史地理志以文宗潛邸改為中興路隸河南行省曰荊

   湖北道明洪武初改曰荊州府屬湖廣布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北省領縣七

   江陵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安陸府潛江縣界七十五里西至枝

   江縣界四十里南至公安縣界五十里北至荊門州界二十里東南至石首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

   至松滋縣治九十里東北至安陸府潛江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荊門州當陽縣治一百五十里

   春秋楚郢都漢置江陵縣為南郡治後漢因之晉兼為荊州治宋齊以後因之隋為南郡治唐為江

   陵府治五代宋元因之明為荊州府治 本朝因之公安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

   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澧洲安鄉縣界七十里西至松滋縣界五十里南至澧州界

   六十五里北至江陵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岳州府華容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澧州治一百四十

   里東北至石首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松滋縣治一百五十里漢置孱陵縣屬武陵郡後漢因之

   三國蜀漢析置公安縣吳爲南郡治晉太康元年改縣曰江安郡曰南平孱陵仍屬焉南北朝宋因

   之南齊移郡治孱陵江安爲屬縣陳復爲公安光大二年以江陵屬後梁乃於公安置荊州隋開皇

   九年省孱陵入公安仍屬荊州唐屬江陵府五代及宋因之元屬中興路明屬荊州府 本朝因之

   石首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監利縣界一百

   二十里西至公安縣界七十里南至岳州府華容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監利縣界八十里東南至

   岳州府巴陵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澧州安鄉縣界六十里東北至監利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江

   陵縣界八十里漢華容縣地晉析置石首縣南北朝宋省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江陵府天寶元年

   荊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中興路明屬荊州府 本朝因之監利縣在府東二百四十里

   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至漢陽府沔陽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江陵縣界八

   十里南至岳州府華容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漢陽府沔陽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岳州府臨湘縣

   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華容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沔陽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江陵縣治一

   百四十里春秋楚容城漢置華容縣屬南郡後漢因之三國呉析置監利縣尋省晉太康五年復立

   屬南郡永嘉中屬成都國建興中仍還南郡南北朝宋孝建元年改屬巴陵齊因之梁以後廢華容

   入監利屬荊州隋屬沔陽郡唐屬復州五代梁屬江陵府宋因之元屬中興路明屬荊州府 本朝

   松滋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公安

   縣界八十五里西至枝江縣界四十里南至澧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枝江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公

   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宜都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江陵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枝江縣治六十里

   漢置髙成縣屬南郡後漢省為孱陵縣地屬武陵郡魏復立屬安豐郡晉僑置松滋縣屬南郡咸康

   四年置南河東郡南北朝宋因之齊曰河東郡陳天嘉二年置南荊州尋廢隋平陳廢河東郡縣屬

   南郡唐屬江陵府五代及宋因之元屬中興路明屬荊州府 本朝因之枝江縣在府西一

   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江陵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宜都縣界三十里南

   至松滋縣界六十里北至宜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松滋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宜昌府長陽縣界一

   百五十里東北至荊門州當陽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宜昌府東湖縣治一百二十里古羅國漢

   置枝江縣屬南郡三國屬宜都郡晉仍屬南郡宋齊至隋因之唐上元二年省入長寕縣大厯六年

   復置屬江陵府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入松滋元祐初復置元屬中興路眀屬荊州府 本朝因

   宜都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枝江縣界五

   十里西至宜昌府長陽縣界五十里南至澧州界八十里北至宜昌府東湖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枝

   江縣治三十里西南至長陽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荊門州當陽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東湖縣治

   九十里漢置夷道縣屬南郡後漢因之建安十三年曹操置臨江郡十五年先主改曰宜都郡晉宋

  齊因之陳析置宜都縣隋開皇七年郡廢九年置松州十一年州廢改宜都曰宜昌屬南郡唐武德

  二年復改宜昌為宜都置江州六年改江州為東松州貞觀八年州廢屬硤州五代及宋因之元屬

  硤州路明屬夷陵州隷荊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夷陵州為宜昌府宜都縣仍屬荊州府

 ︹形𫝑︺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西通巴巫東有雲

  夢之饒史記貨殖傳北據漢沔利盍南海東連呉㑹西

  通巴蜀蜀志諸葛亮傳含帶蠻蜑土地遼落稱為殷曠

  書洲郡志為上流重鎮有西陜之號元和左顧川陜右

  控湖湘而下瞰京洛宋史趙鼎傳

 ︹風俗︺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史記貨殖傳四方

  湊㑹故益多衣冠之緒稍尚禮義經籍焉隋書地理志

  流傭浮食者衆五方雜居寰宇

 ︹城池︺荊州府城周十八里有奇門六有濠舊傳為漢闗忠義所築晉桓溫増建明初修萬

  厯十年拓修 本朝順治三年重建中有界城東為滿洲將軍駐防地西為官署氏居雍正六年

  乾隆二十一年五十三年嘉慶八年重修 江陵縣附郭公安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舊

  濱江數為江水衝激明崇禎十二年徙於祝家㒺東北去舊城五十五里 本朝順治康𤋮間屢修

  乾隆三十二年重修石首縣城周七里有奇門五有濠明宏治中因舊址建 本朝順治

  初修康熙七年重修監利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五有濠明正德十年築萬厯元年改拓甃

  甓 本朝順治六年修康熙十元年四十一年重修松滋縣城周五里門四有濠明正德

  中築崇禎時甃甓 本朝康熙六年修二十三年重修枝江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五有

  濠明洪武二十二年成化四年甃甓 本康熙三年雍正六年乾隆五年重修宜都

  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五有濠明成化六年因舊址建 本朝順治四年僑治白洋渡康熙元年

  修復舊址三十六年又修

 ︹學校︺荊州府學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中因元舊址建明末燬 本朝順治中重建康熙中

  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又荊州府駐防旗童於嘉慶四年奏准五六名取進一名

  十二年又奏准照小學之額設立廩(「㐭」換為「面」)増各二名五年一貢江陵縣學在縣治南舊在城東

  南沙市明洪武中遷今縣冶北明末燬 本朝康熙六十年重建今址乾隆九年重修入學額數二

  公安縣學在縣治南舊濱江明崇禎中遷新縣 本朝順治九年重建雍正元年

  乾隆中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石首縣學在縣西門內明洪武初因元故址建 本朝雍

  正三年修嵌隆中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監利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順治

  七年重建康熙雍正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松滋縣學在縣治東宋建胡瑗張栻有記

  明洪武初因故址建 本朝康熙中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枝江縣學在縣治西福傳山明

  崇禎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修四十年遷建城東南五十二年五十八年凡再修雍正元年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宜都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八

  荊南書院在府城內南紀門之西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府邱天英建並置田以

  供課龍山書院舊在府城東明察院前射圃也本朝乾隆十八年移建學宮旁四

  十九年移建城西隅公安書院在公安舊縣寇公祠旁一名竹林書院宋孟珙因蜀士聚

  於公安建為書院以沒入田廬贍之元廉希憲重修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復葺繡林書

  院在石首縣乾隆十七年建丹陽書院在枝江縣城內縣署乾隆四十四年

  江書院在宜都縣治東北元時建於白洋驛後明正德中改名北山書院嘉靖間移此改今

  名 按舊志載石首縣有崇正書院枝江縣有白水書院今並廢

  ︹戶 口︺原 額人 丁 三萬五 千 七 百 一 十四 今滋 生 男婦共 三百 二 萬八百 七 十 四 名 口計 五十 一 萬一

    千 四 百四 十 四 戶又 荊州 衞男 婦共 五十 三 萬 一千 六 百四 十 六 名口 計四 萬三 千九 百二 十 三 戶

    荊州 左 衛男 婦 共 二十八萬五 千 八百 五十 七名口計 四 萬八 千 一 戶荊州右衛 男 婦共 三十 一萬

    七 千 八百 二十 十名口 計三 萬 六千 八百 四十四 戶

  ︹田賊︺田地 山 塘 八萬九百六十 頃四十二 畝九分 有奇額 徴 地 丁正雑銀一十 五萬七千 一百三 十

    兩 五錢 六 分 三釐南糧七 千 一百一 十 二 石 五 斗四 升七 合 漕 糧一萬九千 一 百八十 五 石 七 斗 蘆

    課銀三 十 八十 六 兩 二 錢七 分 七 釐又荊州衛屯田一千 九 百八 十 頃 八 十二 畝 六 分額徴丁糧銀

    三千四 百 五 十 兩三 錢一 分 四 釐荊州左 衛屯 田二千二 百 二 十 一頃 七分 有 奇 額徴丁糧 銀四 千

    八 百四 十 九 兩 九 錢 四釐荊 州 右衞屯田 二 千二百 三十 四 頃 一 畝 有 奇額徴 丁 糧銀四千 四 百八

    十 一兩 五 錢九 分四 釐

 ︹山川︺東山有二一在江陵縣東輿地紀勝在縣東臨北海上一在石首縣東南七十里一名白

  鶴山相近有七子峯鹿角峯暨宋建寕縣舊址又江陵縣東十里有蛇如山一名蛇入山缷甲

  山在江陵縣治西南舊志雲是呂䝉棄甲處又擲甲山在縣西一里許相傳關忠義軍士缷甲於

  西山在江陵縣西二里沮漳水由此入江龍山在江陵縣西北十五里晉書孟嘉傳

  九月九日桓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有風至吹嘉帽隨落嘉不之𮗜溫命孫㦯作文嘲嘉嘉即答之其

  文甚太暉山在江陵縣西北十五里馬房山在江陵縣西北二十里

  嶺山在江陵縣西北四十里上有八嶺蜿蜒如龍紀山在江陵縣北十里府境山之最

  著名稽功山在江陵縣北相傳五代時高季昌築荊南外城稽課土功於此豉母

  山在江陵縣境唐余知古渚宮故事江陵徐母貲産巨萬劉表為荊州母以家財迎表日素以賣

  䜴為業老無兒息願死得一塚不見毀廢表許之死葬江陵西江岡墓西有小山因呼為䜴母山

   太歲山在公安縣東六十里山高六十丈延亘里許其中峯最高名曰太歲碑黃山

   在公安縣東南七十里山上土石皆黃一名謝山又名金華山又名金峯山寰宇記黃山或作皇昔

   呼為睢山今或稱王山雲新志旁有雲井王井二井相貫旱祈輒應香積山在公安縣西一

   百五十七里又十三里為麝香山龍葢山在石首縣東二里一名南嶽山名勝志上有石

   湫水經注云大江右得龍穴水口是也山麓有李衛公祠堂公下江陸曾駐師於此小埏山

   在石首縣東二十里列貨山在石首縣東三十里一名獵貨山下有彭田港通洞庭湖每水

   潦湖船輒艤山下貿易故名石首山在石首縣東元和志江中有石孤立為北山之首因

   名舊唐書地理志石首縣取縣北石首山為名按水經注大江東過龍穴而後逕石首山今龍穴

   已在縣東則石首應在極東界府縣志俱雲在縣西北殆誤以陽岐小當之耳石龍山

   首縣東南寰宇記在建寕縣東南六十五里下有石龍淙石壁上有龍形石門山在石首縣

  繍林山在石首縣西南二里明統志舊名𡵨陽山漢昭烈娶孫夫人於此錦障如林因

  名舊有繡林亭麓湖山在石首縣西南四十里山下有湖其麓爲高陵岡相傳梁孝宣公主

  陽岐山在石首縣四百歩一名東嶽山晉書隱逸傳劉驎之居於陽岐在官道之側水

  經注江水又東右逕陽岐山北山枕大江舊唐書地理志石首縣顯慶元年移治陽岐山下

  望山在石首縣西二里一名望夫山昭烈入蜀孫夫人鑿石爲臺於此望之名全石臺今臺形

  問市山在石首縣西二十里獅子山監利縣東南一百十里上有軒轅井相

  傳黃帝張樂洞庭即此又東南二十里曰楊林山高不百丈臨江岸與臨湘縣之臨湘山對峙

  螺山監利縣東南一百四十里細石磷磷突起平地下俯小沙洪湖皆在襟帶間與華容縣

  之鴨欄山相對其旁有白螺磯白螺洲水經注江水又左逕白螺山南寰宇記在玉沙縣西南一百

  四十五里竺園山在松滋縣東三十里名勝志隋𨳩皇間有僧過此謂人曰此山似吾舎衛

   國竺園因名其下為鹿頸坡形如鹿頸旁有微徑僅通入行龜山在松滋縣東三十里山下

   有洞曰靈龜洞虎頭山在松滋縣南十五里相近者曰金羊山昔人於山下掘得石色如金

   形如羊故名或訛為青羊山文公山在松滋縣南九十里相傳朱子嘗講學於此

   峯山有二一在松滋縣南一百里一名髙山上有二池一在宜都縣西南九十里橫亙三十餘

   里接宜昌府長陽縣湖南澧州石門縣界程子山在松滋縣南一百二十里相傳程伯子嘗

   雲臺山在松滋縣南一百三十里俗名擡山高數百丈山腰百四穴如甕將雨即雲氣

   巴山在松滋縣西南十五里一名麻山晉書杜預傳太康元年牙門管定等夜襲樂鄉起

   火巴山宋書符瑞志宋元嘉十三年二月丁卯甘露降巴山寰宇記荊南志雲春秋時巴人伐楚後

   遁而歸有巴復村在山北因曰巴山起龍山在松滋縣西南八十里古名洈山山腰有轎兒

   巖山有田宜稻旁有池曰黒龍資以灌漑漢書地理志南郡高成洈山洈水所出雞鬬山

  在松滋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月嶺山在松滋縣西四十里又二十里曰石瓦山山形鱗次

  似瓦又十里曰明月山山嶺亭亭如月又西二十五里曰九岡山寰宇記謂之九包山昔人題詩山

  帶九罔青是也福傳山在枝江縣治西形如覆船舊名覆船山又治北大通寺後有金雞山

  石鼔山在枝江縣東南十里峙立江濱其形如鼔紫山在枝江縣南五里杜甫詩雲隨

  白水落風振紫山悲即此一名著紫山山前有文筆峯明統志漢昭烈入蜀嘗於此息馬更衣因名

  昭烈愛其山水秀麗建景帝祠祠前有井曰神井募旗山在枝江縣南二十里相傳關忠

  義樹旗此山以慕軍士官木山花枝江縣西南三十五里初設縣治取木於此金紫

  山在枝江縣西五里切日映山色如金紫又五里曰掛榜山又十里曰石龍口山以形似名向南

  有石龍洞水可溉田龍鞏山在宜都縣南十五里羊腸山在宜都縣南七十里荊州

  記夷道縣東南有羊腸山登之望見南平沮漳自巴陵左右數百里皆見此山寰宇記山高一千三

   百丈曲屈如羊腸狀奇峯山在宜都縣南七十里接松滋縣界鼎足山在宜都縣

   西南四十里俗名架鍋山三峯如鼎鯉魚山在宜都縣西南六十里山崖有石如鯉魚霧騰

   大梁山在宜都縣西南八十里縣境諸山無高於此者又二十里有通靈山尖秀如削

   相近有天堰山絶頂三池瀦水不竭三台山在宜都縣西十五里宋山在宜都縣西北

   三十里宋姓者世居其下因名勾將山在宜都縣西北四十里丹山在宜都縣西北

   山間時有赤氣籠葢林間嶺如丹色因名荊門山在宜都縣西北五十里與虎牙山相對荊

   州記荊門江南虎牙江北荊門上合下開水經注荊門虎牙二山楚之西塞水𫝑急峻故郭景純江

   賦曰虎牙桀豎以屹崪荊門闕竦而磐礴州志荊門山絶頂有石橫跨兩壁如橋謂之仙人橋舟行

   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復避荊門而北為大江絶險處女觀山在宜都縣西北水經注夷道縣

   北有女觀山昔有思婦夫官於蜀登此山絶憂感而死鄉人哀之因名山頂孤墳尚存石羊

  山在宜都縣東北三十里山多白石如羊又有雞頭山在縣北清江之間畫扇峯

  陵縣東一峯逈出遠望如扇故名秀峯在松滋縣東南三里四時䓤鬱雙劍峯

  滋縣南七十五里上有煉丹臺髙峯在宜都縣西南九十里橫亙二十餘里峭拔如城接宜昌

  府長陽縣界城壕嶺在石首縣東三十里宋岳飛討楊麼駐兵於此一夕壘土成之

  和嶺在枝江縣南紫山西北宋元學宮基也相傳耕者曾獲銅籩於此走馬嶺

  滋縣東南三十里馬鬃嶺在宜都縣南七十里通澧州慈利石門大路上有仙女洞

  嶺在宜都縣東北六十里接荊門州當陽縣宜昌府東湖縣界諸倪岡在江陵縣東三

  十里五代時高季興將倪可福有功分賜土田子孫世居之故名又縣東五十里有斑竹岡見唐韓

  翃送人之江陵詩又縣東一百二十里有火戰岡相傳關忠義戰處又祭祀岡在縣故郢城東門外

  楚東郊也歳時嘗祭祀於此豫章岡在江陵縣東南水經注豫章口西北有豫章岡

  坂岡在江陵縣西水經注紀南城西南有赤坂岡走馬岡在監利縣北七十里相傳

  高季興躍馬於此三十里岡在宜都縣東五十里接枝江縣界射垜巖

  滋縣西南十五里濱江穿孔巖在宜都縣西南十五里橫亙平衍可通車馬燕子

  巖在宜都縣西半里清江右岸絶壁突出江濆鎮流砥在江陵縣東南十五里沙市東

  一名象鼻嘴突出大江數十丈捍激江水聲如萬雷石簰在枝江縣東南三里江邊有石如簰

  水涸乃見馬鬃磧在宜都縣東北三里大江中夏沒冬見行舟畏之八仙洞

  首縣西二里與楚望山連傳有仙蹟星辰洞在松滋縣南四十里一名新勝洞中有極深龍

  仙女洞在松滋縣南九十里高山怪石洞出其下洞門可達者四五重每轉愈曲

  崖子洞在松滋縣南一百里山𫝑嶻𡺼絶壁有洞門門有流水入數里復有重門內有石室

  二層可容數百人深四十里許梅平洞在松滋縣西八十里石壁峻峭以三尺梯登中容數

   百人有石床石磨羅老洞在枝江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二丈許昔有羅姓隱此故名中有

   潭清冽明成化四年大旱居民禱雨於此其年有秋雙壑洞在宜都縣南六十里分左右二

   門中有水曲折可以流觴紫溪源於此又縣西南六十里有風鼓洞潮音洞在宜都縣境舊

   名湧泉洞深里許石柱大數十圍潭深莫測大江自宜昌府東湖縣流入宜都縣界又東南

   入枝江縣界又東至松滋縣界又東至江陵縣界又東南至公安縣界又東南至石首縣界又東入

   監利縣界南岸與岳州府華容巴陵臨湘三縣分界又東入漢陽府沔陽州界水經注江水又東逕

   上明城北又東㑹沮口又東逕燕尾洲東得馬牧口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又東逕郢城南東得豫

   章口又東湧水注之又逕南平郡孱陵縣之樂鄉城北又東右合油口又東逕公安縣北江水左會

   高口又東得故市口又右逕陽岐山北又東左合子夏口又東左得侯臺水口右得龍穴水口江水

   自龍巢而東得俞口又東得清陽土塢二口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左得飯筐上口又東逕竹

   町南又東左得二夏浦又左逕白螺山南府志大江自虎牙灘入宜都縣界至清江嘴過縣城北六

   十五里至白水港入枝江縣界過清夾洲逕枝江城厯浰洲㴜洲羊角洲過松滋縣北又東爲上下

   百里州自枝江縣界至此凡一百六十里中分三派下流復合爲一入江陵縣界逕鴨子口龍洲新

   淤洲新泥洲凡二百里抵二聖洲入公安縣界又四十里入石首縣界過天生洲萬石灣至陽岐山

   逕縣城北逕團河洲劉發洲蔡家洲赭要洲凡一百九十里抵塔市口入監利縣界過金牛洲殷家

   兔兒洲凡一百三十里至荊河口㑹洞庭湖水流至白螺磯入漢陽府沔陽州界 按禹貢岷山

   導江東別爲沱又東至於澧而今澧水北去江二百餘里說者遂以禹貢之文爲不可解考水經注

   雲江水又東逕上明城北江汜枝分東入大江縣治洲上故以枝江爲稱又江陵縣西有洲號曰枚

   迴洲江水自此兩分而爲南北江寰宇記雲百里洲首派別南爲外江北爲內江王晦叔雲枝江縣

   百里洲夾江沱二水之間其與江分處謂之上沱與江合處謂之下沱蓋南江在古時爲岷江之正

  流江陵縣西南二十里有虎渡口南江從此東南流注於澧水而北江則沱水也其後北江漸盛南

  江漸微世反以南為沱北為江矣夏水在江陵縣東南東流入監利縣界又東流入漢陽府

  沔陽州界一名長夏港又名魯洑江又名大馬長川漢書地理志華容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

  餘里水經夏水出江津於江陵縣東南又東過華容縣南注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

  江之汜也夏水自華容縣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又東逕監利縣南又東夏楊水注之寰宇記盛宏

  之雲夏首又東二十餘里有滑口二水之間謂之夏洲首尾七百里郭仲産雲此水冬塞夏通因名

  夏水也舊志夏水在監利縣東南三十里一名魯洑江其上流曰大馬長川湧水在江陵縣

  東南自監利縣流入夏水枝流也俗名乾港河左傳莊公十八年閻敖遊涌而逸杜預注湧水在南

  郡華容縣水經注江水又東湧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沮水在江陵縣西自

  襄陽府南漳縣流入荊門州遠安縣界又南入當陽縣界合漳水南至府城西入江水經注沮水東

   南逕汶陽郡北即高安縣界南逕臨沮縣西又屈逕其縣南又東南逕當陽縣城北又南逕麥城西

   與漳水合又東南逕長城東又東南流注於江謂之沮口府志沮水入遠安縣南流會福河溪水西

   會通天樓河繞縣南流㑹老龍洞溪水至當陽縣合溶市合漳水至江陵入大江其入江處謂之兩

   河口即沮口也 按沮水舊分二支一支自江陵入江一支自枝江入江枝江之流明萬厯二十五

   年因沮水泛溢甃壋塞之沮水遂逕從江陵入江其塞處謂之瓦剅河靈谿水有二一在

   江陵縣西荊州記大城西九里有靈谿水水經注江水北合靈谿水水無泉源上承散水合成大谿

   南流注江江谿之㑹有靈谿戍一在公安縣南隋書地理志公安有靈谿水 按舊志監利縣西北

   有靈港水引水經注華容縣有靈港水西通赤湖今據 文淵閣本亦作靈谿似監利之靈谿水與

   江陵公安為三矣但觀江水逕江陵下即至華容下文揚水本在江陵而入華容靈谿水注之則靈

   谿乃在江陵為上流至監利其下流耳實非二水舊志別出靈港水誤也公安之靈谿府志亦云今

   揚水在江陵縣北水經注江陵紀南城西南有赤坂岡岡下有潰水東北流入城名曰子

   胥瀆又東北出城西南注於龍陂陂水又逕郢城南東北流謂之揚水又東北路白湖水注之又東

   厯大井北又東北流東得赤湖水口又東入華容縣有靈谿水北流注於揚水楊水又東北與柞溪

   水合柞溪東注船官湖又東北入女觀湖又東入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淪水在公安縣東水經注油水東有

   景口景口東有淪口淪水南與景水念又南通澧水及諸陂湖舊志城東河江水自江陵縣虎渡口

   分流入公安縣東北境為東西港又東南流八十里至四水口又四十里至三汊河分為二一南出

   安鄉縣景港河一西流通縣南百里牛浪湖入松滋縣界溪河油水在公安縣西自松滋縣流

   入油古作繇一名白石水今名油河漢書地理志南郡髙成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里

   水經油水出武陵孱陵縣西界又東北入於江注縣有白石山油水所岀東逕其縣西與洈水合逕

   公安縣西又北流注於大江洈水在松滋縣南源出縣西南起龍山南河出山南北河出山

   北合而東流入王家湖至公安縣界入油河今名梅溪河水經注洈水出高成縣洈山東逕其縣下

   東至孱陵縣入油水白水在枝江縣西源出宜昌府鶴峯州自宜都縣流入入於江丹水

   在宜都縣西南東北流入淸江水經注丹水出望州山山根東有湧泉成溪即丹水所發也天隂欲

   雨輒有赤色故名又東北注於夷水夷水在宜都縣北自宜昌府長陽縣界流入今名清江水

   經夷水又東過夷道縣北東入於江注夷水又東逕釡瀨又東北丹水注之又東北逕夷道縣北而

   東注又逕宜都縣北東入大江亦謂之佷山北谿府志清江至白巖鋪入宜都縣界過蘄塘灣市至

   清江口入江丫角廟河在江陵縣東七十里自漢江分流入安陸府潛江縣界夜又口

   生丫角廟入境分二派一流入瓦子長湖一南流匯水諸湖入監利縣界又東五里爲浩子口河

   虎渡河在江陵縣西南二十里龍洲南岸大江逕此分流南至公安縣界東西港口㑹孫黃

   河便河之水東過焦圻一箭河至港口入洞庭即禹貢所云東至於澧是也輿地紀勝有虎渡隄在

  大江南岸後漢時郡境猛獸為害郡守法雄令毀去陷阱害遂息宋乾道四年寸金隄決江水齧城

  帥方滋使人決虎渡隄以殺水𫝑七年漕臣李夀復修築之漕河在江陵縣北自荊門州流

  入至城東北名草市河至城東南沙市名沙市河亦名龍門河方輿勝覧江陵府城下漕河乃晉元

  帝時所鑿自羅堰口入大漕河由里社穴沌口沔水口直達漢江 按江陵先有大漕河在縣北晉

  書杜預傳舊水道惟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預乃開楊只起夏水達巴陵內瀉長江之險

  外督零桂之漕是為大漕河今荊門州之建陽河是也其上流亦淤不能通漢而下流匯為瓦子湖

  至宋元嘉中所開乃東城下漕河又入於大漕河者也宋端拱元年閻文遜奏開東漕渠自獅子口

  入漢達於襄陽天禧末尚書郎李夷庚濬古渠達夏口以通賦輸後諸口多淤塞今漕河上流僅自

  紀小通草市名太暉港與大漕河不相通矣宋志又雲高季興於城西柳門及子城置倉開漕高從

  誨以龍山門迎城開白剴河水入城北向東漕河此又縣西別開之漕河也今湮沒無考焦山

  河在石首縣東一名焦山港大江攴流自調絃分流逕焦山下入岳州府華容縣境注洞庭湖

  便河在石首縣西二里通縣南二十五里列口達洞庭湖久塞明正統十一年開濬嘉靖間復

  濬置官倉於河干民便輸漕分鹽河在監利縣北𠤎十里又有胭脂河偽漢陳友諒以此

  河漁利充侍妾脂粉費下二里又有橫河北通分鹽三河皆入十里外龍潭河入漢陽府沔陽州界

  林長河在監利縣東北三十里石牌河在松滋縣南上流數百歩有龍潭又數里

  有龍洞下流合洈水又有裴家河在縣南流入油水又縣南有吳仁河自赤岸潭遶劍峯山麓而東

  漢陽河在宜都縣西南自歸州長陽縣流入合清江鶴澤在江陵縣西名勝志

  羊祜鎮荊州甞於澤中取鶴敎之翔舞以娛賓客雲夢澤在監利縣南漢書地理志南郡

  華容雲夢澤在南水經注監利縣土卑下澤多陂池西南自州陵東界逕於雲杜沌陽為雲夢之藪

  韋昭曰雲夢在華容縣按春秋魯昭公三年鄭伯如楚子産備田具以田江南之夢郭景純言華容

   縣東南巴邱湖是也杜預雲枝江縣安陸縣有雲夢蓋跨川亘濕兼包𫝑廣矣五葉湖

   陵縣城內古渚宮地昔湖側有張被五葉同居故名東湖在江陵縣東門外五里宋張商英種

   蓮建佛華寺與名賢泛賞其間廣袤數里三湖在江陵縣城東荊州記江陵城東三里餘石三

   湖廣數十里倚北湖倚南湖廖臺湖皆其一隅水經注龍陂水又東北流路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

   北港南曰中湖南隄下曰昏官湖三湖合為一水東通荒谷春夏水盛則南通大江否則南迄江隄

   王湖在江陵縣東五十里人瓦子湖亦在縣東五十里一名長潮上通大漕河水面空闊無風

   亦瀾會三湖之水以逹沔相近有𧰼湖䜴湖紅馬湖在江陵縣東一百里上承三湖下入

   白螺春夏水漲浩淼無涯近南即白鷺湖上承長夏港水東流南曲襟帶民居唐大厯中王棲霞𨼆

   此又縣東南四十里有夾湖南湖在江陵縣南三里唐鄭審謫江陵構亭其上杜甫寄審詩

   雲南湖日叩舷即此又礮䑓湖蝦蟇湖在縣南三十里百子湖小塘湖在縣南四十里大金

   湖在江陵縣西南五十里西湖有二一在江陵縣西十里一在松滋縣東南廣十里中多

   赤湖在江陵縣東北與瓦子湖相連一名太白湖李白曾泊舟於此故名東出梅家嘴與

   三湖合流水經注赤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多來會同重白湖在公安縣東四十里又縣

   南三十五里有蒲家湖又縣南六十里有烏泥湖牛浪湖在公安縣南又縣西南三十里

   有斗隄湖其形如斗邑之巨障又七十里有軍湖白水湖在公安縣西北十里相近有貴

   神油湖在公安縣北二十餘里茅穂鄉又白蓮湖在縣東北四十里又二十里有陸遜

   王茂二湖又有柳浪湖在舊縣西南湖中髙阜數十畝皆種柳鶴巢湖在石首縣東三里龍

   葢山東北又平湖在縣東十里溉田甚廣多蓮藕又十里有萬乘湖又二十里有披甲湖又十里有

   冷水上津湖在石首縣東南三十五里曹屯湖在石首縣西南四十五里相傳

   魏武屯兵處又縣西四十里有張屯湖雲是張飛屯兵處蔣師湖監利縣東十五里

   江湖監利縣西又西北三十里有蓮頭湖又縣北六十里有化邱湖洲平如砥水遶如玦又

   縣東北三十里有白艷湖大抵皆江夏之溢流天井湖監利縣北六十里南齊書祥瑞志

   建元元年郢州監利縣天井湖水色忽澄清出棉百姓採以為纊邱家湖在松滋縣東三

   十里中有羅公洲又二十里有馬溪湖西有蓮花壋延亘數里又東十里為豆花湖東接張柏南通

   沙河西通馬溪北近大隄又二十里有張柏湖闊二十餘里接江陵縣界三岡湖在松滋縣

   東南流入公安縣界水環四十餘里中有鐵嘴岡湖中岡王家岡相近又有黃家湖唐林湖蝦子湖

   大口湖大耳湖並水漲則合水落則分孫家湖在枝江縣東北七十里潘家溪

   在松滋縣西五里又五十五里有羊子溪流入唐林湖滄茫溪有二一在枝江縣東十五

   里東流與渃溪合一在宜都縣東北三十里一名瑪瑙溪輿地紀勝滄茫溪生五色石細紋紅如瑪

   瑙青如玻瑀舊志源出宜都縣東北三十里岡即東林陂曲折成溪下流入大江渃溪

  江縣東三十里水通大江江行多避風於此三郎溪在枝江縣東南三里石簰之左

  溪在枝江縣南接松滋縣界東北入江紫溪在宜都縣南源岀雙壑洞西流入漢陽河

  金溪在宜都縣西三十里産竹木柴炭杌木溪在宜都縣西北三十里逆流溪北遶

  杌木洲入江又十里有白巖溪兩岸險峻竹木叢生梔子溪在宜都縣西北五十里水可灌

  田又十里有橫溪泥港在江陵縣東北六十里周廣二十里支流曲浦纏絡町墟洋港

  在公安縣東北四十裏白蓮湖左又蓮花港黃土港俱在東北板橋東港里林港在魯陂竹林

  港在石首縣西北六十里地多竹元大德中江水決於此為隄防要口曹鞭港在監利縣

  東三十里劉郎浦在石首縣西北一名劉郎洑通鑑後天成三年高季興水軍至劉郎洑

  胡三省注江陵府石首縣沙步有劉郎浦蜀先主納呉女處燕尾洲在江陵縣西南十五

  里水經注江水又東逕燕尾洲枚迴洲在江陸縣西南十十里水經注江陵縣有洲號曰枚

   迴洲江水自此兩分而為南北江北江有故鄉洲洲下有龍洲洲東有寵洲二洲之間世擅多魚其

   下謂之邴里洲洲有高沙湖湖東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只寰宇記荊州志雲州大洲有三首曰枚

   迴盛宏之以為村名舊雲是梅提合生成樹故謂之梅槐中名景里下名鷰尾荊南志雲此洲北江

   呼為薔薇江 按梅槐合生之説與邴里別作景理奉城別作蚌城俱是聲相近而訛也九十

   九洲在江陵縣西六十里分屬枝江松滋二縣界水經注盛宏之曰自枝江縣西至上明東及

   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南史梁元帝紀江陵先有九十九洲桓元為荊州刺史鑿破一洲以應百數

   隨而崩散太清未枝江楊誾浦復生一洲明年而帝即位承聖末其洲與大岸和通惟九十九雲

   採石洲在公安縣東北十里湧出江心上多五色石邑人遊者恆以得石多寡角勝焉

   要洲在石首縣東水經注大江又東逕赭要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下浰洲

   江縣東五里大江中浰洲之下曰漷洲漷洲之下曰關洲關洲之尾又有王家堰㴜洲

   江縣東六十里㴜洲之尾曰灞洲灞洲之東南曰南渚洲去縣七十里一名羊角洲又南為響龍潭

   北為江岔口又十里為蘆洲其下為樺洲百里洲在枝江縣東接江陵縣界水經注盛宏之

   曰枝江縣左右有數十洲槃布江中百里洲最大其中桑田甘果映江依洲寰宇記荊州圖雲其上

   寛廣土沃人豐陂潭所産足穰儉歲又時宜五穀荊南志雲縣界內洲大小凡三十七其十九人居

   十八無人居縣志明嘉靖中為江水衝㫁分為上百里洲下百里洲澌湟洲在枝江縣東南

   八十里舊為澌湟二洲後併為一約寛五十餘里有石閘宋史地理志雲嘉巸元年枝江曾移治澌

   迤洲在枝江縣東北一名延洲水經注枝江縣東北十里土䑓北岸有迤洲長十餘里

   富城洲在枝江縣東北豫章口在江陵縣東南晉書劉毅傳王宏等率軍至豫章口

   於江津蟠舟而進水經注江水又東得䂊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岡蓋因岡而得名吳或言

   因楚王豫章臺名鶴穴口在江陵縣東南九十里一名郝穴口大江經此分流東北入紅

   馬湖宋書五行志桓元在荊詣刺史殷仲堪行至鸖穴逢一老公驅青牛形也瓌異元即以所乘牛

   易之乘至零陵涇溪駿駛非常因息駕飲牛牛逕入江水不出 按郝穴與虎渡爲大江南北岸分

   洩要口明嘉靖初築塞郝穴大江遂溢隆慶中復濬又縣志雲獐捕穴在鶴穴上九穴之一也元大

   德間重開六穴口江陵則鶴穴監利則赤剝穴石首則宋穴楊林調絃小岳而獐捕不與焉松滋有

   采穴潛江有里社穴合諸穴而九江津口在江陵縣南水經注洲上有奉城亦曰江津戍

   戍南對馬頭岸北對大江謂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家語雲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

   風不可涉也郭景純雲濟江津以起漲言其深廣也荊州方輿書江水又逕御路口東播於沙市津

   巷口即古江津口龍穴口在石首縣東水經注大江右得龍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對虎

   洲又洲北有龍巢地名也昔爲濟江黃龍夾舟故水地取名矣 按路史以龍巢及水口皆在江陵

   荊州輿圖書謂江水過子夏口而得龍山故名龍穴當從輿圖斷岡口在石首縣東二十五

   里相傳為楊麼所斷以通舟楫宋穴口在石首縣東三十里調絃穴口在石首縣

   東六十里岸上有調絃亭水溢則洩入監利界又東十里有朱家套楊林穴口在石首縣

   西三十里相近有白沙套又三十里有西湖口水通澧州安郷縣入洞庭湖小岳穴口

   在石首縣西北十五里大江北岸水滋時通柳子口柳子口在縣北六十里水泛時通漢沔

   八口監利縣東南九十里上通大江下通夏水西江口在監利縣東南水經注江

   水又東左得二夏浦俗謂之西江口錦水口監利縣西北四十五里毛家口監

   利縣東北二十二里夏水經流處落馬灣在石首縣東十五里又四十五里有潭子灣相

   近有李金灣萬石灣在石首縣西楚望山麓與劉郎浦相近車水灣監利縣

   東四十里宋時江漲於此堆烏灘在枝江縣東五里響聲如雷入蜀第一灘也白馬

   淵在江陵縣東十里漢水入郡交匯處荷葉淵在江陵縣東南十五里又二里為張老淵

  俱在高王古隄下又有巢伯淵去大江五里相傳昔有巢翁居此蒲家淵在監利縣西二

  十里又三十里有水頭淵湖裡淵在宜都縣西北水經注夷道縣北有湖裡淵淵上橘柚蔽

  野桑麻闇日西望佷山諸嶺重峯疊秀青翠相臨時有丹霞白雲遊曳其上黃潭在江陵縣

  東三十里宋史河渠志紹興二十八年監察御史都民望言江陵縣東沿江北岸古隄一處地名黃

  潭建炎間邑官開決故入江水設險禦盜既而潦漲因民訴塞之宜於農𨻶修補勿致損壞從之縣

  志在大江北逼近江隄內外皆水捍築最難為力五色潭在江陵縣西龍山門外水氣上

  浮時成五色或亦謂之龍潭相傳下有九牛三鑊以鎮水災又白龍潭在縣北四十里紀山寺後潭

  石黯黒相傳有伏龍禱雨輒應白楊潭在石首縣南五里水通洞庭湖商賈所集東抵黃金

  隄兩岸多白楊潭以此名龍潭在松滋縣東十里相傳有龍潛此余家潭在松滋縣

  東二十里隄防要口石泉在松滋縣治東水出石潭中四時不竭六眼泉在松滋縣

   西南八十里分六眼湧出復合為一石筍泉在枝江縣東南六十里其石如筍傍有衆

   魚泉在宜都縣西二十里時有赤魚游泳其中又五里有五眼泉上有龍祠五竅流泉時有龍

   龍陂在江陵縣紀南城西南晉書武帝紀咸熙四年冬十月吳將萬郁冦襄陽遣太尉義

   陽王望屯龍陂水經注龍陂古天井水也廣圓二百餘步在靈溪東江隄內水至淵深有龍見於其

   中故曰龍陂清風池在江陵縣治東北隅方數百歩又有明月池皆在分省街南五代時

   髙氏所鑿又天鵞池在縣西四十里藕池在石首縣西五里濱大江嘉靖四十五年江決於

   此亦隄防要口白水池在監利縣治旁又縣治學宮後有瑞蓮池明永樂中嘗產並蒂蓮故

   名又縣治後有小山池又孟家池在縣東一里産千葉蓮大城池在監利縣東南一百里通

   尺八口相近有許家池其廣如湖民漁其中飲馬池在枝江縣南五里又有蓮花池產白

   蓮則兆豐年天井在江陵縣東二十里水經注楊水又東厯天井北井在方城此里餘廣圓

  二里其深不測井有濳室見輒兵西岸有天井臺臨際水湄遊憇之佳處也八角井

  陵縣東下有泉竇通江以水淺深識江流消長後人作石塔鎮之澆花井在江陵縣東南

  荊州志章臺寺內有沉香井楚靈王所甃也亦名澆花井廉泉井在石首縣治前其水瑩潔

  大旱不涸麻山井在松滋縣西南十五里大通井在枝江縣治西水可療病相近

  有鐵索井盬井在宜都縣南三里明星嶺東三窟湧出味稍鹹遠近汲之仙井在宜都縣

  西北三十里宋山上一名仙女井相傳宋時有女羽化於此旱禱輒應無盡井在宜都縣

  東北十里張商英墓前商英別號無盡居士井因以名雲池在宜都縣北大江中水淺乃見

  中富魚蝦民藉其利龍窩在宜都縣東南十五里大江右岸相傳龍潛於此

 ︹古蹟︺江陵故城今府治本春秋楚渚宮地漢置江陵縣厯氏因之舊唐書地理志江陵縣

  今治所晉桓溫所築城也輿地紀縣後唐同光四年高氏嘗分置碧泉縣與江陵分理江陵故城在

   東南谷勝志縣有東西二城蕭詧稱藩於魏魏以𧦴為梁王居西城置總管以輔之居東城是也縣

   志江陵子城高氏內城也倪可福所築明初湘獻王居之號湘城天啟丁卯惠藩至國又號惠城崇

   禎十四年毀 按唐僖宗乾符五年五仙芝至荊遂䧟羅城將佐共治子城守之是則羅城者大城

   而子城在內非自高氏始有內城也郢縣故城在江陵縣東南楚平王所都漢置縣屬南

   郡後漢省漢書地理志南郡郢楚別邑故郢水經注江水又東逕郢城南子嚢遺言所築城也地理

   通釋屈原哀郢曰顧龍門而不見孰兩東門之可燕注云楚都南關二門一名龍門一名修門兩東

   門郢都東關有二門也安興故城在江陵縣東三十里晉置新興郡領廣牧縣宋齊因

   之後癈郡隋改縣曰安興唐省晉書地理志元帝渡江僑立新興郡宋書州郡志新興太守領縣定

   襄廣牧新豐隋書地理志南郡安興舊置廣牧縣開皇十一年為安興入仁夀初改曰安興唐書地

   理志江陵貞𮗚十七年省安興縣入焉孱陵故城在公安縣南漢置縣屬武陵郡晉改

   屬南平郡隋省宋書州郡志南平內史領縣孱陵二漢舊縣屬武陵晉太康地誌屬南平水經注孱

   陵縣治故城劉備孫夫人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澤隋書地理志公安開皇九年省孱陵縣入

   安故城在今公安縣東北三國漢置縣晉改名江安屬南平郡陳復曰公安移荊州治此隋

   屬南郡唐宋俱屬江陵府元屬中興路明末始遷今治江表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劉

   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宋書州郡志南平內史領縣江安晉武帝太康元年立陳書陸子

   隆傳時荊州新置治於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舊志公安縣舊治油江口明崇禎元年始遷

   建寕故城在石首縣東南七十里宋置縣尋省寰宇記建寕縣在江陵郡東二百三

   十里唐元和十一年以人戶輸納不便於白臼置徴科巡院乾德二年升為建寕縣輿地紀勝建寕

   元祐元年復置崇寕五年復省以其地入石首監利華容三縣縣志今縣東七十里有建寕廟即

   縣故址在東山華容故城在監利縣西北本春秋許容城地漢置縣屬南郡南齊後廢漢

   書地理志南郡華容注應劭曰春秋許遷於容城是宋書州郡志南郡太守領縣華容漢舊縣晉武

   帝太康初省後復立水經注華容縣北臨中夏水杜佑通典監利縣漢華容縣監利故城

   在今監利縣北晉屬南郡宋齊俱屬巴陵郡隋屬沔陽郡唐屬復州宋屬江陵府南渡後移於今治

   而此城廢宋書州郡志巴陵太守領縣監利按晉起居注太康四年復立南郡之監利縣尋復省之

   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吳所立又是吳所省孝孝建元年割南郡之監利縣度屬巴陵水經注

   監利縣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監利縣尉治也寰宇記監利縣梁開平三年以高氏割據遂屬荊州

   舊志宋端平間孟珙帥荊湖以舊城圮於水遷今治故城在縣北上坊東村今曰舊縣成都

   故城在監利縣西北晉置為成都王穎國尋併晉書地理志懷帝時割南郡之華容州陵監

   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為成都王穎國建興中併還南郡高成故城在松滋縣

   南漢置縣屬南郡後漢省漢書地理志南郡高成通典松滋縣漢高成縣地松滋故城

   在今松滋縣西晉置縣屬南郡宋齊屬河東僑郡隋仍屬南郡唐宋屬江陵府南渡後移治宋書州

   郡志南河東太守領縣松滋前漢屬廬江後漢無晉屬安豐疑是有流民寓荊土故立隋書地理志

   南郡松滋江左舊置河東郡平陳郡廢舊唐書地理志荊州松滋漢高成縣地屬南郡松滋亦漢縣

   名屬廬江郡晉時松滋人避亂至此乃僑立松滋縣因而不改舊志宋紹興間嘗遷治縣東南二里

   之瀼口即今治枝江故城在今枝江縣東漢置枝江縣屬南郡唐宋俱屬江陵府南渡後

   始移治荊州記縣舊治沮中又移出百里洲西去郡一百里水經注江汜枝分東入大江縣治洲上

   故以枝江為稱其地故羅國蓋羅徙也羅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徙之於長沙輿地紀勝舊縣在

   百里洲西首曰岑頭縣居其上後漢岑彭曾憩此因名宋史地理志江陵府枝江建炎四年江陵寄

   紹興五年還舊嘉熙元年移澌湟咸淳六年移江南白水埠下沱市夷道故城

   都縣西北漢置縣屬南郡後漢因之晉宋齊俱屬宜都郡隋屬夷陵郡唐省入宜都宋書州郡志宜

   都太守領縣夷道漢舊縣水經注夷道縣漢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桓溫父名彝改曰

   西道魏武分南郡置臨江郡劉備曰宜都治在縣東四百歩故城吳丞相陸遜所築也舊唐書地理

   志貞𮗚七年省夷道入宜都通典漢夷道縣故城在今宜都縣西紫陵廢縣在江陵縣

   東隋置縣唐初廢隋書地理志南郡紫陵西魏置華陵縣後周改名焉其城南面梁置鄀州又置雲

   澤縣大業初州縣俱廢入焉長寕廢縣在江陵縣西唐書地理上元元年析江陵置

   長寕縣二年省枝江入長寕大厯六年復置枝江省長寕中興廢縣在江陵縣東南沙市

   地名赤岸元至元中置縣明𥘉省旌陽廢縣在枝江縣北晉書地理志南郡旌陽宋書

   州郡志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併枝江二漢無旌陽見晉太康地理志疑是吳所立紀南城

   在江陵縣北楚文王以後所都一名郢城水經注江陵西北有紀南城楚文王自丹陽徙此班固言

   楚之郢都也括地誌紀南故城在荊州江陵縣北五十里通鑑晉義熙元年南陽太守魯宗之擊破

   桓振將溫楷於柞溪進屯紀南名勝志紀南城以在紀山之南而名冶父城在江陵縣東南

   左傳桓公十三年莫敖縊於荒谷羣帥囚於冶父以聽刑荊州記荒谷北有小城名曰冶父水經注

   三湖東通荒谷東岸有冶父城津鄉城在江陵縣東荊州記江陵縣東三里有津鄉

   城在江陵縣東一名萬城宋趙葵避父諱改水經注楊水北逕方城西方城即南蠻府也盛宏之

   曰南蠻府東有三湖江津城在江陵縣南亦稱奉城水經注奉城故江津長治所舊主度州

   郡貢於洛陽因謂之奉城通鑑晉義𤋮元年劉毅等諸軍至馬頭桓振挾帝出屯江津注江津戍在

   江陵南臨江滸 按寰宇記有蚌城即奉城之訛馬牧城在江陵縣南水經注江陵城南

   有馬牧城西側馬徑府志城旁即馬牧口赤湖城在江陵縣東北輿地紀勝赤湖城在江陵

   縣赤孫夫人城在公安縣西元和志在孱陵縣城東五里漢先主孫夫人所築

   䝉城在公安縣東北入蜀記光孝寺後有廢城髣髴尚存圖經謂之呂䝉城馬頭城

  在公安縣東北一稱馬頭戍荊州記灌羊湖西三十里有馬頭戍水經注江津戍南對馬頭岸昔陸

  抗屯此與羊祜相對通典馬頭故城在公安縣西北倉儲城在公安縣東北水經注淪水相

  接悉是南蠻府屯側江有大城相承雲倉儲城即邸閣也名勝志今縣北倉隄一帶俱是城蹟但為

  水淹微見遺址龍城在公安縣西永安鄉一名龍牆上曰上龍牆下曰下龍牆中有城曰雞鳴

  城遺址甚具鄖城在松滋縣東南五十里一名楚城楚眧王時鄖公所築諸葛城

  在松滋縣東五十里相傳諸葛亮所築樂鄉城在松滋縣東水經注江水又逕南平郡孱

  陵縣之樂鄉城北吳陸抗所築後王濬攻之獲吳水軍都督陸景於此上明城在松滋縣

  西水經注江水又東逕上明城北晉太元中苻堅寇荊州刺史桓沖徙渡江南使劉波築之移州治

  此其地夷敞北據大江丹陽城在枝江縣西後漢書郡國志南郡枝江有丹陽聚通典枝

  江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息壤在江陵縣南山海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

   洪水帝怒令祝融殺之羽山輿地紀勝溟洪錄雲江陵府南門有息壤元和中裴宇牧荊州掘之得

   石城與江陵城同中徑六尺八寸徙棄之是年霖雨不止遂埋之劉驎之故里

   首縣西陽𡵨山下世說桓車騎在荊州張元爲侍中使至江陵路經陽岐村俄見一人持半小籠生

   魚徑來造船雲有魚欲寄作鱠張乃維舟而納之問其姓氏稱是劉遺民張素聞其名大相欣待劉

   了無停意既進鱠便去張乃追至劉家爲設酒殊不清㫖方共對飲劉便先起雲今正伐荻不宜久

   廢張亦無以留之青楊巷在江陵縣東南沙市北史何妥傳蘭陵蕭眘有雋才住青楊巷

   妥住白楊頭時人爲之語曰世有兩雋白楊何妥青楊蕭眘垂車坊在江陵縣東方輿勝

   覽朱昂太宗朝爲翰林學士引年請老上以荊南故苑賜之力辭乃賜城東一坊是時知制誥陳堯

   咨爲尹爲題其坊曰垂車津鄉在枝江縣西左傳莊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十九年楚子禦之大

   敗於津水經注枝江縣西三里有津鄉郭仲産雲㝷楚禦巴人枝江是其途便此津鄉即其地也

   渚宮在江陵縣城內西北隅左傳文公十年子西沿漢泝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水經注

   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宮名勝志渚宮楚之別宮梁元帝於渚宮故地修造臺榭湘東苑

   在江陵縣城內今廢渚宮故事湘東王繹於子城中造湘東苑穿池構山長數百丈植蓮浦中緣岸

   雜以奇木其上有通陂閣跨水為之南有芙蓉亭東有禊飲堂堂後有隱士亭亭北有真武堂堂有

   射堋馬埒其西有鄉射堂堂置行堋可得移動東南有連理堂堂前柰生連理當時以為湘東踐祚

   之瑞北有映月亭修竹堂縣水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潛行委宛二百餘歩山上有陽雲樓樓極髙

   峻遠近皆見北有臨風亭明月樓又有竹林堂一柱觀在松滋縣東邱家湖中渚宮故事宋

   𰯲川王義慶在鎮於羅公洲立觀甚大而惟一柱故名府志宋紹興二十年松滋縣令呂令問移觀

   之名於大橋五花館在江陵縣城內錢易南部新書荊南城中舊有五花館待賓客之上

   萬卷閣在江陵縣治東明統志宋咸平初朱昂與弟協致仕於所居建此閣藏其手抄

   書萬卷故名釣臺在江陵縣東水經注龍陂北有楚莊王釣臺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東西

   漸臺在江陵縣東六十里劉向列女傳貞姜齊侯六昭王夫人昭王出遊留之漸䑓之上

   綘帳臺在江陵縣西南方輿勝覽漢馬融為南郡太守坐高堂施絳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今子城鼓角樓之西絳帳臺是其處也落帽臺在江陵縣西北龍山以晉孟嘉事築

   暑臺在江陵縣束北水經注赤湖東北有大暑臺高六丈餘縱橫八尺一名清署堂秀字層明

   通望周博遊者登之以暢遠情輿地紀勝宋臨川王義慶在郡築清署臺 按寰字記作大楚臺

   讀書臺在江陵縣東南北朝梁文範先生劉蚪讀書處名勝志江陵城東法相院五代時髙

   從誨建有讀書堂蓋本之南梁文範先生也濯纓臺有二一在江陵縣西唐相段文昌嘗

   於江陵街西見有大宅門枕流渠醉後濯纓而言曰我為江陵節度必買此宅衆皆笑之後果鎮荊

   遂買此宅時人呼為濯纓䑓一在監利縣北輿地紀勝楚屈原濯纓處董王臺在石首縣

   北五十里相傳董允與諸葛亮駐兵處繫馬臺在石首縣南八十里相傳岳飛討楊麼時

   在此繋馬章華臺在監利縣西北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杜須注臺今在華容城

   內水經注離湖側有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左邱明曰楚築䑓於章華之上章昭以爲章華

   亦地名也括地誌章華臺在荊州安興縣東八十里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華容世傳有章臺非也古

   章臺在今監利縣離湖上荊䑓在監利縣此渚宮故事昭王欲遊荊䑓司馬子期進曰荊臺之

   遊左江右湖前望獵山下臨方望其樂使人遺老而忘死願大王無遊焉明統志家語楚王遊荊臺

   庾臺在枝江縣東百里洲北輿地紀勝相傳庾子山宅吳相䑓在宜都縣南三

   里明統志呉相陸遜引兵屯此因建將軍臺在宜都縣北五里沙灣村周十餘丈相傳亦陸

   遜所樓霞樓在江陵縣西水經注江陵城西有棲霞樓俯臨通隍吐納江流縣志劉宋

   臨川王義慶建清德樓在江陵縣治前王應麟玊海後周長孫儉爲荊州刺史吏民請爲儉

   立清德樓建碑頌德詔許之雄楚樓在江陵縣北城上唐杜甫有西北城樓雄楚都句高

   氏因以名城樓或作楚雄樓非江漢樓在江陵縣城內高氏建劉恕十國春秋元貞元年

   樓於內城東門上曰江漢樓望沙樓在江陵縣城東南南平高季興建樓以望沙津名曰

   望沙陳堯咨更名仲宣樓曲江樓在江陵縣東南舊名南樓唐長史張九齡嘗登樓⿰貝⿹戈止 -- 賊詩宋

   張拭重建易名朱子有記竹林堂在江陵縣城內寰宇記竹林堂宋臨川王義慶所作梁元

   帝因而修之堂前有竹名桂竹其西有篠冬月抽筍似桂而辛博古堂在江陵縣東輿地紀

   勝在新東門外燕人田偉歸朝授江陵尉因家於此藏書至五萬七千卷黃魯直過之曰吾校禁中

   祕書游江南文士家圖書之富未有過田氏者望堂在宜都縣西北水經注夷道城東北有望

   堂地特峻下臨清江遊矚之名勝也百花亭在江陵縣東四十里名勝志江陵縣東梁家臺

   上舊有百花亭唐李頎詩云百花亭漫漫一柱觀登蒼幽棲亭在江陵縣城內宋朱昂致

  仕時所建陳堯咨為題其額曰幽棲江亭有二一在江陵縣城南大江北岸宋黃庭堅得吳城

  龍女詞處一在松滋縣治後唐杜甫孟浩然俱有詩杜息亭在公安縣西南斗隄一名公安

  山館一名少陵草堂因唐杜甫憩息於此後人建亭杜甫集大厯三年戊申正月去夔出峽三月至

  江陵秋移居公安名勝志中隄口有少陵草堂有亭曰杜息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館詩云雞鳴問前

  館蓋山館者古郵也繍林亭在石首縣西南二里黃庭堅題扁止渴亭在宜都縣

  南十五里山谷間有泉味甚佳行者於巖畔鑿竅得水止渴因以名亭合江亭在宜都縣

  北濱江唐建後圯元大德四年重建明嘉靖中重修孫光憲北夢瑣言唐路侍中巖鎮宜都後移鎮

  渚宮祖帳今江亭以官妓行雲等十人侍宴巖即於離筵作感恩多詞十首至今傳播猇亭

  在宜都縣北三十里大江北岸一名興善坊今名虎腦背市三國蜀志先主傳章武二年陸遜大破

  先主軍於猇亭孟撫莊在公安縣南門外宋孟珙開間荊襄曾置莊於此白蓮莊

  在公安縣北明戶部尚書鄒文武故居有荷池數十頃為一縣之勝王氏義門在石首縣

  東明初義民王堡之後累世同居禇都督義門在松滋縣境名勝志松滋有禇都督

  義門相傳是禇遂良子孫宋鄭獬有詩宋玉宅在江陵縣城西三里北周庾信居之庾信

  哀江南賦誅茅宋玉之宅羅含宅在江陵縣西北晉書羅含傳含轉荊州別駕以𪠘舍喧擾

  於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織葦為席而居名勝志今承天寺是其故址郭仲產宅

  陵縣東渚宮故事郭仲産為南郡從事宅在江陵城東十五里枇杷寺南其村亦名枇杷村

  鎮惡宅在江陵縣東五里今為靈曜寺宗少文宅在江陵縣東南史宗少文傳少

  文於江陵三湖立宅梁震宅在江陵縣東六十里江陵縣有多寶陂江漢志雲昔荊䑓處士

  梁震所居名梁家䑓胡安國宅在江陵縣北地名新店安國有宅於此子孫遂居焉元時

  曾復其家伍員宅在監利縣西北相傳宅中有倒插槐員奔呉時所植劉蚪宅

   滋縣境渚宮故事松滋縣陟屺寺即劉虯宅故址劉凝之宅在枝江縣東水經注枝江

   縣東二里有縣人劉凝之故宅陸法和宅在枝江縣東范儕精廬在枝江縣

   東北水經注富城洲上有道士范儕精廬自言巴東人少游荊土而多盤桓縣界惡衣麤食蕭散自

   得言來事多驗而辭不可詳人心欲見歘然而對貌言㝷求終弗遇也雖逕跨諸洲而舟人未嘗見

   其濟涉後東遊廣陵卒於彼土儕本無定止處宿憩一小庵而已弟子慕之於其昔遊共立精舍以

   存其韋宙別業在江陵縣東北夢瑣言唐相國韋公宙善治生江陵府東有別業良

   四美産最號膏腴而積稻如坻皆為𣻉穂鼉穴在公安縣西南廖解村盧溥江表傳公安有𤫊

   鼉鳴童謡曰白鼉鳴龜背平南郡城中可長生守死不去義無成及諸葛恪被誅弟融果刮金印龜

   服之而死名勝志三國時有靈鼉鳴此其穴也   前   纂修官羅家彥恭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裴鑑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