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三百四十五至三百四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百四十三至三百四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百四十五至三百四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百四十八至三百四十九

大清一统志

 荆州府

︹关隘︺古江关在宜都县西北荆门虎牙二山之间普通关在宜都县东北五十里旧

  设巡司今栽沙市巡司在江陵县东南十五里即古沙头市 本朝雍正七年移通判

  驻此入蜀记过白湖抛江至井子铺日入泊沙市自公安至此六十里自此至荆南陆行十里舟不

  复进虎渡巡司在江陵县西南二十里龙湾市巡司在江陵县东北

  一百二十里孱陵镇巡司在公安县东北六十里旧名孱陵驿白螺矶巡

  司在监利县东南一百四十里窑圻巡司在监利县西四十里分盐所巡

  司在监利县北七十里磨盘洲巡司在松滋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涔阳镇

  在公安县南以在涔水之阳而名藕池镇在石首县西五里涴市镇在松滋县

   朱家河在监利县西北四十里 本朝雍正十年移瓦子湾巡司驻此乾隆五十六年

   裁改主簿黄华戍在江陵县东四十里破冡戍在江陵县东南三十里大江东岸世

   说顾长康作殷荆州佐请假还东尔时例不给布颿顾苦求之乃得发至破冡遭风大败南史宋临

   川烈武王道规传徐道覆奄至破冡道规使刘遵为游军拒道覆自外横击大破之通鉴宋元嘉三

   年谢晦率众二万发江陵列舟舰自江津至于破冡灵谿戍在江陵县西南水经注江溪之

   会有灵谿戍背河面江西带灵谿故名西坪砦在枌滋县南九十里红崖子砦

   在松滋县南一百里旧设巡司今裁郝穴口在江陵县东南九十里旧设巡司乾隆五十六

   年裁改主簿油口在公安县东北水经注江水又东右合油口清江口在宜都县

   西北清江之右荆南驿在江陵县公安门外今裁归县孙黄驿在公安县西一里今

   裁归流店在枝江县东百里洲尾旧有驿今废草市在江陵县东镇流门外

  军市在江陵县东六十里高氏将倪可福屯兵于此蒲胥市在江陵县北郢城内南齐

  建校尉府于此左傅宣公十三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及宋宋人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超车及于

  蒲胥之市米市在石首县西五里杨林市在石首县西十里小沙市

  利县草坪市在松滋县东沙沱市在枝江县东二里江口市

  江县东八十里董市在枝江县东六十里亦谓之董滩口草埠市在枝江县东北一百

  二十白洋市在宜都县东十里大江北岸湾市在宜都县北十里清江北岸

  红花沱市在宜都县北三十里大江西岸周老嘴集在监利县北接安陆府濳

  江县

 ︹津梁︺沙桥在江陵县东草市通鉴晋义熙元年桓振自郧城袭江陵建威将军刘怀肃自云杜

  引兵驰赴与振战于沙桥又宋元嘉三年雍州刺史刘粹自陆道帅步骑袭江陵至沙桥周超率万

   人逆战大破之 本乾隆六年重修分水桥有二一在江陵县东镇流门外濠堤上明

   宏治中建一在县东南公安门外安兴桥在江陵县东三十里桥之下曰安兴港港侧市

   曰城河口皆以旧县得名又东二十里有华张桥相近有华筵桥又东十里有倪军桥又县东南四

   里有白云桥又有武安桥会通桥在江陵县西为众水会流处下有铁窗大渠龙陂

   桥在江陵县城北十五里人县东北二十里有王猛桥又五十里有新垱桥相近有郭公桥

   安桥在公安县东一里明永乐中建相近有石浦桥旧架木正统中易以石白马桥

   在公安县西南六十里明嘉靖七年人戸部尚书邹文盛重建改名恩波桥三穴桥

   安县西三十里明正统中建桥下为七门江水支流自虎渡口南入洞庭湖迳此黄钟桥

   在公安县南明正统中建 本朝乾隆十七年重修黄金桥在石首县南三里以近黄金堤

   而名本在黄金堤上本朝顺治间移于堤北照影桥在石首县西三里相傅汉昭烈帝孙

  夫人照影于此又县北五十里有吴王桥相传孙权所建燕家桥有二一在监利县东十五

  里一在县西十五里砖桥在监利县东十五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乾隆元年广济

  桥在监利县南门外明万历中建 本康熙五十年重修一名李公桥曹家桥

  利县东北三十里林长河上堤尾桥在松滋县东五里旧以板筑明宏治中易以石

  溪桥在枝江县东二十里花溪桥在枝江县西五里湘王桥在枝江县东北

  草埠市明湘献王建朝天桥在宜都县东二里官庄桥在宜都县南十里 本朝

  雍正九年修东溪桥在宜都县北十里大江渡在公安县东孙黄渡

  在公安县西南二里金牛渡在石首县南七里马公渡在监利县东石家

  渡在监利县西厐公渡在监利县西鸡鸣渡在监利县北虞氏渡

  在松滋县南六十里江口渡在枝江县东八十里白洋渡在宜都县东十里

  水港渡在宜都县南三十里接枝江县界清江口渡在宜都县北

 ︹堤堰︺新开堤在江陵县东一百二十里长四百五十丈李家埠堤在江陵县东自

  方城至镇流砥亘数千丈万城堤在江陵县西南自得胜台至玉路口工段极长乾隆五十

  三年九月江水暴涨溃决二十馀处水冲入城内不没者数版   命大学士阿桂驰往抚恤费

  帑金二百馀万两修筑完固永庆安恬金堤在江陵城东南二十里一名黄潭堤 本朝雍

  正六年发帑修水经注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遵善于防工使人

  打鼓远听之知地𫝑高下依傍创筑略无差失南史梁始兴王憺传天监六年荆州大水江溢堤坏

  憺亲帅将吏冒雨筑之雨甚水壮憺登堤叹息终日辍膳刑白马祭江神酹酒于流以身为百姓请

  命言终而水退堤立江陵志馀高氏修筑金堤厥后江𫝑改徙堤迁于外而看花台一带犹存古迹

  土人呼为高王古堤文村堤在江陵县东南五十里 本朝雍正六年发帑修并濬小柳口

   洪渔口柘林港林家桥等处柴纪堤在江陵县荆江北岸本朝嘉庆元年增修 荆

   江大堤在江陵县南 本朝嘉庆元年重修寸金堤在江陵县西龙山门外高氏将

   倪可福筑沙堤在公安县东自沙堤至调弦口凡四千一百馀丈其间藕池长头尤为要害

   大江御水堤在公安县东上接江陵下抵石首长一百里县治平旷宋端平三年孟珙

   筑堤以御水元大德七年竹林港堤大溃自是不时决溢迨明初修筑沿江一带堤塍西北接江陵

   上灌洋东南接石首新开堤堤长一万二千五百馀丈其间雷胜铭湾窑头铺艾家堰竹林寺二圣

   寺江池湖狭堤渊沙堤铺新渊堤郭家渊施家渊诸堤凡十一处尤为要害 本朝雍正六年发帑

   斗湖堤在公安县南又西南三里有油河堤又县北有横堤仓堤又东北有赵公堤五

   堤俱宋孟珙所筑此外又有杨公堤黄家湾堤太子庙堤俱 本朝顺治中修筑黄金堤

   在石首县南五里元大德中萨题勒密什所筑县南去洞庭湖一百馀里每秋霖泛涨辄至城下自

   筑黄金堤障之水患遂息此堤不特防御外浸亦利内泄因设桥闸以时启闭 萨题勒密什旧作

   萨德弥实今改正风火堤在石首县南二十里明正统六年白洋潭堤

   首县南相近有桥堰堤俱防洞庭湖水万石堤在石首县西五里下即万石湾宋县令谢

   麟所新兴堤在石首县西防竹林港水临江大堤在石首县北一名新开堤

   自县西北公安县界至县东列货山共长九千三百丈百家堤在石首县北四十里 本

   雍正六年发帑修并睿黄金桥剅口护城堤在监利县境长三千六百丈 本朝嘉庆

   元年重修程公堤在监利县境长一千四百七十九丈 本朝嘉庆元年重修朱家

   埠堤在监利县东三十里车木堤在监利县东四十里宋末大水决堤一夜大雷雨明

   日得雷车毂于其上邑人循毂迹为堤至今赖之此堤与瓦子湾堤皆捍江水上流防洞庭溢极为

   方安堤在监利县东骆家湾 本朝顺治七年瓦子湾堤在监利县东南

   八十新冲堤在监利县西南五十里黄师堤在监利县西四十里明正德十

   一年筑关邑利害最大堤工亦最钜嘉靖后屡决屡修明末尽圯 本朝顺治七年重筑蒲家

   台堤在监利县西 本顺治七年龙潭口堤在监利县北五里把火

   堤在监利县北五里 本雍正五年发帑修孙家月堤在监利县东北 本朝干

   隆十八年拓筑三十年重修 按此堤例系民修乾隆五十三年荆州江水异涨   特命发帑

   三万两与荆州堤工一律修筑大山坡月堤在监利县下乡又有张家峯月堤俱 本

   朝雍正六年发帑筑何家月堤在监利县下乡 本乾隆九年发帑筑孙张王

   公月堤有二道在监利县东乡 本乾隆五十三年发帑修大堤在松滋县东自

   堤尾桥至江陵之虎渡口长亘八十馀里本朝雍正六年发帑筑又新筑孟堰坑月堤五通

   庙堤在松滋县境省志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堤凡十九处皆堤防要害百里

   洲堤在枝江县东东自百里洲历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皆有堤而蒋斗湾尤

   要害县志上下二洲旧皆沿洲筑堤以防水决明万历中于洲尾流店作闸门泄水又于大堤外作

   护浪小堤遍植榆柳固岸后为江水所决至今不时修筑古城脑堤在枝江县东北自董

   滩口土台古城脑而下至灌子滩皆有堤而古城脑尤要害毛家堰在宜都县南二里长

   三百鲁家陂堰在宜都县东北三十里长二百七十丈县境尚有邹公三亭王家寺

   庄任家清水官郭易家等堰凡十有七西垸在石首县西又西有高家垸郝家垸里平垸官

   毛老垸在石首县距城七十里 本朝嘉庆元年因水漫冲缺新建月堤一道长二百

   五十梅肇垸在石首县北三十里长三千九百丈又有杨林琓 本朝雍正六年发帑

   太平垸在松滋县东相近有太来垸俱 本朝雍正六年

  ︹陵墓︺︹南北朝︺︹梁︺元帝陵在江陵县南南史元帝纪梁王詧以车一乘葬于津阳门

   ︹后梁︺宣帝陵在江陵县北四十里纪山明帝陵在江陵县北四十里宣帝

   西︹周︺楚穆王冡在枝江县西二十里楚庄王冡在江陵县西龙山乡

   康王冡在江陵县东舆地纪胜在郢城西楚平王冡在江陵县东一百二十里

   楚怀王冡在枝江县东百里洲孙叔敖墓在江陵县城内后汉书郡国志南郡

   江陵注皇览曰孙叔敖冡在城中白土里楚樊妃墓在江陵县西唐张九龄曲江集郢城

   西北有大古冢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时诸王而年代久远不复可识惟直西有樊妃冢后人为植

   松柏故行路尽知之︹汉︺胡宠墓在监利县西北水经注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

   太传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赵岐墓

   陵县东南后汉书赵岐傅岐年九十馀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

   像居主位皆为赞颂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笔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

   下讫便掩注冢在今荆州故郢城中︹晋︺范西戎墓在监利县西北水经注夏水历范西

   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冡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宏之荆州记刘

   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

   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经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南

   北朝︺︹北齐︺颜之推父母墓在江陵县东草市︹唐︺刘度墓

   陵县东山南度唐进士官尚书︹五代︺︹南平︺高氏三王墓在江陵县西龙山乡

   郝泉里武信王季兴文献王从诲正懿王保融也︹宋︺唐介墓在石首县西北龙山

   观墓在石首县东南谢麟墓在石首县西张商英墓在宜都县东白洋市

   姚肩墓在枝江县东上百里洲史子翚墓在枝江县西二十里︹明︺杨溥

   墓在石首县西十五里高陵冈邹师颜墓在宜都县西北清江北岸三里伍文

  定墓在松滋县南云台山袁宏道墓在公安县东北

 ︹祠庙︺江神祠在江陵县东南乾隆五十四年敕建   御书扁额曰恬流普卫

  汉景帝庙在枝江县南紫山上楚庄王庙在江陵县东南沙市于公祠

  在江陵县东南沙市祀汉于定国马伏波祠有三一在江陵县东草市一在石首县西

  南一在监利县北八十里祀汉马援刘公祠在江陵县东南沙市祀汉刘昆吴王庙

  在石首县东南东山关帝庙荆州府城关庙有五一在公安门内一在掷甲山一在南门内

  一在石马头一在草市石马头之庙最古惟在南门内者相传其地即关忠义督荆州时府基明初

  建万历中重建 本朝顺治七年重修雍正十年又修并増建祠宇于后乾隆五十三年发帑重修

  又嘉庆元年于荆右卫署旁掘出铁炮经畺吏奏请另建新庙一座 谨按关忠义都督荆州威镇

  华夏而忠义昭垂灵祐显著 本朝尊崇之典视古加隆原本仍与张桓侯并载入名宦志内不足

   以昭敬祀故谨附识于此馀详山西解州张桓侯祠在宜都县西祀汉张飞晋三

   公庙在江陵县西唐江陵尹吕𬤇建祀晋羊祜杜预陶侃有记元结撰复人即祀𬤇于西偏

   李卫公祠在石首县东龙盖山上祀唐李靖韩文公祠在江陵县东南沙市

   祀唐韩愈成公祠在江陵县城内李昉册府元龟唐天祐中朱全忠奏成汭死于王事请与

   杜洪俱立庙祀倪公庙在江陵县西五里祀南平将倪可福以筑堤有功祀之寇莱

   公祠在公安县东北祀宋寇准宋史冦准传准既卒归葬西京道出京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

   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皆生笋众因立庙祀之三相祠在公安县东北祀宋

   冦准孟珙元廉希宪包孝肃祠在江陵县东草市祀宋包拯胡安定祠

   滋县城内儒学中祀宋儒胡瑗岳忠武王祠在石首县西祀宋岳飞朱子祠

   有二一在监利县东南一在松滋县南九十里

 ︹寺观︺长沙寺在江陵县城内晋永和中郡人滕畯舍宅建畯故长沙太守因名长沙寺内有

  阿育王像屡著灵异后移置天皇寺天皇寺在江陵县东梁建今改名乾明寺唐杜甫诗集

  自注此寺有晋右军书张僧繇画孔颜十哲形像渚宫故事荆州天皇寺图卢舍那佛像夜有奇光

  发于屋壁又于柏堂内图孔颜十哲像或谓释门之内何写素王之容僧繇笑曰吾诚偶然安知其

  不利于后也及后周灭二教梁为附庸荆楚祠宇莫不拆毁惟天皇寺有宣尼像遂为国庠时人叹

  其先庄严寺在江陵县东南沙市唐贞元中建曽口寺在江陵县西南曾口

  南北朝梁建静胜寺在江陵县西十五里唐咸亨间建纪山寺在江陵县北隋

  开皇中建承天寺在江陵县西北晋永和中建洪迈容斋四笔黄鲁直初谪戍涪既得归而

  湖北转运判官陈举以时相赵挺之与有小怨讦其所作承天寺塔记以为幸灾遂除名羁管宜州

  陟屺寺在江陵县东北三十里南北朝梁建双田寺在公安县西南唐建二圣

  寺在公安县东北一名兴化寺一名万寿寺又名光孝寺晋太和三年建寺凡数迁初在江边唐

  建于梅园明洪武中水倾溃复徙椒园吴封寺在石首县东六十里东山三国吴建

  堤寺在石首县南二十里梁建高陵寺在石首县西十五里高陵冈梁天监元年

  白犊寺在石首县西四十里晋建玉田寺在石首县西楚望山下唐乾元二年建院

  宋改为寺 本朝顺治初重修福田寺在监利县东又有紫微寺宋王十朋皆有诗

  汉寺在监利县治西南开利寺在松滋县东三里又相近有报恩寺苦竹寺

  在松滋县南九十里净居寺在枝江县东十里等界寺在枝江县东南元延祐中

  传庆寺在宜都县东十里三国吴建明末毁本朝顺治初重建又县东三十里有法

  涌寺元建大晖观在江陵县西北大晖山上元妙观在江陵县城内东晋永和二年

  建元至正二年重修太平观在公安县东宋建修真观在石首县南宋建

  台观在监利县北唐罗隐有诗上清观在监利县治西北宋政和间建双泉观

  在枝江县南五里紫山佑圣观在宜都县治西唐建

 ︹名宦︺︹汉︺萧育兰陵人哀帝时南郡江中多盗贼拜育为太守育威信素著至南郡盗贼解散

  刘昆陈留东昏人光武帝时为江陵令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法雄

  扶风郿人元初中迁南郡太守断狱省少户口増益马融扶风茂陵人桓帝时为南郡太守教

  养诸生常以千数︹三国︺︹汉︺张飞涿郡人曹操入荆州昭烈帝奔江南操追之及于当

  阳之长坂帝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敌皆无敢近之者帝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后

  转任南郡廖化襄阳人为关忠义主簿关败属吴思归昭烈帝乃诈死因扶持老母西行遇帝

  于秭归帝以为宜都太守︹吴︺陆逊吴郡吴人孙权时领宜都太守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

  得所逊上疏乞普加抽擢权纳其言以破蜀汉功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朱然

   丹阳故鄣人孙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曹真等来攻围守六月不能克由是然名震敌国封当阳侯

   子绩袭业拜平魏将军乐乡督魏王昶率众攻江陵城不克而退绩追昶及于纪南雷谭

   都太守政令严肃威镇境外虞忠会稽馀姚人为宜都太守晋伐英与陆晏陆景坚守不下

   城溃被害︹晋︺罗含桂阳来阳人为荆州主簿桓温临州𥙷征西户曹参军温尝使含诣江夏

   太守谢尚有所检劾含还温问所劾事含曰公谓尚何如人温曰胜我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耶故

   一无所问转州别驾后迁宜都太守桓冲谯国龙亢人孝武帝时为荆州刺史移镇上明使其

   兄子石䖍伐苻坚襄阳太守阎震擒之又使朱绰讨平竖将郝贵降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卒于江陵

   兄子石民监荆州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苻坚既破子丕僭号石民遣将斩之复讨丁零翟辽斩

   乞活黄淮以前后功进左将军罗企生䂊章人殷仲堪镇江陵桓元攻之仲堪以企生为谘

   议参军仲堪走元至荆州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日我是殷侯吏何面目

   复就桓求活元即收企生问何言曰乞一弟以养老母许之又谓曰吾相遇厚何以见负对曰使君

   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口血未干而生奸计力劣不能翦除凶逆恨死晚也

   元遂害之先是元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母即日焚裘刘道规彭城人宋武帝

   少弟义熙中为荆州刺史卢循党荀林寇江陵桓谦亦自蜀来寇道规乃会将士告曰欲去者不禁

   因夜开城门众咸惮服莫有去者于是率众斩谦遣谘议刘遵追荀林斩之巴陵初江陵士庶皆与

   谦书言城中虚实道规一皆焚烧众乃大安︹南北朝︺︹宋︺刘义庆道规嗣子封临

   川王元嘉九年为荆州刺史始至及去镇迎送物并不受州统内官长亲老不随在官舍者一年听

   五吏饷家在州八年为西土所安刘义李武帝少子封衡阳王元嘉十六年为荆州刺史

   先是师旅应接府库空虚义季蓄财节用数年复充二十一年徴为征北大将军发州之日帷帐器

   服诸应随刺史者悉留之朱修之义阳平氏人孝武时为荆州刺史修之立身清约百城贶

   赠一无所受惟以蛮人宜存抚纳有饷皆受得辄与佐吏赌之未尝入已去镇之日计在州以来燃

   油及私牛马食官榖草以私钱六十万偿之︹齐︺萧嶷高帝子宋末为镇西将军都督荆州

   刺史省停府州仪迎物遣免士庶相告讦坐执役者三千馀人见囚五岁刑以下不连台者皆原遣

   以市税重多所宽假建元元年赦诏未至嶷先下令蠲除部内昇明以前逋欠庾荜新野人明

   帝时再为荆州别驾清身率下杜绝请托妻子不免饥寒帝手敕褒美︹梁︺萧秀武帝弟封

   安成郡王天监七年迁荆州刺史立学校招隐逸是岁魏县瓠城人反司州刺史马仙琕签荆州求

   应赴秀曰待敕非应急也即遣兵赴之沮水暴长败田以毂三万斛赡之散遣贫老单丁吏百馀人

   百姓甚悦荆州尝苦旱咸欲徙市开渠秀乃责躬亲祈楚望俄而甘雨即降遂获有年秀弟恢封鄱

   阳郡王为荆州刺史尝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屏藩而巳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今之王侯不守藩

   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者咸服萧憺武帝弟齐和帝时率雍州将吏谕降萧璝诏以

   为都督荆州刺史梁天监元年加安西将军封始兴郡王广开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辞讼

   皆决于俄顷曽无留事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坏憺亲率将吏冒雨筑之邴州南岸数百家水长惊走

   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州人乃免又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种粮是岁

   嘉禾生于州界韦叡京兆杜陵人天监七年为南郡太守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还军为魏人

   所蹑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安陆魏人乃退孔休源会稽山阴人武帝时为晋

   安王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府事帝敕王曰孔休源人伦仪表汝年尚幼当每事师之寻始兴王憺

   代镇荆州复为憺府长史太守行府事如故在州累年平心决断请托弗行范缜南乡舞阴

   人为宜都太守性不信SKchar神时夷陵有伍相祠汉三神庙缜下教断不祠乐子云南阳淯阳

   人家居江陵承圣末为江陵令魏克江陵众奔散呼子云子云曰不如守以死节遂仆地卒于马蹄

   ︹西魏︺长孙俭河南洛阳人文帝时授荆州刺史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之

  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谓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前肉𥘵自罚舍璨

  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陈︺陆子隆吴郡人文帝时迁都督荆州刺史荆州新置居

  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立城郭绥集夷夏号为称职︹周︺崔士谦博陵安平人天和中授江

  陵总管荆州刺史外御强敌内抚军人风化大行号称良牧卒于州阖境痛惜之立祠堂四时享祭

  ︹隋︺乞伏慧鲜卑人高祖时为荆州总管其俗轻剽慧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

  世康京兆杜陵人高祖时拜荆州总管为政简静百姓爱悦达奚长儒代人开皇

  中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岁馀卒官

  谥曰杨汪宏农华阴人高祖时历荆州刺史听政之暇必延生徒讲授︹唐︺李靖

  京兆三原人萧铣据江陵武德四年靖率轻兵五千破之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或请靖籍铣

  将拒郸者家𬁼以赏军靖止不籍由是江汉列城争下以功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李孝

  恭高祖从子武德四年平萧铣迁荆州大总管置屯田立铜冶百姓利之弟坏代为荆州都督政

  务清静岭外酋豪皆如约不敢为乱苏良嗣京兆武功人高宗时迁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

  怪竹江南所过纵暴至荆良嗣囚之上书言状帝下诏慰奖取竹弃之杨元炎阌乡人武

  后时为荆州长史迁州刺史咸有风绩张东之襄阳人武后时为荆州长史狄仁杰以宰

  相才荐之李暠陇西成纪人武后时为枝江丞张东之称为帝宗千里驹韦虚心

  万年人景龙中为荆州长史有乡豪负𫝑干法虚心籍其赀入之官韩朝宗京兆长安人明

  皇时迁荆州长史喜识拔后进李白有与韩荆州书张九龄韶州曲江人开元末贬荆州长

  史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吕𬤇河中河东人肃宗时拜荆州长史建请荆州置

  南都诏可于是更号江陵府以𬤇为尹置永平军万人遏吴蜀之冲以湖南之岳潭郴道邵连黔中

  之涪凡七州隶其道𬤇为治不急细务决大事刚果不挠号令严明赋敛均一故阖境无盗贼民歌

   元结河南人肃宗时以水部员外郎佐荆南莭度使吕𬤇府甚有声绩卢景亮

   幽州范阳人张延赏节度荆南表为枝江尉掌书记韩愈邓州南阳人贞元末为江陵法曹参

   裴潾河南闻喜人力谏宪宗饵方士金丹贬江陵令王潜相州安阳人穆宗时节度

   荆南疏吏恶榜之闾里杀尤纵者分射三等课士习之不能者罢故无冗军杜悰京兆万年

   咸通十四年为荆南节度使秦匡谋讨蛮兵败奔悰悰劾其不能伏节诏斩匡谋︹五代︺︹南

   平︺梁延嗣京兆长安人少事高季兴充衙内马步都指挥使劝继冲纳土于宋︹宋︺卢

   怀忠河间人太祖将出师遣怀忠使荆南还奏即以为前军步军都监荆湖平判四方馆事知

   江陵府四年伐蜀以供亿之劳充客省使郭贽襄邑人太宗时知荆南府俗尚淫祀属久旱盛

   陈祷雨之具贽始至命悉彻去投之江不数日大雨陈恕南昌人太宗时知江陵府大发群吏

   奸赃郡内惕息雷有终郃阳人淳化中知江陵府西征李顺命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

   马事调发规画皆有节制张逊高唐人李顺乱命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峡路漕卒二千

   人聚江陵或告其谋夑以应蜀议尽诛之逊止捕斩首恶馀党亲加抚慰太祖嘉之张齐贤

   𡨚句人太宗时知荆南府敏于吏道庭无滞讼邵日华桂阳人太宗时通判荆南赐绯鱼

   嵇适宋城人为石首主簿民有父子坐重系府檄按之适抵其父而子获免父死假人言日主

   薄仁人也行且生贤子明年生颖为翰林学士宋太初晋城人咸平初知江陵府蛮寇扰动

   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王子融益都人真宗时知荆南府盗张海緃掠襄邓至荆门子融

   阅州兵将迎击之贼引去马亮合肥人真宗时再知江陵府有智略敏于政事徐的

   人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一夜十数发的籍其姓名使相保任日尔辈递相

   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洗马欧阳景猾横不法的发其奸窜之岭外李若谷

   丰人天圣中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

   以法监司右𫎇正奏徒若谷潭州王质单父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尝摄江陵府或诉民约

   婚后期民言贫无资以办质问其费出私钱舆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迫饥寒至此质命取衣

   衣之遣去鲜于侁阆州人为江陵右司理参军唐介称其名于上官交章论荐侁盛言左参

   军李景阳枝江令高汝士之美乞移与之介益以为贤余良肱分寕人调荆南司理参军

   属县揃杀人者自诬服良肱验尸舆刃疑之请自捕逮未几更获真杀人者民失财物逾十万逮平

   民数十人方署榜掠号呼或有附吏耳语良肱急捕之赃尽得张颉桃源人为江陵推官岁旱

   饥朝廷遣使安抚颉条献十事活数万人魏瓘知荆南府时下溪州蛮彭士义叛将发兵讨除

   瓘条上三䇿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攻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瓘议谢麟瓯寕人调石首令县

   苦江水为患麟叠石障之人得安堵号谢公堤王回仙游人调松滋令荆沔俗用人祭鬼回捕

   治甚严其风遂革杨时将乐人张舜民在諌垣荐为荆州教授程千秋河南人徽

  宗时知公安县时群盗起千秋率民御之岳鄂鼎澧皆赖以安解潜绍兴元年荆南府奏辟

  宗纲樊宾措置屯田其后荆州军食仰给省县官之半焉王彦上党人绍兴五年知荆南府充

  归峡荆门公安军安抚使自蜀买牛千七百头授官兵耕营田八百五十顷分给将士有差

  弼永嘉人高宗时知荆南府剧盗伍俊既降复叛弼诱至斩之范如圭建阳人高宗时

  通判荆南府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冦乱后时蠲口钱百未还一二议者希秦桧意遽增之积逋数十

  万如圭白帅悉奏蠲之刘琦德顺军人高宗时知荆南府凡六年军民安之江陵县东黄潭

  涨溢琦命塞之斤膏腴田数十亩流民自占者几千户李道相州人高宗时以所部戍荆南

  府代刘琦为御前诸军统制金将刘士萼屯光化境道掩击焚其舟萼遁去滕琛高宗时知

  松滋县迁县冶建庙学为政有方民怀其惠赵雄宾州人孝宗时知江陵府请城江陵城成

  而民不扰张栻绵竹人孝宗时知江陵府安抚本路一日去贪吏十四人湖北多盗栻首劾大

   吏纵贼捕斩奸民之舍贼者令其党相捕告以除罪群盗皆遁郡濒边屯礼遇诸将加恤士卒勉以

   忠义众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捕得数人中有北方亡奴栻曰无使疆场之事其曲在我命斩

   盗以徇而䌸其亡奴归之北劾信阳守刘大辨虚増所招流民之数请论其罪章累上大辨易他郡

   栻遂求去张孝祥乌江人孝宗时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以息水患置万盈仓以

   储漕刘甲龙游人孝宗时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

   之为北海太祖尝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辛弃疾

   人慷慨有大略孝宗时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光宗时复知江陵府刘宰金坛人绍兴中调江

   陵尉岁旱赈荒邑境多所全活禁绝巫风妖术令改业为农缘事出郊与吏卒同疏食饮水去官惟

   筐藏主簿赵师秀倡和诗而已袁枢建安人庆元中知江陵府江陵岁为巨浸枢为室庐徙民

   居之种木数万以为捍蔽吴猎醴陵人开禧中江陵告饥除猎荆湖北路安抚知江陵府请出

   大农十万𦈏以赈饥遣人招商分籴为平粜计金攻襄阳荆为重镇乃修成高氏三海筑八匮上下

   分注之水𫝑四合可限戎马金人围襄阳德安再侵竟陵猎遣卒分援又调大兵及忠义保捷分道

   夹击金人遂去德安襄阳之围皆解吴㬢反猎请以王大才彭辂任西事仍分兵抗均房诸险漕粟

   归峡以待王师李大性四会人嘉定中知江陵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饥馑疾疫相

   ⿰纟⿱𢆶匹 -- 继大性首议赈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蠲放虚羡十有四万五千𦈏流移复业者皆奏免征榷劾毁

   两路戎司冒受副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左选一清江陵钱重楮轻民持赀入市有终日不得

   一钱者大性奏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泉货流通民始复业宇文绍节广都人嘉定中

   除湖北京西宣抚使知江陵府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绍节至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緃

   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张洽清江人嘉定中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洽请行推排法令民

   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后十馀年讼者犹援以为证

   赵方衡山人权江陵府增修三海八匮以壮形𫝑进秘阁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使

   兼权荆湖制置使时金偪于兵计必南徙方筑堡荆门东西两山上增戍以遏其冲刘愚

   人调江陵府教授早晩为诸生讲论同僚相率以听秩满贫不能归吴渊宣州人理宗时知江

   陵府兼夔路䇿应大使调兵二万往援川蜀其后力战于白河沮河王泉孟珙枣阳人理宗时

   为镇北军都统制元攻江陵围急诏先遣张顺渡江珙以全师继之破砦二十有四还民二万嘉熙

   元年封隋县男兼知江陵府京西湖北安抚副使诏珙收复襄阳指授方略发兵深入所至以捷闻

   四年进封子后复自夔帅知江陵府以城东无隘可守修复内隘十有一别作十隘于外障沮漳之

   水而东之俾绕城北入汉三海遂通为一随其高下为匮蓄泄三百里间土木之工百七十万民不

   知役后卒于江陵邹永年知松滋县政令清肃道不拾遗吏民畏而爱之汪立信

   六安人理宗时辟荆南制置使干办制置赵葵为马光祖所诬立信力争不得投劾去后为荆湖安

   抚制置知江陵府襄阳被围急立信上疏请益安陆府屯兵凡边戍皆不宜抽咸移书责贾似道似

   道终斥之杨霆醴陵人知监利县立决疑狱辟荆湖制置干官帅吕文德常试以兵事口占授

   吏顷刻成案文德惊服即荐除通判江陵府庶务业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暇日诣郡庠与诸生

   讲学又取隶官闻田増益廪稍选民之强壮者农𨻶训练之亲阅试行赏激励皆获其用司马

   梦求叙州人咸浮末调江陵沙市监镇沙市距城十五里恃水为防德祐元年湖水涸元兵横

   遏中道乘南风纵火都统程文亮逆战降梦求朝眼望阙冉拜自经死孟纪德佑元年为都

   统元兵破沙市城死之︹元︺许楫忻州人廉希宪镇江陵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

   以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巳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胡祇遹

   人至元中为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有佃民诉田主谋为不轨祇遹察其𡨚生告者畅师文

   南阳人至元三十一年为山南道肃政廉访使松滋枝江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师文悉罢其役

   驸马家人恬𫝑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毛好义成宗时知公安政事严明令行禁止

   萨题勒密什大德间知石首县劝民力穑建学造士开水道以疏江流筑堤护之 萨

   题勒密什译见前王都中福寕州人武宗时为荆湖北道宣慰副使适岁大祲躬履山谷

   拯饥民赖全活者数十万卜天璋洛阳人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拜山南道廉访使厉

   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时榖价顿涌乃下令勿损榖价𦗟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

   显文知公安县恪守清节后罹兵变饯馑一家沦丧而洁身守义终不以利禄动心布琳

   尼敦累官至山南廉访使治中兴每按部威惠翕至正十二年冦侵中兴射之多死贼稍退

   明日复拥众来袭东门与战被执不屈而死 布琳尼敦旧作卜理牙敦今改正尚都

   为中兴路判官冦杀主将布琳尼敦尚都出击之既而东门失守反斗力屈贼执之使降尚都大骂

   贼怒刳腹刲肉而死 布琳尼敦译见前︹明︺周政洪武初知荆州府招集流亡修治学校政

   声远陈献铜梁人洪武中知监利县有司造官楮民病之献奏减大丰陈直方

   应城人洪武初任石首教谕具知人鉴于弟子中许杨溥有公辅器后果为名相王满

   洪武二十二年知枝江县复设县治造廨舍兴学校劳绩懋著刁鹏祥符人永乐中知荆

   州府在任九年门无私谒囊无赢帛凡所设施皆有条理范理天台人宣德中知江陵县民累

   逋租十四万上官徴之急不能偿时将卒垦田立户号曰畸零不供役理定其等谕令各出雇役未

   因以偿租逋毕完县当孔道理为治清肃权贵过者无敢渔一钱马祥汲县人正统初知石

   首县公平仁恕吏畏民怀张嵓上虞人正统中知荆州府果于有为事苟利民不恤丛怨毅然

   为之秩二满民乞留诏増二秩再任张恺寕波人正统中知江陵县兴学校建公署革弊釐奸

   吏民畏服俞雍武进人正统中知公安县清介有志节自奉甚约而爱民甚挚定徭赋之则区

   画详尽除道成梁百废具举尤慎于用刑民感其慈惠钱昕苏州人天顺中知荆州府江陵

   潜江水溢昕筑黄潭堤捍之长亘几百里暇即课诸生讲学所成就多知名士石敏中

   人成化中知松滋县岁饥发赈江涨増筑堤防会郧襄盗起军供旁午敏中措置有方民不告病

   杨德修长寿人宏治中为松滋训导训迪有方寒暑课业不辍边贡历城人正德初

   知荆州府廉静自守事集而民不扰政宽而下不欺蒋瑶归安人正德中知荆州府公明廉介

   士民畏服闻母丧即日就道荆民怀其德立祠祀之姚隆嘉定人正德中知荆州府七年民女

   事集以忤当路免民老幼遮道泣送后立祠祀之与刘永蒋瑶称三贤守邵经邦仁和人嘉

   靖初以工部主事榷税荆州府甫三月税额己满遂启关任民商出入远近称之李元阳

   大理人嘉靖中知荆州府旧堤圯七州县皆患水治之无成绩元阳身任之再期而成及忧归一府

   皆垂涕远送立祠祀焉牛恺六安人嘉靖间知石首县听讼明断承天府营献陵恺供役区

   画尽善邑人赖之李纯朴定远人嘉靖间以御史谪知监利县甃砖城建大观书院

   贤汝阳人嘉靖末知荆州府大水民饥遍行村落计口给赈已而筑堤捍水疏渠溉田民深德之

   大盗杨胜德黄中等为乱贤单车诣胜德垒谕降之中等相率归附周宗武临川人隆庆中

   知宜都县毁淫祠神像改建正心书院朱正色南和人万历中知江陵县始治县即力行

   条鞭法凡赋税不便民者尽蠲之时起复张居正中官赍诏至从人甚众正色令吏籍其名谓之曰

   若已悉载我籍有鱼肉百姓者即疏尔罪诸恶悚栗而退杨云才临桂人万历间知公安县

   狱讼不用勾摄质民于庭数言立决清丈田粮单骑郊行履亩定税著为令甲尝置釡数十于庭村

   民入城输纳不觅逆旅炊食已即返故民诣县如归萧以裕清江人万历中知宜都县时遣

   中官征督旧逋擅开红花沱金矿民震扰以𥙿请于抚按上疏罢之高斗枢鄞县人崇祯初

   知荆州府流冦来逼无一卒可用乃籍民为兵出旧炮百馀置城上遍试之适贼哨骑至闻声惊遁

   部议核屯田之役于民者征其旧赋斗枢力持不可乃止罗安邦荆州守将崇祯十二年杨

   嗣昌檄救夷陵柞谷深入遇贼香油坪𬒳围援绝军覆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

   胡鸣冈绩溪人崇祯十四年知枝江县李自成陷荆州府遣使说之降鸣冈焚其书囚

   伪使于狱后出城巡徼船卒谋叛夺其印献贼鸣冈卒不屈贼改容谢之去撖君锡

   人明末为荆州府训导十六年冬十二月李自成陷府城文武吏皆先期遁贼帅罗汝才搜学宫见

   君锡长髯伟躯端坐明伦堂上询知与己同乡贯诱之降君锡骂曰贼奴岂不知世有不畏死男子

   耶子朝廷命官谁与尔贼为桑梓者汝才恚甚䌸系公安门外贼营桅树上历三昼夜君锡骂愈厉

   汝才执弓射之君锡徐谕曰死非我所惧但我学官当死文庙侧耳贼遂捽置城内云路坊下割舌

   断臂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方 应武昌人以武举为巡抚宋

   一鹤所擢官都司授精兵三百防守号远洋营崇祯十六年闯贼据襄阳遣人招降不从贼数万骑

   攻城三日城陷应星被执诱以伪职大骂死之

 ︹本朝︺甘文奎丰城人顺治初官荆襄道参议以计擒贼首王魁等其党深衔之乘文奎受代

  出署遂破城䌸之去极刑逼降文奎厉声骂不屈死之赠光禄卿荫张占鳌山西人贡

  康熙三年任荆州通判值剿流贼郝揺旗于郧阳山中占鳌督䬲从贼突犯大营官军失利占鳌

  坚守军储不为动被执贼露刃胁降占鳌怒叱之遂遇害   诏赠湖广按察司佥事荫一子入

  

 ︹人物︺︹汉︺胡刚南郡华容人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农马宫辟之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

  悬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间后莽败乃归乡里刚六世孙广字伯始历任四公封育阳

  安乐乡侯蒯越字异度南郡人刘表为荆州刺史请与谋画使越诱宗贼帅至者十五人皆斩

  之复与厐季说降江夏贼陈虎江南悉平曹操平荆州以为光禄勲封侯︹三国︺︹汉︺霍峻

  字仲邈枝江人初依刘表表卒归昭烈帝帝以峻为中郎将守葭萌城刘璋将向存等攻围峻一年

   不能下出击大破之斩存昭烈帝定蜀以为梓潼太守卒官还葬帝亲率臣僚吊𥙊子弋字绍先后

   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尽言规誎甚得切磋之体领永昌建寕太守还统南郡进安南将军魏

   之入蜀弋请勤王不得最后始降冯习字休元南郡人随昭烈帝入蜀帝东征吴习为领军

   大败于猇亭死焉董和字幼宰枝江人昭烈帝定蜀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

   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死之日家无儋石亮甚追思之董允字休昭和子后主时

   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将北征迁为侍中领虎贵中郎将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以侍中守尚书

   令卒︹晋︺朱詹江陵人性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檀𫀆抱犬而卧

   志不废业卒成学士︹南北朝︺︹宋︺甄恬字彦约江陵人数岁丧父哀感若成人家人以

   肉汁和饭饲之恬不肯食年八岁恨不识父悲泣累日忽若有见言形貌则其父也家贫飬母尝得

   珍羞及居丧庐墓有白鸠白雀栖宿其庐州将始兴王憺表其状诏旌表门庐加之以爵位官至安

   南行参军刘凝之字隐安枝江人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野外非

   其力不食辟召一无所就荆州年饥衡阳王义李虑凝之馁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

   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一旦携妻子汎江湖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陈︺

   宗元饶江陵人少好学以孝闻武帝时为廷尉卿尚书左丞宣帝初迁御史中丞性公平善

   持法吏有犯法政不便时者随时纠正多所禆益迁南康内史后为吏部尚书︹唐︺蔡允恭

   江陵人后梁左民尚书大业子工为诗仕隋历起居舍人炀帝有所赋必遣教宫人允恭耻之数称

   疾由是疏斥贞观初除太子洗马著后梁春秋刘洎字思道江陵人贞观中为尚书右丞累加

   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欲闻已过洎曰顷上书有不称旨或面穷诘无不羞汗恐非所以开言路帝称

   善及征辽东诏兼左庶子辅皇太子监国岑文本字景仁江陵人父子象为人讼不得申文

   本年十四诣司隶理𡨚辨对哀畅命作莲花赋文成合台嗟叹遂得直性沉敏善文辞贞观中擢中

   书舍人诏诰皆所草定敏速过人迁侍郎封江陵县子逾年为中书令从伐辽东至幽州病卒谥曰

   宪生平口未尝言家事或劝其营产业叹曰吾汉南一布衣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俸入已重尚

   何殖产业耶岑长倩文本从子永淳中累官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后时加特

   进辅国大将军和州浮图上大云经著革命事后诏天下立大云寺长倩争不可罢为武威道行军

   大总管征吐蕃未至召还下狱来俊臣诬以谋反见杀睿宗立追复官爵备礼改葬俞文俊

   冮陵人垂拱三年新丰县有山涌出武后以为休徴名曰庆山四方毕贺文俊上言陛下以女主处

   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太后怒流于岭外后为六道使所

   岑参文本之后天宝中进士工诗官右补阙论斥权佞代宗时出刺嘉州杜鸿渐表为幕

   职终于蜀戎昱荆南人至德间以文名登进士第卫伯玉辟为从事京兆尹李銮欲妻以女命

   改姓昱拒之建中间历辰䖍二州刺史刘蜕字复愚荆南人荆南岁解举人多不成名蜕始

   及第号破天荒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崔道融荆南人为永嘉令累官右𥙷阙唐末不仕

   朱梁避地入闽︹宋︺夏侯嘉正字会之江陵人太平兴国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尝使巴陵

   作洞庭赋人多传写端拱初太宗召试词赋擢为右正言直史馆禇彦逢江陵人五世同

   居兄弟五人皆年七十馀至道中转运使表其事诏𥙷彦逢教练使朱昂江陵人好学有清节

   聚书至多号朱万卷咸平二年拜工部侍郎致仕诏本府岁时存问命其子正辞知公安县以便侍

   高怿字文悦季兴四世孙十三能属文通经史百家从种放受业放奇之不敢处以弟子

   行范雍建京兆府学召怿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张景字晦之公安人少从河东柳开游悉出家

   书𢌿之嗜学益力与孙仅朱严辈相切磨真宗诏有司征天下士景居首列为房参二州文学参军

   转宝应簿后摄理真州事所著有洪范王霸论数十篇崔遵度字坚白江陵人纯介好学

   太平兴国进士累官左司谏于𫝑利泊如也仁宗时寿春王开府命遵度与张士逊并为王友官至

   判司农寺厐天祐江陵人以经籍教授里中父疾天祐割股食之疾愈复丧明天祐又复舐

   之父年八十馀大中祥符四年卒天祐负土封坟结庐其侧昼夜号不绝声知府陈尧咨上其事诏

   旌门庐筑阙表之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合钱以赙介尚年幼谢不取擢第

   官平江令调知任邱县通判德州转殿中侍御史劾张尧佐并及宰相文彦博誎官吴奎贬英州别

   驾直声动天下后复为殿中侍御史累迁知誎院治平二年出知太原府熙寕元年拜参知政事王

   安石执政介数与争论安石强辨而帝主其说介不胜愤疽发于背卒赠礼部尚书谥曰质

   京荆南人事母至孝嘉祐初以荐得校书郎为湖阳赤水二县令神宗求言京上疏以畏天保民

   为请助役法行京白提举常平官言不便使之条析又不报自列丐去诏夺著作左郎十年乃复官

   监黄州酒税以承议郎致仕元祐初召赴阙不至终于家唐淑问字士宪介子第进士官御

   史裹行初诏侍臣讲读淑问言王者之学不必分章句饰文辞当延登正人博访世务以求合先王

   河北饥流人就食京师淑问条三䇿上之滕甫为中丞淑问立数其短帝以为邀名出判复州久之

   点湖北刑狱言新法不便黜知信阳军病免哲宗立司马光荐其行己有耻召为左司誎以病致

   仕数月卒唐义问字士宣介子熙寕中以辟召为司农管勾公事从曹孝宽使河东还奏事

   擢湖南转运判官奏除羡赋移使京西时陜西大举兵多亡卒义问请令诣官自陈给券续食元祐

   中用大彦博荐知集贤修撰帅荆南请废渠阳诸砦蛮杨晟秀断之以叛即拜湖北转运使讨降之

   复砦为州寻入元祐党籍唐恕介孙崇寕𥘉为华阳令以不能奉行茶法忤使者谢病免归其

   弟意为南陵令亦以病自免兄弟杜门躬耕寻以宣教郎致仕靖康元年御史中丞许翰言其高行

   诏起为监察御史意亦以吴敏荐召对贫不能行竟饿死江陵山中项安世宇平父江陵人

   淳熙进士官秘书正字光宗以疾不过重华宫安世上书誎不报寻迁校书郎绍熙五年召朱子至

   阙未几予祠安世率馆职上书留之俄为言者劾去官坐学禁废锢开禧中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

   郎湖广总领金人围德安安世不俟朝命遣兵解围寻权宣抚使坐免所著有易玩辞诸书多行于

   刘鼎孙字伯镇江陵人官翰林学士厓山破驱家属并辎重沉海鼎孙被执一夕得脱

   卒蹈︹元︺尹梦龙中兴人母丧负土为坟结庐居其侧手书孝经千馀卷散乡人读之

   有群鸟栖其冢树向逊宜都人自宋末及元九世同爨人无间言称为义门︹眀︺傅𤩽

   松滋人吴元年授江西行省参政迁参知政事与李善长定律务从简当洪武元年上郯庙议时京

   师火四力水旱相仍帝谕修省𤩽以天心仁爱为对且自引咎官至礼部右侍郎SKchar

   奇江陵人洪武进士历兵部右侍郎建文时为侍中成祖即位进尚书大征安南以SKchar参赞军务简

   定复叛儁再出参赞沐晟军务晟败绩于生厥江儁袭贼至大安海口飓风大作后军不继被执骂

   贼死洪熙初赠少传谥节愍裴连字汝器监利人洪武中荐入太学知剑州迁浙江佥事永

   乐中调江西凡再免官再起御史论事不避权𫝑出按阶州贼捕斩首恶数人馀释不问后以忤当

   事出知易州仁宗初召为刑部侍郎言事忤旨出知涪州老于家次子纶字景宣永乐进士居翰林

   为王振所扼景泰初为山东布政使劾镇守太监覃广罢之卒赠礼部尚书谥文僖何忠

   陈江陵人永乐进士授御史三殿灾言事忤旨出为交阯政平知州及黎利反大将王通败绩遣忠

   及千户桂胜赍疏诣阙乞济师未出境为贼所得胁之降两人并不屈死忠赠南寕府同知谥忠节

   邹师颜字希贤宜都人起家太学生永乐中任御史人不敢干以私迁大理寺丞署户部事

   与夏原吉同下狱仁宗即位释之擢礼部右侍郎逾年告归省墓还至通州卒贫不能归丧宣宗命

   给官舟送之杨溥字宏济石首人建文进士授编修永乐中侍皇太子为洗马时宫僚多得

   祸溥系狱十年读书不辍仁宗立擢翰林学士入阁参机务正统中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卒赠太

   师谥文定溥有文学遇事持正与杨士奇杨荣同心辅政时号三杨刘魁字景星监利人诸生

   时与杨溥游溥呼为老友监利建学魁伏阙上书愿得名师诏以李铎视学事初魁读书荆台观劝

   羽士任伦归儒伦遂举乡荐于监临前盛称魁才直指召魁同宴鹿鸣越三年魁亦膺乡举仁宗时

   溥执政疏荐之辞不赴诏迫之出授大足学训导旋乞休溥绘修篁古木图并诗赠之子祥以孝行

   闻魁卒祥夜庐墓侧旦归奉母母卒亦庐墓三年成化中旌表傅启让石首人永乐进士授

   河南按察佥事清慎有为尝奏筑堤以御河水官至大理少卿李志松滋人永乐中以人材拜

   监察御史刚毅执法宣德间属国朝贡不至廷议遣兵击之志奏曰朝贡虽缺遽加以兵非怀远之

   道遂余汝弼字廷辅宜都人勤学好问居家孝友里尝大疫同诸兄弟煮汤药糜粥遍

   饮食之登永乐中乡荐擢营缮主事迁屯田郎中卒之日家无馀储张纯字志中江陵人永乐

   进士宣德中授监察御史累擢佥都御史巡抚畿内风纪丕振仕终兵部尚书王恂字用诚公

   安人宣德进士授检讨博学工文操行简素后擢大理寺丞巡抚贵州蛮夷畏服官至国子监祭酒

   刘祥监利人以右军都督府事死正统己巳之难天顺间录其子汪浩字宏初石首人

   景泰进士历官四川按察佥事诸郡冦作浩挢斩万馀擢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平剧贼赵铎等加副

   都御史讨都掌叛夷平之所著有平西录刘懋字勉之江陵人成化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封駮

   无所避值权阉汪直用事懋首劾之寻论昭德贵妃专宠杖系诏狱出为浙江按察佥事以忧归家

   居数十年足迹不至城市王宗义石首人自宗义以上五世同居成化中旌表苏昭

   字廷显宜都人童稚时日记千言后为南平令致仕一日江滨遇孤子守骸而泣昭问其由对曰父

   知巴陵殁于此昭遂出资殓之助之还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进士宏治中历官大理寺

   卿轼素精法比与刑部裁定问刑条例颁之天下寻拜南京戸部尚书督军讨平贵州普安贼妇米

   鲁之乱改南京兵部参赞军务武宗立致仕卒赠太保谥襄简到思贤字用宾石首人宏治

   进士历戸部郎中正德间以忤中官刘瑾系狱免官瑾诛起知重庆府累迁工部侍郎㳟慎端悫囊

   无馀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宏治进士正德时历常州嘉兴二府推官擢知河南府皆

   有政绩调吉安与王守仁平宸濠迁广东右布政使累擢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兵讨云南土酋

   安铨复移师征芒部叛酋普奴召还致仕卒天启初谥忠襄曾连江陵人正德中以吏员任

   四川绵州判官率兵御流冦廖麻子力屈死之赠上林苑监丞荫邓俊石首人正德中以吏

   员任四川营山县典史时鄢贼猖獗城陷俊与次子俱死事闻荫其长子官朱辅字翼公公

   安人成化进士授南阳同知有异政擢御史出为浙江嘉湖道参议御倭失援不屈死倭首以尸归

   百姓为敛事闻赐祭赠官邹文盛字时鸣公安人宏治进士除给事中勘事辽东按镇守中

   官廖玘罪正德时巡抚贵州累破诸苗嘉靖初历户部尚书首疏盐政钱法十一事䅲核马坊刍豆

   破冒宿弊为清乞归卒赠太子少保谥庄简何皥字太古公安人景泰举人知睢寕县有异

   政寻以户部郎告归世宗御题赐犊归庄图以宠之李梦祥字幼征监利人嘉靖进士授温

   州府推官执法有声后改工部主事寻出知思南府竭力御苗冦邻郡多陷而思南独完范希

   贤字水南松滋人嘉靖举人扄户著书不事干谒所著有水南集王期勤字少月松滋人

   万历进士知无锡县倡始筑城数月而毕后倭寇所至残毁无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以城固无恙历官职方郎中

   之诰字告若石首人嘉靖进士由知县累迁兵部员外郎出为河南佥事讨师尚诏有功历大

   同兵备副使以𢭏板井功增秩历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大兴屯田上便宜八事行之进兵部侍郎三

   边总督神宗初召为刑部尚书乞终飬归卒谥端襄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嘉靖进士由庶

   吉士授编修隆庆时历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神宗立累进中极殿大学士太师居正以时乘积

   玩次第振刷千年之中时号太平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未几削去崇祯初始复焉刘楚先

   字衡野江陵人隆庆进士授检讨累官礼部侍郎兼学士神宗时国储未定楚先七上疏请婚冠期

   不报家居十六年起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卒赠太传谥文恪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

   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表宗道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官至右庶子宏道万历二十年进士

   为礼部主事谢病归筑园城南植柳万株号曰柳浪与中道及一二老衲居焉久之起文选主事䌸

   胥吏作奸者送刑部置大辟都人大快官至稽勲郎中所著有潇碧堂集中道亦万历进士第官至

   南京礼部郎中周天祚字白石松滋人天启进士知南充县擢户部主事请裁冗费数忤中

   官忧愤卒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天启进士历知万巴二县并有声崇祯初征授御史疏劾

   杨维垣阮大铖附阉罪二人遂被斥王师讨安邦彦久无功羽健上言贼巢在大方黔其前门蜀之

   遵义其后户黔道险必从遵义进兵后如其言贼乃灭又极陈驿递之害以苏民困尝疏奏温体仁

   谢陞王永光周延儒之奸积忤权要落职归陆师贽字岷源江陵人万历举人知江安县

   入为御史阉党劾之有杨涟密友之语坐罢职归流寇陷荆举家渡江避难悒悒而死谢连

   监利人万历进士由兵部主事历官广东山东参政登莱巡抚崇祯中死节赠兵部右侍郎赐葬祭

   恩荫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刘 楷字甸方江陵人为诸生有膂力崇祯九年

   贼冦荆州楷率义勇杨黄毛等数十人设伏邀之斩贼帅荆州围解杨黄毛殁于阵楷后随王参将

   以三千人赴汝寕战死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傅汝为字于宣江陵人

   崇祯进士知秀水归善二县擢南京兵部主事崇祯十五年闯贼陷南阳郡县汝为出守汝寕顾语

   妻子曰吾世受国恩顶踵不足惜家有八十老父汝辈可疾归奉飬贼至欲降之不屈贼怒用以祭

   炮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陈 万䇿江陵人天启中举于乡有时名崇祯

   十六年李自成据襄阳叛臣喻上猷荐万策于自成具书币征之叹曰我不能奋身灭贼尚可惜顶

   踵耶夜自经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李开先字石麓江陵人天启

   举人与万䇿齐名亦为上猷所荐使者至开先瞋目大骂头触墙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张允修字建初居正子官尚宝卿崇祯十七年张献忠陷城允修题诗于壁

   不食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愍张 同敞居正曽孙少负志节下笔千言

   立就以荫为中书舍人奉使慰问湖广诸王因令云南调兵明亡与翟式耜同殉节死就刃时首殒

   尸直立跃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王维藩字现南江

   陵诸生闯贼破荆州维藩率妻朱氏及二女避难遇贼妻女赴井死维藩见杀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   予祀忠义祠王图南字北⿰氵𡨋 -- 溟江陵诸生被贼执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谢幼安字公嗣江陵人贼至龙湾为所获幼安骂贼贼截其舌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 厐 瑜字坚白公安人由贡生为陜西崇信知县流寇

   陷城瑜被执骂贼磔死瑜貌魁梧有膂力家贫以耕自给夏日戽水灌田执书从牛后朗读喜读易

   之官时筮得姤之革惊曰吾其殁于西乎且有兵象后皆验赠固原知州荫子 本朝乾隆四十一

   赐谥烈愍杨一登枝江人崇祯末流寇乱以骁勇为团练长寇奄至流店一登率

   众大破之后贼数万悉至一登力御三战皆捷翌日贼并力复战父子俱殁于阵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祀忠义祠张大道字行之宜都人官照磨归里流贼张君用据城大道团三

  千馀人攻之贼夜袭营父子五人力郸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 王 端

  冕字服先江陵举人知赵州以廉惠得民崇祯十五年城破被执死之事闻赠官崇祀 本朝干

  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侯伟时字异度公安人崇祯进士知阳江县有惠政擢工吏

  二部主事北都破隐湖湘间后 大兵至被执谕降不屈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

  邓岩忠江陵人由乡举为衢州推官州破自缢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

  唐自彩江陵人知临安县杭州破逃山中有言其受鲁王敕者捕获不屈死从子阶豫

  同死节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节王 时化江陵人知昭化县崇祯末闯贼

  陷城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张可前字箸汉江陵人顺治进士任瑞州府推官有惠政擢吏部主事陞郎中以亲老

   乞养归服阕补原官累陞副都御史疏请于兰州设将军控制河西旋晋刑部侍郎转兵部致仕年

   八十三卒先是荆安二府协修江汉两堤屡筑屡溃可前请于上官力主两地自卫之说以杜推诿

   堤工始固民利赖之胡在恪字念蒿江陵人顺治进士历官刑部郎中督学江南杜绝请托

   补江西盐驿道致仕归幼时父督课严尝以砚击其背至耄背每发痛则思慕涕泣弟年逾七十偶

   病即抚摩顾视寝食俱废云呙正仪公安人顺治进士授南阳府推官坦易敏决断狱如

   神后裁缺知广寕县抚循有方卒于官民哭送之南阳有呙公桥邑人比之岘首云康熙间与父重

   望同祀乡贤祠周士元监利人随总督蔡毓荣攻辰龙关有功授云南督标守傋历陞福寕

   镇总兵平巨寇高松香调南澳总兵海贼陈君元逃亡计擒之卒   赐祭葬侯章华

   公安人父令邱受害衡湘间年十岁其人抚为巳子持肉与食章华泪下曰既杀我父吾忍食杀父

   人手中肉乎其人遂逐之寻以哀慕卒李继昌江陵人好施与赈饥掩骸完人婚娶给助

   囚粮四十馀年不懈妻朱氏尤与合志邑遭吴逆变后道殣相望朱煮糜以给酷暑执劳釡鬵间汤

   火沸腾著乳上肉为溃烂朱无悔心里人咸感称其义应号鲁峯江陵乾隆丙辰

   副榜官大冶教谕应宗读书颖敏自经史外兵算乐律诸书无不究览亦工诗古文所著韵衡三卷

   于古韵颇有发明其以沈约锺山应教诸诗证四声八病之言不出于约又谓反切本非梵音以华

   严字母乃中华译经之文并非大竺本义为说尤精确彭承尧松滋人由武进士授蓝翎

   侍卫𥙷四川都司乾隆三十六年随征金川有战功历陞至四川提督五十八年论平廓尔喀功图

   像 紫光阁   命儒臣制赞旋调广西提督以剿办贵州狆苗功加太子少保衔凯旋日染瘴

   卒于刘名芳江陵增生孝事父母乾隆五十三年郡西北万城堤溃水自西门入城中

   居民登城堞避水名芳母柩在堂与子继𬤇攀号不忍去同时淹毙五十四年 旌表黄义

   峯字际云江陵人官保康县教谕嘉庆元年白莲教匪犯保康义峯先谋捕剿贼恨之割其首县

  于市其妻王氏子绍元仆多富张成吴升同时𬒳戕事   闻入祀昭忠祠张发瑶

  嘉庆元年灌湾脑邪匪张正谟倡乱良民被胁者多发瑶潜约良民应官兵以红布为号为内外

  夹攻之讨事泄被戕妻王氏媳李民及孙女同时殉节嘉庆四年 旌李国治宜都人为

  邪匪张正谟所胁不从谋与张发瑶内应官兵事泄被害妻聂氏及二女同时殉节嘉庆四年 旌

 ︹流寓︺︹周︺管修齐人寓于楚白公之乱叶公闻其杀齐管修也而后入︹三国︺︹魏︺司

  马芝河南温人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

  芝叩头曰母老惟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推鹿车载母居南方十馀年躬耕守

  节曹操平荆州以芝为管长︹晋︺皇甫方回安定朝那人谧子少遵父操兼有文才避

  乱荆州未尝入城府刺史陶侃每造之著素士服望门辄下而进王敦遣从弟廙代侃以方回为侃

  所重不来诸己乃收斩之荆士莫不埀刘𬴊之南阳人居于阳岐在官道之侧人物来往

   莫不投之𬴊之躬自供给车骑将军桓冲闻其名请为长史固辞不受去𬴊之家百馀里有一孤姥

   病将死叹息谓人曰谁为埋我惟有刘长史耳𬴊之先闻其患病往候之值其命终乃身为营棺殡

   ︹南北朝︺︹宋︺宗炳字少文南阳𣵀阳人于江陵三湖立宅武帝辟为太尉掾不起

   宋受襌及元嘉中频征不起好山水爱远游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将至名山恐难遍睹惟澄怀观

   道卧以游之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惟炳傅焉从父弟彧之早孤事兄恭谨家贫好学虽文义不

   逮炳而真澹过之元嘉初大使陆子贞表荐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宗悫字元干炳兄子悫年

   少叔父炳问其所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元嘉二十二年除振武将军讨破林邑将范毗沙攻

   拔区粟入象浦遂克林邑孝武伐逆以为南中郎詻议参军事平拜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大明三年

   竟陵王诞据广陵悫求赴讨事乎入为左卫将军官至安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谥曰肃侯配享

   孝武庙庭︹齐︺刘虬字灵预南阳𣵀阳人徒居江陵少而抗节好学须得禄便隐宋泰始中任

   至晋平王骠骑记室当阳令罢官归家静处徴辟皆不应以江陵西沙洲去人远乃徙居之建武二

   宗测字敬徽炳孙少静退不乐人间母丧身负土植松柏长子宾为南郡丞付以家事遂

   往庐宗向之炳宗人亦好山泽征辟一无所就以夀终乐颐之字文德南阳𣵀

   阳人世居南郡仕为京府参军父在郢病亡頣之忽悲恋涕泣因请假还中路果得凶问便徒跣号

   咷遇商人附载西上水浆不入口数日湘西刺史王僧䖍引为主簿弃官去吏部郎庾杲之尝往候

   頣之设食惟枯鱼菜菹杲之曰我不能食此母闻之自出常膳鱼羹数种杲之曰卿过于茅季伟我

   非郭林宗仕至郢州中从事乐预字文介颐之弟亦至孝父亡悲咸门绝吐血数升官至骠

   骑录事参军隆昌末预谓丹阳尹徐孝嗣曰外传籍籍似有伊周之事人笑禇公至今齿冷无为效

   尤孝嗣改容谢之建武中为永世令人怀其德庾易宇幼简南阳新野人徙居江陵志性恬静

   不交外物齐临川王暎临州表荐之饷麦百斛辞不受徴为司空主薄不就卒︹梁︺乐蔼

   淯阳人家居江陵齐䂊章王嶷为荆州刺史以蔼为骠骑行参军或谮蔼𪠘门如市嶷遣觇之方见

   蔼闭阁读书后为大司马记室永明八年用为荆门从事梁天监初累迁御史中丞性公彊居宪台

   甚称职出为广州刺史卒宗夬炳孙少勤学有局干仕齐为骠骑行参军齐“欎”中“寸”换成“彡”林为南郡王使

   管书记及即位夬为秣陵令郁林遇害惟夬与傅昭以清正免梁武帝受禅历太子右卫率五兵尚

   书参掌大选刘坦字德度虬从弟仕齐为孱陵令南中郎录事参军以干济称梁武帝起兵

   除行湘州刺史齐东昏遣安成太守刘希祖破平都移檄湘部州人欲泛舟逃坦悉聚舟焚之诛叛

   党锺元绍天监中论功封荔浦子迁蜀郡太守未至卒庾诜字彦宾新野人居江陵幼聪警

   笃学性托夷简蔬食敝衣不修产业梁武帝少与诜善及起兵署为平西府记室参军诜不屈普通

   中诏以为黄门侍郎称疾不起卒年七十八诏谥贞节处士子曼倩早有令誉元帝在荆州为中录

   事后转谘议参军所制文章凡九十五卷庾承先字子通颍川鄢陵人家居江陵少沉静有

  志操受学于南阳刘虬强记敏识出于群辈辟功曹不就晚居土台山鄱阳王恢在州要与游处令

  讲老子远近名僧咸来赴集皆得所未闻中大通三年卒刺史厚自赠⿰贝专门人黄士龙让曰先师临

  终之日诫约家门薄棺周形巾褐为敛虽蒙赉及不敢轻承教旨以违平生之操钱布辄付使反时

  论高韩怀明上党人客居荆州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辄殆怀明于星下稽颡祈祷忽闻

  空中有人曰童子母自苦未晓而母平复十五丧父负土成坟⿰贝专助无所受免丧与乡人郭黁俱师

  南阳刘虬虬尝一日独居涕泣家人云是外祖亡日时虬母亦已亡矣怀明即日罢学还家就养家

  贫力供甘脆朝夕不离母侧母年九十以寿终怀明水浆不入口一旬号哭不绝声有双白鸠巢其

  庐上服释乃去及除丧蔬食终身梁天监初刺史始兴王憺表言之州累辟不就卒于家庾黔

  娄字子贞新野人易子少好学仕齐为编令有异绩徙孱陵令到县未旬父易在家遘疾黔娄忽

  心惊即日弃官归家时易疾始二日每稽颡北长愿以身代易卒黔娄庐于冢侧梁时为益州长史

  从邓元起平成都珍宝一无所取惟请书数箧寻除蜀郡太守元起死于蜀部曲皆散黔娄身营殡

  殓携持丧柩归乡里东宫建侍皇太子读甚见知重迁散骑常侍卒庾于陵字子介黔娄弟

  能言元理博学有才思齐随王子隆召为荆州主簿子隆为明帝所害惟于陵与宗夬独留经理丧

  事永元末除东阳遂安令梁天监中为太子洗马洗马向取甲族武帝曰官以人清岂论甲族时论

  以为庾肩吾字子慎于陵弟八岁能赋诗晋安王在雍州被命与刘孝威等抄撰众籍

  号高齐十学士及即位擢为度支尚书侯景之乱避地会稽间道奔江陵承圣中历江州刺史领义

  阳太守封武康县侯刘之遴字思贞虬子八岁能属文年十五举茂才明经对䇿即调为太

  学博士后官至都官尚书太常卿之遴好属文多学古体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

  科合三十事上之侯景陷台城将立萧正德为帝使之遴授玺绂之遴剃发被法服乃免刘之

  亨字嘉会之遴弟好学美风姿善占对大通六年出师南郑诏湘东王绎节度诸军之亨以司农

   卿为行台承制大致克复之亨封临江子代之遴为南郡太守有异绩卒荆土怀之之亨弟子仲威

   少有志气颇涉文史萧庄称尊号以为御史中丞随庄终邺中乐法才蔼子与弟法藏俱有

   美名历位少府卿江夏太守因被代表求便道还乡至家割宅为寺栖心物表法藏位征西录事参

   军早刘三达之遴子数岁能属文州将湘东王绎盛集宾客召而试之说义属诗皆有

   理致年十二听江陵令贺革讲礼还覆述不遗一句年十八卒之遴深怀悼恨乃题墓曰梁妙士以

   ︹陈︺徐世谱巴东鱼复人居荆州勇敢有膂力善水郸梁侯景之乱从陆法和战于赤

   亭湖大败景军擒景将任约随王僧辨攻郢州以功封鱼复县侯景平以衡州刺史资领河东太守

   魏克江陵世谱东下依侯瑱絽泰元年征为侍中永定二年迁护军将军历官特进右光禄大夫

   谥曰︹周︺庾信字子山肩吾子幼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父子出入禁闼

   恩礼莫比与东海徐摛子陵文并绮艳号徐庾体梁元帝即位拜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聘于西魏

   属西魏灭梁遂留长安官至司宗中大夫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唐︺袁滋蔡州朗山人客

   荆郢间起学庐教授建中初黜陟使赵质荐于朝李逊字友道唐宗室客居荆州累迁濠州

   刺史入为虞部郎中由衢州刺史政最擢浙东观察使入为给事中故事天子以畸日听政对群臣

   逊奏陛下求治下有所陈当不时上不宜限以日宪宗从之后为忠武节度使逊为政抑强植弱贫

   富均一所至有绩可纪官至刑部尚书卒谥曰贞子方元第进士署江西府判官有论死者十馀囚

   方元审其𡨚悉平贷之终处州刺史李建字杓直逊弟与兄俱客荆州母怜其孝常曰倭子劝

   吾食吾辄饱劝吾药吾疾瘳倭子建小字也贞元中补校书郎德宗思得文学者或以建闻帝问左

   右宰相郑珣瑜曰臣为吏部时当补校书者八人他皆藉贵𫝑以请建独无有帝喜擢左拾遗翰林

   学士李师古以兵侵曹州建作诏谕还之辞不假借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宰相有窜定稿诏者亟请

   解职官至刑部侍郎虽通显未尝置垣屋以清俭称︹五代︺︹梁︺梁震卭州依政人唐末进

  士朱温⿱𫂁么 -- 篡唐归蜀过江陵高季兴爱其才欲奏为判官震耻之欲去恐及祸乃请以白衣侍樽俎季

  兴重之呼为前辈震终身称前进士后自称荆台隐士孙光宪陵州贵平人游荆渚高从

  诲署为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在幕府累官至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赐金紫宋太祖时光宪

  劝继冲献三州之地︹元︺谢端蜀之遂寕人宋末避兵江陵因家焉幼颖异弱冠与尚书宋本

  同以文学齐名时号谢宋史杠宣慰荆南荐之姚延祐五年擢进士乙科官至翰林直学士端善

  为政绩誉藉然其文章严谨有法预修三朝实䤸及累朝功臣列传时称其有史才︹明︺宋登

  春直隶新河人能诗兼工绘事寓居江陵与山左谢榛皆以布衣名一时

 ︹列女︺︹晋︺皮京妻龙氏字怜西道人年十三适宜都皮京未逾年京卒京二弟亦相次

  殒怜货其嫁时资妆躬自纺织数年间三丧俱举每时享祭无阙守节穷居五十馀载而卒︹南

  北朝︺︹宋︺宗炳母师氏南阳𣵀阳人炳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辨有学义

   教授诸子后徙居江陵宗炳妻罗氏炳不应征聘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

   凝之妻郭氏梁州刺史郭铨女遣送丰厚凝之悉散之属亲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

   共俭苦乘薄笨车出市贸易周用之外辄以与人︹齐︺刘虬妻乐氏南阳淯阳人乐

   蔼姊家居江陵适征士同郡刘虬明识有礼训蔼为州迎姊居官舍三分禄秩以供焉︹元︺向

   存仁妻张氏宜都人存仁早卒其弟存礼亦早世存仁妻张氏存礼妻杜氏各一子二

   妇年皆未及三十俱守节至元中旌其门曰节义︹明︺郑克诚妻宋氏石首人夫

   卒时年二十五既终丧姑以子幼家贫欲夺其志宋以死自誓会姑病笃宋割股奉姑啖之遂愈又

   抚姑之幼子完其婚娶守节五十七年洪武中有司以闻旌命未下而卒关福妻李氏

   江陵人夫醉卧邻火延及屋李舍幼子女负夫烈熖中相持莫能动并子女死焉王善妻

   杜氏江陵人善卒有子伦甫二岁姑劝之嫁杜痛𡘜自誓姑年八十卒以礼殓葬教子成立孀

   居四十馀年正统中旌张原泰妻姚氏石首人姑病目䑛之愈姑殁勤女红以给

   殡葬三年不食肉正统中旌周镛妻魏氏石首人年二十四而寡誓守四十馀年景

   泰中张兰妻尹氏石首人兰早卒尹年二十五纺绩以给衣食养姑九十而卒孀

   居五十馀年天顺中旌沈彦清妻于氏江陵人清卒于年二十八家贫养姑抚子

   守节四十馀年成化中旌何洪妻李氏松滋人洪早卒李年二十七无子苦节不二宏

   治中大水度不能自存曰年饥若此嫠妇安所求活乎因自缢死梁从善妻向氏

   宜都人年二十六夫卒子俨方在孩提餋姑抚子守节六十馀年以寿终陈氏女江陵人未

   正德七年贼过其地被掠度不能免乃投水死求得其尸颜色如生李淳妻王氏

   松滋人正徳末年流寇入其居欲劫污之大骂不从被害何清妻杨氏枝江人清卒杨

   年二十四子存中时在襁褓杨孤砺节寿至九十嘉靖中旌徐迪妻蒋氏石首人迪

   嘉靖中乡举殁时蒋年二十四父母欲夺其志以死拒之庭有柏树旦夕依柏悲号树为之枯二年

   枝叶复发里人异之称为柏夫人万历中旌潘𨱆妻罗氏监利人钺举孝廉肄业南

   雍归殁于水罗痛𡘜欲绝抚其子成立罗季女适万姓早寡亦苦志入称母女双节呙懋妻

   刘氏公安人年二十四夫卒抚遗孤文昌教之成名守节垂三十年有司旌其门毛玑

   妻张氏公安人许配毛玑未嫁而玑卒张甫十四岁守节夀至七十万历中旌袁宗

   道妾胡氏公安人年二十六宗道卒于京邸誓死守终身茹蔬待嫡出子如己出台使者

   王维晫妻梁氏江陵人维晫死梁年二十绝粒五日晨起拜姑及母抚棺哭目

   皆裂绝于丧次余凤仪妻骆氏宜都人年二十八凤仪卒无嗣里人劝之嫁骆以刀

   自刭不殊自是人不敢言勤纺绩以飬舅姑年六十旌门李氏宜都人郑伯贵妻郑为盗屡諌

   不从李自杀以尸諌知县陶之文题其墓碑曰哲妇刘士忠妻李氏宜都人年二十

   夫死子甫三岁李勤苦教子抚三孙成名年八十六终孙汉天启中成进士诏旌其门曰节义文章

   郑友妻熊氏江陵人年二十馀夫死誓守节奉事舅姑辟纑课子四十馀年刘如

   海妻熊氏监利人为如海继室事二祖姑以孝闻前妻子在朝方九岁且多病鞠育过于

   所生年二十九而寡课在朝天启时成进士后赠恭人年七十三卒王道妻张氏

   人年二十六夫病革子化行月馀张抱至道前曰儿存与存儿亡与亡道随瞑张以甆破面流血闭

   一室非舅姑命不出会父卒即室中为位𡘜语兄若弟未亡人不敢归唁其守礼如此王廷

   卿妻狄氏江陵人廷卿为诸生早卒未葬狄誓三年服阕当与同穴及期不食死

   尽忠妻文氏枝江人年二十三夫亡遗腹子仲礼抚之成立始终一节杨氏

   人夫为诸生忘其姓年二十殁杨年十八两子方在襁褓日则侍舅姑提携两穉子嬉戏于前夜则

   饮泣咽不成声未浃岁姑忽感疾扶抱进汤饵凡二十年如一日张维妻王氏

   人未嫁维卒王擗踊呼号水浆不入口者数日欲往吊父母不许王请兄往为代奠母虞有他变令

   婢守之王侯婢寝熟濳出赴水死杨一敬妻嵇氏枝江人年二十夫死无嗣剪发

   自誓设夫像祀之有司三旌其门年七十终李本溶妻柳氏松滋人年十九而寡

   子幼父母讽其嫁柳即溺水求死卒全其节徐峄母雷氏江陵人家贫苦节崇祯十

   五年闯贼至沙市劫掠雷度不免纵火自焚死萧中妻张氏江陵人崇祯十五年闯贼

   至沙市不及避贼欲污之张骂贼死涂升庸妻王氏江陵人崇祯十五年贼至江陵

   升庸被害王骂贼撄其怒捽王发控驰十馀里至马驿街不屈贼缚于杆杀之沈氏江陵人沈

   肇隆女年十九继室于冯甫一载夫亡姑亦寡沈与姑同守节崇祯时贼陷荆州沈暗置刃怀间贼

   觉将劫之沈乃大骂贼刃其面落数牙骂不绝口死绣衣女子不知何许人荆贼任光乐

   犯之死不从囚之别室遣老妪劝谕之女曰妾巳名登鬼录死后乞姆以杯土掩吾骸耳俯首就刃

   颜色不变观者咸为流涕涂天麟妻殷氏江陵人年二十馀守崇祯十六年闯贼

   陷江陵殷藏墙穴中夜以书柜纵火自焚抱孙女泣曰汝不幸为女子于此不死更何待遂赴火二

   子被掠归从邻妪得骸骨葬焉徐宏修妻田氏江陵人宏修为诸崇祯十七年

   破白兔河宏修死之田氏哭而奔投于水水浅贼追及欲犯之田大骂不屈遂遇害潘有榖

   妻刘氏监利人有榖为诸生崇祯十七年城陷被害刘喷血骂贼死胡公恪妻

   王氏监利人与女蕊姑俱为贼掠女时年十三绝粒七日愤骂不辍贼怒刃之王氏抱幼女赴

   胡良儒妻袁氏松滋人年二十夫病疟远出而死柩至袁往河下设奠痛哭毕

   跃入水中移时尸浮水面绕夫舟以行事闻为立烈妇碑宋氏女宜都人宋名录女崇祯十

   七年贼将张君用屠其家女方垂髫贼欲活之女延颈受刃宋一家遂绝王奇妻尹氏

   松滋人奇为诸生明末夫妇俱为贼执欲犯之光杀奇尹大骂以夫血涂面拔贼杀夫之刃自刎死

   徐兆麟妻何氏石首人事姑至孝后遇贼赴水死刘氏江陵人刘汝济女年

   十八夫先罹贼难死刘矢志靡他崇祯十七年寇张献忠大掠刘仓卒出走与祖母萧氏同被贼

   执遂赴水死旬日汝济觅得其尸并其夫合葬于邑之天井渊傅乘干妻文氏

   人居纪山乘干死文少寡崇祯末𢹂子避贼宿林中不入人家子复死遇贼刃之八创不从以节终

   侯令邱妾刘氏公安人适江陵侯令邱官京师崇祯十七年闯贼犯阙令邱欲舁刘

   送他所刘曰君早自匿勉图报国盍封我置一室勿以为念令邱如言脱身去刘自领至履皆用针

   线密缝遂自缢死贼平有鍼匠张某感其节收葬之侯氏公安人侯令邱二女一适田氏流贼

   至舅姑惊惶莫措女曰无忧儿就掠一室可免晚当寻儿于纪湖之潭语竟贼挈之去翌日寻之不

   得后五日复涕泣往寻尸乃冒水出面色如生血自鼻流如泉一适王氏避贼湖中贼至亦蹈水死

   呙公达妻龚氏公安人子修仪娶刘氏崇祯末流寇大至欲污龚抗志不辱为贼所

  杀刘见姑陨命抱姑首痛哭且大骂亦绝命于姑侧贼众叹息而去李曙实妻潘氏

  宜都人曙实为诸生明末为土寇汪姓者所杀逼潘为子媳潘乘间投河死三日尸浮水面颜色如

  田学谟妻毛氏公安人田死毛无子抚侧室所生三子如己出孀居苦节后遇


  贼被执不屈死

 ︹本朝︺陈壮猷妻刘氏江陵人顺治元年六月流贼掠之去刘骂贼曰我忠臣刘儁后

  肯受贼污耶贼怒杀之裴旗征妻王氏监利人流贼掠其夫去王抱儿至河干望

  之贼至驱王行不从母子俱死徐铎妻刘氏宜都人夫为献贼杀刘携女依父母避乱

  父母继亡女亦夭营将某强聘之刘寓书于兄自缢死王某妻郑氏江陵人适乡民

  王某王死市豪见其美强娶之郑密缝衣牢不可解愤骂不从以死萧汝六妻陈氏

  江陵人年二十夫卒止一女女死依母母死无所依饥寒交迫终不易其志而死刘烈女

   江陵人名又大年十六父母他出土豪戴某夜入其室逼污之不从被杀康熙四十三年知县捕戴

   置之法四十四年 旌毛瀚澄妻金氏枝江人许嫁毛为继室未嫁夫卒金欲赴

   𡘜父母阻之夜投缳获救遂归毛抚前室一子二女如己出孝事病姑年五十二卒雍正十年 旌

   毛上达妻王氏江陵人割股以疗姑病又石首花氏女父病亟女年十八割股救之

   刘共祐妻李氏江陵人青年守节备历艰辛又同县李茂栖妻左氏张士崑妻

   徐氏管铎妻张氏韦鞋妻王氏三棉祖妻马氏李嵩妻刘氏李靖邦妻樊氏张暟妻李氏张世惺妻

   廖氏陈铨妾韩氏李明章妻吴氏贺禧妻任氏万士元妻许氏袁如崇妻彭氏陈铨继妻麦氏袁必

   昌妻廖氏叶蔚闻妻李氏贞女高氏颜光旦妻伍氏谢洪祚妻田氏李天相妻陈氏欧阳维立妻赵

   氏郑日眀妻夏氏王士凤妻刘氏许衍澍妻李氏陈光荣妻张氏武正邦妻刘氏高岷妻姜氏颜汝

   霖妻李氏欧阳曩妻张氏许衍汇妻张氏张元度妻贺氏雷思武妻张氏黄金尧妻樊氏杨宗时妻

   张氏冯泽久妻温氏皮作梅妻段氏萧相妻毛氏左冯绪妻陈氏郑家英妻毛氏文锋妻张氏陈治

   训妻荆氏王应贤妻胡氏冯铎妻郭氏刘国信妻张氏朱宗孟妻杨氏王师亮妻尹氏朱恒妻伍氏

   毛伟妻李氏程国昌妻王氏潘廷𬤝妻吴氏艾振麟妻刘氏艾士堟妻张氏杨琨妻张氏袁敦和妻

   陈氏黄甲香妻李氏蒋璲妻孙氏蒋珍妻沈氏蒋世培妻周氏顿传岱妻雷氏陈国伟妻李氏谢怀

   山妻程氏陈朝楫妻马氏陈寿山妻李氏樊峻妻刘氏徐满魁妻尹氏周删妻王氏张如岱妻戴氏

   甘廷珍妻周氏陈士谟妻高氏汪长龄妻胡氏汪遐宗妻邵氏朱俨钥妻陈氏严克睿妻李氏黄廷

   楷妻潘氏叶高妻陈氏胡曰鼎妻刘氏严克僖妻王氏严克炽妻李氏张绶隆妻李氏杨棋妻刁氏

   冯次旦妻帅氏温如玠妻黄氏傅克尧妻张氏徐凤喈妻李氏徐应麟妻周氏张大建妻周氏郭绍

   宗妻吴氏高文训妻夏氏张襄臣妻章氏刘绍宣妻樊氏蔡祚鉴妻曹氏刘文禧妻李氏皮作楫妻

   向氏皮正国妻萧氏周锡英妻刘氏金玉灿妻吕氏王之荣妻朱氏王以佺妻严氏谢昌明妻陈氏

   杨第选妻王氏朱一正妻雷氏雷鸣鸾妻沈氏柳邦彦妻潘氏郭遇富妻贺氏李宗玉妻刘氏张如

   眉妻田氏刘廷栋妻艾氏魏国椿妻帅氏朱祖熺妻陈氏朱祖勲妻吴氏廖荣妻韩氏烈妇陈氏俱

   乾隆年间 旌李正玉妻王氏孙士朝妻黄氏张秉升妻李氏段宗圣妻赵氏龙正国妻胡氏李衡

   山妻张氏刘作梁妻吴氏李超伦妻刘氏张克用妻文氏王化儒妻苏氏鄢文煊妻王氏胡志任妻

   金氏吴相班妻马氏王文漙妻杨氏邓贻勲妻郭氏贞女贺氏俱嘉庆年间 旌张韬妻

   黄氏公安人大死守节厄穷全行又同县陈开莱妻王氏饶商六妻陈氏雷自声妻刘氏李士

   敏妻唐氏刘毓珍妻王氏孙文炳妻李氏郭士麟妻朱氏呙司南妻刘氏范文元妻毛氏袁梦松妻

   饶氏谭佑我妻张氏曹三省妻谢氏陈家壁妻周氏杨侨文妻陈氏游大涟妻汪氏刘清远妻程氏

   严世亨妻张氏毛廷𫞩妻刘氏唐彩玙妻龚氏刘文训妻李氏樊国栋妻赵氏戴世禄妻刘氏米士

   林妻袁氏文前武妻李氏郭绅祖妻张昏邹毅任妻沈氏季同方妻王氏烈妇沈逄盛妻曹氏烈女

   李二姑周道鸣聘妻叶氏俱乾隆年间 旌马有泰聘妻毛氏杨方一妻张氏彭榖顺妻朱氏朱儒

   楹妻陈氏呙履直妻毛氏俱嘉庆年间 旌李石臣妻徐氏石首人节孝兼备始

   终不渝又同县管久绳继妻赵氏王为国妻孟氏郑其宏妻刘氏王友恒妻李氏王衷献妻陈氏郑

   其僎妻罗氏闵子具妻谢氏妾王氏刘定昙妻张氏刘之鲲妻张氏邓志凤妻王氏烈女袁氏正桂

   烈妇刘某妻李氏俱乾隆年间 旌赵士惇妻郑氏赵林妻袁氏张学圣妻陈氏龚宗忠聘妻陈氏

   刘瑜妻榭氏黄应堂妻刘氏黄锺秀妻顿氏黄锺椅妻李氏黄万春妻刘氏俱嘉庆年间 旌

   锡智妻穆氏监利人夫死守志节孝两尽又同县卢士英妻姚氏柳宗衡妻王氏唐道

   赖妻李氏朱教德妻张氏王学泗妻余氏唐如铨妻朱氏严一圣妻张氏彭尊五妻张氏王懋勲妻

   杨氏万成妻何氏李士宗妻胡氏龚家理妻李氏龚家敩妻杨氏罗沛洲妻曾氏胡维京妻易氏董

   藩妻钱氏胡履华妻刘氏朱文珌妻张氏季宏仁妻刘氏谢王章妻张氏李纯安妻王氏徐士英妻

  周氏赵为职妻朱氏余吉士妻王氏龚承朂妻万氏刘翰妻张氏贞女范氏张传绥妻宋氏康时龙

  妻聂氏廖之焕妻齐氏廖良轲妻汪氏廖良辂妻王氏罗光岳妻戴氏吴奉治妻连氏胡复荪妻张

  氏颜作赋妻游氏袁肇昌妻柳氏黎侨妻张氏连希莹妻王氏李珊妻游氏贺镕妻黄氏游岱妻陈

  氏张茂崐妻田氏罗有缙妻刘氏杨尚松妻朱氏朱大鹏妻田氏李明观妻张氏烈妇刘某妻张氏

  烈女徐姑俱干隆年间 旌徐成序妻周氏松滋人孝义两全矢志苦节又同县

  佘以牧妻邹氏贞女毛氏胡从龙妻许氏伍薳妻李氏邹新舜妻萧氏张星炳妻文氏张璠妻文氏

  邓生禹妻唐氏谢天眷妻吴氏陈大学妻邓氏田大颖妻龚氏杜开琇妻王氏范文𬭎妻陈氏许之

  琯妻王氏王宏图妻唐氏吴士俊妻佘氏张一泰妻烈妇陈氏许可秀妻烈妇温氏姚英妻锺氏李

  泌妻陈氏胡士愈妻佘氏佘某妻周氏吴某妻沈氏严国琼妻吴氏俱乾隆年间 旌熊笏妻周氏

  许士甸妻赵氏熊全笏妻田氏俱嘉庆年间 旌田盖禄妻周氏枝江人夫死守

  节苦志终身又同县赵世璠妻阮氏陈明贤妻覃氏杨受露妻雷氏李文洙妻谭氏刘芳稿妻萧氏

  施孔日妻田氏刘名世妻萧氏冯淳妻张氏王琬妻冯氏吴璋友妻曹氏唐时燝妻邹氏刘永华妻

  烈妇黄氏烈女淡大姑俱乾隆年间 旌郭森聘妻熊氏黄宗轼妻胡氏黄瀚妻姚氏烈女曾引大

  俱嘉庆年间 旌欧进妻袁氏宜都人青年守志孝节兼尽又同县杨琮妻谢氏李

  国柱妻詹氏赵佐妻杨氏胡暹妻李氏罗诏修妻尹氏贞女李丙姑俱乾隆年间 旌王士翰妻罗

  氏嘉庆年间 旌又张发𡏟妻王氏媳李氏孙女粹姑李国治妻聂氏媳周氏女止姑么姑俱于嘉

  庆元年教匪张正谟滋事守正被戕四年 旌

 ︹仙释︺︹南北朝︺︹梁︺陆法和不知何许人隐于江陵百里洲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

  同有道术能先知祸福侯景之乱遣任约击湘东王于江陵法和自请征约时纵火攻风不便法和

  执白羽扇麾风风即返约于是大溃约既平法和言蜀贼将至请守巫峡亲运石填江三日水不流

   武陵王纪果遣兵来渡峡口𫝑蹙一战而殄之元帝以为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入齐为太尉无疾

   而告弟子死期至时焚香礼佛坐绳床而终浴讫将殓尸缩小止三尺许文宣帝令开棺视之空棺

   ︹隋︺智𫖮荆州人俗姓陈少欲出家云游母止之曰甘旨谁供智𫖮指茅化为稻指水化

   为油遂入天台山后归当阳玉泉山建道场岑道愿江陵人隋初避难溯三峡至万州江

   南山下修炼食黄精百岁馀蜕迹而去大通汴人俗姓李氏生而神秀仁寿中卓锡江陵玉

   泉谈经析理劝勉愚俗南北学徒几万人时有能禅师居曹溪学者宗之因号南能北李︹唐︺慧

   安枝江人卫氏子嵩岳住持隋炀帝徴之不赴至唐武后时迎至都下景龙中示寂道悟

   婺州东阳县张氏子年十四出家精修梵行谒南岳石头得法居荆州城东之天皇寺江陵尹右仆

   射裴潾稽首问法悟接之无加礼裴愈归向元和丁亥四月命弟子先期告终又渚宫崔氏子亦名

   道悟年十五出家于马祖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悟返荆州去郭不远结草为庐节

  使来访初怒悟不加礼擒掷江中及归遍衙火发乃悔投拜躬往迎师见师在水衣都不湿益相敬

  重遂于城西造天皇寺供焉崇信江陵人投天皇寺出家后诣澧阳龙潭栖止︹五代︺

  ︹南平︺僧齐己益阳人俗姓胡初出家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性耽吟咏项有赘瘤

  号诗囊高从诲延之于龙兴寺置为僧正自号衡岳沙门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又著诗十卷名白

  ︹宋︺道穆居荆州神山三十馀年祷雨辄应

 ︹土产︺金元史食货志产金之所河南省曰江陵府方纹绫唐书地理志江陵县土贡

  布唐书食货志江陵府土贡青绿石府志出松滋县凤凰山贝母唐书地理志江

  陵府土贡乌梅唐书地理志江陵府土贡栀子唐书地理志江陵府土贡覆盆

  地理志江陵府土贡石龙芮唐书地理志江陵府土贡丁公藤府志宜都县出

  牙草 千岁藟 积雪草 百合俱江陵县出

襄阳府表                 

                     

大清一统志

 襄阳府在湖北省治西北六百八十里东西距六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东至德安府随

  州界二百十里西至郧阳府郧县界四百六十里南至荆门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南阳府新

  野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安陆府治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宜昌府治五百七十里东北至南阳府治二

  百二十五里西北至郧阳府治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六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荆豫二州之域通典南漳一县则荆州之域馀并荆河州

  之域按荆河州即豫州也周为邓榖卢罗鄾鄀诸国之地春秋

  属楚秦为南郡北境汉为南郡襄阳县后汉因之

  建安十三年分置襄阳郡属荆州三国属魏晋初

   为荆州治东晋侨置雍州又侨置梁州寻省又置

   安蛮校尉晋书职官志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元康中南蛮校尉为荆州刺史江左初

   省安帝时于襄阳置安蛮校尉南北朝宋仍置雍州宋书州郡志文帝元嘉二

   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西魏恭帝元年改曰

   襄州周置总管府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府废复

   改为襄阳郡元和志隋置行台属荆州武德四年复曰襄州置

   山南道行台七年罢行台置都督府贞观七年

   罢开元二十一年为山南东道采访使治所至德二载

   置山南东道节度使仍治襄阳天宝元年改为襄阳郡乾元元年

   复为襄州元和志永贞元年升为大都督府五代因之宋曰襄州

  襄阳郡山南东道节度使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

  升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降为散府十一年复为

  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又立荆

  湖行中书省后复罢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洪

 武初曰襄阳府改属湖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属湖北省领州一县六

  襄阳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𬃷阳县界七十里西至谷城县

  界六十里南至宜城县界六十里北至河南南阳府新野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宜城县治一百二十

  里西南至南漳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𬃷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谷城县界六十里汉置县

  属南郡后汉因之三国魏为襄阳郡治晋属襄阳郡南北朝为襄阳郡治唐为襄州治宋为襄阳府

   治元为襄阳路治明仍为府治 本朝因之宜城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

   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𬃷阳县界七十里西至南漳县界五十里南至安陆府钟祥县界

   七十里北至襄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安陆府京山县治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南漳县界五十里东

   北至𬃷阳县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襄阳县界七十里春秋楚邔邑秦置邔县汉因之属南郡后汉

   为邔侯国晋属襄阳郡宋齐因之梁改为率道县后魏改置宜城郡周废郡县属武泉郡隋属襄阳

   郡唐武徳四年属鄀州贞观八年还属襄州天宝元年改曰宜城宋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仍属

   襄阳府本朝因之南漳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东

   至宜城县界七十里西至郧阳府保康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荆门州远安县界三百六十里北至

   榖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至荆门州治三百里西南至宜昌府治四百七十里东北至襄阳县治一百

   二十里西北至保康县治二百里汉晋为临沮中庐二县地汉属南郡晋属襄阳郡齐置南襄郡领

   新安武昌建武武平四县属安蛮府西魏改为郡曰南襄阳郡并新安等四县为重阳县周置沮州

   寻废改县曰思安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南漳唐武德二年析置荆山县贞观八年省南漳入义清

   十八年荆山移治南漳仍名南漳属襄州宋属襄阳府绍兴五年移治中庐镇元仍还旧治属襄阳

   路明属襄阳府 本朝因之枣阳县在府东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

   一百八十里东至德安府随州界六十里西至襄阳县界八十里南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一百二十

   里北至河南南阳府唐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随州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襄阳县治一百四十里东

   北至南阳府桐柏县治一百里西北至南阳府新野县治一百四十里汉置蔡阳县属南阳郡后汉

   为蔡阳侯国分置襄乡县俱属南阳郡晋省襄乡蔡阳属义阳郡宋属新野郡仍置襄乡属义阳郡

   后省蔡阳以襄乡属河南郡齐置广昌郡属安蛮府后魏属荆州西魏属昌州周改襄乡为广昌县

   为昌州治隋开皇初郡废仁夀元年改县曰𬃷阳大业初改州曰舂陵郡唐武德三年仍曰昌州五

   年改曰唐州九年唐州移治比阳县仍属唐州十年改属随州宋绍兴十二年升为𬃷阳军元废军

   仍为县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府十九年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 本朝因之榖城县

   西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襄阳县界九十里西至均州界一百

   二十里南至南漳县界一百十里北至光化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襄阳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郧

   阳府保康县治二百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新野县治二百里西北至均州治二百三十里古榖伯

   国汉置筑阳县属南阳郡后汉为筑阳侯国晋属顺阳郡宋孝武时侨置扶风郡又分置义成县为

   义成郡治齐因之西魏废扶风郡后周废义成郡隋开皇初省筑阳县人义成十八年改为榖城属

   襄阳郡唐武德四年置酂州五年州废属襄州宋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 本朝因之

   光化县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呈襄阳县界六十

   里西至均州界六十里南至榖城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河南南阳府邓州界五十里东南至襄阳县

   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郧阳府保康县治二百里东北至邓州界六十五里西北至均州治一百四

   十里春秋为下阴地汉置阴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宋齐属广平郡

   西魏改曰阴城置酂城郡后周郡废隋属襄阳郡武德四年属酂州五年州废属襄州贞观八年

   县省宋乾德二年置光化军及乾德县熙寕五年废军改县曰光化仍属襄州后复置军属京西南

   路后军与县俱废元至元十四年复置县属南阳府十九年改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 本朝因之

   均州在府西北三百九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东至光化县界一百二

   十里西至郧阳府郧县界五十里南至榖城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河南南阳府内乡县界一百二

   十里东南至光化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郧阳府房县治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南阳府浙川县治

   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郧县治一百十里战国时谓之均陵属楚地汉置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

   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宋侨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武当郡北周移丰州来治隋开皇初郡废

  改丰州为均州大业初州废属淅阳郡义寕二年复置武当郡唐武德元年仍曰均州贞观元年

  废属淅州八年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属山南东道天祐二年徙武定军

  来治三年废宋亦曰均州武当郡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升为武当军节度元曰均州初属湖北道

  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洪武初省武当县入均州属襄阳府 本朝固之

 ︹形势︺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北津晋习凿齿襄阳

  北接宛许南阻汉水其险足固其土足食晋庾亮表

  西接梁益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土沃

  田良方城险峻晋庾翼疏跨对樊沔为荆郢之北门代

  为重镇元和

 ︹风俗︺其民尚文其俗尚侈襄阳图志劲悍决烈兼秦楚之

  俗襄阳郡志

 ︹城池︺襄阳府城有正城有新城新城附正城东北周十二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门六北倚

  汉水为濠东西南凿濠长十里广二丈九尺明初邓愈因旧址建 本朝顺治中修 襄阳县附郭

  宜城县城周五里有奇高一丈七尺门五有濠明成化初筑嘉靖中拓修 本朝顺治中

  修嘉庆九年重修南漳县城周四里高一丈六尺门六有濠明嘉靖中因旧址建 本

  朝乾隆二十四年修𬃷阳县城周四里有奇高二丈二尺门五有濠明景泰初因旧址建

   本朝雍正乾隆中修榖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门四有濠眀成化初因旧

  址建 本朝顺治雍正中屡修光化县城周四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门四有濠明隆庆中

  因旧址建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均州城周六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门四有濠明洪武中

  因旧址筑永乐中甃石 本朝康熙雍正乾隆中屡修

 ︹学校︺襄阳府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顺治中修雍正初重葺入学额数二十

  襄阳县学在县治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顺治中修康熙雍正乾隆闲屡修入学额

  数二十名宜城县学在县治东明宣德中因宋元旧址重建 本朝顺治康熙中修葺入

  学额数十五名南漳县学在县治东明宣德中因宋元旧址重建 本朝雍正乾隆中重

  修入学额数八名枣阳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中建本朝顺治中修乾隆初再修

  入学额数十五名榖城县学在县治东南宋知县狄栗建  圣庙为学舍于旁藏九

  经欧阳修为记眀初因故址建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光化县学

  在县城内明万历初改建 本朝顺治中修乾隆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均州学

  治东宋咸平中建明洪武𥘉因宋元旧址重建本朝顺治康熙中重修乾隆十五年再修入学额

  数十二名鹿门书院在襄阳府城大北门内 本朝雍正十二年乳泉书院

   在襄阳府署东本朝雍正中建 鄢 郢书院在宜城县治西北 本朝康熙中建

   漳书院在南漳县署西 本乾隆二十四年凤山书院在南漳县城外西北

   鳯凰山下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舂陵书院在枣阳县小东门外 本朝乾隆十四年

   筑阳书院在榖城县境 本乾隆二十年复文书院在光化县阜城

   街 本朝干隆二十年建南阳书院在均州城南门内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建 案襄

   阳县旧有岘山书院明万历中建𬃷阳县旧有沧浪书院后俱废

  ︹户口︺原额人丁二万六千一百三十六今滋生男妇共一百八十二万九千六名口计三十一万一

   千七百七十一户又襄阳卫男妇共二十九万三千九百一十七名口计二万一千一百九十七户

  ︹田赋︺田地山塘七万九千八百一十五顷一十六亩四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九万一千三十两

   九钱五分又襄阳卫屯田三千三百五十七顷七十二亩四分有奇额征丁粮银一万七百七十一

  ︹山川︺凤凰山在襄阳县东南十里一名凤林山隋书地理志襄阳有凤林山宋杜绾云林石

   谱凤凰山地中出石巉岩险怪如大山势色青黒叩之有声又南漳县西北五里亦有凤凰山

   隐山在襄阳县东南十三里舆地纪胜山分二支一亘而南一西迤里许俯汉江明统志晋习

   凿齿隐遁处一作谷隐旧有紫金寺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

   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山在襄阳县南九里一名岘首山吴志孙坚传坚围襄阳单马行岘山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

   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水经注岘山上有桓宣所筑城又有桓宣碑羊祜镇襄阳尝登之及枯卒

   后人立碑于故处望者悲感谓之堕泪碑山上又有镇南将军胡罴碑又有征西将军周访碑元和

   志岘山东临汉水古今大路白马山在襄阳县南十里一名白鹤山郭仲产南雍州记毎

   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舆地纪胜山以白马泉名卧龙山在襄阳县南十里下有习

   伏龙山在襄阳县南二十里方舆胜览曾巩知州事尝祈雨于此山又均州北亦有伏

   百丈山在襄阳县南二十里舆地纪胜旧传有麝香兽栖止刘表遣人采药遇麝香藏

   坎得麝数斗如石莲虎头山在襄阳县西南三里名胜志上有汉昭烈濯笔池龟山

   在襄阳县西南五里一名下武当山名胜志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来游谓可免灾山麓有刘先

   楚山在襄阳县西南八里一名马鞍山一名望楚山寰宇记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

   屡登陟焉以望见鄢城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为孝武帝所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有三墩是

   刘宏山𥳑等九日宴赏之所风子山在襄阳县西南八里舆地纪胜有隧道风穴

   山在襄阳县西五里寰宇记荆楚之地水驾山上者皆呼为襄柳子山在襄阳县西七

   里水经注檀溪水出县西柳子山明统志梁简文为州日泛舟穷柳子之源即此阿头山

   在襄阳县西九里后汉书郡国志襄阳有阿头山又岑彭传彭濳兵渡沔水击张杨于阿头山

   旗山在襄阳县西十里相傅元人聚兵尝摩旗于此有冈峦起伏凡九里名九里冲隆中

   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

   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桃花山在襄阳县西二十五里府志旧传有

   桃千树故名考金水港发源桃花岭即此土门山在襄阳县西四十里其形如门深数十里

   俗名土门冲鹤子山在襄阳县西五十里下有鹤子川紫盖山在襄阳县西北

   五里舆地纪胜淳熙中帅高夔改名中岘山万山在襄阳县西北十里一名方山一名蔓山

   一名汉皋山韩诗外传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雨珠大如荆鸡之卵襄阳耆

   旧传县西九里有方山父老传云交甫所见玉女游处北山之下曲隈是也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

   世名刻石为二碑纪其勲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水经注方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

   也元和志襄阳县方山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府志下有解佩渚沈碑潭独乐山在襄阳县

   西北二十里一名乐山水经注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毎所登游故俗以乐山

   团山在襄阳县北十八里宋史扈再兴传金人来自团山查牙山在襄阳县东北

   寰宇记查牙山在邓城县东四十里锺山在襄阳县境隋书地理志襄阳有锺山鸡鸣

   山在宜城县东二十五里又东有偏头山两乳山在宜城县东三十里两峯并峙如乳

   天龙山在宜城县东四十里上有天龙坑阔丈许深不测南泉山在宜城县东七

   十里山南有泉赤山在宜城县东南五十里土石皆赤下有深潭名钓鱼洞又有下滴水崖又

   榖城县东南七十里亦有赤山俯临汉水太山在宜城县南水经注宜城县有太山鸡子

   山在宜城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风洞又有天坑相近有女观山莱公山在宜城县西二

   十五里上产仙韭石梁山在宜城县西三十里南雍州记石梁山形似桥梁小尖

   山在宜城县西三十里其形尖小俗名冲天凤五车山在宜城县东北二十里下有上

   滴水舞旗山在南漳县东三十里以形似名玉溪山在南漳县南一里九域志

   玉溪山其峯高峻有溪水声淙淙如玉佩故名四望山在南漳县南三十里一名大府山登

   其巅可东望襄阳西望房县南望荆门北望榖城故名司马光通鉴唐建中二年梁崇义发兵攻江

   陵至四望青溪山在南漳县南六十里接荆门州当阳远安两县界荆州记临沮县有青溪

   山晋郭璞为临沮长尝游于此赋游仙诗老雅山在南漳县南七十里周四十里险峻幽深

   人迹不至宋元通鉴咸淳八年翟招讨将军由老雅山徇荆南八叠山在南漳县西南

   六十里一名柤山一名沮山北齐书陆法和传八叠山多恶疾人法和采药疗之皆差山中毒虫猛

   兽法和授其禁戒不得噬螫元和志沮山在县东北一百八里吴时朱然诸葛瑾乘山险道北出沮

   中去襄阳城百五十里或云司马宣王凿八叠山开路于此停租也荆山在南漳县西八十里

   山有冯家岭漳水所出书禹贡荆河惟豫州孔传豫州西南至荆山又荆及衡阳惟荆州孔传荆州

   北据荆山左传昭公四年晋司马侯曰荆山九州之险也又十三年楚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绎

   辟在荆山注在新城沶乡县南汉书地理志临沮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水经注荆山在

   景山东一百馀里虽群峯竞举而荆山独秀萧德言括地志荆山在荆山县西八十里本临沮县地

   元和志荆山三面绝险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寰宇记卞和得玉于楚荆山顶上有池周回四十馀

   步乔松翠柏列绕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旧志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康狼

   山在南漳县西八十里水经注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临漳山

   漳县西一百八十里本名鸡头山北临漳水司空山在南漳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接郧阳

   府保康县界明成化中尚书白圭破流贼刘通于此白石山在南漳县北一百十里元和志

   襄水岀南漳县北白石山马穴山在南漳县北水经注马穴山汉时有数百匹马出其中马

   形小似巴滇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于此穴又得马数十匹送建业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识其马

   毛色云其父所乘马对之流涕灵山在南漳县境隋书地理志义清有灵山大雅山

   在南漳县境舆地纪胜大雅山在中庐旧县西九十里洞儿山在𬃷阳县东三十里出石

   大阜山在𬃷阳县东六十里一名大父山水经注白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

   霸山在枣阳县东南五十里一名武王山隋书地理志𬃷阳县有霸山舆地纪胜世传楚武王

   尝猎资山在𬃷阳县东南六十里舆地纪胜深邃阔远可以耕种修篁大木环山之民皆

   光武山在𬃷阳县东四十里一名白水山一名狮子山上有光武庙唐书地理志𬃷阳

   有光武山瀴源山在𬃷阳县南七十里一名大鼓山一名石鼓山一名石虎山隋书地理志

   蔡阳有大鼔山舆地纪胜瀴水源出𬃷阳县石鼓山府志瀴源山上有二石名曰东西石虎

   牛山有二一在𬃷阳县南八十里一在榖城县南八十里纪山在𬃷阳县南一百五十里

   接宜城县界唐子山在枣阳县北五十里接河南南阳府唐县界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

   进屠唐子乡注唐子乡有唐子山水经注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甘泉山𬃷

   阳县东南六十里舆地纪胜甘泉山地肥水甘赤眉山在枣阳县东北八十里舆地纪胜相

   传汉末赤眉贼尝军于此名北寨团石山在𬃷阳县东北九十里舆地纪胜在𬃷阳湖阳

   两县界其石白而团故名万铜山在榖城县东南九十里俗传唐时山有广德寺尝铸万斤

   铜钟于此五垛山在谷城县东南九十里明天顺初改名永安山高亭山在榖城县

   南五里水经注高亭山有灵士民奉之薤山在榖城县西南八十里一名伏龙山荆州记筑

   阳县西北有薤山寰宇记诸山云起此山无云终不降雨诸山无云此山云起必降大雨土人以为

   恒验因山薤为名山上有孤竹三根三年生一笋笋就竹死代谢如春秋倒驴山在榖城县

   西九十里接郧阳府房县界榖城山在榖城县西北十里一名谷山一名榖神山隋书地

   理志榖城有榖城山寰宇记榖神山上有石城号曰榖城界山在榖城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有

   大小二山接均州界开林山在谷城县北四里一名阙林山荆州记筑阳县北四里有开林

   山水经注沔水南迳阙林山东本郡陆道之所由山东有二碑其一即记阙林山先时或断山冈以

   通平道民多病守长冠军张仲瑜乃与邦人筑断故山道作此铭其一郭先生碑先生名辅宇甫成

   有孝友悦学之美其女为立碑于此并无年号皆不知何代人也屏风山在榖城县北九

   十里接光化县界马窟山在光化县东南五里寰宇记旧名马头山敕改为马窟舆地纪

   胜唐天宝六载改名葫荻山在光化县西五十里接均州界固封山在光化县西北

   五里九域志光化县有固封山舆地纪胜在城西北九里顺阳王城西本名崇山唐天宝六载改名

   三尖山在光化县西北六十里接河南南阳府浙川县界麒麟山在光化县北五

   里一名牛头山杏儿山在光化县北七十里接河南南阳府邓州界地多杏树因名有杏花

   洞深不可测乌头山在均州东三十里大观山在均州东南三十五里下有小

   龙巢山在均州东南六十里水经注龙巢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

   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龙山在均州东南七十里下即均水口武当

   山在均州南一百里水经注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㠁上山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

   秀异于众岳峯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

   山故亦曰谢罗山元和志武当山高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阴长生于此得仙寰宇记中央一峯

   名曰参岭高二十馀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峯顶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学道者常

   数百相继不绝若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又云山有石门石室相承云尹喜所栖之地明统志山

   有二十七峯三十六岩二十四㵎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其中一峯最高者为天柱峯亦

   曰紫霄峯岩曰紫霄岩永乐中营建宫馆改名大岳太和山 按寰宇记有三夫人峯亦武当山峯

   女思山在均州南一百里寰宇记汉武当长来群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

   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石阶山在均州南一百里隋书地理志武当有石阶山

   寰宇记石阶山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云西北角有大松树树下生草名救

   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谷不饥陶隐居谓之西岳佐命长山在均州西南唐书冯行袭传均

   之右有长山当襄阳贡道西冈山在圴州西五里又四十五里为紫山又西十里为黄洋山

   又西十里为佛家山接郧阳府郧县界方山在均州北十五里又北三十五里为龙门山相

   近有石鼔山又北十里为青崖山牛头山又北六十里为远山分水岭在宜城县东南六十

   里有水分流北入县界南入荆门州界走马冈在宜城县东南六十里相传关忠义练兵

   九十九冈在𬃷阳县东南接德安府随州界胡三省通鉴注自𬃷阳至厉乡道路交

   错号九十九冈卧龙冈在均州北四十里谢公岩在襄阳县西南五里宋谢庄曾

   游此上有仙人洞其草经冬不萎可避寒刻木谷在南漳县南十五里与地纪胜南漳县有

   刻木谷相传为孝子丁兰所居白水峪在光化县北四十五里夫子垭在宜城县

   南四十里俗传以为夫子所经得名仙女洞在襄阳县西北三十里明正德中聂贤棌仙女

   洞石为堤即此斜溪洞在南漳县东南九十里汝阳洞在南漳县西一百里古汶

   阳郡以此得名西溪洞在南漳县西一百四十里其地四山险峻崖壁如削有龙山庙

   水自郧阳府郧县东南入均州界又东南入光化县界又南入谷城县界又东南入襄阳县界又

   东南入宜城县界又东南入安陆府钟祥县界水经注汉水又东迳琵琶谷口又东北流又屈东南

   过武当县东北又东为佷子潭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县城东又东迳龙巢山下又东

   南迳涉都县东北又东南迳酂县之西南又东迳谷城县南又东南迳阴县故城西又南迳筑阳县

   东又东为漆滩又东过山都县东北又东迳乐山北又东迳隆中又东迳襄阳县北东合檀溪水又

   迳平鲁城南又从县东屈西南淯水从北来注之又迳桃林亭东又东南迳蔡洲又东南迳邑城北

   又东合洞口又东过中庐县东淮水自房陵县淮山东流注之又东南流迳黎邱故城西又南迳即

   县东北又南得木里水会又南迳宜城县东夷水东流注之又迳鄀县故城南府志均州北二十里

   有漓门滩东五里有铁炉滩东南十五里有乱石滩又东南五里有石门滩又东南有鱼梁滩大浪

   滩皆汉水所经也自均州沙陀营入光化县境七十里迳县南又东流五十里至涓口滩共一百二

   十里入榖城县界二十五里过县再七十五里至界河共一百里至襄阳县界自府城西北三十里

   白家湾抵城北稍东而左会唐白诸河之水亦名襄水折流迳城东而西南流又一百里抵小河口

   入宜城县界凡五十里至县东又南过干河口会蛮河又南八十里至泰山庙入安陆府钟祥县界

   淯水在襄阳县东北自河南南阳府唐县流入县界名唐河南流与浊水合名唐白河又南入

   于汉一名泌河水经注淯水东南迳士林戍东西过邓县东右合浊水又南迳邓塞东又迳鄾城东

   南入于沔又沔水篇注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二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寰宇记泌

   河在邓城县东北一百十里流迳县界与白河合又泌白水是泌白相合河口文献通考晋平吴后

   杜元凯在荆州修名信臣遗迹激用浊淯诸水以浸原田万馀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

   庶赖之旧志唐河由河南唐县迳乔家湾入襄阳县境至两河口会白河再会滚河入汉白水

   源出𬃷阳县东六十里大半山西南流名滚河至襄阳县界西流入唐白河水经注洞水出安昌县

   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东屈迳其县南又西南流而左会昆水又西

   合浕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水舆地纪胜白水即刘白河源西流三十里名滚河又西流三十里合浕

   河旧志滚河源出城皇洞泉水流入县境又八十里至两河口会沙河 桉此白水为光武所兴之

   地而浊水一名白河因此水合昆水即名滚河而浊水之名白河反著矣金水在襄阳县西南

   府志发源桃花岭由檀溪入汉浊水在襄阳县北自河南南阳府新野县流入县界名白河亦

   名宛水水经注淯水右合浊水俗谓之弱沟水上承白水于朝阳县东南流迳邓县故城南习凿齿

   襄阳记曰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即此水也浊水又东迳邓塞北东流注于淯寰宇记邓

   城县有宛水自新野县流入舆地纪胜白河水东北自穰县流入光化军界又出襄阳界与泌河合

   入汉江胜二百石船旧志白河自新野县魏家湾入襄阳县境至雨河口入唐河鄢水

   城县西南源出南漳县西康狼山东流入宜城县南入汉鄢一作溤亦名夷水又名蛮水今名蛮河

   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及䣕乱次以济杜预注鄢水在襄阳宜城县入汉水经沔水南过宜

   城县夷水自房陵县东流注之注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彝改曰蛮水𨗳源中庐县界康狼山东南

   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谿又东南迳罗川城又谓之駍水又谓之淇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

   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括地志䣕水源出义清县西托伏山寰宇记蛮水西旬义清县界东南流入

   宜城县迳县西去县三十君有白公湍南雍州记云秦将白起伐楚之日涉此水而济因号白公湍

   今有三碛亦名三洲赤石湍旧志蛮河源出南漳县西保康县界之荒山东南流曲折百馀里迳县

   城南又东会㴋水溪又东会清凉水出宜城县界至破河脑分二支一支绕县东干河口入汉一支

   绕县东南三十里至锺样县境入汉沶水在宜城县西自郧阳府保康县流入南漳县界东流

   至宜城县界入鄢水水经注沶水又东历𫐉乡谓之𫐉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谿东流合于夷

   水谓之沶口也疏水在宜城县北出南漳县北东流至宜城县界入汉一名襄水一名涑水水

   经注疏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即县北界东入沔水谓之疏口也元和志襄水出南漳县北一百

   一十里白石山寰宇记今土人呼为涑水上流亦呼为襄漳水在南漳县南南流入荆门州当

   阳县界水经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注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

   南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沮水在南漳县西南自郧阳府保康县流入又南流入荆门州

   远安县界今名潮水河水经注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又东南迳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又南

   迳临沮县西青谿水注之又屈迳其县南昆水在𬃷阳县东南西流入白水水经注昆水𨗳源

   安昌县城东南小山西流迳金山北又西南流迳县南西流注于白水瀴水在𬃷阳县西南

   其源为南泉隋书地理志蔡阳有瀴水吴从政襄沔记瀴水源出石鼓山西流迳襄阳县界一百五

   十里入汉不通船运浕水在𬃷阳县西南西流入于白水今名沙河水经注浕水出襄乡县东

   北阳中山西迳襄乡县故城北又西迳蔡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白水府志沙河在𬃷阳县南源

   出鹿头店西流入滚河溲水在𬃷阳县东北北流入河南南阳府唐县界水经注溲水出湖

   阳北山西流北屈迳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舆地纪胜南溲河在𬃷阳县东北一百里北流入唐州

   筑水在谷城县南自郧阳府保康县流入至县东南入汉今名南河汉书地理志注筑水

   出汉中房陵东入沔水经注筑水杜预以为彭水也东南流迳筑阳县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

   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见者多凶号为承受石筑水又东迳筑阳县故城南又东流注于沔谓之筑口

   元和志在榖城县南二百二十步旧志南河在县南一里源出房县景山曰沮水迳保康县之洞庭

   庙分流入境接流一百八十里会古羊河入汉府志筑口在榖城县东二十里粉水在榖城县

   北自郧阳府保康县流入东流入汉今名粉渍河水经粉水东流过郢邑南又东过榖邑南东入于

   沔注粉水至筑阳县西而下注于沔水谓之粉口寰宇记粉水出房州房陵县东流入榖城县南雍

   州记云萧何夫人渍粉鲜洁异于诸水因名汎水在榖城县北自郧阳府保康县界流入东

   流入汉今名古羊河水经注汎水东迳汎阳县故城南又东流注于沔谓之汎口旧志古羊河源出

   房县滴水岩名八渡河东北流至石花街名古羊河又东一百里至县城东北折而南会南河入汉

   洛溪水在光化县东水经注洛溪水出阴县西北集池陂东南流迳洛阳城北东南注

   温水在光化县南源出县东南马窟山西南入汉寰宇记温水在乾德县南七里西南入

   均水在光化县西北自河南南阳府浙川县流入均州界又南流至光化县界入汉名小

   江河水经均水南当涉都邑北南入于沔注均水南迳顺阳县西南流注于沔水谓之均口地埋志

   谓之育水 案育或泎淯非据汉志宏农郡卢氏县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此育水即均水非自邓

   入沔之淯水也曾水在均州南水经注曾水𨗳源武当县南武当山迳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

   谓之曾口府志曾水有平堰龙堰灌田百顷平阳水在均州北水经注平阳川水出武当

   县北伏龙山南历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淳河在襄阳县东西流入汉旧志宋

   咸平中知襄州景耿望奏置营田务襄阳县有淳河灌田三千顷宜城有蛮河溉田七百顷又有屯

   田三百馀顷于是岁入甚广熙寕四 年前知襄州史炤言开修古淳河一百六里淮田 六千七百顷

   清泥河在襄阳县西北东流入汉蜀志先主傅乐进在清泥与关某相拒陈书章昭达传太

   建二年䔥岿于江陵大蓄舟舰于清泥中宋元通咸淳八年李庭芝将兵救襄阳襄阳西北一水

   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乘顺流进团山下七里河在襄阳县北十里东

   流入白河清河在襄阳县东北十里南流入唐白河泥河有二一在襄阳县东北九十里

   南流入唐白河一在光化县北汇西北诸水入汉鸨潼河在宜城县东五里明嘉靖中汉

   水溢冲迎水洲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潘家河在宜城县东七十里流迳石板滩至

   阴港入汉潇溪河在南漳县东二里源出县北潇溪寺东流南折入蛮河清凉河

   在南漳县东源出西溪洞东流入蛮河合洪河在南漳县南源出西溪洞东南流六十里

   入漳华阳河在𬃷阳县东四十里源出武当山西流入白河中河在𬃷阳县东南

   舆地纪胜中河发源药子河西北流八十里至磨剑潭又西流十里合滚河镇北河𬃷

   阳县北十里西流入襄阳县界入唐河黑水河在榖城县东六十里接光化县界

   石河在榖城县西南三十里中有白石汊在谷城县北汉水涨则与古羊河通

   水落则涸朱寨河在光化县东六十里舆地纪胜在光化军城东自北界砖滩河接本军迳

   葛堰未寨出吴庄至襄阳县界入汉江陟沟河在光化县南三十里入汉浪河

   州东南九十里出太和山东北流入汉响河在均州北十里源出方山南流入汉𭰁湖

   在襄阳县东南水经注蔡洲东岸西有𭰁湖停水数十亩长数里广减百步水色长渌杨仪居上𭰁

   杨容居下𭰁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襄阳湖在襄阳县南水经注襄阳湖水上承

   鸭湖东南流迳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檀溪湖

   阳县西六里延四里袤二里西山二百里外之水皆归焉雨则泥泞㲹涨为行者患明万历中筑长

   堤其中于是水不得为困污田变为膏腴鸭湖在襄阳县西水经注鸭湖在马鞍山东北

   柳湖在宜城县东南一里石子湖在宜城县东南四十里下有潭甚深邃𦤀湖

   在宜城县南故襄城东古名𦤀池亦名𦤀陂水经注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灌城水溃城东北角

   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𦤀因名其陂为𦤀池韩愈宜城驿记𦤀陂有蛟害人渔者

  天鹅湖在宜城县西十五里糠皮湖在宜城县西北七里磨珠湖

  城县北二里丁家湖在榖城县东南七里百顷湖在光化县东南三十里

  湖在光化县东南宋绍兴中李道破金兵于此樊家湖在光化县南十五里檀溪

  在襄阳县西南世说刘备屯樊城刘表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

  走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曰的卢可努力乃一踊三丈遂得过水经注水出县西柳子

  山下东为鸭湖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所𨗳也北迳汉阴台西又北谓之檀溪傍城北注西去城里馀

  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当即襄水也梁书武帝纪东昏即位

  高祖濳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为舟𧚌之备元和志檀溪在襄阳县西南今已干涸

  塍港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东流入汉又隆盛港在县东南四十里土山港在县南五十里俱

  东流入汉竹篠港在襄阳县西北三十里石牌港在县西北三十里俱西北流入汉

   龙港在襄阳县东北四十里东流入唐河施枪港在宜城县东十里范家营俗傅宋将

   范文虎为阿珠所败拖枪过此而名 阿珠旧作阿术今改正朱家港在宜城县东三十里

   源出上泉冲西流入汉阴港在宜城县东三十里源出南泉西流入汉王城港

   城县东五十里西流入汉练港在宜城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卧牛山至赤山入汉龙潭

   港在宜城县西南一里东入汉毛家港在宜城县北二十五里源出泼陂东流迳张家

   桥入楼子汊在宜城县东南二十五里又糠坡汊在县南十里羊祜汊在县北三十里

   以上三汊皆汉水旁出者也龙爬沟在襄阳县西北砖桥铺接榖城县界潺沟

   阳县北通鉴梁天监八年魏荆州刺史元志将兵七万冦潺沟雍州刺史吴平侯昺命司马朱思远

   等击破之挠沟在襄阳县北一名闹沟晋书庾翼传贼五六百骑出樊城翼遣冠军将军曹据

   追击于挠沟北破之通鉴齐永泰元年崔慧景萧衍大败于邓城军主刘山阳断后慧景过闹涛

   木里沟在宜城县东一名木渠水经注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

   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迳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旧志宋治平中县

   令朱纮访故道修复之淳熙十年县令陈表臣重修治之起水门四十有六通陂四十有九以沟旁

   地为屯田为利甚溥长渠在宜城县西南四十里一名白起渠水经注夷水旧堨去城百里许

   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后人因其渠流以给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

   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籣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自新陂东入城

   迳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又迳金城前又东出城东注𦤀池又入朱湖陂亦下灌诸田又入木里沟

   又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元和志长渠在义清县东南二十六里派引蛮水昔秦将

   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两道争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东入遂拔之曽巩长渠记宋至

   和二年县令孙永理渠之堙塞而去其浅隘遂完故堨府志宋绍兴三十二年王彻言襄阳故有二

   渠长渠溉田七千顷木渠溉田三千顷今废堙请以时修复龙尾洲在襄阳县东南三十

   里汉水中一名虎尾洲小汎洲在榖城县南七十里产瓜甚美沧浪洲在均州西

   北书禹贡嶓冡𨗳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水经注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

   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 按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不

   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宜以尚书为正元和志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即禹贡沧浪之水会丹滩在襄阳县东南宋元通鉴咸淳七年范文虎将卫卒及两淮舟

   师十万进至鹿门阿珠夹江为阵别令一军趋会丹滩 阿珠译见前漆滩在襄阳县西北

   水经注沔水又东为漆滩新野郡山都县与顺阳筑阳分界于斯滩矣交了滩在宜城县

   东南破河脑蛮水与汉水交流处又倒上洪滩石羊滩湍滩俱在县东南罐子滩在宜城县

   北二十里卧虎崖下宋元通鉴咸淳五年夏贵于新郢败绩范文虎复以舟师援贵至罐子滩

   四洪滩在宜城县北旁有四洪相连故名渔浦潭在襄阳县南八里黑龙

   潭在光化县北五里旱祷辄应宋欧阳修有黒龙潭祈雨文佷子潭在均州北水经注潭

   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以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焉釡沙泉

   城县东一里舆地纪胜金沙泉造酒极美世谓之宜城春又谓之竹叶春珍珠泉在宜城县

   东七十里西流入汉一碗泉在南漳县西二百里歇马庙傍石上有坎容勺水取之不竭

   汝泉在枣阳县南八十里舆地纪胜在武王山东其水北流入中河古灵泉在榖城县

   南五十里温泉在光化县南五里太和乡神陂在枣阳县西南习凿齿襄阳耆旧传蔡阳

   松子亭下有神陂中多鱼人捕不可得习家池在襄阳县南水经注习郁依范蠡养鱼法

   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其水下入沔晋书山简传𥳑镇襄

   阳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𥳑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元和志习郁池在

   襄阳县南十四里寰宇记县南有习家鱼池池中钓台尚在府志白马山下有白马泉即习家池

   洗马池在宜城县东六十里相传关忠义洗马于此珍珠池在南漳县西南二十

   里双池寺内人于池傍蹴呼则池水四面跳涌蔡子池在𬃷阳县北半里荆州记𬃷阳县有

   蔡伦宅傍有池名蔡子池相传伦造纸处卧牛池在榖城县南八十里广德寺内傍产何首

   盐池在均州东南一百里元和志盐池水四周上生紫气池左右草木十馀里气所染著

   上如雪霜尝之盐味土人谓之盐花大顶龙池在均州南武当山五龙峯顶自麓至顶四

   十里祈祷无不应旧志龙池一名灵池流为黒虎涧汇为白龙潭注于磨针㵎诸葛井

   阳县西二十里隆中山东南㢕州记隆中诸葛旧宅有旧井一今涸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

   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县志隆中山畔孔明隐处有眢井名六角井王粲井

   阳县西北上有魏侍中王粲石井阑记舆地纪胜襄阳县西北方山东陂下有王粲井苏轼万山诗

   有云下有仲宣阑绠刻深容指是也昭王井在宜城县南韩愈宜城驿记宜城驿东北有井

   传是昭王井有灵异至今人莫汲









                        前纂修官罗家彦恭 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阎学海恭校

大清一统志

 襄阳府

︹古迹︺中庐故城在襄阳县西南古卢戎地卢亦作庐汉置县属南郡晋宋齐属襄阳郡梁

  省左传文公十四年庐戢黎及叔麋诱杀斗克及公子夑注庐今襄阳中庐县汉书地理志南郡中

  庐注师古曰在襄阳县南今犹有次庐村以隋室讳忠故改中为次水经沔水东过中庐县东注县

  即春秋庐戎国也括地志中庐故城在义清县北二十里元和志中庐秦时谓之伊庐项羽亡将锺

  离昧家在伊庐是也山都故城在𬃷阳县西北秦置县汉属南阳郡宋属新野郡齐属义

  安郡后周省后汉书岑彭传彭夜勒兵马申令军中使明旦西击山都注在今襄州义清县东北水

  经注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野山都县治也旧南阳之赤乡秦以为县汉为侯国隋书地理志

  襄阳郡安养后周废山都县入汉南故城今宜城县治南北朝宋置华山县齐因之西魏

   改曰汉南唐贞观中省贞元中迁宜城县治此宋书州郡志华山太守孝武大明元年立今治大堤

   领县华山隋书地理志汉南宋曰华山西魏改县曰汉南属宜城郡后周废宜城郡属武泉旧唐书

   地理志武德四年襄州领汉南县贞观八年省汉南入率道又襄州宜城宋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

   今治韩愈宜城驿记于太传帅襄阳迁宜城县寰宇记大堤城今宜城县也相传呼为大堤城迄今

   上洪故城在宜城县东南北朝宋置天水郡略阳县西魏改曰上洪唐省南史焦度

   传宋元嘉中平杨难当度父明与千馀家随居襄阳乃立天水郡略阳县以居之隋书地理志襄阳

   郡上洪宋侨立略阳县梁又立德广郡西魏改县曰上洪开皇初郡废又梁置新野郡西魏改曰威

   寕后周废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鄀州领上洪县贞观元年若县故城在宜城县

   东南春秋鄀国楚灭以为邑昭王徙都于此秦置县汉及晋属南郡宋齐属冯翊郡后周废汉书地

   理志南郡若楚昭王自郢徙此注师古曰春秋传作鄀水经注鄀县古鄀子之国也自商密迁此为

   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秦以为县括地志故鄀城在乐乡县东北三十三里元和志春

   秋鄀国城在乐乡县北三十七里宜城故城在今宜城县南本楚鄢地秦置鄢县汉改

   名宜城属南郡晋属襄阳郡南北朝宋废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取鄢正义鄢

   城在襄州汉书地理志南郡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改名水经注夷水自新陂东入城城故鄢郢之旧

   都括地志故宜城在率道县西南九里元和志故宜城在宜城县南九里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蛮

   水濯鄢拔之𭅺此城也元统志汉宜城故城在今县南十五里率道故城在宜城县北梁

   置唐天宝初改为宜城县贞元中移治隋书地理志襄阳郡率道梁置元和志后魏宜城郡周改为

   率道县唐因之天宝元年改为宜城县寰宇记后魏分新野郡之池阳县地立率道县唐武德四年

   属鄀州贞观八年改属襄州县志县北三十里有古城堤地名东洋古城迹犹存 按率道县隋志

   以为梁置元和志以为周置寰宇记以为后魏置未详孰是邔县故城在宜城县东北

   本楚邑秦置县汉属南郡晋宋齐属襄阳郡梁改置率道县而此城废水经沔水南过邔县东北汪

   县故楚邑也秦以为县元和志宜城县本汉邔县地也城东临汉江古谚曰邔无东言其东逼汉江

   其地短促邓县故城在襄阳县北春秋时邓固汉置县属南阳郡晋改属义阳郡又分置

   邓城县属襄阳郡寻省宋齐属京兆郡后周省唐复置邓城县属襄州宋省史记秦本纪庄襄王二

   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邓正义邓城在襄州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都尉治注应劭曰邓侯国

   元和志故邓城在临汉县东北二十二里旧唐书地理志邓城贞元二十一年移临汉县古邓城置

   乃改临汉为邓城县寰宇记邓城县在襄州北二十三里舆地纪胜绍兴七年省邓城县为镇入襄

   阳 按晋志有邓县属义阳郡又有邓城属襄阳郡疑汉晋之邓县尚在新野襄阳之间自晋分置

   邓城宋齐以后当即因邓城地为邓县唐以后遂属襄州是唐之邓城未必古之邓国也上黄

   故城在南漳县东南五十里水经注晋武帝平吴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𫐉

   乡旧唐书地理志晋立上黄县后魏改为重阳县编县故城在南漳县西南汉县故城

   在荆门州界晋隆安五年移治此梁省水经注漳水又迳编县南县旧城东北一百四十里高阳城

   西南移治许茂城城南临漳水 按寰宇记晋隆安五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移治当在是时也

   重阳故城在南漳县西南隋书地理志襄阳郡南漳西魏并新安武昌武平武安武建五

   县置重阳又立南襄阳郡后周置沮州寻废复改重阳县曰思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漳

   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南漳置荆山县又于县治西一百五里置重州领荆山重阳平阳渠阳

   土门归义六县七年省渠阳入荆山省平阳属重阳又省土门归义入房州之永清贞观元年废重

   州以荆山属襄州移重阳入州城改属迁州八年省南漳入义清省重阳入荆山开元十八年省荆

   山移治于南漳故城乃改为南漳广昌故城今𬃷阳县治南齐置郡后置县隋改为𬃷

   阳县南齐书州郡志安蛮府领广昌郡隋书地理志舂陵郡𬃷阳旧曰广昌并置广昌郡又西魏置

   东荆州寻废元和志广昌隋改为𬃷阳县因𬃷阳村为名府志广昌馆即古广昌县唐韩愈有诗

   舂陵故城在𬃷阳县东汉为侯国属南阳郡后汉改为章陵县三国魏改曰安昌属义阳

   郡隋仍曰舂陵属舂陵郡唐省汉书地理志南阳郡舂陵侯国故蔡阳白水郷注师古曰元朔五年

   以零陵冷道之舂陵乡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至戴侯仁以舂陵地形下湿上书徙南阳元帝许

   之以蔡阳白水乡徙仁为舂陵侯后汉书光武帝纪长沙定王发生舂陵节侯买注舂陵故城今在

   随州枣阳县东又郡国志南阳郡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注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将耿遵筑城水经

   注安昌故城故蔡阳之白水乡光武改为章陵县置周庙马魏黄初二年更今名故义阳郡治也隋

   书地理志舂陵郡后魏置南荆州西魏改曰昌州统县舂陵旧置安昌郡开皇初郡废元和志舂陵

   故城在枣阳县东南三十五里旧唐书地理志隋舂陵郡武德三年改为昌州领舂陵五年废昌州

   贞观元年省舂陵元统志有城二座在县南约三十里名旧城又名昌城城北有台高二丈

   潭故城在枣阳县南隋置县唐省隋书地理志舂陵郡清潭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五年废清

   潭县府志清潭店在枣阳县南九十里蔡阳故城在枣阳县西南汉置县属南阳郡后

   汉因之晋改属义阳郡宋属新野郡隋属舂陵郡唐初省后汉书注蔡阳县故城在今随州枣阳县

   西南隋书地理志舂陵郡蔡阳梁置蔡阳郡后魏置南雍州西魏改曰蔡州分置南阳县后改曰双

   泉又置千金郡开皇初郡并废大业初州废双泉废入焉 按新旧唐书地理志俱无蔡阳亦不言

   省自何时疑唐初省也瀴源故城在枣阳县西南西魏置县隋省隋书地理志舂陵郡

   西魏置瀴源县大业初废府志瀴源店在𬃷阳县南七十里襄乡故城在𬃷阳县东北

   后汉置县属南阳郡晋省南北朝宋复置属河南郡齐因之后周改置广昌县通典汉襄乡故城在

   𬃷阳县东北元和志后汉分蔡阳立襄乡县周改为广昌筑阳故城在榖城县东汉置县

   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顺阳郡宋齐属扶风郡隋省汉书地理志南阳郡筑阳故榖伯国宋书州

   郡志扶风太守领县筑阳水经注筑水东迳筑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附庸也秦平鄢郢立以为县隋

   书地理志襄阳县榖城梁有筑阳开皇初废元统志故筑阳城在榖城县东四里东临汉江西临筑

   南阳故城在榖城县东南隋书地理志襄阳郡阴城梁置南阳郡西魏改为山都郡

   后周省元统志南阳城在榖城县东南三十里相传周司马偘所筑阴县故城在光化县

   西春秋下阴地汉置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顺阳郡宋齐俱属广平郡西魏改阴城唐省宋干

   德二年于其地置乾德县熙寕五年改为光化县明隆庆闲迁县治而此城废左传昭公十九年楚

   工尹赤迁阴于下阴注阴县今属南阳郡后汉书注阴县故城在今襄州榖城县界北水经注沔水

   又东南迳阴县故城西故下阴也隋书地理志襄阳郡阴城西魏置酂城郡后周废旧唐书地理志

   贞观八年省阴城入榖城寰宇记乾德二年改襄州阴城镇为光化军析榖城县导教翔鸾汉均三

   乡置乾德县为治以年号为名九域志熙寕五年废光化军为光化县属襄州府志县旧治在县西

   十五里西集街明隆庆中以汉水时溢改建于阜城卫即今治酂县故城在光化县北汉

   置县属南阳郡晋为顺阳郡治南北朝宋齐属广平郡梁省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酂侯国注襄州阴

   城县有酂城乡后汉书邓禹传光武即位禹封为酂侯注酂县在襄州榖城县东北水经注酂县治

   故城南临沔水谓之酂头薛瓒曰今南乡酂头是也茂陵书在南阳通典汉故酂城在榖城县东北

   萧何所封说文云酂音赞县在南阳䣜在何反县在沛郡按班固泗水亭高祖碑云文昌四友汉有

   萧何序功第一受封于䣜又江统徂准赋云戾䣜城而倚轩实萧公之故园谓何封沛郡之䣜近代

   戴规辩字与姚察训纂傍将众说俱因此论规即断云何封沛之䣜夫人封南阳之酂臣瓒及文颖

   等注皆据茂陵书萧何所封在南阳 按茂陵书去何不远指事为亲且地理志以酂为侯国䣜则

   不言又何本传子禄薨无子高后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

   酂侯寻筑阳距酂三十馀里若惟夫人封酂则小子延独继其母理甚不然也鲍至南雍州记云城

   内见有萧相国庙相传谓为城隍神远近而推茂陵书亦可依矣寰宇记汉酂县在乾德县北三里

   西临汉江府志酂城故址惟存二墩在旧县前今倾入汉水武当故城在均州北郸国

   时均陵地属楚汉置县唐移县治而此城废史记苏代传残均陵索隐均陵在南阳今之均州隋书

   地理志浙阳郡武当旧置武当郡又侨置始平郡后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开皇初

   二郡并废改为均州大业初州废通典武当县魏属南乡郡郡城后汉延岑筑元和志均州汉武当

   县地因山为名江左侨立始平郡寄治襄阳宋武帝割武当县以隶之后魏改为武当郡旧唐书地

   理志贞观八年置均州领县武当显庆四年移于今所寰宇记齐兴郡及兴州丰州本治郧乡周武

   成元年始移理延岑城元史地理志均州武当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按武当故城据

   通典及元和志即延岑城元统志谓延岑城在榖城县似误今县治元所置亦非唐之旧也

   兆废郡在襄阳县西晋置南北朝梁废晋书地理志孝武于襄阳侨立京兆郡宋书州郡志

   京兆太守初侨立治襄阳朱序浸氏孝武太元十一年复立河南废郡在襄阳县北晋

   置隋废晋书地理志孝武于襄阳侨立河南郡宋书州郡志河南太守侨立始治襄阳孝武大明中

   分沔北为境隋书地理志襄阳郡安养西魏置河南郡开皇初废宏农废郡在襄阳县

   境南北朝宋侨置西魏废宋书州郡志宏农太守宋明帝末立寄治五垄冯翊废郡

   城县南南北朝宋侨置梁废宋书州郡志冯翊太守三辅流民出襄阳文帝元嘉六年立治襄阳今

   秦南废郡在宜城县北隋书地理志梁置秦南郡后周废 按其地当在黎邱城下

   秦洲之南故名武建废郡在宜城县北隋书地理志襄阳郡汉南后周废武建郡入

   风废郡在谷城县东晋置梁废晋书地理志孝武于襄阳侨立扶风郡宋书州郡志扶风太

   守侨立治襄阳今治筑口义成废郡在光化县西北晋置后周废晋书桓宣传宣平襄阳

   以其淮南部曲立义成郡又地理志孝武于襄阳侨立义成郡宋书州郡志义成太守晋武帝立治

   襄阳今治均隋书地理志襄阳郡榖城旧曰义成置义成郡周废郡开皇十八年改县名焉 按义

   成郡桓宣传以为宣所置当在成帝时而地理志及宋州郡志俱云孝武时立当是中废而复置耳

   宋志义成郡治均州当在光化县西北而隋志又以为谷城县即义成改置不知何时移治诸书俱

   未详隋志又有梁所置义成郡亦废入榖城县广平废郡在光化县北晋置梁废宋书州

   郡志广平太守江左侨立治襄阳今为实土常平废县在襄阳县西隋书地理志襄阳

   郡常平西魏置曰义安置长湖郡后改县曰常平开皇初郡废又后魏置旱亭县大业初废唐书地

   理志襄阳贞观八年省常平县入焉惠怀废县在宜城县境隋书地理志襄阳郡汉南后

   汉废恵怀石梁归仁鄢等四县入义清废县在南漳县东北六十里隋书地理志襄阳

   郡义清梁置曰穰县西魏改曰义清属归义郡后周废郡及左安开南归仁三县入焉又有武泉郡

   开皇初废元和志襄州义清县东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汉中庐县地寰宇记义清县唐贞观二年

   中庐县东北三十里移于今所今复为中庐县舆地纪胜绍兴五年省为镇丰良废县

   在𬃷阳县南隋书地理志舂陵郡后魏置丰良县大业初废汎阳废县在榖城县西晋

   置梁省宋书州郡志扶风郡汎阳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属顺阳水经注汎水东迳汎阳县故城南晋

   分筑阳立安福废县在均州西隋书地理志浙阳郡安福梁置曰广福并为郡开皇初郡

   废仁寿初改焉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南丰州领安福县贞观元年省安福入郧乡平陵

   废县在均州北旧唐书地理志隋义寕二年置平陵县武德七年省九域志武当县有平陵镇

   平阳废县在均州北南北朝宋置梁省宋书州郡志始平太守领县平阳江左平阳郡民

   流寓立此水经注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均阳废县在均州东北隋书地

   理志淅阳郡均阳梁置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八年省入武当邓塞城在襄阳县东水经注

   邓塞邓城东南小山也方俗名之为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元和志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

   里南临宛水魏常于此𧚌治舟舰以伐吴陆士衡表称下江汉之卒浮邓塞之舟谓此新城

   在襄阳县东南十里宋元通鉴咸淳三年夏贵援襄樊阿珠谓诸将宜整舟师以备新城明日贵舟

   果趋新城府志县境凡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浦新城淳河滚河十城蒙古围襄阳分

   筑诸城于要津以绝粮援故址尚存 阿珠译见前邑城在襄阳县西南水经注沔水东南迳

   邑城北习郁襄阳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夫人城在襄阳县西北晋书朱序传序镇襄阳苻

   丕来攻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馀婢并城中女丁于其角斜筑城二十馀

   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元和志襄州理中城东边

   一处有土赤色昔苻丕攻襄阳朱序用道法以朱砂薰之至今土色有异西北角夫人城序母修筑

   鄾城在襄阳县北古鄾子国晋置县后废左传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

   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注鄾在今邓县南沔水之北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邓有鄾聚水经注淯水南

   迳邓塞东又迳鄾城东古鄾子国也樊城在襄阳县北水经注樊城周四里南半沦水城西南

   有曹仁记水碑杜元凯重刊其后书伐吴之事也元和志襄州临汉县南至州二十里即古樊城西

   魏于此立安养县属邓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属襄天宝元年改为临汉县县城南临汉水舆地广

   记邓城有樊城镇府志樊城与襄阳对峙城西有铁窗口晋人铸铁棂列树堤岸以通水道如窗棂

   偃城在襄阳县北三国魏志徐晃傅晃助曹仁伐关某晃前至阳陵陂屯关屯偃城括地

   志偃城在安养县西北三里阳陵陂又在偃城西北五里平鲁城在襄阳县北水经注沔水

   又迳平鲁城南城鲁宗之所筑也东对樊城垒城在襄阳县北水经注城北枕沔水即襄阳

   县之故城楚之北津戍今大城西垒是也唐书张东之传东之授襄州刺史会汉水涨啮城郭东之

   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县志垒城筑垒附近大城犹今砦堡即水经注所谓西垒也

   王城在宜城县南水经注鄀县北有大城即楚昭王为吴所迫自郢徙都之所括地志楚昭王

   所徙在故鄀城东五里韩愈宜城驿记楚昭王庙后小城盖王居也其内处偏高广圆八九十亩号

   殿城当是王朝内之所也多砖可为书砚曾巩韩公井记跋楚故城今谓之故墙城改为墙者由梁

   太祖父名诚当时避之故至今犹然 按府志楚王城在宜城县东北误蛮城在宜城县南水

   经注淇水迳蛮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观林城在宜城县南五十五里地名王城港城址

   罗川城在宜城县西南古罗国左传桓公十二年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注罗在

   宜城县西山中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黎邱城在宜城县

   北后汉书光武帝纪秦丰自号楚黎王注黎邱故城在襄州率道县北又郡国志邔有黎邱城水经

   注沔水东南迳黎邱故城西其城下对缮洲秦丰居之故更名秦洲城在观城西二里建武四年

   祐自观城禽丰于黎邱是也孟城在枣阳县西南十八里岑彭城在𬃷阳县东北

   元统志岑彭城在𬃷阳县东北三十里相传彭征秦丰时筑城牧马于此洛阳城在谷城县

  东宋书州郡志河南郡洛阳县孝武大明元年省水经注洛溪水流迳洛阳城北东南注沔水

  城在榖城县北春秋时榖国春秋桓公七年榖伯绥来朝注榖国在南乡筑阳县北水经注榖城

  在榖城山上春秋榖伯绥之邑墉𬮱頺毁基堑亦存张飞城在榖城县西南五里水经注汎

  口张飞袭张邰于此学城在榖城县东北水经注沔水又东迳学城南旧说昔者有人立学都

  于此值世荒乱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御难故城得名涉都城在光化县西汉书功臣表

  涉都侯喜元狩三年封后汉书郡国志筑阳有涉都乡水经沔水东南过涉都城东北注故乡名也

  汉武帝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入沔谓之均口顺阳王城在光化县北寰

  宇记固王古城在乾德县东北五里晋咸寕中封扶风王子畅为顺阳王城内有顺阳碑府志顺阳

  王城在固封山下又有空城在光化县北五里三王城在均州境寰宇记武当县有三王城

  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筑各一城今号三王城府志一在州东南一在州西南一在州东北

  城聚在均州境后汉书郡国志武当有和城聚柤中在南漳县西一作沮中襄阳记柤中

  在上黄界去襄阳一百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馀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

  䣕沔二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通典南漳县有地名沮中

  吴朱然屯处王应麟地理通𥼶沮中即今襄阳南沮水左右地冠盖里在襄阳县南接宜城

  县界水经注宜城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

  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益里刻石铭之白沙里在襄阳县东北襄阳耆旧传厐

  德公孙奂晋太康中去官归乡居白沙里南陔里在襄阳县境楚记唐尹怦淳孝龙朔中刺

  史封道洪改其闾曰南陔里铜鞮坊在府城内明统志在郡城山南东道楼左楚人好唱

  白铜鞮因以名坊木香村在宜城县西六十里寰宇记宜城县有木香村段成式别业于

  此村生异竹成式图送徐商五陌村在光化县西南寰宇记南雍州记云酂城南四里有

  五陌村榆树连理异木合干高四丈乡人以为社其树今巳枯牵羊坛在府城内旧传刺史

  初至必牵一羊诸坛绕之以其所绕之数验治州之年多寡晋文帝为刺史羊行六次不止果八年

  刘琦台在襄阳县东元和志刘琦台琦与诸葛亮登台去梯言之所也将台在襄阳县

  南三里相传元将阿尔哈雅筑阿尔哈雅旧作阿里海牙今改 汉 阴台在襄阳县西南

  水经注檀溪水北迳汉阴台西临流望远意寄汉阴故因名台杜康台在宜城县治东五十

  步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打鼓台在宜城县南八里相传白起操军于此下有走马堤

  经台在南漳县东北梁昭明太子同隐士刘虬法慧分经之所呼鹰台在𬃷阳县东一

  名景升台水经注鱼梁州南有层台号曰景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

  野鹰来曲卧牛台在𬃷阳县境舆地纪胜汉光武帝骑青牛于此诵经台在均州北

  武当山世传陈希夷诵易处文选楼在府治南舆地纪胜梁昭明太子统建延贤士刘孝

  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悦徐陵王圃孔烁鲍至等十馀人著文选于此山南东

  道楼在府城内元统志旧府治有唐李阳冰篆书山南东道四字淳祐辛亥程士元为守创立

  层楼府志今改为镇南楼南平楼在襄阳县治前元守帅杨珪建霁景楼在光化县

  境方舆胜览光化军有霁景楼宗海楼在均州东一里下临汉水宋宣和中建闻喜

  亭在府治内唐太守裴坦建汉广亭在府北小北门西淳熙中安抚使马䕫建桃林

  亭在襄阳县东南水经注沔水又迳桃林亭东舆地纪胜桃林在襄阳县南六里南雍州记云晋

  桓冲北伐屯军于此时方食桃至春其核萌生遂成茂林县志即今县南桃花岭也旧有桃林馆今

  望海亭在襄阳县南一里方舆胜览在卧龙山绝顶岘山亭在襄阳县南岘

  山上宋熙寕初史中煇因旧址重建欧阳修有记清水亭在襄阳县境楚纪申徽为襄阳

  刺史代还人吏送之乃留题于清水亭赤松子亭在𬃷阳县西南襄阳耆旧传蔡阳有

  赤松子亭即南都赋所谓松子神陂者也乐善堂在府城内梁𥳑文为晋安王镇襄州日画

  前刺史十三人像于堂故名学业堂在襄阳县南相传诸葛亮读书处高斋

  城内襄沔记襄阳城内刺史宅有高斋梁𥳑文为晋安王镇襄阳日引刘孝威等于此斋综核诗集

  时号为高斋学士其南又有一斋梁武帝临州寝卧此斋常有五色云𮞉转状如盘龙屋上恒有紫

  云腾走形似伞盖远近望者莫不异焉武帝于此龙飞厐统宅在襄阳县东舆地纪胜士

  元德操二宅俱在呼鹰台侧蔡瑁宅在襄阳县东南水经注沔水又东南迳蔡洲汉长水

  校尉蔡瑁居之故名府志襄阳县东南有蔡村孟浩然宅在襄阳县东南鹿门山

  孝武宅在襄阳县南帝镇襄阳时所居习郁宅有二一在襄阳县南习家池畔一在

  宜城县东水经注猪兰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长六七十步广十丈常出

  厐德公宅有二一在襄阳县南后汉书厐公传厐公居岘山之南舆地纪胜厐德公

   宅在岘山南广昌里县志鹿门山有鹿门寺寺左有三高祠即厐德公旧宅一在襄阳县东北水经

   注沔水中有鱼梁洲厐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司马德操宅洲

   之阳名胜志宅内旧刻范蔚宗赞 按后汉书厐德公居岘山南后入鹿门山采药不返鱼梁洲之

   居乃其孙奂所居水经注似误徐庶宅在襄阳县西水经注檀溪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

   宅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每省家舅纵目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名胜志徐庶

   宅地名甘耳冲今清虚庵是其故址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水经注沔水历孔

   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沛国刘季和镇襄阳

   与犍为人李安共𮗚此宅命安作宅铭永平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

   堂前有三闲屋地基址最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元和志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舆地纪胜

   在襄阳县西隆村繁钦宅在襄阳县西北襄沔记繁钦宅王粲宅并在襄阳王粲

  宅在襄阳县西北襄阳耆旧传王粲与繁钦同邻并井其墓及井见在襄阳记王粲宅在襄阳县

  西二十里岘山陂下司马徽宅在襄阳县东北汉水北宋玉宅在宜城县南三

  十里水经注宜城县南有宋玉宅 按宋玉宅有三此其里居也一在归州从屈原游学时所居一

  在江陵则服官郢都时居之王逸宅在宜城县南今俗呼王家屋场汉光武宅

  在𬃷阳县东南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光武旧宅今在随州𬃷阳县东南宅南二里有白水水经注白

  水陂其阳有汉光武故宅所谓白水乡苏伯阿望气处也元和志后汉代祖宅在𬃷阳县东南三十

  张柬之园在𬃷阳县南五里园址犹存格垒在榖城县东南十二里府志汉

  末刘表将李氏甚富有仆数百以其奴戸率众保此因号格垒善谑驿在宜城县北二十里

  舆地纪胜在宜城县北即淳于髠放鹰处晋柏在襄阳县东南襄阳名胜志相传柏为羊祜手

  社柏在均州南门段子游均州图经南阳武当南门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守伐

    之忽有大蛇从树腹中出群蛇随入南山其声如雷雨义犬冡在府城南捷神记音吴王

    孙权时有李信纯襄阳纪南人家飬一犬字曰黒龙一日信纯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草中时

    遇太守邓遐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爇之卧处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来卧

    处周𮞉以身湿之火至湿处即灭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信纯闻于太守太守悯之命具棺衾葬之

    今纪南有义犬冢高十馀丈




                      前纂修官罗家彦恭 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阎学海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