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四十五至三百四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四十三至三百四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四十五至三百四十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四十八至三百四十九

大清一統志

 荆州府

︹闗隘︺古江闗在宜都縣西北荊門虎牙二山之間普通闗在宜都縣東北五十里舊

  設巡司今栽沙市巡司在江陵縣東南十五里即古沙頭市 本朝雍正七年移通判

  駐此入蜀記過白湖抛江至井子鋪日入泊沙市自公安至此六十里自此至荆南陸行十里舟不

  復進虎渡巡司在江陵縣西南二十里龍灣市巡司在江陵縣東北

  一百二十里孱陵鎮巡司在公安縣東北六十里舊名孱陵驛白螺磯巡

  司在監利縣東南一百四十里窰圻巡司在監利縣西四十里分鹽所巡

  司在監利縣北七十里磨盤洲巡司在松滋縣東南一百一十里涔陽鎮

  在公安縣南以在涔水之陽而名藕池鎮在石首縣西五里涴市鎮在松滋縣

   朱家河在監利縣西北四十里 本朝雍正十年移瓦子灣巡司駐此乾隆五十六年

   裁改主簿黄華戍在江陵縣東四十里破冡戍在江陵縣東南三十里大江東岸世

   說顧長康作殷荆州佐請假還東爾時例不給布颿顧苦求之乃得𤼵至破冡遭風大敗南史宋臨

   川烈武王道規傳徐道覆奄至破冡道規使劉遵爲遊軍拒道覆自外横擊大破之通鑑宋元嘉三

   年謝晦率衆二萬發江陵列舟艦自江津至於破冡靈谿戍在江陵縣西南水經注江溪之

   㑹有靈谿戍背河面江西帶靈谿故名西坪砦在枌滋縣南九十里紅崖子砦

   在松滋縣南一百里舊設巡司今裁郝穴口在江陵縣東南九十里舊設巡司乾隆五十六

   年裁改主簿油口在公安縣東北水經注江水又東右合油口清江口在宜都縣

   西北清江之右荊南驛在江陵縣公安門外今裁歸縣孫黃驛在公安縣西一里今

   裁歸流店在枝江縣東百里洲尾舊有驛今廢草市在江陵縣東鎮流門外

  軍市在江陵縣東六十里高氏將倪可福屯兵於此蒲胥市在江陵縣北郢城内南齊

  建校尉府於此左傅宣公十三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及宋宋人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超車及於

  蒲胥之市米市在石首縣西五里楊林市在石首縣西十里小沙市

  利縣草坪市在松滋縣東沙沱市在枝江縣東二里江口市

  江縣東八十里董市在枝江縣東六十里亦謂之董灘口草埠市在枝江縣東北一百

  二十白洋市在宜都縣東十里大江北岸灣市在宜都縣北十里清江北岸

  紅花沱市在宜都縣北三十里大江西岸周老嘴集在監利縣北接安陸府濳

  江縣

 ︹津梁︺沙橋在江陵縣東草市通鑑晉義熙元年桓振自鄖城襲江陵建威將軍劉懷肅自雲杜

  引兵馳赴與振戰於沙橋又宋元嘉三年雍州刺史劉粹自陸道帥步騎襲江陵至沙橋周超率萬

   人逆戰大破之 本乾隆六年重修分水橋有二一在江陵縣東鎮流門外濠隄上明

   宏治中建一在縣東南公安門外安興橋在江陵縣東三十里橋之下曰安興港港側市

   曰城河口皆以舊縣得名又東二十里有華張橋相近有華筵橋又東十里有倪軍橋又縣東南四

   里有白雲橋又有武安橋㑹通橋在江陵縣西為衆水㑹流處下有鐵窗大渠龍陂

   橋在江陵縣城北十五里人縣東北二十里有王猛橋又五十里有新壋橋相近有郭公橋

   安橋在公安縣東一里明永樂中建相近有石浦橋舊架木正統中易以石白馬橋

   在公安縣西南六十里明嘉靖七年人戸部尚書鄒文盛重建改名恩波橋三穴橋

   安縣西三十里明正統中建橋下為七門江水支流自虎渡口南入洞庭湖逕此黃鐘橋

   在公安縣南明正統中建 本朝乾隆十七年重修黃金橋在石首縣南三里以近黄金隄

   而名本在黄金隄上本朝順治間移於隄北照影橋在石首縣西三里相傅漢昭烈帝孫

  夫人照影於此又縣北五十里有呉王橋相傳孫權所建燕家橋有二一在監利縣東十五

  里一在縣西十五里磚橋在監利縣東十五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乾隆元年廣濟

  橋在監利縣南門外明萬厯中建 本康熙五十年重修一名李公橋曹家橋

  利縣東北三十里林長河上隄尾橋在松滋縣東五里舊以板築明宏治中易以石

  溪橋在枝江縣東二十里花溪橋在枝江縣西五里湘王橋在枝江縣東北

  草埠市明湘獻王建朝天橋在宜都縣東二里官莊橋在宜都縣南十里 本朝

  雍正九年修東溪橋在宜都縣北十里大江渡在公安縣東孫黄渡

  在公安縣西南二里金牛渡在石首縣南七里馬公渡在監利縣東石家

  渡在監利縣西龎公渡在監利縣西雞鳴渡在監利縣北虞氏渡

  在松滋縣南六十里江口渡在枝江縣東八十里白洋渡在宜都縣東十里

  水港渡在宜都縣南三十里接枝江縣界清江口渡在宜都縣北

 ︹隄堰︺新開隄在江陵縣東一百二十里長四百五十丈李家埠隄在江陵縣東自

  方城至鎮流砥亘數千丈萬城隄在江陵縣西南自得勝臺至玉路口工段極長乾隆五十

  三年九月江水暴漲潰決二十餘處水衝入城内不没者數版   命大學士阿桂馳往撫卹費

  帑金二百餘萬兩修築完固永慶安恬金隄在江陵城東南二十里一名黄潭隄 本朝雍

  正六年發帑修水經注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緣以金隄自靈溪始桓温令陳遵造遵善於防工使人

  打鼓遠聽之知地𫝑高下依傍創築畧無差失南史梁始興王憺傳天監六年荆州大水江溢隄壞

  憺親帥將吏冒雨築之雨甚水壯憺登隄歎息終日輟膳刑白馬祭江神酹酒於流以身為百姓請

  命言终而水退隄立江陵志餘高氏修築金隄厥後江𫝑改徙隄遷於外而看花臺一帶猶存古蹟

  土人呼為高王古隄文村隄在江陵縣東南五十里 本朝雍正六年發帑修並濬小柳口

   洪漁口柘林港林家橋等處柴紀隄在江陵縣荆江北岸本朝嘉慶元年增修 荆

   江大隄在江陵縣南 本朝嘉慶元年重修寸金隄在江陵縣西龍山門外高氏將

   倪可福築沙隄在公安縣東自沙隄至調絃口凡四千一百餘丈其間藕池長頭尤為要害

   大江禦水隄在公安縣東上接江陵下抵石首長一百里縣治平曠宋端平三年孟珙

   築隄以禦水元大德七年竹林港隄大潰自是不時決溢迨明初修築沿江一帶隄塍西北接江陵

   上灌洋東南接石首新開隄隄長一萬二千五百餘丈其間雷勝銘灣窰頭鋪艾家堰竹林寺二聖

   寺江池湖狹隄淵沙隄鋪新淵隄郭家淵施家淵諸隄凡十一處尤為要害 本朝雍正六年發帑

   斗湖隄在公安縣南又西南三里有油河隄又縣北有横隄倉隄又東北有趙公隄五

   隄俱宋孟珙所築此外又有楊公隄黃家灣隄太子廟隄俱 本朝順治中修築黃金隄

   在石首縣南五里元大德中薩題勒密什所築縣南去洞庭湖一百餘里每秋霖泛漲輒至城下自

   築黃金隄障之水患遂息此隄不特防禦外浸亦利内洩因設橋閘以時啟閉 薩題勒密什舊作

   薩德彌實今改正風火隄在石首縣南二十里明正統六年白洋潭隄

   首縣南相近有橋堰隄俱防洞庭湖水萬石隄在石首縣西五里下即萬石湾宋縣令謝

   麟所新興隄在石首縣西防竹林港水臨江大隄在石首縣北一名新開隄

   自縣西北公安縣界至縣東列貨山共長九千三百丈百家隄在石首縣北四十里 本

   雍正六年發帑修並睿黄金橋剅口護城隄在監利縣境長三千六百丈 本朝嘉慶

   元年重修程公隄在監利縣境長一千四百七十九丈 本朝嘉慶元年重修朱家

   埠隄在監利縣東三十里車木隄在監利縣東四十里宋末大水決隄一夜大雷雨明

   日得雷車轂於其上邑人循轂蹟為隄至今賴之此隄與瓦子灣隄皆捍江水上流防洞庭溢極為

   方安隄在監利縣東駱家灣 本朝順治七年瓦子灣隄在監利縣東南

   八十新沖隄在監利縣西南五十里黃師隄在監利縣西四十里明正德十

   一年築關邑利害最大隄工亦最鉅嘉靖後屢決屢修明末盡圯 本朝順治七年重築蒲家

   臺隄在監利縣西 本順治七年龍潭口隄在監利縣北五里把火

   隄在監利縣北五里 本雍正五年發帑修孫家月隄在監利縣東北 本朝乾

   隆十八年拓築三十年重修 按此隄例係民修乾隆五十三年荆州江水異漲   特命發帑

   三萬兩與荆州隄工一律修築大山坡月隄在監利縣下鄉又有張家峯月隄俱 本

   朝雍正六年發帑築何家月隄在監利縣下鄉 本乾隆九年發帑築孫張王

   公月隄有二道在監利縣東鄉 本乾隆五十三年發帑修大隄在松滋縣東自

   隄尾橋至江陵之虎渡口長亘八十餘里本朝雍正六年發帑築又新築孟堰坑月隄五通

   廟隄在松滋縣境省志五通廟胡思堰清水坑馬黄岡等隄凡十九處皆隄防要害百里

   洲隄在枝江縣東東自百里洲厯楊林洲賽甎灘蔣斗灣窰子口至流店皆有隄而蔣斗灣尤

   要害縣志上下二洲舊皆沿洲築隄以防水決明萬厯中於洲尾流店作閘門洩水又於大隄外作

   護浪小隄徧植榆柳固岸後爲江水所決至今不時修築古城腦隄在枝江縣東北自董

   灘口土臺古城腦而下至灌子灘皆有隄而古城腦尤要害毛家堰在宜都縣南二里長

   三百魯家陂堰在宜都縣東北三十里長二百七十丈縣境尚有鄒公三亭王家寺

   莊任家清水官郭易家等堰凡十有七西垸在石首縣西又西有高家垸郝家垸里平垸官

   毛老垸在石首縣距城七十里 本朝嘉慶元年因水漫沖缺新建月隄一道長二百

   五十梅肇垸在石首縣北三十里長三千九百丈又有楊林琓 本朝雍正六年發帑

   太平垸在松滋縣東相近有太來垸俱 本朝雍正六年

  ︹陵墓︺︹南北朝︺︹梁︺元帝陵在江陵縣南南史元帝紀梁王詧以車一乘葬於津陽門

   ︹後梁︺宣帝陵在江陵縣北四十里紀山明帝陵在江陵縣北四十里宣帝

   西︹周︺楚穆王冡在枝江縣西二十里楚莊王冡在江陵縣西龍山鄉

   康王冡在江陵縣東輿地紀勝在郢城西楚平王冡在江陵縣東一百二十里

   楚懷王冡在枝江縣東百里洲孫叔敖墓在江陵縣城内後漢書郡國志南郡

   江陵注皇覽曰孫叔敖冡在城中白土里楚樊妃墓在江陵縣西唐張九齡曲江集郢城

   西北有大古冢數十觀其封域多是楚時諸王而年代久遠不復可識惟直西有樊妃冢後人為植

   松柏故行路盡知之︹漢︺胡寵墓在監利縣西北水經注夏水又逕交趾太守胡寵墓北漢

   太傳廣身陪陵而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辭趙岐墓

   陵縣東南後漢書趙岐傅岐年九十餘先自為壽藏圖季札子産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

   像居主位皆為贊頌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為牀布筆白衣散髪其上覆以單被即日便下

   下訖便掩注冢在今荆州故郢城中︹晉︺范西戎墓在監利縣西北水經注夏水厯范西

   戎墓南王隠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冡在華容縣樹碑云是越之范蠡晉太康地記盛宏之荆州記劉

   澄之記並言在縣之西南郭仲産言在縣東十里檢其碑題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詳

   其人稱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觀其所述最為究悉以親經其地故違衆說從而正之︹南

   北朝︺︹北齊︺顔之推父母墓在江陵縣東草市︹唐︺劉度墓

   陵縣東山南度唐進士官尚書︹五代︺︹南平︺高氏三王墓在江陵縣西龍山鄉

   郝泉里武信王季興文獻王從誨正懿王保融也︹宋︺唐介墓在石首縣西北龍山

   觀墓在石首縣東南謝麟墓在石首縣西張商英墓在宜都縣東白洋市

   姚肩墓在枝江縣東上百里洲史子翬墓在枝江縣西二十里︹明︺楊溥

   墓在石首縣西十五里高陵岡鄒師顏墓在宜都縣西北清江北岸三里伍文

  定墓在松滋縣南雲臺山袁宏道墓在公安縣東北

 ︹祠廟︺江神祠在江陵縣東南乾隆五十四年勅建   御書扁額曰恬流普衛

  漢景帝廟在枝江縣南紫山上楚莊王廟在江陵縣東南沙市于公祠

  在江陵縣東南沙市祀漢于定國馬伏波祠有三一在江陵縣東草市一在石首縣西

  南一在監利縣北八十里祀漢馬援劉公祠在江陵縣東南沙市祀漢劉昆吳王廟

  在石首縣東南東山闗帝廟荆州府城闗廟有五一在公安門内一在擲甲山一在南門内

  一在石馬頭一在草市石馬頭之廟最古惟在南門内者相傳其地即關忠義督荆州時府基明初

  建萬厯中重建 本朝順治七年重修雍正十年又修並増建祠宇於後乾隆五十三年發帑重修

  又嘉慶元年於荆右衞署旁掘出鐵礮經畺吏奏請另建新廟一座 謹按關忠義都督荆州威鎮

  華夏而忠義昭垂靈祐顯著 本朝尊崇之典視古加隆原本仍與張桓侯並載入名宦志内不足

   以昭敬祀故謹附識於此餘詳山西解州張桓侯祠在宜都縣西祀漢張飛晉三

   公廟在江陵縣西唐江陵尹吕諲建祀晉羊祜杜預陶侃有記元結撰復人即祀諲於西偏

   李衞公祠在石首縣東龍葢山上祀唐李靖韓文公祠在江陵縣東南沙市

   祀唐韓愈成公祠在江陵縣城内李昉冊府元龜唐天祐中朱全忠奏成汭死於王事請與

   杜洪俱立廟祀倪公廟在江陵縣西五里祀南平將倪可福以築隄有功祀之㓂萊

   公祠在公安縣東北祀宋㓂準宋史冦準傳準既卒歸葬西京道出京南公安縣人皆設祭哭

   於路折竹植地挂紙錢踰月視之枯竹皆生筍衆因立廟祀之三相祠在公安縣東北祀宋

   冦準孟珙元廉希憲包孝肅祠在江陵縣東草市祀宋包拯胡安定祠

   滋縣城内儒學中祀宋儒胡瑗岳忠武王祠在石首縣西祀宋岳飛朱子祠

   有二一在監利縣東南一在松滋縣南九十里

 ︹寺觀︺長沙寺在江陵縣城内晋永和中郡人滕畯捨宅建畯故長沙太守因名長沙寺内有

  阿育王像屢著靈異後移置天皇寺天皇寺在江陵縣東梁建今改名乾明寺唐杜甫詩集

  自注此寺有晉右軍書張僧繇畫孔顔十哲形像渚宫故事荆州天皇寺圖盧舍那佛像夜有奇光

  發於屋壁又於柏堂内圖孔顔十哲像或謂釋門之内何寫素王之容僧繇笑曰吾誠偶然安知其

  不利於後也及後周滅二敎梁爲附庸荆楚祠宇莫不拆燬惟天皇寺有宣尼像遂爲國庠時人歎

  其先莊嚴寺在江陵縣東南沙市唐貞元中建曽口寺在江陵縣西南曾口

  南北朝梁建靜勝寺在江陵縣西十五里唐咸亨間建紀山寺在江陵縣北隋

  開皇中建承天寺在江陵縣西北晉永和中建洪邁容齋四筆黄魯直初謫戍涪既得歸而

  湖北轉運判官陳舉以時相趙挺之與有小怨訐其所作承天寺塔記以爲幸災遂除名羈管宜州

  陟屺寺在江陵縣東北三十里南北朝梁建雙田寺在公安縣西南唐建二聖

  寺在公安縣東北一名興化寺一名萬壽寺又名光孝寺晉太和三年建寺凡數遷初在江邊唐

  建於梅園明洪武中水傾潰復徙椒園吳封寺在石首縣東六十里東山三國吳建

  隄寺在石首縣南二十里梁建高陵寺在石首縣西十五里高陵岡梁天監元年

  白犢寺在石首縣西四十里晉建玉田寺在石首縣西楚望山下唐乾元二年建院

  宋改為寺 本朝順治初重修福田寺在監利縣東又有紫微寺宋王十朋皆有詩

  漢寺在監利縣治西南開利寺在松滋縣東三里又相近有報恩寺苦竹寺

  在松滋縣南九十里淨居寺在枝江縣東十里等界寺在枝江縣東南元延祐中

  傳慶寺在宜都縣東十里三國呉建明末燬本朝顺治初重建又縣東三十里有法

  湧寺元建大暉觀在江陵縣西北大暉山上元妙觀在江陵縣城内東晉永和二年

  建元至正二年重修太平觀在公安縣東宋建修真觀在石首縣南宋建

  臺觀在監利縣北唐羅隱有詩上清觀在監利縣治西北宋政和間建雙泉觀

  在枝江縣南五里紫山佑聖觀在宜都縣治西唐建

 ︹名宦︺︹漢︺蕭育蘭陵人哀帝時南郡江中多盗賊拜育為太守育威信素著至南郡盜賊解散

  劉昆陳留東昏人光武帝時為江陵令縣連年火災昆輒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法雄

  扶風郿人元初中遷南郡太守斷獄省少户口増益馬融扶風茂陵人桓帝時為南郡太守敎

  養諸生常以千数︹三國︺︹漢︺張飛涿郡人曹操入荆州昭烈帝奔江南操追之及於當

  陽之長坂帝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敵皆無敢近之者帝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後

  轉任南郡廖化襄陽人為闗忠義主簿關敗屬吳思歸昭烈帝乃詐死因扶持老母西行遇帝

  於秭歸帝以為宜都太守︹呉︺陸遜吳郡吳人孫權時領宜都太守荆州士人新還仕進或未

  得所遜上疏乞普加抽擢權納其言以破蜀漢功拜輔國將軍領荆州牧改封江陵侯朱然

   丹陽故鄣人孫權假然節鎮江陵魏遣曹真等來攻圍守六月不能克由是然名震敵國封當陽侯

   子績襲業拜平魏將軍樂鄉督魏王昶率衆攻江陵城不克而退績追昶及於紀南雷譚

   都太守政令嚴肅威鎮境外虞忠㑹稽餘姚人為宜都太守晉伐英與陸晏陸景堅守不下

   城潰被害︹晉︺羅含桂陽来陽人為荊州主簿桓温臨州𥙷征西户曹叅軍温嘗使含詣江夏

   太守謝尚有所檢劾含還温問所劾事含曰公謂尚何如人温曰勝我含曰豈有勝公而行非耶故

   一無所問轉州别駕後遷宜都太守桓沖譙國龍亢人孝武帝時為荆州刺史移鎭上明使其

   兄子石䖍伐苻堅襄陽太守閻震擒之又使朱綽討平竪將郝貴降魏興上庸新城三郡卒於江陵

   兄子石民監荆州軍事西中郎將荆州刺史苻堅既破子丕僭號石民遣將斬之復討丁零翟遼斬

   乞活黃淮以前後功進左將軍羅企生䂊章人殷仲堪鎮江陵桓元攻之仲堪以企生為諮

   議叅軍仲堪走元至荆州荆州人士無不詣者企生獨不往而營理仲堪家日我是殷侯吏何面目

   復就桓求活元即收企生問何言曰乞一弟以養老母許之又謂曰吾相遇厚何以見負對曰使君

   既興晉陽之甲軍次尋陽並奉王命各還所鎮口血未乾而生姦計力劣不能翦除兇逆恨死晚也

   元遂害之先是元以羔裘遺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母即日焚裘劉道規彭城人宋武帝

   少弟義熙中為荆州刺史盧循黨荀林㓂江陵桓謙亦自蜀來㓂道規乃㑹將士告曰欲去者不禁

   因夜開城門衆咸憚服莫有去者於是率衆斬謙遣諮議劉遵追荀林斬之巴陵初江陵士庶皆與

   謙書言城中虚實道規一皆焚燒衆乃大安︹南北朝︺︹宋︺劉義慶道規嗣子封臨

   川王元嘉九年為荆州刺史始至及去鎮迎送物並不受州統内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一年聴

   五吏餉家在州八年為西土所安劉義李武帝少子封衡陽王元嘉十六年為荆州刺史

   先是師旅應接府庫空虛義季蓄財節用數年復充二十一年徴為征北大將軍發州之日帷帳器

   服諸應隨刺史者悉留之朱修之義陽平氏人孝武時為荆州刺史修之立身清約百城貺

   贈一無所受惟以蠻人宜存撫納有餉皆受得輒與佐吏賭之未嘗入已去鎮之日計在州以來燃

   油及私牛馬食官榖草以私錢六十萬償之︹齊︺蕭嶷高帝子宋末為鎮西將軍都督荆州

   刺史省停府州儀迎物遣免士庶相告訐坐執役者三千餘人見囚五歲刑以下不連臺者皆原遣

   以市税重多所寛假建元元年赦詔未至嶷先下令蠲除部内昇明以前逋欠庾蓽新野人明

   帝時再為荆州别駕清身率下杜絶請託妻子不免饑寒帝手勅褒美︹梁︺蕭秀武帝弟封

   安成郡王天監七年遷荆州刺史立學校招隠逸是歲魏縣瓠城人反司州刺史馬仙琕籤荆州求

   應赴秀曰待勅非應急也即遣兵赴之沮水暴長敗田以毂三萬斛贍之散遣貧老單丁吏百餘人

   百姓甚悦荆州嘗苦旱咸欲徙市開渠秀乃責躬親祈楚望俄而甘雨即降遂獲有年秀弟恢封鄱

   陽郡王為荆州刺史嘗謂長史蕭琛曰漢時王侯屏藩而巳視事親民自有其職今之王侯不守藩

   國當佐天子臨民清白其優乎坐者咸服蕭憺武帝弟齊和帝時率雍州將吏諭降蕭璝詔以

   為都督荆州刺史梁天監元年加安西將軍封始興郡王廣開屯田減省力役存問兵死之家辭訟

   皆決於俄頃曽無留事六年州大水江溢隄壞憺親率將吏冒雨築之邴州南岸數百家水長驚走

   登屋緣樹憺募人救之一口賞一萬州人乃免又分遣諸郡遭水死者給棺槥失田者與種糧是歳

   嘉禾生於州界韋叡京兆杜陵人天監七年為南郡太守司州刺史馬仙琕自北還軍為魏人

   所躡三關擾動詔叡督衆軍援焉叡至安陸魏人乃退孔休源㑹稽山陰人武帝時為晉

   安王長史南郡太守行荆州府事帝勅王曰孔休源人倫儀表汝年尚幼當每事師之尋始興王憺

   代鎮荆州復為憺府長史太守行府事如故在州累年平心決斷請託弗行范縝南鄉舞陰

   人為宜都太守性不信SKchar神時夷陵有伍相祠漢三神廟縝下敎斷不祠樂子雲南陽淯陽

   人家居江陵承聖末為江陵令魏克江陵衆奔散呼子雲子雲曰不如守以死節遂仆地卒於馬蹄

   ︹西魏︺長孫儉河南洛陽人文帝時授荆州刺史所部鄭縣令泉璨為民所訟推之

  獲實儉即大集僚屬謂曰此由刺史敎誨不明信不被物非泉璨之罪遂於廳事前肉𥘵自罰捨璨

  不問於是屬城肅勵莫敢犯法︹陳︺陸子隆吳郡人文帝時遷都督荆州刺史荆州新置居

  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立城郭綏集夷夏號為稱職︹周︺崔士謙博陵安平人天和中授江

  陵總管荆州刺史外禦强敵内撫軍人風化大行號稱良牧卒於州闔境痛惜之立祠堂四時享祭

  ︹隋︺乞伏慧鮮卑人高祖時為荆州總管其俗輕剽慧躬行樸素以矯之風化大洽

  世康京兆杜陵人高祖時拜荊州總管為政簡靜百姓愛悅達奚長儒代人開皇

  中轉荆州總管三十六州諸軍事高祖謂之曰江陵要害國之南門今以委公朕無慮也歲餘卒官

  諡曰楊汪宏農華陰人高祖時厯荆州刺史聽政之暇必延生徒講授︹唐︺李靖

  京兆三原人蕭銑據江陵武德四年靖率輕兵五千破之入其都號令靜嚴軍無私焉或請靖籍銑

  將拒鄲者家𬁼以賞軍靖止不籍由是江漢列城爭下以功封永康縣公檢校荆州刺史李孝

  恭高祖從子武德四年平蕭銑遷荆州大總管置屯田立銅冶百姓利之弟壞代為荆州都督政

  務清靜嶺外酋豪皆如約不敢為亂蘇良嗣京兆武功人高宗時遷荆州長史帝遣宦者采

  怪竹江南所過縱暴至荆良嗣囚之上書言狀帝下詔慰奬取竹棄之楊元炎閿鄉人武

  后時為荆州長史遷州刺史咸有風績張東之襄陽人武后時為荆州長史狄仁傑以宰

  相才薦之李暠隴西成紀人武后時為枝江丞張東之稱為帝宗千里駒韋虛心

  萬年人景龍中為荆州長史有鄉豪負𫝑干法虚心籍其貲入之官韓朝宗京兆長安人明

  皇時遷荆州長史喜識拔後進李白有與韓荆州書張九齡韶州曲江人開元末貶荆州長

  史以直道黜不戚戚嬰望惟文史自娛吕諲河中河東人肅宗時拜荆州長史建請荆州置

  南都詔可於是更號江陵府以諲為尹置永平軍萬人遏呉蜀之衝以湖南之岳潭郴道邵連黔中

  之涪凡七州隸其道諲為治不急細務決大事剛果不撓號令嚴明賦斂均一故闔境無盜賊民歌

   元結河南人肅宗時以水部員外郎佐荆南莭度使吕諲府甚有聲績盧景亮

   幽州范陽人張延賞節度荆南表為枝江尉掌書記韓愈鄧州南陽人貞元末為江陵法曹叅

   裴潾河南聞喜人力諫憲宗餌方士金丹貶江陵令王潛相州安陽人穆宗時節度

   荊南疏吏惡榜之閭里殺尤縱者分射三等課士習之不能者罷故無冗軍杜悰京兆萬年

   咸通十四年為荆南節度使秦匡謀討蠻兵敗奔悰悰劾其不能伏節詔斬匡謀︹五代︺︹南

   平︺梁延嗣京兆長安人少事高季興充衙内馬步都指揮使勸繼沖納土於宋︹宋︺盧

   懷忠河間人太祖將出師遣懷忠使荆南還奏即以為前軍步軍都監荆湖平判四方館事知

   江陵府四年伐蜀以供億之勞充客省使郭贄襄邑人太宗時知荆南府俗尚淫祀屬久旱盛

   陳禱雨之具贄始至命悉徹去投之江不數日大雨陳恕南昌人太宗時知江陵府大發羣吏

   姦贓郡内惕息雷有终郃陽人淳化中知江陵府西征李順命為峽路隨軍轉運使同知兵

   馬事調發規畫皆有節制張遜高唐人李順亂命為右驍衛大将軍知江陵府峽路漕卒二千

   人聚江陵或告其謀夑以應蜀議盡誅之遜止捕斬首惡餘黨親加撫慰太祖嘉之張齊賢

   𡨚句人太宗時知荆南府敏於吏道庭無滯訟邵日華桂陽人太宗時通判荆南賜緋魚

   嵇適宋城人為石首主簿民有父子坐重繫府檄按之適抵其父而子獲免父死假人言日主

   薄仁人也行且生賢子明年生穎為翰林學士宋太初晉城人咸平初知江陵府蠻㓂擾動

   太初以便宜制遏詔奬之王子融益都人真宗時知荆南府盜張海緃掠襄鄧至荆門子融

   閲州兵將迎擊之賊引去馬亮合肥人真宗時再知江陵府有智畧敏於政事徐的

   人攝江陵府事城中多惡少年欲為盜輒夜縱火一夜十數發的籍其姓名使相保任日爾輩遞相

   察不然皆爾罪也火遂息太子洗馬歐陽景猾横不法的發其姦竄之嶺外李若谷

   豐人天聖中知荆南士族元甲恃廕屢犯法若谷杖之王䝉正為駐泊都監挾太后姻横肆若谷繩

   以法監司右𫎇正奏徒若谷潭州王質單父人為荆湖北路轉運使嘗攝江陵府或訴民約

   婚後期民言貧無資以辦質問其費出私錢輿之吏捕盜人衣者盜叩頭曰迫饑寒至此質命取衣

   衣之遣去鮮于侁閬州人為江陵右司理叅軍唐介稱其名於上官交章論薦侁盛言左叅

   軍李景陽枝江令高汝士之美乞移與之介益以為賢余良肱分寕人調荆南司理叅軍

   屬縣揃殺人者自誣服良肱驗屍輿刃疑之請自捕逮未幾更獲真殺人者民失財物逾十萬逮平

   民数十人方署榜掠號呼或有附吏耳語良肱急捕之贓盡得張頡桃源人為江陵推官歲旱

   饑朝廷遣使安撫頡條獻十事活數萬人魏瓘知荆南府時下溪州蠻彭士義叛將發兵討除

   瓘條上三䇿以招徕為上守禦為下攻取為失不報後卒如瓘議謝麟甌寕人調石首令縣

   苦江水為患麟曡石障之人得安堵號謝公隄王回仙遊人調松滋令荆沔俗用人祭鬼回捕

   治甚嚴其風遂革楊時將樂人張舜民在諌垣薦為荆州敎授程千秋河南人徽

  宗時知公安縣時羣盜起千秋率民禦之岳鄂鼎澧皆賴以安解潛紹興元年荊南府奏辟

  宗綱樊賓措置屯田其後荊州軍食仰給省縣官之半焉王彦上黨人紹興五年知荆南府充

  歸峽荆門公安軍安撫使自蜀買牛千七百頭授官兵耕營田八百五十頃分給將士有差

  弼永嘉人高宗時知荆南府劇盗伍俊既降復叛弼誘至斬之范如圭建陽人高宗時

  通判荆南府荆南舊户口數十萬冦亂後時蠲口錢百未還一二議者希秦檜意遽增之積逋數十

  萬如圭白帥悉奏蠲之劉琦德順軍人高宗時知荆南府凡六年軍民安之江陵縣東黄潭

  漲溢琦命塞之斤膏腴田數十畝流民自占者幾千户李道相州人高宗時以所部戍荆南

  府代劉琦為御前諸軍統制金將劉士萼屯光化境道掩擊焚其舟萼遁去滕琛高宗時知

  松滋縣遷縣冶建廟學為政有方民懷其惠趙雄賓州人孝宗時知江陵府請城江陵城成

  而民不擾張栻綿竹人孝宗時知江陵府安撫本路一日去貪吏十四人湖北多盗栻首劾大

   吏縱賊捕斬姦民之舍賊者令其黨相捕告以除罪羣盜皆遁郡瀕邊屯禮遇諸將加恤士卒勉以

   忠義衆咸感奮並淮姦民出塞爲盜捕得數人中有北方亡奴栻曰無使疆場之事其曲在我命斬

   盜以徇而縳其亡奴歸之北劾信陽守劉大辨虚増所招流民之數請論其罪章累上大辨易他郡

   栻遂求去張孝祥烏江人孝宗時知荆南湖北路安撫使築寸金隄以息水患置萬盈倉以

   儲漕劉甲龍游人孝宗時知江陵府湖北安撫使甲謂荆州爲吳蜀脊高保融分江流瀦

   之爲北海太祖嘗令決去之蓋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遺址浚築亘四十里辛棄疾

   人慷慨有大畧孝宗時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光宗時復知江陵府劉宰金壇人紹興中調江

   陵尉歲旱賑荒邑境多所全活禁絶巫風妖術令改業爲農緣事出郊與吏卒同疏食飲水去官惟

   筐藏主簿趙師秀倡和詩而已袁樞建安人慶元中知江陵府江陵歳爲巨浸樞爲室廬徙民

   居之種木數萬以爲捍蔽吳獵醴陵人開禧中江陵告饑除獵荆湖北路安撫知江陵府請出

   大農十萬緍以賑饑遣人招商分糴為平糶計金攻襄陽荆為重鎮乃修成高氏三海築八匱上下

   分注之水𫝑四合可限戎馬金人圍襄陽德安再侵竟陵獵遣卒分援又調大兵及忠義保捷分道

   夾擊金人遂去德安襄陽之圍皆解吳㬢反獵請以王大才彭輅任西事仍分兵抗均房諸險漕粟

   歸峽以待王師李大性四會人嘉定中知江陵充荆湖制置使江陵當用兵後饑饉疾疫相

   ⿰糹⿱𢆶匹 -- 繼大性首議賑貸凡三十八萬緡有奇蠲放虛羡十有四萬五千緍流移復業者皆奏免征榷劾毁

   兩路戎司冒受副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左選一清江陵錢重楮輕民持貲入市有終日不得

   一錢者大性奏依襄郢例通用鐵錢於是泉貨流通民始復業宇文紹節廣都人嘉定中

   除湖北京西宣撫使知江陵府統制官高悅在戍所肆為殺掠紹節至帳前收其部曲俄有訴悅緃

   所部為㓂者紹節杖殺之張洽清江人嘉定中授松滋尉湖右經界不正洽請行推排法令民

   自實其土地疆界產業之數投於匱乃籌覈而次第之吏姦無所匿後十餘年訟者猶援以為證

   趙方衡山人權江陵府增修三海八匱以壯形𫝑進秘閣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撫司使

   兼權荆湖制置使時金偪於兵計必南徙方築堡荆門東西兩山上增戍以遏其衝劉愚

   人調江陵府教授早晩為諸生講論同僚相率以聽秩滿貧不能歸吳淵宣州人理宗時知江

   陵府兼夔路䇿應大使調兵二萬往援川蜀其後力戰於白河沮河王泉孟珙棗陽人理宗時

   為鎮北軍都統制元攻江陵圍急詔先遣張順渡江珙以全師繼之破砦二十有四還民二萬嘉熙

   元年封隋縣男兼知江陵府京西湖北安撫副使詔珙收復襄陽指授方畧發兵深入所至以捷聞

   四年進封子後復自夔帥知江陵府以城東無隘可守修復内隘十有一别作十隘於外障沮漳之

   水而東之俾遶城北入漢三海遂通為一隨其高下為匱蓄泄三百里間土木之工百七十萬民不

   知役後卒於江陵鄒永年知松滋縣政令清肅道不拾遺吏民畏而愛之汪立信

   六安人理宗時辟荆南制置使幹辦制置趙葵為馬光祖所誣立信力爭不得投劾去後為荆湖安

   撫制置知江陵府襄陽被圍急立信上疏請益安陸府屯兵凡邊戍皆不宜抽咸移書責賈似道似

   道終斥之楊霆醴陵人知監利縣立决疑獄辟荆湖制置幹官帥吕文德常試以兵事口占授

   吏頃刻成案文德驚服即薦除通判江陵府庶務業集霆隨事裁決處之泰然暇日詣郡庠與諸生

   講學又取隸官聞田増益廩稍選民之强壯者農𨻶訓練之親閲試行賞激勵皆獲其用司馬

   夢求敘州人咸浮末調江陵沙市監鎮沙市距城十五里恃水為防德祐元年湖水涸元兵横

   遏中道乘南風縱火都統程文亮逆戰降夢求朝眼望闕冉拜自經死孟紀德佑元年為都

   統元兵破沙市城死之︹元︺許楫忻州人廉希憲鎮江陵以楫為左右司員外郎荆南父老

   以金帛求見楫曰汝等巳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撫字汝輩奚用金帛以求見胡祇遹

   人至元中為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有佃民訴田主謀為不軌祇遹察其𡨚生告者暢師文

   南陽人至元三十一年為山南道肅政廉訪使松滋枝江歳發民防水往返數百里師文悉罷其役

   駙馬家人恬𫝑不法師文治其甚惡者流之毛好義成宗時知公安政事嚴明令行禁止

   薩題勒密什大德間知石首縣勸民力穡建學造士開水道以疏江流築隄護之 薩

   題勒密什譯見前王都中福寕州人武宗時為荆湖北道宣慰副使適歳大祲躬履山谷

   拯饑民賴全活者數十萬卜天璋洛陽人天厯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拜山南道廉訪使厲

   風紀淸吏治州郡肅然時榖價頓湧乃下令勿損榖價𦗟民自便於是舟車爭集米價頓減

   顯文知公安縣恪守清節後罹兵變餞饉一家淪喪而潔身守義終不以利祿動心布琳

   尼敦累官至山南廉訪使治中興每按部威惠翕至正十二年冦侵中興射之多死賊稍退

   明日復擁衆来襲東門與戰被執不屈而死 布琳尼敦舊作卜理牙敦今改正尚都

   為中興路判官冦殺主將布琳尼敦尚都出擊之既而東門失守反鬬力屈賊執之使降尚都大罵

   賊怒刳腹刲肉而死 布琳尼敦譯見前︹明︺周政洪武初知荆州府招集流亡修治學校政

   聲遠陳獻銅梁人洪武中知監利縣有司造官楮民病之獻奏減大丰陳直方

   應城人洪武初任石首敎諭具知人鑑於弟子中許楊溥有公輔器後果為名相王滿

   洪武二十二年知枝江縣復設縣治造廨舍興學校勞績懋著刁鵬祥符人永樂中知荆

   州府在任九年門無私謁囊無贏帛凡所設施皆有條理范理天台人宣德中知江陵縣民累

   逋租十四萬上官徴之急不能償時將卒墾田立户號曰畸零不供役理定其等諭令各出僱役未

   因以償租逋畢完縣當孔道理為治清肅權貴過者無敢漁一錢馬祥汲縣人正統初知石

   首縣公平仁恕吏畏民懷張嵓上虞人正統中知荆州府果於有為事苟利民不恤叢怨毅然

   為之秩二滿民乞留詔増二秩再任張愷寕波人正統中知江陵縣興學校建公署革弊釐姦

   吏民畏服俞雍武進人正統中知公安縣清介有志節自奉甚約而愛民甚摯定徭賦之則區

   畫詳盡除道成梁百廢具舉尤慎於用刑民感其慈惠錢昕蘇州人天順中知荆州府江陵

   潛江水溢昕築黄潭隄捍之長亘幾百里暇即課諸生講學所成就多知名士石敏中

   人成化中知松滋縣歲饑發賑江漲増築隄防㑹鄖襄盜起軍供旁午敏中措置有方民不告病

   楊德修長壽人宏治中為松滋訓導訓迪有方寒暑課業不輟邊貢厯城人正德初

   知荆州府廉靜自守事集而民不擾政寛而下不欺蔣瑶歸安人正德中知荆州府公明廉介

   士民畏服聞母喪即日就道荆民懷其德立祠祀之姚隆嘉定人正德中知荆州府七年民女

   事集以忤當路免民老幼遮道泣送後立祠祀之與劉永蔣瑤稱三賢守邵經邦仁和人嘉

   靖初以工部主事𣙜稅荆州府甫三月稅額己满遂啟關任民商出入遠近稱之李元陽

   大理人嘉靖中知荆州府舊隄圯七州縣皆患水治之無成績元陽身任之再期而成及憂歸一府

   皆垂涕遠送立祠祀焉牛愷六安人嘉靖間知石首縣聽訟明斷承天府營獻陵愷供役區

   畫盡善邑人賴之李純朴定遠人嘉靖間以御史謫知監利縣甃甎城建大觀書院

   賢汝陽人嘉靖末知荆州府大水民饑徧行村落計口給賑已而築隄捍水疏渠溉田民深德之

   大盜楊勝德黄中等為亂賢單車詣勝德壘諭降之中等相率歸附周宗武臨川人隆慶中

   知宜都縣毁淫祠神像改建正心書院朱正色南和人萬厯中知江陵縣始治縣即力行

   條鞭法凡賦稅不便民者盡蠲之時起復張居正中官賫詔至從人甚衆正色令吏籍其名謂之曰

   若已悉載我籍有魚肉百姓者即疏爾罪諸惡悚慄而退楊雲才臨桂人萬厯間知公安縣

   獄訟不用勾攝質民於庭數言立決清丈田糧單騎郊行履畝定稅著為令甲嘗置釡数十於庭村

   民入城輸納不覓逆旅炊食已即返故民詣縣如歸蕭以裕清江人萬厯中知宜都縣時遣

   中官征督舊逋擅開紅花沱金礦民震擾以𥙿請於撫按上疏罷之高斗樞鄞縣人崇禎初

   知荆州府流冦來逼無一卒可用乃籍民為兵出舊礮百餘置城上徧試之適賊哨騎至聞聲驚遁

   部議覈屯田之役於民者徵其舊賦斗樞力持不可乃止羅安邦荆州守將崇禎十二年楊

   嗣昌檄救夷陵柞谷深入遇賊香油坪𬒳圍援絶軍覆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

   胡鳴岡績溪人崇禎十四年知枝江縣李自成陷荆州府遣使說之降鳴岡焚其書囚

   偽使於獄後出城巡徼船卒謀叛奪其印獻賊鳴岡卒不屈賊改容謝之去撖君錫

   人明末為荆州府訓導十六年冬十二月李自成陷府城文武吏皆先期遁賊帥羅汝才搜學宫見

   君錫長髯偉軀端坐明倫堂上詢知與己同鄉貫誘之降君錫駡曰賊奴豈不知世有不畏死男子

   耶子朝廷命官誰與爾賊為桑梓者汝才恚甚縳繫公安門外賊營桅樹上厯三晝夜君錫罵愈厲

   汝才執弓射之君錫徐諭曰死非我所懼但我學官當死文廟側耳賊遂捽置城内雲路坊下割舌

   斷臂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方 應武昌人以武舉為巡撫宋

   一鶴所擢官都司授精兵三百防守號遠洋營崇禎十六年闖賊據襄陽遣人招降不從賊數萬騎

   攻城三日城陷應星被執誘以偽職大罵死之

 ︹本朝︺甘文奎豐城人順治初官荆襄道叅議以計擒賊首王魁等其黨深銜之乘文奎受代

  出署遂破城縳之去極刑逼降文奎厲聲駡不屈死之贈光祿卿廕張占鼇山西人貢

  康熙三年任荆州通判值𠞰流賊郝揺旗於鄖陽山中占鼇督䬲從賊突犯大營官軍失利占鼇

  堅守軍儲不爲動被執賊露刃脅降占鼇怒叱之遂遇害   詔贈湖廣按察司僉事廕一子入

  

 ︹人物︺︹漢︺胡剛南郡華容人清高有志節平帝時大司農馬宫辟之值王莽居攝剛解其衣冠

  懸府門而去遂亡命交阯隠於屠肆之間後莽敗乃歸鄉里剛六世孫廣字伯始厯任四公封育陽

  安樂鄉侯蒯越字異度南郡人劉表爲荆州刺史請與謀畫使越誘宗賊帥至者十五人皆斬

  之復與龎季說降江夏賊陳虎江南悉平曹操平荆州以爲光祿勲封侯︹三國︺︹漢︺霍峻

  字仲邈枝江人初依劉表表卒歸昭烈帝帝以峻爲中郎將守葭萌城劉璋將向存等攻圍峻一年

   不能下出擊大破之斬存昭烈帝定蜀以為梓潼太守卒官還葬帝親率臣僚弔𥙊子弋字紹先後

   主立太子璿以弋為中庶子盡言規誎甚得切磋之體領永昌建寕太守還統南郡進安南將軍魏

   之入蜀弋請勤王不得最後始降馮習字休元南郡人隨昭烈帝入蜀帝東征吳習為領軍

   大敗於猇亭死焉董和字幼宰枝江人昭烈帝定蜀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

   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死之日家無儋石亮甚追思之董允字休昭和子後主時

   為黄門侍郎諸葛亮將北征遷為侍中領虎貴中郎將事為防制甚盡匡救之理後以侍中守尚書

   令卒︹晉︺朱詹江陵人性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檀𫀆抱犬而卧

   志不廢業卒成學士︹南北朝︺︹宋︺甄恬字彦約江陵人數歲喪父哀感若成人家人以

   肉汁和飯飼之恬不肯食年八歲恨不識父悲泣累日忽若有見言形貌則其父也家貧飬母嘗得

   珍羞及居喪廬墓有白鳩白雀棲宿其廬州將始興王憺表其狀詔旌表門廬加之以爵位官至安

   南行叅軍劉凝之字隱安枝江人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推家財與弟及兄子立屋野外非

   其力不食辟召一無所就荆州年饑衡陽王義李慮凝之餒斃餉錢十萬凝之大喜將錢至市門觀

   有饑色者悉分與之俄頃立盡一旦㩦妻子汎江湖隱居衡山之陽采藥服食妻子皆從其志︹陳︺

   宗元饒江陵人少好學以孝聞武帝時為廷尉卿尚書左丞宣帝初遷御史中丞性公平善

   持法吏有犯法政不便時者隨時糾正多所禆益遷南康内史後為吏部尚書︹唐︺蔡允恭

   江陵人後梁左民尚書大業子工為詩仕隋厯起居舍人煬帝有所賦必遣敎宫人允恭恥之數稱

   疾由是疏斥貞觀初除太子洗馬著後梁春秋劉洎字思道江陵人貞觀中為尚書右丞累加

   銀青光祿大夫太宗欲聞已過洎曰頃上書有不稱㫖或面窮詰無不羞汗恐非所以開言路帝稱

   善及征遼東詔兼左庶子輔皇太子監國岑文本字景仁江陵人父子象為人訟不得申文

   本年十四詣司隸理𡨚辨對哀暢命作蓮花賦文成合臺嗟歎遂得直性沉敏善文辭貞觀中擢中

   書舍人詔誥皆所草定敏速過人遷侍郎封江陵縣子踰年為中書令從伐遼東至幽州病卒諡曰

   憲生平口未嘗言家事或勸其營產業歎曰吾漢南一布衣無汗馬勞以文墨位宰相俸入已重尚

   何殖產業耶岑長倩文本從子永淳中累官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后時加特

   進輔國大將軍和州浮圖上大雲經著革命事后詔天下立大雲寺長倩爭不可罷為武威道行軍

   大總管征吐蕃未至召還下獄來俊臣誣以謀反見殺睿宗立追復官爵備禮改葬俞文俊

   冮陵人垂拱三年新豐縣有山湧出武后以為休徴名曰慶山四方畢賀文俊上言陛下以女主處

   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塞隔而山變為災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太后怒流於嶺外後為六道使所

   岑參文本之後天寶中進士工詩官右補闕論斥權佞代宗時出刺嘉州杜鴻漸表為幕

   職終於蜀戎昱荆南人至德間以文名登進士第衞伯玉辟為從事京兆尹李鑾欲妻以女命

   改姓昱拒之建中間厯辰䖍二州刺史劉蛻字復愚荆南人荆南歳解舉人多不成名蛻始

   及第號破天荒為文奇詭岸傑自成一家崔道融荆南人為永嘉令累官右𥙷闕唐末不仕

   朱梁避地入閩︹宋︺夏侯嘉正字會之江陵人太平興國進士厯官著作佐郎嘗使巴陵

   作洞庭賦人多傳寫端拱初太宗召試詞賦擢為右正言直史館禇彥逢江陵人五世同

   居兄弟五人皆年七十餘至道中轉運使表其事詔𥙷彦逢敎練使朱昂江陵人好學有清節

   聚書至多號朱萬卷咸平二年拜工部侍郎致仕詔本府歲時存問命其子正辭知公安縣以便侍

   高懌字文悅季興四世孫十三能屬文通經史百家從种放受業放奇之不敢處以弟子

   行范雍建京兆府學召懌講授諸生常數百人張景字晦之公安人少從河東柳開遊悉出家

   書𢌿之嗜學益力與孫僅朱嚴輩相切磨真宗詔有司徵天下士景居首列為房參二州文學叅軍

   轉寶應簿後攝理真州事所著有洪範王霸論數十篇崔遵度字堅白江陵人純介好學

   太平興國進士累官左司諫於𫝑利泊如也仁宗時壽春王開府命遵度與張士遜並為王友官至

   判司農寺龎天祐江陵人以經籍教授里中父疾天祐割股食之疾愈復喪明天祐又復舐

   之父年八十餘大中祥符四年卒天祐負土封墳結廬其側晝夜號不絶聲知府陳堯咨上其事詔

   旌門廬築闕表之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合錢以賻介尚年幼謝不取擢第

   官平江令調知任邱縣通判德州轉殿中侍御史劾張堯佐並及宰相文彦博誎官吳奎貶英州别

   駕直聲動天下後復為殿中侍御史累遷知誎院治平二年出知太原府熙寕元年拜叅知政事王

   安石執政介數與爭論安石强辨而帝主其說介不勝憤疽發於背卒贈禮部尚書諡曰質

   京荊南人事母至孝嘉祐初以薦得校書郎為湖陽赤水二縣令神宗求言京上疏以畏天保民

   為請助役法行京白提舉常平官言不便使之條析又不報自列丐去詔奪著作左郎十年乃復官

   監黃州酒税以承議郎致仕元祐初召赴闕不至終於家唐淑問字士憲介子第進士官御

   史裹行初詔侍臣講讀淑問言王者之學不必分章句飾文辭當延登正人博訪世務以求合先王

   河北饑流人就食京師淑問條三䇿上之滕甫為中丞淑問立數其短帝以為邀名出判復州久之

   㸃湖北刑獄言新法不便黜知信陽軍病免哲宗立司馬光薦其行己有恥召為左司誎以病致

   仕數月卒唐義問字士宣介子𤋮寕中以辟召為司農管勾公事從曹孝寛使河東還奏事

   擢湖南轉運判官奏除羡賦移使京西時陜西大舉兵多亡卒義問請令詣官自陳給券續食元祐

   中用大彦博薦知集賢修撰帥荆南請廢渠陽諸砦蠻楊晟秀斷之以叛即拜湖北轉運使討降之

   復砦為州尋入元祐黨籍唐恕介孫崇寕𥘉為華陽令以不能奉行茶法忤使者謝病免歸其

   弟意為南陵令亦以病自免兄弟杜門躬耕尋以宣敎郎致仕靖康元年御史中丞許翰言其高行

   詔起為監察御史意亦以吳敏薦召對貧不能行竟餓死江陵山中項安世宇平父江陵人

   淳𤋮進士官秘書正字光宗以疾不過重華宫安世上書誎不報尋遷校書郎紹𤋮五年召朱子至

   闕未幾予祠安世率館職上書留之俄為言者劾去官坐學禁廢錮開禧中起知鄂州遷户部員外

   郎湖廣總領金人圍德安安世不俟朝命遣兵解圍尋權宣撫使坐免所著有易玩辭諸書多行於

   劉鼎孫字伯鎮江陵人官翰林學士厓山破驅家屬并輜重沉海鼎孫被執一夕得脫

   卒蹈︹元︺尹夢龍中興人母喪負土為墳結廬居其側手書孝經千餘卷散鄉人讀之

   有羣鳥棲其塚樹向遜宜都人自宋末及元九世同爨人無間言稱為義門︹眀︺傅瓛

   松滋人吳元年授江西行省叅政遷叅知政事與李善長定律務從簡當洪武元年上郯廟議時京

   師火四力水旱相仍帝諭修省瓛以天心仁愛為對且自引咎官至禮部右侍郎SKchar

   奇江陵人洪武進士厯兵部右侍郎建文時為侍中成祖即位進尚書大征安南以SKchar叅贊軍務簡

   定復叛儁再出叅贊沐晟軍務晟敗績於生厥江儁襲賊至大安海口颶風大作後軍不繼被執罵

   賊死洪熙初贈少傳諡節愍裴連字汝器監利人洪武中薦入太學知劍州遷浙江僉事永

   樂中調江西凡再免官再起御史論事不避權𫝑出按階州賊捕斬首惡數人餘釋不問後以忤當

   事出知易州仁宗初召為刑部侍郎言事忤㫖出知涪州老於家次子綸字景宣永樂進士居翰林

   為王振所扼景泰初為山東布政使劾鎮守太監覃廣罷之卒贈禮部尚書諡文僖何忠

   陳江陵人永樂進士授御史三殿災言事忤㫖出為交阯政平知州及黎利反大將王通敗績遣忠

   及千户桂勝齎疏詣闕乞濟師未出境為賊所得脅之降兩人並不屈死忠贈南寕府同知諡忠節

   鄒師顏字希賢宜都人起家太學生永樂中任御史人不敢干以私遷大理寺丞署户部事

   與夏原吉同下獄仁宗即位釋之擢禮部右侍郎踰年告歸省墓還至通州卒貧不能歸喪宣宗命

   給官舟送之楊溥字宏濟石首人建文進士授編修永樂中侍皇太子為洗馬時宫僚多得

   禍溥繫獄十年讀書不輟仁宗立擢翰林學士入閣叅機務正統中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卒贈太

   師諡文定溥有文學遇事持正與楊士奇楊榮同心輔政時號三楊劉魁字景星監利人諸生

   時與楊溥遊溥呼為老友監利建學魁伏闕上書願得名師詔以李鐸視學事初魁讀書荆臺觀勸

   羽士任倫歸儒倫遂舉鄉薦於監臨前盛稱魁才直指召魁同宴鹿鳴越三年魁亦膺鄉舉仁宗時

   溥執政疏薦之辭不赴詔迫之出授大足學訓導旋乞休溥繪修篁古木圖并詩贈之子祥以孝行

   聞魁卒祥夜廬墓側旦歸奉母母卒亦廬墓三年成化中旌表傅啟讓石首人永樂進士授

   河南按察僉事清慎有為嘗奏築隄以禦河水官至大理少卿李志松滋人永樂中以人材拜

   監察御史剛毅執法宣德間屬國朝貢不至廷議遣兵擊之志奏曰朝貢雖缺遽加以兵非懷遠之

   道遂余汝弼字廷輔宜都人勤學好問居家孝友里嘗大疫同諸兄弟煑湯藥糜粥徧

   飲食之登永樂中鄉薦擢營繕主事遷屯田郎中卒之日家無餘儲張純字志中江陵人永樂

   進士宣德中授監察御史累擢僉都御史巡撫畿内風紀丕振仕終兵部尚書王恂字用誠公

   安人宣德進士授檢討博學工文操行簡素後擢大理寺丞巡撫貴州蠻夷畏服官至國子監祭酒

   劉祥監利人以右軍都督府事死正統己巳之難天順間錄其子汪浩字宏初石首人

   景泰進士厯官四川按察僉事諸郡冦作浩撟斬萬餘擢僉都御史巡撫四川平劇賊趙鐸等加副

   都御史討都掌叛夷平之所著有平西錄劉懋字勉之江陵人成化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封駮

   無所避值權閹汪直用事懋首劾之尋論昭德貴妃專寵杖繫詔獄出為浙江按察僉事以憂歸家

   居數十年足跡不至城市王宗義石首人自宗義以上五世同居成化中旌表蘇昭

   字廷顯宜都人童稚時日記千言後為南平令致仕一日江濱遇孤子守骸而泣昭問其由對曰父

   知巴陵殁於此昭遂出資殮之助之還王軾字用敬公安人天順進士宏治中厯官大理寺

   卿軾素精法比與刑部裁定問刑條例頒之天下尋拜南京戸部尚書督軍討平貴州普安賊婦米

   魯之亂改南京兵部叅贊軍務武宗立致仕卒贈太保諡襄简到思賢字用賓石首人宏治

   進士厯戸部郎中正德間以忤中官劉瑾繫獄免官瑾誅起知重慶府累遷工部侍郎㳟慎端慤囊

   無餘伍文定字時泰松滋人宏治進士正德時厯常州嘉興二府推官擢知河南府皆

   有政績調吉安與王守仁平宸濠遷廣東右布政使累擢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兵討雲南土酋

   安銓復移師征芒部叛酋普奴召還致仕卒天啟初謚忠襄曾連江陵人正德中以吏員任

   四川綿州判官率兵禦流冦廖麻子力屈死之贈上林苑監丞廕鄧俊石首人正德中以吏

   員任四川營山縣典史時鄢賊猖獗城陷俊與次子俱死事聞廕其長子官朱輔字翼公公

   安人成化進士授南陽同知有異政擢御史出為浙江嘉湖道叅議禦倭失援不屈死倭首以屍歸

   百姓為斂事聞賜祭贈官鄒文盛字時鳴公安人宏治進士除給事中勘事遼東按鎮守中

   官廖玘罪正德時巡撫貴州累破諸苗嘉靖初厯户部尚書首疏鹽政錢法十一事䅲覈馬坊芻豆

   破冒宿弊為清乞歸卒贈太子少保謚莊简何皥字太古公安人景泰舉人知睢寕縣有異

   政尋以户部郎告歸世宗御題賜犢歸莊圖以寵之李夢祥字幼徵監利人嘉靖進士授温

   州府推官執法有聲後改工部主事尋出知思南府竭力禦苗冦鄰郡多陷而思南獨完范希

   賢字水南松滋人嘉靖舉人扄户著書不事干謁所著有水南集王期勤字少月松滋人

   萬厯進士知無錫縣倡始築城數月而畢後倭㓂所至残毁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以城固無恙厯官職方郎中

   之誥字告若石首人嘉靖進士由知縣累遷兵部員外郎出為河南僉事討師尚詔有功厯大

   同兵備副使以擣板井功增秩厯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大興屯田上便宜八事行之進兵部侍郎三

   邊總督神宗初召為刑部尚書乞終飬歸卒謚端襄張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嘉靖進士由庶

   吉士授編修隆慶時厯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神宗立累進中極殿大學士太師居正以時乘積

   玩次第振刷千年之中時號太平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未幾削去崇禎初始復焉劉楚先

   字衡野江陵人隆慶進士授檢討累官禮部侍郎兼學士神宗時國儲未定楚先七上疏請婚冠期

   不報家居十六年起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卒贈太傳謚文恪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與兄

   宗道弟中道並有才名時稱三表宗道萬厯十四年㑹試第一官至右庶子宏道萬厯二十年進士

   為禮部主事謝病歸築園城南植柳萬株號曰柳浪與中道及一二老衲居焉久之起文選主事縳

   胥吏作姦者送刑部置大辟都人大快官至稽勲郎中所著有瀟碧堂集中道亦萬厯進士第官至

   南京禮部郎中周天祚字白石松滋人天啟進士知南充縣擢户部主事請裁冗費數忤中

   官憂憤卒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天啟進士厯知萬巴二縣並有聲崇禎初徵授御史疏劾

   楊維垣阮大鋮附閹罪二人遂被斥王師討安邦彦久無功羽健上言賊巢在大方黔其前門蜀之

   遵義其後户黔道險必從遵義進兵後如其言賊乃滅又極陳驛遞之害以蘇民困嘗疏奏温體仁

   謝陞王永光周延儒之姦積忤權要落職歸陸師贄字岷源江陵人萬厯舉人知江安縣

   入為御史閹黨劾之有楊漣密友之語坐罷職歸流㓂陷荆舉家渡江避難悒悒而死謝連

   監利人萬厯進士由兵部主事厯官廣東山東叅政登萊巡撫崇禎中死節贈兵部右侍郎賜葬祭

   恩廕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劉 楷字甸方江陵人為諸生有膂力崇禎九年

   賊冦荆州楷率義勇楊黄毛等數十人設伏邀之斬賊帥荆州圍解楊黄毛殁於陣楷後隨王叅將

   以三千人赴汝寕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傅汝為字于宣江陵人

   崇禎進士知秀水歸善二縣擢南京兵部主事崇禎十五年闖賊陷南陽郡縣汝為出守汝寕顧語

   妻子曰吾世受國恩頂踵不足惜家有八十老父汝輩可疾歸奉飬賊至欲降之不屈賊怒用以祭

   礮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陳 萬䇿江陵人天啟中舉於鄉有時名崇禎

   十六年李自成據襄陽叛臣喻上猷薦萬策於自成具書幣徵之歎曰我不能奮身滅賊尚可惜頂

   踵耶夜自經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李開先字石麓江陵人天啟

   舉人與萬䇿齊名亦為上猷所薦使者至開先瞋目大罵頭觸牆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張允修字建初居正子官尚寶卿崇禎十七年張獻忠陷城允修題詩於壁

   不食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愍張 同敞居正曽孫少負志節下筆千言

   立就以廕為中書舍人奉使慰問湖廣諸王因令雲南調兵明亡與翟式耜同殉節死就刃時首殞

   尸直立躍而前者三人皆辟易 本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王維藩字現南江

   陵諸生闖賊破荆州維藩率妻朱氏及二女避難遇賊妻女赴井死維藩見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   予祀忠義祠王圖南字北⿰氵𡨋 -- 溟江陵諸生被賊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謝幼安字公嗣江陵人賊至龍灣為所獲幼安罵賊賊截其舌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龎 瑜字堅白公安人由貢生為陜西崇信知縣流㓂

   陷城瑜被執罵賊磔死瑜貌魁梧有膂力家貧以耕自給夏日戽水灌田執書從牛後朗讀喜讀易

   之官時筮得姤之革驚曰吾其殁於西乎且有兵象後皆驗贈固原知州廕子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烈愍楊一登枝江人崇禎末流㓂亂以驍勇為團練長㓂奄至流店一登率

   衆大破之後賊數萬悉至一登力禦三戰皆捷翌日賊併力復戰父子俱殁於陣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祀忠義祠張大道字行之宜都人官照磨歸里流賊張君用據城大道團三

  千餘人攻之賊夜襲營父子五人力鄲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 王 端

  冕字服先江陵舉人知趙州以廉惠得民崇禎十五年城破被執死之事聞贈官崇祀 本朝乾

  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侯偉時字異度公安人崇禎進士知陽江縣有惠政擢工吏

  二部主事北都破隱湖湘間後 大兵至被執諭降不屈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鄧巖忠江陵人由鄉舉為衢州推官州破自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唐自綵江陵人知臨安縣杭州破逃山中有言其受魯王敕者捕獲不屈死從子階豫

  同死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王 時化江陵人知昭化縣崇禎末闖賊

  陷城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張可前字箸漢江陵人順治進士任瑞州府推官有惠政擢吏部主事陞郎中以親老

   乞養歸服闋補原官累陞副都御史疏請於蘭州設將軍控制河西旋晉刑部侍郎轉兵部致仕年

   八十三卒先是荆安二府協修江漢兩隄屢築屢潰可前請於上官力主兩地自衛之說以杜推諉

   隄工始固民利賴之胡在恪字念蒿江陵人順治進士厯官刑部郎中督學江南杜絶請託

   補江西鹽驛道致仕歸幼時父督課嚴嘗以硯擊其背至耄背每發痛則思慕涕泣弟年逾七十偶

   病即撫摩顧視寢食俱廢云咼正儀公安人順治進士授南陽府推官坦易敏決斷獄如

   神後裁缺知廣寕縣撫循有方卒於官民哭送之南陽有咼公橋邑人比之峴首云康熙間與父重

   望同祀鄉賢祠周士元監利人隨總督蔡毓榮攻辰龍關有功授雲南督標守傋厯陞福寕

   鎮總兵平巨㓂高松香調南澳總兵海賊陳君元逃亡計擒之卒   賜祭葬侯章華

   公安人父令邱受害衡湘間年十歳其人撫為巳子持肉與食章華淚下曰既殺我父吾忍食殺父

   人手中肉乎其人遂逐之尋以哀慕卒李繼昌江陵人好施與賑饑掩骸完人婚娶給助

   囚糧四十餘年不懈妻朱氏尤與合志邑遭吳逆變後道殣相望朱煑糜以給酷暑執勞釡鬵間湯

   火沸騰著乳上肉為潰爛朱無悔心里人咸感稱其義應號魯峯江陵乾隆丙辰

   副榜官大冶敎諭應宗讀書穎敏自經史外兵算樂律諸書無不究覽亦工詩古文所著韻衡三卷

   於古韻頗有發明其以沈約鍾山應敎諸詩證四聲八病之言不出於約又謂反切本非梵音以華

   嚴字母乃中華譯經之文並非大竺本義為說尤精確彭承堯松滋人由武進士授藍翎

   侍衞𥙷四川都司乾隆三十六年隨征金川有戰功厯陞至四川提督五十八年論平廓爾喀功圖

   像 紫光閣   命儒臣製贊旋調廣西提督以𠞰辦貴州狆苗功加太子少保銜凱旋日染瘴

   卒於劉名芳江陵增生孝事父母乾隆五十三年郡西北萬城隄潰水自西門入城中

   居民登城堞避水名芳母柩在堂與子繼諲攀號不忍去同時淹斃五十四年 旌表黃義

   峯字際雲江陵人官保康縣敎諭嘉慶元年白蓮教匪犯保康義峯先謀捕𠞰賊恨之割其首縣

  於市其妻王氏子紹元僕多富張成呉升同時𬒳戕事   聞入祀昭忠祠張發瑤

  嘉慶元年灌灣腦邪匪張正謨倡亂良民被脅者多發瑶潛約良民應官兵以紅布為號為内外

  夾攻之討事泄被戕妻王氏媳李民及孫女同時殉節嘉慶四年 旌李國治宜都人為

  邪匪張正謨所脅不從謀與張𤼵瑤内應官兵事泄被害妻聶氏及二女同時殉節嘉慶四年 旌

 ︹流寓︺︹周︺管修齊人寓於楚白公之亂葉公聞其殺齊管修也而後入︹三國︺︹魏︺司

  馬芝河南温人避亂荆州於魯陽山遇賊同行者皆棄老弱走芝獨坐守老母賊至以刃臨芝

  芝叩頭曰母老惟在諸君賊曰此孝子也殺之不義遂得免害推鹿車載母居南方十餘年躬耕守

  節曹操平荆州以芝為管長︹晉︺皇甫方回安定朝那人謐子少遵父操兼有文才避

  亂荆州未嘗入城府刺史陶侃每造之著素士服望門輙下而進王敦遣從弟廙代侃以方回為侃

  所重不來諸己乃收斬之荆士莫不埀劉驎之南陽人居於陽岐在官道之側人物來徃

   莫不投之驎之躬自供給車騎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固辭不受去驎之家百餘里有一孤姥

   病將死歎息謂人曰誰為埋我惟有劉長史耳驎之先聞其患病往候之值其命終乃身為營棺殯

   ︹南北朝︺︹宋︺宗炳字少文南陽𣵀陽人於江陵三湖立宅武帝辟為太尉掾不起

   宋受襌及元嘉中頻徵不起好山水愛遠遊有疾還江陵歎曰老疾將至名山恐難徧覩惟澄懷觀

   道卧以遊之古有金石弄為諸桓所重惟炳傅焉從父弟彧之早孤事兄恭謹家貧好學雖文義不

   逮炳而真澹過之元嘉初大使陸子貞表薦徵員外散騎侍郎不就宗慤字元幹炳兄子慤年

   少叔父炳問其所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元嘉二十二年除振武將軍討破林邑將范毗沙攻

   拔區粟入象浦遂克林邑孝武伐逆以為南中郎詻議叅軍事平拜左衞將軍封洮陽侯大明三年

   竟陵王誕據廣陵慤求赴討事乎入為左衞將軍官至安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諡曰肅侯配享

   孝武廟庭︹齊︺劉虬字靈預南陽𣵀陽人徒居江陵少而抗節好學須得祿便隠宋泰始中任

   至晉平王驃騎記室當陽令罷官歸家靜處徴辟皆不應以江陵西沙洲去人遠乃徙居之建武二

   宗測字敬徽炳孫少靜退不樂人間母喪身負土植松柏長子賓為南郡丞付以家事遂

   往廬宗向之炳宗人亦好山澤徵辟一無所就以夀終樂頤之字文德南陽𣵀

   陽人世居南郡仕為京府叅軍父在郢病亡頣之忽悲戀涕泣因請假還中路果得凶問便徒跣號

   咷遇商人附載西上水漿不入口數日湘西刺史王僧䖍引為主簿棄官去吏部郎庾杲之嘗往候

   頣之設食惟枯魚菜菹杲之曰我不能食此母聞之自出常膳魚羹數種杲之曰卿過於茅季偉我

   非郭林宗仕至郢州中從事樂預字文介頤之弟亦至孝父亡悲咸門絶吐血數升官至驃

   騎錄事叅軍隆昌末預謂丹陽尹徐孝嗣曰外傳籍籍似有伊周之事人笑禇公至今齒冷無為效

   尤孝嗣改容謝之建武中為永世令人懷其德庾易宇幼簡南陽新野人徙居江陵志性恬靜

   不交外物齊臨川王暎臨州表薦之餉麥百斛辭不受徴為司空主薄不就卒︹梁︺樂藹

   淯陽人家居江陵齊䂊章王嶷為荆州刺史以藹為驃騎行叅軍或譖藹𪠘門如市嶷遣覘之方見

   藹閉閣讀書後為大司馬記室永明八年用為荆門從事梁天監初累遷御史中丞性公彊居憲臺

   甚稱職出為廣州刺史卒宗夬炳孫少勤學有局幹仕齊為驃騎行叅軍齊「欎」中「寸」換成「彡」林為南郡王使

   管書記及即位夬為秣陵令鬱林遇害惟夬與傅昭以清正免梁武帝受禪厯太子右衛率五兵尚

   書叅掌大選劉坦字德度虬從弟仕齊為孱陵令南中郎錄事叅軍以幹濟稱梁武帝起兵

   除行湘州刺史齊東昏遣安成太守劉希祖破平都移檄湘部州人欲泛舟逃坦悉聚舟焚之誅叛

   黨鍾元紹天監中論功封荔浦子遷蜀郡太守未至卒庾詵字彦賓新野人居江陵幼聰警

   篤學性托夷簡蔬食敝衣不修產業梁武帝少與詵善及起兵署為平西府記室叅軍詵不屈普通

   中詔以為黄門侍郎稱疾不起卒年七十八詔諡貞節處士子曼倩早有令譽元帝在荆州為中錄

   事後轉諮議叅軍所製文章凡九十五卷庾承先字子通潁川鄢陵人家居江陵少沉靜有

  志操受學於南陽劉虬强記敏識出於羣輩辟功曹不就晚居土臺山鄱陽王恢在州要與游處令

  講老子遠近名僧咸來赴集皆得所未聞中大通三年卒刺史厚自贈⿰貝專門人黄士龍讓曰先師臨

  終之日誡約家門薄棺周形巾褐爲斂雖䝉賚及不敢輕承敎㫖以違平生之操錢布輙付使反時

  論高韓懷明上黨人客居荆州十歳母患尸疰每發輙殆懷明於星下稽顙祈禱忽聞

  空中有人曰童子母自苦未曉而母平復十五喪父負土成墳⿰貝專助無所受免喪與鄉人郭黁俱師

  南陽劉虬虬嘗一日獨居涕泣家人云是外祖亡日時虬母亦已亡矣懷明即日罷學還家就養家

  貧力供甘脆朝夕不離母側母年九十以壽終懷明水漿不入口一旬號哭不絶聲有雙白鳩巢其

  廬上服釋乃去及除喪蔬食終身梁天監初刺史始興王憺表言之州累辟不就卒於家庾黔

  婁字子貞新野人易子少好學仕齊爲編令有異績徙孱陵令到縣未旬父易在家遘疾黔婁忽

  心驚即日棄官歸家時易疾始二日每稽顙北長願以身代易卒黔婁廬於冢側梁時爲益州長史

  從鄧元起平成都珍寶一無所取惟請書數篋尋除蜀郡太守元起死於蜀部曲皆散黔婁身營殯

  殮㩦持喪柩歸鄉里東宫建侍皇太子讀甚見知重遷散騎常侍卒庾於陵字子介黔婁弟

  能言元理博學有才思齊隨王子隆召爲荆州主簿子隆爲明帝所害惟於陵與宗夬獨留經理喪

  事永元末除東陽遂安令梁天監中爲太子洗馬洗馬向取甲族武帝曰官以人清豈論甲族時論

  以爲庾肩吾字子慎於陵弟八歲能賦詩晉安王在雍州被命與劉孝威等抄撰衆籍

  號高齊十學士及即位擢爲度支尚書侯景之亂避地㑹稽間道奔江陵承聖中厯江州刺史領義

  陽太守封武康縣侯劉之遴字思貞虬子八歳能屬文年十五舉茂才明經對䇿即調爲太

  學博士後官至都官尚書太常卿之遴好屬文多學古體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異十

  科合三十事上之侯景陷臺城將立蕭正德爲帝使之遴授璽紱之遴剃髮被法服乃免劉之

  亨字嘉㑹之遴弟好學美風姿善占對大通六年出師南鄭詔湘東王繹節度諸軍之亨以司農

   卿為行臺承制大致剋復之亨封臨江子代之遴為南郡太守有異績卒荆土懷之之亨弟子仲威

   少有志氣頗涉文史蕭莊稱尊號以為御史中丞隨莊終鄴中樂法才藹子與弟法藏俱有

   美名厯位少府卿江夏太守因被代表求便道還鄉至家割宅為寺棲心物表法藏位征西錄事叅

   軍早劉三達之遴子數歳能屬文州將湘東王繹盛集賓客召而試之説義屬詩皆有

   理致年十二聽江陵令賀革講禮還覆述不遺一句年十八卒之遴深懷悼恨乃題墓曰梁妙士以

   ︹陳︺徐世譜巴東魚復人居荆州勇敢有膂力善水鄲梁侯景之亂從陸法和戰於赤

   亭湖大敗景軍擒景將任約隨王僧辨攻郢州以功封魚復縣侯景平以衡州刺史資領河東太守

   魏尅江陵世譜東下依侯瑱絽泰元年徵為侍中永定二年遷護軍將軍厯官特進右光祿大夫

   諡曰︹周︺庾信字子山肩吾子幼聰敏絶倫博覽羣書尤善春秋左氏傳父子出入禁闥

   恩禮莫比與東海徐摛子陵文並綺艷號徐庾體梁元帝即位拜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聘於西魏

   屬西魏滅梁遂留長安官至司宗中大夫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唐︺袁滋蔡州朗山人客

   荆郢間起學廬敎授建中初黜陟使趙質薦於朝李遜字友道唐宗室客居荆州累遷濠州

   刺史入為虞部郎中由衢州刺史政最擢浙東觀察使入為給事中故事天子以畸日聽政對羣臣

   遜奏陛下求治下有所陳當不時上不宜限以日憲宗從之後為忠武節度使遜為政抑强植弱貧

   富均一所至有績可紀官至刑部尚書卒諡曰貞子方元第進士署江西府判官有論死者十餘囚

   方元審其𡨚悉平貸之終處州刺史李建字杓直遜弟與兄俱客荆州母憐其孝常曰倭子勸

   吾食吾輙飽勸吾藥吾疾瘳倭子建小字也貞元中補校書郎德宗思得文學者或以建聞帝問左

   右宰相鄭珣瑜曰臣為吏部時當補校書者八人他皆藉貴𫝑以請建獨無有帝喜擢左拾遺翰林

   學士李師古以兵侵曹州建作詔諭還之辭不假借以兵部郎中知制誥宰相有竄定藁詔者亟請

   解職官至刑部侍郎雖通顯未嘗置垣屋以清儉稱︹五代︺︹梁︺梁震卭州依政人唐末進

  士朱温⿱𫂁么 -- 簒唐歸蜀過江陵高季興愛其才欲奏為判官震恥之欲去恐及禍乃請以白衣侍樽俎季

  興重之呼為前輩震終身稱前進士後自稱荊臺隠士孫光憲陵州貴平人游荆渚高從

  誨署為從事厯保融繼冲三世皆在幕府累官至檢校秘書監兼御史大夫賜金紫宋太祖時光憲

  勸繼沖獻三州之地︹元︺謝端蜀之遂寕人宋末避兵江陵因家焉幼穎異弱冠與尚書宋本

  同以文學齊名時號謝宋史杠宣慰荆南薦之姚延祐五年擢進士乙科官至翰林直學士端善

  為政績譽藉然其文章嚴謹有法預修三朝實䤸及累朝功臣列傳時稱其有史才︹明︺宋登

  春直隸新河人能詩兼工繪事寓居江陵與山左謝榛皆以布衣名一時

 ︹列女︺︹晉︺皮京妻龍氏字憐西道人年十三適宜都皮京未踰年京卒京二弟亦相次

  殞憐貨其嫁時資粧躬自紡織數年間三喪俱舉每時享祭無闕守節窮居五十餘載而卒︹南

  北朝︺︹宋︺宗炳母師氏南陽𣵀陽人炳父繇之湘鄉令母同郡師氏聰辨有學義

   敎授諸子後徙居江陵宗炳妻羅氏炳不應徵聘妻羅氏亦有高情與炳協趣

   凝之妻郭氏梁州刺史郭銓女遣送豐厚凝之悉散之屬親妻亦能不慕榮華與凝之

   共儉苦乘薄笨車出市貿易周用之外輙以與人︹齊︺劉虬妻樂氏南陽淯陽人樂

   藹姊家居江陵適徵士同郡劉虬明識有禮訓藹爲州迎姊居官舍三分祿秩以供焉︹元︺向

   存仁妻張氏宜都人存仁早卒其弟存禮亦早世存仁妻張氏存禮妻杜氏各一子二

   婦年皆未及三十俱守節至元中旌其門曰節義︹明︺鄭克誠妻宋氏石首人夫

   卒時年二十五既終喪姑以子幼家貧欲奪其志宋以死自誓㑹姑病篤宋割股奉姑啖之遂愈又

   撫姑之幼子完其婚娶守節五十七年洪武中有司以聞旌命未下而卒關福妻李氏

   江陵人夫醉卧鄰火延及屋李舍幼子女負夫烈熖中相持莫能動並子女死焉王善妻

   杜氏江陵人善卒有子倫甫二歳姑勸之嫁杜痛𡘜自誓姑年八十卒以禮殮葬敎子成立孀

   居四十餘年正統中旌張原泰妻姚氏石首人姑病目䑛之愈姑殁勤女紅以給

   殯葬三年不食肉正統中旌周鏞妻魏氏石首人年二十四而寡誓守四十餘年景

   泰中張蘭妻尹氏石首人蘭早卒尹年二十五紡績以給衣食養姑九十而卒孀

   居五十餘年天順中旌沈彥清妻于氏江陵人清卒于年二十八家貧養姑撫子

   守節四十餘年成化中旌何洪妻李氏松滋人洪早卒李年二十七無子苦節不二宏

   治中大水度不能自存曰年饑若此嫠婦安所求活乎因自縊死梁從善妻向氏

   宜都人年二十六夫卒子儼方在孩提餋姑撫子守節六十餘年以壽終陳氏女江陵人未

   正德七年賊過其地被掠度不能免乃投水死求得其屍顔色如生李淳妻王氏

   松滋人正徳末年流㓂入其居欲劫汙之大罵不從被害何清妻楊氏枝江人清卒楊

   年二十四子存中時在襁褓楊孤礪節壽至九十嘉靖中旌徐迪妻蔣氏石首人迪

   嘉靖中鄉舉殁時蔣年二十四父母欲奪其志以死拒之庭有栢樹旦夕依栢悲號樹為之枯二年

   枝葉復發里人異之稱為栢夫人萬厯中旌潘龯妻羅氏監利人鉞舉孝廉肄業南

   雍歸殁於水羅痛𡘜欲絶撫其子成立羅季女適萬姓早寡亦苦志入稱母女雙節咼懋妻

   劉氏公安人年二十四夫卒撫遺孤文昌敎之成名守節垂三十年有司旌其門毛璣

   妻張氏公安人許配毛璣未嫁而璣卒張甫十四歳守節夀至七十萬厯中旌袁宗

   道妾胡氏公安人年二十六宗道卒於京邸誓死守終身茹蔬待嫡出子如己出臺使者

   王維晫妻梁氏江陵人維晫死梁年二十絶粒五日晨起拜姑及母撫棺哭目

   皆裂絶於喪次余鳳儀妻駱氏宜都人年二十八鳳儀卒無嗣里人勸之嫁駱以刀

   自剄不殊自是人不敢言勤紡績以飬舅姑年六十旌門李氏宜都人鄭伯貴妻鄭為盜屢諌

   不從李自殺以屍諌知縣陶之文題其墓碑曰哲婦劉士忠妻李氏宜都人年二十

   夫死子甫三歲李勤苦敎子撫三孫成名年八十六終孫漢天啟中成進士詔旌其門曰節義文章

   鄭友妻熊氏江陵人年二十餘夫死誓守節奉事舅姑辟纑課子四十餘年劉如

   海妻熊氏監利人為如海繼室事二祖姑以孝聞前妻子在朝方九歲且多病鞠育過於

   所生年二十九而寡課在朝天啟時成進士後贈恭人年七十三卒王道妻張氏

   人年二十六夫病革子化行月餘張抱至道前曰兒存與存兒亡與亡道隨瞑張以甆破面流血閉

   一室非舅姑命不出㑹父卒即室中為位𡘜語兄若弟未亡人不敢歸唁其守禮如此王廷

   卿妻狄氏江陵人廷卿為諸生早卒未葬狄誓三年服闋當與同穴及期不食死

   盡忠妻文氏枝江人年二十三夫亡遺腹子仲禮撫之成立始終一節楊氏

   人夫為諸生忘其姓年二十殁楊年十八兩子方在襁褓日則侍舅姑提攜兩穉子嬉戲於前夜則

   飲泣咽不成聲未浹歳姑忽感疾扶抱進湯餌凡二十年如一日張維妻王氏

   人未嫁維卒王擗踊呼號水漿不入口者數日欲往弔父母不許王請兄往為代奠母虞有他變令

   婢守之王侯婢寢熟濳出赴水死楊一敬妻嵇氏枝江人年二十夫死無嗣剪髪

   自誓設夫像祀之有司三旌其門年七十終李本溶妻柳氏松滋人年十九而寡

   子幼父母諷其嫁柳即溺水求死卒全其節徐嶧母雷氏江陵人家貧苦節崇禎十

   五年闖賊至沙市劫掠雷度不免縱火自焚死蕭中妻張氏江陵人崇禎十五年闖賊

   至沙市不及避賊欲汚之張罵賊死涂升庸妻王氏江陵人崇禎十五年賊至江陵

   升庸被害王罵賊攖其怒捽王髪控馳十餘里至馬驛街不屈賊縛於杆殺之沈氏江陵人沈

   肇隆女年十九繼室於馮甫一載夫亡姑亦寡沈與姑同守節崇禎時賊陷荆州沈暗置刃懷間賊

   覺將劫之沈乃大罵賊刃其面落數牙罵不絶口死繡衣女子不知何許人荆賊任光樂

   犯之死不從囚之别室遣老嫗勸諭之女曰妾巳名登鬼錄死後乞姆以杯土掩吾骸耳俯首就刃

   顔色不變觀者咸爲流涕涂天麟妻殷氏江陵人年二十餘守崇禎十六年闖賊

   陷江陵殷藏牆穴中夜以書櫃縱火自焚抱孫女泣曰汝不幸爲女子於此不死更何待遂赴火二

   子被掠歸從鄰嫗得骸骨葬焉徐宏修妻田氏江陵人宏修爲諸崇禎十七年

   破白兔河宏修死之田氏哭而奔投於水水淺賊追及欲犯之田大罵不屈遂遇害潘有榖

   妻劉氏監利人有榖爲諸生崇禎十七年城陷被害劉噴血罵賊死胡公恪妻

   王氏監利人與女蕊姑俱爲賊掠女時年十三絶粒七日憤罵不輟賊怒刃之王氏抱幼女赴

   胡良儒妻袁氏松滋人年二十夫病瘧遠出而死柩至袁往河下設奠痛哭畢

   躍入水中移時屍浮水面遶夫舟以行事聞爲立烈婦碑宋氏女宜都人宋名錄女崇禎十

   七年賊將張君用屠其家女方垂髫賊欲活之女延頸受刃宋一家遂絶王奇妻尹氏

   松滋人奇爲諸生明末夫婦俱爲賊執欲犯之光殺奇尹大罵以夫血塗面拔賊殺夫之刃自刎死

   徐兆麟妻何氏石首人事姑至孝後遇賊赴水死劉氏江陵人劉汝濟女年

   十八夫先罹賊難死劉矢志靡他崇禎十七年㓂張獻忠大掠劉倉卒出走與祖母蕭氏同被賊

   執遂赴水死旬日汝濟覓得其屍並其夫合葬於邑之天井淵傅乘乾妻文氏

   人居紀山乘乾死文少寡崇禎末𢹂子避賊宿林中不入人家子復死遇賊刃之八創不從以節終

   侯令邱妾劉氏公安人適江陵侯令邱官京師崇禎十七年闖賊犯闕令邱欲舁劉

   送他所劉曰君早自匿勉圖報國盍封我置一室勿以爲念令邱如言脫身去劉自領至履皆用針

   線密縫遂自縊死賊平有鍼匠張某感其節收葬之侯氏公安人侯令邱二女一適田氏流賊

   至舅姑驚惶莫措女曰無憂兒就掠一室可免晚當尋兒於紀湖之潭語竟賊挈之去翌日尋之不

   得後五日復涕泣往尋屍乃冒水出面色如生血自鼻流如泉一適王氏避賊湖中賊至亦蹈水死

   咼公達妻龔氏公安人子修儀娶劉氏崇禎末流㓂大至欲汚龔抗志不辱爲賊所

  殺劉見姑隕命抱姑首痛哭且大罵亦絶命於姑側賊衆歎息而去李曙實妻潘氏

  宜都人曙實為諸生明末為土㓂汪姓者所殺逼潘為子媳潘乘間投河死三日屍浮水面顔色如

  田學謨妻毛氏公安人田死毛無子撫側室所生三子如己出孀居苦節後遇


  賊被執不屈死

 ︹本朝︺陳壯猷妻劉氏江陵人順治元年六月流賊掠之去劉罵賊曰我忠臣劉儁後

  肯受賊污耶賊怒殺之裴旗徵妻王氏監利人流賊掠其夫去王抱兒至河干望

  之賊至驅王行不從母子俱死徐鐸妻劉氏宜都人夫為獻賊殺劉攜女依父母避亂

  父母繼亡女亦夭營將某强聘之劉寓書於兄自縊死王某妻鄭氏江陵人適鄉民

  王某王死市豪見其美强娶之鄭密縫衣牢不可解憤罵不從以死蕭汝六妻陳氏

  江陵人年二十夫卒止一女女死依母母死無所依饑寒交迫終不易其志而死劉烈女

   江陵人名又大年十六父母他出土豪戴某夜入其室逼污之不從被殺康熙四十三年知縣捕戴

   置之法四十四年 旌毛瀚澄妻金氏枝江人許嫁毛爲繼室未嫁夫卒金欲赴

   𡘜父母阻之夜投繯獲救遂歸毛撫前室一子二女如己出孝事病姑年五十二卒雍正十年 旌

   毛上達妻王氏江陵人割股以療姑病又石首花氏女父病亟女年十八割股救之

   劉共祐妻李氏江陵人青年守節備厯艱辛又同縣李茂棲妻左氏張士崑妻

   徐氏管鐸妻張氏韋鞋妻王氏三棉祖妻馬氏李嵩妻劉氏李靖邦妻樊氏張暟妻李氏張世惺妻

   廖氏陳銓妾韓氏李明章妻吳氏賀禧妻任氏萬士元妻許氏袁如崇妻彭氏陳銓繼妻麥氏袁必

   昌妻廖氏葉蔚聞妻李氏貞女高氏顔光旦妻伍氏謝洪祚妻田氏李天相妻陳氏歐陽維立妻趙

   氏鄭日眀妻夏氏王士鳳妻劉氏許衍澍妻李氏陳光榮妻張氏武正邦妻劉氏高岷妻姜氏顔汝

   霖妻李氏歐陽曩妻張氏許衍匯妻張氏張元度妻賀氏雷思武妻張氏黄金堯妻樊氏楊宗時妻

   張氏馮澤久妻温氏皮作梅妻段氏蕭相妻毛氏左馮緒妻陳氏鄭家英妻毛氏文鋒妻張氏陳治

   訓妻荆氏王應賢妻胡氏馮鐸妻郭氏劉國信妻張氏朱宗孟妻楊氏王師亮妻尹氏朱恒妻伍氏

   毛偉妻李氏程國昌妻王氏潘廷譓妻吳氏艾振麟妻劉氏艾士堟妻張氏楊琨妻張氏袁敦和妻

   陳氏黄甲香妻李氏蔣璲妻孫氏蔣珍妻沈氏蔣世培妻周氏頓傳岱妻雷氏陳國偉妻李氏謝懷

   山妻程氏陳朝楫妻馬氏陳壽山妻李氏樊峻妻劉氏徐满魁妻尹氏周刪妻王氏張如岱妻戴氏

   甘廷珍妻周氏陳士謨妻髙氏汪長齡妻胡氏汪遐宗妻邵氏朱儼鑰妻陳氏嚴克睿妻李氏黃廷

   楷妻潘氏葉高妻陳氏胡曰鼎妻劉氏嚴克僖妻王氏嚴克熾妻李氏張綬隆妻李氏楊棋妻刁氏

   馮次旦妻帥氏温如玠妻黄氏傅克堯妻張氏徐鳳喈妻李氏徐應麟妻周氏張大建妻周氏郭紹

   宗妻吳氏高文訓妻夏氏張襄臣妻章氏劉紹宣妻樊氏蔡祚鑑妻曹氏劉文禧妻李氏皮作楫妻

   向氏皮正國妻蕭氏周錫英妻劉氏金玉燦妻吕氏王之榮妻朱氏王以佺妻嚴氏謝昌明妻陳氏

   楊第選妻王氏朱一正妻雷氏雷鳴鸞妻沈氏柳邦彦妻潘氏郭遇富妻賀氏李宗玉妻劉氏張如

   眉妻田氏劉廷棟妻艾氏魏國椿妻帥氏朱祖熺妻陳氏朱祖勲妻吳氏廖榮妻韓氏烈婦陳氏俱

   乾隆年間 旌李正玉妻王氏孫士朝妻黄氏張秉升妻李氏段宗聖妻趙氏龍正國妻胡氏李衡

   山妻張氏劉作樑妻呉氏李超倫妻劉氏張克用妻文氏王化儒妻蘇氏鄢文煊妻王氏胡志任妻

   金氏呉相班妻馬氏王文漙妻楊氏鄧貽勲妻郭氏貞女賀氏俱嘉慶年間 旌張韜妻

   黄氏公安人大死守節阨窮全行又同縣陳開萊妻王氏饒商六妻陳氏雷自聲妻劉氏李士

   敏妻唐氏劉毓珍妻王氏孫文炳妻李氏郭士麟妻朱氏咼司南妻劉氏范文元妻毛氏袁夢松妻

   饒氏譚佑我妻張氏曹三省妻謝氏陳家壁妻周氏楊僑文妻陳氏游大漣妻汪氏劉清遠妻程氏

   嚴世亨妻張氏毛廷璊妻劉氏唐彩璵妻龔氏劉文訓妻李氏樊國棟妻趙氏戴世祿妻劉氏米士

   林妻袁氏文前武妻李氏郭紳祖妻張昏鄒毅任妻沈氏季同方妻王氏烈婦沈逄盛妻曹氏烈女

   李二姑周道鳴聘妻葉氏俱乾隆年間 旌馬有泰聘妻毛氏楊方一妻張氏彭榖順妻朱氏朱儒

   楹妻陳氏咼履直妻毛氏俱嘉慶年間 旌李石臣妻徐氏石首人節孝兼備始

   終不渝又同縣管久繩繼妻趙氏王為國妻孟氏鄭其宏妻劉氏王友恒妻李氏王衷獻妻陳氏鄭

   其僎妻羅氏閔子具妻謝氏妾王氏劉定曇妻張氏劉之鯤妻張氏鄧志鳳妻王氏烈女袁氏正桂

   烈婦劉某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趙士惇妻鄭氏趙林妻袁氏張學聖妻陳氏龔宗忠聘妻陳氏

   劉瑜妻榭氏黄應堂妻劉氏黄鍾秀妻頓氏黄鍾椅妻李氏黄萬春妻劉氏俱嘉慶年間 旌

   錫智妻穆氏監利人夫死守志節孝兩盡又同縣盧士英妻姚氏柳宗衡妻王氏唐道

   賴妻李氏朱敎德妻張氏王學泗妻余氏唐如銓妻朱氏嚴一聖妻張氏彭尊五妻張氏王懋勲妻

   楊氏萬成妻何氏李士宗妻胡氏龔家理妻李氏龔家斆妻楊氏羅沛洲妻曾氏胡維京妻易氏董

   藩妻錢氏胡履華妻劉氏朱文珌妻張氏季宏仁妻劉氏謝王章妻張氏李純安妻王氏徐士英妻

  周氏趙為職妻朱氏余吉士妻王氏龔承朂妻萬氏劉翰妻張氏貞女范氏張傳綏妻宋氏康時龍

  妻聶氏廖之煥妻齊氏廖良軻妻汪氏廖良輅妻王氏羅光岳妻戴氏吳奉治妻連氏胡復蓀妻張

  氏顔作賦妻游氏袁肇昌妻柳氏黎僑妻張氏連希瑩妻王氏李珊妻游氏賀鎔妻黃氏游岱妻陳

  氏張茂崐妻田氏羅有縉妻劉氏楊尚松妻朱氏朱大鵬妻田氏李明觀妻張氏烈婦劉某妻張氏

  烈女徐姑俱乾隆年間 旌徐成序妻周氏松滋人孝義兩全矢志苦節又同縣

  佘以牧妻鄒氏貞女毛氏胡從龍妻許氏伍薳妻李氏鄒新舜妻蕭氏張星炳妻文氏張璠妻文氏

  鄧生禹妻唐氏謝天眷妻呉氏陳大學妻鄧氏田大穎妻龔氏杜開琇妻王氏范文鋐妻陳氏許之

  琯妻王氏王宏圖妻唐氏吳士俊妻佘氏張一泰妻烈婦陳氏許可秀妻烈婦温氏姚英妻鍾氏李

  泌妻陳氏胡士愈妻佘氏佘某妻周氏呉某妻沈氏嚴國瓊妻吳氏俱乾隆年間 旌熊笏妻周氏

  許士甸妻趙氏熊全笏妻田氏俱嘉慶年間 旌田葢祿妻周氏枝江人夫死守

  節苦志終身又同縣趙世璠妻阮氏陳明賢妻覃氏楊受露妻雷氏李文洙妻譚氏劉芳藁妻蕭氏

  施孔日妻田氏劉名世妻蕭氏馮淳妻張氏王琬妻馮氏吳璋友妻曹氏唐時燝妻鄒氏劉永華妻

  烈婦黄氏烈女淡大姑俱乾隆年間 旌郭森聘妻熊氏黄宗軾妻胡氏黃瀚妻姚氏烈女曾引大

  俱嘉慶年間 旌歐進妻袁氏宜都人青年守志孝節兼盡又同縣楊琮妻謝氏李

  國柱妻詹氏趙佐妻楊氏胡暹妻李氏羅詔修妻尹氏貞女李丙姑俱乾隆年間 旌王士翰妻羅

  氏嘉慶年間 旌又張發𡏟妻王氏媳李氏孫女粹姑李國治妻聶氏媳周氏女止姑么姑俱於嘉

  慶元年敎匪張正謨滋事守正被戕四年 旌

 ︹仙釋︺︹南北朝︺︹梁︺陸法和不知何許人隱於江陵百里洲衣食居處一與戒行沙門

  同有道術能先知禍福侯景之亂遣任約擊湘東王於江陵法和自請征約時縱火攻風不便法和

  執白羽扇麾風風即返約於是大潰約既平法和言蜀賊將至請守巫峽親運石填江三日水不流

   武陵王紀果遣兵來渡峽口𫝑蹙一戰而殄之元帝以為郢州刺史封江乘縣公入齊為太尉無疾

   而告弟子死期至時焚香禮佛坐繩牀而終浴訖將殮屍縮小止三尺許文宣帝令開棺視之空棺

   ︹隋︺智顗荆州人俗姓陳少欲出家雲遊母止之曰甘㫖誰供智顗指茅化為稻指水化

   為油遂入天台山後歸當陽玉泉山建道場岑道願江陵人隋初避難泝三峽至萬州江

   南山下修鍊食黃精百歳餘蛻迹而去大通汴人俗姓李氏生而神秀仁壽中卓錫江陵玉

   泉談經析理勸勉愚俗南北學徒幾萬人時有能禪師居曹溪學者宗之因號南能北李︹唐︺慧

   安枝江人衛氏子嵩嶽住持隋煬帝徴之不赴至唐武后時迎至都下景龍中示寂道悟

   婺州東陽縣張氏子年十四出家精修梵行謁南嶽石頭得法居荆州城東之天皇寺江陵尹右僕

   射裴潾稽首問法悟接之無加禮裴愈歸向元和丁亥四月命弟子先期告終又渚宫崔氏子亦名

   道悟年十五出家於馬祖言下大悟祖囑曰汝若住持莫離舊處悟返荆州去郭不遠結草為廬節

  使來訪初怒悟不加禮擒擲江中及歸遍衙火發乃悔投拜躬往迎師見師在水衣都不濕益相敬

  重遂於城西造天皇寺供焉崇信江陵人投天皇寺出家後詣澧陽龍潭棲止︹五代︺

  ︹南平︺僧齊己益陽人俗姓胡初出家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性耽吟詠項有贅瘤

  號詩囊高從誨延之於龍興寺置為僧正自號衡嶽沙門作渚宫莫問篇十五章又著詩十卷名白

  ︹宋︺道穆居荆州神山三十餘年禱雨輙應

 ︹土產︺金元史食貨志產金之所河南省曰江陵府方紋綾唐書地理志江陵縣土貢

  布唐書食貨志江陵府土貢青綠石府志出松滋縣鳳凰山貝母唐書地理志江

  陵府土貢烏梅唐書地理志江陵府土貢栀子唐書地理志江陵府土貢覆盆

  地理志江陵府土貢石龍芮唐書地理志江陵府土貢丁公藤府志宜都縣出

  牙草 千歲藟 積雪草 百合俱江陵縣出

襄陽府表                 

                     

大清一統志

 襄陽府在湖北省治西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六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德安府隨

  州界二百十里西至鄖陽府鄖縣界四百六十里南至荆門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南陽府新

  野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安陸府治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宜昌府治五百七十里東北至南陽府治二

  百二十五里西北至鄖陽府治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六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豫二州之域通典南漳一縣則荆州之域餘並荆河州

  之域按荆河州即豫州也周為鄧榖盧羅鄾鄀諸國之地春秋

  屬楚秦為南郡北境漢為南郡襄陽縣後漢因之

  建安十三年分置襄陽郡屬荆州三國屬魏晉初

   為荆州治東晉僑置雍州又僑置梁州尋省又置

   安蠻校尉晉書職官志武帝置南蠻校尉於襄陽元康中南蠻校尉為荊州刺史江左初

   省安帝時於襄陽置安蠻校尉南北朝宋仍置雍州宋書州郡志文帝元嘉二

   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五郡為雍州西魏恭帝元年改曰

   襄州周置總管府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府廢復

   改為襄陽郡元和志隋置行臺屬荆州武德四年復曰襄州置

   山南道行臺七年罷行臺置都督府貞觀七年

   罷開元二十一年為山南東道採訪使治所至德二載

   置山南東道節度使仍治襄陽天寶元年改為襄陽郡乾元元年

   復為襄州元和志永貞元年升為大都督府五代因之宋曰襄州

  襄陽郡山南東道節度使屬京西南路宣和元年

  升為襄陽府元至元十年降為散府十一年復為

  總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樞密院十二年又立荆

  湖行中書省後復罷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洪

 武初曰襄陽府改屬湖廣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北省領州一縣六

  襄陽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𬃷陽縣界七十里西至穀城縣

  界六十里南至宜城縣界六十里北至河南南陽府新野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宜城縣治一百二十

  里西南至南漳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𬃷陽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穀城縣界六十里漢置縣

  屬南郡後漢因之三國魏為襄陽郡治晉屬襄陽郡南北朝為襄陽郡治唐為襄州治宋為襄陽府

   治元為襄陽路治明仍為府治 本朝因之宜城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

   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𬃷陽縣界七十里西至南漳縣界五十里南至安陸府鍾祥縣界

   七十里北至襄陽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安陸府京山縣治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南漳縣界五十里東

   北至𬃷陽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襄陽縣界七十里春秋楚邔邑秦置邔縣漢因之屬南郡後漢

   為邔侯國晉屬襄陽郡宋齊因之梁改為率道縣後魏改置宜城郡周廢郡縣屬武泉郡隋屬襄陽

   郡唐武徳四年屬鄀州貞觀八年還屬襄州天寶元年改曰宜城宋屬襄陽府元屬襄陽路明仍屬

   襄陽府本朝因之南漳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

   至宜城縣界七十里西至鄖陽府保康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荆門州遠安縣界三百六十里北至

   榖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荆門州治三百里西南至宜昌府治四百七十里東北至襄陽縣治一百

   二十里西北至保康縣治二百里漢晉為臨沮中廬二縣地漢屬南郡晉屬襄陽郡齊置南襄郡領

   新安武昌建武武平四縣屬安蠻府西魏改為郡曰南襄陽郡并新安等四縣為重陽縣周置沮州

   尋廢改縣曰思安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南漳唐武德二年析置荆山縣貞觀八年省南漳入義清

   十八年荆山移治南漳仍名南漳屬襄州宋屬襄陽府紹興五年移治中廬鎮元仍還舊治屬襄陽

   路明屬襄陽府 本朝因之棗陽縣在府東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

   一百八十里東至德安府隨州界六十里西至襄陽縣界八十里南至安陸府鍾祥縣界一百二十

   里北至河南南陽府唐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隨州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襄陽縣治一百四十里東

   北至南陽府桐柏縣治一百里西北至南陽府新野縣治一百四十里漢置蔡陽縣屬南陽郡後漢

   為蔡陽侯國分置襄鄉縣俱屬南陽郡晉省襄鄉蔡陽屬義陽郡宋屬新野郡仍置襄鄉屬義陽郡

   後省蔡陽以襄鄉屬河南郡齊置廣昌郡屬安蠻府後魏屬荆州西魏屬昌州周改襄鄉為廣昌縣

   為昌州治隋開皇初郡廢仁夀元年改縣曰𬃷陽大業初改州曰舂陵郡唐武德三年仍曰昌州五

   年改曰唐州九年唐州移治比陽縣仍屬唐州十年改屬隨州宋紹興十二年升爲𬃷陽軍元廢軍

   仍爲縣至元十四年屬南陽府十九年屬襄陽路明屬襄陽府 本朝因之榖城縣

   西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襄陽縣界九十里西至均州界一百

   二十里南至南漳縣界一百十里北至光化縣界三十里東南至襄陽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鄖

   陽府保康縣治二百里東北至河南南陽府新野縣治二百里西北至均州治二百三十里古榖伯

   國漢置筑陽縣屬南陽郡後漢爲筑陽侯國晉屬順陽郡宋孝武時僑置扶風郡又分置義成縣爲

   義成郡治齊因之西魏癈扶風郡後周廢義成郡隋開皇初省筑陽縣人義成十八年改爲榖城屬

   襄陽郡唐武德四年置酇州五年州廢屬襄州宋屬襄陽府元屬襄陽路明屬襄陽府 本朝因之

   光化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呈襄陽縣界六十

   里西至均州界六十里南至榖城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河南南陽府鄧州界五十里東南至襄陽縣

   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鄖陽府保康縣治二百里東北至鄧州界六十五里西北至均州治一百四

   十里春秋為下陰地漢置陰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三國魏屬南鄉郡晉屬順陽郡宋齊屬廣平郡

   西魏改曰陰城置酇城郡後周郡廢隋屬襄陽郡武德四年屬酇州五年州廢屬襄州貞觀八年

   縣省宋乾德二年置光化軍及乾德縣熙寕五年廢軍改縣曰光化仍屬襄州後復置軍屬京西南

   路後軍與縣俱廢元至元十四年復置縣屬南陽府十九年改屬襄陽路明屬襄陽府 本朝因之

   均州在府西北三百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光化縣界一百二

   十里西至鄖陽府鄖縣界五十里南至榖城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河南南陽府内鄉縣界一百二

   十里東南至光化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鄖陽府房縣治二百七十里東北至南陽府浙川縣治

   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鄖縣治一百十里戰國時謂之均陵屬楚地漢置武當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

   三國魏屬南鄉郡晉屬順陽郡宋僑置始平郡後魏改為武當郡北周移豐州來治隋開皇初郡廢

  改豐州為均州大業初州廢屬淅陽郡義寕二年復置武當郡唐武德元年仍曰均州貞觀元年

  廢屬淅州八年復置天寶元年改為武當郡乾元元年復為均州屬山南東道天祐二年徙武定軍

  來治三年廢宋亦曰均州武當郡屬京西南路宣和元年升為武當軍節度元曰均州初屬湖北道

  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屬襄陽路明洪武初省武當縣入均州屬襄陽府 本朝固之

 ︹形勢︺檀溪帶其西峴山亘其南為楚國北津晉習鑿齒襄陽

  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晉庾亮表

  西接梁益與關隴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土沃

  田良方城險峻晉庾翼疏跨對樊沔為荆郢之北門代

  為重鎮元和

 ︹風俗︺其民尚文其俗尚侈襄陽圖志勁悍決烈兼秦楚之

  俗襄陽郡志

 ︹城池︺襄陽府城有正城有新城新城附正城東北周十二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門六北倚

  漢水為濠東西南鑿濠長十里廣二丈九尺明初鄧愈因舊址建 本朝順治中修 襄陽縣附郭

  宜城縣城周五里有奇高一丈七尺門五有濠明成化初築嘉靖中拓修 本朝順治中

  修嘉慶九年重修南漳縣城周四里高一丈六尺門六有濠明嘉靖中因舊址建 本

  朝乾隆二十四年修𬃷陽縣城周四里有奇高二丈二尺門五有濠明景泰初因舊址建

   本朝雍正乾隆中修榖城縣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門四有濠眀成化初因舊

  址建 本朝順治雍正中屢修光化縣城周四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門四有濠明隆慶中

  因舊址建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均州城周六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門四有濠明洪武中

  因舊址築永樂中甃石 本朝康熙雍正乾隆中屢修

 ︹學校︺襄陽府學在府治東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中修雍正初重葺入學額數二十

  襄陽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中修康熙雍正乾隆閒屢修入學額

  數二十名宜城縣學在縣治東明宣德中因宋元舊址重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修葺入

  學額數十五名南漳縣學在縣治東明宣德中因宋元舊址重建 本朝雍正乾隆中重

  修入學額數八名棗陽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中建本朝順治中修乾隆初再修

  入學額數十五名榖城縣學在縣治東南宋知縣狄栗建  聖廟爲學舍於旁藏九

  經歐陽修爲記眀初因故址建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光化縣學

  在縣城内明萬厯初改建 本朝順治中修乾隆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均州學

  治東宋咸平中建明洪武𥘉因宋元舊址重建本朝順治康熙中重修乾隆十五年再修入學額

  數十二名鹿門書院在襄陽府城大北門内 本朝雍正十二年乳泉書院

   在襄陽府署東本朝雍正中建 鄢 郢書院在宜城縣治西北 本朝康熙中建

   漳書院在南漳縣署西 本乾隆二十四年鳳山書院在南漳縣城外西北

   鳯凰山下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舂陵書院在棗陽縣小東門外 本朝乾隆十四年

   筑陽書院在榖城縣境 本乾隆二十年復文書院在光化縣阜城

   街 本朝乾隆二十年建南陽書院在均州城南門内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建 案襄

   陽縣舊有峴山書院明萬厯中建𬃷陽縣舊有滄浪書院後俱廢

  ︹户口︺原額人丁二萬六千一百三十六今滋生男婦共一百八十二萬九千六名口計三十一萬一

   千七百七十一户又襄陽衞男婦共二十九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名口計二萬一千一百九十七户

  ︹田賦︺田地山塘七萬九千八百一十五頃一十六畝四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九萬一千三十兩

   九錢五分又襄陽衞屯田三千三百五十七頃七十二畝四分有奇額徵丁糧銀一萬七百七十一

  ︹山川︺鳳凰山在襄陽縣東南十里一名鳳林山隋書地理志襄陽有鳳林山宋杜綰雲林石

   譜鳳凰山地中出石巉巖險怪如大山勢色青黒叩之有聲又南漳縣西北五里亦有鳳凰山

   隱山在襄陽縣東南十三里輿地紀勝山分二支一亘而南一西迤里許俯漢江明統志晉習

   鑿齒隱遁處一作穀隱舊有紫金寺鹿門山在襄陽縣東南三十里襄陽記鹿門山舊名蘇

   嶺山建武中襄陽侯習郁立神祠於山刻二石鹿夾神道口俗因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也

   山在襄陽縣南九里一名峴首山呉志孫堅傳堅圍襄陽單馬行峴山晉書羊祜傳祜樂山水每

   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水經注峴山上有桓宣所築城又有桓宣碑羊祜鎮襄陽嘗登之及枯卒

   後人立碑於故處望者悲感謂之墮淚碑山上又有鎮南將軍胡羆碑又有征西將軍周訪碑元和

   志峴山東臨漢水古今大路白馬山在襄陽縣南十里一名白鶴山郭仲產南雍州記毎

   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飲於此輿地紀勝山以白馬泉名卧龍山在襄陽縣南十里下有習

   伏龍山在襄陽縣南二十里方輿勝覽曾鞏知州事嘗祈雨於此山又均州北亦有伏

   百丈山在襄陽縣南二十里輿地紀勝舊傳有麝香獸棲止劉表遣人採藥遇麝香藏

   坎得麝數斗如石蓮虎頭山在襄陽縣西南三里名勝志上有漢昭烈濯筆池龜山

   在襄陽縣西南五里一名下武當山名勝志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來遊謂可免災山麓有劉先

   楚山在襄陽縣西南八里一名馬鞍山一名望楚山寰宇記宋元嘉中武陵王駿為刺史

   屢登陟焉以望見鄢城改為望楚山後遂龍飛為孝武帝所望之處時人號為鳳嶺高處有三墩是

   劉宏山𥳑等九日宴賞之所風子山在襄陽縣西南八里輿地紀勝有隧道風穴

   山在襄陽縣西五里寰宇記荆楚之地水駕山上者皆呼為襄柳子山在襄陽縣西七

   里水經注檀溪水出縣西柳子山明統志梁簡文為州日泛舟窮柳子之源即此阿頭山

   在襄陽縣西九里後漢書郡國志襄陽有阿頭山又岑彭傳彭濳兵渡沔水擊張楊於阿頭山

   旗山在襄陽縣西十里相傅元人聚兵嘗摩旗於此有岡巒起伏凡九里名九里沖隆中

   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家於鄧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縣志山畔為草廬山半為

   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人下為躬耕田桃花山在襄陽縣西二十五里府志舊傳有

   桃千樹故名考金水港發源桃花嶺即此土門山在襄陽縣西四十里其形如門深數十里

   俗名土門沖鶴子山在襄陽縣西五十里下有鶴子川紫葢山在襄陽縣西北

   五里輿地紀勝淳熙中帥高夔改名中峴山萬山在襄陽縣西北十里一名方山一名蔓山

   一名漢臯山韓詩外傳鄭交甫將南適楚遵彼漢臯臺下乃遇二女佩雨珠大如荆雞之卵襄陽耆

   舊傳縣西九里有方山父老傳云交甫所見玉女遊處北山之下曲隈是也晉書杜預傳預好為後

   世名刻石為二碑紀其勲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水經注方山上有鄒恢碑魯宗之所立

   也元和志襄陽縣方山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府志下有解佩渚沈碑潭獨樂山在襄陽縣

   西北二十里一名樂山水經注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毎所登遊故俗以樂山

   團山在襄陽縣北十八里宋史扈再興傳金人來自團山查牙山在襄陽縣東北

   寰宇記查牙山在鄧城縣東四十里鍾山在襄陽縣境隋書地理志襄陽有鍾山雞鳴

   山在宜城縣東二十五里又東有偏頭山兩乳山在宜城縣東三十里兩峯並峙如乳

   天龍山在宜城縣東四十里上有天龍坑闊丈許深不測南泉山在宜城縣東七

   十里山南有泉赤山在宜城縣東南五十里土石皆赤下有深潭名釣魚洞又有下滴水崖又

   榖城縣東南七十里亦有赤山俯臨漢水太山在宜城縣南水經注宜城縣有太山雞子

   山在宜城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風洞又有天坑相近有女觀山萊公山在宜城縣西二

   十五里上產仙韭石梁山在宜城縣西三十里南雍州記石梁山形似橋梁小尖

   山在宜城縣西三十里其形尖小俗名沖天鳳五車山在宜城縣東北二十里下有上

   滴水舞旗山在南漳縣東三十里以形似名玉溪山在南漳縣南一里九域志

   玉溪山其峯高峻有溪水聲淙淙如玉佩故名四望山在南漳縣南三十里一名大府山登

   其巔可東望襄陽西望房縣南望荆門北望榖城故名司馬光通鑑唐建中二年梁崇義發兵攻江

   陵至四望青溪山在南漳縣南六十里接荊門州當陽遠安兩縣界荆州記臨沮縣有青溪

   山晉郭璞爲臨沮長嘗遊於此賦遊仙詩老雅山在南漳縣南七十里周四十里險峻幽深

   人跡不至宋元通鑑咸淳八年翟招討將軍由老雅山徇荆南八曡山在南漳縣西南

   六十里一名柤山一名沮山北齊書陸法和傳八曡山多惡疾人法和採藥療之皆差山中毒蟲猛

   獸法和授其禁戒不得噬螫元和志沮山在縣東北一百八里吳時朱然諸葛瑾乘山險道北出沮

   中去襄陽城百五十里或云司馬宣王鑿八曡山開路於此停租也荆山在南漳縣西八十里

   山有馮家嶺漳水所出書禹貢荆河惟豫州孔傳豫州西南至荆山又荆及衡陽惟荆州孔傳荆州

   北據荆山左傳昭公四年晉司馬侯曰荆山九州之險也又十三年楚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繹

   辟在荆山注在新城沶鄉縣南漢書地理志臨沮禹貢南條荆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水經注荆山在

   景山東一百餘里雖羣峯競舉而荆山獨秀蕭德言括地志荆山在荆山縣西八十里本臨沮縣地

   元和志荆山三面絶險惟東南一隅纔通人徑寰宇記卞和得玉於楚荆山頂上有池周迴四十餘

   步喬松翠柏列繞其旁并有石室相傳云是卞和宅舊志下有抱玉巖即卞和得玉處康狼

   山在南漳縣西八十里水經注夷水導源中廬縣界康狼山山與荆山相鄰臨漳山

   漳縣西一百八十里本名雞頭山北臨漳水司空山在南漳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接鄖陽

   府保康縣界明成化中尚書白圭破流賊劉通於此白石山在南漳縣北一百十里元和志

   襄水岀南漳縣北白石山馬穴山在南漳縣北水經注馬穴山漢時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

   形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於此穴又得馬數十匹送建業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識其馬

   毛色云其父所乘馬對之流涕靈山在南漳縣境隋書地理志義清有靈山大雅山

   在南漳縣境輿地紀勝大雅山在中廬舊縣西九十里洞兒山在𬃷陽縣東三十里出石

   大阜山在𬃷陽縣東六十里一名大父山水經注白水出安昌縣故城東北大父山

   霸山在棗陽縣東南五十里一名武王山隋書地理志𬃷陽縣有霸山輿地紀勝世傳楚武王

   嘗獵資山在𬃷陽縣東南六十里輿地紀勝深邃闊遠可以耕種修篁大木環山之民皆

   光武山在𬃷陽縣東四十里一名白水山一名獅子山上有光武廟唐書地理志𬃷陽

   有光武山瀴源山在𬃷陽縣南七十里一名大鼓山一名石鼓山一名石虎山隋書地理志

   蔡陽有大鼔山輿地紀勝瀴水源出𬃷陽縣石鼓山府志瀴源山上有二石名曰東西石虎

   牛山有二一在𬃷陽縣南八十里一在榖城縣南八十里紀山在𬃷陽縣南一百五十里

   接宜城縣界唐子山在棗陽縣北五十里接河南南陽府唐縣界後漢書光武帝紀光武

   進屠唐子鄉注唐子鄉有唐子山水經注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甘泉山𬃷

   陽縣東南六十里輿地紀勝甘泉山地肥水甘赤眉山在棗陽縣東北八十里輿地紀勝相

   傳漢末赤眉賊嘗軍於此名北寨團石山在𬃷陽縣東北九十里輿地紀勝在𬃷陽湖陽

   兩縣界其石白而團故名萬銅山在榖城縣東南九十里俗傳唐時山有廣德寺嘗鑄萬斤

   銅鐘於此五垜山在穀城縣東南九十里明天順初改名永安山高亭山在榖城縣

   南五里水經注高亭山有靈士民奉之薤山在榖城縣西南八十里一名伏龍山荆州記筑

   陽縣西北有薤山寰宇記諸山雲起此山無雲終不降雨諸山無雲此山雲起必降大雨土人以爲

   恒驗因山薤爲名山上有孤竹三根三年生一筍筍就竹死代謝如春秋倒驢山在榖城縣

   西九十里接鄖陽府房縣界榖城山在榖城縣西北十里一名穀山一名榖神山隋書地

   理志榖城有榖城山寰宇記榖神山上有石城號曰榖城界山在榖城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

   大小二山接均州界開林山在穀城縣北四里一名闕林山荆州記筑陽縣北四里有開林

   山水經注沔水南逕闕林山東本郡陸道之所由山東有二碑其一即記闕林山先時或斷山岡以

   通平道民多病守長冠軍張仲瑜乃與邦人築斷故山道作此銘其一郭先生碑先生名輔宇甫成

   有孝友悦學之美其女為立碑於此並無年號皆不知何代人也屏風山在榖城縣北九

   十里接光化縣界馬窟山在光化縣東南五里寰宇記舊名馬頭山勅改為馬窟輿地紀

   勝唐天寶六載改名葫荻山在光化縣西五十里接均州界固封山在光化縣西北

   五里九域志光化縣有固封山輿地紀勝在城西北九里順陽王城西本名崇山唐天寶六載改名

   三尖山在光化縣西北六十里接河南南陽府浙川縣界麒麟山在光化縣北五

   里一名牛頭山杏兒山在光化縣北七十里接河南南陽府鄧州界地多杏樹因名有杏花

   洞深不可測烏頭山在均州東三十里大觀山在均州東南三十五里下有小

   龍巢山在均州東南六十里水經注龍巢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廣員一里二百三十

   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龍山在均州東南七十里下即均水口武當

   山在均州南一百里水經注武當山一曰太和山亦曰㠁上山又曰仙室荆州圖副記曰山形特

   秀異於衆嶽峯首狀博山香爐亭亭遠出藥食延年者萃焉晉咸和中厯陽謝允舍羅邑宰隱遁斯

   山故亦曰謝羅山元和志武當山高二千五百丈周迴五百里陰長生於此得仙寰宇記中央一峯

   名曰參嶺高二十餘里望之秀絶出於雲表清朗之日然後見峯頂南雍州記云武當山學道者常

   數百相繼不絶若心有隆替輒為百獸所逐又云山有石門石室相承云尹喜所棲之地明統志山

   有二十七峯三十六巖二十四㵎五臺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其中一峯最高者為天柱峯亦

   曰紫霄峯巖曰紫霄巖永樂中營建宫館改名大嶽太和山 按寰宇記有三夫人峯亦武當山峯

   女思山在均州南一百里寰宇記漢武當長來羣女嫁為河内張德子婦隨夫還至此

   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石階山在均州南一百里隋書地理志武當有石階山

   寰宇記石階山一名華嶽地肺一名肺山杜光庭洞天福地記云西北角有大松樹樹下生草名救

   窮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絶穀不飢陶隱居謂之西嶽佐命長山在均州西南唐書馮行襲傳均

   之右有長山當襄陽貢道西岡山在圴州西五里又四十五里為紫山又西十里為黄洋山

   又西十里為佛家山接鄖陽府鄖縣界方山在均州北十五里又北三十五里為龍門山相

   近有石鼔山又北十里為青崖山牛頭山又北六十里為遠山分水嶺在宜城縣東南六十

   里有水分流北入縣界南入荆門州界走馬岡在宜城縣東南六十里相傳關忠義練兵

   九十九岡在𬃷陽縣東南接德安府隨州界胡三省通鑑注自𬃷陽至厲鄉道路交

   錯號九十九岡卧龍岡在均州北四十里謝公巖在襄陽縣西南五里宋謝莊曾

   遊此上有仙人洞其草經冬不萎可避寒刻木谷在南漳縣南十五里與地紀勝南漳縣有

   刻木谷相傳為孝子丁蘭所居白水峪在光化縣北四十五里夫子埡在宜城縣

   南四十里俗傳以為夫子所經得名仙女洞在襄陽縣西北三十里明正德中聶賢棌仙女

   洞石為隄即此斜溪洞在南漳縣東南九十里汝陽洞在南漳縣西一百里古汶

   陽郡以此得名西溪洞在南漳縣西一百四十里其地四山險峻崖壁如削有龍山廟

   水自鄖陽府鄖縣東南入均州界又東南入光化縣界又南入穀城縣界又東南入襄陽縣界又

   東南入宜城縣界又東南入安陸府鍾祥縣界水經注漢水又東逕琵琶谷口又東北流又屈東南

   過武當縣東北又東為佷子潭又東南逕武當縣故城北又東南逕縣城東又東逕龍巢山下又東

   南逕涉都縣東北又東南逕酇縣之西南又東逕穀城縣南又東南逕陰縣故城西又南逕筑陽縣

   東又東為漆灘又東過山都縣東北又東逕樂山北又東逕隆中又東逕襄陽縣北東合檀溪水又

   逕平魯城南又從縣東屈西南淯水從北来注之又逕桃林亭東又東南逕蔡洲又東南逕邑城北

   又東合洞口又東過中廬縣東淮水自房陵縣淮山東流注之又東南流逕黎邱故城西又南逕即

   縣東北又南得木里水會又南逕宜城縣東夷水東流注之又逕鄀縣故城南府志均州北二十里

   有漓門灘東五里有鐵爐灘東南十五里有亂石灘又東南五里有石門灘又東南有魚梁灘大浪

   灘皆漢水所經也自均州沙陀營入光化縣境七十里逕縣南又東流五十里至涓口灘共一百二

   十里入榖城縣界二十五里過縣再七十五里至界河共一百里至襄陽縣界自府城西北三十里

   白家灣抵城北稍東而左會唐白諸河之水亦名襄水折流逕城東而西南流又一百里抵小河口

   入宜城縣界凡五十里至縣東又南過乾河口㑹蠻河又南八十里至泰山廟入安陸府鍾祥縣界

   淯水在襄陽縣東北自河南南陽府唐縣流入縣界名唐河南流與濁水合名唐白河又南入

   於漢一名泌河水經注淯水東南逕士林戍東西過鄧縣東右合濁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

   南入於沔又沔水篇注襄陽城東有東白沙白沙北有二洲東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寰宇記泌

   河在鄧城縣東北一百十里流逕縣界與白河合又泌白水是泌白相合河口文獻通考晉平吳後

   杜元凱在荆州修名信臣遺跡激用濁淯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刋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衆

   庶賴之舊志唐河由河南唐縣逕喬家灣入襄陽縣境至兩河口會白河再㑹滚河入漢白水

   源出𬃷陽縣東六十里大半山西南流名滚河至襄陽縣界西流入唐白河水經注洞水出安昌縣

   故城東北大父山西南流謂之白水又南逕安昌故城東屈逕其縣南又西南流而左㑹昆水又西

   合濜水又西南流注於沔水輿地紀勝白水即劉白河源西流三十里名滚河又西流三十里合濜

   河舊志滚河源出城皇洞泉水流入縣境又八十里至兩河口會沙河 桉此白水為光武所興之

   地而濁水一名白河因此水合昆水即名滚河而濁水之名白河反著矣金水在襄陽縣西南

   府志發源桃花嶺由檀溪入漢濁水在襄陽縣北自河南南陽府新野縣流入縣界名白河亦

   名宛水水經注淯水右合濁水俗謂之弱溝水上承白水於朝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習鑿齒

   襄陽記曰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也濁水又東逕鄧塞北東流注於淯寰宇記鄧

   城縣有宛水自新野縣流入輿地紀勝白河水東北自穰縣流入光化軍界又出襄陽界與泌河合

   入漢江勝二百石船舊志白河自新野縣魏家灣入襄陽縣境至雨河口入唐河鄢水

   城縣西南源出南漳縣西康狼山東流入宜城縣南入漢鄢一作溤亦名夷水又名蠻水今名蠻河

   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羅及䣕亂次以濟杜預注鄢水在襄陽宜城縣入漢水經沔水南過宜

   城縣夷水自房陵縣東流注之注夷水蠻水也桓温父名彝改曰蠻水𨗳源中廬縣界康狼山東南

   流厯宜城西山謂之夷谿又東南逕羅川城又謂之駍水又謂之淇水又東注於沔昔白起攻楚引

   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括地志䣕水源出義淸縣西托伏山寰宇記蠻水西旬義清縣界東南流入

   宜城縣逕縣西去縣三十君有白公湍南雍州記云秦將白起伐楚之日涉此水而濟因號白公湍

   今有三磧亦名三洲赤石湍舊志蠻河源出南漳縣西保康縣界之荒山東南流曲折百餘里逕縣

   城南又東㑹潚水溪又東㑹清涼水出宜城縣界至破河腦分二支一支遶縣東乾河口入漢一支

   遶縣東南三十里至鍾样縣境入漢沶水在宜城縣西自鄖陽府保康縣流入南漳縣界東流

   至宜城縣界入鄢水水經注沶水又東厯軨鄉謂之軨水又東厯宜城西山謂之沶谿東流合於夷

   水謂之沶口也疎水在宜城縣北出南漳縣北東流至宜城縣界入漢一名襄水一名涑水水

   經注疎水出中廬縣西南東流至即縣北界東入沔水謂之疎口也元和志襄水出南漳縣北一百

   一十里白石山寰宇記今土人呼為涑水上流亦呼為襄漳水在南漳縣南南流入荆門州當

   陽縣界水經漳水出臨沮縣東荆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注漳水東南流又屈西南逕編縣

   南又南厯臨沮縣之章鄉南沮水在南漳縣西南自鄖陽府保康縣流入又南流入荆門州

   遠安縣界今名潮水河水經注沮水東南流逕沮陽縣東南又東南逕汶陽郡北即高安縣界又南

   逕臨沮縣西青谿水注之又屈逕其縣南昆水在𬃷陽縣東南西流入白水水經注昆水𨗳源

   安昌縣城東南小山西流逕金山北又西南流逕縣南西流注於白水瀴水在𬃷陽縣西南

   其源為南泉隋書地理志蔡陽有瀴水呉從政襄沔記瀴水源出石鼓山西流逕襄陽縣界一百五

   十里入漢不通船運濜水在𬃷陽縣西南西流入於白水今名沙河水經注濜水出襄鄉縣東

   北陽中山西逕襄鄉縣故城北又西逕蔡陽縣故城東西南流注於白水府志沙河在𬃷陽縣南源

   出鹿頭店西流入滚河溲水在𬃷陽縣東北北流入河南南陽府唐縣界水經注溲水出湖

   陽北山西流北屈逕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輿地紀勝南溲河在𬃷陽縣東北一百里北流入唐州

   筑水在穀城縣南自鄖陽府保康縣流入至縣東南入漢今名南河漢書地理志注筑水

   出漢中房陵東入沔水經注筑水杜預以為彭水也東南流逕筑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

   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見者多凶號為承受石筑水又東逕筑陽縣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沔謂之筑口

   元和志在榖城縣南二百二十步舊志南河在縣南一里源出房縣景山曰沮水逕保康縣之洞庭

   廟分流入境接流一百八十里㑹古羊河入漢府志筑口在榖城縣東二十里粉水在榖城縣

   北自鄖陽府保康縣流入東流入漢今名粉漬河水經粉水東流過郢邑南又東過榖邑南東入於

   沔注粉水至筑陽縣西而下注於沔水謂之粉口寰宇記粉水出房州房陵縣東流入榖城縣南雍

   州記云蕭何夫人漬粉鮮潔異於諸水因名汎水在榖城縣北自鄖陽府保康縣界流入東

   流入漢今名古羊河水經注汎水東逕汎陽縣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沔謂之汎口舊志古羊河源出

   房縣滴水巖名八渡河東北流至石花街名古羊河又東一百里至縣城東北折而南㑹南河入漢

   洛溪水在光化縣東水經注洛溪水出陰縣西北集池陂東南流逕洛陽城北東南注

   温水在光化縣南源出縣東南馬窟山西南入漢寰宇記温水在乾德縣南七里西南入

   均水在光化縣西北自河南南陽府浙川縣流入均州界又南流至光化縣界入漢名小

   江河水經均水南當涉都邑北南入於沔注均水南逕順陽縣西南流注於沔水謂之均口地埋志

   謂之育水 案育或泎淯非據漢志宏農郡盧氏縣有育水南至順陽入沔此育水即均水非自鄧

   入沔之淯水也曾水在均州南水經注曾水𨗳源武當縣南武當山逕越山隂東北流注於沔

   謂之曾口府志曾水有平堰龍堰灌田百頃平陽水在均州北水經注平陽川水出武當

   縣北伏龍山南厯平陽川逕平陽故城下又南流注於沔淳河在襄陽縣東西流入漢舊志宋

   咸平中知襄州景耿望奏置營田務襄陽縣有淳河灌田三千頃宜城有蠻河溉田七百頃又有屯

   田三百餘頃於是𡻕入甚廣熙寕四 年前知襄州史炤言開修古淳河一百六里淮田 六千七百頃

   清泥河在襄陽縣西北東流入漢蜀志先主傅樂進在清泥與關某相拒陳書章昭達傳太

   建二年䔥巋於江陵大蓄舟艦於清泥中宋元通咸淳八年李庭芝將兵救襄陽襄陽西北一水

   曰清泥河源於均房即其地造輕舟百艘乘順流進團山下七里河在襄陽縣北十里東

   流入白河清河在襄陽縣東北十里南流入唐白河泥河有二一在襄陽縣東北九十里

   南流入唐白河一在光化縣北匯西北諸水入漢鴇潼河在宜城縣東五里明嘉靖中漢

   水溢衝迎水洲改徙鴇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許潘家河在宜城縣東七十里流逕石板灘至

   陰港入漢瀟溪河在南漳縣東二里源出縣北瀟溪寺東流南折入蠻河清涼河

   在南漳縣東源出西溪洞東流入蠻河合洪河在南漳縣南源出西溪洞東南流六十里

   入漳華陽河在𬃷陽縣東四十里源出武當山西流入白河中河在𬃷陽縣東南

   輿地紀勝中河發源藥子河西北流八十里至磨劍潭又西流十里合滚河鎮北河𬃷

   陽縣北十里西流入襄陽縣界入唐河黑水河在榖城縣東六十里接光化縣界

   石河在榖城縣西南三十里中有白石汊在穀城縣北漢水漲則與古羊河通

   水落則涸朱寨河在光化縣東六十里輿地紀勝在光化軍城東自北界磚灘河接本軍逕

   葛堰未寨出呉莊至襄陽縣界入漢江陟溝河在光化縣南三十里入漢浪河

   州東南九十里出太和山東北流入漢響河在均州北十里源出方山南流入漢𭰁湖

   在襄陽縣東南水經注蔡洲東岸西有𭰁湖停水數十畝長數里廣減百步水色長淥楊儀居上𭰁

   楊容居下𭰁與蔡洲相對在峴山南廣昌里襄陽湖在襄陽縣南水經注襄陽湖水上承

   鴨湖東南流逕峴山西又東南流注白馬陂水又東入侍中襄陽侯習郁魚池檀溪湖

   陽縣西六里延四里袤二里西山二百里外之水皆歸焉雨則泥濘㲹漲為行者患明萬厯中築長

   隄其中於是水不得為困汙田變為膏腴鴨湖在襄陽縣西水經注鴨湖在馬鞍山東北

   柳湖在宜城縣東南一里石子湖在宜城縣東南四十里下有潭甚深邃𦤀湖

   在宜城縣南故襄城東古名𦤀池亦名𦤀陂水經注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灌城水潰城東北角

   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𦤀因名其陂為𦤀池韓愈宜城驛記𦤀陂有蛟害人漁者

  天鵞湖在宜城縣西十五里糠皮湖在宜城縣西北七里磨珠湖

  城縣北二里丁家湖在榖城縣東南七里百頃湖在光化縣東南三十里

  湖在光化縣東南宋紹興中李道破金兵於此樊家湖在光化縣南十五里檀溪

  在襄陽縣西南世説劉備屯樊城劉表請備宴㑹蒯越蔡瑁欲因㑹取備備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

  走渡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曰的盧可努力乃一踊三丈遂得過水經注水出縣西柳子

  山下東為鴨湖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所𨗳也北逕漢隂臺西又北謂之檀溪傍城北注西去城里餘

  北流注於沔一水東南出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當即襄水也梁書武帝紀東昏即位

  高祖濳造器械多伐竹木沉於檀溪密為舟𧚌之備元和志檀溪在襄陽縣西南今已乾涸

  塍港在襄陽縣東南三十里東流入漢又隆盛港在縣東南四十里土山港在縣南五十里俱

  東流入漢竹篠港在襄陽縣西北三十里石牌港在縣西北三十里俱西北流入漢

   龍港在襄陽縣東北四十里東流入唐河施槍港在宜城縣東十里范家營俗傅宋將

   范文虎為阿珠所敗拖槍過此而名 阿珠舊作阿术今改正朱家港在宜城縣東三十里

   源出上泉沖西流入漢陰港在宜城縣東三十里源出南泉西流入漢王城港

   城縣東五十里西流入漢練港在宜城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卧牛山至赤山入漢龍潭

   港在宜城縣西南一里東入漢毛家港在宜城縣北二十五里源出潑陂東流逕張家

   橋入樓子汊在宜城縣東南二十五里又糠坡汊在縣南十里羊祜汊在縣北三十里

   以上三汊皆漢水旁出者也龍爬溝在襄陽縣西北磚橋鋪接榖城縣界潺溝

   陽縣北通鑑梁天監八年魏荆州刺史元志將兵七萬冦潺溝雍州刺史呉平侯昺命司馬朱思遠

   等擊破之撓溝在襄陽縣北一名閙溝晉書庾翼傳賊五六百騎出樊城翼遣冠軍將軍曹據

   追擊於撓溝北破之通鑑齊永泰元年崔慧景蕭衍大敗於鄧城軍主劉山陽斷後慧景過閙濤

   木里溝在宜城縣東一名木渠水經注楚時於宜城東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王

   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之木里溝逕宜城東而東北入於沔謂之木里水口也舊志宋治平中縣

   令朱紘訪故道修復之淳𤋮十年縣令陳表臣重修治之起水門四十有六通陂四十有九以溝旁

   地爲屯田爲利甚溥長渠在宜城縣西南四十里一名白起渠水經注夷水舊堨去城百里許

   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爲淵今熨斗陂是也後人因其渠流以給陂田城西陂謂之新陂覆地數十

   頃西北又爲土門陂從平路渠以北木籣橋以南西極土門山東跨大道水流周通自新陂東入城

   逕漢南陽太守秦頡墓北又逕金城前又東出城東注𦤀池又入朱湖陂亦下灌諸田又入木里溝

   又白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爲沃壤元和志長渠在義清縣東南二十六里派引蠻水昔秦將

   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兩道爭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東入遂拔之曽鞏長渠記宋至

   和二年縣令孫永理渠之堙塞而去其淺隘遂完故堨府志宋紹興三十二年王徹言襄陽故有二

   渠長渠溉田七千頃木渠溉田三千頃今廢堙請以時修復龍尾洲在襄陽縣東南三十

   里漢水中一名虎尾洲小汎洲在榖城縣南七十里產𤓰甚美滄浪洲在均州西

   北書禹貢嶓冡𨗳漾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水經注武當縣西北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庾仲

   雍漢水記謂之千齡洲非也地說曰水出荆山東南流爲滄浪之水 按禹貢又東爲滄浪之水不

   言過而言爲者明非他水決入也宜以尚書爲正元和志武當縣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滄浪洲

   即禹貢滄浪之水會丹灘在襄陽縣東南宋元通鑑咸淳七年范文虎將衛卒及兩淮舟

   師十萬進至鹿門阿珠夾江爲陣别令一軍趨㑹丹灘 阿珠譯見前漆灘在襄陽縣西北

   水經注沔水又東爲漆灘新野郡山都縣與順陽筑陽分界於斯灘矣交了灘在宜城縣

   東南破河腦蠻水與漢水交流處又倒上洪灘石羊灘湍灘俱在縣東南罐子灘在宜城縣

   北二十里卧虎崖下宋元通鑑咸淳五年夏貴於新郢敗績范文虎復以舟師援貴至罐子灘

   四洪灘在宜城縣北旁有四洪相連故名漁浦潭在襄陽縣南八里黑龍

   潭在光化縣北五里旱禱輒應宋歐陽修有黒龍潭祈雨文佷子潭在均州北水經注潭

   有石磧洲長六十丈廣十八丈世以此洲為佷子葬父於斯故潭得厥目焉釡沙泉

   城縣東一里輿地紀勝金沙泉造酒極美世謂之宜城春又謂之竹葉春珍珠泉在宜城縣

   東七十里西流入漢一碗泉在南漳縣西二百里歇馬廟傍石上有坎容勺水取之不竭

   汝泉在棗陽縣南八十里輿地紀勝在武王山東其水北流入中河古靈泉在榖城縣

   南五十里温泉在光化縣南五里太和鄉神陂在棗陽縣西南習鑿齒襄陽耆舊傳蔡陽

   松子亭下有神陂中多魚人捕不可得習家池在襄陽縣南水經注習郁依范蠡養魚法

   作大陂陂長六十步廣四十步池中起釣臺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其水下入沔晉書山简傳𥳑鎮襄

   陽諸習氏荆土豪族有佳園池𥳑每出遊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元和志習郁池在

   襄陽縣南十四里寰宇記縣南有習家魚池池中釣臺尚在府志白馬山下有白馬泉即習家池

   洗馬池在宜城縣東六十里相傳關忠義洗馬於此珍珠池在南漳縣西南二十

   里雙池寺内人於池傍蹴呼則池水四面跳涌蔡子池在𬃷陽縣北半里荆州記𬃷陽縣有

   蔡倫宅傍有池名蔡子池相傳倫造紙處卧牛池在榖城縣南八十里廣德寺内傍產何首

   鹽池在均州東南一百里元和志鹽池水四周上生紫氣池左右草木十餘里氣所染著

   上如雪霜嘗之鹽味土人謂之鹽花大頂龍池在均州南武當山五龍峯頂自麓至頂四

   十里祈禱無不應舊志龍池一名靈池流為黒虎澗匯為白龍潭注於磨針㵎諸葛井

   陽縣西二十里隆中山東南㢕州記隆中諸葛舊宅有舊井一今涸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

   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縣志隆中山畔孔明隠處有眢井名六角井王粲井

   陽縣西北上有魏侍中王粲石井闌記輿地紀勝襄陽縣西北方山東陂下有王粲井蘇軾萬山詩

   有云下有仲宣闌綆刻深容指是也昭王井在宜城縣南韓愈宜城驛記宜城驛東北有井

   傳是昭王井有靈異至今人莫汲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閻學海恭校

大清一統志

 襄陽府

︹古蹟︺中廬故城在襄陽縣西南古盧戎地盧亦作廬漢置縣屬南郡晉宋齊屬襄陽郡梁

  省左傳文公十四年廬戢黎及叔麋誘殺鬬克及公子夑注廬今襄陽中廬縣漢書地理志南郡中

  廬注師古曰在襄陽縣南今猶有次廬村以隋室諱忠故改中為次水經沔水東過中廬縣東注縣

  即春秋廬戎國也括地志中廬故城在義清縣北二十里元和志中廬秦時謂之伊廬項羽亡將鍾

  離昧家在伊廬是也山都故城在𬃷陽縣西北秦置縣漢屬南陽郡宋屬新野郡齊屬義

  安郡後周省後漢書岑彭傳彭夜勒兵馬申令軍中使明旦西擊山都注在今襄州義清縣東北水

  經注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舊南陽之赤鄉秦以為縣漢為侯國隋書地理志

  襄陽郡安養後周廢山都縣入漢南故城今宜城縣治南北朝宋置華山縣齊因之西魏

   改曰漢南唐貞觀中省貞元中遷宜城縣治此宋書州郡志華山太守孝武大明元年立今治大隄

   領縣華山隋書地理志漢南宋曰華山西魏改縣曰漢南屬宜城郡後周廢宜城郡屬武泉舊唐書

   地理志武德四年襄州領漢南縣貞觀八年省漢南入率道又襄州宜城宋立華山郡於大隄村即

   今治韓愈宜城驛記于太傳帥襄陽遷宜城縣寰宇記大隄城今宜城縣也相傳呼為大隄城迄今

   上洪故城在宜城縣東南北朝宋置天水郡畧陽縣西魏改曰上洪唐省南史焦度

   傳宋元嘉中平楊難當度父明與千餘家隨居襄陽乃立天水郡畧陽縣以居之隋書地理志襄陽

   郡上洪宋僑立畧陽縣梁又立德廣郡西魏改縣曰上洪開皇初郡廢又梁置新野郡西魏改曰威

   寕後周廢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鄀州領上洪縣貞觀元年若縣故城在宜城縣

   東南春秋鄀國楚滅以為邑昭王徙都於此秦置縣漢及晉屬南郡宋齊屬馮翊郡後周廢漢書地

   理志南郡若楚昭王自郢徙此注師古曰春秋傳作鄀水經注鄀縣古鄀子之國也自商密遷此為

   楚附庸楚滅之以為邑縣南臨沔津秦以為縣括地志故鄀城在樂鄉縣東北三十三里元和志春

   秋鄀國城在樂鄉縣北三十七里宜城故城在今宜城縣南本楚鄢地秦置鄢縣漢改

   名宜城屬南郡晉屬襄陽郡南北朝宋廢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取鄢正義鄢

   城在襄州漢書地理志南郡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改名水經注夷水自新陂東入城城故鄢郢之舊

   都括地志故宜城在率道縣西南九里元和志故宜城在宜城縣南九里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蠻

   水濯鄢拔之𭅺此城也元統志漢宜城故城在今縣南十五里率道故城在宜城縣北梁

   置唐天寶初改為宜城縣貞元中移治隋書地理志襄陽郡率道梁置元和志後魏宜城郡周改為

   率道縣唐因之天寶元年改為宜城縣寰宇記後魏分新野郡之池陽縣地立率道縣唐武德四年

   屬鄀州貞觀八年改屬襄州縣志縣北三十里有古城隄地名東洋古城跡猶存 按率道縣隋志

   以為梁置元和志以為周置寰宇記以為後魏置未詳孰是邔縣故城在宜城縣東北

   本楚邑秦置縣漢屬南郡晉宋齊屬襄陽郡梁改置率道縣而此城廢水經沔水南過邔縣東北汪

   縣故楚邑也秦以為縣元和志宜城縣本漢邔縣地也城東臨漢江古諺曰邔無東言其東逼漢江

   其地短促鄧縣故城在襄陽縣北春秋時鄧固漢置縣屬南陽郡晉改屬義陽郡又分置

   鄧城縣屬襄陽郡尋省宋齊屬京兆郡後周省唐復置鄧城縣屬襄州宋省史記秦本紀莊襄王二

   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鄧正義鄧城在襄州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鄧都尉治注應劭曰鄧侯國

   元和志故鄧城在臨漢縣東北二十二里舊唐書地理志鄧城貞元二十一年移臨漢縣古鄧城置

   乃改臨漢為鄧城縣寰宇記鄧城縣在襄州北二十三里輿地紀勝紹興七年省鄧城縣為鎮入襄

   陽 按晉志有鄧縣屬義陽郡又有鄧城屬襄陽郡疑漢晉之鄧縣尚在新野襄陽之間自晉分置

   鄧城宋齊以後當即因鄧城地為鄧縣唐以後遂屬襄州是唐之鄧城未必古之鄧國也上黄

   故城在南漳縣東南五十里水經注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中廬之南鄉立上黄縣治軨

   鄉舊唐書地理志晉立上黄縣後魏改為重陽縣編縣故城在南漳縣西南漢縣故城

   在荆門州界晉隆安五年移治此梁省水經注漳水又逕編縣南縣舊城東北一百四十里高陽城

   西南移治許茂城城南臨漳水 按寰宇記晉隆安五年於編縣故城置長林縣移治當在是時也

   重陽故城在南漳縣西南隋書地理志襄陽郡南漳西魏併新安武昌武平武安武建五

   縣置重陽又立南襄陽郡後周置沮州尋廢復改重陽縣曰思安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南漳

   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分南漳置荆山縣又於縣治西一百五里置重州領荆山重陽平陽渠陽

   土門歸義六縣七年省渠陽入荆山省平陽屬重陽又省土門歸義入房州之永清貞觀元年廢重

   州以荆山屬襄州移重陽入州城改屬遷州八年省南漳入義清省重陽入荆山開元十八年省荆

   山移治於南漳故城乃改為南漳廣昌故城今𬃷陽縣治南齊置郡後置縣隋改為𬃷

   陽縣南齊書州郡志安蠻府領廣昌郡隋書地理志舂陵郡𬃷陽舊曰廣昌并置廣昌郡又西魏置

   東荆州尋廢元和志廣昌隋改為𬃷陽縣因𬃷陽村為名府志廣昌館即古廣昌縣唐韓愈有詩

   舂陵故城在𬃷陽縣東漢為侯國屬南陽郡後漢改為章陵縣三國魏改曰安昌屬義陽

   郡隋仍曰舂陵屬舂陵郡唐省漢書地理志南陽郡舂陵侯國故蔡陽白水郷注師古曰元朔五年

   以零陵冷道之舂陵鄉封長沙王子買為舂陵侯至戴侯仁以舂陵地形下濕上書徙南陽元帝許

   之以蔡陽白水鄉徙仁為舂陵侯後漢書光武帝紀長沙定王發生舂陵節侯買注舂陵故城今在

   隨州棗陽縣東又郡國志南陽郡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注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將耿遵築城水經

   注安昌故城故蔡陽之白水鄉光武改為章陵縣置周廟馬魏黄初二年更今名故義陽郡治也隋

   書地理志舂陵郡後魏置南荆州西魏改曰昌州統縣舂陵舊置安昌郡開皇初郡廢元和志舂陵

   故城在棗陽縣東南三十五里舊唐書地理志隋舂陵郡武德三年改為昌州領舂陵五年廢昌州

   貞觀元年省舂陵元統志有城二座在縣南約三十里名舊城又名昌城城北有臺高二丈

   潭故城在棗陽縣南隋置縣唐省隋書地理志舂陵郡清潭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五年廢清

   潭縣府志清潭店在棗陽縣南九十里蔡陽故城在棗陽縣西南漢置縣屬南陽郡後

   漢因之晉改屬義陽郡宋屬新野郡隋屬舂陵郡唐初省後漢書注蔡陽縣故城在今隨州棗陽縣

   西南隋書地理志舂陵郡蔡陽梁置蔡陽郡後魏置南雍州西魏改曰蔡州分置南陽縣後改曰雙

   泉又置千金郡開皇初郡並廢大業初州廢雙泉廢入焉 按新舊唐書地理志俱無蔡陽亦不言

   省自何時疑唐初省也瀴源故城在棗陽縣西南西魏置縣隋省隋書地理志舂陵郡

   西魏置瀴源縣大業初廢府志瀴源店在𬃷陽縣南七十里襄鄉故城在𬃷陽縣東北

   後漢置縣屬南陽郡晉省南北朝宋復置屬河南郡齊因之後周改置廣昌縣通典漢襄鄉故城在

   𬃷陽縣東北元和志後漢分蔡陽立襄鄉縣周改為廣昌筑陽故城在榖城縣東漢置縣

   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屬順陽郡宋齊屬扶風郡隋省漢書地理志南陽郡筑陽故榖伯國宋書州

   郡志扶風太守領縣筑陽水經注筑水東逕筑陽縣故城南縣故楚附庸也秦平鄢郢立以為縣隋

   書地理志襄陽縣榖城梁有筑陽開皇初廢元統志故筑陽城在榖城縣東四里東臨漢江西臨筑

   南陽故城在榖城縣東南隋書地理志襄陽郡陰城梁置南陽郡西魏改為山都郡

   後周省元統志南陽城在榖城縣東南三十里相傳周司馬偘所築陰縣故城在光化縣

   西春秋下陰地漢置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晉屬順陽郡宋齊俱屬廣平郡西魏改陰城唐省宋乾

   德二年於其地置乾德縣熙寕五年改為光化縣明隆慶閒遷縣治而此城廢左傳昭公十九年楚

   工尹赤遷陰於下陰注陰縣今屬南陽郡後漢書注陰縣故城在今襄州榖城縣界北水經注沔水

   又東南逕陰縣故城西故下陰也隋書地理志襄陽郡陰城西魏置酇城郡後周廢舊唐書地理志

   貞觀八年省陰城入榖城寰宇記乾德二年改襄州陰城鎮為光化軍析榖城縣導教翔鸞漢均三

   鄉置乾德縣為治以年號為名九域志熙寕五年廢光化軍為光化縣屬襄州府志縣舊治在縣西

   十五里西集街明隆慶中以漢水時溢改建於阜城衛即今治酇縣故城在光化縣北漢

   置縣屬南陽郡晉爲順陽郡治南北朝宋齊屬廣平郡梁省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酇侯國注襄州陰

   城縣有酇城鄉後漢書鄧禹傳光武即位禹封爲酇侯注酇縣在襄州榖城縣東北水經注酇縣治

   故城南臨沔水謂之酇頭薛瓚曰今南鄉酇頭是也茂陵書在南陽通典漢故酇城在榖城縣東北

   蕭何所封說文云酇音贊縣在南陽䣜在何反縣在沛郡按班固泗水亭高祖碑云文昌四友漢有

   蕭何序功第一受封於䣜又江統徂准賦云戾䣜城而倚軒實蕭公之故園謂何封沛郡之䣜近代

   戴規辯字與姚察訓纂傍將衆說俱因此論規即斷云何封沛之䣜夫人封南陽之酇臣瓚及文穎

   等注皆據茂陵書蕭何所封在南陽 按茂陵書去何不遠指事爲親且地理志以酇爲侯國䣜則

   不言又何本傳子祿薨無子高后封何夫人同爲酇侯小子延爲筑陽侯孝文元年罷同更封延爲

   酇侯尋筑陽距酇三十餘里若惟夫人封酇則小子延獨繼其母理甚不然也鮑至南雍州記云城

   内見有蕭相國廟相傳謂為城隍神逺近而推茂陵書亦可依矣寰宇記漢酇縣在乾德縣北三里

   西臨漢江府志酇城故址惟存二墩在舊縣前今傾入漢水武當故城在均州北鄲國

   時均陵地屬楚漢置縣唐移縣治而此城廢史記蘇代傳殘均陵索隱均陵在南陽今之均州隋書

   地理志浙陽郡武當舊置武當郡又僑置始平郡後改為齊興郡梁置興州後周改為豐州開皇初

   二郡並廢改為均州大業初州廢通典武當縣魏屬南鄉郡郡城後漢延岑築元和志均州漢武當

   縣地因山為名江左僑立始平郡𭔃治襄陽宋武帝割武當縣以隸之後魏改為武當郡舊唐書地

   理志貞觀八年置均州領縣武當顯慶四年移於今所寰宇記齊興郡及興州豐州本治鄖鄉周武

   成元年始移理延岑城元史地理志均州武當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按武當故城據

   通典及元和志即延岑城元統志謂延岑城在榖城縣似誤今縣治元所置亦非唐之舊也

   兆癈郡在襄陽縣西晉置南北朝梁廢晉書地理志孝武於襄陽僑立京兆郡宋書州郡志

   京兆太守初僑立治襄陽朱序浸氏孝武太元十一年復立河南廢郡在襄陽縣北晉

   置隋廢晉書地理志孝武於襄陽僑立河南郡宋書州郡志河南太守僑立始治襄陽孝武大明中

   分沔北為境隋書地理志襄陽郡安養西魏置河南郡開皇初廢宏農廢郡在襄陽縣

   境南北朝宋僑置西魏廢宋書州郡志宏農太守宋明帝末立寄治五壟馮翊廢郡

   城縣南南北朝宋僑置梁廢宋書州郡志馮翊太守三輔流民出襄陽文帝元嘉六年立治襄陽今

   秦南廢郡在宜城縣北隋書地理志梁置秦南郡後周廢 按其地當在黎邱城下

   秦洲之南故名武建廢郡在宜城縣北隋書地理志襄陽郡漢南後周廢武建郡入

   風廢郡在穀城縣東晉置梁廢晉書地理志孝武於襄陽僑立扶風郡宋書州郡志扶風太

   守僑立治襄陽今治筑口義成廢郡在光化縣西北晉置後周廢晉書桓宣傳宣平襄陽

   以其淮南部曲立義成郡又地理志孝武於襄陽僑立義成郡宋書州郡志義成太守晉武帝立治

   襄陽今治均隋書地理志襄陽郡榖城舊曰義成置義成郡周廢郡開皇十八年改縣名焉 按義

   成郡桓宣傳以為宣所置當在成帝時而地理志及宋州郡志俱云孝武時立當是中廢而復置耳

   宋志義成郡治均州當在光化縣西北而隋志又以為穀城縣即義成改置不知何時移治諸書俱

   未詳隋志又有梁所置義成郡亦廢入榖城縣廣平廢郡在光化縣北晉置梁廢宋書州

   郡志廣平太守江左僑立治襄陽今為實土常平廢縣在襄陽縣西隋書地理志襄陽

   郡常平西魏置曰義安置長湖郡後改縣曰常平開皇初郡廢又後魏置旱亭縣大業初廢唐書地

   理志襄陽貞觀八年省常平縣入焉惠懷廢縣在宜城縣境隋書地理志襄陽郡漢南後

   漢廢恵懷石梁歸仁鄢等四縣入義清廢縣在南漳縣東北六十里隋書地理志襄陽

   郡義清梁置曰穰縣西魏改曰義清屬歸義郡後周廢郡及左安開南歸仁三縣入焉又有武泉郡

   開皇初廢元和志襄州義清縣東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漢中廬縣地寰宇記義清縣唐貞觀二年

   中廬縣東北三十里移於今所今復為中廬縣輿地紀勝紹興五年省為鎮豐良廢縣

   在𬃷陽縣南隋書地理志舂陵郡後魏置豐良縣大業初廢汎陽廢縣在榖城縣西晉

   置梁省宋書州郡志扶風郡汎陽晉武帝太康五年立屬順陽水經注汎水東逕汎陽縣故城南晉

   分筑陽立安福廢縣在均州西隋書地理志浙陽郡安福梁置曰廣福併為郡開皇初郡

   廢仁壽初改焉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南豐州領安福縣貞觀元年省安福入鄖鄉平陵

   廢縣在均州北舊唐書地理志隋義寕二年置平陵縣武德七年省九域志武當縣有平陵鎮

   平陽廢縣在均州北南北朝宋置梁省宋書州郡志始平太守領縣平陽江左平陽郡民

   流寓立此水經注平陽川逕平陽故城下又南流注於沔均陽廢縣在均州東北隋書地

   理志淅陽郡均陽梁置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八年省入武當鄧塞城在襄陽縣東水經注

   鄧塞鄧城東南小山也方俗名之為鄧塞昔孫文臺破黄祖於其下元和志在臨漢縣東南二十二

   里南臨宛水魏常於此𧚌治舟艦以伐吳陸士衡表稱下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謂此新城

   在襄陽縣東南十里宋元通鑑咸淳三年夏貴援襄樊阿珠謂諸將宜整舟師以備新城明日貴舟

   果趨新城府志縣境凡有牛首安陽古城紅崖白河沙河漁浦新城淳河滚河十城䝉古圍襄陽分

   築諸城於要津以絶糧援故址尚存 阿珠譯見前邑城在襄陽縣西南水經注沔水東南逕

   邑城北習郁襄陽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夫人城在襄陽縣西北晉書朱序傳序鎮襄陽苻

   丕来攻序母韓自登城履行謂西北角當先受𡚁遂領百餘婢并城中女丁於其角斜築城二十餘

   丈賊攻西北角果潰衆便固新築城丕遂引退襄陽人謂此城為夫人城元和志襄州理中城東邊

   一處有土赤色昔苻丕攻襄陽朱序用道法以硃砂薰之至今土色有異西北角夫人城序母修築

   鄾城在襄陽縣北古鄾子國晉置縣後廢左傳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于鄧鄧南

   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注鄾在今鄧縣南沔水之北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鄧有鄾聚水經注淯水南

   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也樊城在襄陽縣北水經注樊城周四里南半淪水城西南

   有曹仁記水碑杜元凱重刊其後書伐吳之事也元和志襄州臨漢縣南至州二十里即古樊城西

   魏於此立安養縣屬鄧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屬襄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縣城南臨漢水輿地廣

   記鄧城有樊城鎮府志樊城與襄陽對峙城西有鐵牕口晉人鑄鐵櫺列樹隄岸以通水道如牕櫺

   偃城在襄陽縣北三國魏志徐晃傅晃助曹仁伐闗某晃前至陽陵陂屯關屯偃城括地

   志偃城在安養縣西北三里陽陵陂又在偃城西北五里平魯城在襄陽縣北水經注沔水

   又逕平魯城南城魯宗之所築也東對樊城壘城在襄陽縣北水經注城北枕沔水即襄陽

   縣之故城楚之北津戍今大城西壘是也唐書張東之傳東之授襄州刺史㑹漢水漲齧城郭東之

   因壘為隄以遏湍怒闔境賴之縣志壘城築壘附近大城猶今砦堡即水經注所謂西壘也

   王城在宜城縣南水經注鄀縣北有大城即楚昭王為吳所迫自郢徙都之所括地志楚昭王

   所徙在故鄀城東五里韓愈宜城驛記楚昭王廟後小城蓋王居也其内處偏高廣圓八九十畝號

   殿城當是王朝内之所也多甎可為書硯曾鞏韓公井記跋楚故城今謂之故牆城改為牆者由梁

   太祖父名誠當時避之故至今猶然 按府志楚王城在宜城縣東北誤蠻城在宜城縣南水

   經注淇水逕蠻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觀林城在宜城縣南五十五里地名王城港城址

   羅川城在宜城縣西南古羅國左傳桓公十二年楚師分涉于彭羅人欲伐之注羅在

   宜城縣西山中水經注夷水厯宜城西山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黎邱城在宜城縣

   北後漢書光武帝紀秦豐自號楚黎王注黎邱故城在襄州率道縣北又郡國志邔有黎邱城水經

   注沔水東南逕黎邱故城西其城下對繕洲秦豐居之故更名秦洲城在觀城西二里建武四年

   祐自觀城禽豐於黎邱是也孟城在棗陽縣西南十八里岑彭城在𬃷陽縣東北

   元統志岑彭城在𬃷陽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彭征秦豐時築城牧馬於此洛陽城在穀城縣

  東宋書州郡志河南郡洛陽縣孝武大明元年省水經注洛溪水流逕洛陽城北東南注沔水

  城在榖城縣北春秋時榖國春秋桓公七年榖伯綏來朝注榖國在南鄉筑陽縣北水經注榖城

  在榖城山上春秋榖伯綏之邑墉闉頺毁基塹亦存張飛城在榖城縣西南五里水經注汎

  口張飛襲張邰於此學城在榖城縣東北水經注沔水又東逕學城南舊説昔者有人立學都

  於此值世荒亂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禦難故城得名涉都城在光化縣西漢書功臣表

  涉都侯喜元狩三年封後漢書郡國志筑陽有涉都鄉水經沔水東南過涉都城東北注故鄉名也

  漢武帝封南海守降侯子嘉為侯國均水於縣入沔謂之均口順陽王城在光化縣北寰

  宇記固王古城在乾德縣東北五里晉咸寕中封扶風王子暢為順陽王城内有順陽碑府志順陽

  王城在固封山下又有空城在光化縣北五里三王城在均州境寰宇記武當縣有三王城

  前漢末王匡王鳳王常所築各一城今號三王城府志一在州東南一在州西南一在州東北

  城聚在均州境後漢書郡國志武當有和城聚柤中在南漳縣西一作沮中襄陽記柤中

  在上黄界去襄陽一百五十里魏時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萬餘家屯此分布在中廬宜城西山

  䣕沔二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陸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謂之柤中通典南漳縣有地名沮中

  吳朱然屯處王應麟地理通𥼶沮中即今襄陽南沮水左右地冠葢里在襄陽縣南接宜城

  縣界水經注宜城縣有太山山下有廟漢末刺史二千石卿長數十人朱軒華葢同會於廟下荆州

  刺史行部見之雅歎其盛號爲冠益里刻石銘之白沙里在襄陽縣東北襄陽耆舊傳龎

  德公孫奐晉太康中去官歸鄉居白沙里南陔里在襄陽縣境楚記唐尹怦淳孝龍朔中刺

  史封道洪改其閭曰南陔里銅鞮坊在府城内明統志在郡城山南東道樓左楚人好唱

  白銅鞮因以名坊木香村在宜城縣西六十里寰宇記宜城縣有木香村段成式别業於

  此村生異竹成式圖送徐商五陌村在光化縣西南寰宇記南雍州記云酇城南四里有

  五陌村榆樹連理異木合幹高四丈鄉人以為社其樹今巳枯牽羊壇在府城内舊傳刺史

  初至必牽一羊諸壇遶之以其所遶之數驗治州之年多寡晉文帝為刺史羊行六次不止果八年

  劉琦臺在襄陽縣東元和志劉琦臺琦與諸葛亮登臺去梯言之所也將臺在襄陽縣

  南三里相傳元將阿爾哈雅築阿爾哈雅舊作阿里海牙今改 漢 陰臺在襄陽縣西南

  水經注檀溪水北逕漢陰臺西臨流望遠意寄漢陰故因名臺杜康臺在宜城縣治東五十

  步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打鼓臺在宜城縣南八里相傳白起操軍於此下有走馬隄

  經臺在南漳縣東北梁昭明太子同隠士劉虬法慧分經之所呼鷹臺在𬃷陽縣東一

  名景升臺水經注魚梁州南有層臺號曰景升臺蓋劉表治襄陽之所築也表性好鷹嘗登此臺歌

  野鷹來曲卧牛臺在𬃷陽縣境輿地紀勝漢光武帝騎靑牛於此誦經臺在均州北

  武當山世傳陳希夷誦易處文選樓在府治南輿地紀勝梁昭明太子統建延賢士劉孝

  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悦徐陵王圃孔爍鮑至等十餘人著文選於此山南東

  道樓在府城内元統志舊府治有唐李陽冰篆書山南東道四字淳祐辛亥程士元為守創立

  層樓府志今改為鎮南樓南平樓在襄陽縣治前元守帥楊珪建霽景樓在光化縣

  境方輿勝覽光化軍有霽景樓宗海樓在均州東一里下臨漢水宋宣和中建聞喜

  亭在府治内唐太守裴坦建漢廣亭在府北小北門西淳熙中安撫使馬䕫建桃林

  亭在襄陽縣東南水經注沔水又逕桃林亭東輿地紀勝桃林在襄陽縣南六里南雍州記云晉

  桓沖北伐屯軍於此時方食桃至春其核萌生遂成茂林縣志即今縣南桃花嶺也舊有桃林館今

  望海亭在襄陽縣南一里方輿勝覽在卧龍山絶頂峴山亭在襄陽縣南峴

  山上宋熙寕初史中煇因舊址重建歐陽修有記清水亭在襄陽縣境楚紀申徽為襄陽

  刺史代還人吏送之乃留題於清水亭赤松子亭在𬃷陽縣西南襄陽耆舊傳蔡陽有

  赤松子亭即南都賦所謂松子神陂者也樂善堂在府城内梁𥳑文爲晉安王鎮襄州日畫

  前刺史十三人像於堂故名學業堂在襄陽縣南相傳諸葛亮讀書處高齋

  城内襄沔記襄陽城内刺史宅有高齋梁𥳑文爲晉安王鎮襄陽日引劉孝威等於此齋綜覈詩集

  時號爲高齋學士其南又有一齋梁武帝臨州寢卧此齋常有五色雲𮞉轉狀如盤龍屋上恒有紫

  雲騰走形似繖葢遠近望者莫不異焉武帝於此龍飛龎統宅在襄陽縣東輿地紀勝士

  元德操二宅俱在呼鷹臺側蔡瑁宅在襄陽縣東南水經注沔水又東南逕蔡洲漢長水

  校尉蔡瑁居之故名府志襄陽縣東南有蔡村孟浩然宅在襄陽縣東南鹿門山

  孝武宅在襄陽縣南帝鎮襄陽時所居習郁宅有二一在襄陽縣南習家池畔一在

  宜城縣東水經注豬蘭橋北有習郁宅宅側有魚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長六七十步廣十丈常出

  龎德公宅有二一在襄陽縣南後漢書龎公傳龎公居峴山之南輿地紀勝龎德公

   宅在峴山南廣昌里縣志鹿門山有鹿門寺寺左有三高祠即龎德公舊宅一在襄陽縣東北水經

   注沔水中有魚梁洲龎德公所居士元居漢之陰在南白沙世故謂是地為白沙曲司馬德操宅洲

   之陽名勝志宅内舊刻范蔚宗贊 按後漢書龎德公居峴山南後入鹿門山採藥不返魚梁洲之

   居乃其孫奐所居水經注似誤徐庶宅在襄陽縣西水經注檀溪之陽有徐元直崔州平故

   宅習鑿齒與謝安書云每省家舅縱目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嘗不撫膺躊躇惆悵終日名勝志徐庶

   宅地名甘耳冲今清虛菴是其故址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水經注沔水厯孔

   明舊宅北亮語劉禪曰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沛國劉季和鎮襄陽

   與犍為人李安共𮗚此宅命安作宅銘永平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南雍州記隆中諸葛亮故宅

   堂前有三閒屋地基址最高云是孔明避暑臺元和志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輿地紀勝

   在襄陽縣西隆村繁欽宅在襄陽縣西北襄沔記繁欽宅王粲宅並在襄陽王粲

  宅在襄陽縣西北襄陽耆舊傳王粲與繁欽同鄰並井其墓及井見在襄陽記王粲宅在襄陽縣

  西二十里峴山陂下司馬徽宅在襄陽縣東北漢水北宋玉宅在宜城縣南三

  十里水經注宜城縣南有宋玉宅 按宋玉宅有三此其里居也一在歸州從屈原遊學時所居一

  在江陵則服官郢都時居之王逸宅在宜城縣南今俗呼王家屋場漢光武宅

  在𬃷陽縣東南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光武舊宅今在隨州𬃷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水經注白

  水陂其陽有漢光武故宅所謂白水鄉蘇伯阿望氣處也元和志後漢代祖宅在𬃷陽縣東南三十

  張柬之園在𬃷陽縣南五里園址猶存格壘在榖城縣東南十二里府志漢

  末劉表將李氏甚富有僕數百以其奴戸率衆保此因號格壘善謔驛在宜城縣北二十里

  輿地紀勝在宜城縣北即淳于髠放鷹處晉柏在襄陽縣東南襄陽名勝志相傳柏為羊祜手

  社柏在均州南門段子遊均州圖經南陽武當南門有社柏樹大四十圍梁蕭欣為守伐

    之忽有大蛇從樹腹中出羣蛇隨入南山其聲如雷雨義犬冡在府城南捷神記音吳王

    孫權時有李信純襄陽紀南人家飬一犬字曰黒龍一日信純城外飲酒大醉歸家不及卧草中時

    遇太守鄧遐出獵見田草深遣人縱火爇之卧處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濕身來卧

    處周𮞉以身濕之火至濕處即滅犬運水困乏致斃於側信純聞於太守太守憫之命具棺衾葬之

    今紀南有義犬冢高十餘丈




                      前纂修官羅家彦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閻學海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