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十一至二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六至二十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十一至二十三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十四至二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8.djvu/5

河闲府表               

                   

大清一统志

 河闲府在直隶省治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五里东至天津府青

  县界一百里西至保定府蠡县界六十里南至山东济南府徳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北至保定府雄

  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天津府南皮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冀州治二百三十里东北至顺天

  府文安县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治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四百一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及虚危元枵之次今府治及各县皆尾箕之

  宿为燕分野景州则虚危之宿为齐分野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南境兼属燕春秋为兖齐及晋

  东阳地战国为燕赵二国之境战国策张仪说赵武灵王割河闲以

  秦为钜鹿上谷二郡地按汉书樊哙从攻秦河闲守军于杠里是秦时

  已有河闲郡然不知治在何所汉初为钜鹿𣵠二郡地文帝二年

  始分置河闲国治乐成今献属冀州后汉初并入

  信都国和帝永元二年复置晋因之后魏初为河

  闲郡属定州太和十一年始分定冀二州置瀛州

  寰宇记以瀛海为名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复改州为

  河闲郡唐武德四年复曰瀛州天宝元年复曰河

  闲郡乾元元年复曰瀛州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

  元年割属辽周显德元年收复宋仍曰瀛州河闲

  郡大观二年升为河闲府置瀛海军节度属河北

  东路金天会七年为河北东路治置总管府正隆

  闲复置瀛海军节度元至元二年置河闲路总管

 府属中书省明洪武元年曰河闲府永乐初直隶

  京师

 本朝初因之领州二县十六顺治六年省兴济县雍正三年以静海青二县

  改属天津州七年升沧州为直隶州以南皮盐山庆云东光四县属之九年以南皮盐山庆云属天

  津府束光县复来属今领州一县十

  河闲县附郭东西距七十三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献县界七十里西至肃寕县界三里南

  至献县界二十五里北至任邱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献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肃寕县界十二里

  东北至顺天府大城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保定府高阳县界二十里汉置州乡武垣二县俱属涿

  郡后汉省州乡以武垣属河闲国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移河闲郡治武垣又置瀛州于县之赵

   都军城隋大业𥘉置河闲县为河闲郡治省武垣入焉唐为瀛州治宋为河闲府治金因之元为河

   闲路治明为河闲府治 本朝因之献县在府南六十里东西距百四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

   东至天津府青县界一百里西至深州饶阳县界四十里南至交河县界四十里北至河闲县界三

   十五里东南至交河县治五十里西南至深州武强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青县治一百六十里西

   北至肃寕县治八十里本汉药成县为河闲国治后汉因之晋曰楽城仍为国治后魏太和十一年

   徙郡治武垣以县属之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广城仁夀元年又改曰乐夀仍属河间郡大业未窦建

   德都此唐武德四年建德平还属瀛州大历中改属深州元和十年复隶瀛州后又改属深州五代

   因之宋至道三年还属瀛州金天会七年升为夀天德三年改曰献州属河北东路元至元二年

   废州仍为乐寿县未几复为州属河闲路明初省县入州洪武八年又降州为献县属河闲府 本

   朝因阜城县在府南百四十里东西距三十六里南北距三十里东至东光县界三十

   里西至冀州武邑县界六里南至景州界二十五里北至交河县界八里东南至景州界三十里西

   南至武邑县界十五里东北至交河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深州武强县治六十里汉置阜城县属

   勃海郡后汉徙废晋复置后魏分属武邑郡隋开皇九年属观州大业二年属信都郡唐武德四年

   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属冀州天祐二年改曰汉阜五代汉复故宋淳化元年属永静军嘉祐八年

   为镇入东光熙寕十年复置金属景州元因之明洪武七年属河闲府 本朝因之肃寕县

   在府西四十里东西距五十七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河闲县界三十七里西至保定府蠡县界二

   十里南至深州饶阳县界二十里北至保定府高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献县治八十里西南至深

   州安平县治九十里东北至任邱县治八十里西北至保定府高阳县治六十里本汉武垣县地隋

   唐为河闲县地宋雍熙初置平虏寨景德二年为肃寕城金升为县属河闲府元至元二年废为

   镇入河闲县寻复置属河闲路明属河闲府 本朝因之任邱县在府北七十里东西距八

   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三里东至顺天府大城县界七十里西至保定府高阳县界十五里南至河闲

   县界三十五里北至保定府雄县界五十八里东南至河闲县界四十里西南至肃寕县治八十里

   东北至顺天府文安县治七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治七十里本战国燕鄚邑汉置鄚阿陵高郭

   三县俱属𣵠郡后汉省阿陵高郭二县以鄚县属河闲国晋因之后魏及隋属河闲郡唐武德四年

   改属满州五年分置任邱县属瀛州景云二年鄚县置鄚州并领任邱开元十三年改鄚为莫天

   宝初改州为文安郡乾元元年复曰莫州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元年地入辽周显德六年收复宋

   熙寕六年省莫县入任邱移州治之属河北东路贞祐二年州县俱废改置莫亭县元𥘉复于莫

   亭置莫州并置任邱县属之至元二年州县俱省入河闲后复置属河闲路明洪武七年省莫州入

   任邱属河闲府 本朝因之交河县在府东南一百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四十八

   里东至天津府南皮县界五十里西至深州武强县界三十里南至东光县界八里北至献县界四

  十里东南至东光县界六里西南至阜城县治四十五里东北至天津府青县界一百五里西北至

  献县界二十里汉置建成成平景城三县皆属勃海郡后汉省建成景城以成平属河闲国晋因之

  后魏延昌二年移县治故景城属章武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成平曰景城属河闲郡唐武德四年

  瀛州贞观元年属沧州大历七年还属瀛州长庆二年分属景州大中后又属瀛州宋熙寕六年省

  景城入乐夀县金大定七年始分乐夀置交河县属献州元至元二年又省入乐夀寻复置明洪武

  七年属河闲府 本朝因之寕津县在府东南二百三十一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六

  十五里东至山东武定府乐陵县界五十里西至吴桥县界三十里南至山东济南府德平县界二

  十五里北至天津府南皮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武定府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济南府德州界三十

  五里东北至天津府沧州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东光县治七十里本汉东光临乐二县地属勃海郡

  后汉省临乐晋置新乐县属乐陵国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置胡苏县属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属观

   州六年属沧州仍移州来治贞观元年州还治清池仍以县属观州十七年又属沧州天宝元年

   名临津贞元三年属景州长庆元年还属沧州二年又属景州太和四年又属沧州景福元年仍属

   景州五代周显徳二年还属沧州宋熙寕六年省入南皮县金改置寕津县属景州元初属济南路

   至元二年属河闲路明属河闲府 本朝因之景州在府东南一百九十里东西距八十八里

   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吴桥县界十八里西至冀州𬃷强县界七十里南至山东济南府徳州界三

   十五里北至阜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吴桥县治四十里西南至故城县界八十里东北至东光县

   界四十里西北至冀州武邑县界八十里汉置修县属信都国后汉改属勃海郡晋及后魏因之隋

   开皇五年改修曰蓨仍属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弓高县置观州以县属之贞观十七年州废改属

   德州永泰元年还属冀州五代宋因之金始以蓨县属景州元初升为元州后复为蓨县至元二年

   自东光移景州来治属河闲路明𥘉省蓨县入州属河闲府 本朝因之吴桥县在府东南

   二百四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寕津县界二十五里西至景州界二十里南

   至山东济南府德州界二十五里北至东光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济南府陵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德

   州界二十五里东北至寕津县治五十里西北至景州治四十里汉置安县属平原郡后汉省晋置

   东安陵县属勃海郡后魏去东字隋大业初并入东光唐武德四年复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

   年属徳州宋景祐二年省入将陵县金始分将陵之吴桥镇置吴桥县属景州元明因之 本朝属

   河闲东光县在府东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天津府

   南皮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阜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吴桥县界二十里北至南皮县界三十五里东南

   至寕津县治六十里西南至景州治六十里东北至南皮县治四十五里西北至交河县治四十里

   汉置东光县属勃海郡后汉至晋魏因之东魏移勃海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九年于县置观州大

   业初州废以县属平原郡唐武德四年于弓高置观州以县属之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属沧州贞兀

   二年又于弓高置景州以县属之长庆元年州废还属沧州二年又属景州太和四年又还沧州景

   福元年又属景州天祐五年移州来治五代周显德二年废景州为定远军属沧州宋太平兴国六

   年以单直隶京师景德元年改曰永静军属河北东路金𥘉仍升为景州七安中避讳改曰观州元

   初复曰景州至元二年始移州治蓨县以东光为属县明因之 本朝属河闲府雍正七年改属沧

   州九年还属河闲府故城县在府南二百八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

   山东济南府德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冀州枣强县界五十里南至山东东昌府武城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景州界三十里东南至东昌府恩县界十八里西南至武城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德州界二

   十里西北至景州界三十里汉置广川历二县皆属信都国后汉省历县为广川县地北齐为𬃷强

   县地隋为长河县地唐元和四年移长河县治此十年又徙废元初以唐故长河县置故城县属河

   闲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是年复置属景州明因之 本朝属河闲府

 ︹形势︺九河之会五垒之居寰宇东濒沧海西麓太行

  古碑南枕滹沱北背高河元献州记当水陆要冲四方

  供亿皆取给焉元史地理志北据三关南面九河

 ︹风俗︺河闲之民其气清厥性相近尔雅人性敦厚务

  在农桑隋书地理志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大率气勇尚

  义号为强忮土平而近边习于战斗宋史地理志古称

  礼乐之国衣冠文物之盛比于邹鲁元李继本送董景凝序

  寡求不争有古人风元献州记俗尚祈祷信鬼神

 ︹城池︺河闲府城周十六里门四濠广五丈宋熙寕中筑明万历十年甃砖 本朝乾隆九

  年修 河闲县附郭献县城周六里门四濠广三文金天会八年建明成化二年重建 本

  康熙七年乾隆三年重修阜城县城旧土城周五里门四环城为濠濠外有堤明成

  化二年拓东城二里增设二门 本朝康熙九年修乾隆十年重修四十四年甃砖肃寕县

  城旧土城周六里明天启五年改建砖城周六里有奇门二濠广四丈外又为土墙周八里 本

  朝康熙五十六年修乾隆十六年重修任邱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洪武七年筑万

  历三十八年甃砖濠广五丈引王带河水外有䕶城堤 本朝乾隆十六年交河县城

  周六里门四明宏治中筑隆庆中甃砖 本朝康熙十年乾隆十六年重修寕津县城

  周三里门四濠广一丈五尺明景泰三年筑隆庆二年甃砖 本朝乾隆十七年修三十三年重修

  景州城旧土城周四里门四濠广二丈元天历闲筑 本朝康熙十一年乾隆九年撤旧

  增筑二十三年改建砖陴吴桥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明正统二年因旧址筑崇祯十一

  年改建砖城东光县城旧土城周三里有奇明崇祯十一年改建砖城周六里门四濠

  广三丈 本朝康熙十年修乾隆十三年重修故城县城周四里门四濠广二丈五尺明

  成化二年筑 本朝康熙六年修乾隆十五年重修

 ︹学校︺河闲府学在府治东南元至元六年建 本朝顺治八年康熙三年乾隆十三年

  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河闲县学在县治西南隅旧在县治北明宏治四年迁此

   本朝顺治八年康熙十七年隆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三名献县学在县治西

  元时建 本朝康熙元年雍正十年隆五年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八名阜城县

  学在县治东南明永乐四年建 本朝康熙九年修四十九年雍正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八

  肃寕县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德六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五十二年雍正十

  一年乾隆五年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任邱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十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年修雍正七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三名交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

  建 本朝康熙十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寕津县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

  熙年闲修入学额数十八名景州学在州治东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九年修三十

  七年乾隆六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三名吴桥县学在县治东元元贞二年建 本朝顺

  治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东光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初建 本朝顺治八年

  康熙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故城县学在县治东南明隆庆元年建 本朝康熙

  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瀛洲书院旧在府城东南明河闲知县王遇宾建 本朝乾隆

  十七年河闲府知府杜甲改建于府学西南隅毛公书院在河闲县城北三十里元河闲

  路总管王思诚建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知县吴山凤重建万春书院在献县城内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知县万廷兰建日华书院在献县 本朝乾隆四十六年知县黄碧

  东州书院在肃寕县城内 本朝干隆二十四年知县范森建桂岩书院

  在任邱县礼内 本朝干隆十八年知县陈文合建瀛南书院在交河县城内 本朝干

  隆二十年知县董元记嘉庆二十五年重修董子书院在景州城内本朝康熙四十

  三年知州周越建即董子祠一在广川镇元至正中总管王思诚建甘陵书院在故城县

   本朝雍正六年知县蔡惟义建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三万四千三百六十二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六十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五

  名口计三十一万五千一百四十三户

 ︹田赋︺田地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一顷七十亩九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二十万六千三百五十三

  两一钱六分七釐屯米一千四十一石八斗九升六合八勺

 ︹山川︺万春山在献县东十里种桃万树烂然如锦云台山在献县东南十五里

  草山在献县北十八里建成山在献县境县志汉尝以此名县高祖封曹参为建成

   侯又封吕泽为建成侯又公沙穆尝居建成山依林阻为室天胎山在东光县南隋书地

   理志东光县有天胎山寰宇记小天胎山在东光县界古传台星陨而结此山也明统志在县南十

   里南临靳河县志亦名天台山鲁阳山在东光县西南名胜志云唐李颀诗举头遥望鲁阳

   山木叶纷纷向人落盖属安陵东北青山在东光县西北三十里高数丈周四五里县志云即

   古观津地汉文帝窦皇后父坠渊而卒景帝遣使填所坠而葬起大坟号曰窦氏青山乐夀

   岩在献县西南十里隋改县名乐寿以此窦建德自号长乐王都乐夀其所居金城宫在岩之西

   白马峯在任邱县南状如白马故名明孙祯筑庐其上李东阳赠以诗有草堂遥对白

   峯寒之句金沙岭在任邱县东四十里东西绵亘凡数十里隐约蜿蜒如见如伏断处有细

   沙流出如金故名欢喜岭在故城县西三里许相传云中杨叔敬以事客故城数年其子

   温自籍来省邂逅岭旁不胜喜跃因以名之滹沱河自赵州之寕津县滏阳河合经冀

   州武邑武强流入府境由献县 南之完固口分为二一由县北之臧家桥入河闲县又曰沙河以

   城东四十里有沙河桥也下流过龙华桥入顺天府大城县境经东西子牙村为子牙河其一由完

   固口分流至献县南之单家桥又东经沧州杜林镇至青县鲍家嘴入于南运河此滹沱故道也嗣

   以浊流淤运且运河当盛涨时水不能下 本朝雍正四年塞完固口使专循臧家桥东行其疏濬

   工程详见顺天天津二府志 按滹沱河古今迁徙不一汉志成平县滹沱河民曰徒骇河乐成县

   滹沱别水首受滹沱河东至东光入滹沈河弓高县滹沱别河首受滹沱河东至平舒入海在今献

   县交河阜城之地故渎久湮难考寰宇记滹沱河在河闲县西二十里旧经武垣城北后魏太和中

   刺史王质掘直之又云滹沱河自高阳东流经鄚县南二里至莫州金口分界又东入文安县界在

   今府境西北此唐宋时故道也今滹沱上流自冀州即会滏阳至献分流而完固口又经堵塞南北

   经流皆与古异矣漳河俗名老漳河自山东邱县分流历广平北流至故城县界经县西又

  北迳景州西又东北迳阜城西北又东北迳交河县南又东北至沧州西界与故滹沱河合又北至

  青县鲍家嘴入南运河汉书地理志清漳水东北至阜城入大河水经注衡漳水自东昌合口分为

  李聪涣又东迳弓高县故城北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谓之柏梁口又东北右会桑杜沟谓之阳决

  口又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城县故城南又东北过成平县南又东迳建城县故城南又东右会阳

  津沟水谓之阳津口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为合口金史地理志蓨县阜城东光

  俱有漳河 按漳河自魏县会滏阳子牙达海之正流久已堙塞无考惟自邱县堤上邨至青县鲍

  家嘴六百馀里旧迹尚存而随地异名在故城则曰索卢河亦曰枯河以地求之或即郦注谓桑杜

  津索卢桑杜音近而讹也在景州则曰张甲河汉志云信城县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信城今属广

  平府清河县西北有古黄河是也在阜城则曰刘麟河亦曰流泠河俗传刘麟渡此而名在交河则

  曰绛水邑旧名绛阳以此今诸冰皆为空渎惟夏秋之交积潦所归宛成巨浸而景州境内之普头

   河漫河阜城县境内之古沙河交河县境内之亭子河新构沟贾家庄引河献县境内之西黒龙港

   及大城青县之各支河⿰氵历 -- 𤁋水所汇悉由鲍家嘴下注运河每遇运河盛涨不特不能分泄反虞倒灌

   而西 本朝乾隆年闲将诸州县支水悉加疏濬通流会于吴家洼而鲍家嘴终虞浑淤易塞乃复

   濬滹沱故道下注于千金泊归子牙河入海于是漳河及诸无源⿰氵历 -- 𤁋水无泛滥之患南运河

   即卫河下流卫河自山东馆陶县与漳水合流北至临清会济汶洸沂泗五水名南运河由清河武

   清诸县入郡境经故城县之郑镇东行入山东德州恩县又东复入故城经南关抵孟湾又入德州

   经四女寺及哨马营诸坝至半截碑入景州境至清水湾经吴桥县境又东北经东光县又北至杨

   家圈入交河县境又北则经天津府属之南皮沧州青县静海诸境而达于天津入海亦曰永济渠

   又名御河本古清河也水经注清河自东武城东北迳𬃷强县故城西又北迳广川县故城南又东

   北迳历城县故城南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又经修县故城南屈迳其城东又东北左与黄

   漳支津故渎合又东北迳修县故城东又东北迳邸阁城东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胡苏亭又东北右

   会大河故渎又迳东光县故城西又东北迳南皮县故城西寰宇记永济渠在东光县西二百步金

   史地理志吴桥东光南皮皆有永济渠张希良河防考故城县河道北自恩县界南至武城县界长

   十六里景州河道西岸北自吴桥县界南至德州卫界长二十四里吴桥县河道北自东光县界西

   岸南至景州东岸南至德州卫界长二十四里东光县河道西岸北自交河县界东岸北自南皮县

   界南至吴桥县界长六十里交河县河道西岸北自天津卫界南至东光县界长八十二里 本朝

   乾隆二年以后增筑堤坝屡经疏引水势畅流运道通利古黄河在府境西汉时大河由今

   山东德州流入历景州吴桥东光与卫河合又北至沧州入海水经注大河故渎自鬲县又北迳修

   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此西汉以前黄河故道也东

   汉以后自千乘入海而故道遂为漳卫所占至宋时复由此宋史河渠志皇祐元年河合永济渠注

   干寕军入海谓之北流永济渠即卫河今故城吴桥景州交河东光诸州县界中卫河所经皆宋时

   大河北流之故道也熙寕二年河东徙由二股河北流始闭南渡后益徙而南北流遂绝又河渠志

   熙寕元年河溢乐夀埽元丰五年河溢阜城下埽楽寿阜城卫河俱不入其界而亦被河决之患盖

   其时河流横决南合于卫又北溢于漳也 按今吴桥县南有老黄河传即古之鬲津又有钩盘河

   亦在县之西南盖皆唐时河流决入之道非禹河旧迹也老黄河导山东恩县四女寺闸之水北行

   至吴桥之玉泉庄会钩盘河入寕津县又北转东入南皮县下游至山东海丰县大沽河口入海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漳水复出馆陶临清以北运河骤涨四十四年建四女寺减水闸雍正四年

   为滚水坝九年桃濬引河入九龙口并疏老黄河故道十三年复于哨马营建滚水坝开濬引河由

   陈公堤至曹家口入钩盘达于老黄河乾隆六年十三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屡经筹议凡直隶山

   东境内老黄河所经一律濬治畅流无阻于是卫河汎涨得资分泄运道以安民赖其利又宣惠河

   在吴桥县西北本无源之水乾隆四年开濬受吴桥东光诸县⿰氵历 -- 𤁋水北至留河庄古沙河亦由吴桥

   南来会之复东北流入于老黄河归海玉带河在肃寕县东即唐河下流旧自蠡县流入

   与河闲县界接界又东北接任邱县界为镜河元史河渠志泰定三年都水监言河闲路古玉带河

   自军司口浚治至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之易河旧志博野县滋沙唐三水由铁灯竿口

   注洋东五千二淀东北流入肃寕县境为中堡河在县东三十里又东分为玉带河在县东三十五

   里又经河闲县西门外北入任邱县界为镜河至县南三里会莲花泊又北环城为濠至县东北会

   五龙潭又东北会于五官淀郑樵通志保定滋沙滱三水旧自蠡县引流而东历肃寕之五千淀而

   达于雄县之瓦济河中堡玉带二河皆其经流处也后自蠡县北入高阳历新安雄县而出任邱之

   赵北口于是故道多湮而玉带河之名亦移于顺天府之保定县矣猪龙河在肃寕县西即

   唐沙滋三水下流自保定府蠡县流入又东北经高阳县界为高阳河汇于任邱县西北白洋淀又

   东注四角河四角河在任邱县西北五十七里其水四建诸淀汇流东行至赵北口为清

   河门由柴未淀入玉带河 按四角河即清河所自起河身宽广有容受涵蓄之功浊流皆澄故得

   清河之名古有七十二清河之说其名率参错难稽今略数其分派则西自安州来者曰依城河源

   出满城之一亩鸡距二泉合祈蒲二水下流之金线白草沟二河及安肃漕河望都九龙泉至新安

   入淀西北自安肃来者曰瀑河即南易水合鸡爪萍泉诸河至新安之黒龙口入淀西南自高阳来

   者曰猪龙河即𣸦沙滋三水下流合恒水龙泉平阳当城胭脂郜等河迳祁州之三岔口汇为猪

   龙河入淀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上流为巨马河有二派一由𣵠州迳新城而南合挟活琉璃胡

   良盐沟广阳斗门紫泉诸河一由涞水迳定兴而东合北易源泉中易道䦨子庄溪诸河汇为白沟

   河入淀此清河诸派之猪为西淀而皆汇流于四角河下流之清河门者考桑钦水经以清河为派

   河尾而郦注举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十水以实之今惟汉漳入卫滹沱为格淀堤所限自入

  于卫其馀六水无不归于东西两淀者可见清河故道千载未易矣故详疏于此清河

  河县西二十五里漳水支流也自县西南界北流经富庄驿又东经刘解镇至县东北六十里散流

  入滹沱河亦名清河头一名盐河又名运粮河相传五代梁时赵王镕于此运粮以饷晋师故名又

  李村河俗名土河亦自县西漳水分流有西济桥跨其上流迳县东之四十里李村桥合清河

  流河在交河县东北九十里一名蔡河东境之水皆汇于此西流四十里与滹沱河会为三岔

  口故曰倒流又有哈螺河在县北十五里下流亦入滹沱土河在寕津县南二十五里自山东

  陵县流入又东入山东乐陵县界相传即古笃马河又有迟河流河俱在县东四十里入于土河谓

  之三渡口又谷家河在县北二十里亦名龙湾自吴桥县东南流入县界下流亦合土河鬲津

  河旧志寕津县西三十里有古黄河自吴桥县流入又东北入南皮县界两岸废堤窿然峭立俗

  谓之卧龙冈疑即汉时鬲津河也宋时为大河所经禹贡蔡注黄河经乐陵津盐山入海即此 本

   嘉庆十三年重加疏濬 按此即今所谓老黄河江江河一作洚洚亦名绛河本受故城

   县上游无源⿰氵历 -- 𤁋水至景州境经江江村故名又东与大洋河合入东光为漫河同归于老黄河 本

   乾隆五年知州屈成霖重加濬治三十年即其地建 行宫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胡苏河在东光县东南尔雅九河之一汉书沟洫志成帝时许商以为胡苏河见

   在东光界中寰宇记一名赤河自临津流经饶安无棣入海旧志在东光县东三里 按府之南界

   沧景德棣之间本古九河所经之地今考诸书在府境者唯胡苏河为有据外此则吴桥之鬲津河

   亦与古合至如汉志以滹沱河为徒骇金志亦谓乐寿县有徒骇河徒骇河之本道非滹沱也又献

   县志载鬲津枯河在县西二里马颊河在县东六十里钩盘河在县东南六十里乃后人凿以导水

   附会九河旧名皆无足据靳河唐书地理志东光县南二十里有靳河自安陵入浮河开元中

   枯河在故城县西南五十里东北流入阜城刘麟河一名索卢河又名黄泸河其水无源

   数年一至遇泛滥则波涛汹涌旱辄涸民播种其中收获倍利 按此即老漳河入故城之异名

   滱水故道在河闲任邱二县界水经注滱水自高阳葛城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又东

   北注于易水寰宇记滱水枯渎在任邱县西一里 按今滱易诸水皆汇于白洋淀归于玉带河故

   道莫辨据水经注诸书则易水在北滱水在南至河闲任邱始合也易水故道在任邱县

   西北三十里自新安县流入与雄县分界又东入文安县界水经注易水自易县东迳鄚县故城北

   又东至文安太平寰宇记易水在鄚县北三十里又濡水在县西二十里东合易水 按明志谓易

   水在任邱县西十六里流迳献县合滹沱河入海误屯氏北渎在寕津县南水经注屯氏

   别河北渎自绎幕又东北迳成平县故城南又东入阳信县 按唐书地理志有古毛河自临津迳

   南皮县入清池开元十年开即屯氏之讹也鸣犊河故渎在景州西南汉书地理志

   灵县河水别出为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水经注鸣犊河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又东北合大

   河故渎谓之鸣犊口十三州志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寰宇记鸣犊河在东光

   县东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河间道中杂咏有鸣犊

   张甲河故渎在故城县及景州界汉书地理志信成县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东

   北至修入漳水水经张甲右渎东北迳广川县故城西又东迳棘津亭南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

   旧志在景州西七十里东北入阜城县界寰宇记有马颊河经蓨县界今皆无考 按此即老漳河

   入景州异名从陂水在景州北水经注桑杜沟水自观津东经修市县故城北又东会从

   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亦谓之桑杜渊从陂南出央堤东派迳蓨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

   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道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川一川北迳弓高城西而北注柏

   梁溠一川东迳弓高城南入衡漳旧志盖即今之千顷诸洼也长丰渠有二皆在河闲县唐

   书地理志河闲县西北百里有长丰渠贞观二十一年刺史朱潭开又西南五里有长丰渠开元二

   十五年刺史卢晖自束城平舒引滹沱东入淇通漕漑田五百馀顷寰宇记长丰渠自长丰县东南

   东城县界流迳长丰城西北与古漕河合通利渠在任邱县南唐会要武德中凿通利渠开

   元四年县今鱼思贤复开濬以泄陂淀自县南五里至县西北注滱水得地二百馀顷土人名为鱼

   惠民渠在景州景地平衍德州故城上游⿰氵历 -- 𤁋入境田庐屡被淹没明宣德中知州刘

   深自城北堤外开渠导入千顷洼直达交青由运河入海久不复治嘉靖间知州马进阶更自城南

   堤外转西而北凿渠引注民怀其惠号其渠曰惠民万历闲卫河水决知州许东周复自城东堤外

   辟土开沟绕堤北注合于大渠 本朝顺治十年河决老君堂罗家口水势浩瀚䕶城堤𬯎城复于

   隍知州王瑞督民濬渠积水顿消康熙四十二年雨潦为灾知州周𨱆疏渠拯溺乾隆二年叠被水

   患知州程士薮乃于上游众水来归之处南曰大洋村西曰江江村各穿一渠以杀水势其起自大

   洋村者沿故道穿凿直抵城南故渠以收南来之⿰氵历 -- 𤁋水其起自江江村者绕西北屈径而达于向化

   屯桥下与大渠合以收西方漫漶无垠之水工未竣知州屈成霖至周览喟然曰大洋江江州之气

   口也惠民渠其腹背千顷洼其尾闾也爰踵其事益加畚锸而工始告成即地命名曰大洋河江江

   乾隆十年挑筑䕶城堤延袤一十六里又访城东旧开水道疏濬支河达于大渠自是一州之水

   悉汇惠民渠东北入千顷洼而州无水患大浦淀寰宇记又名大廉陂在河间县南四十一

   里下注滹沱其决入处谓之百道口洋东淀在肃寕县东南三十里旧时铁灯竿诸水所汇

   下流入中堡河今湮狐狸淀寰宇记在任邱县西北三十里莫县东南隅中有蒲柳多葭苇

   白洋淀在任邱县西北五十里关城村周六十里与安州高阳新安接界众水所汇深广四

   通芰荷交匝望之如江湖详保定府志掘鲤淀在任邱县北寰宇记在莫县西二十里俗

   名掘柳淀旱则飞沙涝则溟海左太冲魏都赋云掘鲤之淀盖节之渊五官淀在任邱县

   东北三十五里旧名武溘淀上流诸水多汇于比又赵家泊在县东二十里亦流入五官淀又三浒

    淀在县东北十三里西接五龙潭今多淤沙溪在故城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南河自武城县

    流入汇于县西三十里之龙潭又东北至景州境注于千顷洼孟家沟在故城县东二里自

    县北达景州西为青草河又东北注千顷洼明时漳水尝决于此因植柳固堤河流潆回柳色映带

    俗名为柳行港房渊在献县北三十里寰宇记九州记乐夀县有房渊方三百里石勒建平二

    年水忽变赤慕容儁二年水忽生盐如印形其渊一日再长再减不失其度居近者时见龙狗之状

    戏于旁叶落于渊辄有群燕衔出旧志此水久淤张大洼在交河县东三十里为锺水之

    处明万历十七年知县马中良开沟五道以通绛河洼旁之田始无水患又达逹洼在县东北七十

    里又平成河一名阳气寺古河在县东北八十里又洼东洼在县东北九十里亦马中良凿又吴家

    洼亦在县东北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于洼中濬沟一道属于旧滹沱河使西南一带⿰氵历 -- 𤁋水俱汇此

    洼由大渡口抵杜林镇归鲍家嘴入运河千顷洼在景州东北三十里地卑衍旧为锺水处

   又有蒲洼在州西七里白草洼在州西十里袁家洼在州西南三⺊五里蝗虫洼在州南五里

   家洼在吴桥县东北三十里又曹家洼在县西十里五龙潭在任邱县北十一里又白

   龙潭在县西十八里铁灯竿口在河闲县旧自保定博野汇为污池逾滹沱过洪沙淃流

   经县西南二十里又东迳城南通济桥东北流平衍数百里通静海直沽入海完固口

   县西南十八里滹沱河北岸河水由此分流水涨时易致冲决明嘉靖十三年筑堤为备故名今河

   专由臧家桥东流此口久涸又县西南有陈家口亦滹沱河口也明建文中燕王尝由此渡河击败

   盛庸赵北口在任邱县北五十里即唐兴口亦曰赵堡口白洋诸淀之水所汇旧有堤

   长七里有桥七通南北孔道 本朝康熙年闲  圣祖仁皇帝尝以仲春阅水围于此有

    御制鄚州水淀碑记雍正三年増建诸桥自任邱至雄县城南为桥十一并加筑堤岸以资捍御

   乾隆十三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时巡所经闲   命水虞修举故亊屡有   御制赵

    北口水围诗又以西淀受唐河滋易诸大川之术惟在赵北口以东转翰能速则淀水不致停淤因

    将各桥口一律深濬其马道河正支二股亦展挑宽深使积淀之水俱由此畅然东注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阅视河淀堤闸于赵北口广惠桥登   御舟由水程以达于津门

    亦有御制各诗○ 七 里井在河闲县界隋大业十三年𣵠州留守薛世雄讨李密行

    至河闲军屯七里井窦建德袭破之

大清一统志

 河闲府

︹古迹︺河闲故城今河闲县治汉州乡县地后魏曰赵都军城太和十一年置瀛州于此隋

  改置河闲县寰宇记隋开皇三年移武垣理州城十六年移武垣县居旧城乃于此置河闲县

  垣故城在河闲县西南本战国时赵邑史记赵孝成王七年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

  反燕地即此汉置县属𣵠郡后汉属河闲国后魏太和十一年自乐成移河闲郡来治隋大业初并

  入河闲唐武德五年又置武垣县贞观元年仍省入河闲括地志武垣故城今瀛州城是寰宇记武

  垣城有二西武垣城在今郡西南三十八里即秦所置其城东稍北三十里又有一城时人谓之东

  武垣城在今郡南二十五里盖因曹公凿渠引滹沱水遂自西武垣移县于此隋开皇三年又移武

  垣理州城此城因废十六年改武垣为河闲仍于东武垣城再置武垣县大业二年省又隋图经云

   东武垣城武帝元丰元年巡狩至此望气者言有异女访之得赵氏女因筑此城以为禁卫今县西

   南楼上有夫人神即钩弋遗保也府志武垣城在河闲县西南三十五里肃寕县境内去县东南仅

   十馀里有内外二城外城周四十里内城可十六里俗名元城遗址见在州乡故城

   闲县东北汉置县属𣵠郡元朔三年封河闲献王子禁为侯国后汉省寰宇记故城在今郡东北四

   束城故城在河间县东北汉置束州县属勃海郡后汉属河闲国晋属章武国后魏

   因之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束城县属河闲郡唐属瀛州寰宇记县在瀛州东北六十五里今

   县东北十四里有束州故城即汉县理所西晋移束州于城南三十五里魏孝昌二年复理汉故城

   高齐天保七年省并文安隋开皇中置束城县于今理因束州为名 按郡国县道记云束城故城

   有三重县城周五六里外城周约二十里今宛然不改宋史地理志束城县熙寕六年省为镇入河

   元祐元年复旧志金时复废为镇属河闲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元置巡检司明废乐成

   故城在献县东南汉置县文帝二年立赵幽王子辟疆为河闲王始别为国治乐成景帝前二

   年又立子德为河闲王都此是为献王后汉初省永平十五年立子党为乐成王永元中仍置河闲

   国治此水经注衡漳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闲郡治也寰宇记乐成故城在乐夀

   县东南十六里城内有河闲献王殿馀址尚存后太和十一年移河闲郡及县于乐夀亭故城

   按寰宇记明统志皆谓汉桓帝改为乐陵县考水经注止改孝王陵为乐成陵未尝改县也

   夀故城在献县西南寰宇记后魏太和十一年乐成县于今乐夀县西南一里乐夀亭隋

   开皇十八年改为广城仁寿元年又改为乐夀取故亭为名大业十三年自乐夀亭移于今理 按

   唐书隋大业十三年窦建德筑坛场于乐夀自立为长乐王明年更号夏王遂都乐夀号金城宫以

   寰宇记考之盖建德移于今治也中水故城在献县汉高帝七年封吕马童为中水侯

   国属𣵠郡后汉属河闲国晋魏因之北齐省寰宇记故中水城在乐夀县西北三十里地居两河之

   闲故曰中水又郡国县道记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齐天保七年阿武故城

   县西北汉元朔三年封河闲献王子豫为侯国属𣵠郡后汉省寰宇记故城在乐夀县西北三十九

   阜城故城在今阜城县东汉置后汉建武十三年封王梁为侯国旧唐书地理志阜

   城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今城隋筑寰宇记在今县东二十二里齐天保七年移今治 按前汉志

   阜城县属勃海郡别有昌成县属信都国续汉志谓阜城即古昌城宋书州郡志疑二城非一而无

   定说水经漳水自下博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郦注昌亭即信都东昌县勃海之阜城

   又在其东经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故知非故县也参考诸说盖后汉省勃海阜城而移其

   名于信都之昌城且改属安平至晋时又移还故治耳魏书地形志阜城县注前汉属勃海后汉属

   安平晋还属勃海竟混为一城误又名胜志刘豫尝兼取阜城昌城之名改县曰阜昌郡并改元曰

   阜昌其说近是而志传俱不载弓高故城在阜城县西南汉文帝十六年封韩颓当为侯

   国属河闲国晋省魏书地形志阜城县有弓高城寰宇记在县南二十七里蒲领故城

   在阜城县东北汉置属勃海郡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嘉为侯国寻免始元六年又封清河刚王

   子禄为侯国后汉省水经注衡漳自弓高县又东迳蒲陵县故城南应劭地理风俗记云修县西北

   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寰宇记故蒲领故城在阜城县北三里县志在县东北十里俗呼蒲领关

   鄚县故城在任邱县北本赵邑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五年与燕鄚易即此汉置县属𣵠郡

   扁鹊传称勃海鄚人盖汉初鄚县尝隶勃海也后汉改属河闲国晋因之魏至隋属河闲县唐景云

   中始于县置鄚州开元十三年以鄚与郑相类改为莫宇宋熙寕六年省为镇入任邱元祐二年

   置寻又罢为镇金贞祐二年改置莫亭县元时莫亭县又为莫州治明初州县俱废置鄚城驿于此

   明统志鄚州城在任邱县北三十五里又寰宇记有废鄚县城在鄚县东北三里邢子昻三郡记云

   颛顼所造明统志谓之颛顼城在废鄚州东北三十里又隋志开皇中分鄚县置永寕县今无考

   本朝康熙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巡幸任邱经此有   御制鄚州水淀记及鄚州水淀杂

   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东巡有 御制恭依   圣祖仁皇帝原韵诗十六年

   以后   时巡所经复有   御制任邱道中诗任 邱故城在今任邱县南寰宇

   记任邱县本汉鄚县地高齐置县隋初废开皇十六年又置大业末又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瀛州

   景云中隶鄚州在州南四十三里任邱故城在县南二十六里三郡记云汉元始二年巡海使中郎

   将任邱筑此城以防海口即以为名后汉桓帝无子太后父窦武迎灵帝居此城群臣至此朝谒又

   谓之谒城 按寰宇记莫州犹治莫县盖自熙寕中始移治任邱也金志州废为莫亭县元志莫州

   倚郭为莫亭县而任邱属之盖金末莫州任邱俱废复置莫亭县于莫县故城耳旧志以为改置莫

   亭于任邱误又按汉书无任邱姓氏惟任光封阿陵侯寰宇记所引三郡记恐属假托今城西北有

   大冢相传曰任将军墓亦不知何许人也又灵帝自解渎亭侯入立亭在今祁州界去河闲殊远群

   臣来迎不应至此九域志作桓帝北巡群臣就此朝谒故名谒城为是高郭故城

   邱县西十七里汉置县属𣵠郡地节三年封河闲献王子为侯国后汉省寰宇记故城在鄚县西

   南二十六里滹沱河经其南面亦称裹角城以水里其角而过也阿陵故城在任邱县

   东北汉置县属涿郡后汉建武二年封任光为阿陵侯后废寰宇记故城在任邱县东北二十里后

   孝昌二年曾徙鄚县理此周宣政元年复还今理旧志其地今皆为水乡长丰故城

   在任邱县东北唐开元十年析文安任邱二县置利丰县是年更名长丰属莫州寰宇记县在州东

   六十里以县北有长丰渠为名宋省为镇入任邱金因之后废成平故城在交河县东汉

   元朔三年封河闲献王子礼为侯国属勃海郡后汉改属河闲国后魏属章武郡后移治景城而故

   城遂废魏书地形志成平县治景城有成平城水经注成平城在建成县北二城南北相直寰宇记

   故城在景城县南二十里后魏延昌二年徙理景城因而荒废九域志窦建德尝居之亦谓建德城

   建成故城在交河县东汉置县属勃海郡后汉省寰宇记建成故城在景城县东南三十

   里城尚存 按建成成平景城三县寰宇记俱入乐夀县是时未有交河县故也自金时分乐夀东

   境置交河则三县俱在县境明志仍入献县而以交河为故中水县皆误景城故城

   河县东北汉地节四年封河闲献王子雍为侯国属勃海郡后汉省后魏延昌二年移成平县治此

   开皇十八年复汉故名宋省为镇入乐寿宋史河渠志元丰四年李立之言瀛州景城镇在大河

   雨堤之闲乞相度迁于堤外金史地理志交河有景城南镇旧志故城在交河县东北六十里献县

   东九十里临乐故城在寕津县北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以临乐与燕汉元朔四年

   封中山靖王子光为侯国属勃海郡后汉省水经注无棣沟自南皮县又东迳乐亭北地理志之临

   乐故城也晋太康地志乐陵国有新乐县即此寰宇记今临津县界即其地龙额故城

   在景州东三十里汉元朔五年封韩𫍢为侯国属平原郡后汉省颜师古汉书注今书本额字或作

   额崔浩云有龙额邨作额者非修县故城在景州南汉置文帝后二年封周亚夫为侯国

   地理志作修周亚夫传文帝封为条侯师古注县在勃海地理志作修字其音同耳隋志开皇五年

   改曰蓨自后因之亦名亚夫城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

   河闲道中诸咏有亚夫城诗水经注清河东北迳修县故城南又东北迳修国故城东周亚夫侯国

   世谓之北修城又东北迳邸阁城东城侧临清河晋修县治括地志修县故城俗名南条城在今县

   南十二里元和志县东南至德州一百二十里州志南条城在州南十三里城址尚存又有故城在

   州东九里内有邸阁修市故城在景州西北汉本始四年清河刚王子寅为侯国属勃

   海郡后汉省水经注桑杜旧沟东迳修市县故城北俗谓之温城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

   有修市城故县也金史地理志蓨县有修市旧志又有观津故县在西北四十里详见武邑

   平故城在吴桥县南汉置属勃海郡后汉建武初封张万为侯国寻省水经注应劭曰重合

   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故县也旧志今吴桥县南三十里有重合城即重平之讹也后魏孝昌中

   复置重平县属安德郡在今山东德平界又有将陵废县在县东南三十里赵寨镇北一里详见山

   东陵安陵故城在吴桥县西北汉置安县为侯国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志为安

   都侯即此后汉省晋改置东安陵县后魏去东字水经注本修县之安陵乡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

   四十里有安陵故县是也隋大业初并入东光唐武德四年复以宣府镇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

   七年改属德州永徽二年移治柏社桥寰宇记安陵县在德州西北一百里本汉安县旧地理书并

   失理所今县东七里晋所置东安陵县即汉安县旧理也今微有遗址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六

   年又分东光县于今县东二十二里新郭城再置安陵县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立永徽二年

   移于柏社桥即今理也宋史地理志景祐二年安陵县入将陵九域志将陵县有安陵镇旧志在

   今吴桥县西北二十五里卫河东窑场店南里许汉晋故县也其唐所移之柏社桥治在今景州东

   十七里卫河西岸东光故城在今东光县东汉置县属勃海郡后汉建武六年封耿纯

   为侯国东魏移勃海郡治此寰宇记东光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高齐天保七年移于今县东南三

   十里陶氏故城隋开皇三年移于后魏废勃海郡城即今理长河故城今故城县治即

   唐时之白桥也汉置广川县在今枣强县界高齐省入枣强隋复改置于此旧唐书地理志隋于旧

   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县寻改长河为水所坏唐元和四年移就白桥于永济河西岸置县东去故

   城十三里十年又移置河东岸小胡城旧志金明昌五年以废长河县置上故城镇元升为县今有

   故县在县南关外卫河北岸 按明统志以县为唐宋历亭县县志又以为汉厝县考历亭今为恩

   县厝县又在其南俱非县境历县故城在故城县北汉高帝八年封程黒为侯国属信

   都国后汉省水经注清河迳历县故城南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今亭在县

   东而此水济尚谓之历口渡旧志又有东武垣城在县东北三十里肃寕旧城在今肃寕

   县治东南周十六里内有子城周三里宋时筑以屯兵城旁又有肃寕寨亦宋所筑地名南阳疃又

   曰申阳疃石晋开运三年杜重威至瀛州遣别将梁汉璋追辽将高牟翰至南阳务或曰即南阳疃

   寕津旧城在今寕津县西本汉胡苏亭隋置胡苏县唐改名临津宋省入南皮金复

   置改曰寕津至今因之县志临津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保安镇县初治此金天会六年圮于水

   因移今治又临津店在县西北三十里南皮县南五十里盖亦以故城得名弓高废县

   在东光县西汉故县在阜城县界隋开皇十六年改置于此属平原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观州贞

   观十七年州废属沧州贞元二年又于县置景州庆元年州废二年又置太和四年又废景福元

   年又置天祐五年州移治东光以县属之周显德中废入东光寰宇记废弓高县在东光县西四十

   里旧志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北去交河县二十馀里候井废县在东光县西汉置属河闲

   国后汉省寰宇记郡国县道记云旧地理书并失候井县所在以理推之盖在今弓高县西北三十

   五里房将池侧近旧传此池每日再增减不失时候又池形窄小似井因于池侧置县谓之候井或

   云今弓高县即汉候井县莫详的所小陵城在河闲县西北魏书地形志武垣县有小陵城

   旧志有萧陵城在河闲县西北五里今曰河头邨亦曰城上邨盖小萧声近而讹也又有高丽城在

   府城西北十二里乞活城在河闲县北六里晋书东海王越传东瀛公腾镇邺携并州将

   田甄等部众万馀人至邺遣就谷冀州号为乞活寰宇记腾掠羯人万户于山东值岁俭恐其有叛

   不听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自乞活晋书云乞活帅陈仵归晋即此地也宅阳城

   记阜城县有沙邱即宅阳城一名西宅旧志在县东又名定阳城𥳑子城在阜城县东南

   九域志永静军境有东城隋图经云晋赵𥳑子所筑今名𥳑城明统志𥳑子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河闲道中诸咏有𥳑子城诗

   州城在寕津县东四十里相传隋末所置今为杨盘镇相近又有古城亦名空城周五里相传

   汉光武所筑自汉以来无居之者故名西光城在东光县西三里寰宇记后魏孝昌三年

   葛荣略取其地对东光筑城据之故名废玺城在东光县东二十五里道贵亭

   在河闲县内元河闲李氏以邵康节诗有岂无道自贵之句因名其亭刘因为之记古胡苏

   亭汉书地理志东光县有胡苏亭水经注清河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世谓之羌城非也旧

   志有胡苏台在东光县学东南高二丈馀寰宇记胡苏亭在临津县西南二十二里河闲废

   卫在府治南又有沈阳中屯卫在府治东南大同中屯卫在府治西俱明永乐初建今废

   乐行宫在献县东五里俗呼为皇店又有行宫在任邱县西三里遗址广五十亩宫有御道

   明成祖往来两京驻跸于此日华宫在献县南三十五里西京杂记云河闲王德筑日华

   宫置客馆二十馀区以待学士今有日华旧迹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时

   巡经此皆有  御制诗 石 家圈金史地理志交河县以石家圈置名胜志在县西遗

   沟尚存俗传石崇行舟处麹义垒在河闲县东北明统志在束城镇北十四里汉末袁绍令

   麹义攻公孙瓒因筑此垒苻融垒元和志在阜城县东北二十四里旧志在县东五里

   子馆在河闲县西北三十里宋雍熙三年刘廷让与辽将耶律休哥战此金史地理志河闲有

   君子铉翁馆在河闲县详后流寓贾岛邨在景州西南相传唐贾岛祝发

   于云盖寺其地尚有瓦砾遗址即寺基故以名邨董学邨在故城县西北即董仲舒故居

   也元曹元用董子祠堂记景州西南有广川镇其别墅曰董家里县志今名董学邨在县西北三十

   里清河北乡明初分属故城与景州广川镇相去不数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

   纯皇帝南巡   御制河闲道中诸咏有董学邨诗毛苌宅寰宇记郡有毛苌宅冢今

   号其处为毛精垒在河闲县北三十里又有诗经邨在县西北二十里相传即毛公设教处 本朝

   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河闲道中杂咏并有毛精垒诗

   昼宅在阜城县南义门乡北齐刘昼孔昭所居处扁鹊故宅明通志在任邱县北

   废鄚州东门外有药王祖业庄又北三里有冢庙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

   南巡   御制河闲道中诸咏并有扁鹊宅诗高颎宅在景州城北澹台故

   居明统志在故城县西南四十里澹邨昔属山东武城县后移县于卫河东岸此邨今在本县清

   河南子贡陂九域志在任邱县汉王遵字子贡尝为东郡守退居于此陂因名

   智社在景州南三十里元蓨尹吕思诚尝行田至此劝化社民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南巡经此有   御制刘智社诗瀛 台在府城东南高五文阔倍之登

   台一望四远皆目前一名驻旗台又有高阳台在城东北与此台相对嵇康琴台

   城县西城垣下括地志云康遇异人授广陵散即此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东巡

   经此有   御制嵇康琴台诗望夫台在肃寕县北百步闾邱台在任邱县

   北寰宇记在鄚县南十六里汉书闾邱寿王高阳人也耆老传云此台是读书之处旧志在今县北

   二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南巡经此有   御制闾邱台诗 按闾

   邱汉书作吾邱说苑作虞邱盖音相近而讹也广川台在景州治东高三文旧为官僚游憩

   之所元县尹吕思诚自广川移董子祀于此因名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

   南巡   御制河闲道中杂咏并有广川台诗红杏园即日华宫故址明成化中御史

   王注置别业于火植红杏百株故名 本朝建有行宫乾隆十六年以后每遇   高宗纯皇帝

   时巡   驻跸屡有   御制诗成  趣园在献王墓旁金乐子直隐居之地学士党

   怀英等有诗文记其胜且园在吴桥县城内朋大学士范景文筑瀛州南楼

   南门楼也唐沈佺期有望瀛州南楼寄远诗 本乾隆十三年以后屡经修葺每逢   銮辂

   经临皆有   御制瀛州南楼用沈佺期韵诗

 ︹关隘︺景和镇巡司在府城东七十里相近有崇山镇接青县界又九域志河闲县有永

  安北林二镇元废北魏邨巡司在河闲县境 本雍正十一年新桥巡

  司在交河县东五十里旧有驿丞后改设巡司驻泊头镇龙华镇巡司在景州西

  五十里 本朝雍正十一年郑家口巡司在故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巡司又四柳

  树镇一名四女寺镇在县东南十八里接山东恩县界皆临卫河淮镇在献县东金史地理

  志交河县有槐家镇旧志土人呼为淮镇在献县东四十里滹沱河所经北属献县南属交河明嘉

  靖三十年筑四城东淮镇南单桥西大章北商家林今皆圮通志商家林在河闲县南三十里南去

  献县亦三十里行旅必经之地漫河镇在阜城县南三十里南去景州亦三十里为南北要

  冲又建桥镇在县东四十里鄚市镇在任邱县北即古鄚州民居繁盛商贾辐辏又长丰

  镇在县东北即古长丰县又新中镇在县南四十里泊头镇在交河县东五十里卫河西岸

   有城商贾环集有管河通判及主簿驻此旧设巡司今裁高川镇在交河县东北六十里有

   把总驻守又金史地理志交河县有景城南大树刘解槐家参军贯河北望夹滩策河沙涡共十镇

   今刘解镇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槐家为淮镇在献县界馀废保安镇在寕津县西南二十

   五里今名包头店又中安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今名中五店又金史地理志县又有西保安广平

   会津三镇元废安陵镇在景州东十七里即故县也明置巡司今裁宋门镇

   州西北三十里明设巡司今裁广川镇在景州西南七十里隋唐时广川县也又刘智庙镇

   在州南即故刘智社与山东德州接界商旅辏集李晏镇在景州东北当胡卢河南岸此

   为东李晏口又有西李晏镇在今深州南皆五代时置军屯戍处连窝镇在吴桥县西北

   四十里卫河东岸西南去景州四十里东北去东光县十八里为三州县接界处马头镇

   在东光县西三里又下口镇在县北二十里皆卫河所经商旅辏集马邨寨在任邱县西宋

  史地理志任邱有马邨王家二寨政和二年改马邨寨曰定安王家寨曰定平马家寨

  城县西北五十里丰乐堡在肃寕县东十五里又子由堡在县南十二里王邨堡在县西

  十八里太史堡在县北十八里瀛海驿在河闲县治西北天顺七年乐成驿

  在献县治西南洪武三年阜城驿在阜城县城内明永乐十三年鄚城驿

  在任邱县儒学左明洪武九年置又有新中驿在县南新中镇亦明初置今裁富庄驿

  河县西二十五里明建文四年置旧有驿丞今裁东光驿在景州治西南连窝水

  驿在吴桥县连窝镇旧有驿丞今裁

 ︹津梁︺青陵桥在府城东门外俗名百姓桥㵎河自西南注沙河自东南注胥经其下明隆庆

  中圮万历十八年复修连亘六里大慈桥在献县东五十里槐家镇为东西孔道

  家桥在献县南十三里跨滹沱旧河长三十丈阔三丈行旅通途也一名五节桥以明正德闲

  有五女为流寇所掠死节桥下故名旧置巡司今裁臧家桥在献县北十里一名通济桥

  刘麟桥在阜城县北八里接交河县界有镇中堡桥在肃寕县东三十里东庄

  桥在任邱县东三十里滱水上长十有八丈县南境之水俱由此达五官淀赵北口桥

  在任邱县北五十里赵北口为西淀水所经明宏治闲建木桥三石桥四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雍

  正三年以旧桥卑隘增建三桥合雄县之易阳桥共十一桥第四桥曰广惠舟楫通行其馀颇多淤

  乾隆二十八年于各桥下相度地势抽挑河槽于是一律通流西淀水道益资利导矣南济

  桥在交河县南五里又县东有东济桥俱跨漳河又西济桥在县西北李邨河上北济桥

  在交河县东北六十里滹沱河上安陵桥在景州东安陵镇王孝桥在吴桥县

  东十五里又高官庄桥在县东南十五里虹系桥在东光县西三里西光废城侧

 ︹堤堰︺千里长堤起保定府清苑县界历顺天府界至献县臧家桥沿河绕淀长千有馀里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乾隆二十七年八里堤在河闲县南八里庄自苏家口至徐

   见口亘二十里以防西南诸水明万历十三年筑唐河堤在肃寕县南二十里自蠡县二

   岔口东至韩邨张王口回曲五十馀里口岸一十八处唐堤在任邱县西北接高阳界自赵

   哥庄抵大务四十馀里宋县令唐介所筑又有滱堤在县滱水两岸南北百馀里明许宗鲁筑

   堤在寕津县西北三十五里相传隋时所筑其地名耿家圈居人稠密炀帝巡游驻跸于此令军

   士筑堤防河有居民耿姓进膳帝嘉之因名所筑堤为耿邨土人称曰耿家圈玉环堤

   州城外旧志州昔当大河之冲地平土疏往往决溢为患因于城外三里周回筑堤障水亦名护城

   岸堤在故城县西南起自武城县北二十里之甲马营驿达于县东之四柳树镇皆筑堤

   以防卫河泛溢又有长堤起自县西达景州界宋元丰闲筑以防潢卢河溃溢金堤在故城县

   西南自大名县界逶迤而东北入县境即后汉王景所筑横亘千里又有鲧堤在县西南三十里自

  广宗县东入县境相传鲧治水时筑皆横亘千里

 ︹陵墓︺︹汉︺乐成陵在献县治西南水经注汉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以乐成邑奉山陵故加

  陵曰乐陵县志今土人呼为乐陵台二王陵在献县东南汉灵帝建寕元年追尊祖墓曰敦

  陵父墓曰慎陵魏书地形志乐成县有二王陵胡三省通鉴注在县东南︹周︺琴高冢

  记在河闲县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河闲道中杂咏并

  有琴高冢诗鲍叔牙冢寰宇记在河闲县齐桓公城扁鹊冢在任邱县废鄚

  州城东 按元和志冢在朝城县罗城西北隅未知孰是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

  南巡经此有 御制扁鹊墓诗蔺相如冢寰宇记在鄚县孙膑墓在吴桥县

  东南十五里旁有庙︹秦︺甘罗墓在故城县治双丰楼后茅焦冢在寕津县北魏

  书地形志饶安有茅焦冢寰宇记在临津县︹汉︺毛苌墓明统志在河闲县尊福乡按苌

  墓即毛精垒详见前董永冢寰宇记在河闲县汉景帝时孝子刘儵墓在河闲县

  旧名三女陵寰宇记河闲县有三女陵汉光禄大夫刘儵与窦武谋诛宦官为曹节等所害三女营

  葬于此故名河闲献王墓在献县东北八里金史地理志乐寿有汉献王陵 本朝

  乾隆二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东巡有   御制寄题河闲献王墓诗韩婴墓

  记在河闲县汉景帝时孝子任光墓在任邱县东北废阿陵县又有任将军墓在县西北

  高三张超墓九域志在任邱县汉末平原太守周亚夫墓在景州西五里

  ︹三国︺︹魏︺张郃墓在任邱县废鄚州北门外︹晋︺欧阳建墓寰宇记在临津

  县东门二十七里︹后魏︺封隆之墓在景州东十五里老师邨高允墓

  州西南三十五里高义邨︹北齐︺刘昼墓在阜城县南义门乡︹隋︺刘炫

  县东八十里︹宋︺邢昺墓在任邱县东北黄垒邨︹金︺许安仁墓在献县西

  七十麻九畴墓在任邱县废鄚州西许古墓在交河县东北七十里︹元︺

  魏礼墓在肃寕县北一里许︹明︺张泰墓在肃寕县北新庄之原孝子王

  通墓在寕津县西北二十五里范景文墓在吴桥县南三里许

 ︹祠庙︺包公祠在府城西北隅祀宋包拯毛公祠在河闲县毛精垒元至正闲总管王

  思诚以其地有汉儒毛苌冢宅奏建书院设山长后毁于火明正德闲御史卢雍重建为祠 本朝

  乾隆二十三年修为学者肄业之所其旁建 行宫每逢   高宗纯皇帝南巡驻此屡有

   御制诗贞烈祠在阜城县治西明正德九年为烈女曹春桃建太傅祠在任邱县

  南十八里韩家铺之思贤邨祀汉太傅韩婴 本乾隆二十六年建并修筑授经台其旁建 行

  官   高宗纯皇帝南巡驻此屡有   御制思贤邨及校经台诗董   子祠在景州治

  东南崇台上旧祠在广川镇元天历初蓨县尹吕思诚移此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   圣祖仁

  皇帝赐御书阐道醇儒四字乾隆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南巡经此有   御制董子祠诗

  条侯祠在景州西五里亚夫墓旁旧有碑明正统闲复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河闲道中杂咏并有条侯祠诗范公祠在吴桥县城南

  祀明大学士范景文本朝赐谥文忠为建祠刘守真庙在府治西南祀金时名医刘完

  素明正德中建廉颇庙在献县西五十里河闲献王庙在献王墓旁明嘉靖

  十三年建 本朝乾隆十二年修三十年高宗纯皇帝南巡经此有   御制献王祠诗

  长桑君庙在任邱县鄚州城东北三里药王庙在长桑君庙西祀扁鹊

  龙潭庙在任邱县北五龙潭上元时屡著灵应明成化中旱祈祷得雨重葺

 ︹寺观︺资胜寺在府治东明洪武中因旧重建白鹤寺在献县又名白马寺唐沈佺期

  有乐城白鹤寺诗福田寺在肃寕县东南二十里大德寺在任邱县东大务邨

   太和三年建明嘉靖中修又贤圣寺在县之八方邨金大定中建明正德闲修吉灵寺在县之西

   大务亦金大定中建明天顺闲修大明寺在任邱县之三方邨元至正闲建明成化中修

   又太平寺在县之关城元至正中建明正统洪治闲修金沙寺在县之苟各庄元至正闲建明正德

   开元寺在任邱县鄚城东南唐开元闲建明宏治中修兴化寺在交河县治西

   北唐贞观初建明洪武中重建化城寺在交河县薛家窝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赐

   乾隆三十六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圣驾时巡经此屡有   御制诗于寺东隅建碑亭

   恭贮 宸翰 龙 泉寺在寕津县治东北旧名海螺寺为邑之胜概开福寺

   在景州治西北明洪武中建前有古塔隋文帝建为级十三高二十二丈 本朝乾隆十三年以后

      高宗纯皇帝时巡经此屡有   御制开福寺及登寺塔诗并   赐额曰无量福田

   建碑亭恭贮   宸翰普照寺在东光县治西南旧名铁佛寺明永乐中建有铁佛长二

  丈五尺围一丈五尺座下有井深百丈

 ︹名宦︺︹汉︺沈景吴郡人顺帝时河闲王政傲狠不奉法乃擢景为相𥘉谒王王不正服侍郎赞

  拜景峙不为礼问王所在虎贲曰是非王耶景曰相谒王岂谒无礼者耶王惭而更服景然后拜出

  请王傅责之因奏治罪诏书让政而诘罪傅景因捕诛奸人戮尤恶者数十人出𡨚狱百馀人政遂

  悔过自修张衡西鄂人永和初为河闲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多纳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

  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擒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赵戒成都人顺帝时为河闲相

  以冀部难理整厉威严︹晋︺张协安平人惠帝时转河闲内史在郡清𥳑寡欲︹南北

  朝︺︹魏︺李祥平棘人为河闲太守有威恩称征拜中书侍郎有千馀人上书乞留数年

  绘平棘人静帝时为瀛州刺史行垦田法民用以足瀛州三郡俱请为绘立碑于郡街︹北齐︺

  尧雄长子人神武时代兄杰为瀛州刺史时禁网疏阔官司相与聚敛惟雄义然后取接下以

   恩甚为吏民所怀李稚廉高邑人迁瀛州长史神武行经冀部总合河北六州文籍商榷

   户口增损亲自部分多在马上徴责文簿指影取备事非一绪稚廉应机立成恒先期会为诸州准

   的神武深加慰勉︹隋︺侯莫陈颖代人高祖时为瀛州刺史有惠政坐事免官百姓送

   者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清德郭衍介休人开皇五年为瀛州刺史遇大水属县多漂没衍备

   船筏并赍粮食拯救之民多获济先开仓脤恤后始奏闻帝大善之敬肃蒲坂人开皇中为安

   陵令有能名来护儿江都人仁夀初为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徴入

   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卿昔为名将今又为良二千石

   可谓兼美矣︹唐︺卢士叡武德时为瀛州刺史刘黒闼叛遣轻骑破其郛拒战半日为贼

   擒欲使说下城堡不从见杀马匡武武德五年为瀛州刺史刘黒闼陷瀛州匡武死之

   郑德本武德时为瀛州刺史与沧州薛大鼎冀州贾敦颐皆有治名河北称铛脚刺史

   敦颐冤句人贞观时为瀛州刺史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浸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堤

   堰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杜希望万年人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鱼思贤

   开元中为任邱令开通利渠以泄陂淀得地二百馀顷百姓利之号其陂曰鱼君陂穆凝

   人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凝摄东光令贼遣使诱凝凝斩以徇︹宋︺马仁瑀夏津人开宝四

   年迁瀛州防御使兄子尝饮醉误杀平民系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恨但过误耳愿以过失杀伤论

   仁瑀曰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非过失也仁瑀岂以私亲而乱国法哉遂论如律王晋

   卿河朔人开宝四年为鄚州刺史在郡谨斥堠善抚循士卒皆乐为用边民安堵高继勋

   𫎇城人真宗时知瀛州时岁饥募富人出粟以给贫者明年大稔木生连理者四郡人上治状请留

   李延渥晋阳人咸平中知瀛州辽来攻延渥率州兵拒守辽遁去杨延昭太原人即

   延朗咸平中为鄚州刺史辽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西山伏发辽大败

   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张纶汝阴人知瀛州兴利除害有循吏风张亢

   人知瀛州增拓城关驭军吏严明民绘像祀之唐介江陵人知任邱县当辽使往来道驿使以

   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服以去沿边塘

   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欲割邑西十一邨地潴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包拯

   人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所负十馀万悉奏除之程戡阳翟人知瀛州辽使过称疾求

   著帽见戡使谓曰有疾可毋相见见必如礼使者语屈冠而见石元孙浚仪人知鄚州有治

   彭思永庐陵人英宗时知瀛州北俗以桑麻为产民惧赋不敢艺日益贫思永始奏更

   李师中楚邱人神宗时知瀛州师中志尚甚高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去之日民

   拥道遮泣马不得行张景宪河南人神宗时知瀛州上言比岁不登民积逋欠今方小稔而

   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甚于凶岁愿使宽假帝从之王克臣洛阳人神宗时知瀛州有

  告外闲入境密旨趣具狱株连甚众克臣阴缓之已而得为闲者于他道孙永长社人神宗时

  知瀛州河决于贝瀛冀尤甚民租以灾免者州县惧常平法徴催如故永连章论止帝从之仍发粟

  李肃之濮州人神宗时知瀛州大雨地震官舍民庐皆摧陷肃之出入泥潦中给草囷

  以储庾粟之暴露者为苃舍以居流民启廪赈给严备盗窃帝闻而嘉之遣使劳赐韩宗武

  雍邱人为河闲令值河溢增堤护城吏率兵五百伐材近郊虽墓木亦不免父老遮道而泣宗武入

  府白罢之王汉之常山人徽宗时知瀛州尝上言自何承矩规塘泺之地屯田东达于海其

  后又修保塞五州为堤道备种所宜木至三百万本此中国万世之利也今寖失其道愿讲行之

  ︹金︺韩锡渔阳人大定初同知河闲府事帝引见诫之曰闻皇族居彼者纵甚卿当以法绳之

  锡下车宣布诏言后无有挠政害民者富察鼎夀上京赫书河人大定闲授河闲尹号

  令必行豪右屏迹有宗室居河闲侵削居民鼎夀奏徙其族于平州郡内大治 富察鼎夀旧作蒲

   察鼎寿赫书河旧作曷速河今并改正石抹元毅咸平人为寕津令有剧盗白昼恣劫

   为民害元毅以术防捍贼散去李完马邑人明昌中为河闲府治中提刑司言完习法律有治

   剧才军民无闲语迁刺史仍以玺书褒谕路铎冀州人章宗时为景州刺史述十二训皆劝人

   为善遍谕州郡使知之高锡辽阳人贞祐初累迁河北东路按察转运使城破自投城下而

   ︹元︺谢让颖昌人为河闲等路都转运盐司经历先是灶户在军籍者悉除其名以丁多

   寡为额输盐其后多雇旧户代为煮盐而雇钱甚薄让言军户既落籍为民当与旧灶户均役既令

   代役岂宜复薄其佣使重困乎自今雇人必厚值乃听先是逃亡户率令见户代纳其盐由是豪强

   者以计免而贫弱愈困让令验物力多寡比次甲乙以均之高源晋州人至元时除河闲等

   路都转运副使抚治有条灶户逃者皆复业常赋外羡馀几十万缗德尔鄂什伊吾庐人

   延祐四年为河闲路总管岁饥出俸金及官库所积赈之活数十万人河闲当水陆要冲四方供亿

   皆取绐焉德尔鄂什立法调遣民便之复建言增置便习弓马尉一人益逻兵之数于是盗贼屏息

    德尔鄂什旧作迭里威失今改正吕思诚平定人天历初授蓨县尹差民户为三等均其

   徭役令社学共祀孔子每岁春行田树蓄勤敏者赏以农器流民闻风复业印识文簿𢌿社长藏之

   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他日买羊刘智社民李持酒来见愬其弟匿羊思

   诚叱之退玉青兄弟四人友爱弥笃思诚至其家取酒劝酬李之兄弟闻之各自切责悔前过析居

   三十年复还同爨县多淫祠思诚悉命毁之惟存董仲舒祠赵师鲁文安人天历中为河

   闲路转运盐使除害兴利法度修饬绝巡察之奸省州县厨传赠遗之费灶户商人无不便之岁课

   遂大增暇日又割己俸率僚吏新孔子庙命吏往江右制雅乐聘工师春秋释奠士论称之

   思诚磁阳人至正时为河闲路总管磁河水频溢决铁灯竿思诚集民作堤昼夜督工期月而

   塞民获耕艺岁用大稔南皮民父祖尝濒御河种柳输课于官后河决柳没官犹征之子孙不能偿

  思诚请于朝除之郡庭生嘉禾三本僚属欲上进思诚曰吾常恶人行异政沽美名乃止所辖景州

  广川镇董仲舒故里也河闲尊福乡毛苌旧居也皆请建书院置山长︹明︺向朴慈谿人建

  文时献县知县燕兵起献当其冲而旧无城郭朴集民守御与燕将谭渊战败怀印而死吴源

  永丰人永乐中为吴桥知县勤于抚字赋役均平洪熙元年秩满民乞留命再任刘深

  人永乐末为景州知州善于抚字景多水患开惠民渠以泄之每秩满民辄保留治景凡三十馀年

  廖谟泰和人正统闲为河闲同知洁己爱民弭盗息讼民大悦后知府缺民数千走阙下请即

  用谟帝嘉许之政绩益懋吏民戴之无闲言杨贡正统中为交河典史会知县迁去民诣阙

  乞用贡吏部以发身掾吏难之帝曰若拘以资格用人之途狭矣遂授之果以称职闻洪远

  徽州人宏治三年授交河知县兴学劝农鉏奸革弊发粟赈饥全活者甚众程㸅南城人正

  德中为景州学正训士务砥名节上官命主瀛州书院选十八学弟子从之颜孕绍

   崇祯十五年为河闲知府岁大饥死亡载道寇盗充斥拊循甚至 大兵临城与参议赵珽同知

   姚汝明知县陈三接等坚守时援兵率逗留不进孕绍知城必破预集一家老幼于室中积薪烧之

   而身往城上策战守及城破趋归官舍举火焚室衣冠北向再拜跃火中同死赠光禄卿 本朝干

   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   予入忠义祠赵珽慈谿人崇祯中为河闲兵备佥事

   大兵破城珽死之一门十四人俱同死赠太仆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予入忠义祠姚汝明夏县人崇祯中河闲同知城破与妾任氏同死赠佥事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予入忠义祠陈三接文水人崇祯中知河闲县岁旱

   饥人相食三接至雨即降有疑狱数年不决三接立决之妻武氏贤三接见封疆多故遣之归荅曰

   夫死忠妇死节分也我安忍归城破三接巷战死武氏亦从之赠按察佥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予入忠义祠 吕 大成莱芜人崇𬓲末授阜城知县城破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节愍   予入忠义祠白慧元清㵎人崇祯中为任

   邱知县以守城功命减俸行取因忤大阉将逮治而 大兵抵城下慧元佐代者李廉仲守城无何

   廉仲遁慧元力战死赠按察佥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予入忠义祠

   王九鼎崇祯中任故城知县城溃战死城上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予入忠义祠刘廷训通州人崇祯中为吴桥训导 大兵至知县缒城遁廷训语守者曰

   守死逃亦死曷若死于守为忠义鬼乎率众坚守三昼夜城外天发如雨而廷训受伤束𮌎力战又

   中六矢乃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   予入忠义祠

  ︹本朝︺徐淳奉天人顺治二年知任邱县拯难恤残孑遗安堵入祀名宦祠王德教

   顺治三年知河闲府四年土贼起河闲东至天津及运河左右皆扰蠡县贼率众逼城德教与兵

   备道王维新婴城守委守备王丕承章羽泰分汛抵御丕承羽泰潜通贼乘大雨引寇自南门入德

   教闻变率家人巷战死于南门巡检潘柱典史邵鲲随战与维新同日死事   闻赠德教光禄

   寺卿维新太仆寺卿柱鲲皆   赐恤维新奉天人柱籍无考鲲绍兴人刘果诸城人顺

   治进士知河闲县才识敏练康熙八年   圣祖仁皇帝驾幸河闲问民疾苦父老以果治状奏

      召见褒之墙鼎垫江人康熙中知交河县勤于政事巨细必亲公馀手撰邑志为当

   时推严曾业浙江人康熙中知交河县捐赀缮黉序建义学延通儒为师多所成就力

   行保甲匪类屏绝境内肃然黄世发贵州人康熙中知肃寕县教民以农桑为业穿井以

   供灌溉邑苦乏薪世发令植柳数万株于郭外不三年而材足供㸑在任十三年悃愊无华民咸爱

   敬之雍正年闲   诏赠四品服仍留治县事后擢水利营田观察使杜于藩江都人康

   熙中知吴桥县治狱如神无枉无纵穿渠导水邑不被患在任十三年以擢任去民思之立祠以祀

   方嵋江都人乾隆八年知河闲县初至境以旱告灾往时城居者例不入赈嵋曰此独非我赤

   子乎虽违例干谴无憾乃步行遍查不滥不遗全活无算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 纂 辑

                        提调官王广䕃恭覆 辑

                        校对官王允灌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 覆 校

大清一统志

 河闲府

︹人物︺︹汉︺毛苌赵人初鲁有大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至苌治诗尤精是为小毛公以诗授同

  国贯长卿苌为河闲献王博士是时言诗者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立于学官后三家皆废而毛

  诗乃大行东汉郑众贾逵并传之马融作毛诗注而郑康成更为之笺苌官至北海太守 按班书

  言毛公赵人而不言河闲然考河闲一郡在战国时燕齐赵实兼得之史记赵惠文王取齐昔阳为

  今故城县地又言赵与燕鄚易是今之任邱亦赵地又班书以董仲舒为广川人而儒林传复云于

  赵则董仲舒董本广川而亦云赵愈可证河闲之必有赵地矣至汉文封赵幽王弟遂为赵王而别

  分赵河闲地以封遂弟辟疆是汉初河闲实属赵国班称苌以诗授同国贯长卿不云同郡而云同

  国正与书苌为赵人同一义例旧志不载苌于人物附辨于此董仲舒广川人少治春秋孝

   景时为博士非礼不行士皆尊师之武帝时以贤良对䇿天子览而异之以为江都相事易王王素

   骄好勇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宏嫉之时胶西王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宏

   乃言独仲舒可使相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以病免仲舒凡两相国辄事骄王正身率下数上

   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家居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有大议辄使使就问之以夀终后刘向称

   为王佐材云 按汉之广川当为今景州及𬃷强县地然江都遗迹在景州者班班可考当为州人

   无疑至旧志有以德州为广川者以晋武帝改广川为长河移属平原故也实非汉之旧矣

   辅河闲人汉宗室举孝廉为襄贲令上书言得失擢为谏大夫成帝欲立赵倢伃为后先下诏封

   倢伃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谏系秘狱以辛庆忌等论救乃减死论为鬼薪张敏鄚县人建初二

   年举孝廉四迁为尚书时有人侮辱人父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自后因以为比遂定为轻侮法

   敏屡谏駮正和帝从之寻拜司隶校尉历迁汝南颍川太守徴拜司空刘淑乐成人好学明

   五经教授诸生常数百人五府连辟不就举贤良方正辞以疾桓帝闻淑高名使舆病诣京师对策

   为天下第一拜议郎陈时政得失灾异之占事皆效验迁尚书纳忠建议多所补益又迁侍中虎贲

   中郎将上疏以为宜罢宦官辞甚切直帝以淑宗室之贤特加敬异每有疑事常密谘之灵帝即位

   宦官谮之下狱自杀张超鄚县人良之后有文才灵帝时为车骑将军朱儁别部司马著赋颂

   等十九篇又善于草书妙绝时人世共传之︹三国︺︹魏︺邢子昻鄚县人从田畴游积

   五年太祖辟为冀州从事时人称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昻累迁左冯翊病去时太祖诸子高选官属

   令曰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子昻辈遂以为平原侯植家丞子昻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

   合文帝时历官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张郃鄚县人初从袁绍后归太祖拜偏将军与张辽

   俱为军锋屡立战功文帝践阼封鄚侯诸葛亮出祁山遣郃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大破之拜

   征西车骑将军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湛经

   明行修诏嘉之后与诸葛亮战中飞矢死谥壮侯沐并河闲人少孤苦为名吏有志介不畏

   ︹晋︺孟观东光人少好读书解天文惠帝时累官积弩将军氐帅齐万年反关中以观沈

   毅有文武材用命讨之观身当矢石大战十数生擒万年威慑氐羌徴拜右将军观子平为淮南王

   允前锋将军讨赵王伦战死封孚蓨县人慕容德时常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虽位任崇重谦

   虚博纳甚有大臣之体文笔多传于世︹南北朝︺︹魏︺高允蓨县人少有奇度博通经

   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时拜中书侍郎使以经授东宫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诸子常樵

   采自给高宗时拜中书令恒呼为令公而不名显祖即位引入禁中参决大政赞帝传位高祖进爵

   咸阳公允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馀年忠勤廉慎随事匡谏多所裨益军国书檄皆出其手卒年

   九十八赠侍中司空谥曰文子忱长安太守为政宽惠百姓怀之忱弟怀恬淡退静位东阳王谘议

   参军子绰沈雅有度量博涉经史历豫并二州刺史允弟燮亦有文武才太武诏徴辞疾不应

  回蓨县人孝明帝时累迁瀛州刺史以水潦表求赈恤免其兵调州内赖之历度支都官二尚书

  冀州大中正郑云谄事长秋卿刘腾得为安州刺史诣回问安州治生何事为便回曰卿荷国宠灵

  位至方伯宜思方略以济百姓如何问治生乎云惭失色领御史中尉劾奏仆射元钦时人称之终

  右光禄大夫谥孝宣子隆之弱冠时仕州郡主簿寻参齐神武经略凡四为侍中再为吏部尚书一

  为仆射四为冀州刺史卒赠太保谥宣懿子子绘和理有器局仕齐官至尚书右仆射谥𥳑

  轨回族叔通览经传与武邑孙惠蔚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吾所弗如太和中拜著作

  郎累迁廷尉少卿轨以方直自业尝以务德慎言修身之本奸回谗佞世之巨害乃为务德慎言远

  佞防奸四戒长子伟伯博学有才思弱冠除太学博士朝廷广集儒学议明堂制度伟伯上图说六

  卷后萧宝夤为逆伟伯谋举义兵事发见害邢峦鄚县人少好学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宣

  武时累迁尚书都督梁汉诸军事开地千里梁人侵轶徐兖以峦都督东讨诸军事破梁军于宿豫

  豫州人白早生杀刺史以城入梁诏峦讨之兵至悬瓠斩早生迁殿中尚书加抚军将军卒于官谥

  文定峦才兼文武朝野瞻望上下悼惜之邢晏峦弟博涉经史官至沧州刺史晏笃于义让初

  为南兖州例得一子释褐乃启其孤弟子子慎为朝请后为沧州复启其孤兄子昕为府主簿而其

  子并未从宦世人以此多之信都芳河闲人少明算术兼有巧思尝云算历元妙机巧精

  微每一沈思不闻雷霆之声其用心如此所撰注勾股史宗乐书遁甲经四术周髀宗之属甚多

  ︹北齐︺邢邵峦族弟十岁能属文聪明强记日诵万馀言孝昌初为著作佐郎累迁太常寺

  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时顿居三职并是文学之首当时荣之授特进卒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晚年

  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谘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与济阴温子昇为文字之

  冠世谓之温刑魏收虽天才艳发而年在二公之后故子㫒死后方称魏邢焉权会鄚县人志

  尚沈雅动遵礼则少受郑易妙尽幽微诗书三礼文义该洽兼明风角仕齐历国子博士参掌虽繁

   教授不阙临机答难酬报如响为诸儒所推邢峙鄚县人通三礼左氏春秋仕齐为国子助

   教以经入授皇太子峙方正纯厚有儒者风厨宰进太子食菜有邪蒿峙令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

   名非殿下宜食文宣闻而嘉之累迁清河太守︹周︺李棠蓨县人祖伯贵魏宣武时官至鲁郡

   守有孝行居父丧哀毁过礼遂以毁卒棠幼孤好学有志操西魏末为车骑大将散骑常侍尉迟迥

   伐蜀棠应募先使喻之既入成都萧㧑问迥军中委曲棠不对㧑乃苦辱之棠曰我有死而巳义不

   为尔移志也遂害之熊安生阜城人博通五经专以三礼教授弟子以远方至者千馀人仕

   齐为国子博士时后周既行周礼有宿疑数十条莫能辨天和三年尹公正使齐与齐人语及周礼

   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置宾馆一一演说究其根本公正嗟服还具言之武帝帝大钦重之及入邺

   首幸其第引与同坐给安车入朝敕令参议五礼拜露门博士安生学为儒宗若刘焯刘炫皆其门

   人所著周礼礼记孝经义疏并行于世黎景熙鄚县人少以孝行闻从祖广精字义楷篆

   景熙传习之有书千馀卷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周文徴入关令正定古今文字大统末拜著

   作佐郎勤于所职著述不怠保定三年盛营宫室春夏大旱景熙上封事力谏上嘉之仕终仪同三

   ︹隋︺杨庆河闲人祖元父刚并以至孝知名庆颇涉书记郡察孝廉以侍养不赴母疾不

   解襟带者七旬及居母丧哀毁骨立负土成坟齐文宣表其门闾赐帛粟隋高祖受禅授平阳太守

   公孙景茂阜城人博涉经史仕魏为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大理正有能

   名开皇初诏徴入朝访以政术迁息州刺史历伊州道州仁寿中复拜淄州刺史前后历职皆有德

   政称为良牧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高颎

   人周时以平齐功拜开府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封勃海郡公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

   史三军皆取断于颎陈平加上柱国进爵齐国公后为炀帝所诛颎有文武大略明达政务及𫎇任

   寄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已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皆颎所荐各尽其用为一代名

   臣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论者以为真宰相张煚鄚县人父羡少好学多所通涉

   当世推重仕周终司成中大夫典国史煚好学有父风隋高祖受禅拜尚书右丞丁父忧柴毁骨立

   累迁民部尚书煚性和厚有识度甚有时誉后拜冀州刺史称为良二千石高劢蓨县人齐

   清河王岳之子性刚直有才干斛律明月每有征伐引之为副高祖为丞相甚器之开皇七年上取

   陈五䇿及大举伐陈以劢为行军总管下江州以功拜上开府卢大翼河闲人七岁诣学日

   诵数千言号神童尤善占候算历之术前后所言皆中隐于白鹿山张胄元蓨县人博学多

   通尤精术数高祖时徴授云骑尉直太史参议律历事胄元所推步甚精密由是擢拜太史令

   炫景城人少聪敏与信都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炫眸子精明视日不眩强记默识左画方右

   画圆○诵目数耳听五官并举无有遗失周时奉敕与著作郎王邵同修国史虽遍三省竟不得官

   开皇之末朝野皆以辽东为意炫谓不可伐作抚夷论以讽炀帝即位牛宏引炫修律令诸郡置学

   官及流外给廪皆发自炫授太学博士后归乡里以教授为业卒后其门人谥曰宣德先生著论语

   述义春秋攻昧五经正名孝经春秋尚书毛诗述义等书并行于世刘善经河闲人博物洽

   闻尤善词笔历著作佐郎太子舍人著酬德传诸刘谱四声指归行于世︹唐︺李纲蓨县人少

   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坐其罪纲矢死无挠辞宪诛故吏奔匿纲

   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频谏太子不听固请老解尚书贞观四

   年复为少师以足疾赐步舆乘至阁问以政事卒谥曰贞高俭劢子敏惠有度量观书一见辄

   诵敏于占对秦王领雍州牧荐为治中亲重之累官吏部尚书封许国公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

   用人无不当者太宗即位迁尚书右仆射卒赠司徒谥文献俭凡有献纳缙绅属目奏议辄焚其稿

   家人无见者子履行居母丧毁甚太宗谕使强食尚东阳公主官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高冯

   蓨县人居母丧以孝闻贞观初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要转中书舍人列上五事帝称善进太子

   右庶子数上书言得失辞极切至帝赐锺乳一剂曰尔进药石之言朕以药石相报后为吏部侍郎

   善铨序人物赐以金背镜一况其清鉴迁中书令进爵蓨县公卒谥曰宪张士衡乐寿人尢

   岁居母丧哀慕过礼博士刘轨思奇之授以诗礼又从熊安生刘焯等受经贯知大义仕隋为馀杭

   令以老还家大业时诸儒废学唐兴士衡复教授乡里太子承乾慕风迎至谒太宗洛阳宫赐之食

   擢崇贤馆学士数规太子过失不能用太子废罢归乡里士衡以礼教诸生当时永平贾公彦赵李

   元植皆以经学显李安静网之孙兄安仁永徽中为太子左庶子太子忠废还邸僚属奔

   散独安仁泣拜而去安静天授中为右卫将军武氏革命群臣皆劝进安静独无所请及收系狱来

   俊臣问状安静曰正以我唐旧臣杀之可也俊臣诬杀之会昌中赠太子少师自纲五世同居安仁

   安静复以义烈闻世称李氏不衰袁恕已东光人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与诛二

   张又从相王统南牙兵备非常以功加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将作少匠杨务廉

   者以工巧进恕已恐其启游娱侈丽之渐力请于中宗斥之拜中书令特进南阳郡王罢政事后流

   环州武三思遣周利杀之谥贞烈王晙景城人少孤好学擢明经第历殿中侍御史景龙末

   除桂川都督州人刻石颂德进陇右群牧使吐蕃宼临洮率所部迎击大败之进并州都督长史讨

   突厥有功迁朔方行军大总管封清源公累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充朔方军节度大使卒

   赠尚书左丞相谥曰忠烈晙气貌伟特时谓熊虎相感慕节𰚾有古人风其接下肃壹吏人畏爱始

   二张之诬魏元忠晙独上疏申治卒后信安王祎讨奚于幽州告捷言战时咸见晙与部将麾赴敌

   帝乃遣使祭晙庙进诸子官刘长卿河闲人开元闲进士官至随州刺史有诗集十卷行

   邢君牙乐寿人少从军以战功历果毅折冲郎将代宗时以扈从功累封河闲郡公德

   宗出奉天李晟率君牙倍道赴难晟入朝代为凤翔节度使吐蕃岁犯边君牙劝耕讲战以为备戎

   不能侵卒赠司空袁高恕巳孙少慷慨有节尚擢进士第累迁给事中德宗将起卢杞为饶

   州刺史高当草诏见宰相言不可别命舍人作诏诏岀高执不下奏曰杞为相诬下罔上使陛下越

   在草莽群臣愿食其肉陛下赦不诛止贬新州今复拜刺史诚失天下望又力争帝前请前死翌日

   帝遣使慰高曰卿言切至已如奏宪宗时赠礼部尚书高瑀蓨县人少沈𮟏喜言兵释褐右

   金吾胄曹参军迁陈蔡二州刺史宰相裴度韦处厚以瑀治陈蔡素有状乃拜忠武节度使瑀宽和

   所至称治士人怀之高重俭五世孙以明经中第敬宗慎置侍讲学士重以𥳑厚惇正与选再

   擢国子祭酒文宗好左氏春秋命分列国各为书成四十篇与郑覃刊定九经于石出为鄂岳观察

   使以美政𬒳褒卒赠少保封敖蓨县人元和中进士为李德𥙿所器累官翰林学士属辞赡敏

   语切而理胜武宗使作诏慰边将曰伤居尔体痛在朕躬帝善其辞赐以宫锦大中时历平卢兴元

   节度使平寇有功仕终尚书右仆射张濬河闲人以处士荐为度支员外郎黄巢乱僖宗召拜

   谏议大夫王铎奏署都统判官时王敬武在平卢累召不肯应濬往说之责以君臣大分敬武即引

  军从濬而西贼平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干寕中以左仆射致仕刘季述乱濬徒步入洛泣谕张

  全义谋王室之难朱全忠胁昭宗东迁畏濬构他镇兵使全义杀之︹宋︺李罕澄阜城人七

  世同居汉乾祐三年诏改乡里名及旌其门闾太平兴国六年长史以汉赐诏书来上复旌表之

  卢怀忠河闲人少有膂力善骑射周显德初监沂州军以所部破海州功居多郎州军乱宋

  太祖遣怀忠使荆南还奏曰继冲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而民苦暴敛观其形势日

  不暇给即以怀忠为前军步都监荆湖平以功迁内酒坊使王继升阜城人性谨愿太宗

  藩邸时信任之即位累迁泉州兵马都监诗平游洋洞民召领诸道水陆发运事号为称职子昭远

  形质魁伟有膂力从征太原为流矢所中血渍甲缕战益急历官知天雄军卒谥惠和杨嗣

  瀛州人兄信官殿前都指挥使善部分士年嗣累迁保州团练使时杨延昭方为刺史嗣言尝与延

  昭为同官骤居其上不可愿守旧官帝嘉其让乃迁延昭官嗣与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时谓

  之二高珪鄚州人八世同居真宗时旌表蠲其课调刘摰东光人嘉祐中擢甲科累

  迁监察御史里行未及陛对即奏论数事及入见神宗问卿从学王安石耶安石极称卿器识对曰

  臣东北人少孤独学不识安石也上疏言君子小人之分又论率钱助役有十害安石使曽布作十

  难以诘之且劾摰欺诞怀向背摰即条对所难以伸其说复上疏极言青苗均输助役之害谪监衡

  州盐仓哲宗时召为侍御史疏论蔡确章惇过恶皆罢去又请免常平免役法引朱光庭王岩叟为

  言官累拜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摰性峭直有气节通达明锐触机辄发不为利怵威诱自初辅政

  至为相修严宪法辨别邪正勇于去恶竟为朋䜛奇中贬死新州绍兴初赠少师谥忠肃龚夬

  瀛州人第进士徽宗时累官殿中侍御史始上殿即抗疏请辨忠邪时章惇蔡卞用事夬首论其恶

  又论蔡京奸罪于是三人者皆去后编管房州绍兴中赠右谏议弟大壮亦有重名夬尝称为畏友

  张悫乐夀人元祐进士累迁计度都转运使高宗时为兵马大元帅募兵勤王悫飞挽踵道建

  议即元帅府印给盐钞以便商旅不阅旬得缗钱五十万以佐军高宗器重之权知北京留守官至

  中书侍郎卒谥忠穆悫在朝谔谔有大臣节帝每念之谓悫谋国尽忠遇事敢谏古之遗直也︹辽︺

  刘景河闲人好学能文初为翰林学士屡直谏不听景宗即位以景忠实迁尚书宣政殿学士

  上方欲倚用书其笏曰刘景可为宰相历武定开远二军节度使致仕子慎行为北府宰相时上多

  即宴饮行诛赏慎行谏止之︹金︺许安仁交河人幼孤能自刻苦读书善属文登大定进

  士历翰林院修撰同知制诰贾铉路伯建荐其守道端悫立已纯正超授礼部郎中兼左补阙明昌

  四年上将幸景明宫安仁与同列疏谏遂罢幸出为泽州刺史作无隐论十篇上之升汾阳军节度

  使致仕卒谥文𥳑许古安仁子明昌中词赋进士贞祐初拜监察御史宣宗迁汴信任丞相

  高琪无恢复之谋古上疏直言诏付尚书省累迁右司谏兼侍御史数上疏言时事时称其直哀宗

  时以左司谏致仕刘完素河闲人尝遇异人陈先生饮以酒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

  之者乃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著素问元机原病式特举二百八十四字

  注二万馀言自号通元处士︹明︺道同河闲人洪武初荐授太常寺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

  性刚毅军卫非礼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安永嘉侯朱亮祖至数撼同同不为动亮祖兄弟怙势为奸

  同按治之布政使徐本雅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本欲急得医遣卒来语令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

  亦效永嘉侯耶卒为亮祖构陷死同器宇魁岸奉母备甘旨与妻子同粗粝其峭直出于天性既死

  县民悼惜之刘敏肃寕人洪武初举孝廉为中书吏常暮以小车市芦龙江关旦载归而后

  入治事妻织芦为席鬻以奉母或瞷亡以绩帛瓦器遗其家者敏悬于梁后遗者复来卒还之为楚

  相府录事中书以没官女妇给文臣家众劝其请给以事母敏辞曰事母乃子妇事何预他人及省

  臣败吏多坐诛敏独无所预帝贤之擢工部侍郎改刑部出为徽州府同知有惠政卒于官

  大节任邱人天顺进士历御史出按畿辅宼掠永平中官漫言追击出境大节劾其罔再按湖

   广因地震疏陈时政缺失八事辞甚切忤宪宗意左迁鹤庆推官累官浙江山东按察使并著政声

   大节素矜名检薄嗜好仕宦三十年始终一操黄文任邱人生四岁父经商出越四十馀年不

   归文既以诸生贡入国学询知父在邓州奔赴遍访得之迎归与母完聚孝养备至天顺中旌表

   周东阜城人成化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命勘事陜西寘𫔍之变殉节死孙博景州人成

   化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疏论汪直设西厂擅作威福直大怒召博厉声诟之博不为屈官终山西佥

   李旦献县人成化进士授刑部主事因星变上陈十事曰正君心亲宗室制宦官惜名器

   绝珍玩别贤否抚流移恤畿甸整边防纳诤谏言并切直忤旨贬镇远通判未几卒马中锡

   故城人父伟为唐府长史以直谏忤王械送京师中锡方幼奔诉讼𡨚父竟得白成化中登进士授

   刑科给事中万贵妃弟通骄横再疏论列两𬒳杖嘉祥公主侵畿内民田勘还之民又劾太监汪

   直直怒使人诇之无所得乃止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辽东入为兵部侍郎忤刘瑾勒致仕寻

   斥为民瑾死起抚大同中锡居官廉所至革弊任正德六年大盗刘六等起以中锡为右都御史

   统禁兵南征下令招抚贼益𬒳逮死于狱后追复原官张玮景州人成化进士擢御史宏治

   时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寕夏有威名生平端谨自守不置生产终漕运总督屈伸任邱人成

   化进士授给事中宏治时湖广大饥请遣大臣发廪蠲逋减田租平𡨚狱黜贪残罢不急役弛山泽

   禁帝即付抚按行之时帝视朝颇晏塞上数有警伸请帝励精庶政又劝时御便殿延见群臣帝嘉

   纳焉伸在谏垣久识大体守正议侃直不阿未及迁而卒廖纪东光人宏治进士嘉靖初历官

   吏部尚书光禄署丞何渊请建世室祀献帝纪执不可复抗疏争之议竟寝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勋

   救马永谪官纪从容为言有本得无谪卒赠太保谥僖靖杜蕙任邱人正德进士历丽江府同

   知天性孝友四世同居父丧庐墓三年母年九十九得疾蕙年八十二侍奉不懈殁亦庐墓三年卒

   年九十七刘元震任邱人隆庆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神宗时历国子祭酒检束诸生置旌

   善纪过二簿示惩劝因进诗经注疏规讽切至帝嘉纳之累迁吏部侍郎掌詹事府以三殿灾疏言

   宜懋建元子和协天人不报性至孝得父母书必南向顿首而后启以母年近百岁乞养亲归卒赠

   吏部尚书谥文庄弟元霖万历进士累官工部尚书时大工繁兴元霖尽瘁拮据耗蠧为清卒赠太

   子太余继登交河人万历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进右中允充日讲官以讲筵久辍侍

   臣无所纳忠与同官冯琦进通鉴讲义傅以时政阙失历礼部侍郎摄部事请罢一切诛求开采之

   害民者又请躬祀郊庙册立元子停矿税中官皆不省继登自署部事请元子册立冠婚疏累上不

   得请郁郁成疾连章乞休不许卒于官谥文恪继登朴直慎密寡言笑当大事言议侃侃居家廉约

   病革时拥粗布衾羊毳覆足而已李桢宁任邱人万历进士历官山西按察使罢归任邱

   被围佐知县白慧元城守及城破率家众格斗身中数槊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

   贾太初河闲人崇祯进士授襄阳知县罢归十五年 大兵破城太初死之 本朝干

  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范景文吴桥人幼负器识登万历进士授东昌推官用治行

  高等擢吏部主事历文选司郎中魏忠贤魏广微用事景文虽与同乡不一诣其门亦不附东林孤

  立行意而巳视事未弥月谢病去崇祯初累官南京兵部尚书屡遣兵戍池河浦口援庐州扼滁阳

  有警辄发节制精明熊文灿之抚张献忠景文极言献忠叵测卒如其言杨嗣昌夺情辅政黄道周

  等交谏𫉬罪景文论救亦削籍十六年起工部尚书寻兼东阁大学士李自成渐逼有请帝南幸者

  命集议阁中景文曰固结人心坚守待援此外非臣所知都城陷赴双塔寺旁古井死 本朝顺治

  九年赐谥文忠 孟 兆样交河人天启进士崇祯中累官刑部右侍郎贼簿都城诏

  大臣分守兆祥驻正阳门城陷或劝兆祥还邸厉声曰社稷已覆吾将安之仰天号恸冠带望阙拜

  遂自经死子章明甫成进士兆祥语之曰我大臣当死汝未就职可去对曰人生大节惟君与父君

  父死臣子何生焉亦投缳死兆祥妻吕氏章明妻王氏亦同日缢死 本朝顺治九年   赐兆

  祥谥忠靖章明谥贞孝

 ︹本朝︺曲良贵献县人贡生知陕西兴不州顺治三年叛贼孙守法纠流贼刘二虎等围州城

  良贵率众捍御贼攻两月不克而城内粮尽援绝奸民内应启门纳贼良贵骂贼死   诏赠布

  政司参议刘三章景州人顺治进士知山西怀仁县姜瓖之乱撄城捍卫城赖以全累擢福

  建漳南道佥事值凶寇乱三章勒兵剿捕以计擒其渠帅馀党悉平转江南兵备副使卒入祀乡贤

  左敬祖河闲人顺治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左副都御史博通六籍尤精于

  易著有易经抄训理学真传卒入祀乡贤祠白惺涵河闲人性至孝大兵破河闲与其

  父皆被执将就戮惺涵解衣请代父死情辞哀切军中义之得俱释去登顺治进士官至吏部考功

  李仪古河闲人父天叙官平凉府通判有靖寇功仪古登顺治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累官内宏文院侍读学士文章品诣为一时景仰卒入祀乡贤祠马之东光人少居父

  丧庐墓三年登顺治进士授行人累官陕西提学佥事精明严正请托不行卒入祀乡贤祠

  廷赞族兄顺治进士知宜都县时流氛未靖廷赞训练乡勇多方捍御民赖安堵在任数

  年田畴大辟地无旷土民咸被其泽卒入祀乡贤祠贾锡颖景州人年十四时劫贼王小廷

  入其家父光彝祖母周伯父光显光祖俱遇害锡颖匿暗处得脱后二年里社为迎神会会者万人

  小廷以招抚为平人与焉锡颖伺之酒肆乘其酣饮持刀自后刺之洞胸即斩首割心赴父墓哭莫

  毕诣官自首有司义而释之时顺治八年窦豸吴桥人善骑射胆力过人顺治初土贼窃

  发游击梁某被围豸率壮士二十人驰援围遂解梁因言于有司使团练乡勇御贼贼不敢犯后大

  举来宼豸力战贼围之数里短兵格斗而死刘子正吴桥人顺治进士知山东邱县劝农

  兴学善政具举擢礼部主事卒入祀乡贤祠刘泽厚吴桥人年十五随母省外家于河南

  值流寇陷城负母而逃与贼格斗身被重创卒脱母于难登顺治进士知江安县有惠政会十三家

  馀党剽掠至县泽厚身督家丁近敌遂死于阵   诏赠按察使佥事张咸景州人诸生幼

  丧母常趋墓所号泣过者感叹家贫授徒养父体无全衣而亲极甘旨性廉介有乡人以屋宅值千

  金相赠者却勿受王琯交河人康熙进士知陜西保安县邑在万山中兵火之后居民稀少

  琯至教以开垦栽种不二年遂为乐土擢吏部主事出为云南参议分守永昌抚御诸酋威德兼著

  迁湖广提学副使屏绝苞苴振拔寒畯士绅立碑颂德琯力止之卒祀乡贤祠秘丕笈

  人康熙进士累官陜西提学佥事杜绝请托所拔皆名隽丕笈潜心理学著有诗书日抄卒入祀乡

  苏俊大交河人幼值父病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数月及长究心经籍以拔贡任赣州推

  官著有四书讲义卒入祀乡贤祠厐垲任邱人举人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出

  为福建建寕知府会浦城令以严苛激变邑人乘夜焚册局杀吏罢市令惧而逃垲闻兼程赴浦城

  集绅士明伦堂谕无生乱变遂定仅坐重罪一人流二人浦人感之立书院以祀未几告归垲涉猎

  经史工诗文所著有丛碧山房集王兰生交河人性纯孝嗜程朱之学康熙五十一年

  荐为 内廷校书   赐举人及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刑部侍郎荐举无私刑狱能察卒

  入祀乡贤祠哈元生河闲人由行伍洊擢守备雍正二年随剿贵州狆家苗乌𫎇土知府

  禄万锺扰东川其党陇庆侯助逆元生与四川兵协剿贼据险拒元生冒矢石奋攻克之六年剿米

  贴苗陆氏破险设伏捣其巢又会剿助陆氏之雷波土司杨明义累迁副将八年乌𫎇复叛元生击

  破贼数万躏贼营八十馀直抵乌𫎇捷   闻赏银万两旋擢云贵提督缘事革职寻   赏

  副将衔卒赠总兵子尚德随元生至云南授千总乌蒙赍疏奏捷升游击尚德屡著劳绩苗人闻风

  畏惧洊擢古州镇总兵缘事革职复   赏副将衔边连宝任邱人贡生乾隆元年

  举博学鸿词十四年复荐经学辞不赴所著有随园集哈攀龙河闲人乾隆武进士授头

  等侍卫洊升漳州镇总兵十三年统兵由美卧沟攻取撒卧山大松林噶达等寨分兵进剿马沟右

  梁下营旋往金川军营署松潘镇总兵拔石卡一杀番贼数千擢湖广提督调贵州二十五年卒于

  哈国兴攀龙子乾隆武进士授三等侍卫洊升云南参将三十一年缅甸匪目召散等

  据孟良肆扰国兴督战有功历擢云南提督三十七年官兵进讨小金川国兴奋勇出力   命

  为参赞大臣随大军克明郭宗焚贼经楼整兵进取果尔乌谷山麓直压美诺贼巢又随大军攻克

  布朗郭宗僧桑格遁大兵直抵木达僧桑格之父泽旺出降小金川底定国兴旋病卒   诏赠

  太子太保谥壮武   命图形 紫光阁子文虎荫授守备擢陜西都司三十八年于木果木阵

  亡入祀昭忠祠王之锐河闲人少志学以躬行为务兄暴于行父母殁尽据遗产摈之锐于

  外无怨色安溪李光地视学畿辅深赏之授以河洛算数音韵之学以选贡入都历官国子助教性

  耿介恬退好施与乾隆十七年   上询国子耆学祭酒以三人上之锐与焉   召见病不

  能行明年卒于家年七十有九纪昀献县人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擢礼部尚书恊办

  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谥文达盷学问淹通词章敏捷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昀充纂修官

  旋为总办搜辑永乐大典中逸篇坠𥳑及海内秘笈书万馀部釐其应刊应钞应存者依经史子集

  部分类聚撮其大凡列成总目为提要二百卷又奉   敕辑𥳑明书目一编五十七年奏请乡

  会试春秋题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谷乐之说罢胡安国传不用所纂辑如热河志历代职官

  表河源纪略八旗通志曁方略会典三通诸馆咸总其事焉徐岱任邱人七世同居雍睦无

  闲乾隆年闲 旌管辉灿吴桥人嘉庆元年任湖北竹山营把总于竹山县击贼阵亡事

     闻议恤如例杨基鹏景州人武举嘉庆元年以赵州汛千总随剿湖北贼匪于江坎

  二道阵亡事 闻议恤如例

 ︹流寓︺︹宋︺王伦莘县人建炎初选能专对者以伦光大金通问使往来议和不决最后金迁之

  河闲遂不复遣居六年金欲以为平湾三路都转运使伦曰奉命而来非降也金益胁以威遣使来

  趋伦拒益力金缢杀之家铉翁眉州人宋末官佥书枢密院事使元被留宋亡旦夕哭泣

  元欲官之不受改馆河闲以春秋教授弟子数为诸生谈宋室遗事或流涕太息元成宗时始放还

 ︹列女︺︹南北朝︺︹魏︺封卓妻刘氏蓨县人成婚一夕卓官于京师后以事伏法氏

  得凶闻一恸而绝︹唐︺高叡妻秦氏河闲人叡为妫州刺史为默啜所攻州陷叡仰

  药不死默啜示以宝带异𫀆曰降我赐尔官不降且死叡视秦秦曰君受天子恩当以死报贼一品

  官亦安足荣自是皆睻目不语默啜知不可屈并杀之殷保晦妻封氏封敖孙也

  名绚能文章草隶保晦历校书郎黄巢入长安共匿兰陵里明日保晦逃贼悦封色欲取之固拒诱

  说万词不答贼怒曰从我生不然膏我剑封骂曰我守正而死犹生也终不辱遂遇害︹宋︺王

  昭远祖母郭氏阜城人初郭常对昭远母指昭远曰此儿有贵相他日必至公侯指

  昭懿曰此儿俸钱过二万不能胜矣后果如其言︹元︺孙氏女河闲人父病癞十年女祷

  于天愿以身代且吮其脓血旬月而愈︹明︺陈氏刘氏李氏吕氏陈氏

  女俱献县人居单桥陈氏邱希岳妻同弟希嵩妻刘氏希华妻李氏又陈氏妹四姐及弟陈献妻

  吕氏俱为流贼所掠五人义不受辱相率投水死知县杜珝奏旌其门曰单桥五节曹氏女

  阜城人曹端女名春桃正德六年流寇陷城𬒳𫉬女即投水死贼急援之迫令更衣女怒骂贼忿乱

  锉之而死时年十五嘉靖十三年知县刘良卿立祠祀之温氏女交河人正德闲依伯母刘

  避流贼难贼见女欲犯之女怒骂贼缚女马上女投地不得遂奋身抉贼一目眼睛突出贼痛甚截

  女十指碎其尸而去赵见妻陈氏吴桥人正德闲流贼刘七掠其家见氏欲犯之氏怒

  骂众贼强逼氏骂愈厉贼怒支解之刘氏女故城人刘钺女名若兰尝纳采某姓某家贫避

  地远去十馀年不相闻𨱆亦贫甚富室欲聘之女即自缢于室母奔救得免开谕百端终不听仍闭

  门自缢死王光忠妻杨氏河闲人崇祯末河闲城破泣语光忠曰妾甘一死以绝君

  念遂投井死

 ︹本朝︺李文秀妻陈氏河闲人顺治五年土寇乱执氏欲污大骂不从贼怒鞭其背挟

  之上马以头触地骂愈厉贼刃之同县许养元妻孙氏为贼所掠骂不绝口贼抽刀洞其腹死

  清涟妻王氏河闲人家贫事姑甚孝姑病会兵变家人争走匿氏独不肯曰姑在床褥

  正须奉侍奈何为自全计兵至欲害之具以实告兵环顾嗟异悉散去姑殁日夕哭泣遂至失明同

  县宋登妻许氏奉姑避兵姑被执氏求以身代众怜其孝舍之去孙保邦妻尤氏早寡负姑𢹂子避

  乱海滨备历艰苦茹糠籺终身梁孟冬妻李氏河闲人夫亡抚孤子臣娶妇郝氏臣

  早卒郝抚子朝相娶吴氏朝相又卒吴又抚子禹甸一门三世俱以节著范海妻窦氏

  河闲人遇强暴方应奎逼之氏执杖以拒奎奎夺其杖强逼不已乃挥菜刀砍其头奎怒拾砖击氏

  脑裂而死许宗礼妻王氏河闲人早寡家贫孝亲抚孤守节至九十岁同县许明贵

  妻张氏亦早寡事姑甚孝守节至八十六岁徐维福妻陈氏河闲人夫死母逼之

  嫁氏自经柩侧越数日入殓容貌如生同县王汝砺妻蔡氏夫亡誓不独生不食而死张允

  孚妻刘氏河闲人允孚贫教授在外死遗子兰生在襁褓姑老且病氏养姑鞠子备历艰

  苦及姑殁泣曰曩所以不死者以老姑稚子耳今姑死子长吾更何求遂不食死周文学

  妻李氏河闲人遇暴不从被杀康熙年闲 旌王廷栋妻彭氏阜城人早

  寡守节至九十三岁康熙年闲 旌杨国栋妻郑氏肃寕人遇暴不从康熙年闲

  董万财女交河人年十五为强暴逼污不从被杀同县赵二妻曹氏均康熙年闲

  陈利常妻陈氏寕津人遇暴不从被害同县烈妇王成贵妻贾氏均康熙年闲

  马超妻李氏东光人守正捐躯康熙年闲 旌傅氏女肃寕人守正捐

  躯雍正年闲 旌赵兴妻阎氏交河人遇暴不从被害同县席进妻刘氏均雍正年

   刘 士处妻刘氏寕津人遇暴不从被杀雍正年闲 旌李嬴妻

  缴氏河闲人夫亡翁姑怜其少劝之改适氏啮指自誓抚二孤成立同县烈妇徐大黒妻孙氏

  节妇左印恂妻刘氏徐勤学妻全氏齐邦畿妻纪氏李元馨妻朱氏白柔惠妻刘氏董之久妻高氏

  杨希贤妻卢氏张复礼妻李氏陈玉龙妻薛氏李若麟妻左氏范九思妻梁氏张若行妻左氏林正

  之妻生氏丁铎妻李氏刘国聪妻董氏方敏政妻岳氏张绍宗妻章氏高进妻马氏孟辉妻孟氏冀

  北英妻赵氏曹果妻高氏左湛妻刘氏马朝凤妻邓氏曹三兴妻许氏吴名世妻金氏郭梓妻边氏

  袁良士妻董氏李朝钦妻葛氏均乾隆年闲 旌卢琦妻田氏献县人琦为诸生早

  亡无子氏矢志守节孝事翁姑抚嗣成立同县烈葛朴姐烈妇刘永妻齐氏节妇倪迈方妻刘氏

  卢镳妻李氏蔡士瑾妻牛氏王立业妾郝氏樊琨妻李氏陈翼妻王氏戈全伦妾窦氏孙之玉妻郑

  氏刘九荣妻鲁氏李钦妻梁氏赵崑璧继妻孔氏王受爵妻董氏孔毓英妻黄氏刘远清妻马氏卢

   林妻苏氏马璜妻牛氏冯国志妻赵氏刘永昌妻李氏均乾隆年闲 旌路清妻傅氏

   阜城人夫亡守节同县周绍宗妻袁氏王朝枉妻吴氏均乾隆年闲 旌刘企基妻杨

   氏肃寕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泽仁妻葛氏张永爵妻刘氏均乾隆年闲 旌厐伸妻

   王氏任邱人夫亡或劝之改适氏泣曰夫死翁亡予又他去其如孀姑弱子何遂矢志终身同

   县烈女籍氏女郭三姐节妇宗之铸妻何氏崔维基妻李氏张桂𬓲妻卢氏冬之桧妻韩氏高质照

   妻边氏郭怀仁妻边氏赵云汉妻标氏李易林妻祖氏均乾隆年闲 旌马中嗣妻陈

   氏交河人夫亡无子父母欲令他适氏哀泣自誓抚侄为嗣以终其志同县节妇于愉妻及氏秦

   忻妻李氏李燿妻刘氏尚承命妻郭氏吴奉钦妻申氏陈谦妻赵氏苏𬭸妻王氏及焯妻王氏傅念

   祖妻苏氏孟起鲲妻王氏关钧妻苏氏及奎妻金氏烈妇安秀妻郭氏傅文学妻高氏均乾隆年闲

   战毫祖妻刘氏寕津人夫亡事翁姑尽礼抚遗孤成名同县节妇宋宾王妻向

  氏常有妻程氏战绍祖妻王氏张成杰妻王氏王棫朴妻尤氏宋兰韵妻范氏魏致中妻郭氏李廷

  楫妻范氏均干隆年闲 旌倪德妻李氏景州人夫亡姑病氏终身茹蔬祷延姑寿

  姑病全愈咸称其孝感同州节妇倪廷瑊妻魏氏徐镜妻张氏赵淮妻张氏曹猷妻萧氏刘培妻张

  氏梁景贤妻吴氏德宏妻张氏张淑程妻胡氏莫廷楷妻苏氏王廷坫妻李氏李景智妻刘氏均干

  隆年闲 旌谷源浩妻孟氏吴桥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季崇标妻刘氏季辉妻

  祝氏祝尚志妻杜氏姜董妻方氏焦维美妻孙氏谢子颖妻马氏王仑妻石氏何文章妻祁氏王勭

  妻赵氏杨粤梅妻张氏张世琯妻赵氏齐瑄妻陈氏王妻祝氏梁国楹妻张氏王实栗妻谢氏徐

  子直妻郝氏周云侣妻李氏贞女祁氏女均乾隆年闲 旌马钥妻王氏东光人夫

  亡无子或劝其改适氏翦发以自矢抚嗣成立同县烈妇朱自明妻陈氏节妇孙元中妻李氏马念

  慈妻曲氏周干妻霍氏马显妻夏氏张士立妻王氏林欣望妻马氏马居仁妻孙氏马慰妻杜氏陈

  朝用妻庄氏于英会妻刘氏王印妻赵氏张超凡妻刘氏马雯妻霍氏毕永年妻庄氏王世芳妻马

  氏赵兆凤妻张氏庄舒妻吴氏姜淮妻张氏霍万锺妾姜氏蔡玉密妻邱氏路云峨妻侯氏刘彬妻

  董氏于其缙妻马氏贞女王氏均乾隆年闲 旌马入朝妻刘氏故城人夫亡守

  节同县节妇牟煜妻吴氏马廷惠妻沈氏贾玉韺妻卢氏吴璠妾姚氏均乾隆年闲 旌裘杞

  妻张氏河闲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琇妻夏氏董瑞生妻王氏李灼妻王氏李迓衡妻宗

  氏张泽远妻刘氏贾化龙妻韩氏石成玉妻祁氏刘义妻高氏烈妇谢云龙妻赵氏烈女何芝姐马

  德成女均嘉庆年闲 旌李氏女拴姐献县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女朱钦姐宋大法女

  节妇纪陛周妻张氏纪中宝继妻卢氏王曰劻妻许氏王邦翰妻穆氏陈大林妻王氏李师尹妻张

  氏纪琳妻李氏纪汝嶙妻李氏均嘉庆年闲 旌多中规妻汲氏阜城人夫亡守

  节同县节妇梁云龙妻王氏烈妇多米氏均嘉庆年闲 旌赵林妻韩氏肃寕人守

  正捐躯同县节妇王永泰妻滑氏边范氏均嘉庆年闲 旌舒其纶妻梁氏

  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耿许氏耿李氏贾富妻吴氏顾其林妻王氏烈女张四姐节妇刘廷璐妻周

  氏均嘉庆年闲 旌赵希曾女赵氏交河人守正捐躯嘉庆年闲 旌曹思

  忠妻班氏寕津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战耘书妻王氏均嘉庆年闲 旌王良梅

  妻逍氏景州人夫亡守节同州节妇张凤诏妻吴氏马德深妻吕氏戈𪻐妻张氏韩振邦

  刘氏裴鏳妻吴氏烈妇马元英妻朱氏聂张氏均嘉庆年闲 旌刘自强妻申氏

  吴桥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李张氏节妇范喆妻梁氏祝德峻妻张氏均嘉庆年闲 旌吴氏

  女住姐东光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王进孝妻邢氏曹幅贵妻王氏郭文成妻赵氏胡维妻

  王氏烈女徐文姐王大姐均嘉庆年闲 旌刘汝翼妻秘氏故城人夫亡守节嘉

  庆年闲 旌

 ︹仙释︺︹汉︺元俗居河闲数百年饵巴豆云母卖药都市河闲王患瘕服之下蛇十馀头问其故

  俗曰此六世馀殃非王所招也王家老舍人言父世巳见俗俗行日中无影验之果然王欲妻以女

  夜亡去后人常见于恒山中︹唐︺俞灵璝河闲人入衡山九真观修道十馀年南岳赤君

  授以回风术行之二十年能坐见天下事如在掌中然自晦不为异后入九疑山仙去

 ︹土产︺黍府志黍之美者曰耙齿金穗青而长者曰罗裙带府志故城出善面者细若线

  绢唐书地理志瀛州莫州土贡旧志东光绢明代颇为人所称府志寕津种棉者几半岁

  无大水其利倍入寰宇记瀛州产府志出斜文布土布又景州龙华镇所出洁白细好比于

  席帽府志河闲出席帽密致精好价值颇高又出柳箕斗之类唐时土贡柳箱是其遗业

  唐书地理志景州土贡苇簟寰宇记定远军土产水葱席茅簟金史地理志河闲府产蔺

  席府志产葱荐蒲席又产芦花被蒲花褥寰宇记瀛州产蔓荆子莫州产苁蓉金史地理志河

   闲府产香附子旧志府界产桃甚大虽熟不红味美肃寕县者尤佳府志云肃寕人种桃为业

   如艺稼然其佳者曰淋水桃又有密桃自树落之行未及三里即破味尤甘美深州亦产桃或谓胜

   于肃香梨交河县出府志云人谓之交梨其味香脆业者如肃寕之种桃亦产𬃷小而甘

   干之以充笾实频婆果 文官果 莲 芹菜 菘菜

   府志河闲民多牧羊者谓之瀛羊言城北郊有瀛水以饮羊则肥而不膻府志地多

   兔唐书地理志河闲岁贡兔皮盖取为笔材金史地理志府产干鱼明志河闲任邱二县出

   鱼 按河闲为古兖州地桑土既蚕列于禹贡唐宋时河闲贡绢贡丝莫州贡棉近来东光阜城诸

   县虽有绢而皆不中衣服仅堪以饰屏笥故凡旧志所列丝棉等物及寰宇记载瀛莫产人薓概不

   可以为今之土产谨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