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十八至三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四至二十七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十八至三十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三十一至三十四

 大清一统志

  正定府

  古迹东垣故城在正定县南史记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东垣又苏秦说燕曰赵

   之攻燕也不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张守节史记正义东垣赵之东邑在真定县南八里

   汉书高帝纪十一年陈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卒骂上怒城降卒骂者斩之地理志真定

   县故东垣高帝十一年更名旧志东垣城秦汉以来县皆治此唐初移于今治又镇州牙城曰潭城

   欧阳修曰常山宫后有池亦曰北潭州之胜游帷此故名 按五代王镕馆李匡威于潭园沈存中

   梦谿笔谈海子园亦谓之潭园即北潭也常山故城在正定县西南八十里汉九门县地

   晋永和中慕容儁攻冉闵筑垒于此曰安乐垒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城北望安乐嘉其美名遂移郡

   治焉北齐复移郡治真定隋闲皇十六年分真定置常山县即古安乐垒也大业初复省入真定

   井陉故城在今井陉县北汉置县后汉至唐皆治此元和志县东南至恒州九十里宋熙

   寕六年省寻改置于天威军而故城废天威故城在井陉县东北五十里宋史地理志

   复置井陉县徙冶天威军即县治置军使隶真定府有天威军寨金史地理志威州天会七年以井

   陉县升陉山郡军后为刺史旧志元宪宗二年威州治洺水又徙井陉县治天长而此城废今谓

   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陉店今县治即古天长镇唐景福初李克用及义武帅王处存合兵

   攻成德帅王镕抜天长镇是也元移县治此石邑故城在获鹿县东南史记赵武灵王

   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又陈馀传赵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魏书地

   形志石邑县有石邑城括地志石邑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县东北至恒州二十里宋

   史地理志获鹿有石邑镇 按汉志井陉山在石邑西盖当井陉之口括地志在鹿泉县南是也元

   和志所记道里则在今获鹿之东北与括地志不同旧志谓晋隋时尝徙治今考寰宇记隋开皇三

   年移县于万夏邨迁治乃在是时然据魏收志则后魏时已非故治矣绵蔓故城

   鹿县北汉置县属真定国后汉建武初正定王刘杨与绵蔓贼交通光武遣耿纯诛之县寻废后汉

   书注故城在石邑县西北俗音讹谓之人文城 按人文当作民文盖避唐讳也乐阳故

   城在获鹿县东北汉地节二年封赵顷王子说为侯国属常山郡后汉省水经注绵蔓水东流迳

   乐阳县故城西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光武使邓禹铫期别攻真定宋子馀贼拔乐阳槀

   肥垒者也元氏故城在今元氏县西北本赵公子元封邑史记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

   后汉书更始封宗室刘歙为元氏王建武四年后从征彭宠生显宗于元氏章帝元和三年北巡

   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县舍正堂又祠显宗于始生堂复元氏七年徭役元和志县东南至赵州四

   十九里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此隋末为刘黑闼所破其后移于今所

   夀故城在今灵夀县西北汉书地理志灵夀县中山桓公居此史记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

   中山文侯封以灵夀汉置县后汉建武元年封邳彤为灵寿侯寰宇记旧县城在今县西北晋移于

   此今废城尚存县志灵寿故城在县西北十里今名灵夀邨栾城故城在栾城县南左

   传哀公四年齐伐晋取栾杜预注栾城在平棘县西北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在平棘县西北四十

   里 按又见赵州关县故城在栾城县北汉置县属常山郡后汉省后魏改置栾城于

   此水经注太白渠东南迳关县故城北魏书地形志乐城县太和十一年分平棘置治关城元和志

   县东南至赵州三十九里本汉关县寰宇记县在镇州南五十里县志故城在今县北十里董保邱

   元末兵毁明初移今治房山故城今平山县治即古嘉阳城也魏书地形志蒲吾县有

   嘉阳城元和志房山县东南至恒州八十里隋开皇十六年置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 按县

   志县西门外有西平州城相传昔尝置州于此未详蒲吾故城在平山县东南战国时曰

   番吾汉置县晋及后魏皆治此隋省入井陉战国䇿苏秦曰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

   郸之下史记赵王迁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战却之后汉书郡国志注蒲吾史记番吾也元和志蒲

   吾故城在房山县东二十里桑中故城在平山县东南汉置县属常山郡宣帝地节二

   年封赵顷王子广汉为侯国后汉省水经注桃水南迳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迳桑中故城北世谓

   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又谓之高功城南行唐故城在今行唐县北汉县

   本战国赵邑也史记赵惠文王八年城南行唐魏书地形志行唐县熙平中移治犊乾城旧志今县

   北三十里有行唐故城俗谓之故郡城置故郡社以后魏常置唐郡于此也安乡故城

   在晋州东汉置县属钜鹿郡后汉省临平故城在晋州东南汉置县属钜鹿郡后汉纪建

   武四年进幸临平即此寻废魏书地形志曲阳县有临平城章怀太子后汉书注临平故城在鼓城

   县东下曲阳故城在晋州西战国策全赵之时下曲阳为燕后汉书更始二年

   武驰赴信都北降下曲阳十三州志常山有上曲阳故此加下隋书地理志槀城后齐废下曲阳入

   焉括地志下曲阳故城在鼓城县西五里毋极故城在今无极县西魏书地形志中山郡

   毋极县二汉属晋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毋极县元和志无极县北至定州八十里本汉毋极县属中

   山国后魏太武省高齐重置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万岁通天元年改毋为无寰宇记唐

   景福二年于无极县置祁州从定州节度使王处存之请也母极故城在今县西县志在县西二十

   五里新城邨遗址犹存陉邑故城在无极县东北本七国时中山国之苦陉邑后属赵

   汉置苦陉县属中山国后汉初封杜茂为侯邑章帝北巡改曰汉昌魏文帝改曰魏昌晋及后魏因

   之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改置隋昌县属定州武德四年改曰唐昌天宝元年改曰陉邑宋初省入

   无极元和志陉邑县北至定州五十里寰宇记魏昌故城在无极县东北二十八里通典又有中山

   故城在唐昌县东北旧志慕容垂都中山即此槀城故城在今槀城县西南元和志县西

   北至恒州八十里汉元鼎四年置寰宇记隋大业二年废廉州移槀城县入废州城今县是也废旧

   县城在今县西县志县西南邱头社有故城即汉故县也 按魏书地形志元和志寰宇记俱云后

   汉槀城县属钜鹿郡今郡国志不载宜安故城在槀城县西南史记秦始皇十四年攻赵

   军于平阳取宜安水经注白渠水又东南迳耿乡南世祖封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唐书地理

   志义寕元年析槀城置宜安县武德元年隶廉州四年省入槀城括地志宜安故城在槀城县西南

   二十五里又县志故耿乡在县西一里后汉初耿氏宗族所居肥累故城在槀城县西南

   古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汉置县属真定国后汉省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灭肥杜预注下曲阳县

   西南有肥累城史记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注正义曰战于肥累之

   下也括地志肥累故城在槀城县西七里九门故城在槀城县西北本战国时赵邑史记

   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惠文王二十八年罢城北九门大城皆即此汉置九门

   县属常山郡治此北齐县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恒山郡义寕初置九门郡唐武德四年改为观州

    五年州废县仍属恒州宋开宝六年省入槀城元和志县西至恒州三十里县志在今县西北二十

    新市故城在新乐县西南本古鲜虞国后为中山国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假道

    于鲜虞灭肥杜预注鲜虞白狄种在中山新市县又定公四年荀寅言于范献子曰中山不服哀公

    三年齐卫园戚求援于中山杜预注中山鲜虞也汉景帝中二年封王弃之为侯邑属中山国晋隆

    安初魏主珪围后燕中山城慕容麟以城中饥困帅众出据新市隋大业初省入九门唐武德初复

    置五年废为新市镇元和四年王承宗拒命诏诸道讨之白居易言河东易定兵讨镇冀竟不能过

    新市镇是也宋亦为新市镇县志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新城铺新乐故城在今新乐县西

    元和志县东北至定州五十里本春秋鲜虞国汉为新市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新乐县取新乐故

    城为名新乐者成帝时中山孝王母冯昭仪随王就国王建宫于乐里在西乡因呼为西乐城时人

    语讹呼西为新故为新乐旧志新乐旧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遗址尚存苇泽废县

   陉县西南三十里隋开皇十六年分井陉置苇泽县属井州大业初废义寕初复置属井陉郡唐初

   置井州贞观元年复废入井陉灵山废县在元氏县西北灵山下开皇十六年置大业

   初废入元氏阜平废县在今阜平县治西本汉灵夀县地九域志咸平三年分置北塞

   在府西北二百里熙寕八年又析行唐二乡属之金史地理志阜平县明昌四年以北镇置旧志

   本朝顺治十六年县废分县治以西五社属行唐东五社属曲阳至康熙二十二年复置寄治于县

   东五十里王快镇后复移今治滋阳废县在行唐县西隋开皇六年析行唐置滋阳县以

   在滋水之北而名十六年又析置玉亭县大业初以五亭县省入焉滋阳属恒山郡唐武德四年

   故玉亭置玉城县五年省滋阳县入行唐后玉城县亦省旧志县北二十里中羊社有东玉亭邨县

   北三十里高平社有西玉亭邨县西北四十里城塞社有滋阳邨盖皆以故县得名鼓城废

   县今晋州治本春秋鼓国昔阳邑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

   阳十五年荀吴伐鲜虞围鼓取之二十二年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

   袭鼓灭之杜预注鼓白狄之别钜鹿下曲阳县有鼓聚水经注斯洨水东迳昔阳城南世谓之直

   城非也本鼓聚地旧唐书地理志隋分槀城于下曲阳故城东五里置昔阳县寻改为鼓城元和志

   县西北至恒州九十五里 按水经注鼓聚在曲阳之西括地志鼓城在曲阳之东盖非故治也

   廉平废县在晋州西南隋开皇十六年分晋阳置廉平县大业初并入鼓城新丰

   废县在槀城县东隋义寕元年析稿城置新丰县属钜鹿郡唐初属廉州武德四年省入槀城

   县志县东南有新丰邨 按水经注大白渠东迳新丰城北地理志钜鹿郡有新市县侯国也无新

   丰之目所未详隋新丰县名盖取此信义废县在稿城县西北唐初置信义县与新市县

   并属观州武德五年省入九门县柏肆废县在槀城县北三十里本汉槀城县也晋为

   下曲阳县地晋筑坞于此曰柏肆坞晋隆安元年魏主珪攻燕信都欲北还慕容宝悉发其众屯于

   曲阳之柏肆营于滹沱北以邀之即此隋开皇十六年置柏肆县属廉州大业初废义寕初复置属

   钜鹿郡唐武德初属廉州五年省入槀故权城在正定县北二十里即古之犍乡也后汉

   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正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又通典镇州城东有恒阳城开

   元中尝置恒阳军于此秀林城在井陉县东南十五里城邑考后魏贼杜洛周葛荣遣其

   党王秀林筑此城因名灵真城在井陉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志韩信伐赵时筑魏书地形

   志井陉县有回星城即此又县西三里新教场亦云古回星城以在回星河侧而名上原城

   在元氏县西史记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正义上原在元氏县西以地势高平而名

   王城在灵夀县西北十五里相传赵武灵王所筑中有赵王台建庙其上封城在平山县

   西二十里俗呼宋王城遗址尚存今名封城社夫人城晋太康地记行唐县北二十里有夫

   人城即玉女神所筑寰宇记后魏太和初移置行唐县于夫人城孝昌四年复移于旧城即今理也

   回车城在赞皇县南魏书地形志房子县有回车城旧志在县南十里回车邨相传汉李左

   车所筑亦名左车城旁有韩信将台安乡城寰宇记故安城在无极县东南六里水经云安

   城即魏昌之安乡也魏志云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为安乡侯嫡孙袭爵即此城也又有东门

   故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后魏天平中将军吕征公筑新城在无极县西魏书地形志毋极有新

   城寰宇记故新城在无极县西二十八里水经云后魏太武南巡筑亦曰资城旧志唐光启初李克

   用败成德军于无极成德军退保新城即此康城在无极县北五里一名康王台相传慕容

   燕所正定旧卫在府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康熙二十七年裁今为总兵公

   署又神武右卫在正定卫西宣德五年建今俱裁古嘉祐镇在阜平县东九域志北塞

   有嘉祐镇旧志县东胜西社有嘉牛镇盖即嘉祐之讹也回湟镇在新乐县西南唐为镇定

   分界处元和四年河东将王荣讨王承宗拔其回乐镇即此舒啸台在正定县城东元苏

   天爵隐居处至正中天爵建台朱泽民为记猎台在井陉县陉山上相传周穆王猎铏山时

   韩台在元氏县南三里泜水之阳有土阜连互不绝相传韩信攻赵时屯兵于此

   信台在灵夀县东十里上有纪信庙又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有韩信台白鹿台

   山县西四十里明统志世传汉武帝登此有白鹿至故名廉台在无极县西十三里晋地道记

   魏昌县有廉台魏书地形志毋极县有廉台元和志廉颇台在陉邑县西南十五里慕容恪与冉闵

   战于魏昌廉颇台闵大败即此扈台在无极县西北十五里滋河旁高出林阜为邑之胜

   牧台在槀城县西南宜安城中义台在新乐县西南即古野台也史记赵武灵王十七年

   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魏书皇始二年道武与慕容麟战于义台坞大破之地形志新市

   县有义台城括地志野台一名义台在新乐县西南十三里旧志有伏羲城在县西南十五里中有

   羲台东西十五丈南北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庙其北有洗儿池相传炎帝生此盖此义台后人讹

   义为羲遂𫝊会其说耳滋谿书堂在正定县滋河北新市元苏天爵幼时读书处宋本

   始生堂在元氏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汉阴后生明帝处俗呼为万年邨退思堂

   在灵夀县治署内 本朝康熙中陆陇其为令时葺自为记问山堂在无极县治宋崇寕

   中县令⿱目兆 -- 晁说之建金冯翼有记步乐亭在正定县北元丞相史天泽建春风亭

   定城北之安丰里元礼部侍郎苏伯修别墅陈旅为之记洗心亭在行唐县治西北元建

   环山亭明统志在赞皇县治西北隅宋宣和四年建地势特起环亭皆山故名张思柔为记

   平泉庄在赞皇县西北张楞邨唐李德裕游息之所今为王泉寺李徽伯旧宅

   元和志开业寺在元氏县西北十五里即后魏李徽伯旧宅也陈馀垒在获鹿县东北水经

   注井陉水东北流屈迳陈馀垒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馀拒之于此许春垒

   在无极县西北隋书地理志九门县有许春垒旧志在九门城南平将军垒在稿城县

  北十二里明建文中平安屯兵以御燕师处留箭𨬟营在晋州南五十里相传汉光武

  尝营杀狄林在乐城县北十五里续通典唐武后时突厥入河北官军袭击之群狄多

  死于此因名京观元和志在鼓城县西南七里后汉皇甫嵩破黄巾于下曲阳斩首虏千馀

  人筑京观醴泉古驿在正定县南通鉴唐天宝十四载常山太守颜杲卿袭执安禄山将

  何千年于醴泉驿胡三省注驿在常山界南直赵郡虚粮冢在无极县西二十五里有阜数

  十俱高丈馀唐碑李宝臣纪功颂永泰二年王士则书今在正定县察院内元氏令厐履温

  开元二十四年邵混之撰蔡有邻八分书在元氏县西寺内

 ︹关隘︺白马关在正定县西北旧志唐时镇州有白马关临滹沱河旁有白马冈故名金大定

  十七年滹沱河决白马冈关始废明永乐四年诏修滹沱河白马口堤岸即此固关在井陉县

  西南四十里接山西平定州界旧曰故关自山西道出井陉此为控扼之要自昔置关于此明正统

   二年修筑关城分兵防戊正徳九年设管关通判嘉靖二十二年更营新城增设兵备副使二十三

   年设参将益兵防御所辖关口凡三十有六 本朝顺治初设守备戍守康熙三十七年改设参将

   娘子关在井陉县西三十里固关北相传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因名明嘉靖二十一年

   城置戍与固关相唇齿稍西南即承天寨也详见山西平定州井陉关在井陉县东北井陉

   山上与获鹿县接界亦曰土门关即吕氏春秋九塞之一也史记秦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

   上地下井陉汉三年韩信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赵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陈馀曰

   信耳乘胜远斗其锋不可当今井陉之道车不可方轨骑不得成列其势粮食必在后愿假臣奇兵

   三万从闲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

   之头可致戏下成安君不听信乃出井陉口大破赵军十道志河北道名山曰井陉元和志井陉口

   今名土门口在获鹿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旧志今山势自西南而东北层峦叠嶂

    参差环列方数百里至井陉县东北五十里曰陉山穆天子传谓之铏山其山四面高中央下如井

    故曰井陉燕赵之闲亦谓山脊为陉也自韩信破赵后晋太元十八年后燕慕容缵等分道出井陉

    攻晋阳二十一年魏主珪伐后燕潜自晋阳开韩信故道出井陉趋中山隋仁夀末汉王谅举兵并

    州分遣其将刘建出井陉略燕赵唐天宝末安禄山使其将李钦凑守井陉口既而河东帅李光弻

    出井陉遂复常山梁开平四年晋王存勗命周德威引兵出井陉屯赵州以拒梁兵宋太平兴国中

    车驾自太原由土门路幸常山靖康元年种师闵及金斡里布战于井陉元至正十八年刘福通之

    党关先生等大掠晋冀察罕勒重兵塞井陉度太行击却之明初兵自正定而西出井陉下平定州

    盖太行为控扼之要井陉又当出入之冲也井陉志云县西有故关即古井陉口今考故关乃井陉

    西出之口 而井陉关固在县东北不在县西也  斡里布旧作斡离不今改正龙 泉关

    平县西七十里有上下二关相距二十里下关明王统二年建景泰二年又于西北筑上关城嘉靖

   二十五年改筑关城增设官兵戍守东北至倒马关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台县一百八十里长

   城岭在其西二十里关之南北沿山曲折各数百里隘口凡六十馀处 本朝初设参将驻防康熙

   三十二年改设游击乾隆十八年改设都司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

   帝西巡经此均有   御制诗洪子店巡司在平山县西北十里为山西五台盂

   县要路 本朝雍正十二年设巡司驻此两岭口巡司在行唐县西北七十里明洪武

   七年置巡司 本朝因之杨庄口在井陉县西北六十里固关南旧志又有泉水头口在县

   西南九十里北去固关六十里自泉水头以下凡二十三口俱为固关南路达滴崖口

   在井陉县西北五十里娘子关西北与山西孟县接界东南至固关六十里关隘考自达滴崖以下

   凡十二口为固关北路明正统四年滴崖置戍嘉靖二十四年复增兵防御大石板沟

   口在元氏县西六十五里又孤撮岭口在县西七十里俱有土城又短岭口亦在县西七十里有

   石墙一道明嘉靖中俱设官兵戍守苇箔岭口在元氏县西八十里北至固关八十里又

   青峪岭口在县西七十五里俱有城苍岩道岭口在县西八十五里有南北石墙旧皆设官兵戍守

   白草沟口在灵夀县西北一百四十里北至龙泉关一百二十里明正统九年设兵戍守

   又西即平山之孤榆树口也旧志又有车孤驼口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明正统二年筑城置戍

   义头口在灵夀县北五十里慈峪镇有土城旧置巡司于县西北七十里义头口后移慈峪

   镇仍曰义头口巡司本朝乾隆三十九年黄安岭口在平山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南

   黑山南又十里曰清风岭口明正统十年筑城置戍又南接井陉县之达滴崖口合河口

   在平山县西九十里西北接陡岭口西南接十八盘南黑山口在平山县西一百三十里

   东与十八盘相接明正统四年筑城置戍十八盘岭口在平山县西一百二十里十八

   盘岭下东北至龙泉关三百里关隘考十八盘以下凡二十一口俱在县境谓之龙泉南路而十八

     盘口 尤 为要害明正统二 年 筑城置戍恶  石口在 平山县西北一 百五 十里滹沱河自 山

     西经 此入 县 界川 原 平敞 最 为要 害 明 景泰二 年筑城 置戍 又 西北 有 桑园 沟 口孤 榆 树 口皆接 山

     西 五台县 界三 盆口 在 平 山 县西北 一 百六 十里 恶石口 西 南 旧曰白 羊 平口 明宏 治二

     年置 戍其 南 为陡 岭又 南为 方西沟 口又 南 即南 黑山 口也青      竿岭口在阜 平县西 南

     一 百 十里龙 泉关 西 南七十里 又 南 十里曰 阳和门 口 俱明宏 治中 筑 城置戍又 南 即 灵夀县 之白

     草口 吴 王口 在阜平 县 西北 八十 里明 宏 治十 三年筑城 置 戍又 西北 有旛 竿 岭口 又

     西北 即茨沟 营也 关 隘 考自 吴王口而 下凡十 九口 为 倒 马关 南路 上       竿岭口 在 阜平 县

     北 七 十 里又北二十 里 即 铁岭口也落   路口 在阜平 县 东北七十 里东北至 倒 马关九十 里

     明 正统四年筑城置西 即茨沟

                            阳里三关外 墙

   至此与内墙合为一元太祖十三年将张柔趋中山与战于狠牙口即此黄沙岭口

   在赞皇县西黄沙岭下北去固关一百里明正统四年置巡司今裁其北三十里即元氏县之青草

   峪口又十八盘口其县西十八盘岭下又南有断立口泥橙子口虎寨沟口俱属固关南路

   沟营在阜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吴王口外地产矿砂明嘉靖中因矿徒聚啸议设巡司防守

    本朝初设参将顺治十年改设守备其西南有西岭子口骡马口又西南即长城口也回舍

   镇在平山县西二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二年筑周二里外有濠郭苏镇在平山县西北

   四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二十一年筑周一里王快镇在阜平县东五十里其地居民繁衍

   贸易凑集为县重地 本朝康熙中县尝寄治于此白眉寨在井陉县西南三十五里据山

   为险形势雄峻有天桥樵者侧足而度又西南为牛栏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绝上有清泉流绕又

   五峯寨在固关东北三十里关北又有陈山寨高峻崎岖险不丁攀方岭寨在获鹿县西南

   西屏山麓元末居民置以自保又高公寨在县西南三十七里三公寨在元氏县西七十里

   相近有十馀寨皆接连山西界瑜珈寨在平山县西八十里孤插云宛在天表下视三门

   寨如培𪣻又县西仙人沟上有仙人寨西五十里有七千寨北二十里有林山寨俱险峻三门

   寨在平山县西一百里山势险峻峯顶平广城上堡在栾城县北二十里今名冶河堡又

   县南十里有东巩堡东十二里有城郎堡西十五里有陈邨堡为县西境之捍卫东里堡

   在晋州南二十五里又侯城堡在州东北二十里陈邨堡在无极县西南二十里又东有

   流邨堡西北有北苏堡北有郭庄堡南苏堡在新乐县东南三十里又垒头堡在县东十五

   里张家庄堡在县西南四十里马头铺堡在县南二十五里四堡俱有城池为戍守处王家

   坪在赞皇县西六十里 本朝顺治初土寇周山尹李廷臣等啸聚纸糊套山为民害康熙三十

   七年赋歼复炽巡抚于成龙招抚之设守备于此防守雍正十年改设都司下口邨

  山县西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中置巡司 本朝裁𣍏𣍇邨在行唐县东十五里府志邨东

  有龙池泉又东与莲花池水会泉水涌出凡百馀穴至邨斜折而南合郜河溉田至多芰荷掩映有

  江南风景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经此有   御制诗宋 曹

  邨集在元氏县东南二十里其西有堡周一里许明成化中筑又南集在县西北四十里其西

  北有土堡明崇祯中筑张堡新集在平山县东二十五里又南店集在县北三十里俱

   本朝康熙十年修筑墙濠涅盘邨集在晋州东十二里又洲头集在州西南三十里

  恒山驿在正定县冶南明置伏城驿在正定县北四十里旧有驿丞今裁陉山

  驿在井陉县治东明置 本顺治十六年裁后复置镇凝驿在获鹿县治西明置

  城驿在栾城县治东南明置西乐驿在新乐县治西南

 ︹津梁︺中渡桥旧在正定县东南五里跨滹沱河上五代晋开运三年辽趋恒州晋杜威御之

   至中渡桥辽兵已据桥张彦泽帅骑争之辽兵焚桥而退胡三省曰此谓中渡明上下流各有渡也

   宋熙寕九年程昉于此创系浮桥元丰五年以转运使周革言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权

   用船渡今广济桥犹沿其制广济桥在正定县南一里滹沱河上每岁水泛时拆之渡以

   舟楫至冬则复阁架本朝乾隆五十四年雕桥在正定县西十五里韩河上七里

   㵎石桥在井陉县东北五十里为往来通道太平桥在井陉县微水镇 本朝乾隆

   十五年建纵四十五丈横二丈二尺劵十有三绵蔓甘淘二河之水汇于桥下筑此所以利涉也总

   督方观承有记莲花桥在获鹿县东南三十里吴桥在元氏县西南左邨西北路通

   山西平定州登封桥在元氏县西北杨邨坡西路通井陉由此可登封龙因名卫水

   桥在灵夀县东南十五里卫水上又县东关有文兴桥凌空桥在栾城县东门外一名东

   桥长十文金太和中建又桥南一里有四济桥 本朝顺治十四年惠政桥在栾城县

   西南二十里沙河上本朝顺治十三年 冶 河桥在乐城县北二十里为往来大道又

   有治河桥在平山县西十里冬架夏撤五龙桥在平山县东五里光禄山㵎水上 本朝

   康熙十年建升仙桥在行唐县西门外又俯郜桥在县城跨郜河王俄桥

   皇县东南十三里通济桥在晋州西南洲头邨滹沱河上冬架夏撤升平桥

   极县东门外又环水桥在县西门外广济桥在新乐县南马头铺当木刀沟下流其东一里

   有赵公闸明万历中知县赵濬建以防赵泽河之浅涸又有通济桥在县南门外沙河上草桥也

   浴河桥在新乐县西南七里北岩渡口在元氏县南北岩邨北一里当泜槐下流

   路通高邑为往来要津旧设草桥明万历中改建板桥郝庄渡口在无极县西南滹沱

   河渡也路通槀城塌子渡口在槀城县西三十五里县境又有马邨西里邨四公高庄

   大张庄等诸渡口皆滹沱河渡也

 ︹堤堰︺回水堤在正定县城南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修筑斜角堤在正定县城西

  南 本朝乾隆四年修二十四年三十四年重修滋河堰自行唐县常香邨起至新乐县

  小白家庄止长三千九百馀丈 本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五年重修

 ︹陵墓︺︹周︺牧庄三冢明统志在府城北每冢相去百步许相传战国郡人蔺相如廉颇李

  牧墓赵佗先冢在获鹿县元和志在石邑县北十三里佗正定人汉文帝为其先人

  置守冢旧志赵王冢在今县东三十里赵陵铺东大冢六小冢二十三栾书墓在栾城县

  西北五里今名栾武子台有祠郤縠墓在行唐县西北四十里有祠︹汉︺李左车

  墓在行唐县西二十里侯坊陵寰宇记在无极县西十三里中山靖王七代孙封资亭侯

  弥子葬此号为侯坊陵旧志俗讹为故王冢今县西有南北侯坊邨尚以此得名赵王彭

  祖墓在槀城县东大墩邨北汉景帝次子徙封赵王昔人耕地得石碑刻曰赵王彭祖墓

   主墓在稿城县西南正定恭王女下嫁郡功曹稿城人郭昌生子况为绵蔓侯女为光武皇后

   及薨光武亲临送葬今墓旁高阜甚多疑皆其子孙所祔葬︹南北朝︺︹魏︺魏收墓

   元和志在鼓城县北七里甄琛墓在无极县东北南刘邨又寰宇记甄丰甄邯甄韵甄举甄

   阜甄逸甄思伯甄备甄像甄惕等坟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隋︺李德林墓在赞皇县

   东寨里邨︹唐︺李栖筠墓在赞皇县东延康邨东李德𥙿墓在赞皇县东二

   十五李绛墓在赞皇县西南李华墓在赞皇县西二十里李峤墓

   皇县北二十里魏徵墓在晋州西南五里明宏治中为滹沱河所淤没嘉靖中知州黄明良

   为修墓立碑崇祯中复淤没︹宋︺董枢墓在元氏县南五里杜庄曹彬墓

   夀县西十五里韩亿墓在灵夀县西北四十七里魏华墓在赞皇县西山上︹金︺

   镐厉王墓在井陉县东北十五里有泰和 年墓碑题云开府仪同三司镐厉王之墓

   按金史镐王永中金世宗子明昌五年以语涉不道赐死泰和七年诏复王爵赐谥曰厉于威州择

   地改葬威州今井陉县也旧志误以金章宗之泰和为魏孝文帝之太和遂编镐厉王于魏代今改

   史天泽墓在获鹿县东三十里︹元︺董文炳墓在槀城县西北二十五里

   子孙多聚葬于此苏天爵墓在新乐县西南十五里沙河北近南五里有春露亭天爵

   先陇在焉︹明︺梁梦龙墓在正定县东中盛板邨石珤墓在稿城县西二十五

   马谨墓在新乐县西十里笔头邨

  ︹祠庙︺赵将军祠在正定县南关祀汉顺平侯赵云滹沱河神祠在正定县

   南门外俗名回龙庙明宏治中建 本朝雍正九年修春秋致祭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

   御书扁额曰畿甸安澜三忠祠在正定县治东北祀唐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

   卿宋南康录事欧阳珣史丞相祠在正定县城东北祀元史天泽有元王博文记今废

  淮阴侯祠在井陉县西门外又有庙在获鹿县西六十里古井陉口白石神祠

  在元氏县白氏山麓汉光和四年守令以其神善行雨有祷辄应请于朝立祠祀之初为水冲毁移

  于苏庄复移开化寺有汉人白石神君祠记赵文正祠在赞皇县学祀元赵良弻良弻

  常出私帑建庙学因祀之魏文贞祠在𣈆州城内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修又有祠在赞

  皇县城东王滹南祠在槀城县学东元泰定闲建祀金学士王若虚吴澄有记安先

  生祠在槀城县西四管镇元苏天爵李士兴为乡先生安熙建欧阳原功记闵子祠

  在新乐县西五十里闵泉三皇庙在府治东邳彤庙有二一在灵夀县东关一在

  城县西北三十五里大禹庙在槀城县有二一在恒镇门西一在恒镇门北

 ︹寺观︺隆兴寺在正定县东门内一名龙兴寺又名大佛寺隋开皇六年建本名龙藏寺寺内

  有隋张公礼龙藏寺碑中有大悲阁后毁宋𨳩宝中于寺北重建阁中有宋太祖像及元赵孟𫖯圣

   主本命长生碑后有天安阁九闲五层高一百三十丈中有铜佛像高七十三尺 本朝康熙四十

   八年修   御制碑文以纪寺内   御书榜额凡十有九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

     时巡所经屡邀   恩幸皆有   御制诗四十五年奉   旨重修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西巡临幸有   御制二月二十二日   启跸幸正定府庆落隆兴寺并至

   五台瞻礼诗及正定隆兴寺三叠旧作韵诗 御书榜额及柱联凡十有一寺内有 行宫

   广惠寺在正定县东南一名华塔寺旧志唐贞元中建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

   皇帝圣驾自河南回銮有登正定广惠寺多宝塔   御制诗并考据寺碑知寺曾修于唐而实

   建于隋以正旧志之误   御书扁额曰妙光演教自乾隆十一年至四十六年   高宗纯

   皇帝銮辂西巡屡经驻此均有   御制诗嘉庆十六年舍利寺在正定县西北隅唐

   开元中葬金牛禅师舍利于塔下崇因寺在正定县北明万历闲僧无碍建贮新旧佛经

   各一藏后毁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奉   旨发帑重建恭设 行陛于内五十一年   高

   宗纯皇帝西巡临幸   御制碑记福庆寺在井陉县东七十里苍岩山下隋妙阳公

   主所开化寺在元氏县城西南隅始于隋唐盛于宋元至明洪武永乐天顺景泰闲频

   有修葺正德闲复修有浮图二高插云汉幽居寺在灵夀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北齐天保

   八年赵郡王高叡所立碑善众寺在栾城县东北二里有柴武台相传汉蒲𣗥侯柴武之墓

   寺建于上土人谓之台头寺天安万夀寺在平山县觉山宋元丰元年建寺有八角

   井中有灵蛇二曰大青小青相传为龙种祷雨辄应普佑寺在阜平县西二十里明万历中

   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修   圣祖仁皇帝御题额曰松石禅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

   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圣驾西巡有 御制普佑寺诗及   御制普佑寺恭依

     圣祖仁皇帝元韵诗又   赐榜额二曰镜照圆寂觉慧津梁嘉庆十六年   仁宗睿

  皇帝御书扁曰祇林法座招提寺在阜平县西一百二十里夲朝康熙二十一年

   赐额乾隆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御肠扁曰香岩净域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圣驾西巡幸此有  御制招提寺诗封崇寺在行唐县治北北齐天保七年建宋祥符

  初敕改今名极果寺在槀城县西明宏治中建寺有古槐高数大 本朝顺治年闲修

  元真观在府治东北唐天宝中建元都观在阜平县大茂山上唐开元中建

  岳观在晋州城东关北齐天保中建益夀庵在阜平县西八十里亦名印钞石垣明万

  历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幸此有   御制诗嘉

  庆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御书扁曰花雨鬘云西石堂院在元氏县封龙山西麓宋

  嘉祐中建有石堂三山麓有北石堂泉自石佛䄂中流出味极甘

 ︹名宦︺︹汉︺邓晨新野人更始时为常山太守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闲行会于钜鹿下

   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归郡光武追铜马群贼

   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伏恭东武人建武中迁常山太守敦学校教授

   不辍由是北州多为伏氏学张况襄国人建武中为常山关长赤眉攻关城况战殁帝甚哀

   周纡徐人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长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

   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九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三国︺︹魏︺邢子昻

   除行唐令劝民农桑风化大行︹南北朝︺︹魏︺张恂沮阳人皇始中迁常山太守开建学

   校优礼儒士时丧乱之后罕能克厉者惟恂当官清白仁恕临下百姓亲爱之政为当时第一︹隋︺

   韦夀杜陵人高祖时迁恒州刺史有能名唐李大亮泾阳人高祖时授土门令岁饥

   多盗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闲出击盗所至辄平后贼大至度不能

   拒乃单马诣营说贼帅为分别祸福众感服遂相率降大亮杀所乘马兴之食徒步而返王公

   政武德中恒州刺史刘黒闼陷恒州公政死之颜杲卿临溯人天宝中为当山太守安

   禄山反杲卿与长史袁履谦及从弟平原太守真卿等起兵讨贼传檄河北军声大振禄山使史思

   明等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被执杲卿瞋目大骂禄山缚之天津桥柱

   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口而死贼并断履谦手足脔之︹宋︺韩令坤武安人建隆二年改

   成德军节度使令坤有才略识治道镇常山凡七年北边以安王济饶阳人太宗时通判镇州

   牧守多勲旧武臣倨贵临下济不为挠屈戍卒恣暴不法夜焚民舍为盗济部壮士潜往侦伺果得

   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都校孙进使酒无赖殴折人齿济不俟奏杖脊送阙下

   由是军城畏肃诏书奖劳赵延进顿邱人太宗时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

   张煦开封人太宗时为镇定邢赵山西土门路都巡检使辽骑兵剽境上煦以所部撃走

   之葛霸等称其干举有诏嘉奖王明成安人端拱元年辽南侵诏以明知正定府辽人北去

   裴庄阆中人端拱𥘉通判正定辽人掠赵深边将无功庄上言彩边寨栅戍兵既寡戎人易以

   袭取咸请废罢以益州兵诏建方田庄复上言大役兵师虑主事于边鄙帝善之戴兴

   人端拱中帅镇定二州时盗赋群起五巡检兵讨之不能克兴勒所部潜出击之擒戮殆尽

   济闻喜人淳化初为镇州行营钤辖与李继隆击贼于唐河济短兵陷阵贼大败走优诏褒美至

   道三年改知镇州捕斩叛卒军民肃然在镇定凡十五年威绩甚著李继宣浚仪人至道中

   为镇州行营钤辖辽人侵定州继宣掩袭之辽保丰隆山寨继宣伐木治常山桥辽人闻之拔寨遁

   走复受诏按视缘边城寨权知威虏运敌骑至城下屡出兵设伏斩获甚众马知节

   咸平中知镇州诏发澶魏等六州粮输定武时兵交境上知节曰粮之来是资盗也止令于舟车所

   至收之寇无所得而遁车驾在澶渊王超拥兵逗遛不进知节移书让之超以中渡无桥为辞知节

   预命度材一夕而具王汉忠彭城人咸平中为镇之高阳都部署辽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

   于野辽人引去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张昭远无棣人真宗时知成德军滹沱河决坏城郭乃

   修五关城外环以堤民至今为利任布河南人真宗时知正定府或欲省河北兵布言辽西

   夏方窥伺备未可池也筑甬道属滹沱河跨绝泥潦白守素开封人景德中为正定钤辖辽

   内侵守素败其前锋又入敌境俘擒甚众李昭述饶阳人为正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大

   水民多流亡眧述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人张存冀州人仁宗时知成德军辽与

   元昊结婚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

   郭逵洛人仁宗时为正定兵马监押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其党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见

   申谕祸福复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张掞历城人仁宗时知成德军宦者阎士良为钤辖

   多挠帅权用危法中军校掞直之而劾士良李昭亮继宣于仁宗时为正定路都总管保

   州兵叛乘陴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弓矢甲盾叩城门呼曰尔辈第来

   降我保无虞也明日相率开城门降周沆益都人英宗时知成德军俗方弃亲事佛沆阅案斥

   数千人还其家孙固管城人神宗时知正定府辽人盗耕解子平地岁且久吏争勿能还固得

   其要领折愧之正疆地二百里李清臣魏人哲宗时知正定府班行有王宗正者致憾于故

   帅使其妻诣使者告前后馈饷过制囚系数百人清臣至立奏解其狱而窜宗正陈淬

   人宣和𥘉拜工定路副总管金兵入正定淬以孤军御之妻奴八人皆遇害辟诸军统制宗泽命击

   金人于南华败之李邈清江人靖康元年守正定金兵及境邈始视事兵不满二千钱不满

   二百万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募勇敢千人而新集之兵皆无斗志邈乞师于宣抚副使刘韐且闲

   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𬒳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乃

   拘于燕山府久之不屈遂遇害燕人共为流涕刘翊靖康元年为正定府路都钤辖金兵来攻

   翊率众昼夜搏战城陷李邈就执翊独巷战之孙氏山亭中自缢死刘韐崇安人靖康初河北

   盗起以韐守正定柴宏本冨室不堪征敛聚众剽掠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奏以官纵其

   党还田里一路遂平𥘉郭药师入朝韐密奏乞留之不报至是药师请马诏尽以河北战马与之不

   足又赋诸民韐曰空内郡马付一降将非计也奏请勿与金人谋南牧韐阴治城守以待变会金兵

   入与子子羽相誓死守敌不能拔而去︹金︺佳古檝隆州人大安中赞皇县尹岁旱蝗民

   赖擑以全活尤能诘奸除暴县池中产瑞莲人以为异政所致 佳古檝旧作夹谷檝今改正︹元︺

   董俊太祖时授左副元帅管永安军时金降将武善据正定以叛俊提孤军拒守永安善攻期

   年无所利乃纵兵蹂禾稼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乎善惭而去俊出兵掩击之善败走

   史天泽永清人为正定等五路万户时政繁赋重贷于西北贾人以代输累倍其息谓之羊

   羔利民不能给天泽奏请官为偿一本息而止岁饥假贷充贡赋积银至一万三千锭天泽倾家资

   率族属官吏代偿之又请以中户为军上下戸为民著为定籍境内以安史楫永清人中统元

   年授正定路⿰纟⿱丿恩 -- 总管正定连属三十馀城政务咸倚专决楫谨身率先明教化信赏罚仕贤良汰贪墨

   恤茕独民咸德之董文炳俊长子以父任为稿城令同列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

   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吏不敢仰视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

   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刘肃

   洺水人中统元年擢正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钞银不用正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馀

   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仍用旧钞二新旧兼用三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

   三䇿遂降钞五十万贯布库穆康里部大人至元十四年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帝遣通事托克托护送西僧往作佛事还过正定棰驿吏几死诉之按察使不敢问布库穆受其状

   以僧下狱托克托辞气倔强令其去冠庭下责以不职 布库穆旧作不忽木托克托旧作脱虎脱

   今并改正王磐永年人为正定等路宣慰使邢水县达鲁噶齐莽古特贪暴不法有赵清者发

   其罪监司使夜杀清灭口清逃免乃尽杀其家人权要蔽不为理磐竟奏置诸法西域大贾称贷取

   息有不时偿者辄置狱于家拘系榜掠其人磐捶贾数十挤诸城下几死郡人称快蝗起正定朝廷

   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𦔳之磐曰四万人足矣何烦他郡使者怒责磐期三

   日尽捕蝗磐亲率役夫设法捕之三日而蝗尽灭使者惊以为神 达鲁噶齐莽古特旧作达鲁花

   赤忙兀䚟今改正布尔哈雅威乌人为正定宣抚使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

   降新钞时已命取正定金银由是正定无本钞不可得布雨哈雅请于平章曰正定南北要冲居民

   商贾甚多今旧钞既罢新钞不降何以为政且以金银为本岂若以民为本平章不能夺立降钞五

   千锭民赖以便 布尔哈雅旧作布鲁海牙今改正姚天福绛州人至元三十一年除正定

   路总管正定驿传之需多为民害天福更议措置之方使不扰民诏颁其制为天下式︹明︺吴

   韫宣德中知获鹿县九年奏最当迁民乞留诏増秩还任徐荣正统中知稿城县廉勤奉

    公吏民畏服以忧去服阕民乞还任诏从之张璟沁州人正统中知平山县善抚字讼𥳑盗

    息户口日增考满进秩还任后丁母忧民乞留夺情视事久之卒官邢𥳑咸寕人天顺中为正

    定知府郡多豪右挠法𥳑处之有方上下悉安修学校清赋役讨求利病而废置之治绩称最成化

    中赐诰旌异武贤孝义人天顺闲知元氏县政简刑清讼庭囹圄皆生草田济

    人成化中知正定府祛吏弊恤民瘼兴学劝士锄强扶弱岁大凶不侍报开仓赈济又出粟半价以

    粜凡发粟二十七万馀石平山武强民千馀人被诬为盗狱已具为辨释之莅政八年境内大治

    余瓒武功中卫人成化中知正定府民苦徭役瓒定户为九则上者止出银一两馀以次减民

    大悦又定马政条格大要主恤民每行州县间民疾苦而罢行之正定为京西大府朝使及戚里奄

    官车接于道瓒与属吏约公饩外不得私赠遗供费大省王宪东平人宏治中知阜平县操履

    清洁政平讼理尝督民濬滹沱河宪破衣敝履与众同食糠秕抚按感其意为免本县夫役

   泽兰州人正德初知正定府阉人数挠禁泽治一棺于厅事以死𪫟之其人不敢逞王惟

   善新蔡人嘉靖中知晋州时滹沱水迫城乃筑堤植柳州民赖之后岁大旱复给赀穿井民得耕

   沈宠宣城人嘉靖中知行唐县赈灾伤复流移行保甲教民织絍御史行部至厨传菲陋

   出己帷帐澣以进御史贤其廉更慰荐之岑谏顺德人隆庆中知灵夀县嵩阳河自县西关绕

   城南每山水泛涨民居被其害谏筑长堤千馀丈以护之民赖以安周应中会稽人先知元

   氏县万历初调正定凡力差里甲事不便于民者悉条议改革申请无虑数十上濬大鸣泉引水东

   南溉稻田百馀顷民享其利名所濬河曰周河屈受善华阴人万历中知晋州时河水泛涨

   筑新堤以障水患晋人德之称为屈堤徐天宠江都人万历中知正定县兴除利病务竭

   心力每晨起坐厅事案牍塡委无不立办悉曲体情隐中其肯綮民虽受笞罚不怨久之笞罚渐少

   惟判数语民辄输服祈自新日食皆在厅事脱粟两盂蔬数茎而已在任五年擢工部主事去行李

   萧然士民罗拜塞途至不得行谭昌言嘉兴人万历中知栾城县东乡四十邨旧无井昌言

   开凿三百井每井溉田四十畒有中官沿途骚扰至栾城曰此强项令不可犯为敛戢而去

   修身崇祯时任茨沟守备七年城破力战不屈死事闻荫其子世袭千户冯登鳌西

   人崇祯中知灵夀县十一年兵变率众登碑死之时跻舜长垣人崇祯时灵夀教谕城陷

   具衣冠北向拜与妻李氏二子泰壮俱死之陈三捷崇祯末为正定游击甲申二月中军

   游击谢嘉福杀巡抚徐标以降贼三捷投缳而死

  ︹本朝︺胡文学鄞县人顺治中授正定府推官井陉贼聚众事败以伪牒株连者数百人文学

   惟按治其党举伪牒尽焚之人情始安巨盗高鼎踞西山垂二十年远近骚动文学请益兵防守专

   意招抚鼎遂降以卓异擢御史林华皖莆田人顺治中知新乐县征收罢绝耗羡听断精明

   治为当时第一陆陇其平湖人康熙中知灵夀县浚治卫河其始人以为开无水之河迂而

   无当河成而雨集水至赖以宣泄禾稼无损民有讼子不孝者陇其自责曰德不足化令之罪也父

   子感泣而去政暇训诸生以程朱正学闻者皆为兴起在任八年行取入京濒行会岁饥复力请缓

   征罢一切供亿卒祀名宦祠雍正二年崇祀  文庙乾隆二年 赠侍郎衔追谥清献张曾

   𥙿海寕人康熙中知新乐县县故有社书取办公事每岁择富民更充常至破产曾𥙿择里中知

   书算者为之不愿者听百姓称便讼无巨细详慎推鞫以是狱无冤滥成永健盐城人康

   熙三十七年知赞皇县时邑西纸糊套山李斗等啸聚倡乱健请于大吏为招抚计即单骑入寇穴

   宣扬威德示以祸福众皆感泣就抚奉檄于王家坪立营防守邑自是无寇患张维城西

   乾隆六年知无极县居官谨饬俭约一如寒素惟以劝课农桑为务督民修理东文等渠咸利赖

   

大清一统志

 正定府

 ︹人物︺︹汉︺田叔赵陉城人为赵王张敖郎中汉下诏捕赵王有敢随王者罪三族惟田叔等十

  馀人赭衣自髠钳随王至长安王事白进田叔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出其右者拜叔为汉中

  守后卒官鲁相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王禹常山人成帝时为谒

  者世受河间乐能说其义其弟子宋𣋓等上书言之下平当考试当言𣋓等守习孤学大指归于兴

  助教化宜领属雅乐以继绝表微议竟寝艺文志乐家王禹记二十四篇︹三国︺汉赵云

  常山人从先主为主骑先主败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幼主保䕶甘夫人皆得免难迁牙

  门将军先主攻刘璋云与张飞等溯江西上平定郡县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封永

  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卒谥顺平侯次子广为牙门将以战死︹晋︺刘琨魏昌人少得㒞朗之

   目惠帝时为范阳王虓司马与虓共破东平王楙斩石超降吕明奉迎大驾于长安以勲封广武侯

   愍帝时拜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元帝称制江左琨遣长史温峤上表劝进转侍中太尉琨忠于

   晋室素有重望段匹䃅忌之遂为所害︹南北朝︺︹魏︺魏钊下曲阳人博涉群书兼资

   文武世祖南侵召为内都直侍左右师次淮南诸城未有下者钊乃进曰诸城拒守皆因杀掠尚多

   人皆畏威所以迟疑臣请入城示以诚信必当归附钊遂夜入城中谕意明旦即开门出降自此而

   南望尘款附世祖谓钊曰卿之一言逾于十万之师即授义阳太守后加建忠将军甄琛

   人仕魏屡迁车骑将军拜侍中卒谥孝穆琛明解有干具在官清白自孝文宣武咸相知待次子楷

   历迁尚书仪曹郎有当官之称杜纂九门人少以清苦自立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稍除积弩

   将军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历武都汉阳二郡太守并以清白为名明帝初拜清河

   内史所历任皆轻财洁已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甄密琛从父弟清谨少嗜欲颇涉书史疾

   世俗贪竞干没荣宠曾作风赋以见意后参中山王英军事英锺离败退乡人苏良没于贼密尽私

   财以赎之良归倾资报密皆不受肃宗末葛荣侵扰河北诏密为相州行台援守邺城以功封安市

   县𨳩国子累迁廷尉卿在官有平直之誉卒谥曰靖石祖兴九门人太守田文彪县令和真

   等丧亡祖兴自出家绢二百馀匹营䕶丧事州郡表列孝文嘉之赐爵二级为上造后拜寕陵今卒

   张普惠九门人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为孝文所知明帝时转谏议大夫任城王澄

   谓曰不喜君得谏议○惟喜谏议得君时灵太后父薨赠相国太上秦公○普惠上疏陈其不可又表论

   时政得失累官东豫州刺史卒谥宣恭魏子建下曲阳人累官东益州刺史恩信远布及

   代去郡民慕恋相率断道后历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子建自出为藩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

   天下多事正身洁已不以财利经怀及归京师家人衣食常不周赡性存慎重不杂交游卒谥文静

   子收善属文与温子昇邢子才齐名世号三才齐天保初除中书令兼著作郎奉诏撰魏史官至尚

  书左仆射魏惇子建族子永安末除安东将军尔朱仲远以事捕惇遇出外执其兄子䕃而去

  惇闻哭曰若害䕃不如无吾乃见仲远叩头乞以身罪仲远义而舍之魏兰根起家北海

  王国侍郎母忧居丧有孝称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魏质子建族子年十

  四启母求就徐遵明受业五六年中通诸经大义自学言归生徒辐辏后避葛荣难客居飞龙山为

  乱贼所害兴和二年赐号贞烈先生︹齐︺郎基新市人泛涉坟典尢长吏事天保四年除海西

  镇将梁吴明彻来攻基奖励兵民固守百馀日军粮兵仗俱尽至削木为箭翦纸为羽圉解还朝为

  侍御史奏劾不惮权威守颍川郡决放罪人积年留滞数日中剖判咸尽基性清慎无所营求曾语

  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卒谥曰惠︹隋︺房晖远真定人世传儒学恒

  以教授为务远方从者动以千计高祖受禅为太常博士牛宏每称为五经库擢国子博士诏国子

  生通一经者悉荐举既策问讫晖远考定之揽笔便下初无疑滞或有不服晖远问其所传义疏辄

  为始末诵之然后出其所短所试四五百人数日便决诸儒推其博通卒赠员外散骑常侍

  澹下曲阳人专精好学博涉经史高祖时累除太子舍人迁著作郎高祖以魏收所撰书褒贬失

  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诏澹别成魏史九十二卷甚简要大矫收绘之失上览而善之

  茂新市人博通经传官陈州户曹为高祖所赏累除民部侍郎时仆射苏威立条教责民茂以为

  烦纡不急皆奏罢之历尚书左丞茂性明敏剖决无滞以吏干称︹唐︺魏徵曲城人从李密

  归唐为𨼆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征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凡二百馀奏无不剀切当

  帝心者封郑国公拜特进知门下省事疏陈十渐帝列于屏障兼录付史馆及卒帝叹曰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征有志胆每犯颜进諌虽

  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议者谓贲育不能过始丧乱后典章湮散征奏引诸儒校集

  秘书国家图籍粲然完整 按旧唐书云魏徵钜鹿曲城人新唐书云魏州曲城人查隋有曲城县

   唐废入掖县今为山东莱州府掖县治即汉志东莱之曲成与钜鹿魏州均无干涉此外则自汉至

   唐地志所载更无曲城之名今考唐书宰相世系表征乃馆陶之魏氏世次历历可数馆陶汉县属

   魏郡唐属魏州今属山东东昌府魏州今为直大名府方舆纪要云馆陶去大名七十里此新唐

   书所以云魏州人也再考今广平府有曲周县东南至馆陶百里而馆陶故城又在今县治西四十

   里则唐时之馆陶去曲周不过数十里曲州在唐属洺州而后汉尝省入钜鹿郡以此推之两史之

   曲城明系曲周之讹而旧唐书冠以钜鹿则本后汉而言也旧志收入正定人物中正定在唐为恒

   州恒山郡与钜鹿无涉亦与魏州无涉又坊刻广舆记以为晋州下曲阳人下曲阳城在晋州西五

   里晋州今属正定不知其说何所本而唐宰相世系表又有魏歆者居下曲阳其裔孙元同相武后

   岂以魏歆一支在征之前遂误以下曲阳之祖为馆陶之祖而不知流派各别也但晋州又有魏徵

   墓未便删改应仍存其旧以志阙疑郎颖茂弟武德时以大理郷与李纲陈叔达定律令持节

   谕山东为窦建德所𫉬胁以白刃终不屈贼平以老乞身李知本元氏人涉经术事亲笃至

   与弟知𨼆雍顺子孙百馀至赀用童仆无间也隋大业末盗贼过闾相戒曰无犯义门往依者五百

   馀室皆以免贞观初为夏津令郭正一鼓城人贞观时由进士历宏文馆学士永淳元年

   中书门下平章事正一明习故事文词诏敕多出其手刘审礼与吐番战败高宗召群臣问所以制

   戎正一谓上策莫如少募兵且明烽堠勿事侵扰须数年力有馀人思战一举可破帝纳之后武后

   专国罢为国子祭酒为周兴所诬死苏味道栾城人九岁能属文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

   时号苏李举进士延载中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李峤赞皇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育文辞擢

   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来俊臣构狄仁杰等狱将抵死峤复验列其枉忤武后旨出为润

   州司马久乃召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主为神龙三年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峤富才思

   前与王勃杨炯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为文章宿老学者取宗焉魏元同鼓城人擢

   进士第累迁吏部侍郎永淳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疏言选举弊不纳先是狄仁杰督太原运

   失米万斛将坐诛元同救免而河阳令周兴未知数于朝堂听命元同曰明府可去矣母久留兴以

   为沮已衔之至是诬元同言太后老矣当复皇嗣竟赐死于家郎馀令颖孙博学有文擢进

   士第授霍王府参军徙幽州录事有浮屠积薪自焚长史将率官属往观馀令以为违蔑教义当察

   之母轻往及加廉按果得其奸倪若水稿城人擢进士第累迁右台监察御史黜陟剑南道

   绳举严允课第一开元初拜尚书右丞出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风化兴行元宗遣中人捕䴔䴖㶉

   𪆟南方若水疏谏帝手诏褒答悉放所玩未几召入为戸部侍郎复拜右丞而卒李华

   人累中进士宏词科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

   为权幸见嫉徙右补阙华文辞绵丽与萧颖士齐名当时号萧李甄济定州无极人少孤

   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安禄山入朝求济于明皇授范阳掌书记使太守致谒山中济不得

   已为起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乃佯为呕血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

   见我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嗟叹而止广平王平东都济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

   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更拜太子舍人终著作郎兼侍御史李翰

   子擢进士第天宝末房琯韦陟荐为史官宰相不肻拟张巡死节人媢嫉其功以为降贼翰传巡功

   状表上之肃宗感悟巡大节始白累迁左补阙翰林学士李栖筠赵人有远度庄重寡言举

   进士为安西节度判官肃宗驻灵武栖筠料精卒七千赴难擢侍御史进工部侍郎元载忌之出为

   常州刺史以治行进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载当国久肃宗不能堪阴引刚鲠大臣自助拜栖筠御

   史大夫制麻自中授劾徐浩杜济薛邕坐贬三人者皆载所厚帝欲召相以惮载辄止然每有进用

   皆密访焉多所补助卒谥文献栖筠喜奖善而乐人攻已短天下士归重称赞皇公云李观

   华从子贞元中举进士宏词授校书郎属文不傍沿前人自出机杼卓然名贵时谓与韩愈相上下

   李吉甫栖筠子贞元初为太常博士明练典故李泌窦参器其才陆贽疑有党出为长史及

   贽贬忠州宰相用吉甫刺忠既至与贽结欢人益重其量元和二年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吉甫病方镇强恣为帝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则风化可成又言李锜必反诚诏韩宏子弟率

   兵为犄角贼可不战而溃帝从之果如所料以功封赵国公德宗以来藩镇有终身不易地者吉甫

   为相岁馀凡易三十六镇殿最分明出为淮南节度居三岁以前官召还秉政卒谥忠懿李绛

   系本赞皇擢进士宏词元和中历䎐林学士知制诰李锜诛帝将辇取其赀绛请以代六州贫民田

   赋吐⿱㓁大 -- 𥤮承璀宠幸盛营安国佛祠使绛作颂绛上疏力争帝悟命倒其石承璀讨王承宗绛当制固

   争不听果丧师绛奏当抵罪又数论宦官横肆进中书舍人数赐对三殿甚敬惮之毎有询访随事

   补益累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言愈切直帝入谓左右曰绛言骨鲠真宰相也以足疾求

   免罢为礼部尚书宝历初拜尚书右仆射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屡为䜛邪所中文宗时为山南

   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为乱兵所害谥曰贞大中初图形凌烟阁所论事万馀言蒋偕次为七篇

   甄逢济之子耕宜城野自力读书不谒州县岁饥节用以给亲里大穰则振其馀于乡党贫乏

   者朋友有缓急辄出家赀周赡以义闻尝以父名不得在国史欲诣京师自言元和中袁滋表济节

   行赠秘书少监而逢与元稹善稹移书史馆修撰韩愈由是父子俱显名李德裕吉甫子以

   䕃补校书郎穆宗时擢翰林学士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授御史中丞李逢吉摈之出为浙西观

   察使敬宗朝上丹扆六箴裴度荐德裕材堪宰相屡为李宗闵牛僧孺所沮太和四年由西川节度

   召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帝欲授李训谏官德裕言训小人不宜置左右帝不悦以王璠等䜛坐贬武

   宗立复召同平章事泽潞刘稹擅称留后帝用德裕计讨平之以功拜太 封卫国公当国凡六年

   宣宗即位贬为崖州司戸参军卒德裕性孤峭明辨育风采善为文章常以经纶天下自负武宗任

   之王室几中兴元和后数用兵宰相不得休沐德裕从容裁决沛然若无事时魏謩征五世孙

   擢进士第文宗访征后杨汝士荐为右拾遗屡有献纳擢右补阙宣宗时累迁御史中丞进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卒赠司徒謩为宰相议事天子前他相或委抑规讽惟謩谠切无所囘畏宣宗尝曰謩

   名臣孙有祖风朕心惮之︹宋︺杨廷璋真定人周祖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世

   宗征刘崇以为建雄军节度前后率兵入太原河东御寇有功宋初加检校太尉李筠叛廷璋上攻

   取之策太祖即委以经略贼平改镇邠州廷璋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子七人皆不为求官惟表其

   孤甥安崇勲为西头供奉官高怀德常山人父行周晋末镇宋州辽南侵行周御之怀德

   留守京东群盗大起怀德坚壁清野敌不能入从周世宗征淮南又从北征克瓦桥关太祖即位拜

   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尚长公主破李筠众于泽州以功迁忠武军节度封冀国公卒谥武穆

   曹彬灵夀人仕周为引进使宋初迁左神武将军乾德二年伐蜀诏以彬为都监彬申令戢下

   所至悦服全师雄构乱彬平之归装惟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奉诏伐江南为都部署围金陵城垂克

  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来问彬曰须诸公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随共焚香为誓无

  轻肆者凯旋入见刺称奉敕江南干事囘其谦恭如此累拜枢密使检校太尉进封鲁国公彬纯谨

  和厚未尝言人过伐二国秋毫无所取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居官俸入悉给宗族咸

  平初薨追封济阳王谥武惠配享太祖庙庭董枢元氏人乾德初为主客员外郎上书请伐

  蜀蜀平通判剑州全师雄攻剑枢与贼战败之迁比部郎中出兼桂阳监使上书请伐广南𨳩宝三

  年大举伐𬬮令枢率兵趋连口克之累迁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贾季华𫉬鹿人风神峻整有

  吏干佐太宗居幕府凡五年勤于所职太宗即位超拜左正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擢三司副使昆弟

  五人季华最幼及历官诸兄皆殁拊循诸孤聚族凡百口分给衣食庭无间言士大夫以此称之

  李至真定人沈静好学辞华敏赡举进士为将作监丞太平兴国中拜参知政事雍熙初授礼

  部侍郎兼袐书监俾⿰纟⿱丿恩 -- 总三馆书淳化中兼判国子监上言五经书疏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

  尔雅七经疏未备望重加雠校以备刊刻从之至道初真宗正储位至与李沆并兼宾客诏太子事

  以师傅礼及即位拜工部尚书复参知政事卒赠侍中赵延溥真定人太平兴国中累官

  马步军都虞侯从平太原略地燕蓟六军有后期至者帝怒欲置于法延溥进曰敌人未殄先诛将

  士若举后图谁为陛下戮力乎帝纳其言而止王化基真定人太平兴国中进士累迁谏议

  大夫尝慕范滂为人献澄清略言时事有五书奏帝嘉纳之至道中拜参知政事卒谥惠献化基在

  中书不以䕃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立曹璨彬子性沈毅善

  射以䕃补供奉官淳化中累擢绥银夏麟等州钤辖辽入寇屡战有功后出蕃兵邀李继迁俘馘甚

  众天禧中授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卒赠中书令谥武懿璨起贵胄以孝谨称好读左氏春秋善抚

  士卒兼著威爱仁敬和厚有父风璨弟琮字宝章累官马军都指挥使小心谨畏驭军严整卒之日

  家无馀赀曹玮彬第三子太宗时李继迁叛问谁可将者彬荐玮可任即召见除同知渭州时

   年十九驭军严明举错如老将真宗即位累迁知镇戎军邀击继迁于石门州俘𫉬甚众诸羌大族

   请拔帐自归诸将犹豫不敢应玮即日将兵薄天都山受降者内徙擢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破

   章埋族灭拨臧遂定陇山诸族西羌大入寇玮迎战破之自是羌人势蹙累拜签书枢密院事丁谓

   恶玮不附已指为寇准党谪莱州观察使卒官彰武军节度使赠侍中谥武穆玮喜读书通春秋三

   传沈勇有谋用士得其死力出入神速不可测一日张乐宴僚吏中坐失玮所在明日徐出视事而

   贼首已掷庭下矣其立马社𨳩边濠后皆以为法嘉祐末配享仁宗庙庭高化真定人少沈勇

   善射真宗时累迁蜀州团练使天圣六年夏大雨命䕶汴堤堤且坏时夏守恩方典军积材木城隅

   化尽取以塞堤乃得无患仁宗嘉之累迁武安军节度使知相州部有大狱已具皆当论死化疑之

   遣移讯果出无罪者逾年致仕赠太尉谥恭庄贾昌朝𫉬鹿人真宗时进士授崇正殿说书

   帝多所质问昌朝记录以进赐名迩英延义记注累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备边六事又请

  度经费罢不急岁省缗钱百万庆历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封魏国公卒谥文元所著群经音

  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百二十卷弟昌衡从子炎皆知名王举正化基子幼嗜学厚重寡言

  第进士仁宗时累拜参知政事入谢帝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皇祐初拜御

  史中丞数言事帝称其得风宪体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谥安简曹佾彬之孙性和易善奕射累

  拜平章事封济阳郡王神宗毎咨访以政退朝终日语不及公事帝谓大臣曰曹王虽用近亲贵而

  端拱寡过真纯臣也贾逵稿城人从狄青征侬智高有功迁嘉州刺史秦凤路钤辖历泾原高

  阳关麟延路副都总管入为步军副都指挥使复总鄜延兵所至皆著功绩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

  使卒谥武恪刘昌祚真定人父贺战殁于定州录为右班殿直主秦州武远寨神宗时夏

  人寇刘沟堡设伏昌祚领骑出援卒遇之抽矢一发殪其渠馀众悉遁擢熙河路都监从王中正入

  蜀破簟篥羌哲宗时累迁武康军节度卒谥毅肃昌祚善骑射箭出百步之外夏人得箭以为神所

  著射法行于世杨粹中真定人建炎初知濮州金兵大入粹中固守不下尼雅哈易之粹中

  遣将姚端乘不意夜𢭏其营直至中军尼雅哈仅以身免遂急攻城凡三十三日而陷尼雅哈以粹

  中归竟不屈死赠徽猷阁待制 尼雅哈旧作粘罕今改正︹金︺禇承亮真定人宋宣和

  五年登第调易州戸曹未赴干里布既破正定拘籍境内进士试安国寺承亮名亦在籍中匿而不

  出军中知其才严令押赴对策策问上皇无道少帝失信举人承风旨极口诋毁承亮诣主文刘侍

  中曰君父之过岂臣子所得言长揖而出刘为之动容后荐知稿城县即弃去年七十终门人私谥

  曰元贞先生子席珍正隆中进士官州县有声 干里布旧作干离不今改正杨伯雄稿

  人皇统进士海陵时为右补阙常因事纳谏大定中擢太子詹事兼谏议知无不言匡救甚多后宫

  僚有诡随者人必称杨詹事以愧之官至河中尹卒谥庄献弟伯仁事父兄克尽孝友读书过目成

  诵登皇统进士累官翰林直学士文词典丽世宗尝曰自韩昉张钧后今则伯仁而已杨伯

   渊伯雄族兄早孤事母以孝闻天会中赐进士第历知平定㤗安军及山东东路转运使皆有惠

   女稀烈守愚真定路乌珠克明安人性至孝父殁时年十五营葬如礼治家有法

   乡人称之中明昌二年进士调深泽主簿迁临沂令皆有声母丧勺饮不入口三日终丧未尝至内

   寝太常寺劝农司交辟皆不聼贞祐初累迁参议陜西路安抚司事 女稀烈守愚旧作女奚烈守

   愚乌珠克明安旧作吾直克猛安今并改正王若虚稿城人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历管城

   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累官直学士崔立之变群小附和请为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

   为文若虚私问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乃以礼谕之奕

   辈不能夺后北归镇阳东游泰山黄岘峯顾谓同游曰汨没尘土中一主不意晚年乃造仙府坐大

   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冯璧真定人承安二年进士调辽滨主簿五年伐蜀充军前检察遣招两

   当溃卒道逢军士所得子女金帛牛马皆夺使归其家比到两当军民三万馀鼓舞迎劳贞祐中迁

   大理丞与台官行关中劾奏奸赃之尤者十数人自是权贵侧目改礼部员外郎权右司谏应诏言

   时务六事以同知集庆军节度使致仕周昂真定人第进士调南和簿有异政拜监察御史

   大安中兵兴权㣔六部员外郎昂孝友喜名节学醇文雅诸儒皆师尊之既历台省为人所挤谪东

   海上十数年后入翰林言事愈切出佐宗室承裕军承裕失利众欲径归昂独不从城陷与从子嗣

   明同死于难︹元︺董俊稿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元初擢知中山府事授龙虎卫上

   将军金主弃汴奔归德追闱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焉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岁时庙

   祭非疾病跪拜必尽礼子虽孩乳亦使之序拜待亲戚故人皆有恩意戒诸子以力田读书勿求非

   望临阵勇气慑众善战而不妄杀人乐为用大小百战无不克捷加赠太𫝊封赵国公谥忠烈

   迪稿城人幼孤事母孝多力善骑射太祖改稿城为永安军以迪同知节度使尝从帝西征他将

   校豪横俘掠独迪治军严所过无犯先是正定既破迪亟入索稿城人在城中者得男女千馀人诸

   将欲分取之迪曰是皆我所掠当以归我乃召其人谓曰吾惧若属为他将所得则分奴之矣故索

   以归我今纵汝往各为良民众感泣而去王善稿城人姿仪雄伟其音若钟多智略尢精骑射

   金贞祐播迁田畴荒芜人无所得食善求食以奉母时群盗蜂起众推善为长善备御有方盗不能

   犯后率众归元屡击败武善进左副元帅从征河南军中秋毫无犯民皆安堵愿从善北渡者以万

   计授之土田以安集之后知中山府事有惠政卒追封冀国公谥武靖邸顺行唐人占籍曲

   阳县金末盗起顺会诸族集乡人豪壮数百人与其弟常筑两砦于石城元保分据以守岁甲戌率

   众来归太祖授行唐令贾居贞𫉬鹿人太宗时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

   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帝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从世祖北征毎陈

   说资治通鉴在军中未尝废书巴颜伐宋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蕲黄寇起有言当尽除鄂之大姓

   者居贞力保其无他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出巨室三百馀于狱南安李枝发作乱居贞率千人亲

  往谕之众皆𢿱匿比还不戮一人卒追封定国公郑温灵夀人宪宗时从征西川四月不解

  甲史天泽言其功帝曰朕所亲见也赐名伊克巴图鲁号中统中讨李璮有功复受上赏至元中诏

  统蒙古汉人诸步军万人渡海征耽罗平之又从攻岳州等皆有功累迁至江淮行省参知政事

  伊克巴图鲁旧作也可拔都今改正王守道平山人元初为正定主簿史天倪镇真定为府

  经历及金恒山公武善降署为副帅守道谓天倪曰是人位居公下意有不平宜先事为备天倪不

  以为然未几果为所害及善反执守道家人以重币诱之守道不顾曰与史氏部曲昆弟征发调度

  以复雠卒逐善遁去中统初授正定等路万戸府参谋卒追封夀国公谥忠惠李冶栾城人登

  金进士知钧州城溃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间聚书环堵人所不堪冶处之裕如世祖在潜邸闻其贤

  遣使召对后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及世祖即位聘为学士期月以老疾辞所著书百数十卷

  高鸣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世祖即位诏为翰林学士擢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每以敢

  言为帝所重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其敬礼如此

  董文炳俊长子性警敏善记诵以父任为稿城令中统中佩金虎符会诸军平李璮为山东

  路经略使从巴颜伐宋大破张世杰孙虎臣舟师于焦山下江水为之不流即将兵由江并海趋临

  安宋平怀来安辑之功文炳居多拜中书左丞世祖北伐召文炳至谓曰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

  咨卿而行时阿哈玛方恃宠用事惟畏文炳奸状为之少敛卒赠平章政事谥忠献 阿哈玛改见

  顺天府人物董文蔚俊次子厚重寡言立志勤苦读书忘倦善骑射膂力绝人事母至孝

  接人谦恭初授稿城等处行军千戸南镇邓州筑沿边城堡众感其善抚为尽力攻袭樊城伐川蜀

  破李璮皆奏功至元中卒于上都赠陇西郡伯董文用俊第三子弱冠试词赋中选世祖在

  濳邸命文用主文书至元初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𨳩渠垦田归者四五万戸授山东东西道

  劝农使五年之间政绩为天下最累拜御史中丞举胡祗遹等十馀人为按察使行台中丞当时以

  为极选桑格当国近戚屏息文用独不附又具奏其奸状迁翰林学士承旨卒谥忠穆弟文直性庄

  毅通经史法律为稿城长官性好施与里闬或贫不自立毎阴济其急 桑格旧作桑哥今改正

  董文忠俊第八子初侍世祖潜邸及即位置符宝局以文忠为郎文忠不为容悦随事献纳

  帝尝赐金尊以旌其直累迁佥书枢密院事卒谥忠贞高源晋州人幼孤学事母至孝中

  统初擢齐河令有遗爱佥江浙提刑按察使劾常州路达鲁噶齐马恕诸不法事恕贿权臣阿哈玛

  以他事诬源系狱久乃得免除河间等路转运使迁都水监𨳩通惠河置闸建桥世𫎇其利 达鲁

  噶齐马恕旧作达鲁花赤马恕今改正阿哈玛改见顺天府人物王思廉𫉬鹿人至元中

  累官翰林待制每侍读帝命御史大夫中丞太师及学士承旨咸听受焉仁宗时以翰林学士承旨

  致 卒追封恒山郡公谥文恭董士元文炳长子中统初选供奉内班从车驾北巡帝知其

  忠勤寻迁武节将军从太师布尔罕攻扬州驻师湾头保会布尔罕病还以行省阿里代之阿里素

  不习兵率轻骑出堡士元以百骑从之宋兵至者万馀阿里遁去士元以部兵赴敌死战身被十七

  创甲裳尽赤肩舆至营而死后追封赵国公谥忠愍 布尔罕旧作博鲁欢今改正董士选

  文炳次子幼从父居兵间昼治武事夜读书不辍文炳与宋兵战金山士选战甚力丞相巴颜壮其

  骁勇奏为管军⿰纟⿱丿恩 -- 总管累拜江西行省左丞讨平赣州盗刘六十进御史中丞刘深出师征八百媳妇

  士卒多死中外骚然无敢谏者士选独言其非历汴梁陜西行省平章政事士选以忠义自许尤号

  廉介治家有法礼敬贤士为当时所推王庆端善子初为郡筦库进水军提领训练士卒

  常如临敌以功累迁侍卫军都指挥使从世祖征那彦与士卒同甘苦昼夜不解甲暇则俾士卒为

  市自相懋迁征东之功赞画居多成宗即位累加平章政事佥书枢密院事 那彦旧作乃颜今改

  王约真定人博览经史工文辞务达国体至元中为监察御史成宗即位言二十二事皆

  从之迁翰林直学士条疏京东利病十事请发米续赈前后存活数十万人仁宗在东宫雅知约名

  擢太子詹事丞多所匡正英宗时以集贤大学士致仕尝奉诏与中书省丞条定国初以来律令名

  曰大元通制颁行之所著有史论三十卷高丽志四卷潜邱稿三十卷朱显真定人至元中

  祖父已分财至治三年显念侄彦昉等年幼无恃谓弟耀曰父子兄弟本同一气可异处乎乃会拜

  祖墓下取分劵焚之复与同居安熙稿城人慕保定刘因之学将造其门而因已殁乃从因门

  人问其绪说熙简静和易务为下学之功遭时承平不屑仕进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来学者多

  所成就既殁郷人为立祠门人苏天爵为辑其遗文李元礼真定人资性庄重燕居不妄言

  笑元贞初拜监察御史劾弹无所囘挠有旨建五台山佛寺皇太后将临幸元礼上疏极谏台臣不

  敢以闻侍御史万僧奏元礼大言谤佛帝敕右丞相额尔哲平章布库穆等鞫问布库穆抗言曰他

  御史皆不肻言惟一御史敢言诚可赏也帝乃罢万僧复元礼职 额尔哲旧作完泽今改正布库

  穆改见前名宦贾钧居贞子幼好读书渊默有容由榷茶提举拜监察御史仁宗朝参知政事

  为政持大体风裁峻整不子孑钓名誉苏天爵真定人由国子生授蓟州判官至顺初擢

  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虑囚湖北明于详谳元统初复官御史四阅月章疏四十五上知无不言累迁

  吏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时庶务废弛天爵夙夜谋画须发皆白充京畿宣抚都人有包韩之誉后

  以江浙行省参政总兵于饶信克复一路六县卒于军中天爵为学博而知要身任一代文献之寄

  讨论讲辨虽老不倦学者因其所居称为滋溪先生瞻思其先大食国人家真定博极群籍践

  履笃实泰定三年征至上都以养亲辞归天历中召为应奉翰林文字进所著帝王心法文宗称善

  至元中拜陜西行台衘史上封事十条皆群臣所不敢言者分巡云南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改

  浙东以病归历官台宪以理𡨚泽物为已任平反大狱甚众然亦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卒封恒

  山郡侯谥文孝瞻思邃于经而尤深于易至天文地理律算永利诸书皆究极之所著述甚富

  庆真定人善事继母伯父泰异居河南庆闻其贫迎归供膳丰备过于所生李杲镇人易人

  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资性高謇人不敢以医名之士大夫非

  危急之疾不敢谒所著书多传于世张桓稿城人由国子生累官监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河

  南盗起桓避之确山贼久知桓名袭𫉬之罗拜请为帅弗听拥至渠魁前桓直趋据床坐与之抗论

  顺逆其徒捽桓跪桓仰天大呼詈叱弥厉贼知不可屈遂刺之贼后语人曰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

  惜事闻赠礼部尚书谥忠洁赵宏毅晋州人少好学家贫无书佣于巨室昼为役夜则借

  书读之尝受经于临川吴澄历国史馆编修官调大乐署令明兵入京城宏毅叹曰我力不能救社

  稷但有一死报国耳与妻解氏皆自缢赵恭宏毅子为中书管勾京师陷与妻子诀曰我父

  子食禄不能效尺寸力吾父母已死尚何敢爱死乎遂公服北向再拜缢死︹明︺崔亮稿

  人元末为浙江行省掾入明历官礼部尚书凡郊庙祭祀之制多亮裁定侯保赞皇人性刚直

  由国子生历知襄城赣榆博兴三县有善政永乐中安南平用为交州知府迁右参政十八年黎利

  反保据黄江固守出战不利死之马谨新乐人宣德进士授监察御史按浙江风裁清厉历

  湖广布政使擒斩武岗诸贼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杨士奇尝称为冰霜铁石成化初命吏部疏

  先朝大臣操行尤异者谨与焉李皑无极人性至孝母亡庐于墓有泉涌之异成化中旌表

  张举栾城人成化进士授戸部主事监京仓及宣武门税大著清操迁岳州知府罢民不便者

  十馀事御史行部意有所望挞主簿至死举仰天大恸曰以吾忤物故乃不能庇其属方草劾不胜

  愤投笔而卒发箧仅俸银数两石玠稿城人成化末进士由知县召为御史出核大同军储按

  甘肃及陜西条上边务悉中机宜尝因灾异劾南京刑部尚书翟瑄以下二十七人正德中累拜兵

  部侍郎海西部数犯边泰寕三卫与别部相攻久缺贡市遣玠往辽东巡视皆受约束累擢戸部尚

  书帝在宣府需银百万两玠持不发会廷臣以谏南巡跪阙下玠独论救有旨切责遂引疾归卒赠

  太子少傅石珤与兄玠同举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正德闲累官礼部侍郎帝始游宣府珤力

  谏不报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世宗立迁吏部尚书屏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

  大孚三年诏以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廷臣伏阙争大礼珤助之及议定珤复疏谏帝欲奉章圣太

  后谒世庙又上疏争帝大愠珤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与张璁桂萼左遂乞归归装襆被车一辆而

  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隆庆初谥文介吕镗𣈆州人宏治进士授武进知县

  有治行擢御史首劾刘瑾所昵侍郎四人瑾衔之讽吏部出为山西参议遂矫旨送锦衣卫杖而黜

  其官复嗾镗𡨚家诬以飞语再下狱杖死世宗即位赠通政司左参议贾应春真定人嘉

  靖初进士由南阳县知县累迁陜西右参政羌贼起会兵讨平之历巡抚总督三边军务以功进右

  都御史在镇数载筑边垣𨳩屯田边人赖之累拜戸部尚书致仕卒赠太子太保梁梦龙

  真定人嘉靖进士为兵科给事中劾尚书李默改吏科复劾侍郎殷学求尚书江东及督漕胡植巡

  抚孟淮等皆罢贬万历初累迁右都御史⿰纟⿱丿恩 -- 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前后奏捷赐敕奖厉就加兵部尚书

  又以修筑黄花镇古北口边墙加太子少保天启中录边功赠太保贾名儒真定人万历进

  士为御史时诸言臣以请豫教元子帝怒尽斥逐之名儒持疏力争帝益怒谪名儒远方天启初录

  先朝言事诸臣赠光禄少卿马从聘灵夀人万历进士擢青州推官决狱有声擢御史出

  理两淮盐课奸人田应璧请掣卖没官馀盐从聘极陈其奸罔状不报改按苏松疏乞减免苏松常

  镇増税又不报以久次擢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有捣巢功会引疾归家居二十馀年屡荐不起崇祯

  十一年 大兵破灵夀城北面再拜自缢死弟从龙子士悫士通士伟侄士禄孙国瑊媳郑氏皆殉

  难诏赠从聘兵部尚书谥介敏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馀并   予祀忠义祠

  耿䕃楼灵夀人天启进士任临淄知县有治绩崇祯中入为兵部主事历吏部员外郎乞假

  归十一年城破偕子参并死之赠光禄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周时

  雨行唐人官潼川州同知与弟淮安府同知霖雨倒马关参将甘雨皆罢官里居崇祯十一年

  大兵临城兄弟誓死坚守城破皆殉难 本乾隆四十一年并   赐谥节愍

 ︹本朝︺梁清标正定人梦龙曽孙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顺治初授编修累迁兵部尚书有武

  林斥生诬首逆案株连甚众清标讯得其情置之法馀皆得全康熙九年调戸部时议撤诸藩清标

  奉   命之广东移尚可喜家口兵众汹涌民皆窜匿清标镇静以安人心得无变二十一年大

  旱   圣祖仁皇帝问弭灾之方清标以省刑为对拜保和殿大学士卒于官马逢伯

  稿城人少孤性至孝奉母赵氏色养备至幼与左光斗马士奇诸人游以诗文相倡和居恒读书不

  倦由贡生官博平知县卒赵丕承正定人顺治初由贡生知郧县逆贼王光泰陷城被执骂

  贼不屈死傅维鳞灵夀人顺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东昌兵备道治行第一历迁左

  副都御史上劝学疏数百言语极剀切累进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所著有明书三百卷及歉斋说

  书四思堂文集崔华平山人顺治进士康熙初除𨳩化知县政务宽平力除蠧弊值耿逆之变

  城陷华赍印从间迫出檄召义勇涕泣𨳩谕立聚万人躬冒矢石阅五日城复未几再陷遭掠尤惨

  民无叛志乱平流亡初集积逋无𮅕华绘图上督臣乞为请命尽蠲额赋者四年累擢两淮盐运使

  宽于催课而赋悉办三十一年迁甘肃庄凉道未行卒淮商祠祀之杜维乔晋州人母病每

  夜祷天愿以身代至头颡皆裂顺治年间 旌同州茹显相亦以孝事继母见称于乡雍正年间

  杨先烈正定人幼孤事母孝家贫甘旨不缺母殁庐墓三年康熙年间 旌孙荣

  正定人任曲寻镇标千总雍正十三年逆苗犯丹江荣与武英同撃贼于平寨河死之事   闻

  议恤荫把总张麟正栾城人康熙举人性至孝少孤母色养备至岁歉倡捐谷百石全

  活无算乾隆年间 旌张裔慎栾城人贡生少孤稍长询得父墓匍匐往拜一恸几绝时

  祖父母垂白在堂裔慎以童稚能得其欢心母病𥸤天求代衣不解带者数月及殁哀毁骨立三年

  未尝见齿性慷慨好施与乡人有古君子之称乾隆年间 旌梁士玮阜平人任四川成都

  守备乾隆十二年出师金川疉著劳绩十三年克康八达述古等处殁于战事   闻赠都司

    赐祭葬张陈谟无极人事亲以孝闻乾隆年间 旌张清士无极人由武进

  士授蓝翎侍卫除四川建昌右营都司乾隆三十七年随征金川击贼阵亡事   闻议恤荫

  萧永龄正定人由营伍洊升守备嘉庆元年剿湖北邪匪奋勇有功力竭被害同时

  阵亡者龙泉关把总阎永杰栾城汛把总娄连登内邱汛把总崔晟事   闻均议恤如例

  佐清正定人任固关营把总嘉庆元年随剿四川达州贼匪阵亡同县马云龙官马峪汛把⿰纟⿱丿恩 -- 总

  于四年阵亡魏曰连官龙固营把⿰纟⿱丿恩 -- 总五年阵亡事   闻均议恤如例王百忍

  人由武举效力洊升千⿰纟⿱丿恩 -- 总嘉庆元年随征湖北教匪奋勇有功五年追贼至陜西伏羌县阵亡事

    闻议恤荫云骑尉吴学义正定人嘉庆二年由千总随征陜西白岩山贼匪阵亡同

  县樊志曽官深州汛千总酒夫培官陜西都司于六年在黑沟老林等处击贼阵亡事   闻均

  议恤荫云骑尉

 ︹列女︺︹南北朝︺︹魏︺魏溥妻房氏常山人慕容垂贵乡太守房湛女也嫁钜鹿魏

  溥幼有烈操年十六而溥遇疾将卒以母老子幼为恨房垂泣曰幸承先人遗训出事君子义在偕

  老有志不从命也夫人在堂穉子襁褓愿以身当之及溥卒房操刀割左耳投之棺中遂终身不听

  丝竹不预坐席训导其子缉有母仪法度︹五代︺︹粱︺贾章女章为镇州指挥使安重荣

  杀章诬以反章女尚幼欲舍之女曰吾家三十口皆遭兵存者惟吾与父耳父𢦤吾安忍独生并杀

  ︹元︺武用妻苏氏正定人用疾苏氏割股为粥以进即愈生子德政四岁而寡夫

  之兄利其赀欲逼而嫁之不从未几夫兄举家死惟馀三弱孙苏氏取而育之德政长事苏至孝苏

  死时天大旱德政方掘地求水以供葬事忽二蛇跃出德政因默祷焉二蛇一东一北随其地掘之

  果得泉有司上其事旌复其家赵恭女名官奴晋州人元末城陷祖宏毅父恭俱缢死官奴

  年十七方大泣邻妪数辈劝其出避官奴曰我未适人避将何之不听妪欲力挽之女乃潜入中室

  自缢︹明︺韩太初妻刘氏新乐人太初元时为知印洪武初例徙和州挈家行

  刘事姑谨姑道病刺血和药以进再病再愈之抵和州太初卒刘种蔬给姑食越二年姑患疯疾不

  能起昼夜奉汤药驱蚊蝇不离侧姑体腐蛆生席间为啮蛆蛆不复生及姑疾笃刲肉食少甦逾月

  而卒殡之舍侧欲还葬舅塜哀号五载不能得太祖闻之遣中使赐衣一袭钞二十锭命有司还其

  丧旌门闾复其徭役李大林妻甄氏栾城人事姑甚孝姑往次子家甫三日氏忽心

  悸身汗意姑有他遽往视之未至果有以疾来告者氏沿途拜祷至姑所奉汤药数日愈后姑年九

  十卒氏庐墓三年旦夕悲号洪武中旌表扈彬妻赵氏元氏人洪武三十五年避兵于

  太行岩穴间为军卒曳出驱迫之至岸赵矢死不辱乘间投崖而死众惊叹悉舍所掠人口而去诏

  旌其门曰贞烈子暹凤翔知府石麟继妻徐氏稿城人麟任广东教谕正统初卒于

  官氏年二十四越三月生子玉前妻子亦方五岁氏携二孤扶榇归葬养舅姑甚谨躬纺绩教二子

  勤学承父志后玉登进士官御史成化中诏旌其门纪氏女晋州人年十六正德六年流贼

  掠其家欲污之女不从贼胁之以刃骂不绝口贼怒遂支解而死王聚仓妻赵氏

  稿城人幼有志行正德六年为流贼所劫欲犯之赵大骂贼胁之以刃坚不从乃割其左右耳复以

  火炙之赵骂不绝口而死李廷实妻马氏真定人廷实以国子生在京谒选病卒马

  氏闻讣号恸触壁碎首而死李纶妻胡氏真定人纶为邑诸生病笃氏誓同死纶卒

  遂服毒家人觉之以水救得解寻复饮药死耿氏女元氏人年十七许字石教民崇祯六

  年流贼劫女上马自投而下者三贼怒杀之樊某妻蒲氏行唐人夫死氏不再适有

  山寇逼求为妻氏赴崖下水中死乡人名其水曰玉女塘立祠祀之胡熙妻郭氏

  人值流寇至为所执欲污之氏怒骂且击贼中目贼怒杀之马国璠妻贡氏

  人国璠为诸生崇祯中城陷自经不死被执不屈夺兵所佩刀自杀高笏妻阎氏

  人崇祯末为乱兵所劫氏以头触石流血被面不肯行复以刀胁之氏骂不绝口遂遇害傅永

  清妻富氏灵夀人崇祯末流贼至县氏与子妇辈匿山中闻京师失守痛哭不食入山洞

  自经

 ︹本朝︺李栋芳妻牛氏正定人年二十一族人潜入其室欲污之氏奋力拒骂面被数

  刃而死同县王祚昌妻陈氏徐凤贤妻郭氏皆遇兵乱义不受辱见杀曹际昌妻张

  氏王定人年二十二夫亡昼夜悲号服毒死同县王永历妻商氏李有谦妻苏氏王兴宗妻苗氏

  俱夫亡殉节马崇勋妻杨氏灵夀人年二十二夫殁奉养盲姑以孝闻抚子琅及

  四孙俱成立守节六十馀年崔岱齐继妻唐氏平山人幼通书传岱齐官长沙

  知府病殁氏孝事继姑庶姑三十年存殁尽礼四子皆非已出抚育教训甚有恩义王吉征

  妻刘氏平山人夫童𫘤不谙人事翁命之改适不从越五年夫亡孝事舅姑年八十三以贞

  节终康熙年间 旌张肖月妻张氏行唐人遇暴不从被杀同县节妇梁喜福妻杨

  氏均康熙年间 旌赵国臣妻刘氏赞皇人夫贸易外出为强暴所逼自刭死

  志洪女三姐无极人遇暴不从被杀康熙年间 旌樊可爱女二姐

  稿城人遇暴不从被杀康熙年间 旌李华先妻师氏新乐人夫亡守节教子成

  立康熙年间 旌王天爵妻朱氏井陉人徙家平山遇恶僧欲犯之大骂不从被

  杀雍正年间 旌张志妻康氏平山人夫殁鞠二子为娶妇又相继早亡偕两妇抚

  孙成立孙又早亡三世苦节氏年逾八十雍正年间 旌卢蒲妻何氏平山人年十六

  夫亡孝事舅姑抚子读书为诸生子复亡妇遗腹生孙妇复亡鞠孙成立举曾孙老犹纺绩以有馀

  赡邻里年七十一卒雍正年间 旌孙绍芳妻岳氏稿城人为恶少所逼不从投井

  死雍正年间 旌侯梦豹妻朱氏正定人夫渡滹沱覆溺氏以身殉家人救之乃

  率二孤沿河求夫尸呼号三昼夜从淤泥中舁之而归食贫茹苦抚二孤成立同县节妇王大涵妻

  阎氏殷智妻何氏吴宗伯妾郑氏刘世安妾王氏杜国才妻娄氏高崇文妻王氏王斌妾刘氏刘质

  恭妾魏氏苏继轼妻武氏窦绅妻曹氏梁肇甚妻贾氏郭廷标妻李氏李钟厐妻何氏赵之屏妻李

  氏谷进献妻殷氏王荣恩妻文氏王兆潞妻杨氏高维纳妻韩氏王文荣妻逯氏王之绶妻沈氏郁

  儒统妻黄氏臧应遴妻杨氏吴方升妻李氏许维烈妻牛氏高宏文妻白氏许微妻张氏孙旸妻潘

  氏章辰妻白氏窦志僖妻戴氏刘美德妻魏氏赵炳妻孙氏李肇祚妻田氏卢廷峤妻李氏祁攀凤

  妻刘氏史高直妻李氏何元钿妻任氏阎玫妾张氏祁元禄妻孟氏杜维乔妻邹氏赵文蔚妻高氏

  王元锦妻柯氏杜益著妻王氏葛元英妻程氏刘琦妻朱氏梁肇禛妻贾氏刘锡庆妻徐氏马硕辅

  妻张氏萧昌续妻吴氏何玲妻陈氏王镇豪妻刘氏马云飞妻李氏崔濬妻杨氏酒思顺妻张氏均

  乾隆年间 旌李仲甫妻高氏井陉人为强暴所逼不从羞忿自杀同县节妇郝淓

  继妻毕氏霍镐妻梁氏郝汉臣妻霍氏谢玉田妻石氏吴进库妻卢氏董馨妻岳氏仇资宽妻许氏

  郝憺妻曾氏冯三妮妻郗氏卢昌后妻刘氏梁发昌妻王氏李谦妻侯氏刘希彭妻蔡氏孙学礼妻

  王氏康钜妻武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福多妻陈氏𫉬鹿人夫亡孝事舅姑守志终

  身同县节妇梁大进妻任氏王聘妻白氏刘允明妻傅氏均乾隆年间 旌李豹妻范

  氏元氏人夫亡姑欲嫁之投井死同县节妇高法圣妻刘氏麻蔚继妻阎氏李跻甲妻孙氏魏嶙

  妻曹氏智王秀妻魏氏张琦妻黄氏高福云妻刘氏胡文玘妾董氏闫赐珽妻胡氏高经妻安氏智

  璟妻贾氏廉成芳妻温氏邵能静妻王氏李会妻厐氏高计亭妻魏氏贾文蔚妻李氏崔星妻范氏

  张明星妻刘氏齐宏祚妻刘氏王文德妻牛氏王度妻樊氏赵全妻王氏王惟康妻张氏邵惟和妻

  王氏张阊妻李氏李濬妻张氏均乾隆年间 旌姚发妻何氏灵夀人夫亡守节毁

  左目以自坚孝事翁姑抚遗孤为诸生同县节妇任起蛟妻赵氏吴行裕妻商氏王电妻孙氏尹发

  梓妻徐氏罗仁奇妻祁氏韩濬妻吴氏李泰龙妻郑氏王清泰妻曹氏齐茂英妻刘氏李如好妻杨

  氏马蕃妻赵氏李国昌妻孟氏姚景妻陈氏谷雨妻张氏均乾隆年间 旌贾梦豹妻

  王氏栾城人年十七夫亡无子或劝之他适氏截发自誓抚嗣子得成立同县节妇胡廷英妻

  田氏聂桐妻傅氏段文晰妻韩氏冯忠继妻校氏冀助妻孙氏刘继贞妻陈氏傅骏妻王氏王五慎

  妻陈氏李子存妻赵氏均乾隆年间 旌杨二小妻商氏平山人为强暴所逼不从

  被勒死同县烈妇王栋妻郝氏任兴妻谷氏节妇刘云妻张氏贾燫妻温氏阎继武妻孙氏张元良

  妻章氏康孟卿妻盖氏贾清彦妻焦氏杨维邦继妻杜氏康有辅妻刘氏祁忠妻鲁氏杨远任继妻

  刘氏曹禹臣妻王氏李得景妻樊氏商柱妻赵氏李秀达妻金氏王灿妻齐氏刘名杰妻曹氏苏显

  宗妻张氏武廷龙妻任氏李思义妻孙氏均乾隆年间 旌郗绳宗妻李氏

  人夫亡抚孤庆隆娶妇王氏庆隆又亡偕媳抚孤有成同县节妇张光宿妻刘氏张文绍妻宫氏均

  乾隆年间 旌李亮妻薛氏行唐人遇暴不污自缢死同县节妇孙喜彦妻董氏王全

  妻乔氏焦与公妻赵氏刘惠妻马氏王会妻赵氏贞女高瑜聘妻兰氏均乾隆年间 旌张芳

  声妻白氏赞皇人夫殁姑老且病尝有寇至氏负姑出𫉬全同县节妇刘元士妻时氏韩

  来瑞妻赵氏韩鹏妻张氏郭式恒妻董氏尹花妻陈氏杜元龙妻郭氏刘朝妻张氏杨思聪妻郭氏

  张芳声妾赵氏李贶心妻张氏郭仲妻侯氏郭式仪妻张氏杜元聪妻李氏胡药龙妻任氏王仲妻

  李氏张珂妻刘氏冯廷枢妻鲁氏冯诺妻杜氏杨希元妻郭氏烈妇薛聪妻魏氏均乾隆年间 旌

  茹大鹏妻宿氏晋州人夫亡邻妪以其少讽之乃毁容截发以明志同州节妇茹无

  息妻朱氏朱怡妻武氏张文达妻温氏李良璧妻晋氏刘化鹏妻高氏高数通妻孟氏翟擢妻贾氏

  杨业贵妻刘氏杨建泗妻赵氏王昶妻张氏谷自励妻赵氏张大夀妻朱氏尹启睿妻王氏刘佐珠

  妻卢氏王瑞芳妻张氏王林喜妻谷氏胡得仁妻李氏朱锡绮妻张氏翟英妻王氏张明玉妻董氏

  张重华妻刘氏李尔牛妻姚氏李文委妻刘氏田士通妻高氏彭克已妻刘氏赵保德妻李氏贾竒

  秀妻张氏韩志书妻张氏高星照妻吴氏杨茂妻王氏王作哲妻杨氏烈妇张金声妻吴氏茹黑妻

  姚氏均乾隆年间 旌张名世妻李氏无极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朱得云妻寇

  氏裴尚文妻梁氏王有斐妻陈氏张如椿妻于氏刘极妻陈氏高新德妻甄氏郑习斌妻李氏吕端

  妻王氏张濬妻安氏均乾隆年间 旌田福来妻田氏稿城人遇暴不污羞忿自

  尽同县节妇白其德妻程氏刘成麟妻徐氏刘儒妻幸氏王元干妻汪氏左国泰妻王氏赵之韶妻

  胡氏刘有成妻吴氏于保妻刘氏南金妻郭氏剧有恒妻刘氏何淙妻杨氏薛信妻王氏李敷英妻

  张氏刘大贵妻岳氏陈通妻孙氏宋之良妻乔氏赵法保妻李氏冯贵祥妻袁氏杨双全妻李氏徐

  彻妻王氏周斯敏妻李氏范勉妻王氏张绳祖妻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杜有泰妻赵

  氏新乐人遇恶少欲犯之峻拒被害同县节妇王賔妻杨氏刘列格妻郑氏吴昌妻田氏傅兆龙

  妻贾氏吴国辅妻雷氏国之辅妻郭氏陶际观妻杨氏田龙妻李氏刘显玉妻侯氏阎玉铭妻安氏

  鲍明甫妻李氏王法儒妻张氏沈大惠妻刘氏陈宝妻张氏王治岐妻陈氏默功远妻齐氏谢楚继

  妻张氏陶行祖妻李氏高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妻王氏郭纯诚妻王氏刘邦基妻刘氏吴廷栋妻高氏安当妻王氏牛

  凤妻骆氏李秉仁妻李氏李自容妻韩氏张伦妻杨氏侯进道妻席氏朱士俊妻张氏均乾隆年间

  刘某妻娄氏正定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刘岸魁妻刘氏张某妻曹氏均嘉庆年

   旌何殿元妻高氏井陉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间 旌张氏女喜

  姐𫉬鹿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王象复妾金氏马自清妻霍氏王幅明妻刘氏均嘉庆年间 旌

  王孚惠妻骆氏元氏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王士林妻汪氏均嘉庆年间 旌

  三九妻赵氏灵夀人守正捐躯嘉庆年间 旌李喜住妻赵氏

  人遇暴逼污不从被杀嘉庆年间 旌赵曮妻周氏行唐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周

  进义妻赵氏严壮清妻王氏严贡妻韩氏侯连妻王氏李瑗妻严氏严登陵妻王氏张彦陵妻王氏

  均嘉庆年间 旌李峻山妻周氏赞皇人遇暴不从羞忿自尽嘉庆年间 旌

  高氏女领姐晋州人遇暴不辱羞忿自尽同州烈女刘氏女刘强姐节妇田锡妻孙氏

  周来仪妻马氏李凯妻茹氏均嘉庆年间 旌翟焕新妻靳氏无极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白充辉妻魏氏均嘉庆年间 旌张王氏稿城人守正捐躯嘉庆年间 旌

  师陆妻方氏新乐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周起有妻焦氏王清志妻祁氏烈妇胡大成

  妻刘氏烈女张三多女均嘉庆年间 旌

 ︹仙释︺昌客常山道人自称殷王子食蓬蔂根年二百馀颜色如二十许人常取紫草卖染家以

  钱遗孤历世皆然︹隋︺宝公开皇中居正定解慧寺尝砻石为柱作门三楹上为楼坐卧其

  上后北寇来纵火焚寺宝公从楼陨身而下毫发无伤寇刃之刃自断寇又举火焚楼火自灭寇骇

  愕稽颡而去︹宋︺苏澄隐正定人为道士得养生术年八十馀不衰五代晋唐屡聘之并

  辞疾不至太祖征太原还驻镇阳召见问其术对曰臣之养生不过精思练气耳帝王养生则异于

  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黄帝唐尧享国永久得此道也帝大悦年百岁而卒

  怀丙正定僧也多巧思郡有木浮图十三级久而中级大柱坏欲西北倾他匠不能为怀丙别

  作柱命众工维而上已而却众工闭戸良久易柱下赵州渡河石桥镕铁贯其中岁久乡民盗凿铁

  桥遂欹计千夫莫能正怀丙不役一人以术正之使如故其灵异多类此守干稿城人居龙兴

  寺性聪慧无幽不烛元祐间赐号回照大师以纸衣一袭付其徒至旬乃易衣诵经合掌而逝

 ︹土产︺炭明会典成化六年减正定合用柴炭府志灵夀县出瓷器金史地理志正定府

  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魏文帝诏正定棃大如拳甜如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悁隋图

  经正定县棃为天下第一唐书地理志镇州土贡棃旧志府界亦产棃枣群芳谱巨核桃霜下

  始熟出常山陆士衡果赋中山之缥李井陉志李有青黄红三色薏苡图经生正定平

  泽及田野最多木耳出井陉平山牡丹府志 国初柏棠园最胜梁清远谓自宋时郡

  牡丹已得名韩魏公诗咫尺常山似洛阳是也史记常山以南河济之闲千树楸

  麻防风黎卢稿本天花粉地骨皮兔丝子又灵夀平山阜平赞皇诸县亦产茯苓芍药当归鹿茸龙

  虎骨苍术黄芩白术半夏黄连萆薢无极县产蒲公英菖蒲木草菖蒲一寸九节出灵夀者

  皂角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香麞井陉县出旧志香麞见人捕之辄自剔脐出其

  香 按旧志载唐书地理志镇州土贡孔雀罗爪子罗春罗谨附记

顺德府表                

                    

大清一统志

 顺德府在直隶省治西南五百七十里东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广平府威

  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山西辽州和顺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广平府永年县界六十里北至赵州

  临城县界九十里东南至永年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武安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冀

  州新河县界二百里西北至正定府赞皇县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里

︹分野︺天文昴宿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殷时为邢都周初为邢国

  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钜鹿郡汉为赵广平二

  国及钜鹿常山二郡地后汉属赵国及钜鹿郡晋

  广平郡安平赵国地元和志永嘉六年石勒都此至季龙徙都邺为襄国郡

  后魏为北广平南赵二郡地周武帝改置襄国郡

  按隋书地理志齐废易阳入襄国置襄国郡元和志作周武帝改襄国郡盖齐置郡于易阳周始移

  于襄国也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邢州大业初复曰

  襄国郡唐武德元年复曰邢州置⿰纟⿱丿恩 -- 总管府四年府

  罢天宝初改曰钜鹿郡乾元初复曰邢州属河北

  道中和二年徙昭义军节度于此五代梁开平二

  年改保义军后唐同光元年改安国军宋初仍曰

  邢州钜鹿郡安国军节度使宣和中升信德府属

  河北西路金天会七年复降为邢州仍置安国军

  节度属河北西路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中

  统三年升为顺德府至元二年置顺德路总管府

  属中书省明洪武初仍为顺德府直隶京师

 本朝因之领县九

  邢台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八十二里南北距四十二里东至南和县界二十二里西至山西

  辽州和顺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沙河县界十七里北至内邱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南和县治四

  十里西南至辽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任县治四十里西北至山西平定州界一百六十里商时

  邢都周初为邢国泰置信都县汉因西楚名襄国属赵国后汉因之建安十七年割属魏郡晋属广

  平郡后省入任县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属北广平郡建义初分属易阳郡周武帝置襄国郡隋开

  皇初郡废九年改曰龙冈十六年为邢州治寻为襄国郡治唐𥘉仍为邢州治五代因之宋宣和二

  年改曰邢台为信徳府治金仍为邢州治元为顺徳路治明为顺德府治 本朝因之沙河

    县在府南三十五里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四十三里东至南和县界二十里西至山西辽

    州和顺县界一 百四十里南至广平府永年县界二十五里北至 邢台县界一十八里东南至永年

    县治七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徳府武安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南和县界七十里西北至辽州治二百

    里本汉襄国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析龙冈地置沙河县属邢州唐武德初于县置温州四年州废县

    还属邢州五代因之宋属信德府金属邢州元属顺德路明属顺德府 本朝因之南和县

    在府东南四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四 十五里东至平乡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邢台县界 二

    十里南至广平府永年县界二十里北至任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广平府鸡泽县治四十里西南

    至沙 河县界四十里东北至钜鹿县治九十里西北至 内邱县治九十里汉置南和县属广平国后

    汉属钜鹿郡建安十七年割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后并入任县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永安中于县

    置北广平郡高齐郡省后周又置南和郡隋开皇初郡废属襄国郡唐武德初于县置和州四年州

   废仍属邢州五代因之宋属信德府金仍属邢州至元二年并入沙河后复置属顺德路明属顺

   德府 本朝因之平乡县在府东八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四十六里东至广平府

   威县界四十里西至南和县界十里南至广平府鸡泽县界六里北至钜鹿县界四十里东南至威

   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南和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广宗县治四十里西北至任县治五十里战国赵

   钜鹿邑秦置钜鹿县并置钜鹿郡汉仍为钜鹿郡治后汉移郡治廮陶以钜鹿为属县晋因之后魏

   景明二年改置平郷县孝昌中属南赵郡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属邢州唐武德初于县置封

   州四年州废仍属邢州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入钜鹿县元祐初复置属信德府金仍属邢州元

   属顺德路明属顺德府 本朝因之钜鹿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

   六十八里东至广宗县界二十里西至赵州隆平县界三十里南至平乡县界一十八里北至冀州

   新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广宗县治三十五里西南至任县治七十里东北至冀州南宫县治六十

   里西北至隆平县界六十里汉置南龻县属钜鹿郡后汉因之晋初省后复置后魏太平真君六年

   并入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又置曰南栾属南赵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南栾县大业初改曰钜

   鹿属襄国郡唐武德元年于县置起州四年州废属赵州贞观元年还属邢州五代因之宋属信德

   府金属邢州元属顺德路明属顺德府 本朝因之广宗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三

   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广平府威县界二十里西至钜鹿县界一十五里南至山东临清州邱

   县界五十里北至冀州南宫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威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平乡县治四十里东北

   至南宫县治七十里西北至钜鹿县治三十五里汉钜鹿堂阳二县地前汉分堂阳置经县寻省后

   汉初复置属安平国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二年并入南宫永安二年复置西经县属钜鹿郡北齐

   省隋以后为平乡县地元宪宗五年始分平郷置广宗县至元二年省入平乡后复置属顺德路明

   洪武十年省入平乡钜鹿二县十三年复置属顺德府 本朝因之唐山县在府东北八十

   五里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三里东至赵州隆平县界一十里西至内邱县界二十五里南

   至任县界二十五里北至赵州柏乡县界一十八里东南至任县治五十里西南至内邱县界五十

   里东北至隆平县治二十里西北至赵州临城县治三十五里春秋时晋柏人邑汉置柏人县属赵

   国后汉晋因之后魏孝昌中属南赵郡东魏改人曰仁隋属襄国郡唐武德元年于县置东龙州四

   年州废县属赵州五年还属邢州天宝元年改曰尧山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入内邱元祐初复

   置属信德府金改曰唐山仍属邢州元至元二年并入内邱县后复置属顺德路明属顺德府 本

   朝因内邱县在府北六十里东西距二百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唐山县界二十

   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邢台县界三十五里北至赵州临城县界三十里东南

   至仕县治六十里西南至邢台县界四十里东北至赵州柏乡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正定府赞皇县

   界五十里汉置中邱县属常山郡后汉属赵国晋因之后省入柏人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复置属南

  钜鹿郡孝昌中属南赵郡隋开皇初避讳改曰内邱属襄国郡唐武德四年属赵州五年还属邢州

  五代因之宋属信德府金仍属邢州元属顺德路明属顺德府 本朝因之任县在府东北

  三十五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平乡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邢台县界十里南至南

  和县界五里北至赵州隆平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平乡县治五十里西南至沙河县治六十里东

  北至钜鹿县治七十里西北至内邱县治六十里春秋晋任邑汉置任县及张县俱属广平国后汉

  省张县以任县属钜鹿郡建安十七年割属魏郡晋仍属广平郡后魏永安中属北广平郡高齐废

  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废入南和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邢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又省入

  南和元祐元年复置属信德府金仍属邢州元至元二年省入邢台后复置属顺德路明属顺德府

   本朝因之

 ︹形势︺依山凭险形胜之国晋书石勒载记钜鹿当四方之冲

  沈括尧山县厅壁记太行雄镇于西北漳水萦流于东南

 ︹风俗︺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

  隋书地理志民俗淳厚稼穑惟勤争讼不桡贫富相恤

  

 ︹城池︺顺德府城周十三里有奇门四濠广五丈引达活水入城宋元旧址明万历间甃砖

   本朝顺治年间修 邢台县附郭沙河县城周五里有奇南北二门濠广二丈明成化

  十八年因旧址筑 本朝干隆十五年修二十九年重修南和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濠

  广二丈元至正中筑崇祯十二年甃砖平乡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六濠广二文馀明成

  化初筑崇祯八年筑外郭周七里有奇钜鹿县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濠广二丈明成化

  中筑万历中增筑外郭去城里许崇祯十二年甃砖 本朝顺治年间修广宗县城

  里有奇高二丈三尺门四濠广二丈明正统间因旧址筑 本朝顺治十一年唐山县

  城周三里有奇门二元至正间改筑 本朝康熙九年修人城南隅有附城高仅县城之半而延

  袤倍之门三内邱县城周四里有奇外有副城围七里门四明正德中因旧址筑 本

  朝乾隆三十一年改建任县城周五里有奇门三濠广三丈元筑明崇祯中甃砖 本朝

  顺治康熙年间屡乾隆七年重修

 ︹学校︺顺德府学在府治西北元初建 本朝雍正十三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邢台

  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乾隆二年修入学额数十八名沙河县学

  在县治东南宋大观初建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乾隆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和县学在县治南明洪武九年建 本朝顺治七年重建入学䫅数十五名平乡县

  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六年建 本朝屡经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钜鹿县学在县治东

  南元元贞中建入学额数十二名广宗县学在县治东南元中统中建 本朝康熙年

  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唐山县学在县治西元至正三年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

  雍正十三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内邱县学在县治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屡

  经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任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本朝顺治康熙年开屡修入

  学额数十二名龙冈书院在府城 本朝干隆二十六年建和阳书院

  和县治东 本朝乾隆十四年封川书院在平乡县治林公书院

  邱县治元林起宗聚徙讲学处旧名处士庵蓬山书院在内邱县治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

 ︹戸口︺原额人丁一十九万七百八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九十五万二千三百十名口计二十五万五

  千十七戸

 ︹田赋︺田地五万二千一百十三顷九十亩七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一十九万九千七百五十两

   四钱四分四厘

 ︹山川︺土山在府城内元和志在龙冈县东百五十步昔冉闵攻石祗于襄国为土山地道

  梯山在邢台县西南五十里路陡如梯又五里为牛家峪栲栳红山在邢台县西南

   七十五里巉峭嶙峋旋绕难登有碧霞元君祠相近又有鼎梅山石门山在邢台县西南

   九十里寰宇记龙冈县有石门山十六国春秋石勒遣石季龙进据石门是也八盘山

   台县西南九十里自麓至岭旋绕八级老翁山在邢台县西南一百里一峯陡绝其状如

   老人相连为子母山状如妇抱小皃又名孩皃山天红山在邢台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老

   翁山西石色多红封山在邢台县西二十五里相传邢侯初封此故名亦谓之西山白此而

   西连延数百里直接太行皆西山矣又西十里曰孤山陡绝多石其旁平坦可以耕艺风门

   山在邢台县西四十里寰宇记龙冈县有风门山冬夏多风百花山在邢台县西四十二

   里甚崇峻石色青白有类百花清城山在邢台县西五十里百花山西七里河出此

   村山在邢台县西七十里有阳台砦又三里为马庄砦水门山在邢台县西一百二

   十五里又五里为广阳洞又二十里即黄榆岭紫金山在邢台县西一百四十里元刘秉忠

   张文谦张易王恂尝同学于此夷仪山在邢台县西晋地道记乐平县东南有夷仪岭道通

   襄国元和志夷仪岭在龙冈县西一百五十七里仙翁山在邢台县西北三十里相传唐

   时张果尝游憩于此明皇因封为仙翁山山上有张果老庙唐开元中建山下有圣井亦果遗迹

   马鞍山在邢台县西北三十八里山脊隆起宛似马鞍山腰有洞可容千馀人雷公

   山在邢台县西北元和志在青山县西南八里汉末黒山群盗张飞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

   称多髯者谓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有雷公贼保此因名明统志在府西北四十三里 按元

    和 志雷公 本 汉末贼 名 明 统 志山 上 有 雷公 庙旧志 遂以为 雷 神又有 谓 黄 帝 臣善 医 之 雷公 附会

    穿 凿今皆 削之凌 霄山在邢 台 县西 北 七 十 里 径路崎 岖山上 宽 平西 坡 下 为 黄 谷岩又 西

    北二 十里 为温 居山又西北 二十 里即 马岭口 百    岩山在 邢 台 县 西北一百 里 寰 宇 记其山

    峻极 有百岩故 名梅 龟活山在 沙 河县 西南七 十 里宋 初王 舜 据此 为寇为 杨 业所 擒

    今有 梅龟砦广 阳山在 沙 河县 西七十 里 盘 礴 高耸诸峯 拱 列上 有泉曰 漆 泉 泉 右有漆

    赫山 在 沙河县 西八 十 里下 有九 龙潭前 有九 龙 神祠汤     山 在 沙河 县西 九十 里

    寰 宇记 在 沙 河 县西 北 七十一里山 海 经云 汤 山汤 水出 焉 此 汤 今愈 疾 为天下最山 后 岩上 有 石

    室 绝 无 尘 秽俗 号 圣 人 室罄    口 山 在 沙河县西 一 百 里 隋 书 地理 志沙河县 有 罄 山 元 和 志

    罄 口 山 在 县 西 南九 十 八黒汉魏 时旧 铁 官也 寰宇 记 卢 毓 冀 州 论云 淇 汤罄石冶 铸利 器 即此

    仓门山有 二 小 仓 门山 在 沙河县西 百里大 仓 门山 在 县 西 百二 十 里亦名仓 口唐时 尝 置

    仓于此故名五指山在沙 河县西 北四十 里远望山岭俨如 五指排 列其西 即山西辽州

    黑山在沙河县西北五十 里元和志在沙河县西四十 里出铁铁 牛山在 南和 县

    东北二 里旧有铁牛元末刘𬬿祖守顺德 销之以铸兵器遗趾犹存干 言山在唐山县西北

    隋书地 理 志内 邱县 有干言山寰宇记在 尧山县西五里 卫 诗出 宿于 干饮饯于言是此山 也旧志

    在 唐山县西北四 里山 势延 袤数十里接内 邱县 界尧   山在唐山 县西北 八里金史 地理志 唐

    山 县 有尧山 明统志 尧山 相 传尧始 封于此宣    务山在唐山 县北隋书地理志 柏乡县有

    𡺟𡺱山寰宇记𡺟𡺱山一名 虚无山 高一千五百五十丈城冢记云尧登此山 东瞻洪 水务访贤人

    其山 西三里 出文石五 色 锦章旧志在经县北十二里 即尧山 之东麓也 亦 名巏𡺱山东魏武帝三

    年唐 邕𢰅彭乐 庙碑曰 惟兹巏𡺱陶唐采 封又颜之推 家训柏人 城东北 有一孤山世俗呼 为宣务

    山或 呼为虚无 山莫知所出余尝为赵 州 佐读柏人城 西门内碑 是汉桓帝时所立铭云 上 有巏𡺱

    山王 乔所仙方知此 巏𡺱山也 巏宇无所出当名权务 魏收为赵州庄 严寺碑铭 曰权务之精即用

    夫子山在唐山 县北十 里一名 孔冈出文石五采元孔 璠自曲 阜移居 于此许衡又于

    此建学讲艺虞集有记茅山又名旄山在唐山县 东北十 五里尧山东北三十里 山际出 茅

    有刺 而三脊又西一里 有卧牛山青 山在内 邱县 西南 元和 志黑山一 名青 山在 青山 县西

    二十里 幽深险绝 为逋逃之薮隋置青山县取名 焉明统志 在内邱县西二十里白  银山

    在内邱县西六十 里上出云母遥望如 银天 台山在内 邱县西六十 五里东 连黑壁山上 有

    九仙鹊山在内邱县 西 即古逢山汉书地理 志中邱县逢山 长 谷诸水所出元和志 鹊山

    在 内邱县西六十三 里昔扁鹊将虢太子游此 山采 药因名寰宇记内 邱有蓬鹊山亦名龙腾山 即

    地 理志蓬山也 县志 鹊山 上有白石如 鹊故名其顶 为龙 腾山 有太子岩十    八盘山 

    邱县西七十里山有盘道十八攫山在内邱县西北十三里寰 宇记砺水出攫山旧志峯岩 错

  峙形如攫故名之孤寰宇记在内邱县西北十七里其孤峙唐天宝六年敕改内邱山

  旧志又名思亲山以SKchar太子思亲而名山巅有窍大如盘每朝暾出云气为城市楼阁或与唐山相

  连四十馀里如长虹然日出乃解且停山在内邱县西北四十里下有马跑泉露萝

  岭在邢台县西八十里南至夫子岩十五里清风岭在邢台县西一百六十里山势高耸

  盛夏无暑气有边墙一道涧水通流其下黄榆岭在邢台县西北一百六十里石径盘旋形

  险道冲有边墙一道南去清风岭三十里马岭在邢台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其地峻险为戍守

  要地唐天祐三年河东将李嗣昭攻邢州朱全忠将张筠引兵𦔳守州城因设伏于马岭府志岭边

  墙二道外有沟涧名曰鬼谷沟鹤度岭在内邱县西一百七十里寰宇记鹤度岭在鹊山西

  府志峯高惟鹤可度故名南去邢台马岭口三十五里西接山西平定州界龙驹岭

  邱县西北五十里石井冈在邢台县西北寰宇记在龙冈县西北七里水经注云蓼水出

  襄国石井冈冈上有井大如车轮隋区宇图志云此井光武营军时所凿又石勒时天旱佛图澄于

  冈掘得一死龙长尺馀渍之以水良久乃苏咒之腾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龙冈龙冈

  县南山脊横互东西长二十里与石井冈相接夫子岩在邢台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天红山

  西相传夫子周流尝憩此南有边墙数道岩在沙河县西南一百七十里涧沟旋绕数层相

  近又有大岭口黄背岩在沙河县西一百五十里五指山北南去数道岩三十五里

  璃坡在邢台县西南三十馀里西山垂尽处唐龙纪初李克用败孟方立于此牛口峪

  在沙河县西七十里亦名牛神口上流泉水至此入地百泉河在邢台县东南八里平地

  涌出其泉无数故名东流稍南至河会村珍珠泉黑龙潭七里河及东西狼沟诸水皆汇入马流迳

  南和县之西境折而东北入任县南境又北迳任县城东又北入于大陆泽寰宇记百泉即湡水汉

  志襄国有冯水东至朝平入湡说文㴲水出赵国东入湡㴲与湡皆即百泉之别名旧志百泉河发

   源邢台县东南葫芦套黒龙潭诸泉东至南和县西贾宋村东入任县西合牛尾等河至塔圪台入

   鸡爪河 按古百泉河旧为沣河之上源今邢台有地名大厂村者为百泉入沙河之故道有桥尚

   存沙河本入于沣河故各志皆谓百泉即沣河而沙河亦受湡水之名其后百泉河北徙不入沙河

   于是专以沙河为沣之上源而百泉别为一渠北流入泽旧志所云合牛尾鸡爪者皆非今百泉经

   由之道矣七里河在邢台县南七里发源县西清风岭伏流三十里至城南郭村复出东流

   入于百泉河沙底河源出邢台县西火石冈东流至府治北又东入牛尾河 按旧志载

   野河出邢台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引流凡七十二道下至任县合沣河今其遗迹不甚可考故府志

   以沙底河为即七十二道之一此河常涸猝遇山水骤发则冲决为患 本朝乾隆三年于府城冲

   潡之处加筑堤埝复疏濬下流以资畅导达活河源出邢台县西北五里之达活泉东流合

   牛尾河又东迳小吕村百泉河之支水北流入之又东北迳任县城北东入于大陆泽即古蓼水也

   汉书地理志襄国有蓼水东至朝平入湡寰宇记蓼水一名达活水水经注云蓼水出襄国西石井

   冈曲洧旧闻钜鹿郡西北一舍有泉名达活源深流远咸平中刺史柳开濬之旁植千柳建亭其上

   为一郡之胜熙寕壬子泉忽沦㐲不见元丰改元之岁太守王慥祷于泉上不越月而复出因改名

   为再来泉明统志达活水自府城西北五里流经任县为蔡水入沣河旧志源出府西北南一泉曰

   紫金北一泉曰野狐三水汇流总名达活北流经邢台之李道村东北入任县界至县东北薄村又

   合蔡马圣水三河至塔圪台入泽 按达活泉岁久湮塞 本朝乾隆十二年重濬泉流四注灌漑

   牛尾河一名响水河俗以府城旧名卧牛城故呼为牛尾河源出邢台县治西北之瓦

   瓮泉东流汇达活野狐诸泉又东北百泉之支水入之又东北入任县境其分支环任县城为濠仍

   与正流会东入于大陆泽 按此非广平府滏阳河分流之牛尾河也沙河源出山西辽州

   东流入沙河县南又东迳南和县治南为沣河元和志沙河在沙河县南五里寰宇记水经注云湡

    水出襄国西山俗名沙河在沙河县西北 七十一里旧志沙河源出辽州流经沙河县南分 为二支

    一入 广平府之永年县北迳鸡泽县与洺河会 谓之沙 洺河亦曰干河又北迳南和县东平乡县 西

    至任县东入滏阳河一由沙 河县南为程寨河又曰新沙河亦自鸡泽县北迳 南和县东郝桥村入

    任县界至 县东东盟台入大陆泽 按百 泉河旧与沙河合 流故湡水之名彼此互称且皆 以沣河

    为百泉之下流自百泉北徙而沣河遂专属于沙河久而沙河之名反为沣河所掩又按自明万历

    间漳河泛溢滏阳亦决而东徙沣洺诸河久不与滏阳合流旧志以为入滏阳者亦非近日河流形

    狼沟河有东西二河在沙河县东北十五里一又在其东称东狼沟即邢台百泉水分

    流也又东流入南和县界至县西四 里与沙河合流沟水深两岸多狼故名沣 河即沙河之

    下流东流至南和县之圪塔头村曰沣河又东流折而北迳任县东曰南沣河又北入大陆泽由泽

    入隆平县境曰北沣河亦 称新沣河盖 本朝 雍正四年所濬以导泽水于 寕晋泊者也旧志以 沣

   河旧为百泉之下流故于沣河下引左思魏都赋之鸳鸯水隋书地理志龙冈县之㴲水谓即沣河

   之别名今二水既不合流则鸳鸯水及㴲水自属百泉隋龙冈今邢台县今沣河固不入邢台境也

   明綂志沣河在任县东十五里上接南和县下流入隆平县界元郭守敬常建议沣河东过古任县

   失其故道没民田千馀顷若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 按明志所言犹是百泉合流之沣河而下

   流入泽遗迹未改自南和以下伏秋水盛最易泛溢 本朝乾隆四年复屡经动帑疏浚宽深田庐

   洺河自广平府鸡泽县流入迳平乡县西十里南和县东三十里又北迳任县东与刘累

   河合流入大陆泽 按旧志皆谓洺河与沙河合流故有沙洺河之称方舆纪要云沙洺合流在平

   乡南和之间今考沙河自入南和即称沣河沣与洺并不合流惟沣河之东洺河之西有俗称干河

   一道亦沙河之支流然久涸无水亦不与洺合盖迹徙名易不可考者多矣又广宗县南有古洺水

   二道旧皆自曲周县流入一迳县东南十五里一迳县东南二十五里皆东入威县界今并堙废

   漳河自山东邱县分为二支一东北入广平府威县一北入广宗县南又北迳平乡县东又北

   迳钜鹿县东又北入赵州寕晋县与滏阳河合史记项羽救钜鹿军漳南水经注衡漳迳巨桥又北

   迳钜鹿县故城东又历经县故城西又迳沙邱台东又迳铜马祠东又迳南宫县故城西括地志项

   羽军处即浊漳水今俗名柳河在平乡县南元和志浊漳水在平乡县西南十里寰宇记在南和县

   东三十里从平乡县界流入旧志漳水旧在平郷钜鹿之东广宗之西有大小二河亦谓新旧二河

   新河为大河在旧小河东小漳河亦名刘累河皆北注大陆泽明天顺中漳河南徙入运河北流之

   道几绝万历三十年漳河徙入滏阳建利民闸六崇祯八年大水河东徙始濬小漳河十三年复徙

   入滏阳自是折而西北入任县界二河渐成平陆 按古漳水自曲周流迳平乡之东广宗之西入

   钜鹿界唐宋时流迳平乡之东南和之东自明以来始徙入滏阳 本朝康熙年闲又东徙自邱县

   北迳广宗城西钜鹿之东注寕晋泊所谓新漳河也近则上流径由馆陶入卫不合滏阳不特旧河

   淤成沃产而入泊新河亦渐干涸仅为伏秋⿰氵历 -- 𤁋所经乾隆二十八年以后上游之临漳口堤防巩

   固平乡广宗钜鹿诸邑虽地势稍下而新河益无浸溢之患矣滏阳河自广平府鸡泽县流

   入迳平乡县东七里又北迳任县东又北迳钜鹿县西又北入赵州隆平县界磁州志滏阳河自鸡

   泽县北三十里至平乡之夏庄桥又四十里至任县之新店桥又三十里至任县之邢家湾又四十

   里至隆平县之牛家河 按旧志明万历三十年漳水自平乡县与滏阳河合流注于大陆泽会诸

   河之水又东北流为鸡爪河入隆平县界今漳水已不合滏滏水自平乡又北迳任县东北鸡爪河

   会大陆泽水自西流合焉自下通名滏阳不称鸡爪河皆与昔不同矣又按顺德九邑享水利者居

   多平乡钜鹿境内惟滏阳一河经钜鹿者仅三百馀丈 本朝乾隆十年建偏闸一引水灌口民颇

   称便但磁州居河之上游州民每闭闸以遏水十三年经河臣奏请酌定磁州诸闸启闭之宜于是

   广平所属及平乡诸邑皆得畅流相资并受沾漑之益泜河自赵州临城县流入东径内邱

    唐山二县北又 东径 隆 平 县至任县 东北入 大 陆泽郭璞山海经 注泜 水 出 中邱县西 穷泉谷 元 和

    志 泜 水在尧山 县西一 里 俗亦 名 脂 沟九 域志水经 注 云泜水东 南径干 言 山金 史 唐 山内 邱南和

    三 县 皆 有泜水 旧志泜 水 自临 城 县 南 合西北 诸水 迳 内 邱县三 十里东 入 唐山 县 旧 在 县西一 里

    许 南至 任 县 界入 漳  本 朝 康熙七 年水徙城 北五 里入 隆 平 县界 又南 径 任 县东北 三十里至 邢

    家湾入泽李阳河在内 邱县北 源出县 西之 且 停山 有二源 一自县 之杨武 川北 苓 村而 来

    一自 县之 石 河西 邱而 来 合于 县城 之西 入唐 山县西 南亦 称 马河 下流 入 大陆 泽又 有沙 沟水 寰

    宇记源 出 鹊山 东流 经内 邱县 北五 里旧志云 水蓬山 东 流八 十里 至唐 山县 界入 泜河 按 此

    水今 不 可考迳内 邱县北五 里者 惟李 阳 河若东流八 十 里而达唐 山者惟泜 河殆 经流 迁 徙为泜

    河 所夺 矣又 有 砺水寰宇记 在内 邱 县 西 北三十里 源出 攫山 水 可砺刀剑九 域志 内 邱 县 有渚水

    明 统志 砺水 亦名 渚 水旧志 下入 沙 沟  按 汉志中 邱县 逢山 长谷 诸 水所出 东至 张 邑入 湡 寰宇

   记有龙腾水源出龙腾山在内邱县西七十里今皆无考顺水河在任县西南百泉支流也

   自南和县贾宋村东北入县界又北入大陆泽又有殷陈沟河亦百泉支流东北入沣河蔡河

   发源邢台县北梁原店之西山东流入任县界至圣水井与圣水河合东入大陆泽 按旧志谓蔡

   河至任县西郭环城为濠又东合圣水河今考任县城濠乃牛尾河之支流蔡河在县北迳入大陆

   不至城下且圣水在任县之西北蔡河在其西不应先至任县后入圣水也马河源出内邱

   县西龙腾山东流为小马河亦名白马河流迳内邱之南邢台之北又东经唐山县西南别名柳林

   河东经任县北仍曰马河又东北合圣水河圣水河在任县北十五里发源县西北圣水

   井有泉从地涌出成河其南有蔡河合入行五里有马河合入又东入大陆泽鸡爪河

   县东北西接大陆泽之下流东入赵州隆平县界合滏阳河其北有沟名小鸡爪又西北有河名穆

   家口皆泄大陆泽水之渠也旧时穆口阗淤鸡爪一河不足以容众流于是滏阳河水反由鸡爪内

   溢 本朝雍正四年重濬穆家口兼疏鸡爪河自是泽水通流民资其利古列葭水

   和县南汉书地理志南和列葭水东入㴲寰宇记烈家水在县西南十里下注狼沟河落漠

   水在平乡县西五里一名刘累河俗亦称牛尾河自鸡泽县流入县界又北迳南和县东又北迳

   任县界合洺河入大陆泽寰宇记即古薄洛津袁绍还自易京率其宾从禊饮于此者也 按旧志

   谓古薄洛津即漳水在今广宗县界非即落漠水今考旧时漳滏合流未经东徙本在南和县境内

   且薄洛落漠声近易讹其为一水无疑特旧与滏阳合流而今则滏河己徙落漠水自会洺入泽或

   己非当时故渎耳 本朝干隆二年以后屡经动帑开浚张甲河故渎在广宗县东水

   经注张甲河左渎迳广宗县故城西又北迳经城东缭城西又迳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唐书地理志

   经城西南四十里有张甲河神龙二年刺史姜师度因故凟开元和志张甲枯河东去经城县十里

   旧志有古河在广宗县东界延五十里袤百里一望层沙几于不毛盖故道堙废久矣大陆

   泽在任县东北与钜鹿县及赵州隆平县接界书禹贡怛卫既从大陆既作又导河北过洚水至

   于大陆尔雅晋有大陆郭璞注今钜鹿北广阿泽是也吕氏春秋九薮赵有钜鹿汉书地理志钜鹿

   禹贡大陆泽在北元和志大陆泽一名钜鹿在钜鹿县西北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

   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寰宇记广阿泽一名大陆一名钜鹿一

   名大麓一名沃川旧志大陆泽在今任县东北十里许周数十里诸河之水皆汇于此一名小东湖

   又名张家泊通志大陆泽即今南泊也百泉牛尾野沣沙洺刘累程二寨圣水顺水蔡马柳林等河

   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泄之于北泊东有鸡爪张滋等五沟泄之于滏河明宏治时九河冲决堤防

   下流淤塞四十里隆平钜鹿均被其害而任县居嘉靖六年浚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水患

   始息 本朝顺治十八年重濬日久堙塞五沟亦淤其三祗有鸡爪张滋不绝如缕伏秋涨溢为田

   庐害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奏开穆家河长四十里筑长堤导泽水注之北泊于是水患始除引流种

   稻营田数百顷玉霞川在邢台县西二百里两岸石色赤白相间黑龙潭在邢台县

   东南九里深不可测相传有黑龙潜焉响水潭在南和县东七里狼沟河水浅沙淤冲决

   成潭水从潭北出遂为狼沟别支奔响如雷夜静声闻数里今废白龙潭在南和县西南

   沙河水所汇洗马潭在广宗县北八里洗马村相传汉光武洗马于此张耳沟

   在内邱县西二十里稍东为扬武川相传张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兵于此莲花池在沙河县南十里方数十

   里每夏花开游人甚盛亦名普通河下流入沙河马跑泉在邢台县西百里下入百泉

   野狐泉在邢台县西北十里下合达活水二水相交至城北门名鸳水明万历中涸时有时

   无出隐不定 本朝乾隆十二年以后达沽既开野狐亦瀵涌复出二泉之左右又有紫金白沙莲

   花池诸泉皆同时疏濬汇流于此 按郡称鸳水考其得名之由或谓百泉池水中界略彴通往来

   故名或谓七里河合黒龙潭为鸳水府志则以达活野狐二泉合流当之今按城北门名国士门旧

   为鸳水门鸳水当离城不远府志之说良近之玉泉在邢台县西北马鞍山下水涌出若玉故

   名山南为金泉温泉在沙河县西北汤山唐置温州以此名九家泉在沙河县北十

   五里九家村东南发源平地下流入狼沟河仙井在南和县治北明统志其水与地平深不

   可测上有仙女庙岁旱祷雨辄应潘井在广宗县东一里水甘冽俗传潘美饮马于此又传

  其收马处曰潘城洼在县东南七里

 ︹古迹︺襄国故城在邢台县西南通典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元和志周成

   王封周公子为邢侯后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于夷仪按故邢国今州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夷仪

  今龙冈县界夷仪城是也春秋时属晋后属赵秦置信都县属钜鹿郡汉元年项羽改曰襄国盖以

  赵襄子谥为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襄国今州理龙冈城是也晋永嘉六年

  勒进据襄国遂定都焉至季龙徙都于邺以此为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后魏复为襄国县隋改龙

   冈寰宇记邢州大城石勒所筑后僭号名为建平城梦溪笔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

   卧牛俗呼卧牛城府志今有故城在邢台县南百泉村遗址尚存沙河故城在今沙河

   县东隋置县元和志县北至邢州三十五里以县南沙河为名旧志有故城在今县东一里隋置县

   于此五代梁开运元年移今治明初为河水冲圯宏治四年知县葛祯奏迁西山小屯去县三十五

   里亦曰新城十八年复还故治南和故城今南和县治汉置县元和志县西北至邢州三

   十八里旧志有故城在今县城外遗址尚存县志城有西北南三面盖古人筑为䕶城堤以障沙河

   狼沟之水者钜鹿故城今平乡县治战国䇿苏厉曰燕距沙邱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

   水经注衡漳北迳钜鹿县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县取目焉元

   和志平乡县西至邢州九十里秦为钜鹿郡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即此地也旧唐

   书地理志平乡汉钜鹿郡故郡城在今县北十一里古钜鹿城即今治也寰宇记后魏景明中移钜

   鹿县于旧城东三十里自平乡故城移平乡以理之至今不改平乡故城在今平乡县西

   北汉神爵四年封平干顷王子为侯邑属广平国后汉改属钜鹿郡晋属赵国后省后魏后置移治

   于钜鹿城而此城废魏书地形志平乡县有平乡城县志平乡故城在今县西北六里大老营南四

   门砖垛土堰皆存南龻故城在钜鹿县北汉封赵敬肃王子侘为侯国属钜鹿郡后汉

   更始二年光武与王郎将倪宏刘奉战于南龻即此晋罢后复置寰宇记后赵石季龙建武六年

   柏人立南龻县后魏太平真君六年并入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又置曰南乐属南赵郡地形志南龻

   县有南栾城非故治矣隋志开皇六年置南栾县后废入钜鹿盖即改南栾为钜鹿也章怀太子曰

   南龻故城在柏人县东北左传齐国夏伐晋取栾即其地也其后南徙故加南今俗谓之伦城声之

   转也 按元和志以钜鹿为汉南龻县地旧唐志又以钜鹿为即汉南栾故城任县为汉南栾地其

   说虽珠皆不离乎钜鹿章怀后汉书注所云在柏人东北者盖后赵所改置耳旧志又谓南龻故城

  在柏乡东北误经城故城在广宗县东汉时尝分堂阳置经县寻省后汉初复置经县属

  安平国后魏太平真君二年并入南宫寻复置经县属广宗郡在今广平府威县界永安二年又分

  经县置西经县属钜鹿郡北齐省隋复置经城县在今威县界 按元和志经城县下云后汉分堂

  阳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后魏并入南宫孝文又于今理置经城县是汉之经即后魏之西经

  也县志有经县故城在县东二十里又有斥漳故城在县东南十六里遗址犹存盖洺水县之讹也

  俱详见威县柏人故城在唐山县西本春秋时晋邑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会鲜

  虞纳荀寅于柏人史记赵王迁元年城柏人汉八年帝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壁人柏人要之置帝

  过欲宿心动问县名何为曰柏人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帝王世纪柏人城尧所都也魏书

  地形志柏人县有柏人城元和志尧山县西南至邢州八十里本曰柏人后魏改人为仁天宝元年

  改为尧山柏人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旧志金世宗以父名宗尧改名唐山柏乡故城

  在唐山县东北寰宇记柏乡故城在尧山县东北二十二里与赵郡柏乡县东西中分为界馀详见

  柏乡中邱故城在内邱县西汉置县后汉书赵王良传注中邱故城在今内邱县西

  隋室讳忠故改为内焉寰宇记内邱县在邢州北五十八里晋于此立中邱郡石季龙改为赵安县

  后魏省入柏人太和十九年于旧城东十里复置中邱县即今县理也青山故城

  邱县西南接邢台县界隋开皇十六年析龙冈置青山县以县界有青山为名大业初仍省入唐武

  德初析龙冈内邱二县复置属邢州开成五年入龙冈元和志县东南至邢州五十里内邱县志

  县有黒山城在县西南青山村即青山故城也任县故城在今任县东南本春秋晋邑左

  传襄公三十年郑羽颉出奔晋为任大夫即此汉置县属广平国后汉属钜鹿郡建安中割属魏郡

  晋属广平郡后魏属北广平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分南和县复置大业初仍废入唐初复置寰

  宇记县在邢州东北三十八里本汉张县地后汉省张县则为南龻县地晋省南龻又为任县地后

  赵石氏于此置苑乡县季龙又改清苑县属襄国郡隋置任县后废唐武德四年复置 按元和志

  旧唐志与寰宇记略相同元和志竟不及汉晋之任县旧唐志则谓晋置任县旧治苑乡城皆与前

  史不甚合张县故城在任县西南春秋晋张趯邑汉高帝十二年封毛释之为张侯又宣

  地节三年封赵顷王子嵩为张侯后为县属广平国后汉省元和志张城一名渚阳城在任县西

  南二十七里晋将王浚遣石季龙盟段六眷于渚阳谓此也苑乡故城在任县东北十

  八里晋时石赵置县魏书地形志任县有苑乡城寰宇记苑乡县城在任县东北十八里 按寰宇

  记又谓石虎改名清苑误钜鹿故县在今钜鹿县南汉置钜鹿县后魏改置平乡而别置

  钜鹿县皆在今平乡县界隋开皇六年始复置于今县界旧唐书地理志隋于汉南龻故城置钜鹿

  县旧治东府亭城嗣圣元年移于今所元和志县西至邢州一百十九里本汉南龻县地宋史河渠

  大观二年河决䧟钜鹿县诏迁于高地 按唐时县在州西今县在府西北盖即宋大观中所迁

   广乡故县在任县界汉神爵三年封平干顷王子明为广乡侯后为县属广平郡后

   汉省魏书池形志任县有广平乡城白起废县在钜鹿县西南唐武德元年置白起县属

   起州四年省入钜鹿夷仪城在邢台县西春秋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臣瓒曰襄国西有夷

   仪城去襄国百里元和志在龙冈县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白鸡城

   在邢台县西寰宇记邢州有白鸡城隋区宇图云版筑之初望其上有白鸡捕则无所见因以为名

   俗称白圭城邢台县志今县西十三里有白圭乡柴城在钜鹿县东北三十里相传五代周

   显德中筑世宗父柴守礼尝自尧山徙居于此故名伯阳城在南邱县界魏书地形志中邱

   县有伯阳城道武镇在广宗县治汉广宗县在今广平府威县界今县本汉钜鹿县地魏

   隋以后为平乡县地金史地理志平乡县有道武镇元史地理志宪宗五年以武道镇置广宗县武

   道即道武之讹也棘原在平乡县南史记章邯军𣗥原晋灼曰在钜鹿南今湮按钜鹿县南

  七里又有𣗥城一名𣗥阳寨俗以为章邯之𣗥原洗肠原在内邱县西十二里相传佛图

  澄洗肠于此响地在府城中寰宇记郡国志云邢州尚书坊东井地周百馀步人马行上轰

  作雷声掘之火出宋台村在南和县东南八里唐宋璟故里又南里许即其故宅

  相村在南和县西八里石赵张宾故里也柴村在平郷县西接南和县界有寺北齐天统

  时建有碑记载晋永嘉初封冀州刺史柴诞为任城侯随国广平因家焉后世蕃盛今柴村西十里

  有任城村分属南和盖即柴诞封国也宣务栅在唐山县西北宣务山中唐会昌三年讨

  刘稹成德帅王元逵奏拔其宣务栅因进攻尧山即此东亭在邢台县东南窦村元张文谦

  别业柳贯代赵孟𫖯作东亭图序苏秦亭在沙河县西南后汉书郡国志襄国有苏人亭

  寰宇记沙河有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货黄金百镒黑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明统志在沙

  河县西南三十里俗呼为十里亭梅花亭在沙河县北八里宋璟祠东璟尝有梅花赋后

  人慕其德因即其故里建亭遂以梅花名之 本乾隆十五年重加开拓囘廊曲槛碧水平桥蔚

  然胜览是秋   高宗纯皇帝巡幸中州 驻跸于此有   御题梅花亭诗及

  御书璟着梅花赋并写梅一株俱勒石于亭 按南和县城西门外亦有梅花亭明万历中知县孙

  鸣时嘉禾楼在邢台县城西宋元丰元符间雨奏嘉禾之瑞楼得名于此檀台

  在沙河县南史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后汉书郡国志襄国有檀台鬭鸡

  台在南和县有二一在大南门外官道东数十步一在官道西数十步相传宋公子斗鸡之处

  沙邱台在平乡县东北史记赵公子成李兑团主父三月馀饿死沙邱宫又秦始皇三十七

  年崩于沙邱平台汉书地理志纣所作沙邱台在钜鹿县东北七十里水经注衡漳迳沙邱台东括

  地志台在平乡县东北二十里旧志今平乡东北有王固冈冈东北十馀里有太平台村东去广宗

  乡八里其东又有小平台村即故沙邱台遗址也张耳台在唐山县西北元和志在尧山

   县之西北十二里东盟台在任县东二十五里相传韩信袭齐与楚将龙且会盟于此

   塔圪台在任县东北三十里上有居民四方皆湖非舟不行相传台址随水消长虽大溢不

   决谓之荷叶地郭巨塔在内邱县金堤店西相传汉孝子郭巨𫉬金处郭园在唐山县

   东北二里相传后周太祖诞生之地处士庵在内邱县中邱驿前元林起宗聚徒讲学处后

   为林公书院孤在顺德府城西北二十五里相传程婴匿赵孤柴家庄

   在唐山县北相传周世宗诞生之地石台道德经曹溶金石表在顺德府社学屋后开

   元二十七年李质立石常林碑在南和县治名胜志常林三国魏时人南和宰也

   迦像碑赵佛图澄造封演见闻记云在内乡县古中邱城寺后赵石勒光初五年立佛图见

   闻记作浮图音之转也 按光初乃刘曜年号演误以为石勒赵明诚金石录尝辨之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 纂 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 辑

                           前校对官邓遇辰恭  校

                           校对 官宗稷辰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