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十八至三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十八至三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大清一統志
正定府〈二〉
古蹟東垣故城〈在正定縣南史記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東垣又蘇秦説燕曰趙〉
〈之攻燕也不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張守節史記正義東垣趙之東邑在眞定縣南八里〉
〈漢書高帝紀十一年陳豨將趙利守東垣高祖攻之不下卒罵上怒城降卒罵者斬之地理志眞定〉
〈縣故東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舊志東垣城秦漢以來縣皆治此唐初移於今治又鎭州牙城曰潭城〉
〈歐陽修曰常山宫後有池亦曰北潭州之勝遊帷此故名 按五代王鎔館李匡威於潭園沈存中〉
〈夢谿筆談海子園亦謂之潭園即北潭也〉常山故城〈在正定縣西南八十里漢九門縣地〉
〈晉永和中慕容儁攻冉閔築壘於此曰安樂壘後魏道武登常山郡城北望安樂嘉其美名遂移郡〉
〈治焉北齊復移郡治眞定隋閒皇十六年分眞定置常山縣即古安樂壘也大業初復省入眞定〉
井陘故城〈在今井陘縣北漢置縣後漢至唐皆治此元和志縣東南至恒州九十里宋熙〉
〈寕六年省尋改置於天威軍而故城廢〉天威故城〈在井陘縣東北五十里宋史地理志〉
〈復置井陘縣徙冶天威軍即縣治置軍使隸眞定府有天威軍寨金史地理志威州天㑹七年以井〉
〈陘縣升陘山郡軍後爲刺史舊志元憲宗二年徙威州治洺水又徙井陘縣治天長而此城廢今謂〉
〈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陘店今縣治即古天長鎭唐景福初李克用及義武帥王處存合兵〉
〈攻成德帥王鎔抜天長鎭是也元移縣治此〉石邑故城〈在獲鹿縣東南史記趙武靈王〉
〈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又陳餘傳趙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魏書地〉
〈形志石邑縣有石邑城括地志石邑故城在鹿泉縣南三十五里元和志縣東北至恒州二十里宋〉
〈史地理志獲鹿有石邑鎭 按漢志井陘山在石邑西蓋當井陘之口括地志在鹿泉縣南是也元〉
〈和志所記道里則在今獲鹿之東北與括地志不同舊志謂晉隋時嘗徙治今考寰宇記隋開皇三〉
〈年移縣於萬夏邨遷治乃在是時然據魏收志則後魏時已非故治矣〉綿蔓故城〈在獲〉
〈鹿縣北漢置縣屬眞定國後漢建武初正定王劉楊與綿蔓賊交通光武遣耿純誅之縣尋廢後漢〉
〈書注故城在石邑縣西北俗音譌謂之人文城 按人文當作民文蓋避唐諱也〉樂陽故
城〈在獲鹿縣東北漢地節二年封趙頃王子說為侯國屬常山郡後漢省水經注綿蔓水東流逕〉
〈樂陽縣故城西又屈從城南俗名曰臨清城非也光武使鄧禹銚期別攻眞定宋子餘賊拔樂陽槀〉
〈肥壘者也〉元氏故城〈在今元氏縣西北本趙公子元封邑史記趙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
〈後漢書更始封宗室劉歙為元氏王建武四年陰后從征彭寵生顯宗於元氏章帝元和三年北巡〉
〈幸元氏祠光武顯宗於縣舍正堂又祠顯宗於始生堂復元氏七年徭役元和志縣東南至趙州四〉
〈十九里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兩漢常山太守皆理於此隋末為劉黑闥所破其後移於今所〉靈
夀故城〈在今靈夀縣西北漢書地理志靈夀縣中山桓公居此史記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
〈中山文侯封以靈夀漢置縣後漢建武元年封邳彤為靈壽侯寰宇記舊縣城在今縣西北晉移於〉
〈此今廢城尚存縣志靈壽故城在縣西北十里今名靈夀邨〉欒城故城〈在欒城縣南左〉
〈傳哀公四年齊伐晉取欒杜預注欒城在平棘縣西北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在平棘縣西北四十〉
〈里 按又見趙州〉關縣故城〈在欒城縣北漢置縣屬常山郡後漢省後魏改置欒城於〉
〈此水經注太白渠東南逕關縣故城北魏書地形志樂城縣太和十一年分平棘置治關城元和志〉
〈縣東南至趙州三十九里本漢關縣寰宇記縣在鎭州南五十里縣志故城在今縣北十里董保邱〉
〈元末兵燬明初移今治〉房山故城〈今平山縣治即古嘉陽城也魏書地形志蒲吾縣有〉
〈嘉陽城元和志房山縣東南至恒州八十里隋開皇十六年置其城内實外險一名嘉陽城 按縣〉
〈志縣西門外有西平州城相傳昔嘗置州於此未詳〉蒲吾故城〈在平山縣東南戰國時曰〉
〈番吾漢置縣晉及後魏皆治此隋省入井陘戰國䇿蘇秦曰秦甲涉河逾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
〈鄲之下史記趙王遷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戰卻之後漢書郡國志注蒲吾史記番吾也元和志蒲〉
〈吾故城在房山縣東二十里〉桑中故城〈在平山縣東南漢置縣屬常山郡宣帝地節二〉
〈年封趙頃王子廣漢為侯國後漢省水經注桃水南逕蒲吾縣故城西又東南逕桑中故城北世謂〉
〈之石勒城蓋趙氏增城之故擅其目又謂之高功城〉南行唐故城〈在今行唐縣北漢縣〉
〈本戰國趙邑也史記趙惠文王八年城南行唐魏書地形志行唐縣熙平中移治犢乾城舊志今縣〉
〈北三十里有行唐故城俗謂之故郡城置故郡社以後魏常置唐郡於此也〉安鄉故城
〈在晉州東漢置縣屬鉅鹿郡後漢省〉臨平故城〈在晉州東南漢置縣屬鉅鹿郡後漢紀建〉
〈武四年進幸臨平即此尋廢魏書地形志曲陽縣有臨平城章懷太子後漢書注臨平故城在鼓城〉
〈縣東南〉下曲陽故城〈在晉州西戰國策全趙之時下曲陽為燕後漢書更始二年光〉
〈武馳赴信都北降下曲陽十三州志常山有上曲陽故此加下隋書地理志槀城後齊廢下曲陽入〉
〈焉括地志下曲陽故城在鼓城縣西五里〉毋極故城〈在今無極縣西魏書地形志中山郡〉
〈毋極縣二漢屬晉罷太和十二年復治毋極縣元和志無極縣北至定州八十里本漢毋極縣屬中〉
〈山國後魏太武省高齊重置屬中山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定州萬𡻕通天元年改毋為無寰宇記唐〉
〈景福二年於無極縣置祁州從定州節度使王處存之請也母極故城在今縣西縣志在縣西二十〉
〈五里新城邨遺址猶存〉陘邑故城〈在無極縣東北本七國時中山國之苦陘邑後屬趙〉
〈漢置苦陘縣屬中山國後漢初封杜茂為侯邑章帝北巡改曰漢昌魏文帝改曰魏昌晉及後魏因〉
〈之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改置隋昌縣屬定州武德四年改曰唐昌天寶元年改曰陘邑宋初省入〉
〈無極元和志陘邑縣北至定州五十里寰宇記魏昌故城在無極縣東北二十八里通典又有中山〉
〈故城在唐昌縣東北舊志慕容垂都中山即此〉槀城故城〈在今槀城縣西南元和志縣西〉
〈北至恒州八十里漢元鼎四年置寰宇記隋大業二年廢廉州移槀城縣入廢州城今縣是也廢舊〉
〈縣城在今縣西縣志縣西南邱頭社有故城即漢故縣也 按魏書地形志元和志寰宇記俱云後〉
〈漢槀城縣屬鉅鹿郡今郡國志不載〉宜安故城〈在槀城縣西南史記秦始皇十四年攻趙〉
〈軍於平陽取宜安水經注白渠水又東南逕耿鄉南世祖封耿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唐書地理〉
〈志義寕元年析槀城置宜安縣武德元年隸廉州四年省入槀城括地志宜安故城在槀城縣西南〉
〈二十五里又縣志故耿鄉在縣西一里後漢初耿氏宗族所居〉肥纍故城〈在槀城縣西南〉
〈古肥子國白狄別種也漢置縣屬眞定國後漢省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滅肥杜預注下曲陽縣〉
〈西南有肥纍城史記趙王遷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注正義曰戰於肥纍之〉
〈下也括地志肥纍故城在槀城縣西七里〉九門故城〈在槀城縣西北本戰國時趙邑史記〉
〈趙武靈王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惠文王二十八年罷城北九門大城皆即此漢置九門〉
〈縣屬常山郡治此北齊縣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恒山郡義寕初置九門郡唐武德四年改為觀州〉
〈五年州廢縣仍屬恒州宋開寶六年省入槀城元和志縣西至恒州三十里縣志在今縣西北二十〉
〈五里〉新市故城〈在新樂縣西南本古鮮虞國後為中山國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假道〉
〈於鮮虞滅肥杜預注鮮虞白狄種在中山新市縣又定公四年荀寅言於范獻子曰中山不服哀公〉
〈三年齊衞園戚求援於中山杜預注中山鮮虞也漢景帝中二年封王棄之為侯邑屬中山國晉隆〉
〈安初魏主珪圍後燕中山城慕容麟以城中饑困帥衆出據新市隋大業初省入九門唐武德初復〉
〈置五年廢為新市鎭元和四年王承宗拒命詔諸道討之白居易言河東易定兵討鎭冀竟不能過〉
〈新市鎭是也宋亦為新市鎭縣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新城鋪〉新樂故城〈在今新樂縣西〉
〈元和志縣東北至定州五十里本春秋鮮虞國漢為新市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新樂縣取新樂故〉
〈城為名新樂者成帝時中山孝王母馮昭儀隨王就國王建宫於樂里在西鄉因呼為西樂城時人〉
〈語譌呼西為新故為新樂舊志新樂舊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遺址尚存〉葦澤廢縣〈在井〉
〈陘縣西南三十里隋開皇十六年分井陘置葦澤縣屬井州大業初廢義寕初復置屬井陘郡唐初〉
〈置井州貞觀元年復廢入井陘〉靈山廢縣〈在元氏縣西北靈山下隋開皇十六年置大業〉
〈初廢入元氏〉阜平廢縣〈在今阜平縣治西本漢靈夀縣地九域志咸平三年分置北塞〉
〈在府西北二百里熙寕八年又析行唐二鄉屬之金史地理志阜平縣明昌四年以北鎭置舊志〉
〈本朝順治十六年縣廢分縣治以西五社屬行唐東五社屬曲陽至康熙二十二年復置寄治於縣〉
〈東五十里王快鎭後復移今治〉滋陽廢縣〈在行唐縣西隋開皇六年析行唐置滋陽縣以〉
〈在滋水之北而名十六年又析置玉亭縣大業初以五亭縣省入焉滋陽屬恒山郡唐武德四年於〉
〈故玉亭置玉城縣五年省滋陽縣入行唐後玉城縣亦省舊志縣北二十里中羊社有東玉亭邨縣〉
〈北三十里高平社有西玉亭邨縣西北四十里城塞社有滋陽邨蓋皆以故縣得名〉鼓城廢
縣〈今晉州治本春秋鼓國昔陽邑也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偽㑹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
〈陽十五年荀吳伐鮮虞圍鼓取之二十二年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者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遂〉
〈襲鼓滅之杜預注鼓白狄之别鉅鹿下曲陽縣有鼓聚水經注斯洨水東逕昔陽城南世謂之陽〉
〈城非也本鼓聚地舊唐書地理志隋分槀城於下曲陽故城東五里置昔陽縣尋改爲鼓城元和志〉
〈縣西北至恒州九十五里 按水經注鼓聚在曲陽之西括地志鼓城在曲陽之東蓋非故治也〉
廉平廢縣〈在晉州西南隋開皇十六年分晉陽置廉平縣大業初併入鼓城〉新豐
廢縣〈在槀城縣東隋義寕元年析稾城置新豐縣屬鉅鹿郡唐初屬廉州武德四年省入槀城〉
〈縣志縣東南有新豐邨 按水經注大白渠東逕新豐城北地理志鉅鹿郡有新市縣侯國也無新〉
〈豐之目所未詳隋新豐縣名蓋取此〉信義廢縣〈在稾城縣西北唐初置信義縣與新市縣〉
〈並屬觀州武德五年省入九門縣〉柏肆廢縣〈在槀城縣北三十里本漢槀城縣也晉爲〉
〈下曲陽縣地晉築隖於此曰柏肆隖晉隆安元年魏主珪攻燕信都欲北還慕容寶悉發其衆屯於〉
〈曲陽之柏肆營於滹沱北以邀之即此隋開皇十六年置柏肆縣屬廉州大業初廢義寕初復置屬〉
〈鉅鹿郡唐武德初屬廉州五年省入槀〉故權城〈在正定縣北二十里即古之犍鄉也後漢〉
〈建武元年賈復破青犢於射犬追戰於正定之犍鄉大破之即此地又通典鎭州城東有恒陽城開〉
〈元中嘗置恒陽軍於此〉秀林城〈在井陘縣東南十五里城邑考後魏賊杜洛周葛榮遣其〉
〈黨王秀林築此城因名〉靈眞城〈在井陘縣西南二十五里舊志韓信伐趙時築魏書地形〉
〈志井陘縣有回星城即此又縣西三里新教場亦云古回星城以在回星河側而名〉上原城
〈在元氏縣西史記趙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縣上原正義上原在元氏縣西以地勢高平而名〉趙
王城〈在靈夀縣西北十五里相傳趙武靈王所築中有趙王臺建廟其上〉封城〈在平山縣〉
〈西二十里俗呼宋王城遺址尚存今名封城社〉夫人城〈晉太康地記行唐縣北二十里有夫〉
〈人城即玉女神所築寰宇記後魏太和初移置行唐縣於夫人城孝昌四年復移於舊城即今理也〉
回車城〈在贊皇縣南魏書地形志房子縣有回車城舊志在縣南十里回車邨相傳漢李左〉
〈車所築亦名左車城旁有韓信將臺〉安鄉城〈寰宇記故安城在無極縣東南六里水經云安〉
〈城即魏昌之安鄉也魏志云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為安鄉侯嫡孫襲爵即此城也又有東門〉
〈故城在縣西南三十里後魏天平中將軍吕徵公築〉新城〈在無極縣西魏書地形志毋極有新〉
〈城寰宇記故新城在無極縣西二十八里水經云後魏太武南巡築亦曰資城舊志唐光啓初李克〉
〈用敗成德軍於無極成德軍退保新城即此〉康城〈在無極縣北五里一名康王臺相傳慕容〉
〈燕所築〉正定舊衞〈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裁今為總兵公〉
〈署又神武右衞在正定衞西宣德五年建今俱裁〉古嘉祐鎭〈在阜平縣東九域志北塞〉
〈有嘉祐鎭舊志縣東勝西社有嘉牛鎭蓋即嘉祐之譌也〉回湟鎭〈在新樂縣西南唐為鎭定〉
〈分界處元和四年河東將王榮討王承宗拔其回樂鎭即此〉舒嘯臺〈在正定縣城東元蘇〉
〈天爵隱居處至正中天爵建臺朱澤民為記〉獵臺〈在井陘縣陘山上相傳周穆王獵鉶山時〉
〈築〉韓臺〈在元氏縣南三里泜水之陽有土阜連互不絕相傳韓信攻趙時屯兵於此〉紀
信臺〈在靈夀縣東十里上有紀信廟又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韓信臺〉白鹿臺〈在平〉
〈山縣西四十里明統志世傳漢武帝登此有白鹿至故名〉廉臺〈在無極縣西十三里晉地道記〉
〈魏昌縣有廉臺魏書地形志毋極縣有廉臺元和志廉頗臺在陘邑縣西南十五里慕容恪與冉閔〉
〈戰於魏昌廉頗臺閔大敗即此〉扈臺〈在無極縣西北十五里滋河旁高出林阜為邑之勝〉李
牧臺〈在槀城縣西南宜安城中〉義臺〈在新樂縣西南即古野臺也史記趙武靈王十七年〉
〈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魏書皇始二年道武與慕容麟戰於義臺隖大破之地形志新市〉
〈縣有義臺城括地志野臺一名義臺在新樂縣西南十三里舊志有伏羲城在縣西南十五里中有〉
〈羲臺東西十五丈南北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其北有洗兒池相傳炎帝生此蓋此義臺後人譌〉
〈義為羲遂𫝊㑹其說耳〉滋谿書堂〈在正定縣滋河北新市元蘇天爵幼時讀書處宋本〉
〈為記〉始生堂〈在元氏縣北三十五里相傳漢陰后生明帝處俗呼為萬年邨〉退思堂
〈在靈夀縣治署内 本朝康熙中陸隴其為令時葺自為記〉問山堂〈在無極縣治宋崇寕〉
〈中縣令說之建金馮翼有記〉步樂亭〈在正定縣北元丞相史天澤建〉春風亭〈在正〉
〈定城北之安豐里元禮部侍郎蘇伯修別墅陳旅為之記〉洗心亭〈在行唐縣治西北元建〉
環山亭〈明統志在贊皇縣治西北隅宋宣和四年建地勢特起環亭皆山故名張思柔為記〉
平泉莊〈在贊皇縣西北張楞邨唐李德裕遊息之所今為王泉寺〉李徽伯舊宅
〈元和志開業寺在元氏縣西北十五里即後魏李徽伯舊宅也〉陳餘壘〈在獲鹿縣東北水經〉
〈注井陘水東北流屈逕陳餘壘俗謂之故壁城昔在楚漢韓信東入餘拒之於此〉許春壘
〈在無極縣西北隋書地理志九門縣有許春壘舊志在九門城南〉平將軍壘〈在稾城縣〉
〈北十二里明建文中平安屯兵以禦燕師處〉留箭𨬟營〈在晉州南五十里相傳漢光武〉
〈嘗營此〉殺狄林〈在樂城縣北十五里續通典唐武后時突厥入河北官軍襲擊之羣狄多〉
〈死於此因名〉京觀〈元和志在鼓城縣西南七里後漢皇甫嵩破黃巾於下曲陽斬首虜千餘〉
〈人築京觀〉醴泉古驛〈在正定縣南通鑑唐天寶十四載常山太守顏杲卿襲執安祿山將〉
〈何千年於醴泉驛胡三省注驛在常山界南趙郡〉虛糧冢〈在無極縣西二十五里有阜數〉
〈十俱高丈餘〉唐碑〈李寶臣紀功頌永泰二年王士則書今在正定縣察院内元氏令龎履温〉
〈碑開元二十四年邵混之撰蔡有鄰八分書在元氏縣西寺内〉
︹關隘︺白馬關〈在正定縣西北舊志唐時鎭州有白馬關臨滹沱河旁有白馬岡故名金大定〉
〈十七年滹沱河決白馬岡關始廢明永樂四年詔修滹沱河白馬口隄岸即此〉固關〈在井陘縣〉
〈西南四十里接山西平定州界舊曰故關自山西道出井陘此爲控扼之要自昔置關於此明正統〉
〈二年修築關城分兵防戊正徳九年設管關通判嘉靖二十二年更營新城增設兵備副使二十三〉
〈年設參將益兵防禦所轄關口凡三十有六 本朝順治初設守備戍守康熙三十七年改設參將〉
娘子關〈在井陘縣西三十里固關北相傳唐平陽公主駐兵於此因名明嘉靖二十一年築〉
〈城置戍與固關相唇齒稍西南即承天寨也詳見山西平定州〉井陘關〈在井陘縣東北井陘〉
〈山上與獲鹿縣接界亦曰土門關即吕氏春秋九塞之一也史記秦皇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
〈上地下井陘漢三年韓信張耳欲東下井陘擊趙趙聚兵井陘口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陳餘曰〉
〈信耳乘勝遠鬬其鋒不可當今井陘之道車不可方軌騎不得成列其勢糧食必在後願假臣奇兵〉
〈三萬從閒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鬬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
〈之頭可致戲下成安君不聽信乃出井陘口大破趙軍十道志河北道名山曰井陘元和志井陘口〉
〈今名土門口在獲鹿縣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也舊志今山勢自西南而東北層巒曡嶂〉
〈參差環列方數百里至井陘縣東北五十里曰陘山穆天子傳謂之鉶山其山四面高中央下如井〉
〈故曰井陘燕趙之閒亦謂山脊為陘也自韓信破趙後晉太元十八年後燕慕容纘等分道出井陘〉
〈攻晉陽二十一年魏主珪伐後燕潛自晉陽開韓信故道出井陘趨中山隋仁夀末漢王諒舉兵并〉
〈州分遣其將劉建出井陘略燕趙唐天寶末安祿山使其將李欽湊守井陘口既而河東帥李光弻〉
〈出井陘遂復常山梁開平四年晉王存勗命周德威引兵出井陘屯趙州以拒梁兵宋太平興國中〉
〈車駕自太原由土門路幸常山靖康元年种師閔及金斡里布戰於井陘元至正十八年劉福通之〉
〈黨關先生等大掠晉冀察罕勒重兵塞井陘度太行擊卻之明初兵自正定而西出井陘下平定州〉
〈蓋太行為控扼之要井陘又當出入之衝也井陘志云縣西有故關即古井陘口今考故關乃井陘〉
〈西出之口 而井陘關固在縣東北不在縣西也 斡里布舊作斡離不今改正〉龍 泉關〈在阜〉
〈平縣西七十里有上下二關相距二十里下關明王統二年建景泰二年又於西北築上關城嘉靖〉
〈二十五年改築關城增設官兵戍守東北至倒馬關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臺縣一百八十里長〉
〈城嶺在其西二十里關之南北沿山曲折各數百里隘口凡六十餘處 本朝初設參將駐防康熙〉
〈三十二年改設遊擊乾隆十八年改設都司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高宗純皇〉
〈帝西巡經此均有 御製詩〉洪子店巡司〈在平山縣西北十里為山西五臺盂〉
〈縣要路 本朝雍正十二年設巡司駐此〉兩嶺口巡司〈在行唐縣西北七十里明洪武〉
〈七年置巡司 本朝因之〉楊莊口〈在井陘縣西北六十里固關南舊志又有泉水頭口在縣〉
〈西南九十里北去固關六十里自泉水頭以下凡二十三口俱為固關南路〉達滴崖口
〈在井陘縣西北五十里娘子關西北與山西孟縣接界東南至固關六十里關隘考自達滴崖以下〉
〈凡十二口為固關北路明正統四年達滴崖置戍嘉靖二十四年復增兵防禦〉大石板溝
口〈在元氏縣西六十五里又撮嶺口在縣西七十里俱有土城又短嶺口亦在縣西七十里有〉
〈石牆一道明嘉靖中俱設官兵戍守〉葦箔嶺口〈在元氏縣西八十里北至固關八十里又〉
〈青峪嶺口在縣西七十五里俱有城蒼巖道嶺口在縣西八十五里有南北石牆舊皆設官兵戍守〉
白草溝口〈在靈夀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北至龍泉關一百二十里明正統九年設兵戍守〉
〈又西即平山之榆樹口也舊志又有車駝口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明正統二年築城置戍〉
义頭口〈在靈夀縣北五十里峪鎭有土城舊置巡司於縣西北七十里义頭口後移慈峪〉
〈鎭仍曰义頭口巡司本朝乾隆三十九年裁〉黃安嶺口〈在平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南〉
〈黑山南又十里曰清風嶺口明正統十年築城置戍又南接井陘縣之達滴崖口〉合河口
〈在平山縣西九十里西北接陡嶺口西南接十八盤〉南黑山口〈在平山縣西一百三十里〉
〈東與十八盤相接明正統四年築城置戍〉十八盤嶺口〈在平山縣西一百二十里十八〉
〈盤嶺下東北至龍泉關三百里關隘考十八盤以下凡二十一口俱在縣境謂之龍泉南路而十八〉
〈盤口 尤 為要害明正統二 年 築城置戍〉惡 石口〈在 平山縣西北一 百五 十里滹沱河自 山〉
〈西經 此入 縣 界川 原 平敞 最 為要 害 明 景泰二 年築城 置戍 又 西北 有 桑園 溝 口 榆 樹 口皆接 山〉
〈西 五臺縣 界〉三 盆口 〈在 平 山 縣西北 一 百六 十里 惡石口 西 南 舊曰白 羊 平口 明宏 治二〉
〈年置 戍其 南 為陡 嶺又 南為 方西溝 口又 南 即南 黑山 口也〉青 竿嶺口〈在阜 平縣西 南〉
〈一 百 十里龍 泉關 西 南七十里 又 南 十里曰 陽和門 口 俱明宏 治中 築 城置戍又 南 即 靈夀縣 之白〉
〈草口也〉 吳 王口 〈在阜平 縣 西北 八十 里明 宏 治十 三年築城 置 戍又 西北 有旛 竿 嶺口 又〉
〈西北 即茨溝 營也 關 隘 考自 吳王口而 下凡十 九口 為 倒 馬關 南路〉 上 竿嶺口 〈在 阜平 縣〉
〈北 七 十 里又北二十 里 即 鐵嶺口也〉落 路口 〈在阜平 縣 東北七十 里東北至 倒 馬關九十 里〉
〈明 正統四年築城置西 即茨溝〉
〈 陽里三關外 牆〉
〈至此與内牆合為一元太祖十三年金將張柔趨中山與戰於狠牙口即此〉黃沙嶺口
〈在贊皇縣西黃沙嶺下北去固關一百里明正統四年置巡司今裁其北三十里即元氏縣之青草〉
〈峪口又十八盤口其縣西十八盤嶺下又南有斷立口泥橙子口虎寨溝口俱屬固關南路〉茨
溝營〈在阜平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吳王口外地產礦砂明嘉靖中因礦徒聚嘯議設巡司防守〉
〈 本朝初設參將順治十年改設守備其西南有西嶺子口騾馬口又西南即長城口也〉回舍
鎭〈在平山縣西二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二年築周二里外有濠〉郭蘇鎭〈在平山縣西北〉
〈四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二十一年築周一里〉王快鎭〈在阜平縣東五十里其地居民繁衍〉
〈貿易湊集為縣重地 本朝康熙中縣嘗寄治於此〉白眉寨〈在井陘縣西南三十五里據山〉
〈為險形勢雄峻有天橋樵者側足而度又西南為牛欄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絶上有清泉流遶又〉
〈五峯寨在固關東北三十里關北又有陳山寨高峻崎嶇險不丁攀〉方嶺寨〈在獲鹿縣西南〉
〈西屏山麓元末居民置以自保又高公寨在縣西南三十七里〉三公寨〈在元氏縣西七十里〉
〈相近有十餘寨皆接連山西界〉瑜珈寨〈在平山縣西八十里峯插雲宛在天表下視三門〉
〈寨如培塿又縣西仙人溝上有仙人寨西五十里有七千寨北二十里有林山寨俱險峻〉三門
寨〈在平山縣西一百里山勢險峻峯頂平廣〉城上堡〈在欒城縣北二十里今名冶河堡又〉
〈縣南十里有東鞏堡東十二里有城郎堡西十五里有陳邨堡為縣西境之捍衞〉東里堡
〈在晉州南二十五里又侯城堡在州東北二十里〉陳邨堡〈在無極縣西南二十里又東有〉
〈流邨堡西北有北蘇堡北有郭莊堡〉南蘇堡〈在新樂縣東南三十里又壘頭堡在縣東十五〉
〈里張家莊堡在縣西南四十里馬頭鋪堡在縣南二十五里四堡俱有城池為戍守處〉王家
坪〈在贊皇縣西六十里 本朝順治初土寇周山尹李廷臣等嘯聚紙糊套山為民害康熙三十〉
〈七年賦殲復熾巡撫于成龍招撫之設守備於此防守雍正十年改設都司〉下口邨〈在平〉
〈山縣西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中置巡司 本朝裁〉𣍏𣍇邨〈在行唐縣東十五里府志邨東〉
〈有龍池泉又東與蓮花池水㑹泉水涌出凡百餘穴至邨斜折而南合郜河溉田至多芰荷掩映有〉
〈江南風景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五臺經此有 御製詩〉宋 曹
邨集〈在元氏縣東南二十里其西有堡周一里許明成化中築又南集在縣西北四十里其西〉
〈北有土堡明崇禎中築〉張堡新集〈在平山縣東二十五里又南店集在縣北三十里俱〉
〈 本朝康熙十年修築牆濠〉涅盤邨集〈在晉州東十二里又洲頭集在州西南三十里〉
恒山驛〈在正定縣冶南明置〉伏城驛〈在正定縣北四十里舊有驛丞今裁〉陘山
驛〈在井陘縣治東明置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後復置〉鎭凝驛〈在獲鹿縣治西明置〉關
城驛〈在欒城縣治東南明置〉西樂驛〈在新樂縣治西南〉
︹津梁︺中渡橋〈舊在正定縣東五里跨滹沱河上五代晉開運三年遼趨恒州晉杜威禦之〉
〈至中渡橋遼兵已據橋張彥澤帥騎爭之遼兵焚橋而退胡三省曰此謂中渡明上下流各有渡也〉
〈宋熙寕九年程昉於此創繫浮橋元豐五年以轉運使周革言易以板橋至四五月防河即拆去權〉
〈用船渡今廣濟橋猶沿其制〉廣濟橋〈在正定縣南一里滹沱河上每𡻕水泛時拆之渡以〉
〈舟楫至冬則復閣架本朝乾隆五十四年修〉雕橋〈在正定縣西十五里韓河上〉七里
㵎石橋〈在井陘縣東北五十里為往來通道〉太平橋〈在井陘縣微水鎭 本朝乾隆〉
〈十五年建縱四十五丈横二丈二尺劵十有三綿蔓甘淘二河之水匯於橋下築此所以利涉也總〉
〈督方觀承有記〉蓮花橋〈在獲鹿縣東南三十里〉吳橋〈在元氏縣西南左邨西北路通〉
〈山西平定州〉登封橋〈在元氏縣西北楊邨坡西路通井陘由此可登封龍因名〉衞水
橋〈在靈夀縣東南十五里衞水上又縣東關有文興橋〉淩空橋〈在欒城縣東門外一名東〉
〈橋長十文金太和中建又橋南一里有四濟橋 本朝順治十四年建〉惠政橋〈在欒城縣〉
〈西南二十里沙河上本朝順治十三年建〉 冶 河橋〈在樂城縣北二十里為往來大道又〉
〈有治河橋在平山縣西十里冬架夏撤〉五龍橋〈在平山縣東五里光祿山㵎水上 本朝〉
〈康熙十年建〉昇仙橋〈在行唐縣西門外又俯郜橋在縣城跨郜河〉王俄橋〈在贊〉
〈皇縣東南十三里〉通濟橋〈在晉州西南洲頭邨滹沱河上冬架夏撤〉昇平橋〈在無〉
〈極縣東門外又環水橋在縣西門外〉廣濟橋〈在新樂縣南馬頭鋪當木刀溝下流其東一里〉
〈有趙公閘明萬厯中知縣趙濬建以防趙澤河之淺涸又有通濟橋在縣南門外沙河上草橋也〉
浴河橋〈在新樂縣西南七里〉北巖渡口〈在元氏縣南北巖邨北一里當泜槐下流〉
〈路通高邑為往來要津舊設草橋明萬厯中改建板橋〉郝莊渡口〈在無極縣西南滹沱〉
〈河渡也路通槀城〉塌子渡口〈在槀城縣西三十五里縣境又有馬邨西里邨四公高莊〉
〈大張莊等諸渡口皆滹沱河渡也〉
︹隄堰︺迴水隄〈在正定縣城南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修築〉斜角隄〈在正定縣城西〉
〈南 本朝乾隆四年修二十四年三十四年重修〉滋河堰〈自行唐縣常香邨起至新樂縣〉
〈小白家莊止長三千九百餘丈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修嘉慶五年重修〉
︹陵墓︺︹周︺牧莊三冢〈明統志在府城北每冢相去百步許相傳戰國郡人藺相如廉頗李〉
〈牧墓也〉趙佗先冢〈在獲鹿縣元和志在石邑縣北十三里佗正定人漢文帝為其先人〉
〈置守冢舊志趙王冢在今縣東三十里趙陵鋪東大冢六小冢二十三〉欒書墓〈在欒城縣〉
〈西北五里今名欒武子臺有祠〉郤縠墓〈在行唐縣西北四十里有祠〉︹漢︺李左車
墓〈在行唐縣西二十里〉侯坊陵〈寰宇記在無極縣西十三里中山靖王七代孫封資亭侯〉
〈彌子葬此號為侯坊陵舊志俗譌為故王冢今縣西有南北侯坊邨尚以此得名〉趙王彭
祖墓〈在槀城縣東大墩邨北漢景帝次子徙封趙王昔人耕地得石碑刻曰趙王彭祖墓〉郭
主墓〈在稾城縣西南正定恭王女下嫁郡功曹稾城人郭昌生子况為綿蔓侯女為光武皇后〉
〈及薨光武親臨送葬今墓旁高阜甚多疑皆其子孫所祔葬〉︹南北朝︺︹魏︺魏收墓
〈元和志在鼓城縣北七里〉甄琛墓〈在無極縣東北南劉邨又寰宇記甄豐甄邯甄韻甄舉甄〉
〈阜甄逸甄思伯甄備甄像甄惕等墳並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隋︺李德林墓〈在贊皇縣〉
〈東寨里邨〉︹唐︺李棲筠墓〈在贊皇縣東延康邨東〉李德𥙿墓〈在贊皇縣東二〉
〈十五里〉李絳墓〈在贊皇縣西南〉李華墓〈在贊皇縣西二十里〉李嶠墓〈在贊〉
〈皇縣北二十里〉魏徵墓〈在晉州西南五里明宏治中為滹沱河所淤沒嘉靖中知州黃明良〉
〈為修墓立碑崇禎中復淤沒〉︹宋︺董樞墓〈在元氏縣南五里杜莊〉曹彬墓〈在靈〉
〈夀縣西十五里〉韓億墓〈在靈夀縣西北四十七里〉魏華墓〈在贊皇縣西山上〉︹金︺
鎬厲王墓〈在井陘縣東北十五里有泰和 年墓碑題云開府儀同三司鎬厲王之墓〉
〈按金史鎬王永中金世宗子明昌五年以語涉不道賜死泰和七年詔復王爵賜諡曰厲於威州擇〉
〈地改葬威州今井陘縣也舊志誤以金章宗之泰和爲魏孝文帝之太和遂編鎬厲王於魏代今改〉
〈正〉史天澤墓〈在獲鹿縣東三十里〉︹元︺董文炳墓〈在槀城縣西北二十五里〉
〈子孫多聚葬於此〉蘇天爵墓〈在新樂縣西南十五里沙河北近南五里有春露亭天爵〉
〈先隴在焉〉︹明︺梁夢龍墓〈在正定縣東中盛板邨〉石珤墓〈在稾城縣西二十五〉
〈里〉馬謹墓〈在新樂縣西十里筆頭邨〉
︹祠廟︺趙將軍祠〈在正定縣南關祀漢順平侯趙雲〉滹沱河神祠〈在正定縣〉
〈南門外俗名回龍廟明宏治中建 本朝雍正九年修春秋致祭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
〈御書扁額曰畿甸安瀾〉三忠祠〈在正定縣治東北祀唐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眞〉
〈卿宋南康錄事歐陽珣〉史丞相祠〈在正定縣城東北祀元史天澤有元王博文記今廢〉
淮陰侯祠〈在井陘縣西門外又有廟在獲鹿縣西六十里古井陘口〉白石神祠
〈在元氏縣白氏山麓漢光和四年守令以其神善行雨有禱輒應請於朝立祠祀之初為水衝毀移〉
〈於蘇莊復移開化寺有漢人白石神君祠記〉趙文正祠〈在贊皇縣學祀元趙良弻良弻〉
〈常出私帑建廟學因祀之〉魏文貞祠〈在𣈆州城内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修又有祠在贊〉
〈皇縣城東〉王滹南祠〈在槀城縣學東元泰定閒建祀金學士王若虛吳澄有記〉安先
生祠〈在槀城縣西四管鎭元蘇天爵李士興為鄉先生安熙建歐陽原功記〉閔子祠
〈在新樂縣西五十里閔泉〉三皇廟〈在府治東〉邳彤廟〈有二一在靈夀縣東關一在〉
〈城縣西北三十五里〉大禹廟〈在槀城縣有二一在恒鎭門西一在恒鎭門北〉
︹寺觀︺隆興寺〈在正定縣東門内一名龍興寺又名大佛寺隋開皇六年建本名龍藏寺寺内〉
〈有隋張公禮龍藏寺碑中有大悲閣後毀宋𨳩寶中於寺北重建閣中有宋太祖像及元趙孟頫聖〉
〈主本命長生碑後有天安閣九閒五層高一百三十丈中有銅佛像高七十三尺 本朝康熙四十〉
〈八年修 御製碑文以紀寺内 御書榜額凡十有九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
〈 時巡所經屢邀 恩幸皆有 御製詩四十五年奉 㫖重修四十六年〉
〈 高宗純皇帝西巡臨幸有 御製二月二十二日 啓蹕幸正定府慶落隆興寺並至〉
〈五臺瞻禮詩及正定隆興寺三疊舊作韻詩 御書榜額及柱聯凡十有一寺内有 行宫〉
廣惠寺〈在正定縣東南一名華塔寺舊志唐貞元中建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純〉
〈皇帝聖駕自河南回鑾有登正定廣惠寺多寶塔 御製詩並考據寺碑知寺曾修於唐而實〉
〈建於隋以正舊志之誤 御書扁額曰妙光演教自乾隆十一年至四十六年 高宗純〉
〈皇帝鑾輅西巡屢經駐此均有 御製詩嘉慶十六年修〉舍利寺〈在正定縣西北隅唐〉
〈開元中葬金牛禪師舍利於塔下〉崇因寺〈在正定縣北明萬厯閒僧無碍建貯新舊佛經〉
〈各一藏後燬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奉 㫖發帑重建恭設 行陛於内五十一年 高〉
〈宗純皇帝西巡臨幸 御製碑記〉福慶寺〈在井陘縣東七十里蒼巖山下隋妙陽公〉
〈主所建〉開化寺〈在元氏縣城西南隅始於隋唐盛於宋元至明洪武永樂天順景泰閒頻〉
〈有修葺正德閒復修有浮圖二高插雲漢〉幽居寺〈在靈夀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北齊天保〉
〈八年趙郡王高叡所立碑〉善衆寺〈在欒城縣東北二里有柴武臺相傳漢蒲𣗥侯柴武之墓〉
〈寺建於上土人謂之臺頭寺〉天安萬夀寺〈在平山縣覺山宋元豐元年建寺有八角〉
〈井中有靈蛇二曰大青小青相傳為龍種禱雨輒應〉普佑寺〈在阜平縣西二十里明萬厯中〉
〈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修 聖祖仁皇帝御題額曰松石禪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
〈四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聖駕西巡有 御製普佑寺詩及 御製普佑寺恭依〉
〈 聖祖仁皇帝元韻詩又 賜榜額二曰鏡照圓寂覺慧津梁嘉慶十六年 仁宗睿〉
〈皇帝御書扁曰祇林法座〉招提寺〈在阜平縣西一百二十里夲朝康熙二十一年建〉
〈 賜額乾隆十一年 高宗純皇帝御腸扁曰香巖淨域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聖駕西巡幸此有 御製招提寺詩〉封崇寺〈在行唐縣治北北齊天保七年建宋祥符〉
〈初敕改今名〉極果寺〈在槀城縣西明宏治中建寺有古槐高數大 本朝順治年閒修〉
元眞觀〈在府治東北唐天寶中建〉元都觀〈在阜平縣大茂山上唐開元中建〉五
嶽觀〈在晉州城東關北齊天保中建〉益夀庵〈在阜平縣西八十里亦名印鈔石垣明萬〉
〈厯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高宗純皇帝巡幸五臺幸此有 御製詩嘉〉
〈慶十六年 仁宗睿皇帝御書扁曰花雨鬘雲〉西石堂院〈在元氏縣封龍山西麓宋〉
〈嘉祐中建有石堂三山麓有北石堂泉自石佛䄂中流出味極甘〉
︹名宦︺︹漢︺鄧晨〈新野人更始時為常山太守王郎反光武自薊走信都晨亦閒行㑹於鉅鹿下〉
〈自請從擊邯鄲光武曰偉卿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乃遣歸郡光武追銅馬羣賊〉
〈於冀州晨發積射士千人又遣委輸給軍不絕〉伏恭〈東武人建武中遷常山太守敦學校教授〉
〈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張况〈襄國人建武中為常山關長赤眉攻關城况戰歿帝甚哀〉
〈之〉周紆〈徐人永平中補南行唐長到官曉吏人曰朝廷不以長不肖使牧黎民而性讎猾吏〉
〈志除豪賊且勿相試遂殺縣中九無狀者數十人吏人大震〉︹三國︺︹魏︺邢子昻〈鄭人〉
〈除行唐令勸民農桑風化大行〉︹南北朝︺︹魏︺張恂〈沮陽人皇始中遷常山太守開建學〉
〈校優禮儒士時喪亂之後罕能克厲者惟恂當官清白仁恕臨下百姓親愛之政為當時第一〉︹隋︺
韋夀〈杜陵人高祖時遷恒州刺史有能名〉唐李大亮〈涇陽人高祖時授土門令𡻕饑〉
〈多盜大亮招亡散撫貧瘠賣所乘馬資業之勸墾田歳大熟閒出擊盜所至輒平後賊大至度不能〉
〈拒乃單馬詣營說賊帥為分别禍福衆感服遂相率降大亮殺所乘馬興之食徒步而返〉王公
政〈武德中恒州刺史劉黒闥陷恒州公政死之〉顏杲卿〈臨泝人天寶中為當山太守安〉
〈祿山反杲卿與長史袁履謙及從弟平原太守眞卿等起兵討賊傳檄河北軍聲大振祿山使史思〉
〈明等急攻城杲卿晝夜戰井竭糧盡六日而陷與履謙同被執杲卿瞋目大罵祿山之天津橋柱〉
〈節解以肉噉之罵不絕口而死賊并斷履謙手足臠之〉︹宋︺韓令坤〈武安人建隆二年改〉
〈成德軍節度使令坤有才略識治道鎭常山凡七年北邊以安〉王濟〈饒陽人太宗時通判鎭州〉
〈牧守多勲舊武臣倨貴臨下濟不為撓屈戍卒恣暴不法夜焚民舍為盜濟部壯士潛往偵伺果得〉
〈數輩并所盜物即斬之馳奏其事太宗大悅都校孫進使酒無賴毆折人齒濟不俟奏杖脊送闕下〉
〈由是軍城畏肅詔書奬勞〉趙延進〈頓邱人太宗時知鎭州及代吏民數千守闕借留詔許留〉
〈一年〉張煦〈開封人太宗時為鎭定邢趙山西土門路都巡檢使遼𮪍兵剽境上煦以所部撃走〉
〈之葛霸等稱其幹舉有詔嘉奬〉王明〈成安人端拱元年遼南侵詔以明知正定府遼人北去〉
裴莊〈閬中人端拱𥘉通判正定遼人掠趙深邊將無功莊上言綵邊寨栅戍兵既寡戎人易以〉
〈襲取咸請廢罷以益州兵詔建方田莊復上言大役兵師慮主事於邊鄙帝善之〉戴興〈雍邱〉
〈人端拱中帥鎭定二州時盜賦羣起五巡檢兵討之不能克興勒所部潛出擊之擒戮殆盡〉裴
濟〈聞喜人淳化初為鎭州行營鈐轄與李繼隆擊賊於唐河濟短兵陷陣賊大敗走優詔襃美至〉
〈道三年改知鎭州捕斬叛卒軍民肅然在鎭定凡十五年威績甚著〉李繼宣〈浚儀人至道中〉
〈為鎭州行營鈐轄遼人侵定州繼宣掩襲之遼保豐隆山寨繼宣伐木治常山橋遼人聞之拔寨遁〉
〈走復受詔按視緣邊城寨權知威虜運敵騎至城下屢出兵設伏斬獲甚衆〉馬知節〈薊人〉
〈咸平中知鎭州詔發澶魏等六州糧輸定武時兵交境上知節曰糧之來是資盜也止令於舟車所〉
〈至收之寇無所得而遁車駕在澶淵王超擁兵逗遛不進知節移書讓之超以中渡無橋為辭知節〉
〈預命度材一夕而具〉王漢忠〈彭城人咸平中為鎭之高陽都部署遼掠中山漢忠率諸將陣〉
〈於野遼人引去追斬甚衆獲其貴將〉張昭遠〈無棣人眞宗時知成德軍滹沱河決壞城郭乃〉
〈修五關城外環以隄民至今為利〉任布〈河南人眞宗時知正定府或欲省河北兵布言遼西〉
〈夏方窺伺備未可池也築甬道屬滹沱河跨絕泥潦〉白守素〈開封人景德中為正定鈐轄遼〉
〈内侵守素敗其前鋒又入敵境俘擒甚衆〉李昭述〈饒陽人為正定府路安撫使知成德軍大〉
〈水民多流亡眧述籍僧舍積粟為粥糜活饑民數萬人〉張存〈冀州人仁宗時知成德軍遼與〉
〈元昊結婚陰謀相首尾聚兵塞上求關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為都運使盡城諸州〉
郭逵〈洛人仁宗時為正定兵馬監押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其黨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見〉
〈申諭禍福復請以身為質於是開城降〉張掞〈厯城人仁宗時知成德軍宦者閻士良為鈐轄〉
〈多撓帥權用危法中軍校掞之而劾士良〉李昭亮〈繼宣于仁宗時為正定路都總管保〉
〈州兵叛乘陴呼曰得李步軍來我降矣昭亮從輕騎數十人不持弓矢甲盾叩城門呼曰爾輩第來〉
〈降我保無虞也明日相率開城門降〉周沆〈益都人英宗時知成德軍俗方棄親事佛沆閱案斥〉
〈數千人還其家〉孫固〈管城人神宗時知正定府遼人盜耕解子平地𡻕且久吏爭勿能還固得〉
〈其要領折愧之正疆地二百里〉李清臣〈魏人哲宗時知正定府班行有王宗正者致憾於故〉
〈帥使其妻詣使者告前後餽餉過制囚繫數百人清臣至立奏解其獄而竄宗正〉陳淬〈莆田〉
〈人宣和𥘉拜工定路副總管金兵入正定淬以軍禦之妻奴八人皆遇害辟諸軍統制宗澤命擊〉
〈金人於南華敗之〉李邈〈清江人靖康元年守正定金兵及境邈始視事兵不滿二千錢不滿〉
〈二百萬乃諭民出財共爲死守募勇敢千人而新集之兵皆無鬬志邈乞師於宣撫副使劉韐且閒〉
〈道走蠟書上聞皆不報城圍且戰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戰不克將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乃〉
〈拘於燕山府久之不屈遂遇害燕人共爲流涕〉劉翊〈靖康元年爲正定府路都鈐轄金兵來攻〉
〈翊率衆晝夜搏戰城陷李邈就執翊獨巷戰之孫氏山亭中自縊死〉劉韐〈崇安人靖康初河北〉
〈盜起以韐守正定柴宏本冨室不堪征斂聚衆剽掠韐單騎赴鎭遣招之宏至服罪韐奏以官縱其〉
〈黨還田里一路遂平𥘉郭藥師入朝韐密奏乞留之不報至是藥師請馬詔盡以河北戰馬與之不〉
〈足又賦諸民韐曰空内郡馬付一降將非計也奏請勿與金人謀南牧韐陰治城守以待變㑹金兵〉
〈入與子子羽相誓死守敵不能拔而去〉︹金︺佳古檝〈隆州人大安中贊皇縣尹嵗旱蝗民〉
〈賴擑以全活尤能詰奸除暴縣池中產瑞蓮人以為異政所致 佳古檝舊作夾谷檝今改正〉︹元︺
董俊〈太祖時授左副元帥管永安軍時金降將武善據正定以叛俊提軍拒守永安善攻期〉
〈年無所利乃縱兵蹂禾稼俊呼語之曰汝欲得民而奪之食乎善慚而去俊出兵掩擊之善敗走〉
史天澤〈永清人為正定等五路萬户時政繁賦重貸於西北賈人以代輸累倍其息謂之羊〉
〈羔利民不能給天澤奏請官為償一本息而止嵗饑假貸充貢賦積銀至一萬三千錠天澤傾家資〉
〈率族屬官吏代償之又請以中户為軍上下戸為民著為定籍境内以安〉史楫〈永清人中統元〉
〈年授正定路管正定連屬三十餘城政務咸倚專決楫謹身率先明教化信賞罰仕賢良汰貪墨〉
〈恤煢獨民咸德之〉董文炳〈俊長子以父任為稾城令同列輕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憚文炳〉
〈明於聽斷以恩濟威未幾同列束手吏不敢仰視朝廷初料民令敢隱實者誅籍其家文炳使民聚〉
〈口而居少為户數衆以為不可文炳曰為民獲罪吾所甘心由是賦歛大減民皆富完〉劉肅
〈洺水人中統元年擢正定宣撫使時中統新鈔行罷鈔銀不用正定以銀鈔交通於外者凡八千餘〉
〈貫公私囂然莫知所措肅建三策一仍用舊鈔二新舊兼用三官以新鈔如數易舊鈔中書從其第〉
〈三䇿遂降鈔五十萬貫〉布庫穆〈康里部大人至元十四年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帝遣通事托克托護送西僧往作佛事還過正定箠驛吏幾死訴之按察使不敢問布庫穆受其狀〉
〈以僧下獄托克托辭氣倔强令其去冠庭下責以不職 布庫穆舊作不忽木托克托舊作脫虎脫〉
〈今並改正〉王磐〈永年人為正定等路宣慰使邢水縣達魯噶齊莽古特貪暴不法有趙清者發〉
〈其罪監司使夜殺清滅口清逃免乃盡殺其家人權要蔽不為理磐竟奏置諸法西域大賈稱貸取〉
〈息有不時償者輒置獄於家拘繫榜掠其人磐捶賈數十擠諸城下幾死郡人稱快蝗起正定朝廷〉
〈遣使者督捕役夫四萬人以為不足欲牒鄰道𦔳之磐曰四萬人足矣何煩他郡使者怒責磐期三〉
〈日盡捕蝗磐親率役夫設法捕之三日而蝗盡滅使者驚以為神 達魯噶齊莽古特舊作達魯花〉
〈赤忙兀䚟今改正〉布爾哈雅〈威烏人為正定宣撫使中統鈔法行以金銀為本本至乃〉
〈降新鈔時已命取正定金銀由是正定無本鈔不可得布雨哈雅請於平章曰正定南北要衝居民〉
〈商賈甚多今舊鈔既罷新鈔不降何以為政且以金銀為本豈若以民為本平章不能奪立降鈔五〉
〈千錠民賴以便 布爾哈雅舊作布魯海牙今改正〉姚天福〈絳州人至元三十一年除正定〉
〈路總管正定驛傳之需多為民害天福更議措置之方使不擾民詔頒其制為天下式〉︹明︺吳
韞〈宣德中知獲鹿縣九年奏最當遷民乞留詔増秩還任〉徐榮〈正統中知藁城縣廉勤奉〉
〈公吏民畏服以憂去服闋民乞還任詔從之〉張璟〈沁州人正統中知平山縣善撫字訟𥳑盜〉
〈息户口日增考滿進秩還任後丁母憂民乞留奪情視事久之卒官〉邢𥳑〈咸寕人天順中為正〉
〈定知府郡多豪右撓法𥳑處之有方上下悉安修學校清賦役討求利病而廢置之治績稱最成化〉
〈中賜誥旌異〉武賢〈孝義人天順閒知元氏縣政簡刑清訟庭囹圄皆生草〉田濟〈麟遊〉
〈人成化中知正定府祛吏弊恤民瘼興學勸士鋤强扶弱嵗大凶不侍報開倉賑濟又出粟半價以〉
〈糶凡發粟二十七萬餘石平山武强民千餘人被誣為盜獄已具為辨釋之莅政八年境内大治〉
余瓚〈武功中衞人成化中知正定府民苦徭役瓚定户為九則上者止出銀一兩餘以次減民〉
〈大悅又定馬政條格大要主恤民每行州縣間民疾苦而罷行之正定為京西大府朝使及戚里奄〉
〈官車接於道瓚與屬吏約公餼外不得私贈遺供費大省〉王憲〈東平人宏治中知阜平縣操履〉
〈清潔政平訟理嘗督民濬滹沱河憲破衣敝履與衆同食糠粃撫按感其意為免本縣夫役〉彭
澤〈蘭州人正德初知正定府閹人數撓禁澤治一棺於廳事以死𪫟之其人不敢逞〉王惟
善〈新蔡人嘉靖中知晉州時滹沱水迫城乃築隄植柳州民賴之後𡻕大旱復給貲穿井民得耕〉
〈種〉沈寵〈宣城人嘉靖中知行唐縣賑災傷復流移行保甲教民織絍御史行部至廚傳菲陋〉
〈出己帷帳澣以進御史賢其廉更慰薦之〉岑諫〈順德人隆慶中知靈夀縣嵩陽河自縣西關繞〉
〈城南每山水泛漲民居被其害諫築長隄千餘丈以護之民賴以安〉周應中〈㑹稽人先知元〉
〈氏縣萬厯初調正定凡力差里甲事不便於民者悉條議改革申請無慮數十上濬大鳴泉引水東〉
〈南溉稻田百餘頃民享其利名所濬河曰周河〉屈受善〈華陰人萬厯中知晉州時河水泛漲〉
〈築新隄以障水患晉人德之稱為屈隄〉徐天寵〈江都人萬厯中知正定縣興除利病務竭〉
〈心力每晨起坐廳事案牘塡委無不立辦悉曲體情隱中其肯綮民雖受笞罰不怨久之笞罰漸少〉
〈惟判數語民輒輸服祈自新日食皆在廳事脫粟兩盂蔬數莖而已在任五年擢工部主事去行李〉
〈蕭然士民羅拜塞途至不得行〉譚昌言〈嘉興人萬厯中知欒城縣東鄉四十邨舊無井昌言〉
〈開鑿三百井每井溉田四十畒有中官沿途騷擾至欒城曰此强項令不可犯為斂戢而去〉張
修身〈崇禎時任茨溝守備七年城破力戰不屈死事聞廕其子世襲千户〉馮登鼇〈陜西〉
〈人崇禎中知靈夀縣十一年兵變率衆登碑死之〉時躋舜〈長垣人崇禎時靈夀教諭城陷〉
〈具衣冠北向拜與妻李氏二子泰壯俱死之〉陳三捷〈崇禎末為正定遊擊甲申二月中軍〉
〈遊擊謝嘉福殺巡撫徐標以降賊三捷投繯而死〉
︹本朝︺胡文學〈鄞縣人順治中授正定府推官井陘賊聚衆事敗以偽牒株連者數百人文學〉
〈惟按治其黨舉偽牒盡焚之人情始安巨盜高鼎踞西山垂二十年遠近騷動文學請益兵防守專〉
〈意招撫鼎遂降以卓異擢御史〉林華皖〈莆田人順治中知新樂縣徵收罷絕耗羡聽斷精明〉
〈治為當時第一〉陸隴其〈平湖人康熙中知靈夀縣浚治衞河其始人以為開無水之河迂而〉
〈無當河成而雨集水至賴以宣洩禾稼無損民有訟子不孝者隴其自責曰德不足化令之罪也父〉
〈子感泣而去政暇訓諸生以程朱正學聞者皆為興起在任八年行取入京瀕行㑹嵗饑復力請緩〉
〈徵罷一切供億卒祀名宦祠雍正二年崇祀 文廟乾隆二年 贈侍郎銜追諡清獻〉張曾
𥙿〈海寕人康熙中知新樂縣縣故有社書取辦公事每嵗擇富民更充常至破產曾𥙿擇里中知〉
〈書算者為之不願者聽百姓稱便訟無巨細詳愼推鞫以是獄無寃濫〉成永健〈鹽城人康〉
〈熙三十七年知贊皇縣時邑西紙糊套山李斗等嘯聚倡亂健請於大吏為招撫計即單騎入寇穴〉
〈宣揚威德示以禍福衆皆感泣就撫奉檄於王家坪立營防守邑自是無寇患〉張維城〈山西〉
〈人乾隆六年知無極縣居官謹飭儉約一如寒素惟以勸課農桑為務督民修理東文等渠咸利賴〉
〈焉〉
大清一統志
正定府〈三〉
︹人物︺︹漢︺田叔〈趙陘城人為趙王張敖郎中漢下詔捕趙王有敢隨王者罪三族惟田叔等十〉
〈餘人赭衣自髠鉗隨王至長安王事白進田叔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出其右者拜叔為漢中〉
〈守後卒官魯相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不以百金傷先人名〉王禹〈常山人成帝時為謁〉
〈者世受河間樂能說其義其弟子宋𣋓等上書言之下平當考試當言𣋓等守習學大指歸於興〉
〈助教化宜領屬雅樂以繼絶表㣲議竟寢藝文志樂家王禹記二十四篇〉︹三國︺漢趙雲
〈常山人從先主為主𮪍先主敗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幼主保䕶甘夫人皆得免難遷牙〉
〈門將軍先主攻劉璋雲與張飛等泝江西上平定郡縣成都旣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封永〉
〈昌亭侯遷鎭東將軍卒諡順平侯次子廣為牙門將以戰死〉︹晉︺劉琨〈魏昌人少得㒞朗之〉
〈目惠帝時為范陽王虓司馬與虓共破東平王楙斬石超降吕明奉迎大駕於長安以勲封廣武侯〉
〈愍帝時拜都督并冀幽三州諸軍事元帝稱制江左琨遣長史温嶠上表勸進轉侍中太尉琨忠於〉
〈晉室素有重望段匹磾忌之遂為所害〉︹南北朝︺︹魏︺魏釗〈下曲陽人博涉羣書兼資〉
〈文武世祖南侵召為内都侍左右師次淮南諸城未有下者釗乃進曰諸城拒守皆因殺掠尚多〉
〈人皆畏威所以遲疑臣請入城示以誠信必當歸附釗遂夜入城中諭意明旦即開門出降自此而〉
〈南望塵款附世祖謂釗曰卿之一言踰於十萬之師即授義陽太守後加建忠將軍〉甄琛〈毋極〉
〈人仕魏屢遷車騎將軍拜侍中卒諡孝穆琛明解有幹具在官清白自孝文宣武咸相知待次子楷〉
〈厯遷尚書儀曹郎有當官之稱〉杜纂〈九門人少以清苦自立居父喪盡禮郡舉孝廉稍除積弩〉
〈將軍從征新野及南陽平以功賜爵井陘男厯武都漢陽二郡太守並以清白為名明帝初拜清河〉
〈内史所厯任皆輕財潔已終無受納為百姓所思〉甄密〈琛從父弟清謹少嗜欲頗涉書史疾〉
〈世俗貪競乾沒榮寵曾作風賦以見意後參中山王英軍事英鍾離敗退鄕人蘇良沒於賊密盡私〉
〈財以贖之良歸傾資報密皆不受肅宗末葛榮侵擾河北詔密為相州行臺援守鄴城以功封安市〉
〈縣𨳩國子累遷廷尉卿在官有平之譽卒諡曰靖〉石祖興〈九門人太守田文彪縣令和真〉
〈等喪亡祖興自出家絹二百餘匹營䕶喪事州郡表列孝文嘉之賜爵二級為上造後拜寕陵今卒〉
張普惠〈九門人精於三禮兼善春秋百家之說為孝文所知明帝時轉諫議大夫任城王澄〉
〈謂曰不喜君得諫議○惟喜諫議得君時靈太后父薨贈相國太上秦公○普惠上疏陳其不可又表論〉
〈時政得失累官東豫州刺史卒諡宣恭〉魏子建〈下曲陽人累官東益州刺史恩信遠布及〉
〈代去郡民慕戀相率斷道後厯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子建自出為藩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
〈天下多事正身潔已不以財利經懷及歸京師家人衣食常不周贍性存慎重不雜交遊卒諡文靜〉
〈子收善屬文與温子昇邢子才齊名世號三才齊天保初除中書令兼著作郎奉詔撰魏史官至尚〉
〈書左僕射〉魏惇〈子建族子永安末除安東將軍爾朱仲遠以事捕惇遇出外執其兄子䕃而去〉
〈惇聞哭曰若害䕃不如無吾乃見仲遠叩頭乞以身罪仲遠義而捨之〉魏蘭根〈起家北海〉
〈王國侍郎母憂居喪有孝稱父喪廬於墓側負土成墳憂毁殆於滅性〉魏質〈子建族子年十〉
〈四啟母求就徐遵明受業五六年中通諸經大義自學言歸生徒輻輳後避葛榮難客居飛龍山為〉
〈亂賊所害興和二年賜號貞烈先生〉︹齊︺郎基〈新市人泛涉墳典尢長吏事天保四年除海西〉
〈鎭將梁呉明徹來攻基奬勵兵民固守百餘日軍糧兵仗俱盡至削木為箭翦紙為羽圉解還朝為〉
〈侍御史奏劾不憚權威守潁川郡決放罪人積年留滯數日中剖判咸盡基性清慎無所營求曾語〉
〈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須作况重於此乎卒諡曰惠〉︹隋︺房暉遠〈真定人世傳儒學恒〉
〈以教授為務遠方從者動以千計高祖受禪為太常博士牛宏每稱為五經庫擢國子博士詔國子〉
〈生通一經者悉薦舉既策問訖暉遠考定之攬筆便下初無疑滯或有不服暉遠問其所傳義疏輒〉
〈為始末誦之然後出其所短所試四五百人數日便決諸儒推其博通卒贈員外散騎常侍〉魏
澹〈下曲陽人專精好學博涉經史高祖時累除太子舍人遷著作郎高祖以魏收所撰書褒貶失〉
〈實平繪為中興書事不倫序詔澹别成魏史九十二卷甚簡要大矯收繪之失上覽而善之〉郎
茂〈新市人博通經傳官陳州户曹為高祖所賞累除民部侍郎時僕射蘇威立條教責民茂以為〉
〈煩紆不急皆奏罷之厯尚書左丞茂性明敏剖決無滯以吏幹稱〉︹唐︺魏徵〈曲城人從李密〉
〈歸唐為𨼆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徵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藴凡二百餘奏無不剴切當〉
〈帝心者封鄭國公拜特進知門下省事疏陳十漸帝列於屏障兼錄付史館及卒帝歎曰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徵有志膽每犯顔進諌雖〉
〈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霽威議者謂賁育不能過始喪亂後典章湮散徵奏引諸儒校集〉
〈祕書國家圖籍粲然完整 按舊唐書云魏徵鉅鹿曲城人新唐書云魏州曲城人查隋有曲城縣〉
〈唐廢入掖縣今為山東萊州府掖縣治即漢志東萊之曲成與鉅鹿魏州均無干涉此外則自漢至〉
〈唐地志所載更無曲城之名今考唐書宰相世系表徵乃館陶之魏氏世次厯厯可數館陶漢縣屬〉
〈魏郡唐屬魏州今屬山東東昌府魏州今為隸大名府方輿紀要云館陶去大名七十里此新唐〉
〈書所以云魏州人也再考今廣平府有曲周縣東南至館陶百里而館陶故城又在今縣治西四十〉
〈里則唐時之館陶去曲周不過數十里曲州在唐屬洺州而後漢嘗省入鉅鹿郡以此推之两史之〉
〈曲城明係曲周之訛而舊唐書冠以鉅鹿則本後漢而言也舊志收入正定人物中正定在唐為恒〉
〈州恒山郡與鉅鹿無涉亦與魏州無涉又坊刻廣輿記以為晉州下曲陽人下曲陽城在晉州西五〉
〈里晉州今屬正定不知其說何所本而唐宰相世系表又有魏歆者居下曲陽其裔孫元同相武后〉
〈豈以魏歆一支在徵之前遂誤以下曲陽之祖為館陶之祖而不知流各別也但晉州又有魏徵〉
〈墓未便刪改應仍存其舊以志闕疑〉郎穎〈茂弟武德時以大理郷與李綱陳叔達定律令持節〉
〈諭山東為竇建德所𫉬脇以白刃終不屈賊平以老乞身〉李知本〈元氏人涉經術事親篤至〉
〈與弟知𨼆雍順子孫百餘至貲用童僕無間也隋大業末盜賊過閭相戒曰無犯義門往依者五百〉
〈餘室皆以免貞觀初為夏津令〉郭正一〈鼓城人貞觀時由進士厯宏文館學士永淳元年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正一明習故事文詞詔勑多出其手劉審禮與吐番戰敗高宗召羣臣問所以制〉
〈戎正一謂上策莫如少募兵且明烽堠勿事侵擾須數年力有餘人思戰一舉可破帝納之後武后〉
〈專國罷為國子祭酒為周興所誣死〉蘇味道〈欒城人九歲能屬文與里人李嶠俱以文翰顯〉
〈時號蘇李舉進士延載中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李嶠〈贊皇人兒時夢人遺雙筆自是育文辭擢〉
〈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遷給事中來俊臣搆狄仁傑等獄將抵死嶠復驗列其枉忤武后㫖出為潤〉
〈州司馬久乃召為鳳閣舍人文冊大號令多主為之神龍三年以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嶠富才思〉
〈前與王勃楊炯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為文章宿老學者取宗焉〉魏元同〈鼓城人擢〉
〈進士第累遷吏部侍郎永淳元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疏言選舉𡚁不納先是狄仁傑督太原運〉
〈失米萬斛將坐誅元同救免而河陽令周興未知數於朝堂聽命元同曰明府可去矣母久留興以〉
〈為沮已銜之至是誣元同言太后老矣當復皇嗣竟賜死於家〉郎餘令〈穎孫博學有文擢進〉
〈士第授霍王府參軍徙幽州錄事有浮屠積薪自焚長史將率官屬往觀餘令以為違蔑教義當察〉
〈之母輕往及加廉按果得其奸〉倪若水〈藁城人擢進士第累遷右臺監察御史黜陟劍南道〉
〈繩舉嚴允課第一開元初拜尚書右丞出為汴州刺史政尚清靜風化興行元宗遣中人捕鵁鶄鸂〉
〈𪆟南方若水疏諫帝手詔褒答悉放所玩未幾召入為戸部侍郎復拜右丞而卒〉李華〈贊皇〉
〈人累中進士宏詞科天寶十一載遷監察御史楊國忠支婭所在横猾華出使劾按不撓州縣肅然〉
〈為權幸見嫉徙右補闕華文辭緜麗與蕭穎士齊名當時號蕭李〉甄濟〈定州無極人少好〉
〈學天寶十載以左拾遺召未至安祿山入朝求濟於明皇授范陽掌書記使太守致謁山中濟不得〉
〈已為起久之察祿山有反謀乃佯為嘔血舁歸舊廬祿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斷其頭〉
〈見我使者持刀趨前濟引頸待之希德嗟歎而止廣平王平東都濟上謁泣涕王為感動肅宗詔館〉
〈之三司署使汙賊官羅拜以愧其心授祕書郎更拜太子舍人終著作郎兼侍御史〉李翰〈華宗〉
〈子擢進士第天寶末房琯韋陟薦為史官宰相不肻擬張巡死節人媢嫉其功以為降賊翰傳巡功〉
〈狀表上之肅宗感悟巡大節始白累遷左補闕翰林學士〉李棲筠〈趙人有遠度莊重寡言舉〉
〈進士為安西節度判官肅宗駐靈武棲筠料精卒七千赴難擢侍御史進工部侍郎元載忌之出為〉
〈常州刺史以治行進光祿大夫封贊皇縣子載當久肅宗不能堪隂引剛鯁大臣自助拜棲筠御〉
〈史大夫制麻自中授劾徐浩杜濟薛邕坐貶三人者皆載所厚帝欲召相以憚載輒止然每有進用〉
〈皆密訪焉多所補助卒諡文獻棲筠喜奬善而樂人攻已短天下士歸重稱贊皇公云〉李觀
〈華從子貞元中舉進士宏詞授校書郎屬文不傍沿前人自出機杼卓然名貴時謂與韓愈相上下〉
李吉甫〈棲筠子貞元初為太常博士明練典故李泌竇參器其才陸贄疑有黨出為長史及〉
〈贄貶忠州宰相用吉甫刺忠既至與贄結歡人益重其量元和二年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吉甫病方鎭强恣為帝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又言李錡必反誠詔韓宏子弟率〉
〈兵為犄角賊可不戰而潰帝從之果如所料以功封趙國公德宗以來藩鎭有終身不易地者吉甫〉
〈為相歲餘凡易三十六鎭殿最分明出為淮南節度居三歲以前官召還秉政卒諡忠懿〉李絳
〈系本贊皇擢進士宏詞元和中厯䎐林學士知制誥李錡誅帝將輦取其貲絳請以代六州貧民田〉
〈賦吐承璀寵幸盛營安國佛祠使絳作頌絳上疏力爭帝悟命倒其石承璀討王承宗絳當制固〉
〈爭不聽果喪師絳奏當抵罪又數論宦官横肆進中書舍人數賜對三殿甚敬憚之毎有詢訪隨事〉
〈補益累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言愈切帝入謂左右曰絳言骨鯁眞宰相也以足疾求〉
〈免罷為禮部尚書寶厯初拜尚書右僕射絳以道進退望一時屢為䜛邪所中文宗時為山南〉
〈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為亂兵所害諡曰貞大中初圖形淩煙閣所論事萬餘言蔣偕次為七篇〉
甄逢〈濟之子耕宜城野自力讀書不謁州縣𡻕饑節用以給親里大穰則振其餘於鄉黨貧乏〉
〈者朋友有緩急輒出家貲周贍以義聞嘗以父名不得在國史欲詣京師自言元和中袁滋表濟節〉
〈行贈祕書少監而逢與元稹善稹移書史館脩撰韓愈由是父子俱顯名〉李德裕〈吉甫子以〉
〈䕃補校書郎穆宗時擢翰林學士凡號令大典冊皆更其手授御史中丞李逢吉擯之出為浙西觀〉
〈察使敬宗朝上丹扆六箴裴度薦德裕材堪宰相屢為李宗閔牛僧孺所沮太和四年由西川節度〉
〈召拜中書門下平章事帝欲授李訓諫官德裕言訓小人不宜置左右帝不悅以王璠等䜛坐貶武〉
〈宗立復召同平章事澤潞劉稹擅稱畱後帝用德裕計討平之以功拜太 封衞國公當國凡六年〉
〈宣宗即位貶為崖州司戸參軍卒德裕性峭明辨育風采善為文章常以經綸天下自負武宗任〉
〈之王室幾中興元和後數用兵宰相不得休沐德裕從容裁決沛然若無事時〉魏謩〈徵五世孫〉
〈擢進士第文宗訪徵後楊汝士薦為右拾遺屢有獻納擢右補闕宣宗時累遷御史中丞進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卒贈司徒謩為宰相議事天子前他相或委抑規諷惟謩讜切無所囘畏宣宗嘗曰謩〉
〈名臣孫有祖風朕心憚之〉︹宋︺楊廷璋〈真定人周祖出討三叛入平國難廷璋數獻奇計世〉
〈宗征劉崇以為建雄軍節度前後率兵入太原河東禦寇有功宋初加檢校太尉李筠叛廷璋上攻〉
〈取之策太祖即委以經畧賊平改鎭邠州廷璋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子七人皆不為求官惟表其〉
〈甥安崇勲為西頭供奉官〉高懷德〈常山人父行周晉末鎮宋州遼南侵行周禦之懷德〉
〈留守京東羣盜大起懷德堅壁清野敵不能入從周世宗征淮南又從北征克瓦橋關太祖即位拜〉
〈殿前副都檢移鎮滑州尚長公主破李筠衆於澤州以功遷忠武軍節度封冀國公卒諡武穆〉
曹彬〈靈夀人仕周為引進使宋初遷左神武將軍乾德二年伐蜀詔以彬為都監彬申令戢下〉
〈所至悅服全師雄搆亂彬平之歸裝惟圖書衣衾而已七年奉詔伐江南為都部署圍金陵城垂克〉
〈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來問彬曰須諸公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隨共焚香為誓無〉
〈輕肆者凱旋入見刺稱奉勅江南幹事囘其謙恭如此累拜樞密使檢校太尉進封魯國公彬純謹〉
〈和厚未嘗言人過伐二國秋毫無所取遇士夫於途必引車避之不名下吏居官俸入悉給宗族咸〉
〈平初薨追封濟陽王諡武惠配享太祖廟庭〉董樞〈元氏人乾德初為主客員外郎上書請伐〉
〈蜀蜀平通判劒州全師雄攻劒樞與賊戰敗之遷比部郎中出兼桂陽監使上書請伐廣南𨳩寶三〉
〈年大舉伐鋹令樞率兵趨連口克之累遷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賈季華〈𫉬鹿人風神峻整有〉
〈吏幹佐太宗居幕府凡五年勤於所職太宗即位超拜左正議大夫樞密學士擢三司副使昆弟〉
〈五人季華最幼及厯官諸兄皆歿拊循諸聚族凡百口分給衣食庭無間言士大夫以此稱之〉
李至〈真定人沈靜好學辭華敏贍舉進士為將作監丞太平興國中拜參知政事雍熙初授禮〉
〈部侍郎兼袐書監俾三館書淳化中兼判國子監上言五經書疏已板行惟二傳二禮孝經論語〉
〈爾雅七經疏未備望重加讐校以備刋刻從之至道初眞宗正儲位至與李沆並兼賓客詔太子事〉
〈以師傅禮及即位拜工部尚書復參知政事卒贈侍中〉趙延溥〈真定人太平興國中累官〉
〈馬步軍都虞侯從平太原畧地燕薊六軍有後期至者帝怒欲置於法延溥進曰敵人未殄先誅將〉
〈士若舉後圖誰為陛下戮力乎帝納其言而止〉王化基〈真定人太平興國中進士累遷諫議〉
〈大夫嘗慕范滂為人獻澄清畧言時事有五書奏帝嘉納之至道中拜參知政事卒諡惠獻化基在〉
〈中書不以䕃補諸子官然善教訓故其子舉正舉直舉善舉元皆有立〉曹璨〈彬子性沈毅善〉
〈射以䕃補供奉官淳化中累擢綏銀夏麟等州鈐轄遼入寇屢戰有功後出蕃兵邀李繼遷俘馘甚〉
〈衆天禧中授河陽節度使同平章事卒贈中書令諡武懿璨起貴胄以孝謹稱好讀左氏春秋善撫〉
〈士卒兼著威愛仁敬和厚有父風璨弟琮字寶章累官馬軍都指揮使小心謹畏馭軍嚴整卒之日〉
〈家無餘貲〉曹瑋〈彬第三子太宗時李繼遷叛問誰可將者彬薦瑋可任即召見除同知渭州時〉
〈年十九馭軍嚴明舉錯如老將真宗即位累遷知鎭戎軍邀擊繼遷於石門州俘𫉬甚衆諸羌大族〉
〈請拔帳自歸諸將猶豫不敢應瑋即日將兵薄天都山受降者内徙擢涇原路都鈐轄兼知渭州破〉
〈章埋族滅撥臧遂定隴山諸族西羌大入寇瑋迎戰破之自是羌人勢蹙累拜簽書樞密院事丁謂〉
〈惡瑋不附已指為寇準黨謫萊州觀察使卒官彰武軍節度使贈侍中諡武穆瑋喜讀書通春秋三〉
〈傳沈勇有謀用士得其死力出入神速不可測一日張樂宴僚吏中坐失瑋所在明日徐出視事而〉
〈賊首已擲庭下矣其立馬社𨳩邊濠後皆以為法嘉祐末配享仁宗廟庭〉高化〈真定人少沈勇〉
〈善射眞宗時累遷蜀州團練使天聖六年夏大雨命䕶汴隄隄且壞時夏守恩方典軍積材木城隅〉
〈化盡取以塞隄乃得無患仁宗嘉之累遷武安軍節度使知相州部有大獄已具皆當論死化疑之〉
〈遣移訊果出無罪者踰年致仕贈太尉諡恭莊〉賈昌朝〈𫉬鹿人眞宗時進士授崇正殿說書〉
〈帝多所質問昌朝記錄以進賜名邇英延義記注累遷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上備邊六事又請〉
〈度經費罷不急歲省緡錢百萬慶厯中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封魏國公卒諡文元所著羣經音〉
〈辨通紀時令奏議文集百二十卷弟昌衡從子炎皆知名〉王舉正〈化基子幼嗜學厚重寡言〉
〈第進士仁宗時累拜參知政事入謝帝曰卿恬於進取未嘗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皇祐初拜御〉
〈史中丞言事帝稱其得風憲體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諡安簡〉曹佾〈彬之孫性和易善奕射累〉
〈拜平章事封濟陽郡王神宗毎咨訪以政退朝終日語不及公事帝謂大臣曰曹王雖用近親貴而〉
〈端拱寡過眞純臣也〉賈逵〈藁城人從狄青征儂智高有功遷嘉州刺史秦鳳路鈐轄厯涇原高〉
〈陽關麟延路副都總管入爲步軍副都指揮使復總鄜延兵所至皆著功績元豐初拜建武軍節度〉
〈使卒諡武恪〉劉昌祚〈眞定人父賀戰歿於定州錄爲右班殿主秦州武遠寨神宗時夏〉
〈人寇劉溝堡設伏昌祚領騎出援卒遇之抽矢一發殪其渠餘衆悉遁擢熙河路都監從王中正入〉
〈蜀破簟篥羌哲宗時累遷武康軍節度卒諡毅肅昌祚善騎射箭出百步之外夏人得箭以爲神所〉
〈著射法行於世〉楊粹中〈眞定人建炎初知濮州金兵大入粹中固守不下尼雅哈易之粹中〉
〈遣將姚端乘不意夜擣其營至中軍尼雅哈僅以身免遂急攻城凡三十三日而陷尼雅哈以粹〉
〈中歸竟不屈死贈徽猷閣待制 尼雅哈舊作粘罕今改正〉︹金︺禇承亮〈眞定人宋宣和〉
〈五年登第調易州戸曹未赴幹里布既破正定拘籍境内進士試安國寺承亮名亦在籍中匿而不〉
〈出軍中知其才嚴令押赴對策策問上皇無道少帝失信舉人承風㫖極口詆毀承亮詣主文劉侍〉
〈中曰君父之過豈臣子所得言長揖而出劉爲之動容後薦知藁城縣即棄去年七十終門人私諡〉
〈曰元貞先生子席珍正隆中進士官州縣有聲 幹里布舊作幹離不今改正〉楊伯雄〈藁城〉
〈人皇統進士海陵時爲右補闕常因事納諫大定中擢太子詹事兼諫議知無不言匡救甚多後宮〉
〈僚有詭隨者人必稱楊詹事以愧之官至河中尹卒諡莊獻弟伯仁事父兄克盡孝友讀書過目成〉
〈誦登皇統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文詞典麗世宗嘗曰自韓昉張鈞後今則伯仁而已〉楊伯
淵〈伯雄族兄早事母以孝聞天㑹中賜進士第厯知平定㤗安軍及山東東路轉運使皆有惠〉
〈政〉女稀烈守愚〈眞定路烏珠克明安人性至孝父歿時年十五營葬如禮治家有法〉
〈鄉人稱之中明昌二年進士調深澤主簿遷臨沂令皆有聲母喪勺飲不入口三日終喪未嘗至内〉
〈寢太常寺勸農司交辟皆不聼貞祐初累遷參議陜西路安撫司事 女稀烈守愚舊作女奚烈守〉
〈愚烏珠克明安舊作吾克猛安今並改正〉王若虛〈藁城人承安二年經義進士厯管城〉
〈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累官學士崔立之變羣小附和請為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虚〉
〈為文若虚私問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掃地不若死之為愈乃以禮諭之奕〉
〈輩不能奪後北歸鎭陽東遊泰山黃峴峯顧謂同遊曰汨沒塵土中一主不意晚年乃造仙府坐大〉
〈石上良久瞑目而逝〉馮璧〈眞定人承安二年進士調遼濱主簿五年伐蜀充軍前檢察遣招兩〉
〈當潰卒道逢軍士所得子女金帛牛馬皆奪使歸其家比到兩當軍民三萬餘鼓舞迎勞貞祐中遷〉
〈大理丞與臺官行闗中劾奏姦贓之尤者十數人自是權貴側目改禮部員外郎權右司諫應詔言〉
〈時務六事以同知集慶軍節度使致仕〉周昂〈眞定人第進士調南和簿有異政拜監察御史〉
〈大安中兵興權㣔六部員外郎昂孝友喜名節學醇文雅諸儒皆師尊之既厯臺省為人所擠謫東〉
〈海上十數年後入翰林言事愈切出佐宗室承裕軍承裕失利衆欲徑歸昂獨不從城陷與從子嗣〉
〈明同死於難〉︹元︺董俊〈藁城人少力田長涉書史善騎射元初擢知中山府事授龍虎衞上〉
〈將軍金主棄汴奔歸德追闈之金兵夜出薄諸軍於水俊力戰死焉俊早喪父事母以孝聞𡻕時廟〉
〈祭非疾病跪拜必盡禮子雖孩乳亦使之序拜待親戚故人皆有恩意戒諸子以力田讀書勿求非〉
〈望臨陣勇氣懾衆善戰而不妄殺人樂為用大小百戰無不克捷加贈太𫝊封趙國公諡忠烈〉趙
迪〈藁城人幼事母孝多力善騎射太祖改藁城為永安軍以迪同知節度使嘗從帝西征他將〉
〈校豪橫俘掠獨迪治軍嚴所過無犯先是正定既破迪亟入索藁城人在城中者得男女千餘人諸〉
〈將欲分取之迪曰是皆我所掠當以歸我乃召其人謂曰吾懼若屬為他將所得則分奴之矣故索〉
〈以歸我今縱汝往各為良民衆感泣而去〉王善〈藁城人姿儀雄偉其音若鐘多智畧尢精騎射〉
〈金貞祐播遷田疇荒蕪人無所得食善求食以奉母時羣盜蠭起衆推善為長善備禦有方盜不能〉
〈犯後率衆歸元屢擊敗武善進左副元帥從征河南軍中秋毫無犯民皆安堵願從善北渡者以萬〉
〈計授之土田以安集之後知中山府事有惠政卒追封冀國公諡武靖〉邸順〈行唐人占籍曲〉
〈陽縣金末盜起順㑹諸族集鄉人豪壯數百人與其弟常築兩砦於石城元保分據以守歲甲戌率〉
〈衆來歸太祖授行唐令〉賈居貞〈𫉬鹿人太宗時為行臺從事時法制未立人以賄賂相交〉
〈結有餽黃金五十兩者居貞卻之帝聞而嘉歎勅有司月給白金百兩以旌其廉從世祖北征毎陳〉
〈説資治通鑑在軍中未嘗廢書巴顔伐宋居貞以僉行省事留鄂蘄黃寇起有言當盡除鄂之大姓〉
〈者居貞力保其無他遷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出巨室三百餘於獄南安李枝發作亂居貞率千人親〉
〈往諭之衆皆𢿱匿比還不戮一人卒追封定國公〉鄭溫〈靈夀人憲宗時從征西川四月不解〉
〈甲史天澤言其功帝曰朕所親見也賜名伊克巴圖魯號中統中討李璮有功復受上賞至元中詔〉
〈統蒙古漢人諸步軍萬人渡海征躭羅平之又從攻岳州等皆有功累遷至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伊克巴圖魯舊作也可拔都今改正〉王守道〈平山人元初爲正定主簿史天倪鎭眞定爲府〉
〈經厯及金恒山公武善降署爲副帥守道謂天倪曰是人位居公下意有不平宜先事爲備天倪不〉
〈以爲然未幾果爲所害及善反執守道家人以重幣誘之守道不顧曰與史氏部曲昆弟徵發調度〉
〈以復讐卒逐善遁去中統初授正定等路萬戸府參謀卒追封夀國公諡忠惠〉李冶〈欒城人登〉
〈金進士知鈞州城潰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間聚書環堵人所不堪冶處之裕如世祖在潛邸聞其賢〉
〈遣使召對後買田封龍山下學徒益衆及世祖即位聘爲學士期月以老疾辭所著書百數十卷〉
高鳴〈眞定人少以文學知名世祖即位詔爲翰林學士擢侍御史風紀條章多其裁定每以敢〉
〈言為帝所重嘗入内値大風雪帝謂御史大夫曰高學士年老後有大政就問可也其敬禮如此〉
董文炳〈俊長子性警敏善記誦以父任為藁城令中統中佩金虎符㑹諸軍平李璮為山東〉
〈路經畧使從巴顔伐宋大破張世傑孫虎臣舟師於焦山下江水為之不流即將兵由江並海趨臨〉
〈安宋平懷來安輯之功文炳居多拜中書左丞世祖北伐召文炳至謂曰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
〈咨卿而行時阿哈瑪方恃寵用事惟畏文炳奸狀為之少斂卒贈平章政事諡忠獻 阿哈瑪改見〉
〈順天府人物〉董文蔚〈俊次子厚重寡言立志勤苦讀書忘倦善騎射膂力絶人事母至孝〉
〈接人謙恭初授藁城等處行軍千戸南鎭鄧州築沿邊城堡衆感其善撫為盡力攻襲樊城伐川蜀〉
〈破李璮皆奏功至元中卒於上都贈隴西郡伯〉董文用〈俊第三子弱冠試詞賦中選世祖在〉
〈濳邸命文用主文書至元初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𨳩渠墾田歸者四五萬戸授山東東西道〉
〈勸農使五年之間政績為天下最累拜御史中丞舉胡祗遹等十餘人為按察使行臺中丞當時以〉
〈為極選桑格當國近戚屏息文用獨不附又具奏其奸狀遷翰林學士承㫖卒諡忠穆弟文性莊〉
〈毅通經史法律為藁城長官性好施與里閈或貧不自立毎隂濟其急 桑格舊作桑哥今改正〉
董文忠〈俊第八子初侍世祖潛邸及即位置符寶局以文忠為郎文忠不為容悅隨事獻納〉
〈帝嘗賜金尊以旌其累遷僉書樞密院事卒諡忠貞〉高源〈晉州人幼力學事母至孝中〉
〈統初擢齊河令有遺愛僉江浙提刑按察使劾常州路達魯噶齊馬恕諸不法事恕賄權臣阿哈瑪〉
〈以他事誣源繫獄久乃得免除河間等路轉運使遷都水監𨳩通惠河置閘建橋世𫎇其利 達魯〉
〈噶齊馬恕舊作達魯花赤馬恕今改正阿哈瑪改見順天府人物〉王思廉〈𫉬鹿人至元中〉
〈累官翰林待制每侍讀帝命御史大夫中丞太師及學士承㫖咸聽受焉仁宗時以翰林學士承㫖〉
〈致 卒追封恒山郡公諡文恭〉董士元〈文炳長子中統初選供奉内班從車駕北巡帝知其〉
〈忠勤尋遷武節將軍從太師布爾罕攻揚州駐師灣頭保㑹布爾罕病還以行省阿里代之阿里素〉
〈不習兵率輕騎出堡士元以百騎從之宋兵至者萬餘阿里遁去士元以部兵赴敵死戰身被十七〉
〈創甲裳盡赤肩輿至營而死後追封趙國公諡忠愍 布爾罕舊作博魯歡今改正〉董士選
〈文炳次子幼從父居兵間晝治武事夜讀書不輟文炳與宋兵戰金山士選戰甚力丞相巴顔壯其〉
〈驍勇奏為管軍管累拜江西行省左丞討平贛州盜劉六十進御史中丞劉深出師征八百媳婦〉
〈士卒多死中外騷然無敢諫者士選獨言其非厯汴梁陜西行省平章政事士選以忠義自許尤號〉
〈廉介治家有法禮敬賢士為當時所推〉王慶端〈善子初為郡筦庫進水軍提領訓練士卒〉
〈常如臨敵以功累遷侍衞軍都指揮使從世祖征那彦與士卒同甘苦晝夜不解甲暇則俾士卒為〉
〈市自相懋遷征東之功贊畫居多成宗即位累加平章政事僉書樞密院事 那彦舊作乃顔今改〉
〈正〉王約〈眞定人博覽經史工文辭務達國體至元中為監察御史成宗即位言二十二事皆〉
〈從之遷翰林學士條疏京東利病十事請發米續賑前後存活數十萬人仁宗在東宮雅知約名〉
〈擢太子詹事丞多所匡正英宗時以集賢大學士致仕嘗奉詔與中書省丞條定國初以來律令名〉
〈曰大元通制頒行之所著有史論三十卷高麗志四卷潛邱藁三十卷〉朱顯〈真定人至元中〉
〈祖父已分財至治三年顯念姪彦昉等年幼無恃謂弟耀曰父子兄弟本同一氣可異處乎乃㑹拜〉
〈祖墓下取分劵焚之復與同居〉安熙〈藁城人慕保定劉因之學將造其門而因已歿乃從因門〉
〈人問其緒説熙簡静和易務為下學之功遭時承平不屑仕進家居教授垂數十年四方來學者多〉
〈所成就既歿郷人為立祠門人蘇天爵為輯其遺文〉李元禮〈真定人資性莊重燕居不妄言〉
〈笑元貞初拜監察御史劾彈無所囘撓有㫖建五臺山佛寺皇太后將臨幸元禮上疏極諫臺臣不〉
〈敢以聞侍御史萬僧奏元禮大言謗佛帝勅右丞相額爾哲平章布庫穆等鞫問布庫穆抗言曰他〉
〈御史皆不肻言惟一御史敢言誠可賞也帝乃罷萬僧復元禮職 額爾哲舊作完澤今改正布庫〉
〈穆改見前名宦〉賈鈞〈居貞子幼好讀書淵黙有容由榷茶提舉拜監察御史仁宗朝參知政事〉
〈爲政持大體風裁峻整不子孑釣名譽〉蘇天爵〈真定人由國子生授薊州判官至順初擢〉
〈江南行臺監察御史慮囚湖北明於詳讞元統初復官御史四閱月章疏四十五上知無不言累遷〉
〈吏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時庶務廢弛天爵夙夜謀畫鬚髮皆白充京畿宣撫都人有包韓之譽後〉
〈以江浙行省參政總兵於饒信克復一路六縣卒於軍中天爵爲學博而知要身任一代文獻之寄〉
〈討論講辨雖老不倦學者因其所居稱爲滋溪先生〉瞻思〈其先大食國人家真定博極羣籍踐〉
〈履篤實泰定三年徵至上都以養親辭歸天厯中召爲應奉翰林文字進所著帝王心法文宗稱善〉
〈至元中拜陜西行臺衘史上封事十條皆羣臣所不敢言者分巡雲南除僉浙西肅政廉訪司事改〉
〈浙東以病歸厯官臺憲以理𡨚澤物爲已任平反大獄甚衆然亦未嘗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卒封恒〉
〈山郡侯諡文孝瞻思邃於經而尤深於易至天文地理律算永利諸書皆究極之所著述甚富〉張
慶〈真定人善事繼母伯父泰異居河南慶聞其貧迎歸供膳豐備過於所生〉李杲〈鎮人易人〉
〈張元素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資性髙謇人不敢以醫名之士大夫非〉
〈危急之疾不敢謁所著書多傳於世〉張桓〈藁城人由國子生累官監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河〉
〈南盜起桓避之山賊久知桓名襲𫉬之羅拜請爲帥弗聽擁至渠魁前桓趨據牀坐與之抗論〉
〈順逆其徒捽桓跪桓仰天大呼詈叱彌厲賊知不可屈遂刺之賊後語人曰張御史真鐵漢害之可〉
〈惜事聞贈禮部尚書諡忠潔〉趙宏毅〈晉州人少好學家貧無書傭於巨室晝爲役夜則借〉
〈書讀之嘗受經於臨川呉澄厯國史館編脩官調大樂署令明兵入京城宏毅歎曰我力不能救社〉
〈稷但有一死報國耳與妻解氏皆自縊〉趙恭〈宏毅子爲中書管勾京師陷與妻子訣曰我父〉
〈子食祿不能效尺寸力吾父母已死尚何敢愛死乎遂公服北向再拜縊死〉︹明︺崔亮〈藁城〉
〈人元末爲浙江行省掾入明厯官禮部尚書凡郊廟祭祀之制多亮裁定〉侯保〈贊皇人性剛〉
〈由國子生厯知襄城贛榆博興三縣有善政永樂中安南平用爲交州知府遷右參政十八年黎利〉
〈反保據黄江固守出戰不利死之〉馬謹〈新樂人宣德進士授監察御史按浙江風裁清厲厯〉
〈湖廣布政使擒斬武崗諸賊遷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楊士奇嘗稱為冰霜鐵石成化初命吏部疏〉
〈先朝大臣操行尤異者謹與焉〉李皚〈無極人性至孝母亡廬於墓有泉湧之異成化中旌表〉
張舉〈欒城人成化進士授戸部主事監京倉及宣武門税大著清操遷岳州知府罷民不便者〉
〈十餘事御史行部意有所望撻主簿至死舉仰天大慟曰以吾忤物故乃不能庇其屬方草劾不勝〉
〈憤投筆而卒發箧僅俸銀數兩〉石玠〈藁城人成化末進士由知縣召為御史出覈大同軍儲按〉
〈甘肅及陜西條上邊務悉中機宜嘗因灾異劾南京刑部尚書翟瑄以下二十七人正德中累拜兵〉
〈部侍郎海西部數犯邊泰寕三衞與别部相攻久缺貢市遣玠往遼東巡視皆受約束累擢戸部尚〉
〈書帝在宣府需銀百萬兩玠持不發㑹廷臣以諫南巡跪闕下玠獨論救有㫖切責遂引疾歸卒贈〉
〈太子少傅〉石珤〈與兄玠同舉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正德閒累官禮部侍郎帝始遊宣府珤力〉
〈諫不報廷臣諫南巡禍將不測珤疏救之世宗立遷吏部尚書屏謝請託諸犯清議者多見黜時望〉
〈大孚三年詔以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廷臣伏闕爭大禮珤助之及議定珤復疏諫帝欲奉章聖太〉
〈后謁世廟又上疏爭帝大愠珤清介端亮孜孜奉國數與張璁桂萼左遂乞歸歸裝襆被車一輛而〉
〈已都人歎異謂自來宰臣去國無若珤者隆慶初諡文介〉吕鏜〈𣈆州人宏治進士授武進知縣〉
〈有治行擢御史首劾劉瑾所昵侍郎四人瑾銜之諷吏部出爲山西參議遂矯㫖送錦衣衞杖而黜〉
〈其官復嗾鏜𡨚家誣以飛語再下獄杖死世宗即位贈通政司左參議〉賈應春〈真定人嘉〉
〈靖初進士由南陽縣知縣累遷陜西右參政羌賊起㑹兵討平之厯巡撫總督三邊軍務以功進右〉
〈都御史在鎮數載築邊垣𨳩屯田邊人賴之累拜戸部尚書致仕卒贈太子太保〉梁夢龍
〈真定人嘉靖進士爲兵科給事中劾尚書李黙改吏科復劾侍郎殷學求尚書江東及督漕胡植巡〉
〈撫孟淮等皆罷貶萬厯初累遷右都御史督薊遼保定軍務前後奏捷賜敕奬厲就加兵部尚書〉
〈又以修築黄花鎮古北口邊牆加太子少保天啟中錄邊功贈太保〉賈名儒〈真定人萬厯進〉
〈士爲御史時諸言臣以請豫教元子帝怒盡斥逐之名儒持疏力爭帝益怒謫名儒遠方天啟初錄〉
〈先朝言事諸臣贈光祿少卿〉馬從聘〈靈夀人萬厯進士擢青州推官決獄有聲擢御史出〉
〈理兩淮鹽課奸人田應璧請掣賣沒官餘鹽從聘極陳其奸罔狀不報改按蘇松疏乞減免蘇松常〉
〈鎮増稅又不報以久次擢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有搗巢功㑹引疾歸家居二十餘年屢薦不起崇禎〉
〈十一年 大兵破靈夀城北面再拜自縊死弟從龍子士慤士通士偉姪士祿孫國瑊媳鄭氏皆殉〉
〈難詔贈從聘兵部尚書諡介敏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餘並 予祀忠義祠〉
耿䕃樓〈靈夀人天啟進士任臨淄知縣有治績崇禎中入爲兵部主事厯吏部員外郎乞假〉
〈歸十一年城破偕子參並死之贈光祿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周時
雨〈行唐人官潼川州同知與弟淮安府同知霖雨倒馬關參將甘雨皆罷官里居崇禎十一年〉
〈大兵臨城兄弟誓死堅守城破皆殉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 賜諡節愍〉
︹本朝︺梁清標〈正定人夢龍曽孫明崇禎進士選庶吉士順治初授編修累遷兵部尚書有武〉
〈林斥生誣首逆案株連甚衆清標訊得其情置之法餘皆得全康熙九年調戸部時議撤諸藩清標〉
〈奉 命之廣東移尚可喜家口兵衆洶湧民皆竄匿清標鎮靜以安人心得無變二十一年大〉
〈旱 聖祖仁皇帝問弭災之方清標以省刑為對拜保和殿大學士卒於官〉馬逢伯
〈藁城人少性至孝奉母趙氏色養備至幼與左光斗馬士奇諸人遊以詩文相倡和居恒讀書不〉
〈倦由貢生官博平知縣卒〉趙丕承〈正定人順治初由貢生知鄖縣逆賊王光泰陷城被執罵〉
〈賊不屈死〉傅維鱗〈靈夀人順治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東昌兵備道治行第一厯遷左〉
〈副都御史上勸學疏數百言語極剴切累進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所著有明書三百卷及歉齋説〉
〈書四思堂文集〉崔華〈平山人順治進士康熙初除𨳩化知縣政務寛平力除蠧弊值耿逆之變〉
〈城陷華齎印從間迫出檄召義勇涕泣𨳩諭立聚萬人躬冒矢石閱五日城復未幾再陷遭掠尤慘〉
〈民無叛志亂平流亡初集積逋無𮅕華繪圖上督臣乞為請命盡蠲額賦者四年累擢兩淮鹽運使〉
〈寛於催課而賦悉辦三十一年遷甘肅莊涼道未行卒淮商祠祀之〉杜維喬〈晉州人母病每〉
〈夜禱天願以身代至頭顙皆裂順治年間 旌同州茹顯相亦以孝事繼母見稱於鄕雍正年間〉
〈旌〉楊先烈〈正定人幼事母孝家貧甘㫖不缺母歿廬墓三年康熙年間 旌〉孫榮
〈正定人任曲尋鎮標千總雍正十三年逆苗犯丹江榮與武英同撃賊於平寨河死之事 聞〉
〈議䘏把總〉張麟正〈欒城人康熙舉人性至孝少事母色養備至歲歉倡捐穀百石全〉
〈活無算乾隆年間 旌〉張裔慎〈欒城人貢生少稍長詢得父墓匍匐往拜一慟幾絶時〉
〈祖父母垂白在堂裔慎以童稚能得其歡心母病𥸤天求代衣不解帶者數月及歿哀毁骨立三年〉
〈未嘗見齒性慷慨好施與鄉人有古君子之稱乾隆年間 旌〉梁士瑋〈阜平人任四川成都〉
〈守備乾隆十二年出師金川疉著勞績十三年克康八達述古等處歿於戰事 聞贈都司〉
〈 賜祭葬〉張陳謨〈無極人事親以孝聞乾隆年間 旌〉張清士〈無極人由武進〉
〈士授藍翎侍衞除四川建昌右營都司乾隆三十七年隨征金川擊賊陣亡事 聞議䘏千〉
〈總〉蕭永齡〈正定人由營伍洊升守備嘉慶元年隨𠞰湖北邪匪奮勇有功力竭被害同時〉
〈陣亡者龍泉關把總閻永傑欒城汛把總婁連登内邱汛把總崔晟事 聞均議䘏如例〉劉
佐清〈正定人任固關營把總嘉慶元年隨𠞰四川達州賊匪陣亡同縣馬雲龍官馬峪汛把〉
〈於四年陣亡魏曰連官龍固營把於五年陣亡事 聞均議䘏如例〉王百忍〈行唐〉
〈人由武舉效力洊升千嘉慶元年隨征湖北教匪奮勇有功五年追賊至陜西伏羌縣陣亡事〉
〈 聞議䘏雲騎尉〉呉學義〈正定人嘉慶二年由千總隨征陜西白巖山賊匪陣亡同〉
〈縣樊志曽官深州汛千總酒夫培官陜西都司於六年在黑溝老林等處擊賊陣亡事 聞均〉
〈議䘏雲騎尉〉
︹列女︺︹南北朝︺︹魏︺魏溥妻房氏〈常山人慕容垂貴鄉太守房湛女也嫁鉅鹿魏〉
〈溥幼有烈操年十六而溥遇疾將卒以母老子幼為恨房垂泣曰幸承先人遺訓出事君子義在偕〉
〈老有志不從命也夫人在堂穉子襁褓願以身當之及溥卒房操刀割左耳投之棺中遂終身不聽〉
〈絲竹不預坐席訓導其子緝有母儀法度〉︹五代︺︹粱︺賈章女〈章為鎭州指揮使安重榮〉
〈殺章誣以反章女尚幼欲捨之女曰吾家三十口皆遭兵存者惟吾與父耳父𢦤吾安忍獨生並殺〉
〈之〉︹元︺武用妻蘇氏〈正定人用疾蘇氏割股為粥以進即愈生子德政四歲而寡夫〉
〈之兄利其貲欲逼而嫁之不從未幾夫兄舉家死惟餘三弱孫蘇氏取而育之德政長事蘇至孝蘇〉
〈死時天大旱德政方掘地求水以供葬事忽二蛇躍出德政因黙禱焉二蛇一東一北隨其地掘之〉
〈果得泉有司上其事旌復其家〉趙恭女〈名官奴晉州人元末城陷祖宏毅父恭俱縊死官奴〉
〈年十七方大泣鄰嫗數輩勸其出避官奴曰我未適人避將何之不聽嫗欲力挽之女乃潛入中室〉
〈自縊死〉︹明︺韓太初妻劉氏〈新樂人太初元時為知印洪武初例徙和州挈家行〉
〈劉事姑謹姑道病刺血和藥以進再病再愈之抵和州太初卒劉種蔬給姑食越二年姑患瘋疾不〉
〈能起晝夜奉湯藥驅蚊蠅不離側姑體腐蛆生席間為齧蛆蛆不復生及姑疾篤刲肉食少甦踰月〉
〈而卒殯之舍側欲還葬舅塜哀號五載不能得太祖聞之遣中使賜衣一襲鈔二十錠命有司還其〉
〈喪旌門閭復其徭役〉李大林妻甄氏〈欒城人事姑甚孝姑往次子家甫三日氏忽心〉
〈悸身汗意姑有他遽往視之未至果有以疾來告者氏沿途拜禱至姑所奉湯藥數日愈後姑年九〉
〈十卒氏廬墓三年旦夕悲號洪武中旌表〉扈彬妻趙氏〈元氏人洪武三十五年避兵於〉
〈太行岩穴間為軍卒曳出驅迫之至岸趙矢死不辱乘間投崖而死衆驚歎悉捨所掠人口而去詔〉
〈旌其門曰貞烈子暹鳳翔知府〉石麟繼妻徐氏〈藁城人麟任廣東教諭正統初卒於〉
〈官氏年二十四越三月生子玉前妻子亦方五𡻕氏攜二扶櫬歸葬養舅姑甚謹躬紡績教二子〉
〈勤學承父志後玉登進士官御史成化中詔旌其門〉紀氏女〈晉州人年十六正德六年流賊〉
〈掠其家欲汚之女不從賊脇之以刃罵不絶口賊怒遂支解而死〉王聚倉妻趙氏
〈藁城人幼有志行正德六年為流賊所劫欲犯之趙大罵賊脇之以刃堅不從乃割其左右耳復以〉
〈火炙之趙罵不絶口而死〉李廷實妻馬氏〈真定人廷實以國子生在京謁選病卒馬〉
〈氏聞訃號慟觸壁碎首而死〉李綸妻胡氏〈真定人綸為邑諸生病篤氏誓同死綸卒〉
〈遂服毒家人覺之以水救得解尋復飲藥死〉耿氏女〈元氏人年十七許字石教民崇禎六〉
〈年流賊劫女上馬自投而下者三賊怒殺之〉樊某妻蒲氏〈行唐人夫死氏不再適有〉
〈山寇逼求為妻氏赴崖下水中死鄉人名其水曰玉女塘立祠祀之〉胡熙妻郭氏〈贊皇〉
〈人值流寇至為所執欲汚之氏怒罵且擊賊中目賊怒殺之〉馬國璠妻貢氏〈靈夀〉
〈人國璠為諸生崇禎中城陷自經不死被執不屈奪兵所佩刀自殺〉高笏妻閻氏〈元氏〉
〈人崇禎末為亂兵所劫氏以頭觸石流血被面不肯行復以刀脇之氏罵不絶口遂遇害〉傅永
淸妻富氏〈靈夀人崇禎末流賊至縣氏與子婦輩匿山中聞京師失守痛哭不食入山洞〉
〈自經死〉
︹本朝︺李棟芳妻牛氏〈正定人年二十一族人潛入其室欲汚之氏奮力拒罵面被數〉
〈刃而死同縣王祚昌妻陳氏徐鳳賢妻郭氏皆遇兵亂義不受辱見殺〉曹際昌妻張
氏〈王定人年二十二夫亡晝夜悲號服毒死同縣王永厯妻商氏李有謙妻蘇氏王興宗妻苗氏〉
〈俱夫亡殉節〉馬崇勛妻楊氏〈靈夀人年二十二夫殁奉養盲姑以孝聞撫子琅及〉
〈四孫俱成立守節六十餘年〉崔岱齊繼妻唐氏〈平山人幼通書傳岱齊官長沙〉
〈知府病歿氏孝事繼姑庶姑三十年存歿盡禮四子皆非已出撫育教訓甚有恩義〉王吉徵
妻劉氏〈平山人夫童騃不諳人事翁命之改適不從越五年夫亡孝事舅姑年八十三以貞〉
〈節終康熙年間 旌〉張肖月妻張氏〈行唐人遇暴不從被殺同縣節婦梁喜福妻楊〉
〈氏均康熙年間 旌〉趙國臣妻劉氏〈贊皇人夫貿易外出為強暴所逼自剄死〉張
志洪女三姐〈無極人遇暴不從被殺康熙年間 旌〉樊可愛女二姐
〈藁城人遇暴不從被殺康熙年間 旌〉李華先妻師氏〈新樂人夫亡守節教子成〉
〈立康熙年間 旌〉王天爵妻朱氏〈井陘人徙家平山遇惡僧欲犯之大罵不從被〉
〈殺雍正年間 旌〉張志妻康氏〈平山人夫歿鞠二子為娶婦又相繼早亡偕兩婦撫〉
〈孫成立孫又早亡三世苦節氏年逾八十雍正年間 旌〉盧蒲妻何氏〈平山人年十六〉
〈夫亡孝事舅姑撫子讀書為諸生子復亡婦遺腹生孫婦復亡鞠孫成立舉曾孫老猶紡績以有餘〉
〈贍鄰里年七十一卒雍正年間 旌〉孫紹芳妻岳氏〈藁城人為惡少所逼不從投井〉
〈死雍正年間 旌〉侯夢豹妻朱氏〈正定人夫渡滹沱覆溺氏以身殉家人救之乃〉
〈率二沿河求夫屍呼號三晝夜從淤泥中舁之而歸食貧茹苦撫二成立同縣節婦王大涵妻〉
〈閻氏殷智妻何氏呉宗伯妾鄭氏劉世安妾王氏杜國才妻婁氏高崇文妻王氏王斌妾劉氏劉質〉
〈恭妾魏氏蘇繼軾妻武氏竇紳妻曹氏梁肇甚妻賈氏郭廷標妻李氏李鐘龎妻何氏趙之屏妻李〉
〈氏谷進獻妻殷氏王榮恩妻文氏王兆潞妻楊氏高維納妻韓氏王文榮妻逯氏王之綬妻沈氏郁〉
〈儒統妻黄氏臧應遴妻楊氏呉方升妻李氏許維烈妻牛氏高宏文妻白氏許微妻張氏孫暘妻潘〉
〈氏章辰妻白氏竇志僖妻戴氏劉美德妻魏氏趙炳妻孫氏李肇祚妻田氏盧廷嶠妻李氏祁攀鳳〉
〈妻劉氏史高妻李氏何元鈿妻任氏閻玫妾張氏祁元祿妻孟氏杜維喬妻鄒氏趙文蔚妻高氏〉
〈王元錦妻柯氏杜益著妻王氏葛元英妻程氏劉𤦺妻朱氏梁肇禛妻賈氏劉錫慶妻徐氏馬碩輔〉
〈妻張氏蕭昌續妻呉氏何玲妻陳氏王鎮豪妻劉氏馬雲飛妻李氏崔濬妻楊氏酒思順妻張氏均〉
〈乾隆年間 旌〉李仲甫妻高氏〈井陘人爲強暴所逼不從羞忿自殺同縣節婦郝淓〉
〈繼妻畢氏霍鎬妻梁氏郝漢臣妻霍氏謝玉田妻石氏呉進庫妻盧氏董馨妻岳氏仇資寛妻許氏〉
〈郝憺妻曾氏馮三妮妻郗氏盧昌後妻劉氏梁發昌妻王氏李謙妻侯氏劉希彭妻蔡氏孫學禮妻〉
〈王氏康鉅妻武氏均乾隆年間 旌〉王福多妻陳氏〈𫉬鹿人夫亡孝事舅姑守志終〉
〈身同縣節婦梁大進妻任氏王聘妻白氏劉允明妻傅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豹妻范
氏〈元氏人夫亡姑欲嫁之投井死同縣節婦高法聖妻劉氏麻蔚繼妻閻氏李躋甲妻孫氏魏嶙〉
〈妻曹氏智王秀妻魏氏張琦妻黄氏高福雲妻劉氏胡文玘妾董氏閆賜珽妻胡氏高經妻安氏智〉
〈璟妻賈氏廉成芳妻温氏邵能靜妻王氏李㑹妻龎氏高計亭妻魏氏賈文蔚妻李氏崔星妻范氏〉
〈張明星妻劉氏齊宏祚妻劉氏王文德妻牛氏王度妻樊氏趙全妻王氏王惟康妻張氏邵惟和妻〉
〈王氏張閶妻李氏李濬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姚發妻何氏〈靈夀人夫亡守節毁〉
〈左目以自堅孝事翁姑撫遺為諸生同縣節婦任起蛟妻趙氏呉行裕妻商氏王電妻孫氏尹發〉
〈梓妻徐氏羅仁奇妻祁氏韓濬妻呉氏李泰龍妻鄭氏王清泰妻曹氏齊茂英妻劉氏李如好妻楊〉
〈氏馬蕃妻趙氏李國昌妻孟氏姚景妻陳氏谷雨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賈夢豹妻
王氏〈欒城人年十七夫亡無子或勸之他適氏截髪自誓撫嗣子得成立同縣節婦胡廷英妻〉
〈田氏聶桐妻傅氏段文晰妻韓氏馮忠繼妻校氏冀助妻孫氏劉繼貞妻陳氏傅駿妻王氏王五慎〉
〈妻陳氏李子存妻趙氏均乾隆年間 旌〉楊二小妻商氏〈平山人為強暴所逼不從〉
〈被勒死同縣烈婦王棟妻郝氏任興妻谷氏節婦劉雲妻張氏賈燫妻温氏閻繼武妻孫氏張元良〉
〈妻章氏康孟卿妻葢氏賈清彦妻焦氏楊維邦繼妻杜氏康有輔妻劉氏祁忠妻魯氏楊遠任繼妻〉
〈劉氏曹禹臣妻王氏李得景妻樊氏商柱妻趙氏李秀達妻金氏王燦妻齊氏劉名傑妻曹氏蘇顯〉
〈宗妻張氏武廷龍妻任氏李思義妻孫氏均乾隆年間 旌〉郗繩宗妻李氏〈阜平〉
〈人夫亡撫慶隆娶婦王氏慶隆又亡偕媳撫有成同縣節婦張光宿妻劉氏張文紹妻宫氏均〉
〈乾隆年間 旌〉李亮妻薛氏〈行唐人遇暴不汚自縊死同縣節婦孫喜彦妻董氏王全〉
〈妻喬氏焦與公妻趙氏劉惠妻馬氏王㑹妻趙氏貞女高瑜聘妻蘭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芳
聲妻白氏〈贊皇人夫歿姑老且病嘗有寇至氏負姑出𫉬全同縣節婦劉元士妻時氏韓〉
〈來瑞妻趙氏韓鵬妻張氏郭式恒妻董氏尹花妻陳氏杜元龍妻郭氏劉朝妻張氏楊思聰妻郭氏〉
〈張芳聲妾趙氏李貺心妻張氏郭仲妻侯氏郭式儀妻張氏杜元聰妻李氏胡藥龍妻任氏王仲妻〉
〈李氏張珂妻劉氏馮廷樞妻魯氏馮諾妻杜氏楊希元妻郭氏烈婦薛聰妻魏氏均乾隆年間 旌〉
茹大鵬妻宿氏〈晉州人夫亡鄰嫗以其少諷之乃毁容截髪以明志同州節婦茹無〉
〈息妻朱氏朱怡妻武氏張文達妻温氏李良璧妻晉氏劉化鵬妻高氏高數通妻孟氏翟擢妻賈氏〉
〈楊業貴妻劉氏楊建泗妻趙氏王昶妻張氏谷自勵妻趙氏張大夀妻朱氏尹啟睿妻王氏劉佐珠〉
〈妻盧氏王瑞芳妻張氏王林喜妻谷氏胡得仁妻李氏朱錫綺妻張氏翟英妻王氏張明玉妻董氏〉
〈張重華妻劉氏李爾牛妻姚氏李文委妻劉氏田士通妻高氏彭克已妻劉氏趙保德妻李氏賈竒〉
〈秀妻張氏韓志書妻張氏高星照妻呉氏楊茂妻王氏王作哲妻楊氏烈婦張金聲妻呉氏茹黑妻〉
〈姚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名世妻李氏〈無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朱得云妻寇〉
〈氏裴尚文妻梁氏王有斐妻陳氏張如椿妻于氏劉極妻陳氏高新德妻甄氏鄭習斌妻李氏吕端〉
〈妻王氏張濬妻安氏均乾隆年間 旌〉田福來妻田氏〈藁城人遇暴不汚羞忿自〉
〈盡同縣節婦白其德妻程氏劉成麟妻徐氏劉儒妻幸氏王元乾妻汪氏左國泰妻王氏趙之韶妻〉
〈胡氏劉有成妻呉氏于保妻劉氏南金妻郭氏劇有恒妻劉氏何淙妻楊氏薛信妻王氏李敷英妻〉
〈張氏劉大貴妻岳氏陳通妻孫氏宋之良妻喬氏趙法保妻李氏馮貴祥妻袁氏楊雙全妻李氏徐〉
〈徹妻王氏周斯敏妻李氏范勉妻王氏張繩祖妻劉氏均乾隆年間 旌〉杜有泰妻趙
氏〈新樂人遇惡少欲犯之峻拒被害同縣節婦王賔妻楊氏劉列格妻鄭氏呉昌妻田氏傅兆龍〉
〈妻賈氏呉國輔妻雷氏國之輔妻郭氏陶際觀妻楊氏田龍妻李氏劉顯玉妻侯氏閻玉銘妻安氏〉
〈鮑明甫妻李氏王法儒妻張氏沈大惠妻劉氏陳寳妻張氏王治岐妻陳氏黙功遠妻齊氏謝楚繼〉
〈妻張氏陶行祖妻李氏高妻王氏郭純誠妻王氏劉邦基妻劉氏呉廷棟妻高氏安當妻王氏牛〉
〈鳳妻駱氏李秉仁妻李氏李自容妻韓氏張倫妻楊氏侯進道妻席氏朱士俊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某妻婁氏〈正定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岸魁妻劉氏張某妻曹氏均嘉慶年〉
〈間 旌〉何殿元妻高氏〈井陘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張氏女喜
姐〈𫉬鹿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王象復妾金氏馬自清妻霍氏王幅明妻劉氏均嘉慶年間 旌〉
王孚惠妻駱氏〈元氏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士林妻汪氏均嘉慶年間 旌〉辛
三九妻趙氏〈靈夀人守正捐軀嘉慶年間 旌〉李喜住妻趙氏〈平山〉
〈人遇暴逼汚不從被殺嘉慶年間 旌〉趙曮妻周氏〈行唐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周〉
〈進義妻趙氏嚴壯清妻王氏嚴貢妻韓氏侯連妻王氏李瑗妻嚴氏嚴登陵妻王氏張彦陵妻王氏〉
〈均嘉慶年間 旌〉李峻山妻周氏〈贊皇人遇暴不從羞忿自盡嘉慶年間 旌〉
高氏女領姐〈晉州人遇暴不辱羞忿自盡同州烈女劉氏女劉強姐節婦田錫妻孫氏〉
〈周來儀妻馬氏李凱妻茹氏均嘉慶年間 旌〉翟煥新妻靳氏〈無極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白充輝妻魏氏均嘉慶年間 旌〉張王氏〈藁城人守正捐軀嘉慶年間 旌〉相
師陸妻方氏〈新樂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周起有妻焦氏王清志妻祁氏烈婦胡大成〉
〈妻劉氏烈女張三多女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昌客〈常山道人自稱殷王子食蓬虆根年二百餘顔色如二十許人常取紫草賣染家以〉
〈錢遺寡厯世皆然〉︹隋︺寶公〈開皇中居正定解慧寺嘗礱石為柱作門三楹上為樓坐臥其〉
〈上後北寇來縱火焚寺寶公從樓隕身而下毫髮無傷寇刃之刃自斷寇又舉火焚樓火自滅寇駭〉
〈愕稽顙而去〉︹宋︺蘇澄隱〈正定人為道士得養生術年八十餘不衰五代晉唐屢聘之並〉
〈辭疾不至太祖征太原還駐鎭陽召見問其術對曰臣之養生不過精思練氣耳帝王養生則異於〉
〈是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黄帝唐堯享國永久得此道也帝大悦年百歲而卒〉
懷丙〈正定僧也多巧思郡有木浮圖十三級久而中級大柱壞欲西北傾他匠不能為懷丙別〉
〈作柱命衆工維而上已而却衆工閉戸良久易柱下趙州渡河石橋鎔鐵貫其中歲久鄉民盜鑿鐵〉
〈橋遂欹計千夫莫能正懷丙不役一人以術正之使如故其靈異多𩔖此〉守干〈藁城人居龍興〉
〈寺性聰慧無幽不燭元祐間賜號逥照大師以紙衣一襲付其徒至旬乃易衣誦經合掌而逝〉
︹土產︺炭〈明㑹典成化六年減正定合用柴炭〉煤〈府志靈夀縣出〉瓷器〈金史地理志正定府〉
〈產瓷器缸罈之屬也明時充貢〉棃〈魏文帝詔正定棃大如拳甜如蜜脆若菱可以解煩釋悁隋圖〉
〈經正定縣棃為天下第一唐書地理志鎮州土貢棃舊志府界亦產棃棗〉桃〈羣芳譜巨核桃霜下〉
〈始熟出常山〉李〈陸士衡果賦中山之縹李井陘志李有青黄紅三色〉薏苡〈圖經生正定平〉
〈澤及田野最多〉木耳〈出井陘平山〉牡丹〈府志 國初柏棠園最勝梁清遠謂自宋時郡〉
〈牡丹已得名韓魏公詩咫尺常山似洛陽是也〉楸〈史記常山以南河濟之閒千樹楸〉藥〈有升〉
〈麻防風黎盧藁本天花粉地骨皮兎絲子又靈夀平山阜平贊皇諸縣亦產茯苓芍藥當歸鹿茸龍〉
〈虎骨蒼术黄芩白术半夏黃連萆薢無極縣産蒲公英〉菖蒲〈木草菖蒲一寸九節出靈夀者〉
〈佳〉皁角〈金史地理志正定府產〉香麞〈井陘縣出舊志香麞見人捕之輒自剔臍出其〉
〈香 按舊志載唐書地理志鎮州土貢孔雀羅爪子羅春羅謹附記〉
順德府表 ������������������������������������������������������������������������������������������������������������������������������������������������������������������������������������������������������������������������������������������������������������������������������������������������������������������������������������������������������������������������������������������������������������������������������������������������������������������������������������������������������������
������������������������������������������������������������������������������������������������������������������������������������������������������������������������������������������������������������������������������������������������������������������������������������������������������������������������������������������������������������������������������������������������������������������������������������������������������������������������������������������������������������
大清一統志
順德府〈在直隸省治西南五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廣平府威〉
〈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山西遼州和順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廣平府永年縣界六十里北至趙州〉
〈臨城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永年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冀〉
〈州新河縣界二百里西北至正定府贊皇縣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里〉
︹分野︺天文昴㝛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殷時為邢都周初為邢國
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鉅鹿郡漢為趙廣平二
國及鉅鹿常山二郡地後漢屬趙國及鉅鹿郡晉
廣平郡安平趙國地〈元和志永嘉六年石勒都此至季龍徙都鄴為襄國郡〉
後魏爲北廣平南趙二郡地周武帝改置襄國郡
〈按隋書地理志齊廢易陽入襄國置襄國郡元和志作周武帝改襄國郡葢齊置郡於易陽周始移〉
〈於襄國也〉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邢州大業初復曰
襄國郡唐武德元年復曰邢州置管府四年府
罷天寶初改曰鉅鹿郡乾元初復曰邢州屬河北
道中和二年徙昭義軍節度於此五代梁開平二
年改保義軍後唐同光元年改安國軍宋初仍曰
邢州鉅鹿郡安國軍節度使宣和中升信德府屬
河北西路金天㑹七年復降爲邢州仍置安國軍
節度屬河北西路元初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中
統三年升為順德府至元二年置順德路總管府
屬中書省明洪武初仍為順德府直隸京師
本朝因之領縣九
邢臺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八十二里南北距四十二里東至南和縣界二十二里西至山西〉
〈遼州和順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沙河縣界十七里北至内邱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南和縣治四〉
〈十里西南至遼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任縣治四十里西北至山西平定州界一百六十里商時〉
〈邢都周初為邢國泰置信都縣漢因西楚名襄國屬趙國後漢因之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屬廣〉
〈平郡後省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屬北廣平郡建義初分屬易陽郡周武帝置襄國郡隋開〉
〈皇初郡廢九年改曰龍岡十六年為邢州治尋為襄國郡治唐𥘉仍為邢州治五代因之宋宣和二〉
〈年改曰邢臺為信徳府治金仍為邢州治元為順徳路治明為順德府治 本朝因之〉沙河
縣〈在府南三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四十三里東至南和縣界二十里西至山西遼〉
〈州和順縣界一 百四十里南至廣平府永年縣界二十五里北至 邢臺縣界一十八里東南至永年〉
〈縣治七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南和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遼州治二百〉
〈里本漢襄國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龍岡地置沙河縣屬邢州唐武德初於縣置温州四年州廢縣〉
〈還屬邢州五代因之宋屬信德府金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南和縣
〈在府東南四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四 十五里東至平鄉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邢臺縣界 二〉
〈十里南至廣平府永年縣界二十里北至任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廣平府雞澤縣治四十里西南〉
〈至沙 河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鉅鹿縣治九十里西北至 内邱縣治九十里漢置南和縣屬廣平國後〉
〈漢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併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永安中於縣〉
〈置北廣平郡高齊郡省後周又置南和郡隋開皇初郡廢屬襄國郡唐武德初於縣置和州四年州〉
〈廢仍屬邢州五代因之宋屬信德府金仍屬邢州元至元二年併入沙河後復置屬順德路明屬順〉
〈德府 本朝因之〉平鄉縣〈在府東八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四十六里東至廣平府〉
〈威縣界四十里西至南和縣界十里南至廣平府雞澤縣界六里北至鉅鹿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威〉
〈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南和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廣宗縣治四十里西北至任縣治五十里戰國趙〉
〈鉅鹿邑秦置鉅鹿縣併置鉅鹿郡漢仍為鉅鹿郡治後漢移郡治廮陶以鉅鹿為屬縣晉因之後魏〉
〈景明二年改置平郷縣孝昌中屬南趙郡隋開皇三年屬洺州十六年屬邢州唐武德初於縣置封〉
〈州四年州廢仍屬邢州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入鉅鹿縣元祐初置屬信德府金仍屬邢州元〉
〈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鉅鹿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
〈六十八里東至廣宗縣界二十里西至趙州隆平縣界三十里南至平鄉縣界一十八里北至冀州〉
〈新河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廣宗縣治三十五里西南至任縣治七十里東北至冀州南宫縣治六十〉
〈里西北至隆平縣界六十里漢置南龻縣屬鉅鹿郡後漢因之晉初省後復置後魏太平真君六年〉
〈併入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又置曰南欒屬南趙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南欒縣大業初改曰鉅〉
〈鹿屬襄國郡唐武德元年於縣置起州四年州廢屬趙州貞觀元年還屬邢州五代因之宋屬信德〉
〈府金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廣宗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三〉
〈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廣平府威縣界二十里西至鉅鹿縣界一十五里南至山東臨清州邱〉
〈縣界五十里北至冀州南宫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威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平鄉縣治四十里東北〉
〈至南宫縣治七十里西北至鉅鹿縣治三十五里漢鉅鹿堂陽二縣地前漢分堂陽置經縣尋省後〉
〈漢初復置屬安平國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二年併入南宫永安二年復置西經縣屬鉅鹿郡北齊〉
〈省隋以後為平鄉縣地元憲宗五年始分平郷置廣宗縣至元二年省入平鄉後復置屬順德路明〉
〈洪武十年省入平鄉鉅鹿二縣十三年復置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唐山縣〈在府東北八十〉
〈五里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三里東至趙州隆平縣界一十里西至内邱縣界二十五里南〉
〈至任縣界二十五里北至趙州栢鄉縣界一十八里東南至任縣治五十里西南至内邱縣界五十〉
〈里東北至隆平縣治二十里西北至趙州臨城縣治三十五里春秋時晉柏人邑漢置柏人縣屬趙〉
〈國後漢晉因之後魏孝昌中屬南趙郡東魏改人曰仁隋屬襄國郡唐武德元年於縣置東龍州四〉
〈年州廢縣屬趙州五年還屬邢州天寶元年改曰堯山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入内邱元祐初復〉
〈置屬信德府金改曰唐山仍屬邢州元至元二年併入内邱縣後復置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
〈朝因之〉内邱縣〈在府北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唐山縣界二十〉
〈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邢臺縣界三十五里北至趙州臨城縣界三十里東南〉
〈至仕縣治六十里西南至邢臺縣界四十里東北至趙州柏鄉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正定府贊皇縣〉
〈界五十里漢置中邱縣屬常山郡後漢屬趙國晉因之後省入柏人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復置屬南〉
〈鉅鹿郡孝昌中屬南趙郡隋開皇初避諱改曰内邱屬襄國郡唐武德四年屬趙州五年還屬邢州〉
〈五代因之宋屬信德府金仍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本朝因之〉任縣〈在府東北〉
〈三十五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平鄉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邢臺縣界十里南至南〉
〈和縣界五里北至趙州隆平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平鄉縣治五十里西南至沙河縣治六十里東〉
〈北至鉅鹿縣治七十里西北至内邱縣治六十里春秋晉任邑漢置任縣及張縣俱屬廣平國後漢〉
〈省張縣以任縣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仍屬廣平郡後魏永安中屬北廣平郡高齊廢〉
〈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大業初廢入南和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屬邢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又省入〉
〈南和元祐元年復置屬信德府金仍屬邢州元至元二年省入邢臺後復置屬順德路明屬順德府〉
〈 本朝因之〉
︹形勢︺依山憑險形勝之國〈晉書石勒載記〉鉅鹿當四方之衝
〈沈括堯山縣廳壁記〉太行雄鎮於西北漳水縈流於東南〈郡志〉
︹風俗︺人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而傷於遲重
〈隋書地理志〉民俗淳厚稼穡惟勤爭訟不橈貧富相卹
〈郡志〉
︹城池︺順德府城〈周十三里有奇門四濠廣五丈引達活水入城宋元舊址明萬厯間甃甎〉
〈 本朝順治年間修 邢臺縣附郭〉沙河縣城〈周五里有奇南北二門濠廣二丈明成化〉
〈十八年因舊址築 本朝乾隆十五年修二十九年重修〉南和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濠〉
〈廣二丈元至正中築明崇禎十二年甃甎〉平鄉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六濠廣二文餘明成〉
〈化初築崇禎八年増築外郭周七里有奇〉鉅鹿縣城〈周七里有奇門四濠廣二丈明成化〉
〈中築萬厯中增築外郭去城里許崇禎十二年甃甎 本朝順治年間修〉廣宗縣城〈周四〉
〈里有奇高二丈三尺門四濠廣二丈明正統間因舊址築 本朝順治十一年修〉唐山縣
城〈周三里有奇門二元至正間改築 本朝康熙九年修人城南隅有附城高僅縣城之半而延〉
〈袤倍之門三〉内邱縣城〈周四里有奇外有副城圍七里門四明正德中因舊址築 本〉
〈朝乾隆三十一年改建〉任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三濠廣三丈元築明崇禎中甃甎 本朝〉
〈順治康熙年間屢修乾隆七年重修〉
︹學校︺順德府學〈在府治西北元初建 本朝雍正十三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邢臺
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乾隆二年修入學額十八名〉沙河縣學
〈在縣治東南宋大觀初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修乾隆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南
和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九年建 本朝順治七年重建入學䫅數十五名〉平鄉縣
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六年建 本朝屢經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鉅鹿縣學〈在縣治東〉
〈南元元貞中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廣宗縣學〈在縣治東南元中統中建 本朝康熙年〉
〈間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唐山縣學〈在縣治西元至正三年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
〈修雍正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内邱縣學〈在縣治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屢〉
〈經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任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本朝順治康熙年開屢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龍岡書院〈在府城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建〉和陽書院〈在南〉
〈和縣治東 本朝乾隆十四年建〉封川書院〈在平鄉縣治〉林公書院〈在内〉
〈邱縣治元林起宗聚徙講學處舊名處士菴〉蓬山書院〈在内邱縣治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建〉
︹戸口︺〈原額人丁一十九萬七百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九十五萬二千三百十名口計二十五萬五〉
〈千十七戸〉
︹田賦︺〈田地五萬二千一百十三頃九十畝七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一十九萬九千七百五十兩〉
〈四錢四分四𨤲〉
︹山川︺土山〈在府城内元和志在龍岡縣東百五十步昔冉閔攻石祗於襄國為土山地道〉石
梯山〈在邢臺縣西南五十里路陡如梯又五里為牛家峪〉栲栳紅山〈在邢臺縣西南〉
〈七十五里巉峭嶙峋旋繞難登有碧霞元君祠相近又有鼎梅山〉石門山〈在邢臺縣西南〉
〈九十里寰宇記龍岡縣有石門山十六國春秋石勒遣石季龍進據石門是也〉八盤山〈在邢〉
〈臺縣西南九十里自麓至嶺旋繞八級〉老翁山〈在邢臺縣西南一百里一峯陡絶其狀如〉
〈老人相連為子母山狀如婦抱小皃又名孩皃山〉天紅山〈在邢臺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老〉
〈翁山西石色多紅〉封山〈在邢臺縣西二十五里相傳邢侯初封此故名亦謂之西山白此而〉
〈西連延數百里直接太行皆西山矣又西十里曰山陡絶多石其旁平坦可以耕藝〉風門
山〈在邢臺縣西四十里寰宇記龍岡縣有風門山冬夏多風〉百花山〈在邢臺縣西四十二〉
〈里甚崇峻石色青白有𩔖百花〉清城山〈在邢臺縣西五十里百花山西七里河出此〉薛
村山〈在邢臺縣西七十里有陽臺砦又三里為馬莊砦〉水門山〈在邢臺縣西一百二〉
〈十五里又五里為廣陽洞又二十里即黄榆嶺〉紫金山〈在邢臺縣西一百四十里元劉秉忠〉
〈張文謙張易王恂嘗同學於此〉夷儀山〈在邢臺縣西晉地道記樂平縣東南有夷儀嶺道通〉
〈襄國元和志夷儀嶺在龍岡縣西一百五十七里〉仙翁山〈在邢臺縣西北三十里相傳唐〉
〈時張果嘗遊憩於此明皇因封為仙翁山山上有張果老廟唐開元中建山下有聖井亦果遺跡〉
馬鞍山〈在邢臺縣西北三十八里山脊隆起宛似馬鞍山腰有洞可容千餘人〉雷公
山〈在邢臺縣西北元和志在青山縣西南八里漢末黒山羣盜張飛燕等不立君長直以名號為〉
〈稱多髯者謂之羝公大聲者謂之雷公時有雷公賊保此因名明統志在府西北四十三里 按元〉
〈和 志雷公 本 漢末賊 名 明 統 志山 上 有 雷公 廟舊志 遂以為 雷 神又有 謂 黄 帝 臣善 醫 之 雷公 附㑹〉
〈穿 鑿今皆 削之〉淩 霄山〈在邢 臺 縣西 北 七 十 里 徑路崎 嶇山上 寛 平西 坡 下 為 黄 谷巖又 西〉
〈北二 十里 為温 居山又西北 二十 里即 馬嶺口〉 百 巖山〈在 邢 臺 縣 西北一百 里 寰 宇 記其山〉
〈峻極 有百巖故 名〉梅 龜活山〈在 沙 河縣 西南七 十 里宋 初王 舜 據此 為寇為 楊 業所 擒〉
〈今有 梅龜砦〉廣 陽山〈在 沙 河縣 西七十 里 盤 礴 髙聳諸峯 拱 列上 有泉曰 漆 泉 泉 右有漆〉
〈泉寺〉赫山 〈在 沙河縣 西八 十 里下 有九 龍潭前 有九 龍 神祠〉湯 山 〈在 沙河 縣西 九十 里〉
〈寰 宇記 在 沙 河 縣西 北 七十一里山 海 經云 湯 山湯 水出 焉 此 湯 今愈 疾 為天下最山 後 巖上 有 石〉
〈室 絶 無 塵 穢俗 號 聖 人 室〉罄 口 山 〈在 沙河縣西 一 百 里 隋 書 地理 志沙河縣 有 罄 山 元 和 志〉
〈罄 口 山 在 縣 西 南九 十 八黒漢魏 時舊 鐵 官也 寰宇 記 盧 毓 冀 州 論云 淇 湯罄石冶 鑄利 器 即此〉
倉門山〈有 二 小 倉 門山 在 沙河縣西 百里大 倉 門山 在 縣 西 百二 十 里亦名倉 口唐時 嘗 置〉
〈倉於此故名〉五指山〈在沙 河縣西 北四十 里遠望山嶺儼如 五指排 列其西 即山西遼州〉
〈界〉黑山〈在沙河縣西北五十 里元和志在沙河縣西四十 里出鐵〉鐵 牛山〈在 南和 縣〉
〈東北二 里舊有鐵牛元末劉鉊祖守順德 銷之以鑄兵器遺趾猶存〉干 言山〈在唐山縣西北〉
〈隋書地 理 志内 邱縣 有干言山寰宇記在 堯山縣西五里 衞 詩出 㝛于 干飲餞于言是此山 也舊志〉
〈在 唐山縣西北四 里山 勢延 袤數十里接内 邱縣 界〉堯 山〈在唐山 縣西北 八里金史 地理志 唐〉
〈山 縣 有堯山 明統志 堯山 相 傳堯始 封於此〉宣 務山〈在唐山 縣北隋書地理志 柏鄉縣有〉
〈𡺟𡺱山寰宇記𡺟𡺱山一名 虛無山 高一千五百五十丈城冢記云堯登此山 東瞻洪 水務訪賢人〉
〈其山 西三里 出文石五 色 錦章舊志在經縣北十二里 即堯山 之東麓也 亦 名巏𡺱山東魏武帝三〉
〈年唐 邕𢰅彭樂 廟碑曰 惟兹巏𡺱陶唐采 封又顔之推 家訓柏人 城東北 有一山世俗呼 為宣務〉
〈山或 呼為虚無 山莫知所出余嘗為趙 州 佐讀柏人城 西門内碑 是漢桓帝時所立銘云 上 有巏𡺱〉
〈山王 喬所仙方知此 巏𡺱山也 巏宇無所出當名權務 魏收為趙州莊 嚴寺碑銘 曰權務之精即用〉
〈此〉夫子山〈在唐山 縣北十 里一名 孔岡出文石五采元孔 璠自曲 阜移居 於此許衡又於〉
〈此建學講藝虞集有記〉茅山〈又名旄山在唐山縣 東北十 五里堯山東北三十里 山際出 茅〉
〈有刺 而三脊又西一里 有卧牛山〉青 山〈在内 邱縣 西南 元和 志黑山一 名青 山在 青山 縣西〉
〈二十里 幽深險絶 為逋逃之藪隋置青山縣取名 焉明統志 在内邱縣西二十里〉白 銀山
〈在内邱縣西六十 里上出雲母遙望如 銀〉天 臺山〈在内 邱縣西六十 五里東 連黑壁山上 有〉
〈九仙洞〉鵲山〈在内邱縣 西 即古逢山漢書地理 志中邱縣逢山 長 谷諸水所出元和志 鵲山〉
〈在 内邱縣西六十三 里昔扁鵲將虢太子遊此 山採 藥因名寰宇記内 邱有蓬鵲山亦名龍騰山 即〉
〈地 理志蓬山也 縣志 鵲山 上有白石如 鵲故名其頂 為龍 騰山 有太子巖〉十 八盤山 〈在内〉
〈邱縣西七十里山有盤道十八〉攫山〈在内邱縣西北十三里寰 宇記礪水出攫山舊志峯巖 錯〉
〈峙形如攫故名之〉山〈寰宇記在内邱縣西北十七里其山峙唐天寶六年勅改内邱山〉
〈舊志又名思親山以太子思親而名山巔有竅大如盤每朝暾出雲氣為城市樓閣或與唐山相〉
〈連四十餘里如長虹然日出乃解〉且停山〈在内邱縣西北四十里下有馬跑泉〉露蘿
嶺〈在邢臺縣西八十里南至夫子巖十五里〉清風嶺〈在邢臺縣西一百六十里山勢高聳〉
〈盛夏無暑氣有邊牆一道澗水通流其下〉黄榆嶺〈在邢臺縣西北一百六十里石徑盤旋形〉
〈險道衝有邊牆一道南去清風嶺三十里〉馬嶺〈在邢臺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其地峻險為戍守〉
〈要地唐天祐三年河東將李嗣昭攻邢州朱全忠將張筠引兵𦔳守州城因設伏於馬嶺府志嶺邊〉
〈牆二道外有溝澗名曰鬼谷溝〉鶴度嶺〈在内邱縣西一百七十里寰宇記鶴度嶺在鵲山西〉
〈府志峯高惟鶴可度故名南去邢臺馬嶺口三十五里西接山西平定州界〉龍駒嶺〈在内〉
〈邱縣西北五十里〉石井岡〈在邢臺縣西北寰宇記在龍岡縣西北七里水經注云蓼水出〉
〈襄國石井岡岡上有井大如車輪隋區宇圖志云此井光武營軍時所鑿又石勒時天旱佛圖澄於〉
〈岡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咒之騰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龍岡〉龍岡〈在任〉
〈縣南山脊横互東西長二十里與石井岡相接〉夫子巖〈在邢臺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天紅山〉
〈西相傳夫子周流嘗憩此南有邊牆〉數道巖〈在沙河縣西南一百七十里澗溝旋繞數層相〉
〈近又有大嶺口〉黄背巖〈在沙河縣西一百五十里五指山北南去數道巖三十五里〉琉
璃坡〈在邢臺縣西南三十餘里西山垂盡處唐龍紀初李克用敗孟方立於此〉牛口峪
〈在沙河縣西七十里亦名牛神口上流泉水至此入地〉百泉河〈在邢臺縣東南八里平地〉
〈涌出其泉無數故名東流稍南至河㑹村珍珠泉黑龍潭七里河及東西狼溝諸水皆匯入馬流逕〉
〈南和縣之西境折而東北入任縣南境又北逕任縣城東又北入于大陸澤寰宇記百泉即湡水漢〉
〈志襄國有馮水東至朝平入湡說文㴲水出趙國東入湡㴲與湡皆即百泉之别名舊志百泉河發〉
〈源邢臺縣東南葫蘆套黒龍潭諸泉東至南和縣西賈宋村東入任縣西合牛尾等河至塔圪臺入〉
〈雞爪河 按古百泉河舊為灃河之上源今邢臺有地名大厰村者為百泉入沙河之故道有橋尚〉
〈存沙河本入於灃河故各志皆謂百泉即灃河而沙河亦受湡水之名其後百泉河北徙不入沙河〉
〈於是專以沙河為灃之上源而百泉别為一渠北流入澤舊志所云合牛尾雞爪者皆非今百泉經〉
〈由之道矣〉七里河〈在邢臺縣南七里發源縣西清風嶺伏流三十里至城南郭村復出東流〉
〈入於百泉河〉沙底河〈源出邢臺縣西火石岡東流至府治北又東入牛尾河 按舊志載〉
〈野河出邢臺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引流凡七十二道下至任縣合灃河今其遺迹不甚可考故府志〉
〈以沙底河為即七十二道之一此河常涸猝遇山水驟發則衝決為患 本朝乾隆三年於府城沖〉
〈潡之處加築隄埝復疏濬下流以資暢導〉達活河〈源出邢臺縣西北五里之達活泉東流合〉
〈牛尾河又東逕小吕村百泉河之支水北流入之又東北逕任縣城北東入於大陸澤即古蓼水也〉
〈漢書地理志襄國有蓼水東至朝平入湡寰宇記蓼水一名達活水水經注云蓼水出襄國西石井〉
〈岡曲洧舊聞鉅鹿郡西北一舍有泉名達活源深流遠咸平中刺史柳開濬之旁植千柳建亭其上〉
〈為一郡之勝熙寕壬子泉忽淪㐲不見元豐改元之歲太守王慥禱於泉上不越月而復出因改名〉
〈為再來泉明統志達活水自府城西北五里流經任縣為蔡水入灃河舊志源出府西北南一泉曰〉
〈紫金北一泉曰野狐三水匯流總名達活北流經邢臺之李道村東北入任縣界至縣東北薄村又〉
〈合蔡馬聖水三河至塔圪臺入澤 按達活泉歲久湮塞 本朝乾隆十二年重濬泉流四注灌漑〉
〈甚溥〉牛尾河〈一名響水河俗以府城舊名卧牛城故呼為牛尾河源出邢臺縣治西北之瓦〉
〈甕泉東流匯達活野狐諸泉又東北百泉之支水入之又東北入任縣境其分支環任縣城為濠仍〉
〈與正流㑹東入於大陸澤 按此非廣平府滏陽河分流之牛尾河也〉沙河〈源出山西遼州〉
〈東流入沙河縣南又東逕南和縣治南為灃河元和志沙河在沙河縣南五里寰宇記水經注云湡〉
〈水出襄國西山俗名沙河在沙河縣西北 七十一里舊志沙河源出遼州流經沙河縣南分 爲二支〉
〈一入 廣平府之永年縣北逕雞澤縣與洺河㑹 謂之沙 洺河亦曰乾河又北逕南和縣東平鄉縣 西〉
〈至任縣東入滏陽河一由沙 河縣南爲程寨河又曰新沙河亦自雞澤縣北逕 南和縣東郝橋村入〉
〈任縣界至 縣東東盟臺入大陸澤 按百 泉河舊與沙河合 流故湡水之名彼此互稱且皆 以灃河〉
〈爲百泉之下流自百泉北徙而灃河遂專屬於沙河久而沙河之名反爲灃河所掩又按自明萬厯〉
〈間漳河泛溢滏陽亦決而東徙灃洺諸河久不與滏陽合流舊志以爲入滏陽者亦非近日河流形〉
〈勢也〉狼溝河〈有東西二河在沙河縣東北十五里一又在其東稱東狼溝即邢臺百泉水分〉
〈流也又東流入南和縣界至縣西四 里與沙河合流溝水深兩岸多狼故名〉灃 河〈即沙河之〉
〈下流東流至南和縣之圪塔頭村曰灃河又東流折而北逕任縣東曰南灃河又北入大陸澤由澤〉
〈入隆平縣境曰北灃河亦 稱新灃河葢 本朝 雍正四年所濬以導澤水於 寕晉泊者也舊志以 灃〉
〈河舊為百泉之下流故於灃河下引左思魏都賦之鴛鴦水隋書地理志龍岡縣之㴲水謂即灃河〉
〈之别名今二水既不合流則鴛鴦水及㴲水自屬百泉隋龍岡今邢臺縣今灃河固不入邢臺境也〉
〈明綂志灃河在任縣東十五里上接南和縣下流入隆平縣界元郭守敬常建議灃河東過古任縣〉
〈失其故道没民田千餘頃若開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種 按明志所言猶是百泉合流之灃河而下〉
〈流入澤遺跡未改自南和以下伏秋水盛最易泛溢 本朝乾隆四年復屢經動帑疏浚寛深田廬〉
〈利賴〉洺河〈自廣平府雞澤縣流入逕平鄉縣西十里南和縣東三十里又北逕任縣東與劉累〉
〈河合流入大陸澤 按舊志皆謂洺河與沙河合流故有沙洺河之稱方輿紀要云沙洺合流在平〉
〈鄉南和之間今考沙河自入南和即稱灃河灃與洺並不合流惟灃河之東洺河之西有俗稱乾河〉
〈一道亦沙河之支流然久涸無水亦不與洺合葢跡徙名易不可考者多矣又廣宗縣南有古洺水〉
〈二道舊皆自曲周縣流入一逕縣東南十五里一逕縣東南二十五里皆東入威縣界今並堙廢〉
漳河〈自山東邱縣分爲二支一東北入廣平府威縣一北入廣宗縣南又北逕平鄉縣東又北〉
〈逕鉅鹿縣東又北入趙州寕晉縣與滏陽河合史記項羽救鉅鹿軍漳南水經注衡漳逕巨橋又北〉
〈逕鉅鹿縣故城東又厯經縣故城西又逕沙邱臺東又逕銅馬祠東又逕南宫縣故城西括地志項〉
〈羽軍處即濁漳水今俗名柳河在平鄉縣南元和志濁漳水在平鄉縣西南十里寰宇記在南和縣〉
〈東三十里從平鄉縣界流入舊志漳水舊在平郷鉅鹿之東廣宗之西有大小二河亦謂新舊二河〉
〈新河爲大河在舊小河東小漳河亦名劉累河皆北注大陸澤明天順中漳河南徙入運河北流之〉
〈道幾絶萬厯三十年漳河徙入滏陽建利民閘六崇禎八年大水河東徙始濬小漳河十三年復徙〉
〈入滏陽自是折而西北入任縣界二河漸成平陸 按古漳水自曲周流逕平鄉之東廣宗之西入〉
〈鉅鹿界唐宋時流逕平鄉之東南和之東自明以來始徙入滏陽 本朝康熙年閒又東徙自邱縣〉
〈北逕廣宗城西鉅鹿之東注寕晉泊所謂新漳河也近則上流徑由館陶入衛不合滏陽不特舊河〉
〈淤成沃産而入泊新河亦漸乾涸僅為伏秋水所經乾隆二十八年以後上游之臨漳口隄防鞏〉
〈固平鄉廣宗鉅鹿諸邑雖地勢稍下而新河益無浸溢之患矣〉陽河〈自廣平府雞澤縣流〉
〈入逕平鄉縣東七里又北逕任縣東又北逕鉅鹿縣西又北入趙州隆平縣界磁州志滏陽河自雞〉
〈澤縣北三十里至平鄉之夏莊橋又四十里至任縣之新店橋又三十里至任縣之邢家灣又四十〉
〈里至隆平縣之牛家河 按舊志明萬厯三十年漳水自平鄉縣與滏陽河合流注於大陸澤㑹諸〉
〈河之水又東北流為雞爪河入隆平縣界今漳水已不合滏滏水自平鄉又北逕任縣東北雞爪河〉
〈㑹大陸澤水自西流合焉自下通名陽不稱雞爪河皆與昔不同矣又按順德九邑享水利者居〉
〈多平鄉鉅鹿境内惟滏陽一河經鉅鹿者僅三百餘丈 本朝乾隆十年建偏閘一引水灌口民頗〉
〈稱便但磁州居河之上游州民每閉閘以遏水十三年經河臣奏請酌定磁州諸閘啟閉之宜於是〉
〈廣平所屬及平鄉諸邑皆得暢流相資並受沾漑之益〉泜河〈自趙州臨城縣流入東徑内邱〉
〈唐山二縣北又 東徑 隆 平 縣至任縣 東北入 大 陸澤郭璞山海經 注泜 水 出 中邱縣西 窮泉谷 元 和〉
〈志 泜 水在堯山 縣西一 里 俗亦 名 脂 溝九 域志水經 注 云泜水東 南徑干 言 山金 史 唐 山内 邱南和〉
〈三 縣 皆 有泜水 舊志泜 水 自臨 城 縣 南 合西北 諸水 逕 内 邱縣三 十里東 入 唐山 縣 舊 在 縣西一 里〉
〈許 南至 任 縣 界入 漳 本 朝 康熙七 年水徙城 北五 里入 隆 平 縣界 又南 徑 任 縣東北 三十里至 邢〉
〈家灣入澤〉李陽河〈在内 邱縣北 源出縣 西之 且 停山 有二源 一自縣 之楊武 川北 苓 村而 來〉
〈一自 縣之 石 河西 邱而 來 合於 縣城 之西 入唐 山縣西 南亦 稱 馬河 下流 入 大陸 澤又 有沙 溝水 寰〉
〈宇記源 出 鵲山 東流 經内 邱縣 北五 里舊志云 水出山 東 流八 十里 至唐 山縣 界入 泜河 按 此〉
〈水今 不 可考逕内 邱縣北五 里者 惟李 陽 河若東流八 十 里而達唐 山者惟泜 河殆 經流 遷 徙為泜〉
〈河 所奪 矣又 有 礪水寰宇記 在内 邱 縣 西 北三十里 源出 攫山 水 可礪刀劍九 域志 内 邱 縣 有渚水〉
〈明 統志 礪水 亦名 渚 水舊志 下入 沙 溝 按 漢志中 邱縣 逢山 長谷 諸 水所出 東至 張 邑入 湡 寰宇〉
〈記有龍騰水源出龍騰山在内邱縣西七十里今皆無考〉順水河〈在任縣西南百泉支流也〉
〈自南和縣賈宋村東北入縣界又北入大陸澤又有殷陳溝河亦百泉支流東北入灃河〉蔡河
〈發源邢臺縣北梁原店之西山東流入任縣界至聖水井與聖水河合東入大陸澤 按舊志謂蔡〉
〈河至任縣西郭環城為濠又東合聖水河今考任縣城濠乃牛尾河之支流蔡河在縣北逕入大陸〉
〈不至城下且聖水在任縣之西北蔡河在其西不應先至任縣後入聖水也〉馬河〈源出内邱〉
〈縣西龍騰山東流為小馬河亦名白馬河流逕内邱之南邢臺之北又東經唐山縣西南别名柳林〉
〈河東經任縣北仍曰馬河又東北合聖水河〉聖水河〈在任縣北十五里發源縣西北聖水〉
〈井有泉從地湧出成河其南有蔡河合入行五里有馬河合入又東入大陸澤〉雞爪河〈在任〉
〈縣東北西接大陸澤之下流東入趙州隆平縣界合滏陽河其北有溝名小雞爪又西北有河名穆〉
〈家口皆洩大陸澤水之渠也舊時穆口闐淤雞爪一河不足以容衆流於是滏陽河水反由雞爪内〉
〈溢 本朝雍正四年重濬穆家口兼疏雞爪河自是澤水通流民資其利〉古列葭水〈在南〉
〈和縣南漢書地理志南和列葭水東入㴲寰宇記烈家水在縣西南十里下注狼溝河〉落漠
水〈在平鄉縣西五里一名劉累河俗亦稱牛尾河自雞澤縣流入縣界又北逕南和縣東又北逕〉
〈任縣界合洺河入大陸澤寰宇記即古薄洛津袁紹還自易京率其賓從禊飲於此者也 按舊志〉
〈謂古薄洛津即漳水在今廣宗縣界非即落漠水今考舊時漳滏合流未經東徙本在南和縣境内〉
〈且薄洛落漠聲近易訛其爲一水無疑特舊與滏陽合流而今則滏河己徙落漠水自㑹洺入澤或〉
〈己非當時故瀆耳 本朝乾隆二年以後屢經動帑開浚〉張甲河故瀆〈在廣宗縣東水〉
〈經注張甲河左瀆逕廣宗縣故城西又北逕經城東繚城西又逕南宫縣西北注絳瀆唐書地理志〉
〈經城西南四十里有張甲河神龍二年刺史姜師度因故凟開元和志張甲枯河東去經城縣十里〉
〈舊志有古河在廣宗縣東界延五十里袤百里一望層沙幾於不毛葢故道堙廢久矣〉大陸
澤〈在任縣東北與鉅鹿縣及趙州隆平縣接界書禹貢怛衞既從大陸既作又導河北過洚水至〉
〈於大陸爾雅晉有大陸郭璞注今鉅鹿北廣阿澤是也吕氏春秋九藪趙有鉅鹿漢書地理志鉅鹿〉
〈禹貢大陸澤在北元和志大陸澤一名鉅鹿在鉅鹿縣西北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蘆菱〉
〈蓮魚蠏之類充牣其中澤畔又有鹹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寰宇記廣阿澤一名大陸一名鉅鹿一〉
〈名大麓一名沃川舊志大陸澤在今任縣東北十里許周數十里諸河之水皆匯於此一名小東湖〉
〈又名張家泊通志大陸澤即今南泊也百泉牛尾野灃沙洺劉累程二寨聖水順水蔡馬柳林等河〉
〈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洩之於北泊東有雞爪張滋等五溝洩之於滏河明宏治時九河衝決隄防〉
〈下流淤塞四十里隆平鉅鹿均被其害而任縣居多嘉靖六年浚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水患〉
〈始息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濬日久堙塞五溝亦淤其三祗有雞爪張滋不絶如縷伏秋漲溢爲田〉
〈廬害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奏開穆家河長四十里築長隄導澤水注之北泊於是水患始除引流種〉
〈稻營田數百頃〉玉霞川〈在邢臺縣西二百里兩岸石色赤白相間〉黑龍潭〈在邢臺縣〉
〈東南九里深不可測相傳有黑龍潛焉〉響水潭〈在南和縣東七里狼溝河水淺沙淤衝決〉
〈成潭水從潭北出遂為狼溝别支奔響如雷夜静聲聞數里今廢〉白龍潭〈在南和縣西南〉
〈沙河水所匯〉洗馬潭〈在廣宗縣北八里洗馬村相傳漢光武洗馬於此〉張耳溝
〈在内邱縣西二十里稍東為揚武川相傳張耳兵於此〉蓮花池〈在沙河縣南十里方數十〉
〈里每夏花開遊人甚盛亦名普通河下流入沙河〉馬跑泉〈在邢臺縣西百里下入百泉〉
野狐泉〈在邢臺縣西北十里下合達活水二水相交至城北門名鴛水明萬厯中涸時有時〉
〈無出隱不定 本朝乾隆十二年以後達沽既開野狐亦瀵涌復出二泉之左右又有紫金白沙蓮〉
〈花池諸泉皆同時疏濬匯流於此 按郡稱鴛水考其得名之由或謂百泉池水中界畧彴通往來〉
〈故名或謂七里河合黒龍潭為鴛水府志則以達活野狐二泉合流當之今按城北門名國士門舊〉
〈為鴛水門鴛水當離城不遠府志之説良近之〉玉泉〈在邢臺縣西北馬鞍山下水湧出若玉故〉
〈名山南為金泉〉温泉〈在沙河縣西北湯山唐置温州以此名〉九家泉〈在沙河縣北十〉
〈五里九家村東南發源平地下流入狼溝河〉仙井〈在南和縣治北明統志其水與地平深不〉
〈可測上有仙女廟歳旱禱雨輒應〉潘井〈在廣宗縣東一里水甘冽俗傳潘美飲馬於此又傳〉
〈其收馬處曰潘城窪在縣東南七里〉
︹古蹟︺襄國故城〈在邢臺縣西南通典邢州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元和志周成〉
〈王封周公子為邢侯後為狄所滅齊桓公遷邢於夷儀按故邢國今州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夷儀〉
〈今龍岡縣界夷儀城是也春秋時屬晉後屬趙秦置信都縣屬鉅鹿郡漢元年項羽改曰襄國葢以〉
〈趙襄子諡為名也趙歇為趙王張耳為常山王並理信都襄國今州理龍岡城是也晉永嘉六年石〉
〈勒進據襄國遂定都焉至季龍徙都於鄴以此為襄國郡石氏既滅罷之後魏復為襄國縣隋改龍〉
〈岡寰宇記邢州大城石勒所築後僭號名為建平城夢溪筆談邢州城郭進守西山時築闊六丈可〉
〈卧牛俗呼卧牛城府志今有故城在邢臺縣南百泉村遺址尚存〉沙河故城〈在今沙河〉
〈縣東隋置縣元和志縣北至邢州三十五里以縣南沙河為名舊志有故城在今縣東一里隋置縣〉
〈於此五代梁開運元年移今治明初為河水衝圯宏治四年知縣葛禎奏遷西山小屯去縣三十五〉
〈里亦曰新城十八年復還故治〉南和故城〈今南和縣治漢置縣元和志縣西北至邢州三〉
〈十八里舊志有故城在今縣城外遺址尚存縣志城有西北南三面葢古人築為䕶城隄以障沙河〉
〈狼溝之水者〉鉅鹿故城〈今平鄉縣治戰國䇿蘇厲曰燕距沙邱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
〈水經注衡漳北逕鉅鹿縣故城東應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堯將禪舜納之大麓之野縣取目焉元〉
〈和志平鄉縣西至邢州九十里秦為鉅鹿郡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即此地也舊唐〉
〈書地理志平鄉漢鉅鹿郡故郡城在今縣北十一里古鉅鹿城即今治也寰宇記後魏景明中移鉅〉
〈鹿縣於舊城東三十里自平鄉故城移平鄉以理之至今不改〉平鄉故城〈在今平鄉縣西〉
〈北漢神爵四年封平干頃王子爲侯邑屬廣平國後漢改屬鉅鹿郡晉屬趙國後省後魏後置移治〉
〈於鉅鹿城而此城廢魏書地形志平鄉縣有平鄉城縣志平鄉故城在今縣西北六里大老營南四〉
〈門甎垜土堰皆存〉南龻故城〈在鉅鹿縣北漢封趙敬肅王子侘爲侯國屬鉅鹿郡後漢〉
〈更始二年光武與王郎將倪宏劉奉戰於南龻即此晉罷後復置寰宇記後趙石季龍建武六年分〉
〈柏人立南龻縣後魏太平真君六年併入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又置曰南樂屬南趙郡地形志南龻〉
〈縣有南欒城非故治矣隋志開皇六年置南欒縣後廢入鉅鹿葢即改南欒爲鉅鹿也章懷太子曰〉
〈南龻故城在柏人縣東北左傳齊國夏伐晉取欒即其地也其後南徙故加南今俗謂之倫城聲之〉
〈轉也 按元和志以鉅鹿爲漢南龻縣地舊唐志又以鉅鹿爲即漢南欒故城任縣爲漢南欒地其〉
〈說雖珠皆不離乎鉅鹿章懷後漢書注所云在柏人東北者葢後趙所改置耳舊志又謂南龻故城〉
〈在柏鄉東北誤〉經城故城〈在廣宗縣東漢時嘗分堂陽置經縣尋省後漢初復置經縣屬〉
〈安平國後魏太平真君二年併入南宫尋復置經縣屬廣宗郡在今廣平府威縣界永安二年又分〉
〈經縣置西經縣屬鉅鹿郡北齊省隋復置經城縣在今威縣界 按元和志經城縣下云後漢分堂〉
〈陽於今縣西北二十里置經縣後魏併入南宫孝文又於今理置經城縣是漢之經即後魏之西經〉
〈也縣志有經縣故城在縣東二十里又有斥漳故城在縣東南十六里遺址猶存葢洺水縣之訛也〉
〈俱詳見威縣〉柏人故城〈在唐山縣西本春秋時晉邑左傳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㑹鮮〉
〈虞納荀寅於柏人史記趙王遷元年城柏人漢八年帝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壁人柏人要之置帝〉
〈過欲㝛心動問縣名何為曰柏人曰柏人者迫於人也不㝛而去帝王世紀柏人城堯所都也魏書〉
〈地形志柏人縣有柏人城元和志堯山縣西南至邢州八十里本曰柏人後魏改人為仁天寶元年〉
〈改為堯山柏人故城在縣西北十二里舊志金世宗以父名宗堯改名唐山〉柏鄉故城
〈在唐山縣東北寰宇記柏鄉故城在堯山縣東北二十二里與趙郡柏鄉縣東西中分為界餘詳見〉
〈柏鄉縣〉中邱故城〈在内邱縣西漢置縣後漢書趙王良傳註中邱故城在今内邱縣西〉
〈隋室諱忠故改為内焉寰宇記内邱縣在邢州北五十八里晉於此立中邱郡石季龍改為趙安縣〉
〈後魏省入柏人太和十九年於舊城東十里復置中邱縣即今縣理也〉青山故城〈在内〉
〈邱縣西南接邢臺縣界隋開皇十六年析龍岡置青山縣以縣界有青山為名大業初仍省入唐武〉
〈德初析龍岡内邱二縣復置屬邢州開成五年省入龍岡元和志縣東南至邢州五十里内邱縣志〉
〈縣有黒山城在縣西南青山村即青山故城也〉任縣故城〈在今任縣東南本春秋晉邑左〉
〈傳襄公三十年鄭羽頡出奔晉為任大夫即此漢置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建安中割屬魏郡〉
〈晉屬廣平郡後魏屬北廣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分南和縣復置大業初仍廢入唐初復置寰〉
〈宇記縣在邢州東北三十八里本漢張縣地後漢省張縣則為南龻縣地晉省南龻又為任縣地後〉
〈趙石氏於此置苑鄉縣季龍又改清苑縣屬襄國郡隋置任縣後廢唐武德四年復置 按元和志〉
〈舊唐志與寰宇記畧相同元和志竟不及漢晉之任縣舊唐志則謂晉置任縣舊治苑鄉城皆與前〉
〈史不甚合〉張縣故城〈在任縣西南春秋晉張趯邑漢高帝十二年封毛釋之為張侯又宣〉
〈帝地節三年封趙頃王子嵩為張侯後為縣屬廣平國後漢省元和志張城一名渚陽城在任縣西〉
〈南二十七里晉將王浚遣石季龍盟段六眷於渚陽謂此也〉苑鄉故城〈在任縣東北十〉
〈八里晉時石趙置縣魏書地形志任縣有苑鄉城寰宇記苑鄉縣城在任縣東北十八里 按寰宇〉
〈記又謂石虎改名清苑誤〉鉅鹿故縣〈在今鉅鹿縣南漢置鉅鹿縣後魏改置平鄉而别置〉
〈鉅鹿縣皆在今平鄉縣界隋開皇六年始復置於今縣界舊唐書地理志隋於漢南龻故城置鉅鹿〉
〈縣舊治東府亭城嗣聖元年移於今所元和志縣西至邢州一百十九里本漢南龻縣地宋史河渠〉
〈志大觀二年河決䧟鉅鹿縣詔遷於高地 按唐時縣在州西今縣在府西北蓋即宋大觀中所遷〉
〈也〉廣鄉故縣〈在任縣界漢神爵三年封平干頃王子明為廣鄉侯後為縣屬廣平郡後〉
〈漢省魏書池形志任縣有廣平鄉城〉白起廢縣〈在鉅鹿縣西南唐武德元年置白起縣屬〉
〈起州四年省入鉅鹿〉夷儀城〈在邢臺縣西春秋僖公元年邢遷於夷儀臣瓚曰襄國西有夷〉
〈儀城去襄國百里元和志在龍岡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葢語訛也〉白雞城
〈在邢臺縣西寰宇記邢州有白雞城隋區宇圖云版築之初望其上有白雞捕則無所見因以為名〉
〈俗稱白圭城邢臺縣志今縣西十三里有白圭鄉〉柴城〈在鉅鹿縣東北三十里相傳五代周〉
〈顯德中築世宗父柴守禮嘗自堯山徙居於此故名〉伯陽城〈在南邱縣界魏書地形志中邱〉
〈縣有伯陽城〉道武鎮〈在廣宗縣治漢廣宗縣在今廣平府威縣界今縣本漢鉅鹿縣地魏〉
〈隋以後為平鄉縣地金史地理志平鄉縣有道武鎮元史地理志憲宗五年以武道鎮置廣宗縣武〉
〈道即道武之訛也〉棘原〈在平鄉縣南史記章邯軍𣗥原晉灼曰在鉅鹿南今湮按鉅鹿縣南〉
〈七里又有𣗥城一名𣗥陽寨俗以為章邯之𣗥原〉洗腸原〈在内邱縣西十二里相傳佛圖〉
〈澄洗腸於此〉響地〈在府城中寰宇記郡國志云邢州尚書坊東井地周百餘步人馬行上轟〉
〈作雷聲掘之火出〉宋臺村〈在南和縣東南八里唐宋璟故里又南里許即其故宅〉張
相村〈在南和縣西八里石趙張賓故里也〉柴村〈在平郷縣西接南和縣界有寺北齊天統〉
〈時建有碑記載晉永嘉初封冀州刺史柴誕為任城侯隨國廣平因家焉後世蕃盛今柴村西十里〉
〈有任城村分屬南和葢即柴誕封國也〉宣務栅〈在唐山縣西北宣務山中唐㑹昌三年討〉
〈劉稹成德帥王元逵奏拔其宣務栅因進攻堯山即此〉東亭〈在邢臺縣東南竇村元張文謙〉
〈别業柳貫代趙孟頫作東亭圖序〉蘇秦亭〈在沙河縣西南後漢書郡國志襄國有蘇人亭〉
〈寰宇記沙河有蘇秦亭蘇秦西説秦人請貨黄金百鎰黑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明統志在沙〉
〈河縣西南三十里俗呼為十里亭〉梅花亭〈在沙河縣北八里宋璟祠東璟嘗有梅花賦後〉
〈人慕其德因即其故里建亭遂以梅花名之 本朝乾隆十五年重加開拓囘廊曲檻碧水平橋蔚〉
〈然勝覽是秋 高宗純皇帝巡幸中州 駐蹕於此有 御題梅花亭詩及〉
〈御書璟着梅花賦並寫梅一株俱勒石於亭 按南和縣城西門外亦有梅花亭明萬厯中知縣孫〉
〈鳴時建〉嘉禾樓〈在邢臺縣城西宋元豐元符間雨奏嘉禾之瑞樓得名於此〉檀臺
〈在沙河縣南史記趙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後漢書郡國志襄國有檀臺〉鬭雞
臺〈在南和縣有二一在大南門外官道東數十步一在官道西數十步相傳宋公子鬬雞之處〉
沙邱臺〈在平鄉縣東北史記趙公子成李兑團主父三月餘餓死沙邱宫又秦始皇三十七〉
〈年崩於沙邱平臺漢書地理志紂所作沙邱臺在鉅鹿縣東北七十里水經注衡漳逕沙邱臺東括〉
〈地志臺在平鄉縣東北二十里舊志今平鄉東北有王固岡岡東北十餘里有太平臺村東去廣宗〉
〈鄉八里其東又有小平臺村即故沙邱臺遺址也〉張耳臺〈在唐山縣西北元和志在堯山〉
〈縣之西北十二里〉東盟臺〈在任縣東二十五里相傳韓信襲齊與楚將龍且㑹盟於此〉
塔圪臺〈在任縣東北三十里上有居民四方皆湖非舟不行相傳臺址隨水消長雖大溢不〉
〈決謂之荷葉地〉郭巨塔〈在内邱縣金隄店西相傳漢孝子郭巨𫉬金處〉郭園〈在唐山縣〉
〈東北二里相傳後周太祖誕生之地〉處士菴〈在内邱縣中邱驛前元林起宗聚徒講學處後〉
〈為林公書院〉趙莊〈在順德府城西北二十五里相傳程嬰匿趙處〉柴家莊
〈在唐山縣北相傳周世宗誕生之地〉石臺道德經〈曹溶金石表在順德府社學屋後開〉
〈元二十七年李質立石〉常林碑〈在南和縣治名勝志常林三國魏時人南和宰也〉釋
迦像碑〈趙佛圖澄造封演見聞記云在内鄉縣古中邱城寺後趙石勒光初五年立佛圖見〉
〈聞記作浮圖音之轉也 按光初乃劉曜年號演誤以為石勒趙明誠金石錄嘗辨之〉
前提調官〈臣〉沈兆澐恭 纂 輯
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 輯
前校對官〈臣〉鄧遇辰恭 校
校對 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 1252年 (提及)
- 前68年 (提及)
- 前255年 (提及)
- 487年 (提及)
- 前291年 (提及)
- 488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前113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973年 (提及)
- 1000年 (提及)
- 1193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397年 (提及)
- 528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688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前309年 (提及)
- 755年 (提及)
- 766年 (提及)
- 736年 (提及)
- 1514年 (提及)
- 1543年 (提及)
- 1698年 (提及)
- 1542年 (提及)
- 393年 (提及)
- 910年 (提及)
- 1126年 (提及)
- 1358年 (提及)
- 1451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545年 (提及)
- 1444年 (提及)
- 1437年 (提及)
- 1774年 (提及)
- 1445年 (提及)
- 1218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523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946年 (提及)
- 1789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790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800年 (提及)
- 1194年 (提及)
- 1207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81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811年 (提及)
- 1783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988年 (提及)
- 1260年 (提及)
- 1277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682年 (提及)
- 707年 (提及)
- 752年 (提及)
- 751年 (提及)
- 1028年 (提及)
- 1191年 (提及)
- 1197年 (提及)
- 1326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735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96年 (提及)
- 1797年 (提及)
- 1470年 (提及)
- 312年 (提及)
- 882年 (提及)
- 923年 (提及)
- 212年 (提及)
- 496年 (提及)
- 501年 (提及)
- 445年 (提及)
- 497年 (提及)
- 441年 (提及)
- 1255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086年 (提及)
- 1639年 (提及)
- 1635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376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343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747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1527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前58年 (提及)
- 495年 (提及)
- 840年 (提及)
- 前67年 (提及)
- 684年 (提及)
- 1108年 (提及)
- 前59年 (提及)
- 前355年 (提及)
- 322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