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一至二百三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一至二百三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
大清一统志
卫辉府〈三〉
︹人物︺︹汉︺贾䕶〈黎阳人从胡常受左氏传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由是言左氏者〉
〈本之贾䕶〉向长〈朝歌人性尚中和好通老易王莽大司空王邑欲荐之于葬固辞乃止潜隐于〉
〈家读易至损益卦叹曰吾巳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敕〉
〈断家事勿相关遂肆意与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杜诗〈汲人少有才能仕郡功曹〉
〈有公平称建武元年迁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𭧂横民闲诗𠡠晓不改遂格杀广〉
〈还以状闻帝赐以棨㦸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历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迁南阳太守诗雅〉
〈好推贤数进知名士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后征会病卒〉䘙飒〈修武人家〉
〈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襄城令迁桂阳太守视〉
〈事十年郡内清理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太守归须后诏书后卒于家〉
赵咨〈东郡燕人少有孝行桓帝时举至孝有道迁博士灵帝时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
〈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常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
〈养贫居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馀一无所请盗皆惭叹奔出拜东海相以疾自乞征拜议郎〉
〈临终敕子薄葬时称咨明逹〉百里嵩〈封邱人为徐州刺史部车所至甘雨辄降及卒民立〉
〈祠祀焉〉仇览〈一名香考城人㓜而淳默乡里无知者年四十县招补蒲亭长劝人生业令子〉
〈弟就学赈恤寡期年称大化令王涣闻其贤署为主簿寻资览入太学同郡符融与郭林宗赍刺〉
〈就房谒之遂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学毕归乡里不就请辟虽晏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
〈免冠自责妻子廷谢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英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会疾卒少子元最知名〉
史弻〈考城人少笃学辟公府为北军中侯迁尚书出为平原相桓帝时诏书下举钩党弻独无〉
〈所上从事切责弻曰他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济活千馀人迁河东太守考杀侯览私人览大〉
〈怒诈作飞章诬弼槛车征前孝廉裴谕送之曰明府摧折虎臣𨕖德报国愿不忧不惧弻曰谁谓荼〉
〈苦其甘如荠下廷尉诏狱得减死归田里何休讼弻有干国之器拜议郎出为彭城相卒〉向诩
〈向长之后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常于灶北坐板床上积久板有膝踝足指之处后特征拜赵相迁〉
〈侍中毎朝廷大事侃然正色百官惮之〉︹三国︺︹魏︺张范〈修武人性恬静乐道征命无所〉
〈就弟承亦知名仕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
〈请以易戬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后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救恤穷乏家无所馀中外寡皆〉
〈归焉〉杨俊〈𫉬嘉人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以兵乱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闲同行者百馀家〉
〈俊赈济贫乏通其有无武帝除俊曲梁长迁南阳太守徙为征南军师迁中尉文帝践阼复任南阳〉
〈俊自少至长以人伦自任同郡审固陈留卫恂皆出自兵伍俊资祓奨致咸作佳士黄初二年车驾〉
〈至宛以市不丰乐下狱遂自杀众冤痛之〉︹晋︺孙登〈共人无家属于苏门山为土窟居之夏则〉
〈编草为裳冬则发自覆好读易抚一琴文帝使阮籍往观既见与语不应嵇康从之游三年问〉
〈其所图终不答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识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人生而有才〉
〈而不用其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康不能用果遭非命登竟〉
〈不知所终〉成公绥〈白马人性寡欲不营资产家贫岁饥晏如也少有俊才词赋甚丽张华雅〉
〈重绥每见其文叹服以为绝伦荐之太常征为博士历迁中书郎每与华受诏并为诗赋又与贾充〉
〈等参定法律所著诗赋杂笔十馀卷行于世〉成公𥳑〈东郡人性朴素不求荣利潜心道味〉
〈默识过人张茂先每言公𥳑清静比子云默识拟张安世官至散骑常侍〉桑虞〈黎阳人父〉
〈冲有深识远量河闲王容执权引为司马冲知其必败称疾求退虞年十四丧父毁瘠过礼诸兄仕〉
〈于石勒咸登显位惟虞欲避地海东会丁母忧遂止哀毁骨立庐墓五年后朝廷遣人授虞青州刺〉
〈史虞曰功名非吾志也乃附使者启让刺史靖居海右不交境外虽历伪朝而不豫乱世以此高之〉
〈虞五世同居闺门邕睦青州刺史符朗常升堂拜其母时人以为荣〉蔡克〈考城人博涉书记性〉
〈公亮守正为成都王颖记室颍为丞相擢东曹掾克素有格量及居𨕖官苟进之徒望风畏恽后以〉
〈病乞归东嬴公腾镇河北辟为从事中郎腾为汲桑所攻城陷克见害〉蔡谟〈克之子元帝时〉
〈为中书侍郎苏峻构逆吴国内史庚冰出奔会稽以谟为吴国内史既至与张闿顾众顾飏等起义〉
〈兵峻平以勋赐爵济阳男迁太常领秘书监成帝临轩遣使拜太傅太尉司空将作乐门下奏非𥙊〉
〈祀燕享则无设乐之制事下太常谟议临轩遣使宜有金石之乐遂从之临轩作乐自此始也皇后〉
〈每年拜陵劳费甚多谟议古者皇后庙见而巳不拜陵也由是遂止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诸军〉
〈事随宜防备甚有算略迁侍中司徒固让不拜卒谥大穆〉︹南北朝︺︹宋︺江夷〈考城人为〉
〈宋武帝镇军行参军豫讨桓灵宝功累迁大司马武帝命大司马府琅邪国事一以委焉后为右仆〉
〈射历任以和𥳑著称〉蔡廓〈谟曾孙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
〈知遭母忧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𥙷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出为豫章太守征为吏部尚书〉
〈徐羡之方录尚书事廓曰吾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廓奉兄𮜿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
〈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需悉就典者请焉〉江湛〈夷之子居丧以孝闻爱好文义兼明算术〉
〈为彭城王义康司徒主簿固求外出乃以为武陵内史元嘉中累迁吏部尚书家甚贫约不营财利〉
〈馈饷盈门一无所受在𨕖职公平无私不受请谒后为太子劭所害孝武初追赠左光禄大夫谥忠〉
〈𥳑〉江智渊〈夷之弟子为随王诞后军参军元嘉末累迁中书侍郎智渊爱好文雅辞采清〉
〈赡孝武深相知待恩礼冠朝兄子槩早智渊养之如子历黄门吏部郎〉江秉之〈考城人少〉
〈弟妹七人并幼抚育姻娶尽其心力少帝时为乌程令以善政著名东土后为山阴令人户三万〉
〈政事烦扰讼诉殷积秉之御烦以𥳑常得无事历官新安太守元嘉中转临海并以简约见称所得〉
〈禄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在郡作书案〉
〈一枚去官留以付库〉蔡兴宗〈廓少子十岁丧父哀毁有异凡童孝武初拜侍中每正言得失〉
〈为左民尚书转吏部尚书仆射颜师伯谓王耽之曰蔡尚书常免昵戏去人实远耽之曰蔡豫章昔〉
〈在相府亦以方严不狎武帝晏私未尝相召蔡尚书可谓能荷矣明帝时迁尚书右仆射封乐安〉
〈县伯后历中书监卒兴宗幼立风㮣家行尤谨奉归宗姑事寡嫂养兄子有闻于世遗令奏还封〉
〈爵表十馀上见许子顺方雅有父风位太尉从事中郎〉︹齐︺江敩〈湛之孙母文帝女淮阳公〉
〈主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曰此小儿方当为名器尚孝武临汝公主袁粲见敩叹曰风流不坠〉
〈政在江郎庶祖母王氏老疾敩侍膳尝药七十馀日不解衣及累居内官每以侍养陈请历迁都官〉
〈尚书时纪僧真幸于帝承旨诣敩登榻坐定敩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远客僧真丧气而退时人重敩〉
〈风格不为权幸降意领秘书监卒谥曰敬〉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
〈藻游焉 按汉之济阳县故城在今开封府仪封厅北山东曹州府曹县亦有济阳故城唐武德中〉
〈分冤句县西界置河南通志辨疑谓济阳在今陈留县北原本江洪江重欣蔡仲熊并济阳人似皆〉
〈不应载入卫辉人物志但卷内江蔡诸人并籍隶考城而考城与仪封接壤南齐书南徐州有南济〉
〈阳郡领考城县盖侨置也故仍存之而考正附注焉〉江重欣〈济阳人性清介虽处晴室如对〉
〈严实位至射声校尉〉蔡仲熊〈济阳人礼乐博闻执经议论往往与时宰不合亦终不改操求〉
〈同仕至尚书左丞当时恨其不遇〉江泌〈考城人少贫昼日砍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
〈握卷升屋母亡后以生缺供养遇鲑不忍食武帝以为南康王子琳侍读建武中明帝害诸王后泌〉
〈忧念子琳及子琳被害泌往哭之泪尽续以血亲视殡葬乃去泌寻卒泌族人与泌同名世谓泌为〉
〈孝泌以别之〉︹梁︺江淹〈考城人少贫奸学沈静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寻以秀才对策〉
〈上第齐明帝时为御史中丞弹劾不避贵近内外肃然明帝谓曰自宋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可〉
〈谓近世独步迁秘书监入梁为左卫将军封醴陵侯卒谥曰宪所著有前后集并齐史十志行于世〉
江革〈考城人幼而聪明六岁解属文家贫与弟观入太学谢朓常候革时大寒雪革敝絮单席〉
〈耽学不倦朓割半毡与充卧具而去入梁为御史中丞弹奏权豪一无所避后随豫章王镇彭城及〉
〈失守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相接待革称脚疾不拜延明将害之见革词色〉
〈严正更加敬重遂放还明帝晏劳曰今日始见苏武之节累迁度支尚书卒谥曰强〉蔡撙〈兴宗〉
〈子少方雅退默丁母忧庐于墓侧入梁为吴兴太守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诏褒〉
〈其清天监中累迁吏部尚书在𨕖宏𥳑有名称又为侍中领秘书监风骨梗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
〈屈让后为中书令卒谥曰康〉范岫〈考城人早事母以孝闻名行为时辈所与仕齐为太子〉
〈家令累官尚书左丞入梁终祠部尚书岫博述多通尤悉晋魏以来吉凶故事南乡范云尝谓人曰〉
〈诸君进止威仪当问范长头以岫多识前代旧事也自亲丧后终身布衣疏食每所居官恒以廉洁〉
〈著称所著有礼论杂仪字训〉江蒨〈敩之子幼聪警读书过目便能讽诵仕齐起家秘书郎居〉
〈父忧以孝闻庐于墓侧服阕累迁建安内史入梁历尚书吏部郎领右军蒨方雅有风格汉射徐勉〉
〈权重惟蒨及王规与抗礼不为之屈迁光禄大夫卒谥曰肃蒨好学尤悉朝仪故事𢰅江左遗典三〉
〈十卷未就有文集十五卷〉江紑〈蒨之子幼有孝性年十三父患目疾紑衣不解带者期月夜梦〉
〈一僧云患眼者饮慧眼水必差及觉说之莫能解者紑第三叔禄与草堂寺智者法师善往访之智〉
〈者曰无量寿经云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乃因智者启舍同夏县界牛屯里舎为寺敕以慧眼为名及〉
〈就创造泄故井井水清冽异于常泉依梦取洗遂差及父卒庐于墓侧终目号恸不绝声月馀亦卒〉
〈子总笃学有文辞仕梁陈隋有文集三十卷〉江子一〈考城人少好学有大志以家贫缺养〉
〈因蔬食终身起家为王国侍郎其姑夫左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欲引子一为𦔳子一末尝造门后〉
〈为南津校尉弟子四历尚书右丞子五为东宫殿直主帅兄弟性并刚烈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
〈得失侯景之乱子一及子四子五并力战死元帝时赠子一侍中谥曰义子四黄门侍郎谥曰毅子〉
〈五中书侍郎谥曰烈〉蔡大宝〈考城人少笃学不倦性严整有智谋雅达政事文辞赡速萧〉
〈詧引为谘议参军及詧称帝为侍中尚书令章表书记教令诏册并专掌之推心委任以为谋主所〉
〈著有文集三十卷及尚书义疏〉︹陈︺江徳藻〈革之子性至孝事亲尽礼与异产昆弟居恩惠〉
〈甚笃涉猎经籍善属文仕梁为尚书比部郎以父忧去职服阕之后容貌毁瘠如居丧时入陈为中〉
〈书舎人天嘉中使齐著北征道里记三卷还迁御史中丞自求宰县出知新喻令政尚恩惠颇有异〉
〈绩六年卒于官有文集十五卷子椿亦善属文位尚书左丞〉江从简〈徳藻弟少有文情位〉
〈司徒从事中郎后为任约所害子兼叩头流血乞代父命以身蔽刃遂俱见杀天下痛之〉蔡景
历〈考城人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仕梁为海阳令政有能名入陈迁秘书监文〉
〈帝时以定策功封新丰县子累迁度支尚书卒景历属文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应机敏速为当时〉
〈所称有集三十卷〉蔡凝〈撙之孙博涉经传有文词尢工草隶仕吏部侍郎才地为时所重迁〉
〈给事黄门后主尝置酒懽甚将移晏宏范宫众人皆从惟凝不行曰长乐尊严非酒后所过臣不敢〉
〈奉诏众皆失色出为晋熙王府长史制小室赋以见志甚有词理陈亡入隋道病卒〉︹魏︺江文
遥〈考城人父悦之好兵书有将略仕宋历诸王参军入梁以讨贼刘季连功进冠军将军正始二〉
〈年与夏侯道迁俱归魏寻卒赠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谥曰庄文遥少有大度轻财好士仕魏为咸阳〉
〈太守政为诸郡之最迁安州刺史时幽燕以南悉没文遥城独守鸠集荒馀且耕且战百姓皆乐〉
〈为用〉︹隋︺翟普林〈楚邱人事亲以孝闻躬耕色养父母疾亲易燥湿不解衣者七旬大业初〉
〈父母俱终哀毁殆将灭性庐于墓侧负土为坟家有乌犬随其在墓若普林哀临犬亦悲号二鹊巢〉
〈其庐前柏树入庐驯狎无所惊惧司隶巡察奏其孝感擢授孝阳令〉华秋〈临河人幼丧父事母〉
〈以孝闻家贫佣赁为养母患疾秋容貌毁悴须鬓顿改母终遂绝栉沐𩬊尽秃落庐于墓侧上成〉
〈坟人欲助者辄拜而止之有一常宿庐中驯其左右郡县以状闻炀帝遣使劳问表其门闾后群〉
〈盗起往来庐之左右咸相诫曰勿犯孝子乡人赖以全者甚众〉徐孝肃〈汲郡人早不识父〉
〈及长问其母父状因求画工图其形象构庙置之而定省焉朔望享祭养母至孝母终茹蔬饮水盛〉
〈冬单缞哀毁骨立祖父母父母墓皆土成坟庐于墓所四十馀载发徒跣遂以身终其弟德备〉
〈聪敏通涉五经河朔闲称为儒者德备终子处默又庐于墓侧奕世称孝焉〉蔡征〈景历子幼〉
〈聪敏精识强记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继母刘氏视之不以道征供侍益谨初无怨色仕陈累〉
〈迁中书令于当朝制度宪章仪𮜿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
〈会旨除太常丞转给事郎卒〉︹唐︺刘政会〈胙人隋大业中为太原鹰府司马以兵隶高〉
〈祖麾下王威等贰心政会执而囚之武德初授卫尉少卿留守太原调辑戎政远近懽服历光禄卿〉
〈封邢国公贞观初转洪州都督卒太宗手诏政会昔预义举有殊功葬宜异等于是赠民部尚书谥〉
〈曰襄后追赠渝国公〉王恭〈白马人少笃学教授乡闾弟子数百人贞观初拜太学博士讲三礼〉
〈别为义证甚精博盖文懿文达皆当时大儒每讲遍举先儒义而必畅恭所说〉谢偃〈卫人贞观〉
〈初应诏对策高第历高陵主簿上书陈得失帝称善引为宏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尝为尘影〉
〈赋二篇帝美其文又献惟王诚德赋其赋盖规帝成功而自处至难云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时〉
〈人称李诗谢赋官终湘潭令〉赵元〈河闲人祖掞徙居汲元少志略好论辩游雒阳士争慕〉
〈向武后称制调宜禄尉寻卒其友魏元忠等共谥昭夷先生〉刘奇〈政会子长寿中为天官侍〉
〈郎荐张𬸚司马锽为监察御史二人因申屠玚以谢奇正色曰举贤本无私何见谢闻者皆竦〉崔
日知〈灵昌人少贫力学以明经进至兵部员外郎与张说同为魏元忠朔方判官以健吏称〉
〈会谯王重福之变官司逃日知独率吏卒助屯营击贼迁殿中少监终潞州长史〉崔日用
〈日知从父弟擢进士第为芮城尉历迁修文馆学士时韦后专制谒临淄王以自托且密赞大计韦〉
〈氏平以功授黄门侍郎封齐国公㝷为荆州长史入奏计因言太平公主逆节有萌请捕逆党帝纳〉
〈之以功进吏部尚书会帝诞日日用采诗大小雅二十篇及司马相如封禅书献之借以讽谕且劝〉
〈告成事后徙并州长史卒子宗之好学宽博有风检与李白杜甫以文相知〉卢怀慎〈滑州〉
〈人范阳著姓祖悊仕为灵昌令遂为县人怀慎第进士历中丞上疏陈时政迁黄门侍郎与魏知七〉
〈分领东都𨕖开元𥘉进黄门监自以才不及姚崇故事皆推而不专卒时遗言荐宋璟等帝悼而叹〉
〈之怀慎清俭不营产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虽贵而妻子犹寒饥所得禄赐于故人亲戚无所计惜〉
〈随散辄尽于奂早修整为吏有清白称仕终尚书右丞〉卢奕〈怀慎少子天宝初为鄠令治最〉
〈积功擢给事中拜御史中丞自怀慎奂及奕三居其官清节似之时传其美俄留台东都兼知武部〉
〈𨕖安禄山陷东郡吏亡散奕朝服坐台被执将杀之即数禄山罪徐顾贼徒曰为人臣者当识顺逆〉
〈我不蹈失节死何恨临刑西向再拜而辞骂贼不空口逆党为变色肃宗诏赠礼部尚书谥贞烈〉
甄济〈无极人家卫州少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馀年远近服其仁环山不敢畋渔天宝〉
〈中以左拾遗召安禄山求济于帝授范阳掌书记居府中论议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密〉
〈置羊血左右至夜若呕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徳封刀召之济色不动希德嗟叹止〉
〈刀以实病告东都平肃宗召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历侍御史卒〉甄
逢〈济子幼而及长耕宜城野自力读书不谒州县岁饥节用以给亲里大穰则赈其馀于乡党〉
〈贫狭者朋友有缓急辄出家资周赈以义闻逢尝以父名不得在国史欲诣京师自言元和中袁滋〉
〈表济节行而逢与元稹善稹移书于史馆修𢰅韩愈由是父子俱显名〉班宏〈汲人父景倩国〉
〈子𥙊酒以儒名家宏天宝中擢第高适镇剑南表为观察判官贞元初赋调益急以户部侍郎副度〉
〈支使韩滉窦参代滉德宗以宏熟天下计进尚书副参㝷判度支清洁勤力晨入官署夕而岀吏不〉
〈堪劳而己益恭卒谥曰敬〉高郢〈卫州人父伯祥为好畤尉安禄山䧟京师将诛之郢尚幼解衣〉
〈请代贼义并贷之宝应初及第代宗为太后营章敬寺郢上书谏以茂才异行高第累擢咸阳尉李〉
〈怀光引佐邠安府怀光反欲悉兵鼓而西时浑瑊提军抗贼郢恐为怀光所乘与李鄘固止之因〉
〈与李鸣岳张廷英谋闲道归国事泄怀光斩二将引郢诘诮郢抗辞无所愧隐观者为泣下怀光惭〉
〈赦之怀光已诛李晟表其忠召拜主客员外郎进礼部侍郎凡三岁甄幽独抑浮华流竞之俗为衰〉
〈顺宗时以尚书右仆射致仕卒谥曰贞子定早慧长通王氏易仕至京兆府参军〉卢元辅
〈奕孙犯子少以清行闻擢进士𥙷崇文校书郎历抗常绛三州刺史课最累官兵部侍郎元辅端静〉
〈介正能绍其祖故历显剧而人不以𣏌之恶为累云〉刘崇望〈政会七世孙字希徒及进士第〉
〈以员外郎主南曹𨕖事清办僖宗幸山南王重荣不肯率职崇望以谏议大夫持节往既至陈君臣〉
〈大义动之重荣顺服昭宗时为门下侍郎判度支杨守信反帝列兵延喜门命崇望守度支库禁卒〉
〈将大掠崇望驻马劳曰公等不帝前杀贼取功名而苟欲剽掠成恶名乎士皆唯唯至长乐门贼望〉
〈兵至乃遁去仕终兵部尚书兄崇龟擢进士仕累华要终清海军节度使莅政精明姻旧或干以财〉
〈率不答但写荔枝图与之弟崇鲁景福中以水部郎中知制诰时昭宗以李磎为相崇鲁掠其麻曰〉
〈今虽乏人岂宜取憸人为之磎由是不得相著有忠臣孝子录节义传等编行世〉郑遨〈白马〉
〈人少好学敏于文词唐末入少室山为道士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闻者高〉
〈其行后徙居华阴唐明宗时以左拾遗召晋高祖复以谏议大夫召皆不起自号为逍遥先生好饮〉
〈酒奕棋时为诗章人闲多写以缣素相赠遣以为宝至武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名愈彰〉
︹宋︺魏仁浦〈汲人幼贫母为假黄缣制署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
〈母求贷以衣我因辞母诣洛阳隶枢密院为小吏周祖即位为羽林将军充承旨尝问仁浦诸州屯〉
〈兵之数及将校名氏手疏于纸校簿无差周祖倚重焉世宗时由枢密使命为相宋初进位右仆射〉
〈性宽厚务以德报怨当时称其长者子咸熙性仁孝宽厚仕至太仆少卿咸信官陜州大都督府长〉
〈史保平军节度颇知书善待士孙昭亮拜西上阁门使加领恩州团练使〉崔颐正〈封邱人与〉
〈弟偓佺并举进士明经术颐正雍熙中为高密尉迁殿中丞帝召说庄子一篇赐钱五万咸平初召〉
〈说尚书大禹谟赐牙绯自是日令侍讲说尚书至十卷年老表求致仕偓佺淳化中历连江尉判国〉
〈子监李至奏为直讲真宗幸国学召说尚书景德后令讲道徳经三年卒尝𢰅帝王手鉴十卷〉王
昭素〈酸𬃷人笃学不仕有志行为乡里所称乡人争讼不诣官府多就昭素决之昭素博通九〉
〈经尢精诗易著易论二十三篇开宝中召赴阙见于便殿令讲易乾卦因访以民闲事昭素所言诚〉
〈实无隐帝嘉之以衰老求归乡里拜国子博士致仕昭素颇有人伦鉴初李穆兄弟从昭素学易尝〉
〈语人曰穆兄弟皆令器穆尤沈厚他日必至廊庙后果参知政事子仁著亦有隐德〉张珪〈卫州〉
〈人七世同居真宗时旌表仍宽其祖调〉傅求〈考城人有吏能干局由甲科通判泗州历梓州〉
〈路转运使县吏冒取播州田夷獠恐而叛求驰往按所以状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进秩徙陜〉
〈西关中行当十钱盗铸不可计求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盗铸遂止召为户部副使番酋兰毡〉
〈献古渭州地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请羌叛夏人欲得渭地移文来索张昇请弃之诏〉
〈求往视求以为城己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
〈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改知兖州卒〉刘随〈考城人及弟为永康〉
〈军判官有惠政迁右司谏随在諌职数言事尝论丁谓奸邪不宜迁之内地又因太后未归政随请〉
〈军国常务专禀帝旨入諌太后不宜数幸外家与孔道辅曹修古皆以清直闻迁天章阁待制卒〉
赵贺〈封邱人事继母至孝举毛诗及第𥙷临朐主簿有才干改大理寺评事盐池吏欺缗钱选〉
〈贺往解州钩校出入悉得其奸以太子中舎安抚京东累迁工部郎中为江淮制置发运使岁漕米〉
〈溢常数一百七十万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尸或出田租三十万累迁光禄卿入判大理寺历知邓〉
〈越濠庐郑蔡寿等州卒〉栾崇吉〈封邱人少为吏部令史上书言事𥙷临淄主簿令坐赃败〉
〈即以崇吉代之复以书判优等改舒州团练判官累迁殿中丞明习文法清白勤事至道初擢度支〉
〈员外郎度攴副使时以杨文质为秘书丞提点五房事帝谓曰汝见擢用栾崇吉否当自勗励真宗〉
〈时累擢江南转运使后迁司农少卿知洪州有司岁敛民财造舟崇吉奏罢之迁卫尉少卿以将作〉
〈监致仕〉韩璹〈汲县人登进士第知安喜县韩琦称其才为开封司录具徭役利害上之诏司〉
〈马光陈洙详定条式遂革大姓渔并之弊神宗初为梓州路转运使朝廷命诸道议更役法璹议上〉
〈帝褒之知澶州河决昼夜捍御以劳官大中大夫〉杜常〈卫州人昭宪太后族孙折节学问无〉
〈戚里气习中第调河阳司法参军事富弻礼重之历任工部尚书崇寕中知河阳军会苦旱及境而〉
〈雨大河决常亲䕶役郡赖以安〉陈兴〈䘙南人开宝中应募为卒累官本州团练使兴起行伍有〉
〈武略所至著声绩真宗言军校之材必以兴为能〉陈伯玉〈临河人及第迁太常博士监察〉
〈御史丁父丧哀毁坟木连理忧除迁殿中侍御史天圣五年祀南郊中外以为丁谓复还伯玉上疏〉
〈请不原赦帝然之历任户部度支盐铁副使汴仓纳粮纲槩量不实伯玉始奏𨕖官监视谓之定计〉
〈斗面积迁至尚书工部郎中〉李载〈黎阳人少苦学隆暑读书置足于水虽得疾不舎去登第〉
〈知寇氏县吕夷𥳑荐其才凡六为州以宽厚称性笃孝侍母病不解带至病亟不能食载亦不食母〉
〈知之为强食仕至光禄卿〉贺铸〈卫州人喜谈当世事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
〈遗辞人以为近侠是时江淮闲有未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
〈目抵掌论辨锋起终日各不能屈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自裒歌词名东山乐府〉楚衍
〈胙城人少通四声字母于九章缉古缀术海岛诸算经尤得其妙善推步阴阳星历之数闲语休咎〉
〈无不中自陈试宣明历𥙷司天监学生迁保章正天圣初授灵台郎与掌历官宋行古等九人制崇〉
〈天历进司天监丞皇祐中同造司辰星满历十二卷〉︹金︺陈颜〈汲县人父光宋季调寿阳尉未〉
〈赴值金兵取汴光病围城中颜闲关渡河往省其父因扶疾北归家奴诬告光与贼杀人光系狱搒〉
〈掠不胜因自诬服颜诣郡请代父死太守哀之不敢决适帅臣至郡以其状白帅曰此真孝子也遂〉
〈并释之天会七年诏旌其门〉阎忠〈滑州人卫王时开州刺文赛噶叛忠单骑入城缚赛噶以〉
〈出由是渐被擢用蔡城破与磁州人郝乞同日战死 赛噶旧作赛哥今改正〉︹元︺王恽〈汲县〉
〈人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中统𥘉左丞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上书论时政累擢中书省都事〉
〈治钱榖擢才能议典礼考制度咸究所长至元五年拜监察御史论列凡百五十馀章裕宗在东宫〉
〈恽进承华事略二十篇成宗即位献守成事鉴十五篇所论悉本经旨又纂修世祖实录集圣训六〉
〈卷上之后乞致仕授其子公儒卫州推官以便养卒谥文定所著述有百卷〉张思明〈其先〉
〈𫉬嘉人徙居辉州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由侍仪舎人累擢湖广都事元贞初召为中书省〉
〈检校六曹无滞案延祐三年拜中书参知政事皇庆初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书中官其弟五品思明〉
〈执不可曰𨕖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㳫虽违旨𫉬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久之近臣疾其持法〉
〈峭直日构谗闲改工部尚书勤政如初天历初以中书左丞入觐敷陈累朝任贤使能治民足国之〉
〈道因以衰老辞思明平生不治产蓄财收书三万七千馀卷尢明于律与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
〈卒谥贞敏〉王逊志〈恽曾孙至正末迁太常礼仪院事明师入燕公卿争出降逊志独家居衣〉
〈冠而坐其友王翼来告曰新朝宽大不惟不死且仍与官盍出诣官自言状逊志拂然斥之曰君既〉
〈不忠又诱人不义𫆀因戒其子曰汝谨继吾宗即自投井死〉李〈濬县人守延平击寇于政〉
〈和泗州桥弗克死赠陇西郡公兄钧累以战功至怀远大将军亦以讨寇没于难闽人号曰双忠〉
︹明︺宋讷〈滑县人元至正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洪武初授国子助教迁翰林学士撰 文〉
〈庙碑称旨改文渊阁大学士转𥙊酒严立学规讲解无虚晷卒谥文恪讷性持重学问该博尝应诏〉
〈陈边防长策帝多用其言〉靳义〈淇县人洪武中以太学生授御史永乐初出按畿辅治贪墨决〉
〈疑狱日恒蔬食在官如僧迁湖广按察司副使奏劾吴公悦王玉奸贪罪状风纪肃然〉王越
〈濬县人景泰进士为御史有声历官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寕军务凡三出塞收河套地身〉
〈经数十百战于边徼险易将士勇怯核如指掌出奇取胜谋定后发人莫测其际御下严而有恩故〉
〈所统将校皆效死力以功封威安伯卒谥襄敏〉黄绂〈封邱人正统进士除行人擢南京刑部郎〉
〈中大猾谭千户者占民芦场莫敢问绂夺还之民后巡抚延绥捕豪猾问病苦宏治三年拜南京户〉
〈部尚书就改左都御史历官中外四十馀年操洁白所至有建树〉陈瑛〈封邱人母早丧事继〉
〈母翟氏孝谨翟卒瑛庐墓三年白乌鹊并集于舎成化闻诏旌其门〉张衍瑞〈汲县人宏〉
〈治进士知清丰县以执法忤刘瑾逮下诏狱瑾诛复起历吏部郎中諌武宗南巡受杖谪官嘉靖初〉
〈擢太常少卿时同县人刑部照磨刘珏亦以谏南巡杖死肃宗时赠刑部主事〉李可登〈辉县〉
〈人宏治末举于乡嘉埥初为兵部司务以忠义自许及争大礼廷杖死穆宗立赠光禄寺丞〉李
光翰〈新郷人进土授南京给事中正徳初以灾异求言光翰疏劾中官苗逵保国公朱晖督师〉
〈无功顾受厚赏及司礼高凤李荣纳路招权又偕同官奏留刘健谢迁遂逮系廷杖除名后起台州〉
〈知府〉宋明〈濬县人𥘉授户部主事督仓临清中官监储横肆明一裁以法迁员外郎有中贵乞〉
〈荘田滥及容城诸邑明往按廉得其情抗疏厘正之后为两渐盐运使卒〉卢柟〈濬县人博闻强〉
〈记落笔数千言性跅弛尝为具召邑令日晏不至柟撤席而卧令至柟巳醉不具宾主礼令衔之诬〉
〈以杀役夫罪论死狱中作幽鞠放招二赋从陆光祖知濬县反其狱乃得出柟骚赋为王世贞所称〉
〈诗亦雄放〉邓伯裕〈滑县人万历进士历官甘肃巡抚著边功仕至兵部尚书〉屈可伸
〈延津人天启进士授检讨迁侍讲与修神宗实录尝作神器局记数千言皆古名将所未言者位终〉
〈詹事〉贺仲轼〈𫉬嘉人万历进士诣阙上书极陈时事语皆痛切不报后历官陜西副使甲申〉
〈之变慷自经妻妾皆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阎祺〈滑县人诸生兄〉
〈禧被流贼李自成所掳祺千里寻兄遇寇不屈死〉
︹本朝︺任文华〈新乡人明崇祯举人李自成僭据西安迫之仕弃家逃避 本朝成进士授广〉
〈信府推官廉直有声〉李嵩阳〈封邱人明崇祯举人 本朝累官监察御史时有冤狱久不得〉
〈直嵩阳至即力为昭雪寻巡盐两淮夙弊浩繁以私贩系狱者累累嵩阳为疏滞壅而课以法商民〉
〈大悦累迁广西按察使〉李实发〈汲县人明崇祯举人 本朝任襄阳府推官值逆弁作乱〉
〈执不屈骂贼死 赠佥事〉刘源湛〈新卿人顺治丁亥进士知大冶县勇于有为时江西〉
〈镇兵哗顽民闻风反侧源湛殱其巨魁馀悉就抚报最迁巩昌府同知分辖凉州逆𤞑作难复殄平〉
〈之升礼部郎中历山东监司摄臬篆案牍烦积日夜检阅不假手于人疑狱顿清卒祀乡贤〉马
大士〈濬县人幼失恃事继母孝养倍笃登顺治戊戌进士由庶吉士改监察御史条奏时政请〉
〈严加派处分𤍠审减等及停追俸禄严禁私贩硝磺等疏悉被嘉纳寻巡视两淮盐政掌京畿道事〉
〈以忧回籍建立义墪延师迪后学成就甚众〉孙博雅〈本容城人父奇逢迁辉县遂家焉博〉
〈雅沈潜理学康熙八年举山林隐逸博雅以亲老固辞父殁偕兄望雅弟韵雅结庐墓侧三年不见〉
〈齿韵雅有罪系狱为具槖𫗴日事奔𥸤竟客死长安学士大夫高其义称文孝先生〉李实秀
〈汲县人顺治丙戌进士任湖东道时永丰铅山玉山等处盗贼盘踞实秀招抚贼首散其党羽四境〉
〈𫉬安后迁凤宿道平海寇有功历郁林道〉杨毓兰〈新乡人父文秀性纯孝岁饥捐榖赈济毓〉
〈兰登顺治丙戌进士授江寕推官听讼明决巡按两浙盐漕以廉明称历官衡永郴道参议〉畅
泰兆〈新乡人父策顺治举人以孝行称泰兆登康熙巳未进士任祁门知县土豪蠧胥悉绳以〉
〈法无敢犯者再任稷山革除杂派平反冤抑官至工科给事中〉陈起元〈汲县人康熙举人任〉
〈邵阳知县设学田延师以教俊秀听讼明慎民无𡨚狱〉高遐昌〈淇县人康熙丙辰进士事〉
〈继祖母继母以孝称除东莞知县调茂名俱有政绩累迁兵科给事中疏陈免粮兼及租户请京师〉
〈每岁煮赈展限三月永为定例〉郭遇熙〈新乡人父士栋孝友端方学以濂洛关闽为宗遇熙〉
〈康熙乙未进士兄弟同居数十载迨析㸑田宅尽让与诸兄弟仕广东从化知县著有循声擢刑部〉
〈主事卒〉郭培墉〈新乡人贡生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性至孝母殁庐墓三年晨夕哀号〉
〈茔外旧有先世祠一夕火培墉抱木主冒火而出仓卒中遗生母像复冲入烈焰检得之有药贾〉
〈宿其家遗金百两培墉追还之〉耿之翰〈辉县人父患痿痹卧床褥不能转侧者六年之翰日〉
〈夜侍床下饮食便溺不假他人手母病侍奉如父学使者闻于 朝祀忠孝祠〉孙用正〈辉县〉
〈人父䘮寝处柩旁三年不饮酒茹荤母殁亦如之庐墓侧者三年乾隆年闲 旌〉贾龙图
〈𫉬嘉人武生任陜州营千总嘉庆四年赴陜州漫州关堵御贼匪抚防得宜授行营千总旋调赴湖〉
〈北屡战奋勇擢守备七年于东湖县雾渡河击贼阵亡事 闻予云骑尉世职〉秦一清
〈滑县人诸生嘉庆十八年教匪滋事兴同县诸生秦秉铎许九牧皆遇贼被戕事 闻旌恤〉
朱继连〈滑县人诸生嘉庆十八年教匪滋事继连与村人王大小朱振等团练乡勇拒贼〉
〈被戕赏恤如例〉
︹流寓︺︹唐︺李𪟝〈离狐人客卫南家富积粟常数千锺与其父盖皆喜施贷所周给无亲疏之闲〉
︹宋︺邵雍〈其先范阳人徙共城坚苦刻励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张鉴〈范阳〉
〈人幼嗜学入卫州霖落山肄业凡十馀年〉︹元︺姚枢〈柳城人太宗时为燕京行台郎中弃官𢹂〉
〈家居辉州作家庙别为室奉 孔子及宋儒周子像刊诸经惠学者时许衡在魏至辉就录程朱〉
〈所注书以归〉
︹列女︺︹梁︺江淹母〈淹年十三时贫尝采薪以养曽于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以供养母曰〉
〈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者可留待得侍中著之果如母言〉︹唐︺刘寂妻夏侯氏〈胙城〉
〈人氏父长云丧明时适刘巳生一女求归侍父疾又事后母以孝称父亡身土作冡庐其左寒不〉
〈绵日一食者三年诏赐粟表闾后其女居母丧亦如母行〉︹元︺李聚妻王氏〈𫉬嘉人夫〉
〈亡守节纺绩自给子全及长躬耕养母母殁庐墓三年人称其孝〉︹明︺吴思敬妾赵
氏〈汲县人主妇不能容迫令别适赵号泣归宗闻翁䘮仍为持服恳亲通意愿执箕帚以毙于吴〉
〈门不纳父乃讼于官断令改适氏夜自缢死〉彭仪妻吴氏〈封邱人仪卒欲殉以姑老〉
〈子幼不果未几姑与子俱殁母欲嫁之吴曰异日何面见夫地下潜诣夫冢缢棠树下是年棠树冬〉
〈花霜雪不陨成化初旌〉张善女小春〈胙城人正徳六年蓟贼陷城氏被执贼欲犯之〉
〈不从逼以刃遂厉骂贼怒支解之时濬县郭彦妻齐氏刘进兴妻李氏路逵妻王氏滑县武禄妻周〉
〈氏张氏女刘氏女康氏女段氏女俱骂贼不屈死〉朱能妻张氏〈封邱人正德七年流〉
〈贼至欲污之不从以火燔之裂其支体弃诸道三日面如生事闻旌表同时死贼难者有王玹妻徐〉
〈氏〉田付妻赵氏〈汲县人付为伯后未婚而付见逐且索聘钱于赵父欲女改适以偿〉
〈之氏乃自缢事闻旌表〉贺仲轼妻王氏〈𫉬嘉人仲轼死寇难王与妾李氏张氏王〉
〈氏偕死〉王建中妻毛氏〈滑县人建中殁时氏有娠及孕生女未几殇氏遂自缢事〉
〈闻旌表〉张信妻冯氏〈辉县人信为襄城训导明末遇寇难冯与夫同死媳崔氏亦从〉
〈之同邑李岳妻卢氏刘良臣妻王氏王尚义妻白氏周尚惠妻倪氏新郷刘瑾妻朱氏张汝桂妻王〉
〈氏辉县袁濬妻孔氏连廷魁妻蔡氏齐秀妻吴氏俱夫殁自缢其未婚死节者汲县苏时霖妻张氏〉
张铎妻荀氏〈考城人收秫田中为强暴所迫衣裂手足伤折终不受污以死盛署逾月〉
〈始殓色如生扶之僵立不仆〉
︹本朝︺张廷璧妻傅氏〈汲县人廷璧没年十八父母令改适遂自缢〉魏一经
妻冯氏〈胙城人夫殁死抚子死遂自缢〉杨九业妻张氏〈获嘉人九业早〉
〈逝夫兄欲夺其志张与幼女偕缢〉耿大刚女〈滑县人年十七家遭寇劫义不受污骂贼〉
〈遇害又同县马永国女郭中元妻郭氏新乡金才妻齐氏𫉬嘉蒋成龙妻王氏董明绪二女濬县郭〉
〈太曾妻寇氏俱拒𭧂不辱死〉郭文蔚妻邢氏〈新郷人夫殁遗孤生甫五日邢日夜〉
〈纺绩抚之成立敬事舅姑康熙年闲 旌〉司氏女〈䕶嘉人邻人窥女美乘其母他往越墙入〉
〈室欲污之女呼且骂遂褫其衣两手牢握不可解救至得免忿而自缢雍正年闲 旌〉张煜
妻杜氏〈汲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辰大业妻宋氏王明福妻张氏陈敬儒妻刘氏王泽兴妻刘〉
〈氏烈妇李建成妻王氏马起凤妻张氏沙进才妻侯氏郭建东妻徐氏均乾隆年闲 旌〉李永
秀妻张氏〈新乡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杜子立妻卢氏张鹏翼妻杜氏畅中振妻郭氏刘〉
〈治国妻田氏冯允恭妻李氏任邑周妻郭氏郭培容妻赵氏曹标妻张氏王邑妻郭氏杜召禄妻王〉
〈氏常体仁妻张氏张资沄妻杜氏史克智妾杨氏崔学典妻魏氏刘世贤妻许氏烈妇马良妻王氏〉
〈刘进都妻朱氏王端妻姜氏韩朝相妻姜氏烈女张九孩女尼名普焕守正捐躯均乾隆年闲 旌〉
邓楷妻桑氏〈𫉬嘉人夫亡翁故姑目双瞽子方在抱氏备极艰辛奉姑抚子矢志不渝〉
〈同县节妇方世扬妻居氏贺锺文妻王氏贺锺秀妻浮氏郭永祚妻浮氏王才鼎继妻秦氏张霖宰〉
〈妻贺氏赵兴祖妻司氏赵延昌妻董氏职𢘅妻冷氏方观贞继妻孙氏王洙妻方氏郭应祥妻江〉
〈氏贺振世妻张氏贺鸣玉妾冯氏樊永祚妻李氏郭爽妻聂氏赵维世妻职氏李世虎妻吕氏赵琠〉
〈妻吕氏职洮妻张氏秦国安妻陈氏贾世臣妻赵氏贺长发继妻郭氏妾郭氏齐学诗妻岳氏李会〉
〈妻张氏郭元勲妾阎氏李学孔妻张氏邢大行妻贺氏岳锺彦妻李氏孟因孟妻郭氏吴大恒妻孙〉
〈氏王希孔妻冯氏鲍成义妻郭氏李鹏绍妻孟氏烈妇吴国臣妻马氏朱殿飏妻李氏又张氏均干〉
〈隆年闲 旌〉李棐妻王氏〈淇县人夫殁家贫有子方乳翁姑且老氏纺絍充食敬事〉
〈翁姑抚成立苦节终身同县节妇郭廷彦妻秦氏朱文魁妻李氏杨之纲妻关氏关殿玫妻窦氏〉
〈李万玉妻张氏张大本妻李氏烈妇赵贵妻刘氏张英妻赵氏王宗武妻郭氏冯琚妻李氏均乾隆〉
〈年闲 旌〉张师孔妻马氏〈辉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鹿浤妻孔氏杨名𤇍妻孙氏〉
〈王景达妻马氏王铣妻牛氏王良卿妻杨氏郭悳妻孙氏孙焈妻李氏孙用霖继妻刘氏吴维振妻〉
〈赵氏李廷腊妻王氏张镇妻李氏张湜妻刘氏崔光治妻袁氏马柱妻曹氏魏廷光妻牛氏张守福〉
〈妻陈氏烈妇韩世贤妻杨氏郭安妻魏氏烈女王氏女均乾隆年闲 旌〉段伟妻卢氏
〈延津人生一子一女以拒暴殒母子三命同县节妇申淑潞妻孙氏王廷秀妻董氏张文泽妻杨氏〉
〈秦世藩妻王氏赵锐妻周氏申视履妻陈氏申无疆妻尹氏烈妇张六妻静氏阎正妻赵氏婢女春〉
〈妮均乾隆年闲 旌〉李鲁璠妻孙氏〈濬县人夫亡矢志不渝立继承嗣孝事孀姑以〉
〈终身焉同县节妇刘延赏继妻沈氏许随龙妻郭氏刘克振妻侯氏丰日昌妻韩氏李化庆妻丁氏〉
〈刘𬀩妻成氏徐頖妻程氏马国正妾王氏刘复盛妻孟氏张峒妻李氏徐灿妻王氏秦廷标妻熊氏〉
〈袁大才妻张氏寇攀鳞继妻刘氏阎厚伦妻夏氏卢泽溥妻刘氏刘骏列妻李氏王顾妻郭氏王可〉
〈则妻王氏王又曽妾田氏秦皓妻王氏烈妇赵宗周妾张氏烈女张氏女焦三姐均乾隆年闲 旌〉
阎能智妻张氏〈滑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刘某妻朱氏李朝相妻焦氏王柱妻徐〉
〈氏穗松龄妻董氏许在兹妻齐氏张宗尧妻徐氏穗蕴妻徐氏徐孚隆妻刘氏赵増禄妻张氏王得〉
〈君妻张氏李蟾桂妻杨氏王得重妻宋氏侯昌基妻王氏石建章妻赵氏冯宏昌妻卢氏梁随方妻〉
〈高氏卢御坦妻李氏卢金𬭎妻康氏王桂妻徐氏李瑛妻景氏王浩妻薛氏于铣妻王氏李鉴俊妻〉
〈王氏贾文隽妻侯氏李文香妻张氏王国俊妻岳氏申荣先妻都氏陶志国妻巫氏陶凝远妻厐氏〉
〈张大勲妻郭氏王锡瑞妻汪氏曹世能妻王氏丁国瑞妻卢氏丁茂公妻高氏穗相妻陈氏马兆麟〉
〈妻刘氏刘松龄妻张氏徐元资妻齐氏耿宗冉妻魏氏李元馥妻张氏高凤翔妻潘氏朱继祖妻徐〉
〈氏杨文瑞妻雷氏赵霮妻张氏魏璞妻苑氏贾三公妻吕氏毛乘龙妻时氏烈妇杨席柱妻𫎇氏又〉
〈赵氏刘成名妻胡氏刘某妻张氏胡某妻赵氏烈女张氏女雪姐张氏女均乾隆年间 旌〉赵
世爵妻阎氏〈封邱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张伸妻张氏黄玟妻李氏杨绍孟妻李氏孙〉
〈承绪妻任氏张濂妻李氏王珽美妻张氏王镐妻李氏任克泰妻周氏阎可继妻郭氏李连妻丁氏〉
〈康兴卫妻万氏刘景泗妻丁氏郭道恕妻王氏高永明妻申氏张昇妻黄氏何溥妻姚氏赵守礼妻〉
〈郭氏步有伦妻黄氏李渭妻宋氏烈妇王三驴妻翟氏王某妻孟氏王江妻程氏汪化禄妻王氏烈〉
〈女王梅妮古氏女均乾隆年闲 旌〉宓悫妻王氏〈考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刘㵎妻〉
〈焦氏董凤彩妻底氏司世纬妻边氏卢文炳妻张氏尚志妻张氏王廷榛妻赵氏张淮妻孙氏张朝〉
〈贵妻王氏李宏妻李氏廉如珣妻卢氏贺琯妻焦氏廉如松妻宋氏陈炎妻张氏南仁信妻何氏孙〉
〈昭妻苏氏宋如珠妻李氏王剽妻袁氏田方成妻李氏烈妇李霖枢妻徐氏于忙来妻王氏谢贵妻〉
〈韩氏均乾隆年闲 旌〉李九思妻宋氏〈辉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张雨金妻李〉
〈氏张少元妻袁氏施政妻徐氏何培棕妻吴氏张三乐妻赵氏赵楷妻孙氏郑世杰妻郭氏宋孔惠〉
〈妻周氏烈妇田景全妻贺氏崔珩妻周氏烈女景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韩孟江妻陈
氏〈获嘉人夫亡守节同县王永耀妻赵氏李天保妻徐氏职锡璋妻宋氏王保仁妻郭氏郭晏妻〉
〈李氏贞女靳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董林妻高氏〈淇县人守正捐躯嘉庆年闲 旌〉
张聚德妻李氏〈濬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任学普妻李氏孙青山妻周氏烈妇邢〉
〈氏端木毓魁妻任氏烈女谢氏女任有姐均嘉庆年闲 旌〉冯喜成妻彭氏〈滑县〉
〈人守正捐躯同县文某妻武氏萧某妻车氏又张氏常氏烈女王氏女田氏女均嘉庆年闲 旌〉
杜永濓妻郑氏〈封邱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高可明妻李氏张有福妻陈氏均嘉庆〉
〈年闲 旌〉毕二妻高氏〈考城人守正捐躯嘉庆年闲 旌〉
︹仙释︺︹唐︺薛颐〈滑州人善天步律历武徳初直秦王府密语曰德星舍秦分王当帝天下王表〉
〈为太史丞贞观时固丏为道士帝为筑观九嵏山号曰紫府即祠建清台候辰次灾祥以闻〉昶
公〈辉县人幼颖悟精勤戒律住持白茅寺一日䇿杖闲游谓其徒曰寺东山坞闲修篁古柳异于〉
〈他境乃吾栖真之所竟如其言〉
︹土产︺绫 绢 绵〈汲县出唐书地理志卫州土贡寰宇记又产丝布〉林擒〈府志〉
〈𫉬嘉出〉竹〈旧出淇县明统志辉县出〉官粉〈辉县出唐书地理志卫州土贡明统志辉县出〉
〈官粉〉石榴〈府志辉县出〉珉石〈明统志汲县苍山出〉碱〈府志滑黄以北地斥卤居民多〉
〈煮盐以赡生〉莴笋〈濬县出志云惟濬境种植伟茂异常他处不能及〉药〈明统志括蒌根〉
〈胙城县出仙茅新郷县鲁包村出知母辉县出按明统志汲县苍山出青铁淇县出锡青甆濬县〉
〈善化山出紫斑石谨附记〉
前总纂官〈臣〉张 琴恭纂辑
提 调 官〈臣〉张日章苏覆辑
校 对 官〈臣〉吴清皋恭 校
校 对 官〈臣〉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怀庆府〈在河南省治西北三百里东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东至卫辉府𫉬嘉〉
〈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绛州垣曲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河南府孟津县界七十里北至山西〉
〈泽州府凤台县界六十五里东南至开封府荥泽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府洛阳县界一百〉
〈四十里东北至卫辉府辉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山西凤台县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
〈八百里〉
︹分野︺天文室壁分野陬訾之次兼角亢分野寿星之
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覃怀之域商周畿内地春秋为
晋南阳〈通鉴地理通释今孟州怀州皆春秋南阳之地〉战国属魏秦为三
川郡地汉初属殷国后改置河内郡属司隶部治
怀县〈元和志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高帝二年卬降以其地置河内郡理怀 按汉书〉
〈昭帝纪始元元年有司请以河内属冀州而地理志仍属司隶〉后汉因之三国属
魏晋徙郡治野王属司州后魏天安二年置怀州
太和八年州罢东魏天平初复置〈并析置武徳郡〉隋开皇
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为河内郡〈寰宇记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
〈郡治古野王城隋开皇三年郡废而州存十三年改野王县为河内县大业二年州废复为河内郡〉
唐初复置怀州立总管府〈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于济源西南柏崖城〉
〈置怀州其年置总管府四年移怀州于今治野王城〉贞观元年府罢天授元
年仍曰河内郡乾元元年复故属河北道〈寰宇记会昌三〉
〈年河阳升为孟州时河阳节度使以怀州为理所会昌四年移理所于孟州〉五代因之
宋曰怀州河南郡属河北西路金天会六年曰南
怀州〈金史地理志以临潢府有怀州故加南字〉置沁南军节度天徳三
年仍曰怀州大定五年置行元帅府属河东南路
元初曰怀州宪宗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延祐六
年改怀庆路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明曰怀庆府
属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县六〈河南济源修武武陟孟温〉雍正二年
以旧属开封府之原武县来隶乾隆四十八年以
旧属开封府之阳武县来隶今领县八
河内县〈附郭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武陟县界六十里西至济源县界三十〉
〈五里南至孟县界三十里北至山西泽州府凤台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温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孟〉
〈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泽州府陵川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凤台县界七十里春秋晋野王邑汉置野〉
〈王县属河内郡后汉因之晋为河内郡治后魏为怀州治隋开皇十六年改河内县为怀州治大业〉
〈初为河内郡治唐为怀州治五代及宋因之金为南怀州沁南军治元为怀庆路治明为怀庆府治〉
〈 本朝因之〉济源县〈在府西七十里东西距二百五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河内县界三〉
〈十五里西至山西绛州垣曲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河南府孟津县界五十里北至山西泽州府阳〉
〈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孟县治六十里西南至河南府新安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泽州府台〉
〈县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垣曲县治二百里周为原国春秋晋原邑汉置沁水轵二县属河内郡后〉
〈汉晋魏因之北齐省沁水县隋开皇十六年始分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大业初属河内郡唐武德〉
〈二年于济源县置西济州四年州废县属怀州贞观元年省轵县入马显庆二年改属洛州广德后〉
〈属河阳三城使会昌三年属孟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太宗六年改置原州七年复为济源县属孟州〉
〈明洪武十年改属怀庆府 本朝因之〉修武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
〈北距九十里东至卫辉府𫉬嘉县界二十里西至河内县界六十里南至武陟县界二十里北至山〉
〈西泽州府陵川县界七十里东南至阳武县治一百里西南至武陟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卫辉府辉〉
〈县治九十里西北至山西泽州府凤台县治一百里春秋晋南阳邑汉置山阳县属河内郡后汉因〉
〈之三国魏改为山阳国晋仍为山阳县属汲郡后魏孝昌二年置山阳郡又分置北修武县东魏改〉
〈为广安郡又置西修武县寻废北齐移修武县治于西修武并北修武入之后周郡废隋曰修武县〉
〈属河内郡大业十年徙废唐武徳二年复置修武县并置陟州四年州废县徙别置修武县于西修〉
〈武故城属殷州贞观元年属怀州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省为镇入武陟元陟元年复为县仍属怀〉
〈州金因之元属怀庆路明属怀废府 本朝因之〉武陟县〈在府东一百里东西距一百里〉
〈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原武县界六十里西至河内县界四十里南至开封府荥泽县界三十里北〉
〈至修武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开封府荥泽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温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卫辉府𫉬嘉〉
〈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河内县界三十五里周畿内邑汉置怀县为河内郡治又置武德县属焉后汉〉
〈因之晋移郡治野王以怀为属县者武徳入怀后魏因之东魏天平初改属武徳郡隋开皇十六年〉
〈分修武里武陟县大业初与怀县皆废十年移修武县来治唐武德四年改曰武陟属殷州贞观元〉
〈年属怀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属怀庆路明属怀庆府 本朝因之〉孟县〈在府南五十里东西〉
〈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三里东至温县界二十里西至济源县界四十五里南至河南府孟津县〉
〈界十八里北至河内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河南府巩县界十五里西南至济源县界四十里东北〉
〈至温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济源县界四十五里周畿内地春秋晋河阳邑汉置河阳县属河内郡〉
〈后汉及魏晋因之晋末省后魏孝昌中复置仍属河内邵北齐省入温轵二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仍属河内郡唐武德四年置盟州八年州废县属怀州显庆二年属洛州建中二年置河阳三城节〉
〈度使治此会昌三年改孟州属河北道五代因之宋初曰孟州河阳军政和二年改济源郡属京西〉
〈北路金天会六年降为孟州属河东南路元属怀庆路明洪武初省河阳县入州十年降孟州为孟〉
〈县属怀庆府 本朝因之〉温县〈在府东南五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武陟县〉
〈界三十里西至孟县界三十里南至开封府汜水县界二十里北至河内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汜水〉
〈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河南府巩县界二十七里东北至武陟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河内县界二十五〉
〈里周畿内温邑汉置温县属河内郡后汉及魏晋因之东魏天平初改属武德郡北齐省隋开皇十〉
〈六年复置属河内郡唐武徳四年改县曰李城并置平州是年州废县复故名属孟州八年属怀州〉
〈显庆二年属洛州建中二年属河阳三城使会昌三年属孟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属怀庆府〉
〈本朝因之〉原武县〈在府东一百八十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阳武县界二〉
〈十里西至武陟县界二十里南至开封府郑州界二十里北至卫辉府新乡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
〈开封府中牟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开封府荥泽县界十八里东北至阳武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
〈卫辉府𫉬嘉县界十五里战国魏卷邑汉置卷县属河南郡后汉因之晋改置荥阳郡魏太平真君〉
〈八年省太和十一年复置北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移置原武县于此属荥阳郡后改曰原〉
〈陵唐初复曰原武武德四年属管州贞观元年属郑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为镇入阳武元祐〉
〈元年复为县属郑州奉安军金属郑州贞祐三年分属延州元初属郑州后属开封府寻又属延州〉
〈至元九年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怀庆府〉阳武县〈在府东二百里〉
〈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卫辉府封邱县界三十里西至原武县界二十里南至开封府〉
〈中牟县界三十里北至卫辉府新乡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开封府祥符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原武〉
〈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卫辉府延津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卫辉府新乡县界三十里秦置阳武县汉〉
〈分置原武县皆属河南郡后汉因之晋省原武以阳武属荥阳郡后魏因之东魏改属广武郡北齐〉
〈省隋开皇中复置仍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属管州贞观元年改属郑州五代属开封府宋金因之〉
〈元初属延州至元九年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本朝因之乾隆四十八年改属怀庆府〉
︹形势︺带河为固北连上党南迫洛阳〈后汉书寇恂传〉山川延
袤雄跨卫孟〈图经〉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
挹伊洛〈府志〉
风俗其地险要富实其俗朴野易治熙熙向风不靡
不暴〈汉书地理志〉风土得四方之正是以习俗好尚奢
𥳑得中〈元史地理志〉民多敦本力耕桑而鄙贩鬻〈府志〉
︹城池︺怀庆府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五丈元至正中建明洪武初重筑 本朝顺治十〉
〈二年修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七年重修 河内县附郭〉济源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池〉
〈广二丈五尺隋开皇中建明景泰四年增筑崇祯十一年甃砖 本朝乾隆九年修十九年二十八〉
〈年重修〉修武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景泰初增筑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雍〉
〈正七年重修〉武陟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池广一丈五尺唐武德中建明洪武景泰嘉〉
〈靖闲增筑 本朝康熙十四年修二十六年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孟县城〈周九里有奇门〉
〈四池广二丈二尺金大定中筑明景泰二年增筑 本朝乾隆十年修二十七年重修〉温县
城〈周五里有奇门三池广一丈二尺唐武德中建明景泰初修筑 本朝康熙五十五年修雍正〉
〈八年乾隆十年重修〉原武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洪武初筑正统中增〉
〈筑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乾隆九年二十七年重修〉阳武县城〈周九里门五池广一〉
〈丈四尺汉建明正统中增筑崇祯十二年甃砖本朝顺治七年修雍正七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学校︺怀庆府学〈在府治东南元至元八年创建明洪武六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六年修〉
〈康熙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五年四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河内县学〈在县治西〉
〈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顺治十四年修康熙三十八年乾隆十年二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
〈名〉济源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十年创建明洪武三十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四年〉
〈修康熙四十九年乾隆九年十九年二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修武县学〈在县〉
〈治西南金天会中建元至元中重建 本朝康熙六年修乾隆五年三十三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
〈名〉武陟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正十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
〈熙十五年乾隆十五十九等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孟县学〈在县治东南金大定中创〉
〈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康熙十四年修乾隆二十七年増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温县学
〈旧在县治东南元至元十二年建明嘉靖十年徙建今县治南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乾隆七年重〉
〈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原武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中建明洪武四年重建 本朝顺治六〉
〈年修乾隆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阳武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十三年建 本〉
〈朝康熙二十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怀仁书院〈在河内县治北明万历十九年推官〉
〈王如坚改察院为之 本朝顺治十三年分守道张藩重建康熙四十九年修〉昌黎书院
〈在河内县治西祀唐韩愈明万历十九年建〉启运书院〈在济源县西门外明万历三十〉
〈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五十七年修〉河阳书院〈在孟县南 本朝康熙二十三〉
〈年建〉学山书院〈在孟县县署西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正谊书院〈在阳武县〉
〈南 本朝雍正十三年建〉
︹戸口︺〈原额人丁一十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一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八十万二千七百六十一名〉
〈口计三十一 万六千二百七十 三户〉
︹田赋︺〈田地四 万七千八百七 十六顷一十三亩额徴地丁正 杂等银三十四 万八千九百二十七两〉
〈四钱五分有奇正兑改兑米一 万一千五 百五十五石五斗有奇麦七千九百八 十四石三 斗有奇〉
〈豆二万三千八百二十五石九斗有奇耗米二千六百七十八石三斗有奇耗麦一千九百三十石〉
〈六斗有奇耗豆五千七百六石二斗有奇〉
︹山川︺太行山〈一名五 行出府境河内济源修武三县皆在其 麓东接卫辉府辉县界北接山〉
〈西泽州府界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孔传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伐〉
〈晋登太行注太行山在河内郡北史记韩世家秦击我于太行注山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汉〉
〈书地理志山阳野王太行山在西北隋书地理志济源县有母山述征记太行山首始河内北至幽〉
〈州凡百 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 陉第一 轵关陉第二太 行陉第三白陉皆在河内 界括地 志大行〉
〈山南属怀州北属泽州又东北连互河北诸州凡数千里为天下之脊元和志太行山又在武德县〉
〈北五十里太行陉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阔三步长四十里羊肠所经瀑布悬流实为险隘寰宇记〉
〈太行山起于济源相传为皇母山或名女娲山金史地理志济源县有太行山以沁水为界西为王〉
〈屋东为太行通鉴地理通释秦汉之闻称山北山南山东山西者皆指太行太行在汉属河内郡野〉
〈王山阳之闲今属怀州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以表地势焉 按淮南子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
〈高诱注即太行秦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后魏永安三年诛尔朱荣使将军史仵龙等守〉
〈太行岭隋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并州遣其将余公理自太行趋河阳大业三年北巡发河北丁男凿〉
〈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既而自太原还上太行开直道数千里至济源唐武德三年攻王世充〉
〈于东都分遣将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八年突厥寇并州诏总管任瓌屯太行以备之光化三年〉
〈朱全忠寇易定李克用遣李嗣昭将兵下太行拔怀州攻河阳以救之明年全忠攻克用分遣其将〉
〈氏叔琮入自太行宋建隆初昭义节度使李筠谋举兵从事闾邱仲卿说筠南下太行直抵怀孟东〉
〈向而争天下太祖遣石守信等击筠敕使急引兵厄隘勿纵筠下太行筠遂破灭谋并北汉亦以开〉
〈太行运路靖康元年讷默亨下太行入怀州明洪武元年兵克元都遂西下太行收山西州郡则太〉
〈行山实据南北之咽喉 讷默亨旧作粘没喝今改正〉马头山〈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上〉
〈有石柱铁环相传洪水怀襄时民系舟于此〉三尖山〈在河内县西北四十里三峯耸列故〉
〈名〉悬谷山〈在河内县西北四十里俗名真谷岩壑幽邃山腰有灵泉迸出多唐宋人遗迹〉
倍㵎山〈在河内县西北四十里两山夹涧长五里许倍涧水出焉〉沐㵎山〈在河内县〉
〈西北四十五里紫金坛后山势四合飞泉细流汇为一池莹碧可沐故名其西有蛟脊龛〉阳落
山〈在河内县西北五十里内多仙迹〉水峪山〈在河内县北二十五里泉流石磴闲夜静〉
〈时如闻琴瑟声〉方山〈在河内县北四十里又山在县北五十里二山位势方正介然特立故〉
〈名〉栲栳山〈在河内县北五十里远望如栲栳然四面陡绝丹水蜿蜒绕其下〉碗子
城山〈在河内县北五十里其形如碗上有古城〉十二回山〈在河内县北六十里山路〉
〈旋绕凡十二回〉明月山〈在河内县东北四十里有古刹自山层构而上最后曰凭虚阁高〉
〈峻舒豁可以登眺〉金伞山〈在河内县东北五十里峯形崒嵂最为奇秀〉云岩山
〈在河内县东北五十里山谷深邃云气氤氲〉柏山〈在河内县东北五十里上多松柏〉青
山〈在河内县东北六十里倚太行之侧〉西釡山〈在济源县西二十里四高中洼其形如釜〉
玉阳山〈在济源县西三十里有二峯相对曰东玉阳西玉阳通志相传唐睿宗女玉真公主〉
〈修道之所有尚书谷谷内有憩鹤堂〉五指山〈在济源县西五十里五峯峙立如指故名又有〉
〈金𬬻山禅堂山凤头山洞壑深邃〉王屋山〈在济源县西八十里与山西平阳府垣曲县接〉
〈境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山海经王屋山上有金玉下有阳石汉书〉
〈地理志在河东郡垣县东北魏书地形志在苌平县括地志在王屋县北十里元和志在王屋县北〉
〈十五里周一百三十里高三十里通志王屋山形四面如削玉名为天下第一洞天世传轩辕访道〉
〈处明李濂记略山上有黑龙洞洞前有太乙泉盖济水发源处〉天坛山〈即王屋山绝顶轩辕〉
〈祈天之所故名东曰日精峯西曰月华峯即唐司马承祯得道之所唐李白诗有愿随夫子天坛上〉
〈闲与仙人扫落花句坛北有王母洞坛东有八仙岭又有华盖峯在天坛南通志山顶有老子炼丹〉
〈池轩辕亭山北有麻笼山〉药柜山〈在济源县西一百五十里多产药草〉武山〈在济源县〉
〈西北十三里许北接猴岭山东麓〉陵山〈在济源县西北十五里亦名灵山冈阜突起西即轵〉
〈关寰宇记济源县有陵山在原城西北以绝似陵故名〉琮山〈在济源县西北三十里溴水所〉
〈出即古原山也相连者为莽山泷水出焉其麓为姑嫂山〉猴岭山〈在济源县西北五十里北〉
〈接太行有阻猿麓俗称侯景山〉析城山〈在济源县西北九十里入山西界又小浙山在县西〉
〈北九十里乃析城之麓旧有成汤庙俗呼圣王坪〉共山〈在济源县北十二里即蒸川南山水〉
〈经注沇水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白㵎山〈在济源县东北二十里悬瀑如练下注沁水县〉
〈西北又有西白㵎山〉孔山〈在济源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数峯峯皆玲珑远近洞见水经注山〉
〈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自然成者非人工所能也名胜志孔山泉下注沁水白居易诗〉
〈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即此〉熊山〈在济源县东北五十里三面距沁水惟西向一峯特立〉
嵇山〈在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晋嵇康居焉亦名狄山寰宇记阳城北有狄山即晋嵇康园宅〉
天门山〈在修武县西北四十里两山对峙其状如门山麓有百家岩有嵇康锻灶〉六真
山〈在修武县北二十五里下有六真洞水经注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温峪山
〈在修武县北五十里上为石峡高数百仞下有温峪潭又二十里为石峡山峭壁千仞悬瀑下注汇〉
〈而为潭即黑白二龙潭〉凤凰山〈在修武县北六十里高出诸峯之上相传宋神宗时有凤〉
〈集此故名〉覆釜山〈在修武县北魏书地形志北修武县有覆釡山 按水经注次陆真阜之〉
〈东北得覆釜堆即此〉猫儿山〈在孟县西南寰宇记在河清县西十里〉紫金山〈在孟〉
〈县西八里北接太行旧名岭山地宜麦亦名麦山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一年如怀州猎于济源麦山〉
〈寰宇记岭山在河阳县西北三十里冈岭横亘故名舆程记紫金山下即孟津通志又西七里有高〉
〈端冈〉笔架山〈在温县城内东南隅〉太平山〈在温县西二十里〉黑洋山〈在原〉
〈武县东北二十五里〉聚来峯〈在武陟县西三十里通志今石佛台其遗址也〉金莎岭
〈在济源县南二十五里〉秦岭〈在济源县西五十里一名齐子岭西魏大统十二年高欢围玉〉
〈璧别使侯景将兵趋齐子岭后周建德五年周主攻齐晋州分遣大将军韩明守齐子岭皆此地元〉
〈和志岭在王屋县东十二里周齐分境处也明李濂记略县西四十里至虎岭折而西南十五里至〉
〈秦岭县志高欢宇文泰争战之界故齐秦岭两呼之〉九芝岭〈在济源县西九十里又县北四〉
〈十里为韩王岭与山西阳城县分界〉狮子岭〈在济源县东北二十五里盘谷东南〉清风
岭〈在武陟县南十里通志西连孟温南瞷广武东抵南沁之汇流〉脾沙冈〈在阳武县东三〉
〈十五里一名黑古阜昔时商贾辐辏今沦于河〉花石崖〈在孟县西三十五里崖谷幽邃其石〉
〈色浅黄隐隐成花木形〉羊肠坂〈在河内县北太行山张守节史记正义羊肠太行山坂道〉
〈名括地志羊肠坂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高槲坡〈在济源县西一百里多产槲树〉十
八盘坡〈在济源县西一百五十里形势极险峻盘旋而上〉孔阳坡〈在修武县西北〉
〈太行之西形势突兀岩磴萦纡又有伏诸坡形势最低伏于太行之内故名〉天井谷〈在济〉
〈源县盘谷西北府志水流为天井溪石上有数坎深若井水自上谥相接而落远视若倚剑然韩愈〉
〈诗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盘谷〈在济源县北二十里唐李愿隐居于此韩愈送〉
〈愿归盘谷序盘谷之闲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 高宗纯皇〉
〈帝考订盘谷歧误 御制济源盘谷考证磨崖刻之〉当路峪〈在修武县北太行山下又〉
〈有瓮㵎皆故陶处今陶器犹存〉紫金坛〈在河内县西北四十三里太行之阳诸峯之上每岁〉
〈九日郡人登高于此其下有魏夫人祠久废宋碑尚存〉黄河〈自山西绛州垣曲县流入府界〉
〈经济源县南又东经孟县南又东经温县南又东经武陟县南又东经原武县南流入阳武县界水〉
〈经注河水西会濝水又东过平阴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又东迳河阳县故城南河水至斯有盟津〉
〈之目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 按河阳有三城北中城后魏太和中筑南城中潬城东魏元象〉
〈初筑中有河桥杜预所造历代为拒守攻战要津唐贞观十一年河溢坏陜州河北县毁河阳中潬〉
〈太宗幸白司马坂观之此河决府界之始也永淳二年河溢坏河阳桥如意元年河溢坏河阳县大〉
〈顺二年河阳河溢五代晋开运三年河决原武汉乾祐元年三年河决原武宋建隆二年孟州河决〉
〈乾德三年河溢孟州坏中潬城太平兴国二年孟州河溢壤温县堤七十馀步七年河决怀州武陟〉
〈县淳化元年孟州河涨大中祥符四年河溢孟州温县嘉祐三年原武河决熙寕十年河阳河水湍〉
〈涨坏南仓元丰五年河决原武埽元至元九年二十年河溢孟州明洪武十四年河溢原武二十四〉
〈年河决原武之黑洋山正统二年原武河涨十三年河决原武先是河流经原武县北至是改经县〉
〈南天顺元年河溢原武宏治二年河复决原武万历十五年原武河溢崇祯四年河决原武湖村铺〉
〈 本朝顺治初温县河北堤塌三十里十年筑原武河堤康熙元年二年九年二十三年屡筑原武〉
〈河堤六十年河决武陟县之詹家店马营口魏家口等处寻建坝堵筑六十一年河水复涨漫总河〉
〈陈鹏年于广武山下王家口挑引河一道水势始平雍正元年秦家厂马营口堤坝工竣河归故道〉
〈寻以沁黄交涨由铫期营漫滩而出经原武旧河流七十馀里 命大学士张鹏翮同河臣齐〉
〈苏勒等协力修筑又各筑小堤接合大堤以防秋汛二年以兵部侍郎嵇曾筠疏奏于铫期营秦家〉
〈厂建雁翅坝一座挑水坝二座仓头对面开引河六百三十丈而沁黄顶冲之势始减乾隆十六年〉
〈铫期营增筑大堤嘉庆二十四年河决于武陟之马营口 命尚书吴璥会同河臣叶观潮等〉
〈相机堵筑先是武陟沁河原村民堤漫溢璥请豫行堵合民堤缺口濬旧沁河导令归黄于二十五〉
〈年三月合龙〉广济河〈在济源县北东南流经河内县南又东经温县北又东南入黄河本〉
〈沁水支流其在济源河内者即古朱沟水其至温县入河者即古沙沟水水经注朱沟水上承沁水〉
〈于沁水县西北自枋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为沙沟水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
〈枝渠左出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
〈南又东迳殷城北又东南注于湖沙沟水分朱沟水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又东迳隰城北又迳殷〉
〈城西东南流入于陂元史河渠志中统二年于太行山下沁口古迹置分水渠口开浚大河四道历〉
〈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入黄河约五百馀里漑民田三千馀顷渠成名曰广济府志古枋口秦〉
〈渠元世祖时始名广济明宏治闲乡民张志奏于城西北六十里开五龙口万历二十八年河内知〉
〈县袁应泰同济源知县史记言凿山穿洞悬闸于两崖闲启闸受水闭闸障水引水由济源河内孟〉
〈县温县武陟至唐郭入黄河渠长一百五十里分为二十四堰其在永利堰者曰永利河南入济源〉
〈县界在永福堰者曰利人河东流经府城西北又东至东关闸口入沁在广福堰者曰丰稔河至府〉
〈城西南崇义镇入湨在永济堰者曰通济河东北流至府城东尚香镇入沁又自通济河分流曰支〉
〈堰河至府城东北石涧村入沁旧志今之广济盖即朱沟永利即支津丰稔即奉沟也〉新河
〈在修武县西北七里唐书河渠志修武县西北二十里有新河自六真山下合黄母泉水南流入吴〉
〈泽陂大中闲杜令开县志新河久淤塞明宏治中修濬并引马坊诸泉入焉其后复塞万历中复疏〉
〈云〉东道山河〈在武陟县西北十七里源出太行山经府城东北流入县境复由县西北〉
〈东经修武县东流入卫今淤〉馀济河〈在孟县北上接河内县之丰稔渠及济源县之永利〉
〈支渠亦沁水分流也府志明万历中引沁水为广济渠又分广济为水利渠其支流所注为渠有二〉
〈一渠东南流一渠南流皆入湨东南流者天启初引为馀济河其南流者甚微 本朝顺治初始凿〉
〈渠引水北流汇于馀济河〉涝河〈在温县北二十里积涝而成明永乐十四年疏通经县东南与〉
〈湨水合流入于黄河嘉靖三十年重濬今东通丰稔河〉贾鲁河〈在原武县南马家渡二里〉
〈每秋水涨由板厂泛而东〉小沁水〈在河内县西北水经注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
〈东南入沁水〉倍㵎水〈在河内县西北水经注倍㵎水出北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邘
水〈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水经注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迳邘城西又东南迳 孔子〉
〈庙东又东南迳邘亭西又南流注于沁〉绝水〈在河内县东北自山西泽州府流入又东南入〉
〈沁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泫氏有绝水南至野王入沁水经注绝水岀氏县西北杨谷东南流左会〉
〈长平水又东南流迳氏县故城北东南与水会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光沟水
〈在河内县东北水经注光沟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界沟水〈在河〉
〈内县东北二十五里水经注界沟水上承光沟水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城西而南流〉
〈注于沁水府志今遗沼尚存渊而不流〉白马沟水〈在河内县东北水经注白马沟水首〉
〈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
〈南流注于沁府志白马湖在府东北二十里今湖水流入小丹河 按以上诸沟皆丹水支流元和〉
〈志云丹水分沟灌漑百姓资其利今府城北丹河东岸有上秦渠三郭渠董下渠白沽渠张济渠老〉
〈武渠太保渠张金渠陈添渠西岸有郭鲁渠流涝渠花园渠上清渠下清渠中泗渠贝㵎渠广济民〉
〈渠俱上承丹河尾入沁河盖即诸沟故渎〉寒泉水〈在河内县东北水经注寒泉水出雍城西〉
〈北泉流南注迳雍城西又东南注长明沟〉天水〈源出济源县南东北流入孟县至县西北〉
〈合湨水水经注天浆水出轵南睾向城北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
〈溪又东北迳一故城俗谓之冶城亦曰冶水又东流注于湨通志天浆溪在济源南二十里 按济〉
〈源县志今轵南有四㵎水一出红土沟一出怪�东北流迳锺公垒东又北会涂沟水又东注于湨〉
〈即天浆溪也〉同水〈源出济源县南东北流入孟县至县西北合湨水水经注同水出南源下〉
〈东北流迳白骑坞南又东北流迳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金史地理志孟州河阳有同水县志同〉
〈水有二一在济源出金莎岭北崖下一在孟县出金莎岭南蘧家沟俱东北流至林泉村相合又东〉
〈经冶城白墙又东注于湨〉涂沟水〈在济源县西南水经注涂沟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
〈转入轵县故城东又屈而北流出轵郭又东北流注于湨县志今轵城西北留村之南平地一源东〉
〈北流会涂沟水东注于湨〉漫流水〈在济源县西南水经注漫流水出轵关南东北流又北注〉
〈于湨谓之漫流口县志漫流有二一出花石偏崖沟迳南姚村一出留阳村西南迳马棚村俱东北〉
〈流注于湨〉湛水〈在济源县西南水经注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
〈北又东过毋辟邑南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于河其水自谿之南流南迳向城东而南注又东〉
〈南迳邓南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金史地理志孟州河阳有湛水〉济水〈一名沇水源出〉
〈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经县北又东经孟县北又东南入河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孔传〉
〈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西北平地山海经王屋之山㶌水出焉注㶌沈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
〈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邱刘熙释名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水经注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
〈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南迳其城东又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迳原城南东〉
〈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衍水即沇水也又东南迳𫄨城北而出于𣺂其〉
〈一水枝津南流注湨水济水于轵县西北与故渎分南迳温县故城西南历䝞公台西南流注于河〉
〈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又迳𬯎城西屈而东北流迳其城北又东迳平皋城南又南注于河括地〉
〈志沇水出王屋山顶崖下石泉停而不流其深不测既见而伏至济源西北二十里平地其源重发〉
〈而东南流禹贡锥指郦注济水故渎即汉志所谓东南至武徳入河者盖禹迹也又郦注奉沟水东〉
〈南流右泄为沙沟东南注于陂陂水又东南流入河先儒咸谓是为济渠古济水由此入河 按济〉
〈河自县东南流至柏乡镇分为二一于镇之东北流至河内县穿郡城经龙㵎村入沁河一于镇之〉
〈西南流经猪龙河自小营村入黄河〉沁水〈自山西泽州府阳城县流入东南流经济源县北又〉
〈东南经河内县北又东经武陟县北折而南经县东入河其枝河自武陟县北东引入修武县经县〉
〈西南又东入卫辉府𫉬嘉县界汉书地理志沁水东南至荥阳入河注师古曰今沁水至怀州武陟〉
〈县界入河水经注沁水过阳阿县东又南出山迳石门谓之沁口晋司马孚所造夹岸累石结以为〉
〈门旧有枋口之称又 分为朱沟又迳沁水县故城北又东迳沁水亭北又东右合小沁水又东倍〉
〈㵎水注之又东迳野王县故城北又东朱沟枝津入焉又东与丹水合又东光沟水注之又东迳中〉
〈都亭南又合界沟水又东过州县北曰马沟水注之又东迳怀县北又东过武德县南积为陂通结〉
〈数湖朱沟水注之又西纳沙沟水又东南入于河元和志沁水在河内县北四里在武陟县东一里〉
〈北去武陟县二里金史河渠志设黄沁都巡河官于怀州旧志明永乐九年沁水溢淹没武陟田庐〉
〈诏修决口御之嘉靖三十五年决武陟县西北大樊村万历七年十五年决莲花口东入卫寻复堤〉
〈塞沁水性善变旧由县东南二十里入河后又徙去县四十馀里十八年水涨又徙由贾村直入河〉
〈去县仅十五里崇祯十二年旱竭 本朝顺治十年河决水入武陟县城康熙六十一年于沁河口〉
〈东建挑水坝是年六月沁水𭧂溢全河尽注河臣陈鹏年于广武山官庄峪挑引河一百四十馀丈〉
〈以水势 按沁水至武陟界与黄会合其湍激之势较黄河益甚而武陟东岸之莲花池金𡵻𡽊〉
〈最其冲射要害处也有旧沁河在原武县西北干隆二十六年修筑堤防嘉庆二十三年武陟古樊〉
〈村民堤漫溢二十四年原村民堤漫溢均经发帑堵合以资巩固〉湨水〈在济源县西南东流〉
〈经孟县北又东南入河尔雅梁莫大于湨梁左传襄公十六年公会诸侯于湨梁注湨水出河内轵〉
〈县东南至温入河水经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白㵎水南迳原城西又东南迳阳〉
〈城东与南源水合水出阳城南溪东北流与漫流水合北注于湨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
〈济水支渠又东迳锺繇坞北又东南涂沟水注之又东北流经波县故城北又东南流天浆水㵎水〉
〈注之又东南流右会同水东南迳安国城东又南迳无辟邑西又南注于河旧志湨源有三一出姑〉
〈嫂山南红岭经㵎水北村西武山南一出五指山纸坊会灵都宫麻姑河二水而东一出秦岭山下〉
〈迳曲阳故城西南俱至官桥村西北地名三河口汇为一川迳县城南东流与浝水合又东南入孟〉
〈县界入河〉丹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南流入迳府城东北又南入沁河水经注丹水出上党〉
〈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
〈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绝水东南流注于丹谷又经二石人北又东南历西岩下又南白水注之〉
〈又东南岀山迳鄈城西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岀焉又西迳苑郷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
〈注于沁谓之丹口隋书地理志河内有丹水唐书地理志丹水开元十一年更名怀水元和志丹水〉
〈北去河内县七里府志丹水穿太行山而南中闲分为沟渠凡十有八道其经流南入沁首尾三十〉
〈馀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河臣王新命以丹河发源太行山至丹口分渠九道大丹河直归沁河〉
〈其馀六渠民引漑田惟小丹河上秦河二渠所馀水用以通卫每岁三月初塞入河渠使水归小丹〉
〈河入卫济漕至五月尽则开入河渠塞小丹河口以防山水漫溢至今民称便焉〉长明沟
水〈在河内县城东北与河分流经清化镇南又东经武陟县北又东经修武县南流入卫辉府𫉬〉
〈嘉县界一名预河今曰小丹河水经注长明沟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东迳雍城南寒〉
〈泉水注之又东迳射犬城北东入石㵎东流蔡沟水入焉又东迳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明统〉
〈志预河在修武县南五里积潦而成东入卫河修武县志小丹河旧在县南五里明嘉靖闲改流县〉
〈北为三里河万历十三年复导经县南附城而东经𫉬嘉县入卫〉古蔡沟水〈在河内县〉
〈城东北分流入武陟县经县西北又东经修武县南又东合于小丹河水经注蔡沟水上承州县北〉
〈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武陟县志上清河在县西北十七里上通河内小丹河旧自〉
〈白马沟南流入沁后沁水淤塞始改从今道〉濝水〈在济源县西水经河水西会濝水注水出〉
〈王屋西山濝溪夹山东南流迳故城东西屈迳关城南历轵关南迳苗亭西又东注于河县志濝水〉
〈东迳避秦沟南俗呼为㵎河亦曰剱河西南迳大峪岸坎二村又南流入沁 按隋书地理志济源〉
〈有淇水即濝水之讹也〉浝水〈源出济源县西北四十里绕城北而东合湨河金王蔵器桥记〉
〈浝水自西北来稍折而东湍流悍急而县治当其冲至于东门下高岸陡落几及数寻广狭三倍〉
〈之 按刘漪浝水论云浝水出莽山经动掌村东里许分为二其一南流自石牛村北又东漫衍平〉
〈地经石露头南泥河头东离县西六里南入于湨古通称为湨水今涸其一东流抵北石村西又东〉
〈南至石露头东腾涌而出抵县城西垣下北绕转东三里南入于湨土人称为莽河盖以出于莽山〉
〈而名又讹为蟒河今通称为浝河莽蟒浝声相同也湨之三河并流迳县南浝水独经县北势可相〉
〈敌其实皆湨水云〉阴沟水〈在原武县南自开封府荥泽县流入东迳阳武复入祥符县界〉
〈水经注阴沟水首受大河于卷县东南流迳卷县故城南又东分为二右渎东迳阳池城北又东南〉
〈绝长城经安亭北又东会左渎左渎东绝长城经垣雍城南又东合右渎今亦混入黄河〉孟津
〈在孟县南十八里书禹贡导河又东至于孟津传孟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左传隐公〉
〈十一年王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有盟注盟即河阳县南孟津以武王济此近代呼为武济水经注武〉
〈王伐纣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又曰富平津晋杜预造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
〈为梁也又谓之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河阳有〉
〈盟津〉冶坂津〈在孟县西南孟津之西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幸陈留东郡济河而北西之河〉
〈内造浮桥于冶坂津〉锦溪〈在济源县东南金莎岭东〉望仙溪〈在济源县西八十里源出〉
〈王屋山北其水伏流南入于河〉马头溪〈在济源县西北马头村即济水下流有六十馀泉俱〉
〈入此溪〉七谷沟〈在济源县西一百三十里有七山之水合流于此〉百尺沟〈在济〉
〈源县东北六里引济水灌漑隋仁寿三年置见元和志〉古白沟〈在阳城封邱二县界孟康〉
〈曰春秋传败狄于长邱今封邱县翟沟是魏书地形志封邱有白沟水经注济水东南流入阳武县〉
〈又东为白马渊渊东西二里南北一百五十步名为白沟九域志阳武县有白沟河其水至封邱境〉
〈内又曰翟沟旧志在阳武县东南三里又翟沟在封邱县南八里即白沟也南接黄河支流引渎东〉
〈入今堙〉东阳㵎〈在济源县西百里源出花园沟西北下流与铁山河合东南迳逢石里又〉
〈南入河〉西阳㵎〈在济源县西百馀里源出王屋山北迳下正村南入于河〉宣圣陂
〈在修武县北十里旧传 孔子欲北至赵闻杀窦鸣犊乃还即此地故以名陂〉吴泽陂
〈在修武县北十里东流入卫辉府𫉬嘉县界详见卫辉府〉平皋陂〈在温县东平皋城西南魏〉
〈书地形志武徳郡平皋有平皋陂元和志平皋陂在武德县南二十三里周回二十五里菱荇蒲苇〉
〈百姓资其利寰宇记陂南即黄河〉李陂〈在温县西南即奉沟水也水经注奉沟水上承朱沟〉
〈于野王城西南东南迳阳乡城北又东南流迳阳乡城东又东南迳李城西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
〈百许顷蒹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石根潭〈在济源县西上有石山下有水潭南流入河〉
万艘潭〈在孟县南黄河侧潭水深平舟楫凑泊〉黑龙潭〈在原武县北磁�堤北方〉
〈十馀步明万历中濬以漑田〉观滩〈在武陟县东四十五里沁水之北旧为决溢处〉顺利
渠〈即府城濠堑元至元中总管石抹斯益逊引济水穿城而入作二桥曰利津曰览胜由东关闸〉
〈口入沁岁久淤塞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重濬 石抹斯益逊旧作石抺宜孙今改〉安阜渠
〈在河内县北源出尧池自太行之麓逦迆至清河明万历中开东西长十五里引以漑田〉千仓
渠〈在济源县东济水分流也唐温造所凿县志千仓渠有上下二堰上堰池水分为六闸下堰用〉
〈龙潭水分为五闸皆以漑田〉永利渠〈在济源县东北明万历中开置天平闸〉永济
渠〈在武陟县北隋书炀帝纪大业四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温润渠
〈在温县西北隋开皇中刺史卢贵于河内引沁水东注派入温县以漑㵼卤府志有丰稔河分广济〉
〈河水南至温县入河即此〉尧池〈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尧庙前发源太行麓汇庙前诸泉东南〉
〈流二十馀里入于沁〉济源池〈在济源县西北三里元和志济有二源东源周围七百步其深〉
〈莫测西源周围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明李濂记济渎祠后有池是谓东池西有石〉
〈桥桥之西曰西池济水自王屋山顶流入太乙池乃伏流地中东行九十里复见此汇为二池东即〉
〈东源周仅百馀步亦不甚深西即西源周如东池深𦆵三四尺耳王屋山顶太乙池亦涸 按刘漪〉
〈西源辨云据水经注二源一在原城东北一在原城西为地殊远不可以一桥之界遂分东西而谓〉
〈二源俱在是也意此池之为东源信矣池西二里有一源旧称为龙潭时出时没不关水旱下流迳〉
〈济庙南会池水于东北当为济之西源耳〉淬剑池〈在修武县西北嵇山下宋嘉祐四年河北〉
〈提刑使曹泾大书淬剑池二字石刻存九城志怀州有淬剑池晋嵇康淬剑之所〉明月池
〈在修武县西北百家岩下〉莲花池〈在武陟县东北木栾店亦名莲花口明万历中沁水从此〉
〈决入卫河〉畜鱼池〈在孟县治旁水泊尚存居人以种莲蒲唐书地理志孟川河阳有池永徽〉
〈四年引济水灌之开元中以畜黄鱼〉五龙池〈在原武县西门外明万历十五年大旱凿池取〉
〈水祷雨甘霖立澍〉玉泉〈在济源县东一里浝水北唐卢仝尝汲泉煮茶亦名玉川井〉五
色泉〈在济源县北泉下有五色沙石故名或云昔有异人濯五色绮于此唐温造别墅在马又〉
〈有鉴泉亦名琵琶泉在县东北珍珠泉二色泉亦在县东北有金沙涌出有月泉在县北东流入济〉
〈又拔剑泉相传王乔拔剑于此泉涌出宋文彦博有诗〉苟泉〈在修武县西南流入吴泽陂水〉
〈经注苟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为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
〈陂〉皇母泉〈在修武县西北十五里水经注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
熨斗泉〈在修武县北又有灵泉陶泉浊鹿泉会泉魏书地形志汲郡北修武有熨斗泉〉马
鸣泉〈在修武县东北又有王烈泉昭乌泉巧妇泉五里泉 按水经注覆釜堆南有三泉相去〉
〈四五里参差合次南注于吴陂泉在浊鹿城西盖即以上诸泉也〉双泉〈在武陟县西北明天〉
〈启初知府王景于安郭镇西北开渠引修武县苟泉南流五里为安郭镇城濠水崇祯初复濬之又〉
〈郭村西北有泉久塞亦疏之引入石桥下交流因名双泉〉青龙泉〈在孟县西二十五里东北〉
〈流入湨河〉温泉〈有二一在孟县西北东流入湨河一在温县西县之得名以此今涸〉灵井
〈在济源县西四十里轵关城内寰宇记魏时刺史平鉴祝井得水故名〉燕家井〈在济源县〉
〈西王屋里相传晋燕真人烟萝子常于此洗参食之故名〉原昌井〈在济源县西北即元大尹〉
〈梁贞投檄处〉
前总纂官〈臣〉张 琴恭纂辑
提 调 官〈臣〉张日章恭覆辑
校 对 官〈臣〉余廷珪恭 校
校 对 官〈臣〉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怀庆府〈二〉
︹古迹︺野王故城〈今河内县治左传宣公十七年晋人执晏弱于野王史记始皇本纪卫君〉
〈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汉书地理志河内郡野王后汉书王梁从平河北拜〉
〈野王令三国魏志汉兴平中以张为河内太守屯野王晋书地理志属河内郡后魏因之天兴二〉
〈年穆崇救洛阳即镇野王除豫州刺史天安中为怀州治隋改县曰河内仍为州郡治〉州县
故城〈在河内县东南本周畿内州邑左传隐公十一年王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有州后又属晋〉
〈为栾豹邑昭公二年晋人以州赐郑公孙段七年子产归州田于韩宣子宣子因徙居之汉置县属〉
〈河内郡后汉晋因之东魏天平初置武德郡治此隋初郡废开皇十八年改县曰邢邱大业初又改〉
〈曰安昌仍属河内郡唐武徳二年改曰武徳兼置北义州四年州废属怀州五代因之宋熙寕六年〉
〈省为镇入河内九域志河内县有武德镇府志武徳镇即武德城在河内县东南四十里〉波县
故城〈在济源县东南汉置县属河内郡后汉因之晋省水经注湨水经波城北寰宇记波城在〉
〈济源县东南三十八里 按县志有裴城在县东南二十里疑即波城波裴声相近而讹也〉轵
县故城〈在济源县南十三里战国魏轵邑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
〈地我取轵道与郑鹿史记苏秦说赵曰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又秦昭襄王十六年伐魏取轵汉书文〉
〈帝元年封舅薄昭为轵侯杜佑通典济源县汉轵县地故城在今县东南括地志轵故城在济源县〉
〈东南三十里〉柏崖故城〈在济源县西南本名柏崖戍唐武德二年怀州侨治济源之柏〉
〈崖城四年州还治河内咸亨四年置柏崖县寻省杜佑通典柏崖故城在河清县西即东魏将侯景〉
〈筑寰宇记柏崖城在河清县西三里临黄河〉王屋故城〈在济源县西八十里后魏置长〉
〈平县属邵郡后周改曰王屋并置王屋郡隋初郡废县改属河内郡唐武徳元年更名邵伯隶邵州〉
〈贞观元年州废隶怀州显庆元年复故名隶河南府宋神宗时改属孟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
〈济源县九域志王屋故城在孟州西北一百三十里〉沁水故城〈在济源县东北汉置沁水〉
〈县北齐废水经注沁水经沁水县故城北盖籍水以名县矣又东经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县志〉
〈废城在县东北沁水南沁台西今呼王寨城〉广安故城〈在修武县东南隋书地理志修〉
〈武有东魏广安郡后周废寰宇记大安故城在修武县东南二十八里旧名西邸阁城大安盖即广〉
〈安避隋讳而讹也〉山阳故城〈在修武县西北三十五里史记秦始皇五年将军骜攻魏〉
〈山阳拔之注河南有山阳县后汉书献帝纪奉帝为山阳公魏书地形志汲郡山阳二汉晋属河内〉
〈孝昌二年置郡治共城后移治山阳城寻罢括地志山阳故城在修武县西北〉北修武故
城〈在修武县北魏书地形志北修武孝昌中分南修武置治清阳城寰宇记东魏置西修武县寻〉
〈省高齐天保七年自今𫉬嘉县移修武县于西修武故城隋大业十一年移今武陟县界唐武德二〉
〈年又移于浊鹿城四年又移还西修武县即今治 按后汉书献帝纪帝为山阳公居于山阳之浊〉
〈鹿城注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元和志浊鹿故城在修武县东北二十三里〉武徳故城〈在武〉
〈陟县东南秦县也始皇东巡置汉属河内郡后汉延康元年封曹睿为侯邑晋省隋析置武陟县后〉
〈并入修武元和志隋武陟县理武德故城在今武陟县东二十里〉怀县故城〈在武陟县〉
〈西南禹贡覃怀底绩孔安国传覃怀近河地名郑元曰怀即河内怀县左传隐公十一年王与郑田〉
〈有怀后属晋史记赵成侯四年魏败我怀又魏安釐王九年秦拔我怀汉置怀县为河内郡治后汉〉
〈建武元年幸怀晋建兴后不复为郡治东魏改属武德郡隋大业初省入安昌唐武德初复置属怀〉
〈州贞观元年省入武陟括地志怀县故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河阳故城〈在孟县西〉
〈三十五里春秋晋河阳邑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战国属魏史记赵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
〈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汉置县属河内郡晋省水经注河水东迳河阳县故城南魏孝昌中复置高〉
〈齐省隋时复置移治北中府城而此城废隋志河阳有古河阳城治寰宇记在今河阳县西三十五〉
〈里〉平皋故城〈在温县东本晋邢邱邑左传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邱注今河内平皋〉
〈县战国属魏史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攻魏取邢邱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平皋注应劭曰晋号曰邢〉
〈邱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后汉晋因之东魏改属武徳郡北齐废括地志平皋故城在〉
〈武德县东南二十里寰宇记平皋城在武德县西府志平皋城在温县东二十里邢城在平皋东北〉
〈隅〉温县故城〈在今温县西南三十里亦曰苏城周为畿内邑左传隐公二年郑祭足帅〉
〈师取温之麦注温今河内温县成公十一年刘康公曰苏忿生以温为司寇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
〈而奔卫于是襄王劳文公而赐之温战国时为魏地汉置县属河内郡东魏天平中移县于古城东〉
〈北七十里隋大业十三年又移治于李城〉卷县故城〈在原武县西北战国魏邑史记苏秦〉
〈列传据魏取淇卷则齐必入朝秦又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吴伤攻魏卷取之注正义曰卷〉
〈城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二汉属河内郡晋魏属荥阳郡北济省舆地广记故城在原武县东〉
阳武故城〈在今阳武县东南秦置史记秦始皇二十九年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汉初曹〉
〈参自曲遇从攻阳武魏书地形志阳武有阳武城盖非故治也寰宇记阳武故城在阳武县东南二〉
〈十八里高齐天保七年移治汴水南一里今无遗址隋开皇五年复理此城唐武德四年又移理汉〉
〈原武城即今治也〉原武故城〈今阳武县治魏置县晋省后魏孝昌中复置魏书地形志〉
〈原武有原武城盖非故治也高齐天保十年又废寰宇记唐武徳四年于汉原武城复置阳武县即〉
〈今理也〉忠义废县〈在河内县西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析河内置忠义县四〉
〈年省府志今崇义镇即旧忠义县〉紫陵废县〈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武德〉
〈三年析河内置紫陵县四年省寰宇记河内县有紫陵礀县近礀故以为名通志今为紫陵村〉太
行废县〈在河内县东北四十里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析河内置太行县四年省府志今清〉
〈化镇即旧太行县〉湨阳废县〈在济源县东湨水之北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析济源置〉
〈湨阳县四年省〉长泉废县〈在济源县西南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析垣县置属怀州后省〉
〈县志今县西南有长泉里以故县得名〉邵原废县〈在济源县西一百二十里古曰郫亦〉
〈曰郫邵亦曰邵亭左传文公六年晋赵孟杀公子乐于郫襄公二十三年齐伐晋取郫邵后汉郡国〉
〈志垣县有邵亭注博物记河东垣县东九十里有郫邵之厄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析济源置邵原〉
〈县四年省寰宇记邵原在王屋县西四十里府志今为邵原镇〉蒸川废县〈在济源县北十〉
〈三里唐书地理志武徳二年析济源置属西济州四年省〉集城废县〈在孟县东南唐书地〉
〈理志武德四年析集城置盟州八年州废省集城入河阳县志今名城子村〉河清废县
〈在孟县西南五十里本汉轵县地唐武德二年于柏崖东置大基县属怀州八年省咸亨四年复置〉
〈属洛州先天二年改曰河清会昌三年改属孟州后仍属河南府寻废成通中复置大顺元年因乱〉
〈毁坏移在柏崖𨻶地权置宋开宝元年移治白波镇今改曰孟津故城遂发金史地理志孟津有河〉
〈清镇〉榖旦废县〈在孟县北十五里俗讹为郭旦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析河阳置谷里县〉
〈属怀州四年省县志今为穀旦镇〉成乡城〈在河内县东南水经注沁水东南流迳成乡城〉
〈北〉𫄨城〈在河内县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桓王以苏忿生之田与郑有𫄨注𫄨城在野王西〉
〈南汉书地理志波注孟康曰今有𫄨城水经注济水流迳郄城北郄即𫄨字之讹也括地志故𫄨城〉
〈在河内县西南三十里明统志付逯城即古𫄨城〉阳乡城〈在河内县西南晋大兴初耿稚〉
〈袭击刘粲粲奔阳乡即此水经注奉沟水东南迳阳乡城北〉邘城〈在河内县西北周初邘国〉
〈史记周世家文王伐邘左传邘晋应韩武之穆也隐公十一年王取𫇭邘之田于郑京相璠春秋土〉
〈地名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水经注邘水南流迳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今故城〉
〈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括地志故邘城在河内县西北二十七里通志今为邘台镇在河内县西北〉
〈三十里〉鄈城〈在河内县北水经注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水际俗谓之期城京相〉
〈璠曰河内山阳西北有鄈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韩懿侯伐我葵即此城也旧志期城〉
〈在府西北三十里此又一期城非古鄈城 按汉书郡国志山阳有蔡城盖蔡葵字相类故讹〉碗
子城〈在河内县北太行山顶其路羊肠百折中有平地仅亩许唐初筑城以控怀庆泽州之冲〉
〈其城甚小故名〉苑乡城〈在河内县北水经注丹水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
〈流入沁水〉雍城〈在河内县东北周初雍国左传郜雍曹滕文之昭也注雍国在山阳县西后汉〉
〈书郡国志山阳邑有雍城水经注长明沟水迳雍城南寒泉水迳雍城西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县〉
〈西有故雍城魏书地形志州县有雍城郡国地道记故雍城在武徳县西北三十五里寰宇记武徳〉
〈县有南斗城在县北三十里北斗城在县北五十里疑即故雍城也〉射犬城〈在河内县东北〉
〈后汉书光武纪更始二年世祖破赤眉于射犬注射犬故城在武徳县北又司马彪郡国志野王有〉
〈射犬聚三国魏志汉建安四年眭固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曹公大破之水经注长沟水东迳射犬〉
〈城北〉沙城〈在河内县东北晋太元八年慕容垂使鲜卑可浑谭集兵于河内之沙城即此水经〉
〈注荥泽际又有沙城城在佩济渎〉中都城〈在河内县东北魏书地形志州有中都城水经〉
〈注沁水迳中都城南〉金城〈有东西二金城俱在河内县东北四十里魏书地形志州有金城水〉
〈经注白马河水东南流经金城西〉向城〈在济源县南周畿内向邑诗作都于向左传隐公十〉
〈一年桓王以苏忿生之田与郑有向注轵县西有地名向上竹书纪年魏襄王二十四年郑使韩辰〉
〈归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水经注天浆水出轵南睾向城北俗谓之韩王城〉
〈阚骃十三州志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括地志韩王故城在河阳县西北四十里〉
湛城〈在济源县南后汉书郡国志河阳有湛城水经注湛水自向城南迳湛城东或谓之隰城〉
〈非也〉阳城〈在济源县西南周畿内樊邑左传隐公十一年桓王以苏忿生之田与郑有樊注樊〉
〈一名阳樊野王县西南有阳城又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定王室次于阳樊国语王以阳樊赐晋后〉
〈汉书郡国志修武有阳樊注服䖍曰樊仲山甫之所居故名阳樊水经注湨水南源出阳城南谿府〉
〈志阳樊城在济孟之交湨水南岸今呼皮城〉原城〈在济源县西北周初原国左传隐公十一〉
〈年王以苏忿生田与郑有原注原在沁水县西后汉书郡国志轵有原郷水经注济水东源出原城〉
〈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隋书地理志济〉
〈源有古原城括地志城在济源西北二里寰宇记在今县九里〉勋掌城〈在济源县西北二十〉
〈五里水经注湨水岀原城西北二里勋掌谷北齐书斛律光传河清二年光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
〈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攒城〈在修武县西北二十里左传隐公十一年王以苏忿生田与郑〉
〈有攒注攒在修武县北后汉书郡国志修武有攒茅田注县西北有攒城通鉴地理通释攒茅在修〉
〈武县北今为大陆村〉殷城〈在武陟县东南水经注朱沟东迳殷城北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
〈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按竹书纪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殷即是城也〉
〈晋刘聪以郭默为殷州刺史都督缘河诸军治此元和志殷城在县东南十里〉隰城〈在武陟县〉
〈西南十五里左传隐公十一年王以苏忿生田与郑有隰城又僖公二十五年宽侯杀太叔于隰城〉
〈注在怀县西南〉樊城〈在武陟县西南四十里今名古樊城相传樊哙屯兵于此〉永桥城
〈在武陟县西高齐有永桥大都督盖城近河阳设以控三城之险后周书大象工年韦孝宽讨尉迟〉
〈迥进次永桥城之东南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之孝宽以城小而固引军次于武陟寰宇记隋〉
〈大业十年移修武县于永桥县志永桥即今县西虹桥镇〉沁阳城〈在武陟县西水经注怀县〉
〈北有沁阳城魏书地形志山阳有沁阳城府志沁阳城在沁水北河内武陟之交今呼为沁阳村〉
无辟城〈在孟县东后魏太和二十年废太子恂置于河阳无鼻城在河桥北二里水经注湨〉
〈水迳无辟邑西世谓无比城亦曰马髀城〉北中城〈在孟县南水经注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
〈置北中郎府徙诸县隶府户并羽林虎责领队防之后魏武泰初𠇍朱荣自晋阳南下胡太后遣将〉
〈守河桥及北中城以拒之永安元年元颢入洛遣陈庆之守北中城自据南岸分兵守河中渚又遣〉
〈别将缘河固守三年魏主诛𠇍朱荣遣将军奚毅等将兵镇北中东魏元象元年又筑南城及中潬〉
〈城是为三城使潘乐屯北中城高永乐守南城其后汗萨出为五城都督镇河阳盖有五城矣寰宇〉
〈记孟州城即北中府城也后魏太和二十年置高齐于其中置行台周武平齐改为河阳镇隋开皇〉
〈十六年复置河阳县治此 按元史地理志孟州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
〈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仍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治上孟州州今有下孟〉
〈镇在县南十八里即故孟州治〉邓城〈在孟县西南战国魏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左更〉
〈错取轵及邓注南阳有邓县括地志故邓城在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冶坂城〈在孟县西南冶〉
〈坂津述征记即春秋践土水经注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城〉中潬城〈在孟〉
〈县西南河阳三城之一也元和志东魏元象元年筑仍置河阳关洪迈容斋随笔河中一洲名曰中〉
〈潬上有河伯祠水环四周乔木蔚然嘉祐八年秋大水怀襄了无遗迹中潬由此遂废明统志中潬〉
〈城今夹滩县志即今黄河中郭家滩〉南城〈在孟县西南寰宇记南城与河阳县接东魏元象元〉
〈年筑通鉴地理通释南城在河阳县西四面临河即孟津之地〉安国城〈在孟县西南水经注〉
〈同水东北流迳安国城西湨水东南迳安国城东〉程庄城〈在孟县西南元统志程庄城在〉
〈河阳县北十五里遗址存焉〉冶城〈在孟县西北水经注天浆水东北迳一故城俗谓冶城县〉
〈志冶城俗呼为冶墙今县西北路有冶墙村〉李城〈即今温县治后汉书郡国志平𦤎有李城〉
〈水经注奉沟水迳李城西秦攻赵邯郸李同说平原君胜分家财飨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
〈秦军秦军退李同死封其父为李侯即此城也元和志隋大业十三年自故温县移于今理西南至〉
〈河南一百三里〉司马城〈有二一在温县西二十里招贤镇司马懿所筑一在武陟县西南三〉
〈十里晋司马氏所居其乡有司马村〉安昌城〈在温县东北水经注沙沟水东南迳安昌城西〉
〈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魏书地形志平𦤎有安昌城元和志安昌故城在武德县东〉
〈南十三里新志有南北二平𦤎安昌盖即北平𦤎也〉阳池城〈今原武县治竹书纪年魏惠王〉
〈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水经注阴沟右渎东南迳阳城北元和志原武县隋复置县理即〉
〈古阳池城〉安城〈在原武县东南史记魏世家昭王十三年秦拔武安城又无忌谓魏王曰通韩〉
〈上党于共𪧟使道安城出入赋之通鉴地理通释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垣雍城
〈在原武县西北五里即衡雍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败楚师于城濮还至于衡雍注衡雍郑地〉
〈今荥阳卷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八年韩献垣雍又魏世家信陵君谓魏王曰秦有郑地得垣〉
〈雍注徐广曰垣雍城在卷县卷属魏也水经注阴沟左渎绝长城迳垣雍城南昔晋文公战胜于楚〉
〈周襄王劳之于此故春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雍者也〉长
城〈在原武县西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战国䇿苏秦说魏王曰〉
〈西有长城之界汉书郡国志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博浪城〈在阳武县东南史记张良为韩〉
〈报仇得力士为鐡锥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索隐地在阳武南今浚仪西北四十里有博浪城元和〉
〈志博浪沙在阳武县东南五里〉棣城〈在阳武县北左传襄公五年诸侯戍陈子囊伐陈会于城〉
〈棣以救之杜预注城棣郑地陈留酸𬃷县西南有棣城元和志南棣北棣二故城在阳武县北十里〉
怀宫〈在河内县治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元年祠高祖太宗于怀宫注怀河内县名有离宫周书〉
〈武帝纪宣政元年行幸怀州置怀州宫〉河阳宫〈在孟县南寰宇记河阳县隋炀帝置河阳〉
〈宫入唐宫废〉深井里〈在济源县南故轵城旁即聂政所居史记刺客传聂政者轵深井里〉
〈人也〉鐡岸〈在济源县北济渎庙东夹济河岸如铁石因名〉竹坞〈在河内县东北明月山之〉
〈南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嵩洛经此有 御制驻跸竹坞诗〉锺 繇坞
〈在济源县东南锺王村水经注湨水东迳锺繇坞北世谓之锺公垒〉白骑坞〈在孟县西北水〉
〈经注同水东北流迳白骑坞南坞在源上为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阻险惟西版筑而巳县志汉〉
〈末贼将张白骑所筑故名今名为白墙县北西路有白墙村〉新城垒〈在河内县东北九置〉
〈元和志武德三年刘德威置营于此〉东吴垒〈在孟县西南晋升平元年泰山太守诸葛攸率〉
〈水陆军击燕入自石门屯于河渚燕将慕容详等与攸战于东吴即此〉钩陈垒〈在孟县西〉
〈南四十里水经注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紫微有钧陈之宿主兵阵是以〉
〈垒资其名〉七贤乡〈在修武县北晋初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同居山阳时人号〉
〈为竹林七贤避暑录语七贤竹林在今怀州修武县初若欲避世远祸者然反以此得名 本朝干〉
〈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经此有 御制七贤咏诗〉文 侯乡〈在阳武县西北二十〉
〈五里汉丞相张苍故里〉聃村〈在修武县西二十里周老聃所居 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
〈问礼于此亦名孔庄〉义门村〈在修武县西二十里宋张宏毅家于此有连理槐两树相去三〉
〈步许上枝交贯为一今犹盛茂前有龙虎二石不假雕刻形象天成〉怀庆旧卫〈在河内县〉
〈治东明洪武七年建今废〉沁园〈在河内县东北沁水北岸金时官僚宴会之所有石图本今废〉
吏隐园〈在济源县治有唐元和年碑记〉窦氏园〈在济源县北铁岸之北宋王岩叟诗〉
〈云李郭名园窦氏邻传林花竹远相亲言李郭傅三园相去不远也〉会春园〈在济源县北沁〉
〈河北岸五代周显徳中建〉桑园〈在阳武县曹大家止宿处按文选班昭东征赋云宿阳武之桑〉
〈园即此〉许衡别墅〈在河南县东北十五里景贤村〉韩愈别墅〈在孟县西十里〉
〈今呼韩庄〉卢仝别墅〈在济源县西北二十里石村之北有玉川烹茶馆在焉仝诗买得一〉
〈片田济源花洞前〉石晋别墅〈有二一在济源县西六十里韩村社俗呼特进庄一在孟〉
〈县东十五里今呼驸马荘皆传晋高祖微时居此〉张旨宅〈在河内县城内〉司马故
宅〈在温县城内东南隅旧为学宫今为兴化寺晋书宣帝本纪司马氏河内温县孝敬里人〉望
岳楼〈在河内县治元初建面嵩少背太行得一郡胜槩〉迎风楼〈在河内县北宋王岩〉
〈叟有诗〉避暑楼〈在修武县西北百家岩西旧传汉献帝避暑于此址磴犹存〉江楼
〈在阳武县唐韦承庆有诗〉怀川阁〈在府城内宋尹洙建有诗〉平嵩阁〈在孟县南旧孟〉
〈州治后圃因城为阁北倚太行南凭嵩少俯瞰黄河为河阳胜观宋司马光有记〉扬清阁
〈在孟县西旧河阳县治后圃宋庆历中县令鲜于亨建高令元敏复新之黄庚坚有诗〉怀古
堂〈在府治内旧怀州治唐太守杜正伦建〉草堂〈在济源县西北济渎庙西宋传尧俞建司〉
〈马光苏轼有诗久废人犹呼为传家园又有别墅在济源县北盘谷〉徳威堂〈在孟县南旧孟〉
〈州治宋文彦博以司空判河阳后其子及甫亦为河阳守彦博以太师就养建此堂苏轼作铭又有〉
〈太师堂亦及甫所建刻父三诗于石范祖禹作记〉镇山亭〈在河内县城内金沁南军节度〉
〈使耿光禄建于此厉兵秣马镇遏太行之寇碑刻尚存〉万柳亭〈在济源县西唐白居易温〉
〈庭筠皆有诗〉苗亭〈在济源县西水经注濝水迳苗亭西春秋苗贲皇采色〉裴公亭
〈在济源县西北济渎庙侧唐裴休所居李洞有诗〉房公亭〈在济源县北济渎庙西唐房琯〉
〈建〉望怀亭〈在济源县东北三十里下临枋口〉曲亭〈在修武县北后汉延熹二年封〉
〈尚书令张敬为山阳曲亭侯〉鄇人亭〈在武陟县西南十五里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
〈周争郞田注鄇温别邑怀县西南有鄇人亭〉联芳亭〈在孟县西旧河阳县治后圃宋庆历〉
〈中县令鲜于亨建〉修武亭〈在原武县东左传成公十五年晋人及郑子然盟于修泽注卷〉
〈县东有修武亭亦名修鱼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后七年韩赵燕齐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注〉
〈正义曰修鱼韩邑水经注济水自荥泽东经荥阳卷县之修武亭南〉扈亭〈在原武县西北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公与齐侯盟于扈文公七年赵盾与诸侯盟于扈注扈郑邑卷县西北有扈亭水经〉
〈注河水又东北迳卷之扈亭北竹书纪年晋出公二十二年河绝于扈即此地也〉乌巢亭
〈在阳武县东北后汉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相持于官渡绍遣淳于琼北迎运车琼宿乌巢去绍军〉
〈四十里水经注济渎东迳酸𬃷县之乌巢泽北泽有故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操〉
〈纳许攸之䇿破袁绍军处也〉大台〈在河内县治东寰宇记河内县有大台光武遣王梁击赤〉
〈眉贼处〉憩鹤台〈在济源县西寰宇记在河清县西北三十里相传王子乔浮邱公游王屋〉
〈憩鹤于此〉沁台〈寰宇记在济源县东北三十里与沁水故城相去五里〉醒酒台〈在修〉
〈武县西北百家岩前传是晋刘伶遗迹宋曹泾大书石刻存〉斗鸡台〈在孟县西五里唐时〉
〈洛阳王公贵家岁时令节相聚会走马斗鸡于此今台址尚存〉虢公台〈在温县西南十五里〉
〈水经注济水南历虢公台西皇览曰温县南有虢公台基尚存寰宇记俗名贺酒台晋宣帝故邑集〉
〈温父老登此台宴饮父老捧觞庆贺因谓之贺酒台〉凤凰台〈有二一在温县西十五里王羊〉
〈店本草远志出温县西凤凰台下即此今台基尚存一在县治北五里渠河明嘉靖中凤凰集于渠〉
〈河东台因名〉青萝斋〈在济源县西王屋山下唐岑参别业也参诗所谓早年家王屋五别〉
〈青萝春者今废〉礼贤馆〈在孟县南旧孟州治后圃宋吕公著守河阳司马光范镇往谒馆之〉
〈于此因名二贤皆有诗〉
︹关隘︺碗子城关〈在河内县北碗子城山〉大斛关〈在河内县北二十里元和志在〉
〈武德县北一百六里名胜志大斛关碗子城关俱在太行山畔实险隘之地又太行山上有天井关〉
虎岭关〈在济源县西亦名胡岭关宋绍定三年元史天泽攻金将武善于卫州善败走胡岭〉
〈关即此 武善旧作武仙今改〉箕关〈在济源县西王屋山南亦名濝关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
〈年禹自箕关入河东王梁传建武二年以梁为中郎将北守箕关水经注濝水迳故城东即箕关也〉
轵关〈在济源县西北十五里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述征记太行八陉第一曰轵关陉魏书〉
〈地形志王屋有轵关唐书地理志济源县西有轵关 按魏景初二年司马懿在汲诏懿自轵关西〉
〈还长安晋永嘉二年王弥寇洛阳败走渡河自轵关入平阳咸和三年石虎自轵关西入击赵之河〉
〈东永和六年符健西入长安遣其弟雄自潼关入兄子菁自轵关入太和十九年慕容垂伐慕容永〉
〈永悉敛诸军屯轵关杜太行口北齐河清二年斛律光筑勋掌城于此周扬𢶏来伐出轵关深入为〉
〈齐所败周建德四年韦孝宽陈伐齐之䇿曰大军出轵关方轨而进盖自昔险隘为军出入必争之〉
〈地〉黄河关〈在孟县南黄河北岸今废〉河阳关〈在孟县西南唐书地理志河阳有河〉
〈阳关注河阳关东魏置于中潬城〉邵源镇巡司〈在济源县西一百二十里设巡司驻〉
〈此〉尚香镇〈在河内县东三十里〉武徳镇〈在河内县东南四十里九域志河内县有〉
〈武徳镇〉崇义镇〈在河内县西南三十里〉柏香镇〈在河内县西三十五里西去济〉
〈源亦三十五里金史地理志河内镇柏乡旧有城明崇祯四年筑〉邘台镇〈在河内县西北〉
〈三十里〉万善镇〈在河内县北二十里旧有驿今废九域志河内县有万善镇 按唐会昌〉
〈三年河阳节度使王茂元讨刘桢以兵守万善别将刘公直潜师过万善镇南五里焚雍店中和四〉
〈年李克用讨黄巢将兵出天井关河阳别帅诸爽辞以河桥不完屯兵万善以拒之克用乃西自〉
〈陜津及河中渡即此〉清化镇〈在河内县东北四十里金史地理志河内镇清化明正德中筑〉
〈城置税大使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嵩洛道经覃怀有 御制清化镇〉
〈诗二十八年裁税大使设通判移驻于此〉待王镇〈在修武县西二十里又有永安镇在县东〉
〈二十里〉承恩镇〈在修武县西三十五里金史地理志修武镇承恩旧置驿及税课司于此〉
〈今裁〉沇河镇〈在孟县东二十里沇水迳其左金史地理志河阳镇沇水〉白波镇〈在孟〉
〈县西南故河清城东或谓之白波谷宋开宝中尝为河清县治又有野戍镇在县西四十里禹寺镇〉
〈在县西北二十里〉縠罗镇〈在孟县北二十里今名罗荘金史地理志河阳镇縠罗〉城
北镇〈在孟县东北十五里今名城北村〉赵堡镇〈在温县东北十五里又有招贤镇在〉
〈县西二十里古贤镇在县西北十五里〉陈桥镇〈在原武县南黄河南岸九域志原武县有〉
〈杨桥陈桥二镇金史地理志原武镇陈桥〉太平镇〈在阳武县东三十里有祥符北岸同知驻〉
〈此又延州镇在县东北二十里土人谓即元故州〉覃怀驿〈在河内县治又有河内递运所〉
武安驿〈在修武县治西又有递运所〉武陟驿〈在武陟县治〉安郭驿〈在武〉
〈陟县西北四十里旧名宋村本隋祭酒宋通居第后为宋郭镇金史地理志武陟镇宋郭后又改为〉
〈安郭置驿于此有城明景泰中筑旧有驿丞今裁又有递运所〉河阳驿〈在孟县治又有孟县〉
〈递运所〉木栾店〈在武陟县东北四里濒沁河邑中市集之最有河汛 本朝乾隆元年设〉
〈立长夫十六年二十六年屡加修筑详见堤堰〉
︹津梁︺沁河桥〈在河内县北五里〉丹河桥〈在河内县东北十里〉临济桥〈在济〉
〈源县北济池东南〉通济桥〈有二一在济源县东北跨泷河上一在济源县东门外〉生
聚桥〈在修武县东关外旧名龙渠本朝顺治十五年重建改今名〉政济桥〈在武陟县〉
〈东北沁河上〉河桥〈在孟县南晋泰始十年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永和六年符健入关中自〉
〈枋头西至孟津为浮梁以济既济焚河桥后魏太和十七年幸孟津于栗䃅编次大船横桥于冶坂〉
〈六军以济永安二年元颢入洛分兵守河中渚尔朱兆等缚材为筏自马渚西硖石夜渡颢军遂溃〉
〈永熙三年魏主亲统六军次于河桥后周建德四年大举伐齐宇文宪纵火焚河桥桥绝唐武德二〉
〈年行军总管刘宏基遣将袭王世充焚其河桥三㐷怀州总管黄君汉分道以舟师袭世充断河阳〉
〈南桥天宝十四载封常清诣东都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乾元二年郭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
〈东京后唐清泰中晋兵南下唐主命诸将分守南北城以卫河桥既又专守南城断浮桥而还宋干〉
〈德三年水涨坏中泽桥梁政和七年都水监孟阳言旧河阳南北二河皆有浮梁顷缘河北淤淀止〉
〈于南河修筑一桥水势冲激多致损坏请开修北河如旧修系南北两桥从之元和志浮桥以船为〉
〈脚竹𥷨亘之寰宇记河阳有南浮桥在县南一里即杜预所造也〉榖旦桥〈在孟县北十五〉
〈里湨河上〉侯村桥〈在孟县北二十里大㵎上〉龙津桥〈在温县西北十八里〉沁水
渡〈有二一在府城北一在武陟县东〉黄河渡〈在武陟县东南六十里〉马家渡
〈在原武县东南十里〉赵家口渡〈在阳武县南三十里〉
︹堤堰︺古阳堤〈在河内县西北二里府志史公堤即古阳堤明知府史东昌辇其家金筑石障〉
〈水民为立碣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增修〉沁堤〈在武陟县东北西抵河内亘数十里 本朝干〉
〈隆二十六年沁水漫溢增修〉遮马堤〈在孟县南后魏尔朱荣杀朝士十三百馀人于此元〉
〈和志遮马堤在河阳县西南十三里〉小金堤〈在孟县西三十里济湨二河夏秋涝溢明洪武〉
〈十七年筑堤防之长四里名沇河堤成化闲增筑长二十里易今名 本朝乾隆二十年修筑〉缕
水堤〈在原武县南有二㖷北堤西起甄家荘东至小滩堆南堤西起陈桥东至董家荘长六〉
〈十里〉八激堤〈在原武县西水经河水又东迳八激堤北注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泰山于〉
〈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磁�堤〈在原武县北旧为黄河津〉
〈要处〉二十四堰〈在河内县南明河内令袁应泰凿广济渠分二十四堰曰永益水利长丰〉
〈天富永福广福和丰广丰大丰大有太平广有永济广阜新兴广隆万盈长济兴隆兴福宏福万德〉
〈大济永通 本朝乾隆五十八年培筑河内县冯家庄沁河民堰挑濬引河一千馀丈〉枋口
堰〈在济源县东三十里即古秦渠也秦时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故名枋口亦作方口韩愈盘谷〉
〈子诗平沙绿浪榜方口是也今为利丰渠详见五龙口〉千工堰〈在济源县东北马头溪之〉
〈西〉五龙口〈在济源县利丰渠西即今永利渠府志五龙口即古枋口秦渠魏司马孚垒石〉
〈为门隋怀州刺史卢贲引沁水灌田名曰利民渠唐节度使崔宏礼刺史李元淳相继疏濬后温造〉
〈奏复秦渠枋口堰以溉济河温武四县田五千顷元中统二年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奉诏开渠〉
〈修堰历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村坊四百六十三处名曰广济河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河臣〉
〈何裕诚疏濬五龙口广利丰利永利各渠滨河麦苗均资浇灌之力 按枋口五龙口俱在济源且〉
〈检河内县志载济源永利图所谓永利渠即在五龙口不得载在河内以地考之在河内西旧志谓〉
〈在东北误也〉
︹陵墓︺︹汉︺献帝陵〈在修武县北三十五里浊鹿城后小风村名禅陵皇甫谧帝王世纪在浊〉
〈城西北去浊城直行十一里斜行七里去山阳十五里〉︹晋︺三陵〈在温县西三十里府志相〉
〈传为晋武帝之祖陵〉︹周︺虢公冢〈在温县西南故温城东水经注济水故渎东迳虢公冢北〉
〈皇览曰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太冢是也〉聂政墓〈名胜志战国聂政墓在济源轵城里〉
〈俗呼为刺客墓〉赵盾墓〈在温县西五里方陵村〉鉏麑墓〈在温县西岳村〉韩厥
墓〈在温县西南五里方陵村东北〉︹汉︺郭巨墓〈在府北沁水北岸按城冢记孝子丁兰〉
〈郭巨墓俱在沁水北岸而府志又载巨墓在林县西括地志则云济有邺郭巨墓陜西通志又载丁〉
〈兰墓在兴平县东北十里诸说不同今并附著于此以备参考〉郅恽墓〈在济源县南天浆村〉
〈西南〉蒯彻墓〈在武陟县东北十八里蒯村〉铫期墓〈在孟县北十五里铫村〉许
墓〈名胜志在温县西鸣雌城内楚汉春秋高祖封为鸣雌侯〉陈平墓〈在阳武县〉
〈东三十里〉张苍墓〈在阳武县东北四里〉︹三国︺︹魏︺管辂墓〈在河内县东北〉许
褚墓〈在武陟县东四里中许村〉︹晋︺山涛墓〈在武陟县西二十里子𥳑及孙遐墓稍前〉
〈并列〉习凿齿墓〈在修武县西南习村寰宇记在修武县西太平乡〉︹南北朝︺︹魏︺
太子恂墓〈在孟县北七里太子村〉︹北齐︺封隆之墓〈在孟县西北苏家庄〉
〈前〉︹隋︺宋通墓〈在武陟县西北乐上乡碑记尚存〉︹唐︺徐有功墓〈在济源县〉
〈东青龙里〉卢仝墓〈在济源县西北武山之巅〉温佶墓〈在济源县左家山旧作温造墓〉
〈按墓表乃造父佶也〉令狐楚墓〈在济源县西北刘绍谷〉屈突通墓〈在济源县〉
〈北勋掌谷东麓或云在屈冢村南通为洛州都督因葬焉〉李愿墓〈在济源县北盘谷上〉裴
休墓〈在济源县东北裴村西〉韩愈墓〈在孟县西十五里韩家庄皇甫湜铭子昶墓在〉
〈县西二十里尹村〉李元淳墓〈在孟县北潘孟阳为墓志曰葬河阳太平乡高端冈〉张
建封墓〈在孟县北郑士林为墓志曰葬河阳太平乡虢村〉娄师徳墓〈在原武县〉
〈东北七里小宋村城冢记在县东北二十里〉韦思谦墓〈在阳武县北三里〉︹宋︺傅
尧俞墓〈在济源县西北龙潭塔〉苏立墓〈在修武县北魏村东〉冯拯墓〈在孟〉
〈县西三里曹家坂子行巳伸巳祔焉〉郭熙墓〈在温县西五里方里村北〉︹元︺许衡墓
〈在河内县东北六十里元史本传衡卒之日怀人无少长皆𡘜于门四方学士有数千里来祭哭墓〉
〈下者〉胡节妇墓〈在武陟县西富乐村〉郝经墓〈在孟县西许村〉︹明︺何瑭墓
〈在河内县南郭〉赵烈女墓〈在河内县北〉
︹祠庙︺包公祠〈在河内县东门内祀宋包拯〉何文定公祠〈旧在府南郭后徙建〉
〈河内县东祀明何瑭〉孝子祠〈在河内县东南祀汉孝子郭巨丁兰宋绍兴闲建明洪武十七〉
〈年重建〉韩文公祠〈有三一在河内县西南一在修武县北南阳城一在孟县南门内〉
许文正公祠〈在河内县西元皇庆二年敕建祀许衡〉赵烈女祠〈在河内县〉
〈西北明正德闲建〉宼公祠〈在河内县北祀后汉寇恂〉霍节使祠〈在河内县北祀〉
〈宋知州霍安国〉北海祠〈在济源县西北唐书地理志济源有北海祠县志祠在济渎祠后祀〉
〈北海之神〉四令公祠〈在济源县西北龙潭里祀宋时陈省华子尧叟尧佐尧咨熙寕七年〉
〈尧佐孙知俭行部至此因构祠司马光为作记〉河平侯祠〈在孟县南水经注河上旧有河〉
〈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颁世语曰晋文公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河平侯祠〉
〈即斯祠也〉杨忠愍公祠〈在孟县南十五里祀明钦天监五官监候杨源源丰城人正德〉
〈初疏劾刘瑾谪戍肃州行至河阳驿卒其妻斩芦荻覆而之至嘉靖十一年河决古城墓废万历〉
〈二十六年赐谥葬衣冠驿门东因立祠〉潘令祠〈旧在孟县西野戍镇明成化中移入县城〉
〈南门内祀晋潘岳〉娄公祠〈在原武县儒学东祀唐娄师徳每岁春秋致祭〉张公祠
〈在阳武县治南祀汉县令张玘〉张文侯祠〈在阳武县东北四里祀汉相张苍〉帝尧
庙〈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宋绍圣二年建〉成汤庙〈在河内县西北府境汤庙凡十有一〉
〈其在大浙山者即古桑林地元郝采麟有记〉华岳庙〈在河内县北水经注沁水北有华岳〉
〈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株对郭临川冈䕃渚青青弥望怀州刺史顿邱李洪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
〈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河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禹庙〈有二一在济源县东逯村一在〉
〈孟县东〉三公庙〈在济源县治西祀周公召公毕公〉召康公庙〈在济源县西寰〉
〈宇记在王屋县西十五里后魏书高允传孝文时允为怀州刺史秋月巡境见召公庙废毁表修葺〉
〈之〉济渎庙〈在济源县西北唐书地理志济源有济渎祠府志隋开皇二年始立庙唐天宝〉
〈六载封其神为清源公宋时加封清源王明洪武二年改正岳渎神号止称北渎大济之神明统志〉
〈有灵源阁俗呼水殿县人奉香祷祀 本朝干隆三年 高宗纯皇帝颁流清普忠扁额〉神
农庙〈在修武县东南经理村有五谷台遗址〉光武庙〈在孟县西南堤北头村〉武
王庙〈在温县东孟封村〉文王庙〈有三一在温县东南平𦤎一在县东孟封村一在县〉
〈西北王村〉汉高祖庙〈在温县东北赵堡镇〉
︹寺观︺天安寺〈在河内县东金大定元年建〉兴隆寺〈在河内县西北即元仁宗潜邸〉
〈也延祐二年建〉宝光寺〈在河内县东北四十里明月山一名明月寺元泰定中建明永乐中〉
〈修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嵩洛经此有 御制登月山宝光寺诗〉延
庆寺〈在济源县西北唐垂拱初建明统志西有龙潭上有澄源阁〉长兴寺〈在济源县〉
〈北一里北齐河清四年建〉盘谷寺〈在济源县盘谷山北齐建元元年建〉化城寺〈在济〉
〈源县东北三十里唐咸通中建名胜志岩洞幽邃乃裴休旧学之所〉西明寺〈在修武县西唐〉
〈麟徳元年建开元二十四年修有碣〉居徳寺〈在修武县西五十五里唐开元八年建〉妙
乐寺〈在武陟县西十里五代周显徳二年建中有舍利塔高凌云汉雄峙一方〉金山寺
〈在孟县西十里紫金山唐垂拱三年建〉盘龙寺〈在孟县西三十五里唐开元二年建〉兴
化寺〈旧在温县南门内明嘉靖元年徙建城东南隅司马懿故宅〉善䕶寺〈在原武县〉
〈东门外县志寺有玲珑塔宋徽宗时建〉圣水观〈在府治东南唐时建〉奉仙观〈在济〉
〈源县西北唐垂拱元年建元至元中修宋贺兰栖真居此〉六真观〈在修武县北六真山后唐〉
〈天成中建〉嘉应观在〈武陟县 本朝雍正元年奉旨建 御书敕建嘉应观扁〉
〈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嵩洛 御书瑞应荣光扁额〉通元观〈在武〉
〈陟县西北元至元初建〉隆禧观〈在武陟县西北宋元丰中建〉长春观〈在孟县西〉
〈元至元四年建〉玉清宫〈在府治西北明宣德五年建〉南岳仙宫〈在河内县西北〉
〈紫金坛西祀紫虚元君魏夫人亦称魏夫人祠有宋碑存名胜志晋阳武令刘幼彦妻学仙得道飞〉
〈昇于南岳后人立祠祀之称紫虚元君〉灵都宫〈在济源县西三十里尚书谷唐天宝闲建〉
〈为玉贞公主修道所元至元中修有金莲泉〉清虚宫〈在济源县西王屋山东南唐枢游王〉
〈屋山录有清虚宫远在东偏是为小有洞天〉紫微宫〈在济源县西王屋山下唐司马承祯〉
〈栖真之所宋绍圣初建〉阳台宫〈在济源县西王屋山下晋烟萝子栖真之所唐开元二十〉
〈三年司马承祯奏建〉天庆宫〈在济源县西北隋开皇中建〉
︹名宦︺︹汉︺周亚夫〈沛人文帝时为河内太守〉宼恂〈昌平人光武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
〈朱鲔盛兵据洛阳乃拜恂河内太守恂讲兵肄射伐淇园竹为矢百馀万养马二千匹収租四百万〉
〈斛转以给军鲔遣苏茂贾强攻温恂勒军驰赴大破之光武得檄大喜曰吾知寇子翼可任也时军〉
〈食急乏恂以辇车骊驾转输前后不绝〉王梁〈安阳人光武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宼〉
〈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光武以为梁功〉赵熹〈宛人光武时拜怀令大姓〉
〈李子春先为琅琊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熹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牟长〈临济人建武二年迁河内太守诸生讲学者常有千馀人著尚〉
〈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宋均〈安众人永平中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尝寝病〉
〈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曹褒〈薛人永元七年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
〈粮榖踊贵褒到迺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熟〉王涣〈郪人永元中除温令县多〉
〈奸猾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有放牛者辄云以属雅子终无侵犯〉樊
准〈湖阳人永初五年为河内太守时羌屡入郡界准辄将兵讨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周景
〈舒人安帝时为河内太守好贤爱士拔才荐善常恐不及〉魏朗〈上虞人极帝时为河内太守政〉
〈称三河表〉宗慈〈安众人桓帝末为修武令时太守出自权豪多取货赂慈遂弃官去复徴拜议〉
〈郎〉朱儁〈上虞人初平初黑山贼张燕等渐宼河内逼近京师于是出儁为河内太守将家兵〉
〈击却之〉︹晋︺郭弈〈阳曲人武帝时为野王令羊祜常过之弈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郭大业少〉
〈选复往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遂送祜出界数百里坐免官〉𬃷据〈长社人弱冠辟大将军府〉
〈出为山阳令有政绩〉刘颂〈广陵人武帝时转河内太守临发上便宜多所纳用郡界多公主水〉
〈碓遏塞流水转为侵害颂表罢之百姓𫉬其便利〉夏侯湛〈谯人武帝时为野王令以恤隐〉
〈为急而缓于公调政清务闲优游多暇居邑累年朝野多叹其屈〉潘岳〈中牟人武帝时为河〉
〈阳令转怀令频宰二邑勤于政绩〉张辅〈西鄂人转山阳令太尉陈准家僮暴横辅击杀之〉
李密〈中牟人惠帝时为温令在县清慎〉︹南北朝︺︹魏︺于栗䃅〈代人永兴中转〉
〈镇远将军河内镇将抚导新甚有威惠刘𥙿之伐姚也栗䃅虑其北扰遂筑垒于河上亲自守〉
〈焉禁防严密斥堠不通裕甚惮之〉高允〈渤海人孝文时授怀州刺史劝民学业风化颇行不〉
〈以断决为事后常景追思允帅郡中故老为允立祠于野王之南树碑纪徳焉〉元苌〈魏宗室世〉
〈宗时为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以河桥船绠路狭不便行旅又秋水汎涨年常破坏乃为船路空车〉
〈从京出者率令输石一双累以为岸桥阔往来便利近桥诸郡无复劳扰公私赖之〉平鉴〈蓟人〉
〈齐高祖起义授怀州刺史鉴请于州西故轵道筑城以防西寇寻西魏来攻城旧乏水南门内有一〉
〈井随汲即竭鉴具衣冠俯井而祝至旦井泉涌溢令城取之〉李搔〈平𣗥人武定末除河内太〉
〈守居数载流人尽复代至将还都父老号泣追送生为立碑〉︹隋︺卢贲〈范阳人开皇中迁怀〉
〈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张定和
〈万年人大业中为河内太守有惠政〉︹唐︺李育徳〈赵州人武徳初拜陟州刺史引兵拔贼河〉
〈内堡三十一所王世充怒悉锐士攻之城陷犹力战与三弟俱殁〉员半千〈全节人咸亨中〉
〈调武陟尉岁旱劝令殷子良发粟赈民不从及子良谒州半千悉发之下赖以济刺史大怒囚半千〉
〈于狱会薛元超持节度河让太守曰君有民不能恤使惠出一尉尚可罪耶释之〉贾敦实
〈𡨚句人高宗时历怀州刺史有美迹〉李元素〈谯人高宗时为武徳令刺史李文暕横调民黄〉
〈金造常满尊以献官属无敢諌元素固争文暕为少损更以私财助之〉王邱〈安阳人开元中〉
〈守怀州清廉为下畏慕〉刘晏〈南华人天宝中𥙷温令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以传〉徐
浩〈越州人张说称其才历河阳令治有绩〉段秀实〈汧阳人肃宗时署怀州长史知州事〉
〈时师老财乏秀实督馈相继募士市马以助军〉马燧〈郏城人代宗时徙怀州刺史时师旅后岁〉
〈大旱田茀不及耕燧务勤教化止横调将吏有亲者必造之厚为礼瘗暴胔止烦苛是秋稆生于境〉
〈人赖以济〉毕坰〈偃师人徳宗时调王屋尉以谨廉闻〉李元淳〈敦煌人贞元中为怀州刺〉
〈史开渠七十馀里置屯三十馀所〉张𬸦〈陆源人宣宗时为河阳尉有客失驴捕之急盗放驴〉
〈匿鞍𬸦令客勿秣夜纵之驴寻向所喂处遂捕其家得鞍人服其智〉︹宋︺马令琮〈大名人太〉
〈祖初出刺怀州李筠叛将亲征令琮日夜储蓄以俟王师太祖善之命授团练使执政言令琮方供〉
〈亿大军不可移他郡故升怀州为团练以令琮充使〉高保寅〈硖石人开宝中知怀州苏易𥳑〉
〈王钦若并妙年始趋学保寅一见皆奖拔许以远大议者多其知人〉吴元扆〈太原人太宗时〉
〈再知河阳淳化五年秋霖河溢奔注沟洫城垒将坏元扆躬涉泥滓督工补塞民多构木树杪以避〉
〈水元扆命济以舟楫设饼饵以食时澶陜悉罹水灾元扆所部赖以𫉬安〉陈省华〈阆中人太〉
〈宗时为济源令勤政施仁惠及黎庶后遂家焉子尧叟尧佐尧咨相继知济源县后尧叟以右仆射〉
〈知河阳尧咨以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俱有政绩〉张知白〈清池人真宗时迁河阳节度判〉
〈官奏疏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富弼〈河南人仁宗时授签书河阳判官〉陈襄〈侯官人仁〉
〈宗时知河阳县始教民种稻富弻为郡守一见即礼遇之襄留意教化进县子弟于学或谗之于弼〉
〈谓其诱邑子以资过客弼疑焉人劝毁学舍以塞谤不听久之弻以语襄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
〈往矣公苟有惑志何名知己益讲说不少懈〉李之才〈青社人仁宗时调孟州司法参军时〉
〈范雍守孟亦莫之知也雍初自洛建节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顷之雍谪安陆之才见之洛阳前日远送之人无一来者雍始恨知之之晚〉苏缄〈晋江人仁〉
〈宗时为阳武尉剧盗李囊索于民贼曹莫能捕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
〈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耶〉李琮〈江寕人神宗时吕公著守〉
〈开封荐知阳武县役法初行琮处画尽理旁近民相率挝登闻鼓愿视以为则神宗召对擢利州路〉
〈江东转运判官〉向经〈开封人神宗时知河阳会旱蝗民乏食经度官廪岁用无馀乃先以圭田〉
〈租入赈救之富人争岀粟多所济活〉张景宪〈河南人元丰初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
〈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
〈卿言是也〉吕公孺〈寿州人元丰中徙知河阳洛口兵千人以久役思归𡚒斧锸排关不得入〉
〈西走河桥诸将请出兵掩击公孺曰此皆亡命急之变且生即乘马东去遣牙兵数人迎谕之索倡〉
〈首者黥一人馀复送役所语其校曰若复偃蹇者斩而后报众帖息乃自劾专命诏释之〉杜常
〈衢州人崇寕中以龙图阁学士知河阳军时苦旱及境而雨大河决直州西上埽势危甚常亲䕶役〉
〈徙处埽上埽溃水溢及常坐而止于是役人尽力河流遂退郡赖以安〉任谅〈汝阳人徽宗时〉
〈为怀州教授徽宗见其所作新学碑曰文士也擢提举夔路学事〉仇悆〈益都人徽宗时为武〉
〈陟令朝廷方调兵数十万于燕山悆馈饷毕给时主将纵士卒过市掠物不予直他邑官逃避悆先〉
〈期趣备申严约束遂以不扰巳而悆送军饷于𣵠值大军溃于卢沟河囊槖往往委以资敌悆闻关〉
〈营䕶无一毫弃失〉张旗〈宣和中通判河阳权州事奏河阳累有军马经过举随身军器于市〉
〈肆博易熟食名曰寄顿其实弃遗逃避征役宜谕民首纳免贻他患帝善其奏〉霍安国〈宣和〉
〈未知怀州靖康元年路允迪奉使至怀表其治状加直龙图阁金骑至遂被围安国捍御不遗力城〉
〈陷将官王美投濠死尼雅哈问不降者为谁安国曰守臣安国也通判州事林渊兵马钤辖张彭年〉
〈都监赵士𬣞张谌于潜鼎澧将沈敦张行中及队将五人同辞对曰渊等与知州一体皆不肯降及〉
〈解衣面䌸杀十三人而释其馀安国一门无噍类 尼雅哈旧作粘罕今改正〉蒋兴祖〈宜兴〉
〈人徽宗时知阳武县阳武土脉脆恶大河薄其南积雨汎溢埽具辄溃兴祖躬救䕶露宿四旬堤以〉
〈不坏治为畿邑最靖康初金兵过县或劝走避兴祖曰当死于是与妻留不去金师益至力不敌死〉
〈焉〉︹金︺王竞〈彰徳人熙宗时为河内令时岁饥盗起竞设方略以购贼不数月尽得之夏秋〉
〈之交沁水泛溢岁发民筑堤豪民猾吏因缘为奸竞核实减费几半民为之谚曰西山至河岸县官〉
〈两人半盖以前令韩希甫与竞相继治县皆有干能正平令张元亦有治绩而差不及故云〉舒
穆鲁元〈懿州路明安人章宗时为沁南军节度副使河内民家有多美橙者岁𫉬厚利仇家〉
〈夜入残毁之主人捕得乃以劫财诬其人仇家引服赃不可得元摄州事究得其情 舒穆鲁元旧〉
〈作石抺元明安旧作猛安今并改正〉路铎〈冀州人泰和末为孟州防御使贞祐初城破投沁水〉
〈死〉︹元︺森彻赫〈萨穆珠台氏太祖时以本部兵就镇怀孟同僚王荣潜书异志欲杀森彻〉
〈赫伏甲系之置佛祠中森彻赫妻沙勒布尔闻之率众攻荣家夺出之森彻赫裹疮从二子驰旁郡〉
〈请兵讨荣杀之朝廷遣使以荣妻赀产赐森彻赫家且尽驱怀民万馀口郭外将戮之森彻赫力争〉
〈曰为恶者止荣一人耳其民何罪苟朝廷罪使者以不杀吾请以身当之使者还奏帝是其言民赖〉
〈不死森彻赫给荣妻孥劵放为民遂以其宅为官秋毫无所取 森彻赫旧作纯只海萨穆珠台〉
〈旧作散术台沙勒布尔旧作喜礼伯伦今并改正〉谭资荣〈怀来人中统元年为怀孟路总〉
〈管明年入觐赐金符四年易虎符居官时讼至立决教民力田务本〉谭澄〈怀来人世祖时擢怀〉
〈孟路总管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王倚〈宛平人至〉
〈元二十六年皇孙出镇怀孟帝为选老成练达旧臣䕶之乃以属倚陛辞帝目之良久谓侍臣曰倚〉
〈修洁人也左右皇孙得人矣及行营幕所在军政肃然〉尚野〈满城人至元末改怀孟河渠副〉
〈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明︺
廖钦〈吉水人洪武初为河内丞以忠信导民民有侵课逃匿者钦列姓名榜于市招之民素信〉
〈钦皆还未及期而课足后坐事谪戍以老病放还道经河内河内民竞持羊酒为寿且遗之缣钦固〉
〈辞不𫉬遁去〉沃墅〈萧山人洪武初知温县时民艰于食墅令垦辟荒芜树艺桑𬃷百姓歌曰〉
〈田野辟沃公力衣食足沃公育比代去民遮道留之〉王兴宗〈洪武中迁怀庆知府上计至京〉
〈帝方以事诘诸郡守至兴宗独曰是公勤不贪不须问〉方徴〈莆田人洪武中为怀庆知府志〉
〈节甚伟遇事敢直言居郡时因星变求言疏言风宪官以激浊扬清为职今不闻旌廉拔能专务罗〉
〈织人罪多征赃罚此大患也帝令具寔徴指河南佥事彭京以对〉王徳明〈清苑人嘉靖中〉
〈为怀庆知府岁饥缓徴贷赈民以不困居数年政化大洽嘉禾瑞麦异瓜生焉〉袁应泰〈凤翔〉
〈人万历进士为河内知县游枋口度地形命工凿山脊引沁水下泻成二十四堰溉河内济源武陟〉
〈孟温五县田数万顷名广济河河决朱旺役夫多死者应泰设席为庐饮食作止有度民欢然趋事〉
〈治行冠两河〉石维岳〈滦州人万历进士天启中知怀庆府于厅事后建告帝亭事无巨细〉
〈皆日自纪录焚而告之捐孟县荒粮三千衣食𥳑淡尝一冠三载一被数年〉王汉〈掖县人崇〉
〈祯进士为河内知县岁饥人相食汉绘饥民图𥸤阙请蠲筑城以佣饥民所活数万巨寇刘二将犯〉
〈济源汉出其不意擒以归又乘雪夜破妖僧智善夜半渡河破贼杨六郎李自成围开封汉驰金龙〉
〈口柳林燃火为疑兵遣死士入贼中声言援军大至贼惧围稍解汉有胆决而能虚巳受言在行间〉
〈与士卒同甘苦善用闲谍威名大著〉丁泰运〈泽州人崇祯进士除武陟知县调河内著廉直〉
〈声十七年贼将刘方亮自蒲坂渡河东窥怀庆巡按御史苏京托言塞太行道先遁去叛将陈永福〉
〈引贼至贼遂逼怀庆监司以下皆窜泰运独守南城力不能支被执贼拥见方亮使跪不屈烧铁锁〉
〈炙之亦不从乃遇害〉
︹本朝︺常鼎〈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元年以副将随总兵金玉和讨流寇时李自成党围济源攻孟〉
〈县蔓延及清化镇鼎随玉和援济源阵殁时怀庆镇标同日阵亡者守备则白忠顺余国栋陈应杰〉
〈石斗耀康虎千总则宋国俊赵国相李中王国臣杨虎刘奉相高友才把总则张进仁张光𥙿陈廷〉
〈机张景泰许养和党忠直廖得仁薛贵事 闻鼎銮仪卫指挥佥亊〉俞国才〈顺治〉
〈元年为怀庆镇参将值贼围孟县国才坚城守贼攻七昼夜不能下将引去会大雨城坏贼入国才〉
〈率兵巷战被𢦤事 闻荫銮仪卫百户〉 史 耀麟〈祥符举人顺治元年署清化镇同知〉
〈莅任甫两月执法严奸民憾之引贼入执耀麟怒骂不屈贼忿磔其尸妻高氏及婢仆同日殉事〉
〈 闻赐恤〉王曰俞〈阳城人顺治元年知孟县绥辑有方宼猝围城率士民固守七日守〉
〈将引兵夜遁曰俞死之事 闻赐恤时济源县典史李应选永康人亦朝服端坐骂贼死邑人〉
〈葬之东郊题曰死节典史之墓〉张可举〈奉天人顺治五年为捕盗通判驻武陟之安郭驿值〉
〈宼起伪称猎者入驿西郭门骑百馀披甲持刀仗焚劫入通判署可举力斗遇害事 闻赐恤〉
张瑃〈阳城人顺治中知原武县承残破之后劳来安集期年流亡归仓库实乃兴学教士弦诵〉
〈不绝邑滨大河力请闭渡口以除民累莅任四载以卓异去〉卜永升〈安东人顺治十四年〉
〈知修武县以廉感民民逃而归者百馀家堂刻左右箴以自警日用俭薄一如寒素谢绝商人馈遗〉
〈严禁额外浮盐人得按丁食盐照额销引官民免累至今利赖焉〉谢包京〈浙江人康熙元〉
〈年知阳武县抚辑流移遍给牛礼凡辟草莱百馀顷又请酌济驿站裁派河夫平盐价疏盐引民力〉
〈𫉬舒祀名宦〉沈光荣〈正白旗人康熙中知河内县葺学宫勤劝课凡徭役区处有方毫不〉
〈累民祀名宦〉夏锡贵〈山阴人雍正中判粮捕水利裁革水碓及办漕陋规采买军需均平〉
〈无扰佐郡十四年民思慕如父母焉〉沈荣昌〈浙江人乾隆中守怀庆以振兴文教为第一其〉
〈他兴利除弊肃吏安民诸务悉次第举行属沁水𭧂涨决古阳堤漂没庐舍荣昌即日开仓抚恤全〉
〈活无算所兴水利甚夥又尝辑府志未及刊去士民至今戴之〉
前总纂官〈臣〉张琴恭纂辑
提调官〈臣〉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臣〉邓遇辰恭 校
校对官〈臣〉章诒燕恭覆校
- 1027年 (提及)
- 1316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715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799年 (提及)
- 1813年 (提及)
- 467年 (提及)
- 484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1257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783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657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526年 (提及)
- 614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1112年 (提及)
- 487年 (提及)
- 1215年 (提及)
- 1272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453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451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16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1639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271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273年 (提及)
- 1710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350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275年 (提及)
- 1531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900年 (提及)
- 1126年 (提及)
- 546年 (提及)
- 576年 (提及)
- 1770年 (提及)
- 692年 (提及)
- 946年 (提及)
- 961年 (提及)
- 977年 (提及)
- 990年 (提及)
- 1011年 (提及)
- 1058年 (提及)
- 1437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819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416年 (提及)
- 1411年 (提及)
- 1556年 (提及)
- 1722年 (提及)
- 1818年 (提及)
- 723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603年 (提及)
- 608年 (提及)
- 1059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前291年 (提及)
- 673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56年 (提及)
- 615年 (提及)
- 前371年 (提及)
- 前288年 (提及)
- 前266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968年 (提及)
- 199年 (提及)
- 383年 (提及)
- 563年 (提及)
- 496年 (提及)
- 538年 (提及)
- 1258年 (提及)
- 1063年 (提及)
- 617年 (提及)
- 前25年 (提及)
- 578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59年 (提及)
- 前453年 (提及)
- 200年 (提及)
- 1230年 (提及)
- 238年 (提及)
- 308年 (提及)
- 495年 (提及)
- 575年 (提及)
- 274年 (提及)
- 534年 (提及)
- 755年 (提及)
- 759年 (提及)
- 1117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13年 (提及)
- 1793年 (提及)
- 1784年 (提及)
- 1532年 (提及)
- 1095年 (提及)
- 582年 (提及)
- 565年 (提及)
- 720年 (提及)
- 687年 (提及)
- 714年 (提及)
- 1522年 (提及)
- 685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95年 (提及)
- 111年 (提及)
- 994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