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百三十五至二百三十六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八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四十二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1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1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87.djvu/15

大清一统志

 汉中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七十里东西距八百十里南北距六百五十里东至兴安府石泉县界

  三百十里西至甘肃阶州界五百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南江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凤翔府宝鸡县

  界五百十里东南至兴安府紫阳县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寕府广元县界三百四十里东

  北至西安府盩厔县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甘肃秦州两当县界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

  千五百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汉书地理志楚地翼轸之分野也汉中楚

  

︹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为蜀地战国初秦

  楚之境后属秦置汉中郡史记秦恵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

  汉中郡华阳国志周赧王二年秦恵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初为汉国后仍为

  汉中郡属盖州后汉因之三国属蜀通典后汉末张鲁改汉中

  为汉寕魏武复曰汉中郡后蜀先主有其地以为重镇景元四年克蜀兼

  置梁州王隐晋书魏末克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治沔阳晋因之

  地理志泰始三年立粱州于汉中南郑宋书州郡志李氏据梁益江左于襄阳侨立梁州李氏灭复

  东晋隆安中又侨置秦州宋兼置南秦州梁天

  监三年入于魏曰梁州汉中郡大同初还属梁西

  魏废帝元年复克之隋开皇元年郡废大业三年

  州废改为汉川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梁州开元十

  三年改曰褒二十年复故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一年分置山南西道

  探访使理梁州天宝元年曰汉中郡乾元元年复曰梁州

  兴元元年升兴元府为山南西道治唐书方镇表至德元载

  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广德元年升为节度使治梁州寻降为观察使建中元年复升为节度使兴

  元元年节度使兼兴元尹五代属蜀文献通考王蜀改兴元府为天义军后复故

  曰兴元府为利州路治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次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

  绍兴十四年分为利州东路治舆地纪胜利州东西路乾道四

  年合为一淳熙二年复分三年复合五年复分绍熙五年复合庆元二年复分嘉定三年复合十一

  年复分寻复合元为兴元路属陜西行省明洪武三年

  为汉中府领州二县十四九年属陜西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升兴

  安州直隶陜西布政司割平利石泉洵阳紫阳汉阴白河六县属焉

 本朝因之隶陜西省乾隆三十八年设留坝厅嘉庆

  七年设定远厅今领州一县八厅二

  南郑县附郭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城固县界二十里西至褒城县界三

  十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南江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褒城县界二十里东南至保寕府通江县界一

  百二十里西南至保寕府巴州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城固县界四十里西北至褒城县界二十里

  本秦南郑邑汉置县为汉中郡治后汉至南北朝因之隋为汉川郡治唐为兴元府治宋因之元为

  兴元路治明为汉中府治 本朝因之褒城县在府西北四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

  距三百四十里东至南郑县界二十五里西至沔县界三十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南江县界二百里

  北至留坝厅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南郑县界二十里西南至寕羌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城固

  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沔县界七十里古褒国秦置褒县属汉中郡汉置褒中县后汉因之晋义熙中

   改曰苞中刘宋省后魏永平四年复置褒中县兼置褒中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褒内仁寿元年

   又改褒城属汉川郡义寕二年又改褒中唐贞观三年复曰褒城兴元元年属兴元府宋因之元属

   兴元路明属汉中府 本朝因之城固县在府东少北七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二

   百二十里东至洋县界十里西至南郑县界五十里南至西乡县界七十里北至留坝厅界一百五

   十里东南至西乡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南郑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洋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南郑

   县界五十里秦置成固县属汉中郡两汉及晋因之刘宋曰城固齐及后魏因之隋属汉川郡唐武

   德二年改曰唐固贞观二年复故兴元元年属兴元府宋因之元属兴元路眀属汉中府 本朝因

   洋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兴安府石泉县界一

   百六十里西至城固县界四十里南至西乡县界六十里北至西安府盩厔县界一百里东南至西

   乡县界九十里西南至西乡县界七十里东北至盩厔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城固县界八十里

  秦汉城固县地晋置兴道县属汉中郡刘宋废后延昌三年里兴势县属晋昌郡西魏分置傥城

  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汉川郡唐初属洋州贞观二十三年改曰兴道天宝十五载移洋川郡来治

  乾元初复改郡曰洋州属山南西道五代时孟蜀改曰源州宋复曰洋州属利州东路元至元二年

  以州治兴道县省入属兴元路明初降州为县属汉中府 本朝因之西乡县在府东南

  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东至兴安府石泉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城

  固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定远厅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洋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定远厅界一百

  七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寕府通江县界三百三十里东北至寕陜厅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洋县界

  六十里秦汉成固县地三国汉置南乡县晋改曰西乡属汉中郡宋齐因之后魏改置丰寕县西魏

  兼置洋州及洋川郡隋开皇中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复曰西乡属汉川郡唐武徳元年复于县置洋

  天宝元年曰洋川郡十五载徙郡治兴道以西乡属焉宋亦属洋州元属兴元路明属汉中府

   本朝因之凤县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东至凤翔府

   宝鸡县界一百十里西至甘肃秦州两当县界六十里南至留坝厅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两当县

   界八十里东南至留坝厅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沔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宝鸡县界一百十里

   西北至两当县界七十里秦置故道县属陇西郡汉属武都郡后汉及晋因之永嘉后没于氐羌后

   太和元年改置凉泉县兼置固道郡寻改县曰梁泉孝昌中又置南歧州西魏废帝三年改州曰

   凤州郡曰归真隋开皇初郡废大业三年改州为河池郡唐武德元年复为凤州天宝元年曰河池

   乾元元年仍曰凤州属山南西道五代初属岐后属蜀宋仍曰凤州属秦凤路元至元五年以州

   治梁泉县省入属兴元路明初降州为县属汉中府 本朝因之寕羌州在府西南二百

   八十里东西距三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东至沔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四川龙安府平

   武县界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四川保寕府广元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沔县界一百十里东南至保

  寕府南江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广元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沔县界一百五里西北至甘肃阶

  州文县界一百二十里秦蜀郡葭萌县地汉属广汉郡晋为梓潼郡晋夀县地隋为义成郡绵谷县

  地唐武德四年分置三泉县兼置南安州八年州废县属梁州天宝元年改属汉中郡兴元元年

  兴元府宋干徳三年以县直隶京师至道二年为大安军三年军废县仍属京师绍兴三年复置

  大安军属利州路元初为大安州至元二十年州为大安县属沔州又省三泉县入之明洪武二

  十九年省大安入沔县改置寕羌䘙成化二十二年升为寕羌州属汉中府 本朝因之沔县

  在府西一百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东至褒城县界六十里西至略阳县界四十

  里南至寕羌州界七十里北至凤县界一百里东南至褒城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寕羌州界七十里

  东北至褒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略阳县界六十里秦蜀郡地汉置沔阳县属汉中郡后汉晋及宋

  齐皆因之后魏析置嶓冢县并属华阳郡隋初省沔阳县大业初改嶓冡曰西县属汉川郡唐武徳

   三年于县置褒州八年州废县属梁州兴元元年属兴元府宋乾德中以县直隶京师后属兴元府

   至道二年改属大安军三年还属兴元府元初属沔州至元二十年省西县入略阳改置铎水县移

   沔州来治后又省铎水县入州明初降州为县属汉中府成化二十二年改属寕羌州 本朝仍属

   汉中略阳县在府西北二百九十里东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东至沔县

   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甘肃阶州界一百十里南至寕羌州界八十里北至甘肃秦州徽县界一百三

   十里东南至寕羌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阶州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沔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阶

   州成县界一百九十里秦蜀郡地汉置沮县属武都郡后汉及晋因之永嘉后没于氐羌宋昇明元

   年杨氏自号为武兴国后魏正始三年置武兴镇寻改置东益州及武兴郡武兴县正光后复没于

   氐梁大同初复曰东益州寻置武兴国西魏大统十一年复曰东益州废帝二年改州曰兴州郡曰

   顺政县曰汉曲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更县名曰顺政大业三年州废复置顺政郡唐武徳元年

   复为兴州天宝元年复曰顺政郡乾元元年仍曰兴州属山南西道五代属蜀宋仍曰兴州属利州

   绍兴十四年分置利州西路治此开禧三年州曰沔州县曰略阳嘉定三年仍属利州路元至

   元十四年改属广元路二十年移沔州治铎水县以略阳县属焉明初属汉中府成化二十二年

   属寕羌州 本朝仍属汉中府定远厅在府东南四百八十里东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

   二百一十五里东至兴安府紫阳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四川保寕府通江县界二百四十里南至

   四川太平厅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西乡县界七十五里东南至紫阳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通江

   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西乡县界八十五里西北至西乡县界一百里秦汉成固县地唐洋州地

   明西乡县地 本朝嘉庆七年西乡县设定远厅同知属汉中府留坝厅在府西北一百

   九十里东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西安府盩厔县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凤县界

   一百里南至褒城县界五十里北至凤县界一百里东南至城固县界一百里西南至略阳县界一

  百九十里东北至凤县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鳯县界一百三十五里秦汉故道县地唐凤州地明

  凤县地初置留坝巡司后废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分凤县地设抚民通判四十年改设留坝厅同

  嘉庆十三年移驻太平岭属汉中府

 ︹形势︺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阴平北接秦川

  华阳国志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唐欧阳詹栈道

  氐羌接轸为威御之镇寰宇秦蜀出入之冲

  前瞰三秦后蔽巴镇宋孙道夫奏议

 ︹风俗︺其民质直好义士风朴厚有先民之遗华阳国志

  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畋渔好祀鬼神

  尢多忌讳隋书地理志俗多醇谨不尚浮华寰宇君子

  精敏小人勇悍元一统志

 ︹城池︺汉中府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十丈宋嘉定十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康熙

  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修嘉庆十九年重修 南郑县附郭褒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

  四池深七尺明宏治十二年土筑正德四年砖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乾隆十二年重修

  固县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池广二丈明正德七年因宋旧址改建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

  乾隆十四年重修洋县城周七里有奇门五池广三丈宋熙寕中土筑崇祯中甃石 本

  顺治九年康熙二十七年隆三十一年嘉庆十四年屡修西乡县城周六里有奇门

  四元末土筑明正德中增筑东关新城嘉靖初甃砖池广三丈 本朝顺治七年康熙五十五年

  乾隆十三年嘉庆二十四年屡修凤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元至正二十八年土筑明嘉

  靖中甃砖 本朝顺治十一年乾隆三十年五十六年屡修寕羌州城周四里有奇门

  四因河为池眀洪武二十九年成化二十三年增建 本朝雍正八年乾隆二十四年修嘉庆

  八年重修沔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池深一丈明洪武四年土筑万历元年甃砖 本朝顺

  治十二年康熙三年乾隆三十年修嘉庆二十一年重修略阳县城周五里门四明正德

  六年土筑八年甃砖 本朝顺治十一年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三十一年嘉庆二十三年重修

  定远厅城周二里门四池深一丈嘉庆九年建二十四年修留坝厅城

  里有奇门二嘉庆十二年建

 ︹学校︺汉中府学在府治西南旧在县城外东南一里宋庆历中建元至元六年移建今所

  眀时屡修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南郑县学在府学西旧在县治

  东南眀洪武八年成化九年移建今所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褒 城

  县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县西宋崇寕中建明洪武中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修嘉庆

   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城固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寕二年建元眀时屡修 本

   康熙二十三年修四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洋县学在县治西北隅旧在城东

   嘉靖九年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三年修二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西乡县学

   在县治东旧在东关外元延祐二年建明正统十四年移建今所 本朝顺治五年康熙二十三年

   五十六年屡修入学额数八名原额十二名嘉庆二十四年裁拨定远厅四名凤县学

   治东眀洪武四年建 本朝乾隆四十四年嘉庆十年屡修入学额数八名寕羌州学

   在州治西北羊鹿坪明正统四年建于旧卫治西北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迁于城东南雍正二年

   改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二名沔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四年 本朝顺治十年康熙二

   十四年乾隆四十三年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略阳县学在县治北旧在县治西丗隅宋

   庆历中建元至正十年移建今所明正徳十五年重建 本朝康熙中修嘉庆十五年重修入学额

  数八定远厅学在东关外生童旧附西乡县考试嘉庆二十四年建学入学额数四

  留坝厅学未设生童附凤县考试汉南书院在府城内干隆三十年建

  乐城书院在城固县干隆三十年建定淳书院在洋县乾隆二十五年建

  盈书院在西乡县治西康熙五十四年建乾隆四十九年凤翼书院在凤县干

  隆四十九年建振文书院在寕羌州治西嘉庆十五年班城书院在定远厅

  治东嘉庆十七年建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万八千六百五十六今滋生民户共男妇一百五十四万一千六百三十四名

  

 ︹田赋︺民地七千五百六顷二十九亩二分三釐额徴地丁银六万六千六百八两三钱九分粮一十

  石五斗六升一合九勺 屯地三千六百二十三顷四十五亩六分八釐额徴地丁银一万九千二

  百三十八两三钱六分七釐

 ︹山川︺幞头山在南郑县舆地纪胜在县东南一百里以形似名梁州山在南郑县

  东南亦名梁山寰宇记尔雅云梁山晋望也又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州因山名舆地纪胜

  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其西与孤云两角诸山相接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旷或云古梁

  州治峩公山在南郑县南六十里宋元嘉十年难当焚掠汉中南汉中太守萧承之

  自下桃进据峩公山击贼败之其后梁土民思承之功于峩公山立庙祭祀大巴山

  郑县南接定远廰界亦名巴岭山水经注廉水出巴岭山元和志巴岭在南郑县南一百九十里旁

  临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旧志在县南一百九十里西乡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廷亘数百

  里冬夏积雪中包孤云两角米仓诸山南接四川巴州界又小巴山在定远厅西北一百六十里旧

  志在西乡县西南二十五里米仓山在南郑县南一名玉女山唐书地理志南郑有玉女

   山寰宇记仙台山一名玉女山在南郑县南一百九十里上有古城三门不可登山下时闻钟磬之

   声道家开山经云仙人玉女所居之地舆地纪胜仙台山一名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连有韩信庙及

   截贤岭云萧何追韩信至此府志米仓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续志在县南一百九十里 按舆

   地纪胜大安军有韩溪水俗传萧何追韩信至此故名韩溪即寒水今在寕羌州西南距米仓绝远

   此必流传之讹附辨于此鹤腾山在南郑县西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相传有仙人于此乘

   鹤腾去因名府志鹤腾岩在褒城南五十五里左右三岩相接状如画屏岩半有石洞三深𮟏叵测

   鹤腾泉下注此岩如瀑布焉玉京山在南郑县西南四十馀里一峯突出青锉山

   在南郑县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山多杉桧顶有一石如锉因名府志在褒城县南九十里

   牛山在南郑县西南魏书地形志华阳有黄牛山寰宇记山在南郑县西南五十里有石黄色

   远望如牛下有黄牛川十道记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爱之府志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续志在县

   西南五十里笼盖山在南郑县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在县西南八十里其南与巴山相

   接府志老渚河源岀此汉山在南郑县西南一名旱山诗瞻彼旱麓毛传旱山名汉书地理

   志南郑县旱山池水所出水经注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时祈诪焉寰宇

   记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旁有石牛十二头盖秦恵王所造以镇蜀者名天池山舆地纪胜汉山在南

   郑县西南二十里四峯八面南接巴山上有池水即天池也 按通志及续汉中府志均云旱山即

   汉山而旧志及续志均分为二据汉书地理志旱山池水所出而雍大记池水出汉山疑本一山而

   后人以汉旱音近遂分而为二也谨附记宝顶山在南郑县西南舆地纪胜在县西南七十

   里与青锉山相接上生芝草府志谓之宝鼎山金华山在南郑县西南舆地纪胜在县西南

   七十里与巴山相接其上峭峯特起左右环绕旁有数泉合为一池府志在褒城县南九十里山有

   三峯一名三教山山半有洞有泉流经洞前直下漑田又南五里为双乳山两山并峙孤

  山在南郑县西南舆地纪胜在廉水县东南一百七十里相连者曰两角山山顶高峻有两峯古

  语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府志孤云山在褒城县南一百二十里亦名两角山通巴州其路险峻三

  日而达于山顶绝高处谓之孤龙冈山在南郑县西华阳国志龙冈北临汉水南带廉

  津隋书地理志南郑有龙冈山舆地纪胜山在县西十里相传梁天监中有龙斗于此中梁

  山在南郑县西唐书地理志南郑有中梁山舆地纪胜山在县北十三里汉中纪云以其镇梁州

  之中故名府志在县西十五里褒城县南三十五里南麓有玉女洞谿水自山峡下泻悬如瀑布又

  数步有水涌出为玉女泉合谿水灌田县志从山南入褒城有三道东曰猴子岭中曰土地垭西曰

  石梯口石路崎岖迤西孤峯特立者曰孤山又西峙立两河口者为小孤听山在南郑县

  西北水经注婿水北发听山舆地纪胜山在南郑县西北二十七里西抵婿水小谿府志听山在城

  固县西九十里宝山在南郑县北舆地纪胜在县北十馀里旧传山中得宝珠因名天台

  山在南郑县北舆地纪胜在县北四十馀里山顶平坦如台府治坐其冈脉山谷石皆坚润有金

  星可作砚俗号石碑谷谷中泉流可漑田上有楞伽谷又有佛子潭飞泉流注数百尺下为深渊

  王子山在南郑县北接褒城县界距天台山二里峯蛮拔削如列画屏相近有七峯山七峯

  天池山有五一在褒城县南四十五里上有穴曰风洞春夏多风秋冬白气上腾亦名

  气眼府志县北五十里亦有此顶有池不涸一在城固县南三十里顶有池水曰天河四时不涸岁

  旱祈雨辄应一在西乡县西南六十五里上有池一在寕羌州东南四十里层峦叠嶂迥出群峯上

  有池寒气逼人近视则雷电立至一在略阳县北上有池方二亩四时不涸立石山

  城县南八十里舆地纪胜东接青锉西连金华府志山顶有大石壁立因名玉映山

  城县南一百二十里明嘉靖中始开有石窦曰麒麟洞祈雨辄应女郎山在褒城县西南

  水经注汉水南有女郎山上有女郎冢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

   女郎庙及𢭏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隋书地理志褒城有女郎山舆地纪

   胜俗呼姑子山县志有双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两山横列峯峦峻丽相似又十里为马鞍山山麓有

   泉东流入廉水华山在褒城县西南一百十里根盘百里许有洞高大深邃内有湫水相近曰

   宝顶山皆能兴云布雨又南二十里为仙台山牛头山在褒城县西唐书地理志褒城县有

   牛头山寰宇记山形如牛头高百仭云覆如笠即雨故彼人亦号为戴笠山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

   下有灵液泉箕山在褒城县西北后汉建武四年公孙述将程焉出屯陈仓冯异迎击破之

   焉退走汉川异追战于箕谷三国汉建兴六年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

   箕谷舆地纪胜箕山在县北十五里上有池四时不涸俗号秦王猎池山内有穴号丙穴有谷号道

   人谷即郑子真隐处云雾山在褒城县西北七十里绝顶有崖高百丈横数十步县境诸山

   此为最高有水痕如龙黒白各四有泉流于其下其北界东西横截者为横当山接留坝厅界

  梦山在褒城县西北俗名观山最高处有云台观观东一里曰飞仙崖石峯壁立高三百五十

  五丈崖下曰白龙洞深数步下有石池水自上滴入不溢不涸又西三里有青龙洞深丈馀亦有石

  池三水亦自上滴入从洞流出后有圣水洞石井深丈馀水从底峡中出连城山在褒城县

  北二里下临褒水有十二峯连接如城垒皆平旷可居土人谓之十二连城峯各有池下有黒沟泉

  东麓有龙潭鸡翁山在褒城县北入谷十五里即连城后山延据龙江突起高峯状类鸡

  冠因名稽神录唐温造为兴元节度赴任将近汉中大雨平地水尺许不可进乃祷鸡翁山神疾风

  驱云即时晴霁文宗闻其事封山神为侯七盘山在褒城县北唐元微之诗迤逦七盘路坡

  陀数丈城县志在县北十里鸡头关下自北南上盘回七转由此入连云栈最为险峻下有穴如斗

  大曰鱼洞衙岭山在褒城县北汉书地理志褒斜水岀衙岭山寰宇记山在县西北九十八

  里府志有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马道驿西又凤凰山在马道驿东北山连两翼形如飞凤又名大

   白山又石笋山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马道迤西下有凤潭同鼎山在褒城县东北十五里西

   瞰黑龙江东连汉王山三峯鼎峙故名崖半有飞虎洞迤南与钓鱼台对者曰鐡屏崖山后峯峦起

   伏亘三十馀里少年山在城固县西南四十里西枕沙河路通西乡及四川保寕府通江县

   俗传彭祖祈年于此因名上有彭祖庙石筹山在城固县西四十里府志在县西北十里

   斗山在城固县西北寰宇记在县南五里周地图记云斗山上下有石穴道家开山经云斗山

   凡五穴通昆仑陇山武当青城长安府志斗山在县西北二十里脉自三嵎山迤逦而南回转东向

   从起一峯与三嵎山对峙形似斗杓因名山后有三石洞婿水自北来绕山东出五门堰在焉山上

   有砦明初下汉中傅友德袭木槽关攻斗山砦即此浮游山在城固县西北三十里东西两

   山并峙亦曰伏牛山三嵎山在城固县西北寰宇记三嵎谷在县西十九里周地图记云三

   嵎山上有三峯如覆鼎足舆地纪胜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耸万仭中多灵药通关山

  固县北水经注婿水迳通关势南山高百馀丈上有邱如城方五里濬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

  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元和志通关山在县东北九里府志在县北三十里

  山在城固县北三十五里峯顶有烽堠遗址西南三里有赤土坡其土色赭周围十五里亦名赤

  桃林山在城固县北四十里九真山在城固县北舆地纪胜在县北五十里道

  家谓太白山南六百里与三嵎山相接有大峯上有九真玉井马盘山在城固县北一百里

  巍然高耸形如卧马陂陀萦纡二十馀里内有清溪三道白云山在城固县东北三十里多

  产药物俗传张良辟榖于此龙亭山在洋县东后魏置龙亭县于此舆地纪胜有赤坂在

  洋州东二十里龙亭山土色甚赭蜀汉建兴八年魏曹真张郃司马懿侵汉武侯次于城固赤坂以

  待之即此府志在县东二十五里蒿平山在洋县东六十五里山腹有灵湫祷雨多应

  鸡子山在洋县南五里亦名祈子山下瞰汉江东枕大沙河峯峦兀然耸峙荞麦山

  在洋县南四十里明景泰中有妖僧定山据此作乱酆都山在洋县西北二十五里山脉远

  通秦岭为县重镇上有池二深各六七尺其一冬夏不涸石柱山在洋县西北一百里山顶

  有石如柱又有石盘中常注水牛首山在洋县北五里舆地纪胜又有弥陀山念佛岩明统

  志岩下有潭面如碧镜府志念佛岩在县北十五里白崖山在洋县北舆地纪胜在兴道县

  北六十里益水沙溪中山有白石崖因名府志在县西北六十里又白崖山在沔县舆地纪胜在西

  县北山岀灵药隐者多居焉元统志山上有雷公霹𩆝石䂳山在洋县北六十里明统志

  山最高顶石如䂳府志山有九十四峯寒泉山在洋县北水经注阳都坂西有寒泉岭九

  域志汉中记云仙人李八百居此山崖间有泉涌出故名府志山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华阳

  山在洋县北一百四十里旧置华阳县以此兴势山在洋县北后汉建安二十四年先主

  与魏将夏侯渊张郃相拒于兴势作营后主延熙七年魏将曹爽侵汉中镇将王平遣刘敏据兴势

   拒之魏书地形志龙亭县有镇势山即兴势山也亦谓之兴势坂水经注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

   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元和志山在兴道县北二十里寰宇记在县西

   北四十三里今郡城所枕形如一盆外险而内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方及四门县因有兴势之名

   女冠山在洋县北舆地纪胜在真符县北一百七十里上有石壁卓然莹净石内有女仙之

   状旧志潜水出此太白山在洋县东北即终南山也唐书地理志真符县有太白山舆地

   纪胜山去真符县四百五十里面隶凤翔背属真符唐天宝中得玉册于此明统志山在洋县东北

   五百里关中谓之南山汉中谓之北山大龙山在洋县东北舆地纪胜在兴道县东北三

   十八里相接者为小龙山下有大小二龙谿鐡城山在西乡县东三十里一曰铁绳山相

   近有金牛山亦名牛岭山午子山在西乡县东南二十里一名母子山三峯削立二水环流

   山岭有洞四五深不可测风出入有声谓之风洞亦谓之午子洞又圣水峡在山之东峡中有泉自

   石穴涌出一日三潮谓之龙泉又飞龙山在午子山左冠朱山在午子山右一名华表山峯峦峭峻

   盐水山在西乡县东南接兴安府紫阳县界云亭山在西乡县南八里唐书地理志

   西乡县有云亭山舆地纪胜图经云山连巴岭五百里崖谷险峻因山兴云其状如亭故名

   军山在西乡县南十五里一名皂均山上有擂鼔台相传宋吴玠驻兵处席帽山西

   乡县南舆地纪胜在县南平定乡去县一百五十里有石龙洞深五百馀丈府志在县南平乡口

   鹰山在西乡县西南四十里龙溪发源于此朱砂山在西乡县西南八十里上有飞

   楼山在西乡县西五十里山形如楼神山在西乡县西七十里又石人山在县西一

   百里上有石如人文昌山在西乡县北十五里又北十五里有望江山香积山

   在西乡县东北舆地纪胜在真符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饶风关南凤凰山在凤县东三里

   上有凤岭一曰𬸚𬸦山又太白山在县东六十里有灵湫三松山在凤县南今名红石山元

   和志在梁泉县南五里寰宇记一名长松山山有三峯并有长松因名县志又有堡子山在县南三

   里上有堡南歧山在凤县南十里岭有竹云洞洞有湫池武都山在凤县南六十

   里上有谷出雄黄欣云山在凤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君子山今名仓平山山半有灵恵洞

   又县西四十里有马岭山红崖山在凤县西北寰宇记燋崖山在黄花故县西北四十五里

   旧志今名红崖山接甘肃秦州两当县界下为红崖河豆积山在凤县北方舆胜览山在

   梁泉县北一里冲妙先生之别隐淳熙中宪使李大正大书遁迹山三字镌于山麓府志山在凤县

   北一里一名龙脑山上有消灾岩下临嘉陵江有张果老洞九峯山在鳯县东北五里有

   九峯攒聚故名御爱山在凤县东北三十里方舆胜览在县松陵堡之侧唐韦庄入蜀记云

   大散岭之北僖宗巡幸历山下爱玩不能去因名月山在寕羌州东一里众山环拱一山其

   形如龙头山在寕羌州东南二十里山巅耸岝状如龙首旧名马面山明宏治中改今

   冠山在寕羌州南门外形如纱帽俗名纱帽山烽燧山在寕羌州南五里昔人置

   烽燧于其上又有烽燧山在沔县治西龙洞山在寕羌州西南四十里上有寒泉红鱼时

   跃烟霞断续传有神驱龙于此冢在寕羌州北禹贡梁州岷嶓既艺又导嶓冢至于荆

   山水经注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

   分水岭魏书地形志华阳郡嶓冢县有嶓冢山汉水出焉元和志嶓冢山在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府

   志在今州北九十里 按禹贡嶓冢本梁州山汉志陇西郡西县有嶓冢山水经则在氐道县考汉

   之西县在今巩昌府秦州界而氐道不知所在要之皆雍州域非梁州域至后魏地形志始云嶓冢

   县有嶓冢山盖县本汉沔阳县地隋为西县唐为金牛县宋为三泉县元为大安县隋志通典元和

   志寰宇记元统志诸书并云山在此地斯真禹贡冢导漾东流为汉处而嶓冢之在陇西者自为

   西汉水所出之山与汉沔绝无交涉梁州山当还之梁州地形志所言为得其实玉簪山

  在寕羌州北舆地纪胜山有要岭亭为一郡登览之要其后最高处曰鸡冠山今呼为山砦

  丁山在寕羌州东北四十里其峡曰五丁峡亦曰金牛峡俗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蜀王令遣

  五丁开导引牛处峡口悬崖万仭水自峡中喷薄而出下合漾水为蜀道之最险者峡南两崖峙立

  悬崖两大石东崖为石鼔西崖为石钟明宏治中知州张简尝修凿之龙泉山在寕羌州

  东北舆地纪胜在大安军十馀里温水谿出此半山有泉水涌地中漩沙而出定军山

  县东南蜀志建安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水稍前于定军山势作营夏侯渊将兵来争

  先主命黄忠乘高攻之斩渊遂有汉中华阳国志定军山北临沔水水经注沔阳故城南对定军山

  元和志山在西县东南十里府志在沔县东南十里两峯对峙山上平坂可驻万军卓笔山

  在沔县东南三十五里舆地纪胜在县西南二十里泥潭谷中一峯削岀有如卓笔龙门山

  在沔县西南六十里大安军志龙门山东南去军城十里潭毒山在沔县西南八十五里宋

  绍兴二年刘子羽守此又西南十里有普明山大安水出焉白马山在沔县西水经注浕

  水迳张鲁治东水西有山庾仲雍谓之白马塞寰宇记西县有白马山张衡家传云衡于浕口升仙

  时乘白马后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马往来因名舆地纪胜在西县西五里卧龙山

  县北一里连百丈坡上有莲花池池上有卧龙亭相传诸葛武侯读书处鐡山在沔县北汉书

  地理志沔阳有鐡官舆地纪胜铁山在西县北五里多铁矿隆兴间姚仲置砦于此以御金兵

  山在沔县北舆地纪胜在西县东北黄沙谷口中有洞穴武兴山在沔县东北十五里

  东临旧州河西接百丈坡元褒州城在此又武兴山在略阳县北元和志在顺政县北百里山多漆

  及黄蘖寰宇记其山峯峦秀出竹柏参差特为蔚茂方舆胜览山在沔州西一里古兴州城治此盖

  别一山也云𪷟山在沔县东北十五里山高耸常有云气𪷟其上又灌子山在县东北三十

  里山下有水流灌田亩鹰嘴山在略阳县东二十七里中有一峯如鹰嘴白熊山

  在略阳县东元统志在略阳县北八十里昔有白熊出此浮图山在略阳县东南舆地纪胜

  在县东南三里卓然独秀状若浮图玉女山在略阳县东南三十里山峯特立云雾掩映山

  半有白石修洁如人形大丙山在略阳县东南与沔县接界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注丙

  穴在汉中沔阳县有鱼穴二所尝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寰宇记大景小景二山景字本为丙唐讳

  改并在顺政县东南七十里其山峻崖南北相对高百馀丈山衣石发被于崖阴北有穴方圆二丈

  馀其穴有水潜流土人相传为丙穴沮水经穴门过或谓之大丙水每春三月上旬有鱼从穴出跃

  相传名为嘉鱼府志大丙小丙二山在沔县西北八十里巾子山在略阳县南寰宇记去县

  三里山半有洞名朱砂洞方舆胜览凤凰山一名巾子山去州一里如凤之翔元统志一名三峯山

  在县南一里首冠群山高耸万仭寒山在略阳县南元统志在县南一百里四时常有积雪

  龙山在略阳县西方舆胜览在县西五里山形天峤下有泉水湾环状如盘龙元统志谓之盘

  龙山府志有三公山在县西五里厨山在略阳县西元和志𢊍山在鸣水县南三里崇峻幽

  深多产木蜜明统志有厨谷山在略阳县南三百里崖穴常兴云雾如厨爨之状保福山

  在略阳县西北一百十里白水江北落丛山在略阳县西北元和志在鸣水县西北十里岀

  宝子山在略阳县西北元统志在长举废县西半里隔嘉陵江相传其山产金宝又有

  万仭山在长举废县后苍崖架日危峯矗云上有白起砦下枕嘉陵江有关石鉴山

  阳县西北元统志在长举废县东五十馀里岩崖当中一石片方广尺馀光明可鉴又思宜山在长

  举废县东八十里高秀出群山中产水银朱砂兼产绒麝杂药师子山在略阳县北寰宇记

  在顺政县北五步元统志在略阳县北五里山形屈曲盘伏状若狻貎府志有冉家山在县北三里

  山形起伏群峯环拱相传冉闵生此其山中断亦名斩㫁山八渡山在略阳县北十五里

  四面险阻上下四十里路分三歧山谿交错林木茂盛堡子山在略阳县东北二里宋时

   吴曦屯兵其上故名与斩㫁山相连星子山在定远厅东南八十里洋水源出此白庙

   山在定远厅东南寰宇记西乡县有白庙山山有老子庙归仁山在定远厅南一百里

   游仙山在定远厅西南旧志在西乡县西南二百五十里金竹山在定远厅

   西七十里富子山在定远厅西北一百里一名父子山四州山在留坝厅南四十五

   里入斜谷一百三十里与武关驿对山高耸登其顶望见古褒沔洋凤四州因名紫柏山

   在留坝廰西北五十里寰宇记紫柏坂在梁泉县东八十七里周地图记云其山两头状如龙形一

   名龙如山树多紫柏方舆胜览山去梁泉县七十里中有七十二洞府志洞在山巅石壁峻险人不

   玉皇山在留坝厅北一百一十里山极高寒不生禽鸟绝顶有大石覆如殿宇内有玉

   皇古玉泉岭在南郑县舆地纪胜在县西南三十里下有玉泉旧名薤谷冈白云

   岭在南郑县舆地纪胜在县北十里相传岭上有白云屯聚因名骆驼岭在洋县北舆地

   纪胜在兴道县东北三十里府志在县北六十七里饶风岭在西乡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汉

   江北岸与兴安府石泉县接界有关详见石泉天台岭在寕羌州东四十里形势高耸顶平

   如台亦名天台山下有鐡锁桥鹁鸠岭在沔县东舆地纪胜在西县东北黄沙谷口

   土岭在沔县西南与寕羌州接界飞仙岭在略阳县东南方舆胜览在沔县东三十

   里相传徐佐卿化鹤升仙之地上有阁道百馀间即入蜀大路元统志此路旧由西县过经由沮水

   太平兴国五年移改于是岭府志岭在县东南四十里又分水岭在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流分

   东西因名又走马岭在县西三十里下有梅泉拴马岭在定远厅北六十里上下盘曲十馀

   里相传张桓侯拴马于此柴关岭在留坝厅北五十里形势峻险设关于下壶子台

   峯在寕羌州西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自韩谿西四十馀里水岀岩下成潭潭口湍流成溪下流

   五里平地突出一峯犹浮图状上干云霄谓之壶子台大唐峯在略阳县东南唐光启元

  年邠寕叛将王行瑜攻兴州诏遣都将李鋋败之于大唐峯藏剑岩在褒城县东南二十

  五里舆地纪胜在县东南二十里俗传汉高祖藏剑于此滴水岩在寕羌州北舆地纪胜在

  大安军西七十里两山峭拔其中一峯有飞泉千丈下泻山垠激石成五花府志在州北三十里

  药水岩在略阳县南方舆胜览岩去沔州城七里南有二石洞洞门有泉能疗疾元统志一

  名灵岩两洞之间有一泉西流入嘉陵江谓之药水上山约五里又有一洞谓之石乳洞容二十人

  前有一泉不竭府志岩在县南七里嘉陵江上𤫊岩寺其右有罗汉洞宽广四十丈后有𮟏穴深不

  可测中有石柱又有药水洞在县北一百二十里白水江上山峯之下赤崖在褒城县西北

  褒斜阁道所经亦曰赤岸蜀汉置赤岸库于此以储军资赵云别传云有军资馀绢请悉入赤岸府

  库是红崖在西乡县东十里茂林修竹高阁临流为邑之胜又红崖在定远厅西广四十

  里俗传明建文帝遁迹于此因名建文崖旧志在县西南三百里穿石崖在西乡县南七

   十里绝壁千仭上有水(⿱𥫗廉)-- 帘圣水崖在寕羌州南三十里岸畔悬石如龙石滴水甘洌人仰而

   白崖在寕羌州东北九十里舆地纪胜白崖在大安军东北八十里半山有洞中有小池

   方五尺许山趾有泉即洞中水复行至北每岁惊蛰后鱼自泉出者无数又南白崖在军东八十里

   宽厂可容千人九子崖在军东九十里崖有洞相传有九人修道于此石门在褒城县西北

   蜀都赋阻以石门水经注褒水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

   有馀刻石言汉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所开建和二年汉大中大夫同郡王升琢石颂德以

   为即石牛道蜀王时五丁所开厥因而广之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后魏王远石门铭序正始元

   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岨盘纡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刺史羊公表

   求自回万以东开创道路至永平二年毕工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沿溪栈壑砰险梁危自回万至

   谷口三百馀里连辀骈辔莫不夷通县志石门在县北鸡头关下此门通可避七盘之险南三十步

   为手爬汉崖南五十步为一点油石白沔峡在西乡县东五十里一名白面峡汉水所经

   鸠谷在南郑县南舆地纪胜在县南二十里谷中有栖真洞武乡谷在南郑县东北

   寰宇记在县东北三十一里即诸葛孔明受封之地黄鹿谷在褒城县东寰宇记在县东二

   十里以山多鹿因名舆地纪胜一名鹿堂谷在县北三十里褒谷在褒城县北梁州记万石

   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五十里水经注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谷之南

   口也括地志褒谷在褒城县北十里旧志在县东北十里自此入连云栈西北一百五十里入凤县

   筼筜谷在洋县西北五里其谷多竹宋文同筑亭其中名曰披锦苏轼有诗傥谷

   在洋县北即骆谷南口唐书地理志兴道有骆谷路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元和志傥谷一名骆

   谷在兴道县北三十里舆地纪胜骆谷在真符县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明统志在洋县北三十

   黄金谷在洋县东北水经注汉水又东迳大小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元

   和志黄金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其谷水陆艰险语曰山水艰阻黄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骆谷伐蜀

   蜀将王平拒之于兴势张旗帜至黄金谷谓此山也府志黄金谷在县东八十里汉水迳其中亦谓

   之黄金峡滩石迅恶舟楫难通子午谷在洋县东北元和志黄金县有驿即子午道也旧道

   在今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縁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干路更名子午

   道即此路也府志子午谷有二一在洋县东一百六十里此汉魏旧道也梁别开干路在县东三十

   里龙麻谷在凤县东一百里山形险恶父子谷在凤县北寰宇记父子崖在梁

   泉县东北二十里有大小石若相怀抱因名府志父子谷在县北二里亦名猴石谷角弩谷

   在略阳县西宋元嘉十一年承之破杨难当追至角弩即此兴赵原在凤县东北方舆胜

   绍兴十二年与金分划乃割秦商之半又弃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于关内则兴赵原为

   控扼之所青野原在略阳县北宋绍兴三年金人扼大散关游骑攻黄午堡吴璘自河池驰

  至驻青野原分兵赴援端平二年𫎇古破沔州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自蜀口进屯青野原即此

  都坂在洋县东北水经注汉水又南迳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

  中记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峯谓已逾嵩岱复瞻前岭又

  倍过之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百丈坡在沔县东北二十里地由凤县桑坪

  铺而入至此而出路长二百里为古陈仓道今荒塞麻坪在褒城县北二十五里左绕江流右

  倚山麓乃山市也杀金坪在略阳县西北一百十里一名杀金岭在仙人关右宋绍兴四

  年吴玠拒金人移兵守此蒿坝洞在南郑县东南舆地纪胜高崖壁立前临深涧洞当半崖

  飞桥而入洞中极宽广巉岩万状石乳参差玉井洞在南郑县北十五里平冈有穴如井

  明统志宋时大雷雨一石出泥如老耼像因立祠其上乾龙洞在褒城县西南五十里高

  数丈深数十步内有小谿自北壁下流出洞底谿左右有石床相向行者执火入路多曲折行三十

   里达华山洞回水洞在褒城县北一百二十里石崖下褒水至此潜入崖穴东通城固婿

   桃谿洞在城固县西北舆地纪胜在县西北四十馀里水自洞出一日数潮又西北有

   渔洞榖雨日其鱼跃出又白龙洞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山崖高峻上有龙洞水流洁白秦王

   洞在西乡县东舆地纪胜在县东四十里地名秦里岩洞后山多产牡丹花太白洞西

   乡县东八十里洞有石人岁旱祷雨于此𫎇崖洞在洋县北舆地纪胜在真符县北四十五

   里府志又有八里洞在县北七十里乱山中有平地八里故名上下二洞皆有水流出上洞中有灵

   岫山洞在寕羌州东南十五里洞中可容百馀人龙洞在寕羌州西北舆地纪胜

   龙洞记曰自三泉西二里见有若观阙者即龙洞也其深七十三步广半之两旁石壁嵌空若目鼻

   口鳞甲皆具其下皆平石为底水行其上又龙门山在大安军西五里外官道之旁自龙溪行三里

   山半又有后洞中有石室石床若重檐厦屋深不可穷府志龙门洞在沔县西一百八十里又有龙

   洞在寕羌州东北百里大山洞门三十重每门有二石柱为之障限通志龙洞在州西北一百五里

   老兵洞在寕羌州西北一百里深唐可容百人旧传伏兵之所池水在南郑县南汉

   书地理志旱山池水所岀东北入汉水经注池水俗谓之獠子水夹漑诸田散流左注汉水寰宇记

   旱山下有石池即池水之源也舆地纪胜老子水在廉水县源岀米仓山下流合石剑等水号老子

   谿即郦道元所谓獠子水也府志老渚河在县南十里源出笼盖山经城东南十五里北流入汉江

   俗又讹老子为老渚也又有冷水河红花水俱出汉山合流入老渚河婿水在南郑县西北

   源出听山又谓之听水东流迳城固县北入汉水亦曰左谷水汉书地理志安阳县左谷水岀北南

   入汉水经注左谷水出汉北即智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智乡水

   曰智水川唐公房升仙之日婿之行未还不𫉬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俗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

   名焉婿水南历婿乡谿出山东南流迳通关势南又东迳七女冢又迳樊哙台南又东南迳大城固

   北东回南转又迳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寰宇记婿水在城固县东九里舆地纪胜婿水

   在兴道县西三十二里源出扶风界秦岭西三十里流出城固婿乡又东流二十里入汉府志婿水

   源出太白山东流迳城固县东北六里又东南入汉又有上中下清谿在县北七十里源出马盘山

   南流合婿水褒水在褒城县东自凤县流入东南迳留坝厅东又西南流迳县东南入汉其

   上流为紫金水下曰黒龙江史记河渠书孝武时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

   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

   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従斜入于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

   东从沔无限便于底柱之漕上以为然拜汤子卭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

   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汉书地理志武功县褒水出衙岭山至南郑入沔水经注褒水西北出衙岭山

   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又东南迳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

   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所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又东南历小石门又东南历褒口又南迳

   褒县故城东又南流入于汉括地志褒水出褒城县西北九十八里衙岭山与斜水同源而派分舆

   地纪胜山河水即褒水出太白山又有石鼓在褒城县北四十里褒水中击之有声又有将军石亦

   在水中入谷十五里有石如兜鍪然又有白玉盆亦在水中大石光白其中可实五斗方舆胜览紫

   金水在河池县北一里源出太白山沿流至凤州武休关入汉中为山河堰即褒水也府志紫金河

   在凤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又有车倒河在县东南八十里蒿坝河在县南八十里俱流入紫金河又

   有西沟河在留坝厅西南四十里源出安山驿西山后南至武关驿入黒龙江县志褒水在县东门

   外一名黑龙江自东北南流出褒谷至县南二十里入汉江曰两河口历代为堰漑田二千三百二

   廉水在褒城县西南自四川巴州流迳县境又南北迳南郑县西南入汉水魏书地形志

   华阳有廉水水经注廉水岀巴岭山北流迳廉川故水得其名又北注汉水寰宇记南郑县廉津在

   龙冈山北通志廉泉在褒城县西南一百二十五里出大巴山密谷东北流迳双乳山两山并峙水

   经其中又北迳中梁山入南郑县界至县西南四里入汉水让水在褒城县西南一百三十

   里明统志一名逊水其源出于廉水漑田之馀东南流至故廉水城侧与廉水合宋范柏年对明帝

   云臣乡有廉泉让水即此华阳水在褒城县西北舆地纪胜在县西北十五里源出牛头山

   南流入汉水丙水在褒城县西北水经注丙水上承丙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

   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寰宇记丙水

   源出褒城西北牛头山舆地纪胜大丙水源出黄崖岭下明统志水在沔县北八十里涔水

   在城固县南汉书地理志安阳县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汉水经注涔水出南郑县旱山即黄水也东

   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右岸有恱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入沔为三水口也 按颜师古注鬵音

   潜其字亦或从水禹贡沱潜史记作岑古字通用也㦯以此为即禹贡之潜非是磐余水

  在城固县西南水经注磐余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孤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

  口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府志有南沙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又小沙河在县南十里源俱出

  巴山合流入汉江疑即古磐余水也文水在城固县西北水经注文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

  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迳胡城北右注

  汉水谓之高桥谿口县志文水在县西北四十里两水合流有如文字宋范柏年对明帝云臣乡有

  文川即此玉谷水在城固县西北三十里舆地纪胜汉水记云汉水自魏兴溯流百八十里

  至玉谷口是也县志玉谷泉源出扁鹊观之龙洞流入文水黒水在城固县北水经注水出

  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雍口黒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黒水指谓是水也元和

  志黒水出县西北太山南流入汉府志黒水在县西北五里又有北川河在县西北十五里源出太

  白山南流入汉水龙涓水在洋县东舆地纪胜在兴道县东二十九里水出龙涓谷屈曲

   西南流十五里入汉江府志今有大龙谿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秦岭南流入汉即龙涓水也

   水在洋县东六十里源出华阳山东南流入汉酉水在洋县东水经注酉水北出秦岭酉

   谷南历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

   雨之池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汉谓之酉口寰宇记寒泉在旧黄金县北八十四里县志

   酉水河在县东七十里黄金水在洋县东今曰金水河即古蘧蒢水也水经注蘧蒢水北

   出就谷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迳巴谿戍西又南迳阳都坂东又南历蘧蒢谿谓之蘧蒢水而南流

   注于汉谓之蒢口元和志黄金水出黄金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南流迳县西去县九里县志金水

   河在东百里源出秦岭南流至黄金峡之金潭入汉益水在洋县西水经注益水出北山益谷

   东南流注于汉水舆地纪胜在兴道县西十里县志益水河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秦岭南流入汉

   𣺼水在洋县西水经注洛谷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右则𣺼水注之水发西谿东

  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岀际𣺼城西南注汉水元和志骆水在兴道县西一里寰宇记𣺼谷水一名

  骆谷水在兴道县北三十里明统志𣺼水出洋县北石䂳山流入汉水县志有铁冶河在县北百十

  里下流合𣺼水迳县城西入汉江即洛谷水也又有天安河在县东五里源岀牛头山亦南流入汉

  苎溪水在洋县西北舆地纪胜在兴道县西北七里源出县界石子山东流入汉以谿多野

  苎因木马水在西乡县南舆地纪胜马源水在西乡县源出巴山图经云元名木马水

  天宝间改名县志木马河源出大巴山东北流经县南百步转经县东合洋水入汉又左西河在县

  西南六十里莒河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空渠水俱出巴山北流入木马河又私渡河在县西南

  七十里自城固县流来入木马河北川水在凤县西水经注水出北洛山南南流迳唐

  仓城下又南至困冢入故道水通志今有红崖河在凤县西七十里源出秦州南流至唐仓合小峪

  河又流至两当县界入嘉陵江小峪河在县西三十里源自宝鸡秦岭界西南流合红崖河即北川

  故道水在凤县北自凤翔府宝鸡县流入又西南入甘肃秦州两当县界水经注两当

  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经故道城东与马鞍山水合又西南流

  北川水注之又西南合广香川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尚婆水注之右又合黄卢山水南入东益州之

  广汉郡界与沮水枝津合谓之两当谿又西南注于浊水九域志梁泉县有嘉陵江又大散关西南

  有嘉陵谷即嘉陵水所出自是方有嘉陵江之名方舆胜览嘉陵江源出大散关之西去凤州九十

  里通志故道水源出大散岭之阳西南流凤县东合黄花川安河水又西迳县北一里又西合红崖

  水入两当界又西南至略阳界与白水合 按水经注西汉水南入嘉陵道为嘉陵水是古之嘉陵

  水本西汉水也九域志始以故道水为嘉陵江或又指浊水为嘉陵江盖三水皆嘉陵上流故得通

  称然惟西汉为嘉陵之正源今西汉水别号犀牛江而故道水群目为嘉陵皆沿讹也寒水

  在寕羌州西南水经注寒水东岀寒川西流入汉寰宇记大寒水在三泉故县南十五里西流至龙

   门山入大石穴舆地纪胜有韩谿水源出昆山里𨫼洞山下盖即寒水以声近而误也府志有西流

   河在州南六十里其水西入川江旧志源出七眼洞迳麻线滩一百十里入广元界㦯谓即古之寒

   汉水在寕羌州北源出嶓冢山东流经沔县南又东经褒城县南又东经府治南郑县南

   又东经城固县洋县南西乡县东北东南流入兴安府石泉县界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梁

   州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孔安国传泉始岀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

   史记封禅书沔祠汉中水经注尚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漾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

   献水口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故如淳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

   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矣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又东迳武侯垒南又东

   迳沔阳县故城南又东迳西乐城北容裘谿注之汉水又左得度水口又东右会温泉水口又东黄

   沙水左注之又东合褒水又东迳万石城下又东迳汉庙堆下又东迳南郑县南廉水北注汉水汉

  水又合池水又东得长柳渡又东迳胡城南右会磐余水又左会文水又东黑水注之又东过城固

  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左谷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又有婿水南入汉

  谓之三水口汉水又东会益水又东至𣺼城南与洛谷水合又东迳小城固南东历上涛而迳于龙

  下又东迳石门滩东会西水又东迳妫虚滩又东迳猴经滩又东迳大小黄金南又东合蘧蒢谿口

  又东右会洋水又东历敖头通典汉中金牛县嶓冢山禹导漾水至此为汉水亦曰沔水元和志汉

  水经南郑县南去县一百步又汉水南去城固县二里寰宇记汉水在兴道县南二百歨屈曲行三

  百七十里而流入金州汉阴县界 按禹贡所云沔漾汉皆指东汉水今寕羌州嶓冢山出者是也

  汉志以漾水出氐道为东汉水之源移禹贡嶓冢于陇西西县下谓西汉水所出至汉中之汉水则

  但载沮水出沮县东狼谷不言与汉水合今氐道不知所在西县之嶓冢别在秦州东西两汉水源

  流绝无交涉出东狼谷之沮水乃东汉之别源禹贡所不言汉志所载与禹贡多所不合华阳国志

  水经注承汉志之误又移漾沔之名于西汉又谓西汉至葭萌入汉误谬逾甚今惟以合禹贡者为

  度水在沔县东水经注度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口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

  常以二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府

  志有旧州河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百丈坡南流入汉 按元沔州治铎水县县以铎水得名铎度

  声相近是度水即铎水亦即旧州河也黄沙水在沔县东水经注黄沙水北出远山山谷

  𮟏险人迹罕交谿曰五丈谿水侧有黄沙屯其水南注汉舆地纪胜西县有青羊峡黄沙水所出府

  志黄沙河在县东四十里源出云𪷟山南至褒城界入汉容裘水在沔县东南水经注西乐

  城东有容裘谿俗谓之洛水南遵巴岭山东北流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九域志西县有

  洛水府志有养家河在县南二十里源岀巴山北流入汉盖即容裘水也又有黄坝河自老龙池流

  三十里入养河池温泉水在沔县东南水经注温泉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

  冬夏汤汤望之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磺气池水通注汉水舆地纪胜温泉在西

  县东南三十五里凤凰山之南通志今有金泉水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灌田千馀顷疑即温泉也

  沮水在沔县西自略阳县流入即汉水别源也汉书地理志武都郡沮县沮水出东狼谷南至

  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水经注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一名沮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

  洳然故曰沮水也道源南流泉街水注之又东南迳洱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元和志沮水出

  顺政县东北八十二里寰宇记水出县东北小谷下府志沮水在略阳县东百二十里俗称黒河源

  出凤县紫柏山东南流入沔县界县志水出县北百八十里母猪山南流迳县西三十里至沮口合

  浕水在沔县西水经注浕水北发武都氐中南迳张鲁城东又南迳张鲁治东南流入沔

  谓之浕口寰宇记浕水源出西县北四十五里独石谷南流迳县西二百步注汉水府志有龙门沟

  在县北一里东为卧龙山洒为烽燧山其中如门故名又云白马河在县西三十步出龙门沟南入

   汉水即浕水也八渡水在略阳县东水经注北谷水出武兴东北西南流迳武兴城北又南

   转迳其城东而南与一水合水岀东溪西北流注北谷水又南注汉水寰宇记有黄板水在顺政县

   东一里通志八渡水在县东八十步源岀退水自徽县界来迳八渡山下绕城东南会夹渠水入嘉

   陵江自源徂流渡者凡一百八处故又名一百八渡河盖即水经注之北谷水寰宇记之黄板水也

   又夹渠河在县东二里源出飞仙岭西流入八渡河西汉水在略阳县西自甘肃阶州成县

   流入又南经寕羌州西入四川保寕府广元县界亦曰嘉陵江水经注西汉水自会口东南迳修城

   道南与修水合又东南于槃头郡南与浊水合又东南历汉曲迳挟崖与挟崖水合又东迳武兴城

   南又东南与北谷水合又西南迳关城北除水出西北除谿东南流入于汉汉水又西南迳通谷合

   通谷水又西南寒水注之又西迳石亭戍广平水西南流注之元和志嘉陵江经长举县南十里又

   迳顺政县南百步又经金牛县西去县三十里寰宇记嘉陵江在三泉县西半里眀统志犀牛江在

   略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自阶州东流流入通志嘉陵江今俗名犀牛江自略阳县北与白水江合

   又南迳略阳县城西有八渡河入之又西落索河入之又西南经寕羌州西北百里又西南合黒水

   燕子广平等河入蜀之广元界挟崖水在略阳县西水经注挟崖水西岀檐潭交东入汉水

   县志有横现河在县西十五里又有洛索河在县西南十里皆东南流入嘉陵江横现河疑即挟崖

   浊水在略阳县西北水经注浊水自合故道水又南迳槃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又南注

   汉水通志白水江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自徽县流入南合故道水即浊水也凤谿水

   阳县西北水经注凤谿水自鳯凰台下东南流左注浊水隋书地理志长举县有凤谿水寰宇记有

   左谿水在废鸣水县西南七里自粟亭县北来合嘉陵江通志青泥江在略阳县西北百五十里源

   发成县至石门入嘉陵江盖即古凤谿左谿也泉街水在略阳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河池县

   泉街水南至沮入汉水经注泉街水自河池县东南流入沮水会于沔洋水在定远厅西源

   出星子山迳厅城西北又三十里历陈家滩又西北流迳黄石坂又北迳西乡县东入汉水经注洋

   水导源巴山东北流迳平阳城洋川者汉戚夫人所生处也高祖更名曰县又目其地为洋川洋水

   又东北流入汉谓之城洋水口隋书地理志西乡县有洋水元和志洋水在洋源县南三百步又迳

   西乡县东八里寰宇记水岀废洋川县东巴岭北流入黄金县界西乡县志在县南三百里源出星

   子山流迳县东合木马河入汉七十二渡水在定远厅西七十五里源岀金竹山其流

   萦回有渡七十二处东北流入洋水其北又有旗河大竹河杨家河俱流入洋水翦子河

   在褒城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又杨家河在县西南三十里皆东北流入汉水沙河在褒城县

   北二十五里源岀县西北横当山流迳滴水崖为锅底滩又十里为黑滩又东南为头渡河又东南

   入黒龙江又响水河在县北六十里源岀云雾山麓亦名冷水河流入褒水青桥河

   城县北六十里青桥驿北源自西南来流入褒水马道河在褒城县北九十里一名寒谿

   源自马道山峡中东流至樊桥合褒水又北岔河在马道西十里迤南入寒谿又西河在马道西五

   里从石井沟流出亦入寒谿子午河在洋县东一百四十里上流曰椒谿河源出秦岭东

   南流会蒲河文水河名三河口折而南至白河铺名子午河又西南经西乡县东北界又南入汉水

   大沙河在洋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巴山界东北流迳鸡子山又东北入汉水又东峪河在县

   东南四十里源出南山流入大沙河羊溪河在西乡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崖上有石形如双

   羊因名相近又有高川水俱流入洋河斜谷河在凤县东二里通志一名安河源出夫子

   岭绕凤凰山南西北流入嘉陵江水经注马鞍山水东岀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西入故道水

   黄坝河在寕羌州南一百里源出牢固关西南流四十里入四川保寕府广元县界

   玉带河在寕羌州城北源岀州西南九十里箭竹岭东北流绕城西而北而东(⿱艹石)带围然又

   东北至沔县界入汉水又回水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牢固关曲折南流十五里合玉带河

   子河在寕羌州北一百二十里其水西入嘉陵江 按水经注有通谷水出东北通谿上承漾

   水西南流入西汉水庾仲雍言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径至关城合西汉水禹贡锥指

   谓即通谷水今东西两汉绝不相通惟燕子河与漾水发源处相近然无可考大安河

   县西源岀县西普明山南流入汉水武关河在留坝厅南四十五里一名石沟河源出厅西

   南一百里莱子岭合褒城五十三坝水注之至武关驿南合于褒水水经注所云一水西北出仇池

   盖指此也野羊河在留坝厅西北五十里源岀紫柏山西北流迳陈仓道口又东北流至凤

   县废邱关合东沟河西流入故道水东沟河府志在凤县南六十里源自三岔驿后东山流合野羊

   清凉川在西乡县北五里自洋县流入寰宇记在西乡县北唐德宗以朱泚之乱幸梁

   洋梁帅严震具军容拜迎于此川黄花川在凤县东北寰宇记大散水出黄花县东界大

   散岭流迳县西去城十步水经云大散水流入黄花川明统志黄花川在凤县东北十里唐黄花县

   以此名王维有诗府志大散水在县东北五里南入嘉陵江东龙谿在西乡县南二十里

   又南十里有西龙谿源俱出鹰山引以漑田蜜蜂沟在凤县西南一百里地多蜜蜂居民

   玉女潭在南郑县西南寰宇记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源从褒城县南梁山来佛洗

   潭在南郑县西北四十里狮子山西南水自悬崖下注其潭有三地险水深腊鱼潭

   城县北一百十里其水流入褒水今有腊鱼栈阁五门潭在城固县西北二十里水渊深

   莫测又雷呼潭在县北四十里水声似雷因名仙浴潭在洋县东南三十里俗传仙人浴其

   中因鹅公潭在洋县西南舆地纪胜潭在汉江南去兴道县十三里府志潭在洋县西

   南十五里有石洞水入莫知所出又五龙潭在县西一里雪公潭在沔县东舆地纪胜在西

   县东百馀里山崖断绝谿水随注白鹿池在南郑县东北三十里相传曾有白鹿见于此

   莲花池在城固县东三里又一在县南十二里多莲花九龙池在城固县西南十五

   里俗传有九蟒现池畔因名七女池在城固县北接洋县境水经注婿水东迳七女冢水

   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寰宇记眀月池在兴道

   县西北中有一台是汉祖所造百顷池在洋县西南十里一名九顷池舆地纪胜在兴道县

   西二十二里可漑田五百顷饮马池在西乡县东南二十五里天池在西乡县东南

   舆地纪胜在县东南三十里圣水峡东山鸳鸯池在西乡县西南大巴山西夏不解冰又九

   龙池在县西南左西峡鼋鼍池在凤县南三岔驿西七里山顶一池水极澄清四时不竭

   内产鼋鼍黒龙池在寕羌州东四十里烟雾常腾俗传昔有黒龙潜此又有莲花池在州西

   门外府志州南列山如屏下绕清谿即莲花池也滩声清响若杂管弦东池在沔县东三十

   里唐郑谷宋苏轼苏辙俱有诗明统志又有金池在县东北八十里金池院中昔人淘金成池故名

   涌泉在南郑县北天台山泉行池中人于泉上砌井深尺五寸欲祷雨以瓶著水中水自涌起

   凉水泉在褒城县南四十五里中梁山麓至玉女洞前与玉女泉合碧玉泉

   城县南五十里泉广一亩深五七丈自下喷岀色如碧玉漑田可千亩一碗泉在褒城县

   西南四十里山崖下其泉如碗居民以之漑田涌珠泉在褒城县西南五十里大石岭下源

   岀平地三泉鼎列居民利之相近又有没底泉水极清其深莫测鹤腾泉在褒城县西南

   六十里源出中梁山由二穴涌出南注谿中有石粱天成平分两渠东西漑田名曰天生堰馀水还

   峡中下注鹤腾岩又双泉在县西南七十里源岀中梁山西南山峡中两泉涌岀下漑民田

   泉在洋县南舆地纪胜在兴道县南十里有醴泉院又圣泉在县西一里病者饮之多愈

   锡泉在洋县北十五里又涌泉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泉喷溢清莹岁旱祷雨有应龙泉

   在洋县东北十五里其泉清洁冬夏不涸可资灌漑又有东西二龙泉俱在西乡县南皂军山东泉

   流入木马河西泉流入东龙谿皆引以漑田温泉在西乡县西南六十五里四时温暖

   泉在凤县西十里西流入故道水后魏以此名县香泉在凤县北十五里水自石孔中出甘

   冽宜酿酒莫底泉沔县东南四十里漑田百馀顷三泉在沔县西寰宇记三泉故

   城北二十里山下有三泉县以此名舆地纪胜三泉记云在大安军东门外濒江石上有泉三眼大

   如车轮品列鼎峙泉流涓涓下注水旱无盈缩通志三泉水在沔县西八十里东南流入寕羌州界

   曰濒仓河亦曰东流河流四十里入汉灵泉在留坝厅西北六十里旧志在凤县三岔驿南

   七十里泉自石罅中岀旁有神祠玉井在城固县文川口二井相并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辑

                 前提调官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颜以燠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汉中府

︹古迹︺南郑故城在今南郑县东史记秦厉公二十六年城南郑恵王十年攻楚汉中取地

  六百里置汉中郡汉元年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后汉末张鲁据汉中改为汉寕

  建安二十年曹操讨平之复为汉中郡二十四年先主克汉中称汉中王魏延蒋琬费祎相继镇

  此号为重镇魏景元四年克蜀置梁州晋建兴二年没于李雄永和三年复属晋寕康元年又陷符

  太元九年复归晋梁天监三年夏侯道迁以梁州降魏水经注县故褒之附庸也南郑之号始于

  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为称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皆汉所修筑晋咸康

  中梁州刺史司马勲㫁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寰宇记后魏废帝三年改

  南郑为光义县移理州东光义府隋开皇初复为南郑县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即今

   所理故城在今县东北舆地纪胜古汉中郡城在今县东二里许即秦厉公所筑宋嘉定二年始徙

   今治 按南郑县前汉时即为郡治未尝治西城也辨见兴安府廉水故城在南郑县

   西南后魏延昌中置县属褒中郡梁大同中省宋复置舆地纪胜县在府南五十里绍兴四年安抚

   使宇文价奏于南郑县南路石幢修置廉水县以便民户输纳旧志绍定中废汉阴故城

   在南郑县南水经注汉水东过南郑县南水南即汉阴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魏书地形志汉中郡

   有汉阴县周隋间废褒中故城在褒城县东南古褒国国语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

   女焉汉书高帝纪元年张良辞归韩汉王送至褒后为县属汉中郡东晋时曰苞中宋书州郡志谯

   纵灭梁州刺史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元嘉十年刺史甄法䕶于南城失守刺史萧思话

   还治南郑而苞中遂废水经注褒水南经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汉昭帝元鳯六年置元和

   志褒城县东至兴元府三十三里本汉褒中县当斜中大路隋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仁寿

   元年改为褒城九域志褒城县在府西北四十五里县志唐褒城在县东南十里宋嘉祐中徙治山

   河堰北后移堰南即今治古褒国城在今县东三里武乡故城在褒城县东蜀志建兴元

   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魏书地形志褒中郡领武乡县延昌元年置 按隋志不载武乡废置盖西

   魏时己废也寰宇记谓武乡谷在南郑东北三十一里即诸葛受封处后魏置县疑亦相近旧志谓

   在褒城县西十七里恐亦无据城固故城在今城固县西北汉置成固县属汉中郡蜀汉

   谓之乐城蜀志建兴七年筑汉乐二城姜维传景耀元年令监军王含守乐城华阳国志蜀时以成

   固为乐城是也晋仍为成固县宋志作城固县水经注婿水东南迳大城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婿水

   元和志城固县西至府七十二里本汉旧县城固故城在县东六里韩信所筑晋平谯纵后梁州刺

   史尝理于此寰宇记城固汉旧县有南北二城相对按四夷县道记云城固今县东六里故北城是

   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周地图记云后魏正始中城固县移居婿乡川即今理府志宋崇寕二年

   县尉柴炳移今治旧县城在今县西十八里城固南城在城固县南水经注涔水东北

   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

   此故谓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盘道登涉方

   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

   按沈约宋志梁州刺史所治南城在褒中县与水经注不同未知孰是安阳故城

   固县东汉置属汉中郡后汉因之魏晋时徙废按水经云汉水自城固又东过安阳县南则汉安

   阳本在今城固东界自魏晋时分属西城又改名安康乃渐徙而东今汉阴境有故城乃晋后之安

   康非汉初之安阳也兴道故城今洋县治即𣺼城也一作傥城晋书地理志汉中郡有兴

   道县魏书世宗纪正始三年将军赵遐破梁军于𣺼城桑坪元和志兴道县洋州郭下本汉城固县

   地后魏宣武帝分置兴势县在兴势山上以为名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兴道县寰宇记后魏正始中

   分城固置兴势县复自石泉移晋昌郡于县废帝三年改为𣺼城郡隋大业二年自山上移县居废

   郡𪠘先是移郡就西乡县此为属邑后以险固贞元初又移洋川郡于此明统志兴道废县在县城

   东门内通志兴势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三里黄金故城在洋县东北晋书地理志汉中

   郡有黄金县宋齐志不载隋书地理志汉川郡复领黄金县元和志县西南至洋州一百三十里本

   汉安阳县地后魏文帝置县因黄金水为名寰宇记后魏大统十二年置县属直州废帝二年分属

   洋川郡隋开皇三年属洋州大业三年属汉川郡十一年移县治北六十里巴岭镇唐贞观三年

   今理广徳后因羌乱权于蜯湍置行县在汉江北南至洒乡县六十里元和以后仍移今理宋乾德

   四年并入真符县真符故城在洋县北唐置属洋州元和志县南至洋州六十里开元

   十八年分兴道县置华阳县天宝三载废八载复置因凿山得玉册改名真符仍隶京兆府寰宇记

   县本汉安阳县地初置于黎园北去京兆府四百馀里天宝十一载改隶洋州以去州偏远移县就

   桑坪店北去盩厔四百四十里九域志真符县在州东南四十九里舆地纪胜乾德四年并黄金县

   入真符仍移县就废黄金县明统志真符县宋末废元复置至元二年并入洋州故城在县东十里

   西乡故城在今西乡县南晋书地理志汉中郡统西乡县宋书州郡志西乡令蜀立曰南

   乡晋太康二年更名水经注洋水东北流迳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元和志西乡县西北

   至洋州一百里武德元年州理在西乡后移理兴道县寰宇记西乡即今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后

   魏正始中废仍于今县西五十里丰寕戍置丰寕郡及丰寕县属直州废帝二年于今西乡县置洋

   州隋大业二年废洋州仍改丰寕为西乡移理废州𪠘即今县治县志宋改建县治于嵩坪之阳百

   步许未有城池元时皇椢公屯徙西乡改迁今治去嵩坪一里馀梁泉故城今凤县治

   魏书地形志南歧州领固道郡延兴四年置元和志其地本氐羌故居后魏太平真君二年拓定仇

   池于此立镇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孝昌中以郡置南歧州废帝三年改凤州因州境𬸚𬸦山为名东

   北至凤翔府三百八十里东南至兴元府三百八十里治梁泉县本汉故道县地后魏太和元年

   取县西梁泉山为名通志梁泉故城在县东一里故道故城在鳯县西北接甘肃秦州

   两当县境汉书高帝纪元年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水经注捍水迳武都故道县之故城西又两

   当水西南迳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元和志汉故道县晋永嘉后地没氐羌后魏变文为固

   置固道郡三泉故城在寕羌州西北元和志县东北至兴元府二百五十里本汉葭萌县

   武德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县八年州废以县属梁州寰宇记后魏正始中置三泉县以界内

   三泉山为名唐天宝元年自今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故县移理嘉陵江东一里关城仓陌沙水西置

   即今县理也东至西县一百五十里故城唐武徳四年置在利州东北一百五十里舆地纪胜绍兴

   三年金人自饶风关入汉中吴玠遣刘子羽统诸军屯三泉以䕶蜀口以县令权轻奏复为军八年

   升为大安军元统志国初为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为大安县属沔州并三泉县入之东北至本州

   一百七十里北至略阳县二百里明初废府志大安军城在沔县西一百八十里又三泉故县在军

   东一里濒江沔阳故城在沔县东南汉置以在沔水之阳而名蜀志建安二十四年

   主于沔阳设坛场为汉中王建兴五年葛亮率诸军驻汉中行屯于沔阳华阳国志魏置梁州初

   治沔阳又云蜀时以沔阳为汉城水经注沔水又东迳沔阳故城南萧何所筑也城南临汉水北带

   通达寰宇记故城在梁州西八十四里西县东南十六里隋开皇三年废府志在县东十里西

   县故城在沔县西后魏置嶓冢县隋改名元和志县西至兴元府一百里寰宇记按郡国县

   道记云西县本名白马城又曰浕口城周地图记云后魏正始中分沔阳县地置嶓冢县属华阳郡

   开皇三年罢郡置白马镇于古诸葛城县理不大业二年改嶓冢为西县以县西南有西乐城

   名之唐武德二年废镇置褒州八年省州自今县东南五里移西县理于此本属兴元府宋平蜀以

   此县当要冲直属朝廷西至三泉县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顺政县一百五十里九域志至道二年

  西县隶大安军九年还属兴元府元统志壬子年改属沔州至元二十年省入略阳县明统志在县

  西四十里铎水故城在沔县东九域志西县有铎水镇元统志沔州治铎水县本西县旧

  镇也戊午年始以其地升为褒州改镇为县至元二十年废褒州移沔州来治县东至兴元府七十

  里西至大安县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褒城县六十里西北至略阳县一百三十里府志明洪武四年

  知州王昱移今治旧州在县东二十里武兴故城今略阳县治三国汉置武兴督于此

  炎兴初锺会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武兴督蒋舒开城出降晋时为武兴戍隆安中没于氐

  宋时以氐杨文宏为白水太守屯武兴武兴为国始于此后魏正始三年文宏孙绍先反邢峦遣傅

  竖眼攻武兴克之遂灭其国以为武兴镇寻置东益州正光以后绍先复奔还武兴自立为王梁中

  大通六年以武兴王杨绍先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大同元年绍先子智慧表求归国诏以为东益州

  西魏大统十一年仍于武兴置东益州以绍先子辟邪为刺史废帝二年辟邪据州反诏叱罗协与

  赵昶讨平之以宇文贵为兴州刺史镇之元和志兴州东南至兴元府二百五十里治顺政县本汉

  沮县地州城即古武兴城也宋开禧三年吴曦据兴州叛即州为行宫僭改州为开徳府称蜀王安

  丙等讨平之改州为沔州元统志宋端平三年乱守臣皆弃去壬子年复立沔州于旧治至元二

  十年迁州治铎水县略阳属焉县志武兴废城在县东关府志在县南二百步沮县故城

  在略阳县东汉置元和志兴州即汉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永嘉末氐人杨茂搜据武都自后郡县荒

  废县志故基在县东一百十里沮水河侧长举故城在略阳县西北后魏置魏书地形志

  东益州有槃头郡领苌举武世二县隋书地理志顺政郡领长举县洒魏置又立槃头郡后周郡废

  元和志县南至兴州一百里本汉沮县地后魏于此置长举县属槃头周武帝废槃头郡县改属落

  丛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兴州旧唐书地理志长举县本治槃头城贞观三年移今所寰宇记县

  在沔州北八十里后魏太武置以长举城为名槃头故城在县南三里因水槃曲为名元统志长举

   废县先在州北八十二里唐贞观二年移治在州西一百里至元十二年并入略阳县志在县西北

   一百二十里鸣水故城在略阳县西魏书地形志东益州有落丛郡领武都明水二县

   隋书地理志顺政郡领鸣水县西魏置曰落丛并置落丛郡开皇初郡废六年县改为厨北八年改

   曰鸣水元和志县东至兴州一百十里本汉沮县地后魏宣武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又置

   鸣水县因谷为名旧唐书地理志鸣水县旧治落蕃水南永隆元年移治水北唐书地理志长庆元

   年省入长举定远故城今定远厅治东观汉记永元七年以南郑西乡封班超为定远

   侯名胜志亦号平西城以超平定西域故名白云旧县在南郑县东隋书地理志南郑

   有西魏置白云县大业初并入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析城固置白云县九年省寰宇记白云故城

   在南郑县东后周天和中立龙亭旧县在洋县东后汉书蔡伦元初元年伦封龙亭

   侯水经注汉水东历上涛而迳于龙下龙下地名也有邱郭坟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魏书地形志

   有晋昌郡治龙亭县隋志不载盖西魏时郡县俱废也寰宇记龙亭故城在今兴道县东梁州记云

   龙亭县属傥城郡县志废县在县东十八里龙亭山下怀昌旧县在西乡县西隋书地

   理志西乡旧有怀昌郡后周废为怀昌县至大业初废入焉寰宇记西魏废帝二年洋州领怀昌郡

   郡领怀寕一县后周天和五年省郡改怀寕为懹昌县隋开皇三年属洋州大业三年省县

   源旧县在西乡县南元和志县西北至洋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晋西乡县地武徳七年分置

   因洋水以为名寰宇记废洋源县本汉成固县地武德七年析西乡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地置大

   历元年为狂贼烧劫遂北移于西乡县南二十里白湍村宝历元年节度使裴度奏准敇洋源县为

   乡以地隶邻近诸邑黄花旧县在凤县北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析梁泉置黄花县宝历

   元年省寰宇记废县在凤州北六十里汉故道县地梁泉县之梁道乡也唐置县以东有黄花川因

   名九域志梁泉县有黄花镇金牛旧县在寕羌州东北元和志金牛县东至兴元府一

   百八十里本汉葭萌县地东晋孝武分置绵谷县武德二年分绵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时石

   牛出金为名旧唐书地理志金牛县本属褒州武德八年州废属梁州唐书地理志宝历元年省金

   牛入西县寰宇记废县在梁州西一百八十里本汉褒中县地唐开元十八年按察使韩朝宗自褒

   城县西四十里故县移就白土店置南临东汉水西临陈平水九域志金牛镇在三泉县东六十里

   府志金牛故城在沔县西南九十里即金牛驿也嘉牟旧县在寕羌州南旧唐书地理

   武德四年置嘉牟县属南安州八年废华阳旧县在沔县东魏书地形志华阳郡治华

   阳县寰宇记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必废于此时今褒城县有华阳水盖以近故县得名修城

   旧县在略阳县西北汉置修城道属武都郡后汉废魏太和中任城王澄为梁州刺史授氐帅

   杨仲显为修城镇副将魏书地形志南秦州有修城郡治广长县太和四年置又领柏树县太和八

   年置又东益州有广长郡领广长新邑二县周书本纪世宗二年以修城郡属康州隋书地理志顺

   政郡领修城旧置修城郡县曰广长后周郡废仁寿初改名又西魏置柏树县后周废入 按今本

   地形志作修武郡误仇池旧县在略阳县西北隋书地理志西魏于顺政郡置仇池县后

   改曰灵道大业初省入顺政旧志仇池县城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非甘肃阶州成县之仇池也

   南乡旧县在定远厅南九十里渔渡坝口汉成固县地宋书州郡志蜀立晋废汉中

   旧䘙在府治西明洪武四年 本朝顺治十六年寕羌旧䘙今寕羌州治本

   沔阳县地名羊鹿坪明洪武二十九年羌民田九成作乱讨平之明年于此建寕羌䘙成化二十二

   年巡抚郑时以地僻山险流民聚集奏设州治于䘙治之南 本朝顺治十六年裁䘙府志有古城

   二一在城东北一在城东南曹操城在南郑县北舆地纪胜在县北十七里汉建安二十

   年操克汉中留夏侯渊守此下桃城在南郑县东宋元嘉十一年梁州刺史萧思话讨杨

   难当难当将薛健蒲甲子退保下桃城旧志南郑县有下桃城汉王城在褒城县南舆地纪

   胜在县南十里旧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又有汉王城在城固县东十里南近汉江北绕婿水相传汉

   王驻兵于此或曰即刘封所筑之乐城也又凤县南四十里亦有汉王城万石城在褒城县

   东南水经注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馀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岨

   西北并带汉水其城𪧐是流离聚居故世亦谓之流离城胡城在城固县西魏书地形志汉阴

   县有胡城水经注汉水东迳胡城南义熙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章晓而云霁乃觉城崩

   半许沦水出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阳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经涉故邑留其名耳九

   域志汉张𬸣使西域与胡妻俱还至汉中筑城居之即此城也旧志古胡城在县西四十里又扁鹊

   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小城固城在洋县东水经注汉水东迳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

   治此故曰小城固也白公城在洋县西九域志昔白起守汉中筑城以控制蛮獠处府志城

   在县西二十里又魏书地形志龙亭县有安国城舆地纪胜城在兴道县东南七里临汉江

   马城在西乡县西南宋白曰梁大同间于巴岭侧立东巴州治木马县即此地又县志有寨子

   城在县西南六十里相传汉高祖屯兵于此唐仓城在凤县北水经注北川水南流迳唐

   仓城下通鉴五代周显德二年王景等伐蜀蜀李延珪分兵出鳯州北唐仓镇及黄花谷绝周粮道

   寰宇记梁泉县有唐仓栅旧立仓廪至今谓之唐仓栅旧志唐仓镇在县北三十里威武城

   在凤县东北六十里五代梁贞明初蜀王建置城于此为戍守之地白马城在沔县西北即

   汉阳平关也汉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自散关入武都至阳平关鲁使弟䘙据关横山筑城十馀

   里二十二年先主谋取汉中次阳平关与夏侯渊相拒二十四年自阳平关渡沔水破于定军山皆

   即此宋元嘉十年氐王杨难当袭梁州攻白马𫉬晋太守张范梁天监三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

   汉中降魏白马戍主尹天宝引兵击之败死后魏孝昌初淳于誔行华阳郡事带白马戍主魏书地

   形志沔阳县有白马城水经注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

   水之交亦曰浕口城章怀太子曰阳平关在褒县西北 按今寕羌州界有阳平关盖后代移置或

   谓即白马城非是详见关隘张鲁城在沔县西水经注沔水南迳张鲁城东初平中刘焉

   授鲁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阁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濬谷西北二面连峯接崖从

   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馀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

   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通典西县西四十里有关城俗名张鲁城西乐城在沔县东南蜀

   建兴七年丞相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华阳国志蜀以沔阳为汉城以对城固之

   乐城而言故亦曰西乐城水经注沔水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

   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故保而居之为符坚所败

   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此城通典故西乐城在西县西南葛在沔县西亦名武侯

   垒水经注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

   隔难解寰宇记隋开皇三年置白马镇于古诸葛城是也黄沙城在沔县东北蜀志建兴十

   年丞相亮休士劝农于黄沙魏书地形志沔阳有黄沙城水经注黄沙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

   街亭在城固县西十五里寰宇记南郑县有街亭即蜀将马谡与张郃战处黄金

   戍在洋县东北其相近又有鐡城蜀汉咸熙七年曹爽侵汉中王平议先遣军据兴势若贼分向

   黄金平帅千人下自临之晋永嘉末贼王如馀党李运杨虎等自襄阳率众入汉中刺史张光遣晋

   邈率众于黄金拒之宋元嘉十一年杨难当据汉中萧思话讨之难当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副姜

   宝据铁城鐡城于黄金相对去一里思话遣汉中太守萧承之进攻拔之遂进据黄金齐书本纪黄

   金山张鲁旧戍南接汉川北枕驿道险固之极水经注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氐掠汉中阻此

   为戍与鐡城相对一城在山上一城在山下言其崄峻故以金鐡制名通典黄全城在黄金县西北

   八十里张鲁所筑元和志故鐡城在黄金县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𮞉车戍在凤县南寰宇

   记戍在梁泉县南一百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宽率众

   七万由陈仓路取回车戍入斜谷关出白马道谓此也大桃戍在略阳县东宋元嘉十一

   年萧承之讨杨难当其党赵温等自南城奔走退据大桃元和志有大城戍在顺政县东四十九里

   寰宇记谓之大桃戍元统志大桃驿在县东四十五里盖即大桃也妫墟在城固县西北后汉

   书郡国志成固县妫墟在西北县志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地有二井一苦一甘名曰双井相传为舜

   所居 按应劭汉书注妫墟当在今兴安府又考水经注当在洋县东北界未知孰是韩信

   坛在城固县北水经注大城固北临婿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馀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

   日置坛设九宾以礼拜信也舆地纪胜韩信坛在县东六里督军坛在沔县东南其旁有

   八阵图水经注定军山东名高平是亮𪧐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址略在元和志八阵图在西县

   东南十里诸葛亮垒门以石为图元统志谓之武侯督军坛府志八阵图在定军山下图列八阵聚

   细石为之各六十四聚又有二十四聚作两层每层各十二聚其迹尚存或为人所散乱及夏水没

   水退如故汉庙堆在南郑县西南水经注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

   观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武侯琴室在沔县东南定军山下室内有石琴相传诸葛

   亮所范柏年宅在南郑县西南柏年尝对宋明帝言梁州有廉泉让水臣所居在廉

   让之间即此天汉楼在南郑县城东北子城上宋建周览江山为一郡之胜鲜于侁诗千

   峯赴华阳一水连天汉望云楼在洋县北世传唐德宗幸梁追尝登是楼御题十字于梁

   上及还京凿取以归五云楼在洋县五云宫内宋建草凉楼在凤县东北六十里

   旧传唐明皇驻跸于此𭰗霄阁在南郑县西南中梁山寺前下瞰汉川据一郡最胜处

   郙阁在略阳县西汉太守李翕建有铭曰惟斯析里处汉之右谿源漂疾横注于道涉秋霖漉

   盆溢深沟汉水逆瀼稽滞商旅路当二州经用所阻斯谿既然郙阁尤甚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

   字伯都闻此为难其日久矣乃命衡官掾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行人

   夷欣慕君靡已宋文同诗南征曾读浯溪颂西溯今观郙阁铭方舆胜览郙阁在灵岩寺县志阁在

   县西二十里临江崖高数十丈俗名白崖水溢则上下不通故李翕凿石架木建阁以济行人废址

   犹存宋理宗时太守田克仁以铭字昏讹重刻于灵岩之绝壁在今县南 按李翕欧阳修集古录

   及旧志误作李会今从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改正此铭相传以为蔡邕文后人附会未可信

   柱石堂在府治内宋文同建袭美堂在洋县城内宋韩亿韩缜父子相继知州事有

   美政洋人德之为建此堂啸歌堂在凤县治内名胜志宋黄庭坚过鳯州诗有啸歌山水重

   之句后人因建此堂临汉亭在府治内宋文同建引汉水绕其下因名内又有四照亭绿景

   众芳亭在府治内宋兴元帅晁公武建领要亭在府治内宋虞允文建外览江

   中内瞰城郭取杜甫诗佳处领其要为名又分巡道署内有汉节亭亦允文建取杜诗汉节梅花外

   吸月亭在凤县治后宋建取苏轼劝君且吸杯中月句为名飞盖亭在凤县治

   内方舆胜览县出金丝柳宋元丰间有旨取百株邵康节诗杨柳垂金丝风动如飞盖后于此建亭

   取其诗飞盖为名秋兴亭在沔县旧郡治内唐刺史贾载所筑贾至有记连理亭

   在留坝厅西北五十三里柴关岭北有栗树二株比连而长中间两树相合长二丈许又复枝干各

   分因美农台在南郑县束寰宇记梁州记云后汉安帝时太守桓宣每至农月亲载耒

   耜以登此台劝民故后人号曰美农台在郡西通志在今府城东钓台在褒城县东北五里

   褒水出谷处巨石高广相传郑子真垂钓于此又南九十里廉水旁亦有钓台樊哙台

   固县北水经注婿水迳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舆地纪胜台在县北五里樊哙所筑

   天汉台在洋县北五里上有望京楼宋王冲建梳妆台在西乡县东南子午山下

   相传汉高祖为戚夫人筑思计台在凤县南五里蜀鉴梁泉县有思计台在城南诸葛武侯

   登台筹画因以为名庙台子在留坝厅西北四十五里有留侯祠祠后即紫柏山留侯避谷

   之处丛篁古木翠色参天凝云榭在府治园内宋建文同有诗玉峯园在洋县城

   南又城北有高园北园西园郡圃在洋县治北唐时创辟宋文同知洋州乃饰其台榭有横

   湖湖桥冰池荻浦蓼屿寒芦港二乐榭金橙径待月台𣺼泉亭吏隐亭霜筠亭露香亭涵虚亭谿光

   亭过谿亭禊亭菡萏亭野人庐此君庵荼蘼洞诸胜政暇赋诗苏轼苏辙鲜于侁皆遥和铜场

   在略阳县东九域志顺政县有青阳铜场方舆胜览青阳驿在县东五十里合江仓

   阳县治东宋开禧中杨巨源监合江仓即此济众监在略阳县东宋置九域志监在兴州

   东一百七十里景徳三年置铸鐡钱后废鬼迷店在凤县东北宋陆游诗往者秦蜀间慷慨

   事征戍猿啼鬼迷店马噤飞石铺方舆胜览鬼迷店在大散关下飞石铺在小益道中石镜

   在褒城县北十二里山河堰石门上光莹可鉴

 ︹关隘︺鸡头关在褒城县北十里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因名自此入连云栈最为险峻明𥘉

  置巡司今裁又十里关在县北六十里以距青桥十里故名马道关在县北九十里羊肠一线沿乌

  龙江上亦为险要虎头关在县北一百四十里武曲关在县北一百五里武曲山上松梁关

  在褒城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乱山相接南即四川巴州界米仓关在褒城县南一百七

  十里元史李进传进从征蜀道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里

  阳关在褒城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在县西北汉时所立蜀先主破魏夏侯渊于此甘亭

  关在褒城县西北亦曰甘寕关隋书地理志褒城有关官通典甘寕关隋开皇初置在牛头山北

  元和志关在县北九里寰宇记在县北九十里木曹关在城固县元置明初下汉中徐达驻

  益门镇遣傅友德夜袭木曹关攻斗山砦即此府志北木曹关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接连云栈道南

  木曹关在县南三十里通西乡县界今皆废槐树关在洋县东五十里明置鐡石

   关在洋县东九十五里唐置又县东有土门关宜娘子关县南有药木关桐木关重阳关县北有

   八里关水碓关平陆关蒻岭关东北有三河关三岭关榆林关白椒关皆久废皂军关西

   乡县南五十里团乐关在西乡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明正德中副使来天球驻兵于此平荆

   废邱关在凤县南六十里亦名费邱关仙人关在凤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接甘

   肃秦州徽县界宋绍兴三年吴玠弃和尚原别于仙人关右创筑一垒移兵守之四年金乌珠自鐡

   山东攻仙人关玠力战败之自是金人不复窥蜀明统志仙人关外分左右道自成州经天水出皂

   郊堡直抵秦州其地皆平衍此左出之路自两当趋凤州直出鳯翔大散关至和尚原此右出之路

    乌珠旧作兀术今改马岭关在凤县西四十五里亦曰马岭砦五代周显德二年遣将

   王景等入散关攻蜀秦州蜀将李廷珪遣别将据马岭砦即此大散关在凤县东北五十里

   与鳯翔府宝鸡县分界方舆胜览关在梁泉系极边为秦蜀要路汉高祖从故道败章邯于陈仓即

   由此出又见宝鸡县阳平关在寕羌州西北一百里关城东西径二里南倚鸡公山北傍嘉

   陵江旧置巡司今裁有阳平关营设参将防守并设州同驻此 按古阳平关即白马城在沔县界

   今关乃古阳安关地三国汉景耀六年姜维闻锺会治兵关中表请遣张翼廖化等督军分䕶阳安

   关口后魏时谓之关城世宗时茍金龙为梓潼太守带关城戍主魏书地形志东益州有梓潼郡领

   华阳兴宋二县盖置于关城也水经注西汉水西南流迳关城北元和志关城俗名张鲁城在金牛

   县西三十八里皆即此近代改置阳平关仍汉旧名耳明统志以为即古阳平关误鐡锁关

   在寕羌州东六十里又牢固关在州南西十里七盘关在州西南六十五里接四川界百牢

   关在沔县西南七十里隋书地理志西县有关官有百牢山元和志百牢关在西县西南三十步

   隋置白马关后以黎阳有白马关改名百牢自京师趋剑南达淮右皆由此寰宇记隋开皇中置关

   以蜀路险峻号曰百牢一云关置于百牢谷九域志关在三泉县舆地纪胜在西县西三十里元统

   志今三泉旧县西古关是石顶关在沔县南舆地纪胜石顶原在西县东南三十馀里宋置

   关最为险要通志石顶关去县八十里又有白马关在县西明正德间置白马巡司后裁兴城

   关在略阳县南元和志关在顺政县南五里县志又有七防关在县西一百九十里接甘肃阶州

   𦊨口关在略阳县西北三十里宋开禧二年人陷大散关吴曦退屯𦊨口即此明宏

   治初设巡司今裁又有白水巡司在县西北一百十里九股树巡司在县东北六十里均裁

   场关在定远厅南一百五十里接四川保寕府通江县界旧设巡司嘉庆七年裁又火𬬻关在

   厅西北六十里父子关在厅西北百里土门关在厅西北百馀里白阳关在厅西三百二十里接四

   画眉关在留坝厅南十里石磴盘折为栈道要路武休关在留坝厅南四十五

   里九域志梁泉县有武休镇宋绍兴三年金将萨里罕入兴元由斜谷北去刘子羽谋邀之于武休

   即此方舆胜览褒斜谷旁连武休关又极东为饶风关倚饶风以控商虢由武休以达长安为蜀之

   咽喉府志武休关在凤县东南二百二十里今置武关驿 萨里罕旧作撒离喝今改柴关

   在留坝厅北五十里土关隘在凤县东南三十五里明统志自青冈坪壒过武休关山砦至

   此甚险峻元将汪世显取蜀经此府志又有青崖谷隘在凤县东三十里鱼孔隘在沔县西

   南十里即今老虎沟宋淳祐三年𫎇古破大安军宋将杨世安守鱼孔隘不降即此青石关

   巡司在南郑县南九十里宋置关明正德中设巡司于此今因之其地与西乡县及四川保寕

   府之巴州南江县相接为通茶要路黄官岭巡司在褒城县南一百一十里接四川保

   寕府南江县界乾隆四十七年设兼设有把总分防大巴山巡司在西乡县西南百二

   十五里明成化中置设巡司 本朝因之路通四川通巴绥定各处渔渡坝巡司

   远厅南九十里四面崇山中开田坝接四川通江县界明隆庆中移本府通判驻此崇祯中改设守

   备 本朝增设游击后裁嘉庆十年由姚家坝移驻黎坝巡司在定远厅西南一百里嘉

  庆七年由简池坝移驻南星巡司在留坝厅北一百里接鳯县界嘉庆十三年设

  阳营在洋县北一百五十里三面老林直接终南太白五方杂处处处可通设有都司驻守旧

  有县丞分驻乾隆二十六年裁嘉庆七年复设鐡𬬻川营在凤县东南一百七十五里嘉

  庆二十年设有守僃驻守司上汛在西乡县南一百里两面峻岭一线中开设有把总分防

  何家岩汛在略阳县东六十里设有把总分防西江口汛在留坝厅东北九十

  里东达洋县南接城固北通歧郿宝鳯设有千总防守连云栈在褒城县北战国策秦栈

  道千里通于蜀汉史记汉王之国张良送至褒中因说汉王烧绝栈道颜师古曰栈道即阁道盖架

  木为之魏书崔浩传险绝之处傍凿山石而施版梁为阁水经注褒水自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

  谓千梁无柱也诸葛武侯与兄瑾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馀里其阁梁

  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后诸葛卒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烧之自后

   案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经步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荡目也寰宇记梁州西北入斜谷至凤州

   界一百五十里舆程记陜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东北草凉驿为入栈道之始南至褒城之

   开山驿路始平为出栈道之始县志明洪武二十五年因故址增修约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

   统名曰连云栈自县北鸡头关起一里至石洞又一里至石嘴七盘又七里至独架桥上阻石崖下

   临龙江最为险峻又三里至倚云栈即响水滩前有石佛湾盘龙坞又七里至老君崖又四里至堡

   子铺又四里至飞石崖又一里至阎王碥凭虚最险又三里至架云又八里至逍遥即青桥又十七

   里至马道铺又十里至顺平又十里至甜竹碥又三里至三岔铺即马道驿又五里至燕子崖巨石

   横亘江水潆洄又二十里至鸣玉即簸箕栈又二里至虎头关又一里至上天桥又三里至武曲关

   又一里至火烧碥又一里至碧霄又二里至石梯又七里至青云即腊鱼沟又数十步至腊鱼潭县

   境阁道止此自腊鱼潭而北又有焦崖铺黒龙湾飞仙阁石沟桥八里关云门新开岭安山湾青阳

   米仓道在南郑县南通四川巴州境图经汉末曹操击张鲁于汉中张鲁奔南山入巴

   中又张郃守汉中进军宕渠皆由此道自兴元迳此逹巴州不过五百里五里坝在西乡县

   东南一百八十里 本朝嘉庆七年由大池坝移县丞驻此姚家坝在定远厅南一百五

   十里旧设巡司嘉庆十年简池坝在定远厅西二百四十里接连川省山路诘屈羊肠

   一线旧设巡司嘉庆十年移驻黎坝每岁分防数月茅坪在洋县东北九十里重峦叠嶂径路

   崎岖设有把总分防瓦石坪在定远厅西二百里设有守备防守清风阁在凤县东

   北一百里今一名北星唐僖宗曾驻跸于此山险林密盗贼出没明嘉靖八年设巡司今裁

   柳镇在南郑县东南三十里与城固县接界水经注汉水自南郑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

   九域志南郑有长柳桓香西桥三镇县志又有沙河镇在县西二十五里弥勒院镇在县北三十里

   褒城镇在褒城县南十里今名打钟坝九域志褒城县有褒城桥阁二镇旧志褒城驿在县

   南二十五里其地有园池竹木可供游览盖即褒城镇也阴平镇在城固县南十八里今名

   大平村三国汉景耀中张翼董厥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至阴平留住待之即此水经注白水东

   南迳阴平故城南又袁扬镇在县西北十五里原公镇在县北二十里婿水镇在洋县西

   北四十里与城固县接界以近婿水故名九域志兴道县有婿水镇又有谢村镇在县西二十五里

   茶谿镇在西乡县东一百一十里子午镇在西乡县东北一百六十里西接洋县东

   指石泉明设巡司今裁黄花镇在凤县东北十里即古黄花县也九域志梁泉县有黄花

   保安方石东河桥白涧卤土武休七镇府志又有白石镇今为白石铺青鸟镇在寕羌州

   西北宋置九域志在三泉县西四十里又舆地纪胜州东有仙流镇峡口镇在略阳县东一

   百里又横现镇在县西十五里鸣水镇在县西四十里石门镇在略阳县西北九域志顺

   政县有石门沮水二镇县志有石门梁在县西九十里即石门也马盘砦在褒城县西唐

   天复二年王建将王宗播攻马盘砦即此渭门砦在洋县东一百二十里西城路口又阳岭

   砦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子午谷口石佛堡在县东北六十里骆谷口皆宋置万仞砦

   阳县北宋乾德二年王全斌伐蜀由鳯州路进讨拔干渠度万仞燕子二砦遂下兴州元统志万仞

   山在长举县后有关故县堡在西乡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明正德中置黄牛堡

   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接凤翔府宝鸡县界五代显德二年王景攻蜀入散关拔黄牛砦宋绍兴

   三十一年金图克坦哈希扼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吴璘自河池驰至青野原调兵分道援黄牛府

   志黄牛堡在县东北五十里去宝鸡县一百八十里吴玠将杨崇义筑今有千总分防又松陵堡在

   县东北大散关旁宋时置戍于此与散关相犄角 图克坦哈希旧作徒单合喜今改长林

   驿在南郑县东自驿西北四十里为褒城县自驿西二十里为沔县之黄沙驿今废汉阳

   驿在南郑县西又西二十里逹褒城县界又五十里达沔县黄沙驿自驿而北七十里逹褒城县

   之开山驿开山驿在褒城县治西明初置东南接南郑县汉阳驿西南接沔县黄沙驿

   桥驿在褒城县北六十里明初置旧有驿丞乾隆四十七年裁南至开山驿五十里北至马道

   驿四十里马道驿在褒城县北一百里眀初置北至凤县武关驿五十里今有驿丞

   山驿在鳯县治东南自驿而东七十里接草凉驿转南五十里至三岔驿又南六十里至松林

   驿又六十五里至安山驿又四十五里至武关驿又五十里达褒城县之马道驿草凉驿

   在凤县东六十里有驿丞又东七十里接宝鸡县之东河桥驿三岔驿在凤县南五十里有

   驿柏林驿在寕羌州治北黄坝驿在寕羌州西南八十里有驿丞南至四川保寕

   府广元县神山驿四十里今有把总分防顺政驿在沔县治西黄沙驿在沔县东

   四十里明置 本朝初设驿丞乾隆五十五件裁北至褒城县开山驿五十里大安驿

   县西南九十里本名金牛驿明初置旧有驿丞今裁设有把总分防南九十里逹寕羌州柏林驿

  青羊驿沔县西六十里南接大安西通阳平今废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移设县丞嘉庆

  十三年裁安山驿在留坝厅治南武关驿在留坝厅南四十里武休关 本朝乾隆

  三十八年设驿丞松林驿在留坝厅西北七十五里有驿丞今裁

 ︹津梁︺梳洗桥在南郑县东五里沙河桥有二一在南郑县东一里一在城固县西

  南十五里通济桥在南郑县南二里旧为木桥明时易以石明珠桥在南郑县西三

  小江桥在南郑县西十五里柏乡桥在褒城县东南二十里大通桥

  在褒城县南门外又县南半里有西河桥樊河桥在褒城县东北九十里马道驿北汉舞阳

  侯樊哙所造天生桥有三一在褒城县北七盘山下有大石横亘江中举足可渡一在寕

  羌州西南八十里其地有山高数十仞河水自山下入川石势天成如桥一在略阳县西八十里有

  石长七丈阔二丈横于大涧薛公桥在城固县西北二十五里宋绍兴初县令薛可光开

   渠漑田民谓之薛公渠桥亦因之而名又段 -- 𠭊 or 叚 ?桥在东关外县民段 -- 𠭊 or 叚 ?文海建张桥在西关外县民张成

   天临桥在洋县东五里眀天启中诸生周昕重修 本朝顺治中邑人周应瑞子命新

   相继重修康熙中为水冲圮知县邹溶重建又贯溪桥在县东十里东渡桥在西乡县东三

   里又南渡桥在县南一里木马河渡口斜谷桥在凤县东二里斜谷今废五丁桥

   在寕羌州东北金牛峡旧州桥在沔县东二十五里跨旧州河黄沙桥沔县东

   四十里跨黄沙河通恵桥在略阳县东城外山谿时涨修废无常又翠秀桥在县西三十

   梁桥在定远厅西一百三十里嘉庆十五年青羊桥在留坝厅东南二十里

   武关桥在留坝厅南五里上水渡在南郑县西南五里又下水渡在县南三里二

   渡皆夏秋设船冬设桥以济龙冈渡在南郑县南十里柳渡在城固县南四里亦

   曰上柳渡又白崖渡在县西南四里白沙渡在洋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黄金峡口婿水

  渡在洋县西四十里东岸婿水铺西岸汉王城城固洋两县每岁十月设桥夏秋设渡洋河

  渡在西乡县东十里子午渡在西乡县东北一百八十里

 ︹堤堰︺利民堤在凤县其相近有垲子堰宋祥符二年置今废班公堰在南郑县东南

  三十里 本朝嘉庆七年知县班逢扬引冷水灌田自李家街起至城固之干沙河止湾环三十馀

  里逢扬升任知府严如煜竟其功以此堰创之逢扬因名之曰班公堰又芝子堰在县南十五里亦

  因冷水漑田黄土堰在县东南二十里引观沟河水溉田马湖堰在南郑县西南八十里褒

  城县西南一百里引廉水灌两县田又东北三十里为野罗堰又东北为马岭堰又东北三里为流

  珠堰旧志载流珠堰势若流珠亦汉萧何所筑宋嘉祐乾道元至正年间重修明嘉靖中圯监生欧

  本礼濬源导流编竹为笼实之以石置中流限以木桩数月工竣又东北六里为庄头堰又东北二

  十五里为石梯堰一名柳堰子又东北一里为杨付堰又有龙潭堰者在褒城县西南一百十里向

   与马湖等堰共称廉水八堰而所引实为泉水今改正山河堰在褒城县东引褒水漑田

   一名柳边堰舆地纪胜山河堰本萧何所创相传为萧何堰后乃语讹为山河绍兴二十二年利州

   东路帅臣杨庚奏称褒斜旧有六堰灌漑民田靖康之乱民力不能修葺为水冲坏请修治乾道四

   年知兴元府吴拱修复六堰濬大小渠六十有五凡漑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有奇府志萧

   何始立为二堰曹参落成之诸葛亮军驻汉中踵迹增筑至宋复坏吴玠吴璘相继修治广漑民田

   复业数万今堰凡三第一堰在县北三里亦曰铁桩堰今废第二堰在县东门外旧堤长三百六十

   步 本朝嘉庆七年陜安道朱勲修筑石堤五十馀丈十五年水涨于石堤下将旧堤冲决知府严

   如煜就石堤上下加筑土堤七十九丈另开新渠一百三丈三尺深三丈十六年工竣经流之地首

   为高堰子又东三里为金华堰支分小堰七曰鸡翁沙堰周家崔家何家刘家橙槽又东三里为舞

   珠堰支分小堰五曰鲁家邓家朱家瞿家白火石又东五里为小斜堰以上专漑褒城县田又东一

   里为大斜堰在南郑龙江铺又东五里为柳叶洞以上分漑褒城南郑田又东为丰立洞又东八里

   为羊头堰在南郑县西北十五里又东五里为杜通堰又东三里为小林洞又东二里为燕儿窝又

   东一里为红崖子堰又东二里为姜家洞又东二里为营房洞又半里为李堂洞又半里为李官洞

   自金华堰至此为上坝又东一里至二道官渠分高低两渠高渠下达三皇川低渠为高桥洞又东

   一里为小王官洞又半里为大王官洞又东一里为康本洞又半里为陈定洞又半里为花家洞又

   半里为何棋洞又半里为高洞子又半里为东柳叶洞又半里为任明水口又半里为吴刚水口又

   半里为王朝钦水口又半里为聂家水口又东流至三皇川设水闸以节水分渠为七自高桥洞至

   此为下坝第三堰在第二堰下五里由堰口东南流至三桥洞分东西两沟其工较省其灌田之多

   寡亦悬殊焉鐡𬬻堰在褒城县南七十里引华山水龙河堰在县西南九十里引漳溪水

   左右横截十一渠漑田今俱废东流堰在城固县南五里引南沙河水灌田在东岸曰东流

   堰在西岸曰西流堰万夀堰在城固县西南四十五里引小沙河于东岸作堰灌田又北流

   为倒柳堰沙平堰于西岸筑堰为上盘堰一名蛇盘堰又下盘堰新堰莲花堰均出小沙河

   官堰在城固县西三十里引北沙河水于东岸作堰灌田又南流于西岸作堰曰西小堰曰𬃷

   儿堰又横渠堰在县西三十五里郭公堰在县西北四十里俱出沙河北五门堰在城固县

   西北二十五里旧筑堤激婿水以灌山之麓元至正间县尹蒲庸改创石渠明宏治间推官郝晟重

   开濬漑田四万八百四十馀亩高堰在城固县西北四十里引婿水灌田又南流绕庆山而下

   为百丈堰在县西北三十里于中流以木石障水东行阔百馀丈杨填堰在城固县东北

   十五里洋县西五十里引婿水漑两县田宋杨从义于河中流填成此堰故名堰两岸皆沙土易冲

   圮元明至 本朝官民随时修补嘉庆十五六年山水频涨旧渠平为河身知府严如煜率两邑士

   民买河东岸地将渠身改进筑帮河堤二百二十八丈九尺于河水入渠之处修石门五洞十七年

   工竣堰水东南流为丁家洞姚家洞青泥洞至宝山绕山而东为鹅儿洞又东南为竹竿洞孙家洞

   又北东南流为梁家洞入洋县界为新开洞其北岸为倪家渠魏家渠又东南流为柳家洞硙眼洞

   黄家洞汉龙洞水硙堰分水渠其北岸为北高渠又下为野狐洞东南流入汉高原堰

   县东三十里引大龙河水灌田溢水堰在洋县西北三十里溢水出县北山中南流五里于

   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为小飞槽大飞槽䥷板堰腰渠西渠石堰渠吴家渠北渠南渠溢水又南流

   五里于西岸筑堰引水西南流为二郎堰在县西十五里溢水又南流五里于下流截河为堰从东

   岸分水与溢水偕下而南者为三郎堰在县西十里𣺼滨堰在洋县北十五里𣺼水出县北

   石锉山南流至周家坎于西岸筑堰分水西南流循山麓纡𮞉南下中经二涧涧深广数丈旧架木

   为飞槽渡渠水以达于田每水涨冲没万历中知县李用中创建石槽以为渠道以数丈之槽利漑

   数千亩𣺼水又南流五里于东岸筑堰分水东南流为土门堰在县北十里阻牛首山之麓故凿为

   门以通渠道因名相近有贾峪河出没无常狂澜一倒直断中流陇亩间动苦枯涸万历中知县姚

   立诚筑长堤以障之共修成石堰二座飞槽九座洞口一十四处𣺼水又南流四里许截河筑堰从

   东分水流至县西关外为斜堰在县北六里居𣺼水下流岁苦冲溢知县李用中甃石数丈分门闸

   板视水之消长以时启闭数遇洪涛终莫能坏仍东开土渠二百四十丈灌漑赖之金洋堰

   在西乡东南二十里子午山左有大渠一分小渠二十五道上中下三坝明景泰初知县邱俊筑漑

   田四千六百亩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县王穆重筑相近又有三郎铺堰在县东四十里圣水峡

   堰在县东六十里洋谿河堰在县东七十里官庄堰在县南二里渠分二道五渠河堰在县南二十

   里分渠五法宝堂堰在县南三十里渠分六平地河堰在县西九十里私陀河堰在县西一百二十

   里惊军坝堰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别家坝堰在县北三十里高川堰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西龙溪

   堰在县西南二十里莒河堰在县西南三十里桑园铺堰在县西北四十里七里堰

  羌州西南七里明嘉靖中知州李应元修琵琶堰在沔县南三十里引养家河水灌田又北

  为马家堰又北为麻柳堰又北为白马堰一名白崖堰又北为天生堰又北为金公堰又北为浕水

  堰又北为康家堰石刺塔堰在沔县东北三十五里亦名山河堰引旧州河水灌田分

  两派东流者为山河东堰西流者为山河西堰石燕子堰在沔县东北五十里又名天分

  堰引黄沙河水灌田分两派东流者为天分东堰西流者为天分西堰五渠在西乡县北一

  东河渠一中沙渠一北寺渠去城二里许一白庙渠一西沙渠去城三里许众山之水入五渠由渠

  入城濠绕木马河五渠淤塞夏秋雨积旬水𨺗涨害民田庐舍 本朝康熙中知县王穆按亩役夫

  于农隙频加挑濬而西北隅赖以有秋

 ︹陵墓︺︹周︺鬼谷子墓在褒城县西北五十里黄草坪︹汉︺戚夫人墓在西乡县

  东南舆地纪胜有庙在县东五里府志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张骞墓在城固县西北八里

   蔡伦墓在洋县东三十里李固墓在城固县西水经注长柳渡有汉太尉李固墓

   碑铭尚有文字剥落不可复识府志墓在县西三十里有石碣题曰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

   女冢在城固县北水经注婿水东迳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馀丈周围数亩元嘉六

   年大水破坟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椁世人疑是项伯冢舆地纪胜七冢三在城固县四

   在兴道县︹三国︺︹汉︺诸葛武侯墓在沔县南定军山蜀志亮遗命葬定军山因山

   为坟冢足容棺魏锺会至汉川令军士不得于墓所左右刍牧樵采水经注亮遗令因即地势不起

   坟陇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元和志墓在西县东南八里贞观十一年敕禁樵采

   马超墓在沔县东三里今其地名马场张嶷墓在褒城县南柏乡街世呼为褒德将

   ︹宋︺杨从义墓在城固县北十五里︹明︺杨洪墓在南郑县西北十五里

   张凤翮墓在城固县南十五里杜家山吉孔嘉墓在洋县东南三里

 ︹本朝︺佛泥勒墓在南郑县北门外百馀步李圣翼墓在南郑县东三里

 ︹祠庙︺黄帝庙在城固县西南二十里禹王庙一在府治西南隅一在寕羌州北嶓

  冢山汉高祖祠在南郑县南汉水滨相传高祖游憩于此后人立祠祀之伍子

  胥庙在城固县北百丈堰元至正元年二郎庙在府治西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二郎

  佐父治水有功元至顺六年加封为英烈昭忠𤫊显仁祐王太白山神庙在府治西

  北府以北厅县堰渠资黒龙江婿水故道河𣺼水河其源皆出太白山天旱祈祷辄应嘉庆十七年

  知府严如煜率属建酂侯庙在府治堂东明洪武十五年一在褒城县南八里流珠堰侧

  祀汉萧何淮阴侯庙有三一在南郑县米仓山下一在县西南仙台山一在褒城县南孤

  云山祀汉韩信留侯祠有二一在城固县东三里一在洋县西四十里云山祀汉张良

  远侯庙在褒城县山河堰祀汉曹参宋政和中赐额武侯庙在沔县东南祀蜀汉

   诸葛亮蜀志景耀六年诏为亮立庙沔阳裴松之注襄阳记曰亮初亡百姓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

   上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因近其墓立庙沔阳㫁其私祀水经注定军山东地名高

   平是亮𪧐营处有亮庙通志庙内有唐御史沈迥碑 本朝嘉庆五年重修张桓侯庙

   在西乡县西关祀蜀汉张飞侯初封西乡因立庙焉明正统四年流贼逼近邑城忽大雨水涌贼不

   战而慑时巡抚蓝璋兵僃来天球以督军至梦侯助阵事定题请敕封武义忠显助顺王建侯庙邑

   西 本朝顺治六年康熙二十二年重修杨君神祠在略阳县元和志在顺政县西南二

   里嘉陵水山上即杨难当也土人祀之府志今曰武都王庙在县治忠烈祠在凤县西南仙

   人关祀宋吴玠吴璘又有祠在略阳县东一里二相祠在南郑县治内宋嘉定间建祀张浚

   虞允文魏了翁为记杨将军庙在城固县北十五里祀宋杨从义旌忠庙

   羌州北舆地纪胜在大安军学旁祀杨震仲蒲尹祠在城固县西北斗山之麓祀元县尹

  方正学祠在南郑县治西南祀明方孝孺三公祠在南郑治西旧为蓝公祠

  祀明都御史蓝璋康海为记后因原杰吴道宏相继抚郧招抚流移皆有功汉中故并祀之

  都祠在西乡县东祀明都御史原杰吴道宏节义祠在略阳县东一里祀明知县孙

  灵泽庙在褒城县南五十里玉泉北宋建因屡次祷雨灵应封神为孚济侯泽润

  庙在褒城县南三十里中梁山宋建灵润庙在洋县东五十里蒿平山腹有灵湫旱祷

  龙王庙在寕羌县东北道林子龙洞明宏治中祈雨灵应为之立庙昭忠祠

  在留坝厅北门外嘉庆十四年建祀同知齐默慎司狱黄定一守备田得廪生罗浮凤附生罗克选

 ︹寺观︺圣水寺在南郑县东南三十里寺有五色泉一泉黒色在佛座下四泉在泉东西天旱

  祷雨辄应乾明寺在南郑县西中梁山上宋建延庆寺在褒城县东南十里唐贞

  观中赐额福严寺在褒城县南九十里即金华寺中有塔崇庆寺在褒城县西二

   十五里俗呼牛头寺唐建宋苏轼有赠牛头寺明上人诗宝山寺在城固县东北十五里唐

   开禧时建即蕙香院开明寺在洋县南一里唐建有浮图高十三层宋文同画古松八

   株根节礧砢笔𫝑飞动醴泉寺在洋县南十六里唐开元中建智果寺在洋县西

   三十里唐仪鳯中建涌泉寺在洋县西北三十里宋建祷雨屡验即今普泽院广庆

   寺在西乡县治东宋建开元寺在西乡县东三十里圣德寺在凤县东南六里唐

   贞元中建戴正伦记梁肃书碑今废鐡佛寺在寕羌州一百三十里原为华严寺唐宋以来

   古刹也遗铁佛三尊故名𤫊严寺在略阳县南七里唐建崇胜院在洋县北十五

   里宋大中祥符中建郑郧有诗成化观在褒城县西北九十里云梦山旧名云雾寺宋庆元

   间改为观白鹤观在城固县南十里老君山唐建奉真观在城固县西北二十里即

   斗山观亦名升仙观唐窦子明得道之所崇道观在洋县西北二十五里鄷都山宋元丰中

  

 ︹名宦︺︹汉︺田叔陉城人𥘉为赵王张敖郎中高帝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拜为汉中

  丁邯阳陵人世祖时迁汉中太守治有异政陈禅安汉人安帝时汉中蛮叛以禅

  为汉中太守贼素闻其名声即时降服子澄有清名亦官汉中太守︹三国︺︹汉︺吕乂

  人丞相亮出军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王平宕渠人初为安汉将军领汉中太守

  延熙六年拜镇北大将军统汉中平在北境甚著名绩︹晋︺张光锺武人永嘉中为梁州刺

  史邓定等抄盗进逼汉中光不能赴州止于魏兴绥抚荒残百姓悦服于是却镇汉中时贼党李运

  杨武自襄阳入汉中光婴城固守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

  不能除寇河得退还声绝而卒子迈多才略有父风州人推迈权领州事与贼战没︹南北朝︺

  ︹宋︺萧思话南兰陵人元嘉中为梁南秦二州刺史氐帅杨难当宼汉中思话遣司马箫承

   之进据磝头难当引众西还留其将赵温守梁州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鐡城承之遣阴平太守萧坦

   进攻二戍拔之思话遣军继进与承之军合难当遣其子和悉力来攻承之等力战败之汉中平悉

   收没地置戍葭萌水迁镇南郑刘道真彭城人元嘉中为梁南秦二州刺史杨难当宼汉中

   道真与裴方明讨破之难当奔上邽仇池遂平刘秀之莒人元嘉中为梁南秦二州刺史汉

   川饥馑秀之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利之迁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

   百八十万付梁州镇库此外萧然︹齐︺萧懿梁武帝兄永明末为梁南秦二州刺史魏军十

   万入汉中围南郑懿率二千馀人固守拒战六十馀日不下死慯甚众军中粮尽𢭏𱋐为食懿遣氐

   帅杨元秀说氐起兵攻魏历城等六戍魏人震惧边境遂安︹梁︺萧修鄱阳王恢子武帝以

   为梁秦二州刺史在汉中七年移风改俗人号慈父将秋遇蝗修躬至田所深自咎责功曹史劝捕

   之修曰此由刺史无德所致捕之何补言卒忽有飞鸟千群蔽日而至𣊬息之间食蝗遂尽而去

  ︹魏︺李崇顿邱人考文南讨汉阳崇行梁州刺史事氐杨灵珍袭破武兴与齐相结崇督诸军

  讨破之灵珍奔汉中考文嘉其功拜梁州刺史邢峦鄚人世宗时梁夏侯道迁以汉中降诏峦

  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峦至汉中白马以西犹为梁守峦遣将领锐卒攻下之乘胜追北至关城之下

  诏拜峦梁秦二州刺史于是开地定境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𫉬郡四十二部䕶军及诸县戍遂逼

  魏子建下曲阳人初宣武平氐遂于武兴立镇寻改为东益州其后镇将刺史垂失人

  和群氐作梗乃除子建东益州刺史子建布以恩信达近清静宼儁上谷人永安二年为梁州

  刺史梁俗荒犷多盗贼儁令郡县立庠序劝耕桑敦礼让数年风俗顿革梁将曹炎之镇魏兴屡扰

  疆场儁遣长史杜林道攻克其城并擒炎之梁顿兵魏兴志图攻取儁抚厉将士人思效命梁知其

  得众心弗敢逼︹周︺李晖成纪人建德初出为梁州总管时渠蓬二州生獠积年侵暴晖至州

  绥抚并来归附︹隋︺裴蕴闻喜人高祖时历洋州刺史有能名︹唐︺薛大鼎汾阴人高

   宗时为山南道副大使开屯田以实仓廪有治名韩思复长安人永淳中调梁州府仓曹

   参军会大旱辄开仓赈民州劾责对曰人穷则滥不如因而活之无趣为盗贼州不能诘唐璿

   始平人武后时授梁州都督吐番大将麹莽布支宼梁州入洪源谷璿临高望之见贼骑铠鲜明谓

   麾下曰莽布支新将兵欲以示武其下皆贵臣子弟骑虽精不习战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六

   战皆克筑京观西还张嘉贞猗氏人历秦梁二州都督政以严办吏下畏之奏事京师明皇

   善其政数慰劳元结河南人肃宗时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募义士于唐邓汝蔡降剧贼五千

   史思明乱帝将亲征结建言贼锐不可与争宜折以谋帝善之李勉郑王元懿曾孙肃宗时为

   梁州刺史勉假王晬南郑令啐为权幸所诬诏诛之勉曰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谗杀良吏乎即

   拘晬为请得免晬后以推择为龙门令果有名严震盐亭人建中中为兴鳯两州团练使兴利

   除害号称清严迁山南西道节度使朱泚反遗帛书诱之震即斩以闻时李怀光与贼连和徳宗欲

   徙跸山南震闻驰表奉迎既入骆谷怀光以骑追袭赖山南兵以免至梁州宰相请西幸成都震曰

   山南密迩畿辅李晟方图收复借此军为声援今引而西则诸将顾望责功无期会李晟表至亦请

   驻跸梁洋议遂定梁汉间自安史后户口流散震随宜劝课鸠敛有法民不烦扰而行在供亿具焉

   车驾还改梁州为兴元府即用震为尹严砺震从祖弟震卒以砺权知留府事即拜本道节

   度使兴州自长举北至青泥岭西抵成州崖谷峻隘十里百折秋潦冬雪泥淖为害运馈者颠踣糗

   粮刍稿委填沟壑砺乃出军府之币即山僦工自长举而西䟽嘉陵江三百馀里以馈成州民嘉赖

   裴玢京兆人元和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为治严棱达权𫝑不务贡奉蔬食敝衣居处取

   蔽风雨仓库完实百姓安之裴度闻喜人穆宗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宝历二年复入朝

   李绛赞皇人太和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监军杨叔元激军士作乱牙将王景延战殁绛

   遂遇害事闻赠司徒谥曰贞景延亦赠官温造祁人兴元军乱杀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乃授

   山南西道节度使造至斩八百馀人⿰酉𬐚 -- 醢杀绛者取其级祭绛及死事官王景延等以功加检校礼部

   李从晦文宗时历山南西道节度使以风力闻令狐楚华原人开成中为山

   南西道节度使为政善抚御治有绩人人得其宜郑澣荣阳人文宗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始其父馀庆镇兴元创学庐澣嗣完之养生徒风化大行封敖蓚人大中中为兴元节度使初

   郑涯开新路水坏其栈敖更治斜谷道行者告便蓬果贼依鸡山寇三川敖遣副使王䞇捕平之

   ︹五代︺︹梁︺唐道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茂贞攻蜀道袭拒于青泥岭以死守之茂贞

   自是无窥山南意︹宋︺张晖大城人建隆中议伐蜀以晖为凤州团练使兼縁边巡检濠砦

   桥道使晖尽得山川险易密䟽陈之太祖大悦及大军西下晖督军开大散开路躬抚士卒且役且

   战人忘其劳李穆阳武人宋初为洋州通判剖决滞讼无留狱安守忠晋阳人干

   德中蜀平太祖知远俗苦苛虐南郑为走集之地特命守忠知兴元府以抚绥之周渭

   人乾德中通判兴州州领𦊨口砦多戍兵监军傲狠纵其下为暴居人苦之渭驰往谕以祸福斩其

   军校众皆慑服诏书褒嘉命兼本砦钤辖开宝初鳯州主吏盗隐官银择渭往代周岁羡课数倍

   赵安易蓟人太平兴国中知兴元府先是两川民输税者以铁钱易铜钱安易言其非便请

   许纳鐡钱诏从之韩亿雍邱人真宗时知洋州州豪李甲凡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

   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馀年诉不已亿视旧牍未尝引乳医为证召甲出乳医

   示之甲无以为辞𡨚遂辨杨绘绵竹人仁宗时知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

   迹不类人所出入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在郡狱无系囚文同梓潼人皇

   祐中知兴元府治庠序择行艺之秀者掌之风谕境内遣子弟就学暇日躬阅训导褒斜间道多剽

   窃吏不能禁同治之盗不敢犯后徙知洋州有惠政卢士宏新郑人知洋州先是圭田多虚

   藉士宏考校令随实以输自部使者而下皆十损七八文彦博包拯皆以廉能荐杨文广

   太原人治平中为兴州防御使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趋筚篥比暮至其所部

   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文广遣将袭之斩𫉬甚众种世衡洛阳人通判凤

   州州将王𫎇正章献后姻家也所为不法尝千世衡以私不听𫎇正怒乃阴构之坐谪刘子

   羽崇安人建炎中吴玠戍河池五彦戍金州皆饥兴元帅臣闭籴二镇病之张浚承制拜子羽知

   兴元府子羽至汉中通商输粟二镇遂安郭浩陇干人绍兴初金人破饶风岭侵梁洋入凤州

   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𫉬万计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王庶庆

   人绍兴中知兴元府庶以士卒单寡籍兴洋诸邑及三泉县强壮两丁取一三取二号义士日阅于

   县月阅于州厚犒之不半年有兵数万王梦易荥州人常摄兴州改川陜茶运置茶铺免

   役民岁课亦办吴璘陇干人绍兴中为利州西路安抚使浩兴州时和议方坚而璘治军经武

   常如敌至二十六年改判兴州从拜四川宣抚使乾道初又改刺兴元府修复褒城古堰漑田数千

   顷民甚便之杨政临泾人绍兴二年知凤州十年徙知兴元府会金渝盟政建迎敌之䇿斩

   𫉬甚多明年政出和尚原屡败金兵和议成帝召政还军民诣部使者借留还镇屯兴元府守汉中

   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漑之利政为修复汉江水决为害政筑长堤捍之凡有益于民者不敢以军

   旅废故将士上下安之唐文(⿱艹石)眉山人高宗时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亘陵谷八百馀

   里山穷险赋不尽括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讫不增

   吴拱璘兄玠之子乾道中知兴元府漕使王炎委修复山河堰尽修六堰濬大小渠六十五里

   凡漑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有奇下诏奖谕虞允文仁夀人乾道中为四川宣抚使

   至汉中金洋兴元归正人二万遮道诉系缧之苦允文分给官田俾咸振业李蘩晋原人孝

   宗时知兴元府安抚利州东路汉中久饥剑外和籴在州者独多蘩访求民瘼有老妪进曰民所以

   饥者和籴病之也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悦吴挺璘子淳熙初为兴州都统初军中置互市

   于宕昌羌马骑兵雄天下自张松典榷牧奏绝互市所得多下驷挺至首陈利害诏许岁市七百匹

   始武兴所部就饷诸部漫不相属挺奏以十军为名营部于是井然四年除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

   使密修皂郊堡增二砦缮戎器储于两库敌终不觉成州西和岁大祲挺力为赈恤全活数十万郡

   东北有二谷水挺作二堤捍之绍熙中水暴发入城挺既赈被水者复增筑长堤以为障诏问僃边

   急务即建增储之䇿由是粮糗不乏民赖以安张诏成州人赵汝愚为从官时每奏吴氏世掌

   蜀兵非国家之利请以诏代领武兴之军汝愚既知枢密府力辞不拜白于光宗曰(⿱艹石)武兴朝除帅

   则臣夕拜命帝许之乃以诏为成州团练使兴州诸军都统制诏在兴州甚得士心杨震仲

   成都人开禧初辟兴元府通判权大安军吴㬢叛驰檄招之震仲辞疾不行时军教授史次秦亦被

   檄谋于震仲震仲曰大安自武兴来为西蜀第一州若首从其招则诸郡风靡矣顾力不能拒义死

   之曦遣郭鹏飞代震仲趣其行益急震仲饮毒死阖郡为之流涕明年曦伏诛安丙为兴州安抚使

   以震仲死事闻赠朝奉大夫史次秦眉山人为大安军教授吴㬢叛招次秦甚遽次秦迁

   延固避㬢迫之乃以石灰桐油涂两目末生附子傅之比至目益肿次秦母年高而贤闻次秦为㬢

   所招即命家人以疾笃驰报曦乃听还曦诛蜀帅上其事改秩利州路主管文字安丙广

   庆元间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籴米数万石以赈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

   副之丙陈十可忧于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既而曦奏丙为随军转运使居河池曦僭号称臣于金

   丙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诛㬢加丙知兴州安抚使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名甚著

   李好义下邽人开禧初为兴州正将吴曦叛好义自青坊闻变亟归谋诛之以所谋告李贵

   遣人约杨巨源等夜飨士麾众授甲与兄好古好仁拜诀家庙入伪宫遂斩曦首驰吿安丙宣诏军

   民好义请乘时取关外四州十战至山砦高堡七日至西和以少击众前无留敌金西和节度使完

   颜钦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杨巨源益昌人为凤州堡子原仓

   官倾财养士沿边忠义咸服其才移监兴州合江赡军仓吴㬢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

   给其衣食与李好义会好义率其徒入伪宫巨源持诏乘马自称奉使入内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

   之以㬢首徇三军推安丙权四川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丙奏功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宣郎

   刘甲龙游人开禧中知兴元府利东安抚使金立吴曦为刍王曦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欲

   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遗参知政事李璧告变璧袖帛书以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

   在后再知兴元府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有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首罢之凡

   安丙所立茶盐柴邸俱废之又乞复道吴氏庄岁收租四万有奇钱十三万以禆总计从之丙增多

   田税甲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高稼蒲江人宝庆中桂如渊镇蜀辟

   稼通判沔州兼幕职创山砦八十有四募义兵为守御计元兵由东道入如渊辟稼知洋州及汉中

   陷沔州破稼率遗民驻廉水县以保巴山制置使赵彦呐以参议官辟之稼言汉中荡无藩篱宜经

   理仙人原乃缮营垒峙刍粮比器甲开泉源守御之规罔不僃具寻知沔州葺理创残招聚流散民

   皆襁负来归后元兵自泉关入众溃城陷遂死焉曹友闻栗亭人端平中权知沔州节制

   屯戍军马引兵扼仙人关元兵大至制置使赵彦呐檄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友闻驰书曰沔阳

   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忧必不能越沔阳入蜀大安无险可守岂可以平地控御彦呐不

   从一日来速者七友闻引兵夜出遇元兵与弟万血战俱死赠龙图阁学士谥曰节胡世全

   景定四年为沔州都统䕶粮运至虎象山遇元兵战败死之杨世威宋末为忠义副总管

   元兵破大安世威坚守鱼孔隘孤垒不降诏以世威就知大安军︹元︺畅师文南阳人至

   元间为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孝民种艺法改佥本道提刑按察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

   姚燧柳城人至元中除陜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录囚延安逮繋诖误皆纵释之人服其

   王利用潞县人大德初为兴元路总管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

   便焉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

   之果𡨚︹明︺金兴旺洪武初守兴元明昇将吴友仁以三万众来攻城中兵止三千兴旺

   迎敌面中流矢拔矢复战敌益众乃敛兵入城傅友德来援友仁败走兴旺出兵蹑之蜀兵坠崖石

   死者无算威震陇蜀费震鄱阳人洪武初知汉中府岁凶盗起震发仓粟十馀万斛贷民俾秋

   成还仓易陈为新盗皆来归令占宅自为保伍得数千家秋大熟民尽偿前栗太祖闻而嘉之

   孝孺寕海人洪武中除汉中府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慕其贤延为宾师每日陈说

   道德王尊以殊礼孝孺尝以逊志名斋王改曰正学王黼武进人宣德中知洋县奏最当迁民

   诣阙乞留者数千人诏加秩还任张仕隆安阳人嘉靖初以御史为关南副使时汉中为

   民害者有五狼八犬一虎一彪之谣按得其实即置于法严禁苛索一时贪墨望风解去矿徒为盗

   召而谕之即时解散赵鲲寿张人知汉中府大盗故海珠依山险为寇父子相继四十馀年鲲

   下车即选练民兵以计擒之馀党奔溃境内悉平李用中杞县人万历中知洋县多惠政

   百姓立祠祀之姚立诚安邑人万历中知洋县惠政及民瑞麦嘉禾叠见征应张兆

   曾云南人天启中以陇右参议署关南道道上闻哭声询之曰贪弁科役贫无措惧咥耳曾按得

   其实时巨蠧谓为代庖官曰五日京兆耳曾曰去蠧如锄莠除治务尽旬馀肃清吕大器

   遂寕人天启中任关南道时关南称盗薮大器招募以俸金铸钱为的射中即赏之由是人皆竞奋

   精于射念阳平关为秦蜀咽喉缮葺之寇盗闻之皆逃遁潘文太原人天启中知汉中府案无

   留牍时矿宼肆掠丈设策招安令充牙兵未一载杀人如故文以计殱灭 -- 濊 ?之民𫉬安堵冯上

   宾𫉬嘉人崇祯初知汉中府不避权贵每有寇警上宾多方豫僃城保无虞司五教

   人崇祯末知城固县山民据险称乱五教率兵擒斩之闯贼至且战且守城陷不屈遇害周应

   泰湖广人崇祯间知寕羌州巨寇陷城骂贼遇害胡上进槀城人崇祯中知鳯县巨寇陷

   城骂贼遇害吉永祚辉县人崇祯末为凤县主簿将去任会贼至县今弃城遁永祚倡义

   拒守城陷与二子士枢士模皆死之教谕李之蔚乡官魏炳亦不屈死永祚赠汉中䘙经历馀赠恤

   

  ︹本朝︺杨可经顺天通州人顺治初知汉中府贺珍犯境与同知董应征李芳征原体𫎇峙备

   刍粮协力固守城赖以完李天叙安阳人顺治中知洋县时吴三桂驻汉中邑苦骚扰天叙

   每与力争民以𫉬苏衣璟如栖霞人顺治中任汉中府推官吴三桂驻汉中兵民错处豪猾

   依倚为奸璟如莅政严明豪民皆相戒曰各自爱母犯衣君令尤长于听㫁虽词涉两端狱稽数载

   者以片语折之皆屈服刘泽霖直隶人顺治中任汉中府同知吴三桂驻汉中其党重利

   剥民及移驻云南索逋甚急质民子女号泣遍野泽霖以法逮治其尤者仍率属捐金赎男妇数百

   口民皆安堵南郑有柳边堰为沙所冲泽霖疏凿得宜沿边栽柳以障沙民利赖之吴树声

   江寕人知略阳县时冠氛未靖邑当冲要树声设计防御以劳勚卒于官汪化鳌泾县人康

   熙中任汉中府同知吴三桂据汉南逼受伪职化鳌不从自经死又冯皋彊永济人亦汉中同知吴

   三桂叛随征至沔县陷贼中导之降不从贼幽之古寺中历五载不易节后汉中平督臣哈占疏其

   节于费雅达满洲人康熙中授汉中镇总兵先是汉中失守官兵退屯南山之麓费雅

   达至约东军士沿山村堡民不知兵及大兵复汉中费雅逹帅师进征居民争挈壶浆囊糗⿰米冓以送

   滕天绶辽阳人康熙中知汉中府谙练精敏修复庙学仓廒汉南素饶水利天绶相视

   地形筑堤建闸启闭有期蓄泄有界自是争端永杜柯栋建德人康熙初知洋县时华阳多盗

   栋恩威兼济且捕治之山境悉清招徕复业捐给牛种山民颂徳不衰刘𣒊诸城人康熙中

   知寕羌州州处群山中无宿储值汉南大饥艰于挽运乃贷于他邑约能负斗粟至者子三升不十

   日挽三千石奉檄赈洋县民即先驰赴偏历审勘移粟借粜数日而毕山产槲叶而民不习于蚕乃

  募善蚕者教之蚕民赖其利称为刘公茧始寕羌颇形雕攰𣒊为均田额完逋赋补栈道修旅次安

  辑招来期年而庐舎萃集户口倍增王穆娄县人康熙五十一年洋县时徴赋不符原额官

  民俱病穆招民垦荒授田者数千家又洋阻山多虎患穆祷于神募人射之患以息修洋县城固两

  县志均称详备范昉会稽人雍正中知略阳县时西口用兵昉运马赴军营即留办军粮六年

  积功加布政使衔卒于官民为建祠祀之岳礼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初任汉兴道守正不阿以

  作育人材为务偕郡守朱闲圣创建汉南书院捐置膏火讲论性命之学士林至今颂之郭愈

  博解州人乾隆中知略阳县修理城垣凡四年而竣一椽一索不以累氏堤防坚固城垣高峻嘉

  庆二三年贼宼略阳数来城下窥探曰此不可攻遂去邓萝琴浮梁人乾隆中知汉中府

  修复城固洋县五门堰定引水章程以利灌漑勘罢略阳县旧铜厂游民屏迹闪煜龙

  人乾隆中任寕羌营游击嘉庆元年剿贼殁于阵又庆阳人陈载德二年任寕羌营游击剿贼𡚒勇

   殁于王行俭溧阳人乾隆中知南郑县修县志征文考献灿然明备嘉庆二年在白土

   关剿贼殁于阵事   闻   赐恤给云骑尉世职齐默慎𫎇古镶红旗人任留坝厅

   同知嘉庆三年贼匪张汉潮攻城默慎率司狱黄定一御之力竭俱死之又汉凤营游击苏维龙剿

   贼至唐藏殁于阵汪铨彭泽人任留坝厅同知嘉庆六年从剿贼匪于城固县之小河口死

   之事   闻赠太仆寺卿周湖本清泉人知略阳县嘉庆三年贼匪窜至军需粮运不

   以累民捐修望房集勇守御城赖以完积勤卒于官朱集才寕夏人任西江口营游击嘉庆

   八年从剿贼匪于郧西县殁于阵又汉中城守营都司刘胜祥松桃厅人亦从征剿贼匪于大寕县

   之松木坪𡚒勇杀贼殁于阵班逢扬崞县人嘉庆五年知南郑县清介自矢勤于吏治时

   诸军剿贼供亿无误修东关堡城九百馀丈引冷水河灌田数千亩民德之曰班公堰定远初设厅

   治以才升任甫至官卒曾彰泗德阳人知洋县嘉庆十一年寕陜兵叛彰泗登城守御寡

   不敌众遂遇害事   闻照知州例   赐恤同时大兴刘锡名以乾州吏目署华阳县丞卸

   篆过洋协同堵御亦为贼所害张掖人田得任西江口守僃叛兵窜至战死周鸣球

   嘉庆十二年知沔县洁清自守慈恵爱民桥梁道路邮政无不修饬严惩讼棍黒河为奸匪丛薮

   设卡房二十四处奸匪相戒不敢入以积劳卒于官

  ︹人物︺︹汉︺邓公城固人景帝时以谒者仆射为校尉击吴楚帝问曰道军所来闻鼂错死吴楚

   罢兵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

   尊京师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拜为城阳中尉建

   元中为九卿一年谢病免归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诸公间张骞城固人建元中为郎应募

   使月氏径匈奴留十馀岁乃还后以校尉从卫青击匈奴封博望侯张猛骞孙师事周堪元帝

   时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与周堪同心辅政为右显所谮自杀李法南郑人博通群书性刚而

  有节永元九年应贤良方正对策除博士迁侍中光禄大夫岁馀上䟽以为宦官权重椒房宠盛又

  讥史官记事不实下有司免为庶人在家八年征拜谏议大夫正言极词无改于旧出为汝南太守

  李郃南郑人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县召署幕门候史和帝分遣使者微行观采风谣使者二人

  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岂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惊问郃曰

  有二使星入益州故知之耳后举孝廉五迁尚书令拜太常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

  李固郃之子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阳嘉二年以灾异对䇿顺

  帝览其对多所纳用即时出宋阿母还舍诸常侍悉叩头谢罪朝廷肃然以固为议郎而阿母宦官

  疾固言直因诈飞章以陷其罪出为广汉雒令历荆州刺史泰山太守冲帝即位以为太尉及冲帝

  崩质帝遇弑固与杜乔欲立清河王蒜梁冀竟立桓帝诬固下狱遂见害二子基兹皆死狱中

  历郃弟子清白有节博学善交与郑康成陈纪等相结为新城长政贵无为官至奉车都尉

   志张南郑人博学多通隐身不仕尝游陇西破羌将军段颎出征西羌请见志张其夕颎军为

   羌所围因留军中夜谓颎曰东南角无复羌宜乘虚引出住百里还师攻之可以全胜颎从之果破

   贼于是以状表闻有诏特徴会病终李燮固少子固既遇害时燮年十三姊文姬以燮托父门

   生王成成将燮入徐州界内变姓名为酒家佣十馀年冀既诛始还乡里后徴拜议郎廉方自守灵

   帝时拜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续为张角贼所掠赎还燮奏续不宜复国已而续竟归藩未满岁果坐

   不道诛乃擢燮河南尹时以货赂为官燮上书陈谏辞义深切帝乃止在职二年卒时人感其世忠

   正咸伤惜焉程包汉中人灵帝时为郡上计时巴郡板楯蛮寇掠三蜀及汉中诸郡帝问益

   州计吏征讨方略包对曰板楯立功先世复为义人自永初以来忠功屡著本无恶心愁苦赋役困

   罹酷刑以致叛戾但选明能牧守自然安定帝从其言即皆降服︹三国︺︹汉︺陈术

   人博学多闻著释问七篇益都𦒿旧𫝊及志︹南北朝︺︹南齐︺阳黒头华阳人疏

  从四世同居建元三年大使奏表门闾蠲租税郝道福华阳人累世同㸑建武三年明帝诏

  表门闾蠲其调役︹周︺赵文表南郑人世为二千石父珏性方严有度量位御史中大夫

  文表少修谨志存忠节为周文亲信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天和中除梁州总管有长史所管

  地名恒棱者方数百里恃险固常怀不轨文表率众讨平之迁蓬州刺史政尚仁恕人皆怀之大𧰼

  中拜吴州总管︹唐︺强循凤州人仕累雍州司户参军华原无泉人畜多暍死循教濬渠水以

  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诏书褒子甚厚历大理少卿右庶子为政办给不为威严遇人尽信不疑

  ︹宋︺张伯威大安军人绍熙初武进士调神泉尉时大母黄年九十八伯威不忍之官黄得

  疾濒殆伯威剔左臂肉食之遂愈继母杨因姑病笃惊成疾伯威复剔臂肉作粥以进疾亦愈事闻

  诏与升擢伯威不赴遂隐号无辩居士张珏凤州人年十八从军钓鱼山以战功累官中军

  都统制号为四川虓宝祐末元兵围合州珏与王坚协力战守攻之九月不能下寻以珏为合守德

   祐元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元兵围重庆城中粮尽部将赵安开门降珏巷战不支东走涪

   被执至安西自经死︹元︺李孟汉中人博学强记通贯经史成宗时武宗仁宗皆未出阁孟以

   荐为师傅大德初武宗抚军北征仁宗留宫中孟日陈善言正道成宗闻而嘉之至大三年拜中书

   平章政事仁宗嗣立进阶光禄大夫累封魏国公孟宇量宏廓才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害知无

   不言引古证今务归至当进拔贤士游其门者后皆知名卒谥文忠︹明︺王信南郑人生半岁

   父忠北征战殁母岳氏苦节育之正统中袭千户成化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守僃荆襄平大盗刘

   千斤移湖广平永顺保靖二宣慰及荆州武冈蛮累迁都督同知总督漕运帅府旧有湖擅为利信

   开以泊漕艘𫝑要壅水一裁以法漕务修举信沈毅简重历大镇不营私产子继善从善皆举进士

   张羽南郑人性至孝宏治末进士武宗时以御史巡按山东时宰以故人为托至部按其人则

   山东大害也立劾去之中官导帝游幸羽上疏力谏出为广平知府调河间甚著声绩嘉靖中擢贵

   州布政使吏以羡金进郤不纳为籍记于官历南京工部侍郎石可砺城固人万历中举于

   乡知宝丰县宝丰有举人牛金星肆虐可砺执法按之遂逃去后从流贼陷西安或缚可砺献之备

   受惨毒不屈死李遇知洋县人万历中进士知东明县以廉正称擢兵科给事中疏月凡十

   上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初历官吏部尚书都城陷自缢于红庙贼解缢执之迫之仕不屈遂遇害一

   门同死者七人何百戸缺名沔县人崇祯九年流贼小红娘夜半入城百戸与柳指挥合战

   均死之时有孙教谕者夫妇同骂贼死欧植褒城人崇祯中举于乡以教谕摄知长葛县流

   贼寇河南城破被执骂贼不屈贼怒缚于柱触柱死吉孔嘉洋县人幼时诉父𡨚于巡按御

   史𫉬释时称其孝崇祯初举于乡知寕津县有善政迁顺德同知调真定寻擢顺德府 大兵至悉

   力捍御城陷与妻张氏长子贡生惠迪次子妇王氏并死之赠太仆寺少卿妻子子妇并𫉬旌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节妻子并入忠义祠张凤翮城固人天启中进士崇祯

  中官御史极论四川巡抚王维章贪劣请召还给事中章正扆累官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十六年

  流贼陷城固胁之降不从遇害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节

 ︹本朝︺张兆熊洋县人明末举人性至孝居父䘮哀毁逾礼流贼宼洋兆熊偕县令郭一龙募

  乡勇数百剿之贼遁城得不陷顺治中擢御史历淮徐郴桂参政所至有声周基昌

  人顺治初从 大兵至延安招抚诸砦有功贺珍寇汉中基昌单骑溃围赴省乞救贼平授保定通

  判历叙州知府刘文秀自滇窥蜀城陷不屈死妻王氏守节抚孤历五十馀年陈国安

  人顺治初以佥事监军四川时姚黄贼众猖獗安国招降之历井陉九江道致仕归修黄金峡险道

  三百里建连云栈坍塌桥梁数十处邑多赖之吉允迪洋县人顺治中进士知信丰县剿贼

  宼屡著军功历云南参政贵州学道皆有实绩张勇洋县人幼孤落拓不羁善骑射初隶总督

  孟乔芳剿贼南北山平河西叛𤞑所至有功授甘肃总兵从经略洪承畴取滇黔进云南提督康熙

  初复调甘肃吴三桂据云南叛蔓延关凉勇以靖逆将军率兵围兰州复临洮下巩昌降岷州及川

  贼出秦州势甚炽勇分兵四应以麾下数百骑驻伏羌与贼相持数月三战败贼 大兵至贼遂遁

  以收复全秦功授一等侯世袭累进太子太师卒赠少师谥襄壮勇身经大小数百战拔郡五州县

  数十擒伪王一人斩伪将军以下数百人每临阵身先士卒料敌制胜能以寡击众纪律严明将吏

  不敢犯居恒恂恂退让宾礼文士有古儒将风王宪南郑人乾隆初举武乡试授松潘镇千总

  与同县大通协营千总淡明志均从征金川阵亡   赐恤又凤县王应举由行伍拔补千总从

  征金川战于三滕沟死之朱之茂南郑人性至孝避宼山中贼欲劫其父之茂涕泣哀求贼

  胁以刄不惧叹曰孝子也释之父得无恙乾隆八年 旌又城固李天植刘鸿泽洋县梁杲鳯县王

  天章略阳封尔燕俱干隆件间以孝行 旌谭福南郑人由行伍拔补二郎坝把总嘉庆七

  年御贼于盩厔之黄柏园同县马万春以华阳营外委御贼于洋县之茅坪均𡚒勇当先身被数创

   阵亡   赐恤又武举范瑞星贡生霍显周廪生张汉升生员李天宇黄列五李思白文在中席

   思诚龙凌云吴尔举义民进忠孝何玉林邦铭张桂张宗德范瑞名范瑞玺褒城武生瞿景元生员

   李祥云义民门廷献赵章傅世锦城固武生傅焕王增印张某贡生衡起鳯尚希诚廪生韩拜彦王

   际虞义民李野赵晋卿孙承祖洋县生员任䇿勲张友直吕筌白云翰贡生王国栋武生姚文德监

   生田荣宗义民吕笙亢玳李谱李光桂杨应华李光贵白廷英白廷才白廷扬白文翠西乡生员刘

   赤舄武生周文临外委吴文学寕羌生员闵德言林挺生林逢春郭鲜修贡生陈希正武生马世泰

   宋启祥义民彭登谥沔县廪生杜立基武生刘文振略阳生员王殿元刘思谦党北海敬潜修义民

   张埰定远厅武生王国英李玉庭张菊生员马呈瑞冯时贵张瑄留坝厅廪生罗浮凤生员罗光远

   汪抡元均以团练义勇防堵教匪或临阵捐躯㦯受执不屈死白凤翠洋县人少孤事母孝

   常奉母归省路遇虎暴凤翠以身蔽虎大呼虎即去母殁庐于墓所嘉庆十五年 旌杨森

  南郑人性至孝能以色养善医有求辄应不计其值弟镳选拔贡生与同县张全理俱嘉庆十六年

  以孝行 旌晏文质沔县人诸生与同庠晏腾霄曹应新武生晏经邦黄永凝俱堵御贼

  匪力战死嘉庆十九年入祀忠义祠又略阳颜士贵御贼被十七创犹力战死亦于十九年 旌

 ︹流寓︺︹汉︺承宫姑幕人新莽时将诸生避地汉中

 ︹列女︺︹汉︺陈文矩妻李氏汉中人李法之姊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

  众令䘮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倍所生长子兴遇疾困笃

  亲调药膳恩情笃密兴疾久乃瘳自知过恶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徳状己之过乞就刑辟县

  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穆姜年八十馀

  赵伯英妻李氏南郑人太尉李固女字文姬贤而有智固既策罢文姫密与二

  兄谋预藏匿弟燮有顷难作二兄受害文姫乃告父门生王成曰君执义先人有古人之节今委君

   以六尺之孤成感其义将变亡命徐州后遇赦还乡姊弟相见悲感旁人既而戒燮曰先公正直

   汉忠臣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耶宜杜绝众人勿妄往来慎无一言加于梁氏唯引咎而已燮谨从

   赵宣妻杜氏南郑人字泰姫教子有法度子元珪雅珪并有闻望七子皆辟命察

   举牧守其教子也曰中人情性可上下也昔西门豹佩韦以自宽宓子贱带弦以自急故能改身之

   恒为天下名士︹宋︺崔均妻张氏大安军人张伯威妹其姑王疾甚张剔左臂肉作粥

   以进达旦即愈事闻赐束帛刘当可母王氏当可为利州路提举常平司干办公

   绍定三年王氏就养兴元元兵屠兴元王氏义不辱投江死其妇杜氏及仆婢五人咸及于难当

   可奔赴江浒得母䘮归诏赠和义郡太夫人︹明︺陈情妻李氏南郑人正徳中蜀宼

   自青石关来氏从夫入城避寇至汉江未渡忽传寇至众皆逃匿氏与夫相失遂偕幼子投水死同

   县强振妻田氏二十守节甘贫抚孤嘉靖中旌冯朝江妻傅氏夫亡抚育遗腹劬勤成立又朱永临

   女年十六字宋氏子未婚而宋亡女闻信七日不食死马安然妻余氏褒城人与

   同县许襄隆妻李氏均二十馀夫亡抚育遗孤诸生又早卒抚育孤孙又克见其成立又张云鹏

   妻张氏年二十夫亡守节终身汤铭妻刘氏城固人年十九苦节孤六十三年同县

   韩仲才妻王氏亦以苦节著又烈妇李为范妻张氏夫亡殉节段平妻张氏洋县人年

   二十夫亡抚育遗孤自训以诗书同县吴天爵妻王氏夫亡无子孝养舅姑舅姑殁庐墓三年均嘉

   靖中旌又杨仕妻王氏年十八夫亡家贫抚遗腹子竭力以事舅姑黄锡极妻贾氏曹宗武妻何氏

   樊维祯妻亢氏李作枢妻白氏薛琦妻强氏均以苦节著又烈妇杜春辉妻王氏杜春芳妻康氏张

   兆禄妻周氏均夫亡殉节阎朝顺妻张氏西乡人与同县许天祥妻王氏均夫亡守

   节抚遗腹子成立符钺妻陈氏夫亡守节孝事舅姑又烈妇符廷瑀妻王氏夫亡殉节刘昙

   妻某氏鳯县人夫病调治极诚笃殁即自缢以殉同县梁云高妻刘氏夫亡子枚生甫七月

   苦节教育枚后成诸生有声钮尚忠妻张氏寕羌人年十五夫亡守节孝事舅姑

   嘉靖中旌同县王以諌妻靳氏夫亡子夭将从死姑曰吾惟汝是依何忍弃我氏感泣従命曲尽孝

   养姑殁殡殓毕即自缢万历中旌张讲妻许氏夫亡抚遗腹子克底成立骆文彦妻蔡氏杨国桢妻

   王氏赵洛妻孙氏均以苦节著钱一贯妻金氏沔县人年十八夫亡子在襁褓纺织

   自给苦节五十二年卒陈悌妻贾氏略阳人强暴欲污之跃身入汉江死同县王世

   业妻刘氏年十九夫亡抚遗腹子甘贫自励岳氏女城固人许字诸生王棐子贼至欲辱

   之不从遇害同县张拱夀妻李氏年十八骂贼不从被磔死又岳中衡女先贼未至自刎死

   际昌妻李氏洋县人贼杀其夫氏骂不绝口被杀同县王延绪妻薛氏骂贼死又王贵

   女许字程姓未婚贼暴至忿骂不従被磔死马义女凤县人城破贼欲挟之去女闭目不

   从鞭之终不应贼碎其身而死又卢效先妻来氐贼至触树自绝曹良辅妻靳氏

  寕羌人贼至与同县谷自登妻张氏均自缢死沈文斗妻蔡氏夫妇均被执贼欲害沈蔡请以身代

  不从遂骂贼死梁宾妻赵氏沔县人闻流贼至因夫病不忍远避贼索得欲驱之去氏

  厉声骂曰我清白妇肯从汝贼耶贼㫁其两手骂不绝口又㫁其两足而死同县蔡一仕妻胡氏同

  次女渡江避贼女曰即得渡江贼从马上追之亦不免何若葬此江之为愈女先跃入水氏从之时

  称母子双烈徐士选妻王氏略阳人贼至氏被执诱之不从胁以刄不从贼怒剖

  其腹而死同县王康安妻王氏遇贼不屈寸磔死

 ︹本朝︺李彦硕妻武氏褒城人孀居贺珍之乱贼党欲污之氏引刀自刎不得死寻翦

  发毁容以免苦节终身同县何谦妻徐氏康熙十八年逆宼溃走氏避寇为游骑所掠缚马上誓死

  不从遂被害又何邦海妻谢氏欧材妻张氏均以苦节著李挺女南郑人许字田应朝未归

  而应朝亡女闻讣哀号绝食数日欲随母往吊不遂乃自缢同县李式祯妻朱氏年二十守节教子

   成立又傅永鸿聘妻朱氏李汉翔母刘氏均以节著王尔麟妻党氏城固人年十九

   而寡有贼将欲娶之不从将劫之遂自缢死同县张士英妾阎氏遇贼义不受辱投崖死刘振𧙓妻

   饶氏与夫相失抱儿投水死周公辅妻王氏洋县人为贼所逼不从被创十馀置

   之去毙而复苏同县李国士妻王氏夫亡贼将欲妻之氏㫁发毁容以免张兆骢妻李氏被掠投崖

   死李跃龙妻周氏与夫同被执骂贼死又李𮞉知妻王氏年二十守节顺治年间 旌高映

   碧妻李氏略阳人孀居有豪右欲强妻之氏翦发毁面誓死以拒同县梁天培妻张氏吴

   逆变起贼将欲逼之氏引刀毁容以免抚孤成立守节五十馀年李应登妻潘氏王丹所妻王氏均

   遇贼投崖死王懋功女城固人许字蔡起麟未婚而起麟死父欲令改适氏不从往起

   麟家执䘮孝养舅姑终其身李英女洋县人年十六许字杨暄未婚而暄殁氏闻讣饮泣

   奔䘮矢志守节杨家贫女日夜绩纺奉事翁姑立嗣继后翁殁于蜀氏多方称贷扶榇归康熙中

   旌同县李国宣妻杜氏范立功妻常氏杨仁声妻王氏常铭兹妻张氏王奇瑾妾李氏王启叡妻薛

   氏吉聨娄妻张氏李国宁妻张氏强百福妾张氏均以苦节著又翟冲雯妻段 -- 𠭊 or 叚 ?氏夫亡翁欲夺而嫁

   之自经死李铭盘妻郝氏南郑人夫亡年二十三上事双亲下抚遗孤守节四十馀

   雍正元年 旌同县王世经妻唐氏楚之奇妻李氏均雍正年间 旌梁衡妻李氏

   城固人衡知莱阳县氏年十七随任所值宼至助衡守御城赖以完年二十二夫亡守节垂五十年

   同县韩之荆妻吕氏荆壮岁游学不归氏历经兵燹事姑克孝抚子成立黎廷铎妻陈氏姑遘奇疾

   医药罔效氏刲股作羮进之疾忽愈王鈜妻党氏段 -- 𠭊 or 叚 ?彦升妻鄢氏杜完妻赵氏许无愆妻党氏党容

   妻廉氏谭明义妻张氏李应麟妻陈氏周基昌妻王氏郑以德妻秦氏许无息妻郑氏米色炳妻王

   氏赵懋才妻党氏许天牧妻张氏张国帽妻王氏赵嵩妻刘氏杜运纬妻胡氏均以苦节著郑启泰

   妻张氏黄锺妻张氏李沐润妾戴氏均夫亡殉节王国纪妻汪氏洋县人年二十

   归王时翁年七旬有四子皆前殁无嗣氏夫其季也越二载又亡遗孤方五月氏誓于夫灵以养老

   孤为志后以先世葬地不吉恐不利于孤昼夜拮据襄事得改殡雍正七年 旌同县王宜经妻

   赵氐马汗勋妻周氏均雍正年间 旌厐文章妻唐氏西乡人年十八守节抚孤

   入邑庠氏病子刲股疗疾同县杨鸾妻符氏段 -- 𠭊 or 叚 ?成妻杨氏许天祥继妻王氏周仁妻唐氏焦宰母

   严氏袁运干妻席氏张宗妻李氏丁琦妻糜氏穆魁妻马氏米万锺妻金氏均以节孝著张凤

   仪妻曲氏鳯县人年二十二夫亡事亲教子苦节五十馀年雍正八年 旌张试

   之妻章氏沔县人年十九夫亡负土成坟血流指掌守节三十年同县姚璋妻谢氏夫亡

   守节事亲抚孤历四十馀年又李圣极妻赵氐夫亡殉节均雍正年间 旌粱贡妻罗

   氏略阳人夫亡有遗腹子舅姑相继逝竭力敛葬俄而子夭泣曰梁氏绝矣何生为遂不食死同

   县刘起敬妻芮氏以苦节著又陈伊训妻高氏夫亡守节雍正六年 旌又烈妇梁五十妻罗氏年

  十六为强暴所逼不从磔死亦被 旌韩体道女南郑人名随珍许字郭汾裔未归而

  汾裔卒姑赵氏贫且老女闻讣奔䘮事姑生养死葬无不尽礼守贞三十馀年乾隆二十四年 旌

  同县兰氏女⿺辶商李国柱家童养国柱稍长欲与苟合胁之不从毙命乾隆一十六年 旌周氏

  女城固人许字刘悦未婚而悦病即日往视悦故遂执䘮礼奉养翁姑教子成立乾隆三十八年

  全氏女洋县人许字焦思义未归而思义亡氏往奔䘮事舅姑䘮葬尽礼又丁贞女许

  字王锡珩未归而锡珩亡矢志守贞周贞女许字张勇未婚而勇亡奔䘮守贞均乾隆年间 旌

  吴显章女沔县人名玉姐幼端庄足不逾闺阁有虞杰者窥女父母他岀潜来调之女惊

  避杰逼之女执刀相拒杰夺刀还斫被数创死女婢沙女奔救亦被杀事   闻   敕建双

  烈坊同县陈衮女许字宋恺未归而恺亡氏年十九守贞四十馀年乾隆十五年 旌张志

  仁妻苏氏南郑人年二十夫亡仰事俯育各尽其道守节三十六年乾隆六年 旌同县

  魏益妻潘氏卢尚友妻姚氏锺德义妻周氏刘尚宾妻刘氏毛光先妻张氏周鼎臣妻杨氏陈启妻

  陈氏王启凤妻侯氏赵民赖妻徐氏袁文绣妻赵氏来璋妻李氏雷谕妻昝氏陈大成妻程氏王鉴

  妻范氏胡文妻王氏运文妻王氏某妻唐氏温启祥妻何氏楚洪妻潘氏杨宣妻黄氏张秉政妻王

  氏赵采铭妻季氏刘绍先妻朱氏张耀妻陈氏杜锡妻丁氏又烈妇王洪德妻蔡氏均乾隆年间

  刘秉义妻王氏褒城人夫亡年十九仰事俯育守节四十馀年乾隆二年 旌

  同县潘月兰妻高氏袁志麟妻张氐张国桢妻李氏居士珍妻顾氏王辑妻汪氏马玺妻许氏党中

  廉妻曹氏均干隆年间 旌李德长妻王氏城固人夫亡守志孤姑杨氏久病

  不肯服药氏常长跪以进姑始一尝已而卒愈德长弟德昇妻伍氏德发妻范氏皆早寡娣姒三人

  以志节相励同居无间言称一门三节同县刘芳琇妻徐氏何绳祖妻刘氏石曰松妻贾氏党熙妻

  傅氏王敬禹妻曾氏刘启科妻何氏和毓秀妻叶氏余志义妻张氏李浵妻孙氏何干妻陈氏谢坪

  妻马氏王玉栋妻李氏熊际龙妻吕氏余眀娃妻王氏刘琣妻张氏刘坦妻郝氏王嘉修妻汪氏王

  经元妻黄氏蓝衣盛妻李氏叶长厚妻徐氐孙绍武妻吴氏刘体恕妻李氏刘可训妻李氏冯廷仕

  妻张氏姬应奇妻白氏王冲斗妻何氏李蕡妻刘氏张文光妻杜氏李溎妻张氏曾兆林妻陈氏又

  烈妇杨升庚妻陈氐杨文秀媳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世尉妻严氏洋县人夫

  亡守节乾隆三年 旌同县张纬妻李氏刘文第妻史氏杨卓妻苏氏李敩妻张氏全眉妻潘氏白

  定妻时氏均干隆年间 旌张维贤妻乔氏西乡人夫亡守节乾隆元年 旌同

  县赵完璧妻邓氏路启鹏妻王氏向从周妻陈氏又烈妇廖士法妻孙氏均乾隆年间 旌

  博万妻冯氏凤县人夫亡守节乾隆二年 旌同县贾汉翼妻罗氏曹自叡妻辛氏王

  禄妻董氐罗世彩妻曹氏罗礼妻吴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诏妻李氏寕羌州人年十

  九夫亡遗孤甫三月孝事翁姑守节六十一年同州唐思恭妻王氏赵珂妻马氏张洪英妻郭氐赵

  玿妻李氐赵凤妻陈氏赵洪仁妻史氏杨维世妻卫氏张信妻王氏杨天经妻李氏姜汉英妻吕氏

  周俊妻赵氏计福妻魏氏张元妻杨氏均以节著李中肯妻季氏沔县人夫亡守

  节同县李柟妻陆氏李楷妻李氏严志妻白氏李继白妻郭氏苗时亨妻张氏叶煊妻柏氏张麟振

  妻蔡氏张书台妻刘氏马骝妻张氏杜鋕妻刘氏黄文华妻李氏王文灿妻杜氏李师沆妻阎氏均

  乾隆年间 旌谭可久妻刘氏略阳人夫亡守节同县唐宗涟妻周氏芮缵光妻刘

  氏何泽祥妻高氏郭维屏妻赵氏汤兴妻邓氏刘堳妻姜氏郭洪妻何氏马贞元妻周氏均乾隆年

   李 氏女洋县人许字宋玳未婚而玳殒守贞五十馀年值教匪扰害与嗣子俱被

  𢦤嘉庆五年 旌邓添喜女沔县人守正捐躯嘉庆元年 旌同县夏学诗侄女名么

  姑不辱捐躯李烈女年十六骂贼被𢦤方烈女年十六遇贼抗拒不屈被杀均嘉庆年间 旌

  斐妻周氏南郑人夫亡守节嘉庆七年 旌同县赫严妻梁氏张天香妻章氏李瑞涞妻

   杨氏又烈妇李某妻雷氏汪朝铨妻陈氏赵玉麟妻张氏赵宝麟妻门氏均嘉庆年间 旌

   周妻王氏褒城人夫亡守节嘉庆二年 旌同县张鉴妻吕氏王元基妻高氏又烈妇李

   光连妻罗氏俱嘉庆年间 旌又王廷祥妻张氏年十九夫亡无子家贫姑病瞽父母劝之嫁以死

   自誓持礼法严于处子故饮食衣服出之纺绩姑躁急尝谩詈辄婉容奉以汤茶曰聊以润喉母过

   劳也姑有憨女嫁近邻有三日粮即私遗之氏知之不为言姑两足复痿坐卧便溺氏事之朝夕弗

   离姑死葬毕氏太息曰未亡人今可死矣然夫宗祀不可绝也拮据立侄为夫嗣殁年五十七

   度妻饶氏城固人夫亡守节与同县赵温妻孙氏嘉庆三年 旌又烈妇张玉衡妻唐

   氏张玉佩妻田氏胡永清妻韩氏均因教匪窜邑境义不受辱自缢死韩凤歧妻李氏尚振德妻王

   氏王应春妻张氏王楠女均骂贼死岳纶妻牟氏洋县人夫亡守节嘉庆五年 旌同

   县岳著祥妻聂氏岳崑妻䘙氐宋天禧妻王氏陈喈鳯妻许氏王举妻岳氐又烈妇王振友妻杨氏

  王先春妻杨氏冯翊纶妻贾氏遇贼不屈妻冯氏贼逼投井均嘉庆年间 旌孟显妻

  聂氏西乡人夫亡甘贫守节孝事舅姑抚孤成立嘉庆二年 旌同县张拱母陈氐刘大经妻

  杨氐杨藇妻符氏焦耀林妻岳氏均以节著尹继商妻孙氏凤县人夫亡守节嘉

  庆二十三年 旌同县未汉林妻故氏年十九夫亡二月生遗腹子甘贫茹苦教子成立苦节五十

  馀年刘克念妻张氏年十八抚遗腹成立冯泰妻文氏赵元妻杨氏赵玺妻郑氏崔世荣妻顾氐子

  成均妻张氏均以节著又黎辅清妻邓氏教匪窜至骂贼不屈死彭登元妻李氏

  寕羌州人年十九夫亡守节教匪犯茅坪沟劫之不屈身被十数创死同州郭玉妻高氏夫亡年十

  八以死自誓后自责曰有姑在义不容死因纺绩奉亲姑殁既葬结衣自缢刘思成妻

  杨氏沔县人夫亡守节嘉庆六年 旌同县赵光祖妻解氏樊遐龄妻苏氏陈铭妻宋氏萧士

  亨妻故氏又烈妇晏国瑞妻阎氏均嘉庆年间 旌夏元礼妻饶氏略阳人捐躯明

  志又节妇韩鸣鹤妻雷氏均嘉庆年间 旌同县王普妻孟氏薛涟妻刘氏刘学妻张氏周卜妻任

  氏周老三妻高氏均以苦节著又烈妇生员张皥妻李氏年三十馀夫皥为翁养子暧所杀暧逃逸

  氏痛姑孀二子俱幼夫𡨚莫伸哭泣数月抱石投江死后暧𬒳𫉬正法易子璋妻邹

  氏留坝厅人易子坤强胁之不从为所杀嘉庆七年 旌同厅陈明璋妻唐氏割股愈姑乡党感

  其笃孝杨成章妻敬氏年十九夫亡苦节三十馀年卒

 ︹仙释︺︹汉︺唐公房城固人王莽居摄二年为郡吏遇真人授以药拔宅仙去或云李八百居

  寒泉山公房师事之 按公房后汉郡国志作公防殴阳修集古录作古昉洪适隶释云隶法房字

  其户在侧故人多不晓或作防㦯作昉皆误︹唐︺张果梁泉人夏居豆积山冬居𬸚𬸦山明

  皇赐号曰通元先生︹五代︺僧子朗蜀王建时梁州大旱僧子朗具十石瓮贮水身坐其

  中灭顶者凡三日雨皆霑足︹宋︺赵抱一梁泉人尝遇一老人箧中取物饵之状如芦菔

  又与之小瓢中有药如菉豆戒曰遇有疾施之自是绝粒宋真宗东封召见赐名抱一

 ︹土产︺鐡城固县出有鐡冶又略阳县亦产生鐡元和志兴元贡丝棉绢府志略阳县出绵

  南郑沔县略阳皆产木棉麻苎元和志兴元贡麻布洋州贡火麻布野苎布凤州赋

  麻布洋县志县有苎谿出野苎寰宇记兴元贡蠲纸元和志顺政县武兴山多漆府志今

  褒城凤县皆产漆桦皮凤县唐书地理志洋州贡白交㯶凤县鹿

  茸城固寕羌皆出麝香寰宇记鳯州兴州洋州出羊 黒猿皆凤县出

  鸡洋县锦鸡西乡县出翡翠略阳县出蜜蜡元和志鸣水县厨山产木蜜府

  志今府境俱产蜜蜡嘉鱼出沔县丙穴出留坝厅归仁山府境俱产岀凤县白

  石镇者佳红花唐书地理志兴元贡红蓝燕脂乳香西乡县出寰宇记凤州产石斛

  葛根蓬累子元和志顺政县武兴山多黄檗府志略阳县出黄精石燕 石蟹

  羌州出 按旧志西乡出金又唐书地理志兴州贡朱砂谨附记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 辑

                          前提调官许应藻恭 覆 辑

                          校 对 官颜以燠恭校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