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六至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六至八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九至十一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4.djvu/5

顺天府表                 

                     

大清一统志

 顺天府东西距四百七十六里南北距四百八十八里东至遵化州界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化

  府保安州界二百三十里南至天津府青县界三百一十三里北至边墙一百七十五里东南至天

  津府天津县界二百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遵化州马兰峪边墙三百四

  十里西北至宣化府延庆州界一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之次春秋元命苞尾箕散为幽州分为燕国晋书天文志

  班固言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费直周易分野析木起尾九

  度蔡邕月令章句析木起尾四度魏太史令陈卓云上谷入尾一度渔阳入尾三度涿郡入尾十六

  度广阳入箕九度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为幽州之域春秋战国

  时为燕国秦为上谷郡地汉初复为燕国史记二世元年

  九月韩广为赵略地至蓟自立为燕王汉元年项羽立臧荼为燕王都蓟五年更立卢绾为燕王十

  二年又立子建为王文帝元年徙琅邪王泽为燕元朔二年国除汉书元狩六年封子旦为燕王

  元凤元年国除为郡至本始初复以旦子建为广阳王元凤元年改为广阳

  郡本始元年又改广阳国属幽州后汉建武十三

  年省入上谷郡永元八年复置广阳郡按此见和帝纪郡国

  志刘昭补注作永平八年盖讹元为平也为幽州刺史治三国魏太和

  六年复为燕国晋初因之时幽州治范阳建兴后没于石

  勒永和六年前燕慕容儁尝都此儁七年徙都邺其后前

  秦苻坚后燕慕容埀相继有其地乐史太平寰宇记石勒于蓟置

  幽州燕郡历慕容儁苻坚慕容埀州郡之名如故后魏为幽州燕郡北齐

  置东北道行台后周建德六年置幽州总管府隋

  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府废三年改幽州为涿郡

  按汉涿郡晋魏范阳郡皆治今涿州隋唐时始移其名于蓟武德三年复曰

  幽州置总管府按隋大业中罗艺自称幽州总管武德二年归唐旧唐志寰宇记

  皆云武德元年仍罗氏之旧也六年改大总管府七年改大都

  督府贞观初属河北道开元二年置幽州节度使

  天宝元年改幽州为范阳郡幽州节度使为范阳

  节度使乾元元年复改郡曰幽州宝应元年改范

  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后又兼卢龙节度使

   中为刘仁恭所据及子守光僭号称燕梁乾化三年入晋五代后唐仍置幽州

   及卢龙节度使石晋天福初割入辽辽会同元年

   改南京幽都府置南京道开泰元年改燕京析津

   府保大二年入金金天辅七年入宋宋宣和五年

   改为燕山府广阳郡置永清军节度七年复入金

   天会三年仍为燕京析津府七年属河北东路贞

   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自会寕迁都于

   此元太祖十年置燕京路总管大兴府至元元年

   改建中都四年徙都之九年改曰大都二十一年

   置大都路总管府为中书省治明洪武元年改曰

  北平府隶山东行中书省二年置北平行中书省

  九年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治永乐元年建为北

  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十九年始称京师

 本朝初因之领州六县二十二顺治十六年省漷县入通州乾隆八年

  遵化州为直隶州以玉田丰润二县改属今领州五县十九统于顺天

  府尹亦兼属直隶总督

  大兴县附郭治府东偏东西距二十四里南北距一百七里东至通州界二十一重西至宛

  平县界三里南至东安县界七十二里北至昌平州界三十五里东南至通州界四十五里西南至

  固安县界一百十里东北至顺义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宛平县界六十里本周初蓟国春秋时为燕

  国都秦置蓟县属上谷郡汉初为燕国都元凤中为广阳郡治本始后为广阳国治后汉初属上谷

   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治三国魏为燕国治晋因之后魏为幽州燕郡治齐周因之隋为涿郡治

   唐为幽州治辽初改曰蓟北县开泰元年又改曰析津县为燕京析津府治宋宣和中为燕山府治

   贞元二年始改曰大兴为中都大兴府治元为大都路治明洪武初为北平府治永乐中为顺天

   府治 本朝因之宛平县附郭治府西偏东西距一百九十三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

   大兴县界三里西至良乡县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固安县界九十里北至昌平州界二十里东南至

   东安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良乡县治七十里东北至顺义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昌平州治七十

   五里本汉蓟县地唐建中二年析置幽都县与蓟县并治幽州郭下辽开泰元年改曰宛平为析津

   府治宋宣和中为燕山府治金为大兴府治元为大都路治明为顺天府治 本朝因之良乡

   县在府西南七十里东西距三十二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宛平县界二十里西至房山县界十

   二里南至涿州界四十五里北至房山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固安县治七十里西南至涿州治七十

   里东北至宛平县治七十里西北至房山县界二十里汉置广阳县属广阳国后汉属郡晋属范阳

   国后魏属燕郡北齐省入蓟县唐为良乡县地五代唐长兴三年始移良乡于阎沟属幽州辽属析

   津府宋宣和中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固安县

   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永清县界二十五里西至涿州界三十里

   南至保定府雄县界九十二里北至宛平县界十八里东南至霸州界五十五里西南至保定府新

   城县界七十里东北至宛平县治一百十里西北至良乡县治七十里汉置方城县属广阳国后汉

   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范阳郡齐省隋开皇九年移置固安县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唐武徳

   五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属幽州大历四年改属涿州五代辽因之宋宣和四年属涿郡金属涿州

   宪宗九年改属霸州又改属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州属大都路明洪武元年复降州为县属顺

   天府 本朝因之永清县在府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七里东至东

   安县界三十里西至固安县界二十里南至霸州界三十里北至东安县界二十七里东南至大城

   县治一百里西南至霸州界五十里东北至东安县治四十里西北至良乡县治一百一十里本汉

   益昌县地晋以后为安次方城二县地唐如意元年分安次置武隆县属幽州景云元年改曰会昌

   天宝初又改曰永清辽属析津府周霸州治宋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东安县在府东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三十里南北距百五十里东至武清县界

   十八里西至永清县界十二里南至天津府静海县界六十里北至大兴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天津

   县海口一百十里西南至霸州治一百里东北至通州治一百里西北至固安县治八十里汉置安

   次县属勃海郡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后魏曰安城县属燕郡隋复曰安次县属涿郡唐属幽州

   辽属析津府宋宣和中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元太宗七年改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属大

   都路明洪武元年降为东安县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香河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东

   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宝坻县界三十里西至通州界十五里南至武清县界二十

   五里北至三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武清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武清县治六十里东北至蓟州界九

   十里西北至通州治七十里唐武清县地辽析置香河县属析津府宋宣和四年改曰清化金仍曰

   香河属大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分属漷州明洪武十年省入漷县十三年复置属顺天府 本朝因

   通州在府东四十里东西距四十六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三河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大

   兴县界二十一里南至武清县界六十里北至顺义县界二十里东南至香河县界五十里西南至

   永清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平谷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昌平州界三十五里汉置路县属渔阳郡后

   汉曰潞晋属燕国后魏仍属渔阳郡齐为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属涿郡唐武德二年于县置元州贞

   观元年州废仍属幽州辽属析津府宋宣和中属燕山府金天德三年于县置通州属大兴府元属

   大都路明洪武初省潞县入州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顺治十六年省漷县入州三河县

   在府东一百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蓟州界二十里西至通州界五十里南至香

   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密云县界五十五里东南至宝坻县治九十里 南至通州界七十里东北

   至平谷县界十五里西北至顺义县治九十里汉路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临泃县属元州贞观初

   开元四年改置三河县属幽州十八年改属蓟州五代初废后唐长兴三年复置辽属蓟州宋宣

   和中属广川郡金改属通州元明因之 本朝属顺天府武清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东

   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五里东至宝坻县界五十五里西至东安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天津

   府静海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通州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天津府天津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东

   安县治三十五里东北至香河县治六十里西北至通州治九十里汉置雍奴泉州二县属渔阳郡

   后汉因之晋改属燕国后魏太平真君十年省泉州入雍奴为渔阳郡治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天宝

   初改曰武清辽属析津府宋宣和中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元属漷州明初改属通州 本朝属顺

   宝坻县在府东少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遵化州玉

   田县界六十五里西至香河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天津府天津县界一百十三里北至蓟州界十七

   里东南至寕河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武清县界四十里东北至蓟州界二十里西北至三河县治四

   十里汉泉州雍奴二县地唐为武清县地辽为香河县地金大定十二年析置宝坁县承安三年

   为盈州寻复为宝坻县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初改属通州 本朝属顺天府寕河县

   在府东南三百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二里东至遵化州丰润县界四十五里

   西至武清县界九十里南至天津府天津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丰润县界十二里东南至丰润县

   界五十里西南至天津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丰润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宝坻县界二十里本

   汉雍奴县地唐为玉田武清二县地金为宝坻县地明永乐初置梁城千戸所 本朝雍正九年

   置寕河县属顺天府昌平州在府北少西七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

   三里东至顺义县界五十里西至镇边城一百里南至宛平县界三十三里北至边墙一百里东南

   至大兴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宛平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密云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宣化府延庆州

   界四十里汉置昌平军都二县皆属上谷郡后汉改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后魏初省昌平入军都属

   燕郡天平中于军都城置东燕州及平昌郡昌平县北齐因之后周州郡俱废寻又置平昌郡隋初

   郡废县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唐亦属幽州辽属析津府宋宣和中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元属大

   都路明正德元年升为昌平州仍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顺义县在府东北六十里东西距

   八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三河县界四十里西至昌平州界四十里南至通州界二十五里北至

   怀柔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三河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大兴县治六十里东北至密云县治七十里

   西北至居庸关一百二十里汉置狐奴县属渔阳郡后汉因之三国魏景初二年省晋复置属燕国

   后魏废唐开元二十五年移置燕州于此天宝初曰归德郡乾元初复曰燕州建中二年州省属河

   北道唐末五代亦称顺州晋天福初入辽仍曰顺州属南京道宋宣和四年赐名顺兴郡金亦曰顺

   州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洪武元年废州改置顺义县属顺天府正德中又属昌平州 本朝仍

   改属顺天府密云县在府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东

   至墙子岭关界九十里西至怀柔县界二十里南至三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白马关一百里东南

   至平谷县治九十里西南至顺义县治七十里东北至古北口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怀柔县界三十

   里秦渔阳郡地汉为厗奚县治错滑盐犷平要阳等县地后汉仍置厗奚县三国魏郡县俱废燕复

   渔阳后魏皇始二年分置密云县治提𢹂城为密云郡治北齐废郡以密云属安州隋以县属安乐

   郡唐武德元年于县置檀州天宝初曰密云郡干元初复曰檀州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初入辽曰

   檀州武威军属南京道宋宣和四年赐名横山郡升镇远军节度金废州以县属顺州后复置檀州

   元初以密云县并入隶大都路明洪武元年改州为密云县属顺天府正德初又属昌平州 本朝

   属顺天府怀柔县在府东北一百里东西距二十五里南北距三十八里东至密云县界二

   十里西至昌平州界五里南至顺义县界十里北至密云县界二十八里东南至平谷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昌平州界五十里东北至密云县治四十里西北至昌平州界三十里汉渔阳县地唐初为

   密云昌平二县地旧县贞观六年置治五柳城后置松漠府弹汗州开元中隶归顺州天宝初属归

   化郡石晋时归辽辽时复以县属顺州宋宣和中因之金明昌六年改曰温阳元废明洪武十三年

   移置怀柔县属北平府后属顺天府正德初又属昌平州 本朝属顺天府涿州在府西南

   一百四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固安县界三十里西至易州涞水县界三十

   五里南至保定府新城县界三十里北至良乡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霸州治一百十里西南至保

   定府定兴县界七十里东北至良乡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房山县界三十里秦上谷郡地汉高帝置

   涿县并置涿郡属幽州后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中改曰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后魏仍为范阳郡齐周

   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以县属涿郡唐武德初属幽州七年改县曰范阳大历四年析置涿州

   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初入辽仍曰涿州置永泰军属析津府宋宣和四年赐名涿水郡升威行军

   节度金仍曰涿州属中都路元太宗八年升涿州中统四年复为涿州属大都路明洪武初以州

   治范阳县省入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房山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 距二百五十二里

   南北距八十二里东至良乡县界十二里西至易州涞水县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涿州界三十二里

   北至宛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固安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涞水县治一百里东北至宛平县治九十

   里西北至宣化府保安州治二百里汉置良乡县属涿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属范阳郡晋属范阳国

   后魏属燕郡北齐省入蓟县寻复置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圣历元年改为固节县神龙元年复曰良

   乡五代唐时徙废金大定二十九年改置万寕县明昌二年更名奉先属涿州元至元二十七年

   改曰房山仍属涿州明因之 本朝属顺天府霸州在府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十八里

   南北距四十里东至天津府静海县界一百里西至保定府新城县界十八里南至保定县界十五

   里北至固安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文安县治六十里西南至保定府雄县治九十里东北至永清

   县治五十里西北至涿州治一百二十里汉置益昌县属涿郡后汉废为安次县地唐为会昌县改

   永清五代晋初入辽周显德六年收复益津关置霸州仍置永清县为州治宋亦曰霸州景祐元年

   废永清县入文安政和三年赐名永清郡属河北东路金贞元二年改属中都路大定二十九年

   置益津县为州治元亦曰霸州中统四年省益津县入州至元二年复置明洪武初仍省县入州属

   顺天府本朝因之文安县在府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大

   城县界四十里西至保定县界十八里南至河闻府任邱县界三十里北至霸州界四十里东南至

   大城县治五十里西南至任邱县治七十里东北至东安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定县治四十

   里汉置文安县属勃海郡后汉属河闲国晋属章武国后魏统隶瀛州隋属河闲郡唐初移今治景

  云二年改属莫州五代周显德六年割属霸州宋景祐元年移入州郭皇祐元年复还故地仍属霸

  州金元明俱因之 本朝属顺天府大城县在府南少东二百九十里东西距四十八里南

  北距六十五里东至天津府青县界二十三里西至河闲府任邱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河闻府河闲

  县界二十五里北至天津府静海县界四十里东南至青县治二十里西南至河闲县治一百二十

  里东北至静海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文安县治五十里汉置东平舒县属勃海郡后汉属河闲国晋

  泰始元年于县置章武国后魏曰平舒为章武郡治隋属漳河郡后属河闲郡唐武德四年属景州

  贞观元年属瀛州五代晋天福初入辽周显德六年收复改曰大城属霸州宋金元明俱因之 本

  朝属顺天府保定县在府南二百里东西距三十三里南北距二十八里东至文安县界

  二十二里西至保定府雄县界十一里南至文安县界二十三里北至霸州界五里东南至文安县

  治四十里西南至河闲府任邱县治九十里东北至永清县治七十里西北至保定府新城县治九

   十里汉涿郡易县地唐为涿州归义县地宋初为归信县地太平兴国六年置平戎军景德元年

   为保定军宣和七年废军为保定县隶莫州㝷复故金复为县属雄州元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县四

   年复置属霸州明洪武七年省入霸州十三年复置仍属霸州 本朝属顺天府蓟州

   东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东至遵化州界六十里西至三河县界五十

   里南至宝坻县界六十五里北至密云县黄崖关五十里东南至遵化州玉田县治八十里西南至

   三河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遵化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平谷县治七十里春秋山戎无终子

   国秦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汉因之晋属北平郡后魏改属渔阳郡置安州于城之北隋开皇十六

   年移置元州于此兼置总管府大业初府罢寻改置渔阳郡后又改县曰渔阳唐武德初郡废县属

   幽州二年改属元州贞观元年还属幽州神龙九年又属营州开元四年复还幽州十八年始于县

   置蓟州天宝初曰渔阳郡乾元初复曰蓟州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初入辽置尚武军属析津府宋

  宣和四年赐名广川郡金仍曰蓟州渔阳县属中都路元属大都路明洪武初以渔阳县省入属顺

  天府 本朝因之平谷县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

  蓟州界三十里西至三河县界十五里南至三河县界二十五里北至密云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

  蓟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香河县治九十里东北至蓟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密云县治九十里汉置平

  谷县属渔阳郡后汉因之晋初省后复置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入潞县后改入渔阳县金大定二

  十七年移置平谷于大王镇元至元二年省人渔阳十三年复置仍属蓟州明因之 本朝属顺天

  

 ︹形势︺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

  原南有滹沱易水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栗𬃷此所

  谓天府者也南通齐赵勃碣之闲一都会汉书地理

  却背沙漠进临易水西至军都东至于辽长蛇

  带塞险陆相乘张华博物志地博大以爽垲亘绳直而

  砥平范镇幽都赋形势有金汤之固膏腴号陆海之饶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

  枕居庸奠朔方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

  此天府陶宗仪辍耕录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

  固桂萼舆地指掌图居庸障其背河济襟其前山海扼其

  左紫荆控其右雄山高峙流河如带谢肇淛五杂俎太行

  自西来演迤而北绵互魏晋燕赵之境东极于医

  无闾重冈叠阜拥䕶万里形势全风气密其东则

  汪洋大海浴日月而浸乾坤其对面之案则泰岱

  万山之宗正当其前自古建都之地未有过此者

  也邱濬大学衍义补

 ︹风俗︺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然前代以来多文雅

  之士隋书地理志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序其人沈

  鸷多材力重许可杜牧风俗朴茂蹈礼义而服声

  名范镇幽都赋劲勇而多沈静苏辙燕论

 ︹城池︺顺天府城详见京师 良 乡县城周三里二百二十步门四明隆庆中

  因旧土城甃砖 本朝乾隆元年修城南五里有郊劳台乾隆二十五年大将军兆恵等平定回部

  班师   高宗纯皇帝特命举行郊劳盛典筑台径五丈周围十六丈五尺高五尺三寸层级石

   栏至郊劳时陈得胜纛行礼于此四十一年大将军阿桂等平定两金川行礼如初并有   御

   制郊劳许勒碑台之北固安县城周五里二百六十九步门四明正德十四年筑嘉靖

   六年凿濠二十九年甃砖 本朝乾隆十四年改建永清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明正德

   五年拓筑隆庆二年甃砖 本朝康熙十五年乾隆十四年重修东安县城周七里有

   奇门四外有濠明宏治后相继増筑 本朝康熙十五年修乾隆十四年改建十八年重修

   河县城周七里二百步门四旧土筑明正德二年甃砖 本朝屡经修葺通州城

   周九里有奇门五明洪武初因旧址修筑正统闲置西南二仓建新城护之周八里连接旧城西面

   为门二万历二十二年又引通惠河绕城为豪建闸一桥四 本朝康熙九年新旧两城并修乾隆

   三十年改建合新旧为一城三河县城周六里门四五代时筑 本朝雍正五年修干

   隆十年十七年重修武清县城周八里有奇门二明正德嘉靖中筑隆庆三年甃砖 本

  朝乾隆三十一年修宝坻县城周六里门四濠广四丈旧土筑明宏治中甃砖 本朝干

  隆三十一年修寕河县城昌平州城周六里门三明景泰初筑万历元年

  又于城南筑増新城周四里门一 本朝康熙十四年改建砖城周十里门四外有濠广三丈乾隆

  十年顺义县城周六里门四濠广四丈明万历中建 本朝康熙十七年修乾隆九

  年十七年重修密云县城有新旧二城旧城明洪武中建周九里有奇门三新城在旧城

  东五十步明万历四年建周六里有奇门三外皆有濠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四月   圣祖仁

  皇帝驻跸密云以山水骤发冲溢及县城特命修葺于城西开河四百六十馀丈引水归入

  白河又筑䕶城石堤八百馀丈雍正八年乾隆十年二十一年二十六年重修怀柔县

  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明洪武十四年成化三年甃砖宏治十五年改建 本朝乾隆十六年

  二十三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重修涿州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濠广二丈旧土筑明景泰初

  甃砖 本朝乾隆四年修十五年二十五年二十九年重修房山县城周四里有奇门

  四外有濠明隆庆五年因土城石筑 本朝屡经修葺霸州城周六里有奇门三池周八

  里明宏治正德中建 本朝乾隆三年修二十一年重修文安县城周八里有奇门五濠

  广三丈外有堤明正德九年修土城本朝康熙年闲修乾隆三十三年甃砖大城县城

  周四里有奇门四濠广六丈明正德七年因旧址修筑 本朝顺治九年乾隆八年改建

  定县城旧城周六里六十九步导玉带水环城为池明嘉靖二十九年因旧址之西北隅改

  筑东南二面周八百八十九步门四 本朝乾隆十八年蓟州城周九里有奇门三明

  洪武四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修乾隆三年十六年重修平谷县城周三里门四濠

  广二丈明嘉靖中因旧址筑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

 ︹学校︺顺天府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建为大兴县学永乐初以为府学大兴宛平二县

  学皆附马 本朝康熙年闲修乾隆四十二年庆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府学二十五名大兴宛平

  各二十五名并设满洲教授训导专司八旗训课康熙三十三年定满洲蒙古学额六十名汉军三

  良乡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五年建入学额数十二名固安县学

  治东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年闲修乾隆三十九年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永清县学在县治西南金明昌初建 本朝屡加修葺嘉庆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

  东安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康熙年闲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十四年建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通州

  学在川治西元大德中建 本朝康熙年闲乾隆四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三河

  县学在县治西金泰和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武清县学

  在县治南旧在白河西明洪武初改建县治嘉靖十六年又迁今所入学额数十五名宝坻

  县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德中建 本朝乾隆十九年修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寕河县学在县治西南隅 本朝雍正十二年乾隆二十四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昌平州学在州治东旧在旧治西明景泰三年与治俱徙入学额数八名顺义县

  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八年建入学额数十五名密云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中建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乾隆六十年嘉庆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怀柔县学

  治东明洪武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六十年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涿州学

  在州城东南隅旧在治西南辽统和中建 本朝屡加修葺嘉庆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山县学在县治东南元延祐中建 本朝康熙二年修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

  霸州学在州治东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修乾隆二十六年四十二年重修

  入学额数十五名文安县学在县治西宋大观八年建元皇庆初重建入学额数二十

  大城县学在县治西元至元中建 本朝乾隆年闲修嘉庆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

  十五保定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十五年建 本嘉庆十四年修入学额数八名

  蓟州学在州冶西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修嘉庆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八

  平谷县学在县治南元至元中建 本朝嘉庆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八名金台

  书院在大兴县东崇文门外本义学旧址康熙四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广育群才

  扁以赐乾隆十五年改书院有府丞梅㲄成碑记四十七年修嘉庆五年二十年屡修潞河

  书院在通州旧城东南 本朝乾隆二年建四十六年修泉州书院在宝坻县 本

  朝嘉庆元年建渠梁书院在寕河县城内 本乾隆二十三年燕平书院

  在昌平州城内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建四十五年修白檀书院在密云县东南明王

  见宾云峯书院在房山县 本嘉庆八年益津书院旧在霸州南十

  里宫家荘元宫君祺建黄潜为记明万历初改建城内渔阳书院在蓟州本朝乾隆

  五十八年建 按旧志载 京师旧有太极书院元中书行省杨惟中建久废首善书院在宣武门

  内明都御史邹元标副都御史冯从吾讲学之所右壁有叶向高记董其昌书今为时宪书局諌议

  书院在昌平州西南五里元泰定闲建今为刘谏议祠文靖书院在房山县西南七十里元赵密贾

  让建以祀其师刘因今为刘静修祠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十三万六千二百五十四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二百九十三万四千四百四十九名

  口计五十三万三百三十六户

 ︹田赋︺田地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一顷四十七亩四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一十五万八百两五钱

  七分六釐粟米一百九十六石四斗五升四合二勺豆二千九百五十五石三升四合五勺高𥹭四

  十七石四斗五升榛栗三十六石

大清一统志

 顺天府

︹山川︺西山在宛平县西三十里太行山别阜也巍峩秀拔为 京师右臂众山连接山名甚多

  其总名曰西山翠微山在宛平县西三十里脉自香山分两支而束其上平原百里烟云树

  石皆称奇胜上顶有平坡寺下有宝珠洞旧名平坡山明宣德中更名觉山在宛平县西三

  十里悬崖之上与卢师平坡鼎峙西有三泉曰清泠曰清旨曰洊至卢师山在宛平县西三

  十里相传隋末有神僧卢师居此能驯服二龙子曰大青小青山有潭覆以巨石其下深不可测二

  龙潜马岁旱祷雨辄应 按顾炎武北平古今记云唐书卢挺传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

  舻转粮自桑干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以唐书考之今卢师山当即卢思台师乃思之

  韩家山在宛平县西三十六里有汉韩延夀墓因名或讹作罕山俗呼黒山汇

  径山在宛平县西三十七里元史河渠志大德六年修卢沟上流石径山河堤明人燕山纪游

  石径山孤峯特立洞皆凿石而成最上为金阁寺有浮图宜远聎亦名石景山 本朝   圣祖

  仁皇帝有驻跸石景山诗又有石景山东望诗望浑河诗   高宗纯皇帝每次临幸皆有

   御制诗五峯山在宛平县西四十里五峯秀峙宛如列屏土人每望此山之云气以验晴

  仰山在宛平县西七十里峯峦拱秀中有平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峯曰独秀翠微紫盖妙

  高紫微中有禅刹金章宗尝游此有诗刻石潭柘山在宛平县西八十里山势磅礴连拥

  九峯旁有二潭潭上有古柘因名自西山诸峯连绵而西潭柘为尤胜龙鳞山在宛平县

  西八十里又西有大驼山九渠山及管山龟石等山俱高耸凤凰山在宛平县西少南七

  十里其形回翔如凤画眉山在宛平县西北二十里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曰画眉石山麓

  有黑龙潭旱祷辄应金山在宛平县西北二十里万寿山之北蒋一葵长安客话明景帝葬金

  山口距西山十里又柏山亦在县西北二十里旁多产柏百望山在宛平县西北四十里长

  安客话青龙斜界百望山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峯故名雅思山在宛平县西北七十馀里

  旧志京西北诸山连缀一百八十里半隶昌平其宛平境与昌平接壤者出百望山北四十里入南

  谷有聚名漆园园之南即雅思山有池曰露池又自西出漆园十里许有高崖崖下有泉绕之又西

  北十里为清水㵎两山如门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嵸飞泉滮洒决地分流声激岩穴有岭曰鳌

  十八盘山在宛平县西北八十里其山萦曲十有八盘旧志出百望山西北六十里

  有陉曰十八盘山有汤泉白铁山在宛平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山多白石其坚如铁

  泉山在良乡县西十五里下有石龙口出泉不竭东流入盐沟河黄土山在香河县

  北二里又县北四里有沙陀岭孤在通州东二十里四面平旷一峯独秀高二十馀㝷

  水山在三河县西北三十五里上有圣水泉俗传可愈眼疾灵山在三河县北十五里

   山足三面有泉清冽可爱隆冬不冰华山在三河县北三十里一名兔耳山有水即香河县骆

   驼港之源水绕驼山而出故名又西北十里有凤凰山石城山在三河县北五十里上有

   石城故名相近有青梁山亢家山在昌平州东二里一作亢山亭亭孤立上平如掌

   台山在昌平州东七里东山口内水中明成祖尝驻跸于此嘉靖中作亭于上名曰圣迹当口

   一小山曰影山白石山在昌平州东二十里石多洁白汤山在昌平州东三十里下有

   温泉   圣祖仁皇帝于其地建 行宫为  临憩之所   高宗纯皇帝銮舆驻此屡

   御制诗 龙 泉山在昌平州东南五里山腰有洞可梯石而下初狭渐敞行里许

   有水声汹涌山之北麓有龙潭深不可测潭东有数泉出石闲清冽可濯旱祷辄应白浮山

   在昌平州东南十里上有二龙潭流经白浮村驻跸山在昌平州西二十五里绵互而北凡

   二十里石皆壁立高十馀丈其顶皆白山之南有栖云歗台高二丈许北有石梯可登陟金章宗尝

  建亭于此军都山在昌平州西北司马彪续汉书卢植隐居上谷军都山寰宇记山在昌平

  县西北十里又名居庸山旧志在今州西北二十里层峦叠嶂奇险天开太行第八陉也为燕京八

  景之一曰居庸叠翠 按吕览九塞齐居庸于殽函井陉则是居庸本为山名而关以山得名也通

  鉴注汉志有军都居庸两县各有关而新唐书地理志以为军都即居庸昌平山水记从其说谓汉

  立军都县关于山之南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村但既有两县两关之名不应同为一山当是就山

  之险要建置区分及军都关县俱裁后人遂混为一耳积粟山在昌平州西北十五里相

  传元时积粟于此翠屏山在昌平州西北十九里山色苍翠如屏下出泉九穴潴为九龙

  汤峪山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下有温泉幽都山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相

  传古幽州以此名天寿山在昌平州北十八里本名黄土山即军都诸山之冈阜叶盛水

  东日记旧名东榨子山明永乐七年建山陵因改今名诸帝陵寝皆在焉黑山在昌平州

  北六十里为黄花通衢山如列屏下有泉玉带山在昌平州东北十五里山腰有白石一路

  神岭山在昌平州东北三十二里山高百馀丈上有白石下有龙潭流入白浮堰即神

  山泉银山在昌平州东北七十里峯峦高峻冰雪层积色白如银因名山半有石崖皆黑

  色谓之银山鐡壁旧志银山度岭数折峯渐分为三左一峯石卓立如锥峯下为法华寺寺后为古

  佛岩再上为邓隐峯说法堂复蹑危磴五六里为中峯顶峰脊如刀背两傍如削下临万仞不可凝

  桃山在顺义县西北三十五里山有五峯如桃花瓣巨石错落横亘数亩唐书谓之桃谷

  山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屯燕乐城以轻骑进抵桃山燕特穆尔掩撃之于白狼河追

  至桃山降其众即此 燕特穆尔旧名燕帖木儿今改正牛栏山在顺义县北二十里辽史

  百官志置牛栏都统领司明统志牛栏山明改为顺义山昌平山水记牛栏山上有洞俗传金牛出

  焉洞前石壁有小槽形曰饮牛池山北里许有小山名灵迹山宋王曽上契丹事顺州至檀州渐入

  山牛栏当其要路也山之东麓潮白二河合焉呼奴山在顺义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古狐奴

  山也其北麓岛道而上约里许渐阔渐平山有小石城其西南百步有汉狐奴县址铁矿山

  在密云县东三十里产铁汉书地理志渔阳有铁官盖置于此又元史至元十三年雾灵山伐木官

  言檀州大谷锥山出铁矿有司覆视之寻立四冶龙门山在密云县东七十里有黄崖洞

  悬泉如瀑布相近有锥山一峯矗立如锥孤在密云县南八里独立平原傍无附丽

  水山在密云县南十里山下出泉环抱而流为县之胜银冶山在密云县南十里一

  名银冶岭旧产银矿宋王曾上契丹事顺州东北过白屿河望银冶山即此密云山

  云县南二十里一名横山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名取焉方舆纪要唐置横山城于山下因城置横山

  郡昌平山水记云石虎攻辽辽弃令支奔密云山即此旧志谓在东北又县南二十里有白檀山

  黍谷山在密云县西南十五里刘向别录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

  温气生旧有邹衍祠在山上旧志黍谷山在怀柔县东四十里跨密云县界亦名燕谷山亦谓之寒

  谷吴越春秋北过寒谷左思赋寒谷丰黍吹律暖之是也山有风洞洞口风气凛冽盛夏人不敢入

  九松山在密云县北二十七里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巡幸经此见山

  有松九株遂   赐名九松山建庵曰朝天   高宗纯皇帝临幸屡有   御制诗

  山在密云县北三十里上多松柏 按柏山距九松山仅三里似当与九松为一山旧惟柏山今

  始并载焉香陉山在密云境产藳本香冶山在密云县东北八里上有塔有石洞深邃

  水出四时不竭东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火突山在密云县东北二十五里岩谷崚嶒

  色如火焰清洞山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中有仙洞下有三教寺亦名三教山雾灵

  山在密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南距边四十里本名伏凌山后讹为雾灵水经注伏凌山甚高峻

  岩嶂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旧志一名万花台高峻为诸山之冠山上尝有

  云雾蒙之四时不绝山之左右峯峦攒立深松茂柏内地之民多取材焉元有雾灵山伐木官其绝

  顶可瞰塞内明正德中抚臣王大用以山错在朵颜界议筑城守之以拒其险不果陈宫山

  在密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山下有土垠县故址又相近有观鸡山 按汉土垠县在今丰润县陈

  宫观鸡等山亦在其境密云之土垠乃后魏时侨置后人误以为即汉县因指无名之山而谓之陈

  宫观鸡非故迹也丫髻山在怀柔县东南七十五里两峯高耸形如丫髻上有碧霞元君

  祠 本朝増建玉皇阁山前建 行宫   高宗纯皇帝时奉   孝圣宪皇后安舆诣山拈

  香即龙王山在怀柔县西半里旧城环其上下有龙潭深不可测石塘山怀

  柔县西三里石供栏柱阶砌之用明永乐后有大工采石于此设工部厂今废红石山怀

  柔县西北三里山顶有泉出石窟中莹洁如玉一名玉泉山红螺山在怀柔县北二十里

  高二百馀仞山下有潭潭中尝有二螺色殷红下流为红螺山水 按达史地理志檀州有螺山金

  史地理志顺州有螺山王丹事顺州东北有螺盘山曾上契即此金镫山在怀柔县东北

  七十里相传山顶有光焰射人因名龙安山在涿州西五十里时有云气腾绕如龙盖大房

  诸山之支陇也石虎山在涿州西五十里有二石形如虎一堵墙山在房山县

  西南四十里石壁巉峭高三百馀寻长五百馀步俨若版筑上下平广可容数百家石经山

  在房山县西南五十里本名白带山亦名𢘿题山以上生𢘿题草也峯峦秀拔俨若天竺又名小西

  天具东有石经洞下有云居寺   高宗纯皇帝有望石经山及云居寺诸诗寰宇记白带山在

  范阳县西北四十里图经智泉寺僧静琬见白带山有石室遂发心书经十二部刻石为碑明统志

  隋大业闲法师静琬募縁凿石为板刻经一藏以传于后迄唐贞观初仅成大𣵀槃经一部而卒后

  释徒相继历辽金始完孙承泽春明梦馀录经前后纳洞中者通千馀卷有石幢记其目甚悉洞皆

  以石为窗棂用铁固之石本之近窗者可以窥见字画黄龙山在房山县西稍南四十里

  山下有大石𡹬前产青白石后产白玉石可供阶础之用碢下即白石塘也留台尖山

  在房山县西三里有泉石之胜平峪山在房山县西二百里峪中平坦有水环流石田百馀

  大房山在房山县西北亦作大防山水经注防水出大防山南魏书地形志良乡县有

  大房山寰宇记大防山在良乡县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又有小防山亦与大防相近图经云

  防山上有仙人玉堂金史贞元三年以大防山云峯寺为山陵大定二十一年封大房山神为保陵

  公明统志大房山在房山县西十五里境内诸山惟此山最为雄秀古碑云乃幽燕奥室山下有圣

  水泉山西南有伏龙穴一名龙城峪畿辅通志本朝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凤凰集于房山之沟

  山峯   高宗纯皇帝有望大房山作歌诸什六聘山在房山县西北三十里辽史地

  理志涿州有六聘山曰下旧闻六聘之义地志不详疑即霍原教授之地霍原详后人物谷积

  山在房山县西北五十里峯峦突起形如积谷下有洞皆石壁可容四五十人黄山

  山县西北七十里上有玉室洞天相传汉张良微时隐此大安山在房山县西北八十里上

  有龙湫山甚高险唐末刘仁恭筑馆于此台山在霸州东二十里旧为九河所经台基有三形

  如鼎南山在霸州东七十里乔木修竹周匝十数里为州之胜雁头山在霸州东

  南二十五里宋时有雁头砦莫金山在霸州南十二里宋设莫金砦于此 按州志旧有

  南山台山莫金雁头诸胜后为河水所冲皆成平陆兹特存其旧名耳神山在蓟州东南八

  里馀山半有大道东西转折而上相传金章宗尝猎于此其后峯有浮图别山在蓟州东南三

  十里山形圆秀逶迤数十里自此至 京师虽有山而无高阜因名燕山在蓟州东南五十五

  里高千仞陡绝不可攀与遵化州及玉田县接界隋书地理志无终县有燕山桃花山

  州西南六十里山多桃花有清泉绕流其侧又州东十八里亦有桃花山山有寺寺旁为 行宫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八景诗甘泉山在蓟州西五十里有泉极甘一名石獒山

  山巅有大石如犬故名岢岚山在蓟州西六十里山势险峻周围壁立闲有小径可通亦

  名窠罗山渔山在蓟州西北三里许形如圆邱景色苍翠山多泉冬夏歕涌成湖居民因之开

  为稻田菰蒲荇藻宛似江南盘山在蓟州西北二十五里图经盘山南距沧溟西尽泃水东

  放碣石自远望之层峦叠嶂崒嵂排空真为雄胜李仲宣佑唐寺碑盘山箕尾之巨镇也深维地轴

  高逼天门暖碧凝霄寒青压海旧志山势磅礴而盘桓因名姬志真云山集渔阳西北之山本名四

  正古有田盘先生自齐而来栖迟此山因名为盘山焉名胜志一名盘龙山高二千仞周百馀里释

  智朴四正山居志盘山一名东五台自来峯北台也先师台南台也紫盖峯中台也九华峯东台也

  舞剑台西台也晾甲石为下盘古中盘为中盘云𦋐寺为上盘上盘之胜以松中盘以石下盘以水

   本朝   圣祖仁皇帝屡经临幸乾隆九年  高宗纯皇帝以兹山为谒   陵经过

  之道臣工扈从劳勚创建 行宫以为憩息之所朴素不雕名曰静寄山荘   御制有记及十

  六景诗 按晾甲石在 行宫西偏千尺雪上石势排连莹洁如砥相传唐太宗东征晾甲于此摩

  厓篆书唐文皇晾甲石六字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诗翁同山在蓟州北即古

  无终山捜神记阳雍伯雒阳人至性笃孝父母殁葬于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作

  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与石子一斗使种之云玉当生其中后得白璧五双娶

  北平徐氏女水经注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

  公之故居也阳氏谱叙言翁伯春秋之末爰宅无终爱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于县北六十

  里翁同之山后路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焉而受玉田之赐隋书地理志无终县有无终山寰宇

  记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在渔阳县西北四里 按州志有空同山在州北五里即翁同之

  讹也诸志皆以无终山入玉田县据寰宇记无终即翁同去州近而去玉田稍远今仍两存焉

  花山在蓟州东北四十五里雄踞平原路径屈曲多松林葱翠泉水山在平谷县南八

  里山下有泉逆流河发源处也灌田数十顷瑞屏山在平谷县北二十里连峯耸拔罗列

  若屏上有石台下有兴隆寺渔子山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上有大冢俗传为黄帝陵

  分水岭在宛平县西四十里形势广阔山㵎诸水至此为二一入卢沟河一入房山县界

  罗㬋岭在宛平县西六十里径道极险行可二十里望见潭柘寺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罗㬋岭诗刻石青山岭在宛平县西一百五十里中平坦四面高耸下临清泉多

  产三七及诸药长城岭在昌平州西少南王嘉谟蓟邱集北山上平衍西五里有岭曰长城

  岭上有方堞遗址相传为秦皇所筑有泉曰马跑又西三里有丫思台下台而西又十里皆峻岭也

  灰岭险倍于长城石如蛤粉下山有城是镇边之废邑又西八里有城是曰镇边两旁皆山围之南

  曰碧驾曰通明北曰鹰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曰岑落碧驾之岩有小湖曰合抱河镇边西十里有堠曰唐耳背踞大山

  斜界居庸镇边废邑其南皆山中为衢路东曰六华岩西曰小神山青利山其第四岩有洞深黝是

  为鸣𦤎洞南十里有聚曰长峪又西五里有岩曰德胜亦曰凤凰山下出泉流二十里达于浑河山

  西有观音洞一名孤松岩山南岭曰西峪出山而北曰白鹤峯又折而东曰青华山高可万仞

  屋岭在怀柔县东五十里有风台相传邹衍祭风之所上有风洞风出其中气鼓岭

  在平谷县南十五里山形如鼓上常有云气秘魔崖在宛平县西三十里一名避魔崖春

  明梦馀录卢师山山半为秘魔崖大石嵌空几二丈从石崖中出东行百馀步有池盖大小青龙所

  滴水岩在宛平县西四十里旧志出磨石口至三家村浑河倒影崖壁峭绝十馀里入

  军庄一峯侧出而腹藏洞者为建阳洞越仰山岭循山趾行夹壁中有村临谷口为桃源村复沿㵎

  过仰山村折而西上黄牛冈口径愈仄转十八叠为滴水岩悬崖千仞岩洞皆削成无缝泉布石面

  旁有穴然炬以入广三十馀丈洞中石乳为莲花垂为象鼻右一石床幕以石龙再入则潭深莫测

  从岩侧曲径而上二十里至北顶可望居庸诸塞岣岣崖即沟沟崖在昌平州西北德胜

   口西三里深山叠嶂秀石缘空三十馀里悉履石攀葛始达其巅清流缭绕奇树扬芬旁有兰若数

   区为州之胜红螺崄在房山县西北上方山东三十里循九龙峪度八岭寨入桃叶口为

   下崄过龙潭水有洞曰红螺为中崄复上半里许为上崄旧名幽岚一名宝金山卧龙冈

   在宛平县西北四十五里冈石坚白蜿蜒二十馀丈状如卧龙五代梁乾化二年晋将周德威攻燕

   擒刘守光将单廷珪于龙头冈即此料石冈在良乡县东北里许当南北孔道金史贞元元

   年猎于良乡封料石冈神为灵应王旧志亦名燎石冈冈石赤色如燎可以取火又有古城五座方

   圆棋布冈顶有多佛塔隋建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相近

   有仙人枕道旁大石也   高宗纯皇帝銮舆经此有   御制弹琴峡诗贾岛峪

   在房山县西内有石室相传贾岛所居中和峪在房山县北十八里山腰有涌泉常流不

   川方峪在蓟州东二十五里一名禅房峪明正统中设柴厂于此景泰中废峪中龙泉

   屈曲南流入沽河仙人洞在昌平州北中山口北一里洞在山麓可容二百许人洞口向

   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下为平地洞内西北有一门门外一大石钟下悬长数尺门内有石罅如

   夹道深黑不可入金洞在密云县东八里元时尝采金于此冶仙洞在密云县东北

   二十里地名惊破罗山岩闲有石门二扇不可开内有潺湲之声浆水洞在怀柔县东北

   百馀里深山中洞有水色白如浆汲之不绝不汲亦不溢孔水洞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水

   经注圣水迳大防岭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夏冷冬温春

   秋有白鱼出穴美逾常味是水东北流入圣水寰宇记孔水出大房山明统志大房山东北上有悬

   岩千尺下有石窟阔二丈许泉水从中涌出深不可测唐胡詹记尝有人篝火浮舟探之行五六日

   莫究其源但见仙鼠昼飞頳鳞时见开元时每旱必遣使投金龙玉璧金泰和中匆有桃花流出其

   瓣如五钱许百花陀在宛平县西一百二十里王平口外大汉岭沿河口之西四围皆山

   中有平川约数十亩产杉漆药草春夏之交百花烂然有金章宗石床尚存又铁石陀在县西百里

    按旧志宛平山川下有百花山云上多花卉绝顶有龙潭相近有鹤子山其西北有东西二灵山

   又西北有小五台而春明梦馀录祇载百花陀云顶上有千佛山观音山其顶为百花山顶山中多

   花卉奇异不可名状坐顶上俯诸山搢如圭是东西两灵山其迎前壁立者为鹤子山与志所载百

   花山同宋启明长安可游记则云过鹤子山三里馀始蹑百花山腰西北两山秀甚东西二灵山也

   又西北为小五台山花多目所未睹红黄紫翠不可名状一色者跗萼各殊帝京景物略亦云行百

   花中一里登菩萨顶由众说考之百花山即百花陀而小五台即陀之别岫日下旧闻亦祇载百花

   陀旧志前既列山后又载陀似为复误且王平口去 京师一百二十里度大汉岭至沿河口距

   京师二百里已非宛平之境记载家特以王平口为入山初径故于宛平山川之下牵连及之今特

   删去百花山附说于此以正其讹牛心陀在平谷县北十五里渤海在寕河县东南

   西南接天津府天津县东接遵化州丰润县界七里海在寕河县西北四十里旧属宝坻县

   通志七里海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蓄泄者也地形洼下聚潦归焉其西北为后海后海之西为鲫

   鱼𣵦又北为香油淀其东南为曲里海雨水盛则极目无涯岁旱诸淀皆涸惟七里海尚有寕车沽

   一道下通北塘潮汐往来水常不竭然水浅道狭舟楫不至居民苦之 本朝雍正五年开濬寕车

   沽河起淮鱼𣵦达北塘口长百四十里估帆遂通大通河旧名通惠河自玉泉导流经高

   梁桥分为二一由西直门外绕而南东会玉河又东北抵大通桥一由德胜门外绕而东南又东行

   亦会于大通桥河由是得名其下流达于通州元史河渠志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建言导

   清河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门入都城南汇为

   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高丽荘入白河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坝闸十一处共二十座节

   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首事于二十九年春告成于三十年秋赐名曰通惠又郭守敬传大都

   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皆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丹止水明实录

   成化七年户部尚书杨鼎工部侍郎乔毅请开通惠河上命鼎毅相度奏云闸河原有旧闸三十四

   座以通水道但元时水在宫墙外船得进入内城海子湾泊今水从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难循故道

   其白浮一亩三里河草桥金口诸水皆不可引导今玉泉龙泉月儿柳沙等泉皆出于西北山麓堪

   引汇于西湖若从西湖源头将分水青龙闸闭住引玉泉诸水从高梁河量其分数一半从金水河

   流出其馀促都城外濠流转会于正阳门东城濠再将泄入三里河水闸住并流入大通桥闸河随

   时潴泄工程甚省十二年乃命平江伯陈锐兴卒七千人自都城东大通桥至张家湾漕河口六十

   里浚泉三増闸四凡十月而毕漕舟稍通其河源在元时引昌平县之三泉时三泉俱捍隔难引独

   西湖一泉又仅分其半河制窄狭不逾二载浅塞如故嘉靖六年巡仓御史吴仲请修通惠河大学

   士杨一清张璁皆言其便世宗然之七年河成粮运至者省费干一万三千馀两河漕考元通惠河

  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长五十馀里以障诸水入都城又自大通桥起至通州地势高四丈中闲

  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大通河加筑堤岸建滚水坝以泄水三十六年濬

  䕶城河引大通桥运艘达朝阳东直等门今东直门齐化门皆有水关通惠河水所由入也乾隆二

  十三二十五两年再加疏濬漕艘之分运京仓者实利赖焉会清河在大通河北 本朝

  康熙四十六年开起水磨闸历砂子营至通州石堤止运通州米由通流河至德胜门外本裕仓

  三里河在大兴县东南元时名文明河接惠通河为粮储运道置铁闸明时堙废成化中杨

  茂言京城南旧有三里河直通张家湾烟墩桥以西濬之可通漕运戸部尚书杨鼎等云此河旧无

  河源正统中因修城濠作坝蓄水又恐雨溢故于正阳桥东南开通濠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之

  名自濠口三里至八里庄始接浑河旧渠岸多庐舍深处只二三尺阔仅丈馀难以行舟事乃止嘉

  靖初桂萼复请修之亦不从今故道已成平陆凤河源出 南苑团河东南流经废漷县西南

   为新荘河至东安县东北四十里凤窝村为凤河至武清县西北二十里为漷水铺河又绕武清之

   北折而东随地异名至县南八十里为东沽港河南入三角淀旧时水甚深广隆冬不冰后淤塞仅

   存河形每遇积雨弥漫为害 本朝雍正四年高阁庄开渠分凉水河至武清县之堠上村濬凤

   河故道由双口抵青沽港入淀长一百三十里河流遂通乾隆五年二十一年屡经接筑东堤以防

   永定河尾闾东漫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圣驾自天津回跸巡视凤河   特命开濬团

   河俾源头无壅其下游有断流处亦一律疏通永资利导 按元史河渠志浑河本卢沟水从大兴

   县流至东安州武清县入漷县界此河即元时浑河故道也明时浑河南注夺琉璃河经流下达霸

   州其东流一道不复相通土人遂以琉璃河为浑河而以元时浑河为凤河或以上接大兴县东南

   三里河下至张家湾者为浑河旧渠凉水河在宛平县南由水头庄泉发源东南流入 南

   苑会一亩泉经马驹桥又东迳通州南曰南新河至张家湾城南入白河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

   加疏濬 按良乡县南三里亦有凉水河即古乐水水经注乐水出良乡县 北大防山南东南流

   入县西又东南流注圣水高梁河在宛平县西水经注高梁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迳

   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土地记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其水又东南入湿水俗谚云

   高梁无上源盖以高梁微涓浅薄才足通津凭借涓流方成川甽故也旧志高梁河在西直门外半

   里自昌平州沙㵎东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水急而清鱼沉水底鳞鬛皆见绿

   树绀宇荫爽交匝辽将耶律沙与宋兵战于高梁河即此金时亦谓之皂河上有高梁桥 按高梁

   河今为玉河上流即玉泉山水所经别曰高梁者存古名也 本朝屡加修濬永定河

   干河自宣化府保安州流入东南流迳宛平县西南又东南迳良乡县东又南迳固安县北又东南

   迳永清县东北东安县西又东南迳霸州东北合玉带河古名湿水又名清泉河亦名卢沟河俗名

   浑河水经注湿水南注马径山谓之落马河又南出山谓之清泉河又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

   山南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也又东与洗

   马沟水合又东迳燕王陵南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又东至渔阳雍奴县东流与潞河合周煇北辕

   录卢沟河亦谓之黑水河色最浊其急如箭范成大集卢沟去燕山三十五里宋敏求谓之芦菰河

   即桑干河也元史河渠志卢沟河其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黄河以流浊故也自奉圣州界流入宛平

   县境至都城四十里东麻谷分为二派吴讷集卢沟河过怀来行两山闲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径山

   之东地平土疏冲激迁徙不常至看丹口分为二一东流至通州高丽荘入白河是为浑河一南流

   至霸州合易水又南至丁字沽入运河王琼漕河图志桑干河至卢沟桥东南流至固安县杨先务

   又经霸州苑家口合灰河浑源川崞川胡良河琉璃河广阳河盐河至武清县丁字沽凡四百馀里

   入白河 按浑河旧自宛平县东流经大兴县南至东安武清入白河即桑干故道也元时自宛平

   分流为二后旧渠堙塞其南出者明永乐后改西南流经固安新城雄县至霸州嘉靖初徙于固安

   县北十馀里东流入永清县界经霸州东北境达信安入海万历中又徙固安县西十馀里寻徙城

   南泛溢固安永清之境后又徙固安之北 本朝顺治十一年复改流县西与清水合流南入新城

   县境至霸州城南溢为巨浸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郊圻周览河道以河流无定皆由上流淤

   塞南趋保定与诸水会合势不能容自致泛溢康熙三十七年   特命抚臣于成龙等疏濬起

   良乡之张家庄至东安之郎城河重开一道迁流于东由固安永清之北引流直出柳岔口三角淀

   达于西沽筑长堤捍之   赐名永定河设分司管理嗣是二十馀年河无迁徙而下流之入淀

   者积渐填淤雍正四年于郭家务开渠七十里改河东行又开下流长𣵦河三十馀里引浑河之水

   绕王庆坨东北入三角淀自柳岔口至韩家村三十馀里筑堤以防其冲改永定分司为永定河道

   专司修濬由是浑河下流不复南注清河沿河州县颇受其利乾隆十六年移河之下口自永清南

   岸上七工秉教村经朱家荘历霸州东安武清至天津县之安光村入叶淀归海嗣因地势狭窄不

  能匀沙蓄水二十年春   高宗纯皇帝亲临阅视指授方略于北岸六工二十号开堤放溜历

  东安至武清之沙家淀会凤河入大清河达天津归海二十八年以埝根渐淤复改于北埝十七号

  出口并于上游宛平县之求贤村开减水河一道历固安永清东安至武清入凤河以泄永定河北

  岸浑流于是水益流畅无旁溢之患广阳河在良乡县东水经注广阳水出小广阳西山东

  流迳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乱流东南至阳乡右注圣水旧志广阳河一名义河源出房

  山县东北公村东南流入良乡境旧入圣水自卢沟南决遂东注桑干河通志今牤牛河即广阳盐

  沟二水之会流也二水至良乡县城东南合流为三义口南流至任村西南入大清河一遇水涨奔

  腾冲突故土人谓之牤牛河良涿固霸之闲屡被其害 本朝雍正四年于任村南开濬新河东南

  迳涿州界东固安县西北循卢沟故道南迳霸州之南孟等村抵栲栳圈入中亭河长二百馀里自

  是潦水有归乾隆九年复行开濬之盐沟河在良乡县南即古福禄水也水经注福禄水出

   西山东南流迳广阳故城南东入广阳水旧志盐沟河源出宛平县龙门口东南流迳良乡县东南

   四里陶村会广阳河五代史涿州运粮入幽州契丹辄伏兵于阎沟取之唐长兴三年赵徳钧镇卢

   龙城阎沟而戍之阎沟即盐沟也琉璃河源出房山县西北东南迳良乡县西南又东南

   迳涿州东又南入保定府新城县界即古圣水也水经注圣水出上谷郡西南圣水谷东南流迳大

   防岭之东首山又东迳玉石山谓之玉石口伏流里馀潜源东出又东颓波㵼㵎一丈有馀屈而流

   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有防水注之又南与乐水合又东过其县故城南又东迳圣聚南又东与侠

   河合又东过涿县东与桃水合又东广阳之水注之又东南迳阳乡城西又东迳方城县故城又东

   左会白祀沟又东南迳韩城东又东南右会清淀水又东迳安次县故城南又东南注巨马河寰宇

   记圣水俗名回城水源出良乡县西北玉石山东流经县北四里又南流入范阳县界范成大集琉

   璃河又名刘李河在涿州北三十里水极清泚茂林环之此河大中祥符闲路振乘轺录亦谓琉璃

  河惟嘉祐中宋敏求入蕃录乃谓之六里河明统志琉璃河在良乡县南四十里金史作刘李河旧

  志谓即古圣水自房山龙泉峪流至霸州入拒马河 按今琉璃河源发房山县西北黑龙潭及孔

  水洞俗名芦村河东流迳县东南二十里入良乡界始名琉璃河经县西南四十里又南入涿州界

  亦名清河自琉璃河东行可四五里折而东南可二三里得侠河口又东南可二十里得拒马河口

  又东南可七八里为茨村正西去涿州三十里东岸有浑河决入之口土人云旧时浑河从固安之

  故城村决而西南至茨村东北合琉璃河遂直南冲茨村分为二后浑河渐徙而东至 本朝康熙

  二十七年始尽淹塞不复相通而琉璃河遂南入新城县界近年屡加修濬其故道由涿州东迳固

  安永清东安霸州界今皆为浑河所夺   高宗纯皇帝巡幸经此屡有   御题琉璃河诗

  香河在香河县东里许俗名长沟种芰荷多香气县以此名牛济河在香河县

  东南三十里县志城东南十五里有高沱子河上通萧后运粮河及叶家屯董家屯两堤口流至县

   东南三十里为牛济河又东南入七里庄河叶清店河在香河县西南十里水泛则上

   通狼皃窝张家庄运粮河口下通甄家店叶家屯三路堤口苍头河在香河县西北二十

   里旧志相传即萧后运粮河水泛则上通牛栏山水窝头庄水下通三路堤口一由李家园坑堤口

   入北吴村一由明星堂堤口入甘十八堤口一由东凌庄尹家河沙务庄张家灰店南吴村牛家屯

   入板𦌘口河通志今名窝头河本无源伏秋水发众流会于窝头迳香河县百家湾东与渠水合

   蒲池河在香河县东北十五里亦名渠河又曰蒲石河自百家湾东流经县北至县东三十

   里汇为七里庄河入宝坻县界白河源出宣化府赤城县自古北口西流入迳密云县西又南

   与潮河合又南迳顺义县东又南至通州东为北运河下流迳香河武清诸县入天津之直沽归海

   汉书地理志渔阳县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水经注沽水迳赤城东又东南

   右合高峯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又南渔水注之又南与蠃山之水合

   又南迳安乐县故城东俗谓之西潞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又南阳重沟水

   注之又南湿馀水注之又南左会鲍邱水世所谓东潞也又南迳潞县为潞河土地记城西三十里

   有潞河又东南至雍奴县西笥沟㶟水入焉俗谓之合口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又东南合清河

   周梦旸水部备考密云河本白河上流自牛栏山下与潮河会初蓟辽总督驻密云从通州至牛栏

   山以车转饷劳费特甚明嘉靖中总督刘涛发卒于密云城西杨家荘筑塞新口开通旧道令白河

   与潮河合流至牛栏山水势甚大故通州漕粮直抵密云城下旧志白河自宣府镇赤城堡东流出

   边又东南入密云县西北边城东南经黄崖口堡及高家庄堡之南又东至石塘城东北会白马关

   河冯家峪河稍南流会水峪河经石塘城东而南至县旧城北折而西复南屈经城西至县南十八

   里会潮河乃西南流入怀柔县界至牛栏山东会大水峪河又南经县城东凡六十里入通州界南

   流至州城北温馀河通会河皆流入焉又东南至张家湾会凉水河屈东流复折而南过废漷县东

   凡一百二十五里入香河县界转东经香河县西十里复转而南入武清县界经县东三十里又东

   南至三角淀会诸水南通御河是为直沽 按白河下流即今之北运河元明时运道皆由此考元

   史河渠志自通州以下皆呼为白河故旧志北运河祇并见于白河今以漕运所关减河堤堰工筑

   周详故特分载北运河而昔人所叙白河源流有牵涉运河者姑仍其旧至潮白二河合流之处今

   昔不同详见潮河条下北运河在通州东受潮白二河之水温馀河及西山诸泉之流为

   大通河者亦自西北来注之迳州南至张家湾会凉水河又南迳故漷县北又折而东迳香河县西

   又南迳武清县东又南至天津县界合大清河入直沽达于海 按运河源高水激盈减无常易致

   冲决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决武清县筐儿港明年   圣祖仁皇帝亲诣阅视令于决处建减

   水石坝二十丈开引河夹以长堤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泄入海五十年开河西务引河五十四年

   复以河西务城东有旧河形对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长四百馀丈   特命开直河一道于是新

  河之溜移流于西而东岸大堤无虞雍正六年筑筐皃港旧坝六十丈重濬引河改筑长堤七年

  疏贾家沽道已而山水暴至河西务又决遣官于河西务上流青龙湾建坝四十丈开引河注之七

  里海运道乃安乾隆二年移青龙湾石坝于王家务十八年将两引河大加疏濬又历年建筑月堤

  草坝䕶坝板工凡十馀处以资防御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圣驾自天津回跸巡视运河以

  筐儿港坝身陡下夏秋盛涨减水过猛易致成坑   特命于石工之外贴筑灰工坦坡一十五

  丈使渐流势缓坝身永固其减水引河亦命与王家务一律疏通俾无淤滞又按王家务引

  河南至七里海计长一百十五里筐儿港引河南至塌河淀计长六十四里其下流并至北塘口入

  蓟运河归海漷河在通州故漷县旧志自卢沟流至县西析而为三正流为漷河东入白河

  其一为新庄河在漷城南二十五里南流入武清县界即凤河也其一为黄沤河东注马家庄飞放

  富沱河在通州东三十二里周五里经年不竭多鱼虾之利泃河俗谓之错河自

   口外流入西南流经蓟州北界又西南经平谷县南又折东南经三河县东又东南至宝坻县界合

   蓟运河水经注泃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经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又左

   合盘山水又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又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又东南迳临泃

   城北屈而历其东侧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水也又

   南入鲍邱水旧志泃河一名广汉川发源蓟州北黄崖口西南流经盘山之阴入平谷县界经县北

   门外又西南经县城西南又南入三河县界经县北折而东绕县城东北二面又东南至宝坻县东

   北界入鲍邱河 按唐书地理志三河县北十三里有渠河塘盖即泃河之讹俗亦名洳河又名草

   桥河至宝坻县又名龙港皆即泃河之异名也洳河在平谷县西南流至三河县界入泃河水

   经注洳河水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经博陆故城北又屈迳其城东又东南流迳平

   谷县故城西又东南流注于泃河明统志洳河源自密云县石峨山经三河县东南平谷故城入泃

   河旧志今有周村河在平谷县西十里源出口外南流入泃其入泃之处曰洳口在三河县北五十

   蓟运河在宝坻县东三十里其上流为梨河发源迁安县之三屯营芦儿岭一自蓟州

   之沽河一自三河县之泃河至县东北三岔口合流俗名潮河亦名运粮河又名白龙港东南流至

   县东南九十里名丰台河又南入寕河县界经芦台抵北塘口入海漕运南来者由此达蓟州故名

   河水汹涌宝坻地最洼下 本朝雍正四年修筑长堤一百八十里始免水患 按此即古鲍邱水

   入海故道也八门城河在宝坻县东南七十里蓟运河支流也潮水逆注受其灌漑者

   有七十二沽居民赖之新河在宝坻县东南一百四十里亦名漕渠明初漕运由直沽入海

   复折入运粮河达于蓟州每有风涛之患天顺二年始开此渠以通运艘自直沽河口起北至北塘

   河口止相距约四十里谓之新河 按今新河属寕河县高丽河在昌平州东五十里源出

   州东龙泉寺泉分二流一入顺义县名白浪河一南流名高丽河又南流复合入温馀河温馀

   河自居庸关南流经昌平州西又东南经顺义县西南又东南至通州北入白河一名湿馀河亦

   曰榆河俗名富河汉书地理志军都县温馀水东至潞南入沽桑钦水经湿馀水出居庸关东又东

   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注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

   关下迳军都县界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里许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

   积而为潭谓之湿馀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又东南流迳安乐故城西于狐

   奴县西南东入沽河辽史地理志顺州有温馀河昌平州志榆河在州南二十里源出军都山至旧

   县西而伏又南复出谓之榆河其发处为月儿湾今上流已涸其下流为沙河南接宛平县界至沙

   河店东南合南沙河入通州界册说北沙河在昌平州南十八里由居庸关南流绕州西会翠屏山

   泉而东南流又东至州东南三岔口会南沙河高丽河经顺义县西南三十里又东南至通州东北

   八里入于白河俗又名为富河南沙河在昌平州南二十五里即古易荆水也水经注易荆

   水导源西北迳丁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迳郁山西谓之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泉又东南与孤

   山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东南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谓之

   昌平水又东北注湿馀水昌平山水记有水出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合西山诸泉东南流迳沙河

   店南为南沙河双塔河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元史河渠志双塔河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

   泉迳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入榆河至元三年修治七渡河在昌平州北一百里源出口外

   自二道关入口东南流经黄花镇东名黄花镇川河又南经怀柔县西南二里至县东南合大小峪

   河又南至顺义县北牛栏山东麓入白河 按水经注七渡河出北山黄颁谷亦谓之黄颁水东南

   流注沽河疑即此潮河源出口外自古北口流入密云县界西南流至县东南合白河其故

   道旧自密云流经怀柔县东至顺义县北与白河合复自白河分流经通州东三河县西南宝坻县

   东合泃河入海即古鲍邱水也水经注鲍邱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大榆河又南

  经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又历密云戍东左合孟广𡶭水又东南流白杨

  泉水注之又东南龙刍谿水自决注之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

  水又南迳傂奚县故城东又西南迳犷平县故城东又南合三城水又东南迳渔阳郡治又西南历

  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于沽河乱流而入潞通得鲍邱之称矣高梁水注之又南迳潞县故城西屈

  而东南流迳潞城南又东南入夏泽鲍邱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迳其县北又东

  与泃河合又东合泉州渠口又东庚水注之又东迳右北平郡故城南又东巨梁水注之至雍奴薮

  归海边防考潮河宽处可三里狭处可一二丈昔人每以木石纵横布列以限戎马密云县志潮河

  源出古北口外自古北口流入至石匣城东会汤河及干塔清水诸河折而西南会黄门子河当县

  西南与白河交会水流湍悍时作响如潮声顺义县志潮河旧自密云县东入县界历榆林村至牛

  栏山与白河合今自密云径入白河不至县界矣三河县志鲍邱河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通志鲍邱

  河自密云县来迳三河县夏店东南流入宝坻县界东迳县北至王补庄与窝头河会过林亭口又

  东由八门城入蓟运河其河旧无恒流上受通州三河雨潦之水泛溢而下下流淤塞香河宝坻二

  县辄受其浸 本朝雍正四年疏通窝头河自百家湾起鲍邱河自渔椿起分道挑濬或循旧流或

  取直径皆会于王补庄以八门城口浅窄自林亭口别开直河入蓟运河由是故渎通流二县始免

  泛溢之虞 按潮河入口密云首当其冲明嘉靖时雨潦为患筑堤以卫城岁久颓废 本朝乾隆

  十年以南山碎石倾堕故道填淤河流改冲北岸于是筑荆囤坝以䕶古北口提督营署十六年坝

  复为夏涨冲刷乃疏濬旧河又于菜园高滩筑石坝一道总督高斌恭奉   高宗纯皇帝圣训

  于就近径直处别濬一河长一百三十三丈以导水势由是上流通顺迳达怀柔堤固河安民赖其

  白马关河在密云县北一百里源出口外自白马关口东流入界南折入白河

  塔河在密云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源出口外自黑峪关流入西流迳古北城内会清水河又西

  南入潮河大水峪河源出口外自幵连口入怀柔县界南流迳大水峪为大水峪河亦名

  雁溪河经县东八里至县东南合七渡河侠河源出房山县东流迳涿州界入琉璃河水经注

  侠河水出艮乡县西甘泉源东谷东迳西乡县故城北又东迳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挟

  活河旧志侠河源出房山县东南中浣一名韩村河东流迳涿州北二十五里又东入琉璃河

  马河在涿州西北自涞水县流入与琉璃河合即古桃水也水经注桃水受涞水于徐城自逎

  县又东迳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又东迳涿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洹水会又东入阳乡县东注圣水

  旧志拒马河自涿州西南屈流经房山县西南界又经州北二里东合琉璃河即古桃水也河流曲

  折旋绕自十度村至碢石店历经十度亦名十度河 本朝乾隆九年自河之镇子营以下因民力

  疏濬灌漑房涿二属惠南等村咸𫉬其利 按汉志桃水首受涞水东至安次入河安次在今东安

  县界水经注于下流已但言圣水今更为浑河所夺今东安县南五十里有桃河泊当犹以桃水得

  名也又按古拒马水至涞水县北折而南其东分者为桃水今拒马河直至州北涞水之故渎绝而

  不续亦与古不同娄胡良河在涿州北十里源出房山县大安山流入州北又东南合拒马

  河入琉璃河即古垣水也汉书地理志良乡垣水出东南至阳乡入桃水经注垣水上分涞水于良

  乡县之桃水世谓之北沙沟东迳垣县故城北又东迳顷世名顷前河又东洛水注之又东迳涿县

  北东流注于桃 按金史地理志作湖梁河漫水河在房山县北亦名龙泉河即古防水

  也水经注防水出良乡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迳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又东南流至县东入

  圣水金史地理志奉先县有龙泉河明统志龙泉河源自大安山下西南流与琉璃河合县志漫水

  河源出县西龙门峪流迳磁家务大口头羊头冈为大石河又东入芦村河通济河

  州东由苑家口逆流达栲栳圈经关王堂山川坛转北入䕶城河每秋霖河泛舟楫直抵城下商贾

  会同河即滱易诸水下流自保定府雄县流入名玉带河东流保定县北又东迳霸州

  南为会通河又东北经东安县南又东入天津府天津县界注于西沽本古拒马河故道也水经注

  拒马水自容城县又东南迳益昌县𮑮淀水右注之又东迳益昌县故城南又东八丈沟水注之乱

  流东注过平舒县北南入滹沱同归于海旧志玉带河上源有二派一西北自新城县来曰北九河

  一西南自任邱县五官淀来曰南大河俱会于雄县之猫儿湾流入保定县界为玉带河又东入霸

  州界经州南十三里至州东南二十里与浑河合名会通河亦名苑口河又东分二流入文安县界

  其正流至州东四十里田家口南名边家河又东至东安县为吕公河东经县南五十里又东入武

  清县界为王庆坨河分为二俱经王庆坨镇而入三角淀册说玉带河自猫儿湾东流三里许至保

  定县界张家口又六七里经县北又东北十馀里经十王堂入霸州界又东北流十里许为善来营

  其旁为浑河口又东五里为苑家口又东五里为苏家桥河流至此分为三道正流东行至直沽一

  东北行五十馀里从信安出一东南行通运盐河流浅易涸其正流东北行不及三十里为王家庄

   自苏家桥而下俱谓之淀泊水发则漫无涯涘水退则芦荻弥望又东北可十二里与信安镇之支

   河会又东可十馀里得新开河口即盐河也又东可二十馀里为褚河港南岸有河口名长子河分

   流三十里合于王庆坨河又东北曲折可八里为东沽港又东可十馀里为王庆坨有河口亦盐河

   分派也自王庆坨又东迤南二十里即三角淀也 按今诸河俱已改流上流惟中亭一支与玉带

   河南北相望其下自霸州东三岔口分为三派一东北流迳台山会中亭河又东出纪家淀迳胜芳

   镇曰胜芳河为北派一东流由赵家房迳托里淀出郭家洼会胜芳河为中派一东流由下马头迳

   崔家房张家嘴抵左家庄泊曰石沟河为南派其支流从石沟南出缘大堤而东至左家庄仍入石

   沟河三派并至台头会流曰台头河又东迳杨家河入淀河由三岔口至杨家河一百四十里自永

   定河下流入淀三派皆淤 本朝雍正五年兴修水利先于上流开中亭河以分玉带河之水又于

   下流开胜芳河十七里其张家嘴石沟河淤浅之处槪行开濬又按南股河乾隆二十九年另开新

  河从长村经任家庄抵左家庄仍与旧河合中亭河在霸州南一名新挑河又名栲栳圈

  河旧有古河上自莲花台下达台山绵互数十里岁久淤塞明嘉靖二十四年副使陆坤循故道修

  濬后复淤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命河臣王新命重濬上接十王堂下入台山

  分减玉带河水势筑上下六工堤以卫州治及田庐増设州判领之其后又淤雍正五年疏濬深广

  自保定县北之王家庄引流至岔河口入州境由鱼津村至东台山而入文安县会同河复开支河

  以广灌漑修筑下六工堤长四十里乾隆九年行挑濬自岔河口至鱼津村止二十八年自鱼津

  村以下复濬深于中亭河北岸设涵洞四座 按中亭分泄永定河金门闸引河之水而消纳无多

  乾隆五年总督孙嘉淦议复浑河故道开永定南岸使全河皆从霸州之蜈蚣河南注中亭中亭狭

  不能容致为田庐之患六年大学士鄂尔泰奉  命堵塞决口十七年总督方观承以七分注

  黄家河三分分泄中亭河三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天津经临中亭河有   御制诗

   子牙河在大城县东即滹沱河及滏阳诸水之下流因经大城县之子牙村故得是名

   其上游自河闲府献县之臧家桥流入大城境至张家庄分为正支二河达庄儿头经天津府静海

   县境仍入大城合流至天津府会南北二运河及大清河入泃河归海一名盐河又名沿河大城县

   志沿河自河闲县之龙华桥入县界东北流至县东南二十五里四呈口合黑龙港河亦名交河从

   西北折绕县东十二里赵扶村又北经子牙村分流由王庆坨入三角淀册说盐河在县南十里自

   河闲流入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县石城淀一北流又分三支西支入文安黑母淀东支入大小

   窝口中支入霸州文尔淀总汇于三角淀入白河通志子牙河总会南北二泊滏滹诸水而滹沱实

   为经流其性湍悍伏秋水发河闲以北静海以南皆被其害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   圣祖仁

   皇帝亲阅河工   特授方略于献县河闲东西两岸筑长堤西接大城东接静海各二百馀里

   又于东堤广福楼之焦家口开新河一道东北至贾口入淀特设分司董其事自是濒河之民始无

  水患其王家口入淀之处旧分二派一派西流至文安赵家庄又分二支西支抵文安大堤而北至

  龙塘湾北支迳三滩里抵石沟河往往横截清流为堤防害一派东北流迳瓦子头抵台头会清河

  而东雍正三年怡贤亲王奏请障其西流束之归一后西支自淤正流俱由新河会台头河 按子

  牙河故道其上流从献县西之完固口出单家桥经杜林镇至青县鲍家嘴入南运河嗣以浊流淤

  运且运河当盛涨时水不能下于雍正四年塞完固口使由献县之臧家桥循张家庄至王家口入

  淀淀又被淤于乾隆十年筑格淀堤隔别清浑使子牙别由一道循堤东下至天津红桥汇运河及

  大清河入海其张家庄以下分为正支二河支河绕蔡家洼至西子牙桥归入正河既而支河流畅

  其归入正河处形势稍有未顺二十九年兴修水利   高宗纯皇帝命改支为正并于东子牙

  村别濬新河二十里至洼子头汇入旧河合流至庄儿头而东三十二年   圣驾巡幸天津临

  视河工复   命接筑格淀堤至庄儿头西至三滩里属于千里长堤俾清淀浊河永无浸溢之

   患并有   御制各诗纪事至子牙河俗谓以太公钓台名   圣制详据史记注水经注诸

   书以证太公埀钓处当去岐不远必不在数千里外志乘之传讹附会于是旷若发蒙矣黑龙

   港河在大城县南源出滹沱河上流有三一自县之西南迳南头村入境迤逦至四呈口与盐

   河会一自县之南曹家市北流至四呈口一自清县扈家店流至四呈口与盐河会 本朝乾隆五

   年疏沽河在蓟州南源出遵化州东界曰梨河西南流经州南又西经蓟州南为沽河折

   而南与泃河会曰潮河即古庚水也汉书地理志无终县浭水西至雍奴入海过郡一行六百五十

   里注师古曰浭音庚即下所云入庚者同一水也水经注庚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南流历徐

   无山得黒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又迳徐无县故城又南与周卢溪水合又西

   南流灅水注之世亦谓庚水为柘水南迳燕山又南迳北平城西南入鲍邱水谓之柘口蓟州志沽

   河在州南五里东接遵化玉田界至州南李家窝折南行至下仓店转西南行至觜头庄与泃河合

   为白龙港入宝坻县界漕运南来者自新开河溯流而上至李家窝以迄永济桥亦名永济河 按

   旧志以遵化州玉田县之还乡河为庚水沽河为灅水今以水经注考之沽河即庚水还乡河乃巨

   梁水遵化州西之沙河盖灅水也龙池河在蓟州南半里一名渔河源出州北之鹅台下

   潴为鹅湖南流经州城西又东南入沽河独乐河在平谷县东北二十里或伏或见断续无

   常西流入泃河水经注独乐水出北抱犊固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又南流入泃即此逆流河

   在平谷县南八里源出泉水山西流九千九曲入泃河一名小碾河幢幢水在昌平州西北

   虎峪山下飞瀑如布流二三里至鹁鸽岩隐流不见或云今州治西旧县西北城下虎眼泉是其复

   出处流入榆河后魏时常景遣别将破杜雒周于虎眼泉即比芹城水在昌平州东北四十

   里水经注芹城水出北山南迳芹城又东南流注湿馀水渔水在密云县南水经注渔水出渔

   阳县东南平地泉流西迳渔阳县故城南城在斯水之阳故名又西南入沽水三城水

  云县东北自口外流入又东南入潮河水经注三城水出臼里西迳犷平城谓之三城水又迳香陉

  山又西迳石窟南又西北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又西南迳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邱水

  水在密云县东北八十里源出古北口外自墙子峪流入西流会干塔河入潮河盖因后魏侨置

  要阳县而名俗谓之清水河涿水在涿州西水经注涿水世亦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

  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出东迳桃仁墟北又东北与乐堆泉合又东北迳县故城西流注于桃

  寰宇记涿水源出范阳县西土山下东北流经县北五里又东注圣水 按旧志以侠水为涿水且

  谓源出保安州涿鹿山以求合应劭涿水出涿鹿县之说疑皆无据水经注寰宇记又似即今之拒

  马河今不可考姑录之以存古名甘泉水在房山县西北水经注甘泉水出良乡县西山

  北东南流迳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县志大房山南孤山口东八里有东西南北四甘池村亦谓之

  长沟峪西村之北水从石壁出凡七窦罗注为池池中生鱼止一目而味极美疑即古泉池也又东

  北数里为黑龙潭霸水在霸州南三里上流自白沟河分流迳州界合拒马河今淤

  池水在蓟州东十五里周顷馀四山围绕岚光野色潋滟可观盘山水在蓟州东盘山

  水出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到去山三十里许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馀里素湍浩然颓波历溪沿流

  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旧志今有沙河在州西二十五里源出盘山流经沙岭之麓东南会五里

  河入沽河盖明成化闲盘山水发始溃流而东南入沽河也瀑水在蓟州西二十五里源出

  石山之麓有泉自石罅喷出极清冷流经塔水之阴又白㵎在州西四十里发源盘山西峪经罗家

  峪中皆白沙而水极清浅其地有 行宫 高宗纯皇帝经临驻跸屡有   御制诗

  泉溪在宛平县西南十里丽泽关平地有泉十馀穴汇而成溪东南流为柳林河下流注于卢

  道人溪在密云县东北石盘峪发源龙门流迳县西入潮河 按水经注所谓道人溪

  在御夷镇东此盖县境之小水冠以旧名也黑城川在密云县北四十里平顶山后流入

   潮河相传唐镇远军置此车箱渠在宛平县西北水经注高梁水首受㶟水于戾陵堰水北

   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支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其词云

   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沛国刘靖登梁山以观源流相原隰以度形势以嘉平二年道高梁

   河造戾陵堨开车箱渠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堨长十丈山水暴戾则乘堨东下平流守常则自

   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至景元三年诏遣谒者樊良更制水门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

   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合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晋元康五年靖子宏监幽州诸军事复修治之

   又东南迳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邱水魏书裴延隽传肃宗时迁幽州刺史渔阳燕郡有故戾

   陵堰广袤三十里废毁多时延隽表求营造未几而就为利十倍百姓赖之泉州渠

   坻县东南一名新河水经注泉州渠口故渎上承滹沱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迳泉州县东又

   北迳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邱河谓之泉州口魏志

  曰魏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宝带渠

  在怀柔县城外县志白河直流南下 本朝初县人锺其溁凿渠引水绕城盘旋如带县境咸土自

  后遂成水田永济渠在霸州东宋史河渠志塘泺缘边诸水东起干甯军西至信安军永

  济渠合鹅巢淀陈人淀燕州淀大光淀孟宗淀为一水衡广一百二十里纵三十里或五十里

  浦港在通州东北二十五里中产莲藕𬞟芰大为民利清沽港在武清县南八十里

  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由直沽入于海岐沟在涿州西南三十里即水经注所谓奇沟也亦

  曰祁沟唐末设关于此夏泽在三河县西水经注鲍邱水又东南入夏泽南纡曲渚一十馀

  里北佩谦泽一望无垠日知录今三河县西夏店疑用古夏泽为名 按通鉴晋隆安初魏将石河

  头自渔阳追慕容宝及于夏谦泽通鉴注泽去蓟州北二百里方舆纪要谓平谷县东北百馀里有

  海子或谓即故泽与水经注不同鸣泽在涿州西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北出萧关历独鹿

  鸣泽注服虔曰独鹿山名鸣泽泽名皆在涿郡逎县北界水经注洛水上承鸣泽渚渚方一十五里

  西则独树水注之又东迳西郷城又东迳垣县而南入垣水括地志鸣泽在范阳县西十五里故逎

  督亢陂在涿州东南即燕太子丹使荆轲以献秦者刘向别录督亢膏腴之地水经注

  督亢沟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潭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徳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迳逎县

  北又东迳楼桑里南又东迳督亢泽苞方城县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涯际也其水自

  泽枝分东迳涿县故城南又东迳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北屈注于桃水括地志督亢陂在范阳

  县东南十里迳五十馀里旧志陂池广衍跨连新城固安二境琅川淀在东安县南七十里

  即白沟河诸水下流东入磨汊延芳淀在通州西南辽史地理志漷阴县有延芳淀方

  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辽时每季春弋猎于此旧志今南海子侧有延芳村或谓延芳

  淀即南海子之旧名云三角淀在武清县南八十里即古雍奴水也水经注雍奴者薮泽

  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

  淀枝流条分往往迳通明通志三角淀周围二百馀里即古之雍奴水也范壅口王家陀河掘河越

  河深河刘道口河鱼儿里河诸水所聚东会汊港入于海 按古时惟三角淀最大又当西沽之

  上故诸水皆会入于此今渐淤而小新志合相近诸淀泊总谓之东淀云延袤霸州文安大成武清

  东安静海之境东西互百六十馀里南北二三十里或六七十里为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永定河

  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盖其地本皆古雍奴薮也塌河淀在寕河县发源天津

  东流至西堤头入寕河县境又东至七里海达南㵎沽入蓟运河粮料淀在保定县西北

  宋史河渠志缘边塘泺东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至保定县父母寨合粮料淀回淀为一水横广二

  十七里纵八里水纹淀在霸州东宋史河渠志缘边塘泺东起信安军永济渠西至霸州莫

  金口合水纹淀李子淀大兰淀为一水横广七十里纵十五里或六里文尔淀在霸州东

  七十三里旧名堂二淀又东分二流行如八字亦名八字河下流俱入吕公河大浪淀

  州东南七十四里旧名高桥淀周围百里其西为栲栳圈众流所聚也东南流为汊河东入文尔淀

  火烧淀在文安县东二十五里广四十馀亩县东北有石沟河柳河急河三水皆聚于此东

  入卫河达于直沽三家淀在大城县东北五十里与文安静海为三县之交文安大城之

  水从此北下明万历四十二年静海民筑堤设口障水使不得下文大两县俱受水患县令梁纲请

  于抚按复开之七里泊在宛平县西北三十五里地名碾庄亦名七泺源出西山一亩马眼

  诸泉绕出万寿山后汇为七里泺纡回向南行数十里入高梁河桃花泊在东安县南五

  十里浑河水所汇也流入三角淀南新庄飞放泊在通州南旧漷县南二十五里

  周八里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栲栳垡飞放泊北八里有马家庄飞放泊金水洼在霸州东

  五十里旧本污池今为沃壤民多耕植其中文安大洼在文安县东南白龙牛台诸淀

  所潴也受河闲任邱⿰氵历 -- 𤁋水旧有广安横堤障之以防其北漫但横堤东属于大城之千里长堤水无

  所泄汎滥可虞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于王蕃村穿千里长堤建石闸二座外濬引河使水泄入于

  榆钱洼东注子牙河其广安横堤益加培筑于是文安之水有所归而大城亦免溃流之患

  麟洼在大城县北十里徐昌祚燕山丛录云昔时民家耕牛尝产麟于此今淤飞鱼口

  在霸州南寰宇记文安县有五渠水今名长鸣沟邢子厉三郡记云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

  鱼于五渠水有群鱼从西来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谓愿曰须臾当得大鱼若欲求多宜勿杀也愿下

  网果得大鱼状如鲤而大遂杀食之俄风雨昼昏闻鸟飞声比风息雨霁有人乘船至者云前见群

  鱼无数飞入于海因呼入海之处曰飞鱼口长安客话霸城南沙河与庚河合流处俗呼飞鱼口即

  鱼津洼也玳瑁口在文安县东南元志云河闲路有黄龙港自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

  口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今湮黑龙潭在宛平县西北画眉山下上建龙王庙 本朝

   康熙十年四月   圣祖仁皇帝祷雨于此甘霖立沛   赐御书喜雨二字后重建庙有

     御制碑记雍正三年重修亦有   御制碑文   高宗纯皇帝每当望雨之候

   亲诣诚祷应时立沛   御赐扁曰恩敷广润屡有   御制诗纪事又有黒龙潭在大兴县

   南黒窑厂玉渊潭在宛平县西十里元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闻池上

   有亭亦以玉渊名为当时游宴之所积水潭在宛平县西北三里东西互二里馀南北半之

   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关汇此折而东南直环地安门宫墙流入 禁城为太液池燕都游

   览志积水潭内多植莲亦名莲花池或因水阳有净业寺名净业湖俗又呼为海子套 按元时既

   开通会河运粮直至积水潭自明初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为二积土日高舟楫不至是潭之宽广

   巳非旧观故今指近德胜桥者为积水潭稍东南者为十刹海又东南者为莲花泡子其始实皆从

   积水潭引导成池也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重濬积水潭二十六年即潭中旧龙王庙改建汇通祠

  并于夹岸筑墙以为限界七里龙潭在通州东二十里其池广袤顷许深处不可测旱祷

  洗马潭在房山西五里俗传张飞洗马于此九龙池在昌平州西南翠屏山下

  泉出九穴穴凿石为龙泉出其吻潴而为池缭以重垣覆以黄甓明时为车驾碣陵事毕临幸之所

  月池在涿州西南十八里盈三百亩泓渟澄澈其形如月干池在涿州西十五里其池洼

  下为众流所归然未尝盈溢为患一名百尺干龙湾在香河县有二大龙湾在县南四十里又

  南为小龙湾夏秋时合流经宝坻县界入七里海新汤泉在昌平州东南三十二里有海

  子水燠如沸 本朝康熙五年凿大池二砌以雕栏复疏细渠旁流四注皆甃以白石滢洁如玉

  百泉在昌平州西南四里许平地涌出不可胜数大者有三一曰原泉清深澈底一曰黄泉流

  沙浑漫一曰响泉其声似闸然广宽俱不过丈许温泉在昌平州有二一在汤山下四时常

  温浴之可愈疮痍一在州西南三十二里汤峪山下𫎇泉在昌平州东北七十里银山下清冽

  白玉石塘泉在房山县西南五十里塘下突起一泉清洁如玉有灌漑之利其泉

  东流入涿州为胡良河之上源义井在宛平县西十里或曰蜜井赵惠井在怀柔县

  东南八十里邵渠庄地高邱艰于汲引里人赵溁凿以惠民深五十丈乡人德之因名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荫恭覆辑

                         校对官李孚忠恭  校

                         校对官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顺天府

︹古迹︺蓟县故城在大兴县西南史记周武王克商封召公奭于北燕即此春秋时为北燕

  伯国秦始皇二十一年取燕蓟城二世元年武臣将韩广至蓟自立为燕王汉元年项羽更立其将

  臧荼为燕王仍都蓟五年入汉仍为国治后汉建武二年渔阳太守彭宠反攻幽州牧朱浮于蓟三

  年宠陷蓟城自立为燕王五年宠平初平二年公孙瓒为蓟侯瓒与幽州牧刘虞不相能于大城

  东南更筑小城以居晋建兴二年陷于石勒永和六年燕慕容儁攻拔蓟城因都之寰宇记郡国志

  云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𨳩十门慕容儁铸铜为马因名铜马门也历后魏隋唐皆曰蓟县为州

  郡治辽始改名析津金改曰大兴元至元四年中都之东北置城迁都即今治也 按礼记乐记

  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陆德明释文今蓟县即燕国都孔安国司马迁及邻康成皆以蓟燕为一而

   召公即黄帝之后班固汉志亦谓召公封此或又谓成王时黄帝后封蓟者已绝故更封召公于蓟

   为燕其说与史记封帝尧之后及封功臣召公之文皆不合张守节史记正义召公始封盖在北平

   无终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其说是也又按明统志旧燕城在府西南辽金故都

   也日下旧闻谓今之西安门去唐幽州城东北五里则唐时蓟县幽都皆当在大宛二县西南广

   阳故城在良乡县东北十里汉置县以其属广阳国亦谓之小广阳后汉初耿弇追贼至小

   广阳即此北齐省括地志广阳故城在良乡东北三十七里旧唐书地理志归义州归义县总章中

   置处海外新罗在良乡县之古广阳城又夷宾州领来苏县瑞州领来远县神龙初皆寄治故广阳

   城方舆记要唐上元三年史朝义自归义东奔广阳此广阳谓密云郡之废燕乐县所谓归义即此

   方城故城在固安县南本燕方城邑汉置县水经注圣水东迳方城县故城李牧伐

   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括地志方城故城在固安县东南十七里寰宇记固安县在涿州

   东六十里隋𨳩皇九年自今易州涞水县移固安县于此取汉固安县为名唐武德四年移理归义

   县界章信堡贞观元年又移今理故方城在今县南十五里高齐天保七年省县志方城即今县西

   南方城邨临乡故城在固安县南汉初元五年封广阳顷王子云为侯国属涿郡后汉省

   入方城县水经注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括地志临乡故城在固安县南五

   十七阳乡故城在固安县西北汉𥘉元五年封广阳王子发为侯国属涿郡后汉省

   晋复置长乡县属范阳国后魏曰苌乡北齐省魏书地形志范阳郡苌乡县有长乡城水经注地理

   风俗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即长乡县也按太康地记云涿有长乡而无阳乡寰宇记阳乡

   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七里亦谓之长乡城安次故城在东安县西北汉置后魏改名

   安城县魏书地形志安城县有安次城盖己非故治也后汉书注安次故城在今县东寰宇记县在

   幽州东南一百里本汉旧县东枕永济渠唐武德四年移于城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移

   理今县西五里魏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道城移耿就桥行市南元升为东安州明洪武初

   降州为县三年避浑河水患又移置常伯乡张李店即今治也县志汉安次故城在今县西北四十

   里基址尚存俗呼古县又东安旧州在古县西五里俗名旧州头今皆有集石梁城在今县东南旧

   州东南五十里潞县故城在通州东汉置县以潞水为名水经注鲍邱水迳潞县故城西

   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旧唐书地理

   志崇州昌𥠖县鲜州宾从县神龙初皆寄治潞县之古潞城寰宇记潞县在幽州东六十里本汉旧

   县通鉴契丹既强宼抄诸州皆偏幽州东十里之外人不敢樵牧赵德钧为节度使于州东五十里

   城潞县而戌之民始得耕稼州志今州东八里甘棠乡有古城周四里许如县故墟盖隋唐时潞县

   治 按水经注引土地记潞水在潞县城西三十里寰宇记亦据其说是潞县自唐以前虽尝迁改

   而水在城西则不异今潞水在州东辽金至明不闻迁改惟通鉴载五代时赵德钓城潞县其去州

   道里较寰宇记少十里迁治盖在是时也漷县故城在通州南四十五里本辽所置漷阴

   县也辽史地理志析津府统漷阴县本汉泉州之霍邨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

   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金史地理志大兴府漷阴县辽太平中以漷阴邨置元史地

   理志元初漷阴县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漷州属大都路旧志县旧治在城南隅元升为州

   迁于河西务至正闲复移旧治明洪武五年降州为漷县属通州仍旧治正德初始筑土城周二里

   门四万历四年甃砖 本顺治十六年省入通州安乐县故城在通州境汉置县属

   渔阳郡晋属燕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入潞县 按安乐故城遗址虽不存然方舆纪要既云北

   魏废入潞县则在今通州境内可知也太子贤后汉书注云安乐故城在今幽州潞县西北寰宇记

   安乐故城在今潞县西北文献通考亦载安乐故城于潞县下日下旧闻独载于顺义卷内则因昌

   平山水记后魏安乐郡故城一条牵连书之以致误耳考安乐本非因县为郡郡自在今顺义县境

   县自在今通州境不得以名之相同而混郡县为一也临泃故城在三河县东南石赵

   置以临泃水为名亦曰临渠城晋永和六年燕慕容霸伐赵收乐安北平兵粮与其主儁会于临渠

   水经注泃水迳临泃城北屈而历其东即此城也唐置临泃县开元中改置三河县以地近泃洳鲍

   邱三水而名寰宇记县在蓟州西六十里通鉴后长兴三年赵德钧为节度使于幽州东北百馀

   里城三河县以通蓟州运路边人赖之城邑考旧城在今县三里泃河南被水冲废今城即赵德钧

   所改置也又新唐志蓟州有临河府府兵所居盖亦置于临泃故城内雍奴故城

   清县东汉置县后汉建武二年封寇恂为侯邑晋以后皆仍旧名唐始改曰武清寰宇记县在幽州

   东南一百五十里县志故城在今县东邱家庄南东距白河七十里明洪武初因水患迁于县西八

   里元卫帅府镇抚衙即今治也泉州故城在武清县东南汉置北魏废县志泉州故城在

   今县东南四十里昌平故城在今昌平州东南汉置县三国魏文帝拜牵招使持节护

   鲜卑校尉屯昌平即此后魏初省水经注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魏书地形志

   军都县有昌平城括地志昌平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万年故城在昌平州西南后魏

   置万年县属平昌郡隋开皇初省入昌平军都故城在昌平州西十七里汉置县后魏置

   东燕州及昌平县于此魏书地形志东燕州天平中置寄治幽州军都城寰宇记昌平县在幽州西

   北九十五里本汉军都县后魏移军都于今县东北二十里更于故县置东燕州及平昌郡昌平县

   后州郡废而县隶幽州方舆纪要五代唐改曰燕平县徙治曹邨又徙于白浮图城在今州西八里

   昌平山水记明景泰元年于昌平县东八里筑城移长献景三陵卫于内名曰永安城三年并昌平

   县移焉正德元年改为州治州志今州东四十里有军都邨亦曰县址又有大口故城在州东南五

   十里𩀱塔故城在州西南十八里 按今州在旧县东八里以寰宇记道里计之唐时昌平县在今

   县西即军都城也今州东军都邨即顺义县志所谓军都城在县西三十里者乃魏齐时侨置非故

   顺州故城今顺义县治唐开元中移燕州于此后改顺州旧唐书地理志燕州隋辽

   西郡武德元年改燕州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幽州城内开元二十五年移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宝

   元年改归德郡乾元元年复为燕州治辽西县寰宇记燕州东至檀州八十里西南至幽州九十里

   西至昌平县五十里辽史地理志顺州唐初改燕州会昌中改归顺州唐末仍为顺州 按顺州之

   本燕州止见于辽元二史旧唐志顺州贞观六年寄治营州南五柳城天宝元年改顺汉义郡乾元

   初复为顺州治宾义县在幽州城内寰宇记亦云四至八到与幽州同不云移治燕州改为顺州然

   通典寰宇记皆言归顺州为顺州北境是顺州又即燕州之地旧志以为唐建中二年燕州废后始

   自幽州移顺来治似为得之盖顺州本治幽州城内因燕州改置之幽都县亦入幽州城遂移顺州

   于故燕州耳狐奴故城在顺义县东北三十里汉置县后汉书张堪为渔阳太守于狐

   奴开稻田八千馀顷三国魏景初二年省晋仍置后魏废密云故城即今密云县治隋书

   地理志安乐郡领密云县后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后齐废郡及二县入密云寰宇记

   檀州西至昌平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潞县界五十五里北至长城四十五里东南至蓟州西南至幽

   州皆百九十里东北至长安障塞军一百十里按汉白檀县在今古北口外后魏密云郡白檀县

   治汉傂奚城已非故治北齐废白檀入密云而隋治密云县有渔水螺山则在故渔阳县界又非傂

   奚故治矣唐置檀州虽取古白檀为名实非古县也旧唐志谓檀州后汉傂奚县亦非渔阳

   故城在密云县西南三十里史记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石北平辽西辽东郡

   秦二世发问左戌渔阳即此汉置渔阳县为郡治三国魏郡县俱废晋复置晋书燕王机传咸寕初

   以渔阳郡益其国赵录石虎建武四年有叚辽渔阳太守马鲍降而晋志不载盖残阙也后魏移郡

   治雍奴以县属焉北齐废括地志渔阳故城在密云县南十八里渔水之阳犷平故城

   在密云县东北汉置县属渔阳郡后汉建安十年乌丸攻觧于辅于犷平曹操渡潞河救之水经注

   鲍邱水西南迳犷平县故城东是也晋省盖在潮河西近古北口地厗奚故城在密云县

   东北口外犷平城东北汉置厗奚县属渔阳郡后汉曰傂奚孟康曰厗音题字或作蹄晋省魏书地

   形志密云郡皇始二年置治提𢹂城即傂奚之讹也又置白檀县为郡治北齐郡县俱废入密云

   按旧志据旧唐志燕乐县旧治白檀城谓即古傂奚后魏之白檀也齐省县因移燕乐治之考隋志

   燕乐县为安乐郡治不言即后魏白檀旧志疑无据燕乐故城在密云县东北东魏时侨

   置魏书地形志安州广阳郡领燕乐县州郡治天平中陷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隋书地理志安乐

   郡旧置安州后周改为元州开皇十六年徙州无终寻置檀州统燕乐县后魏置广阳郡后齐废大

   业中置安乐郡旧唐书地理志檀州燕乐县旧治白檀故城长寿二年移治新兴城即今治也寰宇

   记县在檀州东北七十里本汉傂奚县地宋白续通典燕乐县五代时废为燕庄其地平旷可屯

   安乐郡故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后魏置魏书地形志安州领安乐郡延和元年

  交州太平真君二年罢州置郡领县二土垠安市隋书地形志密云县有旧安乐郡领土垠安市二

  县后齐废土垠入安市后周废安市入密云开皇初郡废涿县故城今涿州治汉置县为

  涿郡治魏晋以后皆为范阳郡治隋废郡以县属涿郡唐武德七年改涿县曰范阳大历四年幽州

  节度使朱希彩奏置涿州于此杜佑通典县在范水之阳汉涿郡故城亦在此寰宇记涿州东北至

  幽州一百三十里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宋王曾上契丹事自新城七十里至涿州又六十里至良

  西乡故城在涿州西北汉初元五年封广阳顷王子容为侯国属涿郡后汉省水经

  注侠河东迳西乡县故城北世谓之都乡城按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

  旧唐书地理志慎州逢龙县黎州新黎县神龙初皆寄治良乡之故都乡城寰宇记西乡故城在范

  阳县西北二十五里按寰宇记又云广阳故城在县西南州志在县西南十五里皆误良乡

  故城在房山县东汉置县六朝因之唐改固节五代唐改置今良乡县故城遂废为良乡宛平

   范阳三县地金大定末以山陵所在因置万寕县于今治元改曰房山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房山县

   本良乡之昌黎里信安故城在霸州东五十里寰宇记本古淤口关周显德六年收复

   关南于此置砦宋太平兴国六年置破虏军王存九域志景德二年改信安军初以永清文安隶军

   后以二县复隶霸州金史大定七年降为信安县隶霸州元光元年伊拉仲夹努移屯信安高阳公

   张甫因奏信安本臣北境地当冲要乞权改为府以重之诏改信安为镇安府元史张禧传金末张

   仁义徙家益都元太宗下山东仁义走信安时燕蓟已下独信安犹为金守其主将知仁义勇而有

   谋用之左右守信安逾十年度不支乃举城内附旧志元时府县俱废今为信安镇 伊拉仲夹努

   旧作移刺众家奴今改正益昌故城在霸州东北汉永光中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属

   涿郡后汉废水经注拒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

   文安故城在今文安县东汉置唐徙今治后汉书注文安故城在今县东北寰宇记

   古文安城在今县东三十里县志今县东北柳河镇有古城上有汉县令赵夔祠即文安故城也

   丰利故城今文安县治隋末置属河闲郡唐贞观初省入文安寰宇记文安县西北去霸

   州五十五里隋大业七年征辽途经于河口当三河合流之处割文安平舒二邑户于河口置丰利

   县隋末乱百姓南移就是城唐贞观元年以丰利文安二县相逼遂废文安城仍移文安名就丰利

   城置县即今理也东平舒故城今大城县治汉置县水经注漳水枝渎迳东平舒县

   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土地记曰章武郡治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括地志平舒县在瀛州

   东北一百二十五里衡漳水在其界寰宇记大城县西北去霸州九十五里本汉东平舒县北齐为

   平舒县周显德六年割隶霸州改名大城九域志县在益津关东南一百五里五代时所置也县志

   故城基址在今县北土垄回折又名越州城今城仍旧址筑止得其半西章武故城

   在大城县南四十七里汉章武县在今沧州界后魏正光中分置西章武县属章武郡北齐省旧志

   以在章武之西故加西也无终故城今蓟州治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

   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汉元年项籍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

   终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无终县故无终子国水经注蓝水迳无终县故城东秦灭燕置右北平郡

   治此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有无终城隋书地理志渔阳郡无终县开皇十六年

   置元州于此大业初置渔阳郡后汉书注无终山名因为国号故城在今渔阳县 按旧唐志无无

   终而有渔阳县云秦右北平郡治隋为渔阳当是大业初移渔阳郡名于故无终遂改县亦曰渔阳

   隋志未及改耳旧志皆以今玉田县为古无终今考五田乃唐初析置之无终非汉县也平谷

   故城在今平谷县东北汉置县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元年尤来大枪五幡入渔阳遣吴汉等追

   战及平谷大破灭之注平谷故城在今潞县北魏书地形志太平真君七年并平谷属潞金史地理

   志蓟州平峪县大定二十七年以渔阳县大王镇升县志古县城在今县东北十二里名城子庄

   归顺废州今怀柔县治唐书地理志归顺州归化郡本弹汗州贞观二十二年以内属契

   丹别帅折纥便部置开元四年更名县一怀柔寰宇记归顺州即顺州之北境东至蓟州二百十五

   里北至檀州七十五里西南至幽州七十五里领怀柔县州所治旧志金改怀柔曰温阳以在温馀

   河之北为名元废明复分密云苍头里迤西之地置县复唐故名曰怀柔 按辽史顺州领县一怀

   柔有温馀河金改为温阳密云是昔之怀柔为今顺义地非今怀柔废威州在房山县界旧

   唐书地理志威州威化县寄治良乡县石窟堡又师州阳师县神龙中寄治良乡县故东闾城房山

   县志石堡邨在县西北六十里幽都废县在今宛平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幽州领幽都

   县管郭下西界建中二年取罗城内废燕州廨置唐书地理志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

   武德元年改曰燕州六年自营州迁于幽州城中贞观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宝元年

   归德郡建中二年为朱滔所灭因废为县辽史地理志宛平县本幽都县开泰元年改今县

   乡废县在宛平县西南汉置属广阳国后汉省寰宇记在今蓟县南界良乡东界固安北界

   三县交入之地方舆纪要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其遗址俗谓之笼火城唐武德三年窦建德遣将高

   士兴击罗艺于幽州不克退军笼火城是也广平废县在宛平县西唐天宝元年析蓟

   县置属幽州寻省至德后复置后又省刘芳喆国门近游录卢沟河南过长冈店西有县邨疑是

   玉河废县在宛平县西五代时置辽史地理志刘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师炼丹羽化之

   术于方士王若讷因蓟县分置玉河县以供给之在京西四十里金废通泽废县

   清县西寰宇记永清县在幽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本汉益昌县地隋大业七年于今县西五里置通

   泽县隋末废唐如意元年于今理置武隆县景云元年改会昌天宝初为永清县以边境永清为名

   县志今有北通泽邨在县西广武废县在昌平州西后魏武定九年侨置偏城郡领广

   武沃野二县属东燕州北齐废行唐废县在密云县东本定州属县辽太祖破行唐尽驱

   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砦仍名行唐县金废要阳废县在密云县东南六十

   里汉县在今古北口内后魏时侨置于此属密云郡北齐省益津废县在霸州治东本

   汉益昌县地唐为永昌县地置益津关于此后入辽五代周显德六年世宗自干寕军至独流口溯

   流而西至益津关辽守将终廷辉以城降遂以益津关为霸州仍置永清县为治金大定三十九年

   改置益津县明𥘉省旧志霸州城宋将杨延朗修葺以控辽人当时号为北方重镇沿城有七十馀

   井亦延朗所凿谓之护城井征北小城在大兴县境旧志即后汉末公孙瓒所筑晋置

   征北将军尝治此因名建兴三年刘琨自太原奔段匹䃅时匹䃅琨别屯征北小城是也今堙

   城在大兴县东南五十里有围城旧唐书地理志沃州滨海县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契丹乃迁

   于蓟州东南回城牙城在宛平县西南五里相传唐藩镇牙城也或云辽金别都亦在此元

   迁都稍东旧城半入于朝市无迹可见西半尚存俗呼萧太后城纳降城在宛平县西南

   唐书地理志幽州城内有经略军又有纳降军本纳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又有安塞军赫连

   城旧志又有闾城在宛平县西南三十五里亦曰关城故城址在焉君子城在宛平县西寰

   宇记司马彪郡国志云石勒每破一州必𥳑别衣冠号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绰裴宪等还襄国经

   此俗讹为箕子城旧志今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君子城也土城在宛平县西北德胜门外八里

   即元大都故城也或谓之土城关韩城在固安县东南水经注圣水东南迳韩城东诗韩奕

   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寒号非也固安县志今名韩砦营

   在县东南十八里 按旧说皆以韩国在同州韩城县顾炎武日知录辨之曰水经注引王肃言方

   城县有韩侯城今固安县即汉之方城水经注又云㶟水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是所谓奕奕梁山者矣曹氏曰武王子初封于韩其时召襄公封于北燕实为司空王命以燕众城

   之同州去韩二千里即令召公为司空掌邦土亦当发民于近甸而已岂有役二千里外之人而为

   之筑城者哉况其追其貊乃东北之夷而蹶父之靡国不到亦似为韩土在北陲之远也又考王符

   潜夫论曰昔周宣王时有韩侯其国近燕故诗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汉时去古未远当有传授今

   以水经注为定武阳城在固安县西北相传燕昭王所筑葛城在东安县南三十五

   里相近有小河源自永清县界流来入小沟河宋建屯守于此狼城在东安县南四十五里接

   霸州界即宋信安君之狼城塞也有里外二狼城相距五里旧有河流经其闲自浑河来者经北岸

   其流浊自边家河来者行南岸其流清常道城在东安县西北五十里三国魏甘露三年

   封燕王宇之子璜为常道乡公北魏主宏又封宇文英为常道乡公魏书地形志安次县有故苌道

   城皆比城也崧州城在东安县西北七十里相传辽古喇王所置古城在香河县

   北五里相传唐太宗东征筑以屯兵者今遗址尚存高五尺许紻城在三河县西北水经注洵

   河南经紻城东旧志今有英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即紻城之讹也长城在武清县西南三十

   里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乐县志始皇堤在县西三里旧传长城遗址也隋书地理志昌平县

   有长城在今昌平州长城岭又有长城在文安县东南接大城县界延袤几百里相传燕赵分界处

   秦城在宝坻县东南十里相传秦始皇筑唐太宗征高丽尝驻跸焉梁城今寕河县治在

   宝坻县东南百二十里亦曰军粮城相传五代时刘仁恭筑明永乐初置梁城守御千户所 本朝

   初设千总驻守今改为县芹城在昌平州东三十里隋图经昌平县有芹城孤竹城

   在昌平州界旧唐书地理志带州孤竹县神龙初寄治昌平县清水店古疑城在昌平州

   东南三十五里南小口之西相传辽萧后屯兵于此沮阳城在昌平州东南四十里建置未

   详或以为即汉县误南河城在顺义县东南三十五里相传旧尝置县博陆城

   云县东南水经注洳水出傂奚县东南迳博陆故城北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封霍光为博陆

   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此县也食邑北海河东薛瓒曰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城在

   且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县有嘉名也共城在密云县东北

   五十里括地志在檀州燕乐县界即舜流共工之地一作龚城狸阳城在密云县界史记赵

   世家悼襄王九年取燕狸阳正义故城在密云县南庙城在怀柔县南五里俗传辽萧太后家

   栾城在涿州东二十里其相近有田城相传皆辽人所筑垣城在涿州北水经注垣

   水迳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闲有武垣县涿郡有垣县汉景帝中元三年封匈奴降王赐为侯

   国属涿郡世谓之顷城非也挼汉志只有武垣县无垣县 平 曲城在霸州东二十五里

   魏书地形志文安县有曲城括地志平曲县故城在文安县北七十里寰宇记在永清县东三十二

   里汉景帝封公孙浑邪为平曲侯即此也拆城在霸州东八十里宋杨延朗屯兵于此今为拆

   古南关城在霸州南九域志州有南关城赵武灵王所筑以朝鲜有关城故此云南

   南北卢蒲城寰宇记在文安县西二十七里左传齐侯放卢蒲嫳于北燕权置城

   广陵城在文安县西北十二里与保定县接界宋时聚粮于此以守益津关三角

   城在文安县西北二十里石勒筑以备燕平陵城寰宇记在大城县东北一百十里汉

   书苏建封平陵侯即此地也二里城在保定县北宋时积粮于此安远城

   州西北唐末置安远军五代梁时晋周德威攻燕刘守光拔安远军雄武城在蓟州东北唐

   天宝六载安禄山筑其后置单使于此为州境要地唐书地理志蓟州有雄武军故广汉川也

   水城唐书也理志蓟州东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五里有盐城守捉芦台

   军在寕河县东南去宝坻县一百六十里五代时刘守光置俗名将台平戎军今保定县

   治寰宇记本莫州新镇之地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平戎军以扼边陲之喉东至霸州三十里西至莫

   州七十里九域志本雄州归信县之地景德元年改为保定军景祐元年析霸州文安大城二县五

   百户隶军新仓镇今宝坻县治五代时置盐仓于此辽为新仓镇金始置县金刘晞颜新建

   宝坻县记唐末刘仁恭帅燕其子守光置芦台军于海口镇后唐同光中赵德钧镇其地因芦台卤

   地置盐场相其地高阜平阔因置榷盐院谓之新仓以贮盐辽时置新仓镇后分隶香河县大定十

   一年銮舆东巡幸此谓新仓镇人烟繁庶可改为县明年析香河东偏四乡置县谓盐乃国之宝取

   如坻如京之义命之曰宝坻故兴州中屯卫在良乡县治东明永乐四年建 本

   朝顺治九年栽故通州卫在通州治南明建文四年建又有通州左卫在通州卫东南通

   州右卫在州冶东南俱明永乐中建又神武中卫在州治南建文二年燕王建定边卫在州治西南

   建文四年建今俱裁故营州后屯卫在三河县冶东明永乐二年建又兴州后屯卫

   在县治西永乐三年 本朝顺治中俱裁故密云中卫在密云县治东明洪武四

   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裁又密云右卫在古北口明洪武末建 本朝顺治九年故涿鹿

   卫在涿州治西南又涿鹿左卫在州治西涿鹿中卫在左卫西俱明永乐中建 本朝顺治九年

  裁中左二卫康熙二十七年裁涿鹿卫故蓟州卫在蓟州东北明洪武十年建又镇朔

  卫在蓟州卫西明永乐中建营州右屯卫在州治北本旧大寕卫永乐二年移此今俱裁故营

  州中屯卫在平谷县治东明小乐二年自大寕移此 本朝顺治九年安墟

  安县界旧志东安县古安墟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即此县志安墟在常道城

  枣林在通州南故郭县西北元时为畿甸东南要路柳林在通州南漷县西元主元十八

  年如漷州又如柳林自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比御马苑在通州西二十里郑

  邨坝明时牧养御马处大小二十所相距各三四里皆缭以周垣坦中有廏垣外地甚平旷群马畜

  牧其闲实录景泰三年造驼房于郑邨坝天顺四年驾辛郑邨坝阅仗马皆此地也蕃育署

  在大兴县东南七十里东安县东北六十里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土人

  合新旧而名之呼为采有临朔宫在大兴县界隋书炀帝纪大业七年四月至涿郡之临朔

   宫唐书地理志蓟县有故隋临朔宫碣石宫在宛平县西史记邹衍如燕昭王筑碣石宫亲

   往师之正义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长庆宫在东安县西南县志宫旧在广平淀

   天会三年移安次南五十里有大石桥以受诸国之礼今次平屯乃其旧址神潜宫

   州故漷县西南二十里辽后妃从猎行宫也遗址尚存永福宫在昌平州南二十里明宏

   治十七年建俗呼回龙观瑞云宫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馀里金太祖陵侧聚燕台

   在大兴县东九十里春明梦馀录台高一丈广三四十尺岁秋社燕辞巢曰必各将其雏数千百群

   聚此台呢喃一二日然后分翔而去谎粮台在大兴县东南六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时尝

   虚设囷仓于此以疑敌人黄金台在大兴县东南任昉述异记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今在幽

   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之招贤台迺贤集黄金台在大悲阁东南隗台坊内明统志

   台在府东南十六里又一曰小金台在府东南十五里 按燕昭王于易水东南筑黄金台延天下

   士后人慕其好贤之名亦筑台于此为燕京八景之一曰金台夕照 本朝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金台夕照诗按史记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不言筑台后汉孔融论盛宪书始

   云昭王筑台以事郭隗然亦无所谓黄金台也至水经注及文选李善注引王隐晋书隋上谷图经

   始有黄金台之名然皆在今易州惟述异记谓台在幽州后人縁此以筑耳丰台在宛平县

   西南草桥南为京师种花之所芍药之盛连畦接畛弥野绚烂相传无人园亭皆在于此 按日下

   旧闻金时郊台在南城外丰冝门者金之南门也丰台疑即拜郊台因门曰丰宜故目为丰台云耳

   拜郊台在宛平县西南七里金大定闲拜天于此金史地理志金因辽旧俗以重午中元重

   九日行拜天礼重午于鞠场中元于内殿重九于都门外安台在宛平县西史记乐毅传齐器

   设于安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括地志元英磨室二宫皆燕宫在幽州蓟县西四十里安

   台之看花台在宛平县西玉泉山隆教寺西长岭之半为金章宗故迹又有看花台在

   密云县西北三十里大水峪相传辽萧后尝登此钓鱼台在宛平县西花园邨台下有泉

   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相传金人王郁隐此驻跸台在宛平县西元史文宗纪至顺

   二年发军士筑驻跸台于承天护圣寺东雀台在固安县西南十八里相传赵李牧所筑旧志

   谓当作将台音讹耳武毅汉军台在永清县南二十五里又有武毅番军台相传皆宋

   初所奕台在东安县西八里左奕邨宋为左奕卫台高一丈六尺周一百二十步制如土

   楼元时点军于此虚粮台在通州城东有台十馀相传赵德钓屯兵于此因军中乏粮筑

   台以诳敌呼鹰台在通州故漷县西南二十五里元至大𥘉所筑亦名晾鹰台高数丈周一

   顷元时游猎多驻于此将台在通州西二十五里名胜志将台有三其二在州城西徐达建

   或曰唐薛仁贵征辽所筑用席垒土为之其一在州城北通京师东直门中路旧传慕容氏拜将台

   也又保定县志县西南有将台相传宋杨延朗演武于此驻马台在宝坻县南五里相传金

   章宗尝驻此一名歇马台龙虎台在昌平州西旧县四十里居庸关南口地势高平如台广

   二里袤三里元时车驾岁幸上都往来皆驻跸其上仙台在怀柔县东十里高十丈下有深洞

   可容百人孤台在怀柔县北三里高十馀丈华阳台在涿州城西北隅相传燕丹与

   樊於期置酒华阳馆即此展台在涿州西南二十里燕昭王展礼贤士所筑燕昭王

   台在涿州西南五十里亦称仙台水经注濡水出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峯甚崇峻腾云冠峯高霞

   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旧言燕昭王求仙处金章宗歇凉台在房山县西二十里

   茶㥪山顶遗址犹在龙门台在房山县西南二百里四面皆山其下深涧莫测南有一窍上

   有龙神祠霸台在霸州州治后相传宋时将台今圮改题于州治左谯楼之台孟母台

   在文安县东北柳河台下有洞为孟良藏母处钓台在大城县东北子牙镇盐河中相传木公

   尝居此所谓北海之滨也其台浮出水面土人云常随水高下虽大浸不没凤凰台

   记在大城县东北十五里晋石勒四年凤凰见于此因筑台舞剑台在蓟州李靖遗迹有

   石甚三台明统志在平谷县北十五里中曰发箭东曰擂鼔西曰望马相传金章宗出猎

   登此县志望马台摩鼓台在县东二十里发箭台在县北二十里齐政楼明统志在府西

   海子东岸元建盖取齐七政之义燕角楼在大兴县东南辽时建披云楼

   兴县南旧有题额金章宗手书楼上有远树影即风雨晦明皆见元耶律楚材诗闲上披云第一重

   卷幔楼燕都游览志宛平县玉泉山有吕公岩下临一潭广丈馀山上有看花台卷幔

   雁月楼在永清县信安镇土楼在东安县东六里宋时为土儿卫台高一丈二

   尺周一百六十步旧建楼其上以为四时歌乐之所酒楼在霸州治东澄清街元华亭管讷为

   州学正有东城酒楼花满烟之句今废中心阁在府治西元建以其当都城中故名阁东

   十馀步有台缭以垣上有碑刻中心台三字又有天堂在府治后万柳堂在大兴县南花

   园邨元廉希宪别墅陶宗仪辍耕录堂临池数亩池中多莲绕池植柳数百株每夏柳䕃莲香风景

   遂初堂在大兴县南元詹事张九思别业明统志花竹水石之胜甲于都城九思常以

   休沐与公卿贤大夫觞咏于此从容论说古今以达于政理非直为游乐也双清亭

   兴县东南通惠河上元都水张经历园也宋褧有诗东郭草亭在大兴县东南明兴济伯

   杨善别业朝士休暇宴游饯迎宾友咸憩于此南野亭在大兴县南前临㵎水元宋褧虞集

   皆有玩芳亭在大兴县南元栗院使别墅马祖常王士熙薛元卿皆有玩芳亭诗

   瓜亭在大兴县南十里明统志亭多野趣元赵参谋别墅 按参谋赵禹卿尝种匏瓜以制饮

   具当时目曰赵匏瓜王恽诗所谓君家匏瓜尽尊𢑴也垂纶亭在大兴县西南元学士宋

   本故雅集亭在宛平县西南卢沟河畔相传元符氏建望湖亭畿辅通志在宛

   平县五泉山裂帛湖上睨瞰西湖明如半月明李梦阳何景明皆有诗飞泉亭在宛平县

   五华山西北有泉自山畔涌出建亭于上以翼之泉水东南流逾寻丈许伏而不见至玉泉山趾涌

   出盖王泉之源也督亢亭在固安县南后汉书郡国志方城县有督亢亭 按明统志谓

   在涿州东南十五里高丈馀周七十步又见新城县崔氏园亭在通州故漷县内陈循寰

   宇通志邑人崔礼仕金为四乡学谕后隐居于此作园亭植花卉以自娱元人时往游观焉

   潞亭在通州东南水经注以为王莽所建初月亭在密云山南山麓有二泉相逾仅数

   尺汇为一流故称圣水泉泉上有初月亭郦亭在涿州楼桑邨南三里后魏郦道元故居

   平亭在文安县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一年徙漳水武平西二十六年徙漳水武平东括

   地志武平亭今名渭城在文安县北七十二里县志今胜芳镇在县东北七十里浊漳滹沱会流于

   此疑即武平也避暑亭在蓟州西北五里相传金章宗避暑于此干越王廨

   兴县界宋王曾上契丹事燕京子城南门外有干越王廨为宴集之所永平馆在大兴县

   南十一里辽时朝士宴集之所王曾上契丹事燕京南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望京馆

   在大兴县东北五十里辽建为南北使臣宿昔饯饮之所王曾上契丹事岀燕京北门至望京馆沈

   括梦谿笔谈幽州东北三十里有望京馆金沟馆在密云县东北四十里王曾上契丹事檀

   州五十里至金沟馆将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梦谿笔谈金沟馆东北三十馀里至中顿过顿

   屈折北行峡中济滦水道三十馀里钩折投山隙以度所谓古北口也大安馆在房山县

   西北大安山刘仁恭师事方士王若讷于此曲水园在大兴县东明驸马万炜园也园石

   墙一径皆竹竹尽而西迢迢皆水曲廊亭台皆东西滨水其中有松花石其半尚存木质又冉驸马

   宜园石假山名万年聚亦在东城李戚畹新园在大兴县三里河东明武清侯李伟

   别业有金鱼池梅花亭又有鸥台凫楼船桥鱼龙诸亭历二水关长廊数百闲水岸设邨落宛如江

   浦渔梁家园在宛平县西南宣武门东南旧城边明时都人梁氏建引凉水河入其中

   亭榭花木极一时之盛今废万春园在宛平县西积水潭元时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

   年于此宋褧诗临永亭台似曲江是也张园在宛平县西嘉兴观西二里明惠安伯张元善

   别墅牡丹芍药各数百亩栗园在宛平县西辽史百官志南京栗园司典栗园即此又在固安

   县界括地志固安之栗天下称之为御栗因有栗园米家园在宛平县西北海淀明米万锺

   筑口勺园又曰风烟里都人称曰米家园当时为郊外胜地独秀园在通州南故漷县北

   二里辽司徒郭世珍别业桑园在宝坻县西十五里明嘉靖中知县张元相置后废知县唐錬

   重筑垣墙植桑课蚕张华邨在固安县东北八里有八角井相传即华故宅 按宛平县西

   亦有张华邨在西直门外八里庄晋书华方城人当以在固安者为是北台邨在涿州东

   三里宋太祖故里今为清凉寺楼桑邨在涿州西南十五里蜀志先主少孤与母贩屦织席

   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高五丈馀遥望见幢幢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

   人先主少时常与宗中诸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水经注督亢沟水东迳涿县郦亭

   楼桑里南即刘先主旧里桃庄在涿州西北一里相传即张飞旧里相公庄在文安县

   治西北三里唐工部尚书张仁宪故里窦氏庄在蓟州东三里窦禹钧故里又有燕山窦

   氏庄在昌平州东山口内二里相传有古槐大数十围中可容十人坐今无卢植故宅

   在涿州东十五里地名卢家泺刘越石坛在永清县东南拒马河之阴相传晋刘琨与段

   匹䃅同盟处遗址犹存卢王屯在东安县常道城东南二十五里相传汉卢绾屯兵于此

   与刘贾夹攻取燕今名卢邨灯市在大兴县东崇文街西互二里许燕都游览志灯市南北

   两𠪨珠玉宝器日用微物靡不毕具相对俱高楼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夜则燃灯于上望如星

   衢市自正月八日始十八日罢鬻灯在市西南今名灯市口柴市在大兴县教忠坊西北隅

   至元十九年宋丞相文天祥殉节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