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四十九至五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十五至四十八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四十九至五十二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五十三至五十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13

大清一统志

冀州直隶州在直隶省治南三百三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河间府

 故城县界四十五里西至赵州寕晋县界六十五里南至广平府威县界七十里北至深州安平县

 界八十里东南至广平府清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顺德府钜鹿县治八十里东北至河间府

  阜城县治一百八里西北至保定府东鹿县治七十五里本州境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

  至枣强县界十五里西至新河县界四十五里南至南宫县界五十里北至衡水县界二十里东南

  至清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新河县治六十里东北至衡水县治四十里西北至束鹿县治七

  十五里自州治至京师六百三十三里

︹分野︺天文昴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兖二州之域通典郡理东入兖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

  春秋晋东阳地战国属赵秦属钜鹿郡汉高帝置

  信都国治信都县景帝二年改为广川国五年国

  除为信都郡中二年复为广川国宣帝甘露四年

  复曰信都国属冀州后汉永平十五年改曰乐成

  国延光元年又改曰安平国三国魏移冀州治此

  按冀州后汉治高邑汉末治邺元和志云魏黄初中始自邺移理信都太康五年

  改曰长乐国后魏曰长乐郡仍为冀州治魏书地形志冀

  州晋世邵续治厌次慕容垂治信都皇始二年平信都仍置齐周因之隋开皇

  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州废仍为信都郡隋书地理志开皇初

  分带郡信都置长乐县大业初废信都入焉寰宇记十二年又改长乐为信都唐武德四

 年复曰冀州六年置总管府是年移州治下博贞

 观元年复治信都府废龙朔二年改曰魏州咸亨

  三年复故天宝初复曰信都郡乾元初仍曰冀州

 属河北道五代因之宋庆历八年置安武军节度

 使属河北东路金因之元亦曰冀州属真定路明

  洪武六年以州治信都县省入属真定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五

 南宫县在州西南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东至山东东昌府武城县

  界八十里西至赵州寕晋县界三十五里南至广平府威县界二十里北至本州界十五里东南至

  广平府清河县界八十五里西南至顺德府钜鹿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枣强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

  新河县界二十五里汉置南宫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晋因之后魏属长乐郡北齐废隋开皇

  六年复置属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属宗州九年属冀州五代因之宋皇祐四年省入新河县六年复

  置金元明皆因之 本朝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还属冀州新河县在州西少南六十里

  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本州界十五里西至赵州寕晋县界二十里南至顺德府钜

  鹿县界三十里北至保定府束鹿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南宫县界二十里西南至钜鹿县治八十里

  东北至衡水县治一百里西北至正定府晋州治一百二十里汉置堂阳县属钜鹿郡后汉改属安

  平国晋因之后魏属长乐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信都郡唐属冀州五代晋改曰蒲泽割

  属镇州汉复故名周还属冀州宋皇祐四年省堂阳升新河镇为新河县熙寕六年复省为镇入南

  宫元太宗四年复置新河县属冀州明因之 本朝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还属冀州𬃷强

  县在州东少南二十五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河间府故城县界三十里西

  至本州界十五里南至南宫县界六十里北至衡水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山东东昌府武城县界

  三十里西南至本州界三十里东北至河间府景州界五十里西北至衡水县界二十五里汉置枣

  强县属清河郡后汉废晋复置属长乐国后魏神瑞二年并入广川太和二十二年复置属长乐郡

  隋属信都郡唐属冀州五代因之宋熙寕元年省入信都十年复置金元明俱属冀州 本朝初属

  正定府雍正二年还属冀州武邑县在州东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

  东至河间府景州界二十五里西至衡水县界二十里南至枣强县界三十里北至深州武强县界

  三十里东南至景州治八十里西南至𬃷强县治七十里东北至河间府阜城县界三十里西北至

  深州治六十里汉置武邑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晋太康十年置武邑郡后魏皇始三年移郡

  治武强以武邑属之北齐天保七年县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信都郡唐属冀州五代宋金因之元

  初属东武州太宗六年还属冀州明因之 本朝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还属冀州衡水县

  在州东北四十里东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武邑县界十八里西至深州界四十里

  南至枣强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深州界二十里东南至枣强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三十五

  里东北至武邑县界十八里西北至深州界十八里汉信都国桃县地隋初为信都下博武邑三县

  开皇十六年始置衡水县属信都郡唐属冀州宋金因之元改属深州明因之 本朝初属正定

  雍正二年改属冀州

 ︹形𫝑︺州据河北之中川原饶衍控带燕齐称为都会

  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冲易达

 ︹风俗︺质厚少文气勇尚义号为彊忮

 ︹城池︺冀州城旧城周二十四里明宏治元年改建内城方十四里南北西为三大门东面西

  南隅为二水门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乾隆十一年四十四年重修南宫县城

  里门四城外为隍隍外为堤堤外为重堤明成化十四年土筑 本朝康熙十一年新河

  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濠外有堤明景泰中建 本朝康熙十四年𬃷强县城

  周四里门三池绕之有护城堤金天会十年土筑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武邑县城

  周四里门四明正统十四年建城外有濠城南有护城堤衡水县城周四里有奇高二文

  东北隅少缺象形曰幞头城门四眀景泰初土筑 本朝顺治初年修乾隆三十一年甃砖

 ︹学校︺冀州学在州治东明永乐十九年建入学额数二十三名南宫县学

  治东南明洪武初建入学额数二十三名新河县学在县治东元至正中建入学额数十

  枣强县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东北明正统中移建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修入学

  额数二十三名武邑县学在县治东北元延祐七年建入学额数十五名衡水县

  学在县治东明永乐十二年建入学额数十五名信都书院在州治内本朝雍正三

  年建乾隆三年修十六年重修东阳书院在南宫县东 本朝干隆十六年建嘉庆二十

  一年嘉会书院在枣强县大金村桃城书院在衡水县

 ︹户口︺原额人丁三十一万三千六百五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二十八万九千二百十八名口计

  二十三万三千七十一户

 ︹田赋︺田地四万三百六十九顷九十七亩二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一十五万五千九百三十四

  两五钱六分五釐

 ︹山川︺𬃷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山多𬃷因名又武邑县西南五十里亦有𬃷山紫微山

  在州东北二十五里又南宫县北五里亦有紫微山滹沱河在州北自保定府束鹿县流入

  合漳滏二水又东北迳衡水武邑入武强县界汉书地理志信都县故滹沱河在县北东入海旧志

   本朝顺治二年滹沱河入冀州境者二口一由束鹿县韩村庄至州界赵家庄入漳一由智邱村

  四七营温浪口等村过堤北入漳自合漳后即入衡水及武邑县北又达河间府境旧道自束鹿县

  南过安平南深州北复东出饶阳县北历河间府献县交河而合漳水今自冀州合漳于是深州安

  平饶阳诸境皆无滹沱故迹矣胡卢河滏二水自赵州寕晋县合流东北迳新河县北又

  东北至州西北合滹沱河又东北迳衡水武邑二县北入深州武强县界即古衡漳及长芦水故道

  也汉书地理志信都县故漳河在北东入海水经注衡漳水自钜鹿县又北迳南宫县故城西又北

  洚渎出焉又北迳堂阳县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迳县故城西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谓之长芦

  水东迳堂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堂水也又东迳九门坡又东迳扶柳县故城南又东北屈迳信都县

  故城西其水侧城北注又北迳安阳城东又北迳武阳城东又北为博广池又北迳下博县故城东

  北注衡水衡水又东北迳扶柳县北迳昌成县故城西又迳西梁县故城东又东北迳桃县故城北

  合斯洨故渎又北为袁谭渡又北迳邬县东下博县西又西迳乐乡县列葭水注之又东迳武强县

  北又东迳武隧县南白马河注之又东迳武邑县故城北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又迳东昌县故

  城北又东北左会滹沱故渎谓之合口元和志长芦水在堂阳南二百步信都县西北六十二里衡

  水县南二百步武邑县北三十二里宋史河渠志漳河由磁州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镇与胡卢河合

  流其后变徙入于大河熙寕三年诏程昉相视四年开修袤一百六十里金史地理志信都县有胡

  卢河衡水县有长芦河武邑县有漳河长芦河旧志漳河一名清水河新河县界西北二面去河各

  三十里又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衡水县西一里武邑县西北二十里通志漳滏合流至冀州之王家

  庄与滹沱合又二十里至冀州堤北又二十里至衡水县之浪子桥又七十里至衡水之石桥又四

  十里至武邑之圈头又三十里至武邑之赵桥又二十里至武强之小范 按衡漳故道迁流无定

  唐宋以来虽有长芦胡卢之异名实皆漳水之下流也今漳水上流东徙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

  仅分一小支由广宗至新河与滏滏水会众流由寕晋泊而岀至州界合滹沱河东注谓之胡卢

  河并不得以漳水目之矣古黄河在州东南及南宫县东南枣强县南桑钦水经张甲河左

  渎又北迳经城东缭城西又迳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右渎又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界城

  亭北又东北迳𬃷强县故城东又东北迳广川县与洚水故道合又东北迳广川县故城西又东迳

  棘津亭南宋史河渠志熙寕元年河决冀州𬃷强埽北注瀛州元丰四年刘定言王莽河一径水自

  大名界下合大流注冀州又临清徐曲御河决口恩州赵村坝子决口两径水亦注冀州城东元祐

  二年河决南宫下埽三年决上埽四年决宗城中大观二年冀州河溢坏信都南宫两县旧志黄

  路河一名黄泸河自广平府清河县流入迳南宫县东南八十里又北迳𬃷强县东三十里又东北

  出至河间府阜城县合刘麟河今巳堙废其地斥卤潦水数集盖即古之黄河也古清河

  在𬃷强县南自广平府清河县流入又东北入故城县界水经注清河自东武城又东北迳复阳县

  故城西又东北流迳枣强县故城西又北迳广川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漳河

  强县东北漳水自山东邱县东行之一支也自广平府清河县流入与河间府故城县接界又北迳

  武邑县南入阜城县界俗亦谓之老漳河索卢河在𬃷强县西北十里古衡河分流也自河

  间府故城县界流迳县西南折而东北至阜城县合刘麟河夹河在武邑县北三十里亦漳

  水分流也自衡水县界流入又东入滹沱河盐河在衡水县西南二里自冀州流入北通漳

  河冬春涸秋夏则溢其地生盐故名洚水故道自顺德府广宗县流入迳南宫县北又东北迳

  州城北又东迳衡水县南至武邑县界合于漳水亦名枯洚汉书地理志信都县禹贡洚水亦入海

  水经注洚渎东南流迳九门城南又东南迳南宫城北又东南迳缭城县故城北又左迳安城南又

  东北迳辟阳亭又北迳信都城东散八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

  元和志洚水故渎在南宫县东南六里寰宇记洚水枯渎西南自南宫县界流经州东南二十里又

  自衡水县界经武邑县城西旧志今南宫县东南有虹江一名牛口峪又有破塘在县东北二十里

  疑即古洚河所经今皆堙塞 按禹贡之洚水即浊漳信都之洚水乃漳水一时之徙流汉志即谓

  禹贡之洚水误小河渠在南宫县东有二处皆浊漳之分流河旁地极膏腴旧时民引渠灌

  通利渠在南宫县西五十九里唐延载元年开引漳水以溉田堂阳渠

  河县西南唐书地理志堂阳县西南三十里有渠自钜鹿入县境下入南宫景龙元年羊令

  渠唐书地理志衡水县南一里有羊今渠载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贯城注隍杜村

  沟在衡水县西南十里旁有洼池二十馀顷明宏治中开此沟以泄水患寻塞正德间复疏通之

  民获种植之利又有北沼在县西南二十里遇涨通于漳水武强湖武邑县西北水经注

  强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水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又东南结而为湖谓之𭅺

  君渊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河谓之张

  平口元和志武强湖在武邑县北三十二里葛荣陂在州西南二十里唐书地理志信都

  县东二里有葛荣陂贞观十一年刺史李兴公开引赵照渠水注之

 ︹古迹︺信都故城今州治汉置县为信都国治后汉更始二年世祖自下博驰赴信都太守

  任光开门岀迎三国魏为冀州治晋太康五年南宫王子玷为长乐王因改为长乐国其后石赵

  慕容燕苻秦皆置冀州于此后魏皇始元年遣王建李栗等攻信都二年平之仍置冀州隋初析置

  长乐县大业初省信都入长乐仍为信都郡治唐初复曰信都为冀州治天祐二年改为尭都寻复

  故明洪武六年始省入州旧志故城在州治东北辟阳故城在州东南三十里汉高帝

  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后置县属信都国后汉省水经注应劭地理志风俗记广川县西南六十里

  有辟阳亭故县也元和志辟阳故城在信都县东南三十五里县志谓在州西误扶柳故

  城在州西南战国时中山属邑后属赵国策赵攻中山取扶柳即此汉置县属信都国吕后封吕

  平为侯邑后汉属安平国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三年并入堂阳景明元年复置属长乐郡高齐省

  入信都水经注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括地志故城在信都县西三十里州志在州西南六

  十里俗讹为蒲笠城昌成故城在州西北故赵邑史记赵孝成王十年燕攻昌成拔之即

  此汉神爵三年封广川缪王子元为侯国属信都国后汉初昌成人刘植据城以迎光武永平初改

  为阜城县属安平国晋省入信都地理风俗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成故县也括地志故城在信

  都县西北五十里桃县故城在州西北汉高帝十二年刘襄为桃侯初元元年又封

  广川缪王子良为侯国后为县属信都国后汉省寰宇记故桃城在信都县西北四十五里

  县故城在南宫县东南汉置县属清河郡后汉省水经注洚水迳缭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

  曰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寰宇记在南宫县东南二十六里故城犹存南宫故城

  在今南宫县西北汉初置县吕后元年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后汉更始中光武因王郎起自蓟南

  驰至南宫遇大风雨引车入道旁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燃火光武对灶燎衣即此地也齐废隋复置

  唐属冀州元和志县东北至州六十二里明成化十四年县城为漳水所圯十六年迁于旧城东三

  里之飞凤冈即今县堂阳故城在新河县西汉高帝十一年封功臣孙赤为侯邑后为县

  属钜鹿郡地理风俗记曰在堂水之阳因名历代皆为县宋皇祐中始省为镇 按水经注漳水自

  南宫北流始至堂阳元和志堂阳县东至冀州六十五里以道里考之疑即今新河县治旧志作在

  南宫县西南二十里误新河故城在今新河县西二十五里宋初为新河镇皇祐四年

  置新河县于此熙寕六年省元初复置至元二十七年河溢城圯因移今治广川故城

  在枣强县东三十里汉置县属信都国十三州志曰城中有长河为流故名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

  子颇为侯邑后汉初属清河国永初元年邓太后分置广川王国建光元年国除仍属清河国晋属

  勃海郡后燕慕容垂尝于此置广川郡寻废后魏改属长乐郡北齐废寰宇记𬃷强县东北十八里

  有广川故城齐天保七年省因移𬃷强县理此隋开皇二年枣强移治今理六年复置广川县在今

  德州界金志枣强县有广川镇即故县也旧志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旧县村西枕大河其南十里

  为董学村董仲舒故里割属故城其东三里为董家庄东北八里为广川集割属景州枣强

  故城在今枣强县东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广川惠王子宴为侯邑后汉省地理风俗记曰东

  武城西北五十里有枣强城元和志县西北至冀州六十八里本汉旧县高帝以留肹为枣强侯其

  地枣木强盛故名寰宇记𬃷强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里齐天保七年自故城移于今县东北十八

  里广川城隋开皇二年又移于今理旧志金天会四年河溢城圯十年迁于县西北三十里刘马村

  即今武邑故城今武邑县治寰宇记县在冀州东北九十里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

  汉属安平国晋太康十年于北置武邑郡后魏皇始三年栘郡治武强高齐天保中省武邑隋开皇

  六年复置观津故城在武邑县东南本战国时赵邑史记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汉

  置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晋因之后魏曰灌津属武邑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

  废入蓚县唐武德四年分蓚县复置贞观元年括地志观津故城在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枣强

  县东北二十五里九域志武邑县有观津镇即故县也今废东昌故城在武邑县东北

  二十八里汉置县属信都国本始四年封清河刚王子成为侯国王莽改曰田昌后汉省亦名为昌

  亭水经注衡漳迳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俗名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误西有昌城故目

  是城为东昌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六年分武强置昌亭县大业初废入武邑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

  析武邑置昌亭贞观元年衡水故城在今衡水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衡水古无此

  名隋开皇十六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博南界置衡水县特筑此城元和志

  县南至冀州四十里本汉桃县之地隋置衡水县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

  县志明永乐五年漳水溢城坏十三年迁于河东范家疃即今治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又有空城

  在县西二十里周里馀遗址尚存泽城废县在州西隋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置大业

  初废入信都寰宇记故泽城西晋末筑于扶柳泽畔高堤废县在枣强县东汉置县属信

  都国后汉省寰宇记枣强县东北三十六里有高堤故城一曰雍氏城平堤废城𬃷

  强县东汉地节二年封河间献王子招为侯国属信都国后汉省寰宇记盖在今县东北高堤城侧

  近以界内多古堤因以为名索卢废县在枣强县东十五里后魏太和中分广川县置

  属长乐郡高齐省入枣强煮枣城在枣强县西北十五里魏书地形志枣强有煮𬃷城元和

  志故城在信都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每煮枣油即

  于此蔺相如台在衡水县北元和志在州东北十二里麦饭亭在南宫县

  境汉光武避王𭅺之难驰至南宫入道旁空舍冯异进麦饭后人因筑亭姚弋仲故垒

  在𬃷强县东北晋咸和八年石虎使姚弋仲帅其众徙居清河之滠头水经注清河迳广川县故城

  南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元和志枣强县外城即姚弋仲故垒孔贤庄在衡水县西五

   里唐 孔颕达故 居养 正堂在州治内宋元丰初鲁有开建黄庭坚为记又避暑堂在州治

   西亦有开建百花楼在州治南宋建今废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荫恭覆辑

                     校对官吕毓林恭 校

                     校对官李孚忠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冀州直隶州

︹关隘︺来远镇在州境九域志信都有刘固宗齐来远三镇金史地理志惟有来远一镇后亦

 安化镇在南宫县东二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唐阳安化七公元设守御所今废有集

 长芦镇在南宫县北九域志南宫有长芦新河堂阳三镇田村堡在州南四十里

 明嘉靖间筑有集为诸集冠韩村堡在州西南二十里又李家庄堡在州西四十里谢家

 庄堡在州西北二十里董家庙堡在南宫县东南七十里明置巡司久废圈子

 堡在枣强县西南二十五里达南宫县界又古营堡在县南四十五里达清河县界流常堡在县

  东北二十五里达阜城县界萧张堡在县北二十五里达衡水县界四堡俱有城刘中堡

  在武邑县西南二十里有集又孙庄塞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审㜑堡在县东十五里赵桥堡在县

 北三十里四堡皆明嘉靖间立留中堡在衡水县东二十里有集又张六堡在县西二十里

 周二里明嘉靖中筑干马村在衡水县西南三里又侯店村在县西南二十里旧志县境多

 盐池明初有海盈盐场在深州故城东后为河水所冲移于县之干马侯店二社洪武九年移盐山

 县苏𣗥场而二社永充灶户西流集在新河县东南二十里居民数百家县境诸集以此

 

︹津梁︺石桥在州南四十里田村堡草桥在州城西南魏书永平元年李平破元愉于草

 桥通鉴注桥在洚水上滏阳桥在新河县北三十里接束鹿县界郎子桥

 水县西南四十里安济桥在衡水县城西为滹沱漳滏河合流所经自天津至顺德广

 平大名各府米盐运道悉由此达旧有六孔大桥称衡水桥岁久倾圯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总督

 方观承奏请改建工竣   赐今名

 ︹堤堰︺长堤在州西北抵寕晋新河县境长百三十里以防滹沱漳河之涨溢明成化间知州李

  德美所筑又有埝口大堤在州西五十里与新河县月堤相接 本朝顺治十五年因旧堤修筑干

  隆二十五年重修浊漳堤唐书地理志南宫县西五十九里有浊漳堤显庆元年筑旧志

  有大堤在旧城南三里即古浊漳堤又有长堤在县北直抵本州漳水堤在新河县西唐

  书地理志堂阳县西十里有漳水堤开元六年旧志县西北去滏阳河各三十里明嘉靖中水溢

  旧址冲没复为堤防自仙汪庄至侯家口与旧堤相接万历中重修长三十馀里衡漳石

  堤唐书地理志武邑县北三十里有衡漳石堤显庆元年护城堤环衡水县城外高五

  丈基广七丈上有垣又旧城堤环旧城而西南抵冀州绵亘三十馀里沿河堤在衡水县

  西南明宏治十七年筑又有刘公堤在漳河南岸百步明万历中筑新堤在衡水县漳河西岸

  东北抵深武西南抵束冀亘百馀里高三丈广一丈 本朝康熙𥘉筑老龙亭闸

  水县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疏濬滏阳河建闸

 ︹陵墓︺汉︺张耳墓在州旧城南门外左城下有祠窦父冢在武邑县东南史记窦皇

  后亲蚤卒葬观津摰虞决录注窦太后父少遭秦乱隐身渔钓坠渊而死景帝立太后遣使者填父

  所坠渊起大坟于观津城南民间号为窦氏青山寰宇记观津邱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旧志冢在观

  津城东南三里︹南北朝︺周︺德帝墓在州城外帝名肱周武帝祖平齐之后改葬于

  ︹唐︺张昌龄墓在南宫县西北七里有古碑在石佛寺后盖文达墓

  水县东南二十里盖村︹金︺路铎墓在州西北十八里︹明︺白圭墓在南宫县

  东七十里白塔村子𨱆附葬

 ︹祠庙︺萧晏二公祠在州西一里高原上祀宋萧伯轩元晏成子明封萧英佑侯晏平浪

  成化七年建祠本朝顺治年间修 段 公祠在𬃷强县治内祀明正德间殉难知县段

  董子祠在枣强县察院西祀汉董仲舒

 ︹寺观︺开元寺在州治西北隋名觉观寺唐易今名泰安寺在州治东北初为草庵在

  城北宋太祖微时所尝游建隆中迁建改今名元大德八年修至正末兵废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

   本朝顺治年间修清凉寺在州西南韩村明成化间重建洪济寺在南宫县西二

  里有皇祐四年石刻千佛𣢾式今废训导袁泽碑记尚存普明寺在南宫县西南三十里金

  大定间赐名石佛寺在南宫县西北七里有石佛一相传唐垂拱时旧制普同寺

  在南宫县旧城汉明帝永平十年建唐贞观中修大耳禅师建塔高十馀丈又定觉寺亦在旧城唐

  贞元时建紫云观在州治东北一名边仙姑观唐初建岱岳观在州治东北元建

 名宦汉任光南阳宛人更始以光为信都太守王𭅺兵起郡国皆降光独不肯与都尉李忠

  令万修功曹阮况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廷掾持王𭅺檄白光光斩之于市以徇百姓发精兵四

  千人城守光武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闻信都独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光开门迎谒拜左大将军

  使将兵从旬日之间兵众大盛三国魏司马朗河内温人为堂阳长治务宽惠不行

  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

  南北朝魏陆俟代人世祖时为冀州刺史时考州郡惟俟与河内太守邱陈为

  天下第一源贺乐都人高宗时为冀州刺史鞫狱以情徭役减省清约宽𥙿甚得人心时考殿

  最贺政为上赐衣马器物班宣天下元云文成皇帝弟延兴中为冀州刺史留心政事甚得下

  情于是合州请户输绢五尺粟五升以报云恩高祖嘉之李韶狄道人肃宗时为冀州刺史清

  简爱民政绩之美声冠当时转定州父老送出西境相聚而泣元孚魏宗室肃宗时为冀州刺

  史劝课农桑境内称为慈父邻州号曰神君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家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孚至皆

  请入城愿致死效力封隆之蓚人孝静时凡四为冀州刺史毎临冀部州中旧齿咸曰我封

  公复来其得物情如此︹隋︺和洪汝南人高祖时东夏初平物情尚梗以洪有威名令领冀

  州事甚得人和高构北海人高祖受禅转冀州司马甚有能名赵煚天水西人高祖时为

  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病百姓争为祈祷冀州俗薄市井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

  姓便之上闻而嘉焉颁告天下以为常法柳机河东解人高祖时两为冀州刺史俱称宽惠

  张煚郑人高祖时再为冀州刺史吏民悦服称良二千石︹唐︺刘允之武德中为信都

  令有惠政裴子馀稷山人开元初为冀州刺史为政惠𥙿人称有恩︹五代︺︹汉︺张

  廷翰冀州信都人汉初拜本州刺史为政宽厚简易民甚爱之在郡八年辽数扰边廷翰击走

  ︹周︺张晖大城人世宗时为冀州刺史会诏筑李晏口束鹿平安博野百八桥武强等城

  命晖护其役逾月而就︹宋︺蔚昭敏祥符人真宗时为冀州行营都监辽以五千骑𦊅至

  冀州城南昭敏率部兵以战败之李端懿上党人知冀州为政循法度民爱其不扰

  田澶渊人仁宗时通判冀州内侍张宗礼使经郡酣酒自恣守贰无有敢白者田发其事诏配西

  陵洒李维贤上党人仁宗时知冀州会迁补禁军自隶籍后犯赃污者皆绌为下军维

  贤曰武士何可责以廉节且抵罪在昔今不可以新令绳之帝为更其制刘摰东光人嘉祐中

  授南宫令县赋甚重民多破产摰援例旁郡条请裁省转运使怒将劾之摰固请遂告于朝三司使

  包拯奏从其议民懽呼至泣下曰刘长官活我李冲嘉祐中为信都令与南宫令刘挚清河令

  黄莘皆以治行闻人称为河朔三令鲁有开亳州人熙寕中知冀州増堤或谓郡无水患何

  以役为有开曰备豫不虞古之善计也卒成之明年河决水果至不能冒堤而止朝廷遣使河北民

  遮诵有开功状刘閴北海人为冀州驻泊总管河水涨堤防垫急閴请郡守开青阳道口以杀

  水怒莫敢任其责閴躬往濬决水退冀人赖之李弥逊吴县人宣和末知冀州金兵侵河朔

  弥逊捐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乌珠北还戒师无犯其城 乌珠旧

  作兀术今改正李政靖康中授河北将官驻守冀州时知州权邦彦以兵赴元帅府勤王金兵

  屡攻城政皆却之夜捣其砦所得财物尽散士卒由是人皆用命俄攻城急有登城者政大呼力战

  遂败走未几政死城遂陷权知州事单某不降自经死︹金︺裴莫亨临潢 泰和五年为

  安武军节度使岁大雪民多冻馁莫亨输已俸为之赒赡及劝率僚属大姓同出物以济 裴莫亨

  改见统部名宦︹明︺杨绳洪武初知南宫县兵燹之馀榛莽弥望绳课民垦治荒地二三年后

  尽为沃壤亩𭣣数锺时北平守巡官行县履亩徴税檄守令以田赋之多寡为殿最绳谕民曰垦田

  虽多慎无具报北鄙为朝廷重地奈何尽民之力吾以此得罪无憾也故今南宫之赋视他邑为轻

  陆英利津人宣德中知南宫县春夏常巡省郊野课农事止大树下集士女教以孝弟勤俭时

  神武卫二指挥持牒至县占地为屯英曰惟吾厅事前乃隙地耳此外皆吾民常业不敢闻命两人

  知其廉介不可夺乃舍之而去段豸泽州人占籍锦衣卫正德中以给事中谪𬃷强知县流贼

  来攻豸誓众固守矢石俱发杀贼二百馀人贼攻益急城陷死之赠太仆寺少卿彭士宏

  辽东锦州人崇祯中知南宫县十七年流寇陷城胁之降不屈贼杀之既死有白气上升士民塑像

  崔贤代州人崇祯末知新河县莅事月馀兵逼城贤婴城固守城破自杀

 ︹本朝︺张恒临晋人顺冶三年知衡水县兵燹后土寇时发恒一意息民罢革诸弊民建祠祀之

  衷炳修崇安人乾隆进士知南宫县甫下车以学校为急即察院遗基建东阳书院至今士

  林赖

 ︹人物︺︹汉︺窦婴孝文皇后从兄子观津人孝景即位为詹事窦太后爱帝弟梁孝王孝王朝因

  燕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婴进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得传梁王吴楚

  反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进之所赐金令军士取用无入家者七国

  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为丞相时太后好黄老而婴好儒术以是不合遂免去孟但广川人受

  易东武王同子中元光中为大中大夫秦恭信都人从平陵张山拊受尚书増师法至百万

  言为城阳内史邳彤信都人光武徇河北以彤为和成太守王𭅺兵起光武自蓟还失军欲至

  信都彤𨕖精骑缘路迎军会于信都时众议欲西还长安彤谏乃止即日拜为后大将军使将兵居

  前常从战攻信都复反为王𭅺捕系彤父弟及妻子使为子书招彤彤泣报曰事君者不得顾家会

  别将拔信都家属得免建武元年封灵寿侯永平中图画云台刘植昌城人王𭅺起植率宗族

  据昌城开门迎世祖以为骁骑将军又说刘杨降光武因得进兵拔邯郸从平河北封昌城侯

  国魏牵招观津人年十馀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河苗长史招随卒业京

  都乱隐见害招触蹈锋刃殡葬其尸送丧归道遇贼欲砍棺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

  名袁绍辟为督军从事后归太祖从讨乌桓还邺睹袁尚首悬马市悲感设祭头下太祖义之拜平

  卢校尉文帝践阼拜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昌平复为雁门太守明帝赐爵关内侯在郡十二年威

  风远︹晋︺冯恢长乐人恢父为宏农太守受少子淑欲以爵传之父终服阕乃还乡里结

  草为庐阳喑不能言淑得袭爵始仕为博士祭酒︹隋︺刘焯昌亭人以儒学知名举秀才射

  䇿甲科与王邵同修国史兼参议律历仍直门下省以待顾问后与诸儒于秘书省考定群言与杨

  素牛宏苏威等共论古今滞义素等莫不服其精博后免官归以教授著述为务刘炫名亚于焯故

  时称二刘论者以为数百年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冯慈明长乐人大业间拜尚书兵

  曹𭅺摄江都郡丞事李密逼东都诏慈明安集𤄊洛为密党所执潜使人奉表江都及致书东都留

  守论贼形势密知其状义而释之出至营门贼帅翟让责之慈明勃然曰吾岂从汝求活耶须杀但

  杀何须骂詈让怒乱刀斩之赠银青光禄大夫︹唐︺孔颖达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馀

  言及长明服氏春秋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太宗授文学

  馆学士贞观初转给事中数以忠言进除国于司业进太子庶子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拜祭酒侍讲东宫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谥曰宪初颖达与颜师古等受诏

  撰五经义训凡百馀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盖文达信都人博涉前载尤明春秋三家刺

  史窦抗集耆儒刘焯刘䡄思孔颖达等讲论文达依经辨举皆诸儒意所未叩一坐叹服贞观初擢

  谏议大夫后拜崇贤馆学士宗人文懿亦以儒学称时号二盖为国子助教既升席公卿更相质问

  文懿譬晓密微远近宗仰终国子博士苏定方名烈以字行武邑人骁悍有气决贞观初

  从李靖袭𦊅厥颉利于碛口为前锋驰杀数百人馀党悉降与程明振讨高丽破之从程知节征贺

  鲁率精骑捣其营贼众大溃复为大总管缚贺鲁以还由是唐之州县极西海策功拜左骁卫大将

  军封邢国公又降思结阙俟斤都曼平百济凡灭三国皆生执其王累拜凉州安集大使卒赠幽州

  都督谥曰庄张昌龄南宫人与兄昌宗皆以文名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

  兵诏少𨕖成文帝大悦俄为昆山道记室平龟兹露布为世所称贺兰敏之奏预北门修撰昌宗官

  至修文馆学士撰古文纪年新传数十篇杜景佺武邑人性严正举明经累迁司刑丞与徐

  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时称遇徐杜者生来侯者死延载元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尝

  季秋出梨花示宰相以为祥众贺景佺独曰阴阳不相夺伦渎则为灾今草木黄落而木复华渎阴

  阳也臣位宰相助天治物而不和是臣之咎后曰真宰相后出为并州长史苏安恒

  人明周官春秋左氏学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安恒投匦上书劝

  后传位后召见厚慰遣之明年复諌曰今太子年德巳盛尚贪有大宝忘母子之恩何颜面见唐家

  宗庙大帝陵寝书闻不报魏元忠为张易之兄弟所构安恒独申救易之等大怒遣刺客邀杀之赖

  桓彦范营解乃免神龙初为人所谗死狱中睿宗立赠谏议大夫︹宋︺荆罕儒信都人建

  隆初为晋州兵马钤辖与杨钧战死罕儒轻财好施在泰州时有供奉官张奉珪自言后唐张承业

  之子罕儒厚加礼待遗钱五十万米千斛虽不知书好礼接儒士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于败

  人皆惜之荆嗣罕儒从孙初应募从李继勲讨河东进薄汾河败贼将杨业太宗时从征太原

  及幽州皆率先陷阵斩获甚众累迁都指挥使真宗时为虢州防御使邠寕环庆副部署卒嗣起行

  间以劳居方面经百五十馀战耿全斌信都人少丰伟父颢携谒陈抟抟谓有藩侯相太宗

  在藩邸召试武艺隶帐下稍迁副兵马使从征太原还遇辽兵于蒲阴追击败之屯瀛州与辽战马

  中流矢凡三易乘战不𨚫在军中有能名真宗召问边事口陈利害称旨历知边郡终濮州钤辖

  李超信都人常从潘美军中主刑刀美好乘怒杀人超每潜缓之美怒解辄得释以是全者甚

  众人谓其有阴德子濬中进士景德初为侍御史从幸澶渊上疏言便宜擢枢密直学士范廷

  召枣强人父铎为里中恶少年所害廷召年十八手刃父雠雍熙三年北征为幽州道前军先锋

  都指挥使克固安新城二县乘胜下𣵠州复与贼战中流矢神色自若督战益急诏褒之至道中讨

  李继迁廷召出延州路获军主吃罗等兵器铠甲数万咸平二年与辽战有功加检校太傅廷召在

  军四十馀年凡亲征未尝不从王翰南宫人母丧明翰自抉右目睛补之母目明如故淳化中

  诏赐粟帛张存冀州人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与其𨕖历殿中侍御史

  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复请之积迁礼部尚书存性孝友收恤宗族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

  家居矜庄子孙非正衣冠不见田况信都人少卓荦有大志举进士甲科又举贤良方正赵元

  昊反夏竦经略陜西辟为判官时竦与韩琦尹洙等画上攻守二策朝廷将用攻䇿况上疏陈七不

  可于是罢出师议又言治边十四事迁右正言寻为陜西宣抚使况有文武材言事精畅有奏议二

  ︹金︺路伯达冀州人性沈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进士章宗时累迁刑部𭅺中上

  问群臣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

  时采捕禁严畿外数百里皆厉禁故伯达及之累拜安武军节度使卒赠大中大夫吕仲孚

  南宫人能诗有清漳集路铎伯达子性刚正章宗时历官台諌有直臣风泰和六年为翰林

  待制累除孟州防御使贞祐初城陷投沁水死所著诗文号虚舟居士集︹元︺张晋亨

  人从严实归元涉猎书史小心畏惧临事周密实器之以女妻焉屡从攻战有功实卒其子忠济奏

  晋亨权知东平府事历七年吏畏民安至元初累官淄莱路总管戍镇江卒于官︹明︺白圭

  南宫人正统进士除御史监朱勇军讨乌梁海有功岀按山西辨疑狱百馀事天顺初以副都御史

  与方瑛讨平贵州东苗千把猪等湖广灾就命圭巡抚召为兵部侍𭅺巡边败波赉于固原州进工

  部尚书成化元年流贼聚啸荆襄敇朱永往剿以圭督军务擒贼渠刘通石龙馀宼悉平加太子少

  保改兵部尚书兼督十二团营卒赠少傅谥恭敏圭性简重公退即闭阁卧请谒皆不得通次子𨱆

  进士及第授编修累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卒赠太子太保谥文𥙿 乌梁海旧

  作兀良哈波赉旧作孛来今并改正孔环南宫人正德中以岁贡授来安知县忤刘墐党左迁

  西华教谕六年盗起霸州奄至西华城陷被执贼持刀胁之降环厉声骂曰我为国家臣肯从逆贼

  以求活𫆀遂被害诏赐一子冠带刘濂南宫人正德进士擢御史时郭勋骄恣不法于武举

  宴上与尚书争坐濂劾之勋遂夺职嘉靖初罢各省镇守中官诸近侍欲留承天镇守濂曰留一人

  是复镇之根也因发其窝盗事帝大怒核实逮镇守中官潘某与尝言不当罢者杖杀之严嵩为礼

  部尚书将有入阁之命濓上疏极言嵩贪诈不可用疏入报闻嵩竟相濂遂谢病归旋卒刘文

  蔚新河人崇祯末由岁贡为淮安府通判 大兵攻城文蔚竭力率家众守御城破犹巷战被执

  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赵 懋贤新河人以恩贡授韩城县丞崇

  祯末分守西门城破死之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义祠

 ︹本朝︺崔灿枣强人顺治五年知湖广耒阳县值土寇乱率仆役出战被执愤骂不屈遇害

  文运南宫人顺治进士知山东滋阳县值军务旁午以勤干称擢吏部文𨕖主事铨政澄清悉

  协才望累迁顺天府尹不数月厘革宿弊殆尽豪猾敛迹进刑部侍𭅺以刑狱至重戒诸司母得瞻

  徇纷更加太子少保卒谥端悫吴仲广𬃷强人父为族子殴死仲广与弟仲祥俱幼未能报

  及长乃共持梃击死杀父者诣县争首系狱时家窭甚二人妻竭织纺以供槖𫗴五年不懈一门孝

  义远近称之郑端𬃷强人由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户部𭅺中康熙九年除贵州提学

  道旋丁外艰服阕赴陜西军营效用寻补神木道洊升江苏巡抚端素履醇谨历任有声卒

  赐祭项士𬭎南宫人由国学生议叙州同借𥙷广西奉议州判倡建义学捐俸置田地

  延师训廸旋升四川成都通判署雅州府篆时西南夷自相构衅士𬭎进安抚之䇿为上宪所嘉纳

  故兵不发而卒宴然无事其有功于蜀人大矣李显祖南宫人以父都统涟勲荫千总洊升

  贵州游击乾隆三十一年随征金川阵亡事   闻议恤加参将衔配享昭忠祠李永庆

  南宫人乾隆三十八年由外委随征金川击贼于昔岭阵亡事   闻议恤荫把总步登

  廷枣强人由光禄寺署正补富新仓监督时有新仓太平之语升大理寺寺丞平反情罪轻重必

  当洊升工部郎中居官三十年自奉俭约赒恤不吝致仕归里于大金村建嘉会书院培养后进人

  多称步毓岩登廷孙幼失恃孝事继母乾隆间进士任河南泌阳县时值兵燹之馀邑

  无盐商崔元珏等聚党私贩行劫首捕诛之因请立商以便民毎谳狱能以色听至有越境来诉者

  去任后邑人立碑志感焉

 ︹列女︺︹金︺路伯达妻傅氏冀州人伯达使宋还献所得金银以助边未及上而卒傅

  氏言之朝章宗以金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以闻

  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元︺曹泰财妻刘氏衡水人通孝经及小学至正间红巾

  贼奄至见氏露刃逼之氏不从贼强拥上马投地数四贼怒系其颈于马上曳之氏以头触石流血

  被面骂不绝口遂被杀︹明︺陈和妻高氏武邑人和为诸生早卒高独持门户奉翁

  姑甚孝及殁氏以礼殡葬时年五十矣泣谓子刚曰我父洪武间举家客河南虞城父死旅葬城北

  母以𬃷木小车辋识之比还家母亦死弟懦不能自振吾三十年不敢言者以翁姑在堂当朝夕侍

  养也今大事已毕欲往舁父遗骸归而合葬刚即随母往虞城抵葬所冢累累不能辨氏以发系马

  鞍逆行自朝及夕至一小冢鞍重不能前即开其冢所识车辋宛然远近观者咸惊异赠遗以归启

  母穴同葬孟著妻孙氏南宫人著为御史卒氏年二十食贫训子苦节终身宣德中旌

  蔡甫原妻范氏枣强人年二十四夫死父母欲嫁之氏不从奉姑尽孝教育诸子俱

  成立宣德中旌同县宋亮妻高氏年二十六亮婴病氏日夜𥸤天求以身代及亮卒守节五十馀年

  成化中旌张继祖妻杜氏冀州人继祖为给事中氏相夫教子皆合礼度正德七年

  盗起杜仓卒随诸姫匿草泽中贼搜得之迫上马杜伏地大骂遂遇害同时南宫关景妻陀氏枣强

  张氏和氏二女皆为贼所逼厉骂不从遇害韩天德妻王氏冀州人崇祯辛未城

  破氏年二十一抱幼子避难被执不从母子俱遇害贾还素妻尹氏南宫人年十七

  归贾戊寅城陷有子尚在襁褓择老婢付之曰罹此祸乱幸而得生辱吾家门户多矣遂投井死

  刘仁妻傅氏新河人流贼入城被执驱之行不从贼以绳系氏颈于马项氏厉声骂不

  绝口贼怒杀之王祚昌妻陈氏冀州人崇祯末城陷贼执之以行氏拒之胁以刃终

  不可屈遂支解之

 ︹本朝︺张庚次女南宫人幼娴内则女诫列女传诸书字杨之玉未嫁夫死女闻讣自经救

  免请奔丧旦夕哀毁及大祥遂不食死邢镳妻李氏南宫人年十三归镳镳卒氏年

  仅十五一恸而绝救之复苏寻以哀悼卒李有谦妻苏氏衡水人夫亡自缢以殉

  王信真女五姐南宫人字杨贞先未婚贞先欲犯之女守礼不从遇害康熙年间

  宋进城妻张氏𬃷强人与同县冯之秋女根姐皆拒暴不辱死均康熙年间

  滕国风女武邑人与同县王五妻杨氏皆为强暴所逼不从死均康熙年间 旌

  李旺山妻屈氏衡水人守正捐躯康熙年间 旌邢端立妻刘氏

  冀州人遇暴不屈死乾隆年间 旌谢明善妻刘氏冀州人家贫夫故翁老且病氏

  拮据以供药饵翁殁鬻钗钿营丧葬苦节六十年同州节妇陈以常妻韩氏曹钦曽妻李氏金宏基

  妻沈氏均干隆年间 旌刘才起妻郝氏南宫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孟五妻刘氏

  赵大妻张氏谭宗孟妻郭氏任小二妻宋氏邱大妻张氏烈女孔欢姐节妇安锡妻周氏杜润妻孙

  氏齐维新妻路氏李振宗妻房氏宋宏绪妻魏氏乔尔信妻谢氏尚皆吉妻鲍氏马大成妻李氏李

  法妻孔氏马洵妻李氏马廷祥妻毕氏范通妻宋氏范宗圣妻安氏鲍橘妻曲氏尚恒吉妻高氏李

  洛妻王氏陈子𨱋妻孟氏王祥昇妻张氏李讷妻王氏均乾隆年间 旌程梦熊妻赵

  氏新河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陈锺义妻梁氏均乾隆斗间 旌李色明妾霍氏

  𬃷强人早寡抚遗腹子莪成立娶江氏未周而江氏又寡两世清操人称双节同县烈妇马兴妻王

  氏刘希圣妻武氏李盛隆妻袁氏节妇赵士端妻钱氏郑元昇妻王氏钱晟妻王氏曹应麟妻顾氏

  李仙源妻丁氏步丹桂妻渠氏步成光妻张氏王菁妻高氏龙起渊妻吴氏左士修妻商氏贾士桂

  妻刘氏郭文明妻贺氏王正志妻李氏李仙锺妻王氏朱洪恩妻石氏郑振孙妻陈氏辛调品妻刘

  氏均乾隆年间 旌袁铨妾刘氏武邑人铨夫妇相继殁遗孤甫离襁褓氏抚育成立

  守节四十馀年同县节妇李踪妻翟氏徐瑞妻刘氏翟兆凤妻李氏吕伦妻李氏李采芹妻滕氏姚

  永才妻乔氏赵秉方妻陈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汝书妻耿氏衡水人汝书殁耿绝

  粒而死汝书之弟汝诗妻杜氏夫殁葬毕亦不食死人称一门双烈同县节妇张景星妻刘氏刘仁

  妻王氏王秉衡妻李氏均乾隆年间 旌苏韩氏冀州人遇暴不污捐躯明志同州烈妇魏

  良善妻张氏时智与妻张氏王文群妻张氏成贾氏均嘉庆年间 旌范丑妻张氏

  南宫人因伊姑范胡氏逼勒卖奸不从致𬒳驱伤身死同县烈妇张孙氏陈赵氏节妇李讷妻王氏

  陈仁龙妻王氏周廙妻梁氏孔继澧妻李氏白正学妻王氏齐廷耀妻曹氏薛元龙妻任氏范溶妻

  李氏李际清妻陈氏程玊露妻孔氏宋永清妻张氏烈女张仲升女均嘉庆年间 旌王瑸

  继妻彭氏枣强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王璐妻焦氏刘存良妻王氏李成德妻殷氏烈女

  李大女冯氏女均嘉庆年间 旌马天才妻杨氏武邑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解

  张氏赵重畛妻苏氏史徳敬妻杨氏节妇陈儒妻周氏均嘉庆年间 旌张氏女二荣

  姐衡水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杜黒妻王氏李笃奇妻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

 ︹仙释︺︹唐︺边洞元枣强人自幼居紫云观后得道白日上升唐元宗御制文褒之碑刻尚存

  

 ︹土产︺绢绵唐书地理志冀州贡草履子寰宇记冀州土产木棉州志近有紫花

   按旧志载唐六典冀州贡鹿角胶久罢又州志旧有火盐今无谨附记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荫恭覆辑

                        校对官吕毓林恭  校

                        校对官李孚忠恭覆校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6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6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6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6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69

大清一统志

 赵州直隶州在直隶省治西南三百九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二里东至冀州

  新河县界八十里西至正定府元氏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顺德府唐山县界八十二里北至正定府

  栾城县界二十里东南至顺德府钜鹿县治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顺德府内邱县治一百七十五

  里东北至正定府稿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元氏县界二十五里本州境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

  五十五里东至寕晋县界十五里西至元氏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柏乡县界三十五里北至栾城县

  界二十里东南至寕晋县界二十里西南至高邑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稿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北

  至元氏县界二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师七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昴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春秋时晋地战国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

  为常山及钜鹿郡垉平𣗥封斯二县属常山郡宋子敬武二县属钜鹿郡

  汉为常山国地封斯宋子敬武三县皆省晋为赵国地后魏始

  于平棘县置赵郡属殷州时州治广阿北齐改赵州在今隆平隋开

  皇初郡废十六年改置栾州大业初复为赵郡唐

  武德初改曰赵州唐书地理志赵州武德初治柏乡四年徙治平𣗥五年

  改曰栾州时以大鹿县之栾州省入因改名焉贞观初复曰赵州天

  宝初又曰赵郡乾元初复曰赵州属河北道五代

  因之宋崇寕四年号庆源军节度宣和元年升庆

  源府属河北西路金复曰赵州天德三年改曰沃

  州亦曰赵郡军元复曰赵州属真定路明洪武初

  以州治平𣗥县省入属真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五

  柏乡县在州南六十里东西距二十八里南北距五十二里东至隆平县界十五里西至高

  邑县界十三里南至顺徳府唐山县界二十二里北至本州界三十里东南至隆平县治三十五里

  西南至临城县界十六里东北至寕晋县治五十里西北至高邑县治二十五里本春秋晋鄗邑地

  汉置鄗县属常山郡又分置柏乡侯国属钜鹿郡后汉建武初改鄗曰高邑省柏乡侯入之属常山

  国为冀州刺史治晋初改属赵国后魏属赵郡北齐徙治房子县界隋开皇十六年复于故高邑界

  置柏郷县属栾州大业初属赵郡唐属赵州宋熙宁五年省为镇入高邑元祜初复置属庆源府金

  属沃州兀明俱属赵州 本朝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属赵州隆平县在州南九十里

  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顺德府钜鹿县界三十里西至柏乡县界二十里南至顺德

  府任县治十五里北至寕晋县界四十里东南至钜鹿县治六十里西南至顺德府唐山县治二十

  里东北至冀州新河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柏乡县治三十五里春秋隶晋韩魏赵三分晋地入于赵

  秦列郡县地隶钜鹿郡汉置广阿县属钜鹿郡后汉省后魏太和中复置广阿县于县置南钜鹿郡

  后改为南赵郡孝昌二年又置殷州齐天保二年避讳改为赵州七年州废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

  于县置栾州仁寿元年改县曰象城大业𥘉州废又改县曰大陆属赵郡唐武德四年复曰象城天

  宝元年又改曰昭庆属赵州五代因之宋开宝二年又改曰隆平熙寕六年省为镇入临城元祐元

  年复置属庆源府金属沃州元仍属赵州明洪武初省入柏乡十三年复置仍属赵州 本朝初属

  土定府雍正二年改属赵州高邑县在州西南五十里东西距三十二里南北距三十里

  东至柏郷县界十二里西至正定府赞皇县界二十里南至临城县界十五里北至正定府元氏县

  界十五里东南至顺徳府唐山县治六十里西南至临城县治五十里东北至本州治五十里西北

  至元氏县治三十五里本战国赵房子邑汉置房子县属常山郡后汉因之晋于县置赵国兼为冀

  州刺史治后魏属赵郡北齐天保七年废房子改置高邑县仍属赵郡隋初属栾州大业初属赵郡

  唐属赵州宋属庆源府金属沃州元明俱属赵州 本朝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属赵州

  城县在州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隆平县界二十里西至山西

  平定州界九十里南至顺德府内邱县界十五里北至高邑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顺徳府唐山县界

  十五里西南至顺德府邢台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柏乡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正定府赞皇县治四

  十五里本春秋晋临邑汉为房子县地北齐省房子隋开皇六年复置房子县于此属赵郡唐属赵

  州天宝九年改曰临城天祐二年复曰房子五代后唐初复曰临城宋属庆源府金属沃州元明俱

  属赵州 本朝初属正定雍正二年改属赵州寕晋县在州东南四十里东西距六十

  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冀州新河县界四十里西至本州界二十里南至隆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

  本州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新河隆平二县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柏郷县界三十里东北至保定府束

  鹿县治七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二十里春秋晋杨氏邑战国赵地秦为邯郸钜鹿二郡地汉置杨氏

  廮陶二县属钜鹿郡后汉移郡治廮陶以杨氏属焉晋省杨氏入廮陶仍为钜鹿国治后魏永安二

  年分廮南置廮遥县为钜鹿郡治北齐废郡又省廮陶入廮遥县隋初属栾州开皇六年又改廮遥

  曰廮陶大业初属赵郡唐仍属赵州天宝元年曰寕晋属赵州五代因之宋属庆源府金属沃州

  元明俱属赵州 本朝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属赵州

 ︹形势︺九省往来股肱上郡中原锁钥也旧州大陆萦

  𮞉于左铁山耸峙于右平棘洨水列其前栾台宋

  城屏于后

 ︹风俗︺好儒雅勤耕稼

 ︹城池︺赵州城周十三里门四濠广十丈明宏治七年因旧址修筑 本朝康熙七年修乾隆

  十九年重修柏乡县城周六里门四濠广三丈隋时旧址明嘉靖隆庆闲土筑 本朝

  乾隆三十年甃砖隆平县城周六里有竒门四濠广三丈有䕶城堤明洪武初建 本

  康熙七年修干隆二十四年重修高邑县城周四里有竒门四濠广三丈明洪武初因

  旧址修筑临城县城周二里有竒门三眀正统中土筑 本朝康熙七年修乾隆四十二

  年重寕晋县城周六里东南北三门濠广二丈明成化九年嘉靖三年增筑三子

  城以卫三门二十六年复于东门外增筑月城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

 ︹学校︺赵州学在州治东南明洪武十三年因旧址重建 本朝顺治康熙年闲屡修入学额

  数二十名柏乡县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中迁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二名

  隆平县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县治东明洪武十四年迁建今所入学额数十八名

  邑县学在县治西南宋庆历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乾隆四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

  十五临城县学在县治南明正统九年因旧址重筑 本朝顺治康熙年闲屡修入

  学额数八名寕晋县学在县治南宋崇寕中建 本朝顺治五年修入学额数八名

  庆阳书院在州城南 本朝乾隆二十年槐川书院在柏乡县东北隅

  槐阳书院在柏乡县 本朝乾隆三十年千秋书院在高邑县治西南

  本朝乾隆十八年建乐天书院在临城县正学书院在寕晋县学西又洨滨书

  院蒙泉书院皆在县治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五万二千三百四十七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七十六万六千九百九十九名口

  计一十六万八千九百五十四户

 ︹田赋︺田地二万七千八百十七顷七十八亩三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一十一万四百六十两八

  钱九分八釐

 ︹山川︺平棘山有二在州北者曰大平𣗥在州南者曰小平𣗥皆去城百步许山顶平而多棘

  故名汉又以山名县龙平山在州北三十里故宋子城之西畿辅旧志相传山本高耸一日

  风雨骤至龙过而平其半故名又名龙光山又鞍子山在州北十五里钩盘山在临城县

  南五敦舆山在临城县西南元和志在临城县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旧志一名幽淮

  山南接太行北连常山州境之大山彭山在临城县西四里金史地理志临城有彭山

  山在临城县西九十里石色如鐡天台山在临城县西北三十里名胜志以其高耸而上

  平也又西四十里曰杏山山多杏又西二十里即太行矣尧山在临城县东二里近唐山尧都

  三台冈在州南二十里三冈拌列如台凤皇冈在柏郷县东名胜志相传有凤

  皇栖集其上故名长冈在高邑县西二十五里冈峦耸秀环抱村疃闲周十馀里中有兔

   坡甚宽广 按寰宇记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用之濯锦可致鲜洁一名赤石

   冈疑即此董冈在临城县北四里东接尧峯西临泜水圣井冈在临城县东北三十

   里冈上有井冬夏不竭故名龙尾冈在临城县西北唐大顺二年李克用攻镇州大破王

   镕于龙尾冈即此牛口峪在临城县西二十里圣母洞在临城县西北三十里洞

   口有圣母祠每祷辄应洨河在州南自正定府栾城县流入又东迳寕晋县南合胡卢河汉

   书地理志石邑县洨水东南至廮陶入泜唐书地理志寕晋地旱卤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处默

   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经十馀里地用丰润民食乃甘宋史河渠志咸平五年河北转运使耿望开镇

   州常山镇南河水入洨河至赵州有诏褒之旧志州南五里有安济桥跨洨河上自州以西水皆平

   漫经桥下东流始成渠东流迳寕晋县城南入滏河近河田亩咸资灌溉清水河在州西一

   里上流即元氏县北沙河自元氏迳栾城流入州境至州东南五里与洨河合槐河自元氏县

  东流迳高邑县北又东迳州西南柏郷县北又东迳隆平县北寕晋县南合胡卢河元和志槐水一

  名白沟河南去平棘县二十五里旧志槐河俗讹为淮河亦名黒水自元氏县流迳高邑县北十里

  又东入柏郷县界亦曰野河又东合沙河迳隆平北界亦曰槐午河又东入寕晋县界旧在县南二

  十五里南入七里河以归滏阳后七里河口于塞改迳县南十里泲河一名沙河自赞皇县

  流迳高邑县南二里又东迳柏乡县北合槐河汉志房子县有石济水东至廮陶入汦即此

  沟河在柏乡县北二十五里故城镇南昔时槐河诸水每逢霖潦往往泛溢元元贞闲柏乡尹

  曹贞自高邑县北榆柳村开此沟迳柏乡以泄水新沣河在隆平县东自顺德府任县之

  大陆泽流入县境北流至张家口入寕晋泊至东汪村为新挑河人东流至侯皋村合于滏阳河唐

  书地理志昭庆县城下有沣水渠仪凤三年县令李元开以溉田通漕按沣河自任县以上其与百

  乐河沙河彼此互名之故己详见顺德府志至大陆泽以下至寕晋泊四十里许俗谓之北沣河本

  在隆平县东十里唐仪凤所开明嘉靖闲以故流壅塞别疏一道在县东二十里谓之新沣河 本

  雍正四年重加濬冶至今犹仍其名旧志于隆平县不载沣河而于滏阳河下引唐书之沣河以

  实滏阳并谓在隆平东者皆滏阳之流不得以沣水名之于今昔形势皆未合也㵚阳河

  在隆平县东自顺德府钜鹿县之张家庄流入县境北流至枣陀村入寕晋县境又北至侯皋村与

  北泊下流之新挑河会又东北流至营上村与新徙之滹沱河会又东入冀州境 按磁州志谓滏

  阳入寕晋与漳水合今漳不入滏详见顺德府志碱河在寕晋县东十里即寝水也金史地

  理志寕晋有寝水旧志寝水自稿城迤南栾城赵州迤东由寕晋入㵚阳河是河恒被滹沱水淤今

  下流壅塞上流亦涸仅有渠形胡卢河在寕晋县东南名寕晋泊亦曰北泊周百馀里漳滏

  诸流皆会于此人东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寕八年发夫增治胡卢河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

  东西径二十里其上流即漳水与㵚水合流会大小群川注此而赵州西境及滹沱河以南诸水亦

  悉东南流至县境而汇为大泽土人称为寕晋泊通志寕晋泊即北泊也洨沙槐泲七里滏阳诸水

  咸入焉自滹沱河南徙由贾口而入淤塞滏河故道三十馀里水无所泄遂冲决洨口营上等村而

  东注水口亦多浅隘 本朝雍正三年滹沱东徙不复入泊四年   命怡贤亲王兴修水利于

  洨口营上等村疏濬水口宽深复筑堤以障水之外入设斗门以节水之内出积潦始消污莱皆为

  沃壤 按汉志洨水石泲水俱至廮陶入汦水经注汦洨泲三水俱缺惟有百尺沟南入汦湖注衡

  水参考道里盖寕晋泊即古汦湖也七里河在寕晋县南二十五里槐午诸水自柏乡县东

  流注此东入滏阳河滹沱河在寕晋县东北明成化八年晋州紫城口南入寕晋泊正德

  中改由束鹿遂不入县境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河复南徙自晋州鲁家庄流入县属之浩固村折

  入束鹿之赵马村复入县境东南流至朱家村分而为二正流由营上村东入滏阳河支流合碱河

  南入㵚阳河 按旧志载滹沱河故道今河徙入县界复为经流因加增改汦河自临城县

   西南发源东南迳顺德府内邱唐山二县界又东南迳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元和志汦水在

   临城县南二里岀白土细滑如膏以之濯绵色若霜雪旧志汦源有二此为南汦在临城县西南二

   十五里流迳柏畅亭至县西五里许断伏不流下二百馀步复岀东迳钩盘山下合沙河又东南迳

   内邱唐山隆平抵任县入大陆泽俗名三断绿杨河沙河在临城县西南十五里源出县西崇

   礼村流迳城南合汦水非赞皇之沙河也泥河源出临城县泥河村北冈东流迳县北五里入

   柏乡县界为午河又东迳县南至县东关入泲河古斯洨水在州北自正定府栾城县

   流入又东入晋州界即白渠水也水经注白渠水迳耿乡南又东迳宋子县故城北谓之宋子河又

   东迳敬武县故城北又东谓之斯洨水元和志斯洨水在平棘县北三十五里唐书地理志平棘东

   二里有广润陂引太白渠水注之东南二十里有泓永徽五年令弓志元所开以蓄泄水利

   百尺沟在寕晋县东北水经注斯洨水枝津右出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迳和城北又

  东南迳贯城西又东南散流迳历郷东而南入汦湖东注衡水旧志县东北六十里有百尺口村盖

  其故渎也广阿泽在隆平县东北魏书韩均传广阿泽在定冀相三州界土广民稀乃置镇

  以静之除均为广阿镇大将元和志广阿泽在昭庆县东二十五里尔雅曰晋有大陆广阿即大陆

  别名淮南子曰钜鹿大陆广阿咸一泽也旧志广阿泽即大陆泽在隆平县东北三十里上承漳滏

  汦沣诸水与钜鹿任两县接界又北入寕晋县界为胡卢河水闸渠在州西南二里旧引

  清水河入城濠壅而无泄为东南田畴患明天顺闲凿此渠西南岀会于洨河千金渠

  乡县西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旁有万金堰亦佐筑○今废俗呼李家沟野姑泉在临城县

  南盖山下一名舒姑泉又狗跑泉在县北

 ︹古迹︺𣗥蒲故城今州治春秋时晋地左传哀公元年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

  蒲史记赵敬侯六年伐卫取棘蒲汉书功臣表棘蒲侯陈武高帝六年封又文帝纪三年齐化王兴

   居反以𣗥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击之又地理志平棘县注应劭曰伐晋取棘蒲也颜师古曰功臣表

   𣗥蒲侯陈武平𣗥侯林挚是则平𣗥𣗥蒲非一地也十三州志乎𣗥本晋之𣗥蒲战国时改为平𣗥

   旧志或谓平𣗥在𣗥蒲之南后移治于𣗥蒲故以故平棘为南平棘也平棘故城

   南三里汉高帝七年封功臣林挚为侯邑后为县属常山郡后汉时亦谓之南平𣗥后汉书建武元

   年光武从蓟至中山行到南平𣗥诸将固请正号位即此晋亦曰平棘属赵国后移今治魏书地形

   志平棘县有平𣗥城章怀太子曰平𣗥故城在今平𣗥县南宋子故城在州北二十五

   里本战国时赵邑史记燕王喜四年栗腹伐赵王自将偏军随军至宋子又秦灭燕高渐离匿作于

   宋子皆即此汉高祖八年封功臣许瘛为侯邑后为县属钜鹿郡后汉省后魏永安二年复置仍属

   钜鹿郡高齐废隋初复置属栾州大业初省入平𣗥史记正义宋子故城在州北三十里敬武

   故城在州东北水经注钜鹿之属县也汉元帝封敬武公主为汤沐邑十三州志曰杨氏县北

  四十里有武亭故县也今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曰敬武垒柏乡故城在今柏乡县西

  南汉置县元帝竟寕元年封赵哀王子买为侯邑后汉县废而城存晋太元九年赵郡人赵栗起兵

  柏乡以应符丕将邰兴即故县也隋复置元和志县北至赵州六十一里隋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

  置遥取古柏郷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汉柏乡城在今县四南十七里后废隋于今治彭水之阳复置

  鄗县故城在柏乡县北春秋时晋邑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鄗史记赵武灵王三

  年城鄗汉书王子侯表鄗侯丹武帝时封后汉书建武元年光武从蓟还至鄗设坛场于鄗南千秋

  亭五城陌即帝位改鄗为高邑元和志北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于汉房子县东北界今高邑县是

  也高邑故城在柏乡县北二十一里新志俗名王莽城今有故城市广阿故城在隆平县

  东汉高祖尝封功臣任敖为侯邑后汉更始二年光武拔广阿舍城楼与邓禹披阅天下舆图即此

  县寻废晋太元九年慕容垂以陈留王绍行冀州刺史屯广阿后魏太常三年诏叔孙建镇广阿寻

  复置县隋改象城又改大陆唐改昭庆宋又改隆平元和志昭庆县东北至赵州九十里本汉广阿

  县也宋史河渠志大观二年以隆平下湿迁于高地县志故城在今县东十二里俗呼旧城村

  子故城在高邑县西南战国时赵邑史记赵世家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又武灵王十

  九年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后汉书光武纪

  更始二年光武击正定元氏防子皆下之注防与房同古字通用元和志高邑县东北至州五十里

  北齐天宝七年移高邑县于房子县城东北十五里即今县也县志俗呼其地曰仓房村临城

  故城在今临城县西南春秋晋临邑左传哀公四年赵稷奔临即此汉为房子县地隋开皇六

  年移置房子县于此唐改名临城元和志县东北至州一百里以县西南十里有故临城因名

  氏故城今寕晋县治汉置县晋省后燕录慕容宝永康元年赵王麟攻杨城后魏纪皇始二

  年诏元仪徙屯钜鹿积租杨城永安二年改置廮陶县及钜鹿郡于此地形志钜鹿郡及廮遥县俱

  治旧杨城是也隋改廮陶唐又改寕晋元和志县西北至赵州四十三里本汉杨氏邑也历乡

  故城在寕晋县东二十五里汉置县属钜鹿郡后汉省魏书地形志廮遥县有历城明统志历

  城乃小堡城下薮泽周回百馀里中有鱼藕菱芡之利每岁饥土人赖以全活者甚众金末王义率

  众保廮陶故城在寕晋县西南汉置县属钜鹿郡后魏为郡治延熹八年除勃海王

  悝为廮陶王晋钜鹿国亦治此后魏属钜鹿郡高齐省寰宇记在寕晋县南二十九里封斯

  废县在州界汉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胡伤为侯国属常山郡后汉省元和志平棘县有封

  斯村旧志有何屯营城在州西北二十里疑是象氏废县在隆平县东北二十五里汉元

  朔三年封赵敬肃王子贺为侯国属钜鹿郡后汉省寰宇记古象城在昭庆县西北三十里隋因以

  名县明统志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赵记舜弟象尝居此大陆故县在寕晋县东南十里

  开皇十六年析广阿置大陆县属赵州大业初改象城县为大陆而以故大陆废入焉今名鱼台

  故栾城在州西北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元和志故栾城在平𣗥县西北十

  六里春秋时晋邑 按元和志与后汉书不同别见栾城县和城在寕晋县东北水经注百

  尺沟东南迳和城北世谓之初邱城非也汉高帝十一年封公孙耳为侯国 按汉书表作禾城

  十里垒在州南元和志在平𣗥县南一里后汉永初元年羌侵河内赵魏闲百姓相惊诏魏

  郡赵国常山等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处此即其一也望台在州治东南一名望汉台高七寻延

  袤二百八十尺相传后汉初耿纯所筑以望光武台西有古井即筑台时所凿其东南一里 本朝

  建有 行宫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河南经临   驻跸千  秋台

  邑县南二里稍西北有观星台东南有将台三台冈阜相连李氏旧宅元和志在州西

  南二十里亦谓之三巷李家亦曰三祖宅巷思贤堂在隆平县治西唐昭庆令王璠慕宓

  子贱鲁恭卓茂等治绩建祠祀之名三贤𥘉璠去邑人思之并祀于中更名思贤堂千秋亭

  在柏乡县北十四里后汉书郡国志高邑县有千秋亭五城陌光武即位于此去旧鄗县七里

  禾亭在临城县治后名胜志元时嘉木出连颖因建此亭柏畅亭在临城县西十五里

  元朔五年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畅侯寰宇记注水经云汦水东迳柏畅亭在临城县西俗讹

  为柏杨亭爽亭在临城县中北名胜志在县东北普利寺宋徽宗下晋阳时驻跸于此命蔡京

  书爽亭二字立有石碣薄洛亭在寕晋县东南后汉书郡国志廮陶县有薄洛亭盖以漳

  水一名薄洛河而名

 ︹关隘︺骡驹岭口在临城县西九十里贾家口在寕晋县东二十五里百尺

  口在寕晋县东北六十里百尺沟口旧有巡司 本朝乾隆十年奉城镇金史地理

  志寕晋县有奉城镇天台寨在临城县西北天台山北接正定府赞皇县界其西又有青龙

  寨又乞了寨在县西南乞了山铁山寨在县西铁山东驿头堡在高邑县东南十里又武

  城堡在县西十里韩家庄堡在县北十里今皆废鄗城驿在州治西明置槐水驿

  在柏乡县西北明置大陆村在寕晋县东北又东陈村在县南三十五里皆有集

 ︹津梁︺安济桥在川南五里洨河上俗名大石桥隋建广四十步长五十馀步唐张嘉贞李翺

  皆有永通桥在州西门外清水河上俗名小石桥槐水桥在柏郷县北二里

  济涉桥在柏郷县南关外今名恒南第一桥通济桥在隆平县北五里安定

  桥在高邑县邱村西南丁石桥在寕晋县南里许洨河上旧名丁桥𫗦头村桥

  在寕晋县东三十里滏阳河上又东五里为白木村桥亦跨滏阳河正定府诸县之盐俱于此起载

 ︹堤堰︺洨河堤在州南洨河四源濬发合流至城南渠流始壮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建长堤

  五十馀里以防泛溢沣河堤在隆平县东长六里 本乾隆二十五年增筑新挑

  河堤在寕晋县东北河为胡卢河通㵚阳河之引河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先后筑

  堤以防泛溢

 ︹陵墓︺︹唐︺祖陵在隆平县南元和志宣皇帝建初陵光皇帝建运陵二陵共茔在昭庆县西南

  二十里旧志在今县南五尹村︹战国︺廉颇墓在州东二十里︹汉︺李左车墓

  元和志在平棘县西南七里又曰李氏旧茔多在封斯村州志今墓在州西八里耿纯墓

  在州东二十五里前有祠任敖墓元和志二名七里邱在昭庆县西四里旧志在隆平县东

  邱底村西南冯唐墓元和志在高邑县东北二十八里旧志在州南二十里︹晋︺杨

  䮚墓寰宇记在寕晋县北十里高一丈︹金︺焦旭墓在柏乡县南二十里南鲁村

  ︹元︺陈祐墓在寕晋县西南二十里弟天祥同葬此︹明︺曹鼐墓在寕晋县东四

  里前有祠

 ︹祠庙︺昭忠祠在州城内 本嘉庆八年二君祠在高邑县治西中祀平原君信

  陵君明万历闲建 本乾隆三十二年龙井庙在州北门外里许金大定闲建祷雨

  光武庙有二一在州境北辕录赵川南光武庙二石人尚横于路一在柏乡县元和志

  汉世祖庙一名坛亭在柏乡县北十四里即世祖即位处之千秋亭章帝元和二年诏高邑令祀光

  武于即位坛是也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清跸所经   御制有诗汉高

  祖庙在临城县西北二十里刘猛将军庙在高邑县八腊庙西 本朝乾隆六

  十年

 ︹寺观︺柏林寺在州治东南唐时名观音院为从谂禅师道场金大定中改名柏林寺 本朝

  雍正十一年奉   敕修   赐今额寺有石甚古刻虞世南攀龙鳞附凤翼六字殿壁有吴

  道子画文武水各一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圣驾经临有   御制赵州柏林寺小憩

  诗及再题吴道子文武水诗并与扈从诸臣联句开元寺在州治西南宋景祐闲于寺中

  建石玊台寺在柏乡县东相传隋时建所存石障甚古万善寺在隆平县舎客

  口村东魏武定闲建明院寺在隆平县东任村开皇四年光业寺在隆平县

  南赵孟村唐开元中建有象城尉扬晋碑记乾明寺在高邑县冶西南唐时建寺右有干

  草堂寺在临城县西五十里石壁有字永平二年重修









                           前提调官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荫恭覆辑

                           校对官李孚忠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赵州直隶州

︹名宦︺︹汉︺谢夷吾山阴人章帝时迁钜鹿太守爱育人物有善绩第五伦作司徒令班固为

  文荐夷吾有政合时雍之誉魏霸济阴句阳人和帝时为钜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掾吏

  有过先诲其失不改者乃罢之吏或相毁诉霸辄称他吏之长终不及人短言者怀惭谮讼遂息

  樊准湖阳人永初中拜钜鹿太守时饥荒之馀人庶流迸准课督农桑广施方略期年间丰贱

  数十倍赵魏之郊数为羌所钞暴准外御羌寇内抚百姓郡境以安︹南北朝︺︹魏︺吕显

  寿张人皇始初拜钜鹿太守清身奉公务存赡恤妻子不免饥寒民颂之曰时维吕君克己清明缉

  我荒土民胥乐生愿夀无疆以享长龄李曾赵郡平棘人道武时为本郡太守令行禁止并

  州丁零数为山东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惮不入境贼于常山界得一死鹿贼长谓赵郡地也责之

  还令送鹿故处郡谣曰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其见惮如此裴佗闻喜人世宗时为赵郡太

  守为政有方威惠甚著狡吏奸民莫不改肃所得俸禄分恤贫穷崔楷安平人孝昌初置殷

  州以楷为刺史葛荣来攻楷率力拒抗初遣幼子弱女夜出既而追还众皆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

  等何爱一身力竭城陷执节不屈贼遂害之兄弟父子并死王事朝野伤叹焉崔孝伟

  人赵郡太守郡经葛荣离乱后人皆卖鬻儿女夏椹大熟孝伟劝户人多收之郡内乃安教其人种

  植招抚遗散先恩后威一周之后流戸大至兴立学校亲加劝励百姓赖之︹齐︺崔伯谦

  安平人除南钜鹿太守下车导以礼让豪族皆改心整肃事无钜细必自亲览民有贫弱未理者皆

  曰我自告白须公不虑不决在郡七年狱无停因每大使巡察怛处上第︹隋︺杨达高祖族子

  为赵州刺史有能名平陈之后差品天下牧宰达为第一︹唐︺弓志元永徽中为平棘令开

  广润陂以蓄泄水利杨元炎闅乡人高宗时为平棘令课第一御史府表其政玺书褒厉

  程处默上元中为寕晋令时地旱卤西南有新渠处默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经十馀里地用

  丰润民食乃甘李元仪凤三年为昭庆令开沣水渠以溉田通漕高叡万年人为赵州

  刺史圣历初突厥默啜入寇叡婴城拒虏攻益急或劝且下之叡曰吾为刺史不战而降罪莫大焉

  及州陷叡自经不得死为所执使谕降诸县不肯应见杀王佐开元中为柏乡令时县有积潦

  佐浚千金渠筑万金堰以疏之康日知灵州人为赵州刺史日知少事李惟岳惟岳叛日知

  以州自归惟岳遣王武俊攻之日知使客说武俊中丞奈何从小儿跳梁武俊还斩惟岳德宗擢日

  知为深赵观察使后武俊复遣将攻赵州日知破之献俘京师︹五代︺︹唐︺符令谦

  人为赵州刺史有善政卒于州州人号泣送葬者数千人︹周︺杨澈北海人世宗时年十六昭

  庆令缺使府命澈假其任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经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

  流而下既至执事者讶以后期俄苇筏继至骇而问之澈以状对乃更嗟赏︹宋︺康德舆

  洛阳人仁宗时知赵州有告云冀卒谋以上元夜劫库兵为乱德舆会宾属燕饮自若阴遣人捕其

  首谋诛之侯𫎇高密人徽宗时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

  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𫎇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致其罪无一疵可指始以宾

  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金︺吴微平郭人承安二年寕晋县莅政明果有

  以牛讼者讯得其情牛亦伏膝由是百姓敬若神明元图郎哈雅威乌氏世祖时为隆

  平县达鲁噶齐均赋兴学劝农平讼桥梁水防备荒之政无一不举及满去民勒石纪其政 图郎

  哈雅改见统部名宦威乌改见顺天府名宦达鲁噶齐改见保定府名宦布尔罕瑚喇

  威乌氏至元末任寕晋县达鲁噶齐旱蝗躬亲祈捕岁不为灾经过军旅恣为不道执之绳以国法

  士民感戴 布尔罕瑚喇旧作孛而罕忽里今改正宋明善内邱人至止初知高邑县远则

  乘马近则策杖遍历耕桑之地劝课不懈听讼公慎尝曰吾既不能使民无讼忍枉其是非耶囹圄

  屡空门无干谒尤为邑人所称︹明︺何濬灵宝人天顺间知赵州值岁饥赈济有法民无流移

  多凿井泉以资灌溉后归老于家州人岁遣子弟问慰不绝及卒闻之皆巷哭家立木主祀之

  忱会稽人成化中知临城县城北有泥河忱筑堤引水灌田又教民为桔橰以溉高阜乡鄙旧无

  医药忱检方书使习其业岁春令民及时婚娶而节其费陆愉嘉定人成化中知寕晋县巡行

  田野课农桑招流移疏瀹河流以资灌溉民甚德之邹珩馀姚人嘉靖中知高邑县重濬新沟

  以除水患民得耕种王端冕江陵人崇祯中知赵州以廉惠得民 大兵至被执不屈死

  陈广心元城人崇祯时为赵州教谕 大兵攻城诸生请避去广心厉声曰吾生平所学何

  事岂为儿女恋恋耶遂死之张纯儒新安人为临城训导崇祯十一年 大兵至率诸生

  共守城破与二子同坐明伦堂曰此我尽节处也遂死之

 ︹本朝︺陶鼎铉奉天人顺治九年知赵州廉洁自持明于听断治声甚著牟廷选

  人知柏乡县地当孔道杂派纷繁廷选至为悉除其累簿书钱谷皆不假手幕胥而综理裕如民立

  祠祀之勒石以纪其政宋广业长洲人知临城县俗健讼有大猾捕置之法民得以安值

  岁旱捐资设粥以活饥民又设义学育人才文风日起薛所本孟县人康熙十三年知高

  邑县清丈地亩振兴文教士民乐业邵嗣尧猗氏人康熙十九年柏乡县兴水利减火耗

  禁差扰民甚安之时有言开淦阳河通舟者巡抚于成龙使之相度嗣尭力持不可具言㵚阳河旱

  潦不常未可以通舟楫即通而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事得寝

 ︹人物︺︹汉︺耿纯宋子人更始时为骑都尉王郎反纯率宗族宾客迎世祖于育拜前将军从平

  邯郸又破铜马时赤眉十馀万众在射犬世祖引兵将击之纯军在前贼忽夜攻雨射营中纯坚守

  不动选敢死士绕出贼后强弩并发贼众惊溃追击破之世祖即位封高阳候纯以天下略定愿试

  治一郡尽力自效帝𥬇日卿既治武复欲修文耶乃拜东郡太守视事数月盗贼敛迹居四岁坐事

  免定封东光侯后复为东郡太守吏民悦服卒谥曰成孟敏杨氏人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

  顾而去郭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林宗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征辟并不

  ︹南北朝︺︹魏︺眭夸一名旭高邑人少耽书传浩然物表年三十遭父丧须发致白

  高尚不仕少与崔浩为莫逆交浩为司徒奏徴为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师与浩相

  见延留数日惟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李灵

  人神䴥中太武徴天下才儁灵至拜中书傅士再迁淮扬太守以学优选授文成皇帝经加中散内

  博士赐爵高邑子文成践祚卒于洛州刺史谥曰简子恢进爵为候东平王道符反遇害恢子悦祖

  悦祖子瑾淳谨好学老而不倦终大司农卿李顺灵从父弟博涉经史有计䇿神瑞中拜中

  书侍郎从征蠕蠕以筹略赐爵平𣗥子世祖讨赫连昌至统万大破昌军顺谋居多及克统万帝赐

  诸将珍宝杂物顺惟取书数千卷又从击赫连定于平凉三秦平进爵为侯迁四部尚书沮渠𫎇逊

  内附顺使凉州凡十二囘世祖称其能李孝伯顺从父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

  授为业郡三辟功曹并不就州辟主簿到官月馀遂还家太武时为赵郡太守孝伯少传父业博综

  群言动有法度从兄顺言之太武征为中散累迁光禄大夫赐爵南昌子太平真君末车驾南伐至

  彭城遣孝伯宣诏劳问与宋张畅往复辨论应答如流进爵宣城公为秦州刺史卒谥文昭孝伯性

  方慎忠厚每朝廷事有所不足必手自书表切言陈谏或不从者至于再三削灭稿草家人不见公

  庭议论常引纲纪或有言事者恣其所陈假有是非终不抑折及见帝言其所长初不隐人姓名以

  为已善故衣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诛后军国谋谟咸出孝伯美名闻于遐迩兄祥学传家业乡

  党宗之历淮阳河间二郡太守有治声终中书侍郎李安世祥子幼聪悟天安初拜中散累

  迁主客给事中时人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陈均量之制孝文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

  于此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敦农桑㫁淫祀表荐善士讨斩李波州内肃然卒于家李玚

  安世子涉猎史传有文才气尚豪爽高阳王雍表荐玚为友转尚书郎随萧宝夤西征以玚为统军

  玚德洽乡闾招募雄勇其乐从者数百骑倾家赈恤率之西讨故其下每有战功军中号曰李公骑

  还朝除岐州刺史坐辞不赴任免官场与弟谧特相友善谧在乡物故玚不食数日期年形骸毁瘠

  人俱哀叹之李谧玚弟少好学周览百氏初师事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

  为之语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征拜著作佐郎以授弟郁州再举秀才公府二辟并不就

  惟以琴书为业卒年三十二遐迩悼惜之博士孔璠等上书言谧学行诏谥贞静处士并表其门曰

  文德里曰孝义弟郁好学沈静通经史官至散骑常侍尝于显阳殿讲礼记解说不穷孝武及预听

  者莫不嗟善李公绪平𣗥人性聪敏博通经传魏末为冀州司马属疾去官齐天保初以

  侍御史征不就沈冥学道誓心不仕尤明天文善图纬之学雅好著书所撰有典言礼质仪丧服章

  句古今略记元子赵记赵语等书︹北齐︺李密平棘人少有节操母患积年明医疗之不

  愈乃精习经方洞娴针药母病得除由是以医知名属𠇍朱兆弑逆与勃海高昂为报复计后从神

  武封容城县侯位襄州刺史李幼廉高邑人少寡欲为儿童时人故以金宝授之终不取

  以其蒙幼而廉故以名焉仕齐历瀛州并州长史累迁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大理卿所在

  称职后主时和士开权重百僚尽倾幼廉高揖而己出为南青州刺史卒赠吏部尚书︹隋︺李

  士谦谧子少孤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脱身诣学研精不倦遂博

  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世辟召皆不就及隋有天下毕志不仕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赈施为

  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致相斗讼士谦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埒兄弟更相推让卒为善士尝出粟

  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悉召债家对之燔契岁大饥罄家资为之糜粥全活万计收埋骸骨

  所见无遗赵郡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李参军遗惠也及卒会葬者万馀人相与树碑于墓

  谔赵郡人性公万明达世务高祖受禅历迁治书侍御史见礼教凋敝文体轻薄当官者好自矜

  伐俱上书论之上以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以年老

  出拜通州刺史卒于官李雄高邑人少慷慨有大志家世并以学业自通雄独习骑射周太

  祖时从达奚武平汉中定兴州又从韦孝宽略定淮南说下十馀城高祖受禅拜鸿胪卿晋王广出

  镇并州以雄为河北行台谓雄曰卿兼文武才今推诚相诿吾无北顾之忧矣雄当官正直侃然有

  不可犯之色王甚敬惮吏民称之李德饶平𣗥人少聪敏好学弱冠为校书郎转监察御

  史纠正不避权贵迁司隶从事每巡四方理雪𡨚枉褒显孝悌性至孝父母寝疾辄终日不食十旬

  不解衣丁忧哀恸呕血及葬单缞徒跣行积雪中四十馀里后甘露降庭树鸠巢其庐纳言杨达巡

  省河北诣其庐吊慰之因改所居村为孝敬里为和顺弟德佋性重然诺大业末为离石郡司法书

  佐太守杨子崇特礼之唐兵起子崇遇害德佋赴哭尽哀收瘗之︹唐︺李素立高邑人武

  德初擢监察御史民犯法不及死高祖欲杀之素立谏曰三尺法天下所共一动揺则人无所措手

  足帝嘉纳以亲丧解官起授七品清要有司拟雍州司户参军帝曰要而不清拟秘书郎帝曰清而

  不要乃授侍御史贞观中转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大都督府司马初𦊅厥铁勒部内附即其地为瀚海都护府诏素

  立领之乃开屯田立署次边民畏威历太仆鸿胪卿累封高邑县侯卒谥曰平李守素

  人秦王署为天䇿府曹参军通姓氏学世号肉谱虞世南与论人物始言江右山东尚相酬对至北

  地则笑而不答曰内谱定可畏李乂房子人工属文第进士茂才异等擢监察御史劾奏无避

  累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制敕不便辄驳

  正贵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过耳太平公主干政欲引乂自附乂深自拒绝除

  刑部尚书卒谥曰贞乂沈正方雅识治体时称有宰相器乂事兄尚一尚正孝谨甚又俱以文章自

  名弟兄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李至远素立孙治尚书左氏春秋撰周书起后稷至报

  王为传纪令狐德棻许为良史高宗时历天官侍郎知选事疾吏受贿多所绌易吏肃然敛手弟从

  远清密有学神龙初历中书令太府卿兄弟德望相埒至远子畬事母谨累世同居长幼有礼官至

  国子司业啖助赵州人淹该经术天宝末调临海尉丹阳主簿秩满屏居甘嗜疏糗善为春秋

  考三家短长缝绽补阙号集传凡十年乃成李承高邑人擢明经为河南采访使判官尹子

  奇陷汴州拘承送洛阳觇得贼谋皆密启诸朝贼平累迁淮南西道黜陟使奏置常丰堰于楚州以

  溉屯田李希烈请讨梁崇义德宗数称其忠承言希烈恐不可制帝初谓不然及希烈叛始思其言

  累擢改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希烈犹据襄州承以单骑入希烈舍承外馆迫胁万端承晏然誓以死

  守希烈不能屈遂大掠去襄汉荡然承辑绥抚安之居一年阖境完复寻检校工部尚书湖南观察

  使卒赠吏部尚书李芃赵州人解褐上邽主簿补长安尉李勉观察江西表署判官永泰初

  宣饶贼为乱芃请以秋浦置州扼襟要使不得合从勉是其计奏置池州即诏芃行州事德宗立授

  河阳三城镇遏使粮资善者必先给士士悦之达练事宜严备常若有敌未几拜节度使与马燧等

  破田悦洹水上兴元初以疾请老卒赠太子太保李藩赵州人少沈静敏于学家本饶财居

  父丧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杜亚居守东都表致府中徐州张建封辟节度使建封

  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觊望藩谓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因诬奏藩有非望徳宗怒密诏

  杜佑杀之佑以阖门保藩释之拜秘书郎累迁给事中制有不便就敕尾批却之裴垍白宪宗谓藩

  有宰相器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藩忠谨好丑必言帝间神仙事知帝有所惑极陈其

  妄诞不可信河东节度使王谔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谔可兼宰相藩遽取笔署其左

  曰不可既而事得寝卒谥贞简李逊赵州人始署山南东道掌书记历衢州刺史以课最擢浙

  东观察使入为给事中故事天子以畸日听政对群臣逊奏陛下求治而下有所陈当不时上岂宜

  限以日宪宗悦从之历山南东道及忠武军节度使逊为政抑强植弱贫富均一所至有绩可纪卒

  官刑部尚书谥曰贞李建逊弟与兄俱容荆州乡人争斗不诣府而诣建平决无颇母怜其孝

   每字之曰㹻子劝吾食吾辄饱进药吾意其瘳贞元中补校书郎徳宗思得文学者或以建闻擢左

   拾遗翰林学士顺宗立与王叔文不合左迁后召拜刑部侍郎初建为学时家苦贫后虽通显未置

   垣屋以清俭称李虞仲赵州人父端能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虞仲历官吏部侍郎简俭寡

   欲时望归重李翺赵州人元和初为国子博士条上兴复太平大略累迁礼部郎中翺性峭

   直论议无所屈见宰相李逢吉面斥其过失逢吉诡不校更表为庐州刺史入为谏议大夫知制诰

   后历山南东道节度使卒翱始从韩愈为文章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故有司亦谥曰文李珏

   赵州人事母以孝闻举进士高第擢右拾遗穆宗即位期于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言陵土未干不

   可为天下法不听以数直谏出为下邽令累迁翰林学士文宗以郑注问珏珏曰奸囘人也注由是

   怨珏开成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宗新听政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以尝议立陈王贬外宣宗立

   历检校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卒谥贞穆︹五代︺︹唐︺符习昭庆人少事赵王镕镕遣

  习将兵从晋及镕为张文礼所害文礼上书于庄宗求习归庄宗遣之习号泣曰臣世受赵恩欲破

  贼报主庄宗壮之遣他将助习破文礼乃以相卫二州为义武军以习为节度使习辞曰魏博六州

  霜王之府也不宜分割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遂拜习天平节度使后为安重诲所构

  致仕明宗以其子令谦为赵州刺史︹宋︺曹遵赵州人六世同居真宗时旌表张旦

  人勇敢善射以经学中第淳化中知陵州李顺党数万攻州州兵不满三百旦驱市人进战大败之

  由是知名后知德清军景徳中辽兵入寇旦与其子利涉率众奋击并战殁帝闻之惊悼特赠左卫

  大将军深州团练使利涉崇仪副使宋绶平棘人幼聪警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后复

  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历判三司凭由司建言蠲负数百万累迁工部侍郎时太后犹垂(⿱𥫗廉)-- 帘决事

  绶奏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忤太后旨出外久之拜参知政事请仁宗饬厉群司不以承平

  自怠卒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家藏书万馀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其笔

  札尤精妙朝廷大议论多绶所裁定孙冲平棘人真宗时以侍御史为西京转运塞滑州决河

  后知河中府徙潞州所至以强干称王德用赵州人父超累官崇信军节度使为将善部分

  御下有恩至道中击李继迁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俘掠以数万计累迁福州观察

  使章献太后临朝有求内降补军吏者德用曰补吏军政也卒不奉诏乃止后仁宗阅太后阁中得

  德用前奏奇之拜签书枢密院事徙定州路都总皇祐三年致仕德用善抚士屡临边境名闻四

  夷状貌雄毅面黒颈以下白晳闾阎妇女小儿皆呼曰黒王相公至和初复为枢密使时富弼为相

  辽使至谓德用曰天子以公典枢密用富公为相将相皆得其人矣卒赠太尉中书令谥武恭

  利用寕晋人慷慨有志操真宗幸澶州辽遣使议和帝使利用诣辽军和议遂定累拜枢密使

  同平章事加左仆射兼侍中初章献后临朝中人与贵戚轩轾为祸福利用以勋旧自居凡内降恩

  力持不与左右多怨为内侍所构贬房州安置投缳死利月忠荩有守死非其罪天下𡨚之明道二

  年赠太傅谥襄悼王鬷临城人性至孝状貌奇伟举进士为侍御史知杂事上言方塞决河

  近郡灾歉民力凋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累官三司盐铁副使马季良方用事请置务收市茶盐众

  莫敢忤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岀知益州为政有大体不尚苛察蜀人爱之景祐五年

  知政事后出知河南府卒谥忠穆郭谘平棘人聪敏过人举进士由通利军司理参军历殿

  中丞知馆陶县康定西征谘上战略献拒马抢陈法擢通判镇戎军历知路州三司议均田租召还

  谘陈均括之法四十条复上平燕议帝壮其言又请自巩西山七里孤柏岭下凿七十里导洛入汴

  可以四时行运诏往计度未及论功而卒李京赵州人以王拱辰荐为监察御史时太史言日

  当食不食群臣皆贺京独疏宜饬边臣慎出命割帷薄之爱重名器之分仁宗嘉纳授右正言数上

  书论事宰相贾昌朝不悦谪监鄂州税宋敏求绶子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王尧臣修

  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治平中知制诰神宗时吕公著为王安石所诬出知颍州敏求当

  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会李

  定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右谏议大夫奉朝请敏求家藏书三万卷皆略诵习熟于朝廷典故

  士大夫疑议必就正焉所著书甚多族弟昌言擢都水监丞熙寕初河决枣强而北昌言建议以除

  水患诏司马光往视如昌言䇿不两月决口塞官至少府监︹金︺贾益谦㓇州人大定进

  士历任州郡以能称明昌五年为右谏议大夫章宗将幸景明宫清暑益谦连上疏极谏镐王以疑

  忌下狱上怒甚无敢言者益谦论其不可累官尚书右丞致仕居郑州纂集卫王事迹时多以卫王

  天命所绝史官就郑访之益谦曰卫王行事中才不及者多矣设欲饰吾言以实其罪吾亦何惜馀

  生朝议伟之焦旭柏乡人世宗时宫良乡令平章石琚荐旭干能可甄用召为右警巡使擢

  监察御史章宗初即位太傅克寕等请上出猎旭奏劾其非上慰谕之为罢猎明昌中迁都水监以

  治河防劳授西京路转运使旭性警敏练达时政与王翛刘仲洙辈世称能吏云︹元︺王义

  寕晋人有胆智沈默寡言读书知大义穆瑚黎兵至义率众来归入觐太祖授寕晋令兼赵州以南

  招抚使时兵乱废耕所在人相食寕晋东有薮泽周百馀里中有小堡曰⿰氵历 -- 𤁋城义曰⿰氵历 -- 𤁋城虽小而完

  且有鱼藕菱芡之利不可失也留偏将守寕晋身率众保⿰氵历 -- 𤁋城由是全活者众累擢深冀赵三州招

  抚使击败金将武仙拔冀州平邢州盗赵大王乃布教令招集流亡劝率种艺深冀之间遂为乐土

   穆瑚黎改见顺天府人物王玉寕晋人长身骈胁多力穆瑚黎引兵南下玉率众来附从

  攻拔邢洺磁泽潞诸州攻平阳下太原汾代师还署元帅府监军后从史天泽攻败武仙仙遣人赍

  诰命诱玉妻妻拒曰妾岂可使夫怀二心于国家仙杀其子玉闻领数骑哭其围斩数百人而还仙

  遣人追之不敢进皆曰王将军骁勇我辈非敌也正定平加庆源军节度副使子忱幼读书明敏有

  才识历官云南行省参知政事陈祐寕晋人祖忠博究经史乡党尊师之既殁门人谥曰茂行

  先生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翦发易书使读之世祖时历河南卫辉总管累迁浙东道宣慰使所

  至有惠政遇盗死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尝上书世祖言太平之本有三一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

  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人才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陈天祥祐弟少善

  骑射中统三年李坛叛河南宣慰司以天祥为千户防遏宋兵事平罢归居偃师南山躬耕读书从

  游甚众至元中从军渡江连平兴国寿昌之乱二十一年拜监察御史右丞卢世荣以掊克聚敛骤

  升执政权倾一时无敢言者天祥上疏极言其奸恶世荣遂伏诛大德中为河南行台御史中丞上

  章论征西南夷事累数千言不报遂谢病去后拜中书右丞议枢密院事辞不起卒追封赵国公谥

  陈思谦祐孙警敏好学至顺初拜西行台监察御史建明八事曰正君道结人心崇礼

  让正纲纪审铨衡励孝行纾民力修军政后拜监察御史首陈四事皆可其奏诏建报严寺思谦谓

  当罢土木以纾民力乃止出为淮西廉访使累官御史中丞卒谥通敏刘安世柏乡人父

  才有笃疾百药不效安世中夜潜卧墅南石桥冰上冰融三寸许即以瓶取水饮才才曰此水与井

  水殊不同味颇与药𩔗数日病痊遂近叹异以为诚孝所感︹明︺曹鼐寕晋人少伉爽有大

  志事继母以孝闻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乞剧职自效改泰和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

  入试复中顺天乡试明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正统五年以侍读入直文渊阁参豫机务鼐内

  刚外和通达政体大学士杨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累迁翰林学士吏部侍郎额森入寇

  扈从至土木及于难景帝立赠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额

  森改见顺天府人物王诏赵州人天顺末进士擢工科给事中成化中隆善寺成命授工匠三

  十人为文思院副使诏切谏已与同官奏请起致仕尚书王竑李秉而斥都御史王越并及宫闱事

  帝大怒召至面诘杖之宏治初以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诸夷归命边徼安戢召拜南京兵部侍郎未

  王诰临城人嘉靖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大同兵变擢诰为知府比至擒首恶数十人悉抵

  之法馀无所问重镇以安历迁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防御经画悉中机宜进都御史总督漕运时倭

  人猖獗直犯淮泗诰督率将士分兵夹撃大破之即休容兵宽租税停买马威惠并著赵南

  星高邑人万历进士由汝寕推官历文选员外郎方严嫉恶上疏陈四大害触时忌乞归再起考

  功郎中主京察要路私人贬斥殆尽被严旨落职名益高与邹元标顾宪成海内拟之三君光宗立

  累拜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主大计一如考功时弹劾无所避人多震栗进吏部尚书锐意

  澄清起用废锢君子满朝中外方忻忻望治而小人侧目魏忠贤矫旨削籍戌代州卒崇祯初赠太

  子太保谥忠毅李标高邑人万历进士历官礼部侍郎标师同邑赵南星魏忠贤党因列之东

  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病去崇祯初即家拜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标持大体中立无党时方综

  核名实过于严急标毎剂以和平后复五疏乞休得请家居卒谥文节乔若雯临城人万

  历进士官礼部主事崇祯九年劾魏广微陈九畴等有直声历吏部考功员外郎岀为兖州知府听

  㫁明决豪猾敛迹久之以疾归士民遮道泣送十一年临城失守若雯端坐按剑以待兵入遂遇害

  赠太常少卿李让赵州人崇祯举人流贼掠西山乡民欲逃让以忠义劝众聚保贼至与从

  兄武举调悉力拒守手刄数贼中流矢死调亦被杀事闻诏赠让宛平知县调都司同知建坊旌表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并   子入忠义祠郝奇遇柏郷人生有至性崇祯末间都城陷

  语其妻曰我欲死难汝能之乎妻曰能遂先死奇遇瘗毕饮药死

 ︹本朝︺孙昌龄寕晋人顺治初授吏部考功郎中条议时事累千百言累迁副都御史奏免正

  定属邑荒地逋赋卒 诏赠右都御史谥恭宪魏裔介柏乡人顺治进士选庶吉士授

  给事中上疏言六事曰纠邪党去冗员举经筵防丛脞杜侵欺开言路请恤明季殉节诸臣范景文

  等三十人又因星变上十馀疏皆切时政十一年畿内大水民多流亡疏请救赈时黔省未靖海寇

  ⿰扌⿳丆⺝⿱冖友-- 扰内地裔介密陈用兵机宜多见采纳累迁左都御史条陈时事疏无虚日康熙初加太子太保

  进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以病归卒于家雍正十一年入祀贤良祠乾隆二年追谥文毅裔介博

  综经史著述甚多尝辑诸史中事论㫁之曰经世编又有圣贤学知统录等书弟裔悫官平凉知府

  有孝行著书亦多魏櫆祥柏乡人由拔贡生授广西通判累迁潮州知府康熙十三年

  兵刘某与续顺公沈志祥有𨻶乘机激变以刄胁櫆祥从逆櫆祥曰仕尔所为我惟一死耳遂幽之

  一室櫆祥每日拍案大骂十指尽血出不食而死张大高临城人有至性年十五随父入

  山父为豹搏大高奋救得免事继母以孝闻乾隆八年 旌

 ︹流寓︺︹宋︺魏廷式宗城人常客游赵州舎于监军魏咸美之𪠘𪠘西素凶咸美知廷式有胆

  力命居之卒无恙

 ︹列女︺︹南北朝︺︹魏︺任城王太妃孟氏钜鹿人尚书令任城王澄之母澄为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时率兵出讨贼帅张庆真阴结逆党袭陷罗城长史韦纉仓卒无计孟乃勒兵登陴激励文武

  谕之逆顺于是咸有奋志亲自巡守不避矢石贼不能克卒以全城事闻勃有司树碑旌表︹北

  齐︺李搔妹法行赵郡人幼好道截指自誓不嫁遂为尼所居去邺二百里往来恒步

  在路或不得食饮水而已雉兔驯狎入其山居房室齐亡后遭时大俭施糜粥于路异母弟宗偘与

  族人孝衡争地相毁法行曰我有地二家欲得者任取之何为轻致忿讼宗偘等惭遂让为闲田

  ︹隋︺李士谦姊平棘人适宋氏母亡哀毁而死卢氏李士谦妻士谦终开府参军有

  所赠赙氏一无所受谓州之父老曰参军生平好施今虽殁安可违其志哉于是散粟五日以赈穷

  乏世多贤之孝女王舜赵郡王子春之女子春为从兄长忻谋杀舜时年七岁妹粲五

  岁璠二岁并寄食亲戚舜阴有复仇之心及长亲戚欲嫁之辄拒不从谓二妹曰父仇不复吾辈虽

  女子何用生为二妹垂泣惟命各持刀逾墙而入手杀长忻夫妻以告父墓因诣县请罪姊妹争为

  谋首高祖闻而嘉之特原其罪︹宋︺宋绶母杨氏绶幼为外祖杨徽之所器重徽之无

  子家藏书万卷悉与绶绶母亦知书躬自教训以故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及绶官参知

  政事母尚在︹明︺杜氏女赵州人年及笄值寇掠大石桥突入逼之詈骂不从贼怒刳其

  腹而白璋妻杨氏柏乡人璋病亡氏抚尸恸哭即自缢白勤妻李氏

  柏乡人年十六邑胥赵权谋欲污之伺勤远行遂入卧内李疾呼詈骂权逸去勤归讼于官邑令庇

  胥而笞勤李懑恚自缢死蒋氏名安闲临城训导蒋𨱆女夫殁守节随父之任正德六年流贼

  陷临城入学舍捽𨱆及妻李欲杀之女伏暗室闻之遽出泣言愿代亲死贼释𨱆及李欲犯之坚拒

  不从贼怒杀之赵学书妻刘氏临城人嘉靖癸丑流寇至执其姑氏往救绐贼舍其

  姑即赴火死孙昌谷妻张氏寕晋人昌谷卒张舍殓如礼几死者数矣亲戚屡劝

  慰之终不可夺距户自缢李氏女隆平人年及笄未嫁崇祯戊寅为兵所执女坚拒不从兵

  胁以刄女即以刄自毁其面遂被杀杨晋妻曹氏隆平人崇祯戊寅兵围城急众议逃

  避曹𥬇曰避将安之庭前井足完吾事矣城陷遂携二女入井死同时张尔翮妻冯氏亦偕其女及

  妇王氏冋赴井死冯青选妻曹氏寕晋人青选殁一子方二岁号泣欲死姒王氏

  劝止之乃强食饮以抚其子崇祯甲申流贼至县境曹语其姒曰我少妇不宜于乱世幸姒可托得

  抚育吾子足矣吾将从夫于地下遂自缢死

 ︹本朝︺李淮妻傅氏高邑人姑病疽医药不治氏吮其毒复𥸤天祈以身代姑竟愈后淮

  官翰林卒于京邸闻讣即哀毁泣血投缳死王沄女新城人字隆平张肯构未嫁夫殁女

  闻即闭门自缢家人奔救得不死送归夫家守节舅姑为立嗣女奉养尊嫜训诲嗣子孝慈兼著雍

  正年间 旌王公弼妻宋氏隆平人为强暴所逼不从被杀同县王孝儿妻王氏

  胡六儿妻张氏皆以拒强不辱死孟晰妻周氏赵州人夫殁家贫姑老且病氏事奉

  惟谨同州节妇刘成章妻孙氏周欲可妻孙氏曹成性妻侯氏刘长久妻王氏孙文玉妻王氏霍梦

  麟妻张氏候纶妻贾氏李守让妻季氏贾多福妻宋氏屈恭妻张氏王九信妻赵氏宋桂兰妻张氏

  张维濬妻宋氏孙振宗妻王氏郭勤学妻尹氏王钝德妻李氏李自闻妻陈氏马照妻李氏白仪恭

  妻石氏马智妻李氏刘玉先妻姚氏孙廉儒妻田氏张大振妻白氏刘廷举妻王氏屈存平妻宋氏

  均乾隆年间 旌魏裔讷妾李氏柏乡人裔讷官桃源令暑夜火有嫡孙方卧乳

  媪因火惊走氏入火中抱之出及裔讷殁时命众妾改适氏独涕泣不忍去守志以终同县节妇魏

  鼐妻邢氏杨道楫妻刘氏白琛妻吕氏刘二京妻吕氏魏裔京妻王氏魏世恒妻赵氏魏㔤妻赵氏

  马腾妻韩氏张志仁妻赵氏张文灿妻吕氏白勴妻贾氏郭进宽妻魏氏魏泰妻王氏王泽永妻赵

  氏赵奎璧妻康氏江凤时妻张氏江天争妻李氏魏之彬妻李氏魏文魁妻李氏均乾隆年间 旌

  杨溥印妻郭氏隆平人夫殁姑老氏黾勉以奉甘旨姑病亲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数

  月抚孤成立守节终身同县节妇武子俊妻李氏武安邦妻王氏张世修妻司氏张拱妻李氏刘文

  耀妻杨氏刘惠妻赵氏马徳宏妻张氏萧致祥妻苏氏杨𬭚妻董氏巩金砺妻王氏赵配命妻李氏

  朱霞妻杨氏曹东铜妻王氏武振妻魏氏赵锦祚妻张氏赵昇妻萧氏董宗著妻杨氏董邺妻乔氏

  李茂林妻史氏李念祖妻张氏张如祥妻赵氏赵淑曾妻马氏李好仁妻戎氏杨胜任妻张氏杨俊

  妻贾氏杨伟妻王氏杨威妻王氏武自修妻张氏杨清妻许氏赵文宪妻徐氏杨贵臣妻岳氏戎西

  山妻王氏乔文星妻张氏宋振妻李氏宋吉妻籍氏董雍乐妻岳氏岳家旺妻董氏高秉元妻刘氏

  赵岩妻董氏成华国妻曹氏王化妻王氏赵李氏董莘乐妻王氏张翔妻尹氏张元生妻王氏

  张浤妻马氏汪炳妻王氏刘世杰妻谢氏张升鳌妻檀氏成允执妻郭氏赵谦妻国氏李璠妻赵氏

  国祺妻祝氏杨协远妻张氏谢刚妻赵氏高进美妻马氏薛成名妻张氏武名捷妻张氏刘献珍妻

  马氏赵晋兰妻程氏张锡妻王氏均乾隆年间 旌杨来喜妻牛氏高邑人拒强不

  辱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天赐妻董氏节妇赵成龙妻董氏胡熙祚妻吕氏梁文振妻张氏王见礼

  妻申氏牛如奎妻张氏马祥妻郭氏冯天明妻赵氏刘之德妻程氏席北院妻王氏平撰妻牛氏张

  宏温妻李氏郭天长妻张氏刘之微妻褚氏李性善妻焦氏李思方妻魏氏王阶云妻吕氏李际泰

  妻崔氏孙文妻王氏李湛妾宫氏李让妻李氏平如均妻张氏均乾隆年间 旌曹时忠

  妻刘氏临城人夫殁姑病以乳哺姑有讽以他适者因断发自矢值岁饥自食糠而舅姑甘

  旨不缺同县节妇李之硕妻王氏和聚业妻杨氏李之奇妻张氏赵芙妻潘氏郝自得妻陈氏李从

  孝妻王氏烈女刘行科女东姐烈妇杨曰旦妻李氏米可达妻陈氏均乾隆年间 旌孙壆

  妻刘氏寕晋人夫殁绝食三日亲族以姑老且病劝之因奉姑守志姑殁既葬氏仰天叹曰

  可以行吾志矣缢而救甦者数次乃以齿断舌明必死家人将进药饵氏乘间取刀剖腹死同县节

  妇孟润妻李氏媳王氏李贵中妻赵氏王明嗣妻张氏赵国相妻李氏李佩妻李氏李嘉珍妻赵氏

  李之密妻孙氏赵元福妻孟氏张希贤妻赵氏罗可才妻高氏赵瑄妻陈氏赵绍元妻田氏张英妻

  孟氏阎广嗣妻贾氏冯泌妻高氏郑天祥妻梁氏张裕如妻王氏张觐光妻高氏阎如瑚妻睦氏妾

  王氏孙樛妻李氏张七治妻章氏赵三聘妻李氏张经妻刘氏王推晋妻孙氏王三极妻张氏宋文

  学妻耿氏王燨妻李氏孙喜妻李氏王宸妻郑氏胡珍妻薛氏段智妻董氏张之彦妻刘氏李铎妻

  刘氏宋琢妻姚氏冯如玑妻张氏冯道中妻刘氏刘进仁妻鲁氏曹维屏妻李氏韩肃妻常氏郑祚

  昌妻王氏柳盛鋕妻陈氏张振祖妻毕氏贾如颜妻孙氏韩镛妻屈氏赵天祥妻武氏赵学曾妻杜

  氏赵天瑞妻耿氏张振妻郝氏冯任妻刘氏贾文瑞妻张氏袁知璧妻武氏张宗舜妻曹氏王允埙

  妻孙氏孙峒妻樊氏王宥妻阎氏杨于朝妻赵氏陈荣妻徐氏施玉妻冯氏孙炌妻岳氏白楷妻张

  氏张斌照妻乔氏张腾龙妻韩氏孙核妻刘氏耿兰妻曹氏王国卿妻杜氏冯庆馀妻周氏冯如愚

  妻刘氏孙塽妻刘氏朱九成妻王氏柳伸妻李氏高暽妻薛氏蔡良选妻魏氏蔡良忠妻周氏蔡良

  敬妻梁氏郑祚曾妻董氏郑国辉妻李氏李光服妻王氏董建庸妻曹氏罗宗奇妻郑氏曹尔奇妻

  王氏靳禄妻赵氏李宏章妻郑氏李兆凤妻李氏范达妻杨氏张铭妻章氏张觐陞妻陆氏孙维翰

  妻张氏孟启祥妻王氏王令名妻耿氏张凤鸣妻刘氏董起凤妻樊氏冯霈妻梁氏樊鉴远妻刘氏

  陈楷妻江氏高自估妻郝氏曹德华妻尚氏展大奎妻杜氏王凤淳妻师氏张凤翼妻王氏张元勲

  妻姜氏王心泰妻张氏雷天纵妻张氏江可法妻屈氏史浩妻高氏耿照妻潘氏烈妇史盈仓妻李

  氏均乾隆年间 旌颜名鲁妻王氏寕晋人年十九适颜事舅姑以孝闻至一百八

  岁而终孙曾五世相聚乾隆年间 旌高知近聘妻阎氏赵州人未婚而知近

  殁氏矢志守贞同州节妇高焕然妻阎氏贾常治妻刘氏王人龙妻苏氏睦法孟妻李氏王瑶芳妻

  宋氏均嘉庆年间 旌魏翕妻王氏柏乡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间 旌赵文

  画妻檀氏隆平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妇李高氏均嘉庆年间 旌孙光辉妻

  彭氏寕晋人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骆妻贾氏赵兰妻李氏节妇王志义妻毕氏均嘉庆年间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1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16.djvu/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