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困学记闻 (四部丛刊本)/卷之十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十五 困学记闻 卷之十六
宋 王应麟 撰 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元刊本
卷之十七

困学纪闻卷之十六

           浚仪 王 应麟伯厚甫

 考史

  汉河渠考

美㢤禹㓛万世永赖云何汉世河决为害盖自战国壅川壑邻

决通堤防重以𭧂秦水失其行故渎遂改碣石九河皆沦于海

微禹其鱼遗𥠖之思披图案谍用缀轶遗

孝文十二年河决酸𬃷东溃金堤

陈留郡酸𬃷县今属开封府秦拔魏置县地多酸𬃷因以为名金堤河堤在

东郡白马界括地志一名千里堤在滑州白马县东五里郡

 县志在酸𬃷县南二十三里舆地广记酸𬃷县有金堤汉文时河决金堤即此王尊

为东郡太守请以身填金堤程子曰汉火徳多水灾唐土徳

 少河患

孝武元光三年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勃海𣸪决濮阳瓠子

注钜野通淮泗鄃居河北鄃音输后汉注音俞

东郡顿丘县今澶州开徳府濮阳清丰两县汉勃海郡在勃海之滨今沧棣霸滨诸

 州之水经注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碣石之山绳

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𠩄导非禹

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班固曰商竭周移瓠子今开徳

府濮阳县西有瓠子口瓠子河名也济州钜野县东北有大

野泽即钜野也禹贡大野既猪清河郡鄃县通典鄃故城在

徳州平原县西南大名府夏津县本鄃县程氏曰周时河徙砱䃯至汉又改向顿丘东南流

元封二年自泰山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筑宣防宫

水经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注县北十里为瓠河口亦谓瓠子堰宣房堰

 地志故龙渊宫俗名瓠子宫亦名宣房宫在濮阳县北十里

 决河在鄄城以南濮阳以北广百步深五丈通典秦始皇二十二年攻魏决河灌

 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𥙷汉王横云九域志濮州雷泽县有瓠子河澶州濮阳县有瓠子口万里沙在莱州掖县济州东

 阿县有鱼山一名吾山瓠子歌曰吾山平钜野溢东阿今属郓州

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河渠书禹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

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孟康曰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则漯

 川也臣瓉曰河入海乃在碣石元光二年更注勃海禹时不注也贝丘贝州清阳县熙寕四年

 省入清河县漯水出东郡东武阳省入大名府莘县澶州朝城县至千乘青州千乘县

 入海降水故渎在兾州南宫县东南六里大事记周威烈王

 十三年晋河岸倾壅龙门至于厎柱春秋后河患见史𫝊始

于此

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

地理志魏郡馆陶县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海

 馆陶今属大名府通典魏州贵郷县有屯氏河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章武县沧州鲁城县周省入清池县九域志大名

 府馆陶县夏津县有屯氏河南乐县有大河故渎

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清河之灵县鸣犊河口地理志清河郡灵县河水别出为鸣

犊河东北至蓨入屯氏河灵县隋省入博州博平县蓨音条县属徳州后属兾州

成帝建始四年河决东郡金堤河堤成以五年为河平元年

年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

 平原徳棣州济南齐淄州千乘故城在淄州高苑县北

鸿嘉四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溢李寻䓁言议者常欲求索九

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

 信都兾州信都县禹导河北过降水即此亦曰枯降渠西南自南宫县界入禹贡九河既道

 尔雅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马頬四曰覆鬴五曰胡苏六

 曰简絜七曰钩盘八曰鬲津其一河之经流先儒不知河之经流遂分简絜

 徒骇寰宇记在沧州清池许商云在成平马頬郡县志在徳州安徳寰宇记在棣州滴河北舆地记即笃

 马河覆鬴通典在徳州安徳胡苏寰宇记在沧州饶安临津无棣三县许商云在东光简絜

 记在临津钩盘通典寰宇记在沧州乐陵东南从徳州平昌来舆地记在乐𨹧鬲津寰宇记在乐𨹧东西北流

 入饶安通典在饶安许商云在鬲县与地记在无棣太史不知𠩄在汉世近古止得其三唐

 人遂得其六欧阳忞舆地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载以旧名或

 一地互为两说皆似是而非无𠩄依据郑氏以为齐桓塞其

 八流以自广夫曲防齐之𠩄禁塞河非桓公𠩄为也程氏以

为九河之地巳沦扵海谓今沧州之地北与平州接境相去

 五百馀里禹之九河当在其地郦道元亦谓九河碣石苞沦

 于海笃马河在平原县今徳州乐史以为马頬误矣

平当使领河堤奏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无堤防壅塞之文

 程子曰河北见鲧堤无禹堤鲧堙洪水故无功禹则导之而

贾让言禹凿龙门辟伊𨷂析厎柱破碣石

 水经河水南过河东北屈县唐慈州吉昌西注吕氏春秋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发河出

 孟门大溢逆流名曰鸿水大禹踈通谓之孟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河水又南过皮氏县

 府龙西又南出龙门口注大禹导河积石䟽决梁山即经𠩄谓龙门也崩浪万 㝷悬流万丈迄于下

 口慎子曰下龙门非驷马之迅也潏水李氏曰同州韩城北有安国岭东临大河有禹庙在山断河出处禹凿龙门起扵

 唐张仁愿所筑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东于山峡间至此山开岸阔豁然奔放声如

 通典绛州龙门县今属河中府有龙门山即大禹𠩄凿三秦记

 云鱼鳖上之即为龙否则点额而还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

 乃龙门口舆地记同州韩城县有龙门山颜氏曰龙门山其

 东在今龙门县北其西在今韩城县北而河従其中下流水

 经注砥柱山名禹治洪水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

 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三穿既决水流踈分亦谓之三

 门山伊阙碣石见前

淇口以东

 通典淇水出共山东至卫州卫县界入河谓之淇水口

新莾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

 魏郡相州大名府清河恩州

眀帝永平十三年王景修汴渠成

 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平帝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

 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郡县志汴渠在河南府河阴县汉荥阳县唐属

 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莨荡渠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汉

 命王景修汉书有荥阳漕渠如淳曰砱砾溪口是也水经注王景即荥水故渎东注浚仪谓之浚仪渠

章帝建初三年罢虖沱石臼河

 虖沱出代州繁畤县东南流经五台山北东南流过定州入

 海邓训治虖沱石𦥑河从都虑至羊肠仓石𦥑河在定州唐

 昌县东北本汉苦陉县今省入安喜县通典岚州宜芳县即汉汾阳县积

 粟所在谓之羊肠仓石磴萦委若羊肠焉经注按郡国常山南行唐县有

 石𦥑

张骞传天子案古图书名河𠩄出山曰崐崘

汉武帝以于阗山出玉因名河𠩄出曰崐崘博雅曰崐崘虚

 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

 出其西南陬河水入东海三水入南海后汉书注云崐崘山

在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崐崘之体故名之朱文公曰二书之语似得其实

 水经言崐崘去嵩高五万里恐不能若是之远通典今吐蕃中河从西南数千里向

东北流见与积石山下河相连聘使渉历无不言之吐蕃自

 云崐崘山在国中西南则河之𠩄出也尚书云织皮崐崘析

 支渠搜西戎即叙后汉书云西羌在汉金城郡之西南滨于

 赐支续汉书河关县属金城郡今积石军西可千馀里有羌谓之赐支

盖析支也然则析支在积石之西是河之上流眀矣崐崘在

吐蕃中当亦非谬椘辞注尔雅河出崐崘虚色白𠩄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

 直离骚邅吾道夫崐崘九歌登崐崘号四望

灵帝光和六年金城河溢

 金城郡今兰会西寕湟州积石军

 〇历代田制考

秦废井田开阡陌周显王十九年

 通典曰按周制步百为畒畒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

 馀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畒百畒给一夫又以

 秦地旷而人寡晋地狭而人稠诱三晋人发秦地利优其田

 宅复及子孙而使秦人应敌于外大率百人则五十人为农

 五十人习战兵强国冨职此之由朱文公开阡陌辩曰说

 之意皆以开为开置之开言秦废井田而始置阡陌也按阡

 陌者旧说以为田间之道盖因田之疆畔制其广狭辨其横

 从以通人物之往来即周礼𠩄谓遂上之径沟上之畛洫上

 之涂浍上之道也然风俗通云南北曰阡东西曰陌又云河

 南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二说不同今以遂人田畒夫家之

 数考之当以后说为正盖陌之为言百也遂洫从而径涂亦

 从则遂间百畒洫间百夫而径涂为陌矣阡之为言千也沟

 浍横而畛道亦横则沟间千畒浍间千夫而畛道为阡矣阡

 陌之名由此而得至于万夫有川而川上之路周于其外与

 夫匠人井田之制遂沟洫浍亦皆四周则阡陌之名疑亦因

 横从而命之也然遂广二尺沟四尺洫八尺浍二寻则丈有

 六尺矣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𮜿道二𮜿路三𮜿

 则几二丈矣此其水陆占地不得为田者颇多𠩄以正经界

 止侵争时畜泄𬾨水旱为永久之计商君以急刻之心行苟

 且之政但见田为阡陌𠩄束而耕者限于百畒则病其人力

 之不尽但见阡陌之占地太广而不得为田者多则病其地

 利之有遗又当世衰法坏之时归授之际必有烦扰欺𨼆之

 奸而阡陌之地切近民田又必有阴据自私而税不入于公

 上者是以尽开阡陌悉除禁限而听民兼并买卖以尽人力

 垦辟弃地悉为田畴不使有尺寸之遗以尽地利使民有田

 即为永业而不复归授以绝烦扰欺𨼆之奸使地皆为田田

 皆出税以核阴据自私之幸此其为计正犹杨炎疾浮户之

 弊破租庸以为两税盖一时之害虽除而千古圣贤传授精

 微之意于此尽矣故秦纪鞅传皆云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

 税平蔡泽亦曰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𠩄谓开

 者乃破坏刬削之意而非创置建立之名𠩄谓阡陌乃三代

 井田之旧而非秦之𠩄置矣𠩄谓赋税平者以无欺𨼆𥨸据

 之奸也𠩄谓静生民之业者以无归授取予之烦也大事记

 觧题曰决裂云者唐虞三代井田之制分画坚眀封表深固

非大用力以决裂之不能遽扫灭其迹也秦始皇三十一年

使黔首自实田使井田不废何患田之不实乎

汉董仲舒请限民名田

 名田占田也各为立限不使冨者过制贫弱之家可足也

 时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胡氏曰限田终不能行者以人主自为兼

 并无以使民兴于廉也

赵过教民为代田

 代易也周官大司徒不易一易再易之地有三䓁公羊传注司空谨别

 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左传晋作爰田晋语云

 作辕田辕易也汉地理志秦商君制辕田辕与爰同易也食货志岁

 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

 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盐鐡论御史曰古者制田百

 步为畒民井田而耕什而藉一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

 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畒率三十而税一

师丹建言限名田

 王嘉奏曰诏书罢苑而以赐董贤二千馀顷均田之制从此

 堕坏

新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买卖

建武十五年诏州郡检核垦田戸口

 通典曰自秦孝公𮥠经界立阡陌虽𫉬一时之利而兼并逾

 僣兴矣阡陌既弊又为𨼆核𨼆核之法凭乎簿书簿书既广必藉

 众功藉众功则政由群吏政由群吏则人无𠩄信矣

后魏孝文太和九年诏均田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畒妇

人二十畒 刘氏曰后魏均田制度似今世佃官田及绝户田

 出租税非如三代井田也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

 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

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志云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

 似⿰扌𭥍 -- 指以为井田之比失之远矣

北齐河清三年令民一夫受露田八十畒妇人四十畒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京辅三河地少人众发使四出均天下之

田其狭郷每丁𦆵至二十畒

武徳七年初定均田丁中之民给田一顷笃疾减十之六寡

妻妾减七皆以什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范氏曰唐初定均田有给田之制盖由有在官之田也其后

 给田之制不复见盖官田益少矣林氏曰周制步百为畒

 百畒仅得唐之四十馀畒唐之口分人八十畒几倍扵古盖

 正观之盛户不及三百万永徽唯增十五万若周则王畿千

 里已有三百万家之田列国不与焉是以唐制受田倍扵周

 而地亦足以容之狭郷虽裁其半犹可以当成周之制然按

 一时户口而不为异日计则后守法难矣既无振贫之术乃许之卖田后魏以

 来弊法也是以启兼并之渐永徽中洛多豪右占田逾制贾敦頥举没三

 千馀顷赋贫民

开元九年宇文融为劝农使括逃户及籍外田

陆贽论兼并之家私敛重扵公税请为占田条限

后周世宗以元稹均田图赐诸道诏艾颕䓁分行诸州均定田

 租会要云见元稹在同州时𠩄上均田表因制素为图

 今按元稹同州奏均田曰因农务稍暇令百姓自通手实状

 又令里正书手䓁傍为稳审并不遣官吏擅到村郷略无欺

 𨼆除去逃荒其馀顷畒取两税元额通计七县沃瘠一例作

 分抽税苏氏曰三代之君开井田画沟洫谨步畒严版图因

 口之众寡以授田因田之厚薄以制赋经界既定仁政自成

 下及隋唐风流已远然其授民田有口分世业皆取之扵官

 其敛民财有租庸调皆计之扵口其后变为两税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冨为差贫者急于售田则田多

 而税少冨者利于避𭛠则田少而税多侥幸一兴税𭛠皆弊

嘉祐中薛向孙琳始议方田量步亩审肥瘠以定赋税之入

熙寕中吕恵卿𣸪建手实抉私𨼆崇告讦以实贫冨之䓁元

丰中李琮追究逃绝均虗数虐编户以𥙷失䧟之税此三者

皆为国敛怨𠩄得不𥙷𠩄失昔宇文融括诸道客戸州县观

望虗张其数以实戸为客虽得户八十馀万岁得钱数百万

 而百姓困弊实召天宝之乱均税之害何以异此张子曰治

 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南唐烈祖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

  历代漕运考

   汉

渭渠

 渭水出熙州狄道县东北至华州华阴入何刘仲冯曰今渭

 汭至长安仅三百里固无九百馀里而云穿渠起长安旁南

 山至河中间隔灞浐数大川无縁山成渠之理此说可疑今

 亦无其迹西都赋通沟大漕溃渭洞河

褒斜道故道

 褒水通沔在兴元府褒城县出衙领山至南郑入沔斜水通渭在京兆

 府武㓛县出衙领山北流至郿入渭故道今凤州梁泉县

河内

怀卫二州之地

东冶零𨹧桂阳峤道

东冶福州闽县零𨹧郡南临源岭桂阳郡腊岭

沮下辨

 沮县汉属武都隋为兴州顺政沔水发源扵此一名沮水今沔下辨县汉

 下辨道属武都西魏改同谷唐为成州同谷续志下辨东三十馀里有狭中

 当水泉生大石障塞流水至春夏辄溢虞诩使人烧石以水溉之石皆裂因镌去石遂无汜溺之患

斜谷

 郡国志右扶风武㓛县有斜谷注褒斜谷在长安西南南口

 褒北口斜长百七十里其水南流武功今凤翔府郿县

   魏

陈项夀春

 通典颍州魏汝阴郡邓艾屯田扵此陈项陈州宛丘项城县

 夀春见前晋志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

 陈州宛丘县有百尺堰隋志颍川郡北舞县有百尺沟郡县志百尺堰在颍州汝阴县西北一百里

  晋

滍淯水杨口

汉地理志滍水出鲁阳县鲁山东北至定𨹧入汝鲁阳汝州鲁山县定

 𨹧故城在蔡州郾城县西北育水出郦县西北南入汉郦故城在邓州临湍县通典

复州沔阳县汉云杜县杜预为荆州刺史开杨口逹巴陵径

 千馀里内避长江之险通零桂之漕即此也零陵桂阳

石门

水经注荥渎水受河水有石门谓为荥口石门

千金堨

永嘉元年修千金堨扵许昌以通运水经注河南县城东十

 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榖水魏时更修积石

 为堨开沟渠五𠩄谓之五龙渠渠上立堨堨是都水使者陈恊造水历

 堨东注谓之千金渠许昌许州今颍昌府许田镇刘曜攻石生于金墉决千金堨以灌之

   隋

蒲陕卫汴𥠖阳汾晋渭水广通渠大兴城潼关

蒲州河中汴州开封𥠖阳今濬汾州唐为慈州晋州京兆府万

 年县隋改为大兴县广通渠在华州置广通仓隋纪幸霸水观漕渠

 关在华州华阴县渭水在万年县北五十里东流二百四十

 里至华阴县东北流三十五里自永丰仓入河谓之渭口

山阳渎

楚州山阳县今淮安州

砥柱

陕州硖石县今省入陕县有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县东北五十

里河水分流包山山见水中若柱然又以禹治洪水山𨹧当

水者破之三穿既决河出其间有似扵门故亦谓三门唐太

宗勒铭

通济渠榖洛水板渚䢴沟

 通典汴渠在河南府河阴县南二百五十步今名通济渠隋

炀帝开导西通河洛南逹江淮河阴后属孟州汴州有通济渠隋炀

帝开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即浪与莨荡同渠也

 隋志在浚仪县九域志汴水古通济渠也在开封县周语榖洛闘注

 云洛在王城之南榖在王城之北东入于𤄊至灵王时榖水

盛出于王城之西而南流合扵洛水山海经涧水西北流注于榖水通典榖水本涧

 水经苑中入于洛板渚水经河水又东合汜水又东迳板城北注云

 有津谓之板城渚口在孟州汜水左𫝊吴城䢴沟通江淮注云扵

 䢴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

 今广𨹧韩江是隋开䢴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渠广四十步自楚州宝应县北流入淮

永济渠

 国史志大名府永济县有永济渠今省为镇入临清县

东莱海口

东莱郡莱州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南至海二

 百五十里

   唐

三门河阴柏崖集津仓含嘉仓太原仓

裴耀卿扵三门东西置仓开山十八里为陆运以避其险卒

 溯河而入渭三门山见前砥柱地理志河南府河阴县开元二十二

年置领河阴仓会昌三年属孟州河清县咸亨四年置柏崖县㝷省

有柏崖仓陜州平陆县三门西有䀋仓东有集津仓陜县有

太原仓六典东都曰含嘉仓自含嘉仓转运以实亰之太仓

 自洛至陜运于陆自陜至亰运扵水杨慎名为含嘉仓出纳使刘晏移书

 曰陜郊见三门集津遗迹曽子固曰宋兴承周制置集津之运转关中之粟以给大梁

泌自集津至三门凿山开车道以避厎柱之险九域志陜州平陆县三门

集津

浐水望春楼广运潭

 地理志亰兆府万年县有南望春宫临浐水西岸有北望春

 宫宫东有广运潭华州华阴县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石

 渠会灞浐经广运潭至县入渭天宝三载韦坚开会要自华阴永丰仓

 以通河渭望春楼在禁𫟍东南高原之上姚南仲曰王者必据高

 眀烛幽𨼆𠩄以因龙首而建望春

上津扶风洋川

商州上津县汉长利县扶风郡凤翔府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徳宗治上津道置馆

川郡洋州溯江汉而上至洋川陆运至扶风汴水堙废漕运自江汉抵梁洋

 梁州兴元府

汴水梁公堰

刘晏䟽浚汴水见宇文恺梁公堰通典汴口堰在河阴县西

 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开皇七年使梁睿増筑汉古堰遏河

 入汴会要开元二年李杰奏汴州东有梁公堰堰破漕梗发汴郑丁夫浚之省㓛速就刻石水滨纪其绩

甬桥涡口蔡水

甬桥在𪧐州符离县涡口在濠州锺离县九十里杜佑以汉

运路出浚仪十里入琵琶沟绝蔡河至陈州而合李勉治蔡渠引东南

通典汴州浚仪县有蔡水九域志祥符县有蔡河■建隆元年浚蔡河

设斗门二年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亰师南㦄陈颍逹

夀春以通淮右之漕以西南为闵河东南为蔡河开宝六年

 改闵河为恵民河与蔡河一水李泌曰江淮漕运自淮入汴以甬

桥为咽喉

金商运路

 通典金州去西亰九百九十一里商州去西亰三百里

渭桥东渭桥

 渭桥三辅故事秦昭王作长三百八十步郡县志中渭桥在

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渭水南去县三里东渭桥在万年县

东后汉注渭桥本名横桥在咸阳县东南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院淮阴项城颍溵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县今属真州广眀元年高骈奏改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院为发运使淮

 阴县楚州项城县陈州颍水出阳城县阳干山东至下蔡入

 淮溵水唐志陈州溵水县今改商水县水出颍川阳城少室山东

 入颍

   后周

汴水埇桥泗上

汉志有两泗水其一自乘氏至睢𨹧入淮又一水卞县至方

 与入沛泗上今招信军相对泗口也

五丈河

 五丈河开宝六年改为广济河自都城北历曹济及郓其广

 五丈以通东方之漕建隆二年浚五丈河命陈承昭扵京城之西夹汴河造斗

门自荥阳凿渠百馀里引京索二水通城壕入斗门架流于汴东汇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以亰索河为

 源禹贡之荷泽九域志在祥符县东眀县

蔡水见前

蔡河贯京师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陈颍之漕盖古琵琶沟

元祐四年知陈州胡宗愈议古八丈沟可开浚分蔡河之

 水自为一支由颍夀入淮杨侃皇畿赋天设二渠曰蔡曰汴

 通江会海萦畿带甸千仓是兴万𢈔是建

原武

 原武县属郑州

  两汉崇儒考

汉高祖十二年过鲁以太牢祠孔子

 史记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

 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𫝊以岁时奉祠孔子冢

诸儒亦讲礼郷饮大射扵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𠩄居堂

弟子内后世因庙蔵孔子衣冠琴车书至扵汉二百馀年不

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皇览曰孔子冢去城一里冢茔百畒冢南北广十步东西十

三步高一丈二尺冢前以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本无

祠堂冢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

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水经注云从征

记曰洙泗二水交扵鲁城东北十七里𨷂里背洙泗墙南北

 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馀

步孔藂曰夫子墓茔方一里鲁人蔵孔子𠩄乘车扵庙中是

颜路𠩄请者也献帝时庙遇火烧之儒林传高帝诛项籍举

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

之道化好礼乐之国

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元𦍤五年为博士置弟子

 晋灼曰西亰无太学公孙弘曰请因旧官而兴焉其肄习之

 地则太常也传授之师则五经博士也三辅黄图汉太学在

 长安西北七里关中记在安门之东杜门之西何武歌太学

 下王咸举幡太学下则有太学矣或曰晋灼以汉初言黄图

 记武帝时

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扵石渠阁

 三辅故事石渠阁在未央宫殿北蔵秘书之府黄图云萧何

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𠩄蔵入关𠩄得秦之图籍

成帝绥和元年封孔吉为殷绍嘉侯匡衡梅福以为宜封孔子丗为汤后刘向说

上宜兴辟廱设庠序未作而罢

平帝元始元年封孔均为褒成侯

 汉表殷绍嘉侯在沛郡褒成侯在瑕丘今兖州瑕丘县后汉孔僖传

 平帝时封孔均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建武十三年复封

均子志为褒成矦子损嗣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

世祖建武五年初起太学帝还视之十九年又𦍒太学中元元

年起辟廱

眀帝永平二年临辟雍行大射飬老礼十五年至鲁诣孔子宅

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元和二年至鲁

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扵𨷂里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六

十二人

安帝延光三年祀孔子及七十二子于𨷂里还幸太学

 洛阳记太学在洛阳城故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

 广三丈述征记在国子学东二百步汉官仪辟雍去眀堂三

 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三月九月扵中行大射礼永平四年

 八年和帝永元十四年顺帝阳嘉元年二年灵帝熹平六年并临辟雍孔子宅在兖州曲阜县

 故鲁城中归徳门内𨷂里之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东北也

 梅福曰今仲尼之庙不出𨷂里永平二年郡县学校行郷饮

 祀孔子犹未立庙也梁天监四年初立孔子庙唐武徳二年

 始诏国子学立庙正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北宫白

 虎门扵门立观

顺帝永建六年修缮太学凡造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水经注汉置太学扵国子堂东石经东有一碑阳嘉八年立

 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修

太学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作毕碑南面刻颂

 灵帝初平四年太学行礼𦍒永福城门临𮗚其仪光和五年幸太学

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太学门外

 水经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扵太学讲堂前东侧

蔡邕自书丹扵碑洛阳记高一丈许广四尺

魏文帝黄初二年封孔羡为宗圣侯

晋封二十三世孙震为奉圣亭侯后魏延兴三年封二十七

世孙乘为崇圣大夫太和十九年孝文幸鲁亲祠孔子庙改

封二十八世孙珍为崇圣侯北齐封三十一世孙为恭圣侯

周武帝改封邹国公隋文帝仍旧封炀帝改封绍圣侯唐正

观十一年封裔孙徳伦为褒圣侯开元二十七年以孔子后

为文宣公宋太平兴国二年孔宜𥫄封文宣公至和二年

 无择言不可以祖谥加后嗣诏封宗愿为衍圣公今世𥫄

 魏太和十六年谥孔子曰文圣尼父唐正观二年升孔子为

先圣十一年尊为宣父武后封隆道公开元二十七年谥为

文宣王宋祥符元年幸曲阜谒文宣王庙谥玄圣文宣王五

 年改谥至圣





困学纪闻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