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圃隐集/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 圃隐集
卷三
作者:郑梦周
1607年
年谱

杂著[编辑]

松轩李侍中画像赞[编辑]

风彩豪俊。华峯之准。智略深雄。南阳之龙。或判事庙堂之上。或决胜帷幄之中。遏洪流于沧海。扶日出于咸池。求古人于简策。盖如公者几希。

惕若斋铭[编辑]

惟天之行。日九万程。须臾有间。物便不生。逝者如斯。衮衮无已。一念作病。血脉中否。君子畏之。夕惕乾乾。积力之极。对越在天。

祭金得培文[编辑]

呜呼皇天。此何人哉。盖闻福善祸淫者天也。赏善罚恶者人也。天人虽殊。其理则一。古人有言曰。天定胜人。人众胜天。亦何理也。往者红冦阑入。乘舆播越。国家之命。危如悬线。惟公首倡大义。远近响应。身出万死之计。克复三韩之业。凡今之人。食于斯寝于斯。伊谁之功欤。虽有其罪。以功掩之可也。罪重于功。必使归服其罪。然后讨之可也。奈何汗马未干。凯歌未罢。遂使泰山之功。转为锋刃之血欤。此吾所以泣血而问于天者也。吾知其忠魂壮魄。千秋万岁。必飮血于九泉之下。呜呼命也。如之何如之何。

圆照卷子[编辑]

如天之圆。广大无边。如镜之照。了达微妙。此浮屠之所以喩道与心。而吾家亦许之以近理。然其圆也可以应万事乎。其照也可以穷精义乎。吾恨不得时遭乎灵山之会。诘一言于黄面老子。

隐溪霜竹轩卷子[编辑]

水上有地。地以出泉。磎兮海兮。无馀欠焉。心兮本虚。直哉惟清。能霜与雪。玉汝于成。上人何取于此。一以观物理之妙。一以配道行之贞。

寄浙东佩玉斋郏士安[编辑]

思佳人兮如玉。隔沧海兮共明月。顾茫茫兮九州。豺狼当途兮龙野战。绁余马兮扶桑。怅何时兮与游䜩。进以礼兮退以义。绅搢笏兮戴华簪。愿一见兮道予意。君何为兮江之南。

金海山城记[编辑]

昔先王南巡。次于尚。余时召入为翰林。始识朴侯葳于旅舍。相从而悦之。自是比肩事先王十有馀年。固已服其才焉。及今上即位之明年。余以罪谪居南方。其冬。倭陷金海。人皆言曰。金海倭冲也。今已陷且残之。后虽有智者。殆难以为治。俄而闻朴侯出为守。顾谓人曰。余知朴侯。其必有以处此矣。侯始至。乃能日夜疲精竭思。设计推恩。冻馁者使之饱暖。呻吟者使之讴歌。煨烬者使之奂轮。缺毁者使之牢致。旬月之间。百废举矣。侯犹慊然忧形于色曰。是奚足为政。近日之陷。夫而哭妻。子而哭父母者。声相续也。失今不图。后当复然。此余之痛心也。乃告于众曰。倭势日炽。去海百里。尚受其害。况此海曲之邑。水环其境者直死地也。苟非施险。无以为也。于是出令。修古山城。扩而大之。累石为固。因山为高。功既讫。自下望之。壁立千仞。虽使一夫当门。万夫莫能开也。府人通宪大夫裴公元龙走书来请曰。山城之修。万世利也。知吾侯者莫如子。敢以为请。余惟设险守国之道。自古帝王。未有不资是以为治者。孟子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言轻重小大之差耳。非为取其一而废其二也。呜呼。祖宗之法亦密矣。余尝佐幕朔方。按行东北。塞上有古山城横截山川。首尾千里。其间要害之地。逻戍营屯之所。动至千百。当时经营御倭之迹。盖可见也。往与契丹,金,元接境为敌。抗衡几年。能不失旧物以至于今者。岂偶然而致之哉。今国家用兵二十馀年。城砦池隍。所在颓废。无异大平无虞之世。夫今之谋臣智将。筭无遗策。岂独不知城池所以待盗贼也。顾弃而不为。其志将以长枪劲弩。与敌从事于平原广野。芟夷之尽灭之。以快于心。以彼设险守国为拙策也。倭冦之为冦小矣。国家之财力殚竭矣。于是每兵出而每北。向之长枪劲弩快心之策。反为敌所笑。呜呼惜也。以契丹,金,元之敌而不畏。何其壮也。今何为而反困于是耶。朴侯之举。盖愤于此也。将使金海之民。平居无事。则下山而田。入海而渔。及见烽燧。收妻孥而入城。则可以高枕而卧矣。孰谓设险自固为拙策也。余将访古伽倻之墟。当举酒于新城之上。以贺朴侯政绩之有成也。

请勿迎元使疏[编辑]

臣闻为天下国家者。必先定大计。大计未定。则人心疑贰。人心之疑。百事之祸也。念吾东方僻在海外。自我太祖起于唐季。礼事中国。其事之也。视天下之义主而已。顷者元氏自取播迁。大明龙兴。奄有四海。我上升王灼知天命。奉表称臣。皇帝嘉之。封以王爵。锡赉相望者六年于玆矣。今上即位之初。贼臣金义因礼送天使。中路擅杀。叛入北元。与元氏遗孽谋纳沈王。既杀天使。又背其君。恶逆甚矣。诚宜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而杀之。然后已也。国家不唯不问金义之罪。反使宰相金偦奉贡北方。吴季南。封疆之臣也。擅杀定辽卫三人。张自温等。金义一行之人也。不达定辽卫。公然还国。又置而不问。今北使之来。议遣大臣礼接境上。乃曰。不欲激怒北方以缓师也。夫元氏失国。远来求食。冀待一饱以延须臾之命。名为纳君。实自利也。绝之则示我之强。事之则反骄其志。其欲缓师。实速之也。窃闻其诏。加我以大逆之罪。因以赦之。我本无罪。又何赦焉。国家若礼待其使而送之。则是举国臣民。无其实而自蒙大逆之名。不可使闻于四方。为臣子者其可忍乎。况又朝廷初闻金义之事。固已疑我矣。又闻与元氏相通。而不问金义之罪。则必谓我杀使与敌无疑也。若兴问罪之师。水陆并进。国家其将何辞以对之乎。其欲缓小敌之师。实动天下之兵也。此理甚明。人所易晓。庙堂之上。若不能言者。其故不难知也。盖以前日群小之变。当时宰执恐被朝廷责诘。实有与金义通谋。欲以绝上国。安师琦情见自刎是也。师琦既死。宜速定计。以快众愤。而至今未有闻也。人情汹汹。恐生他变。伏惟殿下断自宸衷。执元使收元诏。缚吴季南,张子温幷金义带行之人送京师。则暧昧之罪。不辨自明。乃约与定辽卫养兵待变。声言向北。则元氏遗种。敛迹远遁。而国家之福无穷期矣。

拾遗[编辑]

次李太常韵。贺李遁村子之直登第。三绝[编辑]

遁村三子凤毛新。伯氏先攀桂苑春。莫道飞扬只如此。君王仄席读书人。

问学吾门藻思新。题名榜眼少年春。不材幸遇文明代。愧杀当时第一人。

锦衣南去彩衣新。堂上双亲鬂尚春。生子当如李家子。丁宁题语广陵人。

原州牧使河允源湛之诗轴。和僧天鉴。分韵得乃字。[编辑]

国家重东藩。命河为原宰。三年著声绩。王曰予嘉乃。就征置明庭。民今颂遗爱。鉴师岂世情。作歌意有在。不忍见原人。婴慕心不改。

附僧天鉴诗[编辑]

儿戯在母侧。恩爱尚未知。母在儿啼号。无乃逼寒饥。北原往日政。仁德乃如斯。赫然千载下。再颂召南诗。

题圆证国师语录[编辑]

右圆证国师语录。侍者所纪也。其谭辨之迅利。义理之宏阔。有非俗者所敢拟议。因窃伏念玄陵在位。特邀师于小雪山。张皇佛事。以为太平之观。今录中所载。即当日陞座所说也。忆。与先友金仲贒挟册从僧游。师一见仲贒爱重之。余亦因之数往谒焉。实至正丙申夏也。厥后玄陵捐群臣。圆证下世。而吾仲贒亦已不幸矣。自丙申至今洪武丁卯。盖三十又二年矣。今观此录。不觉怅然。纯忠保节佐命功臣,大匡门下评理,右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郑梦周。跋。

答遁村书[编辑]

七月二十一日。忽奉佳章。读之再三。乃知超然于物外者。其出语亦能洒然。非俗人之所可及也。骊江。吾所乐也。亦先生之所知。不图先生之先吾著鞭也。南望不觉为之怅然。况世间新事。岁异而月不同矣。近闻若斋庐墓。幸今官闲。欲与陶隐匹马往吊。果得如愿。川宁当作一夜话也。岁受新米之惠。敢不铭感。仆自六月患痢疾。将三十日矣。比来少愈。幸亦照及。馀在途归时。秋凉。千万珍重。只此。郑某。顿首。

八月五日。忽承惠示佳章。披阅再三。如对面目亲赐慰问。喜慰可知也。宦情非余乐也。每逢秋至。山水之兴。尤有感于中心。先生何人。能独办此。人回不胜惘惘。馀希顺序自玉。只此。昏黑草草。

别后悬渴多也。即辰。动止何如。区区亦无恙。毋劳念及。仆于今月十九日。超拜密直提学。深惧亢满。日夜不安。惟先生想詧此意。馀冀万万珍重。只此。郑某再拜。十一月二十四日。

崔郸之女之母族。亦真两班也。余闻之三寸李敬之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