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 (四库全书本)/卷08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八十一 图书编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八十二
  明 章潢 撰





  统论秦汉官职废置
  或问周官之制内外庭固一体矣维周如汉其制亦尝有近于周者乎曰岂惟汉近于周虽秦亦然秦人变古不道无复先王之旧制然至于内外之相属其事则犹有可言者外之九卿如少府犹得置尚书在内主发文书而掌奏下诸事外之三公如御史大夫犹得置中丞在内受公卿奏事而举劾案章又外之叁拾六郡如监郡者皆是御史之属为之犹得以天下之利害径达于御史大夫而大夫竟达于天子汉兴惟监郡之制变为部刺史若夫少府之尚书御史之中丞则一切因秦之旧而不改非因秦也盖因周也尚书中丞非周制而曰因周何哉秦人虽变周之名而未尝变周之意汉亦惟存周之意而不暇复周之名以百官公卿表观之少府属官自尚书而下有符节大医大官汤官有东西织室有庖人主长丞有上林十池监以至中书谒者黄门内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皆属于少府又复以司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宦官分属于大长秋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权尊势重与人主亲近事下中丞则中丞白之大夫大夫白之丞相是中丞在内丞相御史在外外得以统内也内领侍御史外督部刺史刺史掌奏诏例察州郡治状黜陟能否以六条问事而奏事复上于中丞是部刺史在外中丞在内内得以统外也要之汉之官制三公九卿虽列职于外而皆有属在内以周官之遗意求之则丞相犹大宰也御史大夫犹小宰也御史之中丞少府之尚书犹宰夫也少府之下又有大长秋犹内宰也大长秋属少府少府中丞属丞相御史是秦与汉之制皆近于周之制也不特此也高帝之世御史大夫周昌常燕见奏事见高帝拥戚姫吕后之世审食其为相监宫中如部中令公卿百官皆因之以奏事武帝之世丞相公孙弘亦得数宴见上或时不冠虽非礼貌大臣之意然亦可见其洞然无内外之限矣夫是以阉臣虽宠丞相犹得以檄召而诘责而大长秋中常侍犹参用士人而为之自武帝晩年宴㳺内廷不出不复与士大夫接用宦者主中书而典尚书之章奏尚书之官于是乎废矣既以中书居中而受事又置诸吏居中而举法故当时奏下诸事自中书递送两府自两府下九卿自九卿下郡国而不由中丞中丞之官于是不得居中制事而内之侍御史外之部刺史并废矣将军列侯而下皆得加官而丞相御史独不加名曰尊之而实疏外之于是丞相御史无复有至内庭者矣末年以霍光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冝若内外合为一也然非丞相职任俨然号穪内朝而并夺丞相御史之权昌邑之废丞相杨敞不及与议不惟不得至内庭且不复预内庭之事矣夫宦官典中书之任中丞无制事之权三公无加官之号大将军领内书之职霍光告车千秋所谓令光治内君侯治外内外朝判然如此此汉治之所由以盛衰也宣帝中兴复遵汉初之制魏相为御史大夫外则遣丞相掾吏案事郡国而不遣中使内则奉封事而不经尚书去副封而不令壅蔽加给事中而得宴见言事是以霍山方秉枢机相乃讼言其过杜延年居中用事相乃列奏其奸中外之政复合为一然犹未知复中丞之权元帝以来石显用事丞相之权复去而尽归于尚书哀平之际又归外戚纪纲散坏内外不足以相统而西汉遂趋于亡光武惩外戚之用事愤大臣之窃命于是取三公之官以为闲职而取尚书中丞专委任之以为台阁之长以举法归中丞而以奏事归尚书二官虽复用事然疏外庭而亲内庭矣舎大臣而近小臣矣置三公而事归台阁矣变前世参用士人之制而专任奴仆薫腐之馀矣桓灵之季御史之权尽移于尚书尚书之权又移于宦官尚书宦官合为一党而宰相疏隔于外御史缄默于内是以太尉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秉奏侯览而尚书召秉掾属诘之曰设官分职各有司存三公统外御史察内当是时也御史岂真得以察内耶事权之失已久小人徒借察内之名以自便耳盖自古外内之不相属未有若东汉之甚者也而其源实始于光武极其源而论之则又始于武帝使武帝不改汉初之制以三公九卿在外而以中丞尚书在内内外相属而关节脉理相应则汉之制周官太宰之制也柰何快意于法度之外使内外事权分裂四出而不专领于大臣其末流遂以若此极也盖尝观之自出纳之职不领于大臣而宰夫之官遂去为尚书之任尚书中书迭用事而霍光之权重弘恭石显之事起尚书中书之形成矣自宿卫之亲人不领于大臣而宫正宫伯之官遂去为光禄勲之任光禄勲之属日益亲而门下遂为省加官遂为司侍中遂为宰相矣自供奉之近习不领于大臣而膳夫而下掌次而上遂去为少府太常之任迨其极也门下太仆之司又分为殿中省为内诸司使矣以至王府财用之司既非大臣之所与闻则汉鸿都之卖爵唐琼林大盈之各库夫谁得而检之女宠近习之嬖既非大臣之所与闻则母后临政下令不出房闼国命寄之刑人或冒侯爵之封夫谁得而制之此其源皆起于武帝是以其弊至于不可救其祸反生于杀戮大臣而无顾忌之心事权之不合于一此冝大宰之所拳拳而小宰宰夫之所以佐大宰而兼掌其事也兼则治散则乱合则盛离则衰自三代以下其治乱盛衰之变凡几见其变而复周官以救之此为治之大原
  汉仍秦官稍异同相国丞相秦官周六卿即是相秦却又用一个代天子之劳不知继体之君一代劳便生事端虽其属置司直秩比二千石然终是其属太尉秦官金印紫绶禄位与相国埓秦专事战功所以重太尉汉南北军制甚称乃因周礼制内兵法秦这处能悟其妙但兵权须有制岂可位百僚上时谓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盖以司马为立国命脉前后左右将军秦官位亦上卿汉特不常置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秩中二千石大率兵卫便隆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举劾按章迄今因之盖欲以虚隆制太尉秦汉所以治不如古秦改周制始置丞相大尉御史大夫侍中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中常侍郎中令谒者尚书令仆射尚书丞御史监御史奉常卫尉中尉宗正大仆廷尉典客理粟内史太史令少府将作前后左右将军五官左右中郎将詹事中庶子太子家令率更令卫率郡守丞尉汉初因之文帝改奉常曰太常典客曰太鸿胪廷尉曰大理武帝置五经博士及塩铁之官改郎中令曰光禄勲中尉曰执金吾初置十三州郡刺史京兆尹成帝置尚书五人分五曹之事以大司马及大司空并丞相为三公罢刺史置州牧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
  秦官爵等差
  秦制爵二十等以赏功劳其十八等自大庶长以下又似官也其帅人皆更率也有功赐则在吏之例自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言从公大夫以上与令丞亢礼亢当也言高下相当无所卑屈也
  汉官秩差次二汉并有秦二十等爵然以为功劳之赏非但秩也丞相大尉司徒司空大将军诸侯王国官不在此目中二千石月给八十斛 御史大夫 大常光禄勲 卫尉 大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大司农 少府 执金吾 二千石月百二十斛亦曰真二千
  太子太傅少傅 将作太监 太子詹事 大长秋 典属国 水卫都尉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司隶校尉 城门校尉 中垒校尉 屯骑校尉 步兵校尉 越骑校尉 屯骑校尉 长水校尉 胡骑校尉 射声校尉 虎贲校尉 州牧及郡太守 比二千石月百斛丞相司置 光禄大夫光禄中郎五官左右三将 光禄虎贲中郎将
  光禄中郎将骑都尉 西域都謢副校尉 驸马都尉 郡尉 千石月八十斛丞相长史 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更名御更长史 前后左右将军长史 太常丞卫尉丞 光禄勲丞 太仆丞 廷尉左右监
  大鸿胪丞 宗正丞 大司农丞 少府丞 执金吾丞 太子卫率 万户以上县令 比千石 光禄大中大夫 光禄郎中车户骑三将 光禄谒者仆射 光禄虎贲郎将 八百石 太子家令比八百石 光禄勲谏大夫 六百石月七十斛 卫
  尉公车司马令 卫士令 旅贲令 廷尉左右平太子门大夫 太子庶子 将作大匠丞 太子
  詹事丞 水衡都尉丞 京兆尹丞 左冯翊丞右扶风丞 州刺史郡丞 郡长史 郡尉丞 次万户以上县令 比六百石月六十斛 太常太卜博士光郎议郎中郎 光禄谒者掌賔赞受事员 西
  域都护丞 司马候 五百石武帝除减万户县长四百石月四十五斛自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史 太子中盾 万户以上县丞 比四百石 光禄侍郎 三百石月四十斛次减万户县长 比三百石月三十七斛 光禄郎中二百石月三十斛 万户以上县尉 次万户以上县尉减万户县尉 百石自百石已有计食佐史之秩为少吏
  右汉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凡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哀帝时官数命数未详汉魏以降逮于周官研核莫辨今约其本史聊存一代之制后汉官秩差次大傅三公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并不在此目
  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 太常 光禄勲 卫尉 太仆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执金
  注云比二千石 太子太傅 河南尹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二千石月百二十斛度辽将军 大长秋太子少傅 将作大匠 司隶校尉 州牧凡州
  所盐 都为京都置尹 郡太守 皇子封王国傅相 皇子封王国御史大夫及诸卿 比二千石
  月百斛 都护将军 大将军营五部校尉 光禄五官中郎将 光禄左中郎将 光禄右中郎将 光禄虎贲中郎将 光禄羽林中郎将 光禄奉车都尉 光禄驸马都尉 光禄骑都尉 光禄大夫少府侍中 少府中常侍 城门校尉 北军屯骑校尉 北军越骑校尉 北军步兵校尉 北军长水校尉 北军射声校尉 每王属国都尉 护都桓校尉 护羌校尉 皇子封王国中尉 千石月八十斛 太傅长史 太尉长史 司徒长史 司空长史 大将军长史 光禄大中大夫 廷尉正右监史 少府中常侍 少府尚书令 少府御史中丞太子家令 大长秋中宫仆 太子率更令太子
  仆 城门司马 城门平屯司马 北军屯骑校尉司马 北军射声校尉司马 北军越骑校尉司马北军步兵校尉司马 北军射声校尉司 北军
  长水校尉司马 胡骑司马 右扶风京兆每大县令 雒阳县令 皇太子封王国郎 中令仆 比千石 大将军司马 太常光禄丞 光禄谒者仆射 卫尉丞 卫尉宫 掖门司马 大仆丞 鸿胪丞 宗正丞 司农丞 少府丞 使匃奴中郎将 执金吾丞 六百石大将军从事中郎 度辽将军长史 度辽将军司马 太常赞飨 太常太史令 太常博士祭酒 太常大祝令 太常太宰令 太常太子乐令 太常高庙令 太常光武庙令 太常前帝陵每园令 太常先帝陵每陵食官令 光禄左右仆射 左右陵长 光禄羽林左监光禄羽林右监光禄中散大夫 光禄谏议大夫光禄议郎 光禄常侍谒者公府掾 尉卫公车
  司马令 卫尉南宫卫士令 卫尉北军卫士令御尉左右都侯 太仆考公令 太仆车府令 太仆未央厩令 宗正诸公主每主家令 宗正诸公主每主主簿仆 私府长大司农仆丞 大司农大仓令 大司农平凖令 大司农导官令 少府太医令 少府大官令 少府守宫令 少府给事黄门侍郎 少府上林苑令 少府小黄门侍郎 少府小黄门令 少府中黄门冗从仆射 少府掖廷令 少府永巷令 少府卫府令 少府祠祀令少府钧质令 少府濯龙盘 少府中藏府令 少府内谒者令 少府尚方令 少府尚书仆射 少府尚书令 少府符节 少府治书侍御史 少府侍卫史 执金吾武库令 大长秋丞 大长秋中书谒者令 大长秋中官尚书 大长秋中官私府令 大长秋中官永巷令 大长秋中官黄门冗从仆射 大长秋虎贲官骑下中宫宦者令 太子仓令 太子食令 太子门大夫 太子中庶子 将作丞 将作左校令 将作右校令城门每门候北军中候 州刺史 左扶风京兆每次县令 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 司马 护羌校尉拥节长史司马 比六百石月六十斛又云五十斛大将军与军候
  光禄五官中郎 光禄左右中郎 光禄虎贲中郎光禄常侍谒者 太子洗马 皇子封王国治书四百石月五十斛又云四十五斛 光禄给事谒者 少府大
  官丞 少府黄门署长 画室署长 内署长 少府直里监 少府尚书左右丞 少府侍郎 大司农雒阳市长大长秋中宫药长 太子庶子 太子厩长 太子中盾 太子卫率 右扶风京兆每次县长 雒阳县丞 皇太子封国礼乐长 卫士长医士长 永巷长 祠祀长 比四百石月四十五斛后
  汉官制云四十斛大尉东西曹禄 光禄五官侍郎 光禄左右侍郎 光禄虎贲侍郎 皇子封王国谒者三百石月四十斛 太常先帝陵每陵食监丞 宗正诸公主每主家丞 少府钩盾丞 永安丞 鸿胪大行治礼郎 大司农丞 楫让擢丞 右扶风京兆每小县长 侯国相 比三百石月二十七斛 大尉诸曹馀掾 光禄五官郎中 光禄左右虎贲郎中 光禄羽林濯谒者郎中 少府中黄门 二百石月三十斛太常大史丞 明堂及灵台丞 卫尉吏 太仆文学吏 少府文学吏 少府苑中丞 右史南
  园丞 少府令史 少府符节令史 廷尉史 鸿胪吏 宗正吏 大司农直丞 大司农雒阳 市丞 执金吾吏 太子舎人 河南尹员外 皇子封王国郎中 比二百石月二七斛大将军屯长大尉属光禄节从虎贲 百石月六十斛太尉令史中兴以后不说石数
  太常吏 太常大史吏 太常太子乐吏 光禄员外太仆 卫尉文学吏 少府吏五人百石 少府兰台令吏 鸿胪文学吏 廷尉文学吏 宗正文学吏 四人百石 大司农文学吏 大司农雒阳市吏 执金吾文学吏司隶校尉州功曹从事别驾簿曹兵曹从事其馀部群国从事每郡有之 州曹曹诸掾河南尹公右平吏 雒阳员外 乡有秩三老
  斗石月十一斛大常明堂员吏 太仆卿大鸿胪卿员吏大司农雒阳市吏雒阳令吏 少府卿执金吾各
  员吏 佐史月八斛太常佐 太常大祝佐 太常明堂佐 光禄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佐 大鸿胪大行令佐 宗正佐 大司农佐 雒阳中佐 执金吾佐 少府佐 雒阳县佐吏
  后汉内外文武官七千五百六十七人内外诸司职掌人一十四万五千四百一十九人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十五万二千九百八十六人其内有里魁里数及命数未详按成周命数与两汉石禄皆所以辨官位之高卑也自魏以后始有九品之制至梁分为十八班后魏以九品分正从而隋唐以来因之宇文周又以九命分正从皆十八等而历代率不能易之矣
  汉官制总论
  汉兴制官多仍秦旧取趋时便事初置一相曰相国掌承天子理万几制御史大夫副之而大尉主南北军护诸军皆秦官孝惠吕后时置左石相夺太尉权畀诸吕掌南北军而乱作丞相平太尉勃相与协计谋诛之则将相和会之力也至武帝时又有大司马至诸骑诸史筦机要者为中朝官自丞相而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官迨光受遗辅政丞相独建空名于上而事皆取决于大将军矣世祖中兴愤数世之失柄罢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官不置及西汉末设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徒为三公寻改司马为太尉名三公为宰相然独任以综庶政下亲吏事实夺其权是初惟丞相太尉并列为将相后御史大夫与相称两府而罢太尉官其太尉为大将军秉国东汉则三公为相而邦事专管于尚书古重论道相兼道与法而有之后天下政务管于章奏乃权在御史已遂为尚书中书而兵权所在威重莫比故大将军重焉周官道揆法纪之遗意荡然尽矣汉九卿曰奉常曰光禄勲曰卫尉曰太仆曰廷尉曰大鸿胪曰宗正曰大司农曰少府其外有中尉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而汉世中二千石咸称卿大都汉官制有爵有职官又有加官自公士至徼候凡二十级曰爵自丞相御史而下中朝内朝外朝官下至守令丞曰职官有二千石而上有比者真者中者它者尽有试者行者守者中二千石京兆官最尊真次之比又次之守为廷擢行为权摄试则试职必满岁称乃为真而汉世官吏多久任惟边吏三岁一更均劳逸焉
  唐官秩
  正一品 诸国王 太傅 太保 太尉 司徒司空 太师 诸将军左右光禄开府仪同三司 国公 骠骑大将军 郡王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嗣王 正二品 特进郡公 辅国大将军 上柱国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 县公 都督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 大都护 光禄大夫 镇国大将军 柱国 正三品 侍中诸尚书 中书监令 太子詹事 金紫光禄大夫 太常卿 左右卫将军中都督 左右武卫武侯大将军 左右賔客 左右骁骑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监门卫等大将军冠军大将军 怀化大将军 上䕶军 从三品 国子监祭酒散骑常侍将作大匠 御史大夫 秘书监 殿中监 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少府监诸卫羽林千牛将军 下都督 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 副都䕶亲王傅 银青光禄大夫 开国侯 云麾将军 归德将军 䕶军 正四品 黄门侍郎 太子左右卫率 中书侍郎 尚书左右丞 尚书吏部侍郎 开国县伯 中州刺史 太子左右庶子 太常少卿 太子詹事 左右司御左右清道 下州刺史 左右监门率府率 军
  器监 上都䕶府 副都䕶 上府折冲都尉 正议大夫 忠武将军 上轻车都尉 尚书中司侍郎 太子左右谕德 通议大夫 亲勲翊卫羽林中郎将 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 壮武将军 从四品 太子左右卫副率 左右宗尉副左右内副率 左右监门率 亲王府长史司马内侍 秘书少监 人寺少监 殿中少监 太
  子亲勲翊卫中郎将 上都䕶府长史 大中大夫宣威将军 轻车都尉 国子司业 少府将作
  少监 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 大都督大都䕶府亲王府司马 上州别驾 中州折冲都尉 中大夫 正五品 给事中 中散大夫 太子中舎人开国县子 国子博士 尚食尚药典御 长安
  万年令 内常侍 谏议大夫 御史中丞 中书舎人 太子中允 左右赞善大夫 都水使者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 亲勲翊卫羽林郎将 中都督 上都䕶府长史司马 亲王府典军定远宁远将军 上骑都尉 中州别驾 朝议
  大夫 下府折冲都尉 从五品 著作郎 太子洗马奉车都尉 中给事中 驸马都尉 亲王友秘书丞 殿中丞 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 尚
  衣尚舎尚乘尚辇奉御 下都督府上州刺史 下州别驾 游骑游击将军 武散骑都尉 朝诸大夫 大理正 太常太史丞 太子典内 上牧监下都府上州司马 宫苑总监 朝散大夫 上
  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 皇太子文学治书侍御史谘议参军事 太学博士 太子詹事丞 太子司议郎 中州长史 太子兴膳药藏郎 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 镇军兵满二万以上司马 朝议郎 昭文校尉 亲王府掾属 骁骑尉 武库中尚署令 诸尉左右司阶 中府果毅都尉 中州司马 内谒皆监 中牧监 上牧副监 上镇将承议郎 昭文副尉 从六品 给事上县令
  尚书诸司员外郎 人寺丞 大理寺丞 国子助教 城门郎 符宝郎秘书郎 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 两京市令 下州司马左右监
  门校尉 记室录事参军 奉议郎 旅威校尉飞骑尉 侍御史 少府将作国子监丞 太公庙令 下牧监 宫苑总监 副监 下府果毅都尉通直郎 旅威副尉 正七品 四门博士 詹
  事司马 左右千牛卫长史 军器监丞 太子千牛 诸州中县令 亲勲翊卫队正 中镇将 亲王府诸曹参军 亲卫 朝请郎 致果校尉 云骑尉 太子通事舎人 内侍伯 京兆河南太原封都督大都䕶诸曹参军中都督上都议府录事参军 诸仓诸治司竹温汤监 宣徳郎 致果副尉 从七品太常博士 各卫率府长史 左右监门长史
  太子亲卫 勲卫殿中侍御史 左右补阙 太学助教 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 中书省主簿 将作国子监九等主簿 太子詹子主簿 都水监丞诸州中下县令 亲王府东西阁祭酒 京县丞督䕶府录事参军 中府别将长史 朝散郎武
  驸尉 太史局丞 御史台少府 上署令 掖庭宫闱局令 太庙诸陵署丞 上州诸府参军 诸率府左右中侯 诸折冲府校尉 宣议郎 正八品 中州录事 参军 协律郎辨章郎 监察御史 诸卫羽林录事参军中署令 军器监主簿上牧丞 给事郎 节宣校尉副尉 下署令 中州诸司参军 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 灵台郎上戍主 诸卫左右司戈 征事郎 从八品 内谒者监 上关令 左右拾遗 四门助教 中牧监丞 京县主簿 中都督上都䕶府参军 保章正 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博士 承奉郎 大理评事 律学博士 太子左右春坊事 太子备身下州诸司参军 都水监主簿 上署丞 亲王国队正大农 公主家丞 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 京县尉 诸中县丞 诸屯监丞上府兵曹 挈壶正 承务郎 正九品 大祝令校书郎 岳凟令 诸津令 下牧监丞 诸州
  中下县丞 中下州博士 儒林郎 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县尉 仁勇校尉副尉 正字 太子校书 下署令 司库司廪 太史局司辰 太子三寺主簿 詹事府录事 下县丞上县主簿中州参军 中关令中州兵曹 亲王国尉 上关丞 诸折冲队正 登仕郎 从九品 大夫曹司奉礼郎律学助教 弘文馆投书 中州诸下县主诸州上中下县尉 下府兵曹监曹 文林郎
  大理寺狱丞 下州参军 中下州医博士 京县录事 下关令中关丞 诸津丞下镇兵曹参军诸折冲府队副 将仕郎
  唐武德中外官无禄贞观二年制有上考者乃给禄其后遂定给禄俸之制以民地租充之京官正一品七百石正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二百六石正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十石正五品二百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正八品六十七石从八品六十二石正九品五十七石从九品五十二石诸给禄者三师三公及太子三师三少若在京国诸司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并左右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并依官给其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秋给凡京文武官每岁给禄总一十五万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二斗自至徳之后皆不给其在外文官九品以上准官皆降京官一等给其文武在京长上者则不降诸给禄应降等者正一品各以五十石为一等二品三品皆以三十石为一等四品五品皆以二十石为一等六品七品皆以五石为一等八品九品皆以二石五斗为一等其俸钱之制京司诸官初置公廨令行署及蕃官兴易以充其俸贞观十二年罢公廨置胥士七千人取诸州上户为之准防阁例而收其课三岁一更计员多少而令给焉
  唐武徳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大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为十四卫府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次内坊次家令率更仆三寺次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左右内率府为十率府王公以下遂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已下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岳凟关津为外职事官贞观改令置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其三公以下六省一台三监十二卫东宫诸司并从旧定
  天下方镇初各置大总管府改都督府其后改天下为十道道置访采防御黜陟等使边方谓之节度使有兼观察安抚兼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者各置副置属如本使入朝则置留后领府事盖权重极而方镇之形成矣
  唐官制统属
  唐设尚书省以统会众务举持绳自门下省以侍从献替规驳非宜中书省以献纳制册敷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宣劳秘书省以监录图书殿中省以供修膳服内侍省以承旨奉引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凡六省御史台以肃清僚庶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 大理鸿胪司农大府为九寺五监少府将作国子军器都水为五监以分理群司六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为大军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骑左右武左右威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左右千牛为十六以严其禁御一詹事府二春坊有左右春坊又有内坊堂阁内诸郡三寺家令寺率更寺太仆寺十率左右卫左右司常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侍为十率府俾乂储官牧守督䕶分临畿服京府置牧馀府州置都督都䕶大相设官以经之置使以常之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塩铁青苗营田等使以流财货其馀纲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使其运转以下诸使无过所置废不常故不克列于篇自六品以下率由选曹居官者以五岁为限夫九寺三监东宫三寺十二卫及京兆河南府是王者之有司各勤所守以奉职焉尚书省旧章立程度以颁之御史台按格令采奸滥以绳之中书门下立百司之体要察群吏之能否善绩著而必进败徳闻而且贬政有恒而易守事归本而难失经远之理舎此奚据泊奸臣广言利以邀恩多立使以示宠克下民以厚敛张虚数以献状上心荡而益奢人望怨而成祸使天子有司守其位而无其事爱厚禄而虚其用宇文融首唱其端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眘矜王𫟹继遵其轨杨国忠终成其乱仲尼云宁有盗臣而无聚敛之臣诚哉是言前车既覆后辙未改求达化本不亦难乎
  唐官制总论
  周用苏绰议仿周礼文建六官唐因其旧立大师大傅大保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曰三公然徒空名不设官多以为赠官亲王拜者亦惟名衔立尚书门下中书为三省以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为之长共国政析一相而三尚书为都省门下为左省中书为右省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当已又以三省隆重中书令侍中亦不以时授而左右仆射遂长尚书省贞观中上以仆射当洞辟耳目访贤才为弘益令尚书细务悉委于两丞其冤滥大故当奏白者乃关请仆射及贞观未常以他官行相事而拜除仆射必加同平章及参机务乃预政而仆射亦徒拥名衔其后李𪟝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而同三品之名昉焉永淳初郭待举岑长倩以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之衔自此始终唐世不改天宝后天下多难方镇以同平章事备位示尊重非实秉钧衡然名实弥紊矣他官司之署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于三省外以省称者曰秘书曰殿中曰内寺署在省闼故俱以省名御史台御史大夫中丞为之贰其属三曰台院曰殿院曰察院分十道察巡州县九寺曰太常曰光禄曰卫尉曰宗正曰太仆曰大理曰鸿胪曰司农曰大府皆汉官五监曰国子曰少府曰将作曰军器曰都水其卫府之制左右卫上将军凡亲勲翊五中郎将府及折冲所隶皆制焉京兆三府置牧鳯翔五府各置尹上州州有刺史中下州亦如之畿县若上中下县亦各有令丞簿尉以其地为秩差初太宗论周官喟然叹曰真圣典也不井田不封建不肉刑而能致治者未矣于是省中外官制为七百二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才足矣然是时业已有员外置矣其后又有特置同正员若检校兼守判知之属至景龙而官纪大紊开元中天子自撰唐六典判定职次从官为之注颁行之于是三省统会众务举持纲维有九寺五监以分理群司有六军十六卫以严禁御有詹事府二春坊三寺十率以辅卫储宫有牧守督䕶以分临畿外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于是百司详密庶绩从理而六部之设迄于今仿焉而议者颇疵其复何也司农少府户部之任也太常宗正礼部之职也廷尉刑也府卫兵也鸿胪光禄礼部之膳部主客也卫尉太仆兵部之驾库也他将作少府军器都水四监咸冝隶兵工繁复莫省矣宋官秩
  正一品 诸国王 左右丞相 太傅 太保 太师 少师 少傅 少保 从一品 诸将军 左右光禄开府仪同三司 郡王 国公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嗣王 枢密使 特进 正二品 金紫光禄大夫 知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 同知枢密院事 大尉 上柱国 从二品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柱国 银青光禄大夫 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 御史大夫 六部尚书 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 九州牧 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正三品 上䕶军 观文殿学士 资政保和殿大学士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资政保和殿端明学士 枢密直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等阁学士 左右散骑常侍 权六曹尚书 从三品开国侯 䕶军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等阁学士 正议通奉大夫 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 太子賔客詹事 正四品秘书监 开国县伯 上轻车都尉 通议大夫给事中 中书舎人 太常宗正卿 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 承宣使 从四品 大中大
  夫 轻车都尉 权六曹侍郎 保和殿及龙图等阁待制九寺卿 国子祭酒 少府将作监 诸卫将军 正五品 开国县子 上骑都尉 中大夫马步军 都指挥副指挥使 观察使 从五品驸马都尉 中奉中散大夫 太常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 太子左右庶子 枢密都承旨 殿前马步军 都虞候 防御使 挥日天武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 团练使 诸州刺史 骑都尉 正六品 朝议奉直大夫 集英殿修撰 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 军器监 都水使者 太子少詹事
  左右谕徳 入内内侍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 宣庆宣布昭宣使 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 枢密承旨副承旨 从六品 起居郎 侍御史 朝请朝散朝奉大夫 尚书左右司员外郎 右文殿秘阁修撰 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 开封府判官推官 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灵台令 正七品 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 尚书诸司员外郎 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 开封府司录参军事 枢密院诸房副承旨 太子侍读侍讲 两赤县令从七品 承议郎 左右正言 符宝郎 监察御史 直显谟寺阁 大常宗正秘书丞 大理正著作郎 崇政殿说书 阁门宣赞舎人 正八品奉议郎 通直郎 七寺丞 秘书郎 令所删
  定官 直秘阁著作佐郎 国子监丞 王宫大小学教授 国子博士 大理司直评事内常侍 京府判官 开封府诸曹参军事 京畿县丞 三京赤县畿县令 中书门下省录事 尚书省都事从八品 宣教郎 宣义郎 御史䑓检法官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 太常寺奉礼郎大祝 阁
  门祗候 从义秉义郎 太武律学博士 诸州签判 节度观察防御 团练军事军监判官 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 京府节度观察防御 团练军事推官 节镇上中 下州录事 参军事 京府诸曹参军事 巡判官 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 诸州上中下县令丞 承直儒林 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 两赤县主簿尉 节度副使行军司马 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事参军事 防御团练副使 太史局承直长 正九品 诸承事承奉郎律学正 国子大字正录 京畿县三京赤县簿
  尉 诸州别驾长史 从九品 诸州中下县主簿诸州上中下县尉 将仕郎 承务郎 高班黄
  门内品 承节承侍郎 迪功郎 中下州诸司参军 城塞马监主簿 诸州司士文学助教 翰林医学
  右宋官秩载在文献通考如三公三少左右丞相知枢密参知同知签书俱执政官上资政殿学士曽任执政者班序杂压并在六曹尚书之上观文殿大学士至敷文阁待制俱侍从官常阅史如侍中尚书令焕章阁及运使提刑提举总领经略制置安抚以至巡检监镇监务俱未之载故其品秩俱不及详或沿革不同因事而设兹有所遗耶宋朝旧官制文臣则兼带阶勲即自武骑尉至上柱国十二转是也武臣则兼带旧勲阶宪衔检校官四色宪衔自监察御史至御史大夫号为宪衔检校自国子祭酒至三公亦唐及五代旧制也而宋朝遵之元丰初始命置局详定官制削去宪衔检校官留勲十二转
  宋官制总论
  宋初官号名秩皆唐旧三公三师亦独为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改上于尚书省而太师为异数其三省长官亦不授以同平章事领相职参知政事副焉而中书门下尚书省并列于外别于禁中置中书政事堂与枢密院为两府盖析一相而为二枢密掌兵天下财赋若内府若中外度支悉三司使领之同平章事于汉为丞相参知政事其御史大夫也察院其太尉三司使其计相也盖官名仍唐而义类依仿于汉者如此其时台省寺监无定员无专职出入分莅而即所莅为职司以课职而考功百司庶府皆得以其职自达中书枢密院为奏覆画一下而行之体统正事权一官司相承无损于治然是时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其正官特以寓禄秩位著非别敇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无二三惟内侍省阁门省四方馆略有职掌它无所典署故以登台阁任禁从为荣以差遣要剧为贵而阶勲爵邑无能重轻名实泥贸甚矣神宗览唐六典慨然欲酌古今之冝改官制幕以赐群臣乃置局中书考故实釐定制三省凖唐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亦不授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中书揆议门下审覆而尚书宣行之他诸省台寺监各还其职司会明堂礼成诏以新制迁叙尚书新省成上亲临幸召六曹长贰而下询职事申敕而异时试摄判知差遣之弊廓然矣然其时参政确以王珪首相妨己欲倾之建白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于是本六典中书造命之说已得以次相管机务承旨奏事而左仆射以门下不得与实摈珪而夺之权其内降制敕及中外复逆本三省定夺取旨下已称尚书驳审徒虚文而行遣顾壅阏元祐中司马吕相继柄国乃请令三省复合班奏事明同心共政之义其后蔡京当国更开封守臣为尹牧府分六曹县六案修六尚局建三衙郎又更两省长官为辅弼而易左右仆射以太宰少宰名官诸皆厘正然而乱政亟行晩罢政复令其党建白古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令乃称三师司徒司空周六卿太尉秦主兵之官今覆为三公非制也冝复古三公为真相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次相盖一复周官之旧而京乃复以太师三日一至都堂治事复柄国毒痡于天下乃其时郓王肃王以皇子童贯以中人皆得官师傅诸嬖幸走马承授得拥使节方士黄冠毕玷清班则坏弊极矣建炎初复国初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之旧乾道初更为左右相而建设非人亦将如官何哉呜呼不得于道揆法守之意而取必于建置其效已可睹矣













  按以宰相而兼他官本非令典唐制所谓反轻宰相之体是也然时方用兵则兼节度使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急财用则为塩铁转运使盖以国家方重其事而以宰相提纲则下不敢以泛泛之司存视之犹有说也至于三省则俱为政本之地无所不统长官则宰相所谓中书门下同平章事是也佐官则参知政事是也元丰改官制既以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为左右仆射参知政事为中书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矣而复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则是既自有佐官而复出长官兼之赘庞甚矣节度使在唐为阃帅观察团练使在唐为监司防御使在唐为边将刺史在唐为郡守至宋则阃帅监司边将郡守各别有以名其官而节度承宣观察团练防御刺史则俱无职任特以为武臣迁转之次
  州之名起于虞十有二州后世刺史之所治是也郡之名起于秦三十六郡后世太守之所治是也隋废郡以州统县然郡卒不可废也至唐而复之然唐太守俱称刺史使持节盖所治者太守之事而所称则州牧之官矣故所谓治中别驾之属其在历代本州之佐官也唐郡守称刺史而遂以治中别驾为郡官属矣然唐州牧之官为节度观察诸使而其属官则有推官判官书记支使之属至宋而节度观察特为贵官之虚名初不预方岳之事而州牧之任则自有阃帅漕宪等官而各台又自有掾属若唐莭度观察之属官则反为列郡之元僚盖虽冒以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判官书记支使等名而实则郡僚耳
  唐宋官制总述
  尝考之唐宋建官名乖职冗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中书门下尚书谓之三省御史大夫中书门下谓之三司左右散骑常侍分属门下中书规讽献纳谓之八貂左属门下则左貂右属中书则右貂宰相带平章事自唐优李靖始平章军国重事自宋礼王旦始留守典宫钥之严节度当方维之重观察任激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等转运专漕计之司其元帅副元帅宣慰宣抚安抚招讨诸使制阃临边不恒置焉六曹等监小异而大同也侍从台谏名殊而实一也两朝沿革其大都不过如此矣然宋之冗比唐尤甚三省平章职皆宰相而中书与枢密又称两府分主兵民一制诰也而学士而舎人并称两制学士掌内制舎人掌外制一秘书也而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而秘阁而秘书省一御史也而侍御而殿中而监察侍御史称台院殿中侍御史称殿院监察御史称察院号曰三院而里行监察御史里行即今之试御史以检校官兼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官阶极品并谓使相不以使相与曹斌者此也以节度使同平章事任尊将相亦谓使相寇凖使相判河南者此也其掌国计有三司使此三司谓塩鐡使户部度支也置使领之号三司使掌殿庭宣答有宣徽南北二院使掌祖宗宸翰有龙图诸阁之官直秘殿有观文端明诸殿大学士其判府知州以宰执侍从其监司有转运提举提刑诸名宋制然也洪惟圣祖仿周监汉不置宰相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纠之以都察院达之以通政司参之以大理寺列以寺监错以百司文事悉归翰苑耳目专任台谏体统专而名实得矣若殿阁大学士论思密勿官止五品修撰编修皆得入阁地之峻而秩之卑者虑诚远也其后阁下多由尚书例加公孤礼绝任崇无异宰相而天下亦以相称之此最失祖宗之意者今制然也
  历代官职总论
  古者因事设官随能授职无清浊之殊无内外之别无文武之异何也唐虞之际禹宅揆契掌教皋陶明刑伯夷典礼羲和掌历䕫典乐益作虞垂为共工盖精而论道经邦粗而饬财辨器其位皆公卿也其人皆圣贤也后之居位临民者则自诡以清高而下视曲艺多能之流其执技事上者则自安于鄙俗而难语以辅世长民之学于是审音治历医祝之流特设其官以处之谓之杂流摈不得与缙绅位而官之清浊始分矣昔在成周设官分职缀衣趣马俱吁俊之流宫伯内宰尽兴贤之侣逮夫汉代此意犹存故以儒者为侍中以贤士备郎署如周昌袁盎汲黯孔安国之徒得以出入宫禁陪侍宴私陈谊格非拾遗补过其才能卓异者至为公卿将相为国家任大事霍光张安世是也中汉以来此意不明于是非阉竖嬖幸不得以日侍宫庭而贤能缙绅特以之备员表著汉有宫中府中之分唐有南司北司之党职掌不相为谋品流亦复殊异而宫之内外始分矣古者文以经邦武以拨乱其在大臣则出可以将入可以相其在小臣则簪笔可以待问荷戈可以前驱后世人才日衰不供器使司文墨者不能知战阵被介胄者不复识简编于是官人者制为左右两选而官之文武始分矣至于有侍中给事中之官而未尝司宫禁之事是名内而实外也有太尉司马之官而未尝与兵戎之事是名武而实文也太常有卿佐而未尝审音乐将作有监贰而未尝谙营缮不过为儒臣飬望之官是名浊而实清也尚书令在汉为司牍小吏而后世则为大臣所不敢当之尊官校尉在汉为兵师要职而后世则为武弁所不齿之冗秩盖官之名同而古今之崇卑悬绝如此参稽互考曲畅旁通而因革之故可以类推矣
  历代官制变革
  周典六官其来尚矣唐虞水土事殷故伯禹以司空居冡宰之任垂益以工虞分司空之职是时兵刑虽设民用不犯于是司马司寇皋陶兼掌之而有馀礼乐教化务所当先于是司徒宗伯契夷䕫分典而不足弃后稷龙纳言十有二牧食哉惟时凡以为民也三代相承率由斯道秦人不师古始轻变官制未害也特罢侯置守尊君抑臣燔烧诗书以愚黔首其意惟知自奉而不知有臣民也虽然周之官制非至秦而始变也苏秦为国相许历为国尉孙厐仕魏为将军而须贾亦为魏中大夫吴起守西河冯亭守上党西门豹令邺荀卿令兰陵是则守令将相之名在战国则已然特至秦而始定耳夫是制既定于秦而汉人复因秦旧自魏晋迄于隋唐又复因先汉之名而升降之如秦汉侍卫之士谓之侍郎而近世居从槖之尊秦汉出入禁闼谓之侍中而近世为三省之长秦汉仆射之职甚卑而近世以为宰相之任其升降轻重虽不同苐顾其所任之人与夫所以为民之意如何耳其或烦其制以病民侈其名以尊已文貌有馀而精神不足气血壅𣻉而脉络不贯者皆未免秦皇汉武之馀习也
  历代官名㳂袭
  人皆谓唐之官名因乎隋宋朝官名因乎唐曾不知公师保傅太尉将军自周汉已有之二汉百官表志有侍中备顾问有仆射中常侍黄门侍郎给侍中等皆在禁中似今门下省也有尚书令又有中书谒者令掌选置及奏下文书众事似今中书尚书省也有尚书仆射佐令奏下众事似今左右仆射也有尚书六人分为六曹典天下集课事似今六部尚书也内有三公尚书二人与三公文书有吏曹尚书典选举似今吏部尚书也有常侍曹尚书掌公卿事有二千石曹尚书主郡二千石及水火盗贼似今刑部兵部尚书也有民曹尚书兴治功作及监治苑圃似今工部户部尚书也有各曹尚书似今礼部尚书也又有左右丞掌录文书似今尚书左右丞也每曹有侍郎六人似今六部侍郎也有尚书郎中似今六部郎中员外郎也不特此也少府之属有御史大夫有御史中丞有治书御史有监察御史东宫之属有庶子有詹事有舎人洗马议郎九卿则有宗正司农太常光禄太仆卫尉鸿胪大理七监则有都水将作大匠等其馀如太史太祝大医博士祭酒光禄大夫大中大夫谏议大夫凡此之类皆二汉之官名也唐岂特因隋宋朝岂特因唐也哉夫古今天下虽封建与郡县不同而其民其事则同故其所以异者封建则事要而官简郡县则事烦而官冗也周之官简矣复以三公兼冡宰以三孤列九卿则其制为益简民胡得而不安秦汉以来官冗矣既有三公复有三师既有三省复有六曹既有九寺复有七监则其制为益冗民胡得而不病哉隋志云隋尚书八座六部之属并皆如汉制又如梁武用宋齐旧制有尚书省置令仆六尚书有门下省置侍中给事侍郎有中书省置监令侍郎又有策书秘书省此见隋唐官名皆因秦汉魏晋六朝之旧也
  历代官品多寡
  周官九命汉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后汉自中二千石至斗食凡十三等魏秩次多因汉制更制九品晋宋齐并因之梁因之更制十八班班多为贵陈并因之后魏制九品品各制从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阶北齐并因之后周置九命每命分为上下凡十八命隋置九品品各有从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凡三十阶自太师始焉谓之流内流内自此始焉炀帝除上下阶惟留正从各九品又置视正二品至九品各有从自行台尚书令始焉谓之视流内视流内自此始唐自流内以上并因隋制又置视正五品从七品以署萨宝及正祓谓之视流内又置勲品九品自诸卫录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谓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勲品自齐梁即有之










  图书编卷八十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