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梦经堂日史/梦经堂日史编一 达城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梦经堂日史序 梦经堂日史编一 达城
马訾轫征纪
梦经堂日史编二 达城

七年乙卯十月[编辑]

初四日。甲午[编辑]

自京离发。二十日。庚戌 抵龙湾。义州府 留六日。湾上场师。以一日六日坐市为月例。厨房所需皆取办于场市之故也。

二十七日。丁巳[编辑]

自来宣阁 上使所馆 离发。出城西门。过百一院。湾府下隶之随后者告曰。院是炼武之地。武士与府妓驰马使枪。妓之驰马。惟湾能之。盖威化岛蒐猎遗俗也。自威岛垦田以后。猎遂废。而妓之驰马。亦随而不讲。今有琼惠一人而已。差过十年。不知何人能继琼惠也。到鸭绿江。三使 副使赵秉恒。官亚卿。庚申生。书状申佐模。官校理。己未生。 曁一行上下俱齐到。诸裨及诸译。皆身披狭袖周衣。上加挂子。腰系蓝䌷缠带。头戴笠子。足穿皮鞋。伴倘戴竹丝战笠。顶起银花云月。悬雀羽翎羽。余之所着与裨译同。而腰围草绿广带。稍表异之。裨译自前皆着战笠悬雀羽矣。嫌其混杂于傔从。今着笠子云。 余顾谓韩主簿 上房兵房军官。名膺泰。有扁仓之技。与余同庚。 曰。吾之打扮何如。答曰。执事之两班。今乃与吾侪烂熳同归矣。余曰。今将渡江矣。吾之两班。吾之年齿。并挂于江边柳枝上。拟于回还时更觅。从今与君辈相尔汝。无复以两班待我。韩曰。柳枝上闲挂。恐有持去者。不如许卖于人以助装银。而渡江则不直一文。渡江前可卖。某当居其间矣。余曰。婾乐哉。韩曰。执事两班。直当几何。曰。直高矣。然君奇而欲居之。君其量度时宜以决之。韩曰。执事为及第。则为方伯。方伯所廪。虽如岭东之最薄。断不下三万。然是未然事也。今不知早晩。折取其半如何。余曰。吾年近六旬。尘机已息。周梦先断。盍以现职论之。韩曰。然则执事之意。我知之矣。万两太守是脚下物。其欲半之于斯者乎。余曰。唯唯否否。万两太守。吾何敢望。如吾者流。白首残年。得一初仕。吮之如饴。积仕十年。栉沐风雨。奔走于公役。末梢归宿。乃在于千疮百孔弊破疲残之邑。及至六腊殿最。以宜勉刚果太欠束湿等语。置之下考。则始也得钱润屋之计。反为破家辱身之阶。点检归橐。都无皮泉半分。五千金云云。太没分数矣。韩曰。审若是也。价不售矣。吾囊中。现有朝鲜通宝三分。而渡江以后。此亦为无用之物。老子曰。当其无。有器之用。余将以此易浊醪一大杯。仍以立券如何。余曰。来日万财。洵不如目下一杯。然三韩以后几百年传来之称号。一朝抛在别人。于我心戚戚。然须以还退立券。一座哑然大笑。遂出门。大江横矣。江边 即九龙亭 设三军幕。军校吏隶预先等候。湾尹 李丰翼 亦先至。备茶啖以饯之。三使及湾尹并坐于一幕。余亦坐末席。余谓湾尹曰。余之坐此。是何名色。可以避矣。湾尹曰。自作名色。以占便宜。余曰。使我作名色。不宜卑下。以三使臣都预差呼我如何。三使及湾尹大笑曰。其志将欲夺正使之坐。马头金弘烨 军官随行者。亦谓马头。 率湾府搜检将校来告曰。彼欲搜检衣箱。许之乎。余谓湾校曰。一行中。红人参真个有之。何独搜吾箱为。搜吾箱而无。则臀汝矣。湾校曰。搜检。例也。以例而臀。臀其堪哉。敢问一行中红人参。果指的何人。一座无不惝恍疑怪。余曰。某在斯某在斯。指洪姓人者三曰。是红人参也。湾校笑而退。留湾六日。与湾尹唱酬诗篇。俾昼作夜。及至作别。握手恋恋而相谓曰。同处京城。邈若燕越。今乃萍逢于千里边塞。曾未几日。又有殊域之别。人情到此。亦有刚肠者乎。湾裨曰。曾见使行渡江时。三房随厅妓齐到于此。执盏而唱劝酒歌。临行而作阳关三叠。是时人或有泫然泪下者。今行无此光景。作别诚不难矣。以绥陵缅制未阕。上房随厅妓。沿路并除之。江边等待。三房一軆除之。 余曰。君欲闻别离之难乎。昔水路朝天之人。举碇发船之际。箫鼓乱鸣。歌筦迭奏。之菊之声。助人别怀。于斯时也。父子兄弟之临江送别者。倘作何心。千古流想。亦足隳泪。今之燕行。计其程。不过三千馀。计其日。不过百五十。而犹复言别离之难易耶。湾裨曰。执事今无所眄之妓作别于此地。故强作大谈也。官娃别泪。虽是副急。当其脉脉斟酒。潸潸沾襟。把袂叮嘱曰。此去万里。服水土。趁程途。节飮食。顺时保。千金躯。荒村雨露。野店风霜。眠宜早。起要迟。如是之际。执事能不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乎。余曰。使我遇这时节。奚止挥泪。亦当痛哭一场。昔张大将鹏翼之为西邑倅也。房妓之荐枕者。哭别于五里之亭。黄叶纷飞。衰草凄迷。西风残照。角声变征。于是。将军下马执其手而痛哭。顾谓人曰。尔谓我为别而哭之乎。胸中湮郁。不平之气。无处发露。今得触境为哭。哭而泄之。快哉快哉。此真丈夫语也。君但见儿女子惜别之泪。独不见夫英雄烈士穷途感时之哭乎。奈何奈何。马头曰。日已晩。一行几尽发矣。余乃乘步轿。促令渡江。江流浅细。轿夫褰涉。水才没踝。至中江。船渡至三江。又褰涉。鸭江即天下三大水之一。而发源于白头山者也。以此水界限彼我。作为关防。而浅水潺流。今不足以投鞭横锁。则固圉之方。亦足寒心。及渡登岸。家国从此渺然。回顾九龙亭。送别之人。犹立江头。令轿夫疾走三里许。书状官歇轿于路傍。见余至。谓余曰。渡江时。得句乎。余曰。只有一渡鸭江非我地。人情到此暗销魂一句而已。书状曰。自弘济院离发时。拟赋远游一篇。及闻匹马萧萧万里程。都门一出即燕京之句。尚不得下笔。今又有一渡鸭江之句。可谓一字文章。令人气沮。余曰。嘲我太甚。余果有气沮处。记夫统军亭柱联乎。北极南溟为表里。高天大地此中间。月沙诗也。宇宙百年人似蚁。山河万里国如萍。东岳诗也。两先生大笔。固非后生所可月朝。而至若今湾尹上有楼台平野色。中分天地大江声之句。信与此亭争雄。诗格雄浑。拳法豪健。此余所以气沮也。余于弘济院道中。口占一律曰。

匹马萧萧万里程。都门一出即燕京。鲁连志气今东海。杜子文章古北征。笛里关山惊岁暮。樽前风雨动寒声。离筵不作几微色。回笑人间剌剌情。

黄芦白苇。一望弥野。行过十里馀。峯峦明媚。溪水萦抱。林薮掩翳。洞壑深邃。隐隐若有邨落。恍然鸡犬声出于其间。山回路转。处处皆然。土地膏沃。可以耕垦。山川周遭。可以置邑。而彼我两弃。遂成闲土。可惜可惜。午饭九连城。城址尚存。古者。九城相连。故有此名。高句丽时。亦尝都此。所谓国内城。又曰叆阳城。金时。将军斡鲁拒高丽。筑城于此。 皇明时。为镇江城游击将军府。今清陷辽。仍为空地。去今二百馀年也。湾府设幕支站。饭后即发。到温井坪止宿。三使所处。露地作堗。上设房幕。房幕之制。湾尹李根友刱始。 其他所处。掘坎炽炭。加杠其上。围以簟幄如人字形。仅容二人。足以御寒。列幕之连接。人马之喧阗。有如军行之止舍。而吹角呐喊。所以警虎也。时或间断。韩裨招义州军牢。而责之曰。竟夜吹角。已有前例。胡为乎间断。军牢曰。小人不知其例。韩曰。此例也。吾于燕岩热河日记见之。尔何谓不知。闻者莫不绝倒。

二十八日。戊午[编辑]

晴。日出即发。路有温井水。略温不甚热。温井坪之称由此也。至汤站。有古城遗址。世传明时所筑。而不可考也。过葱秀。苍壁疏林。俯临清溪。恰似我国平山葱秀。而奇峭峻发。反不及焉。 皇明倪文禧谦奉使东来。见平山葱秀。与此相似。所以名此也。 平山葱秀有朱天使之蕃兰嵎所书玉溜泉三字及朱天使小像。并刻于石壁。 马头遥指柳田路右一冢曰。古之罗丞相墓也。二华表对立。半仆。坟形与我国无异。似是高句丽丞相。而坟名尚存。行人指点。亦可异也。午抵栅门。栅门即一间草屋。两扇板门。高才丈馀。至于木栅。有似我国牧场之马栏。只是界限。无足捍蔽矣。栅门有二十四处。而此为居中云。余于平日。窃想以为栅必如战阵之树栅。门如城阙之层门矣。今来所见。还不满偏邦眼目。诚不足观。乃追悔于心曰。东人之壮观。必说燕京。而今到栅门。栅门如此。燕京可知。反不如稷下吾庐之并与草扉而无之。何其苟且若是也。彼人老少皆着新鲜衣服。出栅围立。与马头辈握手。殷勤如重逢故人。而彼人之呼郑太平者。十之八九。郑太平者。宣川人。而上房轿扶嘱也。前后入燕。凡为廿馀次。其为人善飮酒善华语。质直无伪。故彼人无不情厚而款曲。且郑太平三字字音。与我东一般。故顺口呼之。聊夸渠辈之能解东音也。俄而门开。随三使步入栅门。凤城将与章京,如我国将校 护送官,通官辈。次第椅坐于店厂。按报单。我国使行人夫马。匹入栅数爻之开录者 点检人马。三使去骖抬轿而过。一行乘车骑马者并下。我朝使臣入栅门。下轿步过凤城将所坐店厂。古例也。有一大臣。以上使入燕。谓凤城将曰。吾虽小邦之人。其职则大臣。彼不过大国之一城将也。不可过执僇恭以辱君命。吾将回还我国。奏达天子。讲定礼数。然后可以更入。即令回轿。凤城将摧谢不已。务使从便。乃以去骖抬轿为约条。至今遵行云。行数马场。入处于上使下处对炕。鱼姓家 凡炕 温突也 之制。一字屋之内。或隔楹为左右炕。或通楹为对炕。一间之中三分之地。筑砖如墙。高五六尺。铺砖为堗。藉簟其上。炕必西南有窗。窗必限壁。窗箭甚阔。外涂以薄薄唐纸。正中一门为出入之处。或两或一。以板为之。如我国库舍板门。门隙空豁。隙风透寒。屋梁穹窿。无承尘。地必铺砖。砖气逼冷。炕堗炊薥黍十数柄。则湫气上升如甑薰。可以蒸饼。招下处库直。自湾府差定下处库直二人。渡江以后。沿路必先诣定下处。铺陈。 张目叱之曰。尔所谓炕。反不若温井坪人字幕。吾宁露宿于地。不可经宵于此。另定他炕。然后可免臀矣。答曰。上使大监,副使令监,书状使道下处亦是一般。小人以何心术。必定进赐下处于不堪宿之炕乎。大抵炊炕之法。只令微温。今乃多炊而烘热。此所以温气薰蒸也。遮以屏风。设以房幕。则御寒有馀矣。余曰。何不告我借来屏风及房幕。答曰。何不问小人以处炕防寒之法乎。余无以答之。韩主簿适在傍。余谓韩曰。彼汉之答两班。语有若弄操。何不打臀。答曰。彼汉何罪。必欲罪之。始制炕法者宜猛臀矣。余曰。始制炕法者谁也。答曰。若非獯鬻。必是冒顿。余不觉失笑。韩曰。执事渡江时。自称两班高挂于柳枝上。今又称两班两班。两班是何物。余曰。大辱见之矣。自厨房备进夕饭。木板上置一钵饭,一器羹,一楪馔。馔则民鱼如小儿掌一片。烹卵一剖。鰕醢少撮。椒浆半匙。合盛而已。饭则举匙而水银泼地。入口而恒沙淘河。气忿忿面皮紫漒。准拟大叱喝。捉入干粮马头。忽思俄于下处库直。一遭无颜。又被强嘴于马头。则岂非大败乎。乃忍住麤气。低声谓弘烨曰。第招干粮马头来。曰。余家至贫。虽朝不食夕不食。饭必炊白米。馔必排数楪。床必有高足统营盘矣。汝之待我。今不如我东炭幕七分床乎。马头嘻嘻的笑曰。朝鲜米,朝鲜馔。俱为较量上使道往还朝夕支供。载车而来。自军官,译员至于伴倘。皆是老米飰一楪馔。苟违此式。少不撙节。不得不贷用不虞备银子。及至还到湾府。牢囚小人。尽卖家藏而不足。至于族征。今行沿路。或六七人或十数人。伏于路傍。呈状于三使臣行次。其状辞即曰。宣川某也某也。义州某也某也。昨年赴燕。多用不虞备。其害及于族戚。横征破产。今年又赴。则族戚之馀存者。必将举皆荡败云云。似此举措。进赐主已为目睹矣。厨房定例。所以如此。至若高足盘。以卜重之故。为三使臣行次。只带三盘而来矣。余曰。老米何米。答曰。以稻种田。其米皮厚硬粝。然价廉于朝鲜。且无车运雇直矣。余曰。米哉米哉。米真负老。老米饭果难堪。弘烨仰赖啄馀。饭太少。无以充其量。吾其奈何哉。店里少女子皆涂粉插花。强作妖艶之态。与郑太平笑呢呢语娓娓。见余而隐避。从门隙而窥视。余谓太平曰。我国乡里女人之汲水耘田者。不避寻常行人。或接语指路。而及逢两班。则必回身而立。或低首至地。羞涩不能对面。余常疑怪。今中原女人又复如是。其故何也。太平曰。此不难知。朝鲜两班素识礼义。且极尊严。故女人自知其露面接人之为非礼。故自尔流出羞恶之心也。礼义之心。羞恶之心。岂有彼人我人之别耶。余曰。然。汝可谓能知天性四端者也。栅门内左右市廛。一字摆列。东西街路。纵横绳削。雕窗绮户。画栋朱栏。碧榜金扁。无不炫燿辉煌。卖买物货。皆内地奇珍。无不丰盛。余谓马头韩时良 上房马头。义州人。 曰。见栅门。殆同南山洞生员百两价草家之门。门内市廛。较之我国云锺街六矣廛。不啻什佰。可谓外贫内富也。

二十九日。己未。是月小。[编辑]

阴。东风。午后微雪。即止。仍留栅店。为一行车卜之整理也。早起进饭。饭盂蒙胄。馔楪加俎。比昨丰腆。余谓韩主簿曰。余之号令何如。余以进士行于世十五年。而未尝居斋。故幸免号令进士之号。今到中原。一号令而饭与馔若是丰厚。此辈若以号令军官称我。则奈何。韩曰。吾闻昨者吩咐。哀乞也。非号令也。哀乞加饭。使人大惭。自称曰号令乎。余乃喷饭满案。入关帝庙。庙制。外施金碧。有若精洒。殿内尘煤堆满。塑像与我国南庙悬殊。全无严威气像。傍有佛寺及财神庙。庙门两扇。分贴龙虎二字。门外有朱漆木柱。上头𨱎饰。左右对立。如我国将台前帅字旗竿。每月朔望。悬黄䌷双旗于柱上。无处不然。凡寺庙宜在静僻干净之地。而此在闾家市街之中。极涉渎亵。从人曰。沿路寺庙。在在皆然云。与韩主簿入酒肆。酒保先问斟酒么。余曰。斟来。酒保各置一小锺于前。以小镴壶汤酒。次第斟去。余先飮一锺。即白烧露也。才得沾唇。未及浇舌。而味甚辣烈。毒臭射鼻。无下酒物。计还酒钱。每锺十五文。余谓从者曰。沿路酒肆皆此㨾乎。曰。非也。皇城里酒楼。真可一飮。其他酒劣价昂。费钞诚可惜。此如我东浊酒假家也。余曰。中原无色酒家乎。曰。色自色酒自酒。未见红裙当垆处矣。余曰。各殿别监,政院使令,各宅厅直辈。以琥珀风簪水纱细笠。半醉半醒。踉跄而行。日落西山。鸟鸟拥翅时。队队相遇于锺路前禁府后。则不得不一飮于色酒家。而把酒唱歌。通姓通语之际。因境界之不合。就中一人。突地气涌。挥拳使脚。打破酒器。左右跳踢。亦是浮浪,破落户,泼皮汉第一快事。中原人之不识此。可谓欠事。

十一月[编辑]

初一日。庚申[编辑]

早阴晩晴。平明离发。从人皆贳车而乘。车是太平车也。车制。盖如我国坐车。而两轮之上设幈屋。驭用二骡。干车的 驭者之称 执长鞭。踞坐前左长杠上而挥鞭。则鞭末有声。声如霹雳。二骡瞥见鞭影。奔走效命。左之右之。惟人指挥。而屏息不敢横逸矣。有一徐姓者。称以同姓。来面款洽。余问曰。尔是徐宗孟子孙乎。曰。然。凤城西北下一大庄院是吾家也。宗中一人。现在皇城作通官矣。栅门徐姓。自古称吾宗。而欲问贯籍来历。则其人目不识丁。非笔谈可详也。为见凤凰城。迂回十里。历安市城。城在凤凰山中。唐太宗亲征高丽时。此城屡月不下。为守将杨万春射中左目。及其回军。万春登城拜谢。太宗赐绢百匹。此载金富轼三国史。而通鉴及唐史所不记也。城址尚存。可通线路云。而行忙未及见。转入凤凰城。歇息于凤凰寺。登楼望见凤凰山。特立于碧霄之中。蓝壁青峦如劈掌开指。三角,道峰不意复见于此。心目俱欣。顿忘行役之劳。旧栅门在外凤城。而康煕时。以生齿繁息。加辟二十馀里。设今栅云。路见大车群行络绎。其制朴斲如我国卜车。载卜如山。车夫坐卧其上。驾以骡马牛驴四五或六七或八九。无论车之小大。轮辐俱是井字形。轨辙同是一尺度。故前辙后辙。无不合轨。市肆屋宇之栉比壮丽。果愈于栅门。而亦一都会也。止宿于干子浦。自日暮时。寒风骤至。夜尤紧。路中偶吟一绝曰

金石山前日欲曛。凤凰城外雪纷纷。车中坐计燕行路。路去三分仅一分。

初二日。辛酉[编辑]

晴寒。风势甚大。寒威忽剧。煖炕如露处。衾帷如泼水。早发。历伯颜洞。元丞相伯颜征高丽时驻兵之地。渡瓮北河。不过一川流。而称之曰河者。盖北地少水。水之稍大者。统称曰河。贵之也。此水发源于白头山分水岭。过松站。又名薛刘站。唐太宗东征时薛仁贵,刘仁愿驻兵处。古之镇东堡也。午饭于黄家庄。三使同馆于一炕。盖午则同炕。夜则分馆。例也。过八渡河。自此至通远堡。峡路迂回。一水八渡。故名焉。自我国至燕京。此水正在中间。故又名半渡河。余曰。非也。八字华音即半也。历范家庄。抵通远堡止宿。古之镇夷堡。有土城旧址。堡有马十三匹。初名羽递。今避关帝讳。改以飞遆。一时之内。必行七十里。尝有人梦一人。自称张飞而言曰。今人知避俺二哥之名。反犯俺名。何不公也。

初三日。壬戌[编辑]

早阴晩晴。寒稍弛。过畓洞。虽少泥淖。不见水田。至草河口。登州人曲学之。以学究侨寓于店舍。出示窗课录曰。今夏所课也。中有鸟声韵。花外离思触。枝头好梦惊一句。警发。傍有批评。清新可诵。姓名余忘之。使于姓学童读数行书。即左传也。咿唔舂容。无异东人。而句读音响。无以辨别。过分水岭。岭东之水东流。岭西之水西流。谓之分水。渡连山关止宿。一名鸦鹘关。即 皇明总兵李如柏,贺世贤,阎鸣泰。将兵六万。由清河路。攻建州处。自此有捷径。可以不由沈阳。直抵山海关。成化十六年。朝鲜请改贡路。兵部尚书刘大夏奏以为。朝鲜贡道之迂回。即祖宗微意。仍不许。书状渡湾时。作木牌。各书入北下隶姓名居住。分给各人。到此点考。余曰。无牌潜越者。法当斩矣。不斩。则法不立矣。点考而无牌。则岂不难处乎。阖眼诚好矣。书状曰。虽欲阖眼。无债奈何。一译曰。昔有一书状。期于搜出无牌者。非徒法不行。使湾校率行时。多费心力。反为昌被。别行异于冬行。本无潜越者云。

初四日。癸亥[编辑]

晴。稍暄。过娘娘庙。庙在连山西五里山峯之顶。即丛祠也。逾会宁岭。岭傍有三石峰列峙。号兄弟岩。岭之上有石如虎形。又名虎狼岭。虎狼之与会宁语音近似。疑是讹读。而未知孰是。岭之顶有关帝庙。甚灵异。一行下隶争供金钱。祷其往返之安稳。岭之名。或称天磨。或称大高。岭底有盘龙寺。抵甜水站午饭。盖八站之水多苦咸。而此独甘洌。故名。逾青石岭。岭之石或青或蓝。可供砚池书镇之属。而无所称。恨无鉴赏者也。两岭。辽左大关隘也。较诸我国摩天,大关。不啻如培𪣻。而以险闻于天下。何也。昔 孝庙入沈时。驾次青石岭。有阴雨胡风之曲。追思当日。那禁风泉之想。到娘子山止宿。唐太宗东征失途。夜闻鸡鸣。寻林薮中。遇一娘子会欢。天明视之。乃一块石。其形如鸡。建鸡鸣寺于山腰以祀之云。

初五日。甲子[编辑]

晴。东风。尘沙弥天。不辨咫尺。一行上下。举蒙尘土。俱无人形。余谓韩主簿曰。自入燕路。五官无所用矣。车声甸甸。常作晴雷。虽有千兵万马之追后者。无以闻。耳官自聋矣。语音彼此不通。与干车的竟日同车。一语不相接。口官自噤矣。尘煤扑面。两眼俱眯。目官亦自盲矣。至于鼻不得息气。咽不得呑涎。便一生病身。如是而几何不真发狂症耶。谓马头曰。汝辈真非人也。吾有使役。雇汝往还六千里。则酬直讨索。必也十里十钱。而燕行所食。或有银三四两者。以银计钱。钱不当雇。备经风雪。不言苦况。此非心术之病耶。答曰。此是小人等误入也。往来盘费。不过小泉二十吊。谓两曰吊。栅门。以一百六十叶为一吊。皇城以内。以五百叶为一吊。吊音子为。 五朔支过。可谓空食。得边卖 以译院诸员物货。互为交易。谓之边卖。 而横财。则足以资生一年。轿扶嘱,引路等名色。最为至薄。此亦缚头而争图。得紧迳。毕竟纳贿而得之。所食有定。而贿随而多。小人等此行。亦将不废而自废矣。早发。见邨落殷富。人物精明。平原良畴。力农资业。入栅以后。此地稍为开豁。午饭于王宝台。或曰。王宝即王八。汉语之声相近也。俗称王八为鳖。此地有鳖峰故云。路傍人家烧香礼佛。盖其俗以朔望。焚香祈福于关帝。且有财神之贴壁者。每日虔祷。冀其兴旺。至于楹联柱贴。如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史记中有货殖传。周官半是理财篇等句。可见俗尚之重财也。辽左所经。无一水田。以为关外水田有禁制。故惟高丽堡有之。逾磨天岭。一名马蹄岭。岭西有唐太宗驻驆山。又有王祥岭。古孝子王祥之所居。此讹传也。冰鲤王祥不曾居此。居此者即 皇明时王祥。祥之祖以元将。明初归附。其子佐成祖。开燕京有劳。封辽东都督。其子祥袭其职。故北有都督王祥墓。历高丽丛。始见山侧冢墓累累。墓前有石床。床上设石香罏,石酒壶,石爵。又有表碣。一似我国墓制。意者。高丽被虏人。尚遵东俗而然也。过阿弥庄。马头欣然告曰。白塔见矣。南望辽西。塔顶岿然于云间。从此无山。平原旷野。一望无际。恰为八九百里云。渐近辽城。车马杂遝。入由东门。扁曰绥远 屋宇井井。雕窗粉壁。绣户绮楹。极其精巧。转入市中。每铺树以朱红高柱。或树玄木高牌。所卖之货名。以金字刻于其上。又或悬以所卖之物㨾。如兴盛店,裕兴局,成衣老铺,首饰店,货真价实,不悮主顾,仕宦行台,草料俱足等名色。是书其货名也。如木刻扇子,烟盏,银钱,酒壶,纸面等名色。是悬其物样也。茶市,香铺,锦店,药局。其他种种名色。炫耀人眼。不可名状。穰穰煕煕。肩摩毂击。真是大都会也。城堞。四围方正。累甓以筑。自外观之。宛是粉墙。齐整高峻。不可攀登。内筑亦然。虽在平地。可以守御。路见妇女多缠足如弓形。行步不便。遇风则或杖而免仆。满女不然。按妇女弓足。起于李后主使潘妃。以帛缠足。金莲贴地。行其上。谓步步生莲花。墨庄漫录 见乐府双行缠辞曰。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我独知可怜。知其起于六朝。然史记云。临淄女子弹弦缠足。又云。揄修袖。蹑利屣。利屣者。以屣首之尖锐言之也。又石崇屑沈香为尘。使姬妾步之无迹。比诸潘妃。殆已先之。盗发越王冢。得宫人玉屣。晋世履有凤头,重台,分梢之制。襄阳耆旧传 唐杜牧之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碧琉璃滑裹春云。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段成式诗。醉袂几侵鱼子缬。彯缨长戛凤凰钗。知君欲作闲情赋。应愿长身托绣鞋。又如六寸肤圆光致致及慢移弓底绣罗鞋之句。可见弓足之风已久矣。然燕,赵女子三四岁即缠。故天然纤小。并无弓形。弓形者嗤为鹅头脚。不足贵云。城内有文武两官员。钱谷甲兵。武员主之。商民词讼。文员主之。中国官制。郡县各置文武官。文是汉人。武是满人。似出于御侮之策经远之谟矣。出西门。扁曰顺安 入关帝庙。庙宇极其宏丽。自栅至北京。关庙非止十数。而无此比也。按。洪武二十八年。建汉寿亭侯庙于鸡鸣山。汉寿本亭名。今人误以汉字为句。永乐中。始载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官致祭。后主景耀三年。追谥壮缪侯。宋徽宗崇宁元年。追封忠宜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壮缪义勇王。淳煕十四年。加封英济王。万历四十二年。进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振天尊关圣帝真君。年前回子之乱。讨平张格尔时。有关帝显圣之功。敕令州郡。于所在关庙增修虔报云。此庙金像。身躯壮大。左右翼廊皆有画图。即关公战捷之象。而右庑配以赵子龙。左庑配以张桓侯。桓侯之前。亦像范疆,张达跪坐受诛之状。固是好事者所为。而亦足为千古快心事矣。廊之南又建二层楼。东扁曰晨锺。西扁曰暮锺。缥缈飞翔。制度绝巧。其前又有木牌楼。楼上多揭扁额。如曰万古英风。曰协天护国等类。不可殚记。凡佛寺神庙。必有锺楼鼓楼。在前对峙。晨夕考击。以为日例。出庙门。北迤至白塔下。塔高约十三四层。长几数百尺。围十七八间。累甓为八面。面各石刻三佛。下广上尖。每层加檐。檐端皆悬风铃。最上头树铜柱。节其茎如竹节。维以铜索。宛是兜子上三枝金枪。第四层大书碧汉流光四字云。而今无矣。盖唐太宗征高丽时。命尉迟恭建此。塔面旧有坎字铜碑记云。凡八棱。高三十六丈。围十七间。而今无可考。面面颓败。风雨剥落。用力甚钜。而荒凉如此。惟彼狼居勒碑,交南铜柱。未知尚存否。英风伟烈。留得竹帛。千古不泯。较此如何。或云。华表柱者尤极诞妄。古人传记。以华表为城门柱。而旧在城中一民家。今失其所云。按王凤喈事类通编奉天府卷曰。华表山在辽阳州东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鹤。故名焉。柳梦寅集曰。使行时。入华表关。有柱高十丈。下有石碑。画一鹤。傍刻令威诗。其北有寺云。旧辽东。汉时为阳平城。五代时为渤海。后属辽金。而城址犹存云。依城迂回。至东城下。北转而渡太子河。燕丹逃秦入燕水处。一名衍水。又云。上流三十里临河有石城。世传高句丽太子守城。城陷。投河而死。故名云。到迎水寺止宿。或云。白塔。明中叶圮坏。武宗正德重修。 咏白塔以示澹人。书状别号

白塔十层势欲隳。层层刬削层层奇。一天旷矣身偏耸。大野茫然影许迟。乘鹤仙人馀故郭。征骊皇帝但荒碑。浮生坐数千年劫。绀雨蓝风任过之。

初六日。乙丑[编辑]

晴。日出后发行。历接官厅。沈阳将军巡边时。辽阳,凤城将出站迎接处也。午饭于烂泥堡。辽野中最称沮洳地。而今行路干稳涉。皆谓罕有。抵十里河堡。止宿张鹏翮家。问是横渠之裔。世代久远。不可记云。见其壁上。有三位主椟。从者开视。在中之主。即其祖考祖妣之位。而双书于一面之内。在左之主。即其考位。在右之主。即其妣位。各书于一面。且考妣皆书姓氏。傍题亦书姓名。但主㨾稍长。椟制如我国。列置三椟。前排镴台一双香炉一坐。而全无帷帐之遮蔽。坐卧其下。亵渎太甚。自栅至此。无论闾家店舍。皆有财神之祀。而无祭先设位处。独于张家有之。无乃先贤遗裔之故欤。澹人以辽野诗示我。即五律一则也。以七律答之。

行到辽阳一壮哉。茫然楚色逐眸开。车从莽苍穿难尽。路切空青划以回。四际无云邨转出。一天如水树浮来。谁知极北春光早。羌笛声声怨落梅。

初七日。丙寅[编辑]

晴。鸡鸣离发。午飰于白塔堡。此处白塔。亦可谓壮观。比辽阳白塔。其高才半。而八面甓筑。中虚上穹。其高七层。每层必重檐架椽。闾阎环居其下。问之居人。不知何时所建。而亦甚颓败。渡浑河。一名耶里江。尝闻 孝庙在沈时。清人进一区菜田在河边。建亭名之曰野坂。今不知其处。到沈阳城外门。门如里门。环以土城。从者曰。自年前南匪以后。始筑土城云。城如我国闾家之土垣。不可久完。以大国而有此姑息苟且之事乎。三使陪表咨文。以次入城。由抚近门行。馆于城南闾家少憩。改服道袍。与三使同诣太学。四拜庭下。升殿奉审。则当中奉安至圣先师孔子之位。朱漆木牌。以金字双行书之。右用汉字。左用满字。朱子在西从享之位。从享凡十二位。皆朱牌金书。虽两程子在庑位。此与历代有异。而我国所未遑也。殿外楣揭先觉斯民。殿壁揭万古师表,乾隆笔 与天地参,嘉庆笔 圣协时中,道光笔 德齐帱载。咸丰笔 其尊仰斯文如此。启圣祠在殿后。当中有五位牌。书叔梁公,防叔公,祈父公,木金父公,夏伯公。是夫子五世并享也。左右六位。周濂溪之父,蔡西山之父。亦从享焉。欲入明伦堂。牢闭不许。欲入书院。国子监 门者以为钦差来留。外人不得入云。转到行宫。有碑以满汉字双书曰诸王以下人员等皆下马。由文德坊牌门 东掖门 而入。顾瞻宫籞。丹雘眩眼。试士有阁。较射有场。黄瓦碧甃。朱栏玉砌。面面出色。尝闻盛京文溯阁藏四库全书。不知在于何处。宫门之内。尽铺花砖。穷极巧丽。未知迷楼何制。艮岳何状。而恐无以加此也。才移数十步。有太庙门之扁。太庙既在此。则社稷必在其右。而未及武德坊牌门。西掖门 忽有守者阻搪。径出过西街。即三学士成仁之所也。追念当日。犹不禁志士扼腕慷慨之怀也。朝鲜馆在东门之内。馆中有封锁处。即 昭显世子, 孝宗大王所御之室。今为都卜马头率夫马留接之处。余曾见海东琐语中有一编文。今记其略曰。

孝庙在潜邸时。有一竗年女子求见自家。大君称号 愿为婢使。观其貌。虽无姿容。气骨清秀。决非贱流。遂许。邃室寝食阅数月。忽告去。问其所向。曰。漠然无所向。医闾有古师。不知今尚在否也。因飘然而去。及御沈馆。一日夜静月明。东归之思不禁。凄然散步庭除。西风飕飕。疏灯荧荧。一女子杖剑前立曰。自家能记贱女乎。 孝庙视之。戴珠冠。插翠羽。腰束蛮装。足蹑云袜。双手携三尺青蛇剑。竦肩若鹘。凝眸如星。意认其剑客。良久答曰。未记。曰。往年久留宫中。抑忘之耶。问何以至此。曰。幼好剑术。欲求托身。遍行天下。遂结缘于九大王。已有年矣。今闻自家到此。更愿一瞻仪容。乘夜而来。备叙经历。歔欷者屡。以如此如此善保龙軆。再三申嘱。冉冉而逝。其所为说。不传于世云。此近齐东俚谚。而亦安知其非真欤。

城里有八衙门将军衙门。奉天衙门,学政衙门,五部衙门。将军英隆。旗人 奉天府尹堂景霖。工部侍郞锡霖。户部侍郞书元。刑部侍郞善焘。礼部侍郞和色本。兵部侍郞富呢雅杭阿。盖中国军制。汉人为民。故能为商为农为工。满人但属于旗军。名隶军籍者多是壮健。官给粮银。妻子亦计口而给。故无所事于生理。临阵战亡。则录用其子孙云。按。盛京。古肃慎地。沈水。一名万泉河。沈阳之名由此也。清太祖独断定都于此。。癸卯。修建城垣。己亥。始制满字。辽东经略杨镐。集兵沈阳。分四路来攻。号四十七万。清祖大败于萨尔浒山。即汉语木厨山也。姚文田诗注 方物诸种到栅。交付于凤城将。次次遆运至沈阳。又为交付于章京。到北京。交付于我使。以为进献。乾隆时。以朝鲜方物之难于运致。特定此例也。方物未及到。首译 方禹叙 留此云。沈阳称盛京。与北京,南京,兴京为四京。其地方东南至鸭绿江五百七十馀里。东北至回客塔二千馀里。西至山海关八百馀里。北至边门四百五十馀里。为蒙古地境。南至海七百三十馀里。去宁古塔一千三百馀里。船厂在沈阳,宁古塔之间。沈阳之地。北极出地四十二度。当天星析木之次。入尾宿十度之分。古挹娄国。唐置沈阳。辽改兴辽军。洪武始置卫。咏诗志感。诗曰。

设险苍茫野。沈阳知在斯。行人今日泪。东国百年悲。学士成仁处。 先王滞馆时。不才身已老。把酒漫吟诗。

初八日。丁卯[编辑]

晴。早由外攘门出。门楼跨十字街上。楼下四方设门。与路相直。东西南北。胡同相望如绳。市肆门户之栉比。四方如一焉。门上有悬门。以板木为门。用辘轳下上之。门闭后。始下悬门而叠闭之云。盖沈城之内。东西南北。皆有十字阁。其下有四门。各通四街。阁之上悬大锺。崇德时。有军国机谋。欲与诸将会议。则辄挝文政殿大锺。而城门八处 德盛,天祐,福胜,地载,抚近,内治,怀远,外攘。 皆鸣锺而应之。锺阁则牢锁。不许人登。前有大碑。书曰。宽温仁圣皇帝 清太宗 敕建。崇德二年 丁丑 月日立。行数里。入实胜寺。即东人所称皇帝愿堂也。其说无稽。按盛京通志。天聪初。西蕃喇嘛僧 喇嘛。即道德无上之称。 驼载玉玺。传国玺 牵乌牛,白马而来曰。东方圣人出。故奉献。因建此寺。今考嘉庆乙丑沈幸时行宫壁上板揭诗。有松,杏捷后建寺之语。两说之不同。何哉。意者。崇德以偏师破洪承畴十三万军于松山,杏山之战。归建此寺。以纪战胜之绩。实胜之额所由起也。仍追奉西蕃所献玉玺。以夸耀之欤。抑寺之创。实在天聪。而其后崇德即其寺。竖纪绩碑。且易其额欤。

余按。楚以卞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后求婚于赵。以纳聘焉。始皇并六国得之。命李斯篆之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使玉工孙寿刻之。太平御览又以为始皇以蓝田玉制玺。李斯以鱼鸟篆刻之。 秦子婴奉玺。降沛公于轵道傍。高祖即位。服其玺。因世传之。谓之传国玺。汉孺子未立。藏于未央宫。莽篡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太后怒骂。投玺于地。螭角微玷。玺仍归莽。及更始灭莽。校尉公宾得玺。诣宛献于更始。赤眉杀更始。立盆子。玺为盆子有。盆子献于光武。至献帝。董卓作乱。孙坚得之于城南甄官井中。袁术夺之于坚妻。术死。荆州徐璆送玺于许昌。献帝逊位。并以玺归魏。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玺。魏亡。玺归于晋。晋怀帝遇刘聪之害。归于聪。聪死。归曜。曜灭。归石勒。勒灭。入冉闵。玺寄于刘,石二虏。共五十三年。以晋无玺。谓之白板天子。晋征西将军谢尚。购得于冉闵之将军蒋干。以还东晋。时穆帝永和八年也。是后宋,齐,梁,陈相传。以至于隋灭陈。陈萧后与太子正道。并玺入突厥。唐太宗 宝玺未得。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贞观四年。萧后与正道。自突厥奉玺归于唐。朱温篡唐。入于温。庄宗定乱。入于后唐。庄宗遇害。明宗嗣立。再传养子从珂。是为废帝。从珂自焚。自是玺不知所在。至宋哲宗。咸阳民段义献玺。及徽宗为金所虏。凡有宝玺。金皆取之。玺凡十有四。宋之南迁二百年。无此宝玺也明矣。自金取于宋宝玺。出处得失。未见明说。而元至元三十一年。中丞崔彧,秘书杨桓献玺。而辨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为传国玺云云。既曰与从珂同焚于洛阳之玄武楼。而他日段义得之。献于宋哲宗。既曰入金。与金哀宗同焚于幽兰轩矣。翟朝宗又得之。献于宋宁宗。玺之赝迹。在宋屡败露矣。而元之崔彧,杨桓。又何由得之。以此观之。今西蕃所献玉玺。非传国玺也明矣。然则此玺果是何玺。而来献于清朝立国之初乎。纵使真得秦玺。亦无道之物。亡国之器。岂舜之五瑞,禹之玄圭乎。自秦以来。玺为轻重于天下。所重在于玺。而天下反轻。是岂非区区妇人之智乎。

又按开国方略曰。天聪九年九月癸丑。贝勒多尔衮等。收服察哈尔部众。获历代传国玉玺。玺藏于元朝大内。至顺帝。弃都城。携之入沙漠。后崩于应昌府。玺遂遗失。越二百馀年。有牧羊于山冈下者。见一山羊三日不啮草。但以蹄跑地。牧者发之。玺乃见。归于元后裔博硕克图汗。后为察哈尔林丹汗所破。玺归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贝勒等闻玺在苏泰福晋所索之。既得视其文。乃汉篆制诰之宝四字。璠玙为质。交龙为纽。光气焕烂。洵至宝也。多尔衮等喜甚曰。皇上洪福非常。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遂收其玺而还。太宗设黄案。焚香受玉玺。亲捧之。率众拜天。礼毕。谕左右曰。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非偶然也。此与盛京通志西蕃喇嘛僧驼载玉玺之说有异。未知玺之瑞有二至欤。

正殿安佛像。似是喇嘛之像。殿扁曰海月常辉。殿内左柱挂乾隆所射弓鞬。右柱挂嘉庆所射弓鞬。弓㨾绝大。皆是锦装。前有床卓。卓上罗列螭刻乌铜香炉漆灯。昼夜常炷。其他宝贝精巧灿烂。当中有一部佛经。漆纸金书。末有臣和珅书四字。和珅。即乾隆宠臣之专权者。意者。以此献媚。而珅败后犹存也。殿东有行宫。香案宝榻位置方正。殿西有禅堂。即蒙古僧群聚讲经处。而摆列禅榻而已。庭东西各有碑阁。而西碑满字不可解。东碑汉书。书曰莲花净界实胜寺纪绩碑。行忙不得详见。东西皆有廊庑。庑中皆有佛像。又有乐器及戯具。如百兽之楦。积之与栋齐。又有仪仗之属。似是临幸时设戯如鱼龙,曼延之具。南墙外有蒙古守直之房。首僧年老不见外人。其馀僧徒二百馀。或着黄衣。或着赤衣。皆蒙古也。其中年不过十二三者四五也。因守直僧有阙。皇帝特命蒙古年幼者遆送塡代。僧各月给银二两。首僧统计一岁俸银千馀两云。僧与马头辈语。马头辈褎如充耳。口呿不能对。余问马头曰。何也。曰。彼以蒙古语薰我。不知为何说。余曰。快哉。曰。何快。曰。自入栅以后。汝辈辄谓余曰。作行几日。沿路所经习闻满语。不啻众楚之咻。而不解一句。未学一言。以此钝聪。何以记诵四书三经乎。昔有一相公使行时。比至皇城。尽得满语。街谈巷说。贾竖鄙俚之言。无不通晓。译员辈皆以为不及。此非口读。即不过耳剽。则聪明何若是悬殊乎。余闻此发骍。无以答矣。汝辈之赴燕。自以为二十馀行。则闻蒙古之语。可谓习熟。而今与蒙古语。一不能开口。汝独非钝聪耶。今吾多解满语。赤饭者。吃饭也。何于睡者。好睡也。斗流者。猪肉也。只丹者。鸡卵也。谓主人曰掌樻的。谓车夫曰干车的。问人年岁。则曰道多年纪。问何物货。则曰甚么东西。马头恰恰的笑曰。壮哉。进赐聪明也。初行能识四五转语。若三四次燕行。可识十数条件矣。赴燕下人。自有生之初。不识天地字。一番到燕。通解汉语如有宿讲者。个个如是。余曰。两班聪明。本不及常贱也。昔金柏谷以文章鸣世。而曾读伯夷传一篇一亿一万三千遍。而犹不能突诵。一日寻访友人。友人不在家。只有十一岁童婢应门。柏谷留讯于童婢。而旋疑童婢之不能诵。问童婢曰。能诵传喝否。婢刻下立诵。不错次序。柏谷曰。这聪明这聪明。始可以授伯夷传。汝辈聪明。直不过盲者直门也。遂进茶少憩。步出距马木红栏外。有碑曰。诸王以下到此。皆下马。满,汉字双行而书之。登车就路。历塔桥。由径路而行。从者言。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在开运山下。北距十馀里。而树木如云。可望而不可辨。尝闻福陵山名天柱。昭陵山名隆业。浑河界其间。太宗有二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经百战。成殊勋。今昭陵前二石马是也。又闻永陵内宝顶上。生瑞树一株。圆覆城匡云。此载姚文田邃雅堂集 抵永安桥。筑路始此。盖皇帝沈幸时。御路当中。筑灰为驰道。比诸左右配道。高为一尺。以辽路泥泞。车行不便故也。见今沈幸年久。筑路几尽平夷。桥梁举皆朽颓。桥成于崇德时。而尝闻本朝人金万海。年二十。被虏赴役。筑永安桥以赁食。后赎还。而能为满语。属译员。入燕过此桥。手抚桥之第几石。流涕曰。此吾所负石也。同行译官郑忠元闻而传之云。午饭于大方身民人刘桂芳家。案有书籍。能通经史。曰。伯兄蕙芳善文学。方在数十里外训蒙。郑太平指一村家曰。年二十时。赴燕到抚宁。有一女子。年少美艶。而形容憔悴。衣裳褴缕。携短筇。步步蹒跚而来。伏三使下处曰。家在广东。开店资生。家夫消折本钱数万金。一朝不知去向。十馀年漠然无闻。或传生在关东。为人佣雇。故为寻其迹。单身离家。今为四年。跋涉几万里。幸到于此。尚不得其处。而盘缠绝乏。愿蒙恩赐。语音凄切。精诚恳到。三使各给五缗京钱。小泉也 百拜叩头。出门啼哭。于其时也。朔风萧瑟。塞云惨憺。若有助其悲哀。人莫不感其义叹其节。争出银钱以赠曰。前路尚远。庸备盘缠。女人独受东人所赠曰。吾闻朝鲜礼义之邦。此邦人所赠。何可不受。至若本地人。恐有他意。义在必辞。故所经诸处。一切却之。闻者啧舌曰。贤哉女也。及回路到此。入泡局。则乞钱之女。现居于此。问厥由。曰。向日。抵此遇夫。仍开泡局云。心窃以为至诚感天。正谓此也。其后历路。到辄相面。今生四子。家产渐饶。其女亦老矣。余曰。愿见其面。曰。渠必不肯。然回还时。可以问之矣。以诗赠澹人。诗曰。

箭桥邂逅晓灯残。伴渡龙湾岁又寒。万里青袍今学士。五旬华发一郞官。知心湖海登楼咏。对泣山河举目叹。莫道从前倾盖晩。无忘此日接杯欢。

澹人以诗答之曰。

三行缺

初九日。戊辰[编辑]

晴暄。到巨流河。即金辽诸水都会处也。又二里渡周流河堡。崇德所筑。而城堞甚固。今有驿丞治之。属锦州广宁县。万历旧堡在西岸。城址至今尚存。午饭于新民屯。屯是沈西大都会。人民市肆之盛。俨若邑治。比辽阳等处。不啻过焉。康煕时聚民成邑。隶广宁。北距蒙古地方四十里。两界物货交易于此。故市肆若是殷实。而民户殆近七十万。御敌之意。亦在其中矣。余问店主曰。此处田税几何。答曰。田有六等。随其饶瘠。各有加减。而十亩为一日耕。税为银子一两。土沃处二两。大槩如此。过柳河桥。自此民家举皆无梁屋。不起脊。盖板涂灰。或曰。明时遗民造此屋制。以示无上之意。或曰。近海多风。故以防卷茅飞瓦也。到白旗堡止宿。有以铁索穿熊鼻而行者。使之呈技。牵熊者以鼻窍铁索。移锁其项。熊乃人立而行数回。忽仰卧。以四足使枪使棒。惟意所欲。

初十日。己巳[编辑]

晴暄。历一板门。市井之栉比。与新民屯相上下矣。至二道井午饭。见一小儿。衣服整楚。仪容清峻。料非常贱。问其姓。曰宗亲。其名祥焜。其父文恪以沈阳刑部主司。瓜递还京。内眷追发抵此。儿年九龄。能通三经。好驰马云。曾闻店壁上有题五言古诗一篇矣。今十馀年之间。无以访其处。且其诗。即饱经世故。习知俗态者之所作。而何人何时所题与其寄托之本意。莫有传焉。甚可叹也。诗曰。妾着石榴裙。艶色侔花片。为郞作羹汤。点污几欲遍。未肯令郞知。弃掷复偸换。非不重罗纨。恩深命且贱。其下有泪泉二字。行数十里。有一小岘。问其名。曰月峰山。辽野八百里。未见培𪣻。而独此地有山。路出山腰。下车登顶。俯览四野。胸襟爽然。北望毉巫闾山。横亘千馀里。即周礼幽州之镇。皇明时。贺钦先生之所隐处。起伏天际。驰骛云端。其北则蒙古鲜卑之地。可谓天限南北。余见毉巫而有感于怀。仍拈韵曰。

巫闾大干白头来。来作长城抵海回。天造此山分华界。如今华界孰分开。

从者曰。辽阳白塔见于东方云际。而老眼雾花。未能远穷。过烟台站。自此始有烟台。制如我国烽台。但筑在平地。高为数十丈。围亦如之。所以置守兵而通警急者。世传戚继光所筑。或云。袁崇焕为防建州而设此。五里七里。累累相望。而见今颓圮。几夷其半。可知其无所事兵矣。夕抵小黑山止宿。学究张振镛。字立武。号临溪。保定府人。年今四十八。有子四人。率家眷住此二十馀年。与其弟子刘广泉来访。余患感苦剧。不能久话。劝送于三房。约以回还时往谢。东八站水味不甚恶。自老边城以后。咸如和浆。色又深黄。煎茶灌器。津流如涎。飮到胸膈。便觉燥阏痰盛。余谓书状曰。自此至皇城水品如此云。将何以堪之。曰。我东顺天,黄州。最称水土之恶。而人皆求其倅。君将厌避黄州之万两乎。余曰。两邑之水。洗钱而飮。故非但无病。病贫者润。病痿者肥。黄州钱流涎无益。黑山水饱吃添病。冤乎冤乎。烟台站有诗曰。

五里一墩七里台。墩台烟燧觇兵来。觇兵无救崇祯祸。戚帅当时枉费才。

十一日。庚午[编辑]

早阴。飞霜如雪。见村闾林木皆着霜花。俗谓之山稼。或谓之木稼。一望皓皑。便若万树梨花。而枝条亦皆白玉雕削矣。到中安堡午饭。自此距北镇庙才数十里云。而行期甚迫。未能历览。可恨。抵广宁店止宿。

十二日。辛未[编辑]

晴。大风。午饭于闾阳驿。过望山堡。盖巫闾一山。气势峻极。形軆磅礴。横亘西北。自四五日来。无日不见。昨今稍稍在背后。西南望大野而去。忽见石山。当面缥缈。横看侧看。移步换形。不觉叫奇。问其名。曰十三山。屈指计其峰。举其大则不及之。总其细则又过之。未知命名其义何居。此地本是石山站。而石山站三字。华音之柴酸栈也。柴酸栈三字。东音之十三山也。华,东二音。未知其孰是。而讹传误读。亦或无怪。五代史胡峤北行记。东行过一山。名十三山。自此幽燕二千里。金蔡珪诗。闾山尽处十三山。溪曲人家画幅间云。则恐亦非讹也。山上有金牛洞。水石甚奇云。抵石山站止宿。自栅距皇城。此为半程。几日之行。才到半程。坐思前程。躁症陡起。窃欲飞也似瞬息到皇城。而不可得。如是思量。辗转失睡。

十三日。壬申[编辑]

阴。过大凌河。河冰已合。而大车卜重。犹虑河冰之未坚。皆将由桥。而不可方轨。。故桥东西大车之停辀者。不下数三百。次第过桥。不敢争先。双轿及坐车。皆由冰路。旋转如蓬。亦一快心也。郑太平曰。胡人之驱车者。每多愚顽。沿路大车与使行狭路相逢。辄有惹闹生梗者。十馀年前。随副使到此桥。书状先行争路。数十车夫打倒三房下隶。至破伤书状坐车装盖。副使迫见景状。怒叱渠曰。必捉一车夫来。如或未捉。当打杀汝矣。渠亦气愤。忿不可耐住。拔轿杠大呼。车夫一齐四散。乃二步作一步。尽力追赶。踊跃掷杠。中一大汉之脑后。翻倒在地。更举杠乱捣之。解渠缠带。结缚到店。副使怒犹不休。决棍二十度。方草礼部呈文。迎送官来乞万端曰。皇上闻知。则罪将及身。副使曰。几千里同行之义。不可恝然。使迎送官严惩之。于是。迎送官究核三十馀车夫姓名。捉囚县狱。车卜所载东西。一傡属官。自是厥后。车夫见我行。必让路而过。余曰。副使谁也。曰。无识也。故年久已忘之。此地即明将刘𬘩战没处。数十万众一时俱没。每当云阴雨湿之时。如有烦冤之声。年使渡河时。必有乖风凄雨云。按。刘将军𬘩勇敢善战。每奏功以负气难下人。旋起旋废。畜健儿,战马。虽家居。豢养如平日。黄贞父令进贤。将军款之。偶值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笔错落乱点。抽箭掷之。皆中墨处。又出战马数十馀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却。喷鸣跳跃。作临阵势。见者称叹。将军曰。某投闲何足惜。独令群马伏枥思战场可惜。言已歔欷。贞夫亦改颜良久。明史。杜松扺浑河战死。马林抵二道关败绩。刘𬘩独深入三百馀里。克十馀寨。至深河。敌诡为汉卒装。透围夹攻。遂战没。朝鲜将金应河亦死之。开国方略云。刘𬘩战死达哩冈。朝鲜都元帅姜弘立。执送明兵之匿其营者。兵败来降。太宗以其报恩而来。不加罪。又云。大凌河战时。有黑云大风。敌纵火。逼我军。天忽反风。焚敌兵。遂大捷。时天聪五年九月也。明史无大凌河战 姚文田诗注云。大凌河。明军屯据之地。太宗破明锦州兵于此。掘壕筑垒。仍为畜牧之所。不烦刍豆供亿。而马政之殷盛。远轶前古云。今见牛羊之放牧。殆遍野矣。有诗曰。

大凌河畔雪纷纷。战垒遗墟尚黑云。累累京观皆汉卒。行人恸哭刘将军。

历四同碑。即明都督佥事王平,王宗盛之墓碑。万历中。王氏父子兄弟俱为立节。竖碑褒之。墓四隅各立一碑。而碑㨾相同。故称四同碑。今存二碑二龟趺。过双阳站。北距锦州为二十里。锦是辽右大都会。车马络绎不绝。江南物货由海道至此云。开国方略云。祖大寿败降。太宗遣归锦州。大寿中变。后锦州既下。大寿终降。又生擒明监军张春。春不屈。太宗赐以珍馔。班师赐宴。命坐诸降将上。历小凌河。至杏山堡止宿。松山,杏山。即明季大战场。清太宗以偏师破洪承畴十三万兵于此。片甲不得回云。明史。崇祯壬午。锦州被围。巡抚邱(注:疑误书丘字为邱)民仰,摠督洪承畴。进至松山为声援。王朴等军溃。民仰,承畴俱被杀。赠官赐祭。录一子。后闻生存。乃止。○开国方略云。肃亲王豪格等克松山城。生擒摠督洪承畴,巡抚丘民仰,摠兵祖大乐。后克锦州城。摠兵祖大寿降。 路傍有纪绩碑。碑有阁。而日暮不能辨字。承德承畴终背主七字犹可见。即乾隆诗也。背主二字。千古断案。使承畴有知。能不愧死于泉下耶。店主之子美少年。稍有文识。夜到余所。张烛笔谈。语及洪承畴事。少年歔欷曰。洪承畴降于本朝。开国规模。多有赞画。而满人之计口给银。其意实在于荡竭国财。疲弊邦本。而至今遵行。不思通变。满人之属于八旗者。自幼至老。不事农桑。仰赖廪调。生齿日益繁殖。经用渐至窘绌。此所以坐受其病也。朝衣中有补服。如我国胸褙 纹绣各有品制。自阁老至九品。皆以鸟兽为文。或有绣狗或有绣羊。此视我犬羊之意也。忽见店主来。寻其子。见此笔谈。忙手扯去。投诸炉火。叱责其子曰。汝之识字。适足为祸。牵臂出门。余不觉怃然。澹人以杏山堡诗示余。余次其韵曰。

松杏之间几战鏖。汉时明月至今高。行人踯躅寒云逗。旧鬼烦冤夜雨号。办死难期遗誓箭。负心还愧不言桃。承德承畴终背主。皦日千秋罪莫逃。

十四日。癸酉[编辑]

晴。是日。日南至。厨房晓进菉豆粥。余谓马头曰。朝鲜冬至。以赤豆为粥。燕京冬至。例以菉豆为粥乎。曰。未也。此地赤贵菉贱也。早发。至塔山。东望渤海。海波接天。日才离海。红云荡潏。岛屿出没。从人指点海中如黑痣者曰。彼是呜呼岛。 明时。塔山有守城将。松,杏之陷。城将不屈。自投火炮中云。望见鸡鸣山呕血台。即崇德遭红夷炮。逃命呕血处。明史。袁崇焕本传云。关卒立城上。用西洋火器。清师不利。此所谓宁锦大捷者也。 有诗曰。

卷地朔风吹八旗。谯楼白日起红夷。如何磔杀袁崇焕。自坏长城国以之。

自大凌河至山海关几百里。尽是崇祯间战争之地。故累累有京观之筑。沙中猿鹤。尚不禁志士之沾襟。夕抵宁远城止宿。城南门内大街上有祖大乐,祖大寿两石牌。楼制度雄壮。雕刻工巧。祖家父子兄弟四世树勋。故敕建牌楼于家居之乡。宠褒倚仗。若是隆重。而终未免锦州之失节。恨不得踢倒牌楼。快洗士夫陇西之耻也。有诗曰。

未酬勋券竟亡周。荒落家乡有牌楼。我欲靴尖翻蹴倒。千秋为洗陇西羞。

十五日。甲戌[编辑]

晴。未明。至青墩台。欲见日出。距海才里许。而阴云翳如。无以眺望。历望海店。路有卖盐。色白如雪。拓㨾如砖。秤其斤两而卖之。抵中后所止宿。此地毳帽。名于天下。关帝庙最为灵验云。

十六日。乙亥[编辑]

晴。抵宿中前所。城中有佐领,巡检二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