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续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续卷二 大溪先生文集
续卷之三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续卷四

杂著[编辑]

中范[编辑]

一理生生第一[编辑]

天地万物。有一以主宰曰理。是天地万物之心也。

一者奇也。奇必有对。二乃生焉。生有始终。二复四焉。四则有中。是五也。五而天地万物之畴生矣。生数以五为极。天地万物之中也。

生则有以成之。复四以配。与五而九。九而天地万物之畴成矣。成数以九为终。

成亦有中。二五而十。十亦一也。十而百而千而万。皆一也。

理无形。只是天地万物之所自然。惟自然。天地万物不能不然。是曰主宰。主宰只是一。万而各有主宰。万皆一也。

一而万。万而一。一者天地万物之终始。始而终。终复始。中焉极矣。天地用中。以命万物之极。

大哉。洛书之数。范围天地之化而无所遗。

右第一章

理生气。气生质。质生形。形而天地万物之生定。孔颖达易正义。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惟在于有。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按道者无形而有理者也。

理一也。有动有静。第一动是生物。是曰元。生而不息。又长之。是曰亨。动极而静。第一静是成物。是曰利。成而不已。又遂之。是曰贞。四德行而中者实。此五者。天地万物之所以心也。

太始未有此天地万物之气。此理一动。此气不能不动。是曰阳动则升而温曰少阳。升而极则热曰太阳。阳极矣。理自然静。升极则中虚。自然不能不降。此气不能不静。是曰阴静则降而凉曰少阴。降而极则寒曰太阴。阴极矣。降极则中实。自然不能不升。四气序而中者调。其气和。此五者天地万物之所以軆也。

气积而凝质也。阳质动。动必外达曰少刚。动而极则上而燥曰太刚。阴质静。静仍内凝曰少柔。静而极则下而湿曰太柔。四质分而中者通。其质冲。此五者天地万物之所以象也。

质确而形外达者上而直。木以形焉。上燥者上极而尖。火以形焉。内凝者下而方。金以形焉。下湿者下极而平。水以形焉。四形定而中者圆。土以形焉。此五者天地万物之所以畴也。西人以气液固三軆。为万物之原子。不知液固二軆。亦只是气之所为也。统之则气为万物之原子。分之则气有五行。各为万物之一原子。液即水之原子。固乃木金土之统名。而中各有分。火之原子则乃燥也。

形而色焉。有青红白黑黄。声焉有角征商羽宫。味焉有酸苦辛醎甘。臭焉有腥焦膻腐香。五者而天地万物畴从而各五。其五无穷而万焉。

木生火。火生土。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气一而相与也。生则二矣。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形二而相争也。克则一矣。一而二二而一。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也。

理。气之本原也。气。质之材料也。质。形之印板也。万形五质也。五质二气也。二气一理也。

形非质不能活。质非气不能活。气非理不能活。理生之本也。主乎理则天地万物之所以为形气者定。

右第二章

形气之大类有五。曰天曰地曰人曰物曰神。

天主乎气。活其质。地主乎质。活其形。神主气而偏于幽。能活其质而不能明。物主质而偏于方。能活其形而不能中。禀天气受地质具活形而明且中者人也。

形于上而日月星辰。皆天之畴也。形于下而火水木金。皆地之畴也。形于中而物与神。皆人之畴也。

天之气下交于地而火水木金生。地之质上感于天而日月星辰成。人之心。上感于天下应于地而物与神遂。

天地人物之形万殊者。质之为而质不能自由。气之为而气不能自擅。理之为而理亦非能自私。自然而已。

天地万物生长衰消只一理。太始一气动而不息。升降周旋自然开天生焉。静而不易。积厚确凝自然辟地生焉。生则自然长。形气交感。互滋积久。自然许大。长极自然衰。到极大时。天之气或不能周遍融达。地之形亦自散漫飘飒。衰则自然消。火残水渴。日曚月曈。大地消尽。只有天气混混沌沌。逼拶郁蒸。却又奋生一气。人物之生长老死亦然。原始以反终。由小以推大。此理自然。儒家或言天地常在而人物有生灭。是滞于闻见。道家说盘古凿混沌之窍。目为日月。血为江河。却做谎。

天地万物之理一。惟其一。可以贯焉。

右第三章

气上升下降。天之经一阳一阴。阳阴相交于中。相将而旋。升者降。降者升。交于其中。自不能不旋。阳左而前。阴右而后。环环四周。天之纬圆軆自成中大而上下合尖。如鸟卵。其上下两端。常在一处。回回如磨脐。上曰北极。下曰南极。四周日广。中成一大空。是曰天开。欧西之人。谓天是地傍青濛气。不能自动。如是则只有地足矣。更何天軆之可言也。其知以目不以理。其误至于无天。可胜叹哉。天若无圆动之軆。何以有二极。

天有定軆。上火位是赤天。其气南升而赫熇。当北极之尖。如人䪿门木位是青天。其气左运而温畅。承赤而上运。即地上所仰。中央土位是黄天。其气冲调。周包大地。化成人物。次金位是白天。其气右旋而劲确。承黄而下旋。下水位是黑天。其气北降而凛烈。当南极之尖。道家九天之说近做谎。以理则其位如此。人在黄中。青赤上显。白黑下隐。四看东青南赤西白北黑是正色。

天有定方。升而前为南。降而后为北。左右为东西。平着十字样如此。西人谓东西南北皆无定方。是阙一平法。是为四方之正名。惟在其南陆者得正。馀三方皆各得其见而为名。竖而经之。上曰北下曰南。天气从南而升。升极则是北。从北而降。降极则是南。以位则北上而南下。以气则南上而北下。一定不易。纬循环无定。从东而东。还于东皆东也。从西而西。还于西皆西也。竖着十字样如此。黄道如人绕带。径而贯之。二极当四方以平方言。之中。中国人谓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若斜倚者。是只从一方认度。其实当正中。平方之所北。北平方亦北之。东西平方亦北之。南极亦然。四方皆南之。皆以上极为北。下极为南。○古人谓天倾西北。只据所见日行而言。其实日行亦非北低而南高。只北入则远而低。南见则近而似高耳。天之北极偏于北。亦是人在南故极在北。若直北极之下则四方平耳。今持一磁针。在中国亦指南。在美洲亦指南。然若直北极下则必直立。上北下南。若又从中国之北。直度极底。至美洲北境。则磁针却倒指矣。此可以定二极之方矣。

天有定时。气东升曰春。南而升极曰夏。西降曰秋。北而降极曰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候。冬至阳气已升而新温下生。旧寒上骤。地面气益寒。到寅月温气始达。夏至阴气已降而新凉上坠。旧热下拶。地面气益热。到申月凉气方布寅正。是地面之正候。夏秋之交。当中央之位。一升一降。中气嘘吸。无中气则升者常升降者常降。四气不时。万古无易。

天有定度。左甲而乙。前丙而丁。右庚而辛。后壬而癸。中戊而己。是曰天干八位外环。有阳有阴。周而不息。中气以调。有定位者。必统于中。无中气则左者不能右。右者不能左。八位迸裂。万转无差。

天之气。纯乎自然。与理一。天或以理言。或以气言。尊而无对曰上帝。天命帝命之类。皆指主宰之理。郊祀之类。指其神气也。佛家言上帝雪衣绿发。乃以上帝为人也。其谎诞无稽甚矣。西人祖述此说。以为造作人物之祖惑矣。

天之性健。生生不息随时而中。

大哉天乎。统万类而一焉。

右第四章

天圆中空。冲质积凝。燥而火湿而水。土軆日确。从而达者木。凝者金。五类相合。随空而成圆軆。是曰地辟。地包在天中如卵黄。阴气内吸。如磁石吸金。大抵全地軆。皆有磁性。南极之地上吸。北极之地下吸。其中磁石又得其性之固者。其产南极地者必求北极。产北极地者必求南极。各成一种性。盖天气上降下升。比东西圆转之气。其相感尤劲。地在其中。常吸是气。遂作成性耳。阳性爱阴。如偃虹飮湿。地依气天依形。外动内静。万古不变。西人谓地球是众星中小者。能自动飞转。为太旸所吸。回回不他去。其知见之误。原于无天。既昧大理。自为其目所欺。仍自臆测如此。天大无外。其中惟有地与天对。由是而生万物。更有何物逾他。且地是纯阴。能吸而不能自动。太旸是阳。能动而不能吸。乃谓地动而太旸吸。反戾甚矣。

圆中只是地。上是火空中游气都是火。西人所言各种气皆此类。下是水。中半四平如一。水至平无凹凸。西人谓地圆水亦圆。以海上望远船。先见其帆为证。此其目力为水气所遮。待渐近始透过耳。水岂有不平。土包在中。戴木而履金。大略三分空里。水与火占其二。土木金三者合占其一。人物只依土上。虫依金。鱼依水。然亦依土乃生。火木上而显。金水下而隐。人物之形。亦皆半显半隐。头前显背下隐。只见上半面。地亦圆平而正方。南北东西。经而北上南下。纬而东东西西。随天而同。大土之顶。即北冰带根柢于中央。以平方则今所云北冰带。实为正中。是为地尖。四环皆陆。中央却凹。是为北冰洋。又是众水之源。如大山顶上有泽。缺其东西而派流之。上当北极。下当南极。从北极底直穿土心下。即是南极。西人认二极在平方两端。却认上下亦无定方。至谓人有对足而居。皆顶天履地。各从所在而上之。若直穿地而下到地心。却倒翻去。人有竆诘者。必曰地大軆。与小軆异。是见纬方东西之无定。遂认上下之亦然。不料经方南北。实指平方之上下。不可易置也。上下之不易。小大一理也。今信足目有限之力。而不先折以理。其误至无天无上。可惧哉。延于四方旺于南。南属火土之生方也。从今俄国东境。以至清韩全境。延及其南海中列国。以至濠太利大陆皆是。隆于西南之交。西南土之本位也。今俄国乌尔山脉及清国西境昆仑山乌拉山皆是。印度直其南。枝于西西属金土之所生。今欧罗巴列国。以至阿弗利加太陆即是。陡于北北属水北之所克。既断而复起。今美里坚北南二陆是也。沉于东。东属木克土。独无大陆。四去中央远则尽。只有上火下水。浑成圆軆。地之圆軆。须兼水火看。○古人谓地倾东南。且据中国水势而言。其实地势只是中央高四去低。水行各就低处去。非惟偏倾也。地常静。其动任天。天气东升。地东而降。气升则下虗。地不能不降。春中平当圆空之中半。下同。而东极。气仍南升。地南而降。夏中而南下极。火炽于上。水竭于下。天气西降。地西而升。气降则下积。地不能不升。秋中平而西极。气仍北降。地北而升。冬中而北上极。水涨于下。火微于上。是曰四游。考灵曜。地升降四游三万里中。东温南热西凉北寒。是地之正候。惟土心中气。冲调有常。为四方之总会。西人谓地心气能吸物。实有理。至谓人居下面者被其所吸。乃不倒坠则又误。如此则人何以动一足哉。地亦有定度。北始曰子。次丑而寅。东中曰卯。次辰而巳。南中曰午。次未而申。西中曰酉。次戌而亥。圆而有辨。运而不易。西人谓地无定方。回回变迁。不料平方自一定。其运常以其平。四周以列。中气以节。寅卯为木辰以节焉。火金水循次皆然。循次者以节为中。万古以常。

行乎地中。元只是天气。既在地而阴。却与天配。地之形纯乎自虚。其气与天一。

地之性顺。成成不已虚中以上承。

至哉地乎。顺乎天而时行。万物育焉。

右第五章

天地相感。气与质交。而日月星辰。上凝于天。

太阳交太刚于南。天气交地质气将质升。热感于燥。嘘而吐光火类是为日。太阴交太柔于北。亦气交质。下同。气将质升。寒感于湿。吸而呑光水类是为月。少阳交少刚。太阳太阴交于阳阴之极。其交一。生质亦一。未极乎阳阴之极者。皆少阳少阴。其交不一。生质亦杂。气将质升。温感于达。耀而生光木类其光如花。是为星。少阴交少柔。气将质升。凉感于凝。映而涵光金类其光如镜。是为辰。星无光者曰辰。如北辰十二辰之辰。通指无光处。质而未形。质在气中。似有形而实无确形。如空气中有虹质。道家谓月中有广汉殿及列仙。是做谎。西人谓十六星。皆有世界可居。地球亦一星。是见理未真。自见欺于其目。如海上望蜃楼城市宫观。一一如真。其軆皆圆。物之未成确形者。皆圆如鸟卵。是质之真軆。各全其中。圆是中之形。日最大月次之。星辰次之错。西人言地直距七千零英里。日直距八十馀万里。大于地百十馀倍。木星直距八万零里。大于地十二倍。其馀土星天王海王星之类。皆大于地几倍。此皆迷于目而昧于理也。其定地直径。以春秋分日道当地腹膨圆处。如是则过而南者当渐杀而尖。今以西人所测海航线之由南寒带方面者。准诸其北温带海线。每度日程几加十之三。愈外而近冰带则当倍广矣。是其地腹膨圆。乃在火水之交。海面平处。赤道方面。仅占地軆直径之半。通准四面。仅得五之一。竖而准之亦然。是其所准地軆。只得十之二矣。按考灵曜言地直径三万里。今西洋之里常倍于东洋。其谓七千零者。较东洋之里几一万五千里。以此倍之则为三万里。尤可验东洋古者推步之精且实也。今西人以直径七千零里为全軆。其见地者小也。日月星辰光物也。軆以质定。光随气发。火与木嘘。光日如霍电光之比。軆常百之。木星如燃炬。光大于軆常伙十焉。金与水涵光在里。然其外现常浮于实。如椀水含晖。其光射壁。海珠潜渊。其光浮水。亦皆几倍于其軆。今认光为质。遥定其軆。只见其大。此其迷于目也。夫有天而后有地。有地而后有万物。彼四曜者乃天气之感于地。质凝聚而成者。岂有反大于地之理哉。且日若大于地。地面皆热带。更何温寒带之有哉。此其昧于理也。

日月星辰。在青天中。元是赤天火气。既与质合。却低一位近地着。青天木气。方得发光。日最上接赤天界月最下近地。星辰错于中。人在地面横看。或似星辰在日月上下者。然从空里竖看却如此。皆随天左旋。历家谓日月右旋。是只从差处认退为进也。西人谓日常静不动。却是目眩。人在车上。见近山飞走。是不用目力。安于内而眩于外也。海上望远船。忽似立地旋转。而不见船行之驶。乃过用目力。注于远而眩于近也。今穿过大空积气。注目于日。奚啻海上望船。必先折之理然后。目力亦真。日太阳也。如何不动。右而复左。古人意天行斜转。遂谓日月有出没。其实非上下回旋。乃在中空。四旋皆同。只人从一方看。如有出没。如云鸟过空。近在头上则高。远看却低。愈远不见如下没。日最疾气阳质刚月最迟气阴质柔星辰错。

日肖天。含阴质在内。如天圆中含黑空。深赤生黑。历家言暗虚是也。其结处成黑点。道家言日中有乌指此。西人言黑点始于东。十四日而西。又十四日而复东。以证日軆之自转。似有理。其光正朱。太阳正色其晖散而红。人在黑地看。却变成白。西人言日有七色。此其眼波为玻瓈所交射。第次而迭见也。非日之正色也。是为群光之君。日显而月星不能光。

日有十二躔。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土陆有四方。平下同南而昼北而夜。东而朝西而夕。土陆有高低。日光有通塞。面者为昼背者为夜。四旋以序。南之昼即北之夜。东之朝即西之夕。一周而一日。惟南陆得正辰。午昼子夜土上无夜。火位土下无昼。水界

日有三道。浑天仪以二分日道为黄。夏至道为赤。冬至道为黑。此只据南陆说。然皆可通也。西人以二分道为赤。南至道为南黄。北至道为北黄。此只据地球说。非日道也。今考日行当天軆上半圆之中上。直地軆上半圆之中上。天之经气。一升一降。日亦推荡上下。然只在中上界内。非绝远有南北。其直于地陆上面者。更因地有升降。益致辽绝。地有四游。冬至日当黑道。地当子中。而昼极短夜极长。中央之陆无昼。日极低地极高。殆与之平。四周而皆遮也。春分日当黄道。地当卯中。而昼夜平。朝阳疾而夕阳迟。地偏于东夏至日当赤道。地当午中。昼极长夜极短。而中央之陆无夜。地之距日极近而日临地极高。四周而无遮也。秋分日当黄道。地当酉中。而昼夜平。朝阳舒而夕阳轻。地偏于西四旋皆同。一周而一岁。惟南陆得正候。午夏子冬黄道之南。经。相对而反。北之夏。乃南之冬。南之秋。乃北之春。

日有常行。地有近远。上当三道。四时皆热曰热带。西人所名。下同。其南北经线各二十三度二十八分。曰温带。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北温带则今清韩日欧罗列国。北美利南温带则濠太阿弗南美等境。又南北经线各四十三度四分。曰寒带。四时皆寒。又南北经线各十一度二十八分。而冰洋冰陆。南则尽于四边洋而已。北则当北极之底实平方。中央陆与洋皆冰。

日与月行。相值则蚀。月在下。从地面看则能蔽日。其有时全蔽者。如小扇障远山。从月上看却依常。

月肖地。月中黑处。犹金土之凝。白处犹火水之通。其魄本黑。涵日光而白。其凝处质确。依旧黑在。道家兔蟾桂树之说。不足辨。古人以为山河影近之。然若只影当因其方而变转。今却印在。只是质。

日有近远。月有弦望。月受日光。常有一边阙处。回回看则常得圆。只在一边看。却有盈亏。朔后日在月西。西而朏。日光所包。惟阙东边。人在月东而下。始看西下。一角如眉更如钩。进而上犹前也弦。日转北。去月远。与人作品字。见西半明。更进而望。日月从空里正对。日光能全包月魄。背日而黑者亦无。人从下见其圆。望后日在月东。亦斜对西而魄。光移于东。西则惟魄。退而下犹后也弦。惟东半明更退而晦。日在月上。惟向下者。背日而无光。合而为朔。是为一月。

中空弦月。黑白东西。是天运日行之影表。天日月皆圆。无以辨其方。惟半月可验其黑白。分东西而无上下。可知天转日行之常左右而无下上。若日在下月在上。人从中仰看则已见圆月矣。竖看是正。仰看中空则为竖故见正形。其略似斜立者。缘日轮北转。其光斜映也。横看易错。月在人东西边则其黑白横。如仰看飞鸟见其足是竖。渐远则见翅又见背。是横。非月之横。乃以人之横看而错者。朏及向晦。月光在下。人在下也。以日月对说则日常高于月。其光宜向上。而人在月下。故不见其上而只见其下也。日远而月近。如远山之巓。仄见于近树之底也。眉月常斜者。日在北而斜映也。虽弦月其在东西边而低者。皆光在下而斜矣。

月有九道。如地有四游。常与日行交乂。

望而日月相对。地角圆尖。在中间隔遮则月自蚀。日月异道。或异度则地尖不能遮。惟同道同度而正对然后能遮之。月不能受日光则自蚀。古人谓阴亢阳而月不能受日光。语意未莹。西人谓地影遮之。为测表以明之却精。然但将大地全形以准之。谓日大于地。然其实日月俱在天圆上面。地当其间者。只圆尖非全軆也。

星有五色。青赤黄自有其色。金水二星。受日光皆白。

北极是辰无光。旁有一星动而无移。天軆以定。

经星是天軆。东曰青龙。南曰朱雀。西曰白虎。北曰玄武。皆七宿分方位而一定。桩在天中。如金木之植地。在地为分野。古人定分野。只以中国。惟因所见。当通宇内而分之。然宇内有宇内之大分野。一国有一国之分野。一路有一路之分野。亦当活用而通之。

北斗七宿。环中央天极而四周。四方以定。观北斗则平方之东西南北不可变。四时以分。寅卯辰在东为春。巳午未在南为夏。申酉戌在西为秋。亥子丑在北为冬。天地中气之枢也。

纬有水火金木土五星。随气候而流迁。不系天行。如人物之自动。祥灾有征。各随其方。如五星聚躔。太白经天。景星如瓜。妖星如彗。箕星好风。毕星好雨。皆其气之先见者。西人谓祥灾皆无应。又谓彗星常在空中。其出现有定候。夫气之所至。风雨阴旸。皆有先候。灾祥何独无征。彗孛之类。有百其状。气至则兴。气尽则消。凡物皆然。何彗之独疑。

天河乃太阳返射光线界处。天軆正圆。太阳所经。其光自然返射。如洞里发火。对岸树木生光。常在太阳对界。日酉而现于极星之东。子而南卯而东午而北。如地面朝阳在西。夕阳在东。占天圆之半。日光所至。常极光力之所至而止。若割界然。秋天金肃。其光尤著若镜然。日光返射。四时皆然。而空濛未甚著。至秋天风下降。金气清凝。火映金涵。恰若镜光。界中群星毕现。古人谓其形如河流。遂名天河。致有牛女乌鹊桥诞妄之说。迄无明白剖辨。西人谓只是许多星辰。攒合生光。亦未然。天中众星。在在皆然。特因天河积气清淑。乃能毕见。岂独有一条攒聚众星之界。

右第六章

五行以理元亨利贞中。则天地万物之本。以气温热凉寒和。则天地万物之祖。以质刚燥柔湿通。则天地万物之胎。以形直尖方平圆。则天地万物之范。物之则五各一物。气于天质于地。

太柔北太阴位积湿而寒。一阳生焉。感湿而润。是曰水。太刚南太阳位积燥而热。一阴生焉。感燥而炎。是曰火。少刚东积达而温。少阳本位升焉。交感而畅。是曰木。少柔西积凝而凉。少阴本位降焉。交感而确。是曰金。四軆形而中軆通。是曰土。水本太阴。阳不交则不能活。生于天一。火本太阳。阴不感则不能着。生于地二。木本少阳。包阴在里。金本少阴。包阳在里。不待变軆而生。木生于天三。金生于地四。土则阳阴均。均则阳为主。土生于天五。水最先火次之土最后。以气生者火为先。天地日月星辰是也。以质生者水为先。水质之始也。湿极而蒸。火之质始矣。在成形之后则有土而后木金得着。而其质则水得火而条达便是木。火得水而凝结便是金。四质成而冲质积于中。始得成土形。

五行各一其性。木元而生其性仁。火亨而长其性礼。秩然之意。非指典礼也。金利而成其性义。水贞而遂其性智。土中而实其性信。天地万物之理。莫先于生木者。生之首也。以性则木为先。洪范言水火之润下炎上。是言气质之性。木之曲直。金之从革。又兼习性说。是因所遇驯致者。先儒或说是皆本然之性。只道生下如此。其相生克情也。理发气同而相承自然爱。位敌而相隔自然恶。此理之自然处。而气随。其形自见。其生克非尽以形生形。以形克形也。如火之生土。热气周包。冲气自凝。如鸡之伏卵。曾有人见海上赤火炎炎。数年渐成岛陆。此实常理。或以火馀灰烬之归土。为火生土。然残气死物。何足以当生理。金之生水。亦以气化。寒气下透。湿质自滋。方诸取水。石脉发泉。其验也。木之克土。亦只是气。非其形相克害。其为情亦各有类。木之生火。火之生土。明显而周包。如慈父之养众子。仁王之包万物。阳之情也。金之生水。水之生木。潜濡而内滋。如慈母之乳娇女。顺女之奉私亲。阴之情也。土之生金也。周覆而滋润。如贤师之养悌弟。中之德也。木之克土。只化导他变其质。火之克金。只锻炼他革其用。如尧舜之化民。汤武之伐罪。阳之情也。金克木。乃斩断他绝其生。水克火。乃沉没他灭其类。如项羽之坑降卒。西欧之灭异族。阴之情也。若土克水。只涵吸而已。如文王之服虞芮中德也。是人物万殊之原。

木与火上长。阳本乎下。金与水下长。阴类本乎上。古人言草木倒生。看来木头向上。非倒生。只是向上长去。金水反是。

一行又各有五行。水是水。其中膏油是火。(水之火下仿此)露液是木。霜冰是金。咸鹾是土。火是火。其中雨雪是水。风虹是木。雷霆是金。云雾是土。木是木。(草木皆木。然草得木气尤真)其中瓜蔓是水。树木是火。荆棘是金。芝蕈是土。金是金。其中银汞是水。铜锡是火。珠珊是木。玉石是土。土是土。其中泥涂是水。埃尘是火。灰壅是木。沙埴是金。复五其一万其五而无穷。

火只是气。天空中间。万般运动皆是火。清浊明昏轻重高低浮沉疾徐变迁不齐。分之为万气。西人所言三十六气。亦只据其目下推排出者。统之只是风。风只是火

地上面空气。西人所唤做青濛者。直认作天气。然实非天。是地面空气。元与天一般风。天本只是气。如旋风。其在上面者亦只火。却有界限。天常动而不息。其云静者只指右而降者。中空不动处是地。看日星风云可辨。日星是天。风云是地。地气本只是静。积在天空中。其軆随天而动。其气便为风。凡风在静时不可知。有物在中动摇便生风。观摇扇可知。孔子曰地载神气。神气风霆。春秋繁露温城董君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

天只是东风。常左旋当热带傍面有太阳风。太阳与风西驱。大气相迫而迸其轨道两傍空气。极于其南北。下感地热。升补其空虚。其南北迸气。趋其虚处。随之而东南者为南东风。北者为北东风。西人所言南北贸易风是也。其迸回之势及南北各三十度。惟直太阳之下。地热涨升。外面空气无由遽入。旋旋游移。静密若无风。西人所言无风带是也。

地有四方风。春而东平方下同游气溢而西。地东游则东空拶而西空虚。东之气自溢于西。四游皆仿此。是为东风。冬至以后。地已东降。而东气未拶地面。北降之气下骤益急。如水趋谷。风威越大。丑月东气渐拶。始溢于西。而北降之气稍右而不直射。反为东气所驱。总于地面。风稍缓而寒益烈。直到寅月。东风始交于地面。卯而畅辰而转。巳而始南。每迟数月。始得正风。此寅正所以为正候。夏而南游气溢而北。是为南风。秋而西游气溢而东。夏至以后。地已酉升。而西气未拶。地底南升之气。上蒸益达。如甑升汽。炎威越炽。未月西气渐拶。始溢于东。而地面南蒸之气。渐为西降之气所压。相交于中。热极湿溽而土气旺。此中央之候也。直到申月。西风始降于地面。酉而劲戌而转亥而始北则冬矣。是为西风。冬而北游气溢而南。是为北风。夏气升地降。风游地面者顺而缓。冬气降地升。风扑地面者逆如人溯风而劲。春先劲而后缓。秋先缓而后劲。此为四时之正风。惟南陆得正候。北陆则春而西风。秋而东风。夏北而冬南。东岛则春南秋北。夏西冬东。西陆则春北秋南。夏东冬西。实同而名殊。印度地方当南西之交。风气之变最著。夏季而风始降而先受之。其势又极猛。冬季东风始转而又最著焉。以其地近热带。兼有太阳风力也。阳阴赢乏。一升一降。暖熇则阳炽而升。冷湿则阴积而降。山川背面。一通一塞。山阻则风塞。川达则风通。政俗感触。一舒一惨。人情和则气舒而升。人情乖则气惨而降。物类进退。一顺一逆。物进则风顺。物退则风逆。是有不时之变风。

上面湿气暴坠而傍气四凑则为下旋风。下面热气暴升而傍气四凑则为上旋风。如谷陷水凑。回回不息。暴甚则下者掘地崩石。上者卷地卷海。是曰飓风。

云类火之烟也。风上西风降而横羃。横气遮空东风升而积凝。翳然成质。横太高积者薄则为霞。暎日多色。横太低积者缓则为霭。依物无力。云高而畅达。青多于春。热而赫熇。赤多于夏。低而徘徊。白多于秋。寒而浓沉。玄多于冬。时候有常。瑞霱妖祲。种种形色。气机万变。西人谓云是雨滴细点。乃倒说也。气自成云如烟黯。云积而雨自生。如方诸生水。

雾亦云类。升气有热有湿。热多则引湿上积而为云。湿重则累热下坠而为雾。热坠故不能交感而成雨。湿重故其着物皆成水。山岚海瘴皆雾类。阴结阳消。最能害物。日升而消。风发而散。阳胜阴也。

虹亦滞湿感热而升。以类相感。两地湿热交升而相感。倏然成质。其形自然穹圆。交晕成质。得日而光。空里横气方至而湿热遽升则虹而雨。其方必西者。横气自西而湿气先感也。其候必朝者。阳西射也。湿热方升而横气遽开则虹而晴。其方必东者。横气西下。云开而日光射于东也。古人谓虹能截雨。非虹能截。适值雨止之候也。其𬯀而雨。亦非能雨。乃雨候也。

雷是火之声。密云凝合。阴阳相交。升降相薄。热极而爆。震撞有声。其相擦而斜闪则为电。电是火之光也。迸坠撞物曰霆。横奔爇物曰霹雳。古有恶人震死。雷非有意。只撞着自震。然亦缘其稔恶积躬。自引着怒气去。苟积得吉气多。霆亦不能撞。雷坠地或化作金石者。湿热交镕。感凉而凝也。

雨类火之汽。寒云浓黑。寒热交感滴滴成水。如甑盖滴汽。湿重则霡霂。热急则骤霈。云茎上直。下吸川泽。如桶机升水。鱼龙乘焉。势若喷注。世谓龙能行雨。非龙自力喷雨。气之适值。乘之而行。忽然气歇云断则无所施其智力。或堕在陆上。旷野之方。往往有之。鱼鰕皆然。酿以东风。非东风能独酿也。西风在上。东风在下。相交而酿之。人在地面。只见东风尔。北陆西风而雨。东陆南风而雨。西陆北风而雨。此皆随方而异名。其实皆东风也。西山峻阻则西风而雨。东风繁而屈回也。风西则霁西风落地则东风退也。无东风不能交酰。春而始雨。东风升。阳阴交也。夏多骤雨。蒸气急也。秋多阴雨。湿热下积而西风上横也。冬而不雨。下无升气。阳不交也。穹峡易雨。横风多大水易雨。蒸气多交风之方雨量多。

横气太冷。内湿外冻则雪。如狞冬暖室。窗壁自生雪。冬暖而雪。冬无升气。只有地中滞湿。得暖而升。其云必赤。而同乃煖湿之积。秋春寒而雪。春气始升而煖。秋湿煖尚滞。得降气而能交蒸。高山多雪。滞湿多而升气高也。寒陆早雪。降气先至也。

降气太骤则寒热驳。热包寒则雹。上面交蒸成雨。却被驳阴冷了。更被热湿包蒸。忽然凝成。如紧糊。冷水桶入沸汤中。猝然成冰。有蜥蜴吐雹者。缘被湿热涨腹。猝呑冷气。立成冰颗。相薄而吐。

有雨土者。有雨粟者。雨毛者雨血者。天下种种物类。皆从空气升降中化生。

火是气。着物乃形。木上炎炎是形处。木与火同气是阳火。金水亦有火是阴火。只内涵。如萤火燐火亦阴火。其明内涵。

火中亦有几多气分之各异。如约铁沸汤偏得热。冷火偏得爇。萤燐偏得明。蟾蚣偏得炎。如硫硝之属。乃集合众性而成者。

热久必蕴毒。如西人所言炭素之类。亦湿热积久致然。先王改燧。亦赞化一事。

湿是火之根。蒸生于湿湿得蒸而油生石脑油。是地中湿热蒸结。值石脉化生者。西人言炭素水素之混成。炭素是热气。水素是蒸气。凡水木鱼肉之油。皆湿气蒸成。能养火。

火是至动之物。得静而寿。炉火耐久。有物压之尤耐久。地中有火。是着根处。

五行始于水。水北而下。天地万物。皆始于北下。

露与霜是升降交感。凉气下坠。暖湿上感。暖重则上润为露。凉重则下结为霜。地中之水。皆霜露所积。霜是金能生水。露是木能通水。如水传汽。汽还称水。

金主寒。寒则湿。所以能生水。泉源多从石脉发。方诸取水亦此理。西人言泉水只是雨雪水。漏溜粘土层里。从沙土层渗过出者。是未达于生水之理。而其所臆测于目见者亦未精也。如高山顶上有泉甚活流。岂有许多雨雪溜在耶。天下之物。皆从大气中生生不穷。燥则生火。湿则生水。其始又安有雨雪。

水有终始两头。动者水之始。静者水之终。

玄水之正色。醎水之正味。静水之正性。其白而淡而动。水之始而未定者。泉溪江河。皆始而未定者。到得海始定。

水只管下。地四下皆是水。水却载在风中。天只是一团风。风能载水。上之下之。东之西之。

海潮是地之脉息。其升降有路。如人有九窍百脉。有高低之差。古人言东海无潮。槩据其所见耳。其实四海皆有之。但有高低。低者只一尺二尺。高者如中国广浙等地却许大。西人言美洲北陆海口潮至六十尺。为最大云。月与水同气相吸。阳嘘而阴吸。月与水相吸。如日与风相嘘。是为一月升降之候。月加子午。其吸纵。潮升而高。月加卯酉。其吸横。潮降而低。气纵则呼。呼则涨。气横则吸。吸则缩。验人腹息可知。月行以二十四时五十四分一周天。每六时十三分零而一涨。又六时十三分零而一缩。此子午卯酉之分也。每一日一潮一汐。积二十九日有奇而零分之积。恰减一潮。通计一月得五十九潮汐。月与日呼吸异情。是为一月大小之差。朔望月专其吸则潮大。二弦而被太阳傍嘘。其吸不专则潮减。朔则日在月外。望则日在地外。月与地相吸无阂故专。惟二弦则月与日各分在地傍。一嘘一吸。所以不专。在一岁则有阳阴升降之差。二分而阳阴均则呼吸平而潮汐俱旺。夏而阳盛汐旺。冬而阴盛潮旺。阳得阴阴得阳也。

天地间第一大潮。想在北冰洋中。正是大地呼吸之正路。呼则上吸则下。南极多吸。北极多呼。水源皆自北极洋而发。但其蓄泄深广。不见其痕。又在冰陆中。人不可目验。

海有暖寒二流。只是风势使然。热带南北。乘太阳风太阳所驱。其气为风。西人所称贸易风。而西流。阳左旋故西流。风路所驱。势若河流。其傍派分驶。势极而旋西人所测。至南北各三十度。北而东。其所及土陆生暖。拍西岸而旋则拍于东岸。冰带四回。乘地方风即四方正风。而东流。东南风升而缓。不能驱海流。惟西北风下而猛。能驱流而东。势极而旋南而西。遇暖而消。西北风不能如太阳风之一路直驱。只驱得波面。其冲回之迹不大著。其所及土陆生凉。暖流多于西北。太阳风力多于南。寒流多于东南。地方风力猛于北。

海有溢。亦是风。遇有一方大气赢乏。致暴风自海而驱上。奄乘陆部。随水力所极。一时渰尽。

大洋四望。东苍南赤西白北黑。涵天地之方色也。黄河发于高原。经中国而为黄海。中央之气也。

水生于一。众流同归。合于一。终始万物之义也。

温泉是地中火脉所通。如鼎上炊汤。

水只管下。然亦有上焉者。雨雪霜露。火以上之。津液膏油。木以上之。其水泉则直从金而上者。日滔滔焉。常与下者相匀停。水之下极于南。极却上泄。古人言尾闾泄水。如旋涡者。意亦指此。但非下泄。从北极洋而发。如水桶机上水。只因两极中气机环环不息。致水从中间涌上。

木是生之元。五气生生。循序可见。春生夏长秋成冬藏。中央而圆。

木形之首。五形之具于一軆者最著。其根是水。叶是木。花是火。实是金。干是土。在一花。蒂是水。蘂是木。粉是火。萼是金。瓣是土。在一实。蒂是水。仁是木。𧁏是火。核是金。肉是土。细推则凡物皆然。

草是木之木。得生气尤深。养生之用尤大。亦有五类。菜类是木。服类麻绵苎葛之类。是火。药类是金。荐类芦苇蒲茅之类。是水。糓类是土。

气化形化之理。在木上易见。芝蕈之类皆气化。世谓灵芝无根。非无根。乃无种而气化。元来草木皆然。其有种者。便种下生种。是形化。

水是木之父。其生命所源也。浮萍叶于水。露葵实于露。水能达也。有斩接他根者。非其形能然。水相传也。

木生土中。如子在母胞。只以气灌输。木之长消。土无增损。

木是仁軆。一断不可复续。

金至刚主断制。其軆却阴而柔。从物而革。各之则千零万碎。合之打成一物。愈合愈大。是义也。

石是金类。然得土气多。确而不变。石犹木之干。金银玉璧。花实也。无石则金银玉璧无所钟英。如磁石又是金之母。得土之阴。能吸引诸子。如青蚨引子。珠玑珊瑚。水产也。犹动物之有鱼龙。

石炭石绵琥珀之类。皆石中之木。炭含油气在里。能养火。西人谓腐木化石炭。如是则安得一冈尽作炭矿。只石脉元来如此。绵含丝质在里。如顈属能成纶理。珀是松津化成。含黏气在里。能吸粘木类。

石非一顿确成。始从土质来。初间柔腝。渐坚凝得成。如石中螺壳。是土时印在者。

地是天之中气所蕴。土是地之中气所凝。天地中德。皆输在土上。

土有五形。壑是水。山是火。冈是木。隰是金。原野是土。

土之隆衰吉凶。皆水火之所为。物土者先看风水。风是火也。水从上润。火从下蒸。湿热交凝则土生。如蒸泡成凝。水从下泄。火从上爆。阳阴反戾则土陷。如渗釜爆裂。海上发火则岛陆新起。吾韩济州之南。有一小岛。百年前济人望海上赤火炎炎数年。见鱼虾跃跃。乘船往审则新陆平。渐久则峰峦蔚然。天苔螺壳亦此类。山头喷火则土石俱飞。近海之陆。往往有喷火山。其石气雄猛。土理踈松。水性驶下。积久渗泄。中成大空。风湿嘘吸。热蒸而火发则金石迸裂。木土灰尘。必待湿气毕烬。热气尽散乃止。

风从土脉而动则地震。阳气上达则止。冬至以后。阳气从地底升。风冲土脉则震。其行有路者脉也。春阳气上达则震于云中。云亦土类。上下同一雷也。水泄火爆则震。震必陷。此亦土踈水渗致然。但石气不雄。不喷而陷。

人物之贤愚。物类之衰旺。皆锺于土。土人物之胎息。

右第七章

天地有五气。化生万物。原有五伦。曰父子曰兄弟。生之理也。曰君臣曰夫妇。成之属也。曰师友。师是朋友之先觉者。成而生者也。以属则成。以理则生。

阳之热交湿于下而水发液焉。天之精也。阴之湿交热于上而火蒸汽焉。地之血也。精上交于热而木之津达。筋生焉。血下交于精而金之髓凝。骨成焉。精血升降。筋骨经纬而土之軆周焉是肉之。五者合而人物生。天父地母而人物子也。摩西以上帝为灵魂父母。以父母为肉身父母。殊不知灵魂肉身。只是一气。气合而形生。其活动不滞者为灵魂。凝定成軆者为肉身。初非有无灵魂之肉身。又非有自外来之灵魂也。摩西又谓上帝抟土作人形。吹鼻孔生血气。是不晓天地有自然之精血也。气化生物之妙。实与父母形化无异。以肉身则天地亦肉身父母。以灵魂则父母亦灵魂父母。不可二之也。父母生子。非父母用意用力可得。其精血自然如此。天地生人物。亦非天地入一分巧力也。孔子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语意坦然而天地之妙尽矣。火上而尖以头焉。水下而平以脚焉。木前而直以臂焉。金后而方以背焉。土中而圆以腹焉。人物之形成焉。同天地之五气。肖天地之五形。生而有秩然之序。长而兄少而弟。

人物既生矣。水火木金以养其生。日月星辰以明其秩。生杀福祸以律其成。山海林谷以藏其居。寒暑昼夜以信其化。五者备而万物成。天乃人物之大君。地以配德。有君母之象。

阳刚而动。阴柔而静。阳上而嘘。阴下而吸。人物之生。咸以形焉。雄雌异气而相感。牡牝异形而相交。男女以德而相配。各顺天地之合而万物遂。动而位乎外而夫。静而位乎内而妇。

天地生成之理曰心。以健生以顺成。具元亨利贞中之德。有仁礼义智信之性。人物之生。皆得此以自生成。循之为仁礼义智信之道。此自然之教也。天地人物之大宗师也。同此心者友也。

天地万物。有第一个大伦。曰造化之伦。以生之本则理父而气子。以分则理男而气女。以成之主则理君而气臣。以合则理夫而气妇。以生成之道则理师而气友。有第二个大伦。曰气化之伦。生之本。阳父而阴子。其分阳男而阴女。成之主阳君而阴臣。其合则阳夫而阴妇。以生成之軆则阳师而阴友。元来天地亦气化。是第一个生成。为理气之大宗。人物又从天地理气化生。是第二个生成。

父不能产子。母产焉。人物之产皆于地。母胎以腹。气化胚胞亦在土中。

热与湿是火。精与血是水。火气也水液也。气液乃物軆之原料也。筋骨肉其材也。

阳一而阴二。水木生于阴。水生于金。木生于水。脚与臂皆二。火土生于阳。火生于木。土生于火。头与腹皆一。土阳阴之中也。金生于土。背一脊而两胁。

軆有细分。在头火为目。水为口。木为鼻。金为耳。土通䪿门。医书言目属木。耳属水。此治病之理。盖木生火。木旺则火能发光。金生水。水旺则金能吸声。然实非正属。目有光烛物。正是火。耳有孔应响。正是金耳。霜能杀人。亦是金气。相书鼻属土。以在中也。然鼻直而长。乃木形也非土也。在口上目下。是水生木木生火也。在脚水为臀。木为膊。火为胫。金为足。土其节也。大节四小节二十。臂亦然。在臂水为肩。木为肱。上节火为腕。金为手。土其节也。在背火为颈。水为骻。木为胁。金为腰。土其节也。在腹火为肺心。水为肠胱。木为肝胆。金为肾胞。土为脾胃。医书肺属金。心为火脏。肾属水。皆恐有差。肺位最上而主气。安得为金。心肺同系。如胆之于肝。何可二之。肺为火脏。心为火腑然后。位与形俱得矣。肾乃脊髓所凝成。下系胞宫。在土下水上。正得金位。但金生水。若精液渴则当补肾也。凡物軆有部分者。火上水下。土在中。木在土上。金在土下。不可易也。头背腹皆然。顺序者以生为次。臂脚为然。

气化夫妇。乃形化之父母也。夫妇人伦之始也。犹水之始万物也。

右第八章

人物形化。各自生生而人伦定。

一生生一生而有父子。二生生二生而有兄弟。万生成一生而有君臣。二生成一生而有夫妇。先生成后生而有师友。皆以生生而有物。生而不能成。人生生而成成。

父子一軆而分。以续其生。一断则生绝。木之理也。兄弟同軆而分。以序其长。并列而莫越。火之理也。君臣二軆而合。以就其成。惟主之是从。金之理也。夫妇殊軆而合。以终其遂。各趣而同归。水之理也。师友可分可合。相生相成相益而无损。土之理也。

由父子而前后祖孙。由兄弟而左右亲戚。由君臣而上下主从。由夫妇而内外婚姻。由师友而万世万方而尽乎人矣。西人谓五伦狭窄。不能尽乎人。以不知推也。阳一而阴二。一父而诸子。一兄而众弟。一君而群臣。一夫而贰妇。一师而百友。亦天地之常经。西人谓夫妇齐軆。妇不二夫则夫亦当不二妇。至有从妇死者。其迷甚矣。若东洋贵豪妾媵无数。又不经。大略帝王不宜过十数。庶人一妇。妇不育者一妾。妇死继娶庶矣。

天地精血如雨露。有时而降。夫妇精血如水泉。有源而常流。气化难而形化易。雨露从泉源而泄。泉源既达。雨露之润皆趋。形化繁而气化息。泉源得雨露而达。雨露不润。泉源亦渴。气化醇而形化畅。虽在形化之后。天地之气。尝流行其间。是气醇浓化育则形化蕃昌。

筋会木也。形之始也。人物始生。筋会先形。火动水蒸。乘木而泻。精达于金。胞宫四气交于土中。腹也相蒸滚转。形化又始。

天地。万物之公父母。人物既形化。天地乃祖父母也。益远则乃始祖也。然天地之气。常从人物形气中贯过。不似祖先传过便休。只是公。父母是亲父母。以理则公大。以恩则亲重。释迦摩西皆以天地为真父母。父母为轻。至以一夜过客。十朔主人为比。其见一差。乃至厌薄而叛弃之。是不惟父母之悖子。又不知天地气化。实与父母形化。毫无同异。只如父母大父母之有分尔。假使父母违反其大父母。只可至诚泣谏。不可违反其父母也。以恩则父母重于天地也。天地。万物之大君师。君师是小君师。天地固是公。君师亦是公。只有大小之别。如天子诸侯之有大小。义一道一则軆一君义师道。与天地一则其为軆亦一。而恩加。道义公所同而私恩已所独故加焉。如小国之民。多受恩于其君。有加于天子。不一则軆固不一而恩亦轻。君义师道不与天地一则天地为重。私恩或不暇顾。如小国之君失义于其民则当以天子之命正之。

气化则人与物皆兄弟。皆父母所生。通气化形化则人与人皆兄弟。同形者乃为兄弟。形化则亲兄弟方为兄弟。同父母。方为兄弟。

气化而男女合。当气化时。未有礼教。只男女相遇则合。形化而夫妇别。始各夫妇其夫妇。夫妇别而父子兄弟定。人物分。人有定偶。故知父子兄弟。物多无之则乱矣。

物有知父子兄弟君臣夫妇之道者。而师友之道则绝无。中德缺也。土气缺有师友则五伦全。

右第九章

天地生物。大类有五。人物分焉。

少阳左旋。根水而生木。精血之感适于是而木气为主也。五类皆然。鱼类形焉。直而偃。其动泳。如木之浮水。太阳前升。根木而生火。鸟类形焉。尖而倚。其动飞。少阴右旋。根土而生金。兽类形焉。方而俯。其动走。如金石之转。太阴北降。根金而生水。虫类龟蛇皆虫类。形焉。平而伏。其动流。曳也。龟鳖得金气尚多。其动如兽。四运周中气和。根火而生土。人乃形焉。圆头颅之形。而中立。其动行。人无类。得中气者。只人而已。有以倮虫为人类者。然只倮而已。何曾有中气。

五气生克。五軆消长。主軆为我而旺。生我者屈。我生者伸。克我者显。我克者隐。鱼类尚筋筋在头而臂前翅旺。前而张。木軆为主。脚屈臀削而脚短消也。头伸直伸长也。背显隆也上也。腹隐。下而削下也。鸟类尚气气发䪿门。而头旺。高颈上抬。火軆为主。后屈而杀消也。腹伸张也长也。脚显臀高胫长上也。背隐。低屈下也。兽类尚骨脊在上而背旺。最长而强。金軆为主。腹屈下垂消也脚伸臀隆脚健长也。头显颈长特露上也。前脚隐。反屈而下下也。虫类尚血液血上淫而脚旺。臀凸而脚多。水軆为主。背屈平也消也。前足长而大长也。腹显横长上也。头隐。缩也下也。人尚肉肉顶而腹旺。中而实。土为主軆。头屈颈偏而短消也。背伸直竖长也。臂显上而横张上也。脚隐。臀缩而脚上下也。五类分形。人得大全。天顶也圆乎上。北极䪿门倚焉。人环极而居。皆后北极。䪿门在顶后。脑海发焉。土腹也圆乎中。冲气南泄。脐也。犹四序之有冲气。气从火泄。故脐穴在南。命宫据焉。水降而火升。木畅左右条达而金确。上下直竖鸟呈其头。上抬其头。略似人头。鸟火类故其头近人。龟蛇臀脚。龟蛇虫类。龟全軆似人臀。蛇似人脚。皆水类也。水涵始终。其象尚二。人之臀脚亦然。鱼两其臂。鱼之全軆。如人臂。木也条达故两。兽效其背。兽之背似人。人上背匍匐则似兽。金类也。统四而一。人兼鱼鸟兽虫而一。各得其位。上火下水。前木后金中土。正坐而直立。

象著于天。形征于面。鱼类尚鼻。木也。鼻脊直上窍上达。缩入鼻底。瞳高覆腮而窍张。䪿隐。鸟类尚目。在上鼻屈䪿伸口显耳隐。兽类尚耳。在上䪿屈口伸目显鼻隐。下而平虫类尚口。在上耳屈鼻伸䪿显目隐。人尚䪿。在上目屈耳伸鼻显前而隆口隐。五类殊表。人得中正。火上水下。木前金后。土中而耸。面阳而背阴。虫鱼背阳面阴。五象在背。鸟兽面阳而面界不中。惟人得中气。五象向阳。面界亦中。

动根于中。丽物根乎天。植物根乎地。动物不丽天不植地。自根于中。质藏于腹。虫类生形始于木。生质始于水。尚肠胱。专一缺四。水之始生。四质未成。全軆只是肠膀。亦各有偏。如蚓类只是肠。蟹类只是膀胱。鱼类尚肝胆。半具半阙。木气升而肝胆成。但火尚稚。有肺而无心。土金尚缺。鸟类尚肺心。未中而微。火升生土。其质略具。中气未完。肾胞未达。兽类尚肾胞。中过而横。土成金凝。五藏俱完。但中气已过。藏横而气局。人尚脾胃。五具而中。土旺生金。五藏咸具。虫鱼中虚。吸而被克。土陆于水。金锯于木。虫鱼藏未具故虚。自然外吸。却被土来克水而肉积虫腹。如水中生陆。金来克木。骨据鱼腹。如木中横钜。鸟兽中溢。嘘而畅形。火达而羽翠。尾羽冠帻金锻而角尻尾骨蹄爪。鸟未中而火炽故嘘。兽则气盈而形局故溢。羽翠如木上之火。角蹄如成锋之金。人不虚不溢。嘘吸惟中。咸具故不虚。土通故不溢。

生在中先。成在中后。虫鱼鸟先乎土水木火生而未成。包在中内其形卵。人兽后乎土生而且成。涵中内养其养胎。卵与胎皆土軆。卵如木木主生之实。虫鱼之卵如草实。蛇龙禽鸟之卵如木果。必更资土气。湿暖交蒸而自成。虫鱼蛇龙之卵着土上。当春自生。禽鸟腹而热之。腹亦土气。其伏亦在春夏。胎如金金主成之丱。已资土气而养其成。气足则自柝。土始成必待大成而柝。人必十月而柝。兽之得土气者亦然。十土数之大成也。金已成。小成亦柝。兽或三月五月而柝。三五天候之小成也。其已柝也。兽类少顷而走。成已完人必十月而立。始成未完。又更一成。

肾金生水。火旺人年十六。木长火发。物则早成。各准壮时。交蒸。阳外嘘。若雨露之润。上滋而髭髯生。水生木。口者水之路也。下泻而筋茎泄。水乘木而达。虫鱼鸟阳陷阴中。形未完。内虚而不能直嘘。形不畅。髭茎不畅。如人阉者。兽金旺而木囚。气未完。兽髭逆而无须。其根茎缩。得热乃伸。阴内吸。若水源之涵。上滋而乳液生。如泉水发地脉。下凑而月血行。如潮水之应月候。虫鱼鸟重阴内涵。物阴而牝。亦阴吸力甚固。流不达。无乳又无月血。兽隔火而生水。血局无月经。而乳派。水因火蒸而为血。因土滋而成乳。隔火故血为土涵而不外达。生水故乳从土穴者多派流。人阳阴皆中。水通木达而无所阏。

生主气成主形。卵生者虫鱼鸟以气交形不畅气。溢于形气化多。蜾蠃祝螟而肖。丁子化蛙。螬虫化蝉。形稚气溢而变也。腐草化萤。鹰化为鸠。鸡化为蛇。雀化为蛤。形衰气赢而变也。大抵多卵类。其前身是卵。后身是真形。胎生者人兽以形交形。能囿气形化确。兽类或杂。人只是人。古史所传。龙交蛙交。人身牛首蛇身人首之类。皆未可信。惟姜嫄感迹。是天地元气。与人相交。实与气化无异。又如马牛交而生特。同是兽类。与树木接生相似。

气生形成。衣其所生。食其所克。因生以居。鱼类衣鳞水波之状。食土而水居。鸟类衣羽木軆枝叶之状。食金沙石之类。而木居。巢栖林木。兽类衣毛毛草类。草土之毛。衣毛乃衣土也。食木草糓之类。而土居。穴处虫类衣介金类食火蟾蛙之类皆食火。龟蛇食气亦火类。而石居。龟蛇之类。必依石窦。人倮土生于火。火气而已。无所衣而倮。是火軆也。且制衣裳以章其身而取温煖。亦火之象也。而水飮人之初生。飮水而已。其食以醎。亦水味也。火处。其居必就暖。亦无所不衣食而居。

有第一大分。人无尾物无顶。虫缩鱼裂兽陷。鸟稍圆而亦平。物有灵者。其顶有征。龙顶肉而角。凤顶冠而肉。麟顶角而戴肉。龟顶胄而内肉。中德上著。顶属土。肉亦然。长于四族。西人以阿弗利加洲之多产麟。笑中国人之以麟为瑞。然西是兽旺之方。兽灵之产于西固无怪。虽多何损于为灵。如人是万物之灵。然在在皆人也。西人又谓世人言有龙者为诞。然龙东方之产也。至如平陆。亦往往见堕龙。至有屠食者。今以为诞。乃夏虫之疑冰也。是皆信目而不信理者也。人顶圆而肉中。乃大焉。角与冠胄皆欠圆处。金隆颅骨正圆。而水源。脑髓为水之源。木畅顶发秀美。而火达。头属火。火气乘木而上达。其发有征。此人之所独也。发者心之毛也。人之心腑独中正粹美。故其发独粹美。均是軆也而人独有发。人物之别也。均是发也而黄种之发独秀软深绿。得春草之正形。又种类之分也。

右第十章

形生体备。各有其职。其大有五。人物之分以焉。

目火司视。五气萃英。其苗发于肝木。肺火乘之。下升血液。上吸脑髓。中涵脾土之液。相蒸熬化。自成脂膏。凝作肉团。白睛是金。黑睛是水。绿睛是木。中央赤瞳是火。外日火内月水。镜涵灯明。日是火。其軆如灯点。月是水。其軆如玻瓈宝珠。外烛内涵。其瞳子乃所对人影子。凡物对眼。其影皆照。外触万形。内感心灵。虫类畏阳。水克火。火炽则反避。行必背日。鱼类自昏。木得火自烬。其目无瞳。兽类视而常横。金类忌火。其视不正。鸟类明而失夜。火故视能明。但为水所克。夜则失明。只见火则趋。人中而向阳。其明能普。

耳金司听。軆确有方。金軆确。因其方气而为形。上为火薄而屈若锻焉。下为水厚而平若润焉。后为金曲而郭若叠焉。前为木凹而缺若断焉。中央窍处是土。下通肾藏如石窦。金水内吸。如瓮响央。肾金生水。吸入外气。声之入如瓮中应响。外受万声。内震肾脏。虫鱼鸟内输未确。肾藏未完鱼外受亦散。被克而破兽类聪而不深。金旺太露人土而蕴金。受响独奥。

手木司持。四序维秋。臂为木。其肩根也。植于腹。腹土也。木根于土。犹四序之冬。其肱最长。春生之节也。其腕最壮夏也。手犹秋也。爪蹄皆金类。金确而实。五总能揪。手得木之秋。其軆为实。自具全軆。食指春而木最旺任事。长指夏而火。漱指秋而金。长与春均。小指冬而水。最短不任力。拇指是土。遍应四指。其节又各四焉。直而伸之。如芽之四茁。竖而列之。如花之五出。握之如实。有收敛之力。左右舒卷。周旋百酬。虫类木稚水始生木而始芽。前螯只生两指。如木始抽两叶。鱼类含木全軆是木。木在軆中。而鼓叶。其手如木之发叶。鸟类火爇而丛。臂短生羽。如木烧而生丛。兽类木屈前足屈向后。而削。指不畅皆不能任。人土也。木之生长成遂由焉。使之如意。

足水司行。木运金凑。脚流水也。流水与木同形。如蛇龙之同形。臂与脚亦然。但水阴也。由上而下。脚亦如之。臀犹水源。藏于土。春木旺而水流始涨。䏝之壮于始者也。夏而火旺水流行。阳则涸阴则涨。胫之脊腹也。秋而潦收。始锺于地。水遇金而渟也。足之形也。水渟而派流。指之分也。亦有五焉。水之流者凑土则涨。灌木则通而长。遇火则缩。遇金则屈。遇水则沈。指之大小长短如之。坎止科进。时动时住。足之一举一着。如水一止一进。升降疾徐。以运百軆。虫类涵水全軆是水而流浅。其脚不全露。只见其指杂而纤。鱼类吸水而下渴。脚不舒鸟类脚克其軆。水克火也兽类水向金屈。脚肉屈皆借臂辅行。鱼鼓翅鸟奋翼。兽虫用前足。人土也。水之屈伸升降由焉。使之如意。

喉舌司言。五气通央。喉者土之窍也。咙管通于肺窍。木火之气。嘘而升。咽门贯于胃。金水之气吸而降。舌者肉而土也。其苗根于心。心者火也。其叶发于口。口者水也。齿牙分合。唇吻阖辟。舌处其中。筋络屈伸。主其嘘吸之机。嘘吸抑扬。吹笙鼓簧。言之将发。心肺火升。上嘘咙管。自然有声。如人吹笙。发于喉门。舌叶因之。随火而嘘。引水而吸。乘木而升。据金而降。中之为宫声。节之为商角徵羽。如笙中簧叶。一阖一辟。作许多曲折。内运灵机。酬酢无疆。虫鱼鸣而无节。土气未生。有咙而无舌。鸟兽节而无中。形横气偏。中声未完。人中气全完。火水得位。中且节焉。

五职之分。爰有总要曰中。中者人之所以独灵于万物也。

右第十一章

天地万物造化之灵曰神。第一个是理。主宰天地万物。妙用不测。第二个是气。阳而来而伸曰神。阴而往而屈曰鬼。其变化无形而作用有迹。理气不两在。阳阴本一气。一之曰神。是气之主也。

二气而五行又各有主焉。木之神曰仁。火曰礼。金曰义。水曰智。土曰信。其气木曰魂。火曰神。金曰魄。水曰精。土曰灵。统而一之曰灵。

天地得之而二仪成。天之灵曰神。地之灵曰祗。一之亦曰神。

人物得之而五部分。肝胆木而魂生。肺心火而神生。肾胞金而魄生。肠膀水而精生。脾胃土而灵生。一之亦曰灵。

物之得气中者。其理亦中。人之神能著灵。物偏故灵不著。故曰畜鬼无灵。

物大者气大。气大者有灵。天而日月星辰。地而火水山海。咸各有神。

物之积久者有神。气之固结者有神。有正有邪。正曰灵邪曰魔。毒有疠疫疟瘵。怪有魑魅魍魉。

以造化则有天地人物之神而后乃生天地人物。先有为人之气。乃生人形。先有为物之气。乃生物形。以定軆则有天地人物而后乃成天地人物之神。天生而后其神乃成。此天之神。人生而后其神乃成。此人之神。其神既成。亦各自主。其神既成。却与形有别。不可认形为神。上不丽天。下不丽地。不随人物而尽。与之而五焉。

魂与神动而升。魄与精静而降。魂畅而达。神显而发。魄确而定。精幽而藏。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中而四通者灵也。五者合而造化之妙成。魂呼而神嘘。呼之极魄吸而精呑。吸之极灵以息焉。魂立而神行。魄坐而精卧。灵以动焉。魂吼而神鸣。魄禁而精嘿。灵以语焉。魂梦而神寤。魄眠而精寐。灵以惺焉。火水是活軆。神与精能离形而自动。木金軆确。魂与魄每依形而在。神与精迭相升降。升而悟则神用事。引精上升。酬酢记忆。降而寐则精用事。引神下降。沉嘿昏冥。但有魂魄相将。一呼一吸。一转一侧而灵不能通。神旺者少睡。精不能引也。思多者少睡。精动而交于神也。其睡而有梦。乃魂与神交而引精作用也。其偏及往迹者。下降而精作主也。或及未来者。上交而神先发也。但魄不相应。灵不能通。事无确形而其感多虚境。人魄多者少梦。魄定者少梦。魂为其所制而不能动也。至人无梦。神闭而魂无与交也。思多者多梦。神动而魂易交也。气乱者多乱梦。神魂杂扰也。细察之则神之情状可推。魂生魂木气也。主生活。魂不附軆则馀虽依旧。不能活。人之将死。验之以息。始死必皋魂以此。而神长。物非神不能长进。形非神则不彩。德非神则不明。魄成物非魄不能成实。軆非魄不坚。事非魄不确。而精藏。藏者物之终也。人死魂升魄降。神亦飘散。惟有精气黯然藏于幽。古人言死者必曰精灵以此。灵以活焉。灵中而通。乃为活动之主。凡生虽有魂神魄精。无灵则不能有活用。其死魂神魄精虽各分离。有灵则自能有活軆。四者有所凭依而不遽散。自为一物于天地之间。古人尊神必曰灵以此。

形各包气。神有大小旺衰。形大则神大。天地之类是也。形小则神小。人物之类是也。形衰则神亦衰。物微人老之类。形旺则神亦旺。物盛人壮之类。人之圣愚英凡。亦大小衰旺之类也。气亦肖形。天地日月山海之神。如天地日月山海之形。人物之神。如人物之形。道佛家证上帝以人形。至谓上帝雪衣绿发。在西太垣殿上。如蛇龙之神。亦皆作人形。加之以衣冠。其无理甚矣。有久近存亡。大而旺者久而存。小而衰者近而亡。亦如其形之存亡。佛家谓神常存不灭。乃有天堂地狱因果诸说。神只是气。如火之烟。如木之香。虽有堂狱。将何所施。惟未尽之气。偶托新生之气。略有轮回之意。如叔子探环。守仁开门。亦或有奇证。然亦只如死卉之气。培新芽之生。只化生之一分力尔。实无化麦为菽之理。三生之说。自属妄测。况复力求茫昧之缘。先废伦常之重。其惑甚矣。或谓本无神道。其弊至于慢天亵神。视祖灵如畜鬼则又顽矣。

神者形之影。人有所行。神必随之。神者人之阴。人有所为。神亦避之。

天下幽隐之物。皆从明显处形之。欲求鬼神造化之妙。当从人物上求。欲求天地山川之神。当从天地山川上求。欲求人之神。当从人身上求。方得其真。

右第十二章

人生物微而不著。受父之精。资母之胎。禀天之气。毓地之质。以有身焉。其造化之妙。有万殊焉。

族有种。气化之初。原有族类之别。禀木气多者其色苍。火气多者赤。金气多者白。水气多者黑。土气多者黄。如糓种之有五色。苍赤黑三种。微而不蕃。惟黄种多中正最蕃。白种多坚确次之。西人所言蒙古人种。指黄色人。高加索种。指白色。亚弗利加种黑。亚未利加种红。马来种褐色。或曰棕色即苍色也。但所分种类。只因其目及而臆断之。如黄种首出中国。圣神屡作。又各因天地之锺毓。在在气化。非有一个黄人产出许多黄种。其中蒙古一种乃黄人之最劣一种。西人所目。偶先于此。遂认黄人皆作此种中分类。以其信目而昧于理也。以此推之。自馀四种皆如此。世有类。父子相传为一世。于一种中又有姓氏之别。同姓者一气相传。如薪之传火。贤德之世多英俊。庸恶之世多麤蠢。家有运。隆替軆有节。健惫心有德。善恶父以气焉。

世有类。种在父。非母所能专。如地气之乳入种实。粗变其形色。然终不能化菽为麦。惟因其父家世类。为其田地。家有运。夫家室有范。家室和乖血有候。调愆也。男子主精。妇人主血。性有质。妇人无专制。心无自主。惟性质有淑慝之分。毋以胎焉。

岁有纪。自甲子迄癸亥为一历之纪。其气数各异。月有候。一岁十二月有二十四节候。日有数。木火土金水。朔望甲乙之异。时有辰。一日十二辰。昼夜子丑之分。世有运。万古气候淳漓之变。原有大底。岁月日时。以中国推之。太古尚矣。尧舜之隆。即一元之一春也。历几望晦昼夜而当殷汤之世则为一元之夏矣。周武而秋。桓文而冬。嬴秦则大寒矣。汉祖三章之约。又一元之一春也。唐其夏乎。宋其秋乎。明而后其冬乎。当其春也。人物多仁厚尚气量。夏也多礼让尚事业。秋也多理义尚功名。冬也尚智术尚巧力。乃气数之自然。虽有贤愚之迥异。大略不出此类。复有几番朔望昼夜。风雷霜雪之变。参错其间。为赋予人物之元料。天以命焉。阴阳家推人岁月日时。占命数盖此理。然此其生命之一分子。

风有方。地无专气。其受天气以方而别。东方多东风。土气和而温。南方多南风。土气明而热。西方多西风。土气劲而凉。北方多北风。土气幽而寒。复有因山川之通隔而各异者。旸有度。旸亦天气也。热带之土燥而硬。寒带之土湿而虚。惟温带之土。多中和之壤。又有因山水之向背而别者。山有脉。雄秀者毓灵。其麤恶漫散者。不能锺聚吉气。水有道。丽而凑者能注吉气。黝恶散漫者不能注吉气。区有兆。宅居得风和旸明山秀水丽方吉。地以质焉。地家占宅兆以此理。然亦只生命一分子。

軆有用。形之征于外者。气有象。气之著于外者。动有则。理之著于表者。行有程。事之验于表者。心有期。志之的于中者。人以身焉。相人者以骨肉推命亦此理。然只身中之一分子。

五殊分而造化之命定。神之著也。

右第十三章

人生有禄。命之分也。大类有五。曰寿夭曰贵贱曰强弱曰富贫曰德恶。

寿有长短。气之长者寿短者夭。高下巨细深浅中偏皆然。其节有四。春而生形达而苍。人生一岁一小变。一岁为春。二岁为夏。三岁为秋。四岁为冬。统之则四岁皆一春。又四而八岁为夏。又四而十二岁为秋。又四而十六岁为冬。统之则此四四而十六皆一春。为一大变候。此时形日生达。身发皆苍然。古人言二八青春以此。夏而长神发而赫。自十七至三十二岁。其为变亦如之。神知日发。气色光赫。秋而成质确而白。自三十三至四十八岁又一大变。形质坚确而身发俱白。冬而藏性沉而黑。自四十九至六十四岁又一大变。性气日沉。形色黝黑。中候司节。土乃四季之气。以和其变。人值变候多疾厄。中气完则其变顺。人寿耉者颜发发黄。乃其征也。周而复始者为寿。人六十四岁为一大岁。过此则其春夏秋冬。槩亦依此。六十五岁而形更苏而生气重达者可八十岁。八十一而神知重发。气色生光者可九十六岁。九十七岁而形质重确者可百十二岁。自此而复延。百二十八岁为二大岁。短折曰夭。木多者寿。仁者寿。亦此理。中者土气能养寿。

贵有高下。其位有四。君上临物。如火照物辅弼承光。如木生火兵吏涵光。如金涵明民庶受明。民之归德。如水向明。惟士无位。犹土中而自光。土不宣光不涵光。自有其光。上者为贵。下焉则贱。火多者贵。中者能保贵。

彊有固脆。钜者彊。细者弱。其形有四。血滋而津液彊。气热而神精彊。筋活而起居彊。骨完而軆形彊。国之君臣兵民。上下联合。如金石重围叠积则其形自然彊大。中肉脏腑在中主形。以成其合。土有合力能生金。合固者彊脆者弱。凡物之彊。皆生于合。金軆虽彊。不合不彊。金多者彊。中者能自生彊。

富有深浅。其积有四。勤劳滋富。农桑畜牧之生富。如木得水以生。才贤炽富。官吏以廪禄暴富。如火气得水而降雨泽。巧艺潴富。工商蓄货。如金石能注水。智计涵富。国以民众之富为富。如大水之合众水。惟德自富。如土克水。不生财不蓄货。惟自食其德。积深则富。浅则贫。水多者富。中者富在其中。土虽克水。涵水在中。

德亦禄也。中偏以分土当之。其等有五。大中曰圣。多中为贤。或中则常。多偏是愚。大偏者恶。其偏有四。木偏则左倚。火偏则上过。金偏则右倾。水偏则下滞。惟土能中。

寿贵彊富。各偏一禄。惟德中焉。能统四而生成。寿贵彊富。皆待德而生成。无德则虽寿贵彊富。亦不足为禄。德者神之通而命之源也。

右第十四章

天地万物。有第一个主宰之神。即心也。其真軆本然曰性。其妙用自然曰情。其必然曰志。将然曰意。心统之而以然者也。

天地之性。元亨利贞中而已。生长成遂和其情也。元以生亨以长利以成贞以遂中以和。以之必以之将者心也。主天地而宰万化。

人物得之。其性仁礼义智信而已。其情曰爱曰惧曰恶曰哀曰欲。仁以爱礼以惧逊之情也义以恶制之情也智以哀别之情也信以欲。实之情也以之必以之将者心也。主一身而宰万事。即木火金水土之理也。

其气有活軆活用焉。木而魂。条畅而旁达。仁之理乘之。火而神。光明而外照。礼之理乘之。金而魄确定而两分。义之理乘之。水而精沉涵而内别。智之理乘之。土而灵冲融而四通。信之理乘之。此神之精英而心之舆御也。分言则神主火灵主土。又有通说处。火者气之主。又在上而最著。土居中而通五气。故曰神曰灵。皆可以通五气也。佛家道家只认火神为一身之主。或止观内照。以求其因果。或修炼内丹。以求其长生。自以为明心养心而遗却天理民彝之真軆。其所见者气而已。

五者之气。各有主軆。魂而肝胆升而达。神而肺心上而开。魄而肾胞降而确。精而肠膀下而沉。灵而脾胃中而通。此神之形质而心之宅舍也。心者五腑之一。而通言则为此心之统名。本借辞也。然心属火神之所形而其理之所宅也。在理则礼可以通五性。在气则神可以通五灵。借此心以名主宰之理。亦由是也。古人或认此血肉之一腑。直当此心之軆。故朱子辨之曰心不是这一块然。又或认此全軆之心。只在此心腑中。言心曰属火。言其地曰方寸。然此又未然。天地何尝有火腑。虽动物之类。虫鱼之属。皆无火腑。皆可谓无心乎。仁礼义智信皆心也。魂神魄精灵皆心之气也。其所主则五脏五腑皆然。不可偏主一腑也。通说则一身皆心之境界也。五脏五腑皆心之宅舍也。若求其总会之处则脾胃是灵之所宅而为四腑之主。

五者之理。各有主职。魂之理感而通。神之理应而酬。魄之理度而断。精之理识而觉。灵而统之则思。事物外至。魂之理感焉。境形前显。神之理应焉。几头旁横。魄之理度焉。证迹内藏。精之理觉焉。必历交于中。此灵会而通之。或由感而交于度。或由应而交于觉。或由度而通于感。或由觉而交于应。或顺或逆或斜或对。必须此灵之理。迎之将之导之曳之。纵横相络。上下相贯。而思之妙生焉。医书言脾主思。最有理。思者包天地贯古今。此心之境界也。理无方所

静而性。智主而宰涵藏四根。触物而别。是曰知觉。古人或以知觉当心之全軆则过矣。知觉只是智之事。动而情。仁主而宰畅达四端。随物而生。是曰感通。升而志。礼主而宰宣著四位。烛境而秩。是曰神明。降而意。义主而宰分判四軆。审几而断。是曰权度。中而心动静升降。主宰无方。是曰虚灵真軆而妙用也。理无形状是主宰者先乎天地而宰焉。后乎天地而主焉。理无生灭造化之神也。

右第十五章

性者心之水。生之本也。其軆至静。内涵万类。智之位也。

性本一曰生。生之复长之成之遂之。所以长其生成其生遂其生。是则生而已。天地曰元。人曰仁善而已。生而长之。阳之性也健也。成之遂之。阴之性也顺也。天地曰健顺。人曰仁义。二之而天下之善立矣。

木性生信。生之仁遂矣。火性长信。长之礼遂矣。礼主长进金性成信。成之义遂矣。水性遂信。遂之智遂矣。智主贞固信者乃土之性也。天下之中也。五之而天下之善备矣。此所谓本然之性。人物同之。孔子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子思子曰天命之为性是也。

鱼主木。偏于仁。相欢爱也。同得五性而所主木故偏仁。鸟兽虫亦然。鸟主火。偏于礼。有秩序也兽主金。偏于义。相克制也虫主水。偏于智。能辨别也人主土。中而信。能自实也五性全。中则通故五者全。此人物本然之性。虽有偏全之异。皆自天地阴阳五行而本然者也。善同而偏全异。原其本则偏者亦善。天偏于健。地偏于顺。木偏于仁。火偏于礼。金偏于义。水偏于智。鱼鸟兽虫亦然。本皆善也。但天地五气纯軆也。无形质之拘。一任造化之自然而无所作为。各因一軆之纯而臻其极。馀皆通融而无碍。惟鱼鸟兽虫成軆已确。赋气又驳。不免为其所拘。馀者皆受制而不能通。或因其所开而有一路之通。如蜼儿尾鼻。乌鸟反哺。虎狼护孝。白泽不杀。通于仁。豺獭拜祭。羔雁序行。飞禽唝食。通于礼。蜂蚁卫君。狗马识主。獬豸触邪。通于义。鸳鸠不贰偶。雉鸡鸣晨。巢穴知风。通于智。然馀皆塞而不通。或如雷雨行而神龙升。礼乐作而凤凰至。治道跻而麒麟见。神化通而大龟出。足合于仁义礼智之正。然亦只是偏軆之稍纯。终不能与于道德之大经。惟人其理中而无不通。此所以独灵于物而与天地三也。世有人物性同异之辨。只各说一偏尔。善固同。偏全自异。孟子所言人物性之异者是也。惟人皆同。孟子所言人皆可为尧舜以此。均土也。而木多仁同得土性而又有四气多寡之分。而火多礼而金多义而水多智。惟土中而信。五性均。全而通故均。人之本性同虽有多寡。多亦纯善。寡亦纯善。而为用异。此理乘气而发则多者胜寡者屈。仁多者乐生循物而缺中。信克土也。礼多者尚长崇文而缺制。义克金也。义多者好成办事而缺慈。仁克木也。智多者含贞平施而缺秩。礼克火也。惟中者能通而无所缺。此圣贤所以异于众也。此气之性也。善恶分焉。此气为本子而性之所发由是而有善恶之别也。性之未发。气亦未动。气自气性自性。善恶之目只在于气。而此性自纯善。不可言气之性。及其既发。多寡相乘。强弱迭胜而善恶生。始可曰气之性。周子言刚柔善恶中之性是也。木有秀阏。如松柏之挺。樗栎之散。火有明黯。如日星之光。萤燐之微。金有刚柔。金玉之贞。石铅之钝。水有清浊。渭济之清。泾河之浊。土有厚薄。壤埴之腻。沙碛之确。人有美恶粹驳。性以通蔽。美粹如镜水之通明。恶驳如墙篱之遮光。此质之性也。此质为本子而其性之发。以之而通蔽也。性之未发。通蔽之本子只在质上。质自质性自性。性自纯善。不得言质之性。知愚别焉。张子所言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即指气性与此性也。

鼻而嗅臭。香焦腐秽目而视色。青朱垢黪耳而听声。丝管哇啾口而别味。甘肥枯淡軆而择居。安适劳烦气殊境别。生有性焉。亦人性之自然此形之性也。此形为本子而性之发由是别焉。孟子所言口之于味等五者性也者是也。内外判焉。向内则为仁礼义智信之性。向外则为鼻目耳口軆之性。

生而家习。在抱习母。离襁习父。逐队习兄弟。省事习族亲。长而俗习。在家习闾里之见。在乡习乡党之听。出世习邦国之化。博游习世界之风。成而党习。祖先习传。师长习教。朋友习行。古贤习训。遂而自习。居而质习。行而身习。思而心习。熟而性习。与神俱化。即成其性。凡习之入性。若畜之于羁。笠丝之于朱蓝。其化也。若水之为酢酱。虫之为蠃蝉。其性一成则或蓼虫啖苦。欲呕饴蜜之甘。家性也。井蛙躄足。反疑沧海之大。党性也。夏虫发笑于寒冰。俗性也。磨驴回首于砥道。自性也。较诸气质之性。尤属胶硬。苟非大力。无以自拔。此习之性也。此习为本子。在气质形之中。性之发由是而别焉。伊尹所言不义习与性成。孟子所言尧舜性之者皆是也。圣凡之大分也。凡人皆因习而化。惟君子大中至正。不以他习而变。其习皆中正。熟则圣矣。

善者天性之本。性是本之名。静而未发。五性浑然。虽有多寡。元无界限。是之谓中。气质形习。各按其本。其本素也万用寂然。物至性感。乘气而发。四者相因。万殊以变。于是乎有善有恶。如人乘马。静则自在。一驰则因其马之调悍骏驽。人有安危疾徐。然事已复静。又各依元本。无相逾越。天性之中。浑然纯善。多寡通蔽。生欲习成各管归。气质形习。无关此性。此谓大本。气质形习之本。素是小本。此人性之无不善。而顺而循之则皆可以为圣贤也。

右第十六章

情者心之木。根乎中。生乎外。性之自然发者。爱惧恶哀哀与觉。皆知之情。觉顺境也。哀其发于逆境者。欲五者大类也。古人言七情六情。皆因一时立说。非定名。其大类只是五。仁之位也。

仁欲生。通人己事物。下仿此。生也自然生爱。礼欲长。非惟年齿长。凡位尊物大者。长也自然生惧。发乎顺境。仁礼阳也。其发见乎顺。此类也。由是而类之。其未生也恻隐。将生也矜恤。始生也怜爱。既生也欣喜。生之畅则悦乐焉。其未长也懔惕。方长也戒慎。其长也恐惧。既长也逊让。长之极则严惮焉。义欲成。不成也自然生恶。智欲遂。不遂也自然生哀。发乎逆境义智阴也。其发见乎逆。此类也。由是而类之。将不成也愧耻。始不成也愤叹。其不成也憎恶。已不成也愠怒。不成之确则怨恨焉。将不遂也忧患。始不遂也愁悯。其不遂也悲哀。已不遂也痛惜。不遂之极则忏悔。欲者乃信之情也。有顺有逆。信实也。其未实也希望。将实也嗜好。其实也愿欲。或不实也慊憾。已不实也疑忌。推而万焉。鱼鸟兽虫。偏而不著。鱼类洋洋似多喜。鸟类瞿瞿似多惧。兽类狺狺似多恶。虫类咽咽似多哀。人全而显。五者皆本乎性而自然初无不善。此情之总名。凡性命形气之发皆包焉。

仁之于亲亲。礼之于长长。义之于恶恶。智之于是是。信之于贤贤。天下之通理。由此顺逆。而爱惧恶哀欲者。情之直发也。仁之理从仁之理而发。故曰直发。下皆然。物偏或通一路。义理之欲则全无。而不能遂。横生故不能遂其直。惟人全而能遂。人直生故能遂其直。无往不善。中庸中节之情。孟子四端之情皆是也。但中庸之和。只从五达道上立说。孟子恻隐。只从生理上立说。各有所指。然其全指义理之发则一也。

鼻之于臭。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軆之于居。一身之私事。只关自身由此顺逆。而爱惧恶哀欲者。情之横发也。木之气交木之气而仁之理从而乘之。气重而与理二故曰横。下皆然。人与鱼鸟兽虫相似。物本横。情之横者人物同。亦未有不善。然循而往则易恶。形之情也。气之囿于形者为感主。而此理由之。公私判焉。与上所言义理之公者异也。礼运所言七情之发于飮食男女之类者此也。朱子所言七情气之发盖指此。然又就形气分之。此乃因形之性而发者。

木多者为爱恋惓。寡者忍。火多者为惧恇怯。寡者恬。金多者为恶嫉悷。寡者恝。水多者为哀惨痛。寡者忘。土多者为欲贪吝。寡者憺。土气虽中。偏多偏寡则从其气中又有中不中。推之万焉。惟中是当。气之情也。即气之性之为根因而随发随生者。此乃气之所发之者。善恶分焉。

木阏者爱不畅。火黯者惧不宣。金柔者恶不确。水浊者哀不深。土薄者欲不周。推之万焉。如木阏者。非惟爱不畅。惧恶哀亦然。从下推之皆然。惟中秀明刚清厚。乃五行之中。是适。质之情也。即质之性之为根因而随发随生者。贤愚别焉。

习仁者爱日达而私欲缩。习礼者惧日进愈高愈惧而私恶销。礼主逊习义者恶日确能恶不义而私爱屈。习智者觉日深习由顺境故觉为主。以逆境则智进而哀。众生之情亦日深。而私惧熄。智明则无私惧。习信者欲日博惟圣贤方有大欲。而私哀销。有中德者。能遣私哀。逆者反是。习不仁者喜日塞而公欲缩。馀情亦然。习之情也。即习之性之为根因而随发隋生者。圣狂之大分也。

情者性之芽。如种之生芽。有善有恶。善者直干也。中而首出恶者横枝也。傍因形气质习。斜出而低垂。原其本则善而已。直干是本根斯见矣。见芽可知其根。此人情之初无不善。而皆可顺之而为善也。释氏摩西皆谓人性本恶。必待克治而为善。是只见人生形气质习之染乎外而入于内。遂作不善之傍蘖。而不知直干之由中自然也。荀卿告子所见亦然。孟子四端之说。直为千古。此性洗累。

右第十七章

志者心之火。炎而上。情之所向也。欲者情之中尖也。欲之所向即志也。如火着木而上。志者火之尖也。礼之位也。

爱其生必生之。通人己事物。下仿此。惧其长必长之。不惟在人。如道德事物之高大皆可惧。惧其高大则必崇长之。恶其不成必成之。哀其不遂必遂之。四情之志也。必者信也。

由天下之通理而必其生长成遂则公而必向上。由一身之所享而必其生长成遂则私而必向下。上下别而善恶分焉。

木多者内植而或守常。火多者上升而或易挠。金多者内确而或易偏。水多者下沉而多过卑。土多者内实而多外圆。惟中是极。惟中者能不常不偏不挠不卑。必造乎其极。气之志也。理之因气而异趋者。下段质习之志亦然。成毁判焉。

木秀者畅达。火明者高朗。金刚者坚确。水清者渊洁。土厚者敦笃。不中者阏黯柔浊薄为不中。反是。质之志也。贤愚别焉。

东之人多仁。尚恩力孝。务农慕寿。木之志也。南之人多礼。尚文力让。务工慕贵。火之志也。西之人多义。尚功力忠。务兵慕强。金之志也。北之人多智。尚利力贞。务商慕富。水之志也。中之人多信。尚道力实。务士慕德。土之志也。上焉者无习。次循习。下不知习。日用而不知。习之志也。圣凡之大分也。

志火之升也。尚高如日月高升则无不明。下则昏。而贵着。如火着木。方升而达。不着则熄。高者必之境也。如上楼志在第一层。终上第一层。在第二层以下则虽第二层。亦终不能上矣。万古无多第一等人。只是志下。常在第二等下。着者必之实也。不着则虽有卒乍意想。如电火燐闪。实非志也。能有志则一于理。形气质习之志。乃志之变。实非志也。苟有向上之志。必一于理。理能帅气。志者理之必然。所以能帅气。理之帅气。如将之帅兵。所以御之而无不至也。如志在百步则气随而形随。必到百步。如到九十九步而此志休则气便止。至则圣矣。

右第十八章

意心之金。阴偶而二。在肾脏。左部为阳。右部为阴。其腑为胞。左宫为男。右宫为女。下出水位则为阴囊。亦肾形也。上现于火位则枝从二边为两耳。皆其征也。金主断焉。中间界判是断处。肾藏阴囊亦此象。思属心。志意之间。是心之主宰妙处。如土在火金之间。以接其生而实其成也。之内应应事外度度物而断之者。木火阳也。金水阴也。阳内阴外。土以界焉。意含两头。断而分之则界矣。若无此一界。阳阴无分。善恶人兽混矣。义之位也。

必生之。思所以成其仁。必长之。思所以成其礼。必成之。思所以成其义。必遂之。思所以成其智。思者信也内而理也公也。

鼻必于芳臭。目必于美色。耳必于清声。口必于腴味。軆必于安居。思所以成之。外而形也私也。

动而伸。木之意也。上而升。火之意也。静而屈。金之意也。下而降。水之意也。中而周。土之意也。气之意也。善恶分焉。伸而升而中为善。屈而降为恶。

畅者达阏者肿木也。明者光黯者翳火也。刚者确柔者弱金也。清者澈浊者滓水也。厚者周薄者坏土也。质之意也。贤愚别焉。

阳之习。生而长而中。由是而成而遂。吉且顺而周焉。阴之习。杀而藏而过中。由是而毁而坏。凶且逆而偏焉。习之意也。圣贼之大分也。

意金之利也。金生土中阳阴分焉。上阳木火。下阴金水。土在其中。节而分之。尚刚而贵断。金之用也能断则尚道理而抑形气。道理属阳而在上。尚之也。形气质习属阴而在下。抑之也。尧舜传心。先说出人道危微之分。孟子一篇。尊天理而遏人欲。皆所以断之也。此圣贤心法最切处。道乃一焉。此精而一之也。断者义也。一者诚也。土之理。在中而实。诚则成矣。大学所谓诚意。必言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将道理对形气。断而诚之也。诚者自成之理也。成则仁义礼智信之性于天者而已。

右第十九章

中范[编辑]

理一分殊第二[编辑]

理一矣而其分万焉。万各有中。中也者。天地万物之所以心也。

动而阳而健。静而阴而顺。健顺者。阴阳之中也。

生而木而元。长而火而亨。成而金而利。遂而水而贞。和而土而实焉。此五者。五气之中也。

人物之生。得此中以命焉。有命斯有道。得此气以形焉。有形斯有养。有道有养。必有业以兴之。有术以精之。道养业术万焉。莫不有中焉。中焉而德立焉。

天地人物之中。自然。前焉则过。后焉则下。左右而偏。中而已。

圣人因自然之中而中之。此建万物之极。

至哉皇极之道。中斯极焉。

右第一章

人生天地之中。有达道物有道而不知。五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师友古者君以师之。无别师。只言朋友。后世师道渐完。师只是朋友之先觉者。有信。即仁礼义智信之性。而主者五伦之中也。此五者。过而无所逾。不及一分则便缺。所谓中也。天下之人。无无此伦者。又无出于此伦之外者。是谓达道。欧人以五伦为狭窄。不知天下之人本皆吾同父母之兄弟。如有大德者作。举天下之人皆可一君而臣。一师而友也。既不知此理。其自私竞争之势。至于屠人国灭人种。可胜叹哉。

仁者于天下之物。无不亲焉。亲莫先于父子。亲之本也。礼者于天下之物无不序焉。序莫先于兄弟。序之本也。义者于天下之物无不义焉。义莫先于君臣。义之本也。智者于天下之物。无不别焉。别莫先于夫妇。别之本也。信者于天下之物无不信焉。信莫先于师友。信之本也。有此而人。无此而禽兽。尽此而贤圣。缺此而夷狄。天下之大本也。四此皆指本。

父子兄弟以生属。一生而不可绝。出后之法。由于周氏之后大宗。后世渐滥。公然舍其父而父他人。实害大伦。大宗无嗣。以族人支子后之。以大宗有君道。有继统之义也。不可泛施于诸族也。且统可继也。父不可绝也。生我曰父。谁能绝他。仪礼齐衰期章曰为人后者为其父。人指所后也。父指所生也。其下语有别。窃恐欧阳公之议。不谬于经旨。但因此而为追尊所生之证则大误矣。恩为重。君臣夫妇以成属。其成也在于合义为重。义不合或可去生者本乎始。父子重于兄弟。成者极于终。夫妇切于君臣。师友以軆则成。以道则生。恩义均。

别而合合而别。智之妙也。夫妇以之。健顺性之别而健与顺合。刚柔质之别而刚与柔合。阳阴气之别而阳与阴合。上下軆之别而上与下合。因别而别。因合而合。男女异事而异居。而事相合居相合。其别不判而二则其合不专于一。男女同健则夫妇之性不合。气质軆皆然。男女居同事同则夫妇之合亦有不能专者。夫妇之别。五伦所以终始。夫妇不别则五伦皆乱矣。欧人谓男女平等。使女子皆习男事。其出入居处无别。深以男女之别为可恶。其合为夫妇。或有不合于其意。辄相离异。以为当然。盖其合之也。不专于一。所以别之不判于二。别之不判于二。其合又不专于一。其视分合。寻常如主客之逢迎。思之宁不怵然。

师友无定位无定属。只以心合。实总摄四伦。师友之道中则四伦皆中。

父父子子而天下之父子仁。仁不可胜用也。兄兄弟弟而天下之兄弟序。礼不可胜用也。君君臣臣而天下之君臣义。义不可胜用也。夫夫妇妇而天下之夫妇正。智不可胜用也。师师友友而天下之师友信。信不可胜用也。

大哉五伦之道。穷天地亘古今而不可易也。

右第二章

天下之大纲有三。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纲主也。父生之主。君成之主。夫成之终而生之始。成主终生主始。纲以三为大。目之属也。兄弟朋友。群目相比。亦有属焉。宗者支之纲也。师者友之纲也。一纲一目。各有其行。纲有纲之行。目有目之行。行序而已。欧人以三纲为暴虐。其意谓子不可专属父。臣不可专属君。妇不可专属夫。专属必专制。是为暴虐也。天地生物。父子已相属。不属父非子也。君臣夫妇以义属。固有差别。然既以义而属则亦属矣。何反谓不属也。且专属者各有恩义为道。非使之为暴虐。如其为暴虐。是无义也。岂可以专制便作暴虐乎。欧人下同。深恶上下之分。至有父子分居。父贫子富则或量给父料。甚者父佣于子以济其生。呜呼。人道至此哉。如君与夫之以义属者。尚何言哉。有执其君。下于牢狱。判其死刑。戮之于市者。有妇讼其夫。致之官刑。以为当然者。呜呼。人生知见之误。反不如物类之无知。不至于公犯恶逆。吁可悲也。

父慈而子孝。慈纲之道。孝目之道。下皆仿此。慈是亲爱。孝兼承上之意。兄友而弟悌。友群而相爱也。悌顺上而加敬。君义而臣忠。义只是正。忠则尽心而奉上。夫正而妇贞。正只是不偏不紊。贞则一于从上。纲目分焉。师友一于诚。道无上下五伦而九行九畴之理也。此九道者。亦五气之理也。父子木也。父之慈如根之滋养枝叶。其气日注而不知止。子之孝如枝叶之承根。日受其滋而不敢忘也。兄弟火也。兄之友如先燧之传气。联光幷炽而同明。弟之悌如后燧之顺序就次。逊避而无敢逾也。君臣金也。君之义如主金之镕合众金。同成大铸。臣之忠如属金之将身承化。随分效成也。夫妇水也。夫之和如大水和外水。妇之贞如小水之入大水。全化为元水。师友土也。两土相合。未见形质之互变。直似一气之自成。

子不孝或可放。父虽不慈。子去则贼。弟不悌有罚而兄或不友无制焉。无制为不友之刑者。臣不忠可戮。父子主生。父戮子则悖恩。君臣主克。臣畔君则有戮。君不义可去。以义属者义不合则宜去。公之以一国之义然后可以易置。义为重。君为轻。妇不贞可出。不贞则淫。淫则贰夫当出。古人言七去。恐非圣训。如多言窃盗。可积诚教禁。妒固恶德。夫亦当分其过。亦可正己而化之。恶疾无子固大节。然命也非罪也。惟当极力调治。共其祸福。以待命。甚则尚可处之闲室而畜妾媵。出之有不忍也。惟不顺父母为大恶。然或可以身率也。且所谓三不去。亦只细故。如淫与不顺父母。亦可以此三者而不出乎。夫妇虽以义属。居成之终。合之极于一。妇又从一而终。分之无可二。未可遽任刚力。自归薄德。当思天之包地。外周内融。一而二二而一。夫或不和。妇贰则失行。妇人从一而终也。人而失行。同于鸟兽而已。友不信可绝。非细小失信于己之谓。是不信于大道。师不诚则止。背之则悖。师虽失道。背之则是悖德。亦纲目之分也。此亦五气之理也。木之枝或可断而根不可断。父子也。两火相迫。下燧迫上燧则上燧立熄。势逆也。兄弟也。金之合铸者。属金不美。可消去也。主金不合。可离之。惟主金不宜于所铸之器而后。始可改铸。君臣也。水之合者。如溪流入江。即为江流。在江或可䟽别近源。泻去残流。若溪流则更不可复作溪流。只江水而已。夫妇也。小冈之附大冈。气脉相传。而小冈崩则绝。大冈之气自不通矣。虽大冈崩。小冈可自止而不能通也。若因此谓初非大冈之属则悖矣。师友也。

道有阳阴。行有大小。均是慈也。父严而母昵。均是孝也。子诤而妇从。友也兄恪而姊巽。悌也弟弼而妹逊。义也王者纯而霸君假。忠也辅相公而妇寺私。和也君子正而野人亵。贞也淑媛规而妾媵从。师友之信也道德而平平。言行而切切。阳大而阴小也。善恶分焉。

五道咸具。一行乃中。父之行虽主于慈。须兼兄之友。君之义。夫之和。师之信。慈乃得中。子之行虽主于孝。须兼弟之悌。臣之忠。妇之贞。友之信。孝乃得中。九行皆如是。五行之理也。木兼火金水土然后成。五行皆然。

天地间有生者。莫不有仁。仁有生成。慈者仁之生。孝者仁之成。生自然成有为。向下皆然。友者礼之生。悌者礼之成。义者义之生。忠者义之成。和者智之生。贞者智之成。诚兼生成。天地间有生之物。莫不有慈。自然也。孝有为乃成。友是长之生。比生之生已稍缓。义与和已属成矣。惟慈为自然。孝属生。虽有为。稍近自然。悌忠贞渐远自然。贞则非甚烈不成。行主成。孝悌忠贞诚为大。

道仁而已。孝者百行之源。孝不成。悌忠贞诚不能成。悌忠贞诚不成。为孝亦未尽。圣贤言孝。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君不忠非孝。皆此意。不惟忠也。如悌贞诚皆然。

行从常立。节从变成。节变候也。犹时有节候。主在变处节乃著。如竹之有节。乃其变处之有主者。其节有形。天地间三纲大节。多在变处。变如疾病危亡。或异常恶行之类。父为子之主。君为臣之主。夫为妇之主。其主值变处。为子臣妇者多著其节。曰孝曰忠曰烈。烈贞之极纲一而已。三者致乎一者也。父本一无二。只极其独一无二之道则尽其孝矣。君与夫二之。可二故特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亦一而已。然今世父之道亦乱矣。如继父义父侍养父之名虽杂。尚不至易其父。惟所后父。公然不父其父而父之。夫子而贰其父。比臣之贰其君。妇之贰其夫。尤属非理。只为今人惯见。不知其悖理之若是甚。苟深思之。宁不怵然。孔子射矍相之圃。斥亡国之大夫败君之将与为人后者。抑尔时出后之杂。已有如今世之弊欤。窃意周公复作。当先整此弊。除大宗无后外。不许以族子后。非支子不许出后。虽支子后大宗。只服之如父而降所生。祭之如父而承其统。其所父在所生而无变。一如仪礼之文。自馀诸人无子者。或于生前养族子以资其侍养者。自依制服之祭之而止。庶使天下之人。更无贰其父者。如臣之贰君。亦有多般。如孟子之仕齐聘梁。百里奚之去虞相秦。初无疑议。惟当攻取纂代之际。忘君事仇为贰君。然圣周应天。微子存祀。亦权时之一义。要之臣与妇。当以王蠋说为正。仁主生。伤生为伤孝。如病而断指割股。丧而羸悴不胜丧。义智主成。能死始办忠烈。然徒主生。孝亦不成。怖死不能尽孝。徒主死。忠烈亦小。臣当危难。不能竭智尽力。徒以仰药刃颈为忠。乃小节。如张留侯,诸葛武侯,张巡,文文山之事。方尽忠。又如箕子去周出朝鲜。保大节敷大道。方为圣贤大业。妇亦然。如汉陈孝妇养姑成夫志。高句丽都弥妻浮海救病夫。元卫长卿妻复夫仇。方尽烈。褒三纲。尊阳也。阳属上。孝忠烈主承上。罚则略于阴。微隐也。妇人不孝不贞。非关大逆。多略之。不为贰夫。制罚阴而微之也。

讨逆奉天命也。父者子之天。君者臣之天。夫者妇之天。逆此三者则乃逆天也。天下之大义也。生此天之下者。皆当共讨。复雠报生也。父生子。兄生弟。君生臣。夫生妇。师生友。戕其所生则报之。五行之正理也。如木生火。金来克木则火之雠也。火必克金报生也。五行皆然。

右第三章

人于天地之中。有第一大事。生我身者父母也。生我禄臣有廪料。民有土田。以至赏罚福祸之命皆禄也。者君也。生我心性命道德之心也者师也。报生以死。惟其所在。即致死焉。尽其死力是曰三事事之如一。推诸父子。以兄父嫡弟而序焉。有秩序也推诸君臣。以夫妇夫者妇之君而遂焉。成终也各事其事而行成焉。

调其吃着。节其动息。保其疾患。时其业作。谕以道义。所以生其身。慈之事也。胚胎怀育。扶持导引。譬晓之慈。为父母者皆能之。此其下一半也。子既有知。又如此。方成慈。以父母之心则无不如此者。其爱护期望之在言语之外者又无极焉。所以云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旨暖以养口軆。婉怡以顺心志。荣禄以尊位居。形气以軆存殁。存则以其形气。軆父母之形气。凡父母形气之所事。皆以为事。服勤至死。没则以其形气。軆父母之形气。凡丧葬祭祀之礼。皆致如在之诚。如父母常在。道德以显生育。所以报其生。孝之事也。子能如此。亦只是报其下一半。上半自然至慈。欲报之无有极。所以云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次父之慈而兄以友焉。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爱莫先于弟焉。其胚胎怀育之上一半。兄固无之。其下半则必如是而后尽友焉。以兄之本心。又未尝无不如此者。弟之事兄。当常思兄之本心所在。次子之孝而弟以悌焉。父母之所爱敬亦爱敬焉。兄者祖先之嫡。父母之所敬也。其爱敬当次于父也。不如是非悌也。当常本其始。生者本乎始。常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友且悌矣。

立之位禄。秩之恩礼。明其赏刑。尽其器能。化以道德。所以生其禄。义之事也。建邦域。叙品秩。制典章。弘功业。兴教化。有国者皆有之。实生民之始也。此则其后一半也。君臣之际。能如此方成义。其不能者。失其义也。有官禄者可去。甚而至于民散则独夫也。为臣者遇义主。共荣禄固美矣。或不幸遇其君之失义。不可诿其君而自去。必官守者不得其职。言责者不得其言而后可去。或又不幸值危难之会则尤当竭诚尽力。共其存亡。以身殉之。不可苟免也。尽力以供职务。尽礼以承恩命。尽分以奉典宪。尽命以共存亡。尽道以成君德。所以报其生。忠之事也。臣能如此。亦只是报其下一半。上半生民大义。欲报之无有极。所以取譬于涓埃之报海岱。与父而一也。比君之义而夫以和焉。夫亦主义而义之终也和。和有平义。盖有君之尊而兼齐軆之义也。夫之成家。比君之成国。业则小而事则尤艰。此则其上一半。夫之聘妇。比君之聘臣。軆则迩而道则尤难。非义之至正而和之至密。不能尽其道。此君子之道。所以造端于夫妇也。比臣之忠而妇以贞焉。贞忠之终也。阴性善蔽。家室之不正。每由妇人之不忠。忠而极于贞则尽矣。不如是。非妇德也。尤当成其终。成贵乎终。成之终。合之极也。二軆而合于一。两心而合于一。更不可二也。或值不幸。夫则以家为重。或有不能终其和者。在妇则只当自尽其职。以待其命。是乃贞也。

恩慈以育其才。后进慧能。当极其恩慈以生发之。少加挫折则反塞。礼乐揖让进退之序。咏歌舞蹈之乐。以化其质。科程条目时干以成其軆。科程立则学者軆干自强。讲论以遂其性。讲论义理。辨其是非。日久涵习。其性自生。劝善规过。损益辅翼。与之同此中德。所以生其心。诚之事也。爱物敬人律己明理。自诚其德。为天地立心。为师者所能。此其上一半也。其教后进又如此。方是诚。然后可以生其心。子以养之。弟以顺之。臣以法之。妇以配之。心以承之。所以报其生。亦诚而已。生能如此。亦只是报其下一半。上半立心大德。欲报之无极。所以没世宗祀而无已也。但为师为生。未必皆尽此。当随其所施所受而极焉。

是三事者。釐之而五。两之而十。天下之大事备焉。

右第四章

人生天地之间。莫不由五伦而推焉。上下而万古。前后左右而万方。皆五伦五纲五事而已。是曰五推。

由父子之亲而亲焉。曰祖孙祖在子孙皆子道。承重则祖孙如父子。曾祖孙逮事如祖孙。承重如父子。高祖玄孙同。又上下推之皆然。外祖孙内外虽别。奉事就育。皆有父子之恩。旁祖孙。自伯叔侄以下。奉事就育。亦有父子之恩。只一间耳。百世而父子焉。其为孝慈一也。

由兄弟之序而序焉。曰从兄弟次于兄弟族兄弟次于从兄弟外兄弟内兄弟同。次于亲兄弟。宗戚兄弟。虽渐踈。亦有兄弟之序。百世而兄弟焉。其为友悌一也。

由君臣之义而义焉。曰大君陪臣。所在而为君臣。官民方其所在。亦有君臣之道。将卒方其所部而亦有君臣之道。主仆一家之君臣百职而君臣焉。如官吏长属主佣之类。随其所在。皆有君臣之分。其为义忠一也。

由夫妇之别而别焉。曰父母子女。父为主。母配之。子为宗。女出焉。凡有父子之道者皆视此。兄姊弟妹。兄弟为内。姊妹为外。舅妇姑婿。舅姑之于妇婿也。互言也。舅妇由外而内。姑婿由内而外。嫂叔姨娅。兄弟之妻。夫之兄弟。地近而分严。妻之兄弟姊妹之夫。情近而地别。万姓而男女焉。其为同而别一也。

由师友之诚而诚焉。曰先师后生。师之师。生之生。圣师众生。圣人立教。众生服教。业师学徒。一业之师。一学之徒。先知后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以至万生而师友焉。凡一事一理之先知。后觉皆师友也。其为诚一也。

右第五章

天下之事。其分万焉。而其实一曰中。天下之理。为偏者四。虽仁礼义智。不当位则为偏。为中者一。惟信实理也。无定位。通而不偏故常中。一而中则四通而无偏。如仁而中则礼义智皆通。向下皆然。偏乎一则四皆不中。中偏而善恶分焉。

慈孝只是仁偏。而礼则离。文胜则情不真义则贼。伤恩智则慢。有别则情不属惟仁是中。

友悌只是礼偏。而义则争。主义则不逊智则幷。别而无序则幷嫡仁则亵。无序惟礼是中。

义忠只是义偏。而智则诈。智而不义仁则慢。礼则伪。惟义是中。

正贞只是智偏。而仁则狎。礼则踈。情不通义则压。惟智是中。

诚只是信通而不偏。诚于仁。诚于礼义智。只是中。

此五者。善恶之大分也。天下之道行事分。中而已。

右第六章

人生有身。有身必有养。所以成其生。飮食衣服宫室曰三大养。具之有器械。用之有货币。此五者。即水火木金土之命于生者。亦莫不有其理之中焉。理之在此五者。即所谓从形气而横发者。虽不如性命自在之中。然各随其物。亦有其中。

飮食生之源也。始生而飮。次而食。咀嚼曰食具之以品。调之以味。节之以时。

衣服生之卫也。始而蔽軆。次而衣具之服饰。衣裳备曰服加之以章。采色顺之以候。

宫室生之基也。始而巢穴。次而宫室。具之门屏。加之以制。处之以位。

器械生之具也。始而块朴。以纯軆为用次而器械。备之仪章,加之以度。使之为用。

货币生之资也。始而皮布。次而钱刀。从以珍货。制之以式。行之为利。

是五养者。有生之所必需。与五道五达道幷行焉。道阳也。仁之理也。养阴也。义之属也。惟义也皆有宜焉。宜之则是义而天下之道行乎其间矣。苟失其宜。与义为敌。而贼天下之道焉。

右第七章

柔滑以养老幼。酒糍以燕兄弟。族戚乡党箪壶以𩝝师众。洁正以荐鬼神。饔飧以中常供。所以别万物之性而遂人生之命。智所寓也。

文章以表尊卑。峩博以崇文德。坚轻以利戎役。卑简以便妇孺。裘褐以节常服。所以秩万物之华而序人生之品。礼所寓也。

宫室以安外内。堂阶以序等级。墙壁以严防卫。位处以辨藏息。人神畜产皆有区居门闾以通出入。所以定万物之位而立人生之基。信所寓也。

干支以达木具。光气以发火具。灯烛炉韛之类軆质以成金具。味性以合水具。盐滥汤汁之类形貌以中制作。所以因万物之情而达人生之业。仁生物之具寓焉。

子母以制流行。萃聚以交贸易。市廛以便居积。梯航以便输运。契标以信往来。所以权万物之宜而成人生之利。义寓焉。

此五者。人养之秩序而天理之著显者。此道器所以幷行也。

右第八章

调之以药饵。服之以轻暖。处之以宽敞。资之以便适。备之以缓急。所以养寿命也。不得也。有夭札焉。

优之以廪饩。章之以衮绂。崇之以宫殿。卫之以仪仗。将之以圭璧。所以养贵禄也。不得也。有卑贱焉。

甘之以珍腴。华之以采丽。畅之以游观。娱之以声色。从之以玩好。所以养康逸也。康即强之类。从一身之养则康为重。不得也。有疾苦焉。

积之以囷廪。袭之以箱箧。列之以庄邸。藏之以府库。蓄之以珍宝。所以养富厚也。不得也。有贫窘焉。

馈酬必以其礼。冠服必以其法。居处必以其位。器用必以其度。货财必以其义。所以养贤德也。不得也。有贪滥焉。

此五者。人养之享禄而天理之固然。亦有生之所当自力也。

右第九章

天运有丰凶淳漓祥灾和乖福祸殷盛安宁。水火疾疫。之异。而五养之得失分焉。命之源也。

地利有寒热寒温热三带及寒暖流之类。燥湿山泽之类饶瘠通塞通都穷巷之异而五养之旺衰分焉。命之基也。

世道有治乱隆替刑赏生杀刑赏生杀。虽非举世之所共。而适值者自有福祸。之异而五养之顺逆分焉。命之遇也。

民俗有和乖明暗正邪吉凶人德多吉则俗吉。人德多凶则俗凶。之异而五养之兴废分焉。命之境也。

人事有存亡荣悴强弱饶乏才庸之异即寿贵康富德之分。而五养之成败分焉。命之本也。

此五者。人养之命遇而天理之适会者。既尽其所当力者。而有不得焉。当安之。不安则伤于义矣。

右第十章

五养之类。为物万焉。而其理则一。亦曰中。中则物与理一。不中则二。一二而善恶分焉。

飮食尚精贵平。均一其弊曰滥智之偏曰饕仁之偏曰争。义之偏其极也灭礼。惟智而中。能精别众物之性而序。

衣服尚明贵序。尊卑有秩其弊曰侈礼之偏曰巧纂绣之类智之偏曰陋。仁之偏其极也僭义。逾分惟礼而中。能明而制。有法象

器械尚达利用贵直。各当其用其弊曰枉仁之偏曰文礼之偏曰虚。无实用智之偏其极也不中。惟仁生物之意而中。能达而中。合用

货币尚确当有确軆。使人不眩。贵制。有制度其弊曰讼义之偏曰贼智之偏曰饰。礼之偏其极也不直。不当其实惟义而中。能确而达。流行

宫室尚中中于居处贵通。四达其弊曰局信之偏曰隘义之偏曰旷仁之偏曰丽。礼之偏其极也无别。内外人物无位次。惟信而中。能周四通而辨。

此五者。实善恶之所大关。天下五道之不中。多由乎五养之不能制中。养之能中。道可以中矣。

右第十一章

人生有道焉有养焉。必有业以兴之。大类有五。曰农曰工曰兵曰商曰士。此五者。生长克平和之大用也。至理著焉。

士通五性。仁礼义智信以成五艺。礼拜揖视瞻进退应对动作。咏歌舞蹈音律。讲读著作书写图画算数。射击步骑号时务。物产器度法律方言历史。

农用五候。春夏秋冬中央。以达五生。种主五谷以及百草。主百果以及百材。因其自生而采取者金玉之类。亦因生而采用者。畜。六畜之类及鱼鸟兽虫可畜者。

工因五材。水火木金土以兴五用。食饭膳盐酒之工衣冠珮饰之工主治木石之工。主治金之工土。陶墁塼埴之类皆是

兵利五械。水火木金土以制五害。佃猎以制禽兽虫蛇之毒。攻战以制虏敌诛斩以制奸逆逐捕以制盗贼防卫。以制不虞。

商集五方。东南西北中央以平五利。米糓以平豊凶布帛以平暖寒器械以平巧拙货币以平赢乏市廛。以平远近

此五业者。人生之所必兴作。以辅五道。以生五养。礼之发也。皆有自然之秩焉。天下万古之大业皆由之。

右第十二章

俎豆玉帛。以章其秩。宫商律吕。以谐其音。经子帖籍。以达其艺。韬略阵伍。以整其律。风土乘志。以博其心。士之业发焉。

沟洫灰壅。以达种耘。园林肥养。以长树栽。海岳泅絙。以博采拾。水火淘镕。以合矿产。牧栅刍豢。以通畜养。农之业发焉。

烹蒸淹酿。以精其味。织缝采绣。以著其章。剡削斲砻。以达其具。镕锻炼磨。以成其器。蒸烧涂筑。以中其用。工之业发焉。

网罗机阱。以具佃猎。旗鼓炮弩。以张战伐。刀钜斧钺。以威诛斩。缧绁桎梏。以备逐捕。巡戍堠谍。以用防卫。兵之业发焉。

升斗斛石。以达米糓。寸尺丈寻。以秩布帛。规矩绳准。以整器械。锱铢斤两。以平货币。亭堠场里。以通市廛。商之业发焉。

此五者。民业之秩序而天理之流行者。器乃载道者也。

右第十三章

成艺以信。信师道达生以仁。爱物兴用以礼。备物有秩制害以义。克去非义平利以智。能推己及物一心而五业通焉。

士以成吾礼。农以达吾生。工以兴吾用。兵以制吾害。商以平吾利。一身而五业达焉。

道之必成其艺。爱之必达其生。长之必兴其用。保之必制其害。全之必平其利。一家而五业序焉。

士以通百职。农以生百物。工以兴百务。兵以定百乱。商以平百利。一国而五业成焉。

信者无不通其艺。仁者无不达其生。礼者无不兴其用。义者无不制其害。智者无不平其利。天下而五业平焉。

此五者。民业之成軆而天理之当然。乃人生之职守也。

右第十四章

均心也。有明昏贤愚而业有通塞焉。有仁礼义智焉。志之而无不可通也。

均身也。有壮弱敏钝而业有达否焉。有耳目手足焉。力之而无不可达也。

均家也。有隆替勤惰而业有理紊焉。有夫妇男女焉。分之而无不可序也。

均国也。有存亡治乱而业有成毁焉。有百官万民焉。合之而无不可成也。

均天下也。有淳漓升降而业有平陂焉。而皆有心身家国焉。推之而无不可平也。

此五者。人业之分殊。亦天理之本然。其分固命也。若非可力也。其本然者性也。皆可能也。有性焉。不可命也。

右第十五章

五业之类。为事万焉。而其道则一。亦曰中。中则业皆道也。有不中者而后。业与道始异趋矣。善恶分焉。

士之业。主道而尚实。信之用偏焉者蒙则迷于实。华则未及实。曲则过实。滥则没实。偏执亦不平。惟中而实。其道乃通。

农之业。主力而尚勤。仁之用偏焉者费则屈。争则戕。末则忘勤。偏勤亦不通。惟仁而实。生乃达。

工之业主艺因生而增修而尚巧。礼之用偏焉者隘只主适宜则不达。滥则无秩。朴则未章。偏巧亦无节。惟礼而实。巧乃发。其用曰发

兵之业。主功打合攻取而尚强。偏焉者诈则害正。柔则伤实。逊则失强。偏强亦伤物。惟义而实。强而有制。

商之业。主利贸迁以均物而尚平。偏焉者爱则失时。饰则伤伪。争则不达。偏平亦损利。惟智而实。平而能藏。

此五者。乃善恶之所著也。未有不善于业而能善于道者。业而能中则道亦中矣。

右第十六章

人生有业焉。业有所不能穷者。必有术以精之。大类有五。实人生所以终万事之成而始万物之生。至理涵焉。

日月星辰。各有迟疾。而天行于中。推诸其差而天时达。历算作焉。

阳阴燥湿。各有赢乏。而气发于中。五运明乎其序而天运秩。推运作焉。

雨睗燠寒。四者属地而其候由天。各有恒时。而风方于中。审乎其变而天候征。占候作焉。

生旺衰死。各有消长。而命成于中。五气要乎其极而天数究。星命作焉。

休祥咎灾。各有吉凶。而道显于中。察乎其兆而天象通。象家作焉。如日月光蚀。五星宿移。彗孛飞流。景星庆云之类。皆气之先见者。各随其方之所见而应之。西人谓天有定度。初无祥灾。即是顽冥。如水旱备无。风霜乖失。在气数亦有定度而实是变处。岂不为灾。如和风甘雨祥云瑞旭。只是气数常处。然有吉无凶。岂不为祥。如月之离毕而雨。离昴而风。皆其气之先见者。祥灾者。只是先见之兆也。

此五者。天之文也。圣人敬之。以授人时。以省民事。易之先天后天。洪范之五纪庶征皆指此。且如日食救灾。水旱祷祀。遇灾求言。雷雨必变之类。皆似无益而浪惧。然实是圣人至诚事天处。如父母疾患衰老及异常举措害事处。在父母则自有常候素行。而在人子至诚事亲之道。值此变时。其调护扶将之方。岂不倍加于常日。况复天人感应之妙。实有不可诬者。岂可谓无关于吾事哉。如人子按脉察行。以为某时之当有此证此事。而诿之常度。漠然不加意则岂其道理也哉。且如父母有声色异常之时。人子当肃敬以俟。岂可以无预己事而语笑自若耶。今以为天有定度。都无祥灾。至谓天变不足畏者。只是无此至诚尔。但天道高远。数象尤玄微。非至精不能无此。其学必当专门。其应之也当循其显迹。以达其务。以警人心。后世阳阴家。多粗钝未精。往往傅会穿凿。徒眩乱世教。亦不可不深戒。

右第十七章

火水木金。上下相承。而土通于中。地之质也。

阳阴烈寒。南北分列。而风通于中。地之位也。

山海陵谷。高低交错。而陆通于中。地之区也。

燥湿肥瘠。产育各宜。而物通于中。地之气也。

兴隆沈圮。盛衰以分。而运通于中。地之时也。

此五者。地之理也。圣人察之。以安民居。以兴人利。书之禹贡。周礼之职方。历代舆地图志。皆为此也。后世堪舆家阳阴方位之说。往往傅会以凿之。至以死者墓地。一一指认于生人福祸则误矣。或者又谓地理都不关生人则又蒙矣。如种之有黄白。人之有英蠢。家国之有隆替。参诸人地岂无征。

右第十八章

丽物主乎天。日月星辰之类辨之以光而气在中焉。

植物主乎地。水火木金之类。古人只以木为植物。然其实水火木金。皆植乎地者。辨之以味而质在中焉。

化物主乎神。风云雷雨之类。诸气化之物。辨之以气而軆在中焉。

造物主乎人。服食器货之类。大抵人造为多。辨之以形而用在中焉。

动物物自主。虫鱼鸟兽之类。辨之以情而性在中焉。

此五者。物质也。圣人格之。以类万物之情而民业达焉。易之言观物。大学之言格物。皆为此。今西人所推物理学。极其精博。多发前人所未硏究者。但大学格物。先辨其本末始终。而今人物理学。略于本而精于末。此其为道德功利之别也。

右第十九章

理气性质妙合而形生。万物以之而生死存亡。神之灵也。造化兴焉。神之造化。只是其主宰之自然者。中庸所谓軆物而不可遗者。非有耳目手足以听视造作。西人谓上帝手造出万物。正可哀叹。

神精魂魄交通而灵生。万物以之而屈伸往来。神之迹也。祭祀兴焉。神之歆祭祀。皆因其气之所感。人之神享飮食者。以其平生之所嗜也。如盐儿之神入甁吸水。亦以生时所欲也。天地山川之神享以血气之类。亦以气相凑也。西人诿之无益而不祭其先。反讥魔鬼之来食。其冥顽颠错甚矣。

寿位身禄万殊而命成。万物以之而吉福凶祸。神之功也。祷祝兴焉。神非有赏罚予夺。善之积者其气吉。自然有吉气应之。恶之积者其气凶。自然有乖气应之。实非祷祝可幸也。惟其动心发愿。悔改前愆。以来新善。发于至诚者。亦庶几吉气之来凑也。今之稔恶积殃而淫祀求福者。只见其可哀而已。神岂有私惠哉。况佛不子而祈佛求子。巫为妖而祷巫除妖。耶苏非天而祈天以耶苏。其谬不亦甚乎。

声光形臭迭变而征成。万物以之而休祥灾孽。神之符也。占候兴焉。神只是气。非托于形不能有声色作为。其所托之物。有声色作为。即神之声色作为也。亦非有心兴祥作灾。吉凶将至。其气自然先现。如春夏花叶。秋冬霜雪。自然迭变而已。或有冤鬼毒魔有非常作为者。乃其结轖之固而物性未尽化者。久当自尽。知理者静而镇之而已。俗言人不言鬼不知者。亦此理也。

天地人神相感而兆成。万事以之而作止兴废。神之用也。龟筮兴焉。神之灵觉独存而无物臭物欲之蔽。其知觉却灵于人物。人物之善恶邪正毕照而不能逃。人能屏去私意。至诚以感则神之灵觉。与之通矣。圣人作为卜筮。以听命于神。以断天下之疑者。有至理存焉。后世术家欲一一推测。反媒奸幸。趋利避祸之路者。非惟穿鉴难究。又反无益而有害。如西人都不知卜筮之用者。又冥然矣。

此五者。神道也。圣人定之。以断天下之疑而民用成焉。

右第二十章

气血筋骨。相交于肉而五形生。诊其脉络干节之理而人命立。

头足手背。相承于腹而五軆序。观其正上竦不偏平直方之位而人命显。

阳阴燥湿。相包于冲而五质成。察其升降赢乏之变而人命定。

视吸息听。相涵于动而五气遂。察其旺衰强弱之候而人命顺。

喜惧怒哀。相感于心而五理通。穷其正偏缓急之情而人命中。

此五者。人命之所系也。难穷而易忽焉。圣人通之。中其所养而民生昌焉。人生寿夭康疾位禄德恶之分。皆系乎此。相者谈命亦以之。然不足贵也。道家修养。医家疗治。实有至理。而道家因此或往往为怪异之行。亦非所以顺其命也。医家之术有二途。东陆主脉络而审于本原。西洋主干节而精于外形。贯而通之。庶尽其妙。最其大本。实在乎此心。而非医方之所能尽也。道家佛家欲节啬其用。至欲灭伦常之正。西人欲发达其养。至欲穷物欲之极。皆不免自私自利。而亦非能尽善于保完人命之道。惟圣人制为礼乐以固其筋骨。以和其情性。节欲而谨疾。时起居之养而慎疗治之方。以俟夫正命者。为大中焉。

右第二十一章

人生天地之中。道养业术备而天地之理得矣。其得之也有本。曰德。德者人之所得于天地以生者。顺而修之。身得以存之。其大类有五。曰軆有容。气有度。事有则。业有规。心有法。是皆有自然之中焉。

头容正。头属火。上而尖。顶属土。中而圆。居上而中。圆而涵尖。只是正。虫鱼鸟兽偏而横。皆失其正。惟人直立。全其中正之形。乃天来自然之容。当循而勿失。古圣言头容直。亦此意。头正则视听亦正。所谓目容端。不倾听。皆该在中。

脚容平。亦天生之容也。两脚齐植。足底正平。亦当循其自然。不可跛立斜行。曲礼言足容重。立容德。欲其不轻移乱动。只平自如此。

臂容直。亦天容也。循之为正。木之为軆。畅而直。其达也。相交相扶。有相仁爱之意。其静也。俨然自植。有肃恭之仪。臂亦然。无事则直垂而平置。有为则两任而双擎。有所敬则必交乂而双拱。勿偏任而轻举则自然有仁恭气像。古人言手容恭。亦此意。西人以立垂两臂。行而勿掉。为美亦恭。但以负手为恭。却背理。臂之位置天来向前。自在母胎已然。恭又向前之理。顺之为恭。逆之为慢。不可易也。

背容方。亦天容也。鱼軆直。鸟軆尖。皆失其方。兽类龟类。方而横。惟人得直方之軆。竖立脊梁。竦肩正髀。自然正方。

腹容圆。亦天容也。物皆然。但其内外浑圆而前面微露。伸腰正体。圆容自著。

此五者。軆之容也。人有百軆。此其大部。可以该之。以吾一軆。接天下之万軆。其本吾一軆也。故必先立乎其軆。其所以立之。亦只循其自然之中也。

右第二十二章

气欲和。气者軆之本。臭之类。惟和故能畅达而生物也。气不和。非惟血脉不活通。道理亦不畅达。夫子申申夭夭。颜子春生。皆此气。曲礼言阳休。亦谓如阳气休畅。其言气容肃者。只要收敛肃恭。非要常严肃。

色欲庄。色是气之显者。庄是齐整宣著之意。非必要严肃。惟庄故能光明而有临。曲礼言玉色。亦贵其温栗不暗黮。孔子言色思温。温与庄似异而实可相通。

声欲静。声是气之聚者。静是确定不乱之意。惟静故能坚确而有辨。曲礼言金声亦以此。声自是金类。

味欲深味气之藏。犹言性味旨趣。人性味惟深也。故能涵天下之物。古人言渊默沈潜及主静之意。皆是也。

仪欲一。仪气之实于中而符于外者。古人言威仪容仪是也。诗曰其仪一兮。一者有常而不变也。中德之符也。

此五者。气之度也。天地万物。莫不有此气。贯通是一气。吾之气正而天下万物之气可正。故必先正其气。其所以正之。亦皆因其自然之中焉。

右第二十三章

动必直。人起居事为皆动也。直者生之理。仁之则也。人百度万用。只要不枉曲倾邪直则自达。

视必明。视本主明。明者礼之则。明则自宣著有序。人不视则已。视则必要分明。教白白黑黑。

听必聪。听本主聪。聦者义之则。聦则自确定有辨。人不听则已。听则必要聦辨。教宫宫商商。

言必平。言是声音之涵理义而别是非者。智之用也。属乎水。其则本平。天曰天。地曰地。与物相当。不可以上者为下。下者为上也。平则自顺乎理。洪范言言曰从。从者顺也。亦平之意。人不言则已。言则必要平顺。教是是非非。

思必睿。思者心之事。本軆自睿。睿者通也。信之则也。人不思则已。思则必要灵通。教本本末末。

此五者。事之则也。人之有此五事。所以能天地之所未能而独灵于万物者。其则既如是。必有以循之。循之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而为万物之灵。不能则物而已。则也者。乃自然之中也。洪范以貌言视听思为五事。而孔子言四勿则曰视听言动。动只是貌之作用。然以事则动之所该者广。视听言动是事。思者事之本也。○按朱子释洪范五事曰貌泽水。言相火。视散木。听收金。思通土。汉书天文志貌配木。言配金。视配火。听配水。心配水。各有所取。然视之属火。听之属金。似不可易。形貌动作。皆生气自然。似当属木。言是气之为声而有音节者。气火也。声金也而其音之周旋中节。乃土之妙也。属金属火皆恐偏。惟其流具不滞。以分别是非。是水之则也。盖言出于口。口司其闲。此水之所以制其节也。窃恐以音节则当属土。以理义则当属水。

右第二十四章

职思勤。人有此身。便有此身所任之事。是职也。如道养业术皆吾之职。亏一职便有一责。人生一世。以有限之身。任无穷之职。虽夙夜孶孶。尚多不尽职处。况不勤乎。古圣言自彊不息。终日乾乾以此。

行思谨。人做职事皆是行。虽勤百职。不谨皆败。如一事谨到九分。一分不谨。便九分皆败。人一生不可一刻不谨。孔子言事思敬。庸行之谨皆以此。

取思廉。名位财禄可取者。人之所易贪。人生万败皆由此。不惟贪取。取得满足。亦易溢。廉是节损未足之意。是义之裁节处。易言损上益下。是此意。

用思俭。天地间物力有限。而人所费用无穷。古人言为天下惜财。天下一用不俭则一物必缺。一人不俭。天不受其败。俭是节啬留馀之意。易言用过乎俭。过非正理。惟俭不嫌过也。但俭与啬有异。啬是当用而不用。俭是可已则已者。如菲飮食是俭。致孝鬼神是不啬。西人最讥俭字。以其穷奢而极欲也。而其啬则子于其父而裁给薄料。托以不可继。天理息矣。

分思公。凡名宠利禄之当与人均者皆分也。我之所欲。人亦欲之。宜公而同之。大舜与人为善。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言与民同乐。皆是公底意。公是信底理。彼此之所同。是信也。

此五者。业之规也。人之能克天职而为物灵者。其规模如此。规者亦因其自然之中而定之者也。自头容直以下四章。皆古九容九思五事四勿之旨。但分类此义。间有同异多寡。然要之皆不能外圣贤成训。

右第二十五章

仁以慈。慈者仁之德。生生之实。

礼以敬。敬者礼之德。长长之实。

义以忠。忠者义之德。成成之实。

智以恕。恕者智之德。推己成物。各得其遂之实。

信以诚。诚者信之德。生成之实。

此五者。心之法也。人之所以为天地之心者以此。德之本也。是天地自然之中也。

右第二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