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續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續卷二 大溪先生文集
續卷之三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續卷四

雜著[編輯]

中範[編輯]

一理生生第一[編輯]

天地萬物。有一以主宰曰理。是天地萬物之心也。

一者奇也。奇必有對。二乃生焉。生有始終。二復四焉。四則有中。是五也。五而天地萬物之疇生矣。生數以五爲極。天地萬物之中也。

生則有以成之。復四以配。與五而九。九而天地萬物之疇成矣。成數以九爲終。

成亦有中。二五而十。十亦一也。十而百而千而萬。皆一也。

理無形。只是天地萬物之所自然。惟自然。天地萬物不能不然。是曰主宰。主宰只是一。萬而各有主宰。萬皆一也。

一而萬。萬而一。一者天地萬物之終始。始而終。終復始。中焉極矣。天地用中。以命萬物之極。

大哉。洛書之數。範圍天地之化而無所遺。

右第一章

理生氣。氣生質。質生形。形而天地萬物之生定。孔穎達易正義。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易理備。包有無而易象。惟在於有。繫辭雲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卽無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卽有也。按道者無形而有理者也。

理一也。有動有靜。第一動是生物。是曰元。生而不息。又長之。是曰亨。動極而靜。第一靜是成物。是曰利。成而不已。又遂之。是曰貞。四德行而中者實。此五者。天地萬物之所以心也。

太始未有此天地萬物之氣。此理一動。此氣不能不動。是曰陽動則升而溫曰少陽。升而極則熱曰太陽。陽極矣。理自然靜。升極則中虛。自然不能不降。此氣不能不靜。是曰陰靜則降而涼曰少陰。降而極則寒曰太陰。陰極矣。降極則中實。自然不能不升。四氣序而中者調。其氣和。此五者天地萬物之所以軆也。

氣積而凝質也。陽質動。動必外達曰少剛。動而極則上而燥曰太剛。陰質靜。靜仍內凝曰少柔。靜而極則下而濕曰太柔。四質分而中者通。其質沖。此五者天地萬物之所以象也。

質確而形外達者上而直。木以形焉。上燥者上極而尖。火以形焉。內凝者下而方。金以形焉。下濕者下極而平。水以形焉。四形定而中者圓。土以形焉。此五者天地萬物之所以疇也。西人以氣液固三軆。爲萬物之原子。不知液固二軆。亦只是氣之所爲也。統之則氣爲萬物之原子。分之則氣有五行。各爲萬物之一原子。液卽水之原子。固乃木金土之統名。而中各有分。火之原子則乃燥也。

形而色焉。有靑紅白黑黃。聲焉有角徵商羽宮。味焉有酸苦辛醎甘。臭焉有腥焦羶腐香。五者而天地萬物疇從而各五。其五無窮而萬焉。

木生火。火生土。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氣一而相與也。生則二矣。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形二而相爭也。克則一矣。一而二二而一。天地萬物之所以生成也。

理。氣之本原也。氣。質之材料也。質。形之印板也。萬形五質也。五質二氣也。二氣一理也。

形非質不能活。質非氣不能活。氣非理不能活。理生之本也。主乎理則天地萬物之所以爲形氣者定。

右第二章

形氣之大類有五。曰天曰地曰人曰物曰神。

天主乎氣。活其質。地主乎質。活其形。神主氣而偏於幽。能活其質而不能明。物主質而偏於方。能活其形而不能中。稟天氣受地質具活形而明且中者人也。

形於上而日月星辰。皆天之疇也。形於下而火水木金。皆地之疇也。形於中而物與神。皆人之疇也。

天之氣下交於地而火水木金生。地之質上感於天而日月星辰成。人之心。上感於天下應於地而物與神遂。

天地人物之形萬殊者。質之爲而質不能自由。氣之爲而氣不能自擅。理之爲而理亦非能自私。自然而已。

天地萬物生長衰消只一理。太始一氣動而不息。升降周旋自然開天生焉。靜而不易。積厚確凝自然闢地生焉。生則自然長。形氣交感。互滋積久。自然許大。長極自然衰。到極大時。天之氣或不能周遍融達。地之形亦自散漫飄颯。衰則自然消。火殘水渴。日曚月曈。大地消盡。只有天氣混混沌沌。逼拶鬱蒸。卻又奮生一氣。人物之生長老死亦然。原始以反終。由小以推大。此理自然。儒家或言天地常在而人物有生滅。是滯於聞見。道家說盤古鑿混沌之竅。目爲日月。血爲江河。卻做謊。

天地萬物之理一。惟其一。可以貫焉。

右第三章

氣上升下降。天之經一陽一陰。陽陰相交於中。相將而旋。升者降。降者升。交於其中。自不能不旋。陽左而前。陰右而後。環環四周。天之緯圓軆自成中大而上下合尖。如鳥卵。其上下兩端。常在一處。回回如磨臍。上曰北極。下曰南極。四周日廣。中成一大空。是曰天開。歐西之人。謂天是地傍靑濛氣。不能自動。如是則只有地足矣。更何天軆之可言也。其知以目不以理。其誤至於無天。可勝歎哉。天若無圓動之軆。何以有二極。

天有定軆。上火位是赤天。其氣南升而赫熇。當北極之尖。如人䪿門木位是靑天。其氣左運而溫暢。承赤而上運。卽地上所仰。中央土位是黃天。其氣沖調。周包大地。化成人物。次金位是白天。其氣右旋而勁確。承黃而下旋。下水位是黑天。其氣北降而凜烈。當南極之尖。道家九天之說近做謊。以理則其位如此。人在黃中。靑赤上顯。白黑下隱。四看東靑南赤西白北黑是正色。

天有定方。升而前爲南。降而後爲北。左右爲東西。平着十字樣如此。西人謂東西南北皆無定方。是闕一平法。是爲四方之正名。惟在其南陸者得正。餘三方皆各得其見而爲名。豎而經之。上曰北下曰南。天氣從南而升。升極則是北。從北而降。降極則是南。以位則北上而南下。以氣則南上而北下。一定不易。緯循環無定。從東而東。還於東皆東也。從西而西。還於西皆西也。竪着十字樣如此。黃道如人繞帶。徑而貫之。二極當四方以平方言。之中。中國人謂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若斜倚者。是只從一方認度。其實當正中。平方之所北。北平方亦北之。東西平方亦北之。南極亦然。四方皆南之。皆以上極爲北。下極爲南。○古人謂天傾西北。只據所見日行而言。其實日行亦非北低而南高。只北入則遠而低。南見則近而似高耳。天之北極偏於北。亦是人在南故極在北。若直北極之下則四方平耳。今持一磁針。在中國亦指南。在美洲亦指南。然若直北極下則必直立。上北下南。若又從中國之北。直度極底。至美洲北境。則磁針卻倒指矣。此可以定二極之方矣。

天有定時。氣東升曰春。南而升極曰夏。西降曰秋。北而降極曰冬。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正候。冬至陽氣已升而新溫下生。舊寒上驟。地面氣益寒。到寅月溫氣始達。夏至陰氣已降而新涼上墜。舊熱下拶。地面氣益熱。到申月涼氣方布寅正。是地面之正候。夏秋之交。當中央之位。一升一降。中氣噓吸。無中氣則升者常升降者常降。四氣不時。萬古無易。

天有定度。左甲而乙。前丙而丁。右庚而辛。後壬而癸。中戊而己。是曰天干八位外環。有陽有陰。周而不息。中氣以調。有定位者。必統於中。無中氣則左者不能右。右者不能左。八位逬裂。萬轉無差。

天之氣。純乎自然。與理一。天或以理言。或以氣言。尊而無對曰上帝。天命帝命之類。皆指主宰之理。郊祀之類。指其神氣也。佛家言上帝雪衣綠髮。乃以上帝爲人也。其謊誕無稽甚矣。西人祖述此說。以爲造作人物之祖惑矣。

天之性健。生生不息隨時而中。

大哉天乎。統萬類而一焉。

右第四章

天圓中空。沖質積凝。燥而火濕而水。土軆日確。從而達者木。凝者金。五類相合。隨空而成圓軆。是曰地闢。地包在天中如卵黃。陰氣內吸。如磁石吸金。大抵全地軆。皆有磁性。南極之地上吸。北極之地下吸。其中磁石又得其性之固者。其產南極地者必求北極。產北極地者必求南極。各成一種性。蓋天氣上降下升。比東西圓轉之氣。其相感尤勁。地在其中。常吸是氣。遂作成性耳。陽性愛陰。如偃虹飮濕。地依氣天依形。外動內靜。萬古不變。西人謂地毬是衆星中小者。能自動飛轉。爲太暘所吸。回回不他去。其知見之誤。原於無天。旣昧大理。自爲其目所欺。仍自臆測如此。天大無外。其中惟有地與天對。由是而生萬物。更有何物踰他。且地是純陰。能吸而不能自動。太暘是陽。能動而不能吸。乃謂地動而太暘吸。反戾甚矣。

圓中只是地。上是火空中游氣都是火。西人所言各種氣皆此類。下是水。中半四平如一。水至平無凹凸。西人謂地圓水亦圓。以海上望遠船。先見其帆爲證。此其目力爲水氣所遮。待漸近始透過耳。水豈有不平。土包在中。戴木而履金。大畧三分空裏。水與火占其二。土木金三者合占其一。人物只依土上。蟲依金。魚依水。然亦依土乃生。火木上而顯。金水下而隱。人物之形。亦皆半顯半隱。頭前顯背下隱。只見上半面。地亦圓平而正方。南北東西。經而北上南下。緯而東東西西。隨天而同。大土之頂。卽北氷帶根柢於中央。以平方則今所云北氷帶。實爲正中。是爲地尖。四環皆陸。中央卻凹。是爲北氷洋。又是衆水之源。如大山頂上有澤。缺其東西而派流之。上當北極。下當南極。從北極底直穿土心下。卽是南極。西人認二極在平方兩端。卻認上下亦無定方。至謂人有對足而居。皆頂天履地。各從所在而上之。若直穿地而下到地心。卻倒翻去。人有竆詰者。必曰地大軆。與小軆異。是見緯方東西之無定。遂認上下之亦然。不料經方南北。實指平方之上下。不可易置也。上下之不易。小大一理也。今信足目有限之力。而不先折以理。其誤至無天無上。可懼哉。延於四方旺於南。南屬火土之生方也。從今俄國東境。以至淸韓全境。延及其南海中列國。以至濠太利大陸皆是。隆於西南之交。西南土之本位也。今俄國烏爾山脈及淸國西境崑崙山烏拉山皆是。印度直其南。枝於西西屬金土之所生。今歐羅巴列國。以至阿弗利加太陸卽是。陡於北北屬水北之所克。旣斷而復起。今美里堅北南二陸是也。沉於東。東屬木克土。獨無大陸。四去中央遠則盡。只有上火下水。渾成圓軆。地之圓軆。須兼水火看。○古人謂地傾東南。且據中國水勢而言。其實地勢只是中央高四去低。水行各就低處去。非惟偏傾也。地常靜。其動任天。天氣東升。地東而降。氣升則下虗。地不能不降。春中平當圓空之中半。下同。而東極。氣仍南升。地南而降。夏中而南下極。火熾於上。水竭於下。天氣西降。地西而升。氣降則下積。地不能不升。秋中平而西極。氣仍北降。地北而升。冬中而北上極。水漲於下。火微於上。是曰四游。考靈曜。地升降四游三萬里中。東溫南熱西涼北寒。是地之正候。惟土心中氣。沖調有常。爲四方之總會。西人謂地心氣能吸物。實有理。至謂人居下面者被其所吸。乃不倒墜則又誤。如此則人何以動一足哉。地亦有定度。北始曰子。次丑而寅。東中曰卯。次辰而巳。南中曰午。次未而申。西中曰酉。次戌而亥。圓而有辨。運而不易。西人謂地無定方。回回變遷。不料平方自一定。其運常以其平。四周以列。中氣以節。寅卯爲木辰以節焉。火金水循次皆然。循次者以節爲中。萬古以常。

行乎地中。元只是天氣。旣在地而陰。卻與天配。地之形純乎自虛。其氣與天一。

地之性順。成成不已虛中以上承。

至哉地乎。順乎天而時行。萬物育焉。

右第五章

天地相感。氣與質交。而日月星辰。上凝於天。

太陽交太剛於南。天氣交地質氣將質升。熱感於燥。噓而吐光火類是爲日。太陰交太柔於北。亦氣交質。下同。氣將質升。寒感於濕。吸而呑光水類是爲月。少陽交少剛。太陽太陰交於陽陰之極。其交一。生質亦一。未極乎陽陰之極者。皆少陽少陰。其交不一。生質亦雜。氣將質升。溫感於達。耀而生光木類其光如花。是爲星。少陰交少柔。氣將質升。涼感於凝。映而涵光金類其光如鏡。是爲辰。星無光者曰辰。如北辰十二辰之辰。通指無光處。質而未形。質在氣中。似有形而實無確形。如空氣中有虹質。道家謂月中有廣漢殿及列仙。是做謊。西人謂十六星。皆有世界可居。地球亦一星。是見理未眞。自見欺於其目。如海上望蜃樓城市宮觀。一一如眞。其軆皆圓。物之未成確形者。皆圓如鳥卵。是質之眞軆。各全其中。圓是中之形。日最大月次之。星辰次之錯。西人言地直距七千零英里。日直距八十餘萬里。大於地百十餘倍。木星直距八萬零里。大於地十二倍。其餘土星天王海王星之類。皆大於地幾倍。此皆迷於目而昧於理也。其定地直徑。以春秋分日道當地腹膨圓處。如是則過而南者當漸殺而尖。今以西人所測海航線之由南寒帶方面者。準諸其北溫帶海線。每度日程幾加十之三。愈外而近氷帶則當倍廣矣。是其地腹膨圓。乃在火水之交。海面平處。赤道方面。僅占地軆直徑之半。通準四面。僅得五之一。竪而準之亦然。是其所準地軆。只得十之二矣。按考靈曜言地直徑三萬里。今西洋之里常倍於東洋。其謂七千零者。較東洋之里幾一萬五千里。以此倍之則爲三萬里。尤可驗東洋古者推步之精且實也。今西人以直徑七千零里爲全軆。其見地者小也。日月星辰光物也。軆以質定。光隨氣發。火與木噓。光日如霍電光之比。軆常百之。木星如燃炬。光大於軆常夥十焉。金與水涵光在裏。然其外現常浮於實。如椀水含暉。其光射壁。海珠潛淵。其光浮水。亦皆幾倍於其軆。今認光爲質。遙定其軆。只見其大。此其迷於目也。夫有天而後有地。有地而後有萬物。彼四曜者乃天氣之感於地。質凝聚而成者。豈有反大於地之理哉。且日若大於地。地面皆熱帶。更何溫寒帶之有哉。此其昧於理也。

日月星辰。在靑天中。元是赤天火氣。旣與質合。卻低一位近地着。靑天木氣。方得發光。日最上接赤天界月最下近地。星辰錯於中。人在地面橫看。或似星辰在日月上下者。然從空裏竪看卻如此。皆隨天左旋。曆家謂日月右旋。是只從差處認退爲進也。西人謂日常靜不動。卻是目眩。人在車上。見近山飛走。是不用目力。安於內而眩於外也。海上望遠船。忽似立地旋轉。而不見船行之駛。乃過用目力。注於遠而眩於近也。今穿過大空積氣。注目於日。奚啻海上望船。必先折之理然後。目力亦眞。日太陽也。如何不動。右而復左。古人意天行斜轉。遂謂日月有出沒。其實非上下迴旋。乃在中空。四旋皆同。只人從一方看。如有出沒。如雲鳥過空。近在頭上則高。遠看卻低。愈遠不見如下沒。日最疾氣陽質剛月最遲氣陰質柔星辰錯。

日肖天。含陰質在內。如天圓中含黑空。深赤生黑。曆家言闇虛是也。其結處成黑點。道家言日中有烏指此。西人言黑點始於東。十四日而西。又十四日而復東。以證日軆之自轉。似有理。其光正朱。太陽正色其暉散而紅。人在黑地看。卻變成白。西人言日有七色。此其眼波爲玻瓈所交射。第次而迭見也。非日之正色也。是爲羣光之君。日顯而月星不能光。

日有十二躔。卽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土陸有四方。平下同南而晝北而夜。東而朝西而夕。土陸有高低。日光有通塞。面者爲晝背者爲夜。四旋以序。南之晝卽北之夜。東之朝卽西之夕。一周而一日。惟南陸得正辰。午晝子夜土上無夜。火位土下無晝。水界

日有三道。渾天儀以二分日道爲黃。夏至道爲赤。冬至道爲黑。此只據南陸說。然皆可通也。西人以二分道爲赤。南至道爲南黃。北至道爲北黃。此只據地球說。非日道也。今考日行當天軆上半圓之中上。直地軆上半圓之中上。天之經氣。一升一降。日亦推盪上下。然只在中上界內。非絶遠有南北。其直於地陸上面者。更因地有升降。益致遼絶。地有四游。冬至日當黑道。地當子中。而晝極短夜極長。中央之陸無晝。日極低地極高。殆與之平。四周而皆遮也。春分日當黃道。地當卯中。而晝夜平。朝陽疾而夕陽遲。地偏於東夏至日當赤道。地當午中。晝極長夜極短。而中央之陸無夜。地之距日極近而日臨地極高。四周而無遮也。秋分日當黃道。地當酉中。而晝夜平。朝陽舒而夕陽輕。地偏於西四旋皆同。一周而一歲。惟南陸得正候。午夏子冬黃道之南。經。相對而反。北之夏。乃南之冬。南之秋。乃北之春。

日有常行。地有近遠。上當三道。四時皆熱曰熱帶。西人所名。下同。其南北經線各二十三度二十八分。曰溫帶。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北溫帶則今淸韓日歐羅列國。北美利南溫帶則濠太阿弗南美等境。又南北經線各四十三度四分。曰寒帶。四時皆寒。又南北經線各十一度二十八分。而氷洋氷陸。南則盡於四邊洋而已。北則當北極之底實平方。中央陸與洋皆氷。

日與月行。相値則蝕。月在下。從地面看則能蔽日。其有時全蔽者。如小扇障遠山。從月上看卻依常。

月肖地。月中黑處。猶金土之凝。白處猶火水之通。其魄本黑。涵日光而白。其凝處質確。依舊黑在。道家兎蟾桂樹之說。不足辨。古人以爲山河影近之。然若隻影當因其方而變轉。今卻印在。只是質。

日有近遠。月有弦望。月受日光。常有一邊闕處。回回看則常得圓。只在一邊看。卻有盈虧。朔後日在月西。西而朏。日光所包。惟闕東邊。人在月東而下。始看西下。一角如眉更如鉤。進而上猶前也弦。日轉北。去月遠。與人作品字。見西半明。更進而望。日月從空裡正對。日光能全包月魄。背日而黑者亦無。人從下見其圓。望後日在月東。亦斜對西而魄。光移於東。西則惟魄。退而下猶後也弦。惟東半明更退而晦。日在月上。惟向下者。背日而無光。合而爲朔。是爲一月。

中空弦月。黑白東西。是天運日行之影表。天日月皆圓。無以辨其方。惟半月可驗其黑白。分東西而無上下。可知天轉日行之常左右而無下上。若日在下月在上。人從中仰看則已見圓月矣。竪看是正。仰看中空則爲竪故見正形。其略似斜立者。緣日輪北轉。其光斜映也。橫看易錯。月在人東西邊則其黑白橫。如仰看飛鳥見其足是竪。漸遠則見翅又見背。是橫。非月之橫。乃以人之橫看而錯者。朏及向晦。月光在下。人在下也。以日月對說則日常高於月。其光宜向上。而人在月下。故不見其上而只見其下也。日遠而月近。如遠山之巓。仄見於近樹之底也。眉月常斜者。日在北而斜映也。雖弦月其在東西邊而低者。皆光在下而斜矣。

月有九道。如地有四游。常與日行交乂。

望而日月相對。地角圓尖。在中間隔遮則月自蝕。日月異道。或異度則地尖不能遮。惟同道同度而正對然後能遮之。月不能受日光則自蝕。古人謂陰亢陽而月不能受日光。語意未瑩。西人謂地影遮之。爲測表以明之卻精。然但將大地全形以準之。謂日大於地。然其實日月俱在天圓上面。地當其間者。只圓尖非全軆也。

星有五色。靑赤黃自有其色。金水二星。受日光皆白。

北極是辰無光。旁有一星動而無移。天軆以定。

經星是天軆。東曰靑龍。南曰朱雀。西曰白虎。北曰玄武。皆七宿分方位而一定。樁在天中。如金木之植地。在地爲分野。古人定分野。只以中國。惟因所見。當通宇內而分之。然宇內有宇內之大分野。一國有一國之分野。一路有一路之分野。亦當活用而通之。

北斗七宿。環中央天極而四周。四方以定。觀北斗則平方之東西南北不可變。四時以分。寅卯辰在東爲春。巳午未在南爲夏。申酉戌在西爲秋。亥子丑在北爲冬。天地中氣之樞也。

緯有水火金木土五星。隨氣候而流遷。不繫天行。如人物之自動。祥災有徵。各隨其方。如五星聚躔。太白經天。景星如瓜。妖星如彗。箕星好風。畢星好雨。皆其氣之先見者。西人謂祥災皆無應。又謂彗星常在空中。其出現有定候。夫氣之所至。風雨陰暘。皆有先候。災祥何獨無徵。彗孛之類。有百其狀。氣至則興。氣盡則消。凡物皆然。何彗之獨疑。

天河乃太陽返射光線界處。天軆正圓。太陽所經。其光自然返射。如洞裡發火。對岸樹木生光。常在太陽對界。日酉而現於極星之東。子而南卯而東午而北。如地面朝陽在西。夕陽在東。占天圓之半。日光所至。常極光力之所至而止。若割界然。秋天金肅。其光尤著若鏡然。日光返射。四時皆然。而空濛未甚著。至秋天風下降。金氣淸凝。火映金涵。恰若鏡光。界中群星畢現。古人謂其形如河流。遂名天河。致有牛女烏鵲橋誕妄之說。迄無明白剖辨。西人謂只是許多星辰。攢合生光。亦未然。天中衆星。在在皆然。特因天河積氣淸淑。乃能畢見。豈獨有一條攢聚衆星之界。

右第六章

五行以理元亨利貞中。則天地萬物之本。以氣溫熱涼寒和。則天地萬物之祖。以質剛燥柔濕通。則天地萬物之胎。以形直尖方平圓。則天地萬物之範。物之則五各一物。氣於天質於地。

太柔北太陰位積濕而寒。一陽生焉。感濕而潤。是曰水。太剛南太陽位積燥而熱。一陰生焉。感燥而炎。是曰火。少剛東積達而溫。少陽本位升焉。交感而暢。是曰木。少柔西積凝而涼。少陰本位降焉。交感而確。是曰金。四軆形而中軆通。是曰土。水本太陰。陽不交則不能活。生於天一。火本太陽。陰不感則不能着。生於地二。木本少陽。包陰在裏。金本少陰。包陽在裏。不待變軆而生。木生於天三。金生於地四。土則陽陰均。均則陽爲主。土生於天五。水最先火次之土最後。以氣生者火爲先。天地日月星辰是也。以質生者水爲先。水質之始也。濕極而蒸。火之質始矣。在成形之後則有土而後木金得着。而其質則水得火而條達便是木。火得水而凝結便是金。四質成而沖質積於中。始得成土形。

五行各一其性。木元而生其性仁。火亨而長其性禮。秩然之意。非指典禮也。金利而成其性義。水貞而遂其性智。土中而實其性信。天地萬物之理。莫先於生木者。生之首也。以性則木爲先。洪範言水火之潤下炎上。是言氣質之性。木之曲直。金之從革。又兼習性說。是因所遇馴致者。先儒或說是皆本然之性。只道生下如此。其相生克情也。理發氣同而相承自然愛。位敵而相隔自然惡。此理之自然處。而氣隨。其形自見。其生克非盡以形生形。以形克形也。如火之生土。熱氣周包。沖氣自凝。如鷄之伏卵。曾有人見海上赤火炎炎。數年漸成島陸。此實常理。或以火餘灰燼之歸土。爲火生土。然殘氣死物。何足以當生理。金之生水。亦以氣化。寒氣下透。濕質自滋。方諸取水。石脈發泉。其驗也。木之克土。亦只是氣。非其形相剋害。其爲情亦各有類。木之生火。火之生土。明顯而周包。如慈父之養衆子。仁王之包萬物。陽之情也。金之生水。水之生木。潛濡而內滋。如慈母之乳嬌女。順女之奉私親。陰之情也。土之生金也。周覆而滋潤。如賢師之養悌弟。中之德也。木之克土。只化導他變其質。火之克金。只鍛鍊他革其用。如堯舜之化民。湯武之伐罪。陽之情也。金克木。乃斬斷他絶其生。水克火。乃沉沒他滅其類。如項羽之坑降卒。西歐之滅異族。陰之情也。若土克水。只涵吸而已。如文王之服虞芮中德也。是人物萬殊之原。

木與火上長。陽本乎下。金與水下長。陰類本乎上。古人言草木倒生。看來木頭向上。非倒生。只是向上長去。金水反是。

一行又各有五行。水是水。其中膏油是火。(水之火下倣此)露液是木。霜氷是金。鹹鹺是土。火是火。其中雨雪是水。風虹是木。雷霆是金。雲霧是土。木是木。(草木皆木。然草得木氣尤眞)其中瓜蔓是水。樹木是火。荊棘是金。芝蕈是土。金是金。其中銀汞是水。銅錫是火。珠珊是木。玉石是土。土是土。其中泥塗是水。埃塵是火。灰壅是木。沙埴是金。復五其一萬其五而無窮。

火只是氣。天空中間。萬般運動皆是火。淸濁明昏輕重高低浮沉疾徐變遷不齊。分之爲萬氣。西人所言三十六氣。亦只據其目下推排出者。統之只是風。風只是火

地上面空氣。西人所喚做靑濛者。直認作天氣。然實非天。是地面空氣。元與天一般風。天本只是氣。如旋風。其在上面者亦只火。卻有界限。天常動而不息。其雲靜者只指右而降者。中空不動處是地。看日星風雲可辨。日星是天。風雲是地。地氣本只是靜。積在天空中。其軆隨天而動。其氣便爲風。凡風在靜時不可知。有物在中動搖便生風。觀搖扇可知。孔子曰地載神氣。神氣風霆。春秋繁露溫城董君曰地出雲爲雨。起氣爲風。風雨者地之所爲。

天只是東風。常左旋當熱帶傍面有太陽風。太陽與風西驅。大氣相迫而逬其軌道兩傍空氣。極於其南北。下感地熱。升補其空虛。其南北逬氣。趨其虛處。隨之而東南者爲南東風。北者爲北東風。西人所言南北貿易風是也。其逬回之勢及南北各三十度。惟直太陽之下。地熱漲升。外面空氣無由遽入。旋旋游移。靜密若無風。西人所言無風帶是也。

地有四方風。春而東平方下同游氣溢而西。地東游則東空拶而西空虛。東之氣自溢於西。四游皆倣此。是爲東風。冬至以後。地已東降。而東氣未拶地面。北降之氣下驟益急。如水趨谷。風威越大。丑月東氣漸拶。始溢於西。而北降之氣稍右而不直射。反爲東氣所驅。總於地面。風稍緩而寒益烈。直到寅月。東風始交於地面。卯而暢辰而轉。巳而始南。每遲數月。始得正風。此寅正所以爲正候。夏而南遊氣溢而北。是爲南風。秋而西遊氣溢而東。夏至以後。地已酉升。而西氣未拶。地底南升之氣。上蒸益達。如甑升汽。炎威越熾。未月西氣漸拶。始溢於東。而地面南蒸之氣。漸爲西降之氣所壓。相交於中。熱極濕溽而土氣旺。此中央之候也。直到申月。西風始降於地面。酉而勁戌而轉亥而始北則冬矣。是爲西風。冬而北游氣溢而南。是爲北風。夏氣升地降。風游地面者順而緩。冬氣降地升。風撲地面者逆如人溯風而勁。春先勁而後緩。秋先緩而後勁。此爲四時之正風。惟南陸得正候。北陸則春而西風。秋而東風。夏北而冬南。東島則春南秋北。夏西冬東。西陸則春北秋南。夏東冬西。實同而名殊。印度地方當南西之交。風氣之變最著。夏季而風始降而先受之。其勢又極猛。冬季東風始轉而又最著焉。以其地近熱帶。兼有太陽風力也。陽陰贏乏。一升一降。暖熇則陽熾而升。冷濕則陰積而降。山川背面。一通一塞。山阻則風塞。川達則風通。政俗感觸。一舒一慘。人情和則氣舒而升。人情乖則氣慘而降。物類進退。一順一逆。物進則風順。物退則風逆。是有不時之變風。

上面濕氣暴墜而傍氣四湊則爲下旋風。下面熱氣暴升而傍氣四湊則爲上旋風。如谷陷水湊。回回不息。暴甚則下者掘地崩石。上者捲地捲海。是曰颶風。

雲類火之煙也。風上西風降而橫羃。橫氣遮空東風升而積凝。翳然成質。橫太高積者薄則爲霞。暎日多色。橫太低積者緩則爲靄。依物無力。雲高而暢達。靑多於春。熱而赫熇。赤多於夏。低而徘徊。白多於秋。寒而濃沉。玄多於冬。時候有常。瑞霱妖祲。種種形色。氣機萬變。西人謂雲是雨滴細點。乃倒說也。氣自成雲如煙黯。雲積而雨自生。如方諸生水。

霧亦雲類。升氣有熱有濕。熱多則引濕上積而爲雲。濕重則累熱下墜而爲霧。熱墜故不能交感而成雨。濕重故其着物皆成水。山嵐海瘴皆霧類。陰結陽消。最能害物。日升而消。風發而散。陽勝陰也。

虹亦滯濕感熱而升。以類相感。兩地濕熱交升而相感。倐然成質。其形自然穹圓。交暈成質。得日而光。空裏橫氣方至而濕熱遽升則虹而雨。其方必西者。橫氣自西而濕氣先感也。其候必朝者。陽西射也。濕熱方升而橫氣遽開則虹而晴。其方必東者。橫氣西下。雲開而日光射於東也。古人謂虹能截雨。非虹能截。適値雨止之候也。其隮而雨。亦非能雨。乃雨候也。

雷是火之聲。密雲凝合。陰陽相交。升降相薄。熱極而爆。震撞有聲。其相擦而斜閃則爲電。電是火之光也。逬墜撞物曰霆。橫奔爇物曰霹靂。古有惡人震死。雷非有意。只撞着自震。然亦緣其稔惡積躬。自引着怒氣去。苟積得吉氣多。霆亦不能撞。雷墜地或化作金石者。濕熱交鎔。感涼而凝也。

雨類火之汽。寒雲濃黑。寒熱交感滴滴成水。如甑蓋滴汽。濕重則霢霂。熱急則驟霈。雲莖上直。下吸川澤。如桶機升水。魚龍乘焉。勢若噴注。世謂龍能行雨。非龍自力噴雨。氣之適値。乘之而行。忽然氣歇雲斷則無所施其智力。或墮在陸上。曠野之方。往往有之。魚鰕皆然。釀以東風。非東風能獨釀也。西風在上。東風在下。相交而釀之。人在地面。只見東風爾。北陸西風而雨。東陸南風而雨。西陸北風而雨。此皆隨方而異名。其實皆東風也。西山峻阻則西風而雨。東風繁而屈回也。風西則霽西風落地則東風退也。無東風不能交醯。春而始雨。東風升。陽陰交也。夏多驟雨。蒸氣急也。秋多陰雨。濕熱下積而西風上橫也。冬而不雨。下無升氣。陽不交也。穹峽易雨。橫風多大水易雨。蒸氣多交風之方雨量多。

橫氣太冷。內濕外凍則雪。如獰冬暖室。窓壁自生雪。冬暖而雪。冬無升氣。只有地中滯濕。得暖而升。其雲必赤。而同乃煖濕之積。秋春寒而雪。春氣始升而煖。秋濕煖尙滯。得降氣而能交蒸。高山多雪。滯濕多而升氣高也。寒陸早雪。降氣先至也。

降氣太驟則寒熱駁。熱包寒則雹。上面交蒸成雨。卻被駁陰冷了。更被熱濕包蒸。忽然凝成。如緊糊。冷水桶入沸湯中。猝然成氷。有蜥蜴吐雹者。緣被濕熱漲腹。猝呑冷氣。立成氷顆。相薄而吐。

有雨土者。有雨粟者。雨毛者雨血者。天下種種物類。皆從空氣升降中化生。

火是氣。着物乃形。木上炎炎是形處。木與火同氣是陽火。金水亦有火是陰火。只內涵。如螢火燐火亦陰火。其明內涵。

火中亦有幾多氣分之各異。如約鐵沸湯偏得熱。冷火偏得爇。螢燐偏得明。蟾蚣偏得炎。如硫硝之屬。乃集合衆性而成者。

熱久必蘊毒。如西人所言炭素之類。亦濕熱積久致然。先王改燧。亦贊化一事。

濕是火之根。蒸生於濕濕得蒸而油生石腦油。是地中濕熱蒸結。値石脈化生者。西人言炭素水素之混成。炭素是熱氣。水素是蒸氣。凡水木魚肉之油。皆濕氣蒸成。能養火。

火是至動之物。得靜而壽。爐火耐久。有物壓之尤耐久。地中有火。是着根處。

五行始於水。水北而下。天地萬物。皆始於北下。

露與霜是升降交感。涼氣下墜。暖濕上感。暖重則上潤爲露。涼重則下結爲霜。地中之水。皆霜露所積。霜是金能生水。露是木能通水。如水傳汽。汽還稱水。

金主寒。寒則濕。所以能生水。泉源多從石脈發。方諸取水亦此理。西人言泉水只是雨雪水。漏溜粘土層裡。從沙土層滲過出者。是未達於生水之理。而其所臆測於目見者亦未精也。如高山頂上有泉甚活流。豈有許多雨雪溜在耶。天下之物。皆從大氣中生生不窮。燥則生火。濕則生水。其始又安有雨雪。

水有終始兩頭。動者水之始。靜者水之終。

玄水之正色。醎水之正味。靜水之正性。其白而淡而動。水之始而未定者。泉溪江河。皆始而未定者。到得海始定。

水只管下。地四下皆是水。水卻載在風中。天只是一團風。風能載水。上之下之。東之西之。

海潮是地之脈息。其升降有路。如人有九竅百脈。有高低之差。古人言東海無潮。槩據其所見耳。其實四海皆有之。但有高低。低者只一尺二尺。高者如中國廣浙等地卻許大。西人言美洲北陸海口潮至六十尺。爲最大雲。月與水同氣相吸。陽噓而陰吸。月與水相吸。如日與風相噓。是爲一月升降之候。月加子午。其吸縱。潮升而高。月加卯酉。其吸橫。潮降而低。氣縱則呼。呼則漲。氣橫則吸。吸則縮。驗人腹息可知。月行以二十四時五十四分一周天。每六時十三分零而一漲。又六時十三分零而一縮。此子午卯酉之分也。每一日一潮一汐。積二十九日有奇而零分之積。恰減一潮。通計一月得五十九潮汐。月與日呼吸異情。是爲一月大小之差。朔望月專其吸則潮大。二弦而被太陽傍噓。其吸不專則潮減。朔則日在月外。望則日在地外。月與地相吸無閡故專。惟二弦則月與日各分在地傍。一噓一吸。所以不專。在一歲則有陽陰升降之差。二分而陽陰均則呼吸平而潮汐俱旺。夏而陽盛汐旺。冬而陰盛潮旺。陽得陰陰得陽也。

天地間第一大潮。想在北氷洋中。正是大地呼吸之正路。呼則上吸則下。南極多吸。北極多呼。水源皆自北極洋而發。但其蓄泄深廣。不見其痕。又在氷陸中。人不可目驗。

海有暖寒二流。只是風勢使然。熱帶南北。乘太陽風太陽所驅。其氣爲風。西人所稱貿易風。而西流。陽左旋故西流。風路所驅。勢若河流。其傍派分駛。勢極而旋西人所測。至南北各三十度。北而東。其所及土陸生暖。拍西岸而旋則拍於東岸。氷帶四回。乘地方風卽四方正風。而東流。東南風升而緩。不能驅海流。惟西北風下而猛。能驅流而東。勢極而旋南而西。遇暖而消。西北風不能如太陽風之一路直驅。只驅得波面。其衝廻之跡不大著。其所及土陸生涼。暖流多於西北。太陽風力多於南。寒流多於東南。地方風力猛於北。

海有溢。亦是風。遇有一方大氣贏乏。致暴風自海而驅上。奄乘陸部。隨水力所極。一時渰盡。

大洋四望。東蒼南赤西白北黑。涵天地之方色也。黃河發於高原。經中國而爲黃海。中央之氣也。

水生於一。衆流同歸。合於一。終始萬物之義也。

溫泉是地中火脈所通。如鼎上炊湯。

水只管下。然亦有上焉者。雨雪霜露。火以上之。津液膏油。木以上之。其水泉則直從金而上者。日滔滔焉。常與下者相勻停。水之下極於南。極卻上洩。古人言尾閭洩水。如旋渦者。意亦指此。但非下洩。從北極洋而發。如水桶機上水。只因兩極中氣機環環不息。致水從中間湧上。

木是生之元。五氣生生。循序可見。春生夏長秋成冬藏。中央而圓。

木形之首。五形之具於一軆者最著。其根是水。葉是木。花是火。實是金。榦是土。在一花。蔕是水。蘂是木。粉是火。萼是金。瓣是土。在一實。蔕是水。仁是木。𧁏是火。核是金。肉是土。細推則凡物皆然。

草是木之木。得生氣尤深。養生之用尤大。亦有五類。菜類是木。服類麻綿薴葛之類。是火。藥類是金。薦類蘆葦蒲茅之類。是水。糓類是土。

氣化形化之理。在木上易見。芝蕈之類皆氣化。世謂靈芝無根。非無根。乃無種而氣化。元來草木皆然。其有種者。便種下生種。是形化。

水是木之父。其生命所源也。浮萍葉於水。露葵實於露。水能達也。有斬接他根者。非其形能然。水相傳也。

木生土中。如子在母胞。只以氣灌輸。木之長消。土無增損。

木是仁軆。一斷不可復續。

金至剛主斷制。其軆卻陰而柔。從物而革。各之則千零萬碎。合之打成一物。癒合愈大。是義也。

石是金類。然得土氣多。確而不變。石猶木之榦。金銀玉璧。花實也。無石則金銀玉璧無所鍾英。如磁石又是金之母。得土之陰。能吸引諸子。如靑蚨引子。珠璣珊瑚。水產也。猶動物之有魚龍。

石炭石綿琥珀之類。皆石中之木。炭含油氣在裡。能養火。西人謂腐木化石炭。如是則安得一岡盡作炭礦。只石脈元來如此。綿含絲質在裡。如顈屬能成綸理。珀是松津化成。含黏氣在裡。能吸粘木類。

石非一頓確成。始從土質來。初間柔腝。漸堅凝得成。如石中螺殼。是土時印在者。

地是天之中氣所蘊。土是地之中氣所凝。天地中德。皆輸在土上。

土有五形。壑是水。山是火。岡是木。隰是金。原野是土。

土之隆衰吉凶。皆水火之所爲。物土者先看風水。風是火也。水從上潤。火從下蒸。濕熱交凝則土生。如蒸泡成凝。水從下洩。火從上爆。陽陰反戾則土陷。如滲釜爆裂。海上發火則島陸新起。吾韓濟州之南。有一小島。百年前濟人望海上赤火炎炎數年。見魚蝦躍躍。乘船往審則新陸平。漸久則峰巒蔚然。天苔螺殼亦此類。山頭噴火則土石俱飛。近海之陸。往往有噴火山。其石氣雄猛。土理踈鬆。水性駛下。積久滲泄。中成大空。風濕噓吸。熱蒸而火發則金石逬裂。木土灰塵。必待濕氣畢燼。熱氣盡散乃止。

風從土脈而動則地震。陽氣上達則止。冬至以後。陽氣從地底升。風衝土脈則震。其行有路者脈也。春陽氣上達則震於雲中。雲亦土類。上下同一雷也。水洩火爆則震。震必陷。此亦土踈水滲致然。但石氣不雄。不噴而陷。

人物之賢愚。物類之衰旺。皆鍾於土。土人物之胎息。

右第七章

天地有五氣。化生萬物。原有五倫。曰父子曰兄弟。生之理也。曰君臣曰夫婦。成之屬也。曰師友。師是朋友之先覺者。成而生者也。以屬則成。以理則生。

陽之熱交濕於下而水發液焉。天之精也。陰之濕交熱於上而火蒸汽焉。地之血也。精上交於熱而木之津達。筋生焉。血下交於精而金之髓凝。骨成焉。精血升降。筋骨經緯而土之軆周焉是肉之。五者合而人物生。天父地母而人物子也。摩西以上帝爲靈魂父母。以父母爲肉身父母。殊不知靈魂肉身。只是一氣。氣合而形生。其活動不滯者爲靈魂。凝定成軆者爲肉身。初非有無靈魂之肉身。又非有自外來之靈魂也。摩西又謂上帝摶土作人形。吹鼻孔生血氣。是不曉天地有自然之精血也。氣化生物之妙。實與父母形化無異。以肉身則天地亦肉身父母。以靈魂則父母亦靈魂父母。不可二之也。父母生子。非父母用意用力可得。其精血自然如此。天地生人物。亦非天地入一分巧力也。孔子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語意坦然而天地之妙盡矣。火上而尖以頭焉。水下而平以腳焉。木前而直以臂焉。金後而方以背焉。土中而圓以腹焉。人物之形成焉。同天地之五氣。肖天地之五形。生而有秩然之序。長而兄少而弟。

人物旣生矣。水火木金以養其生。日月星辰以明其秩。生殺福禍以律其成。山海林谷以藏其居。寒暑晝夜以信其化。五者備而萬物成。天乃人物之大君。地以配德。有君母之象。

陽剛而動。陰柔而靜。陽上而噓。陰下而吸。人物之生。咸以形焉。雄雌異氣而相感。牡牝異形而相交。男女以德而相配。各順天地之合而萬物遂。動而位乎外而夫。靜而位乎內而婦。

天地生成之理曰心。以健生以順成。具元亨利貞中之德。有仁禮義智信之性。人物之生。皆得此以自生成。循之爲仁禮義智信之道。此自然之敎也。天地人物之大宗師也。同此心者友也。

天地萬物。有第一箇大倫。曰造化之倫。以生之本則理父而氣子。以分則理男而氣女。以成之主則理君而氣臣。以合則理夫而氣婦。以生成之道則理師而氣友。有第二箇大倫。曰氣化之倫。生之本。陽父而陰子。其分陽男而陰女。成之主陽君而陰臣。其合則陽夫而陰婦。以生成之軆則陽師而陰友。元來天地亦氣化。是第一箇生成。爲理氣之大宗。人物又從天地理氣化生。是第二箇生成。

父不能產子。母產焉。人物之產皆於地。母胎以腹。氣化胚胞亦在土中。

熱與濕是火。精與血是水。火氣也水液也。氣液乃物軆之原料也。筋骨肉其材也。

陽一而陰二。水木生於陰。水生於金。木生於水。腳與臂皆二。火土生於陽。火生於木。土生於火。頭與腹皆一。土陽陰之中也。金生於土。背一脊而兩脅。

軆有細分。在頭火爲目。水爲口。木爲鼻。金爲耳。土通䪿門。醫書言目屬木。耳屬水。此治病之理。蓋木生火。木旺則火能發光。金生水。水旺則金能吸聲。然實非正屬。目有光燭物。正是火。耳有孔應響。正是金耳。霜能殺人。亦是金氣。相書鼻屬土。以在中也。然鼻直而長。乃木形也非土也。在口上目下。是水生木木生火也。在腳水爲臀。木爲膊。火爲脛。金爲足。土其節也。大節四小節二十。臂亦然。在臂水爲肩。木爲肱。上節火爲腕。金爲手。土其節也。在背火爲頸。水爲骻。木爲脅。金爲腰。土其節也。在腹火爲肺心。水爲腸胱。木爲肝膽。金爲腎胞。土爲脾胃。醫書肺屬金。心爲火臟。腎屬水。皆恐有差。肺位最上而主氣。安得爲金。心肺同系。如膽之於肝。何可二之。肺爲火臟。心爲火腑然後。位與形俱得矣。腎乃脊髓所凝成。下系胞宮。在土下水上。正得金位。但金生水。若精液渴則當補腎也。凡物軆有部分者。火上水下。土在中。木在土上。金在土下。不可易也。頭背腹皆然。順序者以生爲次。臂腳爲然。

氣化夫婦。乃形化之父母也。夫婦人倫之始也。猶水之始萬物也。

右第八章

人物形化。各自生生而人倫定。

一生生一生而有父子。二生生二生而有兄弟。萬生成一生而有君臣。二生成一生而有夫婦。先生成後生而有師友。皆以生生而有物。生而不能成。人生生而成成。

父子一軆而分。以續其生。一斷則生絶。木之理也。兄弟同軆而分。以序其長。並列而莫越。火之理也。君臣二軆而合。以就其成。惟主之是從。金之理也。夫婦殊軆而合。以終其遂。各趣而同歸。水之理也。師友可分可合。相生相成相益而無損。土之理也。

由父子而前後祖孫。由兄弟而左右親戚。由君臣而上下主從。由夫婦而內外婚姻。由師友而萬世萬方而盡乎人矣。西人謂五倫狹窄。不能盡乎人。以不知推也。陽一而陰二。一父而諸子。一兄而衆弟。一君而羣臣。一夫而貳婦。一師而百友。亦天地之常經。西人謂夫婦齊軆。婦不二夫則夫亦當不二婦。至有從婦死者。其迷甚矣。若東洋貴豪妾媵無數。又不經。大畧帝王不宜過十數。庶人一婦。婦不育者一妾。婦死繼娶庶矣。

天地精血如雨露。有時而降。夫婦精血如水泉。有源而常流。氣化難而形化易。雨露從泉源而洩。泉源旣達。雨露之潤皆趨。形化繁而氣化息。泉源得雨露而達。雨露不潤。泉源亦渴。氣化醇而形化暢。雖在形化之後。天地之氣。甞流行其間。是氣醇濃化育則形化蕃昌。

筋會木也。形之始也。人物始生。筋會先形。火動水蒸。乘木而瀉。精達於金。胞宮四氣交於土中。腹也相蒸滾轉。形化又始。

天地。萬物之公父母。人物旣形化。天地乃祖父母也。益遠則乃始祖也。然天地之氣。常從人物形氣中貫過。不似祖先傳過便休。只是公。父母是親父母。以理則公大。以恩則親重。釋迦摩西皆以天地爲眞父母。父母爲輕。至以一夜過客。十朔主人爲比。其見一差。乃至厭薄而叛棄之。是不惟父母之悖子。又不知天地氣化。實與父母形化。毫無同異。只如父母大父母之有分爾。假使父母違反其大父母。只可至誠泣諫。不可違反其父母也。以恩則父母重於天地也。天地。萬物之大君師。君師是小君師。天地固是公。君師亦是公。只有大小之別。如天子諸侯之有大小。義一道一則軆一君義師道。與天地一則其爲軆亦一。而恩加。道義公所同而私恩已所獨故加焉。如小國之民。多受恩於其君。有加於天子。不一則軆固不一而恩亦輕。君義師道不與天地一則天地爲重。私恩或不暇顧。如小國之君失義於其民則當以天子之命正之。

氣化則人與物皆兄弟。皆父母所生。通氣化形化則人與人皆兄弟。同形者乃爲兄弟。形化則親兄弟方爲兄弟。同父母。方爲兄弟。

氣化而男女合。當氣化時。未有禮敎。只男女相遇則合。形化而夫婦別。始各夫婦其夫婦。夫婦別而父子兄弟定。人物分。人有定偶。故知父子兄弟。物多無之則亂矣。

物有知父子兄弟君臣夫婦之道者。而師友之道則絶無。中德缺也。土氣缺有師友則五倫全。

右第九章

天地生物。大類有五。人物分焉。

少陽左旋。根水而生木。精血之感適於是而木氣爲主也。五類皆然。魚類形焉。直而偃。其動泳。如木之浮水。太陽前升。根木而生火。鳥類形焉。尖而倚。其動飛。少陰右旋。根土而生金。獸類形焉。方而俯。其動走。如金石之轉。太陰北降。根金而生水。蟲類龜蛇皆蟲類。形焉。平而伏。其動流。曳也。龜鱉得金氣尙多。其動如獸。四運周中氣和。根火而生土。人乃形焉。圓頭顱之形。而中立。其動行。人無類。得中氣者。只人而已。有以倮蟲爲人類者。然只倮而已。何曾有中氣。

五氣生克。五軆消長。主軆爲我而旺。生我者屈。我生者伸。克我者顯。我克者隱。魚類尙筋筋在頭而臂前翅旺。前而張。木軆爲主。腳屈臀削而腳短消也。頭伸直伸長也。背顯隆也上也。腹隱。下而削下也。鳥類尙氣氣發䪿門。而頭旺。高頸上擡。火軆爲主。後屈而殺消也。腹伸張也長也。腳顯臀高脛長上也。背隱。低屈下也。獸類尙骨脊在上而背旺。最長而強。金軆爲主。腹屈下垂消也腳伸臀隆腳健長也。頭顯頸長特露上也。前腳隱。反屈而下下也。蟲類尙血液血上淫而腳旺。臀凸而腳多。水軆爲主。背屈平也消也。前足長而大長也。腹顯橫長上也。頭隱。縮也下也。人尙肉肉頂而腹旺。中而實。土爲主軆。頭屈頸偏而短消也。背伸直豎長也。臂顯上而橫張上也。腳隱。臀縮而腳上下也。五類分形。人得大全。天頂也圓乎上。北極䪿門倚焉。人環極而居。皆後北極。䪿門在頂後。腦海發焉。土腹也圓乎中。沖氣南泄。臍也。猶四序之有沖氣。氣從火洩。故臍穴在南。命宮據焉。水降而火升。木暢左右條達而金確。上下直豎鳥呈其頭。上擡其頭。畧似人頭。鳥火類故其頭近人。龜蛇臀腳。龜蛇蟲類。龜全軆似人臀。蛇似人腳。皆水類也。水涵始終。其象尙二。人之臀腳亦然。魚兩其臂。魚之全軆。如人臂。木也條達故兩。獸效其背。獸之背似人。人上背匍匐則似獸。金類也。統四而一。人兼魚鳥獸蟲而一。各得其位。上火下水。前木後金中土。正坐而直立。

象著於天。形徵於面。魚類尙鼻。木也。鼻脊直上竅上達。縮入鼻底。瞳高覆腮而竅張。䪿隱。鳥類尙目。在上鼻屈䪿伸口顯耳隱。獸類尙耳。在上䪿屈口伸目顯鼻隱。下而平蟲類尙口。在上耳屈鼻伸䪿顯目隱。人尙䪿。在上目屈耳伸鼻顯前而隆口隱。五類殊表。人得中正。火上水下。木前金後。土中而聳。面陽而背陰。蟲魚背陽面陰。五象在背。鳥獸面陽而面界不中。惟人得中氣。五象向陽。面界亦中。

動根於中。麗物根乎天。植物根乎地。動物不麗天不植地。自根於中。質藏於腹。蟲類生形始於木。生質始於水。尙腸胱。專一缺四。水之始生。四質未成。全軆只是腸膀。亦各有偏。如蚓類只是腸。蟹類只是膀胱。魚類尙肝膽。半具半闕。木氣升而肝膽成。但火尙稚。有肺而無心。土金尙缺。鳥類尙肺心。未中而微。火升生土。其質略具。中氣未完。腎胞未達。獸類尙腎胞。中過而橫。土成金凝。五藏俱完。但中氣已過。藏橫而氣局。人尙脾胃。五具而中。土旺生金。五藏咸具。蟲魚中虛。吸而被克。土陸於水。金鋸於木。蟲魚藏未具故虛。自然外吸。卻被土來克水而肉積蟲腹。如水中生陸。金來克木。骨據魚腹。如木中橫鉅。鳥獸中溢。噓而暢形。火達而羽翠。尾羽冠幘金鍛而角尻尾骨蹄爪。鳥未中而火熾故噓。獸則氣盈而形局故溢。羽翠如木上之火。角蹄如成鋒之金。人不虛不溢。噓吸惟中。咸具故不虛。土通故不溢。

生在中先。成在中後。蟲魚鳥先乎土水木火生而未成。包在中內其形卵。人獸後乎土生而且成。涵中內養其養胎。卵與胎皆土軆。卵如木木主生之實。蟲魚之卵如草實。蛇龍禽鳥之卵如木果。必更資土氣。濕暖交蒸而自成。蟲魚蛇龍之卵着土上。當春自生。禽鳥腹而熱之。腹亦土氣。其伏亦在春夏。胎如金金主成之丱。已資土氣而養其成。氣足則自柝。土始成必待大成而柝。人必十月而柝。獸之得土氣者亦然。十土數之大成也。金已成。小成亦柝。獸或三月五月而柝。三五天候之小成也。其已柝也。獸類少頃而走。成已完人必十月而立。始成未完。又更一成。

腎金生水。火旺人年十六。木長火發。物則早成。各準壯時。交蒸。陽外噓。若雨露之潤。上滋而髭髯生。水生木。口者水之路也。下瀉而筋莖洩。水乘木而達。蟲魚鳥陽陷陰中。形未完。內虛而不能直噓。形不暢。髭莖不暢。如人閹者。獸金旺而木囚。氣未完。獸髭逆而無鬚。其根莖縮。得熱乃伸。陰內吸。若水源之涵。上滋而乳液生。如泉水發地脈。下湊而月血行。如潮水之應月候。蟲魚鳥重陰內涵。物陰而牝。亦陰吸力甚固。流不達。無乳又無月血。獸隔火而生水。血局無月經。而乳派。水因火蒸而爲血。因土滋而成乳。隔火故血爲土涵而不外達。生水故乳從土穴者多派流。人陽陰皆中。水通木達而無所閼。

生主氣成主形。卵生者蟲魚鳥以氣交形不暢氣。溢於形氣化多。蜾蠃祝螟而肖。丁子化蛙。螬蟲化蟬。形稚氣溢而變也。腐草化螢。鷹化爲鳩。鷄化爲蛇。雀化爲蛤。形衰氣贏而變也。大抵多卵類。其前身是卵。後身是眞形。胎生者人獸以形交形。能囿氣形化確。獸類或雜。人只是人。古史所傳。龍交蛙交。人身牛首蛇身人首之類。皆未可信。惟姜嫄感跡。是天地元氣。與人相交。實與氣化無異。又如馬牛交而生特。同是獸類。與樹木接生相似。

氣生形成。衣其所生。食其所克。因生以居。魚類衣鱗水波之狀。食土而水居。鳥類衣羽木軆枝葉之狀。食金沙石之類。而木居。巢棲林木。獸類衣毛毛草類。草土之毛。衣毛乃衣土也。食木草糓之類。而土居。穴處蟲類衣介金類食火蟾蛙之類皆食火。龜蛇食氣亦火類。而石居。龜蛇之類。必依石竇。人倮土生於火。火氣而已。無所衣而倮。是火軆也。且製衣裳以章其身而取溫煖。亦火之象也。而水飮人之初生。飮水而已。其食以醎。亦水味也。火處。其居必就暖。亦無所不衣食而居。

有第一大分。人無尾物無頂。蟲縮魚裂獸陷。鳥稍圓而亦平。物有靈者。其頂有徵。龍頂肉而角。鳳頂冠而肉。麟頂角而戴肉。龜頂冑而內肉。中德上著。頂屬土。肉亦然。長於四族。西人以阿弗利加洲之多產麟。笑中國人之以麟爲瑞。然西是獸旺之方。獸靈之產於西固無恠。雖多何損於爲靈。如人是萬物之靈。然在在皆人也。西人又謂世人言有龍者爲誕。然龍東方之產也。至如平陸。亦往往見墮龍。至有屠食者。今以爲誕。乃夏蟲之疑氷也。是皆信目而不信理者也。人頂圓而肉中。乃大焉。角與冠冑皆欠圓處。金隆顱骨正圓。而水源。腦髓爲水之源。木暢頂髮秀美。而火達。頭屬火。火氣乘木而上達。其髮有徵。此人之所獨也。髮者心之毛也。人之心腑獨中正粹美。故其髮獨粹美。均是軆也而人獨有髮。人物之別也。均是髮也而黃種之髮獨秀軟深綠。得春草之正形。又種類之分也。

右第十章

形生體備。各有其職。其大有五。人物之分以焉。

目火司視。五氣萃英。其苗發於肝木。肺火乘之。下升血液。上吸腦髓。中涵脾土之液。相蒸熬化。自成脂膏。凝作肉團。白睛是金。黑睛是水。綠睛是木。中央赤瞳是火。外日火內月水。鏡涵燈明。日是火。其軆如燈點。月是水。其軆如玻瓈寶珠。外燭內涵。其瞳子乃所對人影子。凡物對眼。其影皆照。外觸萬形。內感心靈。蟲類畏陽。水克火。火熾則反避。行必背日。魚類自昏。木得火自燼。其目無瞳。獸類視而常橫。金類忌火。其視不正。鳥類明而失夜。火故視能明。但爲水所克。夜則失明。只見火則趨。人中而向陽。其明能普。

耳金司聽。軆確有方。金軆確。因其方氣而爲形。上爲火薄而屈若鍛焉。下爲水厚而平若潤焉。後爲金曲而郭若疊焉。前爲木凹而缺若斷焉。中央竅處是土。下通腎藏如石竇。金水內吸。如瓮響央。腎金生水。吸入外氣。聲之入如瓮中應響。外受萬聲。內震腎臟。蟲魚鳥內輸未確。腎藏未完魚外受亦散。被克而破獸類聰而不深。金旺太露人土而蘊金。受響獨奧。

手木司持。四序維秋。臂爲木。其肩根也。植於腹。腹土也。木根於土。猶四序之冬。其肱最長。春生之節也。其腕最壯夏也。手猶秋也。爪蹄皆金類。金確而實。五總能揫。手得木之秋。其軆爲實。自具全軆。食指春而木最旺任事。長指夏而火。潄指秋而金。長與春均。小指冬而水。最短不任力。拇指是土。徧應四指。其節又各四焉。直而伸之。如芽之四茁。豎而列之。如花之五出。握之如實。有收斂之力。左右舒捲。周旋百酬。蟲類木稚水始生木而始芽。前螯只生兩指。如木始抽兩葉。魚類含木全軆是木。木在軆中。而鼓葉。其手如木之發葉。鳥類火爇而叢。臂短生羽。如木燒而生叢。獸類木屈前足屈向後。而削。指不暢皆不能任。人土也。木之生長成遂由焉。使之如意。

足水司行。木運金湊。腳流水也。流水與木同形。如蛇龍之同形。臂與腳亦然。但水陰也。由上而下。腳亦如之。臀猶水源。藏於土。春木旺而水流始漲。膞之壯於始者也。夏而火旺水流行。陽則涸陰則漲。脛之脊腹也。秋而潦收。始鍾於地。水遇金而渟也。足之形也。水渟而派流。指之分也。亦有五焉。水之流者湊土則漲。灌木則通而長。遇火則縮。遇金則屈。遇水則沈。指之大小長短如之。坎止科進。時動時住。足之一擧一着。如水一止一進。升降疾徐。以運百軆。蟲類涵水全軆是水而流淺。其腳不全露。只見其指雜而纖。魚類吸水而下渴。腳不舒鳥類腳克其軆。水克火也獸類水向金屈。腳肉屈皆借臂輔行。魚鼓翅鳥奮翼。獸蟲用前足。人土也。水之屈伸升降由焉。使之如意。

喉舌司言。五氣通央。喉者土之竅也。嚨管通於肺竅。木火之氣。噓而升。咽門貫於胃。金水之氣吸而降。舌者肉而土也。其苗根於心。心者火也。其葉發於口。口者水也。齒牙分合。唇吻闔闢。舌處其中。筋絡屈伸。主其噓吸之機。噓吸抑揚。吹笙鼓簧。言之將發。心肺火升。上噓嚨管。自然有聲。如人吹笙。發於喉門。舌葉因之。隨火而噓。引水而吸。乘木而升。據金而降。中之爲宮聲。節之爲商角徵羽。如笙中簧葉。一闔一闢。作許多曲折。內運靈機。酬酢無疆。蟲魚鳴而無節。土氣未生。有嚨而無舌。鳥獸節而無中。形橫氣偏。中聲未完。人中氣全完。火水得位。中且節焉。

五職之分。爰有總要曰中。中者人之所以獨靈於萬物也。

右第十一章

天地萬物造化之靈曰神。第一箇是理。主宰天地萬物。妙用不測。第二箇是氣。陽而來而伸曰神。陰而往而屈曰鬼。其變化無形而作用有跡。理氣不兩在。陽陰本一氣。一之曰神。是氣之主也。

二氣而五行又各有主焉。木之神曰仁。火曰禮。金曰義。水曰智。土曰信。其氣木曰魂。火曰神。金曰魄。水曰精。土曰靈。統而一之曰靈。

天地得之而二儀成。天之靈曰神。地之靈曰祗。一之亦曰神。

人物得之而五部分。肝膽木而魂生。肺心火而神生。腎胞金而魄生。腸膀水而精生。脾胃土而靈生。一之亦曰靈。

物之得氣中者。其理亦中。人之神能著靈。物偏故靈不著。故曰畜鬼無靈。

物大者氣大。氣大者有靈。天而日月星辰。地而火水山海。咸各有神。

物之積久者有神。氣之固結者有神。有正有邪。正曰靈邪曰魔。毒有癘疫瘧瘵。恠有魑魅魍魎。

以造化則有天地人物之神而後乃生天地人物。先有爲人之氣。乃生人形。先有爲物之氣。乃生物形。以定軆則有天地人物而後乃成天地人物之神。天生而後其神乃成。此天之神。人生而後其神乃成。此人之神。其神旣成。亦各自主。其神旣成。卻與形有別。不可認形爲神。上不麗天。下不麗地。不隨人物而盡。與之而五焉。

魂與神動而升。魄與精靜而降。魂暢而達。神顯而發。魄確而定。精幽而藏。一動一靜。一升一降。中而四通者靈也。五者合而造化之妙成。魂呼而神噓。呼之極魄吸而精呑。吸之極靈以息焉。魂立而神行。魄坐而精臥。靈以動焉。魂吼而神鳴。魄禁而精嘿。靈以語焉。魂夢而神寤。魄眠而精寐。靈以惺焉。火水是活軆。神與精能離形而自動。木金軆確。魂與魄每依形而在。神與精迭相升降。升而悟則神用事。引精上升。酬酢記憶。降而寐則精用事。引神下降。沉嘿昏冥。但有魂魄相將。一呼一吸。一轉一側而靈不能通。神旺者少睡。精不能引也。思多者少睡。精動而交於神也。其睡而有夢。乃魂與神交而引精作用也。其偏及往跡者。下降而精作主也。或及未來者。上交而神先發也。但魄不相應。靈不能通。事無確形而其感多虛境。人魄多者少夢。魄定者少夢。魂爲其所制而不能動也。至人無夢。神閉而魂無與交也。思多者多夢。神動而魂易交也。氣亂者多亂夢。神魂雜擾也。細察之則神之情狀可推。魂生魂木氣也。主生活。魂不附軆則餘雖依舊。不能活。人之將死。驗之以息。始死必皐魂以此。而神長。物非神不能長進。形非神則不彩。德非神則不明。魄成物非魄不能成實。軆非魄不堅。事非魄不確。而精藏。藏者物之終也。人死魂升魄降。神亦飄散。惟有精氣黯然藏於幽。古人言死者必曰精靈以此。靈以活焉。靈中而通。乃爲活動之主。凡生雖有魂神魄精。無靈則不能有活用。其死魂神魄精雖各分離。有靈則自能有活軆。四者有所憑依而不遽散。自爲一物於天地之間。古人尊神必曰靈以此。

形各包氣。神有大小旺衰。形大則神大。天地之類是也。形小則神小。人物之類是也。形衰則神亦衰。物微人老之類。形旺則神亦旺。物盛人壯之類。人之聖愚英凡。亦大小衰旺之類也。氣亦肖形。天地日月山海之神。如天地日月山海之形。人物之神。如人物之形。道佛家證上帝以人形。至謂上帝雪衣綠髮。在西太垣殿上。如蛇龍之神。亦皆作人形。加之以衣冠。其無理甚矣。有久近存亡。大而旺者久而存。小而衰者近而亡。亦如其形之存亡。佛家謂神常存不滅。乃有天堂地獄因果諸說。神只是氣。如火之煙。如木之香。雖有堂獄。將何所施。惟未盡之氣。偶托新生之氣。略有輪廻之意。如叔子探環。守仁開門。亦或有奇證。然亦只如死卉之氣。培新芽之生。只化生之一分力爾。實無化麥爲菽之理。三生之說。自屬妄測。況復力求茫昧之緣。先廢倫常之重。其惑甚矣。或謂本無神道。其弊至於慢天褻神。視祖靈如畜鬼則又頑矣。

神者形之影。人有所行。神必隨之。神者人之陰。人有所爲。神亦避之。

天下幽隱之物。皆從明顯處形之。欲求鬼神造化之妙。當從人物上求。欲求天地山川之神。當從天地山川上求。欲求人之神。當從人身上求。方得其眞。

右第十二章

人生物微而不著。受父之精。資母之胎。稟天之氣。毓地之質。以有身焉。其造化之妙。有萬殊焉。

族有種。氣化之初。原有族類之別。稟木氣多者其色蒼。火氣多者赤。金氣多者白。水氣多者黑。土氣多者黃。如糓種之有五色。蒼赤黑三種。微而不蕃。惟黃種多中正最蕃。白種多堅確次之。西人所言蒙古人種。指黃色人。高加索種。指白色。亞弗利加種黑。亞未利加種紅。馬來種褐色。或曰棕色卽蒼色也。但所分種類。只因其目及而臆斷之。如黃種首出中國。聖神屢作。又各因天地之鍾毓。在在氣化。非有一箇黃人產出許多黃種。其中蒙古一種乃黃人之最劣一種。西人所目。偶先於此。遂認黃人皆作此種中分類。以其信目而昧於理也。以此推之。自餘四種皆如此。世有類。父子相傳爲一世。於一種中又有姓氏之別。同姓者一氣相傳。如薪之傳火。賢德之世多英俊。庸惡之世多麤蠢。家有運。隆替軆有節。健憊心有德。善惡父以氣焉。

世有類。種在父。非母所能專。如地氣之乳入種實。粗變其形色。然終不能化菽爲麥。惟因其父家世類。爲其田地。家有運。夫家室有範。家室和乖血有候。調愆也。男子主精。婦人主血。性有質。婦人無專制。心無自主。惟性質有淑慝之分。毋以胎焉。

歲有紀。自甲子迄癸亥爲一曆之紀。其氣數各異。月有候。一歲十二月有二十四節候。日有數。木火土金水。朔望甲乙之異。時有辰。一日十二辰。晝夜子丑之分。世有運。萬古氣候淳漓之變。原有大底。歲月日時。以中國推之。太古尙矣。堯舜之隆。卽一元之一春也。歷幾望晦晝夜而當殷湯之世則爲一元之夏矣。周武而秋。桓文而冬。嬴秦則大寒矣。漢祖三章之約。又一元之一春也。唐其夏乎。宋其秋乎。明而後其冬乎。當其春也。人物多仁厚尙氣量。夏也多禮讓尙事業。秋也多理義尙功名。冬也尙智術尙巧力。乃氣數之自然。雖有賢愚之逈異。大畧不出此類。復有幾番朔望晝夜。風雷霜雪之變。參錯其間。爲賦予人物之元料。天以命焉。陰陽家推人歲月日時。占命數蓋此理。然此其生命之一分子。

風有方。地無專氣。其受天氣以方而別。東方多東風。土氣和而溫。南方多南風。土氣明而熱。西方多西風。土氣勁而涼。北方多北風。土氣幽而寒。復有因山川之通隔而各異者。暘有度。暘亦天氣也。熱帶之土燥而硬。寒帶之土濕而虛。惟溫帶之土。多中和之壤。又有因山水之向背而別者。山有脈。雄秀者毓靈。其麤惡漫散者。不能鍾聚吉氣。水有道。麗而湊者能注吉氣。黝惡散漫者不能注吉氣。區有兆。宅居得風和暘明山秀水麗方吉。地以質焉。地家占宅兆以此理。然亦只生命一分子。

軆有用。形之徵於外者。氣有象。氣之著於外者。動有則。理之著於表者。行有程。事之驗於表者。心有期。志之的於中者。人以身焉。相人者以骨肉推命亦此理。然隻身中之一分子。

五殊分而造化之命定。神之著也。

右第十三章

人生有祿。命之分也。大類有五。曰壽夭曰貴賤曰強弱曰富貧曰德惡。

壽有長短。氣之長者壽短者夭。高下巨細深淺中偏皆然。其節有四。春而生形達而蒼。人生一歲一小變。一歲爲春。二歲爲夏。三歲爲秋。四歲爲冬。統之則四歲皆一春。又四而八歲爲夏。又四而十二歲爲秋。又四而十六歲爲冬。統之則此四四而十六皆一春。爲一大變候。此時形日生達。身髮皆蒼然。古人言二八靑春以此。夏而長神發而赫。自十七至三十二歲。其爲變亦如之。神知日發。氣色光赫。秋而成質確而白。自三十三至四十八歲又一大變。形質堅確而身髮俱白。冬而藏性沉而黑。自四十九至六十四歲又一大變。性氣日沉。形色黝黑。中候司節。土乃四季之氣。以和其變。人値變候多疾厄。中氣完則其變順。人壽耉者顔髮發黃。乃其徵也。周而復始者爲壽。人六十四歲爲一大歲。過此則其春夏秋冬。槩亦依此。六十五歲而形更蘇而生氣重達者可八十歲。八十一而神知重發。氣色生光者可九十六歲。九十七歲而形質重確者可百十二歲。自此而復延。百二十八歲爲二大歲。短折曰夭。木多者壽。仁者壽。亦此理。中者土氣能養壽。

貴有高下。其位有四。君上臨物。如火照物輔弼承光。如木生火兵吏涵光。如金涵明民庶受明。民之歸德。如水向明。惟士無位。猶土中而自光。土不宣光不涵光。自有其光。上者爲貴。下焉則賤。火多者貴。中者能保貴。

彊有固脆。鉅者彊。細者弱。其形有四。血滋而津液彊。氣熱而神精彊。筋活而起居彊。骨完而軆形彊。國之君臣兵民。上下聯合。如金石重圍疊積則其形自然彊大。中肉臟腑在中主形。以成其合。土有合力能生金。合固者彊脆者弱。凡物之彊。皆生於合。金軆雖彊。不合不彊。金多者彊。中者能自生彊。

富有深淺。其積有四。勤勞滋富。農桑畜牧之生富。如木得水以生。才賢熾富。官吏以廩祿暴富。如火氣得水而降雨澤。巧藝瀦富。工商蓄貨。如金石能注水。智計涵富。國以民衆之富爲富。如大水之合衆水。惟德自富。如土克水。不生財不蓄貨。惟自食其德。積深則富。淺則貧。水多者富。中者富在其中。土雖克水。涵水在中。

德亦祿也。中偏以分土當之。其等有五。大中曰聖。多中爲賢。或中則常。多偏是愚。大偏者惡。其偏有四。木偏則左倚。火偏則上過。金偏則右傾。水偏則下滯。惟土能中。

壽貴彊富。各偏一祿。惟德中焉。能統四而生成。壽貴彊富。皆待德而生成。無德則雖壽貴彊富。亦不足爲祿。德者神之通而命之源也。

右第十四章

天地萬物。有第一箇主宰之神。卽心也。其眞軆本然曰性。其妙用自然曰情。其必然曰志。將然曰意。心統之而以然者也。

天地之性。元亨利貞中而已。生長成遂和其情也。元以生亨以長利以成貞以遂中以和。以之必以之將者心也。主天地而宰萬化。

人物得之。其性仁禮義智信而已。其情曰愛曰懼曰惡曰哀曰欲。仁以愛禮以懼遜之情也義以惡制之情也智以哀別之情也信以欲。實之情也以之必以之將者心也。主一身而宰萬事。卽木火金水土之理也。

其氣有活軆活用焉。木而魂。條暢而旁達。仁之理乘之。火而神。光明而外照。禮之理乘之。金而魄確定而兩分。義之理乘之。水而精沉涵而內別。智之理乘之。土而靈沖融而四通。信之理乘之。此神之精英而心之輿御也。分言則神主火靈主土。又有通說處。火者氣之主。又在上而最著。土居中而通五氣。故曰神曰靈。皆可以通五氣也。佛家道家只認火神爲一身之主。或止觀內照。以求其因果。或修煉內丹。以求其長生。自以爲明心養心而遺卻天理民彝之眞軆。其所見者氣而已。

五者之氣。各有主軆。魂而肝膽升而達。神而肺心上而開。魄而腎胞降而確。精而腸膀下而沉。靈而脾胃中而通。此神之形質而心之宅舍也。心者五腑之一。而通言則爲此心之統名。本借辭也。然心屬火神之所形而其理之所宅也。在理則禮可以通五性。在氣則神可以通五靈。藉此心以名主宰之理。亦由是也。古人或認此血肉之一腑。直當此心之軆。故朱子辨之曰心不是這一塊然。又或認此全軆之心。只在此心腑中。言心曰屬火。言其地曰方寸。然此又未然。天地何甞有火腑。雖動物之類。蟲魚之屬。皆無火腑。皆可謂無心乎。仁禮義智信皆心也。魂神魄精靈皆心之氣也。其所主則五臟五腑皆然。不可偏主一腑也。通說則一身皆心之境界也。五臟五腑皆心之宅舍也。若求其總會之處則脾胃是靈之所宅而爲四腑之主。

五者之理。各有主職。魂之理感而通。神之理應而酬。魄之理度而斷。精之理識而覺。靈而統之則思。事物外至。魂之理感焉。境形前顯。神之理應焉。幾頭旁橫。魄之理度焉。證蹟內藏。精之理覺焉。必歷交於中。此靈會而通之。或由感而交於度。或由應而交於覺。或由度而通於感。或由覺而交於應。或順或逆或斜或對。必須此靈之理。迎之將之導之曳之。縱橫相絡。上下相貫。而思之妙生焉。醫書言脾主思。最有理。思者包天地貫古今。此心之境界也。理無方所

靜而性。智主而宰涵藏四根。觸物而別。是曰知覺。古人或以知覺當心之全軆則過矣。知覺只是智之事。動而情。仁主而宰暢達四端。隨物而生。是曰感通。升而志。禮主而宰宣著四位。燭境而秩。是曰神明。降而意。義主而宰分判四軆。審幾而斷。是曰權度。中而心動靜升降。主宰無方。是曰虛靈眞軆而妙用也。理無形狀是主宰者先乎天地而宰焉。後乎天地而主焉。理無生滅造化之神也。

右第十五章

性者心之水。生之本也。其軆至靜。內涵萬類。智之位也。

性本一曰生。生之復長之成之遂之。所以長其生成其生遂其生。是則生而已。天地曰元。人曰仁善而已。生而長之。陽之性也健也。成之遂之。陰之性也順也。天地曰健順。人曰仁義。二之而天下之善立矣。

木性生信。生之仁遂矣。火性長信。長之禮遂矣。禮主長進金性成信。成之義遂矣。水性遂信。遂之智遂矣。智主貞固信者乃土之性也。天下之中也。五之而天下之善備矣。此所謂本然之性。人物同之。孔子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子思子曰天命之爲性是也。

魚主木。偏於仁。相歡愛也。同得五性而所主木故偏仁。鳥獸蟲亦然。鳥主火。偏於禮。有秩序也獸主金。偏於義。相克制也蟲主水。偏於智。能辨別也人主土。中而信。能自實也五性全。中則通故五者全。此人物本然之性。雖有偏全之異。皆自天地陰陽五行而本然者也。善同而偏全異。原其本則偏者亦善。天偏於健。地偏於順。木偏於仁。火偏於禮。金偏於義。水偏於智。魚鳥獸蟲亦然。本皆善也。但天地五氣純軆也。無形質之拘。一任造化之自然而無所作爲。各因一軆之純而臻其極。餘皆通融而無礙。惟魚鳥獸蟲成軆已確。賦氣又駁。不免爲其所拘。餘者皆受制而不能通。或因其所開而有一路之通。如蜼兒尾鼻。烏鳥反哺。虎狼護孝。白澤不殺。通於仁。豺獺拜祭。羔鴈序行。飛禽嗊食。通於禮。蜂蟻衛君。狗馬識主。獬豸觸邪。通於義。鴛鳩不貳偶。雉鷄鳴晨。巢穴知風。通於智。然餘皆塞而不通。或如雷雨行而神龍升。禮樂作而鳳凰至。治道躋而麒麟見。神化通而大龜出。足合於仁義禮智之正。然亦只是偏軆之稍純。終不能與於道德之大經。惟人其理中而無不通。此所以獨靈於物而與天地三也。世有人物性同異之辨。只各說一偏爾。善固同。偏全自異。孟子所言人物性之異者是也。惟人皆同。孟子所言人皆可爲堯舜以此。均土也。而木多仁同得土性而又有四氣多寡之分。而火多禮而金多義而水多智。惟土中而信。五性均。全而通故均。人之本性同雖有多寡。多亦純善。寡亦純善。而爲用異。此理乘氣而發則多者勝寡者屈。仁多者樂生循物而缺中。信克土也。禮多者尙長崇文而缺制。義克金也。義多者好成辦事而缺慈。仁克木也。智多者含貞平施而缺秩。禮克火也。惟中者能通而無所缺。此聖賢所以異於衆也。此氣之性也。善惡分焉。此氣爲本子而性之所發由是而有善惡之別也。性之未發。氣亦未動。氣自氣性自性。善惡之目只在於氣。而此性自純善。不可言氣之性。及其旣發。多寡相乘。強弱迭勝而善惡生。始可曰氣之性。周子言剛柔善惡中之性是也。木有秀閼。如松栢之挺。樗櫟之散。火有明黯。如日星之光。螢燐之微。金有剛柔。金玉之貞。石鉛之鈍。水有淸濁。渭濟之淸。涇河之濁。土有厚薄。壤埴之膩。沙磧之確。人有美惡粹駁。性以通蔽。美粹如鏡水之通明。惡駁如墻籬之遮光。此質之性也。此質爲本子而其性之發。以之而通蔽也。性之未發。通蔽之本子只在質上。質自質性自性。性自純善。不得言質之性。知愚別焉。張子所言氣質之性。有善有惡。卽指氣性與此性也。

鼻而嗅臭。香焦腐穢目而視色。靑朱垢黲耳而聽聲。絲管哇啾口而別味。甘肥枯淡軆而擇居。安適勞煩氣殊境別。生有性焉。亦人性之自然此形之性也。此形爲本子而性之發由是別焉。孟子所言口之於味等五者性也者是也。內外判焉。向內則爲仁禮義智信之性。向外則爲鼻目耳口軆之性。

生而家習。在抱習母。離襁習父。逐隊習兄弟。省事習族親。長而俗習。在家習閭里之見。在鄕習鄕黨之聽。出世習邦國之化。博遊習世界之風。成而黨習。祖先習傳。師長習敎。朋友習行。古賢習訓。遂而自習。居而質習。行而身習。思而心習。熟而性習。與神俱化。卽成其性。凡習之入性。若畜之於覊。笠絲之於朱藍。其化也。若水之爲酢醬。蟲之爲蠃蟬。其性一成則或蓼蟲啖苦。欲嘔飴蜜之甘。家性也。井蛙躄足。反疑滄海之大。黨性也。夏蟲發笑於寒氷。俗性也。磨驢回首於砥道。自性也。較諸氣質之性。尤屬膠硬。苟非大力。無以自拔。此習之性也。此習爲本子。在氣質形之中。性之發由是而別焉。伊尹所言不義習與性成。孟子所言堯舜性之者皆是也。聖凡之大分也。凡人皆因習而化。惟君子大中至正。不以他習而變。其習皆中正。熟則聖矣。

善者天性之本。性是本之名。靜而未發。五性渾然。雖有多寡。元無界限。是之謂中。氣質形習。各按其本。其本素也萬用寂然。物至性感。乘氣而發。四者相因。萬殊以變。於是乎有善有惡。如人乘馬。靜則自在。一馳則因其馬之調悍駿駑。人有安危疾徐。然事已復靜。又各依元本。無相踰越。天性之中。渾然純善。多寡通蔽。生欲習成各管歸。氣質形習。無關此性。此謂大本。氣質形習之本。素是小本。此人性之無不善。而順而循之則皆可以爲聖賢也。

右第十六章

情者心之木。根乎中。生乎外。性之自然發者。愛懼惡哀哀與覺。皆知之情。覺順境也。哀其發於逆境者。欲五者大類也。古人言七情六情。皆因一時立說。非定名。其大類只是五。仁之位也。

仁欲生。通人己事物。下倣此。生也自然生愛。禮欲長。非惟年齒長。凡位尊物大者。長也自然生懼。發乎順境。仁禮陽也。其發見乎順。此類也。由是而類之。其未生也惻隱。將生也矜恤。始生也憐愛。旣生也欣喜。生之暢則悅樂焉。其未長也懍惕。方長也戒愼。其長也恐懼。旣長也遜讓。長之極則嚴憚焉。義欲成。不成也自然生惡。智欲遂。不遂也自然生哀。發乎逆境義智陰也。其發見乎逆。此類也。由是而類之。將不成也愧恥。始不成也憤歎。其不成也憎惡。已不成也慍怒。不成之確則怨恨焉。將不遂也憂患。始不遂也愁憫。其不遂也悲哀。已不遂也痛惜。不遂之極則懺悔。欲者乃信之情也。有順有逆。信實也。其未實也希望。將實也嗜好。其實也願欲。或不實也慊憾。已不實也疑忌。推而萬焉。魚鳥獸蟲。偏而不著。魚類洋洋似多喜。鳥類瞿瞿似多懼。獸類狺狺似多惡。蟲類咽咽似多哀。人全而顯。五者皆本乎性而自然初無不善。此情之總名。凡性命形氣之發皆包焉。

仁之於親親。禮之於長長。義之於惡惡。智之於是是。信之於賢賢。天下之通理。由此順逆。而愛懼惡哀欲者。情之直發也。仁之理從仁之理而發。故曰直發。下皆然。物偏或通一路。義理之欲則全無。而不能遂。橫生故不能遂其直。惟人全而能遂。人直生故能遂其直。無往不善。中庸中節之情。孟子四端之情皆是也。但中庸之和。只從五達道上立說。孟子惻隱。只從生理上立說。各有所指。然其全指義理之發則一也。

鼻之於臭。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之於味。軆之於居。一身之私事。只關自身由此順逆。而愛懼惡哀欲者。情之橫發也。木之氣交木之氣而仁之理從而乘之。氣重而與理二故曰橫。下皆然。人與魚鳥獸蟲相似。物本橫。情之橫者人物同。亦未有不善。然循而往則易惡。形之情也。氣之囿於形者爲感主。而此理由之。公私判焉。與上所言義理之公者異也。禮運所言七情之發於飮食男女之類者此也。朱子所言七情氣之發蓋指此。然又就形氣分之。此乃因形之性而發者。

木多者爲愛戀惓。寡者忍。火多者爲懼恇怯。寡者恬。金多者爲惡嫉悷。寡者恝。水多者爲哀慘痛。寡者忘。土多者爲欲貪吝。寡者憺。土氣雖中。偏多偏寡則從其氣中又有中不中。推之萬焉。惟中是當。氣之情也。卽氣之性之爲根因而隨發隨生者。此乃氣之所發之者。善惡分焉。

木閼者愛不暢。火黯者懼不宣。金柔者惡不確。水濁者哀不深。土薄者欲不周。推之萬焉。如木閼者。非惟愛不暢。懼惡哀亦然。從下推之皆然。惟中秀明剛淸厚。乃五行之中。是適。質之情也。卽質之性之爲根因而隨發隨生者。賢愚別焉。

習仁者愛日達而私慾縮。習禮者懼日進愈高愈懼而私惡銷。禮主遜習義者惡日確能惡不義而私愛屈。習智者覺日深習由順境故覺爲主。以逆境則智進而哀。衆生之情亦日深。而私懼熄。智明則無私懼。習信者欲日博惟聖賢方有大欲。而私哀銷。有中德者。能遣私哀。逆者反是。習不仁者喜日塞而公欲縮。餘情亦然。習之情也。卽習之性之爲根因而隨發隋生者。聖狂之大分也。

情者性之芽。如種之生芽。有善有惡。善者直榦也。中而首出惡者橫枝也。傍因形氣質習。斜出而低垂。原其本則善而已。直榦是本根斯見矣。見芽可知其根。此人情之初無不善。而皆可順之而爲善也。釋氏摩西皆謂人性本惡。必待克治而爲善。是只見人生形氣質習之染乎外而入於內。遂作不善之傍櫱。而不知直榦之由中自然也。荀卿告子所見亦然。孟子四端之說。直爲千古。此性洗累。

右第十七章

志者心之火。炎而上。情之所向也。欲者情之中尖也。欲之所向卽志也。如火着木而上。志者火之尖也。禮之位也。

愛其生必生之。通人己事物。下倣此。懼其長必長之。不惟在人。如道德事物之高大皆可懼。懼其高大則必崇長之。惡其不成必成之。哀其不遂必遂之。四情之志也。必者信也。

由天下之通理而必其生長成遂則公而必向上。由一身之所享而必其生長成遂則私而必向下。上下別而善惡分焉。

木多者內植而或守常。火多者上升而或易撓。金多者內確而或易偏。水多者下沉而多過卑。土多者內實而多外圓。惟中是極。惟中者能不常不偏不撓不卑。必造乎其極。氣之志也。理之因氣而異趨者。下段質習之志亦然。成毀判焉。

木秀者暢達。火明者高朗。金剛者堅確。水淸者淵潔。土厚者敦篤。不中者閼黯柔濁薄爲不中。反是。質之志也。賢愚別焉。

東之人多仁。尙恩力孝。務農慕壽。木之志也。南之人多禮。尙文力讓。務工慕貴。火之志也。西之人多義。尙功力忠。務兵慕強。金之志也。北之人多智。尙利力貞。務商慕富。水之志也。中之人多信。尙道力實。務士慕德。土之志也。上焉者無習。次循習。下不知習。日用而不知。習之志也。聖凡之大分也。

志火之升也。尙高如日月高升則無不明。下則昏。而貴着。如火着木。方升而達。不着則熄。高者必之境也。如上樓志在第一層。終上第一層。在第二層以下則雖第二層。亦終不能上矣。萬古無多第一等人。只是志下。常在第二等下。着者必之實也。不着則雖有卒乍意想。如電火燐閃。實非志也。能有志則一於理。形氣質習之志。乃志之變。實非志也。苟有向上之志。必一於理。理能帥氣。志者理之必然。所以能帥氣。理之帥氣。如將之帥兵。所以御之而無不至也。如志在百步則氣隨而形隨。必到百步。如到九十九步而此志休則氣便止。至則聖矣。

右第十八章

意心之金。陰偶而二。在腎臟。左部爲陽。右部爲陰。其腑爲胞。左宮爲男。右宮爲女。下出水位則爲陰囊。亦腎形也。上現於火位則枝從二邊爲兩耳。皆其徵也。金主斷焉。中間界判是斷處。腎藏陰囊亦此象。思屬心。志意之間。是心之主宰妙處。如土在火金之間。以接其生而實其成也。之內應應事外度度物而斷之者。木火陽也。金水陰也。陽內陰外。土以界焉。意含兩頭。斷而分之則界矣。若無此一界。陽陰無分。善惡人獸混矣。義之位也。

必生之。思所以成其仁。必長之。思所以成其禮。必成之。思所以成其義。必遂之。思所以成其智。思者信也內而理也公也。

鼻必於芳臭。目必於美色。耳必於淸聲。口必於腴味。軆必於安居。思所以成之。外而形也私也。

動而伸。木之意也。上而升。火之意也。靜而屈。金之意也。下而降。水之意也。中而周。土之意也。氣之意也。善惡分焉。伸而升而中爲善。屈而降爲惡。

暢者達閼者腫木也。明者光黯者翳火也。剛者確柔者弱金也。淸者澈濁者滓水也。厚者周薄者壞土也。質之意也。賢愚別焉。

陽之習。生而長而中。由是而成而遂。吉且順而周焉。陰之習。殺而藏而過中。由是而毀而壞。凶且逆而偏焉。習之意也。聖賊之大分也。

意金之利也。金生土中陽陰分焉。上陽木火。下陰金水。土在其中。節而分之。尙剛而貴斷。金之用也能斷則尙道理而抑形氣。道理屬陽而在上。尙之也。形氣質習屬陰而在下。抑之也。堯舜傳心。先說出人道危微之分。孟子一篇。尊天理而遏人慾。皆所以斷之也。此聖賢心法最切處。道乃一焉。此精而一之也。斷者義也。一者誠也。土之理。在中而實。誠則成矣。大學所謂誠意。必言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將道理對形氣。斷而誠之也。誠者自成之理也。成則仁義禮智信之性於天者而已。

右第十九章

中範[編輯]

理一分殊第二[編輯]

理一矣而其分萬焉。萬各有中。中也者。天地萬物之所以心也。

動而陽而健。靜而陰而順。健順者。陰陽之中也。

生而木而元。長而火而亨。成而金而利。遂而水而貞。和而土而實焉。此五者。五氣之中也。

人物之生。得此中以命焉。有命斯有道。得此氣以形焉。有形斯有養。有道有養。必有業以興之。有術以精之。道養業術萬焉。莫不有中焉。中焉而德立焉。

天地人物之中。自然。前焉則過。後焉則下。左右而偏。中而已。

聖人因自然之中而中之。此建萬物之極。

至哉皇極之道。中斯極焉。

右第一章

人生天地之中。有達道物有道而不知。五焉。父子有親。兄弟有序。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師友古者君以師之。無別師。只言朋友。後世師道漸完。師只是朋友之先覺者。有信。卽仁禮義智信之性。而主者五倫之中也。此五者。過而無所逾。不及一分則便缺。所謂中也。天下之人。無無此倫者。又無出於此倫之外者。是謂達道。歐人以五倫爲狹窄。不知天下之人本皆吾同父母之兄弟。如有大德者作。擧天下之人皆可一君而臣。一師而友也。旣不知此理。其自私競爭之勢。至於屠人國滅人種。可勝嘆哉。

仁者於天下之物。無不親焉。親莫先於父子。親之本也。禮者於天下之物無不序焉。序莫先於兄弟。序之本也。義者於天下之物無不義焉。義莫先於君臣。義之本也。智者於天下之物。無不別焉。別莫先於夫婦。別之本也。信者於天下之物無不信焉。信莫先於師友。信之本也。有此而人。無此而禽獸。盡此而賢聖。缺此而夷狄。天下之大本也。四此皆指本。

父子兄弟以生屬。一生而不可絶。出後之法。由於周氏之後大宗。後世漸濫。公然舍其父而父他人。實害大倫。大宗無嗣。以族人支子後之。以大宗有君道。有繼統之義也。不可泛施於諸族也。且統可繼也。父不可絶也。生我曰父。誰能絶他。儀禮齊衰朞章曰爲人後者爲其父。人指所後也。父指所生也。其下語有別。竊恐歐陽公之議。不謬於經旨。但因此而爲追尊所生之證則大誤矣。恩爲重。君臣夫婦以成屬。其成也在於合義爲重。義不合或可去生者本乎始。父子重於兄弟。成者極於終。夫婦切於君臣。師友以軆則成。以道則生。恩義均。

別而合合而別。智之妙也。夫婦以之。健順性之別而健與順合。剛柔質之別而剛與柔合。陽陰氣之別而陽與陰合。上下軆之別而上與下合。因別而別。因合而合。男女異事而異居。而事相合居相合。其別不判而二則其合不專於一。男女同健則夫婦之性不合。氣質軆皆然。男女居同事同則夫婦之合亦有不能專者。夫婦之別。五倫所以終始。夫婦不別則五倫皆亂矣。歐人謂男女平等。使女子皆習男事。其出入居處無別。深以男女之別爲可惡。其合爲夫婦。或有不合於其意。輒相離異。以爲當然。蓋其合之也。不專於一。所以別之不判於二。別之不判於二。其合又不專於一。其視分合。尋常如主客之逢迎。思之寧不怵然。

師友無定位無定屬。只以心合。實總攝四倫。師友之道中則四倫皆中。

父父子子而天下之父子仁。仁不可勝用也。兄兄弟弟而天下之兄弟序。禮不可勝用也。君君臣臣而天下之君臣義。義不可勝用也。夫夫婦婦而天下之夫婦正。智不可勝用也。師師友友而天下之師友信。信不可勝用也。

大哉五倫之道。窮天地亙古今而不可易也。

右第二章

天下之大綱有三。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夫爲婦綱。綱主也。父生之主。君成之主。夫成之終而生之始。成主終生主始。綱以三爲大。目之屬也。兄弟朋友。羣目相比。亦有屬焉。宗者支之綱也。師者友之綱也。一綱一目。各有其行。綱有綱之行。目有目之行。行序而已。歐人以三綱爲暴虐。其意謂子不可專屬父。臣不可專屬君。婦不可專屬夫。專屬必專制。是爲暴虐也。天地生物。父子已相屬。不屬父非子也。君臣夫婦以義屬。固有差別。然旣以義而屬則亦屬矣。何反謂不屬也。且專屬者各有恩義爲道。非使之爲暴虐。如其爲暴虐。是無義也。豈可以專制便作暴虐乎。歐人下同。深惡上下之分。至有父子分居。父貧子富則或量給父料。甚者父傭於子以濟其生。嗚呼。人道至此哉。如君與夫之以義屬者。尙何言哉。有執其君。下於牢獄。判其死刑。戮之於市者。有婦訟其夫。致之官刑。以爲當然者。嗚呼。人生知見之誤。反不如物類之無知。不至於公犯惡逆。吁可悲也。

父慈而子孝。慈綱之道。孝目之道。下皆倣此。慈是親愛。孝兼承上之意。兄友而弟悌。友羣而相愛也。悌順上而加敬。君義而臣忠。義只是正。忠則盡心而奉上。夫正而婦貞。正只是不偏不紊。貞則一於從上。綱目分焉。師友一於誠。道無上下五倫而九行九疇之理也。此九道者。亦五氣之理也。父子木也。父之慈如根之滋養枝葉。其氣日注而不知止。子之孝如枝葉之承根。日受其滋而不敢忘也。兄弟火也。兄之友如先燧之傳氣。聯光幷熾而同明。弟之悌如後燧之順序就次。遜避而無敢踰也。君臣金也。君之義如主金之鎔合衆金。同成大鑄。臣之忠如屬金之將身承化。隨分效成也。夫婦水也。夫之和如大水和外水。婦之貞如小水之入大水。全化爲元水。師友土也。兩土相合。未見形質之互變。直似一氣之自成。

子不孝或可放。父雖不慈。子去則賊。弟不悌有罰而兄或不友無制焉。無制爲不友之刑者。臣不忠可戮。父子主生。父戮子則悖恩。君臣主克。臣畔君則有戮。君不義可去。以義屬者義不合則宜去。公之以一國之義然後可以易置。義爲重。君爲輕。婦不貞可出。不貞則淫。淫則貳夫當出。古人言七去。恐非聖訓。如多言竊盜。可積誠敎禁。妬固惡德。夫亦當分其過。亦可正己而化之。惡疾無子固大節。然命也非罪也。惟當極力調治。共其禍福。以待命。甚則尙可處之閑室而畜妾媵。出之有不忍也。惟不順父母爲大惡。然或可以身率也。且所謂三不去。亦只細故。如淫與不順父母。亦可以此三者而不出乎。夫婦雖以義屬。居成之終。合之極於一。婦又從一而終。分之無可二。未可遽任剛力。自歸薄德。當思天之包地。外周內融。一而二二而一。夫或不和。婦貳則失行。婦人從一而終也。人而失行。同於鳥獸而已。友不信可絶。非細小失信於己之謂。是不信於大道。師不誠則止。背之則悖。師雖失道。背之則是悖德。亦綱目之分也。此亦五氣之理也。木之枝或可斷而根不可斷。父子也。兩火相迫。下燧迫上燧則上燧立熄。勢逆也。兄弟也。金之合鑄者。屬金不美。可消去也。主金不合。可離之。惟主金不宜於所鑄之器而後。始可改鑄。君臣也。水之合者。如溪流入江。卽爲江流。在江或可䟽別近源。瀉去殘流。若溪流則更不可復作溪流。只江水而已。夫婦也。小岡之附大岡。氣脈相傳。而小岡崩則絶。大岡之氣自不通矣。雖大岡崩。小岡可自止而不能通也。若因此謂初非大岡之屬則悖矣。師友也。

道有陽陰。行有大小。均是慈也。父嚴而母昵。均是孝也。子諍而婦從。友也兄恪而姊巽。悌也弟弼而妹遜。義也王者純而覇君假。忠也輔相公而婦寺私。和也君子正而野人褻。貞也淑媛規而妾媵從。師友之信也道德而平平。言行而切切。陽大而陰小也。善惡分焉。

五道咸具。一行乃中。父之行雖主於慈。須兼兄之友。君之義。夫之和。師之信。慈乃得中。子之行雖主於孝。須兼弟之悌。臣之忠。婦之貞。友之信。孝乃得中。九行皆如是。五行之理也。木兼火金水土然後成。五行皆然。

天地間有生者。莫不有仁。仁有生成。慈者仁之生。孝者仁之成。生自然成有爲。向下皆然。友者禮之生。悌者禮之成。義者義之生。忠者義之成。和者智之生。貞者智之成。誠兼生成。天地間有生之物。莫不有慈。自然也。孝有爲乃成。友是長之生。比生之生已稍緩。義與和已屬成矣。惟慈爲自然。孝屬生。雖有爲。稍近自然。悌忠貞漸遠自然。貞則非甚烈不成。行主成。孝悌忠貞誠爲大。

道仁而已。孝者百行之源。孝不成。悌忠貞誠不能成。悌忠貞誠不成。爲孝亦未盡。聖賢言孝。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事君不忠非孝。皆此意。不惟忠也。如悌貞誠皆然。

行從常立。節從變成。節變候也。猶時有節候。主在變處節乃著。如竹之有節。乃其變處之有主者。其節有形。天地間三綱大節。多在變處。變如疾病危亡。或異常惡行之類。父爲子之主。君爲臣之主。夫爲婦之主。其主値變處。爲子臣婦者多著其節。曰孝曰忠曰烈。烈貞之極綱一而已。三者致乎一者也。父本一無二。只極其獨一無二之道則盡其孝矣。君與夫二之。可二故特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亦一而已。然今世父之道亦亂矣。如繼父義父侍養父之名雖雜。尙不至易其父。惟所後父。公然不父其父而父之。夫子而貳其父。比臣之貳其君。婦之貳其夫。尤屬非理。只爲今人慣見。不知其悖理之若是甚。苟深思之。寧不怵然。孔子射矍相之圃。斥亡國之大夫敗君之將與爲人後者。抑爾時出後之雜。已有如今世之弊歟。竊意周公復作。當先整此弊。除大宗無後外。不許以族子後。非支子不許出後。雖支子後大宗。只服之如父而降所生。祭之如父而承其統。其所父在所生而無變。一如儀禮之文。自餘諸人無子者。或於生前養族子以資其侍養者。自依制服之祭之而止。庶使天下之人。更無貳其父者。如臣之貳君。亦有多般。如孟子之仕齊聘梁。百里奚之去虞相秦。初無疑議。惟當攻取纂代之際。忘君事讎爲貳君。然聖周應天。微子存祀。亦權時之一義。要之臣與婦。當以王蠋說爲正。仁主生。傷生爲傷孝。如病而斷指割股。喪而羸悴不勝喪。義智主成。能死始辦忠烈。然徒主生。孝亦不成。怖死不能盡孝。徒主死。忠烈亦小。臣當危難。不能竭智盡力。徒以仰藥刃頸爲忠。乃小節。如張留侯,諸葛武侯,張巡,文文山之事。方盡忠。又如箕子去周出朝鮮。保大節敷大道。方爲聖賢大業。婦亦然。如漢陳孝婦養姑成夫志。高句麗都彌妻浮海救病夫。元衛長卿妻復夫讎。方盡烈。褒三綱。尊陽也。陽屬上。孝忠烈主承上。罰則畧於陰。微隱也。婦人不孝不貞。非關大逆。多略之。不爲貳夫。制罰陰而微之也。

討逆奉天命也。父者子之天。君者臣之天。夫者婦之天。逆此三者則乃逆天也。天下之大義也。生此天之下者。皆當共討。復讐報生也。父生子。兄生弟。君生臣。夫生婦。師生友。戕其所生則報之。五行之正理也。如木生火。金來克木則火之讐也。火必克金報生也。五行皆然。

右第三章

人於天地之中。有第一大事。生我身者父母也。生我祿臣有廩料。民有土田。以至賞罰福禍之命皆祿也。者君也。生我心性命道德之心也者師也。報生以死。惟其所在。卽致死焉。盡其死力是曰三事事之如一。推諸父子。以兄父嫡弟而序焉。有秩序也推諸君臣。以夫婦夫者婦之君而遂焉。成終也各事其事而行成焉。

調其喫着。節其動息。保其疾患。時其業作。諭以道義。所以生其身。慈之事也。胚胎懷育。扶持導引。譬曉之慈。爲父母者皆能之。此其下一半也。子旣有知。又如此。方成慈。以父母之心則無不如此者。其愛護期望之在言語之外者又無極焉。所以雲天下無不是底父母。旨暖以養口軆。婉怡以順心志。榮祿以尊位居。形氣以軆存歿。存則以其形氣。軆父母之形氣。凡父母形氣之所事。皆以爲事。服勤至死。沒則以其形氣。軆父母之形氣。凡喪葬祭祀之禮。皆致如在之誠。如父母常在。道德以顯生育。所以報其生。孝之事也。子能如此。亦只是報其下一半。上半自然至慈。欲報之無有極。所以雲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次父之慈而兄以友焉。父母之所愛亦愛之。愛莫先於弟焉。其胚胎懷育之上一半。兄固無之。其下半則必如是而後盡友焉。以兄之本心。又未甞無不如此者。弟之事兄。當常思兄之本心所在。次子之孝而弟以悌焉。父母之所愛敬亦愛敬焉。兄者祖先之嫡。父母之所敬也。其愛敬當次於父也。不如是非悌也。當常本其始。生者本乎始。常以父母之心爲心則友且悌矣。

立之位祿。秩之恩禮。明其賞刑。盡其器能。化以道德。所以生其祿。義之事也。建邦域。敘品秩。制典章。弘功業。興敎化。有國者皆有之。實生民之始也。此則其後一半也。君臣之際。能如此方成義。其不能者。失其義也。有官祿者可去。甚而至於民散則獨夫也。爲臣者遇義主。共榮祿固美矣。或不幸遇其君之失義。不可諉其君而自去。必官守者不得其職。言責者不得其言而後可去。或又不幸値危難之會則尤當竭誠盡力。共其存亡。以身殉之。不可苟免也。盡力以供職務。盡禮以承恩命。盡分以奉典憲。盡命以共存亡。盡道以成君德。所以報其生。忠之事也。臣能如此。亦只是報其下一半。上半生民大義。欲報之無有極。所以取譬於涓埃之報海岱。與父而一也。比君之義而夫以和焉。夫亦主義而義之終也和。和有平義。蓋有君之尊而兼齊軆之義也。夫之成家。比君之成國。業則小而事則尤艱。此則其上一半。夫之聘婦。比君之聘臣。軆則邇而道則尤難。非義之至正而和之至密。不能盡其道。此君子之道。所以造端於夫婦也。比臣之忠而婦以貞焉。貞忠之終也。陰性善蔽。家室之不正。每由婦人之不忠。忠而極於貞則盡矣。不如是。非婦德也。尤當成其終。成貴乎終。成之終。合之極也。二軆而合於一。兩心而合於一。更不可二也。或値不幸。夫則以家爲重。或有不能終其和者。在婦則只當自盡其職。以待其命。是乃貞也。

恩慈以育其才。後進慧能。當極其恩慈以生發之。少加挫折則反塞。禮樂揖讓進退之序。詠歌舞蹈之樂。以化其質。科程條目時干以成其軆。科程立則學者軆幹自強。講論以遂其性。講論義理。辨其是非。日久涵習。其性自生。勸善規過。損益輔翼。與之同此中德。所以生其心。誠之事也。愛物敬人律己明理。自誠其德。爲天地立心。爲師者所能。此其上一半也。其敎後進又如此。方是誠。然後可以生其心。子以養之。弟以順之。臣以法之。婦以配之。心以承之。所以報其生。亦誠而已。生能如此。亦只是報其下一半。上半立心大德。欲報之無極。所以沒世宗祀而無已也。但爲師爲生。未必皆盡此。當隨其所施所受而極焉。

是三事者。釐之而五。兩之而十。天下之大事備焉。

右第四章

人生天地之間。莫不由五倫而推焉。上下而萬古。前後左右而萬方。皆五倫五綱五事而已。是曰五推。

由父子之親而親焉。曰祖孫祖在子孫皆子道。承重則祖孫如父子。曾祖孫逮事如祖孫。承重如父子。高祖玄孫同。又上下推之皆然。外祖孫內外雖別。奉事就育。皆有父子之恩。旁祖孫。自伯叔侄以下。奉事就育。亦有父子之恩。只一間耳。百世而父子焉。其爲孝慈一也。

由兄弟之序而序焉。曰從兄弟次於兄弟族兄弟次於從兄弟外兄弟內兄弟同。次於親兄弟。宗戚兄弟。雖漸踈。亦有兄弟之序。百世而兄弟焉。其爲友悌一也。

由君臣之義而義焉。曰大君陪臣。所在而爲君臣。官民方其所在。亦有君臣之道。將卒方其所部而亦有君臣之道。主僕一家之君臣百職而君臣焉。如官吏長屬主傭之類。隨其所在。皆有君臣之分。其爲義忠一也。

由夫婦之別而別焉。曰父母子女。父爲主。母配之。子爲宗。女出焉。凡有父子之道者皆視此。兄姊弟妹。兄弟爲內。姊妹爲外。舅婦姑婿。舅姑之於婦婿也。互言也。舅婦由外而內。姑婿由內而外。嫂叔姨婭。兄弟之妻。夫之兄弟。地近而分嚴。妻之兄弟姊妹之夫。情近而地別。萬姓而男女焉。其爲同而別一也。

由師友之誠而誠焉。曰先師後生。師之師。生之生。聖師衆生。聖人立敎。衆生服敎。業師學徒。一業之師。一學之徒。先知後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以至萬生而師友焉。凡一事一理之先知。後覺皆師友也。其爲誠一也。

右第五章

天下之事。其分萬焉。而其實一曰中。天下之理。爲偏者四。雖仁禮義智。不當位則爲偏。爲中者一。惟信實理也。無定位。通而不偏故常中。一而中則四通而無偏。如仁而中則禮義智皆通。向下皆然。偏乎一則四皆不中。中偏而善惡分焉。

慈孝只是仁偏。而禮則離。文勝則情不眞義則賊。傷恩智則慢。有別則情不屬惟仁是中。

友悌只是禮偏。而義則爭。主義則不遜智則幷。別而無序則幷嫡仁則褻。無序惟禮是中。

義忠只是義偏。而智則詐。智而不義仁則慢。禮則僞。惟義是中。

正貞只是智偏。而仁則狎。禮則踈。情不通義則壓。惟智是中。

誠只是信通而不偏。誠於仁。誠於禮義智。只是中。

此五者。善惡之大分也。天下之道行事分。中而已。

右第六章

人生有身。有身必有養。所以成其生。飮食衣服宮室曰三大養。具之有器械。用之有貨幣。此五者。卽水火木金土之命於生者。亦莫不有其理之中焉。理之在此五者。卽所謂從形氣而橫發者。雖不如性命自在之中。然各隨其物。亦有其中。

飮食生之源也。始生而飮。次而食。咀嚼曰食具之以品。調之以味。節之以時。

衣服生之衛也。始而蔽軆。次而衣具之服飾。衣裳備曰服加之以章。采色順之以候。

宮室生之基也。始而巢穴。次而宮室。具之門屛。加之以制。處之以位。

器械生之具也。始而塊樸。以純軆爲用次而器械。備之儀章,加之以度。使之爲用。

貨幣生之資也。始而皮布。次而錢刀。從以珍貨。制之以式。行之爲利。

是五養者。有生之所必需。與五道五達道幷行焉。道陽也。仁之理也。養陰也。義之屬也。惟義也皆有宜焉。宜之則是義而天下之道行乎其間矣。苟失其宜。與義爲敵。而賊天下之道焉。

右第七章

柔滑以養老幼。酒餈以燕兄弟。族戚鄕黨簞壺以𩝝師衆。潔正以薦鬼神。饔飧以中常供。所以別萬物之性而遂人生之命。智所寓也。

文章以表尊卑。峩博以崇文德。堅輕以利戎役。卑簡以便婦孺。裘褐以節常服。所以秩萬物之華而序人生之品。禮所寓也。

宮室以安外內。堂階以序等級。墻壁以嚴防衛。位處以辨藏息。人神畜產皆有區居門閭以通出入。所以定萬物之位而立人生之基。信所寓也。

幹支以達木具。光氣以發火具。燈燭爐韛之類軆質以成金具。味性以合水具。鹽濫湯汁之類形貌以中製作。所以因萬物之情而達人生之業。仁生物之具寓焉。

子母以制流行。萃聚以交貿易。市廛以便居積。梯航以便輸運。契標以信往來。所以權萬物之宜而成人生之利。義寓焉。

此五者。人養之秩序而天理之著顯者。此道器所以幷行也。

右第八章

調之以藥餌。服之以輕暖。處之以寬敞。資之以便適。備之以緩急。所以養壽命也。不得也。有夭札焉。

優之以廩餼。章之以袞紱。崇之以宮殿。衛之以儀仗。將之以圭璧。所以養貴祿也。不得也。有卑賤焉。

甘之以珍腴。華之以采麗。暢之以遊觀。娛之以聲色。從之以玩好。所以養康逸也。康卽強之類。從一身之養則康爲重。不得也。有疾苦焉。

積之以囷廩。襲之以箱篋。列之以莊邸。藏之以府庫。蓄之以珍寶。所以養富厚也。不得也。有貧窘焉。

饋酬必以其禮。冠服必以其法。居處必以其位。器用必以其度。貨財必以其義。所以養賢德也。不得也。有貪濫焉。

此五者。人養之享祿而天理之固然。亦有生之所當自力也。

右第九章

天運有豐凶淳漓祥災和乖福禍殷盛安寧。水火疾疫。之異。而五養之得失分焉。命之源也。

地利有寒熱寒溫熱三帶及寒暖流之類。燥濕山澤之類饒瘠通塞通都窮巷之異而五養之旺衰分焉。命之基也。

世道有治亂隆替刑賞生殺刑賞生殺。雖非擧世之所共。而適値者自有福禍。之異而五養之順逆分焉。命之遇也。

民俗有和乖明暗正邪吉凶人德多吉則俗吉。人德多凶則俗凶。之異而五養之興廢分焉。命之境也。

人事有存亡榮悴強弱饒乏才庸之異卽壽貴康富德之分。而五養之成敗分焉。命之本也。

此五者。人養之命遇而天理之適會者。旣盡其所當力者。而有不得焉。當安之。不安則傷於義矣。

右第十章

五養之類。爲物萬焉。而其理則一。亦曰中。中則物與理一。不中則二。一二而善惡分焉。

飮食尙精貴平。均一其弊曰濫智之偏曰饕仁之偏曰爭。義之偏其極也滅禮。惟智而中。能精別衆物之性而序。

衣服尙明貴序。尊卑有秩其弊曰侈禮之偏曰巧纂繡之類智之偏曰陋。仁之偏其極也僭義。踰分惟禮而中。能明而制。有法象

器械尙達利用貴直。各當其用其弊曰枉仁之偏曰文禮之偏曰虛。無實用智之偏其極也不中。惟仁生物之意而中。能達而中。合用

貨幣尙確當有確軆。使人不眩。貴制。有制度其弊曰訟義之偏曰賊智之偏曰飾。禮之偏其極也不直。不當其實惟義而中。能確而達。流行

宮室尙中中於居處貴通。四達其弊曰局信之偏曰隘義之偏曰曠仁之偏曰麗。禮之偏其極也無別。內外人物無位次。惟信而中。能周四通而辨。

此五者。實善惡之所大關。天下五道之不中。多由乎五養之不能制中。養之能中。道可以中矣。

右第十一章

人生有道焉有養焉。必有業以興之。大類有五。曰農曰工曰兵曰商曰士。此五者。生長克平和之大用也。至理著焉。

士通五性。仁禮義智信以成五藝。禮拜揖視瞻進退應對動作。詠歌舞蹈音律。講讀著作書寫圖畵算數。射擊步騎號時務。物產器度法律方言歷史。

農用五候。春夏秋冬中央。以達五生。種主五穀以及百草。主百果以及百材。因其自生而採取者金玉之類。亦因生而採用者。畜。六畜之類及魚鳥獸蟲可畜者。

工因五材。水火木金土以興五用。食飯膳鹽酒之工衣冠珮飾之工主治木石之工。主治金之工土。陶墁塼埴之類皆是

兵利五械。水火木金土以制五害。佃獵以制禽獸蟲蛇之毒。攻戰以制虜敵誅斬以制姦逆逐捕以制盜賊防衛。以制不虞。

商集五方。東南西北中央以平五利。米糓以平豊凶布帛以平暖寒器械以平巧拙貨幣以平贏乏市廛。以平遠近

此五業者。人生之所必興作。以輔五道。以生五養。禮之發也。皆有自然之秩焉。天下萬古之大業皆由之。

右第十二章

俎豆玉帛。以章其秩。宮商律呂。以諧其音。經子帖籍。以達其藝。韜略陣伍。以整其律。風土乘誌。以博其心。士之業發焉。

溝洫灰壅。以達種耘。園林肥養。以長樹栽。海嶽泅絙。以博採拾。水火淘鎔。以合礦產。牧柵芻豢。以通畜養。農之業發焉。

烹蒸淹釀。以精其味。織縫采繡。以著其章。剡削斲礱。以達其具。鎔鍛鍊磨。以成其器。蒸燒塗築。以中其用。工之業發焉。

網羅機穽。以具佃獵。旗皷砲弩。以張戰伐。刀鉅斧鉞。以威誅斬。縲絏桎梏。以備逐捕。巡戍堠諜。以用防衛。兵之業發焉。

升斗斛石。以達米糓。寸尺丈尋。以秩布帛。規矩繩準。以整器械。錙銖斤兩。以平貨幣。亭堠塲里。以通市廛。商之業發焉。

此五者。民業之秩序而天理之流行者。器乃載道者也。

右第十三章

成藝以信。信師道達生以仁。愛物興用以禮。備物有秩制害以義。克去非義平利以智。能推己及物一心而五業通焉。

士以成吾禮。農以達吾生。工以興吾用。兵以制吾害。商以平吾利。一身而五業達焉。

道之必成其藝。愛之必達其生。長之必興其用。保之必制其害。全之必平其利。一家而五業序焉。

士以通百職。農以生百物。工以興百務。兵以定百亂。商以平百利。一國而五業成焉。

信者無不通其藝。仁者無不達其生。禮者無不興其用。義者無不制其害。智者無不平其利。天下而五業平焉。

此五者。民業之成軆而天理之當然。乃人生之職守也。

右第十四章

均心也。有明昏賢愚而業有通塞焉。有仁禮義智焉。志之而無不可通也。

均身也。有壯弱敏鈍而業有達否焉。有耳目手足焉。力之而無不可達也。

均家也。有隆替勤惰而業有理紊焉。有夫婦男女焉。分之而無不可序也。

均國也。有存亡治亂而業有成毀焉。有百官萬民焉。合之而無不可成也。

均天下也。有淳漓升降而業有平陂焉。而皆有心身家國焉。推之而無不可平也。

此五者。人業之分殊。亦天理之本然。其分固命也。若非可力也。其本然者性也。皆可能也。有性焉。不可命也。

右第十五章

五業之類。爲事萬焉。而其道則一。亦曰中。中則業皆道也。有不中者而後。業與道始異趨矣。善惡分焉。

士之業。主道而尙實。信之用偏焉者蒙則迷於實。華則未及實。曲則過實。濫則沒實。偏執亦不平。惟中而實。其道乃通。

農之業。主力而尙勤。仁之用偏焉者費則屈。爭則戕。末則忘勤。偏勤亦不通。惟仁而實。生乃達。

工之業主藝因生而增修而尙巧。禮之用偏焉者隘只主適宜則不達。濫則無秩。樸則未章。偏巧亦無節。惟禮而實。巧乃發。其用曰發

兵之業。主功打合攻取而尙強。偏焉者詐則害正。柔則傷實。遜則失強。偏強亦傷物。惟義而實。強而有制。

商之業。主利貿遷以均物而尙平。偏焉者愛則失時。飾則傷僞。爭則不達。偏平亦損利。惟智而實。平而能藏。

此五者。乃善惡之所著也。未有不善於業而能善於道者。業而能中則道亦中矣。

右第十六章

人生有業焉。業有所不能窮者。必有術以精之。大類有五。實人生所以終萬事之成而始萬物之生。至理涵焉。

日月星辰。各有遲疾。而天行於中。推諸其差而天時達。曆算作焉。

陽陰燥濕。各有贏乏。而氣發於中。五運明乎其序而天運秩。推運作焉。

雨睗燠寒。四者屬地而其候由天。各有恆時。而風方於中。審乎其變而天候徵。占候作焉。

生旺衰死。各有消長。而命成於中。五氣要乎其極而天數究。星命作焉。

休祥咎災。各有吉凶。而道顯於中。察乎其兆而天象通。象家作焉。如日月光蝕。五星宿移。彗孛飛流。景星慶雲之類。皆氣之先見者。各隨其方之所見而應之。西人謂天有定度。初無祥災。卽是頑冥。如水旱備無。風霜乖失。在氣數亦有定度而實是變處。豈不爲災。如和風甘雨祥雲瑞旭。只是氣數常處。然有吉無凶。豈不爲祥。如月之離畢而雨。離昴而風。皆其氣之先見者。祥災者。只是先見之兆也。

此五者。天之文也。聖人敬之。以授人時。以省民事。易之先天後天。洪範之五紀庶徵皆指此。且如日食救災。水旱禱祀。遇災求言。雷雨必變之類。皆似無益而浪懼。然實是聖人至誠事天處。如父母疾患衰老及異常擧措害事處。在父母則自有常候素行。而在人子至誠事親之道。値此變時。其調護扶將之方。豈不倍加於常日。況復天人感應之妙。實有不可誣者。豈可謂無關於吾事哉。如人子按脈察行。以爲某時之當有此證此事。而諉之常度。漠然不加意則豈其道理也哉。且如父母有聲色異常之時。人子當肅敬以俟。豈可以無預己事而語笑自若耶。今以爲天有定度。都無祥災。至謂天變不足畏者。只是無此至誠爾。但天道高遠。數象尤玄微。非至精不能無此。其學必當專門。其應之也當循其顯跡。以達其務。以警人心。後世陽陰家。多粗鈍未精。往往傅會穿鑿。徒眩亂世敎。亦不可不深戒。

右第十七章

火水木金。上下相承。而土通於中。地之質也。

陽陰烈寒。南北分列。而風通於中。地之位也。

山海陵谷。高低交錯。而陸通於中。地之區也。

燥濕肥瘠。產育各宜。而物通於中。地之氣也。

興隆沈圮。盛衰以分。而運通於中。地之時也。

此五者。地之理也。聖人察之。以安民居。以興人利。書之禹貢。周禮之職方。歷代輿地圖誌。皆爲此也。後世堪輿家陽陰方位之說。往往傅會以鑿之。至以死者墓地。一一指認於生人福禍則誤矣。或者又謂地理都不關生人則又矇矣。如種之有黃白。人之有英蠢。家國之有隆替。參諸人地豈無徵。

右第十八章

麗物主乎天。日月星辰之類辨之以光而氣在中焉。

植物主乎地。水火木金之類。古人只以木爲植物。然其實水火木金。皆植乎地者。辨之以味而質在中焉。

化物主乎神。風雲雷雨之類。諸氣化之物。辨之以氣而軆在中焉。

造物主乎人。服食器貨之類。大抵人造爲多。辨之以形而用在中焉。

動物物自主。蟲魚鳥獸之類。辨之以情而性在中焉。

此五者。物質也。聖人格之。以類萬物之情而民業達焉。易之言觀物。大學之言格物。皆爲此。今西人所推物理學。極其精博。多發前人所未硏究者。但大學格物。先辨其本末始終。而今人物理學。略於本而精於末。此其爲道德功利之別也。

右第十九章

理氣性質妙合而形生。萬物以之而生死存亡。神之靈也。造化興焉。神之造化。只是其主宰之自然者。中庸所謂軆物而不可遺者。非有耳目手足以聽視造作。西人謂上帝手造出萬物。正可哀歎。

神精魂魄交通而靈生。萬物以之而屈伸往來。神之跡也。祭祀興焉。神之歆祭祀。皆因其氣之所感。人之神享飮食者。以其平生之所嗜也。如鹽兒之神入甁吸水。亦以生時所欲也。天地山川之神享以血氣之類。亦以氣相湊也。西人諉之無益而不祭其先。反譏魔鬼之來食。其冥頑顚錯甚矣。

壽位身祿萬殊而命成。萬物以之而吉福凶禍。神之功也。禱祝興焉。神非有賞罰予奪。善之積者其氣吉。自然有吉氣應之。惡之積者其氣凶。自然有乖氣應之。實非禱祝可幸也。惟其動心發願。悔改前愆。以來新善。發於至誠者。亦庶幾吉氣之來湊也。今之稔惡積殃而淫祀求福者。只見其可哀而已。神豈有私惠哉。況佛不子而祈佛求子。巫爲妖而禱巫除妖。耶蘇非天而祈天以耶蘇。其謬不亦甚乎。

聲光形臭迭變而徵成。萬物以之而休祥災孽。神之符也。占候興焉。神只是氣。非託於形不能有聲色作爲。其所託之物。有聲色作爲。卽神之聲色作爲也。亦非有心興祥作災。吉凶將至。其氣自然先現。如春夏花葉。秋冬霜雪。自然迭變而已。或有寃鬼毒魔有非常作爲者。乃其結轖之固而物性未盡化者。久當自盡。知理者靜而鎭之而已。俗言人不言鬼不知者。亦此理也。

天地人神相感而兆成。萬事以之而作止興廢。神之用也。龜筮興焉。神之靈覺獨存而無物臭物慾之蔽。其知覺卻靈於人物。人物之善惡邪正畢照而不能逃。人能屛去私意。至誠以感則神之靈覺。與之通矣。聖人作爲卜筮。以聽命於神。以斷天下之疑者。有至理存焉。後世術家欲一一推測。反媒姦倖。趨利避禍之路者。非惟穿鑒難究。又反無益而有害。如西人都不知卜筮之用者。又冥然矣。

此五者。神道也。聖人定之。以斷天下之疑而民用成焉。

右第二十章

氣血筋骨。相交於肉而五形生。診其脈絡榦節之理而人命立。

頭足手背。相承於腹而五軆序。觀其正上竦不偏平直方之位而人命顯。

陽陰燥濕。相包於沖而五質成。察其升降贏乏之變而人命定。

視吸息聽。相涵於動而五氣遂。察其旺衰強弱之候而人命順。

喜懼怒哀。相感於心而五理通。窮其正偏緩急之情而人命中。

此五者。人命之所係也。難窮而易忽焉。聖人通之。中其所養而民生昌焉。人生壽夭康疾位祿德惡之分。皆係乎此。相者談命亦以之。然不足貴也。道家修養。醫家療治。實有至理。而道家因此或往往爲恠異之行。亦非所以順其命也。醫家之術有二途。東陸主脈絡而審於本原。西洋主幹節而精於外形。貫而通之。庶盡其妙。最其大本。實在乎此心。而非醫方之所能盡也。道家佛家欲節嗇其用。至欲滅倫常之正。西人慾發達其養。至欲窮物慾之極。皆不免自私自利。而亦非能盡善於保完人命之道。惟聖人制爲禮樂以固其筋骨。以和其情性。節欲而謹疾。時起居之養而愼療治之方。以俟夫正命者。爲大中焉。

右第二十一章

人生天地之中。道養業術備而天地之理得矣。其得之也有本。曰德。德者人之所得於天地以生者。順而修之。身得以存之。其大類有五。曰軆有容。氣有度。事有則。業有規。心有法。是皆有自然之中焉。

頭容正。頭屬火。上而尖。頂屬土。中而圓。居上而中。圓而涵尖。只是正。蟲魚鳥獸偏而橫。皆失其正。惟人直立。全其中正之形。乃天來自然之容。當循而勿失。古聖言頭容直。亦此意。頭正則視聽亦正。所謂目容端。不傾聽。皆該在中。

腳容平。亦天生之容也。兩腳齊植。足底正平。亦當循其自然。不可跛立斜行。曲禮言足容重。立容德。欲其不輕移亂動。只平自如此。

臂容直。亦天容也。循之爲正。木之爲軆。暢而直。其達也。相交相扶。有相仁愛之意。其靜也。儼然自植。有肅恭之儀。臂亦然。無事則直垂而平置。有爲則兩任而雙擎。有所敬則必交乂而雙拱。勿偏任而輕擧則自然有仁恭氣像。古人言手容恭。亦此意。西人以立垂兩臂。行而勿掉。爲美亦恭。但以負手爲恭。卻背理。臂之位置天來向前。自在母胎已然。恭又向前之理。順之爲恭。逆之爲慢。不可易也。

背容方。亦天容也。魚軆直。鳥軆尖。皆失其方。獸類龜類。方而橫。惟人得直方之軆。竪立脊梁。竦肩正髀。自然正方。

腹容圓。亦天容也。物皆然。但其內外渾圓而前面微露。伸腰正體。圓容自著。

此五者。軆之容也。人有百軆。此其大部。可以該之。以吾一軆。接天下之萬軆。其本吾一軆也。故必先立乎其軆。其所以立之。亦只循其自然之中也。

右第二十二章

氣欲和。氣者軆之本。臭之類。惟和故能暢達而生物也。氣不和。非惟血脈不活通。道理亦不暢達。夫子申申夭夭。顔子春生。皆此氣。曲禮言陽休。亦謂如陽氣休暢。其言氣容肅者。只要收斂肅恭。非要常嚴肅。

色慾莊。色是氣之顯者。莊是齊整宣著之意。非必要嚴肅。惟莊故能光明而有臨。曲禮言玉色。亦貴其溫栗不闇黮。孔子言色思溫。溫與莊似異而實可相通。

聲欲靜。聲是氣之聚者。靜是確定不亂之意。惟靜故能堅確而有辨。曲禮言金聲亦以此。聲自是金類。

味欲深味氣之藏。猶言性味旨趣。人性味惟深也。故能涵天下之物。古人言淵默沈潛及主靜之意。皆是也。

儀欲一。儀氣之實於中而符於外者。古人言威儀容儀是也。詩曰其儀一兮。一者有常而不變也。中德之符也。

此五者。氣之度也。天地萬物。莫不有此氣。貫通是一氣。吾之氣正而天下萬物之氣可正。故必先正其氣。其所以正之。亦皆因其自然之中焉。

右第二十三章

動必直。人起居事爲皆動也。直者生之理。仁之則也。人百度萬用。只要不枉曲傾邪直則自達。

視必明。視本主明。明者禮之則。明則自宣著有序。人不視則已。視則必要分明。敎白白黑黑。

聽必聰。聽本主聰。聦者義之則。聦則自確定有辨。人不聽則已。聽則必要聦辨。敎宮宮商商。

言必平。言是聲音之涵理義而別是非者。智之用也。屬乎水。其則本平。天曰天。地曰地。與物相當。不可以上者爲下。下者爲上也。平則自順乎理。洪範言言曰從。從者順也。亦平之意。人不言則已。言則必要平順。敎是是非非。

思必睿。思者心之事。本軆自睿。睿者通也。信之則也。人不思則已。思則必要靈通。敎本本末末。

此五者。事之則也。人之有此五事。所以能天地之所未能而獨靈於萬物者。其則旣如是。必有以循之。循之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而爲萬物之靈。不能則物而已。則也者。乃自然之中也。洪範以貌言視聽思爲五事。而孔子言四勿則曰視聽言動。動只是貌之作用。然以事則動之所該者廣。視聽言動是事。思者事之本也。○按朱子釋洪範五事曰貌澤水。言相火。視散木。聽收金。思通土。漢書天文志貌配木。言配金。視配火。聽配水。心配水。各有所取。然視之屬火。聽之屬金。似不可易。形貌動作。皆生氣自然。似當屬木。言是氣之爲聲而有音節者。氣火也。聲金也而其音之周旋中節。乃土之妙也。屬金屬火皆恐偏。惟其流具不滯。以分別是非。是水之則也。蓋言出於口。口司其閑。此水之所以制其節也。竊恐以音節則當屬土。以理義則當屬水。

右第二十四章

職思勤。人有此身。便有此身所任之事。是職也。如道養業術皆吾之職。虧一職便有一責。人生一世。以有限之身。任無窮之職。雖夙夜孶孶。尙多不盡職處。況不勤乎。古聖言自彊不息。終日乾乾以此。

行思謹。人做職事皆是行。雖勤百職。不謹皆敗。如一事謹到九分。一分不謹。便九分皆敗。人一生不可一刻不謹。孔子言事思敬。庸行之謹皆以此。

取思廉。名位財祿可取者。人之所易貪。人生萬敗皆由此。不惟貪取。取得滿足。亦易溢。廉是節損未足之意。是義之裁節處。易言損上益下。是此意。

用思儉。天地間物力有限。而人所費用無窮。古人言爲天下惜財。天下一用不儉則一物必缺。一人不儉。天不受其敗。儉是節嗇留餘之意。易言用過乎儉。過非正理。惟儉不嫌過也。但儉與嗇有異。嗇是當用而不用。儉是可已則已者。如菲飮食是儉。致孝鬼神是不嗇。西人最譏儉字。以其窮奢而極欲也。而其嗇則子於其父而裁給薄料。托以不可繼。天理息矣。

分思公。凡名寵利祿之當與人均者皆分也。我之所欲。人亦欲之。宜公而同之。大舜與人爲善。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言與民同樂。皆是公底意。公是信底理。彼此之所同。是信也。

此五者。業之規也。人之能克天職而爲物靈者。其規模如此。規者亦因其自然之中而定之者也。自頭容直以下四章。皆古九容九思五事四勿之旨。但分類此義。間有同異多寡。然要之皆不能外聖賢成訓。

右第二十五章

仁以慈。慈者仁之德。生生之實。

禮以敬。敬者禮之德。長長之實。

義以忠。忠者義之德。成成之實。

智以恕。恕者智之德。推己成物。各得其遂之實。

信以誠。誠者信之德。生成之實。

此五者。心之法也。人之所以爲天地之心者以此。德之本也。是天地自然之中也。

右第二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