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部丛刊本)/册十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册十六 天下郡国利病书 册十七
清 顾炎武 撰 清 钱邦彦 撰附录 昆山图书馆藏稿本
册十八

固始志户口 嘉靖壬寅知县张梯按旧册

百岁未除嫁女尚造乃令开旧报新使流移

归编户而脱漏者无容死亡免造入而成丁

者咸在以故户増而口减也况民畏丁累

不敢尽报是故观户而知 国运之盛观口

而知藏富之仁一

 罗山县志 㐮阳李公曰隆庆以前银差以各项徴力差以审户定也想其时今日催此项钱

 明日催彼顷钱应差人又讨工食追呼无寕日也且也有一畨追呼则有追呼人一畨科敛而民

 坐困矣知县应存𥘉立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云者以各顷银差井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

 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觧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

 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诚良哉所𩓑官是邑者因而行之不复分徴不入库寄不使豪右

 人𭣄𭣣侵欺则 国计民生两禆之矣 又曰会银昔未有也以里甲供亿不才官费之不赀乃

 酌一年应费之数定银有额入一条鞭内徴収在官用之名之曰会银会银设而费有限矣此节爱

 之良法也何近时又令十甲里长轮流支使岂免包赔而里长马得不派之各人户哉抑且指一科

 十矣是既有会银复用里甲也为小民之困不滋甚乎官是邑者而恤民艰省里甲归农焉庶不失

 设立会银之意矣

临漳县丈地记 张鸣南 普天之下地有定分赋有定额SKchar以丈也强

者兼圻而粮少弱者削地而粮多部臣上其议以查欺清浮请故有丈地

之命既丈矣何以复丈也有司志立功者以神速为能不丈而报完志博

名者以核察为能伪増而报数欺𨼆未必革而浮粮益浮矣部臣上其议

以民称便者已之不便者复丈请故有复丈之命有司者苦复丈之难多

假以称便报罢时邑侯新任至以此而质诸父老咸云漳地之丈不平也

侯毅然曰知丈之不平以劳费而不为之所非牧也遂下复丈之令择𡈽

官赵时民等二十员矢之以誓谕之以法授之以方略相地里张村较中

自此分四隅坵以千文编号毎坵限五顷四十亩鳞次而丈之立坵头坵

副分丈坵内之田某若干某若干一坵一簿以备查立公直老人品田之

高下而第其等恐民田影于屯田也先吊屯田之册以照其数恐境内影

于邻境也会邻境之官以定其界恐委用之诬慢也不时巡行于郊间量

一坵躬验土脉以勘其公𥝠恐书手造册因縁成弊也令委官自相攅造

飞洒者无所用其䇿可谓虑周义著矣丈上地八千二百五十四顷七十

七亩二分九厘七毫四丝七忽五微照亩起科下地三百七十三顷八十

四亩二分七厘九毫九丝九忽二亩准一起科堆沙地一百八十二顷二

十九亩二分三厘一毫九丝一忽七亩准一起科计每亩正粮杂差徴银

四分六厘河流免科欺𨼆尽革浮粮尽清抚按两䑓大夫会䟽荐之百姓

称平矣称平者有四便焉前者经界不正两邻分寸是竞今清丈矣彼疆

我理载在尺籍孰敢奸度息争讼之端一便也坵叚既明等则又定地之

高下⿰纟⿱丿恩 -- 总数䥴石一亩不得増减绝那移之窦二便也每坵报地数虽系之

户头必报其主名照名派银令其自纳户免攅敛之⿰扌⿳丆⺝⿱冖友-- 扰三便也河粮固名

减半然一粒不登鬻卖逃流苦何所控一行免之去包赔之累四便也岂

不为我漳民世世永赖簿池君尉张君以事实年月属余记之语云其身

正不令而行侯端本执纪法于上委官用命于下不敢食人一菜是以成

功易易也不则有治法无治人安能尽善此人人之所耳目者非余之䛕

言也是为记 万历乙酉二月丈始六月完之册毕十月之交侯王姓名

良佑字又忠号柱峯庚午举顺天礼经一人金吾右卫官籍山东夀光人

囬𨺚镇在县东南五十里南临御河始隋焬帝导卫辉苏门百泉水东北

引淇滏漳洹之水为大河御以巡幸赐名御河镇居临漳安阳内黄魏县

之交冲嘉靖𥘉年奉 旨立司场为⿰纟⿱丿恩 -- 总兑河南粮储之所夫以河南之粮

在河南交兑军民両便后乃移于小滩镇兑则属直隶大名今又移于馆

陶兑则属山东东昌矣夫直隶无兑军米山东有兑军米兑于馆陶宜也

河南之粮胡为亦馆陶兑乎司国计者酌通变宜民之方则囬隆镇交兑

不可易矣 崔文敏公新建囬隆兊运分司记 𥘉豫漕之运兑于囬𨺚

后以水渉不利而改小滩正徳庚辰漳水决显王过东南过永和符恩入

于卫岀回𨺚之南五里馆陶故道塞矣运事宜复而议者未遑也嘉靖庚

寅河南参政田登氏列小滩六害焉商量之欺斛减一分粝米之售石偿

三斗牙用十金而𥝠一役夫重贿而得进狡奸取贾而逋子妇入厂而窃

法格异省偿贷官银布政使陶谐氏按察使林大辂氏议曰水利则运宜

复运复则害自去矣都御史徐公讃以御史王子舜耕沈子奎上其议得

 旨𠃔行明年辛邜分守参政周忠氏领是事命其属彻小滩之署而改

建焉作户部分司布政分司堂𥨊(“爿”换为“丬”)各如制作厂三居米阅三月工成是岁

兑米先期両月而毕省米一万三千石有竒费省四万金馀金二万两还

帑于呼政以宜民而已矣俗所未厌勿𣗥改也俗所不安勿惮作也利与

害因而生法与弊角而立夫而小滩失利运军益征紾矣物聚而民生心

利巨而强欲擅漳水善徙卫水渰淤弊矣以闯乎之弊当紾者之口运复

可害也是故随时勤浚戒其滥役先事明禁决其必戢尚亦永利哉是举

也恤民倡端田参政之果究源作政二长之明费省工坚分守之严采长

噐能都御史之公知府王天民及寮奉宪乐仁刻石载成而予铣附未议

垂后警云

林县险要图说 张应登 此林县西山之险要也险隘处所均属太行

之支节其北由百馀里而入有马塔口虹梯口迤南则为蚁尖寨寨之南

为鲁班𡋹又南则有断金桥风门口东峻坂崔八口关墙岭距邑七十馀

里而上⿰纟⿱丿恩 -- 总之南北相连人迹可及其险而当守者首蚁尖寨次㫁金桥其

馀则﨑岖樵径车不得方𮜿马不得成行上下为难无容虑已何者蚁尖

寨西北距县四十里由姚村迤西五六里为东寨门口上有黄仓岩等泉

十处中有官𠫊三楹营房二十楹原为官军戍守而设也北有教场广阔

七十步可容马卒千馀南有仓厫遗址尚在广阔二十步可贮粟糓万石

自仓厫南由小蚁尖寨大蚁尖寨百岩口东盖头泉小临清水泉至西盖

头泉还距营房约二十五里馀独百岩口东西盖头泉各有樵径可攀縁

而上冝刬削之以绝蹊径又自教场北由朱路岩至断头岩距营房约十

里馀而朱路岩亦有樵径宜刬削也其北柳树水泉百户水泉硙𦥑焦水

泉俱营房正西山西⿰氵𭝠 -- 𣾰树沟水泉南柳树水泉莲花水泉俱大蚁尖寨山

后西面凡水泉皆可以资军用断头岩至西盖头泉南北三十五里东寨

门至寨西后沟东西关十五里⿰纟⿱丿恩 -- 总周八十里而多俱属官军往来哨守西

寨后沟有通山西蹊径己经堵截往来不通而法久令废成路久矣乃今

刬削费计石粟止留一面上下便于防守足矣其断金桥去县西南五十

里由桃园店西上有水泉一道与山西平顺县接壌险峻一桥可渡一人

倘一夫而当关真万夫之莫敌东西咽喉行者络绎万历十五年因岁荒

设官二员领军二十分班守把信为有见今既事寕亦冝掣囬何者冗食

之足虑而骚⿰扌⿳丆⺝⿱冖友-- 扰之可虞也夫蚁尖寨下险上平水泉数十可屯万军此非

不𮜿者思藉以逞哉曹魏高齐仓屯瓦䃯犹有可辨自古防之矣官军轮

守向议为长而未及因水开田之利将使守军操戈终日而不事一生计

耶此其所以困之也合无守军携家屯住各因其泉之下流随宜开垦布

种自获不必起科唯其数年大利之后斟酌抵当行粮分数则地利以兴

险阻以固而军无困守之虑矣

彰徳府志 安阳在前代水冶为辅嵓县永和为永和县一曰永定今县

并之然实要冲长吏送迎贵官或竟日不得视事田附西城东城者多为

圃县东夹洹水者田皆填淤宜麦宜蓝秋潦或连岁无成民颇饶𥙿田多

者至三千亩或四千自善应西皆山田中下多种柿棃𬃷核桃宜菽榖又

善牧羊县南田近冈阜在县北者土黒多沙又其下也军校错民而居易

犯法逮之辄匿颇称难治成化前俗朴厚而民富弘治间奢靡自壬申盗

起岁入损少乃更简俭多弃贾为农 汤阴冲要与安阳同田稍不及周

流蔡园田皆淤漫亦苦岁潦西山接太行产煤木饶为薪民性平坦近多

豪猾好以唇齿高下人或阴籍大家过失伺𨻶则发籍相胁知府陈䇿辟

其奸魁稍知戢矣汤阴安阳士喜负气谢宦里居者多能自守不干 林

县居太行下北有蚁尖亦地险也今设兵守之地僻止通晋货他商贾罕

至自水冶至县路隘不能行车民徤朴亦喜争闘田多冈阜有积石惟南

川平衍宜桑𬃷黍榖麻菽木棉喜潦𢙣旱山产则甲于诸县 临漳居漳

卫之间田皆填淤沃衍无冈阜近漳水南决入安阳临漳田𭣣亩皆十斛

或八斛民占田多者至七八千亩喜奢靡好博然民性宽缓罕徤讼者

磁州西阻太行漳滏在前居燕赵相卫之间岩郡也冲要视汤阴田多沙

碱罕𭣣民殊罢然有陶冶之利尚俭勤力 武安渉皆并山作邑民性徤

武喜讼以财自雄服室相高武安最多商贾厢房村虗罔不居货西据十

八盘要害地也东南北则沃衍又产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煤及垩土与渉田绝宜木绵渉则

产鐡及自然铜两邑山多材木俱尚SKchar祷赛淫祀病惟事祈禳死则举尸

瘗室中笃修佛事磁自赵周臣以文章为金人师至今多士也

彰徳府续志先年驿传马驴牛头审编上户应役虽五年一更非至倾

产不已也近年题 准徴银募应民间甚称便矣盖驿传之利害恒苦于

冒滥之骚⿰扌⿳丆⺝⿱冖友-- 扰行使之需索省差遣严查核此最驿传兴除之要领也旧例

州县里甲轮役十年一周其该应者率计丁粮审编靡费不訾冲繁尤

万历六年郡守常公酌量繁简议定会银例分为三等公费必用者名曰

额支数最多带徴备用者名曰待支次之其名曰杂支者备额外不时之

需又次之有馀抵作来岁正数㮣县通融徴银丁粮不满百钱官择殷实

人役主之严为稽查银有定额用有常度下之各属通行宿弊顿革岁省

数万金民赖以苏此法之最良可行永久者也

怀庆府志 田赋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𡈽地人民政事今之守令古之

诸侯也籍田亩以定土地之广狭而赋税所由明籍户口以知人民之多

寡而力役所由均二者实惟政事之大者怀庆三面限以山河𡈽地视诸

郡为少而赋税视诸郡为多因地定赋犬势之不均此则守令之不得以

自专者计赋派地小数之不均此则专于守令者然必知之明而后处之

当因考旧志以计田亩宗⿰纟⿱丿恩 -- 总会田粮文册以志原额起运存留之数使为

民父母一展卷 --卷(⿵龹⿱一龴)间而大数宛然在目田以顷计止于亩而毫厘不计焉粮

以石计止于升而圭撮不计焉银以両计止于分而丝忽不计焉吏书防

细弊册籍不得不详君子识大体史志惟撮其要

屯田论 屯田军士之所天也欲全军伍先理屯田兼并于豪强𥝠易于

富室其所由来者渐矣然必处之有术行之以渐正徳五年遣京官清理

屯田意非不美所用非人急⿺辶处无渐酿成寕夏之变屯田遂废不讲嘉靖

七年河南屯田宪臣革𥝠易归本业亦SKchar恤之善政也处置无方构讼至

今未已何者𫝑所必至情不可强也譬如买卖奴婢之禁仁政所当先也

犯者日众乱由所阶治家如治国有为者治禺亩而有馀无为者易百亩

而不足田荒芜而赋税何岀此则典卖者𫝑之所必至也强夺富人纳价

之田而归之本主是以拂人情而讼繁兴且如人孰不爱其子岂待君人

者之禁匪利其财亦资其养也又况怀庆屯田与东明杂处军民异省会

讼动必经年而贫富俱困山西诸卫屯田于直隶州县如其比者尚多若

両省巡抚会文立为一定之法凡民买军田军买民田每亩岁输银五分

与本业主大约每亩三分在军足以完両税所馀二分足以备军装在民

三分足以备粮马所馀二分足以供杂差军买军田则両税随轻重完于

管业外二分以资军装而近年所加地亩差银一切革去若然则贫军百

亩之田虽卖而岁得银二両以资行装田倍而所得亦倍之又何至于逃

哉虽有宪宦不在SKchar免虽有灾伤复其三不复其二此虽迁就之说然亦

足军士省词讼之要法也

河南怀庆府知府纪诫谨 奏为地粮偏重恳乞通融以一税法以苏

疲黎以光 圣治事陛下惓惓无非以周天下之利弊而兴革之甚盛

心也然政在宜民法贵通变使不审弊酌宜而徒沿迹以求通焉其何以

仰体 陛下励精图治之万一也哉备员守职待罪应朝例得据见闻

直言利弊臣不敢妄越特以事关民瘼之大者敬为 陛下陈之思惟国

𥘉定赋止㩀一时𡈽地之荒熟起科𥘉未尝有所厚薄于其间也彼开封

汝寕归徳南阳等府先俱遭兵其时地荒故其粮颇少独怀庆一府向未

蒙乱比其地方熟故其粮颇多粮之多少不过以地之多寡为率苟如此

其地如此其粮虽至今行之亦何有不可者但年久𫝑异而各府之荒芜

皆尽开垦如西华县志洪武二十四年在册地止一千九百九十四顷有

嘉靖十一年新丈地一万九千七百七十顷有竒永城县原地一千五

百三十顷有竒至嘉靖十一年新丈岀二万六千六百一十九顷有竒在

二县如此在他县可知是土地实増倍于其旧则粮宜増而不增而顾以

其粮分洒之此轻者益见其轻也至于怀庆北枕行山南环黄河中流丹

沁年年冲压则膏腴变为咸荒者不下百十馀顷又且有封藩各坟址之

问占足以粮有包空之说而人之迯者相継先河内县原编户一百二十

馀里今并为八十三里修武县原编户六十里今并为二十九里凡他县

亦皆𩔗是人迯而地渐荒则𡈽地已非其旧夫粮宜减而不减而复以其

粮包赔之此重者益重无怪乎怀庆之民日困征输而卒无以自安也臣

奉 命守兹𡈽入其境见其民心窃恫焉随㩀河内等六县民杨光张相

等连名告乞俯念地粮偏累曲赐多方均减以延馀民等事因询其故乃

查河南⿰纟⿱丿恩 -- 总赋文册怀庆一府共地四万二千八百八十九顷该粮三十三

万六百二十石如归徳府七万四百馀顷止徴粮六万七千六百七十馀

石计其地怀庆不及开封等各府十之一二而其粮多不止于十数倍况

怀庆之地每二百四十步为亩每亩徴粮一斗少亦不下八升五合其他

各府之地每四百八十步为亩每亩征粮二三合多不过一升甚者有数

亩之地而无一撮之粮以一役之微而免数亩之税是怀庆一亩之地足

当各府三四十亩之税怀庆不免有徴赋包赔之苦而在各府乃得以恣

飞诡影射之奸于此使不有以通融之则苦乐不均而怀庆偏重之累将

何时已乎伏望 陛下俯察臣言敕令户部吊查黄册与河南⿰纟⿱丿恩 -- 总会文册

一一对阅各府原地若干原粮若干今增地若干该粮若干复查怀庆

否冲压有无开占该馀若干公视八府为一体惟计亩均粮可增则增可

减则减当统一之日立画一之法则在在皆得以蒙其均平之泽也若开

封等各府犹坚忍偏护不肯一体通融必不得已姑先调停如粮数虽同

而起运存留有轻重之互异起运虽同而本色折色有省费之不伦即于

派粮之日酌量轻重定为规则将本府准改存留粮七分起运粮三分𥮅

每地一亩仍改重粮二升三合四勺轻粮五升四合六勺较之他府虽犹

重数倍比之往年则略轻二升所谓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若小滩

兊军比之别项起运钱粮又为独重或将此项重粮通行除免或量免一

半另改起运折色钱粮以充其数夫兑军改而为折色则本色之费用可

轻起运改而为存留则输纳之艰劳可免虽不能通融均洒于一省之中

而救偏𥙷弊亦得以减重从轻于一省之内孑遗之民有更生之望而守

𡈽待罪之官亦得以勉修职业也惟 陛下留神臣愚幸甚生民幸甚为

此除具本外臣无任瞻 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

河内县志驿传 按驿所恊济之规起于万暦二年驿传道某公所议在

立法之初不免啧有烦言遵行洎今沿而未革动以旧规二字诿之而其

中有大不便者如河内一邑路冲民贫固所宜济覃怀驿则有汝州西华

㐮城临颕密县驴二十三头矣河内逓运所则有济源牛八𨾏半矣查本

县驿传银内则又有恊济开封郭店驿银一百一十両彰徳安阳所银㭍

百二十両夫济者以彼有馀益此不足之谓也业已望济于人而复济乎

人于义何居且各县相距近则二三百里远亦不下六七百里转觧既多

耽延而有司之催徴者则又以起运为急以站银为缓尺一关提弁髦视

之而此中轩𬨎一至包赔应付称贷出息种种苦累有不可胜言者额银

未到之先已为冨家之二月丝而五月榖矣如之何不贫困而逃亡者众

万历十八年按䑓毛公在题奏驿逓银両先尽本府所属徴派如本处

有馀方许恊济邻近驿逓不得议及隔远地方其于前弊盖洞烛之至于

浙江水程无驿派令恊济河南等处覃怀驿有马十三疋名曰南马其觧

支之期难于同省十倍布政司坐委宣武卫百户守候催提动经岁月曾

经按䑓会议以中省应觧京班柴薪抵南马工食数略相当而以浙江恊

济之银同起运钱粮径觧兵部在浙中不得仍前视恊济为不急之务以

容拖欠而本驿赴领于布政司亦不至令关提者䟦渉于数千里之遥应

役者待命于三五年之后也事虽未行其法殊便傥执旧规而无变计恐

将来之累有不可胜言者矣

武陟县志 李日茂曰邑有黄河经其南沁河绕其北通舟楫便商贾可

不谓百姓之利哉顾黄性善崩淤而沁易冲决邑当其下流倏忽巨浸化

为桑田膏腴变为沙坵有粮无地有地者反无粮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易淆强弱相吞貭

成者无虗日奸民乘之又往往虗除实粮而盗种退滩空闲地者若固有

之因是旋丈旋除曽无一定之额粮日増而地日减吏书得以执其𫞐诚

古今一大害也盖由官迁转无常视如传舎弊孔难以悉窥或贪除粮之

美名惜革奸之实力故日甚耳近奉文清丈筑堆植树计长久也由此而

督修不废执簿验区即有坍塌沙压可以处𥙷而亦不至于虗除庶额地

不失而民不偏苦矣此本邑第一事特详之又曰沁之由来询之士民皆

谓往岁溢而不决故不堤防所以十五年开决入卫创及 藩府上持

简科臣督治维时当事者日夜焦劳调集怀卫十县人夫䟽濬堤塞费金

巨万岁且饥馑百姓骨立梢草夫役之供㓶脂剜膏犹不克办乃秋水时

发沿河堤𭐏春筑秋防而官民始多事矣怀卫诸邑可不恊力防守哉或

议石堤顾沁岸沙多泥少最易倾䧟惟豫物料觅老土⿰扌⿳龹丶龴 -- 卷埽筑堤则凿凿

乎不可易矣邑地多沙易于植柳近经清丈旷田昭如苟相継种植十年

之后不患无料而民可息肩矣

怀庆府志藩封

论曰酌古凖今立法者本乎上体情尽变行法者存乎人近制宗藩条

例至详至备矣立法之始而 宗室犹称不足以行法者之未善而不

能体乎人情也前此有司支给不时以致贫难 宗室逾年先卖亦如

贫民二月卖新丝所得不及其半虽有善处者亦不过为豪民继富耳

请改岁支为月支而月不过五盖以聚多则昜荡分少则易节无期则

难待有期则可计日也若三科定赋先计封域月支所有岁𥙷所缺民

不加赋而 宗室自无不足矣此百世之活法也河南藩封七处其六

处本土存留米麦足以供用惟开封所入不足以给所出计开封与旧

属归徳四十三州县夏秋粮几八十万𧺫运几三十万存留几五十万

内除钧州三万六千五百石以供 徽府宗室及官吏师生之用馀四

十六万以六万为岁徴脱欠及别贮之数其官吏师生一科岁用不过

五万再以五万𥙷四卫军伍屯粮之不足尚馀三十万以供 藩府分

作十二月每月二万五千石上自 郡王下及庶人各计其定分足十

分则皆十分足五分则皆五分大约中尉月得实米三石银一两折三

石以供薪𬞞将军以八 王以十是为月支所有外六府惟彰徳无馀

其五府藩封科计足本府运其有馀以𥙷 周藩之不足是为岁𥙷所

缺又今税粮一切折银若起运地远犹可也存留折银不过为官省𭣣

盘大户省搬运耳殊不思民田产粟不产金未免以粟易金 宗室及

官吏军士食粟不食金未免以金易粟此纳者支者皆称困也(⿱艹石)别府

折银本府徴米虽中尉亦月支实米三五石又何有不足哉

怀庆府志京边戍役论 承平日久人耻为军强壮富室家居而老弱

贫人应役四方征调临期拣选夫弱中选强安得其强与其临期选征调

之军于京营孰若先时选应役之军于卫所卫所选军先比其年年齐则

比力力齐则比家比年者二十以上五十以下也比力者力有强弱兼之

艺有短长也比家者业有贫富兼之兄弟有多寡也若夫作其气而不靡

则略举汉家人赐一级之法使正军不与凡民齐除去中唐主将困辱占

役等之奴隶之弊操演之馀一切杂役悉除所可虑者监司既不亲细事

守令又不逹军情不过取具册籍于卫所而卫官夤縁之弊一畨选又生

一畨害此则原设清军屯田与各道守巡官严法而善察本兵授之以成

规可也昔魏选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

百里  式事军士支粮自负为   顾人减其十一今亦不湏别较

但依旗牌入仓如伍按队齐给弗胜弗得匪人连坐选之精则自无委靡

之习待之厚又有以作其敌忾之气未著伍而兵已强矣我 朝军伍之

制每军百名统之以百户千名统之以正副千户五千六百统之以指挥

七员渐增至二十馀员使在卫则为管军之官征操则为领军之将岂使

之食厚禄安坐于家而付军士于他人置征戍于罔闻哉今外卫指挥千

百户勤事京边者十一安坐卫所者十九是以营操之官已非在卫之官

一旦出征推选将官又非营操之官仓卒数易军不识将将不识军岂兵

法昼𢧐目相视夜𢧐声相闻之术乎岂一体相待如身之运臂臂之运指

者乎夫军不离将人人所知军既分为春秋两班设官将欲何为乃不与

偕行请如旧例毎卫五所分定春秋京边四班且如前后二所春操即二

所之千百户尽数与俱而指挥都指挥中分其半左右中三所秋操即三

所之千百户尽数与俱而指挥都指挥亦中分其半营操得人在比试核

真之后自后弓马噐械闲熟者即𬋩营𬋩队其不能者照今京营事例编

作什伍常班管千军者即囬卫管卫印者也管队者即囬卫分卫事管所

印者也常班者即囬卫闲住者也患病縁事即以舎人𥙷伍在京一班脱

伍即在卫一岁不得支俸惩劝之道激励之方在是矣此皆军官本等职

分不容假借不愈于今日抚按官推选军政别途访求乎军有缺伍即责

问原来之官不愈于今日在营缺伍始申于部部行都司都司行卫所比

秋班将至而春班九转移文犹未周乎

曲洧新闻虎牢关在汜水县西其东近荥阳皆坦夷道入境地渐高峻至县

城下突起一山如万斛出西郭则乱岭纷纠一道迂回其间㫁而复续使一

天荷戈而立百人自废信乎为雒阳之门户矣

雒阳西至新安道路平旷自新安西至潼关殆四百里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

日走硖中亡方轨列骑处其间硖石及灵宝闅乡间尤为险要古之崤函在此真

所谓百二重关也周在东不能西御秦唐在西不能东御禄山悲夫

邵氏闻见录 洛中形势郏鄏山在西邙山在北成皋在东以接嵩阙塞直

南属女八连荆华至终南山洛水来自西南伊水来自南右涧水左𤄊水隋文

帝登邙山对𨶕塞而叹曰真天阙也今之洛城也周公所卜在其西北郏鄏二

山相属定鼎于郏鄏是也前临涧洛二水故曰谷洛斗将毁王宫也洛诰曰我

又卜SKchar2水东亦惟洛食东汉洛阳是也在今洛城之东十八里跨洛水前直

辕北属邙山极平远西晋后魏皆都焉晋又筑金墉城在其西北其山川秀⿰氵閠 -- 润

有馀形势雄壮差不逮长安长安东崤华函东南荆革以属终南山西南太白

鸡足山又西秦陇岐山北梁山东北雷首中条山与平阳诸山相属泾渭浐澧

滈涝潏之水在其后前左右以入于河故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周都岐山文王

都丰武王都镐秦𥘉建国于秦后迁岐山之阳今宝鸡是也穆公羽阳宫故基

三良墓尚存至始皇都咸阳跨渭水为阿房宫西汉都秦宫之东今未央长乐

章台诸宫城阙尚存隋文帝𥘉都汉宫后迁稍东枕龙首渠山筑长安新城制

度甚壮南接华严川以祝南山北临渭水城南北三十馀里东西二十馀里汉

未央宫在其苑囿中唐因为都又起东内今舍元殿太液池故基尚存又起

南内谓之兴庆宫令池殿故基亦在自东筑夹城复道南至兴庆宫又南至曲

江东跨灞浐以属骊山山上起羯鼓望京楼山下起华清宫宫有温泉以白玉

石为芙蓉出水为御汤莲花汤太子汤百官汤其宫阙北临渭水由华清宫东

离宫相望以属东都自尧舜周秦汉唐都城皆相近高山大河平川沃野形势

压天下洛阳民俗和平工宜花竹长安尚有秦汉游侠之风地多长杨花老槐

耕桑最盛古称陆海前代英雄必得此然后可以有为 洛城之南东午桥距

长夏门五里蔡君谟为记盖自唐以来为游观之地裴晋公绿野庄今为文定

张公别墅白乐天白莲庄今为少师任公别墅池台故基犹在二庄虽隔城高

槐古柳高下相连接午桥西南二十里分洛堰司洛水正南十八里龙门堰引

伊水以大石为杠互受二水洛水一支自后载门入城诸园复合一渠繇天门

街北天津引龙一桥之南东至罗门伊水一支正北入城又一支东南入城皆

北行分诸园复合一渠田长夏门以东以北至罗门皆入于漕河所以洛中公卿

庶士园宅多有水竹花木之胜元丰𥘉开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诸园为废花不皆

枯死故都形势遂减四年文潞留公守以漕河故道湮塞复引伊洛水入城入

漕河至偃师与伊洛汇以通漕运隶白波辇运司诏可之自是由洛舟行河至

京师公私便之洛城园圃复盛公作亭河上榜曰漕河新亭元祐间公还政

归第以几杖樽俎临是亭士女从公游洛马

雒阳 故宫 承光宫窦后殡梁贵人于此 洪 范宫宣帝柳后居此 南 宫在县东北廿五里故洛阳城中在秦

时已有南北宫汉高帝五年二月西都洛阳五月置酒南宫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能用三杰亡年上从复道见诸将偶语用张良计封雍齿用更始马奔触

北宫铁柱门至光武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盖自高帝迄于王莾南北宫武库皆未尝废秦虽都关中犹仿东周之制建宫𨷂于洛阳按蔡质汉仪曰南宫

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左右十步一卫両宫相去七里 永 安宫献帝皇太后居此 通 天宫铸九鼎处 永 乐宫

灵帝母居以 青 龙宫置九鼎处 建 康宫汉宫 长 信宫 濯龙宫汉威帝宫 邯 郸宫

长秋宫 德阳宫 东平宫 胡桃宫以上四宫后宫 桐 宫和帝阴后居此 长 楽宫 池

阳宫 飞龙宫 含章宫 建礼宫  广怀宫 明礼宫 司马宫 阊阖宫

 西华宫 云龙宫以上俱汉宫 太 𥘉宫在古皇城北光宅元年 望 春宫 凌波宫 

羽宫俱在禁𫟍中 洛 阳宫 合壁宫洛水支渠榖洛水会故名  翠  微宫 冷泉宫 高山宫

 龙鳞宫 明德宫 月城宫 青城宫 万象神宫大夀等年武后常享此宫 太 极宫

  弘义宫 太安宫 通义宫 跃龙宫  庆善宫 太和宫 大明宫 蓬

 莱宫 含元宫 迎仙宫东之斩张易之昌宗扵此庑下  玉  华宫 九成宫 万年宫 奉

 天宫 三阳宫武后幸此  兴  泰宫 上阳宫一名西宫麟徳二年建临南临洛水西距穀水东即宫城北连禁𫟍宫内

 西距榖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提象正殿日观风其内别殿亭观九所虹梁跨谷行幸往来天宝五载以后贵妃专𠖥后宫人无复近

 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后武后失𠖥亦居此 兴 庆宫 华清宫 温泉宫 仁智宫

 万全宫 紫桂宫 飞龙宫 望贤宫 九曲宫 鱼藻宫 新沼宫 咸宜

 宫 积翠宫 青女宫 芳桂宫 积善宫 金城宫以上俱唐宫 建 昌宫

 上关宫 正阳宫周主约司马消难女为正阳宫后  兴  圣宫荘宗即位扵魏州以子断継岌苗宇居此 武 成宫

 以上俱五代宫 永 安宫文帝独孤后宫  显  仁宫焬帝宫也南接皂沟北跨洛滨发江南五岭竒材异石及海内竒木异草珍禽异兽

 以实其中 天 经宫大业元年建四时致𥙊高祖 避 暑宫  飞仙宫炀帝建以上俱隋宫故殿嘉徳殿

后所 玉 堂殿中光𥘉建 崇 德殿 章徳殿 承福殿 千秋殿 温明殿 万

岁殿 宣明殿 黄龙殿 和懽殿 华光殿刘宽杨赐侍讲于此 含 德殿 章䑓殿

 崇元殿 天禄殿 却非殿光武建武元年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 温 𩛙殿 迎春

殿 夀安殿 永寕殿 乐成殿 灵䑓殿 北阁殿 嘉福殿文帝崩此 阳 安

殿 长秋殿 德阳殿桓帝时有蛇见此 宣 德殿梁氏寝疾于此以上俱汉殿显阳殿明帝后止殿

观徳殿 大极殿明帝建在南宫 昭 阳殿 九龙殿 芙蓉殿 九华殿 建始殿

文帝建于此朝群臣近濯龙祠 式 干殿魏主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经于此 崇 华殿青龙二年以上魏殿 百 福殿

 睴章殿 景福殿 崇贤殿 明光殿尔朱荣见帝于此 𦗟 政殿以上六殿𣈆殿 建 德

殿后赵石勒拟太极殿建遣从事中𭅺任汪工匠五千人采木干阳殿东都正殿 修 文殿贮书之所 观 文殿以上隋殿

 洛城殿载𥘉元年武后策问贡士于此殿试贡士自此始也  丽  春殿 观风殿 麟趾殿在御 武

 成殿光宅元年甲子武后御此殿皇帝帅王分以下上尊号  紫  宸殿内朝也在干元殿后自𫑗太后临轩之后常御此殿 甘

 露殿 成象殿 永寕殿 崇勲殿昭宗时以洛阳宫前为贞𮗚殿后为崇勋殿 贞 观殿高帝崩此

 集贤殿 揺光殿 同明殿在亿岁殿西中宗常御此以见群臣 亿 岁殿在集贤之西 芬 芳殿

 嘉豫殿妃朝太后于此  干  元殿玄宗开元五年幸东都将行大享之礼以武太后所修明堂有乖典制遂圻依旧造干元殿每临御依正

 殿元日冬至于此受朝贺 天 兴殿 文明殿  垂拱殿 广夀殿 天和殿 崇微殿

 思政殿 延春殿 武德殿 长生殿武后寝疾于此时张柬之斩易之昌宗进逼于此殿 金 銮殿

 夀昌殿 玉华殿 长夀殿 德昌殿在洛阳宫西门内  干  阳殿在洛阳宫中  嘉  兴殿

  含枢殿在三阳宫  射  殿 讲武殿  长春殿 散甲殿 光明殿俱在太内开宝年修

 流杯殿 弘徽殿在丽春䑓北有东西廊南有亭子作渠九曲以上俱唐殿 文 明殿开明元年改贞观殿为文明殿盖洛阳

 宫外殿也 金 凿殿梁干化元年以敬翔为大学士  中  兴殿唐荘宗同光二年崇勋殿为中兴殿 正 武殿周主于壬

午大醮于此以上五代殿  神  御殿景德四年车驾朝𨹧因幸西京癸酉诏以太祖诞生之地建为应天院中置此殿图绘圣容

 兴先殿太祖殿 帝 华殿太宗殿 昭 考殿真宗殿俱庆历中建置 三 圣殿在斋宫即上三宗也以上

殿故𨷂朱雀𨷂 苍龙𨷂 元武𨷂 白虎𨷂 象魏关东京赋云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兴之旧章

文选注云立两观者欲表明六典旧章之法以垂于象魏 凌 霄𨷂魏明帝建 阊 阖关西京记东都城有阊阖𨷂在映日堂东隔城之

上关北及南皆有𮗚象䑓唐所置也 故 署嘉徳署 丙署俱汉故楼周侯楼在古洛阳城周公所制城上百步有

 庆 云楼 伺星楼 鳯凰楼 𫛛鹊楼 仪鳯楼 翔鳯楼俱𣈆 洛 城

南楼皇城之内西南曰洛城门门内即洛城楼中宗尝御此楼 则 天楼则大门楼也武后曽御此以赦天下 浴 日楼在上阳宫

 广 达楼在御 太 清楼 紫阳楼 日楼 月楼俱开宝年修 龙 门驿楼

 五 鳯楼后梁太祖即位罗绍威取魏良材为之 崇 虗楼元魏建于禁中斋戒则居之故阁仁夀阁汉武帝笃

好文雅明帝継𮜿尤重经述四方鸿生钜儒负囊而至石渠兰室弥以充积又以东观及仁夀阁新集书命枝书𭅺班固传毅等掌管 金 光阁

 崇礼阁𣈆惠 文 威阁 青阳阁 朱明阁 承休阁 安乐阁 白藏阁

  显仁阁 崇明阁 章德阁 飞云阁 安性阁 长安阁 鳯阁光宅元年武后

 延 夀阁 右通阁 广内阁 秘书阁 麒麟阁 石渠阁 天禄阁

在洛阳南室 尊 贤阁以上俱隋唐阁 故 䑓周公䑓在县东周公辅成王朝会诸候之所隋末李密㩀金墉筑𥨊(“爿”换为“丬”)室扵此䑓之

 雪 䑓周家所造以贮图书珍玩 誃 䑓周景王筑 逃 责䑓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与庶人无异乃止䑓一逃

避因名以上周䑓  观  象䑓汉筑于东都 云 䑓在水南呆汉明帝图𦘕二十八功臣于此 凌 云䑓在旧寕阳门外

魏文帝筑高二十丈登之可见孟津䑓上楼𮗚极精巧 闘 鸡䑓魏都洛阳明帝筑闘鸡䑓赵王石虎以芥羽⿰氵𭝠 -- 𣾰砂闘鸡于此 九 华

黄𥘉七年壬子驾还洛阳三月筑此䑓 灵 䑓高三丈在平昌门外南明堂北有灵䑓  闘  冨䑓𣈆石崇王凯闘冨于此故名

  鹿𫟍䑓 阅武䑓 含章䑓 丽春䑓 丽日䑓 丽青䑓 建楽䑓 日

轮䑓 云光䑓 黄龙䑓 千秋䑓 万岁䑓以上俱隋䑓  烧  经䑓在白马寺前 凉

裴度绿野堂 黄 䑓唐太子有黄䑓种瓜诗 宿 羽䑓武后宴此 饮 酒䑓唐秦王筑李密曾饮酒于此故名

龙虎䑓李密筑此二䑓以阅武故名 文 昌䑓 肃政䑓 鸾䑓 麟䑓光宅元年武后改置以上唐䑓

故亭都亭张纲埋轮处 冨 夀亭县北三十七里明帝显节陵葬此 临 平亭 士卿亭冯异引军渡河与勃

战于 凌 云亭 凝碧亭 平亭县东北四十里原陵葬此 宣 德亭近郊地光武立郊兆于此 平 城

门亭 上西门亭 上东门亭 夏门亭 小𫟍门亭 雍门亭 广阳门亭

 开阳门亭 耗门亭 津阳门亭 榖门亭 中东门亭以上俱汉亭 含 莲亭

 芬芳亭 芙蓉亭 夕阳亭𣈆贾充出镇百依饯送此日西士六𡉙曜亭在御 神 和亭 舎

象亭开元中拜张从等为学士于此亭 故 堂明堂中元元年唐武后重修 玉 堂在洛阳南宫汉灵帝修 万

年堂汉孝文帝文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十馀里营长夀宫遂有终为瞻望之至及迁洛阳乃自表𤄊西以为山陵之所而方山虗宫号曰万年堂

 万金堂汉灵帝中平二年造于西园  纂  食堂在县西南即长夀宫以上汉堂 天 堂唐于明堂北筑此五级以瞻天象

  螽斯堂 休徴堂 延寿堂 仁夀堂 缓𥙷堂 含芳堂 乐日堂 椒

 华堂 芳音堂 显成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寕堂 尭母堂 永光堂

 以上十五堂俱在𣈆宫中 光 极堂 茅茨堂 长夀堂 宣极堂 星槎堂 清徽堂

 凝间堂 华休堂 九华堂 云毋堂以上十堂俱在后魏宫中 故 园宪园在县东北冲帝母虞美人

 拜宪园贵人 敬 园汉安帝祖母朱贵人园  逍  遥园后汉 濯 龙园𥘉名芳林𫟍东汉时制  广  成园

 汉顺帝永和中曽幸此 石 𥘉园魏明帝宫中园 平 乐园汉魏平乐观之地即今城东平乐保是也 西 林园元魏主朝

 太后于此文武侍坐酒酣迭舞 春 王园晋名园也  华  林园𣈆武帝泰始四年二月幸华林园与群臣宴赋诗洛阳图经曰华林园在

 城内东北隅魏明帝𧺫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  药  园在冝人坊唐有太常药园 榆 柳园亦日西御与狮子园相对 新 御

 园在崇德坊 冨 春园在城东唐元白题咏于此  狮  子园谓之东御园修行坊 太 平公主园在积善坊

 会节园在会节坊开宝中车驾在西京幸此景徳𥘉命帅臣内聀饮射于此园 故 池上林池  鸿池上林在县东鸿池在

县西二池俱汉建𥘉诏闲 九 龙池 灵芝池 御龙池 白石池 濯龙池以上五池俱东汉间

天閠池黄𥘉五年凿  鸿  雁池 流化池 九州池 九江池在仁智殿之南居地十顷水深丈馀鱼鸟

翔集花卉罗植 汉 汜池明帝凿种芙蓉于中 碧 海池 元武池 流觞池 雁池 神泉池

 旋雁池 天泉池 流杯池 香泉池 阴流池 鸣鹤池 天渊池黄𥘉五年

穿有文帝九华丛殿 洗 头池在清微堂外以上魏池  舎  利池 都亭池 芙蓉池 潜灵地

绿陂池以上五池西𣈆池 凝 碧池 芳夏池 九曲池 上林池 放生池在时泰坊

樱桃池在李仍叔园内  积  翠池太宗曾宴群臣以隋为戒 陂 池经注曰东西千步南北一千步以上隋唐池 故

桥伊桥伊洛水溢坏此桥 冨 平津桥在洛北𣈆杜元凯所立 石 桥魏建在县城东广莫门外后唐明宗曾于此谕将

野坂桥魏太宗南平孟津命杜预编次大船作桥以济六军 天 津桥在县南洛水上隋焬帝使宇文恺营东都成用大䌫维舟以铁锁钩

连南北夹路对起四桥为日月表胜之象以象天河故曰天津唐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宋建𨺚二年四月西京留守向拱修天津桥咸甃石为

 脚高数丈锐其前以䟽水势石缝以铁鼓络之诏褒美即邵子闻䳌处宋礼部员外郎谢祥𢰅记岁久碑字剥落不可读碑移府学𣠄星门内 金 桥

 唐吴融金桥感㒷诗 望 仙桥在通济坊 午 桥在定鼎门外唐裴晋公庄也 中 桥 利渉桥二桥唐咸亨三年建

 俱在天津桥东上元𥘉司农卿𮧯机移中桥扵安象坊向长夏门 永 济桥近天津桥唐神龙𥘉六月大水坏此桥 通 远桥

     俱在时雍坊 七 里桥 镇国桥唐端拱三年洛水溢坏此二桥  桥  唐白居易与客十五人曽游晏扵此

 黄道桥 榖水桥 分洛桥 重津桥政和四年宋䁀奏西京端门前考唐洛阳图籍旧有四桥曰穀水曰黄道在

 天津桥之北曰重津在南并为䟽导洛水又桥之西十里有石堰曰分洛桥自唐以来引水为渠东南入伊 洛 阳桥架洛水上 故 𫟍

 萆茥𫟍 灵昆𫟍汉灵帝光和二年作二𫟍𫟍惟萆茥𫟍有二一则东周一千五百步中有鱼梁一在西周一千二百步俱在宣平门外

  高望𫟍 芳林𫟍 长利𫟍 阳徳𫟍 汉平𫟍 广成𫟍 万岁𫟍 始

 昌𫟍 显阳𫟍 濯龙𫟍上林𫟍汉质帝较猎于此 鸿 德𫟍 平乐𫟍以上俱汉𫟍

 鹿子𫟍 桑梓𫟍俱魏𫟍 会 通𫟍 河西𫟍 芳华𫟍大业间置 西 𫟍隋大业元年建距上

阳宫七里𫟍墙周回二十六里北距邙山西至孝水南带洛水支渠谷洛二水会于其间故自𫟍引之为渠以连于河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𫟍中作

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  禁  𫟍在皇都之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伊洛水支渠二水会扵其间周回一百二十六里中有一宫南京记东都苑隋曰

会通苑又改名芳萃神𫟍周回一百一十大里东面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故门宣鼎门帝王世纪曰周成王

定鼎郏鄏其南门名定鼎盖九鼎𠩄从入也馀门无考 平 城门午洛阳南宫城南门也蔡邕曰平城正阳之门与宫相连邡𣏌法驾所从出者

 上西门 雍 门 广 阳门津阳门 中 东门 上 东门 小

𫟍门𫑗 开 阳门 耗 门 榖 门 夏 门亥以上洛阳城十二门名 鸿 都门灵帝时门

蔡邕立石经于此门外 显 福门即明福门避中宗讳改显 冝 利门 神龙门 宣平门 司马门

 濯龙门 飞兔门 含章门 敬法门 广徳门 明礼门 望锺门 神

仙门 含德门 建礼门 𨚫非门 会福门 万春门 千秋门 神兽门

 铜龙门 金马门 止车门 南端门 白虎门 苍龙门 春兴门 长

秋门  威兴门 金音门 泰夏门 阊阖门 西华门  东华门 丙福门

  丙舎门 永巷门 金牙门 不老门  章䑓门 元武门 南掖门 朔

平门 南端门𨷂南方正门  应  天门中南  崇  贤门 金 遹门西 盛 𩜹门

神处门徳阳殿西门  九  龙门嘉徳殿门  广  义门  神虎门  云龙门以上三门洛阳宫门  金

啇门 冝春门  青琐门王𠃔传吕布驻马青琐门外以上俱东汉宫殿楼阁上门名  津  门城西  建  城

门  寕阳门 永乐门 喜德门 盛化门  青琐门  鸿都门  承明门

殿南门朝群臣处陈思王诗谒帝承明庐是也 云 龙门以上三国魏都洛门名  建  春门  东阳门惠帝败牵秀扵此

 清明门  广  阳门西面苐一门  西  明门  阊阖门西  开  阳门  津阳门

宣阳门  大  夏门  广莫门  平  昌门以上十二城门名  千  秋门  神武门西

  上  东门宫东门惠帝幸此以上西晋都洛门名  建  春门  东阳门 清阳门 开阳门

西明门  西阳门  阊阖门  承明门  大夏门  广莫门  朱明门  思贤

门  平昌门  宣阳门  朱华门  干明门  千秋门  长夏门  光极门

仁夀门  啔夏门  上秋门  招德门  厚载门 纳义门  止车门  云龙

门  神虎门以上后魏都洛门名  端  门大业二年正月东京成夏四月庚成帝自伊𨷂陈法驾千乘万骑入东京辛亥御端门遂定都

乌  建国门  上春门 上东门  建阳门  永通门  长夏门  定䁀门

厚载门  徽安门  嘉靖门以上都城十一门名  东  西门  太阳门 左掖门  右掖

门  延福门  则天门  顺天门  永泰门  建明门  宣仁门  东明门

西明门  宝成门  由仪门  咸安门  兴泰门  丽景门 永康门  光政

门  凌度门  阊阖门 元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  苍龙门  金虎门

干阳门  会昌门  章善门  景运门  显福门  光福门  干元门  钦明

门  重华门  义和门 大业门  永巷门  永安门  荘敬门  宣和门

昇得门  荣元门  绿波门  交㤗门  𨺚业门  观文门  正义门  丽日

门  宣道门  至静门  嘉兰门  通善门  龙光门  明华门  雕绮门

嘉猷门  芳辉门  花光门  含光门  温玉门  繁露门  花梁门  仪鵉

门  芳音门  重壁门 光华门  怀芳门  壁月门  文绮门  辉景门

临华门  和义门  太和门  重光门  安寕门  承福门  嘉豫门 上阳

门  望春门  游义门  御寒门  进食门  进马门  和春门 春华门

怀风门  景阳门  白虎门  圆壁门  䂀仪门  明福门  修文门 方诸

门  成象门  广阳门 金光门  显阳门  含嘉门  兴教门以上宫殿楼阁等各皆隋

焬帝都洛门名  建  春门  永通门  上东门  丽  景门  宣曜门西  定  䁀门

 长夏门  厚载门  安  喜门  徽安门北门 以上东都城门周五十 二里九十六步   云    龙门

 神虎门  端门皇城正门  九  龙门  顺天门  承天门  则天门  昭阳门  云

 霞门  金华门  神龙门  光顺门  元英门  南风门  嘉礼门  东光门

  弘礼门  嘉福门  重光门   宣明门  弘教门  崇教门  元化门  兴

 安门  云昭门  芳林门 日华门  月华门  通干门  望先门  延喜门

  宣仁门  重明门  长乐门  光范门  干化门  宣政门  敷政门  延

 福门  万夀门  兴善门  含章门  膺福门  金清门  延义门  金銮门

  千秋门  延和门  章善门  安上 门  门远门  延兴门  金明门  春

 明门  明德门  啔夏门  玄武门在北𨷂外薛思行等暂中宗至此诛二张以副众望  安  花门  通

 化门  金光门  延平门  朱雀门  光化门  广运门 永春门  永安门

  嘉徳门  恭徳门  安仁门  归仁门  纳义门 太极门 元武门 安

 礼门 元徳门  通明门  嘉猷门  延明门 永福门  嘉善门  丹鳯门

  奉化门  延政门  建安门  兴福门  应天门 兴教门 光政门 明

 福门  崇贤门东都皇城南靣三门中曰应天左曰兴教右曰光政光政之北曰明福明福之西崇贤其内曰集贤殿集贤之东日亿岁殿

  观预门  崇明门  含曜门 昭训门  紫宸门 昭庆门 太和门 嘉

 预门  安 门   春门  会昌门  运 门 提象门 星𨇠门  观风门

  垂豫门 上阳门  望春门  延秋门  灵光门  笼烟门  灵溪门 朝

 阳门  灵圃门  望各门  賔曜门 承福门  含嘉门  宿章门 安福门

  景福门  干元门  德昌门  延庆门龙朔元年帝晏群臣外俱于此  韶  华门 拱星门

 以上皇城宫殿门皇城周十八里三百五十步皆武后都洛门名  延  喜门  承福门以上后唐都洛门名  啔  明门

 光政门以上后周都洛门名故室温室  舒凉室 清暑室 冰室 延凉室以上汉室 含

 章室 故 观鼎观在洛水上即成王定䁀处  平  乐观汉灵帝大发四方兵讲武于此𮗚  承  禄观王庆居之

  承风观  増善观 千秋观 鸿池观  泉城观 扬威观 石楼观以上七𮗚

 在南宫俱汉观  凌  霄观明帝 都 昌观 百尺观  緫章𮗚 翔风观  崇文观

 广望观  阆风观 临啇观 高楼观 承云观以上俱魏𮗚都水使者陈熙造

嵩县志食货

花实之毛金石之品鳞介飞走蠕动之属与邻邑同惟稲视他邑为多

然稲滋于水水资于伊伊能滋稲亦能决田雨涝水溢由山走川𫝑如

建瓴溃荡圡肉掬为沙石数年以来田曰损稲日寡而民有逋赋𡨚矣

则夫障岸堙决损高下䟽支分𫝑取贾鲁之三䇿而酌用之使水不为

灾亦司𡈽者责也至语山川之产则冶金之矿为利实巨南召内郷卢

氏永寕与嵩同之无事则封塞巡防取民守之一有𥨸发则徴调攻伐

取民用之矿之为民害也奚啻悍倭骄虏之⿰扌⿳丆⺝⿱冖友-- 扰攘哉盖尝论其治之之

法有二曰塞与开而已务塞之道者严保甲申儆守据要害禁炉冶缉

供给移粟移民之近矿洞者此塞之之术也务开之道者请命于上厉

禁乎下约邻封守分地估民取之而令廉能主之此开之之术也就二

者而论之则浅冝开深冝塞冶金寡冝塞多冝开盖矿入既深则凿石

成洞曲折之间动数十百丈使含烟实𡈽于一窟之中即有𥨸伐非假

旬日之力虽众无所用之其塞之也固冝惟夫其𥘉露也浅在𡈽石沙

砾之际彼取之者既无锥凿之艰而我又不得施其封塞之计且当崇

山峻岭之问风雨昼夜之晦明林莽豺虎之出入此彼亡命者之所乐

聚而我防御者之所易夺也即使守之然抑岂能以持久哉故塞不如

开冶金寡则𥨸者众费而薄入利小而害大人不乐取之矣故塞之易

冶金多广者日千贯次者日百贯时刻穵凿则丐子𭧂冨人人将甘心

焉譬之聚腥在几则群蝇攻之扑之则去扑己即来以是务塞与扑蝇

同矣𫝑非官造公采穵之既深取之既竭而其害不止也故又冝开䆒

而言之塞则治其标开则攻其夲塞则资盗开则资公塞则免祸于暂

而终有害于民开则上利乎国而下亦利乎民矣

南阳府志田赋

论曰占田于民则入赋于君制也三代以上赋民之法最善远莫㝷矣

降而唐世有租庸调法犹为近古我 国朝多用之者则有租有户则

有调今之税粮是已有身则有庸今之均徭是已 祖宗二百年来率

用未闻不便近因均徭告困更以一条鞭徴焉夫役之一年休之九年

成法于民甚佚民犹至困岂诚困在分年甲哉弊在甲分有贫富丁产

有厚薄SKchar免有重复人户有𧠺避而后财力有诎尔里必十甲甲必十

户其𥘉贫冨岂大悬者惟SKchar免为数则有不齐又有射利之徒各家占

籍以重免由是无免之家其役始重役重而力不支产必入于巨室巨

室得之复免而小民之役愈重中稍豪猾更择轻所转投之而存者遂

大困矣建议者不谓役之不均由前四弊而谓不均在分年甲廼𩔗计

而年徴之弊非不稍革役非不稍均特无甲无徭无年无输㡬若昔人

所云一年强在城中也即有司尽无⿰扌⿳丆⺝⿱冖友-- 扰里正尽无需郷闾之民褁粮走

州邑伺输纳身亦有费况费不止乃身哉是均年之法殆不若均甲之

当也税粮之科𧺫于地亩则犹守之成法而近又多告不均矣南阳部

中南召为甚成赋率以则壌南召虽硗瘠困何此极其至此极则岂尽

其坟埴步武间也豪右兼并而寄之外邦或假之屯蘌甚有与地贫民

不𭣣其直而令代纳倍粮身则艺无粮地名曰佃粮贫民不能给则必

弃捐󠄂鞠为茂草冨民或转鬻则转承袭终为闲原荒愈久愈不可耕愈

久愈不可考而国之额粮不可少斯追胥旁及取盈焉且相率⿰区支 -- 驱之捐󠄂

瘠矣计无所岀廼以丈地均之意岂不善顾主其亊者𫝑不能履亩而

核必有托之乎人其人或怠于事或汨于利鲜一一肯以实告由是地

虽丈而粮终不均民且𧺫嚣然讼上之人见其讼则为更丈丈至再三

版籍日繁稽察日难而奸蠧日广且每每为公私扰淹起徴期今南召

税粮不得𣲖者垂二年矣与其徒劳若此孰与明为要束严为赏罚使

有𡈽者各首其实而后官为覆核逸且有成哉呜呼均年之法时论方

尚之也均甲之事畏而莫行者也丈地之举知不易而不得不为为之

且难其人者也然则 祖宗画一之𧠺易简之政果终不可复㢤果终

不可复㢤

邓州志 邓州三县诸陂堰汉南阳太守召信臣杜诗相継经营

视他郡邑为盛自汉以来代有修废 国朝正徳间知州程鹏清

理始复陂堰之旧嘉靖三十一年知州王道行重修三十三年夏

钳卢陂旱三郎堰水决堤尽坏馀陂俱未耕获民各赴当道告行

知州张仙勘议议曰𠎣至州思昔人之伟绩为今时之不利因求

其故遍历诸陂知邓水利之大者无如钳卢三即二处钳卢昔引

刁河之水以SKchar田今河为连岁阴雨澎湃冲系日就而下陂地为

九冈八湾之浮𡈽所积日就而高河既不可引之于田惟筑堤潴

水尽堤之外弥望皆丈量有粮之地开退水渠于上则水为涨壅

普害于有根之地开退水渠于下则蓄水不多无𥙷于   稼

民见害而不见利已有明徴三𭅺堰    石以起堤门下亦

无硬石以安堤脚惟截河安桩壅筑浮𡈽岂能牢固况旁开水渠

SKchar上阳中阳下阳之田一时虽能壅之使流然渠口亦非硬𡈽

不坏就使能截正流必即冲坏渠口况邓壌夹沙非徒易涸亦且

易冲无已则当昉闸河之制伐石筑堤以柗板铺脚则柗性得水

而耐久以巨石压板则水头着柗而不冲玉両旁高用石䕶中惟

平开水门水大则任其中流水小则障之入田择地之高而筑堤

随水之及而为田则非徒刁河之可陂钳卢三𭅺之可田已也召

杜之业其在斯乎舎是惟欲平地筑堤以防无源之水以𡈽截河

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又不如聼其种旱田之愈然民情难与虑始

而非财不能兴工苟徒括之民是丛民怨也在冝民者相时量力

而行之知所以劳民而民不怨知所以处财而财不歉庶为有𥙷

汝阳志

汝水源岀舞阳黒龙泉下通黄龙泉入八里河西平棠溪源出龙泉云荘山诸涧溪

封店三水合流东迳西平县西转而北折而东南入澺俗名洪河一南行

受仙女池水又南留堰水自西注之

 留堰出仪封店迳其县南大堰义亭又东迳重渠桥在朱李桥北入

 汝

又南受五花涧水又南灈水自西注之俗名石羊河

灈水源出嵢峰垛受白羊渊及诸涧谿水东迳遂平北又东迳灈阳

城西转而南受鬼湾河水东入汝

又南瀙水自西注之俗名泥河

瀙水源出舞阳西苏寨山东南迳象河关又东南迳泌阳县牛蹄寨

西受张桥铺水北受石河水东过吴王塜文城栅迳遂平城南至狼

家口一东北过黄埠西转而东入汝俗名沙河今干一东南受傅家沟至姚

家湾入汝

又南黄酉河自西注之一名练江河俗名李秀桥河

黄酉河源岀乐山紫花涧一名猛虎涧东迳驻马店南过黄龙邨转遇仙

祠南绕旧赵尚书墓后又东过董邨绕封赵尚书墓又东八里绕赵

尚书墓左受寨河水俗名𨺗河寨河源出乐山白龙泉东迳马荘桥半截

塔东受锣鼓河水北入黄酉河锣鼓河源出驻马店南迳黄练铺白马将军庙西北入寨河黄酉

河北行迳断济桥西北受冷水河冷水源同黄酉东分为二迳马头铺又东入黄酉河黄酉河

东迳李秀桥绕九座塔北转而南折而东至城西北隅入汝元那颜倴盏攻

 金决练江即此

汝合黄酉上下如玦如环如蛾眉数十馀折由城西绕北而东而南形

若垂瓠过柴潭始东南去三里受练水枝流七里受泥桥水又南英水

自西注之

英水源岀朱家林南迳白马桥转而东迳石羊桥又东迳十二里桥

入汝俗名半截河

又南东受方良河又南溱水自西注之

溱水源岀桐柏山东迳朗陵城南又东迳确山县西又折而南俗名吴寨

 又东受吴卫河吴卫河源岀楽山受杨邨河又受三里河又受韩荘河入溱溱水又东迳北宜

春城北南受淇河又东迳官荘西俗名鱼子河又东北迳溱口店东入汝

俗名沙河

又东南迳平舆县城南安成县城北又东南入真阳县境受固城港塘

下河又寒冻东受秔陂港汶水古称汶口又东南受滇水又东入息县境受

涧头港溪港曲吕港诸水又东北迳新蔡县官津店北为三岔口澺水

自西北注之

澺水源出郾城周家坡迳西平东北受汝水东迳五浒营又东南迳

 上蔡北又东南受泥河水迳朱浒东受杜沟水又东南入汝阳境北

马常河自西注之马常河源岀丘家坡迳金郷铺南𬨨板桥店东入澺澺水又南迳汉平舆故

 城南又东南荆河自西注之荆河源岀天中山西迳石羊桥汇为悬

瓠池绕城北堤外而东受穆家河穆水源岀黒龙潭绕城东北入荆荆水又东至射

 桥南入澺

又东北迳颍州艾亭南又东南迳固始县朱皋镇北入淮

水利论曰唐虞首辟水𡈽禹轸沟洫周家潴畜水防止水沟荡水遂均

 水列舎水浍㵼水以水殄艸以渉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芟详矣邓晨鸿却陂四百里殷

饶它郡鲍昱方梁石洫岁省费三千馀万金何敞鲖阳旧渠垦田三

万顷召信臣开泉渎𧺫提阏作均水约刻石田畔此四君者勲铭汉

鼎血食汝水皆以陂之力唐张柴陂宋高黄陂惜哉伯颜以涡截寕

汝愚蔡人蔡人因自愚此其罪岂但败我濯龙哉帝殛之矣余㝷绎

 往牒指画长老复陂䇿上堤汝䇿中阔汝䇿下陂复徐议故道上逹

汴洛下航吴越绾毂九州四方辐凑汝南一大都会乎敕修汝堤

 敕修陶陂等堰弘治六年抚台徐恪大参朱瑄宪典具存则唯是待其人而后行


山堂考索夫自大江以北汉水之侧三代之时列国数十楚人都于荆

州其在战国最为强大外抗群蛮内御秦晋常以其兵横于天下计其

所都安肯用瘠卤硗埆之地而自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

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榖荆棘布野而地至肥饶原泉陂

泽之迹迤𨓦犹在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长吏又不以为意一遇水旱

民乏菜茹往者因其流亡废县罢镇者盖往往是矣溃民政

汝州志张维新改折漕粮䟽略 臣惟人君创法期扵宜民而已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味乎其言之也方今谭弊薮者则归漕粮而

莫甚扵小滩尤莫苦扵大河以南迩年汝洛梁豫间水旱为灾冰雹示

异闾里成萧条之景民萌起愁叹之声矧今漕弊若此非所谓变通时

哉臣先任山东冠县知县距小滩监兊衙门堇堇四十里而近感时抱

愤也久矣敢不以耳目所睹记列状 上闻夫户部每岁题差司官一

员驻札小滩监兊东土中州両省其在东𡈽则𭣣纳本色出入水次固

无籴买挽运之累在州河北三府则本色居多交易甚少臣不敢轻议

惟开封河南归徳汝州相去小滩远则千里有馀近亦不下五六百里

有河山之险无舟车之便大户一抵小滩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盖河南

三府一州大户约有二千馀名非官部运不可故各令府判领之而郡

邑之中又有佐贰部之其中廉介罕觏诸所费耗率皆以大户为鱼肉

此部觧之弊也大户赍银到滩必役歇家借手斗户节年歇斗之家𫉬

利得惯营求充役或父为歇家而子为斗行或兄为米户而弟为店主

交通诈骗腾踊价值每米一石歇家明除牙用五分斗行三分仍巧立

大行市小行市之名里讨外讨之说计所得约二万馀金而大户羁留

三月每名月费银数両计所得又一万馀金即今元城县岁𣲖歇斗一

千馀名意何为哉详察人情若欲罄大户之囊而群然攫之者此歇斗

之弊也先年大户买米取足民间米无糠碎价无赔𥙷比有龙㫁奸贩

视漕粮如竒货以搀搅为惯术有滥𭣣粗湿低米浮以干洁而勒价者

有以水拌米而希图出息者俟大户拥至兑限迫期始串同厂歇主令

大户増价籴买抵数塞责及查验不堪损折棰楚大户当之彼龙㫁者

业已掉臂矣此插和之弊也语曰走兔在郊众人逐之持金在市众人

睨之志在利也大户赔银既多𫝑必掲债而小滩有力之家又开一掲

局每掲一両偿银二两以致大户败家荡产鬻妻卖子者十户而九此

放掲之弊也他如厂基之典赁芦席之捜求人工之费用旗甲之盘剥

门吏皂快之需索诸弊难以缕数臣原籍汝州素号山涧荒凉之区而

近复凋瘵困弊之甚视编一漕粮大户不啻痌𤸄乃身而穴居草食者

𩔗皆思负瘿而他避矣此臣之所目击而心恻者即汝州而开封等三

府又可知矣臣愚为今之计有二一曰改纳折色二曰互相代纳臣扵

去年十二月见户部一本为财赋岁入日少岁岀日多亟赐集议为

请奉 旨漕粮准酌量改折暂行一年臣思漕粮既可改折亦既暂行

一年矣而河南籴米之处不过三府一州漕粮之数不过二十万石况

久罹重困民不堪命其改折独可后乎且臣闻太仓贮粟陈陈红腐京

军类多不食卖扵酒保止得银二三钱视小滩籴价减去四分之二是

民有重费而军无实用也合无将开封等府汝州所属每名大户原徴

银九钱五分只以八钱觧纳京边照例以五钱给散军士每名扣留银

三钱二十万石可扣银六万两至起剥银又扣四千馀两非直救中州

百万生灵之害而亦大有禆于军 国之需此改纳折色之当议也臣

又思大名一府距滩密迩陆运又便每岁本府粮草觧京边者十六万

有馀皆本地粟米所变之价也开封等处大户𭣣银小滩买米皆大名

所岀之米也合无责令大名府以自有之粟运纳本色开封等处以大

户所𭣣之银觧纳折色倘大名一府不足再加扵附近景州所属量拟

改纳此则银数足以相当而两省各得其便此互相代纳之当议也或

者曰改折所系重大代纳嫌扵纷更臣则以为器久而不涤则垢弦久

而不调则乱河南河北皆 皇上赤子本色折色皆小民膏脂识其弊

而调停之或暂改数年或问岁一改或㫁行代纳而两利俱存如之何

不可也再照法令行于所辖则易而非其所辖则难小滩地方止大名

一村落耳而其住居民人非我统属是以人不惮法惟利是趋每昼争

夜盗而无所忌惮查得小滩镇至临清州陆路仅一日之程临清系山

东部下法行殊易合无将监兊部臣移驻临清惩前戒后纵有一二作

梗坏事即可下之郡守严加䆒诘而插和诸弊自然洗却且可以停盘

剥之徴此又区区无已之计也伏乞 皇上俯从臣请 𠡠下该部破

格议处以苏一方重困斯 国计民生两有利赖矣臣不胜大愿

志言 国家岁挽天下粟实之 京师而不

胜咽喉之虑故于临徳要害处分署司农领

直隶山东河南方数百里之军储为漕运夫

此方数百里郡县皆包衍原隰非如江以南

可以风樯舰致则费且不赀而汝又越在西

南千里外山阻谷隘率二三锺不能致一锺计

汝漕四千有奇中人产以上力不能挽百所没

倍是是一岁间立瑕中人产数十家而况大祲

累年十室九罄安所得中人产而岁瑕之自公

路改非独汝人息肩而旁郡县且与沾河润

已  公字宪周万暦丁丑进士授冠县知县以

卓异拜给事中历礼兵二科谏止内操发科

场奸弊荐用言宦邹元标孟一脉軰迁天津

兵备副使

各州县志里至邮铺之纪未有若汝州之详

核者故书之以为式

域 州境在省治西南四百五十里东抵开

封府襄城县界一百三十里西抵河南府雒阳

六十里南抵南阳府南召县界一百八十

里北抵河南府登封县界四十里广一百九十里

袤二百二十里

里至 汝州 东至郏县界在长阜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西至

雒阳县界在临汝铺六十里又一百二十里抵县南至鲁山县界在草店铺四十里

又九十里抵县北至登封县界在仙林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东南至宝丰

界在草店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西南至伊阳县界在温泉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县

广一百八十 郏 县东至襄城县界在 长桥铺四十里又三十

里抵西至汝州界在长阜铺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南至宝丰县

汝河十里又二十五里抵县北至禹州界在房材三十里又四十里抵州广九十

四十五里 鲁 山 东至叶县界在任店六十里又三十里抵县西至嵩

界在没大岭一百五十里又九十里抵县南至南召县界在白沙岭五十里又九十里抵县

北至汝州界在青条岭三十里又一百里抵州西北至伊阳县界在歇马

岭五十里又一百里抵县广二百十八十  宝  丰县 东至

襄城县界在扈家口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县西至鲁山县界在荆山铺一十五里又

三十五里抵县西北至汝州界在草店铺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东北至郏

界在汝河二十五里又一十里抵县东南至叶县界在秋河亡十里又二十里抵县广

六十五一百二十里伊阳县东至汝州界在温泉铺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

西至嵩县界在分水岭三十五里又五十里抵县东南至鲁山县

界在歇马岭一百里又五十里抵县西北至雒阳县界在夹马铺七十里又一百里抵县广

一百七十里 南 京陆路一千七百里北京陆路

一千九百里

铺舎 汝州总铺在州治外西北后街东路四铺至郏县仁义

铺车渠铺赵落铺长阜铺接郏县韩夏铺西路

至雒崖铺春店铺庙下铺官荘铺临汝铺

接伊阳县大安铺西南路一铺至伊阳县温泉铺自春店分路接伊阳县小店铺

南路四铺至鲁山县夹河铺干沟铺小屯铺草店铺

接宝丰县狐狼铺又接鲁山县桃花店铺东南路至宝丰县扵𩀱酒务分路接土桥铺北路

郏县总铺在县治内东南西路四铺至汝州半坡铺苇

渠铺薛店铺韩夏铺接汝州长阜铺东路四铺至襄城县

儿铺侯公铺行阳铺长桥铺接襄城县高桥铺南路

一铺至宝丰县桃园铺接宝丰县卓君铺鲁山县总铺在县门外街南

东北路二铺至宝丰县向阳铺近水铺接宝丰县荆山铺北路

二铺至汝州王家荘铺桃花店铺接宝丰县甘罗铺西南路

召县河铺恓惶店铺接南召县扳倒井铺 宝 丰县

⿰纟⿱丿恩 -- 总在县治西东路二铺至郏县院河铺君铺接郏县桃园铺

西路二铺至鲁山县姚店铺甘罗铺接鲁山县桃花店铺西北路

三铺至汝州土桥铺𩀱酒务铺狐狼铺接汝州草店铺东南

六铺至叶县马跑泉铺火新铺宋村铺吉村铺

曹镇铺秋河铺接叶县四荘铺西南路一铺亦至鲁山县荆山

接近水铺 伊 阳县 总铺在县治前东路一铺至汝州

店铺接汝州温泉铺北路一铺至河南府大安铺接雒阳县夹马铺

何柏斋文集

均徭𥝠论 或问近日有司审编均徭以田土为主其法如何

 曰此非祖宗之法也盖流俗相传之误也祖宗之法具在诸司

职掌戸部职棠田土项下云凡各州县田土必须开豁各户(⿱艹石)

 午及条叚四至系官田者照依官田则例起科系民田者照依

 民田则例徴饮务要编入黄册以凭徴𭣣税粮如有出卖其买

者听令増𭣣其卖者即当𬨨割不许洒𣲖诡寄纪者律有常宪

 戸口项下云凡各处戸口每十年各布政司府州县攅造黄册

编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戸遇有差役以凭点差赋役项

 下云凡各处有司十年一造黄册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戸仍分

 军民匠役等籍除排年里甲依次𠑽当外其大小杂泛差役各

 照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户点差由是观之则田土纳税粮戸口

 当差徭其不相混也明矣今乃照田王当差是岂祖宗之法哉

 或曰人戸有上中下三等盖以其贫冨不同也贫冨难明田土

 多者必冨少者必贫则照田土编差盖法外意也似无不可曰

 户有上中下三等盖通较其田宅赀畜而定之非专指田土也

 (⿱艹石)专指田土则施于农民可矣工啇之家及放债居积者皆不

 及矣古人立法厚本抑末今人立法厚末抑本岂知治道者哉

 况差役以人丁为主以上中下三等较其贫冨以为沠差之重

 轻此法意也今舎人丁而论田土盖失其本矣夫岂可哉或者

 田田土不当起差祖宗之法固然矣近闻外县有以寄荘人户

 不当差役申请于上者巡抚批称种田而不当差有违于租庸

 调法令其照田认差然则计田当差虽非国法或古法乎曰此

 巡抚未考而误批也唐法有田则有租即国朝田土纳税粮之

 意也有身则有庸即国朝戸丁当差役之意也有户则有调即

 国朝农桑丝绢之意也种田而不纳粮谓之有逹于租庸调法

 则可也种田而不当差谓之有逹于租庸调法则不可也(⿱艹石)

 土既纳税粮又当差役是有田者不惟有租而又有庸而有身

 者遂无所役矣不亦误之甚乎曰以田王当差唐法知不然也

 或者先王之法乎曰先王之法其详不可考矣然孟子曰有粟

 米之征有力役之征有布缕之征粟米取于田土即租法也力

 役取于人力民庸法也布𫃵取于园宅即调法也由是而观则

 计田土以当差役既非古法又非国法而有司乃有此行不亦

 谬乎曰有司有此行何也曰此周文襄作俑之𬨨也宣徳年间

 周文㐮巡抚南畿患民间起运税粮之不足也乃令税粮正数

 之外多加耗米以足之除辨纳税粮外有馀剰者谓之馀米复

 恐民以加耗之多怨已也乃令凡民间戸丁之差役料物之科

 𣲖皆取诸馀未此盖朝四暮三之术也本传谓小民虽多出耗

 米然耗米之外再无差科之⿰扌⿳丆⺝⿱冖友-- 扰深以为便东南多遵用其法后

 又自税粮变为田𤱔故东南有田差粮差之说南士仕西北者

 渐推用其法故西北近年亦有田土当差之说此盖不考祖宗

 之法而惑于流俗之传者也或者曰文襄之法虽非国法既民

 以为便则用之似无不可何必拘于旧法乎曰民以为便亦㩀

 文人之传而言耳实不然也夫差役出于戸丁士农工商之家

 除例该SKchar免外其馀戸丁盖未有不当差者也今止令取于耗

 米则是士工商贾之差农独代当之矣是岂均平之道哉况驿

 逓马牛车船之役俱出于田土税粮则农民已偏累矣柰何复

 以杂差再累之乎今论者皆知东南之民困于税粮西北之民

 困于差役而不知东南所以困于税粮者以差役亦出于税粮

 之故西北所以困于差役者以既有丁差又有粮差之故由是

 而观则周文襄轻变祖宗之法而开此累民之端其罪安可迯

 也或者曰审如此则寄荘人戸不当差役者皆幸免矣曰北有

 司不知守法之𬨨也使有司知守祖宗之法审定三等戸则之

 时不论士农工商凡田土赀本市宅牲畜多者俱定作上等𣲖

 与重差则寄荘人戸虽买别州县之田而难迯本县之差矣何

 幸免之有今惟不守祖宗之法审编均徭舎戸丁而计田土故

 寄荘人戸有躱差之弊欲革其弊盍求其本乎或曰祖宗差役

 之法今亦有行之者乎曰北畿州县审编均徭初止审三等九

 则戸门并不注定差银多寡𢾗目审定戸则然后通算三等人

 戸除役占SKchar免外该当差者共有(⿱艹石)干丁𨚫筭本州县银力差

 该用银共计(⿱艹石)干両方令三等九则戸丁差等出银期足供银

 差力差之用而已此盖遵祖宗之法而又通其变者也盖祖宗

 之法止令照三等戸则点差但差少子多用之不尽点差之时

 不及差者幸免见当差者偏累今乃令丁皆出银差之重者朋

 合应当则人丁无有不差者矣此盖均徭之善法也河南旧例

 审编均徭虽未以田为主亦未以丁为主其人丁差银増减从

 审官之意多寡无一定之法少有不至両者多有三五两者有

 十馀两者甚有至四五十两者丁多之户银多亦不为𬨨单丁

 之户银多则一差用之不尽必湏分为𢾗差是一丁而𢾗差也

 岂照戸点差之法哉但上下习于闻见不之觉耳近闻巡抚吴

 公所定均徭则例每地一顷出银四钱每人一丁上上戸出银

 一两二钱以次各照戸则出银不等(⿱艹石)该县银多差少则逓减

 银少差多则逓增视旧法颇有定规但偏累农民未尽善耳必

 改北直隶之法上不失祖宗之法下无偏累之弊乃为尽善此

 盖识者所深望也或者曰今之富家或田连阡陌或赀累钜万

 较之小民岂止十倍(⿱艹石)止照二等户则计丁当差其丁多者出

 银固多其丁少者出银甚少岂不为幸免乎曰右人为国藏冨

 于民盖民之冨者官府之缓急资焉小民之贫困资焉时岁之

 㓙荒兵戈之忽起资焉盖所恃以立国者也平时使之应上戸

 重差法如是足矣必不得已则准北畿事例上户丁少者量出

 门银亦可也岂必尽取所有使之仅与小民之贫者相若然后

 为乎於戏时使薄敛先圣格言茧丝保障后贤深虑柰何今

 在位者之不思也或者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林下人也哓

 哓多言无乃为当道者所恶乎曰舎己从人大舜之所以圣也

 闻𬨨则喜子路之所以贤也吾以圣贤望人痛小民之受害故

 𥝠论之盖遵庶人传言之训而为之也盖冀其或闻而改之也

 若耻𬨨作非闻谏而怒则小人也当道诸公其欲为圣贤乎欲

 为小人乎必有所择矣作均徭𥝠论

 均粮𥝠论 或问丈地均粮之法如何曰此朝廷仁民之政也

 第中间曲折各有利害行之不得其道则反以害民此不可不

 知也或问其故曰田有上下则粮有重轻此自然之理也禹贡

 之田分为九等税粮之轻重往往因之盖为此耳天下之田吾

 未能知河内之田则颇知之矣上田岁𭣣𤱔不下两石多或至

 三四石下田岁𭣣𤱔不及一石少或至三四斗大扺上田一𤱔

 之𭣣抵下田五𤱔国初定粮失于分别一㮣定作每𤱔粮八升

 五合后官府以下田人戸辨纳不前也乃议令起运重粮多𣲖

 于上田里分存留轻粮多𣲖于下田里分盖亦裒多益寡称物

 平施之意也虽未尽得其宜而民病亦少甦矣近年上司患里

 书那移作弊也乃令不分起运存𭻍俱总定一价则上田下田

 无所分别虽曰可以绝里书之弊而下田民户固已不胜其害

 关然坐派之法岁有变昜民之害犹有时而觧也若丈地均粮

 初时不审上田下田一㮣均𣲖粮额一定不可复变则下田之

 受害盖有不可胜言者矣夫田地有上下则税粮有轻重与犯

 罪有大小则受刑有重轻其理一也犯大罪者虽绞斩而不为

 苛犯罪小者虽笞杖而不为纵盖各得冝故也或者患吏书之

 署文也乃一㮣定为徒流之刑以为可以绝弊抑不思宜绞斩

 而得徒流者固为幸矣宜笞杖而得徒流者不亦𡨚哉今不论

 田土上下而一㮣均之以粮可以异此往尝与巡抚徐公深以

 为然故令丈量田土分为三等均粮之额初则通以中田为凖

 下田则少损之上田则少増之以下田所损之𢾗为上田所增

 之数盖亦所谓称物平施之意也传闻近议不许田分三等盖

 亦未之思也(⿱艹石)他县之田无甚上一犹可言也河内之田果不

 分上下一㮣均粮此则名虽均粮而实则不均之甚者也此利

 害之大者也而所闻又有可论者闻巡抚公文谓除河路外盖

 谓河路非可耕之田故除之也而承行官吏不明其意乃令河

 止除丹沁二河新开河道引水浇田者不除其河身所占之田

 俱令民田在两岸者包纳或闻其故则曰引水浇田人戸得利

 故不当除窃谓引水浇田之利众人之所同也非独两岸有有

 之民也而令其包纳税粮岁无休时何理也路止除驿逓大路

 其馀通行右路俱不得除其税粮亦令民田在路两傍者包纳

 窃谓民田在路两傍者人畜往来践蹂固已受害多矣古路众

 人之所往来与驿逓大路无以异也乃复令其包纳税粮此何

 理也至于田内坟墓虽上司未有朋文窃意丈地均粮亦不𬨨

 丈实耕之田而均以实有之粮年坟墓非可耕之田其不当征

 粮盖有不待言者矣今乃令坟墓不除有主者照地数均粮无

 主者听民纳银于官平治为田照数均粮窃先王有掩骸埋𩨨

 之令国朝有漏泽园之设而平治他人坟墓为田园者律有明

 禁此盖朝廷恩及死者之仁政也而一切不顾止曰吾将以均

 粮也不知均粮土初意果若是乎此三者亦利害之大端也小

 民𬒳害而不敢言吾党又以不在位而难显言故𥝠论之庶转

 闻于当道之仁人君子或有以处此也夫变法本以利民而反

 为民害仁人君子在当道者不知则犹有所诿知之而不为一

 处亦安忍哉然此非吾事也非吾言也吾言止于此矣或疑田

 之上下难定曰此不难某乡之田上某翁之意竟有合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