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四部丛刊本)/跋
太平御览 跋 宋 李昉 等奉敕撰 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
|
跋
太平御览为有宋一大著作其所引经史图书凡一千六百九
十种今不传者十之七八或谓辑自古籍或谓原出类书要之
征引赅博多识前言往行洵足珍也今所行者有明代活字本
有锡邑刻本其所从出周堂序谓其祖曾得故本黄正色序则
谓据薛登甲所校善本缮写付刻然胡应麟讥其姓名颠倒世
代鲁鱼学者病焉明文渊阁书目存一部一百三十册一部一
百册均残缺其后散出递入于苏人朱文游周锡瓒黄丕烈汪
士钟家最后为湖州陆心源所得仅存三百六十馀卷今已流
入东瀛为岩崎氏静嘉堂中物矣先是阮文达何元锡各就黄
氏假所藏文渊阁残本誊校藏诸箧衍嘉庆间常熟张若云据
何氏本歙鲍崇城据阮氏本次第梓行张氏刊成未几板毁存
书稀如星凤传者唯鲍氏刻本岁戊辰余赴日本访书先至静
嘉堂文库观所得陆氏本其文渊阁印灿然溢目琳琅满架且
于己国增得如干卷为之欣羡者不置嗣复于帝室图书寮京
都东福寺获见宋蜀刻本虽各有残佚然视陆氏所得为赢因
乞假影印主者然允诺凡得目录十五卷正书九百四十五
卷又于静嘉堂文库补卷第四十二至六十一第一百十七至
一百二十五此二十九卷者均半叶十三行同于蜀刻惟板心
无刻工姓名且每行悉二十二字与蜀刻之偶有盈缩者不同
疑即在前之建宁刊本蜀本卷首小引谓建宁所刊舛误甚多
李廷允跋亦言厘正三万八千馀字今以二刻与鲍本校虽各
有脱误然阮文达序鲍刻明言“古书文义深奥与后世判然
不同浅学者见为误而改之不知所改者反误矣或其间实有
宋本脱误者但使改动一字即不能存宋本之真不能见重于
后世”据此为言是宋本即有脱误未尝损其声价且亦未必
真为脱误也今请再举数例以证宋刻之胜于今本职官部金
紫光禄大夫门宋刻引于宝晋纪三国典略二则鲍本则引左
传成上曰“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且寻盟公问诸臧宣叔曰中
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公下孙子之于卫也位为上将
谁先对曰次国之上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当大国之下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
下如是古之制也”九十八字下接“入落授金紫光禄大
夫”云云〈见卷第二百四十三第五叶〉前后𣺌不相涉张本同但注上下疑
有脱文兵部机略门引后汉书第十六则岑彭将兵三万馀人
云云凡一百三十七字〈见卷第二百八十四第五叶〉鲍张二本全脱妖异部精
门引易礼记唐书管子列异传又搜神记二则适成一叶〈见卷第八〉
〈百八十六第四叶〉鲍张二本全缺兽部马门引周礼夏官上“马及行则
以任齐其行若有马讼则听之禁原蚕者”并注又引论语周
书韩诗外传尚书大传太公六韬礼斗威仪春秋考异邮春秋
说题辞凡十则及“淮南子曰八九七十二”九字〈见卷第八百九十三〉
〈第六叶〉鲍本全脱且易淮南子三字为家语张本同更少十馀字
即此数事观之弥觉宋本之可信日本文久纪元当我国咸丰
十一年喜多邨宽尝以影宋写本用聚珍版印行其优于鲍
本者则板心所记刻工姓名均与蜀本相合且上文所举四事
一无脱误宋刻而外断推此本于是取以补影本二十六卷之
阙书经覆写又用活版词句讹谬自所不免然以校鲍张二本
道部尸解门彼且缺“太微经曰诸尸解者按四极真科云一
百四十年乃得神中真官于是始得飞华盖乘辇龙登太极游
九宫也”四十二字〈见卷第六百六十四第八叶〉方术部占星门末节元衡
亦还吉甫下又脱“先一年以元衡生月卒元衡后一年以吉
甫”十七字〈见卷第七百三十三第四叶〉巫门离骚曰欲从灵氛之吉占兮
节又脱注十八字〈见卷第七百三十五第四叶〉惟祝门韩诗外传曰齐桓公
至海丘节盍复祝乎下“封人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问贤者
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二十七字此言乃夫前二
言之上也臣闻下“子得罪于父母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
赦之臣得罪于君可因便僻之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三
十八字〈见卷第七百三十六第三叶〉史记曰楚大发兵如齐节有注二十七
字〈见卷第七百三十六第四叶〉张本存而鲍本犹脱疾病部总叙疾病门引
礼记左传春秋穀梁传公羊传国语论语史记汉书有注二十
三条鲍本全脱张本仅存其二〈见卷第七百三十八第一二三叶〉是则此虽不逮
建蜀二本抑犹出于吾国时本之上也蜀本原缺卷第二十一
第六百五十六至六百六十五第七百二十四至七百三十八
皆全卷又目录及卷第四第三十八第一百一十第一百三十
第一百四十第一百六十六第四百六十四第五百三第五百
七十一第六百九十第七百五十七第九百五十二凡缺二十
六叶有半均以聚珍版补宋刻每行二十二三四字不等聚珍
版则整二十二字故前后叶衔接处偶有移易理合申明乙亥
仲冬海盐张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