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孤山先生文集/卷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 孤山集
卷五
作者:李惟樟
1775年
卷六

[编辑]

答金君重儋[编辑]

秋间。承惠然来访。常切感荷。又此料表。持盈尺之书。备过当之礼。存问一个冗贱。使受之者踧踖而不敢当。此古人所谓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者。窃为左右惜之。仍审静居山堂。做履益裕。噫。世衰道微。人才日下。汲汲于名利者。举世皆然。独高明超然世累。深有意于为己之学。以朱夫子之戒铭诸心。生乎今之世。得此于人盖寡。何幸如斯。然君子之学。有体有用。自守之道。虽不可废。而上自君亲之重。下至一事一物之微。何者非吾分内之事也。君子当随事循省。动合中道。虽在纷华波荡之中。此心常不失其正。若必遁藏幽谷。以遂所怀云尔。则与不知礼义而取科第者。虽清浊不同。而其失中则一也。未知如何。恃相知之厚。信笔及此。徒增惭恧。

答金君重[编辑]

书中缕缕。无非至论。令人耸听。第其中窃有不能无疑者。时与义不可以分两端看。时既可则义未有不可者。时既不可则义安得独可哉。孔子之仕止久速。先儒以为合于易之时。于此亦可见矣。丙子之事。岂不为忠臣义士所可扼腕者乎。然君子之学。有缓有急。夫子于四子之言志。独取曾点者。以其即乎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已。足下以年少学道之士。先有志于国家之废兴。而至于欲裂肝胆。则恐与曾点言志之撰有间矣。况孔子于定公初年不仕者。实有微意存乎其间。而亦未尝终不仕也。至于相定公会夹谷焉。今足下不平于丙子之变。以举颜行世为之耻。则亦过矣。子贡之货殖。圣人之所戒。而程子亦以为非若后人之丰财。但此心未忘耳。至闻性与天道。则不为此矣。盖义之与利。每每相反。既以利为心。则恐有妨于义。故圣人罕言之。此实学者所可瞿然处也。然有父兄在。则亦岂得闻斯行之哉。惟在禀处之耳。

纸面二字。使人惶悚无地。后日如不去。则终不可冒昧受之。当拜跽而还纳矣。

答金君重[编辑]

霎然之奉。迨极依怅。即承耑价委问。加以赈乏之资。贫家告绝。亦是常事。左右创见而深愍之。至烦远使。愧叹无已。左右亦以书生。所蓄几何而德人如是。恐非得中之道。如何如何。

答金君重[编辑]

忽承耑书俯问。惠出匪望。且审来栖山房。做履清裕。尤庸奉慰。惟樟夙患肩甲之痛。一样苦苦。服药之日已过一旬。而亦未见显效。未知命物者。将何以处之也。潜心寡欲。固是为学之至要。左右既已得其路而骎骎焉。则何患不及古人之门墙。而犹以掀然飞扬为虑。恐于方寸之间。不能无旧习之缠绕。故乃此出之于言语之间。幸十分加意。以知潜心寡欲。亦非有别样道理。则庶有自得处矣。禅道之入定。亦必因工夫之深。吾儒之于此学。其可不究竟其业乎。彼以方外之术。适为榛芜而已。稂莠而已。不必有羡于彼。而只加吾向学之功。岂不有益于身心哉。鄙意如是。信笔及之。高明以为如何。

答勿溪书院问目[编辑]

本院移安在于明日。而其间节次。多有可疑处。盖当初权安别堂时。既行告由祭。而已经时月。移安时。似当有告辞。告辞时。亦有献爵之礼耶。

既有告辞之礼。则略设脯醢。因行奠礼如何。

移安后明晓。当行慰安祭。而当初权安窄室。故未行常享。移安之日。即行慰安祭。翌日。又行常享耶。

权安时既未行常享之祭。似出于事势之适然。而过时不祭。礼有明文。今而退行。似非其时。况既有慰安祭。又行常享。似近于黩。未知如何。盖告辞之礼。当行于权安处。以翌日行慰安祭。而祭时既设殷奠。则三献行事。似有可据处。虽非春秋大享。恐无不可。

本院庙号。鹤沙先生奉安后。似当改扁。而至今因循。敢请新号。

庙号之改。当与本府诸院之祠。不相雷同。称停定号。当为得之。幸与会中多士。相议以定如何。

院号则仍旧号无妨耶。

新院前川。本是勿溪下流。则因用旧号。亦何如。

答郑尚吾[编辑]

知有盍簪之便。而适有亲旧间吊问之事。竟致燕鸿之叹。迨用怅缺。忽承下教。固知所怀之一般。古人云死者复生。生者不愧。今之世其能行此道者。盖寡。伏见兄于亡友家事。眷恋至此。使死者有知。岂但谓不愧而已哉。但所询之事。非弟卤莽者。所敢承当。不知所以为说也。第时世不同。礼随而变。择日之法。虽古礼之所不知者。而今世通行之。一从日者之说。则葬期之先后。恐非大段未安。至于哀词之用。固出于送死之至情。非歌曲乐谱之比也。似无害于今日之用。祭奠用肉之事。前见先辈之说。则或以为用于祖奠。或以为用于虞祭。二说未知其适从。而古人以遣奠为重。仍以馀脯。纳诸墓中苞车之用。皆以此也。若于虞祭之前。不用肉馔。则遣奠之脯无所得。以此推之。则用于祖奠之说。似为得之。盖初丧。以生者之礼事之。故自不得不用素馔。至于葬时。乃是送死大节。以死者之礼事之。亦不得不已也。如此大事。固不当妄有开喙。而既蒙郑重之问。亦不敢默然无言。汰哉之诮。安所逃乎。夕间当进拜。否则明早直趋临圹。可得拜晤耶。

答李悦卿[编辑]

即承先施之问。仍审尊服履。启居反胜。且感且慰。俯询疑礼。无似者。本无考据之实。安敢有所开喙。而以人家例行之礼言之。宗子有故。次子摄行。自不得不尔。自题主祭以后。其祝辞以使弟摄行之意告之。而但于赠玄𫄸时。以未遑于告辞。而直行之。亦所不敢。似当使执事者。当祖奠时。略以宗子病重。使次子摄行之意告之。何如。老先生于答郑寒冈之问。似有此意矣。代行时。虽未有措辞。既已告于初祭之时。则似无所害矣。鄙意如是。故不敢隐于俯问下。而其是非得失。则幸博问于知礼之家以处之。至望至望。

答洪子致尔远[编辑]

伏惟腊天穷阴。尊启居体候万福。惟樟孤陋之甚。未尝从事于仁贤之后。而昔从亡友金记注景谦氏游。获闻左右隐德风致。复得令慈烈妇处变事迹。益服家庭训诲之美。愿为之执鞭。而地步稍左。年龄又迫晩暮。未成一面之分。而惟向德之诚。未尝少弛。兹者。幸与令咸处士。有联昏之分。从此得闻起居之详。私自喜慰。若得数年之假。则或望一造松关。以展平日邂逅之愿。惟是之企。只祝迎新景福。

答金士行[编辑]

昨赐躬问。又惠书慰。加以利病之药。垂死残喘。何以得此。劳动之馀。少惫例也。惟祝速收勿药。伏想尊既为时人所忤。更何为哉。惟愿温理旧业。益向远大。实区区所望者。前日仓卒之言。幸不以偶然闲浪之语视之。至祝至祝。

答全惠仲五益[编辑]

积年阻奉。一味倾向。昨承李斯文贤友经过。获蒙尊手字之问。反复以还。无异亲承玉屑。何幸如斯。李先生遗文尚未刊行。实为后学之耻。今闻以本家私力。将举剞劂之役。大雅之文。庶有广布之日。斯文之幸。如何如何。但编摩之命。谬及于不肖之身。未知左右。以惟樟为何等人。而加之以不敢当之役耶。盖当初草本雠正时。已经判事公取舍。则必有十分的礭之见。不须更容别人私见。妄加议论于其间。直须入梓。何不可之有。如有万一可疑之处。则姑留之。以待后世之子云。亦所以为慎重之道。岂可使浅见薄识。容易下手于大君子已定之论乎。若如樟者。本以椎鲁之质。加之以朽败之甚。虽于小小文字。不敢有所拟议。况望与论于先正修辞之地乎。承左右郑重之教。又蒙李斯文俯嘱之勤。而莫敢与议于大匠之斲。徒增惭惧。道南之游。实平生宿愿。而晩矣无及。此生可怜。万万。纸穷草草。

答权亨叔泰时[编辑]

忽承委问。仍审近日起居。慰豁无已。册子承诺已久。而自是向学诚薄。未即袖来又此因便委寄。惠出非望。固知贤者爱人之至。思欲以牖启颛蒙。感幸之极。不知所以为说。虽老境愦愦之甚。庶欲加数年之工。望其有一分得力之地。赖天之灵。或得少进于桑楡之年。则左右之惠宜如何报也。

答李上舍斗精[编辑]

膝下幷有丧之戚。闻来惊恸。不能已已。岂谓积德之门。有此意外之变乎。下询服制疑处。惟樟于礼学。全未有知。何敢有所指挥。以犯汰哉之诮乎。第闻为长子一节。本出仪礼斩衰条。子夏传曰。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疏云。以其父祖适适相承于上。已又是适承之于后。故云正体于上。所谓正体云者。为亡者而言。以适适相承之馀。故重之也。非指主丧者言也。幸博问于知礼处以行之。如何。

答张器彦[编辑]

浯堂之会。既失邂逅之便。闰月情札。甚适瞻恋之怀。慰沃良多。而未逢顺便。尚阙修谢。寻常愧仰。即惟穷阴。侍馀学履神相俱胜。惟樟猥以不似之身。虚被拔擢之恩。昨以翊赞赴朝。荣宠至矣。而病老残喘。深以生行死归为惧。不计进退之节。妄作逋窜之行。其得罪于名教大矣。而事穷情蹙。不顾其他。只自悚惧之至。跋涉之馀。神气耗甚。而夙患风热之症更加。方呻痛度日。若能收召精力。少得粗完。则与两三同志。左提右挈。相从于寂寞之滨。以尽馀年。亦一快事。未知其能入手否耶。伏见左右禀得美质。加以有为之志。前头成就。有不可胜量。而第工夫易间断。岁月难挽留。若非勇往直前之功。则难免寸进尺退之患。惠书中日益昏愦等语。虽是自谦之辞。而亦于其心。必有所不自满足者。惟当日迈月征。以无负初心可也。惟樟禀既凡庸。而中年又失蹊迳。浪过光阴。平生无一善可称。而至于垂死之年。盗得虚名。诬上欺天。到此虽咋指噬脐。悔前日之虚过。恨少壮之无成。而有不可追者矣。此所以每于相爱之间。不能默默而欲有所献忠者也。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与金周伯世镡[编辑]

仲君来。备承侍馀学履益佳。为慰之至。所惠署信。何其精巧至此耶。佩翫之馀。因恐人之材智明于小者。暗于大。君于末技如此。则大体之无所欠歉。恐未可知。幸十分留意于致远恐泥之训。日加孜孜。老夫之望也。

答郑周天天周[编辑]

昨闻省选之喜。即欲驰贺。而病倦未果。常以为恨。续承情问。知高楼江斋。做履清裕。奉慰不浅。所寄朴秀才易学图说。如樟者其于洁精之学。无所窥闯。安敢有所论说。但草草看过。则其所言无非先儒阐微之旨。非后人私自臆说者。何其弱冠之年。得此肯綮而开发之也。第以鄙意推之。自何者以下一节。本出于胡玉斋。而玉斋之说。鲍谧斋非之。故老先生于启蒙传疑中已言之。后学不必取以为说。且置干退坤以下结语。似未明快。恐不如本注所谓父母既老。而退处不用之地之为无馀蕴耳。然南岳公既已推许以为今世无双。其所见之高且明。非浅末所敢与议。姑俟后日得以相面。以尽鄙怀耳。图说姑留之。以俟更赏。

答金守之[编辑]

前书所进于自守之道。不无少助。近来朋友之可望者。实在于君。幸望十分策励。莫之虚负光阴。

答金守之[编辑]

所询变礼。亦无有考据处。未知其何以为说也。盖非直出而权宜奉祀者。俗人例以为侍养云。而侍字之义。无可考处。抑未知以收养之收。讹而为侍字邪。既以奉祀为名。则服制略如父在母丧心丧之例行之。亦如何。傍题则不用于傍亲礼也。生日之祭。礼无所考。或有以生忌为名而祭之者。老先生不以为是。盖庙中只有一主。则行之似无妨。而若累代奉祀之庙。独行于一位不可也。遍行于诸位尤不可也。以此势似掣肘。未知先贤未有定规。以此否耶。

答宗人上舍命弘[编辑]

前奉未得从容。迨切恨怅。忽承书问。恍如更接清仪况审春和。尊体履亨泰。尤庸倾慰。支离此世。又添一齿。有何兴况。吾宗人各居东西。闻问无缘相接。常以为恨。蒙尊哗录委示。何幸如斯。至于世系疑处。此间所见与高明之意无异。全义,礼安。分自一源之说。既载于李左相蓂之神道碑。又出于李公厚基氏之言。而文庄公之移封礼安。史无明文。又于吾家世系。无籍可记。岂非可疑之甚乎。原州之李。以平章事李之氐为鼻祖云。彼则固然。而吾门则与彼不同。李之氐与提学先祖。盖为一时之人故也。大槩判书先祖受祸于辛朝。窃念其时翼襄兄弟皆幼。门谱世牒。未及收拾。以致千古之恨。每一念至。不觉泪下。道路辽远。无由更奉。临楮。不胜怅然。

答宗人上舍泰亨别纸[编辑]

某等流落乡曲。世代亦且推迁。其于祖先墓地。全未有闻。常切痛迫之至。昨承尊教。始知判事先祖衣冠之藏。在道峯山南麓云。盖某六代祖母赵氏墓。在杨州角心寺之原。亦道峯南麓。而赵氏于判事先祖。为子妇也。两墓相距必不辽远。而角心之原。有墓直以守之。子孙之进去洛下者。得设浇奠。而道峯之墓久废不治者。岂非后孙所大阙者乎。今欲使门中子弟若干人。委进奠扫。而宿草之中。坟域寻觅无路。尊侍平日幸伸瞻拜之礼。则某洞某原。及可问之处。幷望指教如何。如有碣石。则前面何以书之。亦无漫漶剥落之患否。子弟往时。当令作路贵庄。以听分付耳。

吾宗本自全义。分为两贯。其移籍之际。必有事迹。而今不可考。其为后孙之遗恨。何可胜言。丽祖之教。此间亦不无传说。而非国史所载。又非出于金石文字。今不可取信。况太师分封之后。过四五百年。至提学先祖。而始为移籍。亦甚可疑。恐不可以闾巷间相传之语。有所疑贰于数百年前事也。

昨承洪州居宗人李㙉大哉氏书。言以族谱开刊事。当送两人于价川郡印来云。未知果有此事否。价川使君。是令季经历公否。族谱既已入梓否。大哉又言得见李道衡所言如此云。盖道衡氏。恐是泰仁所居宗人也。既与价川使君。相议始役。则此事必有可成之路。吾门之幸。如何如何。但吾宗人散居各邑。成帙为难。必于报恩,青山,牙山,金浦,新昌,洪州,泰仁,通津等处。发文通告。各收子孙名录。送于开刊处。而但恐价川绝远。各处宗人。难可往参其事。幸于湖西便近地。相会成书。使可入梓。然后送于价川。此意尊其料度否。且念剞劂之役。所费甚大。非一州之力。所可办出。若有收合之事。幸即通示。使有万一之助。深所望也。鄙派子孙。列录奉呈耳。

同宗之义。本自一体而分。亲厚之情。虽百世不磨。而吾宗诸派。散处各邑。未尝有一处相从之事。岂是同源之道哉。窃计鄙派虽远在一隅。而湖西诸宗所居。不甚相远。若于报恩青山等地。设为花树之会。定期通示。则此亦当黾勉趋进以参。其于敦信护家门之训。庶不坠落。未知佥宗之意以为何如。盖必欲以一一齐会为事。则亦有难处者。或一派定送一二员。择闲旷山寺。成一日良晤。又不可以酒食糜费为事。各自赍粮。以为聚散之地。往还之间。不过四五日。可成百年欠典。伏乞佥宗恕谅。

与金庆叔善基,世叔昌基,重叔硕基[编辑]

阿周回。暂闻侍下平报。积阻之中。此亦一幸也。切有相会稳晤之事。而忧患中人拔出未易。徒增胆怅。第有所怀。而以不得会面之故。不为之一暴。则亦非相爱间道理也。尊之山讼时。或因人得闻。初谓此讼。与子女玉帛之讼有间。为之何伤。望于岑寂之中。从容以思之。则不能无可疑者。大凡山讼。非古道也。有自家先山。他人来葬。则起而应辨者。有当丧之人迫于葬亲。为人所禁。未免官决者。此二者皆出于不得已也。而其实则皆利也。何者。他人虽葬于自家之山。而若不侵犯于先世坟域。则以达识观之。固无未安之事。不过曰吾之吉地。为他人所占可惜耳。乃利心也。当丧者。不以礼葬为念。徒信术士之言。以邀后福。此亦利心也。况君之讼也。与此二者不同。而徒为得失之念所动。内拂于心。外哄于人。奔走官门。与胥靡为伍。佥尊读古书知义理。而至于忿欲之来。不能惩窒。乃至于此。则彼无知一。小民何足诛哉。虽大捷于官。磔其肉寝其皮。不足以偿。今日官门之辱。而无以解持清议者之谈锋也。幸佥尊细思之何如。此等语。实外人所难言。而若惟樟也。不以疏远自处。乃敢缕缕。如有可采者。赐以一言。使得毕其说。如其不然。则亟投诸火。使不肖之罪。不至彰著。幸甚。

答黄尔辉世㷞[编辑]

前岁幸成适愿。一别后音信相阻。常切悠悠之思。昨因风便。获承盈尺之书。眷谊鼎重。反复感叹。不啻更接清眄。但审中更祸患稠叠。体履愆和。不胜惊虑。书讯间推许之辞。固是常礼。而至于称之过当。拟议非伦。则在我有一言不知之讥。在人有不敢承当之耻。来书中措语有犯于此两款。甚矣。不意贤者之有此失也。惟樟前月中。得陪丁征士。成数日之款。实私幸之大。而所恨者。不得与左右同之。获闻理窟之论也。龙寺拙语。只缘两老远别后会难必。略述不能尽之情怀而已。岂谓传入于高明之听惠。以琼琚之报。满目璨然。庄诵无已。而但锦绣之美。混施于柴荆。则恐非其所。柰何。惟樟平日看书之工。殊甚粗率。未有考据之力。前承过揲音训之问。率尔妄对。今奉来示。始觉前言之失。噬脐何及。因此一事。愈欲得强辅之力。事事得以斤正。则其有得于桑楡之功。岂可量哉。而病伏未果。浩叹徒切。宗子之家有丧。则葬前废祭。礼有明文。而次房有子若孙。则值其先代讳辰。揆以情理。似不可全然废阙。况今人凡事。不能一一悉遵古礼。而欲于此加察焉。未知如何。然此则为次子之房言之也。至于丧家。葬前不得已准礼且废。葬后略其品式。使子弟行之似当。而但无子弟。可以代行者。主人不得已亲执。则不知所着何服耳。金河西先生。谓白布衣差可。栗谷李文成。用生布直领,孝巾,绞带。未知其果合礼意否。本无经学之力。又乏师友之助。平生无一端见识。猥承辱讯。不知所以为对。强此杜撰。愧叹何极。士憎多口。自古有之。在我既无致谤之道。则横逆之至。尽是悠悠。未知左右所尝取闹者。为何事。幸不求诸人而求诸己。以为自反之地何如。承有广寺留楼之意。果尔则庶有相讨之便。是企是企。

答金东叟井星[编辑]

三月十八日惠书。昨始跽擎。却怪中间留滞之久。而自以不见绝于贤者。为深喜。幸甚幸甚。信后数月。伏惟学履。启居康福。书中缕缕。足见雅意。第师友警责之望。不肖者其不敢承当久矣。而窃念左右以向学慕善之至。适丁人才渺然之日。未有明师强辅。可与相助以为仁。使空空者。苟得充数于丽泽之末。其事亦戚矣。大抵当此俗学靡靡之际。独能慨然以古道自期。为己为人。无不以是焉。则非豪杰之士。能有是哉。既知其蹊迳。而又勉勉循循。不舍不已。加以岁月之功。则造诣之浅深。虽在于资禀见识之高下。而其得为寡过之人审矣。若徒有其志。而未能实用其力。胶扰于俗务。展转于功利。日往月来。卒无所得。则在我未免有鹦鹉猩猩之耻。而其不为傍人所笑者鲜矣。如高明立志之笃。向学之勤。必不有此事。而愚陋者。既已躬自蹈之而有悔焉者。故信笔及之。还增愧悚之至。

答金东叟[编辑]

恋苦之馀。获承情问。仍审薄寒。静中学履益胜。惟樟少而无闻。老益愦愦。不足齿数于恒人。每承贤者。持盈尺之书。执过恭之礼。施之于无所肖似之人。赪颜汗背。不知所以为喩也。但吾人名不登于农工商贾之籍。则儒者之名。自不得辞焉。而学之一字。亦其分内事也。左右以人之或知为虞。而不欲为人之指笑。兹实善让之美意。而亦岂有为农而辞耕之名。为贾而辞利之实哉。但如鄙人者。平生无一善状。及至垂死之年。赌不近之虚名。则其可耻实甚焉。而左右年富力强。方有万里之行。岂以人之指笑为虑哉。古之人亦有犯笑侮。不顾而能成大业者矣。早晩有贵里之行。或有从容燕晤之便。忙草不宣。

与洪而栗处宽[编辑]

孤陋无用。见弃于人久矣。不意左右惠然来访于寂寞之滨。慰谕开启。欲有以相长。不佞何以得此。幸甚幸甚。伏惟寒风渐紧。侍馀学履益胜。昨者窃见高明。似欲养病求志。此意甚善。从前先辈之始初发轫于此。学者亦多类此。盖调理之中。事省心静。自有所得。今日造物小儿之所戏者。亦安知天意欲使左右。益勉大业而玉成于终也。况科举之业。亦多坏人心术。虽有有志之士。一入其中。则无以自拔于奔竞之习。而出入奔走之际。触冒风寒。亏损荣卫。因成沈痼之患。亦不可谓必无也。若能以养病自处。超然远引。脱去外累。又于摄理之中。择其切于身心者。日夕不懈。则其所得之荣贵。奚啻百倍于自外至者哉。惟樟少而失学。老且无成。无复有望于向上之事。而区区之愿。犹在于与人为善。顷承枉顾之惠。出此瞽说。惟高明恕之否。

答申叔范国模[编辑]

惠然来访于宿舂之地。感幸之至。又此垂赐存问。眷意有加。不佞何以得此。铭佩在心。无以为喩。因审启居体履佳胜。惟樟七十之年。只隔数月。精神气力。如虞渊之日。看看消尽。其得俯仰于此世。几何时耶。所教文字。实非浅劣所敢承当。而特因俯索之勤。略效鄙忱。安敢以是有望于发挥盛德哉。聊备覆瓿之资耳。

与柳钦若[编辑]

昨承仲氏委访。迨极感仰。迩来佥履动止何似。老人昨从箕山。五美两老会于广寺数日。瞻望高居。不甚难越。而少有拘管。竟失邂逅。不胜怅恨拙庵记实。略略起稿。欲待高眼。与之檃括。然后脱草。而相会未易可叹。

答柳茂仲夏时[编辑]

料表承惠书。备审春寒尚紧。静中启居佳胜。奉慰之至。樟宿患转痼。朝夕且毙。亦理势然耳。柰何。所教文字。非垂死人所敢与议。而亦不能自已。强以己意。有所补添。未知于上下文义。有所违戾否也。幸商量以处之是望。五篇诗下小序。自知其不当用。而重违勤教。草草书呈。可愧可愧。

答金守之必学[编辑]

所询疑礼。实非昧者所敢与议。而来在孤村。无可考据处。不知其何以为说也。大槩练祥之祭。非墓所可行者。所寓处设位行事。因行改服之节。虽甚未安。而亦出于不获已者。此时村患干净。不可以时月期。高明所虑之意。亦可谓备悉矣。今世人例于忧患之日。多有废祭者。若非原隰之裒。未见其有不洁不安者。多出于生人之畏忌。亦甚未安。若有好古爱礼之家。量其时势事变之如何。以尽吾诚孝之道。似可而不敢预为之说也。至于望墓为坛之说。特为宗子越在他国者言之。不必引而为证也。

答任世祯[编辑]

老病垂死之日。猥蒙不敢当之请。幷陈其难便之势。今承高明之教。重加诛责。惶悚之至无以为喩。盖窃闻乡中佥议。皆以两冈幷举为言。而前日惠书中。独以寒冈为说。故私心以为必当广取一府公议。与之论定。然后乃敢始行大事。此所以略陈鄙意于前日者也。多少教诲。若是其丁宁。固知前言之妄发。而不敢复有开喙也。

答载基孙[编辑]

得书。知好在为喜。吾试用肉炙之法。脐中因为成疮。闷苦柰何。知与良友同处。必有相资之益可佳。但吾之所以自处者。不失其道。然后可得强辅之助。惟是之望耳。纲目如地负海涵。少观不知其涯涘。草草披览而已。则以卤莽精神。其何能得以领略也。但勤勤不倦。则或可见其功效耳。闻斋中来员渐多。恐不可久留。若过十人先往者。势将退归。以是为节可也。

杂著[编辑]

先世遗事[编辑]

祭酒先祖。以监察大夫柳靖之婿。子姓具载于文化柳氏谱。

判书先祖。曲城府院君廉悌臣之女婿。政丞兴邦之妹婿也。兴邦之祸。先祖并坐焉。悲夫。兴邦号东亭。与牧隐,陶隐,惕若斋诸公相友善。牧隐枕流亭记曰。东亭受知于先王。思所以图报于今上。盖其心专于王氏而不贰者也。然则以廉家姻属而坐之者。未足为我祖之累也。

判事先祖兄弟二人。当家祸之日。皆幼。将被收。有一山僧哀之。穴于岩而仅免云。此善谷李雍之言也。见拙翁洪圣民遗稿。家牒未有登科之说。而丁氏时述所记云。文科判事。将俟后考焉。

主簿先祖。缮工监副正赵公安道之婿。赵公。乃进礼岛都万户金公洊之婿也。金公初居丰山里。古有大家。乃金公所居。而世称新罗时所构也。赵公仍居焉。又传于主簿先祖。永嘉志所谓赵安道居之者此也。然赵公之墓。在杨州角心寺。吾祖先仍为族葬焉。盖赵公常居京城。而丰山为往来别墅也。主簿先祖子孙甚盛。且多荣显。先祖妣赵夫人。享年九十馀。子孙之佩印符者满堂。时人谓之九印门。先祖墓在长湍。其后建国陵于山内。子孙远居。未及迁瘗。今失其所。先祖妣墓在角心寺赵公墓之傍。世代久远。墓道陵夷。乙卯春。七代孙彬上去加土。有碣阴记

司直先祖。墓在角心寺。而名载于丰山人物录。盖丰山为往来之所也。高祖兄弟置祭田一顷于东小门外石串坪。子孙之上洛者。以其地之所出。为祭奠之资。墓地乙卯春加土。有碣铭。而字画漫漶。不能记。

金氏奉先录[编辑]

吾里丈金处士柏下公。一日过惟樟。纵言及于孝子阁之说。惟樟乃作而曰。子孙之于先祖。其爱慕之诚何尝有限量哉。虽然。久而不懈者难。愈久而愈不懈者。为尤难。孝子公于今泽将斩矣。棹楔之设。在于嘉靖庚子之岁。则五纪将尽矣。而乃能成翼然翚飞之阁。使行过于其下者。无不耸动而兴起焉。则诸金氏之所以尽心于奉先者。亦至矣。其亦孝子公永锡尔类之道乎。处士曰。未也。凡事不有倡之。孰能和之。吾族人之侁侁焉。居此土者众矣。而使吾祖之名露居焉。不敬甚矣。兹者。吾族侄桡,族孙寿远甫。相与倡议而成之。财力之出。吾族人共之。而首事者实桡与寿远也。惟樟曰。有是哉。二公之诚孝也。自世教衰。人不与于行。虽于侍奉之际犹未能尽其职者多矣。况以孙之孙之远。乃能如是其尽力焉者。岂非高于人一等哉。处士曰。不特此也。又有进于是者。吾之七代祖某官公之墓在某所。六代祖某官公之墓在某所。五代祖某官公之墓在某所。而世代迁易。庙主已祧。丘垄之香火将绝。桡与寿远。又为之经理。逐位各置祭田一区。为永世寓慕之地。吾门之受赐于二子者多矣。愿子识其颠末。以示吾门后生可乎。惟樟复曰。嘻嘻。蔑以加矣。虽然。二公之诚孝。固有过人者。而又欲使贤子弟为先之事迹。形诸文字之间。而传之永永者。亦处士丈忠厚之美意。不可以不志之。乃忘其固陋。而略叙其梗槩。为金氏奉先录云。

为人呈府伯状[编辑]

安东丰山县铁谷里。有孀妇吴召史者。闲良吴正希之女也。生于万历戊午。年十八。当丙子十月。为保人权兴利之妻。未及数月。国有大难。兴利从军赴敌。明年丁丑正月。死于双岭之战。召史时年十九。其父母闵其早寡无子。欲夺而嫁之。召史守节。以死自誓。恐其有意外之变。虽甚招致。而一不往。执丧之礼。一如士族。足迹不出于家内。虽比邻之人。罕见其面。又不闻言语之声。或有来见者。则向壁而坐。不与之相对。有时避匿不见。平生不着完衣服。必以蓝缕居之。常以未亡人自处。五十八年终始如一日。兴利有前妻之子玉男。兴利死时。始生。召史鞠之。爱之无异己出。玉男本私贱所生。召史备价而赎之。使之从良。相倚为命。盖其夫权兴利。初属于左兵使。见主将无谋见败。不胜忠愤。自托于右兵使阵。力战而死。春秋之法。死王事者。有加二等之礼。则宜有褒录之典。其妻之节行。又如此。实为可嘉。而召史今年七十七岁。朝暮将死。而零丁饥窘。餰粥不继。又使出人之行。蔽而莫白。不胜悯恻。敢此禀报。

金道望,德望字说。即门人金侃,金伣兄弟。[编辑]

金氏二子。既冠问字。谢以不敏。请之未已。始乃强颜。试究厥义。字道曰毅。字德曰行。幷加以景。用训厥名。道远且重。匪毅曷以。德本在我。行之则是。予告汝道。洪大其胆。万理不遗。纲常自任。予告汝德。随事勉力。一句缺豁然有得。维毅在心。发之于为。维行在事。本之乎思。事为心思。表里相资。埙唱箎和。日迈月征。念兹在兹。期于有成。

[编辑]

礼安李氏族谱序[编辑]

族之有谱尚矣。源派之所自。本反之所分。非谱将何征述哉。自宗子法坏。而谱牒不明于世。虽大家右族。莫知其所来。往往亲未绝而不相识。岂不悲哉。惟我李氏。系出全义。移籍礼安。而全义之谱。只书讳彦昇。而不书其子姓。礼安之谱。只以提学先祖为鼻祖。而其先不传。盖判书先祖。被祸于王氏之季。其时判事先祖。以弱龄穴于岩而得全。世牒之遗失。固无足怪矣。先君子尝怆然于斯。思得古籍之可据而犹未得。诸孤等亦尝以先君子之心为心。凡有谱牒之所。靡不访求。闻洛中有丁斯文时述。博雅好古人也。东国士族之世系。无不裒录。因李秀才泰斗而求之。于是乃得明证。提学先祖之下。记之曰。全义李混之孙。彦昇之子。移籍礼安云。先代所尝求之而未得者。于是始得释然。岂非吾门之大幸哉。但移籍之际。必有事迹之可据。而未传焉。是则可恨也。盖谱牒不明。故世系未传。今日之所当尽心焉者。岂外于谱牒之成哉。于是谨推其本源之所自。先书全义世系。然后以及礼安族谱。先世有事迹之可记者。则各于讳下录之。内外子孙无不悉书。而外派止于曾孙。居在远地。耳目之不逮者省之。录为成书。以贻诸子孙。为子孙者。能谨守而不失则幸矣。

朔讲立议序[编辑]

圣朝兴。文教大行。虽委巷之士。无不知学。矧我丰居大都护之府。衣冠之所兴。轮蹄之所会者哉。其得为弦诵之区亦久矣。越在嘉靖间。县之士子。相与立书堂于丰岳之下。为游息藏修之所。事闻。明庙。特命宣额以侈之。兼之以土田臧获书籍之物。以嘉奖之。于是风化大兴。县人不但以记诵词章为务。皆深于人伦。笃于名教。孝子忠臣烈女相与辈出。一闾之内。旌表相望。因以三纲洞称之。学术之化人如是夫。及其世级渐下。而人才不古。学法解弛陵夷。至于今日。则贸贸莫甚焉。识者为之寒心。今年秋。安东金大涉氏游于江之右。见商山人月朔讲习之事。遂慨然发愤曰。吾党独少此哉。于是礼安之李,全义之李,真宝之李,东莱之郑与大涉氏。议克合。以九月十二日。各率其子弟。会于一处。爰有济济之美。受讲后。因使之制述。以试其才。期以为每月朔望规例云。惟樟谂于众曰。二三子。其知夫学之道乎。有为己之学。有为人之学。书一也。而读者之趋向异焉尔。何谓为己之学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夫人之生也。孰不有是物是则哉。当知其性分之所固有。尽其职分之所当为而已。何谓为人之学也。规规于科举之文。汲汲于利达之途之谓也。若然则虽使圣贤之书。日陈于其前。而书自书我自我。未有践履之实。此二者。相去远矣。二三子何居焉。诵之于口。不若得之于心。得之于心。不若行之于身。自洒扫应对。至于精义入神。自爱亲敬长。至于事君临民。躬行实践。一于诚信。无所欠阙。然后可以追前辈之遗风。成国家之休美矣。惟二三子勉之。崇祯丙子后四十二年丁巳孟冬。宣城李惟樟。序。

[编辑]

向阳斋记[编辑]

真城李上舍君则。过余于石郊之寓舍。嘱之以其所居向阳斋之记。余问所以名斋之义。上舍笑曰。以堂之面势正午故也。余曰。子之寓义于是堂者。其止于是而已乎。上舍于是。作而言曰。吾少也。有志于学。而亦不能不留心于进取也。是以所读者理窟之文。而得失之念。乱其心志。记诵焉是趋。声律焉是资。则功虽笃。而理愈晦。事虽勤。而心愈塞。伥伥然莫知所之。如瞽者之无相也。及其年至而虑易。始觉前日之所求于书者。特土苴耳。于是姑置得失之念于胸中。而惟义理之是求。字究其趣。句探其旨。则凡经传中一言一语。无不切于吾人日用之实。即复沈潜反复。随事体验者。盖亦有年。则虽未至于豁然贯通之妙。而其于吾心之体用。物理之精粗。似有所得。若寐者之始寤。醉者之得醒。与异时之昏昏者有别矣。乃营一小斋于居室之侧。为终老讲肄之所。偶得朱夫子之诗。有昨日土墙当面立。今朝竹牖向阳开之句。深有契于吾心。故取而揭诸堂焉。余曰。有是哉。子之寓意于是堂也。昔朱夫子有取于濂溪太极动静之说。而以敬义二者。名其堂室。今吾子有得于朱夫子开窗言志之咏。而反而求之于学。以为造道之地。其左右逢原之意。自有默契于前贤者。非见识之明造诣之精。能有是哉。虽然。吾子以高世之才。早从事于为己之学。为士林所推毂久矣。而犹以夺志于程式之文为歉然也。今乃脱然有得于俗学之外。若舍面墙之暗。而得向阳之明焉。则其不以小成自安者。可见矣。吾知上舍造道之功进进不已。将至于正大高明之域。不但止于此而已也。客有难之者曰。名堂之意。或有取于葵藿向阳之义。则恐有违于学者自修之道。如之何。余曰。唯唯否否。君子之学有体有用。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也。在我者既有尊主庇民之道。而生斯世也。为斯民也。目击时事。则爱君忧国之诚。实仁人志士之所不能无者。岂与山林一节之士。与麋鹿为友。与草木同腐者。比幷哉。不然。朱夫子何有取于胡子青山之咏。而以未能卒请其目。为恨矣乎。于是疑者乃解。

磨崖草堂记[编辑]

磨崖草堂者。金秀才昌文氏之书也。秀才。以文章鸣于世。旁通于书法。深得雪庵之体。方余寓居于磨崖也。以此四大字书示。余置诸左右。为榧几之玩。不幸遭罹家祸。不常厥居。东西搬移之际。未知此书之所在也。今年春。偶阅仲氏箧藏。乃得之。金绳铁索。满目森然。而秀才已游仙玉楼。则笔迹之留落人间者。益复贵重。乃额诸孤山精舍。为坐卧寓目之地云。客曰。子之居。乃孤山也。胡乃借用旧居之号耶。无其实而徒取笔法之妙。揭之所处之室。子之孟浪有如是耶。余应之曰。夫磨者。雕琢之谓也。去其麤而取其精。益致其光明者。只在于磨之一字。故大雅之白圭可磨。卫诗之如琢如磨。转而为君子日新之功。其为德不其大矣乎。顾余性本粗厉。人皆以碨礧弃之。则其有待于磨琢之功深矣。以此为吾盘盂之箴。不亦可乎。尝读朱夫子名堂室记。则紫阳之章。韦斋之榜。揭之于潭溪之居。古之人亦尝有移易而用之者矣。客笑而去。丁巳仲春日。识

志学斋记[编辑]

人之得于天者。岂偶然哉。仁义礼智之性。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无不得之于有生之初。不以贤愚而有所丰啬焉。人能尽其固有之性。而行其当行之道。各自勉焉。以尽其力。则可以无负于天之所畀。而人道之大于斯尽矣。然而人之气质。不能无清浊之异。而物欲又从而乱其心焉。则尽其性而行其道者。盖寡矣。是以古之人。必以学为贵。八岁入小学。则所以使知其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而小子之学举矣。十五入大学。则所以使知其明德新民之道。而大人之学成矣。夫然后仁义礼智之性。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焕然大行于世。非后世之所可及也。近世斯学不讲。习俗日下。少而不闻弟子之职。长而不知修身之道。人之得于天者。几乎其晦。而无有能知之者矣。从吾游者数人。立所居之室。扁之曰志学。请记于余。槩将有志于斯学者矣。略记所闻于师友者以畀之。览者或有取于斯言。则其于私淑之功。不能无少补云尔。

药记[编辑]

癸亥春。吾患疮疹之疾。思欲服药治之。而家贫无以为资。远近亲旧相与助之。李秀才彧。甘草六钱,连翘四钱四分,栀子八钱五分,麦门冬五钱,厚朴二两五钱,芒硝七钱。权秀才谊。甘草三钱三分,滑石一两五分,栀子三钱。金秀才用秋。栀子三钱。李先达星见。滑石二两,石膏五两。金甥之铎。黄连六钱,蓬术一两,连翘二两,石膏二两,麦门冬二两,香附子一两六钱,麻黄三钱,滑石四两,蔓荆子四两五钱。南秀才宗衡。滑石二两五钱,连翘二钱五分,陈皮七钱,大黄三钱。李秀才鸿遵。麻黄一钱,连翘一钱,栀子一钱二分,滑石一两五分,芒硝五钱。李秀才夏梁。滑石二两五钱。金察访景晋。麦门冬六两。李秀才星征。栀子三两。李进士最全。麦门冬一两,连翘二钱,栀子三钱五分。安秀才梦祥。滑石二两。南斯文天祺。川芎二两五钱。皆其所赠也。噫。此实稀贵难得之物。诸亲旧何所取于老病垂死之人。而乃倾贮以济之。使之得延须臾之命耶。孤陋残喘。既无以报之。则书之于册。时一省览。以领其缱绻眷顾之意。未死之前。少加自新之功。不至于大过。则庶几无负于爱之欲其生之厚意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