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尚书大传 (四部丛刊本)/卷第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尚书大传 卷第一
汉 伏胜 撰 汉 郑玄 注 清 陈寿祺 编 景上海涵芬楼藏陈氏原刊本
卷第二

尚书大传卷一

  序录

史记儒林传言尚书自济南伏生汉书儒林传汉兴言书自济南伏生

伏生者裴骃集解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案曰汉书儒林传注引张晏曰名胜伏生碑云

史记索隐曰案张华云名胜汉纪云字子贱华当为晏字之误济南人也故为秦博

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

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矣不能行于是乃

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其后兵大𧺫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

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

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伏生教济南张

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书以

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 张生亦为

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自此之后鲁

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汉书儒林传同

汉书蓺文志尚书经二十九卷本注大小夏矦二家

欧阳经三十二卷师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传授者○案汉志三字旧亦作二误今据

玉海所引改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矦解

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

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易曰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𧺫远矣至

孔子篹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

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

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大小夏

矦氏立于学官 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矦

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

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

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

汉书儒林传颜师古注引卫宏定古文官书序云

官旧作尚近金坛段若膺始据韩昌黎集正其误今从之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

可晓也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

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

儒林传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

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寖盛支叶

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案曰儒林传言信都秦恭延君增师法至百万言桓

谭新论亦云大师众至千馀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

有欧阳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矦尚书

后汉书伏湛传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

也 初自伏生已后世传经学清静无竞故东州号

为伏不斗云

颜氏家训书证篇曰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

虙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郡城

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云济南伏

生即子贱之后是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

可知矣

 案曰伏生既为虙子贱之后不应与其远祖同字

 而史记索隐引汉纪以为伏生字子贱恐即因汉

 碑而展转致误汉碑固不误也今汉纪无此文不

 知小司马何据然范蔚宗后汉书实云伏生名胜

 字子贱其名则是其字则非也湖本史记载索隐

 引汉纪作纪年引张晏作张华皆误

尚书正义按伏生所传三十四篇谓之今文则夏侯

胜夏侯建欧阳和伯三家所传及蔡邕所勒石经是

隋志三家并立而欧阳是盛晋永嘉之乱欧阳大小

夏侯尚书并亡

史记正义引七录云三家至西晋并亡

梅颐本尚书序伏生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伏生以

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

康王之诰合于顾命 经典释文曰即马郑所注二

十九篇

 案曰二十九篇古文分合皆与伏生本同惟顾命

 一篇马分王出在应门以下为康王之诰耳今之

 舜典古文今文皆合于尧典今之益稷古文今文

 皆合于皋陶谟盖百篇固别有舜典益稷古文益

 稷作弃稷而汉世求之不得伪孔乃于尧典皋谟

 各谬析为二篇也

汉书五行志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

宗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

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已乖矣言

五行传又颇不同 孝武时夏矦始昌通五经善推

五行传以传族子夏矦胜下及许商皆以教所贤弟

子其传与刘向同唯刘歆传独异

汉书楚元王传成帝即位诏向颌校中五经秘书向

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

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

记推迹行事连傅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

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 赞曰刘氏

洪范论发明大传著天人之应

汉书夏侯胜传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

异 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

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

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是时光与

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

语安世实不言廼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

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

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汉书李寻传治尚书独好洪范灾异

晋书五行志文帝时宓生创纪大传其言五行庶征

僃矣 班固据大传采仲舒刘向刘歆著五行志

宋书五行志伏生创纪大传五行之体始详

水经注卷五河水篇漯水又东迳汉征君伏生墓南

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

兴教于齐鲁之间𢰅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征之

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欧阳生等受尚书于征君号曰

伏生者也案曰伏生未尝遍𢰅五经掌故受尚书者乃⿱日黾 -- 鼂错非欧阳生水经注有误

后汉书郑𢆯传凡𢆯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

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

鲁礼禘祫议六艺论毛诗谱駮许慎五经异议答临

孝存周礼难凡百馀万言

孝经序疏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五经之外有中候

大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答临硕难周礼

许慎异义释废疾发墨守箴膏肓答甄守然等书

经典释文序录尚书大传三卷伏生作

隋书经籍志尚书大传三卷郑𢆯 大 传音三卷

𢰅 尚 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伏 生

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

生 济南伏生之传惟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

本法而又多乖戾

隋书五行志易以八卦定吉凶书以九畴论休咎春

秋以灾祥验行事汉时有伏生董仲舒京房刘向之

伦能言灾异六经有足观者

初学记伏生为尚书传四十一篇欧阳大小夏矦传

其学各有能名是曰今文尚书刘向五行传蔡邕勒

石经皆其本

旧唐书经籍志尚书畅训三卷伏胜注案曰尚书大传有略说一

篇诸经义疏每引之隋志无大传而有畅训伏生无此书畅训当为略说形近之讹三卷当为一卷此伏

生所𢰅不可谓注旧志此条多谬新唐书亦然第新书列大传三卷又出畅训一卷疑旧志尚有脱误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刘向𢰅

唐书艺文志伏胜注大传三卷畅训一卷 刘向洪

范五行传论十一卷

册府元龟顾彪𢰅大传音三卷

崇文总目尚书大传三卷汉济南伏胜𢰅后汉大司

农郑𢆯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

言援经而申证云见文献通考

中兴书目郑康成叙曰盖自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

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授之音

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

失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已意弥缝其阙别作章

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子政校书得

而上之凡四十一篇至𢆯始诠次为八十三篇见玉海卷

三十

郡斋读书志尚书大传三卷右秦伏生胜𢰅郑康成

下与中兴书目同今本四卷首尾不伦

直斋书录解题尚书大传凡八十有三篇当是其徒

欧阳张生之徒杂记所闻然未必当时本书也印板

刓阙合更求完善本

叶梦得曰自安国学行欧阳氏遂废今世所见惟伏

生大传首尾不伦言不雅驯至以天地人四时为七

政以金縢作于周公殁后何可尽据其流为刘向五

行传夏矦氏灾异之说失孔子本意益远

遂初堂书目尚书类尚书大传不注卷数

文献通考经籍考尚书大传三卷

通志艺文略伏生大传三卷郑𢆯 洪 范五行传论

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 五 行传记一篇汉许

宋史艺文志伏胜大传三卷郑𢆯注

宋史李焘传尚书大传杂记一卷

孙退谷承泽庚子销夏记唐王维伏生图摩诘妙画

传世者人止知有江干雪霁图余曾一见之乃后人

临本至人物之妙有非唐人所能及者伏生图一老

儒生伏几而坐手持一卷乃授经图也宋高宗题签

云王维写济南伏生上用乾卦小圆玺卷旧在金陵

黄琳家顾遁园客座赘谭载都元敬尝在黄美之家

见此图惊叹不置不知何年入故内今复传出

刘体仁公㦷七颂堂识小录伏生图席地凭几短须

鸡皮真九十老人而眉目静远则大儒也宣和题王

维写伏生数字字极楷上用乾卦印背亦精绢装

朱彜尊王维伏生图跋右王维所𦘕伏生上有宋思

陵题字庚戌十月观于退谷孙侍郞斋生济南人也

予游济南于长白山之阴相生墓案曰水经注漯水又东迳汉征君伏

生墓南云云见其祠宇庳隘至不容筵几有司牲醪岁时

之飨或阙焉不修世人无知重生者盖经学之不明

久矣思秦之时书生讼言封禅致有坑儒之祸生为

秦博士得免其明哲有过人者及汉兴隐士负一时

之望莫若商山四皓初未闻讲习经义传之弟子则

其年虽八十馀衣冠甚伟与土木何异生独能于微

言既绝之时教学齐鲁老而益勤卒传之晁错斯文

未丧天若有意于生而锡之年者百世之后宜师其

人而识其貌焉维之所画特想像为之而已然蓺事

既神其精思所感必或见之观是图者不问知其为

生此思陵所以宝惜而亲题之也世之法书善画多

秘之内府人既未得观间复流传于世藏之者非其

人则观者亦取非其人此书画之厄也是图之得归

孙氏非至幸与

再题王维伏生图是图庚戌冬观于北平孙侍郞塾

室因跋其尾既而归干棠邨梁相国今为漫堂宋公

所藏主虽三易不堕秦会之贾师宪严惟中之手济

南生亦幸矣桉中兴书目馆阁续录桉曰宋嘉定间人编次

所画济南伏生图曾归秘阁储藏故宋元以来题跋

独少宋公定为真迹知孙梁二公赏鉴略同也案曰宣和

画谱王维写济南伏生像亦见清河书画舫

  建立伏博士始末载阳湖孙氏平津馆丛书

嘉庆元年十二月十一日署按察使司孙咨山东学

院曹为咨呈事本司查

国家择先圣贤之后置五经博士授以世职所以崇

儒重道典礼优渥其制仿自明景泰时历代增置至

朝修明祀典自孔门十哲上溯周公旁及关裔下至

宋儒皆为置立五经博士至周至备考列朝五经博

士之设或以制礼作乐或以身通六艺或以阐扬道

统惟汉代诸儒承秦绝学之后传授经文经义去古

不远皆亲得七十子之传若伏生郑康成其功在经

学绝续之际较七十子为难又迥在唐宋诸儒之上

今世祠墓子孙现在本属邹平高密之境允宜会同

贵院将二贤学行奏请

国家予以旷典以昭先贤传道之报考尚书出于伏

生壁藏又口授其义始有今文廿八篇显于世及孔

壁得古文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其无今文可证者

凡十六篇竟不能读又无能注者谓之逸书存于故

府今之孔传梅頥所上非孔壁古文朱文公疑之是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即

古文书后出孔壁无伏生之今文亦不能识读是伏

生一人为唐虞三代微言道统之所寄今邹平有伏

氏诸城有宓氏皆其后也郑康成为东州大儒于易

书诗礼论语孝经皆有传注

钦定诸经义疏多引郑注唐儒正义推阐其说宋儒

章句沿袭其词至乎三代礼仪服物典章周程张朱

注解不出郑注范围亦或逊其精密故范史以孔书

遂明称之核其行事见于史传亦无可议今其祠墓

子孙现在高密前学院阮曾加修葺又为设奉祀生

或以前代置五经博士重在道统不知道存乎经统

本于尧舜禹汤文武伏生不传尚书道何所存统何

所述东晋板荡经师失传诸经之义岂能臆说赖郑

康成集汉儒之大成经义无康成则渊源几绝唐宋

诸儒何由复传道统幸值我

国家久道化成兴废继绝伏生郑康成祠墓子孙适

在东省地方官自宜陈请增置五经博士以为世职

维学院有激扬风化之责事关崇奉先贤本司不便

专政为此咨呈贵院挈本司衔名具稿上闻并祈指

正裁夺赐覆施行

嘉庆三年十二月初三日邹平县知县李 详济南

府金 为查明先贤嫡裔详请承袭以隆祀典事卷

嘉庆二年正月初四日𫎇本府票内开一件为咨

呈事嘉庆元年十二月十六日𫎇学院曹牌开嘉庆

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据署臬司孙咨称先儒伏生郑

康成宜陈请增置五经博士等情到院查五经博士

承袭定例由藩司核议详请抚部院具题咨部办理

兹据呈请增设事关题请应饬该地方官查明伏生

郑康成嫡裔开造事实清册妥议通详等因到府合

行转饬又于嘉庆三年五月二十一日𫎇本府宪票

前事内开本年五月十二日𫎇布政司票开前准臬

司咨查先儒伏生后裔伏氏系邹平县人增置五经

博士以光祀典等因当经抄录行查去后迄今日久

未据详覆合行饬催等因到县𫎇此遵即差查去后

嗣据卑县伏生乡伏中兴同伏敬祖呈称为遵谕陈

明恳恩转详事切身始祖名胜为秦博士及汉文时

口授传今文尚书宋咸平三年追封乘氏伯居古济

南城东关今祠墓在邹平城者十八里二世三世四

世名讳无考至五世祖孺当汉武时客东武因家焉

六世七世亦无考八世祖名理当代名儒受诗于匡

衡九世祖名湛汉成时拜大司徒封阳都侯家藏宗

图二世三世四世以及六世七世阙名与汉书所载

伏氏世系适相符合实无从再为确查阙文十世祖

名翕为湛之子亦嗣阳都侯爵至十六世祖典当汉

献时国除累世传至元代有名伏步者当顺帝末年

青州府属县兵𮎰特甚迁居邹平北乡载在家乘步

系始祖四十六世孙湛祖三十八世孙此回籍邹平

之始祖也又传至六十一世名永芳前任县主程于

康熙三十五年选为奉祀乾隆十一年前任县主雷

又选身父名绍先为奉祀均𫎇赐给县文可验又传

至身为始祖六十三世孙身侄孙为始祖六十五世

孙现今𫎇各宪饬查后裔宜陈请增置五经博士身

年已老迈不堪承袭身侄孙敬祖年十岁现在从师

肄业于嘉庆元年奉祀陪祭为始祖六十五世孙为

湛祖五十七世孙守墓祭奠历经数百年矣理合将

迁徙回籍缘由恳请转详上宪

奏请授敬祖世袭五经博士以昭二千馀年旷典伏

祈恩准转详计粘呈宗图一纸等情据此卑职会同

儒学复查无异该邹平县知县李琼林查看得奉宪

饬查先儒伏生后裔请增置五经博士一案缘伏生

名胜为秦博士及汉文时口授今文尚书至宋咸平

时追封乘氏伯居古济南城东关今祠墓在卑职城

北十八里伏生乡春秋官为致祭伏生五世孙伏儒

汉武时迁居东武即今之青州府属也载在汉书至

元代有名伏步者系伏生四十六世孙当顺帝末年

值青属兵𮎰迁居卑县城北伏生乡累世相传至六

十一世名永芳康熙年间前任程令选为奉祀令其

陪祭至乾隆十一年间前任雷令又选六十二世孙

伏继宗之兄伏绍先为奉祀生均未详给部照今绍

先之子伏中兴系伏生六十三世孙现在年老务农

不能承袭惟查六十五世孙敬祖年甫十龄从师读

书克承儒业卑职伏思

国家崇儒重道凡先贤后裔咸增置五经博士以昭

旷典今查先儒伏生自秦火之后口授尚书今文二

十八篇以显于世是汉无伏生则尚书不𫝊𫝊而无

伏生亦不明其义诚如前臬宪所咨伏生一人为唐

虞三代微言道统之所寄允宜选择嫡裔早为承袭

以昭褒崇盛典今查伏敬祖是否系伏生嫡派长支

长孙除宗图之外别无考证惟尽卑县境内现在除

伏继宗伏中兴伏敬祖三人并无伏姓其人则伏敬

祖为伏生嫡派似无疑义应请即令伏敬祖承袭五

经博士以符

盛典缘奉饬议理合取具宗图并地邻戸族甘结造

具履历清册加具印结会同儒学具文祥请宪台察

核施行

嘉庆五年十二月初十日布政使司全详巡抚部院

惠为详请增设五经博士以光祀典事嘉庆五年

月初三日𫎇前巡抚部院蒋批据邹平县先儒伏生

增设五经博士缘由𫎇批查增设五经博士事关钜

典未便草率据详先儒伏氏祠墓子孙俱在该县城

北有无碑志书籍考证其祠堂建始何年现在作何

修理墓道何所曾否设有奉祀生现在本支人数若

干详内均未查明声叙碍难核辨仰布政司转饬详

确切查明祠墓实据取具世系宗谱图说详请察

夺仍候学院批示缴等因批司𫎇此当经录批转饬

详查祠墓实据去后兹据济南府知府德生详据邹

平县知县李琼林详称遵即覆查据卑县伏生乡伏

继宗呈称缘身始祖名胜前为秦博士宋咸平二年

追封乘氏伯爵配享

圣庙东庑墓在邹平县城北一十八里伏生乡即今

县志所载古济南郡东关也其祠之创建年远莫稽

墓前碑记至顺二年重修礼部尚书张起岩撰文后

历元明以及

国朝重修数次俱有县志碑文可考县志内载伏墓

林烟图为邑十六景之一又载墓有墙旁有祠祠旁

有书院为朔望讲学之所今墓与书院俱废仅有墓

坵墓道碑在邹邑城东七里铺东西大路北与墓南

北对值相隔十八里墓东南旁现有祠三间东西书

楼二座祭庭三间大门一座查汉书载伏生世系始

祖名胜即传经之伏生二世无名三世有记载无名

四世 无名五世名儒武帝时客东武因家焉六世

七世俱无名八世名理当代大儒以诗授成帝至湛

为始祖九世孙光武征拜大司徒封阳都侯汉书与

身家所传谱系相合虽有阙名实足信古而传后且

尝考家乘图说有始祖四十六世孙名步为身十七

世祖当元朝末年自青归邹世守祠墓治祭陪祭已

数百馀年至康熙三十五年前任县主程选身父名

永芳为奉祀名载重修碑记乾隆十二年前任县主

雷又选身堂兄名绍先为奉祀给县印札实未领有

部照绍先系现在详请承袭五经博士伏敬祖之曾

祖也现今本支人数身为始祖六十二世孙外惟侄

曾孙敬祖为始祖六十五世孙身年七十六岁无子

嗣敬祖年十岁祖父皆没从师温习四书并熟易书

诗三经则为乘氏伯嫡裔大宗堪充𣸸设五经博士

𨕖者止有敬祖一人身伏思传经支叶阅二千馀年

之久仅存此一老一幼零丁狐独如一线之未绝耳

恳恩转详计粘宗图一纸等情据此卑职复查无异

拟合取具宗图具文详请本府核转等情到府卑府

复查无异拟合将送到宗图册结转详本使司核转

等情到司据此该本使司查得先儒伏生为有汉大

儒口授尚书于秦火之馀厥功甚钜似宜𨕖择嫡裔

承袭博士以光祀典兹据济南府县查明伏生六十

五代孙伏敬祖克承儒业堪膺充补五经博士之职

取造册结宗图前来理合备由具文详请宪台察核

施行

嘉庆七年正月十九日山东巡抚和疏题为请详增

设五经博士以光祀典事云云该臣看得先儒伏生

为有汉大儒口授尚书于秦火之馀厥功甚钜似宜

选择嫡裔承袭博士以光祠典今据布政使吴俊详

称据济南府行据邹平县查明伏生六十五代孙伏

敬祖克承儒业堪以充补五经博士之职取造册结

宗图墨拓碑文并伏生所载县志文记详送到司拟

合详情会核具题等情呈详前来臣复查无异除册

结宗图墨拓文记送部外谨会同学政臣刘合词具

题伏祈

皇上睿鉴

敕部议覆施行谨会题请

嘉庆七年四月初二日礼部疏题前事云云该臣等

议得自古先贤钜儒博考经济垂世立教或显达未

及其身斯旌扬宜归于后兹据该抚疏称先儒伏生

六十五代孙伏敬祖请设为五经博士等语臣等伏

查伏胜为秦博士秦时焚书六经几至息传汉孝文

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赖伏胜口授尚书于晁

错自是典谟誓诰之文藉以不坠其传经之功甚钜

既据该抚查明伏胜祠墓碑记遗迹尚存嫡泒子孙

世系可考似应𣸸设世袭五经博士一员以广酬庸

之典以昭

崇文之治应如该抚所请伏胜六十五代孙伏敬祖

立为五经博士先行咨部注册俟伊年及十五以上

给咨送部考试验其文理明顺再行题请承袭咨吏

部给札恭候

命下之日行文吏部并该抚查照办理臣等未敢擅

便谨题请

旨本月初四日奉

旨依议钦此

嘉庆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礼部疏题为请

旨事准前任山东巡抚全保咨称前准礼部议覆前

任山东巡抚和寕题请伏生后裔𣸸设五经博士一

疏内开伏胜六十五代孙伏敬祖应请立为五经博

士俟年及十五以上给咨送部考试再行题请承袭

等因于嘉庆七年四月初二日题初四日奉

旨依议钦此钦遵在案今据署布政司金光悌详称

据济南府详据邹平县查明应袭五经博士伏敬祖

年十七岁应令赴部考试取具印甘各结呈送转请

给咨赴部考试等情详送前来理合给咨该博士亲

赍赴部投逓考试等因移咨到部该臣等议得例载

先儒后裔应承袭五经博士人员年十五岁以上者

由该省督抚给咨赴部考试如果文理明顺题准承

袭等语查先儒后裔前经臣部于嘉庆七年题准𣸸

设五经博士俟伊六十五代孙伏敬祖年及十五以

上该抚送部考试验其文理明顺再行题请承袭等

因在案今据前任山东巡抚全保咨称伏胜后裔伏

敬祖现年十七岁例应送部考试前来经臣部考试

得伏敬祖文理明顺与承袭之例相符应准其承袭

五经博士恭候

命下臣部行知吏部照例给札臣等未敢擅便谨题

旨本月十九日奉

旨依议钦此

重修伏生祠记

暴秦焚灭经籍欲愚黔首黔首固未可愚祇自愚以

速灭亡而经籍之在人心者如日月之揭乎天固亦

不可得而灭也噫秦灰已冷汉业聿新孰谓祸难散

亡之馀间有伏生岿然久存独能寿遗经于胸臆以

传来学而新生民之耳目哉是盖天相斯人𢌿之以

九十之年而其所以托之者有在也济南邹平县治

东北十馀里号伏生乡伏生之墓在焉即墓所有祠

岁久弊漏县尹大寕曹明叔视事之岁躬拜祠下顾

瞻徘徊眷先贤之所藏仰遗像之有托慨然兴怀营

修完饰轮奂一新率邑人士与凡在官者具牲醴以

祀复专其子献来请曰愿有述起岩缅维先生之有

功于斯文天下所共知后世论次其功赠乘氏伯号

曰大儒从享孔庙天下通祀惟邹以其乡𫉬私展其

敬既列祠县学又即墓建祠其趋向可知也会曹尹

复能崇墓葺祠俾邑人益知有以景仰前哲而进于

学于以化民成俗是真能举其职矣起岩济产也闻

其请故不敢辞既书其事因附所见俾来者有考仍

系以铭按汉儒林传伏生名胜为秦博士壁藏书以

避禁兵后亡数十篇独以二十九篇教于齐鲁文帝

欲召时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诏掌故晁错往受之

卫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语教

错孔安国书序但云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艺文志尚

书二十九篇乃其所受者汉儒谓之今文隋经藉志

乃云伏生口传二十八篇作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

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倪宽宽授欧

阳之子世传至曾孙高谓之欧阳学又张生传夏侯

都尉有大小夏侯学宋叶梦得以书出伏生者二十

三篇传欧阳歙崇文总目尚书大传二卷为伏胜撰

晁氏以为胜终之后欧阳生张生各诵所闻特撰大

义名之曰传其说互有不同要之今文尚书出于伏

生者则一也先生为秦博士秦坑儒无所施其学其

学至汉始传然则先生之学既施于汉而名以显于

后世故余不系之秦而系之汉题曰汉济南伏先生

祠碑云铭曰于维先生始焉则屯终焉则亨独抱遗

经以淑后人以慰幽贞行法俟命天锡耄年庸待治

平竟以所授列于学宫其道大明书以人传人以书

显垂万世名稽古之力斯文与俱兹不曰荣从祀孔

庙遍于寰区罔不敬承矧兹梁邹乡墓攸在砺世作

程沉沉亢扃体魄斯安祠以妥灵茂宰尚贤有坏必

葺遹观厥成于乡于学祀享相望阅千百龄穹碑有

铭被之弦歌用侑尔牲元至顺二年礼部尚书张起

岩撰






尚书大传卷一上    受业嘉应吴兰修校

尚书大传

 汉征君济南伏胜𢰅 大司农北海郑元注

 唐传

 案曰困学纪闻卷二云大传说尧典谓之唐传则伏生不以是为虞书

尧典

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遂以为号论语泰伯疏

 案曰尧典正义云遍检书传无帝尧即位之年则此似非伏生大传文疑出书纬

辩章百姓见毛诗采菽正义史记五帝纪索隐后汉书注

辨章百姓百姓昭明癸辛杂识前集引尚书大传第一日云云

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

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

以上见礼书卷三十五尚书尧典正义又周礼司寤氏疏引谷作稷收敛下多盖藏二字黍下多菽字又

周礼考工记疏北堂书钞太平御览二十一时序部六八百三十八百谷部二八百四十二百谷部六并

 案曰太平御览时序部     引尚书考灵曜曰鸟星为春候火星为夏期专阳相助同精感

 符虚星为秋候昴星为冬期阴气相佐德乃弗邪子助母收母合子符郑康成注虚星北方宿也昴

 星西方宿也阴指母也礼记月令正义引尚书考灵曜曰主春者鸟星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心星

 昏中可以种黍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星昏中则入山可以斩伐具器械王者南面而

 坐视四星之中者而知民之缓急急则不赋力役故敬授民时书纬之言与伏生书传同淮南子主

 术训张昏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此即本大传

秋昏虚星中可以种麦注虚北方𢆯武之宿八月昏

中见于南方齐民要术二

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田猎断伐当上吿之天子

而下赋之民故天子南面而视四星之中知民之缓

急急则不赋籍不举力役故曰敬授人时此之谓也

注籍公家之常徭太平御览二十六时序部十一又尚书尧典正义北堂书钞路史后

纪十一引小异

东方者何也动方也物之动也何以谓之春春出也

故谓东方春也太平御览十八时序部三又艺文类聚三

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广韵十八真

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谓之夏

夏者假也吁荼万物养之外者也故曰南方夏也

二十一时序部六

夏者假也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注吁荼读曰嘘舒

事类赋注末六字是郑注

西方者何也鲜方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皃始入者

何以谓之秋秋者愁也愁者万物愁而入也故曰西

方者秋也注秋收敛皃御览二十四时序部凡

 案曰愁当如礼记作揪字之误注秋字亦当作揪

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伏方也者万物伏藏之方伏藏

之方则何以谓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万物方藏于

中也故曰北方冬也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注吁荼气出而温呼

吸气入而寒温则生寒则杀也故曰吁吸也者阴阳

之交接万物之终始御览二十六时序部十一又艺文类聚三记纂渊海卷三节引

又事类赋五

中春辩秩东作中夏辩秩南讹中秋辩秩西成中冬

辩在朔易周礼冯相氏注贾公彦疏云据书传而言

便秩东作史记五帝纪集解引尚书传

辩秩东作史记五帝纪索隐引尚书传

便在伏物史记五帝纪索隐引尚书传

分命和仲度西曰柳谷周礼缝人注贾疏云是济南伏生书传文

寅饯入日辩秩西成传曰天子以秋命三公将率𨕖

士厉兵以征不义决狱讼断刑罚趣收敛以顺天道

以佐秋杀御览二十四时序部九

辩在朔易日短朔始也传曰天子以冬命三公谨盖

藏闭门闾固封境入山泽田猎以顺天道以佐冬固

藏也御览二十六时序部十一

 案曰伏生尚书大传引书日短下无星昴二字或传写失之或以日短断句

注否不也文𨕖羽猎赋注引郑元尚书大传注○案曰此疑否德之注

孔子对子张曰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二

十而通织絍绩纺之事黼黻文章之美不若是则上

无以孝于舅姑下无以事夫养子也周礼媒氏疏无女二十而四字

通典五十九嘉礼四○又毛诗摽有梅正义

妇人八岁僃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公羊隐七年解诂徐

疏云书传文

孔子曰舜父顽母嚚不见室家之端故谓之鳏毛诗桃夭

序正义引唐传又尚书尧典正义通鉴前编帝尧七十载注○尧典正义曰鳏者无妻之名不拘老少书

传以舜年尚少为之说耳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书有鳏在下曰虞舜大戴礼本

命篇卢辨注

舜生姚墟风俗通山泽弟十谨案尚书云云姚墟在济阴城阳县

 案曰尚书无此文此盖尚书传文

昔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注历山在河东毛诗魏谱正义又尚

书大禹谟正义

注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水经⿰夸瓜 -- 瓠子水注御览四十二地部七井作墓引郑元

贩于顿丘就时负史记五帝纪索隐又御览八百二十九资产部九引上句

舜渔于雷泽之中注雷夏沇州泽今属济阴史记五帝纪集

解御览七十二地部三十七又八百三十三资产十三引传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抂旋机玉衡以齐七政齐中

也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道正而万事顺成故天道政之大也旋机者何也传

曰旋者还也机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所动者大

谓之旋机是故旋机谓之北极受谓舜也上日元日

御览二十九时序部十四又史记五帝纪正义天官书索隐○玉海天文上引大传与此不同盖误

 案曰隋书天文志引尚书考灵曜璇玑中而星未中为急急则日过其度月不及其宿璇玑未中而

 星中为舒舒则日不及其度月过其宿璇玑中而星中为调调则风雨时庶艸蕃芜而百谷登万事

 康也玉海天文门引此文首有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者九字是书纬言抂旋机以定中星之法也

注浑仪中筒为旋机外规为玉衡也史记天官书索隐引郑元注大

万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载非春不动非夏不长非秋

不收非冬不藏故书曰烟于六宗此之谓也注烟祭

也字当为禋马氏以为六宗谓日月星辰泰山河海

也经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遍于群

神月令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如此则六宗近谓天神

也以周礼差之则为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也

十八时序部三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六上因事之祭○又御览五百二十八礼仪部七绩汉祭祀志中

注北堂书钞引并无注

 案曰注司中宋本御览作司人非烟旧作湮路史馀论五云禋于六宗大传作烟则事止燔燎据此

 大传字从火㫄垔作烟故郑注直释之曰祭也周礼大宗伯疏引尚书洛诰注云禋芬芳之祭康成

 注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云禋之言烟周人尚𦤀烟气之𦤀闻者也是郑据书尧典烟于六宗之

 文以解礼也他书误为湮字则注语不可通矣史晨祀孔子庙碑以供烟祀樊毅修西岳庙记奠柴

 燎烟西京赋升高烟于太乙魏受禅碑烟于六宗与大传合

古者圭必有冒言不敢专达之义也天子执冒以朝

诸侯见则覆之注君恩覆之臣敢进周礼玉人疏

古者圭必有冒言下之必有冒不敢专达也天子执

冒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

瑞也瑞也者属也无过行者得复其圭以归其国有

过行者留其圭能改过者复其圭三年圭不复少黜

以爵六年圭不复少黜以地九年圭不复而地毕此

所谓诸侯之朝于天子也义则见属不义则不见属

礼书五十二又御览八百六珍宝部五文献通考节引留其圭下有三年二字

天子执瑁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圭瑁者天子所与

诸侯为瑞也瑞也者属也诸侯执所受圭与璧以朝

于天子无过者得复其圭以归其国其馀有过者留

其圭能正行者复还其圭三年圭不复少绌以爵六

年圭不复少绌以地九年圭不复而地削此谓诸侯

之朝于天子也义则见属不义则不见属白虎通文质篇又路

史后纪十二山堂考索演䌓露玉海并节引

古者巡守以迁庙之主行出以币帛皮圭吿于祖遂

奉以载于齐车每舍奠焉然后就舍反必吿奠卒敛

币玉藏之两阶之间盖贵命也路史后纪十二疏仡纪有虞

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命市纳贾

以观民好恶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削

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黜以爵变礼易

乐为不从不从者君流改衣服制度为畔畔者君讨

有功者赏之尚书曰明试以功车服以庸白虎通巡守篇

注百年老成人见尊之之至也路史后纪十二疏仡纪有虞引郑康成注

舜修五礼五玉三帛广韵入声二十陌帛字注

以贤制爵以庸制禄故人慎德兴功轻利而兴义

后纪十一陶唐氏

三年一使三公绌陟公羊隐八年何休解诂疏云书传文

五年亲自巡守巡犹循也狩犹守也循行守视之辞

亦不可国至人见为烦扰故至四岳知四方之政而

公羊隐八年解诂𬞞云尧典文

 案曰尧典无此文盖皆出伏生尧典传疏脱传字耳今附录于此

古之帝王必有命民能敬长矜孤取舍好让者命于

其君然后得乘饰车骈马衣文锦未有命者不得衣

不得乘乘衣者有罚后汉书王符传注又艺文类聚舟车部引同惟无命于其君四

字不得乘作不乘车又礼书卷十四引同未有命者作民之未命者又毛诗都人士正义礼记大学正义

御览八百十五布帛部二路史后纪十一并节引好让下有举事力三字

注饰漆之骈并也周礼巾车疏引郑注云

注居士锦带礼书十四引郑氏释之曰

古者有命民有饰车骈马衣锦礼记玉藻正义引唐传云

唐虞象刑而民不敢犯苗民用刑而民兴相渐唐虞

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屦下刑墨幪以居州

里而民耻之注纯缘也时人尚德义犯刑者但易之

衣服自为大耻屦履也幪巾也使不得冠御览六百四十

五刑法部十一○又文𨕖求贤良诏注七命注初学记二十白帖象刑荀子正论篇注并节引

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屦下刑墨幪以

居州里而反于礼注纯缘也时人尚德义犯刑者但

易之衣服自为大耻周礼罢民亦然上刑易三中刑

易二下刑易一轻重之差公羊传襄二十九年疏

 案曰传末而反于礼四字公羊襄二十九年疏作而民耻之据路史后纪十一纪陶唐云唐传作而

 反于礼甫刑传以三刑为有虞氏者非今依改○案又曰路史引而反于礼四字为唐传下即言三

 刑非有虞制是此四字与上刑中刑下刑云云相属皆在唐传中路史此下又释云纯缘也幪巾也

 周礼罢民亦然上刑易三下刑易一轻重之差也皆用郑注文则唐传有此节传注甚明吴中本以

 此四字上条而民耻之下非也

唐虞象刑犯墨者𫎇皂巾犯劓者赭其衣犯膑者以

墨幪其膑处而画之犯大辟者布衣无领北堂书钞象刑○酉

阳杂俎卷八引首九字无𫎇字皂旧讹为帛今从杂俎引改○杂俎下引白虎通墨者额也取汉法火之

帝犹反侧晨兴辟四门来仁贤文𨕖刻漏铭注又毛诗关雎正义引首句

书曰三岁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其训曰三岁而小考

者正职而行事也九岁而大考者黜无职而赏有功

也其赏有功也诸侯赐弓矢者得专征赐铁钺者得

专杀赐圭瓒者得为鬯以𥙊不得专征者以兵属于

得专征之国注春秋传曰鲁赋八百邾赋六百以兵

属于晋由是也不得专杀者以狱属于得专杀之国

不得赐圭瓒者资鬯于天子之国然后𥙊注资取

集传集注三十三王制之已又仪礼经传通解续宗庙路史发挥五礼记王制正义并节引又路史后纪

十二有虞纪引作周传考绩训

 案曰周书无考绩之文周当为唐字之误路史赏有功也下尚有一之三以至九年云云三十八字

 其文词不类大传盖罗氏泌之语今不录

三年一使三公绌陟公羊隐八年何休解诂疏云书传文

尧南抚交阯水经注三十七淹水注

尧时麒麟在郊薮毛诗麟趾序正义引唐传云

尧使契为田路史发挥卷四注引伏氏书

弃为田路史后纪十一云伏书亦谓弃为田

 虞传○案曰尚书正义卷二云伏生虽有一虞夏传以外亦有虞传夏传

九共传○案曰困学纪闻卷二云虞传有九共篇汉艺文志考证云大传篇有九共

书曰予辩下土使民平平使民无敖困学纪闻卷二玉海卷三十七

○路史后纪十一引作民以无敖

九共以诸侯来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恶人民好恶

为之贡赋政教略能记其语曰予辩下土使民平平

使民无敖薛季宣书古文训十六引伏生称

五年一朝公羊桓元年注徐疏云虞传文

古者诸侯之于天子五年一朝朝见其身述其职述

其职者述其所职也文𨕖二十六谢灵运之郡初发都诗注又上林赋注张景阳杂

诗注五等诸侯论注

 案曰公羊疏以五年一朝为书传文其详见此盖即九共之传也

 虞夏传案曰礼记王制正义云伏生书传有虞夏传

尧为天子丹朱为太子舜为左右注左右助也若周之冡宰典国事

尧知丹朱之不肖注肖似也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亦引此三字必将

坏其宗庙灭其社稷而天下同贼之故尧推尊舜而

尚之属诸侯焉致天下于大麓之野注尧受运衡知

天命之所在而授又深知朱之不似不欲命于天诛

如桀纣也御览百四十六皇亲部十二引传并注

尧推尊舜属诸侯致天下于大麓之野注山足曰麓

麓者录也古者天子命大事命诸侯则为坛国之外

尧聚诸侯命舜陟位居摄致天下之事使大录之

发挥五引虞夏传及郑康成注云

尧得舜推而尊之赠以昭华之玉文𨕖石阙铭注曲水诗序注

尧致舜天下赠以昭华之玉御览八百四珍宝部三又见事类赋九

 案曰此上二条当与路史所引为一

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烈风雷雨不迷致

之以昭华之玉水经浊漳水注引尚书

 案曰疑尚书逸篇之文且与文𨕖注御览所引异恐非尚书传

舜耕于历山尧妻之以二女属其九子也赠以昭华

之玉初学记帝玉部

维元祀巡守四岳八伯注祀年也元年谓月正元日

舜假于文祖之年也巡行也视所守也天子以天下

为守尧始得羲和命为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并掌

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鸼吺共工

等代之乃分置八伯注见仪礼通解续二十六亦见周礼序御览皇王部六礼仪部

十六又通鉴前编节引坛四奥沈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

州注奥内也安也四方之内人所安居也为坛祭之

谓祭四方之帝四方之神也祭水曰沈注见仪礼通解续又见文

𨕖宋郊祀歌注御览礼仪部十六亦引此句祭者必封封亦坛也十有二

山十有二州之镇也兆域也为营域以祭十二州之

分星也坛沈封兆皆因所宐为之名御览八十一皇王部六引维元

祀至此下有濬川二字宐从之○注见仪礼通解续乐正定乐名注乐正乐官

之长周礼曰大司乐注见仪礼通解续元祀代泰山注元始

也岁二月东巡守始祭代气于泰山也东称代书曰

至于岱宗柴注见仪礼通解续贡雨伯之乐焉阳伯之乐注

阳伯犹言春伯春官秩宗也伯夷掌之毛诗小雅鼓钟疏引虞传

阳伯上有东岳二字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六通鉴前编并同○注见仪礼通解续舞株离注

株离舞曲名言象物生育离根株也注见仪礼通解续又毛诗鼓钟

正义周礼鞮鞻氏疏引注株离至此其歌声比余谣注徒歌谓之谣其

声清浊比如余谣然后应律也注见仪礼通解续名曰晳阳

注晳当为析春厥民析晳阳乐正所定名也是时契

为司徒掌地官矣后又举禹掌天官注见仪礼通解续仪伯

之乐注仪当为羲羲仲之后也注见仪礼通解续舞鼚哉其

歌声比大谣名曰南阳注鼚动貌哉始也言象物应

雷而动始出见也南任也注见仪礼通解续中祀大交霍山

尔雅释地疏引虞夏传霍山为南岳贡两伯之乐焉注中仲也古字

通春为元夏为仲五月南巡守仲祭大交气于霍山

也南交称大交书曰宅南交是也注见通鉴前编夏伯之

乐注夏伯夏官司马也弃掌之舞谩彧圣贤群辅录谩彧作漫哉

舞下有武字一无武字玉海同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群辅录作祁卢玉海

注谩犹曼也彧长貌言象物之滋曼彧然也初虑

阳上极阴始谋也谩或为谤羲伯之乐注羲伯羲叔

之后也舞将阳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于案曰群辅录作朱华

玉海同诗考作于注将阳言象物之秀实动摇也于大也秋

祀柳谷华山贡两伯之乐焉注八月西巡守祭柳谷

之气于华山也柳聚也齐人语秋伯之乐注秋伯秋

官士也咎陶掌之舞蔡俶其歌声比小谣名曰苓落

案日苓群辅录作零注蔡犹衰也俶始也言象物之始衰也和

伯之乐注和伯和仲之后也案日注和仲仪礼通解续及路史后纪引作和

叔非今改正舞𢆯鹤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归来注𢆯鹤言

象阳鸟之南也归来言反其本也幽都弘山祀注弘

山恒山也十有一月朔巡守祭幽都之气于恒山也

互言之者明祭山北称幽都也贡两伯之乐焉冬伯

之乐注冬伯冬官司空也垂掌之舞齐落注齐落终

也言象物之终也齐或为聚歌曰缦缦埀为冬伯舞

丹凤一曰齐落歌曰齐乐一曰缦缦注和伯乐阙

群辅录引又玉海百二十五引大传云见群辅录○注和伯乐阙四字见通鉴前编○案日一日齐落一

日缦缦二句疑郑注之文非大传文也幷论八音四会注此上下有脱

辞其说未闻群辅归假于祢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

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注族当为奏言诸侯贡

其正声而天子九奏之乐乃具成也以上传自维元祀至此见仪礼

经传通解续二十六上因事之祭全引又通鉴前编帝舜元载引虞夏传维元祀至用特止○又御览八

十一礼仪部十六引维元祀至兆十有二州路史馀论卷八引舜元祀后纪十二有虞纪引维元祀至八

伯并云虞夏传毛诗小雅鼓钟正义引东岳阳伯之乐尚书尧典正义引说舜典之四岳及羲伯和伯周

礼鞮鞻氏疏引阳伯之乐舞株离并云虞传○又周礼序文𨕖上林赋注长笛赋注颜延年郊祀歌注御

览皇王部六礼记王制正义路史后纪十二通鉴前编帝尧元载玉海诗考小学绀珠圣贤群辅录并引

○以上注自夏伯至此并见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六

五载一巡守群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虽禽兽

之声犹悉关于律乐者人性之所自有也故圣王巡

十有二州观其风俗习其性情因论十有二俗定以

六律五声八音七始著其素蔟以为八此八伯之事

也分定于五此五岳之事也五声天音也八音天化

也七始天统也通鉴前编帝舜六载引书大传又北堂书钞乐隋书音乐志礼书百十七

路史后纪十二诗地理考并节引注族当为奏言诸侯贡其正声而

天子九奏之乐乃具成也关犹入也入路史后纪引作统今诗

国风是也案日此因论十有二俗下注五声宫商𧢲徵羽也八音

钟鼓笙磬埙篪柷敔琴也七始黄钟林锺大蔟南吕

姑洗应锺蕤宾也歌声不应此则去之素犹始也蔟

犹聚也乐音多聚以为八也五谓埙在北方鼓抂东

方之属天所以理阴阳也注见通鉴前编全引○又隋书音乐志礼书百十七

维五祀定钟石论人声乃及鸟兽咸变于前故更箸

○四时推六律六吕询十有二变而道宏广五作十

道孝力为右秋养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浡然招乐兴

于大鹿之野执事还归二年𧭓然乃作大唐之歌

前编帝舜五载引虞夏传又宋书礼志路史后纪十二有虞纪路史发挥五诗考

注询均也五作五教也十道谓君令臣共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者也兴成也乐以致

天神出地祇致人鬼为成也𧭓犹灼也大唐之歌美

尧之禅也注见通鉴前编帝舜五载〇又路史后纪十二引五作十道注

乐曰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玉海音乐

又六艺流别卷一

 案日路史后纪十二云维五祀定钟石论人声鸟兽咸变乃更著四时推律吕均十有二变而道宏

 广于是勃然兴韶于大麓之野执事还归二年䜎然乃作大唐之歌以声帝美声成而絑凤至故其

 乐日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据此则乐日以下当与上文相属但疑尚有脱文耳

 𧭓作䜎字之误

 又案日尚书无劮无或侜张为幻尔疋释训侜张诳也说文解字侜有壅蔽也扬雄国三老箴奸寇

 侏张侏张即侜张之异文郑注周礼甸祝禂今侏大也注论语朱张为侏张与夷逸皆不作人名解

 郑意夷逸谓夷于逸民侏张谓狂士张大皃也尚书大传舟张辟雍舟即侜之省同声假借言辟雍

 之形有壅蔽而张大也

维五祀定钟石论人声注舜始欲改尧乐乃及鸟兽

咸变于前注百兽率舞之属秋养耆老而春食孤子

乃浡然招乐兴于大鹿之野报事还归二年𧭓然乃

作大唐之歌注𧭓犹灼也大唐之歌美尧之禅也歌

者三年昭然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义招为宾客

而雍为主人注招雍皆乐章名也宾入奏招主人入

奏雍也始奏肆夏纳以孝成注始谓尸入时也纳谓

荐献时也肆夏孝成皆乐章名舜为宾客而禹为主

人注舜既使禹摄天子之事于祭祀避之居宾客之

位献酒则为亚献也乐正道赞曰尚考太室之义唐

为虞宾注尚考犹言往时也太室明堂中央室也义

当为仪仪礼仪也谓祭太室之礼尧为舜宾也至今

衍于四海成禹之变垂于万世之后注衍犹溢也言

舜之禅天下至于今其德业溢满四海也御览五百七十一乐

部九又御览天部八人事部四十六诗考

维十有三祀帝乃称王而入唐郊犹以丹朱为尸于

时百执事咸昭然乃知王世不绝烂然必自有继祖

守宗庙之君注舜承尧犹子承父虽已改正易乐犹

祭天于唐郊以丹朱为尸至十三年天下既知已受

尧位之意矣将自正郊而以丹朱为王者后欲天下

昭然知之然后为之故称王也晋祀夏郊以董伯为

尸知当以丹朱为王者后使祭其郊也祖或为体

经传通解续二十二天神引传及注○又礼记曲礼正义载异义引虞夏传舜入唐郊二句礼书七十四

尸通鉴前编帝尧七十载引同

维十有四祀帝乃雍而歌者重篇通鉴前编帝舜十四载引虞夏传

维十有四祀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

雷雨帝沈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

北堂书钞石○又路史发挥五注引虞传云维五祀兴韶乐于大鹿之野十四祀笙管变天大雷雨

疾风为逊禹之事也

维十有五祀祀者贰尸通鉴前编帝舜十五载引虞夏传

维十有五祀舜为宾客禹为主人乐正进赞曰尚考

太室之义唐为虞宾文𨕖王元长曲水诗序引尚书大传

还归二年而庙中苟有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夏

道兴通鉴前编

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夏道兴注四章皆歌禹之

困学纪闻卷二

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御览人事部四十六

又天部八又艺文类聚天部上祥瑞部上后汉书崔骃传注文𨕖江文通杂体颜特进侍宴诗注并引小

于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

兮注和气之明者也糺缦缦兮注教化广远或以为

云出岫回薄而难名状也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注言

明明相代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

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载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

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

于贤圣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

裳去之于时八风循通卿云藂藂注藂或为蔟言和

气应也蟠龙贲信于其藏注蟠屈也蛟鱼踊跃于其

渊龟鳖咸出于其穴迁虞而事夏也通鉴前编帝舜十五载又御览

乐部九引帝乃倡之至末引传及注○又御览八天部八引舜时卿云见于时百工和歌舜歌日云云又

御览九天部九御览八百七十二休征部一事类赋二云注卷十一歌注艺文类聚四十三祥瑞部上文

𨕖东京赋注别赋注曲水诗序注潘正叔赠陆机诗注七命注并分别载歌艺文四十三御览五百七十

一并作再歌舞之御览作无之循通御览作循涌贲作偾他书循通作修通非于其藏文𨕖七命注于作

越旋持衡三字御览无今从前编增旋上依宋书符瑞志当有拥字前编亦脱

 案日𧭓然作大唐之歌徐陵梁禅陈策文云精华既竭耄勤已倦则抗首而笑惟贤是与䜎然作歌

 𥳑能斯授悉用尚书大传事而䜎字作䜎路史亦作䜎据郑注𧭓犹灼也则作䜎者误又北堂书钞

 引大传沈首而笑徐陵文作抗首通鉴外纪作枕首寻其文义抗首是也又宋书符瑞志云舜乃拥

 璿持衡而笑北齐书文宣帝纪云重华握历持衡拥璇通鉴前编引大传帝乃载歌旋持衡旋上当

 脱拥字载歌艺文类聚四十三御览五百七十一引并作再歌外纪说此事亦然惟于歌卿云后云

 帝乃再歌拥旋持衡枕首而笑曰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见乎钟石竽瑟此则上下舛乱

 刘道原所据大传已失其旧矣

 案曰宋书符瑞志禹乃与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又曰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

 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璿持衡而笑曰明哉乎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

 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日庆云烂兮糺缦缦兮日

 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稽首日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宏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

 常星辰有亦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𨊱乎舞之精

 华既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修通庆云藂藂蟠龙奋𨑙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

 虞而事夏宋志此文盖悉本大传今大传舜五祀十二祀十四祀十五祀之事错见书籍所引阙佚

 不全又先后乖舛吴中旧本徒据太平御览乐部九所引一条实多阙漏考路史后纪十二有虞纪

 言维五祀定钟石论人声兴韶于大麓之野还归二年作大唐之歌声成而絑凤至故其乐曰舟张

 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困学纪闻卷二引大传乐曰以下四句是宐与大唐之歌相属

 也御览乐部九引歌者三年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义此十七字亦宐缀乐日四句之下盖所谓

 歌者即歌大唐之歌也所谓明有不世之义即指尧禅舜而言也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二十二引维

 十有三祀帝乃称王而入唐郊犹以丹朱为尸正说舜受禅事下言百执事咸知王世不绝必有继

 祖守宗庙之君与乃知王世明有不世之义正相对照是此段宜与歌者三年三句相属也路史发

 挥五注引虞传云十四祀笙管变天大雷雨疾风为逊禹之事北堂书钞引维十有四祀钟石笙筦

 变云云通鉴前编引维十有四祀帝乃雍而歌者重篇是此数条宐相属也宋书符瑞志说舜十四

 年奏乐事甚详与北堂书钞所引大传合则宋志之为全采大传无疑书钞所引有不备者当据宋

 书路史补之也路史后纪十二叙舜咨禹而㢲位下云钟石渝笙筦变未及终天大雷电烈风大木

 尽拔大屋尽发宫羽尽革二工伏柷以操雅帝乃雍而歌者重篇乐人重赞舞人复缀乃更容贰节

 僃十有二变奏肆夏而纳以孝成四岳三公曁百执事咸赞于帝者尚稽太室唐为虞宾始而狂然

 汔兹羡于四海诚禹之命敷于四海韶为宾而雍为主人矣寻路史此段多本大传其次第略可见

 帝乃雍而歌者重篇在钟石笙筦变之下尚有乐正重赞舞人复缀数语而始奏肆夏纳以孝成尚

 稽太室唐为虞宾一节据文𨕖曲水诗序注乃十有五祀事路史乃与歌雍重篇联为一时今详审

 文义纳以教成以上当为十四祀事下当接歌者二年而庙中苟有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夏道

 兴舜为宾客以下当从𨕖注为十五祀事其上当据前编増祀者贰尸一语如此则文从而不紊矣

 圣贤群辅录云十有五祀后又有百工相和而歌庆云八伯稽首而进见是卿云之歌在十五祀后

 也通鉴前篇引虞夏传维十有四祀帝乃雍而歌者重篇下即接云于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

 云云亦失次今参订诸书所徴更定之如左

今重定传文

维五祀定钟石论人声乃及鸟兽咸变于前故更箸

四时推六律六吕询十有二变而道宏广五作十道

孝力为右秋养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浡然招乐兴于

大鹿之野报一作事还归二年𧭓然乃作大唐之歌

乐曰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歌者三

年昭然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义维十有三祀帝

乃称王而入唐郊犹以丹朱为尸于时百执事咸昭

然乃知王世不绝烂然必自有继祖守宗庙之君维

十有四祀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

雨帝沈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之天下也乃见于钟

案曰雷雨下当依宋书符瑞志补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帝乃拥璿持衡凡二十

二字又发屋下补拔木二字明哉下补天下二字乃见于钟石下补笙筦乎三字帝乃雍而

歌者重篇此下当依路史后纪十二补乐正重赞舞人复缀乃更容贰节僃十有二变凡十八

招为宾客而雍为主人始奏肆夏纳以孝成还归

二年而庙中苟有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夏道兴

维十有五祀祀者贰尸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乐正

进赞曰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至今衍于四海成

禹之变垂于万世之后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

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礼案曰礼字当作糺

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上

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宏予一人帝乃再案曰再字一作载

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

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鼚乎鼓

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时八风循通卿

云藂藂蟠龙贲信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

出于其穴迁虞而事夏也










尚书大传卷一下      受业嘉应吴兰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