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尚書大傳 (四部叢刊本)/卷第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尚書大傳 卷第一
漢 伏勝 撰 漢 鄭玄 注 清 陳壽祺 編 景上海涵芬樓藏陳氏原刊本
卷第二

尙書大傳卷一

  序錄

史記儒林傳言尙書自濟南伏生漢書儒林傳漢興言書自濟南伏生

伏生者裴駰集解張晏曰伏生名勝伏氏碑雲○案曰漢書儒林傳注引張晏曰名勝伏生碑雲

史記索隱曰案張華雲名勝漢紀雲字子賤華當爲晏字之誤濟南人也故爲秦博

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尙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

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矣不能行於是乃

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

其後兵大𧺫流亾漢定伏生求其書亾數十篇獨得

二十九篇卽以敎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尙

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尙書以敎矣伏生敎濟南張

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敎千乘兒寛兒寛旣通尙書以

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 張生亦爲

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尙書徵不能明也自此之後魯

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頗能言尙書事漢書儒林傳同

漢書蓺文志尙書經二十九卷本注大小夏矦二家

歐陽經三十二卷師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案漢志三字舊亦作二誤今據

玉海所引改

傳四十一篇 歐陽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矦解

故二十九篇 歐陽說義二篇 劉向五行傳記十

一卷 許商五行傳記一篇

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𧺫遠矣至

孔子篹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爲之序言

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亾失

求得二十九篇以敎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大小夏

矦氏立於學官 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矦

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

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

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漢書儒林傳顏師古注引衞宏定古文官書序雲

官舊作尙近金壇段若膺始據韓昌黎集正其誤今從之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

可曉也使其女傳言敎錯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所

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

儒林傳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

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寖盛支葉

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案曰儒林傳言信都秦恭延君增師法至百萬言桓

譚新論亦云大師衆至千餘人葢祿利之路然也初書唯

有歐陽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矦尙書

後漢書伏湛傳九世祖勝字子賤所謂濟南伏生者

也 初自伏生已後世傳經學淸靜無競故東州號

爲伏不鬭雲

顏氏家訓書證篇曰孔子弟子虙子賤爲單父宰卽

虙羲之後俗字亦爲宓或復加山今兗州永昌郡城

舊單父地也東門有子賤碑漢世所立乃雲濟南伏

生卽子賤之後是虙之與伏古來通字誤以爲宓較

可知矣

 案曰伏生旣爲虙子賤之後不應與其遠祖同字

 而史記索隱引漢紀以爲伏生字子賤恐卽因漢

 碑而展轉致誤漢碑固不誤也今漢紀無此文不

 知小司馬何據然范蔚宗後漢書實雲伏生名勝

 字子賤其名則是其字則非也湖本史記載索隱

 引漢紀作紀年引張晏作張華皆誤

尙書正義按伏生所傳三十四篇謂之今文則夏侯

勝夏侯建歐陽和伯三家所傳及蔡邕所勒石經是

隋志三家並立而歐陽是盛晉永嘉之亂歐陽大小

夏侯尙書並亡

史記正義引七錄雲三家至西晉並亡

梅頤本尙書序伏生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伏生以

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爲一

康王之誥合於顧命 經典釋文曰卽馬鄭所注二

十九篇

 案曰二十九篇古文分合皆與伏生本同惟顧命

 一篇馬分王出在應門以下爲康王之誥耳今之

 舜典古文今文皆合於堯典今之益稷古文今文

 皆合於皋陶謨蓋百篇固別有舜典益稷古文益

 稷作棄稷而漢世求之不得僞孔乃於堯典皋謨

 各謬析爲二篇也

漢書五行志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爲儒者

宗宣元之後劉向治穀梁春秋數其禍福傳以洪範

與仲舒錯至向子歆治左氏傳其春秋意已乖矣言

五行傳又頗不同 孝武時夏矦始昌通五經善推

五行傳以傳族子夏矦勝下及許商皆以敎所賢弟

子其傳與劉向同唯劉歆傳獨異

漢書楚元王傳成帝卽位詔向頜校中五經秘書向

見尙書洪範箕子爲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向

乃集合上古以來厯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

記推跡行事連傅禍福著其占驗比𩔖相從各有條

目凡十一篇號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 贊曰劉氏

洪範論發明大傳著天人之應

漢書夏侯勝傳從始昌受尙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

異 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勝當乘輿前諫曰

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

謂勝爲妖言縛以屬吏吏白大將軍霍光是時光與

車𮪍將軍張安世謀欲廢昌邑王光讓安世以爲泄

語安世實不言廼召問勝勝對言在洪範傳曰皇之

不極厥罰常陰時則下人有伐上者惡察察言故云

臣下有謀光安世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

漢書李尋傳治尙書獨好洪範災異

晉書五行志文帝時宓生創紀大傳其言五行庶徵

僃矣 班固據大傳采仲舒劉向劉歆著五行志

宋書五行志伏生剏紀大傳五行之體始詳

水經注卷五河水篇漯水又東逕漢徵君伏生墓南

碑碣尙存以明經爲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隱焉漢

興敎於齊魯之間𢰅五經尙書大傳文帝安車徵之

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歐陽生等受尙書於徵君號曰

伏生者也案曰伏生未嘗徧𢰅五經掌故受尙書者乃⿱日黽 -- 鼂錯非歐陽生水經注有誤

後漢書鄭𢆯傳凡𢆯所注周易尙書毛詩儀禮禮記

論語孝經尙書大傳中候乾象厤又著天文七政論

魯禮禘祫議六藝論毛詩譜駮許愼五經異議答臨

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

孝經序疏鄭志目錄記鄭之所注五經之外有中候

大傳七政論乾象厤六藝論毛詩譜答臨碩難周禮

許愼異義釋廢疾發墨守箴膏肓答甄守然等書

經典釋文序錄尙書大傳三卷伏生作

隋書經籍志尙書大傳三卷鄭𢆯 大 傳音三卷

𢰅 尙 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漢光祿大夫劉向注 伏 生

尙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

生 濟南伏生之傳惟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

本法而又多乖戾

隋書五行志易以八卦定吉凶書以九疇論休咎春

秋以災祥驗行事漢時有伏生董仲舒京房劉向之

倫能言災異六經有足觀者

初學記伏生爲尙書傳四十一篇歐陽大小夏矦傳

其學各有能名是曰今文尙書劉向五行傳蔡邕勒

石經皆其本

舊唐書經籍志尙書暢訓三卷伏勝注案曰尙書大傳有略說一

篇諸經義疏每引之隋志無大傳而有暢訓伏生無此書暢訓當爲略說形近之譌三卷當爲一卷此伏

生所𢰅不可謂注舊志此條多謬新唐書亦然第新書列大傳三卷又出暢訓一卷疑舊志尙有脫誤

 尙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劉向𢰅

唐書藝文志伏勝注大傳三卷暢訓一卷 劉向洪

範五行傳論十一卷

冊府元龜顧彪𢰅大傳音三卷

崇文總目尙書大傳三卷漢濟南伏勝𢰅後漢大司

農鄭𢆯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諸儒故博引異

言援經而申證雲見文獻通考

中興書目鄭康成敘曰葢自伏生也伏生爲秦博士

至孝文時年且百歲張生歐陽生從其學而授之音

聲猶有譌誤先後猶有差舛重以篆隷之殊不能無

失生終後數子各論所聞以已意彌縫其闕別作章

句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劉子政校書得

而上之凡四十一篇至𢆯始詮次爲八十三篇見玉海卷

三十

郡齋讀書志尙書大傳三卷右秦伏生勝𢰅鄭康成

下與中興書目同今本四卷首尾不倫

直齋書錄解題尙書大傳凡八十有三篇當是其徒

歐陽張生之徒雜記所聞然未必當時本書也印板

刓闕合更求完善本

葉夢得曰自安國學行歐陽氏遂廢今世所見惟伏

生大傳首尾不倫言不雅馴至以天地人四時爲七

政以金縢作於周公歿後何可盡據其流爲劉向五

行傳夏矦氏災異之說失孔子本意益遠

遂初堂書目尙書𩔖尙書大傳不注卷數

文獻通攷經籍攷尙書大傳三卷

通志藝文略伏生大傳三卷鄭𢆯 洪 範五行傳論

十一卷漢光祿大夫劉向 五 行傳記一篇漢許

宋史藝文志伏勝大傳三卷鄭𢆯注

宋史李燾傳尙書大傳雜記一卷

孫退谷承澤庚子銷夏記唐王維伏生圖摩詰妙畫

傳世者人止知有江干雪霽圖余曾一見之乃後人

臨本至人物之妙有非唐人所能及者伏生圖一老

儒生伏几而坐手持一卷乃授經圖也宋高宗題簽

雲王維寫濟南伏生上用乾卦小圓璽卷舊在金陵

黃琳家顧遯園客座贅譚載都元敬嘗在黃美之家

見此圖驚嘆不置不知何年入故內今復傳出

劉體仁公㦷七頌堂識小錄伏生圖席地憑几短鬚

雞皮眞九十老人而眉目靜遠則大儒也宣和題王

維寫伏生數字字極楷上用乾卦印背亦精絹裝

朱彜尊王維伏生圖跋右王維所𦘕伏生上有宋思

陵題字庚戌十月觀於退谷孫侍郞齋生濟南人也

予遊濟南於長白山之陰相生墓案曰水經注漯水又東逕漢徵君伏

生墓南云云見其祠宇庳隘至不容筵几有司牲醪歲時

之饗或闕焉不修世人無知重生者葢經學之不明

久矣思秦之時書生訟言封禪致有坑儒之禍生爲

秦博士得免其明哲有過人者及漢興隱士負一時

之望莫若商山四皓初未聞講習經義傳之弟子則

其年雖八十餘衣冠甚偉與土木何異生獨能於微

言旣絕之時敎學齊魯老而益勤卒傳之晁錯斯文

未喪天若有意於生而錫之年者百世之後宜師其

人而識其貌焉維之所畫特想像爲之而已然蓺事

旣神其精思所感必或見之觀是圖者不問知其爲

生此思陵所以寶惜而親題之也世之法書善畫多

祕之內府人旣未得觀間復流傳於世藏之者非其

人則觀者亦取非其人此書畫之厄也是圖之得歸

孫氏非至幸與

再題王維伏生圖是圖庚戌冬觀於北平孫侍郞塾

室因跋其尾旣而歸干棠邨梁相國今爲漫堂宋公

所藏主雖三易不墮秦會之賈師憲嚴惟中之手濟

南生亦幸矣桉中興書目館閣續錄桉曰宋嘉定間人編次

所畫濟南伏生圖曾歸祕閣儲藏故宋元以來題跋

獨少宋公定爲眞蹟知孫梁二公賞鑒略同也案曰宣和

畫譜王維寫濟南伏生像亦見淸河書畫舫

  建立伏博士始末載陽湖孫氏平津館叢書

嘉慶元年十二月十一日署按察使司孫咨山東學

院曹爲咨呈事本司査

國家擇先聖賢之後置五經博士授以世職所以崇

儒重道典禮優渥其制仿自明景泰時歴代增置至

朝修明祀典自孔門十哲上溯周公旁及關裔下至

宋儒皆爲置立五經博士至周至備考列朝五經博

士之設或以制禮作樂或以身通六藝或以闡揚道

統惟漢代諸儒承秦絶學之後傳授經文經義去古

不遠皆親得七十子之傳若伏生鄭康成其功在經

學絕續之際較七十子爲難又迥在唐宋諸儒之上

今世祠墓子孫現在本屬鄒平高密之境允宜會同

貴院將二賢學行奏請

國家予以曠典以昭先賢傳道之報考尙書出於伏

生壁藏又口授其義始有今文廿八篇顯於世及孔

壁得古文書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其無今文可証者

凡十六篇竟不能讀又無能註者謂之逸書存於故

府今之孔傳梅頥所上非孔壁古文朱文公疑之是

漢無伏生則尙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卽

古文書後出孔壁無伏生之今文亦不能識讀是伏

生一人爲唐虞三代微言道統之所寄今鄒平有伏

氏諸城有宓氏皆其後也鄭康成爲東州大儒於易

書詩禮論語孝經皆有傳註

欽定諸經義疏多引鄭注唐儒正義推闡其說宋儒

章句沿襲其詞至乎三代禮儀服物典章周程張朱

註解不出鄭註範圍亦或遜其精密故范史以孔書

遂明稱之核其行事見於史傳亦無可議今其祠墓

子孫現在高密前學院阮曾加修葺又爲設奉祀生

或以前代置五經博士重在道統不知道存乎經統

本於堯舜禹湯文武伏生不傳尙書道何所存統何

所述東晉板蕩經師失傳諸經之義豈能臆說賴鄭

康成集漢儒之大成經義無康成則淵源幾絕唐宋

諸儒何由復傳道統幸値我

國家久道化成興廢繼絕伏生鄭康成祠墓子孫適

在東省地方官自宜陳請增置五經博士以爲世職

維學院有激揚風化之責事關崇奉先賢本司不便

專政爲此咨呈貴院挈本司銜名具稿上聞並祈指

正裁奪賜覆施行

嘉慶三年十二月初三日鄒平縣知縣李 詳濟南

府金 爲查明先賢嫡裔詳請承襲以隆祀典事卷

嘉慶二年正月初四日𫎇本府票內開一件爲咨

呈事嘉慶元年十二月十六日𫎇學院曹牌開嘉慶

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據署臬司孫咨稱先儒伏生鄭

康成宜陳請增置五經博士等情到院查五經博士

承襲定例由藩司核議詳請撫部院具題咨部辦理

茲據呈請增設事關題請應飭該地方官查明伏生

鄭康成嫡裔開造事實淸冊妥議通詳等因到府合

行轉飭又於嘉慶三年五月二十一日𫎇本府憲票

前事內開本年五月十二日𫎇布政司票開前准臬

司咨查先儒伏生後裔伏氏係鄒平縣人增置五經

博士以光祀典等因當經抄錄行查去後迄今日久

未據詳覆合行飭催等因到縣𫎇此遵卽差查去後

嗣據卑縣伏生鄕伏中興同伏敬祖呈稱爲遵諭陳

明懇恩轉詳事切身始祖名勝爲秦博士及漢文時

口授傳今文尙書宋咸平三年追封乘氏伯居古濟

南城東關今祠墓在鄒平城者十八里二世三世四

世名諱無考至五世祖孺當漢武時客東武因家焉

六世七世亦無考八世祖名理當代名儒受詩於匡

衡九世祖名湛漢成時拜大司徒封陽都侯家藏宗

圖二世三世四世以及六世七世闕名與漢書所載

伏氏世系適相符合實無從再爲確查闕文十世祖

名翕爲湛之子亦嗣陽都侯爵至十六世祖典當漢

獻時國除累世傳至元代有名伏步者當順帝末年

靑州府屬縣兵𮎰特甚遷居鄒平北鄕載在家乘步

係始祖四十六世孫湛祖三十八世孫此回籍鄒平

之始祖也又傳至六十一世名永芳前任縣主程於

康熈三十五年選爲奉祀乾隆十一年前任縣主雷

又選身父名紹先爲奉祀均𫎇賜給縣文可驗又傳

至身爲始祖六十三世孫身姪孫爲始祖六十五世

孫現今𫎇各憲飭查後裔宜陳請增置五經博士身

年已老邁不堪承襲身姪孫敬祖年十歲現在從師

肄業於嘉慶元年奉祀陪祭爲始祖六十五世孫爲

湛祖五十七世孫守墓祭奠歴經數百年矣理合將

遷徙回籍緣由懇請轉詳上憲

奏請授敬祖世襲五經博士以昭二千餘年曠典伏

祈恩准轉詳計粘呈宗圖一紙等情據此卑職會同

儒學覆查無異該鄒平縣知縣李瓊林查看得奉憲

飭査先儒伏生後裔請增置五經博士一案緣伏生

名勝爲秦博士及漢文時口授今文尙書至宋咸平

時追封乘氏伯居古濟南城東關今祠墓在卑職城

北十八里伏生鄕春秋官爲致祭伏生五世孫伏儒

漢武時遷居東武卽今之靑州府屬也載在漢書至

元代有名伏步者係伏生四十六世孫當順帝末年

値靑屬兵𮎰遷居卑縣城北伏生鄕累世相傳至六

十一世名永芳康熈年間前任程令選爲奉祀令其

陪祭至乾隆十一年間前任雷令又選六十二世孫

伏繼宗之兄伏紹先爲奉祀生均未詳給部照今紹

先之子伏中興係伏生六十三世孫現在年老務農

不能承襲惟査六十五世孫敬祖年甫十齡從師讀

書克承儒業卑職伏思

國家崇儒重道凡先賢後裔咸增置五經博士以昭

曠典今查先儒伏生自秦火之後口授尙書今文二

十八篇以顯於世是漢無伏生則尙書不𫝊𫝊而無

伏生亦不明其義誠如前臬憲所咨伏生一人爲唐

虞三代微言道統之所寄允宜選擇嫡裔早爲承襲

以昭褒崇盛典今查伏敬祖是否係伏生嫡派長支

長孫除宗圖之外別無考証惟盡卑縣境內現在除

伏繼宗伏中興伏敬祖三人並無伏姓其人則伏敬

祖爲伏生嫡派似無疑義應請卽令伏敬祖承襲五

經博士以符

盛典緣奉飭議理合取具宗圖並地隣戸族甘結造

具履歴淸冊加具印結會同儒學具文祥請憲臺察

核施行

嘉慶五年十二月初十日布政使司全詳巡撫部院

惠爲詳請增設五經博士以光祀典事嘉慶五年

月初三日𫎇前巡撫部院蔣批據鄒平縣先儒伏生

增設五經博士緣由𫎇批查增設五經博士事關鉅

典未便草率據詳先儒伏氏祠墓子孫俱在該縣城

北有無碑誌書籍考証其祠堂建始何年現在作何

修理墓道何所曾否設有奉祀生現在本支人數若

干詳內均未查明聲敘礙難核辨仰布政司轉飭詳

確切查明祠墓實據取具世系宗譜圖說詳請察

奪仍候學院批示繳等因批司𫎇此當經錄批轉飭

詳查祠墓實據去後茲據濟南府知府德生詳據鄒

平縣知縣李瓊林詳稱遵卽覆査據卑縣伏生鄕伏

繼宗呈稱緣身始祖名勝前爲秦博士宋咸平二年

追封乘氏伯爵配享

聖廟東廡墓在鄒平縣城北一十八里伏生鄕卽今

縣誌所載古濟南郡東關也其祠之創建年遠莫稽

墓前碑記至順二年重修禮部尙書張起巖撰文後

歴元明以及

國朝重修數次俱有縣誌碑文可考縣誌內載伏墓

林煙圖爲邑十六景之一又載墓有牆旁有祠祠旁

有書院爲朔望講學之所今墓與書院俱廢僅有墓

坵墓道碑在鄒邑城東七里舖東西大路北與墓南

北對値相隔十八里墓東南旁現有祠三間東西書

樓二座祭庭三間大門一座查漢書載伏生世系始

祖名勝卽傳經之伏生二世無名三世有記載無名

四世 無名五世名儒武帝時客東武因家焉六世

七世俱無名八世名理當代大儒以詩授成帝至湛

爲始祖九世孫光武徵拜大司徒封陽都侯漢書與

身家所傳譜系相合雖有闕名實足信古而傳後且

嘗考家乘圖說有始祖四十六世孫名步爲身十七

世祖當元朝末年自靑歸鄒世守祠墓治祭陪祭已

數百餘年至康熈三十五年前任縣主程選身父名

永芳爲奉祀名載重修碑記乾隆十二年前任縣主

雷又選身堂兄名紹先爲奉祀給縣印札實未領有

部照紹先係現在詳請承襲五經博士伏敬祖之曾

祖也現今本支人數身爲始祖六十二世孫外惟姪

曾孫敬祖爲始祖六十五世孫身年七十六歲無子

嗣敬祖年十歲祖父皆沒從師溫習四書並熟易書

詩三經則爲乘氏伯嫡裔大宗堪充𣸸設五經博士

𨕖者止有敬祖一人身伏思傳經支葉閱二千餘年

之久僅存此一老一幼零丁狐獨如一線之未絕耳

懇恩轉詳計粘宗圖一紙等情據此卑職覆查無異

擬合取具宗圖具文詳請本府核轉等情到府卑府

覆查無異擬合將送到宗圖冊結轉詳本使司核轉

等情到司據此該本使司查得先儒伏生爲有漢大

儒口授尙書於秦火之餘厥功甚鉅似宜𨕖擇嫡裔

承襲博士以光祀典茲據濟南府縣查明伏生六十

五代孫伏敬祖克承儒業堪膺充補五經博士之職

取造冊結宗圖前來理合備由具文詳請憲臺察核

施行

嘉慶七年正月十九日山東巡撫和疏題爲請詳增

設五經博士以光祀典事云云該臣看得先儒伏生

爲有漢大儒口授尙書於秦火之餘厥功甚鉅似宜

選擇嫡裔承襲博士以光祠典今據布政使吳俊詳

稱據濟南府行據鄒平縣查明伏生六十五代孫伏

敬祖克承儒業堪以充補五經博士之職取造冊結

宗圖墨搨碑文並伏生所載縣誌文記詳送到司擬

合詳情㑹核具題等情呈詳前來臣覆查無異除冊

結宗圖墨搨文記送部外謹會同學政臣劉合詞具

題伏祈

皇上睿鑒

勅部議覆施行謹會題請

嘉慶七年四月初二日禮部疏題前事云云該臣等

議得自古先賢鉅儒博考經濟垂世立敎或顯達未

及其身斯旌揚宜歸於後茲據該撫疏稱先儒伏生

六十五代孫伏敬祖請設爲五經博士等語臣等伏

查伏勝爲秦博士秦時焚書六經幾至息傳漢孝文

時求能治尙書者天下無有賴伏勝口授尙書於晁

錯自是典謨誓誥之文藉以不墜其傳經之功甚鉅

旣據該撫查明伏勝祠墓碑記遺蹟尙存嫡泒子孫

世系可考似應𣸸設世襲五經博士一員以廣酧庸

之典以昭

崇文之治應如該撫所請伏勝六十五代孫伏敬祖

立爲五經博士先行咨部註冊俟伊年及十五以上

給咨送部考試驗其文理明順再行題請承襲咨吏

部給劄恭候

命下之日行文吏部並該撫查照辦理臣等未敢擅

便謹題請

旨本月初四日奉

旨依議欽此

嘉慶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禮部疏題爲請

旨事准前任山東巡撫全保咨稱前准禮部議覆前

任山東巡撫和寕題請伏生後裔𣸸設五經博士一

疏內開伏勝六十五代孫伏敬祖應請立爲五經博

士俟年及十五以上給咨送部考試再行題請承襲

等因於嘉慶七年四月初二日題初四日奉

旨依議欽此欽遵在案今據署布政司金光悌詳稱

據濟南府詳據鄒平縣查明應襲五經博士伏敬祖

年十七歲應令赴部考試取具印甘各結呈送轉請

給咨赴部考試等情詳送前來理合給咨該博士親

賫赴部投逓考試等因移咨到部該臣等議得例載

先儒後裔應承襲五經博士人員年十五歲以上者

由該省督撫給咨赴部考試如果文理明順題准承

襲等語查先儒後裔前經臣部於嘉慶七年題准𣸸

設五經博士俟伊六十五代孫伏敬祖年及十五以

上該撫送部考試驗其文理明順再行題請承襲等

因在案今據前任山東巡撫全保咨稱伏勝後裔伏

敬祖現年十七歲例應送部考試前來經臣部考試

得伏敬祖文理明順與承襲之例相符應准其承襲

五經博士恭候

命下臣部行知吏部照例給劄臣等未敢擅便謹題

旨本月十九日奉

旨依議欽此

重修伏生祠記

暴秦焚滅經籍欲愚黔首黔首固未可愚祇自愚以

速滅亡而經籍之在人心者如日月之揭乎天固亦

不可得而滅也噫秦灰已冷漢業聿新孰謂禍難㪚

亡之餘間有伏生巋然久存獨能壽遺經於胸臆以

傳來學而新生民之耳目哉是蓋天相斯人𢌿之以

九十之年而其所以託之者有在也濟南鄒平縣治

東北十餘里號伏生鄕伏生之墓在焉卽墓所有祠

歲久弊漏縣尹大寕曹明叔視事之歲躬拜祠下顧

瞻徘徊睠先賢之所藏仰遺像之有託慨然興懷營

修完飾輪奐一新率邑人士與凡在官者具牲醴以

祀復專其子獻來請曰願有述起巖緬維先生之有

功於斯文天下所共知後世論次其功贈乘氏伯號

曰大儒從享孔廟天下通祀惟鄒以其鄕𫉬私展其

敬旣列祠縣學又卽墓建祠其趨向可知也會曹尹

復能崇墓葺祠俾邑人益知有以景仰前哲而進於

學於以化民成俗是眞能舉其職矣起巖濟產也聞

其請故不敢辭旣書其事因附所見俾來者有攷仍

繫以銘按漢儒林傳伏生名勝爲秦博士壁藏書以

避禁兵後亡數十篇獨以二十九篇敎於齊魯文帝

欲召時年已九十餘老不能行詔掌故晁錯往受之

衞宏雲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語敎

錯孔安國書序但云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藝文志尙

書二十九篇乃其所受者漢儒謂之今文隋經藉志

乃雲伏生口傳二十八篇作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同

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倪寛寛授歐

陽之子世傳至曾孫高謂之歐陽學又張生傳夏侯

都尉有大小夏侯學宋葉夢得以書出伏生者二十

三篇傳歐陽歙崇文總目尙書大傳二卷爲伏勝撰

晁氏以爲勝終之後歐陽生張生各誦所聞特撰大

義名之曰傳其說互有不同要之今文尙書出於伏

生者則一也先生爲秦博士秦坑儒無所施其學其

學至漢始傳然則先生之學旣施於漢而名以顯於

後世故余不繫之秦而繫之漢題曰漢濟南伏先生

祠碑雲銘曰於維先生始焉則屯終焉則亨獨抱遺

經以淑後人以慰幽貞行法俟命天錫耄年庸待治

平竟以所授列於學宮其道大明書以人傳人以書

顯垂萬世名稽古之力斯文與俱茲不曰榮從祀孔

廟徧於寰區罔不敬承矧茲梁鄒鄕墓攸在礪世作

程沉沉亢扃體魄斯安祠以妥靈茂宰尙賢有壞必

葺遹觀厥成於鄕於學祀享相望閱千百齡穹碑有

銘被之絃歌用侑爾牲元至順二年禮部尙書張起

巖撰






尙書大傳卷一上    受業嘉應吳蘭修校

尙書大傳

 漢徵君濟南伏勝𢰅 大司農北海鄭元注

 唐傳

 案曰困學紀聞卷二雲大傳說堯典謂之唐傳則伏生不以是爲虞書

堯典

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爲天子遂以爲號論語泰伯疏

 案曰堯典正義雲徧檢書傳無帝堯卽位之年則此似非伏生大傳文疑出書緯

辯章百姓見毛詩采菽正義史記五帝紀索隱後漢書注

辨章百姓百姓昭明癸辛雜識前集引尙書大傳第一日云云

主春者張昏中可以種穀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種黍

主秋者虛昏中可以種麥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歛

以上見禮書卷三十五尙書堯典正義又周禮司寤氏疏引穀作稷收歛下多葢藏二字黍下多菽字又

周禮考工記疏北堂書鈔太平御覽二十一時序部六八百三十八百穀部二八百四十二百穀部六並

 案曰太平御覽時序部     引尙書考靈曜曰鳥星爲春候火星爲夏期專陽相助同精感

 符虛星爲秋候昴星爲冬期陰氣相佐德乃弗邪子助母收母合子符鄭康成注虛星北方㝛也昴

 星西方㝛也陰指母也禮記月令正義引尙書考靈曜曰主春者鳥星昏中可以種稷主夏者心星

 昏中可以種黍主秋者虛昏中可以種麥主冬者昴星昏中則入山可以斬伐具器械王者南面而

 坐視四星之中者而知民之緩急急則不賦力役故敬授民時書緯之言與伏生書傳同淮南子主

 術訓張昏中則務種穀大火中則種黍菽虛中則種㝛麥昴中則收斂畜積伐薪木此卽本大傳

秋昏虛星中可以種麥注虛北方𢆯武之㝛八月昏

中見於南方齊民要術二

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斂田獵斷伐當上吿之天子

而下賦之民故天子南面而視四星之中知民之緩

急急則不賦籍不舉力役故曰敬授人時此之謂也

注籍公家之常徭太平御覽二十六時序部十一又尙書堯典正義北堂書鈔路史後

紀十一引小異

東方者何也動方也物之動也何以謂之春春出也

故謂東方春也太平御覽十八時序部三又藝文𩔖聚三

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廣韻十八眞

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謂之夏

夏者假也吁荼萬物養之外者也故曰南方夏也

二十一時序部六

夏者假也吁荼萬物而養之外也注吁荼讀曰噓舒

事𩔖賦注末六字是鄭注

西方者何也鮮方也鮮訊也訊者始入之皃始入者

何以謂之秋秋者愁也愁者萬物愁而入也故曰西

方者秋也注秋收斂皃御覽二十四時序部凢

 案曰愁當如禮記作揫字之誤注秋字亦當作揫

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伏方也者萬物伏藏之方伏藏

之方則何以謂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萬物方藏於

中也故曰北方冬也陽盛則吁荼萬物而養之外也

陰盛則呼吸萬物而藏之內也注吁荼氣出而溫呼

吸氣入而寒溫則生寒則殺也故曰吁吸也者陰陽

之交接萬物之終始御覽二十六時序部十一又藝文𩔖聚三記纂淵海卷三節引

又事𩔖賦五

中春辯秩東作中夏辯秩南譌中秋辯秩西成中冬

辯在朔易周禮馮相氏注賈公彥疏雲據書傳而言

便秩東作史記五帝紀集解引尙書傳

辯秩東作史記五帝紀索隱引尙書傳

便在伏物史記五帝紀索隱引尙書傳

分命和仲度西曰桺穀周禮縫人注賈疏雲是濟南伏生書傳文

寅餞入日辯秩西成傳曰天子以秋命三公將率𨕖

士厲兵以征不義決獄訟斷刑罰趣收斂以順天道

以佐秋殺御覽二十四時序部九

辯在朔易日短朔始也傳曰天子以冬命三公謹葢

藏閉門閭固封境入山澤田獵以順天道以佐冬固

藏也御覽二十六時序部十一

 案曰伏生尙書大傳引書日短下無星昴二字或傳寫失之或以日短斷句

注否不也文𨕖羽獵賦注引鄭元尙書大傳注○案曰此疑否德之注

孔子對子張曰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二

十而通織絍績紡之事黼黻文章之美不若是則上

無以孝於舅姑下無以事夫養子也周禮媒氏疏無女二十而四字

通典五十九嘉禮四○又毛詩摽有梅正義

婦人八歲僃數十五從嫡二十承事君子公羊隱七年解詁徐

疏雲書傳文

孔子曰舜父頑母嚚不見室家之端故謂之鰥毛詩桃夭

序正義引唐傳又尙書堯典正義通鑑前編帝堯七十載注○堯典正義曰鰥者無妻之名不拘老少書

傳以舜年尙少爲之說耳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書有鰥在下曰虞舜大戴禮本

命篇盧辨注

舜生姚墟風俗通山澤弟十謹案尙書云云姚墟在濟陰城陽縣

 案曰尙書無此文此葢尙書傳文

昔舜耕於厯山陶於河濱注厯山在河東毛詩魏譜正義又尙

書大禹謨正義

注厯山在河東今有舜井水經⿰夸𤓰 -- 瓠子水注御覽四十二地部七井作墓引鄭元

販於頓丘就時負史記五帝紀索隱又御覽八百二十九資產部九引上句

舜漁於雷澤之中注雷夏沇州澤今屬濟陰史記五帝紀集

解御覽七十二地部三十七又八百三十三資產十三引傳

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抂旋機玉衡以齊七政齊中

也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爲政也

道正而萬事順成故天道政之大也旋機者何也傳

曰旋者還也機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所動者大

謂之旋機是故旋機謂之北極受謂舜也上日元日

御覽二十九時序部十四又史記五帝紀正義天官書索隱○玉海天文上引大傳與此不同葢誤

 案曰隋書天文志引尙書攷靈曜璇璣中而星未中爲急急則日過其度月不及其㝛璇璣未中而

 星中爲舒舒則日不及其度月過其㝛璇璣中而星中爲調調則風雨時庶艸蕃蕪而百穀登萬事

 康也玉海天文門引此文首有昏明主時乃命中星者九字是書緯言抂旋機以定中星之法也

注渾儀中筩爲旋機外規爲玉衡也史記天官書索隱引鄭元注大

萬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載非春不動非夏不長非秋

不收非冬不藏故書曰煙於六宗此之謂也注煙祭

也字當爲禋馬氏以爲六宗謂日月星辰泰山河海

也經曰肆𩔖於上帝禋於六宗望秩於山川徧於羣

神月令天子祈來年於天宗如此則六宗近謂天神

也以周禮差之則爲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也

十八時序部三儀禮經傳通解續二十六上因事之祭○又御覽五百二十八禮儀部七績漢祭祀志中

注北堂書鈔引並無注

 案曰注司中宋本御覽作司人非煙舊作湮路史餘論五雲禋於六宗大傳作煙則事止燔燎據此

 大傳字從火㫄垔作煙故鄭注直釋之曰祭也周禮大宗伯疏引尙書洛誥注云禋芬芳之祭康成

 注周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雲禋之言煙周人尙𦤀煙氣之𦤀聞者也是鄭據書堯典煙於六宗之

 文以解禮也他書誤爲湮字則注語不可通矣史晨祀孔子廟碑以供煙祀樊毅修西嶽廟記奠柴

 燎煙西京賦升高煙於太乙魏受禪碑煙於六宗與大傳合

古者圭必有冒言不敢專達之義也天子執冒以朝

諸侯見則覆之注君恩覆之臣敢進周禮玉人疏

古者圭必有冒言下之必有冒不敢專達也天子執

冒以朝諸侯見則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與諸侯爲

瑞也瑞也者屬也無過行者得復其圭以歸其國有

過行者畱其圭能改過者復其圭三年圭不復少黜

以爵六年圭不復少黜以地九年圭不復而地畢此

所謂諸侯之朝於天子也義則見屬不義則不見屬

禮書五十二又御覽八百六珍寶部五文獻通考節引畱其圭下有三年二字

天子執瑁以朝諸侯見則覆之故圭瑁者天子所與

諸侯爲瑞也瑞也者屬也諸侯執所受圭與璧以朝

於天子無過者得復其圭以歸其國其餘有過者畱

其圭能正行者復還其圭三年圭不復少絀以爵六

年圭不復少絀以地九年圭不復而地削此謂諸侯

之朝於天子也義則見屬不義則不見屬白虎通文質篇又路

史後紀十二山堂考索演䌓露玉海竝節引

古者巡守以遷廟之主行出以幣帛皮圭吿於祖遂

奉以載於齊車每舍奠焉然後就舍反必吿奠卒斂

幣玉藏之兩階之間蓋貴命也路史後紀十二疏仡紀有虞

見諸侯問百年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俗命市納賈

以觀民好惡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爲不敬不敬者削

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爲不孝不孝者黜以爵變禮易

樂爲不從不從者君流改衣服制度爲畔畔者君討

有功者賞之尙書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白虎通巡守篇

注百年老成人見尊之之至也路史後紀十二疏仡紀有虞引鄭康成注

舜修五禮五玉三帛廣韻入聲二十陌帛字注

以賢制爵以庸制祿故人愼德興功輕利而興義

後紀十一陶唐氏

三年一使三公絀陟公羊隱八年何休解詁疏雲書傳文

五年親自巡守巡猶循也狩猶守也循行守視之辭

亦不可國至人見爲煩擾故至四嶽知四方之政而

公羊隱八年解詁𬞞雲堯典文

 案曰堯典無此文蓋皆出伏生堯典傳疏脫傳字耳今附錄於此

古之帝王必有命民能敬長矜孤取捨好讓者命於

其君然後得乘飾車駢馬衣文錦未有命者不得衣

不得乘乘衣者有罰後漢書王符傳注又藝文𩔖聚舟車部引同惟無命於其君四

字不得乘作不乘車又禮書卷十四引同未有命者作民之未命者又毛詩都人士正義禮記大學正義

御覽八百十五布帛部二路史後紀十一並節引好讓下有舉事力三字

注飾漆之駢併也周禮巾車疏引鄭注云

注居士錦帶禮書十四引鄭氏釋之曰

古者有命民有飾車駢馬衣錦禮記玉藻正義引唐傳雲

唐虞象刑而民不敢犯苗民用刑而民興相漸唐虞

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屨下刑墨幪以居州

里而民恥之注純緣也時人尙德義犯刑者但易之

衣服自爲大恥屨履也幪巾也使不得冠御覽六百四十

五刑法部十一○又文𨕖求賢良詔注七命注初學記二十白帖象刑荀子正論篇注竝節引

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屨下刑墨幪以

居州里而反於禮注純緣也時人尙德義犯刑者但

易之衣服自爲大恥周禮罷民亦然上刑易三中刑

易二下刑易一輕重之差公羊傳襄二十九年疏

 案曰傳末而反於禮四字公羊襄二十九年疏作而民恥之據路史後紀十一紀陶唐雲唐傳作而

 反於禮甫刑傳以三刑爲有虞氏者非今依改○案又曰路史引而反於禮四字爲唐傳下卽言三

 刑非有虞制是此四字與上刑中刑下刑云云相屬皆在唐傳中路史此下又釋雲純緣也幪巾也

 周禮罷民亦然上刑易三下刑易一輕重之差也皆用鄭注文則唐傳有此節傳注甚明吳中本以

 此四字上條而民恥之下非也

唐虞象刑犯墨者𫎇皂巾犯劓者赭其衣犯臏者以

墨幪其臏處而畫之犯大辟者布衣無領北堂書鈔象刑○酉

陽雜俎卷八引首九字無𫎇字皂舊譌爲帛今從雜俎引改○雜俎下引白虎通墨者額也取漢法火之

帝猶反側晨興闢四門來仁賢文𨕖刻漏銘注又毛詩關雎正義引首句

書曰三歲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其訓曰三歲而小考

者正職而行事也九歲而大考者黜無職而賞有功

也其賞有功也諸侯賜弓矢者得專征賜鉄鉞者得

專殺賜圭瓚者得爲鬯以𥙊不得專征者以兵屬於

得專征之國注春秋傳曰魯賦八百邾賦六百以兵

屬於晉由是也不得專殺者以獄屬於得專殺之國

不得賜圭瓚者資鬯於天子之國然後𥙊注資取

集傳集注三十三王制之已又儀禮經傳通解續宗廟路史發揮五禮記王制正義竝節引又路史後紀

十二有虞紀引作周傳考績訓

 案曰周書無考績之文周當爲唐字之誤路史賞有功也下尙有一之三以至九年云云三十八字

 其文詞不𩔖大傳葢羅氏泌之語今不錄

三年一使三公絀陟公羊隱八年何休解詁疏雲書傳文

堯南撫交阯水經注三十七淹水注

堯時麒麟在郊藪毛詩麟趾序正義引唐傳雲

堯使契爲田路史發揮卷四注引伏氏書

棄爲田路史後紀十一雲伏書亦謂棄爲田

 虞傳○案曰尙書正義卷二雲伏生雖有一虞夏傳以外亦有虞傳夏傳

九共傳○案曰困學紀聞卷二雲虞傳有九共篇漢藝文志考證雲大傳篇有九共

書曰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敖困學紀聞卷二玉海卷三十七

○路史後紀十一引作民以無敖

九共以諸侯來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惡人民好惡

爲之貢賦政敎略能記其語曰予辯下土使民平平

使民無敖薛季宣書古文訓十六引伏生稱

五年一朝公羊桓元年注徐疏雲虞傳文

古者諸侯之於天子五年一朝朝見其身述其職述

其職者述其所職也文𨕖二十六謝靈運之郡初發都詩注又上林賦注張景陽雜

詩注五等諸侯論注

 案曰公羊疏以五年一朝爲書傳文其詳見此蓋卽九共之傳也

 虞夏傳案曰禮記王制正義雲伏生書傳有虞夏傳

堯爲天子丹朱爲太子舜爲左右注左右助也若周之冡宰典國事

堯知丹朱之不肖注肖似也史記五帝本紀索隱亦引此三字必將

壞其宗廟滅其社稷而天下同賊之故堯推尊舜而

尙之屬諸侯焉致天下於大麓之野注堯受運衡知

天命之所在而授又深知朱之不似不欲命於天誅

如桀紂也御覽百四十六皇親部十二引傳並注

堯推尊舜屬諸侯致天下於大麓之野注山足曰麓

麓者錄也古者天子命大事命諸侯則爲壇國之外

堯聚諸侯命舜陟位居攝致天下之事使大錄之

發揮五引虞夏傳及鄭康成注云

堯得舜推而尊之贈以昭華之玉文𨕖石闕銘注曲水詩序注

堯致舜天下贈以昭華之玉御覽八百四珍寶部三又見事𩔖賦九

 案曰此上二條當與路史所引爲一

尙書曰堯將禪舜納之大麓之野烈風雷雨不迷致

之以昭華之玉水經濁漳水注引尙書

 案曰疑尙書逸篇之文且與文𨕖注御覽所引異恐非尙書傳

舜耕於厯山堯妻之以二女屬其九子也贈以昭華

之玉初學記帝玉部

維元祀巡守四嶽八伯注祀年也元年謂月正元日

舜假於文祖之年也巡行也視所守也天子以天下

爲守堯始得羲和命爲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並掌

方嶽之事是爲四嶽出則爲伯其後稍死鵃吺共工

等代之乃分置八伯注見儀禮通解續二十六亦見周禮序御覽皇王部六禮儀部

十六又通鑑前編節引壇四奧沈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

州注奧內也安也四方之內人所安居也爲壇祭之

謂祭四方之帝四方之神也祭水曰沈注見儀禮通解續又見文

𨕖宋郊祀歌注御覽禮儀部十六亦引此句祭者必封封亦壇也十有二

山十有二州之鎭也兆域也爲營域以祭十二州之

分星也壇沈封兆皆因所宐爲之名御覽八十一皇王部六引維元

祀至此下有濬川二字宐從之○注見儀禮通解續樂正定樂名注樂正樂官

之長周禮曰大司樂注見儀禮通解續元祀代泰山注元始

也歲二月東巡守始祭代氣於泰山也東稱代書曰

至於岱宗柴注見儀禮通解續貢雨伯之樂焉陽伯之樂注

陽伯猶言春伯春官秩宗也伯夷掌之毛詩小雅鼓鐘疏引虞傳

陽伯上有東嶽二字儀禮經傳通解續二十六通鑑前編竝同○注見儀禮通解續舞株離注

株離舞曲名言象物生育離根株也注見儀禮通解續又毛詩鼓鐘

正義周禮鞮鞻氏疏引注株離至此其歌聲比余謠注徒歌謂之謠其

聲淸濁比如余謠然後應律也注見儀禮通解續名曰晳陽

注晳當爲析春厥民析晳陽樂正所定名也是時契

爲司徒掌地官矣後又舉禹掌天官注見儀禮通解續儀伯

之樂注儀當爲羲羲仲之後也注見儀禮通解續舞鼚哉其

歌聲比大謠名曰南陽注鼚動貌哉始也言象物應

雷而動始出見也南任也注見儀禮通解續中祀大交霍山

爾雅釋地疏引虞夏傳霍山爲南嶽貢兩伯之樂焉注中仲也古字

通春爲元夏爲仲五月南巡守仲祭大交氣於霍山

也南交稱大交書曰宅南交是也注見通鑑前編夏伯之

樂注夏伯夏官司馬也棄掌之舞謾彧聖賢羣輔錄謾彧作漫哉

舞下有武字一無武字玉海同其歌聲比中謠名曰初慮羣輔錄作祁盧玉海

注謾猶曼也彧長貌言象物之滋曼彧然也初慮

陽上極陰始謀也謾或爲謗羲伯之樂注羲伯羲叔

之後也舞將陽其歌聲比大謠名曰朱於案曰羣輔錄作朱華

玉海同詩考作於注將陽言象物之秀實動搖也於大也秋

祀桺穀華山貢兩伯之樂焉注八月西巡守祭桺穀

之氣於華山也桺聚也齊人語秋伯之樂注秋伯秋

官士也咎陶掌之舞蔡俶其歌聲比小謠名曰苓落

案日苓羣輔錄作零注蔡猶衰也俶始也言象物之始衰也和

伯之樂注和伯和仲之後也案日注和仲儀禮通解續及路史後紀引作和

叔非今改正舞𢆯鶴其歌聲比中謠名曰歸來注𢆯鶴言

象陽鳥之南也歸來言反其本也幽都𢎞山祀注𢎞

山恆山也十有一月朔巡守祭幽都之氣於恆山也

互言之者明祭山北稱幽都也貢兩伯之樂焉冬伯

之樂注冬伯冬官司空也垂掌之舞齊落注齊落終

也言象物之終也齊或爲聚歌曰縵縵埀爲冬伯舞

丹鳳一曰齊落歌曰齊樂一曰縵縵注和伯樂闕

羣輔錄引又玉海百二十五引大傳雲見羣輔錄○注和伯樂闕四字見通鑑前編○案日一日齊落一

日縵縵二句疑鄭注之文非大傳文也幷論八音四會注此上下有脫

辭其說未聞羣輔歸假於禰祖用特五載一巡守羣

後德讓貢正聲而九族具成注族當爲奏言諸侯貢

其正聲而天子九奏之樂乃具成也以上傳自維元祀至此見儀禮

經傳通解續二十六上因事之祭全引又通鑑前編帝舜元載引虞夏傳維元祀至用特止○又御覽八

十一禮儀部十六引維元祀至兆十有二州路史餘論卷八引舜元祀後紀十二有虞紀引維元祀至八

伯竝雲虞夏傳毛詩小雅鼓鐘正義引東嶽陽伯之樂尙書堯典正義引說舜典之四岳及羲伯和伯周

禮鞮鞻氏疏引陽伯之樂舞株離並雲虞傳○又周禮序文𨕖上林賦注長笛賦注顏延年郊祀歌注御

覽皇王部六禮記王制正義路史後紀十二通鑑前編帝堯元載玉海詩攷小學紺珠聖賢羣輔錄並引

○以上注自夏伯至此並見儀禮經傳通解續二十六

五載一巡守羣後德讓貢正聲而九族具成雖禽獸

之聲猶悉關於律樂者人性之所自有也故聖王巡

十有二州觀其風俗習其性情因論十有二俗定以

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著其素蔟以爲八此八伯之事

也分定於五此五嶽之事也五聲天音也八音天化

也七始天統也通鑑前編帝舜六載引書大傳又北堂書鈔樂隋書音樂志禮書百十七

路史後紀十二詩地理考並節引注族當爲奏言諸侯貢其正聲而

天子九奏之樂乃具成也關猶入也入路史後紀引作統今詩

國風是也案日此因論十有二俗下注五聲宮商𧢲徵羽也八音

鐘鼓笙磬塤篪柷敔琴也七始黃鐘林鍾大蔟南呂

姑洗應鍾蕤賓也歌聲不應此則去之素猶始也蔟

猶聚也樂音多聚以爲八也五謂塤在北方鼓抂東

方之屬天所以理陰陽也注見通鑑前編全引○又隋書音樂志禮書百十七

維五祀定鐘石論人聲乃及鳥獸咸變於前故更箸

○四時推六律六呂詢十有二變而道宏廣五作十

道孝力爲右秋養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浡然招樂興

於大鹿之野執事還歸二年𧭓然乃作大唐之歌

前編帝舜五載引虞夏傳又宋書禮志路史後紀十二有虞紀路史發揮五詩攷

注詢均也五作五教也十道謂君令臣共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者也興成也樂以致

天神出地祇致人鬼爲成也𧭓猶灼也大唐之歌美

堯之禪也注見通鑑前編帝舜五載〇又路史後紀十二引五作十道注

樂曰舟張辟雍鶬鶬相從八風回回鳳皇喈喈玉海音樂

又六藝流別卷一

 案日路史後紀十二雲維五祀定鐘石論人聲鳥獸咸變乃更著四時推律呂均十有二變而道宏

 廣於是勃然興韶於大麓之野執事還歸二年䜎然乃作大唐之歌以聲帝美聲成而絑鳳至故其

 樂日舟張辟雍鶬鶬相從八風回回鳳皇喈喈據此則樂日以下當與上文相屬但疑尙有脫文耳

 𧭓作䜎字之誤

 又案日尙書無劮無或侜張爲幻爾疋釋訓侜張誑也說文解字侜有壅蔽也揚雄國三老箴姦寇

 侏張侏張卽侜張之異文鄭注周禮甸祝禂今侏大也注論語朱張爲侏張與夷逸皆不作人名解

 鄭意夷逸謂夷於逸民侏張謂狂士張大皃也尙書大傳舟張辟雍舟卽侜之省同聲假借言辟雍

 之形有壅蔽而張大也

維五祀定鐘石論人聲注舜始欲改堯樂乃及鳥獸

咸變於前注百獸率舞之屬秋養耆老而春食孤子

乃浡然招樂興於大鹿之野報事還歸二年𧭓然乃

作大唐之歌注𧭓猶灼也大唐之歌美堯之禪也歌

者三年昭然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義招爲賓客

而雍爲主人注招雍皆樂章名也賓入奏招主人入

奏雍也始奏肆夏納以孝成注始謂屍入時也納謂

薦獻時也肆夏孝成皆樂章名舜爲賓客而禹爲主

人注舜旣使禹攝天子之事於祭祀避之居賓客之

位獻酒則爲亞獻也樂正道贊曰尙考太室之義唐

爲虞賓注尙考猶言往時也太室明堂中央室也義

當爲儀儀禮儀也謂祭太室之禮堯爲舜賓也至今

衍於四海成禹之變垂於萬世之後注衍猶溢也言

舜之禪天下至於今其德業溢滿四海也御覽五百七十一樂

部九又御覽天部八人事部四十六詩考

維十有三祀帝乃稱王而入唐郊猶以丹朱爲屍於

時百執事咸昭然乃知王世不絕爛然必自有繼祖

守宗廟之君注舜承堯猶子承父雖已改正易樂猶

祭天於唐郊以丹朱爲屍至十三年天下旣知已受

堯位之意矣將自正郊而以丹朱爲王者後欲天下

昭然知之然後爲之故稱王也晉祀夏郊以董伯爲

屍知當以丹朱爲王者後使祭其郊也祖或爲體

經傳通解續二十二天神引傳及注○又禮記曲禮正義載異義引虞夏傳舜入唐郊二句禮書七十四

屍通鑑前編帝堯七十載引同

維十有四祀帝乃雍而歌者重篇通鑑前編帝舜十四載引虞夏傳

維十有四祀鐘石笙筦變聲樂未罷疾風發屋天大

雷雨帝沈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見於鐘

北堂書鈔石○又路史發揮五注引虞傳雲維五祀興韶樂於大鹿之野十四祀笙管變天大雷雨

疾風爲遜禹之事也

維十有五祀祀者貳屍通鑑前編帝舜十五載引虞夏傳

維十有五祀舜爲賓客禹爲主人樂正進贊曰尙考

太室之義唐爲虞賓文𨕖王元長曲水詩序引尙書大傳

還歸二年而廟中苟有歌大化大訓六府九原而夏

道興通鑑前編

歌大化大訓六府九原而夏道興注四章皆歌禹之

困學紀聞卷二

於時卿雲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御覽人事部四十六

又天部八又藝文𩔖聚天部上祥瑞部上後漢書崔駰傳注文𨕖江文通雜體顔特進侍宴詩注竝引小

於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卿雲爛

兮注和氣之明者也糺縵縵兮注敎化廣遠或以爲

雲出岫回薄而難名狀也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注言

明明相代八伯咸進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

月光華弘於一人帝乃載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

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

於賢聖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菁華已竭褰

裳去之於時八風循通卿雲藂藂注藂或爲蔟言和

氣應也蟠龍賁信於其藏注蟠屈也蛟魚踴躍於其

淵龜鼈咸出於其穴遷虞而事夏也通鑑前編帝舜十五載又御覽

樂部九引帝乃倡之至末引傳及注○又御覽八天部八引舜時卿雲見於時百工和歌舜歌日云云又

御覽九天部九御覽八百七十二休徵部一事𩔖賦二雲注卷十一歌注藝文𩔖聚四十三祥瑞部上文

𨕖東京賦注別賦注曲水詩序注潘正叔贈陸機詩注七命注竝分別載歌藝文四十三御覽五百七十

一並作再歌舞之御覽作無之循通御覽作循涌賁作僨他書循通作脩通非於其藏文𨕖七命注於作

越旋持衡三字御覽無今從前編增旋上依宋書符瑞志當有擁字前編亦脫

 案日𧭓然作大唐之歌徐陵梁禪陳策文雲精華旣竭耄勤已倦則抗首而笑惟賢是與䜎然作歌

 𥳑能斯授悉用尙書大傳事而䜎字作䜎路史亦作䜎據鄭注𧭓猶灼也則作䜎者誤又北堂書鈔

 引大傳沈首而笑徐陵文作抗首通鑑外紀作枕首尋其文義抗首是也又宋書符瑞志雲舜乃擁

 璿持衡而笑北齊書文宣帝紀雲重華握厤持衡擁璇通鑑前編引大傳帝乃載歌旋持衡旋上當

 脫擁字載歌藝文𩔖聚四十三御覽五百七十一引竝作再歌外紀說此事亦然惟於歌卿雲後雲

 帝乃再歌擁旋持衡枕首而笑曰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見乎鐘石竽瑟此則上下舛亂

 劉道原所據大傳已失其舊矣

 案曰宋書符瑞志禹乃與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又曰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鐘石笙筦未罷而

 天大雷雨疾風發屋拔木桴鼓播地鐘磬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舜乃擁璿持衡而笑曰明哉乎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見於鐘石笙筦乎乃薦禹於天使行天子事於時和氣普應慶雲興焉

 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日慶雲爛兮糺縵縵兮日

 月光華旦復旦兮羣臣咸進稽首日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宏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

 常星辰有亦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咸聽鼚乎鼓之𨊱乎舞之精

 華旣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風脩通慶雲藂藂蟠龍奮𨑙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龜鼈咸出其穴遷

 虞而事夏宋志此文蓋悉本大傳今大傳舜五祀十二祀十四祀十五祀之事錯見書籍所引闕佚

 不全又先後乖舛吳中舊本徒據太平御覽樂部九所引一條實多闕漏考路史後紀十二有虞紀

 言維五祀定鐘石論人聲興韶於大麓之野還歸二年作大唐之歌聲成而絑鳳至故其樂曰舟張

 辟雍鶬鶬相從八風回回鳳皇喈喈困學紀聞卷二引大傳樂曰以下四句是宐與大唐之歌相屬

 也御覽樂部九引歌者三年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義此十七字亦宐綴樂日四句之下葢所謂

 歌者卽歌大唐之歌也所謂明有不世之義卽指堯禪舜而言也儀禮經傳通解續卷二十二引維

 十有三祀帝乃稱王而入唐郊猶以丹朱爲屍正說舜受禪事下言百執事咸知王世不絕必有繼

 祖守宗廟之君與乃知王世明有不世之義正相對照是此段宜與歌者三年三句相屬也路史發

 揮五注引虞傳雲十四祀笙管變天大雷雨疾風爲遜禹之事北堂書鈔引維十有四祀鐘石笙筦

 變云云通鑑前編引維十有四祀帝乃雍而歌者重篇是此數條宐相屬也宋書符瑞志說舜十四

 年奏樂事甚詳與北堂書鈔所引大傳合則宋志之爲全採大傳無疑書鈔所引有不備者當據宋

 書路史補之也路史後紀十二敘舜咨禹而㢲位下雲鐘石渝笙筦變未及終天大雷電烈風大木

 盡拔大屋盡發宮羽盡革二工伏柷以操雅帝乃雍而歌者重篇樂人重贊舞人復綴乃更容貳節

 僃十有二變奏肆夏而納以孝成四岳三公曁百執事咸贊於帝者尙稽太室唐爲虞賓始而狂然

 汔茲羨於四海誠禹之命敷於四海韶爲賓而雍爲主人矣尋路史此段多本大傳其次第略可見

 帝乃雍而歌者重篇在鐘石笙筦變之下尙有樂正重贊舞人復綴數語而始奏肆夏納以孝成尙

 稽太室唐爲虞賓一節據文𨕖曲水詩序注乃十有五祀事路史乃與歌雍重篇聯爲一時今詳審

 文義納以敎成以上當爲十四祀事下當接歌者二年而廟中苟有歌大化大訓六府九原而夏道

 興舜爲賓客以下當從𨕖注爲十五祀事其上當據前編増祀者貳屍一語如此則文從而不紊矣

 聖賢羣輔錄雲十有五祀後又有百工相和而歌慶雲八伯稽首而進見是卿雲之歌在十五祀後

 也通鑑前篇引虞夏傳維十有四祀帝乃雍而歌者重篇下卽接雲於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

 云云亦失次今參訂諸書所徴更定之如左

今重定傳文

維五祀定鐘石論人聲乃及鳥獸咸變於前故更箸

四時推六律六呂詢十有二變而道宏廣五作十道

孝力爲右秋養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浡然招樂興於

大鹿之野報一作事還歸二年𧭓然乃作大唐之歌

樂曰舟張辟雍鶬鶬相從八風回回鳳皇喈喈歌者三

年昭然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義維十有三祀帝

乃稱王而入唐郊猶以丹朱爲屍於時百執事咸昭

然乃知王世不絕爛然必自有繼祖守宗廟之君維

十有四祀鐘石笙筦變聲樂未罷疾風發屋天大雷

雨帝沈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之天下也乃見於鐘

案曰雷雨下當依宋書符瑞志補桴鼓播地鐘磬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帝乃擁璿持衡凡二十

二字又發屋下補拔木二字明哉下補天下二字乃見於鐘石下補笙筦乎三字帝乃雍而

歌者重篇此下當依路史後紀十二補樂正重贊舞人復綴乃更容貳節僃十有二變凡十八

招爲賓客而雍爲主人始奏肆夏納以孝成還歸

二年而廟中苟有歌大化大訓六府九原而夏道興

維十有五祀祀者貳屍舜爲賓客而禹爲主人樂正

進贊曰尙考太室之義唐爲虞賓至今衍於四海成

禹之變垂於萬世之後於時卿雲聚俊乂集百工相

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卿雲爛兮禮案曰禮字當作糺

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八伯咸進稽首曰明明上

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宏予一人帝乃再案曰再字一作載

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

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賢聖莫不咸聽鼚乎鼓

之軒乎舞之菁華已竭褰裳去之於時八風循通卿

雲藂藂蟠龍賁信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龜鼈咸

出於其穴遷虞而事夏也










尙書大傳卷一下      受業嘉應吳蘭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