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1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 山西通志 卷十一 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十一
  关隘
  大同府
  大同县
  大同县长城东起镇川堡西止拒墙堡
  明镇边堡制镇边一墩长城上有台东接阳和靖鲁堡新界石墩镇边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北对关子沟又西为四墩北直关儿沟又西为七墩南直聚乐城长城址南有土沟又西为九墩北直洞子沟又西为十二墩北直旧榆沟又西为十六墩镇边堡界止为垣十里 今隶镇川堡汛
  明镇川堡制镇川一墩东接镇边十六墩镇川堡界首繇镇川东垣外为堑繇镇川西垣外为重垣自镇川一墩起至助马堡西保安堡止又西为镇川五墩西北直新榆沟自新榆沟西垣外胥有墩又西为镇川七墩北乃漫坡也墩北有横土沟墩南长城址有𥪡土沟二又西为八墩北对平滩又西有小关又西为九墩北直大盐窊旧盐窊南直镇川堡又西为土沟二又西为十一墩北直尖山又西为十二墩北即小盐窊也又西为十四墩北直土塘山又西为十五墩北直榆沟门南直镇川堡河源榆沟门以西胥沟也自此至保安堡重垣内胥有堑又西为十九墩北直牛心山山左右胥榆沟也镇川堡界止为垣二十五里
  明宏赐堡制宏赐一墩东接镇川十九墩宏赐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四墩泉繇二墩间三暗门入垣外榆沟十墩至宏赐四墩止又西为六墩北直葫芦海又西为七墩葫芦海水繇二墩间暗门入即如浑河之源镇川堡水所汇也又西有镇羌堡在垣之外重垣之内北对三山焦山自镇羌堡西至左卫宁鲁堡大卯条墩胥有堑又西为八墩垣外水口六墩自此始水口墩南又有月牙六墩又西为十墩北直九十九泉明有议事台南直宏赐堡宏赐堡又南直孤山又南直河外大同镇城又西为十二墩北直柳河尖山又西为十三墩北直野口门门垣外野口八墩自此始又南为十五墩南直河南雷公山宏赐堡界止为垣二十二里
  明镇鲁堡制镇鲁一墩北直石关岭东接宏赐十五墩镇鲁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北有黑山儿墩又西为四墩北直周家岭垣内有土沟又西为六墩北直水泉儿南直河南镇鲁堡又西为七墩有小关北直石泉又西长城址南北胥有土沟又西为九墩十墩十一墩胥有土沟十墩北有长坡垣暨重垣势胥凸而北十一墩北即拒墙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内又西为十三十四墩二墩中有双沟入暗门北直平山又西为十五十六墩北有深沟南直河外左云石佛寺堡即石佛口也又西为十八墩北直罗村北山又西为十九墩北直水泉营又西为二十墩镇鲁堡界止为垣二十九里 今隶得胜堡汛
  明镇河堡制镇河一墩北直黑山东接镇鲁二十墩镇河堡界首又西为三墩垣内有土沟又西为四墩北直罗村西山垣形迤向西南墩左右有双土沟水口又西为七墩北即拒门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内有关又西为八墩有小关又西为十墩左右胥有土沟北直沙沟南直镇河堡又西为十三墩有䕶墩垣北对小沙沟又西为十六墩有小关镇河堡界止为垣二十一里 今隶拒墙堡汛又西则破鲁堡界 拒墙堡今隶大同拒门堡今隶左云
  镇边堡北少东八十里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明嘉靖十八年
  聚乐堡东六十里东至阳高县治六十里西至大同县治六十里南至浑源州治一百二十里北至镇川堡界四十里西北到镇川堡四十里东北到边墙 堡方三里高三丈一尺厚二仞馀门楼二明天顺三年筑弘治十三年展筑分驻守备一员 天顺时朝议以镇城孤峙旁无辅卫乃东城聚乐西城高山以为左右两翼 成化十九年秋亦思马因复入掠左参将刘宁将兵三千遇之聚乐站西连战败之复败之白登柳林又追败之小鹁鸽谷 嘉靖十二年十月总督刘源清驻聚乐堡讨叛兵十三年正月吉囊青台吉援叛兵源清战不利 嘉靖二十三年巡抚詹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近边宏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馀里膏腴田可数十万顷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 许论九边总论高山聚乐二城堡盖在镇城两腋间募军分驻则按伏之费省犄角之势成 给事中王亦疏大同固为重镇矣臣请增戍于高山聚乐二堡以为之翼
  镇川堡东北五十里东至聚乐堡界四十里西至助马堡七十里西南到大同县治五十里北至边墙五里东南到聚乐堡四十里东北到边墙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馀门楼一明嘉靖十八年筑分驻守备一员 景泰元年二月也先率众入副总兵郭登提兵北水头夜二鼓寇连营至登召将士问计或言众寡不敌宜且退军登奋曰军已去城百里一退则必为敌所乘何以得达敢言退者斩于是径薄寇营登先登陷阵遂破之追奔四十馀里至栲栳山而还斩首二百馀级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平虏大将军仇鸾出师镇川堡至猫儿庄遇伏士卒死伤二百馀人三十八年俺答自大同镇川堡入转掠东西二城抢风崖东四十里乃大同东路之险厄也
  得胜堡即宏赐堡北八十里东至边墙三里西至拒墙堡二十里南至大同县治八十里北至边墙三里东南到镇川堡 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馀门楼二明嘉靖十八年旧为红寺堡在北五十里周一里二十步高二丈三尺明正统元年嘉靖三年巡抚张文锦议于红寺胪圏窑山墩水尽头沙河堡设屯戌而文锦用法素深三标下郭鉴等遂杀参将贾鉴叛出塞营于焦山及抚之还城又害文锦水口诸堡悉废后总督毛伯温行边至镇条上诸设官添仓事宜于是巡抚史道总兵梁震同规度以洞子沟地险移置稍西名镇边堡水头地僻移置稍东名镇川堡沙河地沮洳移置河南名镇河堡红寺仍旧改名宏赐又于宏赐西置镇鲁堡号曰北路置分守参将驻宏赐堡诸堡置守备募人垦田为军毛伯温创立五堡疏旧堡俱狭隘坍塌且不系要
  害祗取宏赐堡居中展修十分之六迤东二十五里取镇川堡展修三分之一又东二十五里地名南车房新立一堡名曰镇边宏赐堡迤西二十五里地名䕶保村新立一堡名曰镇鲁又西二十五里地名好女村新立一堡名曰镇河以上五堡俱当要害且势相联络 各部新召军士编成行伍宏赐堡居中展修广阔编军一千一百名镇川等四堡各六百名 巡抚史道创立五堡疏镇城迤东六十里洞子沟之南旧原设堡四匝沟岔道路崎岖转输救援一时不可猝至该堡稍西地名南车房土脉肥厚地势高阜就此创立一堡与关头北车房等处相距寇不敢直犯腹里采掠安子等山及聚乐等处矣及镇城东北四十里水尽头原有旧堡地僻殊非险冲土干不便汲水仍移向稍东平冈之地则四望豁敞战守得宜矣又红寺旧堡在镇城正北当诸边适中之处原额堡规度狭小气槩不雄况经岁久风雨披塌今当开展扩充中𨳩多增军马于此营诸路兵将若遇寇警互为传报真有一呼千应之势也又红寺稍西有张布袋红土等沟俱系常年暗通寇路不有所处则红寺虽存未免孤立无助西二十五里有䕶堡村正当前沟通会之地于此立堡则东援红寺北控诸沟一应零星之贼无从潜地而入矣又西五十里沙河旧堡设在沙河北岸然坐陷淤泥之间今移其所于河南好女村立堡则北距河险东与䕶村等处声势聨络贼骑不敢南渡矣 红寺改名宏赐堡南车房改名镇边堡水尽头改名镇川堡护村改名镇鲁堡沙河堡改名镇河堡宏赐堡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五尺馀四堡俱周二里三分高厚各二丈五尺宏赐堡设参将立把总四员镇边四堡各把总一员管贴队官旗共一百四十员名 西北一带深挑壕堑一道沿壕筑立墩台各设旗军哨守五堡之外又生一藩篱矣 东自阳和西抵高山俱接陡山一百六十馀里深一丈三尺垒土为墙一丈四尺上下二丈七尺宽一丈五尺沿壕外二里筑墩台一座共六十馀座每墩起屋二间合为一间 宏赐堡稍东南十馀里五堡分中处所一山特起旧名平山绝顶为平地膏腴千顷升巓四望五堡俱在目中方向极为真的凡标号招传合散呼斥远近可以毕见于其上创一小堡名为会远中设公馆以为发兵之地更立一墩台置官军哨守 总督翁万达乞录毛伯温疏五堡为云中腹背之地北逼沙漠南翼镇城东亘阳和西连左卫又曰三面𨳩耕一面御敌 明初以断头马头二山之空而置大同毛伯温复以大同之北鲜捍蔽而置五堡 嘉靖十五年八月俺答由红寺口入遂掠浑源灵邱十九年七月由宏赐东口入掠至灵邱复由宏赐东口而出 于慎行郭康介公宗皋传明年五月俺答再入云中公遣将斩九十级会寇数骑潜入边御史胡宗宪夜趋总兵张达击贼达谓寇有伏兵夜出不利请待旦御史曰若欲墨吾白简邪达不得已以二百骑夜出至红寺堡寇众大入围之数重达与副将林椿皆死焉公在阳和去败所二百馀里趋发兵往救至则无及 三十一年俺答由宏赐堡下浑源 赵炳然分布秋防疏大同总兵官移驻宏赐一则适中调度一则东西援剿副总兵统竒兵仍驻左卫一则控制云西一则南援威平游击统游兵移驻怀仁一以防御山寨一以捍卫朔应游击统游兵移驻阳和一以南遮洪蔚一以便援云东总兵移驻怀安游击一驻西城一驻阳和
  镇河堡明分驻操守一员
  拒墙堡北少西八十里东至得胜堡二十里西至边墙三里南少东至大同县治八十里北至边墙一里西南到助马堡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馀门楼一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抚詹荣总兵周尚文筑分驻守备一员
  弥陀山在拒墙堡北周尚文破敌于此 金志宣宁有官山弥陀山石碌山 金托克索尝领偏师破云中诸山寇盗
  牛皮关东六十里牛皮岭下 唐志云中东有牛皮关
  金志大同有牛皮关
  牛皮岭东六十里高一里盘踞十里北连采掠山南连土坡山下有牛皮关
  东奕峪西南四十里
  尖峪口西十里
  石佛寺口西三十里左云县东一百十里有墙堡前卫有石佛寺堡
  黑峪口西四十里
  营盘沟北七里阴山道 唐志云中有阴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小石口一名小寺口北二十里前卫有小石寺村堡
  大石口一名大寺口北二十里
  野狐岭北二十六里 嘉靖十七年九月俺答先由阳和入总兵梁震副总兵戴廉游击王陞督兵赴之既而由野狐岭犯镇城都御史史道率都指挥徐珏等以步卒阵于城东东塘坡寇遂南掠至怀仁乃退
  孤山湾北四十里边汛多会于此
  𨳩山口东北四十里东通阳高县自北而西有小石大石二口又折而南有黑峪尖峪二口 山口有𨳩山谷云中志东北五十里阳高十里河发源边外由守口堡之𨳩山口入 郭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馀匹不数年马至万五千匹精卒数万又尝以意造搅地龙飞天网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均有赖焉 余子俊议军务事一修理边备如大同中路起西至偏头关接界去处止东西地远六百馀里地势平坦无可据应调集中西二路征操马步官军并屯种官军舍馀人等做与墩样从中路起随小边故址每二里筑立墩台一座每座四面根脚各阔三丈高三丈对角做悬楼二座长阔各六尺空内挑壕堑阔一丈五尺深一丈计用做工人五百土近者十日可成一座姑以一万人十日计之可成二十座一月可成六十座两月可成一百二十座聨络二百四十里各以十人守备非但瞭望得真多备枪炮等器可以四面击贼以平日试打枪炮验之可致三四百步今以两墩枪炮共击一空中停去处止有三百六十步决无不可击至之理其大同东路另起一工宣府从西路与大同接界去处总起一工 丘濬墩堡议墩台相去远近当以火光可见礟声可闻为限宜于外墩之内每二三十里各为总台数处以次通报城中其墩之制高必极望墩之下于三四里间四周俱筑为土墙高四五尺长七八尺许横斜错乱彼此相入又须委曲然后可行使驰骑不能侵近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粮外常蓄一月水米若夫烽燧之制古人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偶逢风劲则烟斜而不能示远值霖雨则火郁而不能大明宜于墩台之上立为长竿分为三等上悬红灯以灯数多寡为缓急众寡之候所谓红灯者锻羊角效鱼魫为之而染以红遇夜则悬以示众数百里之间举目可见 王道中翟鹏行状壬寅七月廷推总督宣大偏保并节制山东河南公乃挑修大同壕墙一道深广各二丈且垒土为墙高复倍之延袤三百九十馀里添筑新墩二百九十二座䕶墩堡一十四座添设守备操守十四员起盖营房一千五百间得地一万四千九百馀顷以地募军每军给地五十亩得军一千五百名事半工倍省费数十万计 初总督翟鹏议凿长堑后抚镇渐筑城垣及増筑靖鲁五堡灭狐九堡镇羌四堡大同西北号为重障二十五年总督翁万达集都御史詹荣总兵周尚文议曰堑可塡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长城长城必有台利于旁击台必置屋以处戍卒近城必筑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数暗门以便出哨又曰自阳和至宣府李信屯旧无城自丫角山至阳和旧有堑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筑长城补故创新凡三百馀里敌台暗门称是增筑保安堡设兵戍守又多筑土堡于内以屯伏兵后又计李信屯道里及宣大援兵节度行之 明初以宣大为重镇建将屯兵号曰两镇嘉靖十九年大同失防太原告急始添置太原宁雁汾潞兵将缮紫荆倒马平刑宁雁边隘至秋征兵防戍如宣大号内边总督翁万达具奏曰山西起宝德州黄河岸历偏头抵老营二百五十四里大同西路起丫角山历中北二路东抵东阳河镇口台六百四十里宣府起西阳河历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一千二十三里共一千九百二十四里险在外所谓极边也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至平刑关八百里又转南而东历龙泉倒马紫荆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水口千七十馀里又东北历高崖白羊至居庸关一百八十馀里共二千五十馀里皆峻山层冈险在内所谓次边也外边西连延绥东距蓟州势相犄角屏蔽京师内边惟紫荆宁雁通外次居庸倒马馀称腹里矣外之不御内安可支故论者有唇齿之喻又有门户堂奥之喻欲窥堂奥必始门户唇不危则齿不寒理所易晓山西旧规守偏老一带岁拨班军备御大同内边则但存防守隘口之兵以为大同声援原无摆守例也宜罢征兵于内省分镇兵于外藩外备既严则内境无患其内关额设兵马照额存留以复旧制诏从之 二十六年三月既议并守于是丫角山以东至阳和靖鲁堡增修长城 弥陀之役俺答虽奔北而堡人惧二十八年五月总督翁万达与都御史李仁计下令城外塞塞如偃月形东西皆附于旧塞暗门敌台如制三十年十二月俺答寇大同时兵部侍郎史道𨳩马市初翁万达修筑宣大边垣千馀里熢堠三百六十三所差完固至是以通市半为俺答众所毁 梁斗辉边防议大同城堡六十四座敌台墩台共九百馀座嘉靖中于边墙冲口等处添设空心砖台三百座翁万达曰宣大山西外边地有平险路有迂直合
  而言之则大同最称难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分而言之则大同之最难守者北路也次中路次西路东路宣府之最难守者西路也次中路次北路东路山西偏关以西恃河为险无待防秋偏关以东则略与大同西路同焉 大同东至枳儿岭西至平鲁城无山设险 毡帽山大黄口鸽子堂野马川下水海沙嘴牛站口牛角川驻帐则必犯大同 魏正始元年九月有吿蠕蠕率十二万骑六道并进欲直趋沃野怀朔南寇恒代诏车骑大将军源怀加使持节侍中出据北蕃诸所处分皆以便宜从事怀至云中蠕蠕亡遁怀旋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皆量其高下揣其厚薄及储粮积仗之宜犬牙相救之势凡表五十八条 唐顺之左编金宗翰传金人初犯太原孙翊与折可求随援之可谓勤矣然当宗翰自云中悉众侵太原时翊在朔州由马邑怀仁东去云中无数舍之远可求在武州由武朔东去云中路近于交城皆是坦途若翊与可求会麟府武朔之师并力以𢭏云中时宗翰之徒骨肉财宝尽在云中敌必仓皇归救根本太原之军自可从后袭之孙膑走大梁而救韩皆此道也宗翰失意则宗望亦䘮气矣 宋宣和末金人围太原势张甚知朔宁府孙益被命救太原或言不若引兵北𢭏云中彼之将士室家在焉所谓攻其所必救也益曰此䇿固善无违君命因跃马冒围至城下张孝纯不肯启门遂死之
  沙河堡西北六十里周二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前卫哨马营
  怀仁堡西南八十里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高二丈七尺壕深一丈七尺明永乐九年
  赵麻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明永乐九年
  第三祚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七尺明洪武七年
  长安堡东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四丈高三丈八门后存二
  神泉堡东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二十丈高二丈壕深二丈四尺门一
  漫流堡东一百四十里周二百八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门一
  聚乐堡东六十里 高山堡南六十里 许家庄堡怀仁县
  大峪口西南四十里大峪口村高二十丈有奇盘曲二里连左云县四峰山 大峪山路甚广可行车南通雁门关西通左云右玉诸城堡明时抚按择地创城址不克立商贩往来率繇峪口匪止大朔二郡也大峪河南四十里通大峪口 大峪口墩 怀仁之大峪口左云之红羊峪形势相连胥四峰山阻隘也上有雕窝寺山碬雕巢今尚存犹雁门之雕窝梁也
  鹅毛口西北十五里鹅毛口山西通左云右玉 鹅毛口墩
  偏岭口西南五十里 北有大峪小峪芦子阿毛四口杨博疏大同五堡修饰完备但东长峪系大同三关两镇接境之地宜建城设兵以为一劳永逸计一作偏头口
  四老口西北四十里 四老沟在县北 四老沟墩距城五十里有四老沟村
  峪口 鹁鸽峪口西三十里 陈家峪口西北二十里相传杨业败处 马什岭口 小磨口西十五里 石井口西十五里石井山 石井口墩 吴道口西二十里 炭岭口西二十五里 芦子口西南十五里芦子墩 小峪口西南二十里 小峪河通小峪口 牙余山红山峪口西南三十五里 薛家庄河通红山峪口
  西安堡在县东设操守一员官兵一百名 云中志西安桥东南三十里跨桑干河
  日中城堡在县南 金志怀仁有早起城日中城陶家寨 西安堡 镇子堡 七里寨 黎家寨 五里寨 晏头堡 清水河堡 闫家寨 干沟堡赵马寨 南河堡 上南头堡 白家堡 三作堡南家堡 新庄子堡 拳伏寨 何家堡 芦子
  村 鹅毛口村 石井村 红山峪 小峪口村黑里寨 北七里寨 三台岭 里八庄堡 狗家寨 四老沟 后所屯堡 王刚寨 冻牛坡 腰塞村 马家庄
  山阴县
  大于口黄花岭西县北
  胡峪口在东南详代州
  水峪口在西南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馀口
  榆林口南三十里沙家寺南
  岱岳镇北三十里
  辛行铺在县西 河阳堡西北三十里 下安银子西北三十五里 周家庄北四十里 双山子东北四十里 帐头铺西南三十里 故驿村南十五里沙家寺南三十里 永宁城北五十五里 神泉堡西北六十里 南辛寨南二十五里 刘家岭北二十里 高小疃北三十里 北辛寨东二十里 河曲堡西北三十里 高镇南二十里
  应州
  黄沙口东南六十里北接牛槽峪南通大石口
  茹越口南四十里设巡检司西接胡峪口其间有峙峪小山门峪龙湾峪箭杆峪明枢峪狼峪神堂峪水峪马峪东安峪西安峪十一口 茹越山南三十里接繁峙界林木深蔚 书堂岩茹越山内 龙湾山南四十里茹越口东有龙王堂 龙湾峪西南四十里南通水峪口东有五人盆子沙家赤口四峪南通胡峪口又有东寺西寺白树棘料石门宽峪当吊七口微有小径 小山门口南四十里 峙峪口正南四十里
  北楼口东南四十里南通繁峙县朗岭关设北楼营东有黄沙徐峪康峪三口西有牛槽大石小石三口
  小石口巡检司
  胡峪口巡检司西南六十里
  黄花冈西四十里 赵武灵王略地北至无穷之门登黄花之冈其势与城相低昂 后魏天兴六年九月行幸南平城规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黄花堆将建新邑 䕶驾冈南三十里相传魏孝文帝驻跸于此茹越里有䕶驾冈村 赵霸冈东二十五里南北横卧右腋下即浑河 安边镇东二十里 司马镇西一十五里 大罗镇南四十里 神武镇北四十里元好问诗南北东西俱有名三冈四镇䕶金城
  萧家寨 侍中庄 北小站 曹娘子 义井村 韩家房 刘霍庄 北房儿 三门城九堡官守 中河南马庄 门家寨 东河 石桥儿 上桥头 黄巍子 大西头八堡自守
  浑源州
  磁窑口关城南十七里恒山右胁路通灵邱明洪武四年筑堡设巡检司 磁窑峡口城南十里上有磁窑天险四大字 磁窑峡水城南十里东西分流一引入城今塞 楼阁虹桥磁峡口内两峡凿孔驾巨梁构楼于上据以守口可称天险唐李白书壮观二字刻磁峡东崖上石孔不计数在磁峡口两崖辽神册初萧阿固齐徇山西诸郡县下之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 杨述程登恒山记南行十里许至磁窑口两岸峭削如门大类剑阁诸峡泉流峡中奔㵼如建瓴而北为神川川之东凿石垒途草桥木磴又大类连云诸栈上有石窟架阁犹馀横木数千蠡剥欲尽传者以为宋初把守三关处也 西峡在磁窑峡西南三十里 王濬初天赐禅林记恒山下为大峡乃燕赵所由路循峡而南三十里与燕赵路岐转入西峡为天赐沟两山壁立罅处如巨灵斧劈状繇狭径直上百弓许至山腰稍阜为石窟窟高数十丈纵倍之横又倍之中有古刹颜曰天赐禅林
  乱岭口关城东四十里恒山左胁路通广灵明洪武七年置巡检司后裁 乱岭关堡
  大寨头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东南连紫荆关明洪武九年置蔡家峪巡检司后裁
  李峪口城西南十五里南通代州北楼口 磁窑口西八里 李峪村堡
  大小凌云口又名大小峪城西南三十五里南通北楼口 磁窑口西南十里 凌云口堡
  王庄堡南九十里明嘉靖初建万历十年重修甃砌以甓墙高三丈雉堞六尺垛口五百二十有六楼橹一十二周六百一十七尺南北二门瓮城高二丈五尺壕阔一丈深七尺形势雄固 王庄驿州南九十里明设操守坐堡二员百总二员马军十名马十匹步军一百九十名
  独炉寨西南峰上 石板寨西南峰上 抢风岭墩在青磁窑峡南 孙膑寨在南山 新安寨在东北张家庄堡 武村堡东十里 沙岭铺堡 沙窟陀堡 沙河村堡 大磁窑堡 青磁窑堡 峪南沟堡 小道沟堡 羊头崖堡 牛还峪堡 撘柯枝堡 金峰里南六十里 汤头堡 蔡家峪堡 郝家寨堡 荆家庄堡西南二十里 寇家寨堡西四十里 水磨疃堡西十八里 宝峰寨堡 下凌云堡 东威毛堡西南二十五里 西留村堡西北二十五里 韩村堡西北十五里 蔡村堡北一十二里 窟陀铺堡 车道口堡 窊衷堡 黎园里西北五十里
  灵邱县
  东河南村寨西南三十里太白西壁野窝岭两山虎踞中界溏河旧设高墩于两峰上河南岸居民筑土堡自卫 野窝岭西南三十里为行旅入铁岭口孔道山半有旧矿洞地多虎 灵邱南至铁岭口一百三十里 东河南村西至蔡家峪十里浑源州界东南八十里接阜平界山径丛杂驰骋为难
  鹅毛岭南七十里距村甚远路多丛杂
  隘门山即石门口也县东南二十里蔚州西南四十里路通灵邱广昌二县壁立直上径最险隘溏河经行其下昼夜时作鼙鼔声冬春水涨至山足梯路胥绝后魏置义仓宋设关防以稽行旅旧名隘口关宋杨延朗尝守此明洪武间置高峰隐天深溪埓谷 石门故城在浑源州西南一百三十里西北去大同府二百七十里隘门一名石门 唐同光二年李从珂为突骑指挥使戍于石门及明宗自魏而南从珂率戍兵自曲阳盂县驰出常山以追明宗明宗兵少得从珂兵在后而军声大振 吐浑赫连铎为晋王所破部族益微散处蔚州界中庄宗时有首领白承福为都督赐其姓名为李绍鲁终唐时常遣使朝贡晋天福中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招之承福等乃自五台山入处并镇忻代 胡峤陷辽记军都明日又西北入石门关关路崖狭一夫可以当百 隘门口巡检司
  枪岳岭东二十里石磴直上数千仞凿壁数十盘蚁附而登数步一息石齿胥斧锯痕壤界蔚州广昌
  义泉岭北三十九里山势少拓一岭当关名义泉岭路平坦独悭于水为广灵蔚州孔道
  鄂道山土人名仁道峡东北二十里奇险过隘门两峭壁笏立数千寻山树纠结溪路阔数尺裁容骑仰视天光一线非子午不见日月暑月不敢行恐骤雨水暴涨乱石蜣转而下也
  直谷关唐地理志灵邱有直谷关其北有大安镇今关隶广灵
  孔岭关在县北
  三墁寨东十五里顶有三墁 水南寨西南五十里高四丈馀北有河水寨此寨在水南 牛拦寨东南六十里高五里 观音寨西北六十里有庙 顺城寨南一百里高五里峭壁如城 白旷村沾峰寨 召柏村雍泉寨 门头村深沟寨 刘家村贾金寨泽水河石角寨 石畨村厐金寨 张家村高崖寨东驼水温石寨 大涧旧寨明正德十一年都御
  史李钺起镇西口东至灵邱县俱增墩筑垣
  广灵县
  直谷口南十五里灵邱要路两崖壁立一径幽香仰视天光裁窥寻仞泉自南来或汇或流触石则鸣行人蚁衔走涧中肃然股栗近因夏流涨漫冬积层冰改道峪左红沙坡设兵守焉 长城在直峪山汉元光五年筑遗址存 峪内洒雨泉沙隙突出北入壶河唐志灵邱有直峪关其北有孔岭关 雍熙二年
  天武军荆嗣从田重进谭廷美率师入辽境战飞狐口辽师不利重进引全师进至飞狐城北辽将大鹏翼率众复至重进数战不胜命嗣出西偏麾兵薄山崖以短兵接战辽兵败斩百馀级散卒千馀悉降追至河槽复击退馀众屯土岭裨将黄明与战不胜嗣谓之曰汝且屯兵于此为我声援我当夺此岭遂力战追奔五十馀里抵仓头而还又领招收卒千人克仓头小招二砦黄明与战克直峪砦命嗣屯焉数日辽人复致师重进召嗣合战悉走之夺礟具铠胄贼乘夜复围直谷石门二砦重进遣嗣以精兵五百济之嗣曰敌二万馀今援师甚寡难以解围谭师屯小沼绾兵二千愿间道以往邀其䇿应中夜匹马诣廷美廷美曰敌势若此何可解也嗣曰请移全军就平川植旗立队明择三二百人张白旗于道侧彼见旗帜绵亘远甚谓大军继至嗣自以所部五百疾驱往鬭必克其砦廷美许焉一日凡五七战辽兵遂引去咸如嗣所料
  红沙坡口明景泰元年六月也先寇蔚州少保于谦议增紫荆倒马屯兵 两镇三关志两关者畿甸之重障而蔚则两关之外藩也故安畿甸者重两关谨两关者慎蔚夫蔚南山即古所谓代谷也壁立峻绝可谓天险东之九宫西之直峪则林木疏薄险以渐平蔚南山天险峻绝更西则红沙坡直峪明嘉靖二
  十三年故道也
  林关峪口西南四十里林管山路通灵丘东临绝涧西依危崖谷深林密明景泰间徙平岭关巡检司于此今灵丘路营分兵守戍 明志西有唐山口 六郎城在林关峪相传宋杨延朗筑遗址尚存上有勤汉寨祝志东三十里有直峪口又东十馀里有唐山口
  及桦涧岭火烧岭二口俱险峻 杨博事宜疏内通外达有磁窑口林关口唐山口直峪口红沙坡口石门峪口大檀口北口柳河口九宫口永宁口松子口三涧口共十三口俱系沿边𦂳要一带口分磁窑口内有银鎈驿马岭石门峪口内有枪头岭北口内有黑石岭四口虽系内口亦为要害嘉靖十九年前项隘口军少不敷把截宜添拨以资控扼
  桦涧岭口东北四十里路通西城山险径狭马不并驰一名桦栏岭
  火烧岭口西北六十里路殊宽坦不烦攀跻岭脊砌石为边依崖驾岭延袤数十馀丈明时设兵守之逾墙为天镇县界径复狭隘涧道危险行人衔尾登降峻峭不能留足 旧志山石如烂今有草辽志弘州有白登山亦曰火烧山有火井
  夹石沟北四十里大山折西磴道盘旋马不并驰 大山在县北三十里碥道直跻峻而不险至岭巓差广漫复耸一山名平原埚形如离堆高插云表北瞰阳和寨南望太白峰宛在指顾间道通天镇阳高折西夹石沟为县北界磴道狭曲乃县北之屏障也
  石梯岭西二十里浑源要路自麓扺巓石磴攀跻今渐平治
  焦山砦东北十五里焦山村明洪武间筑周二里十步墙高二丈五尺
  加斗砦东南十五里加斗村明洪武间筑周一里二百步墙高二丈五尺壕深二丈
  土岭砦西二十里明洪武中筑周二百步墙高一丈五尺壕深一丈
  瓦房砦东北三十里瓦房村明洪武中筑周二百步墙高一丈五尺壕深二丈五尺
  顺城砦 牛栏砦
  广昌县
  紫荆关县东北一百里 浮图峪一名浮头峪县东三十里铁岭下相传唐太宗征刘黑闼屯兵于此明景泰三年建城今直隶紫荆关设把总一员防守 明紫荆关参将管本关并沿河马盘石竒峰乌龙潭诸口东至易州治繇浮图峪紫荆关 东有野狐浮图孤山铁岭诸峦墩障星罗紫荆孔道 宋欧阳修侵地界疏辽近侵过银坊冶谷地界夫山西道路有三十馀处皆可行兵其险要控扼在于军城银坊等路今轻易委敌则北寨王柳等口渐更来侵一旦寇以大兵渡易水自威鲁之西平陆而来以奇兵自飞狐出西山诸口而下则我腹背受敌矣此盖兵法必争之地也 银坊路即浮图峪经银坊村东南七十里至紫荆关路距关二十里 明叶盛疏切近边关莫要于居庸其次紫荆又其次倒马又其次白羊 杨博明战地疏去岁浮图峪之战陈凤偶据山坡而大胜朱玉不知据山而稍挫是其明验 杨博修要害疏论紫荆倒马之势紫荆虽负山临河不足以据一关之枢西则白石口极为平漫堪驰十辆东则马水口外临广谷内无完城且相去紫荆三四百里仓卒有警应援不及倒马则落路吴王二口均为要害又切近茨沟等村臣所忧者不在紫荆正关而在马水白石不在倒马正关而在落路吴王 魏时亮察险控要疏紫荆全恃三隘口为外户曰乌龙曰宁静曰浮图宜尽寨间道加掘濠堑惟留一路以至西水沟拒马河帽儿山夹河口沿河上流及插箭岭马水口广昌之横岭并宜选识形险善计画官员备加查踏随地势以筑台墩以加桥墙 长岭儿口县东四十里添桥儿口县东四十五里 虎张口县东五十里乌龙沟口县东六十里今直隶设千总一员防守宁静庵口县东南二十里一作东三十里路通易州五囘
  岭明景泰三年筑城今紫荆关设管总防缉 口接浮图峪五囘岭即五虎岭 洪武六年淮安侯华云龙上言塞上诸关东自永平蓟州密云县西至五灰岭凡二千二百馀里外通隘道一百二十有奇其官坐岭王平紫荆口芦花寨尤为要害须设险置兵防守从之 唐嗣圣十五年八月突厥默啜掠妫檀赵定出五回道去 侍御史桓产范断居庸五回道以备突厥 元太祖八年春追金行省完颜纲元帅高琪至北口诏分兵守之遂趋涿鹿出紫荆关败金师于五囘岭 水经注徐水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馀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下望层山盛若蚁蛭实兼孤山之称亦峻崠也徐水三源奇发齐㵼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三碑石文云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迳五回之险途览崇岸之竦峙煤窑沟口县东南二十五里 忙儿沟口县东南四十里
  白石营在白石山县东南二十五里山峰嶙峋多白石白石口县南二十里路通正保明嘉靖三十年
  城今直隶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防守 杨博修要害疏紫荆西则白石口极为平漫堪驰十辆故参酌副使毕竟容之议于白石茨沟议添守备 辽太康九年八月己酉射熊于白石山加围场使尼格左金吾卫大将军 葫口县东南二十里 黄土岭口县东南五十里又东南为五虎岭 半圏子口县南二十里
  倒马关南七十里路通唐县直隶设戍兵 水经注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故关受名焉古名常山关又相传杨延朗倒马于此 汉张况为常山关长会赤眉攻关城况战没 明都御史苏祐言紫荆关北自沿河口起至倒马关吴王口止最为𦂳要盖二关山虽险绝河流中断外恃宣大犄角在人故必有兵屯保安蔚州或于蔚州之桃花村等处方为有实且保安桃花去水马白羊口为近有兵于此盖不特南封紫荆之浮图倒马之插箭而亦可东为水马白羊地矣若夫龙泉之外有平刑故关之边新筑补则势稍缓也 梁斗辉边防议嘉靖间倒马龙泉故关等处增置敌台使烽火相望万历初马水口紫荆倒马等关建空心敌台三百五十六座 魏土地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 插箭岭口县南三十里相传宋杨延朗插箭于此今直隶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防守 县南有祭刀插箭白石狼牙诸山攀崖悬登鸟道羊肠 南至唐县由插箭岭祭刀岭走马驿过唐河倒马关 插箭岭迤西南有下场峪接虎伏沟 倒马关北为上城口 黑石沟口县西南二十里 石城安口县西南四十里伏虎沟口县西南五十里 独山城口县西南九十里 铁马崖口县西南九十里 白道安口县西南九十里又西南为大岭口狼牙川口 狼牙口县西南九十里相传杨业败于此今倒马关设兵防守狼牙村在朔州非广昌狼牙川也狼牙口古名嘉牙川 苏祐分布人马疏紫荆倒马二关山势虽称险绝中冇河流山形纠乱各该隘口随险分兵势分力弱恐难持久且外恃宣大犄角势又在人密迩内地易为震动
  黑石岭县北五十五里石黑坂埈岭上属蔚州路设把总一员防守 明正德三年置黑石岭堡隶宣府南路 宣府纪黑石岭居蔚州南山中距蔚七十里南距广昌县亦七十里两山对峙甚岩明嘉靖十六年六月宣府都御史刘源清言汉塞飞狐示天下形势今广昌黑石岭者古飞狐也南通紫荆倒马西入大同故戒备于两关不若致谨于飞狐乃筑城黑石岭形势考距飞狐之口则常山之险全矣 水经注
  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广武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此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门 章怀注
  飞狐道在今蔚州飞狐县北通妫州怀戎县即古之飞狐口也 飞狐口在广昌县北二十里 恒岭即恒山级古飞狐口 杨嗣昌蜚狐口记北至蔚南至广昌百四十里间古飞狐道也近蔚三十里名北口即蜚狐口 山如两翼分张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铁形竖削如指掌 杜登春蜚狐口考按蔚州志口在州城东南六十里隶广昌属蔚州郦食其说汉高塞飞狐之口又骠骑将军杜茂屯飞狐即此隋曰飞狐县宋曰飞狐军又张守节史记正义曰飞狐口北古代国也今考之在蔚州大同府志曰飞狐口今之黑石岭也恒志止载飞狐岌为常山之支又考飞狐县东北即蔚州则黑石岭界连飞狐岌非口也 尹耕曰古以常山关为重即飞狐岌也 汉建武中徙吏兵于内地置常山关于飞狐级 两镇三关志宣大入广阳惟有二门居庸直其后紫荆当其前由后必于鸡鸣山由前必于黑石岭即古飞狐道 北至蔚州由黑石岭北口峪汉文帝后四年寇入云中赵屯飞狐口 后五年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 汉建武十三年命王霸与杜茂治飞狐道堆布土石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馀里 唐范阳节度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王忠嗣力争之 尹耕曰河东劲兵而禄山以范阳为巢乱则西上虞河东𢭏其巢故城飞狐扼之而忠嗣先觉也后平安史功归郭令为横塞军使忠嗣真智矣哉 杜甫渔阳诗禄山北筑雄武城旧防败走归其营是甫了燕代之大势也 嘉靖二十三年俺答谋以冬深东入用马驮草绳长数丈曰嚼马而饮之水可支数日攻膳房堡溃垣而入至蔚州叩南山见峻隘不敢入乃西出红沙坡宣府总兵郤永合五战锋兵尾其后红沙坡路坦而远凡五日始至广昌欲斩乡导者乃急攻三家村杀三千馀人会其众食以马疲拔营归而五战锋之师遇之李彬战死馀奔山陈师自绕获免
  北口峪县北七十里一线路通蔚州峪袤四十里 吴继诚曰两山壁立中通一路延四十馀里县北黒石岭西绣驿岭巉岩陡峻东北九宫口松子口西北石门峪皆天生险隘 九宫口县东北九宫山蔚州东三十里县志曰北有黑石北峪松子九宫巉岩陡峻沙碛崎岖一线中通两山壁立按黑石岭东逾九宫口西逾直峪口地始少平明洪武九年置巡检司永乐十三年塞其东永宁松子二口 松子口县东北县志曰东北都巨岭荒郊绝涧断崖按蔚州南山一带巍险难行惟此口与石门峪九宫永宁松子等口山峡可通往来 大灰口 永宁口 三涧口 石门峪县西北按县西北至广灵县治一百七十里由土巷口斜山又尹朔野曰灵丘关即石门峪今隘门关在蔚州西南四十里大白山一名石门口置巡检司过东有龟峪南通广昌县洪武间置巡检司 水经注曰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关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
  驿马岭西四十五里即灵邱银钗岭巉岩陡绝古志所谓银钗岭汤河峪抢鹰岭一旅可扼者也
  金坡关宋史易州西北乃金坡关
  谩尖寨今名蔓菁寨东北三十里 栲栳寨西南二十五里 孟良寨东三十里 鬭军寨西南二十五里鸦儿寨西北十里 对节寨南三十里以山水枝
  节相对故名 胡核寨即楼斗寨南二十里 狗儿寨北四十里 夹鞍寨北二十里 虎头寨北三十里鹅儿寨南二十里 青云寨一名避军寨南二十五里夹山堡西北八里 南上屯堡西十里 北上屯堡西十里 留家庄堡北三十里 金家井堡北十五里 南韩村堡北八里 杜村堡东南六里 贾村堡东北十里 曲村堡东北八里 中庄堡东北三十里 上庄堡东北四十里 西佛堡西十里 艾河堡西二十里 西龙虎村堡东南十里 猫于涧堡南五里废 城子村堡南七十里 周村堡东北十里 团堡东西二堡东北七十里 南屯堡东十五里 香炉屯堡西北十五里
  阳高县
  阳高县长城东起镇门堡西止守口堡新界石墩明阳和卫制不懴沟墩东接天城骆驼岩墩阳和城界首又西为雕窝崖又西为鹁鸽东西墩北寺儿沟又西为扒儿口北接铁裹门迤南直镇门堡又西为小鹁鸽口石人口北直中分岭又西为古岩垣凸而北北对芦草沟又西为神峪又西为马家沟孤山庙沟又西为大石山北直九州岭又西为双窖沟双岩沟又西为黒石山又西为天蓬沟宽沟麻黄沟又西为白石崖北直阳和后口又西为干沟北对虎隆沟又西为寺儿沟陡沟又西为营盘沟南直守口河南阳和卫城又西为芦苇沟北直石人儿寺儿沟以西石山侧胥沟也又西为黄石崖又西为高长城垣凸而北又西为杨沟又西为东山北直大峪口自阳高东山起至大同镇河十五墩止胥有堑又西为镇口镇河墩垣外河繇二墩间入经守口堡东南流为阳和十里河镇河墩南直守口堡守口堡北附长城又有堡又西为堰儿土沟北对天蓬沟又西为长城水口又西为尖山儿墩北对双树梁墩三山墩阳和城界止为垣四十里 今隶镇门堡守口堡汛
  明靖鲁堡制镇鲁墩北直旋风梁东接阳和尖山儿墩靖鲁堡界首又西为镇湖墩长城址南有土沟二北直南山墩又西为宋家沟东土沟一西土沟二胥在长城址南又西为雕窝崖北直口外黑山又西为庄儿沟碾儿沟红土沟土沟凡三胥在长城址南红土沟南直靖鲁堡又西为土关儿长城址南有土沟一北直平土山又西为北车房西有小关三岐道北出北直碾儿沟又西为水泉儿长城址南有土沟一北有望海墩又西为定远墩北通将军口又西为沙沟垣内有土沟又西为旧新界石墩北直大尖山长城址南有土沟二靖鲁堡界止为垣二十七里 今隶守口堡汛
  镇门堡东北二十里大同府东北一百四十里东至天城卫界四十里西至守口堡四十里南至阳和卫界三十里北至边墙半里西南到县治二十里 明分驻操守一员东路参将所辖北至边墙为铁裹门
  铁裹门左右有镇门东西墩镇门西为小鹁鸽峪口石人口镇门东为西将军大鹁鸽峪西大鹁鸽峪口东将军雕窝崖不懴沟墩乃阳和界首也 东有陈家沟水自口外入经堡东南流入白登河 门南为扒儿口 嘉靖十五年九月俺答繇阳和瓦窑水峪铁裹门口入 叶向高詹荣碑明年俺答复犯中路铁裹门鹁鸽峪且将深入严兵遏寇冲而遣游骑四出邀击斩获甚多 明嘉靖二十四年总督翁万达自朔州移府阳和曰铁裹门水峪口鹁鸽峪非得勇将守之不可增设铁裹门诸隘戍兵八月总督翁万达遣故总兵张达将左部儒士尹秉衡生员张霆佐之降者火力赤千户乌马勲为之前援铁裹门以其夜至隘既而俺答果至达秉衡挽强弓射却之攻尽日益力战多发毒火炮秉衡善袖箭袖箭长尺许发以竹筒剽疾而深入中人骑皆没羽寇即得箭箭短不及弦无能反也相骇以为神乃去 翁万达遣故参将张凤将右部荐送王邦直生员成谐佐之勇士王国顺王国臣千百户李瓒刘钦李尚伦为之锋援鹁鸽峪寇攻铁裹门不得入益合众攻鹁鸽峪凤邦直亦射却之寇益合成谐曰若寇绕山下绝汲道是坐困也跃马前鳯等不得已继进分众结方阵拒之毙其酋寇谋解去已而愤曰南军不数百我军数万乃益合凤死之邦直等冲突十馀阵杀伤寇五六百人皆力战死寇举邦直大刀羡叹之每食必祭曰大刀那颜云 朱睦㮮王邦直传王邦直字国宁磁州人父潺府谷知县邦直生而骈胁有神人称王千斤弱冠补州学生食饩嘉靖二十一年兵科都给事中戴梦桂荐于朝命诣大同赞议总督侍郎翁万达以国士遇之再逾年寇警万达使邦直同参将张凤率义兵五百人出塞外觇视抵鹁鸽峪窥山上贼数十骑往来邦直蹙而击之无子遗者复见山下贼百馀奔焉邦直与凤谋可悉取歼之从者曰千斤将军功奇矣可勿逞竟飞骑以往逾谷口数里忽至大陆沟中伏兵约三万馀骑列两大翼而阵邦直激众奋勇以矢石急击而身引弓射杀贼首贼愤合围七重战七日夜邦直斩寇千馀级会天雨雪矢石俱尽邦直溃围而出检义兵从者惟王国顺一人耳邦直叹曰凤既亡而吾独存耻也异日何面目以见军门遂䇿马复入贼营力竭被害寇故壮邦直环其尸相视啮指翌日遂引退既而有自寇中还者云诸部落皆悲泣谓是役死伤不胜纪自是寇数年不敢犯亦惩之之故万达疏请录恤官为立祠与张凤并祀而以李尚伦等八人袝赠邦直都指挥佥事䕃子化熙为潞安正千户世袭邦直号千斤 赵炳然与谷聚庵书近见图本详于墩台而略于山口昨问城至铁裹门鹁鸽峪按图索迹茫无所考今欲访求如某堡某峪某口若干里至某堡某峪某口东四南北各堡各峪各口各若干里直达之交界处所于山险平川并通贼大路明书其地又如某处南犯若干里至某处有何水草可资有何山险可伏以次而南将犯某关之内又如某壁某城或可储可屯俱明白注数于城堡之类则通贼险易可守可伏便一展卷如视诸掌
  白峪大口东北三十里东西一百馀步墙高二丈五尺
  虎峪口东北二十里东西十五步墙高一丈
  白峪小口东北一十五里东西一百馀步墙高二丈五尺鹁鸽即石峪二口也
  守口堡北少西二十里大同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至阳高卫边墙三里西至边墙二十里南少东至县治二十里北至边墙十里 明分驻守备一员东路参将辖 守口河自堡东边墙入 北至边墙有马市楼边墙外有清凉岭风洞虎儿山东北有猴儿山守口西接靖鲁堡东连孙家堡堡北墩又有堡边墙外为大峪口 嘉靖二十二年总督翟鹏言大同自有五堡北边少事五堡以东直抵阳和五堡以西直抵老营堡欲于其地通凿长堑遇有山石则砌石为垣斩崖成险今计镇边堡至阳和后口三十馀里相应凿堑镇河堡至老营界三百九十馀里凿堑者十之九为垣者十之一垣高阔以一丈二尺堑深阔以二丈为式 嘉靖二十五年总督翁万达疏大同阳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山凿堑添墩少有次第然阳和𨳩山口以东原未设险拒守不便其大小鹁鸽峪铁裹门水峪瓦窑等口旧惟断塞山口少阻零抄若遇猖獗必难止冲议自阳和山口起至宣府西阳河镇口台止为垣九十五里有奇内外堑二皆如之敌台一百五十四垣高阔以三丈顶收以九尺外堑深阔以一丈底收以五尺敌台阔视垣加二丈高视垣加五尺为式工役则垣堑人日七分台门五百人日一座五万人两月可成
  阳和前口西北十五里东西十五步墙高一丈八尺将军口阳和前口东北二十里石墙高二丈又东二十里为阳和后口翠屏山在县北十里北连塞外阳和卫诸口胥附山麓
  阳和后口南北六十步墙高二丈八尺 明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命西宁侯宋瑛充总兵官督镇守大同朱冕石亨等御之时中官郭敬监军诸将皆受制战阳和全军没敬伏草间免瑛及冕皆死 石亨战阳和后口败绩行都司许贵力战得出
  靖鲁堡明分驻守备一员 翁万达分别垣工疏大同自东阳河镇口台起历北中二路抵西路丫角山止延袤六百四十馀里二十五年大同修完东路镇口台起至阳和开山口止一百三十八里今所议修大同则自北路靖鲁堡至西路丫角山五百馀里二十三年发银砌石与二十六年量倩戍军陆续帮砌而间多低薄不称规制者 翁万达曰阳和天城山口深曲冈崖拥隔列戍之兵限于一隅耳寇骑登高最称利便一处失防则诸口之兵尽为守穴鼠矣
  威宁口西北七十里东西六十步墙高一丈五尺 李承勲防御大同疏威宁海子离宣大二镇不远克期可到 云中古志威宁海在大同城西二百二十里其绕北而东者乃其发源也 辽太宗西徙横帐居库列伯出钞云朔之间
  白登山东南二十里 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县遗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白登堡明永乐九年筑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门二 堡南有白登河前后堡多茂林 通典云中有白登单于台汉武自将待边处 金志白登县本名长青大定七年更有白登采掠山 冒顿得韩王信因引兵南逾勾注攻太原至晋阳下汉高帝七年十月自将兵往击之会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冒顿阳败走诱汉兵逐击之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刘敬言此必欲见短不可击上怒御史成进谏不听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上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馀万骑围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骑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上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冒顿先与韩信将王黄赵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𨳩围一角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寇不觉陈平请令士皆持满传矢外向乃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应劭风俗通陈平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云汉美女如此今困厄欲献之阏氏畏夺已宠因谓单于曰汉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之于是𨳩其一角得突出颜师古曰应说出桓谭新论盖谭以意测之非记传所载嘉定三年八月金行省迁嘉努完颜呼沙呼至乌沙堡未及设备元兵奄至抜乌沙堡乘胜破白登城遂攻西京凡七日呼沙呼惧以麾下弃城突围逃去元以精骑三千驰之金兵大败遂取西京及桓抚州 嘉定九年二月金西京副统程琢以私财募集壮士二万复取浑源白登驻师弘州欲图恢复 明洪武七年正月李文忠驻代县分遣诸将北发指挥景出白登败寇军擒其国公博啰特穆尔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吉囊得入鹁鸽峪南至阳和川总督翁万达自督诸军出阵而遣劲骑伏白登村檄总兵周尚文曰急提兵自二边遮其归路是日寇置阵万达令𨳩壁门中军振鼔作乐不之顾而潜伏死士于两腋令曰寇叩壁炮发两翼横冲断之左翼拒外右翼拒内又偃诸炮及毒火铳数重于壁门寇乃移阵还两翼追之几造其垒周尚文得檄驰至阳和山后计曰此去阳和六十里夜不可进须晓发恐不及寇连战疲矣可先声惧之令喊于军者三时静夜风猛声闻山前四鼓寇拔营遁兵追出塞不及而还阳和禾畜胥无失遗
  东井集东八十里通直隶西宁界有上堡下堡
  高山卫城明天顺二年
  国朝顺治三年
  高柳塞汉高柳塞在阳和北八十里为今开山口㩖风崖迤北地即唐青坡道盖所以东应帷台岭北侦威宁海弹汗山而西控平城县之平原旷野也 唐地理志云州有青坡道为出兵路金志长青坡山即今翠屏山青坡山也汉景帝中三年中尉魏不害屯高柳塞 建武九年讨虏将军王霸与大司马吴汉横野大将军王常建义大将军朱祐破奸大将军侯进等五万馀人击卢芳将贾览闵堪于高柳塞北遣骑助芳汉军遇雨战不利十年上谷太守王霸复与吴汉等四将军六万人出高柳击贾览诏霸与渔阳太守陈䜣将兵为诸军锋塞北左南将军将数千骑救览霸等连战于平城下破之追出塞斩首数百级十六年十月卢芳入于高柳十一月封为代王十八年四月芳复奔二十一年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至高柳行视障塞复出五阮关掩击乌桓逃避援还 延光二年七月鲜卑寇高柳三年秋鲜卑其至鞬寇高柳击破南部杀渐将王 鲜卑檀石槐立庭于弹污山歠佐水上去高柳北三百馀里兵马甚盛熹平六年遣䕶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䕶羌校尉田晏出云中中郎将臧旻率南部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馀里鲜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各将数千骑奔还死者十七八 地形志恒州高柳郡永熙中置领县二
  猫儿庄堡北一百里明永乐元年筑周二里四十步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墙高一丈五尺乃阳和卫哨马营也
  马营河堡县东明驻操守一员
  关头堡北七十里明宣德间筑后废
  柳林堡 杨家堡 陈家堡 管家堡 太平堡 吴家堡 莫家堡 镇门堡 水磨口 榆林口 孙仁堡 都司口 重兴镇 青顺堡 上富家寨土嘴口 田家寨 赵家寨 古城寨 漫流寨永安堡
  天镇县
  山西长城明时大同镇自天城卫东界牌墩起至右卫孔家沟墩止为自东而西之垣自孔家沟南黄草梁墩起属山西镇汛自孔家沟墩南至朔州辖修理墩务内了角墩为自南而北之垣自了角墩西老营堡五眼井墩起至偏头关小庄窝墩止又为自东而西之垣自小庄窝西南老牛湾墩起至却胡墩止又为自南而北之垣凡山西镇界垣二百五十五里其馀胥大同镇界也
  大同府长城东自府境边界接直隶宣化府怀安县边界李信屯起西至府境天镇县縁边东阳河堡界二十三里新平堡界一十三里天城界七十二里西至阳高县縁边阳和界四十里靖鲁堡界二十七里西至大同县缘边镇边堡界二十五里得胜堡界二十二里镇鲁堡界二十九里镇河堡界二十一里西至朔平府左云县拒门堡边界共沿边长二百九十四里
  天镇县长城东起东界牌墩西止骆驼岩墩
  明东阳河堡制东界牌墩东阳河堡界首东接宣府西阳河堡西石垛墩乃宣大两镇之界也又西为井沟墩又西为断沟墩又西为大沟又西为黄草坡墩又西为红山墩又西为断沟东墩直黄窑后口又西为宽沟西墩西有敌台南直阳河南平定堡又西为尖山墩又西为深沟墩墩北对口外尖山又西为马道沟墩又西为双山东西墩南直阳河南东阳河堡又西为干柴四墩南直阳河南董家庄董家庄南东红沙岩西石壑子胥有墩又西为干柴三二墩又西为干柴大墩东阳河堡界止为垣二十三里此明时制墩在长城上即守兵铺也凡云北对北直某地者皆口外地西对西直亦同南对南直者乃长城内地也尚有小墩在大墩左右不具列为垣者即长城墙也今隶新平路汛 东界牌墩宣府接界宣府垣多石砌大同胥用土筑
  明新平堡制犂牛儿东西墩东接东阳河干柴大墩新平堡界首又西为花豹沟西有敌台又西为平虏二墩北对双山儿墩又西为木瓜墩长城折而南南直阳河南新平堡新平堡东南有艮山墩艮山东有堑距山西有堑二距山艮山东南又有望远墩木瓜墩又西南为驼山墩又西南为平虏西墩阳河之水繇垣暗墙入河南有宁朔墩宁朔墩南有保平堡又西南为折腰墩又西南为长城墩又西南为北干水东墩长城复折而西又西为干水二墩北直阳河外旧集宁海又西为北坡南有二郎山又西为大水口又西为鼠尾墙西有敌台北直旧榆林县又西为双沟儿三墩北直阳河源又西为鸦儿崖北直小青山又西为古路三墩南直枳儿岭又西为石门垣内有欢喜梁又西为沙圪塔北直沙岭又西为琵琶嘴又西为墙头墩新平堡界止为垣一十三里 今隶新平路汛
  明天城卫制暗窝梁墩东接墙头墩天城界首西为土关儿头又西为大小鹿角沟又西为双圪塔二墩又西为双濠又西为红沙岩垣内有西土地岩又西又为大小鹿角沟又西为水头北对高山墩又西为黑圪塔垣内有得胜墩又西为井沟梁又西为大小梁岩北直水峪山又西为王展沟又西为欢喜梁犂儿坡南直福禄山又西为鸽子崖北直邓草站又西为小深岩又西为大深岩北直旧集宁城垣内少西南有瓦窖又西为火烧沟北直清凉寺又西为南坡垣内有界牌前后墩又西为斧刃山又西为伏路岩又西为盘道梁又西为鸡窝梁又西为虎龙沟长城折而少南又西为水磨口旧墩复折而西南直镇口堡又西为水磨口新墩水磨口新旧墩中有关关外自赵三沟起至石家梁止又有重墙暗门自水磨口墩起至不忏沟墩长城外有堑又西为鹿角沟北直威宁海子又西为砖磨口又西为大节沟榆林沟北直寨子山又西为水峪口北直芦苇沟又西为日流沟李官人沟石隔沟酸流沟北直水峪后口又西为窑儿沟又西为骆驼岩墩天城界止为垣七十二里今隶新平路汛
  东阳河堡明都御史韩邦奇曰李信屯宣府咽喉也且其地两山俱尽又为大同接境嘉靖初遂城李信屯翁万达曰大同东路山北东阳河横直边墙二十
  八里接连宣府西路之西阳河系一膜之地旧又有西路防秋列营马军其去大同东路山南之天城阳和则隔高山六七十里或百二三十里险仄难行旧又无东路防秋列营马军倘有犯东阳河而必待大同列营之兵历天城阳和逾山北以为援其势必迟三日安知一二日之内不受困耶若宣府西路西阳河之兵则呼吸可至应援甚便即势或重大亦赖以支持一时而远者可及继也
  新平堡东北六十里大同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东至直隶宣化府西阳河堡界牌界二十里西至边墙二里北至边墙五里西南到瓦窑口堡石塘坂汛铺三十里 古为榆林县地隶集宁郡后蒙古驻牧明嘉靖十五年都督周尚文会题修边一道收入版图二十二年建土堡隆庆四年裹砖周三里六分有奇连女墙高三丈五尺门二东曰拱化北曰新远东瓮城三英祠祀周尚文郭琥麻禄新平堡南少西有保平堡东有东阳河堡东南有平定堡平定堡东有东界牌墩又东则宣府西阳河堡界西石垛墩矣西石垛墩北为野马川 新平堡东南为平定堡新平堡西南为保平堡又西南为桦门堡在长城之外重城之内所谓城外四堡也平定一名平远明置新平路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辖新平平定保平桦门四堡并援兵营老家营共三千一百五十四名 明新平路马骡共三百九十一匹头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营野马川克日战阳和总兵马芳御之新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䇿马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麕至芳战益力寇乃去 隆庆中俺答大入掠山阴怀仁应州将吏并获罪独新平堡参将麻贵与兄副将锦拒战有功受赏 万历二年黄台吉改贡市于新平堡
  保平堡新平堡西南至城七十里 明分驻守备一员平远堡至城七十里直隶西阳河堡界
  长胜堡北六十里明永乐元年筑周五百六十丈壕深一丈门二乃天城卫哨马营也杨博疏查天城卫壮夫武文等奏要比照大同五堡事例除已成平定平远二堡外再将旧弃长胜一堡募民塡实每堡安夫三百名拨官操守不动官粮等因已经查勘是四堡之外又收长胜堡也
  张仲沟长城繇迤西折迤西南又繇迤西南折迤西张仲沟乃复折迤西第一沟径
  李儿沟长城复折迤西第二沟径
  枳儿岭东三十里大同接宣化驿路始此建堡 明成化十九年秋朵颜繇西阳和枳儿岭入顺圣川
  永嘉堡至城四十五里嘉靖三十七年建万历十九年裹砖高三丈六尺周三里四分 火路墩台一座明设操守一员
  瓦窑口堡县东北五十五里大同府东北二百十里东至直隶怀安县界三十里西至边墙八里南至天镇县界三十里今无界北至边墙十一里西南到天镇县治三十里东北到新界堡三十里 明分驻守备一员 金贞祐二年武器署丞珠嘉臣嘉救集宁有功
  镇宁堡明嘉靖四十四年隆庆六年裹砖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三分 分边袤一十三里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内灭虎口白羊口极冲
  白羊口一作白阳县北少西三十里东西六十步墙高二丈五尺
  榆林口西北三十里白羊口西东西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
  砖磨口西北三十里南北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 砖磨口墩西十三里为阳高县界不忏墩北对边墙外灭虎墩即灭虎口也
  董窑口至城四十里
  镇口堡北对水磨口明设操守一员
  水磨口西北三十里榆林口西南北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并筑长城宣府西路洗马林西阳河两镇接境也始大同长城议自高山口遵山麓而东至水磨口又至李信屯以与宣府接虽土地平坦易城而界西阳河于外宣府都御史孙锦曰是弃西阳也堡中生齿数千家膏腴地且千顷若之何其弃之然使大同边北出不界西阳河于外则山险中断应援不便大同争之持议不决四月总督翁万达曰地不可弃兵必有援徇宣府疆域而置大同戍卒于绝地是不恤大同也便大同应援而置宣府西阳河于境外是不恤宣府也若地徇宣府兵便大同是为两得乃修边自水磨口而东北逾山至马头儿地又度沟而北至宣府镇口台边戍属之大同而以应援责之宣府著令曰居常戍不备罪大同有警而宣府西路不以兵至墙下应援者罪宣府议乃定总督翁万达议曰大同边墙先议自𨳩山口遵山
  南而东五十里至于水磨口又东八十一里至于宣府李信屯之北地名红土台一百三十一里有奇坦然皆平地也今议自开山口至水磨口仍照旧拟自水磨改从东北逾山崖六十里至于马头儿又趋平地渡沟而北一十里又东一十八里至于宣府西阳河界之镇口台共一百三十八里有奇则宣府西路西阳河既得藉一面之防省十里之力而李信屯以北常戍之地亦可掣免
  威宁海王琼曰威宁海子在大同宣府之间 明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大将军仇鸾帅师出塞袭俺答于威宁海败绩而还 隆庆四年大同总兵马芳出右卫与俺答战于威宁海子破之
  夹石沟南一百三十里广灵界
  火烧岭西南一百十三里广灵界建堡
  米薪关堡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壕深二丈门二方城堡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壕深一丈门二上畔庄堡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
  萧墙堡东三十里 下营堡东二十里 上营堡东二十三里 于西堡南四十里 兴隆堡旧名虾蟆窊南七十五里 枪架营南七十里 龙池堡南八十里 马营堡南一百里 堿家堡南七十里 温小堡南七十五里 后谷堡南六十里 栾玉堡西四十里 东双寨西四十里 南河堡西二十里 娘子城西四十五里 石厂寨西三十五里 王进堡西二里 谷前堡北五里 谷后堡北八里 东马房北二十里 沙屯堡北二十五里 西马房北二十里 大营盘北七十五里 四方墩北五十五里三墩子至城三十里 王家墩北三十五里 李
  家寨北三十里 石嘴墩北三十五里
  兴和路齐天保六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馀里迹在宣德兴和西即天城也今旧榆林县北有古长城遗迹 宋景定三年十一月元置隆兴府治抚州割宣德之怀安天城属之号兴和路 怀安县晋置天城县辽置新平尢近兴和至正十八年九月关先生掠大同兴和塞外诸郡明洪武末调大兴卫左所来守兴和是为兴和所永乐元年以兴和无援移置宣府镇城















  山西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