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左司笔记 (四库全书本)/卷0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 卷五 漕运
作者:吴暻
卷六

左司笔记卷之五

  漕运

天子建都神州聚百官万乘之众于京师凡国家经费之

所出皆转漕东南之粟数百万石相资为用故言国计者

亟漕运矣三代以后如汉之褒斜唐之渭宋之汴其时之

君臣朝夕谋画不惜縻朝廷有用之金钱远而致之数千

百里之外此亦拨时度事而处乎必不得已之势也我

皇上四十馀年来睿谋神略首重河渠其闲美法善政不

可胜纪惟书其大者俾遗之史臣云序漕运弟五

漕运搃三百二十八万九千五百五十五石白粮二十一

万六千六百二十四石运舡七千一百七十九只江南运舡三千二百三十一只白粮船二

 百九十三只浙江运船一千二百一十五只白粮船一百二十六只山东运船七百五十只河南运船四百五

 十一只江西运船七百二十九只湖广运船四百一十只每船水手十名○轻赍银四十一万四十八两易米

 银三千三百七十三两运随官俸水手行月等银三十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九两仓米脚费船料过湖浅船驴

 脚杠银一十万九千七百五十二两芦席䉡缆楞木松板银二万五百四十二两行月安家贴运米麦二十五

 万一千七百三十八石白粮经费银三十一万四百五十三两水手饭米二万三千二十六石

岁运漕粮数

 江南

  江安漕运粳米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八十四石原额米五

  十九万二十八石阴永折米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一石荒米五万四千二百九十五石正兑米三十二万

 二千一百四十六石改兑米一十二万一石耗米一十二万一千八百六十一石行月安家米七万九千

 三百二十七石轻赍银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两易米银七百二十两运随官俸廪银二千八百二十两水

 手银三万一千七百一十两行粮银五万七百九十九两䉡缆银一千一百一十一两芦席银二千三百

 四十八两楞木松板银八十两

 苏松漕运粳米一百六万八千六百八十三石原额米一

 百二十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七石除永折米一十万六千四百九十二石改折灰石米二万一千一百一

 十六石荒米二万二千九百五石正兑米九十八万三千四百五十一石改兑米八万五千二百三十一

 石耗米四十一万八千九百五十石行月贴运米三万九千一百七十二石麦四千七百四石轻赍银一

 十四万五千六百一两易米银八百五十二两运随官俸廪银三百二十四两行月贴运银三万九千九

 百二十七两芦席银三千八百六十一两楞木松板银一千六百四两

浙江

 浙江漕运粳米六十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六石原额米六

 十三万石除改折灰石米一万三千三百二十三石正兑米五十八万七千三百一十石改兑米二万九

 千三百六十五石耗米二十四万六千六百七十石行粮米六万石轻赍银一十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

 两易米银三百两折色行粮银四万七百六十九两芦席银三千一百五十两楞木松板银一千三百八

 十两

山东

 山东漕运粟米二十八万三千二百七十六石原额正米

 边耗行粮改运溢额米三十七万八千九百九石除永折米七万石荒米二万五千六百三十五石正兑米

 一十九万七千二百九十九石改兑米八万九千五百六十九石耗米六万三千九百四十石官单行月

 粮四万五千二十四石轻赍银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两月粮折给银三万六千一十九两席片银一千

 一百五十七两

河南

 河南漕运粟米一十八万八千二百九石原额米三十㭭万石

 阴永折米七万石荒米一十二万一千七百九十石正兑米一十二万五千四百五十二石改兑米六万

 一千七百五十六石耗米四万四千二百五十五石行月粮二万七千一百四十四石经赍银一万六百

 九十五两行月折色银二万九百七十一两席片银一千一百六十二两

江西

 江西漕运稄米四十九万六千六百六十石原额米五十七

 万石除浮粮三万二千一百二十三石荒米四万一千二百一十七石耗米一十九万八千六百六十四

 石轻赍银六万七千六百六十五两易米银一千五百两官军行月粮七万六千八百一十六两随运官

 俸廪银二千三百五十八两仓米银二万五千八百九十五两脚耗银三百九十七两船料银二万二千

 七百三十五两过湖银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四两浅船银七千七两芦席板木银三千三百六十一两

湖广

 湖北漕运梭米九万三千三百五石原额米一十三万三千五百七

 十七石除永折米三万二千五百二十二石荒米七千七百四十九石耗米三万七千三百二十二石轻

 赍银一万七千三百九十六两行月粮银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六两驴脚银一万八千二百五两杠银一

 百七十一两芦席银四百六十六两楞木松板银一百二十三两

 湖南漕运梭米八万二千八百六十二石原额米一十三万五千二

 百二十石除永折米五千二百一十二石浮粮米九千六百七石荒米三万七千五百三十八石耗米

  三万三千一百四十五石轻赍银一万四千九百一十五两官军行月粮银八千八百一十两驴脚

  银一万三千九百二十四两浅船银二千一百九十八两芦席银四百一千二两楞木松板银三百二十

  八两

岁运白粮数

 江南

  苏州府白粮米六万二十一石原额米六万八百八十叁石除荒米八百

  六十二石耗米二万八千四百九十二石舂办米一万三千四百五十石经费银七万八千七百一十八

  两量斛东包挑运夫工食一千七百二十八两水手饭米四千三百五十九石

  松江府白粮米五万二十一石原额米五万六百八十七石除荒米六百

  六十六石耗米二万三千七百九石舂办米一万一千一百三石经费银六万五千六百二十二两摠部

  官一协部官四公费银五千三百两人役工食一千四百四十八两粮夫工食二千四百两量斛东包挑

  运夫工食一千四百四十两水手饭米三千六百石

  常州府白粮米四万三百八十三石原额米四万五百四十一石除

  荒来一百五十八石耗米一万九千六百一石舂办米一万一千六百一十五石水手饭米二千八百九

  十七石经费银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一两縂部官一协部官四公费银六千六百两粮夫工食银一千八

  百四十八两量斛东包挑运夫工食一千一百八两

 浙江

  嘉兴府白粮米四万一千三十四石耗米一万八千四百六十五石

  经费银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三两经费米三千四百九十六石馀耗米三千八百九十八石丁字沽雇剥

  银四千九百二十四两

湖州府白粮米二万五千一百六十五石耗米一万一千三百

二十四石○经费银二万七千二百一十三两经费米四千八百六十五石丁字沽雇剥银三千一十九

康熙三十九年漕运数

 按三代无漕运如禹贡所载总秷秸粟米之赋不

 出玉畿五百里之内禹贡百里赋纳总二百望纳经三百里纳四百里纳

 粟五百里米至秦行飞刍挽粟之令而其用亦止行军

 也史记秦欲攻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曈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圯河率三十锺而致

 汉高帝皇时始漕转山东之粟以给中都官岁

 不过数十万石孝武时诸农各致粟山东漕益岁

 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其闲郑当时

 穿南山之渠汉沟洫志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

 道九百馀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帝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经易漕度可全三月罢罢而渠

 下民田万馀顷又可溽以溉北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溽谷乃发卒通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

 便张汤通褒斜之道汉志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

 问之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

 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绝水至斜闲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谷可致而山东从沔

 无限便于底柱之漕拜汤于邛为汉中守作褒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寿昌进籴谷之说汉书孝宣初岁丰粮谷石五钱时耿寿昌奏言故事岁漕关东

 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粮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谷足供京师可以者关东

漕卒过半天子从其计漕事过便贾让上开渠之策汉志贾让言若有渠溉则

𥂁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三利也于是

汉之累叶皆言漕事矣三国魏正始四年使邓艾

广开河渠通运漕之道以大积军粮晋怀帝永

嘉初修千金堨于许昌以通漕成帝咸和中以海

寇运漕不继发王公以下千馀丁各运米六斛南

北朝后魏自徐扬内附之后仍经略江淮令转运

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于道路有司请于水运之

次各立邸阁每军国有须应机漕引自此费役微

杜氏通典魏于小手石门白马津漳涯黑水济州陈郡大梁各立邸阁凡八所孝文太

和七年刁雍上表言峄岏山河水闲造船二百艘

运屯谷付沃野镇以供军粮可以大省人力从之

此皆后世补偏枺弊之术而非一朝之制度也隋

文帝开皇三年诏漕哄东汾晋之粟实于京师更

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底柱之险者免其

征戍四年引渭水东至潼关三百馀里名曰广通

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其后复开通济渠引谷洛

水达于河以通淮海自是天下便于转输唐都长

安而关东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

京师于是定转漕之法水陆兼资以运东南之粟

江淮漕租米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驼陆运至陕才三百里率两斛计庸钱于河有三门底柱之

险多风波覆溺之患率一斛得八斗为成劳初高祖太宗时国用节险

运漕止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岁益增多而功利

繁兴民亦罹其弊矣明皇开元中裴耀卿为京兆

尹京师雨水谷踊贵时将幸东都问耀卿漕事因

请罢陕运置河阴三门诸仓行北运之法以实关

中又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慱之租输诸仓凡三

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唐志河阴置河阴仓

河西置柏崖仓三门东置集泮仓西置𥂁仓凿山十八里以陆运自江淮漕者输河阴仓自河阴仓

西至太原仓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渭以寔关中时民久不被兵革物力

豊富朝廷用度亦广不计道里之费而民之输送

所出水陆之真增以亟脚营窖之名民闲传言用

斗钱运斗米其縻耗滋甚及耀卿罢相而北运亦

废其后陕郡太守韦坚兼水陆运使治汉隋旧渠

起关内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乃绝㶚浐并渭而东

至永豊仓岁漕至四百万石唐志韦坚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

楼下以聚漕舟坚因使诸舟各揭其郡名陈其土地所产宝货诸奇物于袱上先畤民闲唱俚歌曰

得体纥那邪其后得宝符于桃林于是陕县尉崔成甫更得体歌为得宝弘农野坚命舟人为吴楚

服大笙广袖芒鞋以歌之成甫又广之为歌辞十阕白衣阙后绿衣锦半臂红抹额立第一船为号

头以唱集两县妇女百馀人鲜服靓妆鸣鼓吹笛以和之众艘次辏楼下天子望见大悦赐共潭名

曰广运潭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于是阻

绝河南尹刘晏为度支使运江淮之粟由襄汉越

南以输京师及代宗出陕州关中空窘以晏颛领

转运凡漕事皆决于晏晏乃随江汴河渭所宜经

画尽善唐志转运船由闰州陆运至杨子斗米费钱十九晏命费米而载以舟减钱十五由

扬州距河阴斗米费钱百二十晏为歇艎支舡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

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上三门号上门填阙船米半减钱九十调巴蜀襄汉麻枲竹蓧为挽

舟以朽索膺材代薪物无弃者未十年人人习河险江船不入汴

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

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岁转百二十万石无升斗溺者自晏领转运三十

馀年而江淮之粟至渭桥寝盛矣及杨炎为相晏

罢而复归度支时田悦李惟岳李纳梁崇义拒命

举天下兵讨之诸军仰给京师而田李兵守涡口

梁兵扼襄邓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江淮水陆

转运使杜佑请复秦汉浚仪陈州运路以通舟陆

则江湖黔中岭南蜀汉之粟可方舟而下由白沙

趣东关历颍蔡涉汴抵东都无浊河溯淮之阻减

故道二千馀里会李纳将李洧以徐州归命淮路

通而止德宗贞元初关辅宿兵米斗千钱太仓供

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以飞龙

驼负永豊仓粟给禁军陆运牛死殆尽是时汴宋

节度使春夏遣官监汴水察盗灌溉者岁漕经底

柱覆者亦几半唐志河中有山四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

舟百日乃能上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也陕虢观察使李泌益凿集

津仓山西径为运道属于三门仓又为入渭船输

东渭桥太仓米至凡百三十万石其后李巽为转

运使而江淮运粟乃复如刘晏之多初扬州䟽太子港

陈登塘凡二十四陂以益漕河辄复堙塞淮南节

度使杜亚乃濬渠蜀冈起堤贯城以通大舟河益

痹下走淮夏则舟不得前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

堰以泄有馀防不足漕流遂通然漕益少江淮米至

渭桥者才二十万斛文宗太和初岁旱河涸掊沙

而进米多耗抵死甚众唐志皇甫鏄议米至渭桥万斛亡三百斛者偿之千

七百斛者流塞下过者死盗十斛者流十十斛者死而覆船贩挽至者不得十之四五部吏舟人相

扶为奸榜苔号哭之声闻于道路而人不畏法运米至者十亡七人咸阳令韩辽请

䟽奏汉时故漕兴成堰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以

罢军挽之劳关中赖其利及止部侍郎裴休为使

以濒河县令董漕事自江达渭运米四十万石居

三岁未至渭桥百二十万石凡唐之漕达于京师

而足国用者其大略如此山堂考索载唐漕制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

步及五十里车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沂河二十里江四十坐馀水六十里沿流之舟轻重

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馀水七十里转运微敛送纳皆凖程节共迟速其三峡底柱之类

不拘宋兴开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

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漕为多太祖起兵闲有天下

故于兵食为重建隆以耒首浚三河率汴蔡公私

船运江淮米数十万石以给京师之兵太宗太平

兴国初吴越献地岁运米四百万石宋志太平兴国六平汴河

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

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凡五百五十万石非水旱躅于民租未尝不及共数所在雇民

挽舟吏并缘为奸私载钱帛诸物输京师及回纲

转输外○州主藏吏给纳邀滞乃令主纲吏雇募

舟车到发财货出纳并关报而催督之其弊始革时

汴河挽舟之卒多饥冻太宗令中书黄门求得百

许人询之乃主粮吏率取其口食遂斩吏殉河上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置发运司岁漕至七百万石

宋志真宗至道末岁创漕船三千二百三十七艘天禧末年四百二十一治平十二千五百四千艘沈

梦溪笔谈云发运司岁供京师未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

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五十五万石两浙

路一百五十万石通馀羡岁入六百二十万石宋史所言乃举其成数而言之耳仁宗时

黄河漕日减耗运菽止三十万石岁创漕船市材

木役牙前劳费甚广嘉祐四年罢所运菽自是岁

漕三河而已故事转运使以本路上供米输真楚

泗州转般仓汴州诣仓运米输京师四河冬涸舟

卒亦还营至春复集名曰放冻汴船不入江路无

风波沉溺之患后发运使权益重六路舟卒赇诸

史得诣富饶郡市贱贸贵以相射利江汴之舟杂

出江河而挽舟卒有挂名空籍终身不还共家耆

漕事大弊于是禁汴船不得复出江矣英宗治平

二年始诏出汴船七十纲未几皆出江复故吏卒

上下共为侵盗贸易甚则托风水沉没以灭迹官

物陷折之数岁不减二十万斛神宗熙宁初彂运

使薛向募客舟与官舟分运互相捡察旧弊乃去

是后江淮上供谷至京师者不及三之一令督彂

运使亟办耒岁漕计宣徽南院使张方平言今之

京师古所谓陈晋四街八达之地利漕运而赡师

旅国初浚河渠三道以通漕运立上供平额汴河

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

广济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惟汴

河运米麦乃太仓蓄积之实近罢广济河而惠民

河斛斗不入太仓大衣所赖耆汴河议耆屡作改

吏必致汴河曰失其旧于是诏濬广济河增置漕

舟又于真楚泗州各造浅底舟百艘分为十纲入

汴徽宗崇宁初蔡京为相恣求羡财以供侈用费

彂运使胡师文以诸仓籴本数百万缗充贡入为

户部侍郎继者效尤时有进献而储积输般之法

坏矣其后天下用兵竭四海转输之力以给河北

河东诸路糗糒屝屦之费而宋之漕事与国俱废

此必至之势也南宋绍兴初因地之宜以两浙之

粟供行在江东之粟饷淮东江西之粟饷淮西𠛼

湖之粟饷鄂岳餫刍转饷百姓劳敝而于国计则

阙云元初漕运自浙西涉江入灌由黄河逆水至

中渿卑玷陆运今开封府封丘县地至洪门入御河今大名府濬县

运粟不多不足以供京师其后自任城开河兮

汶水入清济故渎通江淮漕经东河至利津河入

海由海道至直沽接运至京复以海口沙壅又自

东阿陆运二百馀里至临清始入御河其难更甚

及世祖用伯颜之言专事海运复置都水监令郭

守敬引北山白浮泉水入旧运粮河自通州水运

至大都名曰通惠河以省陆挽之劳自至元至于

天暦岁漕三百万石已上以资数十年之计天下

便之而历岁既久公私交困朱清张瑄之徒骄恣

专制刻剥船户益以风涛盗贼之患海运遂坏及

方国珍张士诚窃据浙东西之地贡赋不供脧民

自奉虽屡责馈运不过以数万石羁縻塞责而海

运之至京师耆由此绝矣明兴建都金陵东南之

粟悉至阙下唯岁率舟师海运七十万石以饷辽

东永乐北迁军国之需皆仰给东南廼兼行淮黄

转漕之法明会典永乐元年今淮安用船三百石以上者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

颍岐口跌坡下用浅船二百石以上者运至殃坡别以大船载入黄河入柳楙等处今河南车夫运

赴卫河转输北京又令海运粮至直沽用三板划船运至通州又于小直沽河西务盖仓国天津城

北造露囤一千四百所收受淳运转输北京其后工部尚书宋礼濬复

会通河罢海运令北京山东山西河南中都直𨽾

徐州等卫选官军运粮此军运之始也明永乐十三年令江

浙杭嘉湖苏松常镇七府秋粮运至淮阳仓扬凤淮三府秋粮定横六十万石徐州幷山东兖州府

秋粮定权三十万石运至济宁仓以浅河船三千只运淮安仓未至济宁复以二千只运济宁仓未

至通州每岁通运四次其天津通州等卫官军于通州运至京宣德中令直𨽾浙

江江西湖广民运米六百四十万石至淮安徐州

临清三仓乃以官军支运其山东河南北京诸

府州县民自运至京师此民运之始也其后以百

姓运漕多失农月令拨附近卫所官军兑运民粮

正统中复令运粮官军留京𢮥练遂改委有司官

督粮里及选富户以运京储民甚病之成化中始

罢民运令军船径赴水次领兑送京储二仓定

岁额四百万石岁运未四百万石北粮七十五万五千六百石南粮三百二十四万

四千四百石内兑运未三百三十万石改兑末七十万石共正耗粮五百一十八石九千七百石

分支运米六十四万四千八十馀石以给天津蓟

州密云昌平诸镇嘉靖中开濬京师之通惠河以

便漕运其山东湖广江西改兑漕运皆令折银解

送太仓银库寻亦改复万暦中廼定过淮之限

八年限江北粮十二月过淮江南粮正月过淮湖广浙江江西粮三月过淮山东北直𨽾粮艰正月

完报万暦二年以湖广浙江江西三月内过淮多与黄水相佐定限二月过淮及明季边

镇吿急班军行粮皆改输正额搃天下之数凡三

百七十万石盖右明之世变军运而为民运后复

变民运而为兑运而民运之毙懽明为甚此亦未

识国家之本计耆矣

又按古之治河以治水也今之治河以治澶也盖

三代之世虽有入渭乱河之之而未闻以河转漕

汉则东有渭水南有汉中唐则东有龙门底柱西

有三峡东南有汴渠江河宋则有三河而亦未闻

专资于河以转漕也而河漕之害盖自有明始故

古之治河䟽之瀹之以杀其怒则治之也易今之

治河东之䌸之以固其势则治之也难禹贡载黄

河东过洛汭大伾北过洚水大陆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入于海是之西北有河而东南无河也

自汉世酸枣金堤之决而孝文一塞之于东郡

其后三十六岁复有瓠子之决始与淮泗通而孝

武再塞之于宣房导河北行而梁楚之地复宁无

水灾降及隋唐河不为害耆几及千年至五代有

滑州之决浸汴曹濮单郓五州境河之势盖自北

而东焉宋熙宁复有檀州之决东汇梁山河分为

二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河之

势乃自东而南矣元豊以后滑台大伾两决而北

议耆欲复禹旧迹而大臣力主回东之议必欲竭

天下之力以塞河故流然其议亦止治河也金元之

际河道日趋而南天地之气运已不可挽而明自

北都之后势又不得不资河以治漕于是筑黄陵

冈以绝北来之道而河流搃于曹单之闲复置南旺

以下诸闸东河之上流党淮扬徐州诸堤防东河

之下流遂迫河之势以必入于淮而淮弱黄强势

又不能无溃决之患故二百馀年闲朝廷之上日

议治河岁费水衡之金动数百万而司水之臣反

因河之决以为利此所以河益治而终不治也盖

漕运之道江浙数郡东则资天目苕霅诸溪之水

南则资宜深诸山之水至丹阳则资京口之水由

瓜步抵淮则南资天长诸山高宝诸湖之水西资

清口淮黄交流之水由淮至仲家庄则资黄河之

水由中河至济宁则资汶泗沂洸之水临清则资

汶河泰安莱芜徂徕诸泉之水其闲自南旺分流

至济宁之天井闸会泗沂洸三水以济运北至临

清以卫会河至天津而丘则资白榆桑干之水通

州而上则资大通河之水以达于京师 国朝数

十年来创中河清口筑高堰尽䟽濬之利善堤堨

之策黄淮二水不至两相为病今日之河盖已治

矣而苟使河臣水工谨其法而守之岂非天下万

世之利哉至于古今漕运之多寡恒视国家之兵

食以为上下汉之中都岁止数十万石自武帝有

西南夷朝鲜河朔之役用兵多而山东咸被其劳

武宣以后诸候王削弱始尽输天下之粟于京师

然由未及江淮也唐之阒中岁止二十万石自明

皇府兵之法坏益兵多而裴耀卿刘晏之从始议

转江淮之粟以至渭桥然由止百二十万石也宋

之三河岁亦止数十万石其后禁厢之兵愈众而

岁遂至六百万石明之中叶蓟州密云昌平三镇

为京畿要地皆置重兵及京师之五军列营仰食

县官而治河之费又从而益之是汉唐宋之兵食

止于漕而明之兵食且漕与河交困也故曰古之

治河以水治今之治河以治漕苟用郑当时贾让

之策以善河之后复用刘晏之法以筹漕之宜则

河渠食货之书可与周官永垂矣天下之为国计

者可不慎㢤

又按海运之泫始于元之伯颜而改唐杜甫诗云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则在唐时已有之而史

传所书不详其事当是柳城陷没之后至开元初

新还治所乃转东南之粟以饷之此或暂时之泫

而非若元之行于累朝也旧唐书宋庆礼传张九

龄驳谥议略云营州镇彼戎夷是称乐都其来尚

矣往缘赵翙作牧驭之非才便长寇孽大明临下

圣谋独断以数千之徒役无甲兵之强卫亲搃其

役不愆所虑俾柳城为金汤之险林胡生复心之

疾寻而罢海运收岁储边庭晏然河朔无扰是郎

杜诗之证耳至懿宗咸通三年南蛮陷交阯征诸

道兵赴岭南时湘漓沂运功役艰难军屯广州乏

食润州人陈磻石请以奇计馈南军天子石见遂

以磻石为𥂁铁巡官往扬子院专督海运自福建

装船不一月至广州而康承训之军皆不开供是

唐之海运一行于柳城而且再行于广州也宋神

宗朝山东路察访邓润甫言山东沿海州郡地广

豊岁则谷贱募人为海运山东之粟可转之河朔

以𦔳军食诏京东河北路转运司相度卒不果行

元史世祖平江南伯颜尝命张瑄朱清等以宋库

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其后以江淮

运漕劳费不赀遂请行海运命上海搃管罗璧朱

清张瑄等造平底海船运粮四万六千馀石从海

道至京师然创行之始沿山求奥风信失时至明

年始至直沽而朝廷未知其利也是时京畿江淮

都漕运司专督纲运自中滦运至大都又用王积

翁议广开新河然候潮以入船多损坏民亦苦之

而海运之舟悉皆至焉于是罢新河而事海运立

四万户府及行泉府司以掌之寻倂四府为都漕

运万户府转令清瑄二人领其事至大中江东宁

国地饶建康等处率令海船从扬子江逆流而上

水湍急又多石矶走沙涨浅粮船俱坏其湖广江

西之粮运至真州泊入海船非江中所宜廼命以

嘉兴松江秋粮幷江淮江浙财赋府岁办粮充运

海漕之利盖至是慱矣考元海运之道自平江刘

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

长滩开洋沿山奥而行抵淮安路𥂁城县历西海

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

路多浅河行月馀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

扬村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至元中朱清等言海

道险恶复开生道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河转

河觜至三河洋子江过遍担河大洪又过万里长

滩放大洋至清水洋又经黑水洋至成山过刘岛

至芝罘河门二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

为径直明年千户殷明略又开新道从刘家港入

海至崇明州三河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

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河门岛于莱州大洋

入界河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

日而已视前二道为最便云然风涛不测粮船漂

  溺者无岁无之闲亦有船坏而弃其米者至元之

  令乃责偿于运官人船俱溺耆乃免然视河漕之

  费则其所得盖多矣明丘濬尝极论海运之可行

  而三百馀年来海运久废东南无习海道之人语

  曰有其废之莫敢举也其斯之谓乎比岁朝鲜饥

朝廷遣大臣由山东海道转粟赈之盛京仓由天津海

  运至三岔口自驴子圈车运至仓今登莱闲至天

  津直沽口百姓贸易不绝皆尚存海道之一线余

  故备录前史所载以备考焉

 

 

 

 

 

 

 

 

 

左司笔记卷之五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