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左司筆記 (四庫全書本)/卷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卷五 漕運
作者:吳暻
卷六

左司筆記卷之五

  漕運

天子建都神州聚百官萬乘之衆於京師凡國家經費之

所出皆轉漕東南之粟數百萬石相資爲用故言國計者

亟漕運矣三代以後如漢之褒斜唐之渭宋之汴其時之

君臣朝夕謀畫不惜縻朝廷有用之金錢遠而致之數千

百里之外此亦撥時度事而處乎必不得已之勢也我

皇上四十餘年來睿謀神畧首重河渠其閒美法善政不

可勝紀惟書其大者俾遺之史臣云序漕運弟五

漕運搃三百二十八萬九千五百五十五石白糧二十一

萬六千六百二十四石運舡七千一百七十九隻江南運舡三千二百三十一隻白粮船二

 百九十三隻浙江運船一千二百一十五隻白粮船一百二十六隻山東運船七百五十隻河南運船四百五

 十一隻江西運船七百二十九隻湖廣運船四百一十隻每船水手十名○輕賫銀四十一萬四十八兩易米

 銀三千三百七十三兩運隨官俸水手行月等銀三十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九兩倉米脚費船料過湖淺船馿

 脚槓銀一十万九千七百五十二兩蘆蓆䉡纜楞木松板銀二万五百四十二兩行月安家貼運米麦二十五

 萬一千七百三十八石白粮經費銀三十一萬四百五十三兩水手飯米二萬三千二十六石

歲運漕粮數

 江南

  江安漕運粳米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八十四石原額米五

  十九万二十八石陰永折米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一石荒米五萬四千二百九十五石正兌米三十二万

 二千一百四十六石改兌米一十二萬一石耗米一十二萬一千八百六十一石行月安家米七萬九千

 三百二十七石輕賫銀二万四千八百一十兩易米銀七百二十兩運隨官俸廪銀二千八百二十兩水

 手銀三万一千七百一十兩行粮銀五万七百九十九兩䉡纜銀一千一百一十一兩蘆蓆銀二千三百

 四十八兩楞木松板銀八十兩

 蘓松漕運粳米一百六萬八千六百八十三石原額米一

 百二十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七石除永折米一十萬六千四百九十二石改折灰石米二萬一千一百一

 十六石荒米二万二千九百五石正兌米九十八萬三千四百五十一石改兌米八萬五千二百三十一

 石耗米四十一萬八千九百五十石行月貼運米三万九千一百七十二石麥四千七百四石輕賫銀一

 十四万五千六百一兩易米銀八百五十二兩運隨官俸廪銀三百二十四兩行月貼運銀三万九千九

 百二十七兩芦蓆銀三千八百六十一兩楞木松板銀一千六百四兩

浙江

 浙江漕運粳米六十一萬六千六百七十六石原額米六

 十三万石除改折灰石米一万三千三百二十三石正兌米五十八万七千三百一十石改兌米二萬九

 千三百六十五石耗米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七十石行粮米六萬石輕賫銀一十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

 兩易米銀三百兩折色行粮銀四萬七百六十九兩芦蓆銀三千一百五十兩楞木松板銀一千三百八

 十兩

山東

 山東漕運粟米二十八萬三千二百七十六石原額正米

 邊耗行粮改運溢額米三十七萬八千九百九石除永折米七萬石荒米二万五千六百三十五石正兌米

 一十九万七千二百九十九石改兌米八萬九千五百六十九石耗米六萬三千九百四十石官單行月

 粮四万五千二十四石輕賫銀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兩月粮折給銀三万六千一十九兩蓆片銀一千

 一百五十七兩

河南

 河南漕運粟米一十八萬八千二百九石原額米三十㭭萬石

 陰永折米七萬石荒米一十二万一千七百九十石正兌米一十二万五千四百五十二石改兌米六万

 一千七百五十六石耗米四万四千二百五十五石行月粮二萬七千一百四十四石經賫銀一万六百

 九十五兩行月折色銀二万九百七十一兩蓆片銀一千一百六十二兩

江西

 江西漕運稄米四十九萬六千六百六十石原額米五十七

 萬石除浮粮三萬二千一百二十三石荒米四万一千二百一十七石耗米一十九万八千六百六十四

 石輕賫銀六萬七千六百六十五兩易米銀一千五百兩官軍行月粮七万六千八百一十六兩隨運官

 俸廪銀二千三百五十八兩倉米銀二萬五千八百九十五兩脚耗銀三百九十七兩船料銀二萬二千

 七百三十五兩過湖銀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兩淺船銀七千七兩芦蓆板木銀三千三百六十一兩

湖廣

 湖北漕運梭米九萬三千三百五石原額米一十三萬三千五百七

 十七石除永折米三万二千五百二十二石荒米七千七百四十九石耗米三万七千三百二十二石輕

 賫銀一万七千三百九十六兩行月粮銀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六兩馿脚銀一万八千二百五兩槓銀一

 百七十一兩芦蓆銀四百六十六兩楞木松板銀一百二十三兩

 湖南漕運梭米八萬二千八百六十二石原額米一十三萬五千二

 百二十石除永折米五千二百一十二石浮粮米九千六百七石荒米三萬七千五百三十八石耗米

  三万三千一百四十五石輕賫銀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五兩官軍行月粮銀八千八百一十兩馿脚

  銀一萬三千九百二十四兩淺船銀二千一百九十八兩蘆蓆銀四百一千二兩楞木松板銀三百二十

  八兩

歲運白粮數

 江南

  蘇州府白粮米六萬二十一石原額米六萬八百八十叁石除荒米八百

  六十二石耗米二萬八千四百九十二石舂辦米一萬三千四百五十石經費銀七萬八千七百一十八

  兩量斛東包挑運夫工食一千七百二十八兩水手飯米四千三百五十九石

  松江府白粮米五萬二十一石原額米五萬六百八十七石除荒米六百

  六十六石耗米二萬三千七百九石舂辦米一萬一千一百三石經費銀六萬五千六百二十二兩摠部

  官一協部官四公費銀五千三百兩人役工食一千四百四十八兩粮夫工食二千四百兩量斛東包挑

  運夫工食一千四百四十兩水手飯米三千六百石

  常州府白粮米四萬三百八十三石原額米四万五百四十一石除

  荒來一百五十八石耗米一萬九千六百一石舂辦米一萬一千六百一十五石水手飯米二千八百九

  十七石經費銀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一兩縂部官一協部官四公費銀六千六百兩粮夫工食銀一千八

  百四十八兩量斛東包挑運夫工食一千一百八兩

 浙江

  嘉興府白粮米四萬一千三十四石耗米一萬八千四百六十五石

  經費銀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三兩經費米三千四百九十六石餘耗米三千八百九十八石丁字沽雇剝

  銀四千九百二十四兩

湖州府白粮米二萬五千一百六十五石耗米一萬一千三百

二十四石○經費銀二万七千二百一十三兩經費米四千八百六十五石丁字沽雇剝銀三千一十九

康熙三十九年漕運數

 按三代無漕運如禹貢所載總秷秸粟米之賦不

 出玉畿五百里之內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望納經三百里納四百里納

 粟五百里米至秦行飛芻輓粟之令而其用亦止行軍

 也史記秦欲攻匈奴運粮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曈瑯琊負海之郡轉輸圯河率三十鍾而致

 漢高帝皇時始漕轉山東之粟以給中都官歲

 不過數十萬石孝武時諸農各致粟山東漕益歲

 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其閒鄭當時

 穿南山之渠漢溝洫志鄭當時爲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

 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帝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經易漕度可全三月罷罷而渠

 下民田万餘頃又可溽以溉北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溽穀乃發卒通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

 便張湯通褒斜之道漢志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

 問之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

 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絕水至斜閒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穀可致而山東從沔

 無限便於底柱之漕拜湯于邛爲漢中守作褒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壽昌進糴穀之說漢書孝宣初歲豐粮谷石五錢時耿壽昌奏言故事歲漕關東

 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粮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等郡谷足供京師可以者關東

漕卒過半天子從其計漕事過便賈讓上開渠之策漢志賈讓言若有渠溉則

𥂁鹵下濕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爲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轉漕舟船之便三利也於是

漢之累葉皆言漕事矣三國魏正始四年使鄧艾

廣開河渠通運漕之道以大積軍粮晉懷帝永

嘉初修千金堨於許昌以通漕成帝咸和中以海

寇運漕不繼發王公以下千餘丁各運米六斛南

北朝後魏自徐揚內附之後仍經略江淮令轉運

中州以實邊鎮百姓疲於道路有司請於水運之

次各立邸閣每軍國有須應機漕引自此費役微

杜氏通典魏于小手石門白馬津漳涯黑水濟州陳郡大梁各立邸閣凡八所孝文太

和七年刁雍上表言嶧岏山河水閒造船二百艘

運屯谷付沃野鎮以供軍粮可以大省人力從之

此皆後世補偏枺弊之術而非一朝之制度也隋

文帝開皇三年詔漕閧東汾晉之粟實於京師更

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底柱之險者免其

征戍四年引渭水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曰廣通

渠轉運通利關內賴之其後復開通濟渠引穀洛

水達於河以通淮海自是天下便於轉輸唐都長

安而關東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

京師於是定轉漕之法水陸兼資以運東南之粟

江淮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駝陸運至陝纔三百里率兩斛計庸錢于河有三門底柱之

險多風波覆溺之患率一斛得八斗爲成勞初高祖太宗時國用節險

運漕止二十萬石自高宗以後歲益增多而功利

繁興民亦罹其弊矣明皇開元中裴耀卿爲京兆

尹京師雨水穀踊貴時将幸東都問耀卿漕事因

請罷陝運置河陰三門諸倉行北運之法以實關

中又益漕晉絳魏濮邢貝濟慱之租輸諸倉凡三

歲漕七百萬石省陸運傭錢三十萬緡唐志河陰置河陰倉

河西置栢崖倉三門東置集泮倉西置𥂁倉鑿山十八里以陸運自江淮漕者輸河陰倉自河陰倉

西至太原倉謂之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寔關中時民久不被兵革物力

豊富朝廷用度亦廣不計道里之費而民之輸送

所出水陸之眞增以亟脚营窖之名民閒傳言用

斗錢運斗米其縻耗滋甚及耀卿罷相而北運亦

廢其後陝郡太守韋堅兼水陸運使治漢隋舊渠

起關內抵長安通山東租賦乃絕㶚滻並渭而東

至永豊倉歲漕至四百萬石唐志韋堅於長樂坡瀕苑墙鑿潭于望春

樓下以聚漕舟堅因使諸舟各揭其郡名陳其土地所產寶貨諸奇物於袱上先畤民閒唱俚歌曰

得体紇那邪其後得寶符于桃林于是陝縣尉崔成甫更得體歌爲得寶弘農野堅命舟人爲吳楚

服大笙廣袖芒鞋以歌之成甫又廣之爲歌辭十闋白衣闕後綠衣錦半臂紅抹額立第一船爲號

頭以唱集兩縣婦女百餘人鮮服靚粧鳴鼓吹笛以和之衆艘次輳樓下天子望見大悅賜共潭名

曰廣運潭肅宗末年史朝義兵分出宋州淮運於是阻

絕河南尹劉晏爲度支使運江淮之粟由襄漢越

南以輸京師及代宗出陝州關中空窘以晏顓領

轉運凡漕事皆決於晏晏乃隨江汴河渭所宜經

畫盡善唐志轉運船由閏州陸運至楊子斗米費錢十九晏命費米而載以舟減錢十五由

揚州距河陰斗米費錢百二十晏爲歇艎支舡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爲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

十自揚州遣將部送至河陰上三門號上門填闕船米半減錢九十調巴蜀襄漢麻枲竹蓧爲挽

舟以朽索膺材代薪物無棄者未十年人人習河險江船不入汴

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

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

歲轉百二十萬石無升斗溺者自晏領轉運三十

餘年而江淮之粟至渭橋寢盛矣及楊炎爲相晏

罷而復歸度支時田悅李惟岳李納梁崇義拒命

舉天下兵討之諸軍仰給京師而田李兵守渦口

梁兵扼襄鄧南北漕引皆絕京師大恐江淮水陸

轉運使杜佑請復秦漢浚儀陳州運路以通舟陸

則江湖黔中嶺南蜀漢之粟可方舟而下由白沙

趣東關歴潁蔡涉汴抵東都無濁河泝淮之阻減

故道二千餘里會李納將李洧以徐州歸命淮路

通而止德宗貞元初關輔宿兵米斗千錢太倉供

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釀酒以飛龍

駝負永豊倉粟給禁軍陸運牛死殆盡是時汴宋

節度使春夏遣官監汴水察盜灌溉者歲漕經底

柱覆者亦幾半唐志河中有山四米堆運舟入三門雇平陸人爲門匠執標指麾一

舟百日乃能上諺曰古無門匠墓謂皆溺死也陝虢觀察使李泌益鑿集

津倉山西徑爲運道屬於三門倉又爲入渭船輸

東渭橋太倉米至凡百三十萬石其後李巽爲轉

運使而江淮運粟乃復如劉晏之多初揚州䟽太子港

陳登塘凡二十四陂以益漕河輙復堙塞淮南節

度使杜亞乃濬渠蜀岡起隄貫城以通大舟河益

痺下走淮夏則舟不得前節度使李吉甫築平津

堰以洩有餘防不足漕流遂通然漕益少江淮米至

渭橋者𦂯二十萬斛文宗太和初歲旱河涸掊沙

而進米多耗抵死甚衆唐志皇甫鏄議米至渭橋萬斛亡三百斛者償之千

七百斛者流塞下過者死盜十斛者流十十斛者死而覆船販輓至者不得十之四五部吏舟人相

扶爲姦榜苔號哭之聲聞於道路而人不畏法運米至者十亡七人咸陽令韓遼請

䟽奏漢時故漕興成堰自咸陽抵潼關三百里以

罷軍輓之勞關中賴其利及止部侍郎裴休爲使

以瀕河縣令董漕事自江達渭運米四十萬石居

三歲未至渭橋百二十萬石凡唐之漕達於京師

而足國用者其大畧如此山堂考索載唐漕制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

步及五十里車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沂河二十里江四十坐餘水六十里沿流之舟輕重

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餘水七十里轉運微歛送納皆凖程節共遲速其三峽底柱之類

不拘宋興開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

民河曰廣濟河而汴漕爲多太祖起兵閒有天下

故於兵食爲重建隆以耒首浚三河率汴蔡公私

船運江淮米數十萬石以給京師之兵太宗太平

興國初吳越獻地歲運米四百萬石宋志太平興國六平汴河

歲運江淮米三百萬石菽一百万石黃河粟五十萬石菽三十萬石惠民河粟四十萬石菽二十万

石廣濟河粟十二萬石凡五百五十万石非水旱躅於民租未嘗不及共數所在雇民

挽舟吏並緣爲姦私載錢帛諸物輸京師及回綱

轉輸外○州主藏吏給納邀滯乃令主綱吏雇募

舟車到發財貨出納並關報而催督之其弊始革時

汴河挽舟之卒多饑凍太宗令中書黃門求得百

許人詢之乃主粮吏率取其口食遂斬吏殉河上

眞宗大中祥符元年置發運司歲漕至七百萬石

宋志眞宗至道末歲剏漕船三千二百三十七艘天禧末年四百二十一治平十二千五百四千艘沈

夢溪筆談云發運司歲供京師未以六百万石爲額淮南一百三十萬石江南東路九十九萬一

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萬八千九百石荊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荊湖北路五十五萬石兩浙

路一百五十万石通餘羡歲入六百二十万石宋史所言乃舉其成數而言之耳仁宗時

黃河漕日減耗運菽止三十萬石歲剏漕船市材

木役牙前勞費甚廣嘉祐四年罷所運菽自是歲

漕三河而已故事轉運使以本路上供米輸眞楚

泗州轉般倉汴州詣倉運米輸京師四河冬涸舟

卒亦還營至春復集名曰放凍汴船不入江路無

風波沉溺之患後發運使權益重六路舟卒賕諸

史得詣富饒郡市賤貿貴以相射利江汴之舟雜

出江河而挽舟卒有挂名空籍終身不還共家耆

漕事大弊於是禁汴船不得復出江矣英宗治平

二年始詔出汴船七十綱未幾皆出江復故吏卒

上下共爲侵盜貿易甚則託風水沉沒以滅迹官

物陷折之數歲不減二十萬斛神宗熙寧初彂運

使薛向募客舟與官舟分運互相撿察舊弊乃去

是後江淮上供穀至京師者不及三之一令督彂

運使亟辦耒歲漕計宣徽南院使張方平言今之

京師古所謂陳晉四街八達之地利漕運而贍師

旅國初浚河渠三道以通漕運立上供平額汴河

六百萬石廣濟河六十二萬石惠民河六十萬石

廣濟河所運止給太康咸平尉氏等縣軍粮惟汴

河運米麦乃太倉蓄積之實近罷廣濟河而惠民

河斛斗不入太倉大衣所賴耆汴河議耆屢作改

吏必致汴河曰失其舊於是詔濬廣濟河增置漕

舟又於眞楚泗州各造淺底舟百艘分爲十綱入

汴徽宗崇寧初蔡京爲相恣求羡財以供侈用費

彂運使胡師文以諸倉糴本數百萬緡充貢入爲

户部侍郎繼者效尤時有進獻而儲積輸般之法

壞矣其後天下用兵竭四海轉輸之力以給河北

河東諸路糗糒屝屨之費而宋之漕事與國俱廢

此必至之勢也南宋紹興初因地之宜以兩浙之

粟供行在江東之粟餉淮東江西之粟餉淮西𠛼

湖之粟餉鄂岳餫芻轉餉百姓勞敝而於國計則

闕云元初漕運自浙西涉江入灌由黃河逆水至

中渿卑玷陸運今開封府封丘縣地至洪門入御河今大名府濬縣

運粟不多不足以供京師其後自任城開河兮

汶水入清濟故瀆通江淮漕經東河至利津河入

海由海道至直沽接運至京復以海口沙壅又自

東阿陸運二百餘里至臨清始入御河其難更甚

及世祖用伯顏之言專事海運復置都水監令郭

守敬引北山白浮泉水入舊運粮河自通州水運

至大都名曰通惠河以省陸輓之勞自至元至於

天暦歲漕三百萬石已上以資數十年之計天下

便之而歴歲旣久公私交困朱清張瑄之徒驕恣

專制刻剝船户益以風濤盜賊之患海運遂壞及

方國珍張士誠竊據浙東西之地貢賦不供脧民

自奉雖屢責餽運不過以數萬石覊縻塞責而海

運之至京師耆由此絕矣明興建都金陵東南之

粟悉至闕下唯歲率舟師海運七十萬石以餉遼

東永樂北遷軍國之需皆仰給東南廼兼行淮黃

轉漕之法明會典永樂元年今淮安用船三百石以上者運粮入淮河沙河至陳州

潁岐口跌坡下用淺船二百石以上者運至殃坡別以大船載入黃河入柳楙等處今河南車夫運

赴衛河轉輸北京又令海運粮至直沽用三板划船運至通州又於小直沽河西務蓋倉國天津城

北造露囤一千四百所收受淳運轉輸北京其後工部尙書宋禮濬復

會通河罷海運令北京山東山西河南中都直𨽾

徐州等衛選官軍運糧此軍運之始也明永樂十三年令江

浙杭嘉湖蘓松常鎮七府秋粮運至淮陽倉揚鳳淮三府秋粮定横六十万石徐州幷山東兗州府

秋粮定權三十万石運至濟寧倉以淺河船三千隻運淮安倉未至济寧復以二千隻運濟寧倉未

至通州每歲通運四次其天津通州等衛官軍於通州運至京宣德中令直𨽾浙

江江西湖廣民運米六百四十萬石至淮安徐州

臨清三倉乃以官軍支運其山東河南北京諸

府州縣民自運至京師此民運之始也其後以百

姓運漕多失農月令撥附近衛所官軍兌運民粮

正統中復令運粮官軍留京𢮥練遂改委有司官

督粮里及選富户以運京儲民甚病之成化中始

罷民運令軍船徑赴水次領兌送京儲二倉定

歲額四百萬石歲運未四百萬石北粮七十五万五千六百石南粮三百二十四万

四千四百石內兌運未三百三十万石改兌末七十万石共正耗粮五百一十八石九千七百石

分支運米六十四萬四千八十餘石以給天津薊

州密雲昌平諸鎮嘉靖中開濬京師之通惠河以

便漕運其山東湖廣江西改兌漕運皆令折銀解

送太倉銀庫尋亦改復萬暦中廼定過淮之限

八年限江北粮十二月過淮江南粮正月過淮湖廣浙江江西粮三月過淮山東北直𨽾粮艰正月

完報万暦二年以湖廣浙江江西三月內過淮多与黃水相佐定限二月過淮及明季邊

鎮吿急班軍行粮皆改輸正額搃天下之數凡三

百七十萬石蓋右明之世變軍運而爲民運後復

變民運而爲兌運而民運之獘懽明爲甚此亦未

識國家之本計耆矣

又按古之治河以治水也今之治河以治澶也蓋

三代之世雖有入渭亂河之之而未聞以河轉漕

漢則東有渭水南有漢中唐則東有龍門底柱西

有三峽東南有汴渠江河宋則有三河而亦未聞

專資於河以轉漕也而河漕之害蓋自有明始故

古之治河䟽之瀹之以殺其怒則治之也易今之

治河東之縳之以固其勢則治之也難禹貢載黃

河東過洛汭大伾北過洚水大陸又北播爲九河

同爲逆河入於海是之西北有河而東南無河也

自漢世酸棗金隄之決而孝文一塞之於東郡

其後三十六歲復有瓠子之決始與淮泗通而孝

武再塞之於宣房導河北行而梁楚之地復寧無

水災降及隋唐河不爲害耆幾及千年至五代有

滑州之決浸汴曹濮單鄆五州境河之勢蓋自北

而東焉宋熙寧復有檀州之決東滙梁山河分爲

二一合南清河入於淮一合北清河入於海河之

勢乃自東而南矣元豊以後滑臺大伾兩決而北

議耆欲復禹舊迹而大臣力主回東之議必欲竭

天下之力以塞河故流然其議亦止治河也金元之

際河道日趋而南天地之氣運已不可挽而明自

北都之後勢又不得不資河以治漕於是築黃陵

岡以絕北來之道而河流搃于曹單之閒復置南旺

以下諸閘東河之上流黨淮揚徐州諸隄防東河

之下流遂迫河之勢以必入于淮而淮弱黃強勢

又不能無潰決之患故二百餘年閒朝廷之上日

議治河歲費水衡之金動數百萬而司水之臣反

因河之決以爲利此所以河益治而終不治也蓋

漕運之道江浙數郡東則資天目苕霅諸溪之水

南則資宜深諸山之水至丹陽則資京口之水由

瓜步抵淮則南資天長諸山高寶諸湖之水西資

清口淮黃交流之水由淮至仲家庄則資黃河之

水由中河至濟寧則資汶泗沂洸之水臨清則資

汶河泰安萊蕪徂徠諸泉之水其閒自南旺分流

至濟寧之天井閘會泗沂洸三水以濟運北至臨

清以衛會河至天津而丘則資白榆桑乾之水通

州而上則資大通河之水以達於京師 國朝數

十年來創中河清口築高堰盡䟽濬之利善堤堨

之策黃淮二水不至兩相爲病今日之河蓋已治

矣而苟使河臣水工謹其法而守之豈非天下萬

世之利哉至於古今漕運之多寡恆視國家之兵

食以爲上下漢之中都歲止數十萬石自武帝有

西南夷朝鮮河朔之役用兵多而山東咸被其勞

武宣以後諸候王削弱始盡輸天下之粟於京師

然由未及江淮也唐之闃中歲止二十萬石自明

皇府兵之法壞益兵多而裴耀卿劉晏之從始議

轉江淮之粟以至渭橋然由止百二十萬石也宋

之三河歲亦止數十萬石其後禁廂之兵愈衆而

歲遂至六百萬石明之中葉薊州密雲昌平三鎮

爲京畿要地皆置重兵及京師之五軍列营仰食

縣官而治河之費又從而益之是漢唐宋之兵食

止於漕而明之兵食且漕与河交困也故曰古之

治河以水治今之治河以治漕苟用鄭當時賈讓

之策以善河之後復用劉晏之法以籌漕之宜則

河渠食貨之書可与周官永垂矣天下之爲國計

者可不愼㢤

又按海運之泫始於元之伯顏而改唐杜甫詩云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則在唐時已有之而史

傳所書不詳其事當是柳城陷沒之後至開元初

新還治所乃轉東南之粟以餉之此或蹔時之泫

而非若元之行於累朝也舊唐書宋慶禮傳張九

齡駁謚議略云營州鎮彼戎夷是稱樂都其來尙

矣往緣趙翽作牧馭之非才便長寇孽大明臨下

聖謀獨斷以數千之徒役無甲兵之強衛親搃其

役不愆所慮俾柳城爲金湯之險林胡生復心之

疾尋而罷海運收歲儲邊庭晏然河朔無擾是郎

杜詩之證耳至懿宗咸通三年南蠻陷交阯徵諸

道兵赴嶺南時湘灕沂運功役艱難軍屯廣州乏

食潤州人陳磻石請以奇計饋南軍天子石見遂

以磻石爲𥂁鐵廵官往揚子院專督海運自福建

裝船不一月至廣州而康承訓之軍皆不開供是

唐之海運一行於柳城而且再行于廣州也宋神

宗朝山東路察訪鄧潤甫言山東沿海州郡地廣

豊歲則穀賤募人爲海運山東之粟可轉之河朔

以𦔳軍食詔京東河北路轉運司相度卒不果行

元史世祖平江南伯顏嘗命張瑄朱清等以宋庫

藏圖籍自崇明州從海道載入京師其後以江淮

運漕勞費不貲遂請行海運命上海搃管羅璧朱

清張瑄等造平底海船運粮四萬六千餘石從海

道至京師然剏行之始沿山求奧風信失時至明

年始至直沽而朝廷未知其利也是時京畿江淮

都漕運司專督綱運自中滦運至大都又用王積

翁議廣開新河然候潮以入船多損壞民亦苦之

而海運之舟悉皆至焉于是罷新河而事海運立

四萬户府及行泉府司以掌之尋倂四府爲都漕

運萬户府轉令清瑄二人領其事至大中江東寧

國地饒建康等處率令海船從揚子江逆流而上

水湍急又多石磯走沙漲淺粮船俱壞其湖廣江

西之粮運至眞州泊入海船非江中所宜廼命以

嘉興松江秋粮幷江淮江浙財賦府歲辦粮充運

海漕之利蓋至是慱矣考元海運之道自平江劉

家港入海經揚州路通州海門縣黃連沙頭萬里

長灘開洋沿山奧而行抵淮安路𥂁城縣歴西海

州海寧府東海縣密州膠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

路多淺河行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

揚村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至元中朱清等言海

道險惡復開生道自劉家港開洋至撐脚河轉

河觜至三河洋子江過遍擔河大洪又過萬里長

灘放大洋至清水洋又經黑水洋至成山過劉島

至芝罘河門二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

爲徑直明年千户殷明略又開新道從劉家港入

海至崇明州三河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

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河門島於萊州大洋

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

日而已視前二道爲最便云然風濤不測粮船漂

  溺者無歲無之閒亦有船壞而棄其米者至元之

  令乃責償於運官人船俱溺耆乃免然視河漕之

  費則其所得蓋多矣明丘濬嘗極論海運之可行

  而三百餘年來海運久廢東南無習海道之人語

  曰有其廢之莫敢舉也其斯之謂乎比歲朝鮮饑

朝廷遣大臣由山東海道轉粟賑之盛京倉由天津海

  運至三岔口自驢子圈車運至倉今登萊閒至天

  津直沽口百姓貿易不絕皆尙存海道之一綫余

  故備錄前史所載以備考焉

 

 

 

 

 

 

 

 

 

左司筆記卷之五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