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二
卷十一 ◄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 卷十二 官制三 |
► 卷十三 |
官制三
[编辑]皇子除官例
[编辑]祖宗故事:皇子初除防御使〈太祖第二子及英宗初为皇子并防御使〉,太宗以后,或封王,或封国公〈汉恭宪王初封卫王;镇恭懿王初封徐国公之类〉,其间亦有封郡王、郡公者〈昭成太子初封广平郡王;吴荣王初封安乐郡公之类〉神宗诸子,初除皆节度使,封国公,稍迁郡王,加平章事〈平章事,今开府仪同三司〉,至出阁封王,则始兼两镇,加司空,后皆因之〈司空,今之少保〉。绍兴末,庄文太子自蕲州防御使躐拜少保,封邓王。淳熙末,今上自安丰军节度使亦拜少保,封嘉王,盖重长嫡也,视祖宗时恩数为优云。
亲王赠官例
[编辑]旧制:皇子皆赠三司、二令。元丰改官制,以侍中、中书、尚书令为三省长官,不为赠典。乾道中,正丞相官名,削侍中、两令之位,故魏惠宪王虽孝宗爱子,生止为使相,薨止赠两州牧,盖上意以子弟居师傅官不顺,而三省长官已废,故但以州牧优之。庆元中,嗣秀王以山陵总䕶之劳当迁,而官已至太师,乃拜中书令,王辞不拜,已而上有殇子,亦赠太师、中书令,追封兖王,不知今官制已无二令之名,此宰司失于详考也。
宗室两镇节度使
[编辑]故事:同姓秉旄者,非亲弟、爱子,无得兼两镇。熙宁初,惟相孝定王允弼、定荣易王允良,以其属近行尊,故乃得之。庆元初,嗣秀王伯圭既辞中书令,诏有别议优崇之礼,始命兼两镇焉。国朝二百五十年,宗室秉䨇旄者仅三人尔。
知大宗正事
[编辑]知大[1]宗正事,仁宗始置,用太祖、太宗之后,属近行尊者各一人,于是首命濮安懿王为之,自是率以近属官至王相者领焉。渡江后,颇用南班,往往多不得人,无以表率,更事刻削,宗室皆患之。淳熙初,宗正官阙,赵温叔言崇宣简公不𢙯之贤,自江西转运判官召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知大宗正事,非常制也。不𢙯,字仁仲,曾祖怀荣穆王宗晖,盖濮王第六子,祖仲损,沂王,父士圃,以南班扈驾北迁,乾道中,遥拜集庆军节度使。仁仲,中进士第,所至有声,绩官昭庆军承宣使,在宗司数言天下事,上甚重之,其诸孙多进士高第者。
宗室奉使
[编辑]自熙丰以来,宗室虽为外官,未尝有出使者。乾道七年,赵温叔为贺金国生辰使,孝宗特命武翼郎、两浙西路兵马钤辖伯骕副之,时方议受书礼,故特选之为介也。近岁,善义、不艰皆以尚书郎使北,盖用伯骕例云〈淳熙十一年,亲贤宅多才为正旦副使,南班近属出疆者止此一人耳〉。
宗室知举及任学官
[编辑]绍兴末,孝宗有诏宗室不许注学官〈七月丁未〉。乾道中,师烜者,廷试中甲科,自言于上,于是许注甲科〈八年五月乙亥〉。淳熙中,既诏宗室,省试十人取一,吏部尚书周洪道乃请许充学官及考试,从之〈六年十一月壬午〉。绍熙中,遂命赵子直知贡举,而外郡至今不差试官,盖有司循习之过也。
三公备官
[编辑]三公自祖宗以来,罕尝备官,独宣和末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论也。太师三人:蔡京、童贯、郑绅,太傅四人:王黼、燕王俣、越王偲、郓王楷,太保十一人:蔡攸、肃王枢、仪王㮙。渡江后,以用兵故,绍兴十二年,秦申王为太师,张循王、韩蕲王为太傅,刘安城王为太保,其后,乾道初,杨和王、吴信王并为太傅。绍熙初,史会稽王为太师,嗣秀王为太保,盖自绍兴后,三公未尝备官焉。
太师并除
[编辑]故事:太师未尝并除。绍圣初,始有文潞公〈彦博〉吴荣王〈颢〉。宣和中,蔡鲁公〈京〉、童贯、郑平乐王〈绅〉。靖康初,燕王〈俣〉、越王〈偲〉。绍兴初,秦申王〈桧〉、张鲁王〈俊〉。绍熙末,史会稽王〈浩〉、嗣秀王〈伯圭〉。
文臣节度使
[编辑]节度使,祖宗时,非近属及有大功者,不除。宣和末,节度使凡六十人,议者以为滥〈亲王、皇子二十六人,宗室十一人,前宰执二十人,大将四人,外戚十人,宦者恩泽七人〉。靖康初,因中丞陈宾王言九人换授,梁师成、朱勔、梁方平以罪死,而宗室以覃恩建节者十有四人,将帅特拜者二人,凡六十二人,以月俸及岁赐计之,是一年费缗钱七十万也。渡江后,节度使率不过十许人,自建炎至嘉泰,宰相特拜者六人〈吕忠穆、张忠献、虞忠肃皆以勲,史会稽王以旧,赵魏公、葛文定以恩〉,执政一人〈叶右丞梦得〉,从官二人而已〈张端明登、杨敷学倓〉。
外戚节度使
[编辑]国初,外戚罕有建节者。太祖时,杜审进以元舅之尊,穷老才得节度使。仁宗用张尧佐,一时名臣力争之,其后除拜浸多。中兴后,外戚节度使二十有二人:孟后侄-忠厚;郑后侄孙-藻;韦后弟-渊,侄-谦、谠;邢后父-焕,弟-孝扬;吴后弟-益、盖,侄-琚、环、璹;郭后弟-师禹:夏后弟-执中;谢后弟-渊;李后侄-孝友、考纯;韩后曾季祖-侂胄,父-同卿,从祖-邈;徽宗王贵妃父-舜民;高宗刘贵妃父-懋。
恩旧节度使
[编辑]哲庙以前,节度使未有以恩泽除者,若王显、张冕辈虽以旧恩而贵,然皆以尝任省府得之,而崇宁后,始除郭天信、朱勔二人。绍兴中,曹勋、韩公裔。乾道中,曾觌。嘉泰中,姜特立、谯令雍皆以攀附恩泽,乃累官节度使
宦官节度使
[编辑]真庙以来,宦者官虽尊,止于遥郡承宣使而已。宣政间,始除童贯、杨戬、梁师成、谭稹、李谷、梁方平等十许人,靖康初政,皆贬夺之。渡江以来,间有为正任承宣使者,庆元中,王德谦已除节度使,大臣交奏,乃不行,德谦亦坐斥,语在〈时事〉中。
两镇三镇节度使
[编辑]国朝元臣拜两镇节度使者才三人——熙宁初,韩魏公;元丰中,文潞公;绍兴中,吕诚公是也。然三公卒辞之。渡江以来,诸大将若韩、张、吴、岳、杨、刘之流,率至两镇节度使,其得加至三镇者,三人:韩蕲王-镇南、武安、宁国;张循王-靖江、宁武、静海;刘安城王-䕶国、宁武、保静。旧制:惟妇人封得兼两国,若大长公主及上乳母、皇太后姊妹、皇后母之类是也。政和中,蔡京以明堂成,封陈、鲁国公,辞不拜,其后,童贯遂封徐、豫国公,绍兴中,秦桧以进书恩,亦封秦、魏公,大臣兼封止此三人而已。时京、桧卒辞,于是三代及小君皆加两国之赠。乾道末,上既立太子,欲加恩于魏邸,始封韦夫人为韩、魏国夫人,亲王夫人兼封,亦前所未有〈自后恩平王夫人、吴兴俞夫人及国母卜夫人,并用此例〉。
两国公主两国夫人
[编辑]故事:郡主未有兼封者。崇宁中,上谒濮安懿王祠,时王女惟曹氏妇安康郡主在,乃特封安定、普宁郡主,赐甲第居之,其后未有此比。
郡公不着开国字
[编辑]国朝封爵之制,阶至奉直大夫,职至权侍郎已上,遇郊,封县开国男,若从官经恩,则累加至某郡开国公,若将相,虚邑、实封通满万户,则封国公而无封郡公者,惟宗室追封则有之〈凡宗室,赠节度使则追封国公,赠承宣使则追封郡公,赠观察防御使则追封侯也〉。近岁,费戒父以避祖名,始诏繋衔“权”,不著“开国”字,亦前此所未有。
执政为阁学士
[编辑]故事:曾任宰相,不为资政殿学士〈盖降职至大资政止〉,曾任执政,不为阁学士〈盖降职至端明止〉。淳熙中,魏丞相〈杞〉初以端明殿学士起废,而林枢密〈安宅〉亦以龙图阁学士奉祠。前是旧相,未有为端明,若阁学士以前执政为之,则自张天觉、路公弼。后惟秦桧之馀党:李文会、巫伋等八九人,其执政仅三月馀,故用此例。
庶官除次对
[编辑]庶官补外,未尝有除次对者。绍兴初,太常少卿苏迟、枢密院检详欧阳懋请外补,时方录用党人子弟,大臣以苏文定公之子而欧阳文忠公之孙也,皆特除待制与郡,论者以为言,乃改集英殿修撰焉。其后,少常久次者,始除直龙图阁,检详以下罕有得职名者云。
外官除次对
[编辑]祖宗时,自三司使、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知制诰之外,未有侍从职事官。故边帅积劳者,率以直龙图阁除天章阁待制。元丰官制后,惟实历权侍郎以上乃得之。淳熙中,吴茶马摠、程舍人叔达皆自外除待制,盖殊命也。赵子直当国,言者以为“今贤士大夫往往不乐为外官,盖外权太轻,虽欲有所施设而不得骋故也。今日之势莫若稍重外,重外之术必使帅漕总领可以驯致,于从官而后可久任,可久任而后可以责事功”。诏可〈绍熙五年十一月戊申〉。未㡬子直去位,亦不克行。庆元初,杨廷秀始自外祠除文华阁待制。
寄禄分左右
[编辑]寄禄官分左右,此元祐政也。绍兴初,复举行之。淳熙初,宗室善俊者建言以为本范纯仁偏见,孝宗纳其说,又去焉。今任子、杂流,惟细转通直郎,奉直、中散大夫如故,若带贴职,则超资焉。故小京官锁厅登第者若迁,号曰平迁,两任或转三任者看出身人不为监使当寄禄可也
中散大夫七様锦
[编辑]中散大夫,旧谓之“十様锦”,今不然矣。旧,奏子职官;今,初品官耳〈初奏通仕郎,出官与将仕郎同,但以拜命日理服律年月〉。旧,身后许上遗表推一子恩;今,减一年磨勘耳。奏荐虽不隔郊,然满两名有正法实与其正郎无异,其他听存但虚文,谓之“七様锦”可也。
减年对实历磨勘
[编辑]旧制:以恩例减磨勘年者,率以四年为一官,故有初改官人部数纲而径转朝奉郎者,朝廷患之。隆兴二年春,始著对使实历之令,及乾道三年,郊祀左选,奏补三百人,右选千七百馀人,六年郊祀,左选奏补二百馀人,而右选如故,盖以文臣对使实历故也。淳熙中,议者请祠官有实历者,虽迁至员郎以上,毋得任子,事下秘书省、国史院,时郑少嘉尚书修国史,建请京官以上,须实历一任者,乃许任子孙,八年正月辛未,从之。
选人改官额
[编辑]选人改官,旧无定数。绍兴后,多不过九十人,少或至五十人〈绍兴二年-八十八人;二十五年-六十八人;三十年-七十四人;三十一年-五十人〉,补选及职事官皆不在数。三十二年,遂至一百十三人,孝宗患之,隆兴元年四月,诏以百员为额,乾道三年七月,又通四川为一百二十员。七年十月,有司请不必限员数,奏可,时虞丞相当国也。淳熙初,上以官冗,稍严陞改之令,于是六年引见改官不及七十员,而补选在焉。周冯道为吏部尚书,七年三月,因请以七十员为额,是年四月,又増八十员,职事官并引见改官六十五人,四川换给一十五人,特旨改官不与焉。十三年三月,又诏职事官改官在八十员岁额之外,自是岁改京官者,仅百员,至今遂为永制。
奏举京官
[编辑]奏举京官祖宗时无定数有其人则举之太平兴国年间则诸州通判亦得举京官熙宁中取以为提举寔平官员数元祐中尝暂复之至绍圣又罢淳熙六年九月上以岁贡京官数滥命给舍台谏议之王仲行吕希时兼给事中乃请六曹寺监〈户部右曹郎官同〉岁减举贡三之一诸路监司减四之一礼部国子监长贰减三之二前执政岁减二员知州无县者岁止一员岁终不除运副而判官补发者不理为职司奏可庆元元年十一月复诏判官补发副使状理为职司又诏职司状不得用二纸用姚察院愈奏也在京选人旧无外路监司荐举渡江后诏以六部长贰作职司乾道七年九月罢之惟馆学官通理四考不用举主改官盖累圣优贤之意
减举吏员〈馆学改官例〉
[编辑]近制选人,实历十二考者,减举主一员。先是,绍兴二十九年七月,敕令所删定官嘉兴闻人滋,请岁于改官员中差减员数,以待实历十考,举主不及格之人,庶抑贪冒而养廉素,上命给舍议之,洪景严、张安国言此法一开,则选人不出十馀年坐至京秩,乃止,隆兴初,始举行之。旧举主须员足,乃以其牍上,若所举人物故或罢免,则不计,故有得荐牍十馀而不克磨勘者,淳熙中,始有遂施放散之令,人故以此皆便之〈隆兴元年三月己酉,诏选人十二考,无赃私罪者减举主〉。
改官须入
[编辑]初,改官人必作令,谓之“须入”。绍兴中,数申严之,后亦或废。孝宗在位,持之甚严。庆元初,复诏除殿试上三名、南省元外,并作邑。五年四月,又用程察院松言,诏大理评事已改官未历县之人,并令亲民一次,著为令,旧捕盗改官人,并令其试邑,是月,陈正言自强请初任未终之人,先注佥判一任,方许亲民,从之,自后虽宰相子弟及殿试甲科等人,无有不宰邑者矣。
广南摄官
[编辑]初,祖宗朝以广南地远,例入不足以资正官,故使举人两与荐送者,试刑法于漕司,以其合格者摄两路正摄凡五十人,月俸钱十千,米二斛,满二年则锡以真命,后又増五十人,号曰“待次”。崇观后,又増五十人,号曰“额外”,其注拟皆自漕司。建炎初,敕归吏部,逾年,无愿就者,吏部请复归漕司,从之。
宫观使〈祠官供给〉
[编辑]近制:前宰相见任使相,领京祠者,并为宫观使。若在外,则少保以上始得名,使相已下提举宫观而已。至淳熙初,史会稽王以崇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盖用此制。绍熙初,赵卫公以节钺,充醴泉观使,家居,非旧典也。近岁葛文定以覃恩,除使相,亦止提举洞霄宫。旧,祠官无供给。政和中,蔡京著令庶官降本资序二等,侍从以上不降,赵忠简为相始除之。
功号
[编辑]功号,始唐德宗,国朝因之,至元丰乃罢。中兴后,加赐者三人而已——韩蕲王〈世忠〉,扬武翊运功臣;张鲁王〈俊〉,安民靖难功臣;刘安城王〈光世〉,和众辅国功臣,此外,惟安南国王,初除及经恩,亦加功号。
检校官
[编辑]检校官者,自唐以来有之,凡内职崇班〈今修武郎〉、武臣副率以上,初除及遇恩皆带,若文臣,则枢密、宣徽、节度使始带焉。自三公〈谓太尉、司徒、司空〉、三师、仆射、尚书、常侍至宾客、祭酒凡十馀等。元丰改官制,武臣承宣使已下皆罢,惟存检校三公、三师以待节度使之久次者。政和后,改三公为三少,若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安南国王初袭封,加检校太尉,经恩,迁检校太师,外蕃刺史州则检校太子宾客,此外皆不带云。
勲官
[编辑]勲官,自战国以来有之,至唐始以为虚名。国朝循唐制,文臣朝官,武臣崇班以上,遇恩辄加之。由云骑尉至上柱国凡十二转。政和中罢。淳熙末,朝议欲复之以旌有功,如贴之职此,后亦不果行。今惟安南、阇婆、占城三国王,始加封上柱国,南丹州刺史,加武骑尉焉。
天圣至嘉泰四选人数
[编辑]祖宗时,内外文武官通一万三千馀员。天圣中两制、两省不及三十员,京朝官不及二千员,三班使臣不及四千员。庆历中,两制、两省至五十员,京朝官二千七百馀员,流内铨选人仅万计。乾道中,京朝官已至三四千员,选人已七八千员。绍兴二年,京朝官四千一百五十九员,合四选,凡三万三千一十六员。庆元二年,京朝官如绍熙之数,选人増至一万三千六百八十员,大使臣六千五百二十五员,小使臣一万八千七十员,通四选凡四万二千有奇,盖五年之间,所损増止九千馀员,可谓官冗矣。嘉泰元年春,左选京官以上三千一百三十三员,选人万五千二百四员,大使臣以上六千八百五十四员,校尉以上万二千六百十六员,通四选共三万七千八百馀员,是五年间所损益仅四千馀员,未知何故。
堂后官
[编辑]堂后官,谓三省诸房都录事也。补职及一年,改宣教郎,五年满愿出职者,与通判,十年以上与郡。建炎初,李伯纪为相,建请堂吏出职者,止与通判,从之,迄今不改。
省部枢密使吏额
[编辑]尚书省吏额二百四人〈正额: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守当官共七十四人,守阙一百三十人,分房十有四〉,中书门下省吏额二百三十八人〈正额:录事已下八十八人,守阙一百五十人,中书六分,门下省四分,房分十有三〉,枢密院吏额三百二十七人〈副承旨、主事、令史、书令史共一百二十七人,守阙贴房二百人〉,尚书六曹吏额九百二十人〈主事、令史、书令史、守当官四房共四百九十五人,正贴司私名楷书法司四等共四百二十五人,吏部七司三百五十九,户部五司二百八十八,礼部四司五十六,兵部四司一百三十五,刑部四司六十三,工部四司一十九〉。建炎初,上幸淮甸,三省吏至扬州者二百五十八人而已,诏皆迁一官,其后滋益多,三年,乃命有司立额。
州县吏额
[编辑]绍兴末,州县吏额猥多。二十六年八月,汤中丞〈鹏举〉请省之,以宽民力,事下诸路常平司,时浙东七州吏额四千人,提举官赵公称首奏损其半,他路率如此,然今州县吏额虽减,而私名往往十倍于正数,民甚苦之。
- ↑ 原文作“太”。《宋史》及下文均作“大”,故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