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斋全书/卷三十九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十八 弘斋全书
卷三十九
作者:李算
卷四十

封书一[编辑]

赐平安道暗行御史沈念祖封书丁酉[编辑]

监司为列邑所取。则苟或律己不严。考绩不公。则顾何以禁守宰之不法。而祛生民之隐瘼乎。愿治虽切。而病在于才疏者有之。奉公虽谨。而识拗于俗习者有之。又或有长于廊庙而拙于郡县者。优于文教。而昩于武备者。若其公私之受弊则均。幷宜详细采探。随闻见。一一论列以闻。

兵使为列镇所表准。若或诛求而惟苞苴是饰。盘荒而惟弓马是抛。先宜廉察。登时启闻。

守令七事之能否。道臣于岁末。辄探察其勤慢。等第其臧否。条列于启本。殿最于贬目者。即古考绩之遗意也。近来守土之臣。慢不惕念。农不以时。而田野日荒。民不奠居。而户口日缩。学校绝弦诵之声。而壮夫良丁之巧避军役者投迹。戎备有锄棘之叹。而黄口白骨之指征无所者签籍。则赋役之不均。词讼之不𥳑。奸猾之不息。势使然矣。此亦周爰之臣。宜先探察者。朝家之建置仓庾于列邑。储置谷物者。所以防水旱而备盗贼也。比来国纲解纽。人不畏法。诸道徒拥虚簿。如加分反作那移换色等许多般。不正名目。不一而足。而蓄积以是耗竭。民产以是县磬。当此粜籴分留之际。尤宜十分详察。仍于出道之后。逐库亲执查阅。据实启闻。其中作奸之最重者。先封库后状闻。

风化为有国之先务。而流俗渐败。彝伦斁而风教衰。其将相率入于夷狄禽兽之域矣。顾朝家一初励精。务欲明君臣之大义。树天地之大纲。而民习日渝。彰瘅不行。则五品不逊矣。尚何以亲上而死长哉。御史之职。实有昉于太史之采风。须于登途之后。详察谣俗。宣扬朝家惇德允元之至诚苦心。俾遐陬贸贸蚩蚩之类。得有耻格之效。

讼理之难。杀狱为最。而狱案一具。死生已判。有当议而不议。不当刑而刑者。所谓一月三推。即一备例之文具。虽欲雪幽枉而伸冤郁。得乎。自予御极之后。取见京外狱案。惟本道杀狱。辄多疑晦。此曷故也。岂其遐俗之狞悍。甚于他道欤。再昨年方正规之狱。昨年元明三之案。俱不明的。而今又梁万德狱案。亦甚䑃胧。道臣傅生。而录启于审理之日者。意固可尚。予则以为真个正犯而幸漏。亦非所以体仁之道也。万德与莫男。强弱则凡楚。情迹则燕越。况万德之变辞。出于莫男刑配之后。则不可以知机变辞。为可恕之端审矣。道启又以龟城前府使具叙五检状结辞中。是乎喩三字及同推时用别杖等事。为执迹之柄。而予则以为不然。是乎喩三字。即难慎之意。不于杀狱而难慎。更欲难慎于甚事乎。此非可执之一端也。用别杖事。若有所扶抑于两汉者然。而叙五果欲扶此而抑彼。则莫男何故重被刑讯。未至配所而径毙乎。此又非可执之一端也。反复究惟。万德无可生之道。道启直欲勿施。而所可虑者。或者本邑物情之果如道启矣。御史必先试加廉问。从后出道。审核以闻。

牛禁松禁。自是朝令。而滥屠潜斫。取之无禁。畜牧未见蕃息。山阜渐就童濯。亦当按查以启。

西北风俗。有犷劲横逸之习。无谨厚朴野之风。土豪之兼幷。富贾之专擅。闻甚难制。随闻严加惩治。

邑婢潜奸。虽是禁条中一事。而奸声邪色。鲜不惑人。营邑之不犯禁者。殆乎无闻。就其中如沈惑而不恤民隐。或偏听而侵虐闾里。或肆开贿门。挠屈讼理者。一一论启。断不饶贷。

人才不系地分。如有沈滞不振。可合任使者。勿论文荫儒武。幷各精抄启闻。

尊高年。恤孤弱。即王政之所先。本道士民年百岁以上者。详考帐籍抄启。而鳏寡孤独之颠连无告者。亦宜分付邑宰。俾得安接。不特杀狱为重。庶狱亦当审恤。苟或以微眚薄过。不胜桁杨。径自瘐毙。则甚非祥刑之义。勿论杀狱庶狱。除久近生死。幷皆审察其冤枉。亦如滞狱多年。官吏推诿而不决者。瞢不事事。误决狱讼而为小民怨咨者。奸乡猾胥。乘间受赇而漫漶狱情者。亦皆访问。

诸宫房折受之厘正者。盖出为生民一分息肩之意也。本道自昨年厘正之后。各宫房贻弊之浅深。与夫营邑之所以奉行。小民之得以奠安与否。幷皆一一采访。

内司奴婢推刷官差遣之例。近已革罢。而自外邑成节目举行。著以为式。司官不行。官吏专利。无异于以暴代暴。亦可采察。

卓绝之行。特异之操。不以男女而有间。亦各采访区别抄启。

居于两国之界。严守国纲。而使蛮夷。亦知慑服者。边门之责也。而挽近边禁荡然。甚至昨年。不但止于潜越而潜商。从而杀越人于栅外。西门鏁钥。可谓寒心。湾尹之治绩。亦可访察。

江界民瘼。甲于诸邑。昨年煞费商量。有所矫救之策矣。近果头緖稍就。而民生奠居乎。另行采探。出道之后。亦以安生乐业之意。宣布民人。

沿路监司守令治绩之探察。一依右项条件。

赐洪忠道暗行御史朴祐源封书戊戌[编辑]

以尔差遣洪忠道暗行御史。尔其潜行列邑。密察物情。吏之能否。民之苦乐。无小无大。悉阅悉考。然后始可出道。而其尤无良者。凭以踏印文书。先封库。后状闻。监司兵水使治绩。详加廉访。守令则沿路诸邑。照栍邑之例。所经邑中。有营将边将处。亦可一体审察。赈政勤怠。民情缓急。尤当著念察视。出道之后。必以安土奠居之意。申申慰谕。道途饿殍。令本官这这埋瘗。栍邑及沿路邑仓谷。亦于出道后。抽栍查阅。道伯守宰及阃帅边将。滥刑滥杖。及钦恤典则后。违法式者。一一采探以来。人才节义。亦可抄启。

赐关西暗行御史柳谊封书庚子[编辑]

奉使出外。孰非体重。而御史责任。为愈重焉。况暗行乎。朝家所以差遣者。盖欲闻蔀屋之幽隐。察守宰之臧否。而前此本道衣绣者。不能乃心职事。在道而贻羞民邑。反面而获戾朝廷。岂非后人之炯鉴。尔于王事。克念靡盬之义。不避燥湿。盖已洞悉。今者之命。实出特𥳑。尔其无替予意。悉心奉行。合行事件。俱在别幅。

别幅[编辑]

监司体貌自异。但观其治绩之大体。兵使守令边将察访等实绩能否。一依条列。著意访探。栍邑外沿路。一体廉察其优劣。

近来吏不畏法。贪墨成俗。而本道则武倅居多。其识蔑治荒。势之然也。虽以文倅言之。认作养闲之局。谓朝廷莫之闻也。必多违法乖宪之人。无论小大。随闻见登闻。

守令最先勉者。即仁爱廉明四字。而今也反是。才到官。便以肆虐行私为主。刑杖之逾制。讼狱之非理。已成痼弊。而从又肥己腴产。百端经营。赋役之烦。而民不聊生。贿赂之行。而吏不知畏。兼以本道。素称繁华之地。其溺于色耽于酒。不恤民隐。徒逞己欲。又是难医之瘼。一一摘发以闻。

列邑谷簿之枵然。在在皆然。况诸郡处在边门。去朝廷敻越。种种作奸。谓莫我闻。时未开仓。宜核分留。而栍邑则逐库尽阅。沿路则抽栍摘奸。

钦恤典则之不遵式者。自畿邑。至于本道僻远地。一一无遗准视。

守令之大不法最不治者。如得可信文记。先即封库。而罪状。还朝后陈闻。

赐庆尚道暗行御史李时秀封书[编辑]

他道及本道沿路所经各邑镇驿守令边将察访。幷依栍邑事目。一体察其实绩。道帅臣亦如之。有镇营处。营将能否。亦皆详探。监司受委一方。体貌不轻。小善微疵。不足轻重于治绩。尔须先观其大体。以规制之如何。定褒贬之权度。兵水使之任。与道伯差殊。当以廉谨公清者为最。残虐鄙琐者执论。操练时弊瘼。虽已申禁。而复踵谬习。难保其必无。逖矣遐陬。王化未达。则惟彼麤弁奸乡。急于济己。谓朝廷可欺。谓蚩蠢可侮。行伍则纳贿。犒赏则无实。今行另加廉问。守令之人户流亡也。田野荒芜也。赋敛非度也。刑杖逾制也。引满妨务也。在色害政也。讼理失平也。吏乡得间也。结灾错俵也。谷簿虚拥也。签丁市怨也。刷奴招谤也。纳贿肥己也。任怒戕人也。种种似此罪科。一有所犯。法难曲贷。尔其有闻必论。毋或放忽。诸条中无一句不铭念。尔于书启。先论守宰优劣。次以十四条所犯。论列于下。逐项分段。务从纤悉。尤无良者。划即封库。边将。镇守关防。而不能抚恤土卒。乃反剥割为事者。固知其在在皆然。彼京营勤仕之类。到老矻矻。毕竟句当。只此一窠。加之目不识丁者居半。不念职业轻重。不顾事面当否。惟以裕产充橐为意。迹虽可痛。情亦可哀。尔其审量。裁酌于深浅巨细之间。小者。便宜惩治。大者。论列登闻。各驿为弊。近益多端。传命重地。往往有绝站之虑。吏奴之难支。推此可知。为官长者。宿瘼既难矫革。而新政又复侵渔。则大非朝家分命之意。其最劣不胜任者。尔其随闻论勘。营将设置。元非紧务。而镇管之制。成效未见。缉捕之政。百弊俱生。徒为武弁绯玉之阶。而唉彼小民。从而受困。岂非无义之甚也。虽以近年事言之。幷与职守而多不塞责。以故窃发之不已。至于明火。明火之不已。又或白昼抢夺。而镇营不之察焉。乃反纵卒民间。藉公营私。杀越之变。续续登听。即此一段。弊不难知。尔可详探其优劣以闻。

别纸[编辑]

本道素称邹鲁之乡。弦诵遗响。想多可听。忘世遁迹之士。高尚其志。独善其身。必有韫椟而待贾者。才无古今。岂借异代。尔宜出没草莱。搜罗俊髦。以裨王国之用。外此卓行特操之人。著意访问。乖伦悖俗之类。随闻科罪。

分留法意。本自严重。脱有兵革之警。饥馑之忧。朝家之所借手得力者。惟系于是。而迩者守令不法。监司不察。许多弊窦。难以毛举。栍邑则逐邑逐库。无遗爬栉。沿路则或抽出摘奸。或随闻核阅。而营饷城饷镇饷之簿属京司者。亦宜十分考察。

沿海诸郡统谷钱还之弊。为小民切骨之瘼。昨年飭令。难期责效。不徒是也。监司于移划贸迁之际。每就沿郡分俵。亦一痼弊。当所审探。

钦恤典则。御极后首颁之令。行之不久。多不遵用。不如式者有之。不刻志者有之。尔于栍邑及沿路。将此所下册子及尺度。一一校阅。

赐岭南暗行御史沈基泰封书癸卯[编辑]

自京畿洪忠。至庆尚道。沿路所经各邑。一依栍邑审察条件廉探。而栍邑及沿路邑守宰治绩外。诸道监兵水使,佥使,万户,察访,监牧官,中军,营将,虞候等能否。亦细加廉探以闻。不法守宰干犯明白者。直为封库。罪状。还朝后论列。而近以绣衣奉使之人。枢机不慎。踪迹易绽。营阃邑镇之物色窥寻。在处皆然。名以暗行。人皆指目。实为辱命之大者。向来一二绣衣事。即彰著之最者。其为贻羞朝廷。孰大于是。尔若复循前人之辙。则大非差遣之本意。尔其各别惕念。无或泛忽。暗行条件。详录于左。

监司受委一方。非若守宰之只专于百里也。而近例绣启。皆以道臣体重。只及数句语。有若不敢论断者然。尔则若能若否。凡有可言者。详细论列。毋或避讳。又如兵水使之职。诘戎御侮之外。亦多利害之及于民者。幷须详探。邮官牧官边将。虽与邑宰有异。亦有民人焉。有政事焉。廉贪善恶。皆不可放忽看过。至于营将,中军,虞候。虽无民社之责。必有臧否之迹。亦须仔细考察。

本道民情。荐歉之馀。又当穷春。顑颔之忧。如在目中。顾赒救之方。专靠设赈分粜二件事。而为守宰者。于赈而克减谷物。潜为私橐。于粜而专委吏乡。任其弄奸。则唉彼民命。何以济活。今番廉察。大抵为此二事。各邑赈粜之能否虚实。一一详加采探。而毋但询问于邑底仓底。必也躬入官庭。目见实迹。其最无良者。即地封库。或严治吏乡以惩励。

仓谷之不实。守令辈或诿以再昨年昨年年事荐歉。多捧空壳之致云。而此有不然。不捧则已。捧则只捧空壳。有名无实。亦岂非守令之罪乎。况所捧未必皆是空壳。而小民所受者空壳。故以荐歉为诿耳。虽以一二邑所闻推之。吏乡作奸。守宰莫察。盈包之米。尽归官属。虚壳之壳。勒给小民云。其他各邑。安知其不然乎。此一事。尤不可不审察。

栍邑及沿路各邑谷簿。抽栍摘奸。而摘奸之际。若不别般审察。徒为贻笑之端。与其逐库反阅。而未免失实。毋宁一二库拈出之为愈。先探各库之虚实。就其最甚处摘奸。而如或至于各库尽阅之境。则移充之奸弊。必须十分严防。

赋敛之烦重。实为小民难支之弊。应捧犹然。况横敛乎。非理横敛。不法之大者。亟当绳之以法。而列邑或有流来谬式。因袭不改者。此则虽不可遽然归罪于时任守令。而其不正名目。小则另饬本邑。使即厘改。大则论列登闻。

讼狱。当以清平为最。其知虑不明。曲直倒置。则事系过误。容或可恕。其或受镮而枉法。纳嘱而抑断者。最可痛恶。此亦十分详察。至于冤狱。有足干和。观其文案。事迹虽甚难明。访诸村里。苗脉或有可寻。如此之类。必须著意审察。期于伸理。

滥杖酷刑。自有法禁。而典则颁布之后。笞杖大小。枷棍刻志等事。未知列邑果能遵守否。近来奉行。初既慢忽。久益懈弛。到处审察。随发惩治。其尤不谨者登闻。而或有顽民。凭借朝令。守宰之所得自断者。托以滥刑。胁持官长。构虚造谤者。则其习不可长。此类须严惩。

引满之谤。在色之诮。损体害政。多在于此。其甚者不可不摘发。以为惩一励百之地。

签丁大政也。列邑军额。每患难充。而以各其邑户数。较之军额。则夫岂有难充之理。由于豪民之多藏户下。常汉之冒录儒名。而为官长者。不能搜括。故残民则率多叠役。而军籍则未免阙额。如有搜括闲丁。修举军政者。虽有怨谤。实合褒嘉。其或一味抛置。初不补额。则虽无显失。亦难免罪。而其甚者。搜括虽似修举。取舍专系强弱。以至奸吏操纵。货赂狼藉。如此之类。不可不严惩。黄口白骨。屡烦朝饬。列邑果无此弊否。

奸乡猾吏。民邑之蠹也。舞弄公法。侵渔疲氓。如偸灾结买复户。嗾人构讼。争任起闹等。种种弊端。不一而足。甚至私役民夫。陵侮官府。守令柔则怂恿不法之事。刚则构捏无根之谤。名分之陵夷。风俗之坏败。皆此辈所为也。其所畏惮。惟在于绣衣廉问。而奉使者不惟不能严惩。或有始似猛而终辄弛。反为取侮之端。今番则各别廉探。一一重治惩励。

寺奴之弊。本道为最。在前绣启。亦有所登闻者。而朝家事目。只是元额比摠而已。初不责其生产之加数。则其弊之犹夫前日。何也。岂非富实者漏脱。疲残者偏侵之故耶。内司刷官。丙申革罢之后。专委于各其本邑者。盖为近民之官。可以详察事情。防塞奸窦。渐次苏弊而然。如或不体朝家之至意。不戢下吏之作奸。则其为弊何异于内司之推刷乎。况当式年推刷之时。尤宜另察。

沿邑海户。情债渐增。受弊孔酷。其本。虽在于京司之不能捡饬。亦安知不由于下吏辈凭借滥征也。下吏曰某物进上。营门所入几何。京司所入几何云尔。则小民不知。官长亦不知。上下相蒙。依数责征。其势固然。详知其每物情债数爻之多寡。则营门及备局。皆可有查勘厘正之道。此一事亦须仔细审察。

东莱边禁。自有条法。解弛莫甚。倭人巧诈百出。虽曰无奈。象译先自犯禁。在所当戢。军需戎器之虚实利钝。幷须详察。而防禁等事。亦十分廉探。发奸用法。以为立威御侮之一助也。

本道素称人才府库。出而为国家之栋梁。处而为士林之表准者。退计百年以前。彬彬可数。而近何其寥寥也。夫岂十室之必有。而一方之全无耶。盖有之矣。而不知不闻也。予虽否德。尝闻立贤无方之训矣。苟知其贤。岂以疏远而不之用乎。每于绣衣之行。辄下搜访之旨。而及其归奏。便无所举。亦由予诚意未孚。良用歉叹。今行别加采探。或行谊纯笃。或经学通明。或文章拔萃。或武力出伦者。勿论地处之如何。一一登闻。以为次第试用之地。噫。儒先虽邈。弦诵不衰。韫椟待贾。岂无其人。尚志遁迹。尤为可尚。予方切翘伫之念。尔须著意奉行。毋使此言。复归于无实。

卓行高节。朝家辄加旌褒者。非但为其人也。所以树风声敦教化也。本道人物。禀性纯质。从古以来。孝烈忠节。多有绝异之迹。至于义牛,义狗之冢。尚为行路之叹美。其亦风气之使然也。近因绣启道启。颇举褒奖之典。就其中岂无当闻而不闻。宜褒而未褒者。或公议已发。而见格于营邑。或地处甚微。而不登于呈状者。幷须采探。论列以闻。

赐原春道暗行御史赵弘镇封书[编辑]

关东周谘之行。非止一再。而及其复命也。绣启之论列。庙谟之覆决。率循前套。未见实效。使彼八百里生灵。未蒙一半分恩泽。甚非朝家委遣之本意。大抵本道土瘠而民贫。水旱风霜。最先被害。虽值屡丰之年。难免无恒之叹。矧今穑事。大违始料。歉荒之患。著处同然。而岭以东。水灾尤有酷焉。终岁勤苦之资。举入沈垫之中。昔之黄茂。今成赤地。民情遑扰。无逊于年前淮金云云。想像光景。不遑宁处。顾此九重邃邈。四野夐越。农形之登歉。民情之舒惨。惟道启是凭是恃。而前后状本。专欠别白。在营而泛然说道。行部则始云绎骚。未知所见异于所闻而然欤。抑经潦之后。忽判大无之故耶。朝家轸恤之政。虽欲别般讲究。而奈此于何。考之叹何。以尔为原春道襄阳,三陟,江陵,高城,通川,杆城,歙谷,蔚珍,平海等九郡暗行御史。噫。因汝关北阅仓之行。委此岭东持斧之任。尔须另体至意。克殚乃心。周视原野。细察农形。潜行村闾。详探民情。若于道涂之间。逢著流亡之类。即地出道。宣布朝家拯救之意。面面慰譬。俾各奠厥攸居。无或有一夫一妇颠连之患。凡系道臣守宰之治绩能否。亦须并行按廉。无敢少有讳避。如其最不法者。先封库后论启。且念道内之积弊有五。田政也。谷簿也。参贡也。渔户也。松山也。曰田政也。田政紊乱。未有甚于本道。元无量案。徒凭比摠。间或有如干邑已量之处。殆过百年。近不下五六十年。况东峡风土。不并以南。所种获者。太半是耳麦皮糖等数种杂谷耳。兼以大岭。介于其际。才经小霖。峡流冲啮。此疆彼界。在处沧桑。沃野变为斥卤。林薮幻成原壤。圭梯难别。方圆互混。说者论本道田政。辄云风土使然。朝家以为未量之害。有以致之。纵令按簿而出统。尚患陈起之莫辨。矧今执摠而征税。安望虚实之获均。见方灾荒溢目。赒赈当头。改量案一事。诚有时诎之叹。未暇轻易设施。大抵守令为治。田政是先。尔于潜行之时。先察执摠之或精或滥。征税之有冤无冤。以此为较能否辨优劣之一副当权衡。若其苏弊革瘼之方。亦须旁采物情。还朝后仔细论列。曰谷簿也。谷簿淆杂。未有甚于本道。槩其仓储之谷。率皆是至麤易腐之物耳。捧留未几。便成皮不存之物。奸窦从以多端。民瘼日就难医。春粜则纯是虚壳。冬籴则徒取盈包。举切县罄之苦。未闻奠土之乐。苟使邑宰。视民如子。虽于升合出入之际。一一句检。在在审察。则何患积蓄之渐耗。可见新旧之相仍。不惟此之不为。反怀肥己之图。分留之规。尽归鼠穴。金石之典。看作乌有。那移之不足。至于反作。反作之不足。加分而窃其耗。钱还而射其利。勘罪相继。犯科自如。尔于出道之前。先探粜籴之勤慢。出道之后。更阅仓储之精否。以若所闻。较若所见。其尤无良者。登时封库。否则区别轻重。分等录启。曰参贡也。参贡痼弊。未有甚于本道。原初作贡之意。槩仿任土之法。而踊贵日甚。征敛日烦。卖乡卖校。参户参军等不正名色。难以毛举。京贸之折半移属。情债之从便添划。槩为其息肩分劳之方。而为瘼渐滋。流弊益深。统计一道。无邑不然。生理之凋瘵。愁怨之赍菀。皆未始不由于此。大抵参之为用。所系至重。虽欲蠲以减之。势有所不能。为今之计。莫如稍防奸窦。俾纾民力。而参商之弊。予尝闻之矣。贡纳之权。徒归驵侩。极意占托。动必增价。守宰莫敢谁何。今年添几文铜。明年又添几文铜。视详定元价。不啻倍蓰。毕竟为弊。小民受困。每见参贡之来纳。吾民倒悬之状。宛在予目中。尔其深究生弊之由。更询祛弊之策。条列以陈。曰渔户也。渔户凋残。未有甚于本道。我国地方。环海以为域。有海则有渔。有渔则有税。何处不然。而本道则陆田硗确。浦产贫窭。海氓之以渔为业者。不足为糊口资身之需。上而进献。下而营用。收敛无节。诛求多歧。虽有巨口之味。丙穴之族。以鱼则不取。以钱而替捧。一尾之直。殆及八九缗。外此情债。不在此限。哀彼小氓。将何支保。比闻海错。纵曰稀贵。一年所猎。岂不当一年之用。而末梢代钱之贸。均是产海之鱼。则凭借横敛。胡至此极。若不大加变通。不出十年。将无浦户而止。且均役以后。渔税专属京司。为守令者。果无叠征之患否。即此渔户之弊。朝家方欲裁量勘定。以救海民燃眉之急。尔宜留心采访。曰松山也。松山斫伐。未有甚于本道。本道之设置松山。视诸海之长山。湖之安岛。事体尤有别焉。岂直为宫室之用。船舰之需也哉。斧斤相续。输载如织。几百年长养之地。一望童濯。或有放火而灭其痕者。或有拔根而掩其迹者。苟究罪本。谁执其咎。尔须别歧廉问。诸处松山。如有丑谤之入耳者。无论目击与不目击。到即严核。犯者随现登闻。毋以大吏而宽之。又如京司作奸。弊亦不些。幷宜著眼周察。右所谓五者之外。又有申及于尔者。刑具。典则之所载。毋以成宪之已著。而必纠其违越。狱谳。人命之所系。毋以审理之屡行。而必察其冤枉。此刑狱之不可不慎也。一隅虽僻。乌竹之遗风尚传。十室之中。凤栖之遐踪必多。此人才之不可不搜也。节义即扶伦之方。孝烈为树纲之本。此节孝之不可不访也。害政。莫过于奸乡。蠹民。莫甚于猾吏。签丁则黄口白骨叠征居多。邮站则仆痡马瘏。直路最甚。尔当摘发抵罪。沿路方伯守令之治绩。一例论断。噫。今之御史。即古之直指使也。体任非轻。委毗甚重。尔可慎旃。邦有常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