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钦北徙录
徽钦北徙录 南宋 佚名 |
一说周辉所著。 |
目录
[编辑]序
原序
一 汴京失陷
二 帝幸金营
三 二帝被执
四 胁迫北行
五 朝见金主
六 往安肃军
七 徙居云州
八 徙西江州
九 徙五国城
十 徙筠从州
一一 太上皇崩
一二 徙源昌州
一三 召赴燕京
一四 在燕迁徙
一五 帝崩马下
附绿
原跋
序
[编辑]《徽钦北徙录》原名《南烬馀闻》,惟原序中有云:“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馀闻》,此盖二帝北徙实录。”为切于书的内容起见,故改今名。他本亦有作《南渡录》的,内分《南烬馀闻》、《窃愤录》、《窃愤续录》三种;然《窃愤录》与《窃愤续录》,本书中亦包括在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史类中有《南渡录》、《窃愤录》二书,据其所述,亦与本书完全相同。盖原书不一其名,且题名晦涩,在当时或嫌忌讳,在今日大可不必,故亦以改题今名较为统一明晰。
本书原为清人抄本,据其跋云:
- 《南烬馀闻》一书,向无刊本,亦不知其为何人所撰。馀于今夏在友人案头,得睹此本,因假而抄录之。竟三日之功,录成是本。但中有叙事不伦之处,一仍其旧;或有乖误鲁鱼之谬,亦不自知,读者谅之!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小春,松岩识于养怡书屋。
是其书向无刊本,与他本已刊者,故题名不能相一。松岩不知为何人别号,其书则又从抄本中转抄之,惜不知原抄本又从何处抄得。又前跋引《四库遗书总录》,谓此书为宋淮海周辉撰。按辉字昭礼,为宋大词人周邦彦之子,著有《清波杂志》一书,自称曾至金国,惟未明言撰有此书。他本亦有题为辛弃疾所撰的,弃疾虽由金入宋,然时代较后,恐亦未必能著此书。考本书前有冀之炎氏序文,谓其书是他有感而作,序题“阜昌丁巳十一月初三日”。书末附录〈阿计替本末〉,则谓:“金阜昌七年,阿计替手持所记上皇少帝及郑朱二后生死诸事实录授予。”是炎氏实取阿计替所记实录,改编而成。阜昌丁巳,亦即为阜昌七年。惟阜昌为伪齐刘豫年号,此炎氏如指为周辉别署,则周氏殊不应如此荒谬。且其书直记至宋高宗绍兴三十年,距阜昌七年(即绍兴七年),晚在二十三年之后。岂炎氏只编于此,而后又有别人为之续成吗?细阅其书,自绍兴七年以后,正是徽宗已崩,钦宗被召回金燕京的时候。以前皆记二帝在外如何苦楚,此后即但记路途所见异事及金国大事而已,体材显然不同,或者确为另一人所续成的。
总之,此书初稿,或确出于阿计替之笔,因其随侍二帝,未或稍离,故能记载如此详细;否则旁人即欲伪撰,恐亦无从伪撰起的。其后钦宗既回燕京,那时正在阜昌七年,阿计替未必再随侍在侧,故所记遂略。作者既非通文达理的人,改编者似即就其原文稍加整理而已,故书中文字,文白杂淆,至不齐一。他如称徽宗或“太上”,或“上皇”;称钦宗忽为“帝”,忽为“少帝”;又称金帝时而“金主”,时而“北国皇帝”——亦往往须细辨之后,方能明白。
本书原不分章,兹为读者明晰起见,略分十五章,每章各标以小题。其内容大略,有如下表;并附正史所载,以资对照:
宋金年分 | 本书事略 | 正史节略 |
---|---|---|
宋钦宗靖康元年 金太宗天会四年 |
二月初二日金人围京城,三月初二日金兵北返。 十一月十九日金人重围京城,廿五日京城攻陷。 |
正月初七日金兵抵城下,二月初九日金兵北去。 十一月廿三日金兵又至城下。 闰十一月三十日帝诣金营,十二月初二日帝还。 |
宋靖康二年五月 高宗建炎元年 金天会五年 |
二月十一日帝幸金营,十七日还宫。 三月初三日帝再幸金营,次早太上亦到营中,初四日至十五日后妃诸王累累至营中。 十六日粘罕召二帝传金主旨令二帝赴燕京,十八日二帝与郑朱二后并北行。 五月廿一日至燕京朝金主,廿三日封太上为昏德公,帝为重昏侯。 六月初二日朱后殂,年二十六岁。 初三日金主命二帝与郑后往安肃军安置。 二十三日金主又命往云州。 |
正月初十日帝复诣金营。 二月初七日范琼逼上皇及太后赴金营,同日金人将诸皇子及后宫尽取入军。 三月初十日金人复来取宗室凡三千馀人,悉令押赴军前。 廿七日上皇北迁太后及诸亲王妃嫔以下从行。 四月初一日帝亦北迁,皇后皇太子皆行。 五月十八日二帝至燕山府。 九月十三日二帝自燕山徙居中京。 |
宋建炎二年 金天会六年 |
三月初九日金主又命往西江州,行十馀日至。 | 七月金移二帝于上京。八月廿五日金主封上皇为昏德公,帝为重昏侯。十月金徙二帝于韩州。 |
宋建炎四年 金天会八年 |
金主又命往五国城,行十馀日至。 郑太后道卒,年四十七岁。 |
七月金徙二帝于五国城。 九月郑太后殂于五国城,年五十二岁。 |
宋绍兴五年 金熙宗天会一三年 |
二月金主又命往筠从州。 | 四月丙寅,上皇崩于五国城。 |
宋绍兴六年 金天会十四年 |
正月十八日太上崩,年五十四岁。是月金主命帝移源昌州。 | |
宋绍兴七年 金天会十五年 |
十一月金主召帝赴燕京,月馀至。 | |
宋绍兴八年 金天眷元年 |
帝与辽主耶律延禧同居鸿翼府,不久移帝独居赡养寺。 | 绍兴十一年二月,金追封上皇为天水郡王,改封帝为天水郡公。 |
宋绍兴十二年 金皇统二年 |
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 | 三月金归宋帝母韦氏。 |
宋绍兴十三年 金皇统三年 |
移帝于燕京之北,赐第以居。 | |
宋绍兴十六年 金皇统六年 |
移帝于玉殿观。 | |
宋绍兴二十年 金海陵王天德二年 |
移帝于元帅府左廨中。 | |
宋绍兴三十年 金正隆五年 |
春,帝崩于马足之下。 | 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庚辰帝崩。 |
观上表,则本书与正史〈(指宋金二史)〉大有出入。然本书原为野史,或者一时出于传闻之误。但如正史所载,简略殊甚,故欲一考见当时二帝在北的实况,惟本书最为详备。若云此书全出伪撰,则宋人所撰大宋宣和遗事,亦已载有二帝北徙故事。我们如拿二书对照,不但年月无异,事迹亦尽多相同,不过宣和遗事较略,而此书更为详备而已。故此书即使伪撰,亦必出于传闻如此,不能全说其伪。况且二帝北徙,金人只当他们是俘虏看待,固不屑为之详载;而宋人则以帝皇之尊,受辱于人,自亦不能不为之避讳。今有此书为之详载一切,使我们知道国族一灭,即以帝皇之尊,而所受痛苦亦复如此,岂非一大快事?所以我们把本书作为正史研究,或者有所不可;若作为史料参考,则我以为再好也没有的。况且真伪问题,有时也有待于商榷,如法人格拉奈(Marcel Granet)所著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李璜译,中华书局出版。)〉中有云:
- 书经的几章是真的,因为司马迁曾经用过;其馀几章,在司马迁以后方出世,或曾经被他弃却过,便是伪的。甚么叫作“真”?又甚么叫作“伪”?不过是如此:在一些故实的调和中间,前几章比后几章更可承认为近于古,而后几章且有一种仿照前者而带多少巧制的意味罢了。至于两者中间的故实,则皆取材于传说。传说则一样的终是传说而已,〈(不过这里有时也该当留神。)〉这种分别无非在年岁上。假使在千年以前,有某种地方的历史材料(如果真有所谓材料的时候),消灭得很快,我们便应该相信在这地方早出世三四百年的,比晚出世三四百年的为有价值一些吗?真的书经出世的时代近于孔子,这可以承认;但伪的书经更完全是杜撰的吗?不错,他是全靠取材于别的叙述,譬如曾取材于墨子书中。墨子与孔子是差不多同时的人,这两种材料的价值便应该相差很远吗?真书经便比伪书经不杜撰吗?
这是以书经为例,说明真伪至多不过年代关系而已。同时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也说:
- 书有从一方面可认为伪,从他方面可认为真者。如《管子》、《商君书》,若指定为管仲商鞅作则必伪;然其书中大部分要皆出战国人手,若据以考战国末年思想及社会情状,固绝佳的史料也。乃至《周礼》谓周公作固伪;若据以考战国秦汉间思想制度,亦绝佳的史料也。
所以我也说:若以本书作正史观固伪,若据以考二帝在北情形的徬佛,亦绝佳的史料也。即使无阿计替其人,但当时确有人传说如此。至于年代的差异,当是记此书的人并非通文达理,所以有此错误。也可疑阿计替记此书时或未注明年代,而由后编者妄加上去,所以记宋年代皆是,记金年代就不对了。
总之,本书自有它一部分的价值,何况有许多人也不承认此书是全伪呢?而此抄本又较他本为详备,更可珍贵。此点读者如取两本对照,便可明晰,本序中也不再一一引录了。
- 周君达 廿九年十一月廿五日。
原序
[编辑]昔欧阳永叔纪石晋少帝之北辕也,其事甚详;盖原本于王国公之私史。国公名淑,字和甫,本汉平阳人。少隶户曹,为小史,涉猎经史。天福中,苏逢吉为户郎时,少帝居潜,淑为侍卫,识逢吉。后逢吉缘他事怒淑,白于少帝,帝将杀之,淑觉而北遁,济河入契丹,合家被诛。淑至契丹,亦为诸司史。开运三年正月,德光兵入京师,驱迫少帝,安置黄龙府。淑时从,乃办移檄,因纪述其起居,为书三卷,名《幽懿录》;盖以少帝比周幽、卫懿也。后其书传入中原,永叔得之,以备《五代史》云。
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纪闻》,此盖二帝北徙实录;与石晋颇相类。呜呼!王淑恨家属被诛,而扬其辱,非忠也,非义也,余敢尤而效之哉?惟愿此书南播,使宋之子孙目击,动以卧薪尝胆,誓灭仇虏,雪冤涤耻,廓清中夏,俾吾父子复睹汉官。威仪不终,沦于左衽,是所孜孜而仰望者也。时阜昌丁巳十一月初三日,冀之炎氏序。
一 汴京失陷
[编辑]靖康元年,正月初六日立春节。先是太史局造土牛,陈于迎春殿;至期,太常寺备乐,迎而鞭牛,此常仪也。是月初五日夜,守殿人闻殿中哭声甚哀,及击扑声,移更始止。洎明视之,勾芒神泪流滴沥,襟袖俱湿;牛首堕地,有刀斧痕。吏白有司,重加修补,以终其事。识者知其不祥也。
初九日,边报金人留兵河朔,犹豫两持,似欲复犯京师。太上皇遂出南熏门往南京。十九日,报金兵分布河上,何灌梁师成弃城走,金人遂渡河。二十九日,兵至毛駞岗驻扎,居民奔避入京城,老幼死者,蹂躏于路。复有强壮劫掠外城,遭其屠戮二千馀家。二月初二日,金人围京城,攻诸门甚急。十二日,以聂昌为都守御提举司。虏使入城请和,以黄河为界。二十一日,金兵退驻封丘县,京师解严。仍需索金银羊酒为犒,岁币比契丹增一倍。朝议皆许之。
三月初二日,金兵北返怀州。其相国粘罕有文字至军前,其略曰:
- 南宋欲出和好,许以岁币割河之请,未有定议。今大军且至河北诸郡,以俟其可否。彼若不从,则我已持其物而求其遗,此计之上也。
于是金人虽佯言北渡,其实河之南北军马,未尝解也。初九日,金加粘罕征讨大元帅便宜行事,且降书曰:
- 南伐之兵,已逾河界济洛,直扺汴邑,汤武之威,不是过也。当甘词诱和,以俘其主。比闻彼上皇南奔,可俟彼入京,并兵攻陷。俘虏以归,系颈以帛,朝于宗庙,我之愿也。昔我攻契丹,童贯持贰以俟我衅。今我得势,安可不顺天命,歼灭残宋,而兴不世之业!昔楚本小国,尚能诛灭陈蔡,今我师风行电扫,前破契丹,如摧枯拉朽,乘势不取,将贻后悔。彼上皇之南行,盖欲顿兵江淮,以图救援。俟其回京,并力困之,此万世一时也。若欲议和,以河为界,实所未当。天辅九年二月二十一日,下元帅府施行。
十五日,粘罕遣人入城,上书请岁币金缯车辂卤簿仪式,又索移文河北诸郡,目下罢兵交割。二十二日,金人收河南北岸军马北去。
五月,少帝上书,请上皇归京。八月,粘罕大军屯驻蓟郡,遣使至京,贺上皇还京,实窥伺也。九月十一日,粘罕又遣使入京,需索金缯求和,以缓我师。朝廷大臣,皆浅陋庸鄙,又天夺其鉴,上下苟安,不复有御边策也。
十一月十七日,河北报粘罕下令南侵,已及河界。十九日,复围京师。二十五日,京城攻陷,北兵入城。二十六日,粘罕遣使谕两宫幸虏营,面议割地讲和事。十二月初五日,遣兵搬运书籍,及国子监三省六部司式官制,天下户口图籍赋役,及宗室玉牒。初九日,又运车辂卤簿,太常乐器,及钟鼓刻漏;因是朝廷仪请法物,取去无遗。
十九日,京师雪深数尺,斗米三十贯,贫民冻饿,遍泣街衢,死□盈路。金人又纵兵剽掠富家。有一酋长在天津桥上驻札,甲士百馀,人民不敢过。遇有衣可遮体者,即剥而杀之;妇女美丽执之。城中士民,俱闭户不敢出入。时有柔福帝姬侍从三十馀人,将欲入内,酋长叱令出轿。帝姬曰:“我公主也,天子为我兄,安得出见番将?”声甚厉,促左右速行。酋长怒,使人拽止之,又令执出,使徒行。酋见而笑曰:“美妇人也!”问:“汝有夫乎?”帝姬泣不敢对,良久曰:“今两国已和,汝安得如此无礼而辱我?”酋曰:“我兄为国大臣,富贵无比。汝能为若妻否?比南朝富贵也。”使之徒行,复顾为帝姬曰:“小臣有香缨一枚,可代兄作定物。”遂于怀中出囊以献,帝姬不肯受。酋执其手授之,乃笑而退。后皇族北去,帝姬竟为番将兄所得。盖粘罕兄弟三人:长即粘罕,为元帅;次泽利,为北部大酋长,昔灭契丹擒天祚者,即此人也;次野利,为大将,围京城先发陷阵,领兵驻天津桥是也。
二十一日,金使至京,言北国主有令,于京城中选十八岁以下女子千五百人充后宫,于是二十四厢,逐坊巷搜求,驱迫出城。父母嚎呼,声震天地。其中多有被金兵淫污留匿,既不出城,亦不归家。
二 帝幸金营
[编辑]靖康二年正月朔日,金遣人入城朝贺,君臣不成礼。初九日,北主下令粘罕曰:
比闻尔已破汴邑,所献物色,不甚为急。可速择异姓,立以为主,以慰民望。矧我素居北土,南方非我所便。南宋二主,可令来朝,事贵速行。
十一日,粘罕遣人请车驾至军中议事。十三日,金军前降指挥,称北国有圣旨,先请契丹国海滨侯耶律延禧,及西夏王李智元,南宋皇帝等,并大元帅粘罕,同上大金皇帝徽号。乃令有司择日行礼,请帝于十五日到营,署名进表。十四日,再请车驾来日出幸军前进表。
十五日,帝不肯出,金遣人入城,将所上尊号表,请帝署名。内云:“辅天佐运应道法古至德皇帝叔父”,其后云:“臣侄南宋皇帝某”。上观之,呜咽泣下曰:“朕上失孝道,贻忧上皇;下失仁道,祸及万民。今两国和好,苟有屈己以全仁道,朕复何辱!”金使持笔敬请皇帝书名乃去。
十七日,金遣使入城,称北主有命,宣示南朝皇帝。上使至撷芳园见太上,太上令左右接书,书曰:
北国皇帝付兄南朝宋皇帝。近者北辽不道,杀我无辜,朕已歼灭,以宁人民,以开皇图,统有华夏。比缘奸人童贯蔡京等,诖误两朝,以致祸乱,劳我师旅,远至汴邑。顺时吊伐,克遂和好。叔侄是法,进币是行。兄可应命,保育太和,以抚万民。以河为界,万载一决,我无伪言,兄其知之。天辅十年月日。
其词草率虚伪,甘诱不实,文多不备载。其使又口传北国主云:“皇帝起居南朝皇帝,今已结为兄弟,请勿一切生疑,仍可罢兵。今将到珠袍一领,是北国皇帝朝服,今献上皇帝,请收领。”良久,又请帝进表。太上曰:“今两国通好,但可称书,不可称表。”使者怒曰:“北国皇帝本意废赵氏,立别族,如天皇故事。我元帅诸贵人极口劝谏,其事始止。陛下如不顺从,其事仍不可已也。此回大兵既至汴邑,与去年不同。幸陛下明察,不可因是而乱大计。”帝叹息不已,勉从其请。
二十一日,金遣人入城,出榜市中曰:
- 元帅奉北国皇帝圣旨,今者兵马远来,缺少犒饷。既两国通好,须给金一百二十万两,银二百五十万两。
于是金人拘执开封府尹何栗,分厢搜刮民户金银钗环等,星铢无遗;■如有藏匿者,刑及全家,动辄杀害,民不聊生。
二十三日,金遣人持北国书入城内云:“今两国讲和,所有合行事件,仰元帅府请南朝皇帝到军前面议可否,申奏前来。”二十九日,金遣使请车驾出城,并赍到北国皇帝书曰:
- 今已破汴邑,二帝不宜复居帝位,宜于宗族中别行择立贤君为宋国主,仍去皇帝号,但称宋主。封太上为天水郡王,少主为天水郡公,于东京外筑室居止。文字到日,仰元帅请宋国主到军前公同商议申奏。
使者又曰:“粘罕元帅数遣人请陛下出城议事,陛下不肯出。今发到北国皇帝手诏,陛下之意如何?”少帝曰:“有公卿在,退容商议。”使者曰:“决于公卿,恐祸在不测。况北朝皇帝宽慈正直,不比南人反复,速宜思之!”使者词色俱厉,不拜而去。
二月二日,粘罕遣左军统制郎游丽将铁骑七百馀人至门内,口称:“有两国利害,愿见南国主。”左右入奏,少帝登门。郎游丽厉声曰:“元帅遣我上闻国主,前日已曾遣人将到北国皇帝圣旨,所议事理如何,更无一言相报,使我元帅无可奏知北国皇帝。今特令我来问国主,其事如何?仍无定见,恐在两三日内,祸生不测矣。缘两国讲和在前,不欲仓卒。今先此上闻,伏取指挥!”少帝曰:“已择今月十一日出城,诸事候见元帅面议定夺。”使者曰:“若十一日不出城,元帅更不来求请商议也。”复白少帝曰:“我众人七百馀口,欲得少犒饷,每人要金一两。”时藏库金帛并已罄尽,乃于宫中索得金环钗钿八百两与之,不谢而去。
十一日,车驾出城幸虏营,百姓万馀人扳辕谏曰:“陛下不可出诣军前。虏性叵测,恐事生不测。”涕泣阻扼,帝亦泣下。宋臣范琼按剑怒曰:“皇帝本为两国生灵,讲求和好。今幸虏营,旦去暮回。金若不放车驾出城,汝等亦无生理。”百姓俱怒。争投瓦砾击之。琼怒,即挥剑断数人手,遂出城。至虏营前,军吏止皇帝于小室曰:“元帅寝未起,可俟于此容报。”移时,有小黄头奴至前曰:“元帅请国主见。”帝从行至阶下,元帅降阶下执帝手曰:“远国酋长,不知中国礼仪。”乃曲躬揖之,升阶命左右坐帝于室之西隅,移时不语。左右皆持长矛大刀侍傍,少帝只仅有阉宦周可成一人而已。
粘罕命左右取前日北国诏书别立贤君者示帝。帝视之,不复语。粘罕使左右白帝曰:“元帅敬问国主,其事如何?”帝曰:“苟利生灵,敢不从命!以息兵革。”粘罕复命左右白帝曰:“既如此,请国王暂归幕次,等候北国皇帝圣旨。”乃使人揖帝仍还前小室中。俄有人进饮食,少帝不复举箸。移时,帝语左右曰:“可告元帅,令我回去。所议事既从,无馀事。”少刻,左右白帝曰:“元帅方进表,请国主同发,来日早行未晚。”帝默然。至日暮,左右并进乐,帝唏歔不能饮食。是夜寒甚,帏幕风急,坐不能稳,倚案凭立。左右或相劝勉,帝无语。五更,有人至帝前曰:“元帅有令,请国主到营,会同发表。”帝随行。其人引至帐下,旋次升阶上,惟一案设香烛。粘罕以表示帝,其略曰:
- 臣侄南宋国赵某,今蒙叔父北国皇帝圣旨,令某同父退避大位,别选宗室中贤者,立以为君,敢不遵从!公同元帅申发前去。其所居止,及择别贤族,未敢专擅,先此奏闻,候允从目别奏具请。
书后复如前请,命帝署名。帝从之。封缄毕,帐下驰一骑黄旗素马,赍发前去讫,方命左右设座,粘罕南向,帝东向。
俄有一紫衣人自外至,粘罕与帝并与紫衣人下马升阶,西向揖之,各就坐。粘罕使人白帝曰:“此北国皇后弟也,传谕至此,催促陛下议事。”帝唯唯。天寒进酒,帝饮二杯。紫衣者曰:“陛下且宜止此。晚刻,面奉北国皇帝商议事,共陛下说。”乃相揖,令左右仍引回幕次。帝回顾,粘罕与紫衣人尚同坐。
帝至幕中,天尚未明,少憩,风正寒,不成寐。左右有彩衣者,语帝曰:“臣河北人,本系陛下赤子,因为金人所掳当执事,今使令监视陛下。但恐一入虎口,无由出矣。陛下若履节于适间之紫衣人,庶几少有更改,不赐无□归□。望陛下勉之!”语讫,回顾而去。良久又来,手持羊肉一块进帝曰:“陛下可少食以御寒。”帝却之,因问彩衣者曰;“汝何姓名?今为金国何官?”曰:“臣姓赵名保安,粘罕亲吏。有妹二人,今皆为粘罕姬妾,故命臣为亲从,以察陛下动静。”因问其人曰:“早间所来紫衣者何人?”答曰:“姓野耶名葛多波,今为十七军都统,位在粘罕之上。要取选到入宫女子一千五百人,三两日后行将北去也。”
少刻天明,有褐衣番奴十馀人侍列左右,语言不通。俄报统军来相见,帝迎之,即紫衣人也。帝逊之坐,语言不可辨。帝但卑礼求其周全为意,亦少不回颜色。顾左右指瓶中物,因以酒进。紫衣者举大杯连沃四五觞,帝亦举三杯。顾左右谓帝曰:“兀移大都。”左右解之曰:“安心也。”盖番语兀移为安,大都为心,长揖而去。
十五日,帝在幕中,粘罕使守卫者传语云:“候北国皇帝回命到日可归。”十六日,粘罕使人掖帝至帐下,升阶东向。俄有吏持文书若案牍者示粘罕,阶下刀斧簇拥一紫衣贵人,视之,乃宗室士侃也。粘罕谓士侃曰:“现今宗室中择一有民望贤俊者,同你及合朝大臣,保明密地申奏,以准备北国皇帝圣旨到时,别立君长。”语毕,挥使退去。又拥一皂衣吏至阶下,粘罕使人谓曰:“汝于东京城内,择一宽广寺院,欲于其中造二王宫,速速置办!”语讫,挥使退去。帝起白粘罕曰:“所指挥已经一一从命,容朕入城视太上安否,以尽子道,实元帅赐也。”粘罕首肯,命左右进酒食。帐下伶奏乐,唱言奉粘罕为太公伊尹,粘罕不喜曰:“太公伊尹,古圣人也,我安敢冀其万一?”视其人而语帝曰:“这几个大宋乐人,今日好公事。”笑而止之曰:“来日教足下入城,安慰太上五七日,北国皇帝文字到时,再来相请,不可推却。”良久,遣左右送帝归幕次。又有人传元帅命曰:“来日一面回城,不须更来帐下也。”
十七日五更,绿衣者来,谓帝曰:“元帅有命,任陛下还宫。”良久,复进饮食。天明,有数人引帝出幕,至军门,遥见禁卫列于外户,迎车驾回城。
三 二帝被执
[编辑]二十一日,大雨雹,城中剽掠尤甚,难民号泣者,夜以继日。金人纵火毁戴楼门。二十二日,粘罕使人入城白帝曰:“前日所言择人择地二事,可速计处。三月间北国皇帝有文字到,便要用也。”帝唯唯,一面议论,众皆以康王及南安寺为言。二十四日,金人催促二帝来见,帝乃以康王及南安寺为书以复粘罕。二十六日,金人复命曰:“来日父子遣康王到军前见元帅。”
二十七日,上诣撷芳园见太上皇,相持涕泣。郑太后在坐。少帝曰:“臣不孝不道,致贻君父之忧,万姓之祸,杀身不足以塞责。今北人见迫,日以择人为言,臣与陛下吉凶共之。若以康王为主,不失宗庙社稷,祖宗之幸也。”时康王之母韦妃在侧,抗言曰:“两宫今许以康王继中兴,然外镇须假主盟者,陛下可驰书四方有兵赴京。金人狡诈不测,恐不止于择贤。虑其祸生不测非细,二宫必不可留京师,惟陛下熟计之!”
二十八日,皇帝与太上同晓膳,粘罕遣使问太上起居,且传语曰:“北国皇帝起居南朝皇帝安心无忧。”三十日,粘罕使人入城,献太上酒十杯,称言皇帝所赐。三月初二日,遣人将一纸诣太上,一纸诣少帝前曰:“今日北国皇帝文字至,所有施行事情,请车驾到军前听指挥。”又遣人请太上少帝并至军前议事。至晚遣人不绝,又云:“太上未出城,皇帝不妨先至军前。”
初三日,车驾出幸虏营。至帐下,粘罕上坐而言曰:“今北国皇帝不从汝请,别立异姓为主矣。”使人持诏书示之,遥远不可辨。遣人拥帝降自北道,入小门,至一室,篱落疏缺,守以兵刃。自辰至申,未得食,饮泣而已。先是帝将出幸也,书“便可即真,来救父母”八字于衣领,付宰相何栗,以召康王兴兵,以图恢复。且在中途分咐开封府尹曰:“赵氏请孟子检讨付来。”盖隐语,其意乃指延寿孟太后也。自是帝在室中至日暮,始有番奴持食一盘,酒一瓶,置帝前曰:“食之。”帝泣曰:“父母不复顾矣!”番奴曰:“无忧,父母旦晚与汝相见也。”逮夜,无床席可寝,寝处仅有木凳两条而已;亦无灯烛之类。窗外时闻兵甲声,天气正值凄寒,帝达旦不成寐。
天明,有人呼帝出,曰:“太上至矣。”帝急出视之,见数人戎衣,引太上由旁门小道而去。帝欲前备问,左右拽止之。帝哭不自胜,而至小室中向隅独泣,左右勉止之。初四日至十五日十馀日间,后妃王族及诸王累累至军前,日夜不止。太上与帝各居一室,及后妃诸王各不相见;惟郑太后及朱后相从。其它妃嫔并诸王公主,各为金人分散前去。全城百姓,号泣七日不止。其前扳阻二帝车驾不便出城者,俱为范琼所杀。今后不叙诸王诸妃主所历,但记两帝后行迹矣。
四 胁迫北行
[编辑]十六日,粘罕坐帐上,使人掖二帝至阶下,传北国皇帝命曰:
- 汝父子上负祖宗,下负民物,恣为奢侈,颠倒是非,信任奸佞,以致结怨邻国,天人共弃,不可复君。宜择异姓以代宋后,令元帅府责开封府吏以保明册立。仍令赵桓父子前来燕京,著元帅府差人发遣!
二帝闻诏,相对涕泣无语。粘罕又问:“所择康王,今在何处?”帝曰:“不知。”粘罕曰:“急驰书开封府召康王!”
少刻,帝与太上共入一室,防卫数人,皆丑恶番奴,言语不辨。竟日惟进一食。至夜,宿于竹簟上。时天气严寒,冷风刺骨,防卫人取茅草黍穰作焰火,二帝亦与之,同坐享火至天明。是日,粘罕命左右以青袍易二帝所服,兼以寻常妇人服易二后之服。遇番奴饮食,即呼二帝共之。其中点狡者,犹有怒色。窗外兵甲甚众。
十七日,粘罕使骑吏持书示二帝曰:“元帅令遣汝北赴燕京,南朝皇帝另择异姓,已召康王至军前,同往燕京。”又以保明文书示帝曰:“已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二帝惟泣下。时郑太后初经丧乱,心腹作楚,痛不可忍,卧于木凳,几次欲绝。朱后与之抚摩。四人相对涕泣。骑吏怒曰:“元帅令已下,来日发行,诈病欲何为?”少帝曰:“我母心腹痛甚,君不见其面色,安敢诈伪?我失孝道,使父母至此。倘蒙见怜,以杯药或沸汤见赐,他日当图厚报。”吏领之,叱左右以沸汤一杯进。后饮之,痛稍辍,乃泣而言曰:“妾之不幸久矣。国破家亡,虽生何益!”是夕,宿野寺中。
十八日早,骑吏促行,牵四马与二帝后,乘之北行。二后不能乘,吏掖而乘之。郑太后病未愈,伏鞍上。行十馀里,路傍有数父老见之,泣下曰:“皇帝父子北去,我等百姓何日见太平?”因奉上饭羹二盂,帝后分食之,粗粝不能下咽。骑吏从行者五百馀人,衣袍与二帝有一色者,不知父老何由认识?问之,云:“我等久闻车驾将入燕京。今见面色不同,故知之耳。”少帝曰:“我母有心腹痛病,尔寻有汤药一愈否?”对曰:“无,止有炒盐,能除痛腹之疾。”遂煎而饮之。骑吏怒其迟滞,有误期限,催促甚急。
其掌行千户,自言姓“幽西”名“骨禄都”,常以言戏朱后,复又无礼。途次,朱后下畦间便溲,骨禄都从后执其手曰:“能从我否?”朱后泣下,战栗不能言。随亦病作,难以乘骑,骨禄都乃掖后同载马上而行。至晚,约三十馀里,宿处乃阒寂一室,寒月初上,照见廊庑。骨禄都使人爇火烹食,以啖二帝于他室。二后皆病,不能食。骨禄都乃自煎羊肉粥饲之,曰:“汝二妇休烦恼,我护你到燕京去。”是夕,郑太后病稍间,而朱后惊悸不已,心腹作痛。骨禄都以手抚其胸,祝曰:“病已!病已!”又曰:“尔强之!尔强之!”其无礼如此。天明,言于少帝曰:“为我说尔妻,善视我,我当保汝以相报也。”
十九日,至东明镇,骨禄都与帝后同早膳,村落荒芜,兵燹后百里无人烟。时二后疾少愈,少帝泣下不止,不能食。骨禄都怒曰:“汝在汴京,妃嫔三千馀口,皆流徙北去。其中美貌女子,为人取去,亦复不少;何独惜一朱后,不以结识于我,以作前途之托乎?且我本非番人,原是宋人。因以妹奉元帅,故得致身富贵。原籍河州,本姓王,今名幽西骨禄都,乃元帅所改。汝父为官家时,采花石纲之役,虐使天下人民,苦不可言。尔父子今至此,乃天报耳,尚何悲哉?”二帝闻之默然,不复敢言,惟吁嗟而已。
二十日,至封丘。早间至山坡,各人饮食,马啮草水,共于一处。时雨初霁,泥滑难行,二帝后皆在泥中蹲伏。连日风霜饥渴,面色黧黑,目睛皆暗。傍有水窟,太上误堕其中,衣服沾湿,骨禄都拯而出之。马惊跳跃,又伤郑后之足。朱后手绞太上衣,去其水,扶上马以行。是夕,宿驿馆。
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行抵黄河岸,忽见一舟自北而来,上立皂旗,中有紫衣人谓骨禄都曰:“北国皇帝传命,著四月十五日至燕京,今已三月尽,宜速行,毋违限期!”骨禄都频目朱后,且哂之。紫衣人知其情状,拔剑执而喝之曰:“汝本河州一鼠贼,我抬举用汝至此,安敢与妇人私通,以致缓行程,获罪不小!”遂立斩之,投尸于河。顾复问妇人何人,少帝曰:“此我妻朱氏。骨禄都屡行侵暴,哀苦无告。今得将军诛之,深雪我耻。”紫衣人曰:“汝识我乎?我乃元帅之弟泽利也。”帝感谢而去,后亦拜之。暮抵河北岸垣县之西安镇驻宿。是时泽利所领兵千馀,新旧共二千人札寨。泽利命置酒与二后同帝共饮之。二后不肯就席,泽利曰:“汝病不能饮,可持二杯饮汝二帝。”乃遣二后入室饮帝及太上。
二十四日,入卫城,同坐饮食。泽利已醉,命朱后唱歌劝酒。后辞以不能饮,泽利怒曰:“汝四人性命,在我掌握之中,安敢如是不遵!”遂执鞭欲击朱后,傍有某知县劝止之。泽利又起拽后衣与并坐同饮,后怒,欲以手格之,力不能及,反为泽利所击及面,赖知县复为劝止之。朱后是夜被其淫辱难堪,且泣而厉声曰:“愿速杀我,死而无恨!”回身欲投墙下碰死,左右急止之。知县曰:“将军须从缓,不可如此辱他。北国皇帝要他四人活的进见,公事匪轻。”酒罢,各各散去。是日,四人无晚食,泽利使人监视愈紧,执缚愈凶,骂詈百端,凌辱不堪;惟待朱后稍宽,正泽利处心之不良也。
二十五六两日,至徐村。自信县到徐村二百馀里,并无人烟。泽利叱令骑卒,先将文字飞报。先是真定府留一半护卫,是日申时,遇北来军马五百馀人。其首领来见,泽利下马作礼,语言莫辨,仅闻其一句可晓:“巳遣四太子下江南建康也。”
二十七日,至白水镇,朱后又欲投河,郑后掖止之,泽利怒曰。“可缚之!”与郑后连索练系缚,夹于马队中而行。正趱路间,忽望见前有一堡,极其高大,旗帜挺竖,上书“周定”二字。良久,寨门开处,有士兵五百馀,前来冲击,泽利挥兵合战,流矢正中太上旁首一番人之胸,太上甚惶惧。其兵乃河北乡民,聚集强壮,保护闾里者。由辰至申,乡民败走,驻军大林中。泽利呼掳获者,指帝后而告之曰:“这四人是你南朝帝后,如今放你回去,报告诸乡村,即日早早归降,以免生灵涂炭。”遂叱令二帝二后自称我是南朝官家,今往燕京朝见大金皇帝。乡民不觉泪下,谓二帝曰:“我这一乡周定,聚集二千馀人,北连真空,南接怀卫,约计有三十馀处,日日引兵南望,要想见大宋官家,同去破杀番人。今官家被他掳去,我辈各处乡兵,不久当自散也。又闻康王在南边做官家,不知如何?”泽利曰:“康王亦被捉了,后面就来。”语毕,挥使乡兵散去。是晚,帝后皆野宿于地,并无铺垫,上无遮盖。夜半微雨,衣久垢腻不堪,又加沾濡,秽臭难堪。后雨大作,拖泥行数里,及寺,驻军于中,方得小憩,但遍体泥水,莫可如何。
二十八九两日,并在荒野中行,不计里数。诸番人在马上食干粮肉脯,亦有所掳食物,取火煨啖。帝后亦稍得分馀食,勉以充饥。
三十日,泽利解衣数件,泥皆遍身,叱令朱后洗浣,后不能举动,郑后共同洗之。帝及太上亦于水边自洗身上泥污衣服。是日,天气晴明,眺望山青水绿,石涧流水,清澈可爱。方驻军少歇,忽见北来一人,手执文字,至泽利前曰:“速行为是。”泽利遂催趱起行。其传命者,鞭马向南而去。
四月初一日,至真定府城下,不入城,催促急行,亦不住歇,祇于马上取轻粮充饥。至晚行百馀里,宿一古寺中。
初二日,军马至寺门外,泽利立正门上遥。见一簇人马自南来,约计五百馀人,中间拥十馀人,皆是皇族。内有柔福公主等,皆著青袍,与帝后相见,对视而哭,左右促行,不及一语而过。移时又有一队前来,军马三百馀,亦有皇族二十馀人在内,行急如前。少顷,复有军马至寺前,谓泽利曰:“此中有康王在内,先往京也。”言讫驰去。如是累累不绝,凡过军马七八队,皆有被俘皇族在其中。两帝后悲泣无语。至日中始催行。日晚,探骑报云:“有乡兵千馀,在前寺屯驻。”泽利叱左右分兵一半,前往抵敌;又遣一半,拥卫前行。至夜半,回报杀退乡兵,得粮食而退。
初三日,过一坡,见傍有死尸堆积,秽臭不可近。狼兽方在啮嚼尸肉,见人惊窜。乌鸦群噪,方广百丈。竟日行陂野中,时天气渐暖,行至路,口燥无水可饮。帝渴甚,终不可得涓滴也。
自四月初三日至五月半,其间所历,皆旷野荒郊,又且拘执更急,虽便溺亦必持刀随后。俟后亦不记期日。是日忧饥渴甚,亦不能复忆日月,但云“或日”而已,阅者约略记其次第可耳。
或日,见一乡村,人家约数十户,迎谓泽利曰:“北国皇帝因我们投降,封此地为归顺县,差命王六郎为知县。”俄有一褐衣人前拜泽利,奉上酒食,泽利受之。其次军伍,各有所饷。二帝及后,亦有饮食,较前俱极丰腴。
或日,至一县不知名,亦有官出迎,如前具酒食见泽利毕,次见帝后曰:“小番娶得肃王女为妻,要见二后。”乃引一女子拜于前,已变夷人服矣,视帝后而泣曰:“吾肃王小女珍珍也。呼郑后为婆婆,朱后为姆姆。我前日被兵马拥至于此,首领万户与知县是弟兄,将奴与他成亲才六日,前日至此县中。诸王女只十七人,皆被番人分去,为妻为婢,东西分散矣。”拜讫,知县仍引去。是夕,宿一豪家,其主待泽利甚恭,中夜置酒,命妾三人劝酒于庭;又令兵卒数辈缚帝后于庭下,便溺亦不自由。视劝酒妇人皆绝姿。良久酒罢,泽利去宿别馆。闻诸女相谓曰:“我与汝皆皇孙女,当前伯伯做官家时,好事都不知;公公做官家时,还快活。今落他家做奴婢,何日出头?”互相流泪。俄而被人呼去。
或日,至一州,忘其名,城郭高峻,人烟稠密。泽利安宿驿馆,知州来见,并各官皆见。市中亦有番人做买卖。俄有本州岛百姓来至驿傍,方悉帝后被执蒙尘,往往有流涕者。或低声曰:“东京官家张邦昌,原是金国所立,才做不久,仍是康王接位。大金官家怒发,已差命四太子倾人马去征讨。”二帝隔窗闻知,始得康王确信。前日所云在队中,乃番人狡妄之语。
或日,到一县极荒残,祇有破屋七八间,城廓倒塌。路旁见有一女,约年二十许,垂泪而告曰:“我乃南朝皇帝孙女,因病不能行,大军弃我于此,不能存活。”乃拜太后曰:“带取奴家去。”后不敢留。左右报泽利,急趋视之,微笑曰:“真美女也!”遂命左右搀扶上马。是夜,宿于野寨,泽利乘醉,极力淫污。女实当不起淫秽,求免之声,不忍闻也。帝后亦置不敢问。次日遇酒食,必分及此女,谓朱后曰:“你不及他多多矣。”
或日,过一城,不知是何州县,止有番兵二千馀人,并无居民。其首领见泽利再拜,以怀中文字呈上,泽利呼左右,全易帝后衣服冠帻裳服,皆如罪囚状,坐小室中。又有一人持文字示帝曰:“依我作表达燕京,两三日就到矣。”其文引孙皓刘禅及晋愍石少帝故事,尊称金主为汤武唐太宗,先灭契丹,又灭南宋功德巍峨,并请罪免赐死之意。持文字者呼左右取纸笔,促帝草之,其略云:
- 亡国囚俘赵某,并男某,及归妾郑氏朱氏,稽首再拜大金辅图佐运应道法古至德皇帝陛下:重念某乘祖宗基业,立民为国,不能上顺天命,下抚万民;听谗臣之言,结怨外国;徇贼臣之求,积衅华夏。今一家被掳,百口分飞;父子二妻,听命机下。伏惟陛下德过尧舜,威胜汤武,既已灭宋,当立异姓。而微贱之躯,尚祈哀宥!幸有赦文,若延残喘。
文成,多有删改。末有云:“愍怀幽厉,未有如今日之惭;汤武文高,曷敌此时之举!”是日作表毕,又行二十馀里,及夜深月明乃止。
或日,至一官府,牌曰“收复新门”。旁列兵刃二十馀人,甲士六七十人,传呼二帝进见。二帝入门,须臾,见堂上金紫人衣朝服,侍卫甚众,引二帝北面再拜。有人传语曰:“将他去见海滨侯毕,来日入城,再见郎主。”言讫引去。复入一门,见一胡服番人,首无巾帻,立庭砌傍,若有所俟者。左右指谓帝曰:“此契丹主耶律延禧是也。与汝罪状相同,在此未了公事。”言讫,复引帝坐一小室。少刻,延禧亦入小室中,已有巾帻,揖于二帝曰:“我契丹与大宋南北二百馀年,未尝绝和好。一旦遭于奸臣所误,彼此俱受难于此,如之奈何?”又曰:“公父子如后日见北国皇帝,设有赦宥之理,亦未可料。我在此三年,尚未了绝。”帝曰:“何事未了?”延禧曰:“我祖遗传尚有百穴珠一粒,大如鸡卵,上有百穴,每遇月圆之夜,向月照之,一穴即生一穴珠,自然落下,以绛囊盛之,每月得珠百粒。又有一件通木香一段,其长尺许,以沸汤沃之,取其汁洗衣服,或洒木石屋宇,以及花草之类,香气可经年不散;又可治疗百病,服之立愈;又焚之能降天真。当时我国为大金所灭,失去二物,不知已在何所。今大金皇帝拘执延禧,立要二物,缘此三载未能释放回国。我妻子眷属,尽皆离散;有为此间官员贵人之奴仆,有为富贵家作妻妾者,萍梗飘零,言之可伤!”帝问:“此间为何地?”曰:“此处是平州界,去燕京尚有七百馀里,公其勉之!”良久,引延禧出,次立檐下。有数甲士拥一番囚至云:“是车咽面单于被俘到此。”其人大骂,语言不可辨。主者命以刀断其舌,牵出斩之。车咽面之妻甚美,将拜为夫请命,主者怒,亦命斩之。并小儿三四人,并用木棍击杀。
复引二帝出门,见二后尚立墙下,掩面而哭。同行至通衢,叱令上马,鞭之疾驰。复出一门,向北而行。路傍花木甚多。有急走二十馀人,往来不停,云是郎主召四太子下江南,盖番人不知二帝为江南天子也。时有三南人为卒者,相谓曰:“五月初一日,康王在南边即位了。今日已经十日,四太子去后,不识如何?”馀语低不可辨。少刻,左右催行,至晚约行五十馀里。其时近暑,帝后衣服垢腻,遍生虮虱,污发结月,直如囚徒,已无复有贵人气象矣。趱行三日,不见泽利,亦不知其何在;军中左右,时时诡传其言语,亦不甚能辨。
行及数日,有人呼帝出,谓曰:“今四太子大军至,汝当见。”路傍一寺,四太子拥胡床坐台上,引帝后拜于台下。四太子曰:“汝父子无道昏愦,致有今日之苦。若当初崇信我家言,誓海上之盟,共灭契丹,分其地土,一旦何至今日如此?奈汝不明天命,皮与契丹连和,坐对成败,彼胜则助彼破我。不料我已胜矣,犹不从求于我,此汝之愚一也。暨我兵既破汝国,我皇上悯念生灵,与汝讲和,以河为界。汝又不服,劳我师旅远征,此汝之愚二也。汝祖宗基业,不能守成,内则奢侈,外则结怨,兹一旦绝灭社稷,尚不求死,偷生人世,汝之愚三也。”帝俯首伏地,汗流肩背,不能辨答一语。极呼左右取笔砚伺候,叱令少帝作书,招刘光世、韩世忠、刘锜等速速回兵。复又言曰:“今日夏至节令,赐汝一杯酒吃。”叱令左右斟饮四人毕,又曰:“你等往朝,皇上无杀汝之罪,无庸战栗,免不失侯王也。”言讫,遂上马而去。但闻鼙鼓之声,震动天地,冲晌凌霄。二帝不禁神魂俱堕落矣,犹如一木偶耳。
二后自出汴京以来,虽马载而行,但足上生茧,不能行步,肌肉消瘦,与二帝俱不类人形。又时时被监押者诟詈鞭扑,欲死无由。又将四人衣袂互相结缚,无晓昼夜。二后与番奴连衽合手,并坐同食。
五 朝见金主
[编辑]又行五六日,始达燕京,盖契丹之旧都也。城阙壮丽,颇类东京。到后候金主登门,左右执二帝后入门跪拜讫。其门下左右两傍,侍列金紫衣或深衣或褐衣或伞或笠或骑或车约数百人,皆呼万岁。良久,传诏赐巾帻与二帝。又有内侍二人,自门内出,传旨曰:“皇帝命汝,赐巾帻衣服沐浴。既来我朝,前非悉屏赦免!”遂于袖中取出赦书,引二帝入都堂,见宰相上坐,问知为朱孛堇相公也。帝再拜,孛堇答拜。内侍将赦之文不载,惟末句云:“赦赵某父子之罪,免为庶人。”引帝金阙谢恩讫,仍引出阁门四驿馆中,宣敕曰:“来日引见赵某父子等四人常议。”是日始知为五月二十一日也。
五月廿三日早,有客使引帝入朝,皆巾帻青袍,二后仍常服,至殿下,北面再拜。金主传赦书,帝为重昏侯,太上为昏德公,各于燕京赐宅居住。帝后拜谢毕,左右引入一小室,有衣褐番人坐堂上曰:“此燕京元帅也。”帝亦再拜。皂衣吏呈上文书于元帅,乃挥笔署其末,命引去。皂衣吏引帝出大内门,从行护卫者二十馀人,经走十馀街,始至元帅府。入府门,左转廊下一小室,呼帝后坐。其中并无椅凳,惟砖石两三块而已。时帝因终日仆仆惊惶,不欲饮良,居止不宁,日惟饮水一二盂。二后俱哭泣不已,欲触死阶下,左右力劝止之。
二十三至三十日,皆住小室中,外户锁闭,监守者十馀人。每日惟粗饭四盂而已,相顾不能下咽。朱后有疾,卧冷地上,连日哼吟,监者犹以时骂责。帝语之曰:“汝等可怜悯我国破家亡之人,乞取些汤水来救我妻!”左右怒喝曰:“吾国中所禁御讳,犯者,罪等杀人。汝呼‘闵’字,已该死罪,还要呼汤唤水!”再求之,不应而去。
六月一日侵早,一人引帝后至元帅府庭下再拜。左右呼喝,如点名画卵状,良久退。时朱后病剧,不能行,监者负之而去。至庭中,双持后足,无礼尤甚。是日以后,朱后病益进,已无生理矣,哀哉!
初二日,朱后殂,年二十六岁。帝大恸,乃谓监者曰:“某妻已死,合如何?”左右白于官,良久,皂衣吏引白衣者数人,扶后尸出外,用黍荐卷之,二人掖之而去。帝哭愈悲,而不敢高声,恐监者诃责也。
六 往安肃军
[编辑]初三日早,有中使坐元帅府堂上,引帝及太上、太后至庭中,传宣曰:“昏德公赵佶父子,可往安肃军听候指挥,来日便行,令元帅府发遣。”
初四日早,府吏呼帝曰:“奉旨令汝往安肃军居住,今日便行。”帝曰:“我母病未已,略候晚行何如?”吏怒曰:“我北朝不比南朝,令在必行。汝今日到此,尚不遵法令耶?”乃叱骂不已。帝默然,不敢对,即相率步行,护卫者二千馀人。自元帅府从行,至晚始出燕京北门,宿捕司房;捕司如南朝尉司也。郑太后病不能行,帝与太上互相扶掖,或时肩负。是夜并无饮食进。
初五日,盛暑行砂碛中,毒风扬尘若雾,闭塞口目,又乏水泉。其时监押二千馀人,为首者为伊鹅替,独怜帝后困惫,谓其党曰:“今日天气暑热,稍宜缓行,恐致他疾,有所不便。”于是得少缓。遇有泉水,令左右供进,因此郑后之病,途中稍愈。
自初五至十一日,所过村邑饮食,俱赖伊鹅替劝勉供进,戒左右不许叱喝。午间极热时,得少就树阴休息。时少帝二十九岁,太上四十六岁,并皆枯槁黧黑,无复有贵人形容。此行若非伊鹅替护行,必填沟衢矣。
十二日,至安肃军,土城卑薄,入其门,守卫者逐一一搜检,甚摸至郑后胸腹间,亦所不免。即他人出入皆然,盖出城者防泄内事,入城者防传外事也。历阶衢数处,方至一官府衙署,入门,帝后俱立庭下,左右喝拜之讫。知军别呼深衣吏引帝三人出门,入一小室,令住其中,送粟米浆水。后伊鹅替从外来,语帝相别安慰之意,遂出。自此帝后日住斯室。前此自春及夏,行泥水中,裳服垢腻,虮虱循行衣领,苦不胜言。独有一阿计替者,乃泽利命来守,监视二帝,至今不离二帝。左右时为帝后洗濯衣服,但语言难辨,十晓三而已。
十四日,安肃军同知使人呼帝至庭下,传北国皇帝圣旨:“昏德公赵某父子,并给赐夏衣一袭。”视之,乃纱葛二端,令帝再拜谢恩。其人行至室中,已被监押者割取其半,复以旧葛生绢衣付帝曰:有现成“夏衣在此,省汝裁制也。”乃易取纱葛而去。自此后室中锁闭,惟得进粟饮浆水,每日三盂而已。
十七日夜半,忽闻喊杀声甚厉,大火烛天,合城大乱。缘安肃同知有二人:一是契丹人,一是金国人;二人不和,契丹同知欲杀金国同知,劫二帝投西夏,结连易定。谋尚未发,因醉后鞭其奴,奴遁去,密告金国同知,遂统兵围契丹同知,杀伤殆尽,至晓方定。延烧屋宇百馀所,杀伤七百馀人。烧至二帝所居,仅三丈许而止,否则亦遭焚死矣。
十八日早,同知坐庭上,掖二帝于庭下,责之曰:“你敢与契丹同知通谋,欲杀我投西夏,我昨夜已杀了也。今便要启奏大金皇帝,共你论理。”帝辨曰:“我每日被拘,囚防甚密,何敢与彼通情?”同知怒曰:“现有出首人在,你不得图赖,煞煞好公事!”帝争辨不已,同知怒令左右以鞭扑帝面,折齿流血,令人仍拽入小室中拘监,系以绳索,帝泣不敢出声。是日,饮食俱绝,赖监牢者分以少许水饭,三人均啖之。至夜,囚缚愈急,直至二十日后,不稍宽纵。
七 徙居云州
[编辑]二十三日,同知坐堂上,引帝至堂下,再拜宣诏曰:
- 赵佶父子朝廷恩宥免死,著令居止安肃,乃敢结连同知李奉国,意欲叛归西夏,负恩特甚。本拟诛夷,姑体上天好生之德,免其诛戮,更令往云州居住,听候指挥。仍仰安肃军押送前去。
读毕,同知命役吏引帝再拜谢恩。帝哽咽不能言,同知怒喝曰:“尚敢如此耶!你前日要杀我,我今日如何放得你过?”命左右挞帝胸,坐之于地,以柳条鞭五十馀下。帝涕泪如雨,咬牙痛绝,久而复苏,立命扭锁就道。至晚,出安肃门,宿野亭中。时当盛暑,帝鞭伤处皆烂成疮,卧亭中地下,痛楚呼号,不能起坐。夜深月上,始得些少粗饭,凉水一瓯,三人分食之。太上亦因暑热困殆饥饿成疾。监押人取青草皮树枝布地下,令帝后卧于上云:“不为地气所侵,可免湿病也。”
二十四日至月终,在途遭大风雨,疾病连绵,悲苦情状,不能备录。数日方达云州,拜同知于庭下,命左右引帝于圜土内,外有兵护守。三人衣带尽皆搜去,盖防其自缢也。日惟一食。在其中居处,几及两月。时秋月方明,约略中秋时候,圜土中事不复知,故不备书也。
至八月十七日,有人言曰:“北国皇帝赦汝罪,令汝再还燕京,可出谢恩。”二帝出圜,望北拜谢讫。随有绿衣吏引帝复入一小室中,如前日囚闭之所,日间饭一木器,浆一木瓶。时天气渐凉,帝后日食冷水饭,腹中作痛成痢。自此后居是室将及半月馀,帝后受祸已及半年,置之无可奈何,亦不愁苦。但衣裳经夏糜烂,不可御寒。监押中有慈良者,或遗以故衣,略得补缀摭盖。
十月朔日,将至五更,忽闻金鼓声震天,人声鼎沸,乃同知押下将校有千户三人作乱。囚同知,夺其妻,遂共杀同知一家六十馀口,复及市中百姓六七百家,至日中方定。其千户三人者,皆下马至帝居小室前,携衣服数件,自牖中授帝曰:“弃尔弃尔,我三人今归西夏去。汝国中康王做官家半载矣,慎勉之!将来必有归国之期,切当自爱也。所有监押者二十馀人,我已杀之。我不能久留。”复赠帝干粮数器,各上马去。是夕,城中终夜自乱,随有千户执为乱者数十人斩于市,乃止。经三两日,别军始到城中,方定。先是监押中有阿计替者,相从半年,全得其护□之力。或谓太上曰:“阿计替被前日反者所杀,刻虽城中定乱,汝父子不复得出此门,奈何?”言未已,阿计替自外至曰:“且幸无事。”帝问其不死之由,曰:“我于死人堆中潜伏两日两夜,由是得脱。”此后阿计替仍复监视二帝。外来者千馀人,盖同知官兵也。
或一日,阿计替引帝至庭下,有紫衣番人上坐,呼帝曰:“识我否?”帝曰:“不识。”番人曰:“语汝,吾盖天大王也,乃四太子之伯父。”良久,于屏后呼一妇人出,帝熟视之,乃韦妃也。太上见之,低头不敢仰视。有顷,呼左右赐二帝及太后酒曰:“我看此夫人面上。”盖因韦妃为彼留作妻室也。酒罢,为监者曰:“善护之!”仍引入前室。自后得稍宽拘执,饮食略备,一冬衣服,差可御寒。
天辅十一年正月朔日,金国例以是日□放禁囚,虽死罪亦得暂出。时阿计替引帝外行,散观纵步,但不许出门庭耳。帝视玩间,有一褐衣婢,口称韦夫人遣来,手持盒子,且云:“夫人传语十一官人、八官人且忍耐。”遂密语曰:“闻知九哥即位了,恐早晚有归期也。”其婢遂将盒中物置帝衣袂中,奔驰而去;视其物,乃枣面油煎大饼。阿许替乃佯言:“是何奴婢,将物送与他人,速藏之!”乃引帝入室中,密问曰:“适微闻婢云:‘九哥即位。’即何人也?”帝曰:“九哥即康王,我之亲弟。韦夫人康王生母,故相报也。”阿计替复问:“十一官人是谁?”帝曰:“我父行十一,我行第八也。”遂将其物与阿计替,并新到监者二十馀人分食之。至晚,不复出。
初三日,金国例以是日为放偷日,一切什物器皿,虽妇人珍宝,为人窃去,官法不禁。当家惟各自谨守,盗至则笑而遣之,他日则不然。是日有黄衣者数人,各将馀食七八器,将五器为监者曰:“食之。”将三器入室中为帝曰:“食之。”视其物乃𫗴糜,以肉米合煎而成。帝与太上太后食不尽者,亦与监者持去。帝问阿计替曰:“此食何来?”答曰:“此地风俗,无他善事,惟设粥以饲禁囚者,与斋僧同功,故今日有人设此粥也。”帝又问:“是谁家?”阿计替曰:“此亦是韦夫人家也。”自是帝后三人,因韦夫人与盖天大王在彼,阴受其福。
十四日夜,亦放灯。十五日,街市张灯,无音乐,但闻金鼓喧天,彻晓而止。胡妇胡女携手酒肆中,遇合意者,即谐合而归。官长夫男父母皆不禁,与放偷略同。
二十一日,阿计替为帝曰:“今月二十九日,乃北国皇帝圣诞作宴,此处同知宴罢,即赴燕京去也。”北国定例,先期十日赐宴,宴罢,近郡皆上燕京上寿。是夜将阑,阿计替引向日送饼婢至帝前曰:“夫人传语十一哥,我二三日间往燕京去也。去后来与不来,尚未可定,且保重将息。”言未毕,即回顾趋去。其它监者已觉,争问其实,阿计替笑之曰:“汝不闻,乃同知所指挥来者,曷问其实?”挥之使退,乃不复问。是夕,帝与太上、太后三人,闻韦夫人将去,俱有惨色。
二十三日,闻韦夫人同盖天大王统领人马前去,止留下千户五人。内一主守啜奚兀领人从三十馀,手中各持敢棒至帝前曰:“盖天大王并韦夫人和你父子二人,煞有公事。似你这般人,留之何用?若五七日间探知盖天大王不再来此,共你契勘这场公事。”呼监者二十馀人戒之曰:“防固不得少懈!”自此复被拘执如前,阿计替亦不敢劝解。
二十八日,阿计替曰:“闻之二太子已下四川,建康为四太子打破,康王南徙浙江,其势恐亦不久。”帝与太上闻之,吁叹良久,且曰:“若九哥事无成,我父子终无南还之日矣!”一时泣下如雨。俄有持酒食者至曰:“金国皇帝圣诞,赐来酒肉。”帝略尝而却之。
二月初一日,有探骑至府报啜奚兀曰:“盖天大王已差往关西,交点五路财款,别遣兀西哺途来此作同知也。”
初二日,有皂隶持文书至二帝前曰:“今新同知到来,要你文字,须便供写。”帝曰:“如何写?”吏叱之曰:“速写!”极口诋詈,又不言所以。帝不得已,乃书现在之案款曰:“近封昏德公赵某,男某,妻某氏,年若干岁,谨状”云云,番隶乃持去。
初十日,新同知到云州,引二帝至庭下,所问语言,皆不能辨,咄咄十馀句毕,约以仍命引去之意。少刻,有褐衣者同阿计替入,谓二帝曰:“今日所到新同知名兀西哺途,系兀途右之儿。其父从四太子征江南,被刘三相公捉去斩首,故今仇恨于你,要将你三人窘辱泄愤。”至晚,移二帝及后于小室内,卑湿不可居处,相对而泣曰:“我等今番死也。”阿计替曰:“兀西哺途今差我往燕京下文字,须三十日方还,二官人且耐烦宁心。我到燕京,自当与官人探问南朝信息,来相报也。”
八 徙西江州
[编辑]三月初九日,有一褐衣番人至囚所,手持文字曰:“皇帝圣旨,教你三人往西江州听候指挥,缘新同知之奏请也。”二帝泣曰:“又往何地?”俄有人引帝,执缚二帝并后之手,驱行出云州二十馀里,至晚方止宿野寺中。自此后日月不复记录,因阿计替不在帝左右也。
或日,所行地砖铺不平,有一从行者系山后人,语言略可辨,言于帝曰:“此长城基址。”日行七十里,实八九十里。二帝及太后足皆肿裂,寸步难移,或从者负之而行。时渐入沙漠地,风霜凄惨,寒气袭人,无异深冬景象。帝后衣袷单薄,兼以饥饿劳苦,时疫顿作,僵卧古屋中七八日,稍得痊愈。监者不时催促,帝后病骨支离,又无适口饮食,状如鬼魅。从者作木格,覆以茅草,舁之而行,真活不如死。
行三四日间,忽逢北来骑兵三四千,首领一紫衣人,问讯对答,皆不能记。帝卧草与中,微开目窃视。紫衣状如汉儿,忽驻军下马,呼左右取水吃干粮。各于皮筐中取出干牛肉数块赠帝后,赖此病体稍瘥。紫衣人谓帝曰:“我本汉臣,昔为陛下延安钤辖周忠是也。元符中,中国与西夏交战,兵败被掳,由是父子俱降西夏,亦曾作西夏部中首领。宣和间,西夏遣臣将兵助契丹,与金国交战,又为金国所掳,降之。现为统管,郎主命臣至奚国发兵,往陕西路御西将军,今所领是也。”又言:“陛下无忧。昔时契丹大辽主与大金连战日久,尚且不杀,今见在昌合州收管。况陛下并不与大金苦战,只是近日四太子在江南颇为失利。金国盛称刘锜、刘光世、韩世忠等皆戮力疆场,智勇双全,不难恢复。臣本宋臣,不忍见陛下如此,故将微肉上献,幸为自爱!”言讫别去。
是夕,宿树林下,月色微明,闻番人吹羌笛声,呜咽如泣,盖美国兵后阵也。帝与太上、太后闻之曰:“与他成乐如何?”时太上口占词曰:
-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国帝皇家。金殿琼楼,朝吹凤管,暮弄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说胡沙。向晚不堪,回首坡头,吹彻梅花泣路涯。
少帝及太后闻之,俱各惨然泪下。少帝乃赓其韵而和之曰:
- 宸传百载旧京华,仁孝自名家。一旦奸邪,天倾地覆,忍听琵琶。如今塞外多离索,迤逦绕胡沙。万里邦家,伶仃父子,披星戴月向天涯。
少帝歌不成曲,三人大哭而止。
或日,所行之处,但见草莽萧条,悲风怒吼,黄沙白雾,日高尚如烟绕。五七十里并无人迹,偶见牧羊儿,问此何所,云:“非正路。两傍原有城邑俱在,东西不从此中行走。”时方近夏,榆柳夹路,泽中亦有萍草,皆褐色而不青翠。
又行十馀日,方见一小城,云是西江州。护卫者引带入城,见其地无甚人烟,本是昔日契丹道宗囚高丽王之所。其中方广不甚大,有屋数间,廊庑皆倾倒,亦若官长衙署。篱落疏旷,杳无人迹。惟护卫者三百馀人,逐日斫伐树木,盖屋居住。两三日后,发遣骑兵回归,止留守卫六七十人。每日惟二帝及太后在中间一室居住,不敢出入,亦无处走动。饮食日止一餐,皆粗粝不堪充口;或些须羊肉适口。
一日,二帝相谓曰:“我父子在云州,深得阿计替维持保护,尚微知我国消息。今彼已去三月,不知还到云州否?”正言之间,忽户外一人言曰:“帝曰阿计替,乃是我哥,我名香查理。当时北国皇帝专使我等兄弟监守你父子。如今阿哥被云州同知兀西哺途差往燕京,下投文字,不久亦须来此 。我家阿哥素能善书,虏主时要书文字报他,故须仍来此地。阿哥去日,曾嘱咐我,教我保护你父子,不妨但放心也。”
或日,阿计替回揖二帝曰:“官人安乐否?我从云州往上京回云州,今又至此,往返九千馀里,不胜辛劳。”二帝亦慰劳之。阿计替又于怀中取出一小纸,令帝看视,其上云:“今年南事未定,有苗、刘二人废了官家,立起太子,改元明受。”又云:“已得江南建康府,车驾入海,二太子已得四川,四太子已得两浙越州。”帝视毕,呜咽曰:“如此则我国祚不能复矣。”又云:“苗、刘两人敢如此,吾儿子方即位四岁,做得甚纲纪?”良久,阿计替将文字仍纳怀中。自此阿计替兄弟二人,每每心思保护,又时时供办饮食。自阿计替到后,帝后愁苦少释。
或一日,阿计替谓二帝曰:“今日是七月五日,后日乃系七夕,忆官人在京时煞快活。”二帝吁嗟曰:“到此地位,那复想当日耶!”言未已,忽见甲士多人,喊声震天曰:“在此耳。”二帝不觉惊骇仆地曰:“我命尽于此矣。”阿计替遽出,问过首立,语甚详。少刻,阿计替持刀入帝室,帝愈加惊惧,以手掩目,太上、太后亦然。阿计替乃大声曰:“与你三人无涉!”乃于帝所居室壁后,执一小番奴出,付首立者杀之,持其首而去。过半日,帝神魂始定,尚不能言语。阿计替入曰:“先来惊否?”帝问:“因何事而杀此番人?”阿计替曰:“此七月七日祭神也。我金国礼,预于暗处藏伏一人,然后领兵佯为捉获,斩首以祭为上祀,以其身为中祀,以羊为下祀。祀毕,人羊俱入锅中,煮熟啖之,名曰‘布福’。”帝曰:“顷间若汝唱言不关我三人事,我等俱惊死矣。”太后因此得病,至七八日始稍瘥。或日,主首持人头,在腰间取尖刀穿肉一脔诣帝曰:“布福肉吃之。”帝闻其气恶不可近,欲不受,阿计替在傍曰:“受之有福。”帝乃受之,主者舞跃而去。
或日,秋风遍起,冷气逼人,阿计替曰:“秋令至矣。”俄闻堂中雁声嘹喨,自北向南。护卫者数在傍,阿计替兄弟挥之使去。壁间有弓一张,阿计替曰:“官人能弓矢乎?射雁以卜,我番人事也。”乃手持弓为帝曰:“我代官人卜可乎?”帝曰:“然。”乃执矢仰天祝曰:“臣赵某不幸,上辱祖宗,下祸万民,身羁胡地,存亡未卜。若我国祚有复兴之日,当使箭中飞雁。”祝毕,付阿计替射之。一箭中雁,宛转而下。二帝稽颡拱手曰:“诚如天命,死亦无憾。”阿计替亦大喜,取草茅杂木爇火,破雁炙而分食之。
或日,阿计替又入室密语二帝曰:“闻四太子与南朝争战,尽得江南之地,已将至洞庭湖。”又云:“金国官家今日差人往北路,佥拨兵马,向江南厮杀也。”时天气渐寒冷,二帝及后衣裳,皆腐烂垢腻,时赖阿计替呼集胡妇,为之浣濯。
或日,大雪积至五六尺深,室中寒甚。帝后皆颐膝相拉,声颤不能言语。阿计替持一披毡至,覆盖三人首,稍得温暖。帝先在云州病后,发俱落,不复生,状类僧尼,与番奴剃头者无异。是时冷甚,又乏粮绝食,日获一雁于火上烧熟共食。一连三日俱如此。雪霁后,尤极冷,手足挛曲不可伸。
或日,阿计替为二帝曰:“今朝十月一日也。”二帝曰:“十日是天宁节也,可谓今非昔比。”二帝及后皆泣下。阿计替曰:“天宁是何节也?”太上曰:“乃我之诞辰也。我生此日,未卜死于何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自古帝王之辱,惟晋愍怀与石少帝,然未有如我父子之更甚耳。”
或日,天气晴明,风和日暖,阿计替曰:“今月几日鞭春,便已先有此和煦之气矣。”手持羊乳一杯饮帝以代酒。其乳腥秽异常。近口即生哕呕。帝后恐拂其意,乃勉饮之。
或日,雪霁天晴,阿计替呼帝出屋外。来时三人皆以极寒冷对,不能出,阿计替曰:“春到矣。”空中雁声,自南而北,千万成群而去。凡北方御寒者,必先于数月之前,掘地作坑以居。先是阿计替于帝室内作坑。深五七尺,令帝后昼夜伏处其中。其护卫人亦如是。是日始出坑,不复入穴矣。时金国天辅十二年,即南宋建炎三年也。
或日,春深,草长至二三寸,荆榛布野,满目藜蒿,不胜异域之感。
或日,忽传金国皇后上逝,阿计替等六十馀人,皆白布缠头作孝。郑太后曰:“我何日得死,而免此苦楚?”又传金国皇后死后,郎主喜怒不常,时好杀戮大臣。手持刀剑甚利,左右官人少有忤意,即手刃之。阿计替曰:“汝中国有肃王乎?”帝曰:“有之。”又问:“肃王有女乎?”曰:“有之。”阿计替曰:“近闻郎主以肃王女为嫔御专宠,皇后因此妒忿,自缢而亡。金主知其情,乃手击杀肃王女,以报复后仇。”郑太后曰:“肃王女玉箱也。此女自小多奇怪,今果死于兵刃之下,哀哉伤哉!”尝记肃王妃,陈执中女也,生玉箱之夜,有青衣童子自天而下,手持一铁丝笼,笼内有玉印二纽曰:“天赐你生后妃。”妃惊而寤,自思我夫王也,吾妃也,岂有父母为同姓王妃,而生女复得为后妃之理?而终不悟也。越数岁,玉箱戏于水傍,得玉印一颗,篆曰“金妃之印”,常佩玩不释手。京城陷,其女为完颜树所得,每醉后犯之,必昏绝,不得近身,乃进于金主。金主宠之,遂以为妃。生一男后,因后兄咀里孛进夏国女李氏为妃,两人争宠。玉箱又欲以阴计中金主,以雪家□仇怨,适逢皇后薨,因阳奉间,多以私意怂金主杀左右大臣以及李妃。又因中暑,常取冰雪脑以进,由此亦发疾。此本年六月也。天辅十三年正月元旦。宫中张灯饮宴。时金主无后,只有赵妃专宠,因疾杀其所生子。一日深秋侍坐,金主谓赵妃曰:“汝为南朝族属,安得有此富贵!俟后服除,当敕立你为后。”妃拜谢。一日,因左右奏:“宋朝赵家父子,现在西江州安置。近日四太子又为韩世忠所败,狼狈逃回,南朝势渐广大,可将此三人植入北地,不可赦回。”金主允奏,著令北向五国城去。时赵妃在侧曰:“望求陛下以臣妾故,优容其祖父归国,妾之邀恩而蒙赐也。”金主曰:“外事何得你言?”不准所请。妃曰:“骨肉何能不念?陛下亦有父兄否?”词甚激烈,金主怒曰:“留汝在宫中,外有祖父之仇,内有嫉妒之行,一旦祸乱,悔将何及!”妃起而喝言曰:“汝本北方一极小胡奴,侵凌上国,南灭汴宋,北殄契丹,不行仁义,恃强专务杀伐。今我父祖皆因误听奸佞,致遭汝掳,辱我宗庙,破我国家。汝又将我帝后等迁徙穷荒之域,汝之不仁不义已极,上天必不容汝,恐你他日亦当如此遭人馘灭夷族也!”金主大怒,遂手杀之于阙下。
九 徙五国城
[编辑]或日,阿计替手持文字谓二帝曰:“我共官人不免又要走五七百里路也。”
帝问:“何也?”阿计替曰:“金主又命徙汝等于五国城安置之故耳。”帝喟然曰:“将我父母如是之东迁西播,不仁甚矣。”乃掩泣而退。
次早,阿计替引二帝及后徒行,及护卫六七十人出西江州后,纵火烧其屋宇而去。约行六七十里,太上及太后皆不能行,泣告阿计替曰:“何不告知金国皇帝,就此地将我等敲杀,以免匍匐千里路也。”阿计替曰:“且耐辛苦前去,莫思他事。有我在此,你三人且省烦恼。”
自此又行五七日,郑太后病甚,不能动,少帝负之而行。是晚,太后殂于树林下,时年四十七岁。仓卒之间,于路傍取佩刀掘一坑,以身兜土而埋之。二帝俱恸哭失声,护卫亦有不忍而嗟悼者,亦有促行而倨詈者。二帝不胜哀苦,幸阿计替再三劝勉,又行至三日,始达五国城下。
其处颇有类于西江州景况,据云此处乃昔时囚契丹阻羌西部落黑水吐蕃奚国酋长之处。入其城中,有居民五七十家,荒残不成伦次。行至官府署,有大庭及廊庑皆倒卸。护卫者引二帝至庭下,见上坐一紫衣老番人。阿计替即于怀中取出文书示之,老番唯唯,使人引帝入左庑下小室,又进一窄室,仅有土台,可坐两人而已。四面有土墙,当前有木棚,护卫者缄封而去。至日晨,得饭一盂,分食之。居此凡七八日,大抵每日一餐,锁闭而已。
天辅十四年,即绍兴元年辛亥,此一年中,惟金主生日得酒肉一次,七月七日祭神得酒肉一次。阿计替与其弟香查理争番奴,手杀之。至十月间天寒,仍掘地窟而居。又因病疫缠染,护卫多半死亡;二帝亦久病垂危。
天辅十五年,即南宋绍兴二年壬子,此处元宵亦同汴京,但灯火皆于磁碗中贮羊脂,以草为炷而燃之。有胡僧五七人作佛事,皆云祝颂皇帝福禄,俱在中庭堂上。二帝被拘不得出,问阿计替曰:“此地离燕京若干里路?”阿计替曰:“三千八百里,此间西北去黄龙府二千一百里。五国城即汉时李陵战败处。”至日午时,老番以奶酪一瓯使人持至隙中,谓二帝曰:“今日元宵节,可吃乳。”
二帝勉饮之。时雨雪三十馀日,屋舍崩毁,墙壁圯裂,有蝎数十枚螫太上之臂,痛楚移日。少帝以土砖俱击杀之。
或日,中庭列香案,堂上坐紫绿褐衣三番人饮馔,云此日是金主生日所赐酒食也。亦分与二帝食之,哕呕至尽。问阿计替,乃知为蜜浸羊马肠,为彼中贵人珍味。帝曰:“我侪囚人,无福享受此佳品,故致哕呕,靡有孑遗矣。”
或日,太上皇因哭郑后过悲,一目生翳障而失明,终日闭目坐室中,呻吟求死不得,时年五十一岁。语少帝曰:“我祖宗二百馀年基业,一旦覆于羯虏,此皆误于奸臣之手,以至于此。有子二十七人,今惟汝一人在此,馀外飘萍流落,闻知多有为人作奴婢者,思之可赧可恨。惟有韦妃,为盖天大王所占,自于云州一别,未知近日何如?今与汝寄生于腥膻瘠壤,度日如年,真乃生不如死耳,哀哉痛哉!”言毕,泪泣如雨,少帝亦悲泣不已。太上自此目病转剧,月馀后一目已枯而盲矣。
或日,中庭设祭品,云是祭天王,盖番中所重者。是夕列灯烛在中庭,至深夜乃罢。少帝于隙窦中默祷,望神位暗祝云:“愿求南朝中兴社稷,北则愿早还内地;如若不能,惟求速死以免辱。”是夕,梦神自空中降于庭下,为帝曰:“我北方神天王也。上帝有命,统摄阴兵,卫庇南北生灵。自此更十年,当天下太平,南北中兴,与昔相似。”言讫升天而去。帝寤语太上,太上曰:“我梦亦如是,但神自怀中探二玉羊,赠我而去,不知是何祥也?”
或日,有一中贵人坐堂上,与老番人相对,且命少帝至庭下,语帝曰:“北国皇帝欲立赵氏为皇后,云是荆王之女,吴王孙女,不知宋朝的派实迹,故遣我来问,汝可速具图谱,明日奏闻。”帝曰:“我亦不知详细。宗族谱系不存,实难稽考也。昔日攻破汴京时,大内宗正册籍,俱被取去。今底尚在,何不检阅?兼问皇后,便知宗支位下也。”中贵人曰:“臣亦东京人,昔为陛下小内监,离京时方十六岁,今二十有六岁,原本是娘娘私自遣我来的。路逢盖天大王夫人韦娘娘,呼臣问何所往,臣告以往五国城,问皇后宗谱。韦夫人为起居二帝太后,馀无所语。”帝曰:“郑太后已亡矣。”中贵又曰:“今月十一日想已册立皇后矣。尝闻后云,在京师日,呼太上为伯公,少帝为伯兄。今有二子:长曰殊哥,少曰青哥,早晚议立为太子。”言毕,上马而去。
或日,又有中使至庭中,与番人对坐,使人引帝至庭下,称金国皇帝降指挥,许令朱郑二后之丧,同葬于五国城,官给棺木。俄一人以担荷竹席囊至,内皆零落骨殖。复令人取二木,亟殓之。仍许令昏德公父子送埋城外,二帝乃相送出城,葬于浅山之下;仍有旨封二后曰夫人,盖推新皇后恩泽也。又宽二帝囚禁,许令城中自便往来,但不得出城;然二帝亦时一出城也。
或日,晴和,至市里民家,语及南朝事,民皆不能答,但供进饮食而已。帝以五国城去燕京三千八百里,自燕京至京师又三千九百里,凡七八千里,绝不闻中国音耗。其地亦时有旅客往来,见二帝衣服破碎,亦从中有遗赠者。内有一老者,自称京师人,因兵火被掳,流落在此。见上皇语及当年正月元宵,于端门赐酒,共庆升平之事,彼此相持哭泣。移时适值主者老番人经过,于马上见之,怒曰:“不得放他!”仍以鞭鞭上皇肩背三五下,皮破血流;老人亦然。命左右引去,仍拘入室。自此又复不得出外矣。
或日,阿计替来告曰:“老番人今日死矣。无碍,可复出外不妨。”遂引二帝复纵步市井间。至晚,于怀中出许纸,上书“绍兴”二字,以示帝曰:“且喜江南以淮河为界矣。”二帝问“绍兴”二字之由,对曰:“是南朝年号。”又曰:“闻知相杀尚未尽止,恐南朝不能复河南河北之地也。”帝曰:“我在此已死在旦夕,何暇念及彼事乎?”
或日,五国城新到同知,乃一少年胡人,同妻妾数人坐庭前,引二帝于庭下诘之,并具酒肉曰:“此地去燕京远,可以保护你。”又呼其妻出拜曰:“此女,汝家人也。”妇人拜二帝,不复相识,但云:“只记得官家是爹爹兄弟,不知是何王何名位也。”自此得少年胡人夫妇之力,稍宽拘禁。
或日,忽有中使至五国城,宣金国皇帝敕旨:“皇后赵氏已废,凡亲族属子女为将吏妻者,并赐死。其城主者妻赵氏,可日下赐死。”立命少年胡人呼其妻出。其妇大哭,其夫亦泪下不舍。中使遣人押出斩之,置其首于匣;且戒少年曰:“赵家父子恐有后命,宜严行防护。”言讫而去。二帝复拘于室,不知废后之由。
或日,阿计替以传闻语告二帝曰:“官人知废后之故乎?先是肃王女为金主之妃,前年得罪被杀,以荆王女亦与郎主生子,册为贵妃,今年立为后。因与郎主争弈,语言不逊,金主怒曰:‘你道我杀赵妃,今日须杀赵皇后。’皇后泣而起,脱衣冠待罪之间,又有谮后者云:常出怨言,又曾与盖天大王夫人韦氏私语廊庑下,又对月烧香,面南再拜等语。金主因怒而废戮之。缘此凡在金国官吏家赵族女子,不论为妻为妾,尽行赐死,故殃及前日少年胡人之妇矣。”
或日,太上皇因赵氏死后,拘囚益急,乃解衣绞索,挂梁上欲自尽;少帝觉而持下之,且泣曰:“岂可如此?皆由臣不孝亡德,致王父至此。”监者知之,日以汤饮劝进,数日不能食,日渐困惫。少帝时刻抚摩劝慰。室中止可容一人,监者亦时来劝勉,终不能进饮食。病及两月馀,旦夕卧土室中。阿计替时来,以拨云木煎汤馈饮之云:“此间无药物,有患疾者,将木煎汤,饮之即愈。”其木状如枯杨,基于地中,掘取之,无蒂叶。上皇饮之少安。又云:“此木能占吉凶,初煎时汤沸拾次,其木上浮者愈,半浮沉者难以速愈,沉而不浮者不救。”
或日,天气极寒,大雪雨雹,雹大者如鸡卵,小者若弹丸,顷刻厚数寸,百鸟皆被打死。是夕,阿计替得病,口噤昏愦。二帝忧之,亲以拨云木煎汤,见木浮于水面,旋转不止,帝私幸之,乃以手亲馈之。饮毕,汗出如雨,即日平复。
或日,阿计替之妇产子,亦以是木煎汤饮之,妇亦平安。将所生子用大索缚腰,挂梁柱上,曰去胎毒。少刻,先抱子饮羊乳毕,乃饮母乳。经过七日后,复以拨云木为末,作艾丸状灸顶心,云去灾疾,并不绷扎也。
或日,雪下,二帝伏处坑中,感受寒疾,作腹痛不可忍,不饮食者数日。阿计替仍用拨云木煎汤饮之,久渐痊可矣。
天辅十六年,即宋绍兴三年癸丑,是岁金主生日,不赐酒肉。传闻金主有疾,太子绳果之子立矣。
或日,阿计替为二帝曰:“今日寒食节,北方例祭先祖烧纸钱,出游野外水际。我为主者,所以不敢放你二人出外观看。”是夜,城中大火,屋宇烧毁者不计其数,死者以万计,护卫者亦烧死大半。阿计替左臂烧烂,鬓发俱然。帝所居室亦被烧灼。二帝见火势盛大,拆门窗户,父子扶掖避出,衣服皆焦,身体糜烂,急投池水中得免。二帝相谓曰:“初见火起时,发愿在火焚死。及火至室前,若似有人扶之而出,以投池水中者。”是日,饮食俱无。后数日方定。主者一中年胡人名瓜欧者,亦被焚死。尸积盈衢,焦灼糜烂,臭秽不可近。有兵马至云:“西明州主者知此处失火,特来扑救。”乃探斫树木,修盖屋宇;复置官府,重设小室,以拘收二帝。并携粮食至,方始得食。阿计替被火烧损一臂,不能持物。少帝亦被焚伤二指,不能屈伸。
或日,大风昼晦,不辨人物。天雨下稗实,有如豆大者,满地厚数寸,人取磨而食之。大火之后,居民赖以得生。
或日,云是十月朔,阿计替谓二帝曰:“我三人相共七年矣,何时得入燕京省问父母?今渐天寒,衣服全缺。又经大火之后,饮食窘迫,如之奈何?”正相谓间,忽闻新差同知列坐于庭上,呼阿计替曰:“金国皇帝教你监守赵氏父子,今已七八年矣。前日火起,莫是有人生事,如此煞好公事。”呼左右鞭胸,遂将阿计替鞭数十下,阿计替叫喊不已,乃舍之。自后阿计替不亲二帝,对之常有怒色,时在人前诟责二帝,盖绐之也。
或日,闻二月十一日,金主宴驾,大太子之孙完颜亶上金主谥曰至圣文武大德皇帝,庙号太宗。
或日,有人走报,城下遥望见骑从拥一人来曰:“此完颜亮也。”良久入坐堂上,使人引帝至,乃诟责曰:“汝南国无道,劳我师旅,连年不息。俟平静江南州郡,却来与你理会未晚。”令人仍引入室,严紧拘囚。
或日,闻人至云:“今日十月一日。”上皇泣谓少帝曰:“不见天宁节已八载矣。我亦不久,必归泉下,谅不能复转中原。汝正当壮年,可勉以祖宗之业,父母之仇为念。汝与九哥二人,共图恢复。”言毕,泣下不止。帝亦然,竟夕不寐。自此太上耳聋目瞆,步履不前,终日偃卧土墩。
或日,甚寒,先霰后雪,积至数寸。忽传天使到五国城宣言曰:“北国皇帝已灭南宋,立刘姓为皇帝。南朝臣民,俱被大兵赶逐入海。”阿计替曰:“南朝灭信矣。”二帝泣下,移时相谓曰:“祖宗二百多年统绪,灭于我父子,为万世之羞,怀愍不若矣。”
天眷元年,即宋绍兴五年乙卯,正月初,有百姓老幼数百人,皆曰是燕京到此,俱系有罪之人,流徙到五国城中。内中亦有善于经营者。又传言:“已获康王,囚在燕京狱中。我等因议朝廷事,罪当诛戮。幸遇皇子生得一子,敕免死罪,流徙至此。”亦有来二帝囚室外卖豆饼者,所言如是。二帝相谓曰:“日前闻年号绍兴,其绍字已不佳,乃刀在口上,今果见灭亡。”
十 徙筠从州
[编辑]或日,时际二月,春虽渐暖,而草木不甚繁茂。有使者呼二帝至庭下,宣朝命曰:
- 新君即位二载,已灭南宋。今百姓推戴刘豫为齐帝。康王已捉在燕京。赵某父子更移往西筠从州安置,即日发行。
次日出城时,见百姓在关外野祭。阿计替曰:“筠从州此去又五百里,路极险恶,然有居民数千,乃契丹之畐州地也。金人破契丹日,州人不肯归顺,相持四年,力竭乃下,故改此名。”是日约行六十里,日晚,路已昏黑,不辨东西。有狐狸噑叫林麓间,微风细雨,不类人世。随行又皆怨詈不已。鬼魅纵横,终夕无寐。
天晚催行。有后骑赍到干粮。众人皆为毒水所伤,口痛不能言语,良久方苏。二帝亦足痛难行。且毒雾四塞,不类常人往来路径。其中有人曾到过筠从州者云:“此非正路。”又行三里许,入一大林,穿小河,涉水而过,即得大路甚平旷。地皆浮砂,举步如行泥淖中,沙陷至踝。时同行者鞋履屡失,帝足为瓦砾所伤,血流不止,痛楚难忍,乃憩息于石坡之下。日已哺,方早食。行至晚,止三十里。有随行番役骤患心疼而死,即拨沙埋之。如此数日,即不见日色,常若重雾笼罩。有毒气吸入口鼻中,皆咳嗽出血。
或日,行路处见野鸡二十馀,飞鸣群聚,如有所争。视之,皆就地啄一死蛇,已被啄残,尚有存者,犹长七八尺;其首两歧,体青碧色而无鳞。有顷,啄完蛇肉,其雉自相作斗。移时死十馀只,惟一大者雄鸷特异。有随行番人年四十馀,乃挥刃杀大雉,食其首,饮其血。逡巡间,骨肉迸裂,腹背开张,手所持刀不堕如生,俄自地升天,冉冉而去。同行辈骇愕,不知何故。
或日,行入一古庙,并无篱落垣墙,惟有石像数躯,皆若番中酋长,雕刻极细。中有 一人曰:“此战国将军李牧祠也。”祠前有石甃一井,深数十尺,自古流传;若汉盛则水泉干涸,胡终则井水泛溢。以土石投其中,则声如牛吼。其水能治病。其人曰:“契丹未灭时,庙貌修整壮丽,今毁已多年。我常时闻说此像乃唐时颉利可汗自长安获石所作。”众人乃各于腰间解皮袋,俯首取水,水甚清洁,饮之味亦甘美。老番奴曰:“此水可就取,金国福无量。”二帝谓:“神如有灵,我国传闻已灭,九哥被执,未知确否?”乃默祷曰:“若我国有中兴之日,望神像立起。”时帝意中原无复中兴之理,故漫祝之。其像忽大摇震,起而立,纹理节凑连络。众共惊骇,帝亦拱手敬叹,父子称异。太上复谓少帝曰:“不知我父子可能复有归日,宜再卜之。”少帝正欲祷祝,人从促行,乃不果。
或日,至筠从州,甚荒陋。入城,亦有街衢屋宇市井官署,但萧索之极。阿计替命随行五国城人前导。至庭下,见有群小儿戏于庭上,身衣毛毳,手持弓矢,击持嘻笑,见帝及众人,遂皆循柱升梁,倏忽不见。俄有一老番官坐庭上,引见二帝,言语呜呜,阿计替亦不能晓。二帝站立移时,有一人引之行街市中,似觉宽纵疏散,饮食亦少可免饥。但是日昏暗,未尝见有和煦晴朗时。历数月后,与其居民言语,略可通晓。惟五国城之随帝者,常有拘约之意。
或日,街衢间见数十番奴,持兵刃,击大鼓,牵二牛坐一男一女,皆断其首,流血满身,云用此祭神。众人随至官庭下,鸣金鼓,舞刀剑,器皿罗列,酋长拜跪,言语不可辨。少刻,自牛背取其人下,复剁碎其尸肉,又杀一牛,亦碎其肉,并置坑中讫。忽庭上梁间发声如雷,见衣毛毳数小儿,自梁援柱而下,持弓矢跳掷笑舞。近视之,面皆生三目,持器自坑中取血肉争食,顷刻去其半。食毕,歌舞而至二帝前,拜伏于地,众胡人皆惊曰:“我祭神累世矣,其神灵不可测。今见彼二人而拜伏者,不知何故?”二帝回身避之,小儿乃复起升庭,循柱作声,始不见。众人分馀存之血肉啖之。帝向阿计替问其详,曰:“此乃筠从州土神,能为祸福。每岁二祭,例用人牛,喜则风雨应时,怒则雷轰电掣,杀人以石,射人以箭,执人啮吸其血,并嚼其肌。今乃拜伏你二人者,不知何故也。”
或日,有人持食一器进曰:“此筠从州所产之米稻也。”视之,坚硬如麦,嚼破之,肉有三仁。初食数日,腹作泻;久而少止。然上皇食之,手足乃软弱,不能行动。其土人云:“此稻生于沙碛中,苗若芦苇,高五六尺,暑中结穗,一本可得二三合。外有黑壳,木棒打开,取仁煮熟食之,呼为没茄。其地又有茶郁树,高五七尺,叶如南方橙橘而紫,叶背有四点黄色,开碧花七八瓣,结实如拳。初生便可食,其甘如蜜。又有草状如南夭蒿,彼人种之,尝生采以为茹。至夜无灯烛者,可于城北首石坑中,取水调之如油,或扎没茄苗,或用野草扎成火把,以石坑水浇之,点火明亮如烛。冬月大雪弥漫,动经七八日不止,人皆匿土穴中。其它异事甚多,难以悉赘。
一一 太上皇崩
[编辑]二帝在筠从州八九月,太上病困日甚,七八日不言语,并无药物疗治。彼处土人病者,但以茶郁木皮啖之便愈。帝乃频以木皮啖太上,而太上自此喉间生疮,又不进饮食,渐渐困惫矣。
或日,有梅寻部大人至筠从州市易,其众六七十人,身穿毳衣,所易物皆不识。其饮羊血以为酒,食生牛皮如嚼藕蔗。居数日乃去,土人亦目为异种云。
天眷三年,即宋绍兴六年丙辰,正月旦日,其土人亦相庆贺,以手交掖,歌舞语笑为礼。上元亦张灯,皆石坑中所浸没茄茎也。是日,其地男女合婚,各以高低色泽相等为配偶,男自负女而去,不烦父母媒妁引送也。
或日早,少帝自土坑出视太上,则僵踞死矣。少帝神魂俱失,号啕大恸,几不欲生。阿计替再三劝勉,且曰:“可就此中掩埋,然后具奏申闻。”土人云:“此间无葬埋事,凡死者必火烧其尸,及半,即弃之州北石坑中。由是水可以作灯而点照也。”语未毕,即有数人入室中,以木棒共架太上之尸而出。少帝从之。比至石坑,架尸于上,乃以茶郁木焚之,焦烂将半,复以水灭之,用大木贯其残骨,曳弃坑中,尸堕入坑底,沉没不见矣。少帝止之不得,乃呼嚎痛哭,亦欲跳入坑中,土人拉之曰:“昔年曾有活人跳入,此水顿清,不可作油。”争共阻之。少帝问土人曰:“今日是何日?”答云:“天眷三年正月十八日也。”阿计替催促回城为是。
一二 徙源昌州
[编辑]太上死数日后,始有金主文字到,内云:“移赵桓往源昌州安置。”帝闻之,惨恸更甚。阿计替甚喜,帝怪而问之曰:“何故?闻移徙源昌州,汝转有喜色,何也?”阿计替曰:“此地至源昌州六百里,却是往南行,去燕京少近。此乃北国皇帝知太上已死,故移你入近地,非恶意也。”
次日,离筠从州,望西南而行。是时随行人死亡者多,仅存一十三人。少帝旦夕跋涉,太上亡后,举目无亲,悲泣不止,面目枯憔,衣裳破裂,乞丐不如。幸所经之地,平坦易行,非如昔日所行之崎岖险窄,沙壤眯目耳。朝夕饮食,将众人随带之干粮充饥。又见有野草开青白色花成朵者,大如碗而娇妍,不知为何名也。
或日,遇一河,不甚广阔,从下流涉水而过,从人及帝皆跣足而行。阿计替曰:“今近南稍易行,去燕京且是直路,惟官人勉之!”帝曰:“千辛万苦,父母妻孥,俱丧异土。茕茕孤苦,伶仃一身,不死何为?倘荷北国皇帝恩造,速赐诛戮,免得如此苦楚。自东京至此地间,约行五六千里,驰驱峻道,戴月披霜,又何止数次!今日之存,乃馀生也。”阿计替曰:“赖是小人随行;若他人,恐官人亦不能至有今矣。”帝又曰:“所最惨最恨者,上皇死于匪地,体骨既被烧残,遗骸又抛沉坑底,人生未经之痛苦,不幸于我得之。”阿计替曰:“莫思也。路途往来者尽是胡人,恐有语言不谨,复生遣谪。上皇之丧于匪土,亦由命也,奚悲焉?”帝领首而然之。
或日,登一小山坡,远见望南一带,尘埃飞起,壤土蔽天。帝见而战栗曰:“吾睹此尘埃,魂销魄丧;因昔在云州及五国城,经过三次惊惶也。”已而左右告帝曰:“是皆猎骑也。”帝始安。时近四月,天气晴和,日朗风清,野花飘香。又见狐兔奔逸,误触坡下大石而死者三四头,众人争取之。敲石取火,以野草煨而食之。
又行六日,始达源昌州,城邑颇高大。主者系金太祖阿骨大之族子,名赤唱黎,引帝至官署。于庭下视赤唱黎者,衣紫袍,年三十馀岁。左右侍御二十馀人。主者容色姣好如美妇人,谓帝曰:“汝是南朝少帝耶?闻尔父母妻室俱亡。今北国皇帝恩慈,移你到此,无须烦恼也。”命左右赐以杯酒脔肉,又命赏随行人酒肉。食讫,赤唱黎问帝曰:“汝年几何,头发已白?”帝曰:“某年三十六岁矣。”赤唱黎曰:“我北国当初只是与契丹不睦,欲归灭其国,不敢侵入宋朝。岂意汝用奸臣,斗喋两国,以至如此。今北国主是我孙儿,我在此有兵数千镇守此地,汝但安心无忧。”令左右引帝入一小室中,时时有酒肉馈赐,但饮食粗粝耳。阿计替曰:“赖此地主者赤唱黎见官人矜悯欢喜,甚有缘也;但恐复有移徙近南之旨耳。”后住此源昌州,便即住年馀也。
一三 召赴燕京
[编辑]金国天眷四年,即宋绍兴七年丁巳,十月十日戊戌,金主废刘豫为大行台,传送燕京,囚于柏王寺,仍杀刘璘、刘玨于相郡;召重昏侯于源昌州。西南行二十馀日,方抵鹿州。自鹿州由水路乘舟而南,七八日抵寿州,又行三日至易州。所过处皆系荒榛旷野,过易州地方稍平坦。每州各有同知,如府县之状,有军民市井。至城郭中,亦有遗帝衣服及饮食。所从行之护卫一十三人,首阿计替,次莫拽麻,次随班起,次舍蔑紫,馀不能详记。
自十一月二十九日离源昌州就道,行五六十里,夜宿深林中。渴饮道傍水,饥飡所带干粮。是晚,有月色出于东方,虽有微光,不能远照。阿计替曰:“此月小尽,二十九日系晦日,那得有月光?”少焉,此月落,而又有一月升,始知非月似月。俄而二星相连,有红光牵引,长数十丈。阿计替曰:“此妖星也。”
少顷,火光烛天,流于西北而灭,有声如雷。此系金主杀陈定二王之应谶也。
十二月初行,次日遇雪,平步厚积数寸。有野鸟数百,争飞雪中,皆如雀鸽状。其地有二死狐在雪中,群鸟争啄之。狐肉既尽,群鸟悉化为鼠,走入雪中不复见。其变未全者,犹是鼠首鸟翼,宛转雪中。从行一人曰:“此地有是物,遇雪食死狐,皆化鼠,能穴地百丈。”
或日,野碛中见数狼,于林下争食,啖一死狐。忽见天际落一大雁,虎首锯牙长爪,翅广三十尺馀,尾亦如虎,两足各拏一狼,腾空而去,目若两灯炬。从行中有识者云:“此名虎鹰,非止能捕狼,牛马羊豕皆能搏击而食也。”
或日行路,帝足间出血不止,疼痛难忍,不能前行。舍蔑紫以刀割去帝足烂肉少许曰:“若不去此,久必溃堕此足;盖缘常行沙碛中,有毒虫钻入肉内故也。”
或日,行至鹿水,其水深而碧色,并无上下源流,云此地中涌出,亦有时而涸,乃呼舟而渡。水中生紫色螺,大如斗,土人取食之。亦有鱼紫色,二足如凫鸥,捕者以竿刺得而生陷之。岸边生草如蒲,黑色柔韧,土人以之作布,无异麻苎也。
或日,至寿州,其同知自云:“本是大宋真定府人。大观时,犯法逃入契丹,破灭献财于金主,得官为寿州同知。其副乃大金人。”见帝慰劳曰:“自大观至今二十年,老矣!”阿计替与之言语甚和惬,颇得供馈酒肉。是夕宿州官正庑中。夜忽闻室中有女子讴声,听之乃东京人也,时歌词是柳耆卿小镇西。帝闻之,谓阿计替曰:“正我事也。句中有‘禁烟归未得’,岂非先非?然此间那有人会唱此词?虽腔调未娴熟,然亦何由至此?”及晚,同知出,阿计替诘其姓名,曰:“姓斛律名旦。”并询夜间唱曲者,曰:“此金国所赐婢女,闻是东京百王宫相王之幼女,今年十七岁,甚婉丽。昨夜唱歌毕,亦谓我曰:前面住宿官人,好似我家叔叔。我语云:这便是你们南朝官家。此女闻言,怨泣至今未止。”帝闻之,亦相泪下不止。左右促行,遂去。
或日,约行离寿州百馀里,途间望林中有烟火及闻钟盘声,阿计替曰:“此必佛寺也。”乃趋入,见门首列二石金刚,皆拱手而立。入门,有一胡僧出迎,遂升堂。视佛像皆铁铸,无他供器,但有石盂石香炉而已。僧问:“列位何人?从何处来?”阿计替曰:“此乃南朝天子,被执于北国,今往燕京朝皇帝,在此经过,借寺歇足。”僧乃呼左右点茶一杯饮帝,并遍饮十三人。时帝不饮茶者已十一年矣,今饮一沃,即觉四肢轻快,如释重负。饮讫,僧及左右收茶具趋堂后,移时不出。阿计替与帝亦趋堂后,欲谢别,惟见寂然空室,但见左偏小室中,有石刻僧像并侍者,审视之,即适间设茶僧也。众共嗟异,皆叩头感叹而出。帝因此冀有南归之日。
或日,行至一村落,居民三百馀户,云系契丹天皇之王陵,故民居稠密。北望树木繁郁,荒草蔓延,有折堕烧毁颓败房屋数间,牛羊践蹈,其中冢墓圯裂残破。帝视之,因曰:“我祖陵庙,俱在北方燕京雒阳两处,未必不如此毁败。”乃泣下曰:“我父弃尸水坑,我母埋于路傍,吾妻卷以苇席,人生至此,惨亦何极!我之此身,又不知丧于何地也?”
或日,行次见一坑,上有紫衣番人监督发掘,云是契丹道宗之陵。良久,出其棺,棺椁皆石制,尸首亦糜烂,只存骸骨。紫衣者命取其中金玉珠宝刀剑等诸宝物;盖奉金主命,俾发掘契丹诸陵取金玉也。帝视之,泣然泪下而言曰:“我之祖陵,谅亦如是。一人不肖,累贻先人,哀哉!”乃大恸而行。
或日,行次见途间一木,高丈许,叶叶相对而生,花如盏大,黄色,其实状如木瓜而绿色,亦两两相对,触之似已成熟。随行人莫利列者取食之,一嚼齿落如屑,舌黑如漆,急吐之,痛甚,满口成疮,经月不能食。问旁近居民,云:“名绿盎,能碎犀角象牙。北方马骡生时,以此润其蹄,则能行千里。削其木刺人,利等刀剑。”
或日,行至一村落,居民三五十家,云是王昭君青冢。有墓存焉,碑碣断缺,不可识辨。帝坐一树下。时溽暑蒸郁,随行人俱就阴凉歇息。忽见浓云升自东南,大雨如注,疾雷闪电。帝与众人急趋民舍避之。既而雨止,平地水深数寸。是晚不能行,宿民舍中。问:“此去燕京尚有几多路?”曰:“尚有七百馀里。”
或日,行达一州郡,问其民,曰:“是平州也。”入其城,甚雄壮。居民繁庶,市肆贸易如大都会。阿计替引帝入州治见同知讫,乃馆于驿舍,供具酒食。是日乃七月七日,城中妇女盛服游街市,官设酒食,令百姓游赏作乐。酒肆燕饮,亦有挟妓赴席者。审视其女,乃南朝人,见其能吹横笛,亦有丐酒肉丐钱者。时帝不得出驿舍。阿计替与同行人俱在彼就饮。前吹笛者为一老番妇,驱至席前,令吹调子。阿计替问曰:“你是何方人?”其女四顾而言曰:“我是南朝人,家居京师,非常人,乃是天子族女。我曾嫁与钦慈皇后族孙。京师破,被人掳掠,卖至此处,以吹笛乞食于酒肆间。”且泣且吹。阿计替与之钱而去,归驿馆述之于帝,帝嗟叹泣下。
或日,至一处曰易州,似平州不及其盛。其同知亦呼帝至庭下,赐酒食,止宿驿馆。其中有甲士三五十人,其中贵在彼作监军。城中所用钱,半锡半铁,所食皆麦面谷栗。
或日,过一古寺,见胡僧谓帝曰:“谨慎祸防,马足之下。”阿计替曰:“来日到燕京矣。”是夕,宿京城外。次日入燕京城,路人见帝,有叹息者,有泪下者。
一四 在燕迁徙
[编辑]天眷五年,宋绍兴八年戊午,或日,帝同契丹海滨侯耶律延禧共入一官署,相谓曰:“赵公,你从何处来?”帝曰:“自源昌州筠从州西江州五国城至此,踯躅数千里,父母妻室俱亡,苦楚备及。今日重瞻,乃馀生也。”海滨侯曰:“我与你相去不远,自海耀州至此,亦约五千馀里。自曩者于燕京一别,今方再会,路途辛苦,万死一生。今日北国皇帝,呼我二人来此,未知何意?”帝曰:“生不如死,听之可也。”延禧然之。坐久,内侍传金主命著耶律延禧并赵桓二人同归鸿翼府居止。是后两人只拘囚于彼,早晚饮食不缺,寝处亦有床榻。
或日,延禧执帝手,附耳密语,帝拱手加额曰:“皇天皇天!”后有人告帝与海滨侯同谋叵测,遂命二人分居。帝出居赡养寺僧舍,海滨侯不知所往。帝每日与寺僧别作消遣,饮食亦寺僧供给。
或日,阿计替到寺,见傍无人,乃密语帝曰:“闻南朝天子建都临安,刘豫乃金国所立,今已杀之。又闻人言:朝廷近与南朝和议,欲以黄河为界,复还南朝三京,及送官人归国,已差下伴送使人矣。”帝但拱手称死罪,馀无他语。
或日,有中贵官到寺,手持缣帛二匹授帝曰:“金帝赐尔。”帝乃拜受之。
又曰:“皇帝有旨,戒寺僧勿令非常人与赵言语。”自此半载或三五日,时常有赐布帛酒食之类。
天眷七年,即南宋绍兴十年庚申四月,帝至京将二载,只在赡养寺中拘禁,容貌稍平复。
或日,有贵人家平骑入寺,寺僧命左右引帝入小室,戒之曰:“慎勿出外闲行,今日是盖天大王夫人来此作斋,恐有不便。”语毕而去。帝乃小隙中密窥之,遥见韦夫人同一番酋偕行,车从中有人抱一小孩子,约三四岁,呼韦妃为阿母。来人礼拜佛像,周游廊庑,久之,方至帝处。帝在寺中有年矣,常见时节颇类东京,惟作佛事不同耳。其庙主僧人云:“本是陈留人,披剃于大观时,后入契丹。契丹破,入金国。后为盖天大王送入此寺,已五年矣。”又云:“与韦夫人说及,亦訽问天王动静。”帝曰:“前日夫人到寺,所抱小孩子是何人?”僧曰:“此即夫人所生子也,今五岁矣。”
或日,寺僧传韦夫人云,言:“今南北通好,以黄河为界,行将送八哥还江南也。”僧又云:“前日韦夫人闻知太上太后及皇后先后死亡,亦暗自堕泪,遗我金钗一股,令作佛事追荐亡者。大王权请安心,必有归期在迩矣;但韦夫人已生二子,恐不得南还矣。”
天眷九年,乃宋绍兴十二年壬戌,六月一日,寺僧入告帝曰:“盖天大王之韦夫人已还南朝矣。以韦夫人乃康王亲生母,四月间遣使来迎,今去已七日矣。”帝曰:“使他母子重圆,我死也可瞑目。我今在此,比筠从州及五国城已是地狱天堂矣。”自韦夫人南归后;寺僧常与帝语,而监视者辄阻之。
天眷十年,乃宋绍兴十三年癸亥,寺僧以他事犯罪,皆赐死,毁其寺,移帝于燕京之北赐第以居。其实使人监守禁囚,但赐二胡妇供侍饮食及洗濯而已。
天眷十一年,宋绍兴十四年甲子,春,帝忽于所居窗隙中,见一贵人乘骑而来,有一驺从,面甚熟识,但不忆为何人。自后日日至门,久而与其人稍熟,共相言词。一日,驺从者与监人共语于门外,帝私于门内听之。驺从者问:“此是何官员宅第?”监者曰:“此是赵宋官家。”驺从曰:“父乎子乎?”监者曰:“父已死,惟一人。”驺从者问:“年若干?”答曰:“四十馀。”驺从泣下不出声。良久,贵人去,驺从者亦去,帝在门内见其形状,猛然大悟曰:“此我子谌也。当初出京不相随,今乃流落为贱隶;虽然,亦我之幸也。此子知我尚存,但恨彼此不得见面。”自后驺从者绝不复来。帝屡于门外窥伺,终不复至。帝恨怅无穷焉。
天眷十二年,宋绍兴十五年乙丑,七夕,燕京大火,九日不灭,随熄随炽,屋宇一空,死者三千馀人。金主出京,避于宝盖寺,去帝所居仅数百步。一日,帝立庭中,遥见金主在阁上眺望,帝忽走入室避之。俄有中使至,言皇帝赐茶菓等物,帝拜受之。是夜,城中火方熄,金主复入城。以失火及不救火罪,斩二百四十三人。
天眷十三年,宋绍兴十六年丙寅,监守人犯罪问决。金主命徙帝于城下玉殿观,仍如赡养寺差人监守,不许出入。
天眷十四年,宋绍兴十七年丁卯,金主淫虐不道,内淫其女,外及命妇,又杀害诸王。有岐王亮,乃太祖阿骨打之孙,与金主为昆弟。其妻在燕京,数被召入大内,于是岐王与内外诸臣,密谋有篡弑之意。
天眷十五年,宋绍兴十八年戊辰,夏,金主又杀淄王等十一人,及外族女夫四十馀人,政事悉委皇后之弟顺国将军刘驾成,及内侍钱铁刀将军土正童等。
天眷十六年,宋绍兴十九年己巳,九月,岐王与其党弑其主完颜亶,僭号于燕京,改元贞元元年。是岁十月初三日即位。
一五 帝崩马下
[编辑]贞元二年,宋绍兴二十年庚午,完颜亮移帝于燕京元帅府左廨中,拘禁如前,然已萌害杀之心矣。
贞元三年,宋绍兴二十一年辛未,帝囚居左廨如前。
贞元四年,宋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完颜亮下令,修治甲兵,有南侵之意。亮母乃契丹主耶律延禧之姑母,完颜悉皆之妻,每见亮欲征伐,必戒之曰:“勿事兵甲,汝行篡逆而得天下,若又以杀伐不道治之,将有似你之臣,起而杀汝。”亮大怒,叱其母曰:“妇人何得干预外政!”即令左右拽去,鸩杀之。亮有同母妹二人,元旦入朝贺,亮特令欲淫之。二女走诉其兄平王孚,孚怒曰:“此子不道若此,何以君临天下?来日入朝,切实责之。”亮佯为恭敬,作礼曰:“亮实不道,非兄莫能直谏。”乃再拜而言曰:“敢不悛改!”乃呼酒共饮,词甚逊谢。孚酒醉不醒,亮手杀之。
贞元五年,宋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亮遣使杀其故主完颜亶之子伏,因其提兵至石楼关,遣郭押奴御而杀之。自后无复顾忌,又无敢谏之人,遂一意训练,欲作南征之计矣。
贞元六年,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因谍人来报南宋秦丞相死,遂使旁午诛求诘责,欲借以起衅兴师也。亮又旦夕酣饮宣淫,不成人道,内外离心;然惮其威暴,无敢妄议者。
贞元七年,宋绍兴二十五年乙亥,是岁七月,金主改元正隆。
正隆三年,宋绍兴二十七年丁丑,帝居如前,而金兵屡侵鄜虢等郡,旋败去。
正隆四年,宋绍兴二十八年戊寅,金国大败夏兵,俘其将李守澄。兵至灵州城下,夏王惶惧,归命而降。
正隆五年,宋绍兴二十九年己卯,金主命帝出左廨,令人与之习击鞠。
正隆六年,宋绍兴三十年庚辰春,金主亮开宴,燕诸王及海滨侯耶律延禧,昏德侯赵桓,完颜亶之次子佑。酒酣,乃诈以较射击球,首射杀延禧,次及佑并少帝,一时并死于非命,鞠场乱箭马足之下,弃诸尸于野水中。先是帝将到燕京时,遇古寺胡僧,语之云:“祸在马足之下。”至此时正验矣。帝年六十岁,殁于乱箭之下,哀哉!次日,亮早朝,语于左右曰:“我临位以来,耻祖宗之基业,不能混一区宇;所忌者,先帝二子及两降主。今四害已除,夏人归命,所未得者,江南一隅之地,取之易如反掌矣。”是岁,遂命起大兵南向。嗟乎,南北纷争,从今不能息矣!
附绿
[编辑]阿计替本末
金阜昌七年,阿计替手持所记上皇少帝及郑朱二后生死诸事实录,授予曰:“秘之!”盖予与阿计替姻侄也。阿计替常曰:我本河北棣州民。靖康中,贼将攻城,守臣王若思投降。我时为州介吏,虏将铁力炽憾入城,王若思与之相见拜跪,坐厅上铁力炽憾视我而笑曰:“斯人面貌,酷类我兄阿计替,我当另视之。”乃以卮酒赐我饮,命我从行。
经月馀,至河北征战,我常随之。一日,炽憾诣干离不营下议事。我番服结束从行。干离不见我曰:“阿计替何以尚在?”我但唯唯。炽憾曰:“此非真阿计替,乃面貌之偶同耳,彼实南人也。”干离不亦甚喜我,使人训我以番语,谓炽憾曰:“可呼他为阿计替,待我照管他。”一日,干离不饮次曰:“阿计替,休去他帐中,只在我帐中住可也。”自此只在干离不麾下,手执刀剑弓矢侍左右。干离不惜我谨慎,每以密事告我。
靖康元年,我已在干离不帐下二年矣。二月中,随干离不提师围汴京之安上门。干离不部将钱斯可红败郭京,刀斫郭京左臂落地。可红纵兵返转城下,高举皂旗,指挥众兵上濠。时安上门之西,有将麋斯奕者,领一军曰赤伏军,运皂旗于洞子上,为城上人所得杀之,而手执皂旗高声呼曰:“杀了番也。”入他处,望见皂旗登城,不知是宋兵呼捷,误认为番兵已临城上,遂争相奔溃。番人见守城军自乱,遂乘势上城。东京之陷,弹指间耳。
次日,干离不入城,住瑞相寺,命阿计替领军人打掳,凡得财帛千计,子女十四人。内城尚闭,而虏已登子城驻军矣。又明日,子城开,干离不入子城,住阿育王法堂。粘罕旦夕使人会计,打掳取讨金宝妇女。一日,干离不在法堂上坐,有执女子三人至者曰:“与大王。”因干离不在北国,先曾授封淑耆王,故呼为大王也。阿计替在傍观之,三女皆绝色,颤抖不能言。问其实,乃曰:“我宋国荆王女也。长曰檀檀,次曰修奴,次曰缨给。今日有胡人骤入我府,掳取金宝,又将我父子都杀了,祇留我姊妹三人执至于此。望求早赐死,我等义不可辱。”言毕,俱欲触阶而死,众人掖止之。干离不乃呼其子尚孚电曰:“与汝三人作奴婢。”尚孚电使人引三女子去。是夕,闻俱被淫辱,不堪以闻。
一日,有人扶一美女至干离不帐前,曰:“若乃皇族女,亦付与尚孚电;若是百姓女,即付与左右亲从者。”干离不年已六十馀岁,情犹酷毒。尚孚电有弟陆笃诜尚幼,每见女子美者,必就干离不求之,干离不未常允许。又向尚孚电求之,亦不得。一日,伺尚孚电大醉,乃使人刺杀之,尽夺其诸女之尤者,自东京出奔,投粘罕之长子而去。干离不自此后,乃不令人掳掠女子。所伏侍左右两人皆丽色者,亦逐之去,后反为他军所获。尚孚电遗下妇女犹有二十馀人,干离不乃悉分与左右亲随。阿计替得一妇,究其本末,云是:“京师城纸铺王员外之女,十九岁嫁于周家为媳。汴京陷,全家离散,遇一番人,将我献于大王,大王复赐于小将军,而得随侍焉。今小将军死,又归于君”云。
其后三月间,车驾出城,干离不谓阿计替曰:“我昨日与元帅说及,叫你随南国官家前往燕京。”次日,干离不引阿计替见粘罕,粘罕呼曰:“你是南州铁力炽之兄乎?”曰:“然。”曰:“叫汝押送赵某父子并他二妻前往燕京,在路小心。”因令趁千户同去。至中途,见骑兵护二帝者,乃同迤逦至京,及移安肃军云州西江州五国城筠从州源昌州等处。又自源昌州至燕京,往来万有馀里,凡十有二年。后在燕京又侍帝三四年。
尝再四语予曰:“我随二帝跋涉万有馀里,若非我保护,他死亦早矣。”又曰:“我本大宋人,感他南朝恩德,故在路所不拘絷,惟是温言抚恤,又戒约左右护卫。”今到冀州,乃持前所历事迹授予曰:“万一此文逮江南,使中原可复,腥膻可除,而欲求其实,当以此进。”
余念阿计替之忠,故直书其事于前,又记其本末于后。如此不暇饰之以文辞,览者幸毋笑其拙。今因两朝议以河为界,有张氏者欲南归,予乃书其本末以与之,令持以南渡;其遗稿残文,已悉焚其迹矣。阿计替本姓朱氏,名得成,棣州人,今为滑州宣德使云。
原跋
[编辑]《南烬纪闻》一书,向无刊本,亦不知其为何人所撰。余于今夏在友人案头,得睹此本,因假而抄录之。竟三日之功,录成是本。但其中有叙事不伦之处,一仍其旧;或有乖误鲁鱼之谬,亦不自知,读者谅之!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小春,松岩识于养怡书屋。
是书首序署名曰“冀之炎氏”,定系传抄之误也。近于《四库遗书总录》内,备悉其颠末,因复识于此。其略曰:“《南烬馀闻》,系宋淮海周辉撰。起自靖康元年正月金人临汴,以至二帝殂五国城而止。编年编月,所纪颇详。然此书他处或不署名。前人有疑其伪者,则以徐梦莘《北盟会编检阅》所列书目中,无复有之;而《晁志》、《陈录》均不载也。存以俟博雅君子为之考焉。”松岩又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