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忍庵遗稿/卷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 忍庵遗稿
卷五
作者:赵载道
1781年
附录

杂记[编辑]

读尚书日录辛酉[编辑]

武王之崩也成王幼冲且无至圣之德若举天下而 归之周公则宗社岂有艰危之虑哉以百万生灵之 命而委之于一三尺孺子卒致管蔡之变惜乎东坡 武王论不入此一段

偶阅沧溪集乙丑[编辑]

甲子夏看礼记檀弓首章曰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


焉注曰檀弓以仲子舍适立庶故为过礼之免以讥 之余疑免焉二字居于舍腯之前是檀弓之免不由 于舍腯恐注说或误箚于卷焉今阅沧溪集箚录亦 疑此条人见之偶合如此夫乙丑正月十日书 昨 日看农岩集以大学首章小注黄氏说分明字德字 语意多未安云余顷读至此疑之箚记于卷今见农 说如此聊复识之

阅尤庵集偶书[编辑]

大学补亡章曰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又曰因其已知 之理而益穷之小注曰此即上文莫不有知之知尤


庵曰此小注非也莫不有知即知觉之知也所谓已 知者盖因格物而已知之知也两知字自不同愚按 莫不有知不但指知觉言也盖人皆有良知孩提之 童皆知爱其亲敬其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是人 莫不知是理也人莫不知是理也故因其已知之理 而益穷之也小注说明白无疑若尤庵说则上文言 知觉不言格物而中间却无头无尾入格物而已知 之知耶且以上文文势观之知字必对理字而言是 分明知事理之知也非知觉之知也朱子说可以征 此章小注曰知元自有才要理会便是这些知萌


露按两知字分明指知事理之知不然何待萌露 也或问注曰人皆有良知而前此未尝知者只为 不会推去耳爱亲从兄谁无是心于此推去则自 其所知推而至于无所不知

阅语类记疑[编辑]

大学章句自欺初训曰人莫不知善之当为然知之 不切则其心之所发必有阴在于恶而阳为善以自 欺者故欲诚其意者无他亦曰禁止乎此而已矣改 曰心之所发阳善阴恶则其好善恶恶皆为自欺而 意不诚矣又曰心之所发若在于善而实则未能至


善也 李敬子问无自欺注云外为善而中实未能免于不 善之杂某意欲改作外为善而中实容其不善之杂 如何盖所谓不善之杂非是不知是知得了又容着 在这里此之谓自欺曰不是知得了容着在这里是 不柰他何了不能不自欺公合下认错了此容字又 是第二节缘不柰他何所以容在这里云云次早又 曰昨夜思量敬子之言自是某之言却即说得那个 自欺之根自欺却是敬子容字之意盖知其为不善 之杂而又盖庇以为之此方是自欺某之说却说高


按金农岩疑此说在章句之后欲以容着为定论 然愚意此录敬子所谓注云者乃章句前注也非 指今注而言也不柰他容着二义俱不可废今注 则自兼二意似不可疑也且先生于敬子言后曰 某旧说忒说阔了高了深了然又自有一样人如 旧说者欲节去之又可惜云云愚意今章句必是 改本而以可惜之言推之其不只取容着而弃前 说明矣 因说诚意章曰若如旧说初学者无所用其力也中 庸所谓明辨诚意章而今方始辨得分明


按此所谓旧说未知何指抑若在于善一条耶○ 按不柰他何不能也容著不为也二者常相因此 二语恐不可偏废也

识东迹[编辑]

四时多风春更甚屋无完瓦海涛声闻数十里外波 起如山海人不能舟 海人渔于海大鲸至众呼而拜曰丈人丈人鲸逝 立春户长率吏民祈农于客舍之门洁牲清酤祝以 绥之缚木为耒命人为牛呼曰风雨顺时尔壤乃沃 耕耘不愆尔稼驿驿是绝螟䘌是秸是铚尔谷惟千


石尔无疾疫尔居康乐受神之福答曰诺乃彻 其山嵂崒多穹石多岩其民顽朴俗善居丧三年不 食肉祭祀以时 权氏絿温雅博文劬于典礼学于迂斋后学于明老 居乡不犯法教子弟以义从子德谐德诲皆秀杰子 德训孙宅洙亦佳絿兄讳维文而不显絿父剸心训 诲纬维与人奕取奕使啮之云絿纂五服便览 慎氏懋许观雪厚弟子也博学有立清苦自守上万 言疏论治道以干 肃宗 上大喜官于朝懋旁通 百家语又善风水自号曰晩湖


三日湖之南涘石壁有赤书曰述郞徒南石行古称 新罗人识名或曰仙人所书不然何久而不涴也中 岁高城守厌游客之观病于郡以斧斲之斲盖深而 字益鲜守惧曰神物也不可动 上之壬戌观察使 某令吏刻名丹书侧吏误刻述郞徒字中既而觉之 惧刬削之然三字不复见唯南石行可辨癸亥武人 某以墨污名其上六字遂亡

杂识[编辑]

读鸢飞章闻窗外鸟声亦可以见流行之妙观乎川 流可以识诚甲子



象山谓程子不言无极而易序有太极本无极之文 盖程子已言之矣 无极之说旧未的识忽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一语 为明证上天之载太极也无声无臭无极也 阳明谏迎佛疏曰弹指之间立跻圣域可以观阳明 学术 在木唯松柏能冬青在草唯五谷能粒食盖万物之 禀秀气者也唯麰也能冬青又能粒食在人其功德 兼隆者也欤麰有五德使人粒食仁也冬青节也秋 种夏获有贯四时之义诚也夏秋之际新谷未登旧


谷既尽惟麰也作于斯时补稻粱之不足信也服之 而使人去暑疾义也 末世道术横分盈天下而至不可数党论日以渐滋 分而又分滋而又滋譬如木之有枝枝中生叶叶中 生纹盖古之世阳也末世阴也阳数奇阴数偶奇主 寡阴主多末世之民之多方也其亦阴数也欤 草木花多红木生火也雨露滋而草木茁水生木也 云黑而雨黑者水之色也暑甚而雨阳极而阴也将 欲翕之必固张之也 尝谓我东于箕圣有没世罔极之大恩以夷狄而不


左衽被发秉礼义而名中华粤皆箕圣攸赐嵬嵬乎 其大功也哉我人之奉箕子当不下于孔子孔子列 邑诸道皆俎豆之而于箕子独阙焉近世名臣皆作 书院或位牌遍一国号为斯文大事而飨腏之典于 箕子独不广斯东人之不知本之最者也尝欲一叩 天门为举报本之盛美焉后览尤斋文集沙溪先有 此论矣后看眉叟记言时人亦有此论而许止之

处无人之地如处千万人中处千万人中如处无人 之地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程子曰荀子元不识诚既诚


矣更何养心王阳明曰荀子不当非也诚有就实理 言者有就实心言者有就天道言者有就人道言者 荀子不当非也阳明言似矣 薛君采老子注论无为而无不为颇明白程子说果 若深文然盖论异端必原其命辞之本赜其立言之 旨烛之无遗然后可斥者斥之可褒者褒之不没其 善不掩其长不以私意少错于其间彼乃心服而吾 道张矣 钓而不网戈不射宿中庸也茹疏戒杀则过之徇欲 暴物则不及○释氏不食动物而食植物夫均得是


气而均有生者动与植也彼以杀禽兽为戕兄弟而 不知毁草木为残同气是亦可为平等欤吾儒却一 视之安萌芽方长不折斧斤以时入山林 太极图解曰阴静者太极之体所以立也中庸注曰 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太极该阴阳而独以 阴为体人性兼动静而独以未发为性者何也夫阳 不能包阴而阴则阳之万化皆包焉动不能统静而 静则动之万变皆统焉故以阴为体者非谓阴为体 也以其包万化也以静为性者非谓静为性也以其 统万变也邵子曰无极之前阴含阳也然则朱子之


旨亦为其含阳动耶 先儒云天地有尽愚谓地有尽而天无尽地有开辟 而天无开辟只是一气耳一气安有终始古所谓轻 清者升而为天非轻清者升也自夫有重浊者以后 言之故其言如是也 丙寅正月初一日书曰人之进德全在容貌辞气自 今当猛省用力于九容九容尤切于九思 丙寅

昨年吴圣登泰鲁谓余曰博物洽闻为为人乎为己 乎曰为人圣登曰愿子母为他只以博物洽闻为为 人之意常常提撕则向上之志坚固而欲罢不能矣


此友疑余务博盖不知也然其言则警切当时时自 省可也 敬然后心定心定为万善之本近益觉矣每当上食 之际此心静定之馀则临祭哀心自生如火然泉达 然或与人谈说驰思远外之馀则哀心不即发而祭 时思虑不能齐一焉此最可警 闻崔奉朝贺自少人定锺后不出门虽出锺则归此 吾前日欲为而未能之事公又尝曰不逾闲三字吾 之一生用力者也不逾闲吾之最不足处自今当用 力


不逾闲自飮食言动始 余近日所行专不谨严与元日所书异矣宜猛省 气质有以先后言者初禀与成形是也有以知行言 者既禀之后是也 大学人已知行而已经之首节以工夫言人已而知 行在其中次节以功效言知行而人已在其中三节 合结四节以工夫合言人已知行五节以功效合言 人已知行六节七节合结 新民虽与明德对然其实乃明德之极处非截然别 有一种事业也故治国章专说动化平天下章虽言


推而絜矩慎德忠信等事皆在我之忠恕自修也未 尝言政刑事务也新民章首言自新次言作其新民 而不言作新其民亦以此也欤 何以知明德非性也曰明德具众理众理即性也既 曰具众理则是具性之器也非性也且性无形虚灵 不昧则涉乎形矣非性也 小学题辞饶注以根为性以支为四端与四行愚意 恐未安若饶说则所谓培养其性者有何法耶四端 四行非性外之物则充是四端四行即培养其性之 事也根虚而支实根后而支先朱子本意岂如是也


以文理推之先培其根次达其支之谓也根者德也 行也小学也支者业也文也大学也本文之意似是 广说恐不一偏单说下丁卯

窗岩杂录丁卯[编辑]

朱子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 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此训微似可疑盖理气 元不相离无先后无彼此方其付与万物之时一气 流行化生群品则所以理同者以其气之初无异故 也气若异则理亦随而异矣及其万物已生之后则 昏明开塞类万不同而理亦随之所以理绝不同者


以其气之不同也气若相近则理亦随而相近矣愚 谓自其同处而观之则不徒理同而气亦同自其异 处而观之则不徒气异而理亦异矣如此说未知如 何也后见明儒扬月湖说偶合

心之发有十二目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思忧疑羞虑 分而言之则喜爱哀欲发于仁怒恶羞发于义惧忧 发于礼思虑疑发于智惟思也无不在惟欲也无不 行可以见仁智之贯乎四德也或曰孰为信之情曰 此十二者皆出于真实而无所伪饰此则发于信也 然则知何居曰知水也五行惟水无不具贞之终始


于物此也盖十二情无非知朱子有惧发于怵惕七情横贯之说当更详之

近思录苏季明条问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否曰 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贒且说静时 如何曰谓之有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曰既有知 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或问喜怒哀乐未发之前 下动字下静字曰谓之静则可然静中须有物始得 ○问未发之前便是寂然而静时然岂得皆块然如 槁木其耳目亦必有自然之闻见其手足亦必有自 然之举动不审此时唤作如何朱子曰喜怒哀乐未 发只是这心未发其手足运动自是形体如此○朱


子曰静中有个觉处只是常惺惺在这里静不是睡 着了又曰未发之前须常恁地惺不是瞑然不省若 瞑然不省则道理何在成甚么大本问常惺便是知 觉否曰是曰知觉便是动否曰是曰何以谓之未发 曰未发之前不是瞑然不省怎生说做静得然知觉 虽是动不害其为未动若喜怒哀乐则又别也○朱 子曰虽是耳无闻目无见然须是常有个主宰操持 底在这里始得○吕子约谓未有闻未有见为未发 朱子曰子思只说喜怒哀乐今却转向见闻上去所 以说得愈多愈见支离纷冗都无交涉若必以未有


见闻为未发处则只是一种神识昏昧底人云云 按此条极多说话而无见闻与未发之同异未发 与静之同异详细觑破则他无可疑矣程子曰无 闻见然闻见之理在始得朱子曰无闻见然须是 有主宰此则程朱同以无闻见为未发也及见只 是这心未发其形体如此之说及答吕子约说此 则朱子以有闻见而心未发为未发也程子曰既 有知觉怎生言静又曰谓之静则可静中有物始 得此两说微似不同然以朱子怎生说做静然知 觉虽动不害为未动之说细推之可以知程子两


说之不相悖也大抵人心有无闻见而未发之时 有有闻见而未发之时自中庸本义言之则未发 者只言其情之未发而已也有闻见无闻见以形 体言也只是说戒惧处非就未发处言也闻见之 与未发不相关固也程子则又极本穷原而言之 故又就无闻见处细剔出来盖以存养工夫不害 其愈约也朱子自未发本章之旨言则不取无闻 见之说自极本穷原处言则取无闻见之说所以 有二说之不同也然在学者言之则勿论无闻见 有闻见未发时皆可用工不必支离分折也若以


动静言之未发与已发对言则已发为动未发为 静有知觉与无知觉对言则无知觉为静有知觉 为动以未发之浑然在中观之固是静也以其知 觉惺惺观之不可谓静也此犹一阳之复以一阳 之动则可谓动也以万物未生则可谓静也两先 生之说亦是如此故或以为静或以为动而不害 其为同也欤然此段所论只在于未发而程子以 静中无知觉为训若夫无知觉之静惟睡着时有 之似不必枚举而先自发端如是言之此最可疑 也昨年无中庸或问等书故未及深究只据心经发挥如是记疑今见或问与朱子定论相背者



多矣戊辰书

偶见杨月湖廉有曰论一则不徒理一而气亦一论 万则不徒气万而理亦万此与余向日理气同异之 说偶合可喜也 孔子之文章至矣曾子谨岩而易直抑可以次之矣 子思烂乎其文孟子盖露英气焉 事有两是两非者齐宣王伐燕或告以勿取或告以 取之此两非也孟子对滕文公一曰去邠二曰效死 此两是也 庄子鹍鹏只是论一气机耳自北冥而之南冥阴而


为阳也去以六月息一岁十二月之中一阴一阳之 往来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盖亦此也此篇论至人 逍遥之乐而先言阴阳气机升降往来何也中庸论 君子之道而言鸢鱼飞跃论圣人之道而言发育万 物指虽异而意则同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者阳之 数二者阴之数阴阳之合其数为三道生一太极动 而生阳也一生二动极生阴也二生三阳变阴合也 三生万物化生万物也此老之精于易如此 孔孟开口称夷齐语孟不著谏伐之事介甫之论虽


执然其实诚不能无疑 或曰义主于敬或曰礼主于敬昔尝疑之近觉得自 尊敬而言则为义自共敬而言则为礼细看有分别 作礼看则为礼作义看则为义 一家圣贒之多万古无如周太王王季泰伯仲雍康 叔成王康王皆贒人也文王武王周公皆圣人也一 家一时并生三圣人连生六贒人周家熙运盛矣哉 天地大化何故而独厚于此未可知也然太盛故无 继者此天地之理也 默观此心流动易走如水银水银之为物圆转流走


未尝暂止其状与人心极相似 孟子开口说仁义道义说时说神化说一治一乱此 皆易也然未尝一言引易文论易理其亦不言天道 之意也欤观于此则二程之不言太极可知也已 孟子于弟子未尝名呼一以友道待之细观乎此始信孟子自作 孟子

伊尹圣之任者也治乱皆进者也然耕野而乐道嚣 嚣于汤之聘于此可以见圣贒出处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其语诡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其 意顺


主理则心在其中主心则理或外焉知此则知吾道 知异端知外为吾道而内为异端者之情状矣 以知与行言则知气而行质以行与守言则行气而 守质 如是者情也能如是者心也所以如是者性也 非礼勿视不独于开眼后下功虽瞑目而坐思之所 之目必往焉于此时亦有勿视工夫 人不信从则忧人不知则不愠忧则公愠则私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朱子以为求放心然 后可以学问程子寻向上去之说意亦如此此说皆


善矣然乃孟子本意则所谓心者即上文仁人心之 心字也放心者即心之不仁者也求放心者即去不 仁之谓也去不仁则仁矣乌有既仁而后更加学问 寻向上去之说乎论语一篇皆务求仁求放心求仁 也学问之道非一端思之辨之玩之索之其归则求 放心而已矣求仁而已矣更按朱子曰学问之道皆所以求放心观此则朱子 亦有此说未知两言有先后耶不然皆有两意耶是不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章小注朱子曰若一事上能尽 仁便是他全体是仁了若全体有亏这一事上必不 能尽仁此说当思之○按仁者全体不息之名人造


此境则所行者事事皆可谓仁不然则或一事合理 随事而名之不可名仁也如子文则谓忠陈文子则 谓清申生则谓恭公绰则谓不欲曷尝以一事许仁 乎朱子说晓然无疑更按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观此则朱 子说无疑

崔将军莹之死圃隐未尝出力救之何也此等人系 国家安危者也 春秋用字朱子则以为未尝有意不过如今之史书 直书其事善恶了然在目从古诸儒之论皆不如此 学者当熟思之可也


道体至大而学之有序中庸既言费隐小大而其下 继以自迩自卑孟子既言观海观澜而其下继以盈 科成章其理一也 有象者易执而无方者难为专于一者易成而应乎 万者难中是以道莫大于圣人学莫难于儒学学佛 而悟学仙而解者有之而学圣人而化者鲜矣 孔子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三子者皆就知字以后 言志曾晢独就见在事言志知之如斯不知如斯一 以贯之而已矣程子曰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此 曾晢之志也


古人夙兴夜寐昏后便息如向晦宴息昏定人定锺后寝之类鸡鸣 便起今人眠则夜分起则日出古人动以天静以天 今人反是 教儿童有所不达不加声气定心之法也 人心惟危统言也道心惟微独言善一边也孔子曰操则存 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此即人心惟危之说也

余窃疑舜禹之世其言不至分析太甚细观本意 虚心思之则惟此人心一字恐不必有许多名义 只是言人之心也大抵人之心圣狂斯须万事纠 纷岂不是至危底物事耶乃取考心经发挥中朱


子诸说有一条相合矣 朱子曰曾子战战兢兢只是戒慎恐惧常恐失之 君子未死之前此心常恐保不得便见人心至危 且说世间甚物事似人心危云云 更考中庸序此意朱子已备言之非不知也但剔 出道心而对言之则人心如是云尔统言之小注 中多可考 中庸序或生于形气或原于性命此亦可谓互发耶

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此未知如何

自天言之曰命自人言之曰性自事言之曰道自道


之见成可法曰教异名而同理 不睹不闻非就耳目言就事物言也 时中言事无妄言心互言而指其极处 通书五殊二实小注朱子论大德小德与中庸不同 此有初晩之别欤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此教之所以立于我也以上四五条似 是己巳所录

记梦[编辑]

戊辰闰七月二十一日晓梦东冈第拜东谿颜容语 音宛然若平日问余曰汝能收敛立志矣乎对曰全


未收敛也公曰患不能收敛若曾子之刚毅笃实者 取法焉可也他无所语案有二书曰论语要义一曰 读书云云而下三字则忘之时余读论语慎终追远 章故感之而有此梦欤抑余志无所立形骸放纵公 之精灵矜恻于冥冥而指导之也幽明之理不可知 然此病乃膏肓此诲乃鍼药使公尚在而训余计亦 不出于此自今当痛省用力于此四字以无负我公 惓惓恻怛之教诱也是日书

杂录[编辑]

祖考止窝公谴宣川诸父登普光寺业公车伯父诗


曰长安二月乱莺啼杂花生树春光遍公览之曰此 儿其跻高位乎叔父进士公诗曰龙堂酒阑暮锺喧 碧山寒影随金卮公曰诗佳矣而儿其不年也乎因 愀然不怡者良久后果契吴生命成云甲子

楡坫寺兴盛庵有老僧宏休洁静可爱休自言杨州 士人朴之子朴早没秪一儿母爱甚卜言为僧可以 年遂为僧云休少住楡坫遍管内外山住持富致百 许斛岁丁酉洪高城禹鼎将修官廨奇休授住持牒 将任使焉一夕休忽叹曰人生几何柰何为人驱使 徘徊尘埃之中且吾出家厌家烦恼耳今反烦恼耶


遂解其印绶直入内山撤白云台铁索止中白云庵 翌日寺僧莫知所之遍求不得云休面壁数月转游 四方仍参禅会自丙辰读法华经读至数千周昨年 余游山前后凡三宿兴盛庵晓锺鸣休辄起明烛默 看法华经终日不辍夜则又明烛默看夜少顷眠即 起时年七十五余见是僧益愧已懒学尔 庶族祖聃寿耳老享耆耋人问寿之方曰不求得难 得之物不求闻难闻之事不求知难知之事 余游枫岳遇通川僧普仁仁貌甚静寂博通儒佛与 之论幻法轮回因果之说皆纚纚可听余戏推释氏


本旨为一偈以赠之曰幻身如浮云法身如太虚浮 云自消散太虚无卷舒仁答曰幻身即法身法身即 幻虚当虚如见实何劳避卷舒其旨即同慧能大师 菩提明镜之偈仁甚与余好频寄书音及归时路出 吊之不知其今尚在枫岳否也 妻祖申坡州丈少与金君山游尝问农渊诗品造诣 金曰叔父高处多动人而低处或不掩大人彼篇如 此篇前篇如后篇而亦自不俗此可为的论 吴正字洵今日来访自言尝为九分翁说其意盖谓 人之高下等分类万不同荣辱贵贱其级无穷而人


情之羡艳随境而异死者羡病病者羡健大辟羡轻 刑轻刑羡窜谪窜羡流流羡徒以至于老羡少女羡 男愚羡智贫羡富推此而类之巧历莫之算矣今吾 地微而迹寒官库而禄薄其于身世可谓冷薄矣然 窃算东土人物自蔚珍而西自海西而东自白头而 南自汉挐而北置吾身于其中分而十之羡者居九 而吾羡者一之矣吾是故以此自号以宽吾心吾以 是默观则无所求而自足无所得而自安无所为而 自闲云云此言虽由于激而似乎达观矣乙丑

祖考止窝公应三制仍继娶于怀川合巹之夕馆人


持榜报至翌日往拜尤庵谈卒尤庵问曰今三日制 设行耶公对曰已设行曰取谁也公曰小生猥点耳 尤翁贺之公退尤翁语人曰此人当作大器才闻喜 报而略无几微见色辞者此人当作大器也 宗侄宜镇适之恬雅不群而不幸夭幼时每值朔参 日必躬率奴仆扫祠宇堂庭瑞兴公每对人夸叹曰 为宗孙者自幼孩而亦异人矣每入内必舍烟茶余 叔氏问故曰世人敬父而不能敬母亲侧横烟管甚 无礼也侄则不敢为此也 李君子有言赵兰斋于其祖考为再从中表侄而年


则稍高焉然每来谒遥望里庐数里外下马曰叔之 屋甍见矣岂敢坐马背先辈之敬慎如此 外祖持平公既没金公盛益梦遇公金公把臂哭公 止之仍吟诗曰华表千年鹤影回石潭流玉古槐摧 循环一理吾先觉紫府清游尔莫哀 申孺人之没也归鹿叔吊而曰少而哭妻者恒过哀 既而过忘哀忘之不过惟老年为然皆余所经也尹 兄孺文吊而曰世之人其遇妻也生也过于亲而昵 死也过于疏而忘吾欲人之易是二者而弗可得也 子则戒于玆此两言当勿忘


申景晦曰君内识见明透非世俗妇女匹俦也吾尝 问君伯氏于君内曰人称汝叔之贒汝亦有知之者 否答曰仲叔子定亲某氏家伯叔定之也侄尝问其 母曰处女才否何不探知也曰伯叔定之何探之有 未尝送婢窥之亦未尝因他迳伺之吾以此知伯叔 之贒孚于家也余闻此言知君伯氏之贒不可及亦 服渠识见超凡虽丈夫有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