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山水新画图
忻城山水新画图
——广西忻城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路线斗争 |
|
大明山北麓,有一个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由后进变先进的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 忻城县原来是个穷山区。在大石山上,九分石头一分土。除了石山以外,就是一个个锅底似的低洼的?场,有水无处流,每逢雨季,山洪暴发,眼看就要收到手的庄稼,都被洪水吞没。一九六八年以前,这里每年吃国家统销粮一千多万斤。
县革委会成立后,带领全县人民对穷山恶水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三年多来,忻城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开的梯田布满山岗,山塘、水柜星罗棋布;排洪隧洞穿过一座座高山,把一个个?场连在一起,使流水畅通。由于人们提高了思想觉悟,改造了自然,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由一九六八年的三百多斤增长到四百多斤,一九七○年又上升到五百多斤;一九七一年虽然遇到旱、涝灾害,亩产继续上升到六百多斤。从一九六九年起,全县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三千多万斤粮食。县革委会领导成员满怀激情地说:“忻城能有今天,全靠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
迎着困难上,还是绕开困难走?
[编辑]“是迎着困难上,还是绕开困难走?”忻城县革委会成立后不久,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当时,县革委会成员中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只要人穷志不穷,穷山定能变富山。也有些人觉得:“山穷水缺条件差,苦干难开大寨花”,提出给上级打个报告,全县迁一半人到条件好的外县去安家。这件事引起了县革委会主任孙廷国的深思。他想:对建设忻城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山区,必须热爱山区,正确地认识山区。 一天,孙廷国带着县革委会委员翻山越岭,来到了偏僻的北更公社加乐大队下梯生产队。大家看见石山坡上长起了一片片青翠茂盛的竹林,修起了一层层大寨式梯田,心情无比激动。
过去,下梯生产队是个很穷的地方,山上象个和尚头——光秃秃。在大寨精神鼓舞下,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振奋起革命精神,提出了“为革命向石山要粮”的战斗口号。冬天,他们凿山炸石,砌墙造田,然后又从乱石缝里掏出泥土,一担担挑到田里。春天,大队党支部又带领群众凿坑造林。短短的几年工夫,他们在石山上取得了林粮并茂的成就。
在下梯的所见所闻,使大家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教育。原来对建设忻城持正确态度的人,进一步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一些怕苦怕难的同志,也从不利条件中看到了有利的因素,看到了忻城的前途。他们想:如果大家都象下梯的干部和群众那样干,石山和?场就能变成花果山、米粮川。过去,走资派把山区当成包袱,压制山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把山区建设好,为革命作出贡献。
为了提高大家的路线斗争觉悟,县革委会召开了扩大会议,联系对山区建设的错误思想,展开了革命大批判。不少同志问自己:为什么以前只看到忻城条件差、困难多,却没有看到山区的潜力、群众的干劲和智慧?经过分析,大家明白了,这是受了刘少奇“山区落后论”和“群众落后论”的毒害,上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当。北更公社党委书记杨宗兴,过去认为忻城“只有石头,没有奔头”。这次,他沉痛地检查了这种悲观情绪以后说:“忻城面貌能不能改变,关键在于我们干部执行什么路线。只要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是天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大家提高了路线觉悟,增强了战斗意志。从此,他们下定决心在忻城山区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
一步登天,还是脚踏实地?
[编辑]怎样才能迅速地改变忻城的面貌?是依靠广大群众,还是依靠少数干部?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还是脱离实际,向上伸手?这里,同样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
开始,有人提出:要改变忻城的生产条件,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红水河由西向东横贯忻城,如果在红水河上筑坝发电、引水灌溉,就能一举改变忻城面貌。县革委会主任孙廷国和副主任魏歧听了以后,觉得是个好办法,就把改变忻城面貌的希望,寄托在这上面。天一旱,他们就跑到红水河边上察看,看到红水河两边是山,又想到县里有的是劳动力,认为只要把山劈下来就解决问题了。接着,县革委会就作出了“拦河筑坝”的决定。
可是,报告送到上面,上级不批准;向下作调查,群众不支持。这是为什么?
就在这时,县革委会进行了开门整风。在整风会上,贫下中农代表帮县革委会领导成员算了几笔账:拦红水河筑坝发电,需要三、四百万元的资金,忻城县家底薄,这么多钱从哪里来?要搞,就得向上伸手,这不符合自力更生的精神。再说,红水河流量大、水流急,而上游的河面窄,如果抬高水位,地处上游的马山县金钗公社、都安瑶族自治县百旺公社的土地就要全部被淹。这样干,缺乏全局观念。第三,拦河坝一筑,阻塞了水上航运,不利于“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一算,使县革委会领导成员认识到:这个计划,不符合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他们严肃地批判了那种不切实际、脱离群众,灵机一动就想“一步登天”的思想作风,决心到群众中去吸取政治营养,寻找改变忻城面貌的正确途径。县革委会负责同志迈开双脚,爬山越岭,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跑了全县大部分社队,从群众中发现了很多改变山区面貌的好经验。 他们在大石山区,发现?砭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开山凿石、砌墙保土,粮食亩产量跨过了《纲要》。
他们还发现龙岑大队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兴修山塘、水柜,小水大蓄,解决了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
他们在低洼?场,发现北旺生产队贫下中农凿山开隧洞排洪,解除了涝灾的威胁。
他们从这些典型的经验中,看到了全县的建设方向。这些典型的经验有一个共同特点:适应群众迫切要求,符合自力更生精神,投资少,收效快。如果全县都象他们那样干,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忻城的面貌。于是,他们集中了典型的经验,根据各社队不同的自然条件,拟订了建设山区的规划:缺水的地方,挖山塘,修水柜;缺土的地方,开山炸石,造田造地;受淹的?场,打隧洞排洪。
计划怎样变为现实?
[编辑]忻城县建设山区的规划反映了客观实际,代表了群众的意志,很多社队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作了妥善安排,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改土运动。但是,有的社队在前进中遇到一些困难,受到一些挫折,就停了下来;个别社队领导班子钻进了坏人,按兵不动,冷冷清清。孙廷国从这里想到:有了正确的规划以后,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使计划变为现实。要把全县人民真正发动起来,必须首先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教育好各级干部。从此,县革委会领导成员深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第一线,哪里有问题,他们就到哪里去解决。
思练公社思练大队是全县的“老大难”,资本主义倾向严重,把建设山区的规划放在一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孙廷国带了一支宣传队来到思练大队,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登门串户,依靠广大群众,揪出一个破坏集体经济、煽动社员弃农经商的反革命分子,还挖出了一小撮隐藏多年的阶级敌人。过去大队干部手软,不敢抓阶级斗争。这次,孙廷国以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对大队干部进行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发动群众批判阶级敌人的罪行,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阶级斗争觉悟。他们说:“阶级敌人拼命地挖社会主义墙脚,把我们往邪道上引,我们千万不能上当!”打这以后,大队干部朝气蓬勃,贫下中农一心扑向集体,修水库、改田土,一九七○年,不但不需要吃国家统销粮,还向国家卖了余粮,成为全县先进集体之一。
县革委会其他领导成员和孙廷国一样,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他们先后深入到十七个后进大队,狠抓路线教育和政权建设。经过一年的时间,这十七个大队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粮食亩产跨过《纲要》,有的做到了旱、涝保收,其中有十四个跨进了先进行列。
后进变成了先进,先进带动了一片。整个忻城山区沸腾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革命积极性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力量。过去办不到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
马泗公社马泗大队的北娄山,有一条地下阴河,多少年来,这里的群众一直盼望着把阴河水引出来发电、灌溉。以前,有些干部认为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给难住了。贫下中农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教导后,下定决心,牵出“龙王”。魏歧同志带领群众闯过深潭,进行实地勘测,制定出了规划。劳力不足,大家起早贪黑地干。工具坏了,就自己修理。做炸药需要熬硝和烧木炭,青年民兵就上山砍柴烧炭。半年就筑起了水坝,凿通了隧洞,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引水工程。一股巨流顺着隧洞滚滚而来,贫下中农看了格外兴奋,在洞口精心刻了一副对联:“金光四卷照,银水穿山来”。
这十个大字,是群众改造自然的真实写照,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颂歌!
忻城县开始改观了。一九六九年以来,全县兴修了大小水利工程一千四百多处,增加排灌面积两万四千多亩,开田造地、砌墙保土四万三千多亩。一九七一年上半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全年的总产量还要多;生猪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
今日的忻城,革命和生产蒸蒸日上!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2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