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忻城山水新畫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忻城山水新畫圖

——廣西忻城縣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路線鬥爭
《人民日報》通訊員 《人民日報》記者
1972年1月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大明山北麓,有一個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由後進變先進的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 忻城縣原來是個窮山區。在大石山上,九分石頭一分土。除了石山以外,就是一個個鍋底似的低洼的?場,有水無處流,每逢雨季,山洪暴發,眼看就要收到手的莊稼,都被洪水吞沒。一九六八年以前,這裡每年吃國家統銷糧一千多萬斤。

縣革委會成立後,帶領全縣人民對窮山惡水展開了頑強的鬥爭。三年多來,忻城的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新開的梯田布滿山崗,山塘、水櫃星羅棋布;排洪隧洞穿過一座座高山,把一個個?場連在一起,使流水暢通。由於人們提高了思想覺悟,改造了自然,農業生產連年豐收。一九六九年糧食畝產由一九六八年的三百多斤增長到四百多斤,一九七○年又上升到五百多斤;一九七一年雖然遇到旱、澇災害,畝產繼續上升到六百多斤。從一九六九年起,全縣平均每年向國家交售三千多萬斤糧食。縣革委會領導成員滿懷激情地說:「忻城能有今天,全靠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

迎着困難上,還是繞開困難走?

[編輯]

「是迎着困難上,還是繞開困難走?」忻城縣革委會成立後不久,給自己提出了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當時,縣革委會成員中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事在人為,人定勝天,只要人窮志不窮,窮山定能變富山。也有些人覺得:「山窮水缺條件差,苦幹難開大寨花」,提出給上級打個報告,全縣遷一半人到條件好的外縣去安家。這件事引起了縣革委會主任孫廷國的深思。他想:對建設忻城的兩種不同的看法,反映了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鬥爭;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山區,必須熱愛山區,正確地認識山區。 一天,孫廷國帶着縣革委會委員翻山越嶺,來到了偏僻的北更公社加樂大隊下梯生產隊。大家看見石山坡上長起了一片片青翠茂盛的竹林,修起了一層層大寨式梯田,心情無比激動。

過去,下梯生產隊是個很窮的地方,山上象個和尚頭——光禿禿。在大寨精神鼓舞下,這裡的幹部和群眾振奮起革命精神,提出了「為革命向石山要糧」的戰鬥口號。冬天,他們鑿山炸石,砌牆造田,然後又從亂石縫裡掏出泥土,一擔擔挑到田裡。春天,大隊黨支部又帶領群眾鑿坑造林。短短的幾年工夫,他們在石山上取得了林糧並茂的成就。

在下梯的所見所聞,使大家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教育。原來對建設忻城持正確態度的人,進一步樹立了克服困難的信心。一些怕苦怕難的同志,也從不利條件中看到了有利的因素,看到了忻城的前途。他們想:如果大家都象下梯的幹部和群眾那樣干,石山和?場就能變成花果山、米糧川。過去,走資派把山區當成包袱,壓制山區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現在,我們要把山區建設好,為革命作出貢獻。

為了提高大家的路線鬥爭覺悟,縣革委會召開了擴大會議,聯繫對山區建設的錯誤思想,展開了革命大批判。不少同志問自己:為什麼以前只看到忻城條件差、困難多,卻沒有看到山區的潛力、群眾的幹勁和智慧?經過分析,大家明白了,這是受了劉少奇「山區落後論」和「群眾落後論」的毒害,上了修正主義路線的當。北更公社黨委書記楊宗興,過去認為忻城「只有石頭,沒有奔頭」。這次,他沉痛地檢查了這種悲觀情緒以後說:「忻城面貌能不能改變,關鍵在於我們幹部執行什麼路線。只要我們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堅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就是天大的困難,也不在話下!」大家提高了路線覺悟,增強了戰鬥意志。從此,他們下定決心在忻城山區描繪最新最美的畫圖。

一步登天,還是腳踏實地?

[編輯]

怎樣才能迅速地改變忻城的面貌?是依靠廣大群眾,還是依靠少數幹部?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還是脫離實際,向上伸手?這裡,同樣存在着兩條路線的鬥爭。

開始,有人提出:要改變忻城的生產條件,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紅水河由西向東橫貫忻城,如果在紅水河上築壩發電、引水灌溉,就能一舉改變忻城面貌。縣革委會主任孫廷國和副主任魏歧聽了以後,覺得是個好辦法,就把改變忻城面貌的希望,寄托在這上面。天一旱,他們就跑到紅水河邊上察看,看到紅水河兩邊是山,又想到縣裡有的是勞動力,認為只要把山劈下來就解決問題了。接着,縣革委會就作出了「攔河築壩」的決定。

可是,報告送到上面,上級不批准;向下作調查,群眾不支持。這是為什麼?

就在這時,縣革委會進行了開門整風。在整風會上,貧下中農代表幫縣革委會領導成員算了幾筆賬:攔紅水河築壩發電,需要三、四百萬元的資金,忻城縣家底薄,這麼多錢從哪裡來?要搞,就得向上伸手,這不符合自力更生的精神。再說,紅水河流量大、水流急,而上游的河面窄,如果抬高水位,地處上游的馬山縣金釵公社、都安瑤族自治縣百旺公社的土地就要全部被淹。這樣干,缺乏全局觀念。第三,攔河壩一築,阻塞了水上航運,不利於「備戰、備荒、為人民」。

這一算,使縣革委會領導成員認識到:這個計劃,不符合黨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脫離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他們嚴肅地批判了那種不切實際、脫離群眾,靈機一動就想「一步登天」的思想作風,決心到群眾中去吸取政治營養,尋找改變忻城面貌的正確途徑。縣革委會負責同志邁開雙腳,爬山越嶺,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跑了全縣大部分社隊,從群眾中發現了很多改變山區面貌的好經驗。 他們在大石山區,發現?砭生產隊的貧下中農開山鑿石、砌牆保土,糧食畝產量跨過了《綱要》。

他們還發現龍岑大隊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興修山塘、水櫃,小水大蓄,解決了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

他們在低洼?場,發現北旺生產隊貧下中農鑿山開隧洞排洪,解除了澇災的威脅。

他們從這些典型的經驗中,看到了全縣的建設方向。這些典型的經驗有一個共同特點:適應群眾迫切要求,符合自力更生精神,投資少,收效快。如果全縣都象他們那樣干,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忻城的面貌。於是,他們集中了典型的經驗,根據各社隊不同的自然條件,擬訂了建設山區的規劃:缺水的地方,挖山塘,修水櫃;缺土的地方,開山炸石,造田造地;受淹的?場,打隧洞排洪。

計劃怎樣變為現實?

[編輯]

忻城縣建設山區的規劃反映了客觀實際,代表了群眾的意志,很多社隊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作了妥善安排,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治水改土運動。但是,有的社隊在前進中遇到一些困難,受到一些挫折,就停了下來;個別社隊領導班子鑽進了壞人,按兵不動,冷冷清清。孫廷國從這裡想到:有了正確的規劃以後,領導者的責任就是使計劃變為現實。要把全縣人民真正發動起來,必須首先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教育好各級幹部。從此,縣革委會領導成員深入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第一線,哪裡有問題,他們就到哪裡去解決。

思練公社思練大隊是全縣的「老大難」,資本主義傾向嚴重,把建設山區的規劃放在一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孫廷國帶了一支宣傳隊來到思練大隊,白天和群眾一起勞動,晚上登門串戶,依靠廣大群眾,揪出一個破壞集體經濟、煽動社員棄農經商的反革命分子,還挖出了一小撮隱藏多年的階級敵人。過去大隊幹部手軟,不敢抓階級鬥爭。這次,孫廷國以活生生的階級鬥爭事實,對大隊幹部進行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的教育,發動群眾批判階級敵人的罪行,提高了幹部、群眾的階級鬥爭覺悟。他們說:「階級敵人拚命地挖社會主義牆腳,把我們往邪道上引,我們千萬不能上當!」打這以後,大隊幹部朝氣蓬勃,貧下中農一心撲向集體,修水庫、改田土,一九七○年,不但不需要吃國家統銷糧,還向國家賣了餘糧,成為全縣先進集體之一。

縣革委會其他領導成員和孫廷國一樣,身不離基層,心不離群眾。他們先後深入到十七個後進大隊,狠抓路線教育和政權建設。經過一年的時間,這十七個大隊都發生了變化,有的糧食畝產跨過《綱要》,有的做到了旱、澇保收,其中有十四個跨進了先進行列。

後進變成了先進,先進帶動了一片。整個忻城山區沸騰了,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革命積極性象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力量。過去辦不到的事情,如今變成了現實。

馬泗公社馬泗大隊的北婁山,有一條地下陰河,多少年來,這裡的群眾一直盼望着把陰河水引出來發電、灌溉。以前,有些幹部認為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給難住了。貧下中農學習了毛主席關於「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教導後,下定決心,牽出「龍王」。魏歧同志帶領群眾闖過深潭,進行實地勘測,制定出了規劃。勞力不足,大家起早貪黑地干。工具壞了,就自己修理。做炸藥需要熬硝和燒木炭,青年民兵就上山砍柴燒炭。半年就築起了水壩,鑿通了隧洞,比原定計劃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引水工程。一股巨流順着隧洞滾滾而來,貧下中農看了格外興奮,在洞口精心刻了一副對聯:「金光四卷照,銀水穿山來」。

這十個大字,是群眾改造自然的真實寫照,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勝利頌歌!

忻城縣開始改觀了。一九六九年以來,全縣興修了大小水利工程一千四百多處,增加排灌面積兩萬四千多畝,開田造地、砌牆保土四萬三千多畝。一九七一年上半年糧食總產量比一九六五年全年的總產量還要多;生豬比一九七○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五。

今日的忻城,革命和生產蒸蒸日上!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