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愚伏先生文集/卷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四 愚伏先生文集
卷十五
作者:郑经世
1657年
卷十六

[编辑]

洛社合禊序己亥

[编辑]

周制。大夫与民族居。百家共立一社。其时制度节目之详。虽不得以征。孟子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意者社之本意其亦不出乎使民相睦。而后之所谓修稧者。盖其遗意也。吾乡素有善俗。士大夫之相交也。长幼之相接也。皆有礼节焉。乡约大礼之外。党各有稧。稧必有约。以讲明先王之礼法。而一以忠厚惇睦为本。是以。其俗质而有文。其民敬而能和。见称于君子之论久矣。就吾乡吾党为尤盛。稧之修于丙寅者。皆父老尊长也。其子弟幼少不敢与列焉。又自为一籍。即戊寅稧也。每岁春秋。择良辰而会饮。必有礼乐。礼乐者何。敬与和之谓也。长者敦乎爱。少者笃乎恭。秩秩焉有序。于于焉以懽。德业则相劝。过失则相规。未尝以暴戾之色惰慢之容。加之于言语献酬之间。经世于其时年甚少。愚且无状。犹得齿于下席。有所观效。知其甚乐而无厌也。今年春。病解职归乡曲。兵火之馀。万事萧条。非复前日。感念存没。悲不自胜。一日。父老及亲旧皆来在坐。相与合辞言曰。乱离馀生。幸得复我乡井。复修旧事。重讲好会。在不可已。而平昔朋从。零落略尽。仅有吾辈若干。形影踽踽。不成行序。对坐之际。适足兴哀。今不如合两稧而一之。共为忘年之好。兰亭之稧。少长咸集。此何伤于义理。而必以旧籍为拘耶。遂相与讲定约条。悉依平日所行而稍增减焉。又言曰。亡者已矣。典刑犹存。则其子若弟可相远乎乃就旧籍中有子弟者悉书之。无则书其婿。惟以不忘旧好。无替久远为务。籍既成。命经世曰。此美事也。子其可无一言乎。谨复之曰。先王之理民也。固欲其亲睦。而民不可家喩而户晓。则亦教之孝悌而已。故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其为道岂不约而易耶。吾乡风俗之美。吾犹及见之矣。亦能言之矣。一经变乱。人失常性。或不知孝悌为何事。乡党之间。时有乖戾之习。彼徐行后长。岂其所难。而亦不肯为。或欲正言之。则忿气相形。以若人心。求相亲睦而兴礼让之风。岂不难哉。呜呼。在人者吾无奈何。但当自尽其在我者而已。稧凡二十四人。有父兄焉。有子弟焉。古人与父兄言。言使子弟。与子弟言。言事父兄。盖欲各尽其道也。今日盍相与勉之哉。若夫讴歌贱伎。尚能变河西齐右之风。又安知同有良知者不为之观感兴行。而吾乡忠厚惇睦之风。不自吾党倡耶。盍相与勉之哉。咸曰善。令书以弁之。

送崔莹中北归序己酉

[编辑]

余于莹中。同年生而居异地。自鼓箧至释褐。未之知也。岁甲午。莹中在薇垣。余忝为下僚。始与之识面。而得其为人。甚相驩也。独其定交既晩。而又在职务奔走之中。不得朝夕与处而相切磋。此固为吾两人之恨。而风萍不定。南北随缘。则自戊戌以后。又成十年之别矣。去年冬。莹中按岭节。岭吾邦也。其书疏往来。叙寒暄道情素之外。无非振发警省之语。慨然以仕宦之夺志。心业之荒废为叹。汲汲乎有日暮涂远之忧。顷以亲齐乞递。俟代于州城。尝一造焉。其所款款。又一如书疏之所道者而有加焉。盖将有谢事求志之计。余告之曰。莹中之志则善矣。以余所闻。士之为学。固将以任天下之事。故古人之学。不专在于书。子路何必读书之言。圣人特恶其佞。而不以为非焉。诚以其理如此故也。今莹中所以入而服乎官政。出而治乎民事者。无所往而非学。但能于临政处事之际。判别义利。一剑两段。惟其理之是者从焉。则学莫先于此矣。何可以世务为外物。仕宦为妨学。而必欲逃而去之。然后为学哉。若是则非儒者之学矣。虽然。莹中儒者也。非不知此。而且云云如此。得无有所激欤。尝闻黄勉斋之言曰。欲救今日世道者。须先扶起沮,溺等人。夫不仕之无义。长往之废伦。彼岂不知。而决性命饕富贵。无所不至者。为末俗痼习。故宁有取于此。以立廉耻之坊耳。莹中之意。其亦出于此欤。莹中曰非也。吾有大忧焉。夫所谓一剑两段固难。而其所谓判别义利。又是前一截事。苟于此察之不精。则其不至唤铁作银。认贼为子者希矣。圣贤之言。布在方册。求之则在。而不可以市朝胶扰之胸次。卤莽以求之也。岁月如流。一往而不复。屈指吾年。今已四十有七。而梦觉一关。依然打不透。虽欲不悲。得乎。此吾所以有杜门之愿。而不暇念其晩暮而难成也。余为之瞿然曰。公之计得矣。抑圣人之言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非耳闻。乃心得之谓。此吾与公之所当勉也。莹中曰善。于其行。遂书以为赠。亦因以自警焉。

石川庆寿诗序

[编辑]

子路曰。伤哉贫也。无以为养。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夫贫富有命。不可有厌恶歆羡之心。而子路之言。微有不能安之之意。故圣人告之以循理乐天之事焉。若其有财而可以为悦。则旨甘柔滑。极晨晡之忠养。而岁时伏腊。具酒肉延宾友以乐其心。乃人子之至欢。而亦圣人之所许也。岂不乐哉。吾乡石川丈。福人也。早占莲科。晩绾铜鱼。年七十而韶光不落。腰不偻。眼不眵。康健与强壮时无甚减。三子侍膝下。内外诸孙满堂。而皆业诗书。三子者家又温。米不负而足。羹不藜而肉。常日奉养无歉。古人之所伤者。既无由至其前矣。石川丈之寿辰。适在百物皆成之后。觱发未至之前。三子者庆其亲之寿而康也。爱此日之吉而难遇也。则必设筵以寿之。渑酒陵肉而不为槩。石川丈有友少相欢。老而无替者三人焉。主簿宋公,县监尹公。其一则余叔父也。三子者请宾。必先造其门焉。或不能致则虽宾客满座。而石川丈无欢心故也。奉寿觞毕则主献而宾酢。众相酬而酌无算。饮多而欢甚。则诸孙歌而三子舞。礼不愆而乐未有艾焉。如此者岁以为常。三子者之事亲。至此而可谓能养矣。享其养者。宜乡人之以福人称也。岁丙午。李君叔平即席赋诗以庆之。李君少受业于石川。其赞喜之诚。在宾友中最深。宜其称道颂祝之无已也。既而书其诗于一册。空其下以待后来诸作。令余序其端。余于三子者。族也友也。其敢无一言乎。抑尝闻君子之孝有大焉。孔子曰。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所谓立身。非纡青拖紫之谓也。所谓扬名。非铭彝勒鼎之谓也。敬胜怠。义胜欲。以淑慎其身。使人称之曰君子之子。则为亲荣大矣。愿以是为三子者勖之。万历己酉七月日。序。

五贤从祀庙庭执礼契帖序辛亥

[编辑]

寒暄,一蠹,静庵,晦斋四先生从祀文庙之请。自庚午始。及退溪先生殁。则多士之愿益切而请益勤。积三十有九年而先王未之许。非以为不可。特重其事而不敢遽耳。万历庚戌。即我圣上践阼之二年。而释衰之初载也。首询于大臣。而允其请。非有所不得已于公论。实睿断先定也。乃以是岁之九月辛亥。亲释奠于先圣先师。先五日。命官祭告。以五贤臣序于两庑。于时祭官馆官凡三十八人。相与议曰。夫以五先生学术之正。道德之美。宜列于腏食久矣。而缛礼之举。适在于圣上访落之初。公议之郁者以伸。士气之沮者以振。吾道之晦者以明。政化之未醇者以醇焉。玆非旷世之盛典。而有国之大庆欤。凡有秉彝于中者。虽农工商贾舆台厮隶之贱。亦莫不心悦色喜。涂贺而巷歌。矧惟吾侪沐德于弦诵之场。趋风于搢绅之班。目睹千载罕有之盛举。而又得躬执事于庙庭俎豆之间。其忻快荣幸之深。又如何耶。录其年月。列其姓名。入之绘画而遗之子孙。使以为美谈。不亦可乎。遂各出纸布。属之申正鉴。柳司艺㴒干其事。越明年。柳君以书来曰。帖今成矣。诸君之意咸欲吾子之记其事。子其可得而辞耶。余惟吾东方自檀君至丽季。上下数千馀年。非无英伟卓荦之才。而求其用力于圣贤之学。有闻于中正之道者。则仅有圃隐先生一人而已。而我圣朝启运百数十年之间。五先生者相继挺生。讲明圣学。精思而力践。使孔孟程朱之道。粲然于海外偏荒之地。岂天之生贤。疏于前而数于后耶。此必有其故矣。人主一心。为万化之根。惟其所存。而俗尚之美恶。世道之污隆系焉。其斡旋运转于冥冥之中者。众人瞢焉而明者察焉。恭惟圣作神承。其所以经理庶政者。悉以兴学为急。而崇儒重道之诚。本诸心。为法于家。则群贤之蔚然而兴。以斯道自任者。顾不由于此欤。人徒知五先生生质之美。学力之深。足以继往圣开来学。而不知列圣培植之功有以致之。则不探本之论也。今圣上又能表章之尊师之。以恢弘祖宗家法。其鼓动振作之馀。安知无豪杰之士见闻而知之者出。达则有以兴礼乐之治。穷则有以明圣道之传耶。吁其盛矣。独奈何盛典才举。而邪说便行。诬贤之语。略无顾忌。呜呼。彼岂无秉彝之天耶。惟其偏私之见蔽之于前。忿狠之气迫之于后。不觉其自陷于媢嫉之归。此其可哀之甚而不足怒也。又况区区所谓斡旋运转于冥冥之中而为万化之根者。必无惑志于彼矣。庸何忧乎。时适有是事。因幷及之。以谂于诸君。而以俟来者于无穷云。

虚白亭文集序

[编辑]

文之不足以定天下之士久矣。闳博而信其人。则失之相如。要妙而信其人。则失之子云。是故。君子之于人。必先观其行已大节。然后文可得而论。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此君子尚友之道。而论文者取则焉可也。余观于故判书虚白洪公之文。而得其所谓大节者。论拒谏。谏打围两疏是也。方燕山淫虐之日。欲败度。纵败礼。以人为嬉。以杀为儇。屏论思之臣。罢谏争之官。言或逆耳。则騈首而磔戮之。其凶暴之威。不可犯之势。譬如虓怒之虎磨牙鼓吻。盛气以向人。而乃能握持正议。反复开陈。以畜其所欲。有如端笏治朝与明主论说。至今百载之下。其引笔伸纸。神闲色定。视刀钜如轩冕之气象。在人目前。呜呼壮哉。其不殒于殿陛咆勃之下者。特忌惮之乍发。而终不免于遐荒困殛之馀者。乃理势之必至也。世有以从君于昏。徒死无益歉公者。此则责备之未能权者也。成庙之恩不可负。而委身之义不可忘。匹夫之逃不可为。而色举之智不可用。则当前直路。更无他岐。只一死字为安身立命之地。而益与无益。不暇计也。当此时。若以徒死为戒。则延合苟容。助桀为虐。凡可以得生者无不为已。此公之所大恶也。呜呼。论其世考其行而大节如此。则其摛华播馥。脍炙人口者。直公之賸事。而润色王猷。为一代宗匠。他人亦可能也。孔子曰。甯武子之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岂不以平世易于治职。危乱难于尽节耶。余于公。亦尝僭为之评曰。为成庙之名卿易。为废主之直臣难。为黼黻之文章易。为朴实之谏说难。千百世之后诵其诗读其书者。必有以征余言之不诬矣。公讳贵达。字兼善。谥曰文匡。虚白其号也。受知于成庙。甚见宠擢。累掌铨选。典文衡凡十馀年。平生所为诗文甚多。而祸作之日。散失不存。子孙之收拾袭藏者仅若干卷。而未及刊行。今求礼县监崔君挺豪。公之外裔也。为之捐俸入梓。以余亦忝瓜葛。而适按是道。以书来索一言甚勤。不敢辞。遂书平日所感者以归之。万历三十九年八月上浣。嘉善大夫全罗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郑经世。序。

尚州乡案录序丁巳

[编辑]

乡有案何。辨世族也。辨之何用。将使之纲纪一乡而正民俗也。然则取其贤足矣。必求之世族何。为乡人所尊畏。能弹压吏民。非巨室则不可也。岭之南。为邑六十馀。比比有案。独福州与吾尚最盛。而与其选最难。曷为盛且难。世族多故也。余少从父兄后。得到乡堂。出壁函所藏所谓乡案者而敬阅之。则有如入海观龙。不胜其富。而国初以来名公钜卿姓名。错落相望于其中。夫其仕于朝者。既能以左右圣明。为政于内外。不仕而沦迹于乡闾者。犹足以纲纪于一乡而正其俗。国欲无治。得乎。此岭南所以为国家根本。而国家之取材恒于此也。吁其盛哉。壬辰之乱。案为兵所燹。岁乙未。乡父老金公炼,金公体信,金公觉,康公益敬朴公汝珩诸人相与慨然。追记而录之。十存二三。而所传闻之世尤多阙焉。且其岁月先后。无得而征。遂一衮挨写而题之曰尚州乡案旧籍。后生晩出。观于是而亦可以见吾尚之多贤也。独其丧乱之馀。事出草创。纸簿而易破。字细而易漫。将无以远其传。今年夏。友人李君㙉首乡席。见而叹之。即谋诸同事。易以厚纸。妆以文段。要余以净写。余为先代姓名载焉。不敢辞以拙。腕弱不能卒业。则以康上舍应哲,丁上舍彦璜,李秀才大圭继之。自乙未以后。则又详其岁月。谨其次序。一依平时规例。又得周慎斋序文于其集中。属其弟侍读君埈。大书而弁其首。其用意亦勤矣。是籍之传。自今伊始。将与国家亿万年无彊之业同其悠久。顾不韪欤。抑其德修于身而达于家邦。为桢于国。有荣于父母之乡。不但为一乡之善士而止。此又书于籍者之所共勉也。

观梅唱酬序

[编辑]

余昔为希庵丈作菊圃记。赢菊而输梅。盖谓菊能傲霜而梅不能冲寒。与桃李相杂也。寒冈大植梅。环绕其居。号曰百梅园。守愚公尝过焉。索斧欲尽伐之。亦病其晩开也。岭南濒海之地。腊月常见梅。稍北则已不能。况吾尚近岭地寒。其晩也固宜。人之爱梅者。率以桃株植之盆。结架为倚。接秋冬交。处之密室以发之。穷冬之月。天地闭塞。一元生物之意几于熄绝。而琼琚玉佩的皪芬芳。一室之内。春光烂然。此虽人力有所与。而物性之贞高不可诬也。虽然。余之前日之评。直责备贤者之意耳。有精神焉。有标格焉。有所谓真香纯白者焉。纵使杂然于桃李之场。王公厮隶迥然不相侔。自当为百花之魁矣。乌足病哉。培植之保护之。以遂其高可矣。乃欲斩伐而芟夷之。则非戏即激。无乃过乎。友人李叔载得一槎于岩窦。根拳树矮而缀英甚繁。以盆盛之。置诸几案间。其遭遇有数。又非区区倚接者之比也。丙辰冬。余与诸友赏焉。各赋一诗以记之。闻而和者亦多。叔载乃列写成一册。命之曰观梅唱酬。余之记菊圃也。亡友金汝遇盛为梅称屈。令余作解嘲语。诺之而未能也。今诸公唱酬中独无汝遇一句。遂怆然书此。弁之春首。以答汝遇意云。万历戊午元月下澣。愚伏山人。书。

绿玉杖序

[编辑]

朴郞中润甫。与余同寓三门外。以暇日相从甚款。一日语余曰。往在癸丑岁。先君子赴岭幕。过辞于太学士五峯李相公。则相公出一策赆之曰。此中朝之玩。世所谓仙人绿玉杖也。闻大夫人今春秋九十有六。敬以此为大夫人寿。大夫人千岁厌世之后。付之龟鹤主翁。翁殁。令其家还我可也。先君子拜受而归。以献于王母。王母以为荣。倚之堂壁。作一家珍宝而不敢杖。盖王母年虽高。步履轻快。上下堂不用扶故也。岁戊午。王母年百有一而终。是时先君子已蚤世。玕不敢忘先君子所诏太学士之言。即送于龟鹤金公。金公寻亦下世。完璧之责。尚在于玕。而惟是旷世珍物。不敢付之隶人。或为匹夫之壁久矣。今玕将躬纳于太学士。请一语以归。而恨不得阶主焉。愿子先有以唱之。使玕有所籍而请则幸矣。余曰。诗非所能。杖可得而见乎。翌日以杖来。谛视之。尽奇焉。盖以为竹也则浮轻而非竹矣。以为苇也则坚韧而非苇矣。雕刻之所成欤则泯然而天矣。造化之可为欤则睆然而巧矣。且凡物之坚者必重。其轻者必脆。之杖也运之于掌而不下坠。委之以身而不挠折。殆不可以理究矣。独其扣之而其声诎然。拂拭之而其光温然。非玉而以玉名者。其或以此欤。抑人之寓物于人也。虽时月之间。有毁焉有失焉。不如期者常多焉。今太学士之言。始若因戏而发。而终能吻合于十四年之后。太学士今年七十有四。而耳目聪明。神气惺然。宜其作地上仙人。而之杖之来自中华。迁于岭表。复返于太学士者。庸非数耶。吁奇矣。桃竹赤藤。一寻常物耳。而得二老之诗。以名于宇宙。况之杖也耶。公以此告于太学士。则太学士其亦不靳矣。丙寅六月既望。愚伏道人书于城南之寓舍。

[编辑]

一默斋记

[编辑]

余在朝。以一默自号。盖取诸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之义也。己亥春。以岭伯病解职。归食于家。一日。直谅友金君汝遇来讯曰。子之号以默。必有说。盍以告余。余笑而不言。强而后谂之曰。曩余之幼也。质痴而钝。见人则赧赧然。言不能出诸口。及其壮而行乎乡党也。亦未尝肆气而妄言以得罪于父兄宗族。此则吾子之所知也。一不幸而早捷巍科。二不幸而厚窃虚名。三不幸而骤跻显列。志满而气得。则质与之化。向之痴者戆。钝者锐。赧者䩄。而言遂肆矣。入告于冤旈。则触犯而不婉。昧于纳约。出语于卿相。则刚傲而不逊。懵于忌讳。论人则近于好讦。说事则失之果敢。终至于此恶彼斁。动辄得谤。前跋后寁。七颠八倒。虽蒙圣朝宽容。得免于刑戮。而省躬追愆。浆背粟肤。不胜其自失之悔。此余之所以困而后喩。迷而思复。宁缄口结舌。守吾纯愚。惟喑哑是效。庶或有以善其后也。汝遇懔然而变乎色曰。噫。何子之误也。衮职有阙。其可默乎。朝政不举。其可默乎。贤邪杂进。则可默而不辨乎。义利混淆。则可默而不分乎。不仕则已。一日在其位。则不匡有刑。而况子之升于朝也。初非有姻娅权贵为之汲引焉。真所谓自结于明主者。而乐谠言赏直士。又吾君之能事。则今子惟当益言所知。益尽所言。求所以报答知遇而已。何可征一跌而畏多口。随俗变化。斲方为圆。阿谀苟容。以为利禄谋耶。请速易子之号可乎。余曰。子之言余固不堪。然吾子有教。敬闻命。汝遇逌然以笑曰。人臣之事君。以默为罪。学者之治身。以默为德。余布衣也。言非其责。所处者乡党也。行宜恂恂。而枢机不慎。支诞交病。内隳德于己。外招怨于人。夫以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政法。马援之所不愿于子孙。而余皆有之于身。岂不愍哉。请以子之所以自号者。扁吾之室而药吾之病可乎。余曰。知子者莫余若。子虽多于言。不至如此。然吾子病之。乃所谓重以周也。二字名言。苟可益于辅仁之道者。余何敢认为己物。而靳之于吾子乎。敬闻命。汝遇拱手而作曰。然则请申一默之义而终教之可乎。余曰。余之说有进于此者。当为子究言之。夫人心之动。非言则不宣。圣人之道。非言则不传。言其可废乎。言而失当则不如默。固也。彼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者。乃过中之论而不可以为训也。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此以人而为语默也。子思曰。邦有道其言足以兴。邦无道其默足以容。此以时而为语默也。孟子曰。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甜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甜之也。是以事而为语默也。从上圣贤何尝教人专用力于默乎。必也当言而言。当默而默。然后乃为合于时中之道耳。今子士也。希贤而学圣者也。苟有志于谨言。则当以颜子之非礼勿言为准。方其言之发于口也。必先求诸心曰。合理乎不合理乎。择其合理者而言。则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矣。从事于斯。用功纯熟。则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矣。又奚默之足贵耶。此乃吾与子之所共勉也。若或胶守默字。必欲以不言为德。则是不过为撑眉面壁之禅而已。然则一默之云。非惟不宜于余。而且不宜于子矣。子亦何取焉。汝遇起而拜曰。子之言善。敢不服膺。然尝闻鲁男子之言曰。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余姑以一默名吾斋。万历二十九年元月上澣。晋阳后学郑经世。记。

菊圃记

[编辑]

希庵丈尹公季守氏。少而贫。老而窭。能受命焉。爨凊甑尘。而夷然不以为意。堂前辟一小圃。树其中以菊近数千丛。晨培而夕灌。用力甚劬。而不自知其疲。盖将以是为终老之乐。而凡世间富贵荣利声色玩好。皆无以易之也。余尝造而问曰。水陆之花可爱者甚蕃。而博雅之评。以梅为魁者。诚以标格之清高。容色之洁净。精神之明粹。韵气之芳烈。可以压万卉而朝之也。今子治圃。菊专而梅遗。无乃取舍之失宜而好尚之偏乎。公笑曰。子之言是矣。人情各有所好。好之深则又不能无偏。吾之于菊。正犹子猷之于竹。伯伦之于酒。吾非恶梅而不取。爱有所钟而不能遍及也。抑有一说焉。当为子究言之。古人之所贵乎梅者。非独子之所称而已。抽芳心于腊前。战风雪于阴壑。其操为可尚也。奈何今之所谓梅者。争雨露之恩于桃李之场。而或反后之。服桀之服。行桀之行。则桀而已矣。此渡淮之橘。变艾之兰。所以见贱于君子之论也。若然则虽谓吾恶梅而不取。吾亦不辞矣。季秋之月。天气憀栗。风霜合围。草木凋伤。向之绿者红者芳者妍者。悉皆摇落而摧折。萧条惨凄之象。一望而无际矣。吾乃岸巾携筇。入吾圃而视之。绿叶黄英。敷腴烂熳。堆金叠绣。烨然满目。初不知天地之有风霜。二气之有肃杀。譬如正人君子端笏立朝。阴邪谗毁之患左右交至。而神闲色定。不易其所操也。伏节死义之臣。刀钜在前而视殒如荣。骂贼而不屈也。避世长往。枯槁隐遁之士。草衣木食。绝芬华之外慕。自袭于荒间寂寞之境。而不求知于人也。绝代佳人。幽居空谷。畏芳姿之难保。守贞心而自洁。翠袖独立。不见濡于行露也。使吾神凝目注。情性和畅。爱玩怡悦。终日而不能去。时或呼儿叫妇。命以大爵。掇英而泛之。一饮辄尽。陶然卧丛边。浩歌数曲。或朗吟陶诗数篇。盎然春风。在吾圃之中矣。又何暇知有所谓花魁者。而烦吾之栽植也耶。余起而拜曰。先生之乐真矣。是足以终老矣。万历癸卯春三月辛巳。晋阳郑经世。记。

城津山城岭海楼记

[编辑]

长白之一支。南迤而为磨天。又东驼入海而为城津。左右前三面皆海。独后一面连陆而高峯峙焉。乃天作四塞之险固。而据一路南北交界之冲。真所谓我之所要。贼之所害。必守而不可失之地也。其上旧有土城。城中有海仓。癸未尼胡之变。湖岭及岭东粮饷皆输委焉。城久而漫废不治有年。乙巳丙午间。朝廷命修筑之。且以武弁差居山察访。使就此治邮馆。率邮卒入其中。为缓急保守之计。邮卒不便之。兼城中井泉不甘。城外有川。而贼至则病不能汲。欲筑外城则病无力。事遂寝。一时论形势识时务之人咸嗟惜之。岁癸丑。虏有不逊状。方伯适被递。圣上北顾而忧之。令备边诸宰简其代。今监司崔公寔膺其选。临轩之日。面命之曰。今日北门锁钥之任。惟卿可堪。其往悉心力。公以明敏练达之才。加之以感奋淬砺之诚。治军实缮兵械。修城池峙粮储。凡系绸缪之备。悉皆殚思竭智。夙夜经营。而尤以恤民隐固邦本为先务。前此北方连岁凶歉。荐以疫疠。民饥困且尽。公至之后。二秋皆穰。民产稍恒。公曰。是可使也。城津之役可兴也。遂与北兵使李英相度形势。上闻于朝。恢拓旧规。设筑外城。起后峯之巓。左右延亘各百数十步。而城之两尾入于海。至人不可通处而止。然后向者城外之川始为吾有。而贼之仰攻于后峯之下者。可俯而挝其顶矣。公尝病诸处城役率皆聚土累石。仅同戏剧。才筑旋圮。修缮无已时。如六镇土城。为塞民一大弊。乃募匠伐大石以营之。其规摸大略仿戚氏新书之制。就后峯最峻处。设大炮楼以临之。城之高壮坚完。甲于八路。军民之役于是者。皆知其经远之虑。必守之形。有所乐而不怨。有所恃而不惧焉。城之左右。皆设谯门。合而扁之于其左曰岭海楼。摭形势也。城尽处积以巨石。设亭障其上。恰与山海关之望海亭相似。则扁之曰望海亭。慕中华也。轩曰朝日。不忘敬也。台曰斩鲸。志歼贼也。既讫工。率将士以落之。以书来属余为一言。余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有国之大方。而世之论者有曰。城不必筑。有曰。城不可筑。其谓不必筑者。以为人君诚能得民心以为固。使之爱我如父母则敌自不敢动。虽动。可以制挺而挞之。城莫固于此。呜呼。孟子所谓固国不以山谿之险者。盖言虽有地利。必得人和然后可守。不可恃彼而忽此耳。非谓夷城湮堑。坐平地以待暴客也。彼此本末。虽有轻重。其为不可废则均也。而今欲废之。不智孰甚焉。其谓不可筑者。则以为壬辰兵兴而后在处筑城。而无一城得利。厉民之机械耳。陷人之坑阱耳。安用城为。呜呼。无胆之将。不教之民。望尘而栗。开门而走。此岂城之罪哉。烈士忠臣。婴城死守。以遏方张之贼者。古今何限。而今不据此以证城之可守。独举恇夫怯奴。以訾城之不可守。是何待一世之簿耶。其不仁又甚矣。法曰。有馀则战。不足则守。吾未知今日之势处有馀乎。处不足乎。不及此稍暇时。择要害之地。设险以待之。则不幸贼来。将不免但有降与走之讥。而以贼虏遗君父之罪。又可赎耶。此公之所以汲汲于城津之役。而不以民劳而止。不以俗论而懈也。嗟乎。筑城非难。而得地之为难。得地非难。而得人之尤难。余尝承命于南。遍历山城。非不险且固矣。而往往高绝僻远。可入而不可出。可以自保而不可以遏贼势。贼过其下。睨视而无所惮。不得地之过也。今城津则不然。据大路之隘。以一面当敌。出击入保。惟贼是视。而贼不敢过此而深入。公之于地。已扼其吭。而闻又以置大镇择良将。建请于朝。此即得人之谟也。公之于城。可谓算无遗策矣。虽然。城之策又有进于此者。向所谓人和者是也。苟不得之。则城为无益。而终见笑于或者之论矣。可不惧哉。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公之趋朝不远。其以是陈之于冕旒。则天下有道。守在四夷。余虽不武。尚能为公诵之。公名瓘。字莹中。历扬中外。所至有声绩。是役也。始而协谋者。即北兵使也。继而敦事者。防御使金景瑞也。别将李一元,堡将白善男,韩希云皆能尽心听命。以溃于成云。万历乙卯夏。具官郑经世。记。

[编辑]

兴阳李氏家牒跋

[编辑]

余友李君叔平。录其先代叙系如司马迁世家之例。而加详悉焉。名之曰家牒。盖将以为一家之史而遗诸后也。成而示余。余得以翻阅之。既卒业而叹曰。呜呼。吾东方文献不足。人虽有嘉谟懿行足以为训于后者。率皆湮泯而不传。不数世而其子孙已无得而知者。今是编也。溯流而穷源。循本而寻枝。上下十五六代言行事迹昏媾云仍。秩然而靡所遗。使子孙见之者得以寓其羹墙之慕。而思所以继述之。则叔平之用意于贻谋者。盖亦勤矣。而苏子所云孝悌之心油然而生者。正谓此也。其有补于世教为如何哉。余于是又有所感焉。世之名门望族震耀于一时者。非不多矣。而一再传之后。或不免襄替不振。降为民伍。遂丧其箕裘之业。甚则至于绝灭而不嗣。向所谓震耀一时者。仅能为过耳之鸟音矣。独兴阳之李。发源长而流派远。代不失为衣冠甲族。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余于此而征之矣。观卫尉公之勇于取义。大宪公之忠于奉公。清白传家如全尹公。宽裕容物如执义公。李之善可谓积之厚矣。其见祐于天。绵历其世代者。非幸也宜也。今叔平又能与其伯氏叔载勤学而力行。其孝友之实。诚悫之行。已信于家邦。而益相与勉励。日迈月征者积善之事。则自今以往。李门之庆。其有艾耶。兴阳家牒之作。将不止于此一编而已。吁其盛矣。遂书此以勖之。且以勖其子孙于无穷云。

书养正篇后示桂儿

[编辑]

余年八岁时。先君子课以文公小学书。日用间。提耳以逊悌之方者甚勤且切。不肖无状。未有以奉承遵守之。终无所成就。然犹未尝以悖慢之行得罪于州里者。皆先君子教诲之恩也。今余有子。亦年八岁矣。顾乃耽于玩弄而阙于训诲。是为不爱之甚也。呜呼。古人所谓方知父母恩者。岂但于养子而知之耶。余既悲且惧。欲依先训。课以小学。则又虑其懵于文字。不可以猝语也。遂就明儒所撰乡校礼辑童子礼篇中。稍加删改。令稚𫘤者易晓。手写以教之。名之曰养正篇。盖冀其涵揉于此而不至于骄惰坏了也。尝闻程子之言曰。洒扫应对。形而上者也。夫洒扫应对。人事之至近者也。形而下者之至粗浅者也。然而其中自有至理。而为仁之本在焉。故曰形而上者也。下学人事。乃上达天理之阶级。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则是篇之言。虽甚浅近。而作圣之功。实基于此。其可忽之而不勖耶。若夫修身大法。备在小学书。此特为之路迳而已。非欲其安于此而不求进于小学也。其勖之哉。万历甲辰季夏上澣。垂涕以书。

书武夷志后

[编辑]

余读晦翁武夷精舍记及棹歌十首。未尝不神游目想。恨无由鞋杖于其间也。今适分符此邑。得武夷志于徐君行甫处。公馀披阅之甚熟。则三十六峯。九曲溪流。沿洄左右。奇形异观。殆若身历而目击之。岂不快哉。遂为之誊写一本。又得九曲摠图一幅。倩工摸写。置之卷首。仍付退陶先生和棹歌十绝于卷末。俟他日官满归山。静中讽咏。则岂不尤有味趣也耶。呜呼。越中山水。气象浅促。武夷未必为寰宇第一。而后之评仙区者。莫不将作第一件话头。必欲置之图画之间而宝玩之。何耶。是必有其故矣。盍思之哉。丁未秒夏。书于达城之官舍。

书李叔平请停门楼箚后

[编辑]

戊申七月。玉堂上箚。请停门楼之役。圣上惕然从之。盛德事也。其时议者。或以为民弊虽不可不虑。而君父之病尤不可不忧。讥玉堂失轻重。噫。此言奚为而出于清朝士夫之口耶。如使门楼不作则君父之病不瘳。虽疲一国之民。楼之役不可停也。不然则停之何尤。况玉堂之意不专在于除民之弊而已。则又安得以讥之耶。臣之爱君。不一其道。或传之德义。或保其身体。当无所不用其极。然必欲就二者而分轻重。则尽忠于君者当有所取舍。而必不如议者之论矣。记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于人且然。况子之于亲。臣之于君。当何以为爱也。故曰。忠臣从义而不从君。孝子从道而不从父。其有所不从者。乃所以深爱之。而其无所不从者。乃所以爱其身。而非所以爱君父也。呜呼。此义之不讲于世久矣。亦无惑乎此言之出于士夫之口也。友人李君叔平时为校理。实草是箚。余于其私稿中见之。有感而书其后。是岁仲秋下澣。松麓病人书。

书孙季进四晧图障子

[编辑]

友人孙季进以家藏四晧图示余而言曰。此吾先君子所尝爱玩者也。手泽存焉。兵火之馀。凡青毡旧物无一存者。而独此幅宛然。岂亦有所谓修短者耶。顾故纸易就漫灭。愿以付诸工人。褙起作小障。使后人得以宝藏。而仍侈以一语。则为赐多矣。余谂之曰。诺哉。公方策名清时。以致泽自期。岂有所深慕于遁世长往之踪。而眷眷若是耶。惟其先人所遗。必欲其久守而不失焉。此孝子之心也。况其所遗有大焉。则季进其可忽耶。尝闻不仕无义。仕固君子之所急。如或知进而不知退。终至于决性命饕富贵。则此又画中人之罪人。而于先人所遗之大者。为害多矣。愿以是勖之。季进曰善。障既成。遂书其下以归之。若其笔势之奇古。览者当自知。余又不识画。不敢评。戊申仲夏。晋阳后学达城吏隐书。

临瀛馆族会帖跋

[编辑]

万历乙卯秋。含城吕相公出按关东节。行部至临瀛。邑之士人与相公同源者殆百馀人。举欣欣然愿一望见其颜色。而又虑公厅私谒不可以杂然而进。则相与谋曰。吾先世惇睦之风。吾裔孙讲闻之熟矣。今相公居洛下。吾辈处岭外。其穷达升沈固不可论。而地之相远。盖已风马牛之不相及。六辔东询。天所以荣吾门而幸吾辈也。花树韦家宗会之法。族人远来则为之会。此意甚美。先贤之所取也。盍亦仿而行之。庶不替先世家风。而吾辈望履之愿因之以得遂。则良非幸欤。相公闻而善之。与之期日。辟公馆以迎之。亲疏无间。老少咸集。除有病故外至者凡五十四人。簪绅环绕。壶榼罗列。秩然有礼以相敬。懽然有乐以相亲。竟夕分夜。烛见跋而罢焉。相公曰。此盛事也。不可以无传。遂以帖字列其姓名。识其岁月。属经世为一言。尝念尧之德与天为准。而史臣赞之则曰亲九族。鲧之恶至于窜殛。而四岳数之则曰圮族。则族之道其可簿耶。成周之制。大司徒以六行教民。而睦姻居孝友之次。教之而不率者。有刑以纠之。其导迪之方极其至矣。而骍弓之刺起于上。采葍之诗咏于下。则周公之化至中叶而已衰。叔世又可言耶。善乎苏子之言曰。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者势也。吾无如之何也。幸其未至于涂人也。使其无致于忽忘焉可也。夫面目不相见。语言不相接。情意不相通。则虽欲其不至于忽忘。亦不可得。先儒月会合族之礼所以作。而末俗鲜有行之者。今日之事乃能髣髴焉。宜其见善于相公。而有志于厚俗者。虽取以节文之。亦无不可矣。经世吏于玆三年矣。常爱其民恂恂然好善也。且悦相公之德见敬于族人如是也。承命不辞。而乐为之语云。具官郑经世。谨跋。

跋玉成盛集序齿录

[编辑]

曾子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所谓会友。非招请而聚集之也。声应气求。自以类而至耳。是集凡二十五人。而自远至者八人。初无折简约日之事。而不先不后。同日而至。玆非所谓声应而气求者耶。环坐一室。大开眼相对。大开口相应答。懽意蔼然。交相灌输。虽不免杂以谐笑。要皆以商确经史。讲评义理为主。而偲切勉戒之意。居十之七焉。虽谓之辅仁。亦不为虚语矣。其散而归也。有作而言者曰。此会甚乐。盍亦为后期以嗣之耶。余曰毋。有合有离者气数也。迭运而不可齐也。合则乐。离则忧者人之情也。代至而不可常也。离合忧乐。安于所遇。听命于造物者。君子之则。而吾侪之所用力也。世之欲常合而不离。常乐而无忧者。每生者之所以为甚惑。而卒亦不能得焉。此造物者之所怒也。子何效焉。咸曰然。是可书也。遂用戊戌故事。列名以齿。而书其语于后云。乘成子跋。

题家藏竹石障子

[编辑]

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几似之。百世之下。观此画者。尚可想见也。

右朱子跋陈光泽家藏东坡竹石语也。世以此本为东坡画。虽未知其必是。亦安知其必不是耶。苟不可谓必不是。则又安知此本之非出于光泽家耶。是用敬书之。以寓想见兴感之怀云。万历戊午正月人日。谨识。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此东坡老仙画竹妙法也。余昔于一松沈老所。得中朝人所谱名画十卷而纵观之。其中有坡翁竹一枝。长仅数寸。叶不过八九。而飒爽有风露气。真所谓急起而追之者也。岁甲寅。余守临瀛。沿牒到襄阳。闻一士人家有古画竹二障。世谓之坡笔云。致绍介借来。乃阴刻印本也。干节枝叶纤悉精妙。有如苦心细意而成者。而其圆转活动流出天机。则又非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者也。余虽不识画。诵坡翁之诀而谛审想象。则其精神格力。意非坡翁英气有不能及。而世之所云或非诬也。邑有崔生名挺立。尝从石阳正游。颇知画竹。用心又精密。遂买绢使临之作墨本。虽其间未免有一二失真处。要亦可谓善传神矣。后闻祖宗朝得坡竹二幅于中原。令工刻石。印出行世。埋其石于兴仁门城底。至今尚在。此即其本云。虽未知信否。而姑幷识之。俟博雅知画者有以评订焉。万历戊午至日。书。

书阴符经后

[编辑]

南冥之学。以朱子成书为最初入头处。此是其高弟郑揆公之言。必非孟浪。余闻此于曹君汝益久矣。独未知所谓朱子成书者是何书。意大全,语类外别有此书。常以未得见为恨。上年在都下。穷愁中无以自遣。访求平日未见书读之。偶得此书一卷于申知事叔正处。乃以参同契,阴符经分上下卷。而合为一秩者也。翻阅未竟而心窃怪之。是不过为彼学者借重诬世之为耳。非儒者所宜用力。岂南冥少时偶喜之耶。尝见南冥集有一两篇论学。而专是道家机关。间用参同全句。岂亦出入时作耶。是未可知也。且参同契则朱子尝为之考异证误。写成一本。见于跋语者既详。而诗篇书尺之间。亦屡及之。彼托以为名。亦不为全然无据。至于阴符。则虽绝利一源天地之道浸数三句尝见称道。而断然以为李筌赝作。至比于戴师兪麻衣易。不知编此书者何故倂合之。目之为朱子成书耶。其注释亦未知何人所为。而序成于淳煕乙未。则乃与朱子同时人也。朱子大全中有闾丘生阴符经说跋。生即黄氏附录所云闾丘次孟也。疑此注即闾丘所为。而参以朱子跋语所评。则又知其非闾丘矣。黄氏附录有曰。蔡氏学朱子者也。当为一家之说。又曰。骊山老母注。本与蔡氏本我以时物文理哲。为书之末句云云。今考此书则时物文理哲以上有注。人以愚虞圣以下二十一句无注。以此观之。则此注必出于西山。而序亦西山所为无疑。此无西山文集。不可得而考也。万历戊午春。借李叔平家藏阴符经观之。因书向所疑者以归之。庶知其说者有以见教云。后考理学通录。黄裒集濂洛关建诸贤书。名之曰朱子成书云。余未见全帙。不敢轻议。然以此一帙观之。恐未免博而不精之归矣。

再书阴符经后

[编辑]

阴符经序。成于淳煕乙未。而不著其姓名。尝参以黄说二条。意为西山蔡先生所为。而恨未得其征也。顷见故友韩鸣吉遗稿。中有一段攻破阴符病处而曰。庐陵黄氏有何所见。反欲支中求一。晦中求明。既退而又进之。使必售其惑世乱道之计耶。正驳序中语。其意盖以注释为黄氏所为也。然黄氏乃元末人。非淳煕时。鸣吉偶失照勘耳。近偶阅今献汇言张纶所著林泉随笔。内一款有云阴符经二十一句蔡氏无注。于是知阴符注果出于西山。而余前日所臆者幸而中矣。余恐后学见此经载在朱子成书中。遂认为朱子所注。故详著之。戊午秋九月。书。

书南秋江过金乌山诗后

[编辑]

南秋江伯恭过金乌诗有曰。辛朝注书吉冶隐。秀于严霜清于水。又曰。鸿毛命轻义重山。公与达可知此理。达可身经二姓王。杞梓寸朽鉴中疵。公身所委惟一君。真知笃行谁与比。余读而甚惑焉。冶隐之登第。在于禑之丙寅。其为注书。在于昌之己巳。而是冬。恭让即位。翌年庚午春。冶隐辞以母老而归。然则秋江之意。盖谓冶隐委质于辛朝。以事恭让为耻而去也。夫禑之为肫出。世多疑之。如其为辛氏无疑。则于丽实潜移国祚之贼耳。冶隐乃甘心北面。而顾于取日反正之初。奉身而退。为辛氏立节。则其进退岂不为无据。何足为冶隐。又何足为真知笃行耶。今之论冶隐者。拈出禑,昌之事且置一边。但曰。以丽朝近臣。知宗社将亡。弃官而去。圣人作万物睹。而终身不出。则玆其为不事二姓大矣。岂不光明正大。而必插入圃隐。分事一事二以为优劣。窃恐秋江于此。非徒谤圃隐。乃为谤冶隐也。呜呼。冶隐。微官也。无国亡与亡之义。故见几而退。自洁其身。圃隐。大臣也。以一身而任社稷之寄。故临危授命。杀身成仁。斯二者皆为中道。而论其所处之难易则固有在矣。世之好议论工诃诋者。乃欲索瘢于圃隐。其不仁甚矣。惜乎秋江亦不免也。

跋杨浦诗稿

[编辑]

有妙龄客。轻衫幅巾。登镜浦台。倚柱而吟。肌肤若冰雪。目若明星。神精清澈。若绿水之涵秋也。忽大书一绝于壁曰。蓬壶一入三千年。银海茫茫水清浅。鸾笙今日独飞来。碧桃花下无人见。书讫拂衣去。不向人说姓名。见之者疑其为海上真仙迹而访之。则世所谓神童崔氏子淀也。余昔守临瀛。其地人吃吃说此事不离口。余闻而奇之。问其人安在则化已久矣。辄为之叹惜焉。以未及见为恨也。后二年。其胤子承文院正字有海氏乃辱从余游。视其外则眉目炯然。扣其中所有。则博学而详说者也。心窃喜之。以为其人虽不及见。而得见典刑焉亦幸矣。今年春。访余于寂寞之滨。以其先君子遗稿示余。余得以卒业焉。则诗凡六十三篇。而篇篇皆与镜浦作相似。无一点烟火荤血气。意者清都之暂谪者耶。不然。安能信口吐出。皆成琼屑。若然则其不久于蜹瓮。固也。余为之叹惜焉者。庸非妄耶。虽然。自沙诸公称述之言。皆云以远大自期。诗特其馀事。则又安得不为之叹惜。而重以未及见为恨也耶。正字谓余曰。愿得一言以彰于世。呜呼。此稿岂待余言而传者。但书今昔所感于心者以归之。万历己未三月下澣。愚伏道人郑经世。跋。

书彰赐亭诗帖后

[编辑]

五峯李相公以书及所有彰赐亭诗帖三册抵余曰。以吾亭而无君语可乎。老夫病矣。恐不能久。急赓之。使得不及泉而寓目焉。则君之赐也。其语意不类公平日豪气。余惟天之降才于公。将以施于世。而公之用才于进为者。十未二三焉。公岂有局于此而不远者乎。特余之不托于吟咏久矣。公故作此短促语以激发之耳。虽不应命。亦无不可。且见卷中诸作。无非秀句妙笔。如随珠耀日。光彩夺目。不可正视。韩文公脚下。岂是着文章地耶。是尤不可以应命矣。噫。余之诗不作。固也。抑公之征诗亦可以止矣。试言之。夫名。美器也。造物者忌多取。公之亭未成。而名已闻于天下。一时俊彦铺张颂祷之作。已积而成轴。又从而求多焉。无亦几于过取名耶。况公之为此。必欲以当一室之晤言。以自娱其岑寂耳。而中朝数君子影响邈然。不可得而再觌。月汀以下诸公。从头数过。皆已为鬼录。其幸而存者。又皆欧阳子所谓不老则病。不然。困于世路者。开卷抚玩。适足以怆然而伤和。何有于自娱耶。安用此为耶。公之待谴于郊外已五年矣。而未尝有几微见言面。盖将废之惟命。远之惟命。浸假而为虫臂鼠肝亦惟命。公之于身。固已泊然而忘之矣。独不能忘于诗耶。遂书此于卷末以归之。题之曰跋。盖欲其止也。想公观此。当为之一莞然也。公往在戊戌岁。以大客聘京师。得天子赐金而还。买山于丰壤先垄之傍。构屋而未完。其扁则诏使顾翰林天埈所名云。

题陶靖节诗后

[编辑]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䍀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抇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懽此饮。吾驾不可回。

右靖节陶先生作也。夫谓之田夫。则是不过一野人而已。而谢答之言。纡馀宛转。有三四曲折。以迥出尘表。确然不夺之所存。发之以和易谦逊之语。清而不隘。和而不傲。虽谓之兼夷惠之气象。可也。东坡乃谓渊明玩世人。未必能达道。呜呼。岂足为知此老耶。

书芝峯采薪杂录后

[编辑]

余自未髯时从润卿游。今白首矣。其知之盖不为不深矣。其为人温润而简重。和易而有制。深静自守。不喜交游。为文章。精炼典雅。不为险棘语。尤长于诗。自然有人不可及处。及读是稿则又知润卿之所用力不专在于词华。而恨平日自谓相知之深者。乃浅之为知润卿也。虽然。今世之不知润卿者皆是。奚独老昏耶。润卿之学。专于为己。不求人知。真所谓恶其文之著者。人之不知也宜矣。此足以见润卿之所存矣。吁其可敬也。独其中数段语。未免伤于太高。故谨以浅见识其下而归之。盖丽泽之义。有疑相讲。乃退之所谓不有益于高明。则有益于仆者。润卿其必有以复之矣。

书芝峯论蔡子履中庸集传赞后

[编辑]

老先生用尽一生心力。发明圣人之言者极其精当。乃所谓行之而后言者。岂后学辈卒然立说所能攻破耶。余不识蔡君面。亦未尝见其所著。今但以芝峯所论者观之。亦可以想其人矣。噫。闻道百。谓人莫己若。犹为大方家所笑。而况闻道未百。而谓先贤莫己若者。又如何耶。多见其不知量也。恨芝峯之所以辟之者犹有未严。而又恨久庵之有以启此弊也。噫。

书春宫冠礼图后

[编辑]

乙丑正月二十一日庚午。世子冠。礼官前期以仪注入启。盖誊出五礼仪也。节目甚繁而一衮写出。头緖错杂。难于整理。世子令司钥问于臣。臣遂分为十七节。逐节作图。以便考阅。其中命宾赞会宾赞两节。世子不与。故不作图。宫官得之甚喜。精写一件以进。及日拜起周旋。动皆合礼。观者啧啧。此固由于英明夙达。而图亦不为无少助矣。世子时年十四岁云。

书崔大容社仓约条后

[编辑]

事有宜于古而不可行于今者。虽有志好古之君子。犹病其难行。若是则古道之不复。非今人之罪也。至其可行而不行。则岂非可惜之甚。而其因循婾惰之罪。当有受之而不得辞者矣。余尝读朱子大全书。得所谓社仓事目而卒业焉。慨然叹曰。呜呼。此即成周百家立社之遗意。而朱夫子润泽之。为画一科条。不独行之于一乡一郡。既又闻之于朝。请颁行天下。今其存于书者井井凿凿。可举而措之。苟欲行之。宁有不可行之碍。但患今人无古人泽民利物之心耳。遂誊藏一本。以俟好古者考焉。乃者友人崔君有海为杨州。能仰体圣上分忧之意。留心民隐。抚摩不怠。又为之节缩浮费。得米一百石租二百石豆五十石杂谷一百石。将以此设置社仓。遵行朱子之法。问其详于余。余欣然出誊本示之。崔君归。则与邑之父老士子讲明而服行之。且于社会。读吕氏乡约。以为化民成俗之计。以书来曰。如此可乎。呜呼。崔君之有志好古。余固已知之矣。施之于政。其泽民利物之心。又如此其勤。此岂俗所谓良吏者比。而古道之可行于今。今而后益信矣。虽然。余见朱夫子社仓记非一。而皆以得人委任为言。盖人苟不得则弊病百出。行于暂而不行于久远。得其名而不得其实效。崔君得人焉尔乎。愿以是勉之。崇祯二年二月日。晋阳郑经世。书。

书奇高峯答龟岩书后

[编辑]

秋江所录。颇有可疑。而贰于占毕之云。尤为可疑。古人事师。无犯无隐。师之所行。若有可疑。宁可不质而隐之耶。质之而其事果为不当。宁可不省而恶之耶。师虽不省而恶之。为弟子者。岂有以此自贰之理乎。反复思量。恐非先生之所宜有。无乃一时之人见其相遗之诗。语涉规益。遂疑其有贰。而秋江漫笔之耶。秋江高风峻节。耸动一世。而其议论之际。或有不可晓处。恐未可据以为信也。

右奇高峯答龟岩书中语。师恶弟子。弟子贰于师。乃是末俗偸簿之习。曾谓两先生而有此耶。寻常每疑此录之或谬。今见此论。令人豁然。其谓秋江议论或有不可晓处云者。亦良是。余于过金乌山诗见之矣。

书急难图后

[编辑]

知叔载者。以为确实而有守。不知者以为良善而无能。此其叔载之平居也。余与叔载邻比而居。自幼少相长大。知叔载之深者。宜莫余若。其能临乱而不慑。至死而不变。则人有不知。而余固已知之矣。至其负重而疾趋。持彀而奋跃。乃健夫勇士之技。而叔载之所无。虽余亦不能以期于叔载矣。此乃神天之所为。非叔载之力能然也。今夫避兵之人负婴儿而走平陆。犹患不能致。弃而逃者比比焉。林回邓攸岂其心不足于慈耶。势有所不能也。叔载以㷀然羸毁之馀。担七尺委顿之躯。越深壑登峻坂。以能两全于白刃交至之中。是岂人力之所及耶。呜呼。人患不能叔载之至诚耳。苟能之。宁有动不得底神天耶。占人谓天高听卑。亦据苍然者言耳。其实地上皆天。在傍皆神。朱夫子所谓天人幽显不隔丝毫者。乃为至论。而余以叔载征之矣。虽然。有所为者非诚也。发于暂者非诚也。必无伪而不息。然后为诚之至而能有所动。余见叔载。友爱之心。自表至里。无一毫修饰。自少至老。无一息间断。叔平尝病暴虚。几死而苏。积累月不瘳。叔载昼夜与居。顷刻不离。时其饮食。调其药饵。适其寝兴。卒以底于完实。其至行之孚于神明非一日矣。死生危迫之际。如呼斯应。如取斯有者。不亦宜乎。叔载之所不可及者尤在于此。余恐观此图者或莫之知。故表而书之。使世之论叔载者知平日之纯心为本。而仓卒之所树立。乃为其所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