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宪法法庭112年宪判字第2号判决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112年宪判字第1号判决 宪法法庭112年宪判字第2号判决
又名:“减轻或免除其刑”之再审事由案
中华民国宪法法庭
林俊益大法官主笔
中华民国112年(2023年)2月10日于台北市
原分案号:107年度宪二字第103号
宪法法庭判决

112年宪判字第2号

声请人一 陈炳荣
诉讼代理人 李衣婷律师
声请人二 潘宗启
声请人三 林长志

上列声请人为毒品危害防制条例案件,分别认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724号、110年度台抗字第1072号及111年度台抗字第1515号刑事确定终局裁定,所适用之刑事诉讼法第420条第1项第6款规定,有抵触宪法疑义,分别声请解释宪法、法规范宪法审查,本庭判决如下:

主文

[编辑]

一、刑事诉讼法第420条第1项第6款规定:“有罪之判决确定后,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受判决人之利益,得声请再审:……六、因发现新事实或新证据,单独或与先前之证据综合判断,足认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免刑……之判决者。”所称“应受……免刑”之依据,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外,亦应包括“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在内,始与宪法第7条保障平等权之意旨无违。

二、声请人自本判决送达之日起30日内,就本判决所涉之个别原因案件,得依本判决意旨,依法定程序向再审之该管法院声请再审。

理由

[编辑]

壹、事实经过及声请人陈述要旨【1】

[编辑]

一、原因案件相关事实【2】

[编辑]

声请人一因涉犯贩卖毒品罪嫌,于警询时曾主动供出其毒品来源之前手,在未经警查获该前手前,检察官即对其提起公诉,其并经法院判处贩卖第二级毒品罪刑,迭经上诉后,嗣最高法院判决驳回上诉而告确定。判决确定后,声请人一先前主动供出其毒品来源之前手,遭警查获,并经检察官提起公诉、法院判处贩卖毒品罪刑确定。声请人一乃以该前手之有罪确定判决为新事实、新证据(下称新事证),主张其所受有罪确定判决,依毒品危害防制条例(下称毒品条例)第17条第1项规定应减轻或免除其刑,以此为由,依刑事诉讼法第420条第1项第6款规定:“有罪之判决确定后,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受判决人之利益,得声请再审:……六、因发现新事实或新证据,单独或与先前之证据综合判断,足认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免刑……之判决者。”(下称系争规定),向台湾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声请再审,经该院106年度声再字第85号刑事裁定驳回其声请,抗告后经最高法院106年度台抗字第724号刑事裁定(下称确定终局裁定一)以抗告无理由驳回而告确定。声请人一认确定终局裁定一所适用之系争规定有违宪疑义,声请解释宪法。【3】

声请人二因涉犯贩卖毒品罪嫌,于警询时曾主动供出其毒品来源之前手,在未经警查获该前手前,检察官即对其提起公诉,其并经法院判处贩卖第二级毒品罪刑,嗣因撤回上诉而告确定。判决确定后,声请人二先前主动供出其毒品来源之前手,遭警查获。声请人二乃以该前手之有罪确定判决为新事证,主张其所受有罪确定判决,依毒品条例第17条第1项规定应减轻或免除其刑,以此为由,依系争规定向台湾花莲地方法院声请再审,经该院110年度声再字第2号刑事裁定驳回其声请,迭经抗告、再抗告后,嗣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072号刑事裁定(下称确定终局裁定二)以再抗告无理由驳回而告确定。声请人二认确定终局裁定二所适用之系争规定有违宪疑义,声请法规范宪法审查。【4】

声请人三因涉犯贩卖毒品罪嫌,于警询时曾主动供出其毒品来源之前手,在未经警查获该前手前,检察官即对其提起公诉,其并经法院判处贩卖第二级毒品罪刑,迭经上诉后,嗣最高法院判决驳回上诉而告确定。判决确定后,声请人三先前主动供出其毒品来源之前手,遭警查获,并经检察官提起公诉、法院判处贩卖毒品罪刑确定。声请人三乃以该前手之有罪确定判决为新事证,主张其所受有罪确定判决,依毒品条例第17条第1项规定应减轻或免除其刑,以此为由,依系争规定向台湾高等法院花莲分院声请再审,经该院111年度原声再字第3号刑事裁定驳回其声请,抗告后经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515号刑事裁定(下称确定终局裁定三)以抗告无理由驳回而告确定。声请人三认确定终局裁定三所适用之系争规定有违宪疑义,声请法规范宪法审查。【5】

声请人陈述要旨【6】

[编辑]

声请人一主张意旨略谓:其曾经供出前手,自应适用毒品条例第17条第1项减轻或免除其刑之规定,其仍有可能获致减轻或免除其刑之优惠。如因单纯获致减轻其刑之优惠,不得以“应减刑而未减刑”为由声请再审;至于“应免刑而未免刑”之事由,则得声请再审,此种结果已形成差别待遇,抵触宪法第7条平等原则等语。【7】

声请人二主张意旨略谓:依毒品条例第17条第1项规定,必减轻其刑,其应受保护之利益显大于法安定性,系争规定漏未规范足认应受减轻或免除其刑之判决得声请再审,自属违宪等语。【8】

声请人三主张意旨略谓:依毒品条例第17条第1项规定,必减轻或免除其刑,然却不符系争规定而不得声请再审,系争规定自属违宪等语。【9】

贰、受理依据及审理程序【10】

[编辑]

按宪法诉讼法(下称宪诉法)修正施行前已系属而尚未终结之案件,除宪诉法别有规定外,适用修正施行后之规定。但案件得否受理,依修正施行前之规定,宪诉法第90条第1项定有明文。查声请人一于中华民国107年3月27日声请释宪,案件得否受理,应依修正施行前之司法院大法官审理案件法(下称大审法)决之。经核其声请,与大审法第5条第1项第2款所定要件相符,业于110年12月15日经大法官决议受理在案。【11】

复按人民所受之确定终局裁判于宪诉法修正施行前已送达者,得于111年1月4日宪诉法修正施行日起6个月内,声请法规范宪法审查,其案件之受理与否,依修正施行前之规定,宪诉法第92条第2项定有明文。查声请人二据以声请之确定终局裁定二于宪诉法施行前送达,宪法法庭于111年3月11日收受声请人二之声请书。经核其声请与法定要件相符,已于111年4月6日经宪法法庭评议受理在案。【12】

再按人民就其依法定程序用尽审级救济之案件,对于受不利确定终局裁判所适用之法规范或该裁判,认有抵触宪法者,得声请宪法法庭为宣告违宪之判决;上列声请案件,应具宪法重要性,或贯彻声请人基本权利所必要,宪诉法第59条及第61条第1项分别定有明文。查声请人三据以声请之确定终局裁定三于111年11月23日作成,宪法法庭于同年12月28日收受声请人三之声请书。经核其声请与法定要件相符,已于112年1月12日经宪法法庭评议受理在案。【13】

查上开三声请案,因争议相同,爰合并审理并判决,理由如下。【14】

参、形成主文之法律上意见【15】

[编辑]

一、审查原则及所涉宪法上之权利【16】

[编辑]

宪法第7条保障人民平等权,旨在防止立法者恣意对人民为不合理之差别待遇,要求本质上相同之事物,应为相同之处理,不得恣意为无正当理由之差别待遇,始与宪法第7条保障平等权之意旨无违(司法院释字第666号、第687号、第688号及第779号解释参照)。【17】

二、本庭判断结果【18】

[编辑]

(一)法治国原则为宪法之基本原则,首重人民权利之维护。立法者于立法时,基于特定理由,于相关犯罪法定刑之规定外,另设有若干法定事由,以“免除其刑”、“减轻或免除其刑”等限制刑罚事由之方式,调整法院裁判时得宣告科刑之范围,避免对人民之刑罚过苛,就此而观,尚符宪法罪刑相当原则之要求。又刑事法有关“免除其刑”、“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用词,系指“应”免除其刑、“应”减轻或免除其刑之绝对制,于依法应适用“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时,立法者要求法院依法应谕知免刑之判决;于依法应适用“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时,除法院依法应减轻其刑外,亦包括法院依法应谕知免刑之判决情形在内。换言之,依据“免除其刑”及“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法院客观上均有依法应谕知免刑判决之可能,是以刑事法有关“免除其刑”及“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均足以为法院谕知免刑判决之依据。另本判决受限于声请之原因案件(声请人主张应适用毒品条例第17条第1项规定“减轻或免除其刑”),爰仅就法律规定“减轻或免除其刑”之绝对制情形而为判决。至于刑事法有关“得免除其刑”、“得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用词,系采相对制,不在本判决之处理范围。【19】

(二)刑事有罪判决确定后,发现其事实认定有重大违误,受有罪判决之人依法应受免刑之判决时,应如何救济?就此,刑事诉讼法第420条第1项第6款特别将之列为再审事由而明定:“有罪之判决确定后,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受判决人之利益,得声请再审:……六、因发现新事实或新证据,单独或与先前之证据综合判断,足认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无罪、免诉、免刑或轻于原判决所认罪名之判决者。”设有为受判决人利益之再审程序,俾利受判决人于确定有罪判决之认定事实有重大违误时,得以获得有效之权利救济,以维护人民之权利。【20】

(三)系争规定所称“应受……免刑”之事实基础,除依法“免除其刑”之法定事实外,亦包括依法“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定事实在内,兹说明其论据如下:【21】

1.就应受免刑判决之文义解释而观【22】

系争规定所称:“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免刑之判决”,以其文义观之,系指受有罪判决之人依法应获致免刑之判决而言。至于受有罪判决之人依法应获致免刑判决之可能情形,如前所述,“免除其刑”及“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法院客观上均有依法应谕知免刑判决之可能,是以就文义解释言,系争规定所称“应受……免刑”之依据,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外,亦应包括“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在内。【23】

2.就再审制度之立法目的而观【24】

经查:上开“足认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无罪、免诉、免刑……之判决”规定内容,可溯自24年7月1日修正公布刑事诉讼法第413条第6款规定,迄今未曾改变,其立法目的为何,因时代久远而无可考,惟于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刑事诉讼法时,对此款再审事由有重大修正,其修正理由略以:“再审制度之目的既在发现真实并追求具体公平正义之实现,以调和法律之安定与真相之发见,自不得独厚法安定性而忘却正义之追求。”(立法院公报第104卷第11期院会纪录第271页参照)。由此应可推知,立法者将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无罪、免诉、免刑之判决,予以并列,有其共通性之考量。就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无罪之判决言,代表国家对该受有罪判决者之刑罚权并不存在,应予排除,原确定判决竟认定受判决人有罪并对之科处刑罚,其认定事实重大违误之实体不正义,已达难以忍受之程度,此际追求实体正义之利益,远远大于确定有罪判决既判力所代表法安定性之利益,立法者爰将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无罪之判决列为再审事由。至于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免诉、免刑之判决,亦代表国家对该受有罪判决者之刑罚权终局地不得行使,而排除国家刑罚权之制裁。此际,就受判决人不再受国家刑罚权制裁之法律效果言,与前述应受无罪之判决者,尚属相当,其追求实体正义之利益,亦应优越于法安定性,立法者基于此一规范目的,爰将应受无罪、免诉、免刑之判决,并列为法定再审事由。进而再就法定免刑之判决为再审事由言,法院除就符合“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而依法应谕知免刑之判决外,对于符合“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者,法院客观上亦有依法应谕知免刑判决之可能,此际,国家之刑罚权亦终局地不得行使而被排除,前揭立法者所认依法应受免刑之判决,其追求实体正义之利益应优越于法安定性之规范目的,于此亦应有其适用。是以依目的解释而观,系争规定所称“应受……免刑”之依据,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外,亦应包括“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在内。【25】

3.就修法放宽再审之法定要件而观【26】

经查:刑事诉讼法第420条第1项第6款原规定为:“因发现‘确实’之新证据,足认受有罪判决之人应受……免刑……之判决者”得声请再审。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刑事诉讼法时,立法者基于过去法院实务上,“将本款规定解释为必须使再审法院得到足以动摇原确定判决而为有利受判决人之判决‘无合理可疑的确切心证’,始足当之”(立法院公报第104卷第11期院会纪录第271页参照)之理由而将原有条文中“因发现‘确实’之新证据”之确实二字删除,放宽声请再审之要件。从“发现‘确实’之新证据……足认”修正为“发现新事实或新证据……足认”之修法过程而观,对法条文字虽无重大更动,但结合修法将“确实”二字删除之立法意旨可知,再审制度之目的已有实质上之调整,修法目的期许降低声请再审之门槛,扬弃确信无误确切心证之严苛限制,而改以可能获致其他有利判决结果之可能性标准,放宽声请再审之门槛,以避免冤狱。就修法过程之历史解释观之,系争规定所称“足认”二字,不以使再审法院得到“确实”足以动摇原确定判决而为有利受判决人之判决“无合理可疑的确切心证”为必要,仅需发现新事证,不论单独或与先前之证据综合判断结果,产生合理怀疑而足以动摇原确定判决之事实基础,且认可能依法应改判为免刑之判决者,就依法应适用“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者而言,修法放宽声请再审之门槛,使其受判决人更有再审之机会,以获得有效之权利救济,俾维护其权利,避免冤狱;就依法应适用“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者,其受判决人客观规范上既有可能依法应受免刑之判决,亦有获得有效之权利救济,以维护其权利,避免冤狱之相同需求,故系争规定所称“应受……免刑”之依据,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外,亦应包括“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在内。【27】

4.就法定再审事由之审查程序而观【28】

依刑事诉讼法有关再审审查体系之规定,再审法院收受再审声请后,首应审查个案是否符合声请再审之程序规定,如违背程序规定,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刑事诉讼法第433条规定参照)。于个案符合声请再审之程序规定后,再审查其法定再审事由之要件(例如有无刑事诉讼法第420条第1项第6款规定所列再审事由)是否具备。此一法定再审事由之审查程序,仅系根据声请人提出之新事证,经单独或与先前之证据综合判断后予以考量,是否产生合理怀疑而足以动摇原确定判决之事实基础,使受有罪判决之人可能获致免刑之判决,而据以决定是否开启再审程序,重新审理该原因案件;而非对受判决人审判是否确实应受免刑判决之判断。换言之,决定是否开启再审程序,并不著眼于受判决人于开启再审后终局是否受免刑之判决。是以此一阶段之审查程序,仅系处理个案声请是否合于法定再审事由要件之程序问题,并非处理罪责与刑罚之实体问题,因此与严格证明法则无涉,仅以采自由证明之程序为已足。审查结果,如不备法定再审事由之要件者,无再审理由,应以裁定驳回之(刑事诉讼法第434条第1项规定参照);如具备法定再审事由之要件者,有再审理由,应为开始再审之裁定(刑事诉讼法第435条第1项规定参照)。于开始再审之裁定确定后,法院应依其审级之通常程序,更为审判(刑事诉讼法第436条规定参照),回复判决确定前之通常审判程序重新审判,采严格证明程序,进行实质审判。至于最终审判结果是否确实为免刑之判决,则视审理结果所得心证而定。是以就再审审查体系之程序言,就依法应适用“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者,其受有罪判决之人,仅因再审审查之结果有可能依法应获致免刑之判决,即得开启再审程序;就依法应适用“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者,其受判决人客观规范上亦有可能依法应获致免刑之判决,其受有罪判决之人,亦同有开启再审程序以获致免刑判决之需求,俾受宪法罪刑相当原则之保障,故系争规定所称“应受……免刑”之依据,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外,亦应包括“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在内。【29】

总而言之,刑事实体法有关“免除其刑”、“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法院客观上均有依法应谕知免刑判决之可能,有其相同性,基于对相同事物,如无正当理由,即应同享有宪法第7条平等权之保障而应为相同之处理,是以系争规定所称“应受……免刑”之依据,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外,亦应包括“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在内,始与宪法第7条保障平等权之意旨无违,而维护人民之权利。【30】

肆、结论【31】

[编辑]

综上,本庭认为:【32】

(一)系争规定所称“应受……免刑”之依据,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外,亦应包括“减轻或免除其刑”之法律规定在内,始与宪法第7条保障平等权之意旨无违。【33】

(二)声请人自本判决送达之日起30日内,就本判决所涉之个别原因案件,得依本判决意旨,依法定程序向再审之该管法院声请再审。【34】

中华民国 112 年 2 月 10 日

宪法法庭 审判长 大法官 许宗力

         大法官 蔡炯炖 黄虹霞 吴陈镮 蔡明诚 林俊益 许志雄 张琼文 黄瑞明 詹森林 黄昭元 谢铭洋 吕太郎 杨惠钦 蔡宗珍

本判决由林大法官俊益主笔。

大法官就主文所采立场表

[编辑]
主文项次 同意大法官 不同意大法官
第一项 许大法官宗力、蔡大法官烱炖、黄大法官虹霞、蔡大法官明诚、林大法官俊益、许大法官志雄、张大法官琼文、黄大法官瑞明、詹大法官森林、谢大法官铭洋、吕大法官太郎、蔡大法官宗珍 吴大法官陈镮、黄大法官昭元、杨大法官惠钦
第二项 许大法官宗力、蔡大法官烱炖、黄大法官虹霞、蔡大法官明诚、林大法官俊益、许大法官志雄、张大法官琼文、黄大法官瑞明、詹大法官森林、谢大法官铭洋、吕大法官太郎、蔡大法官宗珍 吴大法官陈镮、黄大法官昭元、杨大法官惠钦

意见书

[编辑]
  • 协同意见书
    • 黄大法官虹霞提出。
    • 许大法官志雄提出。
    • 黄大法官瑞明提出,詹大法官森林加入。
    • 吕大法官太郎提出。
  • 不同意见书
    • 杨大法官惠钦提出,吴大法官陈镮、黄大法官昭元加入。

相关法令

[编辑]

并案

[编辑]

本作品来自中华民国宪法法庭的判决或裁定,依据《著作权法》第9条,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