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

——赞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
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文艺评论组
1970年9月16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以极其饱满的无产阶级革命激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惊天动地的奇观,成功地塑造了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典型,纵情地讴歌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

人民军队是进行人民战争的主体和支柱。要消灭阶级敌人,推翻反动统治,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就要靠枪杆子,就要靠人民军队。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沙家浜》所描写的以郭建光为首的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就是人民军队的缩影。他们从“养伤来在沙家浜”,到“飞兵奇袭沙家浜”,坚决执行毛主席规定的打仗、做群众工作和进行生产的三大任务,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也是生产队,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是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描写革命战争,不能不表现革命斗争的艰苦性;但在表现革命斗争的艰苦性时,一定要突出人民军队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它们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但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坚持》一场中,日寇的“扫荡”,汉奸的搜捕;芦苇荡里,风暴雨狂,浪激水淹,粮缺药尽,消息又断。这重重的困难,一齐向郭建光等十八名伤病员袭来。在这里,剧本并没有去渲染革命战争的恐怖和苦难,而是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风口浪尖,更增添战斗豪情。在这重重的困难面前,以郭建光为首的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乐观坚定,英勇无畏。干粮吃完了,他们饥餐芦根分外香;大雨将至了,他们自己动手修芦棚;药品用尽了,他们寻来草药医病患;消息阻断了,他们划船过湖摸敌情。当“大风雨来了”的时候,他们以天塌下来擎得起的英雄气概,面对着滂沱大雨、霹雳闪电,同声唱出了“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战斗进行曲。这一段响遏行云的合唱,威武雄壮的群舞,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十八个勇士“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钢铁意志。

有了这种精神,打起仗来就不怕苦,不怕死,要冲就冲得上,要守就守得住。一个人顶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用,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在我们的英雄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眼里,穷凶极恶的黑田日寇,张牙舞爪的胡传魁匪徒,统统是纸老虎。看,在奔袭的路上,郭建光满怀着战前的喜悦和必胜的信念,面对着敌人的层层封锁,唱道:“说什么封锁线安哨布岗,我看他只不过纸壁蒿墙。”乘胡传魁大摆喜宴之机,“支队撒下包围网”,“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歼灭战。生擒日酋,活捉胡、刁,生动地显示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威力。

这种精神来源于他们忠于毛主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颗红心。“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鼓舞着我们奋战在水乡”。山高不能把路挡,“密雾浓云”“遮不住红太阳万丈光芒”。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革命的人民要战胜敌人,就得靠团结。在《沙家浜》中,我们的军队内部团结一致。郭建光等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是因“战斗负伤”而从各自的战斗岗位上走到一起来的,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个个都是“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在粮缺药尽的情况下,郭建光宁肯自己挨饿,却把仅有的一点干粮省给重伤员吃。当战士小王因病饿而晕倒时,战士们都异常关切地围拢上来,班长掏出了一块年糕:“我这有块年糕,你吃了吧。”众战士也异口同声地说:“小王,你就吃了吧!”小王又把年糕递到郭建光面前,激动地说:“指导员把干粮都省给重伤员吃了,指导员,你吃了吧。”郭建光带着无比深厚的阶级感情用手一挡,劝小王吃下年糕。这一动人的情节,蕴含着多少阶级爱,包容着多少革命情啊!在这块年糕上面,我们看到了毛主席教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闪光,看到了我军团结一致心向党的革命传统。

在军队外部,军队和人民之间,军队和地方政府之间,也完全团结一致。人民军队是工农的子弟兵,它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骨肉相连的关系,是由它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沙家浜》正是紧紧地把握住了人民军队的这一阶级特质,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动人图景。战士小王听了沙奶奶的血泪控诉,紧接着说:“沙奶奶,有了共产党,咱们穷人就不怕他们了!”一个“咱”字,把军民本是一家人的深情厚谊画龙点睛地点了出来。郭建光等十八名伤病员来到沙家浜后,就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反“扫荡”的战斗准备。在阳澄湖映满朝霞的早晨,郭建光运回了帮助老乡连夜抢收回来的一船船稻谷;尽管他腕伤未愈,却仍然将篓绳搭在肩头,靠肩膀的力量把沙奶奶的稻谷搬上岸来;汗水未干,又顺手操起扫帚,打扫起场院来。这些动作看来平常,却细致地刻划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积极备战的崇高思想境界。当郭建光在芦苇荡中听到对岸“响数枪”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担心着“村镇上乡亲们要遭祸殃”,充分体现了他和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形成了为人民战争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作”。

毛主席建军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要首先和着重地从政治上建军。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人民军队的优秀政治工作干部郭建光深深懂得,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指战员们不断地灌输毛泽东思想。他把芦荡当作引导大家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课堂,时时处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战士们的头脑。在向大家作战斗动员时,他豪情满怀地朗诵了毛主席语录:“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毛主席的教导如甘露滋润了战士的心田,似阳光照彻了战士的心坎,使大家心更红,眼更亮,志更坚,胆更壮。

郭建光进行政治工作的特点,是做得细,做得活,做得深,坚持正面教育,表现了我军政治工作的高度水平。在坚守芦苇荡的日子里,他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传统教育战士,用“战鼓惊天红旗展,一举收复大江南”的壮丽前景来鼓舞战士,用吃苦在先、战斗在前的模范行动来影响战士,把战士们的斗争情绪从一个高潮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当战局发生突然变化,敌情不明,部队中出现了“冒险出荡”“跟敌人拼一下子”的焦躁情绪时,郭建光立即用毛泽东思想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首先体谅战士们“慷慨激昂”“要杀敌人”的心情,是由于“阶级仇民族恨燃烧在胸膛”;同时又考虑到这种情绪不利于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必须防止其“蔓延滋长”。于是,他因势利导,鼓励大家“察全局,观敌情,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这样做,既保护了战士们的积极性,又适时地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 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是所向无敌的,是战无不胜的。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