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無敵的人民軍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所向無敵的人民軍隊

——贊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
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文藝評論組
1970年9月1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以極其飽滿的無產階級革命激情,生動地描繪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驚天動地的奇觀,成功地塑造了所向無敵的人民軍隊的英雄典型,縱情地謳歌了毛主席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

人民軍隊是進行人民戰爭的主體和支柱。要消滅階級敵人,推翻反動統治,奪取革命鬥爭的勝利,就要靠槍桿子,就要靠人民軍隊。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沙家浜》所描寫的以郭建光為首的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就是人民軍隊的縮影。他們從「養傷來在沙家浜」,到「飛兵奇襲沙家浜」,堅決執行毛主席規定的打仗、做群眾工作和進行生產的三大任務,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也是生產隊,緊緊地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戰鬥。

「在這個宗旨下面,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是人民軍隊的英雄本色。描寫革命戰爭,不能不表現革命鬥爭的艱苦性;但在表現革命鬥爭的艱苦性時,一定要突出人民軍隊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它們是對立的統一,沒有前者,也就沒有後者。但是,革命的樂觀主義和革命的英雄主義是矛盾的主導方面。在《堅持》一場中,日寇的「掃蕩」,漢奸的搜捕;蘆葦盪里,風暴雨狂,浪激水淹,糧缺藥盡,消息又斷。這重重的困難,一齊向郭建光等十八名傷病員襲來。在這裡,劇本並沒有去渲染革命戰爭的恐怖和苦難,而是滿腔熱情地歌頌了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風口浪尖,更增添戰鬥豪情。在這重重的困難面前,以郭建光為首的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樂觀堅定,英勇無畏。乾糧吃完了,他們飢餐蘆根分外香;大雨將至了,他們自己動手修蘆棚;藥品用盡了,他們尋來草藥醫病患;消息阻斷了,他們划船過湖摸敵情。當「大風雨來了」的時候,他們以天塌下來擎得起的英雄氣概,面對着滂沱大雨、霹靂閃電,同聲唱出了「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的戰鬥進行曲。這一段響遏行雲的合唱,威武雄壯的群舞,酣暢淋漓地展現了十八個勇士「八千里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的鋼鐵意志。

有了這種精神,打起仗來就不怕苦,不怕死,要衝就沖得上,要守就守得住。一個人頂幾個人、幾十個人、幾百個人用,什麼人間奇蹟都能創造出來。在我們的英雄郭建光等十八個傷病員眼裡,窮凶極惡的黑田日寇,張牙舞爪的胡傳魁匪徒,統統是紙老虎。看,在奔襲的路上,郭建光滿懷着戰前的喜悅和必勝的信念,面對着敵人的層層封鎖,唱道:「說什麼封鎖線安哨布崗,我看他只不過紙壁蒿牆。」乘胡傳魁大擺喜宴之機,「支隊撒下包圍網」,「採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了一個十分漂亮的殲滅戰。生擒日酋,活捉胡、刁,生動地顯示了人民軍隊的強大威力。

這種精神來源於他們忠於毛主席,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一顆紅心。「毛主席黨中央指引方向,鼓舞着我們奮戰在水鄉」。山高不能把路擋,「密霧濃雲」「遮不住紅太陽萬丈光芒」。

「在這個宗旨下面,這個軍隊有一個很好的內部和外部的團結。」

團結就是力量。革命的人民要戰勝敵人,就得靠團結。在《沙家浜》中,我們的軍隊內部團結一致。郭建光等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是因「戰鬥負傷」而從各自的戰鬥崗位上走到一起來的,他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一個個都是「內部團結統一的模範」。在糧缺藥盡的情況下,郭建光寧肯自己挨餓,卻把僅有的一點乾糧省給重傷員吃。當戰士小王因病餓而暈倒時,戰士們都異常關切地圍攏上來,班長掏出了一塊年糕:「我這有塊年糕,你吃了吧。」眾戰士也異口同聲地說:「小王,你就吃了吧!」小王又把年糕遞到郭建光面前,激動地說:「指導員把乾糧都省給重傷員吃了,指導員,你吃了吧。」郭建光帶着無比深厚的階級感情用手一擋,勸小王吃下年糕。這一動人的情節,蘊含着多少階級愛,包容着多少革命情啊!在這塊年糕上面,我們看到了毛主席教導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精神的閃光,看到了我軍團結一致心向黨的革命傳統。

在軍隊外部,軍隊和人民之間,軍隊和地方政府之間,也完全團結一致。人民軍隊是工農的子弟兵,它與人民群眾魚水相依、骨肉相連的關係,是由它的階級屬性所決定的。《沙家浜》正是緊緊地把握住了人民軍隊的這一階級特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動人圖景。戰士小王聽了沙奶奶的血淚控訴,緊接着說:「沙奶奶,有了共產黨,咱們窮人就不怕他們了!」一個「咱」字,把軍民本是一家人的深情厚誼畫龍點睛地點了出來。郭建光等十八名傷病員來到沙家浜後,就動員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開展擁政愛民運動,協助地方政府做好反「掃蕩」的戰鬥準備。在陽澄湖映滿朝霞的早晨,郭建光運回了幫助老鄉連夜搶收回來的一船船稻穀;儘管他腕傷未愈,卻仍然將簍繩搭在肩頭,靠肩膀的力量把沙奶奶的稻穀搬上岸來;汗水未乾,又順手操起掃帚,打掃起場院來。這些動作看來平常,卻細緻地刻劃了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積極備戰的崇高思想境界。當郭建光在蘆葦盪中聽到對岸「響數槍」之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擔心着「村鎮上鄉親們要遭禍殃」,充分體現了他和人民群眾同命運、共呼吸的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 「在這個宗旨下面,這個軍隊形成了為人民戰爭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作」。

毛主席建軍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突出無產階級政治,要首先和着重地從政治上建軍。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作為人民軍隊的優秀政治工作幹部郭建光深深懂得,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向指戰員們不斷地灌輸毛澤東思想。他把蘆盪當作引導大家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課堂,時時處處用毛澤東思想武裝戰士們的頭腦。在向大家作戰鬥動員時,他豪情滿懷地朗誦了毛主席語錄:「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毛主席的教導如甘露滋潤了戰士的心田,似陽光照徹了戰士的心坎,使大家心更紅,眼更亮,志更堅,膽更壯。

郭建光進行政治工作的特點,是做得細,做得活,做得深,堅持正面教育,表現了我軍政治工作的高度水平。在堅守蘆葦盪的日子裡,他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傳統教育戰士,用「戰鼓驚天紅旗展,一舉收復大江南」的壯麗前景來鼓舞戰士,用吃苦在先、戰鬥在前的模範行動來影響戰士,把戰士們的鬥爭情緒從一個高潮推向了又一個高潮。當戰局發生突然變化,敵情不明,部隊中出現了「冒險出盪」「跟敵人拚一下子」的焦躁情緒時,郭建光立即用毛澤東思想對此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他首先體諒戰士們「慷慨激昂」「要殺敵人」的心情,是由於「階級仇民族恨燃燒在胸膛」;同時又考慮到這種情緒不利於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必須防止其「蔓延滋長」。於是,他因勢利導,鼓勵大家「察全局,觀敵情,堅守待命,緊握手中槍。」這樣做,既保護了戰士們的積極性,又適時地把這種積極性引導到毛澤東思想的軌道上來。 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以「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人民軍隊,是所向無敵的,是戰無不勝的。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