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披荆斩棘 推陈出新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披荆斩棘 推陈出新

——谈《沙家浜》唱腔和舞蹈创作的几点体会
北京京剧团 红光
1970年2月8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光辉指引下,江青同志率领革命文艺战士,在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中,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无产阶级的光辉艺术——革命现代京剧。

京剧,在群众中流传久远,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艺术形式、艺术特色。江青同志指出:“我们如果不把祖国最美好的艺术形式、艺术特色加以批判地继承,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那是错误的。”但是“古典的艺术形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全盘肯定,不作任何推陈出新,也是错误的。”江青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披荆斩棘,冲破了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阻挠和各种保守势力的抵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成了京剧改革这一件非常细致、相当困难的工作。

几年来,在江青同志的亲自指导下,革命样板戏经过千锤百炼,焕发出了更加夺目的光采。江青同志这种精益求精,不断革命,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使我们深受教育。下面,谈谈我们根据江青同志的指示在《沙家浜》的唱腔和舞蹈创作方面的几点体会。

歌唱是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编辑]

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京剧是综合艺术,在多种艺术手段之中,歌唱是主要手段。京剧主要靠歌唱塑造人物形象。全剧唱腔要有一个通盘的布局,要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这里要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即主要英雄人物的主要唱段和次要唱段的关系、主要人物的唱腔和次要人物唱腔的关系、独唱和对唱的关系、唱和念的关系。

主要英雄人物一定要有主要唱段。通过主要唱段,集中地、从容不迫地展示他的精神世界。根据江青同志的指示,我们选择了“坚持”和“授计”两场,安排了郭建光和阿庆嫂的主唱。在“坚持”一场中,郭建光是处在暂时失去主动的情况下,他判断敌情,分析战士情绪,考虑对策,“心潮起落似长江”。在“授计”一场中,阿庆嫂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之下,关怀着芦荡里“粮缺药尽消息又断”的“亲人们”,思考着“战胜顽敌度难关”的办法,内心激荡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的政治责任感。这两个主要英雄人物,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内心活动都很深沉,情感起落的幅度很大。在全剧之中,这是适于安排主唱的地方。

用什么板式设计主唱?江青同志屡次指出,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要靠旋律。在京剧的板式中,〔慢板〕是能容纳丰富的旋律的,要敢于用〔慢板〕。没有慢,也就无所谓快。慢和快是辩证的关系。要有慢有快,有层次,有变化,要成套。旧京剧中一些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唱腔,是四平八稳,一成不变的。要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就必须设计层次鲜明、富于变化的唱腔。我们按照江青同志的指示,为郭建光“坚持”一场的唱腔规定了一种新型的板式结构:〔导板〕——〔回龙〕——〔慢板〕——〔原板〕——〔跺板〕——〔叫散〕。这样的板式结构,就能充分地表现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感情奔放,生气勃勃的气质。

主要英雄人物的主要唱段要着力刻划。郭建光所以能够沉着、冷静地在芦荡中坚持,是由于他心中有毛泽东思想。因此,最近我们对郭建光在“坚持”一场的主唱作了重要的增改。自“要鼓励战士察全局,等指示,坚守待命、紧握手中枪”以下增改的唱词是:

“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鼓舞着我们奋战在水乡。要沉着冷静,坚持在芦荡,主动灵活,以弱胜强,河湖港汊好战场,大江南自有天然粮仓。漫道是密雾浓云锁芦荡,遮不住红太阳万丈光芒。”郭建光能够把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运用于具体的斗争实际,这样,他所表现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就有了更充实的内容,胸怀也显得更为开朗豪迈。与此相应,唱腔就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节奏更为明快而多变化,旋律更为挺拔高昂。

没有次要,也就显不出主要。主要英雄人物的唱腔大致可以划分为:成套唱腔、中型唱段、小段唱腔。中型唱段是展示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的不同侧面的重要手段。成套的主唱大都难度较大,而中型的唱段每每是在群众中易于流传的,这就必须精采,必须美听、感人,又要平易好唱。“奋臂挥刀斩豺狼”一段,深刻地展示了郭建光热爱祖国山河的无产阶级感情和“早早回前方”的坚强决心。“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这是革命军民对于一切侵略者的严正立场和鲜明态度。最近,我们修整了这句唱腔,“寸土不让”不使腔,增加力度,正是为了突出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小段唱腔可以对人物的思想感情作必要的补充。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剧的音乐高潮,有时不在成套的和中型的唱段上,而在零散的唱腔上。江青同志要求在关键的地方,小节骨眼上,不放过。郭建光在“坚持”一场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高八度”,在“奔袭”一场的“此一去捣敌巢擒贼擒王”的〔戛调〕,都不可忽略。最近的改本,郭建光在“坚持”一场念了一段毛主席的教导来鼓舞战士:“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下面接唱了四句〔散板〕:“困难吓不倒英雄汉,红军的传统代代传,毛主席教导记心上,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最后一句如果唱得挺拔高昂,波翻浪叠,一气贯注,游刃有余,就能鲜明地表现出郭建光英武豪迈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成套唱腔着力刻画,中型唱段要求精采,小段唱腔抓住关键,这是我们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唱腔的一点心得。 在唱腔设计上必须分清人物的主次。最好的旋律必须留给主要英雄人物。次要人物的唱腔必须服从主要人物的唱腔。“转移”一场沙奶奶叙家史一段,本来设计的是〔反西皮〕,很有感情,很好听,但这样就压住了郭建光的唱。我们按照江青同志的指示,把这一段移到前面,又改用了〔二黄〕,这样在调性、旋律上就都不妨碍主要人物,使郭建光的唱腔更突出了。

在着重树立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前提下,次要人物也要适当的点染。沙七龙是革命青年群众的代表,原来是有几句唱的,被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掐掉了。最近,在“授计”一场里为他写了四句〔快板〕。县委书记程谦明,原来只有四句陈旧平淡的〔散板〕,最近改用〔二六〕。这样,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就比较丰满了一些,戏也显得更活跃生动了。

除了独唱之外,《沙家浜》还有相当篇幅的对唱。这是这个特定的题材所提供的。“转移”一场有对唱,“智斗”一场里主要是对唱。独唱是想,唱词的文学性可较高;对唱是说,要明白如话。独唱在时间上比实际生活是放大了的;对唱在时间上与实际生活不能距离过远。独唱可以容纳丰富的旋律,可以使大腔;对唱常常是在中速和快速的唱腔中主要靠节奏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当然也要有旋律,也要使腔。“转移”的对唱都是正面人物,虽然有主有从,但是融洽无间,两个人的唱腔在旋律上没有太大悬殊,在节奏上是和谐地推进的。“智斗”是敌我双方在斗,这就要有鲜明的区别,要突出阿庆嫂,要让阿庆嫂处处压倒刁德一。这里,我们一是运用了节奏对比。阿庆嫂和刁德一唱的不是一个节奏,比如阿庆嫂唱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在节奏上很明显地扳下了一块。但是,在对比的同时又要注意衔接。阿庆嫂和刁德一的针锋相对的对唱,又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构成一个统一体。如果单纯强调对比,彼此不相连属,就会把唱腔搞得松散、破碎。二是让阿庆嫂的唱腔在旋律上有几个突起的高峰,例如“人一走,茶就凉”,“伤病员也无踪影”,都是。

《沙家浜》还有一段三人背供唱。“背供”是各人想各人的心事,是在一个时间内展开的三个人的独唱。但各自的思维是在互相观察,互相刺激之下活动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在唱腔上是按对唱来处理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对唱,一种对唱的变体。正反面人物的独立的唱词在音乐上都有着上下句的关系。我们让反面人物唱的都是上句,阿庆嫂唱的都是下句,后发制人。反面人物是陪衬,阿庆嫂是主导。反面人物的唱腔都是落不住脚的、不稳定的,阿庆嫂的唱腔是肯定的、坚决的。阿庆嫂前面几句都是快节奏,抢着板唱,表现她的思想敏锐。最后两句反过来,让刁德一抢着板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而阿庆嫂则撤下来:“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使了一个大腔,表现出她的从容坚定,成竹在胸。毛主席教导我们,描写反面人物“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这一段三人背供唱,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在数量上虽然是二比一,但正面人物阿庆嫂却居于支配地位。

《沙家浜》是一出念白比较多的戏,念白同样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并且是展开事件、推动剧情的主要手段。念白不清,有如隔靴搔痒,钝刀割肉,使人对于剧情得不到深刻明确的印象。我们要为工农兵着想,要让人把戏听明白。“坚持”一场,郭建光对战士做思想工作,用毛泽东思想提高战士的觉悟。念白的坚实深厚,对于表现郭建光的政治素养和生气蓬勃的革命精神是有重大作用的。“智斗”、“斥敌”各场,正反面人物之间的战斗是唇枪舌剑,念白都很多,而且有些大段念白,这就要求演员对念白有过硬的基本功。

江青同志要求有一种既不完全是生活中的语言、又不同于传统戏的“京白”、为革命现代京剧所需要的新的舞台语言,我们应当向这方面努力。

舞蹈设计——有主角的英雄群象

[编辑]

《沙家浜》是以表现武装斗争为主的,舞蹈、武打很重要。设计《沙家浜》的舞蹈,我们曾经经过一段艰苦的摸索阶段。在设计过程中,要正确解决三种关系:

一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设计“奔袭”一场的舞蹈时,先后设计过十四种方案。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了: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吸取军事动作,变化戏曲程式,创造新的舞蹈。突击排打进沙家浜是远途奔袭,是“飞兵奇袭”,“兼程前往”,要快速行进,因此我们以“圆场”作为基本动作,用来表现象流水和疾风一样的急行军。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减小受弹面积,避免危险,采用“侧身蛇形前进”。有静才有动,有停才有走,有慢才有快,在行进当中安排几次停留、原地活动、亮相;同时,也适当地运用了“前弓后箭”、“踢腿”、“旋子”、“飞脚”等程式动作,“虚”“实”结合,从生活的基础上升为舞蹈。

二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环境要靠人物来表现。“穿过了山和水沉睡的村庄”,新四军突击排的战士走过了很长一段道路,但是舞台是有限制的,布景是虚的,这就要求演员在形体动作、眼神上有清晰的环境感。地方是江南水网地区的田塍曲径。我们按照江青同志的指示,用单行,用曲线作为进行的路线。时间是月夜。夜间在田间小路上急行军,要找路,要注意敌情。我们曾参加过“夜老虎连”的夜间演习,知道夜间行军最重要的是眼睛和耳朵。在舞台上听觉也是通过视觉来表现的,因此这一场的眼神特别重要。

三是主要英雄人物和群众的关系。关于舞蹈和造型的设计,江青同志曾经指出,应当是有主角的英雄群像。在表现新四军战士的同时,要突出郭建光。郭建光是生活在群众中的,他是这个革命集体的一员。要强调集体的作用。不论是“坚持”一场暴风雨来了之后的舞蹈或“奔袭”一场的舞蹈,都是群舞。要表现人民军队的坚强团结,高度的纪律性,要整齐得象一个人一样。在这些舞蹈里,郭建光的许多动作和集体是一致的。但郭建光是指挥员,不论在行军中、战斗中,他所起的作用和一个普通的战士是有区别的,又要表现他的特殊性。我们为郭建光设计了一系列的动作,比如了望或腾跃,都和战士的动作是一致的,在画面上是互相协调的,然而身段的高、矮、正、侧又有不同。同中见异,就把郭建光烘托了出来。他身先士卒,“奔袭”时走在前面,“突破”时带头过墙。“聚歼”时郭建光在关键的时刻出场。在火炽的翻扑动作造成的战斗高潮中,他连发数枪,枪枪命中,敌兵横尸遍地。最近,我们还根据江青同志的指示,在“开打”中,让郭建光和黑田开打,最后把黑田踩在脚下,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剧主题的重要改动。此外,在“奔袭”一场中,让郭建光单独出场“亮相”,巡视周围,目光四射,在他一招手之后,突击排战士疾走而上,由他“领”起这场群舞,这样郭建光就更突出了。结尾的“龙摆尾”下场改为集体“亮相”,以静显动,“引而不发”,将动未动,用来表现直捣敌巢的不可阻挡之势。“亮相”时,郭建光在集体之中而又居于一个突出的地位,具体地表现了“有主角的英雄群像”。

在这三种关系中,我们认为主要英雄人物和群众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从生活上升为舞蹈,通过人物表现环境,这些都离不开郭建光,必须首先由郭建光表现出来。郭建光必须始终居于主导的地位。“有主角的英雄群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表现,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正确反映人民军队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的艺术法则是不可变更的,这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建军路线在舞台艺术上的体现。

几年来,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提高。我们决心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江青同志的直接指导下,继续发扬不断革命的精神,满怀豪情,披荆斩棘,在伟大的七十年代中,争取更大的胜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0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