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拙翁集/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拙翁集
卷六
作者:洪圣民
1631年
卷七

[编辑]

为东平王责问息夫躬[编辑]

朕以不德。嗣无强大历服。欲使先王本支。绵万世不替。虑或樛木之恩。不逮于下。惟夙夜不宁。何者。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其扶之者众也。宗戚之人。既贵而亲。形迹近逼。人疑易生。尺布斗粟之嫌。容或未免。朕甚痛焉。昔我先祖文皇帝时。淮南王安。叛形已具。而犹且闻其病死于路。辍食哭者累日。非但同气之情有所不忍。使先王后裔不获全。不幸之甚者也。朕体先祖盛意。犹不克保其宗属是惧。间者。萋斐之文。及于中山。母子兄弟。俱血于刃。朕实不明。致有此酷。言之亦恧。而今而后。庶几无此祸。不意息夫躬者。又以东王云等事上变。其虚实固未可知。若此不已。高皇瓜瓞之属。必尽屠灭。无遗类于斯世而后已耶。朕甚闷焉。夫叛逆。大罪也。诛逆。大法也。大恶不可以无形名。王法不可以无据加。大恶而逭其诛。不可也。以王法而加无据。亦不可也。必须形露迹著。众验俱明。然后以天下之诛诛之。如此则王法行而人心服。第未知东平祀祭诅祝之时。尔其目之欤。后舅谋逆之语。尔其耳之欤。无盐石立之变。天谆谆然为东平语之欤。荆霍之变。时未有迹。证之者何事。知之者何人。傥使尔既耳目之。天又谆谆然语之。证之知之者。有其人有其事。则亲亲之情虽切。大恶不可贷。王法不可废。若犹未也。尔当伏诬罔之罪。以惩其馀。朕所问者。一一条白之。朕当断之以法不饶。

天君遣志帅。攻愁城。[编辑]

予以不穀。都丹田。位灵台。命性官情官。各莅其职。使百体从。而躯域安。自以为庶几无大患。蠢玆名曰愁者。乘我有衅。自外至城。之乎天庭之侧。如草之句。如火之炽。剪而复生。扑之愈炽。其为城也。不土不石。崛起空虚中。攻之难。予甚闷焉。顾瞻在庭。其才力无可以攻此贼者。历问于众。咸曰惟志可。予亦思之。予一人。主此百体。征不可亲。非汝。孰敢体予意。随其所之。潜消暗释于冥冥中。以致不攻自破之捷乎。躯家存亡。惟汝在。汝其往哉。曩者寇至之初。擢面生封欢伯将军。往征之。师出于境。捷音遽至。在庭皆跃跃以喜。予意独以为面生性猛且麤。非镇压之才。进锐退速。亦甚可虑。捷到翌日。烽报又传。后数日。用毛颖封骚坛将军。往讨之。兵锋所向。贼势稍挫。在庭咸有言。用此排释。最为妙策。予意独以为毛生性痼浮浪。量非持久。一时稍快。亦不可恃。贼退未久。旋纵其毒。面生毛生。今不可复用。伤其元气。以贻后悔。汝其往哉。文王之在羑里。孔子之在陈蔡。其困极矣。愁贼亦必窥矣。志帅镇之。不能侵。乐天知命。晬盎如作。眇予不敏。固不可及。有为者亦若是。汝其往钦哉。此贼无形而形。无迹而迹。乘邪乃作。抵隙是肆。焰焰上腾。郁郁纠纷。剑戟不能割。矢石不能及。良,平不能用其智。贲,育不能容其猛。必须烛之以明。致之以诚。从容不迫。理遣而义断。然后云卷席撤。兵可不血刃而破矣。今以尔为天庭上将军。以意为之佐。率气卒若干人。临门推毂以送。汝其往钦哉。第念气卒。与血为配。禀主麤厉。性喜横奔。如或统制失策。将必为彼所驾。威克爱克。咸罔有功。处之宽裕。贵在自强。行军之际。非将佐。事不克济。以曰智曰仁曰勇曰宽曰顺。跟汝以往。使之听汝指挥。应用无久。以智为中军大都督。仁为左军大都督。勇为前军大都督。宽为右军都督。顺为后军都督。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左不攻于左。汝有罪。右不攻于右。汝有罪。且此贼患迫门庭。乍出乍没。城在虚幻。欲陷不能。彼虽或挫。毋敢班师守。在四体。以待不虞。今玆不靖。罪实在予。予惟无良。久失虚灵。不能主不能统。坐招丛尔。四面而至。玆敢烦汝。予甚恧焉。毋谓予无似。听悉予言。毋愆于一伐二伐三伐四伐。夫子勖哉。不兵而兵。不伐而伐。不替不怠。以卒其功。勖哉夫子。

[编辑]

君明臣直[编辑]

或有问于臣者曰。人臣之秉直不回者。必有所定于内。非有待而然。翟子君明臣直之说。待于人者。不已薄乎。臣应之曰。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子之言。乃人臣自守之方也。翟子之言。乃君臣感应之机也。人之生也直。直者。人所受之正理。人孰无之。第以气禀拘之。物欲蔽之。守其直者小。而失其直者多。有所动。有所怵。有所移。而不能保其直者有焉。有所勉。有所兴。有所激。而能守其直者亦有焉。君子之立于朝。当守其正理。利害祸福。岐于前。而不敢动。不敢怵。不敢移。夷而直也。险而直也。生而直也。死而直也。一终始。等治乱。无所为而为之。自归于直。其自守之道。不其然乎。但直哉如矢者。求之古史。指不多屈。苟不至于无所为而为者。则必有所劝而后勉。有所作而后兴。有所旌而后激。人主之威。雷霆也。万匀也。持一介之身。犯雷霆。触万均。谔谔敢诤而不敢惮者。非有所开导感发。其能之乎。或者曰。若子之言。纣昏暴也。而比干微子之直者出焉。尧大圣也。而驩兜之象恭者在焉。有何所待。而孰使之然。臣应之曰。龙比之直。即吾所谓君子自守之道理也。驩兜之不直。即吾所谓气禀物欲之所拘者也。况当纣之时。举一世皆不直。而直之者只有此数人。当尧之时。举天下皆正直。而不直者只有此数人。乌可执此而言。以塞君臣感应之路也。是故。金人以戒之。则直锋摧。谏鼓以鸣之。则正气励。直锋摧则缄口结舌。旁观而不敢吐。正气励则批鳞触讳。敢言而不敢怕。一颜色一声音。能使人开缩于千里之外。此皆视上之所好。以为趋也。翟子之言。唐壶之贺。皆以此欤。或者之惑。于是始解。乃曰唯。臣既以语应客。私自叹曰。人臣于国。勿欺以犯。当直于生直于死。乌有待为。或者之言。吾以对亦可律。人君于国。把握化机。摧之则折。唱之则兴。是实在我。翟子之言。唯可自反。毋敢委或者语。噫。或者言君子自守之道。使人臣知所励。翟子言君臣感应之机。使人君知所警。臣与或者之问难。似有补于人国家。故乃敢辨而为之说云。

[编辑]

蜀犬吠日说[编辑]

世传庸蜀之南。恒多雨。犬见日则吠。非敢吠日也。吠其异于常也。玆犬生之蜀长之蜀。只见蜀中天。不见蜀外天。只知蜀中恒有雨。不知蜀外恒有日。雨则常。日则不常。不常则异之。异之则吠之也宜。何者。仰观乎天。淋淋者常矣。晦冥者常矣。常之则目惯而习熟。心自恬焉。及其阴翳稍开。日轮阔转。过目曾罕。较习则非。心自惊焉。惊之则安得不吠。夫阳宗之腾。在天道为常。在天下之人之目。亦为常。而在蜀犬则非常也。阴雨之作。在天道非常。在天下之人之目。亦非常。而在蜀犬则常也。常其蜀中之雨而恬之。不常其天下之日而异之。异天下之日。而吠天下之日。此犬之性。实非异于天下之犬。以其生之于蜀。而所习熟者使之然也。夫吠异者。犬之性也。桀犬吠尧。桀之恶。恶之大者也。尧之圣圣之至者也。而不吠桀而吠尧者。不吠其所常见。而吠其所不常见也。何独犬为然。人为甚。有善而无恶。人心本然之天也。人之方寸。自有一天。本心之灵。白日如也。而气禀之拘。物欲之蔽。有同云雾之翳太虚。明者晦。灵者蚀。全其天者小。晦其天者多。缠以旧染。绕以俗见。展转相仍。习与性成。环一世举入于昏冥之域。一有或保其一团本然之天。而直言正色。白日于其间。则在讥异排中者。始焉异之。中焉骇之。终焉排之。群讥队咻。哓哓喞喞。吠之噬之。使不容于斯世而后已。一世之昏秽。甚于蜀南之恒雨。而世人之拥邪吠正。甚于蜀犬之吠日。此无他。世之人只习于邪。未知其正。邪者。在人性为逆。在天理为不常。而在世人则常也。正者。在人性为顺。在天理为常。而在世人则不常也。以为不常则必异之。异之则必吠之。甚矣。习俗之误此人也。蜀犬之吠日。只自吠之而已。未得病其日。人之吠正。不但吠之。必至病其人。最灵者反有啬于偏啬。重可叹也。虽然。犬也人也。渠自吠其异。其于白日之明。正人之道。犹自若也。庸何伤乎。噫。天反常为异。人反常为恶。正者常也。非正者不常也。蜀天之恒雨非常。而蜀犬常之。世人之为恶非常。而世人常之。常其反常之恒雨。其反常也不祥。常其反常之为恶。其反常也亦不祥。使蜀天而其雨不恒。则犬不吠日。而反吠其雨。使世人而为恶不恒。则人不吠善。而反吠其恶。臣之所大闷者。雨之恒。为恶之恒耳。庸蜀之天。小纾阴霾之气。俾雨不恒。把握一世之天。廓扫妖秽之气。俾恶不恒。则吠日吠正之患。俱绝矣。呜呼。吠日之犬在蜀天。非人力所可及。吠正之习。在君上一转移之间耳。臣之为此说者。欲使中天之日。不为阴霾伤。而吠正之声。永绝于斯世云。

以学为诗说[编辑]

诗与学。为一件事乎。硏穷乎义理。体认于身心。有所理会而自得者。学也。触物而寄兴。因事而寓怀。有所感发于声音者。诗也。虚实有异。焉得为一。然则诗与学。果为两件事乎。精义之所融会者为学。性情之所发越者为诗。思在无邪。韵合自然。则诗亦学也。焉可岐而二之。然为诗有二。有诗而诗之者。有学而诗之者。诗而为诗者。辞华而已。非诗也。学而为诗者。义理而已。非徒诗也。隆古之世。至德其凝。何尝有意于学。亦何尝有意于诗也。精一执中之相传。而敕天赓载之歌作。缉熙敬止之为德。而关睢鹊巢之诗成。蕴诸中者实。发而为事业为声音。节奏天然。自合于律。为风焉。为雅颂焉。此则学而诗也。诗而学也。何彼此之分乎。三代以下。诗与学岐而为二。学自学诗自诗。学者必忌诗。诗者必忌学。然而发挥于学。犹可诗。专力于诗。未可学。闻有学而能诗者。未闻有诗而能学者也。是以。以诗为诗之者。尽一生精力。用之于斯。出一语排一字。务必奇丽。安排而雕琢之。必致字均语谐后已。宫沈羽振。各臻其妙。锦心绣肠。以眩人眼。三河少年。杨帆东海。逸则逸矣。擢水芙蓉。倚风而立。丽则丽矣。此皆无益于身心。不过为丧志之一物耳。以学为诗者。不务诗。惟务学。学成德立。日就于义精仁熟之域。则讲习讨论之所得者弸鬯于中。而吐之于外。自为理达之语。其辞也畅。其语也醇。不啻若炊沙镂冰之比。此非敢为诗也。学之所发者然也。心有所得。理有所会。自发于辞。故林下泉声。原头活水。自为玩理之咏。东窗红日。庭院垂帘。自入寓兴之吟。此皆有益于身心。而为养性之一资耳。若曰以学为诗。则为学者亦有意于诗乎。夫学内也。诗外也。君子自当学其学于内焉。敢诗其诗于外乎。学之道。贵于着里近已。而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不能自韫。而著之于语。触物生兴。韵之于曲。不若是。不可谓之学也。不可谓之诗也。虽然。为学而必于诗乎发之。何也。盖人生而静。因言而宣。具仁义礼智信之理。有喜怒哀乐之节。而志者。心之所之也。随事而动。借声而裁。吟咏之际。性情自著。可以感发善端。可以消融邪秽。是非之。讽论之。无不得其宜。此非但以学为诗。苟为学。不可无诗。然则三百篇之诗。亦本于学乎。曰然。夫子不云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程子释之曰。思无邪者。敬也。噫。舍此。吾不可以言诗也夫。

忘说[编辑]

昔年。将之燕。方有疾。难其行。忧于色。有客过余曰。君无忧焉。吾将一语赠。俾君行李得无恙。间者。郑林塘如京师。在衰病。行路中规得不死方。忽悟忘字。如佛家之用力于无忧。虑之来。便忘之。往返万里。无疾病。君其法之。余于是如其言。异国风霜。将此字。思虑之动。容而消之。排而置之。使方寸无系着处。心平而病已。万里之行。用是得全。越二年。又如京。亦如之。夫朝天。荣也。往返只数朔也。尚或忧之。今此北塞。道里之远。甚于燕北。风气之恶。百倍辽塞。其行也艰。其留也又艰。其返也无期。其死九而其生十。忧恼之萌。人情所未免。自非理遣顺受。着力于学问上者。则幢幢一念。自尔往来。衰病馀生。几何不澌尽以死也。艰苦之中。犹恶其死。又用林塘秘方。荣枯焉忘之。死生焉忘之。横逆不敢较。间关不自苦。寸虑才扰。宽而恬之。使不得芥匈襟而损性灵。朝而忘焉。夕而忘焉。夜而忘焉。坐亦忘。卧亦忘。一步有一步上工夫。功积力久。自归坦荡之地。寒苦不能为之病。外邪不能为之厄。忘之用功。省而忘之。著效大矣。文王之在羑里。鼓瑟而歌。程氏之在涪陵。髭发胜昔。圣贤乐天知命。何期于忘。理为之主。自不容于忘矣。下圣贤一等。则自不得不用力于忘。故虽豪杰之士。其遭外患。诗以排闷。酒以忘忧。以其所得者浅。而未诣于乐以忘忧之域也。唐老。乃宋朝耿介玉立之君子。而波涛夕阳。沽酒听渔歌。则不能无忧。而欲以酒忘也。是非荣辱。都两忘者。乃诗人不平之意。而亦以酒忘也。忘却在长沙者。不平之甚者。而亦以酒忘也。然则忘之一字。所自来者远矣。非郑老所自得而能用力者也。但不诗不酒。而忘之于心。非老于人世事。而摆落庸琐之豪伟者。不能。大抵遭外患而力于忘。使郁者释而褊者宽。此近于顿悟之法。学力之浅。为之病也。傥于平日。着工于学问。融会于思辨。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入而不自得。则何必借此一字。而忘此忧乎。第以横逆之来。曾是不测。而吾之学力。不可一日而能到。则用此字。豁其匈。得其生。庸何伤。再燕京。投北塞。而吾之性命。至今存焉。客之说。有益于吾身者大矣。敢为之说。

石战说[编辑]

去年。按岭南。巡到鸡林府。在月正旬望。夜有声喧聒街巷。若斗若战。达曙犹不止。问之人。曰。邑俗之有石战。古也。此邑之人。每于月元。队左右。角彼此。手以石。石以战。众石交投。雨下霰集。惟雌雄是决。限月尽乃已。捷则办一年之吉。否则凶。其所以力于战而不知止者。一年之吉凶。动其心也。方其战也。块其石而手之。手其块而石之。出气力。贾勇锐。喉喘颠汗。横奔直突。有若狂者然。投必人先。战恐人后。子而石其父。弟而石其兄。戚属而石其戚属。邻里而石其邻里。物我相形。仇敌已分。必欲抗彼而我壮。克彼而我乘。乃敢血头颅。肉肌肤。使之裹头裂足。丧气褫魄。颠缩于沟壑而不敢喘。然后快于心。扬扬然曰。吾其胜矣。彼其奔矣。吾可以办今年之吉。而无忧患矣。无疾病矣。子而石之者曰。非敢石吾父也。石于战也。弟而石之者曰。非敢石吾兄也。石于战也。戚属而石之者曰。非敢石吾戚属也。石于战也。邻里而石之者曰。非敢石吾邻里也。石于战也。父兄亦曰。彼非敢石我也。战也。吾亦曾石吾父石吾兄矣。戚邻亦曰。彼非敢石我也。战也。吾亦曾石吾戚石吾邻矣。所以然者。习熟惯而流传久。自以为当然。蔑伦理伤风教而不知怪矣。呜呼。一年之吉凶。非紧也。吉凶之说。亦非固也。利害一念。萌于中。习俗之误。痼其心。石其父石其兄。石其戚属石其邻里。而仇敌之。不暇念其我是子弟也。我是戚邻也。及其元月。毕战事已。向日之石之者。为父子为兄弟。为戚属为邻里。而伦理之融融然怡怡然。不暇念其向日彼之石我也。我之石彼也。夫石战之作。有自来矣。罗都近海。岛夷作梗。隶战于石。以为阴雨之备。而流传一误。吉凶之说作。历千百年。至伤其伦理而不自知也。利害之说。一动其心。而父子兄弟戚邻而仇敌焉。利害之念。一释于中。而向日之仇敌者。父子兄弟戚邻之分自若焉。甚矣。利害之累此心也。习俗之误此人也。噫。微利害一念。父子兄弟戚属邻党之理。庶乎其不差矣。此有可以警俗人而扶风化者。故敢为之说。

马换牛说[编辑]

辛卯秋。被恩谴而北。无马。倾家储。市得六头。载骸骨驮衣食。行赴关塞三千里之地。富宁府也。解装。囊无贮。僮仆色愠之。居者曰。吾将告子以得食之道。塞邑贱马而贵牛。以牛一头。贷人数朔。则直可数斛粟。君其以马换牛。庶可糊君口。余应之曰。不然。代我步输我装。逾岭海之险。而使不颠仆于路侧。得延其喘息者。玆马也。马主于我。而我今有不能。一朝市诸人。则是马德于我。而我孤于马也。马虽微。吾焉忍负为。或者解之曰。固矣。夫子之为信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或贸或迁。其主不常。夫马。人马也。而子市之。马。子马也。而子市于人。牛。人牛也。而人市于子。马归于人。牛归于子。归彼则彼主也。归此则此主也。以有贸无。要济其窘。其主何常焉。故古君子信于人。不敢信于物。与其信于物而饿死。孰若换此物而生焉。子之迂也。奚其信。余于是乎翻然悟。悄然叹曰。牛马。天地间公物也。不必主于我。不必主于人。主彼则彼有也。主我则我有也。苟得其主。彼此何择焉。非此马。无以换彼牛。非此牛。无以得此粟。非此粟则死。以此换彼。须臾毋死者。庸何伤。或者之言。信矣。所叹者。吾少也。业乎学。惟读书是事。及其老。得罪明时。窜身不毛。以家赀市马。以马而换牛。以牛而贷人。贸迁若商贾者然。甚矣。口腹之累此身也。马主乎吾。而吾不能有。牛主乎吾。而吾不能守。使此物不得安其所。甚矣。吾身之误此物也。为此口而累此身误此物。终未免琐琐屑屑之归。吾始也惭。中焉释。终焉戚戚然。咄咄出诸口而为之说。

贸盐贩粟说[编辑]

谪宁城数月。囊储尽。无以食。谋诸居人。居人有曰。海滨贵谷而贱盐。胡地谷饶而盐乏。贸海盐贩胡粟。则其直倍屣于本谷。庶可以糊君口。君无患焉。余始闻其言。以为此商贾所为。吾不忍为此事。趦趄者久。及其枯肠鸣而僮仆愠。欲须臾毋死。从其计而行之。颜忸怩而心不宁矣。于是。使小仆握数斗粟。走海滨九十里之地。贸盐来。盐可一斛。驮盐斛。走北关一百二十里之外。贩粟来。粟可两斛。往来贸贩。动经半月。我马瘏矣。我仆痡矣。而我腹则庶不枵矣。方其乏食。举屋皆愠。见若无人色然。握粟以往也。戒之曰。食已尽。尔其限两日贸盐来。载盐以往也。戒之曰。饥已久。尔其作急贩粟来。既往之后。屈指计日。以待其来。逮其贸粟以来。举室之人。环斛粟以视之曰。得此粟。吾其延朝夕命矣。火而炊之。匙而口之。则粒粒皆有味。饥肠实而枯骨肉。融融然欣欣然。聚首相庆。曰微此贸贩。吾将塡于沟壑中。而自今以后。庶不为塞外之饥鬼矣。始以行商为愧。中焉以业商劳心。终焉以得食为幸。以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日夜望望然冀升米是获。唯恐商业之不长。关此心者。惟此事躯命所急。丧尽羞耻本心。而迁延成习。终作别样人。时时发笑自点。而笑之极。又自怜且自惜也。夫民于天地间者。惟士农商贾四而已。吾少也。读圣贤书。惟道是谋。非稽古。不敢事。是为士焉。老也。祟此口腹。惟食是谋。非贩卖。无所事。是为商焉为贾焉。此身之所未尝者。惟农耳。农者。守田亩。事锄耰。含哺鼓腹。生生乐业之谓也。白发残生。得罪明时。幽絷荒裔。局形缩影。寸步不得出。虽欲为农。其可得乎。昔之为士也。引经史。谈道理。妄以身为学圣人之徒。将欲致斯君。泽斯民。庶几骎骎然入于三代以上之天。唾商贾。睨农夫。不敢置于齿牙间。而视若天渊然。今则为商为贾而甘心焉。至于农则不敢望焉。人生于世。登青天。落沟渎。在转头之顷。而身才屈。心亦屈也。以此身业此商。自惭也。自笑也。自怜也。自惜也。而私愚成虑。有所希觊者。圣量如天。若容蝼蚁。许作田巷之一农夫。则手耔耜。事耕获。上之奉祭祀。次之供租税。下之延躯命。一物之微。亦得其所。庶可为清时颂德之人也。呜呼。召公明农。在于治世功成之后。而鄙人在拘絷而生。此计其亦蚩蚩之甚者也。乃敢咄咄为之说。

[编辑]

陈平让位[编辑]

按汉史。陈平拜右丞相。以周勃功在己上。让其位而自下之。人于名宦。莫不欲右己而左人。虽或稍知义理者。犹或难之。曾谓无行之陈平而乃能之。此果操无欲上人之心而然者耶。迹其终始处心行事之彰著者而断之。则所以让位者。非让也。诈也。何者。安刘必勃。先皇帝之所曾命矣。及其高帝既崩。女后临朝。将欲以吕易刘。乃能讨诸吕而兵之。迎代邸而君之。使刘氏社稷盘石之者周勃。则乃汉氏社稷臣。天下之人户知之。帝亦知之。而帝之命相。不及于先帝之所曾命者。而及于平者。必欲试之耳。平若晏然受之。不让于彼。则未必不起帝之疑。而天下之人。亦必怒之矣。帝疑之。天下怒之。则其能保其位而有之耶。以平之智。其必思之烂熟矣。上而固帝之宠。下而惬天下之议。所让者小。而所博者大。况左右相尊等。而有让贤名者耶。若以让位。为实出于让功之心也。则守先帝之约。而功于汉室者。王陵为第一。而面折廷诤之后。忤吕后意。杜门谢病。不迹于汉之庭者馀十年。平非徒不让。不一引手救。则所谓让功之语诬矣。然必于勃让之。何也。勃乃高皇之所曾命。而又于帝有援立之功。帝亦重勃。平必探帝之心而让之。让之非其意也。窃让功之名。而挟妒功之心。其未发者。特未得其会耳。及文帝钱谷决狱之问。绛候之不能对者。此不过为不佞。不佞庸何伤。捷捷利口。徒乱人国家耳。平以一言之巧。乘机偸隙。潜排暗斥而夺之位。奸之甚者矣。平以宰相之任。自谓能事。而责周勃以不能宰相之事。平固能言之。宰相之责。平果能尽之乎。理阴阳顺四时。使万物得宜。惟如稷契之佐尧舜。然后可。未知平之诈而能乎。镇四夷。亲百姓。使百官任职。惟如伊周之佐汤武。然后可。未知平之佞而能乎。其不能宰相之职。则平与勃无异也。而安刘一事。勃之功大。平之功小。平之所能者。言也。勃之所不能者。言也。平之所能者。佞也。勃之所不能者。佞也。以口舌之能。潜轧安刘莫大之功。而不得安其位。被挫而去。坐而夺之。得颛其柄。收天下之权而专之已。弄英明之主于操纵中。扬扬然坐岩廊之上曰。稷,契,伊,周之任。吾能之。人莫我抗。以帝之明。不觉陷于冠玉者之术中。乃曰。此吾贤相。而汉廷公卿。惟一人而已。则前日之让之者。为今日夺位之地也。帝之不能觉者。帝之意以为前于右丞相之拜。平既让之。则让贤固平之心也。今日之以相道责周勃者。非敢排周勃也。能相任者。陈平也。不能相者。周勃也。不有前日之让。有以固帝之宠。则后日之排周勃者。安能使帝眩惑聪明。而能售其术也哉。以己之佞。折人之不佞。以己之微功。敌人之大功。小让而博大。暂退而求专。让人位而夺人位。辞君宠而固君宠。呜呼。佞人之功谲而骋谋。至于斯也。平与周勃处几年矣。此则挟诈用术也。彼则重厚小文也。共事之际。口谈笑而目睥睨。或俯或仰。探试而倾轧之者数矣。彼以让己为恃。此以规夺为谋。彼见卖于人而不自知。此则卖人而不自愧。终使安刘之勋。踽踽而无所归。则呜呼。佞人之功黠而自售。至此甚也。平自以奇术。欺其君。又欺其僚。以为能宰相能让贤。欺天下后世而有馀。不知明目者如见其肺肝然。平谁欺。欺天乎。欺天下万世乎。噫。

孔明庶几三代礼乐论[编辑]

臣论曰。指俎豆而谓之礼可乎。曰不可。礼只是一个序。指锺鼓而谓之乐可乎。曰不可。乐只是一个和。存诸中者粹然一出于正。而事得其序。物得其和。则不待俎豆之设。锺鼓之声。而为之礼为之乐也。虽或得其序得其和。而功有未成。治有未定。则亦可以谓之礼乐乎。功虽未成。治虽未定。而所存者正。既得一个序一个和之意。则谓之庶几三代礼乐。亦可也。臣于诸葛孔明。见之矣。孔明。三代人物也。生乎汉之季。时之不幸矣。刘氏之山河。已入奸雄割据之手。则虽使伊尹周公复生于世。无所用其才。来耜南阳。潜契有莘。及其三顾是勤。幡然而起。佐昭烈父子国于巴蜀间。将欲嘘汉灰而焰之。以延二百将绝之祚。事与势乖。终不能续残緖而扶颓业。则其志果大矣。谓之兴礼乐可乎。夫礼云乐云者。非器具声音之谓。而在于心术事业之著。孔明之所蕴者正。发而挥之者亦正。其所以排置规模者。不蹈三代以下之迹。无不得其序得其和。则可以礼可以乐。而庶几乎三代而无愧矣。何者。其心术其事业。磊磊落落。青天白日乎衰乱之日。而一归乎正大光明之域。其于出师两表。尽之矣。其为国也。君子小人而进退之。诚心公道而开布之。使淑慝分。而无所蔽焉。雅言则纳。忠益则广。使众善举。而无所屈焉。所以序所以和者。无所不用其极。则此实伊尹之有一德。而礼乐于商者也。周公之有德音。而礼乐于周者也。贼天下者。曹,孙两种。而讨之也义。主天下者。帝室之胄。而翊之以义。鞫尽躬瘁。已在于死。欲使君臣而君臣之。天地而天地之。义声彰而人纪立。井井堂堂。不舛不紊。则序也和也。自在其中。礼之乐之。无不宜之。较之三代。亦不远矣。夫夏之礼乐也以忠。商之礼乐也以敬。周之礼乐也以文。孔明之所设施者。皆有伦纪。而出于精神默运之地者。不失其所以忠。所以敬。所以文之意也。则在汉之衰。而三代之模样在焉。不待俎豆。而谓之礼也。不待锺鼓。而谓之乐也。夫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事成则礼乐兴。孔明所为。皆自序和中来。故所名者正。所言者顺。何则。汉贼之立。不可以两。王业之安。不可以偏。必欲讨乱贼。反之正而后已。扶阳明消阴匿而后已。有不名。名之必正。有不言。言之必顺。只消一个序一个和。则礼乐之机。潜形暗呈于其间。所恨者。时未谐耳。天未祚耳。或者以为周公之所存所设者。果可谓正矣。而功未就而事未成。至比之于三代。不亦过乎。曰。不然。吾所谓事者。指义之所在而言也。汉业未成。而义已成。则虽谓之事成。可也。且焉可以成败论英雄乎。伊尹之礼乐也。遇成汤。周公之礼乐也。遇成王。其所以克享天心。指世彬彬者。事与时会耳。孔明之所遇者。何等时也。出师未捷。先汉而没。则功之未就者。臣不曰孔明。而曰天也。惜乎。以王佐之才。而不得乎天也。噫。孔明之所抱者。伊周之才也。孔明之所未遇者。伊周之时也。故不能使其时为三代。而规模节目。则不多让于三代。则庶几之说。不亦宜乎。焉可以功之未就。而少周公也。礼乐之兴。至周大备。然则孔明之礼乐。与周公若是班乎。臣应之曰。郁郁之文。当此云扰之日。非所企而及也。周公兼戎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明讨乱贼。征不轨而名义定。成败虽不同。而其设心行事则一也。世之论者。徒知俎豆锺鼓之为礼乐。而功成治定之为事业。而不知在于心术事为序和之中。故臣表出而论之。

陈蕃论[编辑]

世之论陈蕃者。以不能见几而作。卒取祸败庛之。臣窃以为不然。士君子负天地生民之寄。出于国事已去之后。此固难处之日。而一切以事无可为。置之于无可奈何之地。乃曰。我一人。将何能为。迈迈然奉身以退。若肥瘠秦越。然则扶颠持危之责。将付之何人耶。小有志于斯世者。断不可果。陈子所以黾勉着足于将亡之国。而不忍决去者。其以斯欤。当是时。视其主则昏之甚矣。语其朝则乱之极矣。吾将为甯武子之愚于卫乎。吾将为伊尹之进于桀乎。自古天下国家。昏者有时而开。衰者有时而兴。则岂可以刘氏二百年之业。委之于必亡之域。束手旁观。不为之所乎。申屠蟠之肥遁不出。固有其意。吾亦知于未出之前而不可为也。郭泰之挺身决去。固有其见。吾亦知于既出之后而不可为也。吾所欲救而侥幸于万一者。其惟汉氏之天下乎。盖陈子心乎王室。而不心于身也。窦武。太后之母弟。非君子之所可亲者。而顾当时之势。非武。无可以共事而纾天下之乱。故嫌不暇避。敢与之同。况其他乎。虺蛇之头。虎狼之尾。践之撩之。分以一死。帝怒方震。而不肯平署乎党案。奄宦方炽。而乃敢正色乎朝堂。劲烈之意。既溢于触讳。陈疏之语。忠勇之气。亦著于突入承明之际。自肉其身。而欲循国家之急者。素所蓄积也。不畏强御陈仲举。一世语之。则当时之天下。既已识其蕃之心矣。况是时。上焉有窦,贾两公。下焉有李,范诸贤。持清议者。或为之先后。则其以徇国之心。岂无庶几之望乎。蕃之不去者以此也。明哲保身。固有其道。曾谓蕃之贤而不知耶。蕃则不身其身。限之以死。而其他则念不及焉。此忠之所以尤至者也。木大厦而支其倾。苇洪流而障其颓。其事则疏。而其情诚可悲也。为人臣子者若以天下之事。为无着手处。视之则睨。去之若凂。则自古国家安有兴衰起替之日乎。臣之为此论者。非敢小申,郭而大陈蕃也。此议若行。则天下后世之臣乎君者。视国家将亡之势。不敢力焉。乃敢奉身以去。自以为真道理。故表而出之。

殿策庭试魁[编辑]

王若曰。人材之盛衰。关国家之隆替。古昔帝王。靡不尽其培养之道。三代以上。不可尚已。姑以汉,唐,宋言之。以道德自任。而关国家治乱。有几人耶。班,马,杨雄之文。韩,柳,李,杜之材。蔚然辈出。大鸣于世。亦时君尽培养之道而然欤。至于濂洛诸贤。以王佐之材。继斯文之统。当时培养之道。可得以闻欤。予以否德。叨承丕基。育才之方。惓惓讲究。而士习渐降。人才日卑。馆学少讲磨之道。闾阎绝弦诵之风。是予振作之不诚而然耶。抑世道之污下而然耶。何以则人材日盛。而可并于文王之作人欤。子诸生。抱负有素。其各悉著于篇。

臣对。人材不能自兴。而所以兴者。在教导之方。善教不能自行。而所以行者。在实德之修。苟能修实德。以为明道之本。行善教。以为作人之策。则其于育才之道。思过半矣。恭惟主上殿下以聪明之德。握君师之责。终始典学。而涵养乎本源者既至。陶甄一世。而发挥乎风教者亦尽。文明之化。既洽于鸢鱼之天。思皇之美。庶见于菁莪之泽。犹不满暇。特进臣等于庭。慨然于士习之渐污。人才之日卑。询以培养之道。欲闻转移之术。臣虽无似。咏周雅掝扑之诗。而知作人之妙。诵羲易大畜之训。而知颐贞之效。今此圣问。适及于此。敢不竭一得而彻四聪乎。臣伏读圣策曰。人才之盛衰。止可得闻欤。钦仰殿下乐育人才。而以前古为法戒之盛心也。臣闻宋臣程颐之言曰。善治国者。以人材为先务。旨哉言乎。构大厦者必以材。设治具者必以人。何则。上代天工者。人也。共理庶政者。亦人也。贲饰乎治道。黼黻乎皇猷。开物成务。而立致泽之功。修己治人。而臻经纶之化。是故。人才盛则有桢干之美。而升其国于明昌。人才衰则无弥纶之具。而置其国于空虚。人才之有关于人国家。岂不重且大哉。虽然。人才之兴。必待在上之振作。是以。帝王知人才之重。而尽作人之方。继天立极。而修训迪之道。建中建极。而懋摽率之方。直温宽栗之命。眷眷于教胄之日。克绥厥猷之志。恳恳于畴乂之际。所以培养之方。其于曰庠曰序曰校。可见矣。信乎不可尚已者也。三古已远。世入汉唐。尚德之风邈矣。励行之功阙矣。雕篆于艺苑者。顿无适用之才。粉绘于一世者。不过词华之末。哓哓喞喞。汨性荡情。朝吟暮咏。剥真归伪。以德行自任者。臣未之见也。班,马有三长之才。而处已失正。未免麤鄙之讥。杨雄揭太玄之旨。而阿附逆贼。卒同犬彘之行。日光玉洁之文。秋涛瑞锦之藻。焜燿于当世。则韩,柳之文章可称。而为己之学缺如。诗坛天子之名。灵铁点缀之美。脍煮于人口。则李,杜之风雅最著。而自得之实扫如。汉唐之人才。据此可知。而时君培养之能不能。不容喙于今日矣。至于宋日中天。五星聚奎。自河而洛。自关而闽。懿范硕哲。踵武而起。接千圣之道脉。开万世之昏蒙。融会于学问者。有格致诚正之功。自任于事业者。尽修齐治平之道。则真儒之盛。于斯极矣。虽然。时君培养之功。则虽或有一二可称。而较之隆古誉髦之化。则不啻若天冠地屦。臣何敢喋喋乎。伏愿殿下以三古为法。而汉唐为戒焉。臣伏读圣策曰。予以否德止文王之作人欤。臣钦仰殿下克君克长。转移世道之盛心也。臣伏睹殿下自即祚以来。孜孜励精。论思于经幄者。无非育才之谟。轸念于宵旴者。无非作人之规。芥宫举祀圣之礼。厦毡纡横经之问。宜乎士习淳厚。而无偸靡之患。人才蔚兴。而著以宁之效。柰之何时风渐降。人心日污。士习。国家之元气。而士习薄焉。牙齿才龁。巧诈之习已成。冠弁未加。干进之念已萌。人材。国家之利器。而人材卑焉。冠带而立朝行者。未闻博问之学。章甫而游庠序者。都是面墙之人。朝野一辙。中外皆然。以致士林之所慕只词章月露之态。而讲劘之风则绝矣。闾巷之所尚只功名利禄之说。而弦诵之声则寂矣。臣尝在草泽中。耳目于斯。未尝不痛哭流涕。欲以慷慨于衷曲者。一达于冕旒者雅矣。圣问及此。臣不忍不言而负圣君。今之进言于殿下者必曰。人才之乏。出于世道之污下也。此何异于封德彝以人渐浇漓之说。欺罔于唐太宗者也。臣则不忍以德彝之说。欺罔于殿下。臣之意以为殿下之振作。非不至矣。而徒循故常。未见有诱掖之实。则其可谓振作之有其诚乎。殿下之教导。非不勤矣。而徒事虚文。未闻有躬行之实。则其可谓教导之尽其诚乎。然则士习之日污无怪也。人才之日卑无怪也。今殿下欲致文王作人之盛。臣请以文王教导之诚。实德之修。为殿下告焉。臣谨按周礼。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又曰。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又曰。师严而道尊。然则文王所以宣明师道。而尽教养之方者。果何如哉。伏愿殿下以化民成俗之教。导迪之。尽其详焉。以诗书礼乐之教。振作之。尽其道焉。又得如䕫,皋之贤者。以委师表之任。则补益导率之要于是乎尽矣。而殿下之培养。即文王之培养也。然其培养之本。实在于人君躬行心得之馀。则文王之设教提撕。亦必有所自矣。臣谨按周诗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然则文王三物之教。诗书礼乐之训。实在于心术之微者。可知矣。伏愿殿下穷探学问之蕴奥。而致自得之效。澄辙本源之地。而为化民之具。则殿下之心学。即文王之心学也。教如文王。德如文王。则安有人才之盛。独不及于文王乎。臣伏读圣策曰。诸士子止悉著于篇。臣钦仰殿下不耻下问。询于刍荛之盛心也。臣闻。修己然后可以治人。正心然后可以教人。欲立其教者。莫先于正心。欲治其人者。莫先于修己。伏愿殿下虽居幽独得肆之地。而所以操之者益固。虽处纷华波荡之中。而所以守之者益严。则作兴人才。特措置中之一事耳。臣谨对。